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69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一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歸命如來藏  顯祕修多羅  教主釋迦文  塵剎遍知者 文殊阿難等  菩薩賢聖僧  惟以無緣慈  證明及加護 誰昔諸法師  疏茲首楞義  而我甞撰集  授彼持經人 注釋或未詳  流通猶寡益  是故今覆述  助發于來蒙 願同觀世音  熏聞成正覺 解說首題`[已【CB】,巳【卍續】]`已如別卷\[標01]今釋經文文句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東晉安法師立此三分判釋眾經\[標02]至有唐奘法師譯佛地論而西域親光菩薩判佛地經果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乃與序正流通辭異義同則知安師所立冥符親光之說也\[標03]今經從如是我聞至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為序分阿難見佛至第九卷若他說者即魔王說為正宗分即時如來將罷法座下為流通分。 ᅟᅟ==\[標01] 道安始三分== ᅟᅟ==\[標02] 冥合親光論== ᅟᅟ==\[標03] 今經三段文== 就序分中復分為二一從如是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為證信序二從時波斯匿王下為發起序此二亦名通序別序通序通諸教別序別一經且初證信序者言如是等令聞者不疑故涅槃後分云佛垂涅槃阿難問佛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標04]佛言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標05]智度論云三世諸佛經初皆稱如是語準興福釋經序文為六一指所聞法二敘能聞人三陳說教時四標垂化主五彰演法處六述同聞眾資中以此六事合為二門一說經時處二引眾同聞至于長水亦復承用今謂合前五事以為一門於義太略處中而判當分三句一傳法時二感佛處三同聞眾初傳法時者謂如是我聞一時也智論亦將此六字作一章釋之今故例彼原夫晉魏以前譯經多云聞如是或曰我聞如是至後秦羅什翻法華經云如是我聞自此相㳂以為定式。 ᅟᅟ==\[標04] 置如是等言== ᅟᅟ==\[標05] 諸師分文異== ▲注孤山者圓師所居也向下真際長水等皆以處目人具如說題出其疏鈔。 ▲\[標06]所傳之法者謂結集家傳佛能詮所詮之法也能詮之文與佛不異故曰如所詮之理無非真實故曰是又文如其理故云如理如其文故云是然理通四教則如是之法偏圓不同具如天台諸經疏分別其相今簡偏取圓唯一如來藏心是經法體部屬開顯講者悉之。 ᅟᅟ==\[標06] 如是我聞義== ▲能傳之人者阿難自謂也智論問曰佛法中言一切法空無有吾我云何佛經初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聞者耳根不破聲至可聞處作意欲聞根塵意和合得聞也\[標07]孤山約四教義明四種我聞一我我聞聞二我無我聞不聞三無我我不聞聞四非我非無我不聞不聞前三種我聞是昔所聞方便之義後一我聞是今正意末學膚受以廣為煩故集解銷文從略而示也。 ᅟᅟ==\[標07] 我聞約四教== ▲會機會理之時者\[標08]孤山谷響鈔云會合也謂今楞嚴之教下合現未之機故曰會機上合常住真心故曰會理機理會合一義在茲。 ᅟᅟ==\[標08] 會字合也訓== ▲如是之`[經異作法]`經我從佛聞者依事相釋也通慧生信鈔云如是等者乃是阿難領諾迦葉舉問之辭能舉發人以曾聞之法言之即經題也豈無句逗數字耶反至所答之義且總而領會不牒其繁辭故云如是若今人之談說領前人意則云如此同也故佛地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已【CB】,巳【卍續】]`已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也說教時者通指經竟為一時也如涅槃中佛言我往一時在恒河岸又云我於一時在迦尸國等其事同焉。 二佛在下感佛處注梵語等亦真際疏也經文雖隔解者未異則不標目他皆效此。 ▲佛地論下彼文具云\[標09]具一切智\[標10]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應知一切智一切法者真諦智境也一切種智一切種相者俗諦智境也以照真故離煩惱障能自開覺以照俗故離所知障能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標01]如蓮華開者總譬二智覺了之義也又夢覺喻真智一物叵得故華開喻俗智具見諸相故\[標02]在者住也者或曰暫居名在久停為住今依天台諸疏在即是住智論云四種身儀皆名為住又為恐怖魔軍令弟子歡喜入種種禪定故於中住。 ᅟᅟ==\[標09] 具於一切智== ᅟᅟ==\[標10] 一切種相智== ᅟᅟ==\[標01] 亦如蓮華開== ᅟᅟ==\[標02] 在住暫久異== ▲以佛內住首楞嚴者\[標03]論明四種住義一天住謂布施持戒善心也二梵住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乃至悲想天因也三聖住謂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也四佛住謂首楞嚴等百八三昧力無畏等八萬四千度人法門也\[標04]佛雖住定示同人法行住坐臥四儀宛然斯由自受用身內冥法性外應羣品故曰能建大義。 ᅟᅟ==\[標03] 四儀皆為住天梵聖佛住== ᅟᅟ==\[標04] 能建大義釋== ▲\[標05]迹住者迹以對本為名約土言之則本住寂光迹居堪忍也。 ᅟᅟ==\[標05] 遮住對本義== ▲中印度如說題\[標06]憍薩羅國都城之號者擕李證真鈔云為簡南憍薩羅國故廢國名而標城號。 ᅟᅟ==\[標06] 憍薩羅國城== ▲\[標07]貨財者蔡氏化清經曰貨者化也變化反易之物故字有化也。 ᅟᅟ==\[標07] 貨財字訓釋== ▲\[標08]欲境者謂五塵境生人須欲之心故。 ᅟᅟ==\[標08] 欲境兩字解== ▲多聞者義淨三藏譯\[標09]舍衛為名稱但得其一耳。 ᅟᅟ==\[標09] 舍衛為名稱== ▲\[標10]能脫者謂出家斷結之士也。 ᅟᅟ==\[標10] 能脫出家名== ▲\[標11]祇桓者長水云具云祇陀此云戰勝即太子名桓即林也今謂以桓為林非也案西域記並應法師音義並云祇洹訛也正言逝多此云勝氏若言林者梵云婆那故知桓字與洹不殊。 ᅟᅟ==\[標11] 祇園逝多釋== ▲須達市園者具云須達多此云給孤獨亦曰善施市猶買也西域記云給孤獨長者聞佛功德深生尊敬願建精舍請佛降臨佛命舍利子`[膽疑瞻]`膽揆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塏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徧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白佛此誠良田宜植善種即於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業自今`[已【CB】,巳【卍續】]`已去應謂此地為逝多樹給孤獨園。 三同聞眾有二一聲聞眾二辟支眾\[標12]法華論明先列聲聞者為顯親聞後不謗故又攝不定性迴心入大故乃至云令菩薩敬故地論大同應知兩論皆五性宗並言不定性迴心耳今經顯示定性皆獲一乘反驗彼宗權說明矣。 ᅟᅟ==\[標12] 列眾次第解== 初聲聞眾又三一標類。 ▲經與大比丘眾與猶共也\[標13]智論約七義釋共謂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為共阿難與眾同茲七義故也。 ᅟᅟ==\[標13] 共字約七義== ▲\[標14]梵語摩訶此云大或曰多或言勝天王等大人所敬故大也數至千二百五十人故多也能破九十六種論議故勝也。 ᅟᅟ==\[標14] 摩訶含三義== ▲注\[標15]比丘含三義謂清淨活命故名乞士能斷煩惱故名破惡當剃髮至受戒時魔王言是人必得涅槃故名怖魔由此因中三名能成果上三號即下文阿羅漢三義也由乞士因成應供果由破惡因成殺賊果由怖魔因成無生果四人以上為眾者梵云僧伽\[標16]此言和合眾以說戒事四人能辦故多人可知。 ᅟᅟ==\[標15] 比丘有三義== ᅟᅟ==\[標16] 僧伽漢語釋== ▲\[標17]三迦葉者一優樓頻蠡迦葉二伽耶迦葉三那提迦葉具如第五卷注兄有五百弟子二弟各二百五十共一千人。 ᅟᅟ==\[標17] 三迦葉事跡== ▲先並事`[火異作外]`火者如此經云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者是也。 ▲翻邪入正者法華疏記具明如來作十種神變化優樓頻蠡師徒皆伏得沙門果並以術具投之於水隨流而下二弟并五百弟子見之亦皆歸佛云云。 ▲內冥中道者約開權後說下歎德文備矣。 ▲準涅槃下彼經迦葉菩薩問佛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等佛以四依一品答之\[標18]文云有四種人能護正法為世所依即四果人也又曰第四果人名阿羅漢斷諸煩惱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隨人所樂種種色像悉能示現\[標19]今孤山意謂諸大眾皆是從十地之本示四果之迹蓋從多分而說也其間必有適蒙開權如入初住者如法華中三周得記豈無其人乎。 ᅟᅟ==\[標18] 四依止出處== ᅟᅟ==\[標19] 大眾本迹解== 二佛子下歎德。 ▲注\[標20]開權發迹者如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即開權之文也又云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此發迹之文也。 ᅟᅟ==\[標20] 開權發迹解== ▲\[標01]從佛口生者聞能詮聲教也。 ᅟᅟ==\[標01] 從佛口生義== ▲\[標02]從法化生者悟所詮實理也由茲教理故法身慧命於是而生\[標03]初住分真能百界作佛八相利物故曰得佛法分。 ᅟᅟ==\[標02] 從法化生義== ᅟᅟ==\[標03] 得佛法分解== ▲堪紹佛種安住下釋住義三德祕藏謂法身般若解脫名祕密之藏。 ▲\[標04]住持下釋持義如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即總持善法也。 ᅟᅟ==\[標04] 住亦持義釋== ▲\[標05]二十五有者謂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云云\[標06]涅槃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初用無垢三昧破地獄有乃至用我三昧破非想有\[標07]所言王三昧者智者云空假未得為王中道調真故得稱王。 ᅟᅟ==\[標05] 二十五有列== ᅟᅟ==\[標06] 二十五三昧== ᅟᅟ==\[標07] 及王三昧義== ▲經\[標08]能於國土成就威儀者前超諸有即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也今成威儀即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也。 ᅟᅟ==\[標08] 成就威儀釋== ▲注有威下\[標09]左傳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又曰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蒙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標10]令聲聞有聲聞威儀令出家者畏而象之故能從佛轉輪妙堪遺囑等。 ᅟᅟ==\[標09] 俗釋威儀說== ᅟᅟ==\[標10] 會合釋氏解== ▲所謂下引淨名文顯不思議用也\[標11]智者云聲聞入定不能現四威儀如迦葉入定至彌勒出世方乃現變不思議定有體有用故能不起現諸威儀如修羅琴隨人吐韻。 ᅟᅟ==\[標11] 入定釋氏解== ▲\[標12]法有摧碾煩惱義者以佛教法轉入他心\[標13]復由行法乃能摧惑故法華疏以教為能轉行為所轉能所和合方得輪名。 ᅟᅟ==\[標12] 摧碾煩惱釋== ᅟᅟ==\[標13] 教行得輪名== ▲\[標14]見佛始卒者始鹿苑終鶴林亦約多分為言\[標15]如身子目連先佛入滅則不至涅槃然今經云最後垂範`[已【CB】,巳【卍續】]`已有遺囑之意如下文所引。 ᅟᅟ==\[標14] 一佛化始終== ᅟᅟ==\[標15] 身子先佛滅== ▲乃至迦葉阿難等來者谷響云\[標16]于時迦葉在靈鷲山入滅受想定至佛滅後始來\[標17]阿難在娑羅林外為魔所罥至佛垂滅方來。 ᅟᅟ==\[標16] 迦葉滅後來== ᅟᅟ==\[標17] 阿難魔所撓== ▲\[標18]毗尼云律者谷響云律銓也詮量輕重犯不犯等稟之則出生死者遺教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ᅟᅟ==\[標18] 毗尼翻言律== ▲普現色身等如觀音說圓通中。 ▲今從部意正為末者即前遺囑下法意是也又如阿難云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阿難既然諸皆可識。 三其名下列名。 ▲注\[標19]或尚年臘者如下文憍陳那云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臘者歲終祭祀之名也風俗通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䄍漢曰臘臘獵也獵取禽獸祭先祖也或云臘者接也新故交接也故經律中謂七月十五日為佛臘日蓋取其義。 ᅟᅟ==\[標19] 臘有儒釋解== ▲\[標20]或尚聲德者如下文引增一是也\[標21]身子八歲為國論師聲震五竺。 ᅟᅟ==\[標20] 或尚聲德義== ᅟᅟ==\[標21] 身子八歲師== ▲\[標22]鶖或作[步*鳥]玉篇云水鳥也。 ᅟᅟ==\[標22] 鶖鷺兩字義== ▲鷺爾雅云舂鉏郭璞云白鷺也。 ▲\[標23]菽者楊泉物理論云豆之總名。 ᅟᅟ==\[標23] 菽者豆之名== ▲\[標24]苗裔者說文云裔衣裾也應法師云以子孫為苗裔者取下垂義。 ᅟᅟ==\[標24] 苗裔兩字釋== ▲舍利弗舅氏者法華疏云初論勝於娣娣孕論則不勝知所懷者智人也寄辯尚爾何況出胎即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時人笑云累世難通一生非冀喟然歎曰在家為娣所勝出路為他所輕誓讀不休無暇翦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標25]學訖還家問甥所在遂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語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義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佛問汝見是忍不此墮兩負處若我見忍前`[已【CB】,巳【卍續】]`已云一切不忍若我見不忍無以勝佛即時低頭得法眼淨。 ᅟᅟ==\[標25] 長爪梵士跡== ▲\[標26]滿慈子者從父母兩緣得名或云滿願子支謙譯度無極經名滿祝子謂父於滿江禱梵天而得其子\[標27]又祝與呪同故楊子曰螟蠕之子殪而逢蜾`[蠃【CB】,羸【卍續】]`蠃祝之是也此單從父緣立稱也既善且吉者谷響云既`[已【CB】,巳【卍續】]`已也且兼也亦名善現等應知善相不唯空物亦能感物故譬喻經云\[標28]舍衛國長者名鳩留產生一子字須菩提有然福報食器皆空所欲皆滿然則空非斷無表妙有之不亡也。 ᅟᅟ==\[標26] 慈滿滿願子== ᅟᅟ==\[標27] 滿祝付螺呪== ᅟᅟ==\[標28] 須菩提名義== ▲\[標29]以觀塵性空得道者下文說圓通云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虗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 ᅟᅟ==\[標29] 觀塵空得道== 二復有下辟支眾。 ▲經並其初心興福云初發大乘心也準下文云及諸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證此初心誠然是大又云或緣覺初心上標無學下列初心證未俱來表盡迴心入大今秪取後解何則既云並其初心即指緣覺而為其也指第六卷發心為證殊不相應。 ▲注此是部行遇佛迴向者意謂\[標01]部行緣覺出有佛世唯是獨覺出無佛世耳麟喻者名出俱舍\[標02]說文云麒麟仁獸也爾雅云𪊲麕身牛尾一角(𪊲與麟同)又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獨覺亦爾大千唯一故以為喻。 ᅟᅟ==\[標01] 部行及麟喻== ᅟᅟ==\[標02] 麒麟仁獸也== ▲\[標03]觀十二因緣者如法界次第此十二法展轉能感於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故名緣。 ᅟᅟ==\[標03] 觀十二因緣== ▲\[標04]無師自悟者觀華飛葉落等悟無常空也。 ᅟᅟ==\[標04] 無師獨悟解== ▲\[標05]大權引實者以法身大士應為辟支引接實行之人同來佛所也。 ᅟᅟ==\[標05] 大權引實義== ▲\[標06]私謂者蒼頡篇單作厶取自營之義若從禾者不公曰私乃興自營左右之異故章安荊谿凡撰集一家教文有自說者並云私謂今亦傚之。 ᅟᅟ==\[標06] 私謂文字釋== ▲\[標07]經家者即結集人也。 ᅟᅟ==\[標07] 經家結集人== ▲\[標08]況部行亦出無佛世者法華疏云部行緣覺在無佛世師徒化訓是也然則沇師之說誤矣。 ᅟᅟ==\[標08] 部行出無佛== ▲`[已【CB】,巳【卍續】]`已上止集聲聞辟支二眾者谷響云菩薩眾別序備矣即經云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是也\[標09]所以不列雜眾者且事起自恣非俗眾所參是故但有三乘僧也至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事在明日故有俗眾。 ᅟᅟ==\[標09] 自恣非列俗== 二屬諸下\[標10]發起序為二一通緣二別緣初又二一休夏敷經。 ᅟᅟ==\[標10] 發起序通別== ▲注\[標11]自恣律開三日四分云安居竟自恣則七月十六日為定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南山云此謂相依問罪故制異日及論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若有難者如五百問中一月日自恣鮮能自訟者谷響云鮮少也訟責也恣僧舉過者\[標12]南山云縱宣`[己【CB】,巳【卍續】]`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曰自恣。 ᅟᅟ==\[標11] 僧自恣日限== ᅟᅟ==\[標12] 自恣名義釋== ▲經十方菩薩尋謂自恣後十方菩薩亦來佛所也\[標13]慤沇節三疏從此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判在通序列眾之中孤山長水皆判屬別序今取後義。 ᅟᅟ==\[標13] 五師分文說== ▲注大論下文出第五又四十九云\[標14]菩提秦言無上智慧薩埵名大心為無上智慧故求大心也。 ᅟᅟ==\[標14] 菩提薩埵釋== ▲欲請楞嚴之祕說者資中長水亦同此解是則菩薩知機知應專為此經而來今更釋之。 ▲\[標15]言密義者且通指大乘法要耳謂恣決心疑之外方將更求大乘微密之義也下文為諸會中宣示深奧即詶其請深奧非密義乎。 ᅟᅟ==\[標15] 密義通大乘== ▲經\[標16]敷座宴安者前自恣文雖曰比丘必兼於佛自恣屬戒宴安是定宣示為慧聖人應物垂範則三學存焉\[標17]問處何經律知佛自恣答增一云如來同僧坐於草座告諸比丘我欲受歲又新歲經云佛自叉手向諸比丘悔過等云云。 ᅟᅟ==\[標16] 敷座晏安義== ᅟᅟ==\[標17] 佛亦行自恣== ▲注亦猶下\[標18]谷響云無量義則開為合序以經先談從一清淨道開出二道三法四果是故法華合為一道\[標19]若普集經則正為依序以彼先說佛身之正報是故淨名示佛國之依報。 ᅟᅟ==\[標18] 合以開為序== ᅟᅟ==\[標19] 依以正為序== ▲\[標20]迦陵頻伽者應法師云此鳥本出雪山在㲉中即能鳴其聲和雅聽者無厭。 ᅟᅟ==\[標20] 迦陵頻伽鳥== ▲經恒沙者\[標21]大論云恒河中沙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 ᅟᅟ==\[標21] 恒沙不能知== ▲注妙德者\[標22]涅槃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佛性非三德不顯故須以法身等釋之。 ᅟᅟ==\[標22] 妙德見佛性== ▲\[標23]分證者圓教初住`[已【CB】,巳【卍續】]`已上皆名分證今指等覺也\[標24]然此菩薩本是龍種上尊王佛迹輔釋迦豈唯文殊諸聲聞等咸有本迹廣如法華疏記。 ᅟᅟ==\[標23] 分證圓住上== ᅟᅟ==\[標24] 文殊本龍種== 二時下因齊應供又二一佛應王宮。 ▲經\[標25]宮掖者班固西都賦云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呂向注曰掖宮名在天子左右如肘掖也。 ᅟᅟ==\[標25] 宮掖兩字釋== ▲注\[標26]齊者齊也者祭統云齊之為言齊也齊以致齊。 ᅟᅟ==\[標26] 齊者齊也訓== △二城中下僧應臣舍。 ▲經\[標27]飯僧者謂以食請僧飯之飯扶晚切餐也曲禮云飯黍毋以著。 ᅟᅟ==\[標27] 飯僧之文義== ▲注天竺下文出西域記\[標28]谷響引韓子曰重厚自居謂之長者玉藻云居士錦帶鄭康成注曰居士道藝處士也。 ᅟᅟ==\[標28] 長者居士釋== 二唯有下別緣有三一阿難遭術二如來垂救三文殊攝還初又三一失僧次。 ▲經\[標29]不遑僧次遑暇也四分律明請僧有二種謂僧次請別請也雖律開別請而諸文中多斥別請偏讚僧次\[標30]十誦律云別請佛及五百羅漢不如僧次請一似像極惡比丘成論云僧次請僧如飲海水即飲眾流。 ᅟᅟ==\[標29] 僧次別請請== ᅟᅟ==\[標30] 別請劣僧次== ▲注涅槃下陳如品說\[標01]阿難初為侍者先求世尊與我三願一者如來設以故衣賜我聽我不受二者如來設受檀越別請聽我不從三者聽我出入無有時節佛讚阿難具足智慧預見譏嫌何以故當有人言汝為衣食故奉給如來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隨別請出入有時則不能得廣作利益四部之眾是故欲求出入無時今經云先受別請者即不從佛行也既無上座及阿闍梨者以因僧次應諸齊主也。 ᅟᅟ==\[標01] 阿難求三願== ▲途中獨歸顯無伴侶此為下文遭術張本。 ▲其日無供謂\[標02]祇園間更無檀越致供是故入城乞食也。 ᅟᅟ==\[標02] 祇苑精舍邊== △二即時下求齊主。 ▲經於所遊城\[標03]即室羅筏城準摩登伽經云阿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其路次見旃陀羅女故知非別城也以城在祇園北僅五六里故食時持鉢可往復也心中初求最後檀越望前僧次是為最後。 ᅟᅟ==\[標03] 即室羅筏城== ▲注\[標04]體色量者律明鉢體大要有二泥及鐵也色者熏作黑色赤色或孔雀咽色鴿色等量者大鉢受三斗小者受斗半中品可知南山云此姬周之斗也準唐斗上鉢一斗下者五升。 ᅟᅟ==\[標04] 鉢色及方量== ▲\[標05]剎利王族者具云剎帝利此翻田主西域記明此姓云奕世君臨仁恕為志。 ᅟᅟ==\[標05] 剎利王族義== ▲\[標06]旃陀魁膾者谷響云梵語旃陀羅此翻屠者正言旃茶羅此云嚴幟謂惡業自嚴行持標幟搖鈴持竹為自標故魁師也膾切割也。 ᅟᅟ==\[標06] 旃陀魁膾解== ▲欲令下釋發意圓成等孤山意以皆趣菩提菩提即具無量功德也今解無量功德亦應約眾生得益差別論之謂施我食者隨其淨穢所求功德悉令滿足。 ▲經欽仰如來開闡無遮謂遵佛訶誡平等行乞也。 ▲注\[標07]善現捨貧從富者維摩疏云貧人用乏常憂不足慈心無諍將讙彼意故不從乞富家幸豐乞不為損等。 ᅟᅟ==\[標07] 善現捨貧施== ▲\[標08]飲光捨富從貧者飲光即迦葉也疏云其有慈悲之心見貧窮者持鉢往福使現轉報來生免若又\[標09]貧者遭苦必易化度富者著樂會不從化等\[標10]皆為淨名所訶者彼訶善現云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訶飲光云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第乞食就佛所印者佛命二人行詣問疾故述昔日被彈之事佛既印可即同佛訶。 ᅟᅟ==\[標08] 飲光取貧施== ᅟᅟ==\[標09] 貧者易化度富人不從化== ᅟᅟ==\[標10] 維摩訶二聖== ▲經\[標11]城隍者說文云城池無水曰隍蒼頡篇云城下坑也。 ᅟᅟ==\[標11] 城隍二字訓== △三經室。 ▲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據摩登伽經云阿難乞食訖還祇洹林於其路次見旃陀羅女則與今經敘事稍別不須會通也\[標12]然摩登伽經凡有三譯一名摩鄧女經一卷後漢安世高譯二名摩登伽經三卷吳竺律炎共支謙譯三名摩鄧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東晉失譯唯吳本最詳今略錄之初阿難見女持瓶取水往彼語言今我渴乏甚欲須飲女以淨水授與阿難飲訖還其所止\[標13]此女染著阿難容貌欲心猛盛遂還母所而作是言阿難比丘我甚愛樂欲得為夫如母力者能辦斯事母言有二種人雖加呪術無如之何一者斷欲二者死人自餘之者吾能調伏沙門瞿曇煩惱`[已【CB】,巳【卍續】]`已盡及其眷屬咸離欲穢如何於彼反起惡業女復泣言若母不得我必捨命母聞斯言慘然不悅\[標14]乃於舍內牛糞塗地以布白茅於此場中然大猛火用妙遏迦華百有八枚誦呪一周輙以一莖投之火內即誦其呪(呪有十句具在經文)誦`[已【CB】,巳【卍續】]`已曰若天若魔若乾闥婆火神聞我此呪及吾祠祀宜應急令阿難至此作是語`[已【CB】,巳【卍續】]`已阿難心即迷亂不自覺知行詣其舍悲噎哽塞泣淚而言我何薄祐遇斯苦難大悲世尊寧不垂愍云云。 ᅟᅟ==\[標12] 摩登經三譯== ᅟᅟ==\[標13] 摩登愛阿難== ᅟᅟ==\[標14] 以呪撓阿難== ▲注\[標15]食米臍外道應法師云舊言食米屑此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二指以物縛之往至人家舂糓簸米處以彼縛指拾取米屑聚置掌中隨得少多去以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標16]亦名䳕鳩行外道拾米如䳕鳩行也昔五百世下此出摩鄧女經今言登伽者誤。 ᅟᅟ==\[標15] 食米屑外道== ᅟᅟ==\[標16] 亦名䳕鳩外== ▲\[標17]危窘之意者窘急迫也。 ᅟᅟ==\[標17] 危窘之音義== ▲\[標18]得道俱戒者亦名道共戒與真道共俱自然不犯也。 ᅟᅟ==\[標18] 道共戒之義== ▲唯存正使謂初果以上雖有三毒不邪起故即思惑也\[標19]非婦不婬約在家得果者言之於他境不犯又於`[己【CB】,巳【卍續】]`己妻亦離非時非處等。 ᅟᅟ==\[標19] 在家得道人不犯非時處== ▲懇地不夭者\[標20]初果掘地蟲離一寸乃至四果離四寸故元夭命之愆也。 ᅟᅟ==\[標20] 蟲類去一寸二三及四果離二三四寸== ▲\[標21]不計性實者雖有事中相應獨頭二種無明了法從緣不起性執也。 ᅟᅟ==\[標21] 不計性實義== ▲欲飽還來之事\[標01]谷響引阿含云三果退家\[標02]毀失律儀不失道共俗人生謗言無聖法佛言欲飽起厭不久當還更求出家諸比丘不度\[標03]佛即度之便得四果阿難問言大德是學退無學退答言學退此即慧解脫人退為初果於初果身中作初果人為事也。 ᅟᅟ==\[標01] 三果還俗人== ᅟᅟ==\[標02] 雖毀其律儀而不失道共== ᅟᅟ==\[標03] 故逢佛得度== ▲\[標04]初果生殺羊家者大論云初果生屠羊家年向成人不肯殺生父母與刀並羊閉著屋中語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其兒以刀自殺即生天上。 ᅟᅟ==\[標04] 初果生屠家== ▲世人準律下\[標05]興福云將毀戒體者犯摩觸戒也資中云準律無心不犯但得不應以不應獨入婬舍故犯吉羅真際云據經婬躬撫摩將毀戒體此謂非戒家近方便耳合犯重偷蘭罪以阿難無心遭彼所逼雖有罪名而無罪體若云犯摩觸及吉羅者皆未盡理今謂`[慤疑節]`慤沇結罪固並不然沇云不應如何銷釋將毀之文耶節謂偷蘭有名無體予試問之經云將毀為欲毀耶不欲毀耶若欲毀者何無罪體若不欲毀者何有罪名進退俱非徒增後學之惑耳。 ᅟᅟ==\[標05] 摩觸破戒體== ▲\[標06]女之母名摩鄧者摩鄧摩登梵音奢切也準吳本云摩登伽是旃陀羅種又名此女為旃陀羅女又云時復有人於路遊行其車破壞因便修治名摩登伽孤山云據彼所說乃是工巧之姓今準中阿含明四姓謂剎利梵志居士工師驗摩登伽實工師之姓也又應法師云摩登伽具云阿徒多摩登祇旃荼羅摩登祇女之總名阿`[徙【CB】,徒【卍續】(cf. X13n0287_p0530c04; X11n0271_p1040a06)]`徙多女之別名此女卑賤常掃市為業用給衣食。 ᅟᅟ==\[標06] 摩登伽名義== ▲長水所翻未見其義者蓋璿師見登伽經說此女過去為婆羅門女名為本性便將昔名以翻今日\[標07]又往人翻為敗風謂男女不以禮婚敗五常之風斯亦不爾。 ᅟᅟ==\[標07] 亦翻名敗風== ▲欲破阿難所持之體者以欲釋將也體即婬戒無作之體疵說文云病也。 二如來垂救。 ▲經如來知彼者\[標08]知照也以一切種智寂而常照故。 ᅟᅟ==\[標08] 知者照也訓== ▲\[標09]無畏光明者為令阿難得無所畏光明者為令阿難得無所畏故。 ᅟᅟ==\[標09] 無畏光明義== ▲\[標10]結跏趺坐者聲論云以兩足趺跏致兩䏶如龍盤結。 ᅟᅟ==\[標10] 結伽趺坐解== ▲注\[標11]頂表法身者以頂是無見頂相故表至理之無上非下地之所見也。 ᅟᅟ==\[標11] 頂表法身解== ▲\[標12]光表報身者報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今所放之光即他受用相而所表之身即自受用體以下文云光從頂出即智由理發也。 ᅟᅟ==\[標12] 光表報身義報身有二種== ▲\[標13]化佛表應身者然釋迦即應身復云表者顯應用之非一也化復作化斯之謂歟問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此表於何答\[標14]蓮以表實華以表權應身起用不離權實二智是故化佛趺坐其中。 ᅟᅟ==\[標13] 化佛表應身== ᅟᅟ==\[標14] 蓮華表權實== ▲徧照百界者六凡四聖十界互具也。 ▲\[標15]折惡攝善者折登伽之惡攝阿難之善。 ᅟᅟ==\[標15] 折惡攝善義== 三文殊攝還。 ▲經將呪往護\[標16]興福云文殊密說妙解邪方\[標17]是則阿難亦不顯聞但蒙冥護故第七卷云雖蒙如來佛頂神呪冥獲其力尚未親聞若據登伽經但是世尊自說一呪解彼婬術\[標18]經云爾時如來以淨天眼觀見阿難為彼女人之所惑亂為擁故即說呪曰悉梯帝(一)阿朱帝(二)阿尼帝(三)說此呪`[已【CB】,巳【卍續】]`已而作是言吾以斯呪安隱一切怖畏眾生亦欲利安諸苦惱者若有眾生無歸依處我當為作真實歸依爾時世尊復說偈言\[標19]戒池清涼淨無垢能浴眾生煩惱熱若有智者人此池無明暗障永滅盡是故三世諸賢聖`[成疑咸]`成皆頂戴共稱歎若我真實浴此流當令侍者速返\[標20]爾時阿難以佛神力及善根力旃陀羅呪無所能為即出其舍還祇洹林當知聖人三密赴機見聞有異不可以常情致詰也孤山問曰既不毀戒何須往護答為呪所攝故盤桓婬室不能自出故下文\[標21]阿難自敘云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故須往護亦如阿難於涅槃會為魔所冐亦假文殊持呪往救但解其胃非慮同邪。 ᅟᅟ==\[標16] 文殊但密說== ᅟᅟ==\[標17] 阿難不顯聞== ᅟᅟ==\[標18] 破婬術神呪== ᅟᅟ==\[標19] 戒池清涼淨== ᅟᅟ==\[標20] 阿難逢婬術== ᅟᅟ==\[標21] 身心不自由== ▲注下文顯故即第四卷云\[標22]摩登伽婬火頓歇得阿那含也此是呪後得第三果至攝還佛所聞經至文殊簡圓通竟成阿羅漢若據登伽經說聞呪時未言得益\[標23]尋求阿難自到佛所且非文殊提獎而歸及聞說法亦得阿羅漢道然則兩經\[標24]並由聞經方證四果但是大小機見不同耳今更引吳本略明登伽歸佛之相庶了此經與彼碩異經云時彼女人見阿難去於夜過`[已【CB】,巳【卍續】]`已沐浴其身著新淨衣首戴華鬘塗香嚴飾徐步安詳向舍衛國到城門`[已【CB】,巳【卍續】]`已住待阿難阿難晨朝入城乞食女見其來深生歡喜隨逐而行終不捨離尊者見是極懷慚愧還祗洹林頂禮白佛旃陀羅女極嬈逼我惟願世尊慈加擁護佛告阿難汝莫愁惱吾當令汝得免斯難爾時世尊告女人曰汝用阿難以為夫耶女言如是乃至佛言若汝欲得阿難為夫宜應出家學其容飾答曰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來便成沙門須髮自落法衣在身即為說法示教利喜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眾苦積聚其味至少過患甚多譬如飛蛾為愚癡故投身猛焰等時比丘尼聞說是`[已【CB】,巳【卍續】]`已心意調伏佛知其心即為廣說四真諦法時比丘尼豁然意解即於座上得阿羅漢道云云問彼經聞小乃得四果此經聞大何故亦證阿羅漢耶答彼小隔大此圓通小如第六卷。 ᅟᅟ==\[標22] 摩登得那含== ᅟᅟ==\[標23] 摩登逐阿難自到如來所== ᅟᅟ==\[標24] 聞經得四果== ▲注然約下明登伽得益事通權實由阿難牽以欲鈎者\[標01]谷響云愛牽於人如鈎牽物故淨名曰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今約登伽得聞斯典了悟常心名入佛智此就實行言之若是大權者即法身大士權示應迹引接實機也。 ᅟᅟ==\[標01] 欲鉤牽入佛== ▲\[標02]諸家者始自魏北館陶法師分經八段乃至孤山作解行二門皆至佛告阿難汝我同氣下方為正說今觀下依長水分經且首楞嚴者即奢摩他等總名奢摩他等即首楞嚴之別號最初方便復是圓通要門如法華中身子請佛顯實涅槃中純陀請佛談常皆是正說不在序品斯例昭然矣。 ᅟᅟ==\[標02] 諸家分文異== 二阿難見佛下正宗分為三一阿難啟請。 ▲經\[標03]悲泣者無聲出涕曰泣。 ᅟᅟ==\[標03] 泣無聲流涕== ▲注同時發心即阿耨菩提也。 ▲\[標04]汝常好多聞者於發大心後亦慧多而定少也彼約顯本故作是說若據今經且就迹論何以明之如下阿難自敘當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等但是小乘生滅之見洎乎世尊推其心見不知所在驗無大乘圓解明矣良由此中云恨無始來有似密含本意所以孤山引法華文通釋其義耳。 ᅟᅟ==\[標04] 多聞是慧多無得道少定== ▲我由下正就迹中以明今意也又孤山解一向多聞者偏著小慧也未全道力者不修大定也然小乘豈但無楞嚴理定亦無圓融佛慧\[標05]故涅槃云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如來為說半字以今如來現通演呪悉從理定而發故使阿難知小慧之非而偏請大定也。 ᅟᅟ==\[標05] 聲聞無慧力佛為說半字== ▲經殷勤下請果人因地所修行法故曰十方如來得成菩提等應知得成菩提即究竟覺智也妙奢摩他三摩禪那即圓教真似乃至外凡所修定行也法首楞嚴通因通果今正在因因果相㳂始終一貫分別行相委如前說題。 ▲注此大意與一心三觀想應者\[標06]宗密禪師圓覺經疏別立三名一泯相澄神觀二起幻銷塵觀三絕待靈心觀總結云此與涅槃三相大同小異\[標07]與天台三觀則義理同而意趣異同者泯相即空觀起幻即假觀絕待即中觀異者此明人用心方便彼則推窮諸法性相此多約心行成故不立所觀之境彼多約義生解故對所觀三諦今輙難之既言用心方便何得復云心行成耶縱是行成那忽經文令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耶所云推窮諸法性相者斯是天台用唯識觀歷事觀理而不知有真如觀唯達法性更不餘塗何甞一向推窮性相耶又則凡明觀道必對諦境辨之如圓覺奢摩他中云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等三摩提中云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等禪那中云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等當知靜即真諦幻即俗諦無知覺明即第一義諦而言不立所觀之境其可得乎豈以經文簡略便為偏說乎\[標08]密師有禪源詮甞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修三止觀教義雖圓終成次第\[標09]唯達磨所傳最上乘禪亦名如來禪等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惜夫斯言有抑吾祖。 ᅟᅟ==\[標06] 宗密立三觀== ᅟᅟ==\[標07] 與天台理同== ᅟᅟ==\[標08] 密師破天台== ᅟᅟ==\[標09] 却依達磨禪== ▲\[標10]涅槃明三者彼經此三各有多種名義從正而言奢摩他名定毗婆舍那名慧優畢叉名捨\[標01]今云止觀即定慧異名由止觀等二邊俱捨。 ᅟᅟ==\[標10] 涅槃明三義== ᅟᅟ==\[標01] 止觀捨梵漢== ▲\[標02]體真止者知因緣假合幻化性虗故名為體舉緣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體真止。 ᅟᅟ==\[標02] 體真止義意== ▲\[標03]方便隨緣止者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別藥病故言隨緣心安俗諦故名為止。 ᅟᅟ==\[標03] 隨緣止之義== ▲息二邊分別止者知俗非俗俗邊寂然亦不得非俗空邊寂然故名息二邊止廣如摩訶止觀。 ▲雖二名有異者謂毗婆優畢與三摩禪那也。 ▲其體亦同者謂第二皆緣俗諦第三皆緣中道也。 ▲但禪那下融會第三\[標04]應知雙遮是中道之體雙照是中道之用體用互顯彼此無殊不言第二者以易解故大定非三止而何者反質之辭也正顯此定必具三止何者定即是止止須依諦諦若非三攝法不徧故經題云具足萬行者良在茲焉。 ᅟᅟ==\[標04] 遮照中體用== ▲所主從別者\[標05]止觀云諸經赴緣偏舉一法以示義端\[標06]如首楞嚴偏舉止邊具一切法\[標07]智度法華偏舉觀邊具一切法涅槃舉三法名祕密藏然天台所指雖是首楞嚴三昧經與今名義不可永異。 ᅟᅟ==\[標05] 經赴緣時諸偏舉示一法== ᅟᅟ==\[標06] 止邊具一切如首楞嚴經== ᅟᅟ==\[標07] 觀邊具一切如智度法華三法具一切如涅槃經說== ▲冥符聖言者\[標08]智者說止觀時未聞斯典甞云此三止名雖未見經論映望三觀隨義立名若能尋經得名即懸合此義也今觀誠證則智者之說與阿難所請冥若符契矣問奢摩他等與體真止等名字既別豈曰冥符耶答昔安師三分與親光三分名字亦殊而先德歎云妙理潛通慧心懸合彌天之稱豈虗也哉由是觀之三止冥符于何見責。 ᅟᅟ==\[標08] 天台說止觀未在此楞嚴而冥符此經== ▲有通有別者通請正開解別請正明行又通請被三根別請被中下又通該十八界別就一根塵又通約十方別從此界說題`[已【CB】,巳【卍續】]`已具此不煩文。 二於時下大眾願聞經及諸十方者前同聞眾但列此方聲聞今為簡異故云十方大阿羅漢問前辟支佛`[已【CB】,巳【卍續】]`已云無量今何再列答既言於時復有應以此句冠下讀之是則前所集者`[已【CB】,巳【卍續】]`已聞序經今所來者方聞正說。 三佛告下\[標09]如來演說為三一開楞嚴解心二顯楞嚴行法三示楞嚴地位。 ᅟᅟ==\[標09] 正宗分為三== ▲皆以楞嚴為目者蓋不忘其本也\[標10]如章安科涅槃經五段悉用涅槃為名今亦傚之初又二一對慶喜破人法二執顯空如來藏二對滿慈破性相兩疑顯不空如來藏初又二一詶請開示二聞法領悟初又二一廣破心見明人空二會破陰入明法空初又四一審發心二斥妄想三勸直詶四破執計初又二一問。 ᅟᅟ==\[標10] 科涅槃五段== ▲經\[標11]汝我同氣情均天倫孤山云南齊褚淵居嫡母喪去官王儉歎之曰雖事緣義感而情抱天屬義感謂非所生也天屬猶天性也蓋譯人取此潤色佛言耳。 ᅟᅟ==\[標11] 汝我同氣情天倫天性義== ▲注斛飯王之子者\[標12]初師子頰王有四子一曰淨飯(二子一悉達二難陀)二曰斛飯(二子一調達二阿難)三曰白飯(二子一摩訶男二阿那律)四曰甘露飯(二子一跋提二提沙)。 ᅟᅟ==\[標12] 師子頰四子== ▲如來成道夜生者諸經明佛出家成道皆云二月八日夜鬼宿合時。 ▲汝雖堂從者從疾用切\[標13]爾雅云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晜弟是也。 ᅟᅟ==\[標13] 從者兄弟子== △二阿難下答。 ▲經三十二相者始足下安平終頂有肉髻如法界次第\[標14]荊谿云三十二相是藏通極果故知阿難發心示同凡小之見也。 ᅟᅟ==\[標14] 藏通三十二相== ▲\[標15]瑠瑙具云吠流離耶此云不遠謂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因以名焉後人從玉別為瑠璃。 ᅟᅟ==\[標15] 吠流離梵漢== ▲\[標16]腥臊者腥或作胜通俗文云魚臭曰胜猳臭曰臊今言欲氣似之注易曰下繫辭云天地網縕萬物化醇男女搆精萬物化生搆合也\[標17]經作遘遇也義同於易故引釋之。 ᅟᅟ==\[標16] 欲氣似腥臊== ᅟᅟ==\[標17] 遘遇也字訓== 二佛言下斥妄想。 ▲經一切眾生等即下文十種異生也正言六道亦兼三乘\[標18]以六道受分段生死三乘受變易生死皆有輪轉之義故。 ᅟᅟ==\[標18] 分段與變易六道三乘感== ▲注圓融三諦如第四卷明如來藏中\[標19]六趣見其俗即賴緣之假也二乘見其真即偏空之理也\[標20]菩薩見其中謂別教地前唯觀但中屬菩薩界\[標21]若至地上證道同圓方屬佛界\[標22]二種生死出勝鬘經由五住之因招二死之果云云。 ᅟᅟ==\[標19] 六趣見賴緣二乘見偏真== ᅟᅟ==\[標20] 菩薩見中道地前屬菩薩== ᅟᅟ==\[標21] 地上屬佛界二種生死名== ᅟᅟ==\[標22] 出在勝鬘經== 三汝今下勸直詶。 ▲經終始地位者終妙覺始乾慧也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如第八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應知瓔珞五十二位即委曲之相以先空次假後中故乃至大品十地沙四階委曲可知也\[標01]昔人謂此經同方等部或云兼一別教者甚違佛旨。 ᅟᅟ==\[標01] 此經非方等== ▲注言者心之聲語出揚子\[標02]彼又云書者心之畫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今借用之在文可解。 ᅟᅟ==\[標02] 書者心之畫== 四阿難下破執計為三一推見愛二責所在三辨真妄初又二一問經當汝發心下夫如來身相乃因緣所生法也\[標03]隨機所見四種不同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見雖異一境是同今欲破生滅之心顯無作之理故舉所緣之境以問能緣之見如醫設藥先審病源。 ᅟᅟ==\[標03] 隨機見四種== △二阿難下答。 ▲經用我心目者斯由不知心目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妄取勝相謂之實有也用我答誰為愛樂心目答將何所見。 △二佛告下責所在又二一總責有法譬合三節。 ▲經\[標04]塵勞者塵謂六塵勞即煩惱通含三惑別在見思。 ᅟᅟ==\[標04] 塵勞有通別== ▲發兵討除者\[標05]西域四兵謂象馬車步也周禮司兵掌五兵謂戈柲六尺六寸(柲丘媚切柄也)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酉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八尺曰尋倍尋曰酋近夷長)又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標06]討治也誅也。 ᅟᅟ==\[標05] 五兵四兵解== ᅟᅟ==\[標06] 討治也誅也== △二吾今下別破分七一破在內乃至七破無著\[標07]興福立八徵八破之義一神湯內瀉二靈膏反熁三針治內障四火角反搜五神呪鞭治六金刀坼腦七針骸補助更取下文如來舉奉問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等名為膏`[肓【CB】,盲【卍續】]`肓出鬼共成八段異哉椎輪之疏其例多爾至陵疎疏亦用前七段以為科語若沇節二疏凡此義目並`[已【CB】,巳【卍續】]`已芟之初破在內為三一問二阿難下答。 ᅟᅟ==\[標07] 八徵八破數== ▲經一切世間\[標08]智論明二種世間謂世界世間眾生世間今指眾生也亦可舉依攝正以下句即云十種異生故。 ᅟᅟ==\[標08] 二種之世間== ▲\[標09]青蓮華眼者肇師淨名經注云天竺有青蓮華其葉脩而復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 ᅟᅟ==\[標09] 青蓮華眼解== ▲注\[標10]外五根名浮塵根者浮謂塵浮塵以染汙為名染汙真性故根以能生為義能生五識故內五根即勝義根也。 ᅟᅟ==\[標10] 浮塵勝義根== ▲屬不可見有對色者\[標11]準毗曇明三種色一可見色如青黃等二有對色謂五根五塵若云不可見有對但云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謂法入少分今內五根亦言色者以是清淨四大所造非麤顯之質故不可見然法相有宗當詢善者。 ᅟᅟ==\[標11] 毗曇三種色== 三佛告下破為四一立例二誡聽三正破四結非初又三一立境內外二審觀先後三定見因由各有問答如文。 △二爾時下誡聽。 ▲經\[標12]妙莊嚴路長水云清淨果海眾德具足故曰莊嚴真三摩提因行所履故名為路今不取果海唯指因中所履之法名莊嚴路法華云定慧力莊嚴是也此三摩提乃即慧之定況復具足萬行不亦莊嚴義乎由因通果故謂之路。 ᅟᅟ==\[標12] 妙莊嚴路義== △三佛告下正破又二一躡前復例。 ▲經\[標13]戶牖者說文云半門為戶穿壁以木為交窻曰牖。 ᅟᅟ==\[標13] 戶牖兩字解== △二阿難下循例反破又二一牒執。 ▲經汝之心靈一切明了且約妄覺言之。 △二爾時下設難。 ▲經\[標14]頗有者頗偏也。 ᅟᅟ==\[標14] 頗者偏也訓== ▲縱不下\[標15]天台禪波羅蜜明身有三十六物心肝脾胃等是內物爪髮筋脉等是外物今縱不見內物合見外物也必不內知總指前物皆名為內云何知外即指林泉等謂之為外。 ᅟᅟ==\[標15] 三十六物教== △四是故下結非餘六皆九言科更不別列。 二破在外經阿難稽首\[標16]周禮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鄭氏云稽首拜頭至地也疏曰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為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也。 ᅟᅟ==\[標16] 稽首拜中最== ▲二所以下取譬此兼兩意一領前破義\[標17]謂心若在內必如室中之燈先照其內也二為計外張本欲取燈居室外以況心在身外耳。 ᅟᅟ==\[標17] 心如室中灯== ▲三一切下顯法。 二佛告下隨破為二一立例經一切下顯法二佛告下隨破為二一立例。 ▲經\[標18]循乞摶食應法師云循與巡同摶食即第八云段食是也今存古翻。 ᅟᅟ==\[標18] 循乞摶食解== ▲\[標19]軀命不同謂子縛雖斷果縛未亡故。 ᅟᅟ==\[標19] 軀命不同義== ▲注\[標20]齊乃經宿方食谷響云謂待明相故加宿之一字足顯齊義蓋譯人潤色之巧也漢書武紀云元狩三年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標21]顏師古注云秋冬種之經歲乃熟故云宿麥與今宿齊義稍符合\[標01]永嘉珙鈔云宿訓預論語云子路無宿諾今觀何平叔注云宿猶預也此非的訓亦取不隔宿而諾謂之預耳然則彼說預先此論即日不為義例若禮記內則作夙齊夙早也與今亦別。 ᅟᅟ==\[標20] 齊經宿方食== ᅟᅟ==\[標21] 經歲熟宿麥== ᅟᅟ==\[標01] 宿者預也訓== △二佛告下正破又二一牒執二身心下設難又二一難身心相離二我今下驗內外相知。 ▲經\[標02]兜羅綿手謂佛手柔輭加以合縵似此綿也注此云細香者若準慧苑華嚴音義曰梵語兜羅此云冰或言兜沙此云霜斯皆從色為名也。 ᅟᅟ==\[標02] 兜羅綿漢名== 三阿難下破潛根分三一轉計二隨破三結非初又四一呈心二佛言下審處。 ▲經\[標03]潛伏根裏即浮塵根也三猶如下舉喻四然我下顯法。 ᅟᅟ==\[標03] 潛伏根裏義== △二佛告下隨破又二一牒執二彼人下設難又二一躡喻詳見二佛告下依見難心。 ▲經眼即同境不得成隨以眼是能隨境是所見若見眼者能翻為所隨義不成。 四阿難下破內外分三一轉計。 ▲經腑藏者腑或作府\[標04]白虎通云人含六律五行之氣而生故內有五藏六`[府異作腑下同]`府五藏者謂肝心肺腎脾也六[*]府者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也[*]府為藏之宮府也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肺之府三焦者腎之府膽者肝之府大腸小腸心之府竅穴居外者\[標05]莊子內篇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七竅者謂眼耳鼻口今正言眼也。 ᅟᅟ==\[標04] 五藏六腑義== ᅟᅟ府異作腑下同 ᅟᅟ府異作腑下同 ᅟᅟ==\[標05] 人皆有七竅== ▲注今立內外者資中科為破在腑藏孤山長水名破見內今據阿難所計顯有內外之文如來所破亦具兩義故文句以此為破內外也。 ▲然則下從容定之須知見有內外體實在內此與初執不可雷同。 △二佛告下隨破分三一定執二若與下正破為二一約有對破內義二約無對破見義初又二一設難二若成下立妨。 ▲經焦腑者焦謂三焦或作膲黃帝難\[標06]經云三膲者水糓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膲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自膈`[已【CB】,巳【卍續】]`已上)中膲在胃中口不上不下(自臍`[已【CB】,巳【卍續】]`已上)下膲在臍下當膀胱上口楊玄橾云膲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注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身形。 ᅟᅟ==\[標06] 三焦三元義== △二若不下約無對破見義。 △三若離下縱難又四一就見內縱此由上文云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似約開眼外見破之恐彼救云\[標07]我所說義且非開眼`[睹【CB】,䐗【卍續】(cf. X13n0284_p0217b21)]`睹暗名為見內乃是合眼見暗名為身中故今縱曰若離外見內對所成。 ᅟᅟ==\[標07] 開眼有二種== △二合眼下以見外難初二句牒前轉計次二句以見外難之後二句處外破內。 △三見面下縱成見外。 ▲注復以前難者即開眼見明何不見面也。 ▲縱其所計者謂亦有見面之義也。 △四此了下難非在內又二一難心眼在空孤山云此有二過一在空非自過二我見同汝過其文可解而言亦是汝身者身合云眼以眼屬身分故通言之。 △二必汝下難覺知有二。 ▲經身眼兩覺即自身及空眼也應成兩佛者以必無之義破必非之執。 ▲注所執與難豈其然乎非但此中前兩番縱難皆假施設也。 △三是故下結非。 ▲注不言見明為外者略也斯例有之如辨魔中於行陰起計度者墜入四顛倒論經文初標一分無常一分常論至後總結略云一分常論與今大同又見外為成見內者以謂心體在內故舊疏科語蓋由此耳。 五阿難下破隨合分三一轉計二隨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我常聞佛孤山云常合作甞字之誤也今觀下文云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又云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又云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等並作尋常之常未必皆誤縱是曾甞之甞但依其義不須改文開示\[標08]四眾者出家在家各二眾也天台於一眾更開為四謂影響發起當機結緣云云由心下\[標09]長水云第八本識變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風動能起識浪故云法生心生今雖通舉要取後句法生心生以為所據今謂由指本識者非也夫第八棃耶屬大乘分齊縱佛開示實通此識且阿難迹居初果豈思議之所及乎應知秪就現前分別事識而論轉計\[標10]荊谿云小乘由心亦此識耳。 ᅟᅟ==\[標08] 四眾有二種== ᅟᅟ==\[標09] 心生法生義== ᅟᅟ==\[標10] 小乘心名識== ▲注\[標11]境從心起者如人照鏡形對像生也。 ᅟᅟ==\[標11] 境從心起義== ▲\[標12]心逐境遷者像有好醜心生欣慼也又下句例由塵發知上句如因根有相反覆相顯意在兩兼。 ᅟᅟ==\[標12] 心遂境遷義(遂ハ本文ニ逐トツクル。[○@編])== △二我今下呈今所解。 ▲注根與塵合者應云心與塵合何則此中根識皆屬能合能合之體即是心性經不云乎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若言根與塵合故心隨生則濫下文中間之執請細觀之。 △二佛告下隨破又二一牒執略舉下句影取上句二是心下正破又二一破無體。 ▲經是心無體則無所合體猶性也\[標01]夫心性遍在諸法假緣而生譬如火性寄諸陽燧因與日合故能出火\[標02]若無有體而能合者此猶火本無性隨所合物火則隨有豈應爾耶。 ᅟᅟ==\[標01] 心性遍如火== ᅟᅟ==\[標02] 心體有又無== ▲\[標03]則十九界因七塵合者意云心若有體方有合義然其相合不出識與塵也心若無體而論合者必須離十八界外別有一界與第七塵合也此無其理是故斥云是義不然問阿難所執但似內心無體非謂外塵無體以云隨所合處心則隨有若爾秪可云十九界因六塵合何故云七耶答凡言界者以種族為義如心有體則與有合心既無體應與無合由是論之須云七塵。 ᅟᅟ==\[標03] 十九界七塵== △二若有下破有體又二一約內出外入破二約一多徧局破初又四一定。 ▲經自挃其體\[標04]長水云挃猶觸也。 ᅟᅟ==\[標04] 挃者猶觸也== △二若復下破。 △三阿難下救注心依根見合云根依心見其語似倒。 △四佛言下難。 ▲經則諸`[已【CB】,巳【卍續】]`已死下眼不自死由心死耳。 △二阿難下約一多徧局破又二一定二若一下破。 ▲經挃應無在資中云挃頭即是挃足無所在故注文意同。 ▲若徧體下問此徧不徧與一多何別答此單從一體復難二義恐多體被破於一再訂也。 六阿難下破中間分三一轉計二隨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標05]談實相者實相之名雖徧四教既約內外推破其心則似衍門三教之義此應是法華前被機通說今阿難泛引其言而為所據。 ᅟᅟ==\[標05] 實相通四教== △二如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言下隨破又二一牒執二今汝下正破又三一約身處破二據眼識救三就根塵破初又二一定。 ▲經為復在處孤山云處謂依報處也今恐不爾何者若以依報為處即同十二處之處也斯則顯是六塵之相下文何須定云有表無表耶又則在身既以邊義破之依報亦應以邊義為難而佛以表無表難之者當知此中未對依報而論且定中間之心在何處所耳至阿難據眼識救如來就根塵破方對依報言之。 △二若在下破。 ▲經如人以表者\[標06]荀子曰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楊倞注云表標準也。 ᅟᅟ==\[標06] 水行者表深表者標準也== △二阿難下據眼識救。 ▲經眼色為緣證真云眼能發識是增上緣色能牽生是所緣緣。 △三佛言下就根塵破又二一定二若兼下破。 ▲經物非體知謂色塵之物非如眼體之有知也若翻覆對論亦應云體非物不知影略可見。 七阿難下破無著分三一轉計二隨破三結非初又二一據昔所聞。 ▲經\[標07]既不在內下破四性也內即自性外即他性中間即共性俱無所在即無因性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約離四性以顯假名也此通大乘三教之義一往觀文且說破性猶未破相今但泛指用為轉計之由耳。 ᅟᅟ==\[標07] 破四性之義== △二則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告下隨破又二一牒執二世間下破又二一定。 ▲經世間等指器世界飛行指有情世界於中略據畜趣言之諸所物象通攝情器。 ▲注在即有也\[標08]長水云在即著也若云著者則屬心邊若言有者則屬境邊今指情器豈非境耶況以在訓著於義甚疎又銷下文難意皆失。 ᅟᅟ==\[標08] 在者著也訓== △二無則下難。 ▲經龜毛兔角\[標09]成論云龜毛兔角鹽香蛇足及風色等是名為無。 ᅟᅟ==\[標09] 龜毛與兔角鹽香及風色== ▲注夫相不自有下\[標10]且心之與境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不可偏也永嘉大師所謂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若云境在而心若無者猶言空華雖存目翳`[已【CB】,巳【卍續】]`已亡誰曰然乎支慜度作心無論肇師所破出不真空論。 ᅟᅟ==\[標10] 心境俱亡存== △三是故下結非。 ▲注似破四性者以經無自他等文故且云似亦解者之謙也。 ▲\[標11]介爾妄心者介謂纖介也易曰憂悔吝者存乎介。 ᅟᅟ==\[標11] 介爾介字義== ▲中下之輩者此於開解門自分優劣若望行法皆屬上根。 ▲\[標12]世諦破性謂破性執`[已【CB】,巳【卍續】]`已方顯世諦也真諦破假假即世諦復破此世諦乃顯真諦也。 ᅟᅟ==\[標12] 性破及假破== ▲\[標13]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者止觀云若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諦破性亦名性空(四句推性即自他共無因也)若四句推名不見名是真諦破假亦名相空(四句推名謂內外中間常自有也)輔行云空非前後二諦同時為辨性相前後說耳。 ᅟᅟ==\[標13] 相空與性空== ▲經文七番義含二空者佛世對機言約義備今據本宗觀道諦而論之非好煩也理必然也。 ▲人法皆有性相者\[標01]止觀云此性相中求陰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見不可得名眾生空荊谿曰今家依智論中論等立此二空非用法相者所逮沇師未知諒不誣矣。 ᅟᅟ==\[標01] 法空及生空== 三爾時下辨真妄為二一正約心見破妄顯真二徧歷緣塵簡非顯是初又二一破妄心顯真心二破妄見顯真見初又二一阿難悔過申請二如來現瑞發明初又二一悔過。 ▲經即從座起\[標02]孤山引曲禮云請業起請益起更端起今阿難請益起也此則二土之禮冥符矣。 ᅟᅟ==\[標02] 起立有三種== ▲\[標03]偏袒右肩者卑之於尊表將執役然右約便易也臣之見君子之見父資之見師故皆袒右此唯天竺之禮耳。 ᅟᅟ==\[標03] 偏袒右肩義== ▲\[標04]右膝着地者右表吉祥也。 ᅟᅟ==\[標04] 右膝著地義== ▲注預流者須陀洹\[標05]此翻預流初預聖人之流也。 ᅟᅟ==\[標05] 須陀洹翻名== ▲\[標06]三漏者一欲漏謂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二有漏謂上兩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三無明漏謂三界無明中道無漏不漏落二邊即界外無明住地前約權示此約實論。 ᅟᅟ==\[標06] 三漏之名目== △二惟願下申請。 ▲經闡提者\[標07]涅槃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言若有四眾發麤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於佛正法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ᅟᅟ==\[標07] 一闡提作業== ▲注\[標08]此翻無欲等者名有多翻今略出其二又涅槃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經文自有七番解說具如高貴德王品。 ᅟᅟ==\[標08] 一闡提翻名== ▲\[標09]彌戾車惡見也者此依`[與疑興]`與福所解資中云應是邊邪不正之見以不正見死墮邊地下賤也孤山云惡見據因下賤據果欲使闡提墮現在惡因毀未來惡果。 ᅟᅟ==\[標09] 彌戾車惡見== ▲經\[標10]五體者餘經或名五輪以五處圓故即二肘二膝頭頂也。 ᅟᅟ==\[標10] 五體五輪解== 二爾時下如來現瑞發明又二一現瑞。 ▲經\[標11]面門者涅槃疏云口也\[標12]六種震動孤山云形聲各三震吼覺聲三也(隱隱有聲曰震砰𥕤發響曰吼令物覺悟曰覺)起動涌形三也(自下升高曰起搖𩗺不安曰動疄壟凹凸曰涌)而言震動者形聲略舉其一耳。 ᅟᅟ==\[標11] 面門者口也== ᅟᅟ==\[標12] 六種震動解吼覺聲三解== ▲注\[標13]教行人理法華疏中謂之四一以此解釋顯實之文開示悟入名理一但教化菩薩為人一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即行一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是教一此經顯實與彼不殊故今現瑞用表四意。 ᅟᅟ==\[標13] 現瑞表四一== △二佛告下發明為二一明真妄二本二辨真妄二心初又二一總示。 ▲注\[標14]綖貫珠者綖與線同公羊傳曰中國不絕若綖。 ᅟᅟ==\[標14] 綖與線字同國不絕若綖== ▲\[標15]惡叉樹名此與資中所釋不同各有其致故無去取向下凡具兩說例此知之。 ᅟᅟ==\[標15] 惡叉是樹名== ▲經諸修行人謂藏通別人也。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謂圓教佛果也。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即兩教二乘。 ▲及成外道等即三乘失意之徒或人天邪行之者。 △二云何下別示。 ▲經生死根本雖通五住今正從見愛而示菩提涅槃雖屬果性亦約因心而辨是故二種並云則汝今者等也應知第四卷發覺初心二決定義與此大同但此中根本則未勸審詳因果則未論同異非初義無以知病非次義無以識藥發解立行目足在茲說者聽者請研其意。 ▲注菩提了因等者\[標16]了以顯發為義慧行正道明見佛性即實智菩提也緣以資助為義行行助道斷縛得脫即方便淨涅槃也正謂中道無二邊染礙即清淨法身也然此三因正因屬性緣了屬修今約正具緣了三皆在性是故俱彰佛性之名\[標17]輔行云三千即性空了因三千即假性緣因三千即中性正因此之謂也。 ᅟᅟ==\[標16] 三因之名義== ᅟᅟ==\[標17] 三因即三諦== ▲識精猶心性者\[標18]心即第六王數之心性即三因佛性應知此文秪就現前妄心示性故曰則汝今者識精元明也至第二卷亦就現前妄見顯性則曰且汝見我見精明元等若以下文例此識精元明亦第二月也秪由性在妄中是故能生諸緣\[標19]法華疏釋佛種從緣起以中道之理為佛種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眾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標20]今識精元明即佛種也能生諸緣與彼不異故孤山約隨染淨二緣解此經文全用彼意也。 ᅟᅟ==\[標18] 六識即三因== ᅟᅟ==\[標19] 中道為佛種== ᅟᅟ==\[標20] 無明即佛種== ▲得失兩異者\[標01]得謂了性為行失謂背性成迷然得有淺深分別不濫存乎六即云云。 ᅟᅟ==\[標01] 得失背順性== 二阿難下辨真妄二心為二一引發見心二開示真妄初又三一舉`[奉疑拳]`奉引見二佛告下因見推心。 ▲注且止其眼者置而未論以下文自有破妄見故。 ▲經即能推者所推之心既不可得故舉能推而為呈露。 △三佛言下叱心為妄。 ▲經\[標02]咄丁括丁兀二切宜從上音字書云咄叱也。 ᅟᅟ==\[標02] 叱咄之音切== ▲虗妄相想者\[標03]相即前塵想即分別影事二俱不實故曰虗妄。 ᅟᅟ==\[標03] 相想能所異== 二阿難下開示真妄為四一疑請二開示三默領四總訶初又二一疑二請初又二一執前心先明造善次縱令下明造惡。 ▲經皆用此心者\[標04]阿難但認有作之心不了無為之性圓覺云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CB】,巳【卍續】]`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ᅟᅟ==\[標04] 有作心不了== △二若此下疑所斥。 ▲注封為我心\[標05]封執也智論明我有三種一邪二慢三名字凡夫具三學人有二(無邪)無學唯一(名字)\[標06]凡云初果破人執者蓋無邪我如十六知見之類也此就小乘當分為言今阿難既迷大乘常住真心\[標07]雖有慢我乃與無明同體為障亦名邪我故涅槃中迦葉白佛我從今日始得正見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見之人。 ᅟᅟ==\[標05] 封者執也訓明我有三種== ᅟᅟ==\[標06] 初果無邪我== ᅟᅟ==\[標07] 無明名邪我== ▲故以無情為難者荊谿云木石無心之語生乎小宗是知阿難據小為難也。 △二惟垂下請。 二爾時下開示為二一經家敘意。 ▲經師子座者\[標08]荊谿云座無師子之形但有所表故大論云佛人中師子故佛所坐名師子座佛之所說名師子吼。 ᅟᅟ==\[標08] 坐師子座義== ▲\[標09]摩頂者長水云安慰也。 ᅟᅟ==\[標09] 摩頂者安慰== ▲注證此法時即圓教初住。 △二如來示心為二一真心有體二妄心無體初又二一約諸法正示。 ▲經唯心所現\[標10]心有二種一真二妄如下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汝心妄也妙心真也今明生法義必兩兼地論云唯真不生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標11]但由真弱妄強則生九界依正之法真強妄弱則生佛界依正之法然而真心既實妄性無虗佛意欲令了妄全真達事即理\[標12]故唯心之言雖通真妄正為顯示真心有體耳。 ᅟᅟ==\[標10] 真妄俱合生== ᅟᅟ==\[標11] 真弱妄強凡真強妄弱佛是義出地論== ᅟᅟ==\[標12] 唯心通真妄== ▲注\[標13]因心本具者如鏡具現像之明也。 ᅟᅟ==\[標13] 因心本具理如鏡具現像== ▲\[標14]隨緣能造者如明隨形對而像也故所現像全能現明妍醜既同一明一明妍醜豈分差別。 ᅟᅟ==\[標14] 隨緣能造義如對形生像== △二阿難下約妄事況成。 ▲注如涅槃說出四相品。 ▲\[標15]空一顯色者谷響云雜集論說二十五色\[標16]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麤細高下若正(形平等)不正(不平等)光影明闇煙雲塵霧迥表空一顯色。 ᅟᅟ==\[標15] 空一顯色相== ᅟᅟ==\[標16] 二十五色數== ▲經何況下長水云清淨簡異妄染妙淨明心即三德具足。 二若汝下妄心無體分五一牒執。 ▲注\[標17]覺觀即尋伺百法疏云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忽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ᅟᅟ==\[標17] 覺觀尋伺解== △二此心下案定。 ▲經別有全性謂分別性全在也。 ▲注為緣業用者即六塵牽起內心為染淨緣而成業用。 △三如汝下推破。 ▲經縱滅下似釋伏疑恐阿難疑云如我聽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若離此聲乃至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豈非別有全性耶是故釋云猶為法塵等。 ▲\[標18]見聞覺知者釋論云眼曰見耳曰聞鼻舌身同云覺意曰知。 ᅟᅟ==\[標18] 見聞覺知義== ▲注\[標19]意有四種謂第六意識中有四一定三散定即根本事禪等。 ᅟᅟ==\[標19] 意識有四種== ▲所取法塵者即內守幽閑也既非入定又不緣境故曰散位獨頭。 △四我非下縱奪又二一縱。 ▲經我非敕汝執為非心指前咄阿難言此非汝心等。 ▲注非顯真者慤疏云離前六塵及思量執更別有真覺不由境發圓鑒寂然此則本性節疏亦爾孤山長水皆不取之若得縱意文旨自顯何者以由前文云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今所縱者正言若離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容是汝心也。 △三若分下奪。 ▲經\[標20]分別影事此同圓覺云六塵緣影也分別即緣緣謂緣慮圭峯云緣慮如影舉體全無彼疏不約前塵為形相對而釋今孤山對釋者蓋帖經伸旨用顯心隨境有耳。 ᅟᅟ==\[標20] 分別影事義== 二塵非下斥失。 △三即時下默領。 △四佛告下總訶。 ▲注四禪等如法界次第。 ▲能成無漏者如迦葉說圓通中則從第九滅受想定成阿羅漢大乘羅漢即圓教初住以上分證無生也。 ▲\[標01]欲界未至者亦名未來禪此是初禪方便定相猶屬欲界故云欲界未至備如次第禪門\[標02]然諸疏文釋九次第定皆用前釋唯資中又解云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及三無也今長水次解復與沇疏不同未詳所據。 ᅟᅟ==\[標01] 欲界未至定== ᅟᅟ==\[標02] 九次第定數== 二阿難下破妄見顯真見分三一悔過申請二現瑞許說三破執明常初又二一悔過。 ▲經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資中所解蓋言身不代心此約阿難自說若對佛說亦可云佛之身心不能代我之身心出家是身三昧是心二事各行無相替理。 ▲\[標03]譬如窮子下此與法華喻意稍別彼喻於人以背佛為捨父謂二乘宿世皆於佛邊曾結大緣猶如父子退大流浪名之為捨今譬於法以迷真為捨父真妄相關亦猶父子而真隨妄轉謂失本心義之如捨。 ᅟᅟ==\[標03] 窮子異法華== ▲注煩惱障謂根本及隨者\[標04]案百法論根本煩惱有六謂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也\[標05]隨煩惱有二十謂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也證真於根本中廣明分別(見惑)俱生(思惑)二類各有種子習氣之異(云云)。 ᅟᅟ==\[標04] 根本煩惱六== ᅟᅟ==\[標05] 隨煩惱二十== ▲\[標06]所知障亦名智障者資中云煩惱名數與前不別但應名法貪法瞋等此正約界外見思言之即無明住地也。 ᅟᅟ==\[標06] 所知名智障== △二惟願下申請。 ▲注\[標07]心屬王數通乎三性者即第六識心王心數善性惡性無記性也見唯眼識但屬無記者\[標08]準止觀輔行以五識五意識皆名無記若論起妄次第則眼識在先王數在後今約破妄次第故先心而後見也。 ᅟᅟ==\[標07] 善惡無記三== ᅟᅟ==\[標08] 五識皆無記== 二即時下現瑞許說又二一現瑞。 ▲經\[標09]從胷萬字者志誠纂要云梵書作卍古經皆爾梵云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雲有此相者萬德具也華嚴音義云卍本非是字大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若西域萬字元作此𭮐。 ᅟᅟ==\[標09] 萬字古今異== ▲寶剎者剎土也\[標10]梵音正云差多羅此翻土田\[標11]經中或作擦者蓋近字耳。 ᅟᅟ==\[標10] 剎土之梵音== ᅟᅟ==\[標11] 剎字亦作擦== △二告下許說。 三阿難下破執明常為二一略說二廣說初又二一定其常情二奪其妄執初又二一舉前見相二設今譬類初又二一問長水云問意有三正在誰見餘則兼之向下答文不依問次從便故也。 △二阿難下答。 ▲注\[標12]赩盛貌谷響引文選云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葱青注曰翕赩葱青盛鬱貌。 ᅟᅟ==\[標12] 絕者盛貌訓== △二佛告下設今譬類又二一問二阿難下答。 ▲經唯然者\[標13]敬應曰唯如是曰然禮云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注曰應辭唯恭於諾。 ᅟᅟ==\[標13] 敬應曰唯義== △二佛言下奪其妄執又二一牒前斥非二所以下引盲說見又二一矚暗成見。 ▲經盲人者\[標14]釋名云盲茫也茫無所見也。 ᅟᅟ==\[標14] 盲者茫也訓== ▲前塵自暗此有二意一指種種色為前塵以無明緣故暗也二暗即前塵以眼之所對故。 △二阿難下顯見唯心又二一疑二佛告下釋又二一約二人見暗定二約二人明破初又二一問二如是下答二阿難下約二人見明破又三一並。 ▲經名眼見者合先問云名眼見否彼必答言如是今文隱略即以答意牒而並之。 △二若燈下難。 △二是故下結。 ▲注心為其主餘是助緣者如下文云\[標15]世尊常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空明心眼合舉三緣但心為主燈眼是助既知見性屬心。 ᅟᅟ==\[標15] 見性具四緣== ▲\[標16]漸明真見者證真云此中且約第六意識以明為欲奪其眼見故權用之今謂不然第六意識`[已【CB】,巳【卍續】]`已為前文所破如云此是前塵虗妄相想等今正指眼根能見之性名之為心是心無記去真稍近故曰漸明若深說者即第二卷云見精明元也但此中未彰灼而示且通漫云心耳。 ᅟᅟ==\[標16] 漸明真見義== 二阿難下廣說為二一默請。 ▲注前來`[已【CB】,巳【卍續】]`已奪者如云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等豈假根塵者如引盲人見暗亦是根塵故。 △二爾時下顯示分二一明見非搖動二明性無生滅初又二一正明二結斥初又二一據陳那昔解示二對阿難現相示初又三一問解。 ▲注\[標01]阿若多如圓通中解摩訶男即白飯王子也頞鞞或云阿濕婆亦曰阿說即馬勝也婆提或言䟦提即甘露飯王子婆敷或作十力迦也蓋未詳初五是外族中三是內族。 ᅟᅟ==\[標01] 五比丘翻名== ▲\[標02]三轉十二行法輪者一示轉謂此是苦等二勸轉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三證轉謂苦我`[已【CB】,巳【卍續】]`已知不復更知乃至道`[已【CB】,巳【卍續】]`已修不復更修三轉皆生眼智明覺成十二行能摧煩惱故名法輪。 ᅟᅟ==\[標02] 三轉十二輪== ▲\[標03]四諦之境者準天台四教立四種四諦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今且指生滅四諦也止觀云苦則三相遷移(生異滅)集則四心流動(四分煩惱)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 ᅟᅟ==\[標03] 四諦境略釋== ▲或曰下孤山義也\[標04]法華玄文顯以客塵為見思惑故知圓師所解非也。 ᅟᅟ==\[標04] 客塵為見思== △二時下答釋又二一總答。 ▲經長老者\[標05]長阿含明三種長老一年二法三詐今具前二也。 ᅟᅟ==\[標05] 長老有三種== △二世尊下別釋。 ▲經\[標06]俶裝者俶尺叔切張平子思玄賦云簡元辰而俶裝注曰俶始也谷響引漢書曹參趣裝例今俶與趣同今讀曰促此恐不爾。 ᅟᅟ==\[標06] 俶裝兩字解== ▲注\[標07]迷事惑者事謂六塵之境惑即修道所斷三界十使此名俱生煩惱一切凡夫皆有故其義是麤。 ᅟᅟ==\[標07] 迷理迷事惑== ▲迷理惑者理謂邊邪等道惑即見道所斷八十八使此名分別煩惱外道學人方有故其義則細。 ▲鈍使難破者若破俱生修道位長故。 ▲利使易斷者若斷分別見道心疾故。 △三佛言下印成。 △二即時下對阿難現相示又二一舉手開合二飛光左右初又三一現相二謂阿難下審見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如來下飛光左右又三一現相。 ▲經\[標08]右盻或作辨同匹莧切或作䀎眄同莫甸切皆視也谷響云於義並通不須改也。 ᅟᅟ==\[標08] 盻䀎眄視也== △二佛告下審見。 △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於是下結斥又二一結前經若復下結陳那所解汝觀下結阿難所答。 ▲作此雙結者欲假其義斥大眾之失故。 △二云何下斥失。 ▲經以動為身等責其妄認現前流動之相為身為境而不知真見之性本無動相也。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一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二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起第二卷 二\[標09]明性無生滅分三一密請。 ᅟᅟ==\[標09] 明性無生滅分節文為三釋密請之意== ▲經願聞下孤山云阿難但合掌禮佛而默有斯意故至結集得備敘之所以不發言者以屢扣佛慈亟承指誨內慚暗短未識大方欲更興言未得機便以師嚴道尊理非容易者也後因匿王疑斷滅致問如來以不生滅為答遂承佛語方得陳辭美哉聖人等斯令範。 二時下\[標10]顯示為三一匿王陳疑。 ᅟᅟ==\[標10] 顯示文分三== ▲注具云下\[標11]纂要曰迦羅鳩陀此示牛領迦旃延此云翦剃刪闍夜此云正勝毗羅胝此云不作。 ᅟᅟ==\[標11] 梵言六師名== ▲自然得道者如於高山轉縷丸縷盡自止。 ▲每渡河氷者\[標12]述征記曰北風勁河氷合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氷下無聲然後過河。 ᅟᅟ==\[標12] 孤聽冰水聲== ▲經證知此心者問前言此身今云此心者何耶答外道謂身死斷滅蓋由心滅\[標13]匿王既聞佛斥生滅遺失真性是知若得真性則無生滅故此間心即是問身下文信知身後捨生趣生必亦信知心無斷滅斯亦善權助發機教耳。 ᅟᅟ==\[標13] 佛斥生滅說匿王失真性== △二佛告下\[標14]如來示性又二一示身有遷變二示性無生滅初又二一審肉身變壞二佛言下審顏貌遷移。 ᅟᅟ==\[標14] 佛示性分二== ▲經\[標15]孩孺者谷響云孩或作咳禮曰子生三月執右手咳而名之釋名云兒始能行曰孺子孺濡也言濡弱也。 ᅟᅟ==\[標15] 俗釋咳孺義== ▲\[標16]頹齡謂頹毀之年也注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文出禮記。 ᅟᅟ==\[標16] 頹齡及年耄== ▲耄惛忘也者此依禮記注又釋名曰耄頭髮耄耄然也。 ▲經剎那至不得停住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注時之極少者\[標17]準俱舍有三極少頌云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論曰分析諸色至一極微為色極少分析諸名及時至一字一剎那為名時極少如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 ᅟᅟ==\[標17] 三極少之義== △二佛告下\[標01]示性無生滅為二一示性二斥邪初又二一顯身性不滅上文所觀剎那不停但是小乘生滅細相尚未及偏真之理況圓中之性乎故佛問不滅而王答不知。 ᅟᅟ==\[標01] 示性無生滅== △二\[標02]佛言下指見精為證又二一審觀河無異。 ᅟᅟ==\[標02] 見精為證二== ▲經\[標03]恒河者應法師云或言恒伽或作殑伽舊譯為天堂來見從高處來故此河從雪山頂無熱惱池東面象口而出流入東海。 ᅟᅟ==\[標03] 恒河天堂來== ▲\[標04]擕者廣雅云提挈也。 ᅟᅟ==\[標04] 擕者提挈也== ▲\[標05]宛然者荊谿云邊高中下邊下中高皆名為宛顯了可見故也。 ᅟᅟ==\[標05] 宛然之字義== △二佛言下顯見精無常。 ▲注\[標06]言偏意圓者佛意雖圓機緣未會故匿王所領且存偏解耳。 ᅟᅟ==\[標06] 言偏意圓義== ▲\[標07]抑語辭也。 ᅟᅟ==\[標07] 抑字語辭也== △二而猶下斥邪。 ▲注具云下\[標08]珙鈔曰末伽棃此云不見道拘賒棃此云魔彼之三者一富蘭那迦葉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三尼揵陀若提子。 ᅟᅟ==\[標08] 六師梵漢名== △三聞下大眾得解。 ▲注\[標09]主伴同置猶止也此且約佛與王俱未顯談生滅即不生滅故曰同置應知王若顯談則無由發起阿難後問秪由王解身有生滅性無生滅與阿難云我頭自動見性不動其理似同是故下文對前為問。 ᅟᅟ==\[標09] 同置猶止也== 三阿難下辨惑分二一惑問。 ▲經若此見聞者\[標10]據經現文但應云見又云聞者相帶而來以聞性與見性同故。 ᅟᅟ==\[標10] 聞見相帶來== ▲注私謂下明對機之意也。 ▲\[標11]身境者身謂我頭境即佛手。 ᅟᅟ==\[標11] 身境文義意== ▲破當體之妄者如云云何汝等以動為身以動為境等此斥阿難認物為`[己【CB】,巳【卍續】]`己名為失真也。 ▲顯所依之性者\[標12]夫當體之與所依猶波之與水必不相離由當體既動難為指示故寄見精以顯所依也當體故不即謂前破當體猶存不即之義所依故不離謂次顯所依欲彰不離之意。 ᅟᅟ==\[標12] 當體與所依如波之與水== ▲應知下明互有得失\[標13]阿難何甞為失此約性也匿王亦未為得此約解也如云信知身後捨生趣生等。 ᅟᅟ==\[標13] 阿難匿得失== △二即時下\[標14]辨示又二一現相略示二興慈廣辨初又二一現相表法二就法問名初又二\[標15]一以輪手審其倒正。 ᅟᅟ==\[標14] 辨示又為二== ᅟᅟ==\[標15] 身手倒正義== ▲經世間眾生下孤山云阿難以前立義屢遭撿責故今答佛正倒不敢言`[己【CB】,巳【卍續】]`己唯指眾生。 △二告下以倒正比於迷悟。 ▲經\[標16]一倍膽視沇疏云此明垂手是正以順身故竪臂却倒以不順身故世人以倒為正以正為倒故云一倍今謂不然阿難雖指世人其實`[己【CB】,巳【卍續】]`己見亦爾豈陳正倒雖此反常耶順與不順夫何所據請從孤山釋之則知汝身者前文所斥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正由以動為身故今所示復言汝身也。 ᅟᅟ==\[標16] 一倍之釋義== △二隨汝下就法問名又二一問名二于時下昧旨。 ▲經\[標17]瞪矒至不瞬谷響云此失措之狀也瞪直正反定目直視也矒莫宜反目不明也瞬亦作眴目動也。 ᅟᅟ==\[標17] 瞪矒眴字訓== ▲注\[標18]認悟中迷為身為心者以經云不知身心顛倒所在故斯蓋阿難雖知見性不動然猶未絕能見之情故今因佛問身顛倒乃與大眾俱昧兩端由是下文皆約身心廣辨真妄。 ᅟᅟ==\[標18] 悟中迷之義== 二佛下興慈廣辨為二一顯真心二示倒相初又二一舉昔說。 ▲注\[標19]喻以海潮者海有八德潮不過限此其一焉。 ᅟᅟ==\[標19] 海潮不誤限== ▲\[標20]總有五法下一百法也具如彼論今文所列少不次第節疏云八識心王識心王識自相故五十一心所識相應故十一種色識所變故二十四不應識分位故六無為識自性故攝所歸能攝相歸性故言唯心所現此依法相宗釋也\[標21]若約山家諦境明之所現之法不出十界百如三千世間俗諦之境也能現之心即三千真中之理也然此文意大同初卷云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前記`[已【CB】,巳【卍續】]`已備學者思之。 ᅟᅟ==\[標20] 百法之名數== ᅟᅟ==\[標21] 山家諦境義== △二汝身下顯今法。 二云何下\[標22]示倒相又三一總訶。 ᅟᅟ==\[標22] 示倒相為三示所迷三諦== ▲注示所迷三諦者理具俗性開成三諦性本無相實唯真中珠具眾寶喻意可識今既不達\[標23]名悟中迷者眾生不達真心是在諸佛悟中而迷也或指本覺之性名之為悟於覺不覺名悟中迷觀其經意當取前義上文云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下文云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有異故知迷悟約生佛對論耳。 ᅟᅟ==\[標23] 悟中迷之義== △二晦昧下正示又二一法。 ▲注又空謂下上約理惑相待變起頑空則以無明為因而生細相也下約心境相由變起色等則兼境界為緣而成麤相也。 ▲妄想者即四住煩惱驗前晦昧即根本無明也。 ▲五陰備矣\[標01]五陰是實法。 ᅟᅟ==\[標01] 五陰是實法== ▲\[標02]眾生是假名假實相依猶如形影故今言身而不云眾生下云眾生而不言身也。 ᅟᅟ==\[標02] 眾生是假名== ▲\[標03]妄想四心者受等四陰也。 ᅟᅟ==\[標03] 妄想四心釋== ▲是知下\[標04]荊谿云自法華前藏通三乘俱未稟性二乘憚教菩薩不行別人初心教權理實以教權故所稟未周故此七人可云無情不云有性孤山據此故通斥言九界妄心豈信草木等。 ᅟᅟ==\[標04] 四時未稟性== △二譬如下喻。 △三汝等下結斥。 ▲注\[標05]迷悟相翻此約一重為倍也迷中更迷即約兩重為倍也\[標06]若觀前文首尾相換一倍瞻視誠如孤山所說若銷今文迷中倍人如我垂手有似真際之義是故兩存儻如資中云垂手是正世人以正為倒何故如來偏用垂手喻迷中倍人耶當知須將垂手為倒以況於迷並通圓節二師所解縱約兩重為倍不應更難法喻不齊也。 ᅟᅟ==\[標05] 一倍之釋義== ᅟᅟ==\[標06] 評五師異解== 二阿難下徧歷緣塵簡非顯是分二一略簡緣塵之心二廣簡緣塵之見初又二一疑請。 ▲經\[標07]允所瞻仰允信也所瞻仰即法音也法音由金口而宣故帶瞻視而仰聽焉。 ᅟᅟ==\[標07] 允字信也訓膽仰是法音== △二佛告下簡示又二一簡所緣之法二簡能緣之心初又三一法二如人下喻。 ▲經以所標指者\[標08]若依常塗解能所義能猶此也所猶彼也應以指為能標月為所標\[標09]今言所標即能標耳如云所生父母不可以常義例之。 ᅟᅟ==\[標08] 能所如此彼== ᅟᅟ==\[標09] 所標即能標如所生父母== ▲注引圓覺其意亦爾。 △三汝亦下合。 二若以下簡能緣之心為二一正破二結斥初又二一破緣聲二例緣色初又三一法。 ▲注私謂下恐人謂前遺所標之指但遺能詮之教今破分別方破緣心故引阿難所疑以明喻意須知前喻意在今法故上文合法從略而辭見於此耳。 △二譬如下喻。 △三此亦下合。 △二斯則下例緣色。 ▲經\[標10]聲分別心謂聲上分別之心也若取義便應云分別聲心。 ᅟᅟ==\[標10] 聲分別心義== ▲分別我容者以前阿難言現以緣心允所瞻仰故例破之。 △二如是下結斥又二一結屬邪宗。 ▲注二十五諦\[標11]谷響云外道迦毗羅此云黃頭頭如金色故說經有十萬偈名僧佉論此云數術用二十五諦明因中有果計一為宗。 ᅟᅟ==\[標11] 迦毗羅黃頭== ▲\[標12]言二十五者一從冥初生覺過八萬劫前冥然不知但見最初中陰初起以宿命力恒憶想之名為冥諦亦云世性謂世間眾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間本性也亦曰自然無所從故從此生覺亦名為大即中陰識也次從覺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之我即第三諦也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從五塵生五大謂四大及空塵細大麤合塵成大故云從塵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從聲生空大從聲觸生風大從色聲觸生火大從色聲觸味生水大五塵生地大地大藉塵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塵少故其力最強故四輪成世界空輪最下次風次火次水次地從五大生十一根謂眼等根能覺知故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遺根能有用故名五業根心能徧緣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謂色塵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還見色空塵成耳根耳根還聞聲地成鼻水成舌風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諦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為主諦能所合論即二十五也。 ᅟᅟ==\[標12] 二十五諦義== ▲\[標13]數論外道者證真云拘舍離是自然外道今經云昧為冥諦非斯人所談故長水云是彼類耳。 ᅟᅟ==\[標13] 數論外道計== △二離諸下斥非常義。 ▲經\[標14]各有所還者如下文八種還相。 ᅟᅟ==\[標14] 各有所還義== ▲云何為主者復假前喻斥非亭主常住之義也。 二阿難下廣簡緣塵之見分二一約緣塵正簡見性二約見性廣破執情\[標15]初又二一相待簡二絕待簡初又四一明還不還二明物非物三明徧不徧四明是非是初又二一疑請二佛告下簡示又二一總示。 ᅟᅟ==\[標15] 簡緣塵分二== ▲注觀河之見即見無童耄也。 ▲雖異緣塵即分別之性也。 ▲而猶是妄者以能見未亡故。 ▲\[標16]真心無朕者朕兆也郭象注莊子云朕迹也。 ᅟᅟ==\[標16] 朕者兆也訓== ▲應知此見下\[標01]問此異孤山所說耶答非異也但其言略故重明之諸家並以三義解之者唯疎疏云如人揑目見有二月一是本月二是假月非是月影者不取水中之月為第二月也疎公雖不用三義然解影字之義誤矣。 ᅟᅟ==\[標01] 四師解義異== ▲唯配法有異者真際云真月似圓成二月如徧計月影則依他長水云第二月揑目所觀全體虗妄堪喻妄見本不可得水中月影從真月降可喻妙應感而遂通今謂以水月喻妙應雖金光明有之用釋此經塗浂遠矣。 △二阿難下\[標02]別簡又二一緣塵可還二見性不還初又二一示塵相。 ᅟᅟ==\[標02] 別簡又分二== ▲經\[標03]𡋯者𤇆塵之貌或作㶿者非氛孚云切又音焚祥氣也。 ᅟᅟ==\[標03] 𡋯字之義意== △二阿難下還本因。 ▲經\[標04]緣還分別者緣是所緣之境分別是能緣之心餘七所還俱還前境唯此所還則還自心良以心非境而不存境非心而不立是故緣謝由分別不生故曰緣還分別應知此緣若於明等起於分別明還日時即緣還分別也暗還黑月等莫不皆爾。 ᅟᅟ==\[標04] 緣還分別釋== △二汝見下見性不還又二一顯性二諸可下警悟。 ▲經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正示見精元也則知汝心本妙明淨例顯妙精明心也。 ▲注\[標05]若離業識則無相者因無明故而有業識由業識故乃有轉識轉識即能見相也是知無明若破業轉俱亡。 ᅟᅟ==\[標05] 離業識無相== 三汝自下斥迷。 二\[標06]阿難下明物非物又二一疑請二佛告下簡示分三一示緣塵二簡見性三破執情初又二一泛明見境廣狹。 ᅟᅟ==\[標06] 物非物為二簡示亦分三== ▲經\[標07]無漏清淨者近謂四果遠謂圓真據理而言唯圓無漏得真天眼。 ᅟᅟ==\[標07] 無漏清淨義== ▲阿那律如圓通中解。 ▲注舊翻難分別等此依淨名疏釋\[標08]纂要云菴摩羅舊譯云柰誤也此果華多子少其葉似柳而長尺餘廣三指果形似棃而底鈎曲。 ᅟᅟ==\[標08] 菴摩羅翻名== ▲經諸菩薩等等取緣覺\[標09]智論明支佛天眼亦見百千世界。 ᅟᅟ==\[標09] 支佛天眼量== ▲不過分寸者沇疏云如隔皮膚不見五藏等孤山云比對聖人言其近也。 △二阿難下正示緣塵留礙。 △二汝應下簡見性又二一定自他二阿難下擇物見又二一擇物。 ▲經從日月宮下\[標10]谷響云日月與四天齊俱在須彌半腹但日月處空耳七金山圍繞須彌其山中間各有香水海高下齊四天。 ᅟᅟ==\[標10] 日月及四天俱在須彌半== ▲\[標11]草芥者楊雄方言云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 ᅟᅟ==\[標11] 草芥或曰蘇== △二阿難下擇見性。 ▲注\[標12]見性似在於內者性實非內以前來所說皆附能見之性而示故云似內也。 ᅟᅟ==\[標12] 見性似在內== ▲\[標13]真性必因於外者華嚴云法性徧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肉眼所見者\[標14]阿難前見初禪雖是天眼蓋承佛力今約自力言之故云肉眼。 ᅟᅟ==\[標13] 真性必因外華嚴云法性遍在一切等== ᅟᅟ==\[標14] 雖天眼言肉== ▲是故下文推而破之者節疏解前文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謂阿難意望世尊指彼真性同諸物象分別顯現斯乃執真有相矣尋下破意其理可知今謂節公明執意大早觀前文勢且無厥由圓師用之予實不韙。 △二若見下破執情又二一破物見。 ▲經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標15]資中兩釋初同孤山次云若同吾見吾見無相名不見之處汝何不見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者資中初釋亦同孤山次云若能見吾無相之處能見`[已【CB】,巳【卍續】]`已成見相自然非吾不見之相`[已【CB】,巳【卍續】]`已上二節經文沇疏皆作兩釋彼自判云前解為正證真云前約緣事境而說後約緣真理而談然其前解甚合經旨自然非物者此且一向作真見離物示之至下明是非是中方顯見物非即非離不成安立者約諦言之\[標16]安立即俗諦也若非安立即真諦也夫俗有差別真無差別今雖欲顯無差之性而約差別破之者以阿難能見所見差別未亡將恐認俗為真是故約俗而破。 ᅟᅟ==\[標15] 兩師義同異== ᅟᅟ==\[標16] 安立即俗諦非安是真諦== △二阿難下顯真性。 ▲經若汝見時是汝非我指見精也見性周徧非汝而誰示真性也前私謂云此寄見性之徧以顯真性之徧豈不然乎。 ▲云何自疑下此責阿難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三阿難下明徧不徧又二一疑請。 ▲經\[標17]娑婆者谷響云亦言索訶此翻堪忍悲華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娑婆。 ᅟᅟ==\[標17] 娑婆梵漢語== ▲\[標01]廡音武說文云堂下周屋也釋名云大屋曰廡。 ᅟᅟ==\[標01] 廡者堂下屋== △二佛告下簡。 △二譬如下喻。 △三若如下難\[標02]谷響云挽謂牽挽也續迹或作竇迹之誤。 ᅟᅟ==\[標02] 挽謂牽也訓== △四一切下斥。 △二若能下示性徧孤山於此約六即明義從名字`[已【CB】,巳【卍續】]`已上皆能轉物是則有名字如來乃至空竟如來云云。 ▲注\[標03]理事雙顯體用備陳者如來藏唯妙覺明即理體也圓照法界即事用也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義例可知。 ᅟᅟ==\[標03] 理事雙顯釋== 四阿難下明是非是又二一疑請。 ▲注前既難破即體性紛雜不成安立等。 △二\[標04]佛告下簡示又二一如來示性二經家敘相初又二一約見精定其方所二且令下約方所簡其是非又二一約離義簡物是見二約即義簡物非見初又二一歷緣審見請二佛告下如來顯示為二一示菩提本絕緣見二斥妄想令出是非初又四一法。 ᅟᅟ==\[標04] 佛顯示為二== ▲經十方如來下此約果人所證以示眾生所迷上證雖殊見性是一及大菩薩即迷圓住`[已【CB】,巳【卍續】]`已上也。 ▲注見謂下兩釋當取次釋為便以根境識三宛如次第故前文云分別之處則復見緣正是以境為緣也十八界如法界次第。 ▲經元是菩提等第四卷云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即此中菩提之體焉。 △二明文殊下例又二一問二如是下答。 ▲經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節疏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相既唯一體終無對待之名此喻真本無妄也乃至長水亦以是非解二文殊請詳私謂自見藏否。 △三佛言下合。 ▲經此見妙明與諸空塵指阿難所迷之境也亦復如是總合前例。 ▲本是妙明下別示真妄應以真合文殊妄合是非二相但文隱略耳。 △四如下喻。 △二是以下斥妄想令出是非。 ▲注物為所指者如云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見非可指者如云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二阿難下約見性廣破執情分四一破自然二破因緣三破和合四破非和合初又二一疑請二開示初又二一約濫彼邪外故生疑。 ▲經投灰等諸外道種\[標05]纂要云外道苦行宗計有十三種涅槃云有五百外道在恒河邊常以灰塗身\[標06]佛往彼浴亦以灰塗身外道見而喜曰瞿曇亦同於我而不全說無我世尊為說真我具八自在外道因而發心。 ᅟᅟ==\[標05] 外道苦行類== ᅟᅟ==\[標06] 佛往彼化度== △二世尊下約違昔因緣故致請經彼外道等常說自然者如末伽棃計眾生苦二隨見破執。 △初又二一歷緣二若必下審見二阿難下隨見破除執又四一正破二汝可下重詰三阿難下申答經有兩節初答前正破次世尊下答前重詰如佛所說即披剝萬象析出精明等四佛言下印成。 ▲二佛復下約即義簡物非見又二一牒前復問文有四節初牒前答重詰義二則汝所指下牒前答正破義三今復告汝下總案定兩重答意四汝又下正設今問。 △二阿難下據問申答又二一申答二佛言下印成。 ▲注\[標07]則此見性宛如空華者以阿難妄認物象為見性故。 ᅟᅟ==\[標07] 見性如空華== △二於是下經家敘相又二一大眾惶悚。 ▲經\[標08]非無學者擕李云非小乘無學孤山云非圓真無學今謂二說並通若依擕李則三果`[已【CB】,巳【卍續】]`已還通惑尚在迷中既重故有茫然惶悚之狀此據多分而言也若順孤山則別教`[已【CB】,巳【卍續】]`已還未破別惑俱有此相然應不無輕重優劣之異此約全分而說也。 ᅟᅟ==\[標08] 非無學者義== △二如來安慰。 ▲經\[標09]變慴者變易慴也。 ᅟᅟ==\[標09] 變慴變易慴== ▲\[標10]如所如說即智論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說也。 ᅟᅟ==\[標10] 如所如說釋== ▲注\[標11]如來有五語下引金剛般若釋之彼無不妄此無不異若會通者由不妄故所以不異。 ᅟᅟ==\[標11] 如來有五語== 二是時下絕待簡為二一文殊發起二如來顯示初又二一敘疑。 ▲經法王子者\[標12]荊谿問曰經稱文殊為法王子其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義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並為菩薩眾首。 ᅟᅟ==\[標12] 文殊獨王子==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者\[標13]疇語辭也意云大眾驚怖乃是宿植深厚聞佛所說將破無明故有是相耳。 ᅟᅟ==\[標13] 疇字語辭也== △二惟願下致云\[標14]一空二根三明四境五作意六種子七分別八染淨九根本若加等無間緣則成十也今經云因心即分別緣因眼即根緣也。 ᅟᅟ==\[標14] 空根明等十== △二佛言下隨情正破又四一申昔義二破執情又四一定二阿難下難三阿難下並四若復下結。 △三是故下顯真性又二\[標15]一簡緣顯見。 ᅟᅟ==\[標15] 簡緣顯性義== ▲經\[標16]四義成就長水云四境自屬前塵見性未曾生滅雖見四境而非四境成就於見譯人巧略故別列而總結也若欲經文當句中具者應云見明之時見非是明成就等今謂此解非但銷文不便抑又釋義全疎若當句中須云成就者是則下文亦合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成就語既相類何無成就之字耶此銷文不便也原夫佛意既破四緣俱非見性欲顯真性亦非能見故先牒能見以離四緣即見明之時見非是明等後約真性以離能見即見之時見非是見若依長水則失兩重倫次之美此釋義全疎也谷響云四義成就是結上之辭請從斯解。 ᅟᅟ==\[標16] 四義成就釋== △二\[標01]汝復下簡見顯真。 ᅟᅟ==\[標01] 揀呪顯真義== ▲注\[標02]映色之性者第四卷云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今言性者即眼根中能見之性也。 ᅟᅟ==\[標02] 映色性之釋== ▲性脫于見方名見見者\[標03]問見見之時為屬何位答沇疏謂前離緣塵是相似位即別教三賢圓教十信也引唯識頌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是住唯識今離能見是見道位即別圓地住`[已【CB】,巳【卍續】]`已上也引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離二取相故真實住唯識今謂亦應約圓教六即明之從名字即以解為見乃至究竟即以證為見更有異說謂諸疏鈔或後人所談也集解中非揜彼之長衒`[己【CB】,巳【卍續】]`己之短甞委尋諸說釋此文相意所未安然而人情不同取捨各異但恐淺昧未曉其深故云余佛能知也。 ᅟᅟ==\[標03] 見見何位屬== △四云何下垂訶誡。 二阿難下破眾生顛倒為二一敘迷致請。 ▲注中真際長水二解不同左右觀之各有其美孤山亦用節公所釋惟後賢擇之。 △二爾時下興慈廣說又二一總告二阿難下正說又三一標業示見。 ▲注不可以常途二業相配者如云\[標04]別業屬前六識同業屬第八識或言別業感正報同業感依報等今不取者以下文同別二見皆指現前妄識所見依報之相故。 ᅟᅟ==\[標04] 別業屬六識○同業為八識== △二云何下方喻合明為二一引喻二合明初又二一喻別業妄見二喻同分妄見初又四一喻二於意下破又二一定二阿難下難又二一難因緣。 ▲經此若燈色下破因生也若是見色下破緣生也\[標05]又燈色是自生見色是他生若和合義後文自破故此不論。 ᅟᅟ==\[標05] 灯色是自性== △二復次下難自然。 △三是故下結。 ▲注譬圓初心下此約解論也若沇疏云證真之時了知徧計脫體全空故云見眚非病此約證說也真際長水皆作兩釋但筆語有殊耳然孤山引大經為證於義似親故不取他說。 △四如下例又二一指揑月。 ▲經第二月非體非影資中云非是月體又非水中月影真際長水等俱同此說前佛釋見精明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曾引此文證之謂影即二月也今以向之燈影唯青之觀例同月影揑所成示不由因緣自然而然耳。 ▲注\[標06]畏無我句者外道所計不出四句謂有無雙亦雙非此屬無句也。 ᅟᅟ==\[標06] 無句濫外道== 二佛告下開示又三一斥前疑二阿難下責自體三阿難下破執情。 ▲注興福下先設問辭云慶喜所疑唯約真理者此據前文云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等。 ▲然一體下答也。 ▲既興能計必有所緣者識哉是言也當知阿難言雖涉理心未亡緣況疑自然濫於外道豈無所緣之相乎問前疑覺緣濫於冥諦及以真我如來何故但破自然耶答阿難云我今觀此覺性自然即是觀前覺緣之性。 ▲所言徧者亦是自然徧也故知對他相濫雖有三名自`[己【CB】,巳【卍續】]`己所疑秪是自然自然若破冥諦真我復何濫歟。 二阿難下破因緣為二一因緣各破二因緣同破初又三一轉計重詢二佛言下隨情正破又二一破因二破緣初又二一定二阿難下難。 △二復次下破緣又二一定二阿難下難。 ▲注\[標07]因親緣疎者如因明有見則境親而根疎若緣空有見則根親而境疎因緣皆對境破不對根破者以境有明暗空塞推撿為易根無此相故不論之又則阿難見性未脫前塵由於前塵而生轉計如上文云汝今因見見性現前等是故所破並從境說。 ᅟᅟ==\[標07] 因親緣疎釋== △三當知下示性通訶。 ▲經精覺妙明下示性先簡非次顯是。 ▲汝今云何下通訶有法有譬戲論名相總合因緣自然二執。 △二阿難下因緣同破又二一破世間因緣二破眾生顛倒初又二一據昔重疑。 ▲注唯識明九緣谷響故文甚顯着無勞致疑。 △二此亦下例眚燈。 △二云何下喻同分妄見。 ▲注孟康下\[標08]谷響云唐賢顏師古注漢書多引先儒孟康張晏皆師古所引今全取彼注以釋經文。 ᅟᅟ==\[標08] 孟康注漢書== ▲皆曰旁氣者謂暈適等皆氣也\[標09]如淳曰暈讀曰運適如字或引禮記適見於天日為之食乃作讁音者非也今云適自是黑氣耳。 ᅟᅟ==\[標09] 暈適之字訓== ▲如\[標01]玉玦者如環而有缺也。 ᅟᅟ==\[標01] 玦字之注解== ▲\[標02]除舊布新者此本左傳申須之辭張晏引之也。 ᅟᅟ==\[標02] 除舊布新文== ▲\[標03]孛氣似`[惠疑彗次同]`惠者釋名云言其氣孛孛然似掃[*]惠也[*]惠即埽帚妖星之狀似之。 ᅟᅟ==\[標03] 孛星之事義== ᅟᅟ惠疑彗次同 ᅟᅟ惠疑彗次同 ▲\[標04]飛絕跡而去等者此乃星說之文孟康引之耳星說云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升曰飛又云光跡相連曰流絕跡而去曰奔。 ᅟᅟ==\[標04] 流飛奔字義== ▲\[標05]珥形點黑者以其黑點似珠在耳也。 ᅟᅟ==\[標05] 珥形點墨釋== ▲\[標06]虹蜺者通占曰陰陽之氣和則為雨怒則為風雷妖氣擊作散為虹蜺。 ᅟᅟ==\[標06] 虹蜺陰陽氣== △二阿難下合明又二一總標。 ▲注將同例別即進義也以別例同即退義也由前別業光明同分後說故得進退之名。 △二阿難下正明為二一明別業二明同分初又二一法喻對辨二法喻合辨初又二一指喻二例法前私謂目眚見燈之喻正欲引例阿難目觀山河等皆是妄見其文在此。 △二見所下法喻合辨又二一正辨。 ▲經此實見見者應有二義一約真見簡非妄見此則通取解證俱名見見二別約真證而見簡非似解而見。 ▲注此即重破因緣自然者如破別業妄見中二科是也。 △二是故下結示。 △二阿難下明同分又二一合例同別二喻。 ▲經\[標07]瘴惡者瘴是惡病之氣。 ᅟᅟ==\[標07] 瘴者惡病氣==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者此非邈無萌始即指現前見妄無其始因也。 △二例下別例同分諸法。 △三若能下指迷歸悟。 ▲經諸和合緣及不和合者問此云和合與上文和合之義同耶答同也但上文雖說和合而未破其計故下文破之問不和合應是自然耶答如注文。 三阿難下破和合為二一結前生後。 ▲注中真際長水既於前文兩解有異故今銷文亦復不同。 △二阿難下牒疑正破又二一牒疑。 ▲經前塵者即明暗通塞也汝今下正牒所疑證菩提心證猶悟也。 △二則汝下正破又二一破和二破合初又二一通定二若明下別難又二一難明緣。 ▲經若非見者下此由上文云見相可辨雜何形像恐計者於可辨處起即離之見成相雜之義故先破離義次破即義。 ▲必見圓滿下又因上文作即離而破復恐計云非即非離但是見之與明性皆圓滿所以相雜故相對破之。 ▲見必異明下若更執云雖各圓滿而不妨見異於明共成雜義是故破云雜則失彼性明名字等沇疏云如微塵與水相和但名泥團不名塵水。 △二彼暗下例餘境。 △二復次下破合又二一通定二若明下別難又二一難明緣二例餘境。 四阿難下破非和合為二一轉計。 ▲注\[標08]中論破計者彼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初破自然即無因者亦可屬自性次破因緣雖通三性正破於他和合及不和合共成四句若爾則闕無因義應以自然兼之此與注文不同兩取無咎然則非和合義亦從自他開出者蓋其性中離立其義不同自然唯執理體故也。 ᅟᅟ==\[標08] 中論破計文== △二佛言下正破又二一破非和二破非合初又二一通定文中總舉和合別定非和二若非下別難又二一難明緣。 ▲經\[標09]必有邊畔者說文云畔田界也左傳云如農之有畔。 ᅟᅟ==\[標09] 邊畔之字義== △二例餘境。 二又下破非合又二一通定總別例前二若非下別破又二一難明緣。 ▲經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者此對前合義責今非合也。 ▲注\[標10]角謂隅者亦可角謂獸角乖是背義如牛二角生則相背。 ᅟᅟ==\[標10] 角隅獸角義== △二例餘境。 二阿難下會破陰入明法空分二一破四法二破七大初又二一示法本真。 ▲經\[標11]諸幻化相智論云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可見聞。 ᅟᅟ==\[標11] 諸幻化相義== ▲注\[標12]剎那不相到者一剎那間即生即滅無前無後是不相到故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 ᅟᅟ==\[標12] 剎那不相到== ▲\[標13]二乘非不破法者藏通二乘修析體觀亦破五陰實法小菩薩義同二乘故不別說。 ᅟᅟ==\[標13] 二乘破法義== ▲菩薩非無有我者界外人執也無明未盡但有我見故涅槃中迦葉菩薩云我等今日之前悉名邪見是也。 ▲一往分配斯亦可然者以古師並云小破人執大破法執蓋言二乘未得涅槃法空菩薩`[已【CB】,巳【卍續】]`已得界內人空耳法執例然謂上界外惑亦不可以二乘思惑為類也。 ▲\[標14]對愚根別樂各有三者谷響引俱舍頌云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愚根樂有三故說蘊處界且愚三者一愚心為說五陰則開心為四合色為一二愚色為說十二處則開色為十處半謂五根五塵及法塵少分合心為一處半謂意根及法塵少分三愚心及色為說十八界則更開心為七界半謂六識意根法塵少分皆言愚者迷也根三謂上中下樂三謂略中廣皆如次配三科。 ᅟᅟ==\[標14] 愚根樂各三== ▲果有三身因理含攝者眾生心因具三佛性即含攝三身也。 ▲\[標01]無二邊相者圓師以去來迷悟生死三雙為二邊相。 ᅟᅟ==\[標01] 二邊相異義== 二阿難下依真破妄為四一破五陰二破六入三破十二處四破十八界初又二一總牒二阿難下別破又五一色陰乃至五識陰初又二一以喻顯妄二即喻破執初又二一喻。 ▲經瞪以發勞\[標02]埤蒼云瞪直視也。 ᅟᅟ==\[標02] 瞪直視之訓== ▲狂亂非相者長水云或見毛輪第二月等。 ▲注現九界色者且約迷說佛界因果非無色陰以了色唯心故不言之。 △二色陰下法。 ▲經亦復如是此須兼帶上下文相顯之方見其義上文既以狂華喻於色陰下文云是諸狂華非從空來等正喻色陰不從因緣等生也以能喻之文既委故所喻之法甚略說在中間其語巧妙也後四陰例此可知。 △二阿難下即喻破執又二一破。 ▲經非從空來破他性從非自出破自性約法言之應以心境而分自他餘四陰皆有自他二義蓋四性中存略而破也唯行陰中有離自他義似破無因性問經破人法二執何故須破四性於四性中多破自他二性耶答荊谿云四性為諸見本自他復為共無因本所以然也故龍樹尊者為被末代人根轉鈍廣作觀法造於中論\[標03]實以推撿四性為本正順今經最後垂範願說經者無忽繁文。 ᅟᅟ==\[標03] 四性諸見本== ▲如是阿難者先指定前義再召而破之餘皆放此。 ▲\[標04]翳者廣雅云障也奄也。 ᅟᅟ==\[標04] 翳者障也訓== △二是故下結。 ▲注則顯色陰本如來藏者以前總牒云何五陰本如來藏故知結意雖則簡非正顯前義。 △二阿難下受陰乃至識陰科節同前。 ▲經譬如有人手足宴等竦疏云且以近事以況遠旨亦是法亦是喻譬字即半含喻也今謂若爾豈唯受陰前色陰剩及下想陰等\[標05]並言譬如皆可云以近況遠應知此中雖帶事說意在比況耳至六入去雖有譬字正約事相而破也。 ᅟᅟ==\[標05] 雖譬意在況== ▲\[標06]忽如忘生者有作妄生字之誤也證真云忘生猶言忘形也謂百骸調適不與若苦樂憂喜諸受相應恬然靜住似無形命然李陵與蘇武書云每一念至忽然忘生文選注云忽然不知生之有生今譯者蓋用此語但改然作如也。 ᅟᅟ==\[標06] 忘生之字義== ▲\[標07]談說酢梅口中水出者世說云魏武帝行失道三軍皆渴帝令日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水出。 ᅟᅟ==\[標07] 梅林止渴類== ▲注二相若殊俱應現在長水云如樹生果果不是樹二俱現在今且不然。 ▲經若離空水此似無因也。 ▲\[標08]用餉他國者餉饋也以鉼擎空如器貯食往饋他國也。 ᅟᅟ==\[標08] 以鉼擎虗空貯食餉他國== ▲注\[標09]猶業持身識而去者中陰生陰皆有色心並由業力之所任持也問\[標10]真際謂塞其兩孔喻六七二識我法二執塞二空理長水云死有至時諸根不通如塞兩孔二說然乎答\[標11]凡立譬喻有全取合法有分取合法今但分取合其大義恐傷曲說吾未敢然。 ᅟᅟ==\[標09] 業持身識去== ᅟᅟ==\[標10] 塞兩孔異解== ᅟᅟ==\[標11] 喻有分全取== 起第三卷 二破六入為二一總牒。 ▲\[標12]夫六入者凡有二義一根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為識之所入是故諸經名十二入。 ᅟᅟ==\[標12] 六入入之義== ▲\[標13]今經唯以六根為六入者蓋根有勝義親能生識又根能受境吸舉前塵故偏名入下文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金光明云六入村落結賊所止皆此義焉。 ᅟᅟ==\[標13] 六入賊媒文== △二阿難下別破分六一眼入乃至六意入初又二一指事喻妄。 ▲注\[標14]斯取前文能喻之根便為此中所喻之法者問若爾此中以何為能喻耶答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即能喻也然此能喻帶法言之菩提即覺從覺生妄如瞪發勞經意云彼色陰中所說目之與勞亦是覺明瞪發勞相勞相即空華也應知前文空華徧喻九界五根之色此中空華但喻九界眼入之相前寬此狹不可混同。 ᅟᅟ==\[標14] 能喻又所喻== ▲塞耳聞聲等例亦如是者例如勞目皆易解之妄事也。 ▲沇師所解於義不然者以將所喻作能喻解故。 △二因于下從妄破執又二一示妄性。 ▲經二種妄塵者前指勞目且據明緣示其妄相明必對暗相待而成此見離塵既無實性則一切眼入皆同虗妄耳等諸入義例咸然講者至下須明此意。 △二如是下破執情又二一破。 ▲經非於根出證真\[標15]問曰此中本破其根今何得云不從根生若然者與破識何別答今言根者但指自體以自望自如言諸法不自生即斯義也今謂不然上云見性下云聞性乃至意入名覺知性性即識也若非識者豈可諸根未發識時`[已【CB】,巳【卍續】]`已有見聞之義耶應知破根而推識者以現前六根生滅難見故從諸識推而破之識各不生根云何立譬如草木之根能生枝葉方名根耳枝葉若死知根`[已【CB】,巳【卍續】]`已枯以喻觀法大意可見\[標01]問若爾但破十八界於義即足何須徧破六入十二處耶答\[標02]蓋隨所計實法有異故分三科至論推破必須三事相兼而說所云以自望自殊無所以長水云亦可勝義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更增他味也。 ᅟᅟ==\[標15] 破根亦破識== ᅟᅟ==\[標01] 六入十二入== ᅟᅟ==\[標02] 隨計實法異== ▲不於空生者證真以此句破無因生前非於根出破自生非明暗來破他生即成三句若合自他為共性者四句意也問前五陰中記以空為他生今證真何故以空為無因耶答\[標03]凡四性之義隨文分別不可局定前文空外無別他性之義故得以空為他蓋虗空亦是眼根所對之境今文既有明暗之說可對他生空對無因於義甚便。 ᅟᅟ==\[標03] 四性隨文異== △二是故下結。 △二阿難下耳入乃至意入科節同前。 ▲注非取比況之義者\[標04]然譬喻二字一往分之如法華疏以比況為譬曉訓為喻若通言之如說文中譬即喻也今從通義故不取比況。 ᅟᅟ==\[標04] 譬喻兩字釋== ▲往人者自興福至長水也。 ▲乃謂下擕李之說今經了華靜亦名聞等為顯性常故下文云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汝聞性為有為無了義著矣。 ▲經急畜其鼻\[標05]畜猶縮也。 ᅟᅟ==\[標05] 畜猶縮也釋== ▲通塞虗實者通塞對塵虗實在根根虗則塵通根實則塵塞。 ▲\[標06]離合違順二塵者身與境合有違有順順對細滑違對麤澀不與境合故名為離二塵即離合也經非離合來此破共生以離亦對塵故非違順有破他生不於根出破自生又非空生即無因也。 ᅟᅟ==\[標06] 違順二塵解== ▲注\[標07]落謝五塵者阿毗曇名無表色亦云不可見無對色眼等五根但緣現境者百法疏云前五轉識五塵為境是現量故緣實非假實謂青等假謂長等。 ᅟᅟ==\[標07] 落謝五塵釋== ▲流入五根不及之地者資中云眼耳取外塵境剎那流入意地\[標08]從外入內名為迸流至第二念緣之不及故云流不及地。 ᅟᅟ==\[標08] 迸流之名義== ▲雖通兩釋者前是孤山新義後即資中所解真際長水意同沇師經非寤寐來破共生非生滅有破他生不於根出破自生空生如前。 三\[標09]復次下破十二處為二一總牒二阿難下別破分六一眼色處乃至六意法處初又二一指處審情二阿難下隨情破執又二一破。 ᅟᅟ==\[標09] 破十二處文== ▲經誰明空質者語似推人意存破法即眼根也\[標10]然此中破處還復破根者以根如揑目色如空華揑若不生華則隨殞乃至法處例此可知。 ᅟᅟ==\[標10] 根是如揑目色即如空華== △二是故下結。 △二阿難下耳聲處乃至意法處科節同前。 ▲經\[標11]旃檀者一云此方無故不翻或曰義翻與釋論云一切香木中旃檀為第一。 ᅟᅟ==\[標11] 栴檀香無翻== ▲\[標12]一銖者谷響引律歷志云二十四銖為兩今云一銖其少也。 ᅟᅟ==\[標12] 一銖之分量== ▲注如法華下引證香有勝力又張華博物志云有西國使獻香者\[標13]漢制不滿斤不得受使乃私去著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香聞長安四面十里經月乃歇又\[標14]任昉述異記云千年松香聞於十里亦謂之十里香。 ᅟᅟ==\[標13] 漢制不滿斤不受其來貢== ᅟᅟ==\[標14] 千年松樹香薰聞於十里== ▲注\[標15]五塵及以虗空攝一切法者問法有二種一心法謂相應諸心數法二非心法謂過去未來色法等是則五塵等外更有心法今何以云攝一切耶答此中為破法若非知須屬五塵及以虗空故云攝耳若是心法自屬上文所破也。 ᅟᅟ==\[標15] 一切法有二一是心法也二是非心法== 四\[標16]復次下破十八界為二一總牒二阿難下別破分六一眼色識界乃至六意法識界初又二一指界審情二阿難下隨情破執又二一破。 ᅟᅟ==\[標16] 破十八界文== ▲注\[標17]不可見有對色者非青等色故不可見能照境發識故可對此是勝義根非浮塵根二種根如第四卷解。 ᅟᅟ==\[標17] 不可見有對== ▲經又一切味下以根從境破識。 ▲體若一下以境從根破。 ▲又汝識心下\[標18]長水云識心第八也思量第七也了別第六也七八二識但第六根亦同名意今謂不然經文前後此指阿難現前第六識心破其情執秪可取俱舍小宗釋此三義況將七八同名第六於義甚疎又則七八是住地菩薩境界非今對破阿難之意。 ᅟᅟ==\[標18] 識心是第八思量是第七了別是第六七八及第六並是同名意== ▲注\[標19]集起名心等天台用此為覺意三昧所觀之境故止觀云對境覺知異乎本石名心次心籌量名意了了別知名識云云婆沙下\[標01]彼論問曰心意識此三何別答或別不別言不別者心即意識如火名𦦨亦名為熾亦名燒薪秪是一心有三差別言有別者名即差別或云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或云在界名心在入名意在陰名識等上引俱舍釋今經義亦約不別而別分此三名也。 ᅟᅟ==\[標19] 彼集起名心覺意所觀境== ᅟᅟ==\[標01] 心意識通別== ▲經世間諸法不離五塵者問前意法處推所緣法則云此塵非色香味等今何故取五塵為法耶答前文正推法處故對落謝五塵言之此中既破意識須對現前五塵而說以五意識從現境生故非意所攝者此據意法斥之言五塵之法自屬五根所攝非意家法入之分也。 ▲注例前可知者應云若意法共生合則中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二\[標02]阿難下破七大為四一疑請。 ᅟᅟ==\[標02] 破七大之義== ▲經皆因四大和合發明者此疑實法和合不同前文覺元和合\[標03]應知四大有內有外內謂正報外謂依報前五陰中色必具四大一往通內外二往唯在內下七大中地水火風一往通依正二往唯在依空大對四皆屬於境并根與識還是重破三科之法聖言被物各隨所宜得益不同故茲異說耳。 ᅟᅟ==\[標03] 四大有內外七大通依正== ▲戲論者谷響云謂同兒戲言論而無實理也。 △二爾時下訶誡。 ▲經\[標04]如說藥人喻多聞\[標05]真藥現前喻義諦。 ᅟᅟ==\[標04] 藥人喻多聞== ᅟᅟ==\[標05] 真藥喻義諦== △三阿難下承旨。 △四阿難下正說又二一牒疑總非。 ▲注此破阿難不和合疑即上文云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也今所破者體兼真俗即上文云大性是也阿難唯執世諦蓋據小宗如來兼破真俗斯約大義以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 二汝觀下約性別破分七一地大乃至七識大初又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立析法觀境。 ▲經汝觀地性者此指析法差別之性也下水火風等皆是俗諦性耳前云若彼大性則指四大之中真諦性也隨文釋義不可混同\[標06]如地持中有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別故二實法性性真實故。 ᅟᅟ==\[標06] 事實二法性== ▲注有方分微至無方分微者\[標07]證真云諸瑜伽師作析色明空觀以假想慧刀分析塵色至一微塵此塵猶有東西南北四隅及上下方分但名微塵不名極微更析此塵以為七分即無方分名為極微\[標08]對法等論呼為極略色至此方名色邊際也以不可析故若更析之即成虗空故名鄰虗經中言析彼極微者乃通相呼微塵為極微也。 ᅟᅟ==\[標07] 微塵及極微== ᅟᅟ==\[標08] 色邊際隣虗== △二阿難下破和合妄情。 ▲經若此鄰虗等將欲破之先且立之。 ▲汝今問言等重牒前執。 ▲汝且觀此下正破妄情以小乘所迷諸法如幻當體無生故遭合色合空等難。 △二汝元下顯真又二一示真性。 ▲注\[標09]此言理具非關事造谷響云理具如摩尼具寶事造如摩尼雨寶理具如水具波性事造如因風起波若不具寶性餘珠應雨寶若不具波性大地應起波是故一家明圓必談理具深符佛旨妙得自心若說若行皆須了此。 ᅟᅟ==\[標09] 理具非關事== ▲隨染淨緣者\[標10]谷響云九界高下通名妄染\[標11]五即聖賢總號真淨以圓五即通為佛界故也。 ᅟᅟ==\[標10] 九界名妄染== ᅟᅟ==\[標11] 圓五即名淨== ▲順差別業者以順釋循漢書云因時循理注曰\[標12]循順也。 ᅟᅟ==\[標12] 循者順也訓== △二世間下斥邪說。 ▲注世間通指九界者別而言之多指人天`[已【CB】,巳【卍續】]`已上別教菩薩`[已【CB】,巳【卍續】]`已還以謂識心分別計度因緣自然等此如初卷中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二阿難下火大為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立妄境二破執情初又二一示因緣。 ▲經\[標13]陽燧古文作鐆應法師云五石之銅精也圓以仰日即得火。 ᅟᅟ==\[標13] 陽燧火珠解== ▲注火方諸者出火珠也非今經意。 ▲\[標14]窪俞短切器空中也。 ᅟᅟ==\[標14] 窪字之切音== △二阿難下例和合。 ▲經\[標15]婆羅門者應師云此訛略也具云婆囉賀磨拏義云承習梵天法者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諸經中言梵志亦此名也。 ᅟᅟ==\[標15] 婆羅門翻名== ▲注例和合義者問破七大中何故唯此火大例和合耶答前地大和合義疎其執易破從火洎識和合義親所計難破且如火性以俗諦觀之灼然因于鏡日艾三和合而生今以眾人和合詰其根本各各不同用顯諸法和合皆是虗假都無真實火大既爾須將此義貫下五大亦復如是所舉舍利弗等三人且欲例同鏡日艾三也水風等三隨義可解。 ▲\[標01]瞿曇星名者此依南山解也若慈恩云釋迦之郡望也應師云此翻為最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故。 ᅟᅟ==\[標01] 瞿曇是星名== △二阿難下破執情又二一審二阿難下破。 ▲經日鏡相違\[標02]資中云日去人間四萬踰繕那(一踰繕那二十里也)。 ᅟᅟ==\[標02] 日去人間量== △二汝猶下顯真二科可見三阿難下水大為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舉事審情。 ▲注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論衡云十一月壬子日夜半時於北方鍊五方石為之狀\[標03]如盃盂向月得津此與高誘注別。 ᅟᅟ==\[標03] 向月而得津== △二阿難下隨情破執。 ▲經\[標04]皆同滔溺者乙咸乙陷二切破水沒也有作滔及陷者字之誤。 ᅟᅟ==\[標04] 滔字之音切== △二汝尚下顯真二科可解。 四阿難下風大科節如前。 ▲經\[標05]僧伽棃此無正翻義云雜碎衣以條數多故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時入聚落時衣慧上菩薩經謂之大衣。 ᅟᅟ==\[標05] 僧迦梨翻名== ▲注袈裟從色得名者此是不正色亦云壞色南山業疏云本作迦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 五阿難下空大為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舉事審情。 ▲經空性無形因色顯發\[標06]沇疏云虗空與色二俱是假亦相因有體不離色故小乘以明暗為體大乘以空一顯色及極逈色為體(上見空名顯色下見空名逈色)\[標07]孤山云凡夫妄執或謂空是色等如涅槃迦葉品破之或引法相謂空是色全背經宗今為資中救之此經空大先立後破涅槃虗空亦復如是何以明之彼經佛說眾生佛性猶如虗空此即立也迦葉乃以虗空對於四大謂空是有故佛以一十復次而遮其非意恐眾生認所喻之性同能喻之空此即破也今言空性無形者蓋云無依正之形耳而亦因依正之色顯空大之相故云因色顯發斯則正取涅槃能喻之空非無色也故下文鑿井得空乃是逈色之類況前文云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下文云見覺空頑等然則頑空豈無色耶應知今經說空為大者以明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又言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是故次四大後須說空大此先立也至下文作三句推之方是破也孤山用涅槃破義解此中立義仍斥沇師全背經宗者誤矣。 ᅟᅟ==\[標06] 虗空與色義顯色及逈色== ᅟᅟ==\[標07] 破義及立義== ▲注\[標08]剎帝利等四姓全依西域記釋谷響云剎帝利此云田主如此方之帝王也。 ᅟᅟ==\[標08] 剎帝利翻名== ▲\[標09]奕世猶云繼世也。 ᅟᅟ==\[標09] 奕世猶繼世== ▲仁恕者\[標10]以心度物曰恕。 ᅟᅟ==\[標10] 恕字之解釋== ▲\[標11]操謂操行。 ᅟᅟ==\[標11] 操商賈之釋== ▲商賈者行賣曰商坐賣曰賈。 ▲\[標12]貿交博也。 ᅟᅟ==\[標12] 貿遷及疇壟== ▲遷謂遷易以有博無販賤賣貴也`[遂疑逐]`遂利遠近唯利是求無擇所在。 ▲肆陳也疇壟田畝也。 ▲上穡者\[標13]種曰稼`[斂【CB】,歛【卍續】]`斂曰穡。 ᅟᅟ==\[標13] 稼穡之字義== ▲\[標14]清濁殊流者剎帝利淨行是貴姓如清流毗舍首陀是賤姓如濁流。 ᅟᅟ==\[標14] 四姓如清濁== ▲\[標15]婚不通者貴賤各自婚嫁也。 ᅟᅟ==\[標15] 殊流婚不通== ▲\[標16]飛伏異路者西土之制貴賤之姓行則各路居則異處。 ᅟᅟ==\[標16] 飛伏異路解== △二阿難下隨情破執。 ▲經若因土出下破有二義一約空土相異破二若無出入下約空土相即破。 △二若此下顯真又二一示真性二斥邪說初又三一類通諸大。 ▲注或有下指長水也彼云\[標17]夫言大者常徧為義常故無生滅動搖徧故時處悉有乃至云本如來藏故名為大。 ᅟᅟ==\[標17] 大者常遍義== △二阿難下反責迷心。 △三汝全下正示真性。 ▲經性覺真空性空真覺上句即真而俗下句即俗而真。 △二世間下斥邪說六阿難下根大乃至識大科節如前。 ▲注覺觸覺知皆意根者謂身根覺觸起分別時則屬意根此解恐非故私謂別釋經可狀成有不相成無珙鈔云上句色也下句空也於前境上復分此二即明暗色空之謂也。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者此約根識動靜相違名非和合若望他境還破自生耳若風大中云風空性隔非和非合既對境論仍破他生也若火大中云日鏡相遠非和非合此乃自他相望正是破和合性隨義而說故非一塗。 二爾時下聞法領悟為二一經家敘事二阿難說偈初又二一敘悟心。 ▲注\[標18]十方即十界者然法華云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以罪福在人故智者釋方以眾生為界今云心徧十方但以方所之方下文一切世間等自攝眾生也況迷妄有空依空立界宛成次第學者審之。 ᅟᅟ==\[標18] 十方即十界== △二禮佛下敘敬相。 △二阿難說偈分四一讚德述益讚德二句先讚能說教主次讚所說行法。 ▲注\[標01]尊者十號之一此依釋論也若涅槃與瓔珞云一者如來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號名世中尊以開無上士調御丈夫為兩號也孤山云所讚三德是佛所證乃由因中修乎三止三觀寂照心精而得斯果故阿難前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蓋請如來自行之因欲依修學既蒙開示`[已【CB】,巳【卍續】]`已悟常心故還以三觀之因所克三德之果以讚於佛前後鉤鎖其義如是。 ᅟᅟ==\[標01] 尊者十號一== ▲\[標02]教行理三悉號楞嚴者問理是所冥豈曰楞嚴答例如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何妨說定及定處皆名為楞嚴。 ᅟᅟ==\[標02] 教行理楞嚴== ▲乃至如唯識下圓師具引藏通別三教而為校量前引婆沙即藏教也次引大品明七地齊羅漢八地扶習潤生經無數劫然後成佛即通教也後引唯識明別教義今略中間也。 ▲分見如來藏心者沇疏云據此境界合是別教登地圓教初住所證真如。 ▲又解下必非經意引華嚴為例其事不類須據偈中不歷僧祇等者問此義可通圓人初心否答通說無妨如前文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孤山亦約六即辨之今文所述既是佛世當機之眾須作分證法身而釋。 ▲\[標03]阿難雖在眾中等者縱未真證亦應似證何於涅槃為魔所罥者彼經第三十六佛問陳如阿難比丘今何所在陳如曰在娑羅林外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嬈亂是諸魔眾悉自變身為如來像說種種法乃至示現神通變化阿難見`[已【CB】,巳【卍續】]`已作是念言如是神變昔來未見誰之所作將非世尊釋迦作耶欲起欲語都不從意爾時文殊師利從佛受陀羅尼至阿難所說呪`[已【CB】,巳【卍續】]`已魔王等發菩提心捨於魔業即放阿難來至佛所\[標04]罥古法切係取也。 ᅟᅟ==\[標03] 阿難魔所嬈== ᅟᅟ==\[標04] 罥字因釋義== △二願今下發願報恩長水云即於此身期獲證果故云願今予謂今者指我之辭以妙覺極果非即身可擭故。 △三伏請下請證求加又二一請證化他。 ▲注\[標05]願取土如釋迦谷響云按法華經授阿難記未來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彼既`[已【CB】,巳【卍續】]`已說故此不云然彼所明乃是淨土故云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而今誓取穢土者何乎且夫證悟常心虗空尚殞唯一本妙淨穢誰論但順物機乃有差別極論其致佛佛道齊故大論三十六云\[標06]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如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文佛國既彌陀釋迦各有淨穢今阿難取土兩經異說何必致疑況復此云穢土先入後取淨土於義彌通當知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夢土淨穢勝劣誰分庶幾後昆試思此旨。 ᅟᅟ==\[標05] 取土順物楞== ᅟᅟ==\[標06] 彌陀與釋迦各有淨穢土== △二大雄下求加自行。 ▲注\[標07]法身之用者問法身無相其用若何答法身冥應潛通機感即其用焉備如法華玄義。 ᅟᅟ==\[標07] 法身用*元相(元ハ本文ニ無トツクル。[○@編])== △四舜若下取譬結誓。 ▲注比較音挍不等也。 起第四卷 二對滿慈破性相兩疑顯不空如來藏分三一經家敘儀二大威下滿慈述意為四一歎人法二世尊下述自他又二一述自。 ▲經說法人中我為第一者據小乘言之。 ▲注本不似見者亦從昔日慧眼言之。 △二世尊下述他。 ▲經我等會中登無漏者述同類也其間多是法身大士晦本垂迹引接小機如富樓那`[已【CB】,巳【卍續】]`已於法華得受記莂當來成佛號曰法明等問若據迹論\[標08]阿難初果滿慈無學前文阿難尚`[已【CB】,巳【卍續】]`已開悟何故滿慈等猶紆疑悔耶答非謂前悟而今不疑亦非今疑以前未悟處相起教叩佛宣揚若乃一期觀此二人\[標09]迷理之心不無輕重何者阿難從初據人法二執迷空如來藏其迷則重滿慈於此懷性相兩疑迷不空如來藏其迷則輕又則空如來藏理猶易明不空如來藏義復難解是故阿難初果發起於前滿慈無學對揚於後孤山云前得悟者是上根利智今未悟者是中下之機今謂不然諸經說法若被中下須有委曲逗會之意如法華譬喻因緣二周開權顯實雖與法說不殊而比況指昔稍成委曲今經所談不空藏義蓋與空藏二義相成文旨愈深未易開解前阿難云希更審除微細惑意在茲矣苟分利鈍恐枉當機予甞議之\[標10]若於此經欲分三根者從阿難請行`[已【CB】,巳【卍續】]`已前雖通被三根其得悟者皆上根也請行`[已【CB】,巳【卍續】]`已後方被中下然於行中有正有助亦可以正為中以助為下云云。 ᅟᅟ==\[標08] 阿難與滿慈== ᅟᅟ==\[標09] 疑惑有輕重== ᅟᅟ==\[標10] 當有三根義== △三世尊下疑性相又二一疑藏性云何生相。 ▲經云何忽生下前文雖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但總略而說且未委明諸法生起之由故今疑問廣談世間性相等義山河大地依報也諸有為相正報也依正各有生住異滅故云次第遷流等。 ▲二又下疑大性云何俱徧。 ▲經陵滅者蒼頡篇云陵侵也或作淩其義亦同。 △四惟願下請開示。 三爾時下如來演說為二一總告二正說初又四一許宣二令汝下示蓋。 ▲經未得二空下問佛意欲令未得空者而得於空此與不空如來藏義云何銷會答如說空華元由翳目從有所見知華本空談不空義亦為顯空耳。 ▲注\[標01]五性之宗楞伽經云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無性謂一闡提佛地論莊嚴論瑜伽論皆說五性大同楞伽\[標02]谷響云五性者三無二有祖於彌勒宗於天親析薪于玄奘克荷于慈恩立言垂範自為極唱今準此經顯知權說(鈔文)\[標03]問纂要云法華與勝鬘經但迴不定性二乘今經兼迴定性是故最勝也斯義可否答甚不可也且法華中生滅度想者而於彼土求佛智慧豈非迴定性耶勝鬘云羅漢支佛自知當得阿耨菩提此對菩薩說其往昔元發大心後終歸大非對二乘彰灼開顯問今經定性皆獲一乘為現世獲為同法華彼土方獲答二義俱通若爾法華應無現獲者耶此須善會經旨經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斯乃逼令現世迴心從除佛滅度後方指未來迴心者耳若解此意勿謗法華劣於今經也。 ᅟᅟ==\[標01] 五性各別文== ᅟᅟ==\[標02] 三無二有義== ᅟᅟ==\[標03] 法華迴定性== △三汝今下誡聽。 △四富樓下承旨。 二佛言下正說為二一釋藏性生相疑二釋大性俱徧疑初又四一牒前疑二汝常下舉常說又二一問。 ▲注興福下\[標04]彼云性覺妙明者妄覺也發性緣明因明覺生生遂名妄妄明云妙本覺明妙者本真也本源沖寂寂體無迷妙淨常如故云明妙資中下彼云性覺妙明者在纏真如也本性清淨不為煩惱所染名為性覺。 ᅟᅟ==\[標04] 性覺妙明解== ▲\[標05]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也從無分別智覺盡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本之覺名為本覺。 ᅟᅟ==\[標05] 本覺明妙義== ▲又解下節疏具云體即用故下文云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等用即體故下文云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等。 ▲變其文者\[標06]谷響云變文之例儒釋咸然舜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極鯀于羽山孔安國曰極竄放流皆誅也異其文述作之體。 ᅟᅟ==\[標06] 變文釋之例== ▲能所雙絕者二與一性其體元同故。 ▲\[標07]寂照互融者二亦無二其用常合故即寂而照下示互融之相也此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有似瓔珞經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但彼二句分對因果俱約修說今唯顯性是故互融問以妙明為寂照其有證乎答智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荊谿云止體靜觀體明故知寂照即靜明靜明即妙明也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明皇注云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性之欲若常守清靜解心釋神變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此豈非以妙為靜耶秪是本性之覺妙明互融者荊谿云若知煩惱及以生死本性清淨名之為寂本性如空名之為照。 ᅟᅟ==\[標07] 寂照對妙明== ▲\[標08]髣髴者謂見物未諦相似之貌也夫藏性希微本絕言象非佛智眼莫能究盡如上所解且銷現文未敢言其明了故云髣髴在茲。 ᅟᅟ==\[標08] 髣髴兩字義== ▲辭異意同者當以二句次第配之一一句中皆有三義。 △二富樓下答。 △三佛言下研現解又二一問。 ▲注次問則別者且孤山以妄為覺既釋上句云為是覺體不明將何以辨虗妄分別稱為明覺耶長水以他為覺亦釋上句云為復覺自不明又何以知由覺他明明與覺異名為明覺耶若如二師所解並須於經更添句逗方顯其義斯由不曉上句中覺字是修非性故釋故句曲成`[己【CB】,巳【卍續】]`己意耳。 △二富樓下答。 △四佛言下顯正義為二一通示真妄二別示迷悟初又二一真覺非妄明。 ▲注無明尚混者從分證`[已【CB】,巳【卍續】]`已還皆真妄相混故。 △二性覺下真明生妄覺。 ▲經妄為明覺者明覺二字俱通能所注中為令易解一往分之。 △二覺非下別示迷悟分二一迷真故妄相忽生二悟真故妄相永寂初又二一略示二廣顯初又二一立妄法二示妄相初又二一立能所。 ▲注然有二義下一約悟二約迷應知迷中未圓修時則無理智悟中未極證時必兼惑。 ▲相涉於立法立修二義者問不空如來藏為二義俱取為但取立法耶答正取立法旁通立修以修有智行因果亦屬□□不空至因果泯亡方顯本性空如來藏。 △二無同下立境界。 ▲注資中下彼云熾然成異即業相因異立同即轉相無同無異即現相云云孤山下彼云\[標01]異即六道執有同即二乘執空無同異即菩薩取中此九界執秪是一根本無明冥具此事耳云云。 ᅟᅟ==\[標01] 執異是六道執同是二乘取中是菩薩== ▲不韙者左傳息侯伐鄭犯五不韙\[標02]杜預云韙是也。 ᅟᅟ==\[標02] 韙者是也訓== ▲若論三細者起信云無明為因生三細一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能見相以依不覺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斯由下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棃耶識\[標03]今云而分三相者以三細屬棃耶故藏法師疏引楞伽經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此二和合為阿棃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 ᅟᅟ==\[標03] 三細屬梨耶== ▲六麤者疏云境界為緣生六麤一知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受與不受故二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業繫苦相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標04]藏疏明三細六麤躡前起後略有八重一以一心為本二不覺一心成業相三能見相四境界相五分別相續(法執)六取著計名(人執)七造業八受報今經同異等蓋由人法二執造九界業受依正二報之相故云合是六麤境界。 ᅟᅟ==\[標04] 八重起後義== ▲又若以惑性所具等者惑性即根本無明此與法性無始同體故云須在性覺必明等二句中攝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今惑性即其本也。 ▲其猶下此喻理造未有事造也苟失大塗請從良導者若謂私解失於大塗請從舊師良者之導。 △二如是下示妄相又二一示因相。 ▲經自相渾濁者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故云自也。 △二起為下示果相沇疏云起是動即是風因風動搖積成世界故云起為世界動息之處即名為靜是前同相結成虗空故云虗空為同彼無同異真有為法即前無同異相結成有情含藏識也今難曰起是動相意謂動相即前業相業相起風結成世界且世界之與虗空乃三細中現相此相並由業轉而現豈可業相唯結世界轉相獨成虗空又以無同異相結成含藏識者斯更不可也既將無同異相對於現相現相即是藏識豈可復生藏識耶又若前三結成此三經文秪合云同為虗空異為世界彼無同異成有為法何文義之倒昧乎孤山謂由前性中計異之心外感世界立同之心外感虗空彼無同異心乃但中之妄執非真性無為之無同異也名既濫真故簡示云真有為法今難曰若由性計而感空界其文亦倒且計異之心豈不感空立同之心豈不感界以六道二乘皆迷妄有空依空立界故又則前同異二心既感外相無同異心那無所感乎縱巧銷其文終非經意故集解中斯皆別釋或曰狂簡試為裁之。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二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第四卷 覺明空昧下二廣顯分二一正明立法二總結元由初又三一世界相續二眾生相續三業果相續初又二一立世界二結相續初又二一四大因起\[標05]興福科此為四輪成界後大因而用之蓋由經文風金水三皆名輪故乃以火大相從為輪也唯孤山改四輪為四大\[標06]以見火無輪名故是則言大自攝於輪也問何故經文不名火輪答餘三皆約任持世界而說有同俱舍風輪等相故受輪名至於火大止云火光成變化性況俱舍四輪亦無火大然則慤圓二師所科圓義長矣問若謂火無輪名何故第八卷云九情一想下洞火輪答彼說地獄界相非今文意問風金水輪既云持世顯有次第何故下文復云火騰水降交發立堅乃至水勢劣火結為高山等答經有兩節初明四大因起則次第不雜後明諸相發揮則交參而說是故輪名局前大義通後其體無別皆藏性發生不應以次不次為妨也。 ᅟᅟ==\[標05] 四大攝輪義== ᅟᅟ==\[標06] 火大無輪名== ▲注\[標01]四輪持世下俱舍頌曰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一洛叉是一億此數約踰繕那言之即十六億踰繕那也)次上水輪深十一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成金(謂有情業力感別風起搏擊水輪上結成金故下水輪唯厚八億踰繕那餘成金輪厚三億二萬踰繕那)\[標02]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半謂五十踰繕那)周圍此三倍(共有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頌中不言土輪數量\[標03]論云此瞻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亦爾則知土輪厚五百踰繕那也。 ᅟᅟ==\[標01] 四輪持世界== ᅟᅟ==\[標02] 及徑圍方量== ᅟᅟ==\[標03] 琰摩王國界== ▲元由心動者即八識業相也亦是俱舍業增上力也。 ▲亦由情堅者\[標04]輔行以地大為事堅執心為情堅應知七識六識俱有執義\[標05]故第七識亦名染汙意與癡愛見慢四煩惱相應常時審諦思量執取第八為我若第六識即人法二執也。 ᅟᅟ==\[標04] 事堅及情堅== ᅟᅟ==\[標05] 七識名染汙== ▲腥生肉也。 ▲經寶明生潤等\[標06]谷響云若以五行論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潤即水之含育也火剋金火是金之賊既母被剋故子下流成水輪也如釜中含水下以火蒸則其水騰氣流汗而下也。 ᅟᅟ==\[標06] 五行生尅義== ▲注\[標07]或曰愛心外感於水從興福至長水皆作此解問下文云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為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等則知諸師所解正順斯義豈曰違經乎答下約有情感發身中愛水之相不應例今立器世間水輪之義何則且愛之深者無過貪欲如下文云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若謂此愛外感於水者何故婬習受報之時乃是猛火鐵牀銅柱之事耶有以見孤山不取舊解誠所宜矣。 ᅟᅟ==\[標07] 愛心外感水== △二火騰下諸相發揮。 ▲經水勢劣火下以此驗前火騰水降等義當火勢劣水也。 ▲\[標08]藪大澤也又澤無水曰藪。 ᅟᅟ==\[標08] 藪字之釋義== ▲注\[標09]故觀妄具唯見真具者為種發生即是妄具妄體無實唯是覺明\[標10]故云真具具無具相。 ᅟᅟ==\[標09] 真具及妄具== ᅟᅟ==\[標10] 真具無具相== ▲彼此誰名者谷響云如珠具寶全體瑩徹實無寶相彼謂具也此謂無也一體互融彼此何在故無定名。 △二以是下結相續後文例此。 二復次下眾生相續為二一立眾生二結相續初又二一總成六入。 ▲經所妄既立謂所現妄境即下文聲色等六妄是也。 △二同業下別成四生。 ▲注要因父母同業相感者由於過去曾與父母愛習相纏故於中陰入胎之際復與父母欲想交感然後託生。 ▲經\[標11]流愛為種納想為胎者愛之與想皆十二因緣中識也若想`[已【CB】,巳【卍續】]`已入胎則屬於名下羯羅藍等即是色也。 ᅟᅟ==\[標11] 識名色之相== ▲注情想合離四生皆具此用擕李之義證真云經文且據一往增勝邊說若盡理而說豈可有情處無想有想處無情等。 ▲\[標12]濕化染香處者此俱舍頌文也論曰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遠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香有淨穢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處有淨穢豈於地獄亦生愛染由心倒故起染無失云云。 ᅟᅟ==\[標12] 濕化染香處== ▲經\[標13]飛沈者猶升降也應以三善三惡分之。 ᅟᅟ==\[標13] 飛沈猶升降== ▲注於一孔雀論一切種因相證真云有情無始重造一切界趣種子在本識中唯佛能了\[標14]且舉孔雀一類尚`[已【CB】,巳【卍續】]`已難知況餘類耶。 ᅟᅟ==\[標14] 孔雀種難知== 三富樓下業果相續為二一立業果二結相續初又二一推貪本。 ▲經想愛同結結謂結業如前同業相纏也貪愛同滋\[標15]滋潤也亦取潤業之義。 ᅟᅟ==\[標15] 滋潤也字訓== ▲\[標16]惡業俱生者謂人與羊惡業所牽生生相值。 ᅟᅟ==\[標16] 惡業俱生義== ▲注\[標17]殺貪未論酬償先債者直約四生強者貪弱非是負債互來相噉。 ᅟᅟ==\[標17] 盜貪及殺貪== ▲於身命財非理而取者身命皆為貪彼財物邪枉而取故屬盜貪身以生奪為取命以殺害為取。 △二汝負下示業果。 ▲注此示盜貪業果相續者以汝我互論但似指前盜貪之相然其汝負我命亦通殺貪故云兼也。 二富樓下總結元由。 ▲注諸有為相是正者孤山但知此中有為是正而不知前文真有為法是正其可惜哉問前說虗空而無業果名目此談業果而不云虗空者何耶答前論妄相須示虗空以迷妄有空依空立界故既言有為則`[已【CB】,巳【卍續】]`已攝業果今明相續空無斷絕何俟復云然於有為別彰業果者以眾生相續中所談情想合離更相變易且是胎卵濕化受生之相未明業因苦果之事是故更論業果相續也問三種相續於十界中為攝幾界答攝六法界如殺盜婬三種顛倒皆是重濁之相尚無諸天清升之業況有三乘變易之果耶業果既爾驗前眾生中化生之義雖通天界亦應多是人等五趣耳若世界中四大因起諸相發揮顯是下界之事所以然者由滿慈所疑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等且據近事而問故佛原始要終齊此而答。 二富樓下悟真故妄相永寂為二一據迷難悟圓覺經\[標01]金剛藏菩薩亦有斯問彼云十方異生本成佛道(今云若此妙覺至不增不減也)後起無明(今云無狀忽生山河大地等)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今云如來今得妙空明覺等)然彼經唯問因義今經兼問因果為異耳彼佛答稍廣但無迷人喻亦有空華金鑛之喻如下略引。 ᅟᅟ==\[標01] 釋本成佛道而後起無明三相續接界== △二佛告下顯悟非迷又二一明妄相永寂二明智斷常住初又二一習漏不生二山河非有初又二一喻。 ▲經\[標02]聚落者谷響云落居也民之聚居故名聚落趙充國傳曰無燔聚落是也今謂聚落喻真性也惑亦同迷喻習漏也南陽北陰喻迷真明而起妄明悟喻覺智悟人喻諸佛指亦喻言教對文可知。 ᅟᅟ==\[標02] 聚落之字義== △二富樓下法。 ▲注合初喻者即佛言`[已【CB】,巳【卍續】]`已前三行半文也。 ▲經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謂因中所迷雖無而有亦有能覺之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謂果上所悟妄心既盡唯真智獨存。 △二亦如下山河非有又二一喻。 ▲經翳人喻佛昔迷空華喻山河大地愚人喻滿慈所問餘皆可見\[標03]圓覺云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CB】,巳【卍續】]`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此喻因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此喻果滅)故。 ᅟᅟ==\[標03] 幻翳見空華== △二佛言下法。 △二又如下智斷常住又二一喻。 ▲經\[標04]金鑛者金璞也谷響云古文作𥐫字書作礦周禮丱人掌金玉之地。 ᅟᅟ==\[標04] 鑛者金鏷也或作𥐫又丱== ▲注云丱之言礦金玉未成器曰丱(平猛切)圓覺云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CB】,巳【卍續】]`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二諸佛下法。 ▲注果上金習漏為菩提下皆約如來自證邊說不可以化他起用相濫。 ▲\[標05]渝爾雅云變也。 ᅟᅟ==\[標05] 渝者變也訓== 二富樓下釋大性俱徧疑為二一牒疑二富樓下正釋分二一約喻略明二就法廣辨初又二一明性相本融二明緣起無礙初又三一舉喻。 ▲經日照則明至水澄成映資中但以七句通喻四大若擕李別喻七大今取次義不須別對法相。 △二於意下破執。 ▲經殊方者方所也以諸相發揮非同一方故長水云方法也即明暗等法其義似迂。 △三觀相下顯法。 ▲經猶邀空華結為果者諸相虗妄`[已【CB】,巳【卍續】]`已如空華若更指陳疑相陵滅則如邀待空華復結空果妙覺明心先非水火者譬珠非水火水火從緣\[標06]若人以緣而難於性者非其智也噫近世傳山家教者銷解性義謂理具三千不隨緣時相相宛爾是則妙覺明心先有水火亦顯性中空華結為空果倍倍虗妄予實哀之。 ᅟᅟ==\[標06] 破斥智禮解== △二真妙下明緣起無礙又二一躡前空明例藏性隨緣。 ▲經汝以空明則有空現此躡前喻也前喻云彼太虗空日照則明今意云汝用空日為明則有虗空現為明相相以彼太虗不拒諸相故例顯藏性不礙隨緣乃至地水火風或各或俱皆循業發現也。 △二云何下別以水日譬隨緣俱現。 ▲經\[標07]準的者準平也周禮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謂射的釋名云丹面白的是也今並取定則之義。 ᅟᅟ==\[標07] 準的兩字義== 二富樓下就法廣辨又二一顯示藏性二訶責迷心初又二一約迷悟顯染淨二相二約染淨示圓融三諦初又二一染相孤山云而如來藏隨為色空等是迷成九界下文我以妙明等是悟成佛界風動空澄日明雲暗者趣舉藏性隨緣之相不同前文以此為喻。 △二我以下淨相。 ▲注\[標08]華嚴中不動不離者不動應身不離道場也。 ᅟᅟ==\[標08] 不動不離義== ▲而升而遊謂天宮龍宮等。 ▲身即法體者指應即法也並由理具方有事用此止觀記文。 △二初下約染淨示圓融三諦又三一真空。 ▲經非明無明者明謂覺因緣智無明即過去煩惱明無明盡者惑智俱滅也。 ▲注得即理者約所得說若約能得即是果義對智為因雙非因果其義亦善。 ▲經檀那等翻名釋義如法界次第。 ▲注非波羅蜜多總非所趣理者以梵語翻到彼岸\[標01]彼岸是涅槃故屬理也若取能到亦可云果如智論云菩薩所行名波羅蜜者因中說果故。 ᅟᅟ==\[標01] 到彼岸之義== △二即下妙有三中道。 ▲注\[標02]瑩寶圓三如次喻三諦若珠具寶性即理具十界若如意雨寶即修起十界今修性合論共成三諦摩尼之譬一體咸收。 ᅟᅟ==\[標02] 圓三諦如珠== ▲\[標03]新伊天目者涅槃云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云云\[標04]谷響云彼方字有新舊亦猶此土之篆隸也莫不以篆為舊以隸為新是故西土伊字有新舊兩體舊則縱橫新則不爾狀若此方草書下字一點居上二點在下。 ᅟᅟ==\[標03] 亦如伊天目== ᅟᅟ==\[標04] 新舊猶篆隷== △二如何下訶責迷心又三一訶。 ▲經\[標05]三有者欲色也`[婆【CB】,娑【卍續】(cf. T54n2127_p0290c12)]`婆沙云有者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名為有。 ᅟᅟ==\[標05] 三有之名義== ▲注不退諸菩薩法華疏指為通利菩薩若三藏菩薩則屬新發意也。 △二譬如下喻。 ▲經\[標06]琴瑟等者證真引白虎通云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瑟操曰伏犧作世本說文桓譚新論並云神農作瑟者伏犧作二十五絃箜篌者風俗通云一日坎候漢武帝祠太一后土令樂人侯調依琴作言坎坎應節也侯以姓冠章也又釋名云師延作靡靡之樂蓋空國之候所好琵琶者風俗通云近代樂家所作不知所起又釋名云本胡中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為名。 ᅟᅟ==\[標06] 琴瑟篌箜相== △三汝與下合。 ▲經\[標07]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孤山云按指謂如來昔於因地以三觀智觀`[己【CB】,巳【卍續】]`己妄心即妄成真乃登正覺如得妙音克諧更舉海印發光助成音發之義珙鈔云海印妙定之名按指表於能入發光即所起妙用淨名云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華嚴有圓明海印三昧云云此與資中長水義別擇善從之。 ᅟᅟ==\[標07] 按指海印光== 二富樓下釋餘惑分二一釋滿慈惑於妄因二釋慶善惑於真因初又二一疑問長水云由滿慈初疑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乃至佛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由是展轉皆從妄立雖知能所俱妄又疑妄從何生故此問云一切眾生何因有妄等。 ▲注資中下此與長水義別問二義孰優答資中為優何者若謂此問疑妄從何生者且前文`[已【CB】,巳【卍續】]`已明三種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斯則顯示妄從真起豈至此中更疑何生耶滿慈所問何因有妄蓋疑從真所起之妄有何因依而得生起其實躡前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故發斯問沇師又云未審此妄因何而有於理甚當。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明妄性無因二明真覺無得初又三一總告二汝豈下正釋分四一舉事審因。 ▲經\[標08]魑魅者通俗文云山澤之怪說文云老物精也。 ᅟᅟ==\[標08] 魑魅兩字釋== ▲注\[標09]此言祠授證真云亦如提婆達多從天乞得故名天授此人從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ᅟᅟ==\[標09] 祠授天授義== △二佛言下就名責實。 △三自諸下從迷辨相。 ▲經展轉相因者知如文殊問淨名云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見惑)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欲愛)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虗妄分別為本(色愛)又問虗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無色愛)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標10]無住為本(無始無明)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應知上云稱為妄云何有因即無住則無本也今云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即見愛四住也問秪於見愛可云無因否答若論通別二惑同在一念\[標11]念體無始猶如空華有何不可欲令易解故引淨名為例。 ᅟᅟ==\[標10] 無住為本義== ᅟᅟ==\[標11] 念體無始義== △四識迷下約悟知虗又三一法。 ▲經識迷無因妄無所依者\[標12]問因依何別答因指自體依謂依他二俱叵得故無生滅。 ᅟᅟ==\[標12] 因依之不同== △二得下喻。 ▲經況復下此以夢事況乎妄因也意云夢事尚不可得況妄因本無其可得耶。 △三如彼下例。 △三富樓下經示。 二汝但下明真覺無得為二一勸息妄心。 ▲注舊解三緣等除`[慇恐慤]`慇節外諸師皆然慤云三緣即業事三因即三不善根節疏依之證真破云全乖法相道理。 △二歇即下正示真覺又二一法。 ▲經\[標13]肯綮者上苦等口乃二切下苦挺切又音啟行𤦆經音作繁者誤矣注解牛之事證真云莊子內篇庖丁為文慧王解牛云云肯綮交聚也者谷響引莊子云經肯綮而未甞蓋言庖丁解牛遊刃於空虗間未甞傷筋脉之交聚也問以交聚釋肯綮其有所憑乎答按文如海正義云肯綮交聚也骨間筋結之處者此據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所解。 ᅟᅟ==\[標13] 肯綮兩字釋== ▲\[標01]大底音指致也。 ᅟᅟ==\[標01] 底音指致也== △二譬如下喻。 ▲經\[標02]繫如意珠證真云此同法華衣珠喻然彼喻結緣下種此喻真性本有。 ᅟᅟ==\[標02] 繫如意珠譬== 二即時下釋慶喜惑於真因為二一難問二答釋初又三一躡前致難。 ▲注有指第二卷者擕李孤山也且第二卷中自疑覺性似非因緣今疑修證不從因緣二文永殊安得相躡。 △二我從下引悟證因。 ▲經我從因緣心得開悟真際云何難因聞了教獲悟真心今謂若觀下文引目連等緣驗其自敘非唯了教亦應通指得初果時所聞因緣。 ▲注從馬勝聞因緣義\[標03]谷響引釋論云身子目連師事沙然梵志梵志道術身子皆得之沙然臨死欣然而笑身子問故答曰世俗無眼為恩愛所親我見金地國王死夫人投火聚願同生一處言`[已【CB】,巳【卍續】]`已命絕後見金地商人問之果爾\[標04]身子追悔未盡事術自知未達更求勝法而無師可事後於道見頞鞞威儀庠序因問師法頞鞞答云諸法從緣生是故說因緣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說一聞即得初果身子再為目連說之亦得初果。 ᅟᅟ==\[標03] 目連事沙然== ᅟᅟ==\[標04] 追悔不盡術== ▲\[標05]不須和會者谷響云以其事永異故也如龍樹釋王舍城引多因緣亦不較定一說以自古來所傳異故亦猶此方二戴禮經三家論語廣略互異開章各殊仲尼生年進退不同老子終卒存亡各據此方典藉其事尚然況華梵遼遠結集部別而於事迹無參差者難矣然則意在明理理之有失則可正之以智事之或乖不可執一為是故云不須和會。 ᅟᅟ==\[標05] 不須和會義== ▲或可下又強和會之。 △三今說下指濫申請。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破迷顯悟二斥失勸修初又二一寄事推破二就法例成初又三一指事對立。 ▲經\[標06]狂性因緣謂照鏡見像也因緣是能生狂性是所生。 ᅟᅟ==\[標06] 照鏡法喻義== △二阿難下隨執交破又二一交破二執二轉破自然初又二一以因破自。 ▲注緣其失頭合云緣其見頭以下文狂走方是失義。 △二若自下以自破因經意云既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之頭因緣故失本頭不失顯自然義存也狂怖妄出知因緣義虗也。 △二本狂下轉破自然。 ▲經本狂自然者秪是狂性本來自然。 ▲注前四句破狂自然者約法言之此顯藏性本來寂滅。 ▲後三句破不狂自然者此顯藏性不礙緣生即是空不空二義也。 △三若悟下顯悟雙亡二是故下就法例成為二一結會前言二菩提下簡顯今義又二一簡生滅顯不生滅二簡不生滅顯無戲論初又二一遞簡二雙喻初又二一簡因顯自。 ▲經\[標07]無功用道興福云八地資中云妙覺證真曰疏主判此太高八地猶是別教義耳若論圓教初住即得無功用道分證法身也。 ᅟᅟ==\[標07] 無功用道位== △二若有下簡自顯然。 ▲經無生滅者名為自然\[標08]涅槃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當知若有所斷必有能斷能斷則智生所斷則惑滅今無生滅既從極說即無上士也。 ᅟᅟ==\[標08] 有斷有上士無斷無上士== △二猶如下雙喻。 △二本然下簡不生滅顯無戲論。 ▲注理亦亡之者荊谿云因果既泯理性自亡二菩提下斥失勸修又二一通斥戲論。 ▲注又解下詩云有苑者柳不尚息焉\[標09]箋曰尚庶幾也庶幾幸望之義。 ᅟᅟ==\[標09] 尚者庶幾也庶幾幸望義== ▲經\[標10]十二部經者長行重頌并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義都成十二名廣如釋論三十七。 ᅟᅟ==\[標10] 十二部經名== △二汝雖下別斥遭難。 ▲經\[標11]阿那含此云不來不來欲界生故證真云第三果`[已【CB】,巳【卍續】]`已斷欲界九品俱生名為出欲淤泥。 ᅟᅟ==\[標11] 阿那含翻名== ▲注圓教相似位即七信`[已【CB】,巳【卍續】]`已前也。 ▲唯作小釋者長水云登伽小機雖得第三若望圓信霄壤有異。 二是故下勸修又三一正勸。 ▲注捨妄取真去事就理谷響釋上句是藏通下句是別教亦可以此二句通指前三。 △二如下顯功。 ▲經\[標12]羅𬑟此翻覆障。 ᅟᅟ==\[標12] 羅睺羅梵名== ▲\[標13]耶輸陀羅此云華色亦曰名聞或得出纏謂登伽也或蒙授記謂耶輸也。 ᅟᅟ==\[標13] 耶輸陀羅翻登伽名本性== ▲注名為本性者出摩登伽經孤山云以初見性淨明體乃立嘉名。 △三如何下警悟。 ▲注依諸師者館陶科經從此`[已【CB】,巳【卍續】]`已下明修行方便`[已【CB】,巳【卍續】]`已前明如來藏心雖不言解義當解也沇節璿師皆承之唯孤山顯云開圓解開圓行云云。 ▲隨聞獲證如第三卷末并下文疑惑銷除等是也。 二阿難下顯楞嚴行法分二一顯正行二明助行初又二一阿難述請二如來宣示初又三一歎佛。 ▲經\[標01]實相者釋論云何等是實相謂菩薩入一相知無量相知無量相又入一相智者曰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無量相即中故又入一相此與前文約三諦示如來藏義趣符合。 ᅟᅟ==\[標01] 實相法體義== ▲引諸下五住迷暗如沉冥二死漂流如苦海。 △二世尊下述`[已【CB】,巳【卍續】]`已。 ▲經含育如來十方國土等國土皆是佛之化境故云如來一往同居義該三土上妙覺明心即寂光也。 ▲注\[標02]天王天子也谷響云如春秋天王狩于河陽天王求車是也。 ᅟᅟ==\[標02] 天王是天子== △三惟願下請法。 ▲經\[標03]無餘涅槃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等亦爾方是此中無餘之義非同少乘灰身滅智。 ᅟᅟ==\[標03] 衍無餘涅槃== ▲入佛知見者法華疏云二智四眼不能知見唯一切種智佛眼則能知見。 ▲注\[標04]三陀羅尼旋假入真也二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真出俗也三法音方便陀羅尼中道法音能為初住方便也今請一心三觀者此是通塗行門若據別意再請最初方便也。 ᅟᅟ==\[標04] 三陀羅尼義== 二爾時下如來宣示為二一示初心決定二義二示諸聖圓通本根初又二一正明二義二重釋二疑初又二一敘意總標二云何下牒名正示又二一勸觀因地發心二勸詳煩惱根本初又二一約因果審同異二解二阿難下約同異明逆順二修分二一異成逆修二同成順修初又二一總斥。 ▲注空假離中者藏通三乘及別地前修非即性故中即空假者圓人初心造境即中而復雙照故。 △二以是下別明又二一喻真妄體性二顯體性不循初又二一喻妄體生滅二阿難下喻真性常住。 二則汝下顯體性不循又二一指現身為四大二由此下示四大為五濁又二一總示二別顯初又三一法。 ▲經\[標05]五疊者疊重也此以五陰為五重何則四纏是色陰視聽覺察既是六根根必發識及受想行即五陰具矣。 ᅟᅟ==\[標05] 五疊四纏義== ▲注若順現文即向下四濁次第也以義言之者\[標06]準百法疏云心王了其總相心所了其別相\[標07]以識創起但緣青等總相次取境像即是想心次領納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貪等造作即是行心前三無記未能成業行能成業(疏文)由業招報即是色陰故云始則有識終乃成色。 ᅟᅟ==\[標06] 心王了總相心所了別相== ᅟᅟ==\[標07] 識受行業次== △二云何下喻。 ▲經即彼者指法之辭循順也泪古沒切濁也。 △三汝濁下合。 ▲注五利五鈍如法界次第。 ▲見慢者秪是略舉利鈍耳。 ▲四濁聚在其時者準悲華經人壽八萬至三萬歲未有濁名\[標08]至二萬時為五濁之始也以後驗前知是五陰者非但後文秪如上來\[標09]既指身中四纏分為五疊陰義明矣況有下文為證能無信乎孤山`[已【CB】,巳【卍續】]`已前俱無此說後人所解仍舊弗從識者鑒之媸鄙自見。 ᅟᅟ==\[標08] 二萬歲五濁== ᅟᅟ==\[標09] 四纏分五疊== △二阿難下別顯分五一劫濁資中云從初迷真起妄世界未分但有虗空及與妄見故云汝見虗空也今謂此無其理豈有眾生初迷見空而未有世界耶前文云迷妄有空依空立界蓋說有先後理非異時應知五濁皆就阿難現前而示是故五節文初並云汝見汝身等敻指指迷真之初恐非經意。 △二見濁。 ▲經四大為體即前文云堅相為地等是也見聞覺知即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聽覺察也今雖通舉正取意知而論受陰。 △三煩惱濁。 ▲經憶識誦習興福云憶念過去識對現在長水云誦習未來諸有境界今謂誦習義通何必定指。 △四眾生濁。 ▲注思即是業\[標10]釋論以意業為思業因四種法生謂見聞覺知即六思也響井者周禮凡夫為井方一里說文八家一井。 ᅟᅟ==\[標10] 見聞覺知相== △五命濁。 ▲注\[標11]適言者谷響云適始也。 ᅟᅟ==\[標11] 適者始也訓== 二阿難下同成順修為二一約解明因依果性。 ▲經\[標12]常樂我淨智者云無二死為常不受二邊為樂具八自在為我三業清淨為淨。 ᅟᅟ==\[標12] 常樂我淨觧== △二以湛下約行明果性旋因又二一法。 ▲注修三止觀照三諦境者當以虗妄滅生為因緣所生法以止寂之以觀照之成三諦境。 ▲因該十信者問名字觀行何不取之答請觀下文自見其義。 △二如澄下喻。 ▲經名為初伏客塵煩惱伏猶斷也不須以常塗五品中伏義為難此譯人一往名\[標13]麤惑為伏細惑為斷耳\[標14]孤山指初住所斷無明名為客塵此有三失一攝惑不盡云何澄濁都無見思二名目不當如注中引擕李所說三違於現文以客塵外自有無明故當知此中客塵與第一卷憍陳那所解二字義同鹿園初悟豈非見思耶彼此照著請無疑矣。 ᅟᅟ==\[標13] 麤惑為伏以細惑為斷== ᅟᅟ==\[標14] 客塵或斷位== ▲注界外見思者\[標01]若唯識等論初地頓斷見惑二地`[已【CB】,巳【卍續】]`已上漸斷思惑此別教義也若圓說者從初住去皆見思雙破以違理由見感報由思乃至妙覺方盡其惑。 ᅟᅟ==\[標01] 初地斷見別圓見思至極== ▲一切變現下亦可如法華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等。 二勸詳煩惱根本分二一總勸審詳二正示根本初又二一勸審。 ▲注\[標02]先止後觀長水引起信云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鉢舍那觀義故云云。 ᅟᅟ==\[標02] 先止後觀義== ▲止觀當體者前文云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反顯須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既曰修因豈唯修止而不修觀耶。 ▲止觀所依者即三諦境也。 ▲止觀所破者下文云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標03]乃至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故知六賊正當所破也以無緣智即因地心也緣無相境即果地覺也破無明惑即煩惱根本。 ᅟᅟ==\[標03] 六賊當所破== ▲旁正之意有前義以觀境為正煩惱為旁後義反是。 △二阿難下斥迷又二一法二喻。 二則汝下正示根本為三一示六入為根本。 ▲經賊媒者\[標04]說文云媒謀也謀合二姓也今外塵內識猶如二姓眼等引發譬若謀合。 ᅟᅟ==\[標04] 媒者謀也訓== △二由此下明根本有優劣為二一由六根成世界二阿難下依世界辨六根又二一示世界名數二辨六根功德初又二一示名數二一切下明相涉又二一通明二而此下簡顯。 ▲經\[標05]上下無位中無定方者此於十方簡六取四也中謂四維在四方中間故\[標06]言無定方者且如東南維既屬兩向是無定方諸疏不明唯節疏云但取四方有正位故\[標07]四維上下難顯示故此乃以維為中。 ᅟᅟ==\[標05] 上下無位義== ᅟᅟ==\[標06] 中無定方義== ᅟᅟ==\[標07] 中謂四維義== △二流變下辨六根功德又二一約變疊總論功德。 ▲注\[標08]以世涉方者第一於三世各論四方成十二也第二於過去世四方變一為十成四十現在未來亦復如是三世各四十成一百二十也\[標09]第三於過去世四十變十為百成四百現未亦爾三世各四百成一千二百也問兩番變疊皆是一千二百然則一番即足何須重疊以世涉方答斯由六根功德全闕不同欲將三四四三之數克定優劣是故變自疊須有兩番下文見。 ᅟᅟ==\[標08] 以世涉方義== ᅟᅟ==\[標09] 千二百數義== ▲沇師非之者彼云乍觀可爾理則不然經文但約四方三世流變三疊不約十類眾生根塵以增其數云云。 ▲節公是之者彼云興福配根塵類生第七經中文義明矣足可依用無勞別釋云云。 ▲皆變疊不同者資中云第一變麤相三世或取最初起三世各有十二成三十六第二變一世有三十六三世成一百八添本十二成一百二十第三變前後相望即成九世一世各有一百二十九世總成一千八十添本一百二十成一千二百孤山云一十百千此之四數是正示三疊之變也以上十二有其三有其三類故須以此四數增之三類者一數圓謂十也兩數始謂二是兩一也以數始則變一為十變十為百兩番變之則有二百也以數圓則變十為百變百為千也兩始一圓三重增變則成一千二百長水云今秪將過現未來進動筭位便成一千二百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轉十二為第一疊筭位即是一橫二竪`[已【CB】,巳【卍續】]`已成過去第二即變過去世以為現在進動筭位一竪二橫成百二十為第二疊第三又變現在世以為未來進動筭位一橫二竪成一千二百為第三疊`[已【CB】,巳【卍續】]`已上六家并私謂總有七義恐來者好異故錄之以示嘻聖人之言隨情所解差別如是又不知後人作釋復如何哉然而興福所取類生闕二(無色無想)根塵減六(意根法塵)非但名數不足抑亦義趣永殊節公所從未為精鑒敏師別用十善如雖出法華疏文而不知此經功德與彼稍異縱強和會終涉疑情所以集解且依方世銷其變疊故曰餘雖別解等。 △二阿難下約功德克定優劣。 ▲注一方三百此是以方涉世之數也又得兩分之餘者餘謂五十也左右各得二百五十。 ▲一分四百百者此取以世涉方之數也若無次番變疊豈有一分四百耶。 ▲與法華不同者若資中云法華取此數量約持經力熏成淨用其數增減一依今經自古相承多無準的今逢此典方識本因今謂沇師望孤山之說遠矣據彼之意則應此經在前法華在後斯甚不然。 ▲雖眼八百下法華疏云案三業安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為二千約如來室衣座三即成六千五種法師悉具六根清淨一一根有一千功德也復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成一千二百根根皆爾若論六根清淨則不言功德多少若言莊嚴則能盈能縮能等。 ▲等莊嚴者\[標01]根根六千若言千二百顯其能盈若言八百顯其能縮若言清淨無盈無縮無等云云。 ᅟᅟ==\[標01] 能盈能縮等== 三阿難下約優劣簡圓通為三一勸詳簡。 ▲經誰合誰離等此於六根且令詳簡任其云取故皆云誰乃審定之辭也據理言之如真際云眼耳則離鼻舌身合意深五淺耳圓餘非。 △二我今下許發明又二一結前生後二十方下引證䇿修。 ▲注所謂彼眼根下知者於止觀中釋云彼是九界。 ▲於諸如來常者九界自謂各各非真如來觀之即佛法界。 ▲具足無減修者觀諸眼即佛眼一心三諦圓因具足無有缺減。 ▲\[標02]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修論圓因見論圓果。 ᅟᅟ==\[標02] 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 △三阿難下破疑執又二一疑二佛告下破為二一破六根虗妄二顯一門圓通初又二一破執二顯妄初又三一總標。 ▲經\[標03]虗習者虗妄結習也真際云此修所斷或無始時來與身俱生眠伏藏識故曰根中積生等。 ᅟᅟ==\[標03] 虛習兩字釋== ▲生住異滅者資中云剎那四相即微細妄念也二今汝下別破。 ▲經為一為六者不了一六即是無明故約此推破用顯藏性非一非六也問據阿難迹論修惑尚在那忽於此便破無明答既`[已【CB】,巳【卍續】]`已開顯須明圓行豈復作意先破俱生故但破無明而俱生自落冶鐵之譬不亦然乎。 △三是故下結示。 二阿難下顯妄為二一略顯二廣示初又三一法。 ▲經\[標04]淪替者由顛倒故淪伇塵勞替易真生也。 ᅟᅟ==\[標04] 淪替兩字釋== ▲注小乘所證全是無明者如止觀釋智障云當彼破惑名之為智若望中道智還成惑\[標05]又輔行云二智之體是無明故資中下彼又釋曰或認六塵銷處見惑不生執一無為果體名一今不取後釋無為果體亦同孤山所解問初果雖破見惑未斷思惑見思俱對六塵所起何故經云雖得六銷答實如所問經文且據多分言之如涅槃云須陀洹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 ᅟᅟ==\[標05] 二智是無明== ▲如下喻。 ▲經同不同約太虗說一非一約妄情說。 △三則汝下結。 △二由明下廣示又二一別示擥塵成根。 ▲注\[標06]八法為體者能造即地水火風所造是色香味觸浮根亦爾今但云四大下但言四塵蓋影略互舉也\[標07]經如蒲萄朵喻浮根之相也余經所說或與此異有云眼如秋泉池耳如卷樺皮鼻如盛針筒舌如偃月刀身如立戟槊唯意根未見別目。 ᅟᅟ==\[標06] 八法為體義== ᅟᅟ==\[標07] 浮塵根之狀== ▲\[標08]恬變者有味為變無味為恬恬靜也觀下文云甞精映味絞味成根當知正取變義為舌根所對之境然由恬變二種皆能發於覺了之性是故對根相待而示前鼻之通塞下身離合等例此可知。 ᅟᅟ==\[標08] 恬變之相貌== ▲\[標09]腰鼓顙或作𣞙埤蒼云鼓杌也。 ᅟᅟ==\[標09] 腰皷𣞙之相== ▲注浮塵根為意思託附谷響云即慮知託在肉團之內也\[標10]今人肉團有病則慮知喜忘所為失常故醫藥所治在肉團耳\[標11]列子曰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詣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於慮而傷於專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胷深心易而置之投於神樂既寤如初二人辭歸\[標12]於是公扈返齊嬰之室而有妻子妻子不識齊嬰亦返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不識二室自相訟求辨於扁鵲辨其所由訟乃`[已【CB】,巳【卍續】]`已是故今經以意處肉團而外緣法塵如在幽室而闚於外故云浮根四塵流逸奔法也。 ᅟᅟ==\[標10] 醫藥治肉團== ᅟᅟ==\[標11] 公扈齊嬰疾== ᅟᅟ==\[標12] 返時妻不知== ▲如蓮華開合者睡眠則合覺寤則開二阿難下總示離塵無體經黏妄發光此謂染著妄境發生妄明。 二汝但下顯一一門圓通為二一顯圓通又二一通根脫黏。 ▲經隨拔一根下如於耳根不循動靜即是脫黏\[標13]智契於理名為內伏余皆例此。 ᅟᅟ==\[標13] 內伏之名釋== △二不由下寄根互用。 ▲經寄根明發\[標14]如智論云報生天眼在肉眼中此乃寄於肉眼而發天眼今亦如是覺明知見寄諸浮塵勝義而發也。 ᅟᅟ==\[標14] 天眼在肉中== ▲注\[標15]具如華嚴谷響引晉本三十五云菩薩有十種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餘五根皆有十種此即分真人得其互用也。 ᅟᅟ==\[標15] 華嚴十種眼== △二阿難下示真覺又二一覺不由根二覺不由緣初又二一指事。 ▲經無目而見者據阿那律於六神通得半頭天眼且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標01]此蓋意根得眼根用今但取見不由眼以顯明不循根故也無耳而聽非鼻聞香例亦如是。 ᅟᅟ==\[標01] 意根得眼根== ▲異舌知味者如下文云\[標02]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今取其舌似牛故云異也。 ᅟᅟ==\[標02] 輕弄沙門罪世世得牛舌== ▲舜若多神者沇疏云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 ▲無身覺觸者纂要云但無麤相之身而有微細之色故云如來光中映令暫現也。 ▲\[標03]既為風質者言其不實也。 ᅟᅟ==\[標03] 風質是不實== ▲諸滅盡定即九次第定中滅受想定。 ▲久滅意根謂先曾得定故。 ▲圓明了知此約出定時說。 ▲不因心念還指曾滅意根也沇疏謂迦葉入定不妨作用引同維摩云不起滅定諸威儀者非也況今文云如此會中摩訶迦葉豈是入定耶\[標04]故知且就小乘滅受想後無妨出定圓照諸法耳。 ᅟᅟ==\[標04] 滅盡定圓照== ▲注斯皆妄力者\[標05]小聖神通由修根本事禪而得既不能知發本明耀故皆屬妄實而言之即如來藏少分之用豈唯小聖凡夫亦然日用不知斯之謂矣。 ᅟᅟ==\[標05] 小聖妄神通== △二阿難下例顯。 ▲經\[標06]圓拔者孤山云六既名根故言拔也普曜云拔斷十二根(十二因緣)涅槃云根深難拔此經云拔我疑根皆對根名拔。 ᅟᅟ==\[標06] 圓拔十二根== 二阿難下覺不由緣又二一指事。 ▲經以手循體郭璞注爾雅云循行也。 ▲注不假於緣諸疏釋此皆謂不假根境等而不觀根義上文`[已【CB】,巳【卍續】]`已說何煩重耶。 △二緣見下例顯。 ▲注\[標07]諸緣例爾如云見性具四種緣謂空明心眼今且對暗不假明緣餘空緣等其例可識又眼根既爾餘五比知云云。 ᅟᅟ==\[標07] 見性具四緣== 二阿難下重釋二疑分二一釋因地發心疑二釋煩惱根本疑初又二一疑請二答釋初又二一疑二請初又三一牒前義二世尊下立今難又二一果不同因二修非契性初又二一明七果常住。 ▲注白淨無垢識天台依攝大乘說菴摩羅識名無分別智光即第九淨識也。 ▲離倒圓成等者地論云大圓鏡智離一切我我所執乃至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及一切身土影像又云此智是諸如來第八淨識也問\[標08]今七種名同在果位體必無殊何故攝論以菴摩羅為第九地論以大圓鏡為第八耶答第八有染淨二分總含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法是故攝論開淨分為第九地論不開即指淨分名為鏡智問開與不開何者為善答兩論被物各隨所宜不可定計互相排斥然據諸論所說第八識若至我見永不起位即捨棃耶之名別受清淨之稱是則果位名菴摩羅天台所依攝大乘義取第九識者非無深致。 ᅟᅟ==\[標08] 第九八識異== ▲經體性堅凝者若唯識宗謂真如凝然不變不許隨緣非此經堅凝之義學者應知。 △二若此下明六根無常。 ▲經猶如念心下例前為難也以前文累說妄心離塵無體故。 △二云何下修非契性又二一正難二世尊下釋成。 △三如來下結違妨。 △二惟垂下請。 ▲經\[標09]蒙吝謂蒙昧鄙吝也。 ᅟᅟ==\[標09] 蒙吝兩字釋== 二佛告下答釋為二一斥疑許說。 ▲經塵俗諸事謂擊鐘擣練等。 △二即時下寄事正釋分二一審聞聲彰倒執之相二指聞性顯常因之體初又二一擊鐘正審二據答總訶初又二一審聞二審聲初又二一定有無。 ▲經時羅睺羅又擊下此為下文破執張本即鐘聲更擊汝云何知是也審聞既爾向下審聲與此相對亦有兩重。 △二佛問下詳所以。 △二如來下審聲又二一定有無二詳所以。 △二佛語下據答總訶。 ▲經\[標10]自語矯亂矯應法師云假稱謂之矯矯詐也字與矯同國語曰其刑矯誣今謂阿難報答無定義同於詐而復錯亂。 ᅟᅟ==\[標10] 矯亂四字釋== ▲注何因擊鐘而言其聞者秪由阿難等妄認隨聲之聞而不知離聲之聞誣枉也虗也二阿難下指聞性顯常因之體為二一正顯聞性二通示諸根初又三一破執二知有知無下顯常又二一簡妄顯真二對凡斥失。 ▲經汝尚顛倒等舉勝況劣也阿難非不以常為斷凡夫固亦惑聲為聞今左右互舉耳動靜約塵閉塞開通約根。 △三如下引例又二一引重睡有聞。 ▲經自怪其鐘為木石響者展轉妄聞也或恐木即是杵石即是砧此語似倒謂怪其擣練砧杵作鐘響耳。 ▲\[標11]遄者谷響云速也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ᅟᅟ==\[標11] 遄者速也訓== △二阿難下約聞示性。 ▲注真性不昧者問聞性不昏即真性不昧耶答非即非離也資中云如重睡人無有六情分別聲相但任運聞表真聞性常在不滅真際云總舉聞性不昏證體無滅或為他響之用隨塵妄起塵謝即亡真聞之性何曾暫昧古德以此便為真性良恐未通今觀二疏並有不即不離之意而未知節疏指斥何人若謂資中蓋不善表之一字耳及至長水全作真聞而解亦恐錯用沇疏之義深誤後人。 △二以諸下通示諸根又二一斥迷。 ▲經循諸色聲者能循即六根所循即六境略舉色聲也。 △二若棄下勸悟。 ▲注\[標01]通別二惑俱名塵垢者正取識情為垢是二惑體帶塵言之猶云塵勞也。 ᅟᅟ==\[標01] 二惑名塵垢== ▲此眼具五者不可以小乘法眼及次第法眼為比既由清明成無上覺即同請觀音云五眼具足成菩提也。 起第五卷 二釋煩惱根本疑分二一疑請二答釋初又二一牒前義二令觀下述所疑又二一領解結之喻二請解結之法初又二一領喻前文云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今領此喻故曰今觀世間等然前文又云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斯則`[已【CB】,巳【卍續】]`已明六根是結而下文請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者此有二義一為鈍根者重發起故二雖疑所結意在於解興福科此云釋結解同體疑者非也以阿難本無同體之疑至佛答中始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此亦泛論未是正意。 ▲從是故汝今下方乃的酬解結之請耳。 △二世尊下省迷。 ▲經與諸無明俱滅俱生資中云俱生煩惱及無始無明也證真曰疏以俱滅俱生配俱生煩惱無明即屬無始無明銷文不便今詳經意前`[已【CB】,巳【卍續】]`已破人法二執顯空如來藏次破真妄雙疑顯不空如來藏今請修行方便重問解結根元須就所知障中以辨惑體不必更配煩惱障也(鈔文)今謂證真所解與孤山義同所斥況疏銷文不便其實然也予再詳之應作二義以銷此文\[標02]一約阿難權證初果俱生尚在則與界內無明俱滅俱生二約阿難實證初住別惑未盡則與界外無明俱滅俱生後義同圓敏二師前義有異也若作阿難昔居初果令入初住\[標03]通敘二義者則於瘧喻銷釋更明何者見惑`[已【CB】,巳【卍續】]`已斷如安日俱生未破如發日又通惑先落如安日別惑猶在如發日隔日之喻不亦明乎。 ᅟᅟ==\[標02] 阿難權實記== ᅟᅟ==\[標03] 斷惑踰瘧發== △二惟願下請解結之法又二一請法二作是下申敬。 二爾時下答釋為四一經家總敘。 ▲經\[標04]作將來眼者依教生解依解立行皆得正見故名為眼。 ᅟᅟ==\[標04] 將來眼之義== △二善哉下諸佛同告。 ▲經無上菩提等可對二德。 △三阿難再問。 △四佛告下如來廣答分二一正示六根解結之法二重釋解結倫次之疑初又二一長行二偈頌初又二一明根結無實二示現前可解初又二一明真妄相即。 ▲注凡夫迷真故縛者若未破別惑未登圓住皆名為縛然六根淨人亦得似脫今取真脫故唯聖人也。 △二阿難下明根境相由。 ▲經\[標05]交蘆者行𤦆經音作茭蘆仍斥交字為非此胷臆也。 ᅟᅟ==\[標05] 交蘆兩字義== ▲注有以下證真云根境識三互相因依如三蘆成聚闕一則不立谷響破云如此釋者豈唯不曉字義抑又全背經文且經文先以空華喻識既畢次舉根塵遂以交蘆喻之若謂喻三則文義顛亂凡單言交者唯是兩事史記云交手事秦婆沙論云結交趺坐手足俱二事也此經明鼻根功德云而闕中交即是無出入二息一時也又云交妄發生亦秪兩妄雙起耳至若三數`[已【CB】,巳【卍續】]`已上言交者並須加敷明之謂三交等如法華云有八交道是也。 △二是故下示現前可解。 ▲注又解下節疏亦有此義\[標06]彼云言知見者自性徧圓故無知之知無見之見即如來藏心也立知者有所得故背覺合塵即無明耳。 ᅟᅟ==\[標06] 智見無見義== ▲知見無見者不取相故背塵合覺即涅槃也故茲兩釋並符佛旨者雖然若觀汝今之言前釋為要以前阿難請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是故如來開示阿難\[標07]現前知見若立知者即名為結現前知見若無見者即名為解無明涅槃乃結解之法也斯亦略舉知見意攝六根未彰此結從何而解。 ᅟᅟ==\[標07] 結與解之義== 二爾時下偈頌為三一總標二正頌分二一頌根結無實。 ▲注\[標08]凡夫以惑業為緣者六凡法界由見思之惑有漏之業即感分段有為之法也具足應云二乘菩薩法界由無明之惑無漏之業即感變易有為之法也以此三乘若望圓教聖位俱屬凡攝是故略之。 ᅟᅟ==\[標08] 惑業為緣義== ▲聖人以機感為緣者從分證`[已【CB】,巳【卍續】]`已上得法性明鏡身隨十界機普現色像也然分證菩薩自行未滿實報土中亦有惑業為緣之義今但約化他應用而說。 ▲舊以前二句下證真云初半頌立有為是空即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為是有法定空為宗因云從緣生故同喻如幻事次半頌立無為是空即無為無起滅不實若空華亦具三支比量若取義便須移不實兩字歸上句移無起滅三字歸下句以不實是宗中空義故應立量云真性無為是有法定空為宗因云無起滅故同喻如空華問下半頌無真性言今何強添答上真性言須通下轉云云。 ▲\[標01]掌珍論者清辨菩薩造奘三藏譯論標四句與此小異彼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上卷廣明前二句下卷廣明後二句舊家始自興福至于長水皆依論釋俱不及證真文義分明孤山云彼說祖於天親吾學宗乎智者宗塗兩別故此弗遵云云今恐後學須知略引如上故重遣之者若依掌珍銷前頌文即以此頌雙遣真妄證真云初半破有為是破妄次半破無為是破真此下一頌釋成前意也龍樹云即中論偈此二句下更云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 ᅟᅟ==\[標01] 清辨掌珍論== ▲經\[標02]猶非真非真纂要云上非真字即妄非真下非真字即真非真覆牒上文妄真同二妄此讀文大謬也。 ᅟᅟ==\[標02] 非真非真義== ▲注真非真所違也者如下文云真恐迷上三字與今不別。 △二結解下頌現前可解又三一泛舉所因二汝觀下正頌前說三解結下生起後義。 △三陀那下重示為二一喻所結之體二歎能解之法初又二一指八識如流。 ▲注\[標03]第八異名此依唯識論解也又百法疏云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為心\[標04]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種子識等別說九識者他宗解為純淨無染識若天台智者依真諦三藏以阿陀那為第七識則與前來經論不同\[標05]問若爾陀那之名通乎七八九識如何辨異答梵語阿陀那此與阿棃耶菴摩羅相去非遠皆目如來藏心但隨諸經論翻取名義或異或同到使南北宗師多起諍計\[標06]若知此三有染有淨有染淨和合隨取何義建立其名則諍計自息\[標07]且阿陀那識真諦謂之第七者蓋別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識百法謂之第八者則通取染淨和合為目解深密經謂之第九者乃別取第八淨分言之\[標08]故攝論云世尊說法凡有三種一染汙分二清淨分三染汙清淨分譬如金藏土中有三一地界二金三土輪以地譬依他性具染淨二分(八識)以土譬分別性為生死染分(七識)以金譬真實性為涅槃淨分(九識)問陀那之名既通三識何故擕李釋此頌文須云第八異名耶答以順現文名義便故既云習氣成暴流又曰`[真【CB】,直【卍續】(cf. T19n0945_p0124c23)]`真非真恐迷是則顯有染淨二分雖解深密名為第九不如唯識第八義親況慤況二疏俱作此釋故敏師從之。 ᅟᅟ==\[標03] 八識有多號== ᅟᅟ==\[標04] 阿陀那之名== ᅟᅟ==\[標05] 通七八九識== ᅟᅟ==\[標06] 別取有染淨有染與有淨== ᅟᅟ==\[標07] 以為七八九== ᅟᅟ==\[標08] 佛說有三種== ▲大乘權教者即通別二教也孤山云對圓頓大機亦不宣說以歷別淺深示六七八之異易起諍論故今謂不然此中正指陀那微細識有真非真恐凡愚不了謂一謂異執斷執常故於諸經不常開演何關六七耶應知此識於藏通二教固是不說至於別圓二教亦罕曾顯示故云我常不開演所言常者猶云尋常非全不說以別圓初心不得意者皆有諍故\[標09]如地論師以阿梨耶為真常淨識攝大乘人以為無記無明隨眠之識斯即別圓起計之相也圓敏二師釋不說意各據一塗似未盡理。 ᅟᅟ==\[標09] 地攝兩師解== ▲我於凡愚不開演者節疏云凡謂凡夫愚即二乘今謂若許前義愚通大小。 △二自心下顯諸法如幻初二句從真起妄\[標10]次三句達妄即真妄則根境熾然真則待對絕矣所以作此頌者還是重示根塵同源現前可解也所解既如幻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提。 ᅟᅟ==\[標10] 達妄即真等== △二是名下歎能解之法。 ▲注如世蓮華下諸疏皆作喻釋大同小異今詳經語亦可作能證三昧人解如前文云寶王覺王下文云妙蓮華王皆命佛也今妙蓮華且是所坐之座金剛王寶覺正是能證之人覺即佛也縱入相似謂圓教七信也同除四住至藏則劣出法華玄文。 ▲經\[標11]薄伽梵者資中云具足六義所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ᅟᅟ==\[標11] 婆伽梵六義== 二於是下重釋解結倫次之疑為三一經家敘事。 ▲注二頌合明孤山云前四偈是重頌後五偈是孤起(從解結因次第`[已【CB】,巳【卍續】]`已下)今謂前四偈中言妄顯諸真等四句亦是孤起後五偈中自心等五句亦是重頌若然則雜糅精瑩於義惟明。 ▲經心目開明者上根必進破無明中下或初入真似。 △二我今下阿難疑請。 ▲經性淨等二句當以所詮能詮分之。 △三即時下如來顯示分二一結巾喻迷二解巾喻悟初又二一綰巾成結二指事顯法初又三一示六結。 ▲注\[標01]髑髏天者慤疏云斯承口史未見所翻\[標02]長水云劫波云時分巾是彼天所奉緣起未詳今謂華嚴第二有時分天以璿師但翻劫波而不言羅字故未敢用。 ᅟᅟ==\[標01] 髑髏天之釋== ᅟᅟ==\[標02] 劫波羅天釋== ▲經\[標03]疊華巾者谷響云疊即布名字或作㲲下文又云寶疊者貴之耳。 ᅟᅟ==\[標03] 疊華巾之名== △二佛告下審名體。 △三定倫次。 △二佛言下指事顯法。 二佛告下解巾喻悟分二一喻六解一亡二喻舒結倫次初又二一舉喻詳解。 ▲經\[標04]是非鋒起谷響云劉伯倫酒德頌曰陳說禮法是非鋒起。 ᅟᅟ==\[標04] 鋒起兩字釋== ▲注云如劒戟之鋒刃相競逐而起。 △二佛言下顯法斥迷。 △二阿難下喻舒結倫次為二一明舒結方便二明倫次所以初又二一舉結詳解。 ▲注雖曰伏斷者二乘通惑菩薩伏別惑俱約未觀圓中者言之。 △二佛告下顯法示修。 ▲注圓修定慧即三止三觀也由此能顯如來藏性故曰佛法從因緣生。 ▲事六度等等取二乘智行乃至菩薩別修定慧悉名塵相方是今文簡非之意孤山云和合麤相者如因父母和合而有其身飲食為緣而命得住等良恐不爾。 ▲\[標05]佛種從緣起者準法華疏以中道正因為佛種今孤山解知其本因皆因於心心即佛種也\[標06]然而法華正指真心此中正指妄心雖真妄體同理須甄別。 ᅟᅟ==\[標05] 佛種從緣起== ᅟᅟ==\[標06] 正指真心也== ▲實智冥理權智鑒物者權實一念物理同時理則照窮正性物則察其本末肇論云聖心無智無所不知此之謂也。 二阿難下明倫次所以又二一舉結詳解。 ▲注黏湛成根者前文云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乃至意根云黏湛發知今總言之故云根也。 ▲必無倫緒者豈有先眼次耳後鼻等耶。 △二佛言下顯法示修。 ▲法小乘`[析【CB】,折【卍續】(cf. P168n1581_p0546a09; X11n0268_p0420a02)]`析觀下毗曇人空法不空成實人法俱空\[標07]會入空平等理謂偏真涅槃也此涅槃亦空名平等空。 ᅟᅟ==\[標07] 平等空之相== ▲大乘體觀下\[標08]衍門三教皆名體觀通教但破界內二執不破界外二執別教先內次外圓教內外頓融。 ᅟᅟ==\[標08] 三教名體觀== ▲應知下亦私釋之文人空法空即六解也平等空即一亡也三空配位`[已【CB】,巳【卍續】]`已在說題。 二阿難下示諸聖圓通本根為四一阿難述請二如來普問三諸聖各說四文殊簡辨初又二一述解申疑。 ▲經得無疑惑例前心目開明說之。 ▲\[標09]頂禮雙足者谷響云頂者`[己【CB】,巳【卍續】]`己之貴足者佛之賤以`[己【CB】,巳【卍續】]`己之貴禮佛之賤敬之至也。 ᅟᅟ==\[標09] 頂禮攝足義== ▲然猶未達圓通本根者上云慧覺圓通但是悟知一六亡義今云圓通本根正是最初方便也。 △二世尊下省躬致請。 二爾時下如來普告。 ▲注\[標10]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據孤山意唯從圓釋今則通小小以四果為無學生真諦法中圓以分證為無學生中道法中通別準知此下二十五聖孤山復有料簡釋疑問曰諸聖所敘於界及大何其次第為本說自爾為經家次此耶答雖未可定判而以本說自爾為長蓋受佛威加說必次第也若爾一等次第何陳那因聲而在沙陀因色之前答\[標11]此陳那是現在悟道既初因聲塵與觀音過去悟道元因耳根非但根塵相符亦是過現相對是故最初陳那敘述末後觀音敘述斯則善始令終以顯此土正以音聲為佛事也若爾陳那亦應當機則與觀音義等何故文殊簡以為非答塵是佛語根乃自身認塵則著他語言觀根則了`[己【CB】,巳【卍續】]`己心性末代悟入要在觀根所以陳那聞聲亦在簡非之例問普賢依耳識而悟何不當機答塵非根不別識非根不發若不依根如何發識根親識疎是故亦簡又普賢所說心聞之義乃是分真所得何關初心故下文云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問觀音既是觀根悟道合在六根科中則當居那律前後何故越次居七大之末耶答此既當機其道則勝勝儻先說劣無由陳故讓諸聖居前而觀音處後例如三十三大士說不二法門而淨名杜口最居於後前劣後勝炳然可見`[已【CB】,巳【卍續】]`已上五重皆圓師料簡斯亦鈎深索隱之義講貫者不可不知。 ᅟᅟ==\[標10] 從法化生義通亘大小乘== ᅟᅟ==\[標11] 諸聖悟道緣== 三諸聖各說分二一正說圓通二廣現前瑞初又五一六塵乃至五耳根初又六一火器悟聲塵。 ▲經\[標12]雞園者中阿含云佛滅度後諸上德比丘皆住雞園竦疏引智論云昔有野火燒林林中有雉入水漬羽以救其焚纂要云即雞頭摩寺二說未審。 ᅟᅟ==\[標12] 雞園之釋義== ▲注涅槃說身因谷響引彼經三十二云五百比丘問身子云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身子答曰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知之何緣方更作如是問\[標01]有比丘言我等未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羅漢果有說愛有說行乃至飲食五欲如是五百共往佛所各說`[已【CB】,巳【卍續】]`已解身子白佛誰為正說佛言無非正說。 ᅟᅟ==\[標01] 五百說身因== ▲\[標02]淨名入不二者初法自在菩薩云生滅為二不生不滅為不二乃至文殊云無說無示為入不二共三十二人若兼居士默然則三十三也。 ᅟᅟ==\[標02] 淨名入不二== ▲其猶禮樂等者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斯即開權會實者具如後釋。 ▲主伴相濟者\[標03]爾雅云濟成也。 ᅟᅟ==\[標03] 濟者成也訓== ▲\[標04]天台化儀四教謂頓漸祕密不定也。 ᅟᅟ==\[標04] 天台判教義== ▲龍樹二種法輪謂顯露祕密也。 ▲俱無此說者且漸教之初唯為五人等說三藏教大雖在座小所不識至論不定但云雖五人證果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且不言陳那得大乘益\[標05]又大論明祕密法轉云初轉時聲聞見八萬及一人諸菩薩見無量阿僧祇人得二乘無量阿僧祇人得無生忍亦不言陳那在大益之數若謂今經陳那所敘是密悟圓理者豈唯彰天台龍樹教義不明抑亦顯法華迹門開權未了何哉以法華但說在昔是權於今是實耳此義非小有妨大塗故集解中不避煩芿。 ᅟᅟ==\[標05] 陳那密聞圓== △二塵性悟色塵。 ▲經\[標06]優波尼沙陀如序分列名中解又纂要云據華嚴等經疏翻為近少亦云近對蓋校量持經功德云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即極少比對之分也今經云以從白骨微塵歸於虗空此乃`[析【CB】,折【卍續】(cf. X11n0268_p0420a02; P168n1581_p0551b06)]`析色明空因於近少微故也。 ᅟᅟ==\[標06] 優波尼翻名== ▲注\[標07]觀五陰理性謂觀色不淨觀受是苦觀識無常觀想行無我。 ᅟᅟ==\[標07] 觀五陰理性== ▲九想者一脹想二青瘀想三壞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標08]壞法羅漢者次第禪門云對治無漏禪有二種一者壞法道即九想八念十想是也善修此三發真無漏成壞法阿羅漢二者不壞法道即皆捨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三昧等具此禪故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漢。 ᅟᅟ==\[標08] 壞法不壞法== △三香嚴悟香塵。 ▲經\[標09]童子者菩薩之異名也餘經亦稱文殊等為童子以內證真常而無取著如世童子心無染愛故。 ᅟᅟ==\[標09] 菩薩名童子== ▲注此似衍門者未敢定判故云似耳若觀當時得阿羅漢將非通教聲聞之果乎。 △四藥王悟味塵。 ▲經\[標10]法王子者釋論云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王子。 ᅟᅟ==\[標10] 法王子之義== ▲五百梵天者證真云是其徒屬。 ▲\[標11]印我昆季藥王藥上者據法華疏云藥王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眾僧願我未來能治眾生身心兩病號曰藥王今蒙佛記即酬昔所願也。 ᅟᅟ==\[標11] 藥王藥上事== △五賢守悟觸塵。 ▲經開士者\[標12]古翻菩薩為開士安師云開士始士也開謂心初開故始謂始發心故。 ᅟᅟ==\[標12] 菩薩翻開士== ▲從佛出家者\[標13]若據大論云䟦陀波羅是居家菩薩恐名字有同耳。 ᅟᅟ==\[標13] 跋陀是俗聖== △六飲光悟法塵。 ▲經我觀世間下即實有滅空也。 ▲注九次第定謂四禪四空滅受想也。 ▲經世尊說我者如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 ▲注\[標14]此翻抖擻謂抖擻十二種過患云云。 ᅟᅟ==\[標14] 頭陀翻抖擻== 二五根為五一如意悟眼根。 ▲注此云如意等\[標15]昔於饑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生人天中如意受樂常獲富足。 ᅟᅟ==\[標15] 稗飯施支佛劫生人天中== ▲半頭而見者舊說那律天眼從頂上發見此恐不爾如佛得全頭天眼又從何而見耶。 ▲非謂金剛唯喻大定者地論云二乘得金剛喻定。 △二繼道悟鼻根。 ▲注於路所生\[標16]證真引善見律云有一長者秖有一女與奴私通遂逃他國久而有孕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因名路邊生如是二度凡生兩子長名槃陀伽弟名周利槃陀伽以其弟相繼於路邊生故名為繼道。 ᅟᅟ==\[標16] 朱利般特事== ▲經我時觀息等此似於數息中修六妙門觀\[標17]所言六者謂數隨止觀還淨云云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䇿能發真明故得漏盡成阿羅漢。 ᅟᅟ==\[標17] 六妙門之義== ▲反息循空者反生滅之息循真明之空也。 △\[標18]三牛呞悟舌根。 ᅟᅟ==\[標18] 牛呞舌之事== ▲經[b19]有牛呞病爾雅作齝與呞同郭璞云食之`[已【CB】,巳【卍續】]`已久復出嚼之法華疏云牛若食後常事虗哨其病似之。 ᅟᅟ==[b19] 齡呞兩字同食已後出嚼== ▲注緣起與今經異證真云\[標01]昔為比丘摘他一穗穀觀其生熟五百生作牛償力今雖得道猶作牛呞。 ᅟᅟ==\[標01] 摘他一穗穀五百世作牛餘習感牛呞== ▲經心地法門者問此與大乘唯心之義不亦同乎答凡釋教文不可以名定義當須以義正名今既敘昔所示法門但是第六識為諸法所依故曰心地\[標02]且小乘諸經奚甞不談諸法由心如阿含云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正法念云心造依正瑞應云得一心則萬邪滅矣又何但小乘至於先儒亦以心為言行之本如楊子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發成言畫紙成書書有文質言有史野二者之來皆由於心)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佗求其放心而`[已【CB】,巳【卍續】]`已矣荀卿子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工能成物宰能生物)由是觀之何必大乘方云心地耶下文身子云悟心無際等義皆例此。 ᅟᅟ==\[標02] 心地通大小== ▲還味旋知者祇是觀味之知還旋心地耳。 △四餘習悟身根。 ▲注罵河神為婢\[標03]谷響云過恒河水咄小婢駐流河神為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懺謝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眾笑之懺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 ᅟᅟ==\[標03] 畢陵慢河神== △五空生悟意根。 ▲注甞試訂之\[標04]訂平議也良由在昔下問何故但云方等般若而不言法華耶答二酥味長豈無所證若指醍醐於義太緩況圓通本根須敘在昔法華開會亦會本根向下身子滿慈意亦如是。 ᅟᅟ==\[標04] 訂者是平議== ▲見佛法身者法華疏云佛忉利天下率土輻湊爭前頂禮\[標05]空生端坐石室念諸法空豁然悟道佛告蓮華比丘尼非汝前禮須菩提先見法身法華玄文判此是三藏空門成實論之所申也。 ᅟᅟ==\[標05] 空生坐石室== ▲經諸相入非\[標06]非猶無也非所非盡上非字同前無義所非即諸相相帶言之耳。 ᅟᅟ==\[標06] 非者猶無也== ▲旋法歸無者法是意根所對之境正由根寂乃得法空永嘉云知滅對遺斯之謂矣。 三六識為六一身子悟眼識。 △經心見者證真云即眼識界也。 ▲注不可以人而異於法者人謂迦葉法謂緣生。 ▲經\[標07]光極知見者光明也若從義便秪是知見明極耳。 ᅟᅟ==\[標07] 光極知見文== △二普賢悟耳識。 ▲注金剛喻定孤山云即下文明金剛乾慧也。 △三𧰟喜悟鼻識。 ▲注故標其妻者來出家時耽著其妻食息不離。 ▲十六特勝者此禪與六妙門橫竪淺深之異耳。 ▲\[標08]通明者謂三事通觀若觀息時即照色心觀色及心亦復如是故曰通明又修此禪能發六通三明故。 ᅟᅟ==\[標08] 通明禪名義== △四滿慈悟舌識。 ▲經以音聲輪者\[標09]佛有三輪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鑒機此口輪也。 ᅟᅟ==\[標09] 佛有三種輪== ▲助佛轉輪者此法輪也口輪是能轉法輪為所轉。 △五上首悟身識。 △注或翻近執舊譯為佛家人其意同焉。 ▲經\[標10]三千威儀八萬微細纂要云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也將三千威儀分配身口七支為二萬一千\[標11]復約對治三毒及等分成八萬四千今舉全數也。 ᅟᅟ==\[標10] 三千威儀數== ᅟᅟ==\[標11] 八萬四千律== ▲注制遠方便者如起心破戒未動身口時是也。 △六\[標12]釆`[寂疑菽]`寂悟意識。 ᅟᅟ==\[標12] 釆寂悟意識== △注\[標13]木爪癃谷響云亦曰木爪林近此林居故又云禱此林神而生故。 ᅟᅟ==\[標13] 木爪林之義== △根本禪者四禪四空總名十二門禪然其神通多依四禪而發。 四七大為七一火頭悟火大。 ▲經教我徧觀下應通生滅無生二種觀相云云。 ▲二持地悟地大。 ▲經\[標14]闤闠者谷響引崔豹古今注曰闤市垣也闠市門也。 ᅟᅟ==\[標14] 圜圚兩字釋== ▲\[標15]饑荒者爾雅云穀不熟為饑果不熟為荒。 ᅟᅟ==\[標15] 饑荒兩字義== ▲注三諦具足者蓋了色即是空一切法趣色如指不自觸故曰不相觸摩。 △三月光悟水大。 ▲經水性無奪\[標16]孤山云奪猶失也長水云一味水性更非餘大之所相傾故名無奪。 ᅟᅟ==\[標16] 奪者猶失也== ▲注\[標17]十徧處者證真云謂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境皆使徧一切處也就所觀境得名亦名十一切處亦名十一切入。 ᅟᅟ==\[標17] 十境十遍義== ▲注\[標18]稠禪師入火光定事載續高僧傳有作`[析【CB】,折【卍續】(CBETA 按:此處參考《首楞嚴經義海》(P168n1581_p0578a06-07)、《楞嚴經集註》(X11n0268_p0441a14-15)中「孤山」釋文:「定力增勝能令外見如稠禪師入火光定其室如焚」──旨為辨析、說明禪定功能,故修訂為「析」。 )]`析法等者孤山疏也。 ᅟᅟ==\[標18] 稠師入火光== ▲四瑠光悟風大。 ▲經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者妄緣即能感之業風力即所感之報又風力即妄緣也皆虗妄緣相故。 △五空藏悟空大注\[標19]有足曰鐙今俗作燈。 ᅟᅟ==\[標19] 有足曰鐙文== ▲經\[標20]放十種光等孤山云表從一心現十界像化十界眾生也。 ᅟᅟ==\[標20] 十種光表法== △六慈氏悟識大。 ▲注\[標21]此翻慈氏淨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過去為王名曇摩沇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姓阿逸多此云無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疏文)。 ᅟᅟ==\[標21] 慈氏非姓名== ▲亦曰三相者解深密中二名全同\[標01]唯識但以性為相耳資中下此依唯識所解也證真引彼頌曰由彼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徧計)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依他)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圓成)。 ᅟᅟ==\[標01] 唯識三性義== △七勢至悟根大。 ▲注\[標02]舍衛等者智論云舍衛有九億家\[標03]三億眼見佛三億耳聞而不見三億不聞不見。 ᅟᅟ==\[標02] 舍衛有九億家== ᅟᅟ==\[標03] 六億見聞佛三億不見佛== ▲經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標04]孤山云謂託宿世修念佛觀故生佛前\[標05]不假加功進行而自證妙道故觀經云生彼國`[已【CB】,巳【卍續】]`已見佛色身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CB】,巳【卍續】]`已即悟無生法忍是也。 ᅟᅟ==\[標04] 宿修念佛觀== ᅟᅟ==\[標05] 無功用自證== ▲注念存三觀等者\[標06]空觀念報身破通別見思假觀念應身破界內外塵沙中觀念法身破根本無明分別雖爾然復須了即惑成觀觀外無身三一互融非相含然非相生然念之於無念是真念佛矣。 ᅟᅟ==\[標06] 三觀觀三身==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三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起第六卷 五耳根分二一觀音正說二昔佛所記初又四一值佛稟教證真引天台云西音阿那婆婁吉低輪\[標07]此云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世音\[標08]又梵語阿縛盧枳帝滋伐羅此云觀自在唐三藏云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沒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可謂無礙智慧也(彼文)今觀諸經標名或單云觀世音或單云觀自在唯大悲心陀羅尼經具云觀世音自在而不知梵語有單有具為是譯人去取不同未詳厥旨。 ᅟᅟ==\[標07] 觀世音翻名== ᅟᅟ==\[標08] 觀自在梵名== ▲注流通本經者本謂本門示可通指法華為本經。 ▲教即世音以初稟教即是耳根所對之境故。 ▲聞即耳根者此從能聞邊說若約所聞有通有局局取彼佛音教通取一切聲塵之境。 ▲思修皆能觀之觀者聞非無觀以觀行成時正在思修故\[標09]應知三慧有橫有竪橫則名字`[已【CB】,巳【卍續】]`已上位位有之竪則名字為聞觀行為思相似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故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ᅟᅟ==\[標09] 三慧縱橫義== △二初於下依教起修。 ▲注舊約三慧次第銷之義出沇疏且初聞慧者謂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觀聞性返照離緣)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非唯亡境亦乃離聞)二思慧者謂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能覺心思慧為體又觀此覺體性亦無)三修慧者謂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思盡唯修既無能覺亦無所覺)證真曰據疏此釋但遣前二不遣修慧空覺極圓等即是釋思慧盡相令助一解最初七句遣聞慧次二句遣思慧後二句遣修慧謂前聞思二慧俱為所空修慧為能空今能所俱遣故云空所空滅孤山長水大節亦同但釋義小異耳。 ▲節文為四下須知根塵是所破之境理觀是能破之觀\[標10]以三諦之理即三觀之體故荊谿云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前二如賊後二如兵雖計賊而發兵要賊除而兵息又此四節說有倫次遣必俱時若不然者非頓亡之智非無作之行注文`[已【CB】,巳【卍續】]`已顯無俟煩辭。 ᅟᅟ==\[標10] 三諦即三觀諦觀是體同== △三生滅下因修獲證。 ▲注此非屬應蓋言其機者諸師皆作應解唯興福云下合有二悲則謙居學地仰乃俯類凡夫又云仰謂敬法處師悲謂傷`[己【CB】,巳【卍續】]`己拔彼此善經意也若屬應者如何銷釋與之一字。 ▲菩薩所證圓通之理下理謂三千三諦之性眾生心佛一體無差迷之則事用確分悟之則真精洞徹永嘉云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此之謂也。 ▲\[標11]感應常冥與拔常顯者冥謂冥密顯謂顯露然感應必與拔與拔必感應冥則俱冥顯則俱顯蓋左右言之耳凖智者釋法華普門品以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為冥益(即七難二求等)以後問答觀覩色身得聞說法視聽彰灼名顯益(即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也)約彼申此則三十二應是顯益十四無畏是冥益四不思議兼通冥顯云云。 ᅟᅟ==\[標11] 冥顯之感應== 四世尊下由證成用為二一廣談應用二總結圓通初又三一三十二應二十四無畏三四不思議初又三一總標。 ▲經\[標01]聞熏聞修者熏謂熏習從喻為名修兼於思三慧備矣起信云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今亦如是觀音因中初無淨用由聞如幻金剛三昧而熏習故能成三十二應也。 ᅟᅟ==\[標01] 聞熏聞修義== ▲入諸國土者\[標02]若約四土論之應六凡二乘及藏通菩薩但入同居應別圓菩薩則入方便實報感機居同居\[標03]亦入分段寂光無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飯色喻意可解。 ᅟᅟ==\[標02] 約四土論應== ᅟᅟ==\[標03] 寂光無相文== △二世尊下別釋分五一應三乘。 △經勝解現圓資中云將登正覺坐道場也今謂勝解即正覺此通分極識如孤山所說而資中云將登者躡上進修無漏言之秪為進修未登正覺是故現身而為說法令其勝解現前圓滿。 ▲注\[標04]臣家之鏡下喻分真理能現佛身也王家之鏡下喻究竟理現菩薩身也\[標05]證真云若初住能現妙覺是本下迹高若妙覺現菩薩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天台四句分別(鈔文)問經云現佛身者為劣答若在方便實報定是勝身若在同居或勝或劣云云。 ᅟᅟ==\[標04] 王家臣家鏡== ᅟᅟ==\[標05] 初住現妙覺是本下迹高== ▲\[標06]毱多等者梵云優波毱多此翻近護佛滅度後百年出世得阿羅漢果付法藏傳云毱多於摩突羅國說法降魔`[已【CB】,巳【卍續】]`已語魔王言我不得見如來色身汝首曾覩宜為我現\[標07]魔曰仁者我現佛身勿為吾禮即入林中變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為比丘前後圍遶若鵝王趨從林而出毱多見`[已【CB】,巳【卍續】]`已說偈讚歎不覺為禮魔言何故如是答曰我知世尊久`[已【CB】,巳【卍續】]`已滅度見此容儀歡喜內發是故禮耳魔復本形歸還天上。 ᅟᅟ==\[標06] 毱多降魔王== ᅟᅟ==\[標07] 魔現佛身相== ▲\[標08]資加二位者五停心為資糧四善根為加行。 ᅟᅟ==\[標08] 資加兩行位== ▲雖有菩薩等者今謂藏通菩薩雖約凡聖位同人天及以二乘而現身說法必須有異若然則應取前諸菩薩文通收四教之機不亦可乎但隨教相明勝解現圓於義無咎。 △二若諸下應天道。 ▲注\[標09]四禪皆有王者次第禪門云佛於仁王經說十八梵亦應有民主之異又云四禪中有大靜王而佛於三藏中但說初禪有大梵王者\[標10]以初禪內有覺觀心則有語言法主領下地眾生為便上地無此故不別。 ᅟᅟ==\[標09] 四禪皆立王== ᅟᅟ==\[標10] 初禪有覺觀== ▲出初禪之頂者初禪有三天謂梵眾梵輔大梵也。 ▲經\[標11]帝釋者梵語釋迦提桓因陀羅此言能作天主今略云帝釋蓋華梵雙舉也。 ᅟᅟ==\[標11] 釋提桓因翻== ▲\[標12]大自在天者智者云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天釋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又十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故非第六天也(\[標13]舊以前自在天為第五大自在天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為夜摩兜率大自在為化樂他化)。 ᅟᅟ==\[標12] 大自在天體== ᅟᅟ==\[標13] 自在是第五大自在第六== ▲注\[標14]散脂者具云散脂修摩此翻為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此智者之語。 ᅟᅟ==\[標14] 散脂梵漢名== ▲雖未可定下是孤山之辭。 ▲經\[標15]四天王者金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云持國南`[瑠下應有璃字]`瑠埵王名毗留勒叉此云增長西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此云雜語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門此云多聞。 ᅟᅟ==\[標15] 四天王之義== ▲\[標16]國大子者谷響云亦如世間太子入則監國出則撫軍。 ᅟᅟ==\[標16] 國大子之義== △三若諸下應人倫。 ▲經人王者普門品謂之小王智者以輪王粟散等解之今亦應爾。 ▲\[標17]長者者淨名疏云有長人之德也風俗通曰春秋之末有賢人著長者一篇謂年耆德艾事長於人以為長者。 ᅟᅟ==\[標17] 長者居士義== ▲居士者據普門疏以多積財貨居業豐盈謂之居士今經之意有似不然谷響引鄭康成云居士者道藝處士此義同焉。 ▲注\[標18]三台者亦曰三階每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階六符符者星之驗也黃帝泰階六符經云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上階謂天子中階謂諸侯公卿大夫下階謂士庶人也今通云三台正言其中耳。 ᅟᅟ==\[標18] 三階星之義== ▲\[標19]州牧者牧養也謂養於民也尚書周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ᅟᅟ==\[標19] 州牧兩字解== ▲\[標20]淨行者普門疏云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 ᅟᅟ==\[標20] 淨行之名義== ▲\[標21]六宮者谷響引鄭康成注云前一宮後五宮也五者后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凡一百二人。 ᅟᅟ==\[標21] 六宮后妃數== ▲\[標22]妻因夫榮者即夫尊於朝妻榮於室也。 ᅟᅟ==\[標22] 妻是因夫榮== △四應八部。 ▲經若有諸天普門疏云上列大威德天今更舉二十八天或可星宿掌人間者也。 ▲\[標01]諸龍者此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二興雲致雨利益人間三地龍決江開瀆也四伏藏龍守轉輪王及大福人藏也肇師但出三種不出天龍\[標02]藥叉者此有三處海嵨空中天上傳傳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及說法傳唱至天\[標03]乾闥婆在須彌南金剛窟住矣什師云在寶山中住天欲作樂身有異相\[標04]阿脩羅有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或三頭六手(`[已【CB】,巳【卍續】]`已上皆普門疏)。 ᅟᅟ==\[標01] 龍有四種義== ᅟᅟ==\[標02] 夜叉有三處== ᅟᅟ==\[標03] 乾達婆住處== ᅟᅟ==\[標04] 阿修羅之相== △五\[標05]若諸下應雜類。 ᅟᅟ==\[標05] 應生雜類中== ▲注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此取十二類生配之則與孤山所解不同若觀下文明神呪功能中云從第一劫乃至後身不生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有似不攝色無色界更侯講者詳而辨之。 △三是名下結成。 ▲注互有出沒者此經有四天王并國太子及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人非人是出也(普門雖有人非人智者以為結八部之數)無長者等歸女并迦樓羅及執金剛神是沒也普門出沒反此可知。 ▲或曰下皆古師釋普門品意也。 二世尊下十四無畏分三一總標二引釋為三一觀聲得脫。 ▲經\[標06]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資中云由我不觀所聽音聲但觀聞性也真際云由我不自觀音不循前塵也以觀觀者用無緣之慈觀彼世間觀音之者也今謂沇釋二句全失節釋下句則是上句亦非注文顯矣。 ᅟᅟ==\[標06] 以觀觀之義== ▲\[標07]不旋踵者言其速也猶云不轉足之間耳。 ᅟᅟ==\[標07] 不施踵之感== ▲罔識聞熏者謂無聞慧熏習之力也\[標08]問若爾散心稱名應無感應耶答今順經文以觀觀者故須正取觀慧為機因此䇿其怠者及遮其謗者故云罔識等也然有散心感應者亦由過去積善或是在至誠之所招致必非淺植輕念者能通聖應傳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菩薩利物豈不如之是猶爾\[標09]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今借此為譬二遠害隨求為三一免七難。 ᅟᅟ==\[標08] 散心感應義== ᅟᅟ==\[標09] 仁之勝不仁杯水救薪火== ▲注準天台下普門疏約觀行釋火難\[標10]火難有三種一果報火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下交炎乃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都盡初禪`[已【CB】,巳【卍續】]`已下無免火災二修因惡業火隨有改惡修善之處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燒故經云燒諸善根無過瞋恚\[標11]雖生有頂頭上火然三煩惱火若二乘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四倒結業煙𦦨俱起乃至菩薩並為五住煩惱之所燒害。 ᅟᅟ==\[標10] 火難有三種== ᅟᅟ==\[標11] 有頂頭上火== ▲他皆倣此者\[標12]水難三種果報水至二禪餘二同上彼羅剎難中以黑風為難由亦有三種果報風至三禪余二同上乃至七難皆有觀行三義須者尋之。 ᅟᅟ==\[標12] 水風各三種== ▲經入諸鬼國即普門品羅剎難也。 ▲則諸幽暗者\[標13]谷響引樂記云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ᅟᅟ==\[標13]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二離三毒。 ▲注二乘下即界外三毒之相。 ▲菩薩下三句如次配貪瞋癡。 △三滿二求。 ▲經立大圓鏡空如來藏上句立智下句言理智一合無復分張。 ▲注地獄指輕繫欲天指地居。 △三持名獲福。 ▲經\[標14]百億日月準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蘇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說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是則小千界有一千日月中千界有十億日月大千界有萬億日月故南山云三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等則有萬億之所是也今大千云百億者恐西天數有大小應以一百小億為一大億乃成百億日月。 ᅟᅟ==\[標14] 百億日月義== ▲\[標15]修法垂範者修法約自行除耳根外隨於何根修習行法也垂範約化他即以自行垂為摸範轉化於他也。 ᅟᅟ==\[標15] 修法垂範義== ▲注法華亦有此之校量彼疏云圓人唯一偏人則多格六十二億偏菩薩等一圓菩薩也\[標16]又別行疏云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實際實際正等是故無異法華論云畢竟決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億與觀音無別及觀今經方曉彼意者孤山意謂今經校量功德與法華是同但智者時此經未至不知觀音耳根勝於餘根故也嘗試議之法華為流通本經故智者二疏約待絕二妙之義互顯其文\[標01]格偏等圓相待義也實際正等絕待義也況復本論以法性釋等記可違之今經為對諸聖說圓通本根校量勝劣誠如孤山所解然則兩經義趣不可全同儻或一向將此例彼豈唯見智者未曉抑亦覩天親弗明五品四依便成虗說若擕李所釋純用別疏義銷今經文此又與孤山敵體相反過猶不及二師有焉明識之士更請商略三是名下結成。 ᅟᅟ==\[標16] 一多不可得== ᅟᅟ==\[標01] 格偏等圓義== 三世尊下四不思議為二一總標二列釋又二一顯應化功名二成機感福樂初又二一功用。 ▲經\[標02]妙妙聞心心亦性也此性絕待猶老子曰玄之又玄故云妙妙。 ᅟᅟ==\[標02] 妙妙兩字義== ▲\[標03]首臂目數皆至八萬四千者應表八萬四千法門以破八萬四千塵勞也。 ᅟᅟ==\[標03] 首八萬四千表八萬四千== △二名聞。 ▲經由我聞思者略於修也下文云由我修習又略聞思蓋影互相顯耳。 ▲\[標04]如聲度垣者聞思如聲六塵如垣度猶脫出也。 ᅟᅟ==\[標04] 如聲度垣喻度猶脫出也== △二成機感福樂又二一求福二得樂。 ▲注有以慈悲等者長水疏也。 二佛問下總結圓通。 二世尊下昔佛所記。 ▲經由我觀聽者約所聽言之即世音也。 ▲注\[標05]悲華經彼云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此佛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出家成佛號曰寶藏輪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瞬請佛及僧終竟三月奉諸供養太子願言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迴向佛道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救護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諸眾生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菩提\[標06]時寶藏佛即為授記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乃至云無量壽佛般涅槃`[已【CB】,巳【卍續】]`已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後分初夜分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世界所有種種莊嚴安樂世界所不能及汝於後夜成等正覺號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徧知等二爾時下廣現符瑞。 ᅟᅟ==\[標05] 無諍念王事寶海大臣蹟== ᅟᅟ==\[標06] 授記觀世音== ▲經\[標07]金剛三昧此應通指圓定名為金剛亦首楞嚴之異名也如下文明位中云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等孤山別指初住以上能破堅惑蓋約多分說之。 ᅟᅟ==\[標07] 金剛首楞名== ▲\[標08]梵唄詠歌者谷響云具言唄匿或曰婆陟此翻讚歎乃是以梵天之音讚歎詠歌於三寶也。 ᅟᅟ==\[標08] 梵唄詠歌義== 四於是下文殊簡辨為三一如來告敕二文殊說偈三大眾獲益初又二一會通前說。 ▲經彼等修行實無優劣斯即會通諸聖於十八界及以七大修行所證圓通是同故無優劣亦可一往以理融事未論被機難易是則最初方便亦無優劣若約開權說之即法華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也。 ▲前後差別者此據諸聖各各修證久近不同故云差別如諸菩薩於過去劫得圓通者久也諸聲聞人於現世中得圓通者近也又於過現各有前後對文可見。 ▲注小教者藏通也通教雖是大乘初門今就不得意者同前藏教所證偏真耳。 ▲大教者別圓也\[標09]法華玄義明四教各有四門藏通二教能通之門有八所通之理無二即偏真也別圓二教能通亦八所通唯一即中道也而此下\[標10]真中是理俗諦是事以理無所存徧在於事故於事達理者唯觀十八界等真中而`[已【CB】,巳【卍續】]`已矣但法華以前真中未會別圓菩薩知中異真以真為權藏通三乘謂真同中以真為實今敘昔既畢還用法華之意開而示之故曰彼等修行實無優劣斯乃真中二二理皆如來藏也前文云令汝會中定性聲聞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此諸聲聞說圓通者其定性之明導歟。 ᅟᅟ==\[標09] 四教約真中== ᅟᅟ==\[標10] 理無所存釋== ▲全分無差者\[標11]如荊谿明法華開權意云方便諸乘皆悉不知無始藏理一心三法故各於一法少分起計並謂究竟今如來善巧方便種種調熟還示眾生本有覺藏使大小咸知昔覆今顯名之為開(彼文)是知少分開`[已【CB】,巳【卍續】]`已無非會通一心三法若以圓位收之即內凡十信也故下文除乾慧地從初信以上皆與如來法流水接乃至五十五位同名真菩提路前後符合妙旨昭然\[標12]問此經開權為秪開聲聞亦開菩薩耶答聲聞證權理故須開之菩薩證實`[理【CB】,埋【卍續】]`理不須開`[已【CB】,巳【卍續】]`已縱有離俗顯中因雖用權果必同實然其聲聞或於方等般若密入中者\[標13]亦不須開菩薩敘昔得小果者亦有開義又若據法華開顯之後諸聲聞人`[已【CB】,巳【卍續】]`已無執真之見今以權引實所敘小果佛重開之其實開法不開人也。 ᅟᅟ==\[標11] 不知無始理少分記計釋== ᅟᅟ==\[標12] 此經開聲聞== ᅟᅟ==\[標13] 不開菩薩眾== △二我今下敕令別簡。 ▲經誰當其根此問阿難等現在之眾於諸聖所說誰人與汝根性相當二文殊說偈為三一申敬二正說分二一廣前會通二顯今別簡初又二一略明真妄二會通修證初又二一真本圓妙。 ▲注\[標01]寂而常照者澄湛故寂圓融故照也。 ᅟᅟ==\[標01] 寂而常照義== ▲\[標02]照而常寂者經文上句即寂而照故曰澄圓下句即照而寂故曰圓澄更以妙字助顯其義\[標03]若約三諦言之圓即空也澄即假也覺性即中也節疏謂下句牒釋上句亦猶將本覺明妙釋性覺妙明義必不爾。 ᅟᅟ==\[標02] 澄圓圓澄解== ᅟᅟ==\[標03] 圓澄覺三諦== △二無明下妄分迷悟又二\[標04]一迷生諸法。 ᅟᅟ==\[標04] 迷生諸法解== ▲注妄生照用而形所相者照即能見相所即境界相。 ▲節公為長者問孤山所釋於義何短耶答以生所之義闕能生之妄故雖云由迷本明而起元明其如釋經元明照字但言即上本明之性也況復元明`[已【CB】,巳【卍續】]`已是於照更言照者理似煩重所以短之。 ▲經\[標05]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謂情與無情皆妄想所成如天親說有分別及無分別皆名為識有分別名識識無分別名似塵識今想澄成國土即似塵識也。 ᅟᅟ==\[標05] 想澄成國土== ▲\[標06]知覺乃眾生即識識也宗唯識者但謂此識不與真如同以一心為源故說真如無覺無知凝然不變不許隨緣唯談八識生起諸法由是與法性宗義同水火若曉今家破四性`[已【CB】,巳【卍續】]`已隨宜而說情通妙契諍計咸失。 ᅟᅟ==\[標06] 知覺為眾生識識似塵識== ▲注\[標07]世界國土為異者亦可世界是總國土眾生是別若爾則唯以國土為異不同第四卷中別無國土之名即以世界為異也。 ᅟᅟ==\[標07] 世界國土異== ▲\[標08]有漏兼有情者以漏謂漏失屬煩惱故律云癡人造業開諸漏門是也。 ᅟᅟ==\[標08] 漏失屬煩惱== △二漚滅下悟滅諸相。 ▲注三有含情器者有因有果故\[標09]婆沙以苦集二諦為三有體二歸無下會通修證此是文殊廣前佛說彼等修行實無優劣而為頌也人不見之但言文殊顯性不推功於佛者失焉。 ᅟᅟ==\[標09] 苦集三有體== ▲注私謂下兩番解逆順義\[標10]並以背性為逆了性為順此如荊谿修性不二門。 ᅟᅟ==\[標10] 以背性為逆以了性為順== 二初心下顯今別簡為三一標簡所以。 ▲注日劫相倍如第四卷彼又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須知此中簡辨即是詶前所許由佛世當機及滅後得益\[標11]緣在文殊是故奉命代佛宣揚耳。 ᅟᅟ==\[標11] 緣在文殊故奉命代佛說== △二正辨是非分二一簡諸聖非二辨觀音是初又四一簡六塵。 ▲經色想結成塵等簡優波尼沙陀所悟色塵也講者當取前說對銷此文乃至諸聖圓通各有名相避煩不銷。 ▲但伊名句味者\[標12]谷響云伊惟也皆語辭耳字或作依者誤也。 ᅟᅟ==\[標12] 伊者惟也訓== ▲注名詮自性至為二所依出唯識論。 ▲\[標13]古人以文為味者據慈恩意不許此義故百法疏云若依古譯翻文為味但是所顯非能顯也問陳那下孤山疏在說圓通前廣有料簡`[已【CB】,巳【卍續】]`已如前記今略注此貴易見耳彼又云前白佛則陳那居先意明聲為教體欲扶成於觀音也此簡辨則陳那居次意顯法相不亂貶同非於諸聖也此亦深旨豈得不知經香味觸塵皆合中知離則不覺簡意大同憑塵必有\[標14]所謂迦葉修滅盡定時\[標15]必依法塵為所緣境既有能所斯屬作意故非圓通。 ᅟᅟ==\[標13] 文味唯所顯== ᅟᅟ==\[標14] 迦葉修滅定== ᅟᅟ==\[標15] 心依法塵緣是故屬作意== △二見性下簡五根。 ▲經\[標16]四維者孤山云維即是方如云八方八維也且如來前明六根功德云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請觀佛語秪約四方以涉三世不言四隔豈可文殊特違佛語須知譯者取其通義以變其文也。 ᅟᅟ==\[標16] 四維維即方== ▲虧一半者\[標17]以不足為半非以中分為半。 ᅟᅟ==\[標17] 以不足為半== ▲\[標18]支離匪涉入者支分也涉入亦交義謂鼻息分離不能同時交相出入故。 ᅟᅟ==\[標18] 支離涉入義== ▲湛了終無見者沇疏云若湛了時意不可見彼以湛了為不雜亂與今注異義似不然。 △三識見下簡六識。 ▲經結本稱非相此於三和中責其本因元無自相故。 ▲注\[標19]則為非住謂非是妙定之所住也。 ᅟᅟ==\[標19] 非住之解義== ▲經說法\[標01]弄音文說文云弄玩也下句既云名句非無漏是則兩句義含四法蓋影略互舉耳。 ᅟᅟ==\[標01] 說法弄音義弄者玩也訓== ▲開悟先成者資中云說法悟道先須修定然後發慧故知說法為先成者也孤山云此約自說悟道古人翻作聽法以解先成誤矣。 ▲注識在其中者\[標02]以波離持戒從身識悟道故。 ᅟᅟ==\[標02] 持戒從身悟== ▲經\[標03]神通本宿因六神通中漏盡通是意識內證前五通是意識外用斯由目連宿因成熟從三迦葉邊聞法而發且非初心入道軌則是故簡之。 ᅟᅟ==\[標03] 六神通內外神通由宿因== ▲念緣非離物者\[標04]谷響云小乘修通天眼則緣障外色修之天耳則緣障外聲修之餘通皆然今謂身如意通中轉變他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亦是念緣非離物相。 ᅟᅟ==\[標04] 小乘修神通皆緣障外色== ▲注\[標05]作意者謂一心秪能作一不同大乘無記化化通也。 ᅟᅟ==\[標05] 小一心一作不同大無記== △四若以下簡七大。 ▲經\[標06]如如非覺觀謂如如之理非由水之覺觀所能契會觀識非常住者初心以識為境則念念流動入道良難故。 ᅟᅟ==\[標06] 如如非覺觀觀識非常住== ▲注古謂者慤疏也彼長吁下又云進[篷-夆+束]逢迍私銜悒悵。 二我今下辨觀音是為二一辨根緣。 ▲注教體應具等備如說題。 △二良哉下示人法分二一歎能說人。 ▲經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上句自行得脫不為三惑所縛也下句利他起用施十四無畏也。 ▲\[標07]梵音海潮音者夫觀音之名音屬所觀本在於境及在於機菩薩既以此為名故就其名假喻而歎云梵音等也此歎菩薩之德非歎音聲纂要釋海潮音為警告雄音者謬矣。 ᅟᅟ==\[標07] 梵音海潮音== △二我今下示所說法分二一明聞性二明行相初又二一聞性圓通。 ▲經\[標08]靜居者居坐也如禮記燕居閑居。 ᅟᅟ==\[標08] 靜居如燕居== ▲\[標09]然心念紛無緒說文云緒絲端也言心念紛亂如絲之無端。 ᅟᅟ==\[標09] 心念紛無緒緒絲端也訓== ▲注用有時方下明常真實來意也孤山長水皆以三真實文分為三科今所不取須知下文說常秪是成今圓通義耳。 △二音聲下聞性常住。 △經覺觀出思惟\[標10]證真云覺觀即尋伺二法是發語加行覺麤觀細也思惟即妄想念慮與覺觀體別\[標11]謂覺觀是語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如經云念想觀`[已【CB】,巳【卍續】]`已除言語法皆滅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ᅟᅟ==\[標10] 覺觀麤細念覺觀語加行== ᅟᅟ==\[標11] 覺觀語加行受想心加行== △二今此下明行相為四一斥迷文有八句初二句欲令眾生從聞起行故先言此土聲論宣明次四句正斥迷妄後二句結妄顯真即躡上文斥阿難意結而顯之。 三阿難下警悟。 △注\[標12]金剛空也者能摧萬有故。 ᅟᅟ==\[標12] 金剛空佛母== ▲佛母中也者能生種智故。 △三聞非下示修四一根下顯證為三一正明斷證。 ▲經聞復翳根除者復其本聞也\[標13]分破無明故名為除。 ᅟᅟ==\[標13] 分破名除塵== △\[標14]塵銷覺圓淨者銷義同前覺圓淨即分真智也。 ᅟᅟ==\[標14] 銷覺圓淨義== △\[標15]淨極光通達謂真智究竟也\[標16]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既離見即是光明遍照之義。 ᅟᅟ==\[標15] 淨極光通達== ᅟᅟ==\[標16] 起見有不見離見是光明== △二如世下重喻縛脫又二一喻。 ▲經要以一機抽\[標17]機謂機關雖轉動如人無主無宰\[標18]故智論云佛所說法皆無有我亦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名眾生如機關木人雖能動作內無有主\[標19]若觀上文云幻作諸男女似非木人恐是幻術使其木人故見諸根機動之相。 ᅟᅟ==\[標17] 機關木人事== ᅟᅟ==\[標18] 如無我我所== ᅟᅟ==\[標19] 幻作男女相== ▲注一機即耳根者\[標20]如於木人抽斷耳根轉動之機則諸根動作一時俱息。 ᅟᅟ==\[標20] 斷一諸根息== △二六根下合。 ▲經\[標21]休復者谷響云休善也善復其性也。 ᅟᅟ==\[標21] 休復兩字解== △三塵垢下結成圓極。 △三大眾下總勸修證為二一勸當機。 ▲經旋汝倒聞機\[標22]沇疏云機者根性也今謂亦應帖前抽機之喻故此云耳。 ᅟᅟ==\[標22] 機者根性也== △二此是下示同範初二句總示十方現在諸佛\[標23]如前觀音說圓通後佛與十方微塵如來交光相羅者是也。 ᅟᅟ==\[標23] 交光相羅相== ▲次過去下別示三世修證之人可見。 △三誠如下詰詶又二一據佛意總結前說。 ▲注苟他土下\[標24]如維摩`[詰【CB】,結【卍續】(cf. T14n0475_p0552c21)]`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標25]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即鼻根利也又佛告阿難\[標26]或有佛土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衣服臥具而作佛事即身根利也有以飲食而作佛事即舌根利也有以相好而作佛事即眼根利也\[標27]乃至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即意根利也斯由諸佛轉物為`[己【CB】,巳【卍續】]`己於法自在隨諸眾生應以何法而入律行用為佛事。 ᅟᅟ==\[標24] 以眾香得道== ᅟᅟ==\[標25] 坐樹下得定== ᅟᅟ==\[標26] 光明為佛事== ᅟᅟ==\[標27] 寂寞為佛事== △二頂禮下願羣機皆入此門。 三於是下大眾獲益。 ▲注\[標01]幾乎儔昧幾乎聲近也\[標02]左傳太史克曰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擣杌\[標03]杜氏注謂鯀也檮杌頑凶無儔匹之貌今言阿難至此若未有所證則近於檮杌之蒙昧也。 ᅟᅟ==\[標01] 幾者近也訓檮昧兩字解== ᅟᅟ==\[標02] 顓頊不才子== ᅟᅟ==\[標03] 檮杌頑嚚義== ▲\[標04]住第十地者涅槃云第四依人名阿羅漢斷諸煩惱住第十地取果之比輩也\[標05]春秋音義作必利反。 ᅟᅟ==\[標04] 住第十地義== ᅟᅟ==\[標05] 比字之釋音== 二阿難下明助行為三一經家總敘二大悲下阿難述請又二一述`[已【CB】,巳【卍續】]`已發心。 ▲注度人為先即眾生無邊誓願度。 ▲應世為本者\[標06]瓔珞云具足十號名世中尊故知十號皆從應世而立也。 ᅟᅟ==\[標06] 十號應世立== △二世尊下為他請法。 ▲經\[標07]邪師說法者如梁肅止觀統例云去聖久遠賢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識而`[已【CB】,巳【卍續】]`已至使魔邪詭惑諸黨並熾空有云云為坑為穿有膠於文句不敢動者有流於漭浪不能住者有太遠而耳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稱定者有竅號而稱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有假於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為廣者有罕言而為密者有齒舌潛傳為口訣者凡此之類自立為祖繼祖為家反經非聖昧者不覺今阿難請意謂當爾之時恐諸眾生為彼所惑云何令其攝心入定等。 ᅟᅟ==\[標07] 邪師說法類== 三爾時下如來宣示為三一受請二阿難下奉教三佛告下正說分二\[標08]一為離魔業教持淨戒\[標09]二為除宿習令誦神呪初又二一通舉三學。 ᅟᅟ==\[標08] 為離魔持戒除宿習誦呪== ᅟᅟ==\[標09] 毗奈耶翻名== ▲注\[標10]毗奈耶此云律谷響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語律者詮也詮量輕重犯不犯等風俗通曰皐陶謨虞造律律訓詮訓法尚書大傳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 ᅟᅟ==\[標10] 律者詮量也== △二阿難下別明四重為四一婬戒乃至四妄戒初又三一標戒德孤山云\[標11]大乘則殺戒居初慈心為本故\[標12]小乘則婬戒居初人多喜犯故今扶小律以婬為初若爾何故殺居第二答\[標13]小乘四重唯制殺人犯者既稀故居盜後今制殺畜須居盜先問小乘若定以婬戒居初者五戒何故不然答\[標14]四重制僧五戒制俗故不同也大論云婬欲難不惱眾生心心繫縛故為大罪是以戒律中婬欲為初白衣不殺戒在前為求福故。 ᅟᅟ==\[標11] 大乘殺在初== ᅟᅟ==\[標12] 小乘婬在初== ᅟᅟ==\[標13] 殺人在盜後殺畜在盜先== ᅟᅟ==\[標14] 四重與五戒是次第不同== △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誡犯二勸持初又二一誡現前。 ▲經上品魔王等\[標15]沇疏云功德深者為上品淺者為中下魔不斷欲而修定作福以邪定力報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今謂經文但云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何須別以邪定漏福解之應知秪約比丘等修正定者\[標16]借使得入觀行位中若不斷婬正翻為邪即同魔業下殺戒文云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其意亦爾但隨定力三品分之暫得生天天報若終還墮地獄如第八卷云受魔福盡墮無間獄是也。 ᅟᅟ==\[標15] 魔業有三品== ᅟᅟ==\[標16] 縱入觀行位不斷婬欲人正翻必為邪是同天魔業縱得心開人食肉同羅剎== ▲注且落魔鬼等道此對下文通說。 △二我滅下斥滅後。 ▲\[標17]經落愛見坑者愛義可知見者\[標18]如為眾生說行婬欲非障道法或復銷說婬欲是道等。 ᅟᅟ==\[標17] 經落愛見坑== ᅟᅟ==\[標18] 婬欲非障道== △二汝教下勸持分三一正勸。 ▲經先斷心婬長水云此戒雖與小乘名同而持隨有異此則一一內防心念輕重持彼則事遂緣成輕重隨戒今謂先斷心婬乃防萌杜漸之意非謂赴心便同初篇一例結罪如大經云言語嘲調壁外釧聲男女相追皆汙淨戒天台菩薩戒疏指此為汙定共戒又云稱歎摩觸等皆是婬戒方便悉犯輕垢當知大經云\[標19]菩薩持遮制戒與性重戒\[標20]等無差別者蓋慎小過如護夷愆璿師之說人多惑此。 ᅟᅟ==\[標19] 遮制與性重== ᅟᅟ==\[標20] 等而無差別== △二是故下示損又二一喻二汝以下法。 △三必使下顯益。 ▲經\[標21]斷性亦無者作犯既息止持亦亡。 ᅟᅟ==\[標21] 斷性亦無義== △三如我下結邪正。 ▲注\[標22]此翻惡者或言殺者肇師云斷人善根故名殺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故名惡二阿難下殺戒為三一標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誡犯二勸持初又二一誡現前經鬼師所類切將也二我滅下斥滅後又二一總斥二阿難下委示又二一指開。 ᅟᅟ==\[標22] 惡者殺者解== ▲經食五淨內孤山云諸律並明魚肉為食唯楞伽涅槃及以今經悉唱斷肉何邪答說法被機事有頓漸定慧既爾戒律亦然故梵網頓制對別圓機久斷食肉\[標01]但鹿苑以來毗尼漸制對藏通機故開三淨化道將終則收漸歸頓於是三經俱唱斷肉楞伽且制藏通菩薩此經則兼制三乘故云清淨比丘\[標02]又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等洎至涅槃更獨制聲聞慇懃告示若不了四教宗旨云何銷會一期開制之文云云。 ᅟᅟ==\[標01] 開遮三淨肉== ᅟᅟ==\[標02] 不蹋生草戒表程== ▲注各開正罪及前後方便\[標03]谷響云於見聞疑中各說三相且見中三者謂見牽畜去時乃至見彼持刀臨殺時名前方便見正殺時即根本正罪見殺`[已【CB】,巳【卍續】]`已歡喜名後方便不見此三名為淨肉聞三亦爾疑中三者初瞥爾舉心名前方便分別思惟疑為`[己【CB】,巳【卍續】]`己殺名根本正罪疑`[已【CB】,巳【卍續】]`已歡喜名後方便無此三疑名為淨肉。 ᅟᅟ==\[標03] 見聞疑各三== ▲經\[標04]地多蒸濕者谷響引漢書張騫傳曰身毒國(\[標05]鄧展云毒音篤李奇曰一名天篤則浮屠胡是也顏師古曰即敬佛道者)在大夏東南(大夏國名)可數千里其俗土著(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從也著音直略反)與大夏同而卑滋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西域記所說略同而皆言暑濕。 ᅟᅟ==\[標04] 天竺多蒸濕== ᅟᅟ==\[標05] 天竺國異稱著字之音切== △二奈何下訶後犯。 △二汝教下勸持為三一正勸二是故下示損又二一喻二清淨下法。 ▲經不蹋生草者草本無情外計云有佛遮其謗故制壞生。 ▲清淨戒者尚兢持之況有情之類乎。 △三若諸下顯益。 ▲經\[標06]不服東方絲綿絹帛資中云西國指此方為東彼尚不許雜野蠶綿作新臥具況有家蠶律中若有犯者斬剉塗埵終不衣也。 ᅟᅟ==\[標06] 不服東方絲== ▲酬還宿債不遊三界者長水云經語倒也。 ▲\[標07]百糓者珙鈔引物理論云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粳糯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糓各二十合六十蔬果之實各二十合為百糓。 ᅟᅟ==\[標07] 百糓之數量== △三如我下結邪正。 三阿難下盜戒為三一標戒德二汝修下明持犯分二一誡犯二勸持初又二一誡現前二我滅下斥滅後又二一總斥。 ▲經\[標08]潛匿姦欺者偷賊之心也。 ᅟᅟ==\[標08] 潛匿姦欺偷== ▲稱善知識者詐偽之名也若據各自謂`[已【CB】,巳【卍續】]`已得業\[標09]佛時為婆羅門博通典藉教五百童子因王設會請佛及僧有一比丘病不能赴佛及大眾食`[已【CB】,巳【卍續】]`已還時為病比丘請食過梵志出梵志聞食香美便興嫉妬曰此髠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餌饌之供告諸童子童子曰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佛告舍利弗爾時婆羅門則我身是`[五下疑脫百]`五童子今五百羅漢是病比丘即彌勒菩薩是以是因緣我與卿等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成道爾時殘緣故於毗蘭邑食馬麥九十日也又中本起經明舍衛國隨蘭郡有婆羅門名阿耆達多請佛與五百比丘三月供養時婆羅門為天魔所惑耽荒五欲退入後宮其邦既饑人不好道佛與比丘各且分衛三日空還時有馬師減麥飯佛及比丘等云云。 ᅟᅟ==\[標09] 食馬麥宿因== △二汝教下令斷現業。 △二是故下示損。 ▲經\[標10]漏巵者谷響引顏師古注漢書曰巵飲酒圓器也。 ᅟᅟ==\[標10] 漏巵巵字訓== △三若諸下顯益。 ▲經施餓眾生\[標11]寶雲經云凡乞食分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與窮乞人一分與諸鬼神一分自食。 ᅟᅟ==\[標11] 乞食分為四== ▲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者上有人等二句是捨心下身肉等二句是捨身文之間錯也亦雖略足以蔽諸而偏損。 ▲稱善知識者將非如來懸鑒末世其徒寔繁耶持此經者當以自有。 二我教下委示又二一明正行。 ▲經不自熟食梵網經\[標12]自手作食犯輕垢罪律文犯墮。 ᅟᅟ==\[標12] 自作食犯墮== △二云何下責非法。 ▲經\[標13]裨販者纂要云裨附也謂附佛法以自活命`[劫疑却]`劫非出家具戒等沇疏引涅槃邪正品云我滅度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像及阿羅漢等形以此有漏之身稱是無漏\[標14]乃至說言無四婆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墮四懺悔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無偷蘭遮亦無五逆等罪及一闡提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無有報如是`[諸下疑脫說]`諸並是魔說云云。 ᅟᅟ==\[標13] 裨販自活命== ᅟᅟ==\[標14] 說無戒是魔== 二我滅下勸持為二一正勸又二一勸酬宿債。 ▲經燒一指節\[標15]荊谿釋法華藥王本事品中云有人問律制燒身得蘭燒指得吉此中讚燒其事如何今為答之大小開制教法不同小制結過\[標01]大制令燒故梵網中若不燒者非出家菩薩豈獨令俗而不制道故知順小行易不燒何難從大誡難燒乃不易世以不持為大則大小俱傾。 ᅟᅟ==\[標15] 燒身得蘭遮== ᅟᅟ==\[標01] 大乘讚燒身== ▲注興起行經彼云佛昔於比分二一誡犯二勸持初又二一明聖不自言二斥言必是妄初又二一正明。 ▲經終不言等應以終不二字貫下四句。 ▲\[標02]輕言未學謂終不容易說示於他。 ᅟᅟ==\[標02] 不容易說示== △二唯除下簡示。 ▲注南岳之言鐵輪等\[標03]谷響云南岳臨終謂其徒曰吾一生望入銅輪領徒太早損`[己【CB】,巳【卍續】]`己利他今但鐵輪耳瓔珞以六輪喻位鐵信銅住銀行金向水精地摩尼等南岳六根清淨即圓十信位也智者臨滅謂智朗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以損`[己【CB】,巳【卍續】]`己益他但居五品。 ᅟᅟ==\[標03] 南岳天台位== ▲\[標04]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鎧罽賓國王之子宋文帝時來于建康臨終作梵語說偈付弟子阿沙羅寄歸西土文帝令譯乃言於闍婆林邑證得須斯兩果至死反屈二指以表之。 ᅟᅟ==\[標04] 求那跋摩事== ▲\[標05]真觀錢唐天竺寺僧當墮文帝時及死反屈三指表證三果各如本傳此之四師皆陰有遺付也。 ᅟᅟ==\[標05] 真觀證三果== △二云何下斥言必是妄。 △二汝教下勸持為三一正勸二是故下示損。 ▲經\[標06]噬臍者譯人取左傳文潤之魯莊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隥鄧祁候曰吾甥也(祁`[諡【CB】,謚【卍續】]`諡也姉妹之子曰甥)止而享之騅甥養請殺楚子(皆鄧甥仕於舅氏也)鄧候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臍(若齧腹臍喻不可及)。 ᅟᅟ==\[標06] 噬臍兩字解== △三若諸下顯益。 △三如我下結邪正。 起第七卷 二為除宿習令誦神呪為二一結前生後二立壇誦呪初又二一結前二生後初又二一律儀既淨。 ▲經一切枝葉者\[標07]四葉如根本十三僧殘等如枝葉前約破戒壞其善根則喻云\[標08]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今約持戒滅其惡本故喻云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疑也]`心。 ᅟᅟ==\[標07] 四重如根本十三似枝葉== ᅟᅟ==\[標08] 刀斷多羅譬== ▲三口四者即僧殘等業行之體也亦攝四棄前後方便然貪瞋癡俱生之惑非定慧無以伏斷此中且就與餘篇俱者言之蓋止其麤相也\[標09]成論云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應知三障皆名為賊持戒所投正在業兼於煩惱耳。 ᅟᅟ==\[標09] 三學如縛賊== ▲注或舉總數者總雖云四別在後三。 △二阿難下魔事不生。 ▲經心尚不緣下長水云既與定慧相應色香味觸無非實相今謂不爾請看上文何必探取定慧說之。 △二若有下生後又二一勸誦神呪。 ▲經\[標10]宿習者通論則該四重等一切惑業以無始來熏習成種故別論則正語婬習以欲界凡夫最難防慎故何以明之\[標11]如下文特指阿難與摩登伽恩愛習氣\[標12]又壇室中令置烏芻瑟摩之像由此聖者宿多貪欲因觀煖觸而得圓通故又前阿難遭婬所攝佛敕文殊將呪往護而不用餘呪者得無別意乎。 ᅟᅟ==\[標10] 宿習有通別== ᅟᅟ==\[標11] 阿難與摩登是恩愛習氣== ᅟᅟ==\[標12] 置烏芻瑟摩由此多貪欲== ▲佛頂下呪名如第八卷解。 △二且汝下顯除宿習。 ▲經歷劫因緣者摩鄧女經云阿難昔五百世曾與此女而為夫婦彼小乘經蓋言其近耳。 ▲我一宣揚者文殊所將是佛敕故。 二若有下立壇誦呪分二一略明二廣說初又二一方便二正修初又二一持戒。 ▲經要當選擇戒清淨者\[標13]四分律云弟子知和尚犯或知不應如是人邊受亦知雖受不得戒如此具知則不成受反上成也南山云餘之九師律無正文準可知也\[標14]若梵網所說須於先持菩薩戒法師前受若千里內無能授者得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 ᅟᅟ==\[標13] 弟子知師犯不應是人受== ᅟᅟ==\[標14] 無師像前受== △二戒成下誦呪。 ▲注\[標15]百八煩惱節疏云苦下具一切集滅離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并十俱生及十纏成一百八也。 ᅟᅟ==\[標15] 百八煩惱義== △二然後下正修為二一行儀二感應。 ▲經我自現身下\[標16]證真云凡入道場若不依天台止觀但恐邪正難明彼論即是修首楞嚴三昧行法學此教者切宜覽之。 ᅟᅟ==\[標16] 凡入道場義必依止觀文== 二阿難下廣說分二一建道場二說神呪初又三一致請二佛告下正說為三一立壇場。 ▲經蘇合等\[標17]珙鈔引續漢書云蘇合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廣志亦云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國採之笮其汁以為香膏乃賣其滓或云合諸香草煎為蘇合非一物也精異記云宋時有賢士死滿棺實以蘇合香賊發其冢經年林中香氣不輟。 ᅟᅟ==\[標17] 蘇合非一物== ▲\[標01]薰陸者南方草物狀曰出大秦國海邊有樹生於沙中盛夏樹膠流沙上夷人採以貸之南州異物志同唯云狀如排膠。 ᅟᅟ==\[標01] 薰陸出秦國== ▲\[標02]鬱金者欝金草也周禮春官欝人採取以和鬯酒說文曰鬱金百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欝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 ᅟᅟ==\[標02] 鬱金草釀酒== ▲\[標03]零陵者南越志云零陵香土人謂為鷰草芸香說文曰芸草似苜蓿淮南說芸可以死而復生。 ᅟᅟ==\[標03] 零陵燕草香== ▲\[標04]雞舌者五馬州出雞舌香南州異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箋曰外國胡人說眾香共是一木華為雞舌香也。 ᅟᅟ==\[標04] 鷄舌出五馬== ▲\[標05]方圓丈六為八角壇者纂要云一角二尺二八十六為一丈六也今謂若爾則徑有五尺三寸許耳準下文壇中所設供具并諸食器各各十六是則壇量太窄當取徑有丈六正得其宜如方等行法亦令作壇縱廣一丈六尺至若十人圍壇誦呪方堪行道此不難見何以誤談。 ᅟᅟ==\[標05] 丈六八角壇== ▲注\[標06]除地者除掃也鄭注禮記云封土曰壇除地曰墠。 ᅟᅟ==\[標06] 壇場除封訓== ▲場地者國語云壇之所除地曰場起土即封土也鄭玄云封者起土界也。 二壇心下陳供具分二一壇場中間二壇室四面初又二初一期所奉。 ▲經\[標07]八月露水谷響云得陰氣之正也。 ᅟᅟ==\[標07] 八月露水義==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者長水云壇雖八角上下為十以應圓數以下文有懸鏡相對上下交光等今觀下文秪云\[標08]又取八鏡覆懸虗空還成十六之數若取覆懸及八方用表上下於義不便。 ᅟᅟ==\[標08] 覆懸八圓鏡== △二每以下二時致享。 ▲經\[標09]兜樓婆香舊云白茅香也。 ᅟᅟ==\[標09] 兜樓婆白茅== ▲注字或作響\[標10]谷響引祭義云響者鄉也鄉之然後能饗焉注云中心向之祭乃見饗。 ᅟᅟ==\[標10] 響字鄉也訓== △二令其下壇室四面又二一設像。 ▲經\[標11]藍地迦者纂要云青面力士也。 ᅟᅟ==\[標11] 藍地迦力士== ▲\[標12]軍荼利等未見所翻。 ᅟᅟ==\[標12] 軍茶利闕如== ▲\[標13]頻那夜迦舊云頻那是豬頭夜迦是象鼻此二使者也。 ᅟᅟ==\[標13] 頻那夜迦解== ▲注東嚮者如第一卷云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是也。 ▲\[標14]右尊左卑者如智論以身子為佛右面弟子目連為佛左面弟子。 ᅟᅟ==\[標14] 右尊及左卑== △二又取下\[標15]懸鏡。 ᅟᅟ==\[標15] 鏡表如來藏== ▲經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蓋表如來藏理事交徹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三於下示誦儀分二一七別行二百日端坐初又三一正修。 ▲注十大願等\[標16]梵網云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一)願得好師(二)同學善知識(三)教我大乘經律(四)十發趣(五)十長養(六)十金剛(七)十地使我開解(八)如法修行(九)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十)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又云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已【CB】,巳【卍續】]`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於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等云云。 ᅟᅟ==\[標16] 梵網十大願== △二至下顯益又二一見佛修定二能令下因定獲益。 △三阿難下斥失。 ▲注\[標17]行此法時十人`[已【CB】,巳【卍續】]`已還天台依之經有明制不可踰也世有修法華等行者或多增人數或長延日限廣邀士女來會香華止存誑俗之心寧為感聖之道至有燒身臂指先告四方縱不苟財亦成沽譽內盲理觀外掇譏嫌如此師徒予見之矣\[標18]大經云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離四法勤修苦行得涅槃者無有是處彼誡但修苦行實求涅槃者尚為不可況沽譽乎況苟財乎真修行人請思此語。 ᅟᅟ==\[標17] 修法必十人== ᅟᅟ==\[標18] 四種涅槃因== △二從下百日端坐又二一正修此與止觀所說九十日常坐一往是同但今兼前三七日行法為異故下私注中判屬半行半坐三昧\[標19]應知正修首楞嚴定\[標20]亦如普觀云端坐念實相妙勝定經云但能直心坐禪即是第一懺悔也問前科經文從持戒誦呪以來俱名助行今端坐修定豈非正行耶答前乃分其大綱不可責其細目況今略示坐儀日限更不委明定相圓師亦科為助行義合如之。 ᅟᅟ==\[標19] 應知楞嚴定== ᅟᅟ==\[標20] 端座念實相== △二有下獲益。 三汝問下總結。 ▲注然所誦呪等予甞有此經禮誦儀一卷以備早暮熏奉之或須者行之。 二阿難下說神呪為三一述請二宣說三護持初又二一阿難正請二于時下大眾佇聞。 △二爾時下宣說分三一現化佛。 ▲經\[標01]肉髻者應法師引無上依經云頂骨涌起自然成髻也。 ᅟᅟ==\[標01] 如來肉髻相== ▲畏愛兼抱者谷響云畏金剛擎山持杵愛如來坐華放光由茲二事兼并懷抱。 ▲注王索先陀婆出涅槃經菩薩品。 ▲\[標02]五不翻下谷響云一祕密故不翻即陀羅尼是也二多含故不翻謂薄伽梵是也三此方無故不翻如剡浮樹是也四順古故不翻謂阿耨菩提等實可翻之但摩騰以來存梵故後皆倣之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薄故存梵也此之五義乃玄奘述之出唐續高僧傳。 ᅟᅟ==\[標02] 五不翻四例== ▲四例者一翻字不翻音諸經呪詞是也二翻音不翻字如華嚴中𭮐字是也以作此方万字音翻之而字體猶是梵書故三音字俱翻經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來梵夾是也此之四例贊寧述之出皇朝高僧傳。 △二說神呪。 △三阿難下顯功能分二一約果人以顯驗二約因人以勸持初又二一廣說。 ▲注私謂此說下夫呪是密語豈下凡所知若據前引天台所明則長水之說固難信用蓋璿師見有呪本後人擅注其語故茲判釋又云下甞更議之縱若從唵字去方是正呪亦須誦前歸命等文必也後之呪辭呪前所為耳亦不可但持數句而`[已【CB】,巳【卍續】]`已\[標03]又若令每一時全誦一百八徧借使利舌聖力加之亦不能於一時之中誦滿其數況其鈍者乎\[標04]又世有誦者改轉音字謂之梵念十有九異孰為真言詰其所由或曰傳之於梵僧或云習之於譯人者且梵僧之音奢切何驗譯人之學疎寧奚憑豈可極量誦而有乖雲峯翻而未當\[標05]且翻梵為華如翻錦綺背面雖異文彩無殊若此方文字絕無梵音者則注而及之如薩跢鞞弊是也例知餘字之音不可率爾擅改但依現本至心受持用破疑情以彰靈感也。 ᅟᅟ==\[標03] 時不誦百八== ᅟᅟ==\[標04] 轉音謂梵念== ᅟᅟ==\[標05] 梵華如翻錦漢文有梵音== ▲注\[標06]灌頂經大橫有九彼經第十二云一者橫病二者橫有口舌三者橫遭`[縣【CB】,懸【卍續】,懸疑縣]`縣官四者身羸無福又持戒不完橫為鬼神之所得便五者橫為劫賊之所剝脫六者橫為水火焚漂七者橫為雜類禽獸所噉八者橫為怨讎符書厭禱邪神牽引未得其福但受其殃先亡牽引亦名橫死九者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湯藥不順針灸失度不值良醫為病所困於是滅亡又信世間妖孽之師為作恐動寒熱言語妄發禍所犯者多心不自正不能自定卜問覔禍殺䐗狗牛羊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鬼神請乞福祚欲望長生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死入地獄展轉其中無解脫時是名九橫涅`[槃【CB】,樂【卍續】]`槃亦說有九橫死者彼經純約夭壽者言之具如第二十四卷。 ᅟᅟ==\[標06] 灌頂經九橫== ▲經\[標07]攝受親因如佛敕文殊將呪往護阿難親因也。 ᅟᅟ==\[標07] 攝受親因義== ▲注即前文云下此以心呪釋呪心\[標08]沇疏大同彼云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名呪心又云或是十方如來心印法門故曰呪心。 ᅟᅟ==\[標08] 呪心之名義== ▲亦是祕密藏中下此取呪中精要釋呪心故\[標09]智者說心有三種一慮知心二草木心三積聚精要心今祕密藏是積聚之義呪心即精要心也。 ᅟᅟ==\[標09] 心法有三種== ▲\[標10]蜾蠃之呪螟蛉者爾雅云蜾`[蠃【CB】,羸【卍續】]`蠃蒲盧(即細腰蠭也俗呼為蠮螉)螟蛉桑蟲(俗謂之柔蟃亦曰女戎)楊子曰螟蠕之`[了疑子]`了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 ᅟᅟ==\[標10] 蜾嬴呪螟蛉== ▲有云下節疏所解此用藏法師心經疏義若據初心得益多分可然至論圓法所生必無互闕義未盡理故曰下往如之。 △二若我下結示。 二汝等下約因人以勸持分二一略勸二廣示初又二一勸受持二阿難下令書寫二阿難下廣示為三一總標二若我下別示分二一救護世間得大無畏二成就眾生出世間智初為六一免毒害。 ▲經\[標11]厭蠱者應法師云厭鬼名也字苑云厭眠內不祥也蒼頡篇云伏合人心曰厭說文云蠱腹中蟲謂蟲行毒也聲類作戈者反謂蟲物害人也正法華經有蠱狐舊維摩經有妖蠱應師並同聲類音之今但音古。 ᅟᅟ==\[標11] 厭蠱兩字解== ▲磣心者磣或作墋通俗文云沙土入食中也。 △二毗那下獲靈祐。 ▲經\[標12]那由他者此當萬億俱胝者此當千萬見應師音義。 ᅟᅟ==\[標12] 俱胝那由陀== ▲\[標13]金剛藏王者慈恩翻首楞嚴為金剛藏然則此諸菩薩證此定故以是為名。 ᅟᅟ==\[標13] 金剛藏王義== △三從下遠惡趣。 ▲經\[標14]富單那一云`[息疑臭]`息餓迦吒富單那此云奇臭餓。 ᅟᅟ==\[標14] 富單那之翻== ▲鳩槃荼等如第六卷。 ▲經如惡义聚者谷響云喻與諸佛無分散也。 △四是故下滅罪障。 ▲經五辛如下文。 ▲經\[標01]五逆者珙鈔引俱舍頌曰約處唯除北約人除扇𢮎(敕皆反)四身一語業三殺一虗誑一殺生加行無間一劫熟隨罪增苦增八比丘分二以為所破僧云云。 ᅟᅟ==\[標01] 五逆之分別== △五復次下滿願隨求。 △六阿難下銷災厄。 ▲注\[標02]支提翻靈廟或名可供養處又云有舍利曰塔無舍利曰支提如阿含中有四支徵(知荷切)謂佛生處得道轉法入滅也。 ᅟᅟ==\[標02] 支提梵漢名== ▲\[標03]脫闍幢也者此乃梵語翻為幢也闍應作視遮切有作都音引爾雅云闍謂之臺而言脫者積土脫落也今所不取。 ᅟᅟ==\[標03] 脫闍翻為幢== ▲經\[標04]五糓者周官曰以五糓養其病鄭注云麻黍稷麥豆也。 ᅟᅟ==\[標04] 五糓八惡星== ▲八大惡星者纂要云九執曜除日月取計都為八也孔雀經云日月及熒惑辰歲并太白鎮及羅睺彗此皆名執曜此與長水注同。 ▲\[標05]由旬者正言踰繕那此云合應計合爾許度量也或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驛然彼由旬數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諸經論中多用小數耳。 ᅟᅟ==\[標05] 由繕那漢語== △二是故下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三汝及下結勸。 ▲經諸修行下具四緣故方獲其益謂依我壇場(一)如法持戒(二)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三)於此呪心不生疑悔(四)噫持此呪者當自惟念於是四緣為全為缺苟初緣未具第三罔知而持戒不疑能無自勵每讀至此傷病盈懷雖口誦之惟勤且心通而弗逮焉知來者不如經乎勉之勉之。 三說是下護持分六一金剛眾二梵釋眾三鬼眾四天眾五雜眾。 ▲經\[標06]無色界天同時稽首中陰經亦云無色界天禮拜世尊華嚴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仁王云無色界天雨諸香華阿含中說舍利弗入滅時無色天空中淚下如春細雨故知無色非無色也昔入偏計豈唯暗大亦昧小宗而涅槃云非二乘所知者非全不知蓋言未了細色之相故。 ᅟᅟ==\[標06] 無色有色義== △六爾時下菩薩眾。 ▲經除彼發心樂修禪者謂諸小鬼神心既悛惡可近善人。 ▲注若涅槃殺一闡提等\[標07]谷響引彼經云殺一螘子得罪殺一闡提無罪法華中羅剎女說偈云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棃樹枝\[標08]涅槃明如來往世為王名曰仙豫因五百婆羅門不信大乘王盡殺之由謗法故墮地獄中既而乃起三念知是地獄知由謗法知因王殺改心自責即捨地獄生露鼓王佛剎得一劫之壽\[標09]舊譯華嚴明善財至滿幢城滿足王所見無量眾生犯王法者身被五縛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雙目或斬身首或投沸灰或㲲纏身以油灌而焚之善財問曰云何修道答言我成就菩薩幻化三昧十惡眾生不可教化我為調伏化作苦治令捨惡具善得樂發心具一切智知知我於螘子不生害心何況人耶唐譯名無厭足王云云。 ᅟᅟ==\[標07] 殺螘子得罪殺闡提無失== ᅟᅟ==\[標08] 仙豫殺不信== ᅟᅟ==\[標09] 滿足王斷罪== ▲\[標10]一子地者慈念眾生猶如一子故\[標11]涅槃明四等成就住二地慈悲喜住一子地捨住空平等地云云。 ᅟᅟ==\[標10] 慈住一子地== ᅟᅟ==\[標11] 捨住空平等== 三阿難下示楞嚴地位分四一述請。 ▲經未到涅槃者謂究竟涅槃即妙覺所證也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此問入地之正行也準下三種漸次初則除其助因所謂五辛未為正行至于第二刳其正性所謂婬心由是之故修三摩提能得第三違其現業乃至獲無生忍所以第二漸次名為真修即修行之目也應知涅槃如所到之境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步三法若具則首楞嚴教能事方畢美矣哉阿難請意也如此。 △二爾時下讚許。 △三阿難下受教。 ▲經\[標12]刳心者谷響引莊子曰夫道覆載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注刳猶去也此取郭象意注之彼云有心則累其自然故當刳而去之釋文刳口吳口侯二反去起呂反。 ᅟᅟ==\[標12] 刳心出莊子== 四佛言下正說為三一略明二廣示三釋疑初又二一理絕名相二因妄下事分真妄。 ▲經二轉依號\[標13]沇疏云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名為不覺翻此不覺了本無生名之為覺即菩提之號因不覺立也由迷有生生即有滅\[標01]翻此生滅顯不生滅即涅槃之號對生滅立也\[標02]生滅既滅更無所依故名轉依以真如為迷悟依轉此迷依以為悟依故名轉依云云節疏先依法相釋即今注文也後約起信釋即引沇疏也\[標03]然轉依名義正出相宗故集解之略`[采【CB】,釆【卍續】]`采其說。 ᅟᅟ==\[標13] 覺與不覺義== ᅟᅟ==\[標01] 生滅對不生== ᅟᅟ==\[標02] 轉依之名義== ᅟᅟ==\[標03] 正出法相宗== ▲注六種轉依此約位辨慤疏有之。 二阿難下廣示分二一約迷真起二顛倒成十二類生二約斷妄修三漸次入五十七位初又二一總示倒因二別明倒相初又二一標列。 ▲注\[標04]今世界顛倒蓋指正報者問此與眾生顛倒云何辨異答眾生乃合前業果總明其相世界即於眾生中別明其類以世界是遷流分段差別義故若知總別不昧下文。 ᅟᅟ==\[標04] 世界顛倒文== △二阿難下牒示。 ▲經本此無住等\[標05]如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也。 ᅟᅟ==\[標05] 無住本立法== △二別明倒相分二一眾生顛倒二世界顛倒初又二一迷真有相。 ▲注除真如外至皆屬於權出法華疏記。 ▲\[標06]有身故生等即四念處境四攝五陰無法不收皆言非者謂身受心法悉是非相也何則由非真求復既是逆修乃能成於九界五陰斯皆虗妄之相故云非也問何故以生為身以住為受答如云卵生等既是色質豈非身耶苦受等領納現境對三相論之即是住相又約四念處次第配之義當於受故此釋也。 ᅟᅟ==\[標06] 四相對四念== △二展轉下熏業資生。 ▲經相滅相生相字平聲證真作去呼者非。 ▲注斯即前文業果相續者然此正明眾生顛倒`[已【CB】,巳【卍續】]`已是前文眾生相續今指業果同其眾生耳。 ▲\[標07]婬欲故相生殺盜故相滅者亦可云異見成憎故相滅同想成愛故相生。 ᅟᅟ==\[標07] 婬欲故相生殺盜故相滅== 二阿難下世界顛倒分二一立世界二三世下辨類生為三一總標注古師用此如第三記。 △二是故下正辨分三一因。 ▲注此就聲塵當體為因者以動之一字不對餘塵說故若更就當體分之則動為其因聲如其果\[標08]從因聲有色下皆以餘塵為因遞相為果也。 ᅟᅟ==\[標08] 五塵互為因== ▲\[標09]以顯六亂之相者不同十二因緣次第之義故當知展轉相因雖有十二而但云六亂者正顯相根塵各從其類兩兩相望雜亂而起。 ᅟᅟ==\[標09] 六亂異十二== △二乘此下果。 ▲注動念為初此指下文動顛倒也。 ▲情愛後起即欲顛倒也異愛不同即趣假二類。 ▲\[標10]未顯經意者未如瑜伽顯示四生次第之意卵唯想生至化以離應如第四卷解。 ᅟᅟ==\[標10] 四生次第意== ▲細尋下文義則不然者\[標11]若云四生為總八類為別此應可爾而於胎卵二生分為八類此必不然且如有想是神鬼靈類何故從卵生開出耶有色是休咎精明何須於胎生開出耶余之六類皆無定義。 ᅟᅟ==\[標11] 四生八類義== ▲\[標12]四生頌者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云云。 ᅟᅟ==\[標12] 四生之略頌== 三阿難下類分十二一動類。 ▲經八万四千者孤山云將非八万四千煩惱塵勞為其種乎然此類生以因感果微細行相唯聖盡明止在總知唯妄所為未可委究歷事義趣不能`[已已【CB】,巳巳【卍續】]`已已且依古釋(彼文多引沇節二疏)。 ▲\[標13]羯邏藍餘經或名歌羅邏此云凝滑或云雜穢狀如凝酥。 ᅟᅟ==\[標13] 羯邏藍翻雜穢== ▲注入胎位準俱舍論胎中分位有五如第四卷注。 △二欲類。 ▲經\[標14]遏蒱曇此云疱狀若瘡疱。 ᅟᅟ==\[標14] 遏蒲曇翻疱== △三趣類。 ▲經\[標15]蔽尸即第三位問何故動類唯指初位欲類但言第二趣類止云蔽尸從假類去皆謂羯南耶答若有初位必具後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後經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尸羯南既不入胎故無前位然而蔽尸須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一往之意如前可會又假類而下雖皆云羯南其中非無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鉢羅奢佉此云形位)良由第五於諸類中闕具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類等俱云羯南也。 ᅟᅟ==\[標15] 羯南與蔽尸== ▲注\[標16]翻覆者飛伏之貌此約形說謂飛動而伏走也沇疏云違心背信翻覆任精遂感此類飛走不定。 ᅟᅟ==\[標16] 翻覆飛伏貌== ▲\[標17]蠛蠓者上莫結切下莫孔切郭注爾雅云小蟲似蜹喜亂飛莊子謂之醯雞。 ᅟᅟ==\[標17] 蠛蠓之切音== ▲\[標18]昆蟲者鄭注祭統云溫生寒死之蟲也。 ᅟᅟ==\[標18] 昆虫之相貌== △四假類。 ▲注\[標19]蠐螬蟲谷響引爾雅云蟦(扶云切)蠐螬注曰在糞土中\[標20]列子云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根本也葉散也言烏足為蠐螬之本其本末散化而為胡蝶也)。 ᅟᅟ==\[標19] 蠐螬糞土虫== ᅟᅟ==\[標20] 烏足根蠐螬其葉為胡蝶== ▲\[標21]天地委蛻者列子云了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氣自委結而蟬蛻耳若是汝有則男女多少亦當由汝也)\[標01]又莊子云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郭象曰行謂任自然而運動物化謂蛻然無所係也請觀上文豈非以形化取譬於蛻耶下文純想則飛\[標02]謂輕舉之相若飛騰之貌何須有翼方曰飛耶。 ᅟᅟ==\[標21] 天地之委蛻== ᅟᅟ==\[標01] 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 ᅟᅟ==\[標02] 輕舉相如飛== ▲理合在茲者若云化相不同化生更指何類為無而忽有之化乎況四生次第與諸經不殊不應局說小蟲頓乖大義。 △五障類。 ▲經和合著成著陟慮切明也。 ▲注\[標03]爝火者沇師意謂螢火之類耳據莊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釋文曰爝音爝然火也一云摧火謂小火也字林云爝炬火也斯等皆與螢火不同。 ᅟᅟ==\[標03] 爝火是炬火== ▲\[標04]蚌珠者後漢書云珠蚌中陰精也。 ᅟᅟ==\[標04] 蚌珠是陰精== △六惑類。 ▲經\[標05]無色羯南問既云無色何謂羯南答應取一分細色通名其類不可責同堅硬之狀當知此亦化生之類而節公判為胎生開出者其可得乎。 ᅟᅟ==\[標05] 無色羯南解== ▲\[標06]空散銷沉者證真云通取四空也。 ᅟᅟ==\[標06] 空散消之義== △七影類。 △經\[標07]罔象猶云仿像蓋不真之貌也若莊子云水有罔象釋文曰水神名。 ᅟᅟ==\[標07] 罔象彷象義== △八癡類。 ▲注華表生精黃頭化石\[標08]谷響云晉張華字茂先時燕昭王墓有妖狐謂華表曰我聞張司空多學欲往干之以為如何對曰張司空博物君子也非但損子亦禍於吾狐不聽刺投華華與論天下人物多為其所折謂華曰天欲雨請辭去華固留之謂左右曰我聞巢居知風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老鼠乃密令人斫華表然而照之化為狐狸而去\[標09]梵云劫毗羅此翻黃頭頭如金色因以為名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於頻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命食`[已【CB】,巳【卍續】]`已於林中化為石如牀有不逮者書偈問石後為陳那菩薩斥之其石裂矣。 ᅟᅟ==\[標08] 華表生精事== ᅟᅟ==\[標09] 黃頭化石事== △九偽類。 ▲經\[標10]水母者谷響云俗謂之蝦蛇是也切韻曰蛇水母也一名蟦形如羊胃元無目以蝦為目。 ᅟᅟ==\[標10] 水母無目眼== △十性類。 ▲注以聲附卵孤山引顯識論云\[標11]雌孔雀聞雄者鳴於是有身\[標12]彼謂之聲生也又莊子云蟲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注曰蟲以鳴聲相應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風化。 ᅟᅟ==\[標11] 孔雀聞音胎== ᅟᅟ==\[標12] 聲生與風生== △十一罔類。 ▲注\[標13]蒸甞者祭名也爾雅云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約)秋祭曰甞(甞新糓也)冬祭曰蒸(進品物也)。 ᅟᅟ==\[標13] 四時祭字別== △十二殺類。 ▲經土`[鳥疑梟次同]`鳥者見爾雅注說文云梟不孝鳥也\[標14]毛詩草木疏云流離鳥也自關而西謂鳥為流離其子適大還食其母。 ᅟᅟ==\[標14] 流離鳥之相== ▲\[標15]破鏡者述異記云獍之為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故曰梟獍然則破鏡是獸明矣\[標16]故孤山指譯人誤云鳥耳舊疏皆作鳥字釋之或曰凡鳥獸眼睛破者皆名破鏡未詳所據。 ᅟᅟ==\[標15] 破鏡還食母== ᅟᅟ==\[標16] 梟不孝流離== ▲注\[標17]貙者敕俱切爾雅云貙獌(音萬)似貍注曰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為貙豻(音岸)。 ᅟᅟ==\[標17] 貙行貙獌獸== 三是名下結示。 ▲注幽顯可驗者\[標18]幽如鬼神精靈等顯如魚鳥龜蛇等。 ᅟᅟ==\[標18] 幽顯之二類== ▲\[標19]下文廣談七趣者此中生數雖多起相則略若以七趣一斯觀此十二類生猶闕地獄修羅二趣然餘五趣亦未委明大槩但言迷真起妄故有類生破妄顯真故有諸位迷悟相翻意在於悟從悟說位用詶前文阿難之請也。 ᅟᅟ==\[標19] 七趣十二類== 起第八卷 三約斷妄修三漸次入五十七位分三一明漸次二示地位三顯經名初又二一結前生後二列名釋相初又二一結前顛倒。 ▲注\[標20]一則現起名事造謂十二顛倒交互而起正如揑目亂華發生也。 ᅟᅟ==\[標20] 現起名事造== ▲\[標21]餘則冥伏名理具者以無始熏習顛倒性成此如種子冥伏在地也故唯識宗說第八識集諸種子起諸現行即其義焉然此冥伏合是妄具而云理具者以妄本無體下釋之此兼種義且約真妄相即作如是釋\[標22]其實真心本具性惡\[標23]不由熏成方是一家理具之義。 ᅟᅟ==\[標21] 冥伏名理具== ᅟᅟ==\[標22] 真心具惡性== ᅟᅟ==\[標23] 不由熏成義== △二汝今下生後漸次。 二云何下列名釋相又二一列名。 ▲經除其助因除即斷也\[標24]五辛是婬恚助發之因故先斷之。 ᅟᅟ==\[標24] 五辛婬真因== ▲刳其正性者刳猶去也婬殺等心是眾生正業之性故常去之如圓覺云卵胎濕化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此義同焉違其現業者由前漸次助修正行能破六根現前惑業也應知第三更無他法是故於此別名增進。 ▲注\[標25]事漸理圓者斷辛持戒從麤至細破惑入位自淺由深事雖有漸而皆以菩提之心即理而修無非圓行今此第二正名修行者以持聲聞菩薩戒律是無漏之學不同斷辛但除葷食故標真修簡前修習也。 ᅟᅟ==\[標25] 事漸理圓義== △二云何下釋相分三一除其助因乃至三違其現業初又三一標二阿難下釋為二一通明四食二別斷五辛初又二一示名體。 ▲經是故佛說下\[標01]證真云佛初出家於外道邊六年苦行日食麻麥知其非道遂即捨之\[標02]於牧牛女邊受乳糜食外道聞之生謗佛成道後為除自餓外道無益苦行乃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位正覺正說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覺正知佛反問之食有幾種外不能答因說四食云云。 ᅟᅟ==\[標01] 佛捨外苦行== ᅟᅟ==\[標02] 受牧牛女乳== ▲注\[標03]段謂形段者古翻經律多云摶食其義則局如漿飲等不可摶故於是後譯皆言段食也。 ᅟᅟ==\[標03] 摶等四食義== ▲相應觸及相應思者皆心所徧行中法也沇疏云思想飲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煖等觸亦名觸食此乃分通非正食義。 △二阿難下明損益。 △二是諸下別斷五辛為二一正斷。 ▲注應法師下彼又云興渠出烏茶娑他那國彼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傳為芸薹者非又云此是樹汁西國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標04]孤山云當知此五辛而復葷是以制之故請觀音云五辛能葷悉不得噉若辛而不葷則非所制如薑芥之屬。 ᅟᅟ==\[標04] 五辛葷分別== △二如是下顯過又二一說法昭嫌二是食下修禪致毀。 △三阿難下結。 二云何下刳其正性分三一標二阿難下釋為二一持戒律二成功用初又二一約性遮正防身口二依小大具執身心初又二一勸持。 ▲注\[標05]律中五果者一核果(如棗杏等)二膚果(如蓽`[茇【CB】,苃【卍續】(cf. T40n1804_p0077a11; T11n0317_p0886a19)]`茇桑椹棃柰等)三殻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𥢶果(如香菜蘇荏等)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ᅟᅟ==\[標05] 五果攝諸果== ▲防壞生者壞音怪毀也以比丘之法不得自手壞生若有所須語淨人言汝知是汝看是等\[標06]淨人解者以火觸之此名火淨律中更有爪淨揉淨等今且言火耳沇疏云以細況麤生果尚須淨食何況食肉傷慈之甚。 ᅟᅟ==\[標06] 火淨爪淨等== △二阿難下誡犯於四重中略誡前二又於二中偏誡婬欲是知刳性之意斯為本歟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標07]智論云世間無不愛樂五欲於五欲中觸為第一能繫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救濟\[標08]復次若受餘欲猶不失智慧婬欲會時身心荒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是故出家法中婬戒在初今經最後垂範而序中起教以此為別緣至今修行以此為偏誡願諸有學勿輕聖言。 ᅟᅟ==\[標07] 五欲觸為一== ᅟᅟ==\[標08] 婬欲必失智== △二先持下依小大具執身心。 ▲經先持聲聞下\[標09]沇疏云如十輪經學行次第若不先學小乘即學大乘無有是處乃至云無力飲河池詎能吞大海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即梵網所制也\[標10]亦應如地持及瓔珞所說三聚戒相謂攝律儀戒(十波羅蜜)攝善法戒(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或(慈悲喜捨)具在菩薩戒疏。 ᅟᅟ==\[標09] 必先學小乘後時學大乘== ᅟᅟ==\[標10] 三聚淨戒相== ▲注\[標11]尼復加四謂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觸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共期等八事七不得覆他重罪八不得隨舉大僧供給衣食云云。 ᅟᅟ==\[標11] 尼加四戒義== ▲眾法絕分者四人`[已【CB】,巳【卍續】]`已上凡作羯磨不任僧用\[標12]故四分偈云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尸眾所不容受以此當持戒。 ᅟᅟ==\[標12] 惡者如死尸== △二禁戒下成功用為二一破業累。 ▲注不婬等以相生相殺等如次配于四重亦可無相負累及不還宿債皆由不偷劫也但上句在因下句屬果并前婬殺不行即無三種相續。 △二是下發神通。 ▲經\[標13]得大神通遊十方界者別而言之此屬身根即如意通也若總說者六根清淨皆名神通故智者指法華并普賢觀及菩薩處胎經皆以六根而為六通然則他心宿命漏盡同是意根淨也。 ᅟᅟ==\[標13] 別身根如意通六根六通== △三是則下結。 三云何下違其現業分三一標二釋為三一因戒成違二由違入證三從證立位初又二一因前刳性孤山云三漸次位有超有次前是超入故淨六根此是次入故但伏惑今謂不爾既名為漸那忽有超應知此中躡前六根淨人麤垢`[已【CB】,巳【卍續】]`已落而細惑未除故曰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二因不下成今違業。 △二十方下由違入證又二一顯證相。 ▲經琉璃譬國土明月喻真性獲大安隱即涅槃也大經云三德具足名大涅槃。 ▲皆現其中者謂極果之德入分真之性也。 △二是人下示忍名。 ▲經無生法忍者謂忍可印持決定無繆即能證智也\[標14]無生法從所斷惑得名若約所證亦名寂滅忍故荊谿云惑滅故名無生證理故名寂滅又淨名疏云通證無生忍秪是寂滅忍在因讓果說為無生。 ᅟᅟ==\[標14] 無生寂滅忍== △三從是下從證立位。 △三是則下結。 ▲注豈不以違其現業等夫現業之體既屬無明非中道正觀無以違也圓人所修尚無先空次假之理何有斷辛而不持戒豈有持戒而不修中當知三種漸次說有先後若得意者同時而修也故第一漸次即云修菩提者菩提名覺非中觀而何又下文總結諸位云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以此明之\[標01]孤山云事漸理圓猶是一往耳此下乾慧地等亦是順經次第以第二漸次始入乾慧乃至十信第三漸次方入初住乃至行向等。 ᅟᅟ==\[標01] 圓人尚有漸==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四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第八卷 阿難是善男子下二示地位分二一正示二總結初為八一乾慧地。 ▲注人未審之者長水也彼云無生忍中義說乾慧所謂圓融不礙行布等經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孤山云不生同居長水云即生實報同居猶近實報全疎然此一文甚難銷會若不作捨穢趣淨而解亦須作離欲生天而釋\[標02]資中云今乾慧位能乾欲愛不受欲生上二界身應未全離此亦沇師之深見也。 ᅟᅟ==\[標02] 乾慧不愛欲== ▲\[標03]鎣或作瑩國語注云徹明也。 ᅟᅟ==\[標03] 鎣瑩徹明也== ▲注五品位者一隨喜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法華分別功德品格量後四品功德隨喜品格量初品功德。 ▲但不合兼通等者\[標04]彼云若準天台釋位此乾慧合是觀行相似即法華五品及六根清淨證真云此通六根太成混濫。 ᅟᅟ==\[標04] 觀行五品名== ▲經中中流入\[標05]智者云實心繫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自然入實理止觀義例釋此一偈通於觀行相似以入分證今意如注。 ᅟᅟ==\[標05] 實實迭相法== △二圓妙下十信。 ▲注見惑先落三諦似顯者若諸文云見思障俗無明障中今破見惑合顯真諦此寄次第大節而判也\[標06]若圓說者見惑落處塵沙無明亦微有破義真諦顯時俗中二理亦微有明義今云見惑先落且約麤分依次言之三諦似顯乃兼微義從圓而解此文既爾他皆例然。 ᅟᅟ==\[標06] 圓說三惑斷== ▲一十八住者初發心住乃至上求佛地。 ▲始終地位者始十信終妙覺。 ▲\[標07]垢衣香器者論第三云二乘雖破三毒不了了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仍在又第三十云如乳母衣久故垢著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 ᅟᅟ==\[標07] 垢衣香器喻== ▲經\[標08]氣分交接者以似證之理即諸佛之性雖未真證而覺了之智與佛潛通矣。 ᅟᅟ==\[標08] 氣分交接解== ▲注正防無明等\[標09]韓康伯云防患曰戒。 ᅟᅟ==\[標09] 防患曰戒文== △三阿難下\[標10]十住十心對十乘法華玄文云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乃至善修無著即入願心云云。 ᅟᅟ==\[標10] 十住對十乘== ▲\[標11]初住具十德者第一住三德一切佛法乃至第十住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云云。 ᅟᅟ==\[標11] 初住具十德== ▲\[標12]聲聞身至虗空身者彼談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標13]荊谿以四身攝之謂化攝業報智即報身虗空屬法餘皆應攝\[標14]孤山復作三身收之謂虗空即法智即是報餘皆屬應又云若約空生大覺國土依空則虗空之身亦宜屬應(彼文)問既屬三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以別圓地住所現之身正是實報餘身皆是此身轉變從本受稱故曰舍那\[標15]又盧舍那者寶梁經翻為淨滿以諸患都盡故云淨眾德悉圓故云滿十身雖異淨滿是同然於同中須知別相不可三四混而無甄故荊谿云彼通云身故云十身盧舍那別釋如來故不應云業報佛國土佛等。 ᅟᅟ==\[標12] 盧舍那十身== ᅟᅟ==\[標13] 四身屬十身== ᅟᅟ==\[標14] 三身攝十身== ᅟᅟ==\[標15] 攝那翻淨滿== ▲\[標16]太子世子異其文者谷響云漢制天子之嫡嗣曰太子諸侯之嫡嗣曰世子今譯者依古二名互出不分尚卑。 ᅟᅟ==\[標16] 辨太子世子== ▲會太子于首止者謂僖五年會惠王太子鄭也首止衛地也然春秋作世子傳云太子耳。 ▲文王世子者禮記篇目也以文王善為世子之禮故將[言*藍]號命篇。 △四阿難下十行。 ▲注\[標17]須彌芥子相入攸同維摩涅槃皆說菩薩不思議用能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古師作相容釋之荊谿云須彌容芥謂容入於芥芥容須彌謂芥受須彌今現塵現界其相亦爾。 ᅟᅟ==\[標17] 須彌入芥子== △五阿難下十迴向為二一十向正位二阿難下四種加行。 ▲經妙圓加行者簡異偏小也\[標01]若法華玄文取瓔珞五十二位明別教位則以十信為外凡住行向為內凡於內凡中分四加行\[標02]十住為煖十行為頂十向為忍及世第一皆云義推如煖等今經於此別四加行秪是十向後心注文見矣\[標03]智者曰諸聖上位非凡能測豈可妄說粗知大意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為銷經引物希向不可偏執諍競是非。 ᅟᅟ==\[標01] 別五十二位== ᅟᅟ==\[標02] 四種加行位== ᅟᅟ==\[標03] 聖位非凡測== ▲注如仁王下\[標04]三十聖故別住果報故圓無明未盡者\[標05]問此四加行破幾品無明答孤山云應破四品大分言之總屬第十迴向一品耳今謂不然位既開四惑何須合\[標06]玄文云無明雖無所有不有而有不無階品一往大分為四十二品然其品數無量無邊由是觀之須開四品設復不開秪合云總屬初地一品以十向後正破初地無明故經\[標07]如忍事人非壞非出節疏云如人含忍其事將說不說也或忍以印可為義如人正領解印可前事自`[己【CB】,巳【卍續】]`己所證言說未及非懷喻亡前微礙非出喻尚存中道孤山云`[已【CB】,巳【卍續】]`已得初地似解如忍事人非不在懷而未得真證如非出口然此二句諸說異端今別注之請詳可否。 ᅟᅟ==\[標04] 三十聖故別住果報故圓== ᅟᅟ==\[標05] 四加行斷惑== ᅟᅟ==\[標06] 無明無量品== ᅟᅟ==\[標07] 非壞非出解含忍印可義== ▲僧中辨事即羯磨也。 △六阿難下十地。 ▲注\[標08]以無緣慈普覆眾生等者慈無別體即上文與如之心也菩薩與眾生一如無二如約事暫分故以菩薩能證之心覆眾生所迷之理淨名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標09]今取因理無涯譬之如海果德徧覆喻之如雲以慈能與樂必對物機而說故作是釋歟。 ᅟᅟ==\[標08] 慈普覆眾生== ᅟᅟ==\[標09] 理無涯如海果德遍如雲== ▲如來下等覺分三一覺際入交。 ▲注如來權智等問如來豈無實智菩薩豈無權智耶答其實雙具\[標10]但佛自行觀理`[已【CB】,巳【卍續】]`已圓鑒物是正故用於權今自行未極化他是旁故用於實也\[標11]孤山作如來逆生死流菩薩順生死流釋此文者於義全失。 ᅟᅟ==\[標10] 極果他為正分果自為正== ᅟᅟ==\[標11] 如來逆生死菩薩順生死== △二阿難下金剛乾慧。 ▲注莫知適從\[標12]適讀為的左傳曰眾誰適從覈者說文云考事之實也。 ᅟᅟ==\[標12] 適字讀為的覈字之義訓== ▲\[標13]金剛幢慧者乾慧取伏惑之義幢慧取眾伏之頂以高出諸地\[標14]故法華玄文云等覺位若望菩薩名等覺佛若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標15]又仁王經說每一地有三心謂入心住心出心例知此經覺際入交即入心也金剛乾慧即住心也出心可解由此菩薩等文出瓔珞。 ᅟᅟ==\[標13] 金剛幢慧義== ᅟᅟ==\[標14] 等覺佛菩薩== ᅟᅟ==\[標15] 一地開三心== △八如是下妙覺。 二是下總結又二一結行位。 ▲經如幻十喻具在大品。 ▲注\[標16]乾城者釋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眼見無實是名乾闥婆城或指金剛等孤山疏也。 ᅟᅟ==\[標16] 乾達婆城喻== △二作是下簡邪正\[標17]沇疏云若依此位修行真菩提路即是正觀若不依者即是邪觀。 ᅟᅟ==\[標17] 邪觀與正觀== ▲注須知下斯與沇意稍別兼之可矣。 三爾時下顯經名分二一文殊問二佛告下如來答。 ▲經汝當奉持者或曰據文殊所問合有二意一當何名是經二我等云何奉持今答名則顯而答持何隱乎釋曰問雖以二意秪是一蓋欲知能詮之名為我等所持之法良以\[標18]若不知首題總名則不了一經大旨\[標19]若不了一經大旨將何以為眾生發心受持之法乎然則佛答五名名下五義法在其中故此但云汝當奉持答無所遺也。 ᅟᅟ==\[標18] 若不知首題== ᅟᅟ==\[標19] 不了一經旨== ▲注\[標20]撮要為名等廣如說題三說是下釋疑分三一經家敘事。 ᅟᅟ==\[標20] 撮要為名字== ▲經開示密印至了義名目者五名之中有祕密呪題有顯了經題云云。 ▲頓悟下却指前文五十五位增上下顯今得益及所斷惑相\[標21]節疏云修道智斷故曰修心欲界前六品惑體是俱生故言微細。 ᅟᅟ==\[標21] 修道名修心俱生言微細== △二大威下阿難疑問為三一歎佛蒙益二世尊下據理陳疑分二一通疑諸趣長水云此由前文\[標22]佛語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CB】,巳【卍續】]`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標23]斯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時成佛\[標24]如來今日成佛`[已【CB】,巳【卍續】]`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類故云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等道\[標25]今謂此有三失一者躡文太遠文在第四豈至此中躡為難勢二者濫前滿慈所難之意前云若此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等三者今阿難所疑蓋疑凡夫本真云何造作諸趣非難如來`[已【CB】,巳【卍續】]`已成更有斯事\[標01]而云佛體真實者以上文云大地草木蝡動含靈等即是佛體故此指迷中佛體安得認為果上佛體耶孤山云此與滿慈所疑其旨一揆但所因既別故其辭小異\[標02]前因佛說根塵等皆如來藏故起疑\[標03]今因佛說妙圓明本來無有世界眾生故起疑皆為機緣發斯問耳非實然也今注中取圓師所躡文相仍辨七趣來意。 ᅟᅟ==\[標22] 滅浮塵世界恰如湯消氷== ᅟᅟ==\[標23] 一人成佛道== ᅟᅟ==\[標24] 依正皆成佛== ᅟᅟ==\[標25] 長水有三失== ᅟᅟ==\[標01] 依正是佛體== ᅟᅟ==\[標02] 根塵如來藏== ᅟᅟ==\[標03] 本無依正報== △二世尊下別問地獄。 ▲經\[標04]瑠璃為誅瞿曇族姓者瞿雲釋迦前姓也初迦維羅衛國有舍夷貴姓(舍夷即釋迦別目)五百長者共為世尊造立講堂自相誓曰沙門梵志乃至羣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有違者罪在不測舍衛太子名曰瑠璃因省定外氏入城見堂高廣嚴飾頓止其上貴姓聞之遣使罵辱催逐令去太子懷恚敕太史記之須吾為王當誅此類於後即位領兵伐迦維國殺舍夷人三億乃至佛言彼瑠璃王却後七日當入地獄王聞恐怖乘舩入海冀得自免水中自然出火燒滅廣如本經。 ᅟᅟ==\[標04] 瑠璃伐舍夷== ▲\[標05]善星妄說一切法空者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後受持解脫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而親近惡友退失此定生惡邪見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後在尼連河遙見佛來生惡邪心生身陷入阿鼻地獄事載涅槃迦葉菩薩品三惟垂下為他求決。 ᅟᅟ==\[標05] 善星子妄說== 三佛告下如來答釋為二一垂許二阿難下正釋分二一廣約因果以辨趣生二總結虗妄以勸除滅初又二一約情想通明二約因果別示初又二一開妄習以為二分二依二分以辨趣生初又二一雙標二阿難下別示為二\[標06]一情為內分二想為外分初又二一示相。 ᅟᅟ==\[標06] 情想為內外== ▲注喜怒等者\[標07]白虎通云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五常性之)\[標08]六情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 ᅟᅟ==\[標07] 五性五常性== ᅟᅟ==\[標08] 六情性義數禮運七情數== ▲六情者何謂喜怒哀樂愛惡若準禮運以樂為懼更加於欲謂之七情也儒說既云情屬於陰陰生於水亦符此經之義。 △二阿難下結名。 ▲注從持戒善及修禪定者始自三歸五戒十善乃至根本事定等悉名外分問此等所修報在界內何名外分耶答今約眾生心行而分內外非出三界方名為外。 ▲\[標09]且內分者猶云自分也以俱生煩惱不由他教從無始來自爾而有如荀子曰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楊倞注不待學而知)今云內分即其義焉\[標10]若戒善等必須由他所教待學而成故曰外分諸疏秪據現文銷釋殊不明情想分齊寧盡內外之意乎。 ᅟᅟ==\[標09] 不由他內分== ᅟᅟ==\[標10] 由他學外分== ▲持毀相紛善惡猶雜者持毀別言於戒善惡通語於業即十善十惡也\[標11]當知六道以三善三惡分之人屬善道且約總報強分而說至論心行豈得精純\[標12]法華疏云人者梵語摩㝹奢此云意以諸有所作善惡`[惟疑性]`惟故又人名為慢以五道中人多慢故由是觀之人之名義亦善惡著矣孟子云人性善荀子云人性惡楊子云人性善惡混雜三說各有其理唯善惡混稍同情想均等之義。 ᅟᅟ==\[標11] 三善與三惡約總言六道== ᅟᅟ==\[標12] 摩菟奢翻意又人名為慢== △二阿難下想為外分又二一示相。 ▲經心持呪印\[標13]印謂以手結印如瑜伽羂索所示或呪即是印如銷伏毒害呪是三世諸佛陀羅尼印故此舉善法以驗能生勝氣之相\[標14]若呪龍等惡律儀事非其義也。 ᅟᅟ==\[標13] 神呪即是印== ᅟᅟ==\[標14] 呪龍等惡律== ▲\[標15]聖境冥現者蓋於想中冥密得見諸佛淨土或於多中潛通此相亦是冥現。 ᅟᅟ==\[標15] 聖境冥現義== ▲注\[標16]毅得之貌爾雅云犯奢果毅郭璞云皆得勝也。 ᅟᅟ==\[標16] 毅者得之貌== △二阿難下結名。 ▲經\[標17]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約不墜三塗名為超越例如人天俱得名乘亦由戒善等能運載眾生越於惡趣耳。 ᅟᅟ==\[標17] 自然超三塗== 二阿下依二分以辨趣生為二一正辨二總結初又二一明死生交際。 ▲經臨命終時未捨煖觸者命是息風連持不斷故\[標18]煖是身觸住持不壞故識託其中共成三事和合則生離散則死今文雖不言識而云二習相交即識之習性也。 ᅟᅟ==\[標18] 煖觸識和合==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者善惡即內外二分也頓現即二分業相也下文情想純雜等即隨其業力牽生諸趣也當知現前二分是將來諸趣升墜之權衡\[標01]昔圭峯密師云欲驗臨終自在不自在但觀日用自由不自由其言雖近可以喻遠二明諸趣差別為五一純想。 ᅟᅟ==\[標01] 圭峯驗臨終== ▲經\[標02]兼福兼慧者如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云云慧即十六觀也此別就西方言之\[標03]若通說者緣因為福了因為慧隨諸淨願取土往生應知福慧通於深淺\[標04]今且約初心未斷見愛未出同居橫截五道得生淨土\[標05]故荊谿云未斷惑者修安樂行是同居淨土之氣分其義明矣。 ᅟᅟ==\[標02] 兼福兼慧解== ᅟᅟ==\[標03] 通別福慧辨== ᅟᅟ==\[標04] 未斷惑之者== ᅟᅟ==\[標05] 修於安樂行== ▲注\[標06]於飛心中旁論福慧者以純想是穢土上升之因福慧是淨土往生之業事越外分故云旁論。 ᅟᅟ==\[標06] 飛心中福慧== △二情少想多。 ▲經\[標07]飛仙者準下文仙趣凡有十種唯第二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其第一名地行仙乃至第十名絕行仙今云飛仙取輕舉之義總攝十種也以在人天中間與下文次第不別故況地行羅剎尚屬此類豈地行仙等而不逮耶。 ᅟᅟ==\[標07] 飛仙及十仙== ▲\[標08]大力鬼王者如第七卷諸羅剎王富單那王等是也。 ᅟᅟ==\[標08] 大力鬼王解== ▲\[標09]保綏法忍者綏安也法忍謂於法得忍即諸大菩薩也。 ᅟᅟ==\[標09] 保綏法忍義== ▲注以不持戒下據第六卷云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標10]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今資中所解與前文義一往相似然而前所說定自是楞嚴三昧非此中之想也。 ᅟᅟ==\[標10] 縱有知禪定如不斷殺人必落鬼三品== ▲\[標11]當知情少想多者但約十善十惡強弱分之自顯其義況有善願善心護持佛法等並是眾生分外之事不須別取修定而為想也法華玄義明若修十善兼修禪定得麤住細住者乃是兜率天業驗今所說猶屬散善耳。 ᅟᅟ==\[標11] 情少想多義== △三情想均等。 ▲注總報之業此約大分言之別報之業於大分中自分強弱也當知均等且就不飛不墜一往校量至論幽明理須甄別如仲尼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標12]又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豈非人間三品不同耶\[標13]今亦可以情想均等配于中人想明斯聰其上智也\[標14]情幽斯鈍其下愚也。 ᅟᅟ==\[標12] 人間有三品== ᅟᅟ==\[標13] 情想均中人想明是上聖== ᅟᅟ==\[標14] 情幽是下鈍== △四情多想少。 ▲經\[標15]身入風火二交過地即地獄中猛風與火交相熾盛也。 ᅟᅟ==\[標15] 獄中風火交== ▲注近於地獄是餓鬼住處\[標16]順正理論云諸鬼本住琰魔王國從此展轉散趣餘方此瞻部洲南邊直下深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都縱廣亦爾俱舍論大同而不云南邊直下。 ᅟᅟ==\[標16] 眾鬼本住處== ▲\[標17]七熱地獄者謂八大獄中第七也長阿含云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周帀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樓炭經二金剛山名為二鐵圍山)二山中間𥥆𥥆冥冥日月天神所不能照彼有八大地獄每一地獄有十六地獄\[標18]第一大獄名想二名黑繩三名堆壓四名叫喚五名大呌喚六名燒炙七名大燒炙八名無間分別其相具如第十九卷又新譯婆沙論問曰地獄在何處答曰多分在此瞻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說從此洲下四万踰繕那至無間地獄底無間縱廣高下各二万踰繕那次上一万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謂次上有極熱次上有熱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嘷叫次上有眾合次上有黑繩次上有等活此七地獄一一縱廣万踰繕那有說無間地獄周迴圍繞如今聚落圍繞大城云云。 ᅟᅟ==\[標17] 七熱地獄義== ᅟᅟ==\[標18] 八大地獄名== ▲秪就此獄自有輕重者亦應以第六為有間第七為無間是則風火二交過地通於六七也。 △五純情。 ▲經\[標19]阿鼻者觀佛三昧海經云阿言無鼻言遮阿言無鼻言救阿言無間鼻言無動云云。 ᅟᅟ==\[標19] 阿鼻獄漢名== △二脩造下總結。 ▲注毛羣羽族散在諸趣\[標20]俱舍論云傍生住處謂水陸空本住大海後流餘處今從後說也斯亦略訓。 ᅟᅟ==\[標20] 傍生住大海後住水陸空== ▲阿難所問者以下文地獄趣後更有結詶之辭對此乃成廣略二意。 二阿難下約因果別示分七一地獄趣乃至七脩羅趣初又三一躡前總標二云何下依標別釋為二一十習因二六交報初文\[標21]節疏以十習配屬根隨煩惱\[標22]根本有六謂貪瞋癡慢疑不正見(或開為五)隨有二十謂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今婬習即所發之業具足貪癡誑習即諂怨習即恨見即五見枉謂逼壓良善害所攝也亦瞋之類也訟謂相論得失忿恨為先惱之一法性相應故餘皆可見文有十科今不別列。 ᅟᅟ==\[標21] 十習因數量== ᅟᅟ==\[標22] 根本六煩惱隨煩惱二十== ▲經二習相然謂燒然此取欲火義說故也\[標01]沈疏云能觸所觸皆是自心互相熏習結成婬業因此業種後感其報\[標02]從能觸現地獄身從所觸現諸苦具下準此釋孤山云亦是男女相望互為能所乃成二習共感諸文皆爾。 ᅟᅟ==\[標01] 能觸與所觸== ᅟᅟ==\[標02] 心感身苦器== ▲注\[標03]八寒地獄者並居瞻部洲下大地獄傍具如俱舍論第十一卷。 ᅟᅟ==\[標03] 讓八寒地獄== ▲如此方之貪泉\[標04]谷響云晉書吳隱之為廣州刺史行經于嶺南有水名貪泉飲之令廉者貪隱之至取而飲之作詩曰嶺南有一水世號貪泉深試令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ᅟᅟ==\[標04] 嶺南貪泉水== ▲經\[標05]銜冤者谷響引顏師古注漢書曰銜含也苞含在心以為過也。 ᅟᅟ==\[標05] 銜冤兩字解== ▲注\[標06]古五刑者謂墨劓剕宮大辟鄭注周禮云墨謂刻其額而涅之以墨劓謂截其鼻剕謂刖其足宮謂男子則割去其勢女子則幽閉之大辟即死刑也。 ᅟᅟ==\[標06] 五刑之義數== ▲經\[標07]相調去聲猶戲諕也以此誘引而造諸惡。 ᅟᅟ==\[標07] 相調猶戲諕== ▲注\[標08]屨校滅趾荷校滅耳者在足曰屨在肩曰荷滅沒也。 ᅟᅟ==\[標08] 屨荷校滅趾== ▲郭璞下見爾雅注彼又云身廣三寸頭大如人擘指。 ▲史記下谷響備引秦始皇有伏怒於太后群臣諫而死者以十數\[標09]茅焦諫曰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妬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咸陽有不孝之行臣竊為階下危之言畢乃解衣趨鑊始皇下殿左手接之曰先生起矣即迎太后遂為母子如初。 ᅟᅟ==\[標09] 茅焦諫始皇== ▲\[標10]酖須者經本皆作鴆孤山依左傳注故從酉也廣志云其鳥如鴞食蛇蝮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以其毛歷飲食則殺人。 ᅟᅟ==\[標10] 鴆酖之字義== ▲經\[標11]薩迦耶竦疏曰具云薩迦耶達利瑟致此翻身見百法疏謂於五蘊執我我所等。 ᅟᅟ==\[標11] 薩迦耶身見== ▲碾磑耕磨者\[標12]郭五對切郭璞注方言云磑即磨也今文言磨者應分旋轉縱橫之異。 ᅟᅟ==\[標12] 磑字之音切== ▲\[標13]霹靂者爾雅云疾雷為霆為電注曰雷之急激者謂霹靂抱朴子云雷天皷也王充論衡云圖畫之工圖雷之狀如連鼓形又圖一人若力士謂之雷公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彼文)是知先儒但言陰陽薄激而為雷霆者未盡理也必有神物主而行之如庶女叫天齊臺遭擊豈陰陽二氣偏其感驗乎況世有惡人震銘其身者多矣又論衡云盛夏之時迅雷擊折樹木破敗室屋俗以為天取龍也。 ᅟᅟ==\[標13] 霹靂雷霆相== ▲其犯殺人者謂有陰過斯可信焉。 ▲\[標14]陰賊者谷響引漢書注曰以陰氣賊害也。 ᅟᅟ==\[標14] 陰賊兩字解== ▲注應云二習相爭有本作二習相陳恐後人擅加耳。 △二云何下\[標15]六交報分二一總示。 ᅟᅟ==\[標15] 六交報之義== ▲經所招惡報從六根出\[標16]出猶生也現也果自因生境非他現。 ᅟᅟ==\[標16] 出猶現生也== ▲注\[標17]報多約色者以六報中唯思報屬心故此約能受根說若約所受境說則六皆是色。 ᅟᅟ==\[標17] 約境皆是色== ▲如法華中如是報者荊谿唯以色法收之二云何下別釋為六科節可見。 ▲經\[標18]此見業交者問業即是因既招惡果豈非因與果交何故上文不許璿師之義答凡云業者不獨在因住持善惡從因至果皆業力也今明現報臨終之業望於乎昔所作之業亦是果時眼根與惡報交非璿義也。 ᅟᅟ==\[標18] 業從因亘果== ▲亡者神識飛墜乘煙等\[標19]孤山引成論明極善極惡不經中陰現陰纔謝即受生陰如䂎`[予疑矛]`予離手即時到地今墮無間故無中陰若墮餘獄則容有其相故俱舍中陰頌云地獄頭歸下是也。 ᅟᅟ==\[標19] 極善無中陰== ▲\[標20]煽式連切火盛貌。 ᅟᅟ==\[標20] 煽字之音切== ▲注\[標21]六報互通證真云以造業時一根為正餘根為助故今受報雖眼根為首還徧六根也此與注異講者裁之。 ᅟᅟ==\[標21] 六根互助正== ▲經\[標22]愗亂者篇韻皆云怐愗愚貌上音宼下音貿沇疏以愗為怕者非。 ᅟᅟ==\[標22] 愗亂字音義== ▲為餒者\[標23]谷響云餒奴罪反經文或作餲於介反論語曰食饐而餲孔曰饐餲臭味變又曰魚餒而肉敗何晏曰魚敗曰餒義可通用故兩存之。 ᅟᅟ==\[標23] 餒字之音義== ▲\[標24]為承為忍者經本或依為烝者非或作為認者孤山云亦通此義謂招認罪名也。 ᅟᅟ==\[標24] 為承為忍義== ▲注\[標25]觀謂獄王之闕谷響引中華古今注闕者觀也古者每門樹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 ᅟᅟ==\[標25] 觀闕兩字解== ▲漢書作事者\[標26]顏師古曰事音側吏反字本作倳周官考工記又作菑音義皆同。 ᅟᅟ==\[標26] 事字云音釋== ▲經迷極則荒\[標01]夏書注云迷亂曰荒。 ᅟᅟ==\[標01] 迷亂名曰荒== ▲為霿者或作霜字之誤也\[標02]霿與雺同音蒙又莫弄切爾雅云天氣下地不應曰雺注云蒙昧也。 ᅟᅟ==\[標02] 雺霾字音釋== ▲為土者約雨言之即霾也。 ▲注\[標03]智論明四大等彼文具云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故勝於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火\[標04]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 ᅟᅟ==\[標03] 四大有四事== ᅟᅟ==\[標04] 心無四事勝== △三阿難下結釋顯詶分三一結因果問據六交報所墮之獄皆云無間然則十習因悉是無間之業耶答不然如貪習所感八寒地獄非無間也乃至訟習所感業鏡火珠等此是受報前事豈不鑒照有間之人乎\[標05]故知六交報中且舉無間為首其中不無前七地獄并諸小獄之相請尋阿含樓炭俱舍婆沙等備曉其事。 ᅟᅟ==\[標05] 六交墮無間== △二若諸下示輕重。 ▲經\[標06]八無間獄智論云八大地獄復有十六小獄而為眷屬謂八寒冰八焰火八寒冰與俱舍大同八焰火者一炭坑二沸尿三燒林四劍林五刀道六鐵刺林七醎河八銅橛注火獄有八應是小獄寒獄有十則與論文不同餘經或說十八寒水地獄十八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乃至八万四千地獄\[標07]故知獄相差別多品。 ᅟᅟ==\[標06] 十習所感報== ᅟᅟ==\[標07] 地獄差品多== ▲經三業者即殺盜婬也。 ▲\[標08]見見一根者長水音上見字為現義恐不然。 ᅟᅟ==\[標08] 見見一根義== ▲注能見所見等問\[標09]如犯殺時必須作意或復發言乃至身根斷彼物命方結正罪云何單從眼根能犯一業耶答此約六根偏重者言之然於餘根非不相帶有異前文兼境兼根所作皆重故罪從輕也。 ᅟᅟ==\[標09] 犯殺必作意== △三由是下詶疑問前阿難問云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發業各各私受故今答曰於世中入同分地\[標10]又前問云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故今答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ᅟᅟ==\[標10] 本來有獄否妄想而有否== 二復次下鬼趣分三一總標。 ▲經非破律儀謂聲聞戒也\[標11]撥無曰非違犯曰破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者不經地獄直墮鬼趣則如前文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也下文畜趣人趣例此說之。 ᅟᅟ==\[標11] 撥無名曰非違犯名曰破== △二若於下別顯。 ▲注\[標12]夔魍魎者據切韻夔是獸名一足無角今恐魍魎似之故抱朴子曰山精形如小兒獨足足向後善犯人或云獨足蝄蜽好學人聲而迷惑人越人謂之山魈是也。 ᅟᅟ==\[標12] 夔魍魎相狀== △三阿難下結示孤山云純情墜落者愛水下流也。 ▲業火燒乾者燒乾愛水也。 三復次下畜趣為三一總標二物怪下別顯。 ▲注還遭鬼附\[標13]谷響引說文云孤妖獸也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首丘\[標14]郭氏玄中記曰千歲之狐為婬婦百歲之孤為美女。 ᅟᅟ==\[標13] 狐鬼所乘也== ᅟᅟ==\[標14] 千歲狐為婦== ▲服類謂牛馬等沇疏云蠶繭之類者非。 ▲\[標15]社燕者廣雅云玄鳥也今俗作鷰左傳少皡以玄鳥氏司公注云春分來秋分去此當春秋二社之際故云社燕。 ᅟᅟ==\[標15] 社燕玄鳥義== ▲\[標16]賓鴻者禮記曰季秋之月鴻鴈來賓司晨者谷響云雞主晨鳴易林曰巽為雞雞鳴節時家樂無憂警露鶴也\[標17]周處風土記云白鶴性警至八月露降流於草木葉上滴滴有聲則鳴。 ᅟᅟ==\[標16] 賓鴻司晨雞== ᅟᅟ==\[標17] 白鶴警露滴== △三阿難下結示。 ▲經業火乾枯即前文云情與想二俱成空也。 ▲\[標18]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問此事本是地獄惡業之相那於畜趣後結示耶答前阿難所舉三人且約惡趣極重者問之今佛於畜趣後說者蓋顯三惡同其流類如上明鬼畜皆是地獄業火燒乾出生其趣寶蓮香等豈免斯報耶故於此中示之非無所以。 ᅟᅟ==\[標18] 寶蓮香等義== 四復次下人趣為二一正顯二結示初又二一酬償先債。 ▲注修定學慧者應取兼有福德一句為持戒則三學備矣又布施忍辱精進悉名福德則六度備矣。 △二汝今下酬足復形。 ▲注檮杌如第四記。 ▲\[標19]皁隸民之賤者也脂韋以柔順人也。 ᅟᅟ==\[標19] 阜隷脂韋解== △二阿難下結示。 ▲經業計顛倒計猶執也有作繫者聲之誤矣。 五阿難下仙趣為三一總標。 ▲注\[標20]抱朴子谷響云東晉葛洪自號也若抱朴子內篇凡二十章皆秦漢以來方術之道非老莊之道也其詞可`[采【CB】,釆【卍續】]`采者唯此耳。 ᅟᅟ==\[標20] 抱朴子葛洪== △二阿難下別顯沇疏釋十仙四與真際有異余亦大同唯不解堅固交遘耳今略錄其異。 ▲\[標01]伏餌者食麻仁之類也。 ᅟᅟ==\[標01] 伏餌金石義== ▲金石者能化骨成仙也。 ▲\[標02]通行者應有五通即神仙通人。 ᅟᅟ==\[標02] 通行絕行仙== ▲絕行者變化不息\[標03]如尸解之類。 ᅟᅟ==\[標03] 尸解圓成仙== ▲言覺悟圓成者謂絕於視聽令如槁木等(彼疏)問所謂尸解者何耶答案道家真誥云道有陰廣陽若鍊形道合呼吸純陽秪自肉身次第變蛻蛻而俞妙身入無形所蛻之皮宛同蟬殻解變之後因無骸骨縱葬墳冢唯劒寫履杖存焉此陽度也。 ▲\[標04]若陰度者即為陸仙也通慧有楞嚴七趣鈔備引其書并升無九真等經以明仙趣事多虗誕未敢聞命。 ᅟᅟ==\[標04] 陰度是陸仙== ▲注\[標05]點石為金者予恐此釋不逮沇師何則以堅固金石亦約服餌言之\[標06]良由十仙皆是存想固形而得成就若言恤貧哀苦斯乃外事何名固形耶。 ᅟᅟ==\[標05] 點石為金義== ᅟᅟ==\[標06] 存想固形義== ▲如天無異者\[標07]沇疏解天行云此天不是六欲天如張騫至崐崙山上得見天宮也未能頓異。 ᅟᅟ==\[標07] 天有兩種天== ▲且依古釋者此是孤山引真際釋十仙後總結之文蓋謂節疏未全當也\[標08]又谷響據崔玄山瀨卿記曰老子為十三聖師養性得仙各自有法\[標09]凡三十六或以五行六甲陳或以服食度骨筋乃至或以去欲但存神此三十六與此十仙頗有符合者(鈔文)今謂玄山之言傳自繆俗圓師引用乃與前來采葛洪之詞意甚不類予竊駭之\[標10]案劉勰滅惑論云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太上為宗尋柱史嘉遯實惟大賢著書論道貴在無為理歸靜一化本虗柔然而三世弗紀慧業靡聞斯乃導俗之良書非出世之妙典然則玄山以神仙之道誣老子之道也明矣又道安二教論云靈升羽蛻尸解形化尤乖老莊立言本理而瀨卿記中有云或以歔歙游天山或以清淨飛淩雲復有癸祀藥石之記其大乖矣問神仙之道有長生不死之理合居老子之上何故劉勰抑為中品答有名無實君子不取何抑之有故牟子曰王喬赤松等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効猶握風而捕影耳又曰堯舜周孔各不能百載而末世愚惑欲服食辟糓求無窮之壽者。 ᅟᅟ==\[標08] 老子十三解== ᅟᅟ==\[標09] 仙法三十六== ᅟᅟ==\[標10] 道家立三品仙人為中品== ▲哀哉昔高僧曇服食辟糓求無窮之壽者哀哉\[標11]昔高僧曇鸞欲求仙方以益其壽乃往江南陶隱居處求之得書十卷將至洛下見中國三藏菩提留支\[標12]鸞曰佛法中有此長生不死之法乎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此也此方何處有生不死之門因焚其書若爾今經云存想固形壽千萬歲亦虗妄耶答\[標13]此土雖無西天或有以彼外道學四毗陀修諸禪定得五神通如金頭仙恐身死故往自在天問云云應知前文所說迦毗羅仙斫迦羅仙等諸大幻師不可以此方外道同日而語況今十仙並由鍊心其道圓成多是捨生趣生乃獲斯壽昔人一向作即生而解往往疑松喬而惑黃老矣\[標14]又谷響云節疏釋精行仙全誤\[標15]且交遘者非是交互第一經云腥臊交遘第四經云交遘發生即周易云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也神仙傳云彭祖治房中之術蓋此類矣七趣鈔云張陵勸人行房中術而真誥中再三訶赤白之氣穢惡之事今謂精行仙若是其類應如下文云於邪婬中心不流逸者方預斯趣由所習既劣故在天趣之下。 ᅟᅟ==\[標11] 曇鸞求仙方== ᅟᅟ==\[標12] 流支唾仙方== ᅟᅟ==\[標13] 梵有不死術== ᅟᅟ==\[標14] 精行仙之解== ᅟᅟ==\[標15] 交遘構精義== △三阿難下結示。 ▲注\[標16]崑崙者水經云崑崙之墟在西北方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高一萬一千里河水出東北陬埜古文野字。 ᅟᅟ==\[標16] 崑崙山所在== ▲\[標17]見卵而求時夜者出莊子內篇\[標18]下句云見彈而求鴞樂時夜猶云司晨謂雞也彼喻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而便以為妙道之行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功見彈而求鴞樂之實也。 ᅟᅟ==\[標17] 見卵求時夜== ᅟᅟ==\[標18] 見彈求鴞樂== ▲黃帝至張陵者\[標19]皇覽云黃帝冢在嶠山老子冢在扶風槐里即其地也又安法師云老子死扶風葬槐里。 ᅟᅟ==\[標19] 黃帝死嶠山老子冡扶風== ▲\[標20]劉安伏鉞事載漢書曹子建辨道論云劉安王誅於淮南道家謂之屍逝柩空其為虗妄甚矣哉\[標21]魏志曰張陵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米五斗世號米賊李膺蜀記曰張陵避𤷡於丘社中得呪鬼之書為是遂解使鬼後為大蟒所噏弟子妄述升。 ᅟᅟ==\[標20] 劉安王伏鉞== ᅟᅟ==\[標21] 張陵名米賊== 六天趣為二一正顯界趣二結成妄有初又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初又二一別示二總結初又六一四天王天\[標01]智者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云云。 ᅟᅟ==\[標01] 四天升上元== △二忉利天。 ▲經於淨居時不得全味沇疏云欲愛漸微故曰不得全味今謂不爾上文`[已【CB】,巳【卍續】]`已云婬愛微薄何須再言斯蓋於淨居時不得淨法滋味也\[標02]智論有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今淨居猶坐禪也。 ᅟᅟ==\[標02] 智論三種味== ▲\[標03]忉利者梵音訛略正言多羅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佛地論曰妙高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 ᅟᅟ==\[標03] [仞-、]利梵漢名== △三須燄摩天。 ▲經人間世莊子有人間世篇譯者潤文取其語耳。 ▲\[標04]動少靜多者動謂欲散靜謂寂靜此帶欲界定言之但未得麤住細住以此驗前淨居之人合是創修欲定者也。 ᅟᅟ==\[標04] 動少靜多解== △四\[標05]兜率陀天。 ᅟᅟ==\[標05] 兜率梵漢名== ▲注此云知足佛地論名為喜足謂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五\[標06]樂變化天。 ᅟᅟ==\[標06] 化樂越化生== ▲經生越化地珙鈔云諸天用異熟境此天不爾雖有異熟五塵樂自變化以受用也是則越下而化故云越化。 △六\[標07]他化自在天。 ᅟᅟ==\[標07] 他化無嚼蠟== ▲經了然超越者亦無嚼蠟之味也問小乘果位尚因欲事喜生退失\[標08]凡夫何得臨境無心答實如所問討諸疏鈔闕論此義予甞究之須約一分修禪定者伏惑堅固乃能如是或依佛教修無漏通即九想等不淨觀慧方有斯力經中一往且說離欲之相而未顯示離之所以苟無定慧但令散心\[標09]凡夫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者是猶使飢渴之人於飲食無味其可得乎諸有智者一為思之。 ᅟᅟ==\[標08] 凡夫若無心== ᅟᅟ==\[標09] 如飢食無味== △二阿難下總結。 ▲注\[標10]俱舍頌六受欲謂六天受欲事也交抱等六字是欲事差別之相婬字是六欲總名。 ᅟᅟ==\[標10] 六天受欲相== 起第九卷 二色界為二一別示二總結初又四一初禪乃至四四禪初又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梵眾天。 ▲注資中下\[標11]意謂四禪是根本定以四無量心神通變化及無漏觀慧等悉從四禪中出故不修此禪則無有智慧也。 ᅟᅟ==\[標11] 根本禪名義== ▲擕李下孤山亦取此義。 ▲\[標12]六行者厭下苦麤障欣上勝妙出云云若據仙趣之初云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及下文總結諸禪皆云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等當依敏說為善。 ᅟᅟ==\[標12] 六行觀之數== △二梵輔天。 ▲經\[標13]能行梵德者如世大臣出納王命也。 ᅟᅟ==\[標13] 能行梵德義== △三大梵天。 ▲注無尋唯伺\[標14]論明三摩地有三種一有尋伺謂初禪及未至定也二無尋無伺謂二禪近分乃至非想等今大梵天即中間定力所感劫末後去劫成先來者\[標15]證真云劫初成時梵王先獨住一劫未有梵侶後起念云願諸有情來生此處作是念`[已【CB】,巳【卍續】]`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測便執梵王是常梵子無常。 ᅟᅟ==\[標14] 三摩地有三無尋有伺定== ᅟᅟ==\[標15] 劫初梵天來== △二阿難下結。 ▲經一切苦惱所不能逼沇疏云離欲界八苦也。 ▲注有漏禪等略如法界次第廣如禪門。 ▲\[標16]修五法者欲念精進巧慧一心也。 ᅟᅟ==\[標16] 五法五蓋數== ▲離五蓋者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也。 ▲\[標17]成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也。 ᅟᅟ==\[標17] 五支八觸解== ▲具有八觸者動痒涼煖輕重澁滑復有八觸曰掉猗冷熱浮沉堅輭此八雖與前觸大同若累分別不無小異\[標18]合而言之名十六觸。 ᅟᅟ==\[標18] 及十六觸解== ▲\[標19]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輭云云。 ᅟᅟ==\[標19] 定十功德數== △二二禪分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標20]餘經或以少光為光音此天名極光義亦可解。 ᅟᅟ==\[標20] 小光為光音== △二結。 ▲注\[標21]喜俱禪此有四支謂內淨喜樂一心也此禪發時如人從闇室中出見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八觸十功德亦同初禪但從內淨俱發為異。 ᅟᅟ==\[標21] 二禪四支義== ▲懸或作愁出行瑫經音\[標22]今謂懸者繫也以離覺觀故無所繫著。 ᅟᅟ==\[標22] 懸者繫也訓== △三三禪分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徧淨天皆如文。 △二結。 ▲經具大隨順\[標23]沇疏云意地異熟樂隨順自在故證真曰異熟樂者徹於意地徧身適悅與五識相應不可分別也。 ᅟᅟ==\[標23] 異熟樂之解== ▲注\[標24]樂俱禪此有五支謂捨念慧樂一心也。 ᅟᅟ==\[標24] 三禪有五支== △四四禪分二一四根本二五不還初又二一示二結初又四\[標25]一福生天餘經或名無雲天第二福愛名次福生。 ᅟᅟ==\[標25] 福生名無雲== ▲經淨福性生性謂體性亦約內說\[標26]此禪與微妙捨受俱發故名捨俱禪具有四支一不苦不樂二捨三念清淨四一心。 ᅟᅟ==\[標26] 名捨俱禪解四禪有四支== △二福愛天有本作福受天字之誤。 △三\[標27]廣果天。 ᅟᅟ==\[標27] 廣果無想天== ▲經修證而住且約不生無想言之若厭色窮空亦復無住以四無量心熏禪福德即廣果之因也。 △四無想天。 ▲經滅為因即於先心雙厭苦樂等初半劫下明果時生滅\[標01]證真云然此四禪總報別業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無想天秪是廣果天中別報凡夫境界上極於此\[標02]後五不還亦是聖人雜修靜慮資廣果天業令五品殊勝生彼受樂與凡夫不同。 ᅟᅟ==\[標01] 四禪總別報== ᅟᅟ==\[標02] 五不還是聖== ▲注\[標03]無想異熟百法論名為無想報屬不相應行彼疏云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無想報亦云無想異熟\[標04]此有三義一變異而熟要因成熟方能招果二異時而熟過去造因今現得果三異類而熟由善惡因感無記果。 ᅟᅟ==\[標03] 無想異熟報== ᅟᅟ==\[標04] 異熟有三義== △二結。 △二五不還分三\[標05]一標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亦名不來\[標06]準俱舍論色界有五種那含頌曰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上流若雜修能至究竟言五種者一中般謂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謂生色界`[已【CB】,巳【卍續】]`已不久便般涅槃三有行般謂生色界`[已【CB】,巳【卍續】]`已長時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四無行般謂生色界`[已【CB】,巳【卍續】]`已經久加行懈息不多功用而般涅槃五上流謂往色界要轉生上方般涅槃\[標07]此有二種由因與果異故因異者有雜修也果異者至色究竟及有頂也前是觀行後是上行樂慧樂定不同故廣如論釋今五不還天即樂慧者所生也。 ᅟᅟ==\[標05] 那含翻不來== ᅟᅟ==\[標06] 五種那含頌== ᅟᅟ==\[標07] 上流有二異== ▲注又能進斷第三禪染者\[標08]初二三禪皆有九品修惑俱名為染。 ᅟᅟ==\[標08] 九品修惑染== ▲\[標09]俱舍下頌曰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何謂五品如注所列初品三心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復起無漏第三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云云。 ᅟᅟ==\[標09] 五品雜修定== △二示為五一無煩天二無熱天。 ▲注\[標10]箭括者谷響云箭末曰括家語云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又莊子齊物篇曰其發若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文如海注云機弩牙括箭括。 ᅟᅟ==\[標10] 箭括機弩義== △三善見天。 △四善現天。 ▲經\[標11]陶鑄無礙孤山云如陶師之為器爐冶之鑄像言其作用自在也。 ᅟᅟ==\[標11] 陶鑄無礙義== △五\[標12]色究竟天。 ᅟᅟ==\[標12] 色究竟天修== ▲注初用多念無漏等略示初後二品雜修之相\[標13]如第四禪先修得`[已【CB】,巳【卍續】]`已更以多念無漏相續而起從此引生多念有漏然復起多念無漏即初品三心也如是後後漸漸減少乃至二念名加行成\[標14]唯有一念名根本成。 ᅟᅟ==\[標13] 多念無漏後引生念有漏== ᅟᅟ==\[標14] 一念名根本== △三結。 △二總結如文。 三復次下無色界分二一別示二總結初又二一別示二總結初又二一分兩歧。 ▲注\[標15]盡無生智謂見苦`[已【CB】,巳【卍續】]`已斷乃至道`[已【CB】,巳【卍續】]`已修名盡智不復更斷乃至不復更修名無生智。 ᅟᅟ==\[標15] 盡智無生智== ▲\[標16]破定性之明文者以第四卷初云今汝定性皆獲一乘故。 ᅟᅟ==\[標16] 破定性明文== ▲\[標17]涅槃五人者現病品云有五種人於是大乘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一須陀洹是人未來過八萬劫當得菩提二斯陀含過六萬劫三阿那含過四萬劫四阿羅漢過二萬劫五辟支佛過十千劫云云。 ᅟᅟ==\[標17] 涅槃五人解== ▲\[標18]彼是界外發心即入初住者輔行云言須陀洹等從本為名經七生`[已【CB】,巳【卍續】]`已任運入般生彼復經八萬劫竟方發大心乃至支佛一萬劫比說可知從根利鈍故使出界經劫長短發心`[已【CB】,巳【卍續】]`已後修中道觀斷無明惑得見佛性此是界內迴心方成四果者亦從本為名此若出界則與涅槃中第四果人經二萬劫者齊也。 ᅟᅟ==\[標18] 彼界外發心== △二若在下明四處為四。 △一空處。 ▲注無漏道謂八聖種觀。 ▲有漏道即六行觀也。 ▲\[標19]八聖種觀者觀五陰如病如㿈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云云。 ᅟᅟ==\[標19] 八聖種觀義== △二識處。 ▲經\[標20]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沇疏兩解一云末那第七與四惑俱謂癡愛見慢凡夫全在聖斷未盡凡聖合論故云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又解末那全在半分微細謂第六識也此與真際義同證真曰凡聖合論此亦非理今乍取第二解雖銷經不便且於教理無違。 ᅟᅟ==\[標20] 末那半分惑== △三無所有處。 △四\[標21]非非想處前觀識處有想無所有處是非想今雙違之又凡夫外道得此定謂證涅槃斷一切想故言非想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陰而住故云非非想此約得失合而名之。 ᅟᅟ==\[標21] 非想非有想== △二此等下總結為三一生通凡聖。 ▲注\[標22]欣厭未盡欣即窮空之心厭是捨苦之行此四空處生滅猶在真空不明故云未盡也。 ᅟᅟ==\[標22] 非想有欣厭== ▲縱是聖人下謂五不還人修八聖種觀雖至有頂亦不免生滅。 ▲\[標01]四陰惑者具有十種心心數法謂受想行觸思欲解念定慧云云滅受想定如迦葉說圓通中。 ᅟᅟ==\[標01] 四陰惑之數== ▲\[標02]聖人有生至外道有不生者前迴心中`[已【CB】,巳【卍續】]`已說聖人不生。 ᅟᅟ==\[標02] 聖人示有生外道有不生== ▲此等窮空下`[已【CB】,巳【卍續】]`已明外道生者。 ▲是故從不還天下復示聖人有生此處及外道有不生此處者也。 ▲舊解下沇疏云從無想天來者應是廣果與無想同地是外道數故云無想天來準經論釋無想外道業盡必墮無生上義孤山云然人根不同諸教偏說一分耳況今明云從想來豈可違經今謂廣果之說固違現文無想而來豈順經旨若許私釋則兩疏之非相去何遠問無想天心慮灰凝寧有窮空之意耶答\[標03]初半劫滅必由窮空方入無想如前所解。 ᅟᅟ==\[標03] 窮空入無想== △二阿難下處有王民。 ▲經菩薩者\[標04]沇疏云準嚴經皆是登地菩薩示為天王然則別圓二教法身大士方能為也。 ᅟᅟ==\[標04] 菩薩示天王== ▲注\[標05]善入出住者九次第定善入師子奮迅善出超越三昧善住云云圓師又云若達禪實相即號楞嚴。 ᅟᅟ==\[標05] 善入出住解== △三阿難下\[標06]果無色質。 ᅟᅟ==\[標06] 定果色之相== ▲注定果色出百法論若顯揚論名定自在所生色謂勝定力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變起五塵之境也。 二此皆下結成妄有。 ▲注\[標07]補特伽羅瑜伽論說八種人執第六名補特伽羅謂數數取諸趣故我死於此能生於彼正能生者即是人執。 ᅟᅟ==\[標07] 補特迦羅解== 七復次下修羅趣翻名如第六卷。 ▲注\[標08]孤山云若依七趣優劣則修羅在人趣之下今為攝屬不定故在其後。 ᅟᅟ==\[標08] 七趣優劣義== ▲經\[標09]能與梵王等爭權此鬪戰修羅廣如正法念經所說彼云若閻浮提人須法修行孝事父母供養沙門及婆羅門恭敬耆舊天眾則勝若諸世人不順法教修羅則勝。 ᅟᅟ==\[標09] 修羅鬪諍事== ▲注\[標10]法華四種者一婆稚(此云被縛)二佉羅騫䭾(廣肩胛)三毗摩質多羅(淨心)四羅睺(障持)。 ᅟᅟ==\[標10] 四種修羅名== ▲一往觀之下據正法念中毗摩質多羅及羅睺阿脩羅亦住水底以屬第四今約爭權而論以同第三類耳然今第四既云下劣應是別就一類不能與天鬬戰者言之。 ▲非無別報者起世經云脩羅所居宮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故正法念下彼第十八云\[標11]阿脩羅略有二種一者鬼道所攝魔身餓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攝住大海底須彌山側云云。 ᅟᅟ==\[標11] 修羅有二種== 二阿難下總結虗妄以勸除滅為三一結虗妄二勸除滅三顯邪正初又二一明妄相二明妄業如文。 △二若得下勸除滅分二一約悟論滅二約修勸除初又二一正明。 ▲注亦應下此文外之旨也謂尚無於真云何隨俗二阿難下反顯。 △二汝勗下約修勸除又二一正明二不盡下反顯。 ▲經神通謂五神通\[標12]習氣即三惑也。 ᅟᅟ==\[標12] 習氣即三惑== ▲落於魔道者且約不斷婬者言之若復殺盜則落神道邪道。 △三作是下顯邪正可解。 △注諸家並以辨魔之文猶屬正宗唯竦疏云吾今`[已【CB】,巳【卍續】]`已說等是結前正宗。 ▲\[標13]汝猶未識下雖是通後以皆是正修行相故屬正說也予觀竦意似是而非故私謂中作教行二門分於流通此其大節也恐來學未練今更以五義評之夫首楞嚴法正說有三初開解次顯行後示位自凡至聖原始要終盡在此矣是以文殊問名實流通之能事慤節所判非無一塗但由示位之初對迷顯悟而於迷中所說十二類生界趣未周恐妨地位故且存略至說位畢問名之後阿難重問地獄人天等道於是如來廣談七趣蓋釋正宗之餘疑耳故知此下合入流通其義一也復次前解行位文皆因阿難請問而答洎辨魔境文相孤起驗乎當機事竟故慶喜緘言垂裕意殊故如來自說其義二也又經家敘事云如來將解法座於師子牀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豈非將罷是正說之終再來是流通之始其義三也又下文欲辨魔事佛自結云吾今`[已【CB】,巳【卍續】]`已說真修行法若正宗未訖何名`[已【CB】,巳【卍續】]`已說乎其義四也又辨魔中具有付囑宣傳之語如色陰末云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乃至五陰節節付囑其旨惟勤諸經流通豈過於此其義五也\[標01]問孤山準天台止觀所說魔事皆是正修所發之境例今魔事合是正宗予既祖於天台而違於止觀無乃不可乎答夫流名下注通名不壅使正法之水從今以注當也此經魔事正被於當令持法者如教而示此觀魔境自被於現今修禪者隨發而觀當知祇桓之流通即是玉泉之正說佛世滅後安得例同於戲集解者凡有異說雖私於眾而實公於心何敢輙拒先賢自速來禍苟趣捨之失將有罪我者願無陰乎。 ᅟᅟ==\[標13] 此經分節異== ᅟᅟ==\[標01] 止觀魔為正此經魔流通流通通之義== 三流通分為二一經家敘事二汝等下如來示誨分二一結前生後二興慈演說初又二一結前行法。 ▲經吾今`[已【CB】,巳【卍續】]`已說真修行法此應二義一者通指正宗分解行位三科俱名真修行法如初卷中即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汝今諦聽等二者別指正助兩行及五十五位名為行法以諸位中皆是用奢摩他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故前義通上根後義局中下二汝猶下生後示誨又二一防非正落邪經\[標02]魔事者梵語魔羅此翻殺者能殺人法身慧命故亦名奪者能奪人善法故輔行云古譯經論魔字從石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又云天魔正以順生死貪五欲退菩提嫉眷屬為事行者宿行魔業今違宿因宿事來遮故曰魔事魔境現前者\[標03]魔有四種謂五陰天子煩惱死也今所現者皆是於五陰中為天子煩惱之所惑亂唯受陰中云心不欲活有同死魔亦天魔使然耳。 ᅟᅟ==\[標02] 魔羅翻殺者== ᅟᅟ==\[標03] 四及魔十境== ▲注因觀五陰而發九境者止觀中凡列十境一陰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初境現餘九待發云云。 ▲不出九境者且約大槩言之若病患及菩薩境其相則隱。 △二又復下恐得少為足。 二汝應下興慈演說為三一誡聽二受旨三佛告下正說分二一辨修禪所現魔事流通行門二示持經所得福業流通教門初又二一辨魔二釋疑初又三一通論迷悟二正辨羣魔三總結垂範初又二一明生佛理同。 ▲經\[標04]本覺妙明寂照之用也覺圓心體中道之性也。 ᅟᅟ==\[標04] 本覺妙明義== △二由汝下迷悟事異為二一迷生空界二汝等下\[標05]悟歸殞裂。 ᅟᅟ==\[標05] 悟歸殞裂義== ▲注但有相似分極之異者若以寂光對破三土從界外次第而說則相似銷同居分證殞方便極果裂實報。 二汝輩下正辨羣魔分二一總明二別示初又四一修禪契靜。 ▲經心精通㳷\[標06]㳷與泯同由唐太宗諱民故此易之。 ᅟᅟ==\[標06] 㳷與泯同釋== △二一切下因靜發魔為二一動境界。 ▲注將出其境者近指欲界遠指非想。 ▲\[標07]大樹緊那羅王有經四卷初卷中云王與無量緊那羅等從香山中來詣佛所作八萬四千伎樂王復自鼓瑠璃之琴時大千世界須彌山王乃至草木叢林悉皆涌沒如人醉酒不能自持云云。 ᅟᅟ==\[標07] 緊那羅彈琴== △二彼等下興煩亂。 ▲經\[標08]鬼神者止觀云一切鬼神屬六天管當界防戌故來致惱。 ᅟᅟ==\[標08] 鬼神屬六天== ▲\[標09]僉者皆也爾雅云僉同也方言云自關而東五國之都謂皆為僉。 ᅟᅟ==\[標09] 僉者皆同也== △三然彼下對魔明悟。 ▲經\[標10]五陰主人者通舉五陰別指意識心王以為主人。 ᅟᅟ==\[標10] 五陰主人義== △四若不下不悟招損分二一落魔屬二如下壞法身為二一舉劣事二彰大損如文。 二阿難下別示分五一色陰乃至五識陰初又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離念。 ▲注\[標11]欲界麤定者對今妙定貶之為麤準禪門說欲界定從數息入略有三相一麤住二細住三證相證此定時定法持心任運不動云云。 ᅟᅟ==\[標11] 欲界麤定義== ▲訶欲離蓋等止觀皆用三諦三昧為能觀之法此與正觀其體不殊但所離猶近故屬方便也。 △二當住下顯今色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標12]區宇者谷響云猶言限域也。 ᅟᅟ==\[標12] 區宇猶限域== △二若目下懸示超相。 ▲經黯字或作默者誤色陰盡位在相似下文備解。 △三觀其下結妄元後四陰例此。 △二阿難下辨魔事分十一身能出礙。 ▲經\[標13]四大不織者因畢竟空亡堅固執故見四大無交織之相下文其身內徹等大意並同。 ᅟᅟ==\[標13] 四大無交織== △二拾出蟯蛔三空中聞法。 ▲經魄魂意志精神\[標01]谷響引白虎通云魂魄者何謂也魂猶沄沄也行不休於外而主於情也魄者迫然著人主於性也魂者芸也情以除穢魄者白也性以治內精神者何謂也精者靜也太陽施化之氣也象火之化任生也神者怳惚太陰之氣也\[標02]今謂意即心王志即心所如云在心為志各言爾志皆所志不同正屬於想也長水云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曰意主腎曰志主心曰精神未詳。 ᅟᅟ==\[標01] 魂魄與精神== ᅟᅟ==\[標02] 意志心王數== △四見佛踞臺。 ▲經\[標03]毗廬遮那此翻徧一切處寂斯是法身若見踞天光臺合是盧舍那報身之相\[標04]以唐時譯經法報不分故也法華疏記曾破此義。 ᅟᅟ==\[標03] 盧舍那翻名== ᅟᅟ==\[標04] 唐譯闇報法== △五空成寶色六闇室見物七燒斫無覺如文。 △八徧觀諸界經欣厭者當約淨穢凡聖二義分之。 △九夜見遠方。 ▲經\[標05]市井者谷響引管子曰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ᅟᅟ==\[標05] 市井兩字義== △十知識遷變。 ▲經無端說法此是行人自能說法或聞前知識說法令其行人通達妙義\[標06]應以藏通別教所詮之義稱之為妙荊谿云前教中權魔亦能說。 ᅟᅟ==\[標06] 三教理稱妙== △三阿難下囑流通後四陰例此。 二受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色盡二若有下顯今受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標07]魘本作厭後人加鬼字苑云厭眠內不祥也蒼頡篇云伏合人心曰厭。 ᅟᅟ==\[標07] 厭字後加鬼== △二若下懸示超相。 △二阿難下\[標08]辨魔事分十一見物生悲二勇志齊佛。 ᅟᅟ==\[標08] 魔事有十事== ▲注\[標09]陵率謂勇心高率者陵即高也世說云劉麟之為性高率。 ᅟᅟ==\[標09] 陵率為勇志== ▲淩誶者莊子雜篇云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釋文曰淩轢誶問也。 △三渴心沈憶四疑是舍那。 ▲經\[標10]亡失恒審謂失於平審諦之心也。 ᅟᅟ==\[標10] 亡失恒審義== △五生無盡憂六生無限喜。 ▲注\[標11]七覺支謂念擇進喜輕安定捨初通定慧次三屬慧後三屬定。 ᅟᅟ==\[標11] 七覺屬三學== △七起大我慢。 ▲注七慢者出顯揚論。 ▲\[標12]昔衛元嵩者谷響云本亡名門人也因法起見罷道為儒而仕於後周見唐高僧傳。 ᅟᅟ==\[標12] 宇文元嵩事== ▲周武帝姓宇文諱邕。 ▲不造下皆元嵩諫辭孤山又云世有細人濫學其語心非邪見內唯饕餮遂影附邪魔之蹤熒惑無知之俗率多背佛像以說`[己【CB】,巳【卍續】]`己法輕佛經而崇`[己【CB】,巳【卍續】]`己語及貴有位者奴召隸役頤柱氣使則兢兢戰慄趨走不暇及得其言或刻之琬琰或寫之簡牘奢夸珍貴惟日不足及覩佛像佛經輕若草芥以此驗其心進非達道退非邪見唯苟求利養誑惑愚俗欲彼尊崇於`[己【CB】,巳【卍續】]`己耳嗚呼\[標13]執政者果以儒道治國則當知此輩乃亂臣賊子之儔安可容也果以佛教治心則當遵佛遺囑且大涅槃經付囑國王大臣篤信檀越見毀法者當苦治之\[標14]使正法久住即長壽之因也惟執政者從吾之言而正之可矣非從吾之言遵佛之囑也非遵佛之囑行儒之道`[已【CB】,巳【卍續】]`已\[標15]昔鄭子產問政於然明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若鷹鸇之逐鳥雀也移於此政以及吾教則佛日重明矣真風再扇矣則是救無量眾生無間獄之苦也其利豈不大哉。 ᅟᅟ==\[標13] 臣以德治國當知是亂臣== ᅟᅟ==\[標14] 護法長壽因== ᅟᅟ==\[標15] 鄭子產問政== △八輕安自在。 ▲經\[標16]無聞比丘亦得少為足反同不學無知資中云無聞此丘觸地皆是以今驗昔信其不誣。 ᅟᅟ==\[標16] 無聞僧知足== △九撥無因果。 ▲經\[標17]一向入空密嚴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空見如芥子。 ᅟᅟ==\[標17] 一向入空魔== ▲注\[標18]叔世者谷響云末世也\[標19]持操猶云撿節也。 ᅟᅟ==\[標18] 叔世末世也== ᅟᅟ==\[標19] 持操猶撿節== ▲畫魑魅者戰國䇿云畫鬼神易為巧圖狗馬難為工\[標20]今以排去律檢妄談無礙如畫鬼神耳。 ᅟᅟ==\[標20] 妄談如畫鬼== ▲\[標21]陰陽拘忌者太史公曰甞觀陰陽之術太諱使人拘而多畏。 ᅟᅟ==\[標21] 陰陽抱朴義== ▲流俗妄說者此又陰陽家流之訛者也。 ▲\[標22]孰愈者誰勝也。 ᅟᅟ==\[標22] 孰愈猶誰勝== ▲\[標23]迷蟄者如蟲藏蟄聞雷乃發得其人下\[標24]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䇿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ᅟᅟ==\[標23] 迷蟄兩字義== ᅟᅟ==\[標24] 其人存則*舉舉人亡則其政息(舉ハ政ナラン。[○@編])== ▲又何待下\[標25]夫聖賢不生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苟能行斯經之道以訓世其亦命世之儔歟(上皆谷響)。 ᅟᅟ==\[標25] 聖賢不生時必生命世者== △十\[標26]愛極發狂。 ᅟᅟ==\[標26] 愛極發狂文== ▲經陷於王難此是華報當從淪墜果在地獄三想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受盡。 ▲經得意生身\[標27]楞伽第四明三種意生身一入三昧樂意生`[身下疑脫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九字]`身三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法華玄義以第一擬二乘入空第二擬通教出假第三擬別教修中通中意者初作空意次作假意後作中意又云別圓似解猶未發真皆名作意當知今經意生即第三種類也。 ᅟᅟ==\[標27] 三種意生身== ▲注始三漸次等問第八卷中\[標01]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既不取三漸次義\[標02]今六十聖位何故取之答前據別論今從通說何則若通說者三漸次中義含外凡相似分真之位若別論者從乾慧去方是正明地位之相實而言之但有五十七位(五十五位便加乾慧妙覺)今通別兼舉故云六十聖位。 ᅟᅟ==\[標01] 五十五位義== ᅟᅟ==\[標02] 六十聖位義== ▲譬如意去下此與玄義釋意不同玄義從因楞伽約果謂捨分段生變易時速疾無礙也若爾智者違經文耶答不違蓋取三昧樂意等謂之作意是則經存兩義前後互出耳。 △二譬如下顯今想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標03]寢言者通俗文云夢語謂之寱說文云眠言也。 ᅟᅟ==\[標03] 寢言是夢語== △二若動下懸示超相。 △二阿難下\[標04]辨魔事分十一求善巧。 ᅟᅟ==\[標04] 魔事分十事== ▲經口中好言者亦飛精所附之人余九亦爾。 ▲此名怪鬼者\[標05]問前云天魔侯得其便今何忽云怪鬼等耶答前舉其主今言其黨又前是通名此是別目。 ᅟᅟ==\[標05] 怪鬼得其便== △二求經歷三求契合。 ▲經\[標06]綿㳷者谷響云綿微㳷合也。 ᅟᅟ==\[標06] 綿㳷兩字解== △四求辨析乃至九求深空皆如文十求永歲。 ▲經\[標07]研幾讀曰機微也易繫辭云極深研幾。 ᅟᅟ==\[標07] 研幾兩字解== ▲\[標08]如遮文茶舊云嫉妬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ᅟᅟ==\[標08] 遮文茶翻名== ▲或不因師者或時天魔不附人師為其說法也。 △三囑流通為二一舉過別勸。 ▲注\[標09]付法藏傳彼第二云阿難欲入涅槃往恒河中流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分與釋提桓一分與娑伽龍王一分與毗舍離子一分與阿闍世王云云。 ᅟᅟ==\[標09] 阿難入涅槃分身為四分== △二同前付囑。 起第十卷 四行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想盡。 ▲注\[標10]準智論下彼第九十二云眠有二種一者眠而夢二者眠而不夢\[標11]阿羅漢非為安隱著樂故眠但受四大身法應有食息眠覺是故少許時息名為眠不為眠不為夢眠。 ᅟᅟ==\[標10] 智論眠二種== ᅟᅟ==\[標11] 羅漢不為眠== △二生滅下顯今行陰為二一正顯陰相二懸示超相可解。 △二辨魔事分十一入無因論。 ▲注如智論下彼第十一云佛在祇洹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飛來佛邊\[標12]佛語舍利弗汝觀此鴿宿世因緣舍利弗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CB】,巳【卍續】]`已往不能復見從三昧起佛又令觀未來世此鴿何時得脫\[標13]舍利弗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CB】,巳【卍續】]`已往亦不能知從三昧起白佛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言復於恒河沙等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五道云云。 ᅟᅟ==\[標12] 佛問鴿宿世身子入定見== ᅟᅟ==\[標13] 不審過未事== ▲二入徧常論。 ▲注并執受心即第八識也。 ▲本元由處者沇疏具云於此八種本元由處其義既失者若言第三於八種本元由處其義既失者若言第三於八種本元由處計以為常豈可第四又於行陰計常耶所以亦非謂前計`[已【CB】,巳【卍續】]`已細後計復麤故。 △三入一分常論。 ▲經我徧十方\[標14]智論明外道神我即是六識更無異事今於行陰中起計亦是分別事識妄認行陰不動為我。 ᅟᅟ==\[標14] 神我是六識== ▲\[標15]恒沙國土者此非恒沙佛剎秪於一大千界內見諸國土耳。 ᅟᅟ==\[標15] 雖恒沙國土不出大千中== △四入有邊論。 ▲經於分位中\[標16]分去聲猶云齊限如計過未相續及八萬劫等是也。 ᅟᅟ==\[標16] 分去聲齊限== △五入徧計虗論。 ▲注準婆沙下此但似其流類未可全同。 ▲\[標17]計天常住等節疏云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 ᅟᅟ==\[標17] 計天常住義== △六入死後有相。 ▲注百論家以識陰為初等如第三記此中與彼不同\[標18]蓋以五陰為五濁約所破說故前麤而後細也。 ᅟᅟ==\[標18] 五陰為五濁== △七入死後無相論八入死後俱非論九入死後斷滅論。 ▲經現前銷滅死`[已【CB】,巳【卍續】]`已無復此通指七處也。 △十入五現涅槃論。 ▲經轉依者如第七卷解但此中妄認五處轉生死依涅槃也。 ▲注\[標19]此計應從第六外道流出者既不同死後斷滅似同死後有相以不見五處微細生滅便謂安隱現得涅槃。 ᅟᅟ==\[標19] 外見死斷滅== ▲橫竪攝屬者攝前橫相屬今竪義一往屬欲界二往通四禪。 △三囑流通。 ▲經自起深𮓃\[標20]說文云禽獸蟲蝗之怪謂之𮓃今言心魔自損如彼之怪銷息猶云除滅也。 ᅟᅟ==\[標20] 𦾨字之注義== ▲注前色受想等且據大節判屬天魔。 ▲其間不無煩惱之相心見不出見愛二惑者此約通論不可將二惑分對兩陰以行識中除定性二乘外皆邪見故既有見惑任運有背上使即愛惑也若以止觀十境收之正屬見境亦兼禪境。 五識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行盡。 ▲注不牽來報者不感分段生死也。 ▲經如雞後鳴有本作候鳴沇疏兩解今唯取後。 △二六根下顯今識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標01]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謂內根外塵無相涉入又根塵不為識之所入。 ᅟᅟ==\[標01] 入無所入義== △二懸示超相。 △二\[標02]辨魔事分十一因所因執。 ᅟᅟ==\[標02] 魔事分十事== ▲注正取後義者問何故不取資中之說答以其直指真常而為冥諦於義不便但此執見與冥諦相濫耳上因指體即圓元也下因對用既真為妄本能生諸法故對諸法之用立所因之名也。 △二能非能執。 ▲注彼皆所生即非能也以彼眾生不能生我故。 △三常非常執四知無知執五生無生執。 ▲經\[標03]求妄冀果冀亦希望之義謂求外道妄冀之果。 ᅟᅟ==\[標03] 冀字希望義== △六歸無歸執七貪非貪執八真非真執。 ▲經寶媛者\[標04]爾雅云美女為媛。 ᅟᅟ==\[標04] 媛者美女也== △九定性聲聞十定性支佛此即止觀二乘境相。 △三囑流通為二一同前付囑。 ▲注亦可別指下謂前七是外道第八是邪魔。 △二如是下約證結成又二一顯果人`[已【CB】,巳【卍續】]`已證二識陰下示因人當證。 ▲注天台下\[標05]法華玄文云圓教肉身於一生中有超登十地之義如金光明中十地有虎狼等怖云云。 ᅟᅟ==\[標05] 超登十地義十地虎狼畏== 三此是下總結垂範為二一結前境以勸諳識。 ▲經\[標06]褫魄者褫音雉。 ᅟᅟ==\[標06] 褫魄兩字解== ▲注驚也者張平子東京賦云奪氣褫魄注曰褫驚也謂奪移神氣驚散魂魄。 △二若諸下示末世以勸恭欽。 ▲注行之大略下\[標07]信法二行出多論及德宗廣如止觀第五嘻歎聲也。 ᅟᅟ==\[標07] 信法二行解== ▲\[標08]亡子謂逃亡之子。 ᅟᅟ==\[標08] 亡子前春秋== ▲前春者谷響云即明年二月也前去之春故曰前春非`[已【CB】,巳【卍續】]`已過之春也。 二阿難下釋疑為三一經家敘二阿難問又二一問三義二惟願下請開示。 ▲經\[標09]清明心目者心有餘疑如目有微昧今請開示故曰清明。 ᅟᅟ==\[標09] 清明心目解== ▲\[標10]作將來眼者亦恐末世同今所疑故。 ᅟᅟ==\[標10] 作將來眼文== 三佛告下如來答分二一正答二付囑初又三一示五陰妄想二示因界淺深三示銷除頓漸初又三一總示二別釋三結成初又二一迷真起妄二知妄無因初又二一明真妄二妄無下斥性計。 ▲經迷因緣者\[標11]迷猶背也。 ᅟᅟ==\[標11] 迷猶背也訓== △二阿難下知妄無因又二一正違妄因。 ▲經何況等謂不知因緣是妄而復推度自然為實也亦可不知自然是妄故起推計。 △二是故下結歸陰本。 △二汝體下別釋分五一色。 ▲經先因父母想生\[標12]谷響云世有不因交合而因想有胎是知體因想生彌為可驗\[標13]案于寶搜神記曰漢末零陵太守有女悅郡門下書佐而因於間乃使婢取佐與水而飲之有娠既而生子至能行太守乃見椽更抱兒眾中使求其父\[標14]兒直上書佐腋推之化為水眾大驚遂以女聘書佐焉以是明之雖有因合不因合之異莫不皆由想乎\[標15]人見兒化為水之說以為詭譎而不顧百年在世亦同此兒矣攬遺體而成遺體亦水也一旦死滅懷爛仍是水矣果零陵小兒之可驚則眾人盡可驚也彼既詭譎此安得不詭譎乎妄想而生大哉佛說。 ᅟᅟ==\[標12] 因想有胎義== ᅟᅟ==\[標13] 想書佐生子== ᅟᅟ==\[標14] 兒化而為水== ᅟᅟ==\[標15] 百年在世爾== △二即此下受三由汝下想。 ▲經身非念倫下正明融通妄想之義謂身之與念色心兩殊且非倫類。 ▲汝身何因至與念相應者誠由妄想融通使之然耳又非但融於色身亦乃通諸夢寐故曰窹即想心等。 △四化理下行五又汝下識為二一正明妄想。 ▲注諸解下沇節圓璿所說皆爾。 ▲秪就阿難等現前而示者如受陰中云汝今現前順益違損豈是離色之受耶乃至此中皆云汝等其例可解。 ▲\[標16]即以見聞為精明者以今文云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斯乃正破阿難用見聞覺知而為精真也那分用動體常之異乎然若云受熏納種在識須指第八若其真精湛不搖處則通前六。 ᅟᅟ==\[標16] 破見聞為精== △二阿難下重辨微細。 ▲\[標17]經中串習幾者串穿也亦習也幾謂幾微。 ᅟᅟ==\[標17] 串習幾之義== ▲注無明所熏亦見思種子者且約通惑未除凡有有所熏皆見思家種子也\[標01]如荊谿云未淨六根`[已【CB】,巳【卍續】]`已來所有王數名見思家王數此其例焉。 ᅟᅟ==\[標01] 未淨六根前王數皆見思== ▲正是麤相者既有憶忘復名妄想非麤而何況至六根淨位此相則滅麤義愈彰矣。 ▲住人下諸疏之中唯孤山作相似位釋餘皆說為真六根淨真似不辨\[標02]如雷之發聲同時而應故曰雷同。 ᅟᅟ==\[標02] 雷同兩字義== △三阿難下結成。 二汝今下示因界淺深。 ▲注孤山下此唯約正報釋。 ▲長水下以依對正釋問二說孰愈答長水為愈\[標03]準第四云汝見虗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名為劫濁\[標04]又第九云若色陰盡能超劫濁故知今言色者須對依報外色示之。 ᅟᅟ==\[標03] 有空為劫濁== ᅟᅟ==\[標04] 色盡超劫濁== ▲記憶忘失者亦可云記如寤忘如寐。 ▲識體同者如前文云內外湛明入無所入。 三此五下示銷除頓漸。 ▲注但此併銷有盡未盡者問夫五陰妄想不出見思且初信斷見二信至七信斷思此圓教麤垢先落之位也今乘悟併銷為是先見後思為復思為復見思雙斷答應有二義\[標05]若先見後思亦名併銷以此二惑皆徧五陰故當知初信則併銷五陰中迷理之惑二信至七信則併銷五陰中迷事之惑\[標06]若見思雙斷義亦有憑如瓔珞本業云舍利弗於第六住值惡因緣退入凡夫外道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等\[標07]荊谿云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爾前見思俱斷至六心時見猶未盡今以圓信例彼別住見思俱斷故曰併銷。 ᅟᅟ==\[標05] 先見後思斷== ᅟᅟ==\[標06] 亦見思雙斷== ᅟᅟ==\[標07] 身子六住退== ▲古云下\[標08]此出後漢列傳魚丕之文丕字叔陵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 ᅟᅟ==\[標08] 魚丕之文義== ▲一往相類者如云此五陰元重疊生起即次第而結也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次第而解`[已【CB】,巳【卍續】]`已。 二汝應下付囑。 二阿難下示持經所得福業流通教門為二一佛勸流通二眾喜會散初又二一校量施寶福多二顯示持經業勝初又二一問此有三意一徧滿下舉種子多二持以下示福田多三承事下明敬心多\[標09]以此三多為校量本。 ᅟᅟ==\[標09] 三多作校量== △二答於三多中略舉種子福田自攝敬心施佛七錢田種俱少也。 △二佛告下顯示持經業勝分二一滅惡。 △經能以一念將此法門等\[標10]真際曰一念者一剎那間心也又一念者始終不移前心後心皆相似故又一念者謂無念耳業障本空万德元具此約理釋前據事論理事相融善自通會\[標11]今準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故知一念言其少時也然則佛意顯持經力勝亦可俟前心後心始終不移者耶又若約理釋者乃是自行之義非此中利他之意幸哉一念之頃滅惡尚爾況多時乎況終身乎既云諸佛如來語無虗妄不可以別時意趣銷遣斯文\[標12]般若受持四句勝捨三恒之全身圓覺分別半偈超化百恒之小果用彼詳此不亦如是句偈尚爾況全章乎況盡經乎。 ᅟᅟ==\[標10] 一念之三義== ᅟᅟ==\[標11] 少時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ᅟᅟ==\[標12] 受持四句功勝捨三恒身分別半句德超百恒小果== ▲願諸見聞勵力敷贊成安樂國者以果顯因也即地獄因成安樂因。 △二得福下生善又二一利他得福。 ▲注教理行果等此用沇疏之義彼云\[標13]此經有四不思議謂教理行果皆殊勝故且如來藏體理不思議次辨圓通行不思議及說神呪教不思議後明地位果不思議。 ᅟᅟ==\[標13] 此經有四妙== △二阿難下自利成道。 ▲經能誦此經能持此呪即顯密二教也依我教言如教行道謂依顯教行正助二道\[標14]亦可依顯教行正道依密教行助道又依顯密二教皆行正道。 ᅟᅟ==\[標14] 依顯密行道== 二佛說下眾喜會散。 ▲經皆大歡喜\[標15]谷響引大論三義故喜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清淨三依法得果清淨今謂前二屬應後一屬機又如次配三寶三皆清淨機應事畢是故歡喜然論釋般若義該三教今唯圓頓麤妙可知。 ᅟᅟ==\[標15] 喜有三清淨== 予集解經畢累載覆讀來學相繼似有緣於此經乎所患前解文節尚疎將恐後昆義路猶壅更欲補助為之乎記慶曆四年赴請永喜住西山蘭若初講法華至五年復講斯典林泉既僻香火多暇因是捉筆以酬先志記成凡數万言折為五卷庶記者聽者不忘圓通簡要之道故題曰熏聞。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11 冊 No. 269 楞嚴經熏聞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6-1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