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58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上 唐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譯 明匡山逸臾憨山釋德清解 明新安 程夢暘覺我較閱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謂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單以法為名。其大方廣。乃此心法所具體相用三大之義。然大即體大。謂此一心。包法界而有餘。擴太虗而無外。橫該竪遍。大而無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訓法也。謂此一心為眾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軌則。一聞佛性。便能生解。長劫輪迴。持而不失。故曰軌物生解。任持自性。以無相真心。而為有相之法則故。方為相大也。廣即用大。以稱此心體周遍無遺。無剎不現。無物不周。故為用大也。以此法義圓備一心。以此經中直指此心。為生佛迷悟脩證之本。故云單法為名也。脩多羅。是梵語。此云契經。以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謂是契理契機之教。但應機有大小。為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為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謂顯了究竟之極談。以題中通指此經。乃經藏中了義之經。非不了義經也。上十字。乃一經所詮之法義。下一經字。乃別指當經能詮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者。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法界性究竟圓滿。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首稱大陀羅尼門。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為諸佛之因地菩薩之行本故。以此為一經之體也。以圓照覺相為宗者。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為一經之宗也。離妄證真為用者。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以此為用也。一乘圓頓為教相者。以此經純談覺性。圓脩三觀。頓證一心。雖列二十五輪。但是一心轉換。並無階級次第故。以圓頓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台釋經之軌則。攝盡全經之旨趣故。學者開卷。了此則`[恩疑思]`恩過半矣。 唐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譯 此翻譯名氏也。罽賓乃西域之國號。此云賤種。以此國開土乃賤人自立為君長故。相傳為名。佛陀此云覺。多羅此云救。乃譯師之名也。傳譯年代。具載別傳。 匡山逸臾憨山釋德清直解 初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 此下至平等法會。總名證信序。以諸經之首皆有此序。名為通序。以阿難請問佛遺命立言證法有所授也。如是我聞者。謂阿難結集法藏時。口宣佛言。謂如是之法。我阿難從佛所聞。非臆說也。一時之言。本無定指。但是佛與弟子。機感會集之時。故凡說經。皆曰一時。 婆伽婆。 亦云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號。此號。從來不翻。以含多義故不翻。謂此一語。具有六義。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皆稱佛德。若翻一名。則攝義不盡。故但存梵語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為說法主。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此說經處也。佛有三身。謂法報化。所依土亦有三。謂寂光。實報莊嚴。及方便有餘。法`[身【CB】,有【卍續】(cf. X22n0423_p0573b01)]`身佛依寂光土。報身佛依實報土。即盧舍那佛。住華藏土。與地上菩薩。說華嚴經。化身乃釋迦佛。依人間靈山舍衛精舍等處。為人天等。說三乘法。今說經處。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三昧。此云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顯此經乃法報同體之佛所說正定正受乃自受法樂之處也。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諸佛所證常寂光土。以光為嚴。非餘寶物莊嚴也。以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云住持。即此說處依真。便非他佛餘處可比。顯法最殊勝也。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實際。謂諸佛之安宅。即是眾生本有不迷之覺地。此顯真妄不二之真境也。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此言寂光真境。乃諸佛眾生。若身若心。皆同寂滅平等之實際。此體深也。圓滿十方。謂用廣。言其用圓滿。含褁十方。廣大無外也。不二隨順。文倒。應云隨順不二。謂一切聖凡。皆歸此中平等一際。故云隨順不二。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上不二境。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也。以無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無主伴。無說無示。則無說法之事矣。今言從不二境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現他受用土。乃為地上菩薩。說自性法之報土。此中乃有說聽。然此土中。雖有說聽。而如來尚在三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說。意顯此經乃法身如來所說之法。顯示離心意意識境界相。此正如來最勝清淨禪。殊非他經可比也。楞伽經中。法身說法。乃以法證佛。此經以處證佛。二經合觀。良有深旨。此從來所未達者。請深觀之。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此標伴眾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舊解。皆以三觀釋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三昧者。以佛乃即法身之報相。土乃即寂光之報土。況佛自入三昧。說自性法。豈有聽眾散心而可入耶。故必入三昧。然後可同住此平等法會也。問曰。主伴皆在三昧。則無聽矣。將何以顯法耶。答曰。此不思議之妙法也。昔空生巖中宴坐。天帝散華讚為善說般若。空生曰。我實無說。天帝曰。尊者以不說說。我以絕聽聽。如此說聽。是真般若。了此。可信三昧中善說善聽也。舊說菩薩既有啟請威儀必有出入之文。或譯人略之。此說太拘。豈不聞。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豈獨佛常在定而菩薩便不定耶。八地菩薩。現三昧樂意生身而度生。豈出定耶。若執必出定而有聽受啟請。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豈非菩薩之事耶。因便及此。學者識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經家敘置問法之威儀也。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諸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此正陳請辭也。問有二意。一問如來因地發心。依何等法。脩何等行。而得成佛。二問現在菩薩。於大乘中。`[已【CB】,巳【卍續】]`已發清淨願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脩行。得正知見。不墮偏邪之病。若蒙開示。則使未來末世眾生有發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說而脩。則不墮於邪見矣。此雖為現在而問。其實多為未來之機。此悲願之心也。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置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讚善問誡聽許說也。下倣此。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下倣此。以敘十二大士請法之儀。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釋。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來因地。獨標圓覺一法。而為行本。然稱此圓覺。為陀羅尼門者。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此圓覺。為十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一切聖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圓覺一心。而為建立。以無一法而不具。故曰總。因果纖毫不失不壞。故曰持。一切聖凡無不由之。故稱為門。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義。然此覺體。為諸佛之法身。為眾生本覺之心地。雖染而不染。故曰清淨。從來不妄不變。故稱真如。但以無明障蔽而不現。諸佛如來。於因地。依此本覺真心。發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覺。為得菩提之果。還歸寂滅一心。名為圓寂。是稱涅槃。是知諸佛果德。皆依此圓覺一心建立。故云流出。然不獨佛果。即菩薩因地諸波羅蜜。亦從此出。故云及也。以諸佛之因地。為菩薩之行本。故云教授。是故。一切如來成佛本起之因地。更無別法。皆依此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體。相即性體也。以此圓滿照徹無遺。則無明永斷。圓證法身。唯此一法而`[已【CB】,巳【卍續】]`已。故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然圓照。即一心三觀之智。清淨覺相。即一心三諦之體。全經但發明此一句而`[已【CB】,巳【卍續】]`已。 問曰。此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云云等。與首楞嚴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等。語勢似同。義有何別。 答曰。語雖似同。義有小別。以此經直指覺體為因地心。彼經以首楞嚴大定。為成佛初心之方便。此體彼用。為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經先以不生滅心為本脩因。依之建立首楞嚴大定。然不生滅心。即此覺體。彼首嚴定。即此圓照清淨覺相。以此圓照即彼大定。此中覺相。即彼不生滅心。攝用歸體。究竟無二。故皆為成佛之本。 問曰。佛言圓覺陀羅尼門。為如來本起之因地。又曰。清淨真如。則為眾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則本無無明可斷也。忽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則義不相蒙。敢問其旨。 答曰。此義幽深。非麤心可擬。請試言之。然圓覺妙心。乃諸佛眾生平等無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然清淨真如。乃諸佛之法身。眾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無明不覺。迷此法身。而成五蘊幻妄之身心。則本有圓覺。而為不迷之佛性。以煩惱不能染故。曰清淨本來不妄不變。故曰真如。故清淨真如一語。直指眾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諸佛因地同是眾生。但能依本覺之佛性。發起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還證寂滅一心。故曰涅槃。是則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皆從迷返悟脩而後得故。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然脩斷之方。皆依圓覺自性之智光。還照寂滅清淨之心體。故曰圓照清淨覺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則無明頓破。故曰永斷。此實成佛之祕訣。頓悟頓證之妙門。為如來因地之法行。此經直指一心圓頓之旨。故首揭於此。為一經之宗趣。語義幽深。非淺識可了。故特發之。 云何無明。 此徵釋無明之體。將顯圓照之功也。此徵下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此釋無明之元也。謂眾生本有法身。元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嗔痴。造種種業。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種種顛倒。雖在往來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動故。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為`[己【CB】,巳【卍續】]`己身。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為真心。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病目喻無明。空華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認妄失真。故云顛倒。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喻示無明之體也。謂法身本無身心之相。如空本無華。今妄認四大為身。如執空華為實有。由妄執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虗空自性。亦復不知妄身從無明有。故云迷彼實華生處。由此顛倒故。有輪轉生死。此乃無明之體也。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釋無明體空。以明生死本來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顛倒。如夢中事覺後即空。以生本無生故。滅亦無滅故。如空華無定滅處。 善男子。如來因地脩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的示頓悟妙門。以顯圓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謂諸佛因地脩行。唯以圓覺自性光明。圓照自心寂滅之體。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華。本來不有。則生死當下頓斷。以身心本空故。無可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後無。特以本來自性元無故也。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知虗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此拂能所對待之跡。以顯圓照平等寂滅究竟一心淨覺之智也。云彼知覺者。乃指上知是空華之知。即所謂圓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為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淨之覺相。如虗空乃喻所照之覺體。所謂清淨法身。猶若虗空。謂此覺體。雖是本有。向被無明障蔽。從來不覺。今仗智光一照。則無明頓破。本體當下現前。則歷劫生死。一時頓斷。是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特顯智照有功也。知虗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謂初以智照惑。惑滅則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猶是無明。故須遣之。故云知虗空者。即空華相。此則能所雙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體獨立。故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直至心境兩忘能所俱泯。故云有無俱遣。如此乃合寂滅一心。故云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此文倒。應云隨順淨覺。即前云隨順不二也。 何以故。虗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此徵釋所照寂滅心體。重顯絕待真心。以示清淨覺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滅心體本來如虗空性。常住不動。此顯空也。謂今雖有身心生死。本來如空中華。以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不容有知見故。此顯假也。如者稱也。謂稱法界性。究竟圓滿。周遍十方故。此顯中也。此實妙覺明心之實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CB】,巳【卍續】]`已。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脩行。不墮邪見。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為真因。眾生依此而脩。則為正行。故不墮邪見。此結問答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虗空  平等不動轉  覺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脩此免邪見 偈頌對之。則有無廣略可知。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脩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脩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脩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脩行。云何復說脩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脩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脩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此普賢大士。聞前開示。躡跡起疑。故特啟請脩行方便也。由前佛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頓悟。當下頓了生死。則不假脩行。更無方便。此則太有徑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悟。奈何末世眾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脩行。必難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脩。故此首問脩行。以求方便漸次之法也。若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然空華即幻妄也。若縱有眾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則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還脩於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滅。則能知之幻亦滅矣。如此能所皆滅。則無有心矣。又誰為脩行之人耶。云何復說脩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諸眾生。本不假脩行。如此則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則令妄想心云何解脫耶。此三疑也。因此請問如來。願說脩行之方便。當令眾生永離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眾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脩幻。為一答。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入斷滅。為二答。知幻即離。亦無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為三答。然通釋成前章頓悟頓脩之意。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脩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讚善問誡聽許說也。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答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此答以幻脩幻。以釋成不入斷滅之意也。謂以覺覺幻。覺亦是幻。故云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幻滅而覺存者。此亦是幻。故云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若更起一見。說幻滅而覺亦無者。亦復是幻何也。以未達究竟實際故也。直須有無俱遣。照體獨立。故云幻滅名為不動。以種種幻化皆生圓覺妙心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此示離幻方便。以答永離諸幻之請。以遣離幻之心也。謂知是幻。方起能離之心。諸幻既滅。若堅執有能離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應亦復遠離。此遣第一重能離之心也。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二重離心之離也。謂初以知離幻幻滅。則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CB】,巳【卍續】]`已泯。則此離亦如幻。故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三重離上遠離之離。所謂遣遣也。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烟滅。以幻脩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此言遣之又遣以至無遣。故云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也。鑽火喻諸幻智。灰飛烟滅以喻遣遣。唯有地存故。喻不入斷滅。此總結答問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此結示頓悟頓證。以顯究竟一心之旨也。 問曰。上答以幻脩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漸次之意。今結示云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豈佛自語相違耶。 答曰。此義幽玄。誠難體會。上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雖云重重遣拂。所遣拂者。總是一幻。謂此妙覺心中。凡有起心。動念絲毫。見處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則一切諸幻自離。但知而`[已【CB】,巳【卍續】]`已。又何別作方便。若但存執著之心。即是知見未忘。便名微細法執。了達一切皆幻。則當下消亡全體自現。故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謂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也。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脩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結酬問意也。謂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離諸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虗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虗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長行。但云種種幻化生於覺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頌中補無明二字。謂種種幻化。皆無明也。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脩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普眼。請開漸次之行。以釋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頓悟一心。當下頓證。不涉途程。不假脩行。但一知字而`[已【CB】,巳【卍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眾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脩行。則長在生死。若脩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漸次。亦難頓悟故。問思惟乃初心止觀下手工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則。總是開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此重請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門。然後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為急故結請方便也。假說者。於無方便中。設方便故。為假說耳。按後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宴坐。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觀雙運。乃正思惟。非幻不滅。乃安住垢相永滅。十方清淨。乃開悟也。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脩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總答問意也。普眼雖問脩行漸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單問離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脩行捷要。只是以正念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應當正念。然正念者。無念也。故凡起心動念。在圓覺體中。皆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則諸妄自滅。故云遠離諸幻。以前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須離念乃得相應。論云。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此以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此示離念之方便也。梵語奢摩他。此云止也。然脩行必以止為首者。以眾生向認妄想攀緣之心。念念生滅。無暫停時。今欲一但離念。豈可得耶。故先脩止行。以為最初工夫。為入禪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謂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此三止。為前導。然後可入空假中之三觀。今經之止。但是體真止也。若脩此止。先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諸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體合真心。妄想不生。則念自離也。故以止為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故云遠離諸幻。此為入禪之切要。學者應知。堅持禁戒者。此正楞嚴三漸次。先持四重。皎如氷霜。故曰堅持。宴坐靜室者。以行人向在動亂境中。非宴坐。不能攝心。以此證之。既不動作。則單脩體真止耳。然必安處徒眾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見同行。為依止。決擇使行易成耳。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此示入觀之方。以答漸次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也。今普眼漸次方便思惟之問。蓋因文殊章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證。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故有此請。世尊先示脩止。為前方便。今示入觀。正答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之方。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此示漸次之方也。然觀亦有三。謂空假中。今依楞嚴。如幻三摩提。乃示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假入中。正顯脩心之漸次。此先觀身如幻。故為假觀。三觀圓具一心。總釋前知幻即離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示觀心之方便也。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即所造六塵。以根塵和合。識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謂現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識攀緣前五塵。落謝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以眾生日用但認此假影為心耳。今觀此心。離塵無體。苟不認假為真。則妄想自消。即妄想消處。不求真而真自復。故為假觀之方便也。 善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示假觀之成功也。前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此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滅。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三。俱`[已【CB】,巳【卍續】]`已消滅。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故云幻滅亦滅。以前云知虗空者即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此則能所兩忘。對待斯絕。唯一圓明清淨真心。故云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乃空之異名。故云空觀。鏡喻可知。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從空假以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體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舊註云喻五道。此指太寬。以經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蘊。而隨類之言。意該五道。然正義的指五道眾生。總一五蘊身心耳。謂妙圓覺心。本無五蘊。良由無明業幻所作。全從妙心所現故。如摩尼隨現五色。眾生不了真心。但認五蘊幻相故。如痴人執珠體實有五色也。以錯認五蘊為我。以覆蔽真體。故為幻垢。今以觀智。照破五蘊皆空。故名菩薩。以對待未忘。猶是無明故。真體未顯。若對待一忘。能所雙絕。乃顯絕待真心耳。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此正顯圓照之相也。謂此妙圓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虗寂。名為真空。初因一念無明。障蔽妙明。遂變真空之體。而為十方頑空。今無明既破。則十方虗空悉皆消殞。故觀十方虗空。從覺心顯發。然虗空既消。則妙明體露。故云顯心清淨。此心一淨。則十法界無不清淨矣。故下文。歷明聖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淨。即前云清淨覺相。然清淨乃空之異名。從此`[已【CB】,巳【卍續】]`已下至平等不動。總示空觀義也。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此顯妙覺心體圓照之相。以示空體也。此見塵。特指無明妄見。乃八識之見分。圓映六門。此見即是塵。非色塵也。謂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見而有。今無明一破。妙覺圓明。心境雙亡。能所斯絕。此見亦泯。故十法界蕩然清淨。由清淨故。則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圓照法界。故下文。一一歷言。六凡四聖心境。一一清淨周遍也。據理。即一心圓照。聖凡影絕。但`[問疑開]`問示未悟。故下文次第一一歷言。以顯圓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此正言六塵清淨也。以此言六塵。故知前見塵。非是六塵。蓋指妄見即是塵耳。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此言四大清淨也。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淨也。根塵識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為眾生依報之地。總而言之。則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淨。此正與法華所言六根清淨義同。彼經但言持經法師。乃觀行位人。即得六根清淨。此言頓悟唯心。則凡聖俱泯故。歷出世四聖一切清淨耳。上言六凡。下言四聖。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此歷言出世四聖境界悉皆清淨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將顯根身世界圓滿清淨。此先舉正報一身以及多身。凡是眾生。無不清淨。然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則眾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褁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例觀依報世界清淨。如是則眾生界空。聖凡齊泯。唯一清淨圓明寶覺矣。楞嚴云。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而一切法皆如來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動。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以虗空世界眾生因迷覺性而有。今一切法。合乎圓覺。則平等平等。寂滅無二。故云不動。此但顯泯一切法。當空觀義也。由攝事歸理。理徧則事亦徧。故下文云一一周徧。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隨理徧。當法界理事無礙門。示假觀義也。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事無礙法界周遍含容觀。當一心中道義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無雜各不壞相故。成圓覺普照義也。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戒。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示寂滅一心平等不二。正顯清淨覺相也。以縛脫憎愛等皆二相也。由無明妄見故有二相。今以圓照。則一切皆覺。故無二也。眼光乃八識現量。圓照諸根。在眼最顯故。取喻圓覺普照無二之體。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脩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脩。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重釋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之相。以顯究竟一心之極證也。以如來藏中本無迷悟生死去來之相。然生死涅槃。皆無明夢中之事。今無明夢破。迴視往事。如昨夢耳。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重示寂滅一心究竟無二之體也。前云圓覺性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諸波羅蜜。謂迷清淨真如。而為五蘊之眾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證之果。諸波羅蜜。為能證之行。以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夢。既如昨夢。則豈有脩證得失取捨之事耶。既無脩證。則無能所。一切影像。畢竟寂滅。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壞。此圓照法界清淨覺相之極。則通釋首章。皆以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脩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結酬請辭。指歸正行。故皆云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虗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脩習 頌義如文可知。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瞖朗然慧目清淨。 讚謝也。因前佛云猶如瞖目見空中華。以上開示根身世界一切清淨。如空華影落。故此謝云。幻瞖朗然慧目清淨也。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脩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此金剛藏啟請。因聞佛說眾生本來成佛一語。頓起三疑。故興此問。意謂。佛初說眾生因無始無明。妄認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則無明乃眾生本有也。云何復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耶。若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是`[已【CB】,巳【卍續】]`已成之佛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耶。因聞眾生本來成佛。與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之語。相違故。展轉三疑。以致此問。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脩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此意責問者不應以生滅心妄辯圓覺之體也。以十法界迷悟因果。皆生死邊事。從妄見有。圓覺性中本無此事。若以妄見而辯圓覺。則此覺性亦同生死法矣。世界有三種。謂眾生正報世間。依報世間。諸佛為智正覺世間。此總該十法界依正因果也。始謂迷本之因。終謂涅槃之果。生滅乃眾生之身心。該住異之四相。前後乃三際前後。乃過未以該現在。有無聚散。乃世界成住壞空。有無乃住空。聚散乃成壞。起謂三界生死。止謂二乘涅槃。如上之事。乃妄見妄想。念念相續。從來生滅不停。循環往復。種種取捨。如此皆是輪迴生死之妄見也。若以此妄見。而辯圓覺。而圓覺性。亦同生死之法矣。故云即同流轉。若以妄見。而免生死。無有是處。此總責顛倒。下以喻詳示。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此以四法喻妄見也。湛水無波。因動目而有波。定眼無輪。由旋火而有輪。月岸不移。因雲舟而運動。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覺性。水波火輪雲駛舟行。通喻妄見。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此先合喻。諸旋。乃水波火輪雲駛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謂旋若未息。而彼諸物。必難先住也。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以淺況深。通責迷倒也。意謂世間淺近之事。若旋不止。而彼物必難先住。何況以生死妄見。而辨淨妙常住之覺性。豈不墮彼流轉耶。此三惑之興。實由妄見分別耳。此總責三疑。下正答問義。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CB】,巳【卍續】]`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此以空華一喻。總答所問。以決三疑也。幻翳喻無明妄見。空華喻生死涅槃。虗空喻妙覺真心。此通顯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妙圓心中。本無此事。今剛藏之疑。因聞首章佛說無明乃眾生妄認幻妄身心。為本有者。此則眾生。的因無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是佛。後作眾生。則是無明。從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則諸佛心中。何時更起煩惱。而作眾生耶。此展轉三疑。皆從妄見分別而有。特未悟妙圓真心耳。故先總責輪迴顛倒之見。而以幻翳空華之喻。以總答之也。若悟空本無華。何疑眾生本來成佛。若了華從翳生。又何疑成佛後起煩惱。此如來善巧開示。了此一喻。則三疑頓釋矣。 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CB】,巳【卍續】]`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特示妙圓常住真心。不屬生死涅槃。以重釋佛起煩惱之疑也。意謂。虗空尚不隨於幻華起滅。何況妙覺明心。而為虗空本性。又豈隨於生死涅槃起滅耶。苟悟覺性平等常住不動。諸佛證此。豈復生迷。故以銷金之喻。以結示之。若了此喻。則眾生雖本是佛。現在無明。不妨脩而後成。如金雖本有。現在鑛中。終以銷而後見。所謂佛本是而勤脩。惑元無而須斷。若知金性不壞。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約而義妙。故剛藏之疑。不俟一一而氷釋矣。下的示了義。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此的示圓覺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以決剛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無起滅顛倒之見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CB】,巳【卍續】]`已滅。尚不能至自證涅槃。何況眾生。以生滅心。欲入妙圓不生滅性。決不能矣。故喻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也。二乘身心語言皆滅者。以斷六識分別之心。七識`[已【CB】,巳【卍續】]`已伏不行故。無覺觀語言。但所證涅槃。乃第八識全體無明。認為涅槃。以二乘人無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親證所現涅槃。意謂。二乘心行`[已【CB】,巳【卍續】]`已滅。尚不能知自證無明境界。何況以生滅心。欲入如來妙圓覺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螢火喻之。乃結示當斷輪迴根本。正指無明妄見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CB】,巳【卍續】]`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直示妄元。結責當機也。意謂。但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辨於佛境。遠之遠矣。故如邀空華。復結空果。所以展轉。但增妄想耳。如是虗妄浮心。豈能成就圓覺方便耶。故非正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鑛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虗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讚謝。 下正陳請辭。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脩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脩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此正陳問義有四。由上佛說菩薩脩行。先斷輪迴根本故。此首問云何當斷者。意謂何等是輪迴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愛貪欲是輪迴根本。二問輪迴有幾種性。佛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三問脩行有幾種性。佛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願力。然所問正為脩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薩脩行。本為度生而脩行。亦不捨眾生界。以度生即脩行也。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此直答輪迴根本也。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迷本圓明。故號無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說。無始本起無明也。此雖迷真認妄。尚未續諸生死。但能發業而`[已【CB】,巳【卍續】]`已。二潤生無明。正是生死相續輪迴之報本也。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即於此幻身。復起男女好醜憎愛之見。而貪愛婬欲之想。因愛見而發。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百千萬劫。長在纏縛。故眾生迷法身慧命之真性。但以婬欲一事。而為受生稟命之正矣。故曰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故今脩行。欲超生死得免輪迴。當以斷婬為第一義也。此正與楞嚴所說。世出世間。生與無生。盡在婬心斷與不斷故。今經的指先斷婬欲為脩行之要。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正示愛欲為生死根本也。以眾生五蘊身心。元因愛欲而有。但以愛欲為性命之正故。貪欲之境雖多。即種種諸欲。皆是助發愛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為助因也。以愛根既深。而助發愛性者日厚。心心著欲。念念潤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下示輪迴之本。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申明愛欲為生死根本也。欲因愛生者。上云由有諸欲助發愛性。蓋言諸欲亦從愛而生也。以愛為根本。欲為助因故。然欲者貪也。愛者淫根也。以眾生婬心所愛者。男女之美色。因愛其色。故貪種種。飲食厚味以養之。鉛華錦繡以飾之。薦褥溫軟以適之。乃至聲色以悅之。一切諸欲。皆從婬心而發也。故曰欲因愛生也。命因欲有者。以眾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後捨命未受後報。尚有中陰身。此身別無所見。但求欲境故。千萬里遙見男女交媾之處。若曾有宿染愛緣者。即速疾至前。則以男女之想。為`[己【CB】,巳【卍續】]`己有。渴愛心極。則乘愛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納想不捨。遂結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欲為因。及受後報之身。乃以愛命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楞嚴眾生相續發明此義。下示輪迴之狀。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婬欲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違順若境順其心。則愛益滋甚若境違心。便生憎嫉。乃至嗔怒打罵。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捨惡樂善。復現人天。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婬。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痴。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若增脩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上言人天。且指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CB】,巳【卍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脩梵行。然所脩者。但知愛欲。是染是麤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樂捨。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迴不成聖道。良由以愛捨愛故。生死不斷。所謂饒君脩到非非想。也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此總結輪迴根本皆貪欲渴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釋疑顯權也。恐有疑云。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欲之過耶。故此釋云。菩薩但示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攝。令彼捨貪。乃是權現。非實事也。然脩行者。必斷貪欲。於清淨心。方得開悟耳。 上答輪迴根本。下答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下答輪迴問有幾種性也。謂理事二障。為輪迴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事障乃潤生無明輪迴生死。以二障為體。即脩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淺深而顯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脩行有幾種性。先徵後釋也。五性者。一凡夫種性。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此初凡夫種性也。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云永捨貪欲。經云。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未得一切滅度。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CB】,巳【卍續】]`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CB】,巳【卍續】]`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論云。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剛道後。異熟`[已【CB】,巳【卍續】]`已空。則二障永斷。即入如來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脩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脩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脩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脩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脩行路開導脩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捨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於此。 上答脩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答菩薩迴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冐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脩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言不但菩薩利生依大願力。即末世脩行之人。亦當以大願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脩行。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佛之人也。故先發願言。我今住佛圓覺。志願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壞我善根。願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脩行。漸斷諸障。若得障盡願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增愛  及與貪嗔痴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長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別。偈言。但能頓斷煩惱。不拘五性差別。則當一時頓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脩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讚謝。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聖凡平等因何而有脩證差別也。因前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脩證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聖脩證。云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因問覺性是一云何聖凡脩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眾生。亦無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云非性。凡聖皆具故云性有。隨緣而現故云循諸性起。本無脩證次第。然後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台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我愛經作愛我]`我愛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躭著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眾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故云理。眾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云由妄想我。執妄身為我。我見堅固不捨故。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業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己【CB】,巳【卍續】]`己。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台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云勞慮永斷。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淨。躭著淨境。故云淨解為礙。無明全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天台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CB】,巳【卍續】]`已見前淨解為礙。今`[已【CB】,巳【卍續】]`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於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CB】,巳【卍續】]`已證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CB】,巳【卍續】]`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CB】,巳【卍續】]`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忘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云圓明照生。所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礙也。若諸礙`[已【CB】,巳【卍續】]`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脩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脩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脩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忘。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CB】,巳【卍續】]`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位也。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淨解未忘。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經旨了然。幸深觀之。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如虗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為不了寂滅心體。妄有脩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故云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纔起一念。即迷現量故也。謂眾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聲止響。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度生事業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禪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脩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CB】,巳【卍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機。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此頌覺性平等本無差別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徧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眾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與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虗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CB】,巳【卍續】]`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圓覺經直解卷上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下 唐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譯 明匡山逸臾憨山釋德清解 明新安 程夢暘覺我較閱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脩習。而得善利。 此慶聞讚謝也。以聞佛圓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眾心。神力所加。照破無明。各各自心光明頓現。此所以不因脩習而得善利也。下請入門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脩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此問行也。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能證之行。故今特請入門之方便也。城喻圓覺。門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證之行。即楞嚴之最初方便。所謂隨方取便。乃下手之工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乃圓脩頓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為中下故請漸次。意在開三觀門。即下單復圓脩二十五輪。皆漸次也。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 正示。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脩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平等無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於諸脩行實無有二。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也。然覺性徧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但隨機圓攝。不無其要。故但有三門。然此三門。即楞嚴三觀。謂空假中也。且二經列三名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古釋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三摩鉢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禪那此翻云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下義當中觀。然脩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謂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後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此標行本。乃悟後稱性脩。非迷中脩也。謂菩薩脩行。先要了悟本有淨圓真心。依此不生不滅真心。安立觀行。淨治歷劫無明習氣。以此為脩。唯約稱性為脩耳。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此示空觀行相也。發覺初心以靜為首。以未悟時一向妄想動亂。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覺心。發起觀照。返觀不動之心體。故云取靜為行。由此妄想消歇。則見阿賴耶中習氣生滅之相。故云由澄諸念覺識煩動。久久觀察。則自心光明。忽然發現。故云靜慧發生。心光一發。則頓見身心幻妄本來不有。故如客塵。如此則內脫身心。故云永滅。此最初工夫。一念頓證無生也。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示入觀之效也。以圓覺妙心。向以幻妄身心無明遮障。今身心既脫。則無明重擔歇滅。故云內發寂靜輕安。到此十方廓然。則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諸如來心顯現。如鏡中像。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還共如來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嚴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乃至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當圓教頓破無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結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靜義。在因名止。在果名定。義當空觀。 次三摩鉢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所悟淨圓覺心。而為行本。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此示假觀行相也。心性識也。謂依所悟淨圓覺心。發起智照。照彼識與根塵。本來不有。皆因無明之所變現。雖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指枝末無明也。既了自`[己【CB】,巳【卍續】]`己識及根塵悉如幻化。則例觀一切眾生。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諸幻謂幻智。此幻者。推根本無明。謂依如幻始覺之智。頓破根本無明。變化等者。謂除滅無明。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故云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廣作度生佛事。現十界身。普應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謂`[已【CB】,巳【卍續】]`已證真如。從真如起利生事業。而以同體大悲。廣化眾生。不取眾生之相。故云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 此示觀行增進之相也。以證性未圓無明未淨。漸漸深入。故云漸次。以對待未忘。先遣所觀之境。猶存能觀之智。故云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觀幻者。觀即能觀之智。幻者即所觀之境。真智獨存。故不同彼幻。然所觀既妄。能觀亦泯。若存能觀。猶未離幻。故云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能所雙忘。境智俱絕。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喻增進之相也。謂菩薩觀行。境智雙忘。一真獨立。則法身真地。智種靈苗漸漸增長。土喻法身真地。本覺真如如種子。觀智增明如苗長。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此結觀名也。梵語三摩鉢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 三禪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此標行本。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此正示中觀行相也。謂依所悟淨圓覺心。建立觀行。直觀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內忘其智。不取靜相。境智俱忘。身心寂滅。皆無障礙。故云了知。知覺明。乃根本無明也。謂對待既忘。能所不立。則無明淨盡。故云無知覺明。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諸礙。以離境故超礙。離智故超無礙。畢竟寂滅。故云永得超過。鍠乃鐘鼓之聲。言雖有體質。而不礙聲之遠達。正取器微聲大。以明即礙處能達無礙。意謂向心境未忘。則身心世界為礙。今既了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礙法身。故云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以喻法身出礙也。煩惱約生死法。謂身心世界也。涅槃約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槃。不相留礙也。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示觀行成益之相也。以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三德圓證。涅槃常樂。故云寂靜輕安。心心隨順妙覺寂滅。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則二障永斷。二死永忘。所謂究竟一心之極證也。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此結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總結方便之漸次也。謂此三法門。皆是隨順親近圓覺之方便。即如來之因地。諸菩薩之萬行。或漸次。或偏圓。皆依如是三種事業。或單複圓脩。若一念圓證。即成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脩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順脩習。 此結行顯勝也。偏圓脩習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乘。不若暫聞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次以偈重宣。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總頌標立三種觀行。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此頌三種行相。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地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此總頌結名。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慶讚。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脩習。 此正陳問意也。謂前佛說三觀。未審菩薩所脩。為一人具三。為三人各一。為同時。為次第。故請開示。以便脩習也。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此問所為也。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脩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誡聽許說。 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脩習及脩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脩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此總答問意也。圓覺淨性。眾生本具。不假脩習。但今在迷中。以幻脩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種之不同。蓋三觀一心。元無別異。第各隨人。意要偏重。所習展轉。而為二十五輪。非定有二十五種也。然二十五種不出三觀。單複圓脩而分差別。初單脩三觀。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脩奢摩他。 此單脩空觀也。然三諦本唯一境故。三觀本乎一心。圓融該攝。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所謂正偏帶兼故。雖單脩一觀。必兼餘二。雖不明說。義即全具。今言唯取極靜。是以觀空為主。由靜力故。永斷煩惱。則義該於假。以煩惱幻化以靜力斷之。若究竟成就。圓證一心。則攝中也。故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單以圓脩空觀而入也。能作如是觀。義方滿足。標名應有悟淨圓覺四字。譯人略耳。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脩三摩鉢提。 此單脩假觀也。佛力者。謂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內熏之力故。發起種種變化作用。備脩妙行。此依幻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則全體起用。兼攝一心中道寂滅之體。而起空慧。照破無明。是以假攝中空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脩禪那。 此單脩禪那中觀也。唯滅諸幻。獨斷煩惱。乃攝假入中。煩惱斷盡。便登實相。乃攝空入中。正遮照同時。以顯中也。以唯滅斷盡則雙遮。獨斷便證則雙照。此上單脩三觀也。下複脩二十一輪。每觀領七。故二十一。初空觀頷七。先複二觀二。 初先空後假。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後脩三摩鉢提。 次先空後中。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後脩禪那。 即體之智。故云靜慧。還照寂體。故云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因亡果喪。圓證一心。故為中道。 次複三觀二。 初先空。次假。後中。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現。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次脩三摩鉢提後脩禪那。 次先空次中後假。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CB】,巳【卍續】]`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中脩禪那後脩三摩鉢提。 次齊脩三觀有三。 初先靜齊寂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脩奢摩他齊脩三摩鉢提禪那。 次先齊靜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脩奢摩他三摩鉢提後脩禪那。 後齊靜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脩奢摩他禪那後脩三摩鉢提。 上靜觀七輪`[已【CB】,巳【卍續】]`已竟。 下幻觀七輪。 初先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後脩奢摩他。 次先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後脩禪那。 上複二。 後複三。 初先幻次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中脩奢摩他後脩禪那。 次先幻次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脩三摩鉢提中脩禪那後脩奢摩他。 後齊三觀三。 初先幻靜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脩奢摩他禪那。 次齊幻靜後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脩三摩鉢提奢摩他後脩禪那。 後齊幻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脩三摩鉢提禪那後脩奢摩他。 三寂觀領七。 複二有二。 先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後脩奢摩他。 次先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後脩三摩鉢提。 次複三有二。 初先寂次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中脩奢摩他後脩三摩鉢提。 次先寂次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中脩三摩鉢提後脩奢摩他。 後齊三有三。 初先寂齊靜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脩禪那齊脩奢摩他三摩鉢提。 次齊寂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脩禪那奢摩他後脩三摩鉢提。 後齊寂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脩禪那三摩鉢提後脩奢摩他。 後圓脩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脩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此圓脩三觀。乃三觀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圓照清淨覺相。圓覺圓合。即圓照一切。則該十法界。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即清淨覺相。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圓照法界。以為妙行故。二十五輪。究竟歸極於此。意顯此一觀以為圓脩。其二十四。皆隨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脩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總結勸脩也。當持梵行者。所謂因戒生定。即楞嚴三種漸次。乃入禪之基本也。寂靜思惟懺悔。即觀罪性空。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也。求哀結標。以驗根之頓漸。乃請諸聖神力加持。起決定信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覺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漸次脩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脩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二十五輪。皆菩薩因行。頌言十方如來。意約所趣之果。此正如來因地法行也。頓覺人。則不須漸次法。不隨順者。乃闡提不信之人。則漸亦不能入矣。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脩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此頌結勸也。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問法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此慶所聞也。謂從一心。建諸定輪。乃諸如來因地行相勤苦境界。一念具見。故深自慶也。 世尊。若此覺性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此正問也。上章佛說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脩習。然清淨則本來無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脩耶。 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今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此請意也。 說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實為我體。由此更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也。由諸眾生最初不覺迷本法身故。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實我體。故名我相。計我展轉趣於餘趣。故名人相。計我盛`[哀疑衰]`哀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計有一期命根不斷。為壽者相。以不達無我。執妄為真。故云顛倒。然執虗妄為我。`[已【CB】,巳【卍續】]`已是顛倒。且於此妄我。起憎愛之心。故云重執虗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種種業。故云生妄業道。此造業也。故有妄業。必受苦報流轉生死。此苦果也。惑業苦三。皆因妄認我執。以取三界輪迴。故云流轉。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厭生死苦。斷煩惱集。出三界外。復妄見涅槃。以取變易生死之苦。皆由執我之故也。故云由此更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識迷智麤細之分。麤者迷識。乃凡夫妄認五蘊為我。妄生憎愛。乃金剛經前半所明者。是也。細者迷智。乃一切聖賢。妄有證得。能所未忘。即此經所說。乃金剛經後半所明者。是也。此中麤細二種我執。正屬俱生。此經眾生意該九界。此中先舉凡夫之四相。以顯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愛而有。三乘四相由證取而有。以證取發於愛根種子故。凡聖雙舉。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此正答不能入覺之所以也。由上所說妄執我故。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蓋非覺性違拒不容入也。以執我能入覺故。云有諸能入。非覺入覺耳。若以覺入覺。則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執未忘故。凡夫動念二乘息念皆歸迷悶。 下重徵釋迷悶之本。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CB】,巳【卍續】]`己主宰。 此徵釋迷悶之根本也。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生相無明也。法身無我。由一念無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識。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故云為`[己【CB】,巳【卍續】]`己主宰。我者主宰義。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為我相。自等覺`[已【CB】,巳【卍續】]`已還。未破生相無明。異熟未空。皆屬我相。然此我相。與諸教所說不同。後文自明。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此重釋無始無明至今難斷之所以也。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諸眾生從來未逢知識開發慧眼照破。豈有無明能斷無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無明相續長劫之所以也。謂此無明相續長劫而難斷者。以有憎愛二惑以滋養之也。以執我故則偏愛我。若有愛我者。則更增長我之愛見。若違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從愛起。以不順其愛故憎怨耳。以此憎愛。資熏無明種子。發起現行故。劫劫生生愛憎未斷。故無明日厚。所以相續長劫生死耳。今以愛憎之心。而求佛道。豈有成道之理耶。故云皆不就。 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此正示我相之體也。此我等四相。舊解都分麤細。今詳佛意。指無始無明。為`[己【CB】,巳【卍續】]`己主宰。是為我體。是則四相單約生相無明。今以觀照研窮對待未忘。展轉有四。原非麤細之分也。何以明之。謂妙性圓明本無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無明。自爾以來。一向皆是無明為`[己【CB】,巳【卍續】]`己主宰。而為我體。今以始覺觀照。欲證圓覺。未能圓合。中間。皆因根本無明而為障礙。故對待未忘。即此所對所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故云心所證者乃我相也。按此始起無明為我。豈有麤細之分耶。永嘉一念中五陰。正此意耳。智者請深觀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此以喻明我相也。謂眾生向以無明用事不知有我任運而`[已【CB】,巳【卍續】]`已故。如人調適忘身。今以觀照研窮方顯無明之體故。如人針艾知有我身也。以觀心所取證者。乃是無明非覺性也。故云取證方現我體前佛明言。無始無明為`[己【CB】,巳【卍續】]`己主宰。乃的指根本無明為我。豈可以麤惑目之耶。 下結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此結指我相根本也。意謂不獨三賢十聖之所證者為我。乃至證於如來究竟涅槃。若一念證性未忘。乃生相無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雲門云。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若法執不忘。`[己【CB】,巳【卍續】]`己見猶存。亦是病。問曰。三乘教中說。俱生我執七地`[已【CB】,巳【卍續】]`已破。其八地後乃俱生法執。破此法執即入妙覺。今經等覺後心猶未破我相。何相懸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執。總屬一我。謂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執。正是我所執之法故。法亦名我。以異熟未空故。但約證取為我耳。此經不同諸說。以四相總屬一我。故云皆是我相。 次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己【CB】,巳【卍續】]`己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此示人相也。謂前所證者是我。則不復認我。若存我能悟之心。即為人相。以約對我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此釋人相也。謂縱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證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彈盡也。謂了悟涅槃極盡之理為我。若存絲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此示眾生相也。謂覺前證悟。二皆是妄。即此覺了之心名眾生相。以此覺了之心。非證悟之可及者。以見有證悟之可離故。名眾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眾生相也。以凡夫之眾生相。乃計我所感苦樂變異相續。為眾生相。今聖人。但以了悟證取。兩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以不屬能所故。借世人彼此之語。以喻明之。謂言我是眾生故。非我非彼。 下結指。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此正示其相。謂了前證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為眾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此示壽命相也。謂前能了之心。為眾生相。今觀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淨覺體所謂覺心源故。名究竟覺。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離。謂以即心之智。還照寂滅之體。境智一如。如眼不見眼。故云一切業知所不自見。以返妄歸真。至法身極。則處但守住寂滅。不能轉位迴機。所謂抱守竿頭靜沉死水宗門。名為尊貴墮。即此墮處。不能超越故。猶如命根。為壽命相。語云。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斷。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氷。無別有氷知氷消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覺者。前三相也。謂心照清淨。覺前三相。皆為塵垢。即此覺心亦未離塵。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湯消氷氷即是湯。今存我覺我。則如氷知氷。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斷命。所以為壽者相也。 下明我為法障。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脩道。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此明我為障道之本也。謂末世眾生。若不了此四相。縱多劫勤苦。終不能成聖果。以執我見而脩故也。正法末世。謂末世眾生。幸遇此圓教法門。可為正法。若錯亂脩習。與不脩等。故無行證。所以為末法也。釋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末法一萬年。但有教理而無行證。今教理雖存。而徒勞無益者多矣。下有三徵三釋。此久脩無證之義。 何以故。 此徵何故久脩無證耶。 下釋。 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釋義。謂所以久脩不證者。以認一切我為涅槃故。以證悟未忘。得少為足故。言認一切我者。謂凡所脩行皆依我見。將此我見。以為涅槃。故終不成就耳。認賊為子。喻終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徵何故認我便妨於道耶。 有愛我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根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釋義。所以認我妨道。者以我為愛憎之根本故也。謂凡執我者必愛我。今以我愛而求涅槃。則涅槃但資愛根。非真涅槃也。故云。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故非真也。凡不順我愛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從愛起。不知此愛真生死本故。今脩行人。不知斷`[己【CB】,巳【卍續】]`己愛根。而別憎生死。迷之甚也。故不解脫。然說認我妨道者。以愛資愛故也。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此徵。云何當知愛涅槃者本解脫法。何以返不解脫耶。 善男子。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CB】,巳【卍續】]`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釋義。所以於涅槃法不解脫者。以執我而求。以取微證。便自以為清淨。得少為足。未盡我相根本。故不解脫耳。 下以境驗知不解脫處。 若復有人讚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此以違順二境。以驗我相未忘也。言脩行人自謂`[已【CB】,巳【卍續】]`已得涅槃法矣。假若有人。讚嘆彼法則生歡喜。誹謗彼法則生嗔恨。然涅槃乃空法也。何有喜怒於其間。今聞讚誹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於我相。非涅槃也。以此驗知。其人我相堅固執持。以此種子潛伏藏識。遇境擊發現行。則遊戲諸根。曾不間斷。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脫耶。 善男子。彼脩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總結執我求道之過也。 下翻顯病源。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此以法驗病。翻顯我相未忘也。然涅槃乃空法也。若果證涅槃。則我相必空。我相若空。則何有讚毀哉。今因讚毀其法。而生喜怒。正是我相未斷。若我相未斷。則人及眾生壽命四相。居然全在。如此正是眾生病根。又豈可為得涅槃耶。 下正示病源。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正示病源也。謂末世脩行之人。未斷我相。以認我為法故。所說者乃說其我相之病。非說涅槃之法也。故云說病為法。以此之故。雖精進脩行但增益諸病。故不能入清淨覺耳。是故名為可憐愍者下示執病之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脩行。終不成就。 此示執病為法之過也。謂脩行之人。不了四相。但以如來解行。迴為`[己【CB】,巳【卍續】]`己有。非`[己【CB】,巳【卍續】]`己親證。故終不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見。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示執病之過。必墮增上慢人也。其實未得未證。而自謂為證得。得少為足。故為增上慢。乃是我愛未斷者。何以知之。但於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然此嫉妬之心。發於我愛。故知此人乃未斷我愛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此甚言我愛為病根也。 下誡訪過。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此深誡防過也。謂上執病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將心待悟一事。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心。則必廣求經教。執相似語。迴為`[己【CB】,巳【卍續】]`己解故。此但只增益多聞。增長我見。非真脩也。末法志道之士。可不懼哉。 但當精進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此勸真脩也。真修之士。不必將心待悟。亦不必廣求多聞。只當降伏煩惱。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為足。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其於未斷煩惱決欲斷之。但歷境驗心。若貪嗔愛慢一切煩惱對境果然不生否。至若彼我恩愛果然一切寂滅否。如此自驗其心。即如古德云。學道不必將心求悟。但於一切煩惱境界上透得過。便是悟處。故佛說此人漸次可以成就。雖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識。決擇邪正分明。亦不墮於邪見。如此脩行。方有少分相應耳。學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重勉真脩。誡令離過也。謂必如上所說。乃是真脩。若捨此外。別起欣厭取捨憎愛之心。則畢竟不能入清淨覺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城喻涅槃。謂此涅槃。魔外不能侵。萬德之所聚。眾聖之所歸。萬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嗔痴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剎乃世界之都稱。亦取喻涅槃。心愛涅槃。故云法愛。餘頌可知。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讚謝。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此正陳所問也。此問有五。一問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識。二問依何等法。三問依何等行。四問除去何病。此三總答。依所證法。應離四病。五問云何發心。末後發廣大等心。下文俱明。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翹勤。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脩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下答有五。 初答求人。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脩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識。謂善知眾生根器。應機說法。知病說藥。令得安隱也。正知見人。即心不住相。不著二乘之行者。雖現塵勞等六句。言善知識之行也。菩薩居塵不染。故云心恒清淨。以同事攝。故云示有諸過。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故云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正道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借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摶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教承事知識之法範也。不惜身命。如雪山捨身常啼破骨乃至身為床座等。四儀常現清淨者。乃善知識之順行也。固當盡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現貪嗔痴等。如婆須密女無厭足王之類。亦不敢起憍慢心。況復摶財等耶。摶乃摶食。財乃財寶。意謂內現貪嗔。尚不敢慢。何況身外摶食財寶妻子眷屬。乃人道之常。如淨名之類。又豈可慢之耶。若脩行者。於彼逆行知識。不起惡念。所謂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斷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下答所依法。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此答所依法。意在擇師。乃求正知見人也。脩行依法。法必依師。故在所擇正知見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見人。但於法驗之。若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故從上諸祖。拈情去縛。曾無實法繫人。是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徵釋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為病者。以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為。今以有作之脩。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作為而可求耶。故說為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識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此示任為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縱放身心。自謂無拘無礙得大解脫。返借口本無生死可斷本無涅槃可證。以為放逸之資。非真知見善知識也。若依此等之人。則墮狂妄。故說任性為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此示止為病也。然圓覺普照。大用無方。豈可以永息諸念躭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圓覺妙性非止可合。故說為病耳。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此示滅為病也。覺性圓滿。隨緣應現。寂而常照。今以畢竟空無所有。則幾淪斷滅。以永寂滅而求圓覺。久則不沉。無想則墮二乘。故為病耳。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結示正觀也。初云。圓照清淨覺相。以圓覺妙性本不屬於作止任滅。今離此四。則自性圓明。本無欠缺。故云清淨。然作止等四。皆屬脩行功用。今說為病者。以在未悟門頭。此四皆藥。今就圓覺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說為病耳。古德云。脩行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謂但形文彩即屬染污。故離此四則名清淨。作是觀者。乃約法觀人。非觀智也。謂觀離病之人。乃不住相。為正知見人。方取為師。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脩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脩行。方入圓覺。 此答脩何等行也。此中脩行。不說六度萬行。但只事善知識斷憍慢心一行為本。即如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果。唯以參善知識一事。即得圓滿無量法門。所謂依善知識教。不生二念故。觀合離逆順之境。猶如虗空。且了知身心與眾生平等。此無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方與圓覺法體相應。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CB】,巳【卍續】]`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眾生所以流轉生死者。以有無始無明愛憎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脩行。未得解脫。今事善知識。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則折伏現行。了知自`[己【CB】,巳【卍續】]`己身心與眾生平等。則了無人我。愛憎種子自伏。至若視怨如親。則愛憎種子自斷。而障道之病自斷。故云即除諸病。此正除病之妙藥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一切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相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發何等心也。般若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言盡空一切眾生。廣大心也。皆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即除四病。不顛倒心也。凡諸行人。親師授法脩行之要。無出此者。捨此即墮邪見矣。故云如是不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此頌求師。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此頌依法去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嗔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戒 戒根永清淨 此頌脩行。不犯非律儀二句。長行言在師示現有過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此中正言。弟子事師。倘見逆行。不得隨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永清淨。而為正行。舊解為追頌求師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此頌發心也。五句頌四心因行。末句顯果證。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慶前所聞。 世尊。我等今者。以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脩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正陳請詞。以何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脩行者。若在伽藍。安居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CB】,巳【卍續】]`已說。 此下正答所請也。性謂種性。猶根器也。以圓覺乃祕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脩習。故許具大乘根性者可脩也。意謂若無外緣。則當安居伽藍。與眾同脩。若有外緣不能安居者。則當隨分思察也。`[已【CB】,巳【卍續】]`已說者如前當觀此身等。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此教結制規則也。意謂苟無外緣。必以安居為上。易入道也。三期隨意。長短元無一定。但取克期進道耳。 若復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教安居進脩之法則也。若如來在世。則當正思惟佛。若佛滅後。則當設像觀佛法身。故云還同常住。懸諸幡華。廣如楞嚴壇場。今此中至簡故。但舉幡華。言懺悔得善境界者。謂見光覩瑞感夢等。乃滅罪之相也。一向攝念。則脩正觀。應如二十五輪各安標記。結取單複圓脩。乃正行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菩薩清淨住止。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薩住止意揀小乘之眾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結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結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當結制時。必先集眾布薩作法。然後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薩住止者。謂不同彼小乘多眾。但隨一類脩觀行菩薩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薩法事。亦不假彼徒眾也。此言不假小乘徒眾。非與前文安處徒眾相違也。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脩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脩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離聲聞。此正示菩薩所脩。乃離相寂滅之行。不比聲聞著相而脩也。以大圓覺為伽藍者。謂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雙忘平等寂滅之地。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繫屬故。殊非聲聞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來法身實際故。為菩薩所脩妙覺因緣。乃自覺聖智之境。為自證處也。此乃菩薩獨詣之地。故云不繫徒眾。某甲者。以甲乙為名之次。乃當自稱`[己【CB】,巳【卍續】]`己名也。今諸方後進。見善知識。不自稱名。但曰某甲。無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休夏也。言示現安居者。以上言菩薩脩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為限者。以示同權小引發未悟耳。過期隨往無礙者。以小乘解制之後。有新學者。凡所出遊。侶須三人。以妨誤失。今菩薩以觀知安心。不必伴侶。故云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末世脩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妨悞失也。所聞者。即上三觀單複圓脩二十五輪。及根塵識界一一清淨等。乃正觀也。若非所聞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嚴五十重陰魔及起信論中所說魔事。皆不可取。恐墮邪誤也。初有二問。一問安居。二問三觀。以何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脩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一復經作覺亦]`一復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答三觀。初首先空觀方便也。言脩奢摩他先取至靜者。以止為前方便也。言至靜者。即天台三止中體真止。謂體合真空。故云至靜。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靜極光生。故云便覺。初從一身等者。謂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內外平等。寂然不動。以身心世界蕩然一空。則與一切融為一心。一切世界合為一界故。凡眾生起心動念。即從自心中現故。凡起一念。無不了知。所謂`[靜疑淨]`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此空觀之極則也。如此方名正觀。非彼所聞。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脩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脩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三摩鉢提假觀方便也。三摩鉢提。義當幻觀。言憶想十方如來一切菩薩種種脩行勤苦三昧者。謂思惟諸佛菩薩因中。脩種種難行苦行。度諸眾生。於三昧中起如幻觀。以`[己【CB】,巳【卍續】]`己身心。自歷其境。內驗其心。種種境界。備歷如幻。以此幻觀。發度生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菩薩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作如幻佛事也。此則三摩鉢提。以如幻為首也。非彼所聞。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脩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寂觀方便初首也。禪那義當中道一心。名為寂觀。言先取數門者。正入禪最初工夫也。以脩禪人一向心多雜亂。難得寂靜故。先以數門為首。謂初攝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為度數之。從一至十。又從十至一。如此往復。息息不斷。心心不昧。生滅頭數。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驗定力淺深。若久久純熟。數到一念不生。則其息自斷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儀中。念念了知。久則百千世界唯心所現。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覩物。此寂靜觀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說。脩止觀者。不依氣息。彼以內脫身心為要。此依之者。以初機攝心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為得。則墮邪道。非彼所聞也。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結名也。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CB】,巳【卍續】]`已於此結指。是知前二十五輪。但說觀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二十五聖。一一皆說最初下手工功夫。即此義也。 若諸眾生。徧脩三觀。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此示三觀之益也。以此三觀。乃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故有圓根眾生。能徧脩三觀者。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言畢竟成就無礙也。有此勝益。故勸應脩。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根經作障]`根。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脩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言鈍根障重眾生。當以懺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夙習種子。今脩行時。熏發現行作障道緣。所謂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者。乃夙習使然也。故當精勤懺悔消宿業障。業障若消則道緣可辦也。常起希望者。謂希望願斷業障也。故下即云先斷憎愛等。乃貪嗔痴也。勝上心慢也。謂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成。此觀不得乃復脩彼觀者。乃二十五輪標記之意。故云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名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脩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悔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上正宗分竟。 下流通分。 於是。`[賢首經作賢善首]`賢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來不思議事。 慶前所聞全經大義。 下正陳請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脩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此問經名并流通此法也。此問有五。一問經名二問奉持。三問功德。四問護持。五問流布至何地位。 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䖍誠。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總歎法勝。令生信重也。此經。乃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諸佛所說。如來守護。教授菩薩故為菩薩之所歸依。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故。為十二部經之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脩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此答名字。示經名有五種也。今結集經題但存其二。舊解五名約教理行。脩多羅約教。祕密王三昧約行。餘皆約理。中道一心故曰祕密。非密語也。依如來藏。建立差別。義盡於此。當如是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脩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此歎法勝。意令脩習。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圓覺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說此法教化菩薩。此外更無別法故。勸令脩習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脩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蚋及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何功德也。獨被上根故。教稱圓頓。普攝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眾生清淨覺地。皆證圓覺故。無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讓細流飲者大小皆足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此較量顯勝也。世寶盈剎。但資有漏。至理一言必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此以人較法。更顯益也。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為成佛正因。故難比也。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歎勝機能受也。謂能信受此法者。蓋從多佛廣脩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脩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囑流通。以護脩行者。為第一也。以脩習此法者乃慧命所係。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脩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敘金剛受囑發願守護持經人也。金剛者。以護法神執此寶杵。故此得名。以金剛寶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剛。謂頭有火𦦨。即楞嚴所云。化多婬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薩示現者也。尼藍婆。未詳所譯。言此諸神皆夙習發願護法者也。故常在佛會。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此敘諸天受囑護持經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禪王。為娑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為請主。二十八天總舉三界諸天。謂六欲天。十八禪天。四空天也。須彌山王。特舉帝釋。乃欲界主。護國天王乃四王天。為守護國界之主。意列三界諸天皆為護法也。 爾時。有`[力上經有大字]`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此敘鬼神受囑護持經者也。吉槃茶亦名鳩槃茶。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不屬人天。單居鬼趣。此鬼既發願守護。則一切惡鬼無能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護方隅可四十里內無災害也。 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於三昧。為地上一類大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 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既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必該。若華藏實報。必攝同居故。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讚佛。各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約境則凡聖該通。況圓音落落。十剎頓周。豈此界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會耶。況影響示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 佛說此經`[已【CB】,巳【卍續】]`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結會也。舊解。此天龍八部。必內證法性。示現此形者。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眾。義必同聞。故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圓覺經直解卷下(終) No. 258-A 刻圓覺經解後䟦 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是則眾生清淨覺地。即諸佛本起因地。但以無明障蔽。日用而不知。故勞我世尊。特特現身三界。俯順群機。指示各人本有佛性。以眾生迷來久矣。無明日厚。障蔽日深。非觀照無以通之。故設三觀妙門。為悟心之要。良由根鈍不能圓脩故。散出一代時中。初說空觀。以破見愛煩惱。次說假觀。以破塵沙。後說中觀。以破無明。又以先後歷別漸次不能圓證一心。故說首楞嚴大定。以統攝三觀。圓照一心。頓破無明。是為圓頓法門。然其文該三藏。教攝五時。十界聖凡。迷悟因果。纖悉備殫。而學者智淺心麤。以文廣義幽。艱澁難通。況離言得意。妙契一心者乎。若夫至簡而精。至切而要者。無尚圓覺之最勝法門也。其文不過一萬三千餘言。統攝無邊教海。該羅法界圓宗。徹一心之源。歷三觀之旨。偏正互換。單複圓脩。搜窮妄宰。批剝禪病。而悟心妙門。一超直入。是所謂法界之真經。成佛之妙行也。頓悟頓證。如觀掌果。西來直指。祕密妙義。此外無餘蘊矣。凡學佛者。莫不以此為指南。昔圭峰禪師。著有略疏。則似簡。別有小鈔。若太繁。然文有所捍格。則義有所不達。義不達則理觀難明。理觀不明則恍忽技岐。而無決定之趣矣。予山居禪暇。時一展卷。深有慨焉。於是。祖疏義而直通經文。貴了佛意。而不事文言。故作直解。以結法緣。草成。適新安覺我居士程君夢暘。聞而欣仰。乃因居士吳啟高特請以梓之。予因歎曰。佛說持四句偈勝施恒沙七寶之福。以寶乃有漏之因法乃成佛之本。較之天淵。此吾 佛金口稱讚也。程君法施之福無量。當與虗空等矣。敬題於後。令觀者知所自云。 時天啟二年歲次壬戌仲夏望日 中興曹溪嗣法沙門憨山釋德清撰 No. 258-B 大方廣圓覺經直解後序 原夫。羲畫文繫。聖人緣此標言。什譯安研。梵氏因而衍教。非生智識。莫問鑽求。夏虫不可語氷。火齊方能照夜。自漢徵宵夢華徙胡像。八聲九部。篇籍競埒於五車。四辯三空。授受不摹於一貫。望門而入者。每挂於眉。尋岸而登者。厥躓其步。雖慈雲普蔭法雨頻傾。而能借灑潤以𤀹心。仰覆被而超神者。抑亦鮮矣。若乃圓覺真經。尤是佛祖妙諦。圓何所圓。覺何所覺。至矣哉。孰得而思議焉。維唐圭峯禪師。了其旨歸。精為疏註。可謂獨豎幡幢。直提今古。然鏡華水月。何常有定影定形。美玉鈍金。不妨於再彫再鑄。屬有匡廬大師憨山者。稟姿擢幹。秀含耆闍崛之山。滌慮澡情。淨引阿耨達之水。猛力精進於披鎧。戒行瑩徹於懷珠。一汎慧舟。長遊覺海。牙籤縑袠。現於墳開。壁壞者。靡不賅融。玉檢金函。載夫地涌。粒藏者。悉從淹洽。稔持圓覺。透其包括。西來務殫參窮。闡是圓靈上品。句詳節解。理串脉聯。拔新濯故之餘。筆華逐寶華齊墜。相印合符之際。字葉等貝葉呈芬。顯隱畢彰。光明逈放龍宮遽失其深。鷲岳詎云其峻。蓋真源實相。久伴於跏趺。故闢戶開牖卓立。夫見解比常。踞座揮`[麈【CB】,塵【卍續】]`麈。吐論展義。洋洋匹長河之潟流。隱隱擬洪鐘之待叩。茲者藉銀不律。代鐵如意。劙鴻濛之未分。收象罔之所得。遂令四八慈容更生歡喜。二六大士共作威儀。洵乎先悟後悟俱具法眼。此說彼說。總啟禪關。且天孫鮫人。不必同機。而織摩尼纓絡。允堪並篋而珍。圭峰無二。憨山惟一矣。暘也。根凡不穎。器鈍欲鎔。睇法橋。企足知趨。對經藏。牆面難覩。捧斯註集。得未曾聞。竊意憨師婆心最熱。佛願克弘。特付棗梨。為廣流布。又遡憨師。劫來災難。憑向磨礲。業非設阨於推山。自應消危於醉象。因緣闡發盛護慈悲。大眾奉傳宜加默體。沾甘露以解惑霜。傍慧炬而躧覺路。則人不負師旨。師可報佛恩矣。凡若干卷。勒成一部。題曰圓覺直解。其佗所註。儒書釋典。`[已【CB】,巳【卍續】]`已行於世。未易縷數。幸寶輪之常轉法。併金鐸不難辨聲。倘云此為文字之禪。則世誰稱緘默之慧。敬圖讚歎。致妄敷揚。 明天啟壬戌中秋日新安內史程夢暘拜 述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10 冊 No. 258 圓覺經直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6-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