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2024-03-09 21:38 --- ᅟᅟ《大正藏》第74卷No.2383 ᅟᅟNo. 2383 ᅟᅟ菩薩圓頓授戒灌頂記 ᅟᅟ夫圓頓不思議之戒者。究竟成正覺之終極也。論之一代者。隱密圓戒之軌範無絶。訪之八年者。本迹顯戒之傳授尤珍。三身之如來皆授之。四土之所化悉受之。誠非此妙戒者。無一人而踏開覺之要路。非此大律者。無一佛而遂出世之本懷。生而逢佛世。幸而聞深法。雖輩不歸此乘。何類不受此戒。一念得三種之戒體。一座盡六即之次位。偏是在戒戒徳者也。討其元起者。自内證出外用。毘盧傳應佛。依之佛佛傳持而成摩頂之授職。師師相承而流灌頂之戒水。然者此灌頂授戒之儀。於上古者定不限一流一門也。而於諸家之傳戒者。雖絶灌頂之儀。即於黒谷之一流者。獨殘重授之喜躅。但嫉妬之家。毀他之輩。或稱良忍上人之聖教曾無身此趣。或號善惠上人之遺跡又無此儀。剩吐誹謗之詞。動成嘲哢之思也。頗可類五千之退座。可謂九十之邪道者哉。此等次第。高祖師求道惠尋上人及奏聞畢。抑此傳戒者。自釋迦如來以降。至先師慈威和尚二十五代也。而祖師傳信和尚者。興大戒而正僧寶之威儀。先師鎭公上人者。專知識而得主臣之渇仰。其後匪啻弘通戒法戒行於萬人廣。猶建立末寺末院於諸國。然而於灌頂受戒之儀者。依撰其機人數不幾。于茲故金山院道光上人者。爲傳信和尚最初律儀再興之僧數。顯密之修練異他。圓戒之遍持超餘。仍先師和尚被定附弟。以此鎭國灌頂最前傳授光上人畢。而後灌頂之儀中絶而二十餘年。至貞和五年(己丑)七月二十五日。於黒谷青龍寺始被授惟賢矣。和尚者先于其日見好相。惟賢者在于頂年感靈夢。倩思師資之感應豈非佛法之奇特哉。自爾以來連年相續。而九人之同學所入此初壇也。惟賢顧天性之遲鈍。頗雖過盤特之動忘其名。憶宿因之多幸恐相似迦葉之不求自得。是則先師憐愍之所致。冥衆加護之令然也。於彼重授之砌灌頂之席之所成之威儀。之所唱之言句。皆是學三世諸佛軌則。受現前一師之内證。其説皆傳口授。上來未及記録。予又收初説於胸中。愼散失於口外。但案事情世間逐日濁亂。人情隨年愚鈍。昨見今忘。朝聞夕疑。隨而憶念貞和五年之儀。纔雖經十一箇年。事儀髣髴。心内傳説欲忘耳底。而間且爲備自身之廢忘。且爲殘小子之愚者。記梗概録旨趣。是即正載先師之口決。傍加愚老之意緒。于時延元四年己亥九月下旬。住持法勝寺草之而已。 一。名字事 ᅟᅟ疑者云灌頂者於眞言祕教所授來也。於顯教者未聞其説。戒家何建立此名目耶。隨而南都北京受戒之砌。更以無此義如何答。於灌頂儀則者。世間出世非無。而於世間者。輪王太子續王位之時。先王取四海之水灑後主之頂。其儀於我朝被行之(云云)於出世者。不可限眞言一教。顯宗同可有此義也。法雲地菩薩欲成正覺之時。先佛必可有授職之儀。此時以先佛之智水灑後佛之頂上也。 ᅟᅟ仁王經説灌頂三昧。又説第十地云。灌頂菩薩四禪王。乃至一轉妙覺常湛然(云云)又經云。第十三灌頂開士(文)疏(天台)云。十三灌頂者。於十四忍中是第十三。既證補處之位。受灌頂智職也(文)就中今圓頓戒法者。顯教而越顯教之所談。非密教而備密教之威儀。是則大日自受用内證所持之戒行故也。若然者尤可有灌頂儀也。凡於灌頂有五種之分別。教時義云。眞言宗凡地發心入壇灌頂乃至成佛。常蒙凡聖諸師五種灌頂。一香水灌頂。二手印灌頂。三眞言灌頂。四布字灌頂。五光明灌頂(云云)(委細更問)以前佛受職光照後佛頂。此則灌頂義也。何況於戒法者。以威儀爲本。窮即身成佛之事相之時。尤可有此義。依之法花安樂行品説因位極際第十地云。深入禪定見十方(云云)文句釋云。深入禪定即第十地中無垢三昧。入金剛定諸佛皆現摩頂受職也(文)摩頂受職者即灌頂儀也。此灌頂者。總者亙三學。別者限戒法。凡法花經者以戒法爲出世本懷。爲一大事因縁(此事委細有別)龍女即身成佛。專是戒法成佛也(先師一卷記有之)今釋。無垢三昧者戒法三昧也。依持戒之防非止惡得無垢之名。依之十地之中第二地號無垢地。是戒波羅蜜成就之名字也。大日經同聞列虚空無垢執金剛。義釋云。如淨虚空無有障翳。無垢無染亦無分別(云云)可思之。 一。道場莊嚴事(付傳受戒事) ᅟᅟ門前灑水。香象等(如眞言灌頂如法經)。 ᅟᅟ疑云。大壇上。金山。一二々々。兩卷々々者何物耶。 ᅟᅟ答。傳云。先大壇者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王之土也。金山者須彌山也。已爲虚空不動之戒場。仍約不壞之義名金山。是金剛山也。縱雖爲何處以佛座號須彌座。今又爲佛座建立之。所詮戒和上釋迦如來所居也。但可安置佛舍利。是即應佛之骨分。生身之色體也。召請之和尚冥合此舍利之故。顯色心一體古今不二義者也。又舍利者金剛不壞常住不滅之法身也。召請降臨之身者常在靈山之報佛也。現前傳戒師者一體三寶之僧寶。是應佛也。仍顯三身之相即。表三學之圓戒。此等之所居故名金山(已上)。 ᅟᅟ尋云。爾者所奉懸本尊者。三身中何耶。 ᅟᅟ傳云。凡授戒教主者。塔中釋迦是報佛也。爲上冥下契之身。顯三佛相即之義。所召請之和上是也。但所奉懸畫像者。滅度戀慕之應身之形體也。爾而已非生身慮知之心。而表常住不滅之義。仍猶法身也。形像者圖生身而顯具相三十二之法身。是理法身之體也。舍利者現奇瑞而顯寂而常照之法身。是智法身之體也。故本尊與舍利冥合也。 ᅟᅟ因尋云。於法身一身有冥合之義者。報身應身又有冥合耶。義云。可爾(更問)。 ᅟᅟ次一二々々者。法花梵網兩經也。初後佛惠圓頓義齊之故。梵網又名正經。其上以衆生授佛戒即入諸佛位之説爲授戒之肝要。彼經何非正經耶(委細在別)。又傍依梵網之口傳可思之。抑亦安置此經卷者。爲三寶具足也。所懸本尊者(佛寶)經與釋(法寶)現前師(僧寶)又所召請釋迦大師(佛寶)代文殊所誦戒經者(法寶)文殊彌勒等(僧寶)也。重重可思之。 ᅟᅟ次兩卷々々者。菩薩戒之義記觀心々々々々義是也。又一義云。兩卷者指義記上下卷(云云)。 ᅟᅟ疑云。今戒者。正依法花。傍依梵網。爾者可稱祕要者。唯可爲妙經。若又可指法花之釋歟。何以梵網釋號祕要耶。 ᅟᅟ義云。以法花經或號祕要。或號祕要之藏。處處文分明也。依爲顯説開會之説。人天大會聞知之。於梵網者猶覆相之説。人天大會何於經文者祕其要之意可有之。所釋又亙當分跨節之兩意之故。祕要之稱相應者也。何況此義記自本非消釋梵網經之所説之故。併寄法花之圓戒始中終釋之。若然者祕要之言約一乘也。 ᅟᅟ私云。以義記非消梵網經之義者。聊所談之趣有之。爾而世人定致疑歟。更問。 ᅟᅟ疑云。彼觀心々々々々者。所談之體非戒法之要樞。何以之名祕要哉。 ᅟᅟ傳云。今戒法者。以性無作假色爲終窮之戒體。是即無作三身當體也。而此書明一體三寶之深義之上。自受用·境智冥合·不變隨縁兩般之眞如等明之故。爲戒家之肝要。仍號祕要也。 ᅟᅟ尋云。天台一卷書在之。山家大師御相承之後。有三箇題名。是即戒法之指南。戒壇之根源也。而有祕要之名字。何以之不安壇上耶。 ᅟᅟ義云。就此書。山家大師兩度之御相傳。與中古一度之將來在之。如最初御相承者。數箇條篇目之内。只戒壇建立之一篇也。此事誠雖爲肝要。一二々々兩卷々々者。此書之一句也。仍可指他書籍之條不及異論也。 ᅟᅟ尋云。金山者以前之義無相違。但此戒法以法花爲指南。若爾者指靈山可號金山耶。 ᅟᅟ傳云。然也。一意者如所問。以佛座號須彌座之時者。雖亙一切佛座。圓戒之肝要法花之正意。別而可有靈山也。所以者何。顯四土不二示三身一體也。豈離伽耶別求常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之故。戒場即寂光也。又我淨土不毀等説。常寂嚴土無明豈汚之釋。此謂實報土等之文者。實報土也。又斷見思之菩薩並座。八世界之發心交肩。仍常在之方便土也。又結縁之四衆雜居之故。即同居土也。今戒法者。專引微塵之菩薩。殊度癡暗之凡夫。仍以凡夫之所住爲正意。同居瓦礫之靈山可爲授戒之本所。而間所稱大壇者王舍城也。所建金山者耆闍崛也。於此方便壇成彼城山。大小融通遠近一歸也。 ᅟᅟ尋云。大壇上二箇小座何物耶。 ᅟᅟ義云。文殊彌勒所居土也。以大壇爲娑婆界者。清涼山都史多天也。擬靈鷲山之日。唯二聖之所座(尼師壇)也(尋云。不請清涼文殊金色世界也。異今哉如何)。 ᅟᅟ尋云。五瓶并所挿時花如何。 ᅟᅟ傳云。五瓶者所納戒水也。五瓶之體者召請之五師也。二佛三菩薩因果相攝之戒水。三聚淨戒流傳之表示也。釋迦者中智攝律儀之體。文殊者空智斷惑盡之體。彌勒者假智大慈悲之體也。諸佛者爲尊證之故。果上三智之總體也。菩薩者爲同學之故。因位三智之分證也。所挿時花者五瓶之莊嚴。表定惠也。 ᅟᅟ疑云。五瓶若爲五師之體智者。何號戒水耶。 ᅟᅟ傳云。此圓戒者。本是戒即智。智即戒也。依之五百品所説衣内寶珠者。或説智寶。或説戒寶。約持得邊號戒。約斷惑邊號智也。仍以此瓶水灑頂上也。 ᅟᅟ尋云。五瓶形體表何事耶。 ᅟᅟ答。五師之全體也(更問)。 ᅟᅟ尋云。燒香·塗香·白拂表何事耶。 ᅟᅟ答。燒香·塗香如常迎佛之徳·清涼之用也。白拂者。爲説法之威儀。拂煩惱之垢塵也。 ᅟᅟ尋云。五寶·五藥·五穀有何故置之耶。 ᅟᅟ義云。此戒者自元即事而眞傳受也。五寶者増長五分法身之養育之珍寶。五藥者消除四大病患之速疾之要術。五穀者任傳受弘宣報命之根本也。約所表者。總者五尊之當體(相配在別)別者和上羯磨教授之三體也。得戒成就之表事勿蔑之。 ᅟᅟ尋云。如記家説者。五香又在之。尤可然歟。普賢(寶)文殊(香)觀音(藥)彌勒(穀)如此相配(已上)。今何不然耶。 ᅟᅟ義云。 ᅟᅟ私云。此事未承口決。但彼記家説。當流又相承之。同雖爲戒場事。意趣聊各別歟。傳授壇圖各別也。可尋之。 ᅟᅟ尋云。搆山王三聖座。備百種珍寶意如何義云。山王者。總者雖亙諸社。別者大宮權現也。是即爲和上釋迦如來之垂迹。擁護傳受圓戒之行者之故。可奉勸請也。何況三聖出世之本懷者。在受戒灌頂耶。爭無影向之儀哉。若然者就垂迹門故可備供具也。神供之外設百種者。以十種之十種表十界之十界。十界者十如也。界如已融者。戒法之即身成佛圓滿也。可思之。又是經文羅列寶物也。如文句者。諸地眞實功徳也(云云)。 ᅟᅟ尋云。祖師供具等如何。 ᅟᅟ答。傳戒傳燈之祖師。爲報其遺徳可供之。非彼遺恩者。爭今可證成佛之妙位耶。 ᅟᅟ一。正覺壇事。 ᅟᅟ尋云。以前已三羯磨畢。得三聚淨戒窮六即成佛。今又設此化義何故耶。 ᅟᅟ傳云。於成佛有兩種。一者始覺終顯之成佛。迹門所明應佛傳付之化儀也。於即座雖窮六即之次位。猶是九權一實之證入也。 ᅟᅟ尋云。受戒之座經六即次位者。即可斷惑歟如何。凡位受者見思猶不斷之。況於無明惑耶。 ᅟᅟ義云。於受戒座顯無作三身·本覺心法身。何無斷惑義耶。依之明曠釋云。今言戒者。能防三業止三惑(文)。凡於名字觀行斷惑耶否事。更問。 ᅟᅟ二者本覺無作之成佛。本門所明法身内證之當位也。依爲非因非果常寂光之境界。更非權門權乘可思儀之重位。仍於迹門受戒之後。重設本門重授之儀也。於先壇雖得無作之戒體。至此壇彌瑩本來之戒珠。非只成攝善攝律之持相。饒益有情之本意此時可滿也。經文偈頌可思之。 ᅟᅟ尋云。此壇即事而眞相如何。 ᅟᅟ答。於法性湛然平等大會之地上。搆當體自身從地涌出之寶塔。凡彼寶塔者。衆生自身之五輪形也。而多寶居塔中釋尊就半座者。一處解釋引經云。佛見一切衆生心中皆有如來結跏趺坐(云云)此意歟。 ᅟᅟ尋云。傳信和尚口授之多寶塔者。一心戒藏之重位也。未出機法。只是一切衆生色心實相本地難思境智也。以天然法爾之一心戒藏名塔婆(云云)若爾者於此塔中者。不可有受戒之儀。不可論成佛之相。今何於塔中有受戒之儀耶。 ᅟᅟ義云。自元此塔婆。約實者離本迹之分域。非色心之相貌。只是大日自證之六大。衆生本有之五陰也。誠不可論受戒説法。但一心戒下云。大日自證法戒是則本戒。自證法赴機末戒。大日自證戒赴普賢機。自受法身即爲他受法身戒。大日自證戒不赴於機。是即自受用法身(文)。此釋分明也。三身授戒同時而少不廢之故。約内證者。一心戒藏非迷悟之塔婆。約外用者。他受報身常恒授手之戒場也。今以他受用身授戒之邊爲發得戒之壇場也。 ᅟᅟ尋云。此壇用尊座歟。其上鋪設次錦座次龍鬚次茵蓐(云云)已有五重之搆歟。其意如何。答。本門所説五百塵點者。表五住煩惱(云云)今所座之五重又可表五住煩惱歟。即以煩惱爲所座(血脈口傳可思之)非斷伏。而斷伏之儀。學者悉之。 ᅟᅟ尋云。所覆天蓋所垂寶帳。所表如何。又八角形何事哉。軒有龍頭。頂有鳳形。子細如何。裏懸圓鏡。前置鏡子。是又何等耶。 ᅟᅟ義云。天蓋者。天然隱覆之義衆生五陰之體也(而此中懸八識法性清淨之圓鏡也)寶帳者。卷第六云。覆以寶帳者。眞實慈悲也(云云)菩薩戒者以攝生爲本。仍垂慈悲之帳也。八角形者表八正也。顯八教歟。又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云云)龍頭者八大龍王也。爲佛法之護者。灑雨澤於普天。爲人間之依頼。授財寶於閻浮。頷下有寶珠。既是慈悲之表示。戒體之事相。仍雖爲畜類。法花同聞衆之時。天之次列之。依之寶帳上建其形。所含幡者表神通也。頂上迦樓羅鳥是又頸有寶珠。仍名如意迦樓羅王。而處處經文釋義。以寶珠顯戒法。妙戒傳持之莊嚴。以寶珠爲其要。而間帯珠鳥龍。之戒相應者也。又鳥者折伏也。龍者攝受也。次眞圓鏡者在上表圓蓋(天)八葉者在下表方輿(地)是則天地鏡也。仁王經所説天地鏡者。又號如意珠。實相異名也。實相者今圓戒也。鏡像圓融之當體。豈非之哉。傳教大師大唐御相承之二面者。眞圓八葉專是戒法傳來之表相也。此兩面之中間可置一面本有鏡歟(更問。不能註之)。義云。所詮所案一二正經。肝要在此二面矣。圓鏡者法花之正體。八葉者梵網之傍體也。圓鏡者最初伽羅藍形。八葉者肉團之當體。色心一體事理一如。勿疑之。和尚口傳云。釋云。戒者是一切行功徳藏根本(乃至)能除大要正法明鏡(文)合一心戒藏可口傳(云云)。 ᅟᅟ尋云。置螺意如何。又五瓶灌頂傳授壇已畢。重置瓶水何故耶。似有繁重失。如何。 ᅟᅟ傳云。螺者。經之吹大法螺文。密教灌頂其義可同。次重用灌頂者。以前大壇灌頂者。應佛傳付之軌則。今壇者内證眞之灌頂也。仍重用之。 ᅟᅟ疑云。於内證眞身者。必不可用事相之瓶水。何重可灑之乎。如何。 ᅟᅟ義云。事相者自理性修起。理性者依事相顯現。何不用之哉。 ᅟᅟ尋云。今壇可表涌出之寶塔者。如流布之圖。頂上可建立九輪支。何置鳥形耶。 ᅟᅟ答。今約所表歟。迦樓羅又云蘗嚕拏。此云金翅鳥。 ᅟᅟ一。師弟入壇事(師資同座東西次第。任本記註之。而慈威和尚後日傳授次第在之。師西資東。此作法尤有其義。於法門又相應者也。資者未悟者境。以左爲座。師者能覺之智。以右爲座)。尋云。何故師資居一座耶。又顯宗無印契之沙汰。今何授與耶。又三箇合掌顯何事哉。其相如何。 ᅟᅟ傳云。師資共向南居一座者(師東(朱)西資西(朱)東)二佛並之儀也。一座者蓮花臺即寂光土也。二佛者師資也。法身自受用之二身居一土也。釋云。本有四徳爲所依(法身)修得四徳爲能依(自受用)能所並爲能依之身(二佛)依於能所所依之土(寶塔)二義齊等。方是毘盧遮那身土實相(文)次印契事。此授戒自元兼顯密之儀在之。用印何遮之哉。其上合掌一印也。爲説實相印(云云)經文分明哉。次三箇合掌者。先師資各合掌。合掌者。佛家之通規。僧中之禮節也。仍師資各恭敬三寶義。又成其禮。此十指者十界也。十波羅蜜也。約十界者。左五指者。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始小指)右五指者。天道·聲聞·縁覺·菩薩·佛界也。約十波羅蜜者。右五指者。檀·戒·忍·進·禪。左五指者。惠·方·願·力·智也。仍合掌時者。五凡五聖相合(以天屬聖)顯迷悟不二。受戒之本意是也。經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云云)(私云。此文深義更問有血脈)次合掌者。師資之冥合也。但開之爲二箇印。師右手·資左手合之。資師者(境也。理也。定也)資者(智也。事也。惠也)境發智理生事定發惠。是下契也。又師右資左(以師右手自資左手腕上合之也)智冥境事顯理惠融定。是上冥也(云云)此兩種合掌者。凡歸相攝師資一位。而滿不變眞如之理也。從因至果也。以此二箇合掌顯冥合。仍爲一箇也。 ᅟᅟ次師資各合掌。雖十界不二。而以二差別爲面。就合掌有口授。此合掌者。凡聖各各門之體相。本地而二門之表示。以師資各別之印契顯隨縁眞如之事相也。 ᅟᅟ尋云。師資同座之相如何。 ᅟᅟ傳云。師資座相尤可思之。師左足與資右足二足裏合之。足者以行爲徳。是則非戒行者五分法身不立也。裏有十輻輪文。輪者轉識義。是又圓戒之止惡防非也(十輪可思之可爲戒數也)。 ᅟᅟ尋云。今壇者表所依之寶塔。師資者表能依之二佛(云云)而於在世寶塔者。二佛並座之時。無結印之義。何今爾耶。 ᅟᅟ答。如經文者。二佛並座顯冥合許也。自元無立印之文。然而經文者存略之故不委歟。二佛何無用印之義耶。 ᅟᅟ尋云。寶塔者法身所居。蓮臺者報身所居也。而今蓮花臺則寂光之旨成義之條如何。 ᅟᅟ義云。寂光蓮花之義更問。於報佛自受用居寂光土。他受用居花臺。唯内證外用之異也。此品承前起後也。眞力以相應歟。 一。傳戒詞句事 ᅟᅟ尋云。在世塔中得受之相如何。 ᅟᅟ傳云。其本説見經文。多寶佛未開塔之時唱云。能以平等大會。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云云)此三句者。如次攝生·攝善·攝律三聚淨戒也。次分身諸佛問許與欲之後。釋迦開塔樞之時。多寶唱云。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云云)威儀戒也。 ᅟᅟ疑云。多寶所唱三句。以何爲三聚淨戒之由定之耶。 ᅟᅟ傳云。依得義大旨者。尋文證易得(云云)(先師度度口授。檀那一流之傳也)以法師衣座寶四安樂行并勸發品四要爲三聚戒者。山家大師定判也(云云)其中一者爲諸佛護念(律儀戒)二者植衆徳本(攝善法戒)三者入正定聚(或攝善法戒或律儀戒)四者發救一切衆生(饒益有情戒)(云云)四要第一者。爲諸佛護念也。塔中三句之第三者。佛所護念也。其詞已同。戒法勿論歟。餘二句顯然也。 ᅟᅟ尋云。受戒之法則必有規矩。無問答之問者。非傳受戒之儀也。而多寶之所唱。假令雖爲三聚戒。無所化之答言也。非傳戒歟。如何。又傳戒者。師資相逢而可成之。今多寶者未開塔以前唱之。可非傳戒歟。如何。 ᅟᅟ義云。凡受戒之儀式。在世滅後遙異。月氏震旦事異。以一隅不可定之。就中聖境難思也。凡情豈計之哉。釋尊已聞彼三句之唱。默然信受者。是即傳戒也。次多寶者在塔中唱之。釋尊者於塔外受之。就戒場有甚深之習。可思之。 ᅟᅟ尋云。今寶塔者迹門之涌現也。以二佛並座之化儀可顯本門極説之條。不符合歟。 ᅟᅟ義云。寶塔品承前起後之故。本門之極説漸顯也。寶淨世界之應佛。即爲常住不滅之身故。乘本有之塔成涌現之願文。非迹門之化儀。釋尊又入塔中顯始本不二之義。終窮之化儀只在之者歟。又内證自受用者。冥法身外用他受用者被度生。可思之。抑亦見寶塔品之見字有深義(更問)。 ᅟᅟ尋云。今入此壇正所授詞句如何。 ᅟᅟ傳云。衆生々々々本門一白也(合一句合答)次句第三第四句三羯磨也(合三句合答)凡本門受戒者。不期正覺於分證。不待得果於妙覺。唯當位即妙之一心戒也。而彼文雖云入佛位。非極果之佛位。指名字菩薩也(義釋號菩提在別)仍五大院立六即成佛之時。引此文爲名字即之成佛。所詮指凡夫之當相也。此文雖爲他經之説。引權證實者。釋義之常事也。不可驚疑矣。況又於爲一二之正經哉。 ᅟᅟ尋云。本門極説者。壽量品是也。爾者於彼品有授戒之證文耶。 ᅟᅟ義云。乞戒文者。與方便品説不異。壽量品經云。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説之。唯願説之(文)唯願説之唯願説之也。可思之。正説戒文者。經云。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虚。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文)就中知見二字。正授戒之正意也(更問)。文句云。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無三界之因相也。無有生死者。無有二死之苦也。起集名退。無常果現名出也。亦無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滅。此二倶滅故云亦無在世及滅度者(文)生死涅槃之二倶滅之者。今戒之正意也。尸羅者滅惡也。滅生死煩惱之二惡也迹門意猶不滅煩惱。至本是受戒之極説也(迹門不滅始成之情謂者猶滅煩惱惡之義不圓滿也)又經云。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即便服之。病盡除愈(文)文句云。色者譬戒。戒防身口事相彰顯也。香者譬定。功徳香薫一切也。味者譬惠。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惠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見佛性。又色是般若。照了法性之色分明無礙。香是解脱。斷徳離臭也。味是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縱不横名祕密藏(文)色香味三種者。或是戒定惠也。又是法法身般若解脱也。是則三聚淨戒也(如以下釋)。三法不縱不横名祕密藏者。一心戒藏之重也。 ᅟᅟ尋云。今此色香味者。醫師所職經教也。然者約戒定惠三學尤有其謂。何一向約戒藏可意得耶。 ᅟᅟ義云。三學未分。十界未顯。在佛果之内證者。以之名戒法。一心戒藏是也。而三學相分之日。又於一學立戒名。仍稱戒定惠也。總屬別名常所判也。 ᅟᅟ尋云。三學未分之時者。置而不論之。三學相分之時。何以戒法爲淺位耶。 ᅟᅟ傳云。是則戒法之奇模也。分別六即之時。以理即爲底下凡夫之位。而入于妙覺之極滿歸理即也(以上約性)。又論修得之時名字即。聞一實菩提之理後修行覺滿之日。歸名字之解也。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解了解不可有諸佛之内證。若爾者。以戒法爲淺位之條。還而一心戒藏之潤色也。其上於三學之中。以戒爲淺之條。何處釋耶。隨釋處可會之。六度門之時以戒爲第二。以禪智爲第五六者。非淺深也。釋尊因行之六度。戒滿之次第也(條條略之)。 ᅟᅟ尋云。迹門白四羯磨相(如常)。若爾者。於本門有彼儀耶。 ᅟᅟ義云。此事未決也。但推之。於本門之直説必不可追爾前迹門之義。一一説悉是戒法戒行也。就中我本行菩薩道時(云云)本行者戒行也。又毎自作是念(云云)可思之。隨而大師一處釋云。不用白四羯磨(云云)。所詮不用而用也。本行菩薩道之文。毎自作念之文。於密宗者。實修實證最極灌頂之即身成佛也。戒法又可然也。又東陽和尚御義云。本行菩薩道行者不輕行是也(云云)彼行者禮拜也。合掌也。爾者受戒合掌是也。法藏本三昧耶印可思之。 ᅟᅟ尋云。寶塔品時釋尊入塔中。兩佛合掌唱問句歟。以之爲受戒者。本迹受戒之中間。又有受戒之義。可言三密之得戒歟。又釋尊者迹門受戒之和上也。何今可爲資耶。 ᅟᅟ義云。法在一心説必次第之故。三度傳戒之義可有之也。就中以寶塔品爲傳戒之所詮。心性中臺受戒是也。方便品(相傳戒)寶塔品(發得戒)壽量品(性徳戒)也。可思之。凡如此之深義。横竪無礙也。不可執一邊。三密相應受戒者。必唱三身之成道於同時。得三種之戒法於即座也。從佛口生(能持口密)傳受戒。解脱徳(應身僧寶)從法化生(領納意密)發得戒。般若徳(報身佛寶)得佛法分(合掌身密)性得戒。法身徳(法身法寶)身子領解云。我等今日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云云)身子既是授戒之正機也。又一切衆生之得戒也(更問)次以釋尊爲所化者。自元此圓頓妙戒以佛爲所化。三重相關之次第意也。即在世化儀爲三箇度之授戒者。今何略壽量品受戒耶。 ᅟᅟ義云。以知兩度之儀。應報之傳受周備畢。法身性得之授戒者。傳授發得之根本故。即修顯性也。仍重不設其化義(是一)又化義者其所化身子等聲聞也。迂迴道之受者也。今者約直往菩薩之故。不設其義也(是二更問)又在世者至本門。以八世界發心菩薩等爲所化故。至本門重授之也。今不然(是三)。 ᅟᅟ尋云。就在世之化義。寶塔品受戒義不□如何。 ᅟᅟ義。云粗先註畢。有智有眼之者。豈不披閲乎尋云。難云。爾者迹門正機身子等聲聞者不入寶塔。不受多寶之戒歟。 ᅟᅟ傳云。法説之時。身子一人成佛者。一切衆生悉成佛也(可聞口傳)寶塔之時。釋尊一佛受戒者。身子以下一切衆生受戒也。凡身子尊者同入法性之聲聞。今者同入塔婆之應身也。仍與釋尊一體冥合受寶塔品戒也。涌出品經云。我等能知如來發隨喜心(文)解釋消之云。如來者花嚴四大士法花身子(云云)釋迦如來即身子也意得。有何過耶。 ᅟᅟ尋云。如學生式者。第一戒師塔中釋迦。第二戒師南岳大師也。爾者南岳大師於塔中受戒之義。如何可意得耶。 ᅟᅟ私云。南岳受戒者。靈山聽法之次第也。就之可有二意。一者約本地者。法花同聞之第二觀世音也。同聞第一之文殊者。爲一切智願之體。居羯磨之上位。同聞第二之觀音者。爲大悲闡提之主。爲受者菩薩之最頂(云云)。二約垂迹者。靈山衡山一處也。在世滅後一時也。常在不滅之説戒。法界融即之戒場也。深義可思之。 一。三重血脈事 ᅟᅟ尋云。於一夜受戒有三重血脈。繁重豈非過耶。 ᅟᅟ義云。事既非聊爾。仍表慇懃也。凡授戒之義。以三返成事之條。權實共以無爭之也尋云。三重印璽有淺深耶。 ᅟᅟ傳云。初重者如文。相傳戒之日時不可失念。第二者大師之要誓授戒之根元。第三者受者之内證得戒之最詮也。雖是非淺深。非不表次第(云云)。 ᅟᅟ尋云。第二血脈相如何。 ᅟᅟ義云。大師發願文是也。以之爲戒壇之根源。爲戒法之祕要。仍以傳之爲受戒之印璽也。然而一人傳授之後。其書不滅沒之間。自然今散失之故。或疑之不尊崇。或就其加僻案。邪説弊正説。未見錯眞見。末世之懊惱在之。山家大師最初感得之靈箱者。只戒壇一箇之要領也。如舊記者。延暦初年。傳教大師登山。于時二人化人降臨對謁之内。一人(梵天)者獻一合箱。其銘(更問)收此文。一人(帝釋)者獻八舌鎰。其銘(更問)依之大師彌發渡唐之大願。所傳法門之首尾也。大師依之眞説。章安之記録也。更以無疑之(義源僧都記録相承之説符合之)。 ᅟᅟ就之有口決有相承。粗裏註之。但雖見之。不得口傳者。不可知之。仍爲末代愚鈍之機忌憚註之。 ᅟᅟ文云。唯佛與佛還居心地(云云)裏云。口授。 ᅟᅟ傳云。口授者。方便品唯佛與佛者。如釋者。究竟分證之二佛也。又一處釋云。唯佛佛與佛佛還居心地歟。還字可思之。還歸本理一念三千之釋。還我頂心諸佛之文一徹也。還者理即也。雖爲分證究竟之眞佛。覺衆生知見。居眞實戒壇者。可還理即之己心地。是則六即一即之覺滿故也(但於一即者猶有口傳)。 ᅟᅟ文云。居己心實相地爲履眞壇(文)裏云。法身説法。内道場即戒壇也。 ᅟᅟ傳云。模己心之内道場。築山門之外道場也。己心者。又己身也。仍一切衆生之色心實相也。所發得戒體者。必於一切衆生色心之上得之也。非其色心者。不可成戒法。其體實相而無迷悟染淨之差異。於内道場者。以心可爲戒。 ᅟᅟ印信傳受之者也。惟賢相承別註之。 ᅟᅟ傳云。經次下云。唯願説之唯願説之者。意者。唯戒説之唯戒説之也。願者戒也。唯説願勿慮等文同意也。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文)敬信者者。敬戒者也。信者戒也。 ᅟᅟ疑云。信者佛法之信也。此字必不可爲戒。如何 ᅟᅟ義云。信字總者雖亙三學之信。別而可爲戒法。今經次下文又爾見歟。所以者何。文云。諸増上慢者聞必不敬信(文)不敬信者不敬戒也。仍下經文云。有懷増上慢者於戒有缺漏(文。云云)於増上慢輩者。爲破戒之間。不敬戒也。故今文述不敬信也。次下長行文述三請之趣云。今此會中。如我等皆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穩。多所饒益(文)從佛受化者。傳受戒也。敬信者如上。長夜安穩者。無明長夜戒光爲燈也。多所饒益者。饒益有情戒也(云云)三聚戒者以利他爲本故。故擧此一戒攝餘也。又五千起去輩爲破戒之上慢也。故説戒之時至刻退座也。則有七遮者不授戒之意也。 ᅟᅟ尋云。大小權實之授戒聊雖有相違白四羯磨之化儀不可各別。若爾者。於法花授戒。有此義耶。 ᅟᅟ傳云。此即至要也。尤可有其化儀也。經云。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單白也。唯以一大事者。三諦之總體三聚之妙戒也。依之文句云。一則一實相也。其性廣博故名爲大。諸佛出世儀式故名爲事(文)又云。衆生有此機。感佛故名爲因。佛承機而應故名爲縁。是爲出世之本意(文)又止觀一云。云何爲一。一實不虚故。一道清淨故。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云何爲大。其性廣博多所含容。大智大斷大人所乘。大師子吼大益凡聖故言爲大。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衆生。故名爲事(文)自元生善滅惡者受戒之徳。成佛得道者持戒之果也。依戒自成佛。以戒利益衆生。仍一大事因縁只在戒法者也。 ᅟᅟ私云。南山宗意依法花涅槃也。□□建立彼戒法(云云)而法花文云。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乘。此也。依縁起説戒法故也。一乘者即戒法也。今家之意者。不談縁起之戒。三世常恒之説戒也。仍今文因縁之二字。雖非潤色。分別説三之日。彼律宗所立之義勢。又非可無之故。若爾者。因縁之二字約戒法歟。 ᅟᅟ尋云。難云。於圓頓妙戒者。可異施權之受戒之故。不論白四羯磨之化儀。還而可爲規模歟(是一)單白之開句三羯磨之示悟入之句經文無其異。何分彼四句之文可意得替耶(是二)。 ᅟᅟ羯磨經文云 ᅟᅟ義云。單白三羯磨同異事。羯磨經一家意可異也。於理性故也。約事相隨縁之門日者。以圓戒之白四。可爲規模歟(是一)次其相不同事。於一家白四者。普通廣釋之授戒之一段。能能可見之。可異律宗之説也。今云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者。此文爲令衆生者。受戒之機也。開佛知見者。授與佛戒也。受戒之時開如來藏故也。使得清淨者。持戒相也。破戒之時者衆生得熱惱。持戒之日得清涼也。清淨者則清冷也。又破戒者垢穢也。持戒者清淨也。六十花嚴□列十戒。第十名清淨戒。籤四引之。爲律儀戒(見)文句云。開者即是十住。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初心能圓信(戒法)圓受(受戒)圓伏。而未能斷。不名爲開。内加觀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別惑。藏顯出眞修性得知見朗然開發。如日出闇滅(私云。戒如明日月)眼目有用。故名爲開(文)。 ᅟᅟ次經云。欲令衆生示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文)。 ᅟᅟ義云。此句以下三句者三羯磨也。示佛知見者正示戒行知見也。句云。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徳。法界衆徳顯示分明。故名爲示(文)體備者戒體也。萬徳者三學也。可思之。 ᅟᅟ次經云。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文)。句云。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故名爲悟(文)。 ᅟᅟ次經云。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文)句云。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運從阿到荼。入薩婆若海(文)。 ᅟᅟ尋云。開示悟入者住行向地也。而今授戒者。師弟共凡夫之淺識也。何以此文可會三羯磨耶。 ᅟᅟ義云。以開示悟入爲次位(云云)解釋云。一意説。於此文。或約位。或約智。或約門。或約觀心。四重釋在之。約觀心者。專可觀行即。其上六六三十六也。於觀行名字。何無開示悟入之義耶。 ᅟᅟ尋云。見經文。於開爲者。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云云)示悟句以下何無清淨之句耶。又至入句知見道故(云云)道字心何。 ᅟᅟ義云。使得清淨之句者。白四羯磨之作法。單白者可委細之故。始並之也。次至道字者。偏約次位之時者。開示悟入共聖位也。而此四字可通名字觀行之置道字歟。道者聖位之因也。至入句始而雖置之。可通開示悟三句也。以結句顯初義也。 ᅟᅟ尋云。以開示悟入爲白四羯磨者。可有淺深耶。 ᅟᅟ義云。開示約能化之説。悟入所化之機也。非淺深而論淺深也。廣釋云。 ᅟᅟ尋云。開示悟入共有知見字。今血脈所指知見者何耶。 ᅟᅟ義云。四句即既一白三羯磨也。知見字定可指四句。然而戒體之發得有第三羯磨終。仍約成就之位。別而指入佛知見之一句歟。且普通廣釋釋第三羯磨之時。有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義釋。此文則受戒成佛之肝要也。血脈次云授一乘佛子某甲(云云)佛子者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之故也。 ᅟᅟ尋云。開示悟入四句。可爲一白三羯磨歟。次下現在章經文。何除開句耶。所以經云。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云云)如何。 ᅟᅟ義云。經上文四句共注之畢。今文者重説之略單白文也。仍不擧開句也。無殊意據歟。剩又示句。師以五陰(六塵)之□心心數爲所化。大地法即十大弟子等歟。可思之。 ᅟᅟ文云。不居實相心地壇者。外道常爲鬼魔眷屬。裏云。三口即身成佛六大一意。 ᅟᅟ傳云。三口者三句(略勹點借音也)也。即身成佛者。理具加持發得即身成佛也。仍云六大一意也。此三句如次。性得·相傳·發得三種戒也。法花眞言自元一義之故。三種即身成佛者。即是三種戒也。實相心地壇者。六大之中地大也。無始性得如地之釋是也。此地大是一心戒藏也。能生萬法之故。爲定慧根本也。大論云。戒是佛法大地。離戒定慧無存(文)外道常爲鬼魔眷屬者。諸法實相外餘皆魔事是也。 ᅟᅟ文云。設言白衣僕奴一見本心實相(文)。裏云。一見本心實相。解法師語。第一清淨者也(云云)。 ᅟᅟ傳云。一見者發得戒也。本心實相者性得戒也。發得此戒者。依相傳受戒也。仍引但解法師語皆名第一清淨者之文合之也。 ᅟᅟ文云。妄想速息常聖住(文)。裏云。始能乘所乘·煩惱即菩提。終文殊兩手一念三千(云云)。 ᅟᅟ傳云。妄想速息者。六即成佛故也。常聖住者。斷惑之故。非天住梵住等。而於聖住者。以羯磨師大聖文殊爲其最。仍述文殊之相貌也。能乘者文殊。所乘者師子。煩惱者師子。菩提者文殊也。師子者畜類之王也。則無明之體也。仍爲伏此無明。等覺智文殊居之。云煩惱即菩提是也。文殊兩手者。定慧兩手也。其身者佛自住大乘之戒體。兩手者定慧莊嚴之外相也。一念三千者。一念者戒體。三千者戒行也。文殊身者一心一念。兩手者定慧三千也。戒壇院文殊兩手印相可思之。略此等之深義顯發之時。於輪迴之中非人也(云云)。 ᅟᅟ文云。輪迴中非人也(文)。裏云。釋迦三觀六即齊等可思之。 ᅟᅟ傳云。非人者指佛菩薩也。非八部衆之非人。安樂行品常有是好夢下釋云。於夢有多種(云云)其隨一非人來語(云云取意)是指聖位也。釋迦者戒和尚也。師資冥合凡聖不二也。三觀者。三智也。三戒也。師資之所具不可各別。六即者。是又師資平等也。凡聖一如也。釋迦者佛也。三觀者心也。六即者衆生也。約三法妙。受戒之日悉齊等也。 ᅟᅟ裏云。口授(五佛)三身諸佛(五佛)菩薩口授也(云云)。傳云。以五寶稱五佛也。既是五方之佛菩薩也。水精者。風輪最居下之上大海也。仍中央總體也。此五佛各有三身。是三聚戒之戒師也。又各爲證明。各現羯磨教授。十方臺□□及主伴之化儀。十方諸佛影現帝網之説戒。可思之。 ᅟᅟ文奧書云。竊原一心三觀相承次第在別(云云)。傳云。竊原以下非發願文。仍不書之。本在之。以彼可爲正歟。葉上僧正將來之時。所注加也(云云)仍於山門非可爲指南。然而廣爲顯其相承非一書載之歟。 ᅟᅟ一心三觀血脈事。是又後學所書加也。此一心三觀者。黒谷之相承也。正觀之上妙觀非聊爾(云云)。 ᅟᅟ或疑云。此一卷書。文字其不正。玉篇廣韻之中。不覓得之字形多之。又文章之體不似天台。不似章安。凡於經猶有僞經之故。大藏之目録取捨隨時歟。然者此書可爲僞書耶。 ᅟᅟ義云。大聖四悉檀之文言。不可執一邊。記人授與之一段不相替也。一卷之始終何疑之哉。且又法門精髓。義窟之樞鍵也。故爲隱密深義。爲相傳研學。異樣之文章。異體之文字。被載之歟。如眞言經者。□□□中如此之類在之。唯可仰先匠之所用本。義理尤甚深者也。 ᅟᅟ尋云。第三血脈如何。 ᅟᅟ傳云。文云。授戒灌頂者。所謂佛之知見是也(云云)知見者。如實之知見也。故正知正見也。佛知佛見也。佛説知見波羅蜜句云。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到事理邊故。悉名波羅蜜(文)釋籤二云。若衆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遇在衆生(文)又止觀第一釋觀行即云。觀名佛知。止名佛見。於念念中止觀現前(文)所詮知者智也觀也明也。是生善也(攝善法戒行善)見者理也止也寂也。是滅惡也(攝律儀戒止善)。 ᅟᅟ知見二字攝萬法之上。生善滅惡之體唯爲戒法也。 ᅟᅟ難云。知見二字何是爲戒法耶。依之方便品初行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文)。句釋云。此智慧體即一心三智。甚深無量者即稱歎之辭也(文)經次下文云。吾從成佛已來○引導衆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文)。句釋云。知見波羅蜜者。即是雙擧權實知見也。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道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文)今所被備證文釋者此文歟。然者知見二字者。權實之眼與智也。更非戒法證文如何。 ᅟᅟ義云。今經文歎二智意趣者。釋尊説前三後一之化儀益大通法縁之聲聞者。善巧方便之所被也。仍歎其二智也。所歎之實智者。三學圓妙之中道智也。權智者三學施權之空假智也。此權實之總體自元爲一心戒藏之上者。知見之體是戒法也。誰疑之耶。抑所云一心戒藏者。略開三顯一諸法實相之一句也。此則迷悟未分之玄理。心性中臺之戒體也。舍利弗等上根之衆。猶不達其義理。重望白四羯磨之受戒。其問云。慧日大聖尊。久乃説是法○道場所得法○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爲如實説○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文)此文之説是法之所得法則是戒法也(得字思之)合掌者受戒之威儀也。敬心者信心也。信者戒也。仍恭敬戒法也。具足道者具足戒也。中道實相之圓滿戒也。大論十戒之中。以第十具足戒爲圓頓具足戒。又序品經云。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云云)此文説圓教十戒時。擧初後之二戒歟。句釋云。威儀無缺即是初不缺戒。淨如寶珠即是第十究竟戒(文)此釋約大經十戒歟。大經究竟戒者大論具足戒也。 ᅟᅟ私云。三止三請之文。於戒法止三請文。合掌以敬心文。惠光流以此文爲一心三觀依文。黒谷爲妙戒依文之由。先師度度口決故留耳底。於戒家者猶有子細。以下爲三羯磨之證也。 ᅟᅟ尋云。以廣開三顯一文段爲受戒之相者。五佛章門之中釋迦章者第五門也。今何以最初總諸佛章開示悟入之句爲釋迦傳戒之相耶。 ᅟᅟ傳云。總諸佛章。爲最初之間。開示悟入之相委細也。白四羯磨之相分明也。何況釋云。擧諸佛一章指釋迦(云云)於總諸佛之中。可攝教主釋迦之故。旁以非難者也。 ᅟᅟ尋云。以五佛章門配屬五行事。可有之耶義云。傳信和尚被載筆墨口傳爾也。羯磨文殊者。久成如來也。仍過去章是也。教授彌勒者當來佛也。未來佛章是也。和尚釋迦者釋迦章也。尊證佛者總諸佛章也。同學等侶菩薩者現在菩薩也。依受戒即身成佛之故。現在章門佛是也。 ᅟᅟ以上大概記之。猶納胸中深祕。巨細非筆端之所顯矣。 ᅟᅟ法勝住持沙門惟賢(御判)。 ᅟᅟ法界事(委細在別)。 ᅟᅟ一帖。説界次第。神分祈願等(云云)次顯宗次第。次祕密次第。次戒家次第(祕密次同之)正宗如式。 ᅟᅟ私云。元應寺法勝寺。當夜者戒宗次第許也(云云)。 ᅟᅟ此記或依口決。或依見聞。又依料簡注文。冥慮難測。然而依若樹若石之説者也。先師所記委細。恐猶不勝此記歟。聖智之不失念勝他之故也。今者願愚鈍思未來故。元應寺存知之以不達之餘免許此記者。神藏寺祖性·藥師寺侃觀·等妙寺通悟。以上三人於法勝寺染愚筆遣之□畢。自□之畢。寶戒寺下□□者。般若寺照本寶藏寺心照兩上人。凌千里而被望傳授之間。傳授之畢。依之此兩人同覽之。仍此本六箇處有之。散在之儀。雖歎之。慳惜之咎又恐之故也。□院處處。無其器者。返本所不可有他見矣 ᅟᅟ貞治三年(甲辰)二月十一日(丙午)於相州圓頓寶戒寺記之。 ᅟᅟ住持沙門惟賢(御判)。 ᅟᅟ明徳三年六月一日。 ᅟᅟ寶戒住持沙門觀豪(書判)。 ᅟᅟ傳領沙門宗周(書判)。 ᅟᅟ右此記者。法勝寺第二世慈源和尚述記也。於圓戒一段之化儀。可爲門葉指南者也。如和尚奧書者。自筆六本之内。以所被納置于寶戒寺本。豪公上人住持之時寫之。朱墨共被令交合畢。但料紙之體。雖似聊爾。俄依有思企被用薄紙歟之由。所令推量也。得之可被存其旨矣。爰周公。去應永十六年十一月三日。於法勝寺隨予依被遂彼灌頂之嚴儀。就此相傳之本奧書所望之間縁老筆載旨趣畢。 ᅟᅟ于時應永十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ᅟᅟ法勝寺第九世沙門靜珍(書判)。 ᅟᅟ此書者慈源和尚記述。觀豪和上筆跡也。灌頂授戒之深奧。内外兩壇之祕傳。不可有過此記。爰靜能大徳。凌萬里之山海。隨于予被遂此大事。其懇志感悦之間。雖爲多年祕藏之本。所奉授與之也。但御一期之後者。納等妙寺缃篇。被備置彼寺重書者。可爲愚老本意。御同心尤相協冥故者歟耳。 ᅟᅟ正長第二林鐘上旬。於妙戒院丈室書之(第十二世)。 ᅟᅟ一。前住法勝寺沙門忠豪。(此事。普通廣釋。傳信和尚御抄教授口傳等可見之)。 ᅟᅟ二。十界常住之理也。此理者事理不二也。則果相也。 ᅟᅟ私云。以壽量文爲受戒之文由了見之者。文者依執見之上。以經一一爲授戒始終之由。一流相傳之故也。山上學者定不許者歟。子細□經文之又義不分別之人亦殘疑也。此口決所云□者九牛之一毛也。有同學同見人者。定無疑貽歟。 ᅟᅟ三(各合掌各合掌)(合後三句合第一句)。 ᅟᅟ私云。彼寶塔者。證明法花之塔也。三周正説共可證明之故。自序品始涌現也。然而衆會感見有次第之故。法師品次列之。機見時已至也。依之了見。寶塔品不待涌現寶塔品也。 ᅟᅟ尋云。以爲説實相印文稱合掌之條。其意如何。次印者。如顯宗者。唯是印契決定義也。小乘三法印等是也。非手結之印契耶。如何。 ᅟᅟ義云。爲説實相印文事。妙樂釋云。實相必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云云)合掌者十界也。豈非此印耶。身土者。身者能居佛身。土者所居寶塔也。仍於塔中結此印也。次非手結之印之事不可然。事理一如之法花也。何無事相之印耶。印契決定之義。依印契彌成者也。後日憶之。就所表之一段可分別之。凡九輪者。三三九諦之當體歟。轉惑摧破之義有之。又九界之當體也。輪者輪轉生死之體也。於一佛界者無輪轉之義。仍攝九界九輪輪轉。歸一佛(塔形)之正界意歟。此九輪又以寶珠爲頂上見之。北斗者必可得眞俗如意之大益故也。是非戒法之所成立耶。金翅鳥又載玉。所表可同。金者金剛也。戒法堅因之義。翅者定慧莊嚴之相也。飛行自在而爲物成益。所表可思之。九界之中以□果之一界。顯本有之十界。凡教法者有海龍宮。八識含藏之當體也。在纒眞如之義也。金翅者在須彌頂。九識法性之當位也。出纒眞如之表示也。共帶戒法之寶珠。同顯法門之深義。依之上九輪居尊形。於飛擔福龍頂也。可思之。 ᅟᅟ後日私云。圓鏡者顯自證顯自體。八葉者顯利他。顯依報。離身無土。離土無身也。又二箇之靈鏡。一面之自鏡非也。而三三而不三□□可思之。 ᅟᅟ私云。山家大師御相承之八葉鏡被安置山門或經藏。而近代被出之。或上綱竊相傳之。然而山上不知之。余以不思議之因縁相傳之畢(子細故不註之)宿習之至可悦也。但其一面黒膀而不能現像。妙樂釋云。□形體不能現像(云云)。今鏡尤爲規模矣。 ᅟᅟ文句云。此戒定慧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見佛經(文)。 ᅟᅟ私云。此塔婆事。内道場之體也。内道場之深義。普通廣釋。傳信和尚別紙抄口傳抄等。可見之。 ᅟᅟ凡内道場者。自身八葉肉圍能居身。第九心王理智不二三身如來也。外道場云。或指山上戒壇。指處處受戒勝地寺院。然而色心自元不二之依正又一如也。一多自在之事理同體也。深可思之。 ᅟᅟ壽量品毎自作是念(云云)。 ᅟᅟ決一云。若信三道即是三徳。當能□□二故也。行□三界(云云)。 ᅟᅟ私云。以不斷而斷爲同本意重隨不生之斷可思之。 ᅟᅟ私云。五師者。釋迦(和尚)文殊(羯磨)彌勒(教授)諸佛(尊證)諸菩薩(同學)也。而記家加普賢觀音者。同學諸菩薩之上首也。普賢者妙法之玄理。居斷道之終。受戒即身成佛之當體也。觀音者。慈悲之當位。饒益有情戒總體也。而以五香配文殊意。香者戒香也。文殊者能授羯磨師也。智徳也。以戒體或名智寶。寶者則戒香之故。文殊或有智目爲羯磨師也。仍以文殊配當五香。有其便矣。 ᅟᅟ又六度相配時者。燒香(精進)塗香(戒度也)壽量品醫藥色香味相配時者。以香爲定。可思之。 ᅟᅟ私云。瓶者●字之水瓶也。衆生之當體也。可祕之。●字者人體也。就之有時(云云)。 ᅟᅟ法師品云。法花經藏深固幽遠。 ᅟᅟ□或處本少少略之。未再治之故也。左右墨點之中間也。下去之然也。 ᅟᅟ尋云。三學中以戒法爲本者。有其證耶。三寶住持集(山家釋)云。智者大師云。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二翼(文)佛自住大乘者。一心總體。即是戒體之大地也。定慧力莊嚴者。一乘戒壇。定慧二法也。一切佛藏者。戒法。即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名爲佛心。佛心遍攝。如法花實相之心。名心藏。心喩如地能持萬物。名爲地藏。此曰即戒具定慧含藏三徳。名爲戒藏(文)。 ᅟᅟ或云。此五種灌頂出金剛頂義決。入壇灌頂阿闍梨灌頂等十二種在之。此十二種灌頂各具此五種(云云)。 ᅟᅟ具支灌頂第一云。金剛頂義訣云。五智印門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諸佛菩薩放光出遊。二者甘露灌頂。謂心部主眞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字門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眞言及壇中義理。總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總會運用加持自他。是人堪受大阿闍梨位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