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2024-03-09 21:38
---
《大正藏》第83卷No.2648
愚禿鈔上
ᅟᅟ聞賢者信 顯愚禿心
ᅟᅟ賢者信 內賢外愚也
ᅟᅟ愚禿心 內愚外賢也
就聖道淨土教有二教
ᅟᅟ一大乘教。二小乘教。
就大乘教有二教
ᅟᅟ一頓教。二漸教。
就頓教復有二教二超
ᅟᅟ二教者
ᅟᅟ一難行聖道之實教。所謂佛心·眞言·法華·華嚴等之教也。
ᅟᅟ二易行淨土本願眞實之教。大無量壽經等也。
ᅟᅟ二超者
ᅟᅟ一竪超(即身是佛即身成佛等之證果也)
ᅟᅟ二橫超(選擇本願眞實報土即得往生也)
就漸教復有二教二出
ᅟᅟ二教者
ᅟᅟ一難行道聖道權教法相等歷劫修行之教也。
ᅟᅟ二易行道淨土要門無量壽佛觀經之意定散三福九品之教也。
ᅟᅟ二出者
ᅟᅟ一竪出。聖道歷劫修行之證也。
ᅟᅟ二橫出。淨土胎宮邊地懈慢之往生也。
就小乘教有二教
一緣覺教(一麟喩獨覺二部行獨覺)。
二聲聞教(初果·預流向。第二果·一來向。第三果·不還向。第四果·阿羅漢向。八輩也)。
ᅟᅟ唯除阿彌陀如來選擇本願已外。大小權實顯密諸教皆是難行道聖道門。又易行道淨土門之教。是曰淨土迴向發願自力方便假門也。應知。
大經。選擇三種
ᅟᅟ(一)法藏菩薩
ᅟᅟ選擇本願。選擇淨土。選擇攝生。選擇證果。
ᅟᅟ(二)世饒王佛
ᅟᅟ選擇本願。選擇淨土。選擇讃嘆。選擇證成。
ᅟᅟ(三)釋迦如來
ᅟᅟ選擇彌勒付屬。
觀經。選擇二種
ᅟᅟ(一)釋迦如來
ᅟᅟ選擇功德。選擇攝取。選擇讃嘆。選擇護念。選擇阿難付屬。
ᅟᅟ(二)韋提夫人
ᅟᅟ選擇淨土。選擇淨土機。
小經。勸信二。證成二。護念二。讃嘆二。難易二
ᅟᅟ勸信二者
ᅟᅟ一釋迦勸信。釋迦二。
ᅟᅟ二諸佛勸信。諸佛二。
ᅟᅟ證成二者
一功德證成。二往生證成。
ᅟᅟ護念二者
ᅟᅟ一執持護念。釋迦護念。
ᅟᅟ二發願護念。諸佛護念。
ᅟᅟ讃嘆二者
ᅟᅟ一釋迦讃嘆二。二諸佛讃嘆二。
ᅟᅟ難易二者
ᅟᅟ一難疑情。二易信心。
ᅟᅟ執持三(已今當)
ᅟᅟ發願三(已今當)
法事讃有三往生
ᅟᅟ一難思議往生(大經宗)。
ᅟᅟ二雙樹林下往生(觀經宗)。
ᅟᅟ三難思往生(彌陀經宗)。
大經言。證成本願三身
ᅟᅟ法身證成(經言。空中讃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文)。
ᅟᅟ報身證成(十方如來)。
ᅟᅟ化身證成(世饒王佛)。
就佛土有二種
ᅟᅟ一者佛。二者土。
就佛有四種
ᅟᅟ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四化身。
就法身有二種
ᅟᅟ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
就報身有三種
一彌陀。二釋迦。三十方。
就應化有三種
ᅟᅟ一彌陀。二釋迦。三十方。
就土有四種
ᅟᅟ一法身土。二報身土。
ᅟᅟ三應身土。四化身土。
就報土有三種
ᅟᅟ一彌陀。二釋迦。三十方。
就彌陀化土有二種
ᅟᅟ一疑城胎宮。二懈慢邊地。
ᅟᅟ本願一乘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者。絕對不二之教一實眞如之道也。應知。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眞中之眞。圓中之圓。一乘一實大誓願海(第一希有之行也)。
ᅟᅟ金剛眞心無礙信海。應知。
ᅟᅟ疏云。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
ᅟᅟ讃云。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提藏(文)。
ᅟᅟ圓頓者(圓名圓融圓滿。頓名頓極頓速)
二教對
ᅟᅟ本願一乘海。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也。應知。
ᅟᅟ淨土要門。定散二善方便假門三福九品之教也。應知。
ᅟᅟ難易對 橫竪對
ᅟᅟ頓漸對 超涉對
ᅟᅟ眞假對 順逆對
ᅟᅟ純雜對 邪正對
ᅟᅟ勝劣對 親疎對
ᅟᅟ大小對 多少對
ᅟᅟ重輕對 通別對
ᅟᅟ徑迂對 揵遲對
ᅟᅟ廣狹對 近遠對
ᅟᅟ了不了教對 大利小利對
ᅟᅟ無上有上對 不迴迴向對
ᅟᅟ自說不說對 有願無願對
ᅟᅟ有誓無誓對 選不選對
ᅟᅟ讃不讃對 證不證對
ᅟᅟ護不護對 因明直辨對
ᅟᅟ理盡非理盡對 無間有間對
ᅟᅟ相續不相續對 退不退對
ᅟᅟ斷不斷對 因行果德對
ᅟᅟ法滅不滅對 自力他力對
ᅟᅟ攝取不攝對 入定聚不入對
ᅟᅟ思不思議對 報化二土對
ᅟᅟ(已上四十二對就教法。應知)
眞實淨信心(內因)。攝取不捨(外緣)
信受本願。前念命終(即入正定聚之數。文)即得往生。後念即生(即時入必定。文又名必定菩薩也。文)他力金剛心也。應知。便同彌勒菩薩(自力金剛心也。應知。大經言次如彌勒。文)。
二機對
ᅟᅟ一乘圓滿機他力。
ᅟᅟ漸教迴心機自力。
ᅟᅟ信疑對 賢愚對
ᅟᅟ善惡對 正邪對
ᅟᅟ是非對 實虛對
ᅟᅟ眞僞對 淨穢對
ᅟᅟ好醜對 妙麁對
ᅟᅟ利鈍對 奢促對
ᅟᅟ希常對 強弱對
ᅟᅟ上上下下對 勝劣對
ᅟᅟ直入迴心對 明闇對
ᅟᅟ(已上十八對就二機。應知)
又就二種機復有二種性
ᅟᅟ二機者
ᅟᅟ一善機。二惡機。
ᅟᅟ二性者
ᅟᅟ一善性。二惡性。
又復就善機有二種(又有傍正)
ᅟᅟ一定機。二散機(疏云。一切衆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文)。
ᅟᅟ又有傍正者
ᅟᅟ一菩薩(大小)。二緣覺。三聲聞辟支等(淨土之傍機也)。
四天。五人等(淨土之正機也)。
又復就善性有五種
ᅟᅟ一善性。二正性。三實性。四是性。五眞性。
又復就惡機有七種
ᅟᅟ一十惡。二四重。三破見。四破戒。五五逆。六謗法。七闡提。
又復就惡性有五種
ᅟᅟ一惡性。二邪性。三虛性。四非性。五僞性。
光明寺和尚曰
ᅟᅟ道俗時衆等。各發無上心。
ᅟᅟ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忻。
ᅟᅟ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
ᅟᅟ觀入彌陀界。歸依合掌禮。
ᅟᅟ正受金剛心。相應一念後。
ᅟᅟ果得涅槃者(文)。
淨土論曰
ᅟ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ᅟᅟ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ᅟᅟ我依修多羅。眞實功德相。
ᅟᅟ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文)。
佛說無量壽經言(康僧鎧三藏譯)
ᅟᅟ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値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値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文)。
無量壽如來會言(菩提流支三藏譯)
ᅟᅟ如來勝智遍虛空。所說義言唯佛悟。
ᅟᅟ是故博聞諸智土。應信我教如實言(文)。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言(帛延三藏譯)
ᅟᅟ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
ᅟᅟ至無量光明土。供養於無數佛(文)。
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言(支謙三藏譯)
ᅟᅟ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留止千歲。千歲後經道斷絕。我皆慈哀特留是經法止住百歲。百歲中竟乃休止斷絕。在心所願皆可得道(略出)元照律師阿彌陀經義疏云(大智律師也)。
ᅟᅟ勢至章云。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大論曰。譬如魚母若不念子。子即壞爛等。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覺。即佛果號。薄地凡夫業惑纒縛。流轉五道百千萬劫。忽聞淨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即超彼國。諸佛護念直趣菩提。可謂萬劫難逢。千生一遇誓。從今日終盡未來。在處讃揚。多方勸誘。所感身土所化機緣。與阿彌陀等無有異。此心罔極。唯佛證知。是故下三勸信。信我語者謂信教也。如不信我十方諸佛。豈虛妄乎(略出)。
ᅟᅟ(本書)
ᅟᅟ建長七年(乙卯)八月二十七日書之。愚禿親鸞(八十三歲)
愚禿鈔下
ᅟᅟ聞賢者信 顯愚禿心
ᅟᅟ賢者信 內賢外愚也
ᅟᅟ愚禿心 內愚外賢也
唐朝光明寺和尚觀經義云
ᅟᅟ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乃至)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即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三從若有衆生下至即便往生已來。正明總擧有生之類。即有其四。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四從何等爲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辨定三心以爲正因。即有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眞。誠者實。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眞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僞姦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眞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灸頭燃者。衆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眞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眞實。又眞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眞實。二者利他眞實(文)。
ᅟᅟ就利他眞實亦有二種
ᅟᅟ一者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異實。二者不善三業必須眞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眞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眞實故。名至誠心(文)。
ᅟᅟ言自利眞實者復有二種
一者眞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眞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眞實心中口業讃嘆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讃嘆シ一切衆生三業所爲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又眞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眞實心中意業輕賤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文)。
ᅟᅟ一者至誠心者。至者眞。誠者實。即眞實也。
眞實有二種
ᅟᅟ一者自利眞實
ᅟᅟ難行道。聖道門。
ᅟᅟ竪超(即身是佛即身成佛)。自力也。竪出(自力中之漸教。歷劫修行也)。
ᅟᅟ二者利他眞實
ᅟᅟ易行道。淨土門。
ᅟᅟ橫超(如來誓願。他力也)。橫出(他力中之自力。定散諸行也)。
就自利眞實復有二種
ᅟᅟ一者厭離眞實
ᅟᅟ聖道門。難行道。竪出。自力。
ᅟᅟ竪出者難行道之教。以厭離爲本。自力之心故也。
ᅟᅟ二者忻求眞實
ᅟᅟ淨土門。易行道。橫出。他力。
ᅟᅟ橫出者易行道之教。以忻求爲本。何以故。由願力令厭捨生死之故也。
又就橫出眞實復有三種
ᅟᅟ一者口業忻求眞實。口業厭離眞實。
ᅟᅟ二者身業忻求眞實。身業厭離眞實。
三者意業忻求眞實。意業厭離眞實。
ᅟᅟ按宗師釋文。從一者真實心中已下至自他凡聖等善者。厭離爲先忻求爲後。則是難行道自力竪出之義也。從眞實心中口業已下至自他依正二報者。則是易行道他力橫出之義也。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文)。
ᅟᅟ今斯深信者。他力至極之金剛心。一乘無上之眞實信海也。
ᅟᅟ按文意。就深信。有七深信。有六決定。
ᅟᅟ七深信者
ᅟᅟ第一深信。決定深信自身。即是自利信心也。
ᅟᅟ第二深信。決定深信乘彼願力。即是利他信海也。
ᅟᅟ第三決定深信觀經。
ᅟᅟ第四決定深信彌陀經。
ᅟᅟ第五唯信佛語決定依行。
ᅟᅟ第六依此經深信。
ᅟᅟ第七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
ᅟᅟ六決定者(已上如次應知)
就第五唯信佛語。有三遣·三隨順·三是名
三遣者
ᅟᅟ一佛遣捨者即捨。
ᅟᅟ二佛遣行者即行。
ᅟᅟ三佛遣去處即去。
ᅟᅟ三隨順者
ᅟᅟ一是名隨順佛教。
ᅟᅟ二隨順佛意。
ᅟᅟ三是名隨順佛願。
ᅟᅟ三是名者
ᅟᅟ一是名眞佛弟子。
ᅟᅟ上是名與此合三是名也。
就第六依此經深信。有六即·三印·三無·六正·二了
ᅟᅟ六即者
ᅟᅟ一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
ᅟᅟ二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
三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四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
五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六若佛所說即是了教。
ᅟᅟ三印者
ᅟᅟ一即印可。二不印。三佛印可(三印者有上六即文中)。
ᅟᅟ三無者
ᅟᅟ一無記。二無利。三無益(三無者有六即文中)。
ᅟᅟ六正者
ᅟᅟ一正教。二正義。三正行。四正解。五正業。六正智。
ᅟᅟ二了者
ᅟᅟ一若佛所說即是了教。
ᅟᅟ二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
就第七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有二別·三異·一問答
ᅟᅟ二別者
ᅟᅟ一別解。二別行。
ᅟᅟ三異者
ᅟᅟ一異學。二異見。三異執。
ᅟᅟ一問答中有四別·四信
四別者
ᅟᅟ一處別。二時別。三對機別。四利益別。
ᅟᅟ四信者
ᅟᅟ一往生信心(凡夫疑難也)。
ᅟᅟ二清淨信心(地前菩薩羅漢辟支佛等疑難也)。
ᅟᅟ三上上信心(初地已上十地已來疑難也)。
ᅟᅟ四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也(報佛化佛疑難也)。
就上上信心有五實·二異
ᅟᅟ五實者
ᅟᅟ一眞實決了義。二實知。三實解。四實見。五實證。
ᅟᅟ二異者
ᅟᅟ一異見。二異解。
就報化二佛疑難。引彌陀經勸信。有二專·四同·二所化·六惡·二同·三所
ᅟᅟ二專者
ᅟᅟ一專念。二專修(五種也)。
ᅟᅟ四同者
ᅟᅟ一同讃。二同勸。三同證。四同體。
ᅟᅟ二所化者
ᅟᅟ一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
ᅟᅟ二一切佛所化即是一佛化。
ᅟᅟ六惡者
ᅟᅟ一惡時。二惡世界。三惡衆生。四惡見。
ᅟᅟ五惡煩惱。六惡邪無信盛時也。
ᅟᅟ二同者
ᅟᅟ一十方佛等同心。二同時各出舌相。
ᅟᅟ三所者
ᅟᅟ一所說。二所讃。三所證。
ᅟᅟ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應知。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
ᅟᅟ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ᅟᅟ就正行有五正行·六一心·六專修
ᅟᅟ五正行者
ᅟᅟ一一心專讀誦。
ᅟᅟ二一心專觀察。
ᅟᅟ三一心專禮佛。
ᅟᅟ四一心專稱佛名。
ᅟᅟ五一心專讃嘆供養。
ᅟᅟ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ᅟᅟ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是名正定之業。
ᅟᅟ二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ᅟᅟ六一心者(如次一心也)
ᅟᅟ六專修者(如次專修也)
又復就正雜二行復有二行
ᅟᅟ一者定行。二者散行也。
又復就正雜復有二種
ᅟᅟ一念佛。二觀佛。
ᅟᅟ又就念佛復有二種
ᅟᅟ一彌陀念佛。二諸佛念佛。
ᅟᅟ法身報身應身化身。
又復就彌陀念佛有二種
ᅟᅟ一正行定心念佛。
ᅟᅟ二正行散心念佛。
ᅟᅟ彌陀定散念佛。是曰淨土眞門。亦名一向專修也。應知。
又復就諸佛念佛有二種
ᅟᅟ一雜行定心念佛。
ᅟᅟ二雜行散心念佛。
ᅟᅟ諸佛定散念佛是雜中之專行也。應知。
又復就觀佛復有二種
ᅟᅟ一正之觀佛。二雜之觀佛。
ᅟᅟ又復就正觀佛復有二種
ᅟᅟ一眞觀。二假觀。
又復就眞假有十三觀想
ᅟᅟ日想。水想。地想。寶樹想。寶池。
ᅟᅟ寶樓。華座。像想。眞觀。
ᅟᅟ觀音。勢至。普觀。雜觀。
又復就正散行有四種
ᅟᅟ讀誦。禮拜。讃嘆。供養。
ᅟᅟ上來定散六種兼行故曰雜修。是名助業。名爲方便假門。亦名淨土要門也。應知。
又復就雜觀佛有二種(又有眞假)
ᅟᅟ一無想離念。二立相住心。
又復就雜散行有三福
ᅟᅟ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ᅟᅟ二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ᅟᅟ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ᅟᅟ上來一切定散諸善悉名雜行。對六種正應有六種雜。雜行之言。人天菩薩等解行雜故曰雜也。自元來非淨土業因。是名發願行。亦名迴心行。故名淨土雜行。是名淨土方便假門。亦名淨土要門也。凡聖道淨土正雜定散。皆是迴心之行也。應知。
三者迴向發願心者。言迴向發願心者有二種
ᅟᅟ一過去今生自他所作善根。皆眞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
ᅟᅟ二迴向發願生者。必須決定眞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就迴向發願生者有信心
ᅟᅟ信心者
ᅟᅟ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就此深信。有一譬喩·二異·二別·一問答·二迴向
ᅟᅟ一譬喩者
ᅟᅟ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ᅟᅟ二異者
ᅟᅟ一異見。二異學。
ᅟᅟ二別者
ᅟᅟ一別解。二別行。
ᅟᅟ就一問答。有七惡·六譬·二門·四有緣·二所求·二所愛·二欲學·二必
ᅟᅟ七惡者
ᅟᅟ一十惡。二五逆。三四重。
ᅟᅟ四破戒。五破見。六謗法。七闡提。
ᅟᅟ六譬者
ᅟᅟ一明能破闇。二空能含有。
ᅟᅟ三地能載養。四水能生潤。
ᅟᅟ五火能成壞。六二河(水河火河)。
ᅟᅟ二門者
ᅟᅟ一隨出一門。即出一煩惱門也。
ᅟᅟ二隨入一門。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
ᅟᅟ四有緣者
ᅟᅟ一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
ᅟᅟ二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
ᅟᅟ三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
ᅟᅟ四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文)。
ᅟᅟ二所求者(如上文)
ᅟᅟ二所愛者(如上文)
ᅟᅟ二欲學者
ᅟᅟ一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ᅟᅟ二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乃至)。
ᅟᅟ二必者(如上文)
就此深信中。二迴向者
ᅟᅟ一常作此想常作此解故。名迴向發願心。
ᅟᅟ二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迴向也。
就二河中。說一譬喩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ᅟᅟ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文)
ᅟᅟ百步者
ᅟᅟ譬人壽百歲也。
ᅟᅟ群賊惡獸者
ᅟᅟ群賊者。別解別行異見異執惡見邪心定散自力之心也。
ᅟᅟ惡獸者。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ᅟᅟ常隨惡友者
ᅟᅟ惡友者對善友。雜毒虛假之人也。
ᅟᅟ言無人空逈澤者
ᅟᅟ惡友也。不値眞善知識也。眞言對假對僞。善知識者對惡知識也。
ᅟᅟ眞善知識。正善知識。
ᅟᅟ實善知識。是善知識。
ᅟᅟ善善知識。善性人也。
ᅟᅟ惡知識者。假善知識。
ᅟᅟ僞善知識。邪善知識。
ᅟᅟ虛善知識。非善知識。
ᅟᅟ惡善知識。惡性人也。
ᅟᅟ言白道四五寸者
ᅟᅟ白道者。白言對黑。道言對路。白者則是六度萬行定散也。斯則自力小善路也。黑者則是六趣四生二十五有十二類生黑惡道也。
ᅟᅟ四五寸者。四言譬四大毒蛇也。五言喩五陰惡獸也。
ᅟᅟ言能生清淨願往生心者
ᅟᅟ發起無上信心金剛眞心也。斯如來迴向之信樂也。
ᅟᅟ言或行一分二分者
ᅟᅟ喩年歲時節也。
ᅟᅟ言惡見人等者
ᅟᅟ憍慢懈怠邪見疑心之人也。
ᅟᅟ言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者。西岸上有人喚言者。阿彌陀如來誓願也。汝言行者也。斯則名必定菩薩。龍樹大士十住毘婆沙論曰即時入必定。曇鸞菩薩論曰入正定聚之數。善導和尚言希有人也。最勝人也。妙好人也。好人也。上上人也。眞佛弟子也。一心言眞實信心也。正念言選擇攝取本願也。又第一希有行也。金剛不壞心也。直言對迴對迂也。又直言捨方便假門歸如來大願他力。欲使顯諸佛出世之直說也。來言對去對往也。又欲令還來報土也。我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不可思議光佛也。能言對不堪也。疑心之人也。護言顯阿彌陀佛果成之正意也。亦形攝取不捨之貌也。則是現生護念也。念道言念他力白道也。慶樂者。慶言印可之言也。獲得之言也。樂言悅喜之言也。歡喜踊躍也。
ᅟᅟ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者順也。又藉彌陀悲心招喚者信也。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就至誠心。難易對。彼此對。去來對。毒藥對。內外對
ᅟᅟ難易對
ᅟᅟ難者三業修善不眞實之心也。
ᅟᅟ易者如來願力迴向之心也。
ᅟᅟ彼此對
ᅟᅟ彼者淨邦也。此者穢國也。
ᅟᅟ去來對
ᅟᅟ去者釋迦佛也。來者彌陀也。
ᅟᅟ毒藥對
ᅟᅟ毒者善惡雜心也。藥者純一專心也。
ᅟᅟ內外對
ᅟᅟ內外道外佛教。內聖道外淨土。
ᅟᅟ內疑情外信心。內惡性外善性。
ᅟᅟ內邪外正。內虛外實。
ᅟᅟ內非外是。內僞外眞。
ᅟᅟ內雜外專。內愚外賢。
ᅟᅟ內假外眞。內退外進。
ᅟᅟ內疎外親。內遠外近。
ᅟᅟ內迂外直。內違外隨。
ᅟᅟ內逆外順。內輕外重。
ᅟᅟ內淺外深。內苦外樂。
ᅟᅟ內毒外藥。內怯弱外強剛。
ᅟᅟ內懈怠外勇猛。內間斷外無間。
ᅟᅟ內自力。外他力。
凡就心有二種三心
ᅟᅟ一者自利三心。二者利他三信。
又有二種往生
ᅟᅟ一者即往生。二者便往生。
ᅟᅟ竊按觀經三心往生者。是則諸機自力各別之三心也。爲歸大經三信也。勸誘諸機欲使通入三信也。三信者。斯則金剛眞心不可思議信心海也。亦即往生者。斯則難思議往生眞報土也。便往生者。即是諸機各別業因果成土。胎宮邊地懈慢界雙樹林下往生。亦難思往生也。應知。
ᅟᅟ(本書)
ᅟᅟ建長七歲(乙卯)八月二十七日書之。愚禿親鸞(八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