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55
金光明經玄義科
雙經沙門 明得排定
○金光明玄義科文分(二)初釋題(二)初經義題目(金光)
二能說師號(天台)
二釋文(二)初釋序文(二)初總示法體(此金)
二別明教意(二)初敘說經意(二)初據理絕言(二)初約我辨(三)初明果人不能盡喻(太虗)
二明因位未能窮源(二)初約喻以智斷斥(日輪)
二約法以因果定(諸佛)
三明凡小全迷所以(二)初小(況二)
二凡(凡夫)
二引文證(二)初大品(故大)
二大經(經言)
二赴緣可說(四)初明有緣須說(有因)
二明此說可尊(二)初列經五義(以金)
二結示可尊(故唯)
三明尊故諸聖護持(二)初極果護持(所以)
二大權宗奉(一切)
四明說故其益該博(諸有)
二敘宣通意(四)初聖者讚護(是以)
二凡師軌則(上聖)
三托義興言(故托)
四稱法求益(冀涓)
二釋玄義(二)初列章科判(將釋)
二依科解釋(二)初總釋(二)初生起(生起)
二揀別(二)初料簡(三)初問起(簡別)
二答通(答非)
三結示(五章)
二分別(二)初正分別(二)初約六種(別者)
二例餘義(如此)
二約喻顯(二)初立喻(今顯)
二合六種(囊中)
二別釋(五)初釋名(二)初釋別名(二)初定三五詳略無妨(二別)
二約文義先後而釋(二)初據文先釋三字(二)初約教義釋(二)初標列(令釋)
二正釋(五)初通別(二)初揀示通別(四)初泛明三通別(言通)
二揀二用教(且置)
三明教功能(夫理)
四正明教通別(若從)
二經題通別(二)初徧示諸部(二)初正用通別釋題(二)初通(云何)
二別(二)初明別相(云何)
二結四悉(悅宜)
二喻顯通別成教(譬如)
二的判此經(二)初釋(從別)
二結(今經)
二翻譯(二翻)
三譬喻釋(二)初古師釋(三)初數師(二)初敘(三譬)
二破(若大)
二地人(二)初敘(地人)
二破(若大)
`[三真諦已下卷上之中]`三真諦(二)初敘(三)初標列(真諦)
二釋(三)初釋三身(譬三)
二釋三德(次譬)
三釋三位(次三)
三料揀(彼家)
二破(二)初總破(大師)
二別破(三)初舉三失(一因)
二釋三失(三)初因果不通(云何)
二乖圓別(乖圓)
三不稱法性(四)初引淨名破道前(不稱)
二引華嚴破道中(又華)
三指別義破道後(道後)
四約圓總斥(當知)
三約喻斥(豈非)
二今師釋(六)初舉今異古(天台)
二據經斥局(何有)
三稱法釋題(當知)
四捨廣從要(一切)
五列章(復為)
六正釋(三)初標十數(二)初正標名數(言標)
二略示功能(二)初約逆順生起顯十法該括始終(二)初徵(諸三)
二釋(三)初略顯示(此之)
二正生起(二)初約施教逆推理顯由事(初從)
二約立行順脩即妄歸真(若從)
三總結示(是為)
二約無量甚深明十法皆悉高廣(三)初徵起(甚深)
二解釋(二)初約徧攝明無量(三)初明各具十法(無量)
二明各具一切(又皆)
三引經證結(經云)
二約竪窮明甚深(三)初約十法共論(甚深)
二約一法具九(又一)
三約各具六即(又一)
三結歸(當知)
二釋十相(四)初標(次釋)
二結前生後(十名)
三勸須信解(若分)
四正釋十相(二)初正解釋(十)初三德(四)初標名略示(初明)
二約圓廣釋(二)初釋三(法者)
二釋德(三)初明法身四德(云何)
二明般若四德(般`[若【CB】,苦【卍續】]`若)
三明解脫四德(解脫)
三引證體圓(大經)
四結前生後(若得)
二三寶(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三三涅槃(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四三身(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五三大乘(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六三菩提(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七三般若(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八三佛性(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九三識(二)初約圓釋義(云何)
二例餘對喻(當知)
十三道(三)初束十二支為三道(二)初正束(云何)
二釋名(道名)
二約圓釋即事而理(苦道)
三約體達例德對喻(當知)
二示融通(三)初勸解法圓融(若見)
二引諸經圓證(華嚴)
三設問答顯益(問若)
`[三簡十法下卷上之下]`三簡十法(十)初簡三德(三)初標(三料)
二正料簡(二)初斥偏(三)初三藏(若指)
二通教(若指)
三別教(若如)
二顯圓(今所)
三勸生圓解(若諸)
二簡三寶(料簡)
三簡三涅槃(料簡)
四簡三身(二)初簡偏(二)初明藏通但二無三(二)初三藏(料簡)
二通教(二)初正明但二(若取)
二徵釋真身(問若)
二明別教雖三且異(若依)
二顯圓(三)初明三身皆實(三)初正明體實(若言)
二引經類顯(大至)
三取意結成(今取)
二明四句俱融(若復)
三明增減自在(二)初約義立身(二)初問(問三)
二答(二)初明義立無咎(答佛)
二明經意本通(下經)
二以身用譬(二)初問(問若)
二答(答若)
五簡三大乘(料簡)
六簡三菩提(料簡)
七簡三般若(料簡)
八簡三佛性(料簡)
九簡三識(料簡)
十簡三道(料簡)
四附文釋○
五當體釋○
二約觀行釋○
二約義重明二字○
二釋通名○
二辨體○
三明宗○
四論用○
五判教相○
△三譬喻釋竟。
四附文釋(二)初標(第四)
二釋(三)初對前顯勝(二)初總對上義辨(上來)
二別約四事辨(何者)
二正明附文(二)初委明所附文相(二)初通論諸品名事(始從)
二的示一部文相(三)初正示諸文(序品)
二明通三世(若信)
三結遍一經(一部)
二結示無量甚深(二)初正結示(一處)
二勸審思(而不)
三例同諸經(二)初例指事立名(又二)
二例以經名事(又諸)
○五當體釋(二)初標(第五)
二釋(二)初反常情立今正義(二)初敘古寄俗名真(有師)
二明今則真名俗(二)初對他略立(俗本)
二稱理委示(二)初約義委示(何者)
二引教誠證(五)初引華嚴則真立俗(華嚴)
二引大經真具名實(大經)
三引大論隨理立名(龍樹)
四引淨名事由理造(淨名)
五舉誠教勸物生信(經論)
二用今義立當體名(三)初明經從當體立名(今言)
二明人從所證立稱(菩薩)
三問答科簡人法(二)初覈人(二)初以能仁立妨(若爾)
二約通別為酬(二)初明別稱允同諸佛(釋迦)
二辨通名皆具三法(三)初引一文明同具金之三義(故贊)
二引二文明同證性之三法(三身)
三引文定此經題非從譬立(故樹)
`[二研法已下卷下之上]`二研法(二)初設執譬問(問舊)
二約雙存答(二)初答雙存(答非)
二被二根(若鈍)
△初約教義釋竟。
○二約觀行釋(二)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設二問答示觀心所以(二)初明解須行成故於心作觀(二)初問起(何故)
二釋出(二)初正釋(上來)
二引證(淨名)
二明心為行要故觀必研心(二)初約簡數觀王問(問心)
二約心淨法融答(二)初約離性先觀內心(三)初約貴論金(答夫)
二約照論光(夫螢)
三約益論明(若心)
二約合脩自融諸法(二)初徧融諸法迭顯光明(又知)
二約顯一性結成三法(得此)
二附十法明觀心成行(二)初舉上教義為所附之法(上約)
二明今觀門為能顯之行(十)初三道(二)初示觀(二)初釋(二)初通約三道明圓正觀(二)初兼通數祇於報障義立三道之境(今觀)
二約圓乘即障顯德以明妙觀之功(心王)
二別約三道以空助道(三)初約假實觀苦道(二)初約六分觀假人(三)初舉經文總標觀法(如淨)
二於觀境窮逐假人(若頭)
三明治道助開圓理(如此)
二就五陰觀實法(二)初結上人空(觀身)
二例觀實法(觀色)
二約愛見觀煩惱道(二)初簡示身因之境(次觀)
二正明體法之觀(三)初舉經文約句簡判(二)初直舉經文(淨名)
二簡非經意(二)初明雖有四句(四)初標列句法(應作)
二指示因果(云何)
三去取業惑(今且)
四約人對句(四果)
二明不隨一相(如此)
二於惑境順經脩觀(二)初推本不生(隨一)
二結隨一相(心尚)
三明治道助開圓理(二)初正明體法功成(隨一)
二更明餘觀助道(既得)
三約動作觀業道(三)初舉經文總標觀法(次觀)
二於六作體本無為(二)初約行緣明觀(觀舉)
二例餘作亦爾(觀行)
三明治道助開圓理(是為)
二結(是為)
二結位(夫有)
二觀三識(三)初標觀顯理(次觀)
二附法作觀(三)初略示境觀(諦觀)
二廣陣觀相(二)初明一心三觀(三)初空(何者)
二假(於此)
三中(識者)
二明雙亡雙照(二)初約義立(識於)
二引經證(故淨)
三結成附法(以照)
三結法判位(是名)
三觀三佛性(二)初標觀顯理(次觀)
二附法作觀(二)初約三觀所顯明佛性(三)初直約義立(觀一)
二引經證成(三)初引淨名病本明心即二諦(更引)
二引華嚴無差明心即佛性(華嚴)
三引般舟念佛明佛即三諦(二)初引法喻二文(又般)
二釋皆成三諦(四)初釋法文(皆是)
二釋喻文(又以)
三明亡照(又釋)
四顯一心(常見)
三結法判位(觀心)
二約六法境智明佛性(二)初正釋(二)初約境智明佛性(復次)
二約六法明三因(二)初對顯三因(今觀)
二引證六法(故經)
二示意(觀三)
`[四觀三般若已下卷下之中]`四觀三般若(三)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約圓標舉(諦觀)
二寄次別釋(三)初假(一念)
二空(一切)
三中(雙亡)
三依圓對智(二)初對智(如是)
二明圓(是三)
三結(是為)
五觀三菩提(三)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約圓總舉(諦觀)
二寄次別釋(三)初破假入空(何者)
二破空出假(即假)
三破邊入中(空是)
三依圓對法(二)初明圓(說時)
二對法(一心)
三結(是為)
六觀三大乘(三)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總立觀法(諦觀)
二約境明觀(三)初明四運為境(何者)
二明三運為觀(觀一)
三明對失顯得(若隨)
三以觀對乘(二)初約法對(即空)
二約人歎(三乘)
三結(是為)
七觀三身(三)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立觀顯法(三)初明十相(諦觀)
二辨難易(登難)
三結唯心(故知)
二約心明觀(三)初空(若觀)
二假(若即)
三中(二)初著二斥偏(如此)
二亡三顯中(善觀)
三以觀對身(言即)
三結(是為)
八觀三涅槃(三)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約報心觀性淨(諦觀)
二約起心觀圓淨(若妄)
三約諸數觀方便淨(又以)
三結(是為)
九觀三寶(三)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立觀顯法(諦觀)
二附法明觀(二)初約諦智及和就名共論三寶(三)初依經立名(何者)
二約義釋相(三諦)
三結歸寶義(三種)
二約脩性及和剋體各立三寶(三)初約性德三俱不覺(復次)
二約脩德三俱是覺(知即)
三約相應三俱和合(即中)
三結法歸題(即中)
三結(是為)
十觀三德(三)初標(次觀)
二釋(三)初直列三觀(諦觀)
二約觀明德(二)初正觀德(二)初約圓示觀(二)初示觀(即空)
二明圓(雖言)
二寄佛明德(二)初明德從觀立(諸佛)
二明德受藏名(一一)
二歎心境(二)初據經歎要(故淨)
二例三無差(當知)
三結法歸題(得此)
三結(此為)
三對斥邪空顯觀心功德○
○三對斥邪空顯觀心功德(三)初敘彼邪空(世間)
二以事對破(若逢)
三明今觀德(我以)
○二約義重明二字(二)初標(今更)
二釋(二)初約真諦解(真諦)
二明今師釋(二)初明應具三義(三)初標名略示(今明)
二釋出三義(帝則)
三引經證成(此經)
二依三義解釋(二)初約教義釋(二)初明十種三法皆具三義(將此)
二明十種經王皆能攝法(二)初標列(既得)
二釋相(二)初正明攝三(三)初攝法門(初攝)
二攝眾教(二)初攝諸部(第二)
二攝一切(此舉)
三攝六位(二)初明十法本位(第三)
`[二明十法已下卷下之下]`二明十法攝位(三道)
二明攝三意(所以)
二約觀行釋(二)初正釋(二)初正約帝慧王明觀(次觀)
二會同金光明示位(觀心)
二結意(若不)
△別名`[已【CB】,巳【卍續】]`已竟。
○二釋通名(次釋)
○二辨體(二)初標列(第二)
二解釋(三)初釋名(二)初約字略示(釋名)
二就義廣釋(二)初約二名總釋(三)初標(何為)
二釋(三)初一體二名(若依)
二簡通從別(三)初約義簡(法性)
二引文示(文云)
三據文結(故知)
三為四章主(二)初法(但是)
二喻(類眾)
三結(故以)
二就三義別釋(三)初應金名以禮義釋(二)初直明字訓(故書)
二會同體義(當知)
二應光名以底義釋(三)初約字訓立(復次)
二引文證成(釋論)
三以今義結(此與)
三應明名以達義釋(三)初約字訓立(復次)
二引文證成(釋論)
三以今義結(此與)
二引證(二)初具引四文(二引)
二結成一體(當達)
三料簡(二)初問(三料)
二答(二)初正答(二)初明理非四句(答法)
二赴機須四說(雖非)
二結示(門乃)
○三明宗(二)初標(第三)
二釋(二)初約義略明(三)初示字義(宗謂)
二定因果(二)初泛舉他釋(說者)
二尋究二經(今尋)
三正明宗(二)初的約果德(今此)
二釋出所以(何者)
二附經委釋(二)初明今師正釋(二)初正釋(二)初據經文立義釋(二)初約佛壽對法性明宗(三)初明得果真體(更附)
二稱體立能(二)初立義(法性)
二示文(四佛)
三約釋疑明宗(二)初約疑明失(此見)
二約宗顯得(若不)
二約報化對法性明宗(三)初明果有總別(二)初明餘經別舉智斷(又說)
二明此經總於二三(今經)
二明宗體融妙(二)初約三身稱性故互攝(果上)
二約二身即法故難思(若能)
三託疑者彰失(此不)
二約化事比況釋(二)初立況(又如)
二結釋(法性)
二顯得(若見)
二簡古師非義(二)初敘(舊用)
二斥(皆以)
○四論用(三)初標示通名(第四)
二正釋此典(二)初示四名(滅惡)
二明經意(二)初明果智成由功德(夫一)
二示文旨力用銓次(三)初明懺讚兩品(二)初明二行成果(三)初明二品先後(若是)
二明能成宗體(將此)
三明五義俱備(體題)
二明二品互具(但懺)
二明空品一文(空品)
三明`[已【CB】,巳【卍續】]`已下諸文(四王)
三牒文結攝(攝此)
○五判教相(二)初標(第五)
二釋(二)初破他異解(三)初破舊師判屬不定(二)初敘(舊明)
二破(二)初破非五時次第(三)初舉彼義定(是義)
二引鴦掘並(鴦掘)
三覈成次第(若到)
二破非偏方不定(三)初舉彼義定(若言)
二引方等破(陀羅)
三引眾經破(又華)
二破一師判屬法華(二)初敘(又一)
二破(是義)
三破真諦判在三月(二)初敘(真諦)
二破(二)初奪破(三)初總奪(是義)
二引經(法華)
三結破(諸經)
二縱破(二)初蹤而覈之(縱令)
二驗其無據(若屬)
二明今正判(二)初以文義定(二)初簡異餘時(今既)
二定屬方等(二)初以文定(二)初引方等文(案下)
二引三乘文(方等)
二約義定(二)初明方等部元不局(而難)
二明列眾文或未來(難者)
二以教味判(如此)
金光明經玄義科(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20 冊 No. 355 金光明經玄義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