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14
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科
大清 欽賜雲南法界寺講經廣陵沙門 溥畹 撰
十別解文義准常分(三)。
一序分
二正宗
三流通
○初序文(二)一證信(二)一明五義證信(如是)
二引大眾證信(三)一聲聞眾(二)一舉類標數(與大)
二敘德詳名(二)一敘德(皆是)
二詳名(其名)
二緣覺眾(復有)
三菩薩眾(二)一自咨先集眾(十方)
二聞音後集眾(迦陵)
二發起(四)一王臣設供(時波)
二佛僧赴請(佛勅)
三阿難誤墮(二)一出將墮之由(唯有)
二明正墮之事(爾時)
四如來遣救(如來)
○二正宗分(二)一正請正說(三)一阿難正請(二)一悔聞請定(阿難)
二會眾願聞(於時)
二如來正說(二)一正談大定始終(二)一約破顯談定體以明信解之理(二)一明妄真以生信(二)一如來破妄顯真(二)一破所執妄心(三)一取心定判(三)一問(佛告)
二答(阿難)
三判(佛言)
二正與斥破(二)一如來破妄(三)一破妄無處(七)一破在內(五)一誡直審緣(汝今)
二舉喻定處(佛告)
三執心在內(二)一正執(阿難)
二例定(佛告)
四懸示定名(爾時)
五正為斥破(二)一引例(佛告)
二正破(阿難)
二破在外(二)一轉計(阿難)
二斥破(二)一立例(佛告)
二正破(佛告)
三破潛根(二)一轉計(阿難)
二斥破(二)一立例(佛告)
二正破(佛告)
四破內外(二)一轉計(阿難)
二斥破(三)一正破(佛告)
二轉破(三)一破對內(若離)
二破在空(若在)
三破兩覺(必汝)
三結破(是故)
五破隨合(二)一轉計(阿難)
二斥破(三)一牒計(佛告)
二正破(二)一破無體(是心)
二破有體(二)一約內外出與入破(若有)
二約一多徧不徧破(阿難)
三結破(是故)
六破中間(二)一破泛計(二)一泛計(阿難)
二泛破(佛言)
二破正計(三)一正計(阿難)
二正破(佛告)
三結破(是故)
七破無著(三)一轉計(阿難)
二斥破(佛告)
三結破(是故)
二斥妄非心(二)一阿難自責請益(爾時)
二如來顯發非心(三)一光表破顯諸相(爾時)
二發明真妄二本(佛告)
三正斥妄識非心(二)一徵起直斥(阿難)
二驚索示名(阿難)
三示妄無體(二)一阿難述怖求示(阿難)
二如來安慰顯示(二)一慰真許有(爾時)
二示妄則無(若汝)
二大眾知非(即時)
三結皈其判(佛告)
二顯所遺真性○
二慶喜明心生信○
二辯相性而開解○
二約修證談定用以明行證之事○
二通示全經名目○
三阿難獲益○
二重請重說○
以上一破所執妄心竟。
○二顯所遺真性(二)一當機捨妄求真(阿難)
二如來就妄顯真(二)一光表許說(即時)
二正顯即真(三)一就妄示真(二)一帶妄顯真(十)一指見是心(四)一將拳驗見(阿難)
二就拳例見(佛告)
三引例辯謬(佛告)
四結顯唯心(是故)
二顯見不動(三)一敘眾望示(阿難)
二辯定客塵(三)一問(爾時)
二答(時憍)
三印(佛言)
三正顯不動(三)一對外境以顯不動(即時)
二就內根以顯不動(如來)
三責明知故認妄動(於是)
△三顯見不滅(三)(第二卷)一請問(二)一眾作念請(爾時)
二王出詞問(時波)
二說示(二)一說身有變遷(二)一略說變滅(佛告)
二廣辯變滅(大王)
二明性無生滅(二)一徵定許說(佛告)
二彰明不滅(二)一彰所見不滅(大王)
二明能見不滅(佛言)
三領悟(王聞)
四顯見不失(二)一疑問(阿難)
二說示(二)一以背倒無失為喻(即時)
二以心倒無失合喻(三)一舉法直合(則知)
二令觀顛倒(隨汝)
三通示正倒(三)一引昔教明正(佛興)
二責認妄成倒(云何)
三喻雖倒不失(譬如)
五顯見無還(二)一疑請(阿難)
二開示(二)一破緣心有還(二)一總標法喻(佛告)
二別示可還(二)一略明無性(若以)
二廣示有還(斯則)
二顯見性無還(三)一求示無還(阿難)
二正示無還(三)一明見性即真(佛告)
二示可還非真(汝應)
三顯無還乃真(汝見)
三結責自淪(則知)
六顯見非物(二)一當機伸問(阿難)
二如來正顯(四)一標定能所(二)一明能見性(佛告)
二明所見物(阿難)
二就中揀擇(汝應)
三物見分明(四)一正明物不是見(阿難)
二正明見不是物(阿難)
三反辯見不是物(若見)
四反辯物不是見(又則)
四責疑自性(云何)
七顯見無礙(三)一當機因塵疑礙(阿難)
二如來顯性無礙(二)一正明無礙(佛告)
二轉釋無礙(阿難)
三通結礙與不礙(一切)
八顯見惟真(二)一疑問(阿難)
二決答(二)一雙遣二途(三)一正遣是見(佛告)
二轉遣非是(佛復)
三因眾俯慰(於是)
二正明一真(二)一文殊啟請(是時)
二如來慈示(二)一明真心絕待(二)一正說(佛告)
二例明(文殊)
二結迷悟差殊(是以)
九顯見超情(三)一超外道情(二)一疑問(阿難)
二决答(佛告)
二超內教情(二)一轉計(阿難)
二推破(佛言)
三超內外情(當知)
十顯見離見(三)一引教致問(阿難)
二對理辯明(二)一明昔說是權(佛言)
二辯今說非緣(阿難)
三正顯離見(二)一正顯(是故)
二結勸(汝等)
二辯妄明真○
二會科明性○
三歷大融相○
以上一帶妄顯真竟。
○二辯妄明真(二)一通明請許(二)一述迷請示(阿難)
二責滯許宣(爾時)
二別為開示(二)一辯明妄真(二)一詳彰二妄(二)一直示名目(二)一總示(阿難)
二別明(二)一明別業妄見(云何)
二明同分妄見(云何)
二進退合明(二)一總示(阿難)
二別明(二)一舉別例同退同合別(阿難)
二舉同例別進別明同(阿難)
二顯示本真(若能)
二通破疑執(二)一躡前悟與未悟(阿難)
二正破和合非合(二)一先破和合(二)一牒疑(阿難)
二正破(二)一破和(則汝)
二破合(復次)
二破非和合(二)一轉計(阿難)
二斥破(二)一破非和(佛言)
二破非合(又妙)
以上一就見顯真竟。
○二會科明性(二)一總標即妄即真(阿難)
二別明即妄即真(四)一會五陰即性(二)一總徵(阿難)
二別釋(五)一色陰即性(阿難)
二受陰即性(阿難)
三想陰即性(阿難)
四行陰即性(阿難)
五識陰即性(阿難)
△二會六入即性(二)(第三卷)一總徵(復次)
二別釋(六)一眼入即性(阿難)
二耳入即性(阿難)
三鼻入即性(阿難)
四舌入即性(阿難)
五身入即性(阿難)
六意入即性(阿難)
三會十二處即性(二)一總徵(復次)
二別釋(六)一眼色即性(阿難)
二耳聲即性(阿難)
三鼻香即性(阿難)
四舌味即性(阿難)
五身觸即性(阿難)
六意法即性(阿難)
四會十八界即性(二)一總徵(復次)
二別釋(六)一眼色識即性(阿難)
二耳聲識即性(阿難)
三鼻香識即性(阿難)
四舌味識即性(阿難)
五身觸識即性(阿難)
六意法識即性(阿難)
以上會科明性竟。
○三歷大融相(三)一當機疑問(阿難)
二呵誡許宣(爾時)
三正為開示(二)一總示大性(阿難)
二別顯大性(七)一地大即性(汝觀)
二火大即性(阿難)
三水大即性(阿難)
四風大即性(阿難)
五空大即性(阿難)
六見大即性(阿難)
七識大即性(阿難)
以上一如來破妄顯真竟。
○二慶喜明心生信(二)一經家敘益(爾時)
二當機讚述(六)一讚佛法(玅湛)
二述明心(消我)
三發大願(願今)
四請證盟(伏請)
五希更示(大雄)
六表深信(舜若)
以上一明妄真以生信竟。
○二辯相性而開解(二)(第四卷)一滿慈敘疑請示(爾時)
二如來破疑許宣(三)一許宣誡聽(爾時)
二正為破疑(二)一正告滿慈(二)一破諸相生續疑(二)一正破所疑(三)一總辯真妄(二)一牒定真覺(佛言)
二辯明妄覺(佛言)
二別明生續(二)一明忽生之故(覺非)
二明相續之由(三)一世界相續(覺明)
二眾生相續(復次)
三業果相續(富樓)
三通結終始(富樓)
二兼釋轉難(二)
一滿慈執因難果(富樓)
二如來真妄喻釋(二)一喻妄不復生(佛告)
二喻真不復變(又如)
二破大性圓融疑(二)一正破所疑(二)一喻明性相(二)一牒疑舉喻(富樓)
二以法合喻(真玅)
二正明性相(三)一因迷悟辯性相(二)一明迷即世相(富樓)
二顯悟即藏性(我以)
二正圓融示藏性(三)一正示空藏之性(而如)
二復示不空之性(即如)
三圓示空不空性(即如)
三以法喻策進修(如何)
二復釋轉難(二)一滿慈領問(富樓)
二如來决答(二)一明妄本無因(佛告)
二顯真非有得(汝但)
二兼示阿難○
三獲益開解○
以上一正告滿慈竟。
○二兼示阿難(二)一阿難執前疑問(即時)
二如來破疑誡勸(二)一破疑(二)一即喻推破(佛告)
二以法况顯(是故)
二誡勸(二)一誡徒聞無功(菩提)
二勸真修有益(是故)
○三獲益開解(阿難)
以上一約破顯談定体以明信解之理竟。
○二約修證談定用以明行證之事(二)一明正助以示行(二)一示當機圓通正修(二)一阿難述領致請(重復)
二如來宣示法要(二)一經家敘意(爾時)
二世尊正示(二)一雙審二本(二)一總徵(汝等)
二別釋(二)一審因地心(二)一總勸須審(阿難)
二正示當審(二)一總立例(以是)
二別示法(二)一以生滅法例可作(二)一出妄總標(則汝)
二依義別釋(二)一通明濁義(云何)
二別示濁名(阿難)
二以無生滅例虛空(二)一澄濁還清(阿難)
二以喻合法(如澄)
二審煩惱本(二)一總勸須審(第二)
二正示當審(二)一總立例(阿難)
二別示法(二)一以顛倒倒結(二)一總示結根(則汝)
二別明結相(二)一就眾生性以明數無多少(阿難)
二約境界相以明用有優劣(阿難)
二以降伏例解(二)一略示心要(阿難)
二廣示心要(二)一疑請(阿難)
二正示(二)一約惑體總示(二)一統示流根(佛告)
二辯明一六(今汝)
二約結相別示(二)一明迷真成結(由明)
二明返妄為解(三)一示返妄圓㧞(汝但)
二示悟真互用(二)一舉互用人(不由)
二引互用例(阿難)
三顯真常性本(二)一示圓常性(二)一因疑致問(阿難)
二除疑開示(三)一斥迷許示(佛告)
二即事除疑(二)一就聲塵審定(即時)
二即聞性顯常(阿難)
三結示斷常(以諸)
△二示結解本(二)(第五卷)一明結解無二(二)一疑請(阿難)
二指示(二)一經家敘瑞(爾時)
二如來正示(二)一諸佛共說(於是)
二本師親宣(二)一疑問(阿難)
二正示(二)一長行(佛告)
二偈頌(二)一標偈(爾時)
二正頌(二)一祇夜頌前(真性)
二伽陀開後(解結)
二明六解一亡(二)一敘益呈疑(於是)
二舉事辯答(二)一辯結巾喻迷(即時)
二辯解巾喻悟(三)一喻六解一亡(佛告)
二喻解結唯心(阿難)
三喻結解即定(阿難)
二直示一門○
二示未來道場助行○
二辯迷悟以明證○
○二直示一門(五)一當機求示(阿難)
二如來徧詢(爾時)
三諸聖各說(二)一諸聖略明(四)一六塵圓通(六)一陳那觀聲(憍陳)
二沙陀觀色(優婆)
三香嚴觀香(香嚴)
四藥王觀味(藥王)
五賢護觀觸(跋陀)
六迦葉觀法(摩訶)
二五根圓通(五)一那律觀眼(阿那)
二槃特觀鼻(周利)
三憍𣑽觀舌(憍梵)
四畢陵觀身(畢陵)
五空生觀意(須菩)
三六識圓通(六)一舍利眼識(舍利)
二普賢耳識(普賢)
三難陀鼻識(孫陀)
四滿慈舌識(富樓)
五波離身識(優婆)
六目連意識(大目)
四七大圓通(七)一烏蒭觀火(烏蒭)
二持地觀地(持地)
三月光觀水(月光)
四瑠璃觀風(琉璃)
五空藏觀空(虗空)
六彌勒觀識(彌勒)
七勢至觀根(大勢)
二觀音廣陳○
四佛現瑞印○
五文殊揀選○
○二觀音廣陳(二)(第六卷)一通敘緣起(三)一明古佛受定(爾時)
二明依教修定(初於)
三明發用由定(二)一略述自證定力(世尊)
二廣陳利他定用(三)一陳三十二應(二)一正明隨應玅用(二)一隨四聖機(世尊)
二隨六凡機(二)一應希求心(若諸)
二應厭離心(若有)
二通結功由定力(是名)
二陳十四無畏(三)一先標自證定力(世尊)
二正明施無畏用(四)一八難無畏(一者)
二三毒無畏(九者)
三二求無畏(十二)
四持名無畏(十四)
三通結施無畏用(是名)
三陳四不思議(二)一總標(世尊)
二別列(四)一現像不思議(一者)
二呪力不思議(二者)
三受施不思議(三者)
四興供不思議(四者)
二結答圓通(佛問)
○四佛現瑞印(爾時)
○五文殊揀選(三)一佛命揀選(於是)
二文殊偈對(二)一經家敘儀(文殊)
二文殊正選(五)一發源應選(三)一發真妄源(覺海)
二發生滅源(迷妄)
三正明應選(歸元)
二別揀諸門(四)一揀六塵(色想)
二揀六根(見性)
三揀六識(識見)
四揀七大(若以)
三正選耳根(五)一明法玅(我今)
二明人勝(離苦)
三明定真(我今)
四明行當(今此)
五明應修(二)一囑聽教修(阿難)
二詳明修習(三)一法說(聞非)
二喻說(如世)
三法合(六根)
四普勸修習(大眾)
五結請真實(誠如)
三大眾獲益(於是)
以上一示當機圓通正修竟。
○二示未來道場助行(三)一伸請(阿難)
二讚許(爾時)
三正說(二)一明以戒為本(二)一總標三學之本(佛告)
二別示四重之戒(四)一淫戒(阿難)
二殺戒(阿難)
三盜戒(阿難)
四妄語(阿難)
△二明誦呪除習(二)(第七卷)一通結前文(阿難)
二正開後說(二)一略述受持(二)一勸持顯益(二)一勸持(若有)
二顯益(且汝)
二精修感應(若有)
二廣顯儀軌(二)一正示儀軌(二)一請問(阿難)
二示答(二)一別示(二)一壇法(二)一立壇方法(佛告)
二供養方法(二)一壇中供物(壇心)
二壇外莊嚴(令其)
二修法(三)一示其行修(二)一七中助行(於初)
二七後正修(即於)
二簡其不成(阿難)
三明其獲益(從三)
二總結(汝問)
二重宣神呪(三)一當機啟請(阿難)
二世尊正宣(二)一化佛說呪(二)一現化表顯(爾時)
二正說神呪(南無)
二述功勸持(二)一述果人自利化他功(阿難)
二述因人滅惡生善功(三)一略示得失(汝等)
二廣顯利益(八)一獲益免難(阿難)
二諸聖擁護(阿難)
三不墮惡趣(從第)
四得佛功德(此諸)
五消除現業(阿難)
六消除夙愆(阿難)
七隨求滿願(復次)
八護國安民(阿難)
三結勸真實(是故)
三眾聖願護(二)一天神願護(說是)
二菩薩願護(爾時)
以上一明正助以示行竟。
○二辯迷悟以明證(二)一當機悟修請位(阿難)
二如來讚許開示(二)一讚許(爾時)
二開示(二)一總標真妄之源(佛言)
二別示迷悟之理(二)一示迷真逐妄則為類生(二)一通明二倒(阿難)
二別釋二倒(二)一釋眾生顛倒(阿難)
二釋世界顛倒(三)一總釋因名(阿難)
二別釋果相(十二)一卵生相(阿難)
二胎生相(由因)
三濕生相(由因)
四化生相(由因)
五有色相(由因)
六無色相(由因)
七有想相(由因)
八無想相(由因)
九非有色相(由因)
十非無色相(由因)
十一非有想相(由因)
十二非無想相(由因)
三通結其名(是名)
△二示返妄歸真便成聖位(三)(第八卷)一總明漸次三位(二)一結前開後(阿難)
二總標別詳(二)一總標(云何)
二別詳(三)一除助因(云何)
二刳正性(云何)
三違現業(云何)
二別示賢聖諸位(九)一乾慧位(阿難)
二十信位(即位)
三十住位(阿難)
四十行位(阿難)
五十向位(阿難)
六加行位(阿難)
七登地位(阿難)
八等覺位(如來)
九玅覺位(阿難)
三通結修證行位(是種)
以上一正談大定始終竟。
○二通示全經名目(二)一文殊請名奉持(爾時)
二如來示名教持(佛告)
○三阿難聞經獲益(說是)
以上正請正說竟。
○二重請重說(二)一當機即事重請(二)一述益謝前(即從)
二重疑請後(三)一疑真何有妄(世尊)
二疑地獄同別(世尊)
三懇慈悲開示(唯垂)
二如來因請重說(二)一重詳七趣以勵精修(二)一讚許(佛告)
二說示(三)一總明二分(四)一通明真妄(阿難)
二雙示內外(二)一內分(阿難)
二外分(阿難)
三總示昇沉(阿難)
四結答同別(循造)
二別詳七趣(七)一地獄趣(三)一總標習因交報(阿難)
二別示習因交報(二)一明十習因(十)一淫習(云何)
二貪習(二者)
三慢習(三者)
四嗔習(四者)
五詐習(五者)
六誑習(六者)
七怨習(七者)
八見習(八者)
九枉習(九者)
十訟習(十者)
二明六交報(二)一總徵(云何)
二別釋(六)一見報(何云)
二聞報(二者)
三齅報(三者)
四味報(四者)
五觸報(五者)
六思報(六者)
三通結習因交報(阿難)
二諸鬼趣(三)一總標(復次)
二別釋(若於)
三結示(阿難)
三旁生趣(三)一總標(復次)
二別釋(物怪)
三結示(阿難)
四明人趣(三)一總標(復次)
二別釋(汝今)
三結示(阿難)
五明仙趣(三)一總標(阿難)
二別釋(阿難)
三結示(阿難)
六諸天趣(二)一詳列諸天(三)一六欲(三)一標因(阿難)
二示相(於邪)
三結名(阿難)
△二四禪(四)(第九卷)一明初禪三天(阿難)
二明二禪三天(阿難)
三明三禪三天(阿難)
四明四禪九天(二)一凡外四天(阿難)
二聖眾五天(阿難)
三四空(五)一簡𢌞心超出(復次)
二示四空天相(若在)
三辯聖凡有異(此等)
四明王民不同(阿難)
五結空天名目(阿難)
二結成虛妄(此皆)
七修羅趣(復次)
三結妄勸修○
二再辯五魔而妨惑亂○
○三結妄勸修(二)一結妄(阿難)
二勸修(若得)
以上一重詳七趣以勵精修竟。
○二再辯五魔而妨惑亂(二)一正詳定境魔事(三)一普告魔事須知(即時)
二會眾歡喜聽誨(阿難)
三雙明魔事總別(三)一總明動魔之由(二)一明正動因由(佛告)
二示迷悟得失(然彼)
二別詳諸魔之境(五)一色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
二別示魔事(十)一身能出礙(阿難)
二身徹拾虫(阿難)
三於空聞法(又以)
四見佛出現(又以)
五空成寶色(又以)
六暗中見物(又以)
七燒斫無覺(又以)
八徧見無礙(又以)
九遙見遙聞(又以)
十妄見妄說(又以)
三結害勸示(阿難)
二受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
二別示魔事(十)一過抑成悲(阿難)
二過激生勇(阿難)
三智衰成憶(又彼)
四慧強成劣(又彼)
五歷險生憂(又彼)
六覺安生喜(又彼)
七見勝成慢(又彼)
八輕安自足(又彼)
九著空毀戒(又彼)
十著有貪婬(又彼)
三結害勸示(阿難)
三想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
二別示魔事(十)一貪善巧(阿難)
二貪經歷(阿難)
三貪契合(又善)
四貪辯析(又善)
五貪冥感(又善)
六貪靜謐(又善)
七貪宿命(又善)
八貪神力(又善)
九貪深空(又善)
十貪長壽(又善)
三結害勸示(阿難)
△四行陰魔境(三)(第十卷)一通明陰境(阿難)
二別示魔事(十)一計二種無因(阿難)
二計四種徧常(阿難)
三計四種顛倒(又三)
四計四種分位(又三)
五計四種矯亂(又三)
六計十六有相(又三)
七計八種無相(又三)
八計八種俱非(又三)
九計七際斷滅(又三)
十計五現涅槃(又三)
三結害勸示(阿難)
五識陰魔境(三)一通明陰境(阿難)
二別示魔事(十)一因所因執(阿難)
二能非能執(阿難)
三常非常執(又善)
四知無知執(又善)
五生無生執(又善)
六歸無歸執(又善)
七貪非貪執(又善)
八真非真執(又善)
九定性聲聞(又善)
十定性辟支(又善)
三結邪顯正(阿難)
三通示進修之要(此是)
二重斷陰相餘疑○
○二重斷陰相餘疑(二)一當機疑請(阿難)
二如來釋答(二)一具答三問(三)一廣答生起妄想(三)一總明(佛告)
二別示(五)一明色即堅固妄想(汝體)
二明受即虗明妄想(即此)
三明想即融通妄想(由汝)
四明行即幽隱妄想(化理)
五明識即顛倒妄想(又汝)
三結成(阿難)
二超答陰界淺深(汝今)
三追答滅除次第(此五)
二結勸傳示(汝應)
以上二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二)一世尊較福嘆述(三)一較供佛之福(阿難)
二嘆滅惡之功(佛告)
三述生善之德(阿難)
二大眾獲益歡喜(佛說)
大佛頂首楞嚴經科文(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16 冊 No. 314 楞嚴經寶鏡疏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