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佛法為東方文化重鎮,影響我國文化特深,此固盡人知之,然能闡微抉祕,暢佛本懷以適應現代人生需求者,惟於太虛大師見之!大師本弘教淑世之悲願,以革新僧制,淨化人生,鼓鑄世界性之文化為鵠。故其論學也,佛法則大小性相顯密,融貫抉擇,導歸於即人成佛之行。世學則舉古今中外之說,或予或奪而指正以中道。其論事也,於教制則首重建僧;於世諦則主正義,道和平;愛時護國,論列尤多。大師之文,或汪洋恣肆,或體系謹嚴;乃至詩詠題敘,無不雋逸超脫,妙語天然!然此悉由大師之深得於佛法,稱性而談,未嘗有意為文,有意講說,蓋不欲以學者自居也。文字般若,未可以世論視之。平日所有撰說,或單行流通,或見諸報章雜誌,時日不居,深恐散佚;為佛法計,為中國文化計,全書之編纂自不容緩。同人等擬編行全書,奉此以為大師壽;舉凡部別宏綱,編纂凡例,悉遵大師指示以為則。且將編印矣,不圖世相無常,大師竟忽遽示寂也!昔雙林息化,賴王舍結集,乃得色相雖邈而法身常在;則是本書之編纂流通,彌足顯大師永壽之徵矣!全書都六百萬言,勒為四藏二十編,次第印行,若此勝舉,吾文化先進,佛教耆德,當必將樂予指導以贊助其成矣。 編纂凡例 一、本書之編纂,一遵大師生前指示為準則,分全部著述為四藏,藏下分編。計甲、法藏七編,乙、制藏三編,丙、論藏四編,丁、雜藏六編,共二十編。每編約性質區別門類,依時間次第先後。所收篇目多寡,自為起訖。 一、本書取材,以佛教月報、學社叢書、海潮音月刊、正信半月刊(後改周刊)、覺群周報等佛學雜誌,昧庵詩錄、東瀛采真錄等早年印本,以及中華、泰東、大東、商務、佛學書局,及各佛教團體所出之各種單行本為主;旁蒐及晚近各新聞雜誌,及私人珍藏之信札文稿等。惟限于財力,未能廣事蒐求,吉章片羽,遺漏必多。異日覓得,當於再版時補入之。 一、本書所收,計篇目一四四九;篇幅長者達三四十萬言,短者百數十字,分類排比,殊難允當。幸有大師生前之指示,得不致失之太遠,閱者鑒之。 一、本書之疏釋經論者,並會入原文(原刻間缺)以便閱覽。其有科目者,另編科目表,附於文前。 一、本書各篇,一律加新句讀。其有須重新段落,另加子目者,酌為增入。科目之甲乙,或仍原來之舊,或稍事更動,以期前後劃一。 一、講記各稿,原刊多有冠以「太虛大師在××地××社團演講」者,今就其主旨,或依當時講題,多為增入,一文幾經轉載而數易題目者,附註以說明之。一篇或篇中某段,數文互見者,多為刪節,並註明已見某篇,或編入某篇。 一、大師手自纂集之作,或存纂集之總而略去各篇,或存各篇之舊而略去纂集,惟仍存目以見結構之意。本書所收各篇,有著作年代,講述地點可考者,均為考明夾註列入標題之下。如:「十五年秋在北京佛學研究會講」。無從稽考者,缺。(文叢、詩存兩編,略。)講稿之筆記人,概列於每篇之末。 一、各文之出處,或由某處刊印單本,或原載於某刊,併於篇末記明。期刊並為標明×卷×期,如:「見海刊十卷一期」等,以備稽考。一文數經轉載者,多依海刊為主。 一、本書於撰著各篇,除顯明之筆誤刊誤以外,不輕易更動。惟講稿而經他人筆記者,間有文句繁冗欠連貫,辭義晦昧或錯誤,則略事刪治。惟編者識譾,時又忽促,多未盡善,諸希閱者諒之。 編纂人員名錄 主 纂  釋  印  順 協 纂  釋  續  明 楊  星  森 杜  名  廉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始末略紀 續明 這裡報告一件學佛人士所關切的事,就是:太虛大師全書,經過一年又十天——自三十六年五月二十日至三十七年五月三十日——的編纂,已經功告完成了。這個消息,傳到讀者面前,一定是很歡喜的。在文化出版事業不景氣的現在,如太虛大師全書七百餘萬言的鉅製,實在是難以望其出版問世的。但經過一番辛苦把所有資料編纂成書,這在出版事業上講,是已經完成了初步的首要工作,只要經濟有辦法,隨時都可以出版發行的。全書編纂,能夠在一年的時間中順利完成,這不能不說是多方面的協力同心所致。今將全書進行編纂的經過,略述如下。 全書的編纂,早在抗戰期間(民三十四年)大師卓錫重慶漢藏教理院的時候。起初,大師擬編印一部太虛「學要」或「評傳」之類的書,並責成塵空法師收集材料,因大師講著甚多,工作是非常繁重而廢時的。未幾,抗戰勝利,舉國人民都在新的希望下歡欣鼓舞,佛教也在太虛大師領導下,受政府的督促,有佛教整理委員會的成立,大師復員回到南京,倡立「佛教文化社」,以李子寬居士為社長,宗旨為「流通經教,編印高僧大德之言論著述,及發行佛教書報雜誌為職志」。而主要意旨,則在「搜集太虛大師所有言論著述,集成一大叢書,正名為太虛菩薩藏,……分期出書」(見太虛大師叢書預約說明)。至此,大師著述之整理編纂,乃進入新的階段。並聘請重慶法尊,武昌葦舫、印順,南京塵空法師為編勘委員,分別各負一部分材料收集整理的責任。大師特約北平楊星森居士來京,負責彙編校印,就地出版發行。工作正待展開,並由佛教文化社發行預約,希望於三十六年春刊行初編。然事實並不如理想?由於編勘委員散處各地,材料既不易集中,而大師所有講著,名題繁多,亦待分類編成目錄。此時距預約出版時期已近,而編纂成書,卻尚有待從新考慮如何加強?時筆者自汴至滬,利用候輪返平機會,隨侍印順法師赴杭州一遊;塵空法師因惠書滬上,邀筆者參助編纂工作。及至杭州,忽得大師圓寂消息,及又與會覺、印順法師至滬奔喪,此時大師之出家、在家弟子,更感遺著編纂工作之不容再緩,承塵公法師、李子寬居士懇邀,以當報大師恩相勗,我受了師友們的鼓勵,也就答應下來。於舉行大師遺體入龕禮後,即與塵空法師偕往南京,到京與負青編校遺著之楊星森居士會商後,同感工作繁重,有非我二人所能勝任者,而當時工作地址——南京莫愁路普照寺——甚為狹窄,住宿、飲食等亦諸多不便,因與塵公法師、子寬居士研商,最好請一位對佛學有高深造詣的法師來領導,才可以獲得遠近人士的重視,材料也易於收集,否則,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子寬居士等亦以此議為然。並認為此事能由印順法師或芝峰法師出而領導最為理想。籌議十餘日,正苦問題無法解決之際,印順法師忽與普照寺住持曇缽法師相偕來京,印公雖非為此事而來,然我們卻為了有請求的機會而歡愉。經過李子寬居士的一再懇請,並在經費方面允予全部支持,及解決一切有礙此項工作的困難。印公亦以此事為大師慧命所寄,不忍濬拒,遂允加考慮。印公既曾被大師舉為編勘委員之一,居武昌時,曾受大師命將海潮音、正信等所刊講著,勘過一次,並製有目錄,及提貢一些意見備為參考,故對於全書的內容與數量,瞭解得很清楚,認為全書約在六、七百萬字之譜,而搜集材料,校勘、抄寫,乃至編纂成書,非有四至五人集中起來,工作一年不可。而這些在李子寬居士看來,都是非印公出領導不易成辦的,所以唯一的願望,還是邀請印公法師能惠然允為此事發心領導。當時因為大師遺體尚未荼毘,而印公亦需前往普陀禮謁恩師,故一切須待到上海後始能決定。陰曆四月八日,為大師遺體荼毘之日,我亦隨侍印公前往參加,此時大師弟子,均齊集上海,對大師一切事業共做通盤的集議商討,席間一致公推印順法師負起領導編纂全書的責任,印公至此,亦義不容辭,乃決定待禮謁尊師後,開始進行。而我亦因此有了隨侍印公漫遊東南佛國的機會。四月十五日,在鄞參加恭送大師靈骨赴溪口雪竇寺的行列,在山小憩數日,寺主大醒法師因堅邀印公來山編纂全書,印公和我,也以能在幽靜地方作此項工作為最理想,但以子寬居士既有在京覓地編纂之計,故一時不便應允,須待共同商榷後始能決定。下山後,遇佛性法師於延慶寺,於是偕遊寧波之天童、育王,慈谿之淨圓、西方諸剎。再轉赴普陀,因印公須候尊師自閩來山相面,故小住四日,然後匆匆離山,至滬轉京,進行全書編纂工作的事。 到京之次日,印公偕李居士到京畿附近寺廟覓編書地址,經四日之勘察接洽,先後至普德、法雲等寺,有的駐有軍隊,有的似不表示歡迎。京地既難獲安靜地址,印公乃將雪竇醒公邀往編纂之事相告李居士,因決議遷往雪山工作。同時,並議改「太虛大師叢書」為「太虛大師全書」,而原擬之「太虛菩薩藏」,則仍保留原名。對外徵集材料,則改「編勘委員會」為「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會中郵電、文具、津貼等經費,全由佛教文化社李子寬社長籌措支付,一切編纂大計,則以印順法師為定奪,楊星森居士和我助成之。一切計議商定後,即趕理在京所存資料,購辦文具,於五月十七日離京赴滬,在滬更購買或徵借有關大師之著作,十九日搭江雲輪赴鄞轉車赴奉化溪口,於二十日下午一時,安抵編纂全書工作地——奉化溪口四明山雪竇寺。 抵寺後,寺主大醒法師妥為安置,將寺內之圓覺軒,悉數撥供編纂地址之用,而一切飲食茶水等,均由雪竇常住供給。這樣一來,不但工作上得到幽靜的環境,經費方面,也大大減輕了佛教文化社的負擔。醒公法師對大師遺志之熱忱與護助,深深地引起關心大師事業者的敬佩!回憶雪竇寺,自太虛大師於民二十一年膺任住持以來,直到勝利復員後,乃舉大醒法師入主法席,故大師與雪竇寺的關係,甚為深遠。大師圓寂荼毘後,眾弟子議決:大師靈骨在雪竇山建塔供養,而大師法身舍利之全書,今亦在此編纂完成,大師與雪竇寺的因緣,真可謂不淺! 工作環境既得到圓滿解決,繼之而來的問題是搜集材料的困難。其中最感嚴重的,是大部份稿件,差不多都是借來的。即如發行二十餘年,刊載大師著作最多的海潮音月刊,也是向海潮音社借用的,而先後出版的單行本,也多無處搜購。全書六、七百萬字的材料,若大部份訴之於抄寫,這問題可就太大了!雖各地均曾致函徵詢函借,而我們的願望,卻在設法獲得一切可資使用的現成稿件,實在不得已時,再請人抄寫。不然,工作的時間,不知要延宕到何年何月了!所幸,先後得到各方賜助:如亦幻法師將其僅存幾種大師遺著,全部施出供用;大醒法師亦允將雪竇所藏書中,凡屬有關大師著述,儘量利用;漢藏教理院方面也幫助抄來一部分;武昌世苑圖書館所藏大師著述,凡是在兩部以上的,也徵用了一些來;此外,北平庚申佛經流通處如實法師,也贈用了好幾種。稿件問題的獲得解決,實為全書編纂工作順利,如期完成的有力因素。即是如此,需要抄寫的還是很多,南京杜名廉女居士,就是專為此項抄寫工作而發心來山的。中間尚有教宗師幫忙抄寫了幾個月。全書所收,凡屬所見、所聞的稿件,都已搜集編入全書了。因為編纂工作必須於預定時間內完成,不能更廣事搜求,遺漏之處,在所難免;尤其是一般酬應方面的文字:書信、序跋、題贈等,多貯於私人的靜室筴笥中,無法徵集彙編,遺漏當必更多,這是工作同人,所引為遺憾的一點。 來山編纂之初,一方面徵集材料,一方面則加緊趕編全書第一編。因為照佛教文化社所發預約,第一編書早應於去年八、九月間出版,既已一延再延,讀者與文化社之間,不免函詢答復為勞,故希望早日將第一編完成編纂手續,以便付印,用慰各方讀者之殷望!但任何一件事,都是開頭最難。第一編稿件,雖在京時已收集完備,然因工作伊始,這樣大的一部鉅製,版式、封面、科目與正文的用字大小……,處處要顧及前後的劃一、美觀、貼合,過去大家沒有多做這類工作,缺乏經驗,所以一切都帶有試行性質,不能一時予以硬性規定,以免有礙整部全書的統一完整,所以在進行編纂初編工作時,感到緊張與吃力,經過一個月的工作,把四十萬言的第一編:佛法總學,算是編纂成功了。這時,印公感到非常辛苦,但大家因為完成了全書工作中最堅苦的一段,卻都鬆了一口氣。六月十八日,將第一編寄交南京文化社去付印。我們好好地休息了兩天,然後按照既定計劃,依編次的先後,繼續工作下去。因為工作上了軌道,所以進行的速度很快,在所餘的十一個月中,將二至二十編,近六百六、七十萬言的書編完了。全書編纂工作,到此也就宣告結束。 大凡每篇稿件,都需要經過下面的幾個程序,才到達它在全書中所佔據的位置:不同版本的校對(經論原文,則與清板藏經對校),標點,察填撰著與講說的時間地址,長篇文前加寫章節項目,批畫排印格式,重審複閱,歸類,編次第,計算字數,造每編總目錄等。在工作進行時,印公一再諄囑我們:每篇稿件,除了標點和更正手民的錯誤外,用字行文,必須力存其舊。尤其是大師親筆寫的文章,不可隨意增刪;講錄稿,因為筆記者的文字巧拙不同,非有傷題旨及認定確屬有欠通允處,不必多為刪改。少有所疑,均立即請示印公,然後決定。故全書雖龐大,而在一年的短期中編纂完成,而我們工作的態度,卻始終如一,未少馬虎。一篇稿件,經過上面所列的程序,至少須經過三至四次的校閱。大抵我與楊居士,負責初閱校對、標點、批劃排印格式、造文前及每編目錄、計算字數的工作。所有複閱重審、加註說明、詳考撰著時地、歸類、編次等工作,悉由印公一人處理。工作中最感麻煩的,如將維摩詰經講義及親聞記會成一部;經疏、論疏,原來省略原文者,一一黏貼插入;而一文或兩見三見,內容全同僅題目少異者,亦非注意不能發現。故編纂全書的工作,看來雖似簡單,做起來實在不易,若無睿智如印法師出而領導,即屬勉強成書,缺點也必定更多,即此,亦難免不有漏誤,故知欲求一部鉅製的盡善盡美,亦頗不易!一年來,印公全副精力用於編纂全書上,已是非常辛勞,而編纂之餘,又為寺眾講釋教義及寫作。中觀今論、心經講記、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均完成於編書期中。其義解之深,為法之勤,為筆者遊學以來所僅見!今全書在印公領導下,完成部帙,想大師在兜率天上,亦必彌足欣慰了!至於會中雜務,如查理稿件,經管費用,及校印初編排版,均有楊星森居士偏任其勞,他對於此項工作,自始及終,辛勤獨多。我則以學淺識陋,備員充數,少減彼等瑣事之勞而已。但使我藉此機會多讀了一些大師著作,並親近印公獲聞教益,亦深自引為欣幸了! 總之,全書編纂,得以在此知時間內完成:工作方面,得力於印順法師的領導;飲食、環境,得力於大醒法師的護助供給;經費方面,得力於李子寬居士的支援;以及諸方大德知識成直接、或間接的愛助。在此全書編纂竣事,工作宣告結束時候,特略記始末,用以告慰遠近關心此項工作的同道。 全書約七百餘萬言,計得文一千四百四十八篇,纂為四藏,凡二十編,今列其綱目於後,俾概見本書內容數量之一般: ᅟᅟ                           ┌概 論 ᅟᅟ      ┌第一編:佛法總學(三十九萬字)─────┤判 攝 ᅟᅟ      │                    └源 流 ᅟᅟ      │                    ┌教 釋 ᅟᅟ      │第二編:五乘共學(十萬字)───────┤ ᅟᅟ      │                    └義 繹 ᅟᅟ      │                    ┌教 釋 ᅟᅟ      │第三編:三乘共學(十二萬字)──────┤ ᅟᅟ  法藏七編┤                    └義 繹 ᅟᅟ      │                    ┌教 釋 ᅟᅟ      │第四編:大乘通學(五十萬字)──────┤ ᅟᅟ      │                    └義 繹 ᅟᅟ      │                    ┌教 釋 ᅟᅟ      │第五編:法性空慧學(三十六萬字)────┤ ᅟᅟ      │                    └義 繹 ᅟᅟ      │                    ┌教 釋 ᅟᅟ      │第六編:法相唯識學(六十四萬字)────┤義 繹 ᅟᅟ      │                    └旁通抉擇 ᅟᅟ      │                    ┌教 釋 ᅟᅟ      └第七編:法界圓覺學(一百廿八萬字)───┤ ᅟᅟ                           └義 繹 ᅟᅟ      ┌第八編:律釋(十八萬字) ᅟᅟ      │                    ┌僧 制 ᅟᅟ      │                    │佛教會 ᅟᅟ      │第九編:制議(二十六萬字)───────┤ ᅟᅟ  制藏三編┤                    │僧教育 ᅟᅟ      │                    └救 治 ᅟᅟ      │                    ┌通 論 ᅟᅟ      │                    │僧眾學行 ᅟᅟ      └第十編:學行(十二萬字)────────┤ ᅟᅟ                           │信眾學行 ᅟᅟ                           └世界佛教 ᅟᅟ      ┌第十一編:宗依論(三十三萬字)     ┌文 化 ᅟᅟ      │第十二編:宗體論(十一萬字)      │宗 教 ᅟᅟ      │                    │國 學 ᅟᅟ      │                    │哲 學 ᅟᅟ      │                    │道 德 ᅟᅟ  論藏四編┤第十三編:宗用論(六十六萬字)─────┤心理學 ᅟᅟ      │                    │科 學 ᅟᅟ      │                    │人生觀 ᅟᅟ      │                    │社 會 ᅟᅟ      │                    │教 育 ᅟᅟ      │                    │健 康 ᅟᅟ      └第十四編:支論(二十萬字)       └文 藝 ᅟᅟ      ┌第十五編:時論(十四萬字) ᅟᅟ      │                    ┌佛 學 ᅟᅟ      │第十六編:書評(十八萬字)───────┤ ᅟᅟ      │                    └世 論 ᅟᅟ      │                    ┌函 電 ᅟᅟ      │                    │答 問 ᅟᅟ      │第十七編:酬對(三十五萬字)──────┤訪 話 ᅟᅟ      │                    │座 談 ᅟᅟ      │                    │研 究 ᅟᅟ      │                    └其 他 ᅟᅟ      │第十八編:講演(二十九萬字) ᅟᅟ      │                    ┌編纂 ᅟᅟ      │                    │史傳 ᅟᅟ      │                    │自傳、遊記、日記 ᅟᅟ      │                    │序跋、外序 ᅟᅟ      │第十九編:文叢(七十萬字)───────┤緣起、宣言、啟事 ᅟᅟ  雜藏六種┤                    │碑記 ᅟᅟ      │                    │法示 ᅟᅟ      │                    │壽言、悼辭 ᅟᅟ      │                    │隨筆 ᅟᅟ      │                    └雜文 ᅟᅟ      │                    ┌潮音草舍詩存 ᅟᅟ      │                    │潮音草舍詩存續集 ᅟᅟ      └第二十編:詩存(二十一萬字)──────┤潮音草舍詩存遺 ᅟᅟ                           │潮音草舍詩存別集 ᅟᅟ                           └潮音草舍詩存外集 太虛大師全書完成出版簡述 續明 全書於今八月完成 香港陳靜濤居士,最近來臺,藉聞太虛大師全書近年付印出版情形。並謂全書四藏(經、制、論、雜),二十編,分裝六十四冊;現在經已發行者,有三藏,十四編,四十七冊。所餘雜藏、八編、十七冊,及全書總目錄一冊,現已分交兩家印廠排印,倘進行順利,本年八月即可全部出版。總計全書自發行預約到全部出版,整整經過十年的時間,耗資港幣十萬以上,這在佛教出版事業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艱鉅的事業,尤其是在此時此地,來完成這樣大的佛教出版事業,也頗足令人興奮。我們今日能面睹這部佛教龐大鉅製的出版,自是欣喜非常。然而,十年的歷程,經過多少人辛勤努力,有絞腦汁的,有出錢的,有出力的,才有今日這樣的成果出現。回憶前塵,真不禁令人既欣喜,又驚懼!因簡述出版經過,俾讀者知全書出版之不易,而知道珍惜它、研讀它,也就是為此項事業盡心盡力者的安慰了。 編纂全書簡要經過 太虛大師全書,早在大師住世之日,即已著手進行。大師曾親對此事有所劃擘,民國三十五年,大師囑李子寬居士在首都南京,創立佛教文化社,大師任董事長。雖以流通經像法物為事,然主要目的,則在編印流通太虛大師全書。故文化社成立未久,即開始徵求預約,並邀北平楊星森居士來京負責編校全書事宜,足見大師對此事期待之殷切。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大師匆遽示寂,此時全書,因材料收集困難,人手缺乏,尚未能理出頭緒。及大師入滅,眾弟子深感此事關係重大,急待完成,乃公推印順法師主持編纂,積極進行。是年五月二十日,印順法師率續明、楊星森、杜名廉三人,假溪口雪竇寺圓覺軒開始進行編纂工作:一切材料的搜集、抄寫、校訂、圈點、編纂,經過整整一年的時間,七百餘萬言之全書,算是編纂成功了。然這只是奠定下全書出版問世的首要工作,在當時,因為政局撼動,物價飛昇,真不知道要待何年何月才能完成這部鉅製——太虛大師全書——的出版工作呢! 原稿由滬達運香港 全書編纂竣事後,原稿由印順法師帶至杭州香山精舍,因為只此一份,所以必須妥善保藏,萬一有失,即難於再事補集。因此遠近師友,莫不關懷全書原稿的保存。三十七年十月,第一編佛法總學、四冊,由大法輪書局印行出版(原稿早於三十六年七月交出)。第二、三編,正由大法輪書局計劃出版委員會之決定,廣邀各地熱心佛教文化事業之法師居士為委員,為工作便利計,特敦請印順法師在港指導,並撰編太虛大師年譜。公推陳靜濤居士為主任委員,兼統籌財務,臺灣李子寬居士為副主任委員,以便籌劃出版經費而利工作之進行。其它一切工作,如:出納、交際,由優曇法師負責;發行事宜由覺光、松泉法師負責。校印工作初由演培、續明負責,繼由竺摩、隆根法師等負責。全書之得以逐編出版,得力於籌度經費與負責各項實際工作者實多,尤以主任委員陳靜濤居士,勞苦功高。不但負有統籌經費的責任,乃至一切校印、發行、存儲等困難問題發生時,均須設法為之解決,有時印費不敷,須預為墊付;才擬勸人慨助,首須自己解囊。因居士平日信譽卓著,遐邇欽崇,深得海內外緇素教胞之信任,故居士之倡導號角一響,人人無不樂於輸將,此實為全書完成之主要因素。故若謂全書之編纂,得力於印順法師;則全書之刊行,實得力於靜濤居士。而自始及終,忠心效力於此項遺業而未少懈廢者,則子寬居士可以當之了! 略述校印經費來源 總計在港出版之全書,實需港幣十萬左右,這一數目,雖不算太大,然出之於安貧樂道的學佛緇素,也頗不容易。統觀全書印費,雖部分仰賴推銷,然售書所得,距實際需要數字,相差太遠,實不足以供全書繼續出版之需求,故大部印費,乃端賴熱心佛教文化緇素同道之慨助。據筆者所知,出版委員會成立之初,除部分印費來自原擬續印全書者外,另由各出版委員分別認捐,方克開始付印。及第四編出版,承各地法師居士鼎力勸銷,幫助解決繼續付印之經費,亦為數不少。太虛大師年譜二冊,及全書之第二、第三、第五編之出版,深得其助。此後勸銷之數目,日形減少,而第六編法相唯識學,六冊;第七編法界圓覺學,十二冊,數量最多。兩編的冊數,佔全書總冊數三分之一弱,需款太多,一時難於付印。因此有人建議改從雜藏印起,一以適應讀者之需要與興趣,一以便於讀者的購買力。但也有人認為:這兩編是全書中之難關,如果這道難關,把它衝過,以後各編,即使我們暫時沒有力量付印,後來的人,如果發心繼續再印,也就容易了;若是先揀省力的付印,這一道難關,將來人人望而生畏,恐怕永遠沒有克服的日子。起初,法舫法師赴錫蘭講學,道出星洲馬來亞等地,即聯合各該地緇素同人,呼籲贊助全書之印行。及舫公任教錫大,猶時刻不忘臂助全書出版事業,每逢假期,不暇憩息,而遊化馬來亞等地,為全書作宣導與倡導。二編以下,五編以上之出版,舫法師之助力甚大。不幸舫師因積勞致疾,而示寂異域,影響全書之工作匪淺。雖然,全書之得以完成出版,舫公之功力及影響力,實不可沒!至第七編出版以後,全書幾已完成一半,此時諸負責人之心情,如減重負,稍覺慰安。然而路程只走了一半,另一半行程,還須大家同心協力,再事克服。及第八、第九兩編出版後,靜濤居士,忽因護國衛教操勞過度,罹致重疾。病癒後,以將屆古稀之高齡,念身世之無常,因發重願,希望親見全書早日竟其全功,用滿宿願。於是預算尚待出版各種之需款數字,依各區域信眾之多寡,幣值之高低,分配數量,函請各地法師居士等,再作一次號召,以期一鼓作氣,於最近一年內,完成全書出版之目的。據聞發動結果,甚為滿意,其中如:泰國、臺灣、香港,均已如數完成,而星洲馬來亞等地,因有竺摩法師、王弄書、林達堅居士等之熱心倡導,且已足額完成。全書經過這一次的努力,於本年內完成出版,已無問題。回想這份事業的完成,全賴各地同道之慨助者、認購者之支持與援助,始得達成目的。其中尤以馬來亞、新加坡等地之法師居士,熱心佛教事業,屢次慨捐或認購,予全書之助力最多,實在令人感動。關於全書收支詳情,待全書出版完成後,靜濤居士將有更詳細之報告,這裡恕不贅述了。 大陸不准銷行全書 全書第一編,由上海大法輪書局印行出版,已略如上述。而第二編與第三編,亦因大法輪書局計劃印行未果,而原稿滯留上海,故在香港成立全書出版委員會以後,只能從第四編印起。在這當中,一面函請上海將第二第三兩編原稿設法寄來香港,這一目的,終於達到,也實屬萬幸!故繼第四編出版以後,即續印第二、第三、第五編。民國三十九年夏,上海蘇慧純居士,忽致函主任委員陳靜濤居士:提議全書應履行最初決定,由大法輪書局負責印行。並再三來函要求,催將全部款項及全書餘稿,寄滬先排版製紙型,徐圖出版。靜濤居士得函後,即分函各地師友,徵求意見,僉以蘇慧純居士所提議,在大陸鐵幕惡劣環境下,絕難照辦,相應不理。此為出版當中一段小插曲。假使依蘇慧純居士的提議,恐怕等到彌勒下生,也不會完成全書的出版!回憶全書各編在香港印刷發行以後,首先感到困難的,即海外讀者無法購得第一編,因而影響全書之勸銷。初時,尚可以香港出版之全書,易取少數上海出版之第一編;及第二、三、五編出版後,再寄往大陸時,就遭到偽政權之干涉。而上海之第一編,欲寄往香港時,也必須持有銀行海外匯款證,才許交郵。據當時大陸來函稱,大師全書之所以禁止流行大陸,原因是:封面使用于右任院長之題字,和出版年月日,係使用中華民國之紀年。而最主要的,還是大師思想是宗教的,是徹底反對唯物主義的,這在偽政權蓄意摧毀固有文化的政策下,全書之不能流通大陸,乃事所當然,不足為怪!大陸上有沒有宗教信仰之自由,從此一點,也就足以使我們洞若觀火了。試想,當時全書原稿如果滯留大陸,勢必早已付之一炬了,即或不然,也會經久而失壞散落,永遠沒有與世人相見的機會了!自全書在大陸遭禁以後,第一編即無法獲得,而海外讀者,又紛紛渴求,皆以缺少初編而不能成為全書為憾。於是為便利讀者研讀計,乃於民國四十三年夏,由臺灣李子寬居士重行付梓,未幾即出書,讀者莫不額手稱慶。從此,全書在海外即可以獲睹全璧了。 只要大師精神長存 自全書發行預約到出版,屈指已屆十年;而自香港成立出版委員會以來,也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了,現在才快要看到圓滿成功的日子。回想在這不算太短的時期中,大師所手創的各項佛教事業,已全部隨大陸的淪陷而毀滅。只有代表大師精神——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的海潮音月刊和大師畢生心血所凝結成的作品——太虛大師全書,被少數流離弟子帶到海外。七年來,雖沒有什麼多大成就,然在此國家、佛教遭受空前危難的時候,大師全書得以完全出版,海潮音月刊得以法鼓未停,屹立如昔,也頗不易。而其它護國衛教,培育人才等事業,也還能勉遵大師遺志,量力而為。我們覺得,只要大師的精神與法身舍利(太虛大師全書)流布人間,佛教即不慮沒有復興的機運。而大師全書,為大師畢生精神之所寄:舉凡佛法的體系與綱要,僧伽制度的改建與培育,以及時代思潮的批判融會等等,都可以從全書裏使我們獲得正確的指示。這是佛教近四十餘年來承先(舊)啟後(新)的一部鉅著。我們希望,佛教四眾同人及愛好佛教文化人士,能夠仔細研讀這部遺著。我們惟有遵循先知先覺者的正確指示,才能了解時代社會的演變,也才能在今後的社會中,高樹佛教的法幢,重建佛教的家園。三月十七日,是太虛大師圓寂九周年紀念,適值全書出版主任委員陳靜濤居士來臺,獲悉全書出版之確期與經過。而大師晚年,特注意於全書印布流通一事,今既略酬遺志於萬一;用特為文,簡述全書出版之經過,告慰於大師在天(兜率內苑)之靈,及遠近關心此項出版事業的同道。 (見海刊三十七卷三月號) 光碟版序[A1] ᅟᅟ==[A1] CBETA 按:此版為書本所無,今以「虛擬頁碼」作為附加文件,置於 T00 首冊。== 釋厚觀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乘行者 太虛大師(1890-1947),是復興近代中國佛教最重要的改革實踐者之一。虛大師曾在〈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中自述一生「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卻由於當時種種因緣不具足而未竟其志。然而,大師所留下的夙昔典範,婆心苦口倡導「依人乘而趣菩薩行者,名人生佛教」的理念,在大師圓寂五十八年後的今天,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並生根茁壯。 編纂《太虛大師全書》的緣起 1947年,印順導師自上海啟程至杭州任教之前,向虛大師告假,大師說:「回來時,折幾枝梅花來吧!」才過幾天,印順導師就得到虛大師病重圓寂的消息。虛大師生前講說著作等身,卻未能及時彙整成冊。當時的情形,續明法師在《太虛大師全書編纂說明》是這樣記載的:「大師弟子,均齊集上海,對大師一切事業共做通盤的集議商討,席間一致公推印順法師負起領導編纂全書的責任,印公至此,亦義不容辭,乃決定待禮謁尊師後,開始進行」。 然而,編纂的工作並不輕鬆,續明法師記錄道:「所有複閱重審、加註說明、詳考撰著時地、歸類、編次等工作,悉由印公一人處理。工作中最感麻煩的,如將維摩詰經講義及親聞記會成一部;經疏、論疏,原來省略原文者,一一黏貼插入;而一文或兩見三見,內容全同僅題目少異者,亦非注意不能發現。」 最後,經過一年又十天——自三十六年五月二十日至三十七年五月三十日——的編纂,功告完成了。 編纂《太虛大師全書》的迴響 洪金蓮居士在其學術論文著作《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的序言中,這樣寫道:「論文的撰寫中,個人一直非常感戴印順法師編纂《太虛大師全書》的精縝與用心。印公導師將《全書》收集的每一篇文章,都細心地保留其寫作及登載的時間和期刊數,這樣一個貼切的遠見,使得在貫串太虛大師的整個思想歷程上,可以完整無遺地連貫起來,同時也減少個人很多摸索的時間。例如,在匯集早期《海潮音》的二十六冊《海潮音文庫》,即看不到文章的年代、時地,因此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思想過程,就被忽略或遺漏了;相反的,有了某一重要時間及事件的接合,才可能解釋其後續的蘊釀動作。因此,我又藉此便利,將《全書》總目錄一冊,全部打散,按時間順序予以剪貼編排。確定了這個可靠的時間表,才敢於放手作全文整個架構的匯整。」 由此可見,印順導師不僅在個人治學上態度嚴謹求真,即便是受託主編師長的遺著,也同樣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精神,用心編纂大師慧命所寄的《太虛大師全書》,弘揚正法,利濟有情。 無限感恩懷念太虛大師 印順導師曾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中自述對太虛大師的懷念:「我懷念虛大師:他不但啟發了我的思想,又成全了我可以修學的環境。在一般寺院中,想專心修學佛法,那是不可能的。我出家以來,住廈門閩南佛學院,武昌世苑圖書館,四川漢藏教理院,奉化雪竇寺,都是與大師有關的地方(李子寬邀我到臺灣來,也還是與大師的一點關係)。在這些地方,都能安心的住著。病了就休息,好些就自修或者講說。沒有雜事相累,這實在是我最殊勝的助緣,才能達成我修學佛法的志願。」 稟承導師「實踐佛教智慧慈悲,以利益社會,淨化人心」的精神,印順文教基金會在今年(2005年)導師百歲壽誕,將印順導師所主編的《太虛大師全書》紙本數位化並發行光碟版。這項浩大的工程,源自於妙雲蘭若法師、志工居士發心打字;到後期福嚴推廣教育班、慧日講堂中論讀書會、法源寺台北讀書會校對;皎月藝術科技研發程式。筆者並在忙碌的行政及授課時間之餘,投入繁複的測試程式工作。感恩眾因緣成就。其成果不但提供現代人更深入研究太虛大師思想的利器;此時此刻,發行導師的老師——太虛大師之著作集的數位典藏版本,格外深具紀念意義! 結語 在今日處處講求速度的科技時代,剛踏上學佛路途的初學者,往往也想尋找快速成佛的方法。關於這一點,虛大師早就如暮鼓晨鐘的提醒:「成佛不過自悟悟他而已,菩薩行滿,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獲,何須刻期求證!因為刻期追求,大抵為滿足虛榮心所驅使;而著相拘求,非僅心量狹小,且未免反增煩惱耳!」 最後,願以太虛大師所說「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兩句話,與大家共勉。 (2005年4月8日) 致謝 感恩眾因緣成就這次光碟版的發行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輸入、校對 妙雲蘭若(妙雲今文佛典小組) 閻學新 三寶弟子 釋德弘 釋德淨 釋德修 釋德瑋 釋德持 資功會 朱麗雲 王嘉慧 王秋婉 王瑞珍 王麗滿 王領  江昭儀 江璧璽 江妙珍 江紫瑛 李芬薰 李文卿 李予善 李虹燕 李季芬 李麗英 李淑樺 何銀珠 何芳惠 吳淑娟 吳美鳳 吳麗英 吳旻靜 吳玉葉 呂環春 林佳憓 林雅琪 林月秀 林秀蘭 林寶雲 林書筠 林況 林美量 林金貴 林金蓮 林碧琇 林秋吟 林梅燕 紀秀玉 洪碧珠 袁美霞 施春妃 邱錦雪 黃美娟 黃素月 黃啟芳 黃玉琴 黃郁涵 黃翠梅 黃素貞 黃齡萱 黃瀞慧 黃萌俊 許馨方 梁文奇 梁惠玲 張明貴 張翠蓉 張琮焜 張榮順 曾娟娟 曾雪貞 葉美凰 CASEY 趙淑玲 趙素貞 劉惠美 劉文靖 萬宗玲 簡嘉德 簡淑玉 郭美貞 簡小雅 賴信章 賴世傑 賴明心 賴美華 蔡麗增 蔡靜芬 蔡秀蘭 蔡明席 蔡瑞玲 陳昱達 陳彩霞 陳雅雯 陳明周 陳麗華 陳秀英 陳益祥 陳佳美 陳慧珍 陳慧錚 陳惠謹 陳保旬 陳淑惠 陳昭均 陳錦蘋 陳淑蘭 鄭伊嵐 鄭雅今 鄭力維 馮圓  周杏雪 侯美秀 曾方凱 魏慈芳 羅玉花 鄧彩娥 盧淑幸 盧惠女 龐芳娟 王雪娟 校對 福嚴推廣教育班、慧日講堂中論讀書會、法源寺台北讀書會 陳麗雲 陳美華 吳淑惠 江宜虔 林淑慧 陳美香 黃慧如 吳燦明 朱純益 洪麗鳳 胡嘉威 楊碧瑄 王燕萍 朱麗娟 陳美玲 周天生 鄭靜明 林秋杏 張芳秀 田萬頂 戴椿河 廖宏仁 許三凌 黃慧莉 邱培  林炳秀 蔡明子 徐厚鈴 沙榮貴 黃啟峰 沙榮貴 程式設計、測試及軟體說明手冊 皎月藝術科技 王尚智 葉健欣 李志強 嘉豐出版社 陳惠珍 印順文教基金會 淨智 陳裕文 福嚴佛學院 釋齎因 釋海隆 釋開仁 釋長慈 釋慧悟 釋傳印 釋本圓 釋圓忠 釋宗證 釋如佑 釋海順 釋圓融 釋性空 釋宗妙 釋本覺 釋開國 釋覺明 釋傳意 釋開能 釋長恆 釋長謙 釋傳雲 釋傳福 釋演明 釋如誠 釋大雲 釋覺研 釋湛戒 田欽名 鄧俊智 簡仰汶 張雍鐸 #----------------------------------------------------------------------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 第 冊 No. a001 編纂說明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