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2024-03-09 21:38 --- 《大正藏》第68卷No.2271 No. 2271 \[cf. No. 1840] 因明大疏抄卷第一(第一帖) ᅟᅟ陳那菩薩之事 疏云(私不錄疏文) ᅟᅟ明燈抄一(本云)。言域龍者。若依梵音。摩訶陳那伽。此云大域龍。佛涅槃後一千餘年。南印度境案達羅國。有一論師出現於世。聲徳遠振。智冠千古。於五印度大域之内。立破自在。如龍勢力。名大域龍(云云)。 ᅟᅟ又云。曁乎正法初隱。像教纔暉。爰有菩薩。名曰摩訶陳那伽。此云大域龍也。學高衆聖。位階極喜。嘉聲遍於五天。雅譽流於四主。重裁祕典。製造理門。因明於是欝興。二量從茲鑒徹。故能碎網見之靈石。神天捧遵。捨權運之小心。依求大果。受眞言於王子。傳慈氏之中宗。異道莫不敬崇。餘乘亦皆歸仰(云云)。 此者引西域記委釋之。可見 ᅟᅟ又云。今案西域記。都無陳那説賢劫中一佛之文也。未詳何文。可撿誠文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一云。千祀之外。東印度境案達羅國。有大域龍菩薩焉。彼菩薩無量劫中修諸梵行。無邊佛所種諸善根。總持之力已成。弘濟之心彌廣。 ᅟᅟ下文云。西明法師云。佛涅槃後一千餘年。南印度境案陀羅國。有一大士名大域龍。今尋西域記。是東印度境。法師借叙也(以下文同善珠心)。 天主菩薩之事 ᅟᅟ疏云。商羯羅主乃至以爲此論(云云)下文云。商羯羅者乃至骨瑣主菩薩造。外道有言。 ᅟᅟ明燈抄云。夫天主菩薩。習海爲師。説資明於上聖。善秀因宗。朗惠海於理門。妙閑兩喩。欲使立破之術愚智共知。二量之言有心咸奉。撮彼綱要成茲略文。辭約而義弘。言易而理顯。爲法門之仙術。入正理之樞機。作玄關之鈐鍵。暢幽隱之眞詮。容二能之祕局。盡生了之宗極。異道莫不敬崇。餘乘亦皆歸仰(云云)。 ᅟᅟ問。疏云。歎天主云。善窮三量。妙盡二因(文)爾者三量者何等耶。答。明詮云。自·他·共云三量也。明燈抄。現·比·聖教云三量也(云云)付之。 ᅟᅟ(維摩會東大寺)。 ᅟᅟ問。付因明門疏中。豈若蘇張之師鬼谷獨擅縱横。游夏之事宣尼空聞禮樂而已(文)顯何事耶。 ᅟᅟ明燈抄云。然今引外典語相例意者。卽顯陳那菩薩之門人與鬼谷·宣尼之門人。得業疎別如天地之玄隔也。其鬼谷·宣尼之門人者。習縱横術。聞禮樂教。唯飛一世之名。無萬代之益。今陳那菩薩之門人者。簒二先之妙。鳩群藉之玄。奧義咸殫。深幾並控。匪唯提綜周備。實亦易葉成功。旣彰四句之能。兼明八義之益。遠啓萬代之益。以蘇秦·張儀比之。蚊子之與大鵬。爲世大珍。豈以比類。故云豈若(乃至)而已(云云)。 ᅟᅟ(私云。上文云一段又義妙範上云一段。此二段。共註疏文豈若乃至而已。今略)。 ᅟᅟ因明者佛説之事。 ᅟᅟ疏云。因明(乃至)正道(云云)。 ᅟᅟ尋云。劫初足目説因明。如何云源唯佛説耶。又仁王般若云。内道論·外道論·藥方·工巧·呪術故(文)外道論豈非因明耶。 ᅟᅟ邑記云。疏因明論者源唯佛説者。如涅槃經破十外道。具宗·因·喩。正明立破。諸經所言自相·共相。卽明現·比。故源佛説。問。劫初外道已説因明。何故此言源唯佛説。答。且據内教因明。或過去佛説。皆不違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若五明教唯佛説者。何故瑜伽四十八云。聲聞菩薩諸佛語言名爲内明。一切外論爲因聲醫。但諸世間工巧業處爲工巧明。又諸外道五明皆具。豈唯佛説。答。有二解。一應法師云。如是五明初唯佛教。其後四種義亦通餘。伽論旣云。除初内明餘但外論。明知五明非皆佛教。其後四種亦通餘言。然諸外道各別説云。卽我先師所造教藏名爲内明。非餘師教。且如僧佉。劫初已來五明皆具。劫比羅仙劫初已説諸諦義故。今依自義故作是説。佛未出時。但有其四。二疏云。五明唯佛教。引證如文。故知五明本唯佛教。但諸外道於過去佛所説五明。生異分別。謂本所傳。又梵王等大地菩薩示現權身。豈於外教生分別耶。故知五明源唯佛説。此因明理散在衆經。如來略説。菩薩廣演。如深密經。誠證道理略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雜心論云。因明論方便。是則爲義辨。所以大聖散説因明。門人纂成別部。大小經中。處處皆有。故云文廣義散等(云云)。 ᅟᅟ定賓疏一云。竊尋。大乘菩薩妙行將欲求成一切種智。必須遍學一切教門。於中若欲求其宗致。勿過五明攝宗備盡。是以大乘莊嚴論第五卷偈云。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云云引長行文委釋。可見)。 ᅟᅟ又云。而今意辨因明論者。自有三義。一者以別助總故須因明。若不學此。於遍學中應非遍故。二者爲成四無礙故。婆沙百八十云。辨無礙解。以習因明論爲加行故。涅槃經第十七云。樂説無礙者。於無量阿僧祇劫。説辨説義而不可盡。是名樂説無礙。旣據説門。故有立破也。又云。亦於無量阿僧祇劫。修集世論故。得樂説無礙。旣言世論。故是比量道理也。三者爲成大智立正摧邪。無畏種子。佛果之中四無所畏。由此因成(云云)。 ᅟᅟ先師上綱云。四相違之中。法自相聲無常量。顯諸行無常道理。法差別必爲他用量。顯諸法無我義。後二相違。顯破法執。旣破我·法二執。顯有爲無常之旨。豈非顯眞理耶。況大佛頂經眞性有爲空之護法·清辨二宗之諍。又以比量顯法性也。 ᅟᅟ尋云。傳教難云。四記之答幻智所須三支之量。何顯法性(云云)依之大乘經中。 ᅟᅟ義心云。 ᅟᅟ瑜伽論遁倫記卷第十八云。諍訟究竟論者謂諸外道因明者(景云)無出離意。但求過非。新羅皛法師云。因明之興。本始外道。理實通内。論主約本爲語。故云外道因明論。陳那等論師欲伏外道。故造因明論名爲内論。今解。邪義因明名外因明。正義因明本是佛説。寔以一切外論法從教而漏出也。 ᅟᅟ勸發菩提心集下云。云何無散亂心聽聞正法。謂由五相○謂諸菩薩○求因明時。爲欲如意了知外道所造因明論是惡言説。爲欲降伏他諸異論。爲欲於此眞實聖教未淨信者令其淨信(云云)。 足目仙人之事 ᅟᅟ疏云。劫初足目創標眞似(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言足目者。先徳四釋。一云。約事釋。劫初有此仙人。足下有目。二云。不但遍身有目。乃至足下亦復有目。三云。約理釋。以此仙人智慧連疾。如足行運亦復有目。四云。但是父母隨意立名。復有釋云。若依眞諦三藏記言。大梵天王與勝論師論義。梵王卽墮負處。爾時梵王額上顯目。爾時勝論。若汝額上有目爲言者。我亦顯足下目。是故號勝論爲足目也(云云)。 ᅟᅟ邑記有四釋同之。而以初釋爲正。可見。 ᅟᅟ邑記云。劫初雖有因明。眞似紛亂。未有刊定。時大梵王化仙人。名爲足目。創定眞似。故理門論結十四過類云。如是過類足目所説。多分説爲似能破性(云云)。 ᅟᅟ或九句義私記。足目或云數論。或云勝論。然存數論義也。 ᅟᅟ永超大僧都云。勝論之師爲足目。非勝論卽足目(云云似邑意歟)。 ᅟᅟ前記云。足目者。相傳兩釋。一云。足者多也。目者慧也。以多起慧名爲足目。二云。足脚也。足下有目。名爲足目。如聞倶胝比丘足下而有毛等。○相傳。足目者。足下有文。其如於目。因此名焉(云云)。 ᅟᅟ後記云。疏劫初足目者。此有二解。一云。足者多。目者智慧。智慧廣多名爲足目。一云。足下有目名爲足目。此卽劫比羅外道有別名。非九十五外道中。不定充屬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六云。言足目者。先徳四釋。一約事釋。劫初有此仙人。足下有目。二云。不但遍身有目。乃至足下亦復有目。此亦約事釋也。三云。約理釋。以此仙人智慧速疾。如足行運。加復有目。四云。但是父母隨意立名。復有釋者。此是劫初大梵天王化作此仙。愍世愚癡。説因明法流布世間。復有釋言。因明之法無始有之。足目仙人知過去事憶昔所聞。故於劫初流布人間。此卽多是混迹菩薩最初起教。雖非純眞。然於後時佛出世間。假彼以爲堪化之由。譬如此方詩書禮樂先若無者。佛亦不化。足目過類要而不繁。自此已外廣立似門。繁多流漫。故陳那裁行也(云云)。 ᅟᅟ九句義私記下奧云。問。言足目者。指誰人者誰。答云。此先徳(云云)不同也。有人云。數論足目(云云)有人云。勝論云足目(云云)問。此二中何勝。答。勝論云足目。未明其所依文。至數論云足目。疏文顯然也。問。爾者疏文如何。答。疏上卷云。劫初足目創表眞似(云云)中卷云。數論出成劫初(云云)上下文相順。故數論云足目爲勝。勝論外道出成劫末(云云)如何劫初足目之足目可言勝論。所以勝論云足目爲不正義也。問。上下文和會數論云足目者。先徳義准而言也。若人國調度中有爾説耶。答。爾有。所以云周記云。足目有二解。一足者多。目者智。智慧廣大故名足目(云云)一足下有目所以云足目。是劫比羅外道(云云)言劫比羅者梵語。此云黄赤色仙人。卽此數論外道。疏上下相順之上。人國調度明説數論云足目。所以數論云足目爲勝也。問。爾者如何邑記足目云又云鵂鶹師其所好鵂鶹。梵云塞那僕。漢云食米齊仙人。卽是勝論外道(云云)答。約人國調度。智周記。數論云足目邑記勝論云足目。然今依疏文。數論云足目為正義也。問。爾其足目者如何言耶。答云。此有四釋。卽一者足下有目。所以云足目。二者足多目者智。智慧廣大所以云足目。三者父母隨意立名。四遍身有目。所以云足目(云云)問。調度文唯有足者多。目者智。智慧廣大。所以云足目。一足下有目。所以云足目之二釋。如何更加二釋云四釋耶。答。二釋意智周記意也。四釋邑記意也。問。就邑記意。此四釋中何爲正釋耶。答。卽記判云。繋隨初釋(云云)意第一足下有目故云足目爲正義爲言也(云云)。 ᅟᅟ三藏習因明之事。 ᅟᅟ疏云。大師(乃至)用訓初學(云云)。 ᅟᅟ慈恩傳二云。至迦濕彌羅國○彼僧佉師者○自午已前講倶舍論。午已後講順正理論。初夜後講因明·聲明論。由是境内學人無不悉集。法師隨其所説領悟無遺研幽撃節盡其神祕(云云)。 ᅟᅟ同傳第三云。歸那爛陀寺。方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法師在寺聽瑜伽三遍順道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云云)。 ᅟᅟ同第四卷云。南憍薩羅國(中印度境)○其國有婆羅門。善解因明。就停餘日。讀集量論(云云)鉢伐多國(北印度境)○有低羅擇迦寺。有出家大徳。名般若跋陀羅○於薩婆多出家。善自宗三藏及聲明·因明等。法師就停兩月。諮決所疑(云云)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所○先於賢愛論師所學因明。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又從戒賢論師學瑜伽論○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縁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也(云云)。 ᅟᅟ世親造幾因明論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世親立論法式。造三部論。謂彼少時作論軌論明論軌則。故名論軌至於長大。恐不當理更造兩論。一者論式。二者論心。諸論之心故名論心(云云)。 ᅟᅟ問。疏云。依此標名合爲五釋(云云)其五釋如何。 第一釋之事 ᅟᅟ疏云。一云。明者五明之通名(乃至)無重言失(云云)。 ᅟᅟ尋云。足目眞似爲因明軌轍何云餘雖解釋邪而不中耶。 ᅟᅟ又慈氏·無著·天親等因明。豈非中道耶。 ᅟᅟ纂云。依此論標五釋之中。第一解者(乃至)是此別目(云云)。 ᅟᅟ邑記云。問。足目·世親因明准的。何得説餘邪而不中。答。旣説時移。卽簡於彼(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第一釋卽當泰師之一解也(云云)。 ᅟᅟ尋云。正理者可所立宗。何云取因少分。況云因之明時。因中取義生義了耶。 ᅟᅟ又入者能入智也。正理者所入之自性差別也。何以入屬正理乎。又以因及明屬正理之入耶。 ᅟᅟ又入智不過立敵智。何云不約立敵八分耶。 ᅟᅟ今云。 第二釋之事 ᅟᅟ疏云。二云。因明者一明之都名(乃至)並依主釋(云云)。 ᅟᅟ尋云。明詮僧都難云。入者卽明也。如何云入正理之因明耶(云云)此難可然。如何可會之耶。難意云。因之明者。卽由立者言所起之敵者智也。則以此智名入。卽能入之智也。若爾入正理之能入智。卽因明之明也。可言入正理卽因之明。豈非持業釋耶。 ᅟᅟ又因者言生因也。望敵證智立因名。何故疏云建本宗之鴻緒耶。 ᅟᅟ明燈抄云。因明入正理論。明者照也。卽照別也。由立論者能立因言。敵證智起。照解幽致。因是所縁。智卽能縁。依境智起。此明之因。依主釋也。由言生智。達解幽致。名之爲入。卽入屬正理。故云正理之入。彼因與明能生此入。入於正理故。因與明屬正理之入。故云入正理之因明。並依主釋(云云)。 ᅟᅟ又云。問。且論題中。因明在前。正理在後。若言因明之正理。依主釋者。共義容成論題正理本不在先。何以輒稱入正理之因明。並依主釋耶。答。若文次第應如所責。今約義次第故無有妨(云云)。 ᅟᅟ又云。此第二釋卽同備師之一解也(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問。言生因者。立論者立因等者言。此生敵論決定解。故云生因。何故云建本宗耶。若爾不可言明之因。答。生敵者智了因故。所立無常宗所顯旣由智了因彼宗所顯故。云建本宗也。問。何故爾耶。答。由立因等言敵者智了因起。解所作道理也。由此卽顯外宗果也。故生智了此卽立本宗也(云云)。 第三釋之事 ᅟᅟ疏云。三云。因者言生因(乃至)略無餘也。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導云。問。由言生因得生智了因。何故越云了宗智生耶。答。雖言生因是了因智之因。而此説意者。本發言者爲了宗智果也。卽入是了宗智也。旣具了所立宗故起言也。故云由言生故未生之智生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釋卽當文軌師説也(云云)。 ᅟᅟ纂云。今於第三解下。更助二解(乃至)正理如前(云云)。 第四釋之事 ᅟᅟ疏云。四云。因明者(乃至)正理入論。依主釋也(云云)。 ᅟᅟ尋云。倫師釋云。陳那造五十餘部(文)如何。 ᅟᅟ又以諸法本眞自性差別名正理者。與第一釋有何差別耶。 ᅟᅟ明燈抄云。眼法師云。西方内道·外道一百餘部。皆申立破之義。總號因明。此通佛未出世之前。始從足目等。總而論之百餘家也。今云四十餘部者。蓋是百餘部之内數乎。泰法師云。正理者。陳那所造集量論等五十餘部名也。此理門論爲彼門故。名正理門(云云)。 定賓疏亦有此文 ᅟᅟ明詮導引孝仁記云。唯取陳那論之自性差別云正理也。第一説意通一切言故別也。 ᅟᅟ纂云。第四·五解又約人(乃至)餘文自顯(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若爾一·四兩説有何差別。解云。言同意別第一釋中。諸法眞性者。顯天主論之正理也。第四釋中法本眞自性差別者。顯陳那論之正理也。故知意別(云云)。 ᅟᅟ又云。有記云。問。前三何別。答。義亦有別。初取諸法眞實自性差別名爲正理。次取能立能破幽致道理。後取自所立宗。故三義別。此解虚也。欲顯義別還著文異。是有何別。故今解云。初約體義以爲正理。後二約義以爲正理。而義萬差。所憑不同。或取幽致或存義宗。故三義別(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第四釋卽當邁師之所説也(云云) 第五釋之事 ᅟᅟ疏云。五云。因明正理(乃至)並持業釋(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五云因明至並持業釋者。第五釋中更加二説。合成七釋。並疏主説。非餘師義。消文亦別(云云)。 五釋差別之事 ᅟᅟ疏云。此五釋中(乃至)故略不述(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今依五釋訓因明入正理論名云。 ᅟᅟ一云。因明入正理論。(一二五三四六)。 ᅟᅟ二云。因入正理論。(一二四三五)。 ᅟᅟ三云。因入正理論。(一二五三四六)。 ᅟᅟ四云。因明入正理論。(一三二)。 ᅟᅟ(一二三) ᅟᅟ五云。(此中)一云。因明入正理論。(入字二度讀)。(五四)。 ᅟᅟ二云。因明入正理論。(一二五三四六)。 ᅟᅟ三云。 ᅟᅟ問。解因明之名。疏有五釋。第五釋中有四義。合有八釋。淄州大師第三·第五釋中各有助釋(云云)爾者總有幾釋耶。進云。纂云。總解因明有十一釋(文)付之。疏主八義之外。第三釋下有二助釋。第五釋之下有三助釋。所謂一云。因明·正理並佛經名。入者天主論名也。二云。因明者通内外道之名也。正理者佛説之名。入此論名也。三云。因明者佛經之名。入正理者天主論名也(云云)若爾可云有十三釋。何云十一釋耶。爾者除何釋取何釋爲十一釋乎。 ᅟᅟ纂云。於第五解下更助一解(乃至)若綺互單重數卽更廣(云云)。 ᅟᅟ導云。總解因明有十一釋者。唐記云。疏中有五釋中。初四各一。第五有四。纂中但三助釋(已上十一)第三有二助釋。第五雖有三或。總為一釋(云云)。 ᅟᅟ尋云。何故置三箇或字爲別義總為一釋耶。 ᅟᅟ若爾疏第五釋下雖有三或字。可非四釋。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第五釋意。因明正理入論。入於因明正理論也。因明正理者。陳那本論之名。入論者。天主論名。由達此論故。能入因明正理。沼法師於第五解下更加一解云。或因明正理並佛本經之名。入者卽天主論之稱。以能入彼根本佛説因明正理故。第六釋意。因明入正理論。以因明入正理論也。第七釋意。因明之入因明正理論因明者。能入所入論之通名。由之消耳。第六釋下更加一解云。或因明者。通内外道之名。正理者。根本佛説之名。入論者。天主論之目。天主欲令趣入於佛説正理故。第七釋下更加一解云。或因明者。佛根本名。入正理者。天主論稱。或此應云因卽是明等者。第五釋中總有三説。此唯取第三釋中。入與正理。釋其持業。因卽是明。解入也。正者卽理。解正理。卽入屬天主。正理屬陳那(云云)。 ᅟᅟ下文云。沼法師云。於第五解下更助三解。一或因明正理並佛本經之名。入者卽天主論稱○二或因明者通内外道之名。正理者根本佛説之號。入乃此論之目○三或因明者佛根本名。入正理者天主論稱。此三之中略中正理加二正理。佛根本名·或天主論稱本五正理加二正理。總成七釋。以歴於前五解因明成三十五釋。若細分別。總解因明有十一釋。於本五釋更加六解。第四釋下更加一解。又約人屬教。立者言生·敵者智了。並名爲因。各望果故○第三釋下更助二釋○第五釋下更助三解。如前正理中述。總有六解。加本五釋合十一釋。以七正理歷十一釋成七十七。恐文繁廣故略不述(云云)。 ᅟᅟ尋云。第五釋下旣云更助一解。何爲三釋耶。 ᅟᅟ又疏第五釋下自有四釋。何不數之耶。 ᅟᅟ纂抄云。言結略中加二正理者。疏中有五箇正理。一者諸法眞性。二者立破幽致。三者所立義宗。四者陳那本論。五者總通前四。故下疏云。恐文煩廣故略不述。此名結略也。但説有五正理也。六者正理佛根本經名。七者正理是天主論稱。已上二箇正理。是纂主於疏第五解下助解加二正理。所以參前總成七箇正理。故總成七釋。歷前疏中五解因明總成三十五釋。卽七箇正理歷一箇因明歷五因明盡成三十五釋。五·七成三十五故。言若細外約總至成七十七釋者。意云。疏家解因明及纂家因明。總成十一解。卽有十一種因明。謂疏中有八解。纂中有三解。故成十一釋。且疏中八種者。一云。因者生·了二因。明者卽是教(此疏第一解)二云。因者謂立論者言。明謂敵證者智(此疏第二解)三云。因者言生因。明者謂智了因(此疏第三解)四云。因明者佛本經之名(此疏第四解)五云。因明但屬智了。故疏第四解中云。因謂智了照解所宗。或因明總屬言生因。故疏云。或卽言生淨成宗果。明謂明顯。因卽是明。故因與明倶遍立敵言生·智了二因(此一解於第四釋中分出)六因明正理是陳那本論之名(此疏第五解)七因明者入論之名(此第五解中分出)八因明者能入所入之通名。卽陳那·天主二論通名也(此第五解分出。已上三解是纂主釋)九云。因明者謂立論者詮因喩言。十云。因明者並通立言敵智(已上纂主於疏第三解中助二釋)十一云。因明正理並佛本經之名。或通内外道之名。乃至已上能入因明正理故者。總屬第十一因明也(已上纂主於疏第五解中助一解。纂主旣自言於第五解更助一解。設有多釋。亦總屬十一釋也。故因明名總有十一種)將七正理歴十一種因明總成七十七釋。 ᅟᅟ問。但名因明不云宗明·喩明。有何故耶。 ᅟᅟ疏云。一問。何故(乃至)總名因明(云云)。 ᅟᅟ略纂第一云。第一三支有闕妨者。宗·因·喩三並稱立破。何故顯首猶號因明。不云宗喩耶。此有兩解。一云。因中有三分寛故名因明。宗·喩各二支其非宗喩明。二云。兩支倶是能立。能立總是其因。顯其因明意兼其喩(云云)。 ᅟᅟ問。因明之名可攝似因耶。 ᅟᅟ疏云。二問。眞因眞明(乃至)非正明故(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因明入正理論之名可通似因歟。如何云不攝耶。 ᅟᅟ問。於能破有顯過·立量不同。爾者倶可有論文耶。進云。略纂云。顯過有文立量無文(云云)付之。四相違并相違決定皆有立量破。何云爾耶。 ᅟᅟ略纂云。四此論有無妨者。過破論有文。破他是因明。量破文非有。破他非因明。但是量破皆過破。約寛標過破。量破令他敵證解。因明亦量破(云云)。 ᅟᅟ善珠云。此第三問下沼師加之(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引略纂文)量破文非有者。恐義不然。四相違中能違比量。及決違中能違比量。豈非量破。何言無文(云云)。 ᅟᅟ問。現·比二量可以智爲體耶。進云。現·比無智·言(文)付之。現·比卽以現·比二量智爲體。何云無智耶。 ᅟᅟ疏云。四問。立·破有言·智(乃至)故皆因明(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現·比無智·言者。體非是言故名無言。不能親生敵證智故。名爲無智。雖體是智。不起他智故云無智(云云)。 ᅟᅟ又云。此有二説。一云見因亦明等者。約三分解。見者見分。由能爲境牽生自證故名為因見體了別。名之為明。因卽明故。持業釋也。 ᅟᅟ邑記亦有二釋。雖然約三分解。非此要故不記(云云)。 ᅟᅟ問。以宗可名正因明耶。又不名正因明。有何故耶。 ᅟᅟ疏云。六問。因喩能立(乃至)宗亦因明(云云)。 ᅟ 明燈抄云。不決定者有二義。一古今互諍故不決定。古師宗為能立。今義宗是所立。如是不定。是故所立非是因明。二立敵互諍故不決定。因喩二支立敵共許。是故決定。違他順己方説名宗。故所立宗非是因明。問。下會違中。初釋例云。猶如於因。喻所成故。旣言喩成。豈非所立。若是所立。亦應同宗不決定故。應非因明。答。雖是喩成。非自愛樂。不名所立(云云)。 ᅟᅟ纂云。解妨難中第六(乃至)所立宗義明也(云云)。 ᅟᅟ問。但名因明不名果明。有何故耶。答。果明不定。義亦有濫。因明兩定。義亦無濫(文)問。旣云果明之時。簡果非明之法。了何有不定義。并有相濫耶。況宗言顯了宗義故亦明也。若爾云果明之時。何物致濫耶。若強求相濫者。因明云時亦可有濫。所謂宗。因之明非因。旣有明非因之義。豈非因明之名濫耶。 ᅟᅟ疏云。七問。何故不名果明(乃至)成因義故(云云)。 ᅟᅟ前記云。果有三。一果卽明。二果之明。三果非明。敵證智了是言生果。體卽是明立論言義是果之明。能淨成宗名之爲明。不從他起不名爲果。此言生等雖依義·智。非他故云生因。不得名爲果卽明也。所立宗者是果非明。文中之言意顯依主(云云)。 ᅟᅟ尋云。立者言義智生因之果也。何不云果耶。六因互有果義乎。仍明燈抄不受此記心也。 明燈抄云 ᅟᅟ問。付於言生等六因。分別果卽明·果之明等不同之義。亦言生因·義生因可有果卽明之義耶。樸楊釋云。無此義(云云)付之。智生因果。卽淨成宗。若爾旣具果及明二義。豈非果卽明之義耶。 ᅟᅟ(癸丑仲春二十八日。以原本校正已畢)。 ᅟᅟ世友菩薩不證無學果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西域記第三云。時諸羅漢結集三藏。欲作毘婆沙論(至)推徳請爲和上。凡有疑議成取焉。 ᅟᅟ准此世友不證無學。何故唯識義私記等。以此出菩薩證小果之證耶。仍可案之。 ᅟᅟ(雲私。此一段。世親造三部因明下段。今補寫。此下五釋也)。 ᅟᅟ問。 ᅟᅟ疏云。外道有言成劫之始(至)自在歸天(等文)。 ᅟᅟ尋云。色界頂大自天外道何知之耶。 ᅟᅟ私准此可言大自在天有三。一外道所知。二二乘所知。三第十地所居也。(可尋雲私。右一段釋妨難上段。今補寫)。 因明大疏抄卷第一(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第二帖) ᅟᅟ疏云。前之一頌擧頌標。 ᅟᅟ准此文。可言以八義爲今論宗也。然依玄應心。今論以立破爲宗。故理門云。爲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眞實故作斯論(云云)。 八義者 ᅟᅟ一者。能立。因喻具正(乃至)正智生故。 ᅟᅟ有云。善申比量獨顯己宗。邪敵屏言故曰能立。 ᅟᅟ若准此釋。善申雖名離過。缺減仍未解之言。若縱表宗圓有屏言。而未悟。 ᅟᅟ二者。能破。敵申過量(乃至)故名能破。 ᅟᅟ有云。妙斥宗非。或彈因喩。威同逐北。故名能破。 ᅟᅟ若准此釋。妙彈雖申出過量破。曾不師言。威同逐北之詞。仍恐未爲盡理。 ᅟᅟ問。顯過量破倶可有證文耶。答。疏云。諸論唯彰顯他過破。理亦兼有立量徵詰(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今案彼意。立量破文卽在論中。四相違中能違比量三支無過。豈非立量破之文耶。如何今云理亦兼有等(云云)。 ᅟᅟ今見廣百·唯識等説。皆有立量破之文。可抄其文耳。如下抄之。 ᅟᅟ三者似能立。三支互闕(乃至)故名似立。 ᅟᅟ有云。謬縁三支妄陳僞執。危同累卵故名似立。 ᅟᅟ若准此釋。三支之謬雖顯。闕減之義未彰似不通諸門。何煩累卵之喩。 ᅟᅟ四者。似能破。敵者量圓故名似破。 ᅟᅟ有云。蟷螂怒臂當轍拒。僞難同之故名似破。 ᅟᅟ若准此釋。因明宗旨先法後喩。創擧蟷螂。豈符正理。 ᅟᅟ五者。現量行離動搖(乃至)亦皆現量。 ᅟᅟ問。定心中可有非現量之義耶。答。皆現量也。付之。 ᅟᅟ明燈抄云。問。入定意識皆是現量。爲有非現量耶。答。曉法師云。一切定心皆現量者。此義不然。所以得知。如瑜伽論明三摩地所縁中云。一者縁有分別影像。二者縁無分別影像。後方所作成就。超過影像所知事中有無分別現量知見生。由此文知。雖入定心而前有分別影等。非是現量。超過影像。方爲現量知見。今救之云。定心念念麁細不同。縁前影等是細中麁。超過已後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細中細。雖麁細別。倶同現量故。諸定心隨縁何境皆名現量。不違彼論(云云)上文云。若定心現量者。入無常觀定心之内見無常相。直是定心自所變相。獨觀此境卽知無常。不待比瓶而成量智。故是現量。如散眼識得現量如散色境時稱可長短方圓等相獨受此境。不能分別此得長等與餘長等同不同相。而得前境説爲現量(云云)。 ᅟᅟ雖作青解之文。以此可案。 ᅟᅟ有云。證法自相不帶名言。如鏡鑒形故名現量。 ᅟᅟ六者。比量。用已極成(乃至)故名比量。 ᅟᅟ問。若爾相違決定可攝比量耶。答。疏云。雖將已許成未許宗。智生不決。非比量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簡決定相違也(云云)。 ᅟᅟ准之違決被帶比量相違非眞失歟。可案之。 ᅟᅟ有云。託驗於顯幽旨可苞。類契眞宗故名比量。 ᅟᅟ七者。似現量。行有籌度(乃至)故名似現量。 ᅟᅟ問。若爾如何論下云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耶。答。疏云。論據決定唯説分別。非無分別心皆唯現量故(云云)。 ᅟᅟ有云。目覩玄黄。謂見瓶等。猶觀旋火。名似現量。 ᅟᅟ八者。似比量。妄興由況(乃至)名似比量。 ᅟᅟ有云。圖形於影未盡麗容。擬而失眞名似比量。 ᅟᅟ於現·比等四門。雖出有云。無能破文。直出正義。不似前四門矣。 ᅟᅟ問。今於八門如何分別二悟耶。答。論云。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文)付之。似立似破通自悟。何云唯悟他耶。 ᅟᅟ唐決云。論云。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慈恩釋云。似立悟證及立論主。由他顯己證自解生。此釋未決何言。且由他顯其似立主過證及自解生者。此但由他眞能破證自解生。非是似立悟自。又未知由顯己所生解是何解耶。 ᅟᅟ以上東大寺圓明大法師進。 ᅟᅟ疏云。宗義各定(至)從眞名唯(云云)。 ᅟᅟ今案疏文。其心難解。仍料簡可云。解唯悟他文可有二釋。初釋云。能立破悟敵證他。似立破悟證者他。亘四門有悟他。故從多分云唯悟他也。若似立破亦通自悟。二云。似立破雖有自悟。今從眞證故唯悟他。謂於似立敵者出過。立者解生敵者出過。是眞能破中顯過破也。故是能破悟他也。以能破者而爲主。似立之人爲他故。望立論者雖言自悟。從眞能破者是悟他也。由此義故。似立破亦唯悟他也爲言。 ᅟᅟ尋云。若如此頌者。向三·四因皆自比違自之文。如何可會之耶。 ᅟᅟ邑記云。故此頌中據其他分至從眞名唯者。此中兩解唯字。旣許少分自悟。唯義理從未明。夫言唯者決定義故。更解者。且似能立中。若由敵者出過立者解生。此非自悟。卽是眞能破中顯過破。悟他所攝。以能破者而爲主故。若不爾者。彼眞能破。應非悟他。似立更然。似破亦爾。非自悟也。若爾似立旣非悟他。便違論旨。若約悟證人。無違理失。又一解云。似立似破本欲悟他。從本爲論。不名自悟。此二解唯倶不違理。并疏四解應更詳之(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然此論云唯悟他者。此有三解。一云。言總意別。二云。以少從多。三云。陳那意盡理而言。天主之意簡略説也。故彼此文義者乖反(云云)下文引元曉義。可見。 ᅟᅟ問。理門論中。隨其所應爲開悟他。謂此能立及似能立(文)爾者可同此論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之文耶。答。疏云。正與此同(文)付之。理門論旣云隨其所應爲開悟他。顯有自悟義。今論文唯悟他。不許自悟。何云同耶。 ᅟᅟ明詮導云。問。此論云似能立不悟他。門論云似能立悟他。旣二論違。如何云正同耶。答。門論悟他者。據證者他也。此論不悟他者。據不悟敵者他也。故不相違也。二論意同云似能立唯悟證者他。不悟敵者他也(云云)。 ᅟᅟ立破等四門二悟了。 ᅟᅟ疏云。法有幽·顯(至)悟自非他。 ᅟᅟ現比等四門二悟了。 ᅟᅟ問。未轉依位五識可縁空無我等理耶。答。進云。樸楊大師釋之縁(云云)付之。未轉依五識偏縁色等境。何云縁空無我耶(何況)。 ᅟᅟ前記云。問。因位五識現量縁境。境上五識不縁。如何名明。答。今據因果二位合説。若言果位諸識及因中定位五識及五倶第六識。理事倶明。若散位事明理昧。或散五識親證事。故雖不縁理。然事無倒。理事自得明。更思(云云)。 ᅟᅟ釋眞現比於境幽顯倶明之文也。 ᅟᅟ後記云。疏理幽事顯者。五識親境名爲事顯。境上苦空無常無我等義名爲理幽。此據因位。若果位者。空無我等亦名爲顯。見道已前加行菩薩。於定位中亦縁空無我等道理。亦合名顯。今據因中汎散心説及未(云云)及未二字可勘他本。 ᅟᅟ明詮導云。 ᅟᅟ問。婆達喃等三聲中。依何聲説能立之言耶。答。疏云。今此能立婆達聲説(文)付之。理門論中又以一言説能立者。爲顯總成一能立性(文)旣以一言説能立。可云婆達喃聲。如何云婆達聲説耶。 ᅟᅟ疏云。然依聲明(至)宗是能立(云云)。 ᅟᅟ前記云。言卽此能立婆達聲説者。今將能立在婆達聲。然恐錯也。理門云。以一言説能立。彼論意説。一言聲中説此能立。如何今説在婆達聲。又解。此論能立之中。疏主亦引理門一言證能立義。故知今錯。又卽談疏意。或可不錯。彼説能立在一言聲。説因喩三能成一能立義故。今者據實。能立有多。合在婆達。婆達若其不攝能立。婆達乃攝多言不盡。若作此釋。應亦無違。更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有記云○此解非也。賓云。謂於多言之上。而以一言作名。文有二義。一明眞立一言。其義圓備。二明似立一言。其義缺減。且初義者。問。旣實多言。何故但以能立一言而爲名也。故須釋云。又以一言説能立者。爲顯對敵能明自宗。要由宗因喩等多言總成一巧。而能存立自宗比量。外難息言也。依聲明法。能立之言自有三種。一者婆達南。此云一能立。卽是一言也。一言顯是一比量也。二者婆達泥。此云二能立。卽是二言也。二言顯是二比量也。三者婆達那膩耶。此云多能立。卽是多言也。多言顯是三比量已上也。今梵本中。以婆達南一言。以呼宗等多言。良由宗等多言。總成一量合爲一巧。能存自宗故也。故不以婆達那膩耶以呼宗等多言也。泰云。頌中宗所等三言。總説名能立者。爲顯一因二喩總成一能立性。如椽梁壁戶多總成一舍。不可以椽等別故其舍亦多(已上云云)。 ᅟᅟ善珠御心存定賓義歟。若爾似違疏文。可審定之。 ᅟᅟ邑記云。問。理門論云又以一言説能立者。准彼卽是婆達南聲。今能立婆達者。豈不相違。答。彼自會云爲顯總成一能立性。彼會意云。能立雖多。總名能立。故以一言而説能立。今此疏中。約一一法名爲能立。故婆達聲而詮能立。此開彼合。亦不相違。又解。能詮言一。所詮乃多。如言於三能詮之聲唯有一字。所詮之法實有三種。彼以所詮從能詮故。以一言而説能立。此中以能詮從所詮故説三言(云云)。 ᅟᅟ理門論云。 ᅟᅟ定賓疏一云。 ᅟᅟ明燈抄云。今能立二字以一言聲説。非二言等。云何因喩二以爲能立耶。此卽理門論中。外人作此難也。答中因有三種相者。言有二種。一者義言。亦名相言。二者言言。因三相者是義言也。一因二喩者是言言也。據義論之。卽有三義。據支談之但有三支。義三支三。豈非多言。問。何以得知亦有義言。答。疏下云。多相之言名爲多言。非言多故爲多言。卽依彼文。沼云。天主約因三相以爲能立。可勘彼纂(云云)。 ᅟᅟ以此文可案若加言已卽名爲法之文也。 ᅟᅟ問。陳那·天主心。以宗可爲能立耶。答。疏云。今者陳那因喩爲能立。宗爲所立(乃至)故能立中定除其宗(文)問。理門論中。宗等多言説能立。是中唯取隨自意(文)又瑜伽·對法等中。明八種能立。卽以立宗爲能立。豈陳那·天主心違無著·天親釋耶。 ᅟᅟ第一釋之事。 ᅟᅟ疏云。陳那以後(至)獨名所成(云云)。 ᅟᅟ問。瑜伽論中明八種能立法。爾者以因但名能立(云云)有何故耶。進云。喩所成故但名能立(文)付之。若爾可名所立。喩所成故也。例如宗因喻所成故亦通所立。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猶如於因等者。引喩顯之。卽引因通能所之義。以喩宗言也。喩助成因。因爲所立。喩爲能立。因能成宗。宗爲所立。因爲能立。宗言亦爾。宗能成義。義爲所立。宗爲能立。因能立宗。宗爲所立。因爲能立其義無二。故云猶如於因等(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備云。所詮義能詮言所成事。猶如前因喩所成故。此能詮言但名能立(云云)此意不了。唐本疏云。猶如於因對所成故但名能立(云云)喩對二字之草相濫。故寫人誤之(云云)。 ᅟᅟ義斷引疏云。猶如於因喩對所成故但名能立(云云)。 ᅟᅟ問。瑜伽論心。宗能詮言詮自性差別故。雖名能立。因喩所成故。亦是所立也(云云)爾者名所立之事。以彼論何文證之耶。進云。先辨立宗事。爲顯示自所愛樂宗義也(云云)以此文證也。付之。先此文旣云自所愛樂宗義。可云所詮義。何證能詮之言耶。次見彼文。上列八種能立之中。立宗在其中。至次下文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先辨立宗文。明知此辨能立宗也云事。如何以此文證通所立之義耶。 ᅟᅟ邑記云。問。彼論但言何故先立宗耶。爲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不説宗言亦爲所立。何以爲證。答。旣言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知卽是詮宗之言。旣言何故先立宗耶。故知宗言得爲所立。彼論又問。何故次釋因耶。又問。何故次引喩耶。又問。何故次説因喩耶。旣因喩等皆不言立。唯於彼宗獨名爲立。由此故知。詮宗之言得名所立。今約能成義説爲能立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 ᅟᅟ纂云。隨爭於此(至)倶爲能立(云云)。 ᅟᅟ尋云。旣除言教(云云)若爾何依此文證言爲所立之義耶。 ᅟᅟ問。瑜伽論中所成立義有二種。自性及差別也(文)爾者此文但限論通對自性差別歟。爲當可通先陳後説·言陳意許二對耶。進云。通(云云)付之。若爾何以自性名所成立耶。依之疏中處處引此文。證局通對。如何。 ᅟᅟ纂云。今又解云。所成立義有二種(乃至)常無常等(云云)。 ᅟᅟ今案。依此釋。瑜伽論所云自性差別通三重對也。仍以此可精局通對證文矣。 ᅟᅟ尋云。付瑜伽論文。成自性方如何。 ᅟᅟ纂云。問。旣言所成有二(至)卽爭有法(云云)。 ᅟᅟ今案。准此文。局通對自性差別非一具比量歟。 ᅟᅟ同抄云。卽須加言者。如言聲定是無常。加無常言也。言不加言者。如立我有無等。但諍我體有無。不諍我上別義。故云不加言(云云)。 ᅟᅟ第二釋之事。 ᅟᅟ疏云。二云。諸法總聚(至)唯能立故(云云)。 ᅟᅟ尋云。若以別宗立總聚者。總聚之中。有有爲簡混立無常者。卽有違宗失。豈以聲無常立色等無常之義耶。若總聚中。且立許無常之法者。可有一分相符失。若總聚無常中。別取敵者不許無常者。若爾以別成別也。如何以別成總云耶。 ᅟᅟ纂云。且隨應言簡無爲法(至)故實無過(云云)。 ᅟᅟ前記云。問。若以別法成於總聚。隨是何宗皆有二過。且如佛法以聲一分成立總聚。令決無常。乃有違教·相符二過。自宗無爲體是常住。雖非蘊攝。仍界處攝。若十八界總立爲無常。此乃違教。自許無爲是常住故。如瓶盆等。隨何宗亦許無常。今者成彼卽相符失。答。文説隨應簡前二過。隨其所諍而成立聲故。是卽識蘊及相受蘊。雖計常者。卽是所立無諸過。若爾。卽是以別成別。非別成總。答。且如五蘊名爲總聚爲所立。取此總中一分之聲自性差別名爲能立。先且對敵成立此聲是無常已。卽擧此聲。成總聚中隨所諍者亦決無常。總別倶有所作性故。得有正因。故名爲別成總(云云)。 ᅟᅟ明詮引備云。第二釋意。未立宗時。諸法自性差別。若名若義。總是所應立法。故云所云。此中且擧一聲立量時。若名若義。皆云能立。今立總故。非如因喩名能立之(云云)。 ᅟᅟ第三釋之事。 ᅟᅟ疏云。三云。自性·差別(至)説所爲能立(云云)。 ᅟᅟ尋云。因明門心。以共許成不共許。而不相離性合宗敵者不許。豈以不極成立極成自性差別耶。 ᅟᅟ邑記云。問。如何以總立二別耶。答。若無不相離性和合彼二。不知自性誰之自性。不知差別差別於誰。故由合宗二義悉(云云)。 ᅟᅟ尋云。合宗者。若自性差別倶總爲所立歟。若爾同古師義。淄州破云。豈可二合爲所立(云云)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古師意云。法·有法和合爲宗。未立不相離之名也。古師有三説。一但説有法爲宗。以法成有法故。二但説法爲宗。有法上法是所諍故。三以有法及法為宗。彼別非宗。合此二種宗所成故。今云合者。當第三師義。但言能依合宗。未言不相離性。陳那等意。古師所説法·有法等此皆先共許。何得成宗旣立已成而無果故。但應取互相差別不相離性有許不許。以爲宗體。他未許者。唯是合宗者。古詞未止故云合宗。意在不相離性名爲合宗(云云)。 ᅟᅟ又云。有記云。能依合宗者。不相離性名爲合宗。卽此合宗名爲能依。此解非也。古師未立不相離名。何不相離應名合宗。故知非也(云云)。 ᅟᅟ此抄云破有記之事。尤以可爾。古師未立不相離性之名。瑜伽等是古師也。何云不相離耶。況疏直可言不相離。何云合宗耶。抑所引有記者。智周前記也。處處引前記云有記。處處破之。若爾不許智周之作之事歟。若於作者有疑之事歟。可尋學之。 ᅟᅟ尋云。今此第三釋當纂主所破如何。 ᅟᅟ纂云。古有解云。以諸法自性差別(至)爲所成立(云云)。 ᅟᅟ三釋邪正之事。 ᅟᅟ纂云。慈恩唯識法師亦有三釋。初後無違。中釋似過(云云如上抄之)。 ᅟᅟ義斷引疏三釋了云。此卽撮諸幾要。提彼宏綱。足悉不違。何勞煩重。諸論互申異義。並不相違(云云)。 ᅟᅟ准此忽不可有正否歟。纂主雖言中釋似過。下文以隨應言簡諸過了(云云)故知不辨第二釋歟。但明詮僧都釋云。三釋之中。此釋爲正(云云)卽指初釋爲正義也。邑記同之。 ᅟᅟ邑記云。然疏中上來所序三釋義各不同。源其慈氏·無著大師所説宗爲能立。不必具有此之三意。故此所論三釋不可倶契聖心。以余管見所窺。初釋理應爲當。何以然者。且第二釋。若以一分別宗成立總聚之義者。此所成義爲對敵耶。爲不對耶。若不對敵。何須立之。若對敵事。還爲宗法。旣能立所攝。總聚便非所立。又以別宗聲無常等而成總者。此如何成。若望爲宗。於彼無力。何名能立。若爲同喩。便不名宗。如何説宗以爲能立。第三釋中。若以能依合宗成立自性差別者。且不相離性敵者不許自性差別彼此極成。如何未許宗而成共許法。以所見邊顯未顯了。徒便施設故後二釋且述宗支得爲能立。非無此理。然唯初釋以能詮言成所詮義。理明顯也(云云)。 ᅟᅟ尋云。三釋之中第三釋疏主新義也。如何辨之耶。 ᅟᅟ明燈抄云。第一釋者淨眼師之所傳也。第二釋者文軌師之所傳也。第三釋者大乘基之所傳也。前二傳者各見彼疏。第三傳者卽此文耳(云云)。 ᅟᅟ纂抄云。言慈恩唯識法師亦有三釋。指疏中三解。初二是古師。第三解是陳那解(云云)。 ᅟᅟ又云。問。豈以別聲爲宗。立餘所有無常法爲所立耶。答。古師計耳。不可和會(云云)此抄不審也。可尋之。 ᅟᅟ問。立量破·顯過破可有寛狹耶。 ᅟᅟ疏云。次解能破中(至)顯彼之過故(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賓云。近代諸師更立立量能破之義。今尋諸論。雖則有文立量破他。論其義意終不離前闕等名破。破本對立。良由邪宗立義非眞或闕或似。致令破者立量顯彼或闕或似。是故離闕等過更無別義而可別立立量破也。此解非也。不知二破之寛狹故。終致此解。立量破者。必是過破。顯過破者。不必立量。二旣差別。是故別立。故知非也。實出敵過還不被破。名顯過破(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近代諸師復云更有立量能破之義。今尋諸論。雖則有文立量破他。論其義意。終不離前闕等名破。破本對立。良由邪宗立義非眞或闕或似。致令破者立量顯彼或闕或似。是故離於或闕或似更無別義而可別立立量破也。且如佛法立聲無常。所作因喩支旣不闕。不墮似中。外人縱以百千比量。終不能破。儻若破者墮過類中。故不別論立量破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終) ᅟᅟ(寛文十三年癸丑仲春念八日。以原本校正已竟)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第三帖) ᅟᅟ問。瑜伽論中明立宗等八種能立。爾者同類異類闕而引喩不闕。或引喩闕而同類異類不闕之義可有耶。進云。闕二有二十八(云云)故可有此義也。付之。引喩者是總也。則合同類異類爲引喩也。同類異類者是別也。開引喩爲同類異類也。若爾闕引喩之時。必同類異類闕。闕同類異類之時。引喩必闕可云。如何有此不同耶。 ᅟᅟ可見理論抄第□帖。 ᅟᅟ問。對法論中説八種能立。爾者合結闕而因喩不闕因喩闕而合結不闕之義可有耶。進云。有也付之。 ᅟᅟ疏云。顯過破中。古師有説。八爲能立(至)闕八有一(云云)。 ᅟᅟ明詮道乃至云。闕三有五十五。闕四有三十五。闕五有二十。闕六有十。合成一百六十六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八能立中。引喩者總。闕引喩時。同異亦闕。如何闕二有二十八耶。答。闕引喩不闕同異者。且約一分不約全分。如聲常所作如空有宗同品引喻。闕因同品引喩。依此等義有二十八句(云云)。 ᅟᅟ二十八句闕減過性圖。在明燈抄。可見之。 ᅟᅟ邑記云。此中且據八支全數作法。論其實也。未必定然且喻之總別。離合為三。隨闕一時。卽便闕二或三倶闕。現比二量旣必不倶。如闕一宗。現比隨闕。卽便闕二。如何闕一成八句耶。故可隨應非要定爾(云云)。 ᅟᅟ前記云。云闕二有二十八等者。乃此總談作法而已。若論其體。瑜伽八中。卽不得有二合闕成二十八等者。何以故。引喩是總。闕引時同異亦闕。故不得也。若准此理。闕一亦復不成八句。而闕引卽亦同異闕故對法同此。亦不得有闕八等句。合結無體。闕因喩時。彼亦卽闕(云云)。 ᅟᅟ今案。依邑周心。進頗不得心。雖然不叶疏文。又於宗因隨一明闕減。於同異有多喩依。何無此句耶。仍可存明燈抄。 ᅟᅟ問。疏云。因一喩二則因三相(文)與一因二喩同歟。 ᅟᅟ答。兩方。 ᅟᅟ疏云。問。因一喩二與一因二喩。其言別故義亦別耶。答。以言別故義亦有別。一因二喩者。取言三支也。因一喩二者。取義三相也。因一者。因三相中初一相。遍是宗法性也。喩二者。後二相。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也。卽義三相名因一喩二。言一因者。總三相義名爲一因。二喩者。同·異二支名爲二喩。往往疏文多有此言。當處可解(云云)。 ᅟᅟ義骨下云(引明燈抄云)問。基疏云。因有三相。一因二喩(云云)又云。因一喩二卽因三相(云云)旣同云因三相。何名別耶。答(云云)。 ᅟᅟ准願曉心。不背明燈抄之義歟。追可審定之。 ᅟᅟ問。聲論師對佛弟子立量云。聲常。徳所依故。同喩如擇滅。異喩如四大種(云云)爾者此因三相倶闕可云耶。答。進云。疏云。三相並闕(云云)付之。第三相不闕如何。 ᅟᅟ疏云。又雖有言。而相並闕(至)亦缺減過(云云)。 ᅟᅟ前記云。如聲論師至三相並闕者。問。徳所依因。聲論·佛法倶不許有。宗與同喩二處皆無可闕二相。四大異喩因亦不轉。如何得闕第三相耶。答。此文錯也應云聲·勝二論相對。因望勝論三相皆闕。彼宗許徳依於實句。徳不依徳。聲是徳句故。徳依因於聲不轉。故闕初相。彼無擇滅。徳因亦無闕第二相。四大實句攝徳依。因亦異喩轉。闕第三相(云云)。 ᅟᅟ邑記同之。 ᅟᅟ明燈抄云。有記云○(引前記也已上)此解非也。四大異喩是宗異品。而非因異品。旣非爲因成異法喩。豈不闕異喩。是故於因雖有異喩言。而義相闕無因異品。故應知疏主符理非錯。不探疏旨妄疏錯者。迷中迷耳(文)道獻云。異喩四大種旣實句攝。卽爲徳依。異品遍有故。闕第三相。又此因佛法無故。卽是自三相闕也(云云)。 ᅟᅟ今案。可依獻第二義也。 ᅟᅟ抄叙糅云(明憲)○問。凡因明法見立·敵兩附過避過者也。而今立聲常。徳所依故。同喩如擇滅。異喩如四大種之量。若對佛法者時。唯闕前二相。徳所依因四大異喩不轉。是遍無性。而不闕異品遍無性之後相。而何云三相倶闕故立第七闕耶(是周邑等師難意也)答明燈抄云○(云云)意云。徳所依故之因。聲論·佛法倶不許。故因立敵不成。有何因第三相乎。故對佛法亦闕第三相也。問。旣徳所依故因。立敵不許。自因有不遍異喩四大種之義。何可闕第三相耶。答。以因體立敵不許。無因體故。無異品遍無性之義。以此云闕第三相也(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三相倶闕之意何。答。平記云。立敵二人並不立徳句。故不遍於有法。及同品不定有。旣不立徳句故。無非徳句法。故異品遍無亦闕也(云云)。 ᅟᅟ問。世親菩薩心。以宗因喩三支名能立(云云)三支倶闕。可名缺減過性耶。答。 ᅟᅟ疏云。世親菩薩(至)而得似名(云云)。 ᅟᅟ尋云。付。初義。旣無三支。以何爲能立付缺減過耶。次今二説。倶述世親宗歟。若非世親心者。誰人世親以三支爲能立耶。若世親心者。何後義心云世親以後耶。 ᅟᅟ明詮導云。問。初義云。若宗因喩三並無者。有何所闕而得似名。答。宗有二。一能詮宗。二所詮宗。謂宗能詮言爲能詮宗也。宗言之所詮義故爲所詮宗也。今闕宗者。據能詮宗。不闕所詮宗也。故有第七闕也。問。旣無能詮宗言。豈有所詮宗義耶(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闕三有一者。此第七故。准知闕八有一·闕四有一亦是非也(云云)。 ᅟᅟ闕減過性之事。 ᅟᅟ疏云。陳那菩薩。因一喩二(至)亦缺減過(云云)。 ᅟᅟ今見文相有二段。一自陳那菩薩至亦除第七者。述陳那·賢愛不立第七句之義也。二自自餘諸師至亦缺減過者。述天竺自餘諸論師等立第七句之義也。第二段中亦有二。一自自餘諸師至豈非過也者。約無體闕立第七句。如數論師立我是思。不立因喩。無因言支。故名無體闕。旣無因。何有義三相耶。故知於因三相有無體闕立第七句也。二自又雖有言至亦缺減過者。約有體闕立第七句也。向文可知。 ᅟᅟ爾者二師中以何爲正耶。 ᅟᅟ明詮導云。問。疏主意者立第七無體闕耶。答。不立也。卽以陳那及賢愛義方爲正也。問。何故不立。答旣本無體。有何所闕立爲過耶。意云。因一喩二之三相中。闕一一相名爲闕減。旣本無因喩體。此卽全無。何名爲減。於何法上立闕減名。問。若爾立我爲思。是唯有宗未擧因喩。豈非過耶。答。疏主意者唯有宗。是非比量。以因比宗名爲比量。旣無因喩故非比量。故不立爲闕減過也。陳那等意。約三支不立闕。是故今此作法非闕減也。唯約三相立闕減也。問。若爾約因三相不立第七無體闕耶。答。不立也。問。若爾何故云闕有二種。一無體闕耶。答。約三支立。故不相違也(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七·六二説之中。何爲正耶。答。平記云。無第七句爲正義(云云)今云。言六句者據無體闕。言七句者據有體闕也。問。以何知有二闕耶。答。基疏下云。能立闕減過性。此則辨闕支。或總無言。或言無義(云云)燈抄云。或總無言者。無體闕也。或言無義者。有體闕也(云云)意謂。言支不擧名無體闕。若擧言支名有體闕也(云云)。 ᅟᅟ下文云。問。陳那立有體無體二闕耶。答。立也○疏云。闕有二種。一無體闕。二有體闕(云云)○問。此疏主約此二闕立幾闕。答。約無體闕立六。約有體闕。立七也有云。有體闕六(云云)問。以何知爾。答。基疏上末云。賢愛論師·陳那菩薩等。以無體爲闕故唯六句(云云)同疏下末云。陳那因三相爲七句。問。爾者同疏初云。陳那菩薩。因一喩二説有六過。則因三相六過是也。闕一有三。闕二有三。無闕三者(云云)答。此約無體闕故無失也。問。爾者約有體闕有七句者何。答。同疏下末云。或且約陳那因三相爲七句等文。 ᅟᅟ疏下卷云。此之缺減。古師約宗因喩(至)三相倶闕(云云)。 ᅟᅟ尋云。闕二有三之中。初句不明。眼所見故因。於異喻瓶盆等亦轉。旣無異品遍無性之義。何具第三相耶。依之。闕一有三之中第一句。以眼所見故因成聲無常宗之時。此因具同品定有性(云云)例是可爾。是以淄州大師改此因云。鼻所取故(云云)依有此等文理。明詮道云。第三相亦闕。何故云唯闕初二相(云云)。 ᅟᅟ又此三相倶闕之量旣有其作法。不立第七句之義心。何可會之耶。 ᅟᅟ明詮導云。問。聲非勤。眼所見故。同如虚空異如瓶等者。此闕三相。何故唯云闕初二相。答。疏下卷周記云。問。眼所見因。瓶旣是異。卽合闕異。如何不闕異喩。答。擧瓶爲異。眼但見四塵。不見瓶盆等。故成異喩(云云)此約聲論對佛法立故。如是説也。問。若爾疏下卷解第七闕云。如立聲常。眼所見故。虚空爲同。瓶等爲異。三相倶闕(云云)此三相闕者。前第四句亦三相可闕。答。此第七句是聲論對勝論立。故三相倶闕也(云云)。 ᅟᅟ導引備云。第四句雖三相闕。然今取闕初二相邊也(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瓶盆等。大乘云不眼所見。小乘云眼所見。故對小乘時闕三相也。對大乘。時第三相不闕也(云云)。 ᅟᅟ疏上卷(下文)云。賢愛論師(至)故説七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且因中三分。辨闕有二。初云唯有六句○此賢愛論師·陳那等義。後云容有七句○此陳那以後諸徳皆作此説(云云)。 ᅟᅟ又云。不言成能立以成過等者。此説立有第七所以。若言能立。要有一二。對彼有者方名闕能立。可無第七。但言能立闕名闕能立過。能立三總闕。何非是闕過。故立第七也(云云)。 ᅟᅟ有體闕無體闕之事。 ᅟᅟ疏云。若談闕過(至)二有體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夫無體闕者。約能詮言陳不陳而説之也。有體闕者。約所詮義闕不闕而説之也。又無體闕者。唯約因一喩二之三支説。有體闕者。約因三相及因一喩二之三支義説。故有差別(云云)。 ᅟᅟ明詮引仁云。陳因喩言。名有體闕。此卽約三相而闕。約三支而不闕。若不陳因喩言。名無體闕。此卽約三支而闕。約三相而不闕。旣是無體何亦立闕(云云)。 ᅟᅟ後記云。無體闕者謂不陳言等者。但陳其宗不擧因等。名無體闕。三相旣一義故非無體者。意云。若陳因言。隨闕何相。卽有體闕。以相義。但闕義故相。而非無體。體卽所作性也(云云)。 ᅟᅟ無體闕之事。 ᅟᅟ疏云。無體闕者。謂不陳言但在三支非餘過攝(云云)。 ᅟᅟ尋云。第四句何必非過耶。如相違決定。非闕因。非闕同異喩。是失之故也。依之。疏下文云。不闕不定。雖有所陳。似立生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此四句中。何句爲正。答。第四句爲正。問。若爾相違決定具宗因喩。言·義不闕。旣是第四句。豈是正因。答。相違決定非第四句。是初句攝。雖具三相。他智不決。非是正因。故闕因非同異喩句攝。由此義故。相違決定不九句攝(云云)。 ᅟᅟ又云。第四句非過者。由此明知。決定相違非第四句。若入第四。豈非正因。故初句攝。然具三相是正因者。其言可簡。但是正因必具三相。有具三相而非正因。故無過也。由此有師。相違決定隨一不成攝等。如前已解(云云)。 ᅟᅟ又云。不闕不定雖有所陳似立生故者。卽前聲論所立量是也。徳所依因。同喩擇滅。異喩四大。於聲論宗皆所不立。雖有所陳似立生故。又解。相違決定雖有所陳。似立生故。是似非眞。二八正因有其所陳。似立不生。故眞非似。如是差別故云不闕不定。問。以下義少闕中。不闕有過。何故今此。不闕不定。答。有體闕中。體唯是有。義亦不闕。故倶不闕。而非是過。今此無體闕。其體不無。故得不闕名。不廢體上義有過失。故名不定(云云)。 ᅟᅟ此後一重問答。全同前記。可見之。 ᅟᅟ後記云。不闕不定者。意云。亦有不闕三相卽名爲正。亦有不闕三相卽是不正。如決定相違不生他智。三相雖具。但名似立。約爲有過及非有過故言不定(云云)。 ᅟᅟ此記同明燈抄後義也。 ᅟᅟ尋云。一個兩句之中。三皆不闕。有體無體中何。若言無體闕者。旣陳因言。何云無體耶。若言有體闕者。疏中列無體闕之中。 ᅟᅟ後記云。問。不陳其言名爲無體。三立不闕。卽是陳言。如何在此無體闕中。答。句欲屬對故在此中。實非無言名無體也。合是有體中所攝也(云云)。 ᅟᅟ下文云。問。三皆不闕。雖有此立。豈成闕過。答。雖立論言具顯三相。由敵論者於三相上智不決失亦得名爲三並皆闕(云云)。 ᅟᅟ有體闕之事。 ᅟᅟ疏云。有體闕者。復有二種(至)義少名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少相·少義二闕何別。答。少相但是闕因三相。少義闕三相。卽是因同·異二喻雖陳其言。無因等義。同喩卽是倶不成過(云云)少者闕也(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二闕差別何耶。答。基疏上卷云○平説云。以因三相爲能立等者。雖申因言。然三相兼闕故。云少相闕也。言因一喩二爲能立者。雖申因言及同異二喩之喩所依言。其所詮義各互有失。故云義少闕也(云云)燈抄云○(云云)。 ᅟᅟ邑云。此之二種皆有言陳。意許有體。初但闕其因。後乃陳言。而無因義。同喩倶不成。異喩倶不遣。故前後別(云云)雖有諸釋。未得意。今云。相闕時。但有因十四過。若言義闕時。卽有因及同異過也。問。以何知爾耶。答。疏云。少相闕者。有闕初相非後二(乃至)隨應唯有不成不定及相違過。皆因過故。若因一喩二陳為能立義少闕者(乃至)隨應合有因四不成。同喻俱不成。異喩倶不遣。或具二過。或具三過(云云)准應悉之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問。少相·少義二闕何別。答。少相但是闕因三相。少義闕三相。卽是因同·異二喻。雖陳其言。無因等義。同喩卽是倶不成過。餘次可知也(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師云。闕因一一相云少相闕。由此有因之過。闕喩之義云義少闕。由此有喩之過。由因之過·喩之過二別故。有差別也(云云)若爾何故疏云。且闕因義非後二。四不成過(云云)豈但闕喩義云少義闕耶(云云)。 ᅟᅟ少相闕之事。 ᅟᅟ疏云。且因三相少相闕者。(至)皆因過故(云云)。 ᅟᅟ義少闕之事。 ᅟᅟ疏云。若因喻二。陳為能立或具三過(云云)。 ᅟᅟ尋云。義少闕之中。闕第三相可有不定。闕後二豈非相違耶。例如少相闕中有不定相違。如何。 ᅟᅟ前記云。問。何故於少相闕中。初名不成。後二名不定及以相違。今此義。少闕中後二名倶不成。不名不定過。答。同品之上闕其因相。不廢得有所立之宗。異喩准知。爲此但名不定相違。若闕喩者。二立倶無。二倶不立。方名闕喩。故但言不成及倶不遣(云云)。 ᅟᅟ明燈抄亦有此問答。同故不記之。 ᅟᅟ似能立有三異説之事。 ᅟᅟ異纂一云。第三似立略有三種。足目仙等説三支爲二十七過。宗無後四。因有初二。陳那等説二十九過。因不成中加後二故。商羯羅主於似立中三十三過。准文可知(云云)。 ᅟᅟ初過破者。於所破中略有三種。一云。對商羯羅三十三過。二云。對陳那二十九過。三云。對足目仙二十七過。少犯一過。多犯隨應。於中數句委如義決(云云)。 ᅟᅟ問。陳那菩薩心。可立能別不成等四過耶。答。不立(云云)付之。見理門論文云。又若於中由不共故無有比量(文)不共者。所別不成也。無有比量者。能別不成也。倶不成者合前二也。又下文云。又於此中。非欲成立火觸有性。共知有故(文)豈非相符耶。依之淄洲大師。餘處中陳那菩薩立宗九過(云云)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賓云。陳那亦説後四種過。依文約隱。人多不解。故作異説。彼論下文。以眞簡似中云。又若於中由不共故無有比量。言不共者。卽是所別不成過也。無比量者。是能別不成。是故約似反顯眞。亦應論云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倶不極成卽合前二。相符極成者。卽論文云。又於此中。非欲成立火觸有性。共知有故。解云。烟下有火。火中有熱。是人共知。若更成立。犯相符過。論文旣云共知有故。明知相符。如此諸文論中散在。故具九過。此解非也。取所含義指示教文。如闇室中教人取物。還惑遣迷。是何勝利。故三藏説容為龜鏡(云云)。 ᅟᅟ上文云。問。宗過之中。陳那唯立五種相違。不立後四。天主旣承陳那作論。何故別立後四過耶。答。西明測師述三藏説云。此有三釋。一云。教法後勝於前。以論釋經。以章解論。展轉分明故。今論主依就相顯。且説五過。天主就實。具説九過。二云。後四非宗過攝。第一能別不極成過卽入同喩中所立不成。第二所別不成卽入因中所依不成。第三倶不成合前二失故不別立。第四相符無不成宗故亦不説。三云。四種皆有二義。攝在宗過。如第一説。喩過所攝。如第二説。陳那天主各據一義。是故二論互不相違。今此疏主述初二説。此卽三藏第一説也。第三釋者。合前二説。無別勝用故不述也(云云)。 ᅟᅟ燈二云。 ᅟᅟ問。足目仙人於似因不成過。立兩倶不成·隨一不成。不立猶豫·所依。有何故耶。答。略纂釋云。前二所攝。意樂略故(文)付之。猶豫·所依二種不成。不必兩倶隨一。何云如此耶。 ᅟᅟ略纂云。足目仙等似立二十七過者。宗無後四。同陳那説。因不成中不立後二者。前二所攝。意樂略故。陳那天主以理具開故加後二。何者。有兩倶不成非猶豫不成。謂兩倶不成。有猶豫不成非兩倶不成。謂隨一·猶豫不成。有兩倶不成亦猶豫不成。謂兩倶·猶豫不成。有非兩倶不成非猶豫不成。謂隨一不成等。有兩倶不成非所依不成。謂兩倶不成。有所依不成非兩倶不成。謂隨一·所依不成。有兩倶不成亦所依不成。謂兩倶·所依不成。有非兩倶不成非所依不成。謂隨一不成等。有隨一不成非猶豫不成。謂隨一不成。有猶豫不成非隨一不成。謂兩倶·猶豫不成。有隨一不成亦猶豫不成。謂隨一·猶豫不成。有非隨一不成非猶豫不成。謂兩倶不成等。有隨一不成非所依不成。謂隨一不成。有所依不成非隨一不成。謂兩倶·所依不成。有隨一不成亦所依不成。謂隨一·所依不成。有非隨一不成非所依不成。謂兩倶不成等。有兩倶不成非猶豫·所依不成。謂兩倶不成。有猶豫·所依不成非兩倶不成謂隨一·猶豫·所依不成。有兩倶不成亦猶豫·所依不成。謂兩倶·猶豫·所依不成。有非兩倶不成非猶豫·所依不成。謂隨一不成。有隨一不成非猶豫·所依不成。謂隨一不成。有猶豫·所依不成非隨一不成。謂兩倶·猶豫·所依不成。有隨一不成亦猶豫·所依不成。謂隨一·猶豫·所依不成。有非隨一不成非猶豫·所依不成。謂兩倶不成。由是廣略故不同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終) (癸丑二月二十八晡時。以原本校正已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第四帖) ᅟᅟ問。陳那菩薩心。於宗過不立能別不成等後四過之事。疏主如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似能立中。且九似宗(至)自爲[矛*牟]楯(云云)。 ᅟᅟ後記云。第二釋云。陳那菩薩乃至是故加之已來。總是古師錯會陳那師意也。但是影略説者。此正是陳那菩薩第二解意。所以得言非是師資自爲[矛*牟]楯。若如前言。乃是難破和上。何成師資不爲[矛*牟]楯。此處文隱。熟細尋方旋了(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今案。述陳那不立能別等四失之義。疏有二釋。一後之四種至故申九種者。初釋也。二自第二釋云至後之四過者。第二釋也。次文云今者天主之下至于是故加之者。疏主難第二釋也。結文云但陳那影略説等之下。還歸第一釋以爲正義也。依之明詮僧都云。前第一説好也(云云)周後記釋分明也。若爾依此第二釋積聚性因可有不共不定云傳。頗難依憑。追可審定。 ᅟᅟ略纂第一云。不立能別不成過者。此有二解。一云。不異同喩所立過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因云。所作性故。同喩如瓶等。異喩如空等。彼數論宗不許滅壞。同喩瓶等卽闕所立宗。不許異因中不共不定。卽前比量同喩瓶等所立不成。無所立故。卽無同品。同品無故。名同品非有。異喩空瓶等所作非有因不轉。故名異品非有。旣於同異因中並非有。故卽不共不定過也。相四同心。不立所別不成過者。亦有四義。云。不異似因之中所依過。故不立所別。所量因闕所依也。二云。不異似因之中共不定過。卽前比量所量性因同異品有故。是因中共不定過。三云。闕第三因相。四爲闕異喩。不立倶不極成者。不異前之四種過故。不立相符極成者。相符本不是宗。若爲成過。故陳那似宗唯前五過。商羯羅主於似宗中加後四者。義相例故。若云不異同喩之中所立故不立宗中能別過者。能別旣無違。誰不離。以不相離名爲宗故。又云。不異因中不共不定者。因三相中第三相過。不異同喩能立不成。何煩復立。此旣立之。彼亦須有。如聲論師立聲常。所作性因。同喩空等。異喩瓶等。此所作因同品非有闕第二相。卽是不異同喩之中能立不成。若云不異因不成中所依過故不立宗中所別過者。不相離性名之爲宗。所別旣無遣。誰不離。又云。不異因中共不定者。因三相中第三相過。不殊異喩能立不遣。如聲論師立宗聲常。所作性故。同喩空等。異喩瓶等。此所作因異品有故闕第三相。卽是不殊異喩之中能立不遣。彼旣立之。此亦何咎。若云不異因中所依同喩所立不異宗中倶不成者。能所別無遣。誰不離宗法有法不相離故。又云。不異因中共不共者。三相因中闕後二相。不異同喩能立不成。不殊異喩能立不遣。如聲論師宗云聲常。因云所作。同喩云空。異喩云瓶。此所作因於空。同品遍無於瓶。異品定有。卽是不異同喩之中能立不成。異喩之中能立不遣。何煩復立。彼旣存之。此立何咎。若云本非宗故不立相符極成過者。兩倶不成本不是因。應非因過。喩倶不成及倶不遣本非是喩。應非喩過。故天主似宗加後四過也。問。天主加後四過。有違教失。故理門云。宗等多言説能立。是中唯取隨自意樂。爲所立説名宗。非彼相違義能遣。解云。相違義遣定是似宗。自爲似宗。無前五過。故加後四。無違教失。此卽天主以理具申。陳那意存簡略。師資意別。取捨無違(云云)。 ᅟᅟ問。陳那心不立能別不成失(云云)有何故耶。進云。疏云。因中不共不定等失。并喩中所立不成等失故。則不立之也(文)付之。數論對佛弟子。立眼等必爲我用。積聚性故之時。雖有能別不成。無不共不定。何者。不定相違不並此因有法自相相違故。不可有不共不定。依之疏云積聚性因違法自相。不云有不共不定也。何云能別不成卽不共不定耶。又第五句所聞性因。雖有不共不定。無能別不成。若爾例雖有能別不成。不可有不共不定耶。次立聲無常。所聞性故。如聲性之時。雖有所立不成。而無能別不成。如何。 ᅟᅟ先記云。問。能別喩者。名爲不共。可如所説。宗犯能別。卽成不共。因二喩無。名爲不共。何關能別。言能別過卽因不共。答。能別不成非卽是彼因中不共。然有因彼不共。如對數論云聲滅壞。能別不成。所聞性因。不共不定。若所作因分有滅壞。所作爲因。數論不許同異喩中有此因故。亦名不共。據少分説。又彼不是疏主釋也。叙古人解。不共等言等法自相。是能別過。卽亦是彼法自相過。如言眼等必爲我用。望大乘師。是能別過。積聚性因。於異亦轉。成法自相相違之過。如四違中解(云云)。 ᅟᅟ後記云。似能別不成卽因中不共不定等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無常。滅壞無常他所不許。卽是能別不成。因云所作性故。所作性故因有是轉變所作·生起所作。意言生起所作。同異二喩倶無所作性因。卽是不共不定因中之過。等者等取餘不定及法自相相違也。同喩瓶上無所立滅壞無常。卽是喩中闕所立過。數論宗内總無滅壞之法。更將何法得爲同喩。所以言闕無同喩等過。向内等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賓師破云。如勝論師對聲論云聲是無常。所聞性故。如聲性。聲性是常。喩闕所立不成。宗中能別自成。以更別有所作。如瓶爲因喩故。合能別成。何得浪攝也(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若宗有能別不成。必因有不共不定者。若因有不共不定者。宗有能別不成耶。答。必不爾也。問。何故爾耶。答。九句中第五句無所別不成故言爾也。 ᅟᅟ又云。問。數論師對佛弟子。立眼等必爲神我他用(宗)積聚性故(云)時。有能別不成故。有因不共不定耶。答。平記云。無不共不定。所以者何。不可云不積聚他所用物無故。積聚他所用物亦無故(云云)今謂。此量亦有三過也。問。其過相何。答。能別不成顯也。見敵於臥具上無神我他用積聚義。故不共不定也。敵者不許臥具神我用故。所立不成也。問。有能別不成之量。必有不共不定及四相違中之一一耶。又有不共不定。因必有能別不成并四相違中之一一耶。又有四相違之一一因。必有不共不定及能別不成耶。答。有不共不定因。無餘二過。卽第五句也。餘必有二過。作法如上也。 ᅟᅟ能別不成必有不共不定耶云事。徳清大徳唐決也。委如四相違文集。 ᅟᅟ問。陳那菩薩心。不立所別不成。有何故耶。進云。所別不成有法無故。卽因過中所依不成過(云云)付之。因有不共不定相違因之時。同喩有能立不成。因有共不定等之時。異品有能立不遣。若以彼此相讓不説者。亦不可説能立不成·能立不遣等失。況定賓難云。 ᅟᅟ明燈抄云。賓師破云。如立虚空實有。徳所依故。卽是宗中立無爲有。不闕所依。但立因時。徳所依故是有義因。無有共許有體之空以爲所依。猶如力士足歩虚空無由施力。此乃唯是因過所攝。不攝宗過也(云云)。 ᅟᅟ義骨中云。問。唯有因過無宗過耶。答。本疏有二釋。一云。世間共許有虚空名。然各不知實非實有故。得成宗無所別過。立因無依故成因過。一云。若有因中所依不成過者。必有宗中所別不成過。此且許宗標其因過。非謂宗無過也(云云)基同後釋。故彼疏云。標空實有。有法已不成。更復説因。因依故何立(云云)。 ᅟᅟ依文軌師初釋并定賓師意可難之故。論文但出所依不成。不云有所別不成也。 ᅟᅟ問。不立倶不極成。有何故耶。進云。倶不極成卽合是二過(云云)付之。定賓難云。別叙兩意。旣未契當。含前二失。尤非道理也(云云)如何。 ᅟᅟ問。不立相符極成。有何故耶。進云。破云。旣曰相符便非所立。本非宗故。依何立過(文)付之。設雖非宗。旣有立宗之言。何不爲失耶。況若如此故者。兩倶不成非因。倶不成倶不遣亦非喩。何立因喩失耶。又定賓難云。 ᅟᅟ明燈抄云。賓師破云。下論文云又於此中非欲成立火觸有性。共知有故。旣言共知有故。知陳那許有相符之過(云云私補入)散在文。故理門中亦有九過。與入理同也。 ᅟᅟ問。古師心。於宗過中立宗因相違失。爾者陳那菩薩可許之耶。答。不許也。付之。旣宗立常。以一切皆是無常故爲因。豈非宗因相違耶。況比量相違是其例難也。如何。 ᅟᅟ疏云。又陳那以前古師(至)立常宗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古師何故謂爲宗因相違。答以於此中立聲爲常。皆是無常故○聲論立其一切皆是無常故者。但加故字乍謂是因。其實是喻。謂於異喻置故字者。矯設方便(以)假借異喻之力。翻顯本因。且如異喩云一切皆是無常故者。從此翻顯非一切故。以之爲因。意欲成常也。汎論兩喩。不須故字。今置故字。方便約喩而用顯因。故云是喩方便也。准是異喩仍是惡立(云云)。 ᅟᅟ今疏文頗隱。仍料簡可云。陳那以前佛弟子古因明師。見聲論立聲常宗。立異喩離方便(以)立一切皆是無常故。依有故字。謂之立因。謂一切·無常離。顯非一切因·常宗也。置故字卽有此意許之故也。非欲以此爲因。何云聲常宗違一切皆是無常故因耶。 ᅟᅟ有一實因有意許之事。以此文證可見。明燈抄也。 ᅟᅟ問。理門論中破古師宗因相違失云。此因非有。以聲攝在一切中故(文)爾者指非一切故因歟。指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歟。答。依疏心。可云一切皆是無常故因也。付之。聲論師心。立聲常宗。云一切皆是無常故。明異喩離也。古師見此誤謂立因。陳那正之。云以非一切故爲因(云云)若爾一切皆是無常故非因。何云此因非有耶。況見文相。云由合喩顯非一切故。此因非有等(文)指此豈非近差非一切因耶。加之隨一不成并倒離二失。旣付非一切故因難之。例是可爾。依之餘師心多指非一切因也(云云)如何。 ᅟᅟ疏云。復云。此因非有(至)非一切因(云云)。 ᅟᅟ先記云。言此因非有至有法有故者。觀文意。此者此彼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此無常因有法上無。名爲非有。此中意言。一切之因不攝於宗。因可宗有。一切言中旣攝宗已。因更依何。立敵家共許因中攝宗有法。故不許因更依宗。名兩倶不成○有云。此因非有者。非一切因有法無也。立敵共許聲是一切。非一切因於聲不轉。名兩倶不成(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且兩倶不成意何。答。據異説(云云)基○(云云)周云○(云云)上二師云。一切無常故因有兩倶不成也。邁疏云。非一切故因有兩倶不成。賓·俊·備等意亦同也。問。此二説邪正何。答。若言無常故因兩倶不成之時。卽違理門論。故爲不正也。問。論文如何耶。答。諸有説言。宗因相違名宗過者。此非宗過。以於此中立聲爲常。一切皆是無常故者。是喩方便。由合喩顯非一切故。此因非有。以聲攝在一切中故。或是所立一分義故。此義不成名因過失(云云)問。以何知違此論文耶。答。邑云。今更助解其理門云。彼云此因非有。但説非一切因。於彼聲宗非有。由聲攝在一切中故。是故此因立敵兩倶於彼聲宗非有。名爲兩倶不成。問。何知彼文不依一切皆是無常故因而爲難耶。答。前文旣云由合喩顯非一切故。卽是改舊因。其次卽云此因非有者。倶是指近之辭。故難新因不取舊也。又准後之二難。唯據非一切因。故知前文類亦應爾。此解無多妨難。又順理門文。然違疏文。更詳審(云云)准此文可悉之。問。爾者正外量作法何。答。測理門疏云。古師量若具足言立。聲爲常。非一切故。諸非一切皆悉是常。猶如空等。若是無常卽是一切。猶如瓶等(云云)問。此因有兩倶不成何。答。邁疏云。凡論立因必須遍在有法宗上。聲是一切所攝。今因云非一切故。此非一切故因。豈得遍在一切所攝聲上。此因旣不遍宗。卽兩倶不成。以彼此兩家皆不許爲因故(云云)准之可悉之(云云)。 ᅟᅟ尋云。若如此義者。可有所依不成失如何。 ᅟᅟ先記云。問。有法旣是攝因中。因無所依。何故不名所依不成。答。有法無體。卽是因中所依不成。今聲有法不是無體。非所依過。但爲因寛攝宗有法。亦名爲因。不可以因而依因故。名兩倶不成(云云)。 ᅟᅟ邑記云。問。旣爾卽是所依不成如何説是兩倶之過。答。然實亦是所依不成。若但言所依不成。恐當隨一所依不成。今説兩倶意顯卽是兩倶所依不成過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同先記心也。 ᅟᅟ問。理門論中破古師宗因相違失云。或是所立一分義故(文)爾者明不共不定失歟。答。疏云。隨一不成(云云)付之。所立聲有法之上非一切一分之義爲因之時。非一切義。限聲有法。不通餘法之上。因於二品非有也。尤可云不共不定。況若隨一不成者。可云能立一分義。不爾一分之言似無其詮。依之餘師心如此釋。 ᅟᅟ疏云。陳那復云。或是(至)不成因過(云云)。 ᅟᅟ前記云。言或是所立一分義故者。疏主意説。因於所立一有一無。名爲一分。雖不相離名爲所立。有法是彼所立一分亦名所立。有云。外道救云。我宗許聲不是一切。因非兩倶不定之失。今重破彼云。是所立一分義也。正破云。汝宗説聲非是一切。以名説。豈得還以所立宗之一分有法以爲其因。旣是所立分不至同品。故所立因有不共不定過也。問。彼難意説。聲非一切。然彼有法但言其聲。法言是常。不以非一切爲法有法。如何得言一分所立爲因也。所作性因聲上亦有。取彼爲因。應是有法一分爲因。此旣不然。彼云何爾。故後解難。應更審思(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聲論師救云。我言非一切言。非是一切非一切。但少分非一切。謂除聲一法餘一切法皆是非一切故。此救義何破耶。答。理門破云。或是所立一分義故(云云)問。文意若爲耶。答。邁云。汝若非去一切。留聲爲因。此因便所立宗之有法一分。此亦兩倶不成。以彼此皆悉不許所立宗之有法一分以爲因故(文)基云○(云云)邑意同此釋也。賓云。儻若救云聲局是聲。體旣獨一。卽非與彼香味觸法等衆多共聚一切之義故。云非一切者。卽是所立聲爲一分。常爲二分。於二分中取一分義。故作此説。其義局是聲上之義。不共他類。猶如入論釋不共不定云聲定是常。所聞性故。言所聞性局在聲上。不共他類。無定類處。故名不共不定也。(云云)備理門抄·周因明記亦同此釋也。測理門疏云○(云云)問。諸釋中何爲正耶。答。私意以不共不定爲依據也。問。何故爾耶。答。非去一切。唯留聲一法爲非一切之時。聲外無爲同喩。故不共不定也。問。不定相何。答。瓶非非一切無常。聲旣非一切是其常耶。空非非一切常。聲旣非一切是無常耶(云云)。 ᅟᅟ邑記云。問。若據非一切因。唯聲論許。内道不許。是隨一過。名一分義者。彼論應云或是能立一分義。何言所立。答。彼外道許因依於聲。卽是所立聲之一分因義耳(云云)。 ᅟᅟ問。理門論中破古師宗因相違失云。此非宗過。是因喩失也(云云)古師難此義云。若以因過。宗中不立宗因相違者。相違及不共不定是喩過。故應不立因過(云云)爾者陳那菩薩如何遮此難耶。進云。 ᅟᅟ疏云。若以因過宗中不立(至)如陳那説(云云)明燈抄云。若以因過等者。此古師難也。相違者。四種相違同無異有故。其同喩不能成因故。是故喩中能立不成過。不共不定者。同無異無故。喩亦有能立不成。今陳其宗等者。陳聲常宗未有宗因相違過。擧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時。方有兩倶隨一等過。故是因過。非是宗過。彼但擧宗已違因訖者。彼比量相違。如立宗云瓶等是常。立此宗時。卽違後正比量初無後無故因已。作違量云。瓶等無常。初無後無故。如燈焔等(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不同比量相違等者。但擧宗云。瓶等是常。卽已違於所作因訖。故是宗過。彼立聲常。未擧非一切因。猶未相違。擧因方過。故但因過。非宗過也(云云)。 ᅟᅟ(私云)依善珠心云。擧因方過者。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也。明詮義同之。准邑法師義。非一切故之因也。 ᅟᅟ尋云。立聲常宗之時。雖違因義未顯。擧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時。違因義旣顯。何不立宗因相違過耶。例如宗因相形名相違因之時。有相違宗失之例難。如何。 ᅟᅟ又相違不定雖有喩過。但立其因未立喩之時。其義已顯。故因過。非喩過也。以此可云。有人云。我所執我體應非是一。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處不相離色之量。以同喩勘。付有法差別相違之事。尤可難之也。 ᅟᅟ今案。付聲論師所立聲常。如虚空之量。若以非一切故爲因者。常宗不違非一切故因故。無宗因相違之失。立因之時。有隨一等過。何爲宗失耶。不同聲常違所作因。旣不云有宗違因義。今陳其宗。猶未有過。擧因方過。何同文軌之釋耶。 ᅟᅟ問。兩倶不成以一切皆是無常故爲因之時也。常宗旣違無常因。何云今陳其宗猶未有過等耶。若有常宗違無常故因之義云爾者。常宗違所作因。云宗言常住等。如何不許之耶。答。今於此因。古師引一切皆是無常故因。陳那引非一切故因。且付古師心。雖付兩倶不成。至下文正問答事。約陳那所正非一切因也。故今陳其宗等之文。不約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故無此難也。 ᅟᅟ問。若爾且付古師。以一切皆是無常故爲因之時。宗因相違耶。答。聲旣攝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旣無宗。何云宗因相違耶。況兩倶不成。本無宗因相形之例難。何有此難耶。 ᅟᅟ有私記云(可尋作者)問。比量相違·宗因相違何別。答。比量相違宗過也。宗因相違因喩過。故別。問。因喩過者四相違有何差別。答四相違闕後二相過也。宗因相違是初相·第三相過也。故別也。問。若爾其宗因相違之作法何。答。聲常。一切皆是無常故。同喩如虚空。異喩如瓶等(言也。此聲論量也)問。何故此云宗因相違耶。答。立常宗。以無常宗爲因也。因旣違宗。故云宗因相違也。問。宗因相違因喩過者。其過何。答云。此師師説不同也。慈恩。因有兩倶不成·隨一不成。喩有倒離過(云云)靖邁師云。有兩不成·倒離之過。測法師云。有兩倶不成·不共不定·倒離之過也(云云)問。且就慈恩義。其有兩倶不成方何。答。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有兩倶不成也。然靖邁等諸師。非一切故因有兩倶不成也。問。其慈恩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有兩倶不成意何。答。所立之聲皆是無常故之因攝。所立聲常宗曾無有法體性故。是立敵共此因不許遍有法故。有兩倶不成也。問。旣是所依不成。如何云兩倶不成耶。答。實是所依不成也。雖然爲簡隨一·所依不成。有兩倶不成(云云)意約所依不成有隨一·兩倶。今兩倶之所依不成云兩俱不成問。何以知有兩倶不成耶。答。邑記云。問。旣爾卽是所依不成。如何説爲兩倶不成耶。答。實亦是所依不成。若直者所依不成。恐尚隨一·所依不成今說兩俱意。顯卽是兩倶所依不成過言也。問。何故知疏主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有兩俱不成耶。答。疏上卷云。陳那意云。此古人所引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於其所立常聲非有。以聲攝在一切皆是無常中。便是因中兩倶不成。或共不許因有法(云云)問。立者聲不云無常。故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不遍有法。是隨一不成。敵者聲云無常。故是有遍是宗法性之義。如何云兩倶不成耶。答。論云。以聲攝在一切中故(云云)意云。是所立聲一切之處攝。故體都無。有法之體無。故因無所轉。云爾立敵共許。故有兩俱不成也。問。兩倶不成旣爾也。隨一不成何。答。疏上卷云。立聲常非一切因。陳那復云。或是所立一分義。故唯外道許非一切因於宗中有。内道不許聲非一切。因於宗無。卽是隨一不成(云云)言或是所立一分義故者。是理門論文也。此意。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改非一切故之時。有隨一不成也。問。其所立一分義故者。可云一分所立不成。何云隨一不成。若隨一不成者。其文可云或是能立一分義故耶。答。外道因是所立聲一分。許故所立一分。不云能立一分。故邑記云。問。若據非一切因。唯聲論許。内道不許。隨一過。一分義者。彼論應云或是能立一分義。何云所立耶。答。彼因依聲。卽是所立聲之一分因義耳(云云)問。此隨一不成。自他隨一不成之中何。答。他隨一不成。問。何故爾。答。聲常立時。他非一切故之因不許。聲有法上轉。卽是有體隨一不成也。無體隨一不成等。可見疏中卷之。問。一切非一切者何物非一切故之時。有隨一不成。一切皆是無常之時。有兩倶不成耶。答。聲論此云。無常法品類衆多也。品類多故云一切。常法非品類衆多。故云非一切(意無有常法云一切。常住法云非一切也)故非一切故因遍有法。内道不許。故有隨一不成也。問。一切無常故之因。是外道本因也。非一切故改何人耶。答。陳那外道云方。改也。故疏上卷云。陳那正云。立聲爲常正因。應云非一切故。以外道説非常之法有多品類種種差別名爲一切故。立聲常。應非一切因。合喩中云。諸非一切故。皆體常。猶如虚空。何得乃以一切皆是無常之因立常宗也(云云)問。靖邁師·測法師。非一切故因有兩倶不成云意何。答。理門記云。此卽宗中一分有法以爲因故。立敵不許。是故是成兩倶不成(云云)意云。非一切者是有法之一分也。以此爲因。立敵二不許。故是兩倶云也。問。此兩倶不成。一分·全分中何。答。全分兩倶不成也。意云。有法之處具有二義。一者爲能別。一者爲能立之因。宗成立物也。而一有法上常義為能別亦為因宗成立。立敵共不許。此不許因故有兩倶不成云也。問。爾何故理門或是所立一分義故云耶。答。卽宗有二分。謂有法之分·法分。此二之中。取一分有法爲因。非謂一分兩倶不成有也。問。有不共不定之言何。答。理門記云。彼説非一切故。無同喩故。便成不共不定之失(云云)意云。非一切故之時。餘法無可爲同喩故。有不共不定。除聲餘法云一切。此諸法皆被名一切。彼不除故。無同喩云也。問。若爾所量性故。故因可有此不共不定。所量性故立時。彼無餘物故。其旣不爾。是何爾耶。答。可有一分所立不成也。瓶一切故。預因不成同喩。若亦置異喩。有不定也。問。其不共不定作法何。答。瓶非非一切。故無常。聲旣非一切。此常。虚空非一切。常。聲旣非一切也。是無常也。是不定相也(此不共不定問答有疑也)且可云。外人聲云非一切。除聲外餘法名一切。而聲常非一切故立時。此因不轉同品異品。同異二品非非一切物故有不共不定云也(此兩倶不成·不共不定。或是所立一分義故之依文付二過也。次上文此因非有。以聲攝在一切中故之文。就有兩倶不成也)故其西明疏云。此因非有。以聲攝在一切中故。或是所立一分義故此義不成。名因過失。釋曰。自下第二論主雙顯二種過失。於中有二。初明因過。後明喩過。就因過中。復分爲二。初釋二失。後結二失。此卽正釋二過失。一兩倶不成失。以聲攝在一切中故。便闕遍是宗法因義。二或是所立一分義故者。牒救重破。謂外救云。非一切者。或除聲以外餘一切法。名爲一切。是故便無倶不成過。是故破云或是所立一分義故。然釋此過。三説不同。一云。亦是兩倶不成。所以者何。彼所立因非一切故卽以遮詮顯聲故因。此卽宗中一分有法以爲因故。立敵不許。是故還成兩倶不成。一云。彼説非一切故無同喻故。便成不共不定之過。一云。倶有前二過失。由前説故。後結二失。如論可知(第二説有然不正義也。故此爲正也)問。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有倶不成。非一切故因有兩俱不成何為正義耶。答有人朋三論云。一切皆是無常故之因有兩倶不成者。不正義也。何者。理門一切皆是無常故者。是喩方便惡立異法置非一切故之因付過也。而一切無常故爲因。付過。違理門論也。故邑記云。今更助解。源其理門云。此因非有者。但説非一切因。於彼聲宗非有名爲兩倶不成。問。何以知其文不依一切皆是無常故因而爲難耶。答。前文旣云由合喩顯非一切。卽是旣改舊因。其欲云此因非有。此者但是指近詞。故難新因不取舊也。又准後二難。唯校非一切因。故知前文類亦應爾。此解無多妨難。順理門。然違疏文。應更詳思(云云以知慈恩不正義云云)今云不爾。其理門論云一切皆是無常故者。是喩方便惡立異法者。其此以喩方便惡立異法者。有兩倶不成云也。若不立異法者可無兩倶不成過。何云慈恩義理門論文。(此勘不可也)又邑記今更助解(云云)此疏説之外。殊作助釋。非非疏説。此不得記意也。若非疏説者。燈中頻作助解。此亦可云非疏師説。若爾者。師弟子山之成[矛*牟]楯耶。若理門文順違疏文。此猶疏主違理門文者。此亦不爾。順理門文者。非一切故因有過者。順理門文也。約此慈恩亦同無有過。言疏文違者。助釋·疏釋別故違疏文云也。疏釋非謂理門文違。亦邁法師等。非一切故者有法之上一分也。此爲因立敵兩倶不許。故是兩倶不成者。違本作法也。其本作法云。勝論師對聲論師云。聲無常。眼所見性故。如瓶等。是眼所見性故因。有法聲上有。立敵兩不許。故全分兩倶不成云也。爾何有法一分爲因者。兩倶不許。故可云有全分兩倶不成。此亦不可也。問。其喩過有方何。答。此有過。一云。無同喩過。二倒離之過。問。其二過之言何。答。除聲一法餘皆云一切故。無可爲同喩。故云無同喩。倒離者。一切無常之故倒離也。問。爾之意何。答。可云無常一切。而一切無常。故倒離也。問。何以知耶。答。理門云。由異法喩先顯宗無。後説因無。應如是言。無常一切。是謂非非一切故義。然此倒説一切無常。是故此中喩亦有過(云云)問。理門説宗因相違文何耶。答。諸有説言。宗因相違名宗違者。此非宗過。以於此中立聲爲常。一切皆是無常故者。是喩方便惡立異法。由合喩顯非一切故。此因非有。以聲攝在一切中故。或是所立一分義故。此義不成知因過失。喩亦有過。由異法喩先顯宗無。後説因無。應如是言。無常一切。是謂非非一切故義。然此倒説一切無常。是故此中喩亦有過(云云可見疏上文·又理門上文·邑記·周記文也)。 ᅟᅟ諸量異説之事 ᅟᅟ疏有五異説 ᅟᅟ一。二量之事(陳那·天主)。 ᅟᅟ一現量。二比量(如第二帖)。 ᅟᅟ二。三量之事。 ᅟᅟ一現量。二比量。 ᅟᅟ三聖教量(亦名正教量。亦名至教量亦名聲量。觀可信人聲而比義故)。 ᅟᅟ三。四量之事。 ᅟᅟ一現量。二比量。三聖教量。 ᅟᅟ四譬喩量(如不識野牛。言似家牛。以喩顯故)。 ᅟᅟ四五量之事。 ᅟᅟ一現量。二比量。三聖教量。四譬喩量。五義准量(謂若法無我。准知必無常。無常之法必無我故)。 ᅟᅟ五。六量之事。 ᅟᅟ一現量。二比量。三聖教量。四譬喩量。五義准量。 ᅟᅟ六無體量(入此室中見主不在知所徃處。如入鹿母堂不見苾蒭知所徃處)。 ᅟᅟ略纂有七異説。 ᅟᅟ一。三量之事(如上)。 ᅟᅟ二。四量之事(如上)。 ᅟᅟ三。五量之事(如上)。 ᅟᅟ四。六量之事。 ᅟᅟ一現量。二比量。三聖教量。四譬喩量。五義准量。 ᅟᅟ六有性量(如俗説言舍中有物。果如所言開門見物。稱有知有。名有性量)。 ᅟᅟ五。七量之事。 ᅟᅟ前六(如上)。 ᅟᅟ七無性量(如俗説云舍中無物。入門見無。醒如所言稱無見無。名無性量)。 ᅟᅟ六。八量之事。 ᅟᅟ前七(如上)。 ᅟᅟ八呼召量(呼人人來。召招物物來。名呼召物物來名呼召量)。 ᅟᅟ七。二量之事(如上)。 ᅟᅟ問。付陳那二量。爾者以無著所立聖教量何量攝之耶。 ᅟᅟ疏云。陳那菩薩(至)但立二量(云云)。 ᅟᅟ後四種者。聖教量·譬喩量義准量·無體量也。 ᅟᅟ後記云。隨其所應攝入現比者。聖公至聲。此四多分現量中攝。譬喩·義准·無體多分比量所攝也。尋文配取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然准道理。後之四種皆是比量。定心觀教可現量收(云云)。 ᅟᅟ詮引備云。至教量通現·比量。謂依至教量。無分別智等觀知諸法自性故。名爲現量。又有分別智等比知諸法差別。名爲比量。自餘譬喩量等皆比量攝(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爾者何但立二量耶。答。陳那意。餘之五量攝在比中故。云二量也。問。以何知爾。答。理門論云。爲自開悟唯有現量及與比量。彼聲·喩等攝在此中。故唯二量(云云)西明云。擧聲及喩等取後四。故説等言。今陳那意。雖有如上所説諸量。以言説故但詮共相。故比量攝。由此理故。唯有二量(云云)備抄云。謂彼所量唯有自相共相二法。彼聲量等若知自知卽現攝。若知共相卽比量攝。故二量外無別餘量。以實而言。此聲喩等諸量皆比量攝。以皆能生共相智故(云云)。 ᅟᅟ今案。言説詮共相。縁之智亦得共相也。故至教量比量所攝。餘義准等量。皆以餘比餘故。共相智比量所攝。(能能可案之)纂云。問。古師能立(至)不越二量故不違也(云云委如十五依處抄)。 ᅟᅟ問。至教量可通弟子説耶。 ᅟᅟ又云。問。所言至教取何教耶(至)各自宗故(云云)。 ᅟᅟ准此慈氏所説瑜伽論。是弟子至教量也。佛法大乘宗何不爲定量耶。 ᅟᅟ現量十一異説之事(略纂文·明燈抄同之)。 ᅟᅟ外道二説。小乘五説。大乘四説。都有十一説。 ᅟᅟ外道二説者。 ᅟᅟ一數論説。十一根中。五知根爲現量體。若。 ᅟᅟ歸於本自性爲現量。 ᅟᅟ二吠世史迦説。徳句義中。覺爲現量。 ᅟᅟ小乘五説者。 ᅟᅟ薩婆多中。 ᅟᅟ一世友説。五根名現量。 ᅟᅟ二法救説。識名現量。 ᅟᅟ三妙音説。惠名現量。 ᅟᅟ四正量部説。心心所合名現量。 ᅟᅟ五經部説。根識和合假名見。假能量境故。。 ᅟᅟ假名現量 ᅟᅟ大乘四説者。 ᅟᅟ一無着以前但説二分。唯一見分爲現量體。二陳那以後立三分者。見自證分爲現量體。 ᅟᅟ三護法以後立四分者。見自證分證自證分爲現量體。 ᅟᅟ四安慧諸識雖皆有執。然無隨念·計度分別。分明現取境亦名現量。 ᅟᅟ問。無著以前可立三分耶。淄州釋云。但説二分(云云)付之。攝大乘本論中見三分義。如何。 ᅟᅟ攝論第四云。 ᅟᅟ問。聖教量之名可通凡夫所説之教耶。進云。通(云云)付之。旣云聖教量。何依之大師不通釋。 ᅟᅟ願曉律師引略纂云。至教量(云云)故非聖教量歟。可尋之。 ᅟᅟ略纂一云。言聖教量者。梵云阿弗多阿笈摩。此云聖教量。量者非得。聖者説名爲聖教。但是世間無差。亦可信者語。皆聖教量。契至理故。合實事故。如八語品四聖言等也。 ᅟᅟ伽抄八云。先云聖言。今言聖教者。卽至極之教。以理至極。無問内外。皆名至教。先言聖言者。卽不如此。三十二種聖言有十六。何必要是佛語名爲聖言。以先相言聖者。卽佛菩薩等。今言至教者。卽無所簡相(云云)第四帖口表紙裏。 ᅟᅟ玄應云。數論師對佛弟子立我是思(論文)徳所依故(云云)。 ᅟᅟ願曉大徳引之。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終) ᅟᅟ(寛文十三年癸丑二月二十九卽晦日。以原本校正已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五((第五帖)) ᅟᅟ問。能立能破相對分別四句方何。 ᅟᅟ疏云。有是能立而非(至)似立破(云云)。 ᅟᅟ備徳難初句有釋云。顯過破非立量。此句旣立量。豈無此句耶。 ᅟᅟ又難第二句有釋云。眞能立必立量。顯過破無立量。何云無此句耶(云云)。 ᅟᅟ前記云。有是能立至破謂就他宗者。問。此之三句更互相違初句之中。有釋不許但是能立而非能破。何故第三倶句之中。有釋又復不許能立亦能破耶。若言破謂就他宗者。第二句中。何故有釋不許能破而非能立。答。能立之中。有唯申自而不破他。有亦立自亦破於他。能破亦爾。若言能立皆非能破。則違能立是能破者。若説能立卽是能破。復違能立非能破者。今顯能立立自破他。能破破他及以自立。皆不定故。故置有釋。簡定執也。初句有釋。據其自立兼破於他。第二有釋。約唯自立不破於他。説彼破他不立自義。卽擧一義。總不相違。如佛法中破外道神我無常等。但破彼我是常住等。不欲成立無常我等。此卽唯遮而非表也。如破聲論是其常。兼卽成自聲是無常。具遮表也。但自立自不毀他宗。卽唯立自義而非破他也。有云。如佛初鹿野中。爲憍陳女等轉四諦等。唯立自義不破他也。餘下諸句相對准此。各取少差以爲句數(云云)。 ᅟᅟ明燈抄同之。 ᅟᅟ邑記云。疏立謂能申自破謂就他宗者。此第三句之後釋。卽初二句之前解也(云云)。 ᅟᅟ問。付能立似立相對四句分別。且可有能立亦似立之義耶。進云。有(云云)付之。眞似旣異也。何有此義耶。依之無能破亦似破之義。例是可爾耶。況淄州大師破他師義云。 ᅟᅟ疏云。有是能立而非似立至所成立義(云云)。 ᅟᅟ明詮道倶句云。具三相故云能立。不生決智故云似立(云云)。 ᅟᅟ略纂云。有能立亦似立。此有兩釋。一云。有第三句。如相違決定。三支具故。得名能立。以犯過故。不悟他故。復名似立。二云。無第三句。眞似別故(云云)。 ᅟᅟ纂云。有解。能立有四(至)深爲無用(云云) ᅟᅟ問。能破似破相對不作四句。有何故耶。答。疏云。能破定非似破。眞似異故(云云)付之。設雖眞似異。何不四句分別耶。所謂或能破而非似破。如眞能破。或似破而非能破。如十四過類。或能破亦似破。如相違決定。具三相故名能破。不生決智故名似破。或非能破亦非似破。如申自宗無過量。況能立似立雖眞似異。旣四句分別。例是可爾。如何。依之淄州大師能破似破相對有四句(云云)。 ᅟᅟ後記云。言能破定。 ᅟᅟ明詮導引備徳云。顯能破與似破相對而不作句所以也。由能破定非似破故。無相對爲句(云云)。 ᅟᅟ纂云。疏解。能破定非似立·似破(至)無文相障(云云)。 ᅟᅟ略纂云。有能破非似破。謂能破。有似破非能破。謂似破。有能破亦似破。此有兩解。一云。無第三句。眞似異故。二云。有第三句。如決定因等。三相具故。可名能破。犯因過故。不悟他故。得名似破。有非能破非似。謂申自宗不犯過量(云云)。 ᅟᅟ問。疏云。若依心體。見分通比非。自證必現故(文)智周何釋之耶。 ᅟᅟ後記云若依心體者。見分·自證總名心體也(云云)。 ᅟᅟ尋云。不順疏文何者。 ᅟᅟ問。疏云。眞現眞比似現似比。智了因攝。二智了故(文)心何。 ᅟᅟ明詮導引備云。問。頌云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者。此立論者現比量智。何故云智了因攝。答。頌據本説。今此約末。故不相違。謂立論者發現比量智。方起言生因。由此敵證者智了因之現比量智起。是故頌據本立者智。今此文約末敵者智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二智了故者。雖似現比有智了因。而非量攝。唯眞現比所有智了。卽以之爲二智了因(云云)。 ᅟᅟ前記云。現量比量名爲二智。卽此二智名爲智了。可云二智了。二智了中。通含眞似。故了因中攝此四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 ᅟᅟ尋云。智生因立者記所作等因言之智也。若爾。眞現比似現比智。何非智生因耶。 ᅟᅟ依之論中能立與能破及似唯自悟(文)豈不立者智耶。 ᅟᅟ(天承元年御八講番論義玄勝問之)。 ᅟᅟ問。宗家有處於能立能破等八門判體義同異。且似能立似能破似現量似比量體義各有幾種類耶。進云。似立似破體義各別。體不合故。體義各別也。似現似比各別擧體合故義有八種。體七種不同也。付之。旣云八門不同。體義可各別之故也。體義倶可有八門不同。況似立似破體義各別擧。體義各別也。例是可爾。如何。 ᅟᅟ疏云。似現似比總入非量(至)故義成八(云云)前記云。問。似現似比眞現比外別有體性。如何二量得攝盡耶。答。現比二量攝諸量盡。似現似比體非是量。名爲非量。故二不攝。於理何妨。有云。二似皆比量收。若作此解釋。眞似何別。理不可也(云云)。 ᅟᅟ見道章云。 ᅟᅟ問。付因明門。以眞能立名論所依。以眞能破名論莊嚴(云云)能立能破倶是極成圓滿量也。如何如此不同耶。 ᅟᅟ(東大寺樹朗問之了。維摩會)。 ᅟᅟ問。付以論體等七種因明。分別能立等。八門之義。且八門何攝之耶。進云。雖説八門。卽彼四種。第一第三第四第五(文)付之。 ᅟᅟ疏云。匪唯提綜周備。實亦易業成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實亦易業成功者。疏文多別。有本云。實亦易來葉功(不好也)有本云。實上易葉成功(上字不好也)有本云。實亦易業成功(業字不好也)有本云。實亦易葉成功。四本不同。今依後本。實亦易葉成功。以之爲正。此文意中。傳有三説。一唐前記云。易葉者。多重樹葉也。意者。天主菩薩傳來此論。實成多功用也。二復有記云。實上易葉成功者。易者從上展轉相。葉者葉葉相從。成得此功勳也。三易以釋反。轉易也。先代聖人多有造論。其旨幽遠。後學難入。至乎天主之代。製造斯論。生解得中。故云易葉成功也。葉餘渉反。傳曰。葉世也。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今言易葉。其義亦同也(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言此中者(至)二簡疏義○清辨(至)擧簡·指斥(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理門説二義。燈論説四義。理門之意。豈盡理耶。答。理門約合説二。燈論依開説四。何者。理門論意。發端中攝標擧。簡持中攝指斥。所以爾者。發端·標擧多同少異。其發端者。發語之端。如若夫等。西方之法。凡欲發言。多云坦坦羅。唐言此中。標擧者。言兼當説。且如今造此論。四字之中。今者發端之語也。造此論者標擧之語也。發端義寛。標擧義狹。故疏文云。凡發論端。汎詞標擧。故稱此中。起論端義。故知寛也。簡持·指斥。其義亦爾。簡去餘所説。持取當所説。故云簡持。當所説中。者斥不正義。指示正義。爲當所説。故云指斥。二義寛狹准前應知(云云)。 ᅟᅟ略纂云。言此中者。自有四義。一發端義。二標擧義。三指斥義。四簡持義(云云)。 ᅟᅟ能立體之事。 ᅟᅟ疏云。陳那但以(至)必多言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如立宗言。聲是無常。所作性故。未擧二喩。所作性故者。是一因言。豈是能立非多言故。答。言有二種。一者言言。二者義言。初言言者。約一因二喩三支説。其言有三故云多言。後義言者。約因三相義説。其言是一。義有三故。故云多言(云云)。 ᅟᅟ以上疏文可准。意許可言之義也 ᅟᅟ問。論云。此中宗等多言名爲能立(文)心何。 ᅟᅟ尋云。陳那·天主心。何以宗支爲能立耶。 ᅟᅟ疏云。今言宗等(至)擧其宗等(云云)。 ᅟᅟ略纂云。宗等多言名能立者。此有四解。一云。擧宗等七。八爲能立。二云。擧宗等三。四爲能立。三云。擧宗能等意取所等因一喩二。三爲能立。四云。擧宗等取因中三相。三爲能立。所詮之義隨應多種。能詮之教名四多言。然四解中。此論意在後二。何故文擧其宗。文順於古。義恒有異。唯取一因兩喩或因三相(云云)。 ᅟᅟ略纂一云。問。詮三支等言可能立。因唯一支説。故擧宗等詮非能立。答詮三支等。言卽是多。詮因三相。卽多之言。多言能立通之與卽。故無過也(云云)。 ᅟᅟ又案。以此釋多言之言偏目言陳歟 ᅟᅟ疏下文云。問。何故能立要在多言。一二之言寧非能立。答○因之三相旣宗法故(至)名爲能立(文)。 ᅟᅟ此文以三相義名多言(見)私以上二段首書)。 ᅟᅟ以多言爲能立之事。 ᅟᅟ略纂云。要藉多言爲能立者。對他申旨。定資由況。況若順成。名爲同喩。況若反立。卽名異喩。故八囀聲中。一一各有三義。謂一言。二言。三言。第一囀聲。呼一言云婆達喃。呼二言云婆達汝。呼多言云婆達那膩耶。此言能立。梵云婆達。故云能立要之言等。因此義故。解八囀聲。八囀聲者。一儞利(上二字合聲)提勢(此云體聲亦云汎説聲)二鄔婆提舍(悉義反)泥(此云業聲亦云所説聲)三羯咥(都詰反)唎(上二字合聲)迦(上聲)囉(上囀舌)泥(奴皆反。此云能作具聲亦云説聲)四三鉢羅(上二合聲)陀汝鶏(居梨反。此云所爲聲亦云所與聲)五哀波陀(此云所從聲)六莎弭婆(上聲)者汝(平聲。此云所爲聲)七珊汝陀那(長聲)囉[口*第](上二字合。此云所爲聲)八阿差恒羅(上二字合)泥(奴皆反。此呼聲也)上説總八囀。此中若有一言二言多言之聲。合有二十四聲。又有男聲·女聲·不男不女聲。更各有二十四。合總別有九十六聲。并會瑜伽第二卷七例句。廣如唯識抄(云云)。 ᅟᅟ問。釋開示之文有三義。第三義如何。 ᅟᅟ疏云。開示有三○三者爲廢(至)而問爲示(云云)後記云。三爲廢忘宗·爲欲憶宗。此二何別。答。先曾已解。多時廢忘。宗徒旣多。爲欲令知隨所立宗。名爲欲憶宗。故二差別也。 ᅟᅟ先記云。問。廢忘與憶而何有別。亦爲忘而方憶故。答。忘據先解。憶前未解。凡所憶者皆非先解。雖先不解差別。皆憶差別。而釋亦無妨矣。爲欲憶宗而問爲示者。如先不解聲之無常。今由問故。立者具説因喩。令憶卒未解宗之無常也。非先已解今方言憶。審。或可。敵者雖先知有所作瓶盆而是無常。而不了聲是無常。今由問故。爲説瓶等令解聲無常。此解卽憶。本解因喩。故理門云。令彼憶念本極成故。本極成者。卽因喩也。審(云云)。 ᅟᅟ邑記云。 ᅟᅟ問。付八囀聲。幾聲有依主釋之義耶。 ᅟᅟ先記云○第五·第三兩聲之中。皆有依主。今由故等卽其事也。問。八囀聲者。簡諸法差別攝法盡。三·五·七中倶有依主。豈非雜亂。第七復有攝依主。法不盡之失。答。然未見解。今且一釋。依主寛。三總得名依主。事義有別。三·五·七·攝別。所作從彼能作立名。所因從彼能因立稱。能依主彼所依得號。如次三·五·七中別收。亦如色言通至十處。根境有差。各各別處。此亦如是。無前過也。又相傳云。准彼西域。三·五·七中無依主釋。誰是誰非。然未詳也(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問。能立有多(至)能立性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疏引瑜伽論云。於欲顯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故(文)心何。 ᅟᅟ前記云。云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故者。能成道理。卽是因法。現見事者。卽是瓶盆。或同喩等。名能成理。所依止故。謂現見瓶是無常故。(已上記文)見事故者。擧彼喩依。之所依止者。卽此喩依。是彼喩體所依之處。名之所依止(云云)。 ᅟᅟ後記云。能成道理卽因體也。之所依止卽瓶盆等現量事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能成道理者。能立之因能成立宗。故云能成道理。此因贯通之所依卽是引喩。故云所依止。瓶盆等事打破無常。是所現見。故云現見事(云云)。 ᅟᅟ問。疏中引瑜伽論云。爲欲開示因喩二種相違不相違智故(文)疏主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問何故復説同類(至)眞似所攝(云云)。 ᅟᅟ尋云。現比量相違在宗中。何云因喩耶。又隨其所應眞似所攝者。似名相違。眞名不相違歟。若爾違疏文云。相違謂同類。不相違謂異類故也。若不爾者。眞似所攝之文詮何義耶。依之周記中如此釋耶。 ᅟᅟ先記云。云卽於因喩云眞似所攝者。此意於此八能立中。但是似者倶名相違。一切眞者倶名不相違。故隨其所應眞似所攝。細尋此已下疏文。兩重釋相違不相違。思之可審。或可。二量似者名相違。眞者名不相違。審。此疏主釋彼論中相違者異喩。不相違同喩。隨其所應眞似所攝者。且亦不定因。據異品有卽相違攝。據同品有卽不相違。四不成四相違准而可悉。眞現等不相違攝。似現等卽相違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因喩皆有現比量等相違不相違等者。且如遠見山谷中烟。欲立彼處有火之宗。卽立量云。彼山谷中(是有法)決定火有(是法)○因云以有烟故○同喩云諸有烟處必知有火。如厨等處。此因之中。眼識見烟是現量之義。以因比宗是比量之義。現比所量不違至教。故是正教量也。因三相中。知異品遍無性是相違智。知同品定有性是不相違智。因中旣爾。喩中亦爾。隨其所應眞似所攝者。因喩所有現比量等。皆有眞似。如非錯亂眼見有烟等。是眞現量。如見春野之炎卽謂溢岸流波。又望白雲西行卽謂明月東馳。是似現量。如見上有烟知下有火等。是眞比量。如見水上霧謂下有火等。是似比量。如此眞似現比二量。因喩皆有。故云隨其所應眞似所攝。有記云卽於因喩至眞似所攝者。此意於此八能立中但是似者倶名相違。一切眞者倶名不相違。故云隨其所應者非也。違疏旨故。疏中但言卽於因喩。不擧其宗。故知非也(云云)。 ᅟᅟ今披此釋散不審了。 ᅟᅟ邑記云。 ᅟᅟ問。瑜伽論中付於八種能立明相違不相違。且相違有不決定故·同所成故二義。爾者於因十四過如何判之耶。答。不決定故者。亦不定過也。同所成故者。四不成及四相違也(云云)付之。相違決定者。具三相。因各自決定。成相違宗。何云入不決定故耶。又猶豫不成者。疑惑不決。何不入不決定故耶。 ᅟᅟ疏云。彼又重言。又相違者(至)亦在此攝(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或成者共不定等。或違者不共不定。因違於同異喩而不遍故(云云)。 ᅟᅟ或人依此疏文被立論文所説皆共比違共者共因違共喩之義耳。 ᅟᅟ明燈抄云。四不成中。猶豫不成疑惑不定。何故不入不決定句。兩宗乖反名相違。三分無非名決定。第六相違決定旣是決定。何故入之。猶豫不成雖是不決。闕初相義同三不成。故不入不決。其相違決三分無非。他智不決。故入不決。唐前記云。因亦不定亦是似因。何故不言同所成耶。答。以理而言。亦同所成。且望不定義名不決定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 ᅟᅟ問。不相違有決定故·及異所成故之二義。爾者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不相違者(至)異於所成(云云)。 ᅟᅟ尋云。二義倶眞因眞喩也。有何差別耶。依之明詮僧都問云。初後二句何別(云云)問。難可爾。如何。 ᅟᅟ又異所成故者如何。上疏文因喩所成故亦通所成耶。 ᅟᅟ明詮導云。問。初句後句二何別耶。答。初句是眞因喩故。不可更須成立。是故名眞因喩。後句有過因喩。今更須成立。故無有過。故無有過。是故名眞因喩。故二別也(云云)。 ᅟᅟ今案初句眞因喩。後句眞因喩上無過之義也。二云。依明詮導案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若言眞因異所成者。前會違中云猶如於因喩所成。故眞因旣是喩之所成。何異所成。答。似宗因喩更須成立。眞因異此故。云異所成。不論眞因同喩所成故無妨也(云云)。 ᅟᅟ問。疏中引瑜伽論云。不相違者於爲成就所立宗義能爲正量故名爲量(文)疏主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其相違者。於爲成就(至)正名爲量(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眞現眞比正成宗。故正名爲量者。前六段中。眞因喩等名爲眞立。現比二量名爲立具。故先諸師正稱能立。陳那以後非眞能立。如何今云眞現比正成宗故正名量耶。答。現比二量於自悟門親正成宗故名正量。若悟他門。内心量已後方發言故爲立具。前文約悟他門爲立具。今此約自悟門爲正量。故不相違(云云)。 ᅟᅟ第五帖口表紙裏。 ᅟᅟ玄應音義(二十三文)。 ᅟᅟ迦末羅病(舊云迦摩彌病。此云黄病。或云惡垢。其腹中有惡垢卽不可治也)。 因明大疏抄卷第五(終) ᅟᅟ(寛文癸丑仲春二十七夜。以原本一校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六((第六帖)) ᅟᅟ問。付同異二喩。且無異喩依。之付。可具異品遍無性之義耶。 ᅟᅟ斷云。有人云。若因一喩二(至)比量無過○又解。誰言(至)卽是異喩(云云)。 ᅟᅟ尋云。初釋心。無異喩依不具異品遍無性云歟。 ᅟᅟ問。有人心。唯識論云依似比量撥無此識(等文)此非破掌珍論有爲空等比量(云云)斷主可許之耶。進云。不許也。付之。 ᅟᅟ斷云。若云彼説餘量(至)撥無一切法耶(云云)。 ᅟᅟ尋云。遍學三藏於那爛陀寺破智光義云。聖人作論終不相違。但是學者有向背耳。卽造會宗論融會瑜伽·中·百之旨(云云)又淨影釋云。大乘之中。情無異執。言無諍競(云云)香象釋云。色卽是空。清辨所立。空卽是色。護法義立。此乃相成。非相破也(云云)求那跋摩三藏云。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古且違諍(文)而清辨者文殊之化。護法者賢劫之佛也。豈以相破耶。依之論所破可瑜伽等所破。惡取空之見。如何。 ᅟᅟ三論大義抄三云(玄叡律師)問。清護大士不相諍者。唯識論云似比量等。豈非掌珍之量耶。又掌珍二量對相應師。蓋護法耶。答。此皆不爾。唯識論破方廣道人。非是清辨。基·測師等謬云破清辨。珍量所對瑜伽學訖非是護法。何者。廣百論中護法所許相應師義。與珍量破相應師同。廣百論中護法正義。與掌珍論清辨義同。如是義故。明知清辨·護法不諍。但門徒諍。若言似量是珍量者。護法之量亦是似比。護法所立廣百比量。與掌珍量無有異故。護法菩薩豈還破自比量耶。若言清辨所造中觀心論。立破第八識之比量。今指此量故云似比。撥無此識。是亦不爾。彼論未翻。未知有無。何因得知。掌珍比量就勝義諦明諸法空。若約世俗非空八識。論有誠文。云何得言撥無此識。明知此是破方廣道人之比量。非清辨量。已上一條。問者法相。答者三論(云云)。 ᅟᅟ掌珍記云。道詮。 ᅟᅟ問。因及同異二喩卽因三相歟。 ᅟᅟ斷云。旣云唯此三分(至)比智生故○又理門云。又比量中(至)定目因喩(云云)。 ᅟᅟ准此文。因三相卽因及同異二喩也。又一因二喩卽因三相。可得心闕減過性之文也。 ᅟᅟ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之事。 ᅟᅟ疏云。此顯依也(至)法本眞故(云云)。 ᅟᅟ尋云。若宗依非極成者。有何失耶。 ᅟᅟ疏云。若許有法(至)便有二過(云云)。 ᅟᅟ且初過如何。 ᅟᅟ疏云。一成異義過。謂能立(至)異無果故(云云)。 ᅟᅟ第二過如何(此有二。一能別。二有法)。 ᅟᅟ疏云。更有餘過。若許能別(至)或遍轉過(云云)。 ᅟᅟ今案。闕無同喩者能別不成上義之事。以此文可爲證。 ᅟᅟ又依此釋。有能別不成之量。不必有不共不定。若爾徳清大徳於法清居士所所決之義。頗以難依。慚安大徳之難尤可翫之。具如別紙耳。 ᅟᅟ疏云。若許有法非兩極成(至)本所諍故(云云)。 ᅟᅟ問。疏云更有餘過(云云)何過耶。 ᅟᅟ先記云。更有餘過者。卽能別過也。第二過也(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更有餘過者。若許有法能別非兩共許。卽有成異義過。亦更有餘過。疏下文云。問。旣言極成。何所簡別。有幾非成言成簡別。答。能別定成。且所別中。有自不成。有他不成。有倶不成。有倶非不成。如是廣有二十餘句。説能別所別不成之過。今指彼過故。云更有餘過。唐前記云。更有餘過者。兩倶全分·一分全分·倶一分全等過。如下當知(已上)卽今所擧文是也。有記云。更有餘過者。卽能別過也。第二過也者非也。違疏旨故(云云)。 ᅟᅟ體義三名之事。 ᅟᅟ疏云。一切法中略有二種(至)不定屬一門。不同大乘(云云)。 ᅟᅟ尋云。今文所出體義三名。明局通對歟。爲當可通三重對歟。若局通對者。何云不定屬一門耶。 ᅟᅟ又何引佛地論證之耶。若通三對者。瑜伽論所説自性差別。卽局通對心也。又先後對等心。豈必以體爲自性。義爲差別耶。 ᅟᅟ又局通對心可有能別成體之量耶。若有者。今疏文如何。若無之者。 ᅟᅟ後記云。佛地論云。彼因明論者。但是明因明處總名爲彼。或偏指此論也(云云)。 ᅟᅟ准此釋可案下者所引彼因明論等文耳。 ᅟᅟ明詮導云。言一切法中。略有二種(至)名之爲義者。備云。此義通瑜伽·對法·佛地·因明四論也。卽三重中初局通也。局體名自性通他名差別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之二種不定屬一門者。唐前記云。自性差別二種不唯定屬。前陳後説作法不定故。或可一門者。下三重門中一一門也。不唯前陳後説一門也。有本云。此之三種。體三義三合名三種。卽二之三種合爲三種。不屬一門者。差別亦名法亦名能別。法亦名差別亦名能別。能別亦名差別亦名法。非是差別唯名差別不名法等。故云不屬一門。體三亦爾(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備云。體三種名及義三種名。卽爲二之三種。故本疏文可云此二之三種不定屬一門者。意云。體之三種名·義之三種名。不定屬一門。由自性成差別。差別成自性故。大師云。因明自性差別不定屬一門(云云)又有古徳云。此之二種不定屬一門者。此因明所説自性差別。不定屬一門。前陳名自性。後説名差別。由自性作差別。差別作自性故(云云)。 ᅟᅟ邑記云。 ᅟᅟ三重對之事。 ᅟᅟ疏云。今憑因明總有三重(至)之別義故(云云)。 ᅟᅟ上文云。今此因明至以通他故(云云)。 ᅟᅟ尋云。言陳意許對心。以何義以意許別義可名差別耶。 ᅟᅟ或人云。言顯必爲他用唯是爲他用。非非他用。故名自相。眞他用之義。言顯自相之上別義之故。名差別也。今此必爲他用之別義神我他。通異三徳依食者獨離等多義。故名共相也。以通他故(云)此意也。 ᅟᅟ或人云。自性差別之義如上。意許別義通言陳他。故云共相也。謂眞他用之別義通言顯必爲他用之故。云以通他故也。 ᅟᅟ體義三名之中。且初名如何。 ᅟᅟ疏云。釋彼名者(至)二名如前(云云)。 ᅟᅟ爾者如何難此名耶。 ᅟᅟ疏云。若爾此三名皆有失(至)分別思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若爾此三至分別思故者。我爲自性思爲差別者。擧比量作法法相也。顯難意者。若體名自性者。何故不言思是我。我是義。思卽體故。若義名差別者。何故言我是思。思體爲差別故。我差別爲有法及所別。思自性爲法及能別。故知不要自性爲有法所別。差別爲法能別也。 ᅟᅟ爾者何釋此難耶。 ᅟᅟ疏云。釋初難言。此因明宗(至)者名差別(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釋初難云至者名差別者。初難意云。思是自性。我與無我是差別。如數論者立我爲思。此乃思自性爲法及能別。我差別爲有法及所別。如何今言自性名有法及所別。差別名法及能別。今答意云。若必決定體名自性。義名差別者。卽同諸論。應如所難。然因明宗不同諸論。前所陳者局在自體。故立我爲思。我性不通無我等故。何故不許名爲自性。後所説者。義貫於他。亦通非我及我等故。何故不許名爲差別。故對法云。一者自性。謂我及法卽無自性。二者差別。謂卽我法種種差別。故各二名。此依實義。非從多分説各二言。貫於他者義。對衆多者思。通非我及我等故。局自體者義。對便少者我性。不通無我等故。由此義故立我是思。前陳我名自性。後陳思名差別。若不爾者。如何論云立我是思所別不成耶。我爲前陳故。云所別不成(云云)。 ᅟᅟ第二名如何。 ᅟᅟ疏云。第二自性亦名有法。差別亦名法(至)復名有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法謂軌持等者。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此有四對。一體有無對。二自性差別對。三有爲無爲對。四先陳後説對。前唯有體。後亦通無。問。因明宗以無義法亦得爲宗。如何今云前唯有體。後亦通無。答。雖無爲宗。敵者縁之相分必有。似無名無。今准因明義。未必爾。前亦通無。前後不定。玄應師云。縁必有體。無非縁故。依本質説。宗法有二。無義宗法雖無本質。親所縁縁理定有故。謂敵論者於立宗言。要變似無方生心故。問。若爾量法非唯大乘。餘無影像宗如何立。解云。卽以宗言爲所縁故。又縁蘊等無我理故。故無我行不縁無生。不應説無有軌持也。前唯有爲。後通無爲。前唱者名持。後唱者名軌。合有四對名爲軌持。而陳那等説諸法有二。謂先陳者名有法。能有無常·常等法故。後述者名爲法。立敵互諍起物解故。問。何故先陳者名有法不名法。後述者名法不名有法。答。先陳非所諍。但名有法非法。後述不能有他。名法而非有法。言他異解者。敵論之人今新所解故云異解(云云)。 ᅟᅟ明詮云。言方有屈曲者。非逕廷故名屈曲也。生他異解者。本來執常。今別新悟無常故。云異解也(云云)。 ᅟᅟ爾者如何難此名耶。 ᅟᅟ疏云。難次名云。若具一義至得有法名(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具一義至我具二義者。思之與我義實無差。此中且據思之自體未有表彰。我無我者通餘法故爲難矣(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備云。此難意云。依瑜伽論等諸論唯以持自體一義。得有法名。以具二義得法名者。如數論師立我是思。何故。依道理者。思唯一義。乃得法名耶。我具二義。得有法名耶(云云)。 ᅟᅟ爾者何釋此難耶。 ᅟᅟ疏云。釋次難言。先陳有法立·敵無違(至)一切決定(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釋次難言至一切決定者。次難意云。若具一義名有法。具二義名法者。立我是思。何故思唯一義乃名法。我具二義名有法耶。今答意云。凡立量法。先陳有法立敵無違。此上別義兩家乖競。立我是思。違立量法。先陳有法自成他不成。所別有法不極成過。眞比量法。先陳共許。後陳互諍。後陳之義彼此相違可生軌解。名之爲法。先陳有法立敵共許。彼此無軌。直守自體無別軌解。但名有法。談其實理。我雖先陳卽具二義。持自性故卽有持義。分別思故卽有軌義。故法·有法未必決定。然立量法但成後説。不以先陳卽爲所立。今依量法。後陳之法二義増勝故。論與別名。法與有法。先後之名各別立之。理門論云觀所成故等者。卽引論文證法有法不決定義。理門論意。別人疑云。本立烟火以爲有法。論主別取相應之物以爲有法。豈可不違眞比量中。聲是有法。無常是法。聲卽是體。無常是用。必如是決定。不可改邪。故擧論文答此疑云。又於此中觀所成故。立法有法。且如有人但信無常不信有聲。如小乘師不信十方佛説法聲。卽應立云。彼十方中定有佛説法聲。因云。彼諸有情必有感故。如此方有情。卽有聲爲宗中法也。若亦有人但信有聲不信無常。卽應立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故法有法。有善巧者臨時廻換。非如勝論徳句爲所有。實句爲能有。一向決定故。云非徳有徳也(云云)。 ᅟᅟ第三名如何。 ᅟᅟ疏云。第三自性亦名所別(至)名爲能別(云云)。 ᅟᅟ爾者如何難此名耶。 ᅟᅟ疏云。難後名云。若以後陳(至)爲能別所別(云云)。 ᅟᅟ爾者何答此難耶。 ᅟᅟ疏云。釋第三難言。前後所陳(至)以得其名(云云)。 ᅟᅟ又答之事。 ᅟᅟ疏云。又但先陳皆名自性有法所別前後各定(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仁云。自下總答三難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釋第三難至以得其名者○今答中卽有二釋。一者齊釋。二不齊釋。此初齊釋答也。如前所問許而答故。故名齊釋。如成宗云差別性故者。陳那等説。取聲·無常不相離性。以之爲宗。以敵論者不許不相離故。謂聲是何聲。爲常無常。是無常聲。此以無常別常聲。無常是何無常。爲色為聲。是聲無常。此以聲別無常。故言差別。如言青蓮花。青是何青。爲<葉為花。是蓮花青。花是何花。爲白為青。是青蓮花青與蓮花更互差別。互爲所別。互爲能別。此亦應爾。前後所説更互差別。今陳兩諍但體上義。前陳別後其義少劣。後陳別前其義多勝。故約増勝以得其名。問。何故後陳別前其義増勝。答。敵論但疑聲常·無常。立者卽以無常簡別常聲。云聲是無常。故後無常簡前常聲其義増勝。不疑無常是聲非聲。不可以聲簡無常。云無常是聲。故聲但是所別。設有此疑。其聲亦則是能別也。雖以後陳爲其能別。然名必遮故。但云聲是無常。其聲卽簡色等無常。故聲無常更互差別(云云)。 ᅟᅟ又云。文又先陳至前後各定者。此不齊釋答也。不如所問以別義答。故云不齊。此説意者。今依於宗立敵所諍。唯是後説。先陳共許。不必於彼生新解。故能立因喩唯立後説。不立於前。起敵智了。不由前陳。若唯於後生新解者。如成有法自相。豈不是於先陳解生。何不名法。解云。彼意雖欲成其有法。然立量法但成後説。不以先陳卽爲所立。如五頂量。雖成有法。對敵申宗。但立後説。非實等法旣成立已。方便顯其有法自相。今依量法。法名唯後。故法有法先後各定(云云)。 ᅟᅟ今案。准此等文。有人云。有法能別法故名能別。會依謂能別之文事。不可依學耳。 ᅟᅟ尋云。依此疏文。局通對自性差別者。約一具比量有法能別判歟。若爾如何以自性爲所立宗耶。有法非能立因喩之所成立故。如何可云耶。 ᅟᅟ義斷自共相文。破古師義之事。 ᅟᅟ斷云。釋二量中。以有古解至經説二相何別(云云)。 ᅟᅟ尋云。聖教量比量攝之事。是常性相也。何云非之可爾耶。 ᅟᅟ佛地·唯識·因明三文自共相同異之事。 ᅟᅟ斷云。佛地經論·成唯識論及因明等。説自共相各少差別。至此卽會釋并出體訖(云云)。 ᅟᅟ尋云。佛地經論中。以三科諸法名自相。苦無常等義名差別(云云)可同唯識論名詮自性·句詮差別之自共二相耶。若同者。佛地論心。以體義爲自共相。唯識心。設雖苦無常等名名詮自相。設雖色等法體之句。句詮差別。何云同耶。又瑜伽論所説自相共相。先陳後説對之事不明。彼論中旣以自性爲所立義(云云)而先後對。自性非所成。差別爲所成之所成非所成對之文。旣在次下。依之疏下自瑜伽·對法自性差別。爲局通對之證耶。 ᅟᅟ又瑜伽自共相。因明先後對攝。有何故耶。進云。斷云。立我爲有無。名立自相故(云云)付之。以我爲有法。以有無爲能別。而旣以我爲有法及自性。卽是爲所成立宗。此義可在局通對。何以此義證先後對之義耶。 ᅟᅟ黄私記云。 ᅟᅟ經論自共相之事。 ᅟᅟ義斷云。且諸經論中。自共二相總有四對。一體義對(至)除因明理攝諸説盡(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疏云。不同大乘。以一切法不可言説(至)非眞自性。非離假智及於言故(云云)。 ᅟᅟ自共相多重以之可案。 ᅟᅟ明燈抄云。夫現比二量爲能縁智。自共二相爲所縁境。故入理云。爲自開悟。當知唯有現比二量。理門論云。由此能了自共相故。諸聖教中。建立二量之與二相少有差別。要先得意後遇教文。自然曉悟。故且懸叙。理門入理因明論中所說二量。一向決定無有雜亂。自有餘教隨宜説故。互有交渉。言交渉者。於比量内。有極易解分明可見者。假立以爲現量之義。又現量中。定心之内極善比校。亦有假説以爲比量。且總略釋。因明宗中所明比量。要以散心分別比校了知同異。且如立聲爲無常者。比校瓶上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謂以能立簡去不同。復以所立正表其同。而成量智。是相比義。若唯獨取聲無常義。不成相比故説無常。兩處相比知其同。名爲共相。共者同義也。旣同瓶等。亦卽了知異於空等。故有分別比校同異而成量也。若論現量入無常觀。定心之内見無常相。直是定心自所變相。獨觀此境卽知無常。不待比瓶而成量智故。是現量也。先徳同説。離名言相立爲自相。取名言相立爲共相。卽依二相以立二量。故論文云。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是因明所判之意。夫因明意。且如比量立無常名。由於瓶上先識無常。比校聲上復有無常。故於聲上立無常名。乃由相共二處相同。方始安立。故取共相以立名言。謂爲比量。若在定中觀無常相佛菩薩等後得智中。立無常名。雖復亦是取名言相。而是獨受此現前境。不待餘境相並而立。此但得説因明宗中離比校名立爲現量。不可全説不取名言方名現量。故知古徳但以名言立爲共相。卽依此立以爲比量者。不盡論意也。問。如來淨智現量所攝。云何能知諸法共相。若共相境現量所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答。佛地論中通此難云。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説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定心所知自共二相皆是實義。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卽如定心所觀色等自相。所有無常但附所依色等己體。不於自外他處相比也。此卽佛地論師釋因明中自相之中。卽攝餘教自性差別自共二相。佛地論又云。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爲共相。卽如色名。以爲能詮。復以色體以爲所詮。於現前色立此名義。由香等及無常等。一切諸法皆有此通。如縷貫花也。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此卽佛地論釋因明宗共相之中。卽攝餘教自性差別自相共相入共相中。由此故知。諸餘教中共相一分。入因明中自相之門。復有一分。入因明中共相之門。又餘教中自相一分。入因明中自相之門。復有一分。入因明中共相之門。故須識其教門差互也(云云)引定賓疏也。 因明大疏抄卷第六(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七(第七帖) ᅟᅟ因明自共相之事。 ᅟᅟ斷云。若因明中所説二相亦有四對。一體義對(至)更無別體(云云)。 ᅟᅟ尋云。因明體義對卽内明體義對也。以三科法爲自相。苦無常等爲差別也。局通對卽體義對者。如我是思。豈我爲自性思爲差別。亦是此對耶。 ᅟᅟ又總別對與言陳意許對。有何差別耶。 ᅟᅟ又言陳意許對可通正比量。何必限四相違所違量耶。依之疏下卷云。 ᅟᅟ又雖違有法及別義者。有法之言顯有法差別歟。若自相歟。若意許者。次文云及別義。是何耶。不可云法差別名別義。下文云如法差別爲例之故也。若言陳者。名二差別相違之因之文如何耶。 ᅟᅟ先徳義如別紙抄之。 ᅟᅟ因明與經二相不同之事。 ᅟᅟ斷云。問因明所陳不過經中自共二相如何說與經義有別。答有三義別(至)故有差別(云云)。 ᅟᅟ尋云。若依此釋。局通對自共相。體義不定歟。豈與前後對有差別耶。況上文。因明體義對。卽經論四門中第一對也(云云)彼旣體義決定。何今云然體不定耶。 ᅟᅟ又前所説者不必須通者。可有有法貫通喩之義歟。 ᅟᅟ問論云。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文)有法對法。能別對所別。若云極成有法者。可云極成法宗。若云極成能別者。亦可云極成所別。如何如此云耶。 ᅟᅟ疏云。問○又復不以法及有法。能別所別相對爲名。而各擧(至)理實無咎(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二燈二炬二影二光等者。大毘婆沙論第九十六卷云○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蹬。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説(已上論文)蹬(徒亘反。去聲)燈(丁恒反。平聲)案云。婆沙意者。二門二略以爲一雙。二階二蹬以爲一雙。二炬二明以爲一雙。二光二影以爲一雙。合爲四雙。今疏中云二影二光以爲一雙。其義可爾。順論文故。二燈二炬爲一雙者。未詳其旨。蹬·燈二字去平音別。不相通故。二炬光影詮義已足。更標二燈。是何所詮。唐前記云。此有二説。一云。導東邊燈卽擧西邊燈。二炬亦爾。言二影二光者。導影時卽擧光。導光時卽擧影。二云。導二燈時卽擧二影。導二炬時卽擧二光。有法·法等亦爾導有法時卽擧法等。此皆臆説。不足取決。依上誠文容爲決定(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二燈二炬二影二光者。二燈發二影。二炬生二光。問。但言二燈光影倶二。旣言二炬。豈不繁重。答。雙陳二喩任取一邊。又以法有兩對故擧二喩(云云)。 ᅟᅟ明詮導引備云。二燈二影。及二燈二光也。如一室内有二燈。此方之燈以現人影。准知彼方燈亦現人影。又如一室内有二炬光也(云云)又云。如二燈互相照。如是以有法影顯法。又以能別影顯所別也(云云)。 ᅟᅟ如闇得燈。如炬除暗之文。以此可沙汰。 ᅟᅟ問。極成有法極成能別之文。可攝盡宗名耶。 ᅟᅟ進云。爾也。付之。有法不擧所別及自性之名。能別不出差別及法之名。何云攝盡耶。 ᅟᅟ邑記云。疏宗之別名皆具顯故者。問。自性差別此中不言。何名具顯。答。彼二通諸法有。此説宗之別名卽簡訖。又彼通稱。宗必有之。故皆具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宗之別名等者。宗有二種。一者總宗。卽不相離性。二者別宗。卽有法與法。故理門云。以其總聲於別亦轉。如言燒衣。或有宗聲唯詮於法。今云宗別名者。卽別宗之名也。先陳三名。自性·有法·所別。後説三名。差別·法·及能別。是名宗之別名也(云云)。 ᅟᅟ上文云。文一切法中至名能別是者。一體二義等者。文軌師云。諸法有二。一自性。謂色聲香等。二差別。謂常無常等。自性有兩名。一有法。二所別。差別有兩名。一法。二能別(已上)今軌師意。唯顯諸法義名差別。不顯諸法本性自體。諸法自體本離名言。爲生物解。以義立名。自性等名。皆是體上以義立名。故瑜伽云。所成立義有二。一自性。二差別。故知自性者法體之上以義立名。今疏主意。標體上之三名而顯諸法自體。軌師意。擧體上之一名。更開二名。不顯法自體。由此愚情謂自性是諸法自體。其有法所別卽自體上所目之名。旣由名迷體何生物解矣。故據疏主取決。是可也(云云)。 ᅟᅟ問。付於所別不成分別自他一分等四句。且於第四句如何判是非耶。進云。第四有是(文)意有是非(見)付之。偏可云是。如全分第四句。 ᅟᅟ疏云能別定成。且所別中(至)第四有是(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有倶非一分所別不成。如無過量等是也。此二四句倶唯倶不遮。非是過攝。餘皆是過。問。若説我是思所別不成者。如何可立我等爲有。答。若有所簡。卽便無過。謂我能詮必有所目。如色等類。便無過故。不爾便成(云云)。 ᅟᅟ後記云。第四有者。此意卽説。倶正皆無一分之過。名倶非一分不成。若自他倶是全過。亦得名爲倶非一分。以全不成。由此第四句倶非一分言中。通有是者及非是者。故言第四有是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云第四有是者。自他倶正及倶全過。皆得名爲倶非一分。一分中通過非過故言有是(云云)。 ᅟᅟ問。於倶不極成有五種四句之中。於初二種四句。何判體同異耶。進云。雖總有四。體唯有二(文)付之。 ᅟᅟ疏云。其倶不成全有五種四句(至)但名二四句(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雖總有四體唯有二者。能別所別更互爲首。各爲二四句。體無別也(云云)。 ᅟᅟ問。宗九過之中。今論但簡三過。有何故耶。進云。此論以彼簡五故。但説三(文)付之。 ᅟᅟ疏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論中明宗依。云極成有法極成能別。不言共成。有何故耶。 ᅟᅟ疏云。問。旣兩共許。何故不名(至)而不言共(云云)。 ᅟᅟ尋云。若有自比他比故不言共成者。又云極成之時。何有自比他比等差別耶。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三説。初説意云。眞極之法元來自然。不待言説性相條然。此卽諸法至極之理。於此眞極邪正異途。立決定理引現見事建立眞宗。莫不共許。是名共成。今云極成有法者。所立自性。極成能別者。所立差別。從許已來共成之名。將顯真極。但言極成不言共成。又因明法有自比量等者。第二説意。且自比量三支共許稱順於宗。設他不成。量亦無失。所以爾者。自量唯立自宗。非破他所許義故。雖他不共許。然無比量之非。若爾自量應非能立。非破他宗。不悟他故。於自宗義雖先已知。爲令無非。以量成立。故雖能立。非破他宗。量旣立已。他許所成。卽能悟他。亦名他悟。故自比量名爲能立。若他比量。三分共許。宗等妙成。設自不容。量亦無過。所以爾者。他量唯破他宗。非成自所許義故。雖自不共許。亦無比量之非。若共比量。宗因喩三立敵共許。其量方成。若互所無。卽不成立。所以爾者。由共比量。一立自宗。二破他義故。三支内並須極成。若不極成。卽名似立。旣知三量。義有差別。自比量名能立。他比量名能破。義旣差別。若言共成。應無此別。又顯宗依先須至於理極究竟等者。第三説意。所依別宗從本無諍。任於理極卽名極成。能依總宗。立敵共許因喻之後。遣疑共許。故言極成。不言共也(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第二答依因明。若言共成。應無自他比量。爲顯宗言決定極成。不言共成(云云)。 ᅟᅟ今案。第二義心。極成者眞極至理也。於自於他皆有眞極理。故極成言可通三量。若言共成之時。全無此義。 ᅟᅟ問。若爾何唯識比量以極成言簡他方佛色并後身菩薩染汚色耶。故知極成言簡自他不許之法也(可尋之)。 ᅟᅟ又案云。且欲顯言共成之時。無自他比量之義云爾。故不云極成言通自他比量歟。 ᅟᅟ(表書云)。 ᅟᅟ斷云。故須共許有法及法方名極成。此據共量○若自許量。隨自他教。或至理有。總名極成(云云)。 ᅟᅟ問。於宗依如云極成。又於因喩可置極成之言耶。答。有者。今論不言之。隨疏中委成不置極成言之義。若依之不爾者。唯識論中極成六識隨一攝故(文)如何。 ᅟᅟ疏云。問。宗依須兩許言成(至)故知此略(云云)。 ᅟᅟ尋云。宗因喩皆有依體。何等耶。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四説。卽爲四對。一體依對。二自他對。三成宗對。四眞似對。初體依對者。宗體名體。宗依名依。初説意云。宗體敵論不容宗依主客倶許。宗依置極成言意簡宗體不極。不極宗有所依故。因喩兩支之義體依無有不極。賓主倶許。是能立故。旣無所簡。不言極成。今此初説與玄應師一説同也。故疏云○(已上)因喩依體者。以宗有法爲因所依。所作言義以爲因體。瓶·空有法爲宗所依。瓶上所作無常·空上常非所作。以之卽爲二喩體也(云云)。 ᅟᅟ尋云。第二·三義。因喩無不極及不成故不言極成者。若爾因有兩倶隨一等不成。又喩有能立不成所立不成等耶。 ᅟᅟ明燈抄云。二因喩能立皆須極等者。第二自他對也。立論名自。敵論名他。違他順自爲所立。自他共許爲能立。第二説意。宗有乖諍。要須極成。因喩不爾。故無極成。三因喩成中無不成等者。第三成宗對也。能立爲成。所立爲宗。第三説意。宗義名他所立。宗中須極成言。因喩能立於他。故無極成兩字(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四因不成至故知此略者。第四眞似對也。無過名眞。卽眞因喩也。有過名似。卽似宗因喩也。第四説意。眞宗違似宗。似中有不極。似宗違眞宗。故眞言極成。眞因喩翻似。似無不極成。似喩因翻眞。眞中無極成。因不成等攝非極等者。因中四不成過·六不定過·四相違過中攝非極。宗中亦有四不成名。喩中亦有四不成名。宗中亦有四不成者。前三可知。且猶豫不成中。若所別定。卽是能別猶豫不成。若能別定。卽是所別猶豫不成。互生疑故。互決定故。若兩倶疑。卽是兩倶倶不極成。若隨一疑。卽是隨一倶不極成。論似宗但説所依無體倶不極成。義准亦有有體猶豫倶不極成。不生自他決定智故。若其宗中。初別過亦名所依不成。能別有故。後能別過亦名能依不成。所別有故。兩倶隨一皆悉具有。義准亦有所別能別猶豫不成。偏生疑故。故不成名亦在宗中。不成等名最是寛故。從寛爲名。因喩之中不名極成。所立宗中。能別所別倶不極成等諸過中。更不能攝餘過等故。是故宗中説極成言。簡不極過。兩倶等寛從餘爲稱者。兩倶等名通宗等故。其義卽旣寛。故宗喩等從之爲稱。名宗所依不成喩所依不成等因喩二支有體無體皆是過故。且如立宗云聲是常。眼所見性故。眼所見因立敵倶許。故云有體。不遍聲宗。故是過也。宗所依中。聲是無常。聲·勝二論。所別能別兩許有體。故非量過。故於宗内獨言極成。以理而言。宗因喩三皆言極成。但此論略耳。下引二文證三支皆言極成也。此第四説與玄應師一説同也。故彼疏云。問。因及喩中不言極成。何故宗中極成言簡。答。三支極成理應齊等。擧初顯後。故不名之。似因喩中有不成過。故眞因喩其必極成(已上)沼義斷云。有人云。因喩何無極成。卽自解云。因喩必要極成。以無濫故。眞似相翻。皆無此説。其義云何。答。此亦不然。因中旣有兩倶不成·隨一不成。翻彼故論極成但言略故。准理定有。故成唯識論第五卷云。極成六識隨一攝故等。是故此中。唯取彼此倶定許義。故知因喩亦有極成(云云)。 ᅟᅟ前記云。言答有四義。一能依所依。二能立所立。三能成所成。四寛狹差別。據此不同故分四釋。自比言許他比言執者。此釋伏難。難言。宗中有不極。言極簡不極。因喩有不極。言極簡之。答。因喩之中要許執言。卽無不極。所以不言極也。若爾宗中亦著汝執言簡。何故言極。答因喩言許執。簡過盡故。不須極。宗中言簡之。有法所立必違。故言極。審(云云)。 ᅟᅟ又云。言宗不成中無別攝者。問。宗唯後四過。無前五過。可得説言無別攝。旣有五。何故不以五攝不極。別言極簡耶。返難因喩。思可知也。答。雖有前五倶名相違。不得名爲不成。後之三過立敵兩許。卽名極成不許卽名不成故。前五不攝後四也。又解。雖有五。由狹不能攝於不極。名無別極。故置極言。前五過中雖有自他全分一分及倶分過。無倶有體而成過者。因喩得有(云云)。 ᅟᅟ尋云。四義之中何爲正耶。 ᅟᅟ斷云。有人云。因喩何無極成(至)亦有極成(云云)。 ᅟᅟ疏中引理門文之下同斷心也。 ᅟᅟ疏文(如上)。 ᅟᅟ導云。言然理門云等者。古徳云。此依理門論爲一解也。旣云決定同許。故知於因喩亦須極成言。但此因明論略不置極成之言也(云云)。 ᅟᅟ問。以非共許法爲宗依立共比量之時。可有無過之義耶。進云。有(云云)付之。不共許者不極成法也。擧之立共比量之時。何於宗依無不極成失耶。依之。論中。釋宗義云。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文)豈簡不極成之失耶。 ᅟᅟ纂云○設共比量他雖不許。以言簡略。亦彼無過(至)皆悉具有(云云)。 ᅟᅟ尋云。若准此釋。清辨比量無有法一分不極成失歟。尤不審。 ᅟᅟ導云。言如眞性有爲空等者。記云。此量雖有簡別。唯識疏中還深爲過。何得言以簡略卽無過耶。答。彼言過者。是自餘過。非是宗九過中能別所別及倶三種過也(云云)。 ᅟᅟ今案。雖有此記釋。未遁其難。疏中付所別不極成過故也。且可云。疏心若擧清辨眞性。護法不許。若擧護法眞性清辨不許。故互有不極成也。今纂要心。擧清辨眞性爲簡別之時。清辨許之。故無不極成失云歟。 ᅟᅟ此義未一定。追可審定之。 ᅟᅟ同抄云。言以言簡略亦復無過者。意云。如立共量。敵若不許有法·法者。以言簡之。如下指眞性有爲空等。是故無過也。今觀纂主此義不當。如眞性有爲空。意在簡現量等相違。不是約敵者不許有法等。置眞性言。亦如眞故極成色。但簡他方佛不極成色置極成言。不是約不許有法置極成言也。此是獻法師假纂主解非。復可。纂主解是眞性極成之言意簡於過。有法有過。卽宗不成宗。若極成明立有法法皆無過。文雖簡過。意在有法等。故知纂主亦復無愆。各據義別。任情取捨(云云)。 ᅟᅟ問。於宗依古今諸師有幾説耶。 ᅟᅟ略纂云。古今宗依略有四對。一自性差別對。二有法及法對。三所別能別對。四先陳後説對。一自性差別者。慈氏等説。諸法有二。謂色聲等體名自性。常無常等義名差別。廣如瑜伽第十五·對法第十六等。二有法及法對者。陳那等説。諸法有二。謂先陳者名有法。能有無常常等法故後述者名爲法。立敵互諍起物解故。廣如理門等論○三所別能別對。天主等説。諸法有二。初謂所別。爲無常等所差別故。後謂能別。能別聲等常無常故。廣如此論○然天主等不取自性及差別對。以不定故。謂且如思是法自性。我與無我是其差別。然數論師對佛弟子。立我是思。我差別爲有法及所別。思自性爲法及能別。故知不要自性爲有法所別。差別爲法能別也。意存後二對。故此論中言有法彰能別名法。言能別影彰有法名所別四名不可並彰。各擧一號(云云)。 ᅟᅟ尋云。准此因明論心。不用體義對歟。 ᅟᅟ若爾何義斷出之耶。 ᅟᅟ又尋云。第二·第四二對有何差別耶。 ᅟᅟ問。 ᅟᅟ略纂云。然於七種四句之中。三句全是。十九句全非。六句半是半非。宗法旣有容是容非。故置極成深爲有用(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問。 ᅟᅟ略纂云。問。似宗九過。何故唯簡能別所別倶不極成答。此有兩解。一云。現量等亦非宗依。故不簡也。二云。理應具簡。略不説也。不言共成有自他故(云云)。 ᅟᅟ纂云。問。宗過有九。何但簡三。有云。五違·一順原非是宗(至)餘有(云云)繁不能述(云云)。 ᅟᅟ疏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七(終) ᅟᅟ(癸丑仲春念六夜。以原本校正已畢。第六帖第七帖) 因明大疏抄卷第八(第八帖) ᅟᅟ宗體之事。 ᅟᅟ疏云。論差別性故。述曰。出宗體。差別者。謂以一切有法及法(至)方是其宗(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差別者。法及有法相簡別也○若依聲無常謂聲是何聲。爲常為無常。是無常聲卽簡常聲。無常是何無常。爲色為聲是聲無常簡色無常。故云差別。如云白蓮花。白是何白。爲衣為花。是蓮花白。卽簡衣白。蓮花是何蓮花。爲黃為白。是白蓮花卽簡黃花。白與蓮花相差別也。性者體也。法及有法更相差別不相離義。是其宗體。故云性也(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能別之名何限法宗耶。 ᅟᅟ疏云。問。前陳能別(至)亦不相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前陳者。非是有法三重名中先陳名也。指陳疏中前所説也。疏前文中。陳説能別唯在法中。有人云前陳之能別唯在法中者非也。此問意云。聲與無常旣相差別。何故能別獨在法中。答意云。如其名也。簡法實齊對敵申宗便為能別。何者。敵論但疑聲常無常。立者卽以無常簡別常聲。云聲是無常。故無常爲能別。不疑無常是聲非聲。不可以聲簡無常云無常是聲。故聲但是所別設有此疑。其聲亦則是能別也。雖後述者為能別。然名必遮故。但云聲是無常。其聲無常卽簡色等無常。故聲·無常相差別也。此説立敵相形法爲能別義意也。體義相待互通能所者。如言色蘊無我。色蘊者有法卽體也。無我者法卽義也。此之二種若體若義互相差別。謂以色蘊簡別無我。色蘊無我非受無我。及以無我簡別色蘊。無我色蘊非我色蘊。如言青蓮花。青是何青。爲衣為花。是蓮花青。花是何花。爲白為青。是青蓮花。青與蓮花互相差別。是卽體義相形互通能所也(云云)。 ᅟᅟ玄應師義似叶道理。如何云互相差別耶。 ᅟᅟ明燈抄云。玄應師云。差別性故者。此明宗體。謂有法聲自他共許。無常能別他自亦成。故但宗依非爲宗體。唯聲·無常二法和合不相離性。以之爲宗。敵者不究我所立故。爲顯宗體説差別言。謂立論者説聲無常。以無常言簡別有法。是無常聲非常性故。卽顯無常與聲和合不相離性之宗體也。諸人釋云。聲與無常互相簡別故名差別。引喩顯之。如前已説。若如青蓮花互相簡別法有法。爾者立宗。應有説言無常是聲。或應有言是聲無常。旣無此事。故但依前。問。若爾但言聲是無常。豈不已簡色等無常。答。此表詮名必有遮用。故定能簡色等無常。立者但以無常別聲。故聲·無常非互相簡。由此能別唯在無常。不爾便應有相濫失(云云)。 ᅟᅟ爾者何簡古師義耶。 ᅟᅟ疏云。則簡先古諸因明師(至)以爲宗體(云云)。 ᅟᅟ今案。准此等文。法自相爲諍者。直以無常爲所諍者。不異古師以法爲宗。法與有法不相離性爲宗體。其宗能別法自相爲諍云也。 ᅟᅟ纂云。問。辨依之中。何故能別(至)互相差別(云云)。 ᅟᅟ同抄云。言今謂解云至相差別者。意云。此纂主解。非唯據體明差別。意説。若望與敵相對。後相差別亦同前。但名能別。別他宗故。若據明宗體。前能別同於後。亦得爲能所別。又解。先約増勝明所別能別。後據具足明所以。言差別性故(云云)。 ᅟᅟ問。有部心。立聲無常之時。可有違宗失耶。進云無(云云)付之。有部心。旣許能相所相有別體。何無違宗之失耶。 ᅟᅟ纂云。有問云。大乘·經部許能所相無異體者。可不違自云相差別(至)故名無常。非唯四相(云云)。 ᅟᅟ以十六行相爲理觀之義。以可爲證。多縁諦理之釋。准而可知。 ᅟᅟ(尋云)。 ᅟᅟ問。本頌中。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文)爾者以大乘所立十六行相爲喩歟。進云。不爾也。卽以有部十六行相爲喩也(云云)付之。依圓非一異之義。以自所立十六行相爲喩。卽自相與共相非一異之事爲例也。依之見論文。 ᅟᅟ抄云。言有問云至無違自者。此範法師義。意問云。大乘·經部同計能所相無異體者。亦如聲性上假立無常常。能相離所相聲以外更無別實性。互相差別可不違宗。如薩婆多。能所相返然體異。如何云互相差別不相離耶。法師自説云。雖然體異。以能所相互相互屬。所以對敵申宗。亦得言卽相差別不相離也。言今謂至須言相屬改動論文者。意自難云。若説四相無常能所相相離合言不相離。何不違宗。又本宗不言互相屬。何須言對薩婆多宗論應言相屬性故耶。又本宗但説體異而不言相離。設互言不相離。於理何違。而乃改動論文立相屬性故之異。此卽範公疏中轉動法師解云。應言互相屬故言言若言十六行之無常至非唯四相者。意云。法師第二解。如苦諦下四種行相中有無常。此無常是道理無常。以無彼常故名無常。不是聲體上無常以作十六諦觀名爲理觀。以理事不相離故。問。不離可爾何故言不卽耶。答。據理事別説○言擧如薩婆多者。意云。如唯識如無常等性者。意説。圓成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薩婆多師。十六行中無常與法體非卽離故。今約理言互相差別不相離性。亦不違也。此上二解並是範法師自解。如下纂主破(云云)。 ᅟᅟ今准此文。自今謂通難至非唯四相。叙他師義。非纂主之破也。自若爾二皆有過云下。纂主能破也。然准文相。自有問云至于亦無違自者。擧他師義。自今謂通難至非唯四相者。纂主能破。自問若爾二皆有過云下。纂主自問答也。披文可知之。 ᅟᅟ(尋云)。 ᅟᅟ問。付聲無常量。有部心。聲者所相法也。滅相者能相也。旣聲非滅相。云聲應無常。豈無違宗失耶。 ᅟᅟ又聲所作十六行相無常之日俱是無常也。宗因無異。何非過類之中無異相似過類耶。 ᅟᅟ纂云。問。若爾二皆有過至不成無異。大乘准釋(云云)。 ᅟᅟ抄云○意云。陳那云。雖無常·所作一種是不常之義。今立宗無常。取滅義。所作爲因。取生義。此亦約事故。無無異相似之過○意云。據理説。宗·因一種無彼常法。總是無常。今時約道理。滅爲宗。生爲因。亦不成無異。薩宗旣爾。大乘准知。大乘不立過未。准於現在世假立三世生住異滅。雖然假立亦得據滅生爲因亦無異相似之難也(云云)。 ᅟᅟ問。文軌等古師心差別爲性(文)何破之耶。 ᅟᅟ疏云。問。互相差別則爲宗性(至)差別性故(云云)。 ᅟᅟ定賓疏二云。然軌法師本親禀承三藏。譯論云差別爲性。後有慈恩法師。亦云親承三藏。論本應言差別性故。今詳梵本。蓋有兩異。前本義者如前已釋。後本意者○兩本會通。不相違也(云云)可見全文。 ᅟᅟ爾者此義可然耶。 ᅟᅟ斷云。有人云。論云差別爲性。言差別性故者非也。云何。答。此亦不然(至)如本疏明(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違因明之軌轍者。論體等七皆名軌轍。然今此指立宗之法以號軌轍。言故者所以也。謂立宗之法不得一向極成。亦不得一向不極成。要須非極成·非不極成和合所以。方始名宗。是故稱故。言非極成卽簡合説也。非不極成卽簡別説。由如此所以。宗義方立。亦可具簡別所以·同性所以其宗方立。是以稱故。今違斯轍故云違因明之軌轍。闇唐梵之方言者。呂才·軌師唯知簡却古師之過非。未知釋成所依之所以。是以不解故字之意。謬言爲性。故云闇唐梵之方言也。轍改論文深爲可責者。若依賓意。有二梵本。軌師卽依一梵本言差別爲性。今基師意。舊無兩本。唯一梵本云差別性故。軌師不解故字之意。改故作爲。云轍改論文深爲可責也(云云)。 ᅟᅟ准此等文。雖無故字。可簡古師宗依爲宗之義歟。斷并抄心見其心。 ᅟᅟ若爾燈文如何可會之耶。 ᅟᅟ燈二云。亦如因明論文云。此中宗者○是名爲宗。後文軌法師輒改論文云差別爲性。爲之作言。以差別爲宗體性。若爾前標此中宗者。釋云差別爲性。卽顯宗訖。何須更説是名爲宗。文言煩重。元本論云差別性故。有其二義。何以故。以差別故宗體。隨自下簡過。今言故者。意簡古師以有法及法倶名爲宗。今簡古師義。以差別性故。互相乖反是其宗體。若言爲性。無簡古失。二云。古師宗過有五。今陳那菩薩更加後四。以極成有法及法倶極成可爲宗依。以差別性是宗體故。依彼有法及法上立。是名爲宗。方始結之(云云)。 ᅟᅟ尋云。旣云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爲性。豈不簡古師義耶。彼以有法爲宗。或以能別爲宗。或合以有法及能別爲宗。而文中有法能別差別爲性故也。依之明燈抄。文軌·呂才雖知簡古師過之義不解釋成所依之所以(云云)義斷文亦見其旨。如何。 ᅟᅟ義骨上云。問。論差別爲性意何。答。此明體也○古師或以聲爲宗。以成立聲爲無常故。或以無常爲宗。以不許聲有無常故。或以聲·無常合以爲宗。以聲·無常別非宗故。今陳那破云。聲及無常元來共許。何得爲宗。故我但取聲及無常不相離性。以之爲宗。以敵論者不許不相離故(乃至)爲性者。更相差別總合爲一不相離性也○問。基云。論差別性故(乃至)或有於此○深爲呵責(云云)此何會通耶。答。言改論文者。此妄語。何者。論本有二。莊嚴牒差別爲性本。如本解釋。不言改釋。故賓法師理門論疏第二卷云。軌法師○兩本會通不相違也(云云)又言違因明軌轍者。此未見其明所由。何者。基云。差別性故。述曰○合之一處不相離性。方是其宗(云云)此與莊嚴無異也。又次疏云。問。互相差別○更成立耶(云云)今案。基疏文未見持所以故。卽文可求也(云云可見全文)。 ᅟᅟ問。於因喩不言差別性。有何故耶。進云。因喩唯成無不成。無簡不説差別性(云云)付之。若爾以所作性因對聲顯論師之時。卽有隨一不成之失耶。 ᅟᅟ疏云。問。何故但宗説(至)不説差別性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因喩唯成無不成者。且如所作性因立聲無常。對聲顯論隨一不成。豈唯是成無不成耶。旣正因中有不成義。何故不説差別性耶。答。所作性因對聲生論無有不成。立敵同許。是故不説其差別性。若對聲顯。卽還爲宗。聲應所作。隨縁變故。猶如瓶等。由此當知。因喩唯成。無有不成(云云)。 ᅟᅟ四宗之事。 ᅟᅟ疏云。凡宗有四。一遍所許宗(至)不須定顧(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四不顧論宗者。疏有二意。言隨立者情所等便立等者。此卽唯立自宗所愛樂義。於餘三宗旣非愛樂。決定不立。唯隨自意不顧彼三。故此第四名不顧宗。言若善外宗樂之便立等者。此據就彼外宗立量破斥。於彼敵論不須顧戀。名不顧論宗(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四不顧論宗者。亦名隨自宗。謂立論人隨自善解卽便立之。如鵂鶹子立佛法義。或佛弟子立鵂鶹義。今言隨自正顯因明立論之道。但取隨自能立。賓師云。其義准宗任其隨有。亦不欲顧自餘兩宗。若要顧者。鵂鶹若立佛法中義。或佛弟子立鵂鶹義者。豈名違自失也。或佛法對敵成立自宗中義。或若鵂鶹立自宗義。豈要顧其共許之宗。如唯識理共許中無。豈卽名爲違共許過也(云云)。 ᅟᅟ問。法差別意許神我他用宗。傍義准宗歟爲當不顧論宗歟。兩方。若義准宗者。旣是樂爲。何云爾耶。若依之。不顧論宗者。疏文如何。 ᅟᅟ問。傍義准宗可有過耶。疏云。未見其過(文)付之。立聲無常之時。苦無常等義准成立之時。可有違宗及不定等失依之疏下文。 ᅟᅟ疏云。此中前三不可建立(至)皆是自不樂故(云云)。 ᅟᅟ今案。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義准之故無其過爲言意云。自於二品有非有故。如有共不共不定。亦義准故出來過。未見之云也。傍成苦等之時。雖有不定等。然義准之故。不出來。然依餘義邊出來之故也。此疏一段大意云。傍義宗非本樂爲故。不可爲正宗。然因明門未見。義准出來之過。因過之中准法差別有意許過。傍義准宗可有意許宗過義。然非正所立宗云也。 ᅟᅟ後記云。然於因明未見過者。意云。因明論中未見義准宗過。明知義准宗得是眞宗。問。何以得知。宗中而有義准。答。准下因過四相違中。説法差別有法差別相違之因。明知得有義准也。問。旣無其過。如何不立。答。本意但諍言所陳者名不顧論。可樂所立非言所陳。不是正諍。但傍准故今不立。然非正立所以故在所簡之中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卽助一釋。亦得有過。立聲無常。傍顯苦無我等。亦有一分違宗之失。彼言無常之時。亦傍顯苦無常等。亦有。以無漏聲雖是無常。而非苦故。更思之(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然於因明未見其過者。諸有爲法旣許無常。義許無我。若更立之。犯相符過。今約非言所顯故。言未見其過(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四相違之宗。遍所許等四宗之中何。答。是不顧論宗也。問。先其四宗者何。答。一遍所許宗。二前承禀宗。三傍義准宗。四不顧論宗也。問。何故四相違之宗云不顧論宗耶。答。此比量之宗樂爲之宗也。樂爲宗皆不顧論宗也。四相違之宗皆樂爲之宗。故云不顧論宗。問。先如何云不顧宗耶。答。疏論宗者。隨立所樂便立。如佛弟子知佛法義。若善外宗樂之。便立不須定顧(云云)邑記云。不顧論宗者。疏有二意。言隨立者性所樂便立等者。唯立自宗所愛義。於餘三宗旣非愛樂。決定不立。唯隨自意不顧彼三故。此第四者不顧論宗者。若善外宗樂之便立者。此據彼外宗立量折破。於彼敵論。不須顧意也。問。其顧彼三者意何。答。不顧前三宗云也。意云。比量之物當時爲破他立故。其當時樂爲爲所立。故其前三宗不顧言也。問。佛弟子對外道。聲無常立等。是前承禀宗也。何此云不顧論宗耶。答。佛弟子類立前承禀宗。外道他宗異覺對故。非前承品宗也。問。爾佛弟子知比量。皆前承品宗歟。答。約其非前承品宗。是不顧論宗也。問。爾之意何。答。且就眞性有爲空量者。一人諍有。一人諍空。偏諍空違非空非有之道理。非空非有之中道。是前承禀宗也。故此眞性有爲量亦非前承禀宗。故知佛弟子類立量。亦是不顧論宗也。問。爾其眞性有爲空量。何云不顧論宗耶。答。大乘教説非空非有之中道。偏空不顧自論宗也。准此一切内外道所立比量。皆可云不顧論宗也。問。若四相違宗皆不顧論宗者。何疏傍義順宗云耶。故其疏文云。問。何故宗中傍有義准名爲差別。因喩便無。答。能立本成之自所立隨應之義立。乃乖角共自相違故。於宗中傍有義順。卽四相違所違差別。言中決定兩成能立故。據於因喩不説有義順能立(云云)其意云。言顯宗下意許脇爲立所。言顯宗傍所有宗。如是傍義順宗故云爾也。指此非謂傍義順宗也。疏問答之中答意。能立因喩從本決定故。隨擧言決定成能立。約所立之宗。擧自所樂宗時。敵者指此自相相違等故。其宗下脇本極成故。約宗有義順宗。約因喩無義准之因喩言也。問。何故宗之中。四宗之中問義順宗。答中答四相違中意許差別耶。答。所立之宗傍有差別之義。意許差別正所答。此四宗中義順宗爲顯。以意許差別答也。非具四相違中意許差別爲義順宗也。問。四相違之中意許之差別非義順宗者。不與傍義順宗之名耶。答。以有可名傍義順宗義。名傍義順宗。非四宗中傍義順宗也。問。若爾約傍義順宗有種耶。答。不爾。四相違之中意許差別。不顧論宗可有如傍義順宗義故。名傍義順宗也。問。疏云。旣於因過説法差別相違因。卽傍准宗可成宗義。然非正立。今簡前三。皆不可立。唯有第四。可以爲宗(云云)故四相違之中意許差別。猶可傍義順宗也。答。其文説四宗中傍義准宗文也。其意云。約傍義順宗。無顯其過。説法差別相違因。聲之上可聞不可聞。無常之上作彼縁性非彼縁性。皆是差別之義也。准此所作性因皆能成其因(云云)所諍望意許差別。可聞不可聞等。皆當其傍義順宗。此因共成故。云不成過。故約傍義順宗。其過不見者。約意許差別。是以爲證。四相違之中意許差別。不可云傍義准宗也。故疏云。次義准宗非言所諍。此復何用。本諍由言。望他起解。傍顯別義。非爲本成。故亦不可立爲正論。然於因明未見其過(云云)又云。於因過説法差別相違因。卽傍准宗可成宗義。然非正立(云云)。 (裏書云)。 ᅟᅟ今案。此私記尤可翫之。今約因過説法差別相違相之時。要是立敵所許別義以爲差別。如聲無常量。聲上可聞不可聞。無常之上作彼縁性非彼縁性等。非正差別。此是傍義准宗。然非正所立故不爲宗云也。 ᅟᅟ問。理門論中。樂爲所立説名宗(云云)爾者可簡似因似喩耶。疏云。但簡眞因喩(云云)付之。見理門文。樂爲所立。謂不樂爲能成立性。若異此者。説所成立。似因似喩應亦名宗(云云)旣簡似因喩。何不簡之耶。依之。邑記意簡眞似因喩(云云)如何。 ᅟᅟ疏云。樂爲所成立性。簡能成立(至)不簡於似(云云)。 ᅟᅟ邑記云。然准理門。旣言樂爲所立。與此相似。亦應具簡似眞能立。彼樂爲言。意簡似因似喩。彼非所樂故。彼所立言。意簡眞因喩。彼是能立故。若不爾者。彼論何須後言若異此者。説所成立。似因似喩應亦名宗。然彼意説。若異前説樂爲所立。卽應於第二時。彼所成立似因似喩。應亦名宗。旣爾彼應已簡於似。宜更詳之(云云)。 ᅟᅟ私云。理門論文。樂爲所立之言。簡能成立性眞因喩也。若異此樂爲所立能立眞因喩名所立者。似因喩亦可名宗云也。故若異此者等之文。顯簡眞因喩之所以也。不云直簡似因喩。況若以樂爲言簡似者。何論云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等耶。 ᅟᅟ尋云。若爾何纂中云簡似因喩耶。 ᅟᅟ纂云。雖自問言若樂爲簡(至)應亦名宗(云云)。 ᅟᅟ私云。 ᅟᅟ問。疏云。卽四相違所違差別(文)爾者出義准宗之體歟。兩方。若爲義准宗體者。意許宗是不顧論宗也。何云義准宗耶。若非義准者。見一具文。可言義准宗體。如何可云耶。 ᅟᅟ疏云。問。何故宗中傍有義准(至)義准能立(云云)。 ᅟᅟ上文云。要言所陳(至)無義准失(云云)。 ᅟᅟ尋云。因喩要是言陳無意許之事不明。因者有法之上義也。若有法有意許者。於因可有意許。依之明燈抄中。有一實故之因。言陳者不無之有。意許者大有之有也(云云)。 ᅟᅟ四相違私記中(三卷書本院私記云)疏云。問。何故宗中○義准能立(云云)問。此問意。問四宗中義准宗歟。爲當問四相違中意許差別耶。答。問四宗中義准宗也。問。答文意何。答。答文意。因喩本極成物。適擧言決定成能立。約所立宗。自所樂宗擧時。敵者著法自相相違等故。其宗下挾所樂宗故。約宗有義准宗。約因喩無義准也。問。何故問問中四宗中義准宗。答中以四相違中意許差別答。彼所立宗傍有差別義。意許差別正所言。故以此四宗中義准宗顯。而意許差別答也。爾云故非四相違中意許差別爲義准宗也。問。四相違中意許差別非傍義准宗者。不與傍義宗之名耶。答。以有可云傍義准宗義。云傍義准宗。非四宗中傍義准宗。問。若爾約傍義宗可有種耶。答。非爾。四相違中意許差別不顧論。以如傍義准宗之義。名傍義准宗言也。又云。疏云。旣於因過説法差別相違之因。卽傍准宗可成宗義。然非正立(云云)以是見。四相違中意許差別。猶可傍義准宗。答。其文四相違中説傍義准文。其意約傍義准宗無顯其過。法差別准因。聲上可聞不可聞。無常上作彼縁性非彼縁性。皆是差別義。望此所作性故因皆能成其因。望所諍意許差別爲相違因。其可聞不可聞聲皆當傍准宗。此因能成故不爲過(云云)故約傍准宗不見其過。以此爲證。四相違中意許差別。不可云傍准宗也(云云)。 ᅟᅟ此文可祕之。不知此旨之人。多致異論耳。 ᅟᅟ問。以樂爲之言可簡似宗過耶。答。疏云。簡(云云)付之。見論下文云。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云云)明知似宗名樂爲之事。 ᅟᅟ疏云。問。何故宗内獨言樂爲(至)不言樂爲(云云)。 ᅟᅟ明燈抄二末云。 ᅟᅟ問。疏中釋宗義有三釋。一以言對理。詮義之言。爲自宗所許。二以別義對總。總言及義名自所許。三以合對離。取能依不相離性合。爲自宗所許(云云)爾者上文會古今同異之文同歟。爲當如何。 ᅟᅟ疏云。此中三釋。一者以言對(至)正與此同(云云)。 ᅟᅟ前記云。言此中三釋者。釋彼各別隨自等也。卽與前會古今三釋爲異也。前第一釋中但取自性差別爲宗。今此但取詮自性差別上言爲宗。不取二宗依故。言自宗所許。第二以別對總者。總者五蘊中且取聲爲宗。若言若義皆名宗。卽是自宗所許。第三釋中同前取不相離性。云正與此同者。瑜伽説宗名各別攝受。此名隨自樂爲。隨自各別義一種故名同也。又彼取合不相離性。名之爲宗。同此論也。又前古今同異中。第三與此同(云云)。 ᅟᅟ後記云。此中三釋等者。卽前古今同異中三釋無別。任自思之(云云)明詮導同之。 ᅟᅟ尋云。前後兩記旣相違。可依何義耶。 ᅟᅟ又若如第三釋者。陳那以前立不相離性之義歟。 ᅟᅟ明燈抄云○如此三宗有此等過。所以簡之。唯約第四不顧論宗。言自宗所許。雖爾未唱不相離性之辭。至於陳那之代。方唱不相離性之辭也(云云)。 ᅟᅟ問。疏云。覺眞實自悟故(文)付之。違能立與能破及自唯悟他之文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前文云。能立悟敵及證義者。由自發言生他解故。似立悟證及立論主。由他顯己證自解生。今覺眞實自悟故者。旣眞能立。應唯悟他。如何今云若覺眞實自悟故耶。答。因明本宗爲欲令他於未解處得生新解。是故立者必是先時内心自悟。此自悟中但有二因。一者智生因。二者義了因。智生因者。以智觀義。借同品中所作義力。從此了知聲是無常。旣自悟已。方能對敵立義悟他。義了因者。謂宗前智必縁於義。其所作義與無常義。天然自有。然以智力先見所作在於瓶·聲二處齊有。方比瓶上所作之義不離無常。始解聲上所作義因亦不離無常。故知義因證了其宗。此但了宗而非生宗。旣不相生。故知定有義了因也。其自悟門唯有如是立宗之前智生義了。旣不假言。是故未有言生言了。今云覺眞申宗趣者。約宗前智。旣不假言。故云自悟。由立論人立宗之後。以内智力取共許因。了前所説無常之義。此卽内心忽遽比校了所説義。故云自悟。前言能立悟他者。約宗後因。彼卽假言。故云悟他。故不相違(云云)。 ᅟᅟ第八帖口表紙裏。 ᅟᅟ肝心記五(末)。 ᅟᅟ案云。彼間者俗語也(倭言加之去)此間者俗語(倭言擧去)。 因明大疏抄卷第八(終) (寛文十三年癸丑仲春二十七日。以原本一校了) 因明大疏抄卷第九(第九帖) ᅟᅟ因三相以下。 ᅟᅟ因有二種。 ᅟᅟ一生因。如種生芽。能起用故。名爲生因(明燈抄云。謂種生芽等。親辨體故)。 ᅟᅟ二了因。如燈照物。能顯果故。名爲了因(明燈抄云。謂燈照物。疎顯物故)。 ᅟᅟ生因有三。 ᅟᅟ一言生因。謂立論者立因等言(至)未了義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義意云。謂立論者所作言因。能生敵論解所作智。故名言生因。論文旣云宗等多言名爲能立。開示諸問未了義故。故知定以立論因言。令他解因顯了於宗故。有言生因也(云云)。 ᅟᅟ尋云。明燈抄引定賓疏云。夫因明之中。生因義者。唯據宗説因。豈容得據言生敵智。名之爲因。望宗説因。不可濫通。故此論中所言因者。據宗辨因。宗則先立。因則後説。以其宗中敵論不許故。立論者以因成之。言因旣爾。發言之智將其義因以爲所縁。及是言詮還用證宗。是則智·義得因名者。還望前宗以立後因。後因望前唯應名了。不得名生。豈得妄據生敵智故立言生因。若必生敵智故名生因者。宗言亦是能生敵智。同異喩言悉生敵智。則應宗言及兩喩言並得名爲言生因也(云云。定賓疏第一文。可見。本文尤繁多也)。 ᅟᅟ明燈抄云。問。依疏主意。何容救之。答。宗言生敵智者。理卽不爾。立無常宗。敵智未生。豈容宗言得生敵智。擧因言時。敵智方生解宗無常。故言生因望敵者智爲親生因。同異喩言雖生敵智。是疎遠故。不爲生因。但令敵智見所立邊。成立究竟。爲喩勝能。非如言因親生敵智。故非生因(云云)。 ᅟᅟ二智生因。謂立論者發言之智(至)故名生因(云云)。 ᅟᅟ略纂第二云。雖復能生敵證者智。由隔於言故無持業(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義意云。謂由此智能生自言。卽由此言能生他智。故云智生因(云云)。 ᅟᅟ尋云。抄引賓云。其智生因以能發言。是言之因·生因因故名生因者。因明論中。豈有由言是果義故須立智因也。義生因等並應廣破。 ᅟᅟ明燈抄云。此難可爾。依疏主意。何容救之。答。返應問彼。立論者智觀所作義。旣自悟已。對敵立義。將悟他時。爲唯觀義悟敵論者。爲亦發言悟敵論者。若唯觀義。但應自悟。豈悟他耶。若亦發言。其所作言是立者智之所發生。豈非智果。因明宗中。非唯據宗説名爲果。以言亦是智之果故。言因旣爾。義因亦同。是故言·義二生因爲智生因果。妙符深旨。不可異推。此等問答如理門論問答抄述(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玄應師云。智生有二。初智生因者。謂敵論者有解極成義因之智。由此親能生解宗智故名生因。諸人解云。親生因者。是立論者立因之言。説宗因喩多言。開示未了義。不云智義生起解故。差爾旣云未了義。應許立言名親了因。故非證也。問。若爾如何理門論説。若爾旣取智爲了因。是言須失能成立性。此亦不然。令彼憶念本極成故。彼論旣説解極成智名爲了因。如何今説名生因耶。答。彼論意説。由立論言令敵因智憶本極成。能生宗智故。説宗智名爲了因。非談因智名了因也。第四智生因者。名雖同初。依義各別。謂立論人解因之智。必有此智方起因言生宗智。故名生因也。生屬能生。因能生故。皆持業釋(云云)。 ᅟᅟ義生因。義有二種。一道理名義。二境界名義(至)本藉言生(云云)。 ᅟᅟ略纂云。所作因義雖能爲境生敵證智。隔立者言。亦無持業(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道理義者。能詮言者筌也。所詮義者旨也。筌·旨相稱必然之理。故言道理。 ᅟᅟ此義意云。取敵論者了宗智爲果。卽知敵論所作智因能了宗果者。是從立者言之所生故。生因中言爲正因。智·義依詮通名生因(云云)。 ᅟᅟ尋云。爾者於此三因。如何分別兼正耶。 ᅟᅟ疏云。言爲正生(至)時名能立等(云云)。 ᅟᅟ略纂云。生雖有三。言生是正。以對敵等決定解故。智義亦名生因者。言依詮故(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何論云因有三相耶。相者義也。豈非義因是正因耶。 ᅟᅟ賓疏一云。問。若云言生是正因者。何以入理論云因有三相。及理門云宗法於同品謂有非有倶等答。欲明言説詮三相義方是正因故擧也(云云)(明燈抄二引之)。 ᅟᅟ以上三因局約立論釋之也(云云)。 ᅟᅟ了因有三。 ᅟᅟ四智了因。謂敵證者解能立言(至)了所説義(云云)。 ᅟᅟ尋云。解所作性言了宗之智。立聲無常宗之後解所作因之智歟。爲當未立宗之前解因歟。若立宗之後者。先解聲無常之後知所作也。何云解能立言了宗之智耶。況立論者自悟門之中。先起智惠解所作義了。從此生智解聲無常。今敵論者悟他門也。若如此義者。了宗之智從解因智生。可言智生因。 ᅟᅟ若依之。前者何云解能立言了宗之智耶。立論者必立宗之後説因。豈敵證者先解因後了宗耶。 ᅟᅟ又了宗智與解因智。是可各別。何云一智耶。 ᅟᅟ又以理門論但由智力了所説義之文。證敵證者智了因之事不明。凡見彼文。説立論之人立宗。後由智力故。以共許因了前立宗之旨。更非敵證者智了因之義。依之一具文云。此中宗法唯取立論及敵論者決定同許。於同品中有非有等亦復如是。何以故。今此唯依證了因故。但由智力了所説義。非如生因由能起因(文)是以定賓疏云。破此義(云云)。 ᅟᅟ賓疏一云。又云。智了因者。是敵論者解所作智了宗無常。今當問彼。解所作因。是宗前有。宗後有耶。若未解宗。而於宗前先以智力觀所作。從此生智解宗無常。此是自悟比量門收。解宗之智從因智生。此是智生。何得名了也。又立論者立宗之後。證宗之智能説所作。豈非智了因也。何以專説立論之人智是生因。而不説其立宗之後有智了因了所説義。而乃倒説是敵論人證宗之了也。前者浪引理門論文。但由智力了所説義。將證敵論有智了因者謬也。理門正辨立論之人。立宗之後。由智力故取共許因證了前宗。非是敵論智了之義。不應謬引也。故彼文云。此中宗法唯取立論及敵論者決定同許。乃至文云。但由智力了所説義者。謂但由其立論之人立宗之後。以其智力取共許因。證前所説宗無常義。故知妄用證其敵智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今疏主意。立論者智不名了者。非能親顯所成宗故。隔言智故。敵證者言不名生者。以不能生敵證智故。救疏主意。如問答抄(云云)。 ᅟᅟ上文云。此義意云。謂敵證者解所作智。從立論者言因而生。然此因智了宗無常。以之爲果。故卽望於了宗果邊名智了因。是故論云。但由智力了所説義。玄應師云。智了有二。初智了因。謂敵論者解宗之智。親能顯了所立宗理故名了因。後智了因。名雖同前。親疎義別。謂敵證者解因之智。念三相義親生宗智智了因因故。遠能顯宗。亦名了因。此師意云。親了宗智非是因智。了因之智何名了宗。若了因智名了宗者。應色等智名聲等智。故親了因非因智也。今疏主意。但取敵證了宗之智爲智了因。理門旣云。但由智力了所説義。豈由因智了所説義。故知宗智是親了因(云云)。 ᅟᅟ五言了因。謂立論主能立之言(至)故名了因(云云)。 ᅟᅟ略纂云。雖由言生了所成果。果隔敵證智。不得了名(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義意云。此因應約二門解釋。一約立論者。自望了宗名爲了因。二約能生敵論之智。名爲了因且約立論了宗釋者。謂由因言了所説義故名了因。然此因言自有二義。一者能生敵智名爲生因。是前門攝。非此所明。二者以所作言了。其所説宗無常義。是此門義。故云謂由因言了所説義也。後約能生敵論之智以釋了因者。謂立論人所作之言。望能生彼敵論之所作智。了無常宗。是正了因。今與了因作能生因。了因故亦名了因。故理門云。若爾旣取智爲了因。是言便失能成立性。此難意云。若取敵者解所作智。望了宗邊名了因者。是立者言便失能立了宗之性。次云。此亦不然。令彼憶念本極成故。此答意云。正由立者言因能成故。令敵者智力憶念故。有言了·智了之義(云云)。 ᅟᅟ私云。言了因有二義。一立者言因生敵證了因故。以了因因名了因也。二立者由所作言因了宗無常故。直名了因也。疏有其意。可見之。 ᅟᅟ六義了因。謂立論主能立言下(至)於義所立(云云)。 ᅟᅟ略纂云。雖三相義成於宗果隔智了不得了名(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義了因還有二門。一者。前門之中。言生所詮名爲生因。是前門義。非此所明。二者。了所立宗。復名了因。是此門義。又敵論者所作之智正是了因。其所作義是了因境。亦名了因(云云)。 ᅟᅟ尋云。於了因三種。何分別兼正耶。 ᅟᅟ疏云。立者之智久已解宗(至)亦了因攝(云云)。 ᅟᅟ又總於六因分別兼正之文。 ᅟᅟ又云。分別生·了雖成六因(至)爲因相體。兼餘相體。兼餘無失(云云)。 ᅟᅟ於果·體·類·義分別生等因之文。 ᅟᅟ又云。辨差別者。雖依建立(至)望義爲六(云云)。 ᅟᅟ得果分兩。言對生果了果。分生了二因也。約體成四者。立論智·敵論智·能詮言·所詮義也。據類有三者。言·義·智也。望義爲六者。如上列之。 ᅟᅟ問。於六因分別因果方如何。 ᅟᅟ疏云。 ᅟᅟ又云。以言望於義。亦成顯了因(至)謂所立宗(云云)。 ᅟᅟ尋云。義是言之所詮也。可言以言爲因。以義爲果。如何云以義望於言亦作能生因耶。 ᅟᅟ明詮導云。言生因詮故名生因者。此釋生因之言也。意云。所作道理義。言生因所詮。而所詮生能詮言。故云生因也。見有所作義而方發立因等言故(云云)。 ᅟᅟ問。 ᅟᅟ略纂云。一生了因對句者。於六因中。有唯生因非了因。六中攝一。謂智生因。有唯了因非生因。六中攝一。謂智了因。有亦了因亦生因。六中攝四。謂言生因·言了因·義生因·義了因。有非生因非了因。不攝六因。如所立宗果是也(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問。 ᅟᅟ又云。第二生了果對句者。於六果中。有唯生果非了果。六中攝二。謂智生果·義生果。有唯了果非生果。六中攝一。謂智了果。有了果亦生果。六中攝三。謂言生果·言了果·義了果。有非生果非了果。不攝六果。如智生因等是也(云云)。 ᅟᅟ尋云。旣云智生果。何了果非生果句體取之耶。須云生果非了果句取之。依之上文生果而非了果句取之也。 ᅟᅟ又義生因果卽可智了因。彼亦是義了因之果。若爾可言生果亦了果。何如義了果爲了果亦生果句。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沼法師云○。 ᅟᅟ第二生了果對句者。於六果中。有唯生果非了果。六中攝二。謂智生果·義生果。有唯了果非生果。六中攝一。謂智了果。有了果亦生果。六中攝三。謂言生果·言了果·義了果。有非生果非了果。不攝六果。如智生因等是也(云云)。 ᅟᅟ准此所用文第二句云智生果者誤歟。或本不同歟。 ᅟᅟ問。 ᅟᅟ又云。第三生因果對句者。於生因果六中。有生因非生果。六中攝二。謂智生因·義生因。有生果非生果。六中攝一。謂言生果。有生因亦生果。六中攝三。謂智生果·義生果·言生因。有非生因非生果。不攝生因果。六如所立果是也(云云)。 ᅟᅟ尋云。義生因是言生因所詮之義也。言之果故。可云亦生果耶。 ᅟᅟ私云。義生因者。是言生因所詮之義也。依有義發言故。以義因。以言生因爲果也。故言生因爲生因亦生果句也。 ᅟᅟ(久安六年春日御八講番論義弘永爲之)。 ᅟᅟ問。宗家有所付。於生因等六因因果。自類他類相望有多不同之義。且了因了果相對有多句之中。了果非了因句體何物耶。進云。智生因之果也。付之。言·義·智各有生因了因之中。以生因之果名爲生果。了因之果名了果也。旣云智生因之果。何云了果耶。況了果生果相對於多句之中。生果非了果者。謂智生因之果也(云云)如何。 ᅟᅟ又云。第四了因果對句者。於了因果六中有了因非了果。六中攝二。謂言了因·義了因。有了果非了因。六中攝一。謂智生果。有了因亦了果。六中攝三。謂智了因·言了果·義了果。有非了因非了果。不攝了因果六。如智生因是也(云云)。 ᅟᅟ問。 ᅟᅟ又云。第五因果總對句者。有是因非果。十二中攝一。謂智生因。有是果非因。二六中攝一。謂智了果。有是因亦是果。謂餘十法。有非因非果。不攝因果六。又解。有是因非果。二六中攝三。謂智生因·義生因·義了因。有是果非因。十二中攝一。謂智了果。有是因是果。謂攝餘八句(云云)。 ᅟᅟ因四義之事。 ᅟᅟ疏云。因者所由(至)建立順益道理言論(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相違卽因之義難。有此四義耶。 ᅟᅟ因三相之相字事。 ᅟᅟ又云宗同異喩各有一體(至)又此相者面也邊也。三面三邊(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三面者方面。邊者邊畔。如▽一物有三方面有三邊畔。上一面邊喩宗法性。下二面邊喩同異性。因體亦爾。於一體上三義具足。故云因有三相。由此解云。相者面也邊也。三面三邊也。 因相貫圖。【2271 480 3栏图】 初相方面邊畔。有法宗處大 第三相方面邊畔異品空處 ᅟᅟ於三相中。致一因言。所依貫三別處。故示此圖顯其貫處。理門論云。又比量中唯見此理。若所比處此相定遍(遍是宗法性也)於餘同類念此定有(同品定有性也)於彼無處念此遍無(異品遍無性也)是故由此生決定解。卽是此中因貫三處如縷三分貫於三花。青喩有法。黄喩同品。赤喩異品。所作性因是宗家法。何故乃言瓶上亦有。猶如一縷貫於三花。貫青花縷非貫黃赤。縷相同故言貫青花。此亦如是。一所作性通貫聲·瓶。聲之所作實不在瓶。所作同故說瓶有性。故掌珍云。因義不應分別。此上▽字倒△字也。△音相咨反。野王案。今並爲私字。今以此字音相姿·之船二反。義與某甲之某字同也。經中依倒品字顯涅槃之三點。今卽示倒△字。標能立之三相。智者依譬領慧得生。是故象圖生童蒙解(云云)。 ᅟᅟ以一所作因名多言之事。 ᅟᅟ疏云。若爾旣一因。如何説多言名爲能立(至)名爲多言(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其相義多能詮言一等者。答也。此答意云。汎言有二。一者言言。卽是音聲名句文身。二者意言。卽立論者能説之意。今此因言雖無言言多言。而有意言多言。卽用義相多言。名之爲因。其一因言詮多義相故。雖一因名爲能立。多相之言名爲多言。非言多故名爲多言。玄應師云。有二説。一云。因一喩二名爲多言。非説一因名爲多言。一云。一因亦名多。詮三相義多之言故。今但依前説。言卽多名多言故(已上)今疏主意同後義意也(云云)。 ᅟᅟ以此文可證意許加言之義也。 ᅟᅟ問。付因三相。且後二相可取瓶所作·空無之性耶。 ᅟᅟ疏云。古師解云。相者體也(至)故相非體(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初相同此。後之二相如次卽以同異二品有法爲體。故云餘二各以有法爲性。陳那不許等者。陳那難云。若取同異有法爲體。與聲體別。何名宗法。又第三相。若取異品對無空論。異品旣無。應所立因闕第三相。故云同異有法非能立故。但取彼義等者。陳那今云。取同品上所作性義爲第二相。於異品上無因之義爲第三相。故有差別。無如前過。説古今別。基説如是。玄應師破云。今詳彼説。亦未應理。且説陳那同品上因爲第二相。異品無因爲第三相。此亦與宗有法體別。還非宗法。何異古師古師卽是世親等説。豈世親等以同異有法爲因成立宗義。況如實論意未必然。不可相傳卽爲定説。所以別解。古師三相雖三體別。不取同異有法爲因。第二相取瓶上所作。第三相取空上無因。後二旣不在宗。故説三相體異。陳那質云。旣後二相不在宗依。與宗體別。何名宗法。又第三相旣稱體相。異品無性體旣是無。卽應凡所立因皆闕異品遍無一相故。我但取宗有法上一所作性有三相義説三相言。謂所作性遍宗有法。極成義別。是因初相。卽聲所作能於同品瓶等上有。是第二相(所作是生義。故瓶上有也)不取瓶上所作性也。又聲所作能於異品空等上無。是第三相。不取空上無因之義。故體是一。謂聲所作所望不同。有三義也(云云)。 ᅟᅟ纂要云。釋因三相。陳那釋云。卽取義相破。古諸師(至)然唯一分且説爲因。言遍是宗法性(云云)。 ᅟᅟ尋云。所作性因。聲上所作并瓶上所作倶爲因歟。若倶立因者。以因旣云宗法。如云宗法於同品謂有非有倶等也。瓶所作旣非聲宗法。何得宗法之名耶。又於因三相辨缺減過性之時。小相闕可有喩過。闕因同品定有性。可有喩過。故同品定有性云。卽瓶所作性故。依之理門論中。或云然此因言唯爲顯了是宗法性。或述然唯一分且説爲因(文)故知聲上所作性(乃)遍有法宗。轉同喩瓶所作上遍無空上。名因三相也。若不爾者。因後二相與宗別體。何云因相貫三更無別體耶。若依之。限聲所作者。疏文因喩之法不應分別。故總建立(文)若不含聲·瓶所作者。何云故總建立耶。依之理門論云。若爾喩言應非異喩。顯因義故。事雖實爾(文)如何。 ᅟᅟ以纂文可案之。因喩之法短册。可精義耳。 ᅟᅟ定賓疏三云。 ᅟᅟ就後二中。軌法師云。卽是二喩。且如因第二正取所作。兼取無常。第三相中。正取所無之所作。兼取能無之常者。良由此理門文云。若爾喩言應非異分。顯因義故。論卽答云。事雖實爾。是故法師作如是釋。今詳法師錯解論文。論文意者。因第二相於同品中定有所作。其第三相於異品中遍無所作。及其兩喩。同喩之中。所喩卽是所作無常。能喩卽是聲上所作。合此三門以爲喩義。異喩旣以常非所作以爲能離。并聲所作是其所離。還以三門以三門以爲異喩。是故應知。因後二相但是兩喩各少分義。所以論云。事雖實爾。此謂實爾少分體同。非謂二相卽兩喩之全分也(云云)。 ᅟᅟ以此釋可難證文也。 ᅟᅟ略纂二云。 ᅟᅟ故今解云。相者義相。第二相因但取瓶等一分所作。第三相因但取空等一分非所作。不取二因所依之體爲後二相。故無前過(云云)。 ᅟᅟ問。遍是宗法性。若望能別宗者。有何過耶。進云。有兩倶不成失(云云)付之。若立聲無常之時。誠可有此過。若立聲常之時。豈有此過耶。常住者是所作性故也。如何。 ᅟᅟ疏云。此共許因唯得遍是(至)不欲成宗有法故(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言因犯兩倶不成者。意云。遍是宗法性者。有法宗非法宗也。若法宗者。因犯兩倶不成。立敵兩倶不許所作性因於無常上有故(云云)。 ᅟᅟ先徳云。疏文就一相義説。卽古師之義也(云云)(如別紙抄之)。 ᅟᅟ問。聲無常之量。可有如是成立於有法之義耶。兩方。若有者。違斷文。若依之無者。疏釋云。如是資益有法義成(文)如何。 ᅟᅟ問。若以遍能別宗名遍是宗法性者。可有兩倶所依不成失耶。進云。有他隨一所依不成失(云云)付之。立敵共不許所作因爲無常宗。可有兩倶所依不成失。何云隨一耶。 ᅟᅟ疏云。 ᅟᅟ理門頌云。有法非成於有法(至)有法之法。非法法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凡所立因皆有似隨一所依不成者。謂所依不成中有兩倶隨一。宗中之法一許一不許。其不許者。因無依故。非實隨一。故置似言。以實隨一據有法故(云云)。 ᅟᅟ准此可有或本不同也。 ᅟᅟ今案。約不相離性能別法宗。説立許敵不許之故。有隨一所依不成。次義約極成能別。明兩倶所依不成歟。 ᅟᅟ疏云。有法之上所有(至)則因體是(云云)。 ᅟᅟ又云。宗中所陳後能(至)非別後故(云云)。 ᅟᅟ准此等文。以不相離性之能別爲宗法也。不相離性能別宗。在極成能別故也。又又可案之。 ᅟᅟ第九帖口表紙裏。 ᅟᅟ略纂上卷奧云。 ᅟᅟ此纂中云。同同喩者同異喩也。現現者現量也。智周師等此中亦有如是文皆准此知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九(終) (寛文十三年癸丑三月朔日。以原本一校了。二月念九日三月初一日書寫)。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第十帖) ᅟᅟ問。理門論中。不以有法成法(文)爾者有何過耶。進云。及有法成法。亦犯兩倶不成及相違過(乃至)亦犯相符(文)付之。火下有熱觸有火故。如餘火。因具同品定有性。旣非闕後二相。何有相違過耶。又理門論中不立相符極成失。何云如是耶。 ᅟᅟ纂云。理門論云。有法不成於有法(至)故亦不得以有法成有法等(云云)。 ᅟᅟ記云。言若以有法成有法至相符過者。意云。若有法爲因成有法及法。因皆有兩倶所依不成過。立敵倶不許此因有所依故。以將有法爲因。更無有法故。亦如立聲爲有。以是聲故因有相符過。如下說(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 ᅟᅟ第二過者。文云。又於此中非欲成立火觸有性。共知有故。謂烟下有火。火中有熱。是人共知。若更成立。犯相符過。若如我立。遠谷有火。覆火之灰於中有熱。人卽未知。故須立量。方乃無過。准此論文。先徳云。陳那不立相符宗過者。違此論文。故知謬判也(云云)。 ᅟᅟ黄雙紙云。 ᅟᅟ相違之過者。乖正理故云相違。非四相違之中相違○問。爾相違之過者。乖於正理故云相違。非四種相違之中相違云。以有法成有法。有兩倶所依不成并相違之過相符之過云。何但以有法而成法。有兩倶不成及相違之過相符之過云耶。答。理應爾云。然擧一而影餘也(云云)。 ᅟᅟ今疑云。纂以有法成法者。有兩倶不成及相違過之文。若符字誤作違字歟。依之下文相符過(云云)但陳那立相符過之事。違疏文。可見之也。 ᅟᅟ問。以法成有法之量。闕同品定有性。有有法自相相違過(云云)爾者其作法如何。薩婆多對大乘立量云。眼識所縁定是離識實色。以五境中隨一攝故。如香味等(云云)付之。五境隨一攝故之因。旣遍同喩香等。何闕第二相耶。又可言法自相相違過。又宗中能別爲因成有法云。以法成有法。五境隨一攝故因非取能別。何云爾耶。 ᅟᅟ纂云。問。若以法成有法者。何過非耶(至)闕初相過(云云)。 ᅟᅟ釋此過先徳有二傳。一云。有法自相相違。二云。法自相相違也。在別抄可見。 ᅟᅟ問。成有法爲有之量。可有正比量耶。進云。有(云云)付之。旣無同喩。何云正比量耶。況理門論中云及法此非成有法(云云)如何。 ᅟᅟ纂云。問。如立最勝無云。何名爲有法爲所立(至)先陳後説名有法法。有正不正時有四違(云云)。 ᅟᅟ黄雙紙云(不知作者)。 ᅟᅟ問。爾以法而不成有法云。何得有四相違等耶(問意云。約能違之量。而以法而爲宗。而成正因。以有法而爲宗。而所以云正因等也。本量之因奈万奈之爾成。能違之量取其而能成宗云)答。今非不許以法而成有法言。不許以與宗同體法而成有法云言。不障以餘理而成云言也(云云)。 ᅟᅟ此記得但不得將宗中有法等文意如此云也。理門論中云。法及有法約體義門説。火觸處火大種也。烟色處顯色也。倶法自性故名有法也。熱火之上作用差別也。故名法也。而以同體有法等爲宗及因之時。無所依故。有所依不成等失也。 ᅟᅟ尋云。因明門意。不得直以有法成有法有。若立有法爲無。可有此義者。如所説無性決定應有之量。豈非有法爲有之量耶。若言有立爲有方便成立義卽無妨。直成有法卽有前過者。前比量是可直成有法故。若言所説無性爲有法。決定應有爲法。此卽方便成立也。謂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無。所成立故之文。則其意了者可然矣。 ᅟᅟ又准。若望比量成立卽名爲法。瑜伽談其法體名自性差別之文。瑜伽·對法所説局通自性差別。不約比量門明歟。本意所爭之文准而可知矣。 ᅟᅟ問。若以因遍能別名遍是宗法性者。有兩倶不成(云云)爾者何釋之耶。釋云。無常之上本無生故(文)付之。 ᅟᅟ疏云。又如立宗聲是無常(至)有法之法。非法法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言如立宗至本無生故者。問。此唯大乘·經部立。可倶不成。若薩婆多·正量等立。如何得有兩倶不成。彼宗皆許滅待因生。正量滅待客主兩因。有宗滅待主因生故。答。有宗滅相雖待因生。滅至現在滅。若滅時小滅滅大滅。大滅滅小滅。不由生滅方滅也。故亦無違。問。正量如何。答。今且釋。正量滅相因生方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大乘滅相居在過去。 ᅟᅟ問。付遍是宗法性。且可有遍而非宗法之義耶。釋云。無(云云)付之。以別體因成別體宗之時。雖因遍有法宗。以別異故非宗法性。彼如薩婆多立眼識非見。以四相故。如色等。四相遍眼識上。以別體故非宗法也。依之玄應·定賓等因明師。如是判。況理門論云。有法非成於有法(云云)此卽以別體有法成別體有法之時。遍而非宗法故。有所依不成等過云也。如何。 ᅟᅟ疏云。必無是遍非宗法句(至)非有體非(云云)尋云。若是正因者。大乘心可言命根實有歟。明詮云。作決定相違云。命根非實。除無爲等。非心法故。如瓶盆等(云云)。 ᅟᅟ邑記付法差別相違。頗非通途矣。 ᅟᅟ邑記云。 ᅟᅟ纂云。遍是宗法性。先云四句。或三二句。且四句云。有是(至)故遍非宗法(云云)。 ᅟᅟ定賓疏第二云。 ᅟᅟ此以四句料簡。一者是遍非宗法。軌法師云。如薩婆多云。眼識是有法。定非能見。是法總性爲宗。因云。以四相故。其四相體眼識上遍。然四相體與其眼識各自別故。非宗法性。此義理是。又如山谷是有法。決定有火。是法總性爲宗。因云。現見烟故。此中應知。若望能有火烟之義。是眞宗。因而乃取其所有火烟故。亦是遍非宗法也。而璧法師云。必無是遍非宗法句。但遍有法。若有別體。若無別體。並能成宗。義相關故。必是宗法。今詳。一言足爲褒貶。准此而論。極迷因明之軌則。彼製造都不堪用。以甚麁故也。如理門云。有法非成於有法。今彼宗中。自許眼識。已是有法。其四相體復是有法。特違陳那之聖旨。故甚不可。此義如下釋之。恐底林師多分影響璧法師義(云云)。 ᅟᅟ明燈抄二末云。今救之云。因明不許以宗有法還成有法。不障以餘有法成此有法。故理門云若烟立火。以火立觸。便成宗義一分爲因。如云彼烟下定有火。因云以現烟故。卽取宗中有法爲因。故宗義一分爲因。宗因別體。旣非宗法。四相等因不可言遍。前第一句遍非宗法。卽是第四倶非句攝(云云)。 ᅟᅟ略纂云。有釋。因有四種。於前三句加有遍非宗法謂薩婆多云。眼識非見。因云。以四相故。其四相體遍眼識上故是其遍。以體別故非宗法者。理卽不然。以四不成所不攝故。又其以四相因亦非別體。以眼識能有四相之義故。卽是倶句亦非倶非句也。別體義准何道理不得成因耶(云云)。 ᅟᅟ以此等文。可案有性有法一實因不相關預之問意耳。 ᅟᅟ斷云。有人云。若據似因説遍非宗法者。卽不定因是。其義云何。答。 ᅟᅟ問。宗法而非遍之句體。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初有宗法而非遍者○如勝論師(至)是兩倶有體一分不成(云云)。 ᅟᅟ(裏書云)。 ᅟᅟ問。疏云。餘無體兩倶一分一種不成(文)撲陽大師何釋之耶。 ᅟᅟ前記云。言餘無體一種者。卽與前有體而一種也。此兩倶過。但分有體無體。所以但爲二句。以是兩倶不分自他及其隨一。所以但以二。四種一分隨一不成者。謂有體自隨一。有體他隨一。無體自隨一。無體他隨一。卽爲四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有記云。餘無體○爲二句者非也。不見疏下文。以爲臆説。豈是可乎(云云)(私自問疏至可乎元本裏書)。 ᅟᅟ尋云。明詮導云。問。聲生論不許此因。何今云有耶(文)此難可然。何可會耶。又勤發因宗法性邊遍有法。不遍有法之邊非宗法。若爾可言宗法非遍耶。依之有人意不許此句。如何。 ᅟᅟ纂云。或立二句云。無是宗法而非遍。如立一切聲無常(至)但非遍故(云云)。 ᅟᅟ邑記云。問。本意欲明有是宗法而非遍。今此一分勤勇之因。旣於外聲不轉。便非宗法。如何此句攝耶。答。此言宗法。卽約一分内聲勤勇。言非遍者。約彼一分外聲而説。二合言之故此句攝(云云)。 ᅟᅟ理門論云。謂有説言。如前成立聲是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現見勤勇無間所發。或顯或生。故成猶豫。今所成立爲顯爲生。是故不應以如是因證無常義(云云)。 ᅟᅟ以此文可會明詮問難也。 ᅟᅟ問。於遍是宗法性作句分別。且宗法非遍句。四不成中皆有一分過。所謂兩倶一分兩倶不成有四種一分不成。餘三不成各有三種一分不成。故有十二一分不成(云云)付之。有體無體若自若他。各有四種一分不成合可言有十六個一分不成。若爾除何如此云耶。 ᅟᅟ維摩會講師論義可用之。如是論義尤多。可見疏文。 ᅟᅟ疏云。 ᅟᅟ問。理門論中。與所立法隣近均等(文)爾者言陳意許倶可名所立法耶。 ᅟᅟ疏云。言同品定有性者。顯第二相(至)應當深義(云云)。 ᅟᅟ尋云。若意許若有法自相倶名所立法者。便違所立。謂宗法謂能別之釋如何。 ᅟᅟ(如下抄之)。 ᅟᅟ問。付同品定有性。云何同品耶。 ᅟᅟ疏云。同品有二。一宗同品(至)宗之法故(云云)。 ᅟᅟ尋云。若一所作故。以因之同品名同法者。若無常一故。可名同法。何以宗同品不名法耶。 ᅟᅟ邑記云。問。瓶之無常同彼所立宗法。何不名爲同法。瓶之所作亦與因類相似。何不名同品。答。體類各別而義相似。名爲同品。聲·瓶無常。其類各別而相似故。但名同品。不可名法。聲·瓶所作總貫爲因。無別體類。不可名品。但同於法名爲同法(云云)。 ᅟᅟ今案。同品定有性者。於其同品有二。一宗同品。卽瓶上無常也。二因同品。卽瓶上所作也。若宗同品名同品之時。定有性者定有因所作性(爲言)故疏云。因之在處説宗同品。欲顯其因遍宗喩故(云云)若因同品名同品之時。定有性者定有宗無常性(爲言)故疏云。宗法隨因説因同法。顯有因處立法必隨故(云云)。 ᅟᅟ尋云。爾者兼正如何。 ᅟᅟ又云。然實同品正取因同(至)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ᅟᅟ今案。以因同品爲正同品。顯以因成宗。故云因同品正名同品。此因同品所作性有處。宗無常性定有顯也。其不以宗成因故。宗同品無常有處。定有因所作性顯不云也。 ᅟᅟ問。付宗同品。有人意。於法宗名同(云云)可許之耶。進云。不許也。付之。與所立法均等義品之文如何。 ᅟᅟ又云。且宗同品。何者名同(至)何得取法而以爲同(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有二解。一軌法師云。瓶等有法以爲同品。一璧法師云。所立無常與瓶上無常。相似義邊名爲同品。今云。若同有法全不相似等者。破軌師義。瓶有法體有可燒等。聲有法體有可聞等。二有法體全不相似。若法爲同等者。破璧師義。如文可解(云云)。 ᅟᅟ今疑云。璧法師心。宗無常名同品歟。若爾無常有法聲上有云義。敵者不許。何聲有法上義爲因之時。其因有同品定有性之義耶。仍能破意如此可云歟(尚可尋之)。 ᅟᅟ斷云。卽以瓶上無常與聲無常法法相似名爲同品(至)方可説同(云云)。 ᅟᅟ今尋云。又彼此同有此所立法之文心何。若如有破文者。不叶下文。 ᅟᅟ問。正義意如何釋宗同品之義耶。 ᅟᅟ疏云。此中義意不別取二(云)名因同品(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陳那·天主但取極成法及有法二不相離義爲宗性故。瓶與無常別二·總一旣非同品。未知同品何者是耶。同者相似義。品者類別義。除宗以外法及有法二不相離瓶上總義。名爲同品。以陳那等取法有法不相離義爲宗性故。如立無常等。謂立聲性定是無常不相離義名爲宗性。瓶等有法與無常法互不相離。與宗相似故。云如立無常瓶等無常。若准舊釋。結有法體是名同品。今云。結法有法不相離體是名同品(云云)。 ᅟᅟ尋云。若如此釋者。聲·無常不相離宗。以瓶·無常不相離性名宗同品歟。若爾所立不成過。直望能別論之。例是可爾。況與所立均等義品之文如何。依之纂云。由此故知。宗之同品卽取與宗能別法同名爲同品(文)若依之。如是者疏文難消。況理門論云。爲於所比顯宗法性故説因言。爲顯於此不相離性故説喩言。爲顯所比故説宗言(文)如何。 ᅟᅟ纂云。難云。聲及無常和合不相離。名爲同品者(至)卽取與宗能別法同。名爲同品(云云)。 ᅟᅟ今案。准雖和合名宗等文可會疏釋耳。 ᅟᅟ略纂云。有云。除宗以外一切有法倶名義品不得名同。若彼義品有所立法與宗所立法均等者。如此義品方得名同品(云云)者。理恐不然。以瓶等有法與宗有法不相似故。設雖不相似而説同者。空等異品應是同品。空·瓶與聲倶非等故。若瓶等上所有無常與聲所有無常相似。與空異者。聲上所有立論許。瓶有無常品可同。宗中能別敵不成。瓶有無常。應異品。有云。除宗以外瓶等無常爲同品者。理亦不然。立論聲無常。瓶上無常是同品。敵論許聲云常。瓶中無常應異品。又不可因依無常言同品定有性。以初相因不依宗中能別法故。有云。除宗以外有法能別雙爲同品者。理亦不然。以天主等但取極成法及有法二不相離義爲宗性故。瓶與無常別二總一。旣非同品。未知同品何者耶。同者相似義。品者類別義。除宗以外法及有法二不相離名爲同品。以陳那等取法有法不相離義爲宗性故(云云)。 ᅟᅟ尋云。瓶等上無常與聲無常相似義品名同品之義。道理可爾。何不許之耶。若爾何異正義耶。 ᅟᅟ纂云。問。言同品定有性。何法爲同品(至)依宗有法。非法故也○問。前之四釋(至)合爲同品。皆悉未可(云云)。 ᅟᅟ私云。略纂初義轉救之義。卽纂要所出第二三義也。雖以無常爲同品之義。似正義。因之所依與正義殊也。若爾其心何。 ᅟᅟ又云。問。其能立因爲依瓶等有法之上名定有性(至)故得爲因依(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又云。問。若無常同品定有所作(至)因生始滅故不有違○二解無常。後解爲勝(云云)。 ᅟᅟ私云。此依宗同品之義論之。然異正義者。言因依之義殊之故也。可案之。 ᅟᅟ問。付因三相。可言同品遍有性耶。答。不爾。付之。若因不遍同品者。可有能立不成失。況初後二相倶有遍字。是何不爾耶。 ᅟᅟ疏云。問。何故此因於宗·異品皆説遍字(至)遮不盡故不定等起○同喩本順成宗(至)宗·異品中皆説遍也(云云)。 ᅟᅟ略纂云。問。何故異無説遍。同有言定耶。答。順成立同有。但有卽順成。止濫立異無。非遍濫不止。問。若第二相非要遍有成正因者。何故因之云初相要遍方。是若一分有則是一分不成攝耶。答。初相是主要遍方。豈第二助成少有亦正(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豈由喩遍能順所立方成宗者。九句之中第八句云。二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如勝論立。内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喩如電瓶。此無常宗空爲異喩。勤勇之因於同品瓶等上有。電等上無。異品空中一向非有。旣勤勇因於其同喩電等上無。非是遍。能順所立之因。豈同喩中有一分能立不成過旣是正因故。同品上獨説定言。不説遍字(云云)。 ᅟᅟ又云。問。第八句中。電瓶爲同喩。勤發之因於電不遍。猶成正者。第二句中。瓶空爲同喩。所作之因於空不遍。若亦成正耶。答。若作是作法者。卽第八句所收。非是第二句。故不可致疑也(云云)。 ᅟᅟ九句者。 ᅟᅟ宗法於同品。謂有·非有·倶。 於異品各三。有·非有·及二 ᅟᅟ九句宗者。 ᅟᅟ常·無常·勤勇。恒·住·堅牢性。非勤·遷·不變由所量等九。基·測·賓云。一恒。二住謂常住。三堅牢性。此三皆是常名差別。爲成巧詞故綺其文也。曉云。第二句三宗者。一恒住。二堅。三牢性。此三並是聲常之宗(云云)。 ᅟᅟ定賓疏云。前頌第一句三宗者。一常。二無常。三勤勇。第二句三宗者。一恒。二住謂常住。三堅牢。此三皆是常名差別。爲成巧詞故綺其文也。第三句三宗者。一非勤。二遷。是無常之異名。三不變。是常住之異名也(云云)。 ᅟᅟ第七句非勤宗者常宗歟。依之明詮導云。非勤者常宗也。然疏意不爾歟。故疏云。恒·住·堅牢·及不變。此四皆常義(云云)若非勤是常之異名者。何不云之耶。可思之。 ᅟᅟ先徳有諍。如九句義。勘文可見。 ᅟᅟ所量·作·無常。作性·聞·勇發 無常·勇·無觸。依常性等九 ᅟᅟ問。九句中第三句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如勝論師立聲。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喩如瓶等○(云云)(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也)。 ᅟᅟ又云。後三句者。一同品有非有。異品有。如聲論師立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喩若虚空(云云)(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不定也)。 ᅟᅟ尋云。此兩句似能所違。若爾第七句疏下文云。聲生對聲顯也(云云)依之明詮釋今疏文云。此聲生論對聲顯論(云云)若如此文。可云對勝論師歟。豈不相違耶。 ᅟᅟ明詮導云。今云。下卷疏文爲盡理説。此因唯有兩倶不成。無不定過。何者。以有法上共許之義爲因。今此立敵兩倶不許聲上有無常義。是故此因非宗因也。兩倶不成之因。立敵不許有法上有。不定之因。立敵倶許有法上有。是故不並有也。問。若爾何故論中説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不定耶。答。爲示作法且擧之。可以理實言但有兩倶不成也(云云)。 ᅟᅟ問。付九句因。且同品有異品非有句。可攝相違決定耶。進云。第二句正因也(云云)付之。 ᅟᅟ明燈抄云。問。第二正因相違決定倶具三相。何故九中不説違決。答。有二説。一玄應師云。相違決定二八句攝。具三相故。二云。相違決定其過最重。故入隨一不成過攝。且依此義。略而不説。問。若相違決在二八攝。如何二八名正因耶。答。玄應師云。但説正因並是二八。不言二八唯是正因。今疏主意不入二八量。故九句不攝過盡。問。第二説中。若相違決隨一過攝。其所聞因立敵共許。云何名爲隨一不成過攝。隨一不成旣闕初相。所聞性因豈三相耶。答。相違決定雖具三相。而似非眞。不能令生他決智故。旣言非眞。故説闕相。亦無有妨。問。若爾不定是疑。不成卽決。疑·決旣別。云何相攝。答。若二別因雖具三相。各自決定成相違宗。令敵證智不隨一定。名相違決(云云)。 ᅟᅟ又云。淨眼疏云。問。第二第八是正因收。且如不成因。亦於同有異無應是正因耶。答。因遍宗法方論九句。旣不成因。何用同有異無之相。故非第二第八所收。問。相違決定及法差別相違因等。亦是第二第八所收。應是正因耶。答。正因必是第二第八所收。不得第二第八皆正因攝。約此義説亦不相違(云云)。 ᅟᅟ玄應·淨眼其心同也。 ᅟᅟ疏下文云。攝餘不盡(云云)准此可云不攝違決也。依之。 ᅟᅟ問。第八句可有不定過耶。若有。何正因耶。若無。作法云。若如瓶等。勤發故。聲是無常若如擇滅無爲。勤發故。聲是常耶。 ᅟᅟ又云。問。第八句因中。内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猶如瓶等。因中可有不定過。有勤勇無間所發。而是常住。擇滅無爲此卽正因有不定過。爲。如瓶等。勤勇無間所發聲。是無常。爲如涅槃。勤勇無間所發性故。聲是常耶。又作法自相相違量云。内聲應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如涅槃。答。軌師云。梵本理門釋論解云。聲從勤勇無間所發性者。約近因等起。其擇滅涅槃。遠因所顯。謂由散心求發入方便。或隔無量心始顯涅槃。故非勤勇所發。賓云。勤發但是斷煩惱用。而涅槃理。勤發亦有。不發亦有。是故不關勤發之事。亦勿浪稱涅槃勤發。是故不得作不定過。曉云。所發者發勤義。以常住法無發勤故。非是勤勇無間所發。問。若爾加行無間生正體智。正智無間斷惑。斷惑無間得無爲故。豈非是勤勇無間所發。答。大乘宗中。自許涅槃垢淨無常。位轉變故。以成唯識論第八卷説。卽基疏云。約詮爲論。圓成涅槃亦名無常。卽垢淨無常也。由此前云相違量中喩有所立不成之過。故第八因無不定相違等過(云云)。 ᅟᅟ此因亦有一分能立不成之事。 ᅟᅟ又云。問。内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同喩如電。異喩如虚空。此勤發因。於瓶等有。於電等無。以空爲異品。於彼非有。此卽第八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眞因也。此勤發因於電非有。同喩之中有一分能立不成過。旣有此過。應非正因。答。由此義故。但同品定有。不言遍有。若言遍有。此因不遍於電等上。應有一分能立不成。旣言定有。故無此過。如美好珍菓雖有少疵。卽稱爲上味而不捨之。此因亦爾。同喩別體。卽有兩物。一物能助能立之因得成其宗。一物有過雖不助因。而不爲過。若引一物爲同喩中有一分過。此必爲過。若一分不成能立因者。是一分能立不成過。若一分不成所立宗者。是一分所立不成過。問。因第二相於同喩上一分非有而成正者。因初相中於有法上一分非有。亦應成正。卽不應有一分所立依不成之過。答。初相主。分無成過。其第二相是助非主。雖無一分而得成正。約第八句説遍定義。意在此也。此義玄妙。學者應思(云云)。 ᅟᅟ問。於九句因如何判正因相違因耶。 ᅟᅟ疏云。言是因者。此之二句(至)法自相相違因故(云云)。 ᅟᅟ尋云。二八四六能違所違卽法自相相違因也。若爾如何上文出立者云。 ᅟᅟ上文云。二同品有異品非有(至)喩如瓶等○空爲異品○(第二句也)。 ᅟᅟ中三句者。一同品非有異品有(至)喩若虚空○瓶爲異喩○(第四句也)。 ᅟᅟ三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至)喩若虚空○以電瓶等爲異品○(第六句也)。 ᅟᅟ後三句者○二同品有非有異品有(至)喩若電瓶○空爲異喩○(第八句也云云)。 ᅟᅟ二八句以勝論師爲立者。四六句以聲論爲立者。若爾聲·勝相對之義尤以分明也。 ᅟᅟ問。第八句正因者。有人付比量相違過云。第八句非正因攝。同品倶故。如七九句(云云)如何可遮之耶。 ᅟᅟ疏云。問。第八句因若正因攝(至)他智不決定故(云云)。 ᅟᅟ今此二釋如何可得心耶。 ᅟᅟ明燈抄云。一云。相違決定雖具三相。是疑因故。二八不攝。或決定相違不具三相他智不決故者。由此有云。相違決定過者。隨一不成攝。故理門論。九句因中不攝違決。如前已解(云云)。 ᅟᅟ今案。依抄意者。相違決定無九句者。初釋心也。若後釋云不具三相者。隨一不成攝云也。卽以抄上文可案之。尤珍之義也。 ᅟᅟ邑記云。疏或決定相違不具三相者。三相本生他智。他智不決故。雖有三不名三相。故言不具。或如勝論所作性因。聲顯不許於聲上有。但闕初相(云云)。 ᅟᅟ先記云。此有決定相違等者。今助一釋。亦違自教。理門論中。 ᅟᅟ九句義私記下云。 ᅟᅟ問。九句中相違決定不攝云。西明疏有三釋何。答。測法師理門疏云。其過最重故今不説(云云)問。此文意何。答。約六不定。共等五不定其過輕。第六相違決定其過重所以。今九句門過輕共等不定説所以。第六相違決定過重故。不攝九句中爲言也。問。相違決定過重云意何。答。問。疏次文云。入隨一不成攝之意何。答。相違決定過重故。入隨一不成攝爲言也。問。何故隨一不成攝。其過可重耶。答。三相之中。初相闕過爲重所以。共等五不定爲因初。初相不闕故其過輕。第六相違決定。雖具言義三相。而闕智三相。故隨闕初相。所以初相過隨一不成攝爲言。第六相違決定其過重。故入隨一不成攝爲言也(云云)。 ᅟᅟ理門疏(西明)上云。 ᅟᅟ如理門論抄第三帖可見之。 ᅟᅟ説爲正故。若外道立九句。旣是陳那所立。豈可外道亦同許耶。若不自許。因何須言九句因中具三相耶。若言他前依九句難故。今故簡者。卽彼量中亦復不唯相違決定。宗中亦有自別所成等過。故知前量隨内外立皆宗有過。言不具三相他智不決故者。問。三相之中闕何相耶。答。雖立論者具顯三相。敵於三相皆智猶豫。三總闕也。又敵者智於三相上智皆不決。亦得名爲三相智倶不決。又相二種。一義二智。初闕義相。後闕智相(云云)。 ᅟᅟ仁徳云。雖具三相。而云三相之他決定知(云云)不生故。云不具三相也(云云)。 ᅟᅟ今付破文。尋云。若爾違比量相違前邪後正之釋耶。 ᅟᅟ九句義私記(泉球大徳)。 ᅟᅟ問。爾比量相違前邪後正者。所違前量邪。能違後量正云事定。是云時。第八句正因攝之量邪。第八句正因非攝之量正可云。答。道理可云爾是。今此第八句正因攝之量付比量相違。是似比量相違。故如例不可云前邪後正(云云)。 ᅟᅟ明詮引備云。前不作比量而立宗云。第八句因是正因攝也。爾時敵者發比量智云。第八句非正因攝。同品倶故。如第七九。旣前宗違後比量因故。云比量相違也(云云)。 ᅟᅟ尋云。有人於第八句作相違決定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若二八因是正因者。第二正因應有決定相違之過。量云。聲應是常。兩倶極成無常所不攝故。猶如虚空。旣有此過。如何二八名正因耶。答。此是似破。此因非但違害他宗。亦害自宗。故非眞破。卽立量云。聲應無常兩倶極成常所不攝故。譬如瓶等(云云)。 ᅟᅟ二八爲正因之事。 ᅟᅟ纂云。問。何以得知(至)於同有○皆不定(至)而爲正○故作頌云。二八爲(至)應當知(云云)。 ᅟᅟ九句無違決之事。 ᅟᅟ又云。然此九句狹於天主。闕無相違決定過也(云云)。 ᅟᅟ九句義私記異説可見之。 ᅟᅟ問。九句中第四句以龜毛等可爲異品耶。 ᅟᅟ又云。又復唯依有體法説(至)亦是同非有異有非有也(云云)可見纂抄釋。 ᅟᅟ明燈抄云。問。陳那·天主。兔角等無皆入異品。卽第四句亦同非有異有非有。第六句無有差別。唯應八句。何立九句耶。答。夫九句者。唯依有體而作九句。若依無體。四六無別等(文)。 ᅟᅟ問。付同品及定有性相對四句分別。且同品非定有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同品非定有(至)第五句者不共不定(云云)。 ᅟᅟ尋云。後三句有同品非定有之義。何不取之。依之淄州取釋。 ᅟᅟ纂要云。一者是同品而非定有性。卽中三句。同品皆言遍非有故(至)彼旣是正。故不言遍(云云)。 ᅟᅟ略纂云。有是同品非定有者。此有兩解。一云。於同品中。因通非有。名是同品非定有。謂九句因内中三句。二云。於同品中因少分有。亦是同品非定有。謂九因内後三亦是。然能兩解中。兩句相違因攝。三句不定因收。故文不得唯據同品也。問。第八句旣是正因。如何第二解云後三亦是同品非定有耶。答。因明文云同品定有。自有兩義。一云。因於同品遍。故言定有。二云。因於同品少有。亦得名爲定有。旣對少有。第二解云同品非。定有亦攝後三句也(云云)。 ᅟᅟ尋云。何以第八句爲同品非定有體。若爾勤勇無間所發性因。可闕第二相歟。依之疏中不出之。如何。 ᅟᅟ問。定有非同品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定有非同品(至)第九句者倶品一分轉(云云)。 ᅟᅟ略纂心同之。 ᅟᅟ纂云。二是定有非同品者(至)若取全有卽第一。 ᅟᅟ問。非同品亦非定有句體可取二八句耶。答。爾也。付之。旣同品有或同品有非句也。何非同品亦非定有耶。 ᅟᅟ疏云。有非同品亦非定有(至)二八正因。第五不定(云云)。 ᅟᅟ明詮云。且第二句所作性因。於異喩虚空上非定有。故云非同品非定有也。五八准知(云云)。 ᅟᅟ纂要裏書云。 ᅟᅟ言非同品非定有性者。問。且第二句是正因。何非同品非定有耶。答。所作性因於異喩虚空上非定有。故云非定有也。第八句亦爾也。由第五句因同喩上非有故(云云)。 ᅟᅟ問。同品定有性相對四句分別。爾者非同品亦非定有句體。可有少分正因之義耶。進云。不取(云云)付之。二八句旣爲其體。何無正因之義。況第三同品亦定有句。旣有少分正因之義。如何。 ᅟᅟ疏云。此初三句内。唯第三(至)故説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言第三句少分正因者。卽此作四句料簡唯三句中攝第二第八。故言第三少分。又更一解。卽此第三句中對有過句亦名少分。問。此第四句中亦少分正因。何故獨言第三句耶。答。其第四句雖有少分正因。今言正因者。唯約第二相爲論。是以不取第四中正因者。第三相攝也(云云)。 ᅟᅟ問。理門論中釋異品喩云。非與同品相違或異(云云)能破意何。 ᅟᅟ(裏云)。 ᅟᅟ仁平元年維摩會惠珍爲之)。 ᅟᅟ問。於同品定有性有四句不同之中。一句少分正因也。少分及餘邪因也(云云)何一句中邪正不同耶。次四句者何等耶(私此三行寫本裏)。 ᅟᅟ理門論云。若所立無。説名異品(至)若別異者。應無有因(云云)。 ᅟᅟ疏云。古因明云。與其同品相違或異。説名異品。如立善宗(至)無所立處則名異品(云云)第十帖口表紙裏。 ᅟᅟ普賢經玄賛上云(守朝)初資糧位。於分別倶生二障現行。雖有漸伏之義。而未全伏(文)。 ᅟᅟ又云。摩訶摩耶經云。佛涅槃後。摩訶迦葉共阿難結集法藏。悉事畢已。迦葉於狼迹山入滅盡定。我亦當得果證(文)。 ᅟᅟ第十帖奧。 ᅟᅟ祕釋四云。祕□□通治非別治故者。第六見道通治一切見道煩惱。不□無明故。第六無共無明(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終)。 (寛文十三年癸丑暮春初五日。以原本校正已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一(十一帖) ᅟᅟ問。付異品遍無性相對四句分別。且異品非遍無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異品非遍無。謂宗異品(至)餘六句是(等文。纂要同之)。 ᅟᅟ略纂云。有是異品非遍無者。此有兩解。一云。謂初中後三因中。各取初句。此三兩不定一相違。文標遍無也。二云。三三句中。加各取後三句(等文。後釋同疏云)。 ᅟᅟ尋云。初解意何除三四九耶。 ᅟᅟ問。異品遍無句可取第五句耶。 ᅟᅟ疏云。有異品亦遍無。謂宗異品(至)第五不定(文。略纂同之)。 ᅟᅟ纂云。三亦異品亦遍無○異品遍無性也(云云)。 ᅟᅟ尋云。如疏亦取第五句。具第三相故。如何。 ᅟᅟ問。於此四句。如何分別眞似因耶。 ᅟᅟ疏云。如上所説(至)故説異品遍無性也(云云)。 ᅟᅟ周先記云。當句之中雖無者。今此正明異喩。同喩亦他也(云云)。 ᅟᅟ尋云。第四句亦有二八正因。何不取之耶。 ᅟᅟ問。付同品定有性。且與宗同而非因同。可名同喩耶。 ᅟᅟ纂云。問。同品但與因同(至)無能立故(云云)。 ᅟᅟ此釋可祕之。千金莫傳。 ᅟᅟ(裏書)。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纂下文云。又正明喩。喩具二立方名正喩。若唯明因第二者。豈唯一立卽爲正喩(文)。 ᅟᅟ問。付於因三相分別四句。且遍是宗法性非同品定有性句體何物耶。釋云。九句中<中三句及第七九二句(云云)就之。第七句者。聲生論師對聲顯論師。立聲非勤發。無常性故也。立敵倶不許無常性因於聲有法有。何具遍是宗法性耶。依之疏主餘處釋云。此因雖是兩倶全分兩倶不成。今取不定故無有過(云云)如何。 ᅟᅟ纂云。又復以因望宗·同喩(至)中三句是(云云)。 ᅟᅟ又云。以因望宗及異法喩(至)卽三三句中各除中句(云云)。 ᅟᅟ九句義私記云。第七句令具遍是宗法性義。有二傳一如第三句立敵改立。今此句勝論爲敵者時。無常性故因。見敵者勝論遍有法(云云)二謂不改敵者有初相。何者。此因遍響一分所故也(云云)。 ᅟᅟ可見上文。 ᅟᅟ有九句義私記下云。 ᅟᅟ問。爾雖有兩倶不成。今取不定者。何纂文初相與第三相相對作四句之中。或是遍是宗法性而非異品遍無性。謂三三句中各除中句(云云)以此見無兩倶不成可言有不定。今如疏文。有兩倶不成無不定(云云)何可言。答云。云不同也。有云。約聲生論師。有一分聲全分聲。若全分人爲立敵時。有兩倶不成。若一分聲爲立敵時。有不定無兩倶不成也。疏與纂約一一邊云爾耳(云云)有云。今第七句非聲生·聲顯相對。若云爾之時。有兩倶不成。不定成似過。今此句聲生論師對勝論立。所以無常性故因。見敵者遍有法。故有遍是宗法性義。故不定眞過也。問。若爾有隨一不成。何云不定。答。彼隨一不成與不定有相雙義。故疏云。若有後三不成。可有不定及相違(云云)問。若此句聲生論對勝論立。所以無兩倶不成者。何疏中卷云。聲生對聲顯立(云云)答。彼中卷言聲生對聲顯。説同分異全不定處。所以次下文云。此因是兩倶全分兩倶不成等(云云)今上卷説第七句之處。言聲生論立。不明敵者。所以以此不定爲九句中第七句時。可言聲生對勝論也。問。上卷説九句處。明不言對勝論。以何知今此句聲生對勝論立。答。今第七句。第三句能違。以此知聲生對勝論立也。問。何故第七句。第三句能違故。言聲生對勝論。答。思而難悟可聞口決。妄不可傳説(此順文義耳)有云。有法聲所有能詮嚮音。然則立敵共許有法一分嚮音無常所以無常性故因。見立敵遍有法。所以無兩倶不成有不定言也。問。以何知有法聲處有嚮音耶。答。邑記云。響音入宗理亦無過(云云)。 ᅟᅟ法隆寺長賢律師云。聲論信聲無常之後。以爲第七句(云云)(本文如別紙)。 ᅟᅟ此祕決也。可案之。 ᅟᅟ問。同品定有性非遍是宗法性句何物耶。 ᅟᅟ纂云。二有同品定有而非(至)以許聲等有質礙故(云云)。 ᅟᅟ尋云。旣無初相。何爲九句耶。理門論云。宗法於同品故也。若無初相。何得宗法之名耶。況初相第三相相對。四句之中異品遍無性而非遍是宗法性者。約九句門闕(云云)例是可爾耶。 ᅟᅟ又云。有是異品遍無性而非(至)而於宗不有(云云)。 ᅟᅟ私云。九句中第九句。佛弟子取之。可爲此句云歟。不云九句所攝。若爾依此文可案。且如九句第二之因等祕釋矣。 ᅟᅟ闕減過性義。如第三帖抄之。 ᅟᅟ問。可有但闕減過性非三十三過所攝之義耶。 ᅟᅟ疏云。無體闕者○如是合有三個四句(至)非餘過攝(云云)。 ᅟᅟ尋云。闕減是總過相也。豈無別三十三過耶。 ᅟᅟ明燈抄云。但名闕過非餘過攝者。三十三過所不例故。名爲不攝。非不相從。彼過所攝。故次文云。唯闕初相四不成攝(云云)。 ᅟᅟ八能立私記云。 ᅟᅟ問。付有體闕有二種。且義少闕之時。可有不定相違過耶。進云。無(云云)付之。旣約因三相判闕減之義。闕後二相之邊。無相違過等耶。況少相闕不定相違等過(云云)例是可爾耶。 ᅟᅟ疏云。有體闕者復有二種。一者以因三相(至)義少名闕○(云云)。 ᅟᅟ少相闕者○隨應唯有不成不定(至)陳爲能立○隨應各有因四不成(至)異喩倶不遣(云云)。 ᅟᅟ今案。此義極難知。但試會云。因三相合爲因之時。名小相闕。旣倶名因。故有因十四過也。若初相爲因之時。餘二相卽二喩也。故闕初相有四不成。闕後二相有倶不成倶不遣過也。後二相不爲因之故。無不定相違也。理門論云。雖一切分顯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説爲因(文)依初二句明少相闕。依後二句明義少闕歟。雖有諸徳義。未探意趣。追可案之。 ᅟᅟ問。正因必具三相歟。 ᅟᅟ疏云。問。此之三相爲具方成(至)故異體無亦具三相(云云)。 ᅟᅟ尋云。設以無義因成無義宗。何異法必有依體哉。又此文心何。 ᅟᅟ邑記云。疏此説有體成有體宗者。謂此説言同喩必須依體者。此據成有體宗也。若成無體宗。同喩不須有體。如大乘對薩婆多。云過去未來非實有。非現常故。如虚空等是也(云云)。 ᅟᅟ纂云。有問云。若是正因要具三相耶(至)出此量非。如唯識抄(云云)。 ᅟᅟ尋云。縁生故之因。何具三相。依之淄州餘處。此因付法自相相違過。如何云誰言此因不具三相耶。 ᅟᅟ同抄云。言誰言此因不具三相(至)遍無之相者。問。此量正不。答。准下不正。若爾何故今言具三相耶。答。且抑他爲難。然非卽正也。卽指如唯識抄辨過也(云云)文字甚惡。可見。 ᅟᅟ問。九句因可攝後三相違過耶。 ᅟᅟ疏云。問。理門論料簡九句云。於同有及二(至)由此餘過不攝之盡(云云)。 ᅟᅟ前記云。此答意云。因親成宗。若有初相卽能順成。無卽不爾。理門論意説親成宗者故。不定中但説於五。有初相故。四種不成旣闕初相。所以不説。決定相違三相皆闕。故亦不説。問。此五不定不能成宗。與四不成而有何異卽説之也。答。由餘相過不相順成宗。非初相失故。不爲例。同異喩因後二相望成宗陳。故標順違。不具而顯。順卽正因。違卽四相違相違者後二相故過也。言同異成宗疎遠故但標其順違者。疎違爲隔因故。順者雖多正因。略説二八。違者雖有四相違。略説有一法自相相違(云云)。明燈抄似此記耳。 ᅟᅟ邑記云。疏以因親成於宗等者。謂三相中。因是初相能親成宗。與宗相順。四不成因不能成宗。與宗相違故。此九句於初相中但取相順故。無四不成也。同異二喩後之二相成宗疎遠。因於二喩同有異無名順。同無異有名違。於九句之中。二八正因順。餘並有違。雖不定相違皆二相過。今於九句但擧順違。以例餘過。故攝不盡(云云)。 ᅟᅟ平備大徳云。以因親成等者。不説四不成之所以也。同異成宗等者。不説後三相違之所以也(云云)。 ᅟᅟ願曉大徳義骨。委細沙汰。可見之。 ᅟᅟ纂云。問。彼九句中。何故無此餘三相違。答。誰言不攝餘三相違(至)言陳意許故有四種(云云)。 ᅟᅟ尋云。及非勤勇者。第七句宗歟。若爾彼不定因也。何爲法自相相違耶。若爲不定相違者。豈二過並耶。 ᅟᅟ私云。於此文。或云第七句。或云第六。是因明師之諍也。依之東大寺貞勝。大安寺令扆。專寺平源等。各勘文如下抄。卽以之可難不定相違不並之義也。 ᅟᅟ及非勤勇文勘文。 ᅟᅟ勘申。 ᅟᅟ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中。又彼九句等事。 ᅟᅟ淄州大雲寺沙門惠沼集。 ᅟᅟ文若云九句具攝四違。如何説言如法成法。不言成有法。又彼九因望於當及非勤勇。此但違法。如何攝四(云云)如理記云。若云至如何攝四者。此有二問。一云。若云九句具攝四違者。如何説言但由法故成其宗法。不言成有法。二云。九句望常宗非勤勇宗。但違法自相。如何具攝四耶(云云)今件記文旣言九句望常宗非勤勇宗。但違法自相。明知常宗者。四六二句常宗也。及非勤勇者。第七句非勤勇宗也。又疏云。且九宗中。五常。初三一中三句皆·後二句一。二無常。初後三皆中一勤。初三後一。一非勤勇。後三初一。總爲四類(云云)旣總九句以爲四類。一非勤者是卽第七句宗也。今記云。疏文以爲證據。明知及非勤勇者旣是第七句。專非第六常攝。今就中。及非勤勇之文。若第六句常宗者。有多過失。一者初後二問無差別過。何者。初若云九句具攝四違等者。擧四六兩宗爲問。又彼九因望違於常等者。擧前二違宗及第七宗合三宗爲問。此卽初後問之差別也。若設非第七非勤勇宗爲第六句宗者。初後二問旣無差別。二者不知似相違過。何者。九句中。非唯四六二為相違。勤與非勤兩宗相違爲法自相相違之過。但四六相違闕後二相。正相違也。第七相違不闕後二相。似相違也。而或有於此不悟所由。及非勤勇者。亦第六常宗。非第七句非勤宗。若勤與非勤兩宗相違不爲法自相相違。更何違乎。但論云翻此名相違者。此於正相違言也。不取似相違也。若似相違不爲相違。卽違(地)纂要云然法師意。據不定不離與作決定。非據不定復作決定之文(天)。此文意具見唯識比量中。恐繁且止。若細尋其理。有衆多過失。今則取最要以顯其二過。仍以勘申。 ᅟᅟ延長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傳燈大法師令扆(大安寺)。 ᅟᅟ勘申。 ᅟᅟ纂要云又彼九句望違於常及非勤勇。此但違法。如何攝四之文中。非勤勇宗諍之事。 ᅟᅟ先述九句宗。後辨非勤勇宗。 ᅟᅟ先述九句宗者。理門論云。常·無常·勤勇·恒·住·堅牢性·非勤·遷·不變(云云)言常者第一句宗也。無常者第二句宗也。勤勇者第三句宗也。恒者第四句宗也。住者第五句宗也。堅牢者第六句宗也。非勤者第七句宗也。遷者第八句宗也。不變者第九句宗也。疏此九句宗分四類云。九宗中五常。初三初一中三句皆·後三後一。二無常。初後中一。一勤。初三後一。一非勤。後三初一。總爲四類(云云)言四類者。一常類。二無常類。三勤勇類。四非勤勇類也。言常類者。第一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第七句宗也。無常類者。第二句·第八句宗也。勤勇類者。第三句宗也。非勤勇類者。第七句宗也。後辨非勤勇宗。纂要説九句攝四種相違。有數問答。故彼九句中。何故無此餘三相違。答。誰言不攝餘三相違(云云)問意云。何故此中唯有法自相相違。無餘法差別等三相違耶言也。答意云。九句攝後三相違。誰言不攝言也。次准文如是。立聲爲常。所作勤勇二法爲因。唯法自相。豈名爲餘(云云)此文意云。立聲常宗所作勤勇二法爲因時。唯有法自相相違。何可云攝後三相違之言也。言准文如是者。准論文如是言也。次文云。若不收四。次下攝頌何故云邪證法有法自相或差別。此成相違因。長行旣無別解。總攝於上。故知九因亦有攝四(云云)此卽纂師依理門論攝上頌文。顯九句攝後三相違也。次文云。若云九句具攝四違。如何説言如法成法。不言成有法。又彼九因望違於常及非勤勇。此但違法。如何攝四(云云)此文有二問。卽言若云九句具攝四違。如何説言如法成法。不言成有法者。初問也。又彼九句因望於常及非勤勇。此但違法。如何攝四者。後問也。初問意云。若云九句具攝四違者。如何理門論言以因法成宗法。不言成有法。旣不言成有法。以之見之。唯可攝法自相相違。如何言具攝四相違耶言也。但明後問意。今有此諍。所以先徳傳後問意云。此問文中。言常者第四句宗也。非勤勇者第六句宗也。何重不言常常。而言非勤勇也。今尋見纂文。先徳所傳恐違論疏等。何者。論旣説第六句宗云堅牢性(云云)卽疏説云恒·住·堅牢性·及不變。此四皆常義(云云)又疏第六句宗攝常類。不攝非勤勇類。又論及疏出第六句本作法云。聲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同喩如虚空。異喩如電瓶。旣論及疏并立量門。皆第六句宗不言非勤勇。而何云非勤勇者第六句常宗耶。若云第六句者。違論及疏過。又寔非勤之名雖擧常無常。而聲非勤者□無常義。故定賓疏及明燈抄云。非勤與遷者。是無常之異名(云云)旣唐·和師倶云非勤者是無常之異名。而何可云非勤勇者常義耶。纂上問答中。具顯四六句唯法自相相違畢。何後此重顯四六句唯法自相相違耶。若爾上下文同説四六句唯法自相相違之由者。後問無用。所以今者可言常者九句中諸常宗也。非勤勇者第七句宗也。故問意云。九句中所有諸常宗皆唯違無常法自相。非勤勇宗唯違勤勇法自相。何攝後三相違言也。旣論説第七句宗云非勤也。又疏此句宗攝非勤勇類。又疏本作法云。聲非勤勇所發性。無常性。同喩如虚空。異喩如瓶等(云云)取以非勤勇者是言第七句宗時。順論疏等無過也。但上問答就四六句唯法自相相違而起也。後問就諸常宗及第七句唯法自相相違而起也。上問答唯就二因而起故狹。後問擧九句而燈故寛也。卽四六句法自相相違是正法自相相違也。第七句等法自相相違是似法自相相違也。今纂御意就正依似爲顯實義假問而已。加以如理記成此後問意云。九句望常宗非勤勇宗。但違法自相。如何具攝四耶(云云)若非勤勇是常宗者。記文豈可言常宗非勤勇宗耶。以知非勤勇者是第七句宗也。然今非勤勇是第六句常宗者。先徳所傳也。旣受此傳。豈乖師説耶。以前勘文注進如件。 ᅟᅟ延長四年四月七日。東大寺傳燈大法師位平昇。 ᅟᅟ勘申。 ᅟᅟ纂要望違於常及非勤勇文事。 ᅟᅟ纂要説法自相等四相違攝九句中所以云。問。彼九句中。何故無此餘三相違。答。誰言不攝餘三相違。准文如是。立聲爲常。所作勤勇二法爲因。唯法自相。豈名爲餘。若不明四。次下攝頌何故云邪證法有法自性或差別。此成相違因。長行更無別解。總於上。故知九句亦具攝四。若云九句具攝四違。如何説言如法成法。不言成有法。又彼九因望違於常及非勇勤。但此違法。如何攝四(云云次下文廣故不載也)於九句因中。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五句因是不定因也。第二·第八句是正因也。第四·第六句因是四種相違中法自相相違也。凡相違因所違量是似因。能違量是正因也。故二·八句是能違之正因也。四·六句是所違之似因也。二·八句宗謂聲無常宗也。四六句宗謂是聲常宗也。今纂要又彼九句望違於常及非勤勇者。二·八句無常宗。違於四·六句常宗故。是卽唯違法之自相。不違法差別等。所以九因中唯有四種相違中法自相相違。如何餘三相違可攝九句中言也。文望違於常及非勤勇者。望違二宗擧説能違二·八句也。於常二字。此所違第四句聲常宗也。及非勤勇者。所違第六句聲常宗也。聲顯論師言。聲非生發而常。故聲常宗名非勤勇也。若言望違於常及常宗者。可常字重故也。非是第七句非勤勇宗也。猶如九句中第一·第四·第六·第九·并五句宗。雖共是常宗。而爲恐有五常宗故。理門論頌云恒·住·堅牢性·不變等。此亦如是。然諸非勤勇者多是常。故常宗名非勤勇。但一分電雖非勤勇。而無常耳。故纂要首法師記云。及非勤勇者。是第六句常宗(云云)又本國古因明學法師等。皆傳此義釋。然有一類學者等。言及非勤勇者此第七句宗者。有多過失。卽一者有違唐國師説之失(違記文故也)二有違本國古因明師傳之失。本國古師者。根本因明師。東大寺慚安大法師傳同寺長在大法師。長在大法師傳於藥師寺眞惠律師。眞惠律師傳於同寺隆光律師。隆光律師傳於東大寺惠畛律師。此等師皆傳纂要文及非勤勇者此第六句常宗三者有違纂之失。何者。纂要難文大意。九句因中。第四·第六句因但有法自相相違也。如何四相違攝盡九句中言也。結難文云。此但違法。如何攝四(云云)而第七句因此不定因。非相違因。如何可言及非勤勇者此第七句宗也。四者有能所違雜亂失。何者。若於常無常宗及與勤勇非勤勇宗。別能違所違者。四·六句常宗此所違也。二·八句無常宗此能違也。第三句勤勇宗此所違也。第七句非勤勇宗此能違也。所以無常宗違常宗故。云望違於常。若非勤勇宗違勤勇宗。故纂文及非勤勇者此第七句者。應擧第三句宗言及勤勇發。不可擧第七句宗言及非勤勇也。而何於常無常所違常宗。於勤勇非勤勇宗。可擧能違非勤勇宗。所以有能違所違雜亂之失。如是等過失非唯一。故及非勤勇者此第七句者。甚不當。故不可依用矣。 ᅟᅟ右件纂要望違於常及非勤勇之文意勘申如件。 ᅟᅟ延長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傳燈大法師位貞勝。 ᅟᅟ勘申。 ᅟᅟ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中。又彼九因等文。 ᅟᅟ淄州大雲寺沙門惠沼集。 ᅟᅟ文云。問。彼九句中。何故無此餘三相違。答。誰言不攝餘三相違。准文如是。立聲○言陳意許故有四種(云云)今就此文。彼九句中。何故無此餘三相違。四相違中法自相相違顯然在九句中。但爲顯餘三相違亦九句攝之。亦發此問也。答。文云。誰言不攝餘三相違(云云)自誰言不攝至亦有攝四。是皆答文也。言准文如是者。指理門論云於同異及二等之文也。言立聲爲常所作勤勇二法爲因唯法自相者。謂第四句常宗以所作性爲因。第六句常宗以勤勇發爲因。但共法自相相違也。言豈名爲餘者。釋理門論頌云所餘皆不定之餘字也。故如理記云。言准文如是至豈名爲餘者。意説。九句中得攝四違。以所作勤勇二因卽法自相相違因。准論頌云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反此名相違所餘皆不定。明知餘字別不定四相違。故知反此名相違之言。卽攝四相違也。問。所作勤勇二因唯法自相相違。如何亦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相違耶。可以頌中餘字示於不定法自相相違。卽攝後三相違耶。意説。翻此名相違。得攝四相違。豈言翻此名相違。只作翻法自相相違一個耶。云所餘皆不定者豈此不定唯對一個法自相相違名所餘皆不定耶。故知相違之言具得攝四(云云)然則彼第七句是不定因。故旣名所餘。今論四句相違之中。豈可所餘第七句耶。爲濫竿乎。次言若不明四次下攝頌何故云邪證法有法自性或差別此成相違因者。理門論文也。意顯。邪證法有法自性者。法自相相違有法自相相違。或差別者。法差別相違有法差別相違也。此成相違因者。結此成相違因也。言長行旣無別解總攝於上(云云)頌中旣攝四相違。長行無別簡解。故知九句攝四相違。次言若云九句具等者。如理記云。若云至如何攝四者。此文有二問。一云。若云九句具攝四違者。何説言但由法故成其宗法。不言成有法耶。二云。九句望常非勤勇宗。但違法自相。如何具攝四耶(云云)爲顯二問之差別。置又字也。問。前後合有三個問。其義如何。答。最初問答之意者。顯依攝頌而九句攝餘三相違也。後一個問中次問意。顯然釋論中。言但由法故成其法。不言成有法。何可攝有法自相相違等餘三相違乎。後問意謂所釋九因望於常及非勤勇此但違者。意謂九因之中所作勤勇二因。望違常者及非勤勇。此但法自相相違也。言常者第四句之常宗也。非勤勇者第六句之常宗也。一何兩故置及字也。常有二義。一者非所作故知常。二者非勤勇故。今顯第四常宗違所作因。第六常違勤勇因。而第六常宗名非勤勇。故首記云。是四·六句(云云)或人以言非勤勇偏謂第七句宗者非也。纂主不重言常者。論師頌九句宗云。常·無常·勤勇·恒·住·堅牢性·非勤·遷·不變(云云)初言常者第一宗也。次言無常者第二句無常宗也。次言住者第五句常宗也。次言堅牢性者第六句常宗也。次言非勤勇第七句非勤宗也。次言遷者第八句無常宗也。次言遷者第八句無常宗也。次言不變者第九常宗也。論師如此尋義改字。纂主依此尋義名非勤勇。或人難云。若爾者。論師之改可名堅牢性。今通云。論師汎爾依列九句之宗。第六句宗名堅牢性。今纂師爲顯四·六相違名勤勇。所以何者。第四句所作因違己之常宗。順第二句無常宗。第六句勤勇因違己之常宗順第八句無常。爲顯此義。第六常宗名非勤勇也。誠雖九句作法中第七句宗非勤。然今纂文非勤者。非標第七句。何以知之。次答文云。雖云違有法。實唯成法如難有性。而非有性。難彼意許離實等有而非有性。故唯成法。何非法自相相違。亦非餘三相違。何故是處標云。理門論望作能違量而名加言。是故餘三相違皆爲法自相。不分自性差別但攝。頌中入正理論立四相違者。望未加言本意所爭。立眼等必爲他用意。許神我他用有性非實。意許離實有性及作大有縁性。故有四種相違也。抑今此中及非勤勇言。若爲第七句宗者。略有十過。一者違論頌過。卽理門論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翻此名相違。所餘皆不定(云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者。二·八正因也。翻此名相違者。四·六句相違也。所餘皆不定者。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之不定也。所以第七不定句混攝四·六相違之句耶。二違纂要頌過。則纂要云。二·八爲正因。四·六相違攝。所餘皆不定。正似應當知(云云)旣二·八句正。四·六相違之外。重言所餘皆不定。豈容第七句濫入相違乎。三違如理記過。則彼記云。九句望常非勤勇宗。但違法自相(云云)今案此文。九因之中所作性因望於第四常宗。勤勇發因望於第六常宗。並是闕後二相。但成法自相相違。第七無常性因望於非勤勇宗。不曾闕後二相。何爲法自相相違乎。四九句攝過類過。若非眞法自相相違。是似過者。豈九句攝過類乎。五有問無答過。若言望違於常者。是四·六句之宗及非勤勇者唯第七句宗。故今爲後問者。何故答文卽雖云違有法。實唯成法。如難有性。而非有性。難彼意許離實等有而非有故唯成法。而不曾答第七句乎。六違首記過。彼記云。望違於常及非勤勇者第六句(云云)大道理過。凡相違者。後二相過。不定者。第三相過。何得一混乎。八總破□過。夫屬文體。一篇述志上下相通乃成其義。今此纂要之文。釋始終起自問文至于答詞。唯説四·六句攝餘三相違。都無第七句可間雜之理何可執非勤勇之三字。以破纂要師之一章耶。九違四依過。彌勒慈尊爲斷末學如斯之疑説四依云。依義不依文。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云云)縱云第七宗是非勤勇。而今是處無有可標第七句之理。是故應依言第六宗之義。不可依爲第七宗之文。十失古徳傳過。我朝古徳因明師。始自東大寺大法師長載·大僧都祥勢。藥師寺眞惠·隆光。東大寺律師惠畛。興福寺律師空操。眞覺等。至于當時僧綱并諸學者等。學第六宗。非第七句宗。部類之多則爲證驗者也。仍勘申。 ᅟᅟ延長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東大寺傳燈大法師。 ᅟᅟ勘申。 ᅟᅟ因明纂要文。彼九因望違於常及非勤勇文事。 ᅟᅟ文云。問。彼九句中○餘三相違(此總答也)准文如是○豈名爲餘(此重問也)若不明四○亦有攝四(此答也)若云九句○如何攝四(此文有二問也)雖云違有法○故唯成法(此總答也。恐繁不記)今檢此文起所以。初問意云。凡九句唯有四相違中法自相相違。何故無餘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三相違耶。次答云誰言不攝餘三相違者。此顯九句總攝四相違之所以也。次結難云准文如是。立聲爲常者。唯論文九句中。第四句立聲爲常。以所作爲因。第六句立聲爲常。以勤勇爲因。此唯法自相相違。豈名爲餘三相違耶。次答云若不明四。次下攝頌等者。此引論頌文答具攝四相違之由也。次若云九句○如何攝四者重問也。於中有二問也。初依論文問也。後依道理問也。今就此後問又彼九因等之文。學者得意不同。遞成諍論矣。然有一類學者云。又彼九因等者。上出例義已。重亦出異義。故置又字也。望違於常及非勤勇等者。言常者。九句之中諸常宗也。及非勤勇者。第七句宗也。此但違法自相。如何攝後三相違耶。又定賓師理門論疏云。非勤勇者是無常異名也。以之知非勤勇者是第七句宗也。非第六句宗也(云云)今謂。此義不然。何者。若云九句等文有二問也。一擧違文爲問難也。意云。言但由法故成其法。不言成法差別有法差別。而如何違於此論文。而言九句具攝四違耶。二叙道理爲問難也。此意顯。又九句之中。第四句及第六句常宗。唯違第二與第八句無常法自相。而如何攝四相違耶。故次下結文云。此但違法。如何攝四(云云)以之知非勤勇者是第六句常宗也。今爲顯二問差別。置又字也。非謂擧第七句宗云及非勤勇也。若難者云第六句宗云聲常。而不言非勤勇。何言及非勤勇者。今通云。恐重言失。不言常及常。而改常云非勤勇也。今爲顯二問差別。置及字也。非謂有及言故非勤勇者是第七句也。若難者云若改常者。論文第六句宗爲堅牢性。如此可言及堅牢性者。今通云。彼爲顯第六句宗勤勇因違己宗。而有法自相相違之義。名非勤勇。曾非第七句宗。故願建大法師纂要集記。引大唐惠首記云。又彼九因等者。前所問重成而爲問。九句中四·六皆法自相相違。何具四相違耶。第六勤勇因違非勤勇。故言及非勤勇(云云)今纂要御意。擧第六句宗云非勤勇。有三義。一爲顯勤勇因違非勤勇常宗之義。二爲順以宗隨喩之義。云非勤勇也。意同喩虚空非勤勇故。所立宗亦云非勤勇也。三爲明聲顯論師云非唯聲常亦非勤勇之義。第六句宗亦名非勤勇也。若言堅牢性時。義非顯然也。若難者云如理師記云。九因望常宗非勤勇宗。但違法自相。如何具攝四耶(云云)旣云非勤勇宗是指第七句宗者。今通云。非勤勇宗者指第六句常宗。故論文但違法自相(云云)若擧第七句宗者。第七宗是不定因。而非法自相相違。何言但違法自相耶。若云第七句亦是法自相相違者。違論·疏·纂要·記等文。何者。論文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翻此名相違。所餘皆不定(云云)又纂要云。二·八爲正因四·六相違攝。所餘皆不定。正似應當知(云云)(恐繁不出疏·記等文)如是文第七句皆不定攝。豈違此等文而第七句爲相違耶。若云是似相違者。何擧似過爲問難哉。加之九句門但攝正因相違不定。都不攝似過類也。若難者云非勤勇與遷者是無常之異名。卽引定賓疏·明燈抄文等爲證者。今檢彼疏。曾無定非勤勇者無常異名之文。故彼正文云。前以第一句三宗者。一常·二無常·三勤勇。第二句三宗者。一恒。二住謂常住·三堅牢性。此三皆是常名差別。爲成巧詞故綺其文也。第三句三宗者。一非勤·二遷是無常之異名。三不變是常住之異名也(云云)此列九句宗之中。於本自顯然義。更不明異名。則常·無常·勤四宗也。但擧恒·住·堅牢·遷·不變五宗明其異名也。而誤見一非勤二遷是無常之異名之文。加非勤而無常異名者。此謬失也(但明燈抄引載定賓疏文故。更不會釋之)若尚執非勤是無常義。違於聲生論師本計。彼師本自不云聲無常故也。但於非勤通常無常。謂常非勤是虚空也。無常非勤是電等也。今言非勤者。望虚空非勤。第六句宗亦以爲非勤也。非謂擧無常非勤也。或難者云。且問就四相違唯法自相相違而起也。後問就諸常宗及第七句唯違法自相相違。而起也。故前問狹。後問寛也(云云)今謂。此義不然。若擧諸常宗唯違法自相者。非唯不定相違相濫。亦能違所違雜亂矣。何者。凡九句門判定正因相違不定之門也。何浪混云相違耶。設全雖云相違。而旣無能違所違之一。五·九之句是二無能違所違之差別故。何名相違耶。故此義專無所詮之。然今却案。彼一類學者意。是偏疎閱纂要文字及言異執其義也。非啻違於文。亦乖道理。故有多過失。謂一有違論疏記文失(誠文如上)然此言非勤者。指第六句之記文明白也。指第七句之誠文却無。彼以何爲證耶。二違道理過。謂若此言非勤勇者第七句宗者。是第七句宗是無常義者。道理相違也。何者。凡非勤勇雖通常無常。然今此言非勤勇者。則立聲常義。所以擧虚空以爲同喩。此道理條然也。而違背於此道理。何云聲非勤勇是無常之義乎。若非勤者是無常義者。翻此勤勇可言常義也。若許爾者。第八句勤勇因非正因矣。若不許者。第三·第七無能所違矣。故此言非勤勇是無常義。殊有相違於大道理之失也。三有違我朝古因明師傳失。謂根本因明師。東大寺大法師慚安傳於同寺大法師長在。長在大法師傳於藥師寺眞惠律師。眞惠律師傳於同寺隆光律師。東大寺惠軫律師·興福寺空操律師。皆同傳及非勤勇此第六句常宗也。又元興寺明詮僧都傳同此義也。當時海内學侶等。皆莫不受學此義者。而背此義出異義者。是何人耶。如是過失非一。恐繁故不具記也。然今撿纂要文。起自問文至于答詞。始終唯説四·六句攝餘三相違。都無第七句可交渉之理。何可執非勤勇三字以破纂要一章耶。是偏但執文曾似不知義。故可謂此言非勤勇者指第六句宗。却非第七句宗也。 ᅟᅟ右依仰旨勘申如件。 ᅟᅟ延長四年四月一日。興福寺。 ᅟᅟ以上勘文。太安寺泉球大徳九句義私記奧書加之。然件書年序多積。爲鼠破損。文字多失了。遺恨尤甚。普尋他本可交正之。 ᅟᅟ九句義私記下云。及非勤勇者第六句宗也。重不言常常。言及非勤勇。非勤勇者此常異名故也。有人云。非勤勇者第七句宗。其亦法自相故(彼此是非如云云奉勅勘文)。 ᅟᅟ准此文。以上勘文依勅宣各勘申也。 ᅟᅟ今勘皇代記。醍醐天皇御宇歟。 ᅟᅟ問。有性有法離意許大有之外。可有別體耶。 ᅟᅟ又云。問。若違意許離實有(至)但名違有法自相(云云)。 ᅟᅟ尋云。共許有性卽離之外有別體。若爾非意許大有之時。尚留可有言陳不無之有也。如何。 ᅟᅟ問。差別相違量必可有二差別耶。 ᅟᅟ又云。問。以更無別名違自相(至)後哲若披可爲龜鏡(云云)。 ᅟᅟ尋云。不隨身造業受苦樂。我等片差別不可有。立者邊如是非一。如何。 ᅟᅟ問。九句門無相違決定耶。 ᅟᅟ又云。問。何故九句無相違決定(至)有相違決定(云云)。 ᅟᅟ私云。不對許有等文有多訓。又何故九句之文或問第五句。或問第二句之眞惠道詮等諍。皆如別抄。 ᅟᅟ靈安寺已講云。數論作六千頌救聲常之義(云云)此人乍立常宗不許聲性也。不許聲性之聲論者。卽是數論師也(云云)。 ᅟᅟ慈恩傳五云。又以宗依宗體。留依去體以爲宗。喩體喩依。去體留依而爲喩○復以數論爲聲論。擧生壞爲滅壞。豈唯差離合之宗因。蓋亦違倒順之前後(云云)此破呂才之注解也。 ᅟᅟ見此文。以數論爲聲論之事。呂才之義也。 ᅟᅟ問。以遍是宗法性句對同品定有性四句。有幾句耶。答。有十二句。付之。可云十六句。例如以同品定有性句對異品遍無性四句有十六句。依之文軌師等可許有十六句。如何。 ᅟᅟ疏云。 ᅟᅟ私云。初相中無遍而非宗法之句故。云有十二句也。 ᅟᅟ問。於因三相。自他闕具相對有幾句耶。答。疏云。此中合有四十五種四句。一種三句。一種兩句(云云)付之。以遍是宗法性三句一一。對後二相各四句。總有四十種四句。又以初相對後二相。以第二相對餘二相。以第三相亦對餘二相。各有四句。合是三種四句也。又無體闕有三種四句。少相闕·義少闕各有三種四句。合九種四句也。若爾可言五十二種四句。何云四十五種四句耶。 ᅟᅟ又無體闕·少相闕·義少闕各有一個兩句。合三種兩句也。何云一種兩句耶。 ᅟᅟ疏云。各對互隨無者。此有四類。 ᅟᅟ明詮云。問。何故無體闕三種四句。有體闕三種四句等。不入此數耶。答。備云。唯因三相四句等。正此頌中攝。故云四十五種四句等也(等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中合有四十五種四句等者。四十種四句者。第三類各對互隨無中。以初相三句中一一句。各對後二相中各四句一一。更互隨有無以爲四句。合有二十四種四句。以第二相四句一一。對第三相四句一一。更互隨有無以爲四句。有十六四句。加前二十四種合四十種四句。言五種四句者。無體闕中。三種四句合爲一種。有體闕中。以少相闕三種四句合爲一種。以義少闕三種四句合爲一種。第二相四句。第三相四句。是爲五種四句。一種三句者。初相三句也。一種兩句者。總有三種。一無體中一種兩句。二有體中亦有二種。一少相中一種兩句。二義少中一種兩句。雖有三種。一數等故。故云一種兩句(云云)。 ᅟᅟ上文云。 ᅟᅟ邑記云。 ᅟᅟ問。宗同品望能別法宗論之歟。 ᅟᅟ論云。謂所立法(至)説名同品(云云)。 ᅟᅟ疏云。所立法者(至)故擧此法以彰彼聚(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何可有有法自相相違等耶。又能別者極成能別歟。總宗能別歟。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由法能別之所別宗等者。能別有二。一別宗能別。謂極成能別。卽此能別之所別宗。是聲有法。二總宗能別。名之爲法。法之所立爲因所成。名所立法。卽所立之法名所立法。今云法能別者。卽總宗能別也。爲此能別之所別宗。卽是聲·無常不相離性宗也。因成所立顯聲無常。不成無常是其聲也。此總宗能別卽能簡別聲是無常。不成無常是其聲義。故云法謂能別(云云)。 ᅟᅟ略纂云。所立法者。有云宗中能別名之爲法。此能別法爲因所成名所立法者。理定不然。極成能別旣是宗依。不爲因成。如何可是名所立法。故今解云。所立法者。此有兩解。一云。不相離義總宗名法。爲因成故。得所立名。所立卽法。名所立法。二云。總宗能別名之爲法。法之所立爲因所成。名所立法。卽所立之法名所立法。若爾法及有法並非因成。何故唯標能別法者。因成所立。顯聲無常。不成無常是其聲也(云云)(明燈抄上文引之)。 ᅟᅟ尋云。若與所立總宗相似等文心何。 ᅟᅟ明燈抄云。此中意云。若不言因之所立不相離性。但言與所立總宗相似一切種類之聚名同品者。異品空上所有無我。與聲總宗所有意許無我相似。應名同品。以彼無我非因成故。陳那旣取法與有法不相離性因之所成。以之爲宗同品。亦取除宗已外有法·能別不相離義。名爲同品。此義云何。除宗已外有法能別皆名義品。若彼義品亦不相離。與宗均等。説名同品(云云)。 ᅟᅟ問。論中於同品云謂所立法。異品不言無所立法。又於異品説處字。同品不然。有何故耶。 ᅟᅟ疏云。 ᅟᅟ問。論明同品文。不言定有性。於異品兼顯遍無性疏主如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 ᅟᅟ明燈抄云。第二解中。但許有因卽成同品等者。同品文中。旣不言見是所作。如何今云但許有因卽成同品耶。答。雖文不言見是所作。如宗無常。以瓶爲喩。瓶有所作。立敵先許。故許有因卽成同品。是故不解因定有性。異品止濫。必須遍無方成濫止。故解異品兼爲解因遍無之性。復云見非所作也(云云)。 ᅟᅟ問。同異二品之外。可立非同非異品耶。 ᅟᅟ疏云。問。如立無常。龜毛無彼常住之相(至)便入同中(云云)。 ᅟᅟ私云。若立聲無常之時。龜毛入異品。無滅義故。若立聲常之時。常是有義故亦爲異品。若立聲非無常之時。卽爲同品云也。若爾聲無常。所作性故。云龜毛亦異品者。所作性因。同品有異品有非有。豈非第六句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此所作因亦第四句。陳那旣言無所立處卽名異品。只立聲所作性故。卽以瓶等及龜毛皆名異品。無所立故。其所作因唯於一分瓶等是有。然於一分龜毛無此所作因。應是第六。如何説是第四句耶。答。陳那且依有體同異説因望彼。九句有殊。若通依二無第四句。又解。龜毛遮無常故亦得稱常。此非異品故無前失。然取前解(云云)。 ᅟᅟ論文并擧所作勤勇二因之事。 ᅟᅟ又以此文證佛弟子之事。 ᅟᅟ疏云。雙擧兩因者。略有三義(至)今顯彼二因皆具三相故雙陳之(云云)。 ᅟᅟ有人以此文證佛弟子之義也。然見文相不必然。旣云。若佛弟子對聲生論(乃至)若對聲顯(等文)明知此文佛子始對聲論之所立量也。不見聲論之量。勘法自相相違歟。 ᅟᅟ若爾何必爲證據耶。 ᅟᅟ又尋云。聲顯全分計。何令信外聲無常之義耶。依之。 ᅟᅟ明詮云。問。聲顯論中。有計外聲是常。如何令信無常耶。若以勤勇爲因。兩倶不成。若以所作爲因。有隨一不成。故答。 ᅟᅟ會云。 ᅟᅟ前記云。問。所作對生。其義無諍。勤對聲顯。理乃有違。且外聲如何得有勤勇。由此先成一切内聲爲無常已。卽將此爲喩而成外也。審(云云)。 ᅟᅟ解[/卽]記中云。此中問云。九句因中。第八因者破一分計。謂内聲無常。勤勇發故。如瓶等。若對聲顯破全分計。以何因破。若亦以勤勇因。卽有隨一不成過。一分外聲非勤勇故。答。勤勇發因唯對一分計。若對全分計。先破一分也。以内聲爲同喩破之。謂外聲無常(宗)聲隨一攝故(因)如内聲易知也(云云)以上二文其心同之。但唯識論出聲論計云。有執。一切聲皆是常。待縁顯發方有詮表(等文)見此文。以待縁顯爲故成常宗也。疏中二聲本常住。從縁所顯。今方可聞(文)所存似同。准此立量破云。聲應無常。待縁顯故。如瓶盆等。問。若爾因有不定。云爲如眞如待縁顯故聲常耶。答。擇滅亦有無常義。故彼論釋圓成實性云。三垢淨無常。位轉變故(文)。 ᅟᅟ又尋云。准此文。響音卽非聲歟。旣云縁響。若息還不可聞之故也。若爾古徳以響音於聲無常量付不定之事頗不得心。又響音可聞之縁也。卽非可聞性歟。若爾何以此難所聞性因有不定耶。仍能能可案立之。 ᅟᅟ又尋云。所作性因何不對聲顯論師耶。勤勇無間所發。豈非勤勇所作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所作性因對聲顯論隨一不成。所作通顯。不唯是生。因喩之法不應分別。何故對顯隨一不成。答。内外二道所作不同。如内道釋。聲從衆縁所生。爲衆縁所生作故。説是所作性。如聲論説。説顯爲所作。如鑿壁作孔顯得虚空。空是所顯。説空是所作。聲論亦爾。聲是常故。以響顯聲説聲是其所作。義通於生顯。若立聲爲常無常等爲宗。若以所作性故爲因。佛弟子對聲顯論隨一不成。若以生義是所作義。聲顯論者所作義不成。若以顯義是所作義者。佛弟子生義不成。若立論者敵論者相對立因。隨一不成。亦是似因。非眞因也。問。若所作義如此別者。上眞立因中所作因者。應是似非眞因也。答。上眞立因中。云所作性故者。且約立敵倶立生義是所作義。故是眞因。今對聲顯論説。卽是隨一不成過。更須以餘義爲立因也。問。見上所釋。所作之義通生與顯。若佛弟子對聲顯論。總言所作性故。豈有隨一不成過。不可分別是何所作。爲生為顯故。答。因喩之法不應分別者。卽有別意。若自他倶許聲上有咽喉等所作。復倶許瓶上有杖輪等所作。以別許故可總爲因。今生所作。自許他不許顯所作。他許自不許。別不俱許。不可總成。故是隨一不成過也。問。如鑿壁作孔顯得虚空。旣是現事。非不所作。若爾依作顯空。所顯虚空。爲所作性。爲勤所發耶。若所作者。第二正因。應無異喩。若勤發者。第八正因。應無異喩。倶有不定相違過故。答。二·八正因異喩空者。遍法界空。其體常住。非是所作。亦非勤發。故爲正異。無有諸過。孔中虚空。隱顯無常。位轉變故。不以爲異。問。何以得知孔中虚空隱顯無常耶。答。遍法界眞凝然常住離繋涅槃垢淨無常。位轉變故。唯識第八有其成文。遍法界如喩常住空。離繋涅槃喩孔中空。諸人不知此義。於通生顯所作。多有疑惑。應設劬勞(云云)。 ᅟᅟ尋云。第八因可有一分能立不成。又可有一分兩倶不成。以宗不言内聲故也。 ᅟᅟ又云。問。若勤勇因於電不轉。卽同喩中應有一分能立不成。答。賓師云。此難。卽墮義准相似過類之中故。彼反難云。勤發反非勤。勤發聲·瓶齊無常。非勤反勤。非勤電空並是常。此意不取敢抑電爲常。但欲待其佛法不許電是常住。接勢卽言。汝旣自許電是無常。汝勤發因卽不遍此無常宗中。故是一分兩倶不成。論文亦判此爲不定。故論文云似不定也(云云)。 ᅟᅟ第八句可立内聲。故疏云。若立内聲因言勤勇。不爾因有兩倶一分兩倶不成(云云)上文同之。故彼疏云。 ᅟᅟ略纂云。問。宗云。如有成立聲是無常。唯標其一。何故解因卽彰所作勤勇二耶。此有五解。一對敵異故。二成内外故。三顯二·八故。四有寛狹故。五違四·六故。一對敵異者。外道聲常。彼有兩執。一聲生論○二聲顯論○立所作因唯對聲生。若對聲顯。似因攝故。立勤勇因六對聲顯。以勤勇因通生顯故。二成内外者。彼聲論師自有二執。一執唯内聲常。二執外聲亦常。立勤勇因唯成内聲。若對外聲不成攝故。立所作因亦成外聲。以所作因亦通外故。三顯二·八者○四有寛狹者。因成於宗略有四句。有寛因成狹宗。謂所作因成於内聲。有狹因成寛宗。謂勤勇因成内外聲。有寛因成寛宗。謂所作性因成内外聲。有狹因成狹宗。謂勤勇因成於内聲。此四句中。狹因成寛宗非正。餘三容是。宗一因二者。顯宗因有寛狹也。五違四·六者。第二違第四。第八違第六(云云)。 ᅟᅟ尋云。内外異故者。清水上綱難云。 ᅟᅟ勤勇無間所發性之事。 ᅟᅟ疏云。所作性者。因縁所作(至)勇銳無間之所發顯(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勤謂策發等者。勤者策勵也。勇者猛利也。無間者相續義。策勵猛利相續爲縁。由自内心聲從此發。故云勤勇無間所發性。染謂懈怠等者。勤者勤劬染法懈怠。勤作諸惡。亦是勤故。無記謂欲解者。無記事勤卽欲勝解。欲通三性。今約無記。或是作意等者。文軌師傳。西方釋云。勤勇者或云精進。或云作意。淨眼師云。精進局善。作意通三性。故取作意爲正也。作意之性能驚心心所令趣自境義名勤勇。由此作意得勤勇名。謂勤勇無間起心。從心無間起尋伺。從尋伺無間起心藏風。展轉乃至撃動喉舌齒脣等發其語聲。故云勤勇無間所發性。或是尋伺或是思慧者。標擧助縁。非是異説。大乘尋伺。思慧爲性。卽發業思以慧助之。以起風動。臍輪等風者。卽心藏風也(云云)。 ᅟᅟ問付聲無常。且若成意許苦宗者。有何過耶。進云。有不定過(云云)付之。不定是言陳過也何云爾耶。 ᅟᅟ論云。是無常等因(云云)。 ᅟᅟ疏云。等者等取空·無我等(至)故此言等隨其所應(云云)。 ᅟᅟ今案。意許不定。以此文可爲規模。人多不悉致惑而已。此疏依論文。如下抄之。 ᅟᅟ私記中云(本院私記歟)。 ᅟᅟ問。傍義准宗成苦空無常者。何云等空無我。不云等苦。答。其意爲傍義准宗所成意所許宗別別立量成時。聲苦立量時有失。故不云等苦。問。若爾意所許宗有過故苦不成可云。答。意許宗苦亦能成也。問。若爾何疏次文云。若所作因亦能成立言所陳苦等及無常宗意所許苦等一切法。此因便有不定等過(云云)。答。其意任立者意許。有時苦能成。其意許擧言顯時有過。此云意許苦等成者有過。譬如任立者意許。時有一實故因能成意許大有性。煩者尤之時。敵後二相。不成離實大有性也。問。其敵者尤時不成。云言所陳苦等。而何重次下云意所許苦等。答。其言所陳苦等云者。意所許苦等顯別別立量云也。次意所許苦等者。不立量直約尤意所許云也。問。不立量直約尤。何可云有不定等過。答。其意。意所許所成苦宗。因可有不定過言也。問。若爾疏所出不定過。何所著過。答。此意所許言陳別別立量。約所□過也。問。意所許成無過云。物尤有過。答。彼尋尤時有過。任意許無過故。論是無常等因云等苦。而云等空無我不云等苦。故疏次文。此旣正因。無不定過。故此等言隨其所應(云云)問。此文意何。答。此旣正因。無不定過傍義准宗成苦無過也。言故此言等隨其所應者。尤其意所許。苦宗有過。故云等空無我。不云等苦。此云隨其所應也(云云)。 ᅟᅟ雖有此記不叶疏文。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一(終) (寛文十三年癸丑暮春初六·七·八·九日之間。書寫校正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二(第十二帖) ᅟᅟ疏中卷(前記第二。後記第二。邑記中。明燈抄三本)。 ᅟᅟ問。論云。喩有二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文)爾者望不相離性宗爲同異品歟。爲當望極成能別論之歟。進云。望能別法論之見。付之。若爾何故疏上文云。不同極成有法及法。但同異不相離性(文)如何。 ᅟᅟ疏云。同者相似至異者別也(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備徳云。差別所立名法者。聲上無常也。今與彼所立差別相似名同品等者。問。疏上卷云。不同於有法。亦不同於法。但同不相離宗。何故今云與彼所立差別相似名同品耶。豈不言同於能別耶。答。旣云所立。故知不相離宗名所立也。此不相離宗不離於能別故。云所立差別也。非謂同能別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共許自性名有法至所立名法者。所立法者非是宗故名爲所立。因所作性爲所立也。問。何故所作性得所立名耶。答。此所作義正是聲上所建立義。名爲所立。得所立名。此上差別者。是聲有法上苦空等多法。苦非是我空等。空非是我苦等互相差別。今聲上所作性因。卽是聲上差別法中之一法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此上差別所立名法者。意云。此有法聲上所作因名所立法。問。宗中之法可名所立。所作性因旣非是宗。何名所立。答。汎言所立而有兩義。一被因喩成名爲所立。二所建立法亦名所立。今喚此因名所立者。卽是聲上差別所建立法也。問。何名差別。答。且如聲上有無常苦空無我所作性等種種差別。今所作性卽是聲上差別法中之法也。所以言此上所立名法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此上差別所立名法者。有法宗上所有因法名爲差別。問。何故此因名爲差別。答。此與能別倶是有法之上別義。倶能差別有法故名差別。問。因旣能立。如何此名所立。答。有二釋。一云。以是有法之上所建立故名爲所立。二云。是喩所成亦名所立(云云)。 ᅟᅟ尋云。見文相。共許自性名爲有法。此上差別所立名法(文)明知能別宗也。而何周前後記并邑記。以所作因名所立差別耶。 ᅟᅟ明燈抄云。復有記云。唯因所作爲所立者。是大妄語也。乖疏旨故(云云)。 ᅟᅟ明詮云。唐記與備相違。可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同者相似義。異者差別義。法者差別法也。有法之上所有別義。名之爲法。此法有二。一不共有。宗中法是。二者共有。則因體是。此之二法皆是有法之上差別之義○共許自性有此二法故名有法。此上差別所立名法者。所作因法·無常宗法。此有法上差別所立。名之爲法。言所立者。此之二法於有法上之所安立故。名所立義於體上之所安立故名所立。此則同有因法及無常法。名同法喩。無此二法。名異法喩(云云)。 ᅟᅟ問。以宗同異名品。因同異名法(云云)有何故耶。 ᅟᅟ疏云。問。何故宗同異名品至並別同異故皆名品(云云)。 ᅟᅟ今案。依此釋可決定望不相離性宗名同異品之義也。 ᅟᅟ尋云。初釋云若不同異於總宗者。能別宗歟。若言能別者。何得總宗之名耶。若能別名總宗者。亦可以有法爲總宗耶。次釋何故總所立名品。因不名品耶。 ᅟᅟ後釋旣同異宗因。何以宗不名品耶。 ᅟᅟ前記云。此下有三答。第一答意者。總宗體非一法。同異此非一法處得品名。因體是一。得法名。此一解以多法名品。一法名法○疏又因宗二同異名法等。軌生物解。名之爲法。雙同因宗能生他解故名爲法。與前別也○能所異故者。宗一向所名品。因遍能所。所以名法。以喩爲能。因爲所故。疏次下因同異者。謂所立法均等義品也。及上宗同異者。卽同品定有性等是也。重意云。此喩能同異於因及宗。所以名法。前唯一故(云云)。 ᅟᅟ尋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之文。明宗同品。亦在上文。何云次下因同異耶。同品定有性等文。雖有宗并因同品。正取因同品。何云及上宗同異耶。依之明燈抄云。下因同異者。卽下文云同法者若於是處顯因同品之説也。及上宗同異者。上文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是也(云云)如何。 ᅟᅟ後記云。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有三説。初説中云。若同異總宗不相離性種類名品者。不相離性有其二種。一所喩中不相離性。除宗以外瓶等體上。法及有法互不相離。卽所喩中不相離性。此唯名品。不得名同。二能喩中不相離性。極成有法極成能別互相差別不相離性。卽能喩中不相離性。若彼義品法及有法互不相離。與宗相似。如此義品方得名同。故前文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今云總宗不相離性者。卽能喩中不相離性。若同異此總宗不相離性種類。名之爲品。若不同異於能喩總宗不相離性。亦不同異於宗有法。但同異於有法之上所作義。名之爲法。何以得知所喩中有不相離性。沼略纂云。譬如瓶等者。顯所依也。與彼因宗爲所依故。此喩意云。所作因至瓶等上。不相離宗卽在瓶。故知所作至其聲上。不相離宗卽在聲也(已上)故知不相離性通在聲·瓶。今此初釋當玄應師第四説也。○此第二説。言似同。前義意不同。此第二説意云。因中同品唯望宗陳。喩中同法亦望能立。故因言品。喩云法也。能立所立其義異故。此義意云。因中之意取有法中論因有無。是故隨其所有義品名爲二品。喩中以悟起其所迷令生物解故。是故兩喩名之爲法。此説多好。順憬師等作此説也。又因宗二同異名法等者。第三説也。此説意云。同法雙同。宗因所作無常。皆同喩故。異法亦爾。雙異宗因。無宗無因。皆異喩故。故同異法與品義殊。喩名同異法。非同異品也。卽總同異名之爲法。總同異於所作無常能所法故。其別同異名之爲品。顯因所依故。○曉法師等作此説也○(云云可見始終文)。 ᅟᅟ尋云。准此等釋。疏三義倶無宗因云品云法之義歟。若爾若於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之文如何。 ᅟᅟ明詮引備云。第三答意云。因之同異亦云品。宗之同異亦云法。論上下文互云品及法故。此第三答卽違問意。三説之中。第三答正。初二不正。由違於顯因同品之論文故。以此論文爲正。謂別同異云品。總同異云法。宗因二合而同異此故云總也(云云)。 ᅟᅟ今案。疏三釋依多分義。顯因名法。喩云品之旨。其心見于疏上卷。不云無互得品及法名之義。何必初二義爲不正義耶。 ᅟᅟ邑云。 ᅟᅟ問。顯因同品·決定有性相對四句分別。爾者非顯因同品亦非決定有性。九句中二·八及第五句也(云云)今此三句可有同喩倶不成過耶。進云。疏云。同喩亦犯倶不成過(云云)付之。二·八句是正因也。何於同喩有倶不成失耶。第五句以虚空爲同喩成聲常宗。而虚空同喩不成所聞性因故。可有能立不成。旣與常宗爲能同品。何有倶不成失耶。 ᅟᅟ疏云。若非因同品(至)同喩亦犯倶不成過(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第三句中。有非顯因同品亦非決定有性。卽九句中異品非有。謂初中後三句。各取中句。此三句因異品不轉故。非顯因同品。無所立故。非決定有性。旣同喩中無能所立。犯倶不成(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因喩亦犯倶不成過者。問。此旣異品非有。應云倶不遣。如何説爲倶不成過。答。此中正明同喩。意云。若立同喩。非因同品又非定有宗性。卽當九句之中二·五·八之異喩。旣以彼異喩而爲同喩故。犯倶不成也。或此不約九句明之。但據非因同品亦非定有宗性。卽犯下同喩過中倶不成過(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同喩亦犯倶不成過者。此非因過。亦非九句中。此句正因著下似喩中喩過也。非因同品卽是喩中能立不成。非定有性卽是喩中所立不成。如立聲常。無爲爲因。瓶爲同喩。常無爲因二倶無故。名倶不成(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同喩亦犯倶不成過者。且約第五句不共不定也。聲常。所聞性故。同如虚空。此虚空同喩犯能立不成過也。非倶不成過也。本記云。今此文是不據九句。且立量云。聲常。所聞性故。如瓶等。此瓶同喩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不能倶成宗因。故云犯倶不成也(云云)。 ᅟᅟ又云。今云。若以二·八句異喩虚空爲同喩。亦以第五句異喩瓶等爲同喩。故同喩犯倶不成過(云云)。 ᅟᅟ尋云。諸徳義倶不明。 ᅟᅟ問。雙言顯因同品決定有性之時。可顯得正因耶。若顯正因者。見上文云。若顯因同品亦決定有性。卽九句中同品亦有句。除四·五·六餘六句是也(云云)一·三·七·九之四句不定因也。若依之。不顯正因者。疏下文可然。 ᅟᅟ疏云○爲遮前三句(至)顯因同品決定有性(云云)問。以立宗言可名言生因耶。若名言生因者。 ᅟᅟ纂云。問。詮喩之言(至)正生他智。此解爲正(云云)。 ᅟᅟ同抄云。問。若此詮宗因喩言皆言生者。未審。因喩何別耶。答。若約三相論。喩亦名因。若三支論。因喩何別(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立宗之言名言因不。設爾何失。二倶有過。若是言因宗因何別。若非言因豈不能生敵證之智。答。立宗之言非詮因義。是因喩果故但名宗。非言因攝。而此入論云由宗因喩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者。意由因喩成立宗言。能令敵者了宗智起。總相爲文。不説宗言亦言因攝也(云云)。 ᅟᅟ問。付合結支。爾者立異喩之後説結支歟。若異品後者。疏文云。如立聲無常宗。所作性因。瓶爲同喩。此中指法以相明故。合結總陳(云云)若依之。異品前同喩後者。旣云結支。豈非異品後耶。依之唐·朝人師。 ᅟᅟ明燈抄云。問。夫合結者。爲同喩後陳。爲異喩後陳耶。答。古今不同。古師立同喩已。説合支云。聲旣所作。故知亦是無常。異喩已説結支云。聲旣所作。故知必是無常。此古師意。同喩立合支。異喩後立結支。今陳那意。兩説不同。一疏主云。合結皆在同喩之後異喩之前。卽此文云。如立聲無常。所作性故。瓶爲同喩。此中指法以相明故。合結總陳。明知同喩後異喩前也。二玄應師云。合在同後。結在異後。故彼疏云。結謂結成。未説異喩。其量未成。何故結支在同喩後。故對法論第十六云。結者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説由此道理極善成就。是故此事決定無異。結會究竟是名結。旣於同喩有無合過。卽和合分同喩後陳。於異喩上別顯不離。明知結支異喩後説。案此二説後説似古。二喩外應有別體。故大乘基。欲顯因喩外無別體故。同喩之後合結總陳。卽此陳那之本意也(云云)。 ᅟᅟ問。有人意釋顯因同品決定有性文云。顯因第二相同品定有性(云云)可許之耶。進云不許也。付之。見論文因同喩名同法。宗同喩名同品。旣云顯因同品。豈不指宗同品耶。若顯因同品者。可言顯因同法。如何云同品耶。 ᅟᅟ纂云。有云。顯因同品決定有性。是顯因第二(至)豈可二喩唯望因耶(云云)。 ᅟᅟ又尋云。若以爲同法故文成因同法者。如何破以顯同品文顯宗同品無常義耶。又下文以喩有二種一者同法之文。望宗論之耶。 ᅟᅟ以此文并上疏文等。可精義云有法自相。疏文云。雖因同法便是所立宗之異品。如何因云同法。宗云品耶。卽可爲短册也。 ᅟᅟ問。付因三相。且後二相卽同異二品歟。兩方。若同異二品者。以所作性爲因。以所作及無常爲同喩。異品返之。若爾如何云後二相卽二喩耶。依之理門論。然此因言唯爲顯了是宗法性。非爲顯了同品異品有性無性(文)又云。然唯一分且説爲因(文)加之大小因明論中。皆因外説二喩。如何。若依之。爾者理門論中。外人難陳那云。若爾喩言應非異分。顯因義故(文)二邊不明。如何可云耶。 ᅟᅟ疏云。古因明師因外(至)所作性等貫二處故(云云)(可見上下文)。 ᅟᅟ明詮道引仁云。問。二喩卽因者。不應更立同異二喩。答。唯立因時。因之二相未所顯也。若立二喩時。因之二相所顯也(云云)。 ᅟᅟ備云。答意云。因言唯爲顯了遍是宗法性。不爲顯了同品定有異品遍無。是故雖因攝二喩。而因言外別須説同異喩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問。陳那本意。二喩卽因。離因之外不別立喩。何故論中同喩如瓶。異喩如空。若離因不立便違自教。論有明文。若因外立喩。復濫古師。與古何別。進退有違。如何逃避。答。宗後陳因。唯只向前顯了宗義。不却後顯同有異無。旣不顯於同有異無。在此因義闕後二相。今擧二喩只爲顯其因後二相。令三相具。照義圓明。非離因外別立喩體。非別立故。不同古師。爲顯相故。不違自教。由此道理無進退失也(云云)。 ᅟᅟ上文云。問。喩體因體有何別耶。答。所作無常二爲同喩。常非所作二法爲異喩。所作一法爲因性也。故因喩別。問。喩體唯所作。所作相似卽因收。喩旣兼無常。何得一因攝二法。答。若刻實體論喩體。唯所作有因。宗必遂兼帶取無常。説喩卽因收(云云)。 ᅟᅟ纂問。同異二喩爲卽因耶約二相說故。二解任情(云云)。 ᅟᅟ問。古師意。因外立喩。陳那如何破之給耶。進云。如汝説者。喩非能立(云云)就之。設因外立喩。何有此過耶。以瓶等之共許無常成聲無常不共許所立宗故。爲所立宗成能同品。如何無能立之義耶。如外道因外立喻。以喻云能立耶。 ᅟᅟ疏云。陳那難云。此説(至)瓶卽四塵。可燒可見。聲亦應爾(云云)。 ᅟᅟ定賓疏第四云。 ᅟᅟ論曰。此説但應(乃至)非能立義。述曰○此説但應類所立義者。此別説者。但應同於外道量法。以瓶所立無常之義。類聲所立無常之宗也。且如外道聲論師立比量云。聲定是。無質礙故。同喩云。譬如虚空。聲亦如是。是故聲常。異喩云。非如瓶等。彼同喩中意避説云。諸無質礙皆悉是常。以其若作如是説者。心心所等無質礙故。卽非是常。其惡便露。是故外道覆藏瑕疵。諱其能立以管所立。但以所立相類爲喩。故今陳那卽審定云。但應同於外道量法。但以所立相類也。故總説言。此説但應類所立義。審定旣訖。次正破云無有功能非能立義者。此別説。喩無有定是成宗之功能也。謂若取其能立之因管取所立。卽如説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異喩中云。見非所作。其因卽定同有異無。定能成宗。今旣不以能立之因管取所立。以之爲喩。而直指云如瓶如空。卽不能簡外道覆瑕不定因過。故云無功能也。非能立義者。亦應許他外道聲常。無礙爲因。於同喩中。直指如空類所立常。若許爾者。心心所等亦是無礙。而乃無常。故無礙因何能定立宗中常也。旣不定立。卽非能立義也。旣不能簡此外道失。又復容外道之惡故。若直指如瓶之譬立聲無常。卽是濫同外道疑因。故無功能非能立義也。又復直指如瓶無常。亦招外難云。若以見瓶無常故類聲無常。我卽現見瓶可燒見。類聲見燒。瓶旣可聲不燒。瓶自無常。聲應常。故復名爲無有功能立義也(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若我如説(至)故有前過(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所作旣爲宗正同法等者。問。以無常爲宗正同。何故今云所作旣爲宗正同法耶。答。同喩處以因爲正同。故理門云説因宗所隨。是以且爾言也。中記云。同喩處是因勝故。且爾言也(云云)以上備説。 ᅟᅟ今案。依此文可言無因同品之同喩非正同喩也。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因。是正因之事。可成之。 ᅟᅟ問。爲成聲無常宗立量云。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云云)古師意。所作因之外立瓶等喩。爾者陳那菩薩如何破此義給耶。進云。破此義云。若因之外立瓶等之喩。瓶等之喩亦餘喩可被成。如此成。有無窮失(云云)付之。設因之外別立喩。何有此過。爲成聲無常宗。因之外立瓶等喩許也。瓶等之無常非所成。何亦引同品。況瓶等無常餘無常等言攝。何亦爲別同品。 ᅟᅟ疏云。陳那難云。以同喩中不必宗法(至)便無彼過(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問。古因明師因各別説喩者。不立因三相耶。若立三相者。二喩卽因三相中後二相。如何云因各立喩耶。答。古師意者。聲應無常。所作性故。如瓶所作無常。以別之瓶所作無常爲喩體也。諸所作者皆是無常。不貫宗因二處。是故因各別有喩體。旣置諸皆之言。不貫諸所作無常法故。有人問云。瓶如何復所作無常。如燈所作無常。又問。燈如何復所作無常。如是展轉應成無窮(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文不必定有諸品類至便成過失者。問。此與前難復有何別。答。前但疏意。此卽引文。又此難意。若但以瓶爲喩體者。便有太寛太狹之過。何者。若以瓶上可燒可見。一切皆類。便爲太寛。餘依燈等。諸品類中。皆有所作無常。攝之不盡。便爲太狹。若如我説。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譬如瓶等。卽已曾於燒見。又括諸品所作無常皆悉。故與前難少別(云云)。 ᅟᅟ今案。准此文。有色有漏空有聲三喩展轉喩者。不叶道理之義。可難之。 ᅟᅟ問。理門論述古師義云。二種譬喩而有此失(云云)爾者何過耶。進云。不定失也(云云)付之。不定過因有之何云有喩耶。 ᅟᅟ疏云。彼意難言。云何同品瓶上(至)是正因故。 ᅟᅟ問。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倶可爲因耶。爲當別爲喩歟。 ᅟᅟ疏云。彼復結云。故定三相(至)因之三相亦不相違(云云)。 ᅟᅟ又云。問。因陳所作已貫瓶中(至)非爲鄭重(云云)。 ᅟᅟ私云。陳那心。云諸所作者皆無常之時。聲所作·瓶等所作。一切所作性之物。皆名所作了(此卽顯生者必滅之義也)其中聲所作。遍是宗法性也。瓶等所作。同品定有性也。遍無此所作之虚空上義。異品遍無性也。故云後二相卽喩。非因外有之也。依之雖宗異品。而有因同品之義也。而古師心。因云所作之時。唯取聲所作。聲有所作故無常。如瓶等所作故無常。故瓶等相類之法也。依之。又爲知瓶等所作無常之義可用別同喩。豈非無窮耶。如聲常無礙故。如虚空云時。若云諸無礙者皆是常者。心心所雖無礙。而非是常。以之見。因喩別體。只相類也。正義不爾。因喩一體。能離過也。 ᅟᅟ依之可言。以初三攝因成不離眼識宗之時。諸初三攝者皆是不離眼識。如眼識之時。眼識眼根皆初三攝之物。皆爲因體。今以初三攝爲因之意。欲以諸初三攝因同法物爲同喩。以眼識合眼根爲喩之時。同喩是離不離。與決定不離宗爲異品。與能違成善同品。所違闕後二相之旨。從因喩一體義可案之。 ᅟᅟ問。若爾不可有共不定。因同法之物欲爲宗同品之故也。答。雖立者本意可爾。敵者別作能違立之毛云宗時。與不必宗。皆來成同喩。故立者本意顯。與所違宗皆異品也若不別作能違。直令猶預所違宗之時。因於宗二品轉。有不定過也。又隨立者立二品之義。其義頗異也。 ᅟᅟ問。如此義者。一切不定因皆可有法自相相違因耶。答。不爾。若所違量置必·定言立宗之時。有無不定同喩。皆成宗異品。若不立必·定宗時。有無不定物。異品同品故。爲不定因也。 ᅟᅟ明燈抄云。問。何故不説後之二相以爲因耶。答。後之二相若未釋時。未有因義。及其釋了。因義已成。喩義亦立。且如説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於諸宗中有所釋因。并有瓶上所作無常。以爲能釋。旣因義成。喩義復立。故且就喩立名。爲喩而隱因名也。異喩反釋。准此應知。亦就喩名。而隱因號也(云云)(引定賓疏四文也)。 ᅟᅟ今案。依此文思推云。立所作性因之時。定有同喩瓶等所作之上。遍無空等非所作之上。故所作因具三相。約之論缺減過云少相闕也。若立所作因·瓶等喩了。合云諸所作者皆是無常。釋因喩之時。二喩之義顯所作因之上。後二相義顯二喩。故約之論缺減過云義少闕也。此二種闕雖出疏文。其義難測。雖有諸徳之異説。未甘心之。仍暫案立之。尚可隨文便案之也. ᅟᅟ問。異品無宗及因也。爾者分別助正方何疏云。有解。正取因之異品(至)宗定隨無。由此應言(至)名爲異喩(云云)。 ᅟᅟ今案。此文可言第八句之中瓶爲正同喩。電非正同品也云事。可案之。 ᅟᅟ問。説所立無與因遍非有相對四句分別。爾者非説所立無亦非因遍非有句體。可取二·八正因耶。進云。取(云云)付之。二·八正因以虚空爲異喩。而所作勤發之二因非遍虚空。聲無常宗非轉虚空。旣説所立無因遍非有也何云無二義耶。 ᅟᅟ疏云。若非説所立無(至)亦犯倶不遣過(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若非説所立無亦非因遍非有者。問。二·八之句是以虚空爲異喩。故無所立宗亦無能立因。何故云非所立無亦非因遍非有耶。又第一句以瓶等爲異喩。卽所立宗無。何故云非所立無耶。餘句准知。答。以同喩爲異喩。而非説所立無。非因遍非有(云云)。 ᅟᅟ問。聲論師對佛弟子立量云。聲常。所聞性故同喩如虚空。異喩如瓶等(云云)爾者同喩可有倶不成過耶。進云。同喩或犯倶不成過(文)付之。虚空同喩雖無因同品之義。其體常住。有宗同品之義。若爾可言有能立不成失。如何云倶不成過耶。 ᅟᅟ疏云。若説所立無(至)第四句少分爲正。餘皆有過(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皆以異喩爲同喩。而犯倶不成(云云)。 ᅟᅟ道同喩或犯倶不成過文也。 ᅟᅟ邑記云。疏同喩或犯倶不成過等者。如第五因不共不定。彼立聲常。所聞性因。同喩如空。亦是能立不成。若以覺等爲喩。卽倶不成。此等皆名他句過也(云云)明詮道引此記云。此恐不爾(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他句有過者。其第五句卽由同喩非定有性。所以有過。不成正因。他者。同喩爲他。今正明異故言他也(云云)。 ᅟᅟ明詮道。他句有二義。一云。前三句爲他。第四句爲自。二云。同喩爲他。異喩爲異也(云云)取心。 ᅟᅟ問。論云。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虚空等(文)爾者等取何物耶。疏云。取隨所應宗涅槃等法(云云)付之。圓成實性是垢淨無常也。豈非所立不遣過耶。 ᅟᅟ明燈抄云。今案此文。夫因明者。言中有犯皆以爲過。況於其義有違皆失。成唯識論第八卷云。無常三者○三垢淨無常。位轉變故(圓成實性)○滅諦涅槃圓成實性。約詮爲論。垢淨無常何取涅槃爲無常宗。異法喩攝。卽異喩中有所立不遣過。豈得離於無常宗耶。解云。涅槃有四。本淨涅槃。凝然常住。無位轉變餘三涅槃。垢淨無常。今取本淨爲無常異。爲簡此濫故云隨應。問。若爾除本淨外無有常理。等取何法亦有等字。解云。龜毛等無。皆無宗因。故入異品。故云等也(云云)。 ᅟᅟ略纂云○等者。等取虚空以外常法。謂非擇滅等也(云云)。 ᅟᅟ文軌疏上云。等者。等取擇滅非擇滅。隨共許者皆等取之(云云)。 ᅟᅟ今案。依此等文。明燈抄釋頗不叶歟。 ᅟᅟ因有三種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准廣百論第一卷中。因有三種。一有體法。如所作等。二無體法。如非作等。三通二法。如所知等(云云)。 ᅟᅟ宗法有三之事。 ᅟᅟ又云。今宗中法亦有三種。一有義法。如説聲無常。無常須表生滅法相。若無所依有法體者。遣誰生滅。故須有法有體極成。謂有義法依於有體極成之義。此則易知。若是依於無體有法。或定不成。或且得成而終不成。且定不成者。如立神我是思。思是有義。豈容得依無體神我也。且得成而終不成者。如外道立神我是有。宗未有過。以其宗中亦無爲有。正是道理。故未有過。其後立因方始有過。且如因云於一切處生苦樂故。因旣有義。卽宗有法不共許故。不得成依。故立因時。方被敵論出過失云。汝有義因不依有體有法上立。譬如力士脚踏虚空。豈得用力。此因無力。不能成宗。故説名爲所依不成因旣闕依。還卽却顯宗闕有法。故知若立有義宗法。必定還須有體有法也。以其凡立有義宗法。必須還用有義因法。其有義因必不得依。無體有法。是故應知。有義宗法至於畢竟。必須有體有法方爲極成○二者無義法有二。一者。依於無體有法。二者依於有體有法。且依無體有法者。如立神我是無。無卽表體本來不有。若有所依。何得立無。故須有法無體極成。二者。依於有體有法者。如言牛中無馬。或言蘊中無我。無馬卽表於牛處無。無我卽表於蘊中無。無所依牛。遣誰無馬無所依蘊。遣誰無我。故須有法有體極成。三通二法。如言諸法皆是所知。所知宗法旣言通二。通知有無。有無宗法。所依有法。或純有體。或通有無(云云)。 ᅟᅟ引定賓疏第二文也。 ᅟᅟ問。因明門心。以無爲宗之時。以無爲異之義。可云決定義耶。 ᅟᅟ又有義無義因之事。 ᅟᅟ疏云。因明之法以無爲宗(至)有無並異。皆止濫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若無爲宗等者。卽無義法。如立我無。此但遮有。不別詮無。無無體故。有非能成者。無體宗法。必依無體有法爲依。若依有體爲依時。因無所依。喩無所立。故可有體法爲其異法。異於無故。以有爲宗等者。卽有義法。如成立言聲是無常。非但遮常。詮表聲體是生滅故。有爲能成者。有體宗法。必依有體有法爲依。以有義因爲其能成順成有故。無義因者非是能立。若依無體爲依時。因無所依。非其能成。喩無所立故。可無體法爲其異法。有體無體互爲異品。皆止濫故。今疏主意。有義之因依有體宗。無義之因依無體宗。有無並異。止宗因濫。應賓等云。有義唯依有體。無義通依有體無體。問。有義有體爲依。其義易了。無義通依二法依有如何。答。如有成立聲非是常非我樂等。但遮常等。不別詮顯。此等立宗説名無義。此則立宗但是遮詮。非表詮者。名無義也。問。若爾如何立我是無。此卽表詮。應名有義。答。由此應知。有法若無。於彼立宗。若表若遮。皆是無義。有法若有。要遮詮者。無別所詮。方名無義。問。如成立宗聲是無常。此旣遮常。應名無義。如何説遮卽非有義。答。前約唯遮説名無義。此旣遮表。名有義宗。然由表詮能有遮用。亦非是表。卽名遮詮。故説唯遮名無義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有非能成者。此意。有體因不能成無體宗。喩無所立者。擧喩旣是有體。不與宗相似故。言無所立也(云云)因無依可解。 ᅟᅟ邑記云。疏若無爲宗有非能成等者。問。如大乘破經部極微非實。有方分故。如瓶等。此豈非以有體因喩而成無體宗耶。答。此但爭極微假實。宗非無體故不違也。如勝論難合句義。佛法都不許。名無體宗。此不可以有體因喩爲能立耳(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問。上文云。因明之法以無爲宗。無能成立。有無皆異(云云)何故下云。此中以無而成無故。應以有法而爲異品。無其體故。還以無法而爲異云。諸是實者非六句攝。無其異體云耶。答。備云。有無皆異者。釋應有理也。是應義故。下云無其體故還以無法而爲異等者。正釋其有理也(云云)。 ᅟᅟ問。理門論云。前是遮詮。後唯止濫(文)心何。進云。如文。付之。若爾何故今論云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耶。旣云表。豈非表詮耶。 ᅟᅟ疏云。同喩能立。成有必有(至)由異喩離比度義故(云云)。 ᅟᅟ前記云。若言異喩但遮非表者。何故論云表非無常等耶。答。此是遮表非詮表也。亦不相違(云云)。 ᅟᅟ邑記云。問。論中但云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何故此説遮無常耶。答。表亦二義。一遮表之表。唯表於有。二言所詮表於無。論中言表。兼取後義。故表非無常與遮無常。其義一也。疏理門論云前是遮詮等者。詮卽表也。此證同喩通遮表異喩唯是遮(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玄應師云。異喩亦通遮之與表。若對有空爲異喩。云若有是常卽是非作。此異喩言何不許表。表必遮故。亦能止濫。異喩止濫義。不相違。若對無空。旣無空體。此異喩言卽唯遮也。故異法喩亦通遮表。問。若異法喩通遮表者。何故理門云前是遮詮。後唯止濫。旣云止濫。豈亦通表。答。理門論説前遮詮者。意顯同喩亦遮亦詮。由合宗因比度義故。後止濫者。意明異喩但遮不詮。由離宗因比度義故。雖異喩言義通遮表。本意取遮不取表。故但遮宗因。其濫卽除。故異喩言説唯止濫。詮義全無。故實義言倶通遮表。今疏主意。異喩唯遮。若通表者。違理門故。同異二喩應無其別(云云)。 ᅟᅟ何勞長議(明燈抄文。長治良反。永也。平聲。又云。古師結者。語煩長也云云)議(牛寄反去聲。説文議語也)。 ᅟᅟ何勞長議(前記云。此意卽説何勞餘長之義。此依字錯。應合單作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二(終) ᅟᅟ(癸丑孟冬念七日念八日書寫。念九夜以寫本一校了)。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三(第十三帖) ᅟᅟ問。聲無常之比量可對經部等耶。進云。疏云。對經部等(云云)付之。若爾可有相符過。如何。 ᅟᅟ疏云。無常之宗(至)異喩必有所依○復結之云。由是雖對(至)無因義成(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若薩婆多立此聲無常量時。異喩所依故。若經部師等立此量時。異喩是無。無喩所依故(云云)。 ᅟᅟ准此。道者以有部·經部可爲立者。不出敵者也。若爾下所引由是雖對不立實有太虚空等之文。似以無空論師爲敵者。如何。 ᅟᅟ理門論云。同法者。謂立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以諸勤勇無間所發皆見無常。猶如瓶等。異法者。謂諸有常住見非勤勇無間所發。如虚空等○由是雖對不立實有太虚空等。而得顯示無有宗處無因義成(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問。立聲無常意破聲論。何故乃言對無空論。答。此有二釋。一者。假設論之。因明並是之門。不要實有如此比量。第二釋者。聲論本從勝論出。勝論言空是實句義。卽是有體。聲論之中。別分諸計。一宗計云。聲與聲性可言是有。虚空倶無障礙處。聲在中轉。何煩執空云有體性。故亦可名無空論師。不要佛法經部宗中名無空論也(云云)。 ᅟᅟ同四云。然前成立聲是無常因及兩喩。是對聲論。聲論多非無空論師。然於其中異計云○故有別計聲論師宗。亦是無空論師。不要佛法之中經部等也。若對經部立聲無常。應犯相符。故不然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引定賓二釋云)大小二論唯言無空論。不言經部。今疏主意。指經部師名無空論。旣有等言。計空無實體皆無空論耳。不必一定名無空論(云云)。 ᅟᅟ下文云。問。今疏主意指經部師名無空論者。彼經部立聲無常。豈不犯相符。答。入理理門不擧別名但言無空。疏主隨應。且指經部。約作法門。且示異喩。故無過也(云云)。 ᅟᅟ問。付同異二喩合離義。且異喩離時。先因後宗云諸非所作者見常住。如虚空者。有何過耶。進云。若爾應以非作成常住也等(云云)付之。諸非作者者。離所作因也。見是常者。離宗也。設雖云非作者見常。何忽以非作因可成常宗耶。況若如此者。先宗後因云諸常者見非作之時。亦以常可成非作。如何。 ᅟᅟ明詮道云。問。若異喩離。先因後宗而云非所作者皆是常者。卽應以非作成立常住。若如是難者。先宗後因而云諸常住者皆見非作。此亦應以常住成立非作。若許爾者。無正異喩耶。答(以上備説云云)。 ᅟᅟ又云。意云。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者。以所作成無常。以此准知。諸非作者皆是常住者。以非所作成空常住。旣成虚空是常住故。犯相符過(云云)。 ᅟᅟ定賓疏云四云。此中意明。本立宗時。擬對敵論。違他順己。復爲成宗。須陳所由故須立因。是明所由也。今説兩喩。同喩卽是釋前因義。故云諸勤勇發皆是無常。釋旣已了。宗無常義已得定成。理應簡異。故標異品以簡本宗。名之爲常。標常旣訖。須止能成之因。以顯異中所立義無。卽是釋其標異之事。不爲謬説也○夫釋成者。理合從因釋成其宗故。同喩中先擧能成後明所立也。夫簡濫者。理合標異然後止因依此次第故。非顛倒之失也(云云)。 ᅟᅟ又云。先釋寛宗遍因者。於其離中。先明非作後説是常。又於合中。先明無常後説所作。並是倒説。此倒説者。望於本宗立聲無常。陳其所由立所作因。要假同喩釋此因義。今倒説中所明同喩。以其不攝所作之勢故非釋因乃是別以無常爲因成所作義也。同喩旣非釋因之義。其異喩中所明離者。亦非簡濫。以其不攝釋因之義。乃是別以非作爲因成常住義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引此全文之。 ᅟᅟ明燈抄云。今頌文中。爲將異喩當同喩處。先説異喩。是倒非正。又將同喩當異喩處。後説同喩。是倒非正。總答意云。因云所作性故者。由所作故。故是無常。其同法喩旣助此因證無常義。故先標所作後述無常。其異法喩本爲止濫。故先對宗明異。後方辨因非有。若反此者。所作勤勇二因各有二種之過。故云反覆相例倶爲不可(云云)。 ᅟᅟ今案。同喩合之時。云諸所作者皆見無常之時。同喩攝所作。以喩釋因之義。同喩旣不釋因之義。准知異喩非止濫之義。旣非止濫。倒云諸非所作者皆見常住之時。豈非以非作成常宗耶。若云諸常住者。皆見非所作之時。止宗因濫故。不以常住成非所作也。 ᅟᅟ(維摩會講師覺雅。問者延嚴)。 ᅟᅟ問。理門論云。應以非作證其常。或以無常成所作。若爾應成非所説不遍非樂等合離(文)顯何事耶。 ᅟᅟ疏云。 ᅟᅟ今案疏意云。先對所作因異喩離時。若云非所作者皆是常者。卽以非作因成虚空常住宗。若爾可成非本所爭之空常宗。又空常云事。立敵共許。若更立之。豈非相符耶。旣非本諍返立常宗。若爾可成非所説之宗。合此云若爾應成非所説也(已上以離類合先因後宗之時事也)若同喩合時。若云諸無常者皆是所作者。應以無常因成聲所作宗。若爾可成非本諍之聲所作宗。又聲所作云事。兩宗本許。若更立之。可有相符。無常故因。可有隨一不成。非所説也(此以合類離先宗後因之時之事也)。 ᅟᅟ又付勤發因有二過。一不遍。二非樂。先云不遍者。若異喩離之時。云非勤發者皆見常住。以非勤因成常住宗者。非勤之因寛。亘空常非勤·電無常非勤。虚空常住宗不遍電非勤因。故云不遍。卽以非勤因成空常宗。若爾可成非本所爭之空常宗。若合之時。諸無常勤發。以無常因成聲勤發宗者。無常因寛通非勤·電·勤瓶。聲勤發宗不遍無常中非勤發·電等。故云不遍。卽以無常因成勤發宗者。可成非本所爭之聲勤發宗。故合此等云若爾應成非所説不遍也。此成非所説宗事。同前所作因。其外有不遍義。不定過出來。故可云又不遍。以頌文略故無又字也。非樂者若離云諸非勤發者皆見常住者。此因可成電非勤發是常住宗。若合云諸無常者皆是勤發者。此因可立云電可勤發。無常故。如瓶等。以此二宗云非樂宗也。此二非樂宗在前非所説宗之外。故異所作因云非樂也(可見疏文·并明燈抄·定賓疏四)。 ᅟᅟ問。不説同異二喩之言成能立義可有耶。進云。有(云云)付之。若爾可有闕支過。如何。 ᅟᅟ疏云。彼又問言。爲要具二(至)隨對時機一切皆得(云云)。 ᅟᅟ定賓疏四云。論曰。爲要具二(乃至)但隨説一。述曰。自下第三辨比量中兩喩具闕也○眞喩總有同異二種。爲要具二方爲能立耶。爲如眞因雖有二種但隨説一耶。勤發所作不遍同品。或遍同品。爲二眞因也。論曰。若就正理(乃至)不離其因。述曰○若就正理者。盡理論之。其理圓正也。由具二喩。卽顯所立聲有法·法不離其因。且有法不離因者。遍是宗法性故也。法不離因者。謂同喩中釋前因義。云諸所作者皆是無常。意明瓶上所作無常旣不相離。故顯宗中。立無常法。不得離因。爲所由義。卽顯因第二相也。昔雖不知聲有無常不離所作所由所以。今由合故乃得新知也。同喩釋説無常已定。故須明離。以離無常。標之爲常。其次復更離其所作故。知本宗無常之義由所作成。是故所作不得離彼無常。而來濫入異中。故云所立不離其因。此卽顯因第三相也。論曰。以具顯示(乃至)相違不定。述曰。第二別約因後二相唯明簡似也。此文西方有二釋。一者同喩顯因第二相作伴而有。正翻相違因同品中無。又異喩顯因第三相所離而無。正翻不定因異品中有。故云能正對治相違及不定也。第二釋。因後二相同中作伴有。異中所離無。通用對治相違·不定。以其相違同無異有故也。不定同有故也。論曰。若有於此(乃至)一能顯二。述曰。第二就隨宜擧也。謂就利智厭繁之人隨其宜聞。是故不要具説二喩。文中有三。一對相接説人。二對速悟之人。三對思審之人。且初人者。聞説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其敵論者接次問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譬如瓶等。此喩有濫不。而立論者卽答彼言。汝之同喩一分已成。故不須説。然亦無濫。何以然者。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虚空故。或立論者適説宗因及同喩已。其敵論者接次卽能廣説異喩。第二文云若如其聲已下。立量非一。就中且指立聲無常故。云若如其聲也。兩義同許者。且如聲論。先有弟子毎聞聲常。分已串習不更別思。今者忽遇佛法智人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其人速悟。應時卽能自立兩喩。是故立者倶不須説。第三文云或由義准已下。立者善知他心所解。或立宗因。知彼利智不勞説同。故告彼云。汝自已知同喩之義。吾但説異。敵者聞異能准知同。釋決定因。或知彼心。聞同准異。自知異喩。是止濫義故。云或由義准一能顯二也。上來無明利智之人自有二種。一不厭繁。如前文中。要須具説。二者厭繁。如此文中。隨樂而説。以隨樂故。不墮闕支之過也。又復前文爲顯説者。大智圓滿相。此文爲顯説者。大智隨機相。卽陳那菩薩爲上首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引此文也)。 ᅟᅟ明詮道云。問。與第二答何別。答。第二意者。前已悟一喩竟。爲唯説一喩也。第四意者。先未悟二喩。然今正説一喩時。義准悟一喩故。唯説一喩也(云云)。 ᅟᅟ又云。言顯二者。一言陳喩。二義准喩也(云云)今案。依此文可言。諸教之中約立量門或立宗因不説二喩之義。可知之也。彼攝論破不共無明比量。不立同喩等也。 ᅟᅟ又案。或由義准一能顯二之文。依言陳喩可知義准喩之義也。若爾旣有義准喩。所立不成等亦可付意許也。 ᅟᅟ問。論云。已説宗等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説名能立(文)心何。 ᅟᅟ疏云。若順世親。宗亦能立(至)故於能立總結明之(云云)。 ᅟᅟ尋云。何以宗名所立具耶。 ᅟᅟ邑記云。問。宗卽所立。何名爲具。答。謂前論云。此中宗者。極成有法極成能別。然此但宗依故。故立具。是差別性之具故。又説詮宗之言名所立具。此解順論宗等多言名爲能立(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世親之義。宗因喩三名爲能立。故云宗等。此卽能等及所等合名能立。陳那之義。卽有二解。一云擧宗等三。謂一因兩喩。二云。擧宗等三。謂因中三相。此之兩解意。取所等不取能等。宗卽能等。不取其宗。言多言者。亦有兩解。一云。一因兩喩之言。二云。因中三相之言。卽多相言名爲多言。非言多故名爲多言。如前已解(云云)。 ᅟᅟ問。論云。是隨同品言(文)爾者因同品歟。宗同品歟。疏有釋。一云。因同品。二云。宗同品(云云)付第二釋不明。旣云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豈非因同品之義耶。説因宗所隨之文。豈宗同品耶。 ᅟᅟ疏云。論若是所作(至)是隨同品言。述曰○牒前同喩後指法云(至)爲宗同品亦無過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并孝仁意。以爲二釋。若依明詮心。非別釋歟。道又同品者之文云。亦於因同品故云又也(云云)今案疏問答文。同品之言可有二因同品及宗同品。非別釋歟。 ᅟᅟ又約自瓶同品文。周記云。自義故云自。卽屬所立無常宗也(云云)邑記對聲以瓶云自也(云云)今案。無常宗望所作云他。亦望同無常故云自歟。可思之。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異喩可離同喩耶。 ᅟᅟ疏云。問。何故離宗之與因(至)今以止非不須異性(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初答意云。若是其常者。別離宗也見非所作者。別離因也。前同喩云。諸是所作見是無常。爲同喩體。今異喩云。若是其常見非所作。爲異喩體。同異喩中各有宗因。擧異喩體離前同喩。故云合則離喩。如虚空者。擧依離依。非離宗因。不喩體故。故不得言合則離喩。然同成宗等者。問。異喩亦成宗。何故不必須依體耶。答。約順成宗以立同喩。是故必須依之與體。止宗因濫。以立異喩。遮義已成。濫卽自止。故不必須其喩所依(云云)。 ᅟᅟ問。如名異喩。可立異宗異因耶。進云。不爾也。付之。若是其常者離宗也。見非所作者離因也。若爾可立異宗異因。例如異喩。 ᅟᅟ疏云。問。何故但名異喩(至)異宗異因之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後問意云。何故別離宗因不名異。宗因總合離喩名爲異喩。後答意云。喩合能立所立兩法。宗因各一。説異喩以總苞異二而爲失。其失如文。總言異喩。含異宗因。更不別説。若准此問。前同喩中亦有此問。何故但名同喩。不名同宗因耶。答。總名同喩含同宗因。不別説同宗同因之號也(云云)。 ᅟᅟ本頌之事。 ᅟᅟ後記云。彼理門論所引頌者。乃是足目仙人所説之頌。問。足目仙人爲内道也。爲外道耶。答。無定判文。設縱外道。引證無妨。何以然者。因明法遍大小乘及以外道。設外無妨。如勝論師對聲生立聲無宗。卽是外道有因明義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卽足目所造之頌。以足目是根本造因明者故。所説頌名本頌。以内外共許足目之論故。引爲證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彼理門引足目所造之頌故言本頌(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世親論軌論本頌(云云)。 ᅟᅟ師資比量信之事。 ᅟᅟ疏云。彼引本頌言。如自決定已(至)悕他解生(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引仁云。問。如見烟知下有火者。不從師亦知也。何故云相比量亦在弟子位耶。答。雖不從師。而今新解生故。云在弟子位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自比處在弟子之位者。且約言比。非相比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自比處在弟子之位者。此中有二。一相。二言。相者。但見其相卽知其事。言者。要從師聞自比智起。若自解已轉教餘人。亦得名師。是師種類。非正師攝。若相比量不獨處。在自弟子處。亦通於師。今望生他解邊。卽在師主。縁而自解但在自比弟子信中。實通自比他比二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云。 ᅟᅟ審察支之事。 ᅟᅟ疏云。釋餘遠離(至)尚非能立。況餘法耶(云云)。 ᅟᅟ定賓疏云。外道小乘及古師等。於立破前加審察支。審察支審定宗徒。且如審彼聲論師云汝立聲爲常耶。婆沙二十七云若不審他宗。不應説其過。是此義也。聲論答云。如是。佛法反定他宗云。汝何所欲。汝豈不見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耶。聲論答云。不爾。聲是常住。無觸對故。譬如虚空。如是審定。方乃觀察定不定過。佛法自知比量因定。復知聲論因中不定。從此方得説彼因中不定過失。如是審察。立之爲支。陳那所造集量論中。破此繁立云。由汝父母生汝身故。方能立義。或由證義及床座等。方得立論。豈並立支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諸外道等將立論時。須與敵論平章宗徒定所立義。名爲審察○(云云以下引定賓疏文也)。 ᅟᅟ婆沙論二十七云○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者。是分別論者問。重定前宗。若不定他宗説他過失。則不應理。答如是者。是應理論者答。謂順契經無顛倒義。所立決定故言如是○豈不要樂耶者。是分別論者將欲設難反定所宗顯違正義。答不爾者。是應理論者遮彼所問。顯義無違○因明論中説破他義有三種路。一猶豫破。二説過破。三除違破。佛契經中明破他説亦有三路。一勝彼破。二等彼破。三違宗破。勝彼破者。如長爪梵志白佛言。我一切不忍。佛告彼曰。汝亦不忍此自見耶。彼便自伏。等彼破者。如波吒梨外道白佛言。喬答摩知幻不。若不知者。非一切智者。智者應是幻惑。佛告彼言。倶荼邑有惡人。名藍婆鑄荼。破戒行惡。汝知之不。彼言我知。佛告彼曰。汝亦應是破戒惡人。彼便自伏。違宗破者。如鄔波離長者白佛言。身業罪人非意業。佛告彼曰。彈宅迦林羯凌伽林等。誰之所作。豈非仙人惡意所作。彼答言爾佛言。身業能作此耶。彼言不能。佛告彼曰。汝今豈不違前所言。彼便自伏。於此三中。應理論者依等彼破以通前難(云云)。 ᅟᅟ又云。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者。是應理者問。審定他宗。若不定他宗説他過失。則不應理。答如是者。是分別論者答。所問理定故言如是。 ᅟᅟ今案。諸立論之人對敵者立破之前。必須審察而古師以之爲能立支。陳那雖破之。不云無審察之義以此思之。外道立我宗之時。若審察之時。論神我也。立我宗者。直就言陳可付自相過。若審察之時。不指言神我者。令蒙假我。可付意許過也。如是之義尤因明之綱要也。不可不學耳。 ᅟᅟ問。理門論云。説宗法相應(文)相應者明同異二喩耶。 ᅟᅟ疏云。 ᅟᅟ定賓疏云。 ᅟᅟ問。瑜伽論所説八種能立。皆非陳那所説可云耶。進云。皆非親勝。所以不説(文)付之。其中辨因及同類異類。豈非親勝陳那之所許耶。 ᅟᅟ疏云。古師所立八·四·三等(至)過爲増勝故名似立(云云)。 ᅟᅟ尋云。合結支離因喩無別義故不立者。亦不可立無合倒合過耶。 ᅟᅟ邑記云。疏古師所立(至)皆非親勝者。雖此三相亦在八·四等中。然此三相望所立。義唯親唯勝。彼八·四等亦兼勝劣。此言皆者。不是當八等中皆非親勝。意説。立八·四等。不如唯立三相。故説立八·四等非親勝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問。合結離喩無別體。三支之外不在支。合結離喩不立支。亦應似喩不立過。答下疏文卽是答也。過中増勝故別立也。又解。無合倒合體卽喩過。離喩之外二無別體同於合結離喩外無(文)。 ᅟᅟ(明忍已講於春日三十講對願超用之)。 ᅟᅟ問。攝論中。對小乘立量云。不共無明於五識中不容得有。無能對治故(云云)爾者正比量歟。答。爾也。付之。旣無同喩。豈非闕減過性耶。況述異喩離。諸有能治者有不共無明(云云)豈非倒離過耶。 ᅟᅟ纂云。有依此論(至)此例非一(云云)。 ᅟᅟ又尋云。 ᅟᅟ問。有人意。對法論八種能立中合支。瑜伽論同類也(云云)爾者淄州大師可許此義耶。進云。不許也。付之合支卽同喩也。何不許之耶。 ᅟᅟ斷云。有人會對法·瑜伽(至)愛憎與奪何太不倫(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問。因明論并如實論。可爲瑜伽支分耶。又云。有人自問答云(至)何得許乖本論(云云)。 ᅟᅟ尋云。如實論亦爲瑜伽支分者。除何取之耶。 ᅟᅟ問。論云。唯此三分説名能立(文)心何。 ᅟᅟ尋云。違楞伽經説。如何。 ᅟᅟ問。若遮四等説名唯三。何故楞伽經説因明名五分論耶。故彼經云復次大惠一切法不生者。菩薩不應立是宗。何以故。五分論多過故。彼經佛意。一切法無實生性。名曰無生。非謂別有無生法體。然大惠意。欲立一切法皆不生。佛遮止云。汝如是建立不生。於五分論有多過故解云。由世多說名五分論。佛順世俗説五分名。非是世尊成立有五。故説三分。不違彼經(云云)言五分者。宗·因·喩·合·結也。 ᅟᅟ問。因與二喩可云別體耶。 ᅟᅟ纂云。問。因中二品有之與無異喻所依亦同此解(云云)。 ᅟᅟ問。樂爲之言可通似比量耶。答。通(云云)付之。 ᅟᅟ疏云。樂爲有二。一當時樂爲(至)今顯後義故名似宗(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雖樂成立者。當時樂爲。今成立故。由與現量等者。後時樂爲。由更可成立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疏上卷云。又於宗内説樂爲言簡似周訖。因喩略之。若准彼説。因喩亦是樂所成立。豈是徳收。眞因喩等當時立故。無諸過故。此卽徳中亦有失也。義兼徳失。其言虚也。然上卷文且擧傍説。非是正義。故前後文理不相違(云云)。 ᅟᅟ尋云。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者。其似宗總明九似宗歟。若言似宗九過者。論疏云由與現量等相違故之文如何。 ᅟᅟ若非九似宗者。旣云名似立宗。列九過結文云。已説似宗。亦亘九似宗耶。依之文軌師如此釋耶。 ᅟᅟ文軌疏上云。樂所成立義該眞似。雖復樂爲所立之宗。然與現量等九義相違故。似非眞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玄應師云。以義應言。由與現量相違等故。説名似宗。以所等中後四非是相違義故。此言有理。如何今云若與現量等相違故。所等後四豈有相違義。故今解云。列名有二。初隨古列。後隨今列。隨古列者。現量相違等五是也。陳那唯立此五。故理門云非彼相違義能遣。隨今列者。能列不極成等四是也。天主更加餘四。今論文云由與現量等相違故者。且隨古意簡去似宗。是故唯取五種相違。不取後四。以義應言。由與現量等五相違。説名似宗。後之四種旣非相違。所以略之。天主宗過不但相違。故加後四。今天主意不違古旨。且擧五違簡似立宗。若隨今簡。且標九過。應簡似宗。人多不知古今別意。説與現等九義相違者。不但乖論主之旨。亦違翻譯之家。文旨幽深。應設劬勞(云云)。 ᅟᅟ略纂二云。樂爲所立義苞眞似。樂所成宗與現量等九相違故。名似立宗(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初顯乖法。次顯非有。後顯虚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今云。初顯乖法者。初五相違。乖者違也。法者。現·比·教詮·俗理·語言。名之爲法。五種似宗乖違五法。故云乖法(云云)。 ᅟᅟ又云。案云。是遣諸法自相門故。釋立初五相違所由。宗之有法名爲自相。局附自體不共他故。立敵證智名之爲門。由能照顯法自相故。立法有法。擬生他順智。今標宗義。他智解返生。異智旣生。正解不起。無由照解所宗義故。名爲遣門(云云)。 ᅟᅟ(已上五相違了)。 ᅟᅟ又云。次顯非有者。次三不成。所依非有。宗義不成。故云非有(云云)。 ᅟᅟ上文云。不容成者。宗依無過。宗可有成。依旣不成。更須成立。故所立宗不容成也。故似宗内立次三過(云云)。 ᅟᅟ(已上三不成了)。 ᅟᅟ又云。後顯虚功者。相符過也(云云)。 ᅟᅟ上文云。立無果者。果謂果利。對敵申宗。本諍先競。返順他義。所立無果。由此相符亦爲過失(云云)。 ᅟᅟ下文云。夫論之樂爲摧邪義擬破異宗。聲之所聞主賓咸許。所見旣等。豈藉言成。故此立宗有相符過(云云)。 ᅟᅟ(已上相符了)。 ᅟᅟ違自他共失不失之事。 ᅟᅟ疏云。乖法有二。自教·自語(至)故此五違皆是過攝(云云)。 ᅟᅟ尋云。違教失豈不違共教耶。如大乘異師相符成立敵故。 ᅟᅟ又云。宗非兩許(至)依若不成。宗依何立(云云)明詮道云。言乖法有二者。一者自教·自語。唯違自爲失。意云。唯依自教而立。不依他教。唯依自語而立。不依他語。故唯以違自爲失。不以違他共爲失也。二者現·比·世間三相違者。唯以違自共爲失。不以違他爲失也。本立量意欲違他故。能別所別倶不三種不成。並皆違自他共爲失。由自他共極成方成能別等故。以違他亦爲失。故唯識比量云。若他方佛色立爲唯識。有他一分所別不成過。若後身菩薩染汚色立爲唯識。卽有自一分所別不成過。故以極成言簡別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付現量相違全分四句。且佛弟子對勝論立量云。覺樂欲嗔應非我現境宗(云云)爾者此量宗可有自能別不成過耶。答有(云云)付之。 ᅟᅟ疏云。有違他現非自(至)今此但違他現量(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雖此亦有自能別不成(至)違他現者。佛弟子雖不許有我。豈不許非我現境耶。而云有自能別不成者。未詳其意耳(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佛法不許有神我故。能別不成(云云)。 ᅟᅟ以此等文。可案四分建立法差別有違宗過之義也。 ᅟᅟ問。違自一分現非他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違自一分現非他。如勝論(至)説一切違自一分(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三極微眼不得。三麁大眼根得者。唯據色塵也。基意亦同(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第一句中。風大及三極微非眼得。三麁可得者。風大麁細非眼根得。地水火三麁眼根得。細非根得。是此疏意。唯識疏云實句之中。地水火風父母極微非現量得。子微以上是現量得。下破順世及勝論中云。極微聚集足成根境。何用果爲。故知耳也。二文何違。今會通云。此文別委。彼文總也。彼云子微以上現量得者。具而應云子微以上除風餘三是現量得。若不爾者。違彼宗故(云云)。 ᅟᅟ後記云。 ᅟᅟ現量體之事。 ᅟᅟ疏云。現量體者。立敵親證(至)名現量相違(云云)。 ᅟᅟ尋云。何以耳根爲現量體耶。 ᅟᅟ前記云。疏耳爲現體等者。顯現名現。耳亦名現。現量名現。唯是其識。今言其耳名現量。現量具故。亦名現量(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耳爲現體等者。問。現量體者。謂證自相智。云何色根名爲現體。答。如瑜伽第十五説。如是現量誰所有耶。答。略説四種所有。一色根現量。二意受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色根現量者。謂五色根所行境界○旣云色根現量謂五色根所行境界。故知色根得爲現體。非唯智也(云云)。 ᅟᅟ問。於現量相違有一分四句。爾者自他倶不違一分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倶不違一分者(至)雖違彼教。非現量故(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然數論及佛弟子。不云自性及我現量得。故云倶不違一分(云云)。 ᅟᅟ後記云。自性我體皆轉變無常者。自他皆不違現量也。故言倶不違一分。問。是全不違。何者一分。答。雖全不違。亦得言倶不違一分。以全分故也(云云)。 ᅟᅟ比量相違之事。 ᅟᅟ疏云。比量體者。謂證敵者(至)故所立宗名比量相違(云云)。 ᅟᅟ今案。比量者。敵證者依立者立因觀所立宗正智也。宗與因相順之時。敵證正智生。宗旣違因。敵證他智返起。故所立宗名比量相違。意因比量境故。相從名比量。今違此因故云比量相違歟。故理門論云。是近及遠比度因故。倶名比量(文)或以違敵證正智。名比量相違。所謂初無後無故正因。生瓶等無常比知正智。而瓶等是常宗違彼因。敵證之智返起。令他智不起之當。卽名比量相違歟(追可審定)。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十地菩薩現量心可縁第七識耶。 ᅟᅟ疏云。有違他比非自(至)如眼根等。爲六依故(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如小乘對大乘(至)爲六依者。此意卽末那識唯佛現量知有。所以捨之。捨者除也。餘並知有。現等五識卽依眼等根。第六意識卽依第七。卽此第七爲第六所依。卽第六所依也。比量相違者。違大乘比量也。量云。第六識必有倶生不共依等量也(云云)。 ᅟᅟ尋云。妙觀察智豈不知第七識耶。 ᅟᅟ明燈抄云。第二句中。如眼根等爲六依故者。如唯識云。眼等五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以之例云。第七末那非現量得。以發意識比知是有(云云)。 ᅟᅟ明詮引仁云。大乘在因位亦雖現量知。而今對小乘以比量令信故。云除佛等也(云云)。 ᅟᅟ問。付勝論六句義。爾者除和合句義餘皆現量得可云耶。 ᅟᅟ疏云。有違自一分比非他(至)和合一句比量知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第一句中。彼説前五現量所得等者。唯識疏云。總言業·有·倶分三唯現得。異·及和合·有能·無能·無説五非現得。餘二通二。案云。前五句中。業句大有·同異性三唯現得。和合句義非現量得。實句徳句通現及比。且實句中。地水風父母極微非現量得。子微以上是現量得。餘空·時·方·我意。此五實句非現量得。徳句之中。聲·覺·樂·苦·欲·嗔·勤勇·重。此八徳句唯現量得。法非法全·行少分二徳半。唯非現境。此行卽是行中念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色·味·香·觸·數·量·別性·合·離·彼性·此性·液性·潤·及勢用十三徳半。並通二種。此中勢用卽行作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今此疏云前五現量所得。卽違唯識疏文。何會之也。今會通云。實·徳二句唯取通現。不取通比。總對和合云前五現。若言前五唯現量得。可有此違。旣不言唯故不違也。雖有此通。義猶難解(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有違他一分比非自(至)除佛已外皆比得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第二句中。彼説五根除佛已外皆比得故者。色等五塵世間共見。現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現量得。若依大乘。雖第八識縁及如來等縁是現量得。世不共信。餘散心中無現量得。以但能有發識之用。比知是有。此非他心及凡六識現量所得。問。對一切有者。所對敵者是小乘也。如來小乘許亦現量得。如何今云除佛已外耶。答。雖如來小乘亦許現量得。而非世共許。故不爲證。然此句意。除佛所縁依小乘宗。根唯比得。不通現量。大乘之中。除佛餘位五根並通現比所得。望五爲根是比量得。望第八識現量所得。故不違自五根比得(云云)。 ᅟᅟ問。付比量相違一分四句。爾者違共一分比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有違共一分比。如明論師(至)他全。自宗一分(云云)。 ᅟᅟ後記云。問。明論聲常。自立一切聲皆是常。可違自宗一分比量。對佛法立。佛法全是無常。何言一分。答。若論生滅以解無常。佛果法中聲亦無常。以有爲法皆生滅故。今據捨無常色獲得常色。是色收可有常也。爲對果位故。言違共一分比量(云云)。 ᅟᅟ(明燈抄心同之)。 ᅟᅟ邑記云。疏有違共一分比如明論師對佛法等者。疏中應對聲論。彼許内聲常。外聲及音闇聲皆無常故。可成一分。或對勝論。彼聲性常。餘聲無常。皆無違理。今對佛法。乃是他全。非四句攝。又明論聲。佛法全不許有。不可論其常與無常。餘一分聲定是無常。約此名爲共一分。義可通也(云云)。 ᅟᅟ明詮道引備説云。問。佛法云。明論聲及餘一切聲並皆無常。此卽違他全分比也。何故今云違共一分比耶。答。且除明論聲。約餘聲而云違一分比也。據實言之。第二説是正義。謂違他全比自宗一分比也。 ᅟᅟ(卷首書皮裏)。 ᅟᅟ問。聲論師出家爲僧時。聲常宗不立。爲當如何。答。出家時尚立聲常宗。故四分戒本末。説七滅諍中言諍云。如聲論師。出家爲僧。仍執舊法立聲爲常。無質礙故。猶如瓶等。然聲事一。無常理立敵無諍。是諍體(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三(終) ᅟᅟ(癸丑冬十一月初三日晚課時。以原本校正已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四(第十四帖) ᅟᅟ問。比量相違可有法差別等後三相違耶。 ᅟᅟ疏云。此中但明(至)至相違決定廣當顯示(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因違宗喩旣有四失者。顯相違決違四宗失宗違因喩理亦有四者。顯比量違違四宗失。問。決違·比違同違四宗決·比兩違有何差別。答。有二説。一疏主云。彼宗違因。此因違宗。彼寛此狹。二類不同。但相違決皆比量違。有比量違非決違故。案云。彼宗違因者。比量違也。彼比量違。前不正宗違後正因。此因違宗者。決定違也。決定違。後敵量因違前立宗。故差別也。寛狹可解。二軌師云。彼宗違因。此因違因。寛狹同前。違比未必相違決故。如立宗違其比量。而立因別。有餘過故。非相違決定也。沼義斷云。相違決定是因過。比量相違是宗過。又比量相違前邪後正。相違決定前後倶邪。此比量違後必破前。相違決定則不如是。爲正量違故名比量相違。是故二別。然太賢師破基師云若相違決因違宗者。且所作因何違無常。所聞性因何違常宗者非也。其相違決因違宗者。後敵因違前立宗。故云因違宗。非前量中所作因違無常宗。未詳疏旨輒破深義。豈是眞破。問。相違決定改前因喩別陳因喩。四種相違不改前因卽須舊因。義旣全別。何違四宗耶。答。有二説。一云。若不改前因違宗四種。是後相違過。若改前因卽用前喩違宗四種。卽爲四種相違決定。如勝論師立自比量云。所説有性非四大種。許四大外體非無故。如色聲等。除大種有。並爲同喩。無自不定。而有作他有法自相相違量云。汝有性非有性。非四大故。如色聲等。是名有法自相相違決定。卽以此因復作量云。汝之有性應不能作有有縁性。非四大故。如色聲等。是名有法差別相違決定。非四大種卽法自相。能有四大是法差別。卽作量云。汝之有性非能有大。許非無故。如色聲等。是名法差別相違決定。問。本量是因云許四大外體非無故。此法差別因云許非無故。旣是同因。如何前云改前因耶。答。本因云非無者。離實非無。後量云非無者。卽實非無。旣爲差別。不但作法不同。亦非無差別。故云改前因。二云。相違決定別陳因喩。非云本能立。其力羸微故。不與彼法差別等別作相違決定。若相違因用彼因喩有親力故。通違四宗。其比量違亦同此釋。今疏主意存第一説。應法師云。然相傳説。准相違因。比量相違亦有四種。謂法自相比量相違。乃至有法差別比量相違。今此文略但擧初一。此解不然。除法自相餘宗非是立言親成。如何望彼説違比量。故但如文違法自相名違比量。設述餘三非宗過也。此解亦非。旣擧宗時。過卽顯已。故比量違是宗過攝。沼略纂云。因恒不改。唯違所立名相違因。相違決定因恒不改。故名決定。同疏主説(云云)。 ᅟᅟ問。可有比量相違待因喩之義耶。 ᅟᅟ纂云。問。何名比量相違至相違(云云)。 ᅟᅟ尋云。比量相違不待因喩過也。何云立量正違。此因名比量相違耶。 ᅟᅟ又尋云。若立宗違因失者。如何破古師宗因相違之過耶。 ᅟᅟ又云。問。若宗違因(至)是故前釋勝(云云)。 ᅟᅟ今陳其宗猶未有過。擧因方過之文。又以此釋可案之。 ᅟᅟ尋云。若以聲無常宗爲比量相違者。如何不出之耶。 ᅟᅟ自教相違之事。 ᅟᅟ疏云。自教有二(至)所競何所憑據(云云)。 ᅟᅟ後記云。若不顧論隨所成教者。意云。隨入他宗立他宗義。亦不得違他之教也。問。旣是他教。何得言自。答。望自比量教隨其量得自名。實是他教也(云云)。 ᅟᅟ疏云。上二·四句。唯違他句(至)必有相符極成之失(云云)。 ᅟᅟ問。經部對有宗立量云。色處色皆非實有(云云)可違共一分教耶。答。有二釋。 ᅟᅟ疏云。有違共一分教(至)或違他令自成一分(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後記云。經部色中麁假細實。薩婆多師麁細倶實。今言一分。且取細者立爲非實。名違一分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有違共一分教等者。經·薩兩宗極微皆實。經部以實從假。有部以細從麁。並色處攝。經部麁色皆假。有部瓶等非實。約此名共違一分。然此句應言經部對大乘也。大乘色處顯色長等假故(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問。大乘云極微假麁色實。經部云麁色假極微實。薩婆多云麁細倶實。如何今云違共一分教耶。可云違他全及自一分。答。是故有第二説也。問。共一分者。自一分他一分。然自一分應爾。經部許極微實故。他一分者不爾。有宗許麁細倶實故。應云違他全也。問此約初説答。古云。初説意者。二人共許法之中一分也(云云)。 ᅟᅟ問。疏引般若經云。是世間出故名世間(文)爾者樸楊大師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大般若云。是世間出。故名世間。 ᅟᅟ前記云。一是世間出故名世間者。以五蘊體卽是世間。非是五蘊別從世間而生。以五蘊體是世間。五蘊自現之時。名世間出。如世説言聖人出故○問。此釋世間。云何言是世間出故名世間也。答。准般若。此初文。是釋出世間文。復有讀者應更撿文(云云)(明燈抄引燈文也。明詮道不云誤也)。 ᅟᅟ問。迦波離外道立量云。人頂骨淨。衆生分故。猶如螺貝(云云)爾者此量因喩可有過耶。進云。無(云云)付之。 ᅟᅟ疏云。此論又言。如迦波離外道(至)是故爲失(云云)。 ᅟᅟ纂云。若世間相違(至)能立不遣(云云)。 ᅟᅟ尋云。明詮道云。引纂云。旣有不定過。如何云無過(云云)爾者疏文如何可會耶。 ᅟᅟ又若因喩無過者。結鬘外道設依勝義立宗云人頂骨淨者。豈能立量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若爾結鬘外道救云。我立骨淨亦依勝義。如何偏責名違世耶。答。彼作是救卽非宗過。然所立因有不定失。膿血亦是衆生分。故因旣有過。義終不成。今此亦依不以勝義簡別立宗故。説名違世間過也(云云)。 ᅟᅟ今依此文可知因明之軌。設有法置簡別云眞故者。無世間相違過也。故疏云。若諸外道對佛弟子。有法不簡擇但總説言。懷菟非月。以有體故。如日星等。雖因喩正。宗違世間。故名爲過(云云)准此可知之。明燈抄云。若簡擇説。應言勝義。懷菟非月等。卽無過也(云云)。 ᅟᅟ十八日無遮大會之事。 ᅟᅟ疏云。且如大師周遊西域(至)令大師立義等(云云)。 ᅟᅟ尋云。慈恩傳不見此義。似有相違。 ᅟᅟ又十八日者。月別之十八日歟。爲當經十八日歟。 ᅟᅟ慈恩傳五云。王曰。聞師作制惡見論。何在。法師報曰。在此。因取觀○望於曲女城。爲師作一舍。命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外道等。示大乘微妙絶其毀謗之心。顯師威徳之高摧其我慢之意○別設寶床請法師坐爲論主。稱揚大乘序作論意。仍遣那爛陀寺沙門明賢法師讀示大衆。別令寫一本。懸於會場門外示一切人。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斷首相謝。如是至晚。無一人致言○自是邪徒戢翼。竟十八日無一人發論○至十九日辭王欲還。王曰○於鉢羅耶伽國兩河間立大會場。五年一請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及貧窮孤獨。爲七十五日無遮大施。已成五會。今欲作第六會。師何不暫看隨喜。法師報曰○玄奘豈可辭少停住。請隨王去。王甚喜。至二十一日發引向鉢羅耶伽國就大施場(云云)。 ᅟᅟ古今譯經圖紀四云。法師遂造制惡見論。制十八部小乘。破九十五種外道。并造會中論。融會瑜伽中論之微旨。以靜大乘之紀紛于時中印度國戒日大王。總統五印諸國。内外博綜才藝俊越。觀其斯論歎而言曰。雖有顯大摧邪之殊益。然彰我大夏之夢人。吾九旬大施。可因此會定其感否。遂馳衆傳告萬里。以來所屬諸國勅能論者畢萃。大衆僉集。法師以所造二論六千餘頌。書于大施場門云。其有能破一偈。當截舌而謝之。日日桴鼓命于論人。凡一十八日。莫敢當者(云云)。 ᅟᅟ此文似疏心。仍慈恩傳可審之。 ᅟᅟ唯識比量私記云。問。爾者戒日王無遮大會者。月別十八日爲無遮大會言之。若十八日内爲無遮大會言之耶。答。是云有二傳。一月別十八日爲無遮大會。二一十八日内爲無遮大會也。問。此二傳中何爲勝耶。答。邪正難定。但十八日爲無遮大會言可勝也。問。何十八日内無遮大會爲言可勝耶。答。玄奘三藏而奉令立義(云云)是一日法事爲立義。亦對諸外道小乘而立量時。其宗諍論定。所以十八日内爲無遮大會言可勝也(云云)。 ᅟᅟ今案。或可。破文云。爲設十八日無遮大會(云云)。 ᅟᅟ自他共比量簡別之事。 ᅟᅟ疏云。凡因明法。所能立中(至)有所簡別。故無諸過(云云)。 ᅟᅟ尋云。若以勝義言簡自教相違者。清辨比量亦可無違自宗失耶。又。 ᅟᅟ定賓疏二云。今詳。三藏一時之用。將以對敵。未必卽堪久後流行。三藏所譯經論盛行。其會中論今何所在。故但一時之用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又賓師云。今詳。三藏○一時之用也。此語非也。三藏入室。未曾作此言。員外門徒何識其旨矣。唐朝高徳蕃國諸賢。此比量中皆動智海。各載章疏。爭述立破。遠流來葉。明知此量萬代之通軌也。非是但一時之用也。其會中論何在者。翻譯諸徳至得梵本有具不具。況乎大唐所有經論。猶未探究公私祕藏。輒言何所。豈容是理(云云)。 ᅟᅟ賓疏二云。先徳皆言。立宗若以勝義言簡。卽不違遣。今當破如此謬執。卽如慈恩法師唯識疏中。多以我許立自宗義。避違世間今謂。此是近取三藏立量之軌。遠取掌珍立量之法。掌珍必無犯過之事。三藏或可更深推審。且執我許卽避他破。一切外道邪義皆立。但言我許。非俗知故。又如大小二因明論。能立之中。宗等三支皆爲悟他未了義故。若先自陳我許之言。明知所立一支卽能令他共許。豈不違論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賓云○(已上)今還破云。一切外道邪義皆立等者。此義非也。此未了知自他共別。豈輒得破金剛之義。且自比量。三支共許彌順於宗。設他不成。量亦無失。所以爾者。自量唯立自宗。非破他所許義故。雖他不共許。然無量之非。若爾自量應非能立。非破他宗。不悟他故。解云。於自宗義雖先己知。爲令無非。以量成立。故雖能立非破他宗。量旣立已。他許所成卽能悟他。亦名悟他。故自比量名能立也。旣許自量名爲能立。何妨自量邪義皆立。若依自量。邪義不立。雖立自量。而應正義亦不得立。故知非也。若他比量。三分共許宗等妙成。設自不容。量亦無過。所以爾者。他量唯破他宗。非成自所許義故。雖自不共許。亦無量之非。若唯自量無他量者。應如所破一切外道邪義皆立。依他量力摧破邪義。是故外道邪義不立。若共比量。宗因喩三立敵共許。其量方成。若互所無卽不成立。所以爾者。由共比量。一立自宗。二破他義故。三支内並須極成。若不極成。卽名似立。旣知三量義有差別。以我許言立我我有。依自比量。他雖無我。有法亦成。唯立自宗不破他故。若先自陳我許之言。明知所立一支卽能令他共許者。此亦非也。因明論云。宗等三支皆爲悟他未了義故者。依他共量。不約自量。他共二量同悟他故。旣言悟他。明知非自。是故不違大小論也(云云)。 ᅟᅟ眞故之事。 ᅟᅟ疏云。有法言眞。明依勝義(至)世間之失(云云)尋云。四重勝義中何。 ᅟᅟ又以此文簡自教相違之義。可案之。 ᅟᅟ明燈抄云。有法言眞者。於有法處簡別言眞。此簡別中。總有二義。一者二諦相對。簡別非學世間之過。依勝義者。卽眞前三合名勝義。卽三科事。四諦二空○此三勝義非是非學世間所知。故以簡之。此初二諦相對中。勝義者依共小乘等佛弟子勝義簡非學過。故云依勝義。不依世俗者。俗四重中第一俗也。如所安立瓶軍林我有情等。是非學世間之所知也。問。依何得知。眞前三中安立唯識。答。第一勝義蘊等三科。心所變事。第二四諦·第三二空。心所變理。其第四眞唯内智證。非心變理。隨其所應卽是三性。故知依前三眞通立唯識。此卽二諦相對。簡別非學世間過也。又顯依大乘殊勝義立非依小乘等者。第二三乘相對。簡別學者世間之過。三乘各有二諦。二諦之中。指菩薩乘二諦。眞四重中第二道理勝義諦。名爲大乘殊勝義。非是二乘之境界。故名爲殊勝。攝論所説十殊勝義亦與此同。如所安立三性三無性唯識妙理。名爲道理勝義。菩薩縁此爲境悟入唯識道理。言眞故者。卽通二義。有管見人未解二義深妙之旨。云眞者唯指菩薩乘二諦中第二道理勝義。名之爲眞者非也。旣失二諦相對之門。依何得簡非學之過。若依一眞簡二過者。能簡旣一。所簡豈二。由此應知。謬尤甚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以勝義諦。簡別立宗九過之中。能離幾失。答。但能簡初五種過失。後之四過非言能簡。所以爾者。由法有法立敵共許。宗有所依。義方得成。隨一不容。或倶不許。設勝義言終不極成。相符極成。順現量等。但無果利。名宗過收。故後四失非言所簡。問。勝義諦理非世知。可由言簡違世過。現量親能證法自相。比量眞理楷定邪正。自教所詮是所尊主。若違自語言義便乖。如何説由勝義言簡。答。由現量等皆有二種。世俗勝義有差別故。旣就勝義簡別立宗。違世量等皆非宗過。故掌珍論釋眞性言。此中世間同許有者。我亦許爲世俗有故。世俗現量生起因縁亦許有故。牧牛人等皆共了知眼等有爲是實有故。勿違如是自宗所許現量共知。故以眞性簡別立宗(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慈恩三藏唯識比量中云眞故。掌珍論中云眞性。彼此眞言何別。答。彼珍論明有爲皆空。唯依第四勝義性空而論。此三藏明其唯識。存有非空。是初勝義故説眞言。尋之知矣(云云)。 ᅟᅟ小塔院私記云。問。旣爾眞諦實有四種。以何眞諦而爲眞故耶。答。以四種眞而爲簡別。問。以何知爾耶。答。謂有二證。一教證。二理證。言教證者。十卷楞伽第十卷頌曰。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眞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云云)大乘基師述記第七旣此文云。若以初俗執有別者。卽對四眞而有無別理。第一眞門如幻事故。第二眞門因果性故。第三眞門並無我故。第四眞門心言絶故。倶無別相也。能所相無者。識爲能相。境爲所相。識中用能相。體是所相也。以此文准。四眞爲眞。若以初俗執心境離。卽對四眞皆無離義。第一眞門如幻事故。第二眞門因果性故。第三眞門並無我故。第四眞門心言絶故。對執相離而説不離。言理證者。倶舍論二十二卷頌二諦曰。彼覺破便無。惠析餘亦爾。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以上)頌意顯者。若法析時失名之者。名爲俗諦。若法雖析而不失名。爲勝義諦。謂瓶軍林破析之時。卽失自名。所依四塵雖破亦析。而不失名。故爲勝義。若對此時。後三眞故。境不離心。又四眞皆取而無妨也。前解好也。所以者何。五蘊上假名爲俗。彼五蘊事名爲眞諦。立此二諦而執相離故。婆沙論七十七卷説二諦云。於四諦中。有事有理。卽事爲俗。彼理爲眞(云云)卽評家釋也。依此二諦而爲相離。卽依後二眞而爲簡別也。婆沙一師云。四諦理事皆爲俗諦。於諸法中空無我理。以爲勝義。此師立二諦如是執相離。若對此師。以第四眞爲簡別眞。所對計執如是不同。故取四眞而爲簡別。唯問何眞。答而可言。正第四眞兼前三眞也。問。第四眞門。心言旣絶。癈詮盡談。云何彼門可言離不耶。答。雖絶心言。而唯識性旣色心性。以性同故。何可執離耶。問。大乘基師所説唯識三性等。依第二眞而建立。何依四眞而立比量耶。答。唯依因果建立門説。此依對他破執門説。不可推思(云云)。 ᅟᅟ今案。依明燈抄意可言。現量等五相違。皆依眞俗二門。可有二種。以勝義言簡自教等者。簡世俗門也。 ᅟᅟ極成之言事。 ᅟᅟ疏云。極成之言簡諸小乘後身(至)爲唯識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言共許色者。爲是本質。爲影像色興師解云。並取質影爲共許色。本量云不離眼識者。本識眼識合名眼識。立影不離眼識之時。便成質亦不離本識。如顯揚云。阿頼耶識卽六識故。不爾本量有不定過。質亦自許初三所攝眼所不攝。離眼識故。此解非也。設第六識縁三種境。本識共縁。應如所説。若第六識縁心心所及無爲等。終不得言本質心等不離本識。便有不定過。謂眞故極成。餘法自許後三攝意所不攝故。爲如意識不離意識。爲如本質心心所等離意識耶。又顯揚第五卷。識蘊建立中云。依差別者。謂六識身。問。阿頼耶識於六識中何識所攝。答。通六識所攝。藏彼種故。因相頼耶通六識種。旣云藏彼種故。此明本識能藏於彼六識種子。卽此種子從於現行攝六識中。非謂現八攝於現六。故不成證。有管見人未解本質深隱之旨。云其本質色旣是頼耶所變相分。何得從異聚眼識而成唯識。今取共許色界所攝親所縁色以爲有法者。謬尤甚也。若取親所縁色爲有法者。親所縁色卽是相分。若取影色爲有法者。小乘説云。外境是所縁。相分名行相。卽見分攝。取相分色立不離識。應立已成。若彼行相談。當大乘所變相分。非彼自許心起相分者。卽有法中有所別一分不成過。親所縁色爲有法故。以何得知親所縁者是相分耶。唯識論七云。此親所縁定非離此。二隨一攝故。如彼能縁。卽疏解云。第三量也。此量意云。謂前已言親所縁者。卽是相分。恐他謂非以識爲體故今成之。故知親所縁色是影像相分取爲有法。卽犯相符。今正釋云。不取頼耶本質。不取影像相分。若取此二爲有法者。自成他不成故有法不極成也。今取牙質爲本質色。此本質色大小共許。故云極成色。唯識五云。彼與五根倶時而轉。如牙影故。解云。影依牙發。牙影同時。識藉根生。明非先後。如世人見柱梁等色。牙影同時。卽柱爲牙。彼蔭爲影。此等諸色大小共許。故爲有法。其極成言非但簡別他方佛色後身惡色等。亦兼簡別頼耶本質及影相分。是故以彼不得作過(云云)。 ᅟᅟ尋云。牙質色者影色歟。若爾非眼識所縁。何立不離之義耶。 ᅟᅟ古迹記云。極成色者。基云。爲簡唯小乘許佛有漏色。唯大乘許他方佛色。而取共許所餘色也。若立前二。便如次有一分自他所別不成。因有隨一所依不成。以此比量共比量故。集曰。此解不然。且依傳説。汎因明法。共比量中引自他法皆作不定。若除小乘別許之色。彼應將此作不定故。因云初三攝者。十八界中初三攝也。但言眼不攝。耳等不定故。言自許者。避他有法差別相違。謂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色。是有法差別。立者許是不離眼色。外作差別相違量云。極成之色非是不離眼識之色。初三所攝眼不攝故。猶如眼識。爲遮此過故言自許。謂引自許他方佛色。與彼比量作不定過。凡顯他過。必自無過。汝旣不定。我離相違。然有新羅順憬法師。於此量作決定相違。乾封之歳寄請。釋云。眞故極成色定離於眼識。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猶如眼根時爲釋言。凡因明法。立法自他共敵對必須同。前唯識量依共比量。今依自敵。卽無不爾。如佛弟子對聲生論。立聲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聲生論立聲量其常。所聞性故。如自許聲性。彼不成難。此亦應然。謂立言自許依共比量。避他有法差別相違。然彼敵量宗喩皆共唯因依自。隨一不成。大乘不許自許眼識不攝故因於共色轉同喩亦有所立不成。大乘之中。根因識果非定卽離故。集曰。此難不然。敵言自許。豈成眼識不攝故因。若彼還成眼識不攝。而簡大乘攝相歸識。還以宗法爲因之失。然其眼識不攝故者。倶取十八界別攝。判比量云。敵言自許。亦遮有法差別相違。謂敵意許量定離眼識之色。大乘師作相違量云。極成之色應非定離眼識之色。初三所攝眼識不攝故。由如眼根。爲引自許佛有漏色作不定過故言自許。集曰。諸釋自許皆失本意。三藏量中自許若避他相違者。虚設劬勞。謂若小乘難極成色。合成非色。還害自宗。不成相違。必不違自。理門説故。若難彼色不離識義。是正所諍。非意許故。若彼差別得成難者。如立宗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於此亦應出如彼過。謂是無常之聲非是無常之聲。是有法差別。立論意許是無常之聲。外作有法差別過言。聲應非是無常之聲。所作性故。猶如瓶等。雖持所諍無常之義合成非聲。旣不成難。雖持所諍。不離識義合成非色。豈獨成難。故上古釋皆不可依。然彼三藏立唯識意。通對小乘及外道宗。避外不立十八界者。一分隨一不成過故。因言自許初三攝也。因旣自故自比量攝。故他不得以不極成佛有漏色而作不定。於自量無他不定故。自義已成。何遣他宗。文軌師云。因明道理。於共比量自法他法皆得不定。以自在眼識所變眼根之影作不定過。然判者云。救卽無過。眞故極成色離極成眼識。便無不定。極成眼識不縁眼故。以自許佛有漏色於前共量他作不定。便改因云。自許極成初三攝等。如無漏色耳識等縁。雖離眼識而非極成初三攝。故不成不定。然今如前自量爲好。和上云。本量云不離眼識者。眼識·本識合名眼識。立影不離眼識之時。便成質亦不離本識。如顯揚云。阿頼耶識卽六識故。不爾本量有不定過。質亦自許初三所攝眼所不攝。離眼識故。然無此過。良由本意。諸識爲一。空諸境故。如説藏識海轉浪起故。由此外量喩有所立不成之失。雖有諸家。且存此釋(云云)。 ᅟᅟ問。不言眼所不攝之時。有幾過耶。 ᅟᅟ疏云。其眼所不攝言。亦簡不定·及法自相·決定相違(至)爲簡此三過故。言眼所不攝故(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由此便有決定相違者。決定有法自相相違。非六不定中決定相違也。疏簡此二過者。卽一不定。一法自相相違。故言簡二過(云云)。 ᅟᅟ上文云。疏由大乘師至不得説言定離眼識者。此意。大乘眼根望於眼識。非卽非離。問。准何義非卽非離。答。眼根是色。眼識非色。色·非色別。是故非卽。眼根是因。識是其果。因果道理體不相離。故言非離。今者但取眼根作不定過者。取一邊。色非色別。非定不離義邊。將爲不定過(云云)。 ᅟᅟ明燈抄同之。 ᅟᅟ後記云。爲簡此二過者。不定及法自相·決定相違二過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簡此二過者。自相·決定合爲一過。并前不定爲二過也(云云)。 ᅟᅟ上文云。疏法自相決定相違者。若唯法自相相違。卽因喩倶舊。若唯決定相違。卽喩因倶改。若法自相決定相違者。其喩必改。其因仍舊不改。今此改喩不改因故。是法自相決定相違也。又雖因喩不改但立者同無異有。敵者同有異無。名法自相過。若立敵皆具三相而倶猶豫。名法自相決定相違。若改因喩三相皆具。但名相違決定。廣如下疏(云云)。 ᅟᅟ尋云。法自相相違決定用本因之事。隆光私記所引用也。雖然不改因違決。未見慥文。 ᅟᅟ祕二云。有云。第六離不改因亦得成故。詳曰。不然。第一·第六二種不定更有何別。故初釋正(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由此便有決定相違等者。此有二説。一云。法中決定相違卽是法自相決定相違。非是六不定中決定相違。一云。理具可有三種過失。一不定過。二法自相相違過。三決定相違過。若爾何言爲簡此二過。解云。法自相相違及決定違。同違法自相所違旣一。能違合爲一。故云二過。問。若爾法自相相違不改前因。決定相違必改前因。行相旣別。如何言由此便有決定相違耶。解云。文中唯擧宗之與喩。不擧其因。故云由此便有決定相違。卽作決違云。眞故極成色非不離眼識。五三不攝故。猶如眼根。問。決定相違改前本因。其義可知。其本喩者爲改不耶。答。因必改本。喩改亦同。且如勝論師本量。以瓶等爲喩。聲論師違量。以聲性爲喩故知改也。疏下文云。問。相違決定違法自相。亦有違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耶。答有。若不改前因。違宗四種。是後相違過。若改前因。違宗四種。皆相違決定○是名有法自相相違決定(已上)今准此文。因必改前。喩卽同前。故此文云由此便有決定相違者。由此法自相相違量宗之與喩。便有決定相違。是故用前眼根之喩得作決違。兩宗乖返名相違。三分無非名決定。故言決定相違(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今云由此復有決定相違等者。由不置此眼所不攝之言。而復有決定相違也。相違量云。眞故極成色非不離眼識。五三所不攝故。猶如眼根。此以眼識有不定過(云云)。 ᅟᅟ又云。由此復有決定相違者。今有文例。故法花論云。二攝取善知識方便。以依善知識。作所應作故(云云)疏二云。此攝三句。以依善知識者。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作所應作者。於諸佛所殖衆徳本。徳本者卽善根。是所應作故。由此常爲諸佛之所稱歎(云云)旣云由此。明知因明疏文亦有三過。言由此復有故(云云)。 ᅟᅟ仍明詮僧都存有三過之義歟。但明相違決定因有多異説。一云(如上)二云。有質礙故。三云。除眼識初三攝故(云云)。 ᅟᅟ尋云。若置眼所不攝言簡相違決定者。所立宗因之比量。以本量所簡棄聖道無學意識。還付相違決定過耶。此事極難義也。善善可案之。 ᅟᅟ義骨下云。問。凡因明法以簡去法者。若攝三支。若不攝耶。答。護命僧正云。有人云。不攝也。長歳大徳云。有人云。攝也。問。二傳中何爲正耶。答。論云。唯此三分説名能立(云云)准此文。云攝理盡若言不攝者。應立非同異品耶(云云)。 ᅟᅟ上文云。問。約因明有種耶。答。有二種因明也○定賓理門疏二云。有二種因明。一者摧邪因明。二者引信因明也。問。二因明差別何。答。不信外道不肯捨邪歸正。對此機局用摧邪因明。先時有信人。對此機用引信門也。問。此二門用何等比量耶。答。摧邪門定用眞比量。引信門用似比量也。問。何故爾耶。 ᅟᅟ定賓疏云。且大乘宗。自許眼根或不離眼識。以其或時佛果眼識變眼根故。或復離眼識因位眼識不變眼根故。離與不離。時旣有異。故置有時之言。出不定過云。極成色爲如眼根初三攝故。有時離眼識耶(有時者因位也)爲如眼識初三攝故。不離眼所不攝之言。令因但在眼識處轉。不於眼根處轉。而避不定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引定賓疏)○此解非也。於有法上極成言勢。於能別法亦及轉也。未解此旨。虚設劬勞。本量可具云。眞故極成色不離極成眼識等。於能別上極成之言。簡諸小乘後身菩薩染汚眼識·一切佛身有漏諸眼識。若取爲能別。便有一分自能別不成。十方佛眼識及佛無漏眼識。他不許有。取爲能別。有他一分能別不成。説極成言亦爲簡此。曉法師判比量中簡小乘所作決定相違過云。若對五根望互用宗。則應立言。眞故極成色離極成眼識。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猶如眼根。若作是難。可離不定。以大乘宗極成眼識必不縁眼故。此眼根爲共同品。識不攝因於此定有。極成眼識爲其異品。於彼遍無。故非不定能作敵量(已上)若作是釋。不離極成眼識。以有時言出不定過。允爲無用。故不可依(云云)。 ᅟᅟ四相違私記下云。有人云。不闕後二相所有法自相相違。眞過有。似過有。卽其眞過者。此法自相相違。唯識比量法自相相違等也(明詮大徳傳也)有人云。不闕後二相所有法自相相違。必有不定過。非眞法自相相違。破有句法自相相違等也(云云甚以成咲。戒燈大徳傳也)有人云。不闕後二相所有法自相相違。或有不定過。或無不定過(云云)不定過有。是似法自相相違。不定過無。眞法自相相違。卽破有句法自相相違。唯識比量法自相相違等也。不定過有。是假法自相相違也(云云眞惠大徳傳也)有人云。有不定量相並法自相相違。若彼能違量作不定時。以本量所有同不定著。而因明道理。而若如是同不定迴出道理無。故能違量無不定過也(云云春徳大徳傳也)有人云。一量不定·法自相相違相並有理都無。而有不定量法自相相違有。見有不定過著非法自相相違。不定有不見。而直法自相可令違道理見。著法自相相違。故彼不定過。爲顯法自相相違而出不定過。彼不定過非爲過也(等云云隆光大徳傳也)。 ᅟᅟ問。不定過顯法自相相違。非不定過爲過之意如何耶。答。不定過可令有本量因不定見許。置彼爲如言出不定過。非謂別有不定過。本量因不定令有許故。一量不定法自相相違相並理無也(云云)。 ᅟᅟ此私記文甚以可祕之。 ᅟᅟ成邑記心之事。 ᅟᅟ唯識比量私記云。卽後三決定相違。一因違三量作法。且出初法自相相違決定作法。有人云。第六相違決定作法。有人云。准唯識比量法自相相違決定不改因改喩。立聲常。所作性故。如虚空。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是法自相決定相違(云云)意因不改改喩故也。依如是道理見者。今此四種相違決定中法自相決定相違也。不可言三過也。 ᅟᅟ以此意可成邑記義也。 ᅟᅟ自許言之事。 ᅟᅟ疏云。若爾何須自許言耶(至)明前所立無有有法差別相違故言自許(云云)。 ᅟᅟ私記云。問。疏云。眞故極成色○是有法差別(云云)旣法自相下出意許差別。何云有法差別耶。答。疏意。先出置有法·法自相。次出有法差別云爾。故非謂法差別也○問。旣意許離識不離識。是不離眼識法自相下意許差別。何云有法自相下意許差別耶。答。如所説有性之有法自相下。意許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爲成立作大有有縁性至法自相言非實徳業。如此眞故極成色之有法自相下。意許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色。爲成立非定離眼識色。至法自相言不離於眼識也(云云)。 ᅟᅟ今案。依此記心可案疏文。 ᅟᅟ明燈抄云。釋自許義。先徳各別。賓法師云。且自許者。爲避他人作有法自相相違難故。謂若不置自許言者。他卽難云。眞故極成色。非不離眼識之色。因云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同喩如眼識。以眼識是不離眼識之識。而非不離眼識之色故。借本喩返破有法也。此解非也。不知有法差別之義。作自相難。不足論也。淨眼師云。夫有法自相相違因不得翻法作。若翻法作者。卽有難一切因之過。如言聲應非無常聲是也。若不翻法不違共許破有法者。是有法自相相違因。如有性應非大有是也。今賓所説有法自相旣翻法作。故非理也。今疏主旨。爲遮有法差別相違過故言自許。非顯極成色初三所攝眼所不攝。他所不成。唯自所許者。此説非簡他許而言自許也。言在共因義轉於他方佛色上。卽擧彼他方佛色。與前有法差別相違作不定過。大乘自許他方佛色。卽是不離眼識之色。故將作喩。出彼相違難中因不定過也。賓師云。今詳。此解甚謬。若許以自他方佛色。將爲譬喩出他過者。直可量云。眞故極成色。定不離眼識。因云眼識所縁故。同喩云如我大乘自許宗中他方佛色。何假煩詞眼所不攝等廣閙耶。若言此喩不同許故不得立者。何以出他不定過中卽得成喩也。此解非也。不謬言謬。其謬深也。夫共量者。三支倶共方成正量。其眼識所縁因是共非自。他方佛色喩是自非共。因喩旣別。不相符順。豈成正量。妄不可作濫説之言。仰承疏旨以容學習。問縱使不置自許之言。初三攝等因言亦在他方佛色。同品中轉。足得作不定過。何煩自許言也。答。若無自許者。其初三等因卽通大乘他方佛色。及在小乘後身惡色。二處倶轉。大乘若作不定過已。他又隨後出大乘過云。眞故極成色。爲如我許後身惡色。初三攝等。是離眼識之色耶。爲如大道他方佛色。初三攝故。非離眼識之色耶。故置自許言者。攬取大乘他方佛色爲自同品。令因得轉。遮遣小乘後身惡色。他異品中令因不轉也。大賢師抄道證集云。諸釋自許皆失本意。三藏量中自許。若避他相違者。虚設劬勞。謂若小乘難極成色令成非色。還害自宗。不成相違。必不違自。理門説故。若難彼色不離識義。是正所諍非意許故。若彼差別得成難者。如立宗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於此亦應出彼過。謂是無常之聲非是無常之聲。是有法差別。立論意許。是無常之聲。外作有法差別過言。聲應非是無常之聲。所作性故。猶如瓶等。雖持所諍無常之義。令成非聲。旣不成難。雖持所諍不離識義。令成非色。豈獨成難。故上古釋皆不可依。此解非也。心迷自相未解差別。故今開示令解其義。極成色者有法自相也。此自相下卽識之色離識之色。是有法差別也。故曉法師判比量中。述小乘師有法差別相違難云。極成之色應非卽識之色。因喩同前。今疏主意。爲避能別不成過故。云非是不離眼識色。所以爾者。小乘不許卽識之色。大乘不許離識之色。若作有法差別難云極成之色應非卽識之色。者。卽犯自能別不成過。小乘不立卽識色故。但離眼識·不離眼識立敵同許。今以方便取許詞云。非是不離眼識色。猶如有性有法之下。卽實之有離實之有。以之卽爲有法差別。若卽實有非有性者。卽犯違宗。若離實有非有性者。犯所別不成過。爲遮此等取相許詞。述差別云作有有縁性·作非有有縁性。此亦如是。取相許詞述差別云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色。大唐賓師·新羅賢師。不詳此旨。倶同謗云三藏比量旣非無過。是一時之優布。非百代之常行者。迷謬之甚。癈夜無曉。允在茲也。比量之旨玄妙難解。三支之過皆悉簡盡。雖欲求過。如蓮葉上水渧不著。問。小乘有法差別相違。非是不離眼識色中不離眼識言前量法自相也。其色言者前量有法自相也。有何別義是成有法差別耶。答。有深意致故成差別。本量有法極成色下。卽識之色·離識之色。是有法差別也。能別不離眼識之上。卽體不離·定屬不離。二義別也。卽體不離者。卽識色也。如識不離識。色體卽識故名不離。定屬不離者。生有滅也。如生不離滅。聲體有滅故名不離。若本量中。極成之色應卽識色者。宗有他能別不成之過。小乘不許卽識色故。今用方便取相許義言不離識。故無能別之過失也。小乘有法差別亦爾。若言極成之色應非卽識色。卽宗中有自能別不成過。故用方便取相許義言不離識色。問。若爾何故文軌師云。他作相違難云。極成之色應非卽識之色。豈不犯能別不成過。答。彼師意亦爲顯有法差別之義。且示作法。非是不知能別之過。問。見此差別。以法翻有法。豈非有難一切因之過耶。此卽自相之過。何言差別過耶。小乘作相違難時。卽體不離義雖無。而極成色不離眼識定屬不離宗不失。故違差別不違自相。如數論師他用通其真假。作法差別相違難時。眞他用義雖無而眼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不違自相。此亦如是。其義相似(云云)。 ᅟᅟ後記云。汝立比量旣有此過非眞不定者。謂立論前量之中。旣有自許之言。不可遂作有法差別之過。立者遂與彼量作不定過。汝量若無此不定過。可成眞能破也。旣我與汝所立量作不定。汝量便非眞能破也。成眞不定也。意云。汝量旣帶其過。不能令我前所立量而成過也。設外人加言以出過者。卽一切量皆非正量。但隨立者言下而出於過。更不得加言以出過也。問。准勝軍論師立佛説比量是共比量。大唐三藏正彼因中置自許之言。卽簡得他小乘不定過今他順憬法師因中著自許之言。何不簡得大乘不定過耶。答。汎因明法有自有他有共比量。准此唯識及佛説比量。皆是共中自比量也。凡自立者許得置之。若敵者出過。卽不得著自許言也。所以順憬卽是出過之人。大唐三藏雖正於彼。亦是自立大乘人也。非是破他著自許也。故有差別(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非眞不定者。此不定言不言有不定過。此意説者。有法差別相違過中。旣自有過失。不能令前唯識比量中不定是失(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爲遮有法差別相違故言自許等者○然此自許有其三義。一唯自許有他方佛色。他不許故。二自許他方佛色不離於識。非他許故。三自許他方佛色在初三攝。他不許攝故。今此通用三義故言自許。問。本意欲取他方佛色。與他作不定過。卽應作不定時方言自許。何仍預於本量卽置自許言耶。答。其差別量是共比量。若將唯自他方佛色以爲不定。他必不許。故於本量先置自許之言□隱後用。卽已簡他不許過訖。故得用此爲不定也。問。宗中旣言極成。卽已簡於他方佛色。因中復言自許。而又取之。於一量中幾遣或存一。何乖返。答。有法能別理必極成互有不許。皆須簡盡。因中□防出過。他方佛色旣非□量所須。設置自許之言。理無違失。問。因者遍是有法宗之法性有法。旣除他方佛色。因言自許。卽無所依。豈□違耶。答。言陳之因必依有法。自意所許未必皆依。卽如□識亦是初三攝眼所不攝。豈此眼識依於有法極成色耶。又如因言所作。理必通於宗喩。豈許瓶之所作亦依聲有法乎。故知因言遍宗法者。但有遍義。卽是正因。非要依義皆須遍也。疏外人遂作有法差別相違等者。問。離眼識色·不離眼識色。正是所諍。如何用此爲差別耶。若許爾者。卽一切比量皆有此過。且如佛法立聲無常。卽常與無常。正是所諍。聲論應爲差別量云。汝聲應非無常聲。所作性故。如瓶。何理不齊。答。大乘自許眼識本質色名離識色。相分名不離識色。然有法言極成色者。言陳雖總。意許親所縁色不離眼識。所以外人違此意許。遂成差別相違之過。今佛法所立之聲離於言陳無別意許差別之聲。何成差別之過。設若聲論爲此量者。所作性因。瓶等之喩。於彼常聲便爲自害耳(云云)。 ᅟᅟ(第十四帖卷首書皮裏)。 ᅟᅟ前記云。疏眼所者。卽眼根也。卽此眼根不攝於色。但成攝同色(云云)。 ᅟᅟ准此釋。可訓眼所不攝故。然非通途耳。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四(終) ᅟᅟ(癸丑冬十一月初四日初五日初六日書寫了。初六晚至初七上午。以原本一校了)。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五(第十五帖) ᅟᅟ有法差別所付不定失自他共事。 ᅟᅟ明詮道云。問。此不定過是自他共中何。答。他不定也。敵者大乘他之法作故。問。以何得知不定於共比量爲過。答。纂云。有云。共量於他有不定。亦得是過。此義不爾。旣云共量。卽共自喩於他不定。喩非己許。故非不定。或得爲過(云云)旣云或得爲過。明知他不定亦爲過也(云云)。 ᅟᅟ今案。此記意。共因依有簡別。令開他許法之時。雖共比他不定亦爲過。不爾不失。或得爲過之文欲顯此別途。非作別釋也。明詮之義若如此可云歟然。而不如自不定義耳。 ᅟᅟ相違決定之事。 ᅟᅟ疏云。然有新羅順憬法師者(至)猶如眼根(云云)。 ᅟᅟ定賓疏二云。新羅順𡆾師。乾封年中。傳彼本國元曉師作相違決定。來至此國云。眞故極成色定離於眼識。因云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同喩云如眼根。三藏于時躊躇未釋。後有人釋云等(云云)。 ᅟᅟ樞要下云。順憬師決定相違云○此如憬師抄解。裕師邊取(云云)。 ᅟᅟ小塔院唯識比量私記云。彼新羅邊國有順憬師。作決定相違過失。時弟令裕師至大唐慈恩寺。以示大乘基師(云云)。 ᅟᅟ大宋高僧傳云。釋順憬者浪郡人也○傳得奘師眞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不定量。於乾封年中。因使臣入貢附至。于時奘師長往向及二年。其量云。眞故極成色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根。良以三藏隱密周防。非大智不明。憬爲宗云。不離於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也。如此善成他義。時大乘基覽此作。便見憬所不知。雖然終仰邊僧識見如此。故嘆之曰。新羅順憬法師者。聲振唐蕃。學苞大小。業崇迦葉。唯執行於杜多。心務薄拘。恒馳聲於小欲。旣而薄藝西夏。傳照東夷。名道日新。緇素欽揖。雖彼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歩。於此量作決定相違。基師念。遠國之人有茲利慧。搪突奘師。暗中機發善成三藏之義。惜哉憬在本國。稍多著述。亦有傳來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義教也(云云)。 ᅟᅟ元曉和上縁起云。玄奘三藏於西域中。欲學瑜伽論。時西域中在戒賢論師。欲涅槃時。天唱如是言。漢國之賢人爲學瑜伽論故來。莫爲涅槃。爾時玄奘順付。往學瑜伽論。然後立眞故極成量。而破小乘執。時西域諸論師等無釋此量。此諸論師皆言不陳那不能是量釋。時玄奘還於漢國而爲説是量。時無斥是量過。爾時造廣百論疏。文軌師誓願言。不陳那菩薩無是量釋。若有是量過人。我爲其作臣也。爾時順師學是已。還於羅國申是量。時元曉菩薩云。此量有法差別相違過。爾順師如其自知通於唐國言。水土是易故。至於羅國知是量過。時論師等皆向東三禮尊重讃嘆。故道證師等章疏中。羅國元曉師等章疏中。羅國師所説。由是義故知。陳那菩薩(云云)。 ᅟ (元曉者陳那後身云也)。 ᅟᅟ明燈抄云。今此決定相違者。本是新羅元曉大徳之所制也。後順憬師得此比量不能通釋。乾封年中。遣於大唐令決其疑。所以得知。定賓律師理門疏云。新羅順憬師乾封年。傳彼本國元曉師作相違決定來至此國云。眞故極成。色定離於眼識。因喩同此。三藏于時躊躇未釋(云云)何以得知本是曉製。彼師判比量論。今謂此因勞而無功。由須自許言更致敵量故。謂彼小乘立比量言。眞故極成色定離於眼識。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猶如眼根○(云云)旣言今謂。述其比量。故知彼師所製量也(云云)。 ᅟᅟ相違決定作者并由來。依諸文記之。抑定賓律師云三藏于時躊躇未釋者。尤謬也。何者。三藏麟徳元年二月五日入滅。送違決於大唐之事乾封年中也。麟徳經四年之後。以爲乾封元年。三藏入滅之後。經四個年了送大唐。何云三藏躊躇哉。 ᅟᅟ遁違決之事。 ᅟᅟ疏云。時爲釋言。凡因明法若自比量(至)不可對共而爲比量(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時爲釋言(至)而爲比量者。若自比量等者。今疏主意。自比三支各置自許。他比三支皆置汝執。共比三支置極成言。若立論者依自他共。敵對亦須然。因此今應分別自他共量差別。且自比量。三支共許。彌順於宗。設他不成。量亦無失。所以爾者。自量唯立自宗。非破他所許義故。雖他不共許。然無比量之非。於自宗義雖先已知。爲令無非。以量成立。量旣立已他許所成。卽能悟他。亦名能立。若他比量。三分共許。宗等妙成。設自不容。量亦無過。他量唯破他宗。非成自所許義故。雖自不共許。亦無比量之非。若共比量。宗因喩三立敵共許。其量方成。若互所無。卽不成立。由共比量立自破他故。三支内並須極成。旣知三量義有差別。此唯識比量爲自他共三比量中豈何量耶。今疏主意。唯共比量。非餘二量。大賢師云。然彼三藏立唯識意。通對小乘及外道宗。避外不立十八界者一分隨一不成過。故因言自許初三攝也。因旣自故。自比量攝。故他不得以不極成佛有漏色而作不定。於自量無他不定故。此解非也。避外不立十八界者一分隨一不成過故因言自許者。先以表蘊等法遮勝性等三十比量。令許極成十八界已。豈因中有一分隨一不成過耶。由此當知。是共比量。非自比量。若共量者。何故因云自許耶。於共因上置自許言。爲除小乘有法差別相違過故。沼義纂云。又共比量因置自許亦得成因。如唯識論。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等。前云唯識依共比量。今依自立等者。自下顯過。略有六過。一者三量疎謬過。二者宗因不齊過。三者隨一不成過。四者所立不成過。五者兩言不順過。六者三支乖角過。此初三量疎謬過也。凡因明法。立法自他共。敵對必須同。前唯識量依共比量。今依自敵卽無。若爾一切比量皆有此違。如佛弟子對聲生論立聲無常。作因。瓶喩。聲生論言。聲是其常。所聞性故。如自許聲性。若對共量立自比者。應是前量決定相違。若許爾者。二·八正因應不成故(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若自比量至敵對亦須然者。此意汎明立比量意。若共比量。敵者成破。還須用共因喩破立宗。若他比量。敵者違用他宗道理爲他出過。若自亦然。極成言簡不極成訖。今自許之色而依於何。此豈不是一分因無所依過耶。又作有法差別之量。依共而立。自出不定。卽依自宗將自破共。豈扶正理。答。宗不成者簡兩不極自許之者。意含在因中他方佛色。得依於彼意許之者。又因之一分是自亦無其妨。因明過中無相。又解。他本不立他方佛色。言他方色而是識變。由如龜毛之類。雖無其體。言龜毛時。而是識變。不離於識。自立之者不離之義決成。他雖不立不離識義。必立如龜毛等。若准後釋。不致自許之言。亦應無妨。尚難思。有云。憬法師量安自許言者。意遮大乘有法差別相違之量。大乘相違云。眞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由如眼識。小乘於此量中作不定云。爲如眼識。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色不離識耶。爲如自許菩薩不善色。初三攝眼所不攝故。非眼識。若不言自許。卽不得將菩薩不善色而爲不定。今謂不爾。凡因明法。立者可得置自許言。敵者必須依前之宗而破於彼菩薩不善色。非大乘許。如何可得將爲不定。然未見文。言不得將己義於他量中而出其過。道理必然。若爾者。皆無正量(云云)。 ᅟᅟ尋云。若立依自他共。敵對亦爾者。如何疏下文云諸自共比違及自皆爲過失違他非過等耶。 ᅟᅟ又因明法。立者置自許言可爾。敵者置自許言。不可爾之事。卽以此周記爲證也。但小乘立自比量云。我所説離心之境決定實有。許除畢竟無心境二法隨一攝故。如心心所。大乘師作違決云。如離心境定非是有。除心心所内境無爲不相應等是所知故。如龜毛等(云云)又大乘對薩婆多云。汝無表色定非實色。許無對故。如心心所。小乘作違決云。大乘無表定實有。許非極微等是無對色故。如許定果色(云云)旣破他量置簡別言。何不置自許言。若雖有簡別不言自許故者。不爾。自許旣簡別也。何不許之耶。 ᅟᅟ邑記云。疏今依自立卽一切量皆有此違等者。有人救憬公量云。小乘比量非爲自許極成之色眼識不攝。故置自許之言。但爲遮大乘於我量中作有法差別相違過故。置自許之言。欲以諸佛有漏色等爲不定者。此救非理。前三藏所立之量。以大乘自許爲離識色不離識色意。許極成之色是不離識色故。成有法差別。可置自許之言以遮其過。今小乘但有離識之色。無是言陳。無別意許差別。何成有法差別相違之過。又設立差別量。云眞故極成色非定離眼識色。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如眼識者。此卽大乘本所立量。豈得以此爲差別耶。又本立量者。可置自許之言以防敵者之破。豈小乘敵者今作破他之量。亦置自許預遮立論者耶。理必不可。故彼決定相違量中言自許者。正爲自許極成之色眼識所不攝。非是遮餘過也(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三比量中同異二品如何成立。答。且自比量同異二品。唯以自許法爲體。以宗·因旣唯自許。其同品亦須自許。若以共許及他許法爲同品者。卽自因於其同品不轉。其異品通自他共三法爲體。然於中因於自共異品轉。是不定過。於他異品轉非過。以不共許故。其共比同品。唯得共許法爲體。以宗因共許。不可以自他法爲同品。若以自他法爲同喩。同喩卽有能立不成過故。其異品亦通三種法爲體。然因於自共異品轉。是不定過。於他異品轉亦非過。以不共許故也。其他比同品。唯以他許法爲體。理如前説。其異品亦通以三種法爲體。然於自異品轉非過。如唯識破外道我中云。若言異者。諸有情我更相遍。故體應相雜。然外道於此量中。引同處不相離色。與大乘作自不定過。雖唯識疏中三藏及西明法師廣有解釋。然彼道理而不明著。檢彼應知。今解。准因明理。若他比量因於自異品轉。非不定過。遣過皆盡。諸人不了。徒事云云。此理定然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自他共量三支之中皆有簡不。答。各自比量。宗因同喩皆須自許。異喩雖通共異品轉成不定過。而正取自許異品爲喩。皆須以許言簡也。其他比量。宗因同喩皆須他許。異喩雖通共異品轉成不定過。而正取他許異品爲喩。皆須以執言簡也。其共比量。宗因同喩皆須共許。異喩雖約自他異品上轉成不定過。而正取共許異品爲異喩也。雖皆以極成言簡去不共許者。然非要以極成言故有法共許。若共比量有法。從無極成之言。亦共許之。如聲是無常。若自他量雖以許執言簡有法等立敵極成。然立量時。不要極成之言。但用許執言也(云云)。 ᅟᅟ義骨下云。問。因明法若立共比量時。以自他比量對破爲眞破耶。答。不得爲眞破也。問。以何知爾。答。周云。汎立比量法。若共比量。敵者還須共因喩破。立家若他比量。敵者還用他家道理爲他出過。若自亦爾(云云)不謂與共量以自他量破也。又基破順憬師爲唯識比量作決定相違云。前云唯識依共比量。今依自立。卽一切量皆有此過乃至故依自比不可對共而爲比量(云云)。 ᅟᅟ疏云。又宗依共(至)不相符順(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宗依共(至)不相符順者。第二宗因不齊過也。又此決違。宗依共量。已言極成。若宗依共。因亦應共。宗共因自。豈相符順。問。若爾前根本量。宗依共量。已言極成。因有自許。豈相符順。答。本量因云自許者。非是簡他許而名自許。爲遮小乘有法差別相違於共許因假言自許。故非宗共唯因是自(云云)。 ᅟᅟ疏云。又因便有隨一不成(至)於共色轉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因便有至共色轉故者。第三隨一不成過也。大乘自許極成之色眼識所攝。唯汝小乘自許共色眼識不攝。是故因中便有隨一不成之過。若敵救云。敵言自許。豈成眼識不攝故因。若彼還成眼識不攝。而簡大乘攝相歸識。還以宗法爲因之失。然其眼識不攝故者。但取十八界中別攝。此亦非也。凡因明法。其言相濫方以爲過。宗言離識。因言不攝。其義全同。還以宗法爲因之失。猶未得免。極成之色離於眼識。與極成色眼識不攝。其二無別。離識之義名不攝故。由此大乘不許彼自許眼識不攝因。於極成色轉。是故便有隨一不成。以之卽爲第三過失(云云)。 ᅟᅟ疏云。又同喩亦有所立不成(至)有定相離義(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同喩亦(至)定相離義者。第四所立不成過也。極成之色離於眼識。是一向離。以之爲宗。根之與識不卽不離。以之爲喩。不卽不離眼根何成一向離宗。故喩中有所立不成。此因位中尚眼根喩所立不成。況果位中成所作智通縁眼根。疎所縁縁與能縁識。豈定相離。自在位智通縁本質。卽爲相分。如此眼根是初三攝。此則大乘不許眼根定離眼識。此之眼根望自雖爲同品。望他則是異品。以無共同品故。是同品無。以眼識爲異品。於彼亦無。此因於同異品旣遍非有。則六不定中不共不定收。非但喩有所立不成。因中亦有不共不定。曉法師判云。此通未盡。若對五根實互用宗。則應立言。眞故極成色離極成眼識。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猶如眼根。若作是難亦離不定。以大乘宗極成眼識必不縁眼故。此眼根爲共同品。識不攝因於此定有。極成眼識爲其異品。於彼遍無。故非不定能作敵量。若以自許佛有漏色。於前共量他作不定。便改因云。自許極成初三攝等。如無漏色。耳識等縁雖離眼識。而非極成初三攝。故不成不定。此判非也。雖改因云自許極成初三攝等。而眼識不攝言大乘不許。若唯識門中。色卽眼識攝。大乘不許極成之色眼識不攝。是故因有隨一不成(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況成事智通縁眼根者。旣成事智得縁眼根。卽相分之根不離能縁眼識。今通擧爲喩。故有一分所立不成。疏疎所縁縁至定相離義者。此説。成事智縁眼根時。若約疎所縁縁。與能縁眼識有相離義。據此一分有所立宗。可成同喩。今旣不簡親疎合説。故有一分所立不成又疎所縁縁卽能依所依不卽離。若親所縁卽能縁所縁不卽離。故眼根喩亦是全分所立不成(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又因便有隨一者。大乘不許色離於色。小乘自許離識。故是隨一。疏因於共色轉者。卽小乘自許初三攝因於極成色上轉。故言共色也。大乘不許。疏又同喩亦有所立不成者。卽由大乘不許眼根定離識。爲此同喩闕無所立。疏況成事智(至)有定相離義者。此説意者。證根之與識非是相離。如成事智起縁眼根。能縁之識與所縁根。不是定相離。言疎所縁縁者。簡親所縁。卽是不離識。不得言非定。又定有相離義者。意疎所縁縁與能縁識豈定有相離。或有本作況字者。兩種皆得。何者。成所作智。成佛已去。卽此五識起縁眼根。能照顯一切世間五塵境界。無不了者。能辨事故。名成所作智。又立自許者。卽指前三藏比量。敵之自許者。卽指憬法比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又同喩亦有至非定卽離者。意云。大乘眼根與識非卽非離。因果法爾。若宗言定離。擧眼根爲同喩。闕無所立也。以不定離故。無前宗定離義轉。所以言同喩之上闕無所立也。遵起者算也。況成事智至有定相離義者。意云。非獨根因識果證不卽不離之義。卽是佛果成事之智亦縁眼根。豈能縁眼識與本根有定相離義也。卽據能縁所縁一邊以證。非是一切證也。問。親相分可不離識。本質疎遠何不離耶。答。由質有相。能縁所縁相從而言名爲不離。其實離也。問。本質相分旣總不離。如何得有離中知耶。答。約勢用近者是合中知。勢用遠是離中知。爾義也(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又同喩亦有所立不成等至非定卽離者。共許因識畢道理而非卽離。今言定離。卽喩中所立不成。又言説成事智等者。據自宗難。我宗眼根及相分倶不離。問。相親可爾。質疎如何。答。由質有相。云從不離。又言有離義者。意説言。有二違。豈定不離耶。返顯不離之義。問。大乘質相分旣不離識。如何有離中知。答。約勢用近者是合中知。勢用遠者是離知義。問。大乘何相定離。答。根本識故卽定也。豈前決定過云非定不離(云云)。 ᅟᅟ尋云。如後記·略記之釋者。相分有離中知·合中知之差別云歟。若爾違以五色根望本質説之文耶。今以此疏并邑記文可案定離眼識色體也。 ᅟᅟ疏云。又立言自許依共比量(至)豈相符順(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立言自至豈相符順者。第五兩言不順過也。前唯識量。因言自許。依共比量。簡他小乘有法差別相違之過。後離識量因言自許。顯依自比眼識不攝。立敵因言旣各乖角。豈符因明之軌轍。故以之爲第五過失。若敵救言。自許唯遮有法差別相違。令於佛有漏色轉。謂敵意許。是定離眼識之色。大乘師作相違難云。極成色之應非定離眼識之色。初三所攝眼識不攝故。由如眼根。爲引自許佛有漏色作不定過故。言自許遮相違難避不定過。孱類於前。故敵自許不成眼識不攝故因。但取十八界中別攝。此救亦非也。敵言自許雖不成眼識不攝故因。而因中旣言眼識不攝明知卽違大乘所許極成色者是眼識攝。是故其因卽有隨一不成之過。若爾與前第三過失有何差別。解云。且依疏主。以之卽爲兩言不順過。若依曉師本量之意。其決定相違。因中自許不成眼識不攝故因。唯遮大乘有法差別相違。因云自許。故此第五過。應是隨一不成過。而與前第三過別者。前第三過非但隨一。亦兼所依不成之過。今此第五唯有隨一。故前後別(云云)。 ᅟᅟ疏云。又彼比量宗·喩二種(至)足爲理極(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彼比量至足爲理極者。第六三支乖角過也。又彼決定相違量中。宗喩二支皆依共比。唯因一支依自比立。大乘不許極成之色眼識不攝。故因唯自。一比量中三支乖角。故以之爲第六過失。指南者。如前所因門述。前文者。唯識比量玄妙之文。諸方學士各動智海。爭陳立破。無能出過。故云應亦足爲理極。然有人云。三藏比量旣非無過。是一時之優劣。非百代之常行也。此猶蟷螂牢臂當轍拒輪。愚情同之。故以喩也問。有人云立共比量。唯於自宗。或唯於他。因異品轉。非不定過。自他異品不極成故。其義如何。答。應師云。別望自他因異品轉非不定者。亦可三支別望自他互有不成非不成也。若不成不約餘法。不定別約異品。異品不極成故。所云非不定者。理亦不然。不成不約餘法。尚許自他不成。不定別約異品。寧非自他不定。問。亦有人云。他比量中。因於他異品轉。非是不定過。其義如何。答。如此等説特違正理。宗因及喩尚許不假自成。何故不定一。愆唯他卽不名失。又他量於他有不定非不定者。亦應自量於自有不定非不定耶。故自量於他有不定他量於自有不定。皆非不定。問。若彼有宗復以大乘本性相色爲不定者。如何釋通。彼亦自許初三所攝眼不攝故。出大乘自不定也。答。應師云。説因應云共許初三攝等。卽無不定。除極成色餘非共許初三攝故。抄云。界處門中攝本質色。准樞要説卽有二門。依隨轉門。以通從別。十色界攝依眞實門。以境從根。法塵界攝。旣依後門。非初三攝。故無不定。七·八二識是意界攝。其所縁境卽法界攝。問。若依初門。十色界攝。旣初三攝。豈無不定。答。初門卽是隨轉理門。若依此門。説七·八及本質色。以何得作不定過也(云云)。 ᅟᅟ明詮導云。問。上疏文云。同喩亦有所立不成(云云)卽知同喩是不共許。何故今云宗喩二種皆依共比耶。答。備云。上疏意者。成事智縁眼根時。影根不離能縁眼識故。不能成定離宗。故有所立不成也。下文意者。由本質根與能縁識定相離故云共也(云云)。 ᅟᅟ唯識比量依何文耶事。 ᅟᅟ護命云。問。此唯識量。經論之中有其本量耶。答。有六經十一部論。仍以立量然論第七且引一經以爲根本。厚嚴經頌曰。心意識所縁。皆非離自性。故我説一切唯有識無餘(以上)依此經文。論第七卷立量云。極成眼等識○心及心所(云云)○問。此四比量中。何量爲本立唯識比量耶。答。顯依後二理通四量(云云)。 ᅟᅟ定賓疏四云。今詳三藏。此量頭効掌珍。身像唯識。如掌珍云眞性有爲空。故今言眞故也。極成色等宗因喩言。像似唯識第七有四比量成立唯識。第一量云。極成眼等識五隨一故。如餘不親縁離自色等。乃至第三量云。此親所縁定非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縁。今云極成像第一頭也。簡他方佛色等也。所言色者。像第三量此親所縁也。不離於眼識者。像定非離此也。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者。像二隨一故也。同喩云如眼識者。像如彼能縁也。無共異品。大乘都無離識法故。無異喩也(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如何極成色之下。有定離眼識色意許耶。 ᅟᅟ今案。宗言極成色者。是親所縁色也。謂對他小宗。直欲成親所縁不離色之義。雖然言陳別不言非定離眼識色故。令有定離眼識色意許也。例如彼數論以共許他言對佛法者。直爲立神我。立必爲用之時。他言亘眞假故。勘法差別過。 ᅟᅟ文軌師量之事。 ᅟᅟ文軌疏一云。問。如立宗云。眞故極成色非定離眼識。因云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同喩云。如眼識。此因旣云自許。應非極成。答。此云自許。不簡他許。以他亦許極成之色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彼云自許。卽簡他許。以他不許我爲徳所依故。故不例。問。旣不簡他許。何須自許言耶。答。此爲遮相違故。須自許言也。謂他作相違難云。極成之色應非卽識之色。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如眼識。今遮此難云。此極成色爲如眼識。自許初三攝故。非卽識之色耶。爲如我宗所許他方佛色。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是卽識之色耶。若不云自許。卽不得與他作不定過遮相違難也。問。但云初三挕眼所不攝。亦得作不定過。何須自許耶。答。若不言自許者。卽有他不定過。謂他作不定過云。極成之色爲如眼識。初三所攝眼所不攝。非定離眼識耶。爲如我宗釋迦實不善聲。初三所攝眼所不攝。定離眼識耶。爲避此過故云自許。若爲避此過。言極成初三攝眼所不攝者。卽不得與他相違難作不定過。故唯言自許也(云云)。 ᅟᅟ纂云。解眞故極成(至)爲如我宗青黃等色。是實有耶(云云)。 ᅟᅟ尋云。本量置自許言。旣非自因。能違自許何必自因耶。 ᅟᅟ又相違決定唯共云歟。若爾如何疏文出自他共作法耶。 ᅟᅟ上文云。若爲成自名不定者。如何説名相違決定。兩宗相返。各決成自。無雙是·非。故名不定(云云)。 ᅟᅟ問。 ᅟᅟ纂云。又有釋言。此非立自(至)置自許言明不作前諸異分別(云云)。 ᅟᅟ先徳牒云。元非本量別自成立(云云)。 ᅟᅟ尋云。設云共許亦有不定者。改三藏本量之因歟。爲當能違因歟。 ᅟᅟ又此因簡略無不定過者。若爾色定離眼識。初三攝眼識及同分眼所不攝故。如彼同分眼時。與三藏本量可成能違耶又實此因無失歟。 ᅟᅟ又可與彼作相違決定者。相違決定之上亦作相違決定歟。若爾尊應大徳不許此義歟。 ᅟᅟ問。眞故極成色有法。可攝第八所變色耶。 ᅟᅟ纂云。又有解言。眞故極成色。不簡八·六。總爲有法(至)不離於眼識(云云)。 ᅟᅟ尋云。若不含六·八爲有法者。善珠之義頗違此釋歟。可尋之。 ᅟᅟ又然因自許。此卽自因歟。本量自許之言亦可云自因歟。 ᅟᅟ問。法自相能違并相違決定。可有不定過耶。 ᅟᅟ又云。然云爲簡不定·及法自相·相違決定過故(至)復作決定過(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云。據不定不離。與本量作法自相相違也。決定者。法自相相違之決定也。不定不離者。能違之量宗法云也。非不定因等者。能違之量因有不定過。與本量非作法自相相違決定過也(云云)。 ᅟᅟ以此釋可消纂文。雖有諸徳義。不如此記。但法自相及相違決定倶可問答歟。 ᅟᅟ問。六·八所縁色可轉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因耶。 ᅟᅟ又云。又自許言但簡有法差別(至)故極成言並以簡訖(云云)。 ᅟᅟ尋云。五倶意識并第八所縁色。若初三攝者。可有不定過事。 ᅟᅟ又六·八所縁色後三所攝。何云初三攝。以自許言簡之耶。 ᅟᅟ又以宗簡別可簡違宗過。何以因自許言可簡違自宗失耶。 ᅟᅟ以上唯識比量處。引合諸徳私記。可沙汰之也。 ᅟᅟ問。清辨比量可有自教相違失耶。進云。無(云云)付之。若爾如何疏并樞要付違宗失耶。 ᅟᅟ疏云。凡若宗標勝義。如掌珍言眞性有爲空(至)無違自教世間等過失。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眞性有爲空等者。眞性之言是簡別言。非是有法。爲遮世間相違等過。簡別立宗。故非有法。若以眞性爲有法者。縁生故因於彼不遍卽有一分所依不成。故彼比量有為與空不相離性。以之為宗。非眞性·空不相離性以之爲宗。若不爾者。違因明旨。若爾眞性之言是簡別言。非是有法。其有爲言唯一有法。望何説有有法一分不極成過。基法師唯識疏第四卷云。第五清辨無相大乘。於俗諦中亦説依他圓成有故。眞諦皆空。今言空者。遣遍計所執。彼執此文爲正解故。彼依掌珍眞性有爲空等似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皆言無體。言似比量者。謂約我宗眞性。有爲無爲。非空不空。有法一分。非極成過。汝不許有我勝義故。四種世俗勝義之中。各隨攝故。若隨小乘。彼轉實有。便違自宗。若隨汝自宗。勝義空者。我不許汝空勝義故。亦非極成。又以我説。若約世俗。無爲有爲二倶是有。若約勝義。非空不空。汝今説空卽有違自教之失。名似比量(已上)釋此有法一分過中。諸師紛糺。執見尤多。依一取決。其途難入。今依本疏。謂約我宗至各隨攝故者。説一分自所別不成過。卽立論者名之爲自。謂約我宗眞性者。我者護法也。我眞諦中。亦非法無。但不可説爲因爲果。言語道斷故。言有爲無爲非空不空者。四種世俗總呼有爲。四種勝義總呼無爲。且有爲四世俗中。初世間世俗諦有名無實體。故非不空。後三世俗有名有體。故名非空。初世間世俗。唯俗非勝義。後三世俗。亦俗亦勝義。此之後三世俗勝義。於清辨宗卽不極成。故言一分自所別不極成過。如唯識比量極成之言。簡諸小乘後身惡色·一切佛身有漏諸色。若立爲唯識。便有一分自所別不成。此亦如是。旣云後三世俗勝義。於清辨宗卽不極成。故云汝不許有我勝義故。若隨汝自宗至亦非極成者。説一分他所別不極成過。卽敵論者名之爲他。若隨汝自宗勝義空者。汝者清辨也。汝自宗云。一法一時。有義爲俗。無義爲眞。有爲有法中。有義爲俗。我亦許之。無義爲眞。我卽不許。故言有一分他所別不極成過。如唯識量中。十方佛色及佛無漏色。他不許有。立爲唯識。有他一分所別不成。此亦如是。旣言無義爲眞。我卽不許。故云我不許汝空勝義故。言亦非極成者。卽顯有他一分所別不成過也。又次下勸信文云。因果不無。可信此識。勸清辨等。以生信也。此中可説三性有無。略述掌珍清辨本意。分二見之是非。定雙情之邪正。我眞諦中。亦非法無。但不可説爲因爲果。言語道斷故。俗諦之中。依他圓成有故。遍計所執無故(已上)諸人不詳初後意文。違因明旨。眞性之言入於有法説一分過。如闇夜中擎手探物。遂不得取。細讀疏文可説一分。又二諦章云。非遣依他起而證圓成實。非無俗諦可得有眞。眞俗相依而建立故(云云)如理門論問答抄述(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以許執言·極成之言·及勝義言各簡宗中幾過。答。初之五過。以勝義言簡。次之三過。以許執及極成言簡。相符極成非言。上言簡。何理得知勝義之言簡初五過。如掌珍眞性有爲空。以眞性言簡自教·現量·世間三相違也。故彼論云。此中世間同許有者。自亦許爲世俗有故。世俗現量·生起因縁亦許有故。眼等有爲世俗諦攝。牧牛人等共了知眼等有爲是實有故。若不説眞言。卽違如上所説三義。故説眞言爲簡三過。故彼結云。勿違如是自宗所許現量共知。上明簡自教·現量·世間相違三過也。又清辨宗。世俗諦中有爲無爲皆是實有。護法二諦皆通假實。彼清辨依世俗諦遂立量云。虚空等五皆是實有。六無爲中隨一攝故。同喩猶如眞如。異喩如兔角等。然掌珍論就勝義諦。立無爲皆非實有。此所立宗違前自量。由依勝義非宗過收。上明簡比量相違過也。又如掌珍論叙外難云。若就眞性一切有爲皆無有實。是立宗義。此所説言亦復攝在有法中故。同諸有爲亦應無實。若所説言非無實者。有爲亦應皆非無實。此言破自所立宗義名違自言立宗過失。論主解云。就世俗性説有眼等。約勝義諦立彼皆空。故無宗中違自言失。此明自語相違過也。故勝義言簡初五過也(云云)。 ᅟᅟ今案。准此等文。以勝義簡別遮自教相違過歟。若爾疏文釋彼特違害前所引經文歟。可案之。 ᅟᅟ問。清辨比量可異廣百論所立比量耶。 ᅟᅟ明燈抄云。廣百論第六卷云。諸有爲法從縁生故。猶如幻事。非實有體。諸無爲法亦非實有。以無生故。猶如龜毛。二論比量爲同爲異。解云。有二説。一興云。掌珍云空。廣百論云非實有體義旣有殊。故以爲異。如成唯識云。外道毀謗染淨因果。亦非謂全無。但執非實故。空與非實義有別故。此義意云。廣百不遣依他法體。但排遍計。掌珍皆遣有無爲體。故二論別。曉云。廣百比量不異掌珍。清辨宗意。諸法皆空故説空宗。無異法喩(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五(終) (時癸丑十一月初七初八書寫。初九日以寫本一校了)。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六(第十六帖) ᅟᅟ問。以違學者世間可名世間相違過耶。 ᅟᅟ疏云。上説名爲非學世間(至)非是世間所共知故(云云)。 ᅟᅟ尋云。淺深二義者何等耶。 ᅟᅟ明燈抄云。然此義中略有二義。一者深妙義。立者在於深學衆中立時違世。二者麁淺義。牧牛人等世間共計。立者在此牧牛人等衆中立時違此世間。其義不同。違自教者。不待傍證。但出過人執彼本宗分明教文彈彼所立。卽違自教故不同也。若唯違淺義亦得名違世等者。淺義者。如色等是有·懷兔月等。深義者。如勝義理·依他事等(云云)。 ᅟᅟ後記云。問。此中何是淺。何是深義耶。答。淺謂内外教中。共所習學所知麁法。深者唯内教中。知者所了。非世間攝。若立論者叙違淺深二種。亦合名違世間。但違世義淺從深爲名。但名違教也。若唯淺義亦得名爲違教。但違教義微。從勝爲名。但名違世間也。各隨勝名。爲偏彰一號故。有亦字也(云云)。 ᅟᅟ問。於自語相違有全分四句。爾者違自語非他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若有依教名爲自語(至)以違自教自語非他(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道云。問。約順世外道。若言四大時。必成實也。非實時。非四大也。然物四大非實時。實非實成。故成自語相違。聲論師立聲無常時。亦成自語相違耶。答。聲論云聲名常。而常卽不名聲。其常物非必聲故。故知常卽不言無常也。問。若五頂立有性應非有性。亦應自語相違。答。有性非有性。有性離實等外非有是故非自語相違也(云云)(仁說)。 ᅟᅟ明燈抄云。若有依教名爲自語等者。依教所説自語相違。卽有四句。若不依教。卽無諸句。但有有法與法相反。全分一分。得成兩句更無餘句(云云)。 ᅟᅟ又云。今此四句取璧師文以抄錄之。所以得知。賓師理門疏云。璧法師立四句云。一者違自語非他。如順世外道對空論。立四大無實。若言四大必非無實。若言無實必非四大。以其四大順世自宗體不空故。非是無實。卽是違自教之自語。賓師破云。今詳不然。凡法·有法卽自相反。不待更尋自他教宗。名爲自語相違。若要待尋自他教宗方有乖反。卽應勝論立聲爲常非違自教。應出過云。若言聲者。卽非是常。若言常者卽非是聲。應是自語相違中攝。故知順世四大無實。及勝論立聲爲常。是自教相違。非語相違中攝。故自語中但有有法與法相反。全分一分。得成兩句。更無餘句(已上)依破璧師。基亦被破。故今救云。石女無子。世所共知。我母石女。自語乖反。故名語違。自許聖言名爲自教。聲是無常勝論所說學勝論者言聲是常。違自聖言名違自教。凡法有法卽自乖反。名自語違。立聲常時。卽自乖反。名自教違。未必待尋自他教宗方違其教。纔立宗義卽違自教。豈異自語相違過失。由此當知。依違於教方有諸句也。以違自教自語非他者。卽是違自教之自語非他也(云云)。 ᅟᅟ問。違他語非自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違他語非自(至)必非彼我故(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問。付似宗九過。且現量相違可有猶預現量相違耶。 ᅟᅟ明詮道云。問。約自語相違。有決定及猶預者。前現量相違等四亦有決定現量相違等。猶預現量相違等耶。答。無也。唯約自語相違有二也。其理爾故(云云)。 ᅟᅟ問。金七十論誰人造耶(又數論傳法人者何等耶)。 ᅟᅟ明燈抄云○傳法六人。其第六人名自在黒。造金七十論。故彼論云。迦毘羅仙初出四徳。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説。護持此智。爲欲度他。由慈悲故。先爲阿修利略説此法。最初唯闇生。此闇中有智因智因卽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稱爲田。次廻轉變異。此第一轉生。乃至解脱。阿修利仙爲般尸訶略説亦如是。是般尸訶廣説此智。有六十千偈。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黒。抄集出七十偈。故説偈曰。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自在黒略説。已知實義本。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者。是智者從迦毘羅來至阿修利。阿修利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羅。褐伽羅傳與優樓佉。優樓佉傳與跋婆利。跋婆利傳與自在黒。如是次第自在黒得此智。見大論難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如前説。三苦所逼故。欲知滅苦因等故説。自在黒略説。已知實義本。問。若金七十論是自在黒造者。何故彼論首題云此是外道迦毘羅仙人所造。豈翻譯家搆虚言耶。答。首題注者未詳誰注。爲譯家語。爲餘人語。是故不足以為誠證(云云)。 ᅟᅟ問。疏云。一一皆有三種徳故(云云)智周何釋之耶。 ᅟᅟ後記云。一一皆有三種徳故者。意云。所成法上。一一皆有能成三徳也(云云)(孝仁記同之)尋云。見疏文。薩埵等一一皆有三徳(見)依之。 ᅟᅟ前記云。疏薩埵等一一皆有三徳者。黄貪樂。赤嗔苦。黒癡捨(云云)。 ᅟᅟ明詮引備云。薩埵具三徳。謂薩埵·剌奢·答摩。卽薩埵等一一各不具三徳也(云云)。 ᅟᅟ數論神我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然彼我思行蘊所攝。論其我義。體非蘊所收。故彼宗我亦是卽蘊。亦是離蘊。彼説眞我能有思慮。受用三徳所成大等二十三法。故言執我是思受用三徳所成大等也。 ᅟᅟ尋云。若如此釋者。可言亦卽亦離我歟。可尋之。 ᅟᅟ問。 ᅟᅟ疏云。有倶一分能別不成(至)自性所起。兩皆無故(云云)。 ᅟᅟ尋云。同類所生之能別可有不極成過。同類因所生。敵成<立不成。同異性所生。立成敵不成。例如是無常故因。轉變·滅壞異。故有自他隨一不成。 ᅟᅟ明詮導云。佛弟子所立同類是同類因。勝論所立是同異性(云云)。 ᅟᅟ問。疏云。此二·四句唯倶成是。餘皆非攝(云云)心何。 ᅟᅟ尋云。一分四句之中倶成句。可通是非。如何。 ᅟᅟ邑記云。疏此二四句唯倶是成者。謂第四句倶非能別不成。前文不列。唯此句是。餘句皆非。其倶非一分能別不成。此句當前全中第三·第四句。可通是及非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卽前數論立神我諦(至)佛法有思。是心所故(云云)。 ᅟᅟ尋云。思我之思若思心所者。豈不云卽蘊耶。 ᅟᅟ問。可有非卽非離我執耶(又同佛弟子可立神我耶)。 ᅟᅟ疏云。唯有法我佛之弟子多分不立。除正量等。餘皆無故(云云)。 ᅟᅟ後記云。唯有法我至餘皆無故者。意云。二十部中。准宗輪論。有犢子·正量等五部。皆計有故。言佛之弟子多分不立。少分五部立也。問。准二十部主。皆是無學。何言有我。答。彼宗中有凡夫執。從主爲名。故言有我。或可。部主未成無學已前有我。從因爲名。故無過也。問。内道外道皆計有我。我旣不無。外道何別。答。我名雖同。執行相異。外道妄執或如芥子。或如虚空。或指節等。種種不同。今此准論中破。唯有非卽非離計也。故與不同也。 ᅟᅟ明詮道云。言除正量等等者。正量部。犢子部在凡夫時。立我執故。除此等部也。今成聖時。我執不立。然不言無我。若言無我。非彼部故(云云)。 ᅟᅟ智度論三十一云。或有利根梵志。求諸法實相。不厭老病死。著種種法相。爲是故説法空。所謂先尼梵志不説五衆卽是實。亦不説離五衆是實。 ᅟᅟ問。所別不成作法如何。論云。所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説我是思(文)尋云。我之名通眞假。何云爾耶。又正量部立我故除之者。實我歟。假我歟。可尋學之。 ᅟᅟ前記云。問。凡因明法。因喩皆不分別。今言其我通眞及假。假我佛法亦許有。如何得是所別不成。答。他言我者。談至實我。若是假我。卽是相符。故標我言。卽知眞我故是所別。言虚空等亦皆准。若置言簡。無有失也。若爾下云有性。何故不是所別不成。答。卽·離雖別。倶是實有。故言有時。無所別過。不同於我。若爾卽·離雖別。有言同故。所別得成。假·實雖異。我言同故。所別應成。答。論略指法。據實皆合置言簡之。思之(云云)。 ᅟᅟ准此文。論可言神我是思歟。若爾必爲我用之能別可通假實故有意許耶。 ᅟᅟ邑記云。問。聲有常無常。佛法許有無常聲。而所別乃成。我旣通眞假。佛法許有假我。所別何得不成。答。聲雖無常。佛法許有。故所別成。我據五蘊和合。寄言詮目。佛法假説爲我。本無我體。猶如龜毛。故彼立我佛法不許。問。一切諸法皆是寄言詮表。何獨我耶。答。如色聲等。雖寄言詮。卽有如言之下所目義。我卽不然。故不爲例。問。龜毛言下亦無所目。設若立爲有法。此豈所別不成。答。龜毛無體。立敵同許。設有立之。非所別過。又立乃相符。符必無立者故例不成(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有法我佛之弟子不立者。佛法亦許有假我故。云何所別不極成耶。答。具應言神我。略故不擧。故應師云。對佛弟子立宗義云神我是思。神我爲所別。是思爲能別。是思能別自他共許。神我所別他不極成。以佛法宗無神我故(云云)。 ᅟᅟ疏云。有自所別不成非他。如佛弟子對數論言我是無常。是無常法彼此許有。有法神我自所不成。今此有法不標汝執。故是宗過。有簡便無(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疏文中。無常法彼此許有。有法神我自所不成。宗中旣云我是無常。釋成文云有法神我。明知論云説我是思卽略神字(云云)。 ᅟᅟ下文云(倶不極成之處)准義應言神我爲和合句因縁。以佛法宗許有假我及假和合故(云云)。 ᅟᅟ此等文皆似周記。 ᅟᅟ問。佛弟子對數論師立量云。我是無常(云云)爾者可有能別不極成過耶。若有者。見疏上下文。明能別不成之文。不出此作法。隨又擧唯有所別不成作法出之耶。若依之無者。 ᅟᅟ明詮道云。言如佛弟子對數論言我是無常等者。問。無常有二。生滅無常·轉變無常。立敵兩倶名互不許。何故不有能別不成。若此無能別不成者。廣百論數論師立量云。覺惠非思。是無常故。猶如色等。此因有自他隨一不成過。以有生滅無常·轉變無常故。豈不違此文耶。答。准廣百論。此作法亦應有能別不成。然疏意者。且擧所別不成之邊。故不相違(云云)。 ᅟᅟ今案。依此疏文。是無常故因。隨一不成。非眞過之義。可成之矣。 ᅟᅟ犢子部五法藏與般若所説異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然犢子部立五法藏。三世爲三。第四無爲。第五不可説藏。卽常我也。正量等四部亦與此同。五部同云補特伽羅非卽蘊離蘊。如外道等所計之我。悉皆是無非無不可説。不卽離之我。卽不可説。亦不可言形量大小乃至成佛。此我常在。大乘之中亦立五法藏。大般若經第四百九十卷云。又住此六波羅密多三乘聖衆。能度五種所知海岸何等爲五。一者過去。二者未來。三者現在。四者無爲。五者不可説。是故菩薩定應圓滿布施等六波羅蜜多(已上)與犢子部其義何別。解云。未建立阿頼耶識教者。般若教以前是也。由此般若教多與小乘同説六識及五法藏等。而小乘不知五法藏中第五不可説藏甚深義別計神我謂不可説。菩薩所知不可説藏。卽四徳中無我之大我也。言雖相似。而義有殊(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問。若説我是思(至)便無過故。不爾便成(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今案。我我能詮言必有所詮義。若不簡別。可有過故。以言簡之卽無過言也。依此文成平徳義云。若以我能詮言卽所詮義之時。是神我故。可有所別不成若以言不卽義。設縱能詮言之時。可有有法差別過也。然准周記心。與此義別。可思之。 ᅟᅟ後記云。此答意云。隨自他比量者。自許汝執。有所簡別。卽便無過。謂我能詮之下名有所目。假我真我旣有所目。如色等法。有能詮言必有所詮色等體性。故置言簡。卽無其過。若無言簡。爾者卽便成於所別之過所以言不爾便違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上二過中。初過名所依不成(至)由是所立不與能依所依之名(云云)。 ᅟᅟ尋云。准論文。初後過者可言能別所別。若爾何以所別名能依不成。以能別名所依不成耶。又由是所立不與能依所依之名意何。 ᅟᅟ前記云。疏上二過中至所別有故者。此指前宗依中極成有法·極成能別爲前後也。卽以有法爲初也。後過者。約不極成説。亦名所依不成者。此意。有法不極成亦可得名所依不成。今爲形對後陳能別不成。只得名所別不成。不得名所依不成之號。後陳亦爾。爲形前陳所別不成。只得名能別不成。不得名能依不成之號(云云)。 ᅟᅟ後記云。問。若准論辨於二過。卽能別所別居後。何故今言初過亦名所依不成。答。不據論文以明先後。但取作法先陳後陳以説先後也。此中意云。所別不成亦得名爲所依不成。何故論文而不言也。答。縁有能別不是其過。其能別名必有所別。所以不名所依不成過也。能依不成亦准此解。縁有所別成故。但名能別不成。不名爲能依不成也。以能別所別相對爲名故也。由是所立不與能依所依之名者。此中意云。卽喚能別所別亦名所立。以是不相離宗所須之具。相從總名爲所立也。縁爲相對以得其名。不與能依所依之名也。但名能別不成·所別不成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上二過中初過亦名所依不成等者。能·所別過名上二過。言初過者。若能別卽過。是能別不極成過。若能別之過。是所依不成過。能別極成。所別不極成故。言後過者。若所別卽過。是所別不極成過。若所別之過。是能依不成過。所別極成。能別不極成故。如因雖共成。所依無體能依因有所依不成。能別所別義亦如是。能別爲能依。依所別故。所別爲所依。能別依故。能別雖共成。若所別無體。能別之中有所依不成。所別雖共成。若能別無體。所別之中有能依不成(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由是所立不與能依所依之名者。此有二解。一云。由此二種是所立宗之所依。若此能別·所別與能依·所依之名。卽失唯宗所依之種狹故。但説爲能所別也。二云。此中意顯前陳後陳倶有兩倶隨一猶預等過。若説能依所依不成。四不成中可唯一所依不成。恐失餘三故。不云能所依也。又此中言所立者。卽是能別·所別。此二亦是因喩之所立故(云云)。 ᅟᅟ勝論號之事。 ᅟᅟ疏云。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嗢露迦(至)故名勝論(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今此外道自有二名。一嗢露迦。此云鵂鶹。亦名熏孤。山東名訓侯。關中訓孤。亦名怪鳥。此是鵂鶹之異名也。許斗反。下力周反。字書鵂鶹鴝鵒也。廣雅鵂鶹鳩鵄也。四果論及入大乘論名爲憂樓迦。又百論云憂樓迦。此並訛也。二吠世史迦成劫之末人壽無量。此師出世。名爲吠世史迦。此翻云勝。奢薩怛羅此翻爲論。此勝論師立六句義。廣以因明成立其論。勝出餘論故云勝論。漸至住劫。晝避色聲匿迹山盧寂靜修道。夜絶視聽方遊俗中而行乞食。五妙欲境發動其心。故行乞食。唯取夜分。是以世人立鵂鶹名。後因夜乞驚傷產婦遂收場碾米齋食之等者。由此亦號爲蹇拏僕。此云食米齋仙人。其仙頭髮蓬亂。形貌醜陋。時人見者驚懼失心。若懷妊女見卽墮胎。由此世人不許晝日人間乞食。但於夜分舂簸之處得求米齋食而存命。從所求食以立其名。故云食米齋仙。西方外道多拾米屑齋食活命。以爲苦行。謂此外道爲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二指。以物縛之。往至人家舂穀簸米處。以彼縛指拾取米屑聚置掌中。隨得多少去以爲食。若全粒者卽不取之。恐多所取故縛兩指耳。亦名鶏鳩行外道。拾米如鶏鳩行。蓋放劫初食米齋仙行以苦行乎。碾(云云)。 ᅟᅟ尋云。勝論旣出成劫之末。數論者何時出耶。 ᅟᅟ上文云。成劫之初有外道出。名劫比羅。此云黄赤色仙人(等文)。 ᅟᅟ後記云。成劫之末有鵂鶹出者。問。前劫比羅何故成劫初時出世。今此鵂鶹卽言成劫末時方出。何意不同。答。雖倶總出成劫之中。先後有別故言初末。問。二十劫初而出。答。准現而言。常十五劫後方成。欲界有情於中方出。若爾卽合是成劫之末。何故言初。答。對後出者所以初也(更問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問。神我爲徳句和合因縁(云云)爾者爲十四徳倶成和合因縁耶。 ᅟᅟ邑記云。問。我十四徳。何故唯與九徳以爲和合因縁。答。覺·樂等九。是能遍法和合。此九能起智決擇是非。數·量·別·合·離五。雖亦是我之徳。非能遍法故不説之。問。旣以我爲和合因縁。彼和合句復何所用。答。彼和合性和合九徳。與我合時。能起智相。必以我爲和合因縁。和合方能和合。若不起智相。但合實及徳等。令不離相屬。此卽但由和合之力。不要我爲和合因縁。問。何故爾耶。答。我皆證境。理須九徳。故爲和合因縁。若但言合諸法令不相離。非證境故。不要九徳。雖名和合。不要我爲和合因縁(云云)。 ᅟᅟ十句論云。 ᅟᅟ問。十句義中異句義。與同異性中異。有何差別耶。 ᅟᅟ後記云。問。加中異句與同異二何別。答。六中同異實徳業三。若單異句唯異於實。故二不同也(云云)。 ᅟᅟ問。同句義·同異句義何別耶。 ᅟᅟ又云。問。同句與同異句二何耶。答。有名同。體一無同。同異不爾。總同總異及別同。體類有別。故二不同也(云云)。 ᅟᅟ問。以神我爲和合因縁者。和合句義無其用耶。 ᅟᅟ又云。問。和合不由於我。和合自有功能。若要有我爲因。和合功能焉在。答。據親因。和合卽是。若約疎縁。卽由於我。親疎不同故二有別。今據疎縁只言由我也。亦如麥子生身親爲因體。不得水土無以得生。親疎不同。今此亦爾。思之(云云)(文字惡可見他本)。 ᅟᅟ疏云。和合因縁者。十句論云。我云何(至)故法·有法兩倶不成(云云)。 ᅟᅟ尋云。神我爲和合句之因縁云歟。若爾如何演祕中破此義耶。 ᅟᅟ先記云。和合性至便不能者。此意卽説。和合令覺樂等法與我合時。由何而得和合。由我爲因縁。和合始能令覺等方與我和合。若我不爲因。覺等終不能和合(云云)。 ᅟᅟ演祕一云。 ᅟᅟ問。疏云。能別不成中全倶非句是(文)心何。 ᅟᅟ前記云。唯此一句是前偏句者。此八句中前七能所二別倶過。唯此第八半是半非。故卽屬偏過所攝。卽是此前能別不成之偏句也。全倶非句者。卽指前能別句中倶句。自他能別倶不成也。皆是過者。除第八句餘者。皆是第三倶不極成過也。審(云云)。 ᅟᅟ尋云。旣倶句也。何云倶非耶。 ᅟᅟ邑記云。疏有倶能別不成至是前偏句者。此第八句旣言倶非所別不成。故是前偏明能別全四句中第三句也。言倶非句是者。彼第三句自他倶能別不成兩倶有過。故名倶非句。彼卽是此第八句也。又賸非字。且取前解(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有倶能別不成倶非所別。唯此一句是前偏句能別不成中全倶非句是者。前能別不成全四句中第四句云。有倶能別不成。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説色等五徳句所收。此彼世間無徳攝故。倶能別不成。自他倶許色等五故。倶非所別不成(云云)。 ᅟᅟ尋云。見上文。是倶句也。如何。問。疏云。所別不成中全倶非句是(文)心何(如前)。 ᅟᅟ問。能別不極成等三過。限自相歟。爲當可通意許耶。 ᅟᅟ疏云。上來三過皆説自相若三差別(至)恐厭文繁故不具述(云云)。 ᅟᅟ尋云。若有此等過者。聲無常量及唯識比量有法色。可有意許不極成過耶。 ᅟᅟ又論文不見意許過。更有何證據耶。 ᅟᅟ明燈抄云。今此文中。太賢師云。基師上來三過皆説自相。亦有意許等不極成。如勝論云四大種常。意許實攝。有法差別。他宗不許。名所別他不極成過等者。今且難解。以何違彼意許差別。但言四大種。無因違意許。亦言常住。不違實攝。實我許常亦實句故。若待因方違。屬因過故。若此成過。立聲無常。亦違意許徳句攝故。量不應成。無常亦爾。且如大乘任運自滅。薩婆多云滅相所滅。如是有法及法之中。意許差別不同無量。若隨所擧不待因喩。便違各自意許爲過。何處對誰得眞比量。故應如論唯取自相(已上)此解非也。今疏主意。若自相若差別。不極成者。皆以極成而簡別之。若自比量。以我許言。若他比量。以汝執言。若共比量。以勝義及極成言並皆簡別。論初文中言極成有法極成能別者。皆通簡別能別所別自相差別不極成過。法及有法自相差別中。立敵更互不共許者。皆名不極成。如立聲無常。卽共比量。具簡可云極成聲應是無常。然前後文但言聲無常者。初文旣言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先簡已故略不言耳。若不存此意。但言聲無常者。聲有法中。識變聲·徳攝聲。差別不同。互不許故。有有法差別他不極成等過。若言極成聲。卽無此過今此文云。如勝論立四大種常等三比量者。並共比量。而宗之中不簡別。故有差別不極成過。且此作法以示彼過。非是正理。問。若爾何故極成色中。有有法差別過。答。雖有此過。有不定故不得成過。然此中云所別差別等者。不同四相違因中有法差別等。彼約因違意許差別。名差別相違。此立敵宗更互所無。名不極成。故不同也(云云)。 ᅟᅟ先徳云。唯識比量。置極成言故。無所別差別他不極成。若四大種常之量。置極成言之時。亦無此過。但聲無常量。言顯之下有二意許。非立此不立彼。不似本作法故(等文。可見本文)。 ᅟᅟ論下文云。如是等似宗因喩言非正能立(云云)。 ᅟᅟ古述記云。基云。上來三過○(云云)今且難解。以何違彼意許差別。但言四大種。無因違意許。亦言常住。不違實攝實攝意。我許常亦實我故。若待因方違。屬因過故。若此成過。立聲無常。亦違意許徳句攝故。量不應成。無常亦爾。且如大乘。任運自滅。薩婆多云。滅相所滅。如是有法及法之中。意許差別不同無量。若隨所擧不待因喩。便違各自意許爲過。何處對誰得眞比量。故應如論唯取自相(云云)。 ᅟᅟ問。 ᅟᅟ斷云。有人解似宗過中倶不極成云。執我是思(至)不許實和合。故不成(云云)。 ᅟᅟ尋云。數論思我卽蘊也事。似正義許。何又勝論計我云卽蘊。不明。 ᅟᅟ又和合因縁能別。准斷意。似只取和合。若爾何疏文云此中不偏取和合。亦不偏取因縁。總取和合之因縁。故名不成。不爾便成(云云)耶。 ᅟᅟ文軌疏上云。問。此中能別爲取因緣。爲取和合。若爾何失。若取因緣。此則極成。佛法許故。若取和合。卽非能別。以異體故。答。今此以和合標取因縁。故因縁亦不成也(云云)。 ᅟᅟ纂云。解倶不極成云。我爲有法。爲和合爲因縁爲法(至)與我和合故。全名倶不極成(云云)。 ᅟᅟ(維摩會講師論義可問之)。 ᅟᅟ問。疏中將自能別一分不成句。將全分句可作四句(云云)爾者以能別不成一分四句初句。云或自一分能別不成非他。對能別不成全分四句中初句。云有自能別不成非他。四句分別之中。倶句云或自能別一分不成他所別一分不成亦自全能別不成。他全所別不成句體何物耶。 ᅟᅟ進云。 ᅟᅟ明燈抄云。且以能別不成一分四句中初句。對能別不成全四句中初句作四句云。有問。付相符極成全分四句。且或自他倶不符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倶不符。如數論師對佛法立業滅壞(云云)。 ᅟᅟ尋云。立者數論不立滅壞。故可云不相符。敵者佛弟子許滅壞。何云倶不符耶。 ᅟᅟ明詮道云。立敵倶不立業句。故倶不符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佛法亦許業滅壞法。何故倶不符。於他可符。豈不倶符。答。佛法之中。雖有思業是滅壞法。不立業句。今云五業卽業句也。 ᅟᅟ疏或本云五業。明詮本留五字也。 ᅟᅟ今案。以此文可成必爲我用能別不成之文。只言業不言業句義。探其體成之者。雖云我。當神我。故可有不成過歟。 ᅟᅟ問。兩倶一分相符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有倶符一分。如薩婆多(至)聲是無常。兩符一分(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自他倶立諸法自性。何故自性無常兩不相符。兩宗不立自性三徳故兩不符(云云)。 ᅟᅟ違自教非現量之事。 ᅟᅟ疏云。有違自教非現。如勝論師立聲是常(云云)。 ᅟᅟ今案。以此文可難聲常宗違現教力者。有現量相違云義也。 ᅟᅟ問。現量相違非比量相違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是違現非比。如聲非所聞(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定賓疏二云。又於有法者。一者現量法。論中且指聲也。二者比量法。論中且指瓶也。卽彼所立者。聲有法上以非所聞爲所立也。瓶有法上以常爲所立也。爲此極成現量比量相違義遣者。聲上非聞爲此聲境之上耳識現量相違義遣也。瓶上常住爲此瓶境之上比量相違義違。比量云。瓶定無常。速破壞故。如水詮等也。次下指事云如有成立聲非所聞瓶是常等等者。等取此之類倒并因喩也。且如所立非所聞宗違此有法聲是所聞之現量者。如妄立云。聲是有法。非所聞是法。總性名宗。因云六塵境中隨一攝故。同喩如香等五。又此現量。儻若有人以分別心觀於昔時聲是所聞。比於今時聲是所聞。由此卽立所聞之名。而立量云。聲是所聞。此卽仍是比量所知。今言現量。不取此義。謂此但搜耳識同縁意識獨受現境。不待比餘。是故但以無比度心現量所知故名現量。於二量中。現量力勝。故立比量因喩縱成。亦不能遣現量所得。反被現量違此比量。故云現量相違也(云云)。 ᅟᅟ問。現量相違亦自語相違句體何物耶。 ᅟᅟ疏云。有違現亦自語(至)必違自教自語(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有違現非世間(至)非非學世間(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有違現(至)非非學世間。如勝論師對佛法立五句義非我現得。亦如大乘言色非眼等境。但違自現。不違懷兔等也。 ᅟᅟ尋云。色非眼根境者。何不違世間耶。世間共知色眼所見故也。如何。 ᅟᅟ問。 ᅟᅟ疏云。有違現亦能別不成(至)能別必成故(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前記云。疏有違現至及倶能別不成者。問。且如勝論違自現云同異等非五根得。豈佛法勝論不許有五根耶。若言不依勝論違自法者。佛法餘相是何。答。違自現他能別不成等。此卽可如現量相違四句中。翻第二句作法。如勝論對佛法言覺樂等法非神我境。彼許覺樂等是我現境。今言不得。違自現量。神我佛法不許。又他能別過。倶字應錯。今疏改爲他字訖(云云)。 ᅟᅟ又云。疏若違共現所別必成者。如立聲非所聞。及違共現聲。立敵倶許有聲。故是成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如違自現及他能別不成者。如勝論立覺樂等徳非我現得。卽唯違自現。大乘不許我現得境。犯能別不成。勝論者敵故名他也。問。覺樂等名。大乘不許。何故不是他倶不成。答。覺樂等名是心所法。佛法亦有。故非倶過。若違共現能別定成者。如聲非所聞。彼此倶違聲現量得。名違共現。能別必成者。非所聞言兩宗共有。所以言能別定成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有違現亦能別不成至他能別不成者。如大乘立眼等五根非藏識變。此違自現。他不許有藏識。故是他能別不成。然以理准。他豈不許非藏識變耶。故此中言他能別不成。且假説耳(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有違現非至説我是思者。有違現亦能別不成如唯違自現及倶能別不成者。有大徳云。謂大乘對外道立云。五塵非阿頼耶識境界。望自大乘。卽違自現量。望彼外道。能別不成。其倶能別不成者。此中倶字應是他字。卽是他能別不成也。今謂不然。且勝論計。瓶衣等物。是實句中地大所攝。爲眼所見及身所觸是現量得。然佛法宗。此瓶衣等攬四塵成。無別瓶體。如眼見瓶時。但見瓶之一分咽細腹麁之色。後分別意識謂其眼見瓶之自相。理實眼根不見瓶體。但是意識假施設有。非現量境也。如勝論師對薩婆多。云瓶衣等物唯頼耶境。望自勝論。卽違眼識現量所得。故違自現。外道小乘兩倶不立阿頼耶識。故倶能別不成。由此應知。如本倶字。不應他字。不廣遍覽輒勿改文。若違共現能別必成故者。如説聲非所聞。聲是耳識現量所聞之境。言非所聞便違耳等取聲現量。今此文中。但擧違共。立敵共許非所聞言故。能別必成也(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自教亦四。自教·比量·世間·自語(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如論文云。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爲常。勝論宗云。二十四徳中。覺·樂·苦等十四徳。無常聲在其中。故違自教。聲常宗言違後正量所作性故因。卽作量云。聲應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違此比量故有比量。世間共知聲有起滅。故違世間。若違自教。必違自語。故四過合也(云云)。 ᅟᅟ今依此文。可言現教力勝顯比量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之義。尤以可翫之。 ᅟᅟ問。 ᅟᅟ疏云。所別不成。唯一所別至許是我故。如數論我(云云)。 ᅟᅟ以此文可准餘識識故之量也。甚以可翫之。 ᅟᅟ維摩會講師論義可用之。 ᅟᅟ問。疏云。總計合有二千三百四種四句(云云)何等耶。 ᅟᅟ疏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總計合有二千三百四種四句者。備云。取於五百一十二種以下大數。不取六十四等小數也(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准疏以宗九過中。一一皆有自·他·倶·不倶·全分·一分四句。卽以現量中初違自現。對比量中違自比爲四句等。乃至以倶不極成對相符。各有六十四種四句。如是乘成二千三百四種四句。雖此安立猶恐疎遺。何者。且如違現量等中。各有分全八句。綺卽相望。各成六十四種四句可爾。若以餘八過中八句。對倶不極成句。乃更有餘。謂倶不極成中。旣有分·全十種四句。准此更加一百二十八句。豈不相乘總有二千四百三十二種四句耶。答此理定然。其疏主以倶不極成中雖有十四種。然皆不離自·他·全故。總以八句論之亦得成。或可。疏主筆誤矣。 ᅟᅟ注抄下云。 ᅟᅟ問。論云。是遣諸法自相門故(文)爾者法自相者。指能別法自相歟。進云。不爾。付之。旣云是遣諸法自相門故。可言法自相。依之餘師如是釋耶。 ᅟᅟ疏云。是遣諸法自相門故。釋立初五相違所由(至)故名遣諸法自相之門(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玄應師云。聲非所聞。是法自相。非是意許差別宗。故此法自相卽名爲門。是生宗智所依門故。此自相門現量相違。爲彼所違現量遣此自相之門。故違現量名宗過也。如是乃至宗言石女。是法自相。此自相門。我母相違。爲彼所違。我母遣此石女自相。故違自語。亦成宗過。問。豈無有法自相差別及法差別。與現量等諸義相違。何故但言遣法自相。答。理應具説。但以能別法自相宗違現量等顯故偏説(云云)。 ᅟᅟ信叡大徳。以此疏文爲一門轉故之證也。 ᅟᅟ義心云。問。似宗總結成中。論云是遣諸法自相門故。大乘法師兩解。初以有法爲自相。立敵證智。名之爲門。由能照顯法自相故。後解卽有法自相。名之爲門。以通生敵證智故。其莊嚴疏。以聲等有法爲自相。耳等所聞義。名之爲門。立言聲非所聞。不失聲之自相。但遣所聞之門。上二説中。何者指南。答。夫論門者。出生·照顯之義。慈恩初解卽當照顯之義。莊嚴所陳卽是出生之義。二説合論。實亦雙善。慈恩後解似有誤矣。何者。旣卽自相名之爲門。論云遣門。豈遣有法耶。學者更爲詳之。問。結似宗中。論云不容成故。結能別不成等三過。謂此三過立敵不容許者。豈前五過敵者許耶。又前八旣並有過。豈能生於果利。何獨後一名無果耶。答。初之五過。所別能別立敵倶許。故無不容許過。但由和合違諸義理不生他智故。唯名遣自相門也。次三但由宗法已不容成。不約合辨餘宗過。後一有法及法。旣兩共許故無容成過。復不違現等差別義門故。亦不名遣自相門。但有後一立無果利。又前之八過雖無果利。過重彰餘。非謂前八能生果利。後之一過無餘過増。獨守此稱也(云云)。 ᅟᅟ [朝-月+(昚-日+亏)]師注抄下云。宗之有法名爲自相。局附自體者。不然。此五過唯自語相違。違前陳可名違自相。後陳違前陳故。且如耳識得現量。得聲自相之時。尚不作聲解。豈更分別可聞·不可聞耶。所聞等是第六識分別共相之法。今言聲非所聞。亦是後陳遣後陳。是以比量自教皆諍共相。況能詮教唯共相而轉。若爾今言聲非所聞。應不違現量耶。答。共相言違自相。故世間相違。月雖在後陳。本不諍月。但諍懷兔有無。唯違世間遍計之情。有何自相可違。骨不淨亦然。已上皆違後陳也。先徳於茲大失。今解。前陳後陳倶有自相故。下四相違中法自相相違。故此卽不得爲陳自體解法自相義法。貫通他故。但是性相名爲自相。唯自語相違遣有法自相。餘皆遣法自相。自相義法附於有法。有法或有或無。如聲有所聞無非所聞。瓶有無常無其常義。今違者遣有成。過遣其無者。眞能立破故。立法有法乃至遣門常。此失更甚。問。爲遣舊智。遣新智耶。若遣新智。此豈邪宗未生正智。有何可遣。若望未生能令不生。此卽名遮。何得名遣。若遣舊智。舊智正智不爲邪宗所遣。若許遣者。世間應無正智。令但乖他正智爲過。不是遣也。又問。門是何義。門是通。智遊履義。何得將智以解門義。今解。自相卽門。持業釋。此法自相爲智遊履故。故名爲門。今遣法自相。卽是遣門(云云)。 ᅟᅟ理門論疏(定賓)釋如彼抄。可見。 ᅟᅟ略纂二云。自相門者。此有兩釋。一云。聲是諸法自相。其聲自相爲耳所聞。通生耳識。卽所聞義名之爲門。今言聲非所聞者。不失聲之自相。但遣所聞之門故。違現量成宗過也。餘四種過類此可知。二云。聲諸法自相。其聲自相爲耳等所聞。名之爲門。今言聲非所聞者。不遣聲之自相但遣能聞之門。故違現量亦成宗過(等文)(已下表紙)。 ᅟᅟ數論。 ᅟᅟ劫比羅。迦毘羅。 ᅟᅟ筏理沙。僧佉奢薩怛羅。 ᅟᅟ義斷導(清譽云)五頂者。五頂之弟子也(云云)。 ᅟᅟ勝論。 ᅟᅟ嗢露迦。優婁佉。 ᅟᅟ(惠月住雪山外)。 ᅟᅟ蹇拏僕。蹇拏陀。戰達羅。 ᅟᅟ鞞世師。衞世師。吠世史迦。 ᅟᅟ(已上裏表紙)。 ᅟᅟ(第十六帖卷首表紙裹)。 ᅟᅟ 明燈抄(文)。 ᅟᅟ 心平等根自有兩釋。一云。體卽是心故。能縁慮故。金七十云。能分別爲心。二體雖是色。以淨妙故亦能縁慮。問。我亦思量與彼何別答。本末不同故有差別(文)。 明燈抄三末(文) ᅟᅟ七十論云。天上薩埵多。是故諸天恒受歡樂。人中羅闍多。故人多受苦。獸道多摩多。故獸等恒癡闇(文。) ᅟᅟ (已上)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六(終) (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十一日書寫十二日以寫本一校了)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七(第十七帖) ᅟᅟ問。三十三過。且宗九過之外。可有餘過耶。 ᅟᅟ疏云。然雜集論第十六云。立宗者。謂以所應成(至)或并第五少分。此中無故(云云)。 ᅟᅟ尋云。准此釋。三十三過外可有別過歟。 ᅟᅟ明燈抄云。若准彼文過多於此等者。第三無敵過。第四無言過。第五未解過。此中無故。故云過多於此(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第五少分此中無者。集論中第五句令他解了。及闕無能立。或猶預宗。此之三句。並是彼論之中第五句攝得。今此倶攝宗。不攝能立。故言此中無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若准彼文至多於此者。意云。准彼論過簡。乃多於此因明論也。問。因明簡少。應過未除。如立宗得爲眞也。答。准此只據立敵對明卽不同。彼立無敵過。此要言容方名能立。亦不同彼不言宣示等過。彼處第五他未解中。亦兼能立闕等。亦成其過。今此闕能立等。乃至是因喩等過。非入宗中。所以此雖少於彼。亦無其過(云云)。 ᅟᅟ問。 ᅟᅟ明燈抄云。我法自性若有若無等者。若有若無者。並通前我法二種自性。故伽十五云。所立自性。謂有立為有。無立為無。就差別中。先開我法二種差別。若一切遍者。卽是迦比羅等執我量同虚空。若非一切遍者。卽所執我量有分齊。隨身卷舒。及極微等。此之二種是我差別。言等者。説法差別。有常無常。色無色等。又釋。此中略明三對差別。遍不遍·常無常·色無色。以等餘門。并通我法二種自性上所有差別故。法中亦有眞如法空無我等遍諸法。餘法不遍。其我中亦有常無常·色無色等。問。如立比量聲是無常。卽聲是自性。其無常是差別。卽不相離合成一宗。以爲所立。何故此中前明自性。卽云若有若無。如言我必有。我必無常。非和合成宗。而自性外旣云差別遍不遍等。答。有二釋。一云。前自性言有無者。汎明自性。不問我法。並通有無。其我體性。外道謂有。内道謂無。其法中亦通有無。道理易知。後差別門。卽是有體之我及無我之法等所有遍不遍等。爲差別義。如外量云。我我必遍。是所立宗。二云。此中兩段各別爲宗。前立自性以爲有無。後立差別亦爲有無。前以自性我法爲所依。其有無爲能依。後以差別遍等爲所依。亦以有無爲能依。文中略故。後門不明若有若無。克實合有。由敵論者於自性差別互有不了故。立論者或立自性或立差別(云云)。 ᅟᅟ今案。依此文可學局通對自性差別也。 ᅟᅟ不成名之事。 ᅟᅟ疏云。能立之因不能成宗。或本非因。不成因義。名爲不成(云云)。 ᅟᅟ文軌疏一云。何故名不成等者。若所立因於其宗上。倶不許有。或隨一不許。或復猶預。或無宗所依。如此之因名爲不成。如宗過中倶不成等。此則因體名不成也。若言因體不能成宗名不成者。不然。如所聞性因不能成宗。然非四種不成所攝。何得言不成宗故名不成耶(云云)。 ᅟᅟ疏下文云。若是初相於宗有失不能成宗(至)由此因喻並自不成。理亦無爽(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若因自不(至)宗名不成者。此破軌師唯約一義名不成也○文軌師意。但約因體自不成義名爲不成。今破此義。總有三難。此初離宗無因難也。此難意云。若唯因體自不成義名爲不成。非不能成宗名不成者。因是誰因言自不成。若離宗外獨説有因。眼所見因立敵共許。因體自成。何得望宗兩倶不成。雖眼見義其理非無。然聲上有立敵不容。是故名爲兩倶不成。明知因旣是宗因。有過不堪爲因。故不能成宗。兼名不成。文又若因自至此中所説者。此次二難。一因喩相例難。二文義相違難。初難意云。喩不成宗名所立不成。喩不成因名能立不成。何故喩中不能成他名不成。因中自不成名不成。若因自不成名不成。亦應喩自不成名不成。若非不能成宗因名不成者。不可説言不能成宗名所立不成。不能成因名能立不成。若爾能立不成等便徒施設。非自不成名不成故。後難意云。案大小因明文。四不成者。皆闕初相。皆能立因於有法宗皆悉不遍。故知不成非自不成。若不能成宗名不成者。所聞性因應是不成。何故卽名不定過攝。故知不成非自不成。必具二義應言不成。文或理釋言至理亦無爽。兩倶非因等者。眼所見因立敵共許。旣是有體。豈自不成若望聲宗名不成者非自不成。由不成宗名不成故。隨一非因者。聲顯論師不言所作。因體無故。可自不成。於因生起者。此亦無體。可自不成。因無所依者。有法無故。因亦不成。可自不成。兩倶·隨一·猶預·所依。因非有故。體自不成。喩無能立等者。准因可知。由此因喩並自不成(云云)。 ᅟᅟ略纂三云。何故名不成者。此有兩解。一云。因體不成名不成因。如宗過中倶不成等。自體不成名不成過。其因於宗倶不許有。隨一不容。或復猶預。無宗可依。如此之因皆體不成名不成因。不成卽因。名不成因也。若爾眼所見性應不名爲眼所見性。以爲因體名不成故。眼見之義。其理非無。然聲上有立敵不容故無過也。二云。因不證宗名不成因。不成之因。名不成因也。若爾所聞性因應是不成。何故乃名不定過。以所聞性同異不轉得不定名。非是初相不能成宗故。所聞因不定所收。非四不成之所攝也(云云)。 ᅟᅟ義骨引略纂文云。基意同後釋非初釋。本疏同初釋非後釋。皆繁不注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上文云。今疏主旨。必具二義方名不成。非但不能成宗名爲不成。亦兼本非因不成因義。合名不成。非如軌師唯約因體不成一義名爲不成(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解因不成中。疏主兩釋。謂因不能成宗。或因自不成。名爲不成者。夫同異智多人成於辨。旣開兩理正解無從。希爲指南佇聞高見。答。不成有二。有體不成。謂眼所見等。二無體不成。謂實句攝等。若有體不成。卽但不能成宗名不成。以眼所見兩共許故。非自不成名不成。故唯一義名不成也。若無體不成。不共許故名因不成。旣自不成。亦不成宗。故具二義名不成也。故究其理。二義須存也○問。若兼取不能成宗名不成者。如所聞性因亦不能成宗。何故乃名不定。非四不成耶。答。據實三相有過。於宗無能皆名不成。然初相親成。獨守通名。後二相疎。名標列稱。亦如法處色處等名也(云云)。 ᅟᅟ不定名之事。 ᅟᅟ疏云。能立之因○或成所立。或同異宗。無楷准名不定(云云)。 ᅟᅟ略纂云。何故名不定者。此有兩解。一云。因體不定名不定因。不定卽因。名不定因也。以不定因同異品有。同異異。非定一品轉故。名不定因。雖決定因同有異無。然爲敵量乖返。因喩各成。兩因猶預。亦名不定。二云。令宗不定名不定因。此不定之因。名不定因也。 ᅟᅟ疏下文云。若後二相倶有倶無(至)令義無所決斷。與名不決定(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若所立因同有異有。或同無異無。或雖同有異無。仍爲敵量乖反。令自樂宗性不決定故名不定(云云)。 ᅟᅟ義骨云。本疏同纂後釋。故更不注也(云云)。 ᅟᅟ相違名之事。 ᅟᅟ疏云。能立之因違害宗義。返成異品。名相違(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可言相違卽因耶。 ᅟᅟ略纂云。何故名相違者。此亦兩解。一云。宗因兩形爲相因返宗故名違。相違卽因。名相違因也。二云。常與無常等兩相返故。名爲相違。與相違爲因。名相違因。相違之因。名相違因。卽同品無。異品有也(云云)。 ᅟᅟ文軌疏第一云。若所立因同無異有。或雖同有異無。仍違自意所許之宗成非所樂。故名相違(云云)。 ᅟᅟ義骨下云。問。何故名相違。答。略纂有二釋○(云云)基意同後釋。本疏有二釋。同纂二釋。故更不注也(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 ᅟᅟ問。似因有三類有何故耶。 ᅟᅟ略纂云。何故似因唯三類。不増至四。減至二耶。具三相因方證宗義。形眞説似故唯三類。違初相不成收。違中·後入不定。容違三相違攝(云云)。 ᅟᅟ尋云。若三類對三相者。此義可爾。而不定相違後二相過也。何云如是耶。 ᅟᅟ問。 ᅟᅟ疏云。無因依有法。有法通有無。有因依有法。有法唯須有。因依有法無。無依因不立。名所依不成(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有性非有性之宗。何以有一實故爲因耶。 ᅟᅟ明詮道云。言有因依有法有法唯須有者。備云。有因者。詮因也。詮因之所依有法唯須有。不通無也。如立量云。聲無常。所作故。如瓶等。此云有之因也。卽顯詮因必依詮宗有法。不依宗有法。然今有法唯須有者。據共言而云有也。遮因必依遮宗有法。卽其有法通有無也。此據共言不共言名有無也。問。何故無因之有法通有無耶。有因之有法唯有而不通無耶。答。詮因必不依無之有法。所以爾者。小乘對大乘。立量云阿頼耶識非實有體。彼之因所作性故不可云。故明知詮因有法唯有不無(云云)言無因依有法有法通有無者。備云。無因者遮因也。有法通有無者。此約共言不共言云有無也。如小乘對大乘立量云。阿頼耶識非實有體(宗)極成六識所不攝故(因)如菟角等(喩)此卽無因依無有法也。立量云。涅槃非實(宗)非所作故(因)如菟角等(喩)此卽無因依有有法也。問。若遮宗是宗因喩皆並遮並無。詮宗亦是其宗因喩皆並是詮並是有也。如前已説。故上疏云。和合非實。許六句中隨一攝故。如前五句(此卽無宗)聲無常宗是有體也。所作瓶等有爲能立(云云)今涅槃非實宗。何名有耶。答。上文意者。據能別宗名無名有。今文意者。據所別之共言不共言云有無也。故涅槃非實之宗名有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無因依有法有法通有無等者。准廣百論第一卷中。因有三種。一有體法。如所作等。二無體法。如非作等。三通二法。如所知等。今宗中法亦卽有三。一有義法。如説聲是無常。無常須表生滅法相。若無所依有法體者。遣誰生滅。故須有法有體極成。凡立有義宗法。必須還用有義因法。其有義因。必不得依無體有法。二無義法。此有二種。一者依於無體有法。二者依於有體有法。且依無體有法者。如立神我是無。無卽表體本來不有。若有所依。何得立無。故須有法無體極成。二者依於有體有法者。如言牛中無馬。蘊中無我。無馬卽表於牛處無。無我卽表於蘊中無。無所依牛。遣誰無馬。無所依蘊。遣誰無我。故須有法有體極成。三通二法。如言諸法皆是所知。所知宗法旣言通二。通知有無。有無宗法所依有法。或純有體。或通有無。今言無因依有法有法通有無者。若非作等無因依於有法。有法通無亦通於有。且依無體有法者。如立神我是無。無卽表體本來不有。若有所依。何得立無。故須有法無體極成也。依於有體有法者。如言牛中無馬。蘊中無我。無馬卽表於牛處無。無我卽表於蘊中無。無所依牛。遣誰無馬。無所依蘊。遣誰無我。故須有法有體極成。有因依有法有法唯須有者。如説聲是無常。無常須表生滅法相。若無所依有法體者。遣誰生滅。故須有法有體極成。問。有師云。宗無所別。因必名爲所依不成。由此理門但立因中所依不成。不立宗中所別不成。此義云何。解云。此義不定。謂或宗中成能別法。但有因過。或於宗中不成所別。并有因過。且如論云。虚空實有。徳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有部·勝論。空體實有。經部不許虚空有體。名無空論。空體旣無。故不得與勝論宗中徳所依故有義因法而作所依。而望宗中有法名空。兩宗共有。論其空體。有無未辨。得成所別。而於法中立之爲有。正是對敵違他順己。立無爲有。得成能別。但由因云徳所依故。此因乃是有義因法。必不得依無體有法。有法旣非共許有體。是故因無所依之處。此卽宗中成能所別。但犯不成因過也(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今眼見因。勝聲二論(至)倶不許。名爲兩倶不成(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自亦不成因義者。問。與文軌師義何別。答。周云。有人唯取因自不成。名不成因。疏主通取(云云)上疏文云。能立之因不能成宗。或本非因不成因義。故名不成(云云)。 ᅟᅟ引合上文可沙汰之。 ᅟᅟ問。勝論師立量云。聲無常。眼所見故(云云)爾者此量可有世間相違等過耶。 ᅟᅟ文軌疏一云。問。今言聲是眼見。此則違彼世間·現量·比量·自語·自教。何故但云兩倶不成。答。立宗旣違敵論。不可一切皆違。故宗約以違世等過。立因但爲令違成順。因不共許者卽隨過門。立因不欲成其順世間等。宗設違世等。非因過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四云。問。聲眼所見應違世等。何故不名世不成等也。答。宗爲對於衆會之中標擧所立。爲破外敵。令證作證。須論違彼證人之世。證人非眞彈其違世。亦彈立者違教違現比等。故立宗過。今辨因義。對宗作因。故望宗邊論不成等。何煩更論違世等事。故隱不説也(云云)。 ᅟᅟ問。眼所見性因可爲正因耶。 ᅟᅟ因明要義抄下云。問。且約兩倶不成。更須成爲眞因何耶。答。聲眼所見性。除香等。色法所攝故。如色等(雖香此色法。而非眼所見故爲異喩。故置簡別耳)問。自教不明聲此眼所見。又世間不云聲此眼所見。故此量有違自教·世間等過也耶。答。學者·世間亦許聲此眼所見。自教已中明六根互用。故無違世間·自教等過也。問約佛法爾耳。今案本量。兩倶不成作法。勝論師對聲論師。立聲無常。眼所見性故時。兩俱不成(基疏如是明也。然軌師·應師·沼略纂。並不指立敵名也)今約此聲·勝兩倶師。眼所見性因。更須成爲眞因何耶。答。聲眼所見。除香等。徳句所攝故。如色徳。如是成立眼所見性因爲眞因耳。問。此因有隨一不成故。還此似因耶。答。聲論此從勝論中而出。但約聲一法互諍常無常。約餘法其計皆同。故非不許徳句攝因也(定賓等疏云。聲論從勝出云云)問。聲·勝相對如是成立時。眼所見因。若成共比量眞因。若但成勝論自比量眞因。答。此可有二通。一者成共比。何者。定賓·文軌等云。聲論從勝論出。但諍聲常無常。此異耳。二者且成勝論自比量眞因。不成共比量眞因。若約聲論。以彼所許之因成立聲此眼所見性者。眼所見性因亦可成共比量眞因也。問。且就勝論。彼師如是成立時。信聲此眼所見性以不。答。此依比量力而信。若不信者。無比量力也。問。若爾有自決定相違。謂聲非眼所見性。除色而徳句攝故。如香味等。旣有此過。何信聲此眼見耶(更須思云云)。 ᅟᅟ問。所作因可通生顯耶。 ᅟᅟ疏云。問。亦有傳釋。所作通顯。云何此因(至)故所作言必唯生義(云云)。 ᅟᅟ文軌疏一云。彼聲顯論師計。雖許聲從縁顯。其若太虚無所作義。今鵂鶹等云所作性者。但是自許聲有此義。他聲顯論不許聲有。此則自成他不成也○又釋。其所作因有生有顯。生則鵂鶹等計。顯卽顯論計。今鵂鶹等計對聲顯論言所作者。彼便破云。汝言所作性者。爲生為顯。若生卽自成他不成。若顯卽他成自不成。故言隨一。若唯他非自。若唯自非他。亦是此中攝也。問。如云所作性故。不可分別爲咽喉等所作為杖輪等所作。若咽喉等所作卽無同喩。若杖輪等所作則兩倶不成。此旣不可。但總相云所作。卽具三相。是其正因。何故此中而不總言所作性故。通含生·顯是正因耶。答。若自他倶許聲上有咽喉等所作。復倶許瓶上有杖輪等所作。以別許故可總爲因。今生所作自許他不許。顯所作他許自不許。別不倶許。不可總成。故是隨一不成過也。問。如前所作對聲論立。卽正因收。何故此中是似因攝。答。聲論自有二計。一云。聲體及用倶常。二云。體常其用無常。用不離體。體有所作。此中但對體用倶常。是似因收。前對體常用無常者。是正因攝。又釋。此中且據未更成立。是似因收。前據重成。是正因攝。論更成云。聲是所作。又聲是生所作。宗隨縁變故。因如燈焔等喩。又釋。聲論更有一計云。聲從縁生。生已卽常。若對此立因。卽是正。若對顯論。則是似因。一分者。如聲論中有計。内聲有詮。常無所作外聲無詮。無常有所作。對彼立量云。一切內外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此因於外聲上自他並成。但於内聲他自互不許故是一分隨一不成(云云)。 ᅟᅟ明燈抄引此文。仍不別抄之。 ᅟᅟ義骨云。問。基疏中卷云。問。亦有傳釋○未可依據。此卽非本疏後説。云何釋通耶。答(云云)。 ᅟᅟ聲論異計事。 ᅟᅟ明燈抄云。西方聲論諸師總有十四。并婆羅門。執四明論表詮諸法。言水常水。言火常火。言常恒常。言無常者恒是無常。定不可改。不變異故。明論聲常。除明論已自外餘聲可是無常。且四明論。舊名四韋陀論。新名吠陀。一者阿由吠陀。醫方等事。二者夜珠吠陀。祭祀等事。三者沙磨吠陀。國儀等事。四者阿他吠陀。謂呪術事。此四明論。劫初之時。梵天化身來下人間。教人口誦。要是婆羅門種。准智度論第十二云。六歳受戒名婆羅門。此謂外道戒也。諸婆羅門卽執云明論聲常故。由梵王咽喉脣舌之所顯出。名爲誦者。非是造者。就第三吠陀中有六支。一式叉論(此云學論)二毘伽羅論(此云記論)三劫波論。四樹提論。五闡提論。六尼祿多論。聲論諸師本學毘伽羅。遂生異計。就中分爲三門。一者初有兩計。以之爲本。一者聲生論。執聲本無。由縁所生。生已卽常。二者聲顯論。執聲本常。從縁顯出。而非本無亦非後滅。自此已後生·顯各有六論末計。合十二計。所言六者。初有兩論接前門次。是第二門。一者内聲定詮。是故名常。外聲無詮。故名無常。此卽一分聲常論也。二者内外皆常。此卽全分聲常論也。第三門者。於一分中復出兩計。一者體常。如金等體。而相無常。故有大聲小聲等相。如金成器方圓等相。二者體相並常。如金等體相並常。就全分中。還有體相兩計。并前第二門故總六論。生論旣有如此六論。顯論還有如此六論。故十二也。并前初門卽十四也。今勝論師對聲顯論立量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彼聲顯論雖計聲從縁顯。其若太虚無所作義。今勝論云所作性者。但是自計聲有此義。他聲顯論不許聲有所作。此卽自成他不成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第二同之。卽引彼疏文也。 ᅟᅟ問。 ᅟᅟ疏云。論所作性故(至)隨一不成。述曰。初一句因體。次一句辨宗。後一句結過(云云)。 ᅟᅟ尋云。辨宗者。卽對聲顯論之文也。此卽出敵者也。何云辨宗耶。 ᅟᅟ明詮道云。言次一句辨宗者。論云對聲顯論也。意云。對敵者宗審定也(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此中諸他隨一全句(至)及一分句。一切爲過(云云)。 ᅟᅟ尋云。論所説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云量。若因言自許之時無過歟。若爾宗喩共。因自也。三支不關預。何無過耶。如此言者。順憬相違決定。豈無過耶。 ᅟᅟ明燈抄云。論所陳量是他隨一全句。無簡別故。爲隨一過。若勝論師對聲顯論。具而簡別作自比量云。聲是無常。自許所作性故。猶如瓶等。今勝論等云所作性者。但是自許聲有此義。他聲顯論不許聲有所作。此則自成他不成也。問。共比量中。三支皆共。自比可爾。何故宗喩是共。唯因自許耶。答。自比量三支共許。彌順於宗。設他不成。量亦無失。所以爾者。自量唯立自宗。非破他所許義故。雖他不共許。然無比量之非○若他比量三分共許。宗等妙成。設自不容。量亦無過(云云)。 ᅟᅟ引璧公之義。可見。 ᅟᅟ尋云。此釋似違。若自比量。宗因喩中。皆須他自他共亦爾之文。如何。 ᅟᅟ定賓疏二云。璧法師執此例云。論中。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對聲顯論。是自比量。若言聲是無常。因云自許所作性故。卽無隨一之過。若聲顯論對勝論師立此量者。因云汝許所作性故。是他比量。亦無隨一之過。旣有簡別。不墮過中。以無簡別故。論文中云是過也。今詳。此釋且違理門論云。是故此中唯取彼此倶定許義卽爲善説。又應一切邪宗皆立。以容置其自許他許言所簡故。且如數論儻立量云。自許冥性是有法。定生差別果是法(二十三諦是差別果)因云自許從此一因生故。同喩如阿梨樹子。彼子生樹。樹枝墮地。卽成七段。此量應成。如是一切邪量皆立。又應徵責。置自許言無墮一過者。爲對小乘置自許言。爲對大乘置自許言。若對小乘。縱令不置自許言者。他亦已知是其自許。設使置訖。他知亦然。夫因明者。尋因見宗。令生新解。生新解故。於宗成明。置與不置。他敵論者終不見因。從何成明而生敵智新解也。故若釋云。此是三藏准唯識論置自許言。其意爲明信大乘者有先知者。有後學者。後學之人不了大乘爲是佛說。為非佛說。其先知者爲教後學。卽立量云。大乘佛説。自許非佛語不攝故。如増一等。其理卽通。以取上代相傳共許賢聖證故。故唯識論第三卷中意據此義。量云。諸大乘經是有法。至教量攝是法。和合爲宗。因云。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趣向還滅。讃佛法僧。毀諸外道。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同喩云如増一等。其量本爲樂大乘人聞思修惠。以明自許。此能顯示無顛倒理。從聞思心而知。修入現量。得現量已。比量彌眞。上古賢聖皆依此義。約此道理而建立之。攝大乘量。意亦在此。非卽爲敵小乘師説。設破小乘。自對大乘後學人破。令䯋小乘彌順大。其意與此理門等論引信摧邪義門不同。勿狼准據也。此是聖教之深旨。甚須識意耳(云云)。 ᅟᅟ今案。能得此釋意。可學所立宗因能違決定矣。 ᅟᅟ引信摧邪因明之事。 ᅟᅟ定賓疏。一云。且分因明之教用處不同者。略有兩種因明。凡有三種用處。且兩種因明者。一摧邪因明。一向局爲成眞比量。二引信因明。其意爲令證法現量。此兩因明凡有三種用處不同。所當之機卽有三種。謂有先來不信之人自有兩機。及以先來有信之人復是一機。總而論之卽是三機。故應別歷。此云三機以釋兩種因明之用且不信人有兩機者。一者如有外道。對著邪用。從遭難破理屈無言。猶故不肯捨邪歸正。此旣畢竟不能生信。但可令其摧屈墮屓○故對此機局用摧邪因明之門。而不可令入引信門也○二者復有一類先無信人。雖未曾。然易教化速能令其捨邪歸正。若對此人。或用摧邪因明。或用引信因明○次釋先時有信之人者。對此機根。經中多用引信因明。令於甚深離言法性。而得證悟其離言法。是修惠境無喩可喩必定無有由聞思心眞比可比。故借似比方便形像令彼聞已。聞思加行方便取意安心悟入。令其後時得成修惠。無分別智現量心生現智生已。眞比之智尚須除遣。況似比量其相自亡。故論文云。若現見力比量不能遮遣其性。准此言之。要以方便借彼似比。爲初聞思趣入之門。此卽多用引信因明也(云云)。 ᅟᅟ永超僧都云。引信因明何處列名耶(云云)。 ᅟᅟ瞿曇沙門是有法。定非世尊是法。法與有法和合爲宗。因之言非無二故。如記長者婦生男(云云)。 ᅟᅟ永超云。不可爲同喩。善因明者悉之(云云)。 ᅟᅟ受持獨戒定是黒業。命終之後墮獨中故。如刀提耶(云云)。 ᅟᅟ永超云。何必立量乎。設立量者。何陳有過作法耶。 ᅟᅟ今案。引信因明尤以可翫之。善珠·願曉等因明師。多以依用。瑜伽論中見其心。 ᅟᅟ瑜伽三十八云。因明論亦二相轉。一者顯示摧伏論勝利相。二者顯示兔脱他論勝利相○若諸菩薩求因明時。爲欲如實了知外道所造因論是亞言説。爲欲降伏他諸異論。爲欲於此眞實聖教未淨信者令其淨信。已淨信者倍令増益(云云)。 ᅟᅟ又尋云。一分句皆有過云事不明。設雖一分句。若簡別立之時。豈犯過耶。 ᅟᅟ明詮道云。言若諸全分無有簡別及一分句一切爲過者。意云○一分句不可簡別。故一切爲失。何者。一分共一分不共故。不可簡別也。此卽約共比量。不據自他比量若自比量他比量是簡別可無過故。問。以何得知一分句他比量簡別無過。答。第八句云。八無體自一分隨一。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爲常(宗)汝許徳句所攝耳根取故(因)明知自他二量一分句簡別無過(云云)。 ᅟᅟ問。無性菩薩成大乘經佛説之義比量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如攝大乘論説。諸大乘經皆是佛説(至)皆不違故。而爲不定(云云)(璧法師義同之)。 ᅟᅟ尋云。若爾皆順無我之因可有隨一不成并不定失耶。 ᅟᅟ明詮道云。以有一切之言故。有隨一過(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此對他宗有隨一失者。由不著自許言簡他故。有隨一失(云云)。 ᅟᅟ後記云。若諸全分及一分句者。卽指前八句。若不置言簡。一切爲過。如攝大乘論説。諸大乘佛説爲宗。一切不違補特伽羅無我理故因。此因乃犯他隨一失。若著言簡樂大乘者。卽無過也此引爲例不簡卽過。簡乃無違(云云)。 ᅟᅟ燈云。 ᅟᅟ勝軍居士之事。 ᅟᅟ疏云。故有大名居士。聲徳獨高(至)理當食邑。卽勝軍論師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學藝超群當食邑者。以其學藝合當食封邑也。三百餘家爲邑。出周易文(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聲徳獨高者。名稱道徳獨歩高勝也。道頴五天者。讃内徳也。頴(以頂反秀也)五天者。五天竺也。如前已解。芳傳四主者。讃外徳也。四主者。贍部州地有四主焉。南象主則暑濕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動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是爲四主。又倶舍論第十六卷云。波剌私國者。南有四小州之中。寶主是也。彼國寶多有。又能知治寶法。故名寶主。如舍衞國能知治象法故名象主。胡國能知治馬法故馬主。晨旦能知治人法故名人主。時賢不敢斥其尊徳者。時賢者時君也。自非君勢輒不得與尊徳之號也。不敢者。敬畏辭也。斥者指斥也。跂(渠支反。履也)學藝超群者。學卽三學也。戒·定·慧學也。藝者文藝也。卽六藝也。時君重其藝業尤異。不斥其名。號爲食邑(云云)。 ᅟᅟ西域記九云。 ᅟᅟ幾年立此量耶(又勝軍師誰爲師之事)。 ᅟᅟ疏云。四十餘年立一比量云。諸大乘經皆佛説宗(至)時久流行。無敢徵詰(云云)。 ᅟᅟ定賓疏二云。如璧法師云。准無性攝論第三卷云。諸大乘教眞是佛語。因云一切不違補特伽羅無我性故。同喩云如説刹那速滅等言。此因若對小乘諸師。有二種過。一隨一不成。不許大乘不違無我。以其亦説眞我義故。二有不定過。六足論等雖順無我。非佛説故。是以西方勝軍居士。承禀賢愛論師學因明論。又承難陀論師學唯識論。時君重其藝業尤異。不斥其名號爲食邑。居士四十餘年思釋一量。改攝論中比量云。諸大乘經是有法。皆是佛説是法。和合爲宗。因云兩倶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此因意説。諸外道法及大小乘中諸師造論。是兩倶極成。非佛語攝。今大乘經故彼不攝也。同喩云如増一阿笈摩等。將此比量注在唯識論決擇義中。久已流行。無敢破者(云云)(明燈抄引之)。 ᅟᅟ前記云。疏四十年立一比量者。卽勝軍論師四十年中作一比量始成(云云)。 ᅟᅟ後記云。四十餘年方立得一比量也(云云)。 ᅟᅟ今准此等文。四十餘年之間。案立得改攝論比量立此量也。 ᅟᅟ准明詮道。勝軍生年四十餘年立此量也○依西明心。 ᅟᅟ慈恩傳四云。從此復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所。軍本蘇剌侘國人。刹帝利種也。幼而好學。先於賢愛論師所學因明。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又從戒賢法師學瑜伽論。爰至外藉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旣學該内外。徳爲時尊。摩揭陀主滿冑王。欽賢重士。聞風而悅。發使邀請。立爲國師。封二十大邑。論師不受。滿冑崩後。戒日王又請爲師。封烏荼國八十大邑。論師亦辭不受○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縁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也(云云)。 ᅟᅟ(私云)唯識決擇論者。卽疏所言唯識決擇釋也。又食邑名以此文可知矣。 ᅟᅟ不定失之事。 ᅟᅟ疏云。大師至彼而難之曰。且發智論(至)豈汝大乘許佛説耶(云云)。 ᅟᅟ尋云。亦餘小乘者。指發智佛説之師耶。 ᅟᅟ前記云。疏亦餘小乘者。許發智是佛説者。當體卽是。對誰得餘名。爲對不許佛説家得餘名。及大乘至非佛語所不攝故者。此意。大乘許發智非佛語中攝。小乘自不許。小乘許大乘非佛語中攝。大乘自不許。爲此互相不許。不得一向極成非佛語中攝。今言兩倶極成。但互因上有法如何者。是外道教六足諸論總是(云云)。 ᅟᅟ後記云。亦餘小乘及大乘者者。前言兩倶極成非佛語所不攝。證大乘經是佛所説。今發智論許佛説者。兩倶極成因亦於彼轉。前論證大乘。已一迴擧。今又重擧。故有亦言。許是佛説。是不説餘。擧此不許佛説之餘。以對大乘出不定過也(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定賓疏二云。三藏至彼誰破彼義。意云。如發智論薩婆多宗自許佛説○自餘小乘及大乘師並不許佛説。故發智論卽有兩義。一者薩婆多執是佛語者。不得極成。以大乘等不許故。故名非極成佛語也。二者大乘若云此發智論非佛語者。亦不極成。以薩婆多不許故。故名非極成非佛語也。由此卽知。發智論者非極成佛語。非極成非佛語。旣有兩義猶預不定。卽發智論不定是佛語也。又復應知。阿笈摩等定是佛語。故兩倶極成非佛語不攝也。發智論不定是佛語。故亦是兩倶極成非佛語不攝也。由此義故。他小乘師得作不定過云○(云云)。 ᅟᅟ小乘爲不定。言。爲如自許發智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汝大乘教非佛語耶。爲如增一等。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汝大乘教並佛語耶。若立宗爲如發智(至)今與大乘為自不定故(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爲如自許發智者。如大乘自許一分不許。及大乘兩倶極成。非是外道六足所攝。不説名非佛語。與前釋義別。是一因言含此二義。所望有異隨應出過(云云)。 ᅟᅟ此釋可案之。 ᅟᅟ明詮道亦餘小乘文云除薩婆多餘(云云)。 ᅟᅟ問。兩倶極成之因可有隨一不成耶。 ᅟᅟ疏云。又誰許大乘(至)許非彼攝。因犯隨一(云云)。 ᅟᅟ尋云。旣云兩倶。何有隨一不成耶。依之演祕云。言兩極成意簡隨一(文)。 ᅟᅟ前記云。又更詰云。又誰許大乘非佛語所不攝此意。今爲因中不簡。若言立敵兩倶卽簡得一分。小乘不許發智是佛説者。及諸外道。卽此小乘外道相對還成兩倶。爲此論著言簡。若但言兩倶。卽此小乘外道許大乘教非佛語中攝。此卽犯他隨一過。大乘自許。他不許故(云云)。 ᅟᅟ後記云。又准攝大乘至因犯隨一者。意云。汎兩倶極成名寛。亦有小乘對外道作兩俱也。若准彼為兩俱。大乘經卽合兩倶極成非佛語所不攝。今言不攝。犯隨一過。雖有此義正意所言唯對小乘故。因不犯隨一過也。以見名寛故爲敵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又誰許大乘至因犯隨一者。此難因言有濫也。謂大乘經小乘外道共許非佛語攝。今所立因不言立敵兩俱。而但言兩倶極成非佛語不攝。故有濫也。由此唯大乘師許。此同於大乘經有小乘不許。故是隨一(云云)。 ᅟᅟ今案。於兩倶因可有二義。若以六足六句等爲兩倶極成非佛語之體。大乘經此所不攝者。可有隨一不成。謂大乘經中説人無我無顛倒理。説六識道理之處。卽是六足等論所説無顛倒理故。大乘經兩倶極成非佛語所攝也。例如大乘經兩倶極成佛語所不攝云時。蜜説阿頼耶等之處。卽兩倶佛語攝。今云不攝者。可有隨一不成失。今疏并燈意也。若不取置非佛語體。只大乘經立敵互舛。或云非佛語。或云佛語。大乘經上。非極成非佛語之義為因之時。不取置六足等故。不可云六足攝不攝。無隨一不成也。演祕意也。 ᅟᅟ發智論入宗有何失之事。 ᅟᅟ疏云。若以發智亦入宗中(至)不以爲宗故有不定(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若以發智亦入宗中。卽是大乘違自教也。因中一分兩倶不成者。一分者卽發智望大乘。是一分也。兩倶者。卽是不許發智是佛説。及大乘者。是兩倶也。共許非佛語攝因。不在發智上有(云云)。 ᅟᅟ後記云。因犯一分兩倶不成者。取小乘中許發智論非佛説者對大乘者。各於有法發智不轉名爲一分兩倶不成(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若以發智亦入宗中至兩倶不成者。若立大乘經·發智論是倶佛説以爲宗者。此對小乘許佛説者。大乘但有違自違教失。若對不許發智是佛説者。卽兼有一分兩倶成。雖共許此因於大乘經有兩倶。不許發智非佛語所不攝故。言一分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無別事。 ᅟᅟ改因量之事。 ᅟᅟ疏云。由此大師正彼因云。自許極成非佛語(至)契經攝故。如増一等(云云)。 ᅟᅟ尋云。發智等者等取六足等也。唯識疏見其心。若爾六足不言佛説。何故簡之耶。 ᅟᅟ明詮道云。言發智等者。等取六足論也。問。薩婆多唯以發智計爲佛説。不計六足爲佛所説。如何今簡六足論耶。答。若薩婆多設亦恐計六足論爲佛説故。今假設簡也。唯識疏云。發彼六足等非自許故。卽無前失(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由此大師正彼因云自許極成等者。問。前憬法師量。疏主釋云。宗旣共成。因言自許。不相符順。今旣共量。何得自許爲因。答。前言自許眼識不攝。彼因唯自不可成前共宗。今此因言極成。明非唯自。故不同彼。問。宗言大乘。諸小乘師爲許不許。若以許有。何須立之。若不許者。宗有所別不成。因有所依不成。縱改此因仍非正量。改之何益。答。小乘雖許有大乘經然非佛説。是魔説故。宗因無過。問。如薩婆多有自許發智是佛説者。彼對大乘而立量云。發智論是佛所説。自許極成非佛語不攝故。如増一等。此量不成。若許成者。大乘應信發智是佛所説。若不成者。大師改云自許。其量云何得成。答。此不爲例。大乘諸師皆許大乘經是佛所説。可言自許。小乘諸部及自有部多分不許發智是佛説。故彼立因不得云自許極成非佛語不攝也。問。如小乘作決定相違量云。大乘經非是佛説。自許極成非佛語攝故。如外道教。此云何通。答。前言極成非佛語者。謂外道教云。立敵共許非佛語故。名爲極成。今大乘自許此大乘經於彼極成非佛語中之所不攝故。彼因正。今小乘云極成非佛語攝。卽大乘及外道教皆名非佛語。豈大乘人許非佛語耶。故彼言極成但是虚説。又小乘雖説大乘經是魔所説。而亦不許外道教攝故。彼此不許此因於有法有故非能破。又因明法。不得以後陳所立宗法爲因而成有法。今彼因云非佛語攝。正是所立宗法。若以此爲因而作相違決定者。卽一切正量皆有此過。如佛法立聲無常。聲論應云。聲是常。自許常故。如虚空等。問。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爲常。因云自許極成非常聲不攝故。如虚空。此與大師比量何別。答。旣無極成非常聲體。何得論其攝與不攝。故非彼因。設許成因。卽所作性因有相違過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由此大師正彼因云等者。若本因中無簡別者。犯不定過及犯隨一。故勝軍師所立比量亦不應理。三藏遂卽正彼釋云。應言自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勿置兩倶之言。卽無過失。此卽發智論者是我大乘自許極成非佛語攝。故發智論不類我大乘經也。量置自許言已簡別訖。無不定過。又無隨一之過○問。勝軍量置自許言。爲。非極成非佛語之義為因之時。不取置六足等故。是共比量。非自比量。所以爾者。所以共比量因置自許言者爲遮他不定故。自他二許各差別故不相關預是故不得作不定過。如唯識量置自許言。曉師判云。玄奘三藏爲離不定。更立因言自許非佛語所不攝故。如是能離前不定過。今謂。此因還有決違。謂違彼立言。諸大乘經非至教量自許佛經所不攝故。如勝論等。又此新因亦有不定。爲如增一等。自許非佛語所不攝故。諸大乘經至教量攝。爲如色香等自許非佛語所攝故。諸大乘經非至教量。是故今箋勝軍比量云。諸大乘經契當正理。極成非佛語不攝之教故。如増一等。如是則離相違決定。又離前後諸不定過也(已上)今謂不然。今新箋量在法差別相違過。契當正理。是法自相。佛説非佛説。是意許差別。卽作相違云。諸大乘經非佛説。宗。極成非佛語不攝之教故。如發智論。又有等難。謂大乘經不當正理。極成契理教不攝故。如外論等。旣有此過。豈是正耶。箋者正也(云云)。 ᅟᅟ下文云。賓法師云。今詳。此釋且違理門論云○甚須識意耳(已上)此解非也。共量因云自許者。爲遮餘過。非成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因。自他量因云自許言。各欲簡他不極成過。此等諸義立敵共許。不可以疑。然理門云唯取彼此倶定許義者。自於自許。他於他許。共兩俱許。約此義說。非是更互不許之義。卽約此義而爲善説。故不相違。故依疏主以爲指南(云云)。 ᅟᅟ上文引纂要據至極理等之文。成共因上置自許之義。可見。又如下抄纂文也。 ᅟᅟ判比量論云。勝軍論師立比量言。諸大乘經是佛所説極成非佛語之所不攝故。如阿含經。此中小乘作不定過。如發智經。極成非佛語之所不攝故。而汝不許佛説故。謂迦延經薩婆多宗許是佛説。經部大乘謂非佛語。由此不離不定過失。玄奘三藏爲離此過。更立因言自許非佛語所不攝故。如是能離不定過。今謂。此因還有違決。謂彼立言諸大乘經非至教量。自許佛語所不攝故。如勝論等。又此新因亦有不定。爲如增一等。自許非佛語所不攝故。諸大乘經至教量攝。為如色香等。自許非佛語所不攝故。諸大乘經非至教量。是故今箋勝軍比量云。諸大乘經契當正理。極成非佛語所不攝之教故。如増一等。如是則離相違決定。又離前後諸不定也(云云)。 ᅟᅟ古迹記云。然唐三藏正彼因云。自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卽無定。曉師云。因加自許。雖離前過。有相違決定及不定失。量云。諸大乘經非至教量。自許佛經所不攝故。如勝論等。自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爲如增一。至教量攝為如色香。非至教量。若勝軍言諸大乘經契當正理便無諸過。證師敵彼更立量云。諸大乘經至教量攝。自許佛語之所攝故。如増一等。破不定過。因喩相違。娑呵世界大小乘共許色香極成非語故。集云。破不定過。其義應然。多重敵量有無窮過。西國諸師皆説一重。客主量等勿無窮故。設有教處多重立量。示理非一。非因明體(云云)。 ᅟᅟ能違之上不作能違之義。太賢師心也。可思之。 ᅟᅟ火有二種之事。 ᅟᅟ疏云。火有二種。一者性火(至)煙照·飛煙○凡諸事火(至)故名成大種和合火有(云云)。 ᅟᅟ尋云。炎熱等四種差別如何。 ᅟᅟ又事火四大和合者。違瑜伽論文(可見)。 ᅟᅟ前記云。疏焔熱騰焔等者。此意有六義顯成事火。一有焔。二有熱性。三騰焔。騰者擧也。四有烟。五有照顯。六飛烟。飛烟者。令烟飛擧。具此六義故名事火。焔與騰焔。烟與飛焔。此四高下異也(云云)。 ᅟᅟ明詮道一者性火。云四大中火大也。卽能造大也。道事火。云厨中火也。卽所造色火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熱謂火之性。照謂火之用。焔與騰焔。烟與飛烟。辨事火之状貌。但大小之異耳(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問。瑜伽第三云。或有聚中唯有一大。如石末尼(地大)江河池沼(水大)火焔燈燭(火大)有無塵風(風大)或唯二大。如熱末尼(火地二大)雪濕樹等(水地二大)旣云火焔燈燭唯有火大也。如何今云具四大耶。答(云云)。 ᅟᅟ瑜伽論三云。或有聚中唯一大種可得。如石末尼·眞珠·瑠璃·珂貝·璧玉·珊瑚等中。或池沼溝渠江河等中。或火焔燈燭等中(云云)(可見始終也)。 ᅟᅟ尋云。火中何具水火等耶。 ᅟᅟ明詮道云。問。云何火大具餘三大。答。且如松大燃時。必有所依地大為質為依。此時風來動其焔故有風火也。其焔延流時有濕潤故有水大也(云云)。 ᅟ (卷尾)。 ᅟᅟ後記文。 ᅟᅟ註在唯識決擇中者。西方有之。此土未譯也(云云)。 ᅟ(卷頭之表紙裏)。 ᅟᅟ釋迦方志上文。 ᅟᅟ當戒日王行施之時。有二獼猴。雌爲狗殺。雄者負尸擲此河中。其又自餓。累有而死(文)。 ᅟᅟ明燈抄四本文。 ᅟᅟ問。若同無異有不名相違者。頗有同有異無亦名相違耶。答。若所立因同無異有。或難同有異無。仍違自意所許之宗。成非所樂。故名相違(文)。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七(終) (癸丑冬十一月十三日十四日書寫十五日校對已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八(第十八帖) ᅟᅟ問。猶預不成可通宗過耶。 ᅟᅟ疏云。問。此宗此因倶有疑惑(至)順符彼故(云云)。 ᅟᅟ尋云。見論文似宗不立猶預不成。況疏上文。 ᅟᅟ上文云。一兩倶全分猶預。如論所説至故但因過(云云)。 ᅟᅟ定賓疏二云。問。於火亦疑。何故宗過無猶預不成耶。答。因疑相顯。宗疑相隱。隱疑要因顯疑能成。是故説顯足知其隱。無勞雙辨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四末引此問答文。 ᅟᅟ明燈抄四末云。若爾何前似宗不説此義。前似宗中但説所依無體倶不極成。義准亦有有體猶預倶不極成。如唯見角未知誰家牛。卽立量云。彼處有牛。見有角故。如此處牛。雖有角牛體。而立敵疑未定知。故有體猶預不成也。賓云。因疑相顯○勞雙辨也。此解非也。如有多人遠共望彼。或霧或塵等皆共疑惑。其間或立有事火宗云。彼所見煙等下似有事火。旣於火宗言顯似有事火。豈宗疑相隱。若意内疑。應定是隱。言顯似有豈是隱乎(云云)。 ᅟᅟ仁平二年正月御齋會俊宗爲之。 ᅟᅟ問。付猶預不成。可辨有體無體等不同耶。進云。不出此不同也付之。如餘三不成。可有此不同。依之立量云。猶預不成可有有體等不同。四不成隨一攝故。如餘三不成。 ᅟᅟ疏云。能別·所別·總別猶預(至)故唯説六句(云云)。 ᅟᅟ明燈抄四末云。文能別所別至故唯説六者。各有六句者。能別疑六。謂兩倶全分猶預。兩倶一分猶預。隨他一全分猶預。隨自一全分猶預隨他一一分猶預。隨自一一分猶預。所別疑六。總別疑六。其義亦爾。一一分猶預。隨自一一分猶預。所別疑六。總別疑六。其義亦爾三六卽成十八之句。如於角決定等者。見定牛角。不餘角故。於牛有疑者。未見牛身。疑吾他故。亦疑黒白故。云於牛有疑。於近遠處立敵有疑。是所別疑也。於事火疑卽能別疑也。於處火疑是總別疑也。故別於三並生猶預。雖十八句。不過六因。故唯説六(云云)。 ᅟᅟ問。勝論師對經部立量云。虚空實有。徳所依故(文)爾者此量有法可有不極成過耶。 ᅟᅟ疏云。如勝論師對經部。立虚空實有宗。徳所依因○標空實有。有法已不成(至)因所依不成(云云)。 ᅟᅟ尋云。旣云有法已不成。豈非有法不極成耶。況經部名無空論師。如何許虚空有法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經部旣無虚空。勝論立量云虚空實有。豈所別不成耶。答。世間共許有虚空名。然各不知實有非實有。故得成宗。無所別過。問。若無所別過者。何故今云標空實有有法已不成耶。答。疏主意云。勝論經部先已諍論實非實義。宗旣定訖。雖不言實。而目所標故。對經部言虚空時。有法已不成。如數論師對佛弟子立我是思。雖有假我。而先已定神我之我。卽有法不極成。此亦如是(云云)。 ᅟᅟ以此文可案。若言眼等必爲我用并我所執之量。彼此不同義也。此義尤可翫之。有人有此義乍得此釋。令見已案立矣。 ᅟᅟ定賓疏二云。問。有法師云。宗無所別。因必名爲所依不成。故理門中。但立因中所依不成。不立宗中所別不成。此義云何。解云。此義不定。謂或宗中成能所別。但有因過。或於宗中不成所別。并有因過。且明宗中成能所別但有因過者。入理·理門二論皆是。且如入正理論云。虚空實有。徳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謂薩婆多及勝論師言有體。經部不許虚空有體。名無空論。空體旣無。故不得與勝論宗中徳所依故。有義因法。而作所依。而望宗中有法名空。兩宗共有。論其空體有無未辨。得成所別。而於法中立之爲有。正是對敵。違他順己。立無爲有。得成能別。但由因云徳所依故。此因乃是有義因法。必不得依無體有法。有法旣非共許有體。是故因無所依之處。此卽宗中成能所別。但犯不成因過也。此理門論釋似因中所依不成。論文云。如成我其體周遍於一切處生樂等故。此有法中我名亦是兩宗共有。而論我體未辨有無。得成所別。能別亦是末辨有無。無體之義亦容遍故。故能所別二倶得成。但於因中。生樂等因是有義因。必不得依無體有法。有法旣非共許有體。亦是宗中成能所別。但犯不成因過也。若准此義。卽如有法師云。若有因中所依不成。必亦是宗中所別不成者。理卽不然也。或有宗中不成所別。并有因過者。卽如立言我體是思。因云生樂等故。此方雙犯宗及因過也(云云)。 ᅟᅟ上文云。問。虚空實有。徳所依故。亦應不許分別有法。佛法許有虚空名故。因應有依。答。理實而言。正立宗時。所立有法但使有名。應分別有體無體。立空爲有故未有過。以其若是有體有法立之爲有故非過失。或若是其無體有法立無爲有。亦非過失。故有法中未合分別。但於其後立有義因。義因徳所依故者。方得分別。徳旣有義。須依有體。我無空論不許立有虚空之體。汝有義因故無依處。猶如力士踏虚空也。如此釋者。立宗之時。未應分別有法有無也(等文)。 ᅟᅟ疏下文云。上來所説兩倶·隨一二種不成。所依唯有。因通有無(云云)。 ᅟᅟ問。徳所依故因。可有隨一不成過耶。 ᅟᅟ(又空有幾徳耶)。 ᅟᅟ疏云。問。勝論師説。空有六徳(至)旣具二過。體卽隨一·所依不成(云云)(無體他隨一所依不成也)。 ᅟᅟ尋云。若爾何可合此四亦別之釋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中空有六徳等者。以徳顯實體中。十句論云。唯有聲名空。別有空大。非空無爲。亦非空界色。旣云唯有聲名空。如何今云空有六徳。解云。初文唯有聲名空者。以色味香觸聲五徳顯空體中。隨所應有如次顯故。唯有聲名空至下文中。空有六徳。數者。一實非一實等詮縁之因名數。一實者。九實各得一實之名。非一實者。二以上數。九實一一詮縁之因。名之爲數。故空上徳名之爲數。別性亦爾。一實非一實等差別詮縁因名別性。量有五種。一微性。唯二微果上有。乃至五者極大空時方我四實上有。旣極大性於空上有。故空上徳名量。合者。卽與空等實合時所生之合。卽空上徳先造實果。由有他縁來離別之。果實便壞。與空等離。所生之離卽空上徳。是故空上有六徳也。此義難見。故文軌疏唯擧一聲明空上徳。不論餘徳(云云)。 ᅟᅟ問。 ᅟᅟ理門論云。若無常宗全無異品。對不立有虚空等論。云何得説彼處此無。若彼無有。於彼不轉。合無有疑。故無此過(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問。立聲無常意破聲論。何故乃言對無空論。答。此有二釋。一者假設論之。因明並是作法之門。不要實有如此比量。第二釋者。聲論本從勝論流出。勝論言空是實句義。卽言有體。聲論之中別分諸計。一家計云。聲與聲性可言是有。虚空倶是無障礙處。聲在中轉。何煩執空之有體性。故亦卽名無空論師。不要佛法經部宗中名無空論也(云云)。 ᅟᅟ問。以無有法為無因所依之時。可有過耶。 ᅟᅟ問。佛弟子對數論立量云。聲可滅壞。所作性故(云云)。 ᅟᅟ爾者可犯法自相相違過耶。答。爾也。付之。旣無能別法自相爲令違。何有此過耶。 ᅟᅟ疏云。問。如前所説。無爲無因宗有所別不成。因是所依不成之過(云云)。 ᅟᅟ先記云。疏如宗能別不成至異喩能立不遣者如何者。是如對數論立聲滅壞無常。卽是能別不成。所作因他許成轉變無常。卽是法自相相違過。餘聲以外總爲異喩。所作因異上亦有故。言能立不遣。疏有法自相相違者。因成法自相非有法(云云)。 ᅟᅟ後記云。如宗能別不成至亦有能立不遣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二十三諦隨一攝故。因喩如色等。此滅壞須他不許故。能別不成。同喩如色。色上無滅壞宗。卽闕所立。凡滅壞爲宗。非滅壞者總是異喩。二十三諦因於彼異喩色等上轉。名能立不遣。色香等望宗卽爲異品。望因卽爲同品。擧此一法或爲同喩或爲異喩。爲同喩時無所立。爲異時能立不遣也。他作法自相相違云。聲定非滅壞無常。二十三諦隨一攝故。如色香等(云云)。 ᅟᅟ今以此等文可爲積聚性因違法自相之例也。 ᅟᅟ又尋云。疏旣云所立不遣。何煩爲能立不遣耶。 ᅟᅟ邑記云。疏異喩亦有能立不遣者。准本疏只言所立不遣。疏主意云。宗中旣無能別卽無所立。異喩便無所遣。名爲所立不遣。後人不悟本意。以見四相違因皆是因於因無異有。遂改疏爲能立不遣(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云。宗因不極應置簡言等者。勝論空量若具簡言極成虚空應是實有。世間共知虚空名故。又應簡言我宗虚空應是實有。實句攝句他不許故。不簡立以爲宗。所別便成不極。凡所説因若不簡別。唯立自許。敵不許者。卽成因過。何況立敵倶不極成。無爲無因者。唯約極成有法而説。若是無因依不極成有法爲依。卽成因過。若是無因依極成有法爲所依者。不爲因過。由此應知。有因依不極有法。亦是因過。有因依極成有法爲依。非是因過。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隨縁轉故猶如瓶等。今此比量。宗有能別不成。因法自相相違。喩所立不成。以他不許瓶滅壞故。卽作法自相相違云。聲非滅壞。隨縁轉故。如穿壁顯空。旣宗能別不成。因成法自相相違。何妨宗所別不成。因是所依不成(云云)。 ᅟᅟ 法自相相違因有三義也。 ᅟᅟ(仁平三年御齋會問之也云云)。 ᅟᅟ問。云何無體全分兩倶所依不成耶。 ᅟᅟ疏云。一兩倶所依不成有三○二無體全分。如數論師對佛弟子。立我實有。徳所依故(云云)。 ᅟᅟ尋云。立者數論許有神我。若爾可云隨一所依不成。如何云兩倶耶。 ᅟᅟ邑記云。此中且據佛弟子不許有我。名無所依。兩倶不許徳所依因於有法有。名無體全分也(云云)。 ᅟᅟ明詮道引仁云。有體無體者。約因言也。一分全分者。約宗言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二無體全分等者。徳所依因立敵倶無。故名無體。立敵不許徳所依因於我上轉故。云無體全分兩倶所依不成(云云)。 ᅟᅟ問。兩倶所依不成可有無體一分兩倶所依不成耶。進云。疏文不出(云云)付之。 ᅟᅟ疏云。一兩倶所依不成有三。一有體全分○二無體全分○三有體一分。如勝論師至於我無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太賢師作第四句云。四無體一分。數論對佛法立次前宗。因云徳句攝故。然基師意無第四句。謂共許因。一有一無。方名一分所依不成。必無立敵所無之因於一分。有爲第四故。賢云。然不盡理。無體全分雖不許因。由有法無而成此過。何不許此無體一分。除石女兒論餘聲分。無體兩倶不成攝故(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一兩倶所依不成有三者。問。何故不作無體一分所依不成爲第四句耶。答。無體之因若許於宗一分得轉。卽非無體。故無此句(云云)。 ᅟᅟ疏下文云。 ᅟᅟ問。隨一所依不成有六句。爾者無體他隨一所依不成體何。 ᅟᅟ疏云。三無體他隨一。理門論説。或於是處有法不成(至)大乘不許。亦如此論所説者是(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若如論文。我體周遍。宗不闕因依。以其我者數論雖執名體倶有。而佛法中但有假名卽成有法。其有法中未合分別有體無體。猶如立聲爲無常者。不應分別聲是識變非識變耶。故取總義卽成有法。次言周遍。但望不遍以爲諍論。違他順己卽得成宗。亦不望於有體無體。以體有無齊有遍義故成宗法。就中不應分別有無。猶如無常不應分別識變不變也。其次説因。於一切處生樂等故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立我周遍。因云於一切處生苦樂等徳句義故。生樂等徳句義因。數論師·佛法兩宗倶無。故云無體。然所依我。數論立人雖自許有。佛法敵論不許有。故依因無力。始得分別宗中無依。故是無體他隨一所依不成非自也(云云)。 ᅟᅟ今案。尚引合此等釋。可案若言眼等必爲我用之義矣。 ᅟᅟ問。付隨一所依不成。可有無體他一分隨一所依不成及無體自一分隨一所依不成耶。疏中隨一所依不成有六句。不出此二句也。付之。 ᅟᅟ明燈抄云。今疏主有一分句中無後二句。謂無體他一分隨一。凡無體自一分隨一。凡共許因一有一無。方名一分所依不成。必無立敵所無之因。於一分有。爲無體他自隨一一分所依不成。賢云。後之二句理亦容有。數論·大乘如前互立五大無常實句攝故。寧非無體他自一分隨一所依不成過耶。所望有法半有半無。無體一因。隨義説故。謂於四大兩倶不成。於第五大所依不成。總名一分所依不成。一比量故(云云)。 ᅟᅟ問。可有猶預所依不成耶。答無(云云)付之。 ᅟᅟ疏云○亦無猶預所依不成(至)所作之法有法皆有。何名此過。請審詳之(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猶預不成所依是有。所依不成所依是無。故云二種所依有無別故。猶預不成能依之因疑惑不定。所依不成能依之因決定無疑。所依若無。不猶預故。玄應師云。然有法師於此過中不許説有猶預所依不成。後二所依有無別故。二種能依疑定異故。所依若無。不猶預故。此解不然。後二所依有無雖別。然有第四。疑所依故。二種能依雖疑定異。不妨第四。疑所依故。所依若無。雖不猶預何妨。於有生猶預故。如何所依生疑不許説有能依之因。別加有體不成。雖復安立不同此。亦未可依據(云云)。 ᅟᅟ下文云。時或有釋等者。文軌師也。亦有猶預所依不成。故勝疏云○(已上)今疏主旨。必無此過。所依若無。不猶預故。軌法師意。必有此句。有法若疑。非因依故(云云)。 ᅟᅟ文軌疏一云。此解第四所依不成○此有三種。一兩倶所依不成。二隨一所依不成。三猶預所依不成○猶預有二。一兩倶猶預所依不成。二隨一猶預所依不成。兩倶有二。一全分。如大乘對小乘立宗云。佛於其處或應説法。如此之聲定不離識。因喩同前。此有法聲立敵倶疑其處時日爲説法不。而立爲宗。其因所依遍不決定。故是全分猶預所依不成。二一分卽以前所立。更以共許音聲爲宗。因喩同前。以決定聲爲因作依。猶預之聲爲依不定。故是一分猶預所依不成。隨一亦二。一全分。如大乘知佛於其所決定説法。小乘敵者不決定故。或大乘立者不知。小乘敵者知定説法。而立此云定不離識。因喩同前。此宗立敵互不決許。其因遍互無決定依故。全分猶預所依不成。二一分。卽以前所立。更以決定音聲爲宗。因喩同前。以決定聲爲因作依。互不定聲因依不定故。是一分猶預所依不成(云云)。 ᅟᅟ略纂三云。九隨自全猶預隨一所依不成非他。謂大乘對小乘。佛於其處廣説妙法。立此聲云。非定離耳識。宗。初二三所攝耳不攝故因。如耳識。喻此宗有法敵者審知其處説法。立者壞疑。故是隨自一全猶預隨一所依不成非他。十隨自一分猶預隨一所依不成非他。謂大乘對小乘。立共許聲及佛其處説法聲。非定離耳識。第二三所攝耳不攝故。如耳識。此有法聲若取共許定爲因依。若取佛説敵者決定知有。立者不審有無。因依不定故。是隨自一分猶預隨一所依不成非他。十一隨他一全猶預隨一所依不成非自。謂小乘對大乘。知佛其處決定説法。大乘敵者不決定知。而立之云定離於耳識。三第二三所攝耳識不攝故。如耳根。此有法聲自決定知。得為因依。他懷猶預。因依不定故。是隨他全猶預隨一所依不成非自。十二隨他一分猶預隨一所依不成非自。謂小乘對大乘。立共許聲及佛其處説法聲。定離於耳識。第二三所攝耳識不攝故。如耳根。此有法聲。若取共許定爲因依。若取佛説。立決定知有。敵卽不審有無。因依不定故。是隨他一分猶預隨一所依不成(云云)。 ᅟᅟ今案。略纂處處之文。皆似文軌疏。可言此釋亦載古師義歟。 ᅟᅟ問。四不成互帶之義可有耶。 ᅟᅟ疏云。問。諸兩倶不成。皆隨一不成耶。乃至(至)兩倶·隨一因通疑·定。所依通無(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積聚性因有兩倶不成及所依不成耶。 ᅟᅟ又。 ᅟᅟ邑記云。今准應爲四句。有兩倶非隨一。如論。有隨一非兩倶。亦論。有兩倶不成亦隨一不成。如聲顯論師對聲生師。立一切聲皆是本性有。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彼聲生師不許聲勤勇發。據内聲一分隨一不成。風鈴聲等兩倶不成。第四句可知。問。何知聲生不許聲是勤勇發。答。彼對聲顯立聲非勤發。如下同分異全中叙。當九句中第七句。然與成唯識相違。云待縁顯發方有詮表。彼以顯對生。發者發生之義。今此取彼顯發之義。非發生也。二論意別。亦不相違。又如大乘師對勝論師。立色及意地水等皆不離心。無質礙因。若以色無質礙因自隨一。意無質礙隨一他等。無質礙倶不成(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又問。四不成各定別者。何故釋所依不成。疏云。一有體全分兩倶所依不成。如薩婆多對大乘師立我常住(宗)識所縁故(因)所依我無能依因有(云云)。 ᅟᅟ答如別記。 ᅟᅟ明燈抄云。此依陳那四不成説者。雖兩倶·隨一攝後二過。而隨義小別陳那開爲四。此簡古師足目仙所説之義然此疏文似違義纂。承疏主旨製後疏纂。豈違疏旨述差別義。故今且引義纂文會釋別旨。卽彼文云。頗有兩倶不成○作此分別(已上)又略纂云。第四似破略有二種。初過破。後量破初過破者。於所破中略有三種。一云。對商羯羅三十三過。二云。對陳那二十九過。三云。對足目仙二十七過。少犯一過。多犯隨應(已上)今疏主意。據少犯一過之義釋陳那旨。故云此四皆別等。若約多犯隨應之義。非陳那意無合餘過之義。古師足目仙等。據多犯隨應之義明合餘過之義。故兩倶隨一中攝後二不成也。是故疏纂不相違也(云云)。 ᅟᅟ又云。三支過中古今不同。陳那菩薩宗無後四。是故唯立二十九過。商羯羅主宗加後四。故立三十三過。古師足目仙宗無後四。因不成中不立後二。故立二十七過。此卽天主以理具申。陳那意存簡略。師資意別。取捨無違。足目仙等立二十七過者。宗無後四同陳那説。因不成中不立後二者。前二所攝。意樂略故(云云)。 ᅟᅟ今云。古師外道者。指足目仙等也(云云)與明詮道別也。 ᅟᅟ問。不成之名可通喩耶。 ᅟᅟ疏云。然上但説因於宗不成(至)及名相違。不名不成(云云)。 ᅟᅟ明詮道引備云。言於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隨所應當如是説者。備云。引此理門文意者。爲顯六不定四相違亦名不成也。於因初相有過名四不成。於後二相有失名不定及相違也。然今以理言之。不定相違亦名不成。謂兩倶不成之共不定。乃至兩倶不成之相違決定也。餘不成不定相望亦爾(云云)。 ᅟᅟ理門論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理實此因於同異喩等者。備云。疏下卷有二説。彼云。問。因爲成宗。因有兩倶隨一等過。喩亦成宗。何故但名能立不成。不明餘之。答。因親成宗故有四過。喩是助成故無四過(一説)又解。因是初相。據初辨四。顯第二相亦有四種(云云)今此中卷疏文當後説也。言然名不定及名相違不名不成者。當下卷初説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心同之。然文繁仍不注之。若欲學者可披矣。但此等釋頗殊疏下卷文歟。 ᅟᅟ問。如於似宗立現量相違等。亦可於似因有此等過耶。進云。有(云云)付之。 ᅟᅟ纂云。問。宗中旣有九過。因皆有立不(至)不許爲失。故無相符(云云)。 ᅟᅟ抄云(如理)言卽兩倶隨一二不成攝者。意説。宗中五違一一皆有自他共違。違自違他卽因中隨一攝。共違卽兩倶不成攝。如能別不成亦有自·他·共三種能別不成。自他卽隨一。共卽兩倶不成句。如因兩倶·隨一皆是立敵不許因於宗有。或隨一不許。今能別等有自他共不成等。皆是宗中不成。如何將宗不成而言是於因兩倶等成耶。答。意説。宗因不成名目雖同。而相攝其義全別。因宗各異。何得相關(云云)。 ᅟᅟ又云。難云若非因過何故不成者。意云。若因違現量等非因過者。何故因名不成。由此道理。只縁現量等所以。因體名不成也。卽是兩倶不成也。問。宗中所別不成。豈無違他共耶。何故不向因中兩倶隨一接耶。答。宗中所別不成望因中。所依不成相顯所以。就顯而論。非不無其兩倶隨一也(云云)。 ᅟᅟ不定相違不並之事。 ᅟᅟ纂云。問。因十四過。宗何不立(至)前解爲正(云云)。 ᅟᅟ今案。旣云所量性因有不定及相違。違義以爲不正義。故全不可存並云義矣。 ᅟᅟ問。付因喩過互相攝義。且能立不成於因十四過中攝何過耶。進云。四不成也。付之能立不成者。同喩不成因之失也。四不成因不成宗之失也過相旣別。何云相攝耶。 ᅟᅟ問。喩中倶不成失可云偏句過耶。進云。爾也(云云)付之。非同品非定有性句也。何云偏句耶。 ᅟᅟ又云。問。同異二喩合有十過(至)因無彼過(云云)。 ᅟᅟ抄云。問。前二句可是偏句過。且如能所立倶不成卽是第四非定有非同品倶句過。如何亦言是偏句過耶答纂文略。但説偏句不説倶句。計合有也(云云)。 ᅟᅟ又云。言能立不成卽四不成者。意云。説喩中能立不成卽是因中四不成。以喩中能立不成有自他倶不成故。亦有所依及猶預不成但因喩不成名目相當言喩不成。卽因中四不成其實義有別。在聲因在瓶喩名有別故(云云)。 ᅟᅟ裏書云。記云。此四因旣闕初相。不能成宗。故知同異二喩卽是此等因攝(云云)。 ᅟᅟ宗及喩過相攝之事。 ᅟᅟ纂云。問。宗中何故不立彼十。答。同喩所立(至)相望而立。此釋爲勝(云云)。 ᅟᅟ以能別舉法付不定事。 ᅟᅟ又云。若云月非懷菟有故(至)有因遍轉(云云)。 ᅟᅟ以此文可會一因違三量所付不定失。 ᅟᅟ明燈抄難矣。 ᅟᅟ能別不成有不共不定否之事。 ᅟᅟ又云。能別不極成。隨其何因(至)二喩可知(云云)。 ᅟᅟ抄云。及所餘不定者。除不共不定。卽通以不定過亦因於異喩轉也(云云)。 ᅟᅟ道云。如佛弟子對數論立聲滅壞。所作性故。此有不共不定(云云)。 ᅟᅟ問。勝論師立量云。虚空實有。徳所依故(云云)爾者對大乘師之時。可有所依不成耶。 ᅟᅟ又此量可有有法差別相違過耶。進云。有(云云)付之。虚空有法有何意許差別耶。 ᅟᅟ纂云。問。虚空實有(至)及差別違。四過所攝(云云)。 ᅟᅟ抄云。言或可此因至四過所攝者。意云。今此徳所依因。對經部·大乘。但望爭虚空實有。經部等不立空。因有所依不成。然勝論因有他隨一過。亦有有法自相相違。虚空應非虚空。徳所依故。如地等。亦有有法差別相違云。虚空應非虚空有縁性。徳所依故。如地(云云)。 ᅟᅟ裏書云。法差別相違過者。記云。離識實空。不離識實空。是有法差別。量云。汝離識實空定非離識實空。徳所依故。如四大。四大離識。雖體非是空。故得爲喩(云云)。 ᅟᅟ尋云。有法差別作法二傳共不明。若如抄者。意許片差別何物耶。若言作非虚空有縁性者。豈有虚空有法之所耶。若如記者。離識實空。不離識實空。何有立者邊。若言立敵互望者。一切比量可有差別相違耶。 ᅟᅟ要義抄云○問。有法自相爾。就有法差別。理·清二師作法別。此二師中何非。答。理師有法差別作法。此通對大乘·經部敵者。清師有法差別。但望大乘敵者。各有所望故不違。問。慈恩疏明所依不成。處處因有所依不成必宗有所別不成(云云)若爾加宗所別不成應言五過所攝。何但言四過所攝。答。一云。此但擧因過。不擧宗過。故但言四過所攝。不言五過所攝。一云。凡宗有所別不成因必有所依不成。若因所依不成。未必宗有所別不成。此玄應師等義。又因有所依不成必宗有所別不成。此基師等義。如是不定故。今不取所別不成也(云云)。 ᅟᅟ義骨中卷云。問。不離識實空者何。答。大乘所立眞如體無質礙邊爲無爲也(云云)。 ᅟ (上文引抄并有記釋也)。 ᅟᅟ義心云。問。因不成對無空論。所依不成唯對經部。説亦諸大乘耶。答。大乘雖復依如立空。及識變空。而不別立實太虚空。亦名無空論者。而不同經部。依如·識變·及太虚空。一切不立故。論但對經部所明也(云云)。 ᅟᅟ虚空無爲之事。 ᅟᅟ裏書引記云。問。何名立空無爲。答。空體無質礙。眞如體亦無質礙。據此無質礙邊名空無爲(云云)。 ᅟᅟ今案。無爲實非虚空。無質礙義相似之故。立虚空無爲也。若爾似虚空之義非無爲。亦非虚空。今指之云勝義無記歟。可尋學之。 ᅟᅟ我所許言簡隨一不成之事。 ᅟᅟ纂云。有云。立我所許言。我是實有(至)隨一不成(云云)。 ᅟᅟ近世之中。有人云。勝軍比量自許極成佛語所不攝。故因有隨一不成(云云)(以此文可詰之矣)。 ᅟᅟ共比量置自許言之事。 ᅟᅟ又許能顯示之因自比量因歟云事。 ᅟᅟ又云。又復共量因置自許(至)置自許簡。共許無過(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抄云。言且解據至極理他宗故違者。據至實道理。因言自許故違於他宗。故因自許言亦得無過也。卽如唯識論中置是因云樂大乘者。明是自許。許能顯示無顛倒故違他宗。他宗不許大乘顯無我理故。言以彼故違者。以牒因故違。小乘言大乘不能顯無我理。故因置自許言也。言不極理置自亦得者。意云。非不違他宗須置自許之言。反顯違他宗須置自許言也。意説。不以至極道理違他宗。何須因置自許之言。言又因明理不簡有過者。意説。因明道理不簡卽有過也。言置自許簡共許無過者。意云。因置自許之言。簡他隨一不成。如言簡共許無過者非也。又云。簡他不成。欲令他許自因上是極成卽無過也。夫論立自他共量。因喩立敵皆倶共許。設有自他不許。卽因置自許言簡令他信從。卽因無過。亦得名共許也。是故自他共三種量。因喩皆倶共許(云云)。 ᅟᅟ裏書引記云。問。共量因中置自許言。雖不違唯識。違於因明。璟法師決定相違量中。著自許言。何故卽爲過耶。答。因明道理。立者立自他共三量。能破之家必須隨立者三量著過。不可立者立共。破者立自。前本唯識量據共作法。彼璟法師。能破量中因據自義置自許言爲失。若據立者。自共量中著自許言。一向無過(云云)。 ᅟᅟ兩倶不成無隨一并猶預之事。 ᅟᅟ纂云。且兩倶不成必無自他(至)以疑·決異故(云云)(同疏心也)。 ᅟᅟ兩倶不成有自他共許依不成之事。 ᅟᅟ又云。頗有兩倶不成亦自他共(至)以宗異故(云云)。 ᅟᅟ尋云。兩倶不成亦有所依不成者。豈不違此四皆別之文耶。 ᅟᅟ自隨一并他猶預不成之事。 ᅟᅟ又云。頗有自隨一不成亦自他共猶預(至)但疑種姓爲有無耶(云云)。 ᅟᅟ自所依不成并自能別不成自隨一不成亦自所依不成之事。 ᅟᅟ又云。如經部師對勝論立(至)唯彼宗有(云云)。 ᅟᅟ尋云。實有能別。經部亦許之。何有自能別不成耶。依之論疏中不見此説。 ᅟᅟ又上下再列自所依不成豈非重言耶。 ᅟᅟ(可見他本)。 ᅟᅟ裏書云。言自所別不成自隨一不成自所依不成等者。經部師不立虚空故。有所別不成也。不立徳句故。有自隨一不成也。若亦許因言者。有自所依不成。又有本云。自能別不成者不爾也。經部云。極微實有。麁色假有(云云)故能別言實有者。非成過也(云云)。 ᅟᅟ自隨一不成并他共所依不成之事。 ᅟᅟ又云。自隨一不成亦他所依不成(至)自隨一是倶無所依(云云)。 ᅟᅟ尋云。似違疏釋。故疏云。 ᅟᅟ裏書云。疏中云。問。諸兩倶不成○體性無亂(云云)今纂主且依古師作此諸句(云云)。 ᅟᅟ問。有猶預不成之量。可有所依不成耶。進云。有(云云)付之。猶預有所依有法。所依無有法何有並之義。依之疏破古師義。必無此義(云云)如何。 ᅟᅟ纂云。問。有自猶預不成亦自他共所依不成耶(至)非疑有法卽是此過(云云)。 ᅟᅟ問。宗家心。爲入無餘依之人。決定不説法可云耶進云。説不説之義難決定(云云)付之。入無餘之人。灰身滅智。非有情數。若爾決定不説法可云。何云説不説難定耶。 ᅟᅟ又云。如大乘人對薩婆多立。已入無餘人(至)決知不説。故自猶預不成(云云)。 ᅟᅟ問。大乘師對薩婆多立量云。他方佛聲定唯是善。大乘者耳所聞故(云云)爾者可有自猶預不成耶。 ᅟᅟ又云。自猶預不成亦自所依不成者。如薩婆多對大乘立。他方佛聲(至)亦有分全。皆准思之(云云)。 ᅟᅟ尋云。大乘者旣許他方佛聲大乘者耳所聞。豈有猶預不成耶。況薩婆多對大乘立量。云他方佛聲定有不善。大乘者耳所聞性故之時。有自猶預。不云他及共。知於大乘師此義決定云事。 ᅟᅟ問。付因三相相對四句分別。且遍是宗法性·非同品定有性·非異品遍無性者。卽法差別相違因也(云云)爾者可許此義耶。進云。不許也。付之。叶道理。 ᅟᅟ斷云。有人作四句中(至)豈非假他亦受用耶(云云)。 ᅟᅟ問。有人立量云。假立無爲常。以非作故(云云)此量以龜毛可爲因同品耶。進云。不爾。付之。龜毛旣非作之物也。何非因同品耶。 ᅟᅟ斷云。有人云。假立無爲常。以非作故(至)非所作體。非因同品(云云)。 ᅟᅟ問。論中不定有六(文)心何。 ᅟᅟ明燈抄云。問。夫立不定不過三相。然則應立三不定。謂一同異非有。是不共不定。違第二相故。二同異倶有。卽餘五中除決定因四不定是。違第三相故。三立相違決定不定。何故立有六不定耶。答。夫論不定約同異品因轉不轉。分全有殊。立五不定。由全轉故立共不定。由全不轉立不共不定。由分轉故。立同品一分轉異品遍·異品一分同品遍·倶品一分。又宗互乖反名相違。因喩各成稱決定。立相違決定不定。故有六也。故理門云。所餘五種因及相違皆不決定。是疑因義(云云)(略纂三全同之)。 ᅟᅟ問。 ᅟᅟ疏云。因三相中。後二相過(至)不定成故。名爲不定(云云)。 ᅟᅟ尋云。似違若相違者。應無有因之理門論之文如何。 ᅟᅟ問。以相違決定名不定因之義如何。 ᅟᅟ又云。若二別因。三相雖定(至)名相違決定(云云)。 ᅟᅟ問。論云。如言聲常。所量性故(文)爾者比量心之所量性云歟。 ᅟᅟ略纂云。謂聲論者立聲常宗。所量性故。此宗有法爲現比量之所量度。名所量性(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言此聲爲現比二量心及心法所量度也(云云)。 ᅟᅟ問。以龜毛等可爲常宗異品耶。 ᅟᅟ略纂云。此聲常宗以虚空等一切常法爲其同品。以瓶瓮龜毛等非常住故卽名無常爲其異品(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龜毛等無。爲是何品。答。此中旣以常住爲宗。龜毛等無非常住故卽名無常。異品攝也(云云)明燈抄引之。 ᅟᅟ共不定有九之事。 ᅟᅟ疏云。然諸比量略有三種。一他。二自。三共(至)如論所説卽共共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他比量(至)有九者。於自他共中各有三。且自中三者。一自。二他。三共。自者。於自宗中立自道理。名自比。他者。將自宗義成他宗義。名他比。共者。將自宗義對敵者説。卽名爲共。共者。以對敵邊得共名也。他中三者。一准此作法可解(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然諸比量(至)合有九共等者。如疏所陳對數論云汝我無常等者。此是唯他比中他共不定也。若他比中共共不定者。如立前宗汝我無常。所量性故。如色等。所量性因兩共許故。此因於色等同喩。自性眞如異喩之上。皆得有故。若他比中自共不定者。如言汝我非實。許非常故。如瓶等。佛法假我唯無常故。此無常因假實二品皆得有故。或云。汝我應非受者以非常故。非受者宗以外色等爲同品。第八識爲異品。非常之因於彼遍者。此犯他中之自共不定也。自比三者。如疏所別數論我我是常者。卽自中自共不定也。自中共共不定者宗喩同前。因云所量性故是也。自中他共不定者。彼師對大乘云我我能受果。因云能慮境故。如汝藏識。此因亦於異品六識而轉故。是共不定也。共比三者。如論所説。卽共中共共不定也。如勝論對聲論立聲無常。徳句攝。如覺樂等。然彼自許數量等十徳通常。卽是異品因於彼轉故。是共中自共不定也。若聲對勝立聲為常。許徳句攝故。如一數一別性等。此卽共中共不定也(云云)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卷云。合有九量者。古今抄記及講説者。未見説處余雖不敏。頗亦能申。且自三者。三宗皆自教中法。名之爲自。因喩取自他共法。卽成三別。且初自自者。勝論云。自許實意常。能有徳故。如空實。異喩如業。宗因喩皆取自宗法。故名自自。第二自他者。如數論對大乘立。自許自性常。因云有三徳故。徳體雖別。三名且同。同喩如汝涅槃。異喩如汝不相應行。第三自共者。數論對大乘云。自許我常。因云二十五諦隨一攝故。同喩如自性。異喩如業。他三量者。宗皆他法。名之爲他。且他他者。大乘對數論云。汝自性無常。因云能變故。同喩如五唯量。異喩如汝神我。第二他自者。勝論對數論立。汝空大常。數論計空從聲生。變成耳根。轉變無常故。故今立常。因云有徳能故。數論一一法皆具三徳。勝論空實。有徳故。同喩如自許實意。異喩如自許業。第三他共者。大乘對數論立。汝自性無常。因云二十五諦隨一攝故。同喩如五。異喩如汝神我。共三量者。三宗皆是共法。且共自者。大乘對聲顯立。聲無常。自許所作性故。同喩化身。異喩如法身。第二共他者。聲論對大乘立。聲常。無質礙故。同喩如汝法身。異喩如汝化身。第三共共者。如論所説(云云)。 ᅟᅟ明詮云。仁徳云。一他共者。於他比量而他共不定。是過也。二自共者。於自比量。而自共不定。此過也。三共共者。於共比量。而共共不定。是過也(云云)言今此擧三者。備云。今此疏文但擧三共。卽下文云。一他共等。自他共三量中。各擧正失限也(云云)。 ᅟᅟ尋云。自他共者。立敵之中望誰人耶。 ᅟᅟ又云。凡因明法。他比量中。以他不定及共不定爲失。自不定不爲失。故疏不擧敵者爲他。立者爲自。自比量中。以自不定及共不定爲失。他不定不爲失。故疏不明。立者爲自。敵者爲他。共比量中。以自不定及共不定爲失。他不定不爲失。立者爲自。敵者爲他(云云)。 ᅟᅟ此文因明之軌轍也。尤可學之云。 ᅟᅟ義骨下云。問。因明法。但言初立量者爲自。敵者爲他。而不謂立能違量人爲自。本量者爲他耶。答。亦得爾也。問。據立量破可爾。若約顯過破者何。答。顯過亦准立量可知也。問。定立敵名自他者何過耶。答。違論文云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之文也(云云)。 ᅟᅟ論初文云。 ᅟᅟ問。相違決定依因三相出來過耶。 ᅟᅟ疏云。初五過中。唯第二過(至)非遍無故。後一竝非。至下當悉(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後一竝非者。意云。相違決定之所作·所聞二因。竝非因三相過也(云云)。 ᅟᅟ今案。以此可言。九句不攝相違決定之事。 ᅟᅟ尋云。若爾依何出來耶。 ᅟᅟ義骨上云。又九句意。有遍是宗法性義之因同異。有過無過爲句。相違決定非由因生失故不關也。問。若不依因生者。依何生失。答。依人生失也。問。意如何。答。所聞因對勝論時。具三支而成相違決定。對餘人時不成也。問。何故爾耶。答。勝論立有聲性常。餘師不立聲性故爾也。問。對餘人時。三支不具作法何。答。九句中第五句也(云云)。 ᅟ(第十八帖卷首表紙裏)。 ᅟᅟ略記云。猶者犬也。預者前也。猶如犬子在於前行。至於岐路以待人故。今時猶預亦復如是。至於雲烟霧等至決定故名猶預(文)。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八(终) ᅟᅟ(右第十八帖内二十四葉。自問此宗此因至因三相中後二相。癸丑冬十一月十六日十七日書寫了。就以原本校正已畢)。 ᅟᅟ(剩得五葉。十九日書寫。翌日二十日早粥以原本校正了)。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九(第十九帖) ᅟᅟ宗因各有寛狹之事。 ᅟᅟ又所量性因可成正因耶。 ᅟᅟ疏云。然宗有二。一寛二狹(至)有此簡略卽便無失(云云)。 ᅟᅟ尋云。若置耳心心所之簡別無過者。若爾聲常宗可成立耶。 ᅟᅟ前記云。疏寛因成寛宗等者。且如佛法立聲無我宗。所量性故因。除聲以外一切無我之法。皆爲同喩。卽攝一切常無常法爲同喩。無有一法是我者可爲異喩。因不濫行。得名正量。若其狹因能成狹宗。如成立聲爲無常。擧所作勤勇二因皆得。若以此二因成聲無我。卽是狹因成立寛宗。一切諸法皆爲同品。因於同品雖不遍轉。因不濫行亦成正因。疏耳心心所所量性等者。雖復以耳心所之法簡別於餘。然此之量唯得聲勝相對而作。以此二有聲性故。若對餘宗闕無因喩(云云)。 ᅟᅟ明詮立云。言若簡略卽便無失者。解云。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宗云。聲常(宗)耳心心所所量性故(因)猶如聲性。若如是簡略立時。卽無共不定失也。但有相違決定失耳(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然宗寛狹及因寛狹。有其二類。一約同異二品以分寛狹。二約内外兩宗以分寛狹。初二品寛狹者。無我等宗名寛。無常等宗名狹。所量等因名寛。所作等因名狹。若立狹宗説其寛因。同異二品因皆遍轉。故成不定。若望寛宗。其義可立。若説狹因。可成狹宗。亦可成寛。異品無故。可成正因。雖是寛因。若有簡略則無有失。如文可解。約兩宗寛狹者。内外聲無常等宗名寛。唯内聲無常等名狹。成内外聲所作性因名寛。唯成内聲·勤勇發因名狹。今依初義以明寛狹。非是後義(云云)。 ᅟᅟ問。共不定有幾差別耶。 ᅟᅟ略纂云。此共不定略有三種。一自共不定非他。謂大乘對小乘成七·八識云。六識身離自體更有餘識。宗是所知故。因。如色等法。喩。此宗以色龜毛等法爲共同品其所知因於此遍有。無共異品。唯以自許八識爲異品。其所知因於此亦遍。是故不定爲如自許八識。是所知故。六識離自體外更無餘識。為如識等。是所知故。六識自體外更有餘識。二他共不定非自。謂小乘對大乘立。極成之色是有法。非識所變之色是法。法及有法爲宗。是所知故爲因。此非色所變識宗。以聲等爲共同品。其所知因於此遍有。無共異品。唯以大乘許他方佛色爲異品。其所知因於此亦遍。是故不定。此極成色爲如聲等。是所知故。非色所變。為如大乘許他方佛色。是所知故。是識所變色耶。三自他共不定非他自。謂聲論師對大乘等。立聲常宗。所知性因。此聲常宗以空等爲共同品。瓶等爲共異品。其所知因於此遍有。是故不定。爲如空等。所量性故。聲無常耶為如瓶等。所量性故。聲無常耶(云云)(文軌疏全同之)。 ᅟᅟ明燈抄云。一他共等者。他比量因有共不定。名爲他共。自比量因有共不定。名爲自共。共比量因有共不定。名爲共共。此卽疏主意也。然略纂云。此共不定略有三種○更有餘識。餘二如彼。宗雖是共。所知故因於自喩轉。故云自共不定非他。與疏主旨其義稍別(云云)。 ᅟᅟ問。不共不定立敵誰人耶。 ᅟᅟ疏云。如聲論師對除勝論(至)耳所聞性爲因(云云)。 ᅟᅟ下文云。故除勝論對立成過(云云)。 ᅟᅟ略纂云。謂聲論師對佛法立宗云。聲是其常。因云所聞性故。不對鵂鶹。卽是第六不定攝故(云云)。 ᅟᅟ尋云。不共不定所聞性因。聲論所立也。足目隨標眞似。佛法未出。何云對彼耶。 ᅟᅟ問。不共不定作法如何。 ᅟᅟ略纂云。問。解共不定。卽是爲如之言。何故不共直云其猶何等。答。應云。爲如瓶等是其無常非所聞性。聲是所聞聲卽常耶。爲如空等體是常住非所聞性。聲是所聞。無常耶(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所聞性因不共同異二品。旣無同喩順成。不能搖動所宗。應非不定。答。先徳兩解。一云。因闕同喩。宗義無因可成。亦不返成異宗。由此名爲不定。旣不定能成一宗義。得不定名。非是令宗不定名不定也。二云。此所聞性因。直同異二品以雖皆不共。旣無順成宗義。亦不搖動所宗。今若以同異二品返顯可有得成常無常義。謂爲如同品虛空非所聞性。虛空是常。聲所聞性。聲是無常耶。爲如異品瓶等非所聞性。瓶是無常。聲旣是所聞性聲是無常耶。是故亦能令宗不定。名不定也。問。如成立一切聲是常。因云以是聲故。常無常品皆無此因。應是不共不定過攝。答。夫論不定。須遍有法望同異品有無令宗不定。今立聲常。聲是有法。立因乃云以是聲故。其有法聲攝入因中。卽無有法可依。闕無初相。乃是因中所依不成。非不共不定也。有云但是兩倶不成過者非也。所以然者。旣言以是聲故。立敵許之。何名不成。或可。亦得。謂無有法可依。對誰得名。別義非宗法。故不名一分。是故亦得是兩倶不成過。然不如初解論説兩倶有法有。故與此不同。縱成内聲無常。以外聲爲同品。亦不可以是聲故爲因亦是所依不成過也。問。若爾同品外聲亦應攝入因中。解云。旣因云以是聲故。何簡内外。故皆攝盡。若爾應名不共。解云。不然。此但所依不成。非不定也。以不定等皆具初相。後相過故也(云云)。 ᅟᅟ尋云。令宗不定故名不定。所聞性因旣無令宗不定之義。何云不定因耶。依之。世親所造論軌論中。不許不共不定(云云)如何。 ᅟᅟ疏云。問。擧因能立立未成宗(至)非是定能成一宗義。不與定名(云云)。 ᅟᅟ又云。彼論釋云。由不共故。謂如山野(至)可有返於隨成一義。故名不定(云云)。 ᅟᅟ又云。此不共因不唯闕初相(至)故名不共不定。不順不違成共宗故(云云)。 ᅟᅟ今案疏文。所聞性因於同品虚空非有。於異品瓶等非有。非以同品力順成常宗。非以異品力違成無常宗。常·無常品皆離。此因依之猶預。爲如同喻虛空非所聞性常住。聲所聞性故是無常耶。爲如異品瓶等非所聞性無常聲所聞性是常耶。旣同異二品倶無所屬。非定屬同品成常宗。非定屬異品成無常。設有屬著。隨於何宗可有通成常·無常共宗之義。故此因有令宗不定之義。故名不共不定也。疏文雖不分明此意也。 ᅟᅟ又尋云。古因明師立量難云。所聞性因非不定攝。異品遍無故。如二·八正因。又立量云。所聞性因非不定攝。同品遍無故。如四·六因(云云)何可遮之耶。 ᅟᅟ疏云。比量難云。所聞性因非不定攝(至)如四六因。喩○彼破前云。一向離故向者面也(至)同異相中隨離一故。如共因等。因簡初相。故無前失(云云)。 ᅟᅟ尋云。三·七九句或同品有非有。或異品有非有也。何云轉異品無故。或同品無故之因耶。 ᅟᅟ明燈抄云。其初量云。此所聞因非不定因。異品無故。如二·八因今作不定中爲如三九異品無故。是不定因者。三九之句雖異品有非有。而今取無爲不定喩。前第二量云。此所聞因非不定因。同品無故。如四·六因。今作不定中。爲如七·九句。同品無故。是不定因者。七·九之句雖同品有非有。而今取無爲不定喩(云云)。 ᅟᅟ尋云。判比量論中。與疏主違決以縁生故因付不定過。如何。 ᅟᅟ判比量論云○備法師云。理門論云一向離故。是通彼難。謂立宗言。所聞性因是不定攝。一向離故。如共不定。一向者闕一相也。判云。此因有不定過。以所見性雖闕一相。而非不定。是不成故。謂立聲無常。所見性故。此因同有異無。唯闕相。是故亦爲闕一相也。若爲避此不定過故。更立因言。後二相中闕一相故。猶如共等四不定因。此因亦有餘不定過。爲如於空縁生故因。雖於後二相中闕是一。而是眞因非不定故故不能作相違決定(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而曉師云。若爲避此○相違決定(已上)此解卽違掌珍論旨。故彼論上卷云。於辨釋時。假説異品建立比量。亦無有過。賓師釋云。假説異喩云。若有不空卽非縁生。如龜毛等。此中不空表其無空。謂有爲體可得説言俗有眞空。今龜毛者非是俗有眞空。故無其空之與不空。此中非縁生者。表無縁生。如前准釋。若論成立聲是無常。空爲異品。對無空論。雖無空體。假説異品假立空法。灼然易解故無異品者。若説不説。皆得知因有第三相異品遍無之義也。今准論旨。不闕因中第二相故。此義應思(云云)。 ᅟᅟ尋云。元曉改疏主違決作相違決定(云云)爾者無過歟。 ᅟᅟ判比量論云。此中應立相違比量。謂所聞性不定因攝。等立相違宗故。猶如共不定因(等文)。 ᅟᅟ明燈抄云○今詳。決違亦有不定。且如所聞性因立聲常無常宗。所見性因亦立色常無常宗。而非不定。若立色無常。以瓶等爲同喩。同有異無故非不定。若立色常宗。以色性爲同喩。亦同有異無故非不定。言色性者。勝論師同異性以爲色性。計色常人以本有色性。如計聲常人本有聲以爲聲性。由此義故。作不定云。爲如共不定因。等立諸宗故。所聞性因是不定耶。爲如所見性因。等立諸宗故。所聞性因非不定耶。旣有此過。故依疏主決定相違以爲龜鏡(云云)。 ᅟᅟ問。勝論外道心。可許非徳句義所攝之聲耶。 ᅟᅟ疏云。彼釋此不共義云。以若不共(至)並不能令宗性決定故是疑因(云云)。 ᅟᅟ尋云。勝論師許聲徳句所攝。如何云非徳句聲耶。 ᅟᅟ後記云。問。准彼宗計。聲徳句收。如何今者言非徳句攝耶。答。非徳句者。是同異性。他宗喚此同異名聲性。准此故言徳非徳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若勝論宗五塵徳攝。若非徳句攝者。顯差別義。非彼宗意(云云)。 ᅟᅟ私云。數論云。聲是轉變無常。若爾聲論立聲常之時。亦可爲敵者。若爾所聞性因。敵者豈限佛法耶。但疏中不盡此心。退可案之。 ᅟᅟ疏下文云。此乃聲生對勝論立。若對餘宗説所聞性。是前所説不共不定(云云)。 ᅟᅟ此文設對數論亦不共不定(見)。 ᅟᅟ問。 ᅟᅟ明燈抄云。自不共中。軌云。如佛弟子對聲論立宗云聲是無常。因云所聞性故。此因望自同異二品。皆悉非有。望他聲論。卽於異品聲性是有。故是自不共也。問。旣唯於他異品中有何故不成相違。答。彼若作相違。云。聲是其常。因云所聞性故。喩云。如同異。此同異不共成。故非相違也。問。若爾應無他不定過。此如前所述。答。不定不別立量。故不例也(云云)文軌疏二同之。 ᅟᅟ尋云。 ᅟᅟ問。以所聞性因爲正因之義可有耶。 ᅟᅟ疏云。理門復云。若對許有聲性是常(至)應成正因(云云)。 ᅟᅟ尋云。此問依何而發耶。 ᅟᅟ理門論云。又於一切因等相中。皆説所説一數同類。勿説二相更互相違共集一處猶爲因等(云云)。 ᅟᅟ此約九句門説也。定賓疏三可見。 ᅟᅟ尋云。爾者何答此問耶。 ᅟᅟ疏云。彼自答云。若於爾時(至)不容有故。是猶預因(云云)。 ᅟᅟ定賓疏云。若聲生論立論之時。無人翻破。卽成能立。謂聲生論立聲是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爾時勝論朋中無有智人顯示相違決定。量云聲定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敵人旣愚。容有聲論立此義成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引之。 ᅟᅟ尋云。一義相違不容故者何物耶。 ᅟᅟ明詮道云。言然倶可得一義相違者。周云。此意云。聲論立聲常時。勝論若自立無常時。可得常違無常一義相違。此意。若倶時立。卽是猶預因也。此卽相違決定(云云)意云。聲論勝論二人倶時。聲論立聲常。勝論立無常。各各一義相違有故。所聞性因可成正因義不容有故。是猶預因也。又云。一義相違者。一聲之上常無常義相違可得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問。何處何可得。答。一有法義相違可得。又云。不容有故者。一有法上。理不容有相違之義。儻容有者。豈可無常與常相違兩宗雙立一有法上也(云云)。 ᅟᅟ問。論所説不共不定。自他共中何(又同共比他不定過數歟)。 ᅟᅟ疏云。此亦有三○如論所陳名共不共(云云)。 ᅟᅟ尋云。若望聲論師。所聞性因可有同品。謂聲性也。旣云二品非有。豈非他不空耶。依之略纂及文軌疏見他不定。如何。 ᅟᅟ文軌疏云。此卽是他不共過。以聲論師對佛弟子立此比量。聲論自許聲外大有同異亦是所聞。敵論佛弟子不許故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今此且辨不共有三。一者他不共非自。卽如論文。聲論對佛法立此比量。其實自許同異句義。是聲實性。體是常住。亦是所聞故知聲性得爲同喩。然他佛法不許此喩。是故望他爲不共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軌云。論所陳量是他不共攝○不許故也。此解非也。自他共三隨作法事各互改故。若取大有同異爲喩者。是他不共耳。然今論意。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常宗所聞性因。此中常宗空等爲同品瓶等爲異品。所聞性因二品皆離。於同異品皆非有故。是故共不共。非是他不共也(云云)。 ᅟᅟ略纂云。問。自不定·共不定是不定。文理無違。他不定是不定耶。答。此有兩解。一云。他不定是不定。故此論云。言不共者。如説聲常。所聞性故。此是聲論對佛弟子立聲常宗。此所聞因望自同品。聲性是有。非不共收。望他同異二品非有故。是他不共也○二云。他不定非不定。立論之興摧伏他故。然此論意。以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常宗。所聞性因者。夫正同異。要資兩許。空爲同品。自他竝成。瓶爲異品。他自皆許。此所聞因。二品不許。卽是自他不共不定。非他自也。餘不定中犯他不定。准此兩釋如理構下盡(云云)。 ᅟᅟ義骨下云。問。論作法自他共中何。答。基云。共不共(云云)本疏云。他不共(云云)問。二説是非何耶。答。賢云。基説非也(云云)問。其正文何。答。因明古迹云。基云。此論所陳名共不共非也。聲論量故。本疏云。他不共攝。以聲論師立此量。彼許聲外大有同異亦是所聞。敵論佛法不許故也。佛子對彼立聲無常。所聞性故。卽自不共(云云)問。今意如何。答。倶得理也。問。何故爾。答。依纂第三卷名爾故。文云。問。自不定共不定○如理構出(云云)問。基疏中卷末云。自共比中。諸自不定及共不定。是不定過。自共有過。非眞能立。何名破他。他比量中。若他不定及共不定。亦不定過。立他違他及共有過。旣非能立。何成能破(云云)若准此文。本疏意可不眞不定耶。答。彼次文云。自比中諸他不定。他比量中諸自不定。皆非過攝。不言共比量中他不定非過。又斷有多説中。一説云。准此他共二量之中三種不定。倶説爲過。唯自比量於他不定。不説爲過。非對於他令他解故。或自共量唯他不定。非不定過。爲違於他立自共故(云云)旣初説三種倶爲過。故本疏意亦眞不定也(云云)。 ᅟᅟ問。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不定作法如何。 ᅟᅟ論云。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如説聲非勤勇無間所發(至)以電瓶等爲同品故。亦是不定(等文)。 ᅟᅟ疏云○故今聲生對聲顯宗。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因(至)今取不定。亦無有過(云云)。 ᅟᅟ後記云。雖是兩倶全分兩倶者。意云。聲生·聲顯倶不許無常性因於聲上轉。卽是因中兩倶不成之過。然雖不成。指法而已。且取不定(云云)。 ᅟᅟ尋云。若無常性因有兩倶不成者。旣爲不定因。豈有兩倶不成耶。況纂中以此因有遍是宗法性(云云)。 ᅟᅟ若無者。聲生·聲顯倶許聲常。無常性因尤可有兩倶不成。依之疏中。 ᅟᅟ明詮道云。問。此無常性故因。有兩倶不成亦不定過者。何故疏下卷云若有兩倶不成必無不定(文)耶。答。邑記下卷云。彼下卷意。且約三中唯闕初相名爲不成。後二相中偏闕一相名爲不定。二相倶闕名爲相違。非盡理説。不是前後自相違害。據其實理。得有兩倶不成兼餘過也(云云)。 ᅟᅟ又云。今云。下卷疏文爲盡理説。故彼疏云。若有兩倶不成必無不定。兩倶不成彼此倶説因於宗無。不定之因於宗定有(云云)然聲生對聲顯云聲非勤發無常性故等者。此因唯有兩倶不成無不定過。何者。有法上義以爲因也。今無常性因立敵不許有法上有。是故非宗之因也。然而示不定作法且擧耳(云云)。 ᅟᅟ尋云。現有兩倶不成。何以之示不定作法耶。 ᅟᅟ黄雙紙云。問。若爾何説第七句。雖此有兩倶全分兩俱不成。今說不定云。以是云見。旣不成與不定相雙。何云不相雙耶(師曰。此義難思之)答。九句是作法門。非必聲·勝相對而立。不尤初相而成有而唯尤後二相所以不説有不成實尤曰。有不定過。○理實有兩倶不成。九句之中不攝者。成無爾云耳。問。因不遍有法。現有兩倶不成。何云成無不攝。答。理有而無不成者。共不定第三相之過。不成初相之過。説第三相之過之處故。隱兩倶不成不説也。問。旣説文雖有兩俱全分兩俱不成云。何云隱不説耶(准前可拂耳云云)。 ᅟᅟ明詮道之義。依此文可潤色也。 ᅟᅟ又云。師傳云。長賢律大徳云。第七句因。勝論與佛弟子更須成立。而聲生與聲顯令信聲無常覆立也。故無常性故之因。能遍於有法聲(云云)隆光律徳難云。陳那菩薩爾九句安立賜。約同九句中更須成立而用因。爲當不更須成立而用因。應有其本計之有作法物。何云更須成立之後立第七句云耶(師曰。所難甚有道理云云)。 ᅟᅟ今案。九句門中二·八句。卽勝論對聲論立聲無常宗之時。旣信聲無常了。其後立此因耶。 ᅟᅟ長賢律師之事。 ᅟᅟ律師道詮月日卒。件人武藏國人也。住大和國平郡郡福貴山寺。修求聞持法得自然智。十二年之間學一切經論畢。貞觀六年二月十六日。僧綱召依講師次第。雖任律師。擧弟子長賢。已講已任律師畢。其後參維摩會。於非聽衆床聽聞。然間講問談論之間。件道詮乍在非聽衆床。牒講問之談旨悉辨決。勅使感歎之。委奏聞之。仍追被補令參。弟子長賢律師卽至初日依慕諸義。道詮已講歩行參會。爲聞立義。在非聽衆床。爰採題驚啓凡僧床談義。勅使感之奏聞。仍追被任僧綱(云云)國史云。貞觀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道詮律師任。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長賢律師任者。仍補任。并口傳之説已相違於國史。可尋之(云云)。 ᅟᅟ尋云。此不定卽九句中第七句也。第三句與第七句互爲能所違。若爾立敵何相違耶。況略纂中。 ᅟᅟ略纂云。此同品有非有異品有。略有三種○三自他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非他自。謂佛弟子與聲論師互對立宗。云聲非勤發。無常性故因。此因於共同品電有空無。於共異品瓶等是有。故是自他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非他自(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今疏主意。約他自比及共比量以説三句。沼法師意。雖共比量。約能立因自他共別以作三句。故彼纂云。此同品有非有異品有。略有三種○(等云云。今引略纂文也)。 ᅟᅟ黄雙紙云。 ᅟᅟ問。論云。此因以電瓶等爲同品。故亦是不定(文)意何(如文)。 ᅟᅟ尋云。非勤發宗以電空等爲同喩。瓶等爲異喩。而何云以電瓶爲同喩耶。若言因同喩故者。宗同異言品。因同異云法。何云同品耶。 ᅟᅟ疏云。若宗同品。電·空爲同(至)不唯定成一宗。故亦不定(云云)。 ᅟᅟ問。聲生論師可許聲勤勇無間所發性耶。 ᅟᅟ疏云。若聲生論。本無今生。是所作性(至)勤勇顯發非所作性(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所作性因對聲顯論隨一不成。勤勇發因對聲生論應是隨一。答。勤勇發中有其二義。一勤勇發顯。二勤勇發生。初發顯義唯在聲顯。後發生義亦通聲生。由此應知。勤勇無間所發因倶通二種。問。若爾所作亦通顯豈有隨一不成。如穿壁顯空。旣是所作。何故所作唯在無常。答。穿壁顯空唯是所顯。非是所作。其所作者唯生義故(云云)。 ᅟᅟ又云。若勤勇發通生·顯者。何故此文云所發顯耶。豈通生論。答。今此生聲對聲顯宗。難彼宗義云非勤勇無間所發故。唯約顯明發顯義。若對聲生可言發生。非發義。若不爾者。勤勇發顯因對聲生論。皆有隨一不成(云云)。 ᅟᅟ理門論云。或復分別因義別異故。名猶預相似過類。謂有説言。如前成立聲是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現見勤勇無間所發。或顯或生。故成猶預。今所成立爲顯爲生。是故不應以如是因證無常義等(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外人意説。若勤發顯卽是顯常。我成汝不成。若勤發生卽無常。卽汝成我不成。汝立後者隨取一義。卽是或墮自不成中。或復墮在他不成中。故是隨一不成過也(云云可見全文)。 ᅟᅟ問。薩婆多對大乘立量云。我之命根定是實有。許無縁慮故。如許色聲等(云云)爾者此量可有共同分異全不定耶。答。疏云。故是自同分異全(云云)付之無縁慮故·及色聲等因喩。豈非共許耶。 ᅟᅟ疏云。如薩婆多對大乘立自比量云。我之命根(至)故是自同分異全(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先記云。疏盆等爲異品者。薩婆多宗。麁細極微倶實。盆旣麁微成。如何言非實耶。答。據彼本宗。麁微是實。今言假者。瓶盆等爲假。今於麁微上假立故名爲假(云云)。 ᅟᅟ邑記云。問。命根有法。無縁慮因。色等同喩。皆是共有。何得以爲自比量耶。若云唯自許命根實有故云自比量者。如立聲無常。亦唯自許有無常聲。應非共比。答。聲之無常但諍有法之上別義。不諍聲體。故是共比。彼宗命根別有。非色心法名爲命根。體是實有。不是有法之上別義。今約此命。大乘不許。名爲自比。故彼立云我之命根。若是共量。何須言我。亦如色等雖復大乘共有。然他方佛色他不許故。大乘若立卽名自比。彼之命根義亦同也。問。前作自比量云。如勝論立我實有。徳所依故。如地水等。卽宗因喩皆是自許。可名自比。有部命根宗雖是自。因喩是共。何名自比。答。自比量中有自他共。前勝論比量自中自也。今此旣用共許因喩。卽自中共。亦名自比。故不相違(云云)。 ᅟᅟ又云。問。旣立實有爲宗。卽以實色心等以爲同喩。無縁慮因色有心無。可言同分。實有之宗卽以瓶等忿等而爲異品。無縁慮因於瓶等有。於忿等無。此卽異分。何名異全。答。彼約忿等體卽是嗔。可名爲實。已入同中。不同瓶等積聚多法而成。故唯假也。下文比量多有。此疏皆應思准。今更爲量。如大乘對小乘立我藏識是識攝。無礙故。此因於同品六識等有。於色等無。異品無爲此因遍有(云云)。 ᅟᅟ今案。宗置我言。因喩言自許。旣有簡別言。煩疑自比之義耶。 ᅟᅟ問。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作法如何。 ᅟᅟ論云。異品一分轉(至)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等(云云)。 ᅟᅟ疏云。謂聲顯論對聲生立是勤勇無間所發宗。無常性因(云云)(略纂不出立敵也)。 ᅟᅟ尋云。此可兩倶不成。何云不定耶(如前沙汰之)。 ᅟᅟ明燈抄云。此句之中。略纂云。如數論師○此共量因。自他相望。異分同全也。今疏主意。他比量中。同異二品更互相望。異分同全也。 ᅟᅟ問。勝軍論師所立兩倶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因有不定(云云)爾者自比量不定過耶。 ᅟᅟ疏云。大乘若云。我之藏識(至)如異熟六識○故是自異分同全。如前所説(至)旣於彼有。亦是因過攝(云云)。 ᅟᅟ先記云。問。自比量因喩等皆須依自。何故因言極成。復轉不極成發智爲異喩耶。答。今且作法。但取因異品分轉。餘不論(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我之藏識是異熟識等。是自比量。勝軍比量是共比量。旣自共別。何成一過。答。雖是共量。而取因異分轉義故為一過。有記云。六足發智為異品等者。問。自比量因喩等皆須依自。何故因言極成。發智爲異喩耶(此問意者。是謂(三)自比。非是共量)答。今且作法。但取因異品分轉。餘不論(已上)大小乘教本來倶行。諸小乘師皆同所許。故有法中大乘經者兩倶極成。故是共比。非是自比。由此道理。沼師纂中皆擧共量以作三句。今疏主旨。擧自等三以作三句。非謂初量自比量故。後勝軍量亦自比量。増一經等兩倶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其義易解。大乘發智或許佛語。或非佛語。由此亦卽兩倶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其六足等兩倶極成非佛語所攝。大小倶許非佛語故。故兩倶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因。於發智有。於六足無。義如前説(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此明共比量有自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云云)。 ᅟᅟ尋云。及餘小乘(文)餘者何義耶。 ᅟᅟ邑記云。疏亦汝大乘及餘小乘(至)因過攝者。此言餘小乘者謂大乘餘也。大小二乘兩倶極成非佛語者。謂六足及外道教。言發智論大乘旣不許佛説。卽是宗之異品。而兩倶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因於彼轉。故知亦是異分同全過攝(云云)(可引合勝軍比量)。 ᅟᅟ子微四大種攝不攝之事。 ᅟᅟ疏云。二宗倶説。地水火風極微常住。麁者無常(云云)(具可見)。 ᅟᅟ明燈抄云。二宗倶説等者。案二十唯識疏下卷云。其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若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處處。體無生滅。説爲常住。有衆多法。體非是一。故成劫時。兩兩極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於父母。體唯是一。從他生故。性是無常。如是散微皆兩兩合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復與餘三合生一子微。子微第七。其子等於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復與餘合生一子微第十五。子微第十五其量等於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轉成三千界。其三千界旣從父母二性所生。其量全等於父母量故。三千界爲識等性。體唯是一(已上)後遇三災壞器世間。先壞麁者。展轉還至常散極微。雖住在一一處。不容第二。故有質礙互相觸對。今無礙因於空等有。於極微無。此卽同品分有也。 ᅟᅟ問。理門論中。若於其中倶分是有。亦是定因(文)疏主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理門論云。若於其中(至)卽成相違。故是猶預(云云)。 ᅟᅟ尋云。倶分是有之文限第五不定者。不攝盡不定失。謂見理門文。以若不共(乃至)一向離故者。不共不定也。諸有皆共無簡別因等者。共不定也。若於其中倶分是有之文。不攝同分異全·異分同全者。何文可説三·四不定耶。 ᅟᅟ又云。如此文者。不定相違可相並耶。(又簡別餘故者。何事乎)。 ᅟᅟ先記云。疏理門論云若於其中倶分至由有相違及正因者。此意卽此倶分句除異品一分。卽成正因。若除同品。卽名相違。若倶不簡。卽名不定也。簡別餘故是名差別等者。卽與上四差別不同。上四唯是不定。二品倶有不簡別故。今簡異品。且言定因。若除同分。卽相違也。今此第五倶分有所簡別。卽成正因也(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引周記云)意云。簡除異喩樂等心所。故成正因。量云。聲常。無質礙故。同如虚空。異如瓶等。簡除同喩一分虚空。故成法自相相違。量云。聲無常。無質礙故。猶如樂等(云云)。 ᅟᅟ後記云。理門論云若於其中至是名差別者。此中意説。同品異品倶有一分爲倶分。問。旣若分有相是不定。何故彼論言倶分是有亦是定因。答。雖倶分有。互隱不定。亦成正因及相違也。簡別餘故是名差別者。第五不定與前同別前之過。但同異及唯是不定。第五不定若別於前。若有簡別。卽成正因及相違也故差別於餘名不定也。不唯是正不唯相違故名不定。與前四過全同不同。故彼論云倶分有者。簡別於餘是名差別(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仁云。簡別餘故者。同品一分有之邊。及異品一分無之邊。取爲正因。而簡別餘之同品一分無之邊。及異品一分有之邊。故成正因之類也。非謂眞實正因也。問。何故第一·三·四不定非簡別耶。答。同品異品貫通。不應簡別故。不具正因及相違因故。准可知故不簡別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若於其中倶分是有等者。釋此文中諸説不同。備·測二師約餘三不定因以釋此文。卽九句中。第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句。第七同品有非有異品有句。第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句。此之三因並於同品異品倶分是有義。亦是定因。謂若有立聲是勤發。無常性因。此勤發宗。瓶等爲同品。無常性因於彼遍有。電空爲異。此無常因於電等有。於空等無。故是同品有異品有非有不定因。若有立云聲是世攝。無常性故。猶如瓶等。此世攝宗。瓶等爲同品。無常性因於彼遍有。空等爲異品。於彼遍無。故是正因。餘二准此。亦成正因及成違因。故與不共及共因。義有差別。望同無異有義。卽成相違因眞似交雜故成不定。賓法師約相違決定以釋此文。若於其中者。若是於其一有法中也。倶分是有亦是定因簡別餘故者。兩人各別立同品者。相對明之。名爲倶分。且如聲·勝二外道師。同依一種聲有法上。勝論同品卽説如瓶。聲論同品卽説聲性。兩師立因於此倶分各自是有。彼勝論師已立定因。此聲論師亦是定因。何故名定。釋云。以同有簡別於餘。異中無故。翻此而説。聲論爲彼。勝論爲此。是名差別者。聲論對於勝論師。立所聞之因。有聲性喩。亦是定因。簡別餘故。可言得是相違決定。今對佛法立所聞因無聲性喩。旣不得説亦是決定因。簡別餘故。故所聞因望兩品中。同不名有。異不名無。是名與彼相違決定差別義異也。若所聞因對勝論師。卽相違決定中攝。若所聞因對佛弟子。卽不共不定中攝。是名差別義門之異(云云)。 ᅟᅟ又云。今此疏主卽有二解。第一説意。約六不定中第五倶品一分轉以説此文○謂此第五倶分之義卽有三義。一不定因義。同異品中皆分有故。二相違因義。同品分無。異分有故。三定因義。不於一分異品轉故。簡別餘故是名差別者。前不共因無有定義。簡別自餘不定因故。是名不定與餘差別(云云)。 ᅟᅟ第二解之事。 ᅟᅟ疏云。或於其中倶分有者。非唯此一。第三·四·五皆名倶分(至)是名不定。與餘差別(云云)。 ᅟ 尋云。第三無正因。第四無相違。何云三·四·五皆有正因相違之義耶。 ᅟᅟ又若作後解。攝不定盡者。攝一·二及六不定云歟。如何。 ᅟᅟ先記云。疏或於其中倶分有至第三四五皆名倶分者。非此第五名爲倶分。第三·第四及第五。三各不同名爲倶。各有分過。名爲倶分。非此第五同異分有名爲倶分。或此後解。同異二品。或全或分。二品倶有。卽名倶分也。若依前解第一·八二品。皆全非一分故。或倶分者。非三·四·五名爲倶分。倶同異二品倶有此因。名爲倶分。非是但有一分名之爲分。若爾不共不定二喩皆無。如何倶分。答。如前所説。宗法同異。彼同亦有。瓶空之上。常與無常。是法同異。所聞性因於彼亦有。以此因遍二宗故。名爲倶分(云云)。 ᅟᅟ又云。疏若作後解攝不定盡者。非六不定皆總攝盡。但攝分不定盡。問。何故不言初不定。法師云。且説分者。不説初一者。同品異品名爲倶分。卽攝初一故。六中攝得四也。謂一·三·四·五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或於其中倶分有等者。此第二解也。非唯此一者。非唯此第五倶品一分轉名爲倶分也。但同異倶有卽名倶分。非倶一分名倶分也。若作後解攝不定盡者。意云。倶是同異倶有者。是此倶分名中攝盡。非攝第二及第六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或於其中至易故不説者。此第二解。約六不定中三·四·五過以説此文○此説意云。同品之分異品之分。皆爲倶分非唯第五倶品一分轉。倶有一分名爲倶分。不問分全。若分若全。分有全有。皆名爲有。故云倶分有也。此三句中。隨其所應亦有三義。一不定因義。二定因義。三相違義。准前可解。故更不説。問。此三句中唯攝三不定。第二不共·第六決違。三句不攝。如何今云若作後解攝不定盡耶。答。初共不定三攝無疑。第九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句中攝不共過。同異品中各取非有。故攝不共。此三句中有定因義。聲·勝二論所作·所聞亦各定因。是故得攝決定相違。由此義故。故云攝不定盡(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或於其中至名爲倶分者。此解自同異二品倶有此因名爲倶分。非倶一分。故不唯第五也。有疏本言第一·三·四·五皆名倶分者。此唯攝三。一字賸也。然理門抄。釋倶分有。亦唯攝三。謂同分異全·同全異分·及倶一分。並名倶分。同品異品因皆有故。問。若爾應攝共因。二品轉故。答。彼論云。亦是定因。簡別餘故。卽簡於彼。故知不攝。故彼抄釋。亦是定因者。謂此因若改宗法。可成正因及相違因。如第三不定者。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若改宗云。聲是世攝。無常性故。同喩如瓶。異喩如空。故成正因。若言非世所攝。無常性故。此因同無異有。卽成相違。其第五因設不改宗。正違皆有。如疏已説。今此後解。倶分旣攝三因。理門所言簡餘差別者。但簡共不共。義有異故。謂彼二因必無正因及相違。故爲簡於彼故言差別(云云)。 ᅟᅟ又云。疏若作後解攝不定盡者。理門初明不共一向離故。次論云諸有皆共無簡別因。此唯於彼倶不相違。是疑因性。此明共不定也。以云若於其中倶分是有。此中若不攝三但攝第五。卽攝九句中五不定不盡。同分異全。同全異分。無處攝故。故後解正(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備云。因明師云。簡別宗故。其因成正因。亦成相違因。且如第四本量云。聲勤勇發。無常性故。同如瓶等。異如電空。今改宗云。聲是世攝。無常性故。同如瓶等。異如虚空。故成正因。第三·第四句亦准知。今疏主破云。若改本宗成正因者。不共不定因亦改本宗可成正因。其本宗云。聲常。所聞性故。今改宗云。無漏聲世所攝(宗)所聞性故(因)如有漏聲(喩)共不定亦爾。今改本宗云。聲無我(宗)所量性故(因)如瓶等一切法(喩)以一切法皆無我故。由有此妨故。今疏主不改本宗因。而其本因二品有故。以同品定有之義邊成正因也。以異品遍有之義邊成相違也。不共不定因。二品中無故。不成正因。亦不成相違也(云云)。 ᅟᅟ餘師釋上釋之所。明燈抄引之。可見。 ᅟᅟ倶分一分轉自他共三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文此亦有三至品一分轉者。小乘返立等者。如薩婆多對大乘師立自比量云。我之命根非是異熟等。因喩同前。此約他自共比以作三句。略纂約共比量以作三句。一自倶品一分轉非他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宗云聲常。因云無質礙故。此因於共異品。樂有。瓶無。於空有。極微無。今此望自是倶品一分轉。望他不爾。故是自倶品一分轉非他。二他倶品一分轉非自。謂佛弟子對聲論立宗云聲是常住。因云無質礙故。此因望他。極微同品無。空等有。於共異品。瓶等無。樂等有。故是他倶品一分轉非自。三自他倶品一分轉非他自。謂聲論對勝論立云。聲常爲宗。無質礙故爲因。此因於同品。虚空有。極微無。於共異品。瓶等無。樂等有。故是自他倶品一分轉非他自也。雖是共量。因喩之中自他互望以作三句。故與疏別(云云)。 ᅟᅟ略纂云。此倶品一分轉略有三種。一自倶品一分轉非他。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宗云聲常。因云無質礙故。此因於共異品。樂有。瓶無。於空有。極微無。同品中。空等有。極微無。今此望自是倶品一分轉。望他不爾。故是自倶品一分轉非他。二他倶品一分轉非自謂佛弟子對聲論立宗云聲是常住。因云無質礙故。此因望他。極微同品無。空等有。於共異品。瓶等無。樂等有。故是他倶品一分轉非自。三自他倶品一分轉非他自。謂聲論對鵂鶹立云。聲常爲宗。無質礙故爲因。此因於同品。虚空有。極微無。於共異品。瓶等無。樂等有。故是自他倶品一分轉非他自也(云云)。 ᅟᅟ尋云。初二句作法亦可共比。何云自與他耶。 ᅟᅟ又佛弟子何立聲常宗耶。 ᅟᅟ(卷首表紙)。 ᅟᅟ的(都漷反。射禹也。禮記。君子道闇然而日影。小人之道的然而日鄭。畜山人淺近易知也。野王案。的明然見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若爾彼執通外是所須者。如何破之。無先破内也。旣別立量。外聲無常。因云所聞性故。猶如内聲。故亦可破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十九(終) ᅟᅟ(癸丑冬十一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書寫 二十二日以寫本一校了)。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第二十帖) ᅟᅟ相違決定名之事。 ᅟᅟ疏云。具三相因。各自決定(至)第三·第六兩囀倶。是依主釋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相違之決定決定令相違者。此意。所作性因是常宗我相違因也。何是無常因是也。所聞性因是無常宗我相違因也。何是常宗因是。此屬第六囀屬聲中攝。依主釋也。決定令相違者。此意。由所作因。由皆令宗成相違。何者。是所作因。成聲無常。所聞因成聲是常。爲此決定令相違也。第六·第三二囀。如次配上。相違之決定。決定令相違(云云)。 ᅟᅟ後記·邑記·明燈抄倶釋之。可見。 ᅟᅟ問。以所聞·所作二因可爲正因耶。 ᅟᅟ問。二·八因可云非正因耶。 ᅟᅟ疏云。有比量云。此之二因非是過因。三相具故(至)決定智故。如餘正因(云云)。 ᅟᅟ尋云。諸正因皆攝二·八句。何云如餘正因耶。 ᅟᅟ後記云。如餘正因者。問。九句之中。但二·八因名爲正因。今爲所立何有正因爲同喩耶。而言如餘正因。答。一切正因不過九句之中二·八因也。今意且取論中指法。擧所作因及勤勇因名爲二·八。以在宗中。其實二·八之中但是正因皆在中攝。故指如餘正因得爲同喩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問。二·八之外何得更有餘正因以爲喩耶。答。若據同有異無。卽一切正因皆二·八攝。今且約九句中第二所作·第八勤勇而爲比量。故餘正因爲同喩也(云云)(其意同後記也)。 ᅟᅟ明詮道云。仁云。若二·八因非正因者。卽立論者可問云。汝等立正因耶。若言有者。卽其爲喩。若言無者。卽難言。汝等所立不成也。其許正因卽名餘正因也。謂除二八因以外有正因也(云云)。 ᅟᅟ千金莫傳云。平備。 ᅟᅟ明燈抄云。文有比量云至如餘正因者。有比量云等者。未詳其人。可撿。此之二因不定因攝令敵證者生疑智故如五不定者。此與前本量作決定相違。前本量主。勝·聲二因説無過因。豈許令生疑智。由此明知令敵證者生疑智故因。有隨一不成過。又後量因不令敵證生定智故因。亦有隨一不成過。與前第二量亦作決定相違云。二·八句因正因所攝。生敵證者決定智故。如餘正因者。前本量主。不許二·八正因生決定智。若許生決定智者。豈立非正因宗。故知生敵證者決定智故因。亦有隨一不成過(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又尋云。爾者以此爲不定因意何。 ᅟᅟ略纂云。論此二皆是至倶名不定。述曰。此卽第三雙結兩宗因皆有過。一有法聲。其宗互反。因喩各立。何正何邪。故倶猶預因名不定。謂勝論等云。爲如瓶等所作性故。共許無常聲是所作聲。卽無常。爲如聲笥所聞性故。共許常住聲是所聞故。應常聲卽無常爲。如瓶等所作性故。聲是無常。故云此二皆是猶預因故但名不定(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具足三相。應是正因。何故此中而言不定。答。(此疑未決。不敢解之。有通釋者。隨空爲注之也云云)。 ᅟᅟ判比量論云。十二相違決定立二比量。文軌法師自作問答。問。具足三相應是正因。何者。此中而言不定。答。此疑未決。不敢解之。有釋者隨而爲注。此中問意。立比量云。違決因應是正因。具三相故。如餘眞因。今者通曰。違決之因非正因攝。有等難故。如相違因。由此顯彼有不定過。又此二因非相違攝。同品有故。猶如正因。又此二因非不成攝。是共許故。如不共因。如是二因不定因攝。非正非違非不成故。如餘五種不定因也(已上)。 ᅟᅟ略纂云。問。具足三相卽是正因。何故此中而言不定。答(有云。此疑未決。不敢解之。有通釋者。隨空爲注)今云。夫論定因。要具與正。具異缺減。正簡似因。聲·勝兩因具足三相。雖非缺減。而不是正。故名不定。故下文云。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於無過宗有過宗言。於成就因不成因言。於決定因不定因言等。解云。旣言謂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於決定因不定因言。明知正因要具與正也。又論云。復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説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立宗過性。不成因性。不定因性等。解云。旣言若正顯示缺減過性。不成因性。明決定因雖非缺減。犯因過故。猶預因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然文軌師自問答云。問。具足三相○隨空爲注。判比量云。此中問意○不定因也(已上)沼略纂中。通軌疑云。今云。夫論定因○猶預因攝。玄應師云。然有解云。此二比量雖無餘過。然令證人聽衆不測理之是非。謂彼疑云。一有法上。其宗互反。因喩各成。何正何邪。相倶猶預名爲不定。此説不然。比量之法立敵無非。卽成能立。如何但約證聽不了解因猶預。若無證聽。豈可此因非不定攝。彼解旣錯。自生疑問云。具足三相應是正因。何故此中而言不定。乃云。此疑未決。不敢解之。有通釋者。隨空爲注。故但如前名不定也(云云)。 ᅟᅟ此二比量(乃至)名不定也者。卽引文軌疏文也。 ᅟᅟ問。 ᅟᅟ文軌疏云。問。前對聲顯論所作隨一不成。今旣敵同前。何得名決定。答。前對體用常故是隨一過。今敵用生滅所作兩倶成。又釋。前據未重立。是隨一不成。今約更成因。故得名決定。又釋。總雖言聲論計。仍生·顯分別對顯不成。今敵生決定(云云)。 ᅟᅟ今案。依此第二釋。可成第七句之長賢律師義也。 ᅟᅟ疏云。論如立宗言(至)譬如瓶等。述曰。下第二顯宗因有二(至)隨一不成(云云)。 ᅟᅟ准此文。文軌第三釋可用之。總得義勢之心耳。 ᅟᅟ尋云。可言顯宗因喩。何云顯宗因。耶。 ᅟᅟ聲論八家之事。 ᅟᅟ略纂云。彼聲論計略有八種。謂聲生·顯各有四故。言聲生共計。聲本無待縁生。生已常住。由音響等所生故。此計有二。初計。隨一一物各有一能詮常聲。如非擇滅。後計。一切物上唯共有一能詮常聲。猶如眞如。然音響等生縁。體是無常法。故非非是能詮。今取新生常聲爲體。以能詮故。此二之中各有二種。一計。全分内外諸聲皆是常住。二計。一分内聲是常。外聲無常。非能詮故。猶如音響。故聲生論束爲四計。言聲顯者。聲體本有。無生無滅。然由響空。吐顯之故。此計有二。初計。多體。如非擇滅後計。體一。猶若眞如。其音響等但是顯縁。體無常故。非是能詮。今者唯取常聲爲體。此各有二。一計。全分内外聲常。二計。一分内聲是常。故聲顯論亦束爲四也(云云總料簡章同之)。 ᅟᅟ前記上云。且聲生中。有其二類。一執内外聲皆常。二執内聲常。外無常。此復有二類。一者執内聲常。其體是一。如大乘眞如。二者執内聲是常。其體是多。一一法上有一聲體。如薩婆多無爲體有多故。此二類倶不執外一分無常聲是一是多。倶執内聲爲一多。故聲顯師中亦有四類。一准聲生無別。二師總有八類執故。此二皆有一分等。此中有八。且生四者。一計内外聲常。其體是一。二計内外是常。其體有多。三内聲是常。外聲無常。其體是一。四内聲是常。外聲無常其體是多。生旣有四。類顯應然。故令成八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所作對生。其義無諍。勤對聲顯。理乃有違。且外聲如何得有勤勇。由此先成一切内聲為無常已。卽將此爲喩而成外也。審(云云)。 ᅟᅟ勝論聲性之事。 ᅟᅟ疏云。勝論聲性。謂同異性。實·徳·業三各別性故。本有而常。大有共有。非各別性。不名聲性(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廣百論文如何可會耶。 ᅟᅟ明燈抄云。依廣百論。大有性亦聲性。何故今云大有共有非各別性不名聲性解云。聲性有二。一通二別。通謂大有。是一是常。一切諸法通體性故。別謂同異。非一是常。諸法各各別體性故。其大有性非唯聲性。亦是色性不得偏名聲性。廣百論約通體。大有名聲性。今此約別體。同異名聲性。故不相違。耳聞聲時。亦聞同異性。故所聞因同品有也(云云)。 ᅟᅟ(義骨上卷述文意可見)。 ᅟᅟ文軌疏云。問。大有句義亦爲耳聞。何故不名聲性。答。聲之同異唯與聲爲性。不通餘法。故是聲性。有通一切不名聲性。又釋。諸所聞者皆悉是常。大有卽是同喩。此唯廣百論意大有名聲性也(云云)。 ᅟᅟ聲論聲性之事。 ᅟᅟ疏云。聲生説聲總有三類(至)以本有聲性爲同品(云云)。 ᅟᅟ尋云。此聲性本有歟。爲當新生法歟。 ᅟᅟ明燈抄云離能詮外別有本常者。非是聲顯立本有聲。別有聲性本來常住。若本有聲名聲性者。聲生論師何立本有聲。別有聲性本來常住。彼宗不立本有聲故(云云)。 ᅟᅟ先記云。疏不縁不覺。縁不合卽不覺。下二句正指縁覺(云云)。 ᅟᅟ尋云。響音若無常者。勝論所立量。宗有相符。聲論因有同全異分不定。 ᅟᅟ又喩有能立不成。 ᅟᅟ邑記云。問。音響之聲。理必非常。所聞性因旣於彼轉。應成不定。答。此因應云除彼音響。所聞性故。不爾不具三相。論文略不説也。又解。音響入宗理亦無失。問。聲論立之違自。勝論立乃相符。云何無失。答。雖犯宗過。三相不闕。仍名相違決定。然以理准。宗因倶除簡餘過盡。方是此過也(云云)。 ᅟᅟ又云。疏二聲性至不縁不覺者。此性本常。不可縁覺。所作縁具方是可聞。問。縁未合時。旣不可縁覺。應非同喩。闕能立故。答。雖縁未具。性可聞故。亦得爲喩。又此本諍能詮聲常。此旣可聞。彼亦縁具。故得爲喩(云云)。 ᅟᅟ清辦比量平備記云。有愚人云。如因明論云。相違決定者○倶名不定(以上論文)爲後相違量作不定云。所聞性故。聲是常。如聲性耶。所聞性故。聲是非常。如音響耶。由此明知。後相違量是非眞不定。故知前聲無常量。不能不令不定(以上愚人文)備法師破云。誰云音響是所聞性耶。音響是雖所聞。非所聞性故。何以知者。疏中卷云。論如立宗言○倶是不定(以上疏文)聲生論云。聲有三類。初響聲者。雖所聞。然非性亦常。亦非能詮。次聲性者。雖所聞亦性亦常然非能詮。後能詮者。所聞亦性亦常亦能詮。今以此第三聲。爲所立宗。以第二聲性爲同喩也。第二聲是所聞卽性。兼是能詮之性。第三聲是所聞卽性。亦能詮卽性。第二聲性是如大乘眞如性也。然是所聞不同大乘也。第三聲者所聞法體卽云性也○今破云。初類響聲雖所聞。然非性也。明知愚人所作不定失者。非眞不定。雖所聞物是無常有。然所聞性物是無常無。故是愚得菩薩論破耶。廣如其疏之記也(云云)。 ᅟᅟ尋云。若爾聲性同喩立敵別也。豈共同品耶。 ᅟᅟ又問。可分別因喩耶。 ᅟᅟ疏云。兩宗雖異。竝有聲性(至)便成過類。分別相似(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聲·勝兩宗雖所説異。竝有聲性。勝論同異以爲聲性。聲論別有聲性。本來亦是常住。故云兩宗所説異也。因喩之法不應分別者。凡立因者。依總法立。不應分別。如聲所作。是咽喉作。與瓶所作是杖輪作。雖不相似。不應分別。立敵同許於聲瓶上有所作義。雖咽輪別。不應分別。若分別者。一切眞量皆應被破(云云)。 ᅟᅟ又云。問。因喩之法若得分別令有過耶。答。不得分別令有過失。且如聲·勝二論倶立聲性。勝論同異性爲聲性。其聲論師一一能詮各別性類以爲聲性。兩宗雖異。竝有聲性。可聞亦常故總爲同喩。不應分別何者聲性。如立無常。所作性因。瓶爲同喩。豈應分別何者所作。何者無常。故知因喩之法不應分別由此聲生立量無過。若分別者。便成過類。分別相似。問。若言因喩不分別者。何故樞要徵如幻喩令有過耶。故彼要云。若依俗諦如幻喩有二徵。若似事幻。所立不成。若實事幻。能立不成。答。彼二徵意。且設徵難。審定同喩。顯第二相。非謂分別令喩有過准他用宗。同喩亦爾今此疏云。因喩之法不應分別。豈分別喩令有過耶(云云)。 ᅟᅟ尋云。爾者不應分別之義。唯限因喩歟。爲當通有法歟。 ᅟᅟ又云。問。有法及法若得分別令有過耶。答。言陳有法及法若立敵許。不得分別令有過失。因喩亦爾。不應分別。問。若爾何故第一義諦論云。問曰。此云他用者。爲是何他。若言眞他用。卽是能別不成過。又無同喩過。若是假他用。卽是立已成。旣於言陳法自相上徵令有過。何不分別。答。今此且縱許成宗也。此設分別審定宗法。非謂分別令有過失(云云)。 ᅟᅟ相違決定名不定之事。 ᅟᅟ疏云。二因皆不能令他(至)如前五倶是不定(云云)。 ᅟᅟ又云。二因雖皆具三相(至)如此二因二皆不定故(云云)。 ᅟᅟ尋云。相違決定唯共比歟(如下抄之)。 ᅟᅟ問。理門論云。異此無似因(云云)爾者正因云歟。 ᅟᅟ疏云。理門論頌結四相違及不定云。觀宗法審察。若所樂違害。成躊躇顛倒。異此無似因(云云)。 ᅟᅟ今案。相違·不定之外。旣有四不成。如何云異此無似因耶。依之可云。此文約九句門説。躇躊顛倒説不定·相違。異不定。決定因。異相違不相違。卽無似正因也。故破文可云異此無似因。不爾豈無四不成異不定相違之似因耶。依之。永超大僧都以此文爲證。諸無似立此過相故之文。無似立(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第四一句辨因分齊。除上不定·相違十種過外。更無似因。豈不似因亦攝不成。如何異此更無似因。此説宗法唯有十種。彼非宗法故無有失(云云)。 ᅟᅟ對面三藏記云。頌云觀宗法審察者。結上六種因一行頌。以六因爲宗法。是故觀此六種因。極理分明。可云審察。頌云若所樂違害者。結上四種相違一行頌。所言四種相違因者。於自欲所成宗故名爲樂違害。也。頌云成躊躇(音上住下著猶預之相)重結上六種因。頌云顛倒者。結上四種相違也頌云異此無似者。可云異此二所説。六種不定·四種相違名爲正因也(云云)。 ᅟᅟ永超僧都義依此釋歟。 ᅟᅟ問。所聞·所作二因可有勝劣耶。 ᅟᅟ疏云。古有斷言。如殺遲碁。後下爲勝(至)今此與彼前後相違。故不應爾(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判勝負中。略有四義。此卽初義。論説此二等者。理門論云。然倶可得一義相違。不容有故。是猶預因。今指彼文故云論説。今取意引耳。又攝上頌中。亦有此文。云皆是疑因性古有斷言等者。有云。問。主立賓破。理有是非。豈容倶失而無勝負。答。如殺遲碁後下爲勝。卽勝論負。聲論爲勝。猶如相樸力停不倒。先言我勝。此卽墮負問雖義勝負。理未必然論説多言能顯宗義。依前後斷。何所據耶。答。論其勝負。一如前辨。理之是非依現教斷。故理門云。又於此中現教力勝。故應依此思求決定。解云。現者卽是現量。或世俗情現知名現。教謂聖教。卽至教量。此釋現教二義各別。此意説云。二宗所立旣皆無非。應依世間及以現量并多至教。思求決擇。若順世間現量至教。彼所立理其必是眞。若違世間現量至教。彼所立宗卽非眞也。今卽依彼次擇二宗。勝論理眞。聲論非也。所以爾者。世間共知音聲間斷。耳識現量。非常聞聲。多宗至教共兩説非常故。今詳彼説。依現教斷旣理門論此不可違。然説立量之法前負後勝。所立宗理前是後非。此卽不然。立量之意本擬顯宗。後説宗義非眞。其量以何顯勝。故應説云。其量若勝。所立必眞。所立非眞。量卽墮負。由此如論可斷其義。此之二量無論前後。若符現教。此卽爲勝。若違現教。卽墮負門。若倶違順。依前後斷。故聲論者所立常宗違世現教。理非眞正。量隨宗理亦墮負門。今此與彼前後相違故不應爾者。此入理門。前擧勝論。後擧聲論。彼理門論。前擧聲論。後擧勝論。所以得知。理門論云。若於爾時。無有顯示所作性等是無常因。容有此義。西明疏云。謂聲論師對彼勝論。立聲爲常。所聞性故。猶如聲性。立此量時。彼勝論師愚鈍無知。不能與彼聲論顯示所作性等是無常因。彼所聞性容有正因。由此明知。依現教斷。勝論爲勝。聲論墮負(云云)。 ᅟᅟ疏云。又彼外難。所聞性因若對有聲性。應正因。論主非之。令依現教(至)故結之云。二倶不定(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現謂世間見聲間斷等者。釋現教有三説。此初説意者。現者世間。教者聖教。第二説意者。現教竝約佛也。佛以現量智現證諸法。故證聲是無常。旣見無常之道理故。教説聲無常也。第三説意者。現教並約世間。現者世間可信之人。教者可信之人所説(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彼外難至勝論義勝者。此第二義。論主非之令依現者。聲·勝二義雖無勝劣。然後諸師共立爲法。前負後勝。所以爾者。前立論者自是非他。而不能遣改後所立義。由此前立墮於負處。然今陳那以理推徵。辨其勝劣。何論前後。故於此中依現教力以辨勝劣。現力勝者。如聲無常。間斷不恒。世現所見。故現力勝。教力勝者。勝論立聲無常之教。此教力勝。所以爾者。如來卽是一切智人。其教合理。佛教之中説聲無常。勝論之教與佛教同。故教力勝。故應依此二種勝力思求決定。由此現教二義勝力。勝論義勝。文又釋迦佛至外道常教者。此第三義。現證教力也。此義意云。唯佛世尊一切智人。依現量智所説正教。名現教力。由現教力中説無常故。無常比量勝立常者。若爾外道不許至教量旨。何依現證教力證此義耶。答。依比量力前已極成。故無有妨。文又諸外道至二不定者。此第四義。與前第二有何差別。第二義意。現之與教二義各別。此第四義。世間現有至教之説名爲現教。故有差別。此義意云。世間現見聲是無常。依此現見言聲生滅。不見是常。不言恒住。故勝論宗聞彼世間現見至教。故符實義。聲論不聞世間現見。故乖正理。彼且斷於聲勝二義負勝先等者。理門·入理彼此似違。今卽會之。理門論意。聲先勝後。入理論意。勝先聲後。所以先後彼此別者。非諸決定相違皆先負後勝若爾定者。前後旣定。何名不定。由此論主恐謂一切決定相違皆後爲勝故。結之云二倶不定。問。若違現見。聲論爲負。應是世間相違宗過。答。彼約勝義立此量故。雖依勝義。若二敵對不違現教。以爲定量。若其眞性有爲空等雖違現見。必無能敵。諸執有者。無有一法共許有性爲同喩故。由彼永遮他眞因故。設違現見信爲定量(云云)。 ᅟᅟ後記云。應依世間現有至教可信之説者。卽取足目仙人所説之教。名爲世間共信教也。彼教之中。明聲逢縁有。暫還無。世間皆信。故取爲定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應依世間現量有至聲勝教等者。謂足目仙人所説之教。名世間至教。内外許故。或勝論教。兩共信故。或佛法麁師之教。亦名學者世間現有至教。謂外道不許。亦多依信故(云云)。 ᅟᅟ尋云。足目仙人是勝論外道之師也。若爾聲論何必信之耶。 ᅟᅟ定賓疏三云。聲論本從勝論流出。是以兩宗所計多同而少異也。兩宗同許聲中無礙往來事。故名爲無礙(云云)(明燈抄同之)。 ᅟᅟ上文云。聲論本從勝論流出。勝論言空是實句義。卽言有體。聲論之中別分諸計。一家計云。聲與聲性可言是有。 ᅟᅟ同二云。然聲師本從勝論宗中流出。故同勝論許云。極微雖非眼識所得。然與子孫麁微已去同聚住故。在眼境中。執此極微。以之爲常。而許麁微以爲無常(云云)。 ᅟᅟ准此等文。聲論何不信足目之説耶。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主立賓破。理有是非。豈容倶失。而無勝負。答。前負後勝。如先殺持碁。又如人相撲力停不倒。先言我勝。此卽墮負問。雖分勝負。理未必然。多言顯宗。此説何據。答。論其勝負一如前辨。理之是非依現教斷。何者。現謂現量。教謂佛教。卽聖言量。又釋。世現證知名現。依現起言名教。現卽現量。教卽至教量也。依此現教斷此二因。勝論義是。聲論理非。以世間現見音聲間斷有不聞時。諸佛亦説聲是無常世間不見聲是其常佛又不説是常住故。又釋。世間現見聲是無常。依此現見言聲生滅。不見是常不言恒住。故勝論宗聞彼世間現見至教故符實義。聲論不聞世間現見故乖正理。又答。此之二因無論前後。若聞現教此卽爲勝。若乖現教卽墮負門。若倶違順。依前後斷問。聲論定墮負應是宗過收。如其離九失。何成違現教。答。聲論説聲常住耳等曾不恒聞。勝義雖簡宗非。約情終違現教。此卽由言故無宗過。謂就勝義。聲是其常。據情故理不眞。謂違世間現教二量。問。如約勝義。立色等空。以縁生故。猶如幻事。此且約情違世現教。所立空理亦應不眞。答。望此雖有違現教義。然以縁生故因。如幻事喩。不違現教。以因喩力令彼世間亦信色等體性是空。無違世間現教之失聲論所立聲性同喩。勝論雖許然違現教不能令宗世間同許。故聲常宗理不正也(云云)。 ᅟᅟ因喩違現教力之事。見于此文尤可翫之。 ᅟᅟ義心云。問。相違決定中。聲論立聲爲常。理門令依現教。卽聲論墮負。旣違現教。是宗過不。答。非宗過也。何者。且如現量相違云。聲非所聞。直違敵證現量耳識。此中立聲爲常。故不違也。若爾豈不違無漏後智證無常耶。解云。夫立比量。今對未閑。聖智融濫故非敵者。縱雖違之。不對立過。又不違自宗。故非違教亦不是比量相違。比量相違遍乖一切。立瓶是常。無因成故。此立聲常。不乖衆解。對聲性因許成立故。但由勝論對擧其因。令宗不定。故非宗過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四云。古徳大約有兩釋。一云。現謂現量教謂佛教。依現量證而説教故。卽聖言量。一云。現謂現見。聲是現量。耳識所得。有時可得。有時不得。故知無常。教謂依於耳識現量起言教故。卽至教量。約此兩釋。現教力故。聲論執常卽是墮負。勝論無常卽是得勝。今詳不然。縱是勝論言中乍似佛法眞量。不那自許在聲有法有所作因及所聞因。何得是勝。是故要依是陳那等佛弟子衆現所學。無有許於一有法上相背二因而取相違之喩。故比諸宗。理獨超絶。其力最勝。是故應依現所學教思求決定也。若無道理超出諸宗直爾執云我宗卽是説教力勝者。他誰肯伏。故不然也(云云)。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大疏解云如殺遲碁後下爲勝者。不然。如聲論立聲常。其理非正。豈由後下卽絶勝論。勝論無常理却正故。今解。外道自相對計法不故正。爾更須求其因喩之過破之。如倶舍破大衆部喩。云像實有不成。不等故非譬等。又須更廣求至教量來證也(云云)。 ᅟᅟ濟恩寺大僧都現教力勝之義。以此文被立歟。 ᅟᅟ相違決定有自他共三之事。 ᅟᅟ疏云。此亦有三。如大乘破薩婆多云(至)有共相違決定之過。是名爲三(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初是他比後必自比者。卽指前量。大乘是初。敵爲後。自他可知。又云若立自比對他比者。雖立自量對他敵者。自比卽是敵者他故。又云無二自他者。此意説云。若立名自。敵卽名他。無二倶自者。無有立敵倶自。立敵爲二也。他義可知審。若敵名自。立卽名他。無有立敵兩倶是自兩俱是他。若二俱自。卽真能立。若二倶他。卽眞能破。如次作法過如疏説。如許定果色者。菩薩實身爲魚米色。此色從定所起。名定果色。體是實有(云云)。 ᅟᅟ後記云。初是他比後必自比者。意云。如大乘先就他宗以破於他。他將自義以作相違決定故。言初是他比後卽自比。雖有自他之名。望於大乘總名他比相違決定也。若言自比對必他比者意云。如先自立義。後他方破。卽是自相違決定。無二自他若二自他倶眞立破者。意云是相違決定者。要須一自一他方成其過。若二自二他但是眞立及以眞破問。作法如何。答。大小二乘各立自宗無表色等爲實爲假。三支無過。卽名眞立。各就他宗以破假實。卽是二他倶眞破。破他義故。如疏自指故不量云。如許定果色等者。問。大乘定果色中。有假有實。假者不論。如何非極微成。而言許非極微量無對耶。答。論文之中。言色有二。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非極微成卽法處定果色也。由此定果五塵色等。但由定力故變現也。不同業果故言非極微成也。色名雖同。境根相對攝處説別有不同(更問)如論所説卽是共相違等者。問。准前指法。置汝許等言。卽不名爲共。但是自他置言簡之。二自二他倶非過攝。今者論文言共相違卽成其過。他若置言簡。各望自宗應得名二他眞能立眞能破耶。答。准理合然。有此相例。但爲聲者。悉皆共許。立餘法者。卽有不許。對共不共言自他共三種之過。准示法處。合別作法卽無其過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立論立他。敵以自對。若立自比。敵以他對。若共以共必不交雜。賢云。今依此釋。共比量中。自法他法皆得不定者。不應道理。別許於共不相關故(已上)此解非也。共比量中。自法他法得不定者。約因喩關而作是説。若不相關。雖是共量。不得自他法以作不定過。如唯識比量有法差別中。以自許他方佛作不定等。因喩關故。於根本量所以不得後身惡色作不定者。因喩不關故不得作。是故應知。爲遮他不定。因云自許者。其義非也。旣本量因未言自許。如何得言爲如自許後身惡色。共許之因於自許喩不得轉故(云云)。 ᅟᅟ古徳記中。唯識比量雖共比他不定。關因喩故。爲過數之義。卽明燈抄義。 ᅟᅟ略纂云。問。六不定中。前五各有違自他共。何故第六無其自他。答。兩宗乖反名曰相違。因喩各成稱爲決定。故決定因唯其共也。前五不爾。亦通他自(云云)。 ᅟᅟ纂要文如前抄。 ᅟᅟ燈第四云。 ᅟᅟ定賓疏四云。故今解者。外道愚昧。立敵同許一有法上有相背因。取相背喩翻覆兩宗。各不得定。佛法大智悟達正理。必定無容同一有法有相背因。故向文云一義相違不容有故。又云勿説二相更互相違共集一處。外道立敵旣自同許一義相違倶容是有。又説二相更互相違。許集一處。乃倶墮負。豈有一勝也。若望先立所聞量已被所作破。前由是立。後由是破。容前墮負。若盡理者。前家却徵。汝言所作證無常者。豈可不許所聞爲因。聲性喩耶。如此徵已。不得不許。還不得勝。又違論文皆是猶豫倶名不定故也(云云)。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問。相違決定云何不立九量耶。答。無有自他相違決定。亦無有共各自決定故(云云)。 ᅟᅟ(第二十帖口表紙裏)。 ᅟᅟ注抄下云。問。相違決定二因皆具三相。何得下六不定總在後二相耶。答。從多分説。又解。餘因無後二相成過。此二因有後二相過。同諍一有法常無常成相違故。若別宗卽眞能立也(云云)。 ᅟᅟ瓨(胡公反。説文。似瑩頸長受十斗也。瑩於耕反。器也)。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終) ᅟᅟ(癸丑冬十一月念三日念四日。書寫了。校正已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一(第二十一帖) ᅟᅟ六不定不並之事。 ᅟᅟ疏云。問。若共不定亦不共耶(至)況多合耶(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理門論中。攝上頌言。若法是不共。共決定相違。遍一切於彼。皆是疑因性。西明疏云。初總擧六因。宗之因法故名爲法。次別顯六因。是不共者。不共不定。不在二品故名不共。共者卽是餘四不定。雖於二品有遍不遍。而倶必倶有故皆名共。次有四字。如自名説。卽決定相違。後之二句釋不定義。謂此六因遍彼一切所立宗中。皆是疑因(已上)共者餘四不定之通名也。然乃共不定與三不定皆是同體。體亦相雜。如何今云皆各相違。體相無雜無二同體況多合耶。此義應思。今疏主云。共定攝四不定之因。同異品中。隨其所應。若全若分皆共有故。不共相違各唯攝一。此六不定遍一切宗。於彼諸法皆是疑因(云云)。 ᅟᅟ六不定九句相攝之事。 ᅟᅟ疏云。問。此六過因於九句因(至)此相無闕。彼有闕也(云云)。 ᅟᅟ尋云。九句中可攝違決之二·八句也。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有云。相違決定於九句中二·八句攝。若爾如何二·八名正因耶。解云。但説正因並第二·八。不言二·八皆是正因。旣無誠文故不可依(云云)。 ᅟᅟ問。於不共不定可有一分耶。 ᅟᅟ略纂云。問。前五旣有自他與共。唯有全分無一分耶答。不相異故。謂共不定於同異品立一分者。卽是不異倶品一分。若於同異隨立一分。卽是不殊三不定。若不共因於同異品立一分者。不殊第五同品分無異品非有便是正因。異品分無同品非有。相違因攝。由此理故。共不共等唯有全分。自他與共無一分也(云云)。 ᅟᅟ今案。旣無一分不共不定。故知可言積聚性因無不共不定矣。 ᅟᅟ疏下文云。問。此諸不定有分有全(至)理窮盡故(文)。 ᅟᅟ明詮道云。此問意者。且倶品一分轉亦有倶品全分轉耶。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亦有異品全分轉同品一分轉耶(云云)故此文與略纂別也。 ᅟᅟ相違決定與比量相違同異之事。 ᅟᅟ疏云。問。相違決定與比量相違有何差別(至)無二因故(云云)。 ᅟᅟ尋云。比量相違前邪後正也。何云帶相違決定耶。 ᅟᅟ前記云。疏彼寛此狹者。如宗九過中。且是宗違因名爲比量相違。不具三相。此是寛。云何名寛。由相違決定中不攝得名寛。但是相違決定卽是比量相違。何者。是卽六不定中聲生·勝論等對量是也(文)。 ᅟᅟ後記云。但宗違因無二因故者。意云。比量相違但違一因。相違決定二因違也。故二差別也。問。比量相違攝得決定相違。如何相違決定之中有宗違因之義。答有。若望言陳各自擧因。卽無宗違於因之義。若望不可因之道理。卽有擧宗違因之義。且如聲生立聲爲常。自許聲有所作性故。擧聲爲常。豈可不違所作因也。聲生不了所作之者皆是無常故。有擧宗違因之義。勝論亦爾。立聲無常。自許聲有所聞性因。擧聲無常。豈可不違所聞性因也。由此相違決定之中。卽含比量相違之過。自有比量相違。不是相違決定也。如説瓶常等。卽是此類(文)。 ᅟᅟ明詮道云。謂比量相違有二類。一唯比量相違而不通相違決定。如論所説瓶等是常。此之常宗違後之初無後無故之因。是故有比量相違過也。前因無故。無違後宗之義。是故不通相違決定。故云無二因也。二比量相違亦通相違決定。如第六相違決。謂前無常宗違後所聞性因。此云比量相違。前所作性因違後常宗故。此云相違決定。卽顯相違決定作法必兼比量相違作法。有二因故。問。如何前宗違後所聞性耶。若言違者。應違理門。故彼論釋所聞性因云。由不共故。以若不共所成立法所有差別通攝一切。皆是疑因(云云)。 ᅟᅟ遍攝一切者。常無常一切宗所聞性因攝也。明知所聞性因不違常無常宗。又前所聞性因違後常宗故名相違決定者。理門論中。初聲論師立聲常宗。所聞性因。後勝論師立無常宗。所作性因。若就此言。前所聞性因不違後常宗故無相違決定耶(可思云云)。 ᅟᅟ義骨上云。問。相違決定必比量相違之意何。答。以前無常宗違後量所聞性因。名比量相違也。以前所作故因違後常宗。名相違決定。故云爾也。問。何故前宗違後因名比量相違。答。以因比度宗令知故。違因名比量相違也。問。何無常宗名違所聞因。答。所聞因定為常宗因。不為無常宗之因。故名爾也。問。何故爾耶。答。爲無常宗之因時。無同喩故爲爾也。問。意如何。答。聲·勝二師並有聲性常故。爲常宗之因時。有同喩爲無常宗之因時。無同喩也(文)。 ᅟᅟ以此釋可會明詮之難也。 ᅟᅟ明燈抄云。有破基云。以後爲勝。若相違決因違宗者。且所作因何違無常。所聞性因何違常宗。各順成宗名爲決定。二因相害令宗不定。之因相違。爲不定過。此解非也。因違宗者。後因違前宗。名爲違決。非是前因違前宗。後因違後宗。名爲違決故基爲勝。問。若相違決定皆比量相違。旣違比量。何名決定。答。相違決定雖違比量。然無宗中違比量失。由宗乖反必違比量。不違比量。未是相違。故相違宗非宗過也(文)。 ᅟᅟ略纂云。問。決定因與宗過中比量相違何異。答。因喩各別。證果乖返。是故名爲相違決定。兩宗各定。名比量相違。後乖其因。因或同異。是名宗中違比過也(文)。 ᅟᅟ文軌疏云。問。此與比量相違何異。答。前比量相違但立其宗卽違其因。今立因也。方違其因。故不同也。又但相違決定卽比量相違。自有比量相違非相違決定也。如立宗違其比量而立因。別有餘過。故非相違決定也(文)。 ᅟᅟ相違決定有四種之事。 ᅟᅟ疏云。問。相違決定違法自相。亦有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耶。答。有(至)由是因明總無此過○如勝論師立自比量云。所説有性非四大種。許除四大體非無故。如色聲等(至)故成法差別相違決定。今論但説言之所陳違宗能別本所諍因(至)論中亦但説法自相比量(文)。 ᅟᅟ尋云。若聲應非聲者。非因明例者。有性應非有性。豈非有法自相耶。 ᅟᅟ明燈抄云。聲論若言聲應非聲等者。問。有性應非有性。旣成有法自相相違。今言聲應非聲。如何不成有法自相相違。答。有性非有性者。尋意難言。關所諍故。成有法自相過。聲應非聲者。不關本諍。雖多差別皆不關諍故不得成有法自相相違過(文)。 ᅟᅟ尋云。聲應非無常之聲者。卽同唯識比量有法差別。如何。 ᅟᅟ又云。若云無常之聲應非無常之聲等者。淨眼師云。夫有法自相相違因不得翻法作。若翻法作。卽有難一切因過。如言聲應非無常聲是也。若不翻法。不違共許。若翻法者。方是有法自相相違因。卽如有性應非大有是也。若依此解唯識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別相違云。極成色應非不離眼識色。亦翻法作。豈不違理。其不離眼識是根本所諍法之自相。非有法上意許差別。不可説爲有法差別。其無常之聲應非無常聲。與極成之色非不離眼識之色。雙牒法有法爲法宗。豈諸過中有此相耶。解云。本量有法極成色下。卽識之色。離識之色。是有法差別也。能別不離眼識之上。卽體不離。定屬不離二義倶含卽體不離者。識卽色是。如識不離識。識體卽色。故名不離。定屬不離者。生有滅是。如生不離滅。聲體有滅。故名不離。若本量中。極成之色應卽識色者。宗有他能別不成過。小乘不許卽識色故。今用方便取相許義言不離識。故無能別不成。小乘有法差別。其義亦爾。若言極成之色應非卽識色。卽宗中有自能別不成過。故用方便取相許義言非不離識之色。問。若爾何故文軌師云。他作相違難云。極成之色應非卽識之色。豈不犯自能別不成過。答。彼師意。亦爲顯有法差別之義。且示作法。非是不知能別之過。問。今見此差別。以法翻有法。豈非有難一切因之過。此卽自相之過。何言差別過耶。答。小乘作相違難時。卽體不離義雖無。而極成色不離眼識。定屬不離宗不失。故違差別。非自相也。如數論師他用通其眞假。佛弟子作法差別相違。言眼等假他用勝時。眞他用義雖無。而眼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不違自相。此亦如是其義似同。若取能別上言故非差別者。有法差別相違中。作有有縁性亦取有法上有言。應非有法差別。彼旣不爾。此云何然。此義玄妙。應設劬勞(文)三量撮云。 ᅟᅟ尋云。後三相違相違決定可通他共比量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何故共比量中不説四種決定相違。唯自比中説四種決定相違耶。今見疏文。但明共比中不得作有法自相相違。不説共比四種決定相違有無之相。若必容有。豈不説之(文)。 ᅟᅟ共比及他比後三相違相違決定。不出之也。 ᅟᅟ尋云爾者後三相違決定眞過歟。似過歟又三十三過所攝歟。爲當別可爲過耶。 ᅟᅟ因明要義抄云。四十一。實敏法師問。法自相等四種決定相違。若攝六不定中第六不定處。若攝後四種相違處。中繼律師(大安法花講時)答。法自相決定相違。此正決定相違。餘有法自相等三決定相違。非是正決定相違。此是言仍舉耳(云云)。 ᅟᅟ横川僧都注釋同此義。非眞過也。 ᅟᅟ邑記云。問。相違決定之量二皆不定。今此有法自相相違決定等。能生立者之智。是眞能破。何名相違決定。若此量非眞能破。卽四相違所出過量應非能破。答。若唯相違決定。立敵所申宗旣相翻。因喩各別。此卽二皆不定。若就他出過。兼四相違。不唯相違決定卽眞能破。此旣相兼。故與單別(云云)。 ᅟᅟ子島云。相違因與違決不並也(文)以此文可成其心。若眞過云歟。可尋學之有人云。後三相違相違決定。四相違攝之(文)。 ᅟᅟ有人云。第六不定攝(文)。 ᅟᅟ有人云。三十三過外。別可立之。如四種相違法自相。豈攝後三相違耶。 ᅟᅟ尋云。作有有縁性等者何物耶。 ᅟᅟ後記云。有法差別言作有有縁性。非有有縁性者。他本意立大有能與縁大有心而爲其性。所以言作有有縁性。無之有。名非有有縁性。非是與縁大有心而爲其性也。所以言中含二差別(文)。 ᅟᅟ以共許有性名作非有縁性體之義。卽此記意也。 ᅟᅟ邑記云。疏彼意説有能作有性之有能縁性者。謂心之縁實等時。由大有故。能與實等作有性之能縁性。若無大有作有性之能縁性。彼心之所應不縁實等。以無有性。體皆無故(文)。 ᅟᅟ問。中卷自比量有三相違中。初有法自相·有法差別因。同非四大故。法差別相違決定因至許非無故(云云)其所以何。答(可求之文)。 ᅟᅟ尋云。法差別相違決定因與本因異歟。 ᅟᅟ又何不言非四大故耶。如有法自相等。 ᅟᅟ有私記云(可尋卷數并作者)。 ᅟᅟ明燈抄云。前本量因云許除四大體非無故。今能違量因云許非無故。此之二因爲同爲異。若言同者。何故前云若改前因違宗四種皆相違決定耶。若言異者。前云許體非無故。後云許非無故。二因卽同。有何差別。解云。前本量因云許除四大體非無故。後能違量因云許非無故。立因言語旣各差別。故前後文義不相違(文)。 ᅟᅟ今案。所違因言許非無故之時。有不定失。依許除四大之簡別。方簡其失。能違因言許非無故之時。無不定失。故知依言單重顯義不同也。豈與義替。豈非改前因耶。若同有法自相等。因言非四大故者。立有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種之時。似以能別而爲其因。故不言非四大故也。 ᅟᅟ邑記云。疏以除四大至無自不定者。四大卽宗異品。若不除四大但言許非無者。因於彼轉故。有自不定也。除有性者。以入宗故(文)。 ᅟᅟ有人以此文可案自所餘法皆入同喩之文(文)。 ᅟᅟ尋云。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體何物耶。 ᅟᅟ後記云。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者。卽同異和合等是。能有四大非四大種。卽大有是也(文)。 ᅟᅟ明詮道云。言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者。大有性也。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者。卽實有性也。問。同異性及四大種。是能違量同異喩中何攝。答。皆同喩收。若異喩收者。有能立不遣失也。問。若爾何能成宗。答。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者。不是大有能有四大非四大種。故同異等亦能成宗也。有云。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云云)難云。此是何法耶。卽實有性是。能有四卽四大種故。今云。若就初訓。誤法自相。已乖因明。大作法故。若就後訓。亦難思之(文)。 ᅟᅟ尋云。餘三違決論文不説。何出之耶。 ᅟᅟ明燈抄云。文今論但説至自比量者。此明餘三論略不說之所以也。因親所成。卽宗相返。本所諍法。其有法自相。雖言所陳。非是因親所成宗法。有法與法二種差別。雖意所諍。非言所陳。是故三違略而不説。比量相違准此可解。今此疏主唯述一説。玄應師等具述二説。第二義云。決定相違別陳因喩。非本能立。其力羸劣。故不與彼法差別等別作相違決定。若相違因用彼因喩。有親力故。通違四種。比量相違亦同此釋。雖有二義。初應理盡(文)。 ᅟᅟ文軌疏云。問。准此但約法自相明相違決定。准相違因應有有法自相·法差別·有法差別相違決定。何不論耶。答。略故不説。准例可知。又釋。此不定過。別陳因喩。非本能立。其力羸故。不能與彼法差別等別作相違決定過失。若相違因卽失因喩。用彼因喩還違彼宗自相差別故不例也。比量相違亦同此釋(文)。 ᅟᅟ五十四不定過非過之事。 ᅟᅟ疏云。如前所説。五十四種不定之中(至)隨其所應皆如理悉(文)。 ᅟᅟ尋云。 ᅟᅟ略記云。疏自共比中諸自不定及共不定是不定過者。問。共中因有於他異品轉。何非不定。答。不共許故。若爾望自異品亦不共許。何共中爲不定也。答。若立他量於自異轉。卽相違自宗成過也(文)。 ᅟᅟ前記云。疏自比量中他不定非過者。且如立者立自比量。立者自能立因流至他宗比量異喩之上八囀。此因猶他不定過。卽是自比量中他不定也。他比量中自不定者。立他宗義。本欲破他。他比量中能立之因流至自比量異喩上轉。卽是他比量中自不定(文)。 ᅟᅟ後記云。自共比中諸自不定及共不定爲過者。問。共中因有於他異品轉者。何非不定。答。不共許故。故犯於他。非不定也。餘自他比中犯自他不定過。如理應思(文)。 ᅟᅟ明燈抄云。五十四種不定等者。六不定中各有九不定。六九五十四不定也。比量有三。謂自他共三種比量。各有三不定。三三九也。且共比中有三不定。謂自他共三不定也。自共有過非眞能立何名破他者。共比破他。其義可知。自量唯立自宗。非破他義。云何合云自共有過。何名破他。故知此文約共而説。若約自比。唯應説言旣是有過。何名能立。他比量中等者。何量唯破他宗不立自義。共量倶立自宗。亦破他義。若其有過旣非能破。何成能立。文自比量中至皆如理悉者。自比量中諸他不定等者。引他宗法取之爲喩。名他不定。引自宗法取之爲喩。名自不定。自比量中他不定非過者。如立自比量時。自能立因於他宗異喩轉。此因雖犯他不定。而非過攝。自量於他非不定故。他比量中自不定非過者。如立他比量時。他能立因於自宗異喩轉。此因雖犯自不定。而非過攝。他量於自非不定故。如成唯識破我中云。若言異者。諸有情我更相遍故。體應相雜。由彼計執諸有情我體是實有。各各稠然自相別故。量言。諸有情我與天授我體應是一。許常遍故。如天授我。論言相雜者。一令相入成一物故。外道返難言。且如同處不相離色。許多種色更互相遍。體非相雜。其我亦爾。雖體相遍。然非相雜故。汝大乘能立因中犯自不定。此卽非過。他量於自非不定故。立他宗義。欲破他故。諸立自非他他不定非者。此釋上所以也。立自比量非他比量。犯他不定而非過也。自量於他非不定故。立他非自自不定非者。立他比量非自比量。犯自不定而非過也。他量於自非不定故。問。有人云。立共比量。唯於自宗。或唯於他因異品轉。非不定過。自他異品不極成故。其義如何。答。應師云。別望自他因異品轉。非不定者。亦可。三支別望自他。互有不成非不成也。其言不成不約餘法。不定別約異品。異品不極成故。所以非不定者。理亦不然。不成不約餘法。尚許自他不成。不定別約異品。寧非自他不定。問。亦有人云。他比量中。因於他異品轉。非是不定過。其義如何。答。如此説特違正理。宗因及喩尚許不假自成。何故不定一愆唯他。卽不名失。又他量於他有不定非不定者。亦應自量於自有不定非不定耶。故唯自量於他有不定。他量於自有不定。皆非不定。 ᅟᅟ義骨下云。問。因明法若立共比量時。以自他法著過者。成眞過不耶。答。得成眞過也。問。以何知爾。答。太賢法師因明古迹云。凡因明法。共比量中。引自他法。皆作不定(云云)又基師爲唯識比量有法差別相違作不定云。極成色爲如眼識。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非不離眼識色。爲如自許他方佛等色。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是不離眼識色(云云)。 ᅟᅟ明詮道云。言他比量中諸自不定皆非過攝者。纂要云。然自比量於自及共不定爲過。於他非過。共量亦爾。就他破他。於他·及共·自·不定皆爲過。有云。於自非過(云云)問。如佛弟子對數論云。汝神我及自性諦是無常。許所知故。如二十三諦。數論作不定云。爲如汝大乘真如法身。許所知故。我之神我等是常耶。此自不定非過。以非數論自宗法故。如何今云自不定爲過耶。可思之(云云)。 ᅟᅟ論文所説六不定兩倶過之事。 ᅟᅟ疏云。此論且依兩倶不定過説(至)雖共不共等説爲過故(文)。 ᅟᅟ尋云。同分異全不定。他不定(見)其文如上抄云。 ᅟᅟ邑記云。疏此論且依兩倶不定等者。此説六不定也。因於二喩共者攝四不定。不共攝一。等取相違決定(文)。 ᅟᅟ前記云。疏此論且依兩倶至不定過攝者。釋六不定一一之中。皆悉得有四種不成。論中且約倶不成明六不定。理實具有(文)。 ᅟᅟ問。以四不成二十七句對五十四不定。有幾不同耶。釋云。總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種不定(文)付之。二百十六種不定過。對二十七句不成之時。凡二十七個二百十六種不定也。總論之者。可云五千八百三十二種不定。依之。樸揚大師引淄州釋如是釋。而何云一千四百五十八種不定耶。 ᅟᅟ疏云。此論且依兩倶不定過説○二喩雖共。若因隨一因疑之喻(至)一千四百五十八種諸不定過(文)。 ᅟᅟ前記云。疏其二十七(至)五十八種等者。問。准理亦合將百一十六種望二十七爲句。何故但以五十四對二十七耶。答。理實合然。疏主略示於法非盡理作。今淄州法師以二百等不定對二十七。總當五千八百三十二種不定。更審開之。五十四不定配四不成。之合二百一十六。四不成中二十七配五十四。卽合一千四百五十八句。問。前共不定闕相第三。不共不定闕第二相。餘闕二相名過。何故更對不成作句。答。望喩而亦無過。問。喩卽後二相。云何言無耶。答。望喩依説。亦無過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五十四過各有四不成。四五二十。卽成二百也。四四十六。成十六種。合二百十六種不定過也。若四不成有體無體等者。兩倶不成有四句。隨一不成有八句。猶預不成有六句。所依不成中。兩倶所依不成有三句。隨一所依不成有六句。合二十七句也。四不成中二十七句配五十四不定。總計(二五十)成一千(五七三十五)成三百五十(二四八)成八十(四七二十八)於前一千四百三十加二十八。總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種諸不定過(文)。 ᅟᅟ明詮道云。言其二十七過五十四諸不定過一一皆有者。意云。四不成之二十七句過五十四種諸不定過之中。一一皆具二十七也。言總成一千四百五十八諸不定過者。意云。以五十二十而相乘成一千也。二五十故。以五十七而相乘成三百五十也。五七三十五故。以四種二十而相乘成八十也。二四八故。以四種七而相乘二十八也。四七二十八。合成一千四百五十八種也。仁云。以二十七種於五十四中一一各相配也(文)。 ᅟᅟ意許宗不定失之事。 ᅟᅟ疏云。然理門論攝此頌言。若法是不共(至)不獨於上所説宗中名不定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備云。若法是不共者。謂若因是宗法。不共不定。共者謂四種不定因。皆於同品異品中有。故名共決定相違者。謂第六決定過。遍一切於彼者。謂此六種不定因。遍彼一切所立宗中。皆是疑因性。今疏主意。共定者攝四不定因。卽頌共決定三字也。若攝四不定者。但應言共。何故名定耶。答。餘四不定雖於二品有遍不遍。而定倶有故皆名共。由此疏主共決定攝餘四不定。不共相違各唯攝一者。不共不定及相違決定也。遍一切宗者。宗有二種。一言顯宗。此有二種。一法自相。二者有法自相。二意許宗。此亦有二。一法差別。二有法差別。此六不定遍此四宗皆疑因性。上來所説宗。唯於法自相一宗説六不定義。故云不獨於上所説宗中名不定也。 ᅟᅟ意許宗有六不定之事。此文甚分明也。尤可翫之。 ᅟᅟ以此准前比量相違之事。 ᅟᅟ後記云。以此准前比量相違亦有四者。准此決定相違旣有四過。前宗之中比量相違。亦准此中合有四種也。問。相違決定改已作四種相違。改喩已不。答。改喩。今此指法但改其因。喩略不改。或等中等取也(文)。 ᅟᅟ前記云。疏以此准前(至)亦有四種者。此意。前比量相違。一因違四。今此決定亦有違四。卽此決定相違亦違四也。故言准知(文)。 ᅟᅟ尋云。 ᅟᅟ若不改前因之事。 ᅟᅟ前記云。疏若不改前因違宗四種者。若不改聲論所聞因。有違宗四種。何者。是有法自相及至法差別等(文)。 ᅟᅟ尋云。所聞性因。 ᅟᅟ問。他比量有自不定。可爲過數耶。釋云。爲過(云云)付之。他比量本欲破他。豈以違自爲失耶。依之疏中不爲過數(云云)。 ᅟᅟ問。他比量共不定可為過耶。釋云。爾也。付之。 ᅟᅟ纂云。解不定過有自他共(至)豈非是過。爲量亦爾(文)。 ᅟᅟ裏書云。言就他及共自不定皆爲過者。問云。此違本疏。如何爾耶。故中卷末。他比量中。諸自不定皆非過攝。立義本欲違害他故(云云)答。二説耳。故不相違(云云)。 ᅟᅟ抄云。言共量亦爾者。意云。共量犯自不定共不定是過。他不定非過。准自比説者。此解不然。支共比量若犯自他共不定皆過。以量是共。因喩須同許故。言就他至皆爲過者。意云。説他比量中。犯自共不定是過。他不定非過。以破他故。准疏中説計。合犯他共不定是過。自不定非過。纂文所叙恐錯(文)。 ᅟᅟ又云。言有云亦不爲過者。此應法師許他比量自不定非過。○言此亦不然至不定過者。此應法師生理云。汝不得將器色同更例我亦非相雜。以同處色非是我類故。汝若例同器色體非相雜者。亦應例汝我同器色。應成假有(文)。 ᅟᅟ又云。言若敵他至豈非是過者。此纂主許他比量有自不定過所由。如毀他前人云。汝是賊與我相似。豈不是過耶。本擬罵他引同於己。還同自罵。豈非是自過。令他量有自不定過。亦得成過。故言爲量亦爾也(文)。 ᅟᅟ私云。此纂文尤可珍釋也。雖有二義頗不甘心。追可尋學之。 ᅟᅟ九句義私記云(上卷)問。何故共比量。自共不定成過。他不定不成過。又他比量。他共不定成過。自不定不成過。又自比量。自共不定成過。他不定不成過耶。答。他比量就他宗法文立比量破他。約此立者自。敵者他。而宗因喩皆他。立者所許法不許敵者他。所以不關因。故約他比量。自不定不成過。就他比量。他共不定成過者。以立敵共許法作不定云共不定。此立敵共許法。必關因故成不定也。他不定成過。以敵者所許法作不定故。故他不定。此敵者所許法。因他必關因。成不定。言他不定者。見立者自自他所以。約他比量。他共不定成過。自不定不成過言也。言約自比量。自共不定成過。他不定不成過者。自比量者。自比量者就自法文立量向他宗。言他不定不成過者。因唯自。而見敵者他分異品法不關因。何成不定。言自共不定成過者。因唯自因。見立敵分異品法。有關因之義。故成不定。言自不定成過者。見立者分異品法。因自關因。成不定。所以自比量自共不定成過。他不定不成過也。言約共比量。他不定不成過。唯見敵者分異品法不關因。所以他不定不成過。見立敵分異品法。及唯見立者自分異品法。有關因之義。故成不定。所以共比量。自共不定成過。他不定不成過。但因置簡別。見敵者他分異品法關作時。他不定成過。如唯識比量小乘作有法差別相違因置簡別。敵者他所立關他方佛色。作他不定成過也。問。爾他比量。他共成過。自不定不成過者。何故纂要云就他破他。於他及共自不定。皆爲過者。意約他比量。自他共不定皆成過。何云不成自不定過言也。答。疏約一相義云爾。意宗因喩一向約他比量。自不定不成過言也。今纂皆成過言宗他比量。因共約比量。見立者分異品法關因。成自不定。約此云爾。所以不相違。此他比量中共比量(云云)問。爾何唯識比量。順憬師破相違決定云。宗就他時因亦爾。名善因明。答。其約一向他比量云爾也(云云)。 ᅟᅟ問。共比量他不定可爲過數耶。 ᅟᅟ纂云。又云。共量於他有不定(至)非爲過。或得爲過(文)。 ᅟᅟ抄云。言或得爲過。意説。共量有他不定可爲過。如共量云。聲無常。有質礙故。如瓶。外人將極微爲不定過云。爲如瓶。有礙卽無常。爲如我宗極微。有礙是常耶。此亦不然。我不許極微是常故。不定不成。纂主言得爲過者錯也(文)。 ᅟᅟ問。有義同喩可依無義所依耶。 ᅟᅟ纂云。設爲同喩。便無喩依(至)空花等非爲同喩(文)。 ᅟᅟ尋云。因旣通有無之依。喩何不通無耶。 ᅟᅟ裏書云。記云。因之所依通有通無。同喩依有。異喩依無。因卽無過。同喩之依有體。宗不通無。空花無體。故爲不可(文)。 ᅟᅟ(嘉應元年維摩會問者聖慶)。 ᅟᅟ問。大乘師對薩婆多立量。云極成之聲可識變聲。自許所知性故之時。有共同品(云云)薩婆多不立唯識。如何有共同品耶。 ᅟᅟ問。有部心可云獄卒等聲是識所變耶。兩方。 ᅟᅟ斷云。有人約六不定別別作八句(至)有部宗不許獄卒是識變者。對經部師終有前過(文)。 ᅟᅟ此識變(見)之文也。 ᅟᅟ下文云。有人云。有唯犯他共非自·倶句云(至)經部夢聞聲。有部獄卒叫。倶共異品。何得云無(文)。 ᅟᅟ問。 ᅟᅟ又云。若云。但對經部且辨因過(至)犯相違決定過故(文)。 ᅟᅟ尋云。其相違決定何耶。 ᅟᅟ問。他比量自不定。并共比量他不定。可爲眞過耶。 ᅟᅟ斷云。有人云。共比量唯他不定非不定者(至)爲違於他立自·共故(文)。 ᅟᅟ下文云。復判不定中。句雖有八(至)非過。理亦如前(文)。 ᅟᅟ以上疏纂并斷之釋。引合可沙汰之也。共比他不定。他比自不定。爲過數之義。尤淄州之所盛立也。 ᅟᅟ問。於共不定有多句之中。可有自及他共不定而非共不定之義耶。有二釋(付無云義不明)。 ᅟᅟ斷云。有人云。有犯自他共不定。非倶共不定者(至)或可無此。若有自他同品。卽共許故(文)。 ᅟᅟ尋云。以後作法可難之。 ᅟᅟ縁生故因具三相之事。 ᅟᅟ又云。此縁生因闕於何相(至)亦廣如前。更不重述(文)。 ᅟᅟ尋云。此因旣闕後二相。如何云爾耶。 ᅟᅟ(卷首表紙裏)。 ᅟᅟ斷云。此廣推徵。如倶舍法師倶舍疏述(文)。 ᅟᅟ光師名倶舍師之文也。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一(終) ᅟᅟ(癸丑臘月初六日初七日書寫。初八日一校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二(第二十二帖) ᅟᅟ諸根互用唯佛取之事(又耳根所取以色名所聞之事)。 ᅟᅟ斷云。有人解不共不定中云。自不共者。如佛弟子(至)大乘准佛無非所聞(文)。 ᅟᅟ尋云。餘義初地或八地(文)何(可見周記)。 ᅟᅟ又何空云所聞耶。 ᅟᅟ下文云。 ᅟᅟ不成不定相並之事。 ᅟᅟ斷云○又有漏故因亦他一分(至)不得言唯他不共(文)。 ᅟᅟ尋云。不成不定不並之失也。何云如此耶。 ᅟᅟ下文云。若云雖是不成亦犯不定(至)以自變色等許成事智聞故(文)。 ᅟᅟ准此文可言。耳識所縁。設雖色等。亦名所聞也。 ᅟᅟ問。比量相違皆可言前邪後正耶。 ᅟᅟ問。相違決定非前後倶邪之義可有耶。 ᅟᅟ斷云。問。旣爾破他。自解相違決定與比量相違何別。答。如本疏釋。今更助解(至)此釋極妙窮至理也。故二差別(文)。 ᅟᅟ尋云。相違決定。前後倶邪者。後三相違相違決定。豈前邪後正耶。 ᅟᅟ又比量相違前邪後正者。諸相違決定皆比量相違之文如何。況第八句可正因之量。是前正後正也。何可云之耶。 ᅟᅟ黄私記(下卷)云。問。比量相違前邪後正。決定相違前後倶邪(云云)然物如何云決定相違必比量相違耶。答。云決定相違前後倶邪。約單之決定相違云。後三之決定相違前邪後正也。問。若爾法自相之決定相違前後倶邪。如何名比量相違耶。答。三松傳。其立留宗不至因喩。付比量相違是有。前邪後正之義尚有。唯云決定相。前邪後正之義尚有。因日。前後之量各擧因喩。故云倶邪也。問。比量相違擧宗卽付過。不待因喩。所以云前邪後正。若聲論若勝論。前立量宗付比量相違。作顯其能違之量。應云前邪後正耶。答。爾也。問。比量相違之本量。必立宗因喩具擧。然物如何云比量相違擧宗卽付過。更不待因喩耶。答。其斷師別義也(可思之)。 ᅟᅟ問。聲論師立聲常之宗時。勝論師造比量相違云。聲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前聲論比量邪。勝論比量正者。相違決定應云前後倶邪也。答。其前後之量約宗因喩云前後倶邪。今約本量只擧宗不擧因喩。能違之量宗因喻具舉。云前邪後正。故非過也。問。若爾聲論先立量。勝論前立量。必有比量相違之過。然物如何不付比量相違。勞云決定相違耶。答。應爾付也。然而今説因喩過處。不求宗過。唯顯因喩過(已上三松傳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爾宗中定。量相違之義出來。如何不名比量相違。出因失相違決定之失耶。答。前後二宗具因三相。不成敵證之決智。故攝相違決定疑因。此相違決定物。兼具比量相違之義之義。止決定。決定相違實義也。比量相違兼之義也。故宗不付比量相違。攝因過中也。問。以何知決定相違實過。比量相違兼過耶。答。疏云。相違決定必比量相違也。比量相違必因二不具(云云)旣擧相違決定付比量相違故。相違決定必有比量相違。旣具實與兼。次因二不具。現瓶等是常之比量相違。如何因具二。若相違決定之上具比量相違。因具二。爲簡其云因二不具耳(文)。 ᅟᅟ又云。問。付初釋。相違決定因過也。比量相違是宗之過也(云云)與本疏釋有何別。如本疏釋今更助釋出此二釋耶。答。本疏文云彼宗違因。此因違宗。不説比量相違者宗過。決定相違者因過。今斷師顯説比量相違者宗過。決定相違者因過。故稍別也(云云)。 ᅟᅟ尋云。一切比量相違皆前邪後正者不明。旣云諸相違決定皆比量相違(文)豈非前後倶邪之義耶。但義斷前邪後正之釋。可言本疏外之別義。何必依彼文定軌轍耶。 ᅟᅟ今案。一切比量相違。可言違正比量因。若不違正比量者。何是爲過耶。依之斷·纂文。違正量故名比量違(文)若實松先徳傳。尤以可翫之矣。 ᅟᅟ纂有證文。如下抄之。 ᅟᅟ義心云。問。相違決定與比量相違何別。答。相違決定出此二釋耶。答。比量相違宗違他因。前邪後正。是其宗過。由瓶等是常無因成立故。但可違彼瓶是無常。所作性故因。卽初擧宗違彼因訖。故名宗過。其相違決定兩宗因喻彼此互許。互望其因令宗猶預。故名因過。故知比量相違寛。相違決定狹(文)。 ᅟᅟ纂云。比量相違○有難餘疏云。解違自比(至)正違此量云比量相違(文)。 ᅟᅟ(私案)以此文可言違正因故名比量相違。不正之因雖違。不可名比量相違歟。 ᅟᅟ抄云。言今謂此難至違正因耶。意云。此是眼法師斥軌公義。説軌公比量相違不是。今説。離因扶助等。方是比量相違。今纂主斷云。眼法師斥他義。雖成能破。然眼公義還有過。過者卽因有相違過。無同喩但有異喩。卽有因扶助取果是異喩。以世攝因等向異喩轉故。量因旣犯相違。如何言宗違正因耶。以因犯過不名正故。言違正量因者。如論中立瓶是常。所作因。是正量之因。今立瓶常故違正量因也。言自共因正者。所作因自共皆許是正因。今立常宗。正違此量。故名比量相違。卽是常宗違他立無常宗正因也(云云)。 ᅟᅟ問。比量相違可有但立宗不立因喩之義可有耶。 ᅟᅟ斷云。又有人解決定相違(至)與自教相違何別(文)。 ᅟᅟ尋云。若爾何言彼但擧宗以違因訖耶。有人心與本疏同故也。如何。 ᅟᅟ黄私記上云。問。比量相違擧宗卽爲比量之道理。違語本極成因。約比量相違。必待因喩應云非作能違量耶。答。三松傳應云爾。但義斷文破此義也。問。如何破耶。答。斷云○(如上抄云云)師説判。自理前擧。旣擧宗違正比量之因。必不可應作能違量。何爲必須具宗因喩而作能違之量。雖然今斷師是云。依應作能違之量言也(可思之)問。爾約比量相違二種應有耶。答。應爾也○(此義應密之文)。 ᅟᅟ比量相違與自教相違別之事。 ᅟᅟ斷云。問。若爾比量相違與自教(至)違因卽比量相違(文)。 ᅟᅟ先徳云。又違自教不必違因者。初釋也。有雖違因必違自教等云下。後釋也(文)。 ᅟᅟ此釋頗不得心。能能可案之。 ᅟᅟ尋云。斷文旣同纂後釋。若爾可言不正義如何。 ᅟᅟ今案。斷文且會論文以聲無常量不爲比量相違之義矣。不云總無比量相違之義也。 ᅟᅟ尋云。比量相違宗因者。何宗違何因耶。 ᅟᅟ九句義私記云。問。且比量相違違因者前宗違後宗。後宗前因違耶。答。謂之古徳云云不同也。有云。後宗違前因過也。意云。瓶等是常後宗。違立敵極成前因(為言。三修律師傳也)有云。前宗違後因過也。意云。瓶等是常宗。作能違量時。違後所作性故因(爲言也。賢應大徳傳也)有云。比量相違宗違因過也。不可求前後也。意云。比量相違寛故。作能違量。亦違本極成因。倶名比量相違(爲言也云云)。 ᅟᅟ黄私記上云。故賢應大徳。貞觀六年。於山階寺義燈長講之時。三修大徳問云。宗違因名比量相違者。何宗違何因耶。答。前宗違後因。名比量相違也。問。其前宗者何宗。後因者何因耶。答。前宗者。所違量之瓶等是常宗是也。後因者。能違量之初無後無故因并所作性故因是也。問。比量者。擧宗違比量道理本極成因。是則瓶等是常之後宗。違本極成之前因。然尤是後宗之違前因。如何可言前宗違後因耶。尤是顛倒之説(云云)答。因非無違本極成因之義。雖然立量道理。此因違能違之量作顯之時。所違量之瓶等是常宗。顯違於能違之因。故云前宗違後因也。是卽約立量之道理而云也。非不知違本極成因義也(云云)問者不信受。經三十餘日。問詰而未止。至于今日亦復尚執也。師説判曰(光大徳)此是三修法師之偏執也。若唯違本極成比量道理之因。名比量相違。故云後宗違前因。不須作能違量。立者如何斷云。未詳此釋(文)又斷文旣云。爲正量違故。名比量相違(文)若不作顯能違量。如何云爲正量違故名比量相違耶。又或處其因違不定。而凡取繋比量相違作方有。如立第八句應非正因。同品俱故。如七·九句也。三松傳并光大徳同云。此第八句宗非違極成之因。立比量而破故。云比量相違耳。然則如何偏云唯違道理名比量相違。違能違量因故不名比量相違耶。是尤彼師偏執之甚。可知之(文)。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二(終) ᅟᅟ(癸丑臘月初七日書寫。初八下午校正已畢)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三(第二十三帖) ᅟᅟ問。論云。相違有四(文)南寺義昭院。以此文證相違之因。爾者其意如何。 ᅟᅟ黄私記中云。問。能乖返之因有十五類。隨因可立十五相違因。何故但云四種相違耶。答。因不相違。爲相違宗果作因故。隨相違宗有四立。而不立十五名所以文云。義顯別因所乖返宗不過此四故。論但説有四相違(文)。 ᅟᅟ今案。依此釋可案義昭之意也。 ᅟᅟ相違因之事。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言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得名相。此則宗因兩形爲相。因反宗故名違。問。常義旣反所作。何不宗説相違。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説違。宗無此過。又釋。如立常爲宗。無常反常。名爲相違。立因爲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無常宗義。與相違爲因。故名相違因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今疏主意與軌法師第二説同(等文)。 ᅟᅟ尋云。爾者疏主雙用此二釋耶。 ᅟᅟ疏云。相違義者。謂兩宗相返(至)得果名名相違也(文)。 ᅟᅟ前記云。疏相違義者。謂兩宗相違者。問。今此四過正明因過。因違於宗名相違因。今旣宗自相違名相違者。何關因違於宗之事耶。答。因依主得名。亦得名因違宗也。主者相違宗是也。因是相違宗之因。故名相違因也。主旣違宗。因亦得違宗之稱(文)。 ᅟᅟ守朝私記云。問。相違之因義。相違卽因義何。答。相違之因者。是依主釋義。所以云與相違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者。是相違之因義。與相違之宗而作因故。宗之因。依主釋(言)也。卽此因令相返宗故。因名相違因。是相違卽因。持業釋也。當因得果名名相違之文也。以此文相尋。可謂因卽相違歟。是則依疏之義所釋也。若依古説者。文軌不知例難。直云前因違前宗名四相違(云云)是相違卽因義。若依此義用持業者。是疏主之所非。所以此義與疏主相違卽因之義別(言)也(文)。 ᅟᅟ又云。先徳云。依有此難故。非唯相違之因義。亦可用返正因義。所邑云○明知依二義可名相違因(云云)先徳説如此。今謂。先徳專似不識疏説之深致矣。何偏依邑説作此解釋乎○修南律師云。依邑記有理致故。可有二義(云云)先徳云。今云。慈恩御意唯説相違之因義。不説相違卽因義。意與相違宗成因故名相違因。卽兼具相違卽因義故。非謂如文軌之初釋(云云)此等説敢非可依據。寔雖先徳高記。而旣錯疏釋之幽玄。豈致信用哉(文)。 ᅟᅟ此記所引先徳之義。五卷私記有之。可見。 ᅟᅟ後記云。與相違法而爲因故者。如立常宗。無常是彼常宗相違。所作性因與無常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相違是果。因得果名名相違因。依主釋(文)。 ᅟᅟ尋云。卽因之義有何過耶。 ᅟᅟ疏云。非因違宗名爲相違(至)例而成難(文)。 ᅟᅟ前記云。非因違宗名爲相違者。問。今所作因現違本立聲之常宗。何故得言非因違宗耶。答。今此四因非是並違本所立宗。有法自相·有法差別。此之二因非違本所立宗。前之二因雖違於宗。順此二因並不得名因違宗也。宗自相違·四相違宗。倶並違於本所立宗。名宗相違也。疏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若以因違於宗名相違者。卽有難言。因違於宗名相違因。亦宗違因應名相違宗。由有此難故。言與相違法爲因故。言無宗例而成難(文)。 ᅟᅟ尋云。非因違宗之言汎明四相違。何云非後二相違耶。仍此記釋頗可審定。 ᅟᅟ守朝已講引此記了云。已疏御意。四相違皆可言非因違宗名爲相違。而何作此會釋。故不可依據此記耳(文)。 ᅟᅟ後記云。非因違宗至例而成難者。此中意説。隨因得相違之名。非由因令宗返名因相違。因但與彼相違作因名因相違。由此解已卽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之妨。問。准此卽是因不違宗。從相違法得相違名。若如是者。何故卽前言不改他因能令立者宗成相違。若准此語。還合有宗違因。例而成難之妨。何故言無。答。此解且據因得其名。屬於已前決定相違。且作此解。理實得名。還是一種如下問答。卽知一種有相例失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非因違宗名爲相違等者。此嫌軌師第一解也。故彼疏云。若所立因望自四宗。各各別違故。故有四種。旣云因違四宗。故嫌彼云非因違宗名爲相違。次言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若作初解。卽有例難。故彼疏云。問。若因違宗名相違者。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得名相。此則宗因兩形名爲相。因返宗故名違。今疏旣不言因違於宗名爲相違。故無此難。又彼問云。常義旣反所作。何不説相違。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説違。宗無此過。由因違宗名爲相違。有此例難。今旣不爾。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者。文軌師先之因違於前之宗名相違因。故宗違於因可名宗違云難蒙也。基師兩宗相返名相違。故此之難不蒙言也。文軌師約此因解有二說。一者先因違先宗。是正義也。一者兩宗相返。是不正義也。基師後義以為正義也。文軌師問。因之違於宗名相違因者。宗之違於因名相違宗耶。答。由因成宗令宗相返因名相違。等云問答。基師問。如何可難耶。答。又基師問。何故文軌師之正義不用。而兩宗相返以爲善耶。答。依理門論之文故。今此引文是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非因違宗名爲相違者。舊疏已見。初所作因違常住宗故作此釋。然疏云與相違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者。義猶未具。何以然者。立因之法同有異無。今此四因同無異有。故名相違。故理門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翻此名相違。此論亦云。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故知兼此義方具矣(文)。 ᅟᅟ守朝已講云。言義猶未具者。此師説尤不可爾。已與相違法而爲因故。是自顯同無異有。如何偏以此説輒指疏御謬乎。可咲(文)(能能可案此心也)。 ᅟᅟ莊嚴論十一云。第三相違者。若汝復執是能起因復爲滅因者。不然。起滅相違。同共一因。無此理故。譬如光闇不並。冷熱不倶。此亦如是。是故起因非卽滅因(云云)。 ᅟᅟ伽抄九云。今助難曰。卽因與後黄生爲縁。亦與前青滅爲縁。豈不得耶。答曰。不然。若一因縁能生滅。生滅相違之縁云何是一。若能生縁是一。所生之法應不相違。亦應是一(文)。 ᅟᅟ尋云。疏引理門論。爾者可證相違之因義耶。 ᅟᅟ疏云。理門論云。若法能成(至)所成法無。定無有故(文)。 ᅟᅟ理門論云。若所立無。説名異品。非與同品相違或異。若相違者。應唯簡別。若別異者。應無有因。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無常及無我等。不相違故。若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過。卽名似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所成法無。定無有故(文)。 ᅟᅟ尋云。見論文。以所作性因若成無常宗。不相違故。名無違法。若成常宗名相違因。卽是似因也。如無違法。相違亦爾之文。并結此二義也。若爾旣望常宗名相違因。豈非相違卽因耶。 ᅟᅟ同論記(大乘光)云。論云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無常及無我等者。若無有宗因處。名爲異品者。唯虚空等常處。名爲異品。故無常無我等同是所成法。又所作性亦是能因。是故以無宗及因處爲異品者。名爲此道理。論云不相違故者。若以無宗因處名爲異品者。此異品與立宗立因道理不相違故。得成宗因喩法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論曰。由此道理(乃至)卽名似因。述曰○且如無常。應簡無我以爲異品。如此簡者。由此所説耶道理故。令所作因成汝本宗無常義也。及更成如異品無我及苦空等。何以倶成。以其所作通成兩處。不相違故。汝許此不相違因所成無常復成無我。名異品者。若法能成相違所立。卽名似因。汝所作因應墮似中。猶如本立聲定是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此因乃成相違所立聲是無常。卽名似因。豈汝所許所作性因本成無常。復成相違品無我。卽名似因也。故汝所説異門不同不相容受名相違故。卽是異品應唯約宗簡別而已。而不避因眞似相濫無分是非之過也。又汝立因卽令眞因墮在似相違過中。無免過者也(文)。 ᅟᅟ此疏文與疏主心不同。可審之。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今案可言。謂若法能成相違(乃至)定無有故者。引證文。成立相違義也。謂若法能成相違等者。成立與相違法(乃至)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之義也。言如無違法相違亦爾等者。成立此之四過而取他因等之義也。言若法者是因法。此因法能成相違所立宗。是相違因過。明知相違因者。是與相違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因得果名名相違也。非因違宗名爲相違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言如無違法者。前宗也。相違亦爾者。後宗也。所成法無。定無有故者。所立宗法無處。定無能立因也。宗同品無所。隨無能立因法也。意云。本量未被他違時。因法能如依所立宗。後勘失時。本因能成相違所立宗。所以非所立無處。有能立因也。明知而取他因能令立者宗成相違也(文)。 ᅟᅟ卽名似因之事。 ᅟᅟ後記云。問。四相違因名爲似因。望誰爲似。答。望本立者擧違本。名之爲似。非望出過之者因得似名望出過者。乃是眞能破也(云云)。 ᅟᅟ如無違法相違亦爾之事。 ᅟᅟ前記云。疏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此是理門論也。今依理門疏解。何者。是卽如勝論立眼等必爲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卽此勝論意許。眞他用望他立者。此量無過。卽名無違。敵者不許眞我用。許是假我用。卽名相違亦爾。亦爾者。立者自許不相違。敵者卽用此因亦得相違。亦者。卽亦立者許不相違是也。疏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理門但指法法差別相違。望他立者無違。問。所作性因及有一實因。望立者得成無違不。法師云。得成無違。問。所作性因望喩。同無異有。立者如何得成無違。更思(文)。 ᅟᅟ尋云。眼等必爲他用量。數論之所立也。如何云勝論師耶。 ᅟᅟ又於所作性因何成無違法之義耶。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此記説可爾。所作因望立者。豈有得成無違耶。答。先徳有二説。一云。所作因亦能得成無違。未被他違時。是正量。如不定因立時正因。是復如是。一云。如積聚性因。望意許相違因。望言顯宗無過。故云無違法。如所作性因。望言顯宗有相違過。而未被能違之間。亦似無違法。又取初相不闕之邊云無違法。故理門論云。雖一切分皆能爲因顯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説爲因。意云。一切分者因三相。雖因三相爲因皆能顯了所立。而但一分初相且取爲因言也(文)。 ᅟᅟ後記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意云。聲生立聲而是其常。擧所作因。望他本立名爲無違。若成相違。無常之宗亦復無違故。言如無違法相違亦爾也(文)(似前記心也)。 ᅟᅟ略記云。疏如無違法至定無有故者。無違法者。謂所作性成無常宗。離諸過故。名無相違法。相違品者。卽所作性因成若常宗。違無常之宗。亦無過失。故言相違亦爾也(文)。 ᅟᅟ今案。准此釋。似明相違卽因之義。何以爲證耶。 ᅟᅟ邑記云。疏理門云至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此釋上能成相違所立也。謂如本量未被他違名無違法。復以此因成相違宗。倶決定故。名相違亦爾。如此論積聚性因且具三相。能成眼等必爲他用。名無違法。如是亦能成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亦具三相。倶決定故。名相違亦爾(文)。 ᅟᅟ明燈抄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等者。正釋相違因相。謂如前説積聚故因。如欲成立無積聚我。而不成彼。反成積聚假成。故此積聚性故因。如能成立無相違義。謂能成立必爲他用。遍是宗法同品定有。如是成立相違所立。謂能成立積聚他用。亦遍是宗法同品定有所立之法積聚他用所無之處。能立之因積聚性故因定無有故。成相違因。猶如正因異品中無。不同猶預通同異品(文)。 ᅟᅟ孝仁云。文理門論云乃至定無有故。是理門論之文之中分二。初從理門論云。至卽名似因者。是雖因非相違。而生相違之宗。故名相違云之證也後從如無違法至定無有故者。是四種相違因必本云之證之文也。疏中如無違法者。先立量之宗也。問。何故非相違。違於後立量之宗故也。答。前之宗但立宗。非欲違於後之宗。故無妨之也。但後立宗欲違於宗之宗故也。相違亦爾者。後立量之宗違於先立量之宗故也。此意顯如爲先之宗之因。亦爲後之宗之因言也(文)。 ᅟᅟ定賓疏三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所作性因名無違法。以其不違無常無我故也。寛狹如於無違之因。卽有無常無我相違之法。故云亦爾(文)。 ᅟᅟ同論記云(大乘光)論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一家云。三藏解云。所言相違者。如小因明論云。眼必是他用爲宗。因云積聚性故。喩云如床席臥具等。謂此床席等是積聚性故。是人所受用。眼亦如是。此眼積聚性故。必是他所用。因此得知。別有常我受用眼根。此外道本意。欲顯有我。然餘人不許有我故。先就眼根作比量令顯有我。所顯我者此是常法。能顯眼等是無常法。故名爲相違。然此眼等能顯有我者。所作性能顯無常同也。今私云。同三藏品若以無宗因處名爲異品。名爲無違法。若以相違別異處爲異品者。如持無違法望宗因名爲無違。亦持相違法望宗因卽有相違。故云亦爾。又可云。如無違法望宗因。亦以相違法望宗因。故云亦爾。今私云。不爾。以同法喩爲無違法。以異法喩爲相違。非但同法喩能顯宗因。亦異法喩能顯宗因。故云如無違亦爾。又私云。以能成立因望所成立宗。名爲無違法。以異法喩望所立宗。名爲相違。如因成眞似二種。異法喩成眞似二種喩。亦復如是。又光私云。論云若法能成相違所立者。論主破云。以所作性名爲若法能成。以宗爲所立。謂若以別異爲異法喩者。無成異無常。應當以無我爲異喩。若爾無我通聲及無常。并所作性故。所立聲是無常。及能立所作。並在異法。故應無所作性因。此名爲相違。論云是相違過卽名似因者。所作因不在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唯有異法。故名爲相違過。亦名似因。論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論主立正理。謂以無常爲無爲法。以無我爲相違。論主云。外人無常爲無違。以無我爲異法喩。故名爲相違。故論主云。如汝外人所言無常無違。無我亦爾(云云)。 ᅟᅟ今案。此記心有多義。一云。且法差別作法。我與眼等常無常異。故名相違。眼等與所作同無常。故名無違。二云。以無宗因處名異喻。名無違法。以相違別異名異喻名相違。此意明異喻。三説之中。初若所立無説名異品者無違法也。非與同品相或異者。相違也。三云。同喩名無違。以異喩名相違也。四云。以因望宗名爲無違。異喩望宗名相違也。五云。無常爲無違法。無我名相違也(文)。 ᅟᅟ有人云。理門論對面三藏記及起信論淨影義記。非光師并惠遠作(云云)。 ᅟᅟ注釋上云。今謂。此文難了。試作二解。一云。如無常無我理無相違故。成無常宗之所作因亦能成立無我等宗。四相違因能成敵與常相違無常亦爾。故彼論云。所作性故能成無常及無我等。不相違故。若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過。卽名似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已上)二云。或可。無違法者餘眞能立量。相違法者是眞能破量。是卽例彼能立正因成能破正。故云亦爾(文)。 ᅟᅟ尋云。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亘四相違耶。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如無違法等者。倶亘四種説耶。答。唐朝諸記·日本先徳。總爲二説。一云。周記·邑記·清記·及燈抄等。但指法差別相違作法也。二云。平備大徳·孝仁大徳·明詮僧都·及先徳。亘四種説也。問。就周等記。何故唯指法差別。答。義如前解釋。但未被他違時。具因三相。能成所立宗。是法差別相違。偏顯顯義指彼也。意不爲捨所作因也。故周記云○邑云○明燈抄云○問。何故不取餘二因耶。答。由理門説故。且不説所作因。義如先解○清記中言等者。等取有一實因也。自餘記意同於清記也○(已上一説了)問。備·仁等大徳達説何。答。備云。如無違等者。前常宗名無違法也。後無常宗名相違。意云。所作性因如爲前常宗之因。如是亦爲後無常之因(云云)仁云。前常宗是非顯違於後無常宗故。云無違也。後無常宗顯違於前常宗故。云相違也。此等先徳皆亘四種云無違也(文)。 ᅟᅟ又云。問。言若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過。卽名似因者(文)意何。答。清記云。謂若因須能成相違宗。是相違過。卽似因所攝。相違過者。卽相違因。如下眼等必爲他用等之量。意欲成立非積聚我。而返成立積聚假我。故成相違因。亦名似因(云云)此中等之量者。取有一實因也。問。何故不取所作因耶。答。明燈抄云。謂若同法○故成相違因(云云)由斯理故者。是因法能成相違所立宗故。名相違失。是云斯理。若依斯理者。所作性故因。能成無常宗。亦成空無我等宗。非是相違。此因能成無常苦空無我故等者。非相違因故不取所作因(言也)問。依何爲證而作此説。答。故理門云。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無常及無我等。不相違故。若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過。卽名似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所成法無。定無有故(云云)問。所作因非相違因者。云何初法自相違耶。答。若隨樂爲所立。非唯聲無常之因。亦能成無我等宗。若約此義邊者。所作因非相違因。非是相違故。故爾云。若諍聲上常無常時。此因能成相違所立之無常宗。故名相違因。旣諍聲常無常。不取無我等。若約此義邊者。所作因是相違因。所望別故。云不相違因也。問。若爾何故顯相違因相。卽不取此所作因。更云如積聚性因耶。答。抄等之意。非唯積聚因。且擧此因欲顯所作性因等也(云云)。 ᅟᅟ因仍舊定喩可改依之事。 ᅟᅟ疏云。由彼説故。因仍(至)改喩。後三依舊(云云)。 ᅟᅟ後記云。由彼説故者。彼理門論也。總意而欲明知非是因違於宗名相違也。問。雖引理門。那知卽是不違宗。答。理門論云。若法能成○相違亦爾。明知不是因違於宗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由彼説故因仍舊定者。理門旣説。若因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因。卽一因法能成兩宗相違所立。名相違因。故知因仍舊定也。喩可改依等者。具而應言。由此説故。喩可改依。故此小論下四過中。初一改喩。後三依舊。此卽用本因者。依理門證。喩改依者。依此論證。文意如是。不可異推(文)。 ᅟᅟ今案。由彼説故因仍舊定者。依理門論證因仍舊定之義也。喩可改依者。先標喩通改依之義。故下四過等者。引此論證也。 ᅟᅟ九句義私記上云。有云。此理門文證因必用故。影爲證喩改不改(云云)有云。此文唯證因必用故。以小論文證喩通改不改(云云)有云。此理門論文説因必用故。約喩不云改不改。以此明知。約喩可改用。故今疏得論意。由彼説故等(文)問。此三傳意何耶。答。初傳意。理門論雖不説喩任皆同義。疏旣由彼説故(文)故以説因仍舊定義。影證喩任皆同義爲言也。次傳意。疏由彼説故因仍舊定者。釋理門文也。喩可改依等者。釋小論説四相違文也。其小論旣初改喩後三不改之故爲言也。第三傳意不異初傳也(云云)。 ᅟᅟ清水裏書云。 ᅟᅟ又云。問。理門論云。若法能成○定無有故(云云)疏引此文意何耶。答。爲證此文相違因如有爲所違量因。爲能違量亦成因能令相違前量宗也(是引爲證相違因也)邑記云。此釋上能成相違所立也。謂如本量未被他違。名無違法(云云)言此釋上能成相違所立者。是卽相違過也(卽似因也)言謂如本量未被他違等者。説下如無違法等云文也。意此相違因本量未被他能違時。如有爲其所立宗因。爲能違量亦成因爲云也。問。何故本量因云無違法。能違量因云相違亦爾耶。答。謂之云云不同也。有云。後三相違所違量言顯無過。故假名無違法也。又約法自相相違。未被他能違間。假名無違法(云云)有云。取初相不闕邊云無違法。何者。四相違雖闕所違後二相。不闕初相。取此不闕初相邊。云無違法(云云)意云。本量因未被他量時。爲所立宗如有因。相違亦爾。爲所立宗能成因爲言也。問。次文所成法無。定無有故意何耶。答。此文是顯能違量因正因文也。意云。所作性故因。無所立聲常宗之處。定無有故。云所成法無定無有故也。問。所立無常無處者。何處耶。答。異喩虚空也。意云。異喩虚空所作因無轉為言也。問。爾此等文立四相違之事。爲當何耶。答。爾也。問。若爾何智周記約法差別相違出此等文。平備記約法自相相違出此等文耶。答。智周記順小論出。平備記約初一出也。言皆彼通四相違也。問。其智周順小論云意何耶。答。小論説法差別相違之中。能違所違倶具宗因喩。言顯無過故。前無違法。後相違云。以理門論文證顯此爲言也。理四相違皆具。如無違法相違亦爾文物也。有云。引此等文意。四相違因必本喩改不改云事爲證也。故次文由彼説故因仍舊定。喩可改依。故下四過。初一改喩。後三依舊。此文意。彼説者。指理門。依此論者。因必須舊。喩通改不改也。問。若爾此因喩並證。何但爲證相違因云引此文耶。答。謂之有三傳。有云。此理門文證因必用故。影爲證喩改不改(云云)有云。此文唯證因必用故。以小論文證喩通改不改(云云)有云。此理門論文説因必用故。約喩不云改不改。以此明知。約喩可改用。故今疏得論意。由彼説故等(云云)問。此三傳意何耶。答。初傳意。理門論雖不説喩。任皆同義。疏旣由彼説故(云云)故以説因仍舊定義。影證喩任皆同義爲定也。次傳意。疏由彼説故因仍舊定者。釋理門文也。喩可改依等者。釋小論説四相違文也。其小論旣初一改喩後三不改之故爲言也。第三傳意不異。 ᅟᅟ有因返宗等之事。 ᅟᅟ疏云。問。有因返宗。不順因義不順宗義。應名相違。 ᅟᅟ前記云。疏問有因違宗至應名相違者。問。前巳解云。與相違法爲因。而無宗因相例過也。不取因違於宗名相違訖。何故今復取此爲難。答。前雖略擧。而未顯陳。所以今時而今詰問。彰其比量亦有四過。問與前同。答與前別也(文)。 ᅟᅟ略記云。疏問有因返宗不順因義等名相違者。此問意云。常與無常兩宗相違。返與彼爲因。名相違因。所作·非作二因相返。與彼爲宗。名相違。此問與前不同。若據宗因相違返而爲難也。答意可知(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有因返至不名相違者。此問起者。依軌師疏問答而起。故彼疏云。問。宗亦乖因。豈唯因過。過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宗言常住。過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宗故。宗因兩形爲相。因返宗故名違。若爾豈不説因宗始成違。如説敵量前因成似。由此問答方起此問。是故問云。有因返宗不順因義。因名相違。宗亦返因不順宗義。應名相違(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問有因返宗等者。是之因雖與本宗不相違。而爲違宗之因故。爲先之無違宗而不相順因故云有因返宗。故文軌師之非如因違於宗言也(文)。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疏云有因返宗○應名相違(文)問。前已解云與相違法爲因。而無宗因相例過也。不取因返於宗名違訖。何故今復取此爲難。答。唐朝諸記及日本先徳傳。異解非一。後當出其異解。今案。此問之意。甚與前異。何者。前文意云。若以前因違於前宗而名相違因者。卽有例難。亦謂前宗以違於前因可名相違宗也。依有此例難。而云相違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所以無例難也。今後問之意云。相違義者。兩宗相返。謂敵者而取立者因能令立宗相違故名相違因。是則有因返宗不順因義。因名相違之義也。若爾宗亦返於因不順前宗義。宗應名相違。是此問意也。燈抄云○(云云)明詮僧都問。此問意何。答。此問意者。所作性等四種相違之因。有令前後二宗相返。不順因義。故立相違宗之因者。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返而不順宗義故可立相違因之宗名也。有因返宗者。且約法自相相違者。所作性因令己常宗違無常宗也。宗亦返因者。前無常宗己所作因後常宗令違此說中云前無常宗者意何。答。未知其所以。周云○(云云)今案此記意。説發問之詞義道須爾。但答通之詞不可依據。平備大徳案此問意作二釋。一云。有因反宗不順因義因名相違者。案此問意。成前因違宗。豈得破文軌師耶。答。此文意雖可爾。旣答文云由因成宗令宗相返。明知以後宗令返前宗。卽爲後相違宗之因故名相違因。非可云因違宗故名相違因也。言宗亦返因不順宗義應名相違者。難意云。前云常宗違前所作因故。宗九過以外可立相違宗過。非謂宗因相違過可立也。總而言。此問意者。前所作因違前常宗故名相違因者。前常宗違前所作因故。宗九過外可立相違宗過也(云云)今案此釋意。義道雖似可爾。而徒盡言論空失本意。所以然者。前已云與相違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因得果名名相違也。非因違宗名爲相違。故無宗亦違因例而成難。明知以有例難。不取因返於宗名相違之義。遮簡已訖。今何更重得作問難耶。所以此説不然。敢不可依據矣。問。備師第二釋何。答。備云。又云。所作性因令二宗相返而不順因義故。立相違宗之因名者。前常宗亦令前所作因相返。而不順宗義。故可云相違宗之因名也(云云)今案此釋。可依據之。頗義道相稱可矣(文)。 ᅟᅟ答二釋之事。 ᅟᅟ疏云。答由因。成宗。令宗相返又因名法自相相違。宗名比量相違(文)。 ᅟᅟ前記云。疏又因名法自相相違至唯名比量相違者。此答前問有二。次前文是一答。此文是第二答。卽此答中。答宗亦名違因。兼答伏難。伏難云。宗違於因。不開有四。因違於宗。卽開四耶。答。如疏可解(文)。 ᅟᅟ邑記云。疏答由因成宗等者。此中前不齊解。後齊解。前疏不許因違宗故名相違因。由有相例之失故。不取之。今旣釋通。兼取無妨(文)。 ᅟᅟ明詮道引此記云。此恐不爾(文)仍不用邑記歟。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二説。此初説也。初答意云。因爲能成不成異宗。令宗相返因名相違。宗爲所成不欲成因。令因相返。不名相違。文又因名法至各四種耶者。第二答也。此答意云。因返宗者。名法自相相違等。宗返因者。名比量相違。因別疏條。相違開四。宗違合説。唯名比量相違。爲影現故。宗合因開(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答由因成宗等者。謂欲成立宗而引因。是因不成本宗。餘違宗成故。於因名相違。其宗不爾。故非例之。問。非宗成因令因相違不名相違者。先宗之違於後因。名比量相違。何故非相違宗耶。問。故答云。其約名比量相違故非宗違也。是又因名法自相相違等言文之起所以言也。自違宗可生因有惡自起故。於宗名比量相違也。欲成立自引因。不成立自。而與自相違宗成立故。於因名相違。故二違各各別也。子細可思之(文)。 ᅟᅟ今釋此文有二。先叙唐朝記等及日本傳。後依抄意正詳此旨矣。前叙諸説者。邑云○述此記意。日本先徳云云不同。福貴道詮云。答文有二釋。初釋唯用相違之因義。不用相違卽因義。此不齊文軌義。後釋用相違卽因義。此同文軌。持業釋。故云齊解也(云云)隆光等先徳云。初釋唯因名相違。宗不名相違。因與宗齊不名相違。故云不齊解。後釋因名法自相相違等。宗名比量相違。意云。宗因齊名相違。故云齊解也(云云)先徳評家云。今謂。返前例問答云不齊解。順上例問答云齊解。准内明説。齊不齊解如是(云云)先徳達多備異説。雖有釋通而却非可爲用。所謂如日夜徒員他家財。已無半錢之分者。是則云此而已。然明詮僧都云。邑説此恐不爾(云云)僧都所傳。是尤可爾。仍不可依據此記説而已。備云。答由因成宗○不名相違者。意云。以因成宗故。以後宗令返前宗。明知爲後相違宗之因。名相違因。不前因違前宗故名相違因。旣前因不違前宗。故前宗亦不違前因。雖不相違義同。然因成宗故。令宗相違。此相違宗之因故立相違因名。是依主釋。宗不成因故。不令因相返。若令因因相違。其相返因之宗故。可立相違宗名。然不令相返故。不立相違之宗名(云云)案此記意。頗不失道理。但細探其底。非無所過也。文中雖不違義同者。是專似無益矣。周云○此記意云。二答之中。此文是第二答也。此第二答中。更分爲二。謂言因名法自相相違。宗名比量相違者。是答宗亦名違因。言因別疏條相違開四。宗違合説。唯名比量相違者。兼答伏難也。此義意頗似不失義道矣○備云。又因名法自相相違等者。正義云。此第二答依伏難而起也。伏難云。以宗不成因故。不立相違宗過者。比量相違宗違後因。豈無相違宗過耶。爲通此伏難故。更作第二答也。意云。前瓶等是常宗。違後初無後無因。故立比量相違名。是卽宗過。非是相違宗過名也。然前常不違前所作因。故例難不成也(云云)聊以彗星之光雖似照塵外。義道以違制作之幽玄。何得留思慮耶。所以然者。前云非因違宗名爲相違之文。與此問答文。以無差別故。豈無重言之失耶。 ᅟᅟ今謂。言有因返宗等者。是依與相違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等之文。所發之問難也。非是專同前例難。義意如前解之。通此問難有二答。謂由因成宗等者。初答。言又因名法自相相違等者。是第二答。如文可知之。初答意云。由因相返宗。而名法自相相違等之四相違因也。非宗令因相返。不名法自相相違等之四相違宗也。第二答意云。宗亦違後因故名相違。但名比量相違。卽收宗九過中。而不名法自相相違等之四相違宗。明知雖同名相違。而宗唯違後因故。名比量相違。因以令宗相返。而名法自相相違也。於中宗合説故。唯名比量相違。因別開説故。名四種相違。理而言之。宗亦如因之相違。有法自相等四種比量相違(言也)兩疏之意太底如此。勞以無煩異求。燈抄云。答中二説○不爾卽違前所説故(云云)(頗以可依據爲誠證耳云云)。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有法差別之處云)。 ᅟᅟ内明相違因之事。 ᅟᅟ述記八本云。大乘滅相雖不待因。相違因與後後法爲生因。與前法相違。名相違因。非與前法滅爲因(文)。 ᅟᅟ燈六云○若爾相順何名相違。答。此言無過。如四相違因與相違法爲因。故菩薩地云。若雜染品諸相違因。當知卽是清淨法因。若清淨品諸相違因。當知卽是雜染法因(文)。 ᅟᅟ祕同之。而不引瑜伽文。 ᅟᅟ義蘊云。疏大乘滅相至前法爲因者。如秋霜旣降。草木變青爲黄。霜非青滅之因。青滅是無。霜體是有。不可以有作無因故。但與黄生以爲因也。青黄相違。霜等爲因。相違之因。依主釋也。然以理准。由霜雹故。能令青滅。與彼青滅爲因。竟有何失(等文)。 ᅟᅟ准此釋。邑法師心實用相違卽因義也。然清水裏書云相違之因義之中。具同無異有者。不叶彼師本意也。 ᅟᅟ十因章云。問。相違卽因者。豈滅亦有因生耶。答。不然。但與黄葉爲因。不與已滅青等爲因。卽是能相違卽因故。名相違因(文)。 ᅟᅟ下文云。言相違因者。唯得有清淨之相違因。不得有持業也。因體通二性。不善·有覆無記故○果法通有爲無爲。唯無漏唯善性也(文)。 ᅟᅟ又云。言相違因者。唯得有雜染之相違因。因體通有爲無爲。唯無漏唯善性也。果卽狹(文)。 ᅟᅟ樞要下云。其清淨十因中。二因得異熟果。謂攝受因及相違因○相違因者。若清淨品諸相違因。卽是雜染法因。故得異熟果。由此同事·不相違亦得異熟。卽攝受因故。論中據雜染因故無有失。或此皆非。清淨法因以清淨法爲果故。無異熟果(文)。 ᅟᅟ瑜伽論三十八云。此雜染法相違因者。謂出世間種姓具足○卽如所説種種善法○如是十因應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雜染(文)。 ᅟᅟ下文云。種姓不具足○彼望清淨爲相違因(文)。 ᅟᅟ又云。若雜染品諸相違因。當知卽是清淨法因。若清淨品諸相違因。當知卽是雜染法因(文)。 ᅟᅟ今案。若清淨品者果也。相違因者卽清淨品果因也。雜染品法與清淨相違故。以能相違名爲相違。此能相違因上立果名。名能相違卽因之時。立清淨之相違因也。清淨者非因名故。不得有持業釋也。卽依此義。章上文云。能相違卽因故。名相違因。至于別釋文云。清淨相違因果。唯無漏唯善性也(文)依之勘本論文。述雜染相違因云。應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雜染(文)明清淨相違因云。彼望清淨爲相違因。至于下文云。若清淨品諸相違因。當知卽是雜染法因(等文)樞要第二釋意同之也。問。若爾如何樞要初釋云得異熟果耶。答。二釋之中。後解同本章心。又燈中作不得之釋。依之。興法師心。二釋之中或解爲正(文)但彼釋意者。以雜染法爲能相違卽因之故。其因實果雜染法也。亦可得此果云也。雖然立清淨相違因之時。以清淨法爲果之故。不可得異熟果也。 ᅟᅟ比量相違有四種之事。 ᅟᅟ疏云。又因名法自相相違。宗名比量相違其相違決定·及相違因各四種耶前記云。疏不爾何故等者。若爾再比量相違且據合説法自相相相。不據開説餘三比量相違。亦爾者(文)。 ᅟᅟ四相違義記一云○意云。宗因各有相違。宗但名比量相違。因名法自相相違。而以宗准因。宗亦雖有法自相等四種。宗據合説故。唯名比量相違。因據開説故。云有四相違也。爰知決定道理。雖宗有四種之比量相違。今依合説故。但云有比量相違也。若不如此言者。何故但説有法自相·比量相違。其相違決定及相違名四種耶(言也頗可依據耳文)。 ᅟᅟ明燈抄云。不爾何故但説有法自相比量相違等者。前文數數比量相違決定相違各有四種。不爾卽違前所説故。決定相違四相違因差別之中。先徳二説。一云。若不改本因。違宗四種。是後相違因。若改本因。違宗四種。是相違決定四相違因也。一云。亦非法自相相違以明決定。況得後是餘三相違也。以法自相被違之後。失本自相別成自相。今從相違決定之中。違已仍疑。不失不存。況復相違決定法。兩因兩喩。而與四相違中一因一喩。全自不同。若依此義。決定相違不具四宗。比量違亦不具四。所以爾者。因喩各別證宗乖返。是故名爲相違決定。兩宗各定。名比量相違。復違其因。因或同異。名比量相違。二違旣別。豈同具四。問。宗因相返説名相違。何故過但在因。而非宗失。答。卽由此説。外道因明論中名宗過也。於宗過中別立宗因相違之過。由宗因相違。宗在因前故名宗過。非因失也。陳那難云。宗雖在前。未説因時。卽無所違。要立因已方違於宗。故唯因過。非宗失也。又云。夫相違者。我不欲説。與宗相反。名作相違。如有成立常住爲宗。無常返常。説名相違。立因本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無常宗義。與相違爲因名相違因。故理門云。若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過(文)。 ᅟᅟ尋云。付疏主義。後三相違相違決定。若非前後倶邪者。何名不定因耶。生敵證之決智故也。若前後倶邪者。如何疏中所出作法。是前邪後正耶。 ᅟᅟ注釋上云。問。後三皆非言陳所諍。旣爾何故相違開四。比量相違相違決定但説初一不説後三。答。且解云。比量相違。四宗體別。易了知故。更不別開。相違一因望四宗辨其義難知。故開爲四。其後三種相決定所違是耶。能違是正。非眞作法。故但立一。或此等過證。四相違旣開。相違略不開。彼如言王來不別稱臣。問。爲無前後倶邪。後三決定相違。答。如疏所出無此作法。問。若爾何故名相違決定耶。答。邑中卷云。若唯相違決定。立敵所申宗旣相違。因喩各別。此卽二皆不定。若就他出過。兼四相違。不唯相違決定。卽眞能破。此旣相反。故與宗別(已上)近代皆云。是帶四相違之相違決定。若依此。應云帶相違決定故改本因。帶四相違故前邪後正(此義未決云云)。 ᅟᅟ古迹記云。問。相違決定違法自相。亦應有法差別等耶。答。有二義。基云。若有不改立論者因。違宗四種屬後相違。若改前因。違宗四種卽爲四種相違決定○依本所諍。論中略説法自相相違決定。軌師亦説略不説三。又釋。此不定過別陳因喩。非本能立。其力羸微故。不與彼法差別等別作相違決定。若相違因用彼因喩。有親力故通違四種。比量相違亦同此釋。雖有二義。初應理盡(文)。 ᅟᅟ又云。後三比量相違作法者。云云不同也。有云。法自相等四種相違。決定相違四種相違。名比量相違四種相違(云云)意云。此兩箇四種相違。未至因喩而留宗見。皆比量相違也。何者。法自相等所違比量宗。皆有違比量道理自本極成因過也。又法自相決定相違前後宗。及後三決定相違前後宗。有違比量道理自本極成因過。以此義道。指兩箇四種卽云比量相違四種相違也(此三松傳也)有云。四種相違中。可有四比量相違四相違決定(云云)意云。四相違中。前宗違後因邊。云比量相違也。前因違後宗邊。云相違決定也。宗與宗違。云四種相違爲言也(此南寺傳也)有云。四種相違決定中。後三決定相違。是卽後三比量相違也(云云)意云。論約比量相違決定相違唯説法自相相違。後三分明不説也。然疏中卷卽説四種決定相違。所以此准前比量相違。亦有四種等(云云是修南傳也)問。且比量相違宗違因者。前宗違後因。後宗前因違耶。答。謂之古德云云不同也。有云。後宗違前因過也。意云。瓶等是常宗。違立敵極成前因爲言也(三修律師傳也)有云。前宗違後因過也。意云。瓶等是常宗。作能違量時。違後所作性故因爲言也(賢應大徳傳也)有云。比量相違。宗違因過也。不可求前後也。意云。比量相違寛。故作能違量。亦違本極成因。倶名比量相違爲言也。問。若爾相違決定與比量相違何差別耶。答。疏中卷云。彼宗違因。此因違宗。彼寛此狹。二類別故(云云)彼者比量相違也。此者相違決定也。又斷云。比量相違前邪後正也。相違決定前後倶邪等(云云)問。其寛狹意何。餘亦爾耶。答。約比量相違。有單比量相違·相違決定比量相違。相違決定必比量相違失。故相違決定必比量相違。所以狹也。比量相違。相違決定帶有。不帶相違決定有。故寬也。言單比量相違者。瓶等是常等也。言帶相違決定比量相違者。聲常所聞性故等立宗。違所作因也。言前邪者。瓶等是常宗也。言後正者。初無後無故因也。言前後倶邪者。所作因·所聞因。倶具三相成猶預故也(比量相違因喩不待過也云云)。 ᅟᅟ此宗説法略有二種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此因明宗説一切法。略有二種。一自性。二差別。如瑜伽説。所成立義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差別。今此因明中。有法卽是所立自性。能別卽是所立差別。爲顯此二略有三重(文)。 ᅟᅟ前記云。疏此宗説法者。此因明宗名爲此宗。簡於經中説自相等(文)。 ᅟᅟ後記云。此宗説法者。此因明宗論宗也。問。敵關因明。何不擬簡。今乃至此方言此宗。答。今此正明四相違中。有自性差別。故於此處方説此宗。有此不同故不應責(文)。 ᅟᅟ局通對之事。 ᅟᅟ疏云。一者局通。對法等言(至)前局後通。故二差別(文)。 ᅟᅟ尋云。此對心者。以差別爲有法。以自性爲能別之義可有耶。若言有者。與前後對有何差別耶。況前。局後通故二差別之文。何可會之耶。依之。疏上卷中體義三名之文。豈不相違耶。若言無者。如我是思之量。豈不以自性爲能別耶。 ᅟᅟ又此對自性差別。約一具比量説歟。如何言謂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無所立故耶。旣以我法爲有法。有無爲能別所立之量。為成自性之量。豈一具比量自性差別耶。況我是思之量亦以相違。若非一具比量者。疏云。前局後通故二差別(文)依之斷云。因明二相據通局分。以後所説必貫於餘(文)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一者局通(求曲反。專也)謂我自性法自性等者。若有若無者。此竝通前我法二種自性。故瑜伽十五云。所立自性。謂有立爲有。無立爲無。言所成立故者。釋所成立義。各別性故者。釋自性二字。差別者謂我差別等者。卽先開我法二種差別。言若一切遍者。下後釋也。一切遍者。卽是迦比羅等執我量同虚空體周遍故。若非一切遍者。卽離繋子及獸主遍出等計。卽執我量有分齊。隨身舒卷。及小如極微等。此之二種是我差別。言若常若無常等者。明法差別有常色無色等。又釋。此中略明三對差別。遍不遍·常無常·色無色。以等餘門。並通我法二種自性上所有差別。故法中亦有眞如法空無我等遍諸法。餘法不遍。其我中亦有常無常色無色等。問。如立比量聲是無常。卽聲是自性。其無常是差別。卽不相離合成一宗以爲所立。何故前明自性卽云若有若無。如言我必有。我必無。非和合成宗。而自性外更云差別遍不遍等。答。有兩釋。一云。前自性言有無者。汎明自性不同。我法並通有無。其我體性外道謂有內道謂無。其法中亦通有無。道理易知。後差別門。卽是有體之我及無體之法等。所有遍不遍等。爲差別義。如外量云。我我必遍是所立宗。又釋。此中兩段各別爲宗。前立自性以爲有無。後立差別亦爲有無。前以自性我法爲所依。其有無爲能依。後以差別遍等爲所依。亦以有無爲能依。文中略故。後門不明若有若無。眞實合有。由敵論者於自性差別互有不了故。立論者或立自性或立差別。爲顯此別故。云如是等無量差別也。隨其所應空等遍有色等非遍者。執我量與虚空等者。我體遍有。執我有分齊隨身舒卷。及小如極微者。我與色等體不周遍。故云空等遍有色等非遍。前局等者。前自性局。後差別通。故二差別(文)。 ᅟᅟ前記云。疏若有若無所成立故者。此若有若無非卽我法差別之義。汎爾。疑成立我法二自性。爲有爲無等。各別性故者。我法二自性各別故。疏空等遍有者。苦空無常等遍通一切色等非遍者。此色等法不是他上。故名非遍。然得名通。如色一切色皆是(文)。 ᅟᅟ邑記云。疏對法等言至若有若無等者。彼意云。若立有體我法。若立無體我法。各別體性名爲自性。疏差別至色無色等者。謂内外諸部。於彼我法自性之上。説有遍不遍常無常等無量差別義。名爲差別(文)。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若一比量而分別自性差別。答。成立自性。成立差別。比量有別。問。爾何故疏云前局後通故二差別耶。答。且云色蘊我應無常時。唯局色蘊我。不餘受想等之我。故云前局。無常不局色蘊。通餘四蘊。故云後通也(云云)(已上私記説也)今謂。不必立自性立差別二量有別。而約一比量亦可辨局通。問。爾與前陳後説對其差別何。答。專異矣。謂前陳後説對意。得名不定。所以者何。今此局通之中。局·通隨取前陳云自性。局·通隨取後説云差別。是云前陳後説對。但局通對意不爾。唯任自性擧自性爲自性。唯任差別擧差別爲差別。而云局通也。意云。聲應無常時。聲是局聲。但自性。無常是貫通他。而差別。所以前局後通。但此一種云局通對也。前陳後説不爾。聲無常時。聲前表故云前陳。無常後表故云後説。非唯如此説。若無常先表者。無常云前陳。若聲後顯表。聲卽云後説。故知前陳後説對自性。差別而別於局通對。謂局通狹於前際。先陳寛從局通(言也)如此之所以。至下當知之(但以聲無常量。偏以聲爲自。以無常爲共。無立無常聲之量故。而以若立五蘊。若説我是思而爲證耳)先徳云。又諍差別成立者。有内外道立敵共許我自性有之。言唯我上常無常義互不許依此立量者。我我無常付。敵者破此立我應常等。如是成立。是不諍我自性。唯諍我差別也。聲論立聲常住。勝論立聲無常。如是等不諍法自性。唯諍彼上差別。非一。皆准之可知(云云)今謂。恐非唯如此説耳。何要須立自性立差別有殊異矣(文)。 ᅟᅟ因明要義抄下云。明詮小僧都問。就所別不成。本作法云。我思(云云)此云局通意何。道詮法師答。維摩時答。我此義也。此義遍通諸法故云爾也。問。我此自性。思此差別。今何云遍通諸法耶。答。我·無我此諸法上之義故云爾也。問。約佛法爾。今此外道義。答。約外道者。立我此周遍故。又云思。此以我爲體。今我旣云遍故是思亦云遍也(自上他問答)問。約數論立我思。有局通之義何。答。依因明門者。我有法。此局。思法。通也。問。何故云爾耶。答。我此但局我而不通無我。故云局。思此通我·無我。故云通也(下注抄云。雜集説。我之與法但名自性。常無常通名差別。因明論以聲等爲自性。常無常我爲差別)問。今因明中。我爲差別。由遍一切貫他上。其義可爾。何故雜集説我爲自性耶。答。彼約説我卽不遍。無我亦得説爲局。守自體也(已上)玄應疏上卷云。問。思是自性。我與無我是差別。如數論者立我爲思。此思自性爲法爲能別。我差別爲有法及所別。如何今言自性爲法爲所別。我差別爲有法及能別。有云(軌師)此前且依多分道理。據實言之。不簡自性及差別。但先陳者名有法及所別。若後説者名法及能別。今解不然。立我爲思。我性不通無我等故。何故不許名爲自性。思通非我及我等故。何故不許名爲差別。故對法云。一者自性。謂我及法有無自性。二者差別。謂卽我法種種差別。故各二名。此依實義。非從多分説名二言(已上)問。何故慈恩云思此自性。我此差別耶。基疏上卷云。一切法中略有二種。一體。二義。且如五蘊色等是體。此思有漏無漏等義。名之爲義。體之與義各有三名。體三名者。一名自性。瑜伽等中古師所説自性是也。二名有法。卽此所説有法者是。三名所別。如宗過中名所別不成是。義三名者。一名差別。瑜伽等古師所説差別是也。二名爲法。下相違中之法自相相違因等是。三名能別。卽如此中名能別是。乃至難初名云。若體名自性。義名差別者。何故下云如數論師立我是思。我爲自性。思爲差別。彼文便以義爲自性。體爲差別。我·無我等分別思故(已上)邑云。思之與我。義實無差。此中據思之自體未有表彰。我無我等可通餘法故爲難矣。答。彼疏意亦明體義門。云思爲自性。我爲差別也(約經論及因明論。明體義有總別等四對。具如義斷末)問。彼疏云思爲自性。我爲差別。意何。答。若明體義門者。五蘊爲自性。無常苦空等爲差別。慈恩明此門故。云思爲自性。我爲差別也。意云。思此五蘊所攝。此有自體故思名自性。我·無我此無自體。但此五蘊上之義門差別。故爲差別也。問。我爲差別。思爲自性者。何故基疏下卷引對法論。云自性者我及法若有無耶(已下注)基疏下卷初云。此宗説法○故二差別(已上)邑云。疏對法言等者○(已上)周云。若有無○色皆是。燈抄第五云。一者局通○故。二差別(已上)答。下卷意。約局通門故。云我爲自性何者。我但局我而不通無我故也。問。約體義門者。思爲自性。我爲差別。若約局通門者。以我爲自性。若約思。如何爲是自性。爲是差別耶。答。若約局通門者。思爲差別。何者。立我思時前陳之我但局我不通無我。後陳之思此通我·無我故也。問。立我思時。若約體義門者。思名自性。我名差別者。若約局通門者。我名自性。思名差別。令約局通門者。自性差別不通因明道理。約體義門。前陳之我爲差別。後陳之思爲自性者。旣違因明道理耶。答。不違也。何者。雖約體義門。思爲自性。我爲差別。而望因明門時。前陳之我爲自性。後陳之思爲差別故。數論立我思者。前陳之我此自性。後陳思此差別也。基疏上卷云。難初名云。若體名自性。義名差別者。何故下云如數論師立我是思我爲自性。思爲差別。彼文便以義爲自性。體爲差別。我無我等分別思故(已上)燈抄云。顯難意者。若體名自性者。何故不言思我。我是義。思卽體。若義名差別者。何故言我是思。思體爲差別故。我差別爲有法及所別。思自性爲法及能別。故知不要自性爲有法所別差別爲法能別也(已上)備記第二云。文我無我等之分別思故者(又訓)文我無我等分別思故此文依伽論就道理說也。伽論意。以我無我義而分別思體故。今數論師量。以思體而分別我無我義故。卽數論量以義爲自性。以體爲差別(已上)基疏次云。釋初難言。此因明宗不同諸論。此中但以局守自性名爲自性。不通他故。義貫於他。如縷貫花。卽名差別故。前陳者局故自體。後所説者義貫於他貫於他義卽寛。局自體者義卽便狹。後法解前。不以前解後。故前陳名自性。後陳者名差別。倫記云。釋初難云因明宗不同諸論等者。意云。伽論等五論所説。局己自性差別定屬一門。故云不同諸論。然望唯別因明論所説前陳後述自性差別時。不定屬一門也。意云。諸論宗云。色心體名自性。此上有漏無漏我無我等名差別。由體與義各別定故。此因明論宗不爾。據諸論宗。雖是義。然立量時。以爲體。是前陳故。因明論宗者。以諸論差別爲自性。以諸論自性爲差別(已上注了)問。今言以思爲自性。以我爲差別者。此若佛法義。若外道義耶。答。蘊等三科法。此有自體故爲自性。蘊等之上苦無我等。無別自體。但此體上之差別故爲差別者。此是佛法内道義。外道無此義。何者。外道云神我等有體此常住。是故不言我等此義門之差別。然約因明門。前陳爲自性。後陳爲差別言之。此自性差別亦通外道也。故邑記上卷云。如外道等説色爲我。色是自性。我·非我等爲差別。或説我是色。卽我爲自性。色·非色等爲差別。故不定也。理門亦云。觀所成故。立法有法。非徳有徳。所言徳者。謂勝論徳句。言有徳者。爲實句此法有法不同於彼。恒決定故(已上)清云。自性差別非一向定。隨前後陳別也(已上云云)。 ᅟᅟ文軌疏上云。言有法能別者。諸法有二。一自性。謂色聲香等。二差別。謂無常等。自性有兩名。一有法。二所別。差別有兩名。一法。二能別。常無常等有軌則義名之爲法。卽色聲等能有此法。故名有法。卽此色等自性。爲常無常之所差別令殊内外。故名所別。常無常等旣能差別色等自性。故名能別。其猶蠵有方圓印文。印文爲能別。能別此蠵。成方圓故。亦名爲法。有軌則義故。蠵體名所別。爲方圓印文所差別故。亦名有法。能有方圓印文法故。此從多釋。若據理言之。不簡自性及差別。但先陳者爲有法及所別。後述者爲法及能別。且如思是自性。我與無我是差別。如數論立我爲思。我差別爲有法及所別。思自性爲法及能別。故不必要以自性爲所別·有法。差別爲法·能別也。四名不可竝彰故。各擧一號也(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互相差別以爲宗體者。如成聲爲無常。可説有法及法互相差別和合爲宗。若成自性諍我有無。誰不相離名和合耶。答。如先擧我卽爲有法。立爲有無卽名爲法。亦説與有無和合互相差別。若所立我爲有。可説與有和合。若立我無。與誰和合。解云。因明立法。不要辦體。但後説者皆名法故。故與無法亦説和合。若爾還成於法。何名成有法自性耶。解云。因明道理。皆應以法成法。今言成自性者。謂此有法在法中含。望此卽以法成法。此法中含意所許者。言中直申。卽是豈自性。故言成有法自性。故理門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也(文)。 ᅟ (卷首書皮内)。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 ᅟᅟ自性者。古云冥性。由彼外道從無想沒得宿食智。却敵已六十劫。六十劫外智力不及。但見冥寞。物從此生。故立冥性(文)。 ᅟᅟ(私云)蠵説文。大龜也。以胃鳴者。从虫巂聲。爾雅。靈龜。註云。涪陵郡出大龜。甲可以卜。緣中文似□瑁。俗呼為靈龜。卽今紫蠵龜。一名靈蠵。能鳴(小補韻會齊韻出)。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三(終) ᅟᅟ(延寶元年臘月二十四夜。以寫本校正已畢)。 ᅟᅟ(此二十三帖。起自初九日至二十三日。書寫已竟。中間數日。以病縁故不寫)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四(第二十四帖) ᅟᅟ先後對之事。 ᅟᅟ疏云。二者先後於總舉中言。先陳者(至)以後所陳分別前故(文)。 ᅟᅟ明燈抄云。言顯先陳。名爲自性。言顯後説。名爲差別。言差別者。分別之異名也。以後所陳分別前故(文)。 ᅟᅟ尋云。諸法自性差別。其義可定。何云如此耶。若爾引何文證之耶。 ᅟᅟ疏云。佛地論云。彼因明論自相共相與此有異(至)然教小異。義亦別故。分爲二門(文)。 ᅟᅟ明燈抄云。佛地論云等者。佛地論意。色心自體名爲自相。彼上所有無常等義。名爲共相。各有的屬非不定故。今因明意與彼有異。各附自體名爲自相。貫通之義名爲共相。貫通他上。如縷貫花者。猶如一縷貫黄赤花。一無常言貫通色心故。依於此聲等局體名爲自性。無常貫他名爲差別。各無的屬。得名不定。故與佛地其義有異。若立五蘊一切無我等者。顯得名不定之相也。且諸法中自相共相體非是遍。有是自相非共相。如青色等相。有是共相非自相。如空無我等。此通餘教非唯因明。其自相差別體卽遍通。自相共相皆有自性。自相共相皆有差別。此義唯在因明之旨。何者。有法言自性。法是差別。如五蘊中思數。體是自性。有漏無漏我無我。是名差別數論師立我是思。卽以我爲自性。以是有法故。思爲差別。以是法故。此卽我非我之共相亦有自性。思之自相亦有差別。蘊中思數是自性故。自性差別各無所的。得名不定。以理推之。此先後門雖卽前局通門。然能詮教少有別異。所詮之義亦有別也。依教義別分爲二門(文)。 ᅟᅟ尋云。此文亦可證局通對義耶。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疏主引佛地論意何。答。先徳云。爲證先後對而引此説也。佛地所説但成局通證。非成先後記。而以言與此有異。佛地所説之因明之説。爲第二重證文言也(云云)問。若爾何故前云但取因明自共爲局通證而不取經自共。明知局通亦以因明説可證耶。答。誰言以因明説而不爲局通之證。然今定此宗説法有三重。於中初重。對法等諸論中。説能成立所成立自共似爲證。但非能所成立。直説經自共而不爲證也。第二。然以佛地第六云彼因明論等之説。偏非唯局通之證。此重得名不定寛。故明知初重亦以因明自共爲證無妨言也(云云)。 ᅟᅟ尋云。以此文證先後對方何。 ᅟᅟ注釋上云。問。約此自共相如何立現比。答。佛地旣云現比二量依二相立。故知有法是現量境。於彼自體不分別故。後陳共相是比量境。由分別心正所諍故。廣釋如彼論疏。然上卷云。取此二中互相差別不相離性爲宗體者。由後陳法是有法家所有之義。以有法聲簡色等無常。以法無常簡常住聲故。由此等義合爲宗體。非謂有法是比量心正所諍境。是故亦云有法因法二倶極成(云云)。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若爾現量心境云前陳。比量心境云後陳耶。答。是爾。前陳之有法親任境表之。未有法可分別。故云現量心境後説之法以前有法可分別故。云比量心境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尋諸聖教。建立二量少有差別。要先得意後遇教文。自然曉悟故。且懸叙理門·入理等摧邪因明所判二量。一向決定無有雜亂。自有餘教隨宜説故。互有交渉。言交渉者。於比量内有極易解分明可見者。假立以爲現量之義。又現量中定心之内。極善比校亦有。假説以爲比量○謂理門等因明宗中意明比量。要以散心分別比校了知同異。且如立聲爲無常者。比校瓶上。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謂以能立簡去不同。復以所立正表其同。而成量智。是相比義。若唯獨取聲無常義。不成相比。故説無常兩處相比。知其義同名爲共相。共者同義也。旣同瓶等。亦卽了知異於空等。故有分別比校同異而成量也。若論現量。入無常觀定心之内見無常相。直是定心自所變相。獨觀此境卽知無常。不待比瓶而成量智。故是現量。亦如眼識得色境時。稱可長短方圓等相。獨受此境不能分別。此所得長與餘長同。此所得短與餘短同。此方此因此青黄等。乃至廣説。應知亦爾。是故不能分別同異。然得前境説爲現量也(文)。 ᅟᅟ又云。佛地論第六卷○正義釋云。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説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定心所知自相共相皆是實義)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卽如定心所觀色等自相所有無常。但附所依色等己體。不於自外他受相比也)此卽佛地論師釋因明中自相之中。卽攝餘教自性差別自共二相也。佛地論又云。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爲共相(卽如色名以爲能詮。復以色體以爲所詮。於現前色立此名義。由其先於餘處色中識此名義。是故遍於一切處色。色旣如是。聲香等及無常等。一切諸法。皆有此遍。如縷貫花也)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此卽佛地論師釋因明宗共相之中。卽攝餘教自性及差別自相及共相入共相中也。由此故知。諸餘教中共相一分入因明中自相之門。復有一分入因明中共相之門。又餘教中自相一分入因明中自相之門。復有一分入因明中共相之門。故須識教門差互也(云云)。 ᅟᅟ又云。然有餘教現比二量或有相離。謂或就於比量之中假説現量。如瑜伽第三十卷○復作是思。如世尊説。若於不淨善修善習。能斷欲貪。是至教量。二者尋思現量。如彼論云。我亦於内自能現見於依不淨。如如作意思惟修習。如是如是貪欲不生。是現證量。三者尋思比量。如彼論云○准此尋思於三惠中。辨彼修惠加行之時。得尋思名。亦得毘鉢舍那之名。聞思比度塚間青瘀。能少伏惑貪欲不生。實是比量。與現量名。由現可見如此道理。名爲現量。不據離於比度之心以名現量。又瑜伽三十二○此等意明。比量門中別有一分。現可明見道理極成。假名現量。其實正是比量體也。復有實是現量所收。假名比量。卽如瑜伽第十五釋現量義。簡除已思應思之境而取建立境界取所依境爲現量境。彼文意説。有觀行者於地境中思惟水界或火風界。其本地境名為建立境界取所依境。如彼文中釋此義云。此中地想卽是建立境界之取(謂能縁之想也。想所變境卽是唯識所變之境。是故想能建立境界也。此境有能縁之取也)地者卽是建立境界之所依(此所依爲所縁縁。依之生想也。前文取者。是能量此境也。此文所依者。是所量也)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卽現量境中。簡非應思惟。除已思應思也)地等諸界。解若未成時。名應思惟(謂於地界思惟諸界。復水界思惟諸界等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准論文。於地思惟水未成時。是聞思中加行之位。解若已成。是修惠中入根本位。並於現量門中。簡而除之。瑜伽意明。已思惟者修惠之中根本成位。是比量攝。此中意明十遍處觀。觀中所見水遍處境滿十方中。論中名爲勝解作意。是假想觀故。就假想假名比量。而不建立以爲現量。若據實理。是定心境。現前獨受不比餘知。是實現量○(文)。 ᅟᅟ今案。准此等文。先後對配現比二境者。是假説也。而有人云。實現比量者。非只義暗。亦殊於諸徳也。 ᅟᅟ孝仁記云。文佛地論云彼因明論等者。謂是之文引所由。其佛地之自相共相必定雖色等名自性。無常等名共相。雖故而依因明論言。且佛地之自相名共相。是比量心以縁故。及佛地之共相名自相。是現量心以縁故。故知自相共相不定也。是以准時。若色等若無常等。先陳名自性。及後陳名差別。故自性差別得名不定。爲證是之理而引上文也(文)。 ᅟᅟ明詮道云。佛地論意者。諸色心等法體名共相也。彼上苦無常等名共相也。因明論意者。佛地論之自相共相總名自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是現量心境故。比量心境名爲共相。此卽與唯識可言共相同。然少有別。現量定心尋名縁火。亦可言共相中攝故。問。二論共相同者。何故倶名増益共相耶。答(文)。 ᅟᅟ尋云。聲等局體名爲自性。無常貫他名爲差別等者。出得名不定之相。火若言爾者。聲爲自性無常名差別之事。是常自性差別也。何有不定之義耶。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言故依於此聲等局體名爲自性無常貫他名爲差別得名不定者。此文甚難思。何者。旣聲爲自性無常。爲差別者。猶是佛地所説之自共。卽能成前局通之證。偏有的屬非不定得名可言。而何云得名不定耶。答。先徳云。約聲無常量。任有自性先説。差別後説故。聲體爲自性。無常爲差別。翻此差別先擧。自性後擧成亦可有也(云云)問。若爾何等量耶。答。疏云。若立五蘊○是故不定(云云)意云。若五蘊立一切無我。蘊自性爲自性。彼上我無我差別爲差別。若立我思。我無我差別爲自性。法體之思爲差別。如是不定故。云得名不定(云云)問。若爾可謂唯立五蘊爲自性。翻此立我爲自性之量。得名不定何故云故依於此聲等局體等耶。答。先徳云。然論聲之時聲·勝二論者不諍聲自性。唯諍常無常。故聲自性爲前陳。常無常差別名後。而無常無常爲前陳聲爲後説之道理。合約立五蘊爲自性之量者。亦有立我爲自性之量。所謂所別不成。本作法云。所別不極成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説我是思。爰知依以差別爲有法。以自性爲有法之顯現量。而云若立五蘊(乃至)是故不定也。問。若爾。何故約聲無常量而云得名不定耶。答。不妨亦以無常爲先陳。以聲爲後説。爰知而云得名不定。但本作法中無無常爲先陳之量。義雖並然。今附實之本作法量辨此之故。但指我爲自性。思爲差別之量也(云云已上前徳傳如此)今謂。若依佛地所説自共證前局通者。付所成立。聲者是局。自性故。無常者通。聲之上差別故。今因明論所説與佛地異。所以爲前後證。故云故依於此(乃至)得名不定也。意云。聲等局體者。等者。等取無常苦空無我。是聲之上差別故。寔是雖聲上無常等差別。而亦一一法各別有。故爲自相。是皆現量心境故。是云前陳。言無常貫他名爲差別者。是以後所陳分別前有法之詞。故知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心境。爰以明知。異於佛地自共。彼爲局通證。要有的屬非不定。此爲前後證。得名不定。然非是約聲無常量亦可翻立故。言得名不定。明知言故依於此等者。凡爾以辨得名不定之義也。非是以聲無常量辨得名不定也。又云佛地自共相是因明自相攝。佛地共相與因明共相是同。得名不定者。因明自相與佛地自共相相望矣。如此之義以佛地廣文當知。道理莫過於斯説矣(文)。 ᅟᅟ下文云。備云。先陳云自性。後陳云差別。唯因明論而不通餘論也。初二重自性差別其體一故。初重是雖定屬一門。然望第二重時。不定屬一門。得名不定。言彼因明論自相共相與此有異。彼説諸法各附自性名爲自相。貫通他上如縷貫花名共相者。欲顯因明自性差別有異不異。謂佛地論引因明自共相。是據現量比量二心境名爲自性差別。此卽與諸論異也。言故依於聲等局體名爲自性。無常貫他名爲差別者。此卽與諸論不異也。言若立五蘊一切無我。五蘊名爲自性。我無我等名爲差別者。顯示初重也。五蘊自性差別各定屬一門。言若説我是思思。爲差別。我爲自性。是故不定者。顯第二重也。初重。自性差別其體一。但初重雖屬一門。而望第二重時。得名不定。言彼説諸法乃至名爲共相者。釋因明自共相也意云。佛地論自相共相。望因明時。自相攝也。雖縁諸法苦無常等。然亦一一法各別故云自相故。所以然者。佛地云色心名自相。其上苦無常等名共相故。因明云。自相是色心及其上苦無常等。並是現量智證時。一一別故名自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是現量心境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爲共。是比量境。如五蘊諸法是無我。縁所生故。如幻也。如是比度故。此共相是同佛地共相也。共相於差別是一體異名也。意説云。佛地自共相是因明自相攝。因明共相與佛地共相是同。然言得名不定者。因明自相與佛地自相共相相望也(云云)。 ᅟᅟ此雖卽前然教少異義亦別故之事。 ᅟᅟ前記云。疏此雖卽前教少異至故爲二者。此雖卽前者。此先陳後説。卽是次前局通無別也。然教少異者。對法佛地二種異也。義亦別故。對法卽名局通。此中自性差別義門別也。義亦別故者。且據局通前後別也(文)。 ᅟᅟ後記云。此雖卽前然教少異義亦別者。言教異者。對法·佛地二論不同名爲教異。一望自性差別實而言之。一約先陳後説不定以説。此名義異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此雖卽前然教少異義亦別故者。此第二所明自性差別卽前第一。然對法·佛地教文有異。如疏所引。言義亦別者。前體義一多名爲自性差別。如於一聲之體局自性上。通有苦空無常我等衆多差別義也。後約自共先後名爲自性差別。如聲自性唯附己體貫通他。唯所差別非能差別。常無常等貫通餘法。能別於前。故名差別(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此雖卽前等者。雖先後卽局通。而對法論約於法相言。此因明論約於比量言。然二論並因明處也。對法與因明。説自性差別。然少別故。名教少異也。義亦別故者。約於法門言。約於比量言之也(文)。 ᅟᅟ注釋上云。教少異者。諸師。對法·佛地以爲少異。今謂。前通内明。此在因明(文)。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備云○言以理推之此雖卽前然教少異義亦別故分爲二門者。此第二重前後雖是前第一局通。然教小異。謂對法是法門教故。此論是因明教故。對法是法門安立。因明是比量建立。故義亦別也(文)。 ᅟᅟ彼因明論之事。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先徳云。小論文云。現量心境爲自相。比量心境爲共相(云云)依此文而佛地論中辨二論異也(文)。 ᅟᅟ後記上卷文如抄第六帖。 ᅟᅟ言許對之事。 ᅟᅟ疏云。三者言·許。言中所陳(至)故法·有法皆有差別(文)。 ᅟᅟ尋云。可通初二重。何云前局後通耶。 ᅟᅟ前記云。何故不取前後取局通。答。以局通作法定故取。先後不定故不取也。疏前局及通者。此卽自性差別皆是言中所陳。卽此前陳後陳上意許總名差別。故言有法及皆有自性。今者意取意中所許欲成立者。名爲差別。非是一切非言所陳並名差別(文)。 ᅟᅟ後記云。三者言許至皆有差別者。此第三對言陳之中。隨其所應攝前二門也。若據義顯。但攝第三。問。何以不攝初局通對耶。答。前通之中已有差別遍不遍等。何第三中准言陳外餘皆差別。與前差別。卽濫言陳。若言陳中卽説差別。何故更説意許差別。縁此不攝初門。雖然不如總攝也(文)。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凡隨應可通前二門。何故唯云前局後通倶名自性耶。答。諸記云云不同。且周前記云。以於局通○不取也(云云)意云。前後對意者。其法與有法不定故不取。今言許對意者。有法有自性差別。法有自性差別。所以取法與有法定局通。不取有法與法不定之前後對言也。後記云○諸記説不同如此。問。就後記。旣疏云先局後通。可謂據義顯但攝第一。而何云但攝第二。豈不違疏説耶。答。後記云。前通之中已有差別遍不遍等何第三中唯言陳外餘皆差別與前差別。恐濫言陳。若言陳中卽説差別。何故更説意許差別。以約此不攝初門。雖然不如總攝也(云云)此説雖可然。旣相違於疏義。豈可依據乎。但准義斷文。作如此解説也。義斷云宗。因明自共相約先陳後説對而説(云云)故約此唯攝第二門。不攝初門也(後記意如此)今謂。明燈抄云。言顯宗者名爲自性。若局若通。不問先後倶名自性。故法有法皆有自性(云云)意云。爲顯法有法皆名自性。而不言前陳後説。若理總而言。可云以初二門。將有何妨乎(文)。 ᅟᅟ尋云。言許對可通正比量耶。若言通者。旣有意許宗因於彼不遍。豈無失耶。依之理門論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文)何況義斷云。言許對四相違所違因也(文)。 ᅟᅟ理門論云。又於一切因等相中。皆説所説一數同類。勿説二相更互相違共集一處猶爲因等。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文)。 ᅟᅟ定賓疏三云。故今且略釋此論文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者。前文不許一有法上有二類因·二類喩·二類宗若許有者。成相違決定之過。今此不許一有法上用一相因同作事業。成二類宗故。二類宗亦是前文二相相違共集一處中攝也。儻若雙成二類宗者。所樂之宗因不得遍。名不遍因。又復更有不樂之宗其因偏遍。以其偏故名不遍因。其法差別·及有法自相·有法差別悉有此過(文)。 ᅟᅟ下文云○卽知因明正理之法。一量之中立一類宗。容可是眞。若一量中立兩類宗。隨應必墮三相違中(文)。 ᅟᅟ又云。法差別相違因者。能別法中。以言對敵論表言顯立一類宗。於此言中矯計假託。更成意許第二類宗。且如數論立眼等必爲他用。他用之言但目假他。對敵言顯已是一立。然非樂爲。而設矯計。寄此言顯假他宗中。別立意許神我眞他。以爲所樂○旣意許中立此眞他。卽與言顯假他差別。故名法差別也。故被敵論取有法上積聚性因。如臥具喩。還是由於因力取喩翻彼。意許非積聚他樂爲之宗令不得成。而令別成非樂爲中積聚假我。故名法差別相違因也。卽知樂爲因不得遍。更有不樂其因偏遍。是故論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謂不得遍及不普遍故名不遍因也(文)。 ᅟᅟ     ᅟᅟ ᅟᅟ ᅟᅟ後二相違其義同之。可見。 ᅟᅟ尋云。准此等文理。若有意許之量必可有後三相違。彼如唯識比量及四分建立量。依有意許有差別相違過。故皆名四相違所違因。雖有差別相違過。於能違量勘不定及自教相違避之者也。明知言許對必可有相違因過云事。 ᅟᅟ疏下文云。夫正因相者。必遍宗法。同有異無。生他決智。 ᅟᅟ非取一切義如前説之事。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言義如前説者。指上之何文乎。答。先徳云。疏上卷云。今此因明。但局自性名爲自性。通他之上名爲差別○不通他故。言中不帶意所許義名爲差別以通他故。今憑因明總有三重。一者局通。局體名自性。狹故。通他名差別。寛故。二者先後。先陳名自性。前未有法可分別故。後説名差別。以前有法可分別故。三者言許。言中所帶名自性。意中所許名差別。言中所申之別義故(云云)此傳極愚矣。此文是凡爾先説三重自性差別。未爲述非取一切之義。故不可依據。平備云。非取一切義如前説者。如論云。是無常等因(云云)此傳甚好。何者。論云。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於同品定有。於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云云)疏云。此無常等因者。述云。顯因所成等者。取空無我等。此上二因不但能成宗無常法。亦能成立空無我等。隨其所應非取一切。若所作因亦能成立言所陳苦等。及無常宗意所許苦等一切法者。此因便有不定等過。謂立量云。聲亦是苦。所作性故。以無我法而爲異品。所作性因於其異品一分上轉。應爲不定。言此所成聲。爲如於瓶。所作性故。體是其苦。爲如自宗道諦等法。所作性故。體非是苦。此旣正因無不定過。故此言等。隨其所應故(云云)指此文而義如前說言也。意云。所作性因能成宗之無常苦空無我等。若唯不取聲無常宗。而任能成取餘空無我等亦爲宗時。免不定失。所以隨其所應。但取聲無常宗。非取一切也。准此應知。除一切意所許之差別故。言非取一切義如前說言也(文)。 ᅟ(明詮噵義同第二義也)。 ᅟᅟ三重對中付。何重有四相違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此三重中。唯約第三言許之門説四相違。宗有二分。謂法有法。二各有二。自相·差別。因違四宗故成四種。如有成立聲是無常。聲是有法自相。無常是法自相。此法有法。立者言彰非於宗中意別許故。若於言彰法有法上意別所許名爲差別。謂意許聲執受大種所生。非執受大種所生。或常住非大種所生。無常大種所生。作聲縁性。非作聲縁性等。隨別許者皆名差別。意許無常念念無常。一期無常。轉變無常。滅壞無常。作無常縁性。非作無常縁性。亦別許者名差別也。此卽自相差別本無的屬。但約言彰意許有別。非謂色等自性名自相。無常等義名差別。就差別中。隨自所立因違彼者。方是相違。非望一切常無常等所許別義皆相違也。就相違中。因違意許不失言顯自相宗者。此意所許方名差別。若違意許言顯亦無。此意所許卽非差別。第三門中開四種宗。今説。有因令此四種宗之所立返成相違故。名法自相相違因等(文)。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若爾何故疏下云此宗自相差別如前已説。今此略以言陳爲自相。意許爲別。故無妨難。明知言許此略。豈唯以第三重開四相違耶。答。誰言偏唯取第三重開四相違。今此略以言陳等者。説有法差別相違故爾云。今明燈抄意云。法有法皆有自性。法有法皆有差別故。所以唯約第三重説四相違宗也。不妨約初二門説四違也。問。猶未離難之。答。疏云。今説。有因令此四種宗之所立返成相違故。名法自相相違因等(云云)問。此文意何。答。抄云。第三門中開四種宗。今説。有因令此四種宗之所立返成相違故。名法自相相違因等(云云)此説頗理淺。非唯言許對故。先徳云。今出置三重自性差別之意。爲顯四種相違宗故。云今説也(云云)先徳傳尤好。寛令開三重故言也(云云)。 ᅟᅟ所乖返宗能乖返因之事。 ᅟᅟ疏云。論説等言者。義顯別因。所乖返宗不過此四。故論但説有四相違。能乖返·因有十五類○(文)。 ᅟᅟ尋云。若爾非相違卽因耶。 ᅟᅟ明燈抄云。今觀此文。所乖返名宗。能乖返名因。若爾何故初文云與相違法而爲因故名相違因。非因違宗名爲相違。前後文義豈非相違。解云。所乖返宗者。兩宗乖返名相違。能令乖返説名因。能相違量·所相違量。此二互望名能乖返宗。名所乖返宗。此所乖返宗能令乖返故。名能乖返因。非謂因宗互望名能所。故前後文不相違也。故次下云。所諍別義方名差別。因令相違。名相違因(文)。 ᅟᅟ尋云。等者外等内等之中何。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先徳(云云)不同。有先徳云。是外等也。意是等取因故可外等也(惠叡上人傳也)備云。數等故亦可云内等也(云云)卽先徳判云。外等之義尤勝(云云)然而當今因明師依内等爲勝。是説甚可咲。非唯相違疏説。道理不可爾。何者。内等是舊譯之詞。此論是唐三藏所譯。豈須内等乎。旣不足言。敢不離諸難。何責盲瞽可令墮坑耶。問。何内等外等耶。答。先徳云。上旣雖説次下云等等取云内等也。未説而云等等取云外等也。問。若爾此論等之言。外等樣何。答。今論言等者。旣顯別因。謂所未説之十二因。而等取故云外等也(云云)先徳傳甚好也(云云)。 ᅟᅟ尋云。就外等義。爾者等幾因耶。 ᅟᅟ疏云○擧此三種等餘十二。故説等言(文)。 ᅟᅟ略纂三云。文言等者。此有兩解。一云。擧違一有四。等取違二·三·四十一因也。二云。擧違一有四中二。違二有六中一。等取違一中二。違二中五。違三·四全。十二因也以後二宗同一因也(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若所立因望此四宗。各各別違故有四種。然更有因違二·三·四。合有十一。略不別辨。故言等也。謂或有因違初二。違後二。違一·三。違二·四。違一·四。違二·三。或有因違上三。違下三。除第二違三。除第三。或有因通違四種。此則一一別違有四。違二有六。違三有四。違四有一。合十五因也(文)。 ᅟᅟ松室云。此文軌疏文者。論擧別違四種因等餘十一因云一釋也。問。若爾何云文軌師有二釋耶。答。其意未明之然説有法差別相違因處云。論云。如卽此因。述曰○故不具擧(文)以此文可云。後二相違一因違二故。可云論説別違二因違二有六之中。一因合三因也。今以此文云二釋之事然有耳。見上文時。都不見有二釋也(云云取意)。 ᅟᅟ文軌疏二云。論云。如卽此因。 ᅟᅟ明燈抄云。言等者。此有兩解。一軌師云。擧違一有四。等取二·三·四十一因也。二疏云○擧此三種等餘十二故説等言○(文)。 ᅟᅟ違一有四謂各別違之事。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違一有四謂各別違者。法自相·法差別各一因。已如論説云云)。 ᅟᅟ法自相。 ᅟᅟ論云。如説聲常。 ᅟᅟ法差別。 ᅟᅟ又云。如説眼等必爲他用。 ᅟᅟ有法自相。 ᅟᅟ注抄云。更有一因違有法自相者。如勝論對數論。立同異句義。自許同異非實。以能有故。如大有。然彼同異句義能有實等不同。大有有彼不無。能有旣殊。大有便成異喩。此能有因於異喻有。相違量云。同異應非同異。以能有故。如大有。大有能有故非同異。同異能有故同彼大有非同異(云云此無意許。故無差別。後陳非實。本遮於實。非立非實。故無相違云云)。 ᅟᅟ 難云。離實大有爲同喩成離實同異。離實義等故。與所立法均等。豈非能同品耶。 ᅟᅟ又如此因者。違三違四法差別能違可有不定過耶。 ᅟᅟ有法差別。 ᅟᅟ又云。一因違有法差別者。如數論對勝論立自性爲有。若顯言自性。卽所別不成。但言本性。諸法各有本性故。所別卽成。量云。自本性非大等。二十五諦隨一攝故。如神我。本性是有法自相。然有諸法體性之性·冥諦自性之性爲差別。意中所許冥性自性。然神我喩唯有體性而非自性。卽成異喩。二十五諦隨一攝因。於異上有。故成違。量云。自性應非自性。二十五諦隨一攝故。如神我。兩家許有神我有體性。不違有法自相(云云)。 ᅟᅟ難云。立者旣意許冥性自性。可言自性應非自性。何言自性可自性耶。況豈無相符極成失耶。 ᅟᅟ違二有六之事。 ᅟᅟ謂違初·二者。 ᅟᅟ又云。違二有六者。第一初二合違者。婆多對無過未世。立過未實有。量云。實有之法是世(宗)不遷故。如現在。是世爲法自相。現與過未爲差別。意許過未實有。不遷因唯於非世法上有。今取無爲法爲同喩。且違法自相云。是世應非是世。以不遷故。如無爲。無爲不遷故。無爲不是世。是世不遷故。同彼無爲。一不是世。違法差別云。過未世應非過未世。以不遷故。如無爲。此因不違有法自相實有。旣無意許。亦無差別相違(文)。 ᅟᅟ違初·三者。 ᅟᅟ又云。第二句初三合違者。如數論對勝論。立我唯受者。彼勝論亦許是作者故。量云。受者唯用他。用他卽自不作故。亦表有受作用。不同論中法差別他用。彼他指我自體用指眼等所用。因云非所變故。更無同喩。非所變因於自性上有。然自性但能變不受用他。卽成異喩。違法自相云。唯用他應非唯用他。非所變故。如自性。違有法自相云。受者應非受者。非所變故。如自性。今明因過。違他自相不違自教等。如陳那違有言非有不違自教有無之有(文)。 ᅟᅟ違初·四者。 ᅟᅟ又云第三初四合違者。卽是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一因違此二也。·如大乘對小乘。立唯識云。識外無物。了別性故。如眼識。器世間等是第八識相分故。若望餘識。卽是疎所縁縁。卽是識外有物。違自相云。外無物應非外無物。了別性故。如眼識。眼識·外有疎所縁縁。是外有物故。違有法差別云。識應非第八識。識言陳自相意許第八爲差別故。因。了別性故。如眼識(文)。 ᅟᅟ違二·三者。 ᅟᅟ又云。第四二三合違者。卽是法差別·有法自相。一因違此二也·如大乘對數論。立。能變是識。思因縁故。如業。業名雖同。大乘自許思所成種子卽是第八識相分。他不許有。彼自許卽是五作業根是自性所變而非皆能變望他便成異喩。佛法中三業卽是身業故。違法差別云。識應非第八識。識言陳自相意許是第八故。思因縁故。如自許業。違有法自相云。能變應非能變。思因縁故。如業(文)。 ᅟᅟ違二·四者。 ᅟᅟ又云。第五二四合違者。卽法差別·有法差別。一因違此二也。·如聲顯一分常師對勝論立。能詮常。宗。無間發故。因。如聲性喩。能詮有法自相。内常外無常。是法差別違云。常應非内聲常。無間所發故。如外聲。但是相續無間。非勤勇無間也。違有法差別云。能詮應非内體能詮。彼有内體外體。意許内體能詮。無間所發故。如外聲(云云)。 ᅟᅟ違三·四者。 ᅟᅟ又云。第六句三四合違者。如論所説者是(文)。 ᅟᅟ違三有四。謂互除一之事。 ᅟᅟ違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者(疏中一因違三比量作法是也)。 ᅟᅟ注抄云。違三有四謂互除一者。且除法自相一因違餘三者·如勝論對佛法立。能受是因縁。能受有法自相。假我能受·眞我能受爲差別。意許眞我能受。因縁是法自相。和合因縁·四縁因縁爲差別。意許和合因縁。因云能有之所有故。彼許能有是大有。佛法能有第八識。眞受者卽實句中法。是大有所有法也。喩如業。業是大有所有。旣取捨卽有作用因縁。非和合因縁取卽是受作用之受。非領納受。便成異喩。且違法差別云。因縁應非和合因縁。能有之所有故。如業。業是作用因縁。不違法自相。違有法自相云。能受應非能受。能有之所有故。如業。違有法差別云。能受應非眞我能受。能有之所有故。如業(文)。 ᅟᅟ違法自相·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之事。 ᅟᅟ又云。第二除第二一因違餘三者。薩婆多對經部立虚空有體宗云。無礙實有。無礙有法自相。空無礙·擇滅無礙。有法差別。意許虚空無礙實有。是法自相。然無意許故無差別。因云非所生故。喩如擇滅。違法自相云。實有應非實有。非所生故。喩如龜毛。違有法自相云。無礙應非無礙。非所生故。如龜毛。違有法差別云。虚空無礙應非虚空無礙。非所生故。如龜毛(文就有法自相能違發此問也。問。龜毛雖無體。無礙寧無。答。同喩表詮立有體宗。喩亦復有體。今龜毛無體。何得(三)更説有礙無礙耶云云)。 ᅟᅟ違法自相·法差別·有法差別之事。 ᅟᅟ又云。第三句除第三一因違餘三者。如數論對勝論立。大無常。自許二十五諦隨一攝故。如五唯量。大爲有法自相。從自性生大。五大之大爲差別。意許自性生大。無常法自相。有滅壞無常·轉變無常為差別。意許轉變無常。違法自相云。無常非無常。隨一攝故。如神我。違法差別云。無常應非轉變無常。隨一攝故。違有法差別云。大應非自性所生大。隨一攝故。皆同前喩。大自相不得違違自教五大等故(文)。 ᅟᅟ違法自相·法差別·有法自相之事, ᅟᅟ又云。第四句除第四一因違餘三者。勝論對佛弟子欲立我有。由方便矯立云。有徳皆實。彼論實句中我有十四徳。有徳有法自相。雖餘實亦有徳。而非矯立意許差別。皆實法自相。地等皆實。我皆實爲差別。矯立意許我皆實。因大有所有故。如地等。違法自相云。皆實應非皆實。大有所有故。改喩云如業。彼唯許實句是常名實。業雖是所有而不是常。不名皆實。違法差別云。我皆實應非我皆實。大有所有故。如業。違有法自相云。有徳應有徳。大有所有故。如業(文)。 ᅟᅟ違四有一之事(疏中一因違四作法是也)。 ᅟᅟ又云。一因違四一句者。如薩婆多對清辨菩薩。欲立不相應行皆有體云。行蘊實有。行蘊有法自相。相應行不相應行為差別。意許不相應行亦實有。實有法自相。心心所實有·得等實有爲差別。因云縁生故。如餘蘊。清辨勝義皆空諸法皆不立。違法自相云。實有應非實有。縁生故。如幻。幻法縁生故。幻法非實有。實有縁生故。同彼幻法非實有。違法差別云。實有應非得等實有。縁生故。如幻違法自相云。行蘊應非行蘊。縁生故。如幻。違有法差別云。行蘊應非不相應行蘊。縁生故。如幻(文已上新出。十二因并論三因。總成十五種因。十五宗違三十二宗。總成四十七宗。論文七宗新加四十。自有大疏列十五句。來賢達非無要且未叙。所有學者諮問無從。余不[少/貝]不敏。輙申管見。未敢卽爲允當。且爲窮微之資通方。賢哲請爲詳審云云)。 ᅟᅟ尋云。清[朝-月+(昚-日+亏)]師十五因作法可依憑之耶。 ᅟᅟ守朝云。先徳云。天台清[朝-月+(昚-日+亏)]注抄未到之前。各多任情作法。雖有其異説。未爲指南。今從清[朝-月+(昚-日+亏)]注抄流布。自餘十種之作法唯有依據(文)。 ᅟᅟ松室云。此十五因作法。先徳私多作法出。推量此翰之注抄未到之前。新出爲軸流於世。偏須付依之(文)。 ᅟᅟ黄私記云。道詮大徳具出其作法。雖然叵爲定量。可後細學之。今私注云。見詮大徳所出。是清[朝-月+(昚-日+亏)]師疏之意也。何不爲定量耶(文)。 ᅟᅟ横川僧都云。清[朝-月+(昚-日+亏)]師抄作十五因。不能繁出。取捨任意(文)。 ᅟᅟ子島云。此能乖返十五因作法。出清[朝-月+(昚-日+亏)]師注抄(文)。 ᅟᅟ勝庄師十五因作法之事(別違四因略之)。 ᅟᅟ違二有六。 ᅟᅟ違法自相·法差別者。 ᅟᅟ如大乘對聲論師立。聲無常。非所作故。如數等。此因法自相相違。量云。聲是常。非所作故。如虚空等。亦違法差別自所樂識變無常故。違量云。聲非識變無常。非所作故。如虚空。 ᅟᅟ違法自相·有法自相者。 ᅟᅟ如勝論師對弟子立量云。實性離實有性。異實等故。如徳業等。此異實等因法自相相違。量云。實等性異實德等無別實性。異實等故。如畢竟無。亦與有法自相相違。量云。實性應非實性。異實故。如徳業。 ᅟᅟ違法自相·有法差別者。 ᅟᅟ如小乘師對大乘立量云。色等實有。從縁生故。如幻事等。縁生故因違法自相相違。量云。色等自性非實有性。從縁生故。如幻事等。亦違有法差別。謂色等上作色等縁性。從縁生故因與此相違。量云。依勝義門。色等自性非作色等縁性。從縁生故。如幻事等。 ᅟᅟ違法差別·有法自相者。 ᅟᅟ如勝論師對大乘立量云。實性非實。異實故。如徳業。此異實因違法差別量云。實性非離識外有實自性。異實故。如心心所。亦違有法自相。量云。實性應非實性。異實故。如徳業(文)。 ᅟᅟ違法差別·有法差別者。 ᅟᅟ如一切有部對大乘立量云。影像色之體離識實有。因云能生餘色故。如餘色等。此因縱許實有之義。然違法差別離識之義。相違量。影像之色非離識實有。能生餘色故。如餘色。餘色定非離識實有。是所縁故。如心心所。由此道理。同喩得成。亦違有法差別作影像縁性義。故量云。影像色非作影像縁性。能生餘故。如餘色等。 ᅟᅟ違有法自相·有法差別者。 ᅟᅟ如勝論師對弟子立量云。有性非實。有一實故。如同異性。違有法自相量云。有性應非有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違有法差別量云。有性應非作有縁性。有一實故。如同性異(文)。 ᅟᅟ違三有四之事。 ᅟᅟ違法自相·法差別·有法自相之事。 ᅟᅟ如一切有部對大乘立量云。去·來實有。所餘實法所不攝故。如現在法。此因違法自相。量云。去·來非實有。所餘實法所不攝故。如現假法。違有法自相。量云。去·來應非去·來。所餘實法所不攝故。如現在法。亦違法差別量云。去·來之世不離於識。所餘實法所不攝故。如現眼所見毛輪(文)。 ᅟᅟ違法自相·法差別·有法差別者。 ᅟᅟ如小乘師對大乘立量云。眼等實有。衆縁生故。如幻事等。此因違法自相。量云。眼等非實有。衆縁生故。如幻事等。亦違法差別。量云。眼等非離識。衆縁生故。如心心所。亦違有法差別。量云。眼等應非縁眼等智境。衆縁生故。如幻事等(文)。 ᅟᅟ違法自相·有法自相·有法差別者。 ᅟᅟ如一切有部對經部立量云。過去·未來體現實有。世所攝故。猶如現在。此因違法自相。量云過去·未來非現實有。世所攝故。如過·未用。亦違有法自相。量云。去·來非去·來。世所攝故。如現在。亦違有法差別。量云。去·來應非縁去·來智境。世所攝故。如現在法(文)。 ᅟᅟ違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者。 ᅟᅟ如勝論師對大乘立量云。有性非實非徳非業。許非無故。如同異性。此因違法差別。量云。有性非離識。許非無故。如心心所。亦違有法自相。量云。有性應非有性。因喩如先。亦違有法差別。量云。有性應非作有縁性。因喩如先(文)。 ᅟᅟ一因違四之事。 ᅟᅟ如小乘對大乘立量云。依勝義門。眼等實有。從縁生故。如幻事等。此因違四。如理應知(文)。 ᅟᅟ尋云。此十五因旣云一因違二等豈非卽因之義耶。 ᅟᅟ明詮引備云。問。此二因各唯違一者。旣因違宗。如何破文軌師耶答據一法自性而先後二宗令乖返故。云違一也。非謂因違宗也(文)。 ᅟᅟ問。法自相相違作法如何。 ᅟᅟ論云。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文)。 ᅟᅟ疏云。此有二師。如聲生論(至)無間所發性因(文)。 ᅟᅟ下文云。此所作性因翻九句中第二正因。彼同品有。異品非有(至)故上已數論。略不繁述(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論云。如説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述曰。此擧法也。如聲論者對勝論等立宗云。聲是常住立。因云所作性故。或云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文)。 ᅟᅟ略纂三云。論如説聲常至所發性故。述曰。此擧法也。謂聲論者對佛弟子立聲常宗。因云所作性故。或云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文)。 ᅟᅟ佛弟子義之事。 ᅟᅟ論云。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是無常等因(文)。 ᅟᅟ等字等取空無我宗勝論旣許神我。豈以所作·勤勇二因成無常宗耶。 ᅟᅟ疏上云。論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述曰○雙擧二因者。略有三義○(如抄第)大論云。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無常及無我等。不相違故。若法能成相違所立。是相違過。卽名似因。如無違法相違亦爾(文)。 ᅟᅟ同今論等字可爲證文。 ᅟᅟ疏中卷云。如佛弟子對聲生論。立聲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聲生論言。聲是其常。所聞性故。如自許聲性。應是前量決定相違。彼旣不成故。依自比不可對共而爲比量(文)。 ᅟᅟ善珠云。凡因明法立自他共。敵對必須同。前唯識量依共比量。今依自敵卽無。若爾一切比量皆有此違。如佛弟子對聲生論。立聲無常。作因。瓶喩。聲生論言。聲是其常。所聞性故。如自許聲性。若對共量立自比者應是前量決定相違。若許爾者。二·八正因應不成故(文)。 ᅟᅟ祕二云。若共比量犯他不定卽爲過者。何有正量。且如九句第二之因。亦犯他宗決定相違。以彼自許有聲性故。域龍何乃斷爲正因。及將此因聲·勝相對便爲不定。以此故知。共比量者違共及自方名爲過。違他便非。不爾乃違諸教理也(文)。 ᅟᅟ此演祕釋則依上疏文出來也。秋篠僧正依此文釋云。若許爾者。二·八正因應不成故(文)。 ᅟᅟ今案。略纂者一部文相皆似古師。如言相違卽因。此乃不從慈恩之前所製也。然而勘所所文。緇州本意存佛弟子義也。纂要云解四相違中言。大乘對他立聲無常。意許是識變無常。以八·六耳三識同取故。據別違一識故。唯違意許不失言顯。故成差別。今謂不爾○(文)斷云。三解自性差別。第三云○若依第三解。以法有法各有自體及以別義者。如立聲無常。有部可有別體。大乘如何無常等各有別體(云云)燈二云。如因明論法自相相違。外立聲常。所作性故。猶如虚空。作相違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文)立者旣云外人。於敵者不言外人。明知外道對内道爲立敵也。以此等文思之。略纂卽緇州本意也。 ᅟᅟ勝論義燈文之中。現教力勝之義。 ᅟᅟ理門論云。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若於爾時。無有顯示所作性等是無常因。容有此義。然倶可得一義相違。不容有故。是猶預因。又於此中現教力勝故。應依此思求決定(文)。 ᅟᅟ下文云。若現見力比量不能遮遣其性。如有成立聲非所聞猶如瓶等。以現見聲是所聞故。不應以其是所聞性遮遣無常(文)先記云。 ᅟᅟ解深密經五云。又此道理略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云何由五種相名爲清淨。一者現見所得相○現見所得相者。謂一切行皆無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無我性。此爲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見所得相(文)(伽論七十八同之)。 ᅟᅟ顯揚論二十云。此中一切行無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法無我性。是諸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量所得相(文)。 ᅟᅟ古迹記云。由此理門判二因言。又於此中現教力勝故。應依此思求決定。現謂現見。教謂至教。若有立敵共信之教。雖違現見。勝義取定。若教各別互不信受。依現見力而取決定。今此二中雖無共教。依現見力應取無常。現見隨縁聲有無故。有説佛教名現證教非也。外道不許至教量故。勿但依佛莫立量故。問。若違現見。聲論爲負。應是世間相違宗過。答。彼約勝義立此量故。雖依勝義。若二敵對不違現教以爲定量。若其眞性有爲空等。雖違現見。必無能敵諸執有者。無有一法共許有性爲同喩故。由彼永遮他眞因故。設違現見信爲定量(文)。 ᅟᅟ永超僧都云。相違決定者。迷者與迷相對爲立敵之故爲失。今法自相者。陳那菩薩傍談彼義之故無失也(文)。 ᅟᅟ定賓疏云。 ᅟᅟ九句因無相違決定之事。 ᅟᅟ理門論云。 ᅟᅟ疏云(範)若別會説則成正因。如勝論師對聲論師立。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譬如瓶等(喩)。 ᅟᅟ更於後時別會。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是常(宗)所作性故(因)譬如聲性(喩)此二師前後時別立故。皆無有過。若此二師同一會説。合此二因爲一類及一同類括布便轉。作相違因(文)。 ᅟᅟ理門論云。所言似破謂諸類者。諸同法等相似過類。名似能破。由彼多分於善比量。爲迷惑他而施設故。不能顯示前宗不善(文)對面三藏記云。論云於善比量者。明勝論師所立比量實得眞立名爲比量也。論云爲迷惑他而施設者。可聲論師所立立者。以非道理立量。破他還成迷他不成施設。若具言生。彼聲論師以非道理破勝論師正比量者。還成他不成施設也(文)。 ᅟᅟ理門論云。如是過類似能破性。多分依彼足目所説最極成故。餘論所説亦應如是分別成立(文)。 ᅟᅟ對面三藏記云。論云如是過類似能破性已下。總結十四過類。此文云似能破性多分依彼足目所説最極成故者。可云。所言似能破性者。多分依彼世親菩薩所造足目論中所説故。成最極成也。論云餘論所説亦應如是分別成立。卽此過類者明非但此因明論。依足目論成立過類。其餘諸論亦依足目論建立過類(文)。 ᅟᅟ定賓疏六云。論曰。如是過類(乃至)最極成故。述曰○有論本云如是過類似能破性。多分依彼足目所説最極成故。復有論本云如是過類。足目所説多分説爲似能破性。最極成故。此兩本中。文詞雖異。義實會同。推理而言。須作兩解。一云。十四過類。多分是彼足目判僞。陳那依之將爲要門攝僞難。故別本云多分依彼足目所説。後本又云足目所説多分説爲似能破性也。亦有少分説之不當故云多也。最極成故者。極成墮似不濫眞破。又各相別旣不相亂故極成也。第二解者。陳那已前外道古師。都不悟解説喩方便。旣不説言諸勤發者皆是無常。何能顯因是決定姓。旣不顯眞。從何簡出以知其似。足目旣是外道古師。何能判斷是眞是似。且如浪判闕審察等以爲似難。豈堪陳那之所採也。據此明之。乃知聲論立聲爲常。勝論卽説聲是無常。兩家相破彼此相違。足目乃助聲論立常。於勝論師立聲無常所作。如瓶比量之中。多出似過名爲別門。陳那數之乃得十四。以勝論量宜聞佛法故。彼足目設難之時。並墮似中。足目設難稍似難詞。多分堪攝入過類中。自餘外道設難全疎。多分不堪攝入過類。或有少分堪入過類。故總收之以爲十四。是故論云多分依彼足目所説者。足目所説之僞難也。後本論云如是過類足目所説者。足目所説難勝論師之僞詞也。多分説爲似能破性者。多分堪説以爲似破。不同自餘無智外道全不似破也。最極成故者。不濫眞破也。亦由足目所設僞難者。要不繁各有別相。不相似故。故謂極成。故唯十四離繁相別。陳那取之也(文)。 ᅟᅟ黄私記下云。問。何故九句中不攝決定相違耶。答。九句中狹故不攝決定相違也。問。何故云狹耶。答。九句中所聞·所作無相對之句故云狹也。問。九句中有所聞·所作二因。何故云所聞·所作無相對之句。答。九句中雖有所聞·所作之因。以所聞之因無相對所作之因句。問。若爾第五句對誰立句。耶答。除勝論對佛弟子立句也。問。若爾説此纂文。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云云)意如何。答。此説第五句文也。問。云爾意如何。答。第五句若對勝論立。無不共不定。成相違決定。爾今對佛弟子別師不對勝論故。不成相違決定。所以雖有第五句之所聞性故因。九句中無相違決定。問。先許有聲性論者之立所作之因。之人者誰耶。答。此勝論也。卽此文意不對勝論言也。問。何以得知此第五句不對勝論耶。答。纂文云。故理門論中。難此第五句之不共不定云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准此故知。不約對二(云云)故得知不對勝論。言許有常性是常者。卽勝論也(可知之)道詮大徳傳。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者(破文同前也)意云。何故問九句中無決定相違之意第五句之所聞性故因相對第二之句者。九句中應有決定相違。而物如何云九句中無決定相違耶。答。云理門頌中據別而説文意。理門論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等頌意。第五句所聞性故因。對佛弟子立。不對勝論師。故理門論中難此第五不共不定云。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云云)不約對二者。第五句聲·勝二師相對非立量云也。彼論長行及此論中據二宗對故有相違決定者。又彼論者理門論也。此論者正理論也。此大小之因明論。約聲·勝相對而有相違決定(云云)九句中聲·勝不相對。故無相違決定云也(義意頗同前此義應察)。 ᅟᅟ三松律師傳。問。何故九句中無相違決定耶。答。纂云。理門頌中據別而説。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句中無(云云)問。此頌意如何。答。意云。今九句中之第二句聲論師也。以所作性故因與虚空同喩立第四句。此第四句之所作性故因。見闕後二相。爲法自相相違。能違之量作據此別義。得作正因。若以所聞性故之因與聲性之同喩對立。應成決定相違。九句中不爾。故第二句所作性因且正因也。意云。對聲論師之立別義而立第二句。故云據別而説。非對別師言也。問。聲論師成聲常宗。必用所聞性因與聲性同喩。如何今立第四句。用所作之因與虚空之同喩耶。答。九句此作法門也。故爲顯法自相相違作法。出此第四句作法耳。問。若爾第二句立聲性聲論師。以所作因·虚空同喩對立別義耶。答。爾也。問。若爾立聲性者之立所作之因對。如何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性因(云云)答。實雖對立聲性論者。對不用所聞之因與聲性同喩之日故。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問。據別而説者。對別義。非謂對別師者。應爾。爲顯何義。次文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云云)答。此亦爲證第二句成正因之事所引爾也。問。此文此説第五句不共不定文也。如何今言爲證第二句成正因之事引耶。答。引説此不共不定之意。只云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處取也。意云。九句中有所聞性因。第二句不對其第五句。若第五句對第二句相對立。不成不共不定。應成決定相違。旣言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以見。第五句與第二句非相對。佛弟子師相對立也。故證無決定相違也。問。次文云不約對二文意如何。答。此亦對立所作性別義。不對立所聞性因·聲性之同喩言也。問。實不立所聞性因·聲性之同喻。猶勝論·聲論二宗相對立。而物如何不約對二耶。答。實雖二宗相對。而以所聞性與聲性同喩不對立聲常宗。故云不約對二也。 ᅟᅟ(以上三松傳。此因明師尋常義也。唯前義師説准纂要上下文。猶爲勝也云云)。 ᅟᅟ九句義私記云。問。若言因喩之法不應分別。故此句名正因者。聲論師作相違決定云聲常。所聞性故。如聲性時猶成正因耶。答。非正因。猶預因也。問。爾旣有相違決定。何此句云正因。答。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云云)問。此文意何。答。約此云云不同。有人云。對不立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無相違決定過云事也。意約聲生論師。有立聲性不立聲性。今對不立聲性聲生論者故以聲性喩不能作相違決定云事也。問。爾聲生·聲顯倶立聲性。除此亦有不立聲性聲論師耶。答。有之。卽約聲生有立聲性不立聲性也。問。以何知爾。答。纂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云云)依此文知爾。問。疏顯説聲生·聲顯倶立聲性。今纂文云不對許有等者。明不説約聲生有立聲性不立聲性。何以此文稱有不立聲性論者耶。答。其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云。見有不立聲性聲論所以以此文爲證。問。纂次文云。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此難不共不定。准此故知。不約對二。彼論長行及此論中據二宗對故有相違決定(云云)文意何答。意所聞性之因對勝論時可正因。而除勝論對佛弟子時。如有不共不定。此亦爾也。對許有聲性論者時。是可成相違決定。然除立有聲性·論者。對不立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此正因云事也。言不約對二者。立聲性聲論與勝論。此二爲立敵非兩相對去事也。言彼論長行者。理門論長行也。此論者。入正理論也意謂。彼論長行。及此論中。立聲性聲論勝論爲立敵故。有相違決定也。有人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者。意謂對立聲性勝論者非立所作因云事也(云云)問云。爾意何。答。意謂。第二句爲第四句能違之量也。所以聲性立時論者對勝論非立所作因云事也。意。聲可常。所作性故。如虛空立時聲生對立也。立聲性爲喩作時非對聲生。故九句中無(云云)相違決定云事也。意爲第四句爲能違。是正因云事也。問。聲生論立聲可常。所作性故。如虚空時。勝論爲此作法自相之能違。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時。聲論必以聲性爲喩。立聲可常。所聞性故。如聲性。作相違決定。何可云第二句是正因耶。答。爾作時成相違決定。問。爾何可云正因耶。答。其謂九句内正因。非謂九句外正因也。意爲第四句爲能違。是正因云事也。聲論作相違決定時。是猶預因。非正因也問。能違之上更不作能違。爾物何聲論法自相能違上。亦更作相違決定云能違耶。答。其法自相相違之能違上。更作能違無妨。今言能違上更不作能違者。於法自相能違上。非於法自相也(此義好耳。比文准可言也)。 ᅟᅟ有人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句中無者。非對許有聲性勝論立所作因對不立聲性佛弟子此所作因也。問。若爾何故勝論爲立者耶。答。其佛弟子·勝論倶立聲無常。所以擧勝論。正取佛弟子。意立聲性勝論聲論為立者。非立所作因。不立聲性佛弟子為立者。對聲論立此所作因。所以聲論爲此所作因。以聲性爲喩。不能作相違決定。所以無相違決定云事也。次文准可云(云云)。 ᅟᅟ裏書云。問。纂要文云。何故九句無相違決定者。問。何句耶。答。約此有二義。一問第五句無相違之所由。一問第二句無相違之所由。問。二意如何。答。初意謂。所聞性因旣有相違決定。第五句因旣是所聞。何故無耶。後意亦同所作性因必有相違。九中第二旣所作因。何故無耶。問。邪正如何。答。今見答文。前説非也。凡有二過。一違文。旣擧所作因而答問。不言所聞。二違理。有疑不釋。無疑彌釋。豈有此理。謂所聞與所作二因成相違者。必由敵者。若聲與勝相對立時。必成相違。若對餘師。終無相違。今第二句勝對聲生立所作因。必可相違。何故無過。此正成疑。彼第五句聲對佛子立所聞因。此卽定成不共不定。永無相違。其佛弟子不立聲性。聲論獨立。此二相對。有何相違。更起疑問。都不成疑。若不疑牛無角而怪馬無角者。豈謂智耶。又此第五非第二者。更有何文釋第二句無違之由。其所聞因除勝對餘。必成不共。其義常定。不言自顯。如子執者。旣顯尚釋。況第二句聲·勝相對無相違義。豈不述哉。覆審此爲第五句者。愚之甚也。問。不對等者。不對立所作之勝論。反顯對立所作佛子。謂第五句。故卽次云。故中難。所聞性因何言不云所聞性因。答。縱無説文。須自推求。而如理師云。不對許有等者。不對聲顯論師。以聲顯師許有聲性。今對別師立所作因也(已上)。 ᅟᅟ 旣云不對聲顯。不言不對勝論。釋所由云。以聲顯師許有聲性。卽顯對不立聲性師。又云今對別師立所作因。不云今對別師立所聞因。文甚分明。何邪推耶。問。若非第五句者。何故次云。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此難不共不定。答。引證令知。謂第五所聞無違。第二所作亦復然也。問。云爾意何。答。如第五句所聞性因。若對勝論必有相違。許聲性故。而對不立聲性佛子故無相違。如是第二所作亦然。若對許有聲性論者。必有相違。而對不立聲性別師故無相違。故初表云。頌中據別。後總結云。准此故知。不約對二。彼論長行。及此論中。據二宗對故。有相違決定(云云)加以有明文。素法師記云。言不對許有聲性等者。答意。九句中第二句中。勝論量不對聲生論師而立所作因。聲生師宗中亦有不許聲性人。故勝論對此人立所作因。故無相違決量(等云云)。 ᅟᅟ同私記云。問。相違決定能違之量有不定過。何遮耶。答。有不定何。問。聲論師云聲常。所聞性故。如聲性時。勝論師作不定云。爲如音響。所聞性故。聲是無常。答。其因云除音響所聞性故。無不定過。問。若爾何論無此簡別耶。答。論略不説。理可有之。問。若爾相違決定能違所違必可均等。何所違量因無簡別。能違量可有簡別。此非耳。答。又方音響收同喩。所以無不定。問。爾可有一分所立不成過。答。無此過。何者。依聲性有能詮音響。所以隨體攝同喩。若言有所立不成者。成喩分別。若爾約聲無常量有此過。何者。瓶之上可燒可見之義·空無我義。不成無常宗。所以有所立不成(此義極好耳)(云云)。 ᅟᅟ 道詮大義抄云。三者有三論師云。慈恩疏云二·八句立者此勝論者非也。應言佛弟子○問。今意云何。答。慈恩疏上卷明二·八句立論者有二説。一云勝論。如基疏上卷明九句處文。二佛弟子。如同疏上卷末明(疏上卷末明)立所作勤發二因之所以處云。雙擧二因者略有三義。一對二師。二釋遍定。三擧二正。言對二師者。若佛弟子對聲生師立所作因。若對聲顯立勤發因(云云)又略纂第三云。明法自相相違處云。若聲論者對佛弟子(已上)以此疏應知。第二句立者佛弟子。問。第二句立者如何如是不同。答。約一相義是勝論師。若據盡理佛弟子也。問。且就一相。若第二句立是勝論者。二·八句因豈是正因乎。答。慈恩意。四·六句是所違。二·八卽能違。若聲生師對勝論立量云。聲常。所作性故。如虚空等。若聲顯師對勝論師立量云。聲常勤勇所發性故。如虚空等。勝論師作法自相相違過云。聲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又聲無常。勤勇所發性故。猶如瓶等。所違是四·六。能違卽二·八。是故慈恩疏云。二·八句立者是勝論。二句立者雖名勝論。而是能違量故。眞而非似。問。勝論作法自相相違過。後二聲論師同與勝論師作違決云。聲是應常。所聞性故。猶如聲性。二八旣是相違決定之因。何稱正因。答。二聲論愚鈍無智。不作違決過故名正因耳。若作決定相違過者。還是似因。問。若對愚鈍。如言正因。若對聰明。旣是似因。何秤正因。答。是故以勝論爲二·八句立者。此是爲一相義。非是盡理。但爲顯二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常宗。以所作勤勇發爲因。以虚空爲喩時。有法自相相違過之義。此是約四·六名所違。二·八爲能違之義。如是言如是言耳。以佛弟子爲其立者。是盡理義也(云云)此義意。理門頌中據別而説者。別者是佛法。在外道外故名爲別也。不對許有聲性論者。所作因者不對許有聲性勝論。故九句中云無相違決定言也。以何知。聲論中有愚鈍者。爲勝論量不付相違決定可爲正因者。此義意云。疏中卷釋不共不定處文。及測師理門疏。并定賓疏明相違決定處同云。若勝論愚鈍無智。不顯示所作性等是無常因。應成正因(云云)旣云聲論對愚鈍勝論時。所聞因成正因。准之知。勝論對愚鈍聲論時。所作勤勇發因亦可成正也(云云)。 ᅟᅟ傳説云。今此大義抄文者。道詮律師貞觀年中作三卷書。決内明因明之難義。名曰大義抄。其中撰集因明之未決三十六箇條今法自相立敵置第三十二問答(云云)。 ᅟᅟ有九句義私記云。問。第二句有相違。云何云正因。答。問其有相違決定何。問答。聲生論師對勝論師。而聲常。所聞性故。如聲性立。是彼作法也。答。第二句者不立有聲性。對聲論師立。所以正因而無相違決定。所以纂要云。問。何故九句無相違。答。理門頌中○故九中無故等。謂據別而説者。約別人而説言也。問。以何知。約聲生論師。立聲性聲生論。不立聲性有聲生。答。首法師之纂之記云。聲生論之中。立有聲性。不立有聲性有聲生論(云云)所以云爾也。次文故彼論難。所聞性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此難不共不定。准此故知。不約對二者。此引例第二句顯無相違決定也。引例意云何。聲論師對勝論師。聲常。所聞性故。如聲性立時。勝論師。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云。能違之量不作對。先量可成正因。爾勝論師必可作對能違之量。所以先量不成正因也。如是第二句必立聲性對聲生論師而立時。有相違決定。而可不成正因。不立聲性對聲生論師立故。無相違決定而是正因也言也。福貴之大徳之言。纂要問何故九句無相違決定者。第二句相違決定無非問。第五句相違決定無問也。何者。第五句者。聲論師對佛弟子而立。無相違決定而有不共不定。若聲論師對勝論師而立時。無不共不定。此時何故無相違決定問言。所以其破文者。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讀賜也。問。爾就第五句。聲論師對佛弟子時。何爲作法。聲論師對勝論師時。何爲作法。答。聲論師對佛弟子時。聲常。所聞性故。同喩如電空。異喩如瓶等立。聲論師對勝論師時。聲常。所聞性故。同喩如聲性。異喩如瓶等立所以聲論師對佛弟子時。有不共不定耳而無相違決定。聲論師對勝論師時。無不共不定。而同品有異品非有異也(云云)。 ᅟᅟ私云。道詮意者。破文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也。 ᅟᅟ九句義私記上云。問。第二句作法何耶。答。勝論師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同喩如瓶等。異喩如虚空也。問。誰對誰立量耶。答。對聲論立也。問。約聲論。有聲生·聲顯。此中對誰立乎。答。對聲生立也○問。第二句正因者。聲論師作相違決定云。聲常。所聞性故。如聲性(云云)此如何遮耶。答。纂文問何故九句中無相違決(云云)此問為答。理門頌中據別而説。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故九中無等(云云)以此文證第二句無相違決定也。問。何以此文無相違決定證。答。云此多傳不同也。有云。約聲論師有立聲性不立聲性。今第二句不立聲性對聲論立。·故以聲性爲同喩。不能作相違決定。所以無相違決定也。有云。第五句所聞性因。立聲性對勝論師以聲性為同喻。為第二句成相違決定。爾不立聲性對佛弟子立故。成不共因。第二句無相違決定也。有云。今第二句。佛弟子對聲論師立。所以無相違決定。有云。今第二句。勝論師不立聲性時對聲論師立。故無相違決定。有云。九句立敵非相對。凡因正困相違不定明義故。無相違決定有云。相違決定二八句攝。具三相故(云云)問。就初傳。聲生·聲顯倶立聲性。何處説有不立聲性聲論。答。卽纂文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云云)以此知。聲性不立有論者。問。疏文明不説不立聲性有論者。爲何以此纂文爲證耶。答。疏文明不說。自文不對許有等云見文。不立聲性有論者顯然也。問。爾次文云。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此難不共不定。准此故知。不約對二。彼論長行。及此論中。據二宗對。故有相違決定(云云)此文意何。答。顯此傳成文意。所聞性因立性聲對勝論。應成正因。而不立聲性對佛弟子故。如有不共不定此又爾。許有聲性對聲論時。有相違決定。而不立聲性對聲論立所作因故。無相違決定云也。言准此故知等者。准所聞性因故。立所作因。立聲性聲論與勝論爲立敵二非相對言也。言彼論長行等者。彼理門論中及此入正理論。立聲性聲論·勝論爲立敵故。有相違決定言也。問。第五句因立聲性對勝論。為第二句。應成相違決定傳意何。答。此傳意。纂文何故九句中無相違決定問。第五句不共因何故爲第二句不成相違決定問。故答文云理門頌中據別而説。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之文意。今所聞性因不對立有聲性勝論立所作因。不立聲性對佛弟子立。故成不共不定因爲第二句不成相違決定。故九句中無相違決定言也。問。何故所聞性因對佛弟子故爲第二句不相違決定耶。答。佛弟子不立聲性故。以聲性不能爲同喩。所以擧虚空同喩。故有不共不定。若立聲性對勝論。擧聲性同喩。爲第二句應成相違決定言也。問。爾此就傳。下文意成方何耶。答。言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者。理門論長行中。難所聞性因。何故爲第二句不成相違決定言也。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者。若所聞性因。立聲性對勝論者。以聲性爲同喩。應成正因。若成正因。爲第二句應成相違決定言也。言此難不共不定者。次上文理門論長行中。難不共不定因言也。言准此故知不約對二者。論長行中所聞正因如是難准故知。今第五句不立聲性對佛弟子立故。爲第二句不成相違決定言也。言不約對二者。不約立聲性聲論·勝論二相對立也。彼理論長行及此入正理論中。云約聲論·勝論相對故有相違決定云也(此傳聊順文耳)問。第二句佛子對聲論立故。云無相違決定傳意何。答。不立聲性佛弟子對聲論師立故。敵者聲論以聲性爲同喩。不能作能違相違決定。故無相違決定言也(就此傳可讀不對許有等云文訓同第二傳也)問。第二句勝論為立者。何故云佛弟子耶。答。勝論·佛弟子所立同故。正勝論師。兼取佛弟子。問。何勝論·佛弟子所立同耶。答。勝論·佛弟子同聲無常立。故云所立同言也。問。今第二句不立聲性時對聲論師立故。云無相違決定傳意何。答。今第二句者。第四句能違。故今第二句不對聲論師對所聞性因·聲性同喻立聲常宗時。所作因·虚空以同喻立聲常宗時對故。無相違決定云也。問。爾聲論亦重以所聞因聲因·聲性同喩。爲第二句作相違決定。何可遮。答。彼九句中無相違決定。九句外有相違決定者。不遮。加以能違上又重不作能違量。若爾有無窮過。無諸正因也。問。爾就此傳。纂文破文方何。答。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可訓問。今九句立敵非相對故。無相違決定傳意何。答。凡九句因。同品以有非有義。出正因相違不定義。必定非立敵相對。所以聲論·勝論相對故。不許有相違決定言也。問。就玄應師義。相違決定二·八句攝。具三相故者。意何。答云。此彼師云。但説正因并是二·八。不言二·八唯是正因(云云)(此等傳中。學者任意取捨耳云云)。 ᅟᅟ有九句義私記上云。問。因喩之法不應分別故。此句名正因者。聲論師作相違決定云。聲常。所聞性故。猶如聲性之時。猶成正因耶。答。不爾。成猶預因也。問。若爾何云正因耶。答。纂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云云)此文意(云云)不同也。有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無此過(云云)意云。約聲論師有立聲性不立聲性之中。今此第二句對不立聲性論者立故以聲性同喩而不作相違決定。故無此過爲言也。問。旣聲生·聲顯共立聲性云定。而今對不立聲性之聲論者。若除二亦有不立聲性聲論者耶。答。有爾。卽以纂文爲證。故纂云。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此難不共不定。准此故知。不約對二。彼論長行及此論中。據二宗對。故有相違決定(云云)意云。所聞性故因。對立聲性勝論成正因。而除彼對不許聲性佛弟子時。如有不共不定。是亦爾。對許有聲性勝論。是成相違決定。而除彼而對不立聲性佛弟子故無此過爲言也。言不約對二者。立聲性聲論·勝論非相對立爲言也。言彼論者理門論也。言及此論中等者小論也。問。若對佛弟子者。何至立量門勝論爲立者耶。答。其佛弟子·勝論倶立聲無常故。擧勝論。而正取佛弟子也。意云。佛弟子對聲論立量。除勝論故。以聲性爲同喩。而不能作相違決定爲言也(已上三松傳也)有云。對許有聲性時論者不立所作因(云云)意。其立字加時云點可訓為言也。所以然者。此第二句旣是第四句能違。而見第四句作法。旣聲生論師對勝論師。而立聲常爲宗。因云所作。而用虚空同喩。是卽聲論師不立聲性時也。當此時能違。故旣以聲性不應難。故第二句無相違決定。而能成正因爲言也。問。若第二句第四句能違故正因者。理門疏説於同有及二頌文所云。或時聲論立聲爲常誤説因言所作性故。此因亦於異品瓶中有。於其同品空中無(云云)旣誤説因言(云云)故第四句正非聲論所立。而何對第四句立者。持成正因義。應遮相違決定耶。反問。先其誤説因言云意何。反答。旣所作者是無常義。豈聲論師立自所許常宗而用無常因耶。若許此。聲論成聲常無常故如虛空人為言也。正答。旣説聲生論師計疏文。若聲生論。本無今生。是所作性(云云)此疏意。聲從本非有物。隨縁生。生生常。所作。爲言也。故立聲常宗用所作因者。聲生論師正本意。旣非誤説。但理門疏誤説因言云。准多分云也。故可云第二句第四句能違故。無過而正因也(據別而說者如理記云。據別師而説云云周記云。聲生論中。有別立聲性論者等云云)亦云。九句中正因爲言也。九句外而可有相違決定等(云云已上藥師傳也)有云。纂問云。何故九句無相違決(云云)九句中何句耶。答。是第二句問也。意。第二句是相違決定本量。而何無相違決定疑也。問。是第五句所聞性故因問也云。有何妨耶。答。其不正義也。問。就其不正義。第五句云。問意何耶。其傳意云。纂答此問云。理門頌中據別而説。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此難不共不定(云云)旣此難不共不定(云云)故是疑第五句爲言也(是富基傳也)問。所陳旣有道理。何云不正義耶。答。此文引例釋也。意云。第五句若對勝論許有聲性。是成正因。而對不許有聲性佛弟子故。不成正因。而成不共不定。准此知。第二句若對聲論師許有聲性是常。應成相違決定。然而不對立聲性聲論師。所以無相違決定。爲言也。問。何以知此難不共不定者引例釋云耶。答。纂此文次。准此故知。不約對二。彼論長行及此論中。據二宗對。故有相違決定(云云)旣准此故知(云云)故是難第二句也。問。第五句云疑有何過耶。答。一者違准此故知文。二者若第五句問云時。都不成疑。何者。第二句比量旣是相違決定本量。而何正因而無相違決定云時成疑。第五句對佛弟子時。不共不定義顯。約此更何疑爲言也。問。就第五句云傳纂問答意何可成耶。答。有云。何故九句無相違決定者。第五句以聲性爲同喩。應成相違決定。何故九句中無相違決定爲言也。故答文云。不對許有聲性論者立所作因故九中無(云云)意云。若對許有聲性勝論時。以聲性爲同喩。而應成相違決定。而不對勝論而對佛弟子故。不成相違決定爲言也。亦言故彼中難所聞性因者。引理門文爲證。亦准此故知等。准此論文故知。聲論不對勝論云爲言也。亦彼論長行及此論中等者。其理門長行及小論。許聲性而相對立所作因所聞因二故。相違決定。但理門頌中。旣約不立聲性佛弟子云故。無相違決定爲言也(云云)。 ᅟᅟ久安四年十一月慈恩會。竪者隆兼付法自相。敵者成眞惠律師傳之間精義者教信得業。以勿説二相更互相違共集一處猶爲因等文被難纂要料簡之條。尤不探義幽微也。件義以此文爲證。豈違文哉。所聞·所作更互相違二因集一處。同時立爲疑因。若非集在別時立為正因文也。何誤為難耶。付中件入寺湛秀已講。并先師上綱門流也。不知先師蹤迹。致嗚呼難之條。尤不便不便。又就先陳後説對。直不引因明論思。引佛地有何意耶難。先師難也(云云)依憑湛秀已講歟。若爾於大義者不知先師義歟。夫因明以血脈爲本。若不傳先師義者。殆不足精義之職歟。如何抑又禀承誰人耶。 ᅟᅟ問。付法自相相違作法。明二因有何故耶。 ᅟᅟ略纂云。一聲常宗彰二因者。此有五解。一立者異故。二内外異故。三顯四·六故。四有寛狹故。五違二·八故。立者異故者。聲顯立者。聲是其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若取所作卽似因攝。聲生立聲其常。所作性故。内外異故者。彼聲論立唯内聲。勤勇性故。亦外聲常。所作性故。若取勤勇卽不成攝。顯四六故者。勤勇性因證聲常宗。順九句中第六句因。謂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所作性因證聲常宗。順九句中第四句因。謂同品有異品有也。有寛狹故者。因成於宗略爲四句。有寛因成狹宗。謂所作因成内聲常。有狹因成寛宗。謂勤勇所發性因成於内外聲常。有寛因成寛宗。謂所作因成内外聲常。有狹因成狹宗。謂勤勇因成内聲常。此四句中並容皆是相違因攝故。宗一因二者顯因宗有寛狹義。違二八故者。第四違第二。第六違第八。故理門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翻此名相違也(文)。 ᅟᅟ明燈抄引此五解也。 ᅟᅟ尋云。聲生論師若立勤勇因。可有不成過耶。 ᅟᅟ又聲顯有内外聲常之義。如何可言内外異故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所作因中致疑未決。所作性因對聲顯論隨一不成所作通顯。不唯是生。因喩之法不應分別。何故對顯隨一不成。答。内外二道所作不同。如内道釋。聲從衆縁所生。爲衆縁所生作。故説聲是所作性。如聲論説。説顯爲所作。如鑿壁作孔顯得虚空。空是所顯。説空是所作。聲論亦爾。聲是常故。以嚮顯聲。説聲是其所作。義通於生·顯。若立聲爲常無常等爲宗。若以所作性故爲因。佛弟子對聲顯論隨一不成。若以生義是所作義。聲顯論者所作義不成。若以顯義是所作義。佛弟子顯義不成。若立論者敵論者相對異因。隨一不成。亦是似因。非眞因也。問。若所作義如此別者。上眞立因中所作性因。應是似非眞。答。上眞因中云所作性者。且約立論者立生義是所作義。故眞非似。今對聲顯論不立生義是所作義説故。隨一不成。若對彼師。更須以餘義爲立因也。問。見上所釋。所作之義通生與顯。若佛弟子對聲顯論。總言所作性故。豈有隨一不成過。不可分別是何所作爲生爲顯故。答。因喩之法不應分別者。卽有別意。若自他倶許聲上有咽喉等所作。復倶許瓶上有杖輪等所作。以別許故。可總爲因今生所作自許他不許。顯所作他許自不許。別不倶許。不可總成。故是隨一不成過也。問。如鑿壁作孔顯得虚空。旣是現見事。非不所作。若爾依作顯空。所顯虚空爲所作性。爲勤所發耶。若所作者。第二正因應無異喩。若勤發者。第八正因應無異喩。倶有不定相違過故。答。二·八正因異喩空者。遍法界空。其體常住。非是所作。亦非勤發。故爲正異。無有諸過。孔中虚空隱顯無常。位轉變故。不以爲異。問。何以得知孔中虚空隱顯無常耶。答。遍法界眞凝然常住。離繋涅槃垢淨無常。位轉變故。唯識第八有其誠文。遍法界如喩常住空。離繋涅槃喩孔中空。問。從勤勇發皆所作耶。設是所作皆勤勇發耶。答。從諸宗計可簡此義。若佛法宗。一法之上得有二義。以瓶盆等通勤作故。生·顯二宗。聲顯不許所作性故。不得對辨。且佛法中。從勤勇無間起尋伺。尋伺無間起身業。身業無間造作盆等。但是人功所作者皆是勤勇無間所發性。電光等河山大地空中風等。非人功所爲。並非勤勇無間所發(文)。 ᅟᅟ原本卷首表紙裏。 ᅟᅟ莊嚴論讃述第一文。 ᅟᅟ三平等比如前有三。一過去。如其見河溢知外之雨。二未來。如言如見蟻聚知必雨。三現在。如耳如聞嘶聲知必□耳(云云)。 ᅟᅟ大般若云。色清淨故。受想行識清淨(云云)。 ᅟᅟ左點濟恩寺僧都(永超)訓也。信永已講之説(云云)叡與已講傳説也。 ᅟᅟ私云。非以色清淨爲所以成受想行識清淨之義。意云。非以色清淨之所以成受等清淨爲言。重意云。不執之所以色淨也。卽以此所以受等淨也(爲言)。 ᅟᅟ理門論云。若無所違害(云云)。 ᅟᅟ永超僧都訓云若。 ᅟᅟ濟恩寺訓之由。信永已講説有人傳說也(文)。卷尾云。 ᅟᅟ莊嚴論讃述文。 ᅟᅟ今無著菩薩。依止日光智。無著無礙。卽是登地人。故堪造論。可信可行也(文)。 ᅟᅟ莊嚴論序云(一行半文字問不寫)。 ᅟᅟ土佐小別當(八月十三日死父方祖父)。 ᅟᅟ(雲私二此二人名第二十四帖首表紙裹想必藏俊贈僧正祖父力爰記)。 ᅟᅟ右京進(八月二十四日死母方祖父)。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四(終)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正月十七日校正十一日至十六日書寫)。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五(第二十五帖) ᅟᅟ問。四相違中初説法自相相違有何故耶。 ᅟᅟ疏云。問。相違有四。何故初説法自相因。答。正所諍故(至)故從彼初説(文)。 ᅟᅟ前記云。疏從彼初説者。以宗因喩三過之中。以宗初説比量相違。卽宗中法自相過。相違決定亦爾。今此初過亦是法自。相過。與彼旣同。所以初説法自相相違過也。從彼初説者。彼前比量及決定相違皆説法自相。今此從彼所以初首卽説法自相相違也。審(文)。 ᅟᅟ後記云。從彼初説者。意云。比量相違相違決定皆先説法自相相違者。從彼四相違中初相違説。故言從彼初説也。問。何因四相違中先説法自相耶。答。正所諍也。餘比量·決從彼四相違正所諍初説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上比量相違相違決定皆唯説彼法自相者。賓云。問。據法自相相違決定。頗有餘三相違決定不耶。答。今以正義釋者。亦非法自相相違以明決定。況得是餘三相違也。以法自相被違之後。失本自相別成自相。今於相違決定之中。違也仍疑。不失不存。況復相違決定法。兩因兩喩。而與四相違中一因一喩全自不同。何勞相妨也。若依此義。從彼初説。非其所由。今疏主意。一切比量。凡擧宗時。必法自相以之卽爲所諍之宗。不違論後故。從彼初説能成所由也(文)。 ᅟᅟ注釋上云。相違決定如前引文。今例正諍非別所以。言正所諍者。謂立論者言爲生因。以敵證者智爲了因。由此二因顯未了義。有法自相非宗相及本所諍法。更不論因。二種差別雖意所諍。生因旣闕。故亦無了。唯法自相言生·智了二因具足。故名正諍。問。有法言陳豈非生因耶。答。旣非所諍。望何爲因問。有法大有性豈非所諍耶。答。本意雖爾。義不具足。尋言難故。不如二差別。宗法闕故。不如法自相。故且不名本所諍也。問。上卷釋因出此生了。如何令宗具此二耶。答。彼依義便。且約因辨。理實亦應通三支耳(文)。 ᅟᅟ尋云。正所諍者極成能別歟。不相離性宗歟。 ᅟᅟ守朝私記一云。此中意云。比量道理法自相。正所諍故初說之。所以宗九過中比量相違唯説法自相比量相違。亦不定中相違決亦唯説法自相相違決。皆是正所諍故。今此四相違中。初説法自相相違。亦復如是。故云從彼初説(言也)周記云○(云云)今案。此記意略有二義。謂以宗因喩等者初義也。彼前比量等者後義也。此二義中。初義從盡言論專無所詮。彼甚應道理也(自以易知之)問。前云。以宗准因。故知亦有法之差別等(云云)明知宗法自相等是依因可知。而何今此云從宗法自相比量相違。初證説法自相相違因耶。答。前故知亦有等者。如因比量相違亦可有四。非唯法自相相違也。今此意不爾。比量相違亦正諍所故。初説法自相。從此法自相相違亦正所諍故。初説言也。問。何故法自相云正所諍。有法自相不爾。答。有法必是極成。立敵共許故。能別要是立敵兩所諍故。是則證誠道理之例也。問。若爾何論云極成有法·極成能別(云云)答。汎云常無常。彼此共許。但聲之上常無常之義。是正所諍故云極成能別也。而非如聲應滅壞之能別佛弟子之不許言也。問。法自相正所諍者。此卽爲所立宗。答。不爾。有法與法不相離正爲所立宗。謂不相離宗爲所立宗。不相離宗雖爲所立宗。法自相是正所諍言也。問。若法自相唯言正所諍者。豈有有法自相相違乎。答寔雖諍有法自相。而尋能別言卽難。還知是發諍之由尚有於能別矣。有法自相之所違量。有法若顯舉正所諍者。豈成極成所別之義哉。然尋能別言時。還知於有法立敵之互所乖返言也。先徳云。望不可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時卽名法自相相違。至斷文可知(云云)問。不相離宗爲立宗。法自相之正所諍不爲所立宗者。何故疏卷云。若言所顯法自相。若非言顯。意所許。但是兩宗所諍義法皆名所立。隨應有此所立法處説名同品(云云)又下云。若唯言所陳法之自相名爲所立。有此法處名同品者。便無有四相違之因。比量相違·決定相違皆應無四(云云)以此見。四相違宗皆可云所立宗。答。故論具説四相違宗。加以纂要云。或爭有法。或爭於法。或諍言顯。或諍意許。或二倶爭。由此得有四相違因(等云云)然今不相離爲正所立者。且就聲無常量者。有法聲立敵共許。云無常亦共許。但聲之上無常義正諍。故聲上無常不相離有爲爭故。所以不相離宗爲正所立宗言也。此問答是先徳也(文)。 ᅟᅟ問。付法自相相違。初作法能違如何。 ᅟᅟ疏云。由初常宗空等爲同品(至)應爲相違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文)。 ᅟᅟ尋云。九句因中可言第六句。 ᅟᅟ明燈抄云。問。陳那·天主。兔角等無皆入異品。卽第四句亦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與第六句無有差別。唯應八句。何立九句耶。答。夫九句者。唯依有體而作九句不依無體。同喩異喩皆須有體不須無體。若依無體。四·六無別。何以故。以第六句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今第四句取兔角等爲異品者。亦是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也(文)。 ᅟᅟ尋云。所作性者。咽喉所作。及杖輪所作。倶爲因耶。若倶爲因者。杖輪所作者不遍聲上。可有兩倶不成。咽喉所作者不於瓶轉。豈非同喩有能立不成耶。依之理門論云。然此因言唯爲顯了是宗法性。或又然唯一分且説爲因(文)加之若所作言含杖輪所作者。因之外説同喩有何詮耶。若依之不爲因者。明因同異二喩名同法異法。旣不言品。若別體者。如何不言品耶。 ᅟᅟ理門論云。云何別法於別義轉。由彼相似不説異名言卽是此。故無有失。若不説異。云何此因説名宗法。此中但説定是宗法。不欲説言唯是宗法。若爾同品應名宗。不然。別處説所成故。因必無異。方成比量。故不相似(文)。 ᅟᅟ定賓疏三云。問意者。擧因初相問第二相也。云何聲上因之初相所作性故。別門之法不局在聲。乃於聲上別處而轉。云是第二相也。且如喩云。諸所作者皆是無常。卽指瓶。明知第二相在諸中。合之於瓶處轉也。所言轉者。如輪行地轉至餘處也。答。云由彼相似不説異名者此聲所作·彼瓶所作。其實各自附於所作。然相相似不説異名。具如説言諸所作者。故知不説異名也。故無有異者。世間許有相似之法同説一名。及由所作能喩所喩二處相對令人生解同名爲喩。故無失也○就後二中。軌法師云。卽是二喩。且如因第二相正取所作。兼取無常。第三相正取所無之所作。兼取能無之常者。良由此理門文云。若爾喩言應非異分。顯因義故。論卽答云事雖實爾。是故法師作如是釋。今詳。法師錯解論文。論文意者。因第二相於同品中定有所作。其第三相於異品中遍無所作。及其兩喩之中。所喩卽是所作無常。能喩卽是聲上所作。合此三門以爲喩義。異喩旣以常非所作以爲能離。并聲所作是其所離。還以三門以爲異喩。是故應知因後二相但是兩喩各少分義。所以論云事雖實爾。少分體同。非謂二相卽兩喩之全分也(文)。 ᅟᅟ理門論云。若爾喩言應非異分。顯因義故。事雖實爾。然此因言唯爲顯了是宗法性。非爲顯了同品異品有性無性。故須別説同異喩言(等文)。 ᅟᅟ定賓疏四云。問意云。前文所説同中定有·異中遍無。又説由於同有異無卽顯因宗不相離性。明知同有其有卽是因第二相。若爾同喩應非異分。顯因義故。同喩卽用因中一分爲其體性。又説異無所無卽是因第三相。若爾異喩應非異分。顯因義故。異喩卽用因中一分爲其體性。兩喩之中旣各一分卽是因體。擧因足得顯兩喩分。卽應喩言非別異分。何勞別擧兩喩名也。問。同喩之法總有三分。一者能喩之所作。二者所喩之所作。三者所喩之無常。異喩之法亦有三分。一者能離之常。二者能離之非作。三者所離之所作。論其因也。因第二相但是能喩之所作。因第三相但是所離之所作。雖兩喩中各有一分卽是因體。復各更有餘之兩分與因體別。何得難言喩非異分也。答。此中問意。一分若同理。卽應攝餘之兩分。且如論顯但號因明不號喩明。豈可不有喩宗明也。擧因成明。旣隱喩宗。何妨兩喩一分是因亦卽得隱餘之兩分也。論曰。事雖實爾(乃至)同異喩言。述曰。此答也。答有縱奪。且縱許云事雖實。謂兩喩中各有一分事雖實爾。爾卽是因體也。次卽奪云然此因言唯爲顯了是宗法性者。謂因三相體一義異。是故不離初相之性。卽説同中能喩所作。亦説異中所離所作。旣無別體。若不擧喩直擧因者。但能顯了是宗法性初相之義也。非謂顯了同品有性無性故須別説同異喩言者。意明。法門有可隱者。有不可隱者。如喩宗不説明名。此卽可隱。但稱因明也。兩喩之中各除一分是因體訖。復各別有餘之兩分。卽不可隱。以要擧其餘之兩分同中所喩異中能離。方得含取同有異無。且如同云。諸所作者皆是無常。擧其瓶上所喩分中所作無常。方得合取聲上所作。故説諸言。又於異中見非所作。擧其虚空能離分中常非作義。含取聲上所離所作故。今論中義意説云。然此因云所作性故者。唯爲顯了因之初相是宗法性。非是爲顯同有異無故須別説同異喩言。諸所作者及見非所作等。方能顯了因後二相。乃得含取同有異無之義也(云云)。 ᅟᅟ理門論云。故定三相唯爲顯因。由是道理。雖一切分皆能爲因顯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説爲因(文)。 ᅟᅟ定賓疏四云。故定三相唯爲顯因者。初相是因。其義不惑。其後二相卽是喩義。喩義亦是顯因也。於同喩中。云諸所作者。卽第二相。作伴而有也。於異喩中。若是其常且標異品。又云。實非所作卽第三相。由於異品離其本因故。異品無也。兩喩旣攝因後二相。故無相違不定過也○文云由是道理雖一切分皆能爲因顯了所立者。初相初分爲因可解。後二相者是二喩分。然爲順反釋因義故。并二喩亦名爲因。卽是三相名一切分也。此中意者。若第二相無同喩釋。因義未成。要由同釋方成因義。因第三相無異反釋。因義未成。有異喩釋方成因義。是故二喩卽名爲因。故有三相皆能爲因。顯了所立無常之宗也。然唯一分且説爲因者。三相之中初相一分且説爲因也。問。何故不説後之二相以爲因耶。答。後之二相若未釋時。未有因義。及其釋了。因義已成。喩義亦立。且如説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於諸宗中有所釋因。并有瓶上所作無常以爲能釋。旣因義成。喩義復立。故且就喩立名爲喩。而隱因名也。異喩反釋准此應知。亦就喩名而隱因號也(文)。 ᅟᅟ疏中卷委細釋之。如抄第。 ᅟᅟ問。付第二作法。如何作能違耶。 ᅟᅟ疏云。由第二宗為同品。以電瓶等而爲異品(至)九句因中第六句也○此勤勇因翻九句中第八正因(至)異品有非有故(文)。 ᅟᅟ略纂云。論是故相違。述曰○謂相違宗云。聲應無常。因云。所作性故。或云。勤勇無間所發故。喩云。譬如瓶等(文)。 ᅟᅟ理門論云。喩有二種。同法·異法。同法者。謂立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以諸勤勇無間所發皆見無常。猶如瓶等。異法者。謂諸有常住見非勤勇無間所發。如虚空等(文)二十唯識疏下云。論聚有方分。亦不許合故。極微無合。不由無方分。述曰。此重顯成。破聚無合。汝之聚色許有方分。亦不許相合返顯成云。極微無合。不由無方分。若由無方分。執極微無合。聚旣有方分。聚色應有合。此中乃有法之差別。及有法差別。隨一不成。非遍是宗法。同喩能立不成。異喩。所立不遣。合有六過。所以者何。彼立量云。如我所説。極微無合。無方分故。如心心所。實微無合·非實微無合。是法差別。作實微縁性·不作實微縁性·有礙·無礙。名有法差別。此因非但能成無合。如是亦能成無合宗法非實微無合。及成有法作非實微縁性及無質礙。若説汝實微無方分。故隨他一不成。若説我假微無合。無方分故因不遍宗法。我說假微有方分故。若以聚色亦無合故。爲微同品。能立不成。説諸聚色有方分故。若以聚色有方分故。爲同異品。所立不遣以諸聚色雖有方分亦無合故。此中亦有如電日等無常同品。勤勇發因於此無。故同喩之中能立不成。以電日等爲因異法。有無常故。所立不遣。爲例難者。此亦不然。今他以聚爲極微異法之喩。無方分故。有所立不遣之失非聲無常宗電等爲異法故。無所立不遣之過。故今此論但顯他量此所立不遣之失。自餘五過今助顯之。非本論意。善因明者。當自詳之(文)。 ᅟᅟ疏一末云。設若是心其喩。卽有能立不成。無質礙因此不轉故。同品亦非定是有性(文)旣以覺樂意等倶爲同喩。而無礙因於覺等有。於意無故。一分能立不成過也。 ᅟᅟ要義抄中云。眞惠法師問。聲論對勝論。立聲常。無質礙故。如虚空時。爲第八句成決定相違耶(俊貞法師山階講時)答。不成爾。何者。此礙有不定過故也。謂以樂心所爲異品。而作不定云。爲如樂等。無質礙故。聲此無常。爲如空等。無質礙故。聲此常。不成相違決定也。問。若爾因置簡別作云除樂等此無質礙故時。可無此不定過耶。答。爾也。問。若爾聲論師如是可作違決。何故不作而成同法相似。若敵論者恣置簡別者不許耶。答(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聲論師如上所言因置簡別作時。若成相違決定也。答。不成爾也。問。旣置簡別。此因不轉異品。何故不成相違決定。答。此雖免不定過。而隨一不成過不免。故不成違決。問。彼隨一不成何。答。聲論獨許無質礙因在聲上。佛法不許。故他隨一不成也(文軌師疏中卷末云。勝論計聲此無礙。佛法不許之云。音聲此質礙云云又百法中。以聲攝色法。體此有礙法故)問。今意約二·八句。立者此勝論。勝論許聲此無質礙。有何隨一不成。答。若二·八句立者此勝論者。勞無質礙因不置簡別。直爾以所聞性故因應作相違決定。若許爾者。二·八句因成似因。明知之二·八句立者佛法非勝論。問。對聲論中不許有聲性之論者。而立二·八句因。故以所聞性因不作相違決定。何雖勝論對聲論。而以所聞性因作相違決定耶。答。聲論師中有不立聲性之聲論者。若有證文問。纂要文此答。彼文不爾也(具如上卷第十一條)問。因明道理。敵論者置簡別。若許不許。答。相傳云。敵者恣置簡別不許。問。若敵者恣置簡別所不許者。何故基疏中卷末明相違決定處云。大乘破薩婆多云。汝無表色定非實色。許無對故。如心心所。亦小乘對云。大乘無表定有實色。許非極微等(或疏本云非極成等。已上。二本無過。何者。法處所攝極略極迥遍計所起。此三色大乘云假色無體。小乘云有實體。故以非極成言簡)是無對色故。如許定果色(已上)邑云○若言不許敵論置簡別者。何小乘敵者約大乘立者作違決過時。因安簡別耶。所以此量非眞決定相違者。大乘立他比時。小乘卽以自比對。然大乘立他比。小乘亦立他比。是故名爲非眞決定相違。非謂因置簡別故非眞決定相違也明知敵論但約四相違作能違量。四相違量因不得置簡別耳。若作違決等量時。任不置簡別(云云)。 ᅟᅟ九句義私記裏書云。問。若一分能立不成非過數者。作比量相違云。一分能立不成是眞過。云一分隨一攝故。如一分所立不成(云云)又返覆立量云。一分所立不成非眞過。云一分隨一攝故。如一分能立不成(云云)此何可遮。答。二量倶有違宗過。意云。陳那·天主論倶有一分能立不成。第八句爲因。又疏一分能立不成非過數(云云)而言一分能立不成眞過。有違宗過言也。後量違宗過。准之可知。又有不定過。卽爲初量作不定云。爲如一分所立不成。言一分隨一攝故。一分能立不成是眞過。爲如一分相符。云一分隨一攝故。一分能立不成非是眞過言也。爲後量作不定云。爲如一分能立不成。言一分隨一攝故。一分所立不成是非眞過。爲如一分能立不成。言一分隨一攝故。一分所立不成是眞過言也(云云)。 ᅟᅟ同私記下云。有云。宗同品寛立無常之宗時。諸無常物皆成宗同品。齊無常之義故。同喩云如電·瓶。若置諸皆言合時。無此過。何者。諸勤勇無間所發物。皆見無常之時。電非勤勇發之物。不關因故。置諸皆言合時。無此過言也(文)。 ᅟᅟ九句義私記下云。問。爾餘一分過非過數可云耶。答。其一分能立不成云非過數。餘非謂不爲過數也。今意約九句内非爲過言也。非約餘也。問。准此餘比量有可不為過數。何故約九句内非爲過數耶。答。其今九句就後二相同品非有異品非有不共不定云。同品有異品有共不定云。等以品分判。而今此句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同品有異品非有之義無不定過故。一分能立不成不爲過正因攝言也。所以爲約九句内一分能立不成不爲過數言也。問。就後二相同品有異品非有正因者。第三句同品有異品有非有可云正因耶。答。其句一分正因義有闕第三相。有不定過。又因有兩俱不成過。所以不同此句。今此句一分能立不成有。異喻無濫不聞初相。所以云正因言也(云云)。 ᅟᅟ問。疏云。因必仍舊。喩任改同(文)爾者可通四相違耶。 ᅟᅟ疏云。此一似因。因仍用舊。喩改先立(至)因於同有。如何復難成相違耶。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噵。喩任改同云意者。初一必改喩。後三相違任改不改也(文)。 ᅟᅟ前記云。問。初一不改必不成法自相相違。後三改不成後三相違。何得言喩任改同耶。答。言任改同者。汎明一切四相違過可改可同。不論此四可改可同。此之四過初一必改。後三不改。若卽此四任改同卽非四過也。問。若不改同者有何過耶。答。若不改同。卽無一因違二違三違四等。卽十五因空勞施設(文)。 ᅟᅟ下文云。 ᅟᅟ守朝記一云。周意云。此一似因(乃至)後之三因因喩皆舊者。是説此小論所説四相違。所以云初一改喩後三不改也。由是四因因必仍舊喩任改同者。汎明一切四相違喩改不改也○問。何故云一切四相違。又云論所説四相乎。答。尤可爾。何者。論所説四相違。是十五因中唯三因。謂所作性故·積聚性故·有一實故。但此三因故爾云。一切四相違者。是餘十二及論所説三因。都合十五因。云一切四相違(言也云云)。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問。乍四相違皆通改不改耶。答。先徳傳云云不同。一云。初一改喩。後三通改不改也。備大徳·仁大徳·詮大徳等義也。此等先徳作此説者。答雋法師第二難。疏云。又將法自相同無異有。就後三種同有異無。與三合説。一往觀文。必無是理。初以異爲同。後以同爲同故。今將後三以就初一。以異爲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喩故(云云)當知依此文作此解而已。各各義出各各記矣。一云。乍四種通改不改也。唐朝周記·清記等説也。日本珠抄等説也。此等諸記意云。疏下云。此上同喩擧同異爲首。亦得隨所立故(云云)當知以此文爲誠證。於理者。旣積聚性違法自相相違者。旣不改之作法總非一(言也)清記云。由彼説故因仍舊定等者。由彼理門道理故。因一向不改。喩可改之。今言初改後三依舊者。此示法而已。影略言。擧初改後亦改之。擧後三不改初亦得不改。非一切皆爾。若依此定不改者卽無三合等句。謂初因其喩卽改。後之量違喩不改。如何合成一義。故知不定下有違二三等者。皆據改喩爲之(云云)問。二傳中勝劣何。答。後傳是理盡説矣。初説寔雖義道可爾。而理甚狹。仍不可依據耳。如此之旨後後當知之(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不爾者亦無法自相與餘隨一合可成違二因者。四種之因之中。初一種必喩改。後三種必喩不改。亦法自性與後三種之中一一而合。二二合。違因可無言也。此意。後三之喩以順於法自性。其法自性之喩以不順於後三之喩所以者。初必改。後三種之喩通於舊改言也。問。若爾者。何故釋所由文。云許初改喩後三不改故言也。答。是言總意別。其於法自性喩不改。非言有也(云云)。 ᅟᅟ問。疏云。欲令學者知因決定非喩過故(文)心何。 ᅟᅟ尋云。同喩前三因第二相過。所立不成四相違。異中前三卽是因中第三相過能立不遣俱不遣者。卽是相違及不定過也(文)若爾隨應可有同喩異喩之失。何云非喩過故耶。 ᅟᅟ疏云。理門但言。若法能成(至)欲令學者知因決定非喩前過故(文)。 ᅟᅟ前記云。疏理門但言(至)亦仍用舊者。此答前伏難。理門論中旣不説同喩亦仍用舊。亦不説同喩必須改舊。明知同喩任改任同。不可依論初一一向改。後三一向不改。疏欲令學者知因決定非喩過故者。此意。初一改喩後三不改。改與不改皆成相違。明非喩過是因過也(文)。 ᅟᅟ問。聲論師爲第二正因作相違云。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云云)彼師心付有法自相相違過歟。爲當法自相歟。 ᅟᅟ問。疏云。今者雙牒有法及法爲法有法。故非此過(云云)心何。 ᅟᅟ尋云。唯識比量勘有法差別相違云。眞故極成色應非不離眼識之色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如眼識(云云)此乃牒本量有法及法以爲能別。不離眼識者本量能別也。色者本量有法也。旣有以有法及法爲法之量。何云無此過耶。 ᅟᅟ疏云。問。如聲論言。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至)此乃但是分別相似過類(文)。 ᅟᅟ明燈抄云。第二正因寧非有法自相相違者。且擧作用難第二因。亦應難言。汝聲無常應非聲無常。勤勇發故。如瓶盆等。第八正因寧非有法自相相違。旣得難二因。答中亦答二因。此乃但是分別相似過類者。十四過類中第三過類也。内曰。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譬如瓶等。外曰。聲常。不可燒故。或不可見故。如虚空等。外人意云。汝以聲同瓶勤發卽同瓶無常者。然瓶是可燒可見。聲卽不可燒不可見。可燒可見者可無常。不可燒見者應是常。此於同法喩中分別可燒不可燒可見不可見等與宗義異差別之義。故不同也。今此難爾。卽於宗中分別法與有法差別之義。是故分別相似過類攝。問。若爾唯識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別相違量云眞故極成色非定不離眼識色等。此亦雙牒本量有法與法。應是分別相似過類。答。彼此全別故不例也。且如有性量中。有性是有法自相。離實之有·卽實之有。是有法差別。爲避能別不成等故。不得説言非離實有。故借許言作有有縁性等。小乘有法差別亦爾。卽識之色離識之色是有法差別。爲避能別不成等故。不得説言非卽識色。小乘宗中無卽識色故。今欲借取共相許言。方便而言非不離識之色。義如前説(文)。 ᅟᅟ三量撮云(長載)問。掌珍比量無共異品。三藏比量若有異品耶。答。此唯識量亦無異品。大乘都無離識法故無異品也。旣云大乘無離法。故知小乘亦無卽識法也。由此義故。極成色者有法自相也。卽識色·離識色有法差別也。而有法差別相違中。不離眼識色者。設方便言取相許詞。如有性量中。有性者有法自相也。有性之下意許大有是有法差別也。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者。設方便言取相許詞。此亦如是。其義無二。問。若爾不離者法自相也。不離眼識色者與法自相有何差別。答。言同義異。如作有縁性中有字。有法自相中有性之有。其言無二而義別也(文)。 ᅟᅟ後記云。豈非有法自相相違者。意云。設他出過。豈可無有法自相相違耶。不是有法自相相違。但法自相過得不。答。不得。如疏自非(文)。 ᅟᅟ明燈抄四末云。問。有性應非有性。旣成有法自相相違。今言聲應非聲如何不成有法自相相違。答。有性非有性者尋意難言。關所諍故成有法自相過。聲應非聲者。不關本諍。雖多差別皆不關諍故。不得成有法自相相違過。若云無常之聲應非無常之聲等者。淨眼師云。夫有法自相相違因不得翻法作。若翻法作。卽有難一切因過。如言聲應非無常聲是也。若不翻法。不違共許。破有法者。方是有法自相相違因。卽如有性應非大有是也。若依此解。唯識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別相違。云極成色應非不離眼識色。亦翻法作。豈不違理。其不離眼識是根本所諍法之自相。非有法上意許差別。不可説爲有法差別。其無常之聲應非無常聲。與極成之色非不離眼識之色。雙牒法有法爲法宗。豈諸過中有此相耶。解云。本量有法極成色下。卽識之色·離識之色是有法差別也。能別不離眼識之上。卽體不離·定屬不離。二義倶含。卽體不離者。卽識色是。如識不離識。識體卽色故名不離。定屬不離者。生有滅是如生不離滅。聲體有滅故名不離。若本量中。極成之色應卽識色者。宗有他能別不成過。小乘不許卽識色故。今因方便取相許義言不離識。故無能別不成。小乘有法差別。其義亦爾。若言極成之色應非卽識色。卽宗中有自能別不成過。故因方便取相許義言非不離識之色。問。若爾何故。文軌師云。他作相違難云。極成之色應非卽識之色。豈不犯自能別不成過。答。彼師意。亦爲顯有法差別之義。且示作法。非是不知能別之過。問。今見此差別。以法翻有法。豈非有難一切因之過。此卽自相之過。何言差別過耶。答。小乘作相違難時。卽體不離義雖無。而極成色不離眼識。定屬不離宗不失。故違差別。非自相也。如數論師他用通其眞假。佛弟子作法差別相違。言眼等假他用勝時。眞他用義雖無。而眼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不違自相。此亦如是。其義似同。若取能別上言故非差別者。有法差別相違中。作有有縁性亦取有法上有言。應非有法差別。彼旣不爾。此云何然。此義玄妙。應設劬勞(云云)。 ᅟᅟ問。聲生論師立量云。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云云)爾者有何過耶。 ᅟᅟ疏云。因犯兩倶不成。所作性因立敵不許(至)亦犯所依不成過故(云云)。 ᅟᅟ尋云。兩倶隨一等過。約共比量論之。此比量者。宗置汝言。他比量也(是一)又疏中卷。四不成不相並(云云)何付三失耶(是二)又兩倶不成有有法歟。若爾何付所依不成耶。若所依不成無有法歟。爾者何付兩倶不成耶。兩倶不成與所依不成。如何可辨差別耶(是三)又此三過者。眞似中何。若言眞者。疏上卷所作因依無常法者。有似隨一不成(云云)若言似者。聲論法自相豈非眞能破乎。 ᅟᅟ前記云。疏犯兩倶不成者。聲·無常二法爲有法。立敵倶不許所作性因依前一分無常上有。卽是立敵一分兩倶不成。疏設彼許依亦犯隨一者。此是他隨一過也。敵者不許所作依無常。立者自許。立者卽自。敵者他故。疏又無常至所依不成者。此意説者。凡是其因皆依有法。今無常有法體旣是無故。能依因無所依也。無能依者此無非也。審(文)。 ᅟᅟ後記云。又無常無至犯所依等者。敵牒聲·無常二爲有法。所作性因亦犯一分所依不成也(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又無常無能依所作性者。聲有無常聲論不許故。是所作因無所依言也(文)明燈抄云。又無常無等者。所作性因是有義法。無常是無義法。所依旣無故犯所依不成(云云)。 ᅟᅟ四相違記一云。言又無常無○過故者。意云。無常體無。所作體有。是故所作因犯所依不成也。故周記云○問。前兩倶不成與今所依不成。義意無異。云何分爲二失乎。意云。前云生滅異故兩倶不成也。今有無異故云所依不成。雖前後差別。而倶依非成有法之所依出來失。何勞分爲二失乎。答。略有二義。一云。凡兩倶不成。有有法所依。但因法。於立敵兩不遍有法故。云兩倶不成。是亦復爾。無常寔雖是滅義。而非無有法所依。但相望所作生義。不遍有法所依。云兩倶不成也。所依不成不爾。闕無有法所依。無因法所依故。云所依不成。是亦復如此。以無常是無義。而非有有法之所依所以。無所作有義所依。故云所依不成。故分爲二失也。二云。寔雖不可爲二失。而生滅異故。有無異故。分爲二失也。總有兩倶不成之量亦有所依不成。故纂要云。明前所立兩倶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兩倶不成不必有法唯有(文)以如此義。明知分爲二失言也(云云)。 ᅟᅟ四相違肝心三云。問。就兩倶隨一等過。故聲論師所著法自相過。自他共三相違過之中何相違。答。一云。見佛法立者。此自法自相相違過。何者。聲論云。汝聲無常非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旣此宗置汝言。以知爲立者作自法自相相違過也。問。若爾兩倶·隨一此共比量過。今爲自法自相相違因作兩倶隨一過。豈是眞過耶。若此似過者旣成眞能破。何名似破。答。可云此是自他共等九比量中。卽因比量中共比量。何者。宗旣置汝言。以知宗此自比量。因與喩立敵共許。何故名共比量。聲論宗置汝言。爲立論者所以作自比。立者聲論云。不許聲無常之義。若宗置汝言。爲立者不作自比量宗。而作共比量宗者。宗有一分自所別不成。是故置汝言作他比量也(望立者名自比。望敵論名他比量)旣此自比量中共比量故。有兩倶隨一等過。約自比量中共比量者。兩倶隨一等此眞失故。名眞能破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兩倶隨一過眞能破義可爾。前云。聲無常非聲無常。所作性故云時。因兩倶不成亦隨一所依。今疑者。有兩倶不成之量亦有所依不成。答。依恩疏文可有。何者。疏文雙牒有法及法爲法有法故。其因有兩倶不成亦隨一不成所依不成故。問。爾違慈恩疏文。其疏中卷云。疏正文云。問。諸兩倶○四不成説(已上)兩倶不成與隨一不成不相雙。一二異故。兩倶隨一與所依不成。亦不相雙。所依有法有無異故(已上)旣云三過不相雙。何今有兩倶不成之量有隨一不成所依不成。答。沼法師義纂云。若兩倶不成之亦自他共所依不成。答云。有佛弟子對數論師。我可實有。徳所依故立者。此兩倶以不許徳句。兩倶不成。然佛弟子不許有我故。自所依不成(此兩倶不成有自所依不成量也)大乘對薩婆多。他方佛聲此可善。徳句依故立。此有兩倶不成有他所依不成也(此兩倶不成有他所依不成比量)大乘亦對薩婆多。我可實有。徳句所依故立。此有兩倶不成亦有共所依不成也。以此纂爲言兩倶不成與自他共三所依不成相雙也。問。爾何慈恩云此三過不相雙。答。沼師略纂云。能破中略有二。一者顯過破。二立量破。初顯過破中有三。一者天主付三十三過。二者陳那付二十九過。三足目付二十七過。少犯一過。多犯隨應(已上)准此略纂爲云若少犯時。四不成中但犯一過。約此義。本疏二過不相雙。若約多犯隨應義。爲言卽四過中或時犯二。或時犯三。或時犯四。依此義。纂兩倶不成隨一所依不成等相雙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若爾多犯隨應義。自他共三比量中。約何比量如是耶。答。且就共比量云爾。不約自他比量也。恩疏中卷六不定末。同疏下卷四相違末。判過不過云。諸自比違自共爲過。違他不過。若他比量違他共爲過。違自不過(已上)旣云。自比他比中違共亦爲過(云云)若爾自比他比量中。亦可有兩倶不成自他隨一不成。然今何約唯共比量。答。恩疏中卷釋自教相違處云。自比中違共雖爲過。唯取違自邊。不取違他邊(已上)他比量違共爲過。准此可知。若爾自比及他比中。違共雖爲過。自比唯取違自義邊。他比唯取違他義邊。是故不相違也。問。爾自比他比中。雖違共。而但自比取違自邊。他比取違他邊者。今聲論師所著法自相過。是自比也。何得言其因有兩倶不成·隨一不成·所依不成。答。聲論師所著法自相過。此自比中之共比量也。其同喩立敵共許法故。旣此自比中共比量。故有兩倶隨一等過也。問。爾前後言相違。前云自比雖違共。取違自邊。他比雖違共。但取違他邊。然今何自比之共因故有兩倶隨一等過。答。約自他比各有三比。若自比中之自比量。若他比中之他比量。約此者。違共雖爲過。自比唯取違自邊。他比唯取違他邊。前約此自他比不具兩倶隨一。今約自比量中之共比量。有兩倶隨一不成。所以不違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若爾今言兩倶不成與隨一不成所依不成。但望一無常法。兩倶隨一異。可知。立敵不許故名兩倶不成。設立者許。敵者以不許故名隨一。故其兩倶過所依過未知所由。若此立敵俱有體有法上不許有所作因故名兩俱不成。爲立敵俱無體有法上不許有所作因故名兩俱不成。答。抑有何妨。問。二倶有失。若如前者。何故疏云。立不許依無常故。生滅異故(文)旣不許依無常故(云云)無常本滅無義。無體法豈此有法上所作因之依耶。若如後者。若爾此豈所依不成不兩倶不成。與後所依不成過有何失。答。疏文難所依不成之所以云。亦無常以無能依所作。亦犯所依不成過故(云云)意云。無常此無法。能依所作因有法。宗有法旣無體。因卽所依無。是故所依不成意也。又疏文出兩倶不成之所以云。立敵不許依無常故。生滅異故(已上)意云。無常滅義。所作生義。滅此滅無。卽無體法。生卽生起。此有體法。有法無常旣無體。故立敵所作性因不許依無體法言也。問。爾者此是所依不成過。然今何疏二過別耶。答。慈恩疏案。上卷處處文云。所作因依無常法名兩倶不成。亦名所依不成。略纂第二。亦所作因依無常法凡有二過。一者所依不成。二者兩倶不成(已上)准此等文。兩倶·所依二過各異也。然唐諸記解疏文亦不同也。基疏上卷云。因法兼宗法犯兩倶不成。俊清師云。此兩倶所依不成。自他倶所作因不許兼無常故。因無所依故。周師後記及智頴師云。所作生義。無常滅義。二倶生不許依滅故名兩倶不成。不所依不成也(已上)問。疏次下文釋所作因依無常法凡有二釋。初釋云。若共許因依不共許法。凡所立因他隨一所依不成(或疏本云隨一所依不成)周師後釋云。設立者許敵者不許。名隨一過。依實者。此兩倶不成。慈恩後釋云。亦無常滅義。所作生義。若不遍有法聲而遍無常者。一切正因皆可有兩倶不成。俊清師釋云。此兩倶不成。邑法師云。兼有所依不成。邑意。是兩倶不成。不有所依不成言也。今私通云。所作因依無常法。有兩倶不成義。亦有兩倶所依不成。何故。聲論師雖聲上無常不許。約餘法亦許有無常別。而旣許有無常法。若爾無常立敵共許法也。不如神我但數論許。而佛法不許。今所作因是生起義。無常法是滅無義也。生義依滅者。立敵不許。是故名兩倶不成。設聲論許而佛法不許。故隨一不成。約此義基師云。所作因依無常法者。兩倶不成過。亦隨一不成過(云云)周後記·頴師·清師。但名兩倶不成。而不名兩倶所依不成之意。亦約此義(云云)亦無常之言立敵倶云。而檢其體者。無常是無法。如毛·角也。所作是有法也。所作有義因依無常之無體之法。尚如所作因依角毛無體法也。有義因可依有體法。今旣依無體法。故因所依不成過。立敵共許因所作不成故。兩倶所依不成。設聲論師而佛法不許。故隨一所依不成。慈恩約此義。而所作因依無常法名兩倶所依。亦名隨一所依不成也。周法師·清法師。所作因依無常法。亦名兩倶所依不成。亦約是義也。問。疏正文云。又若共許之因依不共許法。凡所立因者皆有似隨一所依不成過。不説有法而爲所依。但以其法而爲所依。法非共許。縱唯立許。寧無此過(已上)疏上卷云。若所作因依無常法者。是故隨一所依不成(云云)(周·頴·邑等記。並云似隨一所依不成條也)准此疏文者。今所作因依有法無常法上。亦似兩倶不成·似隨一不成。今慈恩何故言以聲無常爲有法。而所作因依無常法時。兩倶不成。設聲論師許。而佛法不許。故隨一不成而不言名似破耶。答。上卷疏文不同。或本云似隨一所依不成(周後記亦同。先記。頴記·邑記同釋云眞隨一過。約有法上過者云。約依後陳而名似隨一過。已上)或本云他隨一所依不成(云云)今後本爲正。是故所作因依無常上。眞兩倶不成。眞隨一不成而非似過也。問。疏本不同。又唐界諸師旣釋名似之所以。今何以云或本他字爲正而如是釋。答。具擧本疏上下文。而示或本他字正所以也。疏上卷云。若共許因依不共許者。凡所立因他隨一所依不成(云云)(或本云似隨一等。已上)不依有法而依法。如何不共許故設但立許。而豈無此過哉(已上)疏文云不依有法而依法故者。顯有所依不成之所以。謂所作因不依聲有法。而依無常法故。何者。聲是有體法。無常是無體法。所作因依無常無體法故。所依不成言也。疏文言法不共許故者。爲顯有他隨一之所以謂也。能別無常是他不許之法者。法各不共許。旣依不共許法故。有他隨一不成言也。疏文設但立許而自下。能別無常但顯立論許之義。以此得知。或本云他隨一爲正也。其似隨一者爲誤也。又若所作因依能別無常名似隨一者。所作因依能能別無常。亦可名似兩倶不成。何故次下疏文言若聲宗不過而無常上過者。一切正因皆可有兩倶不成。而不言故兩倶不成哉。若言次下文略故不言似兩倶不成者。周·頴·邑等諸師。釋似隨一之所以。眞隨一過約依有法。約依法而辨隨一。不眞隨一。故安似之言(已上)若如汝言者。兩倶不成隨一過非眞過。約依無常法。并隨一故。約依無常法。所作之諸過。似示非眞者。依無常法成有法聲。旣應無過。何故上下文以爲眞過耶。又疏下卷文。以聲無常爲有法。因言有兩倶不成隨一不成所依不成。而以爲眞過。疏主應依法依有法者不論。而因約依無常法而辨兩倶隨一過。不得言約依有法所辨是眞過。約依法所辨是似過。依此等得知。或本似隨一者。他字誤耳。周師等依謬疏文致劬勞耳也(云云)。 ᅟᅟ因明要義抄云。載寶法師問。聲無常非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無常者。此有何過。俊貞法師(山階講時)答。問。調度云。此有所依不成過(云云)何故言爾。答。所作生義。無常滅義故。所作性因不轉有法聲無常上。故言所依不成。問。若爾所作性因不轉聲上空無我上。答。轉也。問。所作性旣不轉聲無常。何轉聲空無我上。若此上轉者。亦可轉彼上。答(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 ᅟᅟ問。有人爲第二句正因作有法自相相違。云汝聲無常非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盆等者。此作眞有法自相相違。答。基云。彼非過收○皆是似破(已上)准此結文者。此非有法自相相違。問。何故非有法自相相違。答。雙牒有法法以爲有法法故。非有法自相過。又是分別相似過類故。又因有兩倶不成過故。又因有所依不成過故。問。兩倶不成過可爾。分別相似過類意。何約所依不成亦爾。答。言分別相似過類者。瓶盆。此瓶盆無常非聲無常。如瓶盆非聲無常。聲無常亦非聲無常。故此過類。又無常體此滅無所作此生義。生義不能以滅無爲所依。所作性因此所依不成。問。且就所依不成。若聲上所作不依無常宗。若依之有所依不成者。此所作亦不依聲上空無我義耶。答。此亦不依。若依之。亦有所依不成過。問。立聲無常宗。其聲有法處有空無我法。若不依有法上空無我者。二·八句應成不成因。闕於初相故。答。立聲無常所作性故時。所作法但依聲有法。不依聲上空無我。何者。聲此總宗。聲上有在空無常無我所作等衆多別義。今所依·勤發等此共許。別義苦空無常無我等。此敵論不許法。故因法但遍在總聲有法上。而不遍於有法上不共許別義上。若遍此者。因有他隨一不成過。問。所作因不轉空無我上者。何故陳那難古師立別異爲異喩之處。云聲上空無我此異品因此上轉故不定答。聲上空無我此所作因所成立之法。今關取此空無我攝異喩時能立因隨之故不定。非謂所作因遍於空無我上也。何者。空無我及所作。倶此聲上別義。今所作因此依聲有法。以成聲上別義之聲論不許之空無我。非所作因依空無我還成於空無我。是故今云所作因轉空無我上者。此是聲上空無我故。所作因轉之。非如聲有法上所作因轉也(後更思之)問。若爾所作無常亦聲上別義故。亦應許所作性因依有法無常。答。不例。何者。若所依無常時亦所依不成者。如所作依聲有法。亦依無常有法時亦所依不成。今云依異品空無我者。所作因依聲有法以成空無我。今取空無我爲異品時。能立所作不離空無我故。云轉空無我上。非如所作因轉聲有法上(具如第一條之云云)。 ᅟᅟ問。聲論師爲法自相能違付過云。汝聲無常非聲無常。許無常故。如瓶無常(云云)爾者如何難此義耶。 ᅟᅟ疏云。設有難言。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許無常故。如瓶無常(至)皆是似破。至下當知(文)。 ᅟᅟ尋云。以有法爲因者。卽理門論所明兩倶不成也。如立量云。烟能有火。以是烟故。如餘烟(云云)此卽以有法烟爲因之故。無所依有法。是兩倶不成過也。若爾聲論所付之失。旣似彼過相。何云諸無似立此過相故耶。又不可説爲法差別過者。若聲是法上意許者。可云法差別相違歟。依之可云。改本因故非相違因耶。又亦非相違決定所收者。九句之中無相違決定。何云如此耶。 ᅟᅟ明燈抄云。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許無常故如瓶無常者。依理門論。或是所立一分義故。此卽宗中一分有法以爲因故。立敵不許。是故還成兩倶不成。又彼論云。若以有法立餘有法。或立其因。如以烟立火。或以火立觸。其義云何。設難量云。烟能有火。以是烟故。猶如餘烟。又立量云。火有熱觸。以是火故。猶如餘火。彼論主云。若不爾者。依烟立火。依火立觸。應成宗義一分爲因。解云。若不如我成烟火相應物。爾者卽汝所説依烟立火依火立觸。皆成宗義一分爲因失。問。此宗義一分爲因。因過失中是何過攝。解云。有云。不共不定過攝。無同喩故。有云。兩倶不成因攝。今觀此量。皆以宗中一分有法爲因喩也。准理門旨如此。皆是兩倶不成過攝。何故今云諸無似立此過相故。豈是深窮。此義應思。設許上説皆爲過者。卽一切量無正因者。准理門旨。此言無義。旣以宗中一分有法爲因。皆是兩倶不成。旣許爲量。豈一切量無正因者也(文)。 ᅟᅟ守朝略記一云。燈抄云○(云云)先徳祕記無通此難矣。問。若爾非唯違疏説。亦無正比量。總以聲無常量爲眞立之根源故。答。今案。此非是專以宗中一分有法爲因喩。而以宗中全分有法爲因喩矣。故不違理門説也。寧設言一分有法者。前旣不言是分別相似過類。明知不可分別所立有法。所以不可言不共不定。又不可言兩倶不成也。加之又抄云。設許上説○無正因者也(文)。 ᅟᅟ四相違肝心三云。問。因明道理。以宗一分有法而爲因。名兩倶不成。亦名不共不定。今汝聲無常非聲無常。許無常故因見此是以宗一分有法爲因也。此則兩倶不成因。何似立中不見其過相。答。燈師通此難云。依理門論者。此以宗一分有法爲因之過。此卽兩倶不成。亦不共不定也。何得言似立中不見其過相。豈此深窮哉。是義可思也。又云。上説皆許爲過者。無一切正因者。准理門論者。此文無理。理門論旣以宗一分義爲因者。皆是兩倶不成(已上)豈一切量無正因耶(已上一番問答燈出)今云。燈師難不爾。燈師美不尋疏意。而謬到詰難。疏意云汝聲無常非聲無常。許無常故。如瓶無常者。此是以有法之聲上別義爲因。以有法不爲因也。何者。以聲上無常爲有法時。此無常不通餘法。以瓶無常爲同喩時。乃此無常上不通餘法。並名自相。許無常故因。有法聲與同喻瓶貫在。名為共相。旣以有法不爲因。故無兩倶不成及不共不定過。是故疏云。似立中不見此過相(云云)疏中云。所別不成亦有比量相違。謂數論師我可不思。此許我故。如勝論我。倶不極成亦有比量相違。謂勝論我可不和合因縁。此許我故。如數論我。此二比量。初量宗以數論我爲有法。後量以勝論我爲有法。得是諦許我故(云云)是豈以宗一分有法爲因之過耶。此旣不爾。何彼以一分宗有法爲因過耶。又諸理門師同云。彼處烟可有火。以此烟故。如此處烟。以彼處烟爲有法。以此處烟爲同喩。此烟故因貫宗與喻故名共相。諸理門師。此烟故因以宗有法煙不言為因。今以聲無常為有法。以瓶無常爲同喩。而以此無常故爲因與上作法一等。而何燈師是以宗一分無常爲因故兩倶不成因而斥疏釋。以是故。今何依本疏。不可因燈釋(文)。 ᅟᅟ理門論云。若以有法立餘有法。或立其法。如以烟立火。或以火立觸。其義云何。今於此中。非以成立火·觸爲宗。但爲成立此相應物。若不爾者。依烟立火依火立觸。應成宗義一分爲因(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論曰若不爾者(乃至)共知有故。述曰○陳那意云。若不如我所改之量。爾者不但犯前有法成有法有法成法之過。并犯餘兩過。一者宗義一分爲因過。二者相符極成過。且初過者。如本量云。烟下有火。以見烟故。見烟卽是見其宗中有法之體。於有法上無別義門。又本量云。火中有熱。以是火故。見火還指宗中有法。於有法上無別義門。宗有兩分。有法及法。今者還用有法爲因故。云應成宗義一分爲因。並是闕支之過。亦是兩倶不成因過。如立聲無常。眼所見故。聲無此義故名兩倶不成。然更別有宗中一分義者。謂是不共不定。如立聲常。所聞性故。唯觸一分不共同類以爲比量。今言一分者。是闕因及兩倶不成。非是唯獨一分不共不定也(文)。 ᅟᅟ下文云○由此卽知。儻有人言。無常是有法。定是無常是法。和合爲宗。因云以無常故。方乃得名。以法當體還成當體之法。墮於似中也(文)(此卽以有法成有法之量也)。 ᅟᅟ今案明燈抄釋依此等文出來了。 ᅟᅟ孝仁記云。文不可説爲法差別過者。唯名無常時。設聲是無常之可差別。然聲無常言故。是有法非法差別言也。文非根本諍故者。於聲可有無常者。根本諍故。是可相違決定過也。若聲無常等言時。非本所諍故。非相違決定。是無常與聲許置如諍故言也(文)。 ᅟᅟ前記云。疏設有難言至諸無似立者。此敵論者作前法自相過旣不成已。更轉救言。我爲前量不改本因。不成法自相相違過。今改本因。豈非彼過耶。改因云。許無常故。下非云。此亦非過。諸無似立此過相故。諸出過中無以此過者。故言諸無似立。法自相相違過必不改因。因旣改前。不成出過。復轉救云。我改前因。擬作法差別過者。亦不得取聲及無常雙。故言聲非本諍故。此是次下疏文意也(文)。 ᅟᅟ諸無似立此過相故之事。 ᅟᅟ前記云。諸無似立者。作此語倒。應云依似立無也。審(文)。 ᅟᅟ後記云。諸無似立此過相者。意云。諸似立中不見有此似立之過也(云云)。 ᅟᅟ注釋上云。今且消文云。此是預擧。下文設許上説皆爲過者等。意言。無似立者。指正比量。此過相故者。是卽反難。謂諸正比量應有此過故。或又諸者表諸餘量。謂諸量中曾無似立此過相故。諸言所表。此例非一(止觀記云。但信法性不信其餘。意云。不信其諸餘法)殊作異解義又未了(文)。 ᅟᅟ(上引前記文也。明詮裏書亦引前記耳)。 ᅟᅟ濟恩寺僧都訓云。諸無似立此過相故卽同源信僧之義也。 ᅟᅟ守朝已講訓云。諸無(凡也)似立此過相故(文)。 ᅟᅟ第二正因有人相違決定之事。 ᅟᅟ注釋云。問。廣百論第五破時品云。又去來體非現實有。餘實有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非實有法。又唯識第一破小乘不相應實有云。或餘實法所不攝故(因)如餘假法(喩)非實有體(法宗)彼疏云。汝不相應行定非實有。除假以外許餘實法所不攝故。如餘假法○准彼應作相違決定云。聲非無常(莫立聲常。有不定故)餘無常法所不攝故。如餘常法○答。此過難遮。非唯此中有此過失。餘諸正因多分皆爾。愚管難會。須聞明師。且准理門現教力勝應作轉救。義如前釋。問。改宗應云眞故聲常。因喩同前。若如是立。應無世間相違等過○答。若宗加言。便是別立應非第二正因能違。問。設許別立。有何過耶。答。若爾應爲相違決定。眞故聲非常。自餘常法所不攝故。如瓶盆等。問。若准此例不相應行非實比量。亦應此過。立云。我不相應行定非假有。許餘法所不攝故。如餘實法。答。此義難決。學者思之(文)。 ᅟᅟ論一云。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或餘實法所不攝故。如餘假法非實有體(云云)。 ᅟᅟ疏二本云。論或餘實法乃至非實有體。述曰。有法如前。此中假法。共許瓶等。不共許忿等。今但總言。汝不相應行定非實有。除假以外許餘實法所不攝故。如餘假法。此中餘言顯色心等所不攝也。不言許者隨一不成(云云)。 ᅟᅟ祕二云。有義。疏説假實相對因。謂假法之餘。乃實法之餘。此非理也。彼宗得等皆是假法之餘。實法攝故。因便不成。故今別説除不相應外餘色心等實法不攝故。詳曰。依觀疏中。重疊簡略。誠無過矣。何枉剩焉。故疏簡云。此中餘言顯色心等所不攝也。疏云色心之所不攝。豈不遮彼隨一過耶又疏説云。不言許者隨一不成。此乃顯得他雖實攝。明自許得實法不攝。故置許言。許言有二。一許色心實法不攝。自他皆許。敵者許得亦非色心。二許但是實法不攝。唯自宗許。許言寛狹。簡過乃窮。疏何非理(云云)。 ᅟᅟ廣百論五云。若言去來體是現有。世所攝故。猶如現在。理亦不成。汝許去來用非現有。是世所攝。則所立量有不定失。若言去來體是實有世所攝故。如現在者。理亦不然。若依勝義。我宗現在亦非實有。則無同喩。若依世俗。用瓶盆等是世所攝而非實有。則所立量有不定失。若言去來體是實有。餘非實有所不攝故。如共所知實有法者。此亦不然。若依勝義。無同法喩。若依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許去來曾當是實有故。又如共知世俗實法。餘非實有所不攝故。應非去來體現實有。如是等類有多相違。又去來體非現實有。餘實有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非實有法。如是等類比量無邊○由此去來共所許法。非離現在別有實體。自宗所許世所攝故。猶如現在(云云)。 ᅟᅟ文義記云。又去來世非現非常等者。證曰。約世破相。正理五十一云。又去來世實非無。能縁彼覺有差別故。如現在色聲等法。諸非有法無差別故。縁彼不能起差別覺。此量宗因同異二喩如文具足。經部許現亦有色等假實之法。恐喩隨一所立不成。宗云體實非無。不言實體非無。此中實言(理實之實。非體實之實)今對彼宗量云。去來二世非實有性。非現非常故。如空花等。此與彼量相違決定。廣百第四亦同此量。故彼因云。現在無爲所不攝故。又不可言世攝故應如現在體是實有。現在非是唯實有故。同喩不成。或不定相違故(此遮相違決定有三過故。由此證知。相違決定量上亦作相違決定失)彼第五卷釋此三過。云若依勝義。我宗現在亦非實有。卽無同喩。若依世俗。用瓶盆等是世所攝而非實有。卽所立量有不定過(無喩不定二失)又云去來體是實。餘非實有法所不攝故。如其所知實有法者(此作相違決定。是外量)此亦不然。若勝義無同喩。若依世俗便立已成。我宗亦許去來曾當是有故(此無喩·相符二失)又如共知世俗實有法。餘非實有所不攝故。應非去來體現實有(前量去來體是實有義。曾當及現實有。彼宗意。去來世體是現實有。論破亦許曾實有。立已成失。若現實有。法差別相違失。違彼本意所許故。觀簡無喩。宗言應非去來體現實有。此非法自相相違。一卽因遍二品。二卽無喩故。案云。彼宗非現實有)又云。去來體非現實有。餘處實法所不攝故。如共所知非實有法(此顯比量相違故。復三過皆名相違。第四云。或相違故。前無同喩相符之失。是故兼破非正)今此量卽同彼論第卷量(云云)。 ᅟᅟ 順正理論五十一云。又去來世體實非無。能縁彼覺有差別故。如現在世色聲等法。諸非有法無差別故。縁彼不能起差別覺等(云云)。 ᅟᅟ此卷廣成三世實有義。可見之。 ᅟᅟ問。聲與無常。 ᅟᅟ義心云。問。極成能別。爲約聲上現有。爲約當有。名極成耶。答。不約現有。若現有者。立已成故。亦不約當有。若當有者。現旣不許。亦非極成。故據立敵宗中許有。卽名極成。將依有法敵者不許。違他順己故得名宗。若敵許之。有相符過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大乘·經部。離所相外無實能相。云總是無常。可不違自宗。其薩婆多宗。能相條然實有。若云聲是無常。豈不違自宗。不可色受等卽是行蘊體各實有故。不同大乘本無今有假説生等故。故薩婆多宗對聲論如何成立。答。應云聲有無常。若爾論文相違。又解。薩宗能相所相雖復異體。然有所相屬於能相。故云。聲是無常。互相差別。亦無違宗。體相無失。問宗言無常。通其四相及生滅分。以總言常。不簡別故。因言所作。唯是生相作是起義。不通餘故豈不以少分無常證多分無常。又宗應有一分相符。以聲生者許生相故。答有二解。一云。宗言無常意取滅義。以敵論者不許滅故。因言所作應取生義。以生證滅共所許故。問。若爾生是現在。滅是過去。如何以現在生證現聲是滅。答。以現在生證聲當滅。不爾便違自教。以滅相是過去故。一云。聲有二義。一從縁生義。立敵共許。二體無常住義。敵不極成。今以共許所作證不共許非常住義。故以非少證多。亦無一分相符之失也(云云)。 ᅟᅟ要義抄下云。實基法師問。極成能別意何。明詮法師(八宗會時)答。約聲無常量者。約能別之依共許故。云極成能別也。問。若爾聲上無常不共許。答爾也。若此共許者有立已成過故(尚再三同問再三問答)問。何故調度云聲處無常若現有者相符。當有者不極成(云云)此曰耶。答。聲體云此有法。立置無常滅義。此有法聲上令有者。是則無聲有法也。問。尚未所通。何故云聲上無常若現有者相符。何者。敵論不許聲上無常此現有故耶。答(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調度云聲上無常若此現有者相符。若此當有者不極成意何。答。此纂主難淨眼師所擧之西方二師釋中初師釋之調。非是纂主正義也。何者。西方二師中初師云。聲上無常是別無常。餘法無常是總無常。以總合別。總極成別亦可成。故對聲論能別極成(已上淨眼疏文)纂初破此師云。今謂不爾。以總合別。爲當爲現。若別聲上敵許極成。何假因喩。立已成過。若當極成現未極者。闕宗依過(已上)。周云。言以總合別故可極成者。除聲以外餘色等上一切無常。名之爲總。由將此總極成無常合於別聲不極之上。敵者方乃許聲之上而有無常所以。言能別所別立敵極成(此周師釋西方初師計)首師云。今不爾者。總非。以總合別者牒彼計也。爲當現者。徵詰也。若別聲上等者。依徵而正破。謂若汝云聲上別無常。卽於現立敵二人皆極成者。何須更立因喩。何者。彼聲上別無常。元來二人並許。卽成相符。若當極成者。等牒於當極成。闕宗依過者正破。謂若汝云正立宗時未極成。立因喩後方極成者。若爾闕宗之所依過。何者。今立宗時。不相離性之所依能別無常。今時非極成故(已上首師釋纂主破意)依此等文者。西方初師釋。并纂主破意。顯然可悉之又眼師擧西方第二師釋云。如立宗時。顯別雖未極成。以立喩時必極成故。約當説現。故云極成(已上)纂主破此師云。此釋同前闕所依過(已上)文顯可悉之。問。此是所破義。今陳正義如何耶。答。纂出正義云。今云。能別所別但爲自他宗中有無。爲極不極。彼此宗有卽名極成。攬作宗依令不相離。復順自宗。不爾雖有非有法法。立不相離。有諸過起。名似立宗。故彼此宗不許有者。以何爲依。故須共許。有法及方名極成(已上)首師云。不爾雖有等者。若非上所説者。雖有所能別而非能別非能別不得立。故令不相離。皆起諸過。故是名似立宗(已上)憲師云。意云。若不順自宗爾。雖彼此宗許有。而非有法之上法。立不相離。卽違教等過(已上云云)。 ᅟᅟ此沙汰如抄第。 ᅟᅟ聲無常量有所別差別他不極成耶之事。 ᅟᅟ又云。問。此句正因無過者。旣有所別差別他不極成過。所以然者。其所別差別他不極成本作法云。四大種常(云云)卽四大種者所別自性。此中實句攝。四大種非實句攝。四大種所別差別。而其實句攝。四大種見佛弟子不成故。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時。旣有此過。准此今此第二句。勝論師對聲論立。其勝論立。約宗聲有徳句攝。聲非徳句攝。聲之中其徳句攝聲不許敵者故。有所別差別他不極成過也。卽聲者所別自相之中差別而付過。能本作法相似而不誤。此過何遮第二句正因可成耶。答。謂之云云不同也。有云。無此過。所以然者。擧立敵極成聲故也。問。若爾何故不云極成聲耶。答。其略故不云也。亦聲無常量從本於聲爭常無常故。不爭徳句攝非徳句攝。故無此過(云云)(常師傳也)有云。准本作法不相謬故。此聲無常量應有所別他不極成過。但具三相故云正因。所以云二·八爲正因。而不云正比量也。意非謂無宗過爲言也。有云。無此過。所以然者。何人第二句宗可付此過。若陳那弟子付。若外道弟子付。倶是違宗過。何者。立九句對置二·八正因。陳那并足目仙人所説。而第二句宗付過故。有違宗過爲言也。問。此過聲論師所付。何可有違宗過耶。答。足目所説故尚有此過也(以上松傳也)有云。釋此過。何者。所別他不極成過非過數。何教説此二過(云云)問。若爾何疏勞出此二過作法耶。答。其出過相數耳。云爾故。非謂決定過(云云)今亦可云。第二句第四句能違故無此過。何者。第二句是第四句能違而作置故。今勝論聲無常。牒故所立聲論聲而卽立無常故。敵者聲論於此更下別徳句攝·非徳句攝。不云所別差別他不極成過。故説有性量之中。彼前説。今亦總難(云云慥文可尋之。云云)。 ᅟᅟ又云。問。四相違因喩過非宗過者。宗所別差別他不極成與因有法差別相違有何意耶。答。二過稍異。意云。所別差別他不極成宗過。有法差別相違因過。問。若爾有有法差別相違之量無所別他不極成過耶。答。有。問。若爾四相違又可有宗過。答。彼亦應言宗過。然而説因過之處。顯不云宗過。又約言顯無宗過言也。問。先有法差別相違量有所別差別他不極成過方何。答。不待因喩宗所別之所意許之離實大有。敵者他不許。故云所別差別他不極成也。問。若爾與有法差別相違有何異耶。答。有法差別相違。有法體卽爲能別擧也。所別差別他不極成過。所別擧四大種也。三於傳云。直云所別差別有法差別之時。意同也。云有法差別相違。云所別差別他不極成之時。意稍異也。問。若爾可言能別差別他不極成過。有法差別相違異。答。能別差別他不極成作法。卽出法差別相違作法故。二過同也。問。若爾所別差別他不極成與有法差別相違過同也。答。准法差別相違能別差別他不極成作法者。理可然。今意。疏主旣所別差別他不極成作法。出四大種是常。不出有法差別相違。以此當且可云異耳。問。能別差別他不極成過卽法差別相違者。云何云四相違唯因喩過非宗過。答。准前可驗之。然明燈抄云。然此中言所別差別等者。不同四相違中有法差別等。彼猶因違意許差別。故名相違。是立敵者更互所無名不極成。故不同(云云)問。凡所差別能差別他不極成過。若似過歟。爲實過歟。答。云此云云不同。有人云。眞過(云云)有人云。似過(云云)云眞過之意。旣疏文云。上來三過皆説因相。若云三差別。又有不極成。出所別差別他不極成故云眞過。三十三過中不出。入四相違中不出也。云假過云意。三十三過中無此過故。云假過耳(邪正可辨之)。 ᅟᅟ聲無常量有一分相符之事。 ᅟᅟ黄私記下云。約有法聲。有能詮聲響音響音立敵共許無常。而不簡有法總立聲無常。故有一分相符失○答。一方響音攝有法。故無一分相符。一方一分相符非過數(文)疏一末云。除心等言簡覺等者。恐有一分相符過故(文)旣以一分爲過數故。非過數之義不可存之。但聲論量。有法立常聲。能違牒彼非之。豈攝響音哉。依之護法論主破聲論計云。餘聲亦應非常聲體(文)況響音者但顯聲縁也(云云)。 ᅟᅟ唯識比量私記云。問。爲本量作相違決定云。眞故極成色應定離眼識。有質礙故。如五·三。如何可遮耶。答。有一分能立不成也。問。有一分能立不成過何耶。答。同喩五·三中。香味等能成有質礙故因。識等不能成有質礙故因。所以有一分能立不成過也。問第八句雖有一分能立不成。不爲過。今此雖有一分能立不成。不可爲過耶。答。第八句雖有一分能立不成。置諸皆言而合時。無一分能立不成過。所以正因也。今此不爾。所以不正因也(云云)。 ᅟᅟ今案。此違決不被合者。旣云如五·三。若合之時。取香等除識等者。同喩可云香味識等。何云五·三耶。凡因明者。簡詞之門。旣詞有誤故可有此過。准此若以聚色爲正同喩者。可有一分能立不成。依之可云約一分能立不成。或有爲過類之量或有不爲過之量也。此委曲尤可學之。 ᅟᅟ(私。此二十五帖內。二十唯識疏云文裹二。寫本押紙)。 ᅟᅟ横川僧都注釋云。問。旣改本因。何名相違。答。此聲論師難於法差別決定相違。其相未了。故通約宗顯非所諍。或是帶法差別相違之相違決定。其相如前辨。或云。此中結遮聲論前後二難。謂法差別者遮前所作因中伏難。相違決定者遮後無常因中難也(文)。 ᅟᅟ(私。此前記云疏設有難言至諸無似立者裹二。寫本押紙)。 ᅟᅟ 第二十五帖卷首表紙裏。 ᅟᅟ(注抄文)。 ᅟᅟ鵂鶹鳥名。亦名角鵄(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五(終) ᅟᅟ(歳在甲寅正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書寫。二十三日照本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六(第二十六帖) ᅟᅟ問。法差別相違作法如何。 ᅟᅟ論云。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説眼等必爲他用(至)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云云)。 ᅟᅟ尋云。爾者立敵誰人耶。 ᅟᅟ疏云。此中義説。若數論外道對佛弟子(等文)。 ᅟᅟ尋云。數論外道者出成劫之初。佛弟子者在住劫。如何爲立敵耶。 ᅟᅟ理門論云。是故順成·反破方便非別解因。如破數論我已廣辨(文)。 ᅟᅟ賓疏三云。論曰如破數論(乃至)廣諍傍論。述曰。數論外道也。亦名劫比羅○立二十五諦義盛行於代。門徒極多。彼仙慮恐身無常。後有餘論師破所造論。遂至大自在天所請延壽法。天賜其法。恐不得久住長時更請要法。遂教令變身入在大石之中。其石久在頻陀山下餘甘子林中。可有丈餘。後人請者。時爲現身。陳那出世造破數論。弟子詞窮。仰推其師。於是陳那與彼弟子。往至石所。書所造論在於石山。經宿已解。更復遂破。重書石上。三四日解。展轉乃至七日不釋。流汗大吼。其石便碎。陳那取其最後不救之詞。製爲破數論。論凡六千頌。今卽指彼六千頌中已辨取捨反破方便等義也(文)。 ᅟᅟ法差別相違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法差別相違大意者。能別法中以言對敵言顯之中立一類宗。於此言中矯計假託。更成意許第二類宗。且如數論立眼等必爲他用。他用之言但目假他。對敵言顯。已是一立。然非樂爲。此假我者亦名積聚他。而設矯計寄此言顯假他宗中。別立意許神我眞他以爲所樂。此神我他亦名非積聚他。旣意許中立此眞他。卽與言顯假他差別。故名法差別也。故彼敵論取有法上積聚性因。如臥具喩還是由於因力取喩。翻彼意許非積聚他樂爲之宗令不得成。而令別成非樂爲中積聚假他。故名法差別相違因也(文)。 ᅟᅟ此引賓疏三卷文也。 ᅟᅟ賓疏三云。法差別者。入理論云。如説眼等必爲他用(宗也)積聚性故(因也)如臥具等(喩也)此數論師對佛法衆所立量也。他者我之異名也。形於眼根故説爲他。身中有此自在主宰。復名爲我。彼宗我者自有二種。一者眞我。卽二十五諦中神我諦也。體旣常住故非積聚。二者假我。卽明根等積聚成身假名爲我。以其假相動作施爲似我相故。卽二十三諦中攝也。加以冥性。亦名最縁。故有二十五諦。不能繁叙。假我通於佛法中立。所以同許眞我對敵。佛法不許。不得直立故。以眼等爲宗有法。而就法中意樂成立眞我爲宗。旣以敵論不同許故。方便矯寄言顯假他宗中立之。彼以眞假兩類宗法合立量者。避別立過。謂若數論別立眞他。畢竟無有共許同喩。故令宗中能別不成。并闕同喩所立之義又彼若更別立假我。彼非樂爲。有相符過。是故世親所造第一義諦論破彼宗云。問曰。此言他用者。爲是何他。若言眞他用者。卽是能別不成過。又無同喩過。若是假他用。卽是立已成過。彼旣避眞別立之過。方便寄在積聚假我不樂宗中。而立所樂非積聚他。而合立之。此正卽是以一相因同作事業。成立所樂及以不樂兩類之宗。陳那卽言。若合立者因犯相違也。由此應知。世親據別破之。陳那據合破之。問。臥具他用豈不亦有眞假二他共受用此臥具耶。答。宗得違他故。立所樂眞他之時。宗未有過。喩須同許故。不得取所樂眞他以爲同喩。唯有假他受用臥具一相譬喩。是同許故。故得違彼也。軌法云。眼等親爲眞他用。臥具親爲假他用者。何煩此釋也。以其喩中理應取其共許喩故。故入理門出彼過云。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爲他用(審定邪宗)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正出相違過)諸臥具等爲積聚他所受用故(釋共許之喩也)彼本矯計以其言顯成立假他。別寄意許眞他在中。故是所立法中之差別門也。與彼差別所樂之處作相違過。令因及喩立彼不樂積聚他用。量云。眼等必爲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眼根是微聚積成)如臥具等。彼論旣言諸臥具等爲積積聚他之所受用。故知假他用臥具者。彼此同許。乃是數論本樂宗中眞他異品。因旣在異不遍同中。故被佛法以違翻成也。問。佛法翻彼立眼等爲假他用。豈不相符過也。答。若眞立者。可犯相符。今用此量違彼所樂。何有相符。彼人若言是相符過。彼自所樂眞他之宗彌加擁壞也。問。凡自立量。理必須取共許同喩。若望破他容取彼宗獨許之喩以示彼道。義旣如此。何不此中作不定過。過云。爲如臥具共許假他用。積聚性故。眼等為假他用耶。爲如臥具汝許真他用。積聚性故。眼等爲眞他用耶。答。此實與彼共不定過。少分義同。但由立者本立一宗。而彼一因通在共許兩喩之上。借兩喩力作不定過。然後令彼見有兩宗。此中良由兩喩力停不得偏就故。宗不定也。今此立者本立兩宗。一則不樂。一卽樂故。而由一因道依一喩而有共許及不共許眞假二義。喩旣二義。故應就其共許之義翻彼樂爲令就不樂。此中良由喩力不停令宗偏就故名相違。卽知因明之法。一量之中立一類宗。容可是眞若一量中立兩類宗。隨應必墮三相違中(文)。 ᅟᅟ此疏中。能違不加勝字欲遁相符過者。不異西域師心。然同喩臥具唯取假他用義者。叶論諸臥具等爲積聚他所受用故之文。尤可翫之矣。 ᅟᅟ意許差別之事。 ᅟᅟ疏云。凡二差別名相違者。非法·有法(至)意之所許所諍別義方名差別。因令相違。名相違因(文)。 ᅟᅟ尋云。兩宗所諍別義者。立者差別是彼非。敵者差別彼是非。如彼數論樂爲眞他用。佛弟子爭假他用。若爾四分建立法差別。立者差別縁慮自顯敵者可差別不縁慮自顯者。豈不顧自教相違。勘二等差別耶。又如有法差別。立者差別作大有有縁性可爾。敵者差別作非大有有縁性耶。如何。若作非有縁性卽實有性者。非立者邊二等意許。勝論師不立卽實有性故。若非卽實有性者。豈五頂意爭有性。非卽實之作有縁性耶。若但立者樂爲差別。云要是兩宗各各隨應等者。有法自相意許離實有性。豈非差別相違耶。故知要是兩宗所諍別義者。立者樂爲不樂爲兩宗所許之所諍別義之事。可尋之。 ᅟᅟ尋云。若一切別義名差別者。有何過耶。 ᅟᅟ又云。若不爾者。如立聲無常宗。聲之上可聞不可聞等(至)若爾便無相違因義。比量相違等皆准此釋(云云)。 ᅟᅟ尋云。聲上豈有不可聞等義耶。 ᅟᅟ後記云。常聲之上可聞等者。意談常聲之上差別之義。聲是可聞義。聲上無我非可聞義。或可。能詮常縁合卽可聞不合卽不可聞也。亦是聲上差別義也(云云)。 ᅟᅟ有人准此文云。不縁慮自顯者。心心所法縁不合之時。有不縁慮之義也(云云)今難云。若爾雖有不縁慮義。旣非自顯。若不生之時。亦無自顯義故。仍此義頗不得心。何必取有法上義爲片差別耶。 ᅟᅟ又云。無常之上作彼縁性非作彼縁性者。意云。無常之聲而是其境與彼縁聲無常之心作故。不與縁彼色無常之心作性。亦是無常之上差別之義也。故言作彼縁性非彼縁性也。總意而言。差別相違因者。意其所應意之所許因與彼違。名差別相違因。非取一切差別之法皆與作因。若與爲因。非但無相違之因。亦非有同喩也。問。前雖擧常與無常可聞不可聞作彼縁性以辨差別。未知是有法中差別。爲是法中差別。答。可聞不可聞是有法差別。作縁非縁是法差別也(文)。 ᅟᅟ尋云。若爾便無相違因義等者心何。 ᅟᅟ明詮噵云。備云。若不爾者。如立。 ᅟᅟ數論師若立我受用眼等者。有何失之事。 ᅟᅟ疏云。若我爲有法。受用眼等(至)如臥具喩。所立不成(文)。 ᅟᅟ尋云。兩倶不成有所依有法。旣有所別不成。何有兩倶不成耶。若爾可言有所依不成。何不言之耶。又我言通眞假可有有法差別過。何云所別不極成耶。 ᅟᅟ孝仁記云。文積聚性因兩倶不成者。問。宗中有所別不成。何故於因所依不成不言耶。答。雖理爾。而且擧一邊故無妨之(云云)。 ᅟᅟ因明肝心三云。問。數論本意。欲立有神我受用眼等也。若所立可言神我可受用眼等。何故不言爾耶。答。疏云。若言我可受用眼等者。卽有宗中所別不成。積聚性因兩倶不成。如臥具喩所立不成(已上)問。疏上卷云。所別不成因中所依不成故。不立於宗(已上)今宗有所別不成。何因不知所依不成耶。答。疏文略故不擧而已。以理實言之。又有他隨一所依不成也。問。若爾所別不成必有所依不成也。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別不成耶。答。慈恩云。立虚空實有時。有法不成故有所別不成(云云)又云。所依不成者。所依但無。能依通有無(云云)依慈恩意。可言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別不成也。問。若爾烟可有火。是以烟故立時。因有所依不成。未知其烟有法成耶不成耶。若不成者。旣云烟時。立敵共許。何有不成耶。若成者。有所依不成必有所別不成。此義不成也。又旣所別成。何有所依不成耶。答。擧因時無有法。無有法故。因所依又無。故所依不成。旣無有法。云有所別不成。是有何妨也。問。若言無有法者。待立因而方無有法耶。若纔擧宗有法無有法耶。答。待擧因而方無有法也。何者。烟可有火者是立宗。是烟故者立因也。因是烟故者。以有法烟爲因。是故擧因時卽無其有法也。問。若爾但此因所依不成。何有所別不成耶。答。旣擧因時無其有法。旣無有法。豈非所別不成耶。問。所別不成是宗過也。擧宗時卽成過。不待因也。擧烟有法時。有法旣成。何有不成也。及立因時其無有法。是因過也。何名宗過耶。答。擧有法時所別極成。而及立因旣無有法。無有法故。尚所別不成。此過未清也。擧因時無有法。此因過也。何關宗過耶。此依慈恩意如是問答而已。若依玄應師意者。宗有所別不成時。因必有所依不成。因有所依不成時。未必有所別不成。何者。數論對佛法。我可受用眼等。是積聚性故言時。因有他隨一所依不成。宗卽有他所別不成。是故宗有所別不成時。因必有所依不成也。勝論對經部言。虚空實有。徳所依故言時。無空論師亦以想施設力許有虚空。是故虚空有法極成也。因云徳所依故時。有義之因不依無體之有法也。是故自所依不成。徳所依故之因顯有所依不成。而所別虚空立敵共成。是以知。因有所依不成時。宗未必有所別不成也(勝論師對佛法經部立虚空實有時。無體隨一所依不成。對自宗中經部立虚空實有時。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勝論·經部立徳所依故因故云云)又云。問。所別不成因依之事。義決定也。所別不成卽因共不定之事。其意何耶。答。照師略纂云不立所別不成者。不異因中共不定故(云云)依略纂意者。所別不成卽因共不定過也。問。聲論師對佛弟子。聲可常。所量性故立時。雖因有共不定過。而有法之聲立敵共成而何略纂。不立所別不成者。似因之中共不定過故(云云)耶。答。略纂意云。若數論師對佛法。我是思。所量性故立時。宗有所別不成。因亦可有共不定云也。依此作法。宗所別不成卽因共不定過也。問。聲論師云聲常。所量性故。因中有共不定。無所別不成。何今不立所別不成者。因中共不定故耶。答。略纂意。數論師對佛法。立我是思。所量性故。是卽宗有他所別不成。因亦有共不定失。言而不立所別不成者。因中共不定過故也。問。若以我爲有法。以所量性爲因。對佛法時。所量性因旣闕初相。但是不成因。何名共不定因耶。答。依略纂意者。此是他所別不成及自共不定失也。何者。約立者數論論師。所量性因具初二相。約敵論者所別不成。是故約敵論者此他所別不成。於立論數論師。所量性因闕第三相。於立者是自共不定也。問。爾所量性因於數論師自共不定作法何耶。答。數論師立我是可思。所量性故。以心平等根爲同喩。以虚空爲異喩。所量性因轉二品。是故作自共不定云。爲如汝許心平等根。所量性故。汝我是思耶。爲如虛空等。所量性故。汝我是非思耶(纂作法不出。依略纂者。宗因喩三支如前可云。應師云。我思。徳所依故。喩不擧。若擧者。如心平等根可云)。 ᅟᅟ問。有所別不成必因有共不定耶。若不爾耶。答。未必爾。沼師略纂。且約一餘作法云爾耳(文)。 ᅟᅟ又云。問。若爾違慈恩疏。何者。中卷云。兩倶不成所依但有。能依通有無(已上)今旣以我爲有法。所依但無。何名兩倶不成耶。答。兩倶不成凡有二種。一但兩倶不成非所依不成。謂聲論師對佛法。如立聲常。眼所見性故。二兩倶不成亦所依不成。數論對佛法。如立我眼等可受用積聚性故。又大乘對薩婆多。立我有。徳所依故。此是兩倶不成·兩倶所依不成·兩倶所別不成(此後作法出義纂文)問。初作法但是隨一不成。謂望立者數論。是自隨一不成望佛法敵論。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無兩倶不成之作法相也。何名兩倶耶。後作法亦但是宗有立敵兩倶所別不成。因無體兩倶所依不成。又無兩倶不成相。何名兩倶耶。答。依初作法。與數論倶積聚性因有法我上有不許。故名兩倶不成。是總合名也。佛法我不許。故他隨一所依不成。望立者自隨一不成。是別名也。後作法例非也。問。疏中卷云。兩倶非隨一不成。一二異故。又非猶預。疑決異故。又非所依也。所依有無無異故(已上)今何兩倶亦隨一亦有所依不成等耶。答。若約少犯一過義。疏四過各異。若約多犯隨應義。又有兩倶不成·所依不成等過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先云。義纂云。佛弟子對數論師。我可實有。徳所依故立時。是兩倶不成等(云云)此論文作法相違。何者。小論云。如立聲無常。眼所見性故。兩倶不成(已上)纂文所明兩倶不成。何作法相違。纂所出餘作法。亦論相違答。慈恩疏釋法差別處云。數論師對佛弟子。我眼等可受用。立積聚性因。兩倶不成(云云)沼師義纂且依此本疏作法。是故纂云佛弟子對數論。立我可實有。徳所依故者。兩倶不成(云云)以理推量。是不兩倶不成。此是無體自隨一所依不成。無體他隨一不成。何者。佛法不許我及徳所依。故無體自隨一所依不成。數論我許。徳所依因不許。故無體他隨一不成。是不兩倶不成。亦本疏所言。數論對佛弟子。立我眼等可受用時。積聚性因兩倶不成。以理推量。是亦不兩倶不成。此是有體他隨一所依不成。有體自隨一不成。是故應師云。我眼等可受用者。積聚性因。望自者自隨一不成。望他者他隨一所依不成。義纂亦云。大乘對薩婆多。他方聲此可善。徳句依故立。此兩俱不成他所依不成。是亦以理爲言。不兩倶不成。何者。薩婆多他方佛聲。徳句依故因不許。卽是無體他隨一所依不成。論文如勝論師虚空實有。徳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如慈恩釋云。無體他隨一所依不成。又大乘不許徳所依故。無體自隨一不成。所以此不兩倶不成。又纂云。大乘對薩婆多。立我可實有。徳句所依故。兩倶不成。共所依不成。倶所別不成(云云)是亦不兩倶不成。但是無體兩倶所依不成。義纂意合自他隨一名兩倶不成。以理爲言。此是隨一不成。不兩倶不成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沼師義纂助疏云。今以疏解令准法師云。若眞我眼等可受用立者。卽所別不成。積聚性因兩倶不成(云云)先所立兩倶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兩倶不成未必有法唯有。纂意云。兩倶不成亦有所依不成。未必有法唯有體。卽論作法及慈恩疏中卷云。兩倶與所依。其有法有無各異。旣相違。此義何。答。慈恩疏勘上下文。兩倶不成未必有所依。何者。慈恩疏上卷初云。以聲攝在一切中故者。卽是因中兩倶不成(云云)。 ᅟᅟ(唐諸記各別説)此無所依。名兩倶不成。慈恩疏上卷次下文云。因法遍能別宗。所因兩倶不成過(記各別説)此所依成名兩倶不成。同疏次下文云。若共許因依不共許無常法者。所立因他隨一所依不成(初釋)後釋云。因依後陳無常法。一切正因中皆可有兩倶不成過。此兩倶不成亦無所依也。又沼師略纂第二云。因若依能別法。凡所立因皆可有二過。一者所依不成。二者兩倶不成。若爾可云兩倶不成亦無所依有法。亦有所依有法也。上來所別疏文所言兩倶不成等。唐諸記解不同也。後當述也(文)。 ᅟᅟ有所別不成之量有共不定云釋。如抄第。 ᅟᅟ若言眼等必爲我用之事。 ᅟᅟ疏云。若言眼等必爲我用。能別不成(至)臥具喩有所立不成(文)。 ᅟᅟ尋云。我能別何有不極成失耶。 ᅟᅟ四相違肝心三云。問。若爾只他用云時。二宗共許者。直言我用時。二宗得許耶。答。因明師異説。慈恩法師意云。若我用者能別不成。若他用云時有共許。玄應師。直云我用時。立敵共許極成。他用云時。如極成。若眞他。若言眞我時。卽不極成也。問。且就慈恩意。何言他用時成。言我用時不成耶。答。他與我同雖含眞假。我言忌佛弟子。不忌他用言。何者。我名是自在主宰名。主外道執故。他言相對異簡名。如佛法云自他宗·自他差別。他言未必主病。是故言他時無過。言我時有過也(文)。 ᅟᅟ清辨比量記。問。對不我人我云。有所別不成者。過我能詮言附過。爲當過我云言下所詮義附過耶。平備答。此過能詮·所詮附過也。問。約眞性有爲云過。過有爲云能詮言附過。爲當過有爲云言下所詮義附過耶。答。此過所詮附過也○過能詮所詮附有所別不成作法。不過能詮而過所詮而附有所別不成作法也○我可思云有所別不成者。過能詮·所詮附所別不成作法也。唯識論云極成眼等識可親離自不緣色等。此疏說不極成云。而直云眼等五識時。有自他一分所別不成云也。此自他一分所別不成。過所詮附所別不成作法也(文)。 ᅟᅟ因明要義抄云。三十六。平恩法師問。所別不成本作法云。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説我是思。今疑也。若此自相過。若差別過。後貞法師(山階講時)答。此自相過。問。若爾有法所擧之我。此何我耶。答。此是神我也。問。擧神我時。有所別不成者。佛弟子不立神我耶。答。爾也。問。若爾何故般若燈論(十一)云。如數論所立之我者。我亦所許於世諦汎爾言我故。汝若成立之者。還成我義(云云)旣云數論所立之我我亦許。何不立神我耶。答○燈論意。約相和會□體無二故。云於世諦中説言我等也。如備師珍論疏云。外道所立我。此佛法中第八阿頼耶。外不知此阿頼識。以計爲我。如是和會。我所別無過○(文)。 ᅟᅟ引燈論·珍論并軌備邁等疏廣沙汰之。 ᅟᅟ般若燈論十一云。 ᅟᅟ燈二云。問。外人依同處不相離色作不定。立量云。我所執我體定非是一。許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處不相離色。此有何過。答。此有二過。一有有法自相相違因過。我亦所爭。同處不相離色體非我故。更此更相遍因以同處不相離色爲同法故。卽是准於我異喩轉。更無遍是我同喩故。二有有法差別相違因過。有法之我正是言顯。假我實我卽是意許。有法差別。以大乘宗同處不相離色卽是假我。復更相遍。喩具二立。更無實我更遍同喩。故立量云。汝所執體應是假我非實我。許更遍故。如同處不相離色(文)。 ᅟᅟ祕二云。今就他宗以爲比量。不可將自擇滅等法而以爲喩(文)。 ᅟᅟ可見上下文。以此文可難燈釋也。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前一解云。數論師執。眼等不爲積聚他用。此則於眼等上他用宗無。何故不名違法自相。答。此因約同喩故。不違自相。謂積聚因·臥具等喩。但與眞他受用義違。假他用宗眼上自無。不由因喩方違此義。此乃反由因喩力故。令眼等上有積聚他所受用義。故積聚因非違自相(文)。 ᅟᅟ有人云。前燈所出有法差別量。以同喩見勘假我實我意許差别歟。同處不相離色是假我故(文)今付此義加愚案云相違因過勘同喩。於異品令闕後二相。又同喩所立不成能立不成等卽相違因也(文)故以同喩勘有法我可有假我意許也。此則有例。文軌疏文是其吉例也(此文可祕之)。 ᅟᅟ今案。此義頗難依用。法及有法之下勘意許了。以同喩勘成異品。望意許宗令闕後二相。如何依同喩令勘意許之後還令闕後二相耶。況若如此義者。我爲有法之量。依同喩臥具等力。有法之下令有意許耶。 ᅟᅟ有人云。又准前燈量可言。必爲他用之下積聚他用。卽是同喩臥具等也。故可有勝勝之意許也。又以此文可難勝劣意許之義矣。 ᅟᅟ永超僧都云。勝勝意許義意。數論宗雖眼等無假我用勝之義。旣以臥具等爲假用勝之故。爲片差別也(云云)。 ᅟᅟ今案。不樂爲片差別。以本量異喩爲同喩。而同喩臥具等旣假我用勝也。故假我他用片差別可言用勝。依之疏云。成非積聚他用勝。其積聚他用勝卽是異品(文)旣不言積聚他劣卽是異品。豈非用勝耶。雖直不明片差別以異品爲能違同喩故。可以爲用勝。問。如唯識比量。同喩眼識望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色。倶非成同喩。准此本量異喩何必爲不樂爲片差別同喩耶。答。唯識比量不以不樂爲差別爲能違宗故。本量異品不與不樂爲同喩。今此量以不樂爲片差別爲能違宗。故不例。可思之。 ᅟᅟ又能詮聲常之量。法自相下勘内常外無常意許差別。准此我所執我有法言陳雖無假我意許。勘有法差別歟。可案之。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闕無同喩者。因喩必須極成。佛法不許有我用法爲喩。積聚性因雖有法。有性是無常不成常義。不積聚他是常法。故常與無常不相關。故不相成。所以無因(云云)。 ᅟᅟ闕無同喩之事。 ᅟᅟ孝仁記云。亦闕無同喩者。闕減之過也(文)。 ᅟᅟ積聚性因違法自相之事。 ᅟᅟ前記云。疏積聚性因違法自相。量云。我用應非我用。積聚性故。如臥具。合云。諸積聚性皆非我用(文)。 ᅟᅟ四相違肝心三云。問。因明法。有能別不成之量。因有不共不定過。今數論量旣有能別不成。未知其因有不共不定過耶無耶。又有能別不成之比量。因有法自相相違過。其過相何耶。答。有人云。積聚性因無不共不定過。何是龜毛空花等法。望眞他用宗是宗異品。兔角等無眞我等思。思我名受用故(云云)(平備慚安大徳云。法自相相違因無不共不定過也)今私云。有不共不定過。以臥具喩望眞他用宗。是宗異品。佛法敵論臥具不許眞他用。故作相違云。眼等眞他不用。因喩同前也。問。若爾不共不定過相何。又今所作法自相相違。自他共中何相違過耶。答。金七十論·唯識論等云。神我三徳所成。受大等二十三諦法。而不言受用龜毛等無法也。是故龜毛兔角等是宗異品。臥具等亦是宗異品。同品無故。積聚性因同品非有。異品毛上其因非有。是故不共不定過。是同全異分不共不定過也。彼他法自相相違過。何者臥具是非真他所用。但佛法所許故。若共許者。同喩旣有所立不成。何名法自相相違耶。問。若他法自相相違者。慈恩疏説四相違畢云。自共比量自共相違爲過。他相違非過(已上)數論所立量旣共比量。何以他相違爲過耶。又積聚性因有不共不定。所出作法有何所依耶。答。沼師略纂第一云。佛弟子對數論師。聲滅壞。所依故。如瓶立時。旣無同品。同品無故。所作性因同品非有。約異喩空因亦不共。是故名不共也(已上)准略纂文知。今眞他用宗有能別不成時。因有不共不定也。又他相違約共比量實非其過。以我用言爲能別時。爲示有多過有此過不定。是眞過。疏上卷云。不立能別不成者。自同喩所立不成等過故(言等者。等取能立不成等過也)又因中不共不定等故(言等者等取法自相相違過。周記所出也)是亦此他法自相相違過。何者。聲非滅壞。所作性故。如瓶等。瓶等非滅壞故者。數論許。立者佛法者不許。故名他法自相相違。他法自相相違非共比量過者。是軌師·基師義也。今依軌·基二師釋而作上通也。應師云。於共比量自他共三相違共成過(已上)若依此師意者。今法差別所擧法自相相違。於共比量是眞過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問。臥具他用。豈不亦有眞假二他倶共受用此臥具耶。答。宗須違他。故立所樂眞他之時。宗未有過。喩須同許。故不得取所樂眞他以爲同喩。唯有假他受用臥具一相譬喩。是同許故。故得違彼也(文)。 ᅟᅟ今案。數論本以假他受用臥具之義爲同喩不取眞他用臥具之義。則取此爲能違同喩。豈有所立不成之失耶。 ᅟᅟ明詮噵云。言積聚性因違法自相者。有人作法自相相違云。眼等必不我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云云)問。法自相相違必改本喩。如何今用本喩耶。答。喩通改不改故。此擧不改邊耳。此文意者。令前本宗違於後宗法自相也(文)。 ᅟᅟ准此釋。明詮心存法自相喩任改同之義矣。 ᅟᅟ能別不成之量因有不共不定之事。 ᅟᅟ入唐還學僧徳清。於唐州決五個難義。上古未決中載此義。卽在大唐問法清居士云(居士者崇俊師入室弟子也)○問。因明論説九似宗。基法師云。陳那菩薩不立能別不成者。因中不共不定故。此義於理未決。諸因明師皆云。似同喩中所立不成。所以不立。今案理旨。何必不共不定過耶。且如眼等神我受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卽宗能別不成。臥具等喩所立不成。積聚性因何爲不共。以臥具爲宗異品。因猶轉。不共之義亦不成。其旨如何。居士答云。於立論者雖有同異品。然於敵論兩品倶無。所以者何。能別已無於何可説此同此異。同異旣無。是故不共(云云)○右五條問答。在大唐所決如件。但以不預入京亦不遇良匠。於深義理不得詳決。今隨所問謹以奉上。寶龜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前還學僧徳清(已上)。 ᅟᅟ同十年潤五月三日附。後還學問云(明壹師·善操師·慙按師)載上問答云。今疑云。因有三相。闕初相有四不成。闕第二相不共不定。闕第三相共不定。闕後二相卽相違過。因明之法。齊此爲軌。不得過耶。今尋答旨。懷疑彌深。若無同異。旣是二品。雖非宗同。猶因同異。若不爾者。有立第三雙非失。語出理門。披文自顯。疑惑未已。請示明言(文)。 ᅟᅟ(委細如抄第。又在別紙)。 ᅟᅟ因喩之法不應分別之事。 ᅟᅟ疏云。積聚性因。積多極微成眼等故(至)因喩之法不應分別。故總建立(云云)。 ᅟᅟ因明要義抄云。光善法師問。凡因喩者。若別成。若別不成。總立時成因喩。故不分別。明詮法師(山階講師)答。別成總亦成之。因喩此不分別。若不爾者分別也。問。若爾廣百論無常故因。若分別否。答。分別也。何者。此因別不成故。總亦不成。故分別也。問。若爾何故纂要云。此因不分別(云云)答。纂要意。有一實因不令有不成過。而且云爾。此不究竟之辭也。問。纂要師旣牒廣百論分別。而問此亦不分別。答。此是論分別。今不分別。答。不然。此是二釋。何者。論此一釋。纂此一釋故(他不許此答)眞惠法師云。廣百論分別無常故因此假設。何者。論意欲顯如是分別正因時有過故。如是分別耳。問。若爾因明道理別不成故總亦不成者。此何等因。答。對聲顯論立所作性故因此也(此答可嘆)又祥勢法師問。無常故因。若分別否。實敏法師(山階講時)答。分別也。問。若爾違因喩不應分別。答。此是約正因喩故云爾也。問。何故分別此因耶。答。言不分別因者。此約所作故因。但今此因別不許故。總立時亦不成。故分別耳。問。若爾何故沼云此因不分別。答。纂要意。約彼文軌師御言故云爾。故彼纂末云等(云云)此是指文軌師故。問。不然。纂文顯然。何故沼師不見廣百論耶。但今例問之廣百論無常故因。若實分別者。有性量有一實故因。亦可分別。答。不例。何者。若有一實故訓者。實可有此過。然今訓有一實故。此因不分別也。諸人皆云。此因可訓有一實故(明詮·戒燈等皆云爾。不用講師訓)又俊貞法師問。説猶預相似云。若顯勤發。若生勤發等者。皆此猶預相似意何。善海律師(山階講時)答。此意云。凡許勤發者。不應分別生·顯。若如是分別。皆是過類故。問。若爾如是分別皆爲過類。廣百論無常故因亦不應分別。凡許無常者。應立爲因故。答。不例也。無常故因別不成故。總亦不成。故分別勤發因不爾故分別此因爲過類。問。旣此齊因。何故可然耶。又此無常故因尚可分別者。何故沼師云。不分別此因。其量但爭覺惠是思非思(云云)答。又有人問。凡因著自他不成過者。若但別不成總亦不成之因有此過。若亦別成總亦成之因亦有此過耶。俊貞法師(山階講時)答。但別不成故總亦不成之因有此過。問。若爾廣百論無常故因。亦別成故總亦成。所以可無不成過。何者。佛弟子及數論共立轉變無常。別成總亦成故。答。雖同立轉變無常。而佛法立無體轉變無常。數論立有體轉變無常。故云別不成總亦不成也。問。若爾第八句勤發因。亦雖佛法·聲論同立勤發顯。而佛法立無體勤發顯。聲論立有體勤發顯故。亦可別不成總亦不成。答。又有人問。廣百論無常故因。若隨一不成過意何。願曉法師(山階講時)答。如常佛弟子但立滅壞無常。而不立轉變無常。又數論但立轉變無常。而不立滅壞無常。答。佛法亦立轉變無常。問。若爾何故如是分別若轉變無常·若滅壞無常。答。爾立轉變無常。今約多分故立滅壞無常。如是分別。又戒燈法師問。大乘對小乘量云。過未非實有。現在無爲所不攝故。此因若似因耶。明詮法師答。此正因。問。若爾小乘分別此因云。若識變現在。若非識變現在。若此識變現在。我所不許故隨一不成。何云正因。答。因此總相法一故不分別。問。若爾廣百論無常故因亦不分別。二因旣齊。何分別一。不分別一耶。答。問。無常故因旣分別。今何沼不別。答。今意云。有二釋。一云。分別無常故因。一云。不分別此因也。沼師擧一義。論師擧一義。故不相違。問。若爾約一釋故廣百論因分別者。亦應分別現在無爲所不攝因。答。又光善法師問。因明道理。因喩若分別。若不分別。實基法師(山階講時)答。因明道理因喩不應分別。問。若爾無常故因亦不分別。答。彼約別故分別。問。何曰。答。別不成總亦不成。故分別之。問。因喩不應分別者。何故分別此因而著自他隨一過。若分別此因者。不應言分別因喩此是過類。答。彼約共許因故。分別爲過類。若約不共許因故。分別無過今此量不共許故。分別無過也(云云)。 ᅟᅟ三論大義抄三(玄叡律師集)云。問。初因何過。答。兩倶不成隨一不成○若約因果門。敵論亦許智身縁生。但因體別。彼立論者法爾無漏智種爲因。敵論不許。若敵論者眞如種子以爲其因。立論不成。而今所立從因生因。爲是何耶。故成隨一。若言因義是總相言。分別成過。此言未審立因之過。若分別眞因。卽成過類。因明之家於此爲咎。若出似因悉須分別。明正理者亦許此義。以似同眞。未見其可。如言覺惠非思。以無常故。數論言隱顯無常。佛法云生滅無常。別旣不成總而成立時。有不成失。此亦如是。智種眞如彼此不共。別而不成故隨一失(文)。 ᅟᅟ定賓疏四云。問。佛法大智必不許於一有法上有相背因者。且如大乘破薩婆多云。過去未來應非是有。因云非現非常故。喩云如空花等。薩婆多作相違決定過云。過未是有。因云世所攝故。喩云猶如現在。立敵豈非同許兩因也。答。且如大乘依於種子立三世義。法種未生。於種子上假立未來。法種已生。卽是實義立爲現在。現行已謝。卽種子上假立過去。世攝之因。過未假攝。是無義因。現在實攝。是有義因。其有法上無義之因敵論不許。隨一不攝。又於喩上無有此義能立不成。喩上雖有世攝之義。而是有義不似無義。喩不似法。故非同喩。若有救言。凡立因者。依總法立。不應分別。如聲所作。是咽喉作與瓶所作。是杖輪作。雖不相似。不應分別。若分別者。一切眞量皆應被破。今卽釋云。聲瓶所作。齊是有義。於中可言不得分別。今論世攝。過未無義。現在有義有無不齊。豈容不許分別此耶。若不許者。如有愚人對有空論立比量云。龜毛是有。因云以非作故。同喩云依非作者皆悉是有。譬如虚空。豈可成耶。龜毛非作無義非作。虚空非作有義非作。豈得相喩也。薩婆多量旣有多過。何得許成相違決定也(文)。 ᅟᅟ積聚他·不積聚他之事。 ᅟᅟ疏云。其數論師。眼等五法卽五知根(至)其積聚他卽依眼等所立假我。無常轉變(云云)。 ᅟᅟ尋云。眼等與假我其體一也。何望眼等名他耶(如別紙注抄難之。如下記之)。 ᅟᅟ又積聚他·不積聚他者。卽假我·實我同歟異耶。 ᅟᅟ唯識比量私記云。問。何故神我他云時有過。積聚他不積聚他云時無過耶。答。積聚他不積聚他云言。彼此共云詞故無過也。問。不積聚他云時無過者。言顯不云眼等爲不積聚他可勝用。如何更置意許耶。答。爾言顯不積聚他可勝用云時。可無能別不成。而同喩依可有所立不成。不爾作也○臥具等爲神我他劣用。而不勝用。故爲不積聚他可勝用云宗。不同喩。所以所立不成也。問。約所思義。臥具等爲神我他勝用。而云何以勝用義爲不積聚他可勝用云宗。不同喩耶。所以無所立不成耶。答。爾約所思義。有勝用義。總不簡別如臥具等云。臥具等勝用義·劣用義倶有。故猶有所立不成過也(云云)。 ᅟᅟ疏上文云。若顯立云不積聚他用。能別不成。所立不成。亦闕無同喩。因違法自相故。須方便立(文)。 ᅟᅟ尋云。此釋心。言顯立不積聚他用之時。可有能別不成也。如何云如是耶。 ᅟᅟ有私記上云(三卷)問。旣言神我。可有過。爲遮此云不積聚他。何可有能別不成。答。爾。若云神我他。可有過。爲須共許辭云不積聚他。然指體。猶神我他故。有能別不成。問。若爾不云更改言不積聚他。答。爲脱辭過。云不積聚他。當以共許詞云不積聚他。剋性定體時。望佛法無不積聚他者。以此云不積聚他云時。有能別不成。譬如云作有縁性時無過。云作大有縁性時。有能別不成(文)。 ᅟᅟ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并作有性有縁性·作非有性有縁性。以共許詞勘意許之義熟可成之矣。 ᅟᅟ眼等并臥具用勝用劣之事。 ᅟᅟ疏云。然眼等根。不積聚他實我用勝(至)然以假我安處所須方反床座故於臥具假他用勝。實我用劣(云云)。 ᅟᅟ尋云。若以所思義假我用劣者。佛法能違可有一分所立不成失耶。 ᅟᅟ邑記云。疏若以所思(至)實我用劣者。此意總説若是實我所思而受用者。名實我用勝。然臥具等本爲假我安處所須。非是實我所思親所受用。故實用劣也。此言勝劣者。約親疎説。然眼等根。是彼神我用五唯量時。親所須具。故言實我用勝。爲用眼等方須臥具故。此臥具實我用劣。然此臥具積聚我親所安處。故假我用勝。雖藉眼等集成假我。然非假我親所依據故眼根等假我用劣(文)。 ᅟᅟ上文云。疏其臥具等無神我須等者。前明眼等實我用勝。卽臥具等無如眼等。彼神我親自所須思量受用。故臥具等但從大小次第而成。非是神我親所受用。言次第者。從大生慢。慢生五唯量等。此五唯而成臥具(文)。 ᅟᅟ前記云。疏若以所思實我勝者。此意卽説。若以能思所思之境以爲勝劣。實我卽勝。實我能思故。餘如疏解(文)。 ᅟᅟ意許差別勝劣勝勝之事。 ᅟᅟ疏云。宗由他用。是法自相(至)不積聚他用。是法差別(文)。 ᅟᅟ尋云。積聚他用者。用勝用劣之中何。 ᅟᅟ又云。彼積聚因今更不改。還卽以彼成立意許(至)應如臥具亦爲積聚假我用勝(文)。 ᅟᅟ准此文用勝。 ᅟᅟ下文云。彼立因意。成非積聚他用勝(至)佛法都無不積聚他故(等文)。 ᅟᅟ以上勝勝差別之文也。 ᅟᅟ疏云。今者陳那卽以彼因。與所立法勝劣差別而作相違(至)故論但言與所立法差別相違(文)。 ᅟᅟ略纂云。問。數論眼等亦爲假他用。此則相符極成。何名相違。答。劫比羅宗他用有二。其眞他用。親用眼等。疎用臥具。其假他用。與此相違。由此理故。陳那等難云。眼等應親爲假他用。無相符失(文)。 ᅟᅟ注抄下云。勝劣差別而作相違者。不然。但諍勝劣。豈是相違。遣彼差別義不立。方名相違。今雖顯勝劣。彼義猶在。何名相違。非法自相者。此大可笑。本明自相相違之過。旣非法自相相違。論何所明。以彼意許眞他爲自相故。以假他違其自相。名爲差別。亦非法上一切差別而作相違者。法上有常無常空無我等。但違意許。不違所餘。故論但言者。但違意許差別故。證上不違一切也。如能成立數論所立眼等有法必爲他用法之自相者。剩眼等有法四字。旣明所立。何須更牒有法在中或人也。所立宗法自相意許差別相違之義積聚他用者。此句本長令人難解。更加向上如是亦能成立六字。總成二十四字爲一句。向前亦爲句。如此應云所立意許差別不積聚他用(云云)。 ᅟᅟ今案親疎者卽勝劣也。故邑記云。此言勝劣者。約親疎説(文)上文積他用不積聚他云畢。述其用。親疎二用也(云云)豈非勝劣之證耶。但清水上綱云。略纂述法差別意許無勝劣言者。隨古師義也(文仍可案之)。 ᅟᅟ義心云。問。法差別相違中。莊嚴法師云。以數論師許眼等唯爲實他受用。臥具唯假他用。或眼等通二。臥具眞假他用故。依前立相違量云。眼等必爲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故若依後立相違量云。眼等唯爲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故若依後立相違量云。眼等唯爲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卽妙可成。何假慈恩法師以勝劣成耶。答。唯識云。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故知眞他亦用臥具。如何乃言臥具唯假他用例成相違。論文雖無勝劣二字。以義准之。豈非善立也(文)。 ᅟᅟ後記云○由此但應如此疏説勝劣難也。卽無過失(文)。 ᅟᅟ以上勝劣之文也。 ᅟᅟ能違作法之事。 ᅟᅟ疏云。若不作此勝用難者。其宗卽有相符極成(至)故若他比量。一切無遮(文)。 ᅟᅟ今案。不作積聚他用勝。而任意許片差別立假他用劣者。可有相符之失。故疏云。他宗眼等亦許積聚假他用故(文)。 ᅟᅟ明燈抄云。若但説言眼等應爲積聚他用。卽有相符。彼説眼等積聚他用故。其積聚因無共同法實我用勝。唯在異品假我用勝。但可難言積聚他用勝。而不得言實我用劣。違自宗故。卽共比量。無同喩故。若他比量。一切無遮。共比量中云實我時。他不許故。他比量中言汝執我。一切無遮(文)。 ᅟᅟ邑記云。疏共比量中無同喩故等者。本量旣云眼等他用。是共比量。今相違量須亦須共。若云眼等實我用劣。佛法旣無實我。卽犯違宗及能別過。闕無同喩。問。前來旣許臥具實我用劣。豈無同喩。答。所言勝劣談數論計。非自所許。故非共喩。若他比量置汝許言。簡云汝眼等應實我用劣。積聚性故。如許臥具。此卽無遮。成相違過(文)。 ᅟᅟ後記云。 ᅟᅟ西域師釋之事。 ᅟᅟ疏云。西域諸師有不善者。此直申差別相違過云。眼等應爲(至)誰説眼等不積聚他用(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有不善者者。不善因明名不善者。又不善數論宗名不善者。其義皆得。眼等應爲積聚他用等者。西域師意。彼數論宗卽有二義。一云。眼等不爲假他用。但爲眞他之所受用。由此直申相違量云。眼等應爲積聚他用。數論難云汝宗相符等者。數論宗中有一義云。眼等亦許爲假他用。由是義故。有相符失(文)。 ᅟᅟ疏云。西域又釋。數論眼等唯爲不積聚他用。床座通二他用故(至)由此眼等實我亦用(文)。 ᅟᅟ前記云。疏唯識亦云執我是思者。卽此數論意。我體卽是思。能思慮者卽是我也(文)。 ᅟᅟ後記云。西域又釋至前所分別者。此中意説。前叙眼等唯爲積他用難。今應眼等亦合爲不積他用無相符失。雖作此判。更失他宗之本意也。廣申道理引證。如文可知(文)。 ᅟᅟ略記云。疏床座通二者。法師云。此將錯。應云唯積他。疏眼等唯爲實他受用等至唯假他用者。卽逆次結上二解也(文)。 ᅟᅟ今勘三本。周記無前餘後小之釋。若爾先徳所引是何文耶。本院先徳云。智周略記云(等文)疑之。若或本不同矣。 ᅟᅟ邑記云。疏西域又釋至無相符者。西域佛弟子等。不知彼宗眞他·假他用有勝劣。旣聞彼難汝犯相符。將爲數論所立眼等必爲他用者。據彼宗計。眼等唯是假他受用。故以臥具作法差別量云。眼等必爲不積聚他用。積聚性故。如許臥具。西方師等自謂。此量無相符失。由此外人復難不解我宗(文)。 ᅟᅟ長有得業云。邑記意將釋疏文。雖不定謬。而是前餘後少之意也。計之本自疏文可有其本。然或疏本云等者。前餘不字。後少不字(爲言)。 ᅟᅟ明燈抄云。西域又釋等者。第二義也。此義意云。彼數論宗。眼等唯眞他用。不爲假他用。臥具通二用。今以臥具例令眼等亦爲積聚他用無相符失。彼宗一云。眼等亦許爲假他用。若依此義。亦有相符。前後兩師皆有相符。由此義故。數論難云。陳那弟子非善我宗等。今我本意。不論眼等眞假二他用不用義。唯論眼等有能用他。其能用他卽神我是。陳那弟子不知我本意。唯諍眞假兩他用不用義。倶有相符。豈於我宗善達者耶(文)。 ᅟᅟ上文云。文其臥具等至一切無遮者。此下疏主得陳那意作用勝難。以釋義旨。軌云。立宗應云。眼等唯爲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如臥具等。唯言卽簡眼等為無積聚他用。故成相違。文中雖無唯言。意如此也。今卽不爾。神我受用二十三諦。豈於眼等無能受用。是故今云。其臥具等積聚性故。旣爲積聚假我用勝。眼等亦是積聚性故。應如臥具亦爲積聚假我用勝(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豈於眼等無能受用者。唯論云。二十三諦神我受用言。假我不言受用故言。豈假我不受用眼等耶言也。文由此眼等實我亦用耶者。謂二十三諦法受用。而唯非眼等。故名亦也。是假我亦受用言。論影略而説故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成比量云眼等必爲積聚他用勝等者。數論宗中卽有二釋。一眼等唯眞他用不假他用。二眼等眞假二他倶用。若依初釋。應成量云。眼等必爲積聚他用勝。其第二釋。旣通眞假倶同受用。無有勝劣。若立量云眼等必爲積聚他用勝。卽有相符。眞假二他倶無勝劣同受用故。今疏主意。雖倶受用。非無勝劣。眞他於眼等用勝。假他於眼等用劣。是數論宗之本義也。故無相符。軌師疏云。問。數論眼等亦爲假他用。此則相符極成。何名相違。答。劫比羅宗。他用有二。其眞他用親用眼等。疎用臥具。其假他用與此相違。由此理故。陳那等難云。眼等應親爲假他用。無相符失。今觀此義。與基無異。親疎雖異。義意不別(文)。 ᅟᅟ文軌師二釋之事。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彼宗眼等豈不亦爲假他用耶。此則重成已立。何名相違。答。彼數論宗。諸臥具等爲假他用。眼等但爲眞他受用。以假他卽以眼等爲體。自體不可用自體故。然佛法宗。假實殊塗。許彼假他受用眼等故。唯違他非成已立。又釋。彼宗亦執眼等實法爲假他用。同佛法宗。然成相違著。此中立宗應云。眼等唯爲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諸積聚性者皆唯爲積聚他用。如臥具等。唯言卽簡眼等為無積聚他用。故成相違。文中雖無唯言。意如此也。問。臥具若爲眞他用。同喩不應成。如其但爲假他用不應成我所。答。眼等親爲眞他受用。臥具親爲假他受用。不爲眞他親所受用。今據親用故。臥具等同喩極成。展轉言之。有受用義故成我所(文)。 ᅟᅟ爾者如何可破此義耶。 ᅟᅟ疏云。故但應如前所分別。不應於中生異覺(至)或眼等通二。臥具唯假用(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故但應如至法差別過者。生異覺云○者。此破文軌師義。故彼疏云○(已上)今云。眼等唯爲實他受用者。是初釋意也。或眼等通二等者。第二釋意也。旣云彼宗亦許眼等爲假他用其亦字者兼并義。卽於實我亦兼他故。云眼等通二(文)。 ᅟᅟ上文云。玄應師云。軌法師數論宗中雖述二説。今詳彼宗。眼等不爲積聚他用。由彼不許於眼等上有假他用。必爲他用宗法自相得成立已。故謂別有能用眞他。不爾便無他用之義。若言許有假他用者。卽於眼等他用。非無彼量。卽能顯眞他也。由此應作相違量云。眼等應有親能用他。積聚性故。如臥具等。眼等不許假他親用。故作此違。何以得知。彼數論宗説於眼等有能受用。唯識論述數論宗云。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豈於眼等無能受用。二十三中攝眼等故。 ᅟᅟ前記云。疏不應於中至臥具唯假他用。此一段文是軌法師説牒成非之(文)。 ᅟᅟ後記云。不應於中生異覺云者。此能上也。或可。屬下讀之也。眼等唯爲實他用至假用者。此非西方師釋也。但是此亦軌公説也。所以結非不應於中生異覺也。由此但應如此疏説勝劣難也。卽無過失(文)。 ᅟᅟ略記云。疏眼等唯爲實他受用等至唯假他用者。卽逆次結上二解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不應於中生異覺者。此中叙二。并前眼等唯假用臥具通二。總爲三計。故云異覺(文)。 ᅟᅟ准法差別於聲無常可有法差別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問。積聚性因違意許。是法差別相違因。所作亦違意許宗。應是法差別相違攝。何者。如立無常。言所顯故。是法自相。一塵無常。意所許故。是法差別。所作性因不違言顯無常自相。違意所許一塵無常。故所作因違法差別相違。難云。聲應非是一塵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答。立論之人還應難云。謂聲應非是一塵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旣亦違汝一塵之常。如何但與無常作違。若彼救云汝以所作證無常。違汝意許。是相違。我不以此成常住。何得與我作相違者。卽應解云。我以所作總成無常。不別成立一塵滅壞。何得於我所成之外。別與一塵無常作違。成非一塵無常性耶。又解。積聚性因望意許宗。同無異有。故成相違。所作性因望意許宗。同異倶有。非相違也。於色香等及瓶盆等。一塵四塵有所作故。又積聚因成相違宗。同有異無。能成相違。所作性因立相違宗。二品倶有。何能定立。故彼如前作相違量。立者應顯彼不定云。爲如瓶等。所作性故。聲非一塵無常耶。爲如色等。所作性故。聲是一塵無常耶。故約一塵無常。所作非相違(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或若成立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猶如瓶等。儻其立者言中。正顯遷變之義云是無常。然不樂爲。已作一義爲一類宗。更立意中。差別之義云此無常。是耳意境。爲欲建立唯識道理故。許此是耳意識變。非餘識變。名爲耳意境。境謂相分境也。立此意許望欲生他敵論之智成其樂爲。復爲一義爲第二類。旣成兩類。卽被敵論翻意許云。聲是有法。定非耳意境是法。和合爲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喩如瓶。瓶是四塵。是四識境。意識同縁但助四識故。聲亦非四識之中同縁意境。由此卽知。四識及同縁意識。並是異品。故被翻破意中所樂故。欲對敵立此意許差別義者。終不得成。故一切量決定不應立兩類義也(云云)。 ᅟᅟ必爲他用宗之事。 ᅟᅟ疏云。勝義七十對金七十亦徵彼云。必爲他用是何他也(至)亦卽此中法差別過(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有人云。依此文能別差別他不極成可爲眞過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勝義七十亦徵彼云必爲他用是何他也等者。彼徵意云。若言眞他。卽是能別自成他不成過。又同喩中無所立過。若言假他。卽相符極成過。宗旣不成。如何立量。會彼論文。卽有二釋。一沼師·軌師同云。意顯因辨過。今且縱許成宗。二賓師云。彼旣避其別立之過。方便寄在積聚假我不樂宗中。而立所樂非積聚他。而合立之。此卽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業。成立所樂及以不樂兩類之宗。陳那卽言。若合立者。因犯相違也。由此應知。世親據別破之。陳那據合破之。今疏主意。爲顯意許法差別義。且徵審定。非謂實徵宗能別法令有過失。若不爾者。有難一切宗令有過妨。若作此徵。豈有極成能別耶(文)。 ᅟᅟ略纂云。問。言他用者。謂是何他。若言眞他。卽是能別自成他不成過。又同喩中無所立過。若言假他。卽是相符極成過。宗旣不成。如何立量。答。意顯因中辨過。今且縱許成宗(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第一義諦論已破此宗。彼論云。問曰。此言他用者。爲是何他。若言眞他用。卽是能別不成過。又無同喩過。若是假他用。卽是立已成。今此且縱許成宗也(文)。 ᅟᅟ定賓疏三云。是故世親所造第一義諦論破彼宗云。問曰。此言他用者。爲是何他。若言眞他用者。卽是能別不成過。又無同喩過。若是假他用。卽是立已成過。彼旣避眞別立之過。方便寄在積聚假我不樂宗中。而立所樂非積聚他。而合立之。此卽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業。成立所樂及以不樂兩類之宗。陳那卽言。若合立者。因犯相違也。由此世親據別破之。陳那據合破之(文)。 ᅟᅟ問。疏云。此顯還是九句之中異有同無故成相違(文)意何。 ᅟᅟ難云。准疏上卷文。九句之中無後三相相違(文)若爾何以法差別攝九句之中耶。又此量以龜毛等爲異品。積聚性因。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也。可言第六句所攝。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問。此疏主及軌師同云。九句因中但有一違。謂法自相相違因。如前九句中明説。闕無餘三相違。今此法差別相違。九句之中異有同無。准此若餘三亦異有同無。若爾九句之中皆應有四。何故但言有法自相相違無餘三耶。答。理門論云。復唯二種説名相違。能倒立故。卽九句中四·六二句名爲二種。此明法自相相違因也。言倒立者。本欲立常。乃由因力一倍翻立無常之義。倍翻名倒也。亦可。本宗擧常爲頭。次因爲腰。後喩爲脚。而此因力不立其頭乃倒立脚也。卽是第二三中。取初取後以爲二句。卽第四·第六句也。今翻二·八法自相宗。唯是四·六。故九句中唯有一違無餘三也。卽九句中無違餘三宗句。唯四·六句違法自相。故法差別雖同無異有。於九句中無所違宗。故不相攝(云云)。 ᅟᅟ九句依有體説之文如前抄。 ᅟᅟ積聚性因同無異有之事。 ᅟᅟ略纂云。問。同無異有方是相違。今此數論。必爲他之宗。積聚性因。於其同品臥具等有。於其異品龜毛等無。是則此因應正因攝。同有異無故。此有兩解。一云。立因不成差別相違之宗。方是正因。得成積聚他所受用故。故敵論者與作相違。其積聚因雖同品有異品無。如決定因非正因攝。二云。必爲他用言所顯宗。其積聚因望此所立。是同有異無。若取必爲他用意所許宗。卽異有同無。謂差別宗云眼等必爲無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除宗以外諸臥具等。皆不親能爲無積聚他用。無同品故。是同品無。無其臥具等。卽是異品。於積聚因於中有。故是異品有。今旣不與言顯宗作相違。云眼等不爲他用。但與意許法差別宗作相違。云眼等應爲積聚他用。故望意許辨因有無。同無異有。得成相違。不望言顯辨因有無。同品有異品無。非相違也(文)。 ᅟᅟ尋云。若依初釋心者。諸有意許之量。皆可有相違因之失。若爾言許對不可通正比量歟。 ᅟᅟ又准第二釋。望言顯宗。所違因具三相。望意許宗。能違因具三相歟。仍後三相違之決定。可云前後倶邪疑因歟。可尋學之。 ᅟᅟ又二釋之中。何爲正義耶。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同有異無。方是相違。今此所立積聚性因。旣於他用臥具等有。於非他用龜毛遍無。是則此因應正因攝。具三相故。猶如正因。答。立義若不違自所許。方是正因。其積聚因雖具三相。然違自許無積聚他用。不違他敵意所許故。故敵論者與作相違。具三相因有不定過。謂爲如所作等因。具三相故。積聚性因卽正因攝。爲如相違決定因。具三相故。積聚性因非正因攝。又釋。必爲他用言所顯宗。是法自相。其積聚因望此所立。卽具三相。不成相違。以佛法敵論亦許眼等爲他用故。若爲無積聚他用意所許宗。是法差別。望此意許法差別宗。卽同品無。於異品有。謂意許宗云眼等爲無積聚他用。因云積聚性故。除宗已外諸臥具等皆不爲無積聚他用。無同品故。是同品有。其臥具等。卽是此積聚因於中有。故是異品有。今旣不言與言顯法自相宗作相違。云眼等不爲他用。但與意許法差別宗作相違。云眼等應爲積聚他用。故望意所許宗辨因有無。以同無異有故得成相違。不望言所顯宗辨因有無。以同有異無非相違也。此釋應合因明玄旨。幸有識者詳之(文)。 ᅟᅟ今案。略纂似引此疏二釋。然疏中以後釋爲正。略纂意亦可存此旨矣。 ᅟᅟ注抄下云。諸非積聚下明異喩。喩如龜毛。龜毛無積聚他用。龜毛非積聚。眼等旣積聚。異彼龜毛假他用。問。准陳那相違因因於異品有。何故此中將他同品爲相違耶。答。臥具喩雖有能立。而無所立。無所立故便異品。異品有因。是以相違(文)。 ᅟᅟ問。疏云。論雖無勝字量義意必然(文)心何疏云。論諸臥具等爲積聚他所受用故。述曰。此釋所由。成比量云(至)量義意必然。不須異求。應作此解(文)。 ᅟᅟ尋云。今案論文。積聚性因如成必爲他用宗。亦成積聚他用宗(文)若積聚他用之文顯用勝勝用者。所例必爲他用之文亦可明用勝勝用。能例所例之文言全同之故也。横川僧都所違宗可立必爲他用勝之義。則依論雖無勝字量義必然之釋得心歟。若爾如此釋者。可存勝勝之意許歟。依之天台清[朝-月+(昚-日+亏)]師難疏釋云。 ᅟᅟ注抄下云。論中雖無勝字之量義必然者。爲蛇畫足。天主自能造論。爲因明之准的。旣能出他宗過。豈不解自避相符。故理門論問云。是何他也。謂彼立竟尋卽問云。所立他用是何他。若答假他。彼犯相符。若言眞他。卽將其因成立假他違彼眞他。不是建立假他。無相符過(文)。 ᅟᅟ破乘姓章云(長賢律師。)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正月晦日書寫。自二十四起至三十日。二月初二日以原本對正明白)。 ᅟᅟ燈二云。又如數論立思是我。我是言顯。名爲自相。受果我·不受果我。意中所許。此名有法差別。爲法差別耶。若云法差別。相不通餘。若云有法差別。卽現在法上。復不得云數論唯得立我爲思。不得立思爲我。無別所以。又理門云。觀彼所立。立法·有法。非得·有得。此意卽許諸法自相及與差別。隨所立者名法有法。非定自性恒名有法。諸差別恒名爲法(文)。 ᅟᅟ私云。准此釋者。所別不極成本作法亦可有意許。若爾若言眼等必爲我用之量。豈無意許差別耶。 ᅟ (本四相違肝心三云寫本紙)。 ᅟᅟ今案。眼等不爲神我用之宗有其例。明燈抄作有法自相能違云。有性應非大有性。有一實故。乃至如同異性(文)。 ᅟᅟ明燈抄五本。 ᅟ (明燈抄云問臥具他豈不亦有直假二他文寫本)。 ᅟᅟ注抄下云。眼等用劣者。問。眼等卽是假我。復誰爲能用。眼等爲所用耶。故知不爾。用卽神我。復何勝劣。正文之外加不正義爲蛇畫足耶。設用避險用舌發言等。衣食床座等。亦是以安假我。若假我自有。如何須眞我(云云)。 ᅟᅟ又云。若以所思實我用勝者。釋上由神我起思方有五量。五量成床座等故。此望神我是作用之用。非受用之用。亦不得對辨勝劣。假我用劣者不然。假我亦是五量所成。假望五量。無有別體。而無功用。復何勝劣(云云)。 ᅟ (此邑記云疏若以所思至實我用劣者文寫本)。 ᅟᅟ明燈抄云。問。立相違宗。何故不言眼等不爲無積聚他用。答。若作是説。便無同喩。彼許臥具爲無聚他展轉用故。若宗説云眼等不爲無積聚他親受用者。此卽無失。故二立宗皆成相違。論略辨一不双擧也(文)。 ᅟᅟ(此邑記云疏共比量中無同喻故等者文寫本紙)。 ᅟᅟ 二十六帖卷首表紙。 ᅟᅟ 梵網平備私抄云。十住亦名十發趣。亦名十解。亦名習種姓十行。亦名十長養。亦名性種姓十迴向。亦名十金剛。亦名道種姓(云云)大般泥洹經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而化衆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六(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七(第二十七帖) ᅟᅟ問。有法自相相違作法如何。 ᅟᅟ論云。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説有性非實(至)如是亦能成遮有性。倶決定故(文)。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此有法自相相違量。依誰以爲所對之敵。答。此量所對三師不同。一測法師云。於婆羅痆斯城有一婆羅門子。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具上七徳。乃爲彼説六句法。一聞卽悟。于時儒童更有弟子。名曰五頂等(云云)若依此説。儒童爲五頂立此比量。旣云儒童一聞卽悟。不言不信大有。故知之耳。二文軌師云。後住劫初。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子。名摩納薄迦。此云儒童。亦名般遮尸佉。此云五頂。由具七徳。彼仙爲説六句義法。應時悟解。鵂鶹卽日入無餘滅。五頂後爲其五弟子説此六句等(云云)若依此説。儒童卽五頂之別號也。五頂爲五弟子立此比量也。三此疏主云。後經多劫。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儒童有子。名般遮尸棄。此云五頂。五頂雖信同異和合。然猶不信別有大有。鵂鶹便立論所陳量。若依此説。儒童·五頂是二人也。父子別故。卽勝論師爲五頂立。相傳如是。可勘本文(文)。 ᅟᅟ略纂云。其五頂本是成劫之末。人壽無量歳時。嗢露迦仙之弟子。然彼外道自有二名。一嗢露迦。二吠世史迦○其仙修道○悟六句義○後於婆羅痆國有一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子。其儒童子名般遮尸棄。此言五頂。頂髮五旋。因爲名也○仙人○徐説所悟六句義法。説已五頂應時悟解。鵂鶹因卽因卽貨燒身入無餘滅(文)。 ᅟᅟ下文云。五頂承六句。傳授門人説第四有。聞者不信。因卽生疑。實等非無。卽名爲有。豈實等外別有耶(等文)。 ᅟᅟ定賓三引文軌并西明釋。可見。 ᅟᅟ尋云。此仙人出世。疏云成劫之末。軌師云住劫。如何相違耶。 ᅟᅟ明燈抄云。經無量時等者。成劫之末。住劫之初。歴五印度經無量時。所以知者。前中卷云。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嗢露迦。此云鵂鶹。軌師疏云。經無量時無具此者。後住劫初。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子。依此二文知爾之耳(文)。 ᅟᅟ經無量時伺無具者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問。成住壞空各二十劫。旣有分量。何故今云經無量時。答。無量有二。一有數無量。如成劫人壽量無量等。二無數無量。如佛壽命名無量壽等。今約有數故言無量(文)。 ᅟᅟ摩納縛迦此云儒童之事。 ᅟᅟ又云。摩納縛迦此云儒童者。儒而朱反。柔善也。童幼少也。舊言摩納。或云摩那。譯云年少。或言年少淨行也。鄭玄釋儒主教訓謂師也西方多呼碩學年少以爲儒童(文)。 ᅟᅟ大日經疏二云(一行何闍梨)經云。摩納婆者。是毘紐天外道部類。正翻應云勝我。言於身心中最爲勝妙也。彼常於心中觀我可一寸許。智度亦云。有計。神在心中。微細如芥子。清淨名爲淨色。或如豆麥。乃至一寸。初受身時。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莊。唐三藏翻爲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奴婆。此云納。義別誤耳(此二名是菩提闍梨解。云云)與滿閻浮提私記(定慶聖人)唯依譯者意成他物例。略出三譯○三一行阿闍梨云。摩婆者正翻勝我。唐三藏翻爲儒童非也(云云)。 ᅟᅟ今此等證依譯者意非成他物乎(文)。 ᅟᅟ慈恩傳云。 ᅟᅟ五頂頭有五角之事。 ᅟᅟ疏裏書云。言五頂者。太云。疏有二解。一云。其頭有五個毛雙旋也。猶如驢馬身上有其毛旋。故疏云頂有五旋也。二云。頭上有五個小肉角子故名五頂也。故疏云頭有五角也(云云)。 ᅟᅟ頭有五角。有二訓。一云。明詮訓云。頭有五角。二云。永超僧都訓云。頭有五角(云云)。 ᅟᅟ問。疏云。此三之上各各有一總同異性(文)總別同異性何等耶。 ᅟᅟ疏云。仙人便説。同異句義能同異彼實徳業三(至)復有總別諸同異性。體常衆多(文)。 ᅟᅟ略纂云。謂同異性體者。卽實徳業三種體性。此三上有總同異性·別同異性。總者謂如實望實有同義。望徳等有異義。是實性非徳等性。業亦然。別者如九實中地望地同。望水等異。此同異義。卽是地體非水等性。餘水等八。徳二十四。五種業義。例亦應然。此總別性一切根所取。當斯所説第九倶分亦同亦異相。故名倶分(云云)。 ᅟᅟ尋云。復有總別諸同異性者。上文所言總別同異性之外耶。若言外有者。地等九法雖各別有。同是實句義。故云總同。九實異徳業。故云總異。是名總同異性。雖同實九法別。故云別同。地水等別。故云別異。是別同異性也。此外於實句一法。如何可有總別同異性耶。況空時方我意等非有多法。有總同別同不同乎。若依之非前外者。見文相各別也。 ᅟᅟ前記云。疏各各有一總同異性等者。且同異有二。一總同異。二別同異。初總同異中復有其二。一總同。二總異。初總同者。實句之中法體雖九。同是實故。名爲總同。後異者。實中九法總異徳業。名爲總異。徳業二中總同總異一。准實説。其義易解。後別同異中亦分爲二。一別同。二別異。且初別同者。地水火等中。一一總極微各各不同。名之爲別。同是實故。名爲別同。別卽是同。持業釋也。後別異者。實中九法各各不同。名之爲別。別卽是異故。名爲別異。亦持業釋也。又解別異者。且四大中。各各有多極微不同。名之爲別。別卽異故。名爲別異。亦持業釋。時方我等皆准此釋。徳·業二中別同別異。准實我説。約他行相。其義可解(文)。 ᅟᅟ尋云。總同與別同。其義無二。何分之耶。 ᅟᅟ後記云。此三之上至體常衆多等者。此叙彼宗。同異句義總有二種。一總同異。二別同異。總同異中復有二。一總同。二總異。實·徳·業三同類雖多。總同名實及以徳·業。名爲總同。三法名爲總異。第二別同異中亦有其二。一別同。二別異。九實各別。名之爲別。九實同。名之爲同。別卽是同故言別同。徳·業亦爾。地水火等名爲別實。徳·業准。所疏言。此三之上各各有一總同異性。隨應各各有別同異。卽如前所分別了訖。其疏文言如是三中隨其別類復有總別諸同異性者。實等三中。隨指一法名爲別類。只地實等中。亦有總別同異性義地實之中二實無實多實。總名爲實。父母不是子微。子不是孫等。各各與餘不同。名爲總別。准此釋。或可。復有總別者。還取前言總別若同異也。總爲四句縱簡。有唯總非別。謂實·徳·業。有唯別非總。謂地等實中多極微等。亦總亦別。謂九實是同爲實句名總。九各不同名別。餘准此知也(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如是三中隨其別類等者。且實徳業相同異名總。且九實相同異名別也。三者實·徳·業也(文)。 ᅟᅟ明詮裏書云。備云。且實句中有一總同異性。而實與實令同。與徳·業令異也。徳·業之中總同異亦爾也。別同異者。且九實中地與地令同。與水等令異。餘亦准知(文)。 ᅟᅟ略纂云。有性·和合二唯是一。徳·業·同異三唯是多。實句一種亦多亦一。空等五一。地等四多(文)。 ᅟᅟ復有一常能和合性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問。若同異性同異實等三。而體常多者。能和合性和合實等三。何故體常是一耶。答。大有和合諸法通體。非各別性。故名爲一。同異句義諸法別性。非是通體。故名爲多(文)。 ᅟᅟ前記云。問。同異所同所異多。能同能異得多。和合所和所合多。能和能合得名多。何故但言和合唯有一耶。答。此同異·和合依名起義解。但言同異。同異非一。卽是多也。和合之言。其體非異。名爲和合。卽是一也(云云)。 ᅟᅟ問。疏云。五頂雖信同異和合(文)心何。 ᅟᅟ明詮噵云。問。同異性·大有性。並離實等有別體。何故五頂信同異性。不信大有。答。大有同異其義不殊。故同異性亦雖不可信。而五頂謬信同異性也。若設信大有不信同異者。以大有句爲同喩。而可立同異性也。彼比量亦可有有法自相相違·有法差別相違也(云云)。 ᅟᅟ實句中我之事。 ᅟᅟ略纂云。我者謂是覺樂苦欲勤勇行法非等。和合因緣起智為相。是為我(文)。 ᅟᅟ尋云。何離和合句義有令法和合之法耶。 ᅟᅟ下文云。此宗二量是徳句中覺徳也(文)。 ᅟᅟ又云。現量者於至實色等和合時。卽有了相生。是名現量(文)。 ᅟᅟ以此三文可得心覺樂欲嗔非我現境之文也。 ᅟᅟ和合句義之事。 ᅟᅟ又云。言和合者。無別名體也(文)。 ᅟᅟ尋云。何離所和合法無別名體耶。 ᅟᅟ下文云。和合體者。謂令覺等不離相屬。此詮縁之因名和合也(文)。 ᅟᅟ有法自相量意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此量意云。立者但樂以其言顯立大有句是離實有。約此樂爲以爲一立。復借非實非徳業等離實之言。助前成立大有離實。然此非實非徳業等。助中須之。非是樂爲復爲一立。樂與不樂。於言顯中兩宗雙成。故犯相違。凡諸比量須以法中違他順己。而今乃於有法之中違他順己。故被敵論依有法上將因取喩。翻破所樂大有是有。令不得成。而令別成非樂之中非實徳等非有之宗。故名有法自相相違因也(文定賓疏文引之也)。 ᅟᅟ定賓疏三云。問。有性本是宗中有法卽實·離實。立敵未之。若離實有弟子未許。因無所依。卽是所依隨一不成。何須更論有法自相相違因義。若卽實有卽望立者。因自不許。唯是他許。以他弟子許一實及徳業等當體不無故也。此卽隨自隨一不成。如掌珍論上卷之中。義意説云。覺天尊者不許離心有別心所與心相應。破薩婆多及大乘云。惠等非心相應。因云行蘊攝故。喩云如名身等。惠旣不許離心別有。遣誰以爲行蘊所攝。故行蘊攝但唯他許而自不許。故是隨自隨一不成。今卽實有有一實因正同彼義。何須更辨相違因義。答。虛空實有。徳所依故。畢竟無有敵論許空。今離實有。五人愚故後時妄許。許後卽是因有依處。故因明中就彼許其離有。後出相違過。故無失也。喩云如同異性。其義可解。其五弟子聞説此量。卽時信有離實之有也。次出過云。此因五能成遮實等(審定不樂宗)如是亦能成遮有性(翻破所樂宗)倶決定故(釋成也。謂非實及非有。二倶空也)謂彼本由立其大有是離實等大有之性以爲有法是所樂爲。雖以非實非徳非業以立宗法。但欲助其離實是有非是所樂。而於有法無言顯有性。是正所立故。名有法自相。而立因云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復立同異以之爲喩。是一相因同作事業。而用成立樂與不樂兩類宗。故陳那卽言。若如是立。卽犯相違。言相違者。宗中本樂體是大有。喩中觀之乃非大有。其因乃遍非大有中異品之上。故翻破彼量云。大有是有法。應非是大有是法。和合爲宗。因云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喩云如同異性。以其同異體是同異非大有故。復應消釋入理論文者。文云此因如能成遮實等者。非實等言助有法故。敵論許成故。云成遮實等。卽是不樂宗也。如是亦能成遮有性者。言顯正詮有性是有爲所樂宗。被前因力取喩而遮所樂之有。令成非有。以同異性非是有故。故云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也。倶決定故者。不樂宗中遮實徳等。所樂宗中由因喩故大有彼遮。二倶決定也。問。若許爾者。如有翻破眞比量云。聲應非聲。因云所作性故。譬如瓶等。瓶體是瓶非是聲。故是此過不。答。本立量時。依聲有法以立無常。無常是其所樂之宗。本不樂立聲體是聲。何得出過。五頂立量。非實等法非是所樂。大有有法以為所樂。何得相例也。儻若不以無常爲樂。而以有法聲爲所樂。灼然還是有法自相相違因攝。此何類也。且如大乘若對小乘。三聲無常。因云所作性故。喩云如瓶。然但欲以言顯是聲。何故是聲良由耳識之所變故。故對耳根得名爲耳。夫從縁變故是無常。明知由於無常之義故。得對耳説之爲聲。故識變聲將爲所樂。以爲一立。其無常義但爲助成對耳名聲故。須説之。然非所樂。後爲一立。又彼小乘先許無常。何須更立。故非樂也。樂與不樂兩義雙成。故犯相違。此亦唯於有法之中違他順己故。被敵論以因取喩翻破所樂云。聲是有法。定非對耳所變之聲。因云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旣是瓶。豈得是對耳之聲。故相違也。問。立兩類宗。何故不名法差別耶。答。以其法言助有法言。旣是言顯。故就樂處名爲有法自相相違因也。有人不悟。爲避前難聲應非聲故。不得言大有應非大有。更別説言。大有是有法。應非離實之大有。因喩同前。今詳。若然。豈可得破眞比量云。聲應非無常聲。因云所作性故。喩云如瓶。瓶是無常。瓶非是無常聲。應得成破也。若許成者。破一切量。豈成道理。故今理門分明文云。勿説二相更互相違共集一處。猶爲因等。故説二相相違之宗集處一處者。有此相違因過。旣由對彼本立出過。何故不得言大有非大有也。問。彼比量中所成二義。一是所樂。云是有性。二是不樂。云非實等。若非實等亦是彼宗應名法自相相違也。答。有二釋。一者。彼言非實。同異爲喩。不是相違。二者。彼本矯計。以非實言助成有性。以大有言正顯有性。故是有法自相相違因也(文)。 ᅟᅟ問。疏云。此量有三。實·徳·業三。各別作故(文)心何。 ᅟᅟ注抄下云。實徳業三各別作者。不然。五頂本疑實徳業體旣不無卽已是有。何得三外別有大有。本量遮三外有大有。若別作者。初量唯遮非實。猶謂有性是徳業。次量唯遮徳。猶謂是業。具足三量遮方得盡。何如一量盡遮此三。況論文而無三量。如前注如勝劣二字。反令眞破成似能破。深爲不可(云云)。 ᅟᅟ下文云。言三同一喩者。謂三量同一同喩。三量如前已破(文)。 ᅟᅟ共許有性之事。 ᅟᅟ疏云。有性有法。非實者法。合名爲宗。此言有性(至)此之有性體非卽實(文)。 ᅟᅟ五頂不許有一實故因。故有隨一。 ᅟᅟ後記云。能非無性者。意云。但奄含言。意説。但是不無之有。名能非無之性。此成所別。若顯言大有。名實徳業上能非無性。卽犯所別不成之過也。因亦犯隨一所依不成之過。言中少故。略言因犯隨一也(文)。 ᅟᅟ略纂云。五頂云。非無之義共許爲有。此之有性是有法體(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有性是有法。非實非徳非業是法。法及有法爲宗。五頂云。實等非無之義。汝我共許爲有。此之有性體非第一實句·第二徳句·第三業句也(云云)。 ᅟᅟ二卷私記云。問。爾其共許有體何。答。古徳唯云有。第三共許有。不陳其體。計之可口傳之。今案。西大寺別當貞松房云。師主初爲五頂。説教有實句。有徳句。有業句(乃至)有同異句。有和合句。弟子隨卽信有實徳業等。其有言非離實有非卽實有。是卽師弟共許有也。是卽世間云有云無。有無之有也。是云第三共許有(云云)故略纂云。非無之義共許爲有。此之有性是有法體(云云)。 ᅟᅟ(此義幽微。後學必信之。可祕可祕。云云)。 ᅟᅟ仁覺僧都私記云。問。就有性非實量。其有法舉有性之有性。若離實有性歟。若卽實有性歟。答。非離實有性。非卽實有性。是共許有性也。問。云何共許有性。答。實徳業上能非無有性。云共許有性。此共許有性。此共許有性。爲有法有性。所以疏云。此言有性。仙人·五頂兩所共許實徳業上能非無性。故成所別(云云)問。爾離離實有性·卽實有性。別有共許有性云物。答。非爾。實徳業上有能非無義。此能非無義。此能非無義。云有性。彼此共許。此於共許能非無性。師主云離實有性。弟子云卽實有性。故離離實有性·卽實有性。別無共許有性云物也。縱言離實有性·卽實有性·共許有性。三有性體有。有何妨。答。若言三有性體別別有者。能違時難有性非有性。所違量有法舉共許有性難非有性歟。離實有性難非有性歟。若共許有性難非有性。有違宗過。若離實有性難非有性。有法共許有性留自相不滅。所以非自相過。可差別過。有此妨難故。離卽實·離實別無共許有性言也。問。爾不言三有性體別別有時。無如上妨難耶。答。爾無也。問。無方如何。答。所違量時有性擧有法有性。是立敵共許有性。次非實擧能別時。先所擧有法有性。立者所立離實有性成。能違量時牒此離實有性。難有性非有性故。有法自相滅。成有法自相相違過。若共許有性體·離實有性體。別別有者。雖待非實能別有法。共許有性體成離實有性體甚難。共許實徳業上能非無性。師主依論是離實大有性。有法共許有性待非實能別成離實有性。故自相過。非差別過言也。問。爾有先達傳及記文云。所違量有性擧有法有性。偏非離實有性。偏非卽實有性。是奄含有性(云云)此傳若有妨難。答。奄含者。彼此不相遮言。若爾此量有法離實·卽實相並擧。是旣不然。何有法有性言奄含有性耶。加以斷云。誰言五頂有性合卽離。以五頂有唯離實等。弟子立有唯卽實有等故。言有時。望自望他倶不得含(云云)故有法有性言奄含有性者。是恐非然也。問。其實徳業上能非無性者。意何。答。實徳業上所有不無義。云能非無性。卽能非無性者。能有性云事也。問。何故實徳業上不無義。云能有性。答。實徳業上不無義。能有實徳業。所以云能有性也。問。何以知實徳業上不無義云能有性云事。答。疏問答云。問。有性有法。有一實因。不相關預。云何不是兩倶不成。答。有性有法是實徳業之能有性。有一實因能有於一一實。是宗之法。故無兩倶(云云)以此答文知。云能非無性者。是云能有性云事(云云)。 ᅟᅟ子島私記云。問。就有色喩。今如文義。是説卽實有也。何不違師主義。答。此明共許義也。非卽實有。非離實有也。意云。師主初爲五頂説教有實句。有徳業句了。弟子亦信了。今謂其言有實等者。卽如云有色等之言。今引此有色喩。顯前有實等之義也。前共許之義。今引喩顯者。爲明以彼爲因無隨一不成也。問。師主初云有實等。其有義屬著實等。猶如有色者。旣是卽實有。豈不違義。答。師主意云。實等上不無義有。不名為有。是大有之功能也。大有之體雖離實等。能有之功能屬實等上。由實等體不無。是蒙大有之力故也。猶如色等上不無不名爲有。是大種之功能也。大種之體雖離色等。能造之功能屬色等上。由色等體之不無。是蒙大種之力故也。問。若爾有一實等破文如何。答。先後殊也。若約爲弟子説訓者。可讀有一實有德業。是令領解之詞也。若約爲因訓者。可讀有於一實故。有於德業故是成宗之詞也。問。如後訓者。旣爲有別能有。豈順五頂意乎。答。初説有實等之時。師弟共許之。後云有於一實故等之時。師主存有大有有於一實等。弟子存不無有有一實等。故是共許。悉順兩意耳(此是愚推。向師可問。云云)。 ᅟᅟ有無實之事。 ᅟᅟ疏云。地水火風父母常極微·空·方·我·意并(至)故此等類並名無實(文)。 ᅟᅟ尋云。徳句義豈不以實爲因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和合於實非以爲因。其義可爾。非實徳故。徳是實上徳。豈不以實爲因耶。答。徳業雖依實。而不以實。而不以實爲因。有別體故。如人依大地住。而地非人因(文)。 ᅟᅟ今案。九實之外無別實句而可成實因之物。故云皆無實因故名無實也。徳·業二句不以實句爲因故。亦名無實也。 ᅟᅟ前記云。疏徳業和合雖依於實者。問。徳·業依於實。何不以實爲因而言無實耶。答。徳·業雖依實。不卽以實爲因。如人依大地住。是地非人因(文明燈抄引此心歟)。 ᅟᅟ孝仁記云。文皆無實因者。實因不所生故言也。文非以為因者。雖德業依實。和合和合實雖。而徳業和合非以實爲因言也(文)。 ᅟᅟ有一實之事。 ᅟᅟ疏云。大有·同異名有一實。倶能有於一一實故(文)。 ᅟᅟ尋云。同異性有能有之義者。違三違四法差別。可有不定失。 ᅟᅟ前記云。疏大有同異倶能有於一一實者。問。大有體是有。可得有於一一實。同異體非是有。何得亦有一一實。答。同異得有名者非約體是有名爲有。據能同異實等三句。令實等三有同有別。約此有同有異義邊。同異性得有名也。而下云令三類別名有一實也(文)。 ᅟᅟ邑記云。問。大有名爲有。可言有一實。同異不名有。何得言倶能有於一一實耶。答。大有·同異倶是實徳業性。一一實等有此性故。設同異性亦能令實等有同有異故。此二性倶能有於一一實也(文)。 ᅟᅟ疏云。然此三種實等。雖有功能各別(至)令三類別名有一實。 ᅟᅟ是故大有·同異名有一實也。 ᅟᅟ今撿諸記文。以名有一實或屬上句。或爲下句。然今明詮僧都并本院先徳。屬上以爲有一實之所以也。勘疏文文相。此義可爾。上文標因云有一實故。顯有一實義云。今文正成名有一實之旨。結其名也。次文言有徳業者亦有無有者。亦上有一實有無之有也。不爾亦言有何所表耶。 ᅟᅟ前記。疏皆有大有至皆有同異者。此二法之言倶實等三法也。實等三法有大有。實等三法有同異性也。疏徳業者亦有無有。此意奄含道。若言大有。如疏卽犯隨一。敵不許也(文)。 ᅟᅟ此文別牒有徳業者以下文。若名有一實文。屬上句歟。仍影向上義了。 ᅟᅟ明燈抄云。然此三種實等雖有等者。此二種者大有及同異也。實等雖有此之二種。而功能異。如文可知。文有徳業者至便無同喩者(等文)。 ᅟᅟ此文以有一實句屬上文歟。 ᅟᅟ明詮裏書云。言然此三種實等雖有功能各別等者。備云。有一實·有二實·有多實。此三種實等功能各別。問。何別耶。答。有一實者。大有·同異。有二實者。子微等。有多實者。孫微等。如是功能雖別。皆有大有令體非無。皆有同異令三類別。此名有一實也(云云)。 ᅟᅟ仁又云。三種實等者。有一實等三也(云云)周云。實徳業三(文)。 ᅟᅟ有二實之事。 ᅟᅟ疏云。至劫成初。兩常極微合生第三子微(至)各各有彼因二極微之所生故(文)。 ᅟᅟ尋云。大有·同異亦可名有二實。何限子微耶。 ᅟᅟ後記云。子微名二實者。子微名能有。父母爲所有。子從所有。以立其名。名有二實也(文)。 ᅟᅟ定賓疏三云。問。此大有及同異句。旣含常散四大。及含空等五實。何故不名有多實耶。答。此所含中九實。自守各不相含。是九個一。旣不相攝。故不名多(文明燈抄同之)。 ᅟᅟ又云。三者有二實。如二散微和合生子。子含父母。名有二實前大有及同異。望二散微未合之前。及和合後。一向唯得名有一實。謂縱和合。亦不得名相含相有故也。望含子微。復是含三。及含多實。亦非有二實也(文明燈抄引用此釋也)。 ᅟᅟ注抄下云。名有二實者。問。父母能生。應名能有。何故子名有耶。答。有彼能生故亦名有。子微體等二父母微。向後皆爾。卽是三微成麁父母。兩麁父母名爲二三(文)。 ᅟᅟ尋云。若爾違疏文。 ᅟᅟ疏云。大有·同異能有諸實。亦得名爲有無實·有二實·有多實(文)。 ᅟᅟ明抄燈云。問。無實有二。一者地水火風父母極微。二者空時等五及徳業和合。今云大有同異名有無實者。約何無實耶。答。大有同異能有極微等無實。不能有和合等無實。故疏文云。大有同異能有諸實。亦得名爲有無實等(文)。 ᅟᅟ有多實之事。 ᅟᅟ疏云。自此已後。初三三合生第七子。七七合生第十五子(至)有多實因之所生故(文)。 ᅟᅟ尋云。 ᅟᅟ如佛法言有色有漏之事(又空有聲之事)疏云。如佛法言有色有漏。有漏之有能有之法況復此因不應分別。應分別者便無同喩(文)。 ᅟᅟ尋云。有色有漏喩顯宗因有方何。 ᅟᅟ前記云。疏有色有漏等者。此汎爾出大有之體及實等三法體非無也。大有有如有漏之有。若實等三法體非是無。如有色有。色卽有故。及空有聲。有聲卽空故。此是擧喩也。有色之有配因。大有有配宗有法。有色有者。色體之上有質礙義。屬著於色。色有礙故。名爲有色。非色之外別有能有。如空有聲。聲屬著空。名空有聲。亦非聲之外別有空也。實徳業三亦爾。體非無故。名之爲有。非三之外別有能有。此有是敵者所許之有也。有漏有者。心王及遍行等體非有漏。爲他漏成漏。心王等得有漏名。煩惱是能漏。心王是所漏。煩惱喩大有。心王等喩實等(文)。 ᅟᅟ尋云。煩惱喩大有云心何。 ᅟᅟ後記云。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此擧例也。煩惱之體名之爲漏。善法能有名爲有漏。大有爲能有。實爲所有。能有·所有合而言之。名爲有實。有漏之言亦復如是。能有·所有體各不同。名爲有漏也。有色之言如有一實。但屬著體非別有能有。如空有聲。亦復如是。非是離空外有。但是屬著法體之言。名有一實。問。彼勝論師何意須作如是擧例。答。宗言有漏。猶如有漏。此奄含言。因中言有一實等者。凡因須共。所以擧有色之言以例於因。不犯隨一也(文)。 ᅟᅟ略記云。疏有漏者。有於二釋。一卽色能彼能縁煩惱。能縁煩惱爲所有也。二云。由煩惱發業感於色。卽漏所起有漏也。疏空有聲。空非有。離之外無別能有。聲不無故。亦有聲也(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如空有聲。非空之外別有能別者。是意。如於空處有聲。其空無之體有。從彼而外別離非言有聲言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有徳業者。如有色言。此色體上有其色義。賓云。有徳業故者。卽大有·同異含容徳業也。賢云。有一實者。謂含一實。屬著之義。如言聲有無我之義。應法師云。有一實故者。卽指有性。於其空等無實之中。隨含一實。名有一實。今案三説。皆似非是有無之有説能有義。今疏主意。有色之言。如有一實及有徳等。無別能有而有於色。此色體上有其色義。有一實體。故名有一實。卽非無義。名之爲有。有徳業故。亦准此知。若是大有因成隨一者。若有徳業之有望於大有名爲有者。卽能有之有故。因犯隨一。五頂不許能有有故。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有漏之有目於能有。如大有能有實等。有色之有目於自體。如有一實等。卽非無義。名之爲有。無別能有。問。其五頂者許彼空等一實自體非無之有。名有一實不。若不許者。有一實因隨一不成。若彼許者。有一實因應成不定。答。以理言之。名有一實。子孫非無能含二實及含多實。許説子孫名有二實及有多實。空等非無體是一實。何不許彼名有一實。由此應知。有一實因有不定過。今此縱無辨相違也。其後二因亦有不定。准實有之。弟子敵者徳業非無。名有徳業。亦不定故。今亦縱無辨相違也(文)。 ᅟᅟ明詮噵云。言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意云。大有之有如有漏之有也。有一實之有如有色之有也。疏上云。但遍有法。若有別體。若無別體。並能成宗義。相關故。必是宗法。如薩婆多對大乘。立命根實有。以有業故。如五根等。豈以命根與業別體。卽非正因。故有別體。若無別體。義相關帶。必是宗法(云云)意同此也(文)。 ᅟᅟ此釋難得心。能能可案之。 ᅟᅟ義照院云。爲顯有色喩。引空有聲之喩也(云云)此有成難之文。可見理門論。 ᅟᅟ尋云。共許有無之有者與卽實有而有何別耶。 ᅟᅟ有三卷私記上云。凡言因者。宗上義。而有法有性有一一實之義。取其有一一實義爲因。云有一實故。非取卽實有云有一實故。有一實故因不轉異喻父母微也。有一實故因非取宗上有一一實義。所以成卽實有。轉異喩子微等。有不定過也。問。有性有實者。有一實故因取宗上義為因。而何唯有一實故因取宗上義為因有實故因取宗上義為因應不言。答。有性有實者。有實故因亦宗上義。而成卽實有。有一實故因唯宗上義。非卽實因○卽實有屬著各各體。非有一一實。共許有性有一一實故。有一實因唯宗上義。非卽實有也○有一實之言。若唯有一實之言者。可卽實有。旣不有一實之言。有一一實之言故。有一實有唯宗上義。非卽實有(等文)。 ᅟᅟ今案。此釋順疏文。是故於因無隨一過。有一一實故(文)故共許有有一一實。卽實有無有一實之義也。此義尤可翫之。 ᅟᅟ有二多實爲因之事。 ᅟᅟ疏云。問。何故不言有於無實·二實·多實(至)由此不言有二多實(文)。 ᅟᅟ明燈抄云。軌師云。若以無實及有二實以爲因者。便有兩倶不成過失。於宗有法兩倶不成故。應師云。若言有無實·有二實·以爲因者。倶是隨一不成。弟子敵者。空·時·方等及常散微自不相含。旣不能有他實。卽是無實。子微非無。能含父母。名有二實。故以無實二實爲因。但是隨一不成過也。立者離實有性有法非是無實有二實。故同喩亦有立敵倶能立不成。倶許同異非是無實有二實故(文)。 ᅟᅟ尋云。若有此等失者。何有不定耶。兩倶不成與不定不並之故也。又何疏不言之耶。 ᅟᅟ有無實不爲因之事(又因亦不遍之事)。 ᅟᅟ疏云。若言有無實者。和合句義亦名無實(至)亦欲顯九實一一皆有故云一實。能有一一實故(文)。 ᅟᅟ前記云。若言有無實至犯兩倶不成者。兩倶不成。此中有二兩倶一分兩倶不成。初兩倶一分兩倶不成者。且無實法體有十二。如何者。是地水火乃至方我意等九。總名無實。并徳·業·和合。此三帖前九合成十二。立者大有唯有前十一。其和合句亦名無實。故名一分。立敵倶不許有於和合句也。同異爲喩。亦不能同異於和合爲無實。故言兩倶一分兩倶不成。第二兩倶一分兩倶不成者。立敵倶許實等體非無。故名有。其實等句中。一分父母極微是無實。故名有無實。有無實因。此一分立敵倶許。立敵倶不許實等當體非無之法而有於和合一無實之法。故言兩倶一分兩倶不成。此二因望於初相及同喩上。皆有兩倶不成也。若有彼實者。卽爲父母極微亦是無實。今言有無實。若唯取彼父母極微。不得子微已上。立敵不許。此子微等非無實故。審。實等能有上無有無實者。卽子微能有父母。名爲能有。此子微上無有無實。是有二多實等故。審。又釋實等能有上等者。實等能有。所謂大有。此大有句不能有於和合句之無實。審。疏實等能有上無有無實者。此實等當體不無之有。能有當體父母極微。得名有無實。此因立敵倶不許實等不無之有有於和合句。故言兩倶一分兩倶不成。故無有無實。疏以其喩亦犯能立不成者。謂以有無實爲因。卽同異爲喩。不能同異於和合。故言能立不成。因亦不遍者。不遍於和合句上。因亦不遍者。若言有無實故爲因。乍似唯有實句之無實。不含徳業故。審。疏又乍似有於實句之無實者。若言有無實故。爲言大有唯只能有於實句之無實。相以爲言不能有徳業上無實。故不言無實也(文)。 ᅟᅟ後記云。若言有彼無實因犯兩倶不成者。意云。凡兩倶不成因。立敵皆不許於前陳有法上轉也。今立宗中言有性是有法。此之有性能有實徳業三。卽是實徳業三上能非無性。立敵倶許。今擧因言有無實故。無實之言於和合句義上轉。立敵倶不許實等能有有彼和合句無實。此乃因犯兩倶一分兩倶不成。有無實因不於前陳有實等能非無有性上轉也。實等能有上無有無實故者。此釋因犯兩倶不成之所以也。其喩亦犯能立不成者。謂以有無實故爲因者。其同異性喩不能有和合句之無實。准此亦是喩上一分能立不成。問。何名一分。答。同異性亦能有實句中之無實。但不能有和合句無實。故喩一分能立不成也。遍者。如疏中言。乍似唯能有實句之中無實者。此釋不遍所以也。謂言不能有於實句之中二多等也。所以因言不遍。或可不遍者。謂有無實因不遍有性。卽不許有性有於和合句義。敵者不許卽實非無之有於和合。故言因不遍也。或可。不遍和合句也(文)。 ᅟᅟ略記云。疏亦不遍者。謂有無實因不遍有法。立者不許有法有於和合句義。敵者不許卽實非無云有性有於和合。故言因亦不遍也。疏乍似唯有於至一一皆有者。若言有無實因。乍似唯有實句之中父母本微時方等無實。不能有子微已去一一言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因亦不遍者。若言有一實故。卽顯有性有於一一實等。遍於無實·二實·多實。若言有無實者。便顯有性唯能有於父母極微及空時方等。不能有彼二多實故。言乍似等者。意釋不遍之所以。問。徳業亦是無實。何故此云乍似唯能有於實句之無實耶。答。且據非實一宗。若以有無實故爲因。實句之中便有不遍之過。後之二因言有徳業故。卽無諸妨。設以有無實等故爲因。徳業句中旣無二多等濫。故無不遍之過。所以不簡(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乍似唯能有於實句之無實故者。是因亦不遍言所以。是意顯。若名無實時。是因雖遍於四大之常微等。而其不遍於子微等。是有實因父母之微故。名有實也。故是之因不遍言也(文)。 ᅟᅟ問。疏云。有性有法·有一實因。不相關預(等文)問心何。 ᅟᅟ疏云。問。有性有法·有一實因。不相關預。云何不是兩倶(至)是宗之法。故無兩倶(文)。 ᅟᅟ前記云。疏問有性有法至兩倶不成者。此中意顯。有性大有名爲有法。有一實因卽當體不無之有。旣立宗卽大有性。其因卽不無之有。立敵倶不許因有宗有法。因法有法旣不相關帶。因旣於有法上無。何故不是兩倶不成。此乃立敵名兩倶也(文)。 ᅟᅟ又云。答問意。有性有法是實等之上非無之有。亦有實因亦實等之上非無之性。故得遍於有法之上也(文)。 ᅟᅟ後記云。問。有性有法有一實因等者。此問意云。言望本立。有乃是大有。及其擧因有一實者。乃是共許不無之有。此與宗有法全不相當。何非不是因兩倶過耶。答。但言奄含言申有性。因因依於彼。無過也。難者直取大有爲問也。尋之(文)。 ᅟᅟ尋云。若宗有是大有者。望敵者無所依有法。可有他隨一所依不成失。見立者。不許不無之有遍宗大有。豈非自隨一不成耶。若爾如何可云兩倶不成耶。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有性有至亦屬著義者。此問意云。言顯有性是非無義。意許卽顯大有性也。有一實故其義亦爾。而上文云。有一實有徳業之有。如有色言。此卽言顯有一實之有·有德業之有。是非無義。今以言顯有一實之有及意許有性之有相對而問。故云不相關預。答有性有法等者。此答意云。有性之有與有一實之有。皆能有之有。以之相對而答前問。意雖取彼離實等有名有一實等。然於言中不顯差別。總立爲因。無不成過。今此但據一實自體非無之義自他倶許名有一實。故此三因無隨一過。故云是宗之法故無兩倶。問。宗有法有意許差別。其義可知。如何因中亦有意許。有一實之有是能有故。亦是非無之有故。答。因中亦有方便矯立差別之義。如一切皆是無常故因。如前已説(文)。 ᅟᅟ有抄云。問。設有法有爲大有。因有爲不無之有。不可有兩倶不成。所以然者。見立者。雖有有法體。有一實因不遍宗。故有隨一不成。見敵者。有法所依闕。因不遍宗。故有他所依不成。而何云兩倶不成耶。答。是異例兩倶不成。含此二過云兩倶不成。如彼我爲有法眼等爲能別之量也。問。任有可擧此二失。何故不爾。答。疏文省繁也。問。若省略。可云二不成。而云兩倶不成。定知有其別所以。案疏主御心。無所以不云兩倶不成。定有其所以。慥可述申也。答。末代學者何探得大師深意趣耶。但兩倶·隨一·所依三不成。本不相離者也。若疏主慮此邊云兩倶不成歟。案所依不成本作法有三。一兩倶不成所依不成。此有三。二隨一不成所依不成。此有六。但毎事不可出申。各出申其一者。前兩倶所依者。薩婆多對大乘師立量云。我可常住。識所縁故(文)大小乘共佛法者不立我。故無所依。故識所縁故因所依不成失也。又識所縁故因。立敵共不許成有法。故云兩倶也。次隨所依不成者。數論師對大乘立量云。藏識常。生死因故(云云)立者不云藏識故因所依無。故云所依不成也。又立者不云藏識。故不成有法。故可云自隨一不成。故疏主同省略之兩倶不成歟。可思准之(文)。 ᅟᅟ邑記云。疏問有性至不相關預者。有二問意。一云。有法有性卽大有性。而非是實。因言有一實故。有卽是實。卽實·非實二有各殊。如何不是兩倶之過。二云。有法與因倶是有性。彼此不許有法之上更立有性。何非此過。疏答至故無兩倶不成者。有一實因。意説。有性能有一一實也。此因卽是有法之上別能有義。正是有法宗之法性。亦如所作性因是彼上別義。故此亦無兩倶之失(文)。 ᅟᅟ明詮噵云。言問有性有法有一實因不相關預等者。此問意云。有法有性是大有性也。有一實因是共許卽實有也。卽宗與因別。體不相關也。何不有兩倶不成耶。立敵兩倶不許大有性上有實非無之因故(備説)邑云○(文)。 ᅟᅟ如抄第十帖。可見之。 ᅟᅟ問。疏云。旣於徳業一一皆有(等文)心何。 ᅟᅟ疏云。問。旣於徳業。一一皆有。云何不言有一徳業(至)徳業無簡。不須一言(文)。 ᅟᅟ尋云。 ᅟᅟ前記云。疏徳業無簡不須一言簡者。正釋前問。又三因同喩如同異性者。卽有一實故。有徳故。有業故。此之三因皆以同異性爲喩。故言三因同一喩也。徳業之中。無一徳多徳等濫故。不言有一徳等也(文)。 ᅟᅟ後記云。徳業無簡不須一言者。實中有無實·二實·多實等別。卽有多過。有簡別故。但置有一實言。卽除諸過。徳業之中。無有如是差別可簡。故不須著有一徳業等者。所以疏言徳業無簡不須一言也(文)。 ᅟᅟ略纂云。今解有二。一云。九實一一自體不無有之所有。名有一實。徳業少一一解。准知。應云有一實故。有一徳故。有一業故。文中略故。准實言一也(文)。 ᅟᅟ明詮噵云。周法師·邑法師並牒文云。徳業無有。不須一言。徳業之中無有一·二·多等故。不須一等言也(云云)又或本云。徳業無簡。不須一言(云云)意云。徳業之中無有一徳·有二徳·有多徳等濫。故云無簡也。言二因一喩者。有一實故。有徳業故。此云二因也。又周法師云。三因同一喩者。有一實故。有徳故。有業故。此之三因皆以同異性爲喩。故云三因一喩也(云云)。 ᅟᅟ黄私記下文。問。若不云有一徳·有一業。有何過須一言耶。答。師説云。略纂未定照法師造。所以此言頗難信。若有可言有一徳·有一業之道理者。疏主豈不加一言耶(云云)。 ᅟᅟ以有一實等三因各成三宗以不之事。疏云。三因一喩。如同異性。此於前三。一一皆有。亦如有性。是故爲喩(文)。 ᅟᅟ前記云。此於前三一一皆有者。此因於前非實等一一宗上。皆有此三因。准此三。一一別成三種宗。合應爲九。卽如何者。是由如何作句數更互爲改(文)。 ᅟᅟ明燈抄云。問。此有一實等因。爲以三法別成三法。為用三因共立三宗耶。答。以三法別成三法。如有一實因成非實法。有徳業因別成非徳非業法。何以得知。且如宗云非實非徳非業。三法卽異。故知因言有一實等。各成一法。若言三因共成三法者。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立之過。何者。且有一實因。弟子亦信非徳非業。若亦能成非徳非業。弟子旣信。何須重成。有徳之因。弟子亦信非實非業。若亦能成非實非業。弟子旣信。何須重成。有業之因。弟子亦信非實非徳。若亦能成非實非徳。弟子旣信。何須重成。所以三因渾成三法。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立過也。故知三因各立一法也(文)。 ᅟᅟ又云。問。有一實等因有其三。非實等亦有三種。彼所立量爲別說三宗三因共成。爲別說三宗三因別成。爲總說三宗三因共成。為總說三宗三因別成。答。應説云。三宗別説三因別成。總説三宗三因共立。若別説三宗三因共成。卽隨一一宗彼因皆有隨一一分不成之失。何者。如立宗云。有性非實。有一實故。有徳故。有業故。此於一分有一實因。卽是極成。於其一分有徳業因。卽是自成他不成過。敵論之人。卽實有性非是有徳及有業故。故有徳業一分不成。又別説宗非徳非業。三因共成。准此應悉。三因別立。卽無此非等(云云)廣如彼疏(文)。 ᅟᅟ因明要義抄云。明忍法師問。勝論擧三比量竟時。五頂旣信了者。其三量何。俊貞法師(山階講時)答。一有性非實。二有性非徳。三有性非業。喩如常。問。立有性非實。一個比量時。若倶擧三徳上之能非無有性以爲有法。若但擧實句上之能非無之有性以爲有法。答。總擧三徳上能非無之有性而爲有法。問。此是別比量。何總擧爲有法。答。又願盛法師問。有性非實。有徳業故。如同異性。有性非徳業。有實故。如同異性。此量皆有不定過。其過状何。守寵法師(藥師講時)答。初量作不定云。爲如實句。有德業故。有必是實。爲如同異性。有德業故。有性非實。又後量作不定云。爲如德業。有一實故。有性是徳業。爲如同異性。有一實故。有性非徳業。問。各別作時。旣有此過。何總立時。無此過。又實有九。此是但各在有實不有徳業。徳業亦爾。不有實句。今何有一實故因於德業上轉。有德業故因於實句上轉。答。實句此有實句之義故。徳業此有徳業之義故(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約實徳業三別別立比量時。其有性有法若總取實徳業上非無之有爲有法。若別取實句上非無之有爲有法。約徳業亦爾(基疏下答明有法自相處云。此量有三。實徳業三各別作故。今據彼論故。云如説。已上)答。如後。何者。若實句立比量時。取實句上能非無之有以爲有法自相。約徳業亦爾。故應師云。三宗別説三因別成(已上)問。何故約實句立量時。總以三句上能無之有不爲有法時。有何過。答。玄應師云。若總説三宗三因別成。卽一一因皆有隨一不遍有法之過也。宗過失。如總宗言有性非實非徳非業。因但説言有一實故。於其一分非實宗法所依有法有一實因自他倶成。於非徳業所依有法有一實因卽他不成。敵者卽徳卽業有性。不説名爲有一實故。故是隨一非宗法也。二因別説。准此應知。三因別成。卽無此失(已上)依此疏意者。總立三宗。以一個有一實因。而成於立敵共成。何者。立敵共許實句上非無之有能有於一實故。約徳業非無之有法。而有一實因卽他隨一不成過。何者。五頂不許徳業非無之有此有一實故。又有徳故·有業故因。亦准之可悉。問。有一實因望徳業非無之有者。應是兩倶不成。何言他隨一不成。何者。雖師·資共許徳業依實。而不言實依徳業故。答。以理推之。應是兩倶不成。何者。師·資共不許實句依徳業故。然今應師云他隨一不成者。未詳其意。問。以有一實因望徳業非無之有時。此兩倶不成者。別以有徳故·有業故因而成非實宗時。此何過。答。若立有徳故因而成非實宗時。無過。何者。有徳故因此實句非無之有上轉故。若約業句非無之有。此兩倶不成。何者。師·資共不言徳依業故。又有業故因若望實句非無之有時。無過。若望徳句非無之有時。兩倶不成。何者。師·資共雖實句依實。而不言依徳故(上來述總立三宗。而別別以三因成所有立過竟。今別別立三宗。而總以三因成時所有之失)問。別立三宗總以三因成立時。此有何過。答。淨眼師云。若言三因共成三法者。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立之過。何者。亦有一實因。弟子亦信非徳非業。若亦能成非徳非業。弟子旣信。何須重成。有徳之因。弟子亦信非實非業。若亦能成非實非業。弟子旣信。何須重成。故以三因諍成三法。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去之過也(已上)應師疏云。相符過者。説宗言已。卽立已成量。立宗時。未有相符。其立因已方成已去。如何乃言。彼説因已。弟子亦信有徳業因所依有法非是實故。説所立宗。犯相符也(已上彼眼師)應師依正義云。若別説三宗三因共成。卽隨一一宗。彼因皆有隨一一分不成之失。何者。如立宗言。有性非實。有一實故。有徳故。有業故。此於一分有一實因。卽是極成。於其一分有徳業因。卽是自成他不成過。敵論之人。卽實有性非是徳及有業故。故有徳業一分不成。又別説宗非徳非業三因共成。准此應悉。三因別立卽無此非(已上應師第一釋)此初釋意云。若立有性非實宗。而共以三因成時。其有一實因。此立敵極成。其一分有徳故·有業故因。此自成他不成。何者。敵論人不許卽實有性此有徳有業故。又別立有性非徳宗。以三因共成。別立有性非業宗。以三因共成時。亦一分不成過也。又應師云。又解。立非實宗。三因無失。卽實有性爲徳業依。亦可説名有徳業故。非徳業宗。若總説因。方有一分不成之失(已上應師第二釋)此第二釋意云。若立一非實宗。以三因共成時。無過。何者。卽實有性此徳業之所依。是故説有徳業故時。無過。若立非徳業宗。總以三因成時。卽有一分不成過也。而若別立三宗。總以三因成。總立三宗。別以三因成時之過失。具如上之。若別立三宗。別以三因成。總立三宗。總以三因成時。若亦有過。答。若約勝論本意者。亦無失。何者。勝論本意。擧此別宗因及總宗因立量。令五頂信有大有故。問。若爾何故斷云別立三宗別以三因成時。有不定過。答。彼不定過何。問。勝論立實句非無有爲有法。而立量云有性非實。有徳故。有業故。如徳業時。五頂作不定云。爲如實句。有德故有業故。有性此實。又擧徳業非無有爲有法。而立量云非有性非徳非業。有一實故。如實句時。五頂作不定云。爲如德業。有一實故。有性此徳業(斷云。若成有非實有徳業因。此不定過。以彼實句有徳業故。有一實因成非徳業。不定亦爾。然待撿彼勝論方去。已上。俊云。作不定云。爲如同異。有一實故。非徳業耶。爲如徳業。有一實故。是徳業耶。然其徳業能有一實。而未委悉。撿彼本論方可悉之。今者義准。且爲不定也。已上。獻云。不定作法全同俊。故不注。次句云。以徳業依於實故。名有一實也。更問。已上。不定亦爾者。約實爲論。無不定過。而今假説。林云。已上)問。以徳業非無有而有法。擧有一實因時。應非不定因。何言不定因。何者。卽·資雖徳業依實句。而不言實句依徳業故。此兩倶不成。又師·資共不言實句依徳業故。有一實因不轉異喩徳業上。何言不定因。答。林師釋此文云。理實無不定。今假説不定過(具文如上諸師釋斷文。見上御註)問。別擧三宗別以三因而成作法何。答。林云。一此出斷記文。有非徳。有徳故。如實業。二有非實故。如徳業。三有非業。有業故。如實徳(已上)此當于應師·基師等意。二依斷意者。可有九別比量。何者。實句非無之有爲宗。以餘三別因立量時。有三比量。一有非實。有一實故。如徳業。二有非實。有徳故。如實業。三有非實。有業故。如實徳。又徳句非無之有爲宗。以餘三別因成立。亦有三比量。又業句非無之有爲宗。以餘三別因成立。亦有三比量。其作法准上可悉。問。別別立三比量時。有不定過。何者。有非實。而別別以三因成立時。有一實因於異品實句上轉。卽作不定云。爲如實句。有一實故。有性是實。又立有非徳。而別別以三因成立時。有徳故因於異品徳句上轉。是故別比量時。不定過。絞作亦有此不定。若爾旣此不定因。如何今五頂信離三句別有大有。答。五頂此淺識故謬信耳。問。別比量時。因旣有不定過。總立量時。亦有不定過。答。爾有。何者。有性非實非徳非業。有一實故。有徳故時。實等三句。此宗異品。有一實因。於徳等三句轉。故不定。問。旣此不定因。何此名相違因。答。陳那意許無不定。以示相違過。故無妨(應師作過)(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應知比量有三宗法及三因法。若合以爲一比量者。須用三因如其次第配屬三宗。若互配者。有實之有容有徳業。以其大有唯一體故。有實同異必不得言亦有徳業。以其同異各別體故。故令喩上能立不成。但有所立非徳業義。是故三因不得互配。若其三量各別作者。宗之與因相當配之。其爲最佳也(文)。 ᅟᅟ勝論宗義流布世之事。 ᅟᅟ疏云。仙人旣陳三比量已(至)勝論宗義由此悉行。 ᅟᅟ陳那菩薩爲因明之准的(至)故今先叙彼比量也(文)。 ᅟᅟ尋云。若爾何立有性作有縁性之量耶。又違三違四量何用立爲如何。 ᅟᅟ(本云。仁平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夜亥刻抄了)。 ᅟᅟ明燈抄云。弟子五頂聞師所立。卽於大有深生信受。終造義鬘論。傳勝論宗○仙人於是神力接之。至所住山演説六句。至大有句。且雖生疑。仙立三量已。五頂一聞。應時悟解。法旣有傳。仙人卽日化火焚身而入涅槃。彼以捨身生於上界。妄計以爲涅槃。非是眞寂無餘涅槃也○此文意云。弟子五頂聞師所立。雖已悟解。終不得難。少智之器所納有限。飽滿卽覆。如㿲盈傾。所以五頂聞師所立。生解信受。不能申難。佛法大智。寛如虚空。所以陳那垂悲五頂。重述彼宗咸申過難。故今先叙彼比量也。由此當知。後二相違乃是陳那之所申也。天主承之重亦述也(文)。 ᅟᅟ注抄下云。再申過難者。問。陳那已前未有人難。何得言再。答。五頂不信已申此量。今者重述。故云再也(文)。 ᅟᅟ准的(上平也。以水平物也。下都歴反。指的也。明也)。 ᅟᅟ權衡(上渠肩反。執也。稱鎭也。下告皷反。平也。稱上之横也)。 ᅟᅟ第二十七帖卷首表紙裏。 ᅟᅟ五掟(以宣反。迴也。正爲旋同也)。 ᅟᅟ類音決云。拏(正奴加反。一)帑(正他朗反。又音又妬反。一)孥(正奴音。一)妻拏(奴胡反。子也。亦爲帑字。妻子也)。 ᅟᅟ明燈抄云。西明疏云。儒童弟子名爲五頂。造義鬘論叙釋六句。極爲積要。所以西方尋内外者。必學内宗倶舍一部。數論宗中三彌叉論。勝論宗中義鬘論者。乃得其名。西方呼此三論名聰明論。故學得者名播五天。徳。高四主(文)。 ᅟᅟ(本云。朱點裏書任本了。不審事多之。 ᅟᅟ(私云。處處以愚推改了。 ᅟᅟ (延寶二年甲寅二月初六書寫已竟。初三起二月初六日初七日校正)。 ᅟᅟ清翰注抄下文云。各有總別之同異者。十句論中名倶分。且總同異者。實·徳·業三。自類相望名總同。四。三互相望名總異。別同異者。九實自類名別同。一一實復有多體名別異。且如地實有青黄赤白砂鹽等別。水卽江河淮濟湖海等別。餘者類知。實句旣爾。徳業亦然(文)。 ᅟᅟ(此。後記云此三之上至體常衆多等者此叙彼宗云云處文元本)。 ᅟᅟ有三卷私記中卷云(本院先徳作歟)問。和合亦令和合實等。如同異性令同異實等。故和合句亦應轉有一實故因。何不轉耶。答。宗計和合句不云有一實等。故有一實故因不轉和合句。問。何故宗計和合句不云有一實等。答。和合句是假。假者不云有。故不云有一實也(文)。 ᅟ (此和合句義之事下文云和合體者謂令覺等云文處。元本)。 ᅟᅟ注抄下云。皆無實因者。非是自體無名無實。不有他實名無實因。非以爲因者。釋此三類不能有實皆名無實。謂徳但是實上徳能。而不能有其實體。業但是實上作用。和合但令不相離。皆不能有實(云云)。 ᅟᅟ(此孝仁記云文皆無實因者云云文處元本)。 ᅟᅟ略纂云。若以無實及有二實以爲因者。便名兩倶不成過。故此不言無實及有二實也。若以多實爲因者。有不定過。以第七微等能有多實。體是實故(文)。 ᅟᅟ(此有二多實不為因之事疏云問何故不言文處元本紙)。 ᅟᅟ定賓疏第二云。是喩方便惡立異法者。聲論立其一切皆是無常故者。但加故字。乍謂是因。其實是喩。謂於異喩置故字者。矯設方便。假借異喩之力翻顯本因。且如異喩云一切皆是無常者。從此翻顯非一切故。以之爲因。意欲成常也。汎論兩喩。不須故字。今置故字。方便約喩而用顯因故。云是喩方便也○論由合喩顯(乃至)名因過失。述曰。第二據聲論意中立因過失也。由合喩顯非一切故者。彼異喩云一切者。遣能立因非一切也。故知聲論借異喩中一切之言。顯出意中能立之因非一切義也。謂聲論意欲立云聲定是常。因云非一切故也。 ᅟ (此明燈抄云問有性有至亦屬□義者云云處元本)。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七(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八(第二十八帖) ᅟᅟ能違作法之事。 ᅟᅟ疏云。謂前宗言。有性非實。有性是前有法自相。今立量云(至)亦能遮有性非是大有性。兩倶決定故(文)。 ᅟᅟ尋云。爾者非共許有性歟。爲當難離實有性歟。若言難共許有性者。可有違宗失。若破離實有性者。共許有性尚留。豈自相過耶。 ᅟᅟ注抄下云。同異非有性者。問。彼旣將同異爲喩。成立有性離實等外有卽是同喩。今者何故將其同喩成相違耶。以陳那九句中成相違因。皆於異品中有故。答。然此同異本非同喩。勝論矯立爲同故成相違。又問。夫言相違。皆取異喩上能立所立倶有成相違。今者何故將喩依違他有法耶。答。有説云。若違後陳。卽將喩所立違。今違有法。還用喩依有法違。若爾卽一切無正量。如前聲宗亦成相違。量云。聲應非是聲。所作性故。如瓶。云體所作性。瓶體不是聲。聲亦所作性。同彼瓶體不是聲。故知不爾。今解。非將喩依違他有法自相。亦是喩上所立能立相違同喩上有。彼同異之有大有有。彼有無之有。二有旣別。便成異喩。異喩違他有法。理令其宜(云云)。 ᅟᅟ略纂云。同異性上亦有二義。一非實徳業。二非是離實等有性。師·資並許。其不無有性上亦有二義。一非實徳業。唯五頂許。二非是離實等有。唯門人許。其有一實·有徳業因。實有同異。師·資兩成。師主若取同異性上一實等因。其同異性卽非實等。遂證有性有一實等。遣其有性亦非實等。此旣決定。資取同異一實等因。同異卽非離實等有。故知有性有一實等。有性亦應非是離實等有性。亦決定故。師·資並成。故言倶決定。故今例云。有性應非離實等有。宗。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因。諸有一實有徳業者。皆非離實等有。如同異性。喩(文)。 ᅟᅟ尋云。不無之有非實等之義。何非弟子之所許耶。又自相量能違。何加言乎。若難有性非離實有性者。可言差別相違耶。定賓疏有此事。如上抄。明燈抄全同之。計之可引略纂之矣。 ᅟᅟ有一實因轉同異性之事。 ᅟᅟ略纂云。問。同異性爲同喩者。有有一實等因不。若無者。能立旣闕。同喩不成。若有者。旣言同異。如何名有一實等耶。答。若取所有法體不無能有實等。名有一實等者。同喩闕能立。通取汎爾能所有義。名有一實等者。故同異性成同喩也(文)。 ᅟᅟ此文可祕。依之可學同異性云能有之文矣。 ᅟᅟ文軌疏云。問。五頂弟子信有有不。若信有性。陳那菩薩助難令成非有。便違共許。豈是相違。如聲論者難勝論云。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違共許故非相違也。若不信有。此則宗闕有法。因無所依。何容依此競其卽離作相違過。答。今立宗云有性應非有者。謂五頂執有離實等。弟子執有卽實等。今不取此以爲有法。但取共許實徳業上不無之義以爲有法及作因依。故無宗因二不成過。故言有性者。此卽有法也。言應非有者。謂共許有性應非第四離實等有。此則違他不違自許。故得與彼作相違過。此卽法也。問。有性卽實·離實異。唯違離實有因名違自相。亦應必爲他用含眞假。唯違眞他用名違自相因。答。五頂立有唯離實。此有若也成非實等。不無宗卽無。故違自相非差別。數論他用通眞假。眞他用受義雖無。眼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非自相。問。前一解云。數論師執眼等不爲積聚他用。此則於眼等上他用宗無。何故不名相違法自相。答。此因約同喩故。不違自相。謂積聚因。臥具等喩。但與眞他受用義違。假他用宗。眼上自無。不由因喩方違此義。此乃及由因喩力故。令眼等上有積聚他所受用義。故積聚因非違自相(云云)。 ᅟᅟ無自教自語過之事。 ᅟᅟ疏云。問。今難有性應非有性。如何不犯自語相違(至)今卽難彼。破他違他。非成諸過(云云)。 ᅟᅟ尋云。若望不無之有者。猶有違自教自語等過。若望離實有者。意許可有自語自教等之相違失歟。 ᅟᅟ又破他違他(等云。)他比量云歟。 ᅟᅟ邑記云。疏先已彼成非實之有至非成諸過者。問。如佛弟子對聲論師立聲無常。旣先以成無常之聲。聲論設難言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應成有法自相相違過耶。答。彼諍聲上無常。不諍聲體。今此五頂正諍大有之體。故不爲例。如下疏述(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今難有至非成諸過者。此問意云。宗有法中云有性者。實徳業上非無之義。名爲有性。此卽立敵共同所成。今難有性非是有性。豈不自語相違之過。答若前立有性非實等者。此答意云。前立宗中。旣言有性非實等。明知離實等有名爲有性。今尋意許。難於言顯。是故不犯自語相違。違他順自。方是眞宗。豈成諸過。問。有一實等因對五頂犯有法自相相違過者。所作性因對佛弟子應犯此過。答。聲論言聲非聲。違自教自語等。非相違。陳那説有非有。不違教等。是相違。若爾聲應非無常聲。極成所作故。應是相違因。答此難違陳那難意。何者。准理。但言有性應非離實等有。不言有性應不是非實等有。設爾何失。此有兩解。一云。明因據別相違。但言有性應非有。不言有性不應是非實等有。二云。理准。以法翻有法。約總相違。問。若爾聲應非無常聲。應是相違。答。非例。聲非無常聲爲宗之時。非直遣無常聲。亦遮常義所依之聲。以常·無常二義同依一聲體故。旣爾還同聲應非聲。違教等過。若不爾者。因明立聲爲無常等。應非能立。又一切量皆有此過。有應不是非實等有爲宗之時。但遮非實等有。不遣是實等有故。應法師云。聲應非無常聲。所作性故。如瓶等者。此難不然。有不定故。謂爲如瓶等。所作性故。非無常聲。證聲亦爾。爲如他方佛聲。所作性故。是無常聲。證爾亦爾。旣有不定。非相違也。問。若爾如聲論師與薩婆多及勝論等作相違難。無不共許他方佛聲。何得與他作不定過。答。勝論等云。汝作是難。非但違我。亦復自違。謂聲應非常聲。所作性故。如瓶。彼若救云所作性因汝自將立聲無常宗。故可説違無常之聲。我不以此立常住宗。何得將汝所立之因與我常聲作相違者。勝論等云。此所作因。我今但將立法自相。不欲成立有法自相。何得與我有法自相相違耶。故所作因非相違也。由此應知。有法自相相違因者。意欲成立有法自相。所立之因違其有法。方名有法自相相違。意不欲成有法自相。不可抑作相違因也。若抑作者。卽有畢竟無正因失。有法自相相違旣然。餘者准知。故相違因文中。並望所成自相及以差別作相違也(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問意者立敵共許非無之有性。今難非有性。何不犯自語相違。 ᅟᅟ又云。答若前未立有性非實等者。答意云。立論者意許有性離實有性立故。今尋意許難言陳。故不犯自語相違也。 ᅟᅟ闕後二相之事。 ᅟᅟ問。疏云。雖因同法。便是所立宗之異品(文)心何。 ᅟᅟ尋云。因同喩名同法。宗之同異喩名品。有何意耶。雖因同喩可名品。依之疏上文。 ᅟᅟ疏云。問。於因三相。是何過耶。答。彼立宗言。有性非實(至)此亦是因後二品過。於同品無。異品有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於因三至異品有故者。彼説離實有體能有實之大有等者。彼説有性有法自相。下意所許。離實有體能有實之大有。其同異性望此意許所立之宗。雖離實等有體能有。而非大有。此同異性。亦能總別。有一一實。有一實因於同異有。雖因同品。而同異體非大有故。闕宗同品。旣同異體與大有性不相似故。卽成所立宗之異品。離實大有雖無宗同品有一實因同品非有。於其異品同異之上遍皆隨轉。此亦是因後二相過。同無異有成相違故。問。如立大有非實等。何得是有法自相相違因耶。答。今取同異以爲同喩。望彼宗中非實等法。卽正能成。今亦成有性。此同異性便成異喩。此有一實因於彼遍轉。彼但同異不是有性。故反成宗。令作非有。故成相違。正成立有以實徳業和合同異皆爲異喩。以彼五句非大有故。今望所成宗中有法。令離實等有有自性故。有一實因於同異有。此有一實因於同異有。此有一實因不無能有。亦遍有法。故因無隨一兩倶不成。故爲相違。卽九句中第六句也。於同品無。異品有故(云云)。 ᅟᅟ前記云。雖因同法者。卽此同異性。能有一一實。但是因同品。體非大有。闕宗同品。同異性與大有殊。旣不相似。卽令是所立宗異品(云云)。 ᅟᅟ仁記云。文通非大有者。是同異句。言顯雖為有性之同喻。而意許以求時。爲異品言也。問。何故於有法尋求意許。而非言顯法不爾耶。答。於有法顯立舉不諍物。而意許令異。故尋意非言也。法諍所言顯舉故。不尋意許而應非言顯也。是論之意也(云云)。 ᅟᅟ聲無常之量異品事。 ᅟᅟ疏云。問。若爾立聲爲無常宗。聲體可聞。瓶有(至)同異旣非離實有體之有性故。成於異品(文)。 ᅟᅟ尋云。諍有法故有此過者。成有法無正比量歟。若如之。有性有法。自性差別中何。若付言陳宗。有法名自性。自性豈所立耶。若名差別。何有法名差別。能別名自性之義有乎。 ᅟᅟ如抄第之。 ᅟᅟ又亦一切宗皆無異品之意如何。 ᅟᅟ前記云。問若爾是至皆無異品者。此問意。乘前文意。前文意。立者大有體非實。同異體非實。取爲同喩。汝卽言同異性雖非實。非大有故爲大有異喩。爾者立聲無常。聲有可聞瓶無可聞。瓶爲異喩。問意如是。下云亦無一切宗皆無異品者。此難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與有法上義相似同品。且如無常聲。有法上空無我等。與聲上空無我等相似。此常聲應成同品。若許爲同品者應無異品。二云。燒瓶有燒見。與聲旣異。得爲無常聲之同品。卽一切異法皆得。若許爾者。便無異品。難意如何是。有疏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更應好解。勘餘本。審(云云)。 ᅟᅟ後記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者。他有難言。聲·瓶旣別。應瓶不得爲聲同品。故今返難。若許不是聲宗同品者。不但違論。亦一切宗皆無同品也。亦有本言皆無異品者。意云。聲可聞。瓶燒見。別異法尚得名爲同品者。卽令一切別異之法皆得爲同品。若總爲同。卽一切宗更無異喩。何以故。異法爲同故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若爾立至成於異品者。此問意云。有法有性離實有體能有實之大有。其同異性雖離實等有體能有。而非大有。異喩。爾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聲體可聞。非是燒見。瓶體燒見。非是可聞。其旣與聲應成異品。若許爲異不但違論者。理門旣云宗無因不有名爲異喩。不言與宗異爲異品。故云不但違論也。亦一切宗皆無異品者。瓶有燒見。雖與聲異。若許同品。卽諸異品皆可同品。若許爾者亦一切宗皆無異品。此答意言。與所諍同。方是同品。其聲之體非所諍故。聲上無常方是所諍。所立無常於瓶亦有。故是同品。彼立者意。離實有體有性爲宗有法。有一實因正所成立。同異旣非離實有性。故成異品(云云)。 ᅟᅟ仁記云。文瓶旣同有故是同品者。雖聲與瓶旣異而所諍無常其於瓶等有。故名同品言也(云云)。 ᅟᅟ要義抄中云。祥勢法師問。有法自相相違。三相之中闕何相之過耶。戒燈法師(山階講時)答。闕後二相之過也。問。闕後二相云何耶。答。如常也。問。明此闕後二相處云。聲此所聞。瓶此可燒可見。立聲無常時。瓶等此成異品。若爾非但違論。亦一切比量皆無異喩(云云)此文意何耶。答。説有法自相處云。一切量皆有異喩。今何云無異喩也。此文意顯然。何更問耶。眞惠法師云。疏中卷(明同品處文)云無異品。疏下卷云有異品。問者答者各取一文如是論了(云云)(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以同異性望有法有性闕後二相處。引聲無常量而例難意何耶。答。以同異性望離實大有時。同異性此宗異品。今有一實因此闕後二相者。立聲無常宗時。聲體此所聞。同喩瓶此非所聞。卽應成宗異品。所作因此闕後二相也。問。今不疑之。其次疏文云若許爲異。不但違論。亦一切宗皆無異品。意何耶。答。疏本不同。或疏本云然一切宗皆無同品。或疏本云皆無異品。或疏本皆是異品(云云)問。此等疏本之中。何爲正耶。答。唐諸記皆釋此等疏本。不應判正不正也。問。皆無同品者。其意何。約皆無異品亦爾耶。答。周師記云。亦一切宗皆無異品者。此難有二意。一云。汝若言要與有法上義相似同品亦如無常聲。有法上空無我等。與常上空無我等相似此常應成同品。若許爲同品者。應無異品。二云。瓶有燒見。與聲旣異得無常聲之同品。卽一切異法皆得爲同。若許爾者。便無異品。難意如是。有疏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應更好。勘餘本。審。問。周師二釋之中。後釋叶疏意。初釋不叶疏意。何者。疏難云。若不相似爲異品者。二·八句瓶等喩。亦與聲有法不相似故。皆是異品。皆無同品。如是相例處。如何周師云若以相似法爲同品者。虚空上之空無我。亦與聲上之空無我相似故。皆無異品耶。又皆無異品之義不成。何者。虚空上有常住義·空無我義。空無我義所立宗相似故雖成同品。而常住義與所立宗不相似。故是卽宗異品。旣有異品。如何云皆無異品。故此釋不成耶。後記云。亦一切宗皆無同品者。他有難言。聲瓶旣別應不得爲聲同品。故今返難。若許不是聲宗同品者。不但違論。亦一切宗皆無同喩也。亦有本言皆無異品者。意云。聲所聞。瓶燒見。別異法當得名同品者。卽令一切別異之法皆得爲同品。若總爲同。卽一切宗更無異喩。何以故。異法爲同故也(已上)釋云。此釋亦有過。何者。凡異品者雖無依。而有體。皆成異品。此今宗不相似虚空等爲同品時。其異品猶有。何者。宗無因不有之異喩。體猶有故。若爾皆無異品之義亦不成。以此言之。皆無異品。疏文應錯之。問。然周師記意。聲上空無我在異品虚空上者。先聲上空無我於二·八句因異品虚空上。爲有爲無耶。答。有也。何者。疏中卷云宗之所立。其法極寛。如聲無我。空等亦有(云云)故也。問。二·八句因應成不定因。何言正因耶。答。雖聲上空無我在虚空上。而所作因不轉。故無不定過也。問。何故疏上卷云若別異名異品者。聲上無我亦成異品。所作因此上轉故。無正因之過有耶。答。約帶所作因之無我爲異品故。難無正因過。今意不然。聲上無我與異品虚空上無我相似。故云有。雖無我相似有。而所作因此遍無故。異法喩。但云説所立無因遍非有。而不言説所立遍無也(云云)。 ᅟᅟ以離實之有性爲所立之法事。 ᅟᅟ疏云。問。前論説云。與所立法均等義品。説名同品(至)亦是宗中所立法均等有。故卽此過。無違論理(云云)。 ᅟᅟ前記云。旣以離實有至均等有者。此意。前論文但言所立法均有。不説有法均等。如何説有有法自相相違。答。我今作此有法自相相違是所立法均等。如何者。是有性是有法。應非有性。是宗法。因云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同異性有一實。同異性卽非是有性。有一實。應如同異性非是有性。旣以離實有性而爲同品等者。此過若在勝論所立有性。可難有法而以爲均今言離實有性。亦是法也。不言離實有卽還有法也。審(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前論説至無違論理者。此問意云。若與所立均等義品名同品者。所立宗法於同品無。異品有故。容名相違。若爾但可説法自相相違。不應説是有法自相相違。若與有法均等義品名同品者。所立有法於同品無。異品有故。應名相違。若爾但應説有法自相相違。不應是法自相相違。但言所立法均等有名爲同品。不説有法均等名同。如何説有有法自相相違耶。但應説有其法自相相違過故。今若但以有性與同異爲同品等者。此答意云。若但以有性爲能同品。以同異性爲所同品。可如所責違前論文。旣以離實有性爲能同品。其離實有性還是所立法。此所立法於所同品同異性無。其同異性不與所立法均等故。説有此有法自相相違過也。問同品異品望宗法立。同無異有方是相違。其有一實等因。旣於同品同異句有。於其異品實等不無。通二品故。應望宗法是不定因。如何乃約有法自相説相違耶。應師解云。理實此因是不定攝。今縱無不定。辨有法相違。然作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宗言有性。立者意取離實等有爲宗有法非實徳業是法自相。此宗意立有性是離實等。非卽實等。然不可言有性是離實等有性故。但説言非實徳業。非實徳業者。意許卽是離實等有故。離實等有是法上意許名法差別。望此意許法差別宗。其同異句卽是異品。今因唯於異品有。故是相違也。問。若爾但是法差別相違因。如何説違有法自相。答。由違意許離實等。有法差別故。有法自相亦不得有。尋其意許。卽難言顯。故説名違有法自相此卽於彼非實徳業宗法之中。意所許者。卽是言顯有法自相。是故雖違法差別義。卽説名違有法自相。由離意許離實等有卽無言顯有法宗故。問。若爾何故唯説名爲有法自相相違因。答。此由立者立宗本意。但欲成其有法自相。不可於彼所成之外別違非所立法差別宗。故但説名違有法自相。若立論者亦將此因成法差別。此卽一因違二宗攝(云云)。 ᅟᅟ仁記云。文旣以離實有性而爲同品者。述曰。爲意許之離實有性之其同異句爲同喩故。所立法均等言論文不違也。其前之望於宗是雖爲異品。而後立宗之望於意許爲同品。故名均等也(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旣以離實有性而爲同品亦是宗中等立法者。意云。立者比量云。有性有法非實徳業。是宗中法。立者意許非實徳業。卽是離實大有性也。故此有性是所立法(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旣以離實有性而爲同品等者。仁云。旣以同異性爲意許離實有性爲同喩故。不違所立法均等義品之論文也。望前意許宗雖爲異品。而望後意許宗爲同品。故云均等也(云云)前意許宗者。立意許宗云。有性有法應離實有性(法宗)此云前意許宗也。後意許宗者。能違量之宗也。有性應非有性云意者。意顯共許有性舉。意中離實有性立見。今能違量意許取。有性應非有性云也。意者。應非離實有性也(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理門論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入論亦云。與所立法均等義品。説名同品。旣不以法成有法。亦不望有法爲同品。如何以同異性非離實大有性爲有法。自相相違。若爾瓶等望聲應爲異品。作相違耶。答。以同異性望其大有性而作相違。違理門文。可如所責由彼成立有性。非實非實宗中意許離實有。此離實有性。實是法差別法中含故。今與作相違。雖難意許離實等有是法之差別由不加言但云有性應非有性。有法亦亡。故名有法自相相違。望此意許離實有卽以法成法。旣不以同異望有法有性爲同品故。不可聲瓶例而成難。又此言陳有性卽是非實。宗中意許邊云以法成法。若望言陳因容成四。故有四相違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若難有性應非有性。此難非實宗中意許離實有。由不加言直難有性應非有性故名違有法自相者。此乃雙違法差別及有法自相耶。答。此言陳有性是非實宗中意許。雖因違此。而不名法差別相違。但名有法自相相違。何者。如法差別。他用宗中有眞有假。違眞成假。言陳他用不亡。今有一實因。同異性喩。但違離實有不成卽實有故。不名法差別。雖違意許。由不加言直有性非有性故。但名違有法自相。或可。有性雖是非實宗中意許離實有。然不名法差別。由不銜著有法故(云云)。 ᅟᅟ義骨下卷云。問。同異性成異品者。若望有法。若望法耶。答。略纂第三末云。宗之同品自有二義。一望能別。二望有法。今望有法辨同異品。其同異性卽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燈抄第五引此文云爾也○問。若言望有法爲同喩者。違論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説名同品耶。答。基疏云。今若但以○無違論理(云云)問。文意如何。答。邑云。此答意○(云云)平記云。此望後宗名均等義品。非望前宗也(云云)。 ᅟᅟ又云。有一實因之同無異有義何。答。基云。其同異性雖離實有體○異品有故(云云)問。文意如何。答。同異性不令同異者。是實句是徳句等不可別知。由同異性五句別故。云離實等有體也。尋意許離實大有而難故。成所立宗之異品也。意論有性離實有性意許宗立時。同異性成異喻也。問。何故爾耶。答。其同異性離實有體之同異性。非離實有體之大有故云爾也。問。離實大有爲法宗爲有法耶。答。爲有法宗也。問。以何云爾耶。答。斷云。離實等有雖是意許。言有之時卽言所顯。離言所顯有外更無別有。不同他用離眞他外有假他用等(云云)問。若爾云何周記云。今言離實有性亦是法也。不言離實卽還有法(已上)斷云。離實等有義爲法。望此爲所立(已上)答。此以言作顯義言爾。不謂正爲法宗。問。云爾意何。答。離實有性者雖意許。有法處未擧能別。其義未顯。今言不離實時。有法能非無之有性是大有性顯也。以此義言爾也。問。若言爾者。能違量有自所別不成失也。答。要云。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爲所別。故無宗色也。如破他我應亦因此若許有我。違自宗過。若言無我。闕因所別。彼旣成量。此亦應然。由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唯一色。望彼意許亦有所別不極成。因無所依過等云。准此可知也。 ᅟᅟ義骨下卷云。問。有法法之下意許過。爲言意許所別。意許能別耶。答(云云)。 ᅟᅟ今此問尤可翫之。若言能別者。如何疏中。以有法意許爲所別差別他不極成本作法耶。若云所別者。有法自相相違之時。如何會法謂能別之文耶。 ᅟᅟ仁覺僧都私記云。疏云。問。先論説云○違耶(云云)此問意。論先文言與所立法均等義品説名同品。依此文者。旣不言與所立有法均等名爲同品。然則今此有性是同異性。言與所立法非均等。可云有法自相相違過。如何言與有法非均等。説有有法自相相違過耶言也。次文云。今若但以○論理。此答意。同品同異性。言與有法非均等。非説有有法自相相違。言與所立法非均等。説有此過。所以無違論理言也。問。云爾意何。答。今疏論意。有性非實。有一實故。如同異性量。望有法有性同異性非爲同品。望離實所立法同異性爲同品。故同異性是離實物宗中所立法均等有言也。然而以理窮之。同異性是離實同異性。非離實大有性爲宗異品。與所立法非均等故。有此過言也。問。若爾與所立法非均等故著過者。可云法自相相違。何云有法自相相違。答。斷通此難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卽名爲法。不爾相違(云云)此文意何。答。寔有性有法。有性處其立者意許離實有性。不加言。直立有性非實。名有法自相相違。若加言顯立有性離實有性時。是法自相相違也。抑斷上下一具文。具見此義。其斷一具文云。言非實等者。是離實等有義爲法。望此卽爲所立。故理門論云。此中若品與所立法隣近均等。説名同品此論亦言。云何名爲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説名同品。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喩旣返。故成相違。若爾何名有法自相相違耶。答。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卽名爲法。不爾相違。文意可悉之。問。如此斷文。旣言非實等者。是離實等有義爲法。望此卽爲所立(云云)是可云非實能別處意許離實有性。何云有法有性處意許離實有性。著有法自相相違過耶。答。爲通此難。次下文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喩旣返故成相違(云云)意。非實能別爲方便成立有法。而因喩旣返。故名有法自相相違言也。問。其如是方便成立有法者。斷師私言歟。若有所依文。答。爾有也。卽理門論云。但由法故以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云云)言但由法故成其法者。由因法故成其宗法言也。如是成立於有法者。由因法成法宗之方便。將成立有法言也。此卽因明道理也○問。理門論言。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此論言。與所立法均等義。説名同品。若説所違量。爲當説能違量歟。答。凡所違·能違比量道理如是言也。之中所違量有過不成立。能違量無過能成立耳。故斷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喩旣返。故成相違(云云)説有法自相相違所違量也(云云)如是方便成立有法者。以非實所立法方便成立離實有法自相言也(云云)。 ᅟᅟ離實有法在有法之事。 ᅟᅟ疏云。問。有性旣爲有法自相。離實有性是其差別(至)極成所別。皆無此過。違自宗故(云云)。 ᅟᅟ前記云。問有性旣爲有法自相等。此乘前量答意起此問也。汝前所言法均等取此離實爲所立。此離實大有旣是意許差別之義。有一實因違此有法差別之因。如何言有法自相因耶。問意如是。下卷中。今非此言陳者。此意隨言卽難。卽名違自相過(云云)若不爾者。此意若不尋言卽難彼有法自相。卽此奄含難大有也。極成所成者。文言有法必須極成。若是極成卽無有法自相過。今言有非有性。定不是違自宗耶。若不爾者。極成所別皆無此過者。若不取言陳有性而取意許離實之有便是所別不成。旣爾卽一切極成所別。皆無此有法自相之過失。故知此過失。故知此過。是所別極成。由此不據意中所許離實之有。但約言陳。同説是所別不成亦是有法自相之過。斯有何失。答。旣未擧因。過已彰訖。何成因過。又非差別因者。此但是有法自相。非有差別因也。若不尋言取意所許者。極成所別便無此過爾。又下審(云云)。 ᅟᅟ後記云。若不爾者極成所別皆無此過。違自宗故者。意云。若不難意中所許有非大有。爾者卽簡何不極成。但是極成所別皆無此過。今違五頂十句宗也。問。何以違宗。答。若無所別不成。卽爾但是不無之有。今又難言有非是有。不犯自違宗。更誰肯犯也(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答彼宗意許等至是違自相者。此説意云。離實有性望意許邊。是於差別言。有卽同離實有。違此意許離實有自相。今無問有法之言。豈不含於卽離。何但違離有性自相。卽許無耶。答。卽實有性唯在敵許故。違意許之時。自相卽無也。不同眼等他用之宗。彼立者許他用言中含於眞假。亦意許立眞因返成假故。是差別因也。以一分法自相也(云云)。 ᅟᅟ仁記云。文若不者極成所別等者。述曰。若尋意許。非言顯無者。卽極成所別。無有法自相相違過。若極成之有性難者。且五頂之自宗之許違於有性是。是疏文云違自宗故言文云意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有性旣至違自宗故者。此問意云。有性旣爲有法自相。非是所諍。離實有性是其差別。卽是爲所諍。有一實因便是有法差別之因。如何今説爲自相過。如他用法自相。其中眞他爲法差別。此答意云。離實之有實是差別。然破此意許。言陳亦隨破。何者。彼宗立有唯離實等。此能有性若成所有。實等不無隨無。是故立違自相過。數論能用許通眞假。非除眞用假用隨無。若假若眞具能所故。是故別立違差別過。問。有人例難。有性有卽離。唯違離實有。名違自相因。亦應他用有眞假。唯違眞他用因名違自相。答。有人云。勝論立有唯離實等。此有若無。有法非有。故違自相。非違差別。數論他用通其眞假。眞他受用義雖無。眼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非違自相。問。若爾違離實有。卽有不無。應名違差別。不名違自相。答。彼雖説有。有其二種故。然卽實等有假離實有成。若無能有。所有無故。故違離實有卽實有亦無。是違自相因。不名違差別。問。依宗正説。不許眼等爲假他用。旣爾若違眞他用。假他用亦無。應名違自相。不名違差別。答。此因約同喩故。不違自相。積聚性因。臥具等喩。但違眞他受用之義。假他用義。數論師宗。眼上自無。不由因喩。違假他用。此乃反由因喩力故。令眼等上有積聚他所受用義。故違差別非違自相(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准入論云。與所立法均等義品。説名同品。又理門云。但由法故成其法。旣不望有法爲同品。如何得有四種相違耶。答。餘三相違。其相易了。故不迷之。且有法自相相違者。如成有性非實。非實宗中意許離實有性。意許離實有性卽是言陳有法自相。由因喩力成法差別離實有性。卽成言陳有性自成。故理門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若以有一實等因同異性爲喩。違彼意許離實有性。實是法差別。由不加言直非有性應非有性。有法亦亡。故名有法自相相違。若其加言有性應非離實等有性。卽有卽實等有性。替處有法不亡。又銜著有法。故名有法差別相違也(云云)。 ᅟᅟ略纂云。問。於立量中。同無異有。方是相違。其有一實等因。於同品同異性有。於異品實等遍無。何故此中作相違過。此有兩解。一云。立因若不成有法自相相違之宗。方是正因。由有一實等因得成有性相違之宗故。敵論者與作相違。二云。宗之同品自有二義。一望能別。二望有法。今望有法辨同異品。其同異性卽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夫同異品望宗法立。其有一實等因旣於同品同異性有。於其異品龜毛遍無。何故此中乃約有法作相違過。答。此所立因雖具三相。違自許故。成相違因。又釋。宗言有性者。此卽意詮離實等外別有有性爲有法宗。雖此宗云有性卽是離實等有。今望此宗辨同異品。其同異句卽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問。旣違意許。應是差別。何故名違有法自相。答。今言有性者。意詮離實等有爲有法自相。然以有法須極成故。不可例云離實等有故。雖意許而是言顯爲自相宗。不同作有縁性是離實等有差別之義爲意所許差別宗也。此二釋中。後釋應勝。餘義可准法差別中(云云)。 ᅟᅟ問。有法自相能違量。自他共中何。 ᅟᅟ又疏問云。亦犯違宗隨一不成(文)心何又幾失耶。 ᅟᅟ疏云。問。若難離實之大有性。所別·所依犯自不成(至)言同意別故無諸過(云云)。 ᅟᅟ前記云。亦犯違宗隨一不成者。違宗者。自宗中無離實大有。今言離實大有。卽違自宗。隨一者。一有體隨一。二無體隨一。若實等非無爲有一實。卽是有體隨一。若取大有爲有一實。卽是無體隨一。此二隨一並是自隨一。非他隨一也。疏彼先總説今亦總難者。此意爲立者但奄含説卽實離實之有。今敵者難有性亦奄含難。不言離實有於中隨所應。約不離有無不成違宗等過約離實有無相符等過。故言故無前過。下云言同意別者。有言雖同。意難非實之有。卽是別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若難離實大有至隨一不成者。意云。若五頂申言直難大有非大有者。此言乃犯自所別自所依不成。亦犯違自宗。言隨一不成者。通宗因。二亦合是宗中隨一所別。亦是因中隨一所依不成過也。若難不離實等彼豈非有者。意云。本師不離實者。元成不是大有性五頂不無之有。元成是有。今難有非是有。正犯相符之於本師不離者非大有也。上違自教也。彼豈非有者。釋違自教云所以也。言同意別故無諸過者。勝論本意立有言。言含二種。大有之有。及不無。意中立者乃是大有也。故言言同意別也。攝意隨言陳。但是違自相過。非差別因也。亦無如前所別所依等諸過失也。問。他立言陳有性。卽難他。言有非是。卽犯有法自相相違過。若如是者。如汝大乘對小乘。立第八識是異熟。業感故。猶如六識報心心所。他出過言。汝第八識定非第八識。定非第八果所感故。猶如六識心心所等。此豈不是有法自相相違過耶。二失旣同。何乃偏責。答。我宗無過。凡對立量。置許言簡。卽無過失。簡法是或可不立量也。更無過咎(云云)。 ᅟᅟ仁記云。文所別所依等者。是宗之所別不極成。因之所依不成也。文亦犯違宗隨一不成者。自宗離實之大有不言。若難云大有性言。違自宗言也。隨一不成者。是非因之隨一。是宗之違宗隨一自不成犯言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若難離至故無諸過者。此問意云。若難離實之大有者。五頂宗中。卽犯自所別不成。自所依不成。亦犯違宗。五頂不立離實有。故亦犯自隨一不成。若難卽實之大有者。卽犯相符自亦許故。亦違自教。自教亦立不無之有。今難非有。卽違自教。答彼先總説等者。彼勝論師爲其五頂總言有性。今亦總難彼有性故。彼旣成立離實之有。故今難令有非此有。言同意別故無諸過。言同意別者。有言是同。而意内難非有之有。故云別也。沼義纂中於此問答更覆疏云。今謂。法師此意假敘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爲差別。故無宗過。如破他我。應亦同此。若許有我。違自宗過。若言無我。闕因所別。彼旣成量。此亦應然。由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唯一過。望彼意許亦有所別不極成。因無所依過。如法差別不唯一故。此卽立者望敵。是他所別前依不成。今破他有。卽自所別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卽是過爲破於他宗立。雖有所別所依不成。而不爲過(云云)。 ᅟᅟ要義抄第十卷云。四十。載寶法師。問。勝論對五頂立有性非有性時。此總難有性。慈恩明。然沼師云今謂不然之意何。明詮法師(山階講時)答。此是慈恩云。尋意許而難言陳。若擧離實有性爲有法者。有法自相相違過。沼師云不然。亦有所別不成過。而云爾也。問。沼師意不然。何者。彼纂意約能違量而云爾。非約所違量故。答不然也。此問意深耳。又斷明有性量之意易悟。但纂意難悟。纂云假叙如是者。此是假叙他義如是也唐記如是説之。次云。今謂法師意下。此疏師正義耳問。若爾疏與纂釋何異。答。疏意云。總難。纂意云。難離實有性。若依纂意。可言他比量。若依疏意。可言共比量。問。若依纂此他比者。彼作法何。答。可言汝有性非有性。問。若爾本量可言我有性非實徳業。答。可言爾也。故處處云。所説有性(云云)此是纂主示一相之言故云他比量。然共比量義此正義耳。問。纂意可言汝有性非有性者。何故彼纂云。所別所依犯自不成(云云)豈他比量有此過耶。答。彼約共比量邊云爾耳。問。不爾。旣正乎疏意竟。何更別言犯所別所依耶。答。又後座講師云。纂主難乎疏主義竟有二意。一者應言有性非有性。此是共比量。意云。離實有性非離實有性。二者他比量。應言汝有性非有性。問。就共比量義。尚有所別不成過。例如我思耶。答。不例也(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纂牒本疏問答云。疏問。若難離實之大有性。所別所依犯自不成。亦犯違宗隨一不成。若難不離實等大有而非有性。旣犯相符。亦違自教。彼寧非有。答。彼先總説。今亦總難。彼旣成立離實之有故。今難彼離實大有令非此有。言同意別。故無諸過(已上纂牒此本疏文)此問答意何耶。答。問意云。若五頂難離實大有性者。宗犯自所別不成。又因犯自隨一所依不成。又五頂不立離實有故。今云離實有性時。犯違宗(周師理師同云。違宗者。五頂自宗中無離實大有。今言離實大有。卽違自宗。已上。燈抄·備記·孝仁等皆用此唐記)此意云。違宗者。顯亦所別不成之所以。何者。擧違自宗離實大有。以爲有法時。卽有自所別不成。非如常途違宗過失。又私云。例纂下破他我者。此處違宗過。應言。五頂若許有大有者。今立大有非大有時。違宗過。例如佛弟子爲許有我者。今立我無時。有違宗過也。纂文具如次下。此所別不成及所依不成。並是自隨一不成(周後記云。言隨一不成者。通宗因二品。是宗中隨一所別不成。亦是因中隨一所依不成。周前記云。隨一者。一有體隨一。二無體隨一。若實等非無爲有一實因。卽是有體隨一。若取大有爲有一實因。卽無體隨一。此二隨一並是自隨一。非他隨一也。已上。此隨一不成以前記爲勝。何者。疏文旣云亦犯。言亦者。於前所別所依故。前二過之外。別應有隨一不成過也)若五頂難不離實大有。之卽實有性而非有性者。相符(理師云。五頂若難不離實有云有性非是大有性者。卽犯相符。以彼勝論亦不許卽實有而是大有性也。今云。而非有性正是相符。已上。周後記及俊同理師周記不明)若難卽實有性非卽實有性者。違自教。彼五頂寧不許有卽實有性(理師云。違自教者。五頂豈不許卽實有而是有性耶。今言非有故違自教。已上。周後記云。彼寧非有者。釋違自教之所以也。已上。此記文順纂文。今用此記也。理記·憲記其意同。並不順纂文。仍不記)上來問意竟也。答意云。彼勝論先總明。卽離有以爲有法。五頂今亦總難。彼勝論自意旣成立離實大有。五頂今難彼意許離實大有卽令非有。雖言同有。而其意難離實有。言同意別。故無諸過。答意如是也。周前·後二記同云。勝論先奄含説卽實離實之有。五頂今難有性。亦奄含難。而不言離實非離實有。於中隨其所應。約不離實有無所依違宗等過。約離實。無相符違教過。故無前過(已上)此記文好。上來述疏問答意竟。纂次文云。今謂。總難離實之有。令非有。卽應弟子正難離實之大有性卽有前過。若云不欲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但總難。還有後過(此沼法師覆審疏問意也)纂次云。今謂。法師此是假叙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爲所別故無宗過。如破他我。應亦同此。若許有我。違自宗過。若言無我。闕因所別。彼旣成量。此亦應然。由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唯一過。望彼意許亦有所別不極成。因無所依過。如法差別不唯一故。此卽立者望敵是他所別所依不成。今破他有。卽自所別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卽是過。爲破於他就他宗立。雖有所別所依不成。而不爲過(已上)問。沼師纂文擧本疏問難與通答竟。云今謂法師此意假敘如是等意何。答。唐蕃諸師異説。俊清云。今謂法師至假叙如是者。此説意云。此難離實有不離實有。而有有法過失等者。並非疏主本意。是叙他人作如是解。卽此下文正是疏主本意(已上)依此記文。本疏所明一番問答。此基師叙他人作如是問答。非是基師本意。故云法師此意假叙如是。卽此下文正是疏主本意者。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爲所別等已下。是基師本意也。記意云。本疏一番問答。此疏主叙他解。餘約共比量如是問答。基師正意。約他比量。故無諸過也。林師云。今謂法師至假叙如是者。已上但叙他義非自義也。若論弟子以下。述自之言也(已上)林師意未分明。今依二通。一云(已上)所引本疏問答。但叙他義。非基師自義也。若論弟子以下。述基師自之言也。卽與俊師同也。二云(已上)本疏一番問答。但叙基師他義。非是沼師自義。若論弟子以下。述沼師自之言也。依此後意者。基師意云。勝論量是共比量。卽與基師釋四相違意。云論文所説皆共比違共。卽相符契也沼師意云。勝論量是自比量。五頂能違之量可作他比也。如理師云。假叙如是者。此是大乘諸師。假叙五頂難師之卽實離實皆有過也(已上)理師意云。本疏一番問答。是疏主問答。是基師正義。卽與基師所言論文所説共比違共亦相應也。問。俊·清·林·理諸記所明。就爲是非。答。本疏一番問答。約共比量如是問答。今案基疏下卷文明四相違意云。論文所説共比違共。明知基意約共比量而問答之。一番問答基師正意。若爾理師正得基師意。秤爲是也。俊卽違基。林師所明上有二釋。隨意配當。但後意正。卽與理同。問。理爲是者。沼師所明與基相違。師·資之道豈如是乎。釋曰。勝論比量凡有二意。一謂共比。如基所明。二謂自比。如周師纂記云。四相違後二量。是自中共成立自義。而對敵者故作違。卽他中共。就他宗中而破他故(已上)五頂若破可作他比。如沼所明。是故師資各述一義。非是桙楯(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立有性非實。爲是自量。共量若自量者。如何有法不簡。又因喻是共。疏云。若立共量。宗因喩三必須依共耶。若共量者。敵者旣許卽實等有爲有法。如何與作有法自相相違而無過耶。此若無過者。如言聲應非聲亦爾。答。此依共量。謂立者意立離實等有。敵者意須卽實等有宗等。不應分別有法極成。由立者成非實等宗。非實等宗中意許離實等有性。今敵者非此意許離實等有性。然不加言直非有性應非有性。故但違於立者離實等有性。不違離實等有性。不違離敵者卽實等有性。向若立者不成非實等宗。卽不得作有法自相相違。如言聲應非聲。故有違教等失。問。若難有性應非有性。此難非實宗中意許離實有。由不加言直難有性應非有性故。名違有法自相者。此乃雙俊違法差別及有法自相耶。答。此言陳有性是非實宗中意許。雖因違此。而不名法差別相違。但名有法自相相違。何者。如何差別他用宗中有眞有假。違眞成假。言陳他用不亡。今有一實因。同異性喩。但違離實有。不成卽實有。故不名法差別。雖違意許。由不加言直有性非有性故。但名違有法自相。或可。有性雖是非實宗中意許離實有。然不名法差別。由不銜着法銜着有法故。問。如難有性應非離實有性。未審得成有法差別相違不答。不然。此因喩不名有法差別相違。若同異性是卽實有。可得成有法差別相違。由同異性非卽實有故。不成有法差別相違。以無卽實有替處故。今但直非名有法自相相違。不同有法差別相違。雖作大有有縁性。然有不作大有有縁性替處。言陳有性不亡。故得名有法差別相違。此説定然也(云云)。 ᅟᅟ又上文云。問。若成有法宗。但有自他比量無共量者。何故掌珍論眞性有爲空是共比量。一種成無故。空之與無二義齊故。答。此亦不然。成有宗法必無共量。如清辨所立其量不成。何者。且因從縁生。體非無故。不可以有成其空宗故。護法判爲似比量攝。問。旣成有法宗。唯有有無二量者。未知成有法宗有意許不。若無意許。如何得有有法差別相違。答。成有法宗不無有意許。由離集説。若有若無。所成立故。然有法意許在宗法中含。今違非實法中意許作有縁性。其宗法自相亦亡。已作相違量時。云有性非作有縁性。但違作有縁性有性。有不作有縁性替處。但違作有縁性故。違有性差別也(云云)。 ᅟᅟ明詮私記上云。問。勝論前總立離實有性。今總非彼。故無所別等過。有性云言雖同卽實有性。而意許難離實有性。故無後相符等過者。何故纂牒此問答云。今謂總難離實之有令非有。卽應弟子正難離實之大有性。卽有前過。若云不顯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但總難。還有後過。今謂法師此意言有假叙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爲所別(云云)言今謂至前過者。難弟子離實有性。實有前所別所依隨一不成言。至還有後過者。弟子有性非有性難。唯不難離實有性。總難卽實有性者。有後相符過言。今謂法至假叙如是。述纂師慈恩意。意疏勝論前總立離實有。今總難其有性。有性云言同意許。難離實有性。所以無所別等過乃至相符等過耶。答。是假述。難實離實有性。有所別等過。總難卽實之時。有後相符等過言。爾難有性非有性。難離實有性。非難卽實言。以是言見。難弟子離實有。可有前所別等過。爾物何疏總難故無此等過耶。答。此依要意。難弟子離實有。實可有所別等過。疏師總難故。無此等過。假可述給也(云云)。 ᅟᅟ祕一云。疏此中無自言相違等過者。有義。此言汝執。雖能顯示非自所許。然法·有法二言相違。不可説無違自語失。故宗應云。汝同異性應非實徳業性。詳曰。若不言簡。法違有法。可自語違。有法言汝。明非自許。今以法違。何自語過。若以言簡亦成過者。卽因明論天主叙彼有法自相相違之量。應非眞破亦有自語相違過故。彼旣不違。此何卽過(云云)。 ᅟᅟ尋云。天主之所作有法自相能違。依簡別言無自語相違者。何簡別耶。又似違疏心。如何。 ᅟᅟ先師上綱云。寛印供奉弟子朝日闍梨圓深。始勤三十講。有人往供奉許。彰闍梨所作之時。如此令説之。引出物申。成有法之正比量共比量極難事。故僧都(源信)者被語(云云)。 ᅟᅟ寛印短册云。四相違中。若自相若差別。總生有法過。猶難思。有法唯表法自相體不諍義故(云云)。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二月初八初九初十日書寫。十一日校正)。 ᅟᅟ律疏文。 ᅟᅟ若大羅漢如身子目連等。要經六十小劫修行。方得聲聞上首。若修菩薩行證大菩提。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方獲佛果也(云云)(黄薗定相得業纂·子嶋私記裏在之)。 ᅟᅟ莊嚴論十三云。 ᅟᅟ如花熏胡麻同生滅故麻故生作香因事故生(云云)類音決七云。茞(俗)苣(今皆臣音藤黒胡麻也案説文。束葦燒也。 ᅟ (此二十八帖卷首表紙)。 ᅟᅟ藥師經邁靖疏云。 ᅟᅟ茹字依諸字書有二音。一蒲女反。二蒲結反。今皆不用。但借爲蒲畢反(云云)。 ᅟᅟ(二十八帖末表紙)。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八(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九(第二十九帖) ᅟᅟ問。有法差別相違作法如何。 ᅟᅟ論云。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卽此因(至)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縁性如遮實等倶決定故(文)。 ᅟᅟ尋云。爾者此文以前量爲此作法云歟。爲當可有作有縁性之別量耶。 ᅟᅟ疏云。有性言陳有法自相。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至)亦是有法差別之因。是本成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應法師云○今作有縁性。乃是立者有法上意許。名有法差別。此卽今作有縁性及作非有縁性。但是有性有法所含。非是宗法非實等含。若非實等宗法所含。但是離實等有性同異性等。廣如彼疏。是本成故者。比量所成有其二義。一是所樂。云是有法自相上作非有縁性。二是不樂。云非實等。以非實言助成有性。前有一實故因。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縁性宗。是故亦是有法差別之因。以之卽爲本樂成宗故。云是本成故(文)。 ᅟᅟ疏云。問。如聲論言。聲應非聲作有緣性。所作性故(至)故非彼過○如是應非撃發所生起等。皆准此知(文)。 ᅟᅟ明燈抄云此問意云。如同異性有一實。而作非大有有縁性。有性有一實。應作非大有有縁性。聲亦可爾。如瓶等所作性而非作聲有縁性。聲所作性而非作聲有縁性。爲顯此例。引聲論宗云。聲應非作聲有縁性。所作性故。如瓶等。亦應説是有法差別相違(文)。 ᅟᅟ疏下文云。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違。加言便成難彼差別(等文)。 ᅟᅟ略纂云。論有法差別相違者。述曰○論如卽此因。述曰。次擧法也。如者。指法之辭也。卽此因者。一實等因也。因旣卽前宗喩不異。略故不擧。論卽於前宗至作有縁性。述曰○卽於前宗指前有性也。有法差別者。於有性上有縁性義唯意許也○此有縁性於前有法宗上。言中不彰。但是意許。於有性上有作有縁境界性義。故言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文)。 ᅟᅟ又論亦能成立至作非有縁性。述曰○此有一實等因。非直能成有性。遮實等。亦應能成與此意許作性之相違宗。謂有性作非有縁性也。論如遮實等倶決定故。述曰。釋成例意也。如遮實等者。此例意云。同異性上有二義。一非實徳業。二能有縁性。師資竝許。其有性上亦有二義。一非實等。師成資不容。二唯作非有縁性。資信師不許。其一實等因貫同異有。師資並許。五頂若取同異性上有一實等因。其同異性卽非實等。遂證有性有一實等因。令其有性亦非實等。此旣決定門人取其同異性上有一實等因。同異卽非實等。故知有性有一實等因。有性應非有縁性。師資並成故。言倶決定也。二皆決定。故合例云。有性應作非有縁性宗。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因。如同異性喩(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論云有法差別相違因者。述曰○論云如卽此因。述曰。此擧法也。如者。卽指法之詞也。卽指前有一實等因。故云如卽此因。因旣卽前宗喩不異。故不具擧。論云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述曰○此卽擧所違宗也。於前有性有法宗上有差別義。謂作有縁性也(云云)。 ᅟᅟ又云。論云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縁性。述曰。此正明直例也。此有一實等因。亦應能成與此意許作有縁性之相違宗。謂作非有縁性宗也。論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述曰。此釋成也。何以例有性令作非有縁性者。如同異性有一實等故。卽遮實徳業三。及遮作有縁性。倶決定故。故我例有令作非有縁性也。謂相違宗云。有性應作非有縁性立因云。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同喩云。諸有一實有徳業者。皆作非有縁性。如同異性非是有故。名非有。與非有縁心作性故(云云)。 ᅟᅟ定賓疏云。次明有法差別相違因者。還用前門所立比量。寄於言顯矯立意許。此義意者。勝論意云。前門有法自相之中。言顯宗者。雖有正説及有助成。但有名言詮其有性不無之號。猶如喩中同異體上亦容許有不無之號。此卽名號。未能定其大有是有。非是同異。故同異外須更別立大有句義爲意所縁。旣於言中猶未能定大有是有。故前立量慮恐未了。問。前門言顯旣未能定大有是有。非是同異。如何得説大有非實非徳業等。答。猶如人説龜毛兔角非色聲等。以其言顯龜毛等已。復説非是色聲等法。助此言顯。其龜毛等雖與色聲法門是別。而是無體。不能定立龜毛是毛。何妨大有。雖非實等。與其實等法門是別。亦容無體。不能定立大有是有。故前立量慮恐未了也。勝論意云。今應成立令義盡理究竟顯了故。寄前門言顯比量。以未了故。是不樂宗。於中前立意内所許差別法門大有是有非是同異。以爲所樂。卽是寄於言顯比量一類宗中。矯立意許第二類宗。於一量中雙成如是兩類宗故。故犯相違。彼旣自許。寄大有言以詮大有非是同異。亦應喩中寄同異言。詮是同異非是大有。故被敵論以因取喩。翻彼意許大有是有非是同異所樂之宗。令不得成而更別成不樂之宗。於言顯中體是同異。非是大有。故名有法差別相違因也。翻云。有性應非有縁性。因喩同前。以同異性非有縁性故也。此亦令彼本樂成立是有縁性。因不得遍。別有不樂非有縁性。其因偏遍。故論文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也。上來懸述甚爲盡理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引之仍全同也。 ᅟᅟ又下文云。次釋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入理文云。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卽此因(此有一實等因)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擧彼矯立量也)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縁性(違彼矯立也)如遮實等。倶決定故(因取喩力遮彼矯立。與矯立中遮實等齊也)謂前文中以非實之言助成有性。復以大有言顯有性。名爲前宗。然前宗中。仍未能定大有是有非是同異。是故慮恐前立未了。猶故不樂。更須寄在前門言顯不樂量中。以立意許差別之門。大有是有。非是同異。與其意地作有縁性。以明離實。方爲所樂。立量之法一同前文。但釋其義。更加意許差別義門。故有異也。彼旣自許大有言顯。寄之以立意許是有。亦應自許同言顯。寄之以立意許非有但是同異也。總略言之。彼是自許大有之上言顯是有。同異之上言顯非有也。有一實因乃在非有異品之處。故被翻破云。大有定非大有所縁性。因喩同前以同異性非是大有所縁故也。須若消釋入理論文者。如卽此因卽於前宗者。謂前言中正顯大有。又説非實助大有。名以爲前更不樂之宗。因力取喩而順之也。有法差別作有縁性者。於前不樂。矯寄所樂之宗也。亦能成立與此相違者。此所樂宗在於意地作有縁性。因力取喩順不樂宗。復亦違此所樂之宗故。云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也。作非有縁性者。由因取喩。喩中義者。謂同異縁非是大有。將此寄在同異言中言顯非有。由此喩故。本欲成立有縁性義。而乃翻就非有縁性也。如遮實等倶決定故者。不樂宗中助宗言顯云非實等。今由因力取喩而遮有縁性義。翻之以爲非有縁性。非實·非有兩遮相似故。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也。此亦是一相因同作事業。成不樂宗。言顯非實及所樂宗。意許有縁。而所樂宗。因不得遍。於不樂宗。其因偏遍故。名成不遍因上懸述中並已釋訖。此中亦應問云若有説言聲應非聲所縁性。所作。如瓶。成過以不。答。聲所縁性非本樂立。卽不成過。若本樂立成過何疑。卽如大乘對小乘立聲是無常。言顯聲者以無常助。已是一立。然不樂爲。方便寄中立意所許唯識所變聲之影像。卽是耳識親所縁縁。論其本質。耳識疎縁。爲復爲一立。而作所樂。卽彼敵論翻破所樂云。聲是有法。定非耳識親影疎縁本質。是法。和合爲宗。因云所作性故。如瓶其親疎縁無同許之喩。瓶是四塵。眼耳鼻舌身四識所縁。豈得與耳識所縁爲喩也。故凡出過。必觀立者所樂處出。不得直執言詞爲定。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眞異言詞。尚有立者不應理失。況餘言詞也。又凡破他。不破本立而破不立。豈應理也。此釋盡理。契論本意。應深識之也(云云)。 ᅟᅟ汎爾者陳之下不勘意許之義。以此文可學之矣。 ᅟᅟ略纂云。問。前二相違。因卽各別。何故後二。同一因耶。答。有二解。有云。此後二違。若別別。卽十五因中違一因攝。若同時作。卽是雙違二因攝也。今言此後二違定違二攝結前二因違一攝者。影略説故(文)。 ᅟᅟ文軌疏云。此後二違若別別作。卽十五因中違一因攝。若同時作。卽是雙違二因攝也(文)。 ᅟᅟ今見此文。略纂所引有人者。文軌師也。 ᅟᅟ略纂云。有云。問。必爲他用宗中。含無積聚他用·有積聚他用。其無積聚他用卽是法差別。今非實等宗中。亦含作有縁性非實等·作非有縁性非實等。何故作有縁性非實等卽是有法差別耶。答。如言顯宗自相爲有法。共相爲法。今意許宗亦爾。若自相者卽是有法差別。若共相者卽是法差別。其眼等上意許無積聚他所受用宗。通臥具上是共相故。是法差別。有性之上意許作有縁性宗。唯在有性。不通餘法。旣是自相故。是有法之差別也(文)。 ᅟᅟ此引文軌疏。全文可見彼疏第二。 ᅟᅟ燈第二破此義。如下抄之(又玄應師破之。如下抄之)。 ᅟᅟ疏云。彼鳩鶹仙。以五頂不信離實徳業別有有故(至)爲有縁性。有性·同異。有縁性同。詮言各別(文)。 ᅟᅟ今案。旣成立作有縁性。其作有縁性。有性同異同也(文)豈非言陳自相耶。 ᅟᅟ邑記云。疏成立前宗言陳至爲有縁性者。謂彼作成立意許差別云。有性能作有縁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彼立意者。旣能作有縁性。故知有性非實徳業。今欲與彼作相違過故假叙之(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彼鳩鶹仙至縁無不生者。卽以前因等者。前本量宗。以有性與非實等不相離性爲所立宗。今能違量。以有性與爲有縁不相離性爲所立宗。因喩同前(文)。 ᅟᅟ疏云。如同異性有一實故。作有縁性體非實等(至)同異爲喩。所立不成(文)。 ᅟᅟ後記云。作境因有能縁性故非大有也者。意云。同異性亦如大有。倶能爲境牽能縁也。同異之上有一實因中言有者。非大有有也。若言大有。能別有不成等過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此言有者有無之有者。此擧所言有縁性者。卽是不無之有。非是大有(文)。 ᅟᅟ明燈抄云。此言有者等者。作縁性之有字也。有無之有者簡大有之有也(文)。 ᅟᅟ明詮噵云。言如同異性有一實故至非實徳業者。邑云。此述彼宗成立有縁性意(文)備云。如同異性至體非實等。是顯同喩也。有性有一實等者。顯所立宗意也(文)。 ᅟᅟ又云。若作大有縁性能別不成者。意云。作有縁性有非大有性也。若大有性者。宗有能別不成也(云云。 ᅟᅟ疏云。釋所由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勝論此因(至)兩倶皆決定成違彼差別之因(文)。 ᅟᅟ疏云。問。於因三相是何過耶(至)有一實因。同無異有。後二相過。故成相違(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於因三至故成相違者。此答意云。有性有法自相之下。作有縁性是所樂宗。有一實因所本成立有法差別。其同異性非是有性作有縁性。宗無同品。無同品故。因於遍無。本用同喩同異性者。非是有性有縁性。故還成異品。以之卽爲宗異品故。有一實因於彼遍有。有一實因同無異有。同品非有故。無同品定有第二相。異品有故。無異品遍無第三相。後二相過故成相違(文)。 ᅟᅟ本作法之義。以此釋可得疏心也。 ᅟᅟ燈二云。又云。前樞要説有法差別。雖是一師。若依別師所説稍異。謂若法有法言顯宗者。倶名自相。意許宗中相通餘法。名法差別。唯在一法不通餘法者。名有法差別○今謂不爾。且作有縁性量。是有法差別。爲唯取作有有緣性為差別。爲亦取非有有緣性為差別。若亦取非有有縁性爲差別。非有有縁性不唯有法上。若唯取作有有縁性爲差別。差別於誰。誰爲相違。又作非有有縁性亦非言顯。何非差別。若云取所差別唯在一法。如眞他用亦唯一法應非法差別(文)。 ᅟᅟ此文兼破文軌師疏·略纂所引有人之義也。 ᅟᅟ明燈抄云。今望言陳必爲他用·言陳有性·言陳作有縁性。因成宗四。若望法上意許不積聚他用·有法之上意許離實有性·作非有縁性差別義。唯成其法。故云但以法成其法。故與彼論理不相違(文)。 ᅟᅟ尋云。若有別量者有何失耶。 ᅟᅟ子嶋云。若云別量者。有四失。卽一違論失。謂論中不別出故。二亦違論失。謂論説此有法差別末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何有別量耶。三違疏失。謂以有一實等因爲一因違二之作法。若有別量。旣違此理。四亦違疏失。謂文云有性言陳有法自相。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是自相上意許差別(等文)何云有別量耶(云云)。 ᅟᅟ清水上綱云。又違一因違三之有法差別。并一因違四有法差別之失。又違疏問之詞失。所謂如聲論言聲應非作聲有縁性也。又有別量立有性作有縁性者。卽其量言顯有相符過。有法及法倶共許故。又違義心失。彼云。如作有性有縁性·不作有性有縁性但銜著有法。不關於法。故名有法差別(云云)又違諸師之失。所謂元曉師等也。可見(雲私。異本并前八失)。 ᅟᅟ尋云。若無別量者有何過耶。 ᅟᅟ子嶋云。若無別量。卽有七失。 ᅟᅟ一云。違論失。謂論云如卽此因。則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云云)此文明有一實等因能成作有縁性之言陳也。若此作有性卽是作大有縁性者。旣無同喩。爲成何物云如卽此因耶。如之言者是言略也。其下必可有成立之言。如疏説之(文)。 ᅟᅟ清水云。今按不然。設許言之者。論文不必改能別。卽不改前宗。此因成有法差別作有縁性之義言也。若改能別者。豈云卽於前宗耶。又奪而言之。今言作有縁性者。可大有也。何者。論次文。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縁性(云云)意云。任立者之意許。此因成大有。如此與此相違。應作非大有縁性。此因能成言也。若共許有者。何論次文云與此相違。豈作非有縁性與共許有相違耶。但爲成倶決定之義。次文云如遮實等言也。意云。若於大有無倶決定之義。闕無同喩故。今約非實宗可有倶決定言也。事之委曲見斷文。 ᅟᅟ子嶋云。二違疏失。謂文云。此言有者。有無之有(乃至)若作大有縁性能別不成(等云云)定知有以作有縁性爲能別之量也。有云。此文設顯意許立量之詞。非謂有別量(云云)今謂不爾。曾無所見故(云云)。 ᅟᅟ清水云。今謂。唐朝邑法師作此義。何不依據乎。何況可云意許量可有有作有縁性之量者也。但非此中之作法。但斷問云。若據意許立云有作有縁性(云云)故約可然之量。疏如是説。非今之作法。又可云。不云非實。云作大有縁性。可有此過言也。 ᅟᅟ子嶋云。三違疏失。謂文釋闕後二相云。有性有縁性。因本所成。有法差別(等云云)此若非彼量。更云何量乎(文)。 ᅟᅟ清水云。是尤不爾。有性之上顯作有縁性故。又可云是大有也。望立者意許故。次云宗無同品。其宗作大有縁性之宗也(文)。 ᅟᅟ子嶋云。四違斷失。謂文云。以有爲有法。作有縁性爲法故(等云云)有云。此爲破璧公。非自義(云云)今謂不爾。專無所據故(云云)。 ᅟᅟ清水云。今謂。以斷文爲證迷文之起盡也。何者。汴公不以意許爲差別故。斷主破云。汝作大有縁性立言顯者。所別能別倶有失。蒙難了。能別所別共云共許。二中含有。于時斷主爾難意許也。汴公又以有法自相作例。此時斷主難其例不成也專不今量之作法。愚者迷次第。可咲之(文)。 ᅟᅟ子嶋云。五違周記失。謂彼文作問答有二釋。以有別作法爲勝(文)六違明燈抄失。謂其文云。言陳作有縁性(文)。 ᅟᅟ清水云。已上二失專不可遁。諸記訿謬專無不審也(云云)。 ᅟᅟ子嶋云。七違理失。謂雖云成有法之量。正所諍者是能別法。若留有法卽爭差別。如何得言如是成立於有法。甚無用故(文)。 ᅟᅟ清水云。今案。此量以非實成有法有性作有縁性也。謂非實之言有性是有縁性尋得也。何云。有縁性之義。同異性亦得之共許也。故以非實之言有性者。是作有縁性也。所述專非理(文)。 ᅟᅟ子嶋云。若云作有縁性法自相下有意許差別者。是法差別何云有法差別。答。有二義一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別(意云。所謂任本量未別立之時也)。 ᅟᅟ二云。猶名有法差別。故文云。然成此法以成有法等(文)(具如斷文)。 ᅟᅟ清水云。今案。能別云二等。是可案立加言量也。其時云法差別。如斷云。但今量有法之下二等。是出不加言之量也。故疏云。有性言陳有法自相。作有縁性(等云云)故知若言意許加言之量。可有別之作法也。但此有法差別之中。以義安立也。非謂此量之作法也。深案其理。可叶慈恩之正意者也。 ᅟᅟ子嶋云。第一難不爾。論文略故。更不別出。如周記會(云云)。 ᅟᅟ清水云。是又不可爾。有別作法。有何故意略之。如三十三過。上下勘見。別別作法。專不略故(文)。 ᅟᅟ子嶋云。第二難亦不可爾。疏釋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云○此文意云。有法自相相違。所違能違。倶用遮言。倶用非言故。此有法差別相違不爾唯約能違量用遮言。故爲成遮義。以遮言可爲證。故爲言如遮有性非實之詞。亦遮有性非作大有縁性。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也。非謂云爾故。不成作有縁性之言陳。旣云旣成有性遮非實等而作有縁性。明知能成作有縁性也(文)。 ᅟᅟ清水云。今案不爾。專無所見。何者。勘見論文。有法自相相違時。約自所違之量云。此因如能成遮實等(云云)故知此作法約自所違量。云如遮實等也。凡見論文。四相違亘皆如此之。何此一違云例前量乎。甚無所詮。但至于疏中云旣成有性乃至而作有縁性者。前量以非實能別有法有性云離實大有。而非之云有法自相相違也。今此差別之時淨義故。云非實有法有性云作有縁性言也。專不可異求之(文)。 ᅟᅟ子嶋云第三難亦不爾。謂有性之量所成立者。離實大有。言顯諍自相。意許諍差別前後之量能別雖改。三支是同所詮不殊。豈非一因違二耶(文)。 ᅟᅟ清水云。此亦不爾。以一因違三之量例此。又他處一因違二之量。准尋者皆二因同言也。何乖例此量獨立(文)。 ᅟᅟ子嶋云。第四難不爾。謂有性言陳有法自相等者。是尤爾也。有性之上有此差別。故任道理。案立前量所有意許差別也。但成立此有性言陳有法自相上之意許差別之時。必可別立意許量若乍前量。如何得成其差別耶。不妨有性之上有此差別。但爲成此差別。必可有改能別之量也(文)。 ᅟᅟ清水云。今案。又不可爾。設非改能別令有此意許。專無巨害設有作有縁性之能別又無殊益言也(文)。 ᅟᅟ子嶋云。已上兩義。後義殊勝。雖然未熟之人先可學前義。廣學之後可用後義。努力努力不可勿諸之(文)。 ᅟᅟ清水云。今案。先徳之私記之中。有此二義而今賢依後義。未知由緒。又愚者重糺其旨也(文)。 ᅟᅟ(雲私云。此清水云之文。清範裏書。喜海法師四相違本)。 ᅟᅟ 尋云。有法差別爲在有法之所。爲在能別之所耶。 ᅟᅟ 有三卷私記中卷裏書云。隆光律師云。問。有法差別相違之意許差別。爲有有法之所。爲有法所。答。諸德云。有有法之所。是有法之差別故(云云)問。如是言時。若有難。答。爾。問。何等有。答。若有有法之所。何闕後二相(缺而)意云。擧能別時。闕後二相(缺而)云有有法所者。何可闕後二相耶(有此難)問。何等可云有法所意云。擧能別時。闕後二相(缺而)故云爾。問。何以知有法所。答。義斷云。有爲有法作有縁性爲法等(云云)問。若爾法之所有有法差別。法差別何別。答。其有法上差別爲有法差別。法上差別爲法差別。故異也(文)。 ᅟᅟ義心云。問。旣成有法宗唯有有無二量者。未知成有法宗有意許不。若無意許。如何得有有法差別相違。答。成有法宗不無意許。由雜集説。若有若無所成立故。然有法意許在宗法中含。今違非實法中意許作有縁性。其宗法自相亦亡。已作相違量時。云有性非作有縁性有性。但違作有縁性。有性有不作有縁性替處。但違作有縁性。故違有性差別也(文)。 ᅟᅟ下文云。問。有法差別及法差別。相状何別。答。若銜著法。卽名法差別。若銜有法。卽名有法差別。如眞他用·假他用。假他用但銜著法。不關有法。故名法差別。如作有性有縁性不作有性有縁性。但銜著有法。不關於法。故名有法差別(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必爲他用宗中含無積聚他用·有積聚他用。其無積聚他用卽是法差別。今非實等宗中亦含作有縁性非實等·作非有縁性非實等。何故作有縁性非實等卽是有法差別耶。答。如言顯宗。自相爲有法共相爲法。今意許宗亦爾。若自相者卽是有法差別。若共相者卽是法差別。其眼等上意許無積聚他所受用宗。通臥具上。是共相故。是法差別。有性之上意許作有縁性宗。唯在有性。不通餘法。旣是自相。故是有法之差別也(文)。 ᅟᅟ三卷私記下云。又法有二種。有法加言以去而名法者。所成法故。名此爲法。非差別法名此爲法。二差別之法義異於餘。卽宗中法。非有法加言以去而名法(已上三松傳云云)。 ᅟᅟ長元九年(丙子)冬十月十一日。於維摩會成業之日。東大寺聖範入寺對探題東院經救大僧都成無本作法之義。立量云。所説有法差別相違。應無作有縁性之本作法。許合違量攝故。如一因違三等。有人付相違決定云。所説有法差別相違。應有別作法。論四相違隨一攝故。如法自相法差別(云云)此量重勘相違決定云。所説有法差別相違。應無別作法。十五因之内。合違量隨一攝故。如餘合違量。又付有法差別相違云。合違有法差別非合違有法差別者。是意許差別也。立者樂爲欲成合違有法差別。而同喩法自相法差別。是非合違法自相等。非合違有法差別。望意許宗分宗異品。論四相違隨一攝故因轉彼異喻。同無異有。闕後二相。故作能違云。所説有法差別應非合違有法差別。論四相違隨一攝故。如法自相法差別相違(云云)。 ᅟᅟ興福寺智尊設立量云。論所出第三因量。應非各別所違作法。是合違因攝故。如違三四等(云云)。 ᅟᅟ東大寺經承立量云。論所擧有法自相有法差別相違因。應非本作法。合違量故。如違三違四(云云)違三四等非論所擧。故非有法體。非本作法。故同喩攝(云云)。 ᅟᅟ私云。此等比量不知違三四量故致功勞耳。 ᅟᅟ得此言有者有無之有(文)之事。 ᅟᅟ清記云。疏若作大有縁性能別不成等者。問。此據他宗。唯是意許作大有縁性。何故卽他意許之有但是有無之有。不許爲大有。答。此據設遮他。若成立有性爲有縁性。必不可作大有有縁性。卽犯能別不成。由此故。但意許以因成立不言陳也(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此作有縁性。言中不彰。但是意許。於有性上有作有縁境界性義。故非自性。名差別也。若言中立宗云作有縁性非實等者。此則作有縁性是有法自相。不名差別。若卽心許此作有縁性體是離實等有性者。卽是差別。非自相也。此則自相差別本無的義。但約言顯意許而分此二。若作餘解。恐難取異(云云)。 ᅟᅟ今案。文軌疏云若言中立宗云作有縁性等者。此若字則設之義也。依之斷中。若據意許立云。有作有縁性(文)准此等文。可存設顯意許之義矣。 ᅟᅟ義骨下卷云。問。有法法之下意許過。若言意許所別。意許能別耶。答(文)。 ᅟᅟ四相違私記云。疏此言有者至非大有也者。言有者無有者。意許差別作有性有縁性之有。是有無之有。非大有之有也。非境因有能縁性者。同異性亦大有性。共爲實徳業因作有縁性也。問。若顯云作大有有縁性。有何過。答。若云爾時。有他能別不成。五頂不立大有故也。問。若爾約能違量。有性非作大有有縁性。不遮。答爾也。若爾遮。有能別不成等過。所以上文。若難離實等大有所別所依。犯自不成(云云)問。若爾何此下文云。不遮作有縁性。但遮作大有有縁性(云云)答。是述能違量心。非謂爾云故言陳云作大有有縁性也。問。何故云不遮作有縁。答。作有縁性之詞。通於離實卽實。故正欲意許遮作大有有縁性。卽實離實共實徳業作有縁性。故作有縁性之詞有濫。是令見意許。非謂顯言陳云爾。疏意如此也。若准纂意者。顯云非作大有有縁性。而亦無失也(文)。 ᅟᅟ今案。若准違三違四有法差別。今大作法亦勘作有性有縁性作非有性有縁性。作能違之時。可言有性非作有性有縁性也。論作有縁性之文。明樂爲作有性有縁性也。此言有者有無之有者。則釋此有字也。問。直可勘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又若立非作大有縁性者。有何失耶。答。敵者欲勘意許差別之時。必用共許詞。如定離眼識色非定離眼識色。并積聚他用劣不積聚他用勝等也。而若勘作大有有縁性非之者。能違之量可有能別不成過。同異性非大有而非有縁性之物。豈非所立不成失耶。故疏云。若作大有有縁性能別不成。闕無同喩。同異爲喩所立不成(文)。 ᅟᅟ有三卷私記中卷(文空晴僧都傳歟)。 ᅟᅟ問。作有縁性之有。共許有歟。爲大有之有耶。答。共許有。非大有之有。故疏云。此言有者。有無之有。非作境因有能縁性。故非大有也(云云)問。其非境因有能縁性之意何。答。大有性作實徳業之有能縁因縁性。作有有縁性之有。非其大有境因有能縁之因縁性。問。作有縁性之有云大有之有。有何過。答。疏云。若作大有縁性。能別不成。闕無同喩。同異爲喩。所立不成(云云)意云。若作有縁性之有言大有之有者。有性作有縁性之能別不成。同喩同異性非大有者。成宗異品。故闕無同喩。同異性爲同喩。有所立不成也。問。約言顯宗避過。作有縁性意許宗。何約此避過。答。能違量牒本量意許宗作。故爲能違量避過。意許宗避過故。俊清記云。疏若作大有縁性能別不成等者。問。此據他宗。唯是意許作大有縁性。何故卽他意許之有。但是有無之有。不許爲大有耶。答。此據設遮他。若成立有性爲有縁性。必不可作大有縁。卽犯能別不成。由此故但意許以因成立不言顯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爾何論云。如卽此因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以此見。可言如與意許作有縁性宗之因。答。彼非指作有縁性宗與此爲因。立有性非實徳業時。含有性作有縁性。故云有性非實徳業時。成有性作有縁性。爲顯此義。云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故疏説此文云。勝論此因旣成有性遮非實等而作有縁性。此因亦遮有性非作有性有縁性(云云)問。有性非實徳業者。含作有縁性之意何。答。其有法有性擬作有縁性也。問。何故云爾。答。直擧共許有性體云有性不擧彼上義。尋出意許離實有性難之。故勘著有性作有縁性。而顯意許離實有性。問。直擧有性體。勘著意許離實有性。何故更顯含有性作有縁性故意許離實有性。答。如言眼等必爲他用時。意許爲神我他用。擧有性體立彼上義時。顯意許離實有性。直擧有性體時。不顯故爲顯有性云時。擧有性體義。含有性作有縁性語之。問。於有法自相相違。直擧有性時。見意許離實有性著有法自相相違。而何云至此有法差別相違。含有性作有縁性。答。於有法自相相違。尋擬有性離實有性之意許。難有性非有性。直非指言顯有性之體而難之。問。其有性作有縁性爲宗立量物歟。答。爾立量。卽立量有性作有縁性。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問。是量闕後二相耶。答。若如是立時。不闕後二相。問。若爾此言顯量歟。答。不然。此意許量也問。意許量闕後二相。被能違者。何云此量云意許量。不闕後二相。答。其作有縁性宗言顯可云有性作有縁性者。以此避過云時。不闕後二相。問。若爾此卽爲意許量者。可言如與非實徳業宗爲因。與能違量宗爲因。何云如與作有縁性之宗爲因。答。彼有性非實徳業云時。望含有性作有縁性云爾也。問。若爾何云如遮實等。答。遮非實等成作有縁性云爾。故疏云。勝論此因旣成有性遮非實等而作有縁性(云云)問。云有性非實徳業成有性作有縁性者。有性作有縁性之量。猶可言顯量。何云意許量答。其有性非實徳業。成有性作有縁性。立者意中所爲非言顯所立。故此卽爲意許量。故義斷文破有師言顯量也。問。有性作有縁性之處。成挾大有性故。不可言有性非實徳業之一量。有有法自相相違·有法差別相違此二失。唯可云有一有法自相相違。答。不然。有性非實徳業之言下。含有性作有縁性。非別有有性作有縁性量也。問。直言有性言之下意許大有性者有何妨更云有性作有縁性之言下意許大有性。答。直擧所説有性之有法。擧體無義。被處不見意許大有性。擧作有縁性云義時有大有性之意許顯之故。云作有縁性之言下意許大有性也。極成色不離於眼識之其不離眼識之言下。意許非離眼識色。是卽云有法下意許差別。如是例多准之可思。問。云言顯量義斷破者。其破文如何。答。彼文云。問。旣言不以意許爲差別。此作有縁性爲是言顯。爲當意許。若云言陳者。如何立宗云大有作有縁性。言大有時。他許不許。若許意成。不許闕所別。作有縁性爲言大有。爲不無有言作大有縁性。他許立已成。不許闕能別。故他不許。卽倶不成。何成立量。若云言有意含作有縁性。亦含此卽意許。何得云言顯。不得云如汝立。彼云。言有非實。雖是意許。卽而立已顯作有縁性。何不許然者。不然。何以故。前量云非實。故言有時。卽言顯實上之有。云非實。除大有外更有何有。故言有時卽言顯今作有縁性不云非實。以有爲有法。作有縁性爲法故。倶是不無之有。作有縁性中。意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是其差別。今據意許難令成過。故非言顯(以上云云)。 ᅟᅟ因明別傳云(觀理僧都)斷下文。以有爲有法。作有縁性爲法。故倶是不無之有。作有縁性中。意作大有縁性。作非有有縁性是其差別。今據意許難令成過。故非言顯(云云)問。此文意何。答。此文意有性者有法自相。卽共許不無之有。此有法自相處。意許作有縁性。總意許卽亦共許不無有。今斷師此總意許爲法。此下別作大有縁性·作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作有縁性。重意許爲法差別。作能違量故。此有一實因有令違二因令違三因言也。問。爾其作能違量何。答。有性者有法自相。此下爲作有縁性法。此作有縁性法處重爲作大有有縁性·作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作有縁性法差別。立者意立作大有有縁性作有縁性。同喩同異性。有一實。有徳業。非實徳業。作有縁性同異性。非有一實。有徳業。非實徳業。作有縁性中。作大有有縁性。宗異品。有一實有徳業故因轉彼。同無異有。作法差別能違云。有性非作有縁性中作大有有縁性。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問。論并疏。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共爲有法差別。而何今違論疏。斷師云以作有縁性爲法。答。夫不違論疏意。何者。隨立者意許處有法處取擧意許時。名有法差別。法處取下意許時。名法差別。雖有上下不同。義意都不違。問。若爾有爾例。答。爾有。卽云許非無故因令違四。有法處取上意許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名有法差別。法處取下意許能有實徳業離實徳業有性不能有實徳業離實徳業有性。名法差別此亦爾。問。論并疏。有一實因出一因令違二作法。何今云令違三因。答。亦不違雖令三因。疏及論云令違二因。問。何以知斷意可名法差別。答。虔記云。其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卽法差別(云云)今見文意。私推此意。前意許爲有性作有縁性。立者直取出設立有性作有縁性。此法自相作有縁性處。差別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敵者作能違時。成法差別相違言也。故斷云。准前釋。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別。若加言已。卽名法故(云云)虔記釋此文云。如言有性非實。其作有縁性。卽有性中含。名有法差別。此卽不加言。若言有性離實等有性。此加言已。卽名有法自相。其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卽法差別也(云云)問。此記意何。答。立者立有性非實時。其作有縁性。有法有性處攝。故名有法差別。此任立者本意未加言。若立者自進尋其意許。立有性離實等。作有縁性時。是加言已。卽成法自相。此法自相。作有縁性處。爲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是法差別言也。問。若爾卽名法故之法成何法。答。云此有二傳。有人云。成法自相。有人云。成法差別也(細可後尋之云云)。 ᅟᅟ注釋下云。此言有者有無之有等者。釋有法自是共許有。非是大有有縁性也。若作大有縁性等者。釋如彼本意言顯立時。有諸過失。例如法差別云。若言眼等必爲我用。能別不成。闕無同喩。臥具爲喩。所立不成也。有性言陳有法自相等者。釋爲避前過。言中總立。唯意中立大有縁性。例如法差別中言。由此方便矯立宗云。眼等必爲他用。眼等有法指事顯陳。爲他用法方便顯示意立必法之差別不積聚他實我受用也。然言作有縁性者。但是文略。理實應言大有縁性。例如略云實我受用。不言用勝也。彼此二文。其趣是同。不同於此中立兩重意許。若不爾者。彼法差別與此文同。應有兩重。又今文意云。言顯立時有過失。故有性言陳爲有法自相。作有縁性爲意許差別。明知此言有縁性者。卽是大有有縁性也。若執單是有縁性者。以此爲言顯。亦無有過。云何爲避過。以之爲意許。豈意許中苦避過耶。是故疏文但料簡有法自相宗及一重意許。非是料簡兩重意許。若約別解。假云兩重亦所不遮固執者非。問。斷云。以有爲有法○是其差別(已上)此豈非兩重意許。答。斷主乘他義出自別解。據設言顯立。作如是釋。非言意許兩重差別。或本云。有無之有作境因。兩本倶無過。前本意云。此言有者有無有也。非是別法。爲境之因而有能縁。故非大有。後本意云。此言有者。是有無有。體卽是境。境卽是因。故非大有也。是故前因等者。彼上來義非如立聲無常比量。聲有縁性而作相違。爲簡彼故。云是本成。此中清云。此據他宗唯是意許作大有縁性。何故卽他意許之有不許爲大有耶。答。此據設遮他。若成立有性爲有縁性。必不可作大有有縁性。卽犯能別不成。由此故但意許以因成立不言陳也(已上)此釋未可。問。此釋順前所引斷文。何言未可。答。若述斷意。此釋可然。而不順疏故爲未可。問。大有縁性是所別義。如何今言能別不成。答。斷云。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別。若加言已卽名爲法(云云)今文亦爾。若言顯立卽是能別(文)。 ᅟᅟ作有縁性之事。 ᅟᅟ疏云。此言意説。彼勝論立大有句義。有實徳業(至)因卽是大有。大有能有實徳業故(文)。 ᅟᅟ尋云。作有縁性者卽是大有也。其有縁者何物耶。若大有爲心境性者。旣云同起縁智縁三爲有。可言實徳業爲心之境。依之諸寺因明師皆傳此義。 ᅟᅟ若依之。實等者旣云有縁或云有縁。若非有性者。何得有之名耶。故斷中云。 ᅟᅟ前記云。疏實徳業三。卽此實徳業依實而住。卽此三體和合之時。與能詮言家爲境。故言同起詮言。疏縁三爲有者。卽此能詮言詮實等是有體。法旣是有。并與能縁家智爲境。由何等。答。由大有成。卽實徳業三始能起。得能詮言及能詮智(文)。 ᅟᅟ邑記云。疏實徳業三爲因能起有詮縁者。此説由有大有有實徳業。故此三種卽能爲因。同起詮縁。詮三爲有。縁三爲有。此因卽是大有句也(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實徳業三和合之時者。是實徳等起時。三有詮有緣大有性有。而有為因言也。問。不和合時有而名和合時耶。答。實等法未生起時。名不和合時也。文實徳業三爲因等者。謂心實等為因起。實等有詮緣也。爾所以者。大有性有而有實等故言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後釋文者。實徳業三和合之時等者。徳·業兩句實為所依。依實而住。卽此三體和合之時。與能詮言爲起言縁故。云同起詮言。縁三爲有者。卽此能詮。能詮實等是有體法。法體旣是有義。與能縁智爲起智縁此義云何。由大有成有。實徳業三始起。得能詮言及能縁智。謂彼宗意。實徳業三同起詮智。詮三爲有。縁三爲有。由其第四大有爲因。有性若無。有智不起。故云實徳業爲因能起(文)。 ᅟᅟ注釋云。問。作有縁性訓釋如何。答。文云。有性同異。有縁性同。有縁謂境。有能縁故。如同異性。有一實故。作有縁性。體非實等。依此等文。應訓作有於縁之性。有縁言表實徳業三。作性言表大有同異。問。若爾何故疏云。同起縁智縁三爲有。斷云。今諍大有。與能縁有心作境性(云云)答。此縱横解釋。顯有縁性義。非是直釋有縁性名。若不爾者。如前所引有能縁等諸文難消。又有別解。至下能違中當悉之。問。有性之名。是約何義。爲實徳業不無之性故名有性。爲令實等體不無故説名有性。爲能有於詮縁之性故名有性。答○今且解云。以此等義合名有性。如藏識名具三藏義。有名亦爾。衆義合立。然同異性雖是能有。餘義闕故。不名有性(文)。 ᅟᅟ又云。問。彼宗能縁是徳句中覺樂苦等。若實徳業倶能有於覺樂等者。是卽徳句還能有徳。旣爾本立有性非徳。有徳故因應是不定。同異及徳倶有徳故。如有實因望子孫微有不定過。此亦應然。答。且案之云。有性同異爲實等性故。不分別名。有實等徳等。但爲覺等所縁。望此義邊名有能縁。不同與彼爲性名有。例如實具徳故名有徳大有不具徳故名無徳。然依能有卽名有徳。彼有之言。義旣各別。此文亦爾。言同意別。或大有等能有徳等。還以徳爲因。而自有能縁故。有能縁非徳力用。然依爲因假説能有。上下諸文准此二釋。問。斷云。孫微雖有多實。非是大有。復非彼性(云云)若依前釋。子孫微等旣非彼性。何名能有。答。彼子微等能持父母。不同徳等唯爲所縁。況是彼計不勞分別(文)。 ᅟᅟ略纂云。作有縁性者。此有兩解。一云。心及心法。體是縁有性者。從境爲名。名曰有縁。二云。心及心法並有所縁。但是心等皆是有縁。非唯縁有。心等從境爲名。名曰有縁。其大有性能作有縁境界之性。故言作有縁性(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於前有性有法宗上有差別義。謂作有縁性也。心及心法。體是縁慮。有縁性者。從境爲名。名曰有縁。其大有性能作有縁境界之性。故言作有縁性(文)。 ᅟᅟ義心云。問。有法差別云作有縁性。爲是縁大有心之境性。爲是能縁大有心性耶。答。准疏解云。有性者。是所縁大有性。縁性者。是能縁性。性字屬能縁智性。又解。言作有縁性者。卽是許大有是縁大有心所取境性。所取境性卽大有也。故以有一實等因成所縁大有非實。其同異性但是縁同異性心所取境性。非是縁大有心所取境性。故成有法差別相違。非作有縁性。故知不是縁大有心性。若不爾者。豈以有一實等因成心爲能縁耶。若成能縁。何故論云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乃至作非有縁性。然依疏解勝也(文)。 ᅟᅟ注抄下云。和合之時乃至實徳業爲因者。謂能詮言縁智不孤起。必由此三有體爲所縁境方起此能詮縁故。能起有詮縁因卽是大有者。謂實徳業三不能自有。由大有有。卽大有爲能詮縁境之因。望其能詮縁。大有是因。因此解甚行不會論意。剩加詮縁一重。令於義轉迷。向若五頂不信實徳業有體。可將能詮縁得生。明知所詮縁有體。彼從來信有實等。將此能詮縁復何所證。此解甚深。不能具顯。恐厭文繁。但申正義。謂五頂不信實等外別有有性。前量遂遮實等建立別有有性。不唯別有其體。意許能有實等。而與實等作有縁性故。此第四違其意許非有縁性。非謂有心心所所縁之性也。若是心心所所縁之性。一切法總是。何須意許耶。亦是前共不定過。各別有縁爲境者。有總同總異。別同別異。故言各別也。 ᅟᅟ又云。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者。不然。唯有作有縁性。是意許。無有作非有縁性也(云云)。 ᅟᅟ以此文可難有法有性之下帶作非有縁性差別之義也。 ᅟᅟ注釋二云。實等三句與大有性和合之時。三句同起能詮實等爲有之言三句同起能縁實等爲有之智○如是三能爲心等因(因者境也)起詮縁之因。卽是大有性。大有能有實徳業故。應知此中有兩重因。以大有性爲實等因。以實等三爲詮智因。或大有性能有實等。還以實等爲因能有詮智耳。下有縁謂境。有能縁故文准之(文)。 ᅟᅟ問。令法和合事。必依和合句義耶。 ᅟᅟ疏云。十句論説。同句義云何。謂有性。何等爲有性。謂與一切(至)有詮·智因。是名有性。智謂能縁(文)。 ᅟᅟ尋云。有性與實徳業和合。其有性能有。不假他力。若爾有性有令法和合之義歟。案彼宗心。諸和合法之物。皆立和合句義。如何云有性有此功能耶。 ᅟᅟ前記云。疏謂與實等和合者。此大有與實等和合。非和合句也(文)。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我爲和合因縁始能和合者。問。和合自爲和合句義。此中復言由我爲縁方能和合。和合句義功能何在。答。功有親疎。如種生芽。種爲親生。地水等疎能生。若無地水。種亦不生。和合亦爾。自不能和合也。和合之因縁者。和合自是和合句義。此我與彼和合句義作因縁故。和合之因縁。依主釋(文)。 ᅟᅟ注釋二云。言和合者。周珠同云。徳業依實住。和合也。備云。和合性也。有云。同現在有。云和合(云云)諸釋未了。今謂。但是大有與實徳業三和合也。如下文云。何等爲有性。謂與一切實徳業句義和合(文)。 ᅟᅟ前記·明燈抄。於實等三句明和合義之文。如次上抄之。不叶十句論文歟。 ᅟᅟ邑記云。疏和合一切根所取至有詮智因者。由大有爲因。和合實等令同一有。故根取時。於實徳業作有詮言作有智縁故。説有詮智因。卽是大有。問。何故爲根。答。彼以五大爲眼等根。以覺等及現比智以爲心根(文)。 ᅟᅟ又尋云。何云根所取。不言心心所耶。 ᅟᅟ前記云。一切根所取者。問。何故只言根所取。不取心等所取耶。答。且據有境而論。根能取境。因根前果識。識者卽心所是也。卽由心所依根而住。從強而論。故先擧根所取(文)。 ᅟᅟ横川注釋二云。一切根所取者。諸師多云。此但云根。下但擧心。各取一義(文)。 ᅟᅟ問。大有性於十句義令有幾句義。不令有幾句義耶。 ᅟᅟ疏云。彼下文説。如是有性○有實徳業。除同(至)一有同詮縁因(文)。 ᅟᅟ尋云。 ᅟᅟ邑記云。疏除同有能至所和合者。此除六句。旣説所和合。卽除和合。有性不能有此六句。故並除之。無説。體無理不須説(文)。 ᅟᅟ明燈抄云。除同有能等者。同者同句義也。如前已説。有能者。實徳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造自果因。定所須因。若無此者。應不能造果。無能體者。實徳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不造餘果。決定所須因。若無此者。一法應能造一切果。因由有此。唯造自果。不造餘果。倶分體者。卽實徳業三種體性。此三之上總倶分性。地等色等別倶分性。互於彼不轉。一切根所取。當舊所説同異性也。亦同亦異故名倶分。言異者常於實轉。是遮徳等心心所因。是表實性心心所因。是表實性心心所因。倶於實轉。異實之物。實由有此。異於徳等。故名爲異。一切實徳業句義名所和合。能和合性者。能令實等不相離而相屬著。此能詮縁因名和合。除此同等五句義。所和合法一有同詮緣因名為有性(文)。 ᅟᅟ前記云。疏除同者。同異句也。雖有此解。不順十句論。疏異所和合者。異者別異有句。異所和合。一有者大有。名一有也。時軌疏問灟作此判。雖爾疑情未全遣爾。復應審思(文)。 ᅟᅟ後記云。所和合者。意擧所和合彰能和合非有也(文)。 ᅟᅟ注釋二云。除同等者。邑云○後記云○(云云)意云。同句·有能句·無能句·倶分句·異句·和合句。除此六句。其大有句唯有實徳業。珠意五句如邑。所和合者。謂大有句於所和合實徳業三。同令一向詮縁爲有之因性也。然不明和合句所屬。周·清·獻三師。前四句同邑。異所和合者。謂彼大有性異於所和合實徳業三。而一大有性能爲實等詮縁因也。然不明異句和合句之所從。備云。大有性是有實徳業時。除大有句義。而有能·無能·倶分·及異所和合時。一有同詮緣因也(乃至)所和合者。和合句義也(云云)此上四釋。是非難知。撿十句文。亦不分明(云云)。 ᅟᅟ四相違記裏書云。(修南院傳云云)面(長朗律師傳)疏云除同有能無能倶分等之文方何。答。有三樣。一除同·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一有同詮緣因(云云)二除同·有能·無能·俱分·異·所和合。一有同詮縁因(云云)三除同有能·無能·俱分異所和合。一有同詮緣因(云云)問。初破文意何。答。同者大有性也。有能無能者。十句中二也。倶者同異性也。意大有除己レ·有能·無能·同異性。異實徳業三。令詮縁實徳業三之因為言也。言所和合者。實徳業三。所以俊清師云。其實等能和合所和合(云云)問。此初破文依何記所讀。答。是依獻記文所讀也。故彼記云。除同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一有同詮縁因者。除同者大有句。此意云。除同有能等者。異其所和合實徳業有一大有有實徳業。今言除同等者。謂大有雖異實等有體。而不能有其同句及有能等。故須除之(更檢十句云云)問。第二破文意何。答。此意。同者大有。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此六句非卽有己。故除此等能有實等大有性同令詮縁爲因爲言也。問。此依何記文所讀。答。是依俊清師第二釋所讀也。故彼記云又釋。除同等者。同謂大有性句。異卽異句義。所和合卽和合句。除此六句。餘實徳業等。以此一有爲同詮縁因也(云云)問。第三破文何。答。大有性異所和合。有所和合實等三。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實等。而非有實等云事爲顯。云除同也。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而讀也。問。此依何記文所讀。答。依俊清師初釋所讀也。故彼記云。言除者。有性能有實等三。更不能有餘句。所以卽云除同。同者卽大有性。有性當體自不能有己故。有能·無能等並非能有也。異所和合者。非謂同異及和合句也。其實等是能和合所和合。明此大有句非是和合句之所和合法也。一有同詮縁因者。有性也。卽以此一有爲詮縁之因(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同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一有等者。其同異名俱分也。問。異句與同異如何別耶。答。同異是等類同類言時。自然自餘之法令異。故知異非同異之能。故別有異句也。問。唯名同句。何故煩名同異句耶。答。異雖同異之非能。而同言時。自然有異。故非煩也問。有寛狹耶。答。有。謂異句唯大法體實德業相望而為異。其同異句實等相望而言。亦且實之中之九種相望言也。問。同喩言時。自然異故。名同異者。異之時。自然同故言。而可名異同句也。答。同言時。必定自然有異餘法。若云異時。非必有同義。其自餘法非一種故。故非例也。問。何故不言和合耶。答。所和合言故。自然有和合故。更不言也。文所和合者。實等三言也(文)。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二月佛涅槃日書寫已竟。十二日至十五日。十六日依原本對正點句畢)。 ᅟᅟ略纂云。問。同無異有。方是相違。其一實等。於同有異無。何故此中作相違過。此有兩解。一云。因若不成有法差別相違之宗方是正因。由有一實等因得成有法差相違之宗故。敵論者與作相違。二云。若望非實等宗。因卽異無同有。若望有法差別之宗。因卽同無異有。故作相違(文)(於因三相是何過耶文處。元本押紙)。 ᅟᅟ黃私記下文。 ᅟᅟ問。爾難有性非離實有性者。有法自相相違。爲當法自相相違耶。答未決(文)(二十九帖口表紙)。 因明大疏抄卷第二十九(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第三十帖) ᅟᅟ問。付十句義倶分可有令法異之義耶。若有者。與異句義有何別耶。若無者。何名同異性耶。 ᅟᅟ孝仁記文。如第二十九帖。 ᅟᅟ問。有性名無徳。爾者實句義可名有徳耶。 ᅟᅟ十句論云。如是有性。爲是所作。爲非所作。定非所作。如非所作。常。無徳。無動作。無細分亦爾。有實徳業。除同·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一有。同詮縁因(文)。 ᅟᅟ疏引此文也。 ᅟᅟ前記云。彼十句論諸門分別十句義云。此有性所作非所作門。一向非所作。常無常等亦然。無徳者。實句有徳。有句無徳(等文)。 ᅟᅟ十句論云。如是九實。地由幾徳説名有徳。謂由十四○水由幾徳説名有徳。謂由十四○火由幾徳説名有徳。謂由十一○風由幾徳説名有徳。謂由九○(文)。 ᅟᅟ注釋二云。問。所引論中。實句名有徳。大有名無徳。旣爾。何故上文不言有無實因有不定過實句同異共能有於徳無實故。又何不言有徳故因隨一不成。彼論有句名無徳故。答。實句具徳故名無徳。非是能有名爲有徳。大有不具徳故名無徳。非是不能有名爲無徳。故不相違。問。豈不前言因喩之法不應分別。答。言不分別。隨應説之。如一無常有其二義。縁息·打破。雖爲同品。生滅隱顯猶可分別。有言亦爾。不應一向(文)。 ᅟᅟ問。疏云。有性·同異。有縁性同。詮言各別(文)心何。 ᅟᅟ疏云。有性·同異。有縁性同。詮言各別(至)以無因故。縁無不生(文)。 ᅟᅟ尋云。縁有性縁同異能縁行解不同。例如詮言各別。若言不顧有性同異。只依有縁義者。亦可言詮言同。有詮言可同之故也。如何。 ᅟᅟ前記云。疏有性同異至故彼不取者。此之二種雖倶是有性。詮言等而各別。所以彼論言有縁境性。取大有有縁。不取同異有縁性(文)。 ᅟᅟ又云。故彼不取至是能縁性者。此有二解。一云。約境麁淺。根能先照。所以先擧其根所取。下所縁境思慮深奧。所以不擧據境而論亦能縁境。卽此下文言若無體者心如何生。故知與能縁心家爲境。亦通心縁在。又解云。勝論徳許有心所法。卽覺樂等是。此旣無體。云何得作境與能縁家縁。答。我今取成作能縁不作所縁之境。故彼不取心所法是能縁性(文)。 ᅟᅟ後記云。有縁性同詮言各別者。此中意云。大有·同異倶能爲境。起詮縁因。一能起言詮於大有。一但起言詮同異性故。言有縁性同。詮言各別也。故彼不取心心所等者。此中説云。有縁性者。非取能縁心心所法名有縁性。但取境體名爲有縁。爲境能有他之心故。從果爲名。名有縁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有性同異至故彼不取者。有性作有縁性能詮實等爲有。同異作有縁性能詮實等同異。旣言詮各異。故彼意立有性有縁性。不取同異有縁性。此中意説。同異旣非有性。望彼意許差別卽爲異品。下作相違卽成同品。故先叙之。疏心心所法至有縁之性者。此有縁性。謂實徳業爲境之時。由大有性而爲性故。彼體是有。故能爲因起覺知等有縁之性。彼宗能縁卽覺樂現比智等。此言心心所者。以佛法宗義談之(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詮言各別故者。法令同異有。及法令非無有。各別故言也。文若無體者心如何生者。問。外道縁無法心不生言耶。答。不爾。縁龜毛而心生言故。此意顯。若大有性無體者。如何覺等之令爲有縁。其能有因大有非有體言故言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有性同異有縁性同詮言各別等者。其大有句。同起詮言。詮三爲有。同起縁智。縁三爲有。同異句義能同異彼實徳業三。此三之上各各有一總同異性。隨應各各有別同異。如是三中隨其別類。復有總別諸同異性詮言隨彼亦各有別。故云詮言各別。故彼不取者。論但云有縁性。不得云詮言同也。故云不取。詮言以有與同異別故。又解。彼宗以同異性爲能縁性。不取心等是能縁性。心心所等者。佛法外宗。心與心所爲能縁性。有縁謂境等者。有縁性者。顯法有此方起有縁。有性若無。有法非有。有縁之智如何得生。故有智生必頼有性。由此有性非實徳業所縁之境。有能縁故名爲有縁。謂境有體爲因能起有縁。境界之性若無體者。心如何生(文)。 ᅟᅟ注釋二云。有性同異○注曰。諸師異解。不能繁出。今旦解云。大有同異有於能縁之性雖同。然大有性本來唯名令體不無之有縁性。其同異性本來唯名令三類別之有縁性。或復有性能有非無縁性。同異能有類別縁性。二句詮言如是別故。彼有縁性意許宗中。不欲取彼同異句義作有縁性。是故反爲宗異品也。此中亦應説言。縁智各別故彼不取。但是影略説而已矣。然略纂云。作有縁性宗唯在有性。不通餘法(云云)如上法差別能違中釋。獻·清·邑等意頗同今釋。備云。故彼不取心心所法是能縁性者。意云。有縁性者。是非謂能縁心。周後記同之。周又云。此之二種○不取同異有縁性(已上檢論無此文。但周述論意耳)珠作二釋云。復有總別○是能縁性等(已上)諸師故彼不取四字所屬不同。獻·邑·清同屬上句末。備屬下句首。周珠屬上下(文)。 ᅟᅟ問。疏云。若無體者心如何生。以無因故(文)意何。 ᅟᅟ疏云。 ᅟᅟ前記云。疏以無因故縁無不生者。若大有未有。實等三亦不生(文)。 ᅟᅟ問。 ᅟᅟ疏云。如同異性。有一實故。作有縁性(至)故知體亦非實徳業(文)。 ᅟᅟ尋云。若同異性亦作有縁性者。如何與能違非作有縁性宗成同品耶。若作有縁性通作非有縁性。望作大有縁性非同喩故者。若爾作有縁性之下亦有作大有縁性意許。豈非兩重意許耶。若作有縁性是言顯宗者。可言別作法歟。 ᅟᅟ邑記云。疏如同異性至非實徳業者。此述彼宗成立有縁性意(文)。 ᅟᅟ明詮噵云。備。如同異性至體非實等。是顯同喩也。有性有一實等者。顯所立宗意也(文)。 ᅟᅟ注釋云。問。若同異性與有縁性爲同品者。如何亦爲敵者同品。答。同異雖是作有縁性。而非大有有縁性故。問。作有縁但是文略。理卽大有作有縁性。勝論意許無有兩重。同異如何為同為異。答。此義難遮。今且解云。勝論心謂。其大有性有實徳業。令體不無作有縁性。其同異性有實徳業。令三類別作有縁性。不無與類別。其用雖別。而作有縁性其義無別。同異旣是作有縁性。有別自體。有性亦是作有縁性。豈無別體。其本意如是。非兩重意許。敵者意云。總同能有。實徳業三令體不無作有縁性。是其所立。有性宗旨。由此理故。以同異性望彼異宗卽爲異品。是故一喩與立·敵量爲同爲異。改轉不定(文)。 ᅟᅟ問。云何作非有縁性耶。 ᅟᅟ疏云。作非有縁性者。作非彼意許大有句義有縁之性至有性有一實。應作非大有有縁性(文)。 ᅟᅟ注釋云。問。若義相違爲差別者。何故纂云。要有二等方名差別。又云。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各有別體。雖違作有縁。作非有縁性存。答。立者意中堅諍二義故。指其義名具二等。各有別體者。因明宗意。體義互得義體之名。是故別義及義相違名各別體(義名體可撿)問。若義相違而作差別。一切比量應有此義。答。立敵相對。所諍二義。雖無實體。而爲差別。非餘本來所不諍者。故上文云。是故前因亦是有法差別之因。是本成故(云云)本成之言遮此等例。故許無體亦無有失○況復作非大有縁性。其義轉至共同喩乎(文)。 ᅟᅟ燈二云。又云。如大乘師對小乘師。意許欲立第七識故。而不言顯有第七識。方便立云。極成意識必有倶生別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猶如五識此因是法差別相違。量云。極成意識不用第七爲倶有別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如五識。以第七爲別依。通第八故。是法差別。若准因明爲他用難。此亦不成。應云以非第七識爲倶有別依。眼等五根非第七識故。若云不用第七識爲倶有別依。但遮非表。無有別法與七相違。與誰爲因熟思方解(文)。 ᅟᅟ又云。又法差別相違量云。不相應行定是實有。許蘊攝故。如色心等(直言定實有體。不言異色心等故非言顯差別中收)○又如眼等必爲他用。意含眞假。成眞他用。名法差別。今言不相應行必定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卽言中顯立彼意許不相應行異色心等有實體用。與誰爲差別(文)。 ᅟᅟ同三云。外救量云。聲上音韻屈曲不能詮。聲屈曲故。如絃管聲○樞要云。論主爲作有法差別相違○要集云。此破末計屈曲有二。法差別相違因者別生名等非詮。不別生名等非詮故法差別此亦不爾。他宗説聲不是能詮。名等能詮。別生名等不別生名等。在聲不在非詮。何得言別生名等非詮。不別生名等非詮故。若以非詮法爲差別。論應云此如彼能詮。不別生名等。何故云如彼聲(云云)。 ᅟᅟ要集心。於必有倶生別依能別之下。勘第七識倶生別依·非第七識倶生別依之差別燈師破之云。無有別法與七相違。與誰爲因(文)若以同喩爲意許片差別。及依同喩力。雖無物體。有與樂爲相違之義差別。成不樂爲差別者。豈不以眼等五根與七相違之不樂爲差別耶。 ᅟᅟ又破不相應之量所付法差別。可言異色心有別體用卽不相應也。不異色心有實體用卽心心所也。何言與誰爲差別耶。 ᅟᅟ又非能詮法自相下。勘別生名等非詮·不別生名等非詮之差別。破之云。不別生名等。卽名句文。是能詮也。何含非詮之下耶。若以同喩絃管聲。爲不別生名等非詮體。非詮之下有此二差別者。論言此如後能詮不別生名等。應以名句文爲同喩也(文)明知不以同喩及義相違爲意許片差別云事。以此文思之。要有二等方名差別。并各有別體之文。明同喩外有別物體云也。若爾存假我他用勝意許之人。如何可會耶。 ᅟᅟ疏下文云。問。又如彼言。聲之無常應非作聲無常有縁性至如是應非縁息無常等。皆准此知(文)。 ᅟᅟ此法差別。非作聲無常有縁性差別。可同喩瓶等。而旣雖付別過。不言無片差別。准此可有以同喩爲片差別之義歟。 ᅟᅟ問。疏云。不爾違宗。有性可作有縁性(文)心何。 ᅟᅟ疏云。不遮作有縁性。但遮作大有有縁性。故成(至)違宗。有性可作有縁性故(文)。 ᅟᅟ尋云。若立有性非作有縁性。可有違宗者。若爾立有性作有縁性之時。可有相符失耶。況疏下文云。有性有縁性。宗本所成有法差別宗無同品(文)旣立有性有縁性。無宗同品。例亦立有性非作有縁性可無違宗。依之作有縁性卽作大有縁性故所違宗無相符失。能違宗可無違宗失。如何。 ᅟᅟ下文云。問。於因三相。是何過耶。答。有性有縁性因本所成(至)有一實因。同無異有。後二相過故成相違(文)。 ᅟᅟ明燈抄云。此答意云。有性有法自相之下。作有縁性是所樂宗。有一實因。所本成立有法差別。其同異性非是有性作有縁性。宗無同品。無同品故。因於遍無。本用同喩同異性者。非是有性有縁性。故還成異品。以之卽爲宗異品故。有一實因於彼遍有。一實因同無異有。同品非有故。無同品定有第二相。異品有故。無異品遍無第三相。後二相過故成相違(文)。 ᅟᅟ上文云。問。弟子實等非無名有。亦許此有是有縁性。今言有性非有縁性。宗違共許。何名相違。答。説相違宗。應云有性非作大有縁性。文無大言。由略故爾旣違他許。成相違也。不是説因亦不定實等非無作有縁性。望相違宗。是異品故。同異品轉故成不定。前説敵者有一實等因。於異有故。 ᅟᅟ問。有法差別能違宗遮歟表歟。 ᅟᅟ論云。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縁性。如遮實等。倶決定故(文)。 ᅟᅟ尋云。若依上三句文。似立表。若准下二句文似立遮。五句之内有矛楯。如何。 ᅟᅟ疏云。釋所由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勝論此因(至)兩皆決定。故成違彼差別之因(文)。 ᅟᅟ略纂云。如遮實等者。此例意云。同異性上有二義。一非實徳業。二能有縁性。師·資並許。其有性上亦有二義。一非實等。師成資不容。二唯作非有縁性。資信師不許。其有一實等因貫同異有。師資並許。五頂若取同異性上有一實等因。其同異性卽非實等。遂證有性有一實等因。令其有性亦非實等。此旣決定。門人取其同異性上有一實等因。同異卽非實等。故知有性有一實等因。有性亦應非有縁性。師資並成。故言倶決定也。二皆決定故。今例云。有性應作非有縁性。宗。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喩(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論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述曰。此釋成也。何以例有性令作非有縁性者。如同異性。有一實等故。卽遮實徳業三。及遮作有縁性。倶決定故。故我例有令作非有縁性也。謂相違宗云。有性應非有縁性。立因云。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同喩云。諸有一實有徳業者皆作非有縁性。如同異性。非是有故名非有。與非有縁心作性故(文)。 ᅟᅟ明燈抄云。如卽此因者。此有一實等因也。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縁性者。擧彼矯立量也。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縁性者。違彼矯立也。如遮實等倶決定故者。因取喩力違彼矯立與立矯中遮實等齊也。今此成違義中。此因亦能令彼法差別等者。此有一實等因。非直能成有性遮實等。亦應能成與此意許作有縁性之相違宗。謂有性作非有縁性也。卽前文中。以非實言助成有性後以大有言顯有性。名爲前宗。然前宗中。仍未能定大有是有非是同異。是故慮恐前立未了。猶故不樂。更須寄在前門言顯不樂量中。以立意許差別之門大有是有非是同異。與其意許作有縁性。以明離實。方爲所樂。立量之法。一同前文。但釋其義。更加意許差別義門。故有異也。彼旣自許大有言顯。寄之以立意許是有。亦應自許同異言顯。寄之以立意許非有。但是同異也。總略言之。彼是自許大有之上言顯是有同異之上言顯非有也。有一實因乃在非有異品之處。故被翻破云。大有是定非大有所縁性。因喩同前。以同異性非是大有所縁性(文)。 ᅟᅟ今見疏文。似立遮量。略纂·文軌立表。明燈抄上下文有二心。各如文也。 ᅟᅟ問。疏云。文言雖略義覈定然(文)心何。 ᅟᅟ前記云。文言雖略者。卽此論中雖不具作法。准此今時疏家義。作此難離實等有性不難不離實等有性道理顯然(文)。 ᅟᅟ後記云。文言雖略義覈定然者。意云。准義合言作大有縁性也卽有過故。論文略也(文)。 ᅟᅟ略記云。疏義覈定者。意云。義作大有非大有縁性也。恐有過故。論文中略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文言雖略義覈定然者。論中但言作有縁性。故文略也。以義研覈理定應言作大有之縁性(文)。 ᅟᅟ明詮噵云。論但言作有縁性(文)。 ᅟᅟ明燈抄文如上。 ᅟᅟ今案。後記及略記。若難非作大有縁性者。可有過故。論中文言略也。言略也。義覈。意可云非作大有縁性也。以此思之。所違宗雖立作大有縁性。論文言略。云作有縁性也。仍以此記意可成長朗律徳傳也。 ᅟᅟ注釋云。文言雖略義覈定然者。顯論但略。無無別所以。然後記云卽有過故論文略也者。未必可然(文)。 ᅟᅟ問。聲論師於聲無常量。付有法差別相違失。其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問。如聲論言。聲應非聲作有縁性(至)如是應非撃發所生起等。皆准此知(文)。 ᅟᅟ尋云。若聲有法之下。勘作聲有縁性·非作聲有縁性差別者。二等差別。豈不帶言陳自相耶。 ᅟᅟ又非作聲有縁性體。可同喩瓶等。不言同喩非片差別恐可許此義歟。 ᅟᅟ今案。明詮道。本疏云。聲作有縁性(文)准此可言聲非作有縁性。若爾聲有法之下。可帶二等意許也。然一切比量未必可然。彼二十唯識疏。作實微縁性·不作實微縁性。豈帶極微言陳耶。 ᅟᅟ又尋云。聲論能違置汝言可作之。豈有違宗耶。 ᅟᅟ孝仁記云。文答。彼自違宗云。聲聲之有令縁言。故違於彼言也。問。若他比量以言者。如何耶答不得。所以者。共許之聲。如何汝云。故不得也(文)。 ᅟᅟ尋云。若爾如何法自相之處。云汝聲無常應非是聲無常耶。 ᅟᅟ問。作有縁性義如何(又何可訓耶)。 ᅟᅟ注釋云。問。作有縁性訓釋如何。答。文云。有性同異有縁性同。有縁謂境。有能縁故。如同異性。有一實故。作有縁性體非實等。依此等文。應訓作有於縁之性。有縁言表實徳業三。作性言表大有同異。問。若爾何故疏云同起縁智縁三爲有。斷云。今諍大有。與能縁有心作境性(云云)答。此縱横解釋。顯有縁性義。非是直釋有縁性名。若不爾者。如前所引有能縁等諸文難消。又有別解。至下能違中當悉之(文)。 ᅟᅟ上文云。爲顯作有縁性名義。先擧勝論大有體用。實徳業三和合等者。實等三句與大有性和合之時。三句同起能詮實等爲有之言。三句同起能縁實等爲有之智。非如倶分總別不同故此云同。如是三能爲心等因(因者境也)起詮縁之因。卽是大有性。大有能有實徳業故。應知此中有兩重因。以大有性爲實等因。以實等三爲詮智因。或大有性能有實等。還以實等爲因。自能有詮智耳。下有縁謂境。有能縁故。彼文准之(文)。 ᅟᅟ下文云。心心所法○縁無不生。注曰。此釋大有名有縁性之所以也。縁謂能縁卽心心所能縁慮故(彼宗能縁名覺樂等今准佛法名心心所)有縁謂境。卽實徳業。有於能縁心心所故。性謂有性。能爲實等不無性故。由此義故。大有名爲有縁之性。是依主釋。境有體等者。此文言略。應言。大有是境。有體爲因能起有縁之性。名有縁之性名有縁性。或本云。作謂境有體者。作卽是爲。故論云作有縁性。前文云爲有縁性。問。彼大有性於境有縁成何用耶。答。有展轉用。故文云。若無體者。心如何生。以無因故。縁無不生。意云。大有能令樂等不無故。實有體爲心等境。境若無體。心縁何生。必無無境因生心等果故。故前文云。實徳業三爲因能起有詮縁。因卽是大有。大有能有實徳業故(文)。 ᅟᅟ注釋下云。名有三重。一名有縁性。師弟共成。亦通同異。故上文云。有性同異有縁性同。二名有性有縁性。亦通師弟。然師不許通同異句。故今文云。不爾違宗有性可作有縁性故。及上文云。詮言各別不取。三名大有有縁性。此唯局在師主大有。故今文云。但遮作大有有縁性。今不遮二。但遮第三。是故應云。不遮作有縁性及有性有縁性及有性有縁性。但遮作大有有縁性。不爾違宗。有性可作有縁性故。及同喩中如次應有兩倶自隨一所立不成故。然今順論略擧初名。問。作有縁性是有性義。猶如聲上常無常等。敵者直難言有性非有縁性。云何重言作非大有有縁性耶。答。勝論樂立令體不無之有縁性。由此更加大有之言簡同異性令體同異之有縁性。不可體量以例義量(文)。 ᅟᅟ又云。問。玄應疏云。相違量云。有性應作非有縁性。有一實故。諸有實等者。皆作非有縁性。如同異性。此無異品(已上)如何今云有性同異有縁同答彼師所釋。理亦可然。然要須先料簡其旨。今疏意云。有性同異倶是有於縁智之性。是故二法有縁性同。未知彼師意趣何在。問。彼師釋云。許大有性與縁有心作境界性故。云作有縁性。謂彼宗云。實徳業三同起詮智。詮三爲有縁三爲有(已上)故有縁性不通同異。答。若執彼義不轉同異但遮有性非有縁性。還應違自宗卽實有縁性。問。彼具釋云。説相違宗。應云有性非作大有縁性。文無大言。由略故爾(已上)是故雖不轉同異性。如此解釋。旣無自違。今師何故更作他解。答。兩疏所釋倶無過失。謂應所釋順十句論彼論説有性云。於實徳業。有詮智因。是名有性。又云。有實徳業。除同·有能無能·倶分·異。所和合一有同詮縁因。説同異性云。倶分句義云何。謂實性徳性業性。及彼一分和合。地性色性取性等。是名倶分句義。實性謂一切實和合於一切實實詮縁因。於徳業不轉。眼觸所取。是名實性徳性謂一切徳和合於一切徳徳詮縁因。於實業不轉。一切根所取。是名徳性。業性謂一切業和合於一切業業詮縁因。於實徳不轉。眼觸所取。是名業性。地等亦如是(已上)若約能有名有縁者。於同異句亦應言有。何故但云於一切實實詮縁因。於一切業業詮縁因。不言於實等有詮縁因耶。明知有性總與縁有心作境性故。但云有縁性同異總別與縁實等心作境性故。不言有。各別擧三言詮縁因。彼論意如是。應師頗順此。又斷云。今諍大有與能縁有心作境性。不作縁有心境性因與作縁有心之境性相違。作非縁有心之境性爲因。名差別相違因(云云)(已上叙二師意)案今疏意云。凡二意許要有二等不失言顯方成差別。若同異性不名有縁。卽無片差別。順言顯相者。如識變無常。非是全差別故。今以有縁令通同異。但約大有縁爲相違也。然今亦不遮縁有心境性。故前文云。同起詮言。詮三爲有。同起縁智。縁三爲有。雖作此解。而猶未測疏主深意。問。寧知能有義通同異性耶。答。有實等因旣轉同意故。能有義在不疑也。問。爲二疏意同在彼論。答以理推之。彼本論意倶含二義。或可。慈恩更顯別義而已(已上叙疏意)今試依應記并斷意案。入理十句兩論云。大有卽是與縁有心之境性。故名有縁性。其同異性與縁同異心之境性。故爲異品。有一實因唯於彼轉。是故任運有相違過。不須要加大有之言。故論但云非有縁性。問。若爾弟子但遮有縁性。卽違自許卽實有縁性。答。論意不要待弟子難。但是任運招相違過。況復彼意。有縁性者卽大有故。直破無失。如言有性應非有性。本唯大有無二有故。雖不言大。無自違過。若爲顯本意加大言亦得。問。若有縁義不轉同異。如識變無常。應非差別過。答。斷主釋意旣亦如是。故知不同餘失言顯者又四句分別。至下當悉(已上且叙私意。唯恐失旨。見者詳之文)。 ᅟᅟ中卷文云。問。有性之名是約何義。爲實德業不無之性故名有性。爲令實等體不無故說名有性。爲能有於詮緣之性故名有性。答。設爾何失。問。若依初二義者。彼作有縁性應非有性義。旣爾卽違諸差別比皆以自相而結其名。如法差別不積聚他用唯識比量。定離眼識色一因違三。能有四大非四大種等。若依後一義者。同異亦爾。應名有性。況復別立有性大□意豈非依實等體不無義耶。答。彼計難知。今且解云。以此等義合名有性。如藏識名具三藏義。有名亦爾。衆義含立。然同異性雖是能有。餘義闕故不名有性。問。若爾應云作有縁性是有性義。何名別義。答。言顯有性含種種義故且爲總。作有縁性其中一義故名爲別。問。若自相有爲總有性。如何敵量總破彼耶。答。自相量時。據實體破。言同意別。義如前釋。差別量時。望別意許故。以言陳爲總相有。問。若據實體破有性者。亦應總破他用自相。答。此有性量旣言非實。明離實有故遮自相(可見斷)他用不然。故難意許(文)。 ᅟᅟ問。疏云。今此略以言陳爲自相。意許爲差別(文)心何。 ᅟᅟ前記云。疏今此略以至故無妨難者。此意今若唯取後陳爲差別。此因卽是法自相過。不得爲有法差別過。今通取意許爲差別。故無此難也。故無妨難者。釋外難。外云。立差別者。皆是後陳。今在有法。何成差別。故言但言陳卽名自相。意所許者卽名差別。今望意許得差別名。故無妨其審(文)。 ᅟᅟ邑記云。疏此宗自相至無妨難者。若以局通前後爲自性差別。不得有四相違過。前陳無差別。後陳無自相故。今取意許故無妨難(文)。 ᅟᅟ明燈抄云。此宗自相差別不定等者。若言中立云作有縁性非實等者。卽是有法自相。不名差別。若卽此許非作有縁性是離實等有性者。卽是差別。非自相也。故知自相差別本無的義。但約言顯意許別也。言陳爲自意許爲別故無妨難者。如言顯宗自相爲有法。共相爲法。今意許宗其義亦爾。且眼等上意許無積聚他用義。通非臥具上。彼宗自許眞他受用臥具等故。名爲共相。是故名法差別。其有性上意許作有縁性。唯在有性。不通餘法。卽是自相。是自相故。名有法差別。若約自共相説法有法義者。卽有妨難。如數論師立我爲思。此我卽共相爲有法。思自相爲法。豈約自共相得分法有法別耶。故差別宗亦約自共相不得分別爲二也。今此四違。各言陳者。以爲自相。意許宗者以爲差別。意許之宗亦不得約自相共相分別二也。故無妨難者。有云○(引前記文也)。 ᅟᅟ注抄下云。此宗自相差別不定者。謂餘經論中。體法名自相。義名差別。如色蘊是自相。苦空無我等名差別。此因明宗。有同有異。異有兩重。一前陳名自相。後陳名差別。設義在前陳亦名自相。體法後陳亦名自相。體法後陳亦名。二者。言陳爲自相。意許爲差別。此卽前陳後陳。但有言陳。倶有意許。是以不定(文)。 ᅟᅟ問。疏云。如是應非撃發所生起等。皆准此知(文)其作法如何。 ᅟᅟ邑記云。疏如是應非撃發所生等者。如有難言。聲應非撃發所生。所作故。如瓶。以此爲有法違者。亦准斯難。以佛法許聲咽喉等撃發所生。若聲生爲此難者。彼違宗。若聲顯難。雖不違宗。亦非本諍。亦有世間相違之過。故皆似破(文)。 ᅟᅟ明燈抄云。如是應非撃發所生起等者。夫聲發者。由尋等縁撃臍輪等風。乃至展轉撃咽喉唇舌等。勤勇無間之所生起故。云撃發所生起。准前宗。言聲應非作聲撃發所生起有縁性等。准知之也(文)。 ᅟᅟ尋云。先付邑記心。案疏文。可難作有縁性義。何只言非撃發所生起耶。 ᅟᅟ付明燈抄。若如此釋者。第二難之中。云如是應非縁息無常等。皆准此知。亦豈作有縁性之義耶。 ᅟᅟ又尋云。此難法自相能違量耶。爲當佛弟子別時所立之量歟。 ᅟᅟ後記云。問如聲論言聲應非聲等者。此中意説。佛法對彼立聲無常。卽聲論與佛法作有法差別相違也。以佛法中亦許其聲耳所縁性也。及撃發所生起等。亦例之(文)。 ᅟᅟ略記云。問如聲論言聲應非作聲有縁性等至有法差別相違者。此中意謂。佛法對彼立聲無常。卽聲論與佛法作有法差別相違也。問。佛法豈亦意許其聲作有縁性。解云。亦許其聲耳所縁性。又答中言應非撃發等。准此知之(文)。 ᅟᅟ注釋下云。如非聲有縁性。如是應非聲撃發所生起聲等。皆准此知。注曰。第二文也。邑云○清師亦作世間相違。珠云○(云云)今謂。此解雖不違理。但恐疏意不必可然。今此文意。本所不諍。強作差別。以之爲例。不可一切以有縁性而爲例也。若別加解。卽無有失。備云。應非等者。意云。如是聲非聲勤發及所作生起等。皆准上知也(云云)若依此解。以非勤發及非生起望生顯論。其過應如前諸釋。以非撃發所生起文。諸師合爲一。備師分爲二。皆不違理。其義應思(云云)。 ᅟᅟ問。於四相違因如何分別合違別違不同耶。 ᅟᅟ疏云。此四過中。初二種因。各唯違一。後二種因。一因違二(文)。 ᅟᅟ明詮噵。各唯違一云。且所作因已本宗令違一無常宗(文)。 ᅟᅟ又道有一實因云。一因違二者。有法自相有法差別(文)。 ᅟᅟ略纂三云。問。前二相違因卽各別。何故後二同一因耶。答。有二解。有云此後二違若別別作。卽十五因中違一因攝。若同時作。卽是雙違二因攝也。今言此後二違定違二攝。然前二因違一攝者。影略説故(文)。 ᅟᅟ文軌疏云。此後二違若別別作。卽十五因中違一因攝。若同時作。卽是雙違二因攝也(文)。 ᅟᅟ准此略纂言有者。文軌師也。 ᅟᅟ尋云。有一實故因亦可違法差別。謂非實能別之下。有能有實非能·不能有實非實之差別能有實非實者。離實大有性也。不能有實非實者。徳業和合同異性等也。以例思之。非四大種之下。勘能有四大非四大種。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差別。及離實等外有別自性能別之下。有能有實徳業等有性·不能有實徳業離實等有性之差別。是何不然耶。 ᅟᅟ略纂云。有云。問。必爲他用宗中。含無積聚他用·有積聚他用。其無積聚他用。卽是法差別。今非實等宗中。亦含作有縁性非實等·作非有縁性非實等。何故作有縁性非實等。卽是有法差別耶。答。如言顯宗。自相爲有法共相爲法。今意許宗亦爾若自相者卽是有法差別。若共相者卽是法差別。其眼等上意許無積聚他所受用宗。通臥具上。是共相故。是法差別。有性之上意許作有縁性宗。唯在有性。不通餘法。旣是自相。故是有法之差別也(文)。 ᅟᅟ尋云。所引有人義者。誰人之義耶。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必爲他用宗中。含無積聚他用·有積聚他用。其無積聚他用。卽是法差別。今非實等宗中。亦含作有縁性非實等·作非有縁性非實等。何故作有縁性非實等。卽是有法差別耶。答。如言顯宗。自相爲有法共相爲法。今意許宗亦爾。若自相者卽是有法差別。若共相者卽是法差別。其眼等上意許無積聚他所受用宗。通臥具上。是共相故。是法差別。有性之上意許作有縁性宗。唯在有性。不通餘法。旣是自相故。是有法之差別也。問。無積聚他所受用宗。數論自許通臥具上。是法差別。其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亦自許滅壞通燈焔上。何故卽非法自相耶。若是法自相者。能別應成。答。此義無異。何者。謂佛弟子自許滅壞通燈焔上。爲法自相。然數論不許有滅壞故。能別法自相不成。能別法自相不成故。卽非法自相。今數論自許無積聚他所受用宗通臥具上。是法差別。佛法不許無積聚他受用義故。能別法差別不成。能別法差別不成故。卽非法差別。復以積聚性因違彼法差別故。亦非法差別也。此則望自許故。得名自相及差別望敵論不容。卽非自相及差別也(文)。 ᅟᅟ准此引文軌師義也。明燈抄難此義。如上抄之。 ᅟᅟ注釋下云。問。何故此中無法差別。謂非實等宗法意中。含令實等不無非實。不令實等不無非實。欲成令實不無非實。其同異性旣成異品。由此應有法差別過。猶如一因違三比量。能違有四大非四大種。及義斷中大有縁性。爲法差別。旣爾何故但立二過。答。假作二釋。一云。此量雖亦法差別過。爲顯義類。但立二過。應有四句。一一過多比。如法自相出二作法。二多過一比。如有性量出二相違。三一過一比。如法差別但一作法。四多過多比。如非實等三種比量。離爲第二句。合爲第四句。此中爲立第二句故。有性量中無法差別。二云。略纂云。有云。問。必爲他用宗中含無積聚他用○故是有法之差別也(已上)准此亦非法差別。問。二皆有難。若天主論四量相對顯義類異故略者陳那別破勝論量時。爲亦作法差別破。耶(初難)略纂之文。旣言有云。如非自義。何引爲例。況上卷云。謂言所帶名爲自相。不通他故。言中不帶意所許義名爲差別。以通他故(已上)何言有縁性非實等不通他耶。又殊破此義云若約自共相説法有法義者。卽有妨難。如數論師立我爲思。此卽我共相爲有法。思自相爲法豈約自共相分法有法差別耶。故差別宗亦自共相。不得分別爲二也(已上)又斷所出作有縁性爲法自相。以作大有有縁性等爲法差別。以之准此。何不同耶(次難)答。理實應言。破他出過不必盡擧。然彼陳那破有無更檢。次難不可必通會之。旣言有云。故知假叙。然備師違三文云。有性非實。有一實故。如同異性。此作法何故唯違有法自相及有法差別。不法差別相違耶。意云。非實是法自相。能有實非實·非能有非實。是法差別。何故有一實因不違三耶。答。望勝論意許差別時。同異性成正同喩。望五頂意許時。同異性不成同喩。同異性不可言非能有實非實故。由同異性是能有諸實而令有。非體卽實物故。故無法差別相違(已上)此中令有二字未詳。若屬下句可然。若屬上句非也。能有實等。然不能令實等體有。如何得云而令有耶。故但應言。同異句義望能有實非實等宗。及有實因。倶爲同品。故不可得作法差別過。若是令實有。於詮縁名令有者。亦無有過(已上遮法差別難)(云云)。 ᅟᅟ尋云。先初義不可爾。比量一多。過相多少顯之。何用耶。況雖有法差別過。何失多過一比之義耶。略纂所引有人之義。如燈第二破。可見。平備大徳傳又有例難若爾一因違三法差別能違因。可有不定過。爲如同異性。能有四大非四大種故。所説有性是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耶。若爾此等義倶不明。更可依何義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前二相違。因卽各別。何故復後二同一因耶。答。此有二解。一應師云。此後二違。若別別作。卽十五因中違一因攝。若同時作。卽是雙違二因攝。二沼師云。此後二違定違二攝。然前二因違一攝者影略説故(文)。 ᅟᅟ准此略纂所引有人者。玄應師歟。 ᅟᅟ注釋云。略纂三云。問。前二相違○影略説故(云云)前是玄應。今言等者。是沼自釋。具如珠抄。問。彼同卷釋論等字云。此有兩解。一云○同一因也(云云)上旣存此二解。如何今云定違二攝。答。彼中汎爾雖作二解。今約論文故唯一解。後二相違同時作故。餘如前辨(文)。 ᅟᅟ問。自相量能違加言之義可有耶。 ᅟᅟ注釋下云。設於此量作相違云。有性非是離實大有。是何過耶。爲是有法自相。爲是有法差別耶。答。設爾何失。問。二倶有過。若自相者。卽違今文有法自相。如云雖難意許。尋言卽難。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違。加言便成難彼差別。今旣加言。應非自相。若差別者。如彼大乘立聲無常。無二無常。不名差別。此亦無有兩所共許有性替處。應非差別。答。且遮初難云。周·清·邑同釋疏加言便成難彼差別之文。以作大有有縁性等爲此加言。故知所言應非離實大有性者。旣不如彼作有縁性別加言故。猶是自相。如略纂有法自相文中云。今例云。有性應非離實等有(云云)准知彼以爲自相耳。次遮纂要例難云。彼文亦望不加言破。非謂加言不名差別。問。二釋倶違彼等文意。謂疏文意。是指不言離實大有名不加言。不要指於作有縁性。是故周後記釋此文云。應非大有性。亦是加言(云云)然略纂釋雖在有法自相文中。不云何過加之沼法師學久乃歸慈恩。不知略纂何時所撰。相望疏意難可例同。纂要只是不許他師失言顯相名爲差別。非望加言不加言難。是故二猶未了。答。此義難決。試以四句當料簡之。一單自相。是卽不帶意許之自相。如聲無常及眼他用。本來唯淨常與無常。不欲分別無常異。故神我用義雖是所諍。言中不顯。名單自相。二單差別。是卽不帶言陳之差別。如眼他用。唯意許中有二差別。爲所諍故。三帶意許之自相。如立有性應非有性。不加言難故名自相。勝論唯立大有性故。言中卽顯名帶意許。四帶言陳之差別。如立有性非大有性。加言難故。名爲差別。意許大有不異言陳。二有相屬故名帶言。識變無常。設是所諍。亦爲第四攝。非單差別。他師偏執唯是差別。不可帶言故爲所破。若知四句。並無諸妨。問。兩朝諸師未有此釋。云何自專得分別耶。答。於諸地量有多種類。謂自他共及互兼帶(唯他比者。如以佛法破數論云。汝我無常。許諦攝故。如許大等。唯自比者。如數論對佛法云。我我是常。許諦攝故。如許自性。唯共比者。如聲論者對佛法者。立聲常。所量性故。如虚空等自共兼帶者。如下違三四比。他共兼帶者。如彼五頂能違自他兼帶云云)○問。彼皆有明文。此有何證據。答著文分別。雖在今日。以義推徵。已出先哲。如難有性非離實有。及徵識變無常等義。豈不攝在自相差別。若攝自相者。不同餘自相。餘不加言。此加言故。若攝差別者。亦異餘差別。餘有二意許。此唯一種故。如是等理。還爲其證。由此分別而作四句。恐違聖旨。見者詳正。但欲順理。不敢固執矣。或復比量有二。一者諍體。二者諍義。自體無二。故彼差別亦不具二。由此但約卽義相違辨二差別。義者體上所有共相故。彼差別要須具二。今此比量本諍其體。纂要所破本諍其義。是故二文其旨各別問。若有性量本諍體者。何故斷云作有縁性是別義耶。答。義亦有二。一自相之義。二共相之義。作有縁性是自相義。自相義者是體之義。故不相違。問。作非有性有縁性。及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是諍體量。如何許有彼別體耶。答。合今謂。體量不要二體。不遮其中或有別體。此亦未了。更須思擇(云云)。 ᅟᅟ問。一因違三比量作法如何。 ᅟᅟ又問。疏云。自所餘法皆入同喩。無不定過(文)自所餘法者何等法耶。 ᅟᅟ疏云。其有一因通違三者。如勝論立。所説有性非四大種(至)自所餘法皆入同喩。無不定過(文)。 ᅟᅟ尋云。此量敵者何人耶。 ᅟᅟ横川注釋云。下明一因違三比量。此亦師弟相對立之。故下有法自相文中。破離實有故。不違自教等。若不對於弟子卽實。約誰稱爲違自教耶。珠·備等亦許對五頂。問。前立非實。五頂已信。何爲更立此比量耶。答。設雖前信。推本師弟假叙此量。立敵何失(文)。 ᅟᅟ尋云。若以五頂爲敵者。豈非有相符失耶。 ᅟᅟ又何無法自相相違耶。 ᅟᅟ明詮噵云。言其有一因通違三者。許除四大體非無故之因。違後三宗。問。何故不言有於法自相相違。答。不改本喩故。無法自相相違也(文)。 ᅟᅟ此義頗不得心。豈一切法自相相違皆改本量同喩耶。 ᅟᅟ此事如上抄之。 ᅟᅟ注釋云。問。何故無法自相相違。答。非四大種法自相義許除四大體非無因。倶轉同喩。故無相違。問。非四大者。大有非四大。故應尋言難彼法自相。如有法自相尋言卽難故。答。此不成例。所以然者。師主有法本無二種。是故弟子尋言總破。由此斷云。若五頂實等亦名有者。豈成自相相違。返彼量云。有應非有。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同異性名有。何得成相違(已上)非四大義貫通色聲。是故弟子不得總破。然備師云。何故不言違法自相耶。答。不改本喩故。不取自相耳(云云)問若爾一因違四比量。亦應無法自相相違。答。彼本比量法自相。云離實等外有別自性。其中等言。寛約五句故。因望彼闕後二相。今非四大其義不齊(文)。 ᅟᅟ前記云。疏皆入同喩無不定過者。除四大外一切有法。皆入同喩。問。何須説言除四大耶。答。若但言體非無故。不除四大。便有不定。不定云。其大有性。爲如色聲。體非無故。非四大種為。如四大種。體非無故。是四大種爲有此過所以。因言除四大也(文)。 ᅟᅟ明詮云。言自所餘法皆入同喩無不定過者。周云○(云云)此卽簡自不定過也(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自所餘法皆入同喩等者。是從宗外之法皆同喩。除色等而餘法非入於同喻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自所餘法皆入同喩無不定過者。以除四大及有性外。並爲同喩。無自不定。若所餘法不入同喩。作不定過云。爲如色聲等。許除四大體非無故。所説有性非四大種。爲如子微等。許除四大體非無故。所説有性是四大種。子孫微等四大爲體。是故以爲自不定過。爲簡此過。皆入同喩。問。由除四大卽簡子微。豈得子微作不定耶。答。彼宗唯言地水火風父母極微。不言地水火風子孫微等。由此當知除四大時。唯除本微不除子微。故引子微得作不定。有云。除四大外一切有法。皆入同喩。卽自問云。何須説言除四大耶。答。若但言體非無故。不言除四大。便有不定。謂所説有性。爲如色聲等。體非無故。非四大種。爲如四大種。體非無故。有性是四大種。爲簡此過。是故因云除四大種。此解非也。疏中卽云。以除四大及有性外。並爲同喩。無自不定。今案彼意。不得取宗有法能別作不定過。故云以除四大及有性外並爲同喩。非四大種旣是能別。豈取能別以作不定過。故因中云除四大者。顯四大外體非無故。故云除也。由此意故。太賢師述勝論自比量云。所説有性非四大種。許四大外體非無故。如色聲等。如彼古迹(文)。 ᅟᅟ取本量能別爲不定敵之事。如上抄之。 ᅟᅟ有私記云(可尋作者)。 ᅟᅟ問。何故色聲等非四大種耶。答。勝論本計。唯地水火風父母極微爲四大種。其地水火風子微孫微等。不云四大種。故除四大種者。唯除父母微。不除子微等。皆入同喩也(文)。 ᅟᅟ注釋下云。自所餘法等者。於異四大因旣不轉。其餘諸法皆入同喩。因唯同有。故無不定。然珠云。自所餘法○如彼古迹(已上珠文)今謂。珠此不定。更須尋思。若以之爲眞不定者。此有三難。一宗因乖角難。謂子孫體若是四大。除四大因不可轉彼。若此因轉彼子孫微。子孫微體應非四大。旣爾如何以此一切望除四大因爲同品。望非四大宗爲異品。作不定耶。二九外無實難。謂實句有九。卽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其子微等若非四大。以之當攝何實句耶。如何恣云彼宗唯許地水火風父母極微。不許地水火風子等。況彼所引地水火風父母之言。還亦顯有地水火風子孫微義。是言麁母證無麁子。三無理遮破難。非四大種宗。理應四大以爲異品故。取四大作不定者。還理可然。如何破云豈取能別作不定耶。然彼所引疏中卷文。未足爲證(三難訖)是故今以彼所破義還爲正釋。無過失故(此所破義當出周·備二徳釋也)(云云)唯識比量私記云。問。眼識上四相同異品何攝耶。若同品者。有一分所立不成。若異品攝者。一分所立不遣。如何可遮。若同品攝者有一分所立不成者。不離義能成不離宗。不卽義不得成不離宗。所以有一分所立不成過。若異品攝者有一分所立不遣者。不卽義能遣不離宗。不離義不遣不離宗。所以有一分所立不遣也。答。異品攝也。無一分所立不遣如前。眼識彼上四相不卽不離也。體與義二已別。故不卽也。離眼識體而無異體。故不離也。意眼識體彼上生住異滅義,二别故不卽也。離眼識體而無異體。故不離也言也(云云)。 ᅟᅟ今案。此記心云。宗不離一向不離也。眼根與眼識不卽不離也。不卽不離物能遣一向不離宗。故雖為異品。而無所立不遣也。若爾雖不置眼所不攝之言。何有法自相相違等之失耶。仍可入同品。如子孫微等。仍二卷私記云唯識比量有例者。若此事歟。又定賓律師云。唯識比量無異品依(云云)又以此釋可案之歟。 ᅟᅟ法務權僧正云。自所餘法皆入同喩(源公難燈抄義頗可也。可勘本計之)。 ᅟᅟ疏中卷云(如抄第)。 ᅟᅟ鈔批第十四末云。又如勝論外道○其外道執。地水火風四大極微有常無常。其常住者。劫壞之時。各各散住。劫欲成時。兩兩和合。生一子微。然子微量等父母二。二子微復生孫微。乃至展轉生麁色相。成大地等。子微已去卽是無常也(文)。 ᅟᅟ唯識疏四本云。且發智論薩婆多師自許佛說。亦餘小乘及大乘者。兩倶極成非佛語所不攝。豈汝大乘許佛説耶○故爲不定。言爲如自許發智。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彼大乘非佛語耶(文)。 ᅟᅟ今准此文。可會宗因乖角難。又子嶋云。唯識比量有可例之事(云云)可案之。 ᅟᅟ勝論宗心云。地水火風父母極微。非所作。常。非現量境。無方分。子微已去。所作。無常。現量境。有方分。 ᅟᅟ依唯識疏并十句論心抄之。以此可案明燈抄義也。 ᅟᅟ孝仁記云。文不爾違宗者。若非大有有縁性不遮。非有性有緣性遮。違於自宗。彼宗亦許有性有縁性故言也(文)。 ᅟ (此三十帖疏云不遮有緣性○尋云若立有性文押紙)。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文。 ᅟᅟ倶舍云。彼識依淨色。名眼等五根。眼根如蒲桃埵。耳如卷樺皮。鼻如雙爪甲。舌如偃月刀。身如指【韋*沓】皮等(云云)。 ᅟᅟ(此三十帖口表紙)。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終) ᅟᅟ(延寶甲寅二月二十一日校正。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書寫)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一(第三十一帖) ᅟᅟ問。付一因違三比量。法差別相違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非四大種。是法自相。能有四大非四大種。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至)許除四大體非無故。如色聲等(文)。 ᅟᅟ尋云。此量欲成有法有性是離實有性也。若爾大有之能有可銜著有法有性。例如有性非實量又能違因可有不定過。爲如同異性。許除四大體非無故。所説有性是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耶。 ᅟᅟ注釋云。問。師弟共許同異句義能有四大非四大種故。與意許應爲同喩。因通二品。豈非不定。答。此過難遮。且作三解。一云。言能有者。是大有有。故同異性遂爲異品。二令體不無。今爲能有。同異不爾。故非同品。三云。唯識破他。有他不定。正不爲過此亦應然。問。斷云若五頂實等亦名有者。豈成自相相違。翻彼量云。有應非有。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同異性名有。何得成相違(已上)彼旣不論二有差別而爲同品。今亦應然。何得分別二種有耶。故前二釋倶未避難。他比違他應爲過失。上已極成。今何言非。況今弟子亦許同異。何例唯識佛法對破。答自相相違尋言總難。故同異性設許名有。應爲非有宗之異喩。差別相違。要當分別故。同異性雖名能有。望有性義便非同喩。他比違他。雖爲過失。且例彼文。然非理盡(云云)。 ᅟᅟ私云。子島僧都述一因違四法差別闕後二相云。立者意許為立能有實德業離實等有性之宗。而同喩同異性能有實德業離實等有性同異性。非能有實徳業離實等有性大有。望意許宗卽成宗異品(等文)准此一因違三法差別。可言同異性能有四大非四大種同異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種大有性故。望意許宗成宗異品也。 ᅟᅟ下文云。問。備記述勝論意云。有性能有四大。而四大令有。非體卽四大種(宗)許除四大體非無故。如色聲等體非無。而能有四大。四大所造。非體卽四大種也(喩)雖有性能有四大而四大令有。及色聲等能有四大而四大所造。如是別。然今以有四大義同。故同喩耳(已上)其義云何。答。大有性義道理可然。其色等義違疏主意。如中卷後三相違決定云。彼説色等雖非四大種。不能有四大。然説有性能有四大。非四大種。故成法差別相違決定(已上)然彼記結云。然本記云。色聲等不有四大。四大有色聲。故云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更思)今云。不爾。勝論本量意許可見。無同喩故(已上)今謂。此亦不然。意許宗闕無同喩。道理可然。何強令具均等喩耶。是故應云色等不能有四大種。無煩異求(文)。 ᅟᅟ尋云。能有四大非四大種。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體何物耶(又如何可訓之耶)。 ᅟᅟ注釋云。此中所言能有四大非四大種。卽是大有。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者。近代有云。是卽實有。有云。是同喩色等。有云。共許有性(云云)三釋各難如上作有縁性中辨。今謂。纂要云作有縁性是別義。作非有縁性卽義相違。准知是亦卽義相違。於此訓釋亦有異解。或云。不字唯局上句。是卽義相違。自當色聲等。或云。不字各被兩句。其體當四大種。或云。不字總結兩句。義當除大有同異外諸法。謂能有四大及非四大種。此之二義或全或分闕者有三。皆此中攝。問。以何爲正。答。有依第二。有依第三。今依第一。後二破言顯非四大種故。遂同纂所破非識變無常。不爾應以空無我等非識變無常名爲差別耶。況不能言理對能有。豈遠被下非四大耶。故唯應依第一釋意。問能違量云。所説有性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種(云云)故知本量不能之言。其意應同非能之義。答。敵量直遮意許宗中能有四大。故總言非。二種意許辨非四大宗之差別。故云不能。問。卽義相違。何法爲體。答。不可定指一法爲體。但義寛通諸四大外無能有力之諸法也。卽如徳業和合句義空時方我意及色聲等法。立敵共許。此等諸法不能有四大非四大種故(文)。 ᅟᅟ餘文如別抄之。可見。 ᅟᅟ明詮噵云。樞要上云。數論·勝論立我宗云。我體周遍(宗)許常住故(因)如虚空等(喩)作法差別相違過。體周遍法自性上意所許義。隨身造業受苦樂。體周遍。非隨身造業受苦樂體周遍。是法差別。今作相違云。汝我應不隨身造業受苦樂體周遍。許常住故。如大虚空(云云)准此明知。不誤法自相也(文)。 ᅟᅟ尋云。有法自相相違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所説有性。是有法自相。與此有法自相爲相違云(至)隨言卽非。故違自相(文)。 ᅟᅟ明燈抄云。勝論有性離實有性。自成他不成也。五頂有性卽實有性。自他倶成也。今非離實不非卽實故。不犯自語等。隨言卽非故違自相者。隨言顯有以非意許離實之有。故依所隨名違自相。尋言卽難。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違。加言皆是難別義故(文)。 ᅟᅟ尋云。卽實有性如何言師弟共許耶。 ᅟᅟ注釋云。今謂。斷云。五頂立有唯離實等。弟子立有唯卽實等(已上)不云卽實有自他共成。未知殊意依何理矣(文)。 ᅟᅟ師主立卽實有性之事。可見黄私記(文)。 ᅟᅟ尋云。有法差別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有性旣是有法自相。作有性有縁性。作非有性有縁性(至)許除四大體非無故。如色聲等(文)。 ᅟᅟ尋云。旣置所説言。又因云許者。自許也。有法有性可言離實有性。何有作非有縁性差別耶。 ᅟᅟ注釋云。問。何故此中置所説言。答。近代有云。敵者不許離實等有性故。爲簡他所別不成。立所説也。問。本作法中。仙人·五頂共許有性以爲所別。此何不然。答。爲顯比量義類非一。此示自比之作法也。今加解云。此因旣云許除四大體非無故。爲彼自許因之所依。是故有法置所説言。問。旣云所説。明是大有故。法有法無別意許。如何於彼立二差別。答。體雖大有。然其別義有縁性等言中不舉。故尋彼難名差別過。問。言總意許是爲差別。今自相有卽是大有。旣非言總何名差別。答。自比違自。四相違因。以此等量應爲規模。三十六相是一同耶(此義未決云云)。 ᅟᅟ今案。立者意。置所説言直顯立離實有性。故疏云。彼説有性離實有性(文)彼説者。卽所説義也。任立者心離實大有也。然言陳不言大有。有言通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故。亦勘差別相違也。我所執我體非是一之量。准此可思之。 ᅟᅟ明詮噵本。雋(子峻反。峻。私潤反)。 ᅟᅟ唐興雋法師。 ᅟᅟ唐興之事。 ᅟᅟ略記云。唐興者。卽汾洲濕城縣寺名也(云云)。 ᅟᅟ後記云。唐興者。卽濟州城寺名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唐興者。西河郡之寺名(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言唐興者。兩名相濫。未詳何也。一縣名唐與。故坤元錄第七十四卷云。江南道道洲(營道縣。唐興縣。江華縣)。 ᅟᅟ○二寺名唐與。故唐前記云。唐與者。芬州唐興寺也。此親自承唐智周師。專所記也。故以證之(文)。 ᅟᅟ又云。若爾何故瑜伽論第一百卷。後題之外。列翻經者。云大總持寺沙門靈雋法師。答。蓋是一人住於兩寺。亦是一寺有兩名乎。造對法疏三藏弟子靈雋法師。更無兩名。自非久遊唐國逕九洲盡。誰住此間輒明指定寺之興縣乎(云云)。 ᅟᅟ有先徳云。唐世被興故名唐興法師(文)准此非縣亦非寺歟。 ᅟᅟ(明燈抄文)雋(似戀反。説文肥肉也。又爲雋。才選反。亦俊字也。玉編爲雋字。不爲門也。戀力全反。明詮道文)。 ᅟᅟ隽。雋(子峻切。峻。私閏反)。 ᅟᅟ横川僧都云。周云。雋法師者。亦作雋字(云云)雋者但宛反。鳥肥也。有作雋子峻反。智過千人曰雋。又作儁(正也)。 ᅟᅟ又作俊(俗也云云)。 ᅟᅟ唐韵上聲云。 ᅟᅟ嶲(鳥肥也。又姓漢有云雋不疑。徂宛反。宛。以轉反)。 ᅟᅟ去聲。 ᅟᅟ隽(智過千人曰雋。子峻反)。 ᅟᅟ儁(正也)。 ᅟᅟ俊(俗也)。 ᅟᅟ隽字。 ᅟᅟ長譽已講用詮字。 ᅟᅟ永超僧都云。靈雋亦作俊。不可用詮音。 ᅟᅟ疏云。竊觀論勢。文理不同(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次擧師難有二難。一文勢不同難。二義勢不同難(云云)。 ᅟᅟ注釋云。言二難者。珠云。一文勢不同難。二義勢不同難(乃至)爲顯此二文勢不同·義勢不同故。最初云。竊觀論勢文理不同(云云)。 ᅟᅟ初理門九句。入理四相違。兩論相望而爲難也。次法自相。後三相違。二義相望而爲難也。二難之意。如文可知。然近代或名文理不同難。行相不同難。亦不違理也(云云)。 ᅟᅟ問。云何文勢不同難耶。 ᅟᅟ疏云。准九因中。第四·第六名曰相違(至)上旣不同於四·六。如何返成相違(文)。 ᅟᅟ明燈抄云。此卽初一文勢不同難也。此難意云。如論文云。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説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如次爲對生·顯二師故。擧二因。翻二·八故)准理門論。九句因中第四·第六名曰相違。因於同無。皆異品有。此論所説四相違中。唯法自相。與彼論九句因中四·六違同。其後三違等者。次論文云。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説眼等必爲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説有性非實非徳非業。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説有性作有縁性。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此所擧文。皆所違量。不擧能違)觀此後三所相違量。各具三支。因皆同有。異品亦無。旣不同於四·六。如何返成相違。此擧文勢不同難竟(文)。 ᅟᅟ准此文。明燈抄心存別作法之義歟。 ᅟᅟ問。云何義勢不同難耶。 ᅟᅟ疏云。又法自相。他因於同遍無。於異品中説有(至)而言二合違有六。三合違有四。四合違有一(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法自相至合違有一者。次義勢不同難也。前所違量文皆所擧。故云文勢不同。後能違量但説其義。不説三支。故云義勢不同。又法自相他因於同遍無等者。翻第四句。法自相相違。作能違量云。聲無常。所作性故。同喩如瓶。異喩如空。翻第六句作能違量云。内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同喩如電瓶。異喩如虚空。今觀前二所相違量。他敵者因於同遍無。於異品有。用他異品以爲同喩。一倍違返成相違義。後之三違等者。與法差別相違因作能違量云。眼等必爲積聚他用勝。積聚性故。如臥具等。諸臥具等兩宗共許。爲積聚他受用勝。故取之爲喩。次與有法自相相違因作能違量云。所説有性應非有性。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次與有法差別相違因作能違量云。所説有性非作有縁性。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釋其所由。如疏具説。今觀後三所相違量。他敵者因皆於同有。於異品無。用他敵者能立因喩與他敵者作三相違。初一相違。同無異有。後三相違。同有異無。行相旣別。如何得説法自相違與餘三合。而言二合違有六。三合違有四。四合違有一耶(云云)。 ᅟᅟ問。正比量可有意許差別耶。 ᅟᅟ又所立法通四宗之事。 ᅟᅟ疏云。夫正因相者。必遍宗法。同有異無。生他決智(至)一乃至四。所兩競義。有此法處。名爲同品(文)。 ᅟᅟ前記云。夫正因相者至理不相違已來。未答前二問。且略釋宗同異喩。及合理門以因法成後陳法。非成有法。疏因法成宗可成四義者。此意若彼同品有異品無。後此正因令他決智生。可成得四種。疏若爾便無異喩品者。且如立聲常無常。卽此有苦空無我等義。常聲卽含是異喩。此常聲上亦有苦空無我等義相似。卽無異喩。若據亦無同喩。如何是常無常不相似。卽成同喩(文)。 ᅟᅟ邑記云。疏隨其所諍所立之法有處名同者。謂立言陳或成意許。但有此諍法處。卽名同品。疏若爾便無異喩者。若令一切皆同。不但無於同品。亦無異喩。又如立聲無常宗。無我必隨。若令同者。虚空無我亦入同中。故無異喩。 ᅟᅟ孝仁記云。文又非唯言所陳法等者。若宗上之一切法非同言故。唯望於言陳言。而非望意許別義。若爾者。無從自相餘之差別過言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夫正因相至名爲同品者○夫正因相者。簡決定相違因違宗四種成四宗義。若改前因違宗四種。是決定相違攝。不改前因違宗四種。是四相違因攝。具三相因生他決智能成四種。名爲正因。必遍宗法者。遍是宗法性。第一相也。同有者。同品定有性。第二相也。異無者。異品遍無性。第三相也。生他決智者。簡決定相違。雖具三相不生決智。此正因法成所立宗可成四義。有法言意及法言意。是爲四義。隨宗所諍成一或多者。雖成四義。非一切成。但隨所諍。一能立因或成一宗。或成四宗。故云成一或多。何以得知。非一切成隨所諍成。宗同品中説所立法均等義品名爲同品。今云均等者。相似義也。除宗已外能別有法。皆名義品。不得名同。若彼義品。法及有法互不相離。與宗相似。如此義品方得名同。隨其所立之法有處名同。非取宗上有法能別一切皆同。若一切皆同。爾者取何爲異。若令皆同。卽是分別相似過類。又非唯取言所陳法。同於彼法名宗同品。不爾便無法差別等三過失故。故隨所應。因成宗中一乃至四。所兩競義。有此法處名爲同品(文)。 ᅟᅟ注釋云。夫正因等者。爲示正因相故。明因三相。簡相違決定。遍是初相。同二異三。決智卽簡。必言通四。因法成宗下明宗有四種。故隨所應下顯同品亦四。雋唯望法自相喩難。今爲遮彼。先立四喩。其中間文通明宗喩故。宗同品等者。引論中釋同品文。證唯望所諍立宗喩也。非取宗上一切等者。非取宗上本所不諍諸相似義皆爲同品。若許爾者。無我等義。諸法同故。應無異喩。若令皆同等者。此文言略。具足應言。若令皆同便無同品。亦是分別相似過類。此中上文指有法上本來相似。不相似中諸相似義云一切也。下文之意。不簡本來似不似義。強令一切令同。是故二文意不同也。上卷云。若令同有法上所有一切義者。便無同品。亦無異品(云云)如上有法自相中説。珠分文小異。不能廣引之(文)。 ᅟᅟ尋云。若望有法及法意許言陳四宗立同喩者。如何理門論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耶。若四宗皆云爾者。若爾如何廢立有法自相及差別耶。 ᅟᅟ疏云。問。理門論云。但由法故以成其法。如何今説因成四耶。答(至)故云但以法成其法。理不相違(文)。 ᅟᅟ前記云○今望言陳至理不相違者。此意此論據言陳意許卽成四宗。理門中唯據意許。且隱言陳。故言成法(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理門論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初法者是因也。後法者宗中法。問。觀此答詞。乍似不答所問。然致疏主意異彼徵詞。廣申因義。初汎説因相。後方正答。長讀可知。故下文云。故此四因不違四·六。正結答也。疏有法之上別義者。此中意云。言陳有性卽是有法自相。立者意。離實大有卽法上差別義。卽名爲法。問。此離實大有豈非是有法差別。如何得於法名(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理門至理不相違者。後會違也。此問意云。若言正因成四宗者。卽以有法爲因所成。理門論云。但由法故以成其法。如何今説因成四耶。此答意云。若望意許。實唯成法。且有法自相相違因中。如難有性非是有性。不難言顯不無有性。難彼意許離實等有。而非有性。故唯成法。若爾不可説言有法自相相違。難意許故。應名差別。雖難意許。尋言卽難。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違。若加離實有言。便成難彼差別。今望言陳必爲他用。言陳有性。言陳作有縁性因成宗四。若望法上意許不積他用。有法之上意許離實有性·作非有縁性差別義。唯成其法。故云但以法成其法故與彼論理不相違(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雖難意許至難彼差別者。有法之中自性·差別二種相違。雖皆難彼意之所許。然如彼立有性非實。若加言宜難彼宗異之有。而言有性非有。亦是難彼言陳。故成自相之過。若加言非有縁性等。卽成差別之過(云云)。 ᅟᅟ注釋云。此問意云。理門論意。但由因法成其宗法。不言有法。如何今加二種有法爲因所成四種宗耶。答意云。勝論意中大有句義。若言顯立。皆成宗法。今者五頂望彼大有意所樂宗出相違過。故雖難有法。卽難宗法也。雖難意許等者。此遮伏難。難云。若難意許離實大有。應是差別。非自相過。卽爲遮云。難大有故。雖是成法。不加言故。卽名自相。此約敵者加言。今望言陳等者。結成二論意同。謂望立者言陳量故。彼大有性及有縁性爲二有法。今論成四。若望立意唯成宗法。是故彼論不具四宗。所餘問答如前應知(云云)。 ᅟᅟ智證私記云。今望言陳因成宗四如者。此小論説四。理門論説一會意。此論自相差別故。言非難言陳望一因成四宗。理門論自相差別顯然。作出唯諍有法別義。此唯成法。故云成法言也。問。爾有性非有性難。有性非作有性有緣性難。皆此有法別義歟。答爾也。問。有法上別義者。有性非有性者。皆是體與體諍。何云有法上別義耶。答。其一切比量。有法名體。法名義。約此道理名義。約正所諍法體。有性非有性者。此諍體也。問。纂·理門心。長行説一。此論及理門頌説四。所以會云。正理與頌望不加言本意所諍言陳意許説四種云。何望言陳説四言耶。答。此一樣也。纂不加言本意所諍言陳意許望説四者。一樣言也。本是無本。設望不加言言四。尋本量意許説四言也(云云)。 ᅟᅟ今案。前記中釋今望言陳因成宗四之文。頗似違疏文。依之有人。讀文訓云。今言陳望因宗四成(云云)義道雖然。文相不穩。仍可案之。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之名。望言陳立。若望意許。此亦成法。故得有法名望言陳立。不假望意許之義。故法自相·法差別之外。加後二相違。因成四宗之事。依望言陳也。雖然談過相不同之時。若限言陳者。唯可法自相及有法自相。今望法及有法非意許差別。有四相違所以望言陳立有法之名。兼勘意許之時。有四相違(爲言)不爾豈違疏心耶。纂要亦以如是能可知其旨矣。 ᅟᅟ明詮裏書引備云。今望言陳因成宗四者。望本立者。言陳而因成宗四。故云四合違有一也(文)。 ᅟᅟ尋云。古徳私記。以更不加言故。名有法自相相違。加言難彼差別之文。證本作法之義。其心如何。 ᅟᅟ又加言不可言之義如何。 ᅟᅟ前記云。雖難意許至難彼差別者。問。云何名加言不可加言。答。他立言有性非實非徳非業。尋此言卽難。不加言。意許離實大有。他言中不説。便加言云有性作有縁性等。故名加言。故論云。言如卽此因於前宗作有縁性中如是説者。總是出過者加言(文)。 ᅟᅟ私云。此文作有縁性者。敵者欲勘過。有性非實量有法之中。案立有性作有縁量。勘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意許差別云歟。可案此文矣。 ᅟᅟ横川注釋第二云。問。因論生論。加不加言是約誰耶。答。此有四句。一今師主立有性非實。弟子直破所言。有性應非有性。是卽立敵倶不加言。二今弟子云有性應非大有縁性。是立不加言。敵者加言也。三若師主有性應是大有縁性。弟子破云。有性應非大有縁性。是卽立敵倶加言也。四若師主立有性應是大有縁性。弟子破云。有性應非大有縁性。是立加言敵不加言。如次有法自相差別及法差別自相過也。然斷文且約第三對辨。問。有法差別弟子加言。如何斷云望不可言名有法差別。答。彼且約師不加言也(文)。 ᅟᅟ第三·四句可尋之。不審也。 ᅟᅟ答隽文勢不同難之事。 ᅟᅟ疏云。此論所説法自相因。唯違於一。故顯示因(至)欲顯相違因必仍舊。喻成改·新(文)。 ᅟᅟ尋云。唯違一故同無異有者。違二違三等法自相相違。豈非同無異有耶。又論明法自相之文。不擧同異二品。如何云此論所説耶。 ᅟᅟ明燈抄云。此論所説法自相因唯違於一等者。如論説言。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是故相違。此所作因唯違於一法自相宗。謂違返云。聲應無常。所作性故。同喩如瓶。異喩如空。前所作因唯違此一無常法自相宗。不違餘三。是故顯擧因同無異有。云此因唯於異品中有。問。若爾何等法自相因通違餘三。答。如勝論立。所説有性離實等外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同異性。卽與此量作法自相相違云。所説有性離實等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徳等。此非無因亦違法差別等三宗。如下自説(文)。 ᅟᅟ注釋云。唯違於一等者。一因違四法自相過。乍觀此因三相具足。今簡彼云。唯違於一故。顯示因同無異有○問。何故違一闕相顯然。違四因故不顯然耶。答。此有二義。一云。後三相違同有異無故。法自相若與彼合。不應顯示同無異有。若別違一無矯立故。卽顯示因同無異有。此但一往。非謂盡理。若不爾者。設有立云。所説有性非實等五(宗)許非無故(因)如龜毛等(喩)是法自相雖帶後三。豈不顯然同無異有。二云。離實等外有性量意。旣約五句以爲所諍故。聲常一義。對此名違一。意云。此用等字矯遮五句。彼聲常宗無所矯立。是故因相闕有顯·不顯別(文)。 ᅟᅟ問。疏云。以他同以他異爲異(文)爾者立敵中指何人云他耶。 ᅟᅟ問。付後三相違能違。且以所違量異品可爲能違異喩耶。進云。爾也。付之。有性非實量。以實句爲異喩。非徳非業之量。以徳業爲異品。而能違立有性非有性之時。實徳業皆可爲同喩。何言以他異爲異耶。 ᅟᅟ明燈抄云。自餘三因乍觀他立皆似其因同有異無等者。言他立者。敵者曰他。立者曰立。所違量主名之爲立。能違量主名之爲他。後之三因觀他與立。皆似其因同有異無。所違量云。如説眼等必爲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文略無異喩。異喩應云。若不爲他用。卽非積聚。如龜毛等。此積聚因同有異無。能違量云。眼等必爲積聚他用勝。積聚性故。如臥具等。諸非積聚他用勝者。必非積聚性。如龜毛等。此積聚因同有異無故。云觀他與立皆似其因同有異無(文)。 ᅟᅟ又云。法自相違改他同喩爲異等者。敵者名他。且所違量云。聲常。所作性故。同喩如空。異喩如瓶。卽此改他能違量同喩瓶爲異。以他能違量異喩空爲同。後之三違。以他能違量同爲同。以他能違量異爲異。何故因中自他倶順本因。喩中初一改喩。後不改喩。此有何意耶。爲決此疑故。云欲顯相違因必仍舊喩或改新(文)。 ᅟᅟ注釋云。今諸文中他立等者。珠意云。他者是敵論主。者是立論主。得此義消文也。今謂不爾。以本立者望敵正量名爲他者。文義倶得。以他同爲異等者。法自違。以他本量同品虚空異品瓶等。如次爲敵異品同品。後三相違。本量同異。如次亦爲敵者同異。然上文云後三相違。以彼同爲異。以彼異爲同者。彼別望本宗法差別及有法宗自相差別。令總望本法自相宗。文雖異理無違害。問。眼等他用異品龜毛。亦爲假用異品可然。非實等宗宗異品實等。還爲難大有二宗之同品。豈得後三他異爲異。答。此難遮。今且釋云。法差別量。其義具足。故從彼量作如是説。例如今論頌云。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論下文云。能立能破皆能悟他。似立似破不能悟他。上卷會云。故此頌中據其多分皆悟證者。言唯悟他。不言自悟。又眞立破唯悟於他。似雖亦自從眞名唯(云云)今准彼釋義亦應然。或可以因異品爲異。然不當此中意(云云)。 ᅟᅟ上文云。以彼同異等者。彼立者意。宗雖無同品體。然彼同品義以爲敵異品。故諸異品體通有無。如上卷云。同法本成宗義。無依不順宗義。異法本止濫。非濫止便成宗義。故同必須依體。異法無依亦成(已上)彼異爲同。其義可知(云云)。 ᅟᅟ問。疏云。其不定因。立順因正。破乃相違(文)六不定中何不定耶。云此有多傳。 ᅟᅟ疏云。其不定因立順因正。破乃相違。因雖不改豈非不定。故此四因不違四·六(云云)。 ᅟᅟ前記云。其不定因等者。問。何故有此文來。答。謂前相違用舊因出過。卽名相違。不定亦不改因。應名相違。故此文來。立順因正者。宗有法轉故。破乃相違者。立者擧因成宗。其過未生。敵者不改因喩。出過乃令義不定。通二品轉不生決智者。且擧前四。據實六種皆不生決智。問。不定相違成過。皆眞能破。何故生決智耶。答。由立量出過二破有異。生決不生決別。疏立者因正者。立家因於宗及同品有。卽名正。破乃相違者。敵者於中出不定過。卽是相違。疏云故與前別者。卽此相違因。與前不定別也○疏云。若立因正至寧非不定者。此正釋相違不名不定所以。相違擧因卽令宗有過。非破乃成過。因同無異有。顯不違二品。若不定因。後彰過通二品。寧非不定。由此故知。不名不定。其不定因以下。傍乘釋難。非正答前問。疏云。故此四因不違四六者。結前難答。後之三因。亦是同無異有(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立順因正破乃相違。不定因立者將自宗。卽是正雖異品轉。且一往言。破乃相違者。謂敵者轉彼。立者之因破之宗。乃相違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其不定因至故與前別者。此將欲難彼唐興法師故。先張不定與相違義別。且如立聲爲常。所量性故。此因旣於同品虚空上有。名爲立順因正。敵宗出過。此因亦於異品瓶等上有。返成無常。故乃相違。因旣通於二品決智不生。名爲不定。其相違因。立者必須同無異有。敵者出過。必須同有異無。決智旣生。故二差別。疏若立因正至豈非不定者。此正難也。雋公若云。後三相違本量之因。同有異無者。便爲正因。敵者破此。與理相違。若彼立因通於二品。智旣不決。豈非不定。故知後三相違本所立因。皆是同無異有。故與四·六不相違也。問。後三相違。豈有因通二品。答。如立眼等他用。臥具同品。何等異品。積聚性因。於彼通有。故可通二。或有釋云。通二品者。謂立者同品。破成異品。或云。言陳同品。意許異品。或云。因之同品。因之異品。後一釋非。餘皆可取(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其不定因立順因正者。是相違決定之前量之因。望於立者之宗。隨順而正因言也。破乃相違者。是後之相違決定之因也。其破而令相違言也。文雖不改等者。其前五不定。除相違決定也。文故與前別者。是之四相違因。生決智故。與前之相違決定而別言也。文若立因正及其非不定者。是六不定准前應知。問。前旣説訖。何故亦是文之起耶。答。前應有理説訖。今此云若立因正等言者。是別別説別事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其不定因等者。此通伏難。難云。若相違因必順本因。其不定因有何差別。共不定等順本因故。故今通云。其不定因。立順因正。破乃相違。如立宗云。聲應是常。所量性故。同喩如空。異喩如瓶。今觀此因。於立論者是順因正。破乃相違者。作不定云。爲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常耶。爲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由此應知。破乃相違。因雖順本。通二品轉。不生決智。立不定名。此相違因。所違量主能主之因必同無異有。能違量主能立之因必同有異無。此理常定。本不相濫。決智旣生。是故與前不定因別。若立因正破者相違等者。此不定因立者因正。遍宗有法。亦同品有。由是義故。名之爲正。破乃相違者。共不定因異品有故。敵者於中出不定過。故云破乃相違。因通二品等者。共等四因同有異有。故云通二品。今此四違同無異有。不違九中第四·第六(云云)。 ᅟᅟ注釋云。其不定因○豈非不定。注曰。此簡相濫。重遮雋難。故邑云。此將欲難彼唐興法師故。先張不定與相違義別(云云)謂四相違及倶品轉四種不定。同帖本因。其義相濫。故今簡之。由不定在前。故云與前別。立順順因正等者。珠云。此不定因。立者正遍宗。有法亦同品有。由此義故。名之爲正。破乃相違者。共不定因異品有故。敵者於中出不定過。故云破乃相違。因通二品等者。共等四因同有故。云通二品(已上)若立因正至豈非不定者。文勢自當反難雋公後三量因本同有義。備云。立因正破相違者。是相違決定。通二品者。是前五不定(取意抄)今謂。相違決定因喩各成。相違帖本因。何更須簡濫。不共不定因倶不轉。如何得云因通二品。故應唯約四不定簡。此上諸文解釋不同。或了未了。不繁引之(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備云。其不定因立順因正破乃相違者。此擧六不定因簡四種相違因。謂六不定與九句中四·六句別也。四相違因不別四·六句。故後三相違因亦成相違。而今此文擧第六不定簡也。立順因正者。初勝論師比量也。破乃相違者。後聲論師比量也。因雖不改等者。擧前五不定簡也(云云)(上引邑記文也)今案理門論文。若於其中倶分是有。亦是定因(等文)准此文。以不定因亦名正因歟(可見疏中卷)。 ᅟᅟ尋云。不違四·六者。結前難答。後之三因。亦是同無異有(云云)。 ᅟᅟ難理勢不同難之事。 ᅟᅟ疏云。又將法自相因同無異有。就後三種(至)所説有性。離實等外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同異性○(文)。 ᅟᅟ前記云。今將後三以就初一以異爲同者。若據實論。同異性立家妄取異爲同喩。今此作一因違四三等。由初一取異喩爲同。後三亦取異喩爲同故。有違者。得成三·四。以異爲同者。卽此同異性是立家異喩將成作同喩。故言以異爲同。初以異爲同者。初法自相同喩任改改異立。故名以異爲同也。審。今將後三至便有合者者。卽彼二三合等。審(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改他能立之同喩故者。謂改勝本比量中同異性同喩爲言異喩(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一往觀文等者。謂法自相相違之不順於宗喩引從於後三之違。舊喩不改。而違於四之因有言事。若惡作法者。雖可有如聲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而一往觀文意時。其善作法無言也。文與三合説者。是初一違以與後三違而合。其一因違於四言也。是之初所從於後三是惡作法可有言也。是卽上作法可見之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又將自至之同喩故者。下通第二義勢不同難也。又將法自相因同無異有等者。法自相違改他同爲異。似他異爲同。故能立因同無異有。後三相違以他同爲同。以他異爲異。故能立因同有異無。雖有此異。以初一違與三合説。就論示法。一往觀文。必無是理。初法自相以異爲同。後三相違同爲同喩故。今以後三相違就初一法自相相違。以異爲同。便爲有令改者。改他能立之同喩故。由此當知。此四相違因必順本。喩或改新。若喩必順本者。無以初一與三合説。必無是理。如下所説。勝論所立。所違之量。以同異性爲其同喩。後四能違量。以實徳等爲其同喩。此卽改他能立同喩便有合説(云云)。 ᅟᅟ注釋云。又將法自相因同無異有。就後三種同有異無。與三合説。一往觀文。必無是理。初以異爲同。後以同爲同。故今將後三以就初一。以異爲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喩故。注曰。下答唐興第二難也。文有四重。一簡初一後三合不合別。二出合違本量。三明能違敵量。四結釋因喩。此初文也。將法自相合從後三·四。皆不改本量同喩。一往觀文。必無是理。今將後三合從初一四種。倶改本量同喩。如是合者。有此作法。卽如下文勝論量也。一往觀文者。指今論文。故珠云。就論示法。一往觀文。必無是理(云云)同喩改不改通四相違。何故此文不改同喩。偏屬後三。以改同喩屬初一耶。答。此亦一往從論文述。問。下文云。此上同喩擧同異爲首皆得(云云)何言無四皆不改喩。答。旣言一往。故亦無失。中必者亦一往耳(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一(終) ᅟᅟ(甲寅二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書寫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二(第三十二帖) ᅟᅟ問。一因違四比量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如勝論立。所説有性離實等外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同異性(文)。 ᅟᅟ尋云。此比量依何證文立之耶。 ᅟᅟ唯識論一云。彼所執有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徳等(文)。 ᅟᅟ疏·燈等文。如別抄之。 ᅟᅟ問。許非無故因。是不定因歟。 ᅟᅟ問。疏云。其同異性旣是異品所離之外(文)心何。 ᅟᅟ疏云。乍觀此因。是共不定。二皆有故(至)因唯於異品實等上有。同遍非有(文)。 ᅟᅟ尋云。若許非無故因非不定因者。法差別相違。不能有實徳業離實等有性體何物耶。五句之外無其體故。若有不能有實徳業離實等有性體者。豈非眞不定因耶。 ᅟᅟ前記云。乍觀此中是共不定者。卽勝論立有離實有性。是因。其實等卽異喩。其同異性離實有。不是有性。矯取爲同。卽此許非無因。異喩實等上有。同異性上有。乍看似共不定。細尋乃是異品。故言乍(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其同異性旣是異品所離之外者。應詳此中脱一字。傳之人失。應言非所離之外。意云。其同異性旣是異品。卽非所離五句之外。由彼立宗但言離實等。不言離五句故。彼矯立爲同品耳(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所離之外者。卽異法喩言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乍觀此因是共不定等者。觀此比量。許非無故因。同有異有。故共不定。爲如同異性。所說有性離實等外有別自性。爲如實德等。所説有性離實等外無別自性。是故此因成共不定。同異二品因皆轉故。然彼五頂諍五句外無別有性。五句不無卽有性故。故立有性離實等五有別自性。闕宗同品。於離實有無共同品。故闕同喩。其同異性雖是異品所離之外。而彼勝論方便矯立。取異爲同。非無故因唯於異品實等上有。旣闕同喩。非無之因於何同喩得遍轉也(文)。 ᅟᅟ注釋云。所離之外等者。釋本同品還成異品之所以也。備云。宗名所離。同異性喩旣是宗外。故非宗同品(云云)此釋意云。其同異性旣是異品。卽所離之外。或旣是異品之所離之外。謂同喩名合法。異喩名離法。如異喩過名不離等。故宗名所離。異喩名能喩。由此亦爲所離宗外。是約通相消此文耳。清云。所離者。謂卽大有。其同異旣是異品。卽是所離大有之外(云云)此別約今有性離實等文消釋。問。旣云有性離實等外。由此有性應爲能離。何言所離謂卽大有。答。能名為所。其例非一。況復此中能所未定。此釋意云。勝論所欲令離實等五句外者卽是大有。故大有性名所離也(云云)。 ᅟᅟ明詮裏書云。備云。同異性爲同喩。實徳業爲異喩。是故雖有共不定過。然彼五頂諍五句外無別有性。是故離實等外有別自性之宗。闕宗同品。其同異性旣是異品。所離之外。故意云。同異性喩是宗外。故非宗同品(文)。 ᅟᅟ問。疏云。亦如論説(乃至)對無空論闕無同品(文)心何。 ᅟᅟ疏云。亦如論説。聲常之宗治自相因。對無空論(至)同上遍無。許成相違。今此亦爾(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又無空論者經部師也。若爾法自相敵者佛弟子歟。不爾如何。 ᅟᅟ又闕無同喩。若能別不成上義者。此文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此義稍隱。故引喩示。如論説言。聲是常宗。所作性故。同喩如空。異喩如瓶。其如空喩對無空論。闕無同喩。所作性因於何同喩得遍轉也。所作等因唯於異品瓶等上有。闕無同喩。同上遍無。旣同無異有。故許成相違。今此比量。其義亦爾。對彼五頂成立有性離實等五有別自性。闕無同喩。其同異性雖離實等有別自性。非是離實大有性。故不得爲同喩。許非無因於何同喩得遍轉也。義旣無別。故云亦爾(文)。 ᅟᅟ注釋云。例今論法自相成此中相違義。今此始出闕宗同品之法自相。故別劬勞。聲常比量。對勝論立。又對佛法。如前已釋(經部名無空論。見所依不成疏)(云云)。 ᅟᅟ定賓疏三云。論曰。若無常宗(乃至)故無有過。述曰○且難意云。若立聲爲無常。因云所作性故。同喩云譬如瓶等。異喩云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虚空等。此量若對無空論師。空體旣無。云何得説。虚空之中以無所立無常宗故。名之爲常。標爲彼處。又復云何得説彼處此之所作因法無耶○問。立聲無常意破常論。何故乃言對無空論。答。此有二釋。一者。假設論之。因明並是作法之門。不要實有如此比量。第二釋者。聲論本從勝論流出。勝論言空是實句義。卽言有體。聲論之中別分諸計。一家計云。聲與聲性可言是有。虚空倶是無障礙處。聲在中轉。何煩執空云有體性。故亦卽名無空論師。不要佛法經部宗中名無空論也(文)。 ᅟᅟ 子嶋云。設對無空論師。非實對勝也(文)可決之。 ᅟᅟ問。付許非無故因。法自相相違作法如何。疏云。依此比量。後三從初一因違四。法自相相違者(至)同異入宗所等之中。故無不定(文)。 ᅟᅟ尋云。凡論有句卽離之事。但約三句説。同異和合之外別有有性云事。本自不成之。依之疏主餘處雖成離三句別成有性。同異性非不定敵(文)如何。 ᅟᅟ明燈抄云。同異入宗所等之中等者。若不入者。作不定云。爲如實德等。所説有性離實等外無別自性。爲如同異性。所説有性離實等外有別自性。同異旣入宗所等中。故無不定。此法自相相違中因。唯實徳等得爲同喩。其同異性不得爲喩。不隨所立故不得也。後三相違。其同異性亦得爲喩。隨所立故。由此當知。因必須本。喩或改同。此卽擧一非無之因。違法自相與法差別二宗已訖(文)。 ᅟᅟ注釋云。弟子五句皆名有性故。師對立有性離五。何知弟子五皆有性。答。弟子本來不別建立能有之法。是故五句卽體不無。皆名有性。由此沼法師云。又復弟子許同異性體旣不無。亦是不無之有(纂)若五頂實等亦名有者。豈成自相相違。返彼量云。有應非有。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同異性名有。何得成相違(斷)明知若許實等名有。理亦五句皆名有性。故珠述弟子云。五句不無卽有性故(云云)問。師主唯取實徳業上能有之性。何爲大有。弟子隨亦諍是大有離實等三無別自性。不諍離彼同異和合。旣爾對誰約五句諍。若爾應是一分相符。如數論立覺惠非思。所有一分相符之失(非思比量如纂)。 ᅟᅟ答。此是勝論自比量故。有法有性直擧大有。更不約三論其卽離。由此五頂總難彼云。實等五句體旣不無。是故五句體卽有性。何因五外更別立之。難意如是。故對彼立離五大有。無相符失。問。大有雖非卽三句體。然屬三句。還能有三。是故弟子更不可難三句上有以屬。答。弟子直難大有當體。更非約彼所屬所有。問。若爾何故上文述彼弟子難云。豈離三外別有能有。答。仙言有者。能有實等離實徳業三外別有。故彼弟子怗仙人教。且約所有三句難。彼今對弟子情謂五句卽體有性故約五句(云云)。 ᅟᅟ疏云。彼計實等有法之外。別計有一大有之性能有諸法。法若無此。卽體非有。如龜毛等。故今破之。彼宗所執大有性者。應離實等八句之外無別自性。汝宗許是非無法故。如實徳等。等取業等不言八句。有不定過。或但言離三句亦得。其異句等非兩共成。無不定過。或遮相違決定。説八句勝。非無之因唯彼許於有性上有故。許言簡自隨一過。實等許非無離實等外無別有。有性許非無。應實等外無別有。難令實外無別有性。又遂令離實等外卽非有性(云云)。 ᅟᅟ燈二云。論彼所執有至如實徳等。疏及樞要倶云法自相相違因過。以彼本量云我有性定離實句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徳業等。此量不定。實爲異喩。許非因於實轉故。更有餘過。思准可知。今且但與作法自相相違云。汝有性離實句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此量之中雖有他不定。徳業句等他許非無。因於彼轉。非自共許。故非不定。又就破他。於他不定亦可爲過。故樞要判。但是比量相違過攝。若准疏判云。應離實等八句之外無別自性。卽無不定。要集云。准相違量云有性應離實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者。當比量相違。此意樞要自已判訖。要集出過云。旣別用喩。如何相違。同前不定。此説亦非。何者。設別用喩。亦是相違。如因明論法自相相違因。外立聲常。所作性故。猶如虚空。作相違云。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此因用舊。同喩改之。今者此量因亦用舊。但改同喩。與因明同。云旣別用喩如何相違者。是妄出過。不善因明也(云云)。 ᅟᅟ祕云。疏遮相違決定者。外作量云。所説有性離實等三有別自性。除無説外餘六句中隨一攝故。如異等句。有云。有性異實等三。定應別有。實等所不攝故。如同異性。詳曰。言別有者。別有其體。若爾因有不定之過。爲如同異。實等不攝。有別是有體。爲如無說。實等不攝。有無別體。故應依疏(云云)。 ᅟᅟ樞要云。破有句中有四。第一法自相相違過。彼云。有性離實句外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徳業。此有不定。以實句是異法喩。因於彼有故。今云。離實句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彼外道師。若以徳業如同異和合爲不定過。他不定故。非自共故。論旣以徳業爲同喩。但比量相違。第二有法自相相違過。彼云。有性離實有別自性。許異實等故。如徳業。以有性爲有法。今言。有性應非有性。故成有法自相相違。今擧無法爲喩。亦成決定相違。第三·第四倶皆比量相違(云云)。 ᅟᅟ注釋云。問。因論生論。唯識論一破勝論云。彼所執有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實徳等(已上)此量不定。所餘句義以爲異喩。許非無因於彼轉故。答。彼疏釋云。彼宗所執大有性者。應離實等八句之外無別自性。汝宗許是非無法故。如實徳等。等取業等。不言八句者。有不定過。或但言離三句亦得。其實句等非兩共成。無不定失(已上)問。今下文云。他比量他及共爲失。此旣他比。如何得云非兩共成無不定失。答。燈師以初釋爲疏主正意。如彼第二卷云。彼本量云。我宗有性言離實句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徳業等。此量不定。實爲異喩。許非無因於實轉故。更有餘過。思准可知。今且他與作法自相相違云。汝有性離實句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此量之中雖有他不定。徳業句等他許非無。因於彼轉。非自共許。故非不定。又就破他。於他不定亦可爲過。樞要判但是比量相違過攝。若准疏判云。應離實等八句之外無別自性。卽無不定(已上)明知後釋但假叙耳。問。若但假叙。豈非虚設耶。答。亦欲難餘句令無別自性。故先假叙。非全虚設。又彼論演祕一釋疏他比量中他不定不以爲過云。今以愚度智。聊有二意。一試諸學者而悟不耶。卽倶舍論有斯意矣。二餘因明師於一因過不分九例。今隨他語。復欲發生學者覺惠。故示訿謬。若言疏主實闇斯理。因明疏内何巨照然。故應不出前之二意(文)。 ᅟᅟ後兩重問答乘便記之。以上文可案等取五句之義也。 ᅟᅟ問。許非無故因勘付法差別相違方何。 ᅟᅟ疏云。彼所立量。離實等有性。是法自相。能有實徳業離實等有性(至)所説有性應非能有實徳業離實等有性。許非無故。如實徳等(云云)。 ᅟᅟ注釋云。法差別中備云。不能有一實徳業離實等者。意云。不能有一實離實性也。於徳業上非亦謂加一字也(云云)今撿諸本。未得一字。何況能有實徳業中。旣無一字。豈不能中獨云一耶。問。不能有實等。其名如何。答。此義如前違三中釋。其中應依卽義相違不破自相之訓釋也。問。彼五句外無不能有於實徳業而有體法。如何不破言陳相耶。非識所變無常例難。如前一因違三中出。答。此義難思。試用二意。一者此中且叙過相。不相不須要具二等。假示一偶。其例非一。二者更有三義。一云。其法自相尋言難故。理探言中等字所詮故。約五句而作相違。差別比量理約意許。別探言外能有之義。由此理故。卽義相違不能有實徳業離實等有性者。任運自當同異和合。是故遂存言顯自相。問。此有多難。一者若望師主。同異和合不名有性。是故離實有性之名不可轉彼。二者同異能有實等三句。豈得名爲不能有耶。三者同異和合五句攝。那忽以爲離實等五。若唯約離實等三者。離實等五自相何存。答。所言離實等有性者。此文言略。理實應言有別自性。本量爾故(遮初難)同異應非不能有者。如前違三法差別中。具以三義而解釋之(遮次難)言中但云離實等。故等二等四。皆存自相(遮後難)問。遮前二難理且可然。第三轉救疑慮未休。差別全存自相。如何等二等四不齊。答。論中有法自相差別。以彼准之。其例齊成。謂彼自相偏成大有。直破彼有而作相違。差別之時。約汎爾有分別施設作有縁性非有縁性而作相違。大有雖無非有縁性差別。理應探意許故。不顧自相已成大有。但約言總分二意許。若不而者。大有性上豈應有彼二差別耶。今此量亦應如是。不顧自相義至五句。汎約離實等之自相。別尋意許能有之義。故成差別。不破言顯。問。若爾敵者不能有實而離實量所立不成。同喩實等非離實故。答。敵總非於能有實等。非自別立不能有等。故云非能不云不能。由此實等能成所立。問。若爾實徳業於二中何攝。答。非二所攝。例如他用二差別中不攝龜毛虚空等也(第一釋記)二云。此是如前四句之中帶言陳之差別。故不同餘差別。三云。差別有二。謂體與義。義差別者要具二體。體差別者不要具二。此二釋廣分別。如上有法差別(已上法差別云云)。 ᅟᅟ問。付一因違四比量勘有法自相相違過方如何。 ᅟᅟ疏云。爲有法自相相違云。所説有性應非有性。許非無故(至)不違自教自語之宗。同喩亦無所立不成(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同喩亦無所立不成者。如實德等言能相違之量之喻。無所立不成。其非不違於自教自語。亦無所立不成過。故名亦也。問。何故改喩不改喩言耶。答。後三違以從於初一違。而一因違於四言事言故言也(云云)。 ᅟᅟ問。又付今此量勘有法差別相違之過方如何。 ᅟᅟ疏云。有性旣爲有法自相。作有性有縁性·作非有性有縁性。是有法差別(至)許非無故。如實徳等(云云)。 ᅟᅟ問。疏云。此上同喩擧同異爲喩亦得(文)心何。 ᅟᅟ疏云。不改故因。卽爲違量。故成四因。此上同喩擧同異爲喩亦得。隨所立故(文)。 ᅟᅟ尋云。法自相相違以同異性可爲同喩耶。 ᅟᅟ明燈抄云。此上同喩擧同異爲首亦得隨所立故者。今觀此文。似致上四相違之上。然以同異望法自相。不隨所立。不得爲喩。望後三違得爲同喩。隨所立故。然則隨所立故者。簡法自相相違。具文而言。此上同喩。除法自相餘三相違。擧同異性爲首亦得。隨所立故。言隨所立者。除法自相説餘三違爲簡初一。遂致此言(文)。 ᅟᅟ注釋云。擧同異爲首等者。清·備等意。亘四能違擧同異性爲喩皆得。珠云。此上同喩○遂致此言(云云)此釋未了。違文理故。謂文無簡。但總簡云。擧同異性爲首亦得。又勝論立五外大有。敵者反立不離五句。同異旣是五句所攝。故與敵量能爲同喩。如何自恣除一個宗耶。又若同異不與敵量爲同品者。應不定過。許非無因轉同異故。所言隨所立者。是顯本立五外有性故。敵亦以同異爲喩。非謂四中但取後三(文)。 ᅟᅟ 問。疏云。論文所説皆共比違共(文)何作法耶。 ᅟᅟ又問。疏云。向三四因皆自比違自(文)意何。疏云。此四亦有他·自·共比。各亦説有違他自共四相違因。合三十六(至)他比違他等。皆應准知(文)。 ᅟᅟ前記云。向三四因者。向者所説三四因難。法師前明一因違三。許非無故。一因違四。皆違自等者。勝論立自比量。佛法違他。故名違自。違他比者無立他比量。他比量中犯此四過。卽名違他。違比量故名違他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向三四因等者。向者前也。向前所説其有一因而違三者。如勝論立。所説有性非四大種。許除四大體非無故。如色聲等。今指彼故云向三四因。彼卽勝論立自比量。故云皆自比違自。又解。向三四因者。言三者。前者其有一因而違三者至故成違三。今卽指彼故云向三。言四者。前云一因違四法自相相違者至故成四因。今卽指彼故云向四。皆自比違自者。一因違三。一因違四。皆自比違自。若如立者作法而言。是似共比。有法有性是共許故。然尋意許。有法有性是大有性。是故此因唯自比違自。敵者宗中都無離實大有性故(文)。 ᅟᅟ註釋云。向三四因者。向者前也。指前所引勝論自比違三違四之二因也。珠作二解。第二同此初解。但引所説有性非四大種許除四大體非無故量也云。今卽指彼故云向三四因。備云。三者。他比量·自比量·共比量也。四因者。四種因也(已上)此兩解未可也。問。前一因違四文云。然彼五頂諍五句外無別自性。不違自教。故知五頂爲其敵者。旣爾乃是自比違共。如何今云自比違自。答。今且解云。此中文意。以共違共自違自等單比爲首。欲令准知餘自違共共違自等交互比量。然論比量三支皆共。是故名爲共比違共。向三四因。宗因旣自。故亦以爲自比違自。理實亦是自違共耳。問。本意設雖然。何違文判之。答。此量敵者縱容不定。若對五頂雖是違共。若對餘者但是違自。當知違自一片決定。故約定説。不約不定。故周釋云。勝論立自比量。佛法違他。故名違自(云云)雖作此解。義猶未了。別應思擇(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合三十六者。且共比有自·他·共之中。各有四相違。合三四·十二有。此准自他比量各有十二故。都合三十六相違因。是四九·三十六言也。文向三四因者。卽自他共名三。及四相違因名四因也。是四九·三十六種言同意也。向者前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論文所説皆共等者。問。後二相違宗因喩三。唯勝論有。何名爲共。答。彼對五頂因喩同許故名爲共。問。疏云向立違三四因。亦勝論立何名自。答。許非無因。唯立者許。故名爲自。自共等九已如前述(文)。 ᅟᅟ明詮噵云。言此四亦有他自共比者。意云。此四相違若有他比量·自比量·共比量也。論之所説是共比量違於共也。言各亦説有違他自共四相違因者。意云。他·自·共三比量各亦違他。 ᅟᅟ尋云。三十六相違者。如何可數之耶。 ᅟᅟ明詮道云。言各亦説有違他自共四相違因者。意云。他·自·共三比量各亦違他違自違共也。謂他比量。一違他。二違自。三違共。此以違他及共爲失。違自非過。自比量亦違自違他違共。共比量亦違三。此之二種並以違共及自爲失。違他非過。合三十六者。四九·三十六也。四種相違一一各有九種相違。故成三十六(文)。 ᅟᅟ明燈抄云。此四亦有他自共比者。此四相違亦有他比四違。自比四違。共比四違。他比四違亦有三種。謂他·自·共四違。合有十二。自比四違亦有三種。謂他·自·共四違。合有十二。共比四違亦有三種。他·自·共四違。合有十二。總計三十六(文)。 ᅟᅟ尋云。明詮心者。所違因有十二歟。若爾如何可會立依自他立敵對亦須然之文耶。 ᅟᅟ明燈抄心者。所違有三十六歟。若爾違諸自共比違共及自等之文仍可審定之。 ᅟᅟ問。疏云。諸自共比違共及自。皆爲過失。違他非過(等文)意何。 ᅟᅟ疏云。諸自共比違共及自。皆爲過失(至)違自非過。義同前説(文)。 ᅟᅟ尋云。 ᅟᅟ注釋云。問。此九種中。自他共違當分爲過。自他互望非過。可然。共違他非過。自他違共共違自爲過。此四如何。答。若以共許法而立共比量。敵者設以自許別法爲喩。雖作相違等過。不能令彼立者信。故共比違他不爲過失。共比本意欲成自義。而望自宗。若有相違。翻招自害。無所遁避。故共違自以爲過也。他共違共者。於共許法中唯取他許邊。猶如他違他。自比違共。准之應知。是故此二亦以爲過。此有備解。義頗未了。問。若爾五頂同異句義亦名有性。彼云何立應非有性如同異性。此共比望自非所立不成。何言共違自皆爲過失耶。答。有聲雖通。其義各別。今難師主離實大有故。同異性能成敵宗。是故文云。言同意別。故無諸過(云云)○問。斷云。若五頂實等亦有者。豈成自相相違。反彼量云。有應非有。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同異性名有。何得成相違(云云)若同異有與大有有二有別故敵喩成者。斷主何故作此難耶。答。斷難意云。若師主實等亦名有性者。有法有性含二種有。弟子如何總成相違。有應非有。如同異性。同異亦在總有中。故非謂別破大有性時。同異之有亦是爲過。況復斷解弟子量云。爲破破他就他宗立。則知斷主意不名單共比。是故弟子同異雖名有。以之爲喩。難彼他有性應是他比違自之類。不如師主名有之過(文)。 ᅟᅟ 如師主名有之過(文)。 ᅟᅟ(上文如一因違四法自相相違處抄之)。 ᅟᅟ三卷私記下云(東大寺本院私記也)。 ᅟᅟ問。疏云。故知此四非必相違(文)心何。 ᅟᅟ前記云。旣許一因通違四種故知此三是必相違者。此意説云。旣許一因違得四種。明知此四種非必各各皆違得四種因也。不許違二三四。據實亦有違二。亦有違三四等也。疏旣許一因至非必相違者。此意説云。他前難法自相。取他異爲同。他同爲異。後三相違。無他同爲同。他異異。亦如是行相不同。云何得二二合三三合等耶。他難意。行相不同名相違。執論文難故。今言旣許一因得違四。故法自相者後三合作句。亦不相違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後三相違。九句因中何攝之耶。 ᅟᅟ疏云。問。四相違九句何句所攝。答。乍觀文勢。唯初一(至)同品非有。異品有故。隨所立故(文)。 ᅟᅟ尋云。積聚性故因。於異品中。臥具上有。龜毛非有。旣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也。豈非第六句耶。又有一實故等因。纂要中。卽九句中第六句也(文)何今疏云皆彼第四耶。 ᅟᅟ明燈抄云。今觀後三皆彼第四等者。問。後三相違非唯違害於法自相。何得説言第四句攝。答。若不加言。似違自相。隨言難意。故違於法。旣違所立。同無異有。豈非第四(文)。 ᅟᅟ邑記云。疏云答至具二因故等者。唯法自相。論中自説。所作·勤勇二因。卽當四·六所攝。後三相違。唯第四句。准理亦有同品非有·異有非有。卽第六攝(文)。 ᅟᅟ注釋云。答中乍觀文勢等者。意顯後三亦通第六。謂稱聚性因。望神我用勝宗之異品臥具龜毛。有一實因。望大有性之宗異品同異和合。一一皆通有非有故。然今論中。各擧一喩。疏約此文故云乍觀。或復唯法自相。其相顯然。後三本因。望言顯宗轉同喩故。似非相故云乍觀。若依此解。文中應云然今觀後三亦皆彼第四。但是文略。問。積聚性因若第六攝。能違敵量是何句耶。答。若以遮詮直破眞用。應是第八。今以表詮反立假用。故攝第二。違所立故者。後三違義。言中不顯。更捨彼意所樂立宗而作相違。故別結之(文)。 ᅟᅟ違三違四因九句攝之事。 ᅟᅟ又云。違三之因望宗異品色聲四大。違四之因望宗異品同異龜毛。以理推之。通有非有。亦第六句。義准應知(文)。 ᅟᅟ問。疏云。此上所説但是立敵兩倶不成四相違因(文)心何。 ᅟᅟ疏云。此上所説。但是立敵兩倶不成四相違因(至)合計一百四十四種諸相違因(文)。 ᅟᅟ前記云。立敵兩倶不成者。卽此上四相違因。卽是立敵兩倶不成也。問。不成是初相過。相違是後二相過。各自不同。云何將不成就相違而作句耶。答。不望體説。但望名而説。今無過耶。此相違因是後二相過。立者本立因擬正成宗。因旣闕相。不能成宗。此相違因卽名不成因等(文)。 ᅟᅟ略記云。疏此上所説兩倶不成者。此望同喩上。立敵不許有此因也。如何指虚空爲喩。説所作因立敵倶不成也。下文云若有兩倶不成必無不定等者。彼望於宗有法上無此因也。如聲常。眼所見性。卽闕相立不定。相違要初相不成。故言等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此上所説至兩倶不成四相違因者。四相違因不闕初相。此言兩倶不成等者。非是有因不依有法名爲不成。但是兩倶不許於同品有名兩倶過。餘三不成亦准於此。以相違等並是後二相過故(文)。 ᅟᅟ明燈抄云。此上所説等者。六不定因有四不成。此四相違亦有四不成。三支過中各有四不成。如前已解。三十六中一一有四等者。三十六句如前已説。三十六中一一皆有四種不成。合有三種三十八也。三四·十二。成一百二十八也。三八·二十四。并前成一百四十四諸相違因。何以得知。四相違中有四不成。如不定中引理門説。前中卷末説不定中云。理門旣言。四種不成於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隨所應當如是四種不成。旣通九句。九句之中。四百二句有四不成故知四相違因亦有四不成。此復何等。如説聲常。勤勇發故。若以顯論。隨一相違。彼許顯發順常因故。若疑烟霧。立彼有火。以現烟故猶預相違。兔角是無。鳥依生故。卽爲所依不成相違。如初相違具四不成。餘三相違理應必有。問。四不成闕遍是宗法性。是初相過。四相違闕同品定有異品遍無。後二相過。旣各不同。如何四相違得有四不成耶。答。且兩倶不成。立敵倶説眼見之因於聲上無。以之卽爲兩倶不成體。本立共因。將正成宗。因旣闕相。不能成宗。故四相違名不成因。此卽立敵倶説闕相故。不能成宗。故云立敵兩倶不成四相違因。不望體説。望名説故無過失。後二相過故名不成者。非不成體。又解。此上所説者。此上所説一因違四所作違量。是名此上所説。所以爾者。許非無因。立敵倶説不遍有性有法之上。故名立敵兩倶不成四相違因。有性有法是成所諍。立者意許大有有性。敵者意許不無有性。非是大有有性。有法旣不極成。許非無因於彼有性何得遍轉。故此上説四相違是立敵兩倶不成之四相違。非謂論文所説四違名立敵兩倶不成四相違因。論文所説四相違中法自相。云聲是常。所作性故。其所作因於聲有法遍皆得轉。旣有初相。故非立敵兩倶不成(文)。 ᅟᅟ因明要義抄下云。安璟師問。四種相違但約闕後二相而有。若闕初相亦有此過耶(明詮師山階講師)答。但闕後二相有此過。闕初相無此過也。問。若爾何故説四相違竟云。此是兩倶不成之相違(云云)答。疏意非謂闕初相時有四不成之中兩倶不成之四相違。但此立敵兩倶不成之四相違也。問。不然。旣有兩倶·隨一·猶預·所依四相違(云云)今云。旣約四相違有四不成。何約四不成無四相違。若此無。彼亦無。若彼有。此亦有。答。大作法云。四相違此闕後二相過。四不成此闕初相過。定何四不成有四相違耶。又有人問。兩倶不成作法何耶(守忠法師藥師寺講)答。論明是。問。但闕初相有此過。若闕後二相亦有此過耶。答。亦有也。何者。立聲常。所作性故。如虚空時。所作因虚空之上有。立敵共不成故。云兩倶不成也。問。智周記云。此非約體。但約名爲言(云云)意何。答。四不成此約體爲言也。同喩四不成此約名爲言也(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四不成但約闕初相立。若亦闕後二相立耶。答。基疏明四相違竟云。此上所説但是立敵兩倶不成四相違因。亦有隨一·猶預·所依餘三不成(乃至)如不定中引理門説。皆應思惟(已上)依此疏者。闕後二相亦有四不成也。問。四不成此初相過。相違此後二相過。何約闕後二相立四不成耶。答。周記云。不望體説○卽名不成(已上)邑記云。四相違因○後二相過故(已上)問。周師云非望體説望名而明等意何耶。答。四不成體此闕初相過。今約闕後二相説故。言非望體言但望名者。闕後二相之上。假。立不成之名。故云望名説也。問。約闕後二相立四不成何耶。答。立敵共其因闕後二相不成其宗。名兩倶不成之四相違。但約立者但約敵者。其因闕後二相不能成宗。名隨一不成之四相違。又其因疑乎喩不能成宗。名猶預不成之四相違。又其因於喩無所依。此名所依不成之四相違也。疏文指六不定具四不成。文云。准之可知(云云)故如是安立。問。立敵兩倶其因闕後二相。不能成宗兩倶不成之四相違作法何。約餘三亦爾耶。答。論所陳此立敵兩倶不成之四相違。若聲論對佛法。立聲常。勤發性故。如虚空者。此他隨一不成之四相違因。又薩婆多對大乘立云。他方佛聲定不善。大乘者耳所聞故。如佛此處説法聲。立敵共猶預。佛此處若説法。若不説法。此是因疑乎喩故。此猶預不成之四相違因。大乘作能違量云。他方佛聲定善。大乘者耳所聞故。如佛靈山説法聲。大乘立別比量云。他方定有佛。有機欲及修行者故。如此世界。今立此別比量。令有他方佛故。無他所別不成(此等比量出纂要初)又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常住。所作性故。如神我。此是因於喩無所依。故所依不成之四相違。佛弟子作法自相云。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也。問。因以有法爲所依。宗有法不成。此因所依不成。何故無喩依。名因所依不成。答。因初相以有法爲所依。因第二相以喩爲所依。今就第二相無所依故。無喩依云因所依不成。問。因第二相是卽喩上能立。此喩上能立。若喩爲所依。爲當因爲所依耶。答。基疏有二釋。一者以因爲所依。二者以喩依爲所依(云云)問。約以喩依爲所依者。喩依不成故。有所依不成。若以因爲所依者。爲因不成時。亦所依不成。答。爾也。因體不成亦名能立所依不成。問。四種相違中。所依不成但約喩依不成而立。若亦約因依不成而立(因體不成云因依不成)答。且無此義。何者。四相違因皆是立敵共許因。於立敵皆具初相。若約因立所依不成者。立能違量時。此因不應具三相故也。問。何故但因決喩疑猶預不成。而非喩決因疑猶預不成耶。答。云因疑者。於霧等性懷猶預時。有人如立量云。彼山定有火。有烟故。今四相違因立敵共決。若約因疑者。敵論者立能違量時。其因成似因。是故四相違之猶預不成。但約因決喩疑立也(文)。 ᅟᅟ又云。 ᅟᅟ注釋云。所言兩倶不成等者。非是因望有法不成。但是因喩相望立名。故須下文擧不定例。中卷結不定相云。此論且依兩倶不定過説。立敵倶許因於二喩共不共等。説爲過故。二喩雖共。若因隨一。疑因之喩。同喩無體。隨應卽是隨一·猶預·所依不成不定過攝(已上)由彼准知。論四相違立敵倶許闕後二相故。名兩倶不成相違。此但假立四不成名。故周師云。不望體説。但望名説(云云)諸師同之。珠作二釋。初釋同前。第二以眞兩倶不成約違四量消此文也。後三不成四相違者。珠云。如説聲常。勤勇發故。若以顯論○不成相違(已上)此亦未可。謂論相違四皆兩倶。云何勤勇爲隨一耶。兔角無者是眞有法所依不成。今約同喩無體不成不爾。亦違所例。不定猶預相違亦復如是。今試解云。全離欲人欲界見惑。小乘但説凡位先斷。不許大乘眞見道斷。設立量云。離欲聖法忍非實斷欲見(宗)現前法忍故(因)如餘修道等(喩)小乘此因是第六句。於諸同品一向不轉。異品凡聖轉不轉故。若望大乘是第八句。於諸同品有轉不轉。異品眞見道一向不轉故。如是應名隨一相違。或復違三違四比量。若對佛法亦是其流。若於一處共了有烟。然於大海疑烟霧等。設立量云。彼近遠處定無事火。以現烟故。喩如大海。此等應名猶預相違。同品大海是疑因喩。異品厨舍有現烟故。若聲論師對無空論。立聲常宗。所作性因。如虚空喩。或復設立。樹林是無。鳥依生故。如兔角等。應是所依不成相違。二因唯轉異喩品故。問。兩倶。所依二義可然。謂兩倶相違旣指論四比及例不定初相具足。所依相違亦例不定。故知此不亦約有法。隨一·猶預二義未了。所例不定之文但云。若因隨一疑因之喩。爲因隨一轉有法上。約此相違名隨一耶。若爾下文後三不成可有不定及相違等。與此何別。爲因雖共轉有法上。而約隨一闕後二相名爲隨一。若爾應言隨一之喩。何故文云因隨一耶。猶預不成相違因者。爲望有法名爲猶預。若爾初相闕不可名相違。兩倶相違旣具初相。此亦應然。何不同耶。爲望有法雖決定因。約喩中猶預闕後二相耶。若爾應言因之疑喩。何故文云疑因之喩。答。彼文所言二喩雖共。若因隨一者。此顯喩中因隨一轉。謂彼二喩雖共不定。然約隨一闕第三相。非約有法言隨一也。彼説不定故云雖共。相違中應云雖同無異有。猶預相違亦應准之。言疑因之喩者。乃於同喩生疑之因。是故中卷不成文云。然上但説因於宗不成。理實此因於同異喩。隨應亦有四種不成。故理門論解不成已云。於其同品有非有等。亦隨所應當如是説。至下當知。然名不定及名相違不名不成(已上)彼文旣云於同異喩。又云然名不定及名相違不名不成。故知今四不成相違要具初相但闕後二。又下卷猶預能立不成有二解。珠釋雖順彼第一解。違前諸文。今釋順彼第二釋意并前諸文。下卷所依能立不成亦有二解。珠釋不順彼此諸文。今順第二并前諸文。問。彼猶預第二釋有或言。應非正。答。所依不成第二亦有或言。下文以之爲理盡釋。故知或言非必不正。還應例猶預第二亦正義(文)。 ᅟᅟ引合上下文可沙汰之。如抄第。 ᅟᅟ理門論説四相違之事。 ᅟᅟ疏云。然理門論攝此頌云。邪證法有法自性或差別。此成相違因。若無所違害(云云)。 ᅟᅟ尋云。攝上頌云。似頌九句因。不説後三相違如何。 ᅟᅟ定賓疏三云。軌法師不悟此文云。理門論中但立法自相相違。闕無餘二。西明測法師卽言理門具四相違。謂准下頌云。邪證法有法中釋之。今詳。西明不許也(文)。 ᅟᅟ此指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文也。 ᅟᅟ如纂及疏抄第。 ᅟᅟ尋云。若無所違害者。若字不明。如此文者。亦有非前邪後正之相違因歟。若爾聲無常量。設雖有相違決定。何必非相違因耶。 ᅟᅟ前記云。若無所違害者。此是理門。其義未審(文)。 ᅟᅟ略記云。疏若無所違害者。此正因(文)。 ᅟᅟ邑記云。疏理門至若無所違害者。上之兩句意。明本所立量。要以異品爲同品。邪證自性差別四宗計。下之明敵者成相違過。必須同有異無。無所違害方成能破(文)。 ᅟᅟ孝仁記云。若無所違害者。是因不違於後之自而言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然理門論攝此頌云等者。理門論中説不定也。攝此頌言。若法是不共共決定相違。遍一切於彼皆是疑因性。説不定也。旣有攝頌。故四相違亦有攝頌。言邪燈等者。此之一頌攝四相違。文有三[/卽]。初之二句顯四相違邪證者。釋相違義。能倒立故名爲邪證。又不善取證卽名邪證。法謂宗法。如無常等。軌生物解故名爲法。言有法者。宗有法也。如色聲等。能有宗法故名有漏。如是二種各有二相。故成四種。謂法有法各有自性及差別故。入理論中名爲自相此論名爲自性。性是性相。其義同也。次有一句結成相違。此謂四因。由倒證故名相違因。後有一句釋成所由。夫與他因作相違過。所立比量必須違害他所許宗。而不違害自共所許現量等義。方成相違。故云若無所違害(文)。 ᅟᅟ注釋云。邑云○珠云○諸師多同之。備云。測師云。若無所違害者。此四種因爲後宗無所違害也。本記云(乃至)據相違宗之因大無所違害故。證者證成(乃至)本記爲正也(云云)。 ᅟᅟ雖有諸釋。未消若字。論語曰。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苞氏注曰。若人者若此人也(云云)。 ᅟᅟ當此中意。然備云大無所違害者。可檢(文)。 ᅟᅟ定賓疏四云。論曰。攝上頌言(乃至)皆是疑因性。述曰。自下第二復攝成頌也。文有四門。一者攝六不定。二者攝四相違。三者雙釋不定相違之名。四者辨其似因名義理盡○論曰。邪證法有法(乃至)此成相違因。述曰。第二門攝四相違也。不善取證卽名邪證也。法自性相違·法差別相違·有法自性相違·有法差別相違。配之可知。入理論中名爲自相。此論名爲自性。性是性相。其義同也。論曰。若無所違害(乃至)異此無似因。述曰。第三門雙釋不定相違之名。及第四門辨其似因名義理盡也。若無所違害觀宗法審審者。釋不定名也。凡正因者。以同違異。異中遮同。今不定因。且如不共。無同違異。異自然無。四種共因。同不違異。異不違同。相違決定。同不定同。異不定異。謂於相違決定之中。所聞之因將瓶爲異。所作之因將瓶作同。故六不定並是無所違害之因也。旣無違害。故觀宗法而審察因。常與無常兩種宗法共所量因。故所量因名不定也。常與無常兩宗之法不違所聞。故所聞因名不定也。常與無常兩宗害法。同在一依。雖各別用所聞所作而不得定也。餘可准知。若所樂違害者。四相違立者所樂悉被敵論還用彼因之所違害。故知有法自相相違因者。立者樂以有言詮有。被敵論者還論者還用彼因違之使成非有。餘並准知。成躊躇者。疑之異名。結不定因名及義也。顛倒者。結相違因名及義也。第四門云異此無似因者辨其似因名義理盡也。然是釋上常無常勤勇等二頌九句。并加三相違及決定相違等有宗法性以明似因。此由形對二種眞因故。有如此似因之義。卽唯就於有宗法性明似因盡。故云異此無似因也。不遮更有無宗法性四不成因。以説異此無似因也。何故此處文中不説四不成因名似因耶。答。上文所明非宗法性。彼處釋訖(云云)。 ᅟᅟ永超僧都云。若違害所無。 ᅟᅟ有人云。若無所違害。 ᅟᅟ有人云。若(定也)無所違害。 ᅟᅟ傳日本往生傳(匡房)云。權小僧都覺運者。洛陽人也○慈惠僧正以下相議曰若人不遂大業者。道之恥也(云云)若人論語文也。 ᅟᅟ問。疏云。若有兩倶不成必無不定及與相違(文)心何。 ᅟᅟ疏云。問。如前所説。十四似因設有兩俱不成。亦有不定及相違耶(至)由此若有兩倶不成。必無不定及與相違(文)。 ᅟᅟ邑記云。疏答若有兩倶不成必無不定及與相違者。問。且若言兩倶不成必無不定者。如前論解不定中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云。如説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乃聲生對聲顯立。兩倶不許無常性因於有法有。疏自斷爲兩倶全分兩倶不成。今何不許兩倶不成亦不定耶。又若兩倶不成必無相違者。如立聲常。眼所見故。此因立敵不許於聲上有。又於同品虚空上無。異品瓶盆上有。豈非兩倶不成亦是法自相相違過耶。又前解因三相有闕二。有闕三。有闕一。如闕初·二。或闕初·三。理應合有兩倶不成及不定過。旣許闕三。卽應許有兩倶及相違過。如何此中不許兩倶不成亦有不定相違過耶。答。今此疏意。且約三中唯闕初相名爲不成。後二相中偏闕一相名爲不定。二相倶闕名曰相違。非盡理説。不是前後自相違害。據其實理得有兩倶不成兼餘過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若有兩倶不成必無不定及相違等者。兩倶不成必無不定及相違二因。於宗有。方爲不定及相違。故太賢師云。雖無全過。今約一分兩倶不成亦有一分不定相違。如立一切聲皆是常。勤勇發故。如聲性等。共許此因。於外無聲無。若於内聲便有二過。若許同喩以瓶不定。若無同喩。是相違故。若准此解。疏主亦同。今約全分而作此説(文)。 ᅟᅟ注釋云。不定相違必具初相。兩倶不成必闕初相。故不相並。問。九句之中第七句因。豈不並有不成不定。答。彼不顧初相。且約後二相示其作法。非眞不定。所以者何。夫不定者。以有法上極成之因諍未了義。因轉二品。猶預不決。若因不遍。誰依妄因於宗生疑。故眞不定。非眞不定。然處處文或以不成不定等過並破他者。但假立名。非是眞過。闕減過中闕二准之。如不定過。相違亦然。令宗決定名相違因。若初相闕。約何令決定。問。文中兼問不定相違並不並義。何故無答。答。文中旣云令宗不定令宗決定。此文兼顯彼不並義。疑決旣隔不俟。應知此是疏主文義巧妙。問。中卷之末。一因違三相違比量加立後三決定相違。豈非並耶。答。彼且約改因名相違決定。非是第六眞不定過所以然者。彼三比量決智旣生故知非實相違決定。謂四相違闕後二相令宗決定。決定相違各具三相令宗不定。是故此二必無並理。問。一量多宗此二並耶。答。約多可爾。謂與一因違三比量法自相宗作能違云。所説有性是四大種。許陳四大餘法不攝故。如四大種。此法自相有相違決定。後三宗中有相違過也(云云)。 ᅟᅟ明詮道引邑記了云。可存(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不定之因於宗定有者。問。聲生對聲顯。云聲非勤勇發。無常性故者。此因立敵不許於聲上有。豈非不定耶(云云)。 ᅟᅟ如抄第。 ᅟᅟ問。疏云。必無不定及與相違(文)心何。 ᅟᅟ三卷私記下云(空晴僧都)問。凡有不定量並有法自相相違更有不定過。此皆爲眞法自相相違耶答。約此有人云。不闕後二相所有法自相相違。真過有似過有。卽其眞過者。此法自相相違。唯識比量法自相相違等也(明詮大徳等傳也)有人云。不闕後二相所有法自相相違。必有不定過。非眞法自相相違破有句法自相相違等也(云云)(甚以成咲戒燈大徳傳也)有人云。不闕後二相所有法自相相違。或有不定過。或無不定過(云云)不定過有。是似法自相相違。不定過無。眞法自相相違。卽破有句法自相相違。唯識比量法自相相違。等也不定過有是似法自相相違也(云云)(真惠大德傳也)有人云。有不定量相並法自相相違。若彼能違量作不定時。以本量所有同不定著。而因明道理。而如是同不定迴出道理無。故能違量無不定過也(云云)(春徳大徳傳也)有人云。一量不定法自相相違相並有理都無。而有不定量法自相相違相並有理都無而不定量。法自相相違。有見有不定過著。非法自相相違。不定有不見。而直法自相可令違道理見。著法自相相違。故彼不定過爲顯法自相相違而出不定過。彼不定過非為過也等(云云)(隆光大德傳也)問。不定過顯法自相相違非不定過為過之意如何耶。答。不定過可令有本量因不定見許。置彼為如言出不定過。非謂別有不定過本量因不定令有許。故一量不定法自相相違相並理無也(文)。 ᅟᅟ雖有諸徳異義。不過此等意。仍可案之也。 ᅟᅟ祕一云。疏下破之中至爲不定者。由許聲性常不能詮。下破之中。彼不得將聲性。爲喩。而與論主而作不定。故云無喩。有云由此不得與大乘作法自相相違者。詳曰不然。設許能詮。秪有不定失。法自相相違過者。同無異有。今能詮因二喩皆有。故是不定。餘能詮聲無常爲同。聲性爲異。思之可悉(文)。 ᅟᅟ以此文。不闕後二相而眞法自相相違之義。尤以難依用之。 ᅟᅟ破有句之量·所立宗因之量·有爲相比量·唯識比量。不言眼所不攝時。初三攝因於此等量雙付不定法自相相違也。皆如別抄。可見。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仲春二十九日。依原本對正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書寫)。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二(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三(第三十三帖) ᅟᅟ問。疏云。彼因立正。用此因違(云云)六不定中何。 ᅟᅟ(又方)問。疏云。彼正必違。此違必正(文)六不定中説何過耶。 ᅟᅟ疏云。不定之因於宗定有。彼因立正。用此因違(至)此違必正。令宗不定(云云)。 ᅟᅟ前記云。彼因立正者。於立者宗有法轉名正。用此因違者。敵者用此因出過名違。疏彼正必違此違必正。正明不定之所以也(文)。 ᅟᅟ邑記云。疏彼因立正用此因違者。謂立者之因於同品等正。敵者用此因於異品等違。疏彼正必違此違必正者。此釋不定義。謂共等四不定因於彼同品正。必於異品違。如不共不定。於此同品違。必於異品正。由此不能定成一宗。故名不定(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彼因立正用此因違者。前之相違決定之因也。此意。彼之所作因望於無常宗而正因。卽是之因以令違於後之宗言也。彼正必違此違令宗不定者。後相違決定之因也。此意。所聞性因望於無常宗而雖順因。而是因違於前之宗言也。又云。彼因立正者。前之決定相違之因也。用此因違者。後之相違決定之因也。彼正必違者。前之決定相違之因也。此違令宗等者。後之決定相違之因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彼因立正用此因違者。顯不定過體也。且就一不定如立宗云。聲常。所量性故。同如空等。異如瓶等。彼所量因於立論人。雖是正因。於敵論人必用此因可違彼宗。於異有故。卽用此因違彼宗云。爲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常耶。爲如瓶等。所量性故。聲無常耶。故云用此因違也。彼正必違此違必正令宗不定者。明不定義。其所量因望彼立者卽是正因。異品有故。必違彼宗。故云彼正必違。又所量因望此敵者卽是違因必正成宗。互正互違。令宗不定卽六不定義(文)。 ᅟᅟ明詮噵云。言彼因立正者。備云。相違決定之中。前量所作性因望立論者勝論師爲正因也。言用此因違者。卽用此所作性因而違後宗也(云云)芳野云。初句顯相違決定之前量也。彼所作性因望勝論師立者爲正因也。後句顯後比量因也。以後所聞性因違前宗也(云云)言彼正必違者。備云。所聞性因望聲論師是正因。而必違前無常宗也。言此違必正者(云云)。 ᅟᅟ注釋云。彼因立正等者。四共不定二相具故。云彼因立正。敵帖此因出不定。故云用此因違。相違決定因別成故不舉。不共不定傍應兼之。彼正必違等者。六不定中。五二相具。第六三相具。同名彼正。然遂招過。故云必違。立者前成敵不樂義。敵後返成自所樂宗。故敵者量此違必正(上擧前五過。下結六不定。如法花中作禮不通塔而去冠一切)或可。此等文但約四不定(文)。 ᅟᅟ以上諸記之中。周·邑·明燈抄·注釋意。明共等不定。孝仁·平備·芳野·神叡等意。明相違決定也。今付二義倶以有難。先明共等不定者旣問。如是(乃至)設相違決定亦相違因耶(文)若此文不明違決者。何文答之耶。依之彼因立正用此因違者。顯相違決定前後二因。彼正必違此違必正者。述餘共等不定也。相違決定義不可然。違決與相違因不並之義。前卷已釋了。何重明之耶。 ᅟᅟ明燈抄云。此問之中。如是乃至下。乘前後勢而爲問也。前中卷末隨問答訖。故彼文云。問。相違決定違法自相。亦有違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耶答有。若不改前因違宗四種。是後相違過。若改前因違宗四種。皆相違決定。廣如彼説旣彼答訖。故此不答。有人不知此義意云。彼因立正下明決定違。是太謬也。不可依學(文)。 ᅟᅟ問。疏云。然非一切(云云)心何。 ᅟᅟ疏云。若有後三不成。可有不定及與相違。隨應(至)然非一切。就三隨一可説有故(文)。 ᅟᅟ前記云。就三隨一等。此卽後三不成。得不定及相違者。各據隨一可得有故。且不定者。有隨一不定·隨一猶預不定·隨一所依不定。相違有隨一隨一相違·隨一猶預相違·隨一所依相違。若有後三不成可有不定及與相違等者。問。不成闕初相。不定相違後二相過。如何不成得名不定及相違耶。思之(文)。 ᅟᅟ明燈抄云。若有後三不成至而説有故者。後三不成通不定及相違。隨應還成隨一不定·隨一相違等。然非一切不定相違皆有後三不成也○問。不成闕初相。不定相違後二相過。旣各不同。如何不成得有不定及相違耶。答。兩倶之中無隨一義故。無不定及與相違。後三不成各有隨一。故有不定及與相違。旣言隨一。一分闕初相。一分不闕初相。若約闕義卽有不成約不闕義同有異有卽有不定。約不闕義同無異有卽有相違(文)。 ᅟᅟ注釋云。三隨一等者。一單隨一。二猶預隨一。三所依隨一。於此隨一三因。初相約闕卽有後三不成。約具容有不定相違。由此故云非一切也(云云)。 ᅟᅟ問。疏云。二十七不成。五十四不成。三十六相違(云云)何等耶。 ᅟᅟ明燈抄云。二十七不成者。兩倶四句。隨一八句。猶預六句。所依九句。合二十七不成也。五十四不定者。六不定中各有九不定。六九·五十四不定也。比量有三。謂自·他·共。此三各有三不定三三·九也。三十六相違者。此四種相違有他·自·共。此三亦各三。謂他·自·共。合有九種。此九各有四種相違。四九·三十六也。合一百十七句。似因者計上可知。更以十五能違之因配此三十六。一一之上皆有十五。總計合有五百三十四相違也。相對寛狹以辨有無等者。有是不成亦不定亦相違名寛。有是不成亦不定非相違次寛。有是不成非不定及相違名狹。不定及相違寛狹准此(文)。 ᅟᅟ注釋云。二十七不成者。兩倶不成四(有體無體中各全分一分)隨一不成八(有體自隨一。有體他隨一。無體自隨一。無體他隨一。此四各有全分一分故成八句)猶預不成六(兩倶全分。兩倶一分。隨他全分。隨自全分。隨一分。自一分)所依不成九(有體全分。無體全分。有體一分。有體他隨一。有體自隨一。無體他隨一。無體自隨一。有體他一分。有體自一分)(云云)。 ᅟᅟ尋云。猶預不成可有有體無體等句。例如餘三不成。若爾可有二十九不成。如何(如抄第十八帖)。 ᅟᅟ略纂三云。廣如此有十二種所依不成。一兩倶全兩倶所依不成。謂薩婆多對數論立宗云。他方佛色定是無常。立因云。所作性故。同喩云。如盆等。此他方佛色立之與敵。或不許有此所作因。遍無所依故。是兩倶全兩倶所依不成。二。 ᅟᅟ問。疏云。此説共者(文)心何。 ᅟᅟ問。有四不成之量必無不定相違之義。以何文證之耶。 ᅟᅟ疏云。依理門云因與似因。多是宗法。不定相違(至)定無相違及不定過。此説共者。餘如理思(文)。 ᅟᅟ前記云。此説共者者。此會違也。若言四不成唯無初相。所以四不成不得有不定及相違者。何故次上牒四不成得有不定及相違耶。會云。言定無相違及不定者。據共而説。不成亦不定等。約後三不成中隨一而説。不據共説。亦不相違(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理門云因與似因多是宗法等者。因謂正因。似因者前十四過。多是有法宗之法性。唯四不成非宗之法。前來所明似因已了。引此結之。四不成因旣非宗法。因證前説兩倶不成必無不定相違也。然此旣云多是宗法。何妨亦有不定相違非宗法耶(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多是宗法者。因十四過之中。唯四不成非宗法。而所餘皆宗法。故名多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理門云因與似因多是宗法者。二·八眞因。名之爲因。四相違因六不定因。名爲似因。此因似因皆有遍是宗法義。故名爲宗法。四不成因於有法上不成因義。故非宗法。於諸因中。宗法者多。非宗法少。故明此言。因與似因多是宗法。由於初相闕不闕故。有四不成。定無相違及不定過。四不成中有自他共。今此約共説無相違及不定過。若自一分若他一分。容有此義。於宗有法互容有故。若有一分兩倶不成。亦有一分不定相違。如立一切聲皆是常。勤勇發故。如聲性等。共許此因於外聲無。故有一分兩倶不成。若於内聲便有二過不定相違。若許同喩。以瓶不定。若無同喩。犯相違故。由此義故。故云此説共者。餘以下喩過如理思(文)。 ᅟᅟ注釋云。周·清同云。此會違也。以因與似因至不定過。是叙論意。此説共者等。是正會違。此中宗者。唯取有法。故因似因名宗之法。所言多者。總約諸因。非於眞假各言多也。謂諸正因全是宗法。不定相違亦於宗有。是故正因及十四過。奄含論之。多是宗法。有四不成定無相違等者。略示寛狹。謂正理門約兩倶諸過不許相並。故云此説共者。今疏主意。望彼隨一許有二並。故云餘如理思。全分一分一宗多宗。並不並相。如前已辨。餘如理言亦得此義。彼一一相不遑繁述(文)。 ᅟᅟ問。大乘師對他宗立量云。聲無常(云云)爾者可有法差別相違過耶。兩方。 ᅟᅟ纂云解四相違中言。如大乘對他立(至)卽違二。因何獨名差別(文)。 ᅟᅟ尋云。今所云聲無常量者。爲法自相能違歟。爲當別時佛弟子對他立之歟。若云前者法自相量。只淨無常。不爭識變非識變。此量旣爭識變無常。知別量云事。況此是佛弟子量也。若言後者。旣云四相違中大乘對他立聲無常(云云)豈非法自相耶。今案。雖言解四相違中等。未必法自相相違作法。別時佛弟子對他立聲無常量之時。勘法差別故。是四種相違之種也。仍因便出之矣。但若存佛弟子義者。可以爲證矣。 ᅟᅟ如理記云。言如大乘至三識同取故者。意云大乘立聲無常。宗法中意許識變無常。不是非識變無常。故成差別。擧八·六·耳三識同取故因。成前意許識變無常宗。言據別違一識至故成差別者。卽小乘與大乘作法差別相違云。聲應非識變無常。此但違耳識一識。唯違意許者。大乘意許識變。今違云非識變。故違意許。雖違意許。然不失言顯無常宗法。得成差別。言今謂不爾至何名差別者。此纂主非云。夫論不失言顯。須有別法替處。若無別法替處。卽不得爲差別。且如法差別。雖違眞他。然共許有假他替處。謂不失言陳他受用宗法故成差別今時旣違意許無常。更無別非識變無常來替處。明知言顯宗亦無如何得成法差別也。言若云以三識至故成差別者。意云。此大乘旣救。救云如聲識變無常。三識同變。前人所違但違耳識變無常。餘二識變無常在。故成差別者。文中雖言非三識。據總數説。其實合言非二識也。言亦非至何獨名差別者。此纂主非也。准下解有法自相相違。雖違宗中。意許大有反違大有。卽有法亦無。故成有法自相相違。准此道理。今此識變無常文卽合正是法自相相違。不合是法差別相違。以違意許兼無常宗法亦無故合法自相相違也。意云。有法自相相違。違意許反有法亦盡。今法差別相相違。意許但違宗法。故有差別。此卽當法自相相違。違宗故。若爭無常復爭意許識變無常。此兩種若總爭者。以八·六·耳三識同取故因。卽違二宗。二宗者。一法自相無常宗。二意許識變無常宗。卽是法差別也。卽違云。聲應非無常聲應非識變無常。問。若小乘與大乘作法差別者。小乘不許第八。耳·意不並生。如何用此八·六·耳三識同取因。與大乘作違耶。答。如小乘但用耳識取故因。非餘二也。問。同喩如何。答。無同喩。常爲異喩。若望大乘對他立意許識變無常宗。以色同喩。三識取因。耳識不轉。餘二識轉。空無爲爲異喩。耳識不轉意識轉。犯倶分不定過。或可。無同喩。小乘不許色是識也無常也(云云)。 ᅟᅟ此記以三識同取爲因。准此彌非論所説法自相歟。然道破之。可見。 ᅟᅟ噵云。述識變義也。然如理師以之爲因者。不然。有他隨一不成故。敵者小乘不許第八變故。亦犯能立不成。同喩瓶不成耳識變故。同喩瓶是第六變。聲是耳識變。又可云瓶眼識變(云云)。 ᅟᅟ問。積聚性因可有所依不成過耶。 ᅟᅟ纂。今疏解。准法師云。若立(至)兩倶不成不必有法唯有(文)。 ᅟᅟ如理記云。言今疏解至唯有者。意云。因犯兩倶不成。未必有有法。問。此意如何。答。如論説兩倶隨一猶預不成等有所依有法。今時兩倶不成亦不必有有法。言積聚性因兩倶不成者。立者此因有自隨一不成。眞我無積聚故。敵者體不成。旣無眞我。如何有因體耶。故合必名兩倶不成前所立者。意説。所立兩倶不成因無所依。不説所立宗(文)。 ᅟᅟ尋云。四不成不並生也。故疏云。此四皆別(文)如何。 ᅟᅟ問。纂云。卽九句中第六句也(云云)心何。 ᅟᅟ問。纂云。此有一實因不無能有(云云)心何。 ᅟᅟ纂云。問。大有非實等。何得(至)卽九句中第六句也(云云)。 ᅟᅟ如理記云。言問如立大有至卽正能成者。若言有性非實。以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同異性亦非實故。正是能成。若望意許大有性同異卽爲異喩。以非大有故。故言今亦成有性。同異爲異喩。反成有性非大有也。言正成立有義皆非大有者。若正成立大有。卽實句等五句皆爲異喩。不是大有故。言今望至第六句也者。外道雖能成立。故有相違也。然第六句。以有一實因。於異喩中同異性遍。於和合實徳業上不遍。故是異品有非有句。和合等不能有一因故(云云)。 ᅟᅟ尋云。和合句者。其體不無。令和合實等。何不云有一實等耶。所以可云同無異有。何云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耶。依之論云。又彼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非有實等諸法攝故。如畢竟無(文)明知和合句義是實有也云事。又纂下文云。同異和合非大有有。云何不無(文)又云。同雖言不無(文)若爾和合句義體是不無。是能和合也。仁不云有一實等耶(可尋學之)。 ᅟᅟ問。纂云。問。若以同異雖體不無。而不名有(等文)心何。 ᅟᅟ纂云。問。若以同異雖體不無(至)故因遍轉。故違所立(云云)。 ᅟᅟ如理記云。言然同異等至不名爲有者。雖云不無旣不得有。有無中復不攝。未審不無離有無之外何法攝耶。 ᅟᅟ尋云。 ᅟᅟ略纂三云。 ᅟᅟ(清水上綱研學竪義探題眞喜律師作也)。 ᅟᅟ問。纂云。以實體不無皆由大有有(云云)心何。 ᅟᅟ問。纂云。實等五句得名不無之有不(云云)如何答此問耶。 ᅟᅟ纂云。問。實等五句得名不無有不(至)名有之者卽大有性(云云)。 ᅟᅟ如理記云。言不無不名有者。道理難知也。言明實等五是不無之有者。意説。准唯識論量。若成除大有性餘實等五還是不無之有。言若不爾者至何得違彼有法者。意若説同異性亦名有者。如何作有法自相相違云。有性應非有性。謂同異不無之有亦在言彰有法中故。旣在有法中。如何云有性應非有性耶。言以同喩力證至不無有存者。意云。但以同喩力強勝。證大有無令實等五不無之有得存。言非實。意説。大有不是實。言非實者。意説。大有不是實。言非實。不是實等。不名非實等也。或可。言非實等者。卽同異句等。此解順文。前解非。言倶不無故者。實等及同異倶是不無故。應一種名有也(云云)。 ᅟᅟ問。纂云。今謂。法師此意言有假叙如是(云云)。 ᅟᅟ假叙意何。 ᅟᅟ纂云。疏問。若難離實之大有性(至)雖有所別所依不成。而不爲過(文)。 ᅟᅟ噵云。述問意。清記言。難離實有·不離實有。有諸過者。并非疏主本意(云云)以之知答文疏主正義也(云云)又云。疏正文云。故今難令有非此有(云云)而纂家疏帖之中。加大有之言。深有意趣。以此可知。答文是疏主本意。纂家正義也(云云)。 ᅟᅟ又有假叙如是者。指若難離實等之問辭云如是也。若論弟子等言已下。述彼先總説等之答文意也(云云)取心記之。 ᅟᅟ私云。已上道意。以問爲假叙。答疏主正義也(文)今勘纂文。以答爲假敘見今謂總難并但總難者之言。重難今亦總難意也。不爾者。總難之文以無由來。仍此義頗難依憑。更可審定之。 ᅟᅟ如理記云。言問若難離實之大有至隨一不成者。意云。五頂難師主云。大有性應非有性。卽五頂犯所別所依不成。亦犯違宗。五頂不許有大有。故皆是隨一過。但五頂不許非師主也。言若難不離實大有至亦違自教者意云。五頂若不離實之有性非是大有性者。卽犯相符。以彼勝論亦不許卽實有而是大有性也。今云而非有性。正是相符。違自教者。五頂豈不許卽實有而是有性耶。合言非有故違自教。言彼寧非有者。意云。若難離實之有皆成過者。豈無相違過耶。故云彼豈非有也。意云。五頂難卽實。皆自犯過者。彼勝論比量豈無相違過耶。言同者。一種名有。意許者。意難離實之大有也。言卽有前過者。弟子遂犯所別所依不成及違宗過也。言還有後過者。弟子還有相符違自教過也。言假叙如是者。此是大乘法師假叙五頂難師主卽實離實皆有過也。言故無宗過者。弟子破師主義。有法不假。須自許以破他故。言闕因所別者。意云。若言我有法無因闕所依。宗闕所別不成等。此文總説意合如此。言不唯一過者。然相違因望師主意許大有弟子犯所別不成亦是所依不成過及違宗過。故云不唯一過。言如法差別不唯一故。旣是法差別相違。亦同喩無所立過也。卽眞他受用於臥具上不轉也。言他所別所依不成者。師主立大有。弟子不許。故是他所別不成等也。言卽自所別所依不成者。弟子先不許有大有性。今若許有而量破者。犯自所別不成等過也。言若共自量此卽無過者。意云。若是自比量。卽共比量。卽是過。以不許有大有性故。意説。此量若是五頂自立與師主共立。可是過。今旣破他師主。故自無過也(云云)因明要義抄云。四十載寶法師。問。勝論對五頂。立有性非有性時。此總難有性○是故師資各述一義。非是桙楯(文)。 ᅟᅟ(棟私。此載寶法師問答。已在第二十八帖今不錄)。 ᅟᅟ周記云。言此則立者至他所不成者。問。如論所陳。有法自相及以差別。自他共中何量所攝。答。若其立者卽自中共。成立自義。而對敵故。敵者作違。卽他中共。然他宗中而破他故。相違之量多分皆然。思之應悉(文)。 ᅟᅟ專寺春穩私記引周記云。有法差別能違共中他(云云)。 ᅟᅟ北山注釋亦引周記云。有法自相共中他比(云云)。 ᅟᅟ此等釋引何處文耶。可尋。 ᅟᅟ問。有義無義因依有義無義宗方何。 ᅟᅟ纂云。又自共量。有法無義(至)唯遮無表。故亦爲過(文)。 ᅟᅟ尋云。疏云。無因依有法。有法通有無。有因依有法。有法唯須有(文)旣云無義因依有義宗。何云爲過耶。 ᅟᅟ如理記云。言又自共量至故亦卽爲過者。意云。先陳有法無體。因是有體。故是過。有體因不依無體有法故。且自量云。如有宗立我非作。以周遍故因。因雖有體。有法是無。卽因無依。故成過。有宗中亦許有周遍義。如空亦遍故。但不許有我也。若共量云。如大乘對經部。立空非實。以無礙故。龜毛等。因雖有體。有法是無。經·大二宗不立空故。若有法有體。因是無體。如共量云地是實有。徳所依故。地等不無依。他許有徳所依因。佛法不立。前是所依不成。此是兩倶不成。如自量云。數論師立地實有。徳所依故。因犯自隨一過(文)。 ᅟᅟ尋云。若爾立我常非作故之時。此無義因依有義宗也。此亦爲過耶。 ᅟᅟ又非作故因者。有義因歟。無義因歟。 ᅟᅟ纂云。如立我常。因云非作故(至)以龜毛等而爲喩故(文)。 ᅟᅟ尋云。旣云非作。卽遮所作之義也。若爾偏可云無義因。何通有義因耶。依之廣百論中。出三種因。一有體因。如所作等。二無體因。如非作等。三通二因。如所知(云云)若通有義無義者。何如所知因不云通二耶。旣三類因之中。出無體因。偏可無義因加之旣一非作因也。其義可同。何故立常宗用虚空同喩之時。有義因成無我宗。用龜毛喻之時。無義因耶。如何。 ᅟᅟ廣百論一云。見所作無常。謂非作常住。旣見無常有。應言常性無。論曰。見所作者皆是無常。謂非作者皆是常住○因有三種。一有體法。如所作等。二無體法。如非作等。三通二法。如所知等。今所立因唯遮所作。不言別有非作自性。此因同類色等上無。於其異類龜毛等有。是故違害有法自相(文)。 ᅟᅟ問。古師心。無義因依有無宗。有義因唯依有宗(云云)可許之耶。 ᅟᅟ纂云。古亦有解。宗因喩有義(至)自皆無體。可如所説(文)。 ᅟᅟ尋云。疏主心同古師文。不分自他共。如何愛憎別耶。又有法自相能違量旣是共量也。何以有義因成無義宗耶。若爾有法無義有義因依此卽爲過之文。似有相違。如何。 ᅟᅟ如理記云。言如薩婆多至如何依無者。此解有義因依無義宗也。因體共有。然有宗雖許有周遍義。不許依我。此卽解前有義因依無義宗也。卽所依不成過。言若分自他共卽無過者。意云。若自他共三種比量各別簡。卽無過。卽以汝自許極成簡。自共無過。言若大乘至可如所説者。此是他量。謂破他故。卽解前有法有體有義因依(云云)。 ᅟᅟ問。師主可破弟子卽實有耶。 ᅟᅟ纂云。今解。師主己義但欲令他信此解總抄。無煩異求(文)。 ᅟᅟ尋云。師生立離實有。弟子立卽實有。互諍卽離。各欲成己義。依之疏文弟子不從云。實徳業性不無卽是能有。豈離三外別有能有(文)義斷中。弟子立有唯卽實等有(文)此等文。弟子對師主成卽實有見。 ᅟᅟ次言若成實等不是有者便懷己義者。若立實等非不無可有失者。可云有性非不無。若爾何有違立實等宗義之失耶。 ᅟᅟ次無共同喩者。立有性非卽實有之時。同異性非卽實有性故。豈非善同品耶。 ᅟᅟ今此作法有三義。 ᅟᅟ一云實等非不無(宗)。 ᅟᅟ二云。實等非是有(宗)。 ᅟᅟ三云。有性非卽實有(宗)。 ᅟᅟ如理記云。言今解師主己義至是相違者。意云。此叙勝論立量意謂令弟子信故。所以對彼成意許離實大有性。然同異性旣非是大有。乃成異喩。有一實因於異喩轉。違自所立宗也。故是相違也。言弟子之義至卽實有故者。意説。弟子不欲令師主信。所以不對師主立卽實等有也。故師主不得返破弟子卽實有也。言又復至無共同喩者。意云。若師主破卽實之有云非有。亦不得將同異性爲同喩。何以故。以弟子許同異性是不無之有所以。同異性亦不是共喩也。言而非不無者。意説。同異而不是大有句也(云云)。 ᅟᅟ纂上文云。有解言同異有一實等(至)彼此異因不可得故(云云)。 ᅟᅟ如理記云。言解云至弟子之有者。意云。五頂但將師主有一實因。與師主作相違過。不可將主者因却難弟子也。言因犯隨一者。因犯他隨一過。師主獨成。弟子不許故。言若云設成皆過者。意説。若師主成卽實有性。未審用有一實因不。若不用者。更有何因而成卽實有性。若取此因成者。卽犯相符之過。故云設成過也。弟子亦許卽實有故。言又云至敵者之義者者。意云。以前文不許將立者之因違敵者義。今意云。違所以先牒不許之文。言立者因至共許因故者。此出理也。尚得破敵者義。以五頂不許離有大有。今師主成立大有卽破弟子不許義也。故云破敵者之義。何故不得違敵者之義。師主量成卽違弟子也。以有一實因彼此同許也。言何非破他者。意説。師主本量意違弟子。何故立者之量而不得名爲破他耶。言又如勝論至破立者義者。意云。以前文云夫相違因。以立論之因違立者之義。今時聲·勝二宗因各有別相違。反豈是立者之因。云何前云敵者用立者因破立者義耶。言若云共許者。意説。所聞性因共許。言彼此倶然者。卽有一實因立敵亦共許。與所聞性因一種。故云彼此倶然耶。言云何偏責者。意説。所聞性因雖不是立者之因。亦得違於立者之義。云何偏責要令立者因違立者義耶。言若云只可至違立者義。若救云。但可説敵者因違立者義。如所聞性因卽是。若爾如何不許立者因違敵者義。如勝論量卽是違五頂故。言彼此異因不可得故者。因法共許故。旣有敵者因違立者義。何須不許立者違敵者義耶(文)。 ᅟᅟ問。古師心。有一實故因無隨一不成之事。云卽實離實有性倶非有一實故(云云)可許之耶進云不許也。付之。以有無有名有一實。疏主如此釋。若爾何不許之耶。 ᅟᅟ纂云。古疏解。有一實因何非隨一(至)亦不異卽·離故。應是隨一(文)。 ᅟᅟ如理記云。言如立覺惠至有隨一過者。意説。如數論立覺惠非思。意成我是思也。故無常因有自隨一過也。言今此有一實因至不是隨一過者。救意云。今有一實因但有別體性。能有一實也。亦不是卽實有能有一實。亦不是離實有有一實也。故因無隨一過也。意云。卽實離實之有。本非是有一實因。因不含二種。所以無隨一過也。故知有一實因但別有體能有一實。不論卽離也。故無隨一。此總牒也。言亦不然至應是隨一者。意云。出理正破也。且如無常。不離轉變及與生滅二種無常。所以擧無常因卽犯自隨一。今有一實因旣不離於卽離二種。明知擧有一實因亦犯隨一也。若云有一實因但有別性名有一實。而非卽離者。未審此有一實因異卽離二種外何法耶。進退無理。合犯隨一。已下解可解(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此有一實等因。應有隨一不成過失。謂若就卽實有名有一實者。卽弟子成。五頂不成。若就離實有名有一實者。卽五頂成。弟子不成。如數論師對佛弟子立宗云。覺惠非思。因云以無常故。同喩云如色等。此無常因若就隱顯義釋。卽數論成。佛法不成。若就生滅義釋。卽佛法成。數論不成有隨一過也。答。生滅·隱顯卽是無常。離此二外無無常義。故就此二分別不成。卽離本非有一實義。約此分別因非不成。今此但據一實自體不無之義。自他倶許名有一實故。此立因無隨一過。若卽離分別亦是過者。卽一切因皆有斯過。何者。且如大乘對小乘等立宗云。過未體無。立因云。現在無爲所不攝故。同喩云。如龜毛等。如此之因應有此過。謂若就識變。現在無爲所不攝故。名現在無爲所不攝者。卽大乘成。小乘不成。若就實有。現在無爲所不攝故。名現在無爲所不攝者。卽小乘成。大乘不成。有隨一過。此旣不可。如此分別故。約卽離分別此因非隨一過也(云云)。 ᅟᅟ尋云爾者正義何異有人之義耶。 ᅟᅟ纂云。今解。如立大有爲有法(至)何須分別爲是卽離不成隨一(文)。 ᅟ (三十三帖卷首表紙)。 ᅟᅟ梗概(明燈抄云。大旨也。梗柯杏反。直也。略也概柯亥反)。 ᅟᅟ明詮噵云。總相而説(云云)。 ᅟᅟ廣百論云。世間·自宗。皆許父子業果體異而得相生(云云)破因中有果論者之文也(以上)。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三(終)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晚春初二日校正。初一初二日書寫)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四(第三十四帖) ᅟᅟ問。付覺惠非思量。爾者可分別以無常故因耶。 ᅟᅟ纂云。又此有一實因。同異之句(至)又因亦過。成法差別相違故○(文)。 ᅟᅟ今案。九句義私記云。護法菩薩云。不分別因喩(文)若指現在無爲所不攝故之因歟。依之以無常故因分別者。非實義歟。能能可案學之。 ᅟᅟ廣百論三云。 ᅟᅟ明詮三十三過作法云。問。菩薩旣分別無常性故之因云有自他隨一過。而物何纂師今此云不可分別耶。答。此從昔古徳所疑諍耳。此未決也(云云)。 ᅟᅟ問。以無常故因。可付法差別相違過耶。 ᅟᅟ纂云。又因亦過。成法差別相違故(至)猶有前過。故是似量(文)。 ᅟᅟ清記云。法差別者。非思是法自相。差別者。意許除思以外餘心心所並非是思餘色等法亦非是思。是其差別。今言覺惠非思。除思以外餘心所故言非思。非是色等言非思也。今作相違量云。覺惠是有法。應非是除思以外餘心所法。因云。以無常故。如色等。色等雖無常。色等非心所(文)。 ᅟᅟ如理記云。言又因亦過至故成相違者。前是宗中。今説因過。意説數論立覺惠非思。無常故因。犯法差別相違過。數論成覺惠非思。意許餘心心所是思。卽色爲異喩。今無常故因於色上轉。而無同喩。言設若非爭至猶有前過者。意云。若不爭餘心心所。但爭覺惠非思。亦犯前相符過。此出數論比量因宗有過也。如大乘對小乘立量。因卽無過。彼此許過去未來非現無爲所攝故。共量他量諸無過故(文)。 ᅟᅟ今勘法差別意許差別有三義。 ᅟᅟ一云。餘心心所之非思。餘色等之非思。 ᅟᅟ二云。縁慮之非思。不縁慮之非思。 ᅟᅟ三云。餘心所非思。非心所非思。 ᅟᅟ尋云。准法差別意許差別者。以同喩色等爲意許片差別歟。若爾淄洲大師餘處中。不許同喻為片差別之義見。所謂有三卷私記下卷裏書云。平忍大徳九句義中。云此差別。覺惠非思者法自相。此下餘心所非思非心所非思法差別依此正耳(云云)。 ᅟᅟ問。纂云。約義爲過。是相違因。不約言爲難故非喩過也(云云)意何。 ᅟᅟ纂云。又云。後三相違旣約臥具(至)豈唯宗過而無因過耶(文)(亦兼所依不成也)。 ᅟᅟ如理記云。言又云後三相違至相違因耶者。意云。如法差別相違云。眼等必爲他受用。卽無同喩。同喩上無所立眞我宗。故異喩亦犯能立不遣也。如後二相違皆成意許離實大有。然同異性非是大有。故爲異喩。今將爲同喩者。亦是同喩無所立。異喩犯能立不遣也。旣尋其意。皆是喩過。如何乃説是相違因耶。言答至非喩過者。意云。但約意許義難。故是相違。不約言陳爲難。故非喩過若約意許義難。因皆違所立故是因過也。言今此二喩。卽臥具同異性也。言自有能立不遣非相違過。卽如不定因。雖異喩犯能立不遣。然不得名相違也。故云卽不定是。言何非喩過。意説。相違因亦得是喩過。若爾四相違中。何不説喩過。但言是因過耶。答。以四相違解似因體故。所以不言喩過。其實是喩過。故云非非喩過。如宗中犯所別不成。豈不是因中所依不成過耶。道理相例。其義可知。如法差別臥具無所立過。臥具旣眞我爲異喩。因於彼轉。亦是異喩能立不遣過。同異句望大有性爲同無所立。爲異卽能立不遺也。故亦是喩過也。如後學者幸披鑒矣(文)。 ᅟᅟ噵云。此通伏難。難云。若相違因亦是喩過。非唯因過者。如何疏云欲令學者知因決定非喩過故耶。答如文(云云)。 ᅟᅟ清水注云。非非喩過等者。問。若爾何疏云欲令學者知因決定非喩過故(文)答。今此辨因之處故(云云)。 ᅟᅟ疏下文云。論能立法不成至猶如極微。述曰。若據合顯。亦是因過。以心心所爲因同法。無礙因轉。前已明因。今辨喩過。故不言因(文)。 ᅟᅟ明燈抄云。若據合顯亦是因過者。同喩合云。諸無質礙見彼是常。據此合文觀其過者。亦是因過。以心心所爲因同法。以心心所體是無常還入異品。無質礙因於彼上轉。其無礙因異有同無。故言因過。卽是因中法自相相違過。故作相違云。聲是無常。無質礙故。如心心所。今爲辨喩過。故隱相違因過。故云前已明因今辨喩過故不言因(文)。 ᅟᅟ邑記云。疏若據合顯亦是因過者若合云。諸無質礙彼是常。卽心心所雖無質礙而是無常。便爲異喩。因於異轉。卽是因中共不定過。此明喩過故不論之(文)。 ᅟᅟ今案。以此文可例。而明燈抄心難思。能違可有不定故。可思之。 ᅟᅟ問。斷云。有人解四相違叙古人釋(云云)古人者誰人耶。文軌師名古人也(云云)付之。文軌者三藏門人。可與慈恩同時之人。何云古人耶。 ᅟᅟ問。斷云。又叙舊通如軌法師疏(云云)彼疏通誰人難耶。 ᅟᅟ尋云。璧公是文軌之後人也。何通彼師難耶。 ᅟᅟ斷云。有人解四相違叙古人釋。言顯意許(至)叙舊通。如軌法師疏(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宗有二種。一言顯宗有二。一法自相。如無常等。二有法自相。如聲等。二意許宗亦二。一法差別。謂於前法自相言宗之上有自意許。如大乘唯識所變無常等。二有法差別。謂於前有法自相言宗之上有自意許。如大乘無漏聲等。問。如大乘識變聲等應是差別。何故不説。答。識變聲等是有法自相。以大乘唯許聲從識變。無非變者故也。其識變無常該色等。故是法差別。此則言中彰者爲自相。言中不彰意含許者爲差別。非謂色聲等法體爲自相常無常等爲差別也(云云)。 ᅟᅟ下文云。問。有性卽實·離實異。唯違離實有因名違自相。亦應必為他用含真假。唯違眞他用名違自相因。答。五頂立有唯離實。此有若也成非有。實等不無宗卽無。故違自相非差別。數論他用通眞假。眞他受用義雖無眼等。他用宗不失故。違差別非自相(文)。 ᅟᅟ本説私記云。慈恩三藏分歸數資於兩宗。卽文軌·靖邁師等令歸三論。弘道·光法師等令歸唯識也。今三論興是爲古宗。故從所歸稱古人耳。非謂人是古也(云云)。 ᅟᅟ貞松房云。雖文軌與慈恩同時人。而所以云古人者。蓋以文軌疏先出。慈恩疏後述。然以先出名爲古人也。故邑云。莊嚴法師創。 ᅟᅟ問。付有法自相相違。爾者能違作法如何。 ᅟᅟ斷云○本立宗云。有性爲宗有法(至)成非有故。不是自違(文)。 ᅟᅟ尋云。若如此文者。可云他比量歟。若爾違論文所説皆共違共之文耶。 ᅟᅟ祕一云。 ᅟᅟ問。有法有性可含卽離耶。 ᅟᅟ斷云。又難。若云。數論他用含眞假(至)望自望他。倶不得含(文)。 ᅟᅟ下文云。又五頂若許有卽實等有。今總成非實等。豈非自違。故知五頂不立卽實等有(文)。 ᅟᅟ尋云。樸陽處處之中。有性含卽離(文)如何。 ᅟᅟ私記云(延長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請山階北室下階大師御傳。而同年十一月十日。遭火災紛失。仍於神野山寺改寫了。云云)。 ᅟᅟ共許有性奄含離實卽實五頂立有性非實等時。但唯離實有。而非奄含有。故爲難此云有性非有性時唯離實有被難。不可言卽實有不失。故云有法自相相違。不云差別相違言也。 ᅟᅟ又云。問云。有性非實徳業時。擧奄含有。云非實徳業成離實有。離實有而非含卽離者。何處有有云含卽離共許有耶。答。此有法擧有性。云含卽離共許有也。問。爾何云不含卽離耶。答。其意含卽離共許有。若立離實有時。成離實有。若立卽實有時。成卽實有。故有法擧共許有。云有性非實徳業時。偏成離實有。故云不含卽離也。問。若云奄含有擧有法之時。猶例他用量。可云差別相違耶。答。斷下文通此云。離實等有。雖是意許。言有之時。卽言所顯。離言所顯有外更無別有。不同他用離眞他外有假他用。眞他他雖不成。假他他自同許故。成真他不用眼等。假他用在不違言顯。故違差別(云云)。 ᅟᅟ如下抄之。可見。 ᅟᅟ五頂爲立者之事。 ᅟᅟ噵云。本疏以勝論爲立者。以五頂爲敵者。而斷家所以五頂爲立者弟子爲敵者。爲破文軌·璧公。隨轉所破人云爾也。若不爾者。能破所破不相似故。條者披文難致疑惑之(文)。 ᅟᅟ斷私記云。此云五頂者勝論也(云云)。 ᅟᅟ問。師主意以同異性可名有耶。 ᅟᅟ斷云。以同異性離實等。得成非實等(至)何得成相違。諸過類知(文)。 ᅟᅟ所立不成歟。 ᅟᅟ又尋云。如此文者。可云共比。豈不違上文耶。 ᅟᅟ問。斷云。此解不違古徳意云(文)心何。 ᅟᅟ斷云。三解自相差別。第三云隨應(至)意所諍者名差別(云云)。 ᅟᅟ尋云。古徳心。以言顯爲自相。意許爲差別。璧公不云言陳意許對何云不違耶。 ᅟᅟ噵云。總相不違本疏言也。然其判意與本疏懸隔也。具如下破之。本疏意云。以言顯爲自相。以意許爲差別也。汴公異此故也。可悉之(云云)。 ᅟᅟ又云。又釋云。此解不違者。汴公第三重不違體義對言也。言古徳意云者。古徳第三重意者。言陳爲自。意許爲別。汝第三重雖不違局通對。而違言陳意許對。故汝初重與第三重義無差別。問。以何知汴公初重是體義耶。答。下云。初二如舊(云云)。 ᅟᅟ又云。第三重意云。諸法自體爲自性。其上別義爲差別。此自性差別在於法與有法上。若在法上爲法自相·法差別。若在有法上。爲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但辨自性差別。雖不違本疏。而法有法有自體別義者。違本疏義。故斷主非之(文)。 ᅟᅟ尋云。自相相違量有意許之事。可尋學之。 ᅟᅟ斷下文云。又釋自性差別有三重(至)若卽聲等體上別義。不應云各有體(云云)。 ᅟᅟ又云。若云。依第三解。以法有法各有自體(至)不遷不滅等卽名別義(云云)。 ᅟᅟ噵云。別立有爲相。不立無爲相故也(云云) ᅟᅟ尋云。二相應齊難。 ᅟᅟ延義大徳私記云。文以爭彼差別必非言顯(云云)問。此文意何。答。釋此文下。周記有作問答也。問。其問答何。答。記云。如上有法差別相違爲別立量。而爲差別。爲當自性。意許中作大有有縁性作非有縁性卽名差別。答。設爾何失。二倶有過(云云)問。其倶有失之意何。答。云此記出二不可也。問。其二不可者何。答。文云。若別立量名差別。何故論中不作其法。而但指己。卽於前宗作差別等。旣別立量卽是言顯。何得言唯是意許。故知不可(是一不可)若立自相意所許卽名差別。有相例失。其法差別。而是差別。卽別立量而爲差別。有法差別。何卽不然。故亦不可(是二不可)此二不可意。然可尋知之。問。爾此二不可何通。答。記次文云。今有二解(云云)問。其二解何。答。一云。不別立量。二云。亦別立量也。問。此二解意何。答。文云。不別立量。如立有法自相已者。是正所立意中。兼許作有縁性卽名差別。何故如是耶。凡差別者。非言顯故。又復論中不作法故豈無相例。答。亦不例。法差別過。其法自相因等者各別。故別立量。有法差別。卽取前因而爲差別。故不立量。二云。亦別立量。論不擧者。影略故。亦擧法差別顯此有法差別立量。何成意許。若亦成意許。如立量言有作有縁性。有性之言含於卽實。意成離實有縁性故。亦非言顯也。問。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一因違前得自相時。兼許必名差別。假令立量。若有一因成法自相及法差別。立自相時兼許之者。卽得名爲法差別不。答。准有法等。許亦無失。然二解中。後解爲勝(云云)清記云。以爭彼差別必非言陳者。此清含量答難清也。難云。若言卽於此法所有別義名云差別。不違古徳者。唯此差別不依言顯。卽與古相違。何得言而相違也。清難也。斷主答。今正所諍差別必非言顯。唯意許故(云云)不障自相亦有意許。通言顯故之意何。答。清云。不障自相上有意許等者。言中前陳後陳自相。亦各有意許故。疏意通言顯故。差別亦有言陳意許。言陳唯一差別。意許有二差別(云云)問。云爾意何歟。答(文)。 ᅟᅟ喜多院私記云。今云。記意約論所陳量。旣云影略説故。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作法作別物者。如應師等所判。是各別違作法也。若云一量備二意二過者。如本疏所判。違二之中一量也。約法自相法差別。亦論所説各別違。約此眼等必爲他用量。多師無諍。若准有性量出法自相法差別相並有作法者。別作法可出故。本傳未見理致(云云)。 ᅟᅟ以此私記意可會智周記歟。 ᅟᅟ問。斷云。此問元非。有縁性是別義(等云云)意何。 ᅟᅟ斷云。又云。相違有三。一自體相違(至)豈離聲瓶外有別體(文)。 ᅟᅟ尋云。 ᅟᅟ今案。璧公問元非也。何者。義別相違名差別相違。其義別相違非意許差別。此卽差別之本非之義也。又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者。是義之相違也。而定是自體了。是又元非也。元定如是致問之。故云此問元非也。汎爾不云問從非不起也。仍元字可有其深意耳。 ᅟᅟ問。作大有有縁者。大有與縁大有能縁心作境界性云歟。爾也。付之。若爾如何疏云。 ᅟᅟ斷云。然自解云。不然。若言非作有縁性(至)不難有法之上別義(云云)。 ᅟᅟ問。斷云。又更解云。或可。不成自違(等文)。 ᅟᅟ心何。 ᅟᅟ斷云。又更解云。或可。不成自違。縁有之心(至)縁餘之義心不失耶(云云)。 ᅟᅟ問。斷云。又解三相違中。第三性別相違等(云云)意何。 ᅟᅟ斷云。又解三相違中。第三性別相違與初自體相違何別(文)。 ᅟᅟ尋云。自體相違如常非常等。性別相違如言色心等也(云云)其名旣別。其義不同。如何云如此耶。 ᅟᅟ噵云。性別相違·自體相違。名義無別。言名無別者。自體與自性有何差別。體性二法名無異故。言義無別者。且約我體。或計我爲常。或計我爲無常。若以之爲自體相違者。亦可許或計我爲色。或計我爲心。應是自體相違。有何別因。以常無常爲自體相違。以色心爲性別相違。是名義無別。問。何故不以形對相違對餘二作此問難耶。答。形對相違與餘義別無所違害。又以三相違配四相違宗。以自相爲自體相違。以差別爲形對相違。若性別相違異自體相違者。自性差別之外。更以何物爲性別相違。又言詮有二。遮詮與表詮也。以遮詮爲自體相違。以表詮爲形待相違。若性別相違異自體相違者。遮詮·表詮之外。更有何物爲性別相違。故可立唯二種相違。不可立三相違。爲文約。雖不云如此。而其義散在。不可異求之(文)。 ᅟᅟ倶舍論二十云。許體恒有説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許法體恒有。而説性非常。性體復無別。此眞自在作(文)。 ᅟᅟ慧日論三云。又通三十五諍論云教有三。一始終無二教。二隨機不定教。三後説決定教。此判爲三。理必不爾。何者。始終無二與後決定。二教何別(等文)。 ᅟᅟ延義私記云。意彼師所解之三相違中。第三性別相違。如色心等(云云)卽性者是心自性。別者色心差別。又約自體相違。如言常無常等(云云)此卽色心等之常無常。離色心等法亦有何常無常耶。若爾性別相違與自體相違。有何差別言也(云云)。 ᅟᅟ光記十一云。 ᅟᅟ問。斷云。非之與無義相似故(云云)心何。 ᅟᅟ問。斷云。如言非有非無非人非天(等文)意何。 ᅟᅟ問。斷云。旣許無常亦遮亦表(等文)意何。 ᅟᅟ問。斷云。有表必遮詮。有遮非表詮(文)意何。 ᅟᅟ斷云。又云。一遮詮。如言非有非無(至)有遮非表詮(云云)。 ᅟᅟ尋云。璧公心。無我無常唯遮非表(文)若爾旣許無常亦遮亦表之文。誰人之義而爲例耶。況論中破邪命外道計云。亦遮亦表。應互相違(文)准此破心。遮表不可並見如何。 ᅟᅟ燈三云。舊倶舍云無爲非因果者。錯翻無字以爲非字。若言非者。卽不是六因五果。他宗自許六因之内爲能作因。五果之中是離繋果。今言無因果者。雖爲能作因。無取與果用故。無有力能令果生。故云無果(等文)。 ᅟᅟ准此文。無之與非。其義異也。如何。 ᅟᅟ問。斷云。此與唯識亦有相違(云云)意何。 ᅟᅟ斷云。又釋云。若但言非有不言非無(至)應不雙非。故相違也(云云)。 ᅟᅟ噵云。佛地第一。如實義者。云如來身土非有非無。是遮前師云有。云無之計也。旣雙言非有非無。唯遮非表。何得云但言非有不言非無卽唯是遮耶。難意如是。答。意云。雙言非有非無。非唯是遮。亦顯是表。何以知之。般若等經言非空非有者。是表中道也。以知佛地意顯佛徳中道也(云云)。 ᅟᅟ尋云。見論文云。若唯是表。應不雙非(文) ᅟᅟ意云。唯表非遮。可不雙非。明知雙非具遮表也。若爾返叶璧公之證文。如何。 ᅟᅟ清記云。若但言非有至故相違也者。此斷主難意。若言唯非有卽是遮者。何故自引佛地經如來功徳非有非無方是遮也。卽與前唯非有是遮義相違。卽自引般若通佛地云。雙言非有非無方具遮表。雖作是説。彼違唯識論文。進退有失。進具遮表卽違唯識。退唯非有卽違佛地(文)。 ᅟᅟ憲記云。言通云般若雙言方有其表者。意取般若經證佛地等。彼經亦説非有非無。是表詮也(文)。 ᅟᅟ今案。依璧公意。述雙非之言可有二義。若依清記意。可云雙非之言遮表並具。若准憲意。可云唯表也。若依後義意者若唯是表。應不雙非之文。如何故云具遮故不違文耶。若依前記者。非有非無之言雖具表義。雙非之邊皆遮詮也。旣云雙非。豈表詮耶。故唯識疏云。雙非之表故。如云石女無兒無女。雙無之言無所表故(文)。 ᅟᅟ此義頗闇。尚可審定之。 ᅟᅟ延義私記云。問。此記文意何。答。彼師可答云擬若但云非有。不云非無。卽是遮義者。引但言非有而不言非無之文應爲證。而何引佛地論如來功徳非有非無之文爲證耶。卽自般若經證佛地論。雙言方有其表是亦遮。爲自害文。若雙言非有非無是具遮表者。何唯識論。若言是表。應非雙非(云云)故進退有難言也(云云)。 ᅟᅟ問。斷云。但詮不無有。此有相符(文)爾者此過付能違量歟。付所違量歟。 ᅟᅟ斷云又云。今但約自體相違名自相相違(至)如何得言不據言顯(文)。 ᅟᅟ尋云。 ᅟᅟ問。斷云。又云。二細微共生一麁(等文)心何。 ᅟᅟ斷云。又云。二細微共生一麁(至)如唯識論辨(文)。 ᅟᅟ論一云。若謂果因體相受入。如沙受水藥入鎔銅。 ᅟᅟ問。斷云。云何但許用五知。不受用餘(文)心何。 ᅟᅟ斷云。釋法差別相違中。自云。同無異有(至)不受用餘。故此釋非(云云)。 ᅟᅟ尋云。今立敵相對所諍受用者。約親用説。論文云。二十三諦者約疎用説。豈成相違耶。依之莊嚴法師疏中。 ᅟᅟ延記私記云。問。此難意何。答。旣論神我受用二十三諦(云云)而何言除宗以外諸臥具等皆不爲無積聚他用言也。問。爾臥具等亦約實我所用者。何同喩臥具等望意許宗爲異品。答。其臥具等非神我受用勝之物。望眼等爲神我他用勝之意許宗。自爲異品言也。問。此文在軌法師疏中。而何云璧公之文。答。其軌正文如何問。彼疏解法差別相違中云。問。同無異有。方此相違。今此所立積聚性故因。旣於他用臥具等有。於非他用龜毛遍無。是卽此因應正攝。具三相故。猶如因。答(乃至)除宗以外諸臥具等。皆不爲無積聚他用。無同品故。是同品無。臥具等卽是異品。此積聚因於中有故。是異品有(等云云)此答中有二釋之中。第二釋也。旣顯然有此文。而何云璧公文。答。此文雖似斷主所引載之文。斷師所破璧法師文也問。何以知爾。答。斷云。又釋法差別相違中。問云。同無異有方是相違相等(云云)旣上引璧法師文已。指次文自(云云)是處非破他師文。例甚明也。問。非破軌師而已。旣文義相似。豈不成所破耶。答。甚然。軌師疏意又有可成之樣也問。何成耶。軌師案數論計云。神我不親受用臥具等也。問。若爾違唯識論。旣云執我是思。受用二十三法(云云)答。其論意。神我以所思義。受用二十三法言也。故論文執我是思。受用等(云云)今因明門中。數論與佛法相對所諍。正諍所受用義。故彼論云。今據親用故。臥具等同喩極成(云云)所思量故。展轉受用之義。非立敵相對所諍。非因所成。非意所諍。何爲所論乎。故彼師自嘆云。此釋應合因明玄旨。幸有識者詳之(云云)。 ᅟᅟ問。斷云。旣違意許。應是差別。何名自相(云云)心何。 ᅟᅟ又方問。斷云。今共詳云(云云)意何。 ᅟᅟ斷云。解有法自相中云。有人云。旣違意許(至)爲意所許差別宗也(云云)。 ᅟᅟ已上璧公引文軌師義也。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夫同異品望宗法立。其有一實等因。旣於同品同異性有。於其異品龜毛遍無。何故此中入約有法作相違過。答。此所立因雖具三相。違自許故。成相違因。又釋宗言有性者。此卽意詮離實等外有有性爲有法宗。雖此宗云有性卽是離實等有。今望此宗辨同異品。其同異句卽是異品。此所立因唯異品有。故是相違問。旣違意許。應是差別。何故名違有法自相。答。今言有性者。意詮離實等有爲有法自相。然以有法須極成故。不可例云離實等有故。雖意許而是言顯爲自相宗。不同作有縁性是離實等有差別之義。爲意所許差別宗也。此二釋應勝。餘義可准法差別中(云云)。 ᅟᅟ延義傳云。問。且此有性量。何爲異品歟。答。旣於異品龜毛遍無(云云)問。若爾何故上文。此中略無異品。別之應云若是實徳業者。卽非有一實非有徳業非實句等(云云)耶。答。彼望非實等宗。實句等皆爲異品。又龜毛等是無法者者。不云本爲異品言也(云云)。 ᅟᅟ斷云。難云。此解不然。若以今言有性(至)解自相差別者未爲當理(上他叙難云云)。 ᅟᅟ以上璧公難文軌師也。 ᅟᅟ延義記云。汴法師引莊嚴疏而難也。問。若爾何記云。難云等者。是斷家難(云云)答。此記誤也。旣斷注云。上他叙難(云云)。 ᅟᅟ璧公心。自性差別不言言陳意許對之事。以此斷文可證之也。 ᅟᅟ尋云。爾者此等義如何破之耶。 ᅟᅟ斷云。今共詳云。若彼大有意許(至)若非言所顯。何故尋言難(云云)殘文如下抄之。 ᅟᅟ延義記云。次云。今共詳云(云云)此則上引二師文故。云今詳云也(云云)。 ᅟᅟ噵云。軌公不云言立大有故成所破。然而大義同本疏故。斷家救之(云云)。 ᅟᅟ有法有性共許之事。 ᅟᅟ斷云。又五頂不許卽實等有。弟子不許離實(至)假他用在不違言顯。故違差別(文)。 ᅟᅟ尋云。有法有性非卽實非離實。以共許有性爲有法也。他用言顯亦非眞他用非假他用。自他共許他用也。若爾其義可同。如何令彼此別耶。又言顯共許有性之外。有別離實有性。如何云離實等雖是意許。言有之時卽言所顯耶。 ᅟᅟ私記云。文若直言大有○故得爲宗者。此斷主述自意也。意。有法有性大有性為共許詞而舉。更不可分別卽實離實。以云非實等違卽實有。以爲宗也。問。爾斷主有法有性不可云奄含有耶。答。云奄含有之事不止也。問。爾云何云大有性爲共許有而擧耶。答。其意。有法自相相違與有法差別。約此二云有法有性別。約有法自相相違有法所擧有性奄含有。此有法有性見離實大有。云有性非有性。有法差別相違。不害言顯奄含有。而難意許作有縁性。所以斷主意云奄含有不止言也。文由此故知○故違差別者。意。意許大有性卽言顯有。故是云自相相違。約必爲他用宗。言顯他用共許他用。意許他用非共許物。假他用此共許。故此能違量云眼等假他用時。其假他用替處。不害言顯自相。故此云差別相違所以云此有法自相相違。不可例法差別相違(文)。 ᅟᅟ問。斷云。勝論但云同異是實等性。不云有故(文)爾者斷主破璧公義歟。爲當璧公破文軌師歟。 ᅟᅟ斷云。解有一實因廣事(云云)無一可取是實等性。不云有故(文)。 ᅟᅟ私記云。問。下文解有一實因○答。林記云。此璧法師破軌法師之詞也(云云)問。何破。答。其弟子破師主。有性非有性立時。同異性含實等。及彼能有性。故有非有。有實等故。如同異性可立。其軌法師釋事。依何道理云事。若爾云時。其能違量有不定過。故不成能違量。所以知所釋無道理言也。問。爾其不定過有方何。答。爲如同異性。有一實等故。有性是非有性。爲如實等有一實故。有性是有性也。問。文勝論但云○不云有故者。此文意何。答。此璧法師正破前軌法師義也。意。勝論同異性但云令實等同異之性。不云有。而物何同異性名有實等故。有實等故因能云轉遍。爲能違量云同品言也(文)。 ᅟᅟ周記云。以同異性含於實等者。此意卽説。有實爲因。擧同異性而爲喩者。以同異性能含實等。以虚空容受一切。餘可准知(此本疏義璧牒爲非文)。 ᅟᅟ憲記云。如破他立至不云有故者。此叙他破本疏義也。若爾何故斷主而無救處。故知此義猶未盡理(文)。 ᅟᅟ清記云。如破他立以同異性含於實等者。汴法師意者。有一實因於同異轉者。爲同異性苞含實等。今此實等有同爲異。由此有一實因於彼遍轉。故知此義猶未盡理(文)。 ᅟᅟ林記云。解有一實因等者。璧法師破軌法師詞(文)。 ᅟᅟ延義記云。文解有一實因廣事(云云)無一可取者。林記云。璧法師破軌法師詞(云云)問。其廣事(云云)意何。答。軌師疏中廣説有一實因。今破之詞也。然而彼軌疏説有一實因文。與本疏同。故含法師之詞尤不足也。問。軌疏如何説有一實因。答。彼疏云。有及同異有一切實。一一實上有大有同異句含。故説有等名有一實。縱有子孫麁微。亦名有一實也(云云)文如破他立○不云有故者。記云。此本疏義璧牒爲非(云云)問。若爾何憲記云如破他立至不云有故者。此叙他破本疏義也。若爾何故斷主而無救處。故知此義猶未盡理(云云)歟。答。其雖於此不救。而牒集諸不正義。一被而難而已。問。爾璧法師文有道理。答。可有何道理耶。但同異性體雖不無。而不云有。其不無義爲能有共許故。名有一實也。旣論有性非實。有一實故。如同異性(云云)而何偏可云不云有乎(文)。 ᅟᅟ私記云。文解有一實○無一可取者。此斷主言也。意今此處所破義説有一實因。雖有(云云)多。一無可取爲言也。文如破他立○出何典據者。憲師此述他破本疏義也(云云)意云。次文云勝論但云同異是實等性。不云有故(文)。 ᅟᅟ今案。若依智周并古徳意。是璧公破文軌也。若准貞松房·子嶋等義者。斷主破璧公也。爾者二義之中。可依何義耶。若如前義者。解有一實因廣事(云云)無一可取者。總斷主破璧公義也。如破他立(乃至)有實等者。牒璧公義也。出何典據云下。斷主破璧公義也。不爾何處破白公義。亦何處救本疏義耶。況本疏心。云有一實。不云名有實等。旣云名有實等。尤可非本疏心。若如後義者。諸徳傳如何可會之耶。況同異性實等性之義。豈非有一實義耶。故疏云。皆有同異令三有別。名有一實(文)如何。雖有二義。然貞松房傳似穩便。可案之。 ᅟᅟ問。斷云。此從何聞耶(云云)誰人難何義耶。 ᅟᅟ斷云。又自云。戒賢師解。應云有實故(至)張禹何因漫談(文)。 ᅟᅟ私記云。言游夏者。子游·子夏二人名也。卽孔子弟子也。言張禹者。前漢時賢臣名也。意。固可云有實。今加一字有一實者。此義不爾。何者。往古賢人。皆共云有實。不云有一實。今輒加一字傳有一實云事。甚不可云也(云云)。 ᅟᅟ延義記云。文又自云漫談者。是其不正義也。若直言有實故不言有一實故者。有多許之失言因者是璧法師詞(云云)言戒賢師者。應是古師也。記云。游夏者。子游·子夏二人。孔子之親資也。言張禹者。先漢時大宅之名(云云)大宅者。大臣之名也(云云)。 ᅟᅟ今案。依諸徳意者。璧公破文軌義。子嶋等心。斷主破白公義也。然勘文軌并疏文。全無一云有實故之釋。准此可依貞松房傳也。 ᅟᅟ問。 ᅟᅟ斷云。未詳此釋。虚空不遍(至)可非同法處等(文)。 ᅟᅟ尋云。此釋云虚空法處攝歟。若爾識變四蘊。依如無爲太虚空。非法數。今云法處何處耶。 ᅟᅟ(本)。 ᅟᅟ涅槃經興疏十八(文)。 ᅟᅟ無諍者。卽無學位中大羅漢。縁欲界迷事煩惱將令不起世俗智。名無諍定。對法論中。唯云靜慮。卽知通四禪。智云第四禪。欲界者。蓋隨他宗而兼方便也(云云)。(三十四卷首表紙)。 ᅟᅟ有記云。纂主本諱惠玄。爲忌三藏改爲惠沼(云云)。 ᅟᅟ淨眼師。 ᅟᅟ斷私記云。沼法師本名玄也。而却崇於三藏改成沼也(云云)。 ᅟᅟ(以上表紙)。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四(終)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三月三四書寫。初五上午校正)。 ᅟᅟ(寫本云。文字不審多之。大旨任本了。後見可被察之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五(第三十五帖) ᅟᅟ問。有一實因可有不定過耶。 ᅟᅟ斷云。問。若取有二實等爲因(至)因不分別。但云有一實等(文)。 ᅟᅟ尋云。 ᅟᅟ私記云。問。共許有云有一實。可有此不定言歟。答。不爾。共許有非實徳業。而奄含離實卽實有。奄含有故共許有云有一實時。無此不定(文)。 ᅟᅟ問。斷云。何故不名無實·二實·多實。耶(文)誰問耶。 ᅟᅟ斷云。又問云。何故不名無實二實多實耶。古人簡云(至)何分師弟。二倶爾故(文)。 ᅟᅟ尋云。准此文。斷主心。有二實爲因之時。有兩倶不成歟。若爾違疏文。 ᅟᅟ又但自有故者。實徳業上能非無性。一一自有云歟。若爾可云卽實有性。依之可云卽實有性一一別有。非互有餘。共許有性通有一一實。如何云但自有故耶。 ᅟᅟ(可見疏抄)。 ᅟᅟ問。實等上能非無性有和合句云事。師弟可許之耶爾也。付之。 ᅟᅟ斷云。若云和合句義旣和合實等(至)云得云師不成。弟子得成(文)。 ᅟᅟ尋云。若共許有性有和合句義者。如何有無實因有不定過耶。 ᅟᅟ又和合句義。 ᅟᅟ問。斷云。不言有二實爲因不成(文)心何。 ᅟᅟ斷云。又本簡云。若云有二多實爲因。有不定(至)故應如本簡過成因(文)。 ᅟᅟ尋云。璧法師引文軌疏難也。何擧慈恩疏而破之耶。 ᅟᅟ文軌疏二云。若以無實及有二實以爲因者。便有兩倶不成過失故。此不言無實及有二實也。若以有多實爲因者。若依前解有不定過。以其孫微能有多實體是實故。若依後解。有不成過。故亦不言有多實也(文)。 ᅟᅟ上文云。問。彼散極微及時方等。皆爲大有同異句含。何不卽同含麁微時及同子孫微名有二實及有多實答。其含麁微大有同異及子孫微所含之實自相和合。望此所含名有一實。不名有二實及有多實也。又釋。有及同異有一切實。一一實上皆有大有同異句含。故説有等名有一實。縱有子孫麁微亦名有一實也。若作此解。有及同異唯名有一實也。其子孫微不能有一切實。一一實上不必有子孫微等含。故望所含者。名有二實等不名有一實也(云云)。 ᅟᅟ問。望意許宗付所依不成之事。 ᅟᅟ斷云。又云。若唯望意許離實有説者(至)有於子微有二實實(文)。 ᅟᅟ尋云。所依不成是言顯過也。如何付意許宗耶。 ᅟᅟ問。斷云。不成可爾。不定須思(文)心何。 ᅟᅟ尋云。疏文付不定不言不成。璧公同之。如何云如是耶。 ᅟᅟ斷云。又云。若以多實爲因者(至)故如所判更成疎略(云云)。 ᅟᅟ尋云。有多實因於子微上無(文)。 ᅟᅟ噵云。言子微者。是孫微也。雖望常微爲孫微。而望後子微亦爲子微。如世人以祖望一世先辨父母。子一世之所生之二世。望彼祖爲孫。而望一世是則爲子。望義別故。名爲孫微。亦名子微故本疏云。初三三合生第七子。七七合生第十五子。所言子者是孫微也(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云。問。文同異性得爲同喩。不爾者此文意何。答。因喩之法不應分別故。大有有多實·不無有無實。不可分別故。無不共不定過者。此不爾。何者。因喩之法不應分別者。約不可分別之因喩之事。今同喩同異性雖有多實。此非大有。大有有多實因。約此不轉故。二喻共無其因。何分別不爲過言也。問。因有不共不定過比量。宗有能別不成云時。今此比量因有不共不定。故宗有能別不成耶。答。不爾。宗有能別不成。必因有不共不定。宗非必有能別不成之物也。問。何故此比量。因有不共不定。宗無能別不成耶。答。九句中第五句。聲常。所聞性故。如虛空立時。立敵共許常能別。所聞性故因·二喻共無。故有不共不定。無能別不成。如是有性非實。有多實故。如同異性立時。非實能別。師弟共許。所以有不共不定。無能別不成也。問。聲常。所聞性故。如虚空立時。常能別共許。所以有不共不定。無能別不成者。何纂要。聲常。眼所見性立時。有能別不成(云云)眼所見性故因不遍聲上故。有兩倶不成過。何可有能別不成過耶。答。設對不知常之事人立此量。可有能別不成過言也。對知常云事人立此量。非謂可有能別不成過也。問。旣本疏中以有多實爲因。有不定過。何牒其不定依古師難。豈師資非乖角耶。答。此不難疏中不定。今難古師之意。旣著隨一所依不成時。尋其意許不無有見弟子云不大有有法。著隨一所依不成過。何著不定時。不尋師主意許約共許有著不定過。義不均等。故難古師義。本疏約奄含説取同異喩共有義假作不定過。故不難本疏中不定也(文)。 ᅟᅟ問。璧師心以無實二實爲因者。有何失耶。 ᅟᅟ問。斷云。望時方上不無之有卽不定過(文)心何。 ᅟᅟ斷云。又云若以無實爲因。卽不定過(至)何得望彼爲不定過(云云)。 ᅟᅟ尋云。旣云卽不定過。何又云何得望彼爲不定過耶。 ᅟᅟ私記云。問。有法有實等上不無之有也。有無實之有又不無之有也。所以因能遍有法云有何過耶。答。若爾者。有不定過也問。爾其不定過有方何。答。作不定云。爲如子微。有父母無實故。有性是實。爲如同異性。有時等無實。有性是無實。所以文云。望時方上不無之有。卽不定過(云云)問。文有無實○不定過者。此文意何。答。此文意。望非實宗時。是雖同品。望有無實因。不同品。何因云轉和合之上作不定過言也(云云)。 ᅟᅟ尋云。旣以別因轉。何云不定過耶。 ᅟ (延義講師云似不定云云)。 ᅟᅟ延義記云。 ᅟᅟ尋云。望和合性分不成過者。何過耶。 ᅟᅟ延義記云。問。爾其分不成者。何不成言耶。答。若依林記者。同喩一分能立不成言也。何者。旣彼記文。和合非實故。是宗同品。而有無實故因。非和合有故。分不成(云云)故意。和合同異倶爲同喩。而有無實故因和合非有。同異性故。云一分能立不成。問。約十二無實。除和合句餘十一無實。同異性有令同。和合性和合而令不相離。而何云有無實故因。和合非有。同異性有。故一分能立不成答。其和合性體假。不預有之因。同異性是實法。故關於有之因。能成有無實故因。故云一分能立不成也。是彼外人計耳。若依憲記者。應言有無實故因不遍有法一分。故云分不成過。何者。旣彼記文云。立者離實。敵者卽實。倶不能有和合句故也等故。此卽一分兩倶不成言也。問。此二記邪正何。答。應依憲記。是本疏義故也(云云)。 ᅟᅟ若准林法師心。以一分能立不成可爲過數歟。如何。 ᅟᅟ問。白公心。同異性雖有一實。不名有二實(文)可許之耶。 ᅟᅟ斷云。又云。以有二實故爲因。是一分兩倶(至)故知云不得作不定者非(云云)。 ᅟᅟ噵云。問。大有同異有一一實故。總爲有一實。父母四微是一一實也。有性有此。可名有一實。何故名有二實耶。答。有一實中。更以別義亦名有無實二實多實。若以實句名無實之時。大有亦名有無實。若別有父母微之時。亦名有二實。若別有子微等。亦名有多實。故知有一實總名之中。更隨別義名有無實等。故本疏云。大有同異能有諸實。亦得名爲有一實有二實有多實(云云)。 ᅟᅟ問。不定相違可並耶。 ᅟᅟ斷云。又云。若二實爲因者。是法自相相違過(至)但不定過。非是相違(云云)。 ᅟᅟ尋云。雖有不定。何無相違過耶。如。 ᅟᅟ問。斷云。若成徳業上不無之有云非徳業(等云云)心何。 ᅟᅟ斷云。問。若成徳業上不無之有(至)言非徳業宗。實句是何收(云云)。 ᅟᅟ尋云。立有性非徳業之時。實句義可成同喩。如何云異喩耶。若爾此問依何義。而起耶。又云豈無過耶者。是何過耶。 ᅟᅟ延義大徳記云。文問若成徳業上○是何收者卽璧法師問。斷家之答也。故清記云。准璧法師意。用此實句爲異喩(云云)問。此答意何。答。記云。問意者。有徳業之因於實異品轉故。豈無不定。答。立者實亦同喩故無不定(云云)問。約問意。實句成異品時。何有不定過。答。斷文問中云豈無過。答中云亦無過。不云不定過。但記文不定過(云云)今就記意尋思。曾應無不定過。所以者何。如立有性非徳業。有徳業故時。假令雖實句成異喩。有徳業故因轉其實上。而如何爲如實句。有德業故。有性是德業。不定可作耶。故此記難信(云云)問。爾先不定過耳。今就問意。實句爲異品時。可有何。答。有倶不遣過也。問。有方何。答。實非徳業故。不非徳業之所立宗。又實有徳業故。不遣有徳業之能立因。故有倶不遣過也。問。爾今就答意。實句爲同品時。何無此過。答。斷述其所以云。論中亦擧別因通喩。不爾言非徳業宗。實句是何收(云云)問。意何。答。周記云。同異性者是通喩。若實句者卽是別喩。若成徳業不擧同異但擧實句。亦得爲喩。今論擧通故。不言實別因。可知別因者。有一實故。有徳故有業故。三因別作。故是別因(云云)意立有性非徳業。有徳業故。如實句時實非徳業物能成所立宗。亦實有徳業物。能成能立因言也。言不爾等者。若不言論中且擧別因通喩者。望非徳業而實句何品收言也。然記三因別作者有過也(云云)。 ᅟᅟ斷上文云。 ᅟᅟ噵云。斷主自問答也。上已嫌璧公之義。下就斷家正義問答之。依上文。故知各成三句之上不無之有。爲三比量。顯有離三之文。發此問也(云云)。 ᅟᅟ私記云。問。文問若成徳業上○豈無過耶者。此問意何。答。此璧法師問也。意。若成德業上不無有。有性非德業。有德業故。如同異性立時。實句非德業物。見非徳業宗成異品。有徳業因轉其。同品有異品有。有不定過言也(云云)。 ᅟᅟ可見下文。 ᅟᅟ問。有一實故有徳業故之義。可通實等三句耶。 ᅟᅟ問。斷云。然待撿彼勝論方知(文)心何。 ᅟᅟ斷云。又解云。有徳業言。意説彼性(至)然待撿彼勝論方知(云云)。 ᅟᅟ貞松房道云。問。以實有徳業。先量有不定。徳業非有實句。云何此量有不定。答。然待撿彼勝論十句論可知之。問。其十句論文如何耶。答。彼論以徳業皆爲有實故。以一實一因成非徳業。有一實因轉異喩徳句。有不定。問。其論正文如何。答。論云。如是二十四徳。幾有實幾無實。一切有實。無徳無細分無動作亦爾。如是五業幾是有實幾是無實。一切有實。如有實質礙等亦爾(云云)以是知徳業名有實之。問。此文不足爲證。所以然者。是諸門分別之中。假實分別也。何以之爲徳業之有實之證文耶。答。此義不然。非是假實門。若是假實門者。説實句之中。可有此門。而説實句之處處。如此九實幾有徳幾無徳。答。一切有徳。旣實句之中。有有徳無徳門。以之知實句有徳。徳句之中。彼有徳之處。替用有實無實門。故知是徳業之有實句義也。先徳未傳。甚以深奧。可祕之(云云)。 ᅟᅟ上文云。問。前云望義別故無不定。何故今云有不定耶。此有兩釋。一云。立非徳業宗。用有徳業故因。是説其性。故無不定。今立非實宗。用有徳業故因。非顯徳業性故。有言齊通能不定。一云。前云無不定。今云有不定。其義不決定之判以實句名有徳業之義。未分明。可撿勝宗六句。可決是非。故下文云。然待檢彼勝論方知(云云)二釋勝劣任心取捨(云云)。 ᅟᅟ周記云。若成有非至有徳業故者。作不定云。爲如同異有。有德業故。有非實耶。爲如實句。有德業故。有是實耶。有一實因至方知者。作不定云。爲如同異。有一實故。有非徳業。爲如徳業。有一實故。有是徳業。然其徳業能有一實。而未委悉。撿彼本論方可悉之。今者義准且爲不定(云云)。 ᅟᅟ延義大徳記云。文又解云有徳業言○詮義各別者。林云。第二解(云云)意。答璧公之問。斷主二解。今此其第二解言也(云云)可見下文。 ᅟᅟ私記云。問。若爾此二不定過實可有物歟。答。非實有之物。假一端云事也。問。旣能被作。何云假説耶。答云。有一實有徳業之有。能有之有。故不轉異喩實徳業。故理實此不定過非有也(云云)。 ᅟᅟ問。斷云。若爾無過。何名相違(文)心何。 ᅟᅟ又方問。斷云。今望意許故犯相違。(文)此述璧公義也。斷主可許之耶。 ᅟᅟ斷云。又云。五頂但據三因別成三宗(至)非實徳業之有。得作相違(云云)。 ᅟᅟ尋云。疏中處處文難意許離實有性(云云)如何。 ᅟᅟ延義記云。問。旣疏難彼意許離實有性(云云)是卽難疏。何云難璧法師。答。不然。以之因成立宗故無過(云云)疏此二因云有徳業故(云云)是者非難疏也。問。今不疑三因。因言顯無過。望意許者有過者。是疏義旣所破義等。如何疏中不所問難。答。疏·斷望異。卽疏有二意。一彼先總説。今亦總難(云云)此爲旣能別不成也。二破他違他非成諸過(云云)此破他卽不顧能別也。今斷師就此後義非難意許。此指難言陳(云云)問。爾今疏初義與璧法師義有何義。答。意異也。何者。今璧法師言顯無此有法自相相違過。但望意許有此過也。但有法不立離實有性故。作能違時。彼先總説。今亦總難言也。云非實時。旣爲離實有性。是者言陳自犯相違故。疏彼説離實體有性爲宗有法(云云)是意也(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云(此書在佛土房之許)問。此本疏義。何云古師答耶。答。其望義少異。所以不同本疏義也。問。何異。答。本疏意。離言陳有無別體。離實有性爲有法。偏不不無有。所以本疏云。彼先總説。今亦總難(云云)今古師不知此道理。偏不無有云爲有法。所以斷主難云。此亦未詳○得作相違(云云)問。此難意何。答。旣以言非實徳業。明此離實大云事。離離實大有更有何言陳有云物。故其弟子望師主非實徳業大有得作相違過言也(云云)。 ᅟᅟ問。璧法師意。有法自相相違者。望有法意許離實有性爲同異品(云云)爾者此義可許之耶。 ᅟᅟ斷云。又云。問。同異二品。豈可得約有法立耶(至)立法有法非徳有徳。故無有過(云云)。 ᅟᅟ尋云。今見斷文。璧公有法有性意許離實有性以爲所立。望此爲同異品之義破。卽應名法。何名有法。然後述自義云。言非實等者。是離實等有義爲法。望此卽爲所立(文)明知有法有性之處。意許離實有性。以爲所立法者。尚可違理門論并此論文之故。非實能別之非意許離實大有性爲所立法也。若爾如何疏云離實有性意許有法之處耶。仍有人以此文維摩堂精有法自相耳。 ᅟᅟ山階私記云(此書在淨香房之許。元是禪賀入寺書云云)文又云問同異二品○立耶者。此問意云。有法自相相違。望有法有性。同喩同異性勘成異喻。故同異二品望能別法云物。何望有法云同異喩言也。文解云夫同異品○爲同異品(云云)(可頌)意有法有性意許所爭。以此爲所立。望其意所爭。同異性勘成異喻。非直望有法有性言。望意許爭所立言故。非望有法有性撿成異喩(云云)此汴法師問答也。文此釋未善○何名有法者。此斷主破。此破意。汴法師云。望意許爭所立大有性。同異性勘成異喩。此尚成望有法。故破此意。若意許爭所立爲所立者。應云法。何云有法言也。故次引理門論云。又於○有過(云云)意若望爭所立之時。有法法皆成法。非如徳句義實句義其體決定。故望意許有性。同異性勘成異喩之時。皆無過言也(云云)。 ᅟᅟ延義記云○問。此問答意何。答。記云。問意者。若立有法者。喩何對有法。答意者。隨所立卽望此爲喩。倶亦得對有法(云云)問。云爾意何。答。諸記細述意云。汴法師意。爲爭有法爲宗。與有法相似不相似爲同異品。若爭法爲宗亦如是(云云)意今此有性是望有法離實有性立同異品言也。文此釋未善○有過者。是斷家之難也。意立敵所爭爲所立法故。此因明門中。觀因之所成立法有法言也。故斷下文云。以所成者名爲差別。非所成者卽名自相。但成於後非成前故(云云)。 ᅟᅟ平備(元興)私記云。問。文又云問同異○此問意何。答。此問意云。立同異二品與所立法均等方為同品。無所立法處正爲異品云事定。若異此有法均等乃爲同品。無有法處正爲異品問事也○問。此答意何答。此璧法師答也意淨有法爲宗時。望有法立同異品。諍法爲宗時。望法立同異品。今望有法離實有性爲同異品言也。所以清記云。汴法師意。若諍有法爲宗時。與有法相似不名相似爲同異品。若諍法爲宗亦如是(云云)問。文此釋未善○何名有法者。此文意何。答。此斷主破前古師義也。意若有法正所爭者。其五頂立量時。其意許離實有性卽爲法。有性可立離實有性。故望彼爲同品異品。何名有法。望其可爲同品異品言也。故林記云。若爭有法者。立量便卽名爲法。故喩對法(云云)問。望有法爲同異品者。有何過。答。若爾者違論文。問違何云論文。答。理門論云。又於此中觀所成故立法有法非徳有徳。故無有過(云云)違此文也。問。何故望有法立同異品云。可違此文耶。答。此文意。隨立者意樂正所爭爲法。正所爭法所依為有法。所以立法有法。隨立者意樂不定也。其勝論德句定德句非實句。實句定實句非德句云不同也。而物何有法立者正所爭也。所以望其可云同異品言也(云云)。 ᅟᅟ貞松房道云問。疏云。旣以離實有性而爲同品。正與此同。何故斷家破耶。答。汴意云。立者五頂以有法爲所立。望此有法以同異爲喩。故斷家非之。今本疏意不然。正與斷家正義同。故不乖角之(云云)。 ᅟᅟ問。付有性非實量。爾者雖望所立法而名有法。自相相違之事。如何判之耶。 ᅟᅟ斷云。若爾如何。今解意。立實等上(至)若加言已。卽名爲法。不爾相違(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云。問。文若爾如何今解意立實等上不無之有爲有法定非是實等者。此文意何。答。此古師問也。此問意。若望立者意樂正所爭爲法。望其立同異品者。何有性立非實等之意。實等上不無有爲有法。大有思立非實等也。豈望有法非爲同異品言也問。此難斷主何答耶。答。文云。言非實等者。是離實等有義爲法。望此卽爲所立(云云)問。此答意何。答。今言非實等者。離實等有義爲所立法。望其分同異二品。何望有法可爲同異品言也○問。今斷主引此二論文爲證。意何。答。旣理門·正理二論。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云。與所立有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不云也。何違二論文。望有法可云立同異品爲言。引此論文爲證也○問。何故望有法立同異品。一切比量可無正因云物耶。答。若望有法立同異品者。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立時聲與瓶云不均等。名可爲過。若爾一切比量無正因云物言也。問。文若爾何名有法自相相違因耶者。此問意何。答。此問意。言非實等者。離實等有法義爲所立義。望其立同異品。所以與所立法均等者。旣此正因。何名有法自相相違因問。事也。問。此問何答耶。答。文答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相違。若加言已。卽名爲法。不爾相違(云云)問。此答意何。答。此答意云。有性云有性處。立者意許離實有性。望未加言言陳有性立離實有性。名有法自相相違。立者若加言顯取出其意許。爲言陳法自相。有性立離實有性時。敵者爲其作能違。法自相相違。非有法自相相違言也。言不爾相違者。若不爾者。名有法自相。非名法自相相違言也(云云)。 ᅟᅟ山階私記云。文若爾如何○定非是實等者。此意。有性爲意許所立爲法者。云何爲有法言也。文言非實等○爲所立者。此意。其非實等者。立有性離實等義。今望此意許有性爲法言也○文如是方便成立有法因喩旣反故成相違者。此有法下。意許成言顯有性。望其意許宗闕同喩。故成相違言也。問。何故此云方便耶。答。爲成有法有性離實有性。以方便意許矯意許有性離實有性。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以此方便成言顯有性大有性。故言方便也。問。若爾可云法自相相違。不可云有法自相相違耶。答。斷卽通此難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卽名爲法。不爾相違(云云)(此答文也)問。云爾意何。答。此意任立者意許而有法自相。其意許發言立量之時。法自相相違。若不爾者。與道理相違言也。 ᅟᅟ延義傳云。文若爾何名○不爾相違者。此斷主問答顯正義之文也。問。此問答心何。答。問意。若有性比量。非實之法所離實有義爲所立。望此立同異品者。是法自相相違。如何名有法自相相違因言也。答意。望立者意許不加言。名有法自相。立者進自加言。卽爲法自相言也。言不爾相違者。有二傳。一云。若不言隨所爭爲所立法者。與論相違言也。一云。若不云望不加言爲有法自相者。此有法比量爲法自相相違言也。問。就加言不加言。望立者意許不加言。有法自相。立者進自加言也。卽爲法自相之意何。答。如立有性非實者。是乍立者意許不加言也。望此離實有性。含有法之所故。名有法自相相違。若立者顯己意許。加言立有性時。卽爲法自相言也。問。若加言立有性離實有性。有一實故時。同異性非離實有性。故非同喩。是卽違論倶決定故之文。答。其倶決定者。不加言而有法自相之時義也。今加言成法自相時。如論所説法自相相違。言陳闕後二相故。纂要云。如立大有之有離實等有。更無同喩(云云)(是南院法師傳也。訓義如本也。云云)。 ᅟᅟ斷上文云。有人云。先釋卽不共許是所立法。 ᅟᅟ問。斷云。五頂信有有不(等文)心何。 ᅟᅟ斷云。又云。有人云。問。五頂信有有不(至)有義宗法。無義宗法(文)。 ᅟᅟ尋云。准斷上下文。五頂者是師主也。自立離實有性。何云五頂信有有不耶。 ᅟᅟ又尋云。准此文。有法自相能違可立他比量歟。如何。 ᅟᅟ貞松房道云。此云五頂總有兩釋。一云。言五頂者。依本疏文是弟子也。二云。此言文脱也。可云五頂弟子。故軌疏正文云五頂弟子信有有不。後解爲勝。若依前解。斷文前後不齊(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五頂弟子信有有不。若信有性。陳那菩薩助難令成非有。便違共許。豈是相違。如聲論者勝論云。聲非聲。所作性故。如瓶。違共許故。非相違也。若不信有。此則宗闕有法因無所依。何容依此競其卽離作相違過。答。今立宗云有性應非有性者。謂五頂執有離實等。弟子執有卽實等。今不取此以爲有法。但取共許實徳業上不無之義。以爲有法及作因依。故無宗因二不成過。故言有性。此卽有法也。言應非有者。謂共許有性應非第四離實等有。此則違他不違自許。故得與彼作相違過。此卽法也(文)。 ᅟᅟ延義記云。問。爾斷師許此師答耶答。此卽本疏義。故不可破。但纂要此義假叙(云云)具如疏之(文)。 ᅟᅟ上文云。問。旣纂要。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如破他宗。應亦同此(云云)而何斷主纂要勞爲自承。今斷中還破此義答。斷主意不破難離實有性義但有法旣無義宗隨因亦無義因。故無義宗法依無義宗之義。破此耳故云但可隨他與作相違(文)。 ᅟᅟ問。斷云。若爾應成不定因性非相違因(文)心何。 ᅟᅟ問。如卽此因之文。旣同論文。斷主何非耶。永觀二年清水上綱研學立義探題眞喜律師作者仁覺大法師(大安寺)。 ᅟᅟ斷云。釋有法差別相違因中云。如卽此因(至)如何云倶決定。同品無故(云云)。 ᅟᅟ貞松房道云。本疏云。若立因正破者。相違因通二品。豈非不定(云云)以此可思准之(云云)。 ᅟᅟ又云。有云。不決定義也。非六不定之中不定因(云云)不可依之(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云。問。此文意何。答。今斷主難云。若成作有縁性宗。成作非有縁性宗。有一實因共無過決定者。可成第六不定因。何可名相違因言也。問。爾者第六相違有方何。答。有性作有縁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問。以何知此第六相違決定云事。答。林記云。成二宗故(云云)問。就人國調度意爾也。此國先徳傳。可成不定因性者。第六相違決定云答。不爾。若就此國先傳者。所違量有共不定過言也。非第六相違決定也。問。爾其共不定有方何。答。爲如同異性。有一實故。有性是作有縁性。爲如實句。有一實故。有性是非作有縁性。問。有一實者。是有一一實云事。實句已卽實物也。不有一一實。何有一實因遍實句。可成不定敵耶。答。此似不定。非眞不定也。問。第六相違決者。有何過云共不定耶。答。相違決定改前因違前宗。何不改前因成二宗。名相違決定。違道理故。不相違決定也。問。爾何記文成二宗故(云云)答。其不違。何者。有一實因令猶預二宗。故成二宗故(云云)所以不相違也。問。成作有縁性·作非有縁性二宗因決定故。有共不定過者。成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二宗因決定云時。又有共不定過。答。若成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二宗因決定云時。離大有之外。更一法無有大有物。有法外無同喩。所以爾不可有也。所以文云。旣無大有有縁性之同喩。何理能成作大有有縁性(云云)。 ᅟᅟ又云。問。文論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不云成作有縁性亦得決定者。此文意何。答。釋此文。清記有二釋。一者謂。古師引論文會自義相違也。意。旣論文。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云云)云何成作有縁性因不決定云也。就此釋。其破文論。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云云)所以成作有縁性又決定得不云也。二者謂。斷主引證釋成正義也。意。旣論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不云成作有縁性倶決定故。明知成言陳非實等宗。能違作非有縁性宗因決定故云倶決定故言也。就此釋。其破文論。云如遮實等倶決定故。不云成作有縁性亦得決定。可讀之。問。此二釋中何爲正義。答。後釋爲正義。契斷主意故。初釋不正義。不順斷主意故也(云云)。 ᅟᅟ山階私記云。問。如何成不定因耶。答。望作有縁性宗。同喩不闕。而因轉同異喩故。成不定因言也。問。其不定有方何耶。答。同喩同異性作有縁性異喩實等作非有縁性。故作不定云。爲如同異性。有一實故。有徳業故。有性作有縁性。爲如實等。有一實故。有徳業故。有性作非有縁性耶。問。如此有不定過。彼汴法師言如何成相違因耶。答。望意許作大有縁性云宗時。同異性成異喩。約此云相違因。若望作有縁性宗時。同喩不闕言(云云)。 ᅟᅟ又云。問。疏主御意。又任論文云如與作有縁性宗成因。與作非有縁性宗成因。而今破此。依疏主御意。亦可云成不定因性耶。答。疏御意云。如成非實徳業作有縁性。不成不定因性也(云云)。 ᅟᅟ延義記云。文又因唯異○同品無故者。言又自云等者。璧之詞也。旣爾如何等者。斷主之詞也。故記云。璧法師疏中自釋云。旣成離實大有有縁性同異性者。唯是離實而非大有有縁性。卽爲異喩。因於彼轉。故非不定。下斷主非之。旣爾如何云倶決定。同品無因故。旣云倶決定。明知成大有非實及成有應非是有。名倶決定(云云)問。此璧法師釋并斷家難意。未明。何。答。彼師意。同異性爲本量爲同喩。爲能違量爲同喩時。因轉其故。應云不定。而有法量對有性爲同品。今同異性非大有有縁性故。望有法旣是異品。有一實因唯此異品轉。故非不定言也。斷家答意。旣爾如何云倶決定(云云)云倶決定意。同異性爲本量非實爲同品。爲能違量非作大有有縁性宗爲同品。因轉此故。云倶決定言也(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委釋文自云因等文。可見之今案作有縁性者。卽作大有縁性也。有一實故之因亦大有之有也。以有法上義爲因之故也。若爾因旣二品非有。無大有而有縁性之物故無同品。故同品非有也。異品同異性等非大有有縁性。故異品非有也。不定因性者是不共不定歟。追可審定之。 ᅟᅟ子嶋私記破古徳不定作法。可見之。 ᅟᅟ問。斷云。下又正釋倶決定故過亦同此(文)心何。 ᅟᅟ元興私記云。問。文下又正釋倶決定文過亦同此文者。意何。答。清記云。彼師疏中。其次下文釋倶決定(云云)言其師者璧法師也。意其師疏次下文。又重釋倶決定。重雖釋。又如前其有不定過言也。此國先徳傳云。下字可誤。正義可上字(云云)問。爾云意何。答。釋有法差別中俱決定。如有不定等過。釋上有法自相中俱決定有不定過亦爾言也。問。何釋有法自相俱決定有不定過。答。若成離實有性因如決定。成能違非有宗又因決定。成言陳非實宗因如決定。所以倶決定云者。有性離實有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立時。作不定。為如同異性。有一實故。有性離實有性。爲如實句。有一實故。有性離實非有性。若有性離實大有性立。同異性非大有故。無同喻故。過又同此言也。問。文下又正釋倶決定文過亦同此者。此文意何。答。云此先徳有二傳。問。其二傳者何。答。一者。璧法師疏中。上釋有法差別倶決定。下釋有法自相倶決定。故下又正釋倶決定文過亦同此(云云)二云。斷文誤也。下字是上字。問。就後説。斷文誤。下字上字云意何。答。釋上有法自相俱決定。准此有法差別倶決定可釋之言也。所以云下字誤。正應上字也(此卽重成之)。 ᅟᅟ問。論云倶決定故(文)與相違決定何別耶。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注抄下云。問。旣倶決定與相違決定何別。答。相違決定。各自一因。此中用他舊因故。若爾兩皆決定。彼此皆成。何名相違。相違須一成一不成方名相違故。答。且據因倶成名倶決定。若據其喩非有卽成相違。他宗不成復名相違(文)。 ᅟᅟ璧公意不以意許爲差別之事。 ᅟᅟ斷云。問。旣言不以意許爲差別(至)卽倶不成。何成立量(云云)。 ᅟᅟ貞松房道云。上云故約言顯意許解自相差別者。未爲當理。又云。二形待相違。如言眞假等(云云)又云。此四字雖非正徵。爲對言顯乘言自來也(云云)。 ᅟᅟ此道爲當意許之四字也。 ᅟᅟ問。斷云。若云言有意含等(文)之事。 ᅟᅟ斷云。若云言有意含。作有縁性亦含。此卽意許。何得云言顯。不得云如汝立(文)。 ᅟᅟ古徳私記多以不得云如汝立之文屬下矣。 ᅟᅟ貞松房道云。言顯有法有性。意許含大有。能別作有縁性亦含作大有有縁性(文)。 ᅟᅟ又云。又云言有意含者。牒有法自相。云作有縁性亦含者。正明有法差別也。是與下轉救同也(云云)。 ᅟᅟ山階私記云。文若云言有意含作有縁性亦含者。清云。他轉救。救云。言陳有時。卽此言陳意亦含得作有縁性。卽此有縁性言陳差別。非是意許差別(文)。 ᅟᅟ今案。若云言有意含者。有性下意許含作有縁性差別云也。作有縁性亦含者。有性下意許作有縁性下意許。亦含作大有有縁性云也。此等差別雖是意許。則言顯有法有性也。如汝正義。許有法自相有性雖是意許卽言顯(爲言)此卽意許何得云言顯不得云如汝立者。斷主破之也。有性非實量有法有性下。含作有緣性。作有縁性下。含作大有縁性。此則意許也。何云言顯量耶。不可云如汝正義許有法自相也。 ᅟᅟ問。若爾如何下文。云今作有縁性。不云非實耶。准此可非有性非實量似言有性作有縁性耶。答。離實有性依非實言顯。作有縁性不依非實言顯。爲顯此差別。云作有縁性。不云非實也。意欲顯有性非實量有性下作有緣性義。由能別非實言不顯之故。雖有非實言。作有縁性卽言顯有性之義無也。次之文兩類宗尤顯然耳。 ᅟᅟ問。論所説有法差別可有作有縁性能別耶。 ᅟᅟ斷云。彼云。言有非實。雖是意許。卽言已顯(至)難令成過故非言顯(云云)。 ᅟᅟ山階私記云。問。此文意何。答。約有法自相相違。云有性非實徳業之時。尋意許言顯有法有性卽此離實大有性。更無別有。今云有性作有縁性之時。有性爲有法。作有縁性可爲法。不可云言顯有法有性卽作有縁性。何可例有法自相相違。意許作有縁性中。爲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難其意許作法差別相違。故其作有縁性宗非言顯言也(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云。問。文以有爲有法○故非言顯者。此文意何。答。此斷主出正義也。意設若立者意許成言顯。有性作有縁性意許言顯有法有性卽此離實大有性。更無別有。敵者作有緣性法自相所作大有緣性。作非大有緣性。立者意許差別尋出。可作法差別相違過。而今其立者有性立非實。其有法所約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意許。尋其意許作有法差別相違過言也(云云)。 ᅟᅟ延義大徳記云。問。文意何。答。總意云。前立有性非實時。旣以言不實。有法有性言顯大有也。但今作有縁性不云非實。離實而作有縁性。卽實而作有縁性。故是不無之有。故有性爲有法。作有縁性爲法。而立有性作有有縁性時。此作有縁性中。意許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此差別所以。此難意許差別令成過非言顯差別言也(云云)。 ᅟᅟ問。斷云。若據意許立有作有縁性(等文)心何。 ᅟᅟ斷云。問。若據意許立有作有縁性(至)不得言如是成立於有法(文)。 ᅟᅟ山階私記云。文問若據○有法差別(云云)清云。此問意者。今此文中正明有法差別。今見有爲有法。作有縁性爲法。就此後陳法中。意中所許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此是後陳法中差別。何得爲有法差別。問意如是(云云)文答准前釋○卽名法故(云云)意云。准前釋有法自相相違之文。任立者意許而有法差別。若敵者尋意許。發言云有性作有縁性之時。成法自相相違言也。問。云爾意何耶。答。有性非實徳業之時。其有法有性下。意許作大有縁性。非作非大有縁性成立此。云有法差別。今敵者尋其意許。爲作能違量作顯其意許量。云有性作大有縁性。此名加言。此加言作時。成法自相相違(云云。疏記細也)問。若爾問答相違。問中難名法差別也。何云成法自相耶。答。任立者意許名有法差別。若立者意許加言作顯時。名法自相。非法差別言也。問。何故加言成法自相難之耶。答。次文云。然成此法○於有法(云云)意云。云有性作大有縁性。有一實故。有徳業故如同異性。成法自相。如是而成立有法有性大有性之事。故引證云。理門論云。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云云)問。其意許量旣闕後二相。何此云成法自相成立有法耶。答。是敵者尤此令闕後二相也。立者本置手。成法自相爲成立有法。但成其法自相成立有法。有過而已。問。能違量成法自相可云成立有法耶。答。爾可云。旣言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説正因事。故能違量可云成法自相成立有法也。問。爾云有性非作大有緣性。云何成法自相成立有法耶。答。云非作大有有縁性。成立有法有性非大有性也。問。若爾云有性非有性。亦得云成法自相成立有法耶。答。可云爾。意云。以云非有性法自相。成立有法有性非大有性也。問。若爾云法自相相違。不可云有法自相相違耶。答。其且害有法自相故。云有法自相相違也。問。若爾不可云成法自相成立有法耶。答。如上釋。任立者意許。名有法自相。尋立者意許言顯作顯難。名法自相相違。故不違但由法故成其法等之文也。問。若加言已。與法何殊者。此問意。若發言云有性作大有縁性有性非作大有縁性之時。爭法自相者。與聲無常法自相相違有何殊言也。文答法自相○於有法(云云)此意。聲無常量法自相相違。從本爭法自相。不爭有法自相。故云自相相違。今此有性量。從本爭有法有性。故與聲無常法自相相違別言(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云。問。文問若據意許○有法差別者。此問意何。答。此問意云。此文中正明有法差別。今旣有爲有法。作有縁性爲法。此後陳法中。意所許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此法中差別。所以可名法差別。何得為有法差別問事也(清記意也)問。此問何答。文云准前釋。望不加言名有法差別。若加言已卽名法故(云云)問。爾此答意何答。准前釋者。指上有法自相相違也。意云。上有法自相相違中。加言有性離實等大有性立。可名法自相相違。然今不加言有性非實立。其有性所。約意許離實大有。如名有法自相相違過。有性立非實。其言顯有法有性所。意許離實大有有縁性立。敵者尋其意許作能違量。所以名有法差別。不名法差別若立者意許差別成言陳加言。有性作大有縁性立時。敵者其作有緣性法所。作大有縁性·作非大有縁性意許差別尋出。爲作能違。法差別相違。不有法差別相違言也(憲記意也)問。卽名法故者。若法自相。若法差別。答。此非法自相非法差別。問。論法不過法自相法差別。非法自相非法差別者。指何物名法耶。答。立者加言。意許差別為言陳立名法。所以云非法自相非法差別。問。問中尋法意許作能違。所以可名法差別問。何今問答相違。加言立者意許成言陳立云名法耶。答。此不相違。何者。旣准釋有法自相相違。准前釋。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卽名法故(云云)何云卽名法故云法此法差別云。若許法差別。釋有法自相相違所。卽名爲法云法又法差別可云之。彼旣成立者言顯法自相云事明。此文成立者言顯法自相言也。問文然成此法意成有法者。此文意何答。今有性作有縁性立意。有法有性離實等大有性云事成思也。本意非思成作有縁性法言也。所以文云。故理門云。但以法故成於法。如是成立於有法(云云)問。引此論文意何。答。旣論文但以法故成於法。如是成立於有法(云云)明知成作有緣性法思成有法大有性離實等作有緣性之事也。問。文若加言已與法何殊者。此問意何。答。若加言有性作有縁性立。有性非作有緣性能違量作。向此法自相相違。有何殊名法差別相違問事也問。爾此同何答。文。答云。法自相等本只爭法不爭有法(云云)問。此答意何。答。有性非實等立。本爭有法不爭法。加言已後方爲其法。法自相本只爭法不爭有法。故其相遙異答事也。問。文故不得言如是成立於有法者。此文意何。答。此文意云。因法若成法自相法差別。云但以法故成於法。因法若成有法自相有法差別。云如是成立於有法。故本所爭法不得云。如是成立於有法云事言也(云云)。 ᅟᅟ延義大徳記云。問。其准前釋等意何。答。意准前有法自相之釋言也。卽彼約有法自相。立有性非實者。是不加言也。望此爲有法自相。立者進自立有性離實有性者。是加言已。望此爲法自相。故作法自相能違云。有性非實有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如此今此有法差別又立有性非實者。是未加言。此時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意許有法有性之處。望此云有法差別。立者進更立有性作有縁性時者。此更加言已。此時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意許法自相作有縁性處。望此爲法差別。故作法差別能違云。有性非作大有有縁性。有一實故。如同異性言也。問。爾此有一實等因。云一因令違四之因。答。何不云爾耶。但今斷主別義。謂有如是可云義。法自相卽有法自相。法差別卽有法差別。是猶違二因。非違四之因也。問爾就斷師別義。有法自相加言立有性離實有性時。有他能別不成過如何可成量。答。其前立非實。令信離實有性。今旣令信。復更顯己意許。立有性離實有性。故無他能別不成過也。問。爾弟子已信離實有性。爲彼立有離實有時。遂有相符過。立量有何益。答。立量本意。令信離實有也。相符者彌信離實之義。故非無益也。譬如立眞性有爲空時。有一類勝義者。立我眞性有爲空時。對此雖相符。而清辨義不負。此亦爾也。問。有法差別相違。加言立有性作有縁性時。亦立已成。何者。卽實有性作有縁性故。答。師主先不立非實。今俄立有性作有縁性時。實有立已成。旣立非實宗。後乃加言立作有縁性。故弟子自知立離實作有縁性。故非立已成也(云云)。 ᅟᅟ黄私記。問。爾今作大有有縁性·作非大有有縁性之意許。何處有耶。答。有性云作有性有縁性能別處。意許作大有有縁性·非大有有縁性差別有也。問。此可云法差別相違。如何名有法差別相違耶。答。望於不加言名有法差別相違。若加言已。卽名法差別也。斷云○言不加言者。有性非作大有有縁性。加言者(未決)准云有性非離實作大有有縁性因喩同前也(云云)。 ᅟᅟ下文云。又法有二種。是有法加言以去而名法者。所成法故。名此爲法。非差別法名此爲法。二差別之法義異於餘。卽宗中法。非有法加言以去而名法(已上三松傳云云)。 ᅟᅟ問。如是成立於有法(文)可通四相違耶。 ᅟᅟ斷云。若云卽成聲無常等云成立有法者(至)此二何別。故作此解。妙之又妙(云云)。 ᅟᅟ松室云。妙之者本疏也。又妙者斷家也(云云)。 ᅟᅟ元興私記云。意破上古師等不正義。今所出正義。皆應二論意趣。盡順三支道理。所以妙之亦妙言也(云云)。 ᅟᅟ山階私記云。問。若爾聲無常量。終不得云如是成立於有法歟。答。今斷師御意可云爾。故結文。故作此解妙之又妙(云云)問。若爾何疏上卷云。有法因法二倶極成。宗中之法敵前不許。但得共許因在宗中有法之上。成不共許宗中之法如是資益有法義成(云云)又邑記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但由因法成其宗法。言如是成立於有法者。卽以因法成於宗法。如是成立故。有法聲等無常反成也(云云)此師資相違。如何和會耶。答。斷師能得疏御意出自義。非違疏意。約聲無常量。應云如是成立於有法。故疏云如是資益有法義成。今斷云不得云如是成立於有法者。爲顯自性差別二量別。非謂遮聲無常量。不云如是成立於有法。疏御意又如斷師。可云顯自性差別異。不得云如是成立於有法。故結文云如是資益有法義成。不言有法成。意。有法之上無常義成言也。非謂成聲自性。所以邑記云。故於有法聲等。無常反成也(云云)然人云如是成立於有法者。且約有性量。約聲無常量。不得云如是成立於有法者。單約斷文云事。不足爲正義也(云云)。 ᅟᅟ子嶋私記云。古徳云。正義意。通四種相違宗。可云如是成立於有。非只有性量。今案。斷主意。此等諸文皆只説有法自相有法差別量(云云)非通一切量説言也(具可察之。云云)。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三月初五日下午至初七日書寫。初八日校正)。 ᅟᅟ(三十五帖)。 ᅟᅟ 元興私記者。奧云。元興寺宗平最私記(云云)(此書在佛土房良有之許)。 ᅟᅟ山階私記者。奧云。延長三年五月二十二日。請山階北室下階大師御傳。而同年十一月十日。遭火災紛失。仍於神野山寺改寫了(云云)。 ᅟᅟ(此書在淨香房有玄之許)。 ᅟᅟ (三十五帖口表紙)。 ᅟᅟ 日本感靈錄上(本元興寺照集)搩音張格反。母指與中指相張也。奉一足者作𨃥字。癡草反。擧二足爲歩。二義各別然説佛搩手諸部不同。今依五分律云。一搩手長二尺也。准唐尺者。則一尺六寸七分也。今二尺爲搩手者。准周尺也。是則佛搩手也。非凡人也。亦爲磔字。或作傑字。渠烈反。非此義也。今所言搩手。據凡夫爲論也。非如來搩手也。准計九寸許也(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五(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六(第三十六帖) ᅟᅟ問。云何無合及倒合過耶。 ᅟᅟ疏云。因名能立。宗法名所立。同喩之法必須具此二(至)共許不成。他智翻生。故有第五(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設有倒合及與無合有何過失。答。非但言詞無便。亦於因義有患。所以爾者。無合言大漫故。不簡有過之因。倒合詞大偏故。不容無咎之因。此義云何。如有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又立聲常。無礙性故。如空。見無礙性及常住性。若作是説。無合卽不能簡前因無過。後因有失。如彼無礙性因。於無常法亦有。而本不言諸無礙者見彼是無常。故不相違。不顯其過。如其本言諸所作者見彼無常等者。卽所作性因無相違失。無礙性因有違言過。是謂無合言漫不簡有過因也。若倒合言諸無常者見彼所作等者。卽不遍同品無遍之因。不免自言相違過失。如説諸無常者見彼勤勇無間所發。而諸電光等無常之法。不關勤勇故成相違。如其本言諸是勤勇無間發見彼無常者。勤勇所發無非無常。故無相違。是謂倒合偏不容無咎因也(云云)。 ᅟᅟ問。今論意。於眞能立量可立合支耶。答不立也。付之。同喩顯宗義。令見其邊極。此乃以已所見分令見未所見分也。若不合之時。宗義不明。比智不生。尤可立合支。況似能立中。旣立無合過。眞翻似。眞能立何不立合支耶。依之對法論中立(云云)如何。 ᅟᅟ疏云。依増勝過但立此五。故無無結及倒結等。以似翻眞故。亦無合結(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以似翻眞故亦無合結者。此論眞能立中。旣不立合結。故於似中亦不應立無合等過。但以無合倒合過増勝故此立之(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以似翻眞者。似能立之中別無結支。倒合無以。故知眞能立之中亦別無合結支也(文)。 ᅟᅟ略記云。以似翻眞亦不立。約勝過故立無合倒合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故無無結及倒結等者。卽通伏難。難云。若翻正合説無合倒。亦可翻正結説無結倒結。故今通云。依過強勝但立五過。無結倒過不強勝故不別立。若爾無合爲過。無結豈非過耶。答。喩中無合義乃不明。於所成宗倒合倒成。故説爲過。然於合時。義已増明他智無生。至其結時。雖義彌明。不別生智。但擧喩依解究竟耳。過稍輕故。故不別立無結等過。以似翻眞等者。以似比量翻眞量説非但無有無結等過。亦無合結。此卽眞似相翻義(云云)。 ᅟᅟ斷云。解似同喩中云。世親·及小乘·外道。立有五分。慈尊·無著·陳那等。但立三分(至)如古徳述。下雖亦作是釋。但爲前後相違(文)。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噵云。備云。似同法喩唯有五過。無無結及倒結翻似立眞故。眞能立中亦無合結支。如上卷疏。八能立中。説離因喩外無別合結故。結者故聲無常也。倒結者故無常是聲也(云云)。 ᅟᅟ問。付同喩能立不成。爾者可有兩倶隨一等四不成耶。 ᅟᅟ疏云。問。因爲成宗。因有兩俱隨一等過。喻亦成宗義實相似。以喩准因亦有四種(云云)。 ᅟᅟ尋云。初義不明。因具三相。因旣有四不成。二喩卽因後二相故。豈非亦卽喩四不成耶。 ᅟᅟ第二釋兩論文不見此義。如何耶。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因親成宗等者。答有二説。一云。眞因親成於所立宗。似因翻彼親不成宗。故有四不成過。雖喩亦成宗。而喩是助成。非親正成。故無四過。第二解云。因是初相等者。因三相中。初遍是宗法性。以之卽爲因正體性。後之二相唯顯因貫兩喩之義。非正因體體卽二喩。約闕初相説四不成。顯第二相亦有四種。彼開此合。義實相似。問。四不成因必闕初相。喩過不爾。旣各不同云何喩過亦有四不成耶。答。喩中兩倶不成。不同因中兩倶不成。若喩過者。雖不闕初相。立敵倶説極微之喩不能成立無質礙因。故云兩倶不成。此唯假名呼名不成。非如因中不成闕初相。由准此義。前文中云有兩倶不成無不定及與相違義同此意。宗中兩倶所別不成等。皆准此知(文)。 ᅟᅟ文軌疏二云。問。所立宗上有四不成。今同喩中何故不説。答。此中別約二立故無四種不成。又釋。今以義准。亦含四不成過。何者。卽此同喩。極微之上無質礙因。若自若他。倶不容有。卽是兩倶能立不成。又如佛弟子對鵂鶹子立宗云。極微無常。立因云。有質礙故。同喩云。諸有質礙卽是無常。猶如音聲。彼鵂鶹子計聲無礙。佛法弟子計聲有礙。今言如聲無質礙者。卽自成他不成。卽是隨一能立不成。又如立宗云。初發無上菩提心者。不墮惡道。立因云。以發無上菩提心故。同喩云。諸發無上菩提心者。皆不墮惡道。如預流等。此發心不發不決定知。而言以發無上菩提心者。並皆猶預。故是猶預能立不成。此三不成。細解亦有全分等義。可准前四不成思之。所立旣成。必有所依。故此過中無第四過(文)。 ᅟᅟ因明要義抄下云。 ᅟᅟ問。付能立不成。隨一能立不成作法如何。 ᅟᅟ疏云。隨一不成。彼聲論對佛弟子。立聲常宗。無質礙因。擧喩如業(至)且辨能立隨一(文)。 ᅟᅟ尋云。業同喩之中。身語業無無質礙因。意業而轉。故可云此一分隨一能立不成。若爾一分能立可爲過數耶。 ᅟᅟ又業者無常故。不成所立常宗。若爾可云倶不成過。何爲能立不成耶。 ᅟᅟ明燈抄云。大乘宗意。思數爲業體。身口七支是假業體。小乘身語亦是實業。雖假實殊。倶有礙故。大小二乘意業倶無礙。無礙因於意業上轉。此卽一分隨一能立不成。問。佛法亦許業是無常。所立常宗於業亦無。旣所立無豈唯隨一能立不成。答。雖倶所立無。且辨能立隨一不成(文)。 ᅟᅟ略纂云。此能立不成義分爲三。初兩倶能立不成。次隨一能立不成。後猶預能立不成。初中有二。初兩倶全分能立不成。後兩倶一分能立不成。兩倶全分能立不成者。謂聲論師對鵂鶹子。立聲是常。無質礙故。猶如極微。然彼極微立敵倶許有質礙故。是兩倶全分不成也。二兩倶一分能立不成者。謂立聲常。無質礙故。指極微空等爲同喩。此因倶於虚空上有。極微上無。故是兩倶一分能立不成。第二隨一能立不成者有四。自全分隨一能立不成。二自一分隨一能立不成。三他全分隨一能立不成。四他一分隨一能立不成。一自全分隨一能立不成者。謂小乘師對大乘云。極微之色定離眼識。心等變故。如眼根。其小乘師眼根上無心等變因。大乘許有。故是自全分隨一不成。二自一分隨一能立不成者。謂前心等變義加所知性爲因。其眼根上。敵許有心等變因。立者不容。故是自一分隨一不成。三他全分隨一能立不成者。謂佛弟子對鵂鶹子。立極微無常。有質礙故。猶如其樂。彼鵂鶹子此樂無礙。佛弟子許樂有礙。故是他全分隨一不成。四他一分隨一能立不成者。謂前有質礙義如所知性爲因。於樂上立敵並許。有質礙因。立者不容。故是一分隨一不成。第三猶預能立不成者有六。一兩倶全分能立猶預不成。二兩倶一分能立猶預不成。三自全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四自一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五他全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六他一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一兩倶全分能立猶預不成者。謂諸異生初發無上菩提心者。定不墮惡趣。發無上菩提心故。如預流等。此預流等發不發心。立敵不決定知。故是兩倶全分猶預不成。二兩倶一分能立猶預不成者。謂卽前宗因。立同喩云。諸發無上菩提心者不墮惡趣。如二乘及菩薩。其發無上菩提心因。於諸菩薩決定知發。於二乘果並皆猶預。故是兩倶一分猶預不成。三自全分能立猶預不成者。謂預流等必作佛。有大乘種姓故。諸大乘種姓者必定作佛。如未種姓菩薩解脱分有情。此未種菩薩解脱分有情。敵者決定知有大乘種姓。唯立者不決定知。故是自全分猶預不成。四自一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者。謂宗因同前。立同喩云。諸有大乘種姓者。如已未種菩薩解脱分有情。其有大乘種姓因。於已種菩薩解脱分有情決定知有。於未種菩薩解脱分有情。敵者決定知有。立者不決定知。故是自一分隨一猶預不成。五他全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六他一分隨一能立猶預不成者。此他二翻自二全分一分。如次配之(云云)。 ᅟᅟ以此等文。可難一分能立不成非過數之義也。 ᅟᅟ略記云。疏隨一不成至擧喩如業佛法不許者。此約彼宗身語二業是有質礙。據此業聲亦包三業。且取一分隨一之過(文)。 ᅟᅟ問。於能立不成中猶預不成。有四句差別。爾者因猶預非喩能立猶預不成句者。爲卽同喩能立不成。爲當如何。 ᅟᅟ疏云。猶預不成。准理有二。一宗。二因。前已具顯(至)二喩卽因。旣第二相。何非猶預(云云)。 ᅟᅟ尋云。今明同喩能立不成中猶預不成。旣雖因於猶預非喩能立猶預。如何云喩能立中猶預不成耶。第二義不明。三相倶是因故。初相猶預之時。後二相亦成猶預。初句亦可爲喩能立不成。況能立不成種類出之。豈能立不成耶。 ᅟᅟ第三義與初解有何差別耶。又如此義者。古師闕減過性之中。如何有因闕不喩之闕不因之句耶。可見。 ᅟᅟ因明要義抄云。問。此三釋意何。答。此三釋大意依三句中初句而起。何者。三句中後二句。此能立不成處具。更不待言。但約初句而三釋異者。初釋意云。喩此能成因。雖於喩決。而因猶預時。喩無所成。是故初句之因疑喩決。亦此能立不成之猶預不成。第二釋意云。因是有法上別義。有法猶預時。因卽成過。喩上能立以喩爲所依。約厨等喩旣決。有何猶預過。是故因疑喩決。此非能立不成之猶預不成。第三釋意云。因具三相。同喩卽因第二相。是故於因猶預時。於喩亦成過。故初句亦是能立不成之猶預不成。沼續一番問答。與疏初釋同。問。且就第三釋。若因初相猶預時。同喩上能立亦成猶預者。與第三句因喩倶猶預句有何異。答異也。何者。第三句倶猶預。此約厨處山處倶生疑時立量。初句但因猶預非喩猶預者。此約但山處生疑厨室爲決時立量。但是初相之同品定有名同喩故。名因疑時喩處能立亦成疑也(一番問答者。沼續云。問。因是宗法有法。猶預因可成過。如厨等喩。立敵倶決知定是烟。何成猶預。答。擧喩成因。因旣致惑疑。喩成不決。故亦成過。已上。邑云。此問意云。前説四句。前三是過。其第一句因猶預非喩能立猶預。如向比量。因雖猶預。如厨之處喩立敵不疑。豈是喩中猶預能立不成過耶。其答意云。喩本成因。因旣猶預。喩雖兩許。亦不能決定成因。故是喩中猶預能立不成。已上。平備記云。沼一番問答。與疏第三説同。云云)。 ᅟᅟ今謂。與初釋同。沼一番問答及基初釋。比校可知之(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或可因是宗法有法猶預因亦成過者。或可言。因是宗上之共許。可依之有法猶預故。能依之因亦成猶預過。然喩非有法之上義。故非猶預過也。文又解因具三相等者。是解意。初相猶預時。後二相亦不成所以者同因故言也(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 ᅟᅟ問。能立不成之中。可有所依不成耶。 ᅟᅟ又方問。古師意。能立不成無所依不成(云云)疏主可許之耶。 ᅟᅟ疏云。能立所依不成者。不同於因有第二三相無宗(至)若言卽依因。如闕宗因。豈無此過(文)。 ᅟᅟ尋云。古師義旣有其理。何不許之耶。依之。略纂中不許所依不成(云云)如何(略纂文如上。文軌疏亦如前)。 ᅟᅟ邑記云。疏不同於因至無能立所依不成者。今此喩上能立所依不成。不同因中所依不成。何以故。因中所依不成。但闕有法卽名不成能依之因有後二相。體不無故。今此喩上能立所依不成。所依若無。能立亦無。故得名爲無能立所依不成也。此文但總速顯所依爲取何法(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此因旣無故喩無者。謂所依之因無故。能依喩亦無也。是所依無故。於能依名所依不成也。文或喩所依無等者。是意。喩中無能立故。卽喩名能立所依不成過言也。問。喩中能立非所依。如何名所依不成也。答。所依之因隨順念引喻中無能立故。與所依而順同法無故。於喩名所依不成也。文然有説言等者。文軌師云。是喩中雖無能立。而有所言故。不言所依不成過也。文若所立者至喩依因不依者。是喩依宗之所立者。因與喩同能立。何故唯喩依於所立。而因不依。故非善言也。文又縱有所立等者。雖無能立而有所立故。第四之所依不成言也。文或若所立無等者。是意。有所立故能立所依不成無者。若無所立無第四所依不成言也。文軌師答云。有喩所依故也。問。若無倶不成。喩依何耶。軌師答云。所立無亦能立無及喩無。其非比量言也。文設雙依彼有法及法如倶不成者。是更依法有法約而難也(云云)。 ᅟᅟ尋云。文軌師心。 ᅟᅟ邑記云。疏今謂不爾至所立無常者。彼云所立旣成。喩亦能立。必有所依者。宗中之法喩上無常。倶名所立。喩上能立爲依指何。疏若依所立等。此難意云。汝若許喩上能立依於宗中所立之法。何故因亦能立。不依於法。但依有法。疏縱有至豈不立者。若云喩上有所立故。卽非能立所依不成者。或有喩上所立亦無。豈非喩中能立所依不成。疏設雙依彼至豈無此過者。彼復救云喩上能立依於宗中有法及法者。如倶不極成能別所別倶無豈非所依不成。疏若言卽依因者。彼云有宗依宗。無宗卽依因者。故次難云。自有宗因倶無。何非喩中能立所依不成(文)。 ᅟᅟ明詮噵云。因喩相似者。因三相中第二相是同喩故。因喩相似也(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然有説言至所依不成者。有人云此破文軌師説者非也。案彼師疏。無此説故。然云應師疏述問答云。問。因有四種不成。同喩何故唯三。於能所立及倶無有所依不成立。有云。能立不成。然有所立故。必有所依。故無所依不成之失。所立不成及倶不成皆同此説。若爾如立空無。以非作因。如龜毛喩。此同喩上雖有二立。無有所依何得説云有二立。故必有所依。故無所依不成過耶。答。別解云。因無有·無二不成。説有所依不成失。喩有有無倶不立。故過無有所依不成。問。喩無所依。二立無。但是無倶不成失。因無所依。義不立。但是兩倶隨一收。答。理實卽是兩倶隨一。由此古師但説二種。陳那將隱故別説之(已上)彼疏旣云。別解云。因無有無二不成。説有所依不成失喩有有無倶不立。故過無有所依不成。今云。若所依無。卽無倶不成者。卽同此説。故今破之。故云此未必爾。空花喩中雖有所立空。其所作因空花上無。云何説云若所依無卽無倶不成。若所立空宗空花上有。可非能立所依不成。文又縱有立所至豈無此過者。此正破文軌師説也。故彼疏云。所立旣成。必有所依。故此過中無第四過。又説所立不成已云。旣有能立必有所依。故無第四所依不成(已上)今破彼説故。云今謂不爾。若所立旣成必有所依者。所立有二。爲依於彼所立之宗。爲依喩上所立之常。若依所立因之與喩。同是能立。相由之義。兩倶相似。何故喩依所立。因不依耶。故知非也。若依喩上所立常者。彼所立常唯是喩體。非喩所依。豈以喩體爲喩體依。唯依極微爲所依故。又縱有所立不立第四等者。又設有所立必有所依故。不立第四所依不成過。或若無所立第四之過。豈不得立。設雙依彼有法及法。如所別不極成·能別不極成·倶不極成豈無此過。若言依因爲所依者。如闕宗因豈無此過。故知不可(云云)。 ᅟᅟ因明要義抄(云)。 ᅟᅟ略纂云。問。能所二立。何故不約所依辨過。答。能所二立有其不成。所依定成。故不約辨(文)。 ᅟᅟ問。同喩能立不成之中。有所依不成過。爾者喩上能立以何爲所依耶。答。疏有二釋。一云。以因爲所依。二云。以喩依爲所依(文)(雖有二義。以後爲勝)問。二釋倶不明。 ᅟᅟ問。疏云。因體非有。卽是喩中所依不成(文)心何。 ᅟᅟ疏云。問。若喩上能立不依所立。能立依何。答。二解(至)但於喩依許不許。故此説爲善。順論文故(云云)。 ᅟᅟ今案。疏文亂髮。理致難探。仍料簡之云。喩上能立所依不成。於其所依有二釋。一云。以因爲所依。疏云一言以依因故乃至因所助依者是也。二云。以喩依爲所依。一云盡理而言乃至許不許故者是也。初釋以所助依爲所依。後釋以自體依爲所依。雖有二釋。以第二義爲正也。 ᅟᅟ前記云。疏瓶自體依因所助依者。今此答有二者。猶前問喩上能立依何。答有二解。一云。依因。上已解訖。卽此自體依答第二解也。瓶上所作是喩自體。自體依瓶。名自體依所助依者。因體是所助。喩體是能助(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若喩上至所依不成者○答中有二解。此第一解。喩上能立以因爲依。答因無時。喩無所依。問。若因無依喩是何過等者。此下有四問及與答。此皆依於第一解起。初問意云。能立之因。有法爲依。無有法故。因無所依。若當于時。喩是何過。此答意云。若能立因無有法依。卽不成因。因體非有。卽是喩中所依不成問。若因無依。卽不成因。因體非有者。前中卷説不成中。破軌師云。若因自不成名不成。非不能成宗名不成者。因是誰因。言自不成。旣因自不成。與因體非有其義皆同。卽不成因。因體非有。何故前破因自不成。若爾。軌師所説應爲指南。解云。此有二解。一云。因中不成·喩中不成。其義不同。故不可例。第二解云。因之與喩並自不成。兩倶非因。隨一非因。於因生疑。因無所依。喩無能立。或無所立。或二倶無。義不明顯。體不成喩。由此因喩並自不成。理亦無爽。如前已解(文)。 ᅟᅟ又云。文若言因至亦復無妨者。此問意云。合有四難。一若因無所依有法故。卽因體不成。故喩上能立亦所依不成。因爲喩依故者。卽無無宗有法。有因喩等。諸缺減句。二若諸缺過中。無能別故爲無宗者。豈唯無能別名爲無宗。無其所別不無宗耶。三若無所別卽宗因無者。因有三相。彼但無初相有後二相。何不名因。四若雖有後二相。有過失故。不名因者。卽十四因總應名不成皆有過故。何須別説。然准道理等者。此述正義總答前問也。雖有三相。言因之時。唯取初相。有法宗無(以)闕無初相。卽是無因。此卽應言無有法宗。因亦不成。諸缺減中。無宗有因者。約無能別宗。亦復無妨。此卽隨第二難答前問也(云云)。 ᅟᅟ又云。文一云盡理而言至恐繁且止者。此前問云。若喩上能立不依所立。能立依何。答中二解。此卽第二解也。新羅賢師。依第二解以爲正義。故彼疏云。有解因爲喩依非也。所隨能隨合爲喩體。以瓶等物爲所依故(云云)。 ᅟᅟ又云。准論但約自體辨依據等者。如論文云。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如立宗中陳。無常法聚名宗者。瓶等之上亦有無常。故瓶等聚名爲同品。准此論文。喩上無常以爲能依。瓶等法聚以爲所依。故云准論但約自體辨依據。異品准此其義可知。又如下云。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言如瓶等者。擧其喩依有法結也。故知正以所作無常爲喩體。兼擧瓶等喩依合方具矣。准知。此文但約自體辨喩所依。非所助依(文)。 ᅟᅟ明詮噵云。言一云盡理而言准論但約自體辨依者。如立量云。聲常。無質礙故。如極微。此喩有所依能立不成也。此第二説。意云。以喩所依。極微喩上能立無礙。是無喩所依。故名所依不成。極微是有質礙故。極微喩上能立無礙無所依也。卽顯約所依立所依不成也(此聲論師對佛弟子立時。有此過)言不可説言無礙因上兩倶隨一等者。非初説也。初説意者。喩以因爲所依。喩上能立是依於因。旣無所依因故。喩有所依不成。是故今非之云。不可説言無礙因上喻上能立無礙有不許。兩俱不許。隨一不許。故有所依不成也。言兩倶隨一但望喩依者。此明據自體依立所依不成名之所由也。意云。兩倶所依不成及隨一所依不成。但望喩所依立。言但於喩依許不許故者。賛第二説也。喩無礙義喻所依上有不許。兩倶不許也。隨一許不許也(文)。 ᅟᅟ問。同喩有所立不成過之事。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喩上常住實非所立。卽同於彼(至)從所同爲名。故名所立(文)。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有同於彼所立二種法者卽是其喩者。所立者。聲常宗所立也。能立者。無質礙故因能立也。同此二法卽是其喩。隨所同爲名故名所立者。賓云。同喩之中。但有所喩勤發·所喩無常·并能喩勤發。總有三門。是同喩義。若准此義。聲上所立及與能立。以爲能同。喩上能立及與所立。以爲所同。今疏主意。宗上二法以爲所同。喩上二法以爲能同。今從宗上所同所立以爲其名。故喩上常住名爲所立。實非所立。非所諍故(文)。 ᅟᅟ隨一所立不成事。 ᅟᅟ疏云。擧極微對佛法立。隨一不成(至)且取所立以辨於過(文)。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所立不成之所依不成事。 ᅟᅟ疏云。所依不成者且約依宗。爲喩所依。如數論師(至)由無所依。喩上所立亦不得成(云云)。 ᅟᅟ今案。准此文。若言眼等必爲我用之文。可云神我歟。 ᅟᅟ問。古師心。所立不成中無所依不成之事。疏云。有云。旣有能立故無第四。若二立無豈無此過(文)。 ᅟᅟ尋云。略纂用此義何不許之耶。 ᅟᅟ文軌疏二云。旣有能立必有所依。故無第四所依不成(文)。 ᅟᅟ問。所立不成中所依不成。且以何爲所依耶。 ᅟᅟ疏云。問。喩上所立。爲依何法。若依能立(至)答。有三解。一云。因喩雖倶能立。以隔因故(云云)。 ᅟᅟ第二解事。 ᅟᅟ又云。一云。依宗所立。問。若爾卽有隨一所依不成。宗中所立敵不許故(至)若爾擧喻未解如何(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問若爾卽有隨一所依不成等者。意云。喩上所立依宗所立者。且約聲無常量難云。瓶等喩上所立無常依宗所立無常者。瓶喩有他隨一所依不成敵者聲論不許聲上有無常故。旣瓶喩上所立無常無所依故。喩有隨一所依不失也。答意云。諸所作者皆見無常云方舉喻時。卽兼合已證彼聲上有無常。而敵者令共許。是故喩上所立以彼無常卽得爲依。故喩無他隨一所依不成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旣云諸皆方擧於喩等者。論於瓶上。先總説言諸所作性。明知聲上因第二相。是其能喩。瓶上所作。是其所喩。卽知瓶上因第二相。是作伴而有也。能所相合故置諸言。皆見無常者。瓶上無常以爲導首。聲上無常從此而行。此中還是能所相合故。置皆言也。宗中所立雖敵未許。旣云諸皆方擧於喩卽兼合宗不極成已。證彼極成。故得爲依。不同擧因等者。若擧因時。未兼含宗。未極成故。 ᅟᅟ前記云。若爾擧喩未解如何者。若言擧喩解宗喩依能別。擧喩未解。喩依於何。此更無答。爲有此妨。下解爲正(文)。 ᅟᅟ(雲私二此記文本第三解文次。前記云第二解之文五字今私移。又邪正事題為初如改可然)。 ᅟᅟ第三解事(又邪正事)。 ᅟᅟ疏云。一云。依喩所依。諸論説。但擧瓶空等法(至)以大乘宗不立微故(文)。 ᅟᅟ問。自全分猶預所立不成作法如何。 ᅟᅟ略纂云。三自全分猶預所立不成者。謂小乘對大乘云。資糧位已去菩薩定得作佛。三乘攝故。如不定性預流等。此預流等定得作佛。敵者定知。立卽未決。故是自全分猶預所立不成(文)。 ᅟᅟ尋云。如此文者。一切不定性者必作佛云歟。 ᅟᅟ問。理門論中可説無倶不成耶。答不説(云云)付之。見彼論文云。由此已説同法喩中有法不成。謂對不許常虚空等(文)依之彼論疏中如此釋耶。 ᅟᅟ疏云。理門但擧有喩所依。兩倶·隨一·猶預·所依·及喩無依。皆略不明(文)。 ᅟᅟ明燈抄云。理門但擧有喩所依者。理門論意。擧有喩所依。有俱不成。卽瓶等也。然兩倶等四不成過。及喩無依無俱不成。皆略不説(文)(下文引定賓疏文)。 ᅟᅟ理門論云。二法或有隨一不成不遣。或有二倶不成不遣如立聲常。無觸對故。同法喩言。諸無觸對。見彼皆常。如業。如極微。如瓶等。異法喩言。謂諸無常見有觸對。如極微。如業。如虚空等。由此已説同法喩中有法不成。謂對不許虚空等(文)。 ᅟᅟ定賓疏四云。由此已説同法喩中等者。如前文中。所立能立不成不遣。兩喩之法業與極微。或作同喩。或作異喩。末下復明倶不遣中。空爲異喩。二立不遣。由此反准。倶不成中。卽是已説。空爲同喩。二立不成。如文中云。同法喩中有法不成者。卽是同中二立不成之異名也。二立不成自有二門。有及非有。且第一門有倶不成。瓶爲同喩。如前已説。今此意明第二門中無倶不成。必是闕於喩中有法。故論文説同法喩中有法不成。謂對不許常虚空等。等者等取三句中餘二句等。並是此類故也。無倶不成義意。爲明有法無體害其有義二立不成。如上已釋。此中但明三句差別。一者兩倶不成。如立聲常。無礙。如龜毛等。二者隨一無倶不成。如論所載。對無空論。雙違聲上有義因宗。三者猶預無倶不成。如立量云。已種大乘解脱分者有法。決定作佛是法。和合爲宗。因云。有佛性故。喩云。如彼水中有情。謂春時速望川中陽焔之氣。謂是河海。將爲其中有大有情。卽指爲喩立量也。彼水尚無。妄其中有情身内。能立有性。所立成佛。不知定不。立敵妄諍。故是猶預無倶不成也。何故不明所依無倶不成者。向三句中已是所依無故。故不別論也。前文已明有倶不成。此文復明無倶不成。亦應更作一分句等。大繁不叙也(文)。 ᅟᅟ問。付倶不成。有兩倶隨一猶預所依四種不同。爾者於此如何分別有體無體耶。釋云。有體卽兩倶隨一。無體所依不成也(文)付之。兩倶隨一旣通無體。如何。 ᅟᅟ疏云。准此。有無。有卽初二。無卽第四。或無卽第三過(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有卽初二等者。問。此不成等。准下作法。各通有體無體。云何今言有卽初二。無卽第四。但約有體耶。師云。且據論文。邊有體而説。非盡理談思之(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有卽初二無卽第四者。此且以義配於有無。設喩無依。得有初二。如下自述(文)。 ᅟᅟ疏下文云。無倶不成亦有兩倶隨一猶預及所依不成(至)擧喩如空。對無空論。卽他隨一(云云)。 ᅟᅟ問。有倶不成可有所依不成耶。進云。有(云云)付之。有倶不成者有喩依故云有。不成宗因故云倶不成也。同喩以喩依爲所依。旣云所依不成。何云有倶不成耶。 ᅟᅟ疏云。有倶不成所依不成者。喩依旣有(至)前四句中第二句是(云云)。 ᅟᅟ問。外人對無空論師立量云我我受苦樂。以作業故。如虚空者。此自隨一不成也(云云)敵者無空論師不云虚空故。可云他隨一不成。如何。 ᅟᅟ僻事也。可思之。 ᅟᅟ疏云。 ᅟᅟ問。於猶預不成可有無倶不成耶。若有者。疏中無見若依之無者。疏中無倶不成中有猶預不成(云云)又上文初三各分於二(文)如何。 ᅟᅟ疏云。然此有兩倶隨一猶預及所依不成。初三各分於二。有及非有(云云)。 ᅟᅟ邑記云。言初三各二有及非有者。然准猶預不通無體。此初三恐筆誤。應二(文)。 ᅟᅟ問。付因明門。似同法喩中無倶不成無所依不成(云云)若論自體依者。兩倶不成立俱不成。是可其體若論所助依者。宗因無體無俱不成是也。何云無此義耶。 ᅟᅟ沼續疏云。 ᅟᅟ邑記噵云。本疏云。各分於二(文)續文如此(云云)。 ᅟᅟ今案。慈恩疏云二。沼續疏云三歟。可勘合也。 ᅟᅟ疏下文云。猶預無倶不成者。旣無喩依。決無二立。疑·決旣不異分。故闕此句(云云)。 ᅟᅟ噵云。意者。無此句也。所以者。喩所依無旣決定故不疑(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旣無喩依決無二立等者。旣喩所依有上若有若無疑。其喩依無上猶預者。疑與決旣不分明言也(云云)。 ᅟᅟ略纂云。此倶不成義分二十四○兩倶全分猶預所依無倶不成。兩倶一分猶預所依無倶不成(等文)。 ᅟᅟ可見全文。 ᅟᅟ前記云。疏初三各二者。卽是前兩倶及隨一猶預。各通有體無體(云云)。 ᅟᅟ問。如於倶不成立有無二種。亦於能立不成及所立不成。可有此不同耶。 ᅟᅟ疏云。問。前二偏無。何故不開有無二耶(至)倶無亦然。以影略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前二偏至有第八故者。前二偏無何故不開有無二耶者。如論文云。若言如瓶。有倶不成。若説如空。對無空論。無倶不成。解云。今指此文。有無不成名二偏無。所以爾者。有無雖二。皆是倶無。同無二立。故云偏無。同無二立者。其義云何。如立聲常。無質礙因。瓶礙體雖有常無礙無。虚空體無。二立亦無。由此義故。有無二別。皆是倶無。旣有無別。何故不開有無二耶。此答意云。有所互闕立敵兩宗互不立故。無並不成。以喩依無倶不成故。故但合説不開二種。又雙無旣開等者。第二説也。有倶不成開二不成。一宗因無體有倶不成。二宗因有體有倶不成。無倶不成開二不成。一宗因有體無倶不成。二宗因無體無倶不成。雙無旣開。顯偏亦爾。前解爲正(云云)。 ᅟᅟ此抄所牒之文。若沼續疏歟。可尋之。 ᅟᅟ於宗有遮表之事。 ᅟᅟ疏云。問。眞如常有。故説爲常。虚空恒無。何非常住(至)對無空論。但有其遮。而無有表。故是喩過(云云)。 ᅟᅟ尋云。無空論師全不許虚空。不可云有遮有表。何云有遮耶。又理門論釋同喩云。遮表倶有(文)如何云唯遮無表喩耶。 ᅟᅟ下文云設若救云。聲·空倶取於遮不取於表(至)定有遮·表。不唯取遮。故是喩過(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非作故因。或遮表倶具。或唯遮之事。 ᅟᅟ疏云。又云若唯遮喩無能立者。亦應小乘對大乘立。虚空是常(至)共許遮表。非是不成。故所引非(云云)。 ᅟᅟ明燈抄料簡疏文有六過。一所別不成。二隨一不成。三所依不成。四不定過。五有法自相相違。六所引無用過(云云)。 ᅟᅟ尋云。付文軌心。可云他隨一不成。如何云望自有隨一不成耶。 ᅟᅟ前記云。亦應小乘至望自應有隨一過者。卽是他隨一。大乘不許小乘自許。大乘名他。小乘他故。此是軌法師擧比量以破前師(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亦應小乘至不約具遮表者。此先疏擧例破前難也。意云。大乘旣無虚空。非作故。自唯遮非表。此量望彼小乘自宗。旣無隨一過。故知但遮卽得成喩(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望自應有隨一不成過者。望小乘自。非作故因。有他隨一不成過。大乘不許非作故因具有遮表。唯小乘許具遮表故(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望自應隨一分不成過者。小乘望大形自。應具隨一。卽大乘唯遮。他隨一過(云云)。 ᅟᅟ問。疏云。故將此量爲不定過(云云)智周如何釋之耶。 ᅟᅟ前記云。疏故將此量爲不定者。此疏主意。總牒他意也。准新疏本云故將此量爲決定相違過者。正指過名。舊疏奄含總説也(文)(明詮引周記云。意云。本疏云不定過者。相違決定名爲不定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故將此量等者。此疏主還破文軌師所引量也。舊疏文云爲不定過。不擧其名。今擧過名故。故爲決定相違過(云云)。 ᅟᅟ尋云。智周·善珠其心同也。沼續疏云相違決定歟。若爾如何可作違決耶。 ᅟᅟ邑記云。言故將此量爲不定過者。此非六不定。以外人要具遮表。此量唯遮而亦成。故云不定。不定具遮表也(云云)。 ᅟᅟ問。疏云。又擇滅喩。常與非作共許遮表(云云)心何。 ᅟᅟ尋云。若爾虚空亦可具遮表耶。 ᅟᅟ邑記云。問。大乘擇滅無體。如何説常具遮表耶。答。約法性故得有遮表。若爾虚空應然。答。有二解。一云。眞如由擇所顯故有遮表。虚空不爲例。二云。若法性虚空。亦常遮表。然彼所立別有虚空。大乘不許。故無所表。後釋爲勝(云云)。 ᅟᅟ賢聖義文。 ᅟᅟ問。何故第四地要五品修。答。有人言。由人治八定皆有九品種子。由前四品已生無想等四天處。由有五品種子未能感果故。聖位中意第四禪有五品修習。引彼五種令生無煩等天(等文)(此三十六帖口表紙二)。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三月初八晚間初九日初十日上午書寫。初十下午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六(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七(第三十七帖) ᅟᅟ問。付同喩合義且諸所作者皆是無常之時。無常之言可攝聲無常耶。爾也。付之。聲無常敵者不許之。如何攝之耶。依之唐朝人師不攝(云云)況異喩諸皆之言。旣不攝宗。例是可爾。 ᅟᅟ疏云。問。諸所作者皆見晚有云。不合(至)故須合顯。云諸所作者皆是無常。猶如瓶等(云云)。 ᅟᅟ又云。又設難云。異喩亦言諸皆。豈欲籠括宗因耶(至)聲上所作與彼無常。令屬著因(文)。 ᅟᅟ明詮噵云。沼法師云。故云諸所作者。卽苞瓶等一切所作。及聲上所作。皆是無常者。卽瓶等一切無常并聲無常。卽以無常合屬所作(文)。 ᅟᅟ孝仁記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論云。謂於是處無有配合(文)如何釋之耶。 ᅟᅟ略纂云。無有配合者。此有兩解。一云。配合者苞含義。應云諸所作者皆是。猶如瓶等。言諸所作者。苞括聲瓶之因。皆是無常。總綰瓶聲所立。是有合義。今旣但於瓶等。但云有所作性及無常性。此則不含聲上所作及無常性。不關宗因。名無合也。一云。配合者屬著義。應云諸所作者皆是無常。猶如瓶等。卽所立宗屬著能立。能成所立之宗。更相屬著是有合義。由此合故。今顯聲宗與所作因亦相合。故聲是無常。合於瓶等。但云有所作性及無常性。此卽能立不成所立。所立不隨能立。旣無相屬著義。是無合過也。由無合故。不顯聲宗與所作因互相屬著。如何聲得是無常耶。此無配合。其義如何。但於瓶等。雙現能立所立二法也。若爾何故古因明師。擧同喩云如瓶所作性及無常性。合云瓶是無常。聲是所作。聲亦無常。無此配合。名云無合耶。陳那等云。諸皆之言籠括宗因。瓶等二立更相合屬。卽顯聲有所作亦是無常。何勞合云瓶有所作瓶卽無常。聲有所作聲亦無常。旣不繁此。不合無非合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四云。同喩卽是瓶上所作及無常義以爲所喩。聲上所作以爲能喩。此之三門是同喩義也。謂由瓶聲二種所作以相譬比。及瓶無常三種義門。立敵同許。是顯了故。證聲上未顯了中無常之分。令與瓶平也。次明異喩者。其聲無常旣有同喩證成義訖。故復須辨與無常異。非無常者。卽説爲常。故於此中。無常是所離。常是能離。卽取能離標之爲異。何故成異。良由所作是所離。卽有非作是能離。故虚空處定無所作。所成之無常。但有非無常之常也。卽知異喩能離之常及以能離之非作。并所離之所作。此作非作及相比譬還有三門。是異喩義。此義卽是已顯了分。然其聲上所離無常先未顯了。今復更由異喩翻證聲上無常未顯了邊。令得與瓶無常平等。令成顯了。是故兩喩並名喩也。論曰。説因宗所隨(乃至)餘皆此相似。述曰○謂其因義總有三相。言三相者。並是在於聲有法上。雖復初相名宗法性。同體義分以爲餘二。後之二相。如次卽是兩喩之中一分喩體。下文陳那正義。云爲顯於此不相離性故説喩言。又復難破外道古師因明別體故。論文云。又因喩別。此有所立同法異法。終不能顯因與所立不相離性。彼文意説。所立門中有同異喩。各能顯因不離所立。且如同喩之中。瓶上所作能立之法。旣與無常所立之法性不相離故。合喩云諸勤勇發皆見無常。諸皆之言。顯是聲瓶二處之中能立所立。故同喩中諸字之内。攝取聲上因第二相。更置皆言。令其不離聲上所立無常之宗。故第二相卽是同喩一分之體。據此一分。理不可言因喩體別。若執體別。終不能顯因與所立不相離性也。若未得同。聲無常義猶未得成。旣得同證。卽令聲上無常已成。故辨異於無常之義。卽説爲常。標爲異喩。故云諸有常住標異。旣云次卽簡。因云。見非勤發無勤發故。見非勤發故。於異中勤發不成。何以不成。由與宗中所立無常不得相離故不得成。故第三相卽是異喩一分之體。謂是所無之勤發也。據此一分。又不可言因喩體別。若執別體。終不能顯因與所立不相離性。旣識寛狹消頌文者。文云。説因宗所隨同者。釋喩也。因第二相由在同喩。含取而説。故云説因也。或如此論説云以諸勤勇無間所發。或如入理論云。若是所作。諸言卽表瓶聲兩處各有勤發。若言卽顯指其兩處。謂聲與瓶。若此若彼。皆有所作也。故知。瓶上勤發是其所喩。聲上勤發是能喩。能喩卽是因第二相也。此能所喩並同喩攝也。宗所隨者。聲上無常。名之爲宗。是其能隨。是宗非喩。瓶上無常是其所隨。故是喩也。二處勤發先見已齊。瓶上無常先見爲首。聲上無常隨後見之。故瓶無常名爲宗所隨也。明知。勤發之中。能喩所喩及宗所隨三分。以爲同喩義體。就中一分卽是因體也。此與入理論相會釋者。如彼論云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等取盆衣等也)是隨同品言。意明聲瓶二處所作。若此若彼。倶是所作相合之義。故云若是也。二處無常。就中瓶上所有無常。是先已見。持此已見。見於未見聲上無常。總令得見。文云見彼無常者。見彼兩種所作之無常。又是相合也。卽是擧其能喩所喩二門相合。故此論中數説同喩。名之爲合也。如瓶等者。擧喩所依。非是喩義。今此頌中略不擧所依。下長行中方具之也。是隨同品言者。瓶上以有所立無常。與聲所立無常義同。名爲同品。聲上無常是能隨而非喩瓶上無常爲道首故。卽是所隨而是喩義。故是所隨之同品也。同品之義及比於喩義有狹寛。并辨同有。並已如上釋同異品文中釋説。第二句之宗無因不有者。本宗已得同喩證訖。故得辨異而辨宗無也。宗無兩字所明義意者。宗是所無也。無是能無也。所無之宗是宗非喩。能無之常是喩非宗。標爲異訖。卽辨所無之勤發并取能無之非勤。總説以爲因不有也。問。無與不有一體異名。寧知宗無但取能無。而因不有雙取所不有及能不有爲喩義也。答。宗是新成理。非是喩故。所無宗非喩中攝因。是舊許故。所無因得在喩攝。唯如同喩。云説因明知含因。若不含因。應名説喩。何以乃言説因也。又以同喩能顯示因同品定有故。於喩中卽含因也。而今異喩理。須准於同喩之例。所無之勤發。能無之非勤。並是喩也。入理論云非所作言表無所作。卽其義也。道理亦然。故下文説能顯示因異品遍無也。又下文説因喩分同通於兩喩。故知必然。明知。勤發之中所無能無。并能無之常三分爲異喩也。又與入理論相會釋者。如彼文云。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虚空者。是遠離言。此義意明非是無常卽是其常。此謂形對無常宗故。故卽説言若是其常。此中若字是形望之詞也。或有若字。若者如也。是相如之義。卽同喩云。若是所作也。或有若字相形對故。名之爲若。卽異喩云。若是其常也。此卽以離宗故。標之以爲若是其常也。又云。見非所作者。更辨離因。離因門中。見其所無之所作。及能無之非作也。次擧喩依。准前應釋。是遠離言者。先標異訖。次辨離因。故名遠離。由無能立之因故。無所立之宗。得成異喩也。然應了知。能無之常但非無常。卽立假名。故此常義不要有體也。能無之非作但非所作。卽假立名故。此非作亦不要有體也。故入理論云。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此論後文意亦如是也。離宗離因。縱並無體。不妨合之。爲一總門立之以爲異喩。有法名爲虚空也。此二名譬喩者結上兩句同異眞喩也。次下第四句者。似喩之義。如下具釋。悉是眞喩之外餘邪義也。論曰。喩有二種。同法異法。述曰。第三長行別釋眞似兩喩也。文分爲三。初釋頌中前三句義明眞兩喩。第二如是已説二法合離已下。釋頌文第四句明似兩喩。第三爲要具二已下。辨比量中兩喩具闕。前文有四。一標二數。二列兩名。三別釋兩喩。四名義分別。此初兩文也。且應了知。同喩門中自有兩名。一名同喩。二名爲合。異喩之中亦有兩名。一名異喩。二名爲離。准古師義。但有喩名無合離名。以其古師直指喩體故。非合離而合。陳那説喩之法。與彼不同。故名爲喩。亦名合離。如次下文義中明之。論曰。同法者(乃至)猶如瓶等。述曰。第三別釋兩喩也。先釋同後釋異。此初也。文中且擧内聲爲宗。勤發爲因。通對生·顯二種論師故立勤發之因。是上九句中第八句也。理實亦應通立内外聲。對聲生論立所作因。當上第二句。今且略之也。宗因兩喩。卽是通明因三相義。且如文中。勤發因者。在聲有法。爲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也。以諸已下。正説喩詞。謂於瓶上先總説言諸勤勇發。明知。聲上因第二相是其能喩。瓶上勤發是其所喩。卽知。瓶上因第二相。是作伴而有也。能所相合故置諸言也。此是同品有非有。因倶得説言同品定有。不得説言同品遍有也。皆見無常者。瓶上無常以爲導首。聲上無常從此而行。此中還是能所相合故置言也。雖置皆言。而能喩中無常義者。但得名宗不可名喩。敵未許故。宗須具故。故同喩中倶有所喩勤發及無常并能喩之勤發。總有三門。是同喩義也。猶如瓶等者。擧所依也。故知合者。能所相對名之爲合。豈同古師直指喩云譬如瓶等也。若准雜集第十六。雖共喩外別加合·結。乍似·同古。然於喩中已有合義。故彼文云。立喩者。爲以所見邊與未所見邊和會正説。和會卽是合義也。所見邊者。是所喩之勤發及無常并能喩之勤發也。未見邊者。是能喩之無常卽宗是也。明知。不異陳那喩法。又尋瑜伽論第十五説。亦同雜集。故彼文云。引喩者引因所依諸餘世間串習共許易了之法。比況言論。旣説喩是因之所依。故亦同也。又尋如實論。亦同雜集。故彼文中明五分義云。聲無常(立宗)何以故。依因生故(立因)若有總依因生。是物無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無常(立喩)聲亦如是(合支)是故聲無常(結支)准此而言。瑜伽·雜集·如實論等。但更繁加合·結兩支。其實喩中已有合義。故亦不同古師眞指喩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處處引此文。欲知之者可勘合之。 ᅟᅟ問。付倒合過。且若以所作證無常者。有何過耶。 ᅟᅟ疏云。謂正應以所作證無常(至)如正喩中已廣分別(文)。 ᅟᅟ尋云。設以無常成所作。如何有違自宗失耶。況上文不云有違自宗失。如何。 ᅟᅟ明詮噵云。言卽成非所立有違自宗及相符等者。由倒合故。以不共許無常而成共許所作。卽違自意。故云違自宗也。又旣以無常成所作。故云相符也(文)。 ᅟᅟ孝仁記云。文有違自宗等者。謂不共許以成共許故。名違自宗之。數不言爾也。又立量之宗違言也。成共許故名相符言也。問。共比自比可爾之。若他比而如何有違自宗過耶。答(文)。 ᅟᅟ問。無合倒合可有自他共等不同耶。二釋。付之。若無者。能立不成等。旣分自他共。例是可爾耶。若有者。無合等如何有自他無倒等耶。 ᅟᅟ疏云。前之三過。皆有自他共分全等(至)以隨立量有自等三故(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此後二過但有等者。謂無合倒合二種之過。唯有共及全也。一分合而一分不合言事無故也(等文)。 ᅟᅟ明詮噵云。 ᅟᅟ問。何故同喩過中列能立所立次第。似異喩中列所立能立耶。同異二喩雖殊。彼此次第可同。如何可云耶。 ᅟᅟ明燈抄云。又於同喩先説能立不成。今異喩中。何故先説所立不遣耶。解云。異喩之中。初陳所立不遣。於正喩中。云諸常住者皆見非作。今隨正喩以爲次第。是故先説所立不遣(文)。 ᅟᅟ問。所立不遣之中。可有兩倶·隨一·猶預·所依四不成耶。 ᅟᅟ疏云。此中亦有兩倶·隨一·猶預·無依不遣(至)雖無所依。亦不遣其所立法故(云云)。 ᅟᅟ尋云。異喩止濫。唯遮非表。設雖無喩依。遮義能成。如何以喩所依不成爲過耶。 ᅟᅟ第二釋不明。設雖無異喩所依。若不遣所立者。豈非所依不成所立不遣耶。 ᅟᅟ第三義與初義有何差別耶。 ᅟᅟ三義之中以何爲正耶。 ᅟᅟ略纂云。此倶不遣義○今約有體量故。於異喩中無所依倶不遣十二句也(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前解爲勝者。問。前據何義爲勝耶。答。前解異喩無體。但止宗因卽無其過。故前爲勝。後解抑道非無此理。據實非妙(文)。 ᅟᅟ邑記云。疏或亦有之至前解勝者。問。此旣有理。何不勝耶。答。旣對無空元無此喩。何得唯遣能立不遣所立。若以所立無故此喩體無。故不遣者。前得無倶不成。虚空同喩亦應得有。能立無體之喩必無礙故。彼旣不許。此亦應然。故前解勝(文)。 ᅟᅟ今勘疏文。無前解爲勝之文。仍可知其心耳。 ᅟᅟ明詮噵云。沼師云。然前解勝故(云云)今解彼。 ᅟᅟ准此意者。周·邑兩記意解沼續疏文歟。可勘之。 ᅟᅟ明燈抄云。所立不遣亦有兩倶等四不成。而約第四無依不遣卽有三説。一云。亦有第四無依不遣。二云。或無第四。以異喩體但遮非表。若無所依卽非過故。但有前三。此當軌説。故彼疏云。所立不遣必有所依。故無所依不成義也。三云。或亦有之。我無宗法於空上無。無空論師虚空無體。異喩亦無。宗法亦無。倶同無故。不遣所立。然前解勝者。初有第四無依不遣。此解爲勝(文)。 ᅟᅟ略纂云。此所立不遣義有十二○(文)。 ᅟᅟ可見之。但列兩倶·隨一·猶預三種所立不遣。而無所依不成所立不遣也。仍與第二釋同歟。此多同文軌故也。 ᅟᅟ問。所立不遣之中。云何猶預不遣作法耶。 ᅟᅟ問。事火無烟之義可有耶。 ᅟᅟ疏云。猶預不遣者。如言彼山等處定應有火(至)如無烟火。如燋穀芽。今據顯相故無違也(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今據顯相等者。邑云。上言然有火處亦無其烟者。據顯相卽無也。微細之烟必有(云云)今云。此文會相違也。上文云諸無火處皆不現烟者。無烟之處無火。有火之處有烟也。若汝立者。無烟處無火者。何故經云如無烟火耶。豈無烟火非有耶。是故會云。有火處必有烟。然經意者。據無麁顯烟相而言無烟也。然必有微細烟相也。故不相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如無烟火等。若性火者必無有烟。今約事火而説有無。然彼經意約永無義而説此喩。如第六蘊。十九界。第三手等。云何今説有無烟火。蓋恐違經旨乎。然彼經意據麁顯相。於事火中如無烟火。若約細隱相。於事火中都無無烟火。故無違也(云云)。 ᅟᅟ問。疏云。牒計顯有以影彰無(云云)心何。 ᅟᅟ疏云○准前應言。彼説諸業體是無常。無質礙故。牒計顯有以影彰無(云云)。 ᅟᅟ尋云聲論對佛弟子。立量云聲常。無質礙故。如業之時。業無常故。雖有所立不成。今且以無能立爲能立不成作法。又聲論對佛法立量云。聲常。無質礙故。如覺。此喩雖有倶不成。且以爲所立不成。例是可爾。如何云不遣能立。而顯所立不遣之義耶。 ᅟᅟ明詮噵云。言牒計顯有以影彰無者。意云。以顯有能立因而影顯無所立常也。故論言彼説諸業無質礙故者。顯有能立因也。此論文中。應言彼説諸業體是無常無質礙故。旣不言體是無常。故今云影顯無所立也(云云)。 ᅟᅟ問。異喩中倶不遣過。可有有倶不遣無倶不遣耶。進云。論文不開也。付之。例如倶不成分有無不同。如何。 ᅟᅟ疏云。問。似同不成倶中開二。似異不遣何不別明(至)立無異無不遣。異有必遣。故不開二(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前望二宗至故合爲一者。前對有空無空二宗。此意似同喩中倶中開二。卽今似異喩中何不開有體無體倶不遣耶。疏此約立故合爲一者。此中偏對有空論説。不據雙對有空無空二論而説。故不開二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答前望二宗等者。前同喩過中。望兩宗之喩故。有有體無體二倶不成。今此約有無二宗各別立量。故不開二。若立有體宗因。以有爲異。卽倶不遣。以無爲異。必二立倶遣。立無翻此。必無但立有無一宗而成有二倶不遣者。故不開之(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問似同不成等者。是意。似同喩之中。有倶不成無倶不成二種有。故其似異之中。亦應有無二種之不遣有言也。文故無非過者。雖無喩依而非過言也。文者遮有立等者。卽下列作法之意也。是作法之異喩無依言事。其共許之也。文答前望一宗等者。前似同之中。望宗一而喩二故不開有無二種也。文立有異有卽有不遣若無不遣者。立有宗時。若異喩有。而不遣有宗等。異喩無而不遣也。其立無宗。准此知之。凡夫意顯。立有宗時。約有異喩而有遣不遣。若無異喩必遣言也。若立無宗時。約無異喩而有遣不遣。若有異品必遣言也。立宗時有無者。約詮遮而有無言也。異喩有無者。依有喩依無喩依而言也。是唯約遮言也。文故不開二者。望一宗而有無二種。異喩不遣宗等無言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似同不至故不開二者。初問意云。似同俱不成有無二種別。異喩倶不遣。如何唯有倶。答。中。故無非過者。故異喩中無喩所依而非過也。異喩但遮等者。次問意云。異喩唯遮。異是無體。非無遣過。遮有立異。異喩無體。豈非過耶。答中前望二宗對立聲常等者。前似同中。聲論·無空二宗相對望立聲常。故同開二。聲論有空。經部無空。二宗別故。此約別立等者。此約聲論對有部宗。故合爲一。兩有空故。立有異有等者。立有義宗。異喩有體。卽有不遣爲此有宗以無爲異故。故云若無必遣。立無義宗異喩無體。卽無不遣。爲此無宗以有爲異故。云異有必遣。故似異中不開二過。文或可亦有至如理思准者。或可有亦等者。此第二説當玄應説。故彼疏云。准前同喩亦有二種。但由文略故不具陳。問。若爾論説如空。有倶不遣無倶不遣其義如何。解云。此亦有三。謂兩倶等(云云)。 ᅟᅟ略纂云。問。同法異法並是能成。何故同喩雙顯有無。異喩唯彰有體。答。同無是倶不成。有無雙顯。異無非倶不遣。故不彰無(文)。 ᅟᅟ問。疏云。立無異無卽無。不遣(文)心何。 ᅟᅟ前記云。疏立無異無卽無不遣者。立無體宗。異喩無體。異喩卽是無倶不遣。亦是非作有礙。故言上之非字通下有礙。意云。非作後非礙故。審。問。前如有中云。立無異喩無。亦成正量。何故今云異者不遣耶。答。前云無者。與此不同。除六句外。更無餘法可爲異喩。因不濫行。得成正量。彼宗六句攝法盡故。而非得彼無體之法以爲異喩。二立得遣。不相違(文)。 ᅟᅟ異喩有二意之事。 ᅟᅟ疏云。異喩應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至)除其不定及相違濫(文)。 ᅟᅟ邑記云。疏返顯正因除其不定等者。立異喩而有二意。一爲返顯。二爲簡濫。今旣倒離。便以質礙成於無常。失前二意。言簡濫者。簡相違不定。如前明之(云云)。 ᅟᅟ問。疏云。將彼質礙屬著無常(文)心何。 ᅟᅟ尋云。沼續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將彼質礙屬著無常者。備云。以道理言者。異喩可云將彼無常屬著有礙。然今且據不離故倒而言也(云云)沼法師云。將彼無常屬著質礙(云云)餘文同也(云云)。 ᅟᅟ問。不離倒離可有自他共耶。 ᅟᅟ疏云。亦可有三。自他及共。無一分過(云云)。 ᅟᅟ尋云。無合倒合旣有共而無自他例是可爾耶。 ᅟᅟ明詮噵云。不離倒離亦可有二(文)。 ᅟᅟ明燈抄云。亦可有三等者。此二過中。各自等三合六。前似同中有四十八過。於彼加六合五十四。 ᅟᅟ不離二義之事。 ᅟᅟ略纂云。不離者。此有兩解。一云。諸無常者見彼質礙。猶如瓶等。言諸無常離於聲常。言皆彼質礙離聲無礙。故是其離。今旣但於瓶等雙現二無。是別明無。不欲簡彼宗因。故是不離也。一云。離者不相屬著也。言諸無常者。卽顯瓶等常宗無處。異品無常與無礙因不相屬著。是離義。由此反顯聲有無礙。定與常義更相屬著故異喩須離。今旣但云於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此卽雙現宗因二無。不明無宗之處。因定非有。故是不離。由此不明宗無之處。辨因非有。不能反顯無質礙因與常住宗更相屬著。故過也。若爾何故古因明師擧異喩。云如瓶等見無常性有質礙性。離云瓶等是無常。瓶等有質礙。聲猶無質礙。聲應定是常。無此離義名不離耶。陳那等云。若是無常離於聲常。見彼質礙。離無質礙。又於瓶等常宗無處。無礙因。定是常住。何故離云瓶等是無常。瓶等有質礙。聲應定是常。旣不繁此。不離非過也(云云)。 ᅟᅟ尋云。何義爲正耶。 ᅟᅟ又云。問。合離若有二解。何是何非。答。廣如義決(云云)。 ᅟᅟ文軌疏二云。離者不屬著也。若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如瓶等者。此卽常宗無處。異品無常與無礙因不相應著。卽是離義。由此反顯聲有無礙定與常義更相屬著。故異喩須離。今旣但云於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此卽雙現宗因二無。不明無宗之處因定非有。故是不離。由此不明宗無之處辨因非有。不能不能反顯無質礙因與常住宗更相屬著。故是過也。又釋。言諸無常卽離聲上常。言皆質礙卽離聲無礙。故是其離。今旣但於瓶上雙現二無。自是別明二無。不欲簡彼宗因。故是不離也。此二釋中。今存前釋。以合不合宗因反合爲離。離豈離彼宗因。故別解爲正(云云)。 ᅟᅟ問。論云。如是等似宗因喩言(文)何釋之耶。疏云。言如是者。卽指法之詞。復言等者。顯有不盡(至)離此三更無有別似宗因喩。故於前等(文)。 ᅟᅟ前記云。疏復言等者。此意。今此等字。上似宗因喩三支過中論文之中。除四相違自餘諸過。各據言陳未明意許。今言等。等彼意許。又缺減過論文之中。言陳·意許。倶並不説。又缺過有分有全。兼單雙者。二闕三闕是也。此等諸過論亦不明。今此等者並皆等彼諸過失(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向辨三支皆據申言等者。向者前也。三支過中。論文所説多是申言。少分有不申言過。如因過中法差別等。今從多説。故云據申言也。分全單雙者。缺減過中。一分全分。一一闕單也。二闕已上雙也(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未明缺減非在言申者。有體闕雖不離於似宗因喩。而無體闕之非言陳有故等以等言也(云云)。 ᅟᅟ今案。此文珍之又珍也。祕而可祕之。人不知此意。多致迷耳。後三相違決定所別差別他不極成等。意許不定等。皆見于論文矣。 ᅟᅟ略纂云。等者有兩釋。一云。上來擧聲辨過。例餘辨過然。一云。宗有犯一犯多。因有全分一分自他等。喩犯兩倶隨一猶預等。愆文不備彰。故言等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言等者。相傳三釋。一云。似宗因喩是其總名。三十三過卽是別稱。擧總等別故説等言。二云。此中且約聲等作法。准例應知餘法亦爾。等餘法量故説等言。三云。且如宗中。有犯一多不成。因有違多違一。喩中亦有兩倶隨一。如是別過並略不論。今總顯非故言等也。又解。宗等少過。前已略論。缺減之愆。從來未辨。今顯彼失故説等言。由此等言非等前也(云云)。 ᅟᅟ問。以現比二量名悟他之義可有耶。 ᅟᅟ疏云。問。若名立具。應名能立。卽是悟他。如何説言爲自開悟。答(至)親疎合説。通自他悟及以能立(文)。 ᅟᅟ前記云。疏明此二量至相影顯者。問。現比二量親能自悟。悟他及能立二稱。能立能破親能悟他。唯隱自悟。不言隱能立。何故所隱一二不同耶。答。其理正意。能立能破顯明二義。能立及悟他唯隱自悟。現比二量唯顯一義。今是自悟隱於一義。能立及悟他雖隱顯不同。其數相似故不應責。問。現比二量約自先解。卽名自悟。親能立能破亦先自解。何故不言親唯自悟解耶。答。現比二量。且約其智了自共相邊名爲自悟。能立能破。智雖先已解。不約其智。且約立論者能詮之言悟敵證親。各據一義。亦不相違。疏次二立明者。次能立似立後明此現比二量也二種等者。此燈旣發彼燈之影。彼燈亦發此燈之影。炬亦如之。自悟悟他。其影亦爾(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親疎合説者。親能自悟名親也。疎悟他及兼之能立合名疎也。是皆約二量言也。問論文唯大自開悟言。何故下卽親能自悟言耶。答。悟他不言而為自開悟言以。故知親能自也。親能悟自言以。故知疎悟他及能立也。是能立之具故言也。文此卽兼明立量意訖者。悟他比量亦不離此。及是能立之具言故。次彼眞似二立而解言者。正解也。爲起能立而現比不立。不能故立是二量。故兼解也。能立之具能立之所須故。次於眞似立而解言。是正解也。是以知不立二量而不能言是兼解也(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 ᅟᅟ問。陳那菩薩心。可立至教量耶。 ᅟᅟ疏云。問。陳那所造因明。意欲弘於本論。解義旣相桙楯(至)故不相違。廣此二量如章具辨(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意顯弘於本論者。謂瑜伽八能立。及論軌式中。皆有至教量等。疏從詮及義智開三量者。能詮爲一。卽至教量。所詮之義自共相爲現比。由能縁智從三境故。開爲三量。以境從智。其理亦然。疏以智從理者。謂自共二理(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問。古人立六量。現量·比量·至教量·譬喩量·義准量·無體量。何故。今但立二量耶。答。今論意者。後四種量攝入現比二量中。故唯立二量。故上卷疏云。陳那菩薩廢後四種。隨其所應攝入現比。故理門云。彼聲喩等攝在此中。由此論主但立二量(云云)問。後四種量攝入現比中云何。答。備云。基師意云。至教量者唯現量攝。譬喩量等皆比量攝。現量不攝(基意)西明意云。至教量等六量。皆並唯比量攝。現量不攝。今以基説爲正義也(云云)(如西明理門疏下卷初。及文軌疏下卷。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今陳那意唯存現比。餘之五量攝在比中。何以爾者。夫能量者。要對所量所量旣唯自共二相。能量何得更立多耶。故自悟中唯有二量等(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卽有疑云。瑜伽論説有正教量。陳那破者。豈不破瑜伽論。答。瑜伽意別。陳那意別。瑜伽通説。引信因明安立似比量。以談眞如涅槃等理。乘信修習得無分別現量智生。彼似比量能生眞解。不可説爲似比所收。又不可説眞現眞比。故説以爲正教量攝。如有量云。大涅槃中有畢竟樂。因云。不生不滅故。同喩云。諸不生滅皆有畢竟樂。如太虚空。是法自相相違過。然得依之修證大樂。今陳那意。辨摧邪因明。除其現證之外。皆觀共相。以知所量卽正教量攝入比量。由其外人不肯信伏佛教是正故。不得立正教爲量。故陳那意。現見佛記。瞻婆城中有長者婦。必當生男。母後命終。火焚屍時。母屍腹裂。猶有男生不可改轉。又記。共得尼乾七日命終。生食吐鬼中必定不謬。諸如是類皆無改轉。故佛所説大涅槃中有畢竟樂。必亦不虚。卽立量云。涅槃大樂其言決定。因云。佛所記故。喩云。如記生男等便成眞比量攝。故陳那意。於摧邪門不立聲量。以其攝入眞比中。故不遮引信門中立聲量也。以此方隅餘喩量等。無有不取共相而立悉入比量。無勞別立故唯二量也(云云)。 ᅟᅟ桙楯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矛莫便反。説文長二丈。建於兵車。或爲鉾字。楯食准反。御敵也。排也。或爲楯字。矛卽能破諸物。楯不爲諸物破。一卽能破。一不被破。古今乖角。其義亦爾(等文)三宗相對抄十九云(千觀内供抄)補四云○矛盾者兵器也。矛長二丈。建於兵車。盾謂傍牌。楚有矛及盾之人。有來買矛。而謂買者曰。此矛壞千盾。其買矛者尚在。尋有買盾者復至。又謂之曰。此盾壞千矛。前買矛者乃因之云。還以子之矛壞子之盾得幾許。賣者無對。自知負言。今意耶。其二言相違。以爲與例(云云)。 ᅟᅟ廣此二量如章具辨之事。 ᅟᅟ疏云。 ᅟᅟ明燈抄云。廣此二量。如義林章及法苑章第二卷辨(云云)。 ᅟᅟ問。似現量可攝比量耶。 ᅟᅟ疏云。有依於此唯二量文遂立量云。似現比等皆比量攝。如疏具述。有過不習(文)。 ᅟᅟ邑記云。疏似現似比至有過不習者。二似非量。寧入量中。以似從眞。卽二量攝。如何獨許比量攝耶。況彼量中旣兼諸過(文)。 ᅟᅟ以此文可會二量章文矣。 ᅟᅟ二量章云。 ᅟᅟ義斷云。又云。似現通比非量攝。以理門云。由此卽説(至)境無謬。故爲定量。故似現不爾。云何比收(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有云。似現似比由縁共相不異故。倶是比量所收。然約所似有殊故。分似現似比。若慈恩疏。似現似比皆非量攝。二説旣殊。孰堪取則。答。二説倶不盡理。不是二量故名非量。如何復是比量中收。又若以縁共相故名比量者。無漏後智亦縁共相。佛遍知假。應比量收。但言由不得眞故。非量比量皆縁共相。不言縁共相者皆比量收。若言論云當知唯有現比二量故攝非量在比量中者。卽非説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種。謂有爲·無爲法。旣云一切。應攝二無我法。彼旣約辨體但攝有爲無爲。不攝無法及無我者。何廢此中約刊定法體唯立二量不攝非量也。彼若立量成云能似比量是比量收。似所似量故。如似現量者。有違教失。論云。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似義智。旣與眞比正智不同。如何云乃似現卽比量收。又此亦有自語相違。旣由不是量名爲非量。如何復是比量中收。此理若成。卽應如立量云。能似現量應所似量收。宗似所量故。因。如似比量。喩。此旣有違。彼何無過。故知二似非二眞收也。若依後解。似比量可非量攝。其似現量不可全非量攝。由眞現中三因成立。初二因中唯簡非量可似現量非量所攝。第三因云。離名種等所有分別名爲現量。解云。等言等取諸門分別。此中所離名種卽是非量所離。諸門分別卽是比量所離似現旣通比非。故知似現通比量非量攝。似比唯非量攝也(云云)。 ᅟᅟ問。付心心所法。且可有非定心非散心之義耶。 ᅟᅟ斷云。約四無記辨二量云。如通果心(至)非全是散。復不全定。然屬定類(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七(終)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三月十一日十二日書寫。十三日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八(第三十八帖) ᅟᅟ問。外人意。爲成現比二量外有至教量之義立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現量攝。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猶如比量(云云)爾者此量因置量所攝言事。簡何過耶。進云。若不置量所攝言者有二過。一簡不定過。謂以非量爲不定敵也。二簡非量相符失。以大乘心許非量現所有量非現量攝。爲簡此二過置量所攝言也(云云)付之。非量以非現量故成宗同品。旣非異喩。何爲不定敵耶。次簡相符失事不明。宗因喩失各簡宗因喩之處。何以因量所攝言簡宗相符耶。況若以非量名量所攝歟。爲當不名歟。若名者。設雖置量所攝言。如何簡非量相符耶。若不名者。宗言極成現所有量。豈不簡非量相符失耶。若宗簡了者。如何至因再簡之。如何。 ᅟᅟ問。外人立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現量攝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猶如比量(云云)陳那菩薩。與此量付相違決定過。爾者其作法如何。進云。作相違決定云。非現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是現量攝。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如現量(云云)付之。相違決定者。於一有法兩宗能別乖返也。而所違量旣云極成現所有量。能違立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旣無於一有法兩宗乖返之義。何爲相違決定耶。況非現者。非現量之義也。立應現量。豈非自語相違耶。又有不定失。作法云。爲如現量。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一分比所有不極成量。是現量耶。爲如散心所緣至教極成。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非現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非現量耶。 ᅟᅟ疏云。又傳云。外道立宗現比量外有至教等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現量攝。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猶如比量(至)是故陳那依此二相唯立二量(云云)。 ᅟᅟ前記云。疏又傳立云者。此是賢法師北川傳。量法師集此比量也。疏現所有量者。除現量外所有之量。名現所有量。卽至教等是。疏挾帶説者。以所有言含至教等名爲挾帶。疏陳那與作決定相違者。問。相違決定有法必同因喩及法。而卽是別成其決定。前他量云非比極成等。今云非現極成。有法旣別。何成相違決定。答。此量之中言所有量正是有法非比等者言有法之具不是有法。今者還取彼所有量以爲有法。故亦無失。如眞故極成色等量問。疏又助難至餘不立故者。前解量意。許現比外所有至教譬喩義准等量。佛法之中但許立至教。自餘譬喩等皆悉不立。今彼法中旣總苞彼故。望佛法是一分過。如何者是。且如第二量非極成比所有量。言所有者。佛法但許有至教。不許譬喩等量。今立卽是一分所別不成據助難中。但合有一分所別過。不合有能別過。或可有卽是隨一能別不成過。如何者。是非比量攝。卽是能別佛法都無義准等量。何論攝與不攝(云云)。 ᅟᅟ略記云。疏非比極成現所有量者。是有法。非現量者。非比者是簡過。非之爲法。疏現量有者。意言現外所有量。准外道宗。卽至教譬等。是現之外所有。據大乘。卽比量是。後比量中言比所有。准可知。疏又助難言外道量至餘不立故者。此中意説。佛法自宗許至教量。仍現似攝。喩等佛宗先無。外道量云非比極成所量。此之有法。比量現量之外道擧至教等所有量故。望佛法一分不成。疏中猶云能別一分。不法師自此疑内外。何法須云立二耶。答。據實二皆成。現比外有量爲無同喩故更互成(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非比極成現所有量者。此説至教量極成現外之所有也。問。何不直以至教量爲有法耶。答。若總成至教量非現量攝。卽有一分相符之過。大乘亦説散心縁教非現量故。若別成一分定心所縁至教非現量攝。復恐大乘與作決定相違過云。定心所縁至教是現量攝。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如現量。由此不可直言至教非現量攝。故下言挾帶是也。疏又量所攝至簡非量相符等者。問。擧宗之時。已相符訖。至因方簡。豈不遲耶。答。量旣未成。因簡何失。宗中未簡故此簡之。疏之意也。然准非量。雖現所有非是現所有量。宗中説言現所有量。卽已簡訖。故知量所攝。言不簡相符過也。宗中已簡。因更簡之。一何繁長今以義准彼因中言量所攝者。意遮有法自相相違過也。且彼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者。意許至教是現所有。大乘不許現外有至教量。故尋言難云。汝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是現所有量。極成現比所不攝故。如非量。准四相違量。同喩許改。故此無違。又決定相違有其四種。此則有法自相決定相違過耳。爲簡此過故。因中置量所攝言。非必簡彼非量相符過也。且爲此釋。然疏深意。愚未詳之。疏陳那菩薩與作決定相違等問。夫決定相違。有法仍舊。今何改之。答。外道本量。正以現所有量比所有量而爲有法。餘文簡過。非正有法。設爾不同無違理失。然此相違量。理稍難解。且有法旣言非現。法中而言是現。豈無自語相違。又云。極成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卽散心縁至教及義准量。亦在其中。今若成此是現量攝。復有一分違宗之過。若以一分之言簡義准等。卽因便不定。爲如現量。比量所攝量所故。一分定心所縁至教是現量攝。爲如散心所緣至教。極成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一分不極成量非是現量攝耶。宗中旣言極成比。故得以不極成比。以爲不定也。有此多過。消息亦難。本量旣稱傳立。陳那之量亦是傳聞。旣無典據可憑。有過不卽爲難。但是疏主因言叙耳。疏有助難至餘不立故者。此乖疏後注加之中。意云。本量所立現所有量之中。雙合至教及義准等。以大乘許有至教。不許義准故。云一分不極成。准前所引之量。乃是一分所別不成。非能別也。然准備法師理門抄。亦叙此量。彼云。外人爲明二量之外別有餘量。立比量云。現量必有比量。不攝餘別量體。以是量故。猶如比量。疏准此量故云能別不成也。今更加一難。准前疏所引外道量。云非比極成所有量者。卽是意許至教量也。言中不得顯陳。故密含之。卽現所有中至教量。非至教量。而爲差別相違量。今違彼意許。與作有法差別相違量云。汝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是至教現所有量。極成現量所不攝故。如比量(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以佛法許比量是現所有者。佛法許比量現有所有非現量攝故。是現者。非現量之現。是現有之現也。一分者。現所有之法有比量及至教故。一分之比量相許。故有相符之。文言極成現量者。問。比量之有法唯名現。何故簡過處。然名現量耶。答。是以顯極成。現者有二意。謂現量及現有也。文然挾帶説者。現所有言現至教量說言也。文言所有者。又簡自語相違者。問。若爾者。五頂之應有性非有性言何別耶。 ᅟᅟ至教量者。基師意。且見道以上菩薩之可爲定量教起之智。名至教量。是至教之量。依主釋也。測師意。是證知聖教智違故。名違聖教也。問。若二乘之起教之智。名至教量也。答。爾所以者。三乘皆起無漏智時明了諸法故也。陳那與作相違決定之宗云。比所有者至教量也。現所有者義准量等等喩量也。一分者卽至教及喩量等也。彼外道如次於現量比量攝不許故言也。基師之意。見道以上之智名至教量。是起聖教之量故言也。二量之中。何者是現量智也。測師之意。知證正教之智名至教量。是二量之中比量智也。問。如何非現也。答。見道以上之智。雖現量縁諸教。而依彼地上之人非立至教量唯依下地之人智而至教量立故也。問。卽比量何故從比量外別立也。答。以因而比知。及依正教而比知。別故別立也問若爾者。現量以縁正教及餘法故。應開二種也。答。見道以上現量。雖縁正教。而約彼位之智以非立正教量。故非例也。若上位智若現量分明知正教及餘法名現量。若違於此智名違現量也。若上位在起有漏心等緣正教名正教量。是比量智。何故名比量者。其縁正教而比度義故。若違於此名違比量也。是測師之意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又傳立云者。有人傳云。此卽賢法師北川傳。量法師集此比量也。然未詳也。軌法師亦述外道二量。而其作法與此差別。陳那旣立二量義訖。外道等師聞此義已。彼宗所造因明論中。卽執離此二量之外別有所量。爲欲了知彼所量。更立餘量。卽立二量破陳那宗。此卽第一量也。言非比等者卽有二義。一爲簡一分相符。若不言非比。但言極成現所有量非現量攝者。以佛法許比量是現所有。非現量攝故。二欲取比量以爲同喩。卽爲顯因三相故。言極成現量者。簡不極成。外道不許至教亦是現量所攝。佛法亦許現量攝故。然宗中言極成現不言現量者。外道不許至教極成現量中攝所有。若但言現所有時。外許。爲簡一分不極成故。但言現所有也。今簡處云極成現量。顯意所許耳。文言所有者至非現量攝者。言所有者亦有二義。一簡自語相違。於有法中。旣言極成現量。於宗法中。復言非現量攝。前後相違故自語相違。二欲詮至教是現所有。今現量所有及現所有。二意挾帶而證。故云所有量也。以大乘至教量一分現量攝故者。至教名義有其二種。一者至人所説名爲至教。唯約聖説。二者教能至理名爲至教。亦通凡説。今云一分者。通凡至教非現量攝。此約散心爲簡彼故。云一分也。言量所攝故者。簡非量相符。大乘許非現量攝故。問。因明之法簡三支過。其處各定。云何今以因中量所攝言簡宗中相符過耶。答。因中語勢及於宗中能顯宗過故。於因中簡宗過失。若勢不及。卽於宗簡之已盡。何須至因更簡宗過。文又成立離至後簡准此者。此第二量也。陳那菩薩與作決定相違者。此爲外道第一量作決定相違也。取其一分者。夫至教量有其二種。一唯聖者教名至教量。二但詮至現名至教量。此約凡説。今取聖者教名至教量。故云一分。若雖凡夫。得定凡夫詮理之教。亦名至教。卽現量攝。今簡散心故云一分。文成離比至唯立二量者。此新師所立。非外道也能別之中犯他一分不極成過者。能別比量中。散心縁教名至教者。許比量攝。此之一分他不許。故犯一分過。義准譬喩等量。佛法陳那不別立故。亦犯不成(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量所攝者。意云。量者通三量等。謂現量·比量·至教量等也。量所攝故。言因中言極成簡隨一過等。意云。爲簡不極成現量故。云極成現量也。何者。佛法所立現比二量之中。現量是名不極成量也。至教量亦現量中攝故云不極成。外道不許至教量現量攝故。若佛法亦同外道立三量。謂現量·比量·至教量也。此三之中。現量不攝至教量故。云極成現量也。若不簡不極成現量者。有自隨一不成失。外道二量也。若現量至教量攝。不許故(云云)。 ᅟᅟ又云。言爲如非量所不攝故非別有體者。問。此義難思。旣有非量心。何今云無別體耶。答。安況大徳記云。雖有非量心。而今意者。現量比量並名量也。其非量者。不名量也。非如二量是有體故云無體也。非量有量無也此猶未了(云云)。 ᅟᅟ又云。備云。因時總簡宗過。卽顯因時。亦簡喩過。喩時亦簡宗因過也(云云)。 ᅟᅟ因明要義抄下云。安光師問。成立現比量外有餘量之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現量所不攝。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如比量(云云後量更不記)此初量因置量所攝之簡別而遮何過耶。諍教法師(山階寺講時答。如文)簡非量相符(云云)問。疏師如是説。而邑師呰破者。若有道理耶。答。(不通。自上他問答)問。先彼二量作法如何。答。基云。外道立宗現比量外有至教等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現量攝。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猶如比量。又成立離比量外更有喩等者。以大乘許喩量等非現量攝故。立量云。非現極成比所有量非比量攝。極成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如現量(已上)私若離異喩者。應云諸現量所攝。皆見極成現量所攝量所攝。如三量中現量也。意云。三量中現量。此是極成之現量所攝。是卽亦現量比量至教量通名之量所攝故也(此明極成現量為異喻也)若約不極成現量(二量中是也)為異喻者。應云諸現量所攝者。皆見不極成現量所攝量所攝。猶如二量中現量(此約不極成現量爲異喩也)今此比量。以極不極成現量攝異喩故。如是離耳。問。若爾有不定過。何者。爲如二量中現量。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現所有量所攝。此不定何免耶。答。此是共量。著他不定故。不爲眞過也。問。此二量誰所立量耶。答。基云。又傳云。外道立宗(已上)沼續云。又傳云。外道立宗(已上)周云。此是貞法師北川傳。量法師集此比量也。清云。此疏主見法師説云。恒州明量法師。叙外道立至教等量故。作斯破文叙之。餘師不明。燈抄云。又傳立云者。有人傳云。卽此貞法師在北川傳。量法師集此比量也。然未詳也。軌法師亦述外道二量。而其作法與此差別(已上)問。若爾此是明量師·貞法師所立量。又此外道爲破陳那二量故所立量。今何勞述此二量耶。答。基云。有依於此唯二量文。遂立量云。似現比等必比量攝。如疏具述。有過不習(已上已下注)軌疏下卷云。若諸心識得自相者卽是現量。得共相者卽是比量。問。似現似比得何相。答。但得共相。問。若爾卽立比量所攝。何故得名似現似比。答。由縁共相不異但是比量所攝由約所似有殊別分似現似比。問。以似似於現。卽非現量攝以似似於比。應非比量攝。爲顯此難立比量云能似比量應非所似量攝(宗)似所似量故(因)如似現量(喩)此難欲令似比量體是喩量等攝也。答。對所説能似名有現比分。望境但縁共體。同比量攝。前所立量有相違因過。謂能似比量攝(宗)似所似故(因)如似現前(喩。已上)應師亦同。燈抄云。又有依於此等者。述軌師説也。有過不習者。卽軌師疏云。前所立量有相違因過。卽法自相相違過。謂能似比量攝等(已上)基師旣云軌師比量有過不習。而勞數明量師等比量。何不述其量意。又旣外道立此二量以破陳那。陳那還破外道。若爾陳那宗何不得所破量意耶。問。就初量。言非比者簡何過。答。簡一分相符過。又欲取爲同喩。言一分相符者。佛法立比量(二量中比量)是現所有量非現量攝。若不言非比者。此比量預宗。故一分相符。又取此比量欲爲同喩。若取此比量爲同喩時。有同品定有性。因具三相故(基云。言非比者。簡一分相符。以佛法許比量是)現所有非現量攝故。欲取爲同喩。卽爲顯因具足三相故(已上)燈抄云。言非比等者。卽有二義。一者爲簡一分相符。若不言非比。但言極成現所有量非現量攝者。以佛法許比量現所有非現量攝故。二欲比量以爲同喩。卽顯因具三相故(已上)問。何云比量此現所有非現量攝。答。言現所有量者有法。意謂。因現量之外所有至教量也。問。若爾比量此非自現量之外所有至教量。今何云比量此現所有量非現量攝。答。雖比量此非自量之外所有至教量。而從現量外所有之義同故。云比量此現所有量也。問。次云極成者簡何物耶。答。簡不極成。謂佛法立現量攝之至教量。此是定心所縁之至教量。外道現量不攝之至教量。今量極成簡別。以簡此不極成至教取立敵共許有至教量故也(下注)基云。言極成現量簡不極成。以佛法許至教亦是現量攝故(已上)燈抄云。言極成現量者。簡不極成。外道不許至教亦是量所攝。佛法亦許現量攝故(已上注了)又有人言(先徳)極成之言。此簡不極成。現量謂二量中現量也。此是攝至教之現量。今外道不許之故。言不極成現量。今有法現量。此三量中現量。謂不攝至教等之現量(云云)亦無違也。問。若爾應言極成現量所有量。何但言極成現而不言現量耶。答。外道不許至教此極成現量所攝。若但言極成現所有法。外道亦許故。爲簡一分不極成。但言極成現。燈抄云。然宗中言極成現言現量者。外道不許至教極成現量中攝所有。若但言現所有時。外道亦許。爲簡一分不極成故。但言現所有也。今簡處云極成現量。意所許耳(已上)仁云。文云極成現量者。問。比量之有法唯名現。何故簡過處。然名現量耶。答。彼言顯極成現量現所有量。言者自語相違可有。為簡此過。而意許用而不用言顯也。是以顯極成現者。有二意。謂現量及現有也(已上)問。言極成現者。此極成現量若爾應云極成現量非現量攝。答。若言爾者。有自語相違。何者。旣云極成現量非現量攝。故自語相違。基云。言所有者。又簡自語相違。若直言極成現量非現量。旣云極成現量得非現量攝。故有相違(已上)問。若爾現所有量者何曰答。言所有量者。挾帶所有及現所有二意。挾帶而説故云所有量(基云。言所有者。又簡自語相違)又若不言所有。不詮得至教量是現所有。然挾帶説故云所有量(已上)燈抄云。文言所有者至非現量攝者。言所有者亦有二義。一簡自語相違。於有法中旣言極成現量。於宗法中復言非現量攝。前後相違故自語相違。二欲詮至教是現所有。今現量所有及現所有。二意挾帶而説故。云所有量也(已上)言邑云。現所有者。此説至教量極成現外之所有也(已上)周云。現所有量者。除現量外所有之量卽聖教量等是也(已上)清云。現所有者。爲現量外所有量卽至教量也(已上)挾帶説者。周云以所有言含至教等名爲挾帶。清云。所有量已便至教量也(已上)私今案唐和記意者。約現所有量有二義。一者現量之現所有義。以遮遣自語相違。二者現有之現所有義。以之詮得至教量。初此現量之外所有義。後此現有義。今挾帶此二義名現所有。故云挾帶説(已上注)。 ᅟᅟ問。以言現量外所有至教量。而旣應詮得至教量。今何言現有而詮得。答。雖現量外所有。而不能詮至教量此有。今言現有時。正詮得有至教量。故當有二義以名所有。問。若爾言極成現所有量者。此極成現量之外所有至教量也。卽以此極成現量之外所有至教爲有法。若爾不言現所有量。而直言極成至教量。亦所別極成無過。若爾何故直不言極成至教量而言極成所有量耶。答。此是挾帶之意。是故不言至教量而言所有量也。言挾帶者。言陳之中言所有量。而意挾帶定心所縁至教量而爲有法。故云。挾帶也。問。何故直不言至教量。而必須挾帶耶。答。邑云。若於有法處總言極成至教量者。宗一分相符。何者。陳那亦許散心所縁至教一分是比量所攝。而現量所不攝故。若爲遮此過。於有法處別言定心所縁至教量者。陳那與外道可作決定相違過。決定相違過云。我定心所縁至教量應現量攝(宗)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因)猶如現量(喩)上來大意。外道立宗時。於有法處。若總言極成至教量者。卽有一分相符。若別言定心所縁至教者。因有相違決定。皆應有過。是故立宗之時。意中挾帶定心所縁至教。而言陳云現所有量。故云挾帶也。問。此決定相違乖因明軌。何者。因明之法。若共比量共違爲過。若他興自非爲過。若他卽他違自比自違。皆以爲過。今外道所立是共比量。今所著決定相違是他相違。豈名實過耶。答。陳那所咎非是本量。但於有法處。若別擧定心所縁至教以爲有法者應有此過。意云。若外道立他比時。卽應有他決定相違過也(上來染意)又問。外道量亦若有有法差別過。何者。現所有量者。有法自相。定心所縁至教。非定心所縁至教。是有法差別。立者意許是定心所縁至教。卽作相違云。現所有量應非定心所縁至教。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猶如比量。答。是似有法差別。何者。違自教故。自教之中。説有定心所縁至教故也。問。因言極成現量所不攝者。先彼極成者簡何過耶。答。簡隨一不成。何者。極成者簡外道不許二量中現量。而取立敵共許三量中之現量故。至教是立敵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下注)基云。極成者簡隨一過。以大乘至教量是現量故(已上)備云。自隨一不成。何者。二量中現攝於至教故。外道不許。若以極成言不簡不極成現量者。自隨一也。續云。至教量一分現量攝故(已上)意云。定心所縁至教量之一分。是現量所攝。今外道不許是現量。卽二量中現量故。以極成言簡除之。燈抄云。以大乘至教量一分現量攝故者。至教名義有其二種。一者至人所説名爲至教。唯約聖説。二者教能至理名爲至教。亦通凡説。今一分者。通凡至教非現量攝。此約散心。爲簡彼故立分也(已上)私此明續文(以上注)。 ᅟᅟ問。次言量所攝者簡何過。答。一者簡不定過。二者簡非量相符。言不定者。疏云。簡不定過爲如比量。極成現量所不攝故。至教離現別有耶。爲如非量。極成現量所不攝故。非別有體耶(已上)備云。文言量所攝簡不定過等者。意云。量所攝者。是通名量所攝也。謂現量至教量通名量也。文爲如比量等者。爲如比量極成現量所不攝故。至教量離極成現量而別有體耶。爲如非量。極成現量所不攝故。非別有體耶。問。何故非量非別有體耶。故疏上卷云。似比總入非量。是以八義體唯有七。由似現似比總入非量故。言八義體唯有七者。一眞能立。二眞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眞現量。六眞比量。七非量。旣非量別有體故(已上)答(下注)基疏上卷云。八義體唯有七。邑云。似比旣殊。何合爲一耶。答。倶無階定。正智不生故非量。周云。似現似比倶是非量。是故八義體唯七。略纂一云。似比卽似現體無故。不相違故。取共相故(已上)燈抄第一云。問。似現比者眞現比外別體性。豈得二量皆攝盡耶。答。現比二量攝諸量盡。似現比體非是量。名爲非量。故二不攝。於理何妨。問。似現似比於二相中爲得何相耶。答。於二相中唯得共相。問。若爾應是比量。何故説言似現似比總入非量。若許立二似量者。卽不得説唯有二量。答。但言直比必取共相。不言一切取共相。皆是眞比。而智共相義寛。眞比義狹。以其稱理取共相者名爲眞比。雖取共相。不稱所量。妄作異解。名似現似比。旣不稱理之量故唯二量。豈容二似得入量數也(已上)備記第二云。測師云。至教等六量唯比量攝。現量不攝。基師意云。至教量唯現量攝。譬喩量·義准量·有體量·無體喩·呼召量。唯比量攝(以此義爲正)然沼續無此不定作法文。但云量所攝簡非量相符(云云)何故削此文。謂此不定過。是似不定故。何者。非量是望非現量所攝宗。是宗同品。而同品所攝。何以此同喩中法爲異喩作不定過。是故沼削不存。又有人云。此不定。意云。似現似比是同一體。何者。二倶非量故。故云非別有體。非謂與現量一體故名非別體(云云)此亦不然。今取非非量有別體以爲不定。非取似現似比非別有體義作不定故也。而今非量與現量別體故。不作不定敵是過故。以爲似不定也(已上注了)問。又量所攝簡非量相符者意何。答。大乘許非量此現所有量非現量攝故。今言量所攝而簡除之。疏云。又量所攝簡非量相符。以大乘許非量現所有量非現量攝(已上)意云。非量者。除現量之外所有至教量之外非現量攝。沼續云。以大乘許非量現所有非現量攝(已上現量之外所有非現量攝。亦可意同)問。因明之法簡三支過。其處皆定因喩之過卽其處簡宗過亦爾。今何云因處簡宗過。云若因處簡宗過者。亦應宗處簡因喩。及喩處簡宗因過耶。答。基師意云。量旣未成故。因簡宗過有何過失。何者。宗中未簡故。於因中簡耳(下注)邑云。問。擧宗之時已相符訖。至因方簡。豈不𨒬耶。答。量旣未成。因簡何失宗中未簡。故此簡之。疏之意也燈抄云。問。因明之法。簡三支過其處各定。云何今以因中量所攝云簡宗中相符耶。答。因中語勢及於宗中能顯宗過故。於因中簡宗過失。若勢不及。卽於宗中簡之已盡。何須至因更簡宗過(已上)備云。文非量相符者。本記云。直云極成現量所不攝者。答可云。爾由非量極成現量所不攝故。故云相符也。此者因時成簡宗過也。卽顯因明亦簡喩。先喩時亦簡宗因先也(已上)准此記文。可答前問耳問。量所攝云此簡相符者不然。何者。宗旣言現所有量。非量已簡。今何言量所攝時。方簡此過耶。邑云。然准非量。雖現所有。非是現所有量。宗中説云現所有量。卽已簡訖。故量所攝云不簡相符過也。宗中已簡因更簡之。一何繁長(已上)頴云。謂若於現所有宗中。已挾帶非量。又於因中言極成現量所不攝。豈不符他大乘也。問。宗中旣亦挾帶非量訖。卽應擧宗法已卽有相符。何擧因方有此過。解云。宗有法中。應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所攝量旣非量。卽無相符。其比量非量並爲同品。極成現所不攝因同品遍有也。若不定宗有法中簡非量。其極成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因不遍有法。卽因有一分兩倶不成。故因中簡者非也。又若有法中簡非量已。其非量卽爲同品。因中若加量所攝故。卽同品一分非定有過。非量不是量所攝故。故知。量所攝云宗中量。將爲契理也(已上)此頴師意與邑師異也。何者。此師意云。有法應言非比極成現所有量。故云宗中簡非量。因中不簡。其因應言極成現量所不攝故。然此師違基作法故。今依邑師。而一分能立不成非是過。故頴師之難爲無用也。不麁。答。似現量似比量倶名非量。此似現量似比量。倶此有現所有量義。今何倶言非量。雖現所有而所有量故。非量已簡也。問。若爾非量有現所有量義者。不應言量所攝故時。簡非量相符耶。答。凡因此有法上之義。若爾量所攝故因。此有法至教量上之量所攝義。意云。現量比量至教量通名之量所攝義也。故似現量等。自然不得類也。問。此通劣不稹。若非量有量之義故。言現所有量時預者。旣有量義故。劣應預量所攝故因。若此簡者。彼亦簡耶。答。問。若爾因言量所攝者簡何過耶。答。依邑師者。遮有法自相相違過。何者。現所有量者。外道意許至教此現所有。大乘不許現量外有至教量故。尋意許難云。汝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是現所有量。極成現比所不攝故。如非量。唯四相違同喩許改。故此無過。又決定相違有其四種。卽有法自相決定相違過。邑記中卷云。今以義准。彼因中言量所攝者。意遮有法自相相違過也。且彼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量者。意許至教是現所有量。大乘不許現所有至教量故。尋意難云。汝非比極成現所有量非是現所有量。極成現比所不攝故。如非量。准四相違。同喩許改故無違。又決定相違有其四種。此卽有法自相決定相違過耳。爲簡此過故。因中量所攝言。非必簡彼非量相符過。亦爲此釋。然疏釋意。愚未詳之(已上)又邑記中卷。明唯識比量之處云。唯法自相相違。卽同喩倶舊。若唯決定相違。卽喩因倶改。若法自相決定相違。其喩必改。其因仍舊(已上)。 ᅟᅟ問。此相違意。外道意許至教是現量之外所有量故。云現所有量。今大乘不許現量外有至教量故。作此相違。若爾現量外至教爲有法。其比量及義准等五量。何處攝耶。答。異喩攝也。問。若爾比量及義准等五。是極成現比量所不攝法。因等此上轉。此不定因。何名眞有法自相相違耶。答。因旣云極成比量所不攝故。是因不轉故無不定。此量邑師意耳。然不定過不得免。可思。何者。比量雖非極成比量所不攝。而尚此極成現量所不攝故。此因於比量上轉耳。義准等不轉言。又問陳那亦許現量外至教量。何者。散心所縁至教是現量之外所有故。今何以此爲過耶。答。外道意許現量之外所有定心所縁至教量。今陳那不許之故。與作有法自相相違也。又問。本量因此極成現量所不攝。而今相違因云極成現比量所不攝。此旣改因。何名有法自相耶。答。此意未許。本量因但言極成現量所不攝。是故此因於同喩比量上而得轉。若言極成比量所不攝者。何比量轉。又若言極成此所不攝者。此改本因。而彼師本作法云。法自相有法自相等相違決定。其喩必改。其因仍舊。今此旣云有法自相相違決定。若爾可用舊因。今何得改。又若不改本因。直云極成現量所不攝者。因卽不定。何者。散心所縁至教及義准等量。立敵共許極成現量所不攝故因此上轉。若爲遮此不定故。改因言極成現比量所不攝者。此旣改本因。故非有法自相相違。進退有過何通耶。答。未詳可思。又問。此比量有法是定所縁之至教量。以比量爲同喩。今疑也。現量并散心所縁之至教并義准量等五。於何處攝耶。答。散心所縁至教義准等。并二似量。皆爲同喩。現量卽異喩。於現量有不極成量。不極成量(二量中現量也)爲異喩。因卽不定。何者。不極成現量。此極成現量所不攝故。答。無此過。何者。今此外人量此共比量。不極成現量是他所許法故。共因不轉。有何不定(自上初量)問。基疏擧後量竟云。簡過如前(已上)唯前後簡過如何耶。答。准前者言非現者有二義。一爲遮相符過。何者。大乘許現量極成比量外所有量比量故。二以此爲同喩也。極成比所有量者。極成簡不極成二量中比。而取三量中極成比也。云比所有量者。一爲遮自語相違。謂若心許極成比量之外所有至教量。而言陳中云極成比量非比量時。卽言陳中犯自語相違。又云所有者。此挾帶之義。若不言所有者。不能詮得至教。此法所有故也。問。直云極成至教等非比量攝。亦所別無過。何故言所有耶。答。若極成至教等。卽一分相符。何者。大乘亦許定心所縁一分至教非比量攝故。若爲避此過故。於有法處。別言散心所縁一分至教及義准等非比量攝者。卽大乘而可作相違決定過。謂汝我散心所縁一分至教及義准等。是比量攝(宗)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因)猶如比量。故可挾帶。准前思之。上來宗支。是攝於散心至及義准等故。外道不許。若以極成言不簡不極成比量者。自隨一不成。今言極成比量者。簡外道不許二量中比量。而取三量中比量也。散心所縁一分至教及義准等。是立敵極成比量所攝故。准前可思之。言量所攝故者。遮非量不定。謂爲如現量。極成比量所不攝故。至教等與比量別體。爲如非量。極成比量所不攝故非別有體耶。此不定是似不定。何者。非量是宗同品。而同喩所攝。何以同喩中法爲不定敵。又量所攝者。簡量相符。何者。大乘亦許非量此比所有量非比量攝故。宗有相符。今言量所攝時。此非量於有法處被遮。故無相符。邑云。量所攝故者。不簡非量相符。但遮有法自相相違過。准上可知之。問。此後量以散心所縁一分至教義准等大有法。以現量爲同喩。彼定心所縁至教及比量義准等五量非量等。於何處攝耶。答。非量同喩攝。比量及義准等異喩攝。極成比量之上因不轉。不極成比量之上因轉。故不定。何者。二量中比量不極成。此不極成比量是極成比量所不攝故。答。今是共因。何唯他許法之上轉。故無不定。具准前思之(自上後量)問。上來二量簡過已證。陳那如何破此二量耶。答。基云。外道立量有陳那作相違決定(已上)。 ᅟᅟ問。其相違決定過何。答。與外初量作違決云。非現極成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應現量所攝。量所攝故。如現量。與外後量作違決云。非比極成現所有不極成量應比量所攝。現量所不攝量所攝故。如比量也(此二量有法處。基疏初量不言極成比所有。直言非現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沼續云極成比所有。後量有法。基疏·沼續同云極成現所有一分不極成量也)問。於所違量有法。前量云現所有。後量云比所有。何故能違量有法中。初量云此所有法。後量云現所有耶。答。所違前量以比量爲同喩故。於有法處云非比。而以現所有量爲有法。能違前量以現量爲同喩故。於有法處言非現。以比所有爲有法。後量所違能違亦然。問。若爾決定相違。於一有法上互許能別。今所違前量有法云現所有。能違前量有法云比所有。有法旣異。何名眞耶。答。於三量中。至教有二義。一現量之外所有義。二比量之外所有義。其所違量取現量外所有義。今能違量取比量外所有義。言雖有異。而至教是一。所違能違同以定心所縁至教爲有法。故無過。後能所違亦准此悉也。問。次云一分不極成者。意何耶。答。云一分不極成者。約初量者。是定心所縁至教。約後量者。散心所縁至教及義准等五量。名一分不極成。何者。此至教等。陳那云現比所攝。外道云不攝。立敵共不現比所攝極成故名不極成也(燈抄云。取其一分者。夫至教量有其二種。一唯聖者教名至教量。二但詮至理名至教量。此約凡説。今取聖者教名至教量。故云一分。若雖凡夫。得定凡夫詮理之教亦名至教。卽現量攝。今簡散心。故云一分。已上)備云。問。義准量是可非現比所有量。何故今云非比極成現所有耶。答。外道云。義准量是通比現所有。然並現比二量外別有體。大乘云。義准量是比所有。非許現所有。故云現有一分不極成量。今此現所有一分不極成量可比量攝成立也。問。旣云極成現所有。何故亦云一分不極成耶。答。上云極成二宗可餘宗也。准前至教量。故。問。此能違二量中。初量有法是定心所縁一分至教也。以現量爲同喩。彼比量及比量所攝散心所縁至教。及義准等五并非量。何處攝耶。答。於異喩攝也。問。後量有法。此散心所縁至教。及義准等五量。同喩此比量。其現量及散心所縁至教并二似。何處攝。答。亦異喩攝也。問。邑云。有法旣言非現。法中而言是現量攝。豈無自語相違何失耶。答。無自語相違。何者。言非現。此是簡別。非是有法。何名自語相違也。問。邑亦云。極成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卽散心所縁至教及義准量亦在其中。今成此是現量攝。彼有一分違宗過者何。答。此亦爾。散心至教及義准等。是異喩所攝。不攝有法。有何違宗也。問。邑亦云。若以一分言簡義准等者。卽因不定。爲如現量。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一分定心所縁至教是現量攝。爲如散心所緣至教。成比理所不攝量所攝故。一分不極成量非是現量耶。宗中旣言極成比爲不定。有此多過。消思亦難。本量旣稱傳立。陳那之量亦傳聞。旣無典據可憑。有過不足爲責。但是疏主因言叙耳(已上)今何免此過耶。答。邑旣云。外量有此多過。本量旣稱傳立。陳那之量亦是傳聞。不足爲責(云云)何處勞免也。問。此説不然。何者。基師擧軌量云。今有過故不習。次擧此本量云。此量無過。故陳那作決定相違。乃至擧決定相違量竟云。簡過如前(云云)若能違所違有實過者。慈恩何得集耶。又同軌可言有過故不習。何故不爾。又沼師續時。同慈恩亦集亦釋。又基疏之外處。助陳那難而難外道所違量。若有過不眞決定相違者。豈沼師不簡陳而更集亦助難耶明知。邑釋者非也。問。若爾邑師不定何免。答。此是似不定。何者。因言比量所不攝者。三量中比量。及二量中比量所不攝。今總立故云比量所不攝。今共許比量及義准等五量并散心至教。倶二·三中比量所攝故。因不得轉。是故無不定也。問。若爾免不定時。卽墮不成失。何者。因處亦擧極不極比量所不攝時。其不極成比量。是他隨一不成。何者。敵論之法故。答。此亦似不成。汝我共許有有法定心所縁至教一分不極成量。及同喩現量。二·三量中比量所不攝量所攝故。旣是共許因。有何不成。凡言因者。是有法之上共許別義。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汝我倶許二三量中比量所不攝。是共許因法故具初相。有何不失也。問。因旣言極成比量所不攝。今不極成比量及義准。皆是不極成比量所攝。極成比量所不攝故。其因卽轉何無不定耶。答。基疏及沼續。並云比量所不攝(初量因)現量所不攝(後量因)而無極成言。文外増加是後人咎耳(然二量有法處基疏文)初量有法無極成二字。直云非現比所有一分不極成量。後量云非比極成現所有一分不極成量(平備云。此極成二字餘也)沼續文。初後量有法。共安極成二字。但因中疏及續並不置。問。初量無不定者爾也。後量如何。答。此亦無不定。何者。後能違量有法。以散心所縁一分至教義等爲有法。以比量爲同喩。其現量及定心所縁一分至教非量等。皆爲異喩。此現量所不攝故因。此異喩上不轉。故無不定也。問。尚有同全異分不定。何者。現量所不攝故因。於異喩一分非量上轉故。故作不定云。爲如非量。現量所不攝故。一分不極成量。非是比量攝耶。答。又問。沼續於慈恩疏外更助難云。又助難云。准外道量。能別之中犯他一分不極成過。以至教許有。餘不立故。是故陳那依此二相唯立二量(已上)今助難者。是難誰量耶。答。唐説不同邑師。難外道初量故。邑記云。此一段疏後注加之。其中意。本量所立現所有量之中。雙含至教及義准等。以大乘有至教不許義准故。云一分不極成。准前所引之量。乃是一分所別不成。非能別也(已上)周師云。前解量意。除現比外所有至教譬喩義准等量。佛法之法之中。但許立至教。自餘譬喩等皆不立。今彼法中。旣總包彼故。望佛法是一分過。如何是。亦如第二量非現極成比所有量。言所有者。佛法但許有至教。不許譬喩等量。今立卽是一分所別不成。據助難中。合有一分所有過。合有能別過。或可有卽是隨一別不過。何者。非量攝卽是能別。佛法都無義准等量。何論攝與不攝(已上)此二記中。今周師釋。何者。所違初本量有法處。不含散心縁至教及義准等。何云一分所別不成。故知邑非也。更有略纂比量。具如別抄(云云)。 ᅟᅟ今案。欲成至教量能所違比量。其旨難辨。仍集安光·淨教兩徳問答等。欲探其意。然而文廣而義繁。學者易迷。今出其要者。 ᅟᅟ問。現量心可通縁自共二相耶。若縁者。便違依二相立二量之義。若不縁者。佛地經并唯識論。明妙觀察智云。善觀諸法自相共相(文)。 ᅟᅟ疏云。是故陳那依此二相唯立二量(至)如縷貫花。此名共相。亦與經中共相體別(云云)明燈抄云。其二相體今略明之者。何者名爲自相共相。言自相者。相謂體相。眞俗諦法自性差別。自體卽相。故名自相。言共相者。但是名言。増益假立。非離自相有共相體。依大乘説。諸法自相。性離名言及分別智。唯無分別證智方知。諸法共相。離於自相施設無故。對名言及分別智。於法自相増益建立。無別自體。稱之爲假。遮得自相説共相名。今云一切諸法各附己體等者。就因明宗説二相名。各附己體名爲自相。寛通諸法名爲共相。亦與經中共相體別者。佛地論中自有三釋。一云。定心通縁自相共相。並是現量。而因明中約縁自共立二相者。據散心説。二云。定心唯縁諸法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縁諸共相所顯理故。就方便説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三云。如實義者。因明二相與經不同。因明意者。諸法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若分別散心立一類種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爲共相。如此共相要是散心。分別假立。因明説此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假立分別皆名現量。雖縁諸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皆名自相。定心縁時。親照自體名縁自相。因明論説諸法上實義。皆名自相。此經不爾。故不相違。經説共相。因明論中自相攝故。雖有三解。親光意存後釋爲正。故於後釋稱如實義。所以爾者。由初二解皆不分別經論共相有差別故。旣以苦等爲因明論所説共相。然因明論所説共相。謂是假智及詮所得。豈彼共等假智詮得。故初二釋皆非正也(云云)。 ᅟᅟ私云。若依因明自共相者。現量心唯縁自相。若依佛地經説。亦縁共相。是卽如實義者意也。仍可悉其心矣。 ᅟᅟ定賓疏五云。尋諸聖教。建立二量少有差別。要先得意後遇教文。自然曉悟。故亦懸叙理門·入理等摧邪。因明所判二量。一向決定。無有雜亂。自有餘教隨宜説故。互有交渉。言交渉者。於比量内。有極易解分明可見者。假立以爲現量之義。又現量中。定心之内極善比校。亦存假説以爲比量。於中應以三門分別。一者總略解釋。二者辨其二相。三者明其二量。且總略釋者。謂理門等因明宗中意明比量。要以散心分別比校了知同異。且如立聲爲無常者。比校瓶上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謂以能立簡去不同。復以所立正表其同而成量智。是相比義。若唯獨取聲無常義不成相比。故説無常。兩處相比知其義同。名爲共相共者同義也。旣同瓶等。亦卽了知異於空等。故有分別比校同異而成量也。若論現量入無常觀定心内見無常相。直是定心自所變相。獨觀此境卽知無常。不待比瓶而成量智。故是現量。亦如眼識得色境時。稱可長短方圓等相。獨受此境。不能分別此所得長與餘長同。此所得短與餘短同。此方圓此青黄等。乃至廣説。應知亦爾。是故不能分別同異。然得前境。説爲現量也。先得同説。離名言相立爲自相。取名言相立爲共相。卽依二相以立二量。故論文云。由此能了自共相故。今詳。此釋不極盡理。且如比量立無常名。由於瓶上先識無常。比校聲上復有無常故。於聲上立無常名。乃由相並二處相同。方始安立。故取共相以立名言。謂爲比量也。若在定中觀無常相。佛菩薩等後得智中立無常名。雖復亦是取名言相。而是獨受此現前境。不待餘境相相並而立。此但得説因明宗中離比校名立爲現量。不可全説不取名言方名現量也。故知。古徳但以名言立名爲共相。卽依此立以爲比量者。不盡論意也。第二辨其二相者。謂因明中立自共相。與餘經論義亦差別。如餘教中。色聲等體以爲自性。亦名自相。常無常我無我等。是自性上差別義門。名爲差別。亦名共相。謂色望聲。相状不同。但名自相。而無常等。色聲卽同。名爲共相。今因明中。或有攝彼自性差別自共二相合入自相。卽如定中觀色無常。以其此是獨受現境。不以比校種類而知。若色自相及無常共相。總名自相。或有攝彼自性自相入共相中。卽如散心安立色。由於餘處先識色名。今見此色能立色名。若其先來未曾識色。於此現色必定不能立名爲色。故此亦是種類名言假立。無異入共相攝。種類名言下當釋之。立聲香等諸自性名。准應知。故諸教中自相。或入因明共相之中也。由此義故。佛地經中釋佛妙觀察智云。又如世界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佛地論第六卷難云。如來淨智現量所攝。云何能知諸法共相。若共相境現量所知。云何二量依二相立。彼論正義釋云。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説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定心所知自相共相皆是實義)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卽如定心所觀色等自相所有無常。但附所依色等己體。不於自外他受相比也)此卽佛地論師釋因明中相之中。卽攝餘教自性差別自共二相也。佛地論又云。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花。名爲共相(卽如色名以爲能詮。復以色體以爲所詮。於現前色立此名義。由其先於餘處色中識此名義。是故通於一切處色。色旣如是。聲香等及無常等一切諸法。皆有此通。如縷貫花也)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此卽佛地論師釋因明宗共相之中。卽攝餘教自性及差別自相及共相入共相中也。由此故知。諸餘教中共相一分。入因明中自相之門。復有一分入因明中共相之門。又餘教中自相一分。入因明中自相之門。復有一分入因明中共相之門。故須識其教門差別互也。第三明其二量者。若准一心立唯識義。自心所現名爲現量。其義最寛。通於現教現比及以非量。悉名現量也。此義如下量果中釋。今者且釋二量相對。若因明中依自宗義二相立者。一向不離。因明二卽如向者佛地論釋。以之爲正。故依二相以立二量。取其意趣爲略義者。獨受現境不待比餘所知之相。名爲自相。依此自相故立現量也。要待比餘方識此境。共相比校所知之相。名爲共相依此相故立比量也。故論文云。由此能了自共相故。此是因明中義也。然有餘教現比二量或有相離。謂或就於比量之中假説現量。如瑜伽第三十卷。釋毘鉢舍那義中尋思六事。一義(所詮義也)二事(内外二事)三相(自共二相)四品(黒品白品等法)五時(三世之時)六理。理有四種。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就證成中自有三量。凡諸修觀無不尋思如此六事。且不淨觀尋思六事者。前五如彼。就尋思理中。尋思三量。一者尋思至教量。如彼論云。復作是思。如世尊説。若於不淨善修善習能斷欲貪。是至教量。二者尋思現量。如彼論云。我亦於内自能現見於諸不淨。如如作意思惟修習。如是如是貪欲不生。是現量。三者尋思比量。如彼論云。謂作是思。必無思惟能對治法。而於所縁煩惱當生。准此尋思於三惠中。辨彼修惠。加行之時得尋思名。亦得毘鉢舍那之名。聞思比度。塚間青瘀能少伏惑。貪欲不生。實是比量。與現量名。由現可見如此道理名爲現量。不據離比度之心以名現量。又瑜伽三十二。辨諸觀門有三種取。謂或見·聞。或心比度。且如十二因縁觀中所明見者。如彼文云。初修業者。由聞思惠分別取相。謂諸有情由有種種無智愚癡。現見無常妄計爲常。現見不淨妄計爲淨。現見其苦妄計爲樂。現見無我妄計爲我。卽知前説量之中所明不淨者。是聞思心分別取相。現見不淨也。此等意明。比量門中。別有一分現可明見道理極成。假名現量。其實正是比量體也。復有實是現量所收。假名比量。卽如瑜伽第十五釋現量義。簡除已思應思之境。而取建立境界取所依境爲現量境。彼文意説。有觀行者。於地境中思惟水界或火風界。其本地境名爲建立境界取所依境。如彼文中釋此義云。此中地想卽是建立境界之取(謂能縁之想也。相所變境卽是唯識所變之境。是故相心能建立境界也。此境有能縁之取也)地者卽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此所依爲所縁縁生想也。前文取者是能量境也。此文所依者是所量也)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卽現量境中簡非應思惟。除已思應思也)地等諸界解若未成時。名應思惟(謂於地界思惟諸界。復水界思惟諸界等也)解若成熟。名已思惟。准此論文。於地思惟水未成時。是聞思中加行之位。解若已成。是修惠中入根本位。並於現量行中簡而除之。瑜伽意明已思惟者。修惠之中根本成位。是比量攝。此中意明十遍處觀之中。所見水遍處境滿十方中。論中名爲勝解作意。是假想觀故。就假想假名比量。而不建立以爲現量。若據實理。是定心境。現前獨受。不比餘知。是實現量。尋顯揚論。乍觀卽謂一同瑜伽。細審還與瑜伽差互。是故顯揚第十一云。地等諸界。若解未成。是思搆所立。解若成就。卽非思搆。由非思搆之所成故。名爲現量。顯揚卽據根本位中。觀水爲地。解已成就。卽是定心。現量中攝。瑜伽卽據定境之中是假想故。比量中攝。各據一義故不相違。且辨瑜伽由假想觀名比量者。彼文解釋比量中云。諸比量者(謂約諸法以之爲境)屬有爲故比知生便異滅之法。此義卽攝定境之中。於水觀地已解已成。成有爲相故等也。詳諸教文。旣有差互。智者理須隨應取悟矣(云云)。 ᅟᅟ問。 ᅟᅟ疏云。 ᅟᅟ清[朝-月+(昚-日+亏)] 注抄下云。前明三相因智之果者不然。應准知。所作因之智及了烟因之智。論文應云有正智生了知有烟及所作性。旣言了知有火及無常等。何得是因智之果耶。一非也。比量可有相。現量何得有三相耶。言此中雙明二量果故。二非也。此明了宗量智之果者。比量可爾。現量何得有宗。三非也。此中若始明所量之果。於前卽無量果。無量果者。卽應未了火及無常。論説了火無常等言復將何用。四非也。前若無果量義未圓。何得已結文竟。五非也。此中結文亦名爲量。亦者亦於前。若前未有果卽未是量。何足可亦。亦者乃是准前之義。六非也(云云)。 ᅟᅟ可見上下文。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八(終)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三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日書寫。十七日下午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九(第三十九帖) ᅟᅟ問。付唯識論所説自共二相。且定心縁觸處之時。可得境自相耶。進云。不得(云云)付之。一切定心皆是現量也。豈不得境界自相耶。況定中起五識之時。定心與身識倶。尤可云得觸處自相。如何。 ᅟᅟ又問。以定心所縁可名共相耶。 ᅟᅟ疏云。有説。自相如火熱相等。名爲自相(至)若爾。定心應名比量。不縁自相故(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定心縁火不得彼熱等者。但身識及彼倶意識。覺熱觸故。餘定心等。不覺熱觸故。應云縁共相也(云云)。 ᅟᅟ疏下文云○誰言。定心唯離取境。瑜伽説。通離合取故(至)及與苦倶。明得彼火熱自相故(云云)。 ᅟᅟ准此文。定心得熱自相歟。可尋。 ᅟᅟ下文云。設定心中。尋名縁火等。亦是假智不同。比量(至)火有微盛燒不燒異(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可通彼難至離合釋難者。此沼法師新續注加文也。竊觀此文恐有過失。心細色麁等者。識之與根礙不礙別。雖得自相亦不被燒。所以爾者。心細色麁故。此意。色麁被燒。心細不燒。若色麁故得被燒者。住於火中鼠何不燒火鼠身識。豈不得火熱觸自相。若得自相。如何不燒。且如上界色尚不許下界麁火燒等者。初禪爲火災頂。二禪爲水災頂。三禪爲風災頂。第四靜慮三災不動。所以爾者。初禪以尋伺爲内災患。二禪以喜受爲内災患。三禪以樂受爲内災患第四靜慮無内三災患故。不爲外三災動。若欲界火至初禪時。以彼卽爲増上縁故。更起初禪火卽燒初禪。欲界麁火不得燒於初禪器界。問。欲界火災雖至初禪不燒彼器。馬勝眼根雖至色界不見彼色。若不見者。梵王·馬勝何得相見。答。下火上器不但繋別。所變亦別。故不得燒。頼耶變境雖繋地別。唯得變近不得變遠。馬勝乘通至於色界。二人第八互變扶根。所變同故得相見也。由此第八及身識等等者。由此道理。於極熱捺落迦中。有情第八及身識等。雖取火自相。而皆不被燒。第八離取而現量得。身識合取亦現量得。倶心性故。不得被燒故不得以離合釋難○文設定心中至火等自相者。上明散心尋名假智不得自相。今此文。明定心尋名假智亦不得自相。問。若定心中尋名縁火等。亦是假智不得自相者。何故諸處皆云一切定心皆是現量。理門亦云。諸修定者離教分別。當知皆是現量攝故。又佛菩薩後得智心。説法聞法並縁名句旣不離教。何名現量。有漏定心諸處亦説。青淤等想名分別故。旣有分別行相不同。如何定心皆稱現量。答。無漏之心雖縁教起。然離分別無異行轉故。無漏心皆名現量。諸有相道有漏定心。對無相智名有分別。然於所縁如境了別。無異行轉。故皆現量。今此中言定心亦名假智者。縁假境故名爲假智。一切定心雖縁假境。不同比量假立一法貫在餘法。故名現量名得自相。旣是假境。何得自相。各附體故名得自相。亦現量收。而不得火之熱等相。故假智攝。如假想定變水火等等者。二乘異生作十遍處觀等。名假想定。十遍處者。地·水·火·風·青·黄·赤·白·空·識也。觀一切法作地想。乃至觀一切法作識無邊想。此所作想。唯内心思。不能實變。故名假想。若入地菩薩無漏心中。作如此觀。是實非假。故涅槃經第十五卷云。菩薩摩訶薩。水作火相火作水想等。隨意成就無有虚妄。興疏解云。諸佛菩薩順理修習慈定。實能轉變前境。利益蒼生。非如聲聞。縁覺有相而無實故。知眞實不虚等。問。若菩薩變水火等。是實非假。其身在中有燒濕等用耶。答。雖有益他用。而無損自身用。心得自在故。如上定心縁下界火等者。此唯約定意識縁下界火説。卽獨影境。無實用故。若初禪眼耳識縁欲界火災等。是性境攝。雖無頼耶質。但得境體故名性境。不自界第八所變故。非帶質境也(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問身根實智倶得火之自相等者。是約外道言也。謂外道執名言親得法自相。如身根親得火自相也。旣許身根所燒熱故。就此今問答也。故燈三云○言答火有微盛等者。意云。以火若對心時。其用微劣。若對根時。其用強盛。是故有根燒。心等不燒也。此外道答也(云云)。 ᅟᅟ問。付因明論所説自共二相。爾者佛智所縁可名共相境耶。進云。名(云云)付之。因明論心。現量心所縁皆名自相。如何以佛智所縁名共相耶。 ᅟᅟ疏云。問。因明自共相。有體無體耶。答。此之共相(至)若佛心縁比量共相。亦無有體。許佛遍縁故亦無失(云云)。 ᅟᅟ前記云。問。佛縁比量境不。若縁比量。佛恒在定得自相故。共相應有體。若不縁者。佛應不遍知。答。佛恒在定縁共相境。亦無有體。旣無有體。何須縁。耶。答。許佛遍縁故亦無失(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若佛心縁比量共相者。此説佛心縁於比境之共相。非謂佛心有比量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若佛心等縁比量共相等等者。佛縁共相卽有二説。一云。因位現量劣。唯縁自相。若縁共相者。卽是比量收。果位旣遍知。亦能縁共相。然由無分別。仍是現量攝。説縁共相名比量者。唯約因位中散心説。一云。佛地論難因明論中所説共相要是散心分別假立。如來旣無比量散心。如何説佛縁共相耶。若由遍知能縁共相。若也不縁。非遍智者。亦應由佛得遍智故。能縁遍計所執我法。然所執性由能計心。執所遍計爲我爲法。對執心故説我法名。此我及法唯妄情境。佛能縁心已永斷故。所執我法不對妄情。故佛不縁所執我法。今説共相應知亦爾。但由比量假分別智。於所縁境不稱實知。對比量心假説共相。故説共相比智所縁。如來旣無比量假智云何説佛縁共相耶。佛地論説。因明論中所説共相非佛所縁。若縁彼者卽比量攝。佛智現量故不縁彼。今此疏主卽依初説(云云)。 ᅟᅟ以此可會而似憂故之事。 ᅟᅟ孝仁記云。問。在無間獄時之五識縁自相自相耶。答。爲縁也。問。若爾者。何故覺熱言耶。答。五識及倶意雖不覺熱。而後念起意分別故覺熱。又雖五倶。而比量在。心分別故覺熱也。若爾者。五倶之比量心後念之意覺熱者。與苦應非倶。其苦無分別言故。答。五倶及後念之意。雖有分別。而非如餘之有憂受處故。與苦倶言事無妨之也。彼非容豫處故。餘有憂處容豫故也。測師非畢以色等爲體言。基師非一以爲難言也(云云)。 ᅟᅟ聞謂比量之事。 ᅟᅟ明燈抄云。文。問瑜伽云至證縁無者。聞謂比量卽縁名等等者。於未自在散心位中。依比量心聞於教法。卽縁名等生心中解。故云聞謂比量等。佛及菩薩定自在位。後得智心説法聞法。並縁名句。説聽之心雖縁教起。然離分別。無異行轉故云現量。故云定自在位卽許現縁。言現縁者。現量縁故。如理門云。諸修定者。離教分別。釋云。若生得慧。及聞思慧。帶教縁故。了共相境。卽非現量。若修惠中。一向離教。縁自相故。卽是現量(云云)。 ᅟᅟ此文所牒之疏釋。沼師續歟。 ᅟᅟ邑記云。 ᅟᅟ問。共相爲有體法。爲當如何。答。無體也。付之。比量心旣縁共相境起。何云無體耶。縁用必依實有體故。依之唐土人師有體也(云云)如何。 ᅟᅟ疏云。有説。共相亦是有體假。此實不然(至)若許有體。不證縁無(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若説共相是無體假。如何爲縁生比量心。論説比量了共相故。縁用必依實有體故。答。共相無體理不成縁心心所生必縁自相。故無共相亦爲縁生。謂心心所縁色等影像本質。皆是自相。本質或無。影像定有。故心等生皆縁自相。名言詮法。應知亦然。所詮色等皆自相故。問。若爾如何。理門論説唯有現量得自相耶。答。此由現量縁自相生而不分別。稱所縁境故。説現量得境自相。比量雖縁自相而起。由分別轉不稱所縁。故説比量不得自相。非不得故卽不縁彼。名詮色等。不稱自相。論説名言於共相轉。非不稱法卽不詮彼(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比量所縁共相爲假爲實。答。但是名言及分別智。於法自相増益假立。無別實體。故經説云。名字所得非是實法。唯識亦云。由此但依似事而轉。似謂増益非實有相。若爾假有二種。有體無體。是何假收。答。有二解。一云。無體假。雖非所執我法。由名言及分別智詮縁作説。名爲共相。廢假智詮都無實體。如我實徳等也。由能執心不了所縁執爲我法。隨情起説。廢情及説無我法體。若爾豈縁共相皆有執耶。解云。由此安慧説。三性心不稱實故許有法執。不同護法。問。若爾三性之中何性所收。答。唯此遍計性攝。若爾應不作所縁生比量心。解云。共相無體。不應成縁。心等生時。必縁自相色等。質影皆是自相。本質或無。影像皆有。故心等心皆託自相。然説現量得自相比量得共相者。由現量心不分別轉名得自相。比量雖縁自相而起。分別故説比量。不得自相依共相轉。非不得自相故卽不縁彼。猶如能遍計心必縁所遍計起。因妄熏習不了所縁執爲我法(云云)一云。是有體假。於百法中衆同分攝。諸法相似有同分故。故西明法師。三性之中依他起性攝。佛地論説非佛所縁者。約貫通縁聲瓶共相故佛不縁。克實亦縁有無假。許佛遍知。縁之何失。問。上二説中何者爲勝。答。僕雖不敏。蓋謂初勝。旣佛地論説。因明論中所説共相非佛所縁。縁旣不成。故知。無體約爲境義説佛遍知(云云)。 ᅟᅟ問。外道宗心。名言得自相(云云)爾者佛法者如何難之耶。進云。難云。説火之時應燒口。或尋名取境之心應覺熱(云云)付之。初難不可爾。名得自相者。説火之時可云燒名。如何云燒口耶。次難亦不明。 ᅟᅟ疏云○故總難之。若如説火。得火自相。卽應燒口(至)亦得自相。得自相者。心應覺熱(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佛法難言。名得自相。其名卽應附今火上。喚火應燒口。以其火名出自咽喉脣舌之間。名親附火故應燒口。且如身根及根依處所起身識所得火觸被燒之時。親附火上獨受此境。不待比餘不觸之火方知燒身。故此獨受是自相境。是故但有與身合火。名爲自相。能燒其身。汝旣喚火言得自相理應同此身被火燒。是故喚火應當燒口。此是西方佛諸弟子難外道詞。皆作此説。有不悟者翻破此難云。定心縁火。旣得自相。豈卽被燒。今詳此難非理。心無形質。可言不燒。名出口中。何得不燒若肉團心與縁慮心作所依處。卽由縁火在身外故。意識縁外得自相時。火離内心。火不燒身。此復有二。若縁實火。外亦成燒。猶如化心化爲火故。若縁假火。但有火相。以不實故亦無所燒。十遍處中如火遍處。若心縁火在肉心中。火與肉合卽亦被燒。如阿羅漢化火燒身。汝諸外道。名詮火時旣無燒用。云何説言名得自相。外道若救名詮火時。但得實火名得自相。不要名言與火相合。卽如眼識縁青色等。眼雖不與青色等合然得自相。如此名言旣不附火故不燒口。此救不成。色境不假。合中而知。是故眼識縁青等時。不合而知。得青自相。今論火境燒熱名火。要合中知。被火燒時。由身識故。獨受現境親證火燒。必定不由此所合火與不合火燒相同名爲火。方説能燒。故據附合現前火境獨受之處自相之中而被燒也。汝旣執名云得自相。名在口中。何得喚火不燒口也。不同意識起分別心立名之時。與此身中相合之火望不合火。燒相同故。方能類知同有火名。立名爲火。火名旣通不合之處。合處復待比不合處方能立名。如此假名是客非實。立時卽有。不立不有。故非附合火體之中。明知。名者不附自相也。言陳之名亦卽同此。是故立名。旣不附合火體之中。但得名爲方便假立也(云云)。 ᅟᅟ疏上文云。大乘解云。一切名言有遮有表(至)名言有表。故得於火(云云)。 ᅟᅟ又云。由此前難但應難名言。言依語表。表卽依身。是合中知。若得自相。卽合被燒(云云)。 ᅟᅟ問。論云。此中現量謂無分別(文)爾者如何釋無分別之文耶。 ᅟᅟ略纂云。無分別者。謂行離動搖心所也。卽五識等。唯有部宗分別有三。謂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五識中無計度·隨念名無分別。准大乘宗。略有兩解。一云。同薩婆多。一云。五識無自性等三種分別名無分別(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若薩婆多解。五識有自性分別。今言無分別者。無餘分別。不遮自性分別也。若大乘。一解同薩婆多。一解准對法論。七分別中。五識是任運分別。非自性分別。今言無分別者。卽無三分別也(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問。大小乘中皆説五識有分別。何故此論云遠離諸門分別○今言五識無分別者。無後二種。不妨有自性分別。以彼宗中許其五識尋伺倶故。大乘中唯識第七正義家釋七種分別○問。瑜伽任運若不五倶。何故名爲任運分別。唯識意云。同縁意以與五倶故。卽從五識得名。亦名任運分別也。廣如論譯。不能繁叙。准此旣有任運分別。何故此理門云遠離假立無異諸門分別。答。非如木石不了境故亦名分別。卽小乘中説爲自性分別。大乘説爲任運分別也。然不能以計度尋求念其同異共相之相。亦得名爲無有分別。所望不同故無妨也(云云)。 ᅟᅟ唯識疏并二量章亦有二釋。可見之。 ᅟᅟ問。論云。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文)顯何事耶。 ᅟᅟ尋云。若爾者。定心作青等解之時。豈離名言分別耶。 ᅟᅟ問。理門論中明現量智。云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異諸門分別(文)爾者。此文可簡比量心耶。疏釋云。不簡比量心之所縁(云云)付之。名言假立無異等者。是明比量心所縁也。何者。比量心轉共相境之時。空無我等名言假立。通一切法無異。共相分別離之。此旣明簡比量心境。如何云爾耶。 ᅟᅟ疏云。論離名·種等所有分別。述曰。此所離也(至)意地唯除無分別智。餘位隨應恒有彼故(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唯簡外及假名言不簡比量心之所縁過亦不盡者。備云。此文並破上三説不盡理也。就理門論。雖有三説。並不盡理。論文局故。是故可依天主論也。旣云所有分別。明離一切所有分別。第一説意者。唯簡假名言及勝·數二外道。不簡餘外道及比量心之所縁。就第二説。唯簡假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縁。不簡外道。就第三説。唯簡外道。不簡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縁也。故簡過皆不盡(文)。 ᅟᅟ明燈抄云。文或離一切至稱者叙之者。第二説也○種類名言非是二種。種類卽名言。名言非一故名種類名言也。卽縁一切等者。明無異分別也。遍宗定有等者。明諸門分別也。因三相者。是比量境。若因三相不言諸門者。簡過不盡。唯簡外道及假名言。不簡比量心所縁故(云云)。 ᅟᅟ今案。准此釋言。或可。諸門卽諸外道等者。就第二釋意言釋諸門之義也。若唯簡外及假名言。不言因三相名諸門者。簡過不盡(爲言)。 ᅟᅟ邑記云。疏名言卽短爲長者。問。設詮色爲色。目長爲長。豈稱實耶。答。詮色爲色。旣是假詮。亦非現量。然有遮表。小稱實故。不同以短爲長全非稱實。故偏擧之(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名目所目短爲長等者。謂且短人爲長人言等。雖意中念短。而言語長言故。是名名言假立分別。是意名言不稱實故。名名言假分別也。是不同於共相。其共相者。如言語亦意中念故也(云云)。 ᅟᅟ准此二文。雖有名言假立等文。而非共相境界也。 ᅟᅟ又云。 ᅟᅟ問。理門論云。有法非一相根非一切行(文)顯何事耶。 ᅟᅟ問。以五識爲現量體之義。以何文證之耶。答。理門論引頌云。有法非一相根非一切行。唯内證離言。是色根境界(文)付之。此文忽不言五識。如何。 ᅟᅟ又此文有法是現量境見之事。 ᅟᅟ疏云。然離分別略有四類。一五識身。二倶意(至)是色根境界(云云)。 ᅟᅟ尋云。何不言法宗。唯言有法耶。 ᅟᅟ明燈抄云。有法非一相者。有法謂色聲等。有無常等差別法故。是爲有法也。非一相者。相謂體相。色聲等體有衆多故。根非一切行者。根謂五識。從依得名。謂此五識一一。唯於自境上行故非一切。又非一相者。謂色聲等有法之上常無常等。法相衆多名非一相。非一切行者。五識但於有法中行。不於一切常無常等法相中行。唯内證離言者。五識縁境了自相故。故云内證。不帶名言故云離言。是色根境界者。此卽指前有法自相。唯此自相。是五色根之境界也。問。五識有時貪等倶起。如何唯説名現量耶。答。由意引故。雖貪等倶。無分別故唯現量也。故瑜伽言。由二縁故諸煩惱生。一由分別故。二由他引故。意識中者具二縁生。五識相應。但由他力不由分別。無分別故(文)。 ᅟᅟ定賓疏五云。有法非一相者。明所量之境也。且如現對耳根清聲。是一有法。更有無量不現前中所有清聲。復是有法。或小或大無量有法故。非一體之相也。問。有法及法。何不言法。但言有法。答。佛地論中釋因明論中自相義者。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體不共他故。今此論中。卽就所附己體論之。故擧有法以攝於法。令附己體也。就有法中。猶自不共餘不現聲。相比立名。況復得論瓶聲相比無常名也。消論文者。謂五識中不能分別比校立名。縱使現前證無常境。而不能立無常之名。旣不立名故。隱法義但論有法也。根非一切行者。約根釋能量之智也。且如耳根。但行在於現受清聲。自餘不現無量清聲。及餘不現無量濁聲等。並皆不行。此卽正顯獨受現證。故云根非一切行也。唯内證離言者。釋義也。内證現境。自外不受故。不相比以立名言。故云離言也。是色根境界。總結能量所量五根之境。色聲香味觸等。是現量境也(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理門又云。有法非一切○境界。釋云。此引例欲證現量義。有法者。謂色聲等。能一一有常無常等一切法故。非一相者。彼色等上常無常等。衆多共相恒沙法門故。云非一相也。根非一切行者。根謂五根。但於有法自相中行。不於一切常無常等相中行也。唯内證離言者。五識縁自境界但了自相。故云内證。不帶名縁故云離言。是色根境界者。五識縁境與根必同故。約色根境界以顯五識内證(云云)。 ᅟᅟ孝仁記云。文有法非一切者。且一之色上有苦空等諸義。餘之聲等亦爾言也。文根非一切行者。且色之上有諸義之中。且眼識唯縁色不縁苦空等言也。是之一行頌。唯説五識之境也(云云)。 ᅟᅟ邑記云。言有法者。謂色等諸蘊。能有苦無常等法。故言有法。言非一相者。謂色等上有色等自相空無我等共相。故言非一相。云根非一切行者。五根唯取色等自相。餘非所行也(云云)。 ᅟᅟ問。陳那菩薩心。可許五倶意識非現量之時耶。 ᅟᅟ疏云。次云。意地亦有離諸分別唯證行轉(云云引理門論文也)。 ᅟᅟ定賓疏五云。論曰。意地亦有(乃至)唯證行轉。述曰。第二散意現量也。此文意。辨五識同縁所生意地。自有兩義。一者無分別。同於五識爲不共縁。二者雖與五識同縁。不妨同時卽作共縁。起假分別安立名言。旣非純是現量所攝故。云亦有唯證現境行相而轉也。第七執我取非量境。非此所論。第八能於種子有根身器世間等三種境中。以爲現量。亦是意地。故亦攝之也(云云)。 ᅟᅟ問。定心非現量之義可有耶。 ᅟᅟ疏云。又於貪等。諸自證分。諸修定者離教分別。皆是現量(云云)(引理門論也)。 ᅟᅟ定賓疏五云。論曰。諸修定者離教分別。述曰。第四定心現量也。謂定加行聞思位中。依教分別。今已得定。在定位中。修惠所攝。離前聞思教相分別。於定心境唯内親證。相傳云。集量論云一切定心皆是現量是也(云云)。 ᅟᅟ問。論云。若有正智於色等義(文)爾者可云同理門論謂若有智於色等境之文耶。答。有二釋。 ᅟᅟ疏云。問。此入正理爲同於彼。言於色等(至)各附體縁不貫多法。名爲別轉。文同理門。義何妨別(云云)。 ᅟᅟ邑記。疏文同理門義何妨別者。理門云。由不共縁現現別轉。彼唯約五識身解。此言現現別轉。雖與彼同。旣不言由不共縁。何妨義與彼別。故此以不貫多法。名爲別轉。通明四類。於理無失(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答中二解。初義意云。理門入理二意並同。但廣略別。彼廣此略。入理論意。擧初顯後故云於色等境。後説意云。此論亦具攝四種類。言色等義者。不唯五塵。其等言中亦攝餘三所縁之境。彼之三種亦離名等諸分別故。 ᅟᅟ理門論云。此中現量除分別者。謂若有智於色等境。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異·諸門分別。由不共縁現現別轉。故名現量。故説頌言。有法非一相。根非一切行。唯内證離言。是色根境界。意地亦有離諸分別。唯證行轉。又於貪等。諸自證分。諸修定者離教分別。皆是現量(文)。 ᅟᅟ私云。准此文。今論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之説。唯明五識也。與謂若有智於色等境遠離一切(乃至)由不共縁現現別轉之文同故也。若爾第二釋不叶兩論文。依之文軌疏中。此文唯明五識(文)初釋亦不明。旣有四類心。今論何故不明後三種耶。 ᅟᅟ略纂云。問。理門論説。現量有四。五識。二意識。三自證。四定心。故彼説言。此中現量○(引今文也)離教分別皆是現量。何故此中唯彰五識。答。此兩解。一云。此論簡略唯明五識。此當彼解五識文故。餘之三種特立廣文。一云。此論文中苞收四種。以同縁意識·自證·定心名無分別。亦是正智。於色等境離名種等諸分別故(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問。理門現量旣有四種。何故此中唯明五識。答。此論簡唯明五識。理門委言故有四種。或可。此論文中通收四種。以同縁意識·自證·定心。亦是正智。於色等境離名種等諸分別故。理門中以太隱故。於五識文中。疏出三種。故有異耳(云云)。 ᅟᅟ問。五識非現量之時可有耶。 ᅟᅟ明燈抄云。問。伽論説。非錯亂境界方名爲現量。五識有時數等錯亂。如何唯説名現量耶。答。此等錯亂由根損故。眼識於境取不分明。意識同時錯亂分別。謂見火輪第二月等。非説眼識故不相違。問。若爾如何對法第二。由根變異識亦變異。故眼等識五名隨根。由此又釋。根變壞故。眼識變異。謂於青等悉變黄影。然無分別故名現量。大論唯説五倶意識。依根錯亂分別黄等。不説眼識亦不相違(文)。 ᅟᅟ義心云。問。三因簡邪方名眞現。縁映障色旣非眞量。眼等五識通非量耶。答。大論十五説。眼等識旣有顯色錯亂。雜集第二亦云。由根變異識亦變異。如迦末羅病。損壞眼根。於青等色皆見爲黄。又此入論及集論。具以三因簡之名眞現。隨闕一義卽似現收。故入論云。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集論亦云。自正明了無迷亂義。此入論言正智。同集論説無迷亂義。簡旋火輪·毛輪二月等也。此入論言於色等義。謂離映障。同集論説明了也。此入論言離名種等分別。同集論説自正也。此三因中。初後簡意地。第二簡五識。如智雖正亦離名種分別。但緣映障境。故非現量。故眼等識有非量也。然理門論等説五識身唯名現量者。據明了者説也(云云)。 ᅟᅟ疏云。若有正智。簡彼邪智。謂患翳目見於毛輪(至)如智不邪亦無分別縁彼障境。應名現量故(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問。定心可縁名句文耶。 ᅟᅟ疏云。問。言修定者離教分別。豈諸定心(至)若不爾。無漏心應皆不縁教(文)。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問意云。若修定者。離教分別。八地已上定心相續。豈第三劫諸菩薩等。不聞他受用身説法。若許聞者。諸定位中豈離教分別耶。答中不同散心計名屬義等者。八地已上定心之中聞正法時。雖縁名言及所詮義。然不執義定帶於名。亦不謂名定屬於義。由照名義各別體故。能縁後智亦縁自相唯現量也。若不爾者。應無漏心皆不縁教。八地已上何須佛説(云云)。 ᅟᅟ義斷云。正釋文中。云現量心離教分別。何故瑜伽七十七云(至)及外道教諸邪名言。云離於名。瑜伽等論與此相似(云云)。 ᅟᅟ問。論云。現現別轉故名現量(文)爾者如何釋之耶。 ᅟᅟ疏云。論現現別轉故名現量。述曰。此顯名也(至)自體現名。但隨所應。依主·持業二種釋(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燈抄云。文。論現現別至文巧略也者。下有四説。此初二説也。此四類心者。是第一説也。此説意云。論云。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此一段文具含四類故云此四類心。卽爲第一解。也。其四類心。離諸分別名現量者。上廣説已故今略擧。故云此四類心也。此四類心者。第一説也。或唯五識者。第二説也。二説同解云。現行心識其體非一名爲現現卽此心體隨縁現起各附境體。親明而取離貫通縁名爲別轉。且如眼識縁現見青。不知此青。是不現青相似共相。故云離貫通縁也。此與軌師第二解同也。故彼文云。又釋五識。照境明白名之爲現。五識非一故云現現。五識各縁自境而起故云別轉。現卽是量名爲現量。此持業釋也。此釋則通一切現量。以同縁意識及定心等照境分明皆名爲現。現卽是量名爲現量(已上)文稍似別。義旨一也。彼文無故者。彼比量文無故字也。文。或是與故至卽無此妨者。第三説也。理門論云。由不共縁等者。西明三説。一云。不共別依爲増上縁。能生現量眼等五識名不共縁。二云。五識各縁自境名不共縁。三云。現量五識。不縁共相種類等相名不共縁。今疏主意同第二説。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爲現等者。此第二説。同備師説。故彼文云。五根明對諸境。名之爲現。五識生時各依自根而取自境。故名現現別轉。若爾互用等者。若境各別故名不共縁者。諸根互用。豈亦別縁。諸根互用有其二解。如樞要説。前解中無不共縁言。故無此妨。文。或現之量至二種釋也者。第四説也。卽同軌師第一説也。故彼文云。五根照境分明名之爲現。五根非一。故云現現。依五現根別生五識故云別轉。此五識心心所。是現量體。依現根起。現之量故名爲現量。此依主釋。此卽唯約五識釋現量名。以同縁意識。及定心等。雖依第七末那別起。然末那顛倒。取境不明不得名現。其第八識。照境雖明得名爲現。然能依七識。或量非量。又七八識不共許故。故此釋中但據五識(已上)現唯屬根等者。顯依主釋也。准現門釋理則無違者。此第三説也。順理門旨。彼論旣云是色根境界。依根照境。識方得起根爲所依。識得生故。故現屬根。量是識也。現之量故依主釋也。又由不共縁者。明五根五識各相依起各縁自境。此第三説亦同彼論。理則無違。若通明四意根非現者。若通明四類。第二類同縁意識之所依根。非是現故。不得説言現之量故依主釋。所以爾者。若前滅意名意根者。非照境故不得名現。若第七意名意根者。是顛倒故亦非現也。又闕其識自體現名者。若現屬根。第三類諸自證分。無別所依根。不得説言現之量故依主釋也。故云又闕其識自體現名也。識自體分。識自證分。一體異名也(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五根照境分明。名之爲現。五根非一故云現現。別依五現根別生五識。故云別轉。此五識心心所是現量體。依現根起。現之量故名爲現量。此依主釋也。此卽唯約五識釋現量名。以同縁意識及定心等。雖依第七末那別起。然末那顛倒取境不明不得名現。其第八識照境雖明得名爲現。然能依七識。或量非量。又七·八識非共許故。故此釋中但據五識。又釋。五識照境明白。名之爲現。五識非一故云現現。五識各縁自境而起故云別轉。現卽是量。名爲現量。此持業釋也。此釋則通一切現量。以同縁意識及定心等照境分明。皆名爲現。現卽是量名現量。依理門論。比量之因若近若遠。是比量具。倶名比量。准知。眼等五根。是現量因。現量具故。亦是現量。此中文略。准彼可知(云云)。 ᅟᅟ略纂云。 ᅟᅟ有正智生文簡相違決定事。 ᅟᅟ疏云。論有正智。述曰。此簡因濫。謂雖有智藉三相因(至)雖具三相。有正智生。方眞比量。彼智或生疑。故不爲正(云云)。 ᅟᅟ問。大乘論中。從現量生或比量生文。爾者從現量生之文。爲明比量心。爲當如何。答。明比量心也。付之。旣云從現量生。何云比量心耶。況現量心無從比量生之義。例是可爾耶。 ᅟᅟ疏云。論了知有火或無常等。述曰。此卽擧果顯智(至)是近及遠比度因故。倶名比量(云云)。 ᅟᅟ尋云。現烟之因爲現量智所縁云事不明。若明眼識現量境者烟是假色也。如何爲眼識境耶。若非眼識者。所作因亦可云現量耶。 ᅟᅟ明詮噵云。言了火從烟現量因起者。意云。了火者。了有火宗。了宗智也。此卽敵者智也。此了宗智。是從知現烟現量智之因起也。言了無常等從所作等比量因生者。意云。了無常等者。此敵證者了宗智也。此了宗智。是從知所作因之比量智因生也。此現量智比量智。倶望了宗智爲遠因也。問。何故知現烟智云現量智。知所作智云比量智耶。答。無分別現量而知於現烟。是眼識故。云現量智也。第六意識是分別而知所作故。云比量智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 ᅟᅟ現比量因果亦名二量之事。 ᅟᅟ問。有人心。斧爲近因。人爲遠因(云云)可許之耶。 ᅟᅟ疏云。問。言現量者。爲境爲心。答。二種倶是(至)今者此中倶但出量體。略彼作具之與作者。略廣故爾(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問何故此中與前現量別異建立者。問意云。何故比量處唯説因名比量。不説果也現量處唯説果名現量。不説因耶。比量因者。知所作智及憶因智。果者了宗果也。現量因者。眼等五根及意根等。果者。一五識身。二五倶意。三諸自證。四諸定心。問。比量處論云謂於所比審觀審察智者。此了宗智此卽果也。何故今云不説果耶。答。備云。此比量處並説因果名爲比量(云云)今云。不爾。論云。此處亦應於其比果説爲比量(云云)釋此本疏云。卽初後互明也(云云)若因果並説者。何故如是説耶。今且答云。論云。是近及遠。比度因故倶名比量(云云)意者。知所作智。知現烟智。並名遠因。憶念因智名爲近因。旣此近遠二因倶名比量。是故云但説因名比量也(此亦難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 ᅟᅟ問。天主心立幾分耶。 ᅟᅟ問。以見分爲量果之義。今論心可許之耶。若許者。見分旣闕内縁現量之義。如何云量果耶。若依之不許者。論云。於二量中卽智名果(文)現比二量智卽名量果。豈非見分耶。又理門論云。又於此中無別量果。以卽此體似義生故。似有用故。假説爲量(文)如何。 ᅟᅟ疏云。論於二量中卽智名果(至)而顯現故亦名爲量。述曰。第四明量果也(至)旣不立我。何爲量果。智卽能量故(云云)。 ᅟᅟ私云。此外人問難意也。又以此可言。勝論不以神我爲能現量體歟。 ᅟᅟ又云。論主答云。於此二量卽智名果。卽者不離之義(至)如色言唯識。此順陳那三分義解(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夫言量果至亦名爲量者。明立一分師義也○或彼所量卽於心現等者。此立二分師義也。問。何以得知。是二分師義。答。軌師疏中述上説也。別更解云。若立二分者。本質爲所量等。故知。上文是一分師義。其上所説。與此疏意其旨無別。故知。上所説一分師義。上文云卽於一心義分能所。明知安惠義○今云。彼所量者。或是本質。或是相分。旣云於心現。故知相分也。以之爲勝○文。或此中意至相分名相者。此述立三分陳那菩薩義也。天主旣依陳那造論。唯自證分名爲量果。由未建立第四分故。故云能量見分。量果自證分體不離用。卽智名果等○金鼓古迹云。有説。陳那容許四分。以時漸故。略説三分。漸(似𣫢反。流也。進也)西國傳説不許第四。此應有理。若無諍論。對誰立量○(云云)。 ᅟᅟ又云。若爾三四以何爲正。二倶善説。四分理勝故。三分師宗故(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今陳那云。於二量中卽智名果。是證相故。謂現量證諸法自相。證諸法共相。自共二相是所量。二量之體爲能量。卽此能量證二相智自照明白爲量果故。云是證相故云。此二量體無實作用。但所量境相於能量心上顯現。假名爲量。譬如衆色於鏡上現。假説鏡照。卽是心之一分。如有能量之用故。言如有作用。心之一分。如有所量顯現故。云而顯現故。旣於證相一心之上有此能量所量之義。故此證相量果亦名爲量也。若立二分者。本質爲所量。相分爲能量。見分爲量果。或可。相分爲所量。見分爲能量。卽此見分審決明白爲量果。若立三分者。相分爲所量。見分爲能量。自證分爲量果。若立四分者○如此三師立分雖異。同釋此文並皆無妨(云云)。 ᅟᅟ今案。此文旣云如此三師立分雖異。若有一分師義者。如何云三師耶。依之明燈抄云。如此四師立分雖異。同釋此文並皆無妨(云云)若爾文軌師心。不言一分師義歟。又可勘略纂(云云)。 ᅟᅟ略纂云。此文約二分等總有三解。一云。自共二相是所量。現比量智是能量。卽此能量證二相智。照義明白名爲量果。故云卽智名果是證相故。二云。三分之中○三云。四分之中○(云云)。 ᅟᅟ准此文。疏有三釋可云歟。 ᅟᅟ又云。論如有作用至亦名爲量。述曰。此釋難重成。謂二量體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叙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取彼物。卽是心之一分如有能量之用。假名能量。故云如有作用。心之一分如有所量顯現。假名所量。故云而顯現故。旣於證相一心之上。有此能量所量之義。故此證相量果亦名爲果也(云云)。 ᅟᅟ理門論云。又於此中無別量果。以卽此體似義生故。似有用故。假説爲量(云云)。 ᅟᅟ定賓疏云。此陳那義。卽是三分。尋之應知。且言量果者。證知義。猶如世間綿絹穀米以爲所量。惠數執持稱尺升斗數知其數。以爲能量。心中任持所有斤兩尺丈升斗多少之數令不墜失。以爲量果。今大乘中。唯識道理。相·見·自證。體實是一。轉變差別。非有似有。假立爲三。然於三中不差別。猶如乳中乳體與甜并潤濕性非不差別。故自證分離相·見已無有別體。名爲量果。故論文云又於此中者。此前四位現量之中也。無別量者。於四位中。皆有自證分。然離相·見無別體也。次文卽釋無別體義。論文意云。以卽於此自證分體。於中卽有似義相分轉變生故。復有見分似有用故。故不離此相見分外。説自證分以爲量果故(文)量果通智及心心所之事。 ᅟᅟ義心云。問。諸心心所皆有量果。何故入論唯言於二量中卽智名果。心王及餘心所豈無果耶。答。有二解。一云。由智用勝。就智彰名。據實量果實通同聚諸自證分。二云。證審決故名爲智。諸自證分等名智。何違也(云云)。 ᅟᅟ又云。問。入論所明二量唯局六識。亦通明八識耶。若通明八。五·八因位。不與智倶。如何論言爲自開悟。當知唯有現比二量。及云卽智名果。若唯明六識。自證分等豈非現量耶。答。若汎明現比。通論諸識。此論旣云爲自開悟。卽因中五識及七八識同聚諸分。非此所論。雖是現量。非自悟故故此論云於二量中卽智名果。旣説中言有所簡略。明不論餘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 ᅟᅟ(三十九帖口表紙)。 ᅟᅟ文軌疏三云。西方三釋。一云。依世親菩薩。但立二分○二云。依無性菩薩。立有三分。一相分·二見分·三自證分○三云。若依親光菩薩等。立有四分(等文)。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三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上午書寫。二十日下午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三十九(終)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十(第四十帖) ᅟᅟ似現量智有五種之事。 ᅟᅟ疏云。准理門言。有五種智。皆名似現。一散心縁過去(至)智下言等。是向内等。離此更無可外等故(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一散心縁過去(乃至)三散意縁未來者。仁云。問。何故縁過去縁未來。如次名散心散意。而縁現在名獨頭耶。答。縁過去未來。必唯意識。非餘識故。其理定也。若縁現在世者。通五倶意及餘諸識故。今擧獨頭意識也(云云)意云。五倶意識縁現在者。是通現量故。今擧獨頭意識。簡五倶意也。問。縁過未世。是何意識。答。備云。此五倶意識也。故五心章云。五倶意識通現比及非量。通縁三世及非世境(云云)明知。五倶意識通似現量(云云)。 ᅟᅟ理門論云。但於此中了餘境分。不名現量。由此卽説憶念·比度·悕求·疑智·惑亂智等。於麁受等皆非現量。隨先所受分別轉故。如是一切世俗有中。瓶等·數等·擧等·有性·瓶性等智。皆似現量。於實有中作餘行相。假合餘義分別轉故(云云)。 ᅟᅟ今案。准疏文。憶念悕求等之文。明五倶意識。若爾陳那心云不必縁現在境歟。仍唯現量之説。可審定之。 ᅟᅟ第二月等之事。 ᅟᅟ疏云。此境言等。等彼見机謂之爲人。病眼空華·毛輪·二月·瓶·衣等(云云)。 ᅟᅟ問。勝論外道可許以和合句義爲現量得耶。 ᅟᅟ疏云。故彼復言。如是一切世俗有中。瓶等·數等(至)作餘行相。假合餘義分別轉故(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次云等者。自有兩釋。一者擧其瓶性等取盆等。前實句亦云瓶等。卽但五句是現量境。其和合句。且如四人和合成僧。僧身之中有和合性。雖卽實有。而離四人不得別見。由此故非現量所得。四樹成林等其義亦然。故除和合句也。第二釋者。等取第六和合句義。現見四人共聚之時。其相不同。林等亦爾。故現量陳那非云。如是六句。或説五句執爲現量者。皆似現量。非眞現量也(云云。明燈抄引此二釋了)。 ᅟᅟ尋云。若爾如何述勝論宗。云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耶。 ᅟᅟ略纂云○等者。等取和合句也。如此瓶·數擧·有性等。隨其所應爲五識得。如此之覺是現量體。今陳那云。此瓶衣等智皆似現量。以於四塵別實有中。意識搆畫假合。諸餘總瓶·數·擧·有·瓶性等分別轉故(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 ᅟᅟ問。縁瓶衣等心。三量中何。 ᅟᅟ疏云。問。此縁瓶等智。卽名似現。現比非量中何收。答。非量所攝(至)但惑亂故。謂爲實瓶。故是非量(云云)。 ᅟᅟ裏書云。 ᅟᅟ問。瓶現量得云事。如何破之耶。 ᅟᅟ疏云○由彼瓶衣依四塵假但意識緣共刀而轉不但以眼現量而得名似現量。此釋盡理。前解局故(云云)。 ᅟᅟ尋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又但分別執爲實有謂自識現得等者。周云。第二解意。卽約執心謂自眼識現得。亦名似現。亦者亦上意識(云云。好)備云。此後説意者。五倶意識。獨頭意識。倶名似現量也。諸分別執爲實有者。皆是似現量也。此説盡理。初説意者。唯五倶意識名似現量(云云)。 ᅟᅟ准此文。五倶意識不必現量歟。 ᅟᅟ邑記云。疏又但分別至亦名似現者。前解但言。實非眼識得。自謂眼見似眼根得。名爲似現。卽有縁過去未來空花。要執非是自謂眼識現得。卽攝不盡。今言分別執著。謂爲現得。不唯言眼。故皆攝盡。問。善心亦縁瓶衣空花水月。此皆似現。旣非執著。如何攝耶。答。雖非執著。而是分別。此言分別。執爲實有。皆名似現。設不執者。亦攝在中。無不盡矣(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問。准天親佛性論中。破數勝論瓶是現量。皆據四大四塵八物破之。今此何故但論四大以成瓶也。答。四大是實。四塵是徳。由常細微生子微等麁相已去。方有瓶相。瓶相之上方有色香味觸四塵以爲徳相。今據本實且説四大。若兼徳相亦卽八物。故此彼論不相違也。又復應知。瓶是極微生麁相時。以之爲體。體上復有同異句義。與瓶作性。如第五句。應當知之。若約通論。實徳兩句八物成瓶。佛性論中。天親菩薩破彼意云。瓶有八物。云何眼見色物之時。得餘七物。此是外道愚癡邪義。故不可救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引此文可見。 ᅟᅟ明燈抄云。以瓶衣等體卽四塵等者。四大四塵八物成瓶故。天親佛性論中。破勝論等云。瓶有物。云何眼見色物之時。得餘七物。云何今云體卽四塵。且約顯相而説四塵。理有四大以成瓶體(云云)。 ᅟᅟ佛性論云。 ᅟᅟ問。疏云。三句三文如次配釋(云云)心何。 ᅟᅟ疏云。問。何故似現先標似體。後標似因(至)或復影顯。三句三文如次配釋(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三句三文者。似現似比。各有三句。似現三句者。論云。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是爲三句。句卽文故。云三句三文也。似比三句者。論云。若似因智。爲先所起。是爲一句。文句雖二義勢是一。故爲一句。諸似義智。是爲一句。名似比量。卽爲一句。今問各初二句前後。不同後句。無前後故。若爾可言三句二文。如次配釋。何須言三。語勢故三。故無妨也(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三句三文如次配釋者。論云若似因智者。初標似因也。次論云爲先所起諸似義智者。次標似體也。次論云名似比量者後標似名也。又論云似因多種如先已説用彼爲因者。此釋初似因也。次論云於似所比諸有智生者。此釋次似體也。似體者了宗智也。次論云不能正解名似比量者。此釋後似名也。旣云如次配釋故。周云。卽此似似據文各有三句。科文亦有三段。一段配一句。如次可解。論云若因智爲先所起。此爲一句一文。下二句二文。亦准可知(云云)。 ᅟᅟ問。論云。似因多種。如先已説。用彼爲因(文)爾者可云同若似因智之文耶。釋云。標有智及因。釋無智(文)付之。似因多種等文。釋若似因智之文也。如何云有因無智耶。依之。玄應師釋云。似因多種者。明因十四過也。用彼爲因者。擧似因智也。如何可云耶。 ᅟᅟ疏云。論似因多種。如先已説。用彼爲因。述曰下釋如先所説四不成(至)文略故爾。釋文隨標亦略不説(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應法師云。似因多種者。謂前所説。不成不定。及與相違。名爲似因。用彼爲因者。謂卽用彼似因之智爲度因。於此所比似宗之義。生似宗智。此似宗智。不能正解。名似比量○自問答云。問。三支有過。皆似比收。何故但云似因爲先。所生宗智名似比量答。理應具顯三分過失。然因有過。過失重故。且擧似因。餘略不説(云云)。 ᅟᅟ問。論云。謂初能立缺減過性(文)何釋耶。 ᅟᅟ疏云。謂初能立缺減過性者。此卽初辨闕支。或總無言。或言無義。過重先明。故云初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或總無言等者。闕有二種。一無體闕。二有體闕。無體闕者。謂不陳言。但在三支。非在三相因一喩二。是爲三支。若陳因言。必有體闕。三相旣義。故非無體。有體闕者有二。一者。以因三相而爲能立。雖説因三相。少相名闕。二者。因一喩二三爲能立。雖陳其體。義少名闕。今云。或總無言者。無體闕也。或言無義者。有體闕也。或總無言者。雖有申宗。不申因喩。如數論者立我是思。不申因喩。豈非過也。此約因一喩二之三支也。或言無義者。又雖有言。而相並闕。如聲論師對佛法者。立聲爲常。徳所依故。猶如擇滅。諸非常者皆非徳依。如四大種。此徳依因雖有所説。三相並闕。何得非似(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或總無言無義者。問。旣總無言。何名立論。答。有二解。一云。設雖有言。而非立論之言。亦名無言。如瑜伽第十五説。論墮負者。謂有三種。一捨言。二言屈。三言過。捨言。謂立論者以十三種詞例對論者。捨所言論。何等名爲十三種詞。謂立宗者謝對論者曰。我論不善。汝論爲善。我不善觀。汝爲善觀。我論無理。汝論有理。我論無能。汝論有能。汝論有能。我論屈伏。汝論成立。我之辨才唯極於此。過此已上更善思量當爲汝説。且置是事。我不復言。以如是等十三種詞例對論者。捨所言論。捨所論故。當知被破。爲他所勝。墮在他後。屈伏於彼。是故捨言名爲墮負。此説無者。卽彼捨言。二云。此約陳那已後。唯擧所立。不申三相之言。亦名無言(云云)。 ᅟᅟ注抄下云。或總無言者。顯三倶闕。理恐不然。能立多言中説。今總無言旣無所諍。何名缺減。或言無義名缺減者不然。所説無義。卽在言申中過。何得缺減中明(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或總無言者。一云。約世親宗因喩三總無故云無言也。一云。約陳那因三相並無故云無言也。言或言無義者。雖擧因喩言支。而無義理也(云云)。 ᅟᅟ缺減過性六句七句二説之事。 ᅟᅟ疏云。此之缺減。古師約宗因喩。或七六句。陳那已後約因三相。亦六或七。並如前辨(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言古師約宗因喩或七六句者。解云。此約宗因喩三立闕過也。或七者。世親所立義也。故疏上卷云。世親菩薩缺減過性。宗因喩中闕一有三。闕二有三。闕三有一(云云)或六者。自餘諸師所立義也。故疏云。世親已後。皆除第七。以宗因喩三爲能立總闕。便非旣本無體。何成能立。有何所闕而得似名(云云)問。初義云。若宗因喩三並無者。有何所闕而得似名。答。宗有二。一能詮宗。二所詮宗。謂宗能詮言爲能詮宗也。宗言之所詮義爲所詮宗也。今闕宗者。據能詮宗。不闕所詮宗也。故有第七闕也。問。旣無能詮宗言。豈有所詮宗義耶(云云)。 ᅟᅟ又云。言陳那以後約因三相亦六或七者。解云。或六者。陳那·賢愛所立義也。或七者。自餘諸師所立義也。故上卷云。陳那菩薩。因一喩二。説有六過。卽因三相六過是也。闕一有三闕二有三無闕三者。賢愛論師亦除第七。自餘諸師不肯除之。因一喩二。卽因三相。雖有申宗。不申因喩。如數論者執我爲思。不申因喩。豈不過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古師約宗因喩。或七六句者。前上卷云。世親菩薩宗因喩中。闕一有三。乃至闕三有一。世親已後。皆除第七。以前准後應言世親已後陳那已前。皆除第七。古師宗中有二説故。故云或七或六。陳那菩薩。因一喩二。説有六過。卽因三相六過是也。無闕三者。賢愛論師亦除第七。唯有六過。自餘諸師不肯除之。亦有第七。故有七過。故云亦或六七。古師六句者。謂或無宗有因喩二。或無其因有宗喩二。或無其喩有宗因二。或無宗因唯有一喩。或無因喩唯有一宗。或無喩宗唯有其因。此卽闕一成三。闕二成三。合有六句。應法師云。古師闕過。非約三支。古師能立。旣有五支。如何但説宗因喩闕。是故應以宗等五支説其闕過。若依陳那。卽有兩解。一云。除所立宗。因一喩二。更互相望。准前作法。亦成六句。不説宗者。是所立故。今説能立缺減過故。問。若爾且如清辨菩薩立色等空。此無異喩。以眞諦中一切空故。此旣能立唯有二種。闕過何得成六句耶。解云。陳那説有六句別者。依有異品而不成立異喩者説。若無異品不立異喩。以非過故。卽無六句。清辨所無旣無異品。不作異喩。非能立闕。二云。陳那宗等。三分互除作法。如前説六。若無其宗。因一喩二無所立故。又宗過中。隨有所犯。卽名似宗。敵者顯示。尚能破收。豈全無宗。但説因喩。非缺減耶。由此道理。後解爲勝。若爾何故論文但説能立缺減。故今解云。唯説能立缺減過者。意不乖古。古師以宗爲能立故。故論雖説能立缺減亦攝宗也。是故下文。別顯過中。初卽説云立宗過性又今旣於喩中開二。二喩別故。卽有四分。依此四分辨缺減者。或無初分。唯有後三。無第二分有初後二。無第三分有後初二。無第四分唯有前三。或無初二唯有後二。無後二有初二。無第一第三有第二第四。無第二第四有第一第三。無第一第四有第二第三。無第二第三有第一第四。或無初三唯有後一。無後三分唯有初一。無一三四有第二分。無一二四有第三分。此卽闕一成四。闕二有六。闕三有四。總十四句。名缺減過(云云)。 ᅟᅟ又云。問。如理門説。二喩隨一。或二倶無。亦成能立。何名缺減。故彼論云。若有於此一分已成。隨説一分亦成能立。若如其聲。兩義同許倶不須説。或由義准。一能顯二。解云。彼約敵論先已解了一分二分。或義准知。故成能立。今依敵者先未曾解。故隨所闕名爲似立(云云)。 ᅟᅟ此義如抄第。 ᅟᅟ定賓疏五云。先徳同釋云。世親已前。宗因喩三總名能立。就中辨闕。一一單闕。二二合闕。三支總闕。以爲七句。復有一釋。但有六句。若總闕者。本非能立。何所辨闕。自世親已後。陳那卽以一因二喩以爲三支名爲能立。於中辨闕亦有七句。唐三藏前五六十年。西方有賢愛論師。是勝軍師主。承陳那義。然許六句不許第七。亦准前釋。今詳。其言乃是謬傳。違文違理。且違文者。理門文云。爲於所比顯宗法性故説因言。爲顯於此不相離性故説喩言。爲顯所比故説宗言。除此更無其餘支分。又論初云。又以一言説能立者。爲顯總成一能立性。由此應知。隨有所闕名能立過。准此若具宗因喩三。卽應具有兩種名宗。一名眞所立。二名眞能立。若闕此三復有兩名。一名似所立。二名似能立。亦應更有眞所似能。復有眞似所。入理論中。但立八門。唯有能立。而其眞所及以似所。是何門攝。又違理者。同喩言闕可便是過。異喩若無。論文自許。掌珍亦許。今云是過。豈不違理也。陳那論文自無此説。何以傳者謬稱其事也。故今還依宗因喩三辨闕七句。以之爲正。此過類中。論文云。又立量時。若無言説可成能破故知。總闕亦是能破也(云云)。 ᅟᅟ斷云。解能破中叙舊解云。又聲論師對佛弟子(至)又闕初相。可名不成。亦闕後二。何獨不成。故名缺減(云云)。 ᅟᅟ八能立中現比量缺減之中。 ᅟᅟ又云。又引古云。又解云。古師旣以八爲能立。故亦依此(至)然隨一闕非是闕過。作句數爾。若闕二時。方爲過故。 ᅟᅟ問。如立聲非勤發。眼所見故。同喩如虚空。異喩如瓶盆等之時。於因三相中闕何相耶。釋云。闕初二相(云云)付之。瓶盆等旣云眼所見。若爾可云三相倶闕也。依之。立聲常。眼所見故。同喩如虚空。異喩如瓶等之量。三相倶闕(云云)數論師對聲論師立量云。聲無常。眼所見故。同喩如瓶盆等。異喩如虚空。旣具同品定有性(云云)例是可爾。如何。 ᅟᅟ疏云。如立聲非勤發。眼所見故。虚空等爲同。瓶盆等爲異。闕初二相(云云明詮噵云。沼法師改此因云鼻所取故。云云)。 ᅟᅟ明詮噵云。第三相亦闕。何故云唯闕初二相(云云)。 ᅟᅟ疏上文云。如數論師對聲論師。立聲是無常。眼所見故(至)此但闕初。而有後二(云云)。 ᅟᅟ又云。如立聲常。眼所見故。虚空爲同。盆等爲異。三相倶闕(云云)。 ᅟᅟ明詮裏書云。言如立聲非勤發眼所見故至闕初二相者。周云。問。眼所見因。瓶旣是異。卽合闕異。如何不闕異喩。答。擧瓶爲異。眼但見四塵。不見瓶盆等。故成異喩(云云)此聲論對佛法立故。如是説也。第七句量。是聲論對勝論立故。三相倶闕也。備云。第四句量雖三相闕。然今取闕初二相邊也(云云)。 ᅟᅟ問。論云。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等文)可云所破。如何云能破耶。 ᅟᅟ疏云。問云。何能立缺減等名爲能破(至)顯示此言。若前是言。何須復後説(云云)。 ᅟᅟ邑記云。 ᅟᅟ問。論中明似能破云。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云云)意何。 ᅟᅟ略纂云。問。亦有於他過量之中。不知其過。妄出餘愆是似破否。設爾何失。二倶有過。若是似破。何故論云彼無過故。若非似破。何故論云以不能顯他宗過失。應説是似破。然出他愆。不當眞過。亦名以不實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此論或可擧多分説。亦不相違(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以彼愚敵。於他能立無過量中。不能鍼口亂立。人證者聽衆。欲顯己勝。妄施此難故是似破。亦有於他有過量中。不知其過。而更妄作餘過類難。亦是似破。由多分於無過量中有似破故。故言彼無過故。若立者非理故。作過類之難及顯其理。或立者愚癡不識其過而不正言名。及作過類之難。爲戲弄故。此等卽是能破非似破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問。亦有於他過量之中不知其過妄出餘愆。是似破不一設爾何失。二倶有過。若是似破。何故論云彼無過故。若非似破。何故論云以不能顯他宗過失。應是似破。然出他愆不當眞過。亦名以不實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此論亦可擧多分説。亦不相違。又解。他量宗中有失。因喩無非。敵者説彼因喩有過。如是乃至喩中有過。宗因無過。敵者乃説宗因有過中。唯違現量。敵者乃顯違比量等。如是乃至喩過中。唯有最初所立不遣。敵者乃云犯不離等。此亦不能顯他過失。皆名似破。所以爾者。由不善知他過失故。若爾何故論釋成云彼無過故。理門亦言若於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設。不名過類。答。且此論言彼無過故者。彼立論者。唯宗有過。敵者乃顯彼因喩過。宗九過中。唯違現量。敵者乃顯違比量等。論卽於彼敵論之人顯過處説。是故釋言彼無過故。又他過量不如實知等者。此説意云。不能顯他宗因喩過。名似能破。然論文云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者。且據決定擧眞能立(云云)。 ᅟᅟ問。數論師對聲論師立量云。聲是無常。眼所見故。同喩如瓶盆等。異喩如虚空(云云)爾者此因可具遍是宗法性耶。釋云。此但闕初(文)就之。 ᅟᅟ因明要義抄下云。道雄僧都問。因明道理。宗因喩皆更須成立耶。明詮(宮中講師)○(自上他問答。自下自問答)○問。且約兩倶不成。更須成爲眞因何耶。答。聲眼所見性。除香等色法所攝故。如色等(雖香此色法。而非眼所見故爲異喩。故是簡別耳)問。自教不明聲此眼所見。又世間不云聲此眼所見故。此量有違自教世間等過也耶。答。學者亦許聲此眼所見。自教之中明六根互用故。無違世間自教等過也。問。約佛法爾耳。今案。本量兩倶不成作法。勝論師對聲論。立聲無常。眼所見故。兩倶不成(基疏如是明也。然軌師·應師·沼略纂。並不指立敵名也)今約此聲·勝兩倶師。眼所見性因更須成爲眞因何耶。答。聲眼所見。除香等徳句所攝故。如色徳。如是成立時。眼所見性因爲眞因耳。問。此因有隨一不成。故還成此似因耶。答。聲論此從勝論中而出。但約聲一法互諍常無常。約餘法其計皆同故。非不許徳句攝因也(定賓等疏云。聲論從勝出。云云)問。聲·勝相對如是成立時。眼所見因。若成共比量眞因。若但成勝論自比量眞因。答。此可有二通。一者成共比。何者。定賓·文軌等云。聲論從勝論出。但諍聲常無常。此異耳。二者且成勝論自比量眞因。不成共比量眞因。若約聲論宗。以彼所許之因成立聲此眼所見性者。眼所見性因。亦可成共比量眞因也。問。且就勝論。彼師如是成立時。信聲此眼所見性以不。答。此依比量力而信。若不信者。無比量事也。問。若爾有自決定相違。謂聲非眼所見性。除色而徳句攝故。如香味等。旣有此過。何信聲此眼見耶(更須思。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六末文)文沼雖厠法至幸爲詳定者。此沼法師自述懷也。沼者正等寺沙門惠沼。卽續主名也。厠測冀反。雜也。去聲。朽情難飾者。論語曰。宰予晝寢。注云。宰予弟子宰我。子曰。朽木不可雕也。注云。朽腐也。雕雕琢刻書也。濫因承乏無以緘言。承乏者。潘安仁秋興賦序曰。攝官承乏。公孫羅曰。乏無也。言承此無人之時。緘居俺反。絳紩也。説文曰。束篋也。孫郷子曰。周廟金人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誠言人也。於師曾獲半珠縁闕未蒙全寶者。有唐本疏。能立不成終注云。後闕未得。且獲半珠(已上云云)。 ᅟᅟ邑記云。疏且獲半珠者。釋迦菩薩。昔爲雪山童子。聞説半偈歎云。獲半珠。此疏未全故以方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五末文)文論能立法至惠沼續者。注云。後闕未得。且獲半珠者。或有疏本無此注文。准此卽末。沼法師語。故彼文云。於師曾獲半珠。縁闕未蒙全寶。由此准知。沼師自注。今觀三卷。已專伏膺。兩卷餘半。旣是過半。豈是半珠。非全名半。何必等分方名半焉。如華嚴序云。然一部之典。纔獲三萬餘言。唯啓半珠。未窺全寶。言此經下本。本有十萬偈。而晋朝譯。纔三萬六千偈。所獲尚少未及半分。而猶爲半珠。今此亦爾。不全名半耳(云云)。 ᅟᅟ近代諸人云。能立不成以下疏文。皆淄州大師作。更非大師之筆(云云)極僻事也。能立不成以下。疏外沼法師多加新注也。至于終末皆有大師疏也。然明詮噵本疏文除新注加。邑記·明燈抄皆以牒釋·披者悉之。 ᅟᅟ疏奧云。沼雖厠法筵。朽情難飾。濫用承乏。無以緘言。於師曾獲半珠。縁闕未蒙全寶。因訓苾芻之須。擧螢而助曦光。其中文理是非。有智幸爲詳定(云云)。 ᅟᅟ緘居俺反。絳也。紩也。説文曰。束篋也(云云)。 ᅟᅟ天台宗學者不用因明之事。 ᅟᅟ守護國界章(下之中)云。有爲報佛。夢裏權果。無作三身。覺前實佛○四記之答。幻智所用。三支之量。何顯法性(云云)。 ᅟᅟ因明注釋下云。法花圓宗。直存是理。不借因明立破言論。今案。他意假陳。概誠爲顯功期慧矣(云云)。 ᅟᅟ義心云。問。諸法皆須比量成立。亦有不要三支刊定其理耶。答。有用不用。何者。若因縁唯識法相等宗。要以因明道理成立。若異此者。不成立破故。大乘入楞伽經云。應説一切法如幻如夢。解云。幻夢二喩。喩法各別。謂幻依因縁法。夢依唯識理也。若成無生及諸法空無自性等宗。宗因喩等非所用也。且如成立依他起性是無生等。便墮惡取空見。經經云。不應成立一切諸法皆悉不生也。又若依諸法本來寂靜立無生宗。准彼經釋。有六種過失。一無法可立過。如經。一切法本無有故。二宗因有體過。如經。及彼宗因生相故。解云。若立一切法無生。便成於有。以宗因生故。及有法體相故。卽違所立宗也。三待生宗壞過。如經。一切法不生。此言自壞。何以故。彼宗有待而生故。解云。謂所立無生必待於生生。體旣無。待誰説言無生。故此無生言自壞不成。卽能別過也。四宗無所依過。所依謂有法也。如經。又彼宗卽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解云。旣立量云一切法不生。今言彼不生宗法卽遍入一切有法宗中。宗中能別復云不生。卽不生宗法所依有法體相亦不生也。旣無有法體相。此則宗九過中。是所別不成過也。五相有違宗過。如經。又彼宗法分而成故。解云。因有三相。若少三相則宗不立。謂宗得成必具三相。三相不無故能成宗。而立宗言一切無生。此宗妨因。故不應立也。六法違理智過。如經。又彼宗有無法皆不生。解云。牒所立宗也。此宗卽入一切法中。解云。難所立宗遍入有無諸法也。有無相亦不生故。解云。約理正破。謂眞理及正智有無相亦不生。如何得有所證之理及能證智。此明立宗違理智也。又彼經云。是故一切法不生。此宗自壞。不應如是立。諸分多過故。解云。諸分謂宗因喩合結也。又蜜嚴經中卷云。蜜嚴佛土是最寂靜。是大涅槃。是妙解脱。是淨法界。亦是智惠及以神通。諸觀行者所止之處。本來常住。不壞不滅。非如瓶等勤力所成。尋復破壞。非諸似因不似因之所成立。何以故。宗及諸分是不定法。諸宗及因各差別故。蜜嚴佛土是轉依識超分別心。非諸妄情所行之境。乃至云。亦非無明受業所生。但是無功用智之所生起。出過欲界及色無色無相天闇冥之網。蜜嚴佛土阿若悉壇。非因明者所量境界(云云)。 ᅟᅟ又引阿頼耶識無別有性量。可見之。 ᅟᅟ尋云。大佛頂經眞性有爲空比量。豈非顯法性耶。 ᅟᅟ延久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被始行圓宗寺法花會。講師頼増(三井寺天台宗)問者法印大和尚位大僧都頼信(興福寺法相宗)。 ᅟᅟ問。就因明門。數論對佛弟子立量。眼等必爲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云云)爾者。敵者佛弟子付何過耶。答。因明門之義。非本所學。故不可答申之。問。准三會大堂被建二季御願因明門義。何不答之耶。答。傳教大師言。四記之答。幻智所用。三支之量。何顯法性(云云)雖學多聞。徒求勝負。有何利益耶。 ᅟᅟ承保二年十月日。講師内供奉大法師慶朝(延曆寺天台宗)問者大法師隆禪。 ᅟᅟ問。轉輪聖王具三十二相。爾者具八十隨好耶。答。不具隨好。問。相是總。好是別也。旣具總相。何不具別好耶。況有經輪王具八十隨好(云云)今何云不具。若夫立證成道理者。轉輪聖王可具八十隨好(宗)相好所攝故(因)猶如如來(喩)答○但至于被立證誠道理者。本願聖靈。此會關白。當初南方學徒。並座因明。問答有諍。然而未被下左右綸言以前。暫可停立敵勝負之論者耶。縱雖云爲因明之准的。立破之權衡。謹爲畏綸旨。不能辨申比量眞似矣。 ᅟᅟ承曆元年十二月日。講師[辶@㫿]斆(延曆寺天台宗)問者大法師隆禪。 ᅟᅟ問。大乘論中。列念等六種祕密也。且其中依布施示現涅槃者。是何祕密意耶。進云。無説祕密意(云云)付之。布施有所治可對治。祕密意例如戒等五度望所治爲對治。以證成道理思之。依布施示現涅槃者可對治。祕密六度隨一攝故。如餘五度耶。答○但至所立比量者。御願草創之時。講會被始行之日。一宗諸徳悉云不可問答因明。爰綸言旣下。暫不可問答因明者。須重奉勅立敵相諍也。然而問答有情不可默止。今此比量旣相違決定。所以立量云。依布施示現涅槃者。應非對治。祕密意除戒等五度六種祕密意隨一攝故。如餘祕密等。若爾前後倶邪決智無生。何爲眞能立量成所樂矣。 ᅟᅟ仁平二年八月日。被始行左大臣殿春季御讀經御論義。玄勝(興法)對良明(山天)問之。 ᅟᅟ問。有大乘論中。釋成今般若妙典文。明十智六行相。爾者盡無生智縁苦。何可與空無我行相相應耶。答(云云)問。論意難知。兩方難之。若相應者。彼論中三摩地十六行相相應時。盡無生智空三摩地不相應(云云)例是可爾。依之。唐朝人師。依此文。盡·無生二智有十四行相。是空無我行相(云云)若依之。不相應者。盡無生智縁苦諦時。旣與空無我行相相應。例亦可爾。依之立證成道理云。盡無生智縁苦諦時。應與空無我行相相應(宗)縁苦諦故(因)猶如法智類智等(喩)。 ᅟᅟ答者良明闍梨云。語亂理隱。不能取牒(云云)卽退出了。後日自門他門諸人。不受比量。俊宗出傳教。釋成不可立量之由(云云)有人付共不定失。卽以苦無願三摩地爲不定敵(云云)。 ᅟᅟ天台人人云。源信僧都云。因明於穢土窮之(云云)無實之事。 ᅟᅟ注釋上云。問。若准此例。不相應行非實比量。亦應此過。立云。我不相應行定非假有。許餘假法所不攝故。如餘實法。答。此義難決。學者思之(云云)。 ᅟᅟ同中云。文軌師疏·沼法師略纂·及義斷同云。五頂爲五人立此量。利渉師疏同慈恩意。此等異説邪正未決(云云)。 ᅟᅟ同下云。問。言總意別。是爲差別。今自相有卽是大有。旣非言總。何名差別。答。自比違自四相違因。以此等量應爲規模。三十六相豈一同耶此義未決(云云)。 ᅟᅟ旣處處置未決。如何云穢土窮因明耶。 ᅟᅟ同上卷文。若依此。應云帶相違決定。故改本因。帶四相違故。前邪後正。此義未決(云云)。 ᅟᅟ天台人人云。源信云。唯識淨土可窮。天台宗妙覺可窮之云無實之事。 ᅟᅟ先師上綱云。源信於宗淺深者難知。瑜伽論文甚難故也(云云件文被收官帳云云)。 ᅟᅟ上綱云。見一乘要決文。云瑜伽文難者。増壽變易文歟(云云)。 ᅟᅟ本朝續往生傳云(黄門侍郎江匡房)權小僧都源信者○師事慈惠僧正○其人常曰。倶舍因明者。於穢土極之。唯識期淨土。宗義待佛果(云云)。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十(終) ᅟᅟ(延寶二年甲寅三月二十一日書寫。二十二日校正)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十一(第四十一帖) ᅟᅟ理門論頌云。 ᅟᅟ示現異品故 由同法異立 ᅟᅟ同法相似餘 由異法分別 ᅟᅟ差別名分別 應一成無異 ᅟᅟ顯所立餘因 名可得相似 ᅟᅟ難義別疑因 説異品義故 ᅟᅟ非愛名義准 若因至不至 ᅟᅟ三時非愛言 至非至無因 ᅟᅟ是名似因闕 應無有所立 ᅟᅟ名無説相似 生無生亦然 ᅟᅟ所作異小分 顯所立不成 ᅟᅟ名所作相似 多如似宗説 ᅟᅟ説前無因故 倶許而求因 ᅟᅟ名生過相似 此於喩設難 ᅟᅟ名如似喩説 無常性恒隨 ᅟᅟ名常住相似 此成常性過 ᅟᅟ名如宗過説(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集施頌曰。 ᅟᅟ同·異·分·無異。可得·猶·義·至。 ᅟᅟ無説·生·無因。所作·生·常住。 ᅟᅟ略纂云。 ᅟᅟ一同法相似過類。二異法相似過類。 ᅟᅟ三分別相似過類。四無異相似過類。 ᅟᅟ五可得相似過類。六猶預相似過類。 ᅟᅟ七義准相似過類。八至不至相似過類。 ᅟᅟ九無因相似過類。十無説相似過類。 ᅟᅟ十一無生相似過類。十二所作相似過類。 ᅟᅟ十三生過相似過類。十四常住相似過類。 ᅟᅟ義斷云。十四過類。義同如實論中道理難品中三種難也。此雖無文。今應略述寛狹同異。至下當知(云云)。 ᅟᅟ又云。大乘心鏡論明八支。龍樹菩薩造。羅什法師譯。撿之。 ᅟᅟ一顛倒難。有十種。 ᅟᅟ一同相難(卽理門第一同法相似)。 ᅟᅟ二相難(卽理門第二異法相似)。 ᅟᅟ三長相難(卽理門第三分別相似)。 ᅟᅟ四無異難(卽理門第四無異相似)。 ᅟᅟ五至不至難(卽理門第八至不至相似)。 ᅟᅟ六無因難(卽理門第九無因相似)。 ᅟᅟ七顯別因難(卽理門第五可得相似)。 ᅟᅟ八疑難(卽理門第六猶預相似)。 ᅟᅟ九未説難(卽理門第十無説相似)。 ᅟᅟ十事異難(卽理門第十二所作相似)。 ᅟᅟ二不覺難。有三。 ᅟᅟ一顯不許義難(卽理門第十三生過相似)。 ᅟᅟ餘二難。理門無。 ᅟᅟ三相違難。有三。 ᅟᅟ一未生難(卽第十一無生相似)。 ᅟᅟ二常難(卽第十四常住相似)。 ᅟᅟ三自義相違難。理門所無。 ᅟᅟ理門第七義准。如實復無。其中義旨。如下當述。未撿如實。待後細尋。然唯此斯將好故錄(云云)。 ᅟᅟ十四過類者。 ᅟᅟ一同法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外曰。瓶有勤勇若無常。顯聲勤勇非常住。空有無礙故是常。聲體無礙應非滅。内曰。汝以勤發立無常。未有勤勇非遷滅。若以無礙證常住。未有所礙是遷減(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一同法相似過類。瓶有所作故無常。猶聲所作亦無常。亦可空有無礙故是常。顯聲無礙亦是常。正解云。我以所作證無常。無有所作非無常。汝以無礙證聲常。樂等無礙應是常(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第一同法相似過者。内曰。聲無常(宗)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因)諸勤勇無間所發皆是無常。譬如瓶等(同喩)若是其常見非勤勇無間所發。如虚空等(異喩)外曰。聲常(宗)無質礙故(因)諸無質礙等皆悉是常。譬如虚空(同喩)諸無常者見彼質礙。猶如瓶等(異喩)此之外量有不定過。其聲爲如空等。無質礙故。卽是常耶。爲如樂等。無質礙故。是無常耶。此卽以異法爲同法。不以同法爲同法故名同法相似過類。然彼外人本作此量有二意。一不立自宗。二成立自宗。不立自宗者欲顯内義有共不定過。謂此聲爲如瓶等。勤勇發故。是無常耶。爲如空等。無質礙故。卽是常耶。此但似不定。何以爾者。夫眞不定。要以本因望同異品有。是眞不定。今外人以空等上無勤勇發因。乃於勤發因外別立無質礙因。於異品有。故是似共不定也。成立自宗者。欲顯内義有相違決定過。此亦但似相違決定。何以爾者。夫相違決定。必須定因。今無礙因空樂皆有。卽是不定。何能與定作相違決定耶。故是似相違決定也。此謂於定因不定因言。故是似能破也。此中應以四句分別。一以定破不定。二以定破定。三以不定破不定。四以不定破定。如勤勇所發成無常宗定因。能破無質礙成常宗不定因。此卽以定破不定也。如勝論立聲無常。所作性故。此因是定。聲論復立定因云。聲常。所聞性故。此卽以定破定也。如聲論立聲常。無質礙故。此因不定。佛法復立不定因云。聲無常。不可見故。若聲論云汝云不見因。通異品空上。是不定故。非能破者。佛法云。汝無質礙因。亦通異品樂上。豈成能立。若汝得成。我亦得成。若我不成。汝亦不成。此則佛法戲調聲論顯彼不定。此卽以不定破不定也。如聲論以無礙因顯聲是常。破佛法勤勇所發證無常因。此卽以不定破定也。前之三句是能破。唯第四句是似破也。問。如立量云。眞故極成色非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根不攝故。如眼識(喩)有人破此比量作相違決定云。眞故極成色定離於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因)如眼根(喩)此四句中何句所攝。答。此當第四以不定破定句攝。以眼根非同品同喩故。望小乘宗。自許眼根定離眼識。若大乘宗。自在菩薩。六識互用。眼識亦得縁彼眼根現眼根相分。及成所作智亦縁眼根現眼根相分。此相分眼根。並是初三之中眼根所攝。此則大乘不許眼根定離眼識。卽此眼根望自雖是同品。望他卽是異品。然無共同品故。是同品無。以眼識爲異品。復非有。此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因。於同異品旣遍非有。卽六不定中不共不定也。復是似喩中隨一所立不成過也。若言云大乘雖不許眼根定離眼識。然小乘自許故。是同品得成喩者。如大乘對小乘等立量立。就勝義諦。眼根是空。以縁生故。猶如耳根。如此耳根。小乘不許。應是同品得成同喩。此旣不可。彼亦同爾。此因旣是不定所攝。故第四以不定破定句攝。問。如立如來悲智體是涅槃。有人責言。性淨涅槃體凝然。可許稱寂滅。悲智旣遷動。如何名涅槃。答。悲智離染同性淨故。得名涅槃。難曰。離染同性淨。卽得説涅槃。遷動類有爲。應得名生死。如此云難何句所攝。答。立者云。悲智是涅槃(宗)以離染故(因)猶如性淨(喩)此是定因。難者云。悲智是生死(宗)以遷動故(因)如苦集諦(喩)此難者因雖是異定。宗自違故。不成相違決定。亦是以不定破定句攝。上釋同法異似。頗分論詞。要者今略申叙。内曰。聲瓶旣倶懃發現。卽並是無常。内又曰。空是異常非懃發。聲旣懃發。定無常。外破曰。聲同瓶懃發。同瓶卽無常。聲同空無礙。同空卽是常。外又破曰。聲不同空非懃發。卽不同空説是常。聲旣同空是無礙。卽應同空説是常。内解曰。懃發空是無常義故。聲類瓶説無常。無礙不唯是常義。何得同空説常住(云云)。 ᅟᅟ二異法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異法相似過類者。外曰。虚空是無勤勇。聲有勤發卽無常。瓶等無常有質礙。應常住。内曰。一切常法非勤勇故。得勤發證無常。無常不必皆質礙。豈可無證聲常。 ᅟᅟ明燈抄云。二異法相似過類。虚空是常無所作。聲有所作是無常。亦可瓶是無常有質礙。聲旣無礙應是常。正解曰。一切常法皆非作。可顯所作證無常。無常不必皆質礙。不顯無礙證聲常(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第二異法相似者。内外比量。並如同法相似中擧。然外人以瓶同法爲異法喩名異法相似。與前異也。内曰。空是異常。卽非勤發。聲旣勤發。定是無常。内又云。瓶從勤發。旣色無常。聲亦勤發。何容常住。外曰。虚空是常非勤發。聲是勤發卽無常。瓶是無常有質礙。聲旣無礙應是常。外又曰。聲同瓶等是勤發。卽同瓶等説無常。聲不同瓶是有礙。應不同瓶是無常。内曰。但是常者非勤發。故得勤證無常。無常有礙有無礙。何得無礙證異常(云云)。 ᅟᅟ三分別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分別相似過類者。外曰。聲是所作。如瓶等。卽同瓶説無常。瓶是所燒。聲不燒。瓶是無常。聲不滅。内曰。所作局無常。可證無常義。不燒通常。何得偏成常住宗(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三分別相似過類。聲若燒等同於瓶。可使無常亦同瓶。瓶之燒不同聲。云何無常以例聲。正解云。聲瓶燒等異。不許齊無常。亦可聲與背殊。不許齊常住(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第三分別相似者。内曰。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譬如瓶等。外曰。聲常。不可燒故。或不可見故。如虚空等。外人意云。汝以聲同勤發。卽同瓶無常者。然瓶是可燒可見。聲卽不可燒不可見。可燒可見者可無常。不可燒見者。應是此於同法喩中。分別可燒不可燒。可見不可見等。與宗義異。名分別相似。前異法相似。直望以同法爲異法。不分別差別之義故不同也。此外人不可燒等因。通同異品。有不定過。謂此聲爲如虛空不可燒或不可見故。卽是常耶。爲如樂等。不可燒或不可同故。卽無常耶。此亦以不定破定故。是似破也。内曰。瓶從勤發。旣也無常。聲從勤發。何容常住。外破曰。聲從勤發同瓶等。卽同瓶等説無常。瓶是可燒。聲是不燒。瓶自無常。聲應常。内曰。勤發局在無常中故。得獨證無常義。不燒通常無常内。何得偏成常住宗(云云)。 ᅟᅟ四無異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無異相似過類者。外曰。勤發與無常有無不定。並非畢竟性。宗因應不殊。内曰。兩法共取成宗因。可言二立無差異。宗滅因生成二立。是得難言應不殊。准理門論。彼有三解。今錄陳那所説。餘二備如論(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四無異相似過類(於中有三。初是古師。次是陳那。後是古師)初云。聲瓶齊所作。無常亦例同。亦可。所作貫聲瓶。燒等應無異(從初過類至此過類。皆是似共不定。及似相違決定過)二云。所作與無常一種。非畢竟兩法。齊生滅宗因應不殊(此似不成過也)三云。瓶上無常順所立。卽以所作證無常。亦可。瓶之燒見違所成。所作合聲有燒見(此似相違過也)正解初難云。所作無常爲喩體。法喩兩處必齊同。不以瓶等爲同喩。云何燒等全無異。解第二難云。兩法雜取成宗因。可言二立無差異。宗滅因生成二立。何得説言全不殊。解第三難云。成立無常具三相。所作可得顯無常。成立燒見不決定。所作何能證燒見(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第四無異相似者。有三師釋。一云。内曰。聲無常。所作性故。卽令聲是無常與瓶無異者。聲瓶同有所作法。故聲亦應可燒可見非所聞性。與瓶無異。立量云。聲應可見可燒非所聞性。所作性故。猶如瓶等。若言聲得同瓶可燒可見非所聞者。亦應瓶得同聲不可燒見是所聞性。此則聲瓶一切法。同應成一性。無有瓶聲兩物之異。陳那釋此無異意云。外人抑合成無異者。意欲反顯瓶聲差別。以無異宗違自所許返違世間。不可立故。但反顯云。若瓶與聲雖同所作。瓶自可燒可見非所聞。聲自不可燒不可見是所聞。不成一者。故知。瓶自無常。以可燒可見所聞故。自是常。以不可燒不可見所聞性故。陳那釋云。若約抑成無異難過。少異第三分別相似。然外人意。恐違世間自所許故。不敢強抑立無異宗。若約反顯瓶聲差別。與前第三分別相似理全不殊。更應別説無異相似。理門論云。若現見力比量不能遮遣互性。如有成立聲非所聞。猶如瓶等。以現見聲是所聞故。釋云。此明抑成無異成似所以。聲云所聞現量所得。外人雖以瓶爲比量遮聲所聞。然比量力劣於現量。不能遮遣聲云所聞現量境也。故此異云難違現量故成似破也。彼論又云。不應以其是所聞性遮遣無常。非唯不見能遮遣故。若不爾者亦應遣常。釋云。此明反顯瓶聲差別成似所以。外人云。若言聲不同瓶非所聞。聲自是所聞。亦應聲不同瓶是無常。聲自是互常。立量云。聲常。是所聞故。此無同喩。但立異喩。立若是無常。卽非所聞。如瓶等。瓶等無常卽非所聞聲當知是常。故今非云不應以互是所聞性遮遣無常也。六釋非意云。非唯不見能遮遣故。謂非唯瓶上不見能遮所聞性故。瓶有所遮之無常。亦於空上不見能遮所聞性故。空有所遮之常。互所聞性。雖不於彼瓶空上有礙。瓶無常。空是常故。故知。所聞非是能遮無常因也。六重責云。若不如我所非。爾者亦應遣常也。謂若以瓶無能遮無常之所聞。瓶卽有無常。反顯聲有能遮無常之所聞。聲卽無無常者。亦可空無能遮常住之所聞。空卽有互常。反顯聲有能遮常住之所聞聲卽有無常。故云亦應遣常也。然如實論中無異相似與此少異。彼論意云。瓶聲同有所作法。瓶聲同無常。萬法同有所知法。萬物應無異。若所知通萬物。萬物自體各不同。所作通聲瓶。常與無常亦應異。立量云。萬物之體應當無異(宗)有同法故(因)如瓶聲無常(喩)又云。聲瓶之法決定有異(宗)有同法故(因)猶如萬物(喩)彼論明此成似。意云。我所作因雖有同法。云相異品無故。亦有別相。具三相故。得成正因。汝所。 ᅟᅟ五可得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可得相似過類者。外曰。電光本非勤發。以可見故無常。是則立聲無常。不因勤勇所發。内曰。勤勇定是無常因。未見勤發是常者。無常不過勤發因故。見電等非勤發(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五可得相似過類(於中有二)初云。電等非勤發。餘因可得證其滅。聲雖是勤發。何得用此顯無常(此似不定過也)二云。一切無常皆所作。遍所立故成能立。電等無常非勤發。不遍所立不成因(此似不成因過也)正解初難云。本以勤發證無常。不得勤發非無常。不言無常必勤發。何妨電滅有餘因。解後難云。若立一切滅壞義。不遍所立不成因。唯立聲上有無常。何妨電等非勤發(云云)。 ᅟᅟ文軌疏三云。 ᅟᅟ六猶預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猶預相似過類者。外曰。無常有顯生。勤發或生顯。宗因各遍兩。何獨證無常。内曰。我言無常。但據滅壞。汝於宗外妄益其生。生尚非宗。何容立顯。准理門論。可得猶預。倶二解今各申一釋。餘亦如論(云云)明燈抄云。六猶預相似過類(於中有二)初云。無常含生顯。或顯或生。宗法旣不定。勤發成何義(此似不成過也)二云。勤發含生顯。或顯或是生。其因旣猶豫。何能證宗義(此似不成過也)正解前難云。勤發若於常亦有。可使説此是疑因。生顯旣許齊無常。如何此因成不定。解後難云。生顯不倶成滅壞。可使二種是疑因。兩法皆得顯無常。如何説此成猶預(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 ᅟᅟ七義准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義准相似過類者。外曰。聲是勤發。旣也無常。電非勤發。理應常住。内曰。勤發是彼無常因。但勤發者非常住。無常不是勤發因故。有電亦遷變非勤發故。理門云。示現異品故。由同法異立。同法相似。由異法分別差別名分別。應一成無異。顯所立餘因。名可得相似。難義別疑因。故説名猶預。説異品義故。非愛名義准(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七義准相似過類。聲是勤勇發。聲卽是無常。電旣非勤發。應當體是常。非勤翻於勤。非勤不定常。勤旣反非勤。云何定無常(此似顛倒不定過也)正解云。非勤通常無常品。可許非勤發不定常。勤發不通常處轉。云何不許定無常(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 ᅟᅟ八至非至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至非至相似過類者。外曰。此因望宗爲至不至。設爾何失。二倶有過。若言至者。無熱惱池。一流入海。但稱爲海捨池名。勤勇所發至無常。亦但名宗廢因稱。若不至者。眼所見性不至宗。卽是兩倶不成攝。勤勇發因亦不至。何容卽是極成收。内曰。池流至海。海卽池故廢池名。因至於宗。宗非因故立因稱。燈不至闇爲闇破之因。因不至宗故有成之果(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八至不至相似過類。能立之因。爲至所立名能立。爲不至耶。若爾何失。二倶有過。若至所立名能立者。應無能立者。難云。如池至於海名海不名池。因旣至所成。不得名能立。又難云。所立若極成。何用因相至。所立不極成因應無所至。 ᅟᅟ若不至名能立者。難云。因若至所成。可使名能立。旣不至所成。應非是能立(此於言惠因。是似因闕。望於義因是似不成)正解云。解至難。難如燈光至所照。能照所照殊。因雖至所立。何妨能立所立異。解不至難。如慈石不至鐵而能吸於鐵。何妨因不至所立而能立所立。又返難云。此因至不至。則説名因闕。餘因至不至。應皆不成因。當知。卽是謗一切因何名能破。又難。汝許我義立。何須更相破。汝旣不許我義成。汝破應當無所至。若不至我義名能破者。難云。若至我義破我義可使名能破。本來不至於我義。應不名能破。故汝所言有自害過(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 ᅟᅟ九無因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外曰。勤勇發因爲在無常前。爲後爲倶耶。前者。所立宗舊成。對果立因義。無常先非有勤發。豈名因。後者。無常本未成。要資勤發立宗義。先成就。何勞更立因。倶者。兩角倶時生。不可論因果。二立一時。何容辨果因。内曰。汝所難言。爲在我義之前。爲後爲倶。前者。我義未有。汝何所難。後者。我義已立。何用難爲。倶者。何容設難。故汝所言有自害過。遮遣同故。故理門云。若因至不至。三時非愛言。至非至無因。是名似因闕(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九無因相似過類。能立之因爲在無常前名爲因。爲在無常後名爲因。爲與無常倶名之爲因。若在無常前名爲因者。難云。若有無常義。對果可成因。無常義旣無。其因應不立。若在無常後名爲因者。難云。宗常義不立。可須能立因。宗義旣先成。其因復有何用。若與無常同時名爲因者。難云。如牛兩角同時有。不得名果名有果。能立無常同時不別。何得名因名有因(此於言惠。是似因闕。望於義因。是似不成也)正解宗倶無因難。過現若無現在果。可使宗前宗倶不成因。過現許有現在果。何廢宗前宗倶復有因。解宗後難無因難。唯據相生説名因。後法不得生前果。亦隨相顯以明證。何妨彼得有因。又返難云。所作之因有三難。卽説是無因。一切餘因有三難。應皆不成證。當知卽是謗一切因。何名能破。又汝所言。有自害過。應返問言。汝破我義。爲在我義前。名爲能破。爲當在後。爲倶時耶。若在我義前名能破者。難云。若有所破義。對彼所破名能破。未有所破義。對何辨能破。若在我義後者。難云。我義不立。汝破名能破。我義旣已成。汝破非能破。若與我義同時者。難云。如牛角同時有。不名能破及所破。我立汝破旣同時。不名能破及所破。故汝所言有自害過(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 ᅟᅟ十無説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外曰。因言勤勇發。聲卽是無常。未説勤發前。聲應是常住。内曰。以燈了知物。有不了其物。不必無以因了宗知。宗有不了。其宗不必無(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十無説相似過類。立因言所作。聲是無常。立宗未説因。聲應是常住(此似不成。或似因闕也)正解云。唯立言因名所作。未説所作可無因。立宗之時有義因。何得言聲是常住(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 ᅟᅟ十一無生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無生相似過類者。外曰。聲已生者有勤發。可使是無常。聲未生前勤發無。應當是常住。内曰。聲若未生體是有。勤勇發因亦自成。聲旣未生體是無。今難遣是常住(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十一無生相似過類。已生之聲有勤發。可使是無常。未生之聲非勤發。應當是常住(此似不成過。亦似不定。義唯分故)正解云不成難。若於已生未生立宗義。不遍未生不成因。唯約已生立無常。何得言因不成就。解不定難。同品遍有是正因。未生無因可常住。同品不遍亦正因。何妨未起是常住(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 ᅟᅟ十二所作相似過類。 ᅟᅟ略纂云。所作相似過類者。外曰。瓶發埿輪生。可言有所作。聲非埿輪起應無所作。内曰。若以別相成因支。聲闕埿輪無所作。但就總相。 ᅟᅟ明燈抄云。十二所作相似過類。瓶之所作異於聲。瓶可是無常。聲之所作不同瓶。何得是無常(此似瓶所作。於聲上無。是似不成。聲所作於瓶無。是似相違。若於常亦是無。似不共。若於喩上無。是似能立不成過也)正解云。若以別義立比量。可使汝破成能破。但取總法成立義。當知汝難卽非眞。又返難云。分別此因有此過。不許此因證無常。分別餘因有此難。不許餘因顯宗義(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 ᅟᅟ十三生過相似過類。 ᅟᅟ明燈抄云。十三生過相似過類。聲上有無常。待因方乃顯。亦應瓶上有滅壞。無因義不成(此似喩中所立不成過)正解云。聲上有無常不共許。待因方極成。瓶上滅壞兩倶成。何須藉因顯(云云)。 ᅟᅟ文軌疏云。第十三生過相似者。内曰。聲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外曰。瓶之無常爲有因耶爲無因耶。若有因者。難云。聲上無常不極成。可用所作因成立。瓶上無常旣共許。何煩所作因重成。此則有相符過也。若無因者。難云。瓶之無常因本無廢無常義。得立聲之常住因。非有何妨常住義自成。若立常要藉因。無因卽不立。無常假因證。無因那得成。又聲上若無所作性。不可以顯無常宗。瓶上旣也不立因。何得成彼無常義。此卽有喩中所立不成過也。内曰。聲之無常不共許故。得立彼所作因。瓶之無常旣極成。何得更立因爲證。此卽於無過喩有過喩言也。於無過喩中非理妄生其過故名生過相似(云云)。 ᅟᅟ十四常住相似過類。 ᅟᅟ明燈抄云。十四常住相似過類。生滅遷於聲。卽立聲無常。恒與無常合。應當是常住(此似宗中自語相違過)正解云。據聲起盡立無常。唯顯其生滅。不説體恒生滅合。云何言是常(云云)文軌疏云。第十四常住相似者。内曰。聲無常。所作性故。外曰。聲應是常(宗)恒不捨自性故(因)猶如虚空(喩)此喩意云。此無常聲旣常。與自無常性合。諸法自性恒不捨。故此則是常。比量楷定。汝立無常與此比量相違。有似宗過。内曰。聲外有常性。依之以立常。常性本自無。何名違比量。此解意云。卽此聲體。本無今有。暫有還無。名爲無常。卽此無常與常住異。名之爲性。如言果性。以從因生。名之爲果。與因位異。名之爲性。豈離界外別有其性與之合耶。旣無別常性依之而轉。所立恒不捨自性。之因卽不成就。非正比量。何名比量相違。此卽於無過宗有過言也(云云)。 ᅟᅟ今案。略纂有内曰外曰之言。似存佛弟子之義。文軌疏又以同之。計之載舊疏文歟。 ᅟᅟ尋云。今十四過類誰人所立耶。 ᅟᅟ因明正理門論本云(玄奘)如是過類似能破性。多分依彼足目所説最極成。故餘論所説亦應如是分別成立(云云)。 ᅟᅟ因明正理門論云(義淨)如是過類。足目所説。多分説爲似能破性。最極成故(云云)。 ᅟᅟ定賓疏六云。有論本云。如是過類似能破性。多分依彼足目所説最極成故。復有論本云。如是過類。足目所説。多分説爲似能破性。最極成故。此兩本中文詞雖異。義實會同。推理而言。使作兩解。一解云。十四過類。多分是彼足目判僞。陳那依之將爲要門。攝僞難盡故。別本云。多分依彼足目所説。後本文云。足目所説多分説爲似能破性也。亦有小分説之不當故云多也。最極成故者。極成墮似不濫眞破。又各相別。旣不相亂。故極成也。第二解者。陳那已前外道古師。都不悟解。説喩方便。旣不説言諸勤發者皆是無常。何能顯因是決定姓。旣不顯。眞從何簡出。以知其足目旣是外道古師。何能判斷是眞是似。且如浪判闕審察等以爲似難。豈堪陳那之所採也。據此明之。乃知。論立聲爲常。勝論卽説聲是無常。兩家相破彼此相違。足目乃助聲論立常。於勝論師。立聲無常。所作。如瓶比量之中。多出似過。各有別門。陳那數之乃得十四。以勝論量乍同佛法故。彼足目設難之時。並墮似中。足目設難。稍似難詞。多分堪攝入過類中。自餘外道設難全疎。多分不堪攝入過類。或有少分堪入過類。故總收之以爲十四。是故論云多分依彼足目所説者。足目所説之僞難也。後本論云如是過類足目所説者。足目所説難勝論師之僞詞也。多分説爲似能破性者。多分堪説以爲似破。不同自餘無智外道全不似破也。最極成故者。不濫眞破也。亦由足目所設僞難省要不繁。各有別相不相亂故。故謂極成。故唯十四。離繁相別。陳那取之也(云云)。 ᅟᅟ明燈抄云。此論餘義。並皆具足。唯有似破文中總略。若依餘論更有十四過類等義。釋其似破。此論旣無。亦須略分別之。其過類者。依正理門論。陳那菩薩。多分依彼大梵天王化身。足目仙人之所説也(云云)。 ᅟᅟ又云。言善比量者。略擧二條。約此二量作法而已。言二量者。且如内道對聲生論立宗義云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又佛弟子對聲顯論。立宗義云。内聲無常。宗。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因○。 ᅟᅟ過類名之事。 ᅟᅟ理門論云。所言似破謂諸類者。諸同法等相似過類。名似能破。由彼多分於善比量。爲迷惑他而施設故。不能顯示前宗不善。由彼非理而破斥故。及能破處而施設故。是彼類故。説名過類(云云)。 ᅟᅟ尋云。若於非理比量如是施設過類爲眞破耶。 ᅟᅟ又云。若於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設。或不了知比量過失。或卽爲顯彼過失門。不名過類(云云)。 ᅟᅟ定賓疏五云。此論文中。准西明法師。分爲三句而作兩釋。第一釋者。第一句中。是立論者非理立論。敵論於中爲調挵彼過。作非理有過之難。不成過類。不欲將此爲切難故。要擬定難方論過故。第二句中。自有立者不善解故。立比量時。過然無過。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敵者明知立人愚昧。爲欲調之作有過難。亦不名過類。但調其愚。不欲難故。第三句中。名聞大徳錯立有過。敵者護情不欲直難。別作過類之難。爲顯彼過令彼自覺。亦非過類。以其能顯彼錯失故。第二釋者。第一句中。有立論人爲試敵論故立非理。其敵論者儻能施設出過之詞。非是眞破。亦非似破。立者之意。本不欲然。故非眞破。出過是實。復非似破。非眞非似。故非過類中攝。第二句中。立者愚故不知自量有過無過。敵者調挵別作有過之難。非似非眞。爲調彼故。實非墮似其難有過。故復非眞。此亦非過類攝。第三句中。善解之人忽然錯立。其敵論者不直觸忤。別作有過之難。立者卽覺自量有過。其難非似。顯他過故。亦復非眞。實有過故。今詳。法師兩釋倶者文遠也。軌法師意分難兩門。一者。立人非理。其敵論者爲顯非理。還作非理齊之。且如八並中相望並云。天地是形。不得兩形。但効陰陽。是氣不得。二氣齊生。此中意者。立比量云。天是有法。定應不動。是法。和合爲宗。因云。以是形故。同喩云。諸是形者皆應不動。譬如大地。異喩云。若有動者卽非是形。譬心心所。若不許地與天作喩。更立量云。地與天。是有法。定得相喩。是法。和合爲宗。因云。以有齊法故。同喩云。諸有齊法者定得相喩。如陰陽齊生。此若正破。理應出彼法自相相違因過。且如有用所量性因對瓶無常。虚空是常。不得相喩以所量因是不定故。今汝陰陽柔剛不同。不得相喩。齊生之法。如所量因。亦不定故。天之與地。動與不動。不得相喩。是形之法。如所量因。亦不定故。如本宗中立相喩宗。而於喩中乃用不喩。以之爲喩。豈非法自相相違因也。違云。地與天。是有法。定不得相喩。是法。和合爲宗。因云。以有齊法故。同喩云。如陰陽齊生不得相喩。旣已破彼第二量訖。彼第一量自然被破。若猶因執所量性因。得取瓶空以齊喩者。無常是常。常是無常。又彼天卽是地。地卽是天。便是妄抑一切異門皆成無異。卽是無常異相似過類也。而今不作正出過難。還於非理比量之中。施設非理難云。地定能動。因云。以是形故。同喩云。諸有形者決定能動。譬如天。異喩云。若有不動卽非是形。譬如虚空。又云。地與天定得相喩。有齊法故。如陰陽齊生。彼立論者。若卽能識難中之過。便卽自識立中之過。若其不識難中之過。其自所立亦不得成。然敵論者顯彼過云。汝用地形以爲喩。難天令不動。我用天形以爲喩。難地令得動。汝令動者不動。許地不動。我令不動者動。許天得動。違汝本立宗時。立天不動。正是顯彼不喩爲喩故。云若於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設也。第二門者。或立論人愚因明理。不能了知比量過失。且如聲論對佛弟子立比量言。聲定是常。因云。所聞性故。旣無同喩。單立異喩云。若是無常定非所聞。譬如瓶等。今佛弟子不言彼是不共不定。但齊彼故還寄同。彼不知過失。立比量云。聲定無常。因云。所聞性故。旣無同喩。是所聞者。單立異喩云。若有是常。定非所聞。如虚空等。如此敵量亦非過類。顯彼失故。故云或不了知比量過失。上來以明二門相状訖。其次論文雙明二門。能顯彼過不名過類。故云或卽爲顯彼過失門。不名過類。何須言。或謂應正難而不正難。而不正難。或爲似難而顯彼過也。軌法師意義如此也。今詳。義是而文稍不穩便。便應廻兩門以消論文。文有三節。一者總標兩門。二者釋兩門。三者結兩門。且標文云。若於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設者。總標施設似難法也。言如是者。如彼本立之法。還是難中之法也。次之兩門各置或字。卽是第二釋兩門也。謂以或字釋向總言。一者。或不了知比量過失。如向廣叙所聞之因齊其本失。顯是不共不定也。二者。或卽爲顯彼過失門。如向廣叙所量之因天地是形。以顯彼失。顯是法自相相違因過。若固執者。卽是無異相似過類也。問。二門何別。答。初門甚愚不了闕同。謂爲無失。後門稍怪。具説同異。但將異法。妄謂是同也。兩門各置或字者。准前釋。此二門中。雖非眞破。然能顯失故。並非過類也。後門之中。何但同彼立論之人。非喩爲喩。或於因宗餘門之中。同彼立者。以顯彼失。皆是此攝。且如唯識第一難。獸主外道立我常一。立量意云。我非常一。因云。以往來故。同喩云。如旋火輪。此量若望佛法者。卽是因中所依隨自不成。獸主若言汝今難我犯此過者。佛法反顯彼過失云。汝本立者犯此所依隨他不成之過。又有闕喩之過。我示汝廣説一切可以例知。第三結兩門云。不名過類。如文易解(云云)。 ᅟᅟ明燈抄六末云。 ᅟᅟ天應之年。敬披天主之洪論。春花之時。叨濫法華之高座。欲吹法蠡。八義交音。擬陳立破。一乘啓妙。忽逢斯務。隨迹抄錄。尋閱舊見功。有太半之益。探採新意。實爲造次之要。自浴牛迹之涔豈若游於溟海。所以浮記雖繁多。大疏爲抄本。弊布裹金玉錦糞所不及。勒爲六卷。藏之祕府。庶螢光助曦。臨講者退無智之憂。草露添海。披疏者絶難知之懼。其間是非。後哲爲鏡耳(云云)。 ᅟᅟ(此私藏俊僧正奧書也)。 ᅟᅟ仁平二年四月六日夜戍刻抄了。 ᅟᅟ自去年正月一日。於春日御社。始讀疏上卷。至于今年月日訖。三卷功了。相具奉讀書藉目錄。如左記之。 ᅟᅟ因明正理門論本(大域龍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ᅟᅟ因明正理門論(作者如上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ᅟᅟ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 ᅟᅟ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基撰。在序)。 ᅟᅟ同論疏三卷(大莊嚴寺文軌撰在前序并後序)。 ᅟᅟ同論古迹一卷(青丘沙門太集)。 ᅟᅟ同論略纂四卷(惠沼)。 ᅟᅟ同義纂要一卷(上同)。 ᅟᅟ同義斷一卷(上同。在序)。 ᅟᅟ同義心一卷(道獻。淄州大師資云云)。 ᅟᅟ同疏記三卷(亦云義範。邑師)。 ᅟᅟ同疏記三卷(亦云紀衡。云前記。智周)。 ᅟᅟ同後記三卷(上同)。 ᅟᅟ同略記一卷(抄三卷。疏爲一卷上同)。 ᅟᅟ同論注抄二卷(清[朝-月+(昚-日+亏)]師撰)。 ᅟᅟ纂要記一卷(福壽寺如理)。 ᅟᅟ同私記(四相違所)。 ᅟᅟ義斷私記(兩三本。四相違所)。 孝仁記下卷。 ᅟᅟ注釋三卷(源信。四相違所)。 疏私記兩三本 理門論疏六卷(定賓) ᅟᅟ同論義骨二卷(上下缺中。願曉)。 ᅟᅟ明燈抄六卷(分本末爲十二卷。善珠)。 ᅟᅟ今夜及曉更。夢有一人僧來云。我是極樂房東邊在路東也。持小小法門。房主并我。倶同心來授汝。卽自懷中取出成唯識論了義燈并演祕。在表紙許。書外題因明義斷序。并入文之處少許奧損而無。我本所持義斷。序許書歟覺。其續置思覺了。覺時思惟云。因明有共許之功唯識論其功不及歟。 ᅟᅟ(延寶二年四月初七日書寫校正已畢)。 ᅟᅟ後學道棟和南。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十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