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28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科文 圭峯草堂寺沙門宗密撰集 ○將釋疏文大分為(二)初標舉題目(二)初所述疏目(二)初所釋經題(二)初釋總題(大方) 後明品目(普賢) 後能釋疏目(別行) 後能述人名(二)初總指述處(勑大) 後正舉述人(沙門) 後正釋疏文(四)初總敘文意(四)一通敘法界為佛法大宗(三)初約法以明(二)初總鏢體性(大哉) 後別明體相(三)初為諸法本(萬法) 次包遍離情(二)初能包空有(包空) 後妙入言象(入言) 後妙用自在(妙有) 次約人以顯(二)初約佛以顯(三)初智德(我佛) 次斷德(廓淨) 後恩德(二)初寂用俱常(寂寥) 後依正交徹(融身) 後約王以明(我皇) 後法喻結歎(是知) 二別歎此經乃正申旨趣(三)初總歎(二)初窮盡源流(大方) 後廣深難測(放恢) 次別歎(六)初本源深妙(三)初標指其源(指其) 次正明深妙(六)初情智同源(情塵) 二真妄合體(妄惑) 三絕相普收(四句) 四寂用無方(冥二) 五融拂事理(事理) 六性德重重(以性) 後喻結難思(若秦) 二成益頓超(二)初時處互融(故得) 後聖凡交徹(諸佛) 三詮旨圓融(一字) 四說義深奧(五)初至定冥寂(語其) 二妙智含空(海湛) 三真身普應(星羅) 四說本恒傳(圓音) 五真修妙證(萬行) 五明器非器(二)初是器(難四) 後非器(而一) 六顯機益深(四)初約人顯益(二)初舉善財(當其) 後釋南友(明正) 二約法顯益(二)初即染以圓淨(過三) 後萬`[意異作慮]`〔意〕以順道(千化) 三始末顯益(二)初信智無二(契文) 後理智同體(入普) 四權實顯益(二)初反顯漸權(失其) 後正明圓頓(得其) 後結歎(三)初四德名歎(杳矣) 次六德義歎(實乃) 後形外義結(豈唯) 三教起由致慶遇希奇○ 四略釋總題令知綱要○ 二歸敬請加○ 三開章釋文○ 四慶讚回向○ ○三教起由致慶遇希奇(二)初昔翻未俱(然玄) 後今譯多具(三)初聖朝德化廣被為譯之緣(我皇) 次外國遠獻梵文為譯之因(東風) 後正明詔命承述譯讚之相(三)初聖垂詔命(特回) 次慶承詔命(澄觀) 後譯讚之相(抃躍) ○略釋總題令知綱要(三)初總配(大方) 次別釋(極虛) 後結歎(總斯) ○二歸敬請加分(二)初三句歸敬(二)初能歸三業(稽首) 後所歸三寶(三)初三字法寶(真法) 次七字佛寶(光明) 後一句僧寶(普賢) 後一句請加(願得) ○三開章釋文分(二)初總標(將釋) 後開章(二)初正列(一教) 後別釋(五)一教起因緣(三)初總標大意(三)初略標大意(今初) 次反顯釋成(離言) 後順結由致(故聖) 次別釋十門(二)初標列章門(二)初總標(因緣) 後別列(一法) 後牒章解釋(十)一法爾常規(此初) 二酬宿行願(二酬) 三遂物感通(三遂) 四明示真門(四明) 五開物性原(五開) 六宣說勝行(六宣) 七令知位次(七令) 八顯果難思(八顯) 九示其終歸(九示) 十廣利今後(十廣) 後總結指廣(略此) 二辨教宗旨(二)初標牒章門(第二) 後正明宗旨(三)初總明佛教宗旨(二)初諸教總宗(統論) 後隨教別宗(隨經) 次通難成有宗說(雖無) 後別明此經宗旨(三)初指此所宗(今此) 次釋其義理(二)初略配能所(法界) 後廣釋義門(二)初開章標門(今釋) 後牒章解釋(三)初明所入門(二)初總指一真法界(三)初標指辨相(今第) 次指歸一心(總該) 後體離過等(五)初體絕諸相(體絕) 二相無起滅(相非) 三竪無終始(莫尋) 四橫無邊涯(寧見) 五迷悟之依(迷之) 後別開三重法界(二)初結前生後(諸佛) 後融而開釋(二)初標列章門(二)初舉意標門(而理) 後依標別列(第一) 後牒而別釋(三)初釋事法界(第一) 次釋理法界(二)初標牒辨相(第二) 後分門解釋(二)初性淨門分(二)初標門略釋(略有) 後通難喻顯(雖徧) 後離垢門又分(二)初依宗解釋(二離) 後通難喻顯(體雖) 後無障礙法界(三)初相即無礙門(二)初標指解釋(第三) 後舉喻結顯(其猶) 次形奪無寄門(二)初標牒門名(二形) 後正釋義理(謂無) 後雙融俱離性相渾然門(二)初標牒(三雙) 後開釋(二)初開釋(二)初開(曲有) 後釋(二)初前七門明理事無礙(六)初二門正出理事相(二)初事壞即理(一由) 後理泯即事(二由) 第三門理不礙事(三由) 第四門事不礙理(四由) 第五門理事雙泯(五由) 第六門理事雙存(六由) 第七門存泯無礙(七由) 後後三門明事事無礙(三)初躡前為此門之所以(八由) 次正顯事事無礙之行相(三)初第八門明諸法無盡(如理) 次第九門明因果無盡(九由) 後第十門明重重無盡(十由) 後結歸大小依正之無盡(故廣) 後融結(以其) 次明能入門○ 後能所契合○ 後總結歸宗(上之) 三翻譯傳授○ 四釋經名題○ 五隨文解釋○ ○次明能入門(二)初總標行願能入(第二) 二別說身心能入(二)初略指身心(若別) 二廣釋心入(二)初述由偏釋(二)初標列有三(身由) 後義釋三種(謂於) 後總結扶契(解行) ○後能所契合(三)初釋歸入義(第三) 次雙指因果(略有) 後寄說因門(二)初明入理法界(三)初標舉開章(今且) 次隨章別釋(五)一能所歷然(二)初依義正釋(第一) 後舉喻以顯(如日) 二能所無二(二)初依義正釋(第二) 後舉喻以顯(如一) 三能所俱泯(二)初依義正釋(第三) 後舉喻以顯(如波) 四存泯無礙(二)初依義正釋(第四) 後舉喻以顯(如波) 五舉一全收(二)初依義正釋(第五) 後舉喻以顯(如海) 後結前起後(上但) 後入無障礙法界(若以) ○三翻譯傳授(二)初標牒(第三) 後正釋(二)初標列(略有) 後解釋(二)初徵源(二)初正指其源(今初) 後以略含廣(三)初引西域相傳(故西) 次詳理印定(以今) 後釋其所以(三)初會主能說理(一經) 次普賢因果理(五周) 後品卷窮終理(復是) 後翻譯(三)初總標三譯(二)初總標(第二) 後別列(三)初明晉本(初即) 次興善本(第二) 後貞元本(第三) 次會通今昔(五)初明昔謂非經(而上) 二以今證昔是經(今乃) 三辨昔疑所以(良以) 四明昔文含隱(又前) 五今文備足無疑(今有) 後別明今經(二)初翻此品具緣(四)初正明翻譯(即貞) 次會通新舊(即舊) 三梵本來處(其經) 四正明勝緣(三)初得梵本之希奇(二)初彰昔緣劣(然自) 後明今緣勝(二)初彼帝心誠(未有) 後我皇德感(若非) 次辨翻譯之緣備(三)初標起緣多(然夫) 次正列十緣(十)初時清(要在) 二處勝(大國) 三君聖(明王) 四臣賢(輔佐) 五器惑(人多) 六聖應(方有) 七內德(不憚) 八助緣(明賢) 九肅靜(內外) 十衛護(潛顯) 後結得流通(方令) 後校今昔之具闕(緬想) 後明此卷可寶(三)初標經屬當(今此) 次讚重勸修(而為) 後應請翻傳(三)初承命翻譯(三藏) 次諸師誠請(國德) 後勉旃作疏(勉竭) ○四釋經名題(二)初標章(大方) 後正釋(二)初科分(於中) 後正釋(二)初釋總名(總名) 後正釋義(二)初釋總題(四)初總顯得名(三)初總舉七義(今初) 次別列四對(故人) 後結攝無盡(故無) 二對辨開合(二)初標開合(第二) 後釋五對(一經) 三具彰義類(二)初標舉(第三) 後別釋(七)一大(一釋) 二方(二釋) 三廣(三釋) 四佛(四釋) 五華(五釋) 六嚴(三)初標名(六釋) 次釋義(即上) 後結歸(故以) 七經(七釋) 四展卷難思(二)初標牒(第四) 後正釋(四)初展至無盡(五)初展真界為理智(謂本) 二展理智為總題(次理) 三展總題至一卷(次展) 四展一卷至一部(若更) 五展一部至無盡(乃至) 二卷歸真界(五)初卷無盡至一部(收無) 二卷一部至一卷(復攝) 三卷一卷至總題(復攝) 四卷總題至理智(更攝) 五卷理智歸真界(融此) 三展卷無礙(舒則) 四結歸經題(若展) 後釋品目(二)初正解品目(二)初略配開章(第二) 後隨章牒釋(三)初釋所入(三)初總標(第一) 次正釋(四)初顯得不思議名(何名) 二指不思議體(三)初直指(何法) 次解釋(二)初解脫(三)初總標(解脫) 次別釋(二)初作用解脫(一作) 後離障解脫(二離) 後融結(由內) 二境界(三)初總標(境界) 次別釋(二)初分齊境(一分) 後所知境(二所) 後融結(由證) 後結成(即於) 三釋不思議由(何故) 四辨不思議意(何用) 後通結(`[已【CB】,巳【卍續】]`已知) 次釋能入(三)初總指行願(第二) 次喻明行願(行之) 後人法釋名(二)初約人解(然人) 後約法釋(二)初通釋普賢(若約) 後別釋十普(十)初所求普(若別) 二所化普(二所) 三所斷普(三所) 四事行普(四事) 五理行普(五理) 六無礙行普(六無) 七融通行普(七融) 八所起大用普(八所) 九所行處普(九所) 十修行時普(十修) 後釋入字(第三) 後品攝經圓(二)初引例明備成一卷(然此) 後釋不題次第所以(又於) ○第五隨文解釋(二)初標牒章門(五隨) 後正伸解釋(二)初會通前後開列科段(二)初總名大部(二)初正明所屬(此經) 後明缺序分(序分) 後別明此經(三)初總標今經(今經) 次開為三分(初明) 後顯三分義(三分) 後正依經文次第解釋(三)初序分(二)初結前廣偈(初文) 後結說不盡(二)初舉經(二結) 後疏釋(二)初廣偈通因難說(以前) 後今又設果寧窮(今明) 次正宗分(二)初經前總釋大意(二)初舉普因順釋(二正) 後以權乘反顯(若不) 後科判正釋經文(二)初正陳所說(二)初長行(三)初正示普因(四)初標示所應(二)初指前佛德(文二) 後正示普因(二)初總釋(二正) 後別明(希欲) 二徵列名數(三)初總標開合(二徵) 次別釋廣略(若離) 後今文具十(今文) 三牒名解釋(二)初善財總徵(三牒) 二普賢別釋(二)初經前科例(二)初標總開別(二別) 後例十各三(段各) 後依經正釋(十)一禮敬諸佛(三)初牒門名(二)初釋相顯益(第一) 後顯禮差別(三)初餘宗說七(勒那) 次今加十禮(今加) 後本經所用(文中) 次釋行相(三)初所禮境(二釋) 次能禮因(二)初普賢力(二)初標因(二能) 後釋成(此即) 後信解力(二)初標因(深心) 後釋成(此即) 後能禮相(二)初總明徧常(三能) 後別顯周徧(二)初身多(二別) 後徧禮(一一) 後結無盡(二)初顯無盡(二)初文前對辨(二)初十地有十(三總) 後此經唯二(二)初標舉屬名(今此) 後會違釋意(於眾) 後正釋經文(二)初別明虛空(二)初反顯(文二) 後順釋(二順) 後總例餘三(二總) 後彰無間(二彰)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除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恒順眾生○ 十普皆回向○ 四結益令知○ 次顯經勝德○ 後結勸受持○ 二偈誦○ 後結說讚善○ 後流通分○ ○二稱讚如來(三)初牒門名(第二) 次釋行相(三)初所讚境(二釋) 次能讚因(二能) 後能讚相(四)初標能讚相(三能) 二正明讚歎(稱揚) 三讚所經時(窮未) 四明其周徧(盡於) 後結無盡(三總) ○三廣修供養(三)初標門名(第三) 次釋行相(二)初正明供行(四)一所供之境(二釋) 二能供之因(二能) 三列所供具(二)初總指供具(三列) 後別列種類(三)初種種雲(所謂) 次種種香(天種) 後種種燈(然種) 四正明供養(四正) 後校量顯勝(二)初校量(二)初舉所校量(二)初總指法勝(二校) 後別明七種(二別) 後正明校量(二)初對辨得失(二)初敘先譯差錯(二)初標先譯之意(二正) 後正立理覈破(四)初指餘文以明(二)初諸教共說(然法) 二前章`[已【CB】,巳【卍續】]`已明(文殊) 二正斥其失(但先) 二對淨名辨(何者) 四覈此無端(今先) 後申詳審正(五)初按定本文(下偈) 二引梵本證(三)初標舉梵文(故梵) 次釋上梵文(此中) 後勝劣所以(以未) 三重釋勝供(又法) 四引經證成(二)初引法華經(法華) 後引淨名經(淨名) 五重以理釋(是財) 二逐難釋經(言迦) 後徵釋(二)初徵(二徵) 後釋(二)初標舉所以(以諸) 後結歸勝供(若諸) 後結無盡(二)初標指經文(三總) 二重成前義(若此) ○四懺除業障(三)初呼機牒名(二)初名通華梵釋(第四) 後名唯華言釋(二)初釋懺悔名(若別) 後釋懺悔相(二)初能懺功德(除惡) 二所懺體相(二)初因歸且業(是故) 後實通諸障(實則) 次正釋行相(二)初總辨懺相(三)初明作法事懺(二釋) 二起行理事懺(三)初雙標理事(若犯) 次廣釋理事(三)初方等唯釋事懺(事如) 次淨名唯釋理懺(理如) 後二經唯明二懺(二)初標經具二(普賢) 後別釋二種(二)初普賢觀(二)初事懺(觀經) 後理懺(觀心) 後隨好品(二)初事懺(隨好) 後理懺(觀諸) 後雙結理事(事懺) 三明逆順十心(三)初總標逆順(若具) 二別明順逆(二)初所懺十順(二)初總標別列(謂先) 後顯生皆具(從無) 後能懺十逆(二)初總標別列(次起) 二結滅對辨(若具) 三對別品料簡(隨好) 後正依經釋(二)初舉所懺(二)初正舉(三)初業因(文二) 二業具(發身) 三業體(三)初屬體標二三(作諸) 二別釋二三種(二)初三取惡(一善) 後三通取(二現) 三釋業由惑起(三三) 二顯多(二)初總屬別明(二顯) 後歸所懺心(此即) 後辨懺相(二)初正釋懺相(二)初能懺業具(三)初標屬經意(二辨) 次三業所因(昔因) 後義釋三業(謂䖍) 後懺所對境(二)初所對境(二)初徧法界處(二)初徧布事法(二明) 後徧稱法性(二稱) 後徧諸佛前(極微) 二能懺心(二)初懺一切罪(二)初釋誠心(誠心) 後釋懺悔(懺悔) 後斷相續心(後不) 後懺成功德(二)初法喻總明(恒住) 後結歸大意(總此) 後總結無盡(三總) ○五隨喜功德(三)初呼機牒名(二)初所喜成善(二)初標所因(第五) 二明所益(除嫉) 次對辨次第(二)初餘教之意(然餘) 後此經之意(今明) 次正釋行相(二)初正釋經文(四)初喜如來善(二)初標所喜佛(二釋) 後明所喜事(二)初別明功德(二)初從因至果(六)初所為事(從初) 二所經時(經不) 三捨難捨(一一) 四圓諸度(圓滿) 五證諸地(證入) 六成菩提(成就) 後遺形普濟(及般) 後通結隨喜(所有) 二喜諸趣善(二喜) 三喜二乘善(三喜) 四喜菩薩善(四喜) 後校量勝德(三)初總攝辨次(謂隨) 次引證校量(二)初引大品經(大品) 後引法華經(法華) 後彰自重顯(此隨) 後總結無盡(三總) ○六請轉法輪(三)初呼機牒名(二)初明所益(第六) 後辨具闕(聲聞) 二正釋行相(二)初舉所請境(二釋) 後正明請法(二正) 後總結無盡(三總) ○七請佛住世(三)初呼機牒名(第七) 次正釋行相(四)初標所請境(二)初標唯如來(二)初舉數標佛(二釋) 後示勸請緣(將欲) 二釋通餘人(二)初通舉三乘(及諸) 後餘善知識(乃至) 二正明勸請(我悉) 三住所經時(經於) 四伸勸請意(二)初釋前標意(標從) 二明後釋意(釋從) 後總結無盡(三總) ○八常隨佛學(二)初疏先會通(二)初依後三門同(二)初牒門標釋(第八) 後引證結成(故下) 後依此三門異(二)初第八自利九十利他不同解(若別) 後八九所回第十能回不同解(亦是) 後正銷經文(三)初呼機牒名(二)初指同大經(文三) 後屬歸二利(亦自) 次正釋行相(二)初學本師(二)初明所學(二)初明因行(二)初所學本師(二釋) 後所學法行(二)初發心精進(從初) 後正明起行(二)初正明法行(二)初內財(二)初總標(以不) 後別顯(二)初正明法行(剝皮) 後結通所為(為重) 後外財(何況) 後別顯餘行(及餘) 後明果用(二)初成道利生(二)初明成道(二辨) 後明利生(三)初能化身通(三)初現通(示種) 次起化(起種) 後現身(現種) 次所依眾會(三)初總標(處種) 次別顯(五)初菩薩眾會(或處) 二二乘眾會(或處) 三諸王眾會(或處) 四族姓眾會(或處) 五天等眾會(乃至) 後總結(處於) 後圓音普被(以圓) 後歸真益物(乃至) 後辨能學(二辨) 後例一切(二例) 後總結無盡(三總) ○九恒順眾生(三)初標牒門名(二)初釋意(第九) 後屬行(即利) 次正釋行相(二)初正明(二)初標所順生(二)初總標(二釋) 後別顯(二)初顯四生(二)初總標四生(所謂) 後依義別顯(二)初約差別(三)初依止差別(或有) 次種類差別(種種) 後受用差別(種種) 後攝所餘(乃至) 後明餘五(有色) 後正明隨順(三)初總標隨順(二正) 次正明順相(二)初總舉順相(種種) 後正明順行(二)初喻顯順心(如敬) 後略顯順事(於諸) 後結成隨順(菩薩) 後徵釋(二)初令佛喜(二)初徵(二徵) 二釋(二)初釋所順生(二)初依供養(二釋) 後依承事(若於) 後結令佛喜(若令) 後增大悲(二)初徵(二)初釋徵文(二增) 後解答意(二釋) 二釋(三)初法說(三)初指同大經(文三) 次引經證成(故出) 後出理結釋(以了) 次喻明(三)初別合(二喻) 次總合(水滋) 後結備(合文) 後法令(四)初正合法(三法) 二重徵釋(二重) 三反結成(三反) 四結示令知(四結) 後總結無盡(三總) ○十普皆回向(三)初牒名(三)初牒名(第十) 次釋意(回謂) 後顯益(除狹) 次釋相(二)初所回善根(二釋) 後正明回向(二)初疏釋大意(二)初配三回向(二正) 後出三所以(三)初悲智離相(所以) 次三五相資(二)初實際具三(又此) 後例指餘二(餘二) 後別開十類(二)初總標別列(更以) 後依列解釋(二)初釋初門(二)初牒屬(言三) 後配釋(謂向) 後例餘九(餘九) 後正釋經文(二)初離苦成善(二)初總攝回向(文二) 後發起願心(二)初離苦得樂(願令) 後止惡成善(四)初惡法不成(欲行) 二善法成就(所修) 三閉惡趣門(關閉) 四開示正路(開示) 後發心代苦(二)初解經文(二)初明代苦(二)初標苦因果(二發) 後正明代受(我皆) 後令獲益(二)初令脫苦(令彼) 後獲勝益(究竟) 後釋代苦(三)初總徵(苦由) 次正釋(二)初總標(略有) 二別釋(七)初但起悲願(一起) 二同事為緣(二修) 三說法息苦(三留) 四損命自墮(四若) 五苦`[己【CB】,巳【卍續】]`己濟物(五由) 六願苦同真(六大) 七自他無異(七法) 後`[料【CB】,科【卍續】]`料簡(二)初正料簡(上七) 後總釋妨(然約) 後總結(三總) ○四結益令知(二)初正結大願(四結) 後舉益令知(二)初舉益(二)初造修(若諸) 後成益(三)初成熟眾生(則能) 次圓滿菩提(則能) 後成就行願(則能) 後令知(是故) ○次顯經勝德(二)初校量聞經德(三)初舉能校量(四)初標能供人(二顯) 二列所供具(以滿) 三正明供施(二)初明施凡(布施) 後明供聖(供養) 四供所經時(經爾) 次明所校量(若復) 後正明校量(此前) 後顯餘眾行德(二)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二)初總明法行(二)初通明十種(二顯) 後此經闕具(今但) 後略說功德(二)初業障殄除(二)初滅無間業(速能) 後除諸障惱(所有) 後魔鬼潛護(二)初明遠離(一切) 後明守護(或時) 後偏舉一行廣顯眾德(二)初舉一行(二偏) 後廣辨德(三)初通明五果(五)初增上果(四)初於世無礙(二廣) 二聖所稱歎(諸佛) 三人天禮敬(一切) 四眾生供養(一切) 二等流果(二)初讚歎行人(二等) 後齊本聖果(不久) 三異熟果(三異) 四士用果(三)初壞惡趣(四士) 次離惡友(悉能) 後伏外道(悉能) 五離繫果(二)初解脫煩惱(五離) 後堪受物供(堪受) 次別明淨土果(二)初顯法功德(三)初世果終失(二別) 次此願不離(三)初願王不離(唯此) 二引導其前(於一) 三得生極樂(一剎) 後引生淨土(二)初總釋經意(謂報) 後引教證成(同無) 後別明勝果(二)初利生正化(三)初得見聖眾(二別) 次見聖功德(此諸) 後得生蒙記(其人) 後利生大用(二)初明得記(二利) 後顯利生(三)初利生時(經於) 次利生處(普於) 後正利生(以智) 後究竟成佛果(二)初正釋經文(二)初降魔成道(三究) 後轉法利生(轉妙) 後疏文總解(二)初正解此文(亦離) 後通釋前意(二)初配釋三報(然前) 後舉益勸修(唯誦) ○後結勸受持(三)初結前勝德(三結) 二正明受持(二正) 三重明勝德(四)初行願速成(三重) 二獲福無量(所獲) 三令生離苦(能於) 四得生淨方(二)初標顯勸意(殷勤) 次舉德勸持(然此) ○後偈頌(二)初標舉(二偈) 後正頌(三)初五十二偈頌正示普因(二)初五十一偈別頌十門(八)初有二偈頌禮敬諸佛(二正) 二有二偈頌稱讚如來(二頌) 三有三偈頌廣修供養(三頌) 四有一偈頌懺除業障(四頌) 五有一偈頌隨喜功德(五頌) 六有一偈頌請轉法輪(六頌) 七有一偈頌請佛住世(七頌) 八有四十偈頌後三門(二)初疏先標舉會通(二)初標舉(八合) 後會通(三)初標所以(以後) 次別屬釋(八隨) 後總結成(三)初正結不離(故此) 次科判重顯(文二) 後因釋不次(今初) 後隨經正伸解釋(二)初三十六頌合頌三門(三)初有一頌總標回向(二)初三句所回善根(二)初正屬大意(文三) 後釋略之妨(牒前) 後一句正明回向(二)初正屬大意(回向) 後釋略之妨(略舉) 次三十四偈別頌三門(二)初標科釋妨(二別) 後正釋經文(三)初二偈頌常隨佛學(文三) 次二偈頌恒順眾生(二)初釋經違妨(二)初順生順佛(二頌) 二為生舉佛(又佛) 二引證結成(故晉) 後三十偈頌普賢回向(二)初䟽會(二)初會前後廣略(二)初正會行相(二)初總標廣略(三頌) 二正明會意(二)初此通孤頌(此下) 後前狹此通(回向) 二指同大經(今經) 二對地經次第(文有) 後經文(二)初二十二偈別發大願(十)初受持願(二)初別屬引經(文二) 二依經配釋(二)初釋前偈(三)初初句(今文) 二次句(次句) 三二句(二)初正配(次二) 後指`[繫異作繁]`〔繫〕破穿 二釋後偈(二)初正釋行相(後偈) 二引經證成(故上) 二修行二利願(二)初有七句能增長行(二)初標釋總句(二修) 二標釋別句(三)初行體(餘句) 次行業(第三) 後行相(二)初釋法頌(二)初出世行(後偈) 二世間行(及魔) 後釋喻頌(二)初正喻合(猶如) 後因總結(上之) 後第二句所增長心(二)初標指異名(第二) 後引大經證(故十) 三成熟眾生願(二)初正釋頌(三成) 後指法源(即十) 四不離願(二)初總標大意(四不) 二別解經文(二)初釋總句(初句) 後釋別句(三)初自分行同(餘句) 次一切行願同(一切) 後勝進同(後一) 五供養願(二)初總釋(五供) 後別釋(二)初明總句(第三) 後釋別句(二)初總標(大有) 後配釋(一心) 六利益願(二)初總釋(六利) 後別解(二)初明前偈(二)初標(前偈) 後釋(二)初不空因(謂暫) 後不空果(得如) 二明後偈(二)初利益時處(後偈) 二引經證辨(十地) 七轉法輪願(二)初屬名釋義(七轉) 二正釋經文(三)初偈轉法處(二)初憑此文合前(文中) 後依餘本屬此(前`[已【CB】,巳【卍續】]`已) 次偈能轉音(次一) 後偈時體等(次二) 八淨土願(二)初總釋(二)初顯意(八淨) 後釋略(略無) 後別解(二)初總標(而具) 二配釋(七)初同體淨(二)初釋所用意(初偈) 後却會經文(今文) 二自在淨(二)初標喻成(二有) 後屬文意(是故) 三明因淨(二)初約因淨(二)初總配因淨(三有) 後別釋二因(二)初辨生因(因有) 後釋依因(二)初釋二依(二者) 二歸佛境(此二) 後約相淨(又境) 四明因淨(二)初標攝三(第八) 二正釋此(二)初總配屬(謂四) 後釋二果(二)初所生果(一所) 後示現果(二示) 五受用淨(二)初釋義(五解) 後引證(故十) 六住處淨(六梵) 七明相淨(七者) 九承事願○ 十成正覺願○ 後有八偈總結大願○ 後結歸回向○ 後四偈頌願生淨土○ 後一偈總頌十門○ 次七偈頌顯經勝德○ 後三偈頌結勸受持○ ○九承事願(二)初總釋義(九承) 後別配釋(二)初標總別句(第八) 後唯釋別句(四)初承事處(二)初標(初之) 後釋(二)初明所知見(三)初真實相(初二) 次一切相(就中) 後無量相(第三) 二明能知見(三)初引地經釋能見(其第) 次依梵本釋深入(三)初標指梵文(梵本) 次別明深入(深入) 後明深入意(入彼) 後依意進退經文(若去) 二所事佛(第五) 三承事時(六七) 四地經具闕(地經) ○十成正覺願(二)初總釋義(十成) 後別配釋(二)初標舉科分(文有) 二依次解釋(二)初明業用(二)初標指(前九) 二正釋(七)初明自在業(初一) 二示正覺業(二)初標(二一) 後釋(二)初依地經偏釋普門(不離) 二依梵本回文通釋(合云) 三說實諦業(二)初總標名義(三次) 後隨文解釋(二)初說德(二)初正明(文中) 二引證(故梵) 後說益(後句) 四證教化業(三)初顯名義(四以) 二釋經文(謂以) 三梵本證(梵本) 五種種說法業(五一) 六不斷佛種業(六一) 七法輪復住業(七一) 二結因成果(二)初標(後三) 後釋(二)初正釋(由內) 後重釋(亦可) ○後有八偈總結大願(二)初有三偈總結十願(二)初結前總指(二總) 後依文結配(二)初結前九願(謂一) 二結正覺願(後之) 二有五偈總歸二聖(二)初明所以(二)初歸二聖(歸二) 後攝所餘(二)初標(二結) 後釋(二)初正釋(言攝) 後指同(即同) 後正釋文(二)初二偈偏同普賢(二)初經文(三)初舉所同(文二) 次明能同(二)初總同(我今) 後別顯(三)初智行同(願諸) 次三業同(願身) 後行土同(諸行) 後總結同(如是) 後䟽釋(三)初釋同所以(偏同) 二別釋長子(二)初依義解(二)初牒經釋(言長) 後引例成(出現) 二表法解(三)初釋長子(若表) 二引偈成(如有) 三躡前結(既無) 三義攝所餘(但云) 後三偈雙同二聖(二)初解經(三)初二偈彰`[己【CB】,巳【卍續】]`己勤修(二)初一偈明勤修(二雙) 後一偈明所修(二)初標所修(我所) 後明所獲(獲得) 二半偈所齊智行(文殊) 三半偈回向願同(我今) 後䟽釋(二)初顯意(二)初約解行(文殊) 二約現智(又表) 二結歸(行願) ○後結歸回向(三結) ○後有四偈頌願生淨土(二)初解經(四)初一偈願生淨土(二)初半偈臨終除障(二頌) 後半偈見佛生彼(面見) 二一偈願成利樂(二)初三句到彼願成(我既) 後一句正明利樂(利樂) 三一偈得生蒙記(二)初半偈生勝會(彼佛) 後半偈蒙記別(親覩) 四一偈分身普益(蒙彼) 二疏釋(四)初會通長行(二)初標文同(全同) 後明意別(此令) 二會興善本(三)初標同長行(然準) 二重科彼意(則此) 三回文釋成(即應) 三會歸今經(今且) 四會轉生意(不生) ○後一偈總頌十門(二總) ○次七偈頌顯經勝德(二)初二偈頌校量聞經益(二頌) 後五偈通頌顯眾行益(二)初四偈通頌五果(二通) 後一偈頌究竟果(二頌) ○後三偈頌結勸受持(三)初二句結前諸行(三頌) 次六句重顯勝益(二重) 後一偈結成回向(三結) ○後結說讚善(二)初結前所說(二結) 二歡喜讚善(三)初善財踴躍(善財) 二菩薩歡喜(一切) 三如來讚善(如來) ○後流通分(二)初指所說法(二)初標舉分二(三流) 二顯意釋成(二)初正顯(二)初約當會(一此) 二通九會(二徧) 後結成(向見) 後時眾受持(二)初列能持眾(三)初菩薩眾(二時) 二聲聞眾(二聲) 三雜類眾(三雜) 二總顯受持(二總) ○第四慶讚回向(二)初偈慶遇申讚(二)初三句所證難思(二)初二句標佛悲願(四偈) 後一句顯證難思(證此) 二一句慶聞讚演(何幸) 後偈舉益回向(二)初四字所回善根(願此) 二皆上下正申回向(二)初回向有情(二)初四恩(皆上) 二一切(及含) 後回向二處(同證) 華嚴行願品疏鈔科文(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5 冊 No. 228 華嚴經行願品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