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2024-03-09 21:38 --- No.2303 大乘玄問答第一(二諦義上玄第一上) ᅟᅟ ᅟᅟ禪那院越前已講(珍海)抄 ᅟᅟ ᅟᅟ問。於他師義。付判境理言教不同。且光宅所立。大師如何判之耶。 ᅟᅟ答。以境理爲諦。(云云)問。判他師之所立。可任其釋文也。然玄章自引光宅釋云。二諦者。蓋是聖教之遙泉。靈智之淵府(云云)既云聖教遙泉。豈非以教門爲諦耶。況對他家明十異。第六半滿異之他家唯教無理(云云)今文正對常途之三師。明今正義(見)若爾非但遺彼師釋文。又似前後釋文。致相違如何。  ᅟᅟ答。彼師所言。聖教遙泉者。聖教者能詮。遙泉者所詮也。靈智之淵苻者。靈智者能照。淵苻者所照也。下句不以智爲諦。上句亦不以教爲諦也。意擧能詮成所詮云故。玄擧三師文。已云三説雖復不同。或言含智解。或辭兼聖教。同以境理爲訝。若依廣州大亮法師。定以言教爲諦。今不同此等諸師(文)。 ᅟᅟ玄云。與他家異。有十種異。一者理教異。彼明二諦是三假是俗四絕是眞。今明二是教不二是理。他家有理無教。今明有教有理○六者半滿異。他家唯有二。無不二故。唯教無理。名爲半字。今明具足。理教名爲滿字(文)義意云。彼師自謂。二諦是理故。付彼判云。以境理爲諦。然彼但得二。不知不二理故。約今正義。判彼爲教也。 ᅟᅟ問。廣州大亮法師。以言教爲二諦。爾大師許此義耶。答。今不同(云云)問。山門相承之習。攝嶺興皇之説。唯以言教爲二諦也。大師又自以五義二文。證二諦唯教義。然何今不許之耶。答。玄云。其有深意。爲對由來。以理爲諦故。對緣假説(玄問云。攝嶺興皇。何言教爲諦。云云。今答此問也)。 ᅟᅟ問。付判二諦得失。且於諦得失何判歟。答。或得。或失。亦通得失也。問。義解之習。必用師宗之禀承。然興皇大師。判於諦爲失。今何背其説。云通得失耶。答。玄云。凡夫於爲失。如來於爲得。聖人於亦得亦失而師云。於諦爲失。教諦爲得者。乃是學教成迷(云云)。 ᅟᅟ問。成實論意云。十六知見。出自外道橫計。故云非二諦攝(云云)爾者。大師如何破此義耶。答。陰界入等。亦出凡夫橫計。何得云二諦所攝(云云)問。陰界入諸法。性是凡夫橫計。猶有叶因緣生法門。不如十六知見之我畢竟無體。何以彼例此歟。答。人法雖異。橫計之義同也。故以彼得爲相例耳。 ᅟᅟ玄云。問成實論師云十六知見。非二諦所攝。十六知見道理無。此出自外道橫計。故非世諦。既非世諦。其即空亦非眞諦。此義云何答。若言十六知見。出外道橫計。非二諦所攝者。陰界入等。亦出凡夫橫計。何得云二諦所攝。若凡夫所見。即是世諦者。凡夫人應是聖人(云云)。 ᅟᅟ問。若爾者如陰界入且與之爲世諦。亦於外道以十六知見與之爲世諦耶。答。衆生我人等。亦可爲世諦言(須更詳之)。 ᅟᅟ問。於佛果位。立於諦歟。答。可有於二諦也問。於諦爲失。教諦爲得(云云)加之玄云。本於是通迷學教猶別迷。通迷是本。別迷是末。本是前迷。末是後迷(云云)通別雖異。俱是迷失。本末二途。同亦忘情也。然何佛果圓滿位。可論於諦義歟。答。玄云。而師云。於諦爲失○者乃是學教成迷(云云)然云。本於末於俱名爲迷者。又重顯於諦爲失事也。意者本於之中一分是得云也難云。下文云。問於凡是有既失者。於聖是空亦是失不。答。一往對凡夫明聖爲得。若望教諦皆是失也(文)何云於佛爲得歟。答。玄云。示凡聖得失。令轉凡成聖(云云)又云。聖人於亦得亦失(云云)是論小聖於諦。若如來於諦唯得非失也(菩薩屬佛歟)難云。下文問。經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亦是失歟。 ᅟᅟ答。一往於諦。非但不得表不二理。亦不得能表之教。但是謂情所見耳(文)此問答。以如來於諦亦爲失(見)如何。答。一往於諦等者。一往之言。顯義不盡也。意者一往言之。二於諦皆失。但是謂情所見耳。意顯若約如來於諦。是得非失也。故淨名玄第六。起此問即答云。一往對凡之有爲失。對聖之空爲得。若望教諦者。於諦非但不得表不二理。亦不得能表之教。但是謂情所見耳。然如來了色未曾空有。今案之聖人空。一往對凡爲得。望教諦爲失。此亦總是一往論凡聖兩情之於諦耳。若論如來於諦。唯得非失。非謂如來於諦亦是失也。又一義云。若凡他家所情。如來之所諦者。望今家爲於諦。亦即爲失也。此非今家如來於諦(會)前義爲正也。 ᅟᅟ問。於諦三句中。有二諦皆失句。爾者有何故。云二諦皆失歟。答。玄云。二皆失者。二皆是於故二皆失(文)問雖於諦既有三句不同。或云二諦皆得。或取於爲失。聖於爲得(云云)又上文云。如來於爲得(云云)今何故云於諦故皆爲失歟。答。此三句中。且不論如來於諦。唯就凡聖二人於諦。如此分別也。此句望兩情爲於故。二皆失云也。又若以二表不二者。便爲教諦。若不標不二者。即爲失耳。 ᅟᅟ問。解諦義。有四家不同。且第二家意。云境理非諦。能觀智爲諦(云云)爾大師如何破此義歟。答。玄云。以智爲諦者。應名權實諦(云云)問。設雖眞俗名呼境。其諦名借智稱。有何失歟。何以諦是智稱。眞俗名改可名權實歟。例如實智之境。故名實境。從智受名(云云)(二智義也)亦如云空智有智者。智名隨當體。空有稱從境也。何妨眞俗稱者約境。諦名假能照歟。答。應是一往顯他師不悟名義耳。例如上釋教諦之諦名有五義之中云。二者如來誠諦之言故名諦(云云)而今破他師解。取能詮理之文言。爲諦之義也(破云文言終不得理何爲諦云云)。 ᅟᅟ重意云。然此非例歟。誠諦言與言詮理。其意爲異也。可思之故。猶可致少劬勞歟。 ᅟᅟ問。理由眞俗皆爲眞諦歟。答。爾也。問。既云眞俗何還之皆是眞諦歟。答。對理外眞俗俱是俗諦。云爾。 ᅟᅟ問。他師意。以文言詮實爲諦(云云)爾何破此義歟。答。玄云。文言終不得理。那得爲諦(文)問。教若不詮理者。佛何説教門歟。依之中論文云。第一義皆同言説。言説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説(文)是以文言能詮眞理。如何。 ᅟᅟ答。花嚴經云。一切諸法語言斷(云云)。 ᅟᅟ問。付二諦立名。眞俗名正相待義可云歟。 ᅟᅟ答。玄云。非正相待義(云云)問。眞者是眞固之名。俗是浮虛之義。是非正相待義歟答。玄云。眞應對世。第一對第二。而今眞對俗。世對第一。非正相待義。聖人未必以對立名故。經云法無有彼此離相待故(云云)上釋名門始云。若如他釋俗以浮虛爲義。眞以眞固爲名。世是隔別爲義。第一莫過爲與。此是隨名釋義(云云)問。世是隔別義也。何云眞應對世歟。浮虛殊眞因。何非正相待歟。又以相待假。名通因緣。一切教門。無非相待因緣故立圓似法門。爲正觀之旨歸。何云聖人未必以對立名歟。又所引經文。離相待故者。顯絕待之眞理。何關言教立名歟。答。無名相中。強名相説(云云)何必須相待云一往意也。遂論之時。非無相待義乎。次第一第二。應正相待者顯也。以俗對眞者。非正相待。以世對眞者。正相待云意者。今未詳之(更可思之)。 ᅟᅟ問。就教諦中。具眞俗二諦乎。答。具也。問。言教之中。唯説世俗諸法。何可具眞諦之法門乎。依之花嚴經文云。諦了分別諸法時無有自性。似名説悉欲分別世諦義。菩提因此初發心説。一切諸法。語言斷心行寂滅如虛空。悉欲分別眞諦義。菩提因此初發心(文)明知言教所説。唯是世諦也。加之。中論四諦品之言説是世俗(云云)若爾何教諦中。具眞俗二諦乎。答。玄云。自有二諦爲教。不二爲理皆是轉側適緣無所妨也(文)此文略也。重牒八不。疏云。自有二諦爲教。不二爲理。若以二爲世諦。不二爲第一義。世諦是教。第一義爲理。皆是轉側。適緣無所妨也(文)若以二諦爲教。以不二爲理者。教中具二諦。若以二爲世諦。不二爲眞諦者。世諦是有無教也。眞諦是理非教。且約此後義者。教中無眞諦也。轉側者。轉勢之義也。凡有四重二諦。前三重眞俗。並是教也。唯第四重。以教爲世諦。以離言之理爲眞諦。所出花嚴經文。是第四重之證文也。疏引此文已。即之此以一切言説爲世諦。言忘慮絕。爲第一義。即第四重意也(文)今案之經説言一切諸法語言斷(云云)即言説眞諦理也。故第四眞諦。猶可教諦攝也。又教所表標之理故。相從可爲教也。故論一具文云。第一義諦。皆因言説。言説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説(文)故教諦中。具眞俗二諦也。此與彼釋之教理。具足相似而有異也。 ᅟᅟ問。付相對他家明十異。且理教異者。他家唯有教無理耶。答。玄云他家有理無教(云云)。 ᅟᅟ問。他家者。三大法師義也。述彼義云。唯有二無不二(云云)二即教也。不二即爲理也。若爾可云唯有教無理。何文云有理無教耶。依之次下文云。他家唯有二無不二故。唯教無理(云云)(半滿異也)又傍釋文中(三卷章中)申理教異。云他唯有二無不二。則唯有教無理可謂。世間法者。有學無義(云云)。 ᅟᅟ答。言有理無教。約彼師意耳。有教無理者望今義。論之故無違也。 ᅟᅟ問。就十異義。且他家釋中。有不二理乎。答。六者半滿異他家。唯有二無不二(云云)問。開善解云二諦者。佛法法性之旨。歸一眞不二之極理。又云。不二而二。二諦理明二而不二。中道義立(云云)於他家豈無不二之理耶。 ᅟᅟ答。彼所言不二者。還是無相之眞諦也。非不二中道之眞諦也。又三卷章難彼義云。若二諦是理。即無不二理(云云)。 ᅟᅟ問。付絕名義。且俗絕眞不絕之義。如何釋成耶。答。玄云。如言生不可説。不生亦不可説(乃至)四句皆不可説(云云)問。四句皆不可説者。二諦俱可絕名。何得俗絕眞不絕之事耶。 ᅟᅟ答。玄云。四句皆不可説。即是世諦絕名(文)故以四句不可説。且證世諦絕名耳。於眞諦不絕者。上俱絕文中見也。即引大論云。如瓶衣等法。世界悉旦即有。第一義悉旦即無。眞如實際等。於第一義悉旦即有。世界悉旦即無。此名字互有互無。故知二種俱絕俱不絕(文)故知於第一義中。眞如實際不絕。瓶衣等法即絕名也。 ᅟᅟ問。付因續二假。即成義有礙(云云)且相續假。有礙義如何成乎。答。唯得續前不得續後(文)問。前念後念互相攝連。何唯有續前義。不得續後乎。今明相待假之無礙之長既待短短還待長(云云)相續亦爾也。後既續前。前還續後也。就何云唯得續前。不得續後乎。答。上文云。聲聞用因成緣覺用相續。菩提用相待(云云)既云相續假。是緣覺得道不用(云云)故知是因果相續爲本。故唯以前爲因。以後爲果。是相續假之義也。但以前爲因後果還續前因。不可以後爲因。以前爲果故有礙云歟。如成實五陰前後合成假人者。乃是因成假義。非相續假歟(可尋習之)。 ᅟᅟ問。諸法悉歸阿字一門。以阿字爲本(云云)爾依何經。説證成此義乎。 ᅟᅟ答。經言四十二字皆歸阿字(文)問。考大品般若説。四十二字。一一皆入四十二字。不言但入阿字一門。今何引皆歸阿字之文。偏以阿字爲本云乎。 ᅟᅟ答。四十二字。展轉雖互相歸入。而今亦以本來無生一門。成之義也。凡大乘法門。皆互相容入。無礙自在也。以圓通旨。非妨正觀意。況復雖有四十二字。以阿字爲初。是則以無生。爲諸法本也。 ᅟᅟ大品三十五云。四十二字一切語言。皆入初字門。一切語言。亦入第二字門。乃至第四十二字門。一切語言。皆入其中一字。皆入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文)。 ᅟᅟ問。付二諦體。有人意以空爲體。有是其用(文)爾大師許此義耶。答。不然(云云)問。上文云。諸法本從無生(云云)是則一切諸法。皆從無生眞理而生。有人所解。既叶今正義。而何不許之乎。 ᅟᅟ答。玄云。問第二解空爲體。有爲用者。是即成一諦。何謂二諦。汝今指空當體是即空是諦。有非諦。若空有俱諦。何得偏用一空爲體。故不然(文)又云。雖復有五解。不出四句之計○既束爲四句。是橫計。何得扶道(文)。 ᅟᅟ問空有二諦。以中道爲體也。爾引何文證此義乎。答。論因緣所生法偈。花嚴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之句。涅槃經隨順衆生。説有二諦之説。仁王經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之文等也(又經云。非有非無似説有無之説。云云)問。中論偈。雖説空假中。而不云以中道爲體。何引爲證據乎。仁王般若中。無所引之文。但云有無本自二(云云)如何。 ᅟᅟ答。玄云。因緣所生法是俗諦。即是空是眞諦。亦是中道義是體(文)亦爲是假名者。指上二諦。名爲假名也。故以中道爲理爲體也。仁王經下卷云。世諦三昧。眞諦三昧。第一義三昧。此三諦三昧○(文)疏云。世諦三昧者。約凡夫所見明實相故。云世諦也。眞諦三昧者。約二乘所見。偏眞故之眞諦也。第一義諦三昧者。即是中道。第一義法中。精最不散。故云第一。亦名實相三昧也(云云)(不散者不失歟)經文云。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衆生(文)疏云。於中道一實諦内常照空。二諦化衆生(云云)又云。次以三諦攝法文云。一切法空諦者。三藏師云。諸法本性爲空諦也。凡夫色麁顯色爲端。名色諦。三乘人修道無漏心。名爲心諦(云云)此空諦色諦心諦者非今三諦也。生死三諦中。以八識爲心諦於涅槃三諦。以眞實心名心諦。故少異也。又三乘爲心諦。今唯取諸佛菩薩。爲中道也(教化品疏云。色心空諦。名三諦中。云云)二諦偈。但明二諦。不二疏不分明。云有三諦也。今開經文。三諦説明也。何難云經無此説乎。但云有無本自二者。望情謂説即是於之二諦也。疏云。迷故謂二辨之二角(等文)。 ᅟᅟ問。付三種方言。且第二方言者。爲破誰人偏病明之耶。答。玄云○學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墮在偏病。今對後中義不成。故辨三中(文)問。上第一方言。既明破大小乘諸師一切偏病已。今重明此義。豈非無用乎。凡三種方言。是一宗大義。三番解之。定有深旨如何。 ᅟᅟ答。玄云。雖同生滅爲俗。不生滅爲眞。但不生有三種。初方言破定性生明不生。第二方言破假生明不生。此中有異。破定性等。但破不收。破假生亦破。亦收第三方言約平道門。本來不生故。不生破病(此中有異等者。第一第二不同也)又云。第一方言。破性外道八迷。破性明中。但出諸師計者。法師計亦有性義。亦云正破外。傍破内故。出諸師計(云云)又第二方言。始之爲顯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説中道。又學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墮偏病。今對彼中義。不成故辨二中(云云)。 ᅟᅟ問。若爾於學教人前。第一方言所破。今第二方言所破異歟。答。前寬後狹。但就大乘學者。作三中若就偏執。論性義者。即爲第一方言之所破。若與之爲假義者。亦破亦收。即爲第二方言之所對也(但破其病不除其教也)。 ᅟᅟ問。就二諦絕名義。爾如眞諦假實俱絕。俗諦亦假實俱絕(可云歟)答。世諦即絕實不絕假。眞諦即絕假。復絕實(文)又云。 既云假俗即四句皆絕(云云)。 ᅟᅟ問。且付初義。明俗諦絕名云。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云云)何定存假名歟。加之眞俗雖異。無生道理遂同也。眞諦既假。更俱絕也。俗諦何無絕假之義歟。答。玄云。眞諦雙絕。世諦絕實。此即漸捨明之。二諦皆絕義。俗諦絕實。眞諦絕假實。第二次就平道明二諦俱絕義○既假俗即四句皆絕○假眞亦爾(云云)既云漸捨門。不可以平道門爲難也。玄明世諦之是。是不能是。百是亦不是(云云)明眞諦云非但是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云云)意云。是是者。謂性實是也。二諦同絕之也。非是者。謂假名之是也。意云。非之是也。故眞諦絕之。俗諦不爾。此即漸捨之意也。  問。付二諦體。且有人意。以中道爲二諦體(文)大師許之乎。答。今皆不然(文)故不許之也。問。花嚴經中。云一切有無法了。非有無(文)般若經中。云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文)地持論中。云從有無方便入非有非無(文)中論偈頌。云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況攝嶺以來。山門相承。以中道爲二諦體(云云)然何強云今皆不然歟。答。玄云。開善亦聞此義得。語不得意。今意有第三諦。彼無第三諦。彼以理爲諦。今以教爲諦。彼以二諦爲諦。天然之理。今明唯一實諦。方便説二。如唯一乘方便説三。故言異(文)又云。彼解解俱是一無名無相還。是二諦攝。此是開善所用(云云)問。唯一實諦方便説二(云云)爾一實者。爲即二諦中一爲當何乎。答。玄云。今意有第三諦(文)問。論云。諸佛常依二諦説法(文)若二諦外在第三諦者。豈不違本論文乎。加之擧一乘眞實。三乘方便。爲顯然一乘即三中之大也。准知一實諦。方便説二。其一實即二諦中之眞諦。相例可等。如何可分別之乎。 ᅟᅟ答。有四重二諦。故不違也。 ᅟᅟ問。教二諦其體是一可云乎。答。如前言。中道爲體故是一體(等文)問。仁王般若云。有無本自二解。如牛二角。文云。二諦常不即。説於諦常自二(云云)答。仁王經云。菩薩摩訶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衆生(文)但言有無本自二解如牛二角者。是迷情之二諦。非教二諦。故不可以彼爲難也(見二諦品衆也)問。二諦交絡。付中假出入義。且單中複假相對句可有耶。 ᅟᅟ答。交絡明出入。有十二句(云云)單假單中相對。有四句。複假複中。又有四句。單假複中。更有四句。故成十二句耳。更無單中複假之四句也。問。何無此句乎。謂假有不有不名無云。即自俗諦複假入眞諦單中也。若言非無假説有不有者。是從眞諦單中。出俗諦複假也。眞諦複假。俗諦單中。相望亦准之何可無此四句乎。例如單假複中相對亦有四句乎。加之二諦各別明時。有複假單中之四句。爾者如何可成此義歟。 ᅟᅟ答。實敏僧都記云未決也。均正亦不明所以(云云)又八不義如今文。但明十二句也。今推之興皇相傳説也。嘉祥均正同禀興皇師。然二師明之既同也。明知受興皇説也。先德猶未決。後生敢辨歟。然今存一會釋者。單假複中者義便也。單者短複者長也。中是體也。故爲入假是用故爲出。若爾於體明義可長。於用明義。乃短是義便也。若於假用明複義。於中道辨單義者。義乃不便。若中假俱單中假。并複亦可然也。若有單複長短之不同時。不可云單中複假也。至二諦各別明時者。彼依實義通具明之。今依非義便。又依義隱。略不明之。若互相例者。其義可齊等也。 ᅟᅟ問。證二諦相。即義引涅槃經文。爾何引其文乎。答。玄引大經。云世諦者。即第一義。第一義者。即是世諦(云云)問。彼經但言世諦。即第一義諦。不説第一義。即世諦依之。三卷下五卷意云。又涅槃經但明世諦。即第一義諦。不明第一義諦即世諦(文)爾何今如此引之乎。答。三卷章文者。次文云通皆得世諦。既即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不即世諦。但涅槃隻用故。世諦即第一義諦也(文)故知今文取義意加後句也。又玄云。若便大經。云(等文)若便之言顯非直是經文歟。 ᅟᅟ問。涅槃經云。世諦者即第一義諦。與般若經色即是空二文明相。即義爲同爲當何乎。 ᅟᅟ答。奢切異也(取意)問。案二經説其意全同也。明二諦相即。辨眞俗不二。有何差異歟。於中分別奢切義。其意未明。如何可云乎。 ᅟᅟ答。涅槃明即可不相離即。般若所明者。即是之即也。謂即有二義。一者即是之即。二者不相離之即也。故二經所明。其意不必同也。 ᅟᅟ玄云。次辨二諦相即。經有兩文。若便大經云。世諦者即第一義諦。一義諦即是世諦。此直導即。作不相離故言即。此語小寬。若如波若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此意爲切也(文)。 ᅟᅟ梁攝論五云。般若波羅蜜經中。説十種法對治。此十種散動。以初二法。正是般若波羅蜜。事理謂顯眞空。遣俗有(云云)。 ᅟᅟ又云。論曰異執散動。釋曰。謂色與空異○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無色。異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釋曰。若提分別性説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此分別色永無所有○不如依他性。於眞實性爾不可説一(云云)准依此文依他眞實之二諦不可説一也。其言色即是空者。但是分別性之空也。此當法相宗。遍計所執體用都無之義也。 ᅟᅟ問。今迷情於諦者。二諦各別也。約因緣教體明相即。乃違攝論文歟。答。於相即可有二義歟。一破性中云。相即二因緣。無礙之相即也。攝論且申破性中云相即歟(未決)。 ᅟᅟ問。以何文證二諦是教門乎。答。玄云。文處甚多。擧一經一論。一論佛依二諦。説法故二諦爲教。大品云。菩薩住二諦中爲衆生説法(文)問。且付論文。不可以此文。證二諦教門義。其所以者。依二諦之二諦。是於之二諦也。説法者。又不可二諦。何以此文爲證乎。 ᅟᅟ答。玄云能依是教諦。所依是於諦(文)今取能依。爲教二諦之證文也。既依二諦説法。即説二諦法也。故之教二諦也。三卷章中。云二於諦名亦是爲衆生。故説爲衆生。説有於取。是世諦爲衆生。説空於聖人。是眞諦爲衆生。説空有是二於諦故。二於諦故。二於諦亦是教也(云云)又云。於兩情名於二諦以爲衆生。説此二於即是教諦。更無於有二但約義判何者。於諦則是所教諦則能能所判於教二諦也(文)。 ᅟᅟ問。如所釋者只是於二諦而已。何別有教二諦歟。答。但對他師。二諦是天然理云義。今爲顯非理有二云諦只是教門也。意云。爲顯不二理以二諦爲教耳。雖有於二諦。然望理今專論教二諦云也。 ᅟᅟ問。佛未説有無教之前。爲有教二諦。爲當何歟。答(云云)問。兩方有疑。若未説之。前有者。玄云。以説爲教者佛不説即無教二諦也(文)准此文佛不説有無之教時。即無教二諦也。若言釋者。仁王般若經。説因緣本自有(云云)因緣世諦本來自有之也。世諦既本有也。況豈無因緣之眞諦歟。因緣有無。是相待義也。若有一無一者。如何成因緣義歟。 ᅟᅟ又玄云。一切法常。是二於諦有無。亦恒是因緣有無(文)既是恒因緣有無也。何待佛説教。始有此二諦歟。答。因緣教諦本來恒有也。即是中道義也。諸佛菩薩恒住此二諦爲衆生説。若未説時。即無言説教諦。唯有表理教諦也。玄云。問。有無望佛菩薩。即是因緣有無。即是因緣境。云何言是教。答。是因緣有無可兩。望之發智即境能開不有不無不二即是教也(文)此明境亦是教表不二理故也。 ᅟᅟ淨名玄第六云。雖是有無。而不有不無。如此有無能開不二即是教義。問。佛若不説恒有因緣。有無有無有無豈是教乎。答。非但取説義爲教。經中明六塵皆是教。問。若爾境發何異。答。此因緣有無可兩。望論之發智。即境能開不有不無不二理即是教也。此據佛不説自有境教也。就説義明境教者。佛照有無有無名境。佛説有無有無是教(文)(此明教有二言説及表理義也)。 ᅟᅟ今玄章次下問答云。問。佛照有無有無名境。佛説有無有無是教門。他亦之照有無。有無是境。説有無有無亦是教。與今何異。答。他但得二於定性有無此有無不得開不有不無故不教也(云云)此問答就説義明教也。又依今玄章文者。表理即説義也。故即就表理教諦教門即之説有無耳。 ᅟᅟ問。若爾佛未於世之前可無教諦乎。答。恒是因緣有無(云云)因緣有無者。即教諦之異名也。故恒有教諦也。 ᅟᅟ問。既無説諦亦無智故可無。境何能表理乎。 ᅟᅟ答。因緣有無義自本有之。能自表不二理也。又佛智常住也。常能照二不二耳(可見古人私記也)。 ᅟᅟ問。今宗家明因緣有無。爾爲是實説耶。答。玄因緣有無。此是方便説耳。(云云)問。因緣有無。即中道義也。此乃本有之性相。天然之眞理也。何云方便説乎。答。玄云。問。他亦云因緣有無。與今異。答。言因緣有無。是此方便説耳。聖爲教化衆生故。説是有無叙此有無爲教也。他明道理既是有無故今不同但取此一意爲正答也。意云。有無豈非定性。但是相待假説故云方便耳。此礙他家之自性義明之也。 ᅟᅟ問。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文)爾爲著有者説有。爲著空者説空可云歟。答。玄云。爲著有者説空。爲著空者説有(文)問。依二諦説二諦法者。以所依有無爲於諦。以能依眞俗爲教諦。若爲著有者反説空者。何得之能依所依歟。又經論但云説法。不云二諦法。何能得證教二諦歟。今引爲證者。蓋由所依二諦相成能依發亦名二諦耳。若不取所依二諦之二諦者。能依教何爲二諦歟。答。佛説有無教。本爲令捨有無執著也。故玄云。三者爲拔見○攝嶺大師。對緣片病欲拔二見之根。令捨有無兩執故説有無能道不二理(云云)若爲著有之者説有。爲著空者説空者。非但不能拔彼見反增其執著。故今云爲著有者説空等也。問。今説因緣之有無。破定性之有無也。故云有無非是畢竟不應住有無中有無爲教(玄文也)故著有者。説因緣有爲著空者可説因緣空也。 ᅟᅟ答。玄云。又佛法中五百論師。執有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云云)此則爲執有者説空對治之云也。但爲執有者説因緣有可除其執之難者。亦非無其義。今且空有相對其義顯故。且擧一義也。又因緣有者。謂有非自有是無之有也。故爲著有者。説因緣之有者。即爲著有者説空之義也。爲著空者説有。准此可知之故。玄下文云。今明諸佛菩薩無所得空有因緣無礙○空是有空雖空而有。有是空有雖有是空(云云)(依列章問答如下也)。 ᅟᅟ花玄第四云。釋論云。爲著有衆生説爲著空者説有。此説初門二諦也(文)。 ᅟᅟ大論不共法中。云復次有二種斷見。一無後世受罪福共樂者。爲説有我從今世至後世受罪福果報。二者一切法皆空無著是邪見爲見衆生故。説有一切法所謂有爲無爲法(云云)(以上不著我者。説有我相者。爲破我故。説空無我也)。 ᅟᅟ今案爲破著有故説空者。依聖人空。爲凡夫説之也。 ᅟᅟ又此對緣假也。若隨緣假者。爲取説有爲聖説空歟。問付教二諦。且以言教爲眞諦可云歟。答(云云)問。兩方。若云言教爲眞諦者。玄云。不以言教爲眞諦(文)若云不以言教爲眞諦者。既云二諦俱説(云云)何云無以言教爲眞諦歟。答。説眞諦故。言眞諦教説。俗諦故之俗諦教而所説之無教。能表眞俗者。實是俗諦攝也。故中論云。俗諦有言説。第一義諦無言説(云云)玄云。不以言教爲眞諦。乃言説眞説俗。故言眞俗耳(文)然今案之眞諦無生滅。言教生滅故。且云不以言教爲眞諦耳。若以言教。從所説義者。即以説眞諦之教相從名眞諦也若以所説義。從能詮之教者。以眞諦爲教諦也(若可思之。此與上教二諦中有眞諦。同而少異耳)問。玄中引攝論師三性爾分別性體何物歟。答。玄云。分別性者。即是六塵(文)問。開攝論文。案三性相狀。依他性中。有染淨之二分。取其中染分。名分別性。然何唯以六塵境爲分別性乎。加之論文。云阿梨耶識。是依他性。餘一切法。是分別性。故知前七識皆是第八梨耶識。中染分也。本識所生之生死法也。若於七識。分心境俱是分別性攝。何唯云六塵乎。 ᅟᅟ答。玄云。問。此對治何人耶。答。凡有三義。一爲學攝論人不執三性存三無性理(云云)既是二諦之所破。又是學攝論人之義也。若不叶本論文者。只是他師之失也。今何以爲咎歟。加之攝論文明有此説故。云第五卷也。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爲塵。是名分別性相。釋曰。識所反異顯現爲我等。塵無而似有。爲識所取分別性(云云)我及根者。且付法塵可論也。故今玄文唯云六塵耳。 ᅟᅟ攝論第五。云依他性有兩義。若談識體從種子生。自屬依他性。若談反異爲色等相貌。此屬分別性色等相貌離識無別體(云云)答。文也。 ᅟᅟ第六云。論曰。阿毘達摩修多羅中。佛世尊説法有三種。一染汚分。二清淨分。三染汚清淨分。依何義説此三分。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爲染汚分。眞實性爲清淨分。依他性爲染汚清淨分。○釋曰○分別性。以煩惱爲性。眞實性以清淨品爲性。依他性由具兩方以二性爲性(文)(難文也)。 ᅟᅟ問。論二云。釋曰。於世間中。離分別依他二法。更無餘法。阿梨耶識是依他性。餘一切法是分別性(文)(難文也)。 ᅟᅟ問。第五云。欲顯依他性。具有三性。一識從種子生是依他。有種種識相貌是分別。分別更無所有是眞實性(文)又云。反異爲七識。即是本識相貌(文)(此亦難文也)又第五云。以此分別性。攝一切諸識皆盡(文)(此亦難文也)。 ᅟᅟ今總案之。攝論三性文義難解。由此論師人師各思邊。若具謂之者。明三性可多途。但大旨有二。謂以因緣生爲依他。以橫有爲分別性也(一義)又以染淨相依爲依他。以染汚分爲分別性。以清淨分爲眞實也。更可有餘義但前二義之家支未分義歟。 ᅟᅟ問。付攝論三性。且依他性體何物可云乎。 ᅟᅟ答。玄云。本識爲種子所依故名依他(云云)問。案淨名玄文。中攝大乘師意。云依他性者。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起。爲依他性。申三無性中。云六識無生名無生性(云云)准此文以六塵識依他性也。今何以本識。爲依他性乎。依之攝論云(第六)若談識體。從種子生。自屬依他性(云云)又云。一識從種子生是依他性(云云)既以種子所生名依他。今何以爲種子所依。本識爲依他性歟。 ᅟᅟ答。考攝論第二卷文云。阿梨耶識。是依他性。餘一切法。是分別性(云云)今攝論之一師依此文。取本識爲依他性歟。至淨名玄文者。是別師義歟。攝論第五卷文云。於依他性中。以別道理成立爲三性○何者別義説名依他。 ᅟᅟ從熏習種子生繫屬他故(云云)此依別義更成一義也。學攝論師又取此説意一途義歟。彼論三性文義亦差其旨難定歟。 ᅟᅟ問。小乘教意。依何義説二諦乎。答。玄云。小乘明事理二諦(云云)。 ᅟᅟ問。考雜心俱舍等。就假實義判二諦如。云若法分別時捨名即説等分別無所捨。是名第一義也。今何云明事理二諦歟。 ᅟᅟ答。以四諦爲四聖諦。爲四眞諦。依之斷惑證滅。又以緣事。智無八智得果。故知以事理判二諦也。假實等二諦。隨義宜明之。而非大宗如云經律論阿毘曇。是名俗。正法三十七覺分。是名第一義。又以無漏淨惠名眞。對法以有漏惠爲世俗。對法者並非二諦之正意也。況復成實論。明眞俗二諦。以色等事法爲俗諦。以泥洹滅諦爲眞諦。故今云明事理二諦爲小乘之宗也。 ᅟᅟ玄假名品云(十一偈)又佛説二諦。眞諦俗諦。眞諦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諦謂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隱因緣成人(云云)(此見假實也。可爲難文也)又云。若以世諦故。説有我則無咎。以第一義故。説無我亦實(文)(此猶假實歟。可見之)。 ᅟᅟ聖行品云(第十六偈)又此行者。觀一切空故。知五隱非眞實有○。 ᅟᅟ問。曰若色等法。亦非眞實今應唯一世諦。答。曰滅是第一義諦故有(云云)(此正答也)。 ᅟᅟ見諦品云(十五卷)又要當以眞諦得道。而解四諦中説生苦老病苦死○觀如是等不應漏盡此皆世諦。非第一義故(云云)。 ᅟᅟ又云○如是五隱中。無神我故名爲空。如是觀者。亦名爲空。亦名知見未淨以未能見五隱滅故(云云)此等文意者。至論眞諦唯一眞空之理。即以滅爲眞諦耳。 ᅟᅟ問。就周顒三宗二諦。且第三假空義者。今宗所明初重二諦也。爾爲空假法爲當何乎。答。(云云)問。兩方。若空於假法者。與第二空假義。有何異歟。若不空假。名世諦者。豈得空有無礙歟。爾者。如何可空歟。 ᅟᅟ答。假空者。假法即空也。故可得云空於假法。而與空假之宗。若異者彼空假者。令假法空無故。假有時云非空。空假之時假乃已。空有相隔。不得假即空也。今言假空者。雖空宛然如本假也。雖假而空性宛然不改。故空有相並。曾無妨礙。是謂因緣無礙之二諦。故立假空之名。謂假即空也。非遣假爲空。若遣假令無者名空假。謂空於假法。故名空假也。今爲顯異此義。故云空有無礙。又名假空義文。云不壞假名。而説實相。亦名本來空。亦假生不生者。亦收亦破云也。 ᅟᅟ玄云。次周顒明三宗二諦。一不空假。二空假。三假空。空假者。開善等用。假空者。四重二諦中初重二諦。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然空。空有無礙(云云)又云。第三階。一取一捨。碩乖食栗取用案菰。從來二諦不成。案菰義從來有二理各別。豈得稱爲案菰二諦。今始得用此義。以唯是一菰本非出沒。顯如唯是一道非有非無。而菰用中有時而出。有時而沒。顯二諦用。或時説俗。或時説眞(等文)。 ᅟᅟ食栗者。鼠樓二諦也。當空假宗。今宗全捨之也。於案菰義者。且取其名。捨彼義意也。即捨空假名義立假空義。但付假空義。云空於假名者。可許之也。 大乘玄問答第一 ᅟᅟ都合三十五帖歟。 ᅟᅟ永享八(丙辰)年二月二十二日於北室花藏坊西密一乘坊中間。二間僧坊書寫畢先代未聞久世事也。 ᅟᅟ抑意趣者當年別宗談義大乘玄回至惡筆雖多其輕如方加入數間内内爲稽古書之者也。定而可有惡字落字稱爲結緣書寫之計也。依此功力者大小二教如思而已。 ᅟᅟ三論末葉英祐(生年二十歲)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二(二諦義短册之上玄第一之中) ᅟᅟ問。云何名教二諦歟。答。諸佛菩薩雖知法性。非有非無。爲化衆生。説之爲有無。是其教二諦也。 ᅟᅟ問。今此教諦中。爲教理具足。爲當如何。答。云教理具不具。可有二意也。一者云唯是教門。不通理。二者通攝教理也。問。於所答申二義。俱有疑難。先付云不攝理法不可爾。夫對他宗。明十異之中。第六半滿異者。他宗之義。有教無理。今宗教理具足(云云)又四重二諦中。第四重眞諦之無所依得始名爲理(云云)加之因緣無礙二諦。稱爲教諦。若唯有教無理者。何成因緣相待義歟。若偏取教忘理。乃非滿字之義宗。還同他宗之約執歟。次言教理具足。又不明夫言教諦何更兼理法歟。依之攝法門中以五義二文。證二諦唯教。何違文理。忽存別義乎。抑二義中正可存何乎。 ᅟᅟ答。先唯教門不攝理云。意者説有無之二諦。表不二中道。取其能表教門。判爲教諦也。故攝嶺興皇相承之二諦唯教(云云)章主重以五義二文。成二諦唯教之旨也。但至半滿異之難者。彼他宗唯知二不知不二故。唯教闕理。今以以教二諦表不二故。教理乃具。云爾故於教諦中非爲教理具足。彼第四重眞諦始爲理法者。是以説離言教文。且名爲理。而考實者。猶是教門也。故引華嚴法花等離言之文。爲證據既是教門也。何定理法乎。至有教無理因緣無礙義不成者。凡一切言説。必相待假立故。即於教門中。因緣義成已。何必求所詮之理乎。況因緣教諦。能表不二理。教諦雖非自理。亦得相待之義成也。況如來於諦中。有不二理。故以教諦。望於諦何無因緣義乎。次教諦中。自教理具足之意者。既以因緣無礙義。爲教諦之大旨。若屬能表之有無。忘所表之正法者。因緣無礙義如何乎。以理從教故。雖其教諦。實能兼教理也。以文義證據成二諦唯教者。從來諸師多以二諦謂天然理。爲對彼義且申此旨。可實於具足教理也。抑二義中。且以教理具足。可存正義也。 ᅟᅟ問。於教諦中。教理具足。答申不可爾。夫義宗之習。必住師資之禀承。然山門相承之習。存二諦唯教。何忘相傳之義宗忽成別義乎。何況尋諸法眞理者。不二中道之正性。内證離言之境界也。言有無眞俗之法者。唯是諸佛如來之教門。相待因緣之假法也。何乍云教二諦。強可攝理法乎。加之爲對他師二諦理。今明二諦爲教。若猶存理爲諦者。他宗義可同。更非立教諦之本意。況設般若經文云。菩薩位二諦中。爲衆生説法中觀論。文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文二諦教門之旨。其文既明也。而何今忘禀承之説。違文理之證。存教理具足之義乎。答夫二諦者。言教之通。雖相待假稱。以教門爲二諦。其旨雖明。又是虛寂之妙。更中道之極號也。故知亦兼攝正法中道之理交也。既以因緣無礙之二諦。今稱爲教諦教理相成因緣無礙也。若唯執教非理者。同他宗之偏執忘滿字之義宗。故玄章文云。具足教理名爲滿字(文)意顯也。加之教諦中。明能所之三句云。亦能亦所者。理教合説(云云)云教理因緣此二皆交(文)但至山門相承者。章自教此問即答之。云其有深意。爲對由來以理爲諦。故對緣假説(文)意者如前重成申。爲對諸師。以理爲諦。今假説云言教爲諦也。既言假説。明知考其實義者。教理具足云也。雖教理具足。然名教諦者。是則爲對他宗。以理爲諦。且立此名也。又從前三重立此名。若約第四重二諦者。以教爲世諦。以理爲眞諦也。即此眞諦家能表教者。實是俗諦也。若約所表屬眞諦。此眞諦亦是教門故。總爲教諦歟。若約論云者。前三重各眞諦中。若望利根人者。亦含所入理。然就其能入。且立教諦名耳。玄明第四重二諦之此三種二諦。皆是教門説。此三門爲令不三無所依得。始名爲理。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爲眞諦。答如此問。爾理與教何異。答。自有二諦爲教不二爲理。皆是轉側適緣無妨也(文)。 ᅟᅟ重條八不疏云。問以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爲眞諦。以不答得如此也。問。若爾理與教何異。答。自有二諦爲教不二爲理。若以二爲世諦者。不二爲第一義。世諦是教第一義爲理。皆是轉倒適緣無所妨也。問。何故作四重二諦乎。答利根聞初即悟正道。不須後二中根。聞不悟第二方得入道。下根轉至第三始得領解。又爲釋經論(乃至)華嚴又云。○一切諸法語言斷。心行寂滅。如虛空。悉欲分別。眞諦義。菩薩因此初發心○。即第四重立也(云云)以三根所入理。爲第四重眞諦可云也。 ᅟᅟ章云。一切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諦(文)意何。 ᅟᅟ答。辨教意諸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諦云此文心也。問。必以空爲眞諦。以有爲世諦歟。爲當亦有以有爲眞諦。以空爲諦之教乎。答所言空有二諦者。以有謂世諦。以空名眞諦。故諸大乘皆以空爲眞諦。有爲俗諦也。問泥恒法寶入門非一。諸經所説宗趣各異。所以或以空爲眞諦。或復以不空爲眞諦可云也。是以如大品等以空言爲眞諦。其理可爾。至涅槃等經者。以妙有不空爲宗旨。即可以此爲眞諦也。故大經云。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云云)而何今偏以空爲眞諦。諸大乘經其旨一准云乎。答。諸大乘經。心同以空爲眞諦者。夫諸法空寂之妙理。是衆聖亦眼之所照也。然諸衆生顛倒故。執以爲有。諸大乘經皆以無所得旨。開眞空之理。實其宗一准也。涅槃一都旨不可忽改之故。云然説眞實善有。專妙有不空者。且對三修比丘之昔執。開四德常樂之今教耳。重探宗極者猶在眞空之妙理。再瑩眞要者。遂歸無得之正觀。判眞俗二諦之時正以空爲眞諦也。故章之此對三修比丘昔日灰身滅智。爲無餘涅槃。今日妙理。有不空非是判於二諦(文)文心顯也。是故考大經旨歸。亦以眞空爲第一義。故經之迦毘羅城。空大涅槃亦空(文)既以大炎亦爲空。是以空非爲眞諦耶。故諸大乘經皆以空爲眞諦也。問。所答申猶未明。夫以空爲極者。蓋是大品般若之旨也。涅槃等教門何必同之乎。去來品疏。明三種二諦之中。以生死之虛妄爲世諦以涅槃妙有爲眞諦也。依之略章中云。大品二諦以空爲眞諦。涅槃二諦以有爲眞諦(文)二經明眞諦。其旨分空有也。若必以空爲眞諦者。良是膠柱之謂也。豈非舊醫之乳乎。若涅槃雖明妙有。對三修比丘共執故。云非明二諦者。大品明空亦對虛妄著有衆生。明第一義空。應非二諦之正意。何獨嫌涅槃之妙有。云非二諦之旨乎。 ᅟᅟ答。案正觀論意。凡聖相對。以凡夫之有云世諦。擧聖人之空爲眞諦。此論是大乘通論。何唯爲般若之一部乎。依之涅槃經。自明大涅槃之空寂。與般若之旨無異。但對三修之昔執故。説涅槃之妙有。非判二諦者。只是非二諦之正意。是支條之傍義也。云爾故非云全非二諦。故去來品明三番二諦中。又以妙有名眞諦之一意有也。故三卷章主。是支條之傍義。非二諦之正意(文)略章且大品涅槃。相對一往顯其不同耳。若考實義之時。大品涅槃二經。其旨無異故云般若。云佛性。並是第一義空之異名也。稱三懸四德。何非中道眞空之著別乎。故不改空有二諦。顯諸教之一致也。 ᅟᅟ問。二智義中。明諸經二智各異也。大品明空有二智。法花明三。一之二智。涅槃明常無常之二智也。若爾二智即照二諦之差別也。二智既隨教門異也。二諦何必守一途乎。 ᅟᅟ答。後經云。相對且顯其不同也。今總明大乘之宗歸故。不可以彼難此。 ᅟᅟ二智義。云諸大乘經通爲顯道。道既無二。教豈異哉。但入有多門故。諸部差別。雖一經之内。具含五種。而明義傍正不同。三藏一教唯明事理權實未辨。餘門二智。大品以空有爲正。餘義爲傍。法花三一爲端。餘皆汎辨。涅槃以常無常爲正。餘悉兼明。問。疏經何故。有此傍正。答。有二種菩薩。一直往佛道。二迴小入大。彼若爲直往菩薩説方便。實惠不隨三界。不住二乘。有兩健人。各扶一腋。直至佛道。○不須明三乘爲方便。一乘爲眞實。又迴小入大之人。於般若時。道根未成。不正明三一之義(等文)此文中並有問答意耳。 ᅟᅟ今案之。總論大乘實義。以眞空爲正。若約部別義明權實。各異辨正宗非一也。玄意以直往迴小分之。此乃爲直往顯通門。爲迴小更有異門歟。 ᅟᅟ又二智義。云如來常依二諦説法故。二諦名教能生二智故。二諦名境(云云)(隨二智不同二諦。又可有異也。此即難也)。 ᅟᅟ佛性義。云楞伽説無我。爲如來藏。涅槃説我爲如來藏(云云)。 ᅟᅟ楞伽第二。佛答大惠菩薩。問云我説法。空爲如來藏。不同外道(云云)(准如來藏者。眞諦亦爾。此即難意也)三卷章下卷云。○師云。若約此義而論。得作斯判。若約餘義。則不得也。此是二諦。一枝之別義耳○故涅槃答文殊問中。開十種二諦。皆以有爲世諦空。爲第一義諦(云云)。 ᅟᅟ問。十種之中。第二法二諦。云無法爲世諦。有法爲眞諦。如何違乎。 ᅟᅟ答。此且就世諦中。更分爲二。故非正意也。 ᅟᅟ大論釋不共佛法中云(二十六)如無明指。亦長亦短。觀中指則短觀小指。則長長短。皆實有説無説亦如是。説有來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説無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佛説是有我無我皆實。問曰。若是二事皆實。佛何以故多讃歎空而毀此有。答曰。空無所有。是十方諸佛一切賢聖法藏。如般若波羅蜜。屬累品中。説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諸佛法藏。般若波羅蜜。即是無所有空。佛或時説有法爲教化衆生。故久後皆當入無所有法藏中(等文)。 ᅟᅟ問。對三修比丘故。明妙有非二諦正意心何。答。經云(第一)諸優波塞。深示觀察。諸對治門。謂常無常我無我等(云云)故對三修比丘者。亦是對治。悉旦之用非第一義悉旦。若以空爲眞諦。乃是第一義悉旦云也。 ᅟᅟ問。若總論諸教正意。唯可以正法中道。爲至極也。若云眞空。云妙有。並是對治用耳。若就用中。大品等經以空爲眞諦者。涅槃等經亦可就用中。以常住爲眞諦。常住乃是妙有不空也。答。此難極也。先善可立此難旨也。但今以空爲眞諦者。至極中道。心行處滅。語言道斷。強名爲空。即第四重眞諦也。法花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華嚴云。一切諸法語言斷。心行寂滅如虛空(云云)若利根者。即付初番空有二諦中。於眞空悟理實。若稍遲者。次第二三方悟正道。最純之者。至第四重得悟乃周。故以空爲眞諦。其致遂通徹。依此義門。今作定説耳。此即以中道體。從空義用談之。若體用別明之時。諸經唯以中道爲正。餘皆傍耳(此義可祕之)。 ᅟᅟ涅槃經二十四云。如來亦空。大涅槃亦空。是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毘羅城。告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皆殄滅。云何當得不悲泣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阿難汝見迦毘。眞實是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文)。 ᅟᅟ問。對阿難小乘。心智城實有。明佛所見皆空也。明知是世諦中之空也。何忽以此爲至極理乎。 ᅟᅟ答。若但是世諦中空者。何云如來亦空。大涅槃亦空乎。涅槃五云。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爲行如瓶。無酪則名爲空。不空者謂眞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文)。 ᅟᅟ二十五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般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見中道(云云)。 ᅟᅟ第十九云。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説衆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皆爲無(文)。 ᅟᅟ三十四云(加葉品)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云云)十二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説二諦。○善男子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更者。是第一義(文)(此難文也)。 ᅟᅟ問云。何名世界悉旦耶。答。佛爲衆生説瓶衣等。世法名世界悉旦也。故章引智論説云。如瓶衣等法。世界悉旦即有(文)問。爾此世界悉旦智論文説不破不壞乎。 ᅟᅟ答。論説之云。前三悉旦。可破可壞(文)故世界悉旦。可破可壞云也。問。二諦悉旦。是開合不同也。尋相攝之意。實義無異矣。所以世界悉旦。即世諦因緣法也。中道正觀之習。更不壞因緣世諦歟。是以不壞假名。而説實相。是宗家之旨歸。山門之要樞也。而今習世界悉旦不壞者。雖依論文。猶可設劬勞乎。答。四悉旦。誠如來教門因緣二諦也。更非可破壞。然言前二悉旦。可破可壞者。本設尋論文。隨出論文也。論言可破壞者。且對眞諦實相之理。作此説也。意者第一義諦。是究竟至極理。實其義無改變。世諦假名法。其義未究竟。若入第一義諦中者。乃失其名相。依此義邊。且云可破境也。故章云如瓶衣等法。世界悉旦即有。第一義悉旦即無(等文)若夫論二諦相成義者。眞諦俗諦並不可壞。云不壞假名而説實相者。蓋此謂也。或又前三悉旦。取能謂之情故。且云可破壞耳。若論正因緣世諦者。 ᅟᅟ更不可破壞也。問。所答申未明。夫尋悉旦之名義者。取二諦之究竟。即以此四悉旦。總攝八萬十二諸教。依之論文。自云皆是眞更無相違背(文)若許世界悉旦。可破壞者。是非論文自相違乎。言眞諦究竟故不壞也。世諦非究竟故可壞者。二諦既同究竟。故爲悉且。故更非會釋之端乎。加之以全者。第一義無成。世諦破壞義者。又以眞如實際。云世界悉旦。故無可第一義悉旦有破壞義乎。若如所言者。二諦更不可得相成之義。何云相成義不破壞乎。又前三悉旦。約能謂之情故可破者。二諦共可破壞。若依本於之二諦。眞諦亦能謂之情也。第一義悉旦何必破壞歟。若言取能依教諦爲悉旦。故不破者前三悉旦亦可是教。何取能謂之情乎。爾者所存二旨俱不成如何可答申乎。答。悉旦總名者。雖是究竟義。然然眞俗相望。一諦挍量。非無差異。故二諦悉旦。雖俱不可破壞。然眞俗相對。論因緣之壞不壞。亦可有其義也。所謂佛説世諦意爲顯第一義也。所説義理。遂歸入眞諦。故世諦未究竟云也。既歸會入第一義。故且云破壞耳。非除破次之能謂之心者。取明四悉旦其義非一途。或以因緣二諦。分爲四悉旦。若依此義者。四悉旦俱不可壞。但論言前三悉旦可破者。取能謂心爲前三悉旦。以因緣二諦共爲第一悉旦之意也。此則顯取聖得失。以迷執爲世諦之前三悉旦也。其教二諦及本於眞諦。爲第一悉旦之意也。 ᅟᅟ釋四悉旦。有多途義者。可見下所引之文等也。 ᅟᅟ問答之私記云。問。何以得知。本於有四重乎。答。法花玄第四卷末。明立四重二諦之所以。取有六義中。第二依諦説法義云本。於亦有四重。問。若所依於二諦。與能依教諦。俱具四重者。彼四重有何別乎。答。四重體不別。但能所義異(云云)。 ᅟᅟ花玄四云。二者爲釋如來常依二諦説法。若言如來。常依二諦。説法者。若説空説有。應依二諦。今説非空非有。乃至非不二。應不依二諦。是故釋云二諦三門。説此三門皆依二諦也(云云)。 ᅟᅟ今謂私記云。具四重者。義准成之歟。意云教諦皆有所依故耳。 ᅟᅟ二諦章上卷云。然四悉旦。只是二諦。但合離爲異。○四悉旦實義名二諦。二諦究竟名四悉旦(文)(更者諦義悉旦者。究竟義也)。 ᅟᅟ又云。問何意如來説法。不出二諦歟。解云二諦即是四悉旦。三悉且。三悉旦即世諦。第一義悉旦即是第一義諦。四悉旦攝。十二部經攝。八萬四千法藏攝法更盡○二諦是所依之二諦證四悉旦法(文)此文悉旦。是教二諦見歟。然可有料簡也。 ᅟᅟ智論第一云。有四種悉旦。一者世界悉旦。二者各各爲人悉旦。三者對治悉旦。四者第一義悉旦。四悉旦總攝一切十也。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眞實無相違背(文)。 ᅟᅟ又云。第一義悉旦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教説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眞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旦中所不通。此中皆通。所謂通者。離一切過罪不可反。有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旦。諸餘論議。諸餘悉旦。皆可破(文)。 ᅟᅟ諸餘悉旦。是前三也。 ᅟᅟ玄二智義。引論云三悉旦。可破第一義悉旦。不可破而以此證。方便爲用實相爲本也(云云)取意論疏三聞云。而云八不是第一義悉旦。花玄三云。前三悉旦猶可破可壞。第一義悉旦。不可破。不可壞。最上無過去(云云)。 ᅟᅟ中論疏記上卷云(仙光院)説四悉旦。處處不同(乃至)又此疏第三卷説師。又云此非世諦之第一義。即是中道之第一義耳。有處處三論之法。皆名第一義。言説之教。名三悉旦。故此疏第二卷云。又此八不正是第一義悉旦等。又云三種中道。並是第一○又二諦章云。三悉旦是世諦。第一義悉旦。是眞諦也。以上二諦。四悉旦。相攝異義有也。 ᅟᅟ疏記又云(上卷也。上所出文。次文也)八不攝四悉旦。是義難見。何者三悉旦。可破第一義悉旦。不可破故。三悉旦法體亦三悉旦歟。執著病旦詮第一義教。以此三義名可破是病。然顯擧第一義悉旦耳。何以八不攝。四悉旦乎。大論引中論八不釋。第一義悉旦者。應言擧第一義。以其内説世諦。若爾三悉旦。顯言可破如何。説第一義悉旦内乎。故以八不攝四悉旦。不成就。然興皇師。四假義中云。三悉旦言可破。故皆迷第一義悉旦。内具二諦。名第一者。世諦離性。生眞諦離似生故。同上之八不。即是二諦。今云八不。即第一義。云何前後相違。 ᅟᅟ答。不違何者。上但言用中此處言體中也(云云)。 ᅟᅟ疏記中卷云。問。有處云三悉旦爲世諦。今言三悉旦可破者。應破世諦。答。爲顯第一義故説世諦。是未究竟故。名可破耳。非深破言者也。又三悉旦。可破者以能謂之心。三悉旦爲世諦者。以所執之因緣法。何者就本於二諦以俗諦。是共名能謂之心。故於第一義悉旦。具二諦義如常(云云)。 ᅟᅟ以上三此中有二義也。 ᅟᅟ中論疏言。○世諦破實生滅。不生不滅眞諦。則假生宛然。即是無生故不破也。所以經之不壞假名。而説諸法實相。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説即是空。若破假生滅者。則違此經論(等文)又可今破此假生病。故言破假耳。而不破因緣無得假。世諦破性則破而不收眞諦破假。亦破亦收。破言能迷之情收取所違之假。改除其病而除法(等文)。 ᅟᅟ大論十八云。邪見人於諸法斷滅。令空摩訶師和諸法眞空不破不壞(云云)。 ᅟᅟ瓔珞經佛毎品云。不壞假名諸法。故不空諸法。即非諸法故不有(云云)。 ᅟᅟ問。付攝法門。盡不盡義如何。答。眞俗二諦中。攝諸法有二意。一者攝諸法悉盡。二者攝諸法不盡云。二義可有也。 ᅟᅟ問。爾者付攝法盡門。旦常住佛果爲通眞俗二諦所攝爲當何。答。以常住果德。通可攝眞俗二諦也。問。常住果德。唯可眞諦所攝。夫佛果圓德。是無爲不變之實法。更非虛妄假立之相。是以妄想風靜。眞如水澄。既非隔別浮虛之法。何通可攝世俗中耶。是眞固竪更之德也。偏可云眞諦所攝也。若強攝世諦虛假法者。還可墮生死之忘法也。依之涅槃經中。云世諦生死時生非生死者盡(文)。 ᅟᅟ大智論文云。眞如實際世界悉旦。即無第一悉旦故有(云云)佛果功德。既眞如實際攝故。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云云)加之正觀論云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爲實(云云)大經文。又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文)准此等諸文。一切世諦。於佛果悉歸第一義諦故。知第一義諦。更無別法而何今以佛果功德。通眞諦俗二諦乎。答。於佛果德凡有二種差別。一者性淨涅槃法身之德。是眞諦攝。二者方便菩提乃報身之相。可屬世諦中也。加之佛果有應化利他之用。何必眞諦所攝乎。故體用相分。眞俗共備。但大經中云。世諦不生死時盡者。論於諦之迷情世諦耳。若談因緣無礙二諦者。佛果位中眞俗俱可具也。 ᅟᅟ玄云。常有三解。第一莊嚴云二諦攝法不盡○(佛果非二諦攝)第二開善解二諦攝盡(佛果二諦攝見然不分明也)第三治城解云佛果爲眞諦所攝。而非俗諦。所以爾者佛果是眞實之法。無復虛假。擧體妙絕故眞諦。擧辟如水澄隔以風潮因緣故生波浪。若風息浪靜。還後本水之清。内合本唯眞諦之理顯。煩惱之風起致生死之浪。生死既息還一眞之理。故大經云。世諦生死時名生。不生死者盡也。不生死即是佛果。生滅言世諦。今並不同。○不同第三解者。若言佛果唯是眞諦無世諦者。即失機照之能也(云云)。 ᅟᅟ付盡不盡二門。委可案也。取佛果位。有空及不二之三義。俱偏見也。 ᅟᅟ涅槃經十九云。云何不生生善男子安住世諦。拘出瞋時是名不生。不生善男子是大涅槃。無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云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諦。死時是名生不生(等文)。 ᅟᅟ智論一云。○四悉旦。各各有實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悉旦。故無第一義悉旦。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旦。故有第一義悉旦故無(文)。 大乘玄問答卷第二 ᅟᅟ永享八(丙辰)年二月二十三日於東大寺北室花藏坊之西密乘坊書之畢。 ᅟᅟ抑意趣者當年別宗讃義大乘玄回至惡筆難多其憚如方加人數間難去書之耳也。定而可有惡宮落字稱祈智古計也。 ᅟᅟ三論末葉英祐(生年廿歲戒七)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三(二諦義短册之下玄第一之下) ᅟᅟ問。大品所説。三假如何。答。以四塵成根大。爲法假衆生。假人是名受假。一切名宗。皆是名假也。 ᅟᅟ問。今此三假中。且其名假者。唯取能詮名宗歟。爲當通所詮義歟。答。名假中廣攝能詮也(所詮)。 ᅟᅟ問。案章現文。但以能詮名字。立名假也。故玄章文引經。云一切名字爲名假(云云)明知唯取能詮之名字也。依之淨影義章中。依智論意申二釋。並以所詮不爲名假。爾今依何文理。云通所詮義乎。況若以所詮既爲名假也。 ᅟᅟ更以何可爲法假受假乎。答。宗家正意。在圓假圓中之旨。若論其圓中者。無法非中道。若論圓假者。亦一切悉假名也。良以諸法稱盡。假名之中以三假。攝諸法意在名假矣。故章云。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義爲法假(等文)所言本通者。總爲別宗本。故稱爲本廣攝能詮。並合能成所成名之爲本通也。但言一切名字爲名假者。通能詮所詮總稱名字。意顯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事耳。夫名假本通者。法受名三假之中。以名假爲其體。故其義尤廣攝諸法也。若取能詮名字者。既云不攝所詮義。何旨本通之稱耶。例如圓成等。三假中以相待爲本。其義尤廣。無非相得假故。云相傳爲本。云相傳假通也。今以名假爲本例之可習也。至淨影解釋者。更存別義門。與今意可異矣。 ᅟᅟ玄第三門云。經文言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但有名無實(云云)。 ᅟᅟ涅槃十二云。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云云)。 ᅟᅟ玄云。故大品云波若及五隱爲法假菩薩爲受假一切名字爲名假(云云)經第四卷三假品。 ᅟᅟ問。大品所説三假如何。答。(云云)問。且名假中。唯取能詮名字歟。爲當如何。答。唯取能詮名字。立爲名假也。 ᅟᅟ問。名假之中。廣可攝能詮所詮也。夫取所言説皆是相待之假法也。故章下文云。亦得中爲假。一切言説皆是假故(文)既以中道之正法。於亦爲假法。況所餘諸法畢。加之章正申三假相。云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義爲法假(等文)意者名假是總也。於中開法假受假云也。既其總也。何不通所詮義乎。 ᅟᅟ答。凡以三假論之。諸法悉假也。而假法家之能詮通爲名假。於所詮義中。分法假受假故取能詮。爲名假之體云也。故章云。今所用者。以四微成根大並法假。衆生假人此是受假一切名字皆是名假(乃至)故大品云。一切名字爲名假(等文)心顯也。淨影義章中。亦取能詮。不取所詮也。但云就名假中取能成爲法假等者。就名假云所詮義中。開法假受假云也。非是取所詮爲名假矣(此者一往之傍義。以前義可正也)問。章云有於凡實空於聖實(文)意何答明於之二諦也。所謂有於取爲實。是名世諦空。於聖實是爲眞諦也。 ᅟᅟ問。爾凡聖二人所。凡空有二境。爲眞俗二諦歟。答。今此於二諦者。唯空有之兩情爲諦。不取空有之二境也。故章云。不凡空有二境爲諦(文)。 ᅟᅟ問。夫眞俗二諦正是空有之二境也。謂如一色望凡爲色。望聖爲空。此則望取聖兩情論空有二境故。下攝法門中云。色等於聖是空。於取是有(乃至)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云云)既云性相常注宣非空有之境乎。又第二門中明得失。三句云前二句即於境後一句教境(等文)若但取二情爲於諦者何得云於境耶。爾何今云不取空有之二境乎。 ᅟᅟ答付空有二境。可有二意也。與言之者。有心必有境。既有兩情。何無二之境哉。故且云於境也。然論實義時者。離凡聖之兩情無有。空有之二境。諸法曾非空有。而爲空爲有者。但是情之前相也。是故但有空有之情。無空有之境也。今依此理故。云不取空有二境爲諦也。或又諦者是實義也。空有更非更而以爲更者正在兩情故。云不凡空有二境爲諦也。非全無空有之境矣。或未於二諦是迷教之於諦也。此唯取空有之情。若論所依二諦者。亦可通情理也。如來之於諦以中道爲境。即以中道境爲眞諦也(又以因緣二諦即可爲如來之二於諦也)。 ᅟᅟ玄云。次二文證二諦非教。若言眞諦是教者。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而教即有佛。方有無佛即無。何即得常住。經云十二因緣。有佛無佛。常自有之。故知世諦非教(云云)。 ᅟᅟ難二諦。唯教之有五難。二文此是二文也。 ᅟᅟ玄答文也。又云。諦有二種。一於諦二者教諦。於諦者色等未曾有。無而於凡是有名俗諦。於聖是空名眞諦。於凡是有名俗諦。故萬法不失。於聖是名眞諦故。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教諦者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爲化衆生。故説有無。爲二諦教。欲令因此有無悟不有無。故有無教而舊義明二諦是理者。此是於諦耳(文意明前二文。是於諦也)。 ᅟᅟ涅槃經十九云(佛告法王)涅槃云。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衆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爲無(云云)(是眞諦常歟)。 ᅟᅟ同經三十四云(迦葉品)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文)(於諦可爲證文)。 ᅟᅟ涅槃十七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爲第一義故説於世諦。亦令衆生得第一義。若便衆生不得如來第一義者。佛終不空説世諦(文)。 ᅟᅟ始句明於之眞諦耳。玄所引之文也。 ᅟᅟ問。攝論師所立。三無性如何。答。六塵之無相。名分別無相性。本識無生之依他無性。二無我理無性。名眞實無性。性是攝論師所立之三無性理也。問。爾今宗家之意。可許攝論所説三無性理。爲正義乎。答。攝論所説。三無性理。可是正義也。 ᅟᅟ問。夫三無性者。續遣三性之法相。立無生之一義。既滯凡相之一偏。隔中道之圓旨。若明無性義。宗者豈叶正觀旨歸哉。故中論文云。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云云)今論宗既擧無性法。亦能遣之。章文自之今論遣三無性故。言皆得相待(云云)今何凡所破之異義。還爲自宗之正理乎。凡魚目爲夜光。採瓦礫謂黄金。豈非此謂哉。 ᅟᅟ答。三無性理。本出經論誠説。攝大乘論。正是天親論主之釋文也。既是大乘了義之旨歸。今何強嫌此義乎。誠破性執之迷失。明分別無相性。付眞俗之中道。談無生無性理。既開正觀之玄門。豈非無得之素宗乎。故存三無性理。可爲正義也。但今論意。遣三無性者。遣定執之無性。非遮無性之眞理之學。攝論師者。是漢土之學者。非關論主意。故淨名玄中云。問二論主如何相破。答。二論主義實相成(文)龍樹天親二論師。悟似相破。中觀攝論兩部文意。互相成云也。是知天親立無性爲成。正觀之中道。龍樹破無性。非違攝論之宣通可答申也。 ᅟᅟ攝論師所立。三無性如何。答。如前。問。爾者正觀論意。破三無性法乎。答。大乘正觀意。可破三無性法也。 ᅟᅟ問。正觀意破三無性。答申如何。夫三無性理者。般若眞空之旨歸。無生正觀之境界也。無著天親之弘教。寧背龍樹提婆之宣通乎。 ᅟᅟ破邪顯正之談。還嫌大乘之正義乎。 ᅟᅟ答。夫正觀論意者。執無不破。理無不顯。非性非無性一更之淵符。斯顯云二云不二。三觀之虛明彌清。然尋攝論之無性者。且遣三性之妄執。成皆空之一偏。破二我我情相立無性之眞如。遣執未盡。顯理有餘。是故今論宗猶可破其説也。但無差天親之宣通不可違。龍樹之弘經者。誰言龍樹之正觀。遮無著天親之説。但是學攝論之輩。不解論宗之旨趣。滯無性之一門。妄中道之正觀。故出無性法亦無云文。重遣其偏執耳。此乃對學教成迷之執心。非破論師之正義可云也。 ᅟᅟ玄云。三無性者。知塵無相。故言分別無相性。依他無生性者。知本誠無生。故言無生性知。無我理無性。故眞更無性得相縛(文)。 ᅟᅟ淨名玄第六云。一爲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不取三性故三無性。○以此爲妙極。今對破此。故中論論諸法復異。故知皆是無性。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問。二論主云何相破。答。二論主實相成。天親供無性破故。偏歎無性而學人不可遂守無性。龍樹明中實遠離諸邊顛倒(云云)。 ᅟᅟ梁攝論第八云。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説。至別假説。唯分別爲體。得入分別無相性。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説因緣。不成故不可執。有生死。此中分別既無。言説亦不可得。則入依他無生性。若菩薩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三無性。非安立諦。文。 ᅟᅟ攝論十一云。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爲性。此是正説。由三無性。不可定説有無。故雖以無得爲性。亦有能得義。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別所對治。或不能得安立能對治道故(云云)。 ᅟᅟ問。十三云眞如是大乘法。大乘十二部經所説法門。皆共顯此眞如一切正説。於眞如法則同一味故名相。 ᅟᅟ問。付斷結得道義。可有見有得道者乎。答。無見有得道者也。問。衆生根性非一准。泥洹法實有多門。何皆見空得道。復無見有斷結者乎。依之成實明人法二空。人悟之超凡。毘曇存三世實有。緣受之成聖。偏言見空得道者。恐可墮偏執之一門。全嫌見有得道者。爲非圓通之論談。依之大師傍釋。云毘曇之人見有得道以有解斷惑(云云)(道理之上)違文在傍如何可成申乎。 ᅟᅟ答。大乘小乘不同淺深。悟悟雖異必依空除迷。是聖教之大宗。依之中觀論文云。聖人眞知顛倒性空(云云)十地論中。以生空法空。分大乘小乘也。論斷結得道。何不依空法乎。但至毘曇見有之文者。是毘曇成實相對。一往顯其不同耳。可謂毘曇但明陰上無人之空。未説五隱法空。且凡法體猶殘與有觀名。明空不盡故也。若論其得道之實義者。正由空觀也。謂由四諦觀門。證人無我之眞理故也。良以凡夫著三有。聖人語二空。是迷悟之大宗。解惑之綱領也。依之毘婆娑論中。申論宗旨。磨諸法之鏡。無我之影像自然現。如俱舍論以無我法印爲宗旨也。見空得道之謂其誠明矣(或小乘人自論見有見空。以大乘意見。彼者實可見空得道也。但不如成實執也)玄云。(第三門二諦體)○今聖人皆見空料結。明知空是理。文中論縛解等疏云。所言解者。毘曇之人。見有得道。以有解斷惑。成實人。見空成聖。以空解斷惑。大乘斷惑亦同成實。用空解斷。同毘曇云何故明凡夫斷惑。成實辨凡夫不斷。但明伏乎。答。曰以毘曇見有得道。外道亦見有。是故斷惑。成實見空得道。外道不見空故。但伏不斷(文)。 ᅟᅟ大品疏五云。身子問意。上既言生即無生。爲見無生得道。爲見生得道。此即是數論見空見有得道義也。若作難意。若以生法得道。生是虛妄故。若以無生得道。汝上之無生無得無道。云何以無生得道也。○答中明無生皆不得道。即彈數論義也(文)(此文並非見有及見空之二宗也)。 ᅟᅟ三論玄云。然道實非有。遂言見有得道。乃是見有非見道也。故淨名云。法無染若染於法。乃是染著非求法也。又夫見有者。 ᅟᅟ名爲有見非見道○(云云)。 ᅟᅟ問。見有得道者可有乎。答。見有得道者。可有也。問。見有得道者不著。夫大小雖異。並以空證道。生法雖異唯是空法也。所以二乘依生空斷惑。菩薩證法空成聖。依之章文云。今聖人皆見空得道(文)竪者今何違道理忘現文有見有得道者成申乎。 ᅟᅟ答。性欲非一准。得語區分也。或解不二中道證大果。或依有無之用取小果。並不壞法界共叶眞理。依之如成實者。見空法開覺。如毘曇人者。依有門入道。何必執空門。可嫌見有得道乎。但至玄章之文者。雖見有得道之人。非無得陰上無人之觀。且依此義邊。以破他師義也。若論實義時。猶有空之入門。不異依之縛解。疏云毘曇之人。見有得道等。大智論文會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也。若偏云見空得道。全嫌見有得道者。豈不違此等文理乎。 ᅟᅟ三論玄云。又釋論云。有四種門。一者阿毘曇門。二者空門。三者毘勒門。此云篋藏也。四非有門。不得般若方便。學毘曇門則墮有見學於空門。則墮空見學毘勒門。則墮亦空亦有。學非空非。有則墮愚癡論。若得般若心無染著。隨機適化。通道利人。無相違背。而成實毘曇各執實有。互相排斥障道。增見皆失佛旨(文)。 ᅟᅟ法花玄第二引此説同之。 ᅟᅟ論十八云。○如是等種種異説。無智問之謂爲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一者[虫*毘]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虫*毘]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滅。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入撰爲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虫*毘]勒門論議則無窮(云云)又云。若不得般若波羅密法。入阿毘曇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虫*毘]勒門。則墮有無中(文)。 ᅟᅟ第二云。[虫*毘]勒秦言。篋藏也(云云)又云[虫*毘]勒略説。三十二萬言。○非阿毘曇(云云)。 ᅟᅟ四論玄十云。○俱舍論引如假施設成論。亦云假施設經中。説即是彼經論也(云云)。 ᅟᅟ問。論文(如上)不見非有非無門如何。答。爲先尼梵志説之歟。又爲惡口車匿。説離有無經等者是歟。又訕太迦旋廷也。呵陀迦旃延之同異可習之。 ᅟᅟ中論有無品之呵陀迦旃延經中。佛爲説正見義離有離無(文)。 ᅟᅟ章云。若理外凡聖。皆是顛倒。有所得行俱是凡夫(文)意何答。付理内理外分別凡聖之時。理外凡聖。俱是顛倒。有所得行故。並名凡夫云此文意也。 ᅟᅟ問。設雖理内。雖理外聖人。應是只聖人。何乍云聖人。不求理外之失乎。況若夫理外者。何可成聖人乎。若又許聖人者。何還可云凡夫乎。 ᅟᅟ答。夫理内理外者。分迷悟之深示得失之基也。若叶無得之正觀者。人法事理悉爲理内。墮有相之戲論者。因果染淨併名理外也。是以小乘聖者。纔雖待小乘果證。未叶大乘無所得意。故是顛倒邪見。有所得行。可屬凡夫類也。既起涅槃。四顛倒。豈非顛倒之人乎。 ᅟᅟ未時中道正觀。何足稱聖人耶。誠以有所得心所見者。若凡若聖從能之情悉名凡夫云也。 ᅟᅟ二義。先義爲正。故佛性義云。若言一切諸法。有生滅者。皆是理外悉屬別道(等文)。 ᅟᅟ問。於諦中得失三句。於諦教諦如何判歟。 ᅟᅟ答。前二句即於諦後一句是教諦也。問。三句雖異同。是於諦之差別也。何取第三之一句。得稱教諦乎。若如此判者。立教諦於諦之不同。豈非無用乎。論能依所依之差別。則爲虛設。爾者如何可成云乎。 ᅟᅟ答。第三句者。是皆得之句也。是則知有無之二於諦。即知二不二。乃至五句。皆得清淨。此由二於諦入不二中道故也。所以前於境轉名教境也。不轉時是於境也。於境轉時。即爲教境。故以於諦之第三句云名教諦也。 ᅟᅟ問。於境轉成教境者。只是教諦何爲於諦乎。 ᅟᅟ答。雖轉成教諦從本意名於諦。是故爲於諦之第三句也。 ᅟᅟ玄云。於諦有三句。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亦失。言亦得亦失者。凡於是有。此有爲失。諸賢聖眞知性空。此空爲得。二皆失者。二皆是於故二皆失。二皆得者。只知於二。即知不二。既非二非不二。五句皆淨。然此三句前二句。即於諦後一句。即教諦前二句。即於境後一句。教境即不轉教境即轉也(文)。 ᅟᅟ問。章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文)意何。答。此引淨名經文也。意者以不生不滅。爲無常名之義也。云此文意也。 ᅟᅟ問。以不生不滅。可爲常住之義。解無常名字。以生滅反壞。可爲其義也。而何今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云乎。 ᅟᅟ答。解名義四種釋義其宗逼也。且其中以生滅爲無常。以不生滅爲常義者。是隨名釋義意也。如俗以不俗爲義者。是顯道釋義意也。今爲證此顯道釋義之旨引此文也。佛説無常生滅法者。爲顯不生不滅之中道也。此即顯道釋義謂也。 ᅟᅟ維摩經上卷弟子品。呵迦旃延云。無以心行説實相法。○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文)。 ᅟᅟ四種釋義者。隨名釋義。因緣釋義。顯道釋義。無方釋義也。且因緣釋義者。有非自性有。是無之有也。意有非自有待無故有也。此則顯有非定有也。 ᅟᅟ問。此與顯道釋義如何異歟。答。俗以眞爲義。眞以俗爲義者。是因緣釋義。亦名互相釋義矣。俗以不俗爲義。眞以不眞爲義者。顯道釋義也。謂互相釋義者。成假名義。顯道釋義者。顯中道也。 ᅟᅟ問。章云。小乘觀行。先有法體折法入空(文)意何。答。小乘觀行先有色心等法。後以空觀分折法體令空云也。 ᅟᅟ問。小乘云。法空元出成論所説然考論文。云深厭生死。皆以見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文)小乘論宗。既云本來不生。今定先有法體似違彼説。爾何可答申乎。答。小乘淺近之悟。未至本來空之旨。其本來空寂之妙理。唯是大士之觀行耳。是以小乘觀行。必先見五陰法體是有。然後方入空觀也。大乘之正觀。即不必如此。謂假有宛然即空也。非是折有法令空若爾大乘小乘之觀行。其途遙異也。本來折法之空理誠論雲泥。勿以螢火之明。渾大陽之光矣。但成論言本來者。可分折之理本自有耳。不如空有宛然義也。玄云。小乘觀行。先有法體折法入空。故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今大乘觀相待者。不立法體。諸法本來不生。生即無滅(文)所有故(云)難文也。 ᅟᅟ又云。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云云)答。文也。又云。如法印經中。説行者。見色等無常敗壞虛誑厭離之相。是亦名空。但未是清淨。是人於後見五陰滅。是觀乃淨(文)答。文。大論不共法中云。復次若大利根衆生。爲説無我。利根衆生。説諸法本來空(云云)。 ᅟᅟ久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ᅟᅟ以下八條依三卷章問答。 ᅟᅟ問。論文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云云)爾爲凡説有爲聖説空可云乎。答。非謂爲聖説法也。問。諸佛説教。必任所化根機。説空有教法。可被凡聖之二緣也。凡夫識有故。依有説法可開解。聖人知空。依眞諦施教可得語也。如爲小根小莖授小法。爲大根大莖與大教。依之興皇大師。判爲凡説有。爲聖説空乎。答。爲凡夫衆生。説空説有。然借凡夫有爲。凡夫説有。借聖人空爲凡夫説空云也。但興皇所釋者。非釋中論爲衆生説法之父故。非相違歟。 ᅟᅟ三卷章上云。既云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何得言。爲凡説有。爲聖説空。爲依二諦説法乎(文從來諸佛之爲凡説有。爲聖説空。今非之)。 ᅟᅟ又云。親道二諦。爲衆生説法。何時道爲聖説法乎(文)問。付佛説空有教。爾爲聖人説空乎答。爲聖人説空也。問。聖人先悟空爲轉悟。可明説不空何勞説空乎。豈非無用乎。 ᅟᅟ答。説因緣空去滯空之執。令悟不空也。故三卷章上云。爲聖説空令悟不空(等文)爲凡聖説法。有三節不同可見也。 ᅟᅟ問。付於諦有二種。且所依於諦者。佛未出世先有(乎)答。所依於諦是本者。且約釋迦一化爲論。釋總未出之前已有。於此二於諦(文)(三卷章上)。 ᅟᅟ問。付所依二諦世諦者。可爾眞諦何先有乎。佛出世後。依教悟空佛未出世者。誰自悟空法乎。 ᅟᅟ答。三卷章中云。有境既常有。空境亦常有。諸賢聖常知諸法空。亦常有。此空境。今時亦有天然之境。亦有天然之智(文)意云。且望釋迦教。云先有天然之智。然實依先佛教知空也。 ᅟᅟ問。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文)爾爲衆生説不二法非不二法可有乎。答。(云云)問。兩樣。若有之者。傍釋中云。説二諦令悟眞諦。説二諦離二見説二諦令悟不二(云云)如此之已。結一切經論。凡有所説者不出三種(云云)既云不過。此三明知。更無説不二等法也。若依之言無者。既有四重二諦。其前三重。並是教門。其不二是第二重眞諦。其非二非不二者。第三重之眞諦也。豈教門不説不二等法乎。況般若經文。云通達此無二(云云)維摩經中。説入不二法門也。豈唯説二諦法乎。 ᅟᅟ答。既有四重二諦故。不二等法。亦是二諦中。云眞諦也。今望此教二諦。以理爲不二也。 ᅟᅟ問。付二諦利益。十二門論。明若知二諦得自利利他共利之三種益也。爾付上求下化之益。如何判之乎。答。明利衆生益(文)(三卷章上)問。可通上求下化例如具自利利他。如何。答。(云云)(所言三利者。令衆生得之故。且云爾歟)三卷上云。 ᅟᅟ問。開三藏教法。有起邪見者。爾覽何物成此事乎。答。六師外道。尚起邪見。況於三藏中。不得起邪見乎(文)。 ᅟᅟ問。邪見顛倒。元是外道之情執也。彼於外道中。起邪見者。理在絕言之事也。三藏教法。是如來之正法。於此起邪見者。其事甚難。何以此覽彼乎(可云佛法尚起邪見覽外道哉而今返之)故尤不明也。答(云云)凡夫著有。尚起邪見覽三藏説空。何不起空執乎云歟。 ᅟᅟ三卷章上云。於外道中。當得起邪見。如六師云。無黑業無黑業報等。於外當得起邪見。覽於三藏中不得起邪見乎(文)。 ᅟᅟ問。爲證第四重二諦。引我今得道得果等文。爾此法花信解品文歟。答。三卷章引此文云。是故經云。不明指何經故難知也。問。若非法華文者。所引文既在法花信解品。此經既大師宣通於世亦盛行。既不指他經明知是信解文也。若云爾者。爲破二乘執。明第二重二諦。令修菩薩行。今既二乘人悟入菩薩道之(文)但可第二重意加之。其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之文。證第四重眞諦。今何以初心淺位之信解。爲唯佛與佛之境界乎。答。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之文。又證第四重也。然三周聲聞。同領解此旨。良以發心畢竟二無別故也。初心乃信佛智故。云入佛慧也。但以第二重。爲破二乘執修菩薩行者。是一往之意也。問。付明相待義。具俗於諦可有待義乎。答。三卷章中云。唯有不待無有待義(文)問。宗家習凡佛法中無非相待因緣。若非因緣乃是外道之性執也。依之眞之於諦待俗於諦也。若以眞諦俗者。還可以俗待眞也。然何云唯有不待乎。 ᅟᅟ答。三卷章云。凡但有俗無有眞。聖唯有眞還無俗。是故俗於諦無二諦待義(取意)又云言亦有待者。聖有權實二智。就權智中有兩智。一知俗虛於聖。非諦二知俗虛於凡是諦。就此而論亦有二諦待義也(文)此以眞待俗之所以也。然以此所以。不以俗待眞者。俗諦屬凡。眞諦屬聖也。凡位有俗諦。而無實智。故不知眞者。於聖是諦聖位有眞諦。而以權智知俗於凡是諦。故聖位所有之眞諦。得待俗諦也。凡位所有俗諦不得待眞諦也。 ᅟᅟ以上八條。依三卷章問答。 大乘玄問答卷第三 ᅟ永享八(丙辰)二月二十四日(未時)於東大寺三面僧坊北室花藏坊之西密乘坊同十九日筆始上中下三卷六日間書寫之者也。抑意趣者。當年四月別宗談義文。大乘玄自始可有沙汰由聞間内内爲稽古加人數間如方至惡筆雖多其憚過不見返失書寫處也。依可令此功力者現世安隱後生善所天長地久御願圓滿所也。 ᅟᅟ南無大聖知見照明給。 ᅟᅟ三論末葉英祐(生年四五酉戒﨟七) 大乘玄問答第四(八不義玄卷第二) ᅟᅟ問。論始標八不。爾者一一不中並具三種中道歟。答。玄云。今云八不具三種中道(云云)。 ᅟᅟ問。案般若燈論。二論師説分也。一論師説。云不生不滅。及不一不異者。付第一義明中道。不常不斷約世諦。不來不去約二諦(云云)一論師説。八不俱約眞諦明之(云云)今如何違論家所説。云八不皆具三種中道乎。三種中道者。即二諦中道。及合明中道也。豈不設約勞乎。玄云。今云八不具三種中道。即是二諦也(云云)又云今大乘無所得義。約八不明三種中道言。方新舊不同。而無異趣也(云云)彼般若燈論。貞觀四年譯。非大師所覽。況非所依之本論。何強可依用乎。又正觀意義有多途。又論師異説相分也□□明義存深廣。故不拘彼論所説歟。般若燈論第一云。起奧一異。第一義遮彼斷常者。世俗中遮彼來去者。或言俱遮。或有説言。如是一切。第一義遮(云云)。 ᅟᅟ或言。俱遮者。顯來去有異説歟。此論者分別明菩薩造。或云是清辨。或是智光論師也。 ᅟᅟ問。有人云八不並是眞諦中道(云云)爾者大師許之給乎。 ᅟᅟ答。今謂不然(云云)問。考餘經論文。八不皆是眞諦理也。心地觀經文。云法身體遍諸衆生不生不滅先去來等(云云)。 ᅟᅟ大般若經文。云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出。絕諸戲論。本性淡泊三解脫門。大集經中。云若觀諸法。先生滅是人即得眞實知(云云)。 ᅟᅟ佛地論中。云説八不已云。八遣相門。所顯眞如(云云)般若燈論説云。如是一切第一義遮(云云)古師所申。既順經論説。今何不用乎。 ᅟᅟ答。玄云今謂不然。彼不解大乘論意。小乘義意判如此耳(云云)瓔珞經云。二諦義先不一亦不二。乃至不生亦不滅。大經云。 ᅟᅟ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云云)有文有理(云云)如下出之。 ᅟᅟ問。明説不常不斷中道。云有人不受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斷(云云)爾者聞不常不斷中道而信受云也。歟。答。不爾謂雖知不生不滅。而未悟不常不斷云也。問。論云不受不生不滅釋□□云知諸法不生不滅乎。論云信不常不斷釋□□云未悟不常不斷乎。背文作解釋。未學如何可信乎。答。不受者。悟解異名。信執著之別稱也。故云不受不生不滅者。意悟不生不滅也。信不常不斷者。執不常不斷。而未悟云也。故玄文云(論四十三)故大品經(第十六)相行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又似如成實賢聖品。云知不作者。不信作等。是名上人(云云)法花經云。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云云)。 ᅟᅟ玄又云。世諦假名。説有常有斷。假常不可常。假斷不可斷。即是不斷不常。世諦中道也(云云)玄云。知假斷常者。能悟不斷不常之中道耳。若執斷常者。亦執不斷不常之相。而不悟中道之不斷不常故。爲執不斷不常之人。説中道之不斷常云也。 ᅟᅟ玄云。又論釋不常不斷文云。有人不受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斷也。成實師釋文云。以相續故常。念念生滅。不自願爲斷。以見斷常。故所以不信不常不斷。須廣破如前談也。論云有人不受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斷者。一云不受不生不興者。即是悟不生不滅。而於不常不斷等未悟。故言而信不常不斷。以見有斷常故也。二云。長安影法師云。非是不信不常不斷。但自有人得悟。不同解心未遍。雖知諸法不生不滅。而未悟不常不斷如前説也。今謂諸法究竟。不生理自不滅。以不生故。何得有常。以無常故。何得有斷。若望論文。後解爲勝。文言雖聞不生不滅。與不常不斷執。謂四門成諸法故也。若例者雖聞不生不滅。猶謂六門。成諸法先未悟也(文)後解爲勝者。影師解也。次上一云。先與影師解同也。但別出之者。顯非影師獨作此解歟。故以前成實師釋。爲不正義也(云云)不信不常不斷違論意故也。言不受不生不滅。即是悟不生不滅者。於不生滅中道。不生著心即是悟也。故云不受也。言而信不常不斷。以見有斷常故者。若見斷常。應不信不斷常。而言信者。如前明之。以執斷常故。不悟不常不斷之中道。但取著不常不斷之相也。若言與斷常相違。何執不斷常耶者。以見常斷故亦執有。與此相違不斷常法也。故亦執不斷常。而未悟不斷常之中道也。又一義云。但信不斷常之言教。未悟不斷常之理云也。猶非此義。雖似可爾玄意歟。言今謂諸法究竟不生等。先非別義。但論對上未悟幾。今明中道之旨也。 ᅟᅟ此文難見宜著料簡之。成實論賢聖品云。如經説知不作者。不信者等。是名上人。是故當知未得眞智。名隨信行。如經中説。若人於法能以少惠觀。忍樂者是名信行(云云)此文一往似淺位未悟。但隨順教名之爲信。非執著也。爲再案之。信者取者著義也。故云忍樂是名信也。故論正簡眞智。明信經雖然論信義正在樂著。 ᅟᅟ牒八不疏云。就不生不異。明世諦中道義。則不顯若就不常不斷。明於中道。在義則顯易(等文)以此意可難。今釋之。 ᅟᅟ問。大經文云。常樂觀察。諸對治門。所謂苦樂(等云云)爾者爲是對治之對。爲當相對之對乎。答。相對之對也。 ᅟᅟ問。經文自云諸對治門。所謂苦樂(等云云)今論對治相對之二種對時。必任經文。可云對治之對。然何爲相對之對。不云對治之對乎。答先論二種之對。先以不淨觀治貪欲。以慈悲觀治瞋恚。名之爲對治。如苦樂恒不恒等名字。敵對説之。是相對之對也。然經自云諸對治門者。是相對之上。即有對治之義也。謂説生死之苦。對治生死之樂倒。請涅槃之樂對治。涅槃苦倒。故云諸對治門也。今不望所治。但凡生死苦。涅槃樂相對。爲相對義耳。若望所治之顛倒。如不淨觀等。亦可爲對治也。 ᅟᅟ問。依攝嶺相承。明體用中假義也。爾以中前假爲體假以中後假爲用假歟。答。玄云。中前明假是用假中後明假是體假(云云)問。以前明可爲體。又以後明可爲用例。如以假前中爲體以假後中爲用中相例可齊何不爾乎。答中假體用義。一宗之洪範。八不之旨歸也。然文言易。迷義理難曉。急可向文案之不可推定者歟。凡明此義。先應知三觀大旨。謂衆因緣生法。我説即是空□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衆因緣生法者假有也。我説即□空者假無也。亦名爲假名先結上有無並是假也。亦是中道義者。非空非有之中道也。故以有無二爲假。以不二爲中道。是爲三觀也。以道理三種爲體。以能表教爲用也。而體中體假者。以中成假故以中爲前以假爲後也。用中用假者先從假向中爲入理之由漸故假爲先。以中爲後歟(更可習是)。 ᅟᅟ玄云(齋代見也)又攝嶺師云假前明中是體中假後明。中是用假中後明。假是體假故。非有非無而有而無。是體中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故非有非無。是用中非有非無。而有無是體假。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是用假。故用中假皆屬能表之教無假中。乃是所表之理也(文)。 ᅟᅟ此意云非有非無而有而無者。並明體中體假。謂初非有非無者。體中次之爲有而無者體假也。而文云非有非無。而有而無是體中者。非有非有而有而無之時。非有非無是體中云也。非謂二句。總是體中故體假文。同重擧此二句。雖然假時偏凡下句也。次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故。非有非無是用中亦准之。謂假有假無名假用也。不名有不名無故非有非無者是用中也。言故用中假皆屬能表之教。無假無中。乃是所表之理者。用中用假皆是能表之教也。而言屬者。以義屬言教也。無假無中者。體假體中也。無如言教之□中假故云無假無中也。又一義云體假體中並屬能表之教。一往開體用。而皆是教門攝(耳)非體用非中假始爲所表理耳。 ᅟᅟ玄二諦義云。問何者是體假用假。何爲體中用中乎。答。假有假無是用假。非有非無是體假。有無是用中。非有非無體中。後言有無。非有非無皆是用中用假。非二非不二。方是體假體中。合有四假四中。方是圓假圓中耳(云云)與今體用中假其意乃異也。 ᅟᅟ二諦義又云。○有四重階級。一者初章四句。求性有無。不可得故。言非有非無。名爲中道。外人既聞非有非無。即謂無後眞俗二諦。便起斷見。是故第二説而有而無。以爲二諦。攝其斷心。第三欲顯而有而無。明其是中道。是因緣有無不同。汝性有無義故。第三明二諦用中雙彈兩性。第四次欲轉假有無二故。明體初明性空以後明假。第三明用中。第四明體中。故有四階此是攝嶺興皇始未對由來義。○得此意者。解一師立中假體用四種意也(文此明有爲用中亦與四文異歟)。 ᅟᅟ又云。初非性有無以爲中者。此是假前中義。次而有而無名爲二諦。是中後假義。次假有非有。假無非無。二諦今明中道者。此是假後中義(云云)此明前後與之文大同。而略不明中前假耳。又不配中假體用也。考處文體用中假無言也。能可得意歟。 ᅟᅟ問。付戲論非戲論三種相對。且付善等三性云何分別之乎。 ᅟᅟ答。若善惡相對十惡爲戲論。十善云非戲論。又三性中善中惡非戲論。無記是戲論也。 ᅟᅟ問。且付善惡非戲論。無記爲戲論。有疑難夫惡法不□理。何云非戲論。唯善可爲非戲論。而何以無記爲戲論。還以下劣之惡法等。善法爲非戲論耶。答。以惡法爲非戲論者。依有果可記。異無記無果。一往云爾。非理盡之義。依花嚴經説。唯取善法。爲非戲論。以惡無記俱爲戲論。以之爲正意也。故玄文云。今依花嚴經。云唯善非戲論。惡無記並是戲論(等文)玄云。成實論亦云。一等四執爲戲論。又云三性中善惡非戲論。無記是戲論。何者善惡二性。有果可記。故非戲論(等文)(可考之)。 ᅟᅟ問。有漏善法。能得佛果耶。答。可得之也。 ᅟᅟ問。有漏是生死法。設准善法。何得佛菩提果乎。答。玄云。凡用有三種相對。或時四種。一者善惡相對。惡是隨墜乖理。無有出功。故十惡爲戲論。善是清昇。扶理有出之義。故十善非戲論。○今依花嚴經。云唯善非戲論。惡無記並是戲論。○唯善能得佛果。故大經云。雖復疊花千斤不如眞金一兩也。二者有相無相相對明之。亦言有漏無漏相對也(云云)。 ᅟᅟ玄云。有漏之善。唯得三有果報。未能出離。生死正是不動不出故名戲論(云云)答。法花方便品疏云。有所得。是無所得初門也(云云)。 ᅟᅟ問。以有漏爲有相。以無漏名無相。爾者所言無漏者。通三乘無漏歟。爲當唯大乘無漏歟。答(云云)問。兩方有疑。若通三乘無漏者。引大品般若云。相善不動不出。引佛藏經説。無相法是衆生善知識(云云)此等經意説。大乘無所得意也。又云。而聽大乘無所得宗人。見此意耳(云云)明知非通小乘之無漏也。若唯大乘者。玄云有漏之善。唯得三有果報。未能出離生死。正是不動不出故名戲論。無漏之法。破裂生死故。不名戲論也(文)爾何可定乎。答。可通三乘無漏之然正取大乘之無漏耳。今思之小乘之人入觀之時。正是無所得。而出觀時。墮有相以不習學般若之方便故爾歟。 ᅟᅟ問。八不散出經論也。爾正引何處文耶。答。引瓔珞經佛母品。及涅槃師子吼品文也。 ᅟᅟ問。八不文誠雖散出。諸經論若正取其本教者。專可在般若經也。彼順中論文。云龍勝菩薩依大般若而造中論。又引經列八不已。云此是眞實般若波羅蜜。依彼因緣故造此論(云云)而大小般若經。云菩薩如實知。一切從緣所生。諸法不生不滅(乃至略中曰)不來不出。絕諸戲論。亦能學徒緣所生諸法(云云)云不來不出之絕諸戲論文言全同。明知所引正是此文之何引餘經説耶。 ᅟᅟ答。云經論散出。又是大乘通論之何爲其部耶。於瓔珞涅槃者。且出所覽一兩文耳玄云。問。八不明中假二諦。自心所作有所出處耶。答。有文有理文則八不處處經論散出。但菩薩瓔珞本業經下卷云。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也。 ᅟᅟ又大經二十五師子吼品云。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與中論次第小異而意同也。理則二諦是教故。假生假滅等是世諦假。不生假。不滅是眞諦。故具明中假義也(云云)。 ᅟᅟ問。八不是佛經所説也。爾中論初八不文者。誰人安之耶。答。有四意。一者龍樹菩薩造中論時。引經置之。或青目引經安之。或龍樹引之置無畏初。然注論者引之置中論始。或青目引釋論。八不安中論始也。問。付初答今見玄現文無此釋文。何私加此義乎。付第二答龍樹造論爲釋佛經也。論主自可引之何開注者耶。又。若與言之者。亦應引釋論。八不置此論始。何云應非是釋論中八不耶。何唯引無畏論乎。付第三義。論主自引佛經。有何過勞。言青目引安耶。付第四義釋論。同是龍樹所造。何勞引彼耶。八不既是佛説也。直可云引佛經耶。答。初答者玄問有擧其意也。答。始不可定判。故知亦有之意明也。第三答意者。中論先造。不引彼智論云也。餘二義易知也。 ᅟᅟ問。重難釋論。後造故不義。云既是注論者。所引安也。設雖後所造。何不得引之乎。答。是一往約造論前後判之。依有此過失。更作後釋歟。 ᅟᅟ問。若注者所置者。順中論般若燈論。并始置八不注者不同也。何必置之故知龍樹本頌有此偈也。 ᅟᅟ答。俱得龍樹造論之旨。同置之有何妨乎。 ᅟᅟ玄云。問。八不是佛説者。龍樹造中論時。即引經中八不安論初爲非。答。不可定判。或賓伽引經中安處。或可龍樹引經中八不。序無畏論初故。注論者安中論序意初也。而應非是釋論中。八不牽安處大論中至難處。即指中論爲正觀論中説故。知釋論中論説後造也。又亦可青目於千年中出世。注中論。或可引釋論中八不安處中論序意也。問。釋論中指正觀論者。何必是中論耶。答。中論觀法品云。正觀論之稱故。知中論是正觀論也。故相傳之中論是釋論之骨髓也(文)自又亦可至中論序意者。是一解也。而中間云或可者。謂始青目出世注論之時也。或可之下云引釋論八不也。言或可者顯此義未定耳。然非是更作別釋也。問。正觀論稱法品文無如何。 ᅟᅟ中論觀法品偈云。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云云)。 ᅟᅟ長行云。無我無我所者。能眞見諸法(文)。 ᅟᅟ四諦品云。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云云)。 ᅟᅟ問。釋論所言正觀論者。是中論也。爾者依何文證之耶。 ᅟᅟ答。中論觀此品云。觀正論之稱。故知中論是正觀論(云云)。 ᅟᅟ問開中論法品。未見正觀之稱。虛引之後學如何依用耶。 ᅟᅟ答。 ᅟᅟ問。世諦中外立眞諦假耶。答。殊也。問。世諦中道者。是世諦不生不滅也。眞諦之假者。亦即是不生不滅也。即可以世諦之中。爲眞諦之假也。故二諦義中云。世諦不生不滅。即是眞諦假(云云)道理之上。傍釋實明也。亦何違之耶。 ᅟᅟ答。付世諦中有二種。一破性中。謂破性生滅明中道。與眞諦相因假乃別。二者眞諦假者。假生宛然不生。假滅明中道。與眞諦相因假乃別。二者眞諦假者。假生宛然不生。假滅宛然不滅。此不生滅非破。性中若依此義。世諦中即眞諦假也。二諦章意如此。今此八不義意。且付世諦之破性中云與眞諦也假異歟。 ᅟᅟ玄云。問。假生不滅。假滅不滅。不生不滅。名爲世諦中○世諦不生不滅中。與眞諦假不生假不滅若爲異耶。答。安假簡異中不生等故則殊也。問。假生假滅寧異耶。答。對假生假滅。明假不生假不滅。此假不生等皆是不二中之用之二諦義。云(中道門)此有二意。一者即世諦。生是不生。如色即是空。故不生即是世諦。眞諦不生者。此即相因義。因世諦生名眞諦。不生不滅即是眞諦假。非是破性。明中爲明世諦假生雖生不起世諦。假滅雖滅不失故生。故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故世諦中即是眞諦假(文)。 ᅟᅟ問。四諦品文云。因緣所生法。我説即是空(等文)此具空假中三觀(云云)爾八不之正觀。亦可具三義耶。答。玄云。此一偈有三句。即勝八不。八不正是一中道句(文)問。論列八不已之能説。是因緣善。□説戲論(文)既云因緣何不具中假耶。 ᅟᅟ又云。□説戲論定知具性空云事。然何云一中道句耶。 ᅟᅟ答。玄云。八不正是一中道句(文)以中道爲正意。然傍可兼空假二義歟。 ᅟᅟ問。付法門次第明義。次根緣。二種次第。爾者爲大乘論主爲當何。答。玄云。大乘論明義。有二種法門。一義次二謂根緣次也(文)問。根緣義理二種次第。源出舍利弗阿毘曇説。既是小乘三藏所説也。何用之爲大乘無所得論耶。答。以小乘説成大乘義。是常途之習也。 ᅟᅟ玄云。大乘論明義有二種法門。一義次二謂根緣次也。義次者。必須前後相生始終次第也。根緣者。有病即除有緣。便説不必須前後相生也(云云)。 ᅟᅟ涅槃疏十一云。如舍利弗毘曇所明兩種次第。一者根緣次第。二義次第。若首佛説法多取根緣次第。舍利弗毘曇則多明義次第(云云)。 ᅟᅟ略章二種次第義云○佛説法時多就根緣。菩薩造論多依義門。次第撰集(云云)。 ᅟᅟ妙音品疏云。又此下諸品多是根緣次第。不必須依義生起也(文)。 ᅟᅟ問。付明因緣義。爾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者。佛法正義歟。 ᅟᅟ答。云問一切皆因緣生者。是外道之邪法。佛法不爾。不從因緣生(文)付之無因緣之義。是外道之邪法。若言諸法皆因緣生者。是佛法大因緣義也。依之論文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文)玄引論文云。若見因緣。即名見法(文)今釋反之當有何深義乎。答。大乘法門義無礙也。或假因緣破非因緣如所出難文也。或假不因緣破因緣即今更文是也。故玄云故大經云。是諸外道無有一切。不從因緣生。佛法不爾。不從因緣生。佛法不爾。不從因緣生。故是借不因緣破因緣也問。佛性非因緣。是無因以不答亦得故。云涅槃無因與體是果。然佛性非因。亦非是果也。故中論具有二義。如破無因等外道計故。説十二因緣此是借因。又文中破四緣生。故是借非因緣破因緣。至論正法。未曾是因緣及不因緣(文)今案無因緣有二義。一者推四緣不得定實故無因緣也。二者佛性本有常住非因緣生也。 ᅟᅟ尋云。佛性何非因緣耶。答。以無因亦名非因歟(可案之)問。涅槃無因(云云)爾涅槃體非果可云耶。答。而體是果(文)問。因果相待義也。不得獨成事。然涅槃既無因緣觀誰爲果。若言其體是果者。何復無因耶。進退有疑。如何可成之乎。答(云云)無生因故之無因而有證得。了因故名果歟。 ᅟᅟ問。付因緣義。且如四緣等者。皆説因爲緣歟。答。爾也。問。親生爲因。疏助稱緣。其稍別也。四緣中因緣一種是親生。故立因緣名。餘三緣是疏助。故直名緣。無因名然。多分是疏助。故於四緣門中。一分説因爲緣。餘三説緣爲緣也。然何皆是説因爲緣耶。答。説六因爲四緣。故説五因爲因緣。説能作因爲三緣。凡天大乘義。其旨融通。故因之與緣其義通云也。不可定言三緣。本非因歟。故結云因緣義通(云云)其意易知也。 ᅟᅟ問。佛未説經時已有正説經之者歟。答。亦有此義。問。經教必待如來演説。佛若不説何得有其經乎。若雖未説執許有正説者。佛出世即爲無用。又四十餘年之前。三根可悟。一乘或四十餘年之後。佛不應説一乘。爾者何可成之耶。答。爲鈍根人必可説之。 ᅟᅟ玄云。問。未邪説已是戲論者。未正説已是正説經也。答。亦如前無差別。差別即不同差別無差別。亦有明也。故大經云。迦葉佛時無此經。但不説耳(文)差別無差別者。異之同云也。爲顯因緣義故。以異云同義也。意邪正例同云也。法花義疏二云。迦葉佛時雖有涅槃。以人根利。不須説之。燈明亦爾(云云)。 ᅟᅟ問。玄門地持論云。從有無方便入非有非無(文)爾云爲證何事引歟(乎)答。爲證大士觀行融通無礙引之也。問。單後中假相望。出入自在觀。引無礙也。然所引文。但云以有無爲方便。後入非有非無觀耳。論文纔明。一方之觀門。顯次第之修行。何以此文證融通。無礙之義耶。答。於凡夫二乘等。有無二偏。隔不二中道故。論説以有無即爲非有無之門。是專三觀融通意也。雖是一句之文言。良後諸觀之規模者歟。玄云○二者明大士觀行融通自在。無有滯礙故。地持云。從有無方便。入非有非無也(云云)。 ᅟᅟ問。菩薩從散心。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散心(云云)爾者爲是三昧力耶。答。是總持力也。 ᅟᅟ問。應是三昧力何云總持力乎。答。以總持力助三昧。不可以三昧力自助三昧云歟。玄云。又大品云。或散心中起入滅盡定。滅盡定起入散心中。則是迴轉總持入出無礙方便也(文迴轉總持者。旋陀羅尼歟)分別功德品疏云。得無量旋陀羅尼。於法門中圓滿具足。出沒無礙(云云)勸發品疏云旋陀羅尼者。得此持故。十方佛菩薩所説皆能憶持也。以解一法門。即解一切法門。故名爲旋(云云)。 ᅟᅟ問。付明單複中假義。且二諦交洛。明出入有幾爲耶。答。有十二句。問。可有十六句也。謂單假單中有四句。複假複中亦有四句。單假複中既明四句也。複假單中相望亦可有四句。何不明複假單中二諦交洛句耶。例如世諦八句。明複假單中出入。眞諦八句亦爾也。至二諦交洛中。何不辨此義耶。答。實敏僧都。二諦私記云。何故無二諦交洛。複假單中之四句耶。此未決也。均正師亦不明所以(云云)。 ᅟᅟ玄第五門云。第三就二諦論單複○先約世諦。明有八句○第二就眞諦辨亦有八句○第三約二諦交洛明出入有十二句(云云)二諦義同之委可見本文也。 ᅟᅟ問。付得失待不待義。如以得待失。亦以失待得可云耶。答。失不待得(文)問。得失者。相待義也。然既得即待。失何不以失待得耶。 ᅟᅟ況相待假通故。得名通因緣。今於得失義。何不互相待。偏之得待失之不待得耶。答。得者得本性自性之理。故亦有相待義。相待是得故。失者失眞理故。不待於得。若望相待義。具論之者。亦可有失待得義歟。例如中道絕假故。不待假假不絕。故假待中也。若具論是無中道。亦待假哉。然此中且依一意如此(云云)。 ᅟᅟ玄云。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義也。失此性空故。失不待得得性空故爲得。得即待失何者正爲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待得。得者得於失故。得待失此分際義也。第一須得意最急力也。如中道絕假故不待假。假不絕故假待中也(云云)。 ᅟᅟ于時永享九年仲暮下旬候書寫畢。 ᅟᅟ右筆圓巧。 ᅟᅟ爲令致律燈於三會之朝繼。書今於星宿之夕不膺窮困之痛誂或人令書寫者也歟。願迴三寶加被之眥二明之欽仰無障礙垂八幡擁護之惠一心之願望令成辨。 ᅟᅟ永享九(丁巳)年二月二十四日。 ᅟᅟ三論沙門英祐。 大乘玄問答第五(佛性義玄卷第三之上) ᅟᅟ問。付十一家釋。且以衆生爲正因佛性之義。大師許之耶。 ᅟᅟ答。十一家異釋。皆是所破義也。故玄云次第須破(云云)。 ᅟᅟ問。經言正因者。謂諸衆生(云云)文已分明也。況以道理思之。衆生者即法身輪轉五道也。故衆生還歸本名成佛。專可以衆生爲正因佛性耶。答。佛性原爲菩薩説而般若經云。若有衆生相則菩薩(云云)何以無體之衆生。爲正因佛性哉。 ᅟᅟ玄云。第一家云。以衆生爲正因佛性。故經言正因者。謂諸衆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既言正因者。謂諸衆生故。知以衆生爲正因佛性。又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故。知衆生是正因也(文)又云○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則非菩薩。又言如來説衆生即非衆生。正因本爲菩薩。經既説言有衆生相。即非菩薩寧得以衆生爲正因耶。故知有衆生者。皆妄想何可以妄想顛倒爲正因耶(乃至)若初教已明有衆生者。便應初教已明正因佛性○既言衆生有佛性耶。得言衆生是佛性耶(等文)(具可見文)。 ᅟᅟ問。付明正因佛性。以第八阿梨耶識爲體云義。大師許之乎。 ᅟᅟ答。乃至第八阿梨耶識。亦非佛性(云云)問。第八識是如來藏識也。楞伽經云。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云云)如來藏者。佛性異名。此師所申。專叶經旨。大師何不許之乎。 ᅟᅟ答。玄云。乃至第八阿梨耶識。亦非佛性。故攝大乘論云。是無名母生死根本。故知六識七識乃至八九。設使百千無量諸識皆非佛性。何以故皆是有所得五眼所不見。問。八識九識何皆有所得耶。 ᅟᅟ答。若約有所得八九皆妄識也。若分別之者八九是佛性也。 ᅟᅟ緣略云(上)二本有種子。即是本有佛性。方得成佛(云云)又云(弟子品)以菩提四種子。在衆生心内。天親論明一切種子。皆在梨耶識中(文)窟下云。一約緣不約緣不約佛性者。只由六七妄緣。不由如來藏(云云)此明以第八爲如來藏也。 ᅟᅟ佛性義云。涅槃經中名爲佛性。即於花嚴名爲法界。於勝鬘中。名爲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楞伽名爲八識(云云)行品疏云○楞伽經亦有二文。一云梨耶。是如來藏。二云如來藏。非阿梨耶(云云)。 ᅟᅟ玄下文云。涅槃經自説佛性有種種名○楞伽經名爲八識(云云)。 ᅟᅟ問。付明正因佛性。且以第一義空爲體云義。大師許之乎。答。非所用義。問。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云云)既是經説何不用之耶。 ᅟᅟ答。經説模象之譬即此意也。大經意。以中道爲正因佛性也。而諸文各且諸一義耳。 ᅟᅟ玄云。以第一義空爲正因佛性者。此是北地摩訶衍師。所用今問。若依涅槃文。以第一義空。爲佛性者。下文即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名爲佛性。故知以中道爲佛性。不以空爲佛性也(文)又云是以文。云佛性者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云云)第九會教門。云若悟諸法平等無二無。是無非者。十一家所説並得是正因佛性(云云)。 ᅟᅟ問。以眞諦爲正因佛性之義。大師用之耶。 ᅟᅟ答。是所破義也。問。經以第一義空名爲佛性也。何不許之乎。答。玄云。眞諦爲佛性者。此是和法師。小亮法師所用。問。眞諦爲佛性。何經所出。承習是誰無有師資。亦無證句故。不可用也(文)又云。但河西道朗法師。與曇無懺法師。共番涅槃經。親承三藏。作涅槃義疏。釋佛性義。正以中道爲正因佛性。爾後諸師皆依朗法師義疏。得講涅槃。乃至釋佛性義師心自作。各執異解。悉皆以涅槃所破之義。以爲正解。豈非是經中所喩解象之殊哉。雖不離象無有一人得象者也。是故應須破覽(云云)問。眞諦者。若中道第一義者。即是正義也。若第一義空者。即第十一師解也。即有經證。何云無證句乎。又何別出之乎。 ᅟᅟ問。阿含經中明佛性耶。答。亦明佛性(云云)。 ᅟᅟ問。究竟一乘經。説有如來藏(法花遊意引寶性論)如來藏是佛性異名也。於大乘經中。執不輒説之。況小乘經中。何得説之乎。答。 ᅟᅟ玄云。由來舊解。阿含經中。亦明佛性。但有小妨耳。故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攝性。悉有辟支佛性。悉有佛性。阿含既爾。其餘諸經亦有説佛性語。但不甚分明(云云)禪林云。阿含佛性者。實敏僧都遣虎義也(云云)問。華嚴經中。説佛性其語分明乎。答。不甚分明(云云)。 ᅟᅟ問。華嚴經文云。菩薩隨喜心。不斷如來性。又云欲不斷佛種姓者。當發菩提心。又性起品中明。從寶王如來性。而起離世間因得入法界也。結前因果。生後因果也。是分明佛性義。何云不甚分明乎。答。玄云。故華嚴明佛性有果。而未作正因緣因之名亦未作果。與果果之秤至如具足明佛性義。即如涅槃中所辨。故眞明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今時一師毎以涅槃經爲證。然此一教處處皆明佛性(云云)。 ᅟᅟ問。明佛性有始終無始終兩義。爾以何説爲無始終義歟。答。如涅槃云。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不一不二。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因不果。又言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有果也(云云)。 ᅟᅟ問。且付後文。以十二因緣名因。是境界佛性也。以所生觀智爲因。因以三菩提爲果。以大涅槃稱果之也。然言無始終者。是因果相續。如車輪義。於十二因緣。更無論其因。於涅槃果。更不明其果。而何云無始終乎。答。玄云。此是無始終義。何者如所生觀智因。因而有故名因因。十二因緣亦因。因而有又是因因。既互爲因。與因因故。是無始始也(文)。 ᅟᅟ問。玄云。第二作三世有始終撿者。凡有三句。一是因非果即是境界因。故經言是因非果如佛性。二者是果非因。即是果果性。故經言是果非因名大涅槃。三者是因是果。即如了因及三菩薩。斯即亦因亦果。望後爲因。望前爲果。既言境界是因非果。涅槃是果非因。所以名爲有始終義文。十二因緣既非果大涅槃。亦非因以此爲有始終義。何今以同因性等爲無始終義乎。答。雖同是四種佛性。而以緒是因非果是果非因。故取此義邊。云有始終而取於因。亦可有因因之義邊。爲無始終。各分取一義論之也。 ᅟᅟ問。付因性因因性等四種佛性。且何名因因性耶。答。謂十二因緣。所生觀智也。問。因十二緣。生觀智佛性。觀智是菩提之因。境界是因之因也。故可以十二因緣名因因性也。例如涅槃。是果宛之果。故名果之耶。 ᅟᅟ答。玄云。境界已是因。此之觀智因因而有。故名因因。好體十二因緣。應是因因而有。故名因因。彼向望前此即望後。皆是因因也(文)。 ᅟᅟ問。世界無邊有何過乎。答。照若窮盡。即是有邊照。若不盡佛智應不圓(云云)問。世界無邊。隨佛智亦無邊。何有佛智不圓過乎。又以無邊智照盡者。猶是無邊義也。何云照窮盡即是有邊乎。答。是智論意也。謂世界若無邊者便壞一切智(云云)。 ᅟᅟ玄云。無量世界。無邊佛智。應不圓耶。若。言如無邊而照可自破之。何勞更難照。若窮盡即是有邊照。若不盡智。則不員此難那得去本有始有義亦如是(云云)。 ᅟᅟ若窮盡下重釋之。 ᅟᅟ問。衆生佛性本來自有者。爲是實説爲當何。答(云云)問。若方便説者。甘藥停山由來已久。圓珠沈水實自積時(云云)本有佛性。乃是佛性大宗也。若非實説爲宗歸何用耶。大經有貧女寶藏之。況法花設穿鑿高原之譬。是誠了義大乘。實説開推顯實旨歸耶。若言實説者。玄云。如來方便爲破衆生無常病故。説言一切衆生佛性。本來自有。以是因緣得成佛道(云云)明知但是方便説也。答。玄云。一家相傳。明佛性義。非有非無。非本非始。亦非觀當故。經云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説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以非本非始故(云云)又大師常引大經云(初卷)諸優婆塞。深樂觀察諸對治門。謂常無常我無我等(云云)。 ᅟᅟ但對昔教無常。今教明常住爲實説。若望正性以常無常並爲方便也。 ᅟᅟ問。付本有始有門。生死始有涅槃本有義如何釋之乎。 ᅟᅟ答。如第一念爲新第二念爲故(云云)意者生死在先爲始有。涅槃在後。爲本有云也。問。此釋不明。夫本有之名言。必因先來本有義也。如云自體本空名爲涅槃。説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可云涅槃本有義説即此法界輪轉五道。名曰衆生。又説隨其流處有六種味。或處説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云云)是可云生死始有義義也。然何云生死在先爲始。有在後名本有耶。就中涅槃若必在後者何名本有耶。 ᅟᅟ答。始是初義也。生死在前名始有其義顯也。本者古舊之名也。在後方成故舊義也。意者衆生至故舊之時。方得涅槃故。云本有以於衆生。故舊之位有其涅槃法也。或本來自性。是性淨涅槃。而言後者生死止息。後方得本有涅槃名。謂指後時涅槃。其體是舊云也(二義中前義叶玄文相。可善案也)玄云。生死始有涅槃。本有何異。第一念爲新。第二念爲故。生死本有。涅槃始有何失。第一念爲故。第二念爲新。故生死涅槃。皆不是本有。皆不是始有而終。是無始而今假名説故。更互爲本始(云云)。 ᅟᅟ又云。今約事論之如無明。初念始起爲新佛果。後記爲故。何異先兩念相望初念爲新。後念爲故。耶亦得佛果始起。此則名新。無明住地已久。此則爲故。失兩念相望。初念名故。後念名新。然本始只是新故本只是故始只是新(等文)即一具上文也。 ᅟᅟ言何異先兩念相望等者。同先文已明兩念新故也。 ᅟᅟ問。如一切衆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亦有佛性。可得成佛乎。答。草木有佛性。而得成佛也。問。迷悟相對之理。有迷乃有覺。依正二報之別。有心與無心也。若爾衆生本有迷心。故後有覺悟之理。草木從來無心。何得成佛之期有耶。設言草木有眞如理。更不得成佛之義乎。答。此是通門明義。若論別門則不得然也。 ᅟᅟ玄云。不但凡夫無佛性。乃至阿羅漢。亦無佛性。以是義故。不但草木無佛性。衆生亦無佛性也。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衆生有佛性。此是對理外無佛性。以辨理内有佛性也○又華嚴明善財童子。見彌勒樓觀。即得無量法門。豈非是觀物。見性即得。無量三昧。又大集經云。諸佛菩薩觀。一切諸法無非是菩提○故肇法師云。道遠乎哉。即物而眞聖遠乎哉。悟之即是也○又涅槃云。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亦是經文。唯識論云。唯識無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相。心外無別法。此明理内一切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衆生有佛性。即草木有佛性○若悟諸法。平等不見。依正二相。故理實無有成不成。相無不成。故假言成佛。以此義故若衆生成佛時。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經言一切諸法皆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此明以衆生彌勒一以無二故。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衆生既爾。草木亦然。故知理通故。欲作無往不得是故。得名大乘無礙此是通門明義也(文)(無礙法門見大乘也)次文云若論別門者。則不得然。何以故明衆生有心迷故。得有覺悟之理。草木無心故。不迷寧得有覺悟之義。囑如夢則不覺以是義故。云衆生有佛性成佛。草木無佛性故不成佛也。成與不成皆是佛悟有何驚怪(文)言無不成故。假言成佛者。有人云於理中無不成故。且取無其不成佛義。假設云成佛。可理實草木不成佛也。有人云。假言者是中道。假名之假也。非假施設之假也。意云若論成不成相者。皆是假名。非約中道明之。若望理内之通門論之草木如衆生實成佛也。若草木成佛爲假名者。衆生成佛亦是假名耳(後義可可勝之)大經三十三云。非佛性者。所謂一切墻壁。瓦石無情之物。難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云云)(淨影此名能知性也)。 ᅟᅟ窟下云。有如來藏必。當作佛不同草木盡在一期故。涅槃云。佛性者非如墻壁瓦石也(文)。 ᅟᅟ涅槃疏十八云○草木無佛性。盡在一期故斷滅等(文)。 ᅟᅟ問。付明悉有佛性義。且彌勒成佛時。一切衆生皆可得菩薩乎。 ᅟᅟ答。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云云)。 ᅟᅟ問。正因佛性。遍在一切。凡聖身。至成佛時者。可隨發心修行之次第。任緣因佛性之有無。而何彌勒成佛一切悉得成佛乎。 ᅟᅟ答。玄云。故經云。一切諸法皆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此明以衆生彌勒一如無二故。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衆生既爾。草木亦然(云云)。 ᅟᅟ問。付理内有佛性。理外無佛性等四句義。引何文證之乎。 ᅟᅟ答。引大經善根人。有闡提人。無等文成此義也。 ᅟᅟ問。夫理内理外者。以諸佛菩薩無所得悟爲理内。以凡夫二乘等有所得心爲理外也。故玄上文云。經言復次道有二種。一外。二内○聲聞菩提無常無樂。諸佛菩薩所有菩提。常樂我淨(云云)又云。一切諸法有生滅者。皆是理外○若一切諸法無生滅者。皆是理内○故今明發心悟不生不滅如般若中所辨。名爲内道(云云)明知理内但是般若無相妙理。諸佛菩薩與此心起上品邪見身。無一豪善法。雖遇涅槃之教門。現無發心之理。説涅槃之利益之除一闡提者。即此謂也。今對此人云善根人者。只是不斷善根之人悉是也。何以闡提無等之文證。理内理外之佛性有無乎。 ᅟᅟ答。誠付無所得心明理内理外。以諸佛菩薩悟名理内以二乘有相心悉爲理外也。然理内理外者。即内道外道之異名也。以理内名内道。以理外名外道。以其二乘及凡夫之善行無所得理之外故。呵之屬外道也。闡提及善根相對可類之。以大乘善根名善根。其凡夫人等無此善根。且屬闡提人。可非謂實是斷善之闡提可故。玄上文云經言。次道有二種。一外二内。外道道者。無常無樂。内道道者。有常有樂○聲聞菩提無常無樂。諸佛菩薩所有菩提常樂我淨(道與菩提因果異也○)又若言一切諸法。有生滅者。皆是理外悉屬外道。若一切法無生滅者。皆是理内。即屬内道故。今明發心悟不生不滅。如般若中所辨名爲内道(文)。 ᅟᅟ玄云。理外若無。理内則有。理内若無。理外則有。或時言内外俱有。或時説内外俱無。故經云闡提人有善根。無善根人。有闡提人。無二人俱有。二人俱無(文)問。大經中説。十地菩薩惠眼見故。見佛性不了(云云)此爲因位。窮極法雲地菩薩乎。答。地前菩薩也。 ᅟᅟ問。經文云惠眼見故。見不了了佛眼見故則了了(云云)此對佛果位。明因位所見。明知十地窮學猶未了了見佛性云也。抑有何故解云地前乎。答。此是相傳説禀承義也。是地前未得眞悟菩薩故。見性不明也。還以見性不明云地前菩薩歟。問。因果相對難。彌難避如何。 ᅟᅟ問。華嚴經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是地前初心住歟。答。眞悟十地即初地發心也(涅槃所明地前花嚴所明眞悟)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文者。十地品次初發心品之前。有梵行品之文也。未至他化天宮。説十地住位未開之文也。彼經自明菩薩一地普枌説地功德之旨也。故於初發心。一念即得佛果功德云也。何忽以此爲觀喜地證位乎。 ᅟᅟ答。玄云。因中開爲十地。乃至如初地先開爲十迴向。乃至十信等斯則初地爲始。十地爲終(云云)准此釋文。十地爲本。論其因位其十信等。並是學十地之方便也。故説初發心功德。即明初地相云也。 ᅟᅟ玄云○一切衆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以何眼而了了見也。性品答見有二種。一者十地。或言十住。名爲惠見。擧殊喩釋。二者外道凡夫名爲信見。或如羊角。或如大聚等。師子吼品明惠見故。見不了了佛。以何眼而了了見也。性品答見有二種。一者十地。或言十佛眼。見故則了了。經文如此判釋。多言十住菩薩。方見佛性。猶如羅繫。九住以還。未見佛性。但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若如此者。初發心時。即見佛性故。一師云涅槃所明。十地應是地前未得。眞悟菩薩故見性不明。而華嚴所明十地。從佛智惠出。此是眞悟菩薩故。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但地論師據行位。判行通住別。涅槃辨位別義故。菩薩位智猶未極故。十地菩薩見性不明九地猶未見。華嚴明行通義故。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文)(今案兼取地論師義耳)。 ᅟᅟ一師者。興皇朗和尚也。今考二諦義。及中論疏初卷云。得此意者解一師意(云云)今涅槃義明正義。云今時一師毎以涅槃經爲證(云云)又法品疏云。一師相承開之爲五(云云)仙光解此文。云一師者古舊三論師等(云云)此似非興皇師也。 ᅟᅟ問。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及華嚴初發心時即是佛故。並爲十信初心也。今何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意眞悟十地簡地前(云云)答。可劬勞之。 ᅟᅟ百論序疏。證十信初是天塵想云。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華嚴經云初發心時即是佛故(花嚴第十卷文也。花玄四明一念具萬行引此涅槃文也)玄教迄義云。今謂從初發心則學無生。習於並觀。故涅槃之發心畢竟二不別(云云)(靈味云。初地並什肇云十地並成。論師云八地並今義異之)。 ᅟᅟ華嚴賢首菩薩品云(第七卷)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佛道(文)。 ᅟᅟ涅槃疏七云。如華嚴所明。十住初發心便能八相成道(乃至)今時所判。十信初心去是初依住(云云)提婆品疏云。然十信菩薩亦能八相成道(云云)。 ᅟᅟ華嚴梵行品云(第九卷半)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切法眞實之性。具足惠身不由他悟(文)與初發心時。即是佛故之文意可同。而釋文各異。可案之。且云本文。雖同但釋是文處。則故作別釋。可非本文意別也。或經本文先後説則義歟。 ᅟᅟ方便品疏云。十地經云。如是十地義説。佛之根本。即十地爲本佛。爲其末又言如是。十地義從佛智慧出。即佛爲本十地爲末(文)。 ᅟᅟ大品疏六云。如十地與佛身爲本。末從佛智慧海於生十地。佛爲本。十地爲末。如是十地義諸佛之根本。十地爲本。佛爲末(云云)問。第三云○有因而果前故。華嚴云如是十地義。從佛智海出(云云)問。十地如何從佛智出乎。 ᅟᅟ答。案十地論意。佛有衆德。而開佛果功德。爲十地之漸得一切德也(更尋)。 ᅟᅟ問。付佛乘因果。且於菩薩位總開幾種乎。 ᅟᅟ答。所以因中開爲十地(文)問。地前有三十心何只云十地乎。所以論疏云。無階級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云云)如何。答。玄云。雖復不二而開因果。二菩提心爲因佛。則是果此是一重開也。又明果不可頓階所以因中開爲十地。此是第二重開也。如是於一一地中。或更開爲三。乃至爲四。如初地先開爲十。迴向乃至十信等。斯則初地爲始。十地爲終(文)意云以眞悟爲因。因中開十地。然十信乃至十迴向者。但是十地家之方便。乃屬初地耳。亦是第三重開出也。 ᅟᅟ問。涅槃經中。説十二因緣義。云十地菩薩但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如來始終俱見(云云)爾宗家如何釋之乎。 ᅟᅟ答。十地非初。故云不見其始。則是第十故言見終(乃至)果既不開。所以始終俱見(云云)問。法雲地位。設雖非初地勝。必於劣得自在深。心於淺位通達也。何云非初故。不見其始耶。與而言之者。上所於有説意。云十地去初地遠故言不見其始(云云)又有人言十地菩薩。去終近故云見終(云云)與此等釋有何異乎。又佛果不開故。始終俱見云。專不可爾。但可依智慧。明味論見不見義。更不可任開合義明之乎。 ᅟᅟ答。此釋有深旨。謂十地在終故。云見終不見始。准此初地在始。故亦可云見始不見終。佛果不開分。故不分始終見不見。故只云始終俱見也。經文舍深義説之不可以常途意解之歟。 ᅟᅟ玄云。又涅槃經云。十地菩薩但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如來始終俱見。諸師釋此文種種不同。或言十地菩薩未斷無明故。言不見其始。而伏惑已同去佛。近故言見終也。又十地菩薩。去終近故。云見終去無明。住地遠故。言不見其始。又云十地去初地遠故。言不見其始。但見其終。佛既衆惑已盡。因圓果滿故云始終俱見。一師云○斯則初地爲始。十地爲終。十地非初。故云不見其始。則是第十。故言見終。亦得對言初地見始不見終也。果既不開。所以始終俱見。此故是無始終始終不見而見也(文)(此約十二因緣論始終也)。 ᅟᅟ經二十五云。一切衆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始終。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云云)。 ᅟᅟ疏十六云○舊解云。始則是無明元品去佛遠故。十地不見終去佛近故可以見○今依阿西釋云。十二因緣不出因果。因則始果則爲終○因細故十地不見。果麁故十地則見。此解極好。一師復明○此十地以來○實方便弱故。不能見始方便實陰故所以見終○如來二惠等故。始終俱見(云云)(無明體相本自不有者。實惠所見故。見終妄想。因緣和合。而者方便。所見名爲始十地。方便弱故。不見始云也)義記八云。見已生死至佛當盡名爲見終。不知根本起之所由名不見始(等文)。 大乘玄問答第五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六(一乘義玄卷第三中) ᅟᅟ問。小乘初教意。以果爲乘體(云云)爾大乘意亦可爾乎。答。玄云。因與果爲乘(云云)問。大小乘義。優劣雖殊。如來制立。其旨大同。小乘初教中。以果爲乘爲順。大乘之實教也。是故以淺深。亦可云凡果爲乘體也。是以法花譬喩品。合牛車文。皆擧佛果功德也。如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等之如來知見力。無所畏等也。又云悉與諸佛禪定解脫。又云諸力解脫。及佛餘法也。然何今云通取因位所行乎。 ᅟᅟ答。大乘深義其旨寬。通局取果德者。可同淺近之小乘。隨偏執之一門歟。若依般若勝萬等説。亦有唯取因位所行之意。若依法花之文。亦云乘。此寶乘立至道場(云云)又明藥王等菩薩行。一乘即是因乘之義也。又十二門論中。明六義一乘。云諸佛大人所乘之諸大菩薩所乘(云云)故知乘義寬通因果二位也。 ᅟᅟ玄云。小乘初教以果爲乘。故言三車。在門外此是盡無生智果。大乘因與果爲乘。問曰。若大乘因果爲乘者。何故經言於佛果上更無説一乘法事。答曰。此約用爲言不言乘體不至佛果(云云)(遊意見勝萬經也。若約利他用者果位亦有之也)。 ᅟᅟ問。法花經文云。無二亦無三文。且以偏行六度之菩薩解無三文。是誰人釋乎。答。玄文云。有人言不云誰人故難知也。問。玄文正見。光宅之解也。付之退考彼疏。全無此釋。靈指其解。傳鳥迹逐於空中。爾者何可云乎。 ᅟᅟ答(云云)。 ᅟᅟ玄云。問曰。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云何名無二無三耶。答曰。有人言無二者。無聲聞緣覺無。無三者。無偏行六度菩薩(云云)。 ᅟᅟ又云。晩見法花論釋。十方佛土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與今意同。論云此是遮者。明無二乘涅槃唯佛究竟。無上菩提。有大涅槃耳。此但明無有二乘。唯有佛乘。不言偏行六度菩薩。故光宅失旨也(文)。 ᅟᅟ問。法花經中。身子尊者唱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云)爾者法性者。佛性異名歟。答。問。佛性者。眞如法身之理。正法中道之體也。而身子昔教中所解者。唯是陰上無人之空理。折法空觀之偏眞耳。若以身子昔所解之空法。即爲佛性異名之者。取魚日謂夜光。採瓦礫爲珠。玉乃此謂也。爾者何可成之乎。答(云云)。 ᅟᅟ玄云。問曰。有人言此經未明佛性。但明緣因。復言覆相明常此義云何。答。乃是成論淺悟之徒。有如此失。任大寶而不取。遇深經而不求。豈異弱表與窮子反走舍宅。乃至又處處明法性。法性是佛性之異名。身子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又方便品初明佛知見。即是佛性(云云)。 ᅟᅟ問。法花論意。何名報身佛乎。答。修行顯佛性爲報身(云云)。 ᅟᅟ問。顯本有佛性者。應是顯時法身。法花玄中。釋天親優婆提舍。法身有二種。謂隱時之法身。及顯時之法身也(文)若以本隱今顯之德。名報身佛者。法報二身。全無差別爾何。 ᅟᅟ答。假因義邊名報身佛也。以疏法之所依萬德之體性爲法身。此乃一法義別耳。 ᅟᅟ玄云。若法花論明三身者。以佛性爲法身。修行顯佛性爲報身(文)花玄九云。若就法花論明三身者。佛性隱顯爲二身(文)。 ᅟᅟ法花論疏下云。此論正以如來藏爲法身。顯即名報身。涅槃有二種。一性淨。二方便淨○今此用性淨。涅槃是法佛。菩提方便淨屬報佛也(文)。 ᅟᅟ又云。論解二種法身。一者隱時名法身。此非多寶也。二者顯時名法身。即多寶也。問。若爾與報佛何異。答。體一義殊似因義邊目之爲報。衆法所依正法爲身。故名法身(文)。 ᅟᅟ問。付攝論所説三身。且報身佛唯他菩薩身歟。爲當通自化化他乎。答。玄云。化菩薩名報身。或云。化地上名報身(云云)問。依事雖定有兩方疑。若唯化他身者。考攝論文。云如來自圓德及利益諸菩薩○此二事即是應身(云云)(第十三卷)法花疏云報身即應身(云云壽量品)故知通自利利他也。若云爾者。玄云攝論法身爲自德二身爲化他德(云云)又所出文。云唯化菩薩(云云)明知不通自利德也。如何可定乎。 ᅟᅟ答。花玄九云。攝論開迹以爲二身。又化他中化菩薩身總名舍那(取意)若依統略意開本合迹。以如如境爲法身。如如智爲應身。故開本也。合迹者。應身已外。皆名化身也。此二文相違。然今案之。攝論應身通内外兩應也。花玄約外應論之統略。約内應論之。以外應身屬化身也。猶可劬勞之。又釋文處處意別歟。 短册(同義) ᅟᅟ攝説所説。三身如何。答。攝論所説。三身者。一法身。二應身。三化身。此其三身也。問。爾應身者。於本迹二身。是何乎。答。可通本迹二身也。 ᅟᅟ問。依處處釋。案彼論意。但取内應身爲應身。亦即名報身。以其外應身。屬第三化也。故法花論疏云。攝論明應身。與眞如相應。即是此論報身(文)然法花論。明報身之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故(云云)既當法花所説之報身。明知以常住果德。無爲智惠。内與法身相應。故名爲應身也。加之統略中。申攝論意云。如如境爲法身。如如智爲應身。故開本也。合迹者。應身也。外皆名化身(云云)准此等文。以化菩薩之身。唯屬化身。其應身者。唯是眞如相應之智德事。而何云通本迹二身乎。答。考本論文。案玄疏釋。於應身中。可有内應外應之兩義。其眞如之智惠。是内應身。化菩薩之身。稱化應身。若唯以内應身名應身。嫌外應身不名應身者。今玄章文。云攝論法身爲自德。二身爲化他德(云云)即以應身。爲化他德也。豈不相違此釋乎。又統略意。以如如智爲應身。成開本之義也。故知應身亦通内應也。依之通有内應外應之兩義。所成申也。 ᅟᅟ問。所答申猶不明。案處處釋文。攝論所説之應身。即是法花所説之報身也。爰知十地行滿之後。所得究竟菩提。内與眞如法性相應。故立應身之稱也。若以化菩薩身名應身義有者。可云開迹。以應化兩身俱是化他之迹故乎。但言二身爲化他德者。菩薩證眞如。能見内應身佛。且望菩薩所見義邊。假名化他德。又眞如相應智。有大悲之義故。簡法性身佛。無名無相之眞空理。且爲化他德也。非謂本迹之中迹身之所攝。而何違明釋文。強依相傳之一言乎。 ᅟᅟ答。宗家意。立内外兩應。任經論師所説也。然考論之全文。具明二種之應身。如言此身。與請功德法相應故名法身(云云)(第十四文)既云此身與請功德相應(云云)其相應功德即是内應身佛也。又云法身是料德應身。是智德化身是息德(文同卷)又云。次此復證得佛地時○至果方究竟故。悉與法身相應(云云同卷)此等文良是明内應身也。或復云菩薩於諸佛淨土中。自聽受法樂。爲他説法亦受法樂○若無應身。則無此二受用法樂(云云十三)此是説外應身也。或又云如來自圓德及利益。諸菩薩此二事與如來恒不相離。此二事即是應身故(等文十七)此文並説二種之應身也。而或又偏説外應身爲應身。又以如如智屬法身(文十三)今章文正依此義也。或專説内應身爲應身。統略文正任此文也。其章文云。或當譯人不體其意。是一往判諸論相違也。更説三身四身。本迹開合等意。會通其説文。是知經論往往明義成文。然考攝論一部。於應身中。内應外應。兩義共明之耳。法花論疏下云。攝論明應身。與眞如相應即是此論報身(文)法花論疏又云。又攝論及同性經。淨土中化諸菩薩名曰應身(文)法花玄九云。法花論開本爲二身。合迹爲一身。攝論開迹爲二身。合本爲一身(取意)統略云。問攝論云。照用皆是應身。與金光明相違。云何會釋。答○經合本開迹者。如如智即應身。如如境即法身。合此二種皆名法身。故經言合本。而有應化。兩用應身。化菩薩化身。化二乘故。是開迹論本合迹者。以如如境爲法身。如如智爲應身。故開本也。合迹者應身已外皆名化身(文)(應身已外。皆名化身釋。猶不心得之)。 ᅟᅟ問。攝論所説三身如何。答(如前)問。爾其應身者。唯化菩薩之身歟。答。有内外兩應(云云)。 ᅟᅟ問。案章現文。唯是故外應身爲應身也。故云就應身中。自開爲二。化菩薩名報身化二乘名化身(等文)不論眞如。相應之内應身乎。加之法花玄中。判攝論説。爲開迹合本之三身。法花論疏明攝論同性經意。云諸菩薩名曰應身。而何今答申通内外兩應乎。 ᅟᅟ答。凡宗家之習。明義門多用傍正之意也。是以以化菩薩身。名應身者。是一往之傍義也。故考實義時。可云通二種應身也。 ᅟᅟ攝論所説。三身如何。答(如前)問。爾者十地菩薩。可見内應身佛乎。答。可見之也。 ᅟᅟ問。十地菩薩。何見内應身佛乎。夫内應身者。究竟法身。是唯佛與佛之境界。非化他利物之化用。十地因位。分何能得見乎。若許見之者。與外應身義有何差別乎。 ᅟᅟ答。地上菩薩。無生悟開能證眞如法身。故能見眞如相應佛也。故法花統略云(塔品)今攝論云。初地見應身者○初地已上見眞如故。應身與眞如相應者。即是内應身(等文)意顯也。 ᅟᅟ寶窟上云。攝論云。地前見化佛。登地見應身者。是良爲與眞如相應。名爲應身。與有二一内應與眞如相應住眞如。經土二外應住淨土。奇特相好教菩薩也。地前未見眞如。但見八相成道。故言見化身(文)。 ᅟᅟ此文明外應。亦是眞如相應之義也。又眞如相應。只是内應也。但凡外化用義。望所化菩薩爲外應也。 ᅟᅟ統略云。今言分身爲應身者。此是外應身位通上下(云云)仙光院盡法身唯佛見者。就究竟見義也(云云)略述五。 ᅟᅟ此釋花玄云。經云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唯佛能見十地不覩(云云)准法身義。内應亦爾。若約究竟。唯佛能證能見。若論隨分十地亦得亦能見之。 ᅟᅟ章云。以此文詳之。則唯有三車(文)心何。 ᅟᅟ答。徵四車義引八文。今是第一文也。謂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文)即以此文證之。唯有三車。非四車云此文意也。問。爾以此文證。三車義方何。 ᅟᅟ答。今此文意者。唯有第一佛乘。無有第二緣覺乘。第三耳耳乘。此則破二明一義正明三車之文也。 ᅟᅟ問。此文更非三車之證據。正是四乘之誠説也。無二之言。明無聲聞緣覺二乘。重云無三兼顯無權大之別乘。故知以一乘爲眞實。是三之外一乘也。豈非四乘義乎。依之淨影大師(一乘義)以破權大釋。無三之句。纔今引此文。證三車假文義翻覆。然經但云無二無三。何加言云無第二第三乎。爾者何可成申乎。 ᅟᅟ答。三車四車諍論紛倫由來久。八證六文轉勢不同義家方。然今正申三車之義門。廢四乘之傍説。所言無二無三者。只是第二第三也。此文正存唯一佛乘。廢聲聞緣覺之權乘。於大乘之中。無復分權實之乘也。依之普門品之中。別佛乘爲第一。次緣覺聲聞如次爲第二第三也。文理俱明何強可疑此義乎。 ᅟᅟ問。所答申猶未明。別三乘次第。或自勝至劣。或始劣終勝。非強嫌之俱。可許此説。但至今此文者。不見別名次第。依何理定云破二明一之文乎。依之或云。於一乘道隨宜説三。或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量。復據次第乎。加之佛乘分權實。淨影釋文既明也。牛車通權實。金陵自義在傍。若爾無定文。並無權實之三云耳。雖引普門説。未足爲證據。爾正於此文可成第二第三之義門也。 ᅟᅟ答。無二無三之文。諸師異釋。雖有第二第三之語。可任三百餘遍之講説也。晋門別三乘。潤色在當部之中。花嚴三十五辨三乘證據亘傍經。加之龍樹菩薩十住毘婆娑。堅意菩薩寶性論等。別三乘次第並同之。何況天親涅槃論。正云第二第三乘法名之爲濁(云云)。 ᅟᅟ對一乘之清淨云。第二第三乘也。西大寺玄叡師(大義抄第四卷)引善戒花嚴兩説。成三乘之次第。於南岳大師之遺文。彈天台之文句也。慈恩大師法花玄賛之中(第四)自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今翻之略故。云無二亦無二也(云云)慈恩考梵篋。力學拔群。金陵探深致解契唄葉。退考生公舊解。云二者第二乘。三者第三乘(云云)爰知第二第三之釋。相傳在八宿。趙苑之譯。揚梵漢契。一致今引經此文。正爲三車之誠證耳。章云。復信上數故名爲報佛(文)意何。答。依法花明三身佛之中以文已成佛。復信上數名報身佛之此文心也。 ᅟᅟ問。爾今此報身壽命。可有終盡乎。答。今此報身佛者。無爲常住不可有終盡也。 ᅟᅟ問。凡有義門者。必可任經論之所説。文外立義。猶難依信乎。經説復信上數猶可有限量之終盡。論言過上數量。誰爲無終盡之壽量乎。依之淨影大師。定涌出菩薩所見之應申化來多時明眞久矣也。此釋熱於經文。又順論釋。今云無爲常住之壽命。其義未明如何。可成申乎。 ᅟᅟ答。復信上教文者。古今之難義。曩代之未決也。然今任金陵之讃仰。所存申報身之常命也。夫宗家之習者。廢四五之穿鑿。談一極之玄宗。法花乃是大乘至極之教門。開權顯實之旨歸也。十地行滿之後得。湛然常住之妙果也。所成之壽命。非無終之圓果哉。但言復信上數者。即説常命之證也。論其始終誠越補處之智力。詫其未來。又非佛智之窮盡假。譬於塵數。爲顯四種之難知也。以定限之信數。非説壽量之終盡。故論。云此文示現如來常命(云云)既云常命。何爲應化之無常哉。過上數量者釋善巧之説也。故云無爲之常住之報身。其旨明也。 ᅟᅟ問。所答申雖有依憑。其義未足。宗致猶闇。夫論塵點之久成者。爲成父子之老少。顯涌出之能化。以信數之語。説息應歸眞也。論云示現常命者。成約化顯實之意故。義章文云。釋言約化顯實故。爾化來多時。明眞久矣(文)以應化久。顯眞身之常。是故所顯之眞身雖無爲常住。以能顯之應壽。不得云報身之常果。何況云人天充滿。非應化者。是何説常擊天鼓。猶是隨情之化用也。依之雖設四種不可知之釋。未可復信上數之經文。抑前出淨影之解釋立者。何不存會釋乎。攝嶺之窓前。雖翫一圓中之月。淨影之苑中。勿忘九重觀之花。爾者融會多多違文。成申一家義宗乎。 ᅟᅟ答。欲知此義。善可見論文。所謂以三身之果德。解一會之經文。付出釋代官之文。解應化之菩提。以塵點實成之説。爲報佛之菩提。而十地行滿以後。證常住涅槃。若以涌出之能化者。顯應身之壽者。以塵默之實證。湣伽耶之近成。既背天親之料簡。何叶妙經之旨趣。是故雖置信數之語。但是善巧之言辭也。非施權之方便。若強執數量之言。謂定數之劫限者。設雖聞無爲之語。不叶眞如之無爲。雖施湛然之説。還爲池水盈滿。何守文字之指。忘義實因哉。主顯涌出之能化者。本爲開常命之實。有千界地涌事。明菩薩之能化説。後段之正經。是以擧菩薩所見之無障礙用。成常住之圓果。亦非以應用土。名報佛之淨土也。但於淨影之所釋者。雖非全同。亦非爲違文。以應用土。顯報佛常命。二師大綱是同。但於信數之一句。料簡少異耳。淨影以應用久成之。同無障礙用之釋。嘉祥以四不可知釋成之。非談無障礙用之義邊。然於實成之報佛。傍以應用之長久助顯之。以伽耶之近成爲應化。今教開之。是謂開權之謂也。涌出之能化。屬眞身之常命。是謂顯實之談也。於顯實之中。以湛然之常命爲正。宗門涌出之能化助顯之。二師所釋。自本不違。何勞會釋乎。 ᅟᅟ問。佛性法性體義同異如何。答。法性者。是佛性之異名也。問。爾引何文證乎。答。身子我言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又方便品初明佛知見即是佛性(文)問。且付身子尊者。語有疑難。夫此文説小乘之昔疑也。若爾亦是小乘所解之法性。單空偏眞眞諦理也。今所論佛性者。眞如法身之異名。如來藏性之理實也。若以彼小乘之法性。爲今佛性者。那非凡魚目爲夜光採瓦礫謂黄金乎。爾此文難消如何。可答申乎。 ᅟᅟ答。三乘雖異。同依眞如之一法。凡有斷證無。不由佛性之眞理。三獸渡河。三島出網。盡此謂歟。觀中道有三人者。涅槃之誠説得實相。有三人者中論之格言也。設雖小乘之悟解。寧非般若之氣分乎。加之今正案之身子入法性有三時(辟喩品義疏)今且取第三時。以大乘經正明中道佛性。身子歷聞。大品及方等疏經明三乘人同入法性。此即中道佛性。非小乘教空無我理也。今宗家明義門。多有傍正之意。若論正意者。可存中道佛性。若論傍義者。亦兼小乘之法性也。會入大故。得是般若之氣分故。故以身子所解之法性。即云佛性之異名也。 ᅟᅟ云何名會三歸一乎。答。昔開一乘爲三乘。謂指大乘因。爲小乘之果也。今還指小乘究竟之果。即是大乘所行之因。云是其會三歸一義也。故章云會三歸一釋會。彼三行歸一佛乘(文)問。引何文證會三歸一義歟。答。引法花藥草品之文故。章云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文)問。依大親論文。案藥草品此説。是種子無上之文也。非會三歸一之意。夫種子無上者。過去結緣之昔所發之菩提心也。故論文解種子無上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文)疏解此文云。今即凡前後菩提心爲種子無上(文)既取菩提心種子。爲種子無上。不取小乘善根。然今會小果爲菩薩道。其旨遙異也。若依彼文成會三歸一者。專違論之旨趣。既背四依之定通。誰信一家之解釋乎。 ᅟᅟ答。今此文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正會聲聞小行。行菩薩道也。經目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云云)本開一佛乘爲三乘道明也。今明開會義之時。合三乘爲一乘。其理亦成故。知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之文。正會三歸一之誠證也。淨影大師。同爲會別一乘也。但種子無上者。論發菩提心也。此則取初發心位。以論種子義。總論聲聞人。有三時不同。初過去曾發大心時。二中間退取小果時。三今聞法花還發菩提心時也。初後是大乘。中間乃小乘也。故且取初一億正爲種子無上也。第三聞法花入大乘者。即以雲雨潤其種子也。中聞小乘者。雖是有所得善是無所得之門也。爲佛道之遠緣故。相從亦爲菩薩道。亦即是會三歸一意也。三乘雖異。猶是般若之支流實相之章分也。例如地前所行。雖非眞悟。以學無所得故。亦名無所得。乃至十信皆亦如是。二乘善根亦可有取捨之二義。故取小乘善根。爲菩薩道者。是會三歸一之意也。若別論種子者。正取初時發菩提心。後時即雲雨潤之。中間亦相從爲緣。故解論文。其義雖以異。然考理實更不可相違。 ᅟᅟ意云。若論種子無上義者。取初發心是爲正。餘是傍義也。但明開會義。其意寬通故。雖傍義取小乘果爲大乘因也。宜可得傍正之意歟。 ᅟᅟ義疏云。故此善根即無上種子(乃至)若轉悟者。則會而不破(文)。 ᅟᅟ意云。會二乘智斷亦爲種子無上也。 ᅟᅟ章云。若就用爲談萬善爲乘體(文)心何。 ᅟᅟ答。就一乘體有二義。謂就性明之。約用論之也。今就用談之以萬善爲乘體。云此文意也。問。爾因位萬行果位。萬德俱爲乘體歟。 ᅟᅟ答。今所言萬善爲乘體者。通因果二位也。 ᅟᅟ問。付因位可取其萬善。何通果位功德乎。夫乘是運出之義。運載行人。令出生死合至佛果。故以因位萬行。可云乘體。何取果地之衆善。可爲乘體乎。依之習報兩因取習因爲乘體(云云)明有漏無漏立遠乘近乘之名也。明知因望果分別遠近也。論動不動乘萬行爲動乘。佛經有運出之義。云並就因乘義論之。以運出明其相。加之勝鬘經中説佛果上更無説一乘(云云)般若經文。云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住論之到薩波若邊反不名乘(云云)經論之所論之所説明也。更不通果地之功德。若爾文理共破義勢自違。如何可成申乎。 ᅟᅟ答。乘有多義。不可爲一途。是以法花玄中。(第六)具明四句義。一但果乘。或但因乘。或亦因亦果等也。今玄章文。亦明義有多途。然總論之。大乘寬含因果萬善也。故云大乘即因果爲乘(云云)會勝萬文云。此約用爲言乘體不出佛果(文)意者果地萬德亦有運出之功。而自善已滿不更可運出。故雖無運出之用。猶有乘體備。可運出之功能也。加之自行雖滿。而有運他之用故。法花玄云(第六)果乘但有運他之義(云云)統略文云。車之運動。必由於牛。大乘化物要是慈悲(文)又望自德亦得有乘用故。法花玄第四卷。以緞任自在名運載。望自德亦有乘用(云云)(取意)法花經中。自有二文。諸子所乘乃是因車如來所乘即其果乘也。 ᅟᅟ十二門論。明六義大乘。亦具擧因果之大乘。故今所答申。通果位之萬善也。 ᅟᅟ就法花大白牛車。唯果乘義通因果義有處處文。可考之。 ᅟᅟ章云。各白文言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文)顯何事乎。答。云爲經師意爲顯三乘人俱有索車之義。引經文也。所謂諸子於門外求三車云。故知三乘之人俱有索車義。云此文意也。 ᅟᅟ問。爾章主許此義乎。答。以十義推之。非三人有索(云云)此則菩薩無索車義云也。問。菩薩如何無索車乎。夫索車者。以今無三教。徵昔三教也。菩薩聞今無三之説。寧不徵昔之三乘乎。何況經明索車云。爾時諸子結三種寶車也。諸子語寬。何爲二乘人哉。既擧牛車。知亦菩薩索車有事。舊經師所存既契於經旨。今何不許之。 ᅟᅟ答。索車者。是一經之大宗。開會之旨歸也。八軸之通塞。蓋在一科之迷悟旨歟。夫舊經師者。是光宅等師。四乘之義家也。先難三車之六文之一也。具明十義。如傍釋文(法花玄第六)今此中略明其兩三耳。謂本以三車譬三果。三車並在門外。然二乘人出三界之門外。至許車之處覓其自乘果。不得故宜可索之。菩薩未至許車處。無覽自乘果不得之義。何謂有索車乎。是其一義也。二乘聖果。昔教説有。今經云無。故付今經以昔教疑今經。可有索車義。今昔大小諸教皆明有佛乘。始終無改反。故不索佛乘也。是其二義也。又二乘人。於正使之門外。覽果不得。故須索佛果在習氣無知之門外。菩薩亦盡習氣即便成佛。故無索車也。但至諸子語寬者。義衆解之。云蓋是總相。稱爲諸子非是門外三人名爲諸子(等文)心顯也。結云三種寶車又列羊鹿牛車者。義疏解之。云一人二人俱得索三無所疑也(文)。 ᅟᅟ意者。二乘人可得索三車也。 ᅟᅟ問。二乘但可索二乘果。何可覓佛果乎。望昔教故乎。又菩薩全無索車者。義疏何云亦有索也。答。二人未索三者。以今無三教。總徵昔三乘。非必求覓自乘果也。又菩薩亦有索車之義。謂約門内疑情耳。故義疏云。若據門外無菩薩索。若通論門内約疑情者。昔説有三。今説無三。菩薩以無徵有。亦有索也(文)。 ᅟᅟ章云。通而爲言三身俱常(云云)意何。 ᅟᅟ答。付三身常無常。有通別二門。今依通門論之。三身俱常。云此文心也。 ᅟᅟ問。且就化身常有疑難。夫隨緣起盡之形。無而忽有之身也。依何今得云常住乎。依之金光明文云。化身是假名之有。念念滅故。是無常也。法花義疏。云應化壽量有始有終(云云)八相作佛猶不免。灰炭之無常。一時化現。亦不歸如幻之虛無乎。既有一期刹那之二無常。何處有常住之義。答。疑難之旨。是別門所明也。今通門意。非唯法報二身是常住。化身亦是常住者。化身之用雖是無常。論其體實者。是大悲法門也。即是眞如相應智慧。帶據苦之義。名大悲法門。故就體論之。化身佛亦是常住也。故章云。化身以大悲爲體故是常(文)若依法花玄意者。化二乘人。無暫息時。故化身亦常也。若依四卷金光疏者。是相續常故常也。如來化身以二佛爲體。以衆生爲緣。體緣無盡故。化身亦無盡也。故化身亦云常住也。 ᅟᅟ章云。一卷滿不成乘用(等文)明正義意歟。答。是申不正義也。 ᅟᅟ問。佛果之圓德。不可頓階。必備萬善。方可得證。依之一心具萬行。顯無生之證入。普賢包衆善。宗毘盧之果海。加之小乘淺近之宗。尚云依因圓德之力。得果圓德之位。雖無漏之淨惠雖殊勝自性。念經不能斷煩惱。定以彼思之其義亦可爾。一善若不滿。不成乘用。豈非正義之意乎。 ᅟᅟ答。有人之偏執。何當自宗之正釋乎。夫今意因位有萬善。各備運出之用。譬如百川萬流之一一。有向海之義。是故佛果萬德。要雖由萬行之因滿。一一善行各可運出之功能云也。何執因成假之一義云一善。若不滿者。不成乘用乎。故其所言非正義之旨也。何名三後辨一乎。答。以法花一乘。名三後辨一。謂法花爾。前之教明三乘之支未。今會彼三乘之支未。歸根義之一乘也。故章云。三乘之後説。法花教門。會彼三乘。同歸一道謂後辨一(文)。 ᅟᅟ問。開會之十門者。是爲明一乘之異義也。三後辨一者。是十門之第八也。會三歸一者。亦十箇之隨一也(第二門也)彼既云會彼三行。歸一佛乘。今後云會彼三乘。同歸一道(云云)文言既同。義勢無爽。再論之者。重言非無用。還同前者。徒爲設劬勞。爾何可成之。答。三權一實大宗雖一。爲悟學者。委開十門。所以一往見之者。雖有相濫。再尋之者。朱紫易辨。彼會三歸一者。會三乘答法。歸一乘之行。此三後辨一者。會三乘教法。歸一道之教也。所望已異有何相濫乎。諸煩重言。必顯別義(正理論文)豈非此謂哉。金□不辨勿妄謂一貫矣。 ᅟᅟ何名三中明一乎。答。鹿苑以後。法花以前。説有三乘。佛乘爲第一。緣覺爲第二。聲聞爲第三。即以第一佛乘。爲三中明也。故章云。從趣鹿苑説。於三乘佛乘。第一緣覺。第二聲聞。第三謂三中明一(文)。 ᅟᅟ問。今此三中明一之義。其意未明。夫一者乃是無三之稱。同歸之義乎。於昔三教之中。曾無有此義。若云三乘之中明一者。宛如涅槃中求水。豈非黑鐵之黄金哉。一乘實相之中。恐似交假論乎。答。無三同歸者。實雖一乘之宗極。十門辨一。亦是爲盡義門也。所以佛乘第一者。且取第一之一也。非是歸一之一矣。況復第一云一者。是密開一乘也。攝大乘論。解一乘亦即有此意矣。所以第一最勝故。以佛乘可爲一。若爾第一之一者。是同歸之弄胤故爲顯。無三同歸之旨。兼亦明之也。 ᅟᅟ章云。第五文云。但以一乘法教化諸菩薩(等文)引證意如何。答。三車八證之中。第五之文證也。謂教化諸菩薩者。是一乘眞實也。無聲聞弟子者。是無餘二乘也。故章云但以一乘。則有菩薩無聲聞弟子。即無餘二乘(文)。 ᅟᅟ問。爲證三車可引三乘之文。然今此文者。纔説大小二乘。不論緣覺之中乘。若謂文言之略者。亦可亙四乘之義宗。若唯義准言之者。爲非文證。何備八文之一乎。爾如何可答申乎。答。於迷者非所論。若能解文義者。三車之旨可明。故章引此文已云。此文最分明(云云)聾瞽之輩。向明謂闇。對説爲默。何足擊揚乎。夫今此文意。以有無明義。三乘旨顯也。設於佛乘辨權乘者。但可云非究竟。何得無菩薩云事哉。聲聞緣覺雖異。同是小乘也。故屬無聲聞弟子之句也。若無權乘菩薩者。何云教化諸菩薩無簡別乎。即菩薩雖有。非究竟者。何復可屬無聲聞弟子之句乎。 ᅟᅟ難云。雖菩薩乘若權乘菩薩者。可無之如緣覺。爲無聲聞弟子之句有何妨乎。答。聲聞緣覺。同小乘故。相屬明之顯也。菩薩乘者。設雖權乘義同。今教始爲權乘。但擧聲聞之悟。何能攝之。若欲明爲權者。必須簡別説之。不得但義准擧之。 ᅟᅟ章云。今二乘人。斷正使盡。而不見車(等文)心何。 ᅟᅟ答。爲明菩薩索車對之論。二乘索車也。謂二乘人至正使之門。外可得自乘果。而今教明無三故。有索車義云也。 ᅟᅟ問。爾者緣覺中乘。唯斷三界正使爲當。亦有斷習氣無知義乎。答。今文唯明二乘斷正使盡。菩薩正使習氣俱斷。不論中乘斷習也。故中乘人無論斷習義也。 ᅟᅟ問。所答申不明。夫二涅槃之證得。專依斷結之差別。三乘人之利鈍。亦任習氣之厚薄也。是以聲聞遲鈍。由未斷習氣緣覺稍利依長斷無知也。統略中引同性經云。緣覺有習氣。薄地良由長斷習氣也(云云)但至今文者。付正使習氣。並論其盡處緣覺。唯習氣微薄。非盡處故不辨之也。而何依今文。成申緣覺無斷習乎。 ᅟᅟ答。大小乘之差別。依二障治斷。小乘唯斷煩惱。菩薩二障俱盡。是知緣覺斷習。經論所不辨也。但委細論了時緣覺人。非無少分斷習之義。統略文且引一經之隱文。成少分之義門耳。今文任大小乘之洪範。不論中論之斷習離言。今文意全嫌中乘之斷習。但任文大體不明此義也。加之譬喩品之義疏文之中乘斷習經論無文大。考諸經論之無中乘斷習之也。若委細尋之考。微隱之文。非無其義故。統略之意。同性經之説。更非違文耳。今更思之。緣覺人者。於習氣無知有少分。伏斷非永斷。故無斷習之文云也。但同性經説者。約伏斷故。云習氣薄地歟(三藏師十行六心前伏云也)習氣伏位斷位。可考名教知之。 大乘玄問答卷第六 ᅟᅟ(寫本云)永享五年(癸丑)十一月十五日子剋計於燈下書寫畢。 ᅟᅟ三論宗。高信(生年四六) ᅟᅟ于時永享九年(丁巳)三月三日於東大寺北室密乘坊書之。今日談義稽古用意也。雖未講衆爲稽古書了書也。 ᅟᅟ三論宗英祐(生年二十一歲)(戒八) ᅟᅟ永享十二(申)卯月六日。 ᅟᅟ乞食云。 ᅟ ᅟᅟ身雖處於泥 心如滿月(五コソ坊主物語) ᅟᅟ十方在淨土 何所西方 ᅟᅟ問云。 ᅟᅟ山里ノクチキノ中ノタマリマリミツ人ハ知ラネト月ハヤトレリ。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七(涅槃義玄第三下) ᅟᅟ問。付涅槃名有翻無翻二家分也。爾大師取何説成之耶。 ᅟᅟ問。付涅槃名有翻義。爾相待絕待涅槃俱可翻之耶。 ᅟᅟ問。有人意云。涅槃體者是法身之義。大師許之耶。問。修成涅槃以何爲體耶。 ᅟᅟ問。就性淨方便二涅槃。且性淨涅槃可有萬德耶。 ᅟᅟ問。付涅槃三德且顯三業自在故。明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爾以何德顯口業意業耶。 ᅟᅟ問。付三德四義。且第三義意法身依何義立之耶。 ᅟᅟ問。涅槃名滅度。爾何釋其義耶。 ᅟᅟ問。付五住斷位且菩薩何位斷盡見一處住地耶(又方)。 ᅟᅟ問。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地同至初地初心斷盡之歟。爲當地前次第斷盡歟。 ᅟᅟ問。菩薩何位斷盡四住煩惱耶(又方)。 ᅟᅟ問。宗家意地前菩薩可斷無明住地耶。 ᅟᅟ問。地前爲分段初地以上爲變易(云云)引何文證之耶。 ᅟᅟ問。直往菩薩何位受變易身歟。 ᅟᅟ問。迴小入大菩薩從初發心受變易果(云云)。爾夫迴心已前不受之歟。 ᅟᅟ問。勝鬘經中云。三乘初業不愚於法(云云)爾此不愚法人通利鈍云者歟。 ᅟᅟ問。付三修八倒義且我無我義如何釋之耶。 ᅟᅟ問。付三修八倒義且具足言時有四修八修(云云)爾者經但明三修六修者有所除歟。 ᅟᅟ問。果上四倒正迷佛果常·樂傍迷生死無常·苦(云云)爾解常之解兼可解無常耶。 ᅟᅟ問。前倒後倒各有四倒。爾者後倒是見惑所攝耶。 ᅟᅟ問。於生死法起幾顛倒耶。 ᅟᅟ問。内凡已上起生死四倒耶。 ᅟᅟ問。學人所起八倒者爲是界内見思所攝爲是界外無明耶。 ᅟᅟ問。付六修明眞俗觀。何可云之耶。 ᅟᅟ問。付六修云通皆眞俗觀。若廣論八修時。其淨不淨亦同云耶。 ᅟᅟ問。於菩薩位爲起八倒爲當何。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七(涅槃義玄卷第三下) ᅟᅟ ᅟᅟ問。付涅槃名有翻無翻二家分也。爾大師取何説成之耶。 ᅟᅟ答。今同有翻第六家(云云)問。彼義一向云有翻。今意。相待涅槃有翻。絕待涅槃不可翻也。所明既不同。何云同有翻耶。 ᅟᅟ答。且約相待一邊同云歟。又今雖有兩義。總言之者。涅槃有翻名云義也。故於有翻無翻之二家且有翻義云也。 ᅟᅟ玄云。涅槃有二家。一云有翻。二云無翻。無翻有四家○有翻六家○六云。滅度若言涅槃不翻者。漢地衆生應無利益。二者大本云。大覺世尊將欲涅槃。六卷當此文處云。大牟尼尊今當滅度。經既有翻。云何不翻。今同有翻。第六家但彼一向有翻。今明相待涅槃有翻絕待涅槃不可翻也(文)(六卷者六卷泥涅經也)。 ᅟᅟ問。二故俱不明。初云無翻者。漢地衆生應無利益者。諸經呪法多不翻之。豈於漢地無利益耶。次就文證又不明。夫同本異譯不同不可必正翻其語。即此文中上句云大覺世尊云大牟尼尊。非是正翻。若正梵漢相對者。牟尼應翻寂也。覺者當佛陀。故知大覺言非翻牟尼語。但可梵文具列名。六卷略不擧佛陀名。大本不翻牟尼也。上句既非翻名。何以之證下句有翻耶。答。初理證意者。若全不可翻者。漢土既無名言。亦應無義。名義俱無者。何所益耶。況持不翻者。只是譯者恐減利益存多含之梵語耳。非謂無翻也。次文證者正翻傍翻分也。翻牟尼爲覺是傍翻也。今總證有翻義(思之)。 ᅟᅟ問。付涅槃名有翻義。爾相待絕待涅槃俱可翻之耶。答。相待涅槃有翻。絕待涅槃不可翻也(文)問。相待絕待雖其義別至立涅槃名者其既同者乎。若許有翻名者。絕待之上涅槃稱且可得翻。若言絕待故不可翻者。亦不可與涅槃名。若強與涅槃名者。亦可翻涅槃名耶。 ᅟᅟ答。是一往釋歟。故絕待中不待空。絕待妙等並以存漢語。涅槃例之可齊。然言不可翻者。既是絕待故名涅槃者是強名也。既是強名。何定存有翻。故云不可翻耳。 ᅟᅟ問。有人意云。涅槃者是法身之義。大師許之耶。答。今明。不然(云云)問。昔凡位心識成今法身。即此法身是萬德涅槃之體也。此義與大師所釋無異。今何破之耶。 ᅟᅟ答。玄云。今明。不然以用爲體。不及涅槃體。今以中道正法爲涅槃○性淨涅槃體者。正法中道爲體。修成涅槃以萬德爲體。然至論其體但以正法中道爲二涅槃體(云云)。 ᅟᅟ玄云。有人言。涅槃體者法身是也。尋此法身更非遠物。即昔神明成今法身。神明既是生死萬累之體。法身亦是涅槃萬德之體(文)。 ᅟᅟ又云。今明。性淨涅槃。是如來藏本有佛性顯爲法身亦名涅槃。方便淨涅槃。是萬德上無累稱爲滅度。故二涅槃各別。然窮論只是正法中道爲體○若言萬德體故明性淨涅槃有萬德亦得(云云)。 ᅟᅟ問。修成涅槃以何爲體耶。答。以萬德爲體。又以正法中道爲體也。問。雖有二義且云正法中道義不明。夫正法中道是性淨涅槃體也。修成涅槃且以中道爲體者。性淨方便相濫。正法修成難辨。然何與性淨涅槃同以正法中道爲體耶。答(文如上)。 ᅟᅟ問。付性淨方便二涅槃且性淨涅槃可有萬德耶。答。玄云。有二釋。一云。有萬德。今明。無萬德(云云)。 ᅟᅟ問。性淨涅槃亦名本有涅槃依勝鬘·起信等經論之所説。如來藏中具過恒河沙性得法門。專可云有萬德。依之淨影大師所釋。具過恒沙淨法滿足(云云)今依何道理云無萬德耶。答夫性淨涅槃者亦名正法涅槃即以正法中道理爲其體。但以平等一味性名其德故不如方便涅槃有萬德之相云也。但經論中説性淨法門中有恒沙功德者。約萬德之體爲論也。故玄文云。今明無萬德但以平等一味爲正法涅槃。若言萬德故明性淨涅槃有萬德亦得(云云)(猶可劬勞之)又云。涅槃有二種性淨涅槃·方便淨涅槃。亦名本有涅槃·始有涅槃。亦名正法涅槃·修成涅槃。別而爲論。性淨涅槃體者。正法中道爲體。修成涅槃以萬德爲體。然至論其體但以正法中道爲二涅槃體(文)。 ᅟᅟ問。付涅槃三德且顯三業自在故。明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爾以何德顯口業意業耶。答具般若故口業自在。有解脫故意業自在(云云)問。般若是智慧内朗。正是意業自在也解脫者無累之德。其相當無礙辨之德。正可顯口業自在也。答。其義亦可許之。然説法除疑之用正在智慧德。煩惱覆心不得解脫故解脫德顯意業義勝也。 ᅟᅟ玄云。所以三德爲涅槃者略有四義○二者欲顯如來三業自在。有法身故身業自在。具般若故口業自在。有解脫故意業自在(文)。 ᅟᅟ問。付三德四義。且第三義意。法身依何義立之耶。答。無感不應名法身(云云)問。無福不備。名法身可云也。既云無境不照名爲般若。云無累不盡體解脫(云云)既盡累又可備德。德有福智。智是般若也。福當法身。其義決然也。今言無感不應者。偏論化用不明自德。其義似缺減。云何可成之耶。又法身者正可當法性身。何今論應用耶。 ᅟᅟ答。無感不應者。顯佛身本即當福德也。但雖擧應用。意顯感應之本。依法身起應用。總言無感不應。非唯取其迹也。若但迹者。應迹各別也。何得云無感不應耶。故知總取本迹云並應云即名法身耳。 ᅟᅟ問。涅槃名滅度。爾何釋其義耶。答。玄云。今明。因滅果度。亦明。小乘言滅。今過小滅故言滅度。又凡夫滅而更生。今是永滅訖(文。此有三解也)問。生死因無常故云滅者。果亦無常。何不云滅耶。若爾亦應云因度果滅俱滅俱度。例如破成實師法滅人度義耶。次小乘亦名滅度。如法花明。昔小執云。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述昔小教了。我雖先説汝等滅度(云云)豈以過小滅而名滅度哉。付第三義云滅云度。其義無異。云滅度時何異凡夫滅耶(義章可見)。 ᅟᅟ答。因滅果度者。經云度脫苦衆生云未度者令度。如此等多就苦果明度也。言斷惑證滅者多就煩惱論之。故今且云因滅果度歟(經云。滅除煩惱涅槃云云)。 ᅟᅟ次云。今過小滅故言滅度者。大乘滅度有此義耳。若小乘滅度者。但依餘義此有何妨耶。次云。今是永滅説者。重置度言。意顯永滅故。雖滅之與度其義全同。更以重言顯其別義有何疑難耶。況滅者是滅亡義。度者乃過度謂也。凡夫滅而更生。故滅義短也。無學滅而永不歸。故滅義乃長也。過度者謂滅之彌長耳。問。付五住斷位且菩薩何位斷盡見一處住地耶。 ᅟᅟ答。十解斷盡(云云)問。十信位名善趣菩薩。已於十信位離惡趣生。即可盡見諦煩惱。與小乘初果齊。如何至十住位方斷盡之耶(十解者即方便也)。 ᅟᅟ答。菩薩從初心專大悲利物行不樂求疾滅。而修行增進時。自然斷道起耳。不增強勤勵斷道。故斷惑遲晚。非是道劣不及二乘斷惑耳。玄云。今明。十信伏見一處住地。十解斷盡證人無我解(文)。 ᅟᅟ問。菩薩何位斷盡見惑耶。答。今明。十信伏見一處住地。十解斷盡(文)問。凡夫我相障於初地斷之。四地斷身見。六地除二我(見義章)故知見惑斷位非一時遙及地上。而何云十解位盡之耶。答。地上斷見惑者。應是習氣之障故。寶窟云。若此四住起正使者。若治斷時無明不必斷。論其習氣。要斷無明盡習氣方盡(云云)玄云。十解斷盡證人無我解(云云)寧至十地方始證人無我耶。 ᅟᅟ問。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地同至初地初心斷盡之歟。爲當於地前十行等位次第斷盡歟。答(云云)問。若至初地初心同時斷盡者。所受生有勝劣。煩惱相分麁細也。至治斷時何無前後差降歟。依之見一處住地。於十住位盡之。欲愛·色愛何無地前斷盡耶。加之論其伏位。十解·十行·十迴向如次伏欲愛等三住地。斷位類之亦可有其次第也。若依之十行等位斷盡欲愛等者。云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不言十行等斷盡。爾何可定耶。 ᅟᅟ答。且可云。斷盡位可云有先後也。謂十解伏欲愛。十解終心斷之。十行初心即盡。十行終心斷。色愛十迴向始盡。十迴向終心斷。有愛方入初地盡之。總言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也。今義推之。伏位長斷位短也。惑從十解初漸斷。欲愛至十行始盡之也。然准二乘斷惑。不可長久起斷道也。故先義應勝。更思決之。 ᅟᅟ問。菩薩何位斷盡四住煩惱耶。答。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云云)。 ᅟᅟ問。二乘小聖依三生六十劫修行起小時斷道能斷盡四住煩惱。菩薩何遙送一阿僧祇修行方同二乘斷惑耶。 ᅟᅟ答。二乘樂求疾滅欲得現滅。故能速起斷道也。菩薩不爾。二慧並行多修利他行。故任自然增進不起速疾斷道也。寶窟中云。若爾即二乘與初地菩薩同斷四住盡(云云)又云。若依法花論。數處分明。文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捨分段身方入初地(云云)問。菩薩何位斷盡四住煩惱耶。答。初地初心(云云)問。統略文云。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習及無明正使(云云)准此釋文。十行第六心盡四住正使。七心已上方伏無明也。爾今文相違如何可會之耶。 ᅟᅟ答。同統略上文云。依眞諦師意○十解即斷見諦惑伏修惑。至十行第六心斷修惑盡。與二乘齊。十行第七心已去伏四住習及無明(云云)窟中卷同之。故知統略下卷文且依眞諦三藏説云爾也。故彼文云。伏斷位義不同。且依一途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習及無明正使(云云)既云且依一途。知不爲究竟釋也。 ᅟᅟ問。宗家意地前菩薩可斷無明住地耶。答。初地已。上斷十重無明(云云)不言地前斷也。問。地前菩薩分顯法性。賢首位中許八相成道。若不斷無明住地者。何能如此耶。依之有人意。從初發心斷五住煩惱。同麁同細(云云)大師解義豈不恥他家讃仰耶。 ᅟᅟ答。位義難知。憶生罪過。若依法花論數處分明(云云)(寶窟中也。又玄引涅槃文如次下)以初地已上爲變易。聖人正是斷無明位也。又起信論云。根本無明住地初地分除(云云)若論伏斷亦通地前。又四住中無明使亦名無明地者。十信已上亦有斷除義也(若論六重妄識者。前五重是習氣是恒沙。亦初地上斷之習之)。 ᅟᅟ問。地前爲分段。初地已上爲變易(云云)引何文證之耶。答。玄引涅槃經云。初地菩薩破二十五有得金剛三昧(文)問。考本經文但云。無畏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離二十五有(云云)不言初歡喜地。何引不分明云文爲證據耶。 ᅟᅟ答。初地菩薩離五怖畏故名無畏地。故知是初地也。加之楞伽經中説。初地菩薩得金剛三昧離二十五有(云云)今彼經云爾歟(難云。爾者宜引楞伽經。何引涅槃經耶。答。涅槃經無畏地明初地。但今以楞伽助之耳)。 ᅟᅟ問。直往菩薩何位受變易身耶。答。初地已上。 ᅟᅟ問。迴小入大聲聞從初發心受變易生頓悟菩薩。何勞僧祇功方離分段身耶。答。直往菩薩者多習方便不專厭離心。故離分段甚遲。至初地始離分段。故其時始受變易。迴小入大人本在小乘厭心強故不可類之。 ᅟᅟ問迴小入大菩薩從初發心受變易果(云云)爾者未迴心已前不受之歟。答(云云)問。兩方若云受之者。文但云迴小入大(云云)若爲迴小入大其未迴心已前不受之者。愚法二乘入涅槃時。分段已盡乃生淨土。而其根鈍。至無量劫就小乘空三昧猶如醉人。久久方悟(方便品統略)故知未迴小入大已前亦受變易。爾何可決之耶。 ᅟᅟ答。住小乘中亦受變易。然文且擧一類耳。謂但擧迴小欲對直往菩薩也。又擧聲聞攝緣覺。若但依文豈無辟支耶。又二乘生淨土中。若已迴心若未迴心並是迴小入大之類。謂直往·迴小二類攝機乃盡故也。 ᅟᅟ問。勝鬘經中云。三乘初業不愚於法(云云)爾此不愚法人通利鈍云者歟。答。是利根人非是鈍根(云云)問。大乘根熟不簡根性利鈍。依之法花明。五百羅漢同悟一乘。大經説。八千俱成果實(大經指法花車也)何不愚法聲聞必云利根人耶。答。寶窟云。有二種不愚。一者後業不愚。二者初業不愚○即四依之人名爲初業。聞一乘經迴小信大○略擧始終二種。中間無定。問。小乘初業正據何位。答。謂小乘七方便(云云)(窟云。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是凡夫云云此是別釋。與今釋異也。花玄第六亦明二種不愚法也)玄云。夫大經不愚於法者。是利根人非是鈍根能爾也(文)花玄第六有此釋又同第五卷出五有説中第三有説云。此據利根懸悟之人聞三即領一(云云)(此一釋與今文章同也)又花玄第五卷擧多異釋云中有人言。三乘人初信大乘故名爲初業。此解無妨(云云)。 ᅟᅟ(淨影釋總以二乘所行名爲初業。爲大乘方便故也。取意。與初信大乘名爲初業釋同歟) ᅟᅟ問。付三修八倒義且我無我義如何釋耶。答。玄義云。我者性實。無我者不自在(文)問。以不自在爲無我者。以自在可爲我義。若以性實爲我義者。虛妄可爲無我。夫我無我是相對義。何不如是云耶。答。互顯其義歟。 ᅟᅟ問。付三修八倒義且具足言時有四修八修(云云)爾者經中但明三修六修者。於四修八倒有所除歟。答。除淨不淨也。問。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也。故相對辨之。具足可有四修八修。何除淨不淨一對耶。答。玄云。三修者。一常無常。二者苦樂。三我無我○然此三種相對合辨名爲三修。離説即是六修。若具足而言。應是四修。離即八修。謂淨不淨。所以除淨不淨但明三修六修者。不淨觀是遠方便。因中除不淨觀故。果中除淨觀。若對治八倒應辨八修。因中苦·無常·無我·不淨。果上取常·樂·我淨故八修(文)(果上者佛果之上也。因中者因位已還也。若因中佛性上有常等義者。乃可屬累義歟)。 ᅟᅟ問。果上四倒正迷佛果常樂傍迷生死無常苦(云云)爾解常之解兼可解無常耶。答。玄云。解常之解不解無常(云云)問。計佛無常者。非但不識其常之道理。亦即不識無常所在。故以可在生死之無常義安在常住果德之上也。以解心准之。若能解佛果之常住者。生死全異佛果定是無常。其理自然顯。例如知唯有五陰即解更無有我之道理耶(如餘處云。若解法空必帶生空也)。 ᅟᅟ答。玄云。惑性浮漫得言一惑兩迷。解性不漫解。無常解不解常。解常之解不解無常(文)。 ᅟᅟ問。惑性滯礙故可留一事上。解性通利可兼及傍義。而何如此云耶。答。委言之可有例不例之義。然今釋意者。惑性浮漫爲障旁旁也。解者正對境分明也。故唯論當分之行相明了耳。若論其功能傍觀之道理者。何妨解常兼解無常耶。 ᅟᅟ問。前倒有四倒後倒亦有四倒。爾者後倒是見惑所攝可云耶。答。若外凡夫起八倒者。是見諦煩惱。若學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煩惱(等文)故知。非必見諦煩惱也。 ᅟᅟ問。且付見諦煩惱有疑。於生死法計常樂我淨。此顛倒是見諦所斷三見也。於佛果計無常等者。見諦所斷煩惱中爲是何見所攝耶。故知但是無記邪智界外煩惱所攝也。故顛倒品疏引成實師前後八倒。皆是見惑也。更擧一説後。四倒屬無明云義評云。此解應詣(云云)取捨顯文。其義既決。今何八倒俱見諦煩惱耶。 ᅟᅟ答。玄具文云。若外凡夫起八倒者。是見諦煩惱。若學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煩惱。若羅漢起八倒者是界外煩惱(文)中論疏云。成實師云。前後八倒皆是見惑非思惟惑(乃至)常謂無常皆是有而言無屬邪見攝。復有説者。後四倒屬無明攝。所以然者。二乘之人斷見思惑竟猶起後四倒。故知屬無明所攝。此解應詣(文)論疏取無學猶起義云屬無明也。今亦有其義。但八倒共見惑者。且約凡夫所見論之也。 ᅟᅟ問。於生死法起義顛倒耶。答。於生死計有常樂我淨(文)問。於生死計常無常者。皆是顛倒之見也。何唯云起四倒耶。故論文云(顛倒品)空中無無常。何有非顛倒。長行釋云。若著無常言是無常不名爲顛倒者。諸法性空中無無常。無常無故誰爲非顛倒。爾三亦如是(文)今何違論現文云於生死起四倒不云八倒耶。 ᅟᅟ答。今據涅槃經意明三修八倒義。且生死涅槃相對明前倒後倒。各有四種耳。是約別顛倒也。今凡有所得八行皆顛倒云意也。謂是通顛倒也。故論疏云。此品中非但破八倒亦破外人八行。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乃至四句悉是倒。則是破通倒正破四倒等。此是破別倒。若准此義。於佛果上執常等。亦是通顛倒攝也。 ᅟᅟ問。於佛果上可起常等四倒耶。答。玄云。比丘佛果上更起苦無常無我不淨更起後四倒(云云)常等四倒但於生死起之也。問。於佛果何但起無常等四倒不起常樂等四倒耶。 ᅟᅟ夫常無常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若於佛果起決定執計常等者。豈非顛倒耶。依之中論疏云(顛倒品)雖無人我執有涅槃即是法我故有我倒(云云)又云。亦破外人八行。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乃至四句悉是倒(云云)既破八行。故知涅槃常樂等亦是所破顛倒也。於生死計無常既是顛倒也。於涅槃執常等豈非顛倒耶。 ᅟᅟ答。於顛倒有通別之不同若論通顛倒者。生死涅槃上俱可起八倒。今於生死起常等四倒爲前倒。於佛果起無常等執爲後倒之四。是名別顛倒。彼顛倒品疏望正觀意廣破一切有所得執。今且約涅槃經意生死佛果相對明前後八倒。且依別顛倒明之也。玄云。八倒者前倒者。常樂我淨。外道時起四倒○佛破四倒故説無常苦無我不淨。比丘佛果上更起苦無常無我不淨更起後四倒○前倒後倒合論故有八倒○故涅槃云。但生死苦無常無我不淨。佛果是常樂我淨。破其佛果苦無常無我不淨故有八修八倒(文)又云。八倒者謂三倒是也○云。一切心了別是心倒。一切心想像皆是想倒。一切決了名見倒。今所用也(文)(此當論疏所明通顛倒也。異毘曇三倒也)顛倒品偈云。空中無無常。何有非顛倒。長行云。若著無常言是無常不名顛倒者。説法性空中無無常。無常無故誰爲非顛倒。餘三亦如此(文)疏云。此品中非但破八倒亦破外人八行。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乃至四句悉是倒。則是破通倒正破四倒等。此是破別倒(文)。 ᅟᅟ問。内凡已上起生死四倒耶。答。玄云。外凡夫人起前四倒。入内凡位不復起之(文)。 ᅟᅟ問。上文云。若學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煩惱。若羅漢起八倒者。是界外煩惱(文)既云學人起八倒。亦是界内修道煩惱。而何云生死四倒内凡已上不復起之耶。 ᅟᅟ答。生死四倒入内凡位更不起之者。正就見倒論之歟。若約想心倒或約通顛倒者。内凡聖位亦可起之(尋云。忍位已上不起見惑。暖頂猶起之。何云内凡不復起耶。答。且約總相位分歟。又可案世上正見之文歟。不審也)。 ᅟᅟ問。學人所起八倒者。爲是界内見思所攝爲是界外無明耶。答。界内思惟煩惱(見)問。修所斷四煩惱者。但是迷事非顛倒性。不計常樂等相不計涅槃無常苦等。何云修道煩惱耶。答。此義未審之。且可云。准成實所説作此釋歟。可云。生死四倒者貪使所攝。又六垢中憍之所攝歟。佛果四倒慢使所攝歟。於勝佛果謂爲劣故也。若准毘曇。學人全不起四倒也。又後四倒小乘不説故。但可云准成實意。不可言直依彼宗也。或直依大乘作此分別無妨難也。 ᅟᅟ問。付六修明眞俗觀何可云之耶。答。玄云。今明。通皆是俗皆是眞(文)問。常無常等六行皆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悉檀。是世界悉檀攝也。故皆可俗觀。依之他師云。六修皆俗觀。專□道理。又無我是眞理。餘非眞理。以二無我理爲聖智所證故耶。又無常苦無我是十六聖行攝。故可云眞觀。其常樂我者涉世俗。故應是俗觀。而何今云通皆是俗皆是眞耶。 ᅟᅟ答。玄不解其所以也。今且可云。非第一義悉檀故云通皆是俗也。然此六修是出世道皆破顛倒。故云通是眞觀也。又無常·苦·無我四諦中苦諦觀。常·樂·我者是佛果眞德故云眞觀。又常·樂·等是佛果眞德。無常·苦等即顯佛果常·樂故相從云通皆是眞也。 ᅟᅟ問。付六修云通皆眞俗觀也。若廣論八修時其淨不淨亦同之耶。答(云云)問。兩方有疑。若如六修通眞俗者。不淨觀者是遠方便也。是五停心位不淨觀觀九相等也。何通眞觀耶。若云不淨觀獨是俗觀者。玄中不論不淨之眞俗。案之與六修同故耳。若別義者何不明之耶。 ᅟᅟ答。次上文云。不淨觀是遠方便(云云)以之可知。唯俗觀故不辨之。依之但就六修云通皆是俗皆是眞。不論淨不淨良以依有此別義也。又一義云。不淨觀亦與六修可同故。雖明六修意兼八修也。謂不淨觀亦顯佛果淨德。爲出世觀行對治淨倒。故亦可有眞觀義也。又九想不淨觀是俗觀也。若觀有漏是生死雜染法穢汚不淨者。應是眞觀歟。 ᅟᅟ尋云。以不淨行何不爲苦諦聖行耶。既有淨倒。何以不淨對治之耶。答。十六聖行之外不立不淨行相誠爲奇。可尋之。且可云。小乘智慧微劣。於不染汚法不能觀爲不淨歟。亦無我即清淨義故歟。 ᅟᅟ問。於菩薩位爲起八倒爲當如何。答(云云)。 ᅟᅟ問。兩方若起之者。見玄論文。唯約小乘位分別之。更不論菩薩位分。知菩薩不起之。若不起之者位分淺深或有麁細。既許起五住煩惱。何不起四倒八倒耶。 ᅟᅟ答。凡夫起生死四倒。聲聞起涅槃四倒。是且約總相麁分菩薩不執生死常樂。亦知涅槃四德故也。然就實細論者。菩薩亦可起此八倒也。 大乘玄問答第七 ᅟᅟ永享十年(戊午)六月十五日誂他筆書寫畢。 ᅟᅟ三論宗英祐。 ᅟᅟ文明十一年九月三日奉修複耳。 ᅟᅟ沙門英憲(十七)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八(二智義之上玄第四之上) ᅟᅟ問。翻般若爲智有三義其第二義如何。 ᅟᅟ問。般若翻名以惠爲正翻(云云)爾三德中般若德爲以惠名爲正翻爲當何。 ᅟᅟ問。翻般若名合秤智慧有三義第三義云欲明六度義含十度也爾者如何釋成耶。 ᅟᅟ問。翻般若有三名其中以惠爲正翻餘爲義翻(云云)有何故耶。 ᅟᅟ問。有人意云般若多義不可正翻爲惠(云云)大師許之耶。 ᅟᅟ問。般若經意明佛智常住義耶。 ᅟᅟ問。以般若經可名三乘通教耶。 ᅟᅟ問。玄文云觀智始生故名有爲般若(文)爾爲通果位般若爲當如何。 ᅟᅟ問。本有佛性中可有觀智般若耶。問。二乘聖者入空時於空可名耶。 ᅟᅟ問。因中方便用可立惠名耶。 ᅟᅟ問。智論初説四悉檀也爾者四悉且俱不可破壞云歟。 ᅟᅟ問。因位二惠之中方便至果位變爲一切種智(云云)爾者有文證耶。 ᅟᅟ問。付般若方便二道以方便知般若耶。 ᅟᅟ問。付大經所説五佛性且十二因緣能發觀智者爲是境智體別耶。 ᅟᅟ問。大品般若意如合因果亦合境智耶。 ᅟᅟ問。涅槃經意明合境智爾可合因果耶。 ᅟᅟ問。淨名經中爲具五種二智爲當如何。 ᅟᅟ問。淨名經中具三一之二智耶。 ᅟᅟ問。法花教中具三藏二智以何證成立之耶。 ᅟᅟ問。付明諸大乘經傍正義且法花經文云有佛子心淨柔濡亦利根等文指花嚴時歟。 ᅟᅟ問。般若經意以三一爲傍説有何故耶。 ᅟᅟ問。釋論中解般若體有六家説爾者第六家意以觀智爲般若體歟。 ᅟᅟ問。涅槃經中迦葉菩薩亦在法花座耶。 ᅟᅟ問。淨名居士爲第十地爲當何耶。 ᅟᅟ問。付大品淨名二經同異云大品多明實惠與方便。 ᅟᅟ淨名多辨權實二惠(云云)爾是明二經不同歟。二十六條。 大乘玄問答第八(二智義之上玄第四之上) ᅟᅟ問。翻般若爲智有三義。其第二義如何。 ᅟᅟ答。玄云。欲顯其名語便如云智度。若言慧度則言不便(文)問。此釋難解。夫偈頌伽陀多依言便誦之。尋音韻結之。長行直説多任方域言辭依義趣通塞。何今依言便解之耶。如釋論云。般若秦言慧。或俱翻智慧。衆經多爾(文)故但可如第三義云名異體同隨擧其一也。 ᅟᅟ答。智之與度其音順。故言言便也。玄云。諸文非一。故以慧爲正翻矣(云云)而取傍義稱智度良由言便耳。 ᅟᅟ問。般若翻名以慧爲正翻(云云)爾三德中般若德爲以慧名爲正翻爲當何。答(云云)。 ᅟᅟ問。兩方有疑。若三德般若以慧爲正翻者。玄文云。果地般若爲智故。三德中有般若德(云云)明智果地所成三德之般若正以智名可翻之。若依之云以智爲正翻者。總解般若名云慧爲正翻。餘皆義立(云云)設雖果地德立般若者但以慧可爲正翻也。彼此方言正相當故耶。爾如何可定耶。答。果地般若般若名同也。可以慧爲正翻也。但以果德之般若成智名者。上文云。慧名既劣亙在因中。智則決了故居果地(云云)此則義翻之意也。若直就名言翻之。雖果德般若猶可翻慧也。然於三德之般若者。但證果地亦有般若也。 ᅟᅟ問。翻般若名合稱智慧有三義。第三義云。欲明六度義含十度也。爾者如何釋成耶。答。玄云。經中但明六度不明十者。以般若之名既含智慧。第十智度蘊在其中(文)問。十波羅蜜何非經説耶。答。經中者般若經歟。 ᅟᅟ問。翻般若有三名。其中以慧爲正翻。餘爲義翻(云云)有何故耶。答。玄云。慧爲正翻。餘皆義立。所以知然。從多論也(文)。 ᅟᅟ問。正翻傍翻但可尋風俗。又依文證。何以多分證之耶。如翻修多羅爲經者尤多。而尋正翻者是綖非經。豈以多翻爲經故得知經是正翻耶。答。以慧可爲正翻之證文多云歟。次下問中云。經中多云智慧(云云)若取勘爲證者。慧即多歟。玄云。此經云。慧與方便。釋論云。般若道方便道。涅槃云。般若者。一切衆生闍那爲智。即配諸佛菩薩故智非般若。第六名慧。第十爲智。皆有彼此二名。故知以慧爲正。又論云。般若不屬佛亦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菩薩則道慧道種慧。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又云。般若名諸法實相慧。如是等諸文非一。故以慧爲正翻矣(云云)此經者。上文云。故此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云云)此文即淨名經文也。 ᅟᅟ今一卷與淨名玄宗旨卷文言多同。又一乘義與法花玄同。故知取其要用編此玄章歟習之。 ᅟᅟ問。有人意云。般若多義不可正翻爲慧(云云)。 ᅟᅟ大師許之耶。答。今謂。不然(云云)問。釋論云。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故不能稱於般若(云云)故不可以智及慧翻之。如何。 ᅟᅟ答。玄云。釋論乃明不可稱義。非不可翻(云云)。 ᅟᅟ玄云。問。稱與翻何異。答。稱則天竺已明。翻則來於震且變彼爲此。前後不同義門各異。又論云。般若定實相故不可稱。不言多含故不可稱。故此釋爲謬矣(文)又云。何名甚深極重。答。夫論可稱則不名極重。良由極重故不可稱論主欲釋經不可稱義故云重也○非如重物之重。乃是甚深故云重耳○般若體絕緣觀。智慧名主於觀(云云)又云。般若體絕智慧。何故立智慧名耶。答。不知何以同之強名智慧。雖立智慧之名實不稱般若之體○今依梵本則云般若體深重般若名輕薄。但用此意則應云智慧體深重智慧名經薄。恐此義難顯故。譯經之人借此方言智慧不能稱梵文般若也○不可量則取無有邊際。不可稱明甚深極重例如此稱品明舍利不能稱般若經卷。今智慧名義不能稱絕觀般若也(云云)。 ᅟᅟ問。般若經意明佛智常住義耶。答。明之。 ᅟᅟ問。兩方若未明佛智常住義者。教迹義云。今依此論具明三佛(此論者智論歟)又彌勒·天親釋般若經文亦明三佛。故知般若等經具明常住佛果(云云)法花玄第二云。大品常啼品云。諸佛法身無去來○小品經分明辨法身不可遷變(云云)花玄三云。攝大乘引般若云。○果乘者謂常樂我淨○論主亦明無爲般若。又云常住般若(云云)若言明常住者。今章云。般若教佛智猶有生滅(云云)如何可定耶。答。般若明常住佛果義決定也。但今文者就他師意云爾也。破意以冥會義爲破般若。猶説佛智無常義也。玄云。又具四義故方成冥者。波若教佛智猶有生滅則不得稱冥。亦無等法性義無定實相之義也(文)。 ᅟᅟ問。以般若經可名三乘通教耶。答。不名三乘通教(文)問。玄云。般若爲本出生三乘(云云)又經勸云。欲得聲聞者當學般若(文)若非三乘通教者。何如此説耶。答。玄云此問難云。勸三乘人同觀實相般若。不勸三乘人同學摩訶般若○論云。般若不屬二乘屬菩薩○波羅蜜者到佛道彼岸。二乘不到佛道彼岸非波羅蜜。故摩訶般若波羅蜜獨菩薩法不屬二乘。問。經但云欲得聲聞等當學般若。云何乃言當學實相般若。答。釋論作此判也。尋文自當見也。又以理推之必非勸二乘人學摩訶般若。摩訶般若既是菩薩觀智。豈令二乘學耶。又涅槃云。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此乃明三乘同觀中道。豈令下智學上智耶。 ᅟᅟ問。摩訶般若乃若獨菩薩法。而般若教中説三乘人同觀實相。即是三乘通教。答。若爾涅槃經中説三乘人同觀中道。應是三乘通教耶○長者付財凡有二意。一欲顯教菩薩。二密教二乘。此乃欲息於三乘同成菩薩云何乃言三乘通教耶(文)又云。問。波若本出生三乘。應是三乘通教。答。勝鬘攝受正法出生五乘。猶如大地出四寶藏。涅槃云。即是聲聞藏出生聲聞。即因緣藏出生緣覺。即大乘藏出生菩薩。可是三乘通教耶。又如法花明。長者宅内非但具七珍亦有盆器等物。而名長者大宅不名通宅。般若亦爾。雖具有三乘之慧而名菩薩法不名三乘通教(文)又教迹義具明此義也。 ᅟᅟ問。玄文云。觀智始生故名有爲般若(文)爾爲通果位波若將如何。答(云云)。 ᅟᅟ問。兩方若通果位般若者。論果地圓滿位者超有爲生滅之妄法證湛然常住之功德何名有爲般若耶。依之下文。如來二智則是無爲(云云)淨名玄文云。佛則無惑不淨無復生滅。故是無爲般若(云云)明知有爲般若不通佛果也。若言不通佛果者觀智始生(文)不簡因果二位也。又云。一切唯有此二(云云)總論般若不出實相觀照二種(云云)其中觀照般若何爲因位之智慧不亙果位般若耶。報身有始也。既許始起功德。觀智始生之言可包因果智慧耶。答。此可有二義。一義云。通果位般若也。佛果位雖盡妄情之生滅而酬因始起之義故。傍文云。初證佛果。是故有始。一證已復湛然不滅故無有終(壽量品疏)一乘義文云。報身始起義是無常。教迹義文云。報佛十力等是有法故言有爲非生滅有爲(云云)雖非生滅之有爲以有始故義説名有爲也。又一義云。有爲般若不通佛果之智慧下文分明也。但今此文且約菩薩位以觀智名有爲也。但云一切唯有此二者。但以實相觀智二種攝一切云也。然就觀智中且擧因位般若非簡果地無爲智慧。亦非以佛智攝有爲也。或以佛果智慧且屬法身。入實相般若與實相境冥會爲一故也。 ᅟᅟ問。本有佛性中可有觀智般若耶。答。有(云云)問。本有佛性者。但是實相眞如之理法正法中道之境界也。觀照是實相所生之功德。從因始起之般若也。故云。所生觀智名有爲般若。又傍文云。性淨涅槃無萬德(云云)智慧者蓋是萬德之至也。何性淨涅槃中得云有其智慧耶。答。本有佛性中雖無萬德之相用而有萬德體性。故云本有之實智觀照之般若也。玄云。問。亦得實相爲實慧觀照爲方便心不。答。若以佛性爲實相本自有之名爲實慧。觀照修習始生名爲方便。此非照有爲方便照空名爲實。若權若實始有之義皆名方便。本有佛性覺照之義名爲實也(文)。 ᅟᅟ又云。地論釋。眞修般若則本自有之。緣修般若則修習始起○此猶是表本始之義(文)(此中緣修者。眞修中隨緣修生之德也。非妄想緣照也)寶窟下云。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體義分○又就常等説爲解脫。離常等外無別有一解脫。自性法身般若類亦同然(文)起信論云。從本已來有大智慧光明義故(云云)。 ᅟᅟ問。二乘聖者入空時於空可著耶。答。玄云。二乘入空不存四句但是不著(云云)問。二乘於空不能不證。何云不存四句但是不著耶。 ᅟᅟ答。玄云。問。於空無著於空不證有何異耶。 ᅟᅟ答。二乘入空不存四句。但是不著。而不能不證。菩薩入空既無可存又即能涉有。故名不證(文)玄次文云。問。二乘菩薩入空同無所依。何故聲聞住空菩薩不證。答。二乘以空爲妙極。依此無依。是故住空菩薩不以空爲妙極。知空亦空名不可得空。不依此無依故能不證。如大品云。行亦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亦不受是名菩薩無受三昧○又二乘無願行資空故入空便證。菩薩大願大行資空故入空不證(文)問。若爾二乘可著空。以住空故。住與著其義同故耶。答。二乘入空觀時。是無漏觀故能不著空相。然不能起隨有之用。又不能知不空之義。故云證空也。 ᅟᅟ問。因位中方便用可立慧名耶。答(云云)問。兩方有疑。若不立慧名者方便即是實慧之功用也。既以慧爲體。可名方便慧。依之論中因中名權實二慧也。若言立慧者。玄文云。因行實慧從境方便約用。故不得並名慧也(文)答。玄云。欲相開避隱顯互説。般若顯其照名隱其巧稱方便顯其巧稱隱其照名○又慧名照空般若。既是空慧。所以名慧。方便涉有不得名慧(云云)玄云。外國名般若。此方翻爲慧。梵本名[阝*區]和。此土云方便。譯經之人欲定彼此方言故分於二道(云云)又云。問。若爾舊何得云實慧方便慧。答。欲明實法方便俱有鑑照之功故悉稱慧耳。此是義釋非立二道之名。但但慧與方便(文)又云。因中名權實二慧果名權實兩智。亦得即是論文(文)。 ᅟᅟ問。智論初説四悉檀也。爾者四悉檀俱不可破壞云者歟。答。玄云。論初卷云。三悉檀可破。第一義悉檀不可破(云云)問。以四悉檀攝二諦。前三悉檀是世諦也。第一悉檀即眞諦也。若爾二諦是因緣二諦也。並不可破之。而何云三悉檀可破耶。答。玄具文云。三悉檀可破。第一義悉檀不可破。一切言語過一切戲論。第一義悉檀即實相(文)因緣世諦實雖不破且望實相云破耳。又三悉檀之中且據於諦云之歟(妄情云於諦也。第一悉檀者。教諦於諦俱不可破。於諦是諸佛如來之於諦故耳。具如二諦義抄之)。 ᅟᅟ問。因位二慧之中方便至果位變爲一切種智(云云)爾者有文證耶。答(云云)問云。此事云雖復無文理數應爾(文)此事難思。夫般若經中因位名道慧道種慧。於佛果名一切智一切種智也。明知因中道種慧變名一切種智。豈非是以方便之巧用變名種智耶。文證既明也。何云雖復無文耶。答。玄引論云。因中名般若變名薩般若(云云)此文極分明也。至方便變名種智者。無如此分明之文耳。而於因位有二慧。在果地有二智。理應是二慧變名二智。雖有此理而不分明也。然此文遂存其理亦可爲文證。故玄云。又因中名權實二慧。果名權實兩智。亦得即是論文(文)權實二慧即道慧道種慧也。 ᅟᅟ問。付般若·方便二道。以方便知般若耶。答。有知不知二義也。問。俱不明。夫般若契實相時。内外並冥緣觀俱寂。若爾證實相者是實智也。方便豈能知實相耶。若不證實相者何能知實智耶。不知義亦不明。既是方便巧用也。何不能知實智耶。般若有鑑照之功。非方便者更以何還知之耶。答。玄云。○若知般若則是方便。問。般若契實相則内外並冥緣觀俱寂。方便照俗。何能知此般若。答。般若無知而知爲方便所知。知而無知則方便不知。○不二而二則無知而知名爲方便。知而無知稱爲般若。○二而不二皆具二也。不二而二般若所知之境是空能知之智爲有。故具智與無知。而方便能知所知境皆有。故般若有知有無知而方便但有知也(文)。 ᅟᅟ問。付大經所説五佛性。且十二因緣能發觀智者。爲是境智體別耶。答。轉境爲智(文)問。境是生死法。智乃菩提道也。俱是有爲生滅法。而染淨二法各別也。若論中道義者。即第五非因非果也。又不得言轉境爲智。爾者此釋不明。如何耶。答。玄云。○略明四句。○開因果開境智者。即般若所明因有道慧道種慧果則一切智一切種智。謂開因果也。實相能生般若則實智之境。世諦能生方便爲權智之境。謂開境智也。次合因果合境智者。如涅槃五性之義。○然十二因緣本性清淨未曾因果亦非境智。故名非因非果。然此五性既無二體。則轉境爲智變因爲果。如斯因果未曾因果。故名合因果合境智也(文)又云。不二而二故二經不同。若二而不二文無異也(文)可具見文也。 ᅟᅟ問。大品般若意如合因果亦合境智耶。答。玄云。開境智(云云)問。般若契實相之時。内外並冥緣觀俱寂也。如涅槃經合因果合境智可云也。何只合因果云開境智耶。答。玄云。問。二經何故開合不同。答。涅槃就十二因緣辨境智義。欲明衆生皆有佛性。衆生即是十二因緣。因緣能生即境。所生即智。更無二體故明合境節也。大品辨實相生般若。能生即是無爲般若。所生即是有爲觀智。故不轉無爲般若成有爲般若。故開境智也(文)。 ᅟᅟ問。涅槃經意明合境智。爾可合因果耶。答。若初句意俱合。若第三句合境智開因果也。問。付開因果義有疑。夫既云轉境爲智故名合境智。亦可云因轉爲果故合因果也。 ᅟᅟ答。玄答此問云。經開因與因因果與果果故。言開因果而取境智。並作因因因名。沒境智之稱故言合境智(文)問。是猶觀智立因因之名也。若依其義。可云開境智。何云合之耶。答。十二因緣亦同有因因之義故云爾歟。文案之。 ᅟᅟ問。淨名經中爲具五種二智爲當如何。答(云云)問。兩方有疑。若具之者。淨名經宗旨明動靜二智。知病識藥應病授藥諸經皆有故不待言。又明淨名經意文引問疾品。明空有二智。依弟子品論常無常二智。引不二法門品述三一之二智而已。更不云以三藏意明事理二智。是知不具三藏教事理之二智也。若依之不具之者。總標文云。一經之内具有五文。別明淨名意云。淨名經中具諸智(文)准此文。淨名經中亦明事理之二智也。如何定耶。答。如玄現文者。具四種之二智不明事理之二智也。大品一經備五二智(云云)淨名經唯云具諸智不明云具五智。又別明諸文不出之故也。但委尋之者亦可具事理之二智歟。如弟子品中明聲聞弟子傍顯依四諦理得小果也。 ᅟᅟ問。淨名經中具三一之二智耶。答。具之也。問。淨名經中未明開權顯實義。何得言如法花明三一之二智耶。答。玄云。不二法門品明。聲聞心菩薩心不二。謂一乘實智。照大小差別。名三乘種智(乃至)理既無二乘。豈三哉。但唱此言。即知歸一又無二之理即是一乘異名也。又尚明常住。豈不顯一乘。故知淨名亦具五二智(文)問。常住與一乘更無勝劣。何云尚明常住耶。若抑論勝劣難易者。一乘者最勝又難説也。設雖三乘中佛果可得云常住。如小乘中明數滅無爲常住也。若爾法身常住者雖明之。何必具一乘眞實義耶。 ᅟᅟ答。彼他師意明五時二智。以法花二智爲第四。以涅槃二智爲第五。故云第五常住尚明之況第四一乘也。又法花前段説一乘後段説常住故云爾歟。問。法花教中具三藏二智。以何證成立之耶。答。玄云。序品列衆。猶依小乘歎聲聞德。故知亦具三藏二智(文)問。通序是集經者所置。蓋是令爲滅後衆生先於經卷生信受也。故依顯示教意歎聲聞德。何以之證經中之大義耶。答。如是等六事依佛勸安之。列名中歎德又依經部有異。何以經家所安云非經旨耶。問。大乘經皆具五種二智者諸部何列耶。答。玄答云。諸大乘經通爲顯道(乃至)雖一經之内具含五種而明義傍正不同(文)。 ᅟᅟ問。付明諸大乘經傍正義。且法花經文云。有佛子心淨柔濡亦利根等文指花嚴時歟。 ᅟᅟ答。指般若時也。問。玄自辨直往菩薩事也。然義疏中引花嚴事解始見我身聞我所説文也。即以始見我身(乃至)入如來慧之文釋成有佛子淨等文。故知此文是始花嚴經時也。何可會耶。答。玄云。般若爲直往菩薩○故法花云。有佛子心淨柔濡亦利根。我記如是人來世得作佛。此即指般若時事不須明三乘。爲方便一乘爲眞實(乃至)叉常啼本求般若故以二慧爲正。中路疑佛去來故傍明本迹(云云)涌出品疏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説者。即花嚴之會諸菩薩等聞説花嚴即入佛慧(乃至)又言。始見我身則見釋迦久成佛之始即涌出菩薩是也(云云)(今取初釋爲難了)方便品疏云。有佛子心淨第一。歎菩薩現在早有堪聞之德○而云。説是大乘經者即法花也。昔爲直往菩薩早説法花竟。故涌出品云。是諸衆生始見我所説即入佛慧(云云)即法花平等大慧但昔作花嚴般若之名。今爲迴小入大之作法花之説(云云)此釋始見我身之文通花嚴般若也。 ᅟᅟ問。般若經意以三一爲傍説有何故耶。答(云云)進云。迴小入大人道根未成。後分般若傍及三一義也。付之後分經明之。其時道根可成之。若後分經故不爲正者。法花後分明常住豈爲傍説耶。答。可劬勞之。然前分般若不明三一權實。至後分亦傍明三一之旨。語少又其義髣□也。故玄云。而畢定品引法花經明退不退。蓋是般若後分傍及之耳(云云)法花後段正明久成前段傍明常住。故釋從久遠劫來文云密開壽量也。又法花明常亦是傍説也(見玄也)玄云。問。疏經何故有此傍正。答。有二種菩薩○般若爲直往菩薩○又迴小入大之人於般若時道根未成(等文)玄又云。三根聲聞於法花之座不執無常故未明常樂。但既説一乘之因。須辨一乘之果。是故後分略明於帝○(等文)。 ᅟᅟ問。釋論中解般若體有六家説。爾者第六家意以觀智爲般若體歟。答。玄云。第六即是實相(云云)問。既是六家異説也。同於一法有異義分也。前五家并約觀智辨之。第六師説無爲者但是以觀智謂無爲也。依之淨影義章(三般若義)并僧侃師釋云。觀智般若也。答。玄云。又論辨六家解。般若第六即是實相。仍引不住法住般若。故知第六即是實相(文)問。引不住法住般若故云實相云意何。答。玄次上文云。不住法者不住一切有所得法。以不住一切法故即住般若。此即是實相無爲般若。次下具足六波羅蜜中第六般若即是爲般若(文)(是大義歟)。 ᅟᅟ問。涅槃經中迦葉菩薩亦在法花座耶。答。爾也。問。開彼經。迦葉菩薩自云自此已前皆是邪見之人也。若聞法花何云邪見人耶。答。既云人中象王(云云)玄云。始蓮花藏終跋提河但有利鈍二緣。爾前爲利根人涅槃之教爲鈍根人。又般若法花之座皆已得道。今聞涅槃更復進悟。故云爲人中象王迦葉菩薩説是經也(等文)涅槃疏第八(四倒品)云。迦葉白佛下品第二領解。自是已前我等是邪見人者。此言難解。若爾大品法花等悉是邪。若他解者即如此。何故涅槃之前並是無常教。既無常即是邪。今即不作是説○若爾今何故得言自爾已前悉是邪見。今明。此是呵三修。三修人修無常來久。今寄呵之。故言爾前是邪見。又明。前後約大小判小乘爲前大乘爲後。今明。自爾已前者大乘已前也(文)。 ᅟᅟ問。淨名居士爲第十地菩薩爲當何耶。答(云云)若言第十地菩薩者。玄之文云。淨名是八地已上之人也(云云)若非第十地者。經歎云。住佛威儀(云云)大師引瓔珞經等覺菩薩學佛威儀解此文。況不思議解脫是第十地十解脫中第一解脫門也。淨名居此法門。明知是第十地菩薩云事。答。是第十地菩薩也。但云八地已上者。破四時教師義中牒彼師通釋之詞也。故云。若言淨名是八地已上之人故法妙者(云云)故知非大師自義云爾也。 ᅟᅟ玄云。若言淨名是八地已上之人故法妙者。如來爲究竟果德説於般若則應最深(云云)維摩疏第二釋經歎淨名德云。住佛威儀。瓔珞經云。等覺地菩薩於百劫内學佛威儀。故擧動進止悉如佛也(文)同第一云。方便品久於佛道心也純熟當知是佛地無生金栗如來則斯文已顯(文)同上文云。相傳云。金栗如來出思惟三昧經未見經本(文)此據本地耳。 ᅟᅟ問。付大品淨名二經同異云。大品多明實慧與方便淨名多辨權實二慧(云云)爾是明二經不同歟。答。明二經異(見)問。權實二慧即是實慧方便之異名。若如所言者。二經有何異耶。答。玄云。通則無別。皆是善巧之義。別而爲言。方便則長。權語則捉。今總明三句。一照實相爲實慧鑒萬法爲權。二靜鑒萬法爲實外變動爲權。三就動用以不疾之身爲實託疾方大爲權。初照實相名爲實慧。自餘三門皆屬方便故。權義捉者。但取外變動名之爲權故。權是方便中之別用○方便之實則長。權實則捉。所以然者。方便既無所不爲。實慧照無所不爲。而實無所爲。是故長也。權智但是有中變動。實智是有智中之靜鑒。故權實則捉。問。外示變動爲權則照動無所動爲實。但立此二成權實不。答。外示變動爲權。此是應病授藥。必須内靜鑒根藥爲實方成二慧。空慧不知根藥故不成二慧也(文)(此未文問答動無所動者空惠也。淨名經不取此實智云也)問。淨名云。善來文殊。不來相而來。又云。我觀如來前際不來(等云云)何云不取空慧爲實慧耶。答。以傍正意可消之。故始云淨名多辨權實二慧(云云多言者顯正意也)。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八 ᅟᅟ 大乘玄問答第九(二智義之餘玄第四之下) ᅟᅟ問。大乘意明斷惑義耶。 ᅟᅟ問。無所得二慧俱斷煩惱耶。 ᅟᅟ問。金剛無礙佛智解脫斷惑障(云云)爾者即以無礙道遮未來惑耶。 ᅟᅟ問。金剛無礙道位元品無明俱起耶。 ᅟᅟ問。如以金剛爲無礙佛智爲解脫。以地前爲無礙以初地爲解脫耶。 ᅟᅟ問。地前三十心有斷惑耶。 ᅟᅟ問。七地已前菩薩有斷惑義耶。 ᅟᅟ問。唯佛斷惑爾前不斷(云云)爾依何説成此義耶。 ᅟᅟ問。以地持所説清淨等三智於權實二智何分別耶。 ᅟᅟ問。付加行等三智。且加行智唯地前起之歟。 ᅟᅟ問。攝論所説一切智等四智於空有二智何分別耶。 ᅟᅟ問。依法花明佛智如來智等四智。爾攝論所説同之耶。 ᅟᅟ問。以四無礙智分別眞俗二智時。樂説無礙通二智耶。 ᅟᅟ問。付婆沙所説我生等四智。且所作已辦滅智後。説不受後有苦智。有何故耶。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願智相如何釋之耶。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無諍願智依何禪起之耶。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邊際名如何釋之耶。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泥洹智以非三界法爲所緣境耶。 ᅟᅟ問。以法住智何分別四諦智耶。 ᅟᅟ問。無諍智以何法爲所緣境耶。 ᅟᅟ問。以十一智攝入二智時如何分別之耶。 ᅟᅟ問。四眼中具二智。佛眼亦具二智(云云)依何文成此義耶。 ᅟᅟ問。付十二因緣觀。且七十七智從無明觀之耶。 ᅟᅟ問。四十四智從果起之。有何故耶。 ᅟᅟ問。就常無常門。且常智照虛空常者實相虛空歟。 ᅟᅟ問。常智還自照智者。後得智照正體智歟。 ᅟᅟ問。無常智照常凡有三句。爾照非數滅常義有耶。 ᅟᅟ問。無常智照常智義有耶。 ᅟᅟ問。初地已上菩薩證眞如佛性。爾能證智慧可常耶。 ᅟᅟ二十九條。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九(二智義之餘玄第四之下) ᅟᅟ ᅟ問。大乘意明斷惑義耶。答。有斷不斷二義也。問。且付不斷義有疑經云。一念相應慧斷煩惱習(云云)又若不斷煩惱之迷何能得無漏聖慧耶。文理共違者。何得成其義耶。答。玄云。如上推之。即畢竟無斷。如此了悟即是斷也。所以然者。於一切處求解惑無從。即心無所依。心無所依即衆累清淨。故名爲斷也。斷與不斷不相違(云云)上文云。今請問之。爲有惑可斷耶。如其實有即不可斷。又經云。若法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即有過罪。云何言斷。如其無惑竟何所斷(等文)問。涅槃經云。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云云)今何云即有過罪耶。答。無生觀不壞因緣之義也。 ᅟᅟ問。無所得二慧俱斷煩惱耶。答。玄云。無所得空有俱能斷也。但不二而二開二慧不同。實慧能斷方便不斷也。問。且付二慧不同義空有權實二慧雖異。何不俱斷惑障耶。夫觀因緣空者。性執有即斷。若觀因緣有者執空迷方可斷。依之明中假之伏斷云。自有中伏假斷。如求性有無不可得故名非有非無。目之爲中。此但伏性有無猶未斷也。次明假有假無即性有無始斷。所以然者。識假有假無即知畢竟無有定性有無。故名假斷(云云)(亦有假伏中斷及假伏假斷中伏中斷之義具可見文)答。空慧爲本故開二慧不同之時。但云以空慧本斷惑。可理實空有及中道慧俱斷惑也。玄文略如初重答也。 ᅟᅟ又上文云。涉有即屬方便之巧無者。由般若之力(云云)。 ᅟᅟ問。金剛無礙佛智解脫斷惑障(云云)爾即以無礙道遮未來惑耶。答。以解脫道遮未來惑。無礙道未遮未來惑也。問。無礙正斷位惑障不現前兼遮未來惑。佛智解脫累外而生證其數滅無爲。是常途之道理也。若爾遮未來惑事何非無礙道力爲解脫道功能耶。答。誠難思。但今以解脫道遮未來惑者。鎭無惑之處故名遮斷也。若直約令未來惑於此念不起者。可開無礙道之力也。言一念正觀惑不現前。即無礙正道斷之時。即未來惑於此時不現前義成已。其解脫道非但累外生即鎭無惑之處令永不起也。問。佛道最上利根故即以金剛無礙道力令永不起。何辨解脫之力耶。答。根本無明住地常行不斷也。然今以無礙道令不現前名爲正斷。令其永不起方名遮斷歟(此義可委習定之)玄云。此義舊有二師。或言金剛心斷或言佛智所斷。即薩波若斷。今明。大品云。菩薩無礙道中行。佛在解脫道中。行無一切暗。詳此文意。無礙解脫俱有斷不斷義。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即無礙正斷。解脫出居累外故解脫不斷。故云佛在解脫道中行無一切暗也。若言解脫續於無礙鎭前無惑之處遮未來惑不得續生。即有遮斷故亦名斷。無礙正斷故得言金剛惑盡。未有解脫遮未來惑得云不盡。故盡與不盡二既不違(文)(無礙道有不盡義即成不斷義也)。 ᅟᅟ今案。此文依解脫相續全無惑可起時故云鎭耳。理實無礙正道力亦令永不起歟。 ᅟᅟ梁攝十云。初刹那爲次第道。第二刹那爲解脫道。初刹那壞現在惑令滅。第二刹那遮未來惑令不生(文)(祕之)。 ᅟᅟ問。金剛無礙道位元品無明俱起耶。答。難定。問。兩方有疑。若與無明俱起者。無礙正斷位惑不現前。又云。無礙正斷故得言金剛惑盡。未有解脫遮未來惑得言不盡(云云)不言金剛位中有無明故爲不盡。但言未遮未來惑故不盡。故知無有無明俱起也。若言金剛心位現在無惑者。傍釋中解金剛心云。未除一念元品已來。一刹那惑在。又云。以因對果。金剛心内猶帶分別故惑非永無(云云)良以無明住地難斷惑。唯佛智猶深之。等覺金剛猶是因位也。何能得不起耶。況因位是有爲般若也。猶未出生滅之迷。又暗惑心體即名無明。如何以生滅妄想心不爲無明惑障耶。答。玄云。但了煩惱本因不生今亦不滅即是實相故名會實相斷(云云)又云。若了悟金剛本不生滅。即金剛是佛故不轉不謝。是故經云。一切衆生本來寂滅不復更滅也。出妄謂之心息生滅之見。故名爲謝。約了悟之者前謂生滅今悟無生滅。是故名轉(云云)今案之有二義。一義云。金剛終一念位猶有無明現前。以是有爲般若未得無爲般若故。而言無礙道惑不現前故名爲盡。而未遮未來故言不盡者。且約與心別體惑言之。其金剛心體即無明者。即無礙道體正悟無生滅中道。即因中究竟親引果德故。且言惑不現前。理實心體猶是無明亦是不盡也。又一義云。金剛一念了悟心體無生滅故實無無明。而言帶無明惑者未來無明容起故。若無解脫道續起鎭無惑處者。現雖無惑而後容起故言帶生滅。如此義故名有爲般若。故仁王疏云。以因對果心内帶惑。非是永無故言伏也(云云)既云非是永無。故知約現在得言無惑。與此玄文相會也(二義俱可用之。但後義是玄正意耳)仁王疏云(受持品)第一簡因異果者。云習忍至灌頂皆名爲伏者。從習忍至金剛未除一念元品已來。一刹那惑盡在。通而言之故名爲伏。又云。以因對果心内帶惑非是永無故言伏也(云云)一卷疏云。又一云。以因對果金剛心内猶帶分別故。惑非永無故云伏也(文)又一卷疏釋無礙道無常云。以能無生無滅者明能除彼生滅煩惱。亦可。若知因即非因知起即非起。故云以能無生無滅也。此心若滅則累無不滅者。是元品無明心也(云云)三卷疏云。初云。此心者無明住地心。若滅者無明住地滅也。明因道離生滅也。言則累無不滅者。明累外遣障也(云云)此文明云因道離生滅也。又仁王疏上卷云。生滅空者是無礙道空故。瓔珞經云。等覺菩薩與妙覺佛生滅爲異。此明法身帶於生滅(文)。 ᅟᅟ問。如以金剛爲無礙。以佛智爲解脫。以地前終心爲無礙道。以初地始心爲解脫道可云耶。答。今謂。不然(云云)問。初歡喜地是分證佛也。法花論爲阿耨菩提也。如以金剛爲無礙。以十迴向終心爲無礙。如以佛果爲解脫。以初地可爲解脫也。依之他師存此義如何。答。准小乘義七方便伏苦忍斷之。於聖道中自開無礙解脫大乘。亦爾初地中自有無礙解脫耳。玄云。問。般若爲無礙薩般若爲解脫者。得言地前爲無礙初地爲解脫不。 ᅟᅟ答。有人云。亦得。如此小乘即苦忍之前。習行未久。但伏非斷。大乘地前。修行積時。是時能斷也。今謂。不然。大小乘義乃優劣懸殊如來制立大格相似。小乘即七方便伏苦忍斷之。大乘三十心伏初地斷也。初地中自開無礙解脫。無礙正斷解脫遮斷。如上釋也(文)義章釋與今有人義同也。 ᅟᅟ問。地前三十心有斷惑耶。答(云云)問。兩方有疑。若有斷惑者。玄云。大小乘義乃優劣懸殊。如來制立大格相似。小乘即七方便伏苦忍斷之。大乘三十心伏初地斷之也(等文)三十心位不論斷惑。明知無斷惑也。若言無斷惑者。傍文依三藏師釋云。十信伏見諦十解斷見諦十解伏思惟十行斷思惟(文)地前斷惑分明於此文也。涅槃義文云。今明。十信伏見一處住地。十解斷盡。十解伏欲愛住地(乃至)初地初心斷四住地盡。初地已上斷十重無明(云云)此文明地前斷四住地至初地乃盡見也。地前斷惑不可諍之耶。答。准諸文意。地前菩薩斷四住煩惱。但云地前伏惑初地斷者。依十重無明論之歟。 ᅟᅟ問。七地已前菩薩有斷惑義耶。答。地上菩薩正斷惑障也。問。釋論云。初地未捨結七地方斷結(云云)解義家專可依龍樹解釋也(依之他師作此釋)答。初地已來但斷麁累未除細惑(云云)玄云。問。若地前伏初地斷者。何得釋論云初地時未捨結七地方斷耶。答。衆師不同。生公用大頓悟義。唯佛斷惑爾前未斷。故佛名爲覺爾前未覺。瑤師用小頓悟義。七地方斷。引向文證之。今明。皆無所妨。大經云。唯佛名眼見佛性。十地已還皆稱聞見。即唯佛斷惑爾前不斷也。初地已來但斷麁累未除細惑故云不斷。七地除細故言斷耳。故各有其義不應偏執(文)涅槃義云。十解斷見諦盡也。今云。初地但斷麁累者。據習乘及無明住地耳。 ᅟᅟ問。玄云。唯佛斷惑爾前不斷(云云)爾依何説成此義耶。答。玄云。大經云。唯佛名眼見佛性。十地已還皆稱聞見。即唯佛斷惑爾前不斷(文)問。此應是約斷惑究竟説眼見佛性。何以之證金剛已還未斷惑義耶。仁王般若中説至金剛頂皆名爲伏。又即大經云。唯佛一人斷有頂種。以如此文可成此義也。答。案義意仁王經意通而言也。故名爲伏者。等覺已還通皆有伏惑也。非無斷惑故。雖云皆名爲伏不可以證無斷惑之義也。大經唯佛一人斷有頂種文。明盡處之文也。又外證之但云眼見佛性之文可以爲證歟。若因位明分斷無明義者。應説分有眼見歟。惑亦不遮。仁王亦爲因位是伏非永。所以然者。根本無明未永斷故。一切煩惱可依之起義故。與言之者。皆伏非永歟。猶可初勞之。末學不應任意立大義矣。 ᅟᅟ問。以地持所説清淨等三智於權實二智。如何分別耶。玄云。初是實智。後二爲權(文)問。且以無礙智可云通權實二智也。以是無功用智故隨照眞俗。皆可無功用。彼八地已上無功用道俱照二諦。爾者何如此分別耶。 ᅟᅟ又法花攝論無功用智通空有二慧也。答。於事法無功用義顯故且云爾歟。玄云。次地持論有三智。一清淨智。斷五住惑盡故云清淨。即第一義空智也。二一切智。即照有智也。三無礙智。無功用智。照一切法無後功用故云無礙。初是實智。後二爲權(文)(論第三卷無上菩提品)玄分別法花四智云。即法花云。佛智·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也。前二別照空有。後二通空有也(文)(譬喩品所説也)義疏云。自然智者。總明二種智。任運能知空有二境。即是無功用智也(文)。 ᅟᅟ問。付攝論所説加行等三智。且加行智者唯地前所有智歟。答。玄云。地地中皆具此三智也(云)問。加行者是方便之名也。以地前三十心擬小乘七方便。故知是地前所有智慧也。初地已上但可有正後二智。既得眞證無漏已。若起眞智即正體智。若出世諦假名之時乃可是後智。若爾正後二智外有何智而名加行智耶。答。私案之。約自分論正後二智。若望上位先向學之爲加行智。即勝進分也。如因位中學佛功德是非加行智耶。餘地次第前望於後類此可知之。玄云。次攝大乘論有三智。一加行智。即進求上地心。二正體智。證如之智。謂實智也。三後得智。即寂而動謂權智也。此三智即爲次第。前有進求之智。次正得實觀。後從實起用。地地中皆具此三智也(文)攝論十二云。前説無分別有三種。一加行。二正體。三後得。加行無分別自有二種。一在地前。二在登地以上。若依此二處加行所得。果是化身。正體無分別從初地乃至佛果皆名至得。若依正體無分別。所得果報是應身果報果(文)。 ᅟᅟ問。攝論所説一切智等四智於空有二智如何分別耶。答。前二別照空有。後二通空有也。問。地持無功用智爲權智。此何通二智耶。答。可難彼也。玄云。又四智攝入二智者。攝大乘云。一切智·一切種智·無礙智·無功用智。前二知空有。次一不從師。後一無有功用。即法花經云。佛智·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也。前二別照空有。後二通空有也(文)(淨名玄引攝論四智云無相智·無功用智云云)。 ᅟᅟ問。玄中引法花明佛智·一切智等四智也。爾者攝大乘論所説同此可云耶。答。同之。 ᅟᅟ問。考攝論全文。更無明此四智。今所列之四智無於彼文中者。大師之鑚仰似誤來葉。後人之學窓眼暗卷舒實矣。爾者如何可成之耶。答。顯了·平等·迴觀·作事之四智名雖變改其義同也。難云。顯了·平等之四智者。圓鏡等四智也。此轉有漏八識所得也。與一切智等四智其義既異也。答。宗宗習異也。故今宗意者。顯了等四智與法花四智同也。付五陰八識等明轉依義者。可是一相之説。能能可思之。攝論第十三云(法身五自在之第五也)五顯了·平等·迴觀·作事智自在。釋曰。如來於一切法無有過失。證知非現前境如對現前。譬如人憶持熟習文句。是名顯了智。從通達眞如以來。於一切衆生得平等心。由證平等清淨法故是名平等智。能守三摩提陀羅尼門於此法門中所欲取法如意無礙。譬如財主守其庫藏取用無礙。是名迴觀智。能受兜率陀天生及般涅槃。爲立聲聞及下地菩薩無漏善根能顯如來事。是名作事智。於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自在。論曰。由轉識陰依故。釋曰。識云爲識陰。了別爲識體故。轉識陰依得此自在(文)顯了智者。知一切法。即玄所列第二一切種智。平等智者。證眞如平等。即玄所列第一一切智。論中云迴觀智即云所欲取法如意無礙故當玄所列第三無礙智也。論中云作事智。當玄無功用智也。餘人於所作事設功用力。佛即不爾。於所作中無功用也。然玄云次一不從師者。當論所列迴觀智。如財主自在取用不從他求。即無師智義也。玄云後一無有功用者。即論作事智。於佛化業無功用故也。此四智新論云圓鏡等四智也。可劬勞之。而終無違之。後案作事智爲無師智也。法花譬喩品疏云。求一切智者。謂空智也。佛智者一切種智。謂有智也。一切智或時通於二乘如般若三慧品説。二乘名一切智。若是一切種智。但在於佛故。以佛智標一切種智也。自然智者。總明二種智。任運能知空有二境。即是無功用智也。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智。此釋意於攝大乘輪也(文)攝論十四云。所作佛事皆自然成無惓無難故言無功用(文)同卷云。一切一切佛○釋曰。一切者即自智人(云云)法花疏第三云。四智如譬喩品説(云云)攝論十三云。以一切相滅故清淨眞如顯現。即是智德。如理如量智圓滿故。謂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得一切相自在即是恩德。依止一切相中所得自在。由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三德並以此轉爲依止(文)(第四果圓滿轉云此轉也)同十云○如佛所説法相及世間所立法相菩薩皆能了達。即是如量智。如其數量善以如理智通達無分別相。此二智能照了眞俗境故名善法光明。此二智果是無功用。修所得(云云)(已上二文可對上四智之文得意歟)。 ᅟᅟ問。以四無礙智分別眞俗二智時。以樂説無礙可云通二智耶。答。樂説及辭皆世諦智(云云)問。隨衆生樂欲説法是名樂説無礙。若爲樂聞眞諦者説之亦可眞諦智。何云世諦智耶。答(云云)玄云。次四無礙智。此有兩門。今略擧一義。知世諦爲知法。知第一義爲知義。此即二智樂説及辭皆世諦智也(文)十地論□□。 ᅟᅟ問。依毘婆沙説分別我生等四智。且於所作已辦滅智後説不受後有苦智。有何故耶。 ᅟᅟ答。玄云。先滅現在過患後不受未來苦報。故前滅後苦(云云)問。案婆沙意。證無學果時。於未來一切生得非數滅。後入無餘時。滅現在苦報。何今云先滅現在過患後不受未來苦報耶。若言約斷集因云滅現在過患者。與我生已盡之斷集智何差別耶。答。此以斷現在惑因名所作已辦也。故正釋此智文云。所作已辦是證滅智。斷惑證滅名爲所作。無學證果功成名爲已辦(文)但與斷集智異者。彼直約斷集因。此約證滅故無相濫也。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願智相如何釋之耶。 ᅟᅟ答。玄云。願知未來一切事即便得知。名爲願智(文)問。三世中事皆隨願可知之。何唯云願知未來耶。答。實可知三世事也。然言願知未來者。且從加行位論之歟。謂先欲起願智時。願知未來世事故。且云爾歟。意者現在同時易知故。於加行位願當起此智知同時境故。云願知未來。若望智體應是現在境也。又願名約當來立之。故且約未來論之歟。雜心解願智云。緣一切法普境界故(文)成實五智品云。於諸法中無障智名爲願智(云云)涅槃疏十七云。舍利弗以願智力觀前後各八萬劫(略抄之)攝論十四云。此半偈明願智。於三世一切事欲知力願。如來皆能證知力智(文)。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無諍願智依何禪起之耶。答。但第四禪起(云云)問。智論中云。願智依欲界及第四禪。無諍智依欲界四禪之五地(云云)今何違之耶。答□□婆沙四十三云。欲界具有一切功德相似法故(云云)。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邊際名如何釋之耶。答。 ᅟᅟ報身最後名爲邊際(云云)問。依邊際定修得故可立此名如何。答(云云)成實云。以一切禪定勤修增長。若於增損壽命等中得自在故力名邊際智(文)雜心頌云。於彼最後得六智自在性。長行釋云。於彼最後得者。若起後智時○於第四禪從軟至中從中至增。於彼增上第四禪後起願智(等文)此明邊際智也。六智者。三無礙際辭無諍願智後邊際智之正從定可名也。而以壽名邊際是傍義也。 ᅟᅟ問。付法住等五智且第二泥恒智以非三界法爲所緣境云者歟。答。前二以三界法爲所緣境(文)問。知於滅諦名泥洹智(云云)何云緣三界法(云云)答。約三界法辨其滅道。如云法智緣欲界四諦法智緣上二界四諦也。 ᅟᅟ問。以法住智·泥洹智如何分別四諦智(云云)。 ᅟᅟ答。知苦集名法住。知滅道名泥洹智。又知苦集道名法住智。知滅諦名泥洹智也(二釋也)。 ᅟᅟ問。且付後釋道是苦集之對治也。故知滅道二諦俱可名泥洹智。道智非知生死相續何名法住智(云云)答□□。 ᅟᅟ問。無諍智以如何法爲所緣境耶。答。玄云。無諍智者。但以欲界嗔心爲境(文)問。考論藏云。緣欲界緣事煩惱爲境(云云)何局云嗔心爲境(云云)答□□雜心智品云。無諍者煩惱相違故○緣欲界未來煩惱。謂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文)又云○我於往昔煩惱力時。彼等於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況離欲(等文)於聖者身起嗔過重故。且云嗔歟。又。成實五智品云。不與他諍故名無諍。有人言。慈心是也(等文)。 ᅟᅟ問。以十一智攝入二智時。如何分別之耶。 ᅟᅟ答。有二意。一者。十智是權智如實智是實智也。二者。十智中具二智。如實智亦具二智也。問。且付初義十智中。知空無我理應是實智。又如實智者。是離增上慢智也。何局實智。設雖知世諦假法。至佛果得離增上慢智時。亦可是如實智(云云)依之論中十智在四眼。如實智爲佛眼(云云)四眼中慧眼應是實智。又佛眼中豈無權智(云云)答(云云)玄云。十智照四諦是差別智屬權智攝。如實智照一實諦即是實智。謂無差別智。故屬實智也。又論云。十智在四眼。如實智爲佛眼。若爾四眼中具二智。佛眼中亦具二智(文)。 ᅟᅟ問。四眼中具二智。佛眼中亦具二智(云云)依何文成此義耶。答。引論文云。十智在四眼。如實智爲佛眼(云云)依此文云爾也。問。次上文云。十一智攝入二智者。十智照四諦是差別智屬權智攝。如實智。照一實諦即是實智。謂無差別智。故屬實智也(文)若爾十智在四眼。四眼應唯權智。以如實智爲佛眼。佛眼應唯實智(云云)然何以此文四眼中具二智佛眼中亦具二智云(云云)答。論云。四眼至佛果方名佛眼。若爾四眼在因位故具二智。佛眼至果故如前。四眼亦具二智也。如此云意者。四眼中具二智。十智應具權實二智。即此四眼至佛果名如實智故如實智亦具權實二智云。然玄文略故但云四眼中具二智不云十智具二智。亦云佛眼中具二智不言如實智亦具二智。但次上文是別義也。又論云。以下是第二別義也。上文但云十智爲權智。今即異之云通權實。上文但云如實智爲實智。今即異之云亦具二智也。玄云。十一智攝入二智者。十智照四諦。是差別智屬權智攝。如實智照一實諦即是實智。謂無差別智故屬實智也。又論云。十智在四眼。如實智爲佛眼。若爾四眼中具二智。佛眼中亦具二智(文)如實智者。謂離增上慢智也。 ᅟᅟ問。付十二因緣有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且七十七智從無明觀之。答。從老死起(云云)問。七十七智觀因能生果故從無明觀之。依之中論疏云。利根人觀十二有七十七智。謂無明緣行乃至七十七際老死(云云)淨名玄云七十七應從無明起(云云)成實論文云。是中不説老死性(七十七智品意也)答。玄云。七十七智不從無明起。但從老死起。其觀易成(云云)成實論七十七智品云。問曰。經中説七十七智。謂生緣老死不離生有老死○乃至無明緣行亦如是。是中何故不説老死性及滅道等耶。答曰。爲利智者故如是説。但開其門耳(云云)但中論疏不依成論説。但以義釋之。既明因能生果道理。應從無明觀之。必可有此義也。古人會云。大乘玄者正義也。論疏傍義也。今謂。論疏但以義立故云傍也。 ᅟᅟ問。四十四智從果起之。有何故耶。答。玄云。以具四諦故。若從無明起無復因。云何得具四諦耶(文)問。即以無明爲因以行爲果。何不得具四智。如從老死起即以老死爲果具四智耶。若言無明上更無因故不具因者。亦可是老死上更無果。何得具四智耶。答。四諦觀時必先觀苦其上尋因。故先於老死觀苦次觀老死之因。即以生爲因也。若以無明爲初者。於無明觀苦已更無其因故。不得觀集云耳。 ᅟᅟ問。就常無常門。且常智照虛空常者。可云實相虛空耶。答。今且據事以虛空爲常(文)問。釋論云。虛空即是實相(云云)何不論此實相虛空。若事相虛空者。但是衆生妄心所取也。何爲常住佛智之所照耶。答。常智照實相者別句也。故爲異彼句今取事虛空論所照境也。玄云。二常智照虛空常境。如大經云。一切常中虛空第一。今常智照此常境也。若以實相。即是虛空如釋論中説。虛空非有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是實相。今且據事以虛空爲常(文)問。大經云。一切常中虛空第一(云云)即應是實相。若事虛空何言第一耶。三無爲中何以虛空爲第一。三無爲外更有何常法劣於虛空(云云)。 ᅟᅟ問。常智還自照智者。後得智照正體智歟(權智照實智歟也)答(云云)問。兩方有疑。若權智照實智者。玄云。三者常智還自照智。即是反照智義也(云云)既云反照。故知但是一智反照自體非二智也。若言一智反照自體者。實智照實相。權智照其實智。是則常智照常智也。何非此義耶。答。私推之。總有二義。一者以權智照實智。而權智只是實智之用更無二體。故言反照也。此對上二句示境智二義也。此能所照俱是智故云反照。了二者。佛果權智反照權智。即是一念反照也。若據實智是第一句。以常智照實相境故。非今此句義也。 ᅟᅟ問。無常智照常凡有三句。爾者以無常智照非數滅常義有耶。答。不明此義也。問。三無爲是常途説也。何不明此義耶。答。私案云。世俗法畢竟不生者。屬虛空歟。若論生死煩惱等滅者。約實相上立之歟(可尋之)。 ᅟᅟ問。無常智照常智義可有耶。答。無此義也。問。應迹無常智慧可照報身智慧也。又因位智慧照法身時。何非照常智耶。答。玄云。次無常照常凡爲三句。一照虛空之常。二照實相境常。三照法身佛性常。但是照境非照智常。以因中未有常智故也(文)又云。次常照無常凡有二義。一照衆生無常。二照應迹無常也(文)應迹無常故今取此爲維也。然案之云。應迹雖無常而智是常。以佛智故(可劬勞之)菩薩智不能照佛智。設仰願果德常者。但以心想取。不能照知之。以因位智不能知佛智故也。 ᅟᅟ問。初地已上菩薩證眞如佛性。爾能證智慧可常耶。答。若以能證之智爲法身常者。是事不然(文)問。既證眞如佛性。又從佛智慧出。何以眞悟之智慧不爲常住耶。答。玄云。釋論云。在菩薩心名般若。在佛心變名薩般若。若是常者則無明昧。不應有改變也。又涅槃經云。此常法攝屬是如來長壽品。凡簡三法。常義。一者外道。二者小乘。三者菩薩。並無常住故。以佛性常爲法身者。此是論江南舊宗。非北方異説也(文)。 ᅟᅟ此評北土師義之文也。今難云。智體雖常住。隨無明厚薄。其相有明昧何妨耶。答。若與無明合。即心生滅門義也。況大經云並是常住也。 大乘玄問答第九 ᅟ ᅟᅟ右此十二帖自師延英御方相傳畢則其加修福畢。 ᅟᅟ文明十一年九月三日。 ᅟᅟ三論沙門英憲(生年十七) 大乘玄問答第十(教迹問答上玄卷五上) ᅟ ᅟᅟ問。付大經五味相生。且從佛出十二部經者。通相別相二種修多羅中是何。 ᅟᅟ問。如來成道十二年中大小乘教俱説之(文)爾者幾時説十萬偈般若耶。 ᅟᅟ問。他師意大品般若後説法花(文)爾者大師許之耶。 ᅟᅟ問。大品意十力無畏不共佛法可云無爲法耶。 ᅟᅟ問。於佛果位八識五根等始起法(云云)爾者八識俱具之耶。 ᅟᅟ問。智論所説法性身佛爲有色相音聲説法等事耶。 ᅟᅟ問。佛從三道寶階歸人間時善吉尊者見如來身(云云)爾者爲常住法身歟。 ᅟᅟ問。玄中引般若經説云。十地行滿得無上菩提(云云)爲證何事引之耶。 ᅟᅟ問。般若經意遣三乘一乘亦亡(云云)爾與法花同耶。 ᅟᅟ問。般若·淨名毀小乘爲劣。讃大乘爲勝。顯一乘眞實也。爾法花一乘相望可有勝劣耶。 ᅟᅟ問。付二教十門。且頓漸二教者爲即半滿二教異名爲當何。 ᅟᅟ問。付人四依。於小乘人可有四依耶。 ᅟᅟ問。付四依位分。以初地菩薩可爲初依耶。 ᅟᅟ問。付四依位。且以第七地屬何依耶。 ᅟᅟ問。以十信位屬初依耶。 ᅟᅟ問。大乘小乘中同明九部經有何故耶。 ᅟᅟ問。付小乘九部經。且不明無問自説經有何故耶。 ᅟᅟ問。於大乘明九部。爾除因緣經有何故耶。 ᅟᅟ問。付十二部經相。且本事經者説自身過去世事耶。 ᅟᅟ問。付小乘二十部本末不同。且從大衆·上座二部各別出幾部耶。 ᅟᅟ問。三百年中上座部分爲十一部(文)爾者曇無德部分別有達磨鬱多部耶。 ᅟᅟ問。十八部中五部盛行(云云)爾犢子部在其中耶。 ᅟᅟ問。世尊滅後五百羅漢造毘婆沙論。爾者滅後幾時耶。 ᅟᅟ問。以般若經爲三乘通教耶。 ᅟᅟ問。以聲聞緣覺智望菩薩無生法忍其體各別可云耶。 ᅟᅟ問。法花意以佛性一乘俱爲正宗耶。 ᅟᅟ問。非見佛聞法有感應義可云耶。 ᅟᅟ問。付感應體。且唯以善法爲感見佛耶。 ᅟᅟ問。以已生善可爲機感體耶。 ᅟᅟ問。造像經書於正應表應如何判之耶。 ᅟᅟ問。眞俗並觀義有四種階級(云云)以初發心爲一階並觀耶。 ᅟᅟ問。六地已還定慧不定也。爾何辨定慧多少耶。 ᅟᅟ問。付四階並觀證佛地無生引維摩經文。爾何文耶。 ᅟᅟ三十二條。 ᅟᅟ 大乘玄問答第十(教迹義上玄卷第五上) ᅟᅟ問。付大經五味相生。且從佛出十二部經者。通相別相二種修多羅中是何。答。是別相修多羅也。問。可是通相修多羅。何云別修多羅耶。夫十二部經廣包長行偈頌也。若別修多羅者唯可長行之直説語言。既云十二部經。故知通論長行偈頌。依之傍釋文云。若除通修多羅者即無復十二部經(云云)爾何可云之耶。答。十二部經中有別修多羅云也。非謂十二部皆是別修多羅也。雖有餘十一部。然爲對下通修多羅故且擧別修多羅耳。又既云別修多羅。故餘十二部相待得成。但至傍釋文者。除十二部經即可無通修多羅。以總十二部成通修多羅故。今文勢異之也。 ᅟᅟ玄云。今謂。不爾。十二部經是別相修多羅。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者。是通相修多羅。從通別兩教起大乘萬行。故言從修多羅出方等(等文)(五味相生第十三卷也)又云。修多羅者有二種。直説語言爲別修多羅。從如是至奉行通修多羅(文)三藏修多羅十二部修多羅相對辨長短廣狹(云云)涅槃疏十二云○而言除修多羅者。此是別相修多羅。即是不被頌長行。非是除通修多羅。若除通修多羅者。即無復十二部經。故知是別相修多羅(文)。 ᅟᅟ問。如來成道十二年大小乘教俱説之(云云)爾者幾時□□偈般若耶。答。成道五年説也。問。案傍釋云。佛成道七年方説餘般若(云云)眞諦三藏義林云。成道七年在舍衞國施慧江邊。去給孤獨園三里許處。爲諸菩薩説諸法空般若等經(云云)爾何云五年耶。 ᅟᅟ答。菩提留支別破章并金剛仙論第一同云。十萬偈般若成道五年説(云云)今依此等説云爾也。法花信解品疏云。佛成道六年説大般若十萬偈。不來此土(云云)仁王疏上卷云。佛成道七年方説餘般若(云云)。 ᅟᅟ問。他師意云。大品般若後説法花(云云)爾者大師許之耶。答。不必爾也。問。大品般若在三十六年之前説之。法花是四十餘年之説也。二經先後具顯經説。他師所釋既得文證。今何不許之耶。答。玄云。又論云。善吉曾於法花會聞説菩薩畢定後聞大品阿毘跋致品。是故今同爲定爲不定。故法花不必在第四時耳。又成道已來常説般若。所以不屬第二時也(文)花玄三云。前分明退者在法花之前。後分不退者在法花之後(云云)。 ᅟᅟ問。大品意十力無畏不共佛法可云無爲法耶。答。有爲法也。問。佛果位智慧離生滅無常。是無爲般若也。十力無畏等者是佛智之差別也。何云有爲法耶。答。玄云。對法身眞如空邊故。報佛十力十八不共等是有法故言有爲。非生滅有爲也。又攝論云。無常有二種。一者因中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無常。二者佛果本無今有已有不無無常。而不同因中生滅無常。但是佛果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始起邊名無常耳。玄又云(破地論師四宗)今謂。不然。此人罪過甚深而謗般若墮於無間。今此論具明三佛。又彌勒·天親釋般若經文。今明三佛。故知般若等經具明常住佛果佛性正因十地了因。若爾何不名顯實教。應依四依大聖莫依凡妄執也(乃至)問曰。若爾何故此經明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皆是有爲耶。答曰○(如次上攝之)大論第□□。 ᅟᅟ問。於佛果位八識五根等始起法(云云)爾八識俱具之耶。答(云云)問。兩方若俱具者。楞伽經中説滅七種識。即以七識是虛妄法於佛果位不可具之。唯有第八識無七識。是虛妄法於佛果位不可具。若唯有第八識無七識者。玄云。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既別擧利耶。故知重云八識者。總擧八識也。況五根既有。識寧無耶。答。八識者有二義。一云。八種識也。一云。第八識也。總意云。佛果唯更無餘識(古釋也。淨影引之唯有藏識也)但於第八識中隨用義分八識可云也(義章云。集用六識等云云)。 ᅟᅟ問。智論所説法性身佛爲有色相音聲説法等事爲當何。答(云云)問。兩方有之者。法性身者是法身佛也。若云有色聲等者。應是邪法之説。如金剛般若説耶。若言無者。論文説。法性身佛色相端正光明無量。爲十地菩薩説法。説法音聲遍滿十方(云云)爾者兩方難思如何。答。若直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若言法性身者是應化之細耳。玄云。又論云。佛有二種。一者父母生身佛。二者法性生身佛。父母生身者是應佛。法性生身是報佛。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文)(言報佛者。一義應化細也。一義云。亦通修成報佛也)論九云。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色像端政相好莊嚴。無量光明無量音聲。聽法衆亦滿虛空○受諸罪報者是生身佛(云云)問。今論文云。法性身佛有説法。何玄云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耶。 ᅟᅟ答。意云。論文略言法性身耳。如此佛身具應名法性生身云也。論三十三説二種身。一隨世間身。二法性生身(云云)同第三十云。佛有二種。一者眞身。二者應化身。衆生見佛眞身無願不滿(云云)略之。又九十三云。法性身佛無量光明。説法音聲遍滿十方。隨應度衆生見佛優劣(云云)略之。又云。阿羅漢生三界外受法性身(取意)准此故知雖云法性身實是法性生身耳。花玄九云。釋論明法身者。望花臺舍那丈六釋迦爲法身耳。若望究竟法身猶屬迹身(乃至)説法之事皆是應身(云云)觀經疏云。有二解。一云。報佛。是修成佛爲他説法。二云。爲地上説法之報佛。然應他爲報。此是他之細耳(文)。 ᅟᅟ問。佛自三道寶階歸人間時。善吉尊者見如來法身(云云)爾者爲常住法身歟。答。常住法身也(見玄)問。善吉雖觀空理猶是小乘智慧也。常住果德是大乘究竟之旨也。然何云常住法身耶。答。小乘以五分法身爲法身。今文以空理爲法身。故道理當大乘之法身。故且云爾歟。難云。若以善吉所見證般若所説法身者。般若經恐可同淺近小乘耶。答。甚難思。云得實相者有三。又是般若氣方也。 ᅟᅟ玄云。問曰。更有明證云。此經已明常住已顯眞實耶。答曰。明證雖多可爲煩今但取法尚品以三譬具明三佛。又云。諸佛色身有去來。諸佛無去來。有去來是應。無去來是法佛報佛。又論云。佛有二種。一者父母生身。二者法生身。佛父母生身是應佛。法性生身是報。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論又云。花色比丘尼不見法身佛。善吉得見法身。又此經處處皆云十地行滿是無上菩提。云何十地行滿還得無常身耶。是故涅槃經云。我無我無有二相。我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廣説。涅槃經明佛果眞我。即此明無上菩提。涅槃經明生死無我。即此經明因中菩薩無我。應知此經佛果眞我生死無我皆空其相無二。明八倒應可信受耳(文)。 ᅟᅟ問。玄中引般若經説云。十地行滿得無上菩提(云云)爲證何事引之耶。答。玄云。云何十地行滿得無常身耶(云云)。 ᅟᅟ問。雖十地行滿何妨説得無常果耶。十地因既有爲般若也。不可必得無爲般若。若爾此證不明如何。答。十地菩薩證法性故云爾歟(猶可悉之)。 ᅟᅟ問。般若經意遣三乘一乘亦亡(云云)爾與法花同云歟。答。問。兩方若云同者。次上明法花意云。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守相。故以萬善爲乘體(文)今申般若意云。三遣而一亡(云云)見文相明云二經異也。若云異者。法花宗旨以正法中道爲體。以因果爲用。故知不異也。答。大師御意欲明二經同但且隨他師意。法花但會三歸一(云云)但得用未得體故。付彼義云未免守相也。章云。問曰。或謂。此經未是會三咸誦法花。以爲盛難此義云何。答曰。法花會三歸一則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守相。故以萬善爲乘體。般若即三而不三。則三遣而一亡。無有法之可得。故以無生中道爲乘體。無生絕於戲論。竟何三之可會。所謂百花異色共成一陰。萬法殊相同入般若(云云)。 ᅟᅟ問。般若淨名毀小乘爲劣讃大乘爲勝。顯一乘眞實也。爾者與法花一乘相望可有勝劣耶。答。是故不可談二經勝劣耳(云云)問。法花一乘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眞實相。其義殊勝。般若淨名但毀小乘爲劣讃大乘爲勝。雖有勝劣三乘俱實也。與小乘三藏旨同也。何比法花一乘耶。抑顯大乘小乘勝劣何名一乘眞實耶。其所以未明如何可云耶。答。一乘有二門。謂顯方便眞實及説三一勝劣也。説勝劣則顯一乘眞實。所顯一乘既無二也。何得論二經優劣耶。問。如所釋者。二經猶可有優劣也。玄云。又顯一乘眞實凡有二門。若是法花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眞實相。若是般若·淨名毀小密爲劣讃大乘爲勝。顯一乘眞實也。是故不可談其二經勝劣耳(文)問。説三一勝劣何顯一乘眞實耶。答彼第二緣覺勝尚無。況有劣第三聲聞乘耶(云云)以此可得意歟。又以毀讃令改小心。於根緣漸就顯一乘眞實也。故云所顯一乘眞實耳(可案後義也)。 ᅟᅟ問。付明二教有十門。且頓漸二教者。爲即半滿二教異名爲當何。答。問。菩薩聲聞二藏有餘無餘等二教。並於大小乘上依異名異義立之。今頓漸二教准之亦可是半滿異名也。若依之言即半滿之異名者。法花疏中云(信解品)化子不得。謂花嚴頓教也。從冷水灑面至法花教是漸説大乘也(略抄之)明知別有頓漸二教也。答。可有二義(云云)若二藏外別教相者。玄文何不解之。然二藏如常故不解耳。又一義云。准法花疏別有頓漸二教也。 ᅟᅟ問。付人四依。於少乘人可有四依耶。答(云云)問。兩方若有小乘四依者。證據何處耶。依之玄云。擧小乘大乘四依已云。今是後四依也(云云)若有小乘四依者。何唯云後四依耶。依之言無小乘四依者。小乘賢聖於佛滅後宣通正法。應如大乘。亦可爲四依也。如何可定耶。答。正以大乘人爲四依傍以小乘賢聖爲小乘人之四依。亦有其謂也依之付法藏二十五師多有小乘人矣。故玄擧小乘大乘二種四依也。但云今是後四依者。付法四依人四依取後人四依。上文云。應依四依大聖莫依凡妄執也(云云)今取之問起云。前言應依四依莫依凡妄説者何等是四依(云云)故雖有人法二種四依言聖者是人四依立也。但上云大聖故以菩薩四依爲正歟。玄云○人四依者依小乘。五方便爲第一依。須陀洹斯陀含爲第二依。阿那含爲第三依。阿羅漢爲第四依。若依大乘。地前四十心具煩惱性爲第一依。初至六地爲第二依。七八九地爲第三依。第十地爲第四依。今後四依也(文)。 ᅟᅟ始云四依者有二種。法四依等(等文)言五方便者。准大乘四十心應云七方便。然草五字濫七字。故謬爲五歟。又小乘外凡不可爲依止。但總相念處近内凡。故合取爲五方便歟(更考他本文)又云。四善根及外凡歟。 ᅟᅟ問。付四依位分。以初地菩薩可依初依耶。 ᅟᅟ答。初至六地爲第二依(云云)問。人師制釋必任四依解義。然天親涅槃論以初地判爲初依。今何背之爲第二依耶。答。經説初依云是凡夫人具煩惱性(云云)故知以地前凡位爲初依也。然涅槃論以地前三十心屬初地且云爾歟。 ᅟᅟ問。付四依位且次第七地屬何依耶。答。七八九地爲第三依。問。七地以前同是有功用位也。八地已上爲無功用。若爾合前六地可爲第二依。何屬第三依耶。答。七地是無生忍位故。與八地上合爲第三依歟。又稱等定慧地故就定慧不等爲第三依也。中論疏記上卷云(仙光)此論序疏云初地七地是二依八九二地是三依者。就功用無功用判之(云云)又有以七地屬三依義。就定慧等不等而解之。問。以十信位屬初依耶。答。四十心具煩惱性爲第一依(云云)。 ᅟᅟ問。十信輕毛位何爲依止耶。答涅槃疏第七云。今明。爲依要是師位。此必取不退。如花嚴所明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尚能現涅槃説法度人。豈當不解涅槃小分義。今時所判十信初心在是初依師位也。十信三十心並是初依也。 ᅟᅟ問。大小乘中同明九部經有何故耶。答。是一數之圓故。又爲九道衆生故説九部(云云)。 ᅟᅟ問。且付後所以有疑。九道者六道三乘也。地獄衆生非聞法器。又爲小乘説九部。除方廣·授記·者無問自説三部。爲大乘説九部。除因緣·譬喩·論義三部。若爾爲大小乘別説九部。若通論三乘。應具十二部。就何爲九道衆生説九部經云耶。答。此總相對所化機根論其教門。非別約大小乘人論之歟。又可云。大小乘教所化各可有三乘六道。地獄受大乘教其義顯也。小乘雖無入聖然有小分聞法。如阿含等説也。 ᅟᅟ問。付小乘九部經。且不明無問自説經有何故。答。小乘法淺有人能問故。除無問自説經。又大士人能爲不請之友要待請方説故(取意)問。先付初釋有疑難。夫請轉法輪者未聞説法之前能爲之。故不可論淺深。設雖深法未聞之前何不能請爲我等衆説之耶。設雖淺近佛獨能知其説時。餘人何必知其説時耶。若爾雖淺近教無問自説有何妨耶。 ᅟᅟ付次釋小乘教意許佛世尊有恩德。何不自進爲衆生説法耶。非以小乘人爲能説者。此故乃爲無用耶。答。初釋意者。淺近教者説時亦易知歟。次釋意者佛同所化故亦無自説事歟。此並是一往對大乘明其不同。非盡理之談也。 ᅟᅟ問。於大乘明九部。爾除因緣經有何故耶。 ᅟᅟ答。大乘之根利直説解不須因緣及以譬喩(等文)問。因緣者戒經也。設雖利根何不爲説戒經耶。答。因緣寬戒經狹歟。於戒經大乘戒不待破戒緣而頓制之故非因緣經歟。玄云。因緣謂起罪本末。隨本末而説名因緣經(文)仁王疏云。戒經如○梵本名尼陀那。此是因緣經。以因事制戒經(云云)涅槃疏十二云。尼陀那此云因緣經。即是説經之因緣故云因緣。如説羅網捕鳥事是勿輕小罪。偈之因緣經(文)。 ᅟᅟ問。付十二部經相。且本事經者説自身過去世事耶。答。本事説他過去世事(文)問。本事名言是寬。何唯説他身事耶。依之傍釋云。前本事經説自他十八界故(文)答。本生經説自身事。今本事經説雖説自他十八界等。爲對本生經説佛自過去世事故且云説他事歟。 ᅟᅟ又難云。以説自身過去事可名本事經也。故仁王疏釋本事如云。以説自身本生事故(云云)答。彼以本生經釋本事如也。涅槃疏二云。闍陀伽此云本生即是本事(云云)今玄所言本事者與本生經乃別也。不可以彼爲難也。 ᅟᅟ問。且付仁王疏釋以本事經即可爲本事。何以本生經爲本事耶。答。法界如者。梵云伊帝曰多伽經也。是云本事經亦云如是語經亦名法界畔也。此説自他十八界也。亦名界經。分別罪福各有界分故。故以法界畔解法界如也。本事即法界畔故。由此義故更云本事如者。只是本生事即本生經云也。玄云。本事本生者第二自他一雙。本事説他過去世事。如藥王本事品等。説自過去世事爲本生經(文)仁王疏云。法界如者。西國名伊帝曰多伽。此間應云本事佛説法界畔。亦云。以説過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國名周陀伽。此間名本生經。以説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經説自他十八界故(云云)涅槃疏十二云。第八伊帝曰多伽。此云如是語經。成論云。印法藏如云界經。及甘露類等語也。大論云。釋迦所説名界經。分別罪福各有界分。如淨名説是。説是地獄是餓鬼等也。第九周陀伽此云本生。即是本事。十二部中本生的説過去事。授記的未來事。無別一經的明現在事(云云)。 ᅟᅟ問。付小乘二十部本末不同。且從大衆上座二部各分出幾部耶。答。玄云。從大衆部分爲九部○上座部因諍論事分爲十一部(云云)。 ᅟᅟ問。案文殊問經及眞淨部執論。大衆部分破爲八部。上座部分爲十二部。依之中論玄云。大衆部分爲八部。上座部爲十二部(云云)爾者今釋相違如何。答。十八部論説大衆出八部。本末合爲九部。上座部分爲十一部也。今依此説歟(宗輪論同之)文殊問經部執異論如所出難。中論玄實依之。故知本是相傳不同。彼此釋文各存一説也(部執論眞諦譯)玄云。從大衆部分爲九部。一名大衆部。二名一説部。三名出世部。四名窟居部。五名多聞部。六名施設論部。七名技提部。八名阿婆羅部。九名欝他羅部(文)文殊問經下卷分別部品云○從摩訶僧祇出七部○出一部名執一語言○後出一部名出世間語言○又出高[牛*句]梨阿部·多聞部·只底舸部·東山部·北山部(云云)大乘玄異之(中論玄同之)十八部論云(什法師集)○摩訶僧祇中更生異部。一名一説。二名出世間説。三名窟居○復生異部名爲多聞○復生異部名施論○復建立三部。一名支提迦。二名阿婆羅施羅。三名鬱多羅施羅。如是摩訶僧祇中分爲九部(云云)大乘玄依之爲本末爲九部。今案部執論缺此西山部。文殊問經缺此分別説部。故云本末八部也。大乘玄云。三百年中上座部因諍論事分爲十一部。一名薩婆多部。二名雪山部(十八部論云。先上座部亦名雪山部)三名犢子部。四名達磨鬱多部。五名跋陀羅耶尼部。六名三彌底部。七名六城部。八名彌沙塞部。九名曇無德部。十名迦葉惟部。十一名修多羅部(文)文殊問經云○從體毘履部出十一部。於百歲内出一部。名一切語言○從一切語言出一部名雪山○雪山出犢子·法勝·賢·一切所貴·荷山·大不可京·法護·迦葉比·修姤路句(云云)此上座雪山爲二也。十八論云○立爲異部。一名薩婆多。二名因論。先上座部。三名雪山部(乃至如大乘玄)如是上座部中分爲十二部。一名上座部。二名雪山。三名薩婆多。四名犢子(餘准上此文亦順大乘玄二順中論玄。但若二十部者。應取上座十一部也。大衆九部故。思之)四論玄第十云。什法師云。僧祇出九部。上座生十一部[阝*曼]波山云上座出十二部此是近代胡僧所説今以十一爲定(取意)。 ᅟᅟ問。三百年中上座部分爲十一部(云云)爾者曇無德外別有達磨鬱多部耶。答。玄中各別列也。問。達磨鬱多梨(十八部論名也)名法常。然中論玄云。法尚部舊曇無德(云云)故知即一部異名也。今何別出之耶。答。法尚部從犢子部出四部之中第一部也。曇無德名法護亦名法藏部。此自正地部出故是各別部也。然中論玄云。法尚部舊無德者。若是古人所傳云歟。或可云曇無德正地部出也。法尚若是正地部異名歟。意者法尚是爲曇無德之本故云舊曇無德歟(達磨鬱多梨者。正地部歟法尚部歟。此亦可習之)。 ᅟᅟ問。十八部中五部盛行(云云)爾者犢子部在其中耶。答。五部者。一薩婆多部。二曇無德部。三僧祇部。四彌沙塞部。五者迦葉惟部(云云)。 ᅟᅟ問。中論玄文以犢子爲第五不擧薩婆多。今何相違耶。答(云云)四論玄十與此同之。玄云。五部之中薩婆多部盛行故。佛滅後二百年中從上座部出薩婆多偏弘毘曇(云云)問。上文云。三百年中上座部因諍論事分爲十一部。一薩婆多部。二名雪山部(云云)四論玄十云。三百年後。文殊問經云。我入涅槃一百歲。此二部當起。○於百歲内從體毘履部出十一部。於百歲内出一部。名一切語言(云云)(一切語言者説一切有部。此文勢見者可云二百年歟)十八部論玄。至三百年中○一名薩婆多(云云)。 ᅟᅟ問。世尊滅後五百羅漢造毘婆沙論也。爾者滅後幾時分可云耶。答。六百年(文)問。考婆沙論云。佛涅槃後四百年(云云)今何云六百年耶。答應是相傳不同。所出者是新婆娑翻譯後譯者所置頌也。非論文。今不依其文也。 ᅟᅟ三論玄云。四者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是旃延弟子。於北天竺共造毘婆沙釋八揵度(云云)舊婆沙序云(道挻)六百餘歲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眞(云云)(挻又音延也)。 ᅟᅟ問。以般若經爲三乘通教耶。答。非三乘通教(文)問。般若經文云。欲得聲聞地當學般若。乃至欲得菩薩地當學般若。又云。是般若中廣説三乘之教(云云)依之他師意云。是三乘通教。尤□經旨。今何云非三乘通教耶。答。論云。令欲爲彌勒等廣説菩薩行故説般若又論云。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又論云。在菩薩心中名般若。在聲聞心中名道品(云云)故知非三乘通教。正是菩薩法也。又智論云。十種大經中般若最深最大。又小般若經云。此經爲發大乘者説。最上乘者説(云云)故非三乘通教也。但至三乘通學般若者。涅槃經亦云二乘人同觀中道。豈三乘通教耶。彼既非通教。是何爾耶。又玄云。又説。三乘同學般若般若者是密會一乘。若因同果亦應同。又説。聲聞緣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又説。一切處求人不可得。云何分別有三乘耶。當知即是密説一乘。又古舊義。般若已會法。但未會人。會法者。一切法皆入法性皆入摩訶衍中(文)問。若因同果亦應同者。爲云三乘同學觀照般若歟。答(云云)可劬勞之。 ᅟᅟ問。以聲聞緣覺智斷望菩薩無生法忍。其體各別可云耶。答。引經云。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云云)問。小乘智斷尤□淺近。設雖迴心向大猶當十信位。彼無生法忍者在初地七地。設雖通廣論之可在十信之初心。然何以小乘有所得之小善爲大乘無所得無生法忍耶。答。玄云。當知即是密説一乘(云云)故依通門會云也。若淺深別論者。但可爲初門耳。然小乘亦無漏善根猶是實相之氣分故。與大乘無生忍亦可同體。但是十信之初心分齊歟。 ᅟᅟ問。法花經意以佛性一乘俱爲正宗耶。答。法花廣明一因一果爲其正宗。無所得及佛性爲其傍義(文)問。以正法中道爲體以因果爲用(云云)考其旨歸於宗旨中論其體用也。是故一因一果辨其用也。正法中道即正因佛性也。況復法花玄明十七種大意。第八即云。復次欲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説是經。○此經始未多有佛性云文。方便品云聞佛知見使得清淨。即是佛知見者。謂佛性之異名。衆生本有知見(乃至)晚見法花論。明佛性義有七文。今略引二文○諸法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故○次第二文釋法師品云。知去佛性水不遠故得成三菩提(云云)。 ᅟᅟ既云欲明佛性。今何云傍義耶。答。説經因緣明十七種者。非必正宗。今就大意更辨傍正也。又十七種因緣者即正宗也。但於正宗中更復分別傍正耳。此即轉勢明義歟。又廣明者以言説之廣爲正宗耳。非謂佛性是隱密之説也。 ᅟᅟ問。非見佛聞法有感應義可云耶。答。有問。凡論感應不可過見佛聞法。然何如何云耶。 ᅟᅟ答。玄云。感者不同。略有四種○四者不見佛不聞法直感神力密益(文)。 ᅟᅟ問。付感應體且唯以善法感見佛耶。答。善惡俱感也。問。唯可以善因感佛之來應也。夫佛□□□善所成人也。見佛二可依善行之力。善根未熟者不能見佛身惡是障道之基。只是可見佛之障。而何云善惡俱感耶。答。玄云。今明善惡感者。將滅惡可生善(文)。 ᅟᅟ問。以已生善可爲機感體耶。答(云云)問。兩方若以已生善不爲感體者。玄云。今明三世善感(云云)若亦通已生者云可生善(云云)可生者唯在未來。若已生何云可生耶。答。玄云三世善感。明知亦取已生也。但云可生善者。且對將滅惡耳。意者有善可生時佛爲緣令其善得生。此則以已生善爲種引未生善也。謂於已生善上論其功能也。玄云。今明。三世善感。過去現正感。未來傍感。故經云。過去久修善根及今念佛得見如來。今明善惡感者將滅惡可生善(文)問。造像經書於正應表應如何判之耶。答。故爲表應非正應也(文)問。形像經卷何必非正應耶。或佛自圖八相或留形像於白疊之上。何非正應耶。又經書既是正法也。以色表義可云正應也。若如所言者。四依傳佛説正法。所傳正法豈非正應耶。何唯云經書。亦可以菩薩語言所誦非正應耶。答。今言造像書寫者。但是衆生所作也。若佛自作影像等非所論。故彼可是正應攝歟。或猶是表應類歟。至書寫者。玄云。雖是正法既由衆生書寫亦相從應也(文)至四依等所誦者可是正應攝。與佛説極相似故。或可云亦表應之類歟。可劬勞之。尋云。經名表應者應身云歟。玄云。佛滅度後有形像及經書。此名表應。非爲正應。所以然者。以丈六及言教觀機而現既其應機。應謂之正應。衆生見聞之後故。造像表其所見。寫傳其所聞。既有由衆生非正由佛。故爲表應非正應也。今若相從説者。亦入應中。何以知之形像既相從入佛寶。何爲不得相從入應。經書雖是正法既由衆生書寫亦相從應也(文)。 ᅟᅟ直云表應與相從入應其意少異也。 ᅟᅟ問。付眞俗並觀義有四重階級(云云)爾以初發心爲一階之並觀耶。答。四階者。初地·七地·八地·及佛果也。故初發心非其類。問。菩薩初發心位既得無生正觀也。故先擧諸師異説(云)(果代靈味寺寂亮也)靈味師初地並觀。什肇七地並觀。成論師八地並觀。已云今謂從初發心則學無生習於並觀故。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別(文)中論疏云。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階級之無階唯一無生(云云)故知初心亦是無生位也。今辨四階並觀。何不論之耶。答。地前是學觀故。若通門者可加之也。若具證無生正在地上故。於地上論四階耳。玄結云無生具在四處。衆師偏執。一徒以失其旨(云云)。 ᅟᅟ問。六地已還定惠不等也。爾如何辨其定惠多少耶。答。智度論云。前三地惠多定少。後三地定多惠少。故定惠不等(文)問。四五六地是惠行成就位也。 ᅟᅟ問。付四階並觀證佛地無生引維摩經文。爾何文耶。答。文於佛道心已純熟之文也。 ᅟᅟ問。此歎淨名居士之功德也。此菩薩第十法雲薩埵等覺無垢大士也。位在因位究竟邊學佛地功德。於學習分其心可純熟。若爾只是勝進分功德也。何忽爲佛地無生耶。凡經論説佛智究竟。其文甚多。今何強引歎菩薩之一説耶。答。玄云。四者八地雖無功用猶未究竟。究竟無生在於佛位。方便品云。久於佛道心已純熟。當知是佛地無生金栗如來。則依斯文已顯無生具在四處(云云)淨名是金栗如來化身云説有也。尋云。佛地無生理在絕言。何勞引證文耶。 大乘玄問答第十 ᅟᅟ永正十一年八月上旬之比千代丸(仁)申付令寫者也。願遁虫鼠水火之難遠傳萬代之學徒矣。末學英訓(三十八)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十一(教迹義下玄卷五中) ᅟᅟ問。付淨不淨土五種佛土。且衆生業感不淨土外有如來所現不淨土耶。 ᅟᅟ問。安樂世界有九品往生。爾亙九品並有凡聖耶。 ᅟᅟ問。香積佛土分段變易中何可云耶。 ᅟᅟ問。大小同住土之外有變易土耶。 ᅟᅟ問。就相論淨土體有幾種耶。 ᅟᅟ問。報佛淨土以何爲體耶。 ᅟᅟ問。經中説。衆生見劫盡我淨土不毀。爲一質異見耶。 ᅟᅟ問。人所見水於五塵境有幾塵耶。 ᅟᅟ問。付異質同處義。淨穢二質在一處不相障礙。有何故耶。 ᅟᅟ問。就應迹土明一質二見義時。梵王依淨業見佛淨土耶。 ᅟᅟ問。付一質二見。穢土劫燒時淨土亦壞耶。 ᅟᅟ問。西方淨土教明常住。爾引何文證之耶。 ᅟᅟ問。極樂世界可有聲聞耶。 ᅟᅟ問。法藏比丘願有聲聞歟。 ᅟᅟ問。於安樂世界有證小果者。爾中輩歟下輩歟。 短册 ᅟᅟ章云。從十二部出修多羅等(文)意何。 ᅟᅟ何名二藏教耶。又方二。 ᅟᅟ章問云。有人言般若是三乘通教(等文)意何。 ᅟᅟ章云。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爲凡。復有三乘賢聖(文)心何。 ᅟᅟ就西方淨土有聲聞無聲聞義如何。 ᅟᅟ章云。非唯八萬諸天人得須陀洹果(等文)心何自餘問答亦可用之也。二十四條。 ᅟᅟ問。付淨不淨等五種佛土。且衆生業感不淨土外有如來所現不淨土可云耶。答。玄云。報土既五。應土亦然報據衆生業感。應就如來所現。故合有十(文)問。穢惡不淨之國土偏是可衆生業感。設雖佛住其土。但可是佛現居衆生土中。何報土應土各別論之耶。答。雖非各別土。但是義分爲報應兩土歟。又隨衆生業感之土能化佛以神力示現穢土。如鏡中像似而非眞。佛功德法門力所現國土亦如此。 ᅟᅟ問。安樂世界有九品往生。爾者亙九品並可有凡聖耶。答(云云)問。兩方若九品並有凡夫者。安觀經説。上品三生。生種姓已上聖人。中品上生是前三人也。其餘五品是凡夫人也。若依之凡聖各別者。既云九品往生爲凡復有三乘賢聖(云云)故知九品並有凡夫也。況云同居土。何凡聖異所居耶。答。九品雖異猶是一種土也。生雖有優劣不隔所受境界。故云同居土耳。有人雙卷經記云。下人往生證九品皆是凡夫也。今謂。不爾彼以六地已還菩薩爲下人見也。問。上品上生中生是地上菩薩也。何生分段土耶。答。可云不繫業分段歟(依寶窟可案之)寶窟中末云。第三明因緣門者。繫業分段用罪福不動業爲因四取爲緣。不繫分段用微業爲因悲願等爲緣(云云)又云。大力菩薩亦有二種。一直往大力。二迴少入大名爲大力者。以不爲業繫自在受生故言大力(云云)又云。今謂。位義難知。憶生罪過不可定判也。若依法花論。數處分明文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捨分段身方入初地。則知初地已去是變易生死大力菩薩也(云云)。 ᅟᅟ問。香積佛土分段變易中何可云耶。答(云云)問。若分段土者四階淨土自劣至勝從淺至深。第二階土既超三界分段。是界外淨土也。第三階淨土何還是分段土耶。若言非分段土者於維摩經時此土人天共受用彼界香飯。若非分段土者。何能得如此耶。答。今安此應是實報無障礙土。此乃是變易之中勝爲獨菩薩所居土也。仁王疏云。十聖住實報無障礙報土(云云)(三賢住分段同居報土。佛住常寂光土也)玄云。諸淨土位不出此四。即從劣至勝爲次第(云云)。 ᅟᅟ問。大少同住土之外變易土可有耶。答(云云)問。兩方若有者。羅漢辟支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之外更有何變易耶。安勝鬘所説思寶窟解釋。此三人變易外更無變易耶。若更無者。第三獨菩薩土者應是變易生。故仁王疏云。初句云三賢十聖住果報者。住分段變易報土也。第三句云暫住報者。前二土皆是生滅無常(云云)爾何可定耶。答。菩薩受變易應有二義。一菩薩自報所居。即獨菩薩土爲第三階。二與二乘變易同。住勝者於劣得自在故。此爲第二階。故大力菩薩變易者別爲獨菩薩土。然以二乘所受變易名大小同住土。然言大小同住者。亦有菩薩爲化二乘助佛化故來生其中。以利他行之所感故名變易報也。問。爾者爲物變易歟。答。窟云。爲物變易在佛果(取意)會釋云。佛果無自報變易。唯有爲物變易。故且云爾。實亦通因位爲化物而受之也。或爲物變易唯在佛果。菩薩生大小同住土者亦是自報。以利他行受生死報故(後義可爲正也)。 ᅟᅟ問。就相論淨土體有幾種可云耶。答。一相論其體有五(云云)問。其五種者化處淨·化主淨·教門淨·徒衆淨·時節淨也。若就相論之者。唯可取所居之處爲淨土體。何取化主徒衆亦爲其體耶。答。相者廣論其清淨相。並是國土家之相也。謂化處是體相。其○化主等是標相也。 ᅟᅟ問。報佛淨土以何爲體耶。答。亦是報佛淨土。七珍爲體(文)問。内應身佛亦名報身佛。此身與法身同土居中通第一義土。今何云七珍爲體耶。答。此可是外應身佛非内應身歟。即如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居處也。 ᅟᅟ問。經中説。衆生見劫盡我淨土不毀者爲是一質異見耶。答。羅什云。是異質同處義(文)。 ᅟᅟ問。螺髻身子見淨穢爲一質二見也。既是同婆娑一國也。何彼此二説其義致背耶。答。此望義別不相違也。玄云。問。經云一質異見。是何物一質耶。答。一質多種(云云)。 ᅟᅟ問。人所見水於五塵境有幾塵耶。答。如人見水即有三塵(文)問。可云四塵除何云三塵耶。答。成實説云。天雨無香(云云)若據此説歟。 ᅟᅟ問。付異質同處義淨穢二質在一處不相障礙。有何故耶。答。玄云。麁細不同故不相礙(云云)問。此故不可爾。夫衆生業行難思所見各不同。如恒河四見。彼鬼畜同是惡業所感。何必有麁細不同耶。如人畜貴賤異所受境界互相隔礙。泥梨同業所感百千衆生亦不違妨。豈以麁細不同不相礙云耶。答。誠異如首眞天子事及醍醐麁器譬成之耳。即以麁細不同顯業報各別也。故或有麁細差異。亦由業別不相妨也。玄云。問。經云。衆生見燒盡吾淨土不燒。是何淨土耶。答。羅什云。是異質同處義。淨穢麁細不同故不相礙。如首眞天子身不礙於地。又如無間地獄雖百千共處亦不違妨。又如醍醐不礙麁器。況淨穢二質而相妨耶。故燒穢不燒淨土(文)(鹿細同者猶尚不障況麁細不同耶)。 ᅟᅟ問。就應迹土明一質二見義時。梵王依淨業得見佛淨土可云耶。答。梵王見天土。而佛土非人天土(云云)問。經云。身子不依佛直見穢土。梵王依佛直得見淨土(云云)依之玄上文云。梵王見眞成淨土(云云)而何今但云見天土不見佛土耶。答(云云)玄云。就迹爲論。一質二見者。身子見佛土穢但見人土。梵王見天土。而佛土非人天土。如經云。寶莊嚴土而況釋迦眞土(文)又云。身子見穢土梵王見眞成淨土。下文十七句所明淨土是報土是指安地等淨土是應土(云云)私會云。且對身子所見穢云眞成淨土耳。非云見眞土歟。 ᅟᅟ問。付一質二見。穢土劫燒時淨土亦壞耶。 ᅟᅟ答。惡業故見不淨燒。而淨實不燒也。問。淨穢二見雖異。同是一質也。穢土壞時淨土何不壞耶。例如淨土壞時穢土隨壞耶。答。以淨土爲質寄見穢故。其本質淨土壞時穢土隨失也。若於穢土寄見淨土者。亦應穢土壞時穢土隨壞也。如恒河水竭時天不見瑠璃也。河水竭時天不見瑠璃事更考知之。 ᅟᅟ玄云。問。一質二見可然。復淨質見穢。穢被燒淨燒不耶。答。惡業故見不淨燒。而淨實不燒也。問。淨質壞者穢亦壞不耶。答。穢隨也。於淨寄見穢耳。以淨壞故即穢緣無所見。如鬼本於水見火水竭不見火也。於穢質見淨土亦然(文)。 ᅟᅟ問。西方淨土教明常住。爾引何文證之耶。 ᅟᅟ答。文云。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故知是常。依論種種説常(文)問。法花明一乘云。佛種從緣起(云云)雖明萬善同歸佛乘何必明常住義耶。 ᅟᅟ答。究竟一乘經説有如來藏(云云)○法花遊意引寶性論也。尋云。就極樂淨土明常住耶。 ᅟᅟ答。亦有其義云。通而論三種淨土皆以中道爲體故也。問。極樂世界有細三界(云云)爾引何文證有三界耶。答。文云。○汝見彼國於地以上至於淨居天等(文)問。雖見地及諸天不云三界。何忽爲證。如法花經天人充滿。但是無障礙土非分段三界。今何引之爲證據乎。答。既云淨居天等。豈非有天趣耶。 ᅟᅟ既有人天故亦是三界也。 ᅟᅟ問。不云有無色天。何云有三界耶。答。經依有色明所見。理實亦應有無色天義准成也。 ᅟᅟ問。極樂世界可有聲聞耶。答。可有也。問。無淨念王願云。國中無有二乘之名(云云)應如香積佛土無有二乘如何。答。學者異義一云。無實聲聞。但有應化聲聞也。一云。有退心聲聞無二乘者。據譏嫌者。可謂無決定聲聞也。玄云○今謂。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之名。今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云云)或一本云。故有應聲聞也(云云)又云。實無禽獸而有應禽獸。故經云。池中有鳥鴈(文)上文云爲凡復有三乘賢聖(云云)。 ᅟᅟ問。法藏比丘願有聲聞歟。答。願國中無有聲聞二乘之名(云云)問。四十八願中云(雙觀經)聲聞無量(云云)答。悲花經説。無諍念王願云。無聲聞(云云)與法藏比丘願可是一事。但二經互有出沒歟。復可會釋之。或約應化云有。約實類云無。或約不定令有。約決定聲聞云無也。約一化名決定也。所引國中無有聲聞等云。他師所引非今所引也。然不許之。違經故。今取之。問答耳。但不可進之歟問。於極樂世界有證小果者。爾中輩歟下輩歟。問。兩方玄云。一云。下輩生於花中退菩提心。出生之後受二乘果(云云)知是下輩也。若云爾者。觀經説。中輩取小果(云云)大經下輩亦不云取小果如何。答。此以中輩望上輩且稱下輩歟。又非大師自所引也。 教迹義短釋 ᅟᅟ章云。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等(文)意何。答。成論師意(梁三大法師也)依大經説。以五味相生立五時教歟。即引經説云。十二部經·修多羅·方等·般若·涅槃次第相生云此文意也。問。爾者章主許此義乎。答。以五味相生配五時教者。是成論師之古義也。章主以教行因果相生明之不許彼五時次第也。問。今見大經文相可是諸教説時之次第是以初云從佛出十二部經(乃至)云般若涅槃。並是教門之名稱諸經之部類也。以説時配次第擧諸教論相生。能□經旨巧存義理。今宗家何不用此釋乎。若不取其義者。今依何義門成五味相生乎。答。夫今宗者廢立四五妄談顯一極玄宗。於諸大乘經無有淺深之差別。何以一味大乘之習令同五時之穿鑿耶。 ᅟᅟ故出成論之五時已云今謂不爾(云云)於大乘諸部強論淺深者。遠違三經三論之誠説。近忌一極一味之禀。是以依教行因果之相生成五味之次第是明也。十二部經是顯別相修多羅。出修多羅者即通相修多羅也。從通別兩教起大乘之萬行故。云從修多羅出方等萬行之般若爲主。是謂終方等出般若。從此二因明得涅槃果。故云從般若波羅密出大涅槃。故章云。此乃教行因果相生。非是判五時教也(文)(淨影涅槃義記五約教理因果解也。與今釋意大同也。天台配五時教。與成論小異也)玄云。且是一道三義説之。無境不照故名般若。眞極無二稱爲妙法。常恒不變目爲涅槃(文)三論玄云。略引三經三論證之○(大品經·法花經·涅槃經也)智度論云。佛法有二。一者三藏。二者大乘藏。地持云。十一部經名聲聞藏。方等大乘名菩薩藏。正觀論曰。前爲聲聞説生滅法。次爲菩薩説無生滅法。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 ᅟᅟ法花遊意云。大品·思益·法花·涅槃此四部經皆對昔少稱歎今大(文)仁王疏上云。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滿分教言。對諸經論斯言當矣(文)又云。夫欲弘宣正法須識教之偏圓(云云)偏圓即半滿也。 ᅟᅟ何名二藏教耶。答。二藏者。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是其二藏教也。問。爾於此二藏教攝一代諸教悉盡歟。答。以聲聞菩薩二藏攝諸教悉盡可云也。故章云。但以二門攝無量法藏(文)問。以二藏教攝教門可不盡。夫佛爲三根之衆生設三乘之教法。以四諦六度之教非被聲聞菩薩。以十二緣起之法更授中乘之機根。故經中云。爲求辟支佛者説應十二因緣法(云云)二藏之外何無緣覺藏之法耶。依之考普曜經説案入大乘論文。以三乘之教法即名三藏也。今唯立二藏者何能盡説教耶。答。雖立二藏不漏緣覺之法藏。夫立大小乘教門存半滿教不同諸教併盡。即以半滿二藏立聲聞菩薩之二藏也。緣覺猶是小乘故屬聲聞藏中。故淨名玄第一卷云。聲聞藏中亦有緣覺(文)但至普曜經文入大乘説者。佛爲緣覺之因人説教法門爲三藏。亦無相違可答申也。問。所答申疑難未遁。夫佛爲緣覺不説法者。不立緣覺藏可爾。既許説教。於其機何不存緣覺中機法藏耶。加之經論説三藏習三乘之教法者。何強沒緣覺藏偏存二藏之教耶。大少半滿名義寬故攝諸教可爾。聲聞菩薩者其名既狹。何以彼成此義乎。三乘人行因得果不同。所學之教門何得相從耶。若強許相從者亦緣覺藏以聲聞可從之。偏立聲聞藏以緣覺從之有何道理耶。況復以三乘爲三藏事非唯經論誠文有。亦章主傍釋中立大小合論之三藏。謂聲聞緣覺菩薩之三藏也。今唯立二藏兼違傍解釋。爾者何可答申乎。答。依教法之偏圓立二藏之教迹。所以二乘雖異同是狹劣偏小之行也。所設教門合爲一種之小乘。然於小乘中以聲聞爲正立其名。以是禀教之機故。夫緣覺之人非禀教之機。其得道之時以不從師故也。但言爲求緣覺人説十二緣教者。約發心位依遠方便論之耳。故中論疏云。立教之意正爲禀教人。緣覺不禀教。聲聞禀教。故名聲聞藏(文)淨名玄文云。第七聲聞藏中亦有緣覺聲聞。禀教故偏名聲聞藏(云云)於大乘中□□具辨。然以菩薩立教迹名不依佛□立佛藏之名。亦依禀教之義也。不立緣覺藏之名准例之也。但法花疏中立大小合之三藏者。是一往之傍義非立教之正意可答申也。難云。菩薩成佛之時亦不依師教授故得無師智。若爾如緣覺亦不可名菩薩藏乎。答。菩薩入聖之時亦有禀教人。如緣覺入聖得果並不依教也。 ᅟᅟ何名二藏教耶。答(如前)問。且於菩薩藏中可有淺深勝劣耶。答。今宗家意廢四五之穿鑿立一極之玄宗(維摩疏一花玄一)故諸部大乘相望無淺深勝劣之異也。問。於大乘教中何無淺深之差別耶。夫或説初心淺位之所行。或説果地究竟之三身。豈無淺深之不同乎。或談任道平正之法門。如花嚴之一乘。或説屈曲隨情之化教。如般若法花等也。若爾根本法輪之花嚴平道法門之教迹可勝餘教。皆是隨宜屈曲之方便也。何齊其旨乎。何可成之耶。答。諸大乘經所説雖異考其宗致遂是一味也。同以無得正觀爲大乘。以眞如中道爲正意。俱是無生滅之法輪悉皆一圓中之佛乘也。然一部一切部故。隨義有諸部。爲成諸部之不同一往論其異義時。義有傍正説分諸會也。但可任顯道無異之正意。不可滯隨義分別之傍論。故法花玄文云。一切大乘經明道無異則顯實皆同(文)今玄章中云。須領衆經顯道無異而異名説之(文)若夫存顯道無異之大宗者。淺深傍正之枝條不可勞之者歟。問。所答申其義未成。夫以顯道之一邊謂之雖似無淺深。論開權之差異之時寧可無勝劣。夫直説一道清淨可是圓極之法門。猶如鈍金光晃。若夫爲少根難方便爲漸機開絕權。屈曲隨緣與奪任機。譬如練金鑛似瑩玉□。何不顧開權有異之勝劣。偏可云依顯道無異之一偏乎。是以淨名玄文云。花嚴淨名相對之。即花嚴明不思議事深。淨名辨不思議事淺。雖同是不思議而有淺深(云云)淺深之言既留大乘之内。強執顯道之一偏。勿全廢差別乎。答。宗家明義專存傍正之意。所以顯道無異是大乘之正意。開權有異乃諸部之傍義也。何者爲諸菩薩説佛乘究竟之旨。其教理因果悉依中道正法。故花嚴經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智度論文云。般若是一法。佛説種種名。法花稱一乘淨名談不二。何於清淨之一道強存分破之偏執耶。但義用自在亦兼有淺深勝劣之談。諸部不同時時存傍正取捨之意。或住言方之不同或隨一機之領解。雖且申淺深之義門。遂顯正法之旨歸。正論無得玄宗大乘諸部全無淺深也。問。花嚴是花臺舍那於淨土中爲純諸菩薩直説圓滿法門。法花等釋迦迹身於穢土境爲諸乘機緣所施之屈曲教門也。説處化主徒衆教門淺深隔□。泥本定教相約機根之領悟任言教之能詮。何□云言方不同隨緣淺深強明二藏之相傳立一種之大乘耶。答。夫以大乘無礙之法門卷舒自在之義宗也。卷者收一塵舒盈法界。若夫隨機宜開爲教迹。萬珠聖教如塵。誰執四時五時。何但三宗四四耶。亦可立五十二地之教迹。或亦可存塵□之立教。若唯存一教者。言由弘大法。以何能可得悟學者耶。依之今對小歎大。故略存二藏之教迹廢異成一。故又廢四五之穿鑿也。雖非言淺深之傍義專所存一圓之正意也。 ᅟᅟ何名二藏教耶。答(如先)問。且付菩薩藏教迹法花般若相對可有淺深之異耶。答不可有淺深之差別。問。凡案教門之不同原由所被之根緣。機根雖多不過大小之二種。然諸部般若雖大乘教門猶未廢小乘之機教。雖明實相之眞理共勸三乘令學之。至法花教門者。調根機於一乘會今昔於權實。純以大乘等教萬類。若爾般若者三乘之淺教。法花者一乘之深法也。是以龍樹智論文云(百)法花甚深祕密法。明羅漢作佛故。般若非甚深祕密。不明二乘作佛故(云云)若爾般若雖大乘。於菩薩藏猶未圓滿。法花爲純諸菩薩之教。其義既具足。今何背文理云全無深耶。答。法花·般若二部雖異。考其旨歸遂是一道也。故章云。逗緣事相開避。只是一道三義説之。無境不照故名般若。眞極無二稱爲妙法(文)(加涅槃云三義也)若約傍義雖有勝劣。若論正意全無淺深。又論聲聞作佛之時亦何必可異耶。後分般若明二乘成佛故。但不欲爲經正宗故。且云不明聲聞作佛。前分般若多不説聲聞迴心故。簡法花之祕密之許也。至論大乘之正意者。二種更無有淺深可答申也。 ᅟᅟ章。問云。有人言。般若經是三乘通教等(文)。 ᅟᅟ意何。答。舊經師意以般若爲三乘通教。 ᅟᅟ爾者此義是非如何。定云。此問意也(經師者五時教之師也)問。章主如何答之乎。答。引智論·涅槃等諸文明般若經非三乘通教。是即非舊經師義也。故章云。即知般若非三乘通教等(文)問。有人所存能叶經旨。夫般若一教普益三乘根緣。大小齊學。誰云獨菩薩之法耶。三乘通教之名誠有其謂耶。是以般若經文云。欲得聲聞地當學般若(乃至)欲得菩薩地當學般若(云云)又經文自云。是般若中廣説三乘之教(云云)此既異法花但教菩薩之説。又異花嚴一因一果之旨。豈非三乘通教耶。答。般若教奧專在廣説大行。良般若不在二乘心但在菩薩心中。故章引論之三處文云。今欲爲彌勒等廣説菩薩行故説般若。又論云。般若不屬二乘。又論云。在菩薩心中名般若。在聲聞心中名道品等(文)加之若三乘通學般若故爲三乘通教者。涅槃經文三乘之人同觀中道。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等(云云)亦同可是三乘通教。又智論中擧十種大經云。般若波羅密最深最大。小般若經又云(金剛般若經也)此經爲發大乘者説。爲最上乘者説(云云)考經論文唯大非小也。又經説三乘同學者密説一乘也。更非三乘通教之意(此於密説一乘有三文。經師已會法也)章主依此等意破三乘通教之習也。問。既許三乘同學。何非三乘通教耶。若以三乘同學習密説一乘者。涅槃等説同觀中道。亦可是密説一乘。若擧涅槃難他師者。還以涅槃可難自宗也。況復云。密説一乘者未及顯了之一乘。彼三乘通教之義彌可成耶。答。三乘通教三乘同觀其旨遙異也。夫三乘通教者。以般若一教通被三乘。三乘並以般若得道果習也。經勸三乘同學般若者。令三乘人同入一乘也。但聲聞乘人一乘機根未熟故。雖聞此説猶未改自乘之保執。若望教大旨者。專明一乘法也。夫摩訶般若者。此云大慧。即聲聞寶稱嘆云平等大慧是同。故是菩薩所得不屬二乘。若論三乘同觀者。只是實相之境。三乘之人雖同學之。唯大乘人能生大慧。其二乘人但生少解。是般若氣分舊經師不解其旨。故便謂般若經爲三乘通教。故中論玄云。般若有二。一者摩訶般若。此云大慧。是菩薩所得故不屬二乘。若以實相之境則三乘同觀等(文)至密説一乘□三乘通教者。顯説密説雖異。考宗致者只是一乘也。二乘人未悟之者機緣不相叶也。何判教門可云三乘通教耶。非於舊經師之説其意如此。 ᅟᅟ章云。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爲凡。復有三乘賢聖(文)心何。答。付凡聖同居土出二種淨土。且安樂世界有九品往生差別故。凡夫賢聖共居一種淨土云此文意也。問。爾於九品往生凡聖各別受生云歟。爲當九品一一共有凡聖類歟。答。於九品往生之中總有凡聖二類。如上品上生中生及中品上生者是大小乘之聖者。餘品之往生是凡夫之類可云也。問。所答申不可爾。見章文相。先擧九品往生總云爲凡也。故如九品皆爲凡夫設云事。次云復有三乘等者。於九品往生名交賢聖云也。況案道理本爲凡夫人設下劣淨土。九品雖異並應凡夫生處。若凡夫互隔者。何得同居名耶。依之説三輩九品之行。並是凡夫之分齊初心之境界也。何分九品之階級可相配凡夫耶。答。夫凡聖同居者。於一佛淨土凡夫賢聖共生。於五塵之境界互交見聞也。九品往生者依行業之階級感果致貴賤。如此穢土之中人九品之果報何以云凡聖同居。一一悉具凡聖耶。章文先擧九品往生意顯凡夫共生也。若以九品不分凡聖者。直云西方淨土可足。而先標九品。知以之爲分凡聖也。加之經説行業或説大乘不共之業云。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或説共凡之因行云孝養父母行世仁善(云云)修因分上下作業異凡聖也。不可九品修因皆是凡夫之行業。故九品往生以凡聖可分之也。問所答申猶未明。夫上品上生中生人者初地已上菩薩也。既離分段生死不感三界之果報。定知於分段之土唯可應化之受生。若爾權化必同實行。定可有所引之實類。上品上生無實行之凡夫者。地上權化何所引耶。又三果學人生彼土之時。於凡聖雜居之處受生。雙觀經中説彼土相。別有淨居天宮殿與寶地上處異也。若夫生凡聖雜居之處者。何云中品上生偏是聖人耶。爾者何可成之耶。答。地上菩薩生分段土之時。偏是應化之受生也。故上輩之三生各別成能引所引之義也。中品上生雖是住凡聖雜居之處。然依果報優劣約得益早晚開三品不同。又不可相違故。猶云凡聖別配九品可無其過(矣)。 ᅟᅟ就西方淨土有聲聞無聲聞義如何。答。經中説。於西方淨土有得羅漢果者云。此解釋不同。或實有聲聞或實無聲聞云也。問。此二義中以何可爲正義耶。答。以有聲聞義可爲正義也。故章云。今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文)問。欲知佛土之相狀先可尋因位之本願。然經説彌陀本願云。令我國中無有聲聞辟支佛名。所有大衆純諸菩薩(文)明知實無聲聞也。天親菩薩淨土論文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云非但無三體亦無三種名(云云)。 ᅟᅟ經説。本願非全嫌二乘。明論國土相亦遮譏嫌之體。然何背經論文存有聲聞之義耶。答。二義雖異同依經論之誠文。但文有強弱義分優劣也。故今依明文取勝義(矣)是以觀經·雙觀等諸經皆云有得羅漢者。十住婆沙及大智論並云有聲聞。衆經論説聲聞衆有。其文分明亦盛也。嫌小乘之文其語隱又希也。若存取捨之時可任文理之強弱耶。故以有聲聞爲正義。但至無有聲聞純諸菩薩之願者。付始終明之。要以發菩提心之業往生彼土。既生彼已。由其本習雖暫時取小果。終能入大必至一生補處。故由純諸菩薩。論亦云無遍譏嫌之名體。然雙觀等説本願云有無量聲聞衆也。章云。今謂。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之名。今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文)如彼香積佛國者。云無有聲聞之名(云云)今此觀經者全異此説。明云有聲聞。故知實可有聲聞也。若如第二師言。仍本立名者。香積佛國中亦可有其迴少入大人受生事。何不仍事云有聲聞耶。故知西方言有者非仍本立名云也(更可重問答之)玄云。經云有得羅漢果。解釋不同。一云。下輩生於花中退菩提心。出生之後受二乘果。實有聲聞。二云。法藏比丘設願願國中無有聲聞二乘之名。今言聲聞者。仍本爲名。實無聲聞。今謂。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之名。今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文)一義云。應有聲聞者。應化者有聲聞云也。別本玄云。故有應有聲聞(云云)又玄次下云。實無禽獸而有應禽獸(云云)可准例之。雖有此義不如先義也。言法藏比丘設願者。是悲花經無淨念王所設願也。曇鸞注上云。問曰。案王舍城所説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是有聲聞一證也。又十住毘婆沙中龍樹菩薩○讃云。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訶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爲僧。如何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三證也。諸經中有説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此云何會。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既非五濁。無三乘明(矣)○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是知唯應於淨土生。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爲聲聞○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何妨二乘來生耶(云云)此師謂。羅漢生彼國。今宗不爾。無學不生。但三果人得生。觀經云。生彼得羅漢者。先出花胎中退。經言不退者約出生時言耳。 ᅟᅟ章云。非唯八萬諸天人得須陀洹果等(文)心何。答。引論無作品云。初轉法輪時非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亦有無量人得大乘益云此文意也。問。開大智釋論考無作品文云。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若憍陳如一人得初道(文)況簡陳如一人云得初道之益。擧八萬諸天云得無生法忍。今乍引無作品説何背其文耶。答。初轉法輪得益廣亘人天亦通大小。非陳如一人得初果。八萬諸天亦證須陀洹。是以八萬天子得無生法忍者。即是小乘無生法忍亦名法眼淨也。故法花義疏云(方便品)智度論云。八萬天子得無生忍。餘經云。得法眼淨○小乘法眼淨即是小乘無生忍也(文)加之考無作品之釋論云。初轉法輪聲聞人見八萬一人得初道等(文)故知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者即是須陀洹果也。難云。初轉法輪時亦有諸天得無生法忍。若爾應是別有大乘無生法忍。何義疏文會之云即是小乘無生法忍耶。答云。八萬諸天其數當初果得益。若論別有大乘無生忍者。可云無量諸天也。故智論·涅槃等並云八萬得須陀洹。智論別云無量衆生得無生法忍(云云)涅槃經十三云(聖行品)或昔於波羅奈城初轉法輪。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今於間□尸那城八十萬人不退轉於阿耨○菩提(文)大論六十五云(無作品)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若憍陳如一人得初道(文)(方便品疏釋此文云。小乘無生忍也)又同品云。諸佛事有二種。一者密。二者現。初轉法輪聲聞人見八萬一人得初道。諸菩薩見無數阿僧祇人得聲聞道○無量衆生得無生法忍等(文)廣問答之解雖有短册。然可以彼通用短册也。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十一 ᅟᅟ永正十一年(甲戊)八月二十一日千代松丸(仁)申付令寫畢。願遁蟲鼠水火等之難遙傳萬代學徒遠及龍花説法之慧場(矣)。 ᅟᅟ末學英訓(三十八)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十二(論迹義玄第五末) ᅟᅟ問。今宗家以四論爲宗旨。爾者誰人所造論耶。 ᅟᅟ問。釋論三論相對辨同異。爾同是大乘別論歟。 ᅟᅟ問。智論三論相望付明同異義。且亦取亦破義同可云耶。 ᅟᅟ問。中·百二論相對用智有長短(云云)爾者長短義必如何解釋耶。 ᅟᅟ問。四依菩薩申佛教具隨緣等四假耶。 ᅟᅟ問。他師意云。毘曇立而不破成實亦立亦破(云云)大師云何評此義耶。 ᅟᅟ問。他師意云。三論破而不立(云云)大師許之耶。 ᅟᅟ問。付破立有無如佛具足破立二門菩薩亦可爾耶。 ᅟᅟ問。付諦智之傍正。且論主以二智爲能論以二諦爲所論耶。 ᅟᅟ問。付中觀論題。且所對緣有幾種耶。 ᅟᅟ問。引毘曇説云。分別無所捨。是名第一義。玄解云。十一種色共成色陰(云云)爾者能成所成共云第一義歟。爲當所成色陰是世諦攝耶。 ᅟᅟ問。於迦毘羅等外道宗解中道義耶。 ᅟᅟ問。有人意解山門之中道義云。非有非無爲中。而有而無爲假(云云)大師許此義耶。 ᅟᅟ問。經中欲令深識世諦故説第一者。以俗爲眞諦家義耶。 ᅟᅟ問。龍樹菩薩弘佛法作幾部論耶。 ᅟᅟ以上十六條。 ᅟᅟ大乘玄問答第十二(論迹義) ᅟᅟ問。今宗家以四論爲宗旨。爾者誰人所造論耶。答。龍樹·提婆所造也。問。三聖助佛化。謂馬鳴·龍樹·提婆也。何唯依龍樹·提婆所造不取馬鳴之論耶。答。今案之四論者蓋是依山門相承任關中傳受。故專依智論·中·百十二門立一家大義也(馬鳴論者梁眞諦所傳也)玄云。大師講此論。遍數不同形勢非一。今略出十條。一者有明四論宗旨(云云)又云。今次第二明四論宗旨義同異。問。四論既興。爲當是一。爲當定異(云云)○三論玄明。雖有四論而稱三論略明八義。具如文(云云)又云。今玄云。大格爲論不出四人。一是調御世尊。是能化主。其餘三聖助佛宣揚。三者所謂馬鳴開士與龍樹·提婆也(云云)答於定取何人破邪顯正之問也。 ᅟᅟ問。釋論三論相對辨同異。爾同是大乘別論歟。答。玄若三論即別通論。通申一切諸教(等文。別之通論即通論也)問。八不義云。中論是釋論之骨髓也(文)四論玄同之。般若燈論(第十答文)牟尼法王子大智阿闍梨以般若妙理開演此中論(文)。 ᅟᅟ(題下云。分別明菩薩釋。法珠云。清辨云云)又云(第一卷)於深般若波羅蜜中審驗眞理開顯實義(云云)因緣品引般若經明十二因緣不可盡也。故知如智論偏解般若經也。何通申諸教耶。答。正申般若心。而般若是大乘之大宗也。故自申一切教也。然智論別釋一部之文意故云別論也。故玄云。□□釋論即是通別論。意致乃復通漫而的釋一部文言。是故名通別論也。中論如釋論亦意致通漫。而復不的釋文故是通論也。 ᅟᅟ問。智論·三論相望付明同異義。且亦取亦破義同可云耶。答。玄云。釋論亦取亦破。三論唯破不取(取心)問。智論三論通別雖異俱申如來之聖教。於三論意何不云亦取亦破耶。依之處處文多云三論具破申俱有(云云)何異智論之破邪顯正耶。加之云中論是釋論之骨髓(云云)然何今云三論唯破不取耶。答。此智論三論相望一往分別云也。謂三論多橫破諸法竪除五句。故云唯破不取。釋論破迷教之情申所迷之教。故名亦取亦破。但諸文多云三論具破申者。即申其破病之教也。又如四諦品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依此等意者。實可有亦破亦取義也(此以文義之強弱增減一往分之耶)八不義云。龍樹稱佛本意申佛教也。 ᅟᅟ問。中·百二論相對用智有長短(云云)爾長短義如何解釋耶。答。百論用權實二智其用即短也。中論用實方便智其用是長(云云)問。此釋不明。若夫中論唯用實之方便智者。對百論用權實二智之時。百論用智即長中論可短。又中論明八不中論之理談三觀一實之旨。何偏云用方便智(云云)若言實智方便智俱明之者。與百論用權實二智有何差別耶。又付百論用權實二智不可爾。唯是一時之善巧非平道之正義。故云正是權智能此用即短(云云)並云用二智者立處致相違耶。答。標章用智短長。終文結此用即短(云云)今正論智慧之功用不實智之宗歸。故中·百二論雖俱明二智。且約權智之用論其長短也。中論廣依諸教所説大正佛教之宗致。故用方便慧。此乃動靜内外雖異。其用涉有。内照萬法外施動用總名方便。故用智爲長也。百論是面對僧佉·衞世之輩拆其邪論。釋是一時之對立破邪之善巧也。於方便之中只是破邪執之一門耳。故用智是短也。但言用權實二智者。雖擧實智意取權智。爲相成故並云二智也。云權智云方便智其義雖通然亦有分之。謂方便長空有之有也。權者方便之中別用也。見二智義文(或又權實二智俱短。實方便智俱長也)玄云。第三明用智短長。若是百論則用權實二智。中論所用實方便智。然者百論主與外道鬥一時頰舌折挫僧佉衞世。此是權智之能。若中論主欲提綱振領匡正佛法辨教之大宗。非諍一時脣舌。故用實方便慧匡持佛法。不可一時對邪。爾其用則長。若百論主善巧一時挫外道。未是要論佛法正。是權智之能。此用即短也(文)二智義云云。問。權與方便有何異耶。答。通則無別。皆是善巧之義。別而言方便則長權語即短。今總明三句。一照實相爲實慧。鑒萬法爲權。二靜萬法爲實。外變動爲權。三就動用。以不疾之身爲實。詫疾方丈爲權。初照實相名爲實慧。自餘三門皆屬方便。故權義短者。但取外示變動名之爲權。故權是方便中之別用。所以言權。問。權與方便既有短長。兩實亦得爾不。答。方便之實則長。權實則短。所以然者。方便既無所不爲。實慧照無所不爲而實無所爲。是故長也。權智但是有中變動。實智是有智中之靜鑒。故權實則捨○外示動變爲權。此是應病授藥。必須内靜鑒授藥爲實方便。二空慧不知根藥故不成二慧也(文)問。百論所破緣有三根。且下根者云何釋耶。答。聞提婆破不解讀佛經亦不悟。至龍樹論始得悟解也(取意)。 ᅟᅟ問。龍樹造論在先提婆造論在後。龍樹於佛滅後五百三十年出世。提婆佛滅度後八百餘年出世。明知提婆造論在後。而何云聞提婆破病未悟者至中論始得解耶。答。可有二義。一云。百論先造。中論在後。傳云。龍樹在世時提婆破外道(云云)二云百論在後。而今文約尋文次第也。如言聞提婆破不悟讀佛經乃悟豈得言佛經在後説耶(後義可爲正也)玄云。百論所破緣根性有三種。一者上根。聞提婆破即解。二者中根。聞提婆破不解止生信心讀佛經乃悟。三者下根。聞提婆破不解讀佛經亦不悟。看龍樹論始得悟解也。若上根人則與中論所破緣得悟者齊。中下之徒即校一階也(文)又玄云○復有深致。何者明。龍樹出世之時是正化之末像法之初。衆生雖復尋教失旨而佛法尚興邪徒由蝓。朋成大道衆生甚多。偏學小心其事蓋少。龍樹既興望風懸揖。止須著筆邪徒自喪。無敢對面與共擊揚。是故龍樹不對也。提婆出世是八百餘年。去聖既遠。邪儻盛興正化訛替○菩薩雖興猶生拒抗。自非對面折挫辭屈言下。邪正轉盛無肯改迷(云云)。 ᅟᅟ問。四依菩薩申佛教具隨緣等四假耶。答。有具不具二義。謂有偏圓之二意也。問。且就不具義於所申教既具四緣。菩薩隨佛申所説教。何不具四假耶。抑不具者何假闕耶。答。玄云。佛當化主。所以具足四假。菩薩助申教旨唯有兩假。所謂就緣·對緣。菩薩雖具二假而用復有強弱○中論初云。諸論師種種説生相。就其責覓生相不得故言不生○即是就緣假義。百論借一對破異等即是對緣假義也(文)問。論家多申相待假以顯佛法正義成中道旨。何不辨因緣假耶。又論末後二品申小乘觀行。豈非具隨緣假耶。答。玄云。就四緣中則有偏圓圓偏義(文)若依圓偏義者。菩薩不具四假。若依偏圓義者。乃具四假也(因緣假尤深。必佛説之。隨緣段照機尤勝。説非小事故亦關能化耳)玄云。假乃衆多略明四種。一因緣。二隨緣。三就緣。四對緣。若辨甚深因緣義即是因緣假。隨緣所宜而説即是隨緣假。就緣撿責即是就緣假。若一一須對破如對常説無常等即是對緣假也(文)。 ᅟᅟ問。他師意云。毘曇立而不破。成實亦立亦破(云云)大師云何評此義耶。答。玄云。若言成實破毘曇故名亦立亦破者。毘曇亦破成實。何故非亦立亦破耶○若止言毘曇立而不破成論亦立亦破不可也(云云)問。成實多破毘曇所説亦自立別義也。毘曇雜心等專申自義不破成實。若爾他師所存善叶二論意。何不許此義耶。答。玄云。成實破數人根見立用識見云。若用根能見。死人有根亦應能見。眼識在耳中眼根何意不見耶。而今有根無識根不見者。故云。根不能見故破根立識名爲亦破亦立。數人立根見破識見。若用識見識無障礙。應見障外色。但見障内不見障外者。故知但是根見非關識見。豈非亦破亦立耶(云云)成實論第四卷根無知品云。非根能知。所以者何。若根能知吾則可一時通知諸吾。而實不能。是故以識能知。若眼能知何須待識(乃至)又應言以眼識見色。略中説故但言眼見(云云)具可文也。成實根不定品云。問。根童子及舌·身可以眼見。耳鼻在内不可得見。答。死人亦有童子·舌·身。而實無根。問曰。童子二種。有是根非根。死人根童子滅非根者在。答曰。根童子無能見者。故非眼等所得。如經中説。五根是色不可見有對。若是可見則可分別。此童子是根。此童子非根○業力不可思儀。以業力故四大變而爲根。佛恐弟子謂此五根自從業生故言是色(文)此見論正義也。然問答云。二家俱云死人無根也。問。考成實論不言死人有根亦應能見然今引云。若用根能見死人有根等專無所從。全違論文。如何。答。今明。數人爲所破。明知是擧成論人説也。雖判論意。而以學者説顯本論歟。又是他師所引歟。又論文云。若眼能知何須待識(文)此文可有二意。一者總無心時義當死人等也。二者識在餘耳等根中也。故取此意爾釋諸文云。而方善根(云云)故難也。寶窟下卷有文可見。 ᅟᅟ問。他師意云。三論破而不立(云云)大師許之耶。答。玄云。亦不然(云云)問。彼師引肇師百論序云。言而無當破而不立(文)又大師自云。佛有破有立。菩薩唯破不立。略又云。菩薩助佛揚化。直破邪迷顯佛方便。無所樹立。是以唯破不立也(文)又云。他云論有破有立。此乃是增有所得○今論但破曾不自立○故大師擧猛將爲譬。前無所立後無所顧(云云)又云。三論望釋論則唯破不取(云云)唯破不立專叶論意。順宗家釋如何。答。玄詳引百論序云。論序云破而不立者。亦不執此破故言破而不立(乃至)下文云破如何破○只不立有此破故云破而不立也(文)彼師云有決定之破。故非序旨也。又云。今明。論顯中觀經明正法。既稱中觀正法。是更有破立可論(云云)又云。傍明四句。一者但破而不取。如迦彌延子所造。自作此説。非佛三藏中義。二者取而不破。即顯佛方便教門也。三者亦破亦取。破能迷之緣取所迷之教也。四者不取不破。破取非取。取破非破。非取非破乃名實也(文)傍明者。此文正明釋論與三論異。而今四句釋論與三論同故云傍明也。又云。非但佛亦破亦立。論主亦得亦破亦立(乃至)論主亦能教示前緣亦得有立也(文)又云。論主以二諦爲能論以二智爲所論(文)又猛將譬云。前無所立。復無所顧。故能剪彼兇醜顯我皇威。菩薩亦爾。無生正觀了内外諸法畢竟清淨故。能破洗虛妄斷常顯出如來眞實正法(文)。 ᅟᅟ問。付破立有無。如佛具足破立二門菩薩亦可爾耶。答。佛具足破立菩薩唯破不立(取意)問。菩薩學佛化四依弘佛教。故同佛可具破立二種。而何云菩薩唯破不立耶。答。此是一往相對也。非盡理釋歟。故玄下文云。佛既能當前緣既得有立。論主亦能教示前緣亦得有立(文)但云菩薩唯破不立者。玄云。菩薩助佛揚化。直破邪迷顯佛方便。無所樹立。是以唯不立也(云云)蓋是以菩薩相待且分別之耳。故玄云。就佛菩薩相望。若是佛不具足而具足故有破有立。菩薩當具足而不具足故唯破不立。佛破虛妄邪見後爲説眞實正法。是故亦破亦立(文)。 ᅟᅟ問。付諦智之傍正。且論主以二智爲能論以二諦爲所論耶。答。論主以二諦爲能論以二智爲所論(文)問。菩薩造論必助世尊所説。然佛既以二智爲能説以二諦爲所説也。以權實二智力説二諦言教故也。菩薩亦同之隨佛發生二智論佛所説之二智言教。所以可云二智爲能説二諦爲所説也。然何翻之云以二諦爲能論以二智爲所論。若如所釋者。背助佛揚化之旨非師資相成之儀。如何耶。答。玄云。好體佛以二智爲能説二諦爲所説。論主亦以二智爲能説言教爲所説。就論主無別智。悟佛教生智。論主無別説。還説佛所説。論主無別論。還論佛所説。故佛若佛若所並是所論。論主若所若能並是能論○論主禀二諦教發生二智。諦智不二。以諦成智故通受諦名。佛以二智説於二諦。諦智不二。以智成諦故通受智名○故論主以二諦爲能論以二智爲所論(云云)。 ᅟᅟ問。付中觀論題。且所對緣有幾種耶。答。緣乃無量。大略爲言不出三種。一者即是禀教失旨之緣。二者即是邪見推獲之緣。三者流俗汎爾之緣(云云)問。雖得教旨然猶未究竟者有。謂如四依弟子淺位菩薩也。今何不列之耶。 ᅟᅟ問。引毘曇説云。分別無所捨是名第一義。玄解云。十一種色共成色陰(云云)爾者能成所成共云第一義歟。爲當所成色陰是世諦攝耶。答(云云)問。兩方若云所成色陰是世諦者。上解世諦云我責不得。我名空施(云云)今十一種色共成色陰實錄如此(云云)上下二文相望此文但説第一義也。若言所成亦是第一義者。毘曇意五陰以聚集爲義。若以十一種色分別之者。無別色陰體。如瓶衣等又如假我可是世諦乎。答。且見文相。能成所成俱是第一義也。以十一種色分別之。一一色猶有色集。故色隱義猶亦不失歟(乃至)極微其義猶不失體。可聚集故。色陰義猶亦不失歟。 ᅟᅟ問。於迦毘羅等外道宗解中道義耶。答。解釋也。問。中是正義亦是實義也。於外道邪僻之宗何能解中義。所計虛妄也。何爲中實義耶。答。玄云。家家盡言忠理。解解並謂忠文。是故釋中其計非一(云云)忠者直也。如迦毘羅解中云。泥團非瓶非非瓶。優樓迦云。聲非大非小。勒沙婆云。光非明非暗也。付彼計云正義。又似佛法之中道也。 ᅟᅟ問。有人意解山門之中道義云。非有非無爲中。而有而無爲假(云云)大師許此義耶。答。此義不可(等文)問。案四諦品文云。衆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説。離有無二邊故名爲中道(文)此文明説有空爲假名。以離有無爲中道(文)有人所言既叶論文。何不許之耶。答。玄云。今難。大經言。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故名中道。若爾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故名中道。那得偏用非有非有爲中而有而無爲假(等文)。 ᅟᅟ問。經中欲令深識世諦故説第一者。以俗爲眞諦家義歟。答。以眞爲俗義(取意)問。爲欲深識世諦故説第一義。故知説眞諦時須深知世諦。即以所深識之世諦可爲其義也。何云以眞爲俗之義耶。答。玄云。何故説第一。只爲欲令識世諦。是不是俗以眞爲義。眞是俗家之所以。故俗以眞爲義也(云云)問。若爾而竪論表理之義有何異。彼云。如俗表不俗。不俗是俗家之所以。故俗以不俗爲義(云云)今云。俗以眞爲義。眞是俗家所以(等文)其義全同。何今云橫論顯發彼云竪論表理耶。答。此眞俗兩假互顯發。彼説世諦假表世諦中。説眞諦假表眞諦中。故橫竪義別也(文)故橫論顯發之文云。今明。何故説世諦。只爲欲令識第一。豈不是眞以俗爲義。俗是眞家之所以。故眞以俗爲義。何故説第一。只爲欲令識世諦。豈不是俗以眞爲義。眞是俗家之所以。故俗以眞爲義(文)言橫論顯發者互相釋義。只云因緣釋義也。竪論表理者顯道釋義也。 ᅟᅟ問。龍樹菩薩弘佛法作幾部論耶。答。作百部論(文)問。考唐和諸師相傳。多龍樹造千部論(云云)如何。答。相傳不同不可奇。玄云。龍樹菩薩作百部論大行閻浮提(文)教迹云。造大乘百部論(云云)法相了義燈云。龍樹菩薩作千部論(云云)(非溜州燈也。得壹云云可考之)四論玄云。龍樹千部論(未考之)二教論云。龍樹造千部論(文)。 ᅟᅟ以上論迹義問答畢。 大乘玄問答第十二 ᅟᅟ永正十一年(甲戊)八月下旬之比書寫畢。遁蟲鼠水火之難遙傳萬代學徒遠及龍花説法之慧場(矣)。 ᅟᅟ末學英訓(三十八) ᅟ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