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155
`[【原】明本]`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一=一(此號上卷)【元】]`一
`[(南藏…唐)九字=庚午歲【宋元】]` \(南藏多庚午歲三字)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般若部(總二十二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法師於玉華宮寺譯`[六十帙【大】∞計一萬六百四十九紙【宋元】]`六十帙`[計一萬六百四十九紙【大】∞六十帙【宋元】]`計一萬六百四十九紙 `[(【天】字起至【柰】字止)七字【大】,從天地玄黃起至果珍李柰字【宋元】]`【天】字起至【柰】字止。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西晉三藏無羅叉共竺叔蘭譯計六百二十六紙 【菜】【重】【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共僧叡等譯計四百八十三紙 【薑】【海】【鹹】。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十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五卷(一名須菩提品一名長安品)符秦天竺沙門曇摩蜱共竺佛念譯`[上二經十五卷二帙【大】∞計三百一十三紙【宋元】]`上二經十五卷二帙`[計三百一十三紙【大】∞上二經十五卷二帙【宋元】]`計三百一十三紙 【河】【淡】。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亦名般若道行品)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自一帙計一百七十一紙 【鱗】。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自一帙計一百六十二紙 【潛】。
大明度無極經六卷(亦名大明度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上二經十三卷同帙)【大】∞(計二百二十一紙)【宋元】]`上二經十三卷同帙`[(計二百二十一紙)【大】∞(上二經十三卷同帙)【宋元】]`計二百二十一紙 【羽】。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宋沙門朔公於南海郡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婆伽婆)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祇樹林)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隋大業中三藏笈多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室羅筏)`[*4-1]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名稱城)`[*4]`唐天后代沙門義淨譯(第五譯新編入錄)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4]`唐天后代三藏菩提流志譯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4]`唐三藏玄奘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上十三經十五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九紙 【翔】。
寶積部(`[秦〔-〕【宋】]`秦總八十二部)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4-5]唐=大唐【宋元】*`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等譯`[十二帙【大】∞計二千四十七紙【宋元】]`十二帙`[計二千四十七紙【大】∞十二帙【宋元】]`計二千四十七紙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阿彌陀經二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上四經九卷同帙計二百九紙 【乃】。
阿閦佛國經二卷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大乘十法經一卷(初云佛住王舍城)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普門品經一卷(亦云普門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胞胎經一卷(一名胞胎受身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法鏡經一卷後漢安息優婆塞安玄共沙門嚴佛調譯上六經八卷同帙計一百四十四紙 【服】。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幻士仁賢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決定毘尼經一卷群錄皆云燉煌竟不顯人名年代
發覺淨心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優填王經一卷西晉沙門法炬譯
須摩提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離垢施女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九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一紙 【衣】。
得無垢女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菩提流志譯`[(南多…三字)七字〔-〕【宋元】]` \(南多天后代三字)
如幻三昧經三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三譯○七譯四闕)
太子刷護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太子和休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上六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五紙 【裳】。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乘顯識經二卷`[*4-6]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晉代譯失三藏名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毘耶婆問經二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上八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五十八紙 【推】。
大集部(總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自四帙計八百四十九紙 【位】【讓】【國】【有】。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十卷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自一帙計二百一十三紙 【虞】。
大集月藏經十卷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自一帙計二百二十八紙 【陶】。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4-7]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自一帙計一百七十二紙 【唐】。
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失譯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舍共法智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三紙 【弔】。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歸罽賓譯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宋天竺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上五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二紙 【民】。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第二譯)自一帙計一百三十八紙 【伐】。
般舟三昧經三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拔`[陀=陂【宋元】]`陀菩薩經一卷(亦名拔陀經)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是般舟經初四品異譯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上三經九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五紙 【罪】。
阿差末經七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無盡意菩薩經四卷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上二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八紙 【周】。
大集譬喻王經二卷隋天竺闍那崛多等譯
大哀經八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五紙 【發】。
寶女所問經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無言童子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自在王菩薩經二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於逍遙園譯
奮迅王問經二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等譯上四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八紙 【殷】。
寶星陀羅尼經十卷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自一帙計一百三十三紙 【湯】。
華嚴部(總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五十卷東晉天竺三藏佛陀羅等譯自五帙計一千一百紙 【坐】【朝】【問】【道】【垂】。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4]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等譯`[(南多…三字)九字〔-〕【宋元】]` \(南多大唐天后代三字)自八帙計一千三百七十二紙 【拱】【平】【章】【愛】【育】【黎】【首】【臣】。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失譯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4-1]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唐〔-〕【宋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一卷`[*4]`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唐=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提雲般若譯上八經十三卷同帙計二百紙 【伏】。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4-3]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兜沙經一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菩薩本業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或直云菩薩十住)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菩薩十住經一卷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九經十三卷同帙計一百七十紙 【戎】。
十住經四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共佛陀耶舍譯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如來興顯經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四經十一卷同帙計二百二十三紙 【羌】。
度世品經六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羅摩伽經四卷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一卷`[*4-1]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上三經十一卷同帙計二百一十紙 【遐】。
涅槃部(總六部五十八卷)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自四帙計七百八十紙 【邇】【壹】【體】【率】。
大般涅槃經後譯茶毘分二卷`[*4-2]唐=大唐【宋元】*`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共唐國沙門會寧於彼國共譯(出大周錄○單本)
大般涅槃經六卷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共覺賢譯上二經八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五紙 【賓】。
方等般泥洹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四童子三昧經三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大悲經五卷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上三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二紙 【歸】。
五大部外諸重譯經(二百七十三部五百八十八卷)
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4-3]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四譯)
普曜經八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二經二十卷二帙計三百七十一紙 【王】【鳴】。
法華三昧經一卷宋涼州沙門釋智嚴譯
無量義經一卷蕭齊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譯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
妙法蓮華經七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上四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九十紙 【鳳】。
正法華經十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自一帙計一百九十六紙 【在】。
妙法蓮華經八卷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上二經十一卷同帙計二百三十七紙 【樹】。
維摩詰經三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說無垢稱經六卷`[*4-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乘頂王經一卷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上四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九十六紙 【白】。
善思童子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失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二百紙 【駒】。
悲華經十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自一帙計二百三紙 【食】。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1]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義淨譯自一帙計一百五十三紙 【場】。
金光明經八卷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出
伅真陀羅所問經三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上二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六紙 【化】。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三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四卷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上三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七紙 【被】。
寶雨經十卷`[*1-1]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南印度三藏達摩流支等譯自一帙計一百六十一紙 【草】。
寶雲經七卷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
阿維越致遮經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二經十一卷同帙計二百一十三紙 【木】。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四卷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不必定入定印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1-2]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義淨譯上四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七紙 【賴】。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持心梵天經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三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九十八紙 【及】。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八紙 【萬】。
持人菩薩經三卷(或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持世經四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隋天竺三藏毘尼流支譯上四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二紙 【方】。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大乘同性經二卷`[宇文周=周宇文氏【宋元】]`宇文周`[(南作…氏)六字〔-〕【宋元】]` \(南作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耶舍等譯
證契大乘經二卷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三譯)上四經八卷同帙計一百六十紙 【蓋】。
深密解脫經五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解深密經五卷`[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五十紙 【此】。
解節經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4-1]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上五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七紙 【身】。
入楞伽經十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自一帙計一百七十九紙 【髮】。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九紙 【四】。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十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自一帙計一百四十四紙 【大】。
大方等大雲經四卷(亦名大方等無相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雲請雨經一卷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耶舍等譯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大方等大雲請雨經`[二=一【宋元】]`二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上四經八卷同帙計一百五十八紙 【五】。
諸法無行經二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諸法本無經三卷隨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
慧印三昧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如來智印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上六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紙 【常】。
大灌頂經十二卷東晉西域三藏帛尸梨蜜多羅譯自一帙計一百二十一紙 【恭】。
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4-2]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4]`唐三藏義淨於大內佛光殿譯
阿闍世王經二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普超三昧經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放鉢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錄失譯上六經十一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三紙 【惟】。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自一帙計二百四紙 【鞠】。
月燈三昧經一卷宋沙門釋先公譯
無所希望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象腋經一卷宋罽賓國三藏曇摩蜜多譯
入淨法門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等譯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後漢失譯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兩譯)
阿彌陀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4-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上十一經十三卷同帙計一百九十紙 【養】。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彌勒成佛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彌勒來時經一卷失譯
彌勒下生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諸法勇王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流支譯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順權方便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一卷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譯上十一經十二卷同帙計一百四十八紙 【豈】。
六度集經八卷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菩薩睒子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
睒子經一卷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太子慕魄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太子沐魄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九色鹿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上七經十四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二紙 【敢】。
無字寶篋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4-5]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於西太原寺譯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三藏地婆訶羅重譯
老女人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老母人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
老母女六英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月光童子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申日`[兒=兜【宋元】]`兒本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德護長者經二卷隨天竺三藏那連耶舍譯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伽耶山頂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象頭精舍經一卷隋天竺沙門毘尼多流支譯
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唐=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菩提流`[支=志【宋元】]`支`[南作志〔-〕【宋元】]` \( 南作志)譯
長者子制經一卷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菩薩逝經一卷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逝童子經一卷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犢子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乳光佛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無垢賢女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腹中女聽經一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轉女身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上二十一經二十二卷同帙計一百四十五紙 【毀】。
無上依經二卷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未曾有經一卷漢失譯
甚希有經一卷`[*4-6]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決定總持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謗佛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大方廣師子吼經一卷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大乘百福相經一卷地婆訶羅譯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一卷地婆訶羅再譯
大乘四法經一卷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
菩薩修行四法經一卷地婆訶羅於弘福寺譯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隋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最無比經一卷`[*4]`唐三藏玄奘譯
前世三轉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銀色女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採蓮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一卷(亦直云採蓮違王經)西晉沙門竺曇無蘭譯
正恭敬經一卷元魏三藏佛陀扇多譯
善恭敬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稱讚大乘功德經一卷唐三藏玄奘譯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4]`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上二十三經二十四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五紙 【傷】。
諫王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4-9]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一卷`[*4]`唐三藏義淨譯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流【宋元】]`留`[南作流〔-〕【宋元】]` \(南作流)支譯
轉有經一卷元魏大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一卷吳優婆塞支謙譯
緣起聖道經一卷`[*4]`唐三藏玄奘譯
稻稈經一卷失譯`[人名〔-〕【宋元】]`人名
了本生死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自誓三昧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灌佛形像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摩訶剎頭經一卷(一名灌洗佛`[形像經〔-〕【宋元】]`形像經)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失譯
作佛形像經一卷失譯
龍施女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八吉祥神呪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八陽神呪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八吉祥經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八佛名號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盂蘭盆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報恩奉盆經一卷失譯
浴像功德經一卷`[*4]`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浴像經一卷`[*4]`唐三藏義淨譯
校量數珠功德經一卷`[*4]`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數珠功德經一卷`[*4]`唐三藏義淨譯上二十九經二十九卷同帙計一百三十紙 【女】。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元】]`卷`[*4-16]唐=大唐【宋元】*`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自三帙計五百一十六紙 【慕】【貞】【絜】。
不空羂索呪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一卷`[*4-17]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不空羂索陀羅尼自在王呪經三卷`[6]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一卷(或二卷)`[*6]`唐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二卷`[7]唐=大唐【宋元】*`唐總持寺沙門釋智通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7]`唐南天竺三藏菩提留志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心〔-〕【宋元】]`陀羅心陀羅尼經一卷`[*7]`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觀世音菩薩祕密藏神呪經一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尼經一卷`[*7]`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有通卷同〔-〕【宋元】]` \(有通卷同)上九經十二卷`[或十三卷【大】∞同帙【宋元】]` \(或十三卷)`[同帙【大】∞或十三卷【宋元】]`同帙計一百六十一紙 【男】。
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一
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二`[上〔-〕【宋元】]` \(上)
`[7]唐〔-〕【宋元】*`唐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8]唐=大唐【宋元】*`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一卷`[*8]`唐三藏寶思惟譯
曼殊室利菩薩呪藏中一字呪王經一卷`[*8]`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
十二佛名神呪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經一卷`[*8]`唐三藏義淨譯
觀自在菩薩如意陀羅尼經一卷`[*8]`唐三藏義淨譯
孔雀王呪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金色孔雀王呪經一卷失譯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呪經一卷失譯
孔雀王呪經二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第七譯
大孔雀王經三卷`[*8]`唐三藏義淨於東都內道場譯上十一經十四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一紙 【效】。
陀羅尼集經十二`[卷=卷數內前七卷是才字函【宋元】]`卷`[*8-6]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譯
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一卷周宇文氏天竺三藏耶舍崛多等譯
十一面神呪心經一卷`[*8]`唐三藏玄奘譯
摩利支天經一卷失譯
呪五首經一卷`[*8]`唐三藏玄奘譯
千轉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呪經一卷`[*8]`唐總持寺沙門智通譯
六字神呪經一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羅尼經一卷`[*8]`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8]`唐三藏金剛智譯上九經二十卷二帙計三百八十九紙 【才】【良】。
觀自在菩薩隨心呪經一卷`[*8-12]唐=大唐【宋元】*`唐總持寺沙門智通譯
種種雜呪經一卷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佛頂勝陀羅尼經一卷`[*8]`唐朝散郎杜行顗奉勅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8]`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8]`唐罽賓沙門佛陀波利譯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一卷`[*8]`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於東都再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8]`唐三藏義淨譯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阿難陀目佉尼訶離陀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宋西域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
阿難陀目佉訶離陀隣尼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梁扶南三藏僧迦婆羅譯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一卷`[*8]`唐至相寺沙門智嚴譯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8]`唐三藏玄奘譯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一卷`[唐=大唐天后【宋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上十七經十七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一紙 【知】。
無崕際持法門經一卷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高齊居士萬天懿譯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失譯
華聚陀羅尼呪經一卷失譯
華積陀羅尼神呪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六字呪王經一`[1]卷=卷失譯【宋元】*`卷
六字神呪王經一`[*1]`卷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經一卷`[三經俱〔-〕【宋元】]`三經俱失譯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持句神呪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陀隣尼鉢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善法方便陀羅尼呪經一卷失譯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一卷失譯
護命法門神呪經一卷`[3]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卷`[*3]`唐西域沙門彌陀山譯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一卷東晉外國居士竺難提譯上十六經十九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七紙 【過】。
內藏百寶經一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須賴經一卷前涼月支優婆塞支施崙譯
須賴經一卷曹魏西域三藏帛延譯
私訶三昧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生地經一卷支謙譯
四不可得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梵女守意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寶網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菩薩修行經一卷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諸德福田經一卷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佛語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金色王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留支譯
演道俗業經一卷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百佛名經一卷隋三藏那連提耶舍譯上十八經十八卷同帙計一百五十六紙 【必】。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須真天子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摩訶摩耶經二卷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除恐災患經一卷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孛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一卷宋黃龍沙門釋曇無竭譯上六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六紙 【改】。
海龍王經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首楞嚴三昧經三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一卷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上五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七紙 【得】。
十住斷結經十四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諸佛要集經二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蕭齊沙門釋曇景譯上三經一十八卷二帙計二百七十二紙 【能】【莫】。
菩薩瓔珞經十三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上二經一十五卷二帙計二百九十四紙 【忘】【罔】。
賢劫經十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自一帙計二百一紙`[(南藏…紙)七字〔-〕【宋元】]` \(南藏作二百一紙) 【談】。
大乘經單譯
一百三十部二百九十三卷二十四帙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自二帙計三百六紙 【彼】【短】。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自〔-〕【宋元】]`自`[二帙【大】∞計二百七十四紙【宋元】]`二帙`[計二百七十四紙【大】∞二帙【宋元】]`計二百七十四紙【靡】【恃】。
佛名經十二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三劫三千佛名經三卷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卷〔-〕【宋元】]`卷 現在賢劫千佛名`[5a]經〔-〕【宋元】*`經`[5b]一卷〔-〕【宋元】*`一卷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5-1]經〔-〕【宋元】*`經`[*5-1]一卷〔-〕【宋元】*`一卷失譯(出長房錄)上二部二帙十五卷計三百六十七紙 【己】【長】。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隋天竺闍那崛多等譯
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二卷曹魏代譯失三藏名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六十六紙 【信】。
華手經十卷(一名攝諸善根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自一帙十卷計二百三十六紙 【使】。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北涼沙門法眾於高昌郡譯
僧伽吒經四卷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6]唐=大唐【宋元】*`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上四經十二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一紙 【可】。
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自一帙【大】∞計一百六十七紙【宋元】]`自一帙`[計一百六十七紙【大】∞自一帙【宋元】]`計一百六十七紙 【覆】。
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失譯
菩薩本行經三卷失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宋元】]`一百八十一紙 【器】。
法集經六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五紙 【欲】。
菩薩處胎經五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然燈功德經一卷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上三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一紙 【難】。
央崛魔羅經四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上三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三紙 【量】。
中陰經二卷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大法鼓經二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梁扶南三藏僧伽那羅譯
月上女經二卷隋天竺闍那崛多等譯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二卷失譯上五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九十四紙 【墨】。
大乘密嚴經三卷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蓮華面經二卷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大乘造像功德經二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上五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五十四紙 【悲】。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6-1]唐=大唐【宋元】*`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一字佛頂輪王經五卷`[*6]`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一卷`[*6]`唐北天竺三藏寶思惟譯上三經九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八紙 【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6-4]唐=大唐【宋元】*`唐循州沙門懷迪共梵僧於廣州譯`[自一帙【大】∞計一百五十七紙【宋元】]`自一帙`[計一百五十七紙【大】∞自一帙【宋元】]`計一百五十七紙 【染】。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6-5]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共沙門一行譯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6]`唐天竺三藏輸波迦羅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三紙 【詩】。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6-7]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譯
牟梨曼陀羅呪經一卷失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6]`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上三經八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六紙 【讚】。
七佛所說神呪經四卷晉代譯失三藏名今附東晉錄
大吉義神呪經四卷元魏昭玄統沙門曇曜譯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6-9]唐=大唐【宋元】*`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一卷`[*6]`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失譯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失譯
大普賢陀羅尼經一卷失譯
大七寶陀羅尼經一卷失譯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卷失譯
安宅神呪經一卷後漢失譯已上六經同卷。
摩尼羅亶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玄師子颰陀所說神呪經一卷(或云幻師)東晉竺曇無蘭譯
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諸佛心陀羅尼經一卷`[*6-11]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卷`[*6]`唐三藏玄奘譯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卷`[*6]`唐三藏玄奘譯
持世陀羅尼經一卷`[*6]`唐三藏玄奘譯
六門陀羅尼經一卷`[*6]`唐三藏玄奘譯已上七經同卷。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一卷`[*6-16]唐=大唐【宋元】*`唐總持寺沙門智通譯上十九經二十五卷同帙計二百一十二紙 【羔】。
智炬陀羅尼經一卷`[1]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一卷`[*1]`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經一卷`[2]唐=大唐【宋元】*`唐北天竺三藏寶思惟譯
百千印陀羅尼經一卷`[*2]`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救面燋餓鬼陀羅尼神呪經一卷(或云施餓鬼食呪經)`[*2]`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莊嚴王陀羅尼呪經一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香王菩薩陀羅尼呪經一卷`[*2]`唐三藏義淨譯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一卷`[*2]`唐三藏義淨譯
拔除罪障呪王經一卷`[*2]`唐三藏義淨譯
善夜經一卷`[*2]`唐三藏義淨譯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經一卷`[*2]`唐中天竺三藏輸波迦羅譯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2]`唐南天竺三藏金剛智譯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唐三藏金剛智譯
佛地經一卷`[*2]`唐三藏玄奘譯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亦云`[臨般涅槃=臨般【宋元】]`臨般涅槃亦云遺教)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出生菩提心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佛印三昧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或無`[起字=字起【宋元】]`起字)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千佛因緣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賢首經一卷(一名賢首夫人經)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月明菩薩經一卷(或云月明童子或云月明童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心明經一卷(一名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汗【宋元】]`汁施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滅十方冥經一卷(或云十方滅冥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鹿母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魔逆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二十六經二十六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四紙 【羊】。
德光太子經一卷(一名賴吒和羅所問光太子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意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堅固女經一卷(一名牢固女經)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商主天子所問經一卷(或無所問字)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一卷(一名八曼茶維經)唐天竺三藏那提譯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一卷唐天竺三藏那提譯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2-10]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2]`唐三藏玄奘譯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一卷`[*2]`唐三藏玄奘譯`[不分卷【宋元】]`
開元譯教錄略出卷第二(上)
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二(下)
唐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不分卷【宋元】]`差摩婆帝受記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不增不減經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造塔功德經一卷`[1]唐=大唐【宋元】*`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遶佛塔功德經一卷`[*1]`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大乘四法經一卷`[*1]`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一卷`[*1]`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大乘流轉諸有經一卷`[*1]`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
妙色王因緣經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害【宋元】]`肉經一卷`[*1]`唐至相寺沙門智嚴譯
般泥洹後灌臘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八部佛名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留支譯上二十二經二十二卷同帙計一百四十八紙 【景】。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一卷後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北涼高昌沙門法盛譯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一卷`[3]失=新為失【宋元】*`失譯
師子月佛本生經一卷`[*3]`失譯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失譯
薩羅國經一`[4]卷=卷失譯【宋元】*`卷
十吉祥經一`[*4]`卷
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一`[*4]`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四經俱〔-〕【宋元】]`四經俱失譯
金剛三昧經二卷北涼失譯
法滅盡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
甚深大回向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卷僧祐錄中云安公關中異經
優波夷淨行法門經二卷僧祐錄中異經安公涼土出
八大人覺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三品弟子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四輩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當來變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過去佛分衛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十二頭陀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樹提伽經一卷求那跋陀羅譯
長壽王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失譯
法常住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失譯上二十三經二十五卷同帙計一百四十三紙 【行】。
菩薩調伏藏
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菩薩地持經八卷(或名地持`[論=論或八卷【宋元】]`論)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自一帙八卷計一百九十一紙 【維】。
菩薩善戒經十卷(一名菩薩地)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等譯
淨業障經一卷失譯上二經十一卷同帙計二百七紙 【賢】。
優婆塞戒經七卷(是在家菩薩戒)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梵網經二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受十善戒經一卷後漢失譯上三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九十四紙 【克】。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或無菩薩字)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佛藏經四卷(一名釋諸法)姚秦三藏羅什譯
菩薩戒本一卷(出地持品中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菩薩戒本一卷(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彌勒說)`[*1-8]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菩薩戒羯磨文一卷(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彌勒菩薩說)`[*1]`唐三藏玄奘譯
菩薩善戒經一卷(`[南藏注〔-〕【宋元】]`南藏注優`[8]婆=波【宋元】*`婆離問菩薩受戒法)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上六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七十四紙 【念】。
菩薩內戒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或云淨律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清淨毘尼方廣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宋沙門釋法海譯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或云菩薩五法懺悔經)失譯
菩薩藏經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8-1]婆=波【宋元】*`婆羅譯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一卷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菩薩受齋經一卷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文殊悔過經一卷(一名文殊五體悔過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直云悔過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法律三昧經一卷(亦直云法律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十善業道經一卷`[*1-10]唐=大唐【宋元】*`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羅譯上十四經十四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五紙 【作】。
菩薩對法藏
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大乘釋`[經=經論【宋元】]`經
二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一十五帙
大智度論一百卷(或一百一十或七十)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自一十帙【大】∞計二千一百五十五紙【宋元】]`自一十帙`[計二千一百五十五紙【大】∞自一十帙【宋元】]`計二千一百五十五紙 【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等譯自一帙計二百五十紙 【谷】。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六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
大乘寶積經論四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毘目智仙等譯上三論十一卷同帙計二百二十四紙 【傳】。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亦云能斷金剛論)`[*1-11]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金剛般若論三卷隋三藏達摩笈多譯
佛地經論七卷`[*1]`唐三藏玄奘譯`[上=已上【宋元】]`上三論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七十紙 【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 元魏菩提留支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三卷無著菩薩頌 世親菩薩釋 `[*1-13]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亦云功德論【大】∞功德施菩薩造【宋元】]` \(亦云功德論) `[功德施菩薩造【大】∞亦云功德論【宋元】]`功德施菩薩造 `[中=大唐中【宋元】]`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殊=文殊【宋元】]`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名伽耶山頂經)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妙法蓮華經論一卷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上五論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九紙 【虛】。
法華經論二卷(初有歸敬頌者或一卷)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或三卷成)元魏菩提留支譯
涅槃論一卷`[略釋涅槃【大】∞婆藪槃豆菩薩造【宋元】]` \(略釋涅槃)`[婆藪槃豆菩薩造【大】∞略釋涅槃【宋元】]`婆藪槃豆菩薩造 元魏沙門達磨菩提譯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釋涅槃一頌)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遺教經論一卷(新遺教經)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無量壽經論一卷婆藪槃豆釋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三具足經論一卷`[((有釋論無經本))六字【大】∞天親菩薩造【宋元】]` \(有釋論無經本) `[天親菩薩造【大】∞((有釋論無經本))六字【宋元】]`天親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毘目智仙等譯
轉法輪經論一卷(有釋論無本經)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毘目智仙等譯上八論十`[二=一【宋元】]`二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五紙 【堂】。
大乘集義論
七十六部三百六十三卷(`[十=三十【宋】]`十五帙)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說 `[*1-1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一十帙【大】∞計一千八百七十五紙【宋元】]`一十帙`[計一千八百七十五紙【大】∞一十帙【宋元】]`計一千八百七十五紙 【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無著菩薩造 `[*1-15]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二帙計三百三十八紙 【尺】【璧】。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菩薩造 `[*1-16]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玄奘譯
王法正理論一卷彌勒菩薩造 `[*1]`唐三藏玄奘譯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玄奘譯上四論十卷同帙計一百四十九紙 【非】。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安慧菩薩糅釋上集論 `[*1-18]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中論四卷龍樹菩薩本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上二論二十卷二帙計三百五十九紙 【寶】【寸】。
般若燈論釋十五卷龍樹菩薩本 分別明菩薩釋 `[*1-19]唐=大唐【宋元】*`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十八空論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 婆藪開士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廣百論一卷聖天菩薩造 `[*1]`唐三藏玄奘譯上五論二十卷二帙計三百六十六紙 【陰】【是】。
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聖天本護法釋 `[*1-21]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自一帙計`[一=二【宋】]`一百一十三紙 【竸】。
十住毘婆沙論十五卷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菩提資糧論六卷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天=隋天【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上二論二十一卷二帙計三百七十五紙 【資】【父】。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或十五卷【大】∞無著造【宋元】]` \(或十五卷)`[無著造【大】∞或十五卷【宋元】]`無著造 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自一帙計二百一十一紙 【事】。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順中論二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攝大乘論三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上三論二十卷二帙計三百一紙 【君】【曰】。
攝大乘論二卷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本三卷`[*1-22]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梵云拘羅他陳曰親依或云波羅末陀此云真諦)上三論二十卷二帙計五百二十三紙 【嚴】【與】。
攝大乘釋論十卷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自一帙計一百五十九紙 【敬】。
攝大乘論釋論十卷`[*1-23]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自一帙十卷計一百八十四紙 【孝】。
攝大乘論釋十卷`[*1-2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自一帙計二百二十七紙 【當】。
佛性論四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決定藏論三卷梁天竺三藏真諦譯
辯中邊論頌一卷`[*1-25]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中邊分別論二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上四論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六紙 【竭】。
辯中邊論頌三卷`[*1-26]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究竟一乘寶性論五卷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譯
業成就論一卷元魏天竺三藏毘目智仙等譯
大乘成業論一卷`[*1]`唐三藏玄奘譯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大域龍菩薩造(出內典錄) `[*1]`唐三藏玄奘譯上五論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五紙 【力】。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新…譯)二十字【大】∞(大域…譯)十二字【宋元】]` \(新編入錄第二譯舊理門論周錄單本新勘為重譯)`[(大域…譯)十二字【大】∞(新…譯)二十字【宋元】]`大域龍菩薩造 `[*1-29]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唐三藏玄奘譯
顯識論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轉識論一卷陳三藏真諦譯
大乘唯識論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大乘唯識論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唯識二十論一卷`[*1]`唐三藏玄奘譯
成唯識寶生論`[一=五【宋元】]`一卷唐三藏義淨譯
唯識三十論一卷`[*1]`唐三藏玄奘譯上九論十三卷同帙計一百四十九紙 【忠】。
成唯識論十卷`[*1-32]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自一帙計一百八十五紙 【則】。
大丈夫論二卷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入大乘論二卷北涼沙門釋道泰譯
大乘掌珍論二卷`[*1-33]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大乘五蘊論一卷`[*1]`唐三藏玄奘譯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1]`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寶行王正論一卷陳三藏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一卷梁天竺三藏真諦譯上七論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五紙 【盡】。
大乘起信論二卷`[*1-36]唐=大唐【宋元】*`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發菩提心論二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二=三【宋元】]`二無性論二卷陳三藏真諦譯
方便心論一卷元魏沙門吉迦夜共曇曜譯
如實論一卷梁三藏真諦譯
無相思塵論一卷陳三藏真諦譯
觀所緣緣論一卷`[*1]`唐三藏玄奘譯
觀所緣論釋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上八論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一紙 【命】。
回諍論一卷元魏三藏毘目智仙等譯
緣生論一卷隋三藏達摩笈多譯
十二因緣論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
壹輸盧迦論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1-39]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百字論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
解捲`[經=論【宋元】]`經`[南作論〔-〕【宋元】]` \(南作論)一卷陳三藏真諦譯
掌中論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
取因假設論一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觀總相論頌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
止觀門論頌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
手杖論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1]`唐三藏義淨譯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上十六論十六卷同帙計一百一十`[二=一【宋元】]`二紙 【臨】。
`[總=都【宋元】]`總計合大乘經律論見流行者`[凡=總【宋元】]`凡 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
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二`[下〔-〕【宋元】]` \(下)
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三
唐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法念譯`[自二帙【大】∞計四百四十八紙【宋元】]`自二帙`[計四百四十八紙【大】∞自二帙【宋元】]`計四百四十八紙 【深】【履】。
中阿含經六十卷(或五十八卷)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自六帙計一千一百八十一紙 【薄】【夙】【興】【溫】【清】【似】。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自五帙計八百四十一紙 【蘭】【斯】【馨】【如】【松】。
雜阿含經五十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自五帙計一千八十四紙 【之】【盛】【川】【流】【不】。
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失譯自二帙計三百一十八紙 【息】【淵】。
佛般泥洹經二卷(或直云泥洹經)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般泥洹經二卷(或無般字)新為失譯附東晉錄
大般涅槃經三卷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人本欲生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或云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梵志阿颰經一卷(一名佛開解字一名阿颰摩納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一名梵網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寂志果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上八經十二卷同帙計二百二十四紙 【澂】。
起世經十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自一帙計一百七十四紙 【取】。
起世因本經十卷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自一帙計一百七十六紙 【映】。
樓炭經六卷(或云大樓炭經)西晉沙門譯法炬共法立譯
長阿含十法報經二卷(一名多增道章經或直云十報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中本起經二卷(或云太子中本起經)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沙門康孟詳譯上三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七十八紙 【容】。
七知經一卷(或云七智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鹹水喻經一卷(或云鹹水譬經)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一切流攝守因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四諦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恒水經一卷(亦云恒水喻經)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本相倚致經一卷(亦云大相倚致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緣本致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
頂生王故事經一卷(或云頂生王經)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文陀竭王經一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一名鐵城`[尼=泥【宋元】]`尼犁經)宋沙門釋惠簡譯
鐵城泥犁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古來世時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
阿那律八念經一卷(或直云八念經亦名禪行`[斂=歛【元】]`斂意經)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離睡經一卷(亦名菩薩訶睡眠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是法非法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求欲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受歲經一卷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梵志計水淨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拾遺編入
苦陰經一卷(一名陰因事經)失譯在後漢錄拾遺編入
釋摩男本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苦陰因事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樂想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漏分布經一卷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耨颰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諸法本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宋沙門釋惠簡譯
瞻婆比丘經一卷(或云瞻波經)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伏婬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魔嬈亂經一卷(一名魔王入目`[犍=揵【宋元】]`犍蘭腹經亦云弊魔試目連經)失譯在漢錄
弊魔試目連經一卷(一名魔嬈亂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上三十經三十卷同帙計一百三十五紙 【止】。
賴吒和羅經一卷(一名羅漢賴吒和羅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善生子經一卷西晉沙門支法度譯
數經一卷西晉沙門法炬譯
梵志頞羅延問種尊經一卷東晉沙門竺曇無蘭譯
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
須達經一卷(一名須達長者經)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佛為黃竺園老婆羅門說學經一卷僧祐錄失譯今附宋錄
梵魔喻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尊上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鸚鵡經一卷(亦名兜調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兜調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意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應法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泥犁經一卷(或云阿泥犁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優婆夷墮舍迦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齋經一卷(一名持齋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鞞摩肅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亦直云十支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邪見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今附宋錄
箭喻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
普法義經一卷(一名具法行經亦名普義第一`[經=譯【宋元】]`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廣義法門經一卷(第三譯)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戒德香經一卷(或云戒德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四人出現世間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須摩提女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食施獲五福報經一卷(一名施色力經一名福德經)失譯今附東晉錄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亦云頻婆)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宋沙門釋法簡譯
鴦崛摩經一卷(或有作魔字一名指鬘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三十二經三十二卷同帙計一百六十一紙 【若】。
鴦崛髻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力士移山經一卷(或直云移山經亦云四未有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四未曾有法經一卷(亦云四未曾有經無法字)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舍利弗摩目捷連遊四衢經一卷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一名七佛姓字經)曹魏失譯
放牛經一卷(亦云牧牛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緣起經一卷(亦云十二緣起)`[3]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云十二思惟)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四泥犁經一卷(或云四大泥犁)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宋沙門釋惠簡譯
國王不犁先尼十夢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一卷僧祐錄中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阿難同學經一卷後漢安`[4]息=息國【宋元】*`息三藏安世高譯
五蘊皆空經一卷`[*3]`唐三藏義`[淨=浮【宋】]`淨譯
七處三觀經二卷後漢安`[*4]`息三藏安世高譯
聖法印經一卷(亦直云聖印經亦云惠印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雜阿含經一卷失譯在魏吳錄
五陰譬喻經一卷(一名水沫所漂經亦名五陰喻)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水沫所漂經一卷(亦云河中大聚沫或云聚沫譬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不自守意經一卷(或無意字)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滿願子經一卷晉代失譯今附東晉錄
轉法輪經一卷(或云法輪轉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三轉法輪經一卷`[*3]`唐三藏義淨譯
八正道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難提釋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馬有三相經一卷(亦云善馬有三相`[經〔-〕【宋元】]`經)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馬有八`[態=熊【元】]`態譬人經(亦直云馬有八態經)後漢三藏支曜譯
相應相可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治禪病祕要經二卷(或云法無經字)宋居士沮渠京聲譯上三十一經三十三卷同帙計一百六十四紙 【思】。
摩鄧女經一卷(一名阿難為蠱道女惑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
摩登伽經三卷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謙譯
舍頭諫經一卷(一名太子二十八宿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鬼問目連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雜藏經一卷(與前經文理稍別)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餓鬼報應經一卷(一名說地獄餓鬼因緣經)失譯今附東晉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或云阿難問事經亦云事佛吉凶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慢法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阿難分別經一卷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五母子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沙彌羅經一卷僧祐錄中安公關中異譯經在三秦錄
玉耶女經一卷(或云玉耶經)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玉=王【宋元】]`玉耶經一卷(一云長者詣佛說子婦無敬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阿遬達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修行本起經二卷(一名宿行本起經)後漢西域沙門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上十六經十九卷同帙計一百五十紙 【言】。
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亦名本起瑞應亦直云瑞應本起)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法海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海八德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十二章經一卷後漢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共竺法蘭譯
柰女耆域因緣經一卷(或無因緣字或直云柰女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一卷(或`[十=云【宋元】]`十地獄報應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龍王兄弟經一卷(一名難龍王經一名降龍王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長者音悅經一卷(或云長者音悅不蘭迦葉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上九經十三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二紙 【辭】。
禪祕要經三卷(或云禪祕要法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七女經一卷(一名七女本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八師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越難經一卷(一名曰難長者經一名難經)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所欲致患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五苦章句經一卷(一名五道章句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堅意經一卷(一名堅心正意經一名堅心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淨飯王涅槃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進學經一卷(或云勸進學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聲譯【宋元】]`聲
得道梯`[隥=橙【宋元】]`隥錫杖經一卷(亦云錫杖經)失譯今附東晉錄
貧窮老翁經一卷(一名貧老經)宋沙門釋惠簡譯
三摩竭經一卷(一名恕和檀王經一名難國王經)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蓱沙王五願經一卷(一名佛沙迦王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瑠璃王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上十五經十七卷同帙計一百四十紙 【安】。
生經五卷(有云五十五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義足經二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上二經七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五紙 【定】。
小乘經單譯
八十七部二百一十四卷一十七帙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自七帙計一千二百四十紙 【篤】【初】【誠】【美】【慎】【終】【宜】。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自六帙計九百一十四紙 【令】【榮】【業】【所】【基】【藉】。
本事經七卷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興起行經一卷(亦名嚴誡宿緣經題云出雜藏)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業報差別經一卷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上三經十卷同帙計一百四十七紙 【甚】。
大安般守意經`[二=三【宋】]`二卷(亦直云大安般經安公云小安般)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陰`[時=持【元明】]`時入經二卷(或作除字誤也)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處`[別=處【宋元】]`別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出家緣經一卷(一名出家因緣經)後漢安`[*4-2]息=息國【宋元】*`息三藏安世高譯
阿含正行經一卷(一名正意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十八泥犁經一卷(或云十八地獄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罵意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法受塵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禪行法想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一卷(亦`[云=名【宋元】]`云長者懊惱經亦名三處惱處)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揵陀國王經一卷(或無國字)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阿難四事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未生怨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四願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黑氏梵志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猘狗經一卷(祐云與𤢴狗同)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分別經一卷(舊云與阿難分別經等同本者非也)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八關齋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阿鳩留經一卷僧祐錄中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孝子經一卷(亦云孝子報恩經)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上二十二經二十四卷同帙計一百五十五紙 【無】。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或云自說亦云本末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大迦葉本經一卷(或無本字)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四自侵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羅云忍辱經一卷(或直云忍辱經)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沙曷比丘功德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時非時經一卷(或直云時經)外國法師若羅嚴譯莫知年代出經後記
自愛經一卷(或云自`[愛〔-〕【宋元】]`愛不自愛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中心經一卷(亦云中心正行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見正經一卷(名生死變識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大魚事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阿難七夢經一卷(或直云七夢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訶鵰阿那含經一卷(一名荷鵰或作苛字)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燈指因緣經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婦人遇辜經一卷(一名婦遇對經)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四天王經一卷宋涼州沙門釋智嚴共寶雲譯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罪福報應經一卷(一名轉輪五道罪福報應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五無返復經一卷(一名五返復大義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佛大僧大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耶祇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末羅王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摩達國王經一卷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旃陀越國王經一卷(或無國王字)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五恐怖世經一卷(或無世字)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或云死亡更生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懈怠耕者經一卷(或云耕兒)宋沙門釋惠簡譯
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長者子辯意經或加所問字)元魏沙門釋法場譯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上三十經三十卷同帙計一百二十九紙 【竟】。
賢者五福經一卷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天請問經一卷`[*3-3]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
僧護經一卷(或有因緣`[字=字失譯今附東晉錄【宋元】]`字)
護淨經一`[2]卷=卷失譯今附東晉錄【宋元】*`卷
木槵子經一`[*2]`卷(或作患字又作檈)
無上處經一`[*2]`卷
盧志長者因緣經一`[*2]`卷
五王經一`[*2]`卷
出家功德經一`[*2]`卷`[以上七經俱〔-〕【宋元】]`以上七經俱失譯`[並=今【宋元】]`並附東晉錄。
栴檀樹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頞多和多者經一`[5]卷=卷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宋元】*`卷
普達王經一`[*5]`卷
佛滅度後棺`[歛=殮【宋元】]`歛葬送經一`[*5]`卷(亦`[名=云【宋元】]`名比丘師經亦名師比丘經)
鬼子母經一`[*5]`卷
梵摩難國王經一`[*5]`卷`[以上五經〔-〕【宋元】]`以上五經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並〔-〕【宋元】]`並附西晉錄。
父母恩難報經一卷(亦云`[勤=勒【宋元】]`勤報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孫多耶致經一卷(或上加梵志字)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新歲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群牛譬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九橫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禪行三十七經一卷(或加品字)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身經一卷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比丘聽施經一卷(一名聽施比丘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身觀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無常經一`[11]卷=卷大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宋元】*`卷(亦名三啟經)
八無暇有暇經一`[*11]`卷
長爪梵志請問經一`[*11]`卷
譬喻經一`[*11]`卷
略教誡經一`[*11]`卷
療痔病經一`[*11]`卷(亦云持瘻經)`[以上六經俱=大【宋元】]`以上六經俱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
`[右=上【宋元】]`右`[南作上〔-〕【宋元】]` \(南作上)三十經三十卷同帙計一百八紙 【學】。
聲聞調伏藏
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東晉天竺三藏佛陀羅共法顯譯(單本)自四帙計一千一十五紙 【優】【登】【仕】【攝】。
十誦律六十一卷(內五十八卷)姚秦三藏弗若多羅等共羅什譯
後毘尼序三卷東晉三藏卑摩羅叉續譯自六帙計一千四百七十四紙 【職】【從】【政】【存】【以】【甘】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唐`[15]三=天后代三【宋元】*`三藏義淨譯自五帙計九百三紙 【棠】【去】【而】【益】【詠】。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二十卷`[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自二帙計三百七十九紙 【樂】【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四十卷`[*3-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自四帙計六百六十六紙 【貴】【賤】【禮】【別】。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唐`[*15-1]三=天后代三【宋元】*`三藏義淨譯自一帙計一百三十四紙 【尊】。
五分律三十卷(亦云彌沙塞律)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自三帙計六百四十紙 【卑】【上】【和】。
四分律六十卷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自六帙計一千三百六十紙 【下】【睦】【夫】【唱】【婦】`[【隨大】,〔-〕【元】]`【隨】。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亦云摩訶僧祇戒本)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比丘尼波羅提木叉僧祇戒本)東晉平陽沙門法顯共覺賢譯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波羅提木叉戒本)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宋長干寺沙門法頴集出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一卷`[*3-5]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一卷`[*3]`唐三藏義淨譯
五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戒本)宋罽賓三藏佛陀什等譯上七經七卷同帙計一百七十八紙 【外】。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尼戒)宋罽賓三藏佛陀什等譯(出寶唱錄)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題云四分戒本)`[*3-7]唐=大唐【宋元】*`唐西太原寺沙門懷素依律集出
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題云四分尼戒本)`[*3]`唐西太原寺沙門懷素依律集出
四分僧戒本一卷(或無僧字或云曇無德戒本)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
解脫戒本一卷(出迦葉毘部)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沙彌十戒法并威儀一卷(亦名沙彌威儀)失譯今附東晉錄
沙彌威儀一卷(或有經字與前威儀大同小異)宋罽賓三藏求摩跋摩譯
沙彌尼雜戒文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
沙彌尼戒經一卷失譯在後漢錄
舍利弗問經一卷失譯上十經十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二紙 【受】。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唐=大唐天后代【宋元】]`唐三藏義淨譯自一帙計一百五十一紙 【傅】。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出十誦律)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出十誦律)宋沙門釋僧璩於揚都中興寺依律撰出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或云優波離律)失譯在後漢錄
五分羯磨一卷(題云彌沙塞羯磨本)`[*3-9]唐=大唐【宋元】*`唐大開業寺沙門釋愛同集
四分雜羯磨一卷(題云曇無德律部雜羯磨以結戒場為首)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曇無德羯磨一卷(以結大界為首)曹魏安息沙門曇諦譯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祐云曇無德羯磨或云雜羯磨)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上七經七卷同帙計二百二紙 【訓】。
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三
開元釋教錄略出卷第四
唐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一卷`[2]唐=大唐【宋元】*`唐崇義寺沙門釋道宣集
四分僧羯磨三卷(題云羯磨卷上等出四分律)`[*2]`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
四分尼羯磨三卷(題云尼羯磨卷上等出四分律)`[*2]`唐西太原寺沙門釋懷素依律集出上三經七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五紙 【入】。
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亦云大愛受`[戒=誡【宋元】]`戒經或直云大愛道經)失譯今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北涼錄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云=名【宋元】]`云摩訶比丘經亦直云真偽沙門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犯戒報應輕重經一卷(出目連問毘尼經或云目連問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戒銷災經一卷(或云戒伏銷災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一名優婆塞五戒略論)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頌三卷尊者毘舍佉造 `[*2-3]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攝頌一卷`[*2]`唐三藏義淨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尼陀那目得迦攝頌一卷`[*2]`唐三藏義淨譯
五百問事經一卷失譯今附東`[晉=晉錄【宋元】]`晉上九經十二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九紙 【奉】。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十四卷尊者勝友集`[*2-6]唐=大唐【宋元】*`唐天后代三藏義淨譯自二帙計二百七十五紙 【母】【儀】。
毘尼摩得勒伽一十卷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自一帙計二百四紙 【諸】。
鼻柰耶律十卷(一名戒因緣經)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於符秦代譯(單本)自一帙計一百六十一紙 【姑】。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或云毘婆娑律亦直云善見律)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單本)
佛阿毘曇經二卷(亦云論)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上二經二十卷二帙計四百三十六紙 【伯】【叔】。
毘尼母經八卷(亦云論)失譯今附秦錄(單本)
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二卷(亦云大僧威儀)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二百八紙 【猶】。
薩婆多毘尼婆沙九卷失譯今附三秦錄(單本)
律二十二明了`[論=論【元】]`論一卷(亦直云明了論)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上二經十卷同帙計二百二十三紙 【子】。
聲聞對法藏
三十六部七十二帙
此對法藏諸部不同。流布此方比言為眾。今者據其有部根本。身論為初足論居次。毘婆沙等支派編末。餘部既眾難以科條。以俟將來無先後。
阿毘曇八揵度論三`[十=十卷【宋元】]`十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自三帙計四百七十一紙 【比】【兒】【孔】。
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迦多衍尼子造 唐三藏玄奘譯(`[南藏云〔-〕【宋元】]`南藏云出內典錄)自二帙計三百七十四紙 【懷】【兒】。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尊者大採菽氏造 `[*2-7]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單本)自一帙計二百七紙 【弟】。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尊者舍利子說`[*2-8]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自二帙計二百八十四紙 【同】【氣】。
施設足論有一萬八千頌尊者大迦多衍那造(迦多此云翦剃衍此云蘇那是男婆羅門中一種○其論未譯)上三足論並佛在世時造。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2-9]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單本)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2]`唐三藏玄奘譯上三論十九卷二帙計三百一十三紙 【連】【枝】。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2-11]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眾事分阿毘曇論十二卷右二論同本異譯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第一譯)上二論三十卷三帙計四百七十九紙 【交】【友】【投】。
阿毘曇毘婆沙論八十二卷(或六十卷)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譯自八帙計一千四百四紙 【分】【切】【磨】【箴】【規】【仁】【慈】【隱】。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2-12]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自二十帙計三千一百六十八紙 【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婆藪槃豆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一譯)
阿毘達磨俱舍本論頌一卷尊者世親造 `[*2-13]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一譯○真諦譯者闕本)`[上〔-〕【元】]`上二論二十三卷二帙計五百一十八紙 【疲】【守】。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尊者世親造 `[*2-1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自三帙計四百七十九紙 【真】【志】【滿】。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尊者眾賢造 `[*2-15]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四〔-〕【宋元】]`四單本)自八帙計一千四百二十三紙 【逐】【物】【意】【移】【堅】【持】【雅】【操】。
阿毘達磨顯宗論四十卷尊者眾賢造 `[*2-16]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自四帙計六百四十四紙 【好】【爵】【自】`[【縻大】,糜【宋元】]`【縻】。
阿毘曇心論四卷`[或無論字【大】∞尊者法勝造【宋元】]` \(或無論字)`[尊者法勝造【大】∞或無論字【宋元】]`尊者法勝造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法勝阿毘曇心論六卷大德優波扇多造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上二論十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一紙 【都】。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亦`[三=云【宋元】]`三雜毘曇毘婆沙)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阿毘曇甘露味論`[一=二【宋】]`一卷(或云甘露味阿毘曇)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隨相論二卷(或云求那摩諦`[相隨=隨相【宋元】]`相隨論)德惠法師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上三論一十五卷二帙計三百七十二紙 【邑】【華】。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十卷尊者婆須蜜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等譯
三法度論三卷(或云經或二卷)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入阿毘達磨論二卷塞建地羅漢造 `[*2-17]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上三論十五卷二帙計三百四十九紙 【夏】【東】。
成實論二十卷`[有二百三品【大】∞阿梨跋摩造【宋元】]` \(有二百三品)`[阿梨跋摩造【大】∞有二百三品【宋元】]`阿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自二帙計四百一十一紙 【西】【二】。
立世阿毘曇論十卷(或無論字)陳天竺三藏真諦譯自一帙計一百七十紙 【京】。
解脫道論十二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自一帙計一百一紙 【背】。
舍利弗阿毘曇論二十二卷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譯
五事毘婆沙論二卷(亦云阿毘達磨五事論)尊者法救造 `[*2-18]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上二論二十五卷自二帙計四百七十八紙 【邙】【面】。
鞞婆沙論十四卷(亦名鞞婆沙阿毘曇論)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三彌底部論三卷(或無部字○或四卷○三彌`[紙=底【宋元】]`紙此云正量即正量部中論也)失譯今附秦錄上二論十七卷二帙計三百八十五紙 【洛】【浮】。
分別功德論三卷(或云經)失譯在後漢錄
四諦論四卷婆藪跋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辟支佛因緣論一卷(或二卷)失譯今附秦錄
十八部論一卷新為失譯附三秦錄(第一譯)
部執異論一卷(`[一=亦【宋元】]`一名部異執論)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二譯)
異部宗輪論一卷世友菩薩造 `[*2-19]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譯(出翻經圖)上六論十一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七紙 【渭】。
有譯有本錄中聖賢傳記錄第二(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五十七帙梵本翻譯集傳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
佛所行讚經傳五卷`[亦云佛本行經【大】∞馬鳴菩薩撰【宋元】]` \(亦云佛本行經) `[馬鳴菩薩撰【大】∞亦云佛本行經【宋元】]`馬鳴菩薩撰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佛本行經`[一=七【宋元】]`一卷(一名佛本行讚傳)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上二集十二卷同帙計二百一十五紙 【據】。
撰集百緣經十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內典錄)自一帙計一百五十二紙 【涇】。
出曜經二十卷(或云論)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於符秦代譯
賢愚經十三卷(出翻經圖或十五卷或六卷或十`[卷=七【宋】]`卷)元魏涼州沙門惠覺等在高昌郡譯上二經三十三卷四帙計七百九十七紙 【宮】【殿】【盤】【欝】。
道地經一卷(或加大字是修`[行〔-〕【宋】]`行經抄元外國略本)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修行道地經七卷(或云修行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三譯一闕)
僧伽羅剎所集經五卷僧伽羅剎撰 符秦三藏僧伽跋澄等譯上三集經十四卷同帙計二百三十一紙 【樓】。
百喻經二卷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菩薩本緣經四卷僧伽斯那撰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2-20]唐=大唐【宋元】*`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上三集九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一紙 【觀】。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無因緣字)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坐禪三昧經二卷(一名菩薩禪法經或云禪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醫譯一卷(`[一=亦【宋元】]`一云佛醫王經)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
惟日雜難經一卷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佛般泥洹摩訶迦葉赴佛經一卷(亦云迦葉赴佛涅槃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宋元】]`法曇無蘭譯
菩薩訶色欲法一卷(亦云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四品學法經一卷(或無經字)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失譯今附秦錄
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失譯今附西秦錄
佛治身經一卷(或云治身經)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今附西晉錄
治意經一卷(或云佛治意經)僧祐錄云安公失譯今附西晉錄上十一集十七卷同帙計一百七十二紙 【飛】。
雜寶藏經八卷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那先比丘經三卷(或二卷或直云那先經)失譯附東晉錄上二集十一卷同帙計一百八十`[九=八【宋元】]`九紙 【驚】。
五門禪要用經一卷大禪師佛陀蜜多撰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達摩多羅禪經二卷(一名不淨觀禪經修行方便)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禪法要解二卷(一名禪要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禪要訶欲經一卷(題云禪要經呵欲品)後漢失譯
內身觀章句經一卷後漢失譯
法觀經一卷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思惟略要法一卷(或加經字)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十二遊經一卷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舊雜譬喻經二卷(亦云雜譬喻集經)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雜譬喻經一卷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上十集十三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一紙 【圖】。
雜譬喻經二卷(一名菩薩度人經)失譯在後漢錄
雜譬喻經二卷比丘道略集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阿育王譬喻經一卷失譯`[奉=今【宋】]`奉附東晉錄
阿育王經十卷(或加大字)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上四集十五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六紙 【寫】。
阿育王傳五卷(`[或七卷【大】∞亦云大阿育王經【宋元】]`或七卷`[亦云大阿育王經【大】∞或七卷【宋元】]`亦云大阿育王經)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二卷(一名王子法益壞目`[因〔-〕【宋元】]`因緣經)符秦天竺三藏曇摩難提於姚秦代譯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阿羅漢婆素跋陀撰 符秦西域沙門鳩摩羅佛提等譯上三集九卷同帙計一百七十紙 【禽】。
法句經二卷(亦云法句集)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法句譬喻經四卷(一名法句本末經)西晉沙門釋法炬共法立譯
迦葉詰經一卷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一卷失譯今附東晉錄
三慧經一卷僧祐錄云安公異經今附北涼錄
阿毘曇五法行經一卷(亦`[直=云【宋元】]`直阿毘曇苦惠`[二=經【宋元】]`二或無行字)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亦直云阿含口解經亦名斷十二因緣經)後漢安息優婆`[寒=塞【宋元】]`寒安玄共嚴佛調譯
小道地經一卷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或加偈字)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菩薩名一卷(長房入藏錄云六菩薩名亦當誦持)後漢失譯
一百五十讚佛頌一卷尊者摩咥利制吒撰 `[*2-21]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讚觀世音菩薩頌一卷唐天后代佛授記寺沙門釋惠智譯上十二集十六卷同帙計一百九十七紙 【獸】。
無明羅剎集一卷(亦云無明羅剎經`[或二卷【大】∞失譯今附秦錄【宋元】]`或二卷)`[失譯今附秦錄【大】∞或二卷【宋元】]`失譯今附秦錄
馬`[鳴【CB】,嗚【大】]`鳴菩薩傳一卷姚秦鳩摩羅什三藏譯
龍樹菩薩傳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提婆菩薩傳一卷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婆藪槃豆法師傳一卷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出唐舊錄)
勸發諸王要偈一卷龍樹菩薩撰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經`[*2-22]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義淨譯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亦云賓頭盧為王說法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經在此卷內
請賓頭盧法一卷(或加經字)宋沙門釋惠簡譯
分別業報略一卷大勇菩薩撰(或加集字)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一卷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一卷`[*2]`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
金七十論三卷(`[一=亦【宋元】]`一名僧佉論)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勝宗十句義論一卷唐三藏玄奘譯上十五集十八卷同帙計二百二十紙 【畫】。
此方撰述集傳
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
釋迦譜十卷(本異與此廣略異)蕭齊建初寺沙門僧祐撰
釋迦氏略譜一卷(或無略字)`[*2-24]唐=大唐【宋元】*`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釋迦方志二卷`[*2]`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上三集十三卷二帙計三百七十六紙 【綵】【仙】。
經律異相五十卷梁天監十五年勅沙門寶唱等撰自五帙計八百五十四紙 【靈】【丙】【舍】【傍】【啟】。
陀羅尼雜集十卷未詳撰者今附梁錄自一帙計二百七十一紙 【甲】。
諸經要集二十卷`[*2-26]唐=大唐【宋元】*`唐西明寺沙門釋玄惲`[譯=譯上下七卷中帙六卷【宋元】]`譯自三帙計五百九十紙 【帳】【對】【楹】。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梁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眾經目錄七卷`[隨=隋【宋元】]`隨開皇十四年勅翻經沙門法經等撰上二集二十二卷二帙計四百三十四紙 【肆】【筵】。
開皇三寶錄十五卷(內題云歷代三寶紀)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撰
眾經目錄五卷隋仁壽二年勅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上二集二十卷`[二=一【元】]`二帙計三百五十三紙 【設】【席】。
大唐內典錄十卷`[*2-27]唐=大唐【宋元】*`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自一帙計二百九十五紙 【鼓】。
續大唐內典錄一卷`[*2-28]唐=大唐【宋元】*`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
古今譯經圖紀四卷唐翻經沙門釋靖邁撰
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2]`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十五卷`[*2]`唐天后代勅佛授記寺沙門明`[佺=詮【宋元】]`佺等撰上四集二十一卷二帙計三百五十紙 【瑟】【吹】。
開元釋教錄二十卷`[*2-31]唐=大唐【宋元】*`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自二帙計五百八十一紙 【笙】【升】。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2-32]唐=大唐【宋元】*`唐翻經沙門玄應撰(出內典錄)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2]`唐淨法寺沙門惠菀撰上二集二十七卷四帙計五百四十一紙 【階】【納】【陛】【弁】。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2-34]唐=大唐【宋元】*`唐三藏玄奘撰(出內典錄)
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卷出內典錄【宋元】]`卷`[*2]`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1]出內典錄〔-〕【宋元】*` \(出內典錄)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2]`唐西崇福寺沙門釋智昇撰上三集十六卷二帙計三百四十二紙 【轉】【疑】。
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出內典錄)`[*2-37]唐=大唐【宋元】*`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1-1]出內典錄〔-〕【宋元】*` \(出內典錄)
集沙門不拜俗儀六卷(出內典錄)`[*2]`唐弘福寺沙門彥琮撰上二集九卷同帙計二百一紙 【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2-39]唐=大唐【宋元】*`唐西太原寺沙門惠立撰自一帙計一百九十三紙 【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唐三藏義淨撰
法顯傳一卷(亦云歷遊天竺記傳)東晉沙門法顯自記遊天竺事(出長房錄)
高僧傳十四卷(一卷是目錄出長房錄)梁會稽嘉祥寺沙門惠皎撰上三集十七卷二帙計三百八十一紙 【通】【廣】。
續高僧傳三十一卷(出內典錄)`[*2-40]唐=大唐【宋元】*`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上件三十一卷分為四帙計七百九十二紙 【內】【左】【達】【承】。
辯正論八卷(出內典錄)`[*2-41]唐=大唐【宋元】*`唐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撰`[*1-2]出內典錄〔-〕【宋元】*` \(出內典錄)上一集八卷同帙計一百八十四紙 【明】。
破邪論二卷`[*2-42]唐=大唐【宋元】*`唐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撰(出內典錄)
甄正論三卷`[*2]`唐天后代佛授記寺釋玄嶷撰
十門辯惑論二卷`[*2]`唐興善寺釋復禮撰
弘明集十四卷梁建初寺釋僧祐撰(出長房錄)上四集二十一卷二帙計二百七十一紙 【既】【集】【墳】。
廣弘明集三十卷`[唐西明寺釋道宣撰【大】∞出長房錄【宋元】]`唐西明寺釋道宣撰`[出長房錄【大】∞唐西明寺釋道宣撰【宋元】]` \(出長房錄)上一集三十七卷分為三帙計一千二紙 【典】【亦】【聚】。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2-45]唐=大唐【宋元】*`唐西崇福寺釋智昇撰
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2]`唐三藏義淨撰
比丘尼傳四卷梁莊嚴寺釋寶唱撰
別說罪要行法一卷(或無別字)`[*2]`唐三藏義淨`[譯=撰【宋元】]`譯
受用三水要法一卷(亦云要行法)`[*2]`唐三藏義淨撰
護命放生軌儀一卷(或云軌儀法)`[*2]`唐三藏義淨撰上六集十三卷同帙計二百三紙 【群】。
開元釋教錄`[四卷=卷第四【宋元】]`四卷`[(唐西…撰)十字〔-〕【宋元】]`唐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開元釋教錄(別錄)
漢法本內傳五卷未詳撰者
沙門法琳別傳三卷沙門彥悰撰右二部傳明勅禁斷不許流行故不編載然代代傳寫之。
開元釋教錄第二十
末不入藏經等
寄迹金剛力士經七卷
菩薩夢經二卷(改名淨居天子會)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
十法經一卷(加名大集十法經)
菩薩藏經二十卷
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二卷
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六卷
菩薩藏經三卷(改名富樓那會)
護國菩薩經三卷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
迦葉經二卷(有名摩訶迦葉曾)
善臂菩薩所問經二卷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一卷
無畏德女經一卷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問經四卷
大乘方便經三卷
移識經二卷(改名賢長者會)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改名彌勒問八法會)
大寶積經一卷(改名普明菩薩會)
寶梁經二卷
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右密迹力士經二十二部合八十卷並編`[入=八【元】]`入大寶積經藏中故無別本。
新道行經七卷 檢諸藏品本皆與小品文同而題目異故不別寫其道行尋之不獲
大方等大集經八卷 即合大集經第六帙今在別本。初品卷是明度五十校計經。下六卷是無盡意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 與藏中弘道廣顯三昧經文全同
合道神足經三卷 與藏中道神足無極變化文句全同
哀泣經三卷 與藏中方等般泥洹文句全同
寶思慧印三昧經一卷 與藏中惠印三昧文句全同
鹿子經一卷 與藏中鹿母經文句全同
小無量壽經一卷 與藏中阿彌陀經文句全同
胎藏經一卷 與藏中無垢質女經文句全同
聞城十二因緣經一卷 與藏中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文句全同
大安般經一卷 與藏中大安般守意經上卷全同
申日經一卷 與藏中月光童子經文全同
轉輪五道罪福報應經一卷 與藏中罪福報應經文全同
旃陀越經一卷 與藏中旃陀越國王經文句全同
真偽沙門經一卷 與藏中迦葉禁經文句全同
轉法輪經一卷 檢諸藏中本並是轉法輪其轉法輪經與此全同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一卷 與藏中賓頭廬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文句全同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 與藏中坐禪三昧經文全同
禪祕要經五卷 檢諸藏中本文極交錯。非是本經不堪流布。其經正本尋之未獲右新道行等一十九部。共四十二卷。或是一經兩名。或可時無正本故存一經。重者不錄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
發菩提心經二卷(亦云論)
法句經二卷(亦云集)
攝大乘釋論十二卷右五部一十八卷周錄入藏重載兩本今但存一。
虛空藏所問經八卷 是大集經虛空藏品全一品
虛空藏菩薩所問持經得幾福經一卷 即是抄前虛空藏品
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 是舊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全一品
隨願往生經一卷 是灌頂經第一十一卷
舊藥師經一卷 佛遊維耶離者是灌頂經第十二卷
密迹金剛力士經二卷
增一阿含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經第二十一卷
行七行現報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經第三十四卷
十二因緣經一卷 出增一阿含經第四十六卷
戒相應法經一卷 出雜阿含經第三十卷
比丘問佛多優婆塞命終經一卷 亦出雜阿含經第三十卷
獨富長者經一卷 出阿含第四十六卷
有眾生三世作惡經一卷 出出曜經第八卷
出家功德經一卷 佛在迦蘭陀竹園者抄賢愚經出家功德品右從虛空藏下。一十五部二十四卷。既從眾流出。即是別生。准眾經錄。別生之經不須抄寫。故入藏錄除之不載。
摩竭魚因緣經一卷
尊者鄔陀夷引導諸人禮佛僧經一卷
還本國度父王經一卷
水生太子經一卷
施`[佛=物【宋元】]`佛法非法經一卷
教戒羅怙羅經一卷
五趣生死輪轉經一卷
善來求苾芻因緣經一卷
七有事無事福業經一卷摩竭魚因緣已下九經並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中。
火生長者受報經二卷
尊者善和好聲經一卷
五種水羅經一卷
勝鬘夫人本緣經一卷
勝光王信佛經一卷
誅釋種受報經二卷
大世主苾芻尼入涅槃經一卷
敬法捨身經一卷
度二邪見童子得果經一卷
清淨威儀經一卷(或云洗淨)
大目連受報經一卷
初誕生現大瑞應經一卷
度迦多衍那經一卷
䃜羅鉢龍王業報因緣經一卷
安樂夫人因緣經一卷
增長因緣經一卷
妙光因緣經一卷
降伏外道現大神通經一卷
大藥善`[功=巧【宋元】]`功方便經二卷
佛從天下`[瞻=贍【宋元】]`瞻部洲經一卷
度瘦瞿答彌經二卷
訶利底母因緣經一卷
法與尼在家得果經一卷
樹生婆羅門憍慢經一卷
弟子事師經一卷
七種不退轉經一卷
佛為長者說放逸經一卷
地動因緣經一卷
四種黑白法印經一卷
佛將入涅槃度善賢經二卷
佛般涅槃兩大臣告王經一卷
八大國王分舍利經一卷火生長者下三十二經。並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中 從摩竭魚下四十一部四十六卷。並是說一切有部律中緣起。三藏義淨鈔出流行。既類別生亦不編載。
幻師阿夷鄒呪經一卷
寶性論四卷
寶積經論四卷幻師下三部九卷。並是周錄入藏見經。今尋本未獲。所以錄中不載。其新譯經未得本者。不能繁記。
淨度三昧經三卷
法社經二卷
毘羅三昧經二卷
決定罪福經一卷
救`[獲=護【宋元】]`獲身命濟人病苦厄經一卷
益意經二卷
最妙勝經一卷
觀世音三昧經一卷
清淨法行經一卷
高王觀世音經一卷淨度下一十部經一十五卷。並是古舊錄中偽疑之經。周錄雖編入正。文理並涉人謀。故此錄除之不載已上都有一百十六部`[一=二【宋元】]`一百四十二卷。多是諸錄見`[今=入【宋元】]`今藏經。今以皆是繁重。或有尋求未獲。故並不為定見之恐不知委且略述焉。若欲委知根由。並如刪繁錄中廣述。
開元釋教錄卷第二十`[(略出…四)六字〔-〕【宋元】]`略出別錄卷四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55 冊 No. 2155 開元釋教錄略出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