No. 2070 `[【原】康治二年寫高野山寶壽院藏本,【甲】慶安三年刊大谷大學藏本,【乙】大日本續藏經]`往生西方淨土瑞`[2]應=應刪【甲乙】*`應傳 夫以諸佛興慈多諸方便。唯往生一路易契機緣。詳往古之志誠。並感通於瑞典。則有沙門文諗釋子少康。於往生論中高僧傳內。標揚真實。序錄希奇。證丹誠感化之緣。顯佛力難思之用。致使古今不墜道俗歸心。再續玄風。重興盛事。使`[以=已【甲乙】]`以發心之士堅固無疑。`[未=令未【甲乙】]`未起信之人依`[捉=投【甲乙】]`捉有路。聊申序耳。 慧遠法師第一 東晉朝僧慧遠法師雁門人也。卜居廬山。三十餘載。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以虎溪為界。雖博群典。偏弘西方。嵒下建淨土堂。晨夕禮懺。有朝士謝靈運高人劉遺民等。並棄世榮。同修淨土。信士都有一百二十三人。於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遺民著文讚頌。感一仙人乘雲聽說。或奏清唄聲御長風。法師以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聖眾遙迎。臨終付屬。右脇而化。年八十三矣。 曇鸞法師第二 齊朝曇鸞法師家近五臺。洞明諸教。因得此土仙經十卷。欲訪陶隱居學仙術。後逢三藏菩`[薩=提【甲乙】]`薩問曰。佛法中有長生不死法`[勝=勝得【甲乙】]`勝此土仙經`[(否…法)十七字〔-〕【甲乙】]`否。三藏唾地驚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延壽。年盡須墮。即將無量壽觀經授與鸞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長得解脫。永離生死。鸞便須火遂焚仙經。忽於半夜見一梵僧入房。語鸞曰。我是龍樹菩薩。便說偈。已落葉不可更附枝。未`[來=束【甲乙】]`來粟不可倉中求。白駒過隙不可暫駐。已去者叵反未來未可追。在今何在白駒難可迴。法師乃知壽終。集弟子三百餘人。自執香爐面西。教誡門徒勸崇西方。以日初出時。齊聲念佛。即便壽終。寺西五里有一尼寺。聞空中音樂西來東去。須臾又聞東來西去。 道珍禪師第三 梁朝道珍禪師於廬山念佛。因作水觀。夢見水。百人乘船欲往西方。乃求附載。船上人不聽。珍曰。貧道一生修西方業。何故不聽。船上人曰。師業未圓。未誦彌陀經。并營浴室。於是船人一時俱發。珍既不得去。啼泣睡覺。`[乃=及【甲乙】]`乃誦經浴僧。多時又夢。一人乘`[白=自【甲】]`白銀樓臺。舉手言曰。珍禪師。汝業已圓。好用其心。故來相報。定生西方。臨終夜。山頂如列數千炬火。異香滿寺。`[已=亡【甲乙】]`已後於經函中收得存生遺記。未終前並不說於人。 僧崖第四 後周朝僧崖住益州多寶寺。性少語言。不雜嬉戲。每遊山林。以終日。人問何故。答曰。人是可`[惡=忍【甲乙】]`惡。我思之耳。於城西燒左手五指。道俗千萬擁之而哭。師曰。但守菩薩`[心我=義【甲乙】]`心。我無哭也。人問痛否。答曰。心既無痛。指何痛也。火燒手掌。骨髓沸湧。人問其故。答曰。緣諸眾生不能行忍。`[今=令【考偽-乙】]`今觀不忍者忍不燒者燒。又告眾曰。末劫輕慢嚚薄。見佛像故木頭。聞經如風過馬耳。燒手滅身。欲令信重佛法。`[謂=語【甲乙】]`謂弟子曰。`[我〔-〕【甲乙】]`我滅度後。好供養病人及醜陋者并畜生。凡斯之徒多是諸佛菩薩權化。自非大心平等。何能一切恭敬。或見天花及僧崖。披班衲錫杖。與六百僧。乘空西沒。 慧命禪師第五 後周朝慧命禪師太原人。與南岳思禪師為道友。行方等懺。松下相看`[哭=笑【甲乙】]`哭曰。即此兩處便可終焉。不經旬日`[逼=過【甲】,遇【乙】]`逼疾。跏趺面西。唱佛來也。合掌而終。俱年八十三。時人夢見。天人幢幡。唱言善哉。來迎二師去。 靜靄禪師第六 後周朝靜靄禪師在俗時。入寺見地獄變相。謂同輩曰。審業如之。誰免斯苦。遂白母出家。常居林野。僧眾問曰。師應處世接化。乃喪德林泉。靄曰。道貴行用。不即在人餘。觀時進退。且隱居耳。屬周武帝滅佛法。靄恨無力護法。告弟子曰。吾無益於世。當捨自身。跏趺盤石。駐納衣。乃自割衣。手足`[段〔-〕【甲乙】]`段布於石上。引膓胃掛於樹枝。`[仍以=乃以【甲】,以乃【乙】]`仍以刀割心。捧之而卒。遺書曰。諸有緣者。於佛法中。莫生退轉。必扶善利。`[吾【考偽-乙】,五【大】]`吾以三緣捨此身命。一者自見多過。二者不能護法。三者欲速見佛。乃述偈曰。願諸眾生。聞我捨`[身=命【甲乙】]`身。天耳成就。菩提究竟。此身不淨底。下屎囊。九孔`[出如滿=常漏【考偽-乙】]`出。如滿`[堤塘〔-〕【甲乙】]`堤塘。捨`[身=此【甲乙】]`身穢形。願生淨土。一念花開。彌陀佛所。 顗禪師第七 隋朝天台顗禪師頴川人。陳`[代=氏【甲乙】]`代講淨名經次。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下。數十梵僧執`[爐=香爐【甲乙】]`爐。入堂遶顗三迊。顗遂告曰。吾從生已來。坐向西方。念阿彌陀佛摩訶般若觀音勢至。威神之力不過此也。吾多請觀音懺悔。從染疾來。西方之念彌切。吾應隨去。有送藥者。答曰。病不與身合。年不與心合。藥豈能遣病乎。吾生勞毒器。死脫休歸。觀音勢至今來迎我。令唱法花經題。讚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微妙難測。絕於`[今日=曩日矣【甲乙】]`今日。又唱無量壽經。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花池寶樹。易往無人。又命維那曰。臨終聞鐘。增其正念。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訖而終。年六十。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遷化。造寺四十五所。度僧四千人。寫經十五藏。造金銀旃檀像十`[萬=方【乙】]`萬餘`[體=身【甲乙】]`體。即智者法空大師也。 僧道喻第八 隋朝僧`[道〔-〕【甲】]`道喻於開覺寺念阿彌陀佛。造栴檀像長三寸。後道喻忽死。經七日却穌曰。初見一賢者往生至寶池邊。賢者遶花三迊。花便開敷。遂入而坐。喻遶花`[三迊花〔-〕【甲乙】]`三迊。花不為開。以手撥花。花隨萎落。阿彌陀佛告言。汝且還彼國。懺悔眾罪。香湯沐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汝造我像。因何太小。喻白言。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像遍於虛空。即依香湯沐浴。一心懺悔。白眾人曰。為喻念佛。明星出時。化佛來迎。光`[明=明照室【甲乙】]`明眾皆聞見。即便命終。時開皇八年矣。 登法師第九 隋朝登法師於并州興國寺講涅槃經。道俗來聽。若長若幼。口授阿彌陀佛名。勸共往生。至開皇十二年。異香迎接。殯送之日。香雲`[遍=遍布【甲乙】]`遍一切聚落。 洪法師第十 隋朝洪法師并州人。一生精進不執錢寶。常念西方。`[期=期見阿【甲乙】]`期彌陀佛。臨終時。見兜率天童男童女來迎。法師曰。我期西方。不生天上。令徒眾念佛。口曰西方佛來迎也。言訖命終。當仁壽四年矣。 道綽禪師第十一 唐朝`[綽=道綽【甲乙】]`綽禪師并州人。玄忠寺講觀經二百遍。三`[昧=縣【甲乙】]`昧七歲並解念佛。自穿`[樓=槵【甲】]`樓珠。勸人念佛。語常含笑。不曾面背西語善導曰。道綽恐不往生。願師入定為佛得否。善導入定。見佛百餘尺曰。道綽現修念佛三昧。不知捨此報身得往生否。又問。何年月得生。答曰。伐樹`[連=速【校異-甲】]`連下斧。無緣莫共語。還家莫辭苦。又令綽懺悔。一者安居經像於淺處。自居安穩房`[中=中對佛懺悔【校異-甲】]`中。二者作功德使出家人。對十方僧懺悔。三者因修建`[傷=場【考偽-乙】]`傷損含生。對眾生懺悔。又問。終時有何瑞相令人見聞。答曰。亡日我放白毫。遠照東方。此光現時。來生我國。果至亡日。三道光白毫照於房內。又見曇鸞法師`[光〔-〕【校異-甲】]`光。七寶池中語曰。淨土已成。餘報未盡。紫雲`[境=墳【校異-甲】]`境上三度現。 善導禪師第十二 唐朝善導禪師姓朱。泗州人也。少出家。時見西方變相嘆曰。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及受具戒。妙開律師共看觀經。`[喜=悲喜【甲乙】]`喜交嘆乃曰。修餘行業`[迊=迃【甲乙】]`迊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遂至綽禪師所問曰。念佛實得往生否。師`[曰=答曰【甲乙】]`曰。各辯一蓮花。行道七日。不萎者即得往生。又東都英法師講華嚴經四十遍。入綽禪師道場。遊三昧而嘆曰。自恨多年空尋文疏勞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議。禪師曰。經有誠言。佛豈妄語。禪師平生常樂乞食。每自責曰。釋迦尚乃分衛。善導何人端居索`[供=供養【甲乙】]`供。乃至沙彌並不受禮。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二=三【甲乙】]`二百鋪。所見塔廟無不修葺。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矣。 衒法師第十三 唐朝衒法師并州人。逢綽禪師講觀經。方始迴心。五年專念佛。一日一夜禮千拜。念佛七萬遍。恐壽終倍加精進。夢見釋迦佛文殊讚法華經。又夢見三道向西去。第一道總是俗人。第二道上道俗相兼。第三道上唯有僧。口曰總是往生人。 岸禪師第十四 唐朝岸禪師并州人。修往生業。每行方等懺。臨終`[時=時見【甲乙】]`時。觀音勢至二菩薩於空中現。召內畫工人。無能畫者。忽感二人曰。西京來。欲往臺山。便與圖寫`[訖=記【甲乙】]`訖。一去無蹤。師謂弟子曰。誰能逐我往`[西=西方【甲乙】]`西去。最少童子曰。願隨去。便入道場端坐而`[終=終師責曰去須相待却迴我前乃命門徒助我念佛端坐而終【甲乙】]`終。春秋八十矣。垂拱元年正月七日遷`[化=化矣【甲乙】]`化。 大行禪師第十五 大行禪師齊州人也。入太山草`[衣木=木衣【甲乙】]`衣木食。求法華三昧。感普賢菩薩現身。教師念阿彌陀佛。經三七日。夜將半時。忽見瑠璃地。心眼洞`[明=明見【甲乙】]`明十方佛。後疾右脇而終。葬後棺槨異香數日不散。儀貌如生都不異也。 藏禪師第十六 藏禪師汾州人也。出門遍禮塔廟。不受`[俗道=道俗【甲乙】]`俗道拜先起制心止於六賊。一念覺而無失。每為僧事。代於奴僕。見垢衣潛收洗補。盛夏脫衣入草餧之蚊`[蝄=蚋【乙】]`蝄。命終之日。諸天次第來請不去。及至淨土化佛來迎。方始而往。 感法師第十七 感法師居長安千福寺。博通經典。不信念佛。問善導和尚曰。念佛之事`[如=在【甲乙】]`如何門。答曰。君能專念佛。當自有證。又問。頗見佛否。師曰。佛`[語=言【甲乙】]`語何可疑哉。遂三七日入道場未有其應。自恨罪深`[故=欲【甲乙】]`故絕食畢命。師止而不許。三年專志。遂得見佛金色玉毫。證得三昧。乃自造往生決疑論七卷。臨終佛迎。合掌`[西來或〔-〕【甲乙】]`西來或向西卒。 懷玉禪師第十八 懷玉禪師姓高。台州湧泉寺居。一食不噉`[家種=稼穡【甲乙】]`家種。不衣絲蠶。常自`[8]業=撲【甲乙】*`業懺悔萬萬餘反。誦彌陀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名五萬口。蚤蝨放生。長坐不臥。天寶六年六月九日。見西方聖眾數若恒沙。見一人擎白銀臺當窓而入。禪師曰。我之功課得金臺。便加功念佛。空中告言。頂上圓光。光明遍空。語門徒曰。退後莫交觸光。至臨終時。光色轉盛。乃說偈`[曰=言【甲乙】]`曰。 清淨皎潔無塵垢  蓮華化生為父母 我修行來經十劫  出示閻浮受眾`[罪=苦【甲乙】]`罪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離娑婆歸淨土 說偈已見紫金臺含笑而終。肉身現在台州湧泉寺。 僧法智第十九 僧法智住在天台。念佛為業。性多麁率。不拘律儀。人每謂曰。犯吉羅罪。九百歲入地獄。即信聞經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便於國清寺兜率臺晝夜念佛。時人不信。忽遍辭道俗。我欲往生。令親識設一日齋。至日中夜。無疾而終。金色光明照數百里。野雉驚鳴。江上船人謂言天曉。 僧道昂第二十 僧道昂於相州講法華經。忽見`[眾=天眾【甲乙】]`眾音樂從空中來。告此兜率天故下相迎。昂曰。天道生死根本。由來不願。所念西方耳。言訖見西方伎樂旋轉來迎。信至不得久駐。言畢香爐隨手。於高座上端然奄化。 僧雄俊第二十一 僧雄俊姓周。城都人。善講說無戒行。所得施利非法而用。又還俗入軍營殺戮。逃難却入僧中。大曆年中。見閻羅王判入地獄。俊高聲曰。雄俊若入地獄。三世諸佛即妄語。王曰。佛不曾妄語。俊曰。觀經下品下生。造五逆罪臨終十念尚得往生。俊雖造罪。不`[作=造【甲乙】]`作五逆。若論念佛。不知其數。言訖往生西方。乘臺而去。 尼法藏第二十二 宋朝尼法藏金陵建福寺住。禪業高遠。謂同學曇敬。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後忽染患。初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省問法藏疾。光明照耀一寺。眾咸見。因爾而終也。 尼淨真第二十三 尼淨真住長安積善寺。納衣乞食一生無瞋。`[讀=講【甲乙】]`讀金剛經`[萬八千=十萬【甲乙】]`萬八千遍。專精念佛。顯慶五年七月染患。語弟子曰。五`[月=日【校異-甲】]`月內十度見阿彌陀佛。又兩度見極樂世界寶蓮`[華=華上【甲乙】]`華童子遊戲。又有聖僧。五度授記曰。我當作佛。又曰。吾得上品往生。`[跏【校異-甲】,趺【大】]`跏趺而終。經宿却醒語弟子曰。`[吾=五【甲乙】]`吾得菩薩位也。遍歷十方供養諸佛。言訖而終。光照於寺。 尼法勝第二十四 尼法勝吳縣人。進修禪寂。念佛為業。訓誘道俗。`[皆〔-〕【甲乙】]`皆勸往生。得病自知不`[差=若【甲乙】]`差。臥見一僧。報曰。此病不差。須專念佛。又見。二僧偏袒。執花立在床前。光`[明〔-〕【甲乙】]`明照我身。言訖而終。 尼悟性第二十五 尼悟性洛陽人。於衡州遇照闍梨。發願念佛萬遍。大曆六年。入臺山。忽染患。聞空中音樂。尼曰。我`[聞〔-〕【甲乙】]`聞。得中品上生。見同念佛人。西方盡有蓮華也。身金色光明。時年二十四矣。 尼大明第二十六 尼大明㳂州人也。遇綽禪師講無量壽經。教念佛業。尼念時。先著淨衣。口含沈香。靜室課誦。三四年間相續不斷。臨終之時。眾覩光明。內聞沈水。香氣來迎。於此而終。 沙彌二人第二十七 沙彌二人并州開化寺居。其少沙彌語大沙彌曰。兄作淨土業。何如沙彌。忻然而同志。經十`[五=五五【甲】]`五年。大者先亡。到西方見阿彌陀佛白言。我`[有〔-〕【甲乙】]`有少弟。得生此否。佛言。汝因他發心。汝尚得生。彼何疑哉。且還閻浮。勤念我名。三年之後俱來見我。還更却穌。具說上事。後年二沙彌心開眼淨。同見菩薩來迎。地即震動。天花散空。一時俱逝。隨願往生。 童子阿曇遠第二十八 童子宋朝時人也。年十八持菩薩戒。事含禪師。修淨土業。恒向師主懺悔。夜四更忽自念誦。師驚`[問=問曰汝見何色【甲乙】]`問。答曰。見佛黃金色。幡花滿空。自西而來。俄然而卒。異香不散數日。 童子魏師讚第二十九 童子魏師讚年十四雍州人也。事靜禪師。發心念佛日夜相續。永徽三年。遇疾命終。還穌啟母曰。阿彌陀佛今見在此。兒隨往生。言訖而終。東西隣人見亡家屋上。五色光明西上騰雲。 烏場國王第三十 烏場國王萬機之暇。謂左右曰。朕為國主。不免無常。聞西方可以棲神。日夜六時念佛行道。并奏樂。每日`[請=設【甲乙】]`請百僧。王與夫人親手行食。三十餘年`[精專=專精【乙】]`精專無替。臨終神色怡和。西方聖眾來迎。祥瑞不一。 隋朝皇后第三十一 隋文帝皇后雖居宮室。深厭女身。日`[誦=念【甲乙】]`誦西方。至臨終時。異香滿宮。從空而至。文帝問闍提斯那。是何祥瑞。`[西=答曰西【甲乙】]`西方有佛。號阿彌陀。皇后業高。神生彼國。故有斯瑞。 晉朝劉遺民第三十二 晉朝劉遺民`[柴=紫【甲乙】]`柴桑二縣令。依`[遠=廬山遠【甲乙】]`遠大師修道。修念佛三昧。時始涉半年。於三昧中見佛毫光伸手引接。請佛求僧願。速捨壽而生淨土。居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與眾辭端坐而化。當義熙十五年。年五十七矣。 唐朝觀察使韋之晉第三十三 唐朝韋之晉立行慈深。建西方道場。念阿彌陀佛。懺悔願生西方。行菩薩道。守護佛法。轉正法輪。度脫含識。至六月內。面西跏趺合掌。念阿彌陀佛六十聲。忽`[爾=而【甲乙】]`爾化世。異香滿宅。內外皆聞。祥瑞不可稱說。 唐朝元子平第三十四 唐朝元子平大曆九年。於潤州觀音寺發心。念阿彌陀佛一萬遍。經三月。日`[忽=忽夜【甲乙】]`忽染患。夜聞空中異香音樂。病人歡喜動地。空中有人告曰。麁樂已過。細樂續來。經日念佛而終。的生淨土。數日異香。 宋朝魏世子第三十五 宋朝魏世子父子三人修西`[方=方業【甲乙】]`方。唯妻不信。女年十四死。七日却迴。啟母曰。兒見西方。父兄三人已有蓮華。後當化生。唯孃獨無。兒今暫歸相報。至後孃依兒教`[日=多日【甲乙】]`日念西方。四人盡得往生。 張元祥第三十六 唐朝張元祥上都人。稟性純直。日念西方。開皇二年六月三日辰時。索飯齋曰。賢聖相待。食畢焚香對西方。正念而終。送至墓所。異香光明蓋覆墓`[所=上【甲乙】]`所。 隋朝恒州人第三十七 隋朝恒州人無姓名。念佛以小豆為數。滿三十六石。齋後慶讚行豆。散與齋人。觀音勢至`[二=化作二【甲乙】]`二人。形容憔悴自曰。乞食。答曰。弟子願生西方。更無相礙。師來乞食。深`[起=赴【甲乙】]`起本心。食後唯聞異香。乘空一時而去。開皇八年九月耳。 張鐘馗第三十八 張鍾馗同州人。販雞為業。永徽九年臨終。見宅南群雞集。忽見一人著緋皂衣。駈雞唱言啄啄。其雞四度上啄兩眼。出血在床。`[酉=至酉【甲乙】]`酉時值善光寺念佛僧弘道。令鋪聖像。念阿彌陀佛。忽然異香。奄然而逝。 `[16]汾=分【甲乙】*`汾州人第三十九 `[*16-1]汾=分【甲乙】*`汾州人不得`[姓=姓名【甲乙】]`姓。殺牛為業。臨重病。見數頭牛逼其身。告妻`[子〔-〕【甲乙】]`子曰。請僧救我。請僧至。病人曰。師誦佛經。如弟子重罪還救得否。師曰。觀經中說臨終十念尚得往生。佛豈妄言。忽爾異香滿室便終。眾人皆見異香瑞色祥雲遶其宅上矣。 房翥第四十 代州房翥曾勸一老人念佛。其老人得生西方。入冥見閻`[魔=羅【甲乙】]`魔王。王乃再放還世。汝當生淨土。翥有一萬遍金剛經願。兼敬禮五臺。此心未遂。未欲往生。 溫文靖妻第四十一 溫文靖妻并州`[20]人=人也【甲乙】*`人。患在床。夫告曰。汝念阿彌陀佛。念佛口不絕。便見佛國。後告夫。為設齋。要往西方去。齋畢曰。努力念佛。 隋州約山村翁婆二人第四十二 翁婆等識達`[苦=若【甲乙】]`苦空。每月二十九日。請山僧二人行道念佛。設齋婆自營飰。翁曰。何不使人。婆曰。能得幾時自作。若教他作。但是他福。臨終時光明滿宅。半夜謂如白日。 女弟子梁氏第四十三 梁氏浩州`[*20-1]人=人也【甲乙】*`人。兩目俱盲。因僧勸念阿彌陀佛。一受教後三年不絕。雙眼俱開。村人盡見。至捨壽時。見佛并菩薩來迎。命終之後。`[菩薩共=并【甲乙】]`菩薩共為起塔廟。來往皆敬。一郡男女悉迴心念佛。 女弟子裴第四十四 裴氏貞觀年中。因僧教念佛。用小豆為數。念滿`[三=十三【甲乙】]`三石。自知生處。遍辭親知。`[後=辭後【甲乙】]`後如法裝飾念佛`[終=而終【甲乙】]`終。往生極樂。 女弟子姚婆第四十五 姚婆上都人。貞觀年中。蒙范婆勸。取`[(念阿…婆)十九字〔-〕【甲乙】]`念阿彌陀佛。臨終見佛。菩薩來迎。為曰未與。范婆別請佛暫駐相待。佛處虛空俟。范婆來至。手執香爐。奄然而逝。 張文熾妻荀氏第四十六 荀氏發心念佛。至滿二年。有僧見七寶池中蓮花。白佛言。折一枝將與女子。莫有罪否。言訖。所見之境並皆散失。捨壽之日。異香來迎而往生淨土。 汾陽縣老人第四十七 老人貞觀五年并州汾陽縣住。常誦西方。遂取糧。於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念佛。臨終時。大光遍照。面西而終。`[似〔-〕【甲乙】]`似登蓮臺遂而去。 邵願保第四十八 邵願保雍州`[*20-2]人=人也【甲乙】*`人。發心念佛聲聲不絕。自`[*8-1]業=撲【甲乙】*`業懺悔。夜夢。寶蓮臺被牛牽來。觸損牛曰`[殺=然【甲乙】]`殺。我遂念彌陀經三卷。念佛百聲。牛乃歡喜。後遇金臺。乘空而去往。 往生西方淨土瑞`[*2-1]應=應刪【甲乙】*`應`[傳字次乙本有吳越國水心禪院住持主興福資利大師賜紫道詵敬造撰二十三字]`傳 `[(天德…焉)五十字〔-〕【甲】]`天德二年(歲次戊午)四月二十九日(庚辰木曜觜宿)延曆寺度海沙門日延(大唐吳越州稱日賜紫惠光大師)勸導傳持寫之傳焉。 `[(年來…房)六十九字〔-〕【甲乙】]`年來所傳之□保延元年火事燒失了 康治二年九月九日令改書之 (朱) 移點并比校了應安三年三月比參詣北野之處或人與之畢 求法比丘任秀之生年三六勸修寺西林房。 `[此奧書依乙本載之]`今此刪傳四十八結校合數本來勘韻篇為證宗立教初造施板印矣。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貞永元年(歲次壬辰)三月二十七日立筆四月二十一日畢功    釋子 日真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1 冊 No. 2070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8-1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