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44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鈔科中
圭峯蘭若沙門 宗密 製
二牒釋經文(二)初徵釋用心(二)
三廣明行相○
二三陳詞句(四)
三三展䖍誠
二別釋幻義(二)初舉大意(幻者)
二開數釋(今依)
二正釋經(四)初申請(三)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四)初標幻從覺生以為義本(二)初判(二)初正判(解)
二引證(故論)
二釋(三)初釋種種幻化(文中)
二釋如來覺心(二)初出體(如來)
二解釋(三)初總釋四字(離相)
二別釋心字(二)初具釋(汛言)
二正指(堅實)
三別釋如來(雖凡)
三釋皆生之意(二)初用當宗經論釋義(三)初用經論正釋(二)初用論釋(皆生)
二約經釋(故楞)
二重顯幻義(是知)
三通妨結成(問真)
二會通諸教(六)初總標大意(然諸)
二別明諸教(五)初愚法(三)初正敘(第一)
二所依(此即)
三例破(故唯)
二權教(二)初總(第二)
二別(三)初相見俱存(於中)
二攝相歸見(二攝)
三攝所歸王(三攝)
三實教(二)初總(第三)
二別(二)初攝七歸八(於中)
二攝別歸總(二總)
四頓教(二)初總(第四)
二別(三)初正釋(謂清)
二結歸(故此)
三引證(楞伽)
五圓教(二)
初總釋(第五)
二別釋(三)初融事相入(一融)
二融事相即(二融)
三重重無盡(三重)三總結諸教(此上)
四釋執宗所以(然皆)
五順逆會通(二)初舉意(今本)
二正會(三)初逆詮順法(初約)
二順詮逆法(二)初正顯(二約)
二結意(皆由)
三詮日無礙(三能)
六都結得失(唯心)
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
三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
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二偈頌(四)初幻從覺生
二幻盡覺滿
三展轉離幻
四幻覺不俱
○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三)初對前釋義(四)初指經雙標(然上)
二以論雙標(故論)
三依論別釋(二)初染(二)初釋(染法)
二證(故勝)
二淨(二)初依論正釋(淨緣)
二科揀分圓(二)初分淨(淨)
二圓淨(二)初頓悟(言圓)
二漸修(二)初離過(貪瞋)
二成德(稱性)
四會通權教(成唯)
二攝成此門(然淨)
三依文消釋(二)初科分(文中)
二正釋(三)初舉喻該釋前文
二法合唯談本義
三兼拂同幻之覺
○三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三)初會通前後(三令)
二科分(文中)
三正釋經文(三)初法(二)初展轉離幻(二)初□□□□(二)初□□
二重釋(亦可)
二通釋遠離(四)初止觀顯相(皆言)
二引文證成(故下)
三止觀行相(略而)
四結成定慧(俱次)
二密顯真覺
二喻
三合
○二廣明行相(二)初牒釋(自下)
二正釋(三)初四問答通明觀門上根修證(二)初開章(二)初釋總科(初門)
二別明科(三)初依三分科
二依四分科(三)初正科(若約)
二通妨(雖有)
三引例(正同)
三却用前科(然且)
二牒釋(四)初開示觀門同佛(二)初釋科文(初中)
二釋經文(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詞句(三)初舉法請(疏二)初釋標請(解曰)
二釋別列(二)初科(云何)
二釋(二)初釋智問(初中)
二釋悲問(三)初釋意(眾生)
二以例釋(二)初標指(云普)
二正釋(二)初約彼疏釋(謂大)
二約彼論釋(彼論)
三指所答(此後)
三反顯請
三結牒請(疏二)初正釋(解曰)
二指例(然大)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二)初科分(第四)
二隨釋(疏四)初起行方便(疏四)初釋離幻(解曰)
二釋正念(言正)
三略明互資(然正)
四結成方便(由此)
二觀行成就(二)初戒定(三)初消文(解曰)
二通妨難(靜室)
三指答所問(此文)
二觀慧(二)初總標(二觀)
二別釋(二)初二空觀(三)初釋意(初者)
二引證(三)初悟理(故成)
二斷障(生解)
三得果(斷障)
三開章釋(二)初開章略顯(文中)
二牒而廣釋(二)初破執(二)初所破(二)初我執(二)初所執(二)初釋名義(初中)
二出體相(所謂)
二能執(二)初總標(依蘊)
二開章別釋(三)初即蘊(二)初開正釋(於中)
二總料揀(皆分)
二離蘊
三俱非
二法執(法謂)
二能破(二)初唯識故二空(五)初總標唯識(通明)
二明識變似我法(二)初依二分似我法(變謂)
二依相分似我法(或復)
三變似執實所以(我法)
四明執實我法(諸有)
五雙喻上二(二)初四句喻第三所以門(如幻)
二二句喻第四說執門(緣此)
二無理故唯識(二)
初總標(問云)
二開章別釋(二)初標(釋此)
二辨(二)初我空(七)初正破依蘊(二)初總非(初我)
二牒釋(三)初即薀(二)初總破(即蘊)
二別破(三)初色薀(又內)
二四薀(心心)
三餘行餘色(餘行)
二離薀(二)初總牒(離蘊)
二別破(三)初勝數二論(應如)
二破第二宗(應非)
三破第三□(應非)
三俱非
二開關質破(又所)
三結成科分(故所)
四指經顯意(今此)
五正科經文(文又)
六又釋科文(二)初正釋(天計)
二開合(然約)
七牒章以釋(二)初觀身無我(三)初牒章釋意(二)初正釋(今初)
二引證(四)初淨名
二涅槃
三金光
四智論
二開章標意(文中)
三牒章釋文(二)初尋伺觀
二如實觀
二觀心無我(二)初釋義(後觀)
二釋文(二)初尋伺觀(文中)
二如實觀(四)初正釋本文(解曰)
二別通妨難(二)初問(門無)
二答(二)初正釋(答此)
二引證(金剛)
三總通疑難(三)初通記憶往事疑(問實)
二通造業受報疑(問誰)
三通斷障證真疑(問誰)
四結真顯妄(三)初結定我空(由此)
二起執之由(但有)
三正結妄執(愚夫)
二法空○
二顯理(二)初釋義(大文)
二釋文(二)初法
二喻
二法界觀○
三頓同佛境○
四結牒問詞
二偈頌○
二徵釋迷悟始終○
三深究輪迴根本○
四略分修證之位○
二四問答別明觀門中根修證○
三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
○二法空(二)初略消文(解曰)
二廣釋義(四)初舉意(然法)
二標宗(所言)
三牒釋(二)初境空(二)初凡夫(四)初能所計執(凡夫)
二倒正明空(所執)
三牒釋空義(二)初敘情有以破倒情(二)初釋(二)初直釋(情有)
二通難(六)初能所見不不齊難(二)初一能望多所不齊(問若)
二多能望一所不齊(又多)
二夢鬼見不不齊答(彼論)
三□喻宥用無用難(問翳)
四喻中亦有妄用答(偈答)
五法喻有體無體難(問世)
六法中悟亦無體答(若得)
二結(由斯)
二顯理無以成正見(二)初標數(言理)
二別釋(三)初折色明空(二)初破麤色(一折)
二破細色(又推)
二體色明空(二體)
三空必無色(三空)
四結理勸修(故諸)
二□計(三)初標列(諸宗)
二敘破(二)初破邪小(二)初通破(外道)
二止別(然西)
二破儒道(三)初述所以(儒道)
二破其計(二)初敘(二)初標(雖二)
二列(二)初道(老云)
二儒(易云)
二破(三)初破邪因(二)初指(若以)
二破(二)初直破(若法)
二質破(二)初反徵所以(本來)
二縱之出過(三)初縱其能生成無窮過(若能)
二縱待時緣成失宗過(若時)
三彰其無窮結指因過(或時)
二破無因(若謂)
三雙敘例破(若謂)
三存其教(然但)
三總結(由上)
二心空(四)初正明(諸心)
二通妨(為遣)
三出過(若執)
四引證(故人)
四結名(如上)
○二法界觀(三)初印前顯後(二)初標
二釋(二)初喻(四)初釋標告意(解曰)
二正釋喻相(謂摩)
三以之合法(二)初標(然此)
二釋(二)初釋印前(二)初正釋文(言印)
二配三性(若以)
二釋顯後(二)初且結印前之意(言顯)
二正明此門之義(若無)
四揀二喻別(然前)
二法
二拂迹入玄(二)初釋文(解曰)
二配對(然上)
三圓彰法界(二)初釋科文(第三)
二舉經消釋(二)初一真法界(二)初釋初六句(解曰)
二釋後二句(二)初破空(四)初標(虛空)
二釋(二)初開關(若言)
二牒破(二)初破體一(二)初合色不合色破(三)初各與法合成多失(若體)
二通與法合雜亂失(不爾)
三不與法合非受失(若謂)
二在色不在色破(又色)
二破體多(若體)
三結(故知)
四證(故首)
二顯覺(三)初破討執之空故覺顯(謂迷)
二含依他空相故覺顯(故首)
三尅體顯覺結絕待之文(是知)
二三重法界(二)初分科標列(後三)
二別釋三觀(三)初真空絕相觀(二)初示觀門(三)初標句數(今初)
二依門釋(四)初會色歸空(二)初標(第一)
二辨(二)初簡情(三)初揀斷空(一色)
二揀實色(二青)
三揀影像(三色)
二顯理(四凡)
二明空即色(二)初標(第二)
二辨(二)初簡情(三)初揀斷空(一斷)
二揀實色(二空)
三揀影像(三空)
二顯理(四空)
三空色無礙(第三)
四泯絕無寄(二)初標(第四)
二釋(二)初正明泯絕(謂此)
二展轉拂跡(切)
三總結揀(初二)
二釋經義(二)初科分(後釋)
二正釋(二)初色相空淨(七)初內身根識(二)初通釋七段(十)初指文標舉(解曰)
二引證(故智)
三釋所引(意言)
四就心釋(若就)
五指文結成(二)初正結(由前)
二引證(智論)
六通釋初句(圓覺)
七通釋次句(顯心)
八倒下(七段)
九指下(然展)
十標此(今且)
二別釋此章(二)初隨文釋根識(三)初含釋七八二識(二)初含第八以釋心字(五)初約染時出體(心者)
二就通相指名(成唯)
三釋轉名所以(迷時)
四結同佛位(心既)
五指下文證(故此)
二含第七以釋見塵(五)初約外以出體(四)初正辯其相(見塵)
二遮其所局(不軍)
三以體釋名(尋此)
四收別為總(又亦)
二合本以出體(二)初正指(若以)
二引證(瑜伽)
三合末以出體(三)初正釋(又亦)
二出經意(故此)
三例證(二)初引論(起信)
二引經(楞伽)
四總結內外(然此)
五顯經文勢(若不)
二正釋六根(二)初釋名(眼等)
二出體(二)初前五
二後一
三正釋六識(二)初隨末(三)初總對根境(眼等)
二唯依根(二)初總標六識(由具)
二通第六獨意(雖六)
三唯依境(或名)
二就本(三)初指論標六識(若依)
二約七八釋六(故論)
三會前所釋(釋曰)
二開義釋八識(十五)初通別釋名
二性相出體
三緣境寬狹
四行相開合
五遍計有無
六煩惱有無
七業行有無
八果報有無
九心所多少
十三性具闕
十一假實分別
十二界地分別
十三染淨分別
十四所依分別
十五具緣多少
二外境六塵(二)初標列(解曰)
二釋文(三)初釋名義(二)初通(初有)
二別(別者)
二辨體性(次出)
三顯種類(後顯)
三內外四大
四世間諸法(七)初釋處(解曰)
二釋界(十八)
三辨觀利益(前為)
四指蘊三科(兼之)
五釋三科義(然此)
六配百法(然將)
七釋諸有(二)初正釋(二十)
二通難(然梵)
五出世間法○
六自他正報○
七一多依根(二)初釋此(解曰)
二結前(然上)
二空色同如(疏三)初正解(解曰)
二釋疑(然論)
三結例(乃至)
二理事無礙觀○
三周徧含容觀○
○五出世間法(二)初總通疑難(解曰)
二開章具釋(三)初諸佛果法(四)初十力(四)初總顯體用(初十)
二釋總名(總名)
三釋別名(十)初處非處智力(二)初釋名(一總)
二作業(則降)
二三世業報智力(三)初釋名(二知)
二作業(知所)
三揀前
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力(三知)
四諸根勝劣智力(四知)
五種種解智力(五知)
六種種界智力(六知)
七一切至處道智力(七知)
八宿命無礙智力(八知)
九天眼無礙智力(九知)
十永斷習氣智力(十知)
四總相料揀(二)初隱無量說十(然佛)
二於一中說十(又)
二四無畏(四)初正釋(無)
二辨益(盡)
三辨次第(說)
四揀十力(說)
三四無礙(二)初依智度略釋(四無)
二約華嚴廣釋(然華)
四十八不共法(佛十)
二三乘因法(二)初科分(三十)
二釋相(四)初釋名(初助)
二辨類(二)初牒分(二辨)
二正釋(二)初總(二)初大小通局異(總謂)
二明法一心異(若準)
二別(別者)
三出體(三出)
四行相(七)初四念處(二)初權(二)初總釋(四明)
二別釋(三)初唯小(初觀)
二唯大(又如)
三雙顯(然觀)
二實(六)初攝前總標(既除)
二別釋身念(二)初舉所治之病(謂法)
二明能治法藥(今觀)
三例餘三念(餘三)
四結釋總名(是則)
五指實中權(然華)
六總結圓了(然深)
二四正勤(四)初來意(四正)
二出體(精進)
三釋名(異外)
四行相(三)初束四為二(前二)
二明所緣境(二菩)
三揀四別相(前中)
三四神足(六)初釋別名(四神)
二來意(以勤)
三釋總名(神即)
四所緣(神之)
五出體(神足)
六助伴(四)初標指(欲勤)
二結定名(由欲)
三彰所由(此)
四總結(是以)
四五根(三)初正釋(五根)
二通妨(然始)
三明果(若依)
五五力
六七覺支(七)初釋名(七覺)
二出總體(若依)
三出別體(然七)
四會通(總收)
五辨果(依住)
六分位(又雖)
七理觀釋(大乘)
七八正道(四)初釋名體(八正)
二辨果
三類攝(然其)
四法喻總顯(二)初法(上之)
二喻(總以)
三總結(五)初總標數(四)初標意(無法)
二釋所治(然其)
三釋能治(一一)
四引論證(故論)
二釋總持(陀羅)
三配科段(然上)
四彰染淨(五段)
五通伏難(然無)
○六自他正報(二)初正釋(五)初實相清淨(二)初正明(解曰)
二引證(三)初無量義經
二智論
三楞伽
二性清淨
三一身清淨
四多身清淨(二)初正釋(多身)
二引證(二)初引古聖(故志)
二引下文(又下)
五圓覺清淨(十方)
二通妨(此乃)
○二理事無礙觀(二)初示觀門(三)初標(解曰)
二辨(二)初別辨前二門(二)初正釋(二)初理通於事門(三)初標(一理)
二釋(二)初正釋(二)初釋理事(二)初理(謂能)
二事(所遍)
二釋遍義
二徵答(何以)
三結(是故)
二事遍於理門(三)初標(二事)
二釋(二)初正釋(是故)初正明理事(謂能)
二結同明遍(此有)
二徵答(何以)
三結(二)初正釋(是故)
二例解(如一)
二結歎(此全)
二略列後八門(三依)
三注結
二消經文(今經)
○三周徧含容觀(三)初示觀(二)初總標(解曰)
二別釋(二)初釋初三(三)初理如事門(二)初正釋(一理)
二以人證成(是故)
二事如理門(二)初出其所因(二)初出因(二事)
二明宗(故事)
二別示徧相(二)初指一(遂令)
二例玄(如一)
三事含理事(二)初正釋此門(二)初正釋(二)初標宗(三事)
二指例(如一)
二結例(如一)
二句數料揀(二)初總標(此理)
二別釋(一一)
二釋後七(四通)
二消經文(今經)
三釋所以(所以)
○三頓同佛境(二)初科分(大文)
二隨釋(三)初用心同(二)初法(解曰)
二喻(解曰)
二見境同(二)初總消經文(二)初釋行成見境(解曰)
二釋見境無差(二)初依報平等(二)初標(自此)
二釋(二)初性無差(圓覺)
二相無差(二)初釋數義(二)初指數(云於)
二釋意(然此)
二釋五句(四)初釋初二句(三)初牒釋(諸佛)
二注例(如前)
三重釋(云佛)
二釋第三句(二)初正釋(亂起)
二通妨(問然)
三釋第四句(□即)
四釋第五句(無縛)
二正報平安(始知)
二別釋生佛(四)初標意(然說)
二別釋(六)初一生成佛(一者)
二三祇成佛(二者)
三相盡成佛(三相)
四初住成佛(二)初以經示(四初)
二以疏釋(彼疏)
五一念成佛(四)初正示(五一)
二喻顯(如夢)
三引證(故論)
四例禪(達磨)
六本來成佛(五)初以論示(六本)
二以經示(華嚴)
三以疏釋(彼疏)
四通違現量難(難若)
五通違比量難(若爾)
三料揀(三)初辨通局(然上)
二明延促(又中)
三顯理事(又前)
四指經(今經)
三稱實同(二)初總釋(二)初釋初句(解曰)
二釋餘句(四)初總門稱實(當知)
二別指所能(其所)
三雙泯能所(於此)
四總結稱實(一切)
二引證(華嚴)
○二偈頌(三)初觀□成就(二)初二空觀
二法界觀
二頓同佛境
三結牒問詞
○二徵釋迷悟始終(二)初分科(第二)
二隨釋(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辭句(三)初慶其所悟(二正)
二難其所疑(解曰)
三結請通釋(二)初通釋前文(解曰)
二別釋疑悔(二)初釋疑(二)初敘(六)初指體(永斷)
二通釋(通論)
三別釋(別顯)
四類釋(又疑)
五喻釋(如有)
六會此經(今三)
二斷(然斷)
二釋悔(悔者)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二)初科分(第四)
二隨釋(四)初反覈起疑之本(三)初總指迴輪(四)初總標情器
二辨其輪迴
三正示輪迴
四結成輪迴
二真隨妄轉(三)初法
二喻
三合
三結指前疑
二喻釋現起之疑(二)初科分(二喻)
二隨釋(二)初空中華無起滅喻(三)初喻釋(三)初翳□華亡喻(二)初喻顯(二)初法喻雙辨(解曰)
二結喻徵答(二)初徵(問翳)
二答(二)初正釋(若喻)
二引釋(是以)
二法合(縱使)
二空不生華喻(後空)
二法合
三結成
二金中鑛不重生喻(二)初釋喻(二)初顯立喻意(三)初標喻指文(解曰)
二前後雙明(二)初二喻方圓(二)初明前喻(若但)
二辨後喻(若但)
二□一不可(道理)
三喻結歸經(是知)
二正釋經文(文中)
二法合(後法)
三顯淺難造深(二)初所造離合
二能造帶情(二)初科分(二能)
二隨釋(四)初舉勝彰劣(二)初出經意(解曰)
二釋文意(然四)
二舉喻顯情
三誡息妄心
四重彰妄義(二)初無實體(二)初消文(解曰)
二揀濫(此中)
二無勝用
四結問不當理(二)初揀濫(解曰)
二通妨(問前)
二偈頌(四)初反覈起疑
二喻釋現起
三淺難造深(二)初所造離念
二能造帶情
四依解起行
○三深究輪迴之根(二)初科分示意(第三)
二正釋經文(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辭句(二)初慶前
二請後(二)初舉法請(二)初問斷輪迴
二問修悲智
二結益請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二)初釋深奧義(解曰)
二釋無生忍(五)初正釋無生(無生)
二例釋無滅(法既)
三總證無生滅(故華)
四別證無滅(故信)
五廣釋無生滅(二)初舉意總標(然不)
二開章別釋(二)初約境(二)初標分(初約)
二釋(五)初遍計(一就)
二依他(二就)
三圓成(三約)
四三性(四通)
五合一(五然)
二約行(後約)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二)初科分(次下)
二隨釋(二)初答輪迴問(二)初推本末令斷(二)初示所斷(二)初總釋義(三)初指經標立(五)初指輪迴之本(初中)
二明起末所以(欲因)
三指輪迴之末(乃至)
四結成輪迴(結云)
五標輪迴行相(即十)
二開列章門(緣生)
三隨意牒釋(八)初總名別體(二)初總(二)初總名(初中)
二出體(准依)
二別(十二)
二生起行相(二)初別釋(二生)
二總指妨難(然惑)
三業用差別(二)初總標(三業)
二別釋(二)初各別業用(且各)
二展轉業用(餘各)
四能所引生
五攝歸一心(二)初推末歸本(五攝)
二本末依持(二)初釋經(三)初標(二本)
二徵(三)初正釋所徵(何以)
二標釋大意(下釋)
三例指餘論(此中)
三釋(二)初正釋此經
二通釋十二
二釋論(彼論)
六二世三世(三)初小乘三世
二法相二世
三法性三世(二)初標立(華嚴)
二舉經以釋(二)初一徃三世(二)初次第消文(經云)
二重顯意義(四)初正顯(以無)
二引證(故彼)
三答外問(今此)
四結彈偏執(故略)
二流轉三世(於是)
七因果離合(二)初法相宗(六)初約一周說(七因)
二約流轉說(若顯)
三約本末說(又無)
四約三道說(又惑)
五約四諦說(又惑)
六約二世說(又前)
二法性宗(又真)
八權實具彰(二)初問答標意(二)初問(八權)
二答(三)初翻其問意(二)初躡前起後(答萬)
二引成深淺(涅槃)
二申立此門(欲使)
三正標立此門(二)初躡前起後(上來)
二正標立此(今但)
二依經具顯(七)初總標文義(謂經)
二隨文釋義(十)初重
二重
三重(二)初指前直釋(自業)
二更用論釋(二)初兼次三門總標(二)初正標釋(論判)
二顯其所破(此顛)
二唯釋此門(此門)
四重(二)初略引經(不相)
二釋經文(二)初釋經(此破)
二正翻破(今以)
五重(二)初引經(三道)
二釋經(二)初相諦觀釋(二)初總標(惑業)
二別釋(二)初約三世
二約二世
二大悲觀釋(此破)
六重(二)初指前釋(二曲)
二大悲觀破無因(此破)
七重(二)初引經(三苦)
二釋經(二)初總判四門(三)初以論總標(論判)
二立真解脫(謂緣)
三指經破邪(故四)
二正釋此門(此當)
八重(二)初引經
二釋經
九重(二)初引經
二釋經
十重(二)初引經
二釋經
三懸判其義(二)初約相諦差別觀(三)初觀我執緣相(此上)
二觀第一義諦(次門)
三觀世諦(六)初止觀
二因觀
三攝過觀
四護過觀(三)初指經以標(六護)
二明過(一身)
三明護(護者)
五厭觀
六深觀
二約一切相智觀(又初)
四具指其義(上十)
五融攝性相(若從)
六配四因性(即此)
七都結其要(緣起)
二別釋文○
二勸令斷(三)初正勸
二通妨
三顯益
二明種性令知○
二答悲智問(二)初敘義
二釋文(二)初度生大悲
二修佛大智
二偈頌○
○二別釋文(二)初開章(三)初開章科經(次別)
二例指具支(此同)
三別為科釋(亦可)
二解釋(四)初指愛為本(二)初分科(今且)
二隨釋(二)初約貪欲以標指(三)初配有支以釋貪愛(解曰)
二引三經證愛令斷(首楞)
三消釋餘文(二)初正釋(二)初釋欲字(欲名)
二通妨(問欲)
二別明(二)初雜釋(二)初正釋(言種)
二科簡(若對)
二次釋(又唯)
二約受生以結定(三)初釋此四為生緣(解曰)
二以此四配六道(若以)
三問答通妨(問何)
二欲助成因
三展轉更依
四起諸業報(二)初釋義(三)初釋名標意(四起)
二開章
三牒釋(二)初辨非(二)初總
二別(四)初道(二)初敘(外計)
二非(二)初縱之為本破(二)初縱(非之)
二破(夫源)
二長善罸惡破(又道)
二天命(二)初敘(外計)
二非(三)初天道不平破(四)初總破(非之)
二別破(夫無)
三喻破(此乃)
四結破(況故)
二立生無用破(易曰)
三設教違天破(二)初不當(又既)
二違天(然則)
三自然(二)初敘(外計)
二非(二)初非器雜亂破(非之)
二立教無用破(又應)
四元氣(三)初敘(外計)
二非(三)初無前世失(四)初指宿習本有難(非之)
二約未習則無難(若云)
三指事遮救(若云)
四以正斥邪(又應)
二無後世夫(四)初以有難無(又若)
二雙彰過未(今有)
三證成不斷(故祭)
四問答通妨(問若)
三無心性失(且夫)
三和會(由是)
二顯是(二)初正顯(二顯)
二引證(故遠)
二釋文○
○二釋文(二)初分科(文中)
二正釋(二)初別釋(三)初惡業苦報(二)初略消文(解曰)
二開章釋義(二)初標章(二)初總標章(然三)
二依標開目(一釋)
二以釋(五)初釋名(初中)
二出體(然六)
三種類(三)初地獄(二)初別解三類(三)初根本
二近邊
三孤獨
二獄主是情無情(然上)
二畜生
三餓鬼
四身相
五壽量
二善業樂報(二)初略消文(解曰)
二別明樂報(二)初五門解釋(五)初釋名
二出體
三種類
四身量
五壽量
二釋通妨難(二)初會苦樂相違(判云)
二通五六有異(若於)
三不動業報(四)初正釋本科(二)初略消文(解曰)
二具釋義(二)初釋禪定(四)初釋名(二)初色界(二)初釋通名(後釋)
二釋別名(四但)
二無色(二)初釋通名(四無)
二釋別名(前三)
二方便
三出體
四辨相(二)初釋四禪(辨相)
二無色四法(注三)初外道(此中)
二小乘(若知)
三無想天(若未)
二釋受報(二)初總後受
二別(四)初釋名(二)初總名(初釋)
二別名(二)初色界(二)初總標界禪以彰天數(其別)
二依禪次別明便為四段(初禪)
二無色
二出體
三身相
四壽量
二總結三業(上來)
三受報時分(然報)
四會通權實(然上)
二總結(四)初正釋文(解曰)
二總收業本(前指)
三無明所依(故瓔)
四明斷不斷(然十)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鈔科中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鈔科下
圭峯蘭若沙門 宗密 製
○二明種性令知(二)初總明科意(二)初立理別科(二明)
二却用前科(三)初立理成前(四)初總標(然更)
二別釋(五)初疑細答麤失(一者)
二問悟答迷失(二者)
三結名不順失(三者)
四經文剩長失(四)初具出問答文(四者)
二印成理當(是則)
三正斥剩長(名將)
四會通別科(然答)
五義意繁重失(五者)
三約雙存科判(然至)
四結偏取消文(今就)
二揀定染淨(問五)
三約宗總結(二)初正結
二引證
二正釋經文(二)初總標因依(解曰)
二別釋差等(二)初所依二障(二)初總釋二障(二)初略釋名義(初中)
二廣釋體相(四)初以論配屬(體即)
二正引論文(二)初明障體(故彼)
二明障相(染心)
三辨業用
四通釋妨難(二)初問難(問准)
二通釋(二)初略答(答上)
二廣釋(四)初通辨二障(然通)
二出經意(經以)
三出論意(論則)
四結成本義(上來)
二別釋理障(二)初立理(次別)
二引文(故華)
三能依五性(三)初徵
二釋(二)初總明未熏(解曰)
二熏成五性(四)初二乘性
二菩薩性
三不定性(二)初總標頓漸(不定)
二別釋頓漸(二)初依經釋頓(若遇)
二補經釋漸(反明)
四外道性(二)初消此文(外道)
二會諸教(然餘)
三結
○二偈頌(二)初諷斷輪迴(二)初示所斷
二勸令斷
二諷修悲智
○四略分修證之位(疏四)初標章(此下)
二來意(`[已【CB】,巳【卍續】]`已知)
三釋名(言略)
四釋文(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辭句(二)初慶前
二請後(二)初正問
二結益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二)初圓覺無證(二)初法(二)初正明無證
二徵釋所以
二喻
二對機說證(二)初總標大意(二)初功用有殊
二功極不異
二證位階差(二)初且科判大意(二)初總標(二證)
二別辨(五)初小乘
二大乘始教(二)初總標(二大)
二別釋(三)初五位
二四位
三七位
三終教(二)初總標(三終)
二別辨(三)初五忍
二六種性
三六即
四頓教
五圓教
二別釋本文(二)初明依位漸證(八)初列四位(今釋)
二配四相(此四)
三舉意總標(然心)
四別明四相(初最)
五總攝(二)初攝歸根源(是故)
二攝歸一念(二)初正攝(然雖)
二通妨(然未)
六翻之以成四位(謂既)
七標示釋儀(人以)
八正釋文(四)初信位(二)初敘論(初信)
二釋經(三)初標具足凡夫
二明聞法覺悟
三明息妄隨真(二)初別釋此段(解曰)
二總配論文(前即)
二賢位(二)初敘論(解曰)
二釋文(今云)
三聖位(三)初敘論(三聖)
二釋文(三)初悟前非
二明證相(二)初總釋義(二)初果門離言說相
二因門可寄言說(二)初證理法界(五)初能所歷然(二者)
二能所無二
三能所俱泯(二)初互奪釋(三能)
二克體釋(又直)
四存泯無礙
五舉一全收
二證餘法界(三)初開能所(以證)
二合能所
三攝開合
二別釋文(二)初不住證(三)初法(六)初略釋(解曰)
二廣釋(四)初引偈(故唯)
二以偈釋經(智無)
三委釋彼偈(此智)
四通妨難(彼文)
三結束為理智(又常)
四配前義門(此當)
五揀前重釋(亦可)
六結指本論(此則)
二喻
三合
二不住教(二)初敘義
二釋文(二)初標以喻釋
二具以法合
三結成位
四果位(二)初敘論(四果)
二釋文(三)初明境(三)初述意(解曰)
二配論
三消經(二)初總標(四)初配總別(文中)
二直消文(謂若)
三配論文(即是)
四廣釋義(二)初正釋總標之文(然此)
二躡前以釋別列之文(然無)
二別釋(後十)
二明心
三結位
二明忘心頓證(三)初對前釋意(二)初就機釋(二忘)
二稱法釋(前是)
二引倒指同(亦如)
三正釋經文(經三)初忘心入覺(二)初指示安心
二依法頓入
二驗果知因
三即成佛智
二偈頌○
○二偈頌(二)初標舉
二正說(三)初圓覺無證
二對機說證(二)初總標大意
二證位階差(二)初頌依位漸證
二頌忘心頓證
三兩句總結
○三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二)初解釋科段(二)初解本科(二)初觀別(次四)
二障別(三)初正辨別科(其所)
二牒前以釋(故此)
三答通外難(然通)
二釋別科(若約)
二開章釋文(二)初開章(文中)
二釋文(二)初二問答三觀修行(二)初示二觀行相(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辭句(二)初慶前
二請後初問所修(二)初三理
二正請
二明所為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四)初標本舉數(二)初約稱性之行以標本
二約隨機之行為舉數
二正釋觀門(二)初總標三觀(二正)
二別釋二觀(三)初泯相澄神觀(三)初標本(二)初約所依法本(解曰)
二約能修方便(十)初具緣(若約)
二呵欲
三棄蓋
四調和
五方便(方便)
六覺魔(二)初依本文(覺魔)
二添起信(起信)
七治病(二)初說病(治病)
二說治(二)初治乖攝(二)初正明治(二)初標(今明)
二釋(二)初明止(止者)
二示觀(四)初氣(觀者)
二息(又十)
三想(又假)
四觀(又推)
二決疑念(然上)
二治餘二(或禁)
八正修(二)初標彼此二門(正修)
二牒釋彼法(二)初坐修(二)初對麤亂(修有)
二對餘法(□修)
二歷修(二)初歷緣(二者)
二對境(對境)
九善根
十證相
二正釋(三)初超行(三)初明修意(解曰)
二正顯示(問知)
三引論釋(論云)
二功成(解曰)
三感應(四)初直釋(解曰)
二引例(故論)
三會通兩文(經云)
四別釋現義(止約)
三結名
二起幻消塵觀○
三絕待靈心觀○
三引例彰圓
四校量顯勝
二偈頌(三)初七句標舉
二六句三觀
三七句引例
二明單複修習○
二三問答兩重除障○
○二起幻消塵觀(三)初標本
二正釋(五)初起行(二)初釋上六句(二)初解經(解曰)
二會釋(然彼)
二解下二句(三)初約修治心行釋(變化)
二約修學化行釋(又變)
三與前相對釋(又對)
二成功(二)初略釋
二廣釋
三結通
四揀濫
五總結
三結名
○三絕待靈心觀(三)初標本
二正釋(二)初起行(三)初一句所依(解曰)
二明所難(次明)
三明所用(三)初法說(二)初解初句(四)初直釋(後明)
二明無比(二)初就當體以明無比(明字)
二對諸法以明無比(欲言)
三辨說儀(故諸)
四結經意(今此)
二辨餘六句
二喻說(二)初正釋(二)初釋喻依(二)初標(喻中)
二辨(三)初解鍠(一依)
二釋鐄(二作)
三辨簧(三者)
二正釋喻(後正)
二引異釋(慤云)
三法合(仍法)
二功成
三結名(二)初釋此所結(解曰)
二總判三門(四)初配前經(三觀)
二會涅槃三相(二)初標宗引經(然此)
二正會釋(言小)
三會天台三觀(又此)
四解唯三所以(二)初正明(然此)
二問答(問若)
○二明單複修習(二)初科分(自下)
二隨釋(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辭句(二)初慶前
二請後(二)初問所修
二明所為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二)初科分(四正)
二隨釋(四)初舉意標數(今初)
二觀網交羅(二)初科分(二觀)
二釋文(三)初三輪單修三觀(三)初澄渾息用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二庖丁恣刃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三呈音初礙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二主輪交絡三觀(二)初總料揀(四)初配結論數(次交)
二顯示交絡(然每)
三用科儀式(二)初正明(今無)
二辨異(寂興)
四正當科釋(文三)
二別釋觀相(三)初七輪靜觀為首兼於幻寂(七)初運舟兼濟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二湛海澄空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三首羅三目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四三點齊修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五品字單雙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六獨足雙頭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七果落華敷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二七輪幻觀為首兼於靜寂(七)初先武後文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二功成退職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三幻師解術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四神龍隱海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五龍樹通真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六商那示相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七大通宴默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三七輪寂觀為首兼於靜幻(七)初寶明空海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二虛空妙用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三舜若呈神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四飲光歸定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五多寶呈通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六下方騰化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七帝青含變觀(二)初解觀名
二釋經義
三一輪圓修三觀(二)初解科名(解曰)
二釋經文(圓覺)
三結成正因
四總示修習
二偈頌(四)初一偈舉意
二一偈觀網
三三偈半結前因
四三偈半總示
○二二問答兩重除障(二)初標意(次後)
二釋文(二)初除我入覺(二)初科意(初中)
二釋文(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辭句(二)初慶前
二請後(三)初三問
二請後
三結意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科分(正說)
二隨釋(二)初長行(四)初總敘過由(二)初明過患本起(初中)
二明過患滋多(二)初科分(二明)
二隨釋(四)初展轉生妄(三)初釋科文(解曰)
二配四諦(二)初配(然此)
二釋(二)初通釋(言生)
二別判(今此)
三正釋文(三)初集諦(二)初正釋(二)初起惑(初集)
二造業(次二)
二引他(慤云)
二苦諦(次苦)
三滅道(後滅)
二違拒覺心
三動息俱迷(二)初正明(解曰)
二徵釋(二)初徵(解曰)
二釋(二)初直釋
二轉釋(二)初牒前辨分(解曰)
二正釋(二)初法說(三)初正釋(先法)
二反顯(若冥)
三相對釋(又前)
二喻明(四)初隨相說不斷(後喻)
二稱性說親斷(又有)
三夢喻二說(如夢)
四兼喻後文(□此)
四結成障道
二別釋四相(二)初敘義科分(二別)
二依科隨釋(四)初約事驗我(二)初標釋麤相(二)初徵起標示
二約喻以釋
二結指細相
二悟我成人(二)初解科(二悟)
二釋文(二)初麤相
二細相
三了迹迹生(二)初敘意科分(三了)
二依科釋文(三)初徵起標示
二舉喻徵釋
三指前對辨
四讚續如命(二)初敘意科分
二依科釋文(二)初徵起標示
二展轉細釋(三)初以義正釋
二以喻反釋
三以法正合
三存我失道(二)初總標失道
二展轉廣釋(二)初科分(後展)
二隨釋(四)初認我為真(二)初正釋其過(六)初久修云何不證徵
二認我取證非真釋(二)初辨法
二明喻
三取證如何妨道徵
四受寂增喧悲脫釋
五云何定知非脫徵
六讚喜謗瞋驗我釋(二)初解科(六讚)
二釋文(二)初標我未盡
二以境驗知
二結成障覺
二說病為法(二)初正釋其非(二)初覆推(二)初敘意(二說)
二釋經
二決斷
二成障覺
三將凡濫聖(二)初正明相濫(二)初抑聖同`[己【CB】,巳【卍續】]`己
二聘`[己【CB】,巳【卍續】]`己齊聖(二)初略釋科意(二聘)
二依科解經(二)初認其聖智
二驗出凡情
二結成障覺
四趣果迷因
四斷惑成因○
二偈頌(四)初一偈頌過由
二二句頌四相
三一偈頌失道
四二偈半頌成因
二依師離病○
○四斷惑成因(二)初略明科意(四斷)
二依科釋經(二)初順釋(三)初指配經文(解曰)
初正明斷義(二)初科分(然斷)
二正釋(三)初所斷惑障(二)初通(初所)
二別(二)初本(別者)
二末(三)初略指二論(末者)
二總以標數(唯識)
三用論釋經(二)初指略標具(八識)
二正釋本文(六)初釋根本(二)初辨愛字(文云)
二釋餘三(二)初釋三字(三)初貪
二嗔
三慢
二開慢數(二)初標(此慢)
二釋(三)初七(謂依)
二九(九者)
三結(然七)
二釋隨惑(諂曲)
三辨數具闕(然根)
四辨經重意(二)初正辨(又重)
二遮執(生死)
五惑數增減(又諸)
六展於前數(且依)
二斷之行相(二)初牒分(二斷)
二別釋(五)初小乘(初小)
二始教(二始)
三終教(二)初牒分(三終)
二別釋(二)初約相翻(四)初定斷處以開關(相翻)
二依關出過(此中)
三示破彼宗(二)初破暗(前說)
二破秤衡(又秤)
四顯當宗義(三)初總標(若此)
二過(謂若)
三義(今以)
二約相續(三)初總彰體性(言相)
二三時不同(三時)
三依論正釋(四)初順釋無斷(論云)
二不斷之斷(若三)
三疏解經論(此事)
四結成正義(謂若)
四頓教(三)初口斷本(四頓)
二悟其空(二悟)
三見其性(三)初標(二見)
二□(二)初示非斷(不應)
二非不斷(是真)
三結(非斷)
五圓教(五)初約所障(五圓)
二示能障(故能)
三顯能斷(能斷)
四彰能證(證於)
五明能成(成就)
三斷之位次(五)初小乘(三斷)
二始教(二)初釋文(次始)
二示斷(二)初明分別(二分)
二明俱生(二)初煩惱障
二所知障
三終教(三)初正明當教(二)初略指(終教)
二廣辨(然於)
二□教引小(二)初抑上同下(又始)
二推上同上(又以)
三就實無斷(今就)
四頓教(二)初頓悟(頓教)
二漸斷(然惑)
五圓教(華嚴)
三釋餘文(次釋)
二反釋
○二依師離病(二)初明科意(自下)
二別釋經(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辭句(二)初慶前
二請後(二)初示意(解曰)
二別釋(三)初請問之意(於中)
二正請問(二)初敘意(次正)
二釋經(由前)
三明所以(後明)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二)初開章敘意(四正)
二別釋經文(五)初指示明師令事(三)初令識(三)初標指(解曰)
二示相(二)初明順行(次下)
二明逆行(後)
三結益(結成)
二令事(二)初舉身命之難(二)初正舉(解曰)
二遮疑(二)初正釋(解曰)
二別議師資(然為)
二例身外之易
三顯益
二分別四病令除(二)初會通科意(二分)
二正釋經文(三)初總標徵起
二別釋行相(二)初示意(二別)
二別釋(四)初生心造作(四)初標名
二辨相(二)初正釋行相(解曰)
二病所起因(此病)
三指體以破(破中)
四結名
二任意浮沉(四)初標名
二辨相(二)初正釋行相(解曰)
二病所起因(此病)
三指體以破(二)初正破(破中)
二誡勸(宜自)
四結名
三止息妄情(四)初標名
二辨相初正釋行相(解曰)
二病所起因(此從)
三指體以破(三)初破其無觀(二)初以例立(破中)
二正例破(念無)
二破其存止(又真)
三引例通破(慤云)
四結名
四滅除心境(四)初標名
二辨相(二)初正釋行相(解曰)
二病所起因(此從)
三指體以破(破中)
四結名
三結名真偽(四)初總標徵起(解曰)
二別明行相(二)初釋無觀(一者)
二釋通局(二)初局故皆非(二者)
二通故皆是(若能)
三正釋其文(文中)
四問答通疑(三)初正問(問為)
二正答(答二)
三引證(故菩)
三辨事師之心(二)初辨科段(解曰)
二正釋文(三)初總示(應當)
二別顯
三結益(如是)
四明除病之行(二)初科意(四明)
二釋文(二)初所治(解曰)
二能治(二)初等心觀人
二等心觀法
五顯發心深廣(二)初會科段(五顯)
二正解文(三)初總標發心(□曰)
二別明心相(二)初釋科文(二別)
二正釋(二)初廣大第一
二常不顛倒
三通結離邪
二偈讚○
○二偈讚(五)初頌事明師
二頌除四病
三頌事師心
四頌除病行
五頌心深廣
○三一問答道場加下下根修證(三)初釋科文(二)初正釋
二通妨
二指別科(若約)
三開章正釋(四)初申請(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詞句(二)初慶前
二請後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
三佇聽
四正說(二)初長行(二)初答道場(二)初結前
二正說(三)初道場期限
二限內修行(二)初道場行相○
二遇夏安居(三)初標異聲聞
二正陳辭句(三)初正銷文(解曰)
二料揀大小(然小)
三對辨寬狹(問大)
三結示休期
三誡取邪證(二)初定所誡(解曰)
二正解釋(非彼)
二答加行(二)初分科
二正釋(三)初別修三觀(二)初別釋(三)初靜觀(三)初修觀成(三)初釋先取數門一句(三)初標經意(解曰)
二釋修息(三)初標舉列名(然修)
二修之儀式(據天)
三正明修證(五)初次第相生
二隨便宜
三隨對治(二)初正釋此門(對治)
二料揀前後(二)初前(二)初正簡(然上)
二會經(今經)
二後(此後)
四隨旋轉
五觀心
三配屬經(今此)
二釋心中了知下三句(三)初正釋(心中)
二證同(二)初正指同(論云)
二通妨難(問文)
三揀異(然論)
三釋如是下餘文
二起用功
三誡邪證
二幻觀(二)初正明觀
二誡邪證
三寂觀(三)初修觀成
二起功用
三誡邪證(二)初結例本文
二廣明證相(二)初正明三觀證相(二)初當經略標(誡取)
二天台廣釋(二)初略指同(天台)
二顯證相(三)初明初心證相(謂了)
二明究竟證相(後心)
三結釋此經(今經)
二別明證有淺深(二)初正明深淺(又彼)
二配釋此經(今經)
二總結
二徧修三觀(二)初略消文(二)初所感勝緣佛出釋(解曰)
二自心本覺佛出釋(以即)
二廣釋義(二)初指經總標(然前)
二牒章釋義(二)初約實義
二約對機
三互修三觀(三)初明修觀不成
二令懺除惑業
三令隨便互修(四)初藉假入空
二藉空入假
三藉空假以成中
四藉中以成空假
二偈讚○
○初道場行相(二)初隨相用心(三)初佛在行相
二佛滅行相(二)初備資緣(二)初明正緣(次若)
二明助緣(懸幡)
二正明行相(四)初總明具闕(二)初闕(稽首)
二具(其最)
二備述八重(八)初供養(二)初標分(供養)
二釋文(三)初財供(財供)
二法供(三)初正明法供養相(其法)
二校量財法勝劣(又新)
三明財法無別(然稱)
三觀行(觀行)
二讚佛(讚佛)
三禮佛(二)初標分(禮佛)
二釋文(三)初勒那七禮(七)初我慢禮
二唱和禮
三恭敬禮
四無相禮
五起用禮
六內觀禮
七實相禮
二清凉加三(清涼)
三判屬今經(今經)
四懺悔(五)初釋懺悔名(二)初總
二別
二明所懺障(二)初通標(滅除)
二別示(二)初明三障(三)初標分(三障)
二正釋(三)初煩惱(一煩)
二明業(四)初釋所懺業(巧作)
二明懺業相(三)初伏(懺之)
二轉(二轉)
三滅(三滅)
三大小乘深淺相(然小)
四料揀對治品類(三)初懺治罪(入善)
二智斷障(若智)
三善防惡懺(及防)
三果報(三果)
三結示(此三)
二明四障(四障)
三明障起所由(然欲)
四正明懺法(二)初總(然懺)
二別(二)初標分(若就)
二釋文(二)初遮(一若)
二性(二)初總示(二若)
二別明(二)初理事(二)初標分(起行)
二別示(四)初事(初中)
二理(二)初正明(理如)
二通妨(難曰)
三雙明(普賢)
四總結(事懺)
二逆順(二)初雙標二順
二別釋(二)初順生死(謂先)
二逆生死(次起)
五翻罪為福(然上)
五勸請(二)初標分(勸請)
二釋文(三)初請轉法輪(一請)
二請佛住世(二請)
三示其義意(然其)
六隨喜
七迴向(三)初正明(𢌞向)
二所以(所以)
三相資(又此)
八發願
三生起次第(然上)
四結備述意(若不)
三□□□□(三)初略銷文(末後)
二引例以□
三別釋詣禪(天台)
二離相用心(二)初以論銷經(解曰)
二會通經論(然論)
○二偈頌(二)初頌道場(三)初頌期限
二頌行相
三頌誡邪
二頌加行(三)初頌別修
二頌遍修
三頌互修
○第三流通分(二)初總明來意(大文)
二科釋經文(二)初科分
二正釋(五)初慶聞深法請問流通(三)初進問威儀
二正陳詞句(二)初慶聞所詮
二請問能詮
三三展䖍誠
二讚許佇聽文感流通(二)初讚許
二佇聽
三依問宣說內護流通(二)初標能說能護之人
二答所說所護之法(五)初答名字
二答所至(二)初標行所依
二依修所至
三答奉持(二)初法
二喻
四答功德(二)初科分敘意(四答)
二依科隨釋(二)初以施寶校重聞理勝(二)初舉劣
二顯勝
二以慶人校量說經勝(二)初顯意(二以)
二釋文(二)初舉劣
二顯勝
三以宿因反驗信經勝(二)初顯意(三以)
二釋文(二)初明聞信
二驗宿因(二)初反顯
二順明
五答護持
四稟命加衛外護流通(三)初力士眾
二天王眾
三鬼王眾
五時眾受持總結流通
○三廣讚迴向(三)初慶(二)初傷昔
二慶今
二讚(上)
三𢌞向(`[已【CB】,巳【卍續】]`已採)
卷之下終
吾祖圭峯 禪師所釋圓覺有大疏鈔唯□□□□□□□海東鏤版。此方寫本訛舛猶多。紹興間有□□□□□□□圓澄講師(諱義和)根尋印本。募緣刊本疏鈔開就其科。唯開上策。餘科方版未圓便自坐滅。予因領徒於嘉禾古塔。累讀`[略以下欠]`略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9 冊 No. 244 圓覺經大疏鈔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