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2024-03-09 21:38
---
ᅟᅟ《大正藏》第77卷No.2454
ᅟᅟNo. 2454
ᅟᅟ十住心義林(本)
ᅟᅟ宥快
ᅟᅟ問。眞言宗立敎云何。答。立十住心判攝顯密敎法也。
ᅟᅟ問。大師依何經論。相承誰師立十住心乎。答。據大日經菩提心論。大日·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慧果·大師。如此相承立之也。
ᅟᅟ問。十住心一一名字如何。答。第一異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齋心。第三嬰童無畏心。第四唯蘊無我心。第五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緣大乘心。第七覺心不生心。第八一道無爲心。第九極無自性心。第十祕密莊嚴心。
ᅟᅟ問。十住心行相如何。答。第一住心。約果報三惡趣也。卽依十惡業因所感也。論心品者。廣通六趣。不知善惡因果類。皆此住心分齊也。寶鑰上云。凡夫狂醉不辨善惡。愚童癡暗不信因果之名也(已上)十住心論一云。異生羝羊心者。此則凡夫不知善惡之迷心。愚者不信因果之妄執(已上)又云。楞伽經說百八部邪見。瑜伽論說十六計。智度說十六知見(巳上)大日經略擧三十種外道。十住心論云。時大相應二建者。自在流出計尊貴。自然內我執人量。遍嚴壽者數取趣。識藏知者及見者。能所二執內外知。怛梵人勝計常定。顯生二聲與非聲。如是三十大外道。各各迷眞如輪轉(巳上)。
ᅟᅟ第二住心人乘也。行五常持五持人也。大日經種子等六心說之。大日經云。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也。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祕密主。是初種子善業發生。復以此爲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芽種。復以此施授與非親識者。是第三疱種。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是第五敷花。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巳上)又五戒五常其義同也。寶鑰上云。言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仁名不殺等。恕己施物。義則不盜等。積而能施。禮曰不邪等。五禮有序。智是不亂等。審決能理。信不妄之稱。言而必行(已上)十住心論二云。夫五戒同於外書有五常敎。謂仁·義·禮·智·信。愍傷不殺曰仁。防害不婬曰義。故心禁酒曰禮。清察不盜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爲五德。不可造次而虧。不可須臾而廢。王者履之以治國。君子奉之以立身。用無暫替。故曰五常(已上)此等行相爲第二住心也。
ᅟᅟ第三住心天乘也。故大日經云。彼護戒生天。是第七受用種子(巳上)大分有三界天。欲·色·無色界。曲分有二十八天。依六行智觀次第勝進。此外道等。又立邪三寶。梵王等爲覺寶。四吠陀論爲法寶。傳授修行者爲僧寶。又立戒定慧三學。十善等爲戒。四禪那卽定。依之空慧發生。依如是三學。厭下界得上天樂也。
ᅟᅟ第四住心。聲聞自利之心。羊車出欲之方便也。以四諦觀斷人執煩惱。證有餘無餘二涅槃心品也。
ᅟᅟ第五住心。斷惑證理。雖大同聲聞。利鈍爲異。觀十二因緣。悟四相無常。斷三界煩惱。證二涅槃。又聲聞立四向四果。緣覺立一向一果。此緣覺有部行·麟喩不同也。
ᅟᅟ第六住心。運自他圓性。菩薩大士之心也。經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五位。斷煩惱·所知二障。證菩提·涅槃二轉。五重唯識四重二諦二空三性等。此乘所觀也。
ᅟᅟ第七住心。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此宗所觀也。唯一無生觀上。有五十二位賢聖也。
ᅟᅟ第八住心。一如本淨境智俱融。一心三諦。卽是此宗所觀也。表位有六卽階級也。
ᅟᅟ第九住心。事事無礙法界緣起六相十玄。此宗所談也。立六位明行布圓融也。
ᅟᅟ第十住心。究竟覺知自心源底。如實證悟自身數量。色心實相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此宗所談也。是十住心行相大綱也。
ᅟᅟ問。十住心得名如何。答。一異生羝羊住心者。法譬並擧。異生法。羝羊譬也。異生者亦名凡夫。生死凡鄙之士夫故曰凡夫。異生者依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生。故曰異生。羝羊天竺語法。不知善惡者譬羝羊也。
ᅟᅟ二愚童持齋心者。是又法譬竝擧。愚童譬也。持齋法也。愚童世間三種通名也。故第一住心說愚童凡夫猶如羝羊。第二云愚童持齋。第三云嬰童也。意愚童如羝羊第一。愚童持齋第二。愚童無畏第三也。持齋者斷食曰齋。意愚童凡夫。起一日不食心云持齋也。付之一義持齋是約初名也。第二住心種子等六心中第一是齋也。第二已下是施也。故約初心也。一義云。齋六心通。齋上施等行故。持齋名通初後也。
ᅟᅟ第三嬰童無畏者。是亦嬰童譬。無畏法也。付之有二解。一嬰童初心得名。無畏約後心也。二對大聖第三住心總云嬰童。此時可通初後也。付之一義云。種子等十心中。前六人乘。後四天乘也。後四者。受用·無畏·殊勝·決定也。此十心中第八。經說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故約第八心得名也。二義云。嬰童通初後名也。然無畏約脫縛。故今言嬰童無畏者。約究極得名也。故高祖釋外道生天暫得蘇息。如彼嬰兒犢子隨母。是生天解脫位云無畏。但第八經說無畏依。求無畏所依位。而非脫縛位。又殊勝決定二心。開第八無畏。故實無別體也。
ᅟᅟ第四唯蘊無我心者。單法也。聲聞執五蘊法實有。故云唯蘊。聚集人我空無覺。故云無我。大師云。存法故唯蘊。遮人故無我。簡持爲義故唯(巳上)依此得名有異解。一義此住名心字。見修無學三道中。約見道位矣。經云。謂如是解唯蘊無我(巳上)此指見道位也。一義通初後也。謂聲聞總以人空法有敎故。但經約最初見道。說唯蘊無我義也。
ᅟᅟ第五拔業因種心者。亦唯法得目。業惡業。因十二因緣。種無明種子也。
ᅟᅟ第六他緣大乘心者。亦是單法也。莽鉢羅梵語。具無緣他緣二義。無緣者三界唯心。心外無可緣法。故云無緣(約自證也)他緣者緣法界有情故云他緣(約化他也)高祖云。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圓性故曰乘(已上)。
ᅟᅟ問。此義通諸大乘。胡爲第六別稱邪。答。大乘初心故。約初且爲別目也。猶如無雲天之名。
ᅟᅟ第七覺心不生心者。唯法得稱。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等八不。此住心明八不正觀故。
ᅟᅟ第八一道無爲心者。單法樹號。一道者一乘一如等理也。無爲者理非造作故。謂如云天眞矣。問。經云離有爲無爲界。而今奚云無爲邪。答。離有爲無爲界者。離有爲無爲別執義。卽約遮也。離有爲無爲別執。一切諸法無爲也。是約表也。十住心論八云。是本來清淨理名一道無爲。是一道亦名一乘。所謂佛乘乘約能運載得名。道據能開通立稱。名雖二別理則一也(已上)。
ᅟᅟ第九極無自性心者。唯法立名。此住心得名有異解。一至極無自性義也。大師云。有眞如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號(已上)是約所談法門。謂彼宗意。眞如法自在緣起而成萬法故。諸法無自性。而如眞理圓融故云爾。二此住心心沒實際爲極。時油麻諸佛驚覺開示故。覺所執實際無自性。進第十中間心爲第九住心也。故極無自性讀文。是依驚覺開示義立名矣。寶鑰云。水無自性。遇風卽波。法界非極。蒙警怱進(已上)又一義意。至極無自性取義。至極無自性故。不留當位。而進第十後際義可意得也。大師云。諸法無自性故。去卑取尊(巳上)。
ᅟᅟ第十祕密莊嚴心者。約法祕密者三祕密也。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曰祕密。莊嚴者三祕密體端嚴微妙義也。大日經疏一云。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衆。悉現普門境界祕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巳上)二敎論下云。謂密者金剛三密(乃至)言以恒沙佛德塵數三密。莊嚴身土。是名曼荼羅(已上)。
ᅟᅟ問。十住心得名據何經邪。答。多分依大日經。但第八住心。寶鑰有三名。謂一道無爲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境心也。於中如實知自心·空性無境心。依大日經也。一道無爲名。據金剛頂經是一道清淨文也。次第十住心得名。依大日經乎。將通兩部乎。有所論矣。一義云。據大日經三無盡莊嚴文。疏釋彼文云。祕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巳上)一義云。住心法門廣亙二界。得名亦當據兩部。金剛頂經義決云。祕密莊嚴內證大智(巳上)。
ᅟᅟ問。十住心淺深如何。答。第一住心。一向行惡行心品。三惡趣果報也。故爲第一矣。細論此三惡趣亦有淺深矣。華嚴經列地獄·鬼·畜。正法念經列地獄·畜·鬼。故地獄極苦也。鬼畜其分齊同也。而花嚴正鬼望傍畜說鬼畜。正法念經正畜望傍鬼列畜鬼焉。
ᅟᅟ次第二住心是人乘。故勝前三趣。心品卽順理心也。其行相卽五常五戒也。感果報依五戒矣比三趣樂而非苦。故十住心論云。人天二宮雖不免燒燬。比之三趣樂而不苦(已上)。
ᅟᅟ次第三住心天乘也。三界諸天修因。上品十善及定力也。果報自在光明身。壽命長遠樂也。見下界如蜉蝣。見人間如蜉蝣。故勝前人乘也。
ᅟᅟ次第四住心。觀四諦因果。斷三界煩惱。得盡無生智。永不還三界。前天乘射箭虛空。如力盡下。退沒惡趣。世出世淺深顯然矣。寶鑰云。今聞聲聞乘人及法。旣知道妙人天人超釋輪(已上)。
ᅟᅟ次第五住心緣覺乘也。大日經疏二云。然聲聞入法性最淺。故厭怖生死。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辟支佛所入差深。故於生死不甚怱遽(已上)四五優劣可知焉。
ᅟᅟ次第六住心。斷二障證四德。具二利圓三身。二乘自利小心。雖破人執猶有法執。差降自分明也。故寶鑰下云。越建爪而高昇。超聲緣而廣運(已上)又云。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已上)。
ᅟᅟ次第七住心。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異。悲唯蘊之無性。歎他緣之阻境智。六七昇降驗也。第六談智有爲理無爲故。境智隔歷。而此住心境卽般若。般若卽境。故有淺深也。
ᅟᅟ次第八住心。會三歸一佛乘也。超過前三乘敎義顯了也。
ᅟᅟ次第九住心。根本法輪稱性本敎也。事事無礙十玄等義門。是別敎一乘不共之談也。超過第八住心同敎一乘逐機末敎。事理無礙等所談矣。
ᅟᅟ次第十住心。性海果分之絶域。兩部曼荼境界。六大四曼本源。五相三密淵奧。遠超因分境界。其義幽玄也。第九住心談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第十談爲果人說果分。建立天地昇降可知焉。十住心淺深義門雖多之。且撮略。
ᅟᅟ問。十住心建立有幾義勢乎。答。一相說十住心。二旨陳十住心。三相說指陳合論十住心。四機根契當十住心(此一用不有意)此四據菩提心論。五心續生十住心(依大日經)六唯密十住心。七顯密合論十住心。八唯顯十住心(此一用不有意)唯密十住心中有三。一約漸次眞言行者十住心。二約直往行者淺略十住心。三約深祕十住心也。大分有十義。細分有多種矣。
ᅟᅟ問。相說十住心如何。答。約假相明九種住心義相也。一處御釋云。第三勝義心。亦名深般若心。如何簡擇。若有上根上智人。欲行如是法早歸自心本宅。先須簡知乘之差別(乃至)異生羝羊凡夫。專造十不善等業。耽三毒五欲之樂。不曾知後身墜三途極苦。是故眞言有智人不可樂著(乃至)極無自性心者。雖云融法界而證三世間身。等帝網而得一大法身。猶是成佛之因。初心之佛。五相成身四種曼荼。猶未能具足。是故不可住。謂未得爲得。未到謂到。如是依如來敎勅。以最上智慧。簡乘差別發菩提心若有人等來如是車行所行道。未名最上淨菩提心。是故眞言門菩薩。超此諸住心等。發菩提心。行菩提行。爲知此乘差別。發深般若勝義心(已上)。
ᅟᅟ次旨陳十住心者。約實體無性。觀九種住心無自性矣。一處御釋云。又深以般若妙慧。觀前九種住心無自性。云何無自性。謂如冬凍遇春卽泮流。金石得火卽消鎔。諸法皆從緣生無自性。是故畢生羝羊凡夫。一向惡心。遇善知識敎誘故。起愚童持齋心(乃至)極無自性人。願究竟最勝金剛心殿故。發祕密莊嚴心。是皆由無自性故。展轉勝進(已上)菩提心論。廣約染淨緣起。釋無自性義。往披焉。
ᅟᅟ次相說旨陳合論十住心者。高祖菩提心論相說文。至第六住心引之。旨陳文第七住心已上證之。是則合論意也。
ᅟᅟ次機根契當十住心事。依菩提心論衆生愚朦不可強度眞言行者方便引進文。并寶鑰機根契當故餘藥無益故等意立之學者一義有之。
ᅟᅟ次心續生十住心者。大日經答心續生問。說十住心。十住心論一云。從此已下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義(已上)。
ᅟᅟ次唯密十住心者。有數意。一大日經所說三劫十住心。是漸次眞言行者。轉昇次第也。例天台明止觀行者有三種。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也。此中漸次者。聞圓極理雖爲所期。不堪圓頓行體故。歸戒禪定無漏慈悲實相。次第行之也。不定者釋或前或後更前更後。淺深行前後不定也。圓頓者初緣實相釋。此三種共是止觀行者也。故天台傳南岳三種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皆是大乘。俱緣實相。同名止觀釋。如彼宗漸次止觀行者知有後際。雖期眞言果不堪三密行。故從淺至深。用世出世大小行也。雖然約所期云眞言行者也。大師指示。疏巧拙難易雖不同獲寶終無異路文。明漸頓二機文釋。是爲本據。但漸次眞言行者。學者用不不定也。二約直往行者淺略十住心者。直往眞言行者次第昇進相意得也。十住心論云。顯眞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二敎差別亦在此中(已上)三約深祕十住心者。大師十住心論。皆作深祕釋。是約深祕十住心也。世間三種住心。如釋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矣。
ᅟᅟ問。直往行者住心次第如何。答。於九種住心。可有能寄齊所寄齊。所寄齊是顯也。能寄齊是密也。如六無畏能所寄齊。其文證等如何。答。三劫十住心。開合不同也。三劫六無畏。亦開合不同。而法體一也。然六無畏。有能所寄齊不同。第一無畏釋後得順世八心故。第二第三住心也。是眞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位寄齊。第二第三無畏。四五住心也。是眞言行者。本尊三昧衆相現前位寄齊。第四無畏。證寂然界菩薩也。是五六住心攝在間。及異義矣。是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寄齊。第五無畏。六七住心也。是眞言行者。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寄齊。第六無畏。八九住心也。是眞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位寄齊也疏末卷云。漸次證入者。如初無畏時。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第二無畏。於有相觀中修曼荼羅行。第三無畏。於唯蘊無我心中。修曼荼羅行。第四無畏。於法緣心中。修曼荼羅行。第五無畏。於無緣心中。修曼荼羅行。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已上)又云。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名阿闍梨(已上)疏六云。復次瑜伽行人。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於三昧中。具見十佛剎土微塵衆等無量聖尊。三種密印互不相離。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雖則奇特難思。尚以有相有緣故。名爲世間三昧。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緣生句。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卽悟如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衆緣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觀無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然尚以空病未空故。未得名爲大空。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卽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爾時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空三昧。住此三昧者。卽是住於佛無礙慧。佛說是人一切智智究竟圓滿(已上)同二十云。問。前三句。一者菩提心爲種子。二大悲爲根。三方便爲後。今就大悲藏曼荼羅說之。爲以中台爲菩提心。次八葉爲大悲。外三院爲方便也。答云。此有二種。若有修行者因中說之。有如來之果地說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卽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卽是大悲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卽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內。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卽是方便句也(已上)一一文意。委細料簡可有之。
ᅟᅟ次顯密合論十住心者。前九顯。第十密。如常。次唯顯十住心者。或云。顯中所說祕密義。爲第十住心。是約義祕密故第十也。約部顯也故唯顯十住心也。但此義學者用不不定也。
ᅟᅟ問。就十住心法爾隨緣等分別如何。答。十住心見十界法然曼荼法爾也。見衆生上轉門次第。隨緣上轉門也。又見如來從本垂迹。下轉隨緣德也。如此隨緣上下。法爾所起等義勢。巨多有之也。
ᅟᅟ問。十住心續生次第如何。答。一處御釋旨陳十住心詳悉焉。
ᅟᅟ問。生起因由如何。答。第一住心是一向行惡行。不修微少善位也。自此起第二住心有二由。一世間從久遠展轉有善法名。以違理心。種種推求。此推求心因。而後時忽然。發一日不食持齋心也。一日不食故。不生馳求勞苦等故。是善知矣。二小劫終竟時。衆生忽爾發心。互相勸導修善也。疏云。問云。如是八心最初種子。復以何爲因。答曰。由世間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種子從是生也。如劫初衆生貪食地肥。爾時卽以多食者爲不善。少食者爲善。或有見多食因緣起諸過患便作是念。我今少食此味。常自誡節不亦善乎。乃至又如小劫終竟時。衆生忽爾發心。知世間惡法過患。更相勸導。共行善事。爾時亦無善知識勸導使然。當知皆是自心實相熏習因緣力也(已上)是八心最初種子心起因由也。第二芽種。於六齋日六親行施。第三疱種。授非親識者。第四葉種施器量高德者。第五敷花。伎樂人尊宿等施。第六成果。以親愛心施尊行人也。已上。第二住心次第生起若茲矣。次第二住心發第三心。依前齋施等六心因緣。三業不善皆衰惱因緣。捨之護戒。現世獲善利有大名聞。後欲生天上心起也。是第三住心初。第七受用種子位也(受用種子得名可知之)次第八無畏依者。可得上天無畏。所依恭敬隨順也。卽自在天等歸依也。次第九殊勝心者。所歸中殊勝擇 所說法中得殊勝住。求解脫觀空智生是也。第十決定心者。於空法作證也。是外八心也。次自外入內八心事。第八無畏依時。遇佛法善知識。信受眞三寶歸依處也。次內八心者。疏云。復次行者歸依三寶。隨順如來律儀。於一日中受八齋法。由聖戒所防護故。寂靜安樂。以安樂故。則信賢聖所行。數數修習。是名初種子。爲令此善增長。而修諸善。乃至由戒醇淨。決定生天。後至涅槃。是名受用種子。復由親近善知識故。聞正法利不起異歸依心。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眞實無畏依。又於此中殊勝住。有求解脫慧生。思惟觀察生決定想。從此卽發聲聞菩薩初種子心(已上)意內八心時。至第十決定心位。世間分齊知非眞解脫。聲聞菩薩初種子心起也。是正出世間法故。次第四起第五心。十住心論第五云。若已聲聞。六十劫修習解脫分。迴心入獨覺時成衆出(已上)是聲聞迴心成緣覺也。總聲聞緣覺二乘。入無餘後。迴心成大乘菩薩也。故戒序云。二乘之人蒙諸佛警誘故。起他緣大乘心(已上)又寶鑰第四住心下。迴心菩薩寬(已上)第五住心下。蒙警迴心一如宮(已上)知四五各各心生大乘心。雖爾若成四五續生次第。如上一往可意得也。次第五發第六心。入無餘後。經十千劫竟。依菩薩驚覺生大乘心也。法相等雖不許入無餘二乘迴心。性宗意如斯矣。次第六起第七心。第六住心雖大乘菩薩乘。未知境智不二義。雖然久習純熟後。起覺心不生境智不異心也。次第七發第八心。第七雖三乘極。未知三乘外有一乘。然知有佛乘發第八心也。次第八發第九。未知事事無礙極無自性道理故。進發此心也。但疏家高祖驚覺次第釋。第八住心沈極理位眞言諸佛驚覺之時當位果知非至極。進第十中間。爲第九住心也。次第九至第十。於顯雖究竟。未知果海曼荼故入第十究竟也。
ᅟᅟ問。住心各自究極證住後位轉昇歟如何。
ᅟᅟ答。其義不定也。
ᅟᅟ問。其意如何。答。
ᅟᅟ十住心義林(本)
ᅟᅟ十住心義林(末)
ᅟᅟ問。十住心建立雖有多種。採其要者有幾種乎。答。一顯密合論十住心。前九顯。第十密也。從顯入密時。依諸佛驚覺入第十也。二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也。三以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門。皆是祕密佛乘旨建立。是則深祕十住心也。雖有多種不出此三。此三爲體建立種種義門也。
ᅟᅟ問。住心品所說十住心。此三種中何乎。答。此事古來學者料簡不一途。一義云。漸次眞言行者轉昇次第也。故一向明顯行。而不見三密行相。然知後際昇進不留自乘。知漸次眞言行者也。故所明行相一向顯乘也。難云若自初知有後際者。至第八住心。沒心實際蒙十方諸佛勸誘入第十乎。答(云云)一義云。從顯入密次第。顯密合論十住心也。難云。若爾者。何大師住心品所明十住心。顯眞言行者住心釋。經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說。疏若但依常途法相不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皆示釋乎。答(云云)一義云。三劫說相說所寄齊顯行。文義分明也。其故前九住心。一向常途顯乘面也(是一)就中八心等。分明經文說外八心。殆不內八心。疏釋內八心從外入內八心等也(是二)次依驚覺開示入第十(是三)次大師淺略常途住心。引證之(是四)次六無畏意對明三劫。是所寄齊顯也(是五)次疏對從顯入密與直往。釋巧拙難易(是六)仍說前九所寄齊顯分明也。但說此所寄齊。爲寄齊眞言行者也。故雖說所寄齊。意爲顯能寄齊故。大師顯眞言行者住心次第釋。又從本前九顯。第十密。故顯密二敎差別。亦在其中釋也。次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義。縱約所寄齊。續生方者。諸佛大祕密也。顯乘當分雖爲自乘極。皆無自性故進後際。所以說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故不依常途法相釋也。若又約能寄齊邊意得無相違也。
ᅟᅟ問。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者如何。答。第一住心。淨心生起由漸也。第二第三住心。六無畏中第一。初入三昧耶位也。疏云。如初無畏。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已上)初入三昧耶持戒受眞言。修聲字觀分齊也。四五住心。第二第三第四無畏分齊也。然第二無畏。於有相觀修曼荼羅行釋。或釋本尊三昧衆相現前。或又釋復次瑜伽行人。若蒙諸佛威神加被故。乃至於三昧中。具見十佛剎土微塵衆等無量聖尊。三種密印。互不相離。或復一心不亂轉成自身。雖則寄特難思。尚以有相有緣故。名爲世間三昧(已上)是聲聞初心非聖果。故屬世間三昧歟。第三無畏。釋眞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也。是第四住心見道已上乃至第五住心等也。第四無畏。釋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也。或釋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緣生句。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卽悟如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衆緣生。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與此齊也。或釋若此三昧現前時。行者觀察十緣生句。淨除一切妄想戲論。與空寂相應。卽悟如是曼荼羅海會。皆悉從衆緣生。如鏡像水月乾城等。觀無性相。是名出世間三昧。是證寂然界位。卽第五住心所攝也。六七住心。六無畏第五也。疏云。若眞言行人。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也(已上)第六無畏。第八住心已上也。疏云。卽是眞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或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卽知如是等加持境界。皆是心之實際。爾時心不住相。亦不依空。而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住此三昧者。卽是住於佛無礙慧(巳上)此等八九十住心行相也。仍約能寄齊眞言行者十住心如斯矣。或又行人天等一密。第二第三。行二乘法第四第五。行彌勒·文殊·觀音·普賢·大日內證。第六已下五種大乘分別義可有焉。
ᅟᅟ問。十住心約胎藏曼荼羅意如何。答。疏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卽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五道相應。卽是大悲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卽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內(已上)是以第三重外部等。總至第五住心攝在矣。又云。若從淺至深。自迹歸本。則世尊俯同六趣。爲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衆生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故第三曼荼羅。唯以白色爲界也(已上)是又於第三曼荼羅。攝證寂然界菩薩。上菩薩位者。寂然界菩薩也。卽擧初劫極也。白色是出世間淨菩提心義也。又云。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精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已上)旣以第二劫第三劫爲大悲句。宜有六七八九四箇住心也。又云。第二曼荼羅。於白色上。更加赤色黃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黃者如來念處萬德開敷。爾時卽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跡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爲界也(巳上)赤萬行火大色。卽六七住心菩薩行也。黃萬德開敷。卽八九住心也。居寂光土等義可思之。又云。次成佛果入中胎。卽是方便句也。又以中胎爲第十住心。又云。第一重曼荼羅。於三色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持故。作大虛空色。黑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來祕藏。非普爲一切衆生。故名內眷屬。又入此深玄色時者。卽是如來自證中胎華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巳上)此意第一重。及中胎第十住心也。青黑第一重持金剛色也。又以深玄色釋中胎。最後黑色具五色故。中胎總攝也。
ᅟᅟ問。以胎藏蓮華曼荼羅盡十住心義如何。答。疏云。今以蓮華喩此曼荼羅義。如蓮種在堅穀之中。枝條華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華疱時。蓮臺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爲風寒衆緣之所傷壞。淨色鬢蘂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旣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巳上)。
ᅟᅟ問。如此十住心。十住心有篇篇中何乎。答。有習可尋之。
ᅟᅟ問。十住心中。前五種住心。經文分明也。第六已上四種住心。經疏說相何配四家大乘邪。答。經疏說相分明。而高祖引證屬當。奚及疑乎。先第六住心。經云。觀察蘊阿賴耶知自性如幻陽焰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巳上)是則法相大乘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焰似心意也。又疏云。無緣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識。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乘此無緣乘心。而行大乘道。故名無緣乘也(已上)又云。卽楞伽解深密等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經言知自性者。卽是知三界唯心也(已上)又云。然此中幻焰等喩意。明唯識無境體法難解之空(已上)又云。今以如幻等門。照有空不二。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乃名眞入法空。悟唯識性故(已上)常途法相宗。豈非此等釋意乎。觀察蘊阿羅耶等經文。等同深密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所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文。三界唯心等。同唯識論由何敎理唯識義成。如契經說三界唯心文。楞伽·解深密等釋。唯識疏一云。爰引六經。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已上)仍爲法相所依炳焉矣。次第七住心。經云。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已上)疏云。以不滯有無心無罣礙。所爲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已上)大師云。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三論家以此八不爲究極中道(已上)誠三論家。以八不爲極矣。又疏云。不滯有無。心無罣礙(已上)豈非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不動眞際建立諸法義乎。次第八住心。經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超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已上)疏云。空性卽是自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如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卽喩此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今觀此心卽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已上)前劫者。當天台別敎。別敎談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未明一乘寂照俱時一心。故至此住心。云自然智毘盧遮那遍一切身。是卽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意也。又同普賢觀經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說。天台宗人師釋云。當知如來久遠成道。皆在衆生一念心中(巳上)又或一師釋云。當知身土一念三千故。成道時稱此本理。一心一念遍於法界(已上)疏云。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根塵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巳上)是又止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卽空卽假卽中義也。阿字門者。三諦妙理也。又智證釋云。南岳天台一心三觀理。源出阿字不生(已上)又云。阿字不生微妙體。卽是衆生內心法。本來清淨如蓮華。故題妙法蓮華經(巳上)疏云。影像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相(已上)三乘諸法心所變影像談。此住心天台圓敎。諸法皆寂照一心也判。是則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意也。又寶鑰云。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巳上)此意也。妙樂云。三身相卽無暫離時。旣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甞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巳上)疏云。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巳上)寶鑰下云。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卽照影照影卽金水。卽知境卽般若。般若卽境。故云無境界(巳上)天台云。境旣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凾大蓋大(巳上)此意也。疏云。旣不壞因緣。卽入法界。亦不動法界。卽是緣起。當知因緣生滅。卽是法界生滅。法界不生不滅。卽是因緣不生不滅。故曰離有爲無爲界(已上)天台云。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巳上)此意也。疏云。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如是住。故曰離諸造作(已上)法花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已上)疏云。如般若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猶如百川赴海更無去處。是故當知。眼卽是第一實際。第一實際中。眼尚不可得。何況趣不趣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故曰離眼耳鼻舌身意(巳上)止觀云。次第九住心。經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巳上)疏云。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卽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已上)寶鑰下云。善無畏三藏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敎盡。所以者何。華嚴大意原始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之義(已上)諸法無自性故。事事諸法圓融。至極無性義。但在華嚴三藏解釋分明也。不及料簡矣。
ᅟᅟ問云。他門末學等。依疏家四心義御釋。以天台法華宗立華嚴上。疏云。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敎。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卽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卽攝諸經八識三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卽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是名通達三乘也(已上)此釋次第淺深分明也。初劫唯蘊無我句。攝諸部小乘。第二劫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句。攝諸經八識三性三無性義。第三劫極無自性心句攝花嚴。如實知自心句。攝佛性一乘如來祕藏。故知。極無自性上建法花一乘焉。又疏云。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等慇懃三請。方爲略說妙法蓮花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花最深祕處(已上)此意旣法花與大日經同矣。胡天台爲第八。花嚴爲第九乎。答。以空性無境心。爲天台義如先。但四心義御釋。言橫統一切佛敎。驗知橫邊也。論住心次第淺深者。約豎差別。何爲證邪。相望花嚴般若時。花嚴勝般若義。諸宗意多分同也。然四心義御釋。標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釋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花嚴極無自性。攝般若十緣生句。是則花嚴般若次第。豈般若勝花嚴乎。知橫義也。次妙法蓮華最深祕處御釋。法華言略說。大日經釋最深祕處。淺略深祕待對顯照也。凡法淺胎藏淺略。華嚴金剛頂淺略也。今亦此意也。
ᅟᅟ問。法相八識唯識義也。然第六住心。說觀察蘊阿賴耶。明第八識唯心義。與法相相違如何。答。一義云。自所流傳法相。與大日經第六住心。要不可全同。奚足怪乎。於常途法相中。猶有十大論師異義。顯密說何無小異乎。一義云。大日經約識根本。而簡異小乘六識。爲顯大乘有第八識。且說觀察蘊阿賴耶也。非云非八識唯心義。故大日經意。與常途法相。其意一致也。
ᅟᅟ問。第七住心下。疏云。勝鬘·寶性·佛性論等(已上)強非三論所依。擧之意如何。答。一義云。緣因主壞等四種生死之義。廣說讓彼經論。而四種生死之義。專於三論談之。豈非彼宗所依乎。又疏云。今且明宗義。故不詳說(已上)知明宗義而非擧所依也。一義云。嘉祥作勝鬘疏名寶崛。盛明宗義。彼宗爲依據義明也。寶性佛性論等。盛破五性各別。述一性皆成旨。三論旣存此義焉。
ᅟᅟ問。大師明華嚴大意。釋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義。照眞如緣起是終敎也。別敎一乘是法界緣起也如何。答。一義云。實花嚴意眞如緣起爲宗。而眞如與諸法無隔故。眞如緣起法界緣起。離眞如豈成法界緣起乎。三乘雖談眞如緣起。未云法界緣起。一乘眞如緣起卽法界緣起也。一義云。眞如者擧諸法極。法界者明法界緣起也。
ᅟᅟ問。十住心識分別如何。答。世間三種住心。凡夫故未知六八識等行相也。四五住心談六識。六七住心談八識。八九住心談九識。第十住心一識·八識·九識·十識·無量心識不同有之也。十住心論云。衆生自心其數無量。衆生狂醉不覺不知。大聖隨彼機根開示其數。唯蘊拔業二乘。但知六識。他緣覺心兩敎。但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釋大衍論說十識。大日經王說無量心識(己上)。
ᅟᅟ問。法相談八識。三論強不定識歟。天台立九識。花嚴強不云九識。而言無盡識。何第九住心云九識乎。答。第九住心云九識者。華嚴釋有之。但云無盡識者。九識中無盡識也。一義云。言九識者。必非約彼宗所談。據釋論家性相也。釋論前重生滅所入華嚴。後重生滅所入天台也。而生滅所入第九識故云爾。
ᅟᅟ問。第九第十淺深文證道理如何。答。文證大日經極無自性。後入眞言初地見。又釋論云。花嚴融三世間盧遮那佛。不得圓圓海佛見。又道理雖非一。且示一者。第九云果分不可說。第十說果海人法故焉。
ᅟᅟ問。何彼宗云果分不可說。此宗說果海性德乎。答。彼宗爲因機說之。然果海非因分境界。故爲因人且說果海不可說。而自宗爲果人。說唯佛與佛自受法樂果海內證也。難云。華嚴意或號稱性本敎。或釋不逐機宜對待直顯一眞法界。強不爲機本。直說如來自所得法(云云)然者那言因機爲本乎。答云。對三乘敎。三乘機不爲本。故云稱性本敎。云不逐機宜。雖然望自宗自受法樂說。猶是逐機末敎也。隨華嚴意。爲普賢等因人說之。清涼釋離機說法無所用故。若不然者。何言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乎。
ᅟᅟ問。第八第九引文經云。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巳上)何大師引等同虛空。略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句乎。答。經文意。眞言初地等虛空無邊佛法。依地前空性心相續生。故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句。後位微妙而非八九當分。故略之。
ᅟᅟ問。深密三時意。初時有敎小乘。第二時空敎般若。第三時深密中道敎也。隨大師釋般若第二未了之敎。然十住心時。深密第六住心所依。般若藏第七住心所依也。前後淺深相違如何。答。依華嚴香象釋。三時安立有異說。深密三時如先。大乘妙智經說。初時心境俱有(小乘)第二時心有境空(當法相宗)第三時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當般若等)依妙智經一說者。無相違歟。又云。依深密說時。強非相違。約漸悟菩薩一類領解次第。如次雖有淺深。約義般若中說深義。撮彼深旨爲第七住心所依。故非相違。法相意判般若。據時屬第二時。據理屬第三時所定也。仁王經開題大師云。
ᅟᅟ問。十住心十界分別云何。答。第一住心地獄·鬼·畜三趣。第二住心人乘。是有四洲人。第三住心天乘。有三界諸天。第四住心聲聞乘。第五住心緣覺乘。第六第七菩薩乘。第八第九權佛乘。第十究竟眞實佛乘也。修羅攝天·鬼·畜三趣矣。
ᅟᅟ問。十住心攝一切敎法義如何。答。三惡趣攝第一住心。大日經齋施等八心。釋尊所說五戒等。孔宣所立五常三綱等。攝第二住心。諸天乘法門。攝第三住心。聲聞三藏四諦六宗二十部。皆攝第四住心。緣覺所觀十二因緣等。皆攝第五住心。楞伽·深密·瑜伽·唯識等所明八識三性三無性等法門。攝第六住心。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智論等所明。解脫門八不正觀法門。攝第七住心。法花天台等所明一乘一性等法門。攝第八住心。花嚴等所說融三世間事事無礙法門。攝第九住心。兩部大經所說五相五智四曼四印等法門。攝第十住心也。
ᅟᅟ問。於十住心世出世大小三一顯密等不同如何。答。初三種住心是世間。後七種住心出世也。又前九爲世間。第十爲出世矣。第四第五小乘。第六已上大乘也。又大乘中第六第七三乘。第八第九一乘。第十金剛一乘也。又前九顯。第十祕密也。又前九中有顯密可悉之矣。
ᅟᅟ問。十住心心內心外分別如何。答。重重可有之。一世間三種是外。第四已上內也。疏內外二種外道此意也。二前五住心是外。第六已上內也。二乘旣云外道故。三前七種住心外。第八已上內也。疏第二劫結釋分明也。四前九外。第十內也。寶鑰曰。九種心藥拂外塵(已上)又云。心外研垢於是悉盡。曼荼莊嚴是時漸開(已上)凡內外相望不一準。宜詳之矣。
ᅟᅟ問。十住心攝三劫義如何。答。初劫攝四五住心。第二劫攝六七住心。第三劫攝八九十住心。又有順世八心(第一第二住心)攝初劫義也。若依此義者。初劫可攝二三四五住心也。
ᅟᅟ問。十住心攝六無畏義如何。答。第一善無畏。攝第二第三住心。是人天分齊故。第二身無畏。第三無我無畏。攝第四第五住心。第四法無畏。是證寂然界菩薩也。此菩薩住心攝在有異論。若攝第五住心義者。此亦宜攝第五住心也。第五法無我無畏攝第六第七住心也。或義偏攝第六住心也。第六一切法無我平等無畏。攝第八第九第十住心也。或義第七住心。亦有第六無畏(云云)
ᅟᅟ十住心義林(末)
ᅟᅟ延寶第七龍集己未雪月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