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57 金光明經文句科 雙經沙門 明得排定 ○將釋此經文句大科分(二)初釋題(二)初正標題目(金光) 二能說師號(天台) 二入文(二)初定三分(二)初的指所傳(此四) 二正判三分(二)初引諸師判(二)初總舉不同(舊來) 二正明所判(三)初江北師(江北) 二江南師(江南) 三真諦師(二)初判文(真諦) 二明義(真諦) 二示今師意(二)初約理破諸師(二)初總斥人情(今師) 二別示經意(二)初立意(二)初三分互通(夫三) 二眾機徧益(又眾) 二引經(又法) 二據義分今部(二)初分經(二)初定三分文(今從) 二示三分義(二)初正示(序者) 二引經(經曰) 二釋難(二)初立難(疑者) 二通難(三)初引他經例(眾經) 二明此經意(斯乃) 三約今意結(今從) 二釋三分(三)初序分(二)初品題(金光二)初釋序(二)初標三義(序有) 二釋三義(次緒) 二釋品(二)初舉梵翻名(品者) 二就名釋義(二)初正釋(品是) 二引例(例如) 二經文(二)初分三序(從如) 二釋三序(三)初次序(二)初泛論名數(二)初明數不同(二)初正明數開合(次緒) 二兼示眾是非(此經) 二立名多種(二)初例釋異名(此之) 二結歸四悉(天台) 二正釋經文(二)初明依經釋五義(五)初法體(如是)(二)初舊解(二)初引諸師釋(四)初舊解(舊解) 二肇師(肇師) 三真諦(真諦) 四龍樹(龍樹) 二以四悉判(此之) 二今釋(二)初約教(二)初通釋(今作) 二別釋(三)初迭明破立(四)初破邪立正(二)初破邪(別釋) 二立正(文如) 二破異立同(二)初破異(今謂) 二明同(摩訶) 三破淺明深(二)初破淺(今謂) 二明深(唯菩) 四破離立中(二)初破離(今謂) 二明中(文字) 二結成四教(初破) 三示部具四(此經) 二觀心(觀心) 二聞持(二)初舊解(三)初舊師(我聞) 二真諦(真諦) 三釋論(釋論) 二今釋(二)初約教釋(二)初我聞各釋(二)初明四義(師釋) 二明四聞(聞亦) 二我聞共釋(三)初聞者四能(有四) 二能承四佛(四)初三藏(歡喜) 二通教(賢阿) 三別教(典藏) 四圓教(海阿) 三部有四機(此經) 二觀心解(觀解) 三和合(一時)(二)初舊解(二)初肇師(一時) 二真諦(二)初敘彼立義(三藏) 二章安釋成(私謂) 二今釋(二)初約教(二)初約因緣總釋(師釋) 二約諦智別釋(二)初釋時(亦是) 二釋一(而言) 二觀解(觀解) 四教主(佛)(二)初舊解(二)初真諦(佛者) 二釋論(釋論) 二今釋(二)初約教(天台) 二約觀(觀解) 五住處(住王)(二)初雙標(住者) 二雙釋(二)初明能住法(二)初舊解(二)初真諦(真諦) 二釋論(釋論) 二今釋(二)初教(天台) 二觀(觀解) 二明所住處(二)初城(二)初因緣釋(王舍) 二觀行釋(觀解) 二山(二)初因緣釋(耆闍) 二觀行釋(觀心) 二明闕同聞義○ 二敘述序○ 三發起序○ 二正說分○ 三流通分○ △上明依經釋五義竟。 ○二明闕同聞義(二)初正釋(此經) 二釋題(若爾) △上明次序竟。 ○二敘述序(二)初列二名(從是) 二釋二序(二)初泛示二序文相(二)初別相(二)初明七別(二)初示七經文(別義) 二明七次第(生起) 二明三別(或時) 二述相(二)初正示敘述(言敘) 二兼示敘人(二)初問起(問誰) 二答示(二)初敘舊斥非(舊云) 二重問的示(二)初的示師意(又非) 二難起答通(二)初難起(難者) 二答通(二)初以因況果(此無) 二引文結證(二)初引當文證(文云) 二引大品例(大品) 二的從前序消文(七)初入定別(二)初標科(釋入) 二隨釋(三)初能游人(是時)(三)初釋是時(二)初舊解(是時) 二今釋(今但) 二釋如來(二)初略示(如來) 二解釋(二)初指他廣解(三藏) 二今從要釋(三)初約悲智釋(二)初約義釋(今言) 二引論證(成論) 二約智行釋(大經) 三約說證釋(二)初引論(釋論) 二釋成(今明) 三釋游字(游者) 二所游法(於無)(二)初明深廣法性(二)初直約文釋(二)初消無量甚深(無量) 二消法性二字(法性) 二更取義釋(三)初取實智可照釋(非是) 二就即事而理釋(又無) 三引論等心類(二)初引類(例如) 二準釋(三)初明中諦無量(準此) 二明中必融攝(若緣) 三結境智相稱(此境) 二釋諸佛行處(二)初法(諸佛) 二喻(舉函) 三結(過諸)(二)初直約文釋(二)初據義略釋(過諸) 二引文廣釋(二)初地持(地持) 二淨名(淨名) 二重取意釋(亦是) 二敘述別○ 三疑念別○ 四現瑞別○ 五騰疑念別○ 六正疑別○ 七集眾別○ △上明入定別竟。 ○二敘述別(二)初述義異前(是金) 二約文述義(二)初分文(初十) 二述義(二)初敘四義(四)初敘名(是金)(二)初他解屬體(解者) 二今定敘名(今明) 二敘體(諸經)(二)初指上標今(經王) 二對他辯正(二)初明他辨(二)初敘(三藏) 二破(二)初明違教旨(此語) 二明損行人(作此) 二明今釋(三)初泛示諸部經王是非(二)初約三諦定是非(二)初示三諦(今欲) 二定是非(若說) 二就中道顯尊極(三)初明諸部圓體為王(但經) 二約歷代人王為譬(譬如) 三示隨部立名合譬(法性) 二的明此典經王體性(法性) 三特彰今釋契理益機(若作) 三敘宗(若有)(二)初釋微妙(微妙) 二釋四佛護持(二)初約教釋(二)初正釋(二)初釋四佛(四方) 二釋護持(二)初約五佛體用釋持(釋迦) 二約信相疑除釋護(信相) 二揀示(此一) 二約觀釋(二)初約諦約德立圓觀(二)初約四諦(二)初總明境智(觀心) 二別示境智(二)初觀境(東是) 二發智(觀此) 二約四德(又觀) 二約諦約德示佛名(觀東) 四敘用(二)初分文(我今) 二隨釋(四)初能破勝法(我今)(二)初依現文示(二)初示三法體(初三) 二釋三法相(二)初別示(二)初別教(若相) 二圓教(若圓) 二總結(雖圓) 二取新本示(觀舊) 二所破惡罪(二)初重科總判(二)初科(次從) 二判(二)初明轉報異餘經(餘經) 二明三障由破戒(一往) 二依科廣釋(三)初釋報障(二)初直約人道釋(二)初標示因果(今直) 二驗果尋因(五)初殺生報(諸根)(三)初牒經示(諸根) 二尋因驗(昔損) 三引經證(經云) 二偷盜報(貧窮)(三)初牒經示(若貧) 二引經證(經云) 三以事驗(又先) 三淫欲報(親厚)(三)初牒經示(若親) 二引經證(經言) 三約理推(昔侵) 四妄語報(各各)(二)初明經脫略(各各) 二約義足釋(二)初足文示(內則) 二約理推(昔不) 五飲酒報(財物)(二)初例加文示(外耗) 二推示因果(二)初正示(昔慢) 二引證(經言) 二廣約五乘釋(二)初約五戒違經問(問釋) 二約五乘持戒答(二)初總答(答開) 二別示(二)初約義釋(二)初以五戒配法體實淺深(三)初明人天(二)初引經(提謂) 二配法(二)初別配(二)初周孔教(二)初對五常(又對) 二對五經(又對) 二輪王法(三)初開五對十相(又對) 二示合七為二意(俗不) 三結法從人立名(是為) 二結示(都是) 二辯二乘(四)初對五陰為念處境(又五) 二從念處見道品三脫(念處) 三明轉陰為五分法身(故云) 四結五戒為二乘之法(當知) 三明大乘(三)初總標示(又五) 二正配法門(三)初約經配四德(提謂) 二約事對三業(束五) 三約理對三法(三軌) 三舉廣結名(橫竪) `[二明五戒已下會本卷之二]`二明五戒事理復簡偏圓(五)初不殺戒(二)初委示(二)初總示事理持犯(復次) 二別明偏圓得失(二)初偏(二)初人天但事(二)初人(若作) 二天(若任) 二三乘加理(二)初二乘(若加) 二菩薩(二)初正示(若加) 二結呪(比佛) 二圓(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略示事持(若圓) 二廣明理持(三)初約體明持(又持) 二稱性得報(成就) 三結示因果(是則) 二明得意犯(二)初總示二犯(又圓) 二別示二相(二)初引人明事殺(如仙) 二據經明理殺(二)初正釋(又作) 二得報(成就) 二結勝(前諸) 三結責(不殺) 二不盜戒(二)初總明事理持犯(復次) 二別明偏圓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斥事持成犯(若持) 二約經文明報(貧窮) 二二乘(二)初斥理持成犯(二)初約有求斥(又一) 二引諸經斥(即非) 二引經明盜報(法華) 三菩薩(二)初斥次第成犯(若別) 二據經明盜報(取`[已【CB】,巳【卍續】]`已) 二圓(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讚理攝相(圓人) 二約經明報(如是) 二明得意犯(圓人) 二結勝(前諸) 三不婬戒○ 四不妄戒○ 五不飲酒戒○ 二觀心釋○ 二釋煩惱障○ 三破業障○ 三舉方法○ 四結成○ 二敘教相○ △上明不盜戒竟。 ○三不婬戒(二)初明事理持犯(復次) 二明偏圓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若關) 二天(二)初六欲(若為) 二八地(若斷) 二二乘(二)初於小名持(若憎) 二於大名犯(若聞) 三菩薩(苦菩) 二圓(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約義示(三)初示能淨諦觀(圓人) 二示所淨愛見(即空) 三示三諦名淨(三諦) 二引經證(二)初引經文(經云) 二會經意(圓人) 二明得意犯(二)初引諸經事(圓人) 二明用犯意(斯乃) 二結勝(前諸) ○四不妄戒(二)初示事理(復次) 二明偏圓(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二)初妄語相(二)初愛(諸欲) 二見(竪我) 二結示口過(偏口) 二天(三十) 二二乘(二)初出其行相(二乘) 二結成妄語(未得) 三菩薩(二)初示其行相(佛為) 二結為妄語(夫實) 二圓(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總標心口(圓人) 二別釋心口(二)初心離諸相而觀(如實) 二口稱四實而說(二)初約法示(如實) 二引經證(經言) 二明得意犯(三)初約果人示(圓人) 二引經證(經言) 三明犯意(將虗) 二結勝(前諸) ○五不飲酒戒(二)初示事理(復次) 二明偏圓(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中事酒(二)初據教明過(失酒) 二斥人好尚(過患) 二三界惑酒(二)初別示(二)初引論明見醉(釋論) 二約喻明愛醉(又貪) 二總結(三界) 二二乘(二)初斷通從別以明能醉(若二) 二兼凡斥小以明所迷(大經) 三菩薩(二)初約教道觀中皆名不了(三)初法(菩薩) 二喻(如遠) 三合(如是) 二自圓解外皆名邪見(故迦) 二圓(二)初示相(二)初明示行相(二)初得意持(二)初稱性觀故得名醒悟(圓人) 二以圓伏故名除酒法(是則) 二得意犯(二)初明具大智故能理醉(圓人) 二明具大悲故能事醉(波斯) 二結得斥失(夫得) 二結勝(前諸) △上約義釋竟。 ○二觀心釋(二)初附上諦智問(上觀) 二據今戒體答(觀五) △上破報障竟。 ○二破煩惱障(三)初節示經文(次破) 二對上下辯(二)初對上下定體(二)初對上報論義便(上來) 二與下業論體別(二)初問起(報障) 二釋通(二)初數人釋(數人) 二今師釋(二)初約心尅示(天台) 二因示生疑(二)初疑(若爾) 二釋(此乃) 二對上下論轉(若煩) 三約文示相(二)初通別(通論) 二指廣(今不) ○三破業障(二)初節經(三破) 二釋義(三)初定文是業(業將) 二略釋經文(惡星) 三勸令正信(二)初明相見表五罪(二)初約現文表示(夫諸) 二例餘相亦然(其餘) 二誡行者問邪師(行者) △上所破惡罪竟。 ○二舉方法若依開章當第三今依重科為第二分(三)初節經立意(從當) 二據意釋經(三)初立意(首業) 二釋經(二)初釋前三句(洗浴) 二釋後三句(前令) 三勸信(二)初約身陳類(夫人) 二約行可期(今近) 三行成破障(洗浴) ○四結成復依開章為第四也(三)初節示經文(從是) 二正釋經義(能悉) 三深明經意(四)初據今文示法(寂滅) 二約行成德顯(前三) 三明轉諦成德(報障) 四明經巧難知(前寄) △上敘四義竟。 ○二敘教相(護世) △上敘述別竟。 ○三疑念序(二)初壽量品題(金光)(二)初正釋(二)初約三佛難思以釋(二)初佛本無三(佛本) 二隨世俱立(二)初例三身各三(隨順) 二釋三佛三義(二)初約義分別(三)初法佛(二)初別釋(三)初身(法身) 二壽(法性) 三量(此壽) 二總釋(此即) 二報佛(二)初稱法有報(二)初引經(報身) 二釋義(如如) 二就報立三(三)初身(法身應身) 二壽(法壽應同) 三量(法量應同) 三應佛(三)初應物有三(三)初身(應身) 二壽(應同) 三量(應同) 二明依二有應(三)初法(智與) 二喻(如水) 三合(功德) 三明應徧三土(二)初雙明報應(能為) 二單示應身(二)初明有量二義(有量) 二結應佛皆然(應佛) 二據理融即(二)初約理融(然此) 二引文證(故下) 二明二字標題之巧(二)初委明其意(二)初從應佛融三釋(二)初明因偏疑見圓體(但信) 二明從圓體不偏題(二)初指偏題相(若從) 二示圓論意(而今) 二就報佛融三釋(三)初明報佛體圓(取二) 二明因疑達圓(量疑) 三明從圓題品(經家) 二結示立題(從此) 二重解(三)初示異解時(又一) 二明異解相(二)初標列章門(亦作) 二依章解釋(三)初玄義(二)初直示三身壽量(三)初應身(三)初壽(玄義) 二量(延促) 三結(此釋) 二報身(三)初壽(又壽) 二量(量者) 三結(此釋) 三法身(三)初壽(又壽) 二量(量者) 三結(此釋) 二更作三雙顯示(三)初番應佛二義(初番) 第二番報佛二義(第二) 第三番法佛二義(第三) 二引證(二)初引今文(三)初引二文證應身二義(二引) 二引三文證報身二義(虗空) 三引三文證法身二義(壽不) 二引新本(二)初別證應身二義(新本) 二總證法報四義(難思) 三還源(三)初總明意(三還) 二示還相(三)初應還明(初番) 二報還光(第二) 三法還金(第三) 三例一切(夫解) 三明兼錄意(既是) 二正明失念○ △上壽量品題竟。 ○二正明疑念(二)初序入正品指上說(此品) 二還從序意釋此文(二)初節經文(從王) 二隨文釋(二)初出入(四)初出處(爾時) 二明位(有菩) 三出名(名曰)(二)初約教釋名(三)初直就相似釋(二)初約名釋(信相) 二以相驗(下文) 二明似通上位(二)初明位位有似(又真) 二明高下難測(信相) 三設難覈實(二)初高位無疑難(二)初難(難者) 二釋(二)初約權實釋(此亦) 二引二經釋(法華) 二斷見無疑難(二)初難(難者) 二答(答言) 二就處辯觀(觀解) 四歎德(二)初科判(二)初正科經(歎德) 二重判位(此菩) 二隨釋(二)初外供養佛(`[已【CB】,巳【卍續】]`已曾)(二)初約財法釋(供養) 二約觀行釋(觀心) 二內種善根(種諸)(四)初直明種善義(種善) 二以值佛釋成(二)初舉三事譬(增長) 二以三輪合(風譬) 三明三因增長(楞嚴) 四結二成德(植種) 二明疑(二)初節經(從是) 二隨釋(二)初疑之由(是信)(三)初正出疑由(由有) 二釋何因緣(二)初約三性分因緣(何因) 二約因緣疑壽命(正因) 三釋方八十(三)初通示世壽三方(方八) 二特示中方為表(下方) 三不知表意故疑(信相) 二正生疑(復更)(二)初約理教互疑(二)初執教疑理(從復) 二執理惑教(敬詮) 二約經文廣示(二)初釋有二因緣(二)初對前辯異(有二) 二就今解釋(二)初約十善略釋(二)初正示因緣(三)初於十善各論止行(二)初標示(十善) 二釋相(二)初約殺盜釋(二)初約行相合具(不殺) 二明今經互舉(今經) 二例各八論(若備) 二於止行各論因緣(二)初標(今就) 二釋(二)初就不殺示四(二)初止善因緣(夫命) 二行善因緣(夫食) 二例九善皆爾(不殺) 三結示止行因緣數(總有) 二結成疑念(此等) 二就五乘廣釋(二)初結上起今(此約) 二明今廣示(二)初明教義(二)初不殺(二)初明行相(二)初示相(二)初正示(二)初總示五乘命殺(人天) 二別明脩者止行(七)初人天(若遮) 二三藏二乘(若破) 三事度菩薩(若毀) 四通教二乘(若脩) 五通教菩薩(非撥) 六別教菩薩(若毀) 七圓教菩薩(二)初順行(若誹) 二逆行(二)初明二逆(圓人) 二明順理(此皆) 二結廣(如上) 二引證(故大) 二成疑念(而我) 二施食(二)初明行相(二)初明事法權實(二)初明事法食體(二)初明事食輕重(次明) 二明法食權實(經言) 二明菩薩施相(三)初總明(菩薩) 二別示(四)初授人天食(授以) 二授三藏食(`[已【CB】,巳【卍續】]`已持) 三施通別食(`[已【CB】,巳【卍續】]`已入) 四施圓教食(設饑) 三結示(如是) 二結止行因緣(一一) 二成疑念(此諸) 二示觀行(觀心) 二釋`[己【CB】,巳【卍續】]`己身骨髓○ △上釋有二因緣竟。 ○二釋`[己【CB】,巳【卍續】]`己身骨髓(二)初明行相(二)初簡事從法(二)初所簡事身(`[己【CB】,巳【卍續】]`己身) 二所取法身(`[己【CB】,巳【卍續】]`己身) 二就法明施(二)初施實身(五)初施皮(為他) 二施血(說諸) 三施骨(說無) 四例施(檀忍) 五施髓(說甚) 二施權身(三)初結實標權(明此) 二正明施相(餘飲) 三引法華證(法華) 二成疑念(如來) △上疑念序竟。 ○四明現瑞序(二)初結前開後(大士)(二)初節經(從大) 二釋意(二)初結前(二)初明至心(至心) 二明念佛(觀心) 二開後(開後) 二正明現瑞(二)初敘意分文(三)初敘意(二)初正敘(從其) 二料簡(二)初簡作者(二)初問(問佛) 二答(答信) 二簡感者(二)初問(問眾) 二答(二)初簡通從別(答通) 二益本在他(雖然) 二分文(就文) 三判相(二)初正判(二)初約十因一果判(別相) 二約十地一地判(又別) 二料簡(二)初約經宗簡(二)初問(問此) 二答(答此) 二約似位簡(二)初問(問前) 二答(答一) 二隨文釋相(二)初別現相(其室)(二)初節文示十相(別相) 二約表發釋相(二)初牒示誡勸(此之) 二約相表德(二)初竪表十地功德(其室) 二橫表一地功德(二)初總表一地功德(二)初約初地(三)初通示(復次) 二別表(十)初室淨表智(二)初明了陰功能(其室) 二明三智體相(嚴事) 二寶問表境(二)初直表三諦(天紺) 二兼表融即(一地) 三妙香表慈悲(有妙) 四高座表四德(其室) 五佛坐表覺智(有四) 六放光表自他(放大) 七雨華表四辯(雨華) 八天樂表四攝(作天) 九受樂表法喜(受天) 十根具表互用(根缺) 三總歎(初地) 二例餘地(初地) 二別表一地自他(二)初約初地(二)初略示(復次) 二正表(二)初前五表自行(其室) 二後五表化他(後五) 二例餘地(初地) 二總現相(舉要)(二)初迷意總表(從一) 二依文別表(一切) △上明現瑞序竟。 ○`[五默然已下會本卷三]`五默念騰疑序(二)初分文(從信) 二隨釋(二)初見明歡喜(爾時) 二默念除疑(三)初明騰疑意(從至) 二正騰可疑(念釋) 三明默念意(而不) ○六止疑序(二)初分文(從爾) 二隨釋(二)初正止疑(三)初止疑意(疑蓋) 二正止疑(三)初大用不應(從汝) 二法性不應(法性) 三智度不應(三以) 三引證結(釋論) 二釋止疑(何以)(三)初釋法性不應(二)初明八眾攝菩薩(何以) 二明皆不應測性(若凡) 二釋智度不應(二)初正釋降佛難測(唯除) 二兼示佛所知法(二)初古釋可知故無常(舊用) 二今釋常知知常(天台) 三令比知大用(智性) ○七集眾序(二)初正釋經文(二)初對他經前後(從時) 二約今經解釋(三)初正明此室眾(二)初略釋時眾(時者) 二明集眾意(信相) 二兼明一經眾(三)初明此經具四眾(眾有) 二明眾與諸經同(此經) 三止常情偏局解(相承) 三明經部法益(二)初異法華屬方等(總瑞) 二須乘戒顯眾益(此中) 二判屬序段(齊此) △上序分竟。 ○二正宗分(二)初總示文義(二)初示經文起盡(從爾) 二辯三章大義(二)初敘他師(二)初正明他義(三)初敘初師(凡三) 二敘次師(二)初敘(二云) 二破(此乃) 三敘真諦(二)初敘(三藏) 二破(直是) 二今師去取(師云) 二明今意(三)初就新經明宗體(三)初四佛說迹以顯本(新舊) 二王子示本令悟入(若未) 三釋迦雙論令俱解(若末) 二判三品俱明用(懺品) 三明此本略二番(今之) 二分文解釋(四)初壽量品顯體(二)初分文(文為) 二解釋(四)初四佛說偈(二)初經家敘(爾時) 二四佛說喻(一切)(二)初料簡身說(二)初問(問四) 二答(二)初明說(答經) 二明身(見亦) 二分文解義(二)初敘二家分文(分八) 二從初師釋義(四)初四偈立譬(二)初斥古(二)初敘(舊云) 二斥(是義) 二今釋(二)初開章敘意(二)初開章(且作) 二敘意(二)初明三因果(四諦) 二明三相由(若論) 二依章釋義(三)初約四諦釋(二)初用四諦釋偈(二)初懸說諦義(二)初明四諦義(三)初對上明境智(上以) 二斥古唯齊事(舊讀) 三明今師正義(二)初約二諦(二)初約苦諦釋(今明) 二例餘諦結(餘三) 二約三諦(二)初約苦諦釋(又一) 二例餘諦結(知苦) 二明對諦意(明識) 二以諦釋文(四)初集諦(三)初牒示(一切) 二引證(大經) 三釋結(水體) 二苦諦(三)初牒示(諸須) 二引證(小般) 三釋結(山體) 三道諦(三)初牒示(大地) 二引證(法華) 三釋結(地體) 四滅諦(三)初牒示(虗空) 二引證(法華) 三釋結(空體) 二明四諦釋疑(二)初示理明疑斷(二)初示理明相(四諦) 二示斷疑相(三)初所斷疑(信相) 二能斷法(四佛) 二歎意巧(舉應) 二歎釋妙勸思(釋此) 二約四念釋(二)初以偈對法(三)初捨別從通(四偈) 二從通對釋(一切) 三對偈所以(若觀) 二以法釋疑(二)初明念處因果(二)初脩因相(若觀) 二得果相(三)初三德融即相(成五) 二五陰常住相(仁王) 三三身體用相(陰之) 二將果用釋疑(三)初所破之疑(信相) 二能破之法(四佛) 三得解之相(信相) 三約四德釋(二)初以偈對德(四偈) 二以德釋疑(二)初顯德用(四德) 二除疑念(三)初所破之疑(信相) 二能破之法(四佛) 三得解之相(信相) 二一偈合譬○ 三二偈斷疑○ 四一偈結成○ 二信相歡喜○ 三當機得道○ 四四佛還大○ 二懺悔品滅惡○ 三讚嘆品生善○ 四空品導成○ △上四偈立譬竟。 ○二一偈合譬(不可)(二)初標古解二失(億百) 二明今意破古(二)初破僻取文(二)初出古解(舊云) 二示今意(二)初示經深意(今什) 二斥古誣經(汝既) 二破偏執義(偏執) ○三二偈斷疑(以是)(二)初牒因釋義(二)初以事行消文(二)初約因緣釋(以是) 二約二緣釋(若作) 二明法門指上(法食) 二據果斷疑(脩因) ○四一偈結成(是故) △上四佛說偈竟。 ○二信相歡喜(爾時)(二)初據所聞釋信相(爾時) 二約入位釋歡喜(踊躍) ○三當機得道(從說) ○四四佛還本(時四)(二)初因緣釋(從時) 二觀行釋(觀解) △上明壽量品竟。 ○二懺悔品滅惡(二)初品題(二)初明懺悔義(二)初正明大義(四)初釋懺悔名(三)初對他經(諸大) 二正釋名(五)初約首伏釋(今先) 二約黑白釋(又懺) 三約棄求釋(又懺) 四約露斷釋(又懺) 五約慚愧釋(二)初總釋(又懺) 二別釋(二)初約人天釋(漸具) 二約四教釋(四)初三藏(二)初賢聖(又人) 二事理(又賢) 二通教(二)初賢聖(又慚) 二事理(又三) 三別教(二)初賢聖(又三) 二事理(總此) 四圓教(二)初賢聖(又三) 二事理(總此) 三合十數(合十) 二明懺悔處(四)初明懺須得處(二)初引經明處(二)初引諸經(二)初引大經二文(次明) 二引法華二文(法華) 二引此經(二)初引(此經) 二釋(歸依) 二結示須處(若得) 二明得處懺妙(二)初約妙明懺(二)初引經示妙(故普) 二約義明妙(無罪) 三約人顯妙(諸大) 二結名妙懺(若識) 三明懺妙人尊(二)初引經書示(大經) 二舉行人結(行人) 四勸求懺悔處(行人) 三明懺悔法(三)初開章(次明) 二示相(二)初正法(二)初略示(正法) 二廣示(二)初明脩觀相(二)初就內心脩觀(二)初明觀隨於境(法性) 二明境觀不二(二)初融境觀(二)初示相(境智) 二引證(經言) 二會說默(說如) 二用淨心歷法(二)初例內心泯淨(以此) 二引教示融相(二)初約法示(故云) 二引事喻(三)初以耆婆喻任運破障(耆婆) 二以摩男喻法爾生善(釋摩) 三以那律喻自然顯理(阿那) 二明滅罪相(若如) 二助法(三)初明用助意(助道) 二明助道法(二)初喻用助意(所謂) 二示助道法(略言) 三明助道功(如順) 三總結(如是) 四明懺悔位○ 二舉邪勸脩○ 二正釋品題○ 二經文○ ○四明懺悔位(三)初他釋局淺(二)初敘他(明懺) 二略斥(此不) 二今釋通深(二)初正釋(二)初明六凡合懺(二)初四趣(二)初明地獄(二)初造逆(故新) 二破戒(佛為) 二明三趣(多嗔) 二人天(二)初人(人中) 二天(天上) 二明四教皆懺(四)初三藏(二)初聲聞(二)初七賢(若出) 二四果(若忍) 二支佛(支佛) 二通教(若乾) 三別教(十信) 四圓教(又十) 二斥局(齊此) 三引經證結(是故) ○二舉利勸脩(四)初聞者宿殖(若人) 二聞者得報(語其) 三以聞況脩(直聞) 四結示歸敬(`[已【CB】,巳【卍續】]`已聞) △上明懺悔義竟。 ○二正釋品題(二)初釋二字義(二)初依字訓釋(二)初釋懺(二)初明求鑑(懺悔) 二明被鑑(身被) 二釋悔(二)初明能廢(悔者) 二明所廢(悔身) 二約法門釋(又法) 二明三種懺(三)初明三種相貌(二)初列名示(懺悔) 二約相釋(二)初明小(三)初作法(小乘) 二取相(阿含) 三無生(亦有) 二明大(三)初作法(大乘) 二取相(取相) 三無生(無生) 二明三種功能(二)初正示功能(二)初明懺惡(二)初四番通小釋(四)初約遮性釋(三)初作法(作法) 二取相(取相) 三無生(觀無) 二約三學釋(又作) 三除三報釋(又作) 四除三業釋(又作) 二二番唯大釋(二)初別煩惱重(又作) 二通三障釋(又三) 二明生善(又作) 二勸人脩學(如是) 三明經具三懺(二)初示經有三文(今文) 二結懺為經用(三為) △上品題竟。 ○二經文(二)初對判分文(二)初對判(從此) 二分文(此品) 二依文釋義(二)初明夢中見聞(二)初夢見金鼓(三)初正見金鼓(爾時)(二)初釋夢(夢者) 二釋鼓(二)初正釋(二)初直表三德(法性) 二三皆深廣(姝大) 二結示(此即) 二見鼓光(其明) 三見光中佛(復於)(二)初約文表義(復於) 二結義歸圓(二)初別結此三(此即) 二通結上義(觀此) 二夢見擊鼓(二)初分文(從見) 二釋義(三)初見擊鼓(見有) 二出大音聲(出大) 三聲所詮辯(其聲)(二)初明似智會法起用(鼓是) 二明枹鼓合成三身(鼓是) 二覺`[已【CB】,巳【卍續】]`已說見聞(二)初分文(從時) 二隨釋(四)初往佛所(時信)(二)初釋夢旦(二)初約教釋(夢者) 二約觀解(觀解) 二釋出往(往耆) 二與緣俱(爾時) 三伸敬(至佛) 四述夢(二)初分文(從以) 二釋義(二)初總明夢(二)初明見金鼓(三)初見鼓形狀(昨夜) 二見鼓光明(其光) 三見光中佛(又因) 二明見擊鼓(見婆) 二別明夢(二)初分文(從是) 二釋義(二)初明金鼓滅惡生善(二)初別分經(六)初滅世間因果苦(是大) 二出生世間因果樂(斷眾) 三能令眾生自他俱備(是鼓) 四能滅報障兼得宿命(若有) 五能令眾生得諸法門(是金) 六能破眾生八難流轉(若有) 二總示義(釋此) 二明教詔懺悔之法(二)初分文(二)初正分經文(從一) 二敘意生起(生起) 二釋義(五)初教自說罪過懺誨(二)初分文(自我) 二釋義(三)初法身是依憑(一切) 二請佛覆護(是諸) 三正明懺悔(二)初分文(正懺) 二釋義(二)初總明懺悔(我本) 二別明懺悔(二)初分文(別懺) 二釋義(三)初懺煩惱障(諸十)(二)初釋文(三)初重不識諸佛(諸十) 二釋及父母恩(父母) 三釋不解善法(不解) 二結示(三佛) 二懺報障(自持)(三)初約事懺(自持) 二約法釋(二)初約三學(今更) 二約三教(法華) 三結須懺(著此) 三懺業障(三)初節經示義(從心) 二隨文略釋(十二)初懺由心口造惡業(心念) 二懺內外因緣造惡業(凡夫) 三懺五欲因緣造惡業(五欲) 四懺信受邪師造惡業(親近) 五隨順惡主造惡業(繫屬) 六愛心所使造惡業(貪欲) 七為衣食女色造惡業(依因) 八於佛世敬田造惡業(或不) 九於無佛世敬田造惡樂(或不) 十於正法造惡業(以無) 十一於恩田造惡業(不知) 十二總一切處造惡業(愚惑) 三示解釋法(造業) `[二明供卷已下會本卷四]`二明供養諸佛(二)初立意分文(從我) 二依文釋義(二)初財供養(我今) 二法供養(二)初分文立意(法供) 二依文釋義(二)初明化他法供養(二)初化他令脩行(二)初分文釋義(二)初分文(化他) 二釋義(四)初明化始以大悲拔苦(我當) 二勸真因十地之行(我當) 三勸真果菩提大覺(`[已【CB】,己【卍續】]`已得) 四勸精進督使成行(為一) 二約教觀釋(二)初教義(夫眾) 二觀行(觀心) 二化他令懺悔(二)初立意分文(次四) 二依文釋義(三)初欲說懺(我當) 二正為說(千劫) 三說懺`[已【CB】,巳【卍續】]`已(我今) 二明自行法供養(二)初分文立意(文為) 二依文釋義(二)初自脩行(三)初標章(我當) 二脩因(住於) 三成果(成佛) 二自脩懺(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二)初請佛(諸佛) 二明懺(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五)初懺報障(二)初出報障相(若我) 二請惡除戒(十方) 二懺煩惱障(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二)初出相(我之) 二乞清淨(惟願) 三懺業障(二)初分文(次業) 二隨釋(三)初竪論三世造業(過去)(二)初對報示(今正) 二設問釋(二)初設未有問(問過) 二明遮起答(三)初引經論證(答數) 二引現事例(今更) 三據義結答(未來) 二橫明現起十惡(身業) 三求懺過去業(遠離) 四明迴向(若此) 五懺善惡二難(二)初揀示分文(釋八) 二隨文釋義(二)初指惡為難(若在)(六)初釋諸有險難(初四) 二釋生死險難(生死) 三釋婬欲難(種種) 四釋輕躁難(二)初示輕躁相(心輕) 二引聖凡例(二)初聖(如羅) 二凡(更舉) 五釋近惡友難(近惡) 六釋三毒難(三毒) 二指善為難(遇無)(二)初明善惡俱能為難(二)初雙明二義(遇無) 二依善釋文(四)初釋遇無難難(遇無) 二釋脩功德難(脩功) 三釋值好時難(值好) 四釋值佛亦難(值佛) 二明平去二聲讀文(二)初讀字通平(若讀) 二據經屬去(又依) 三明稱歎○ 四明發願○ 五結成○ △上明供養諸佛竟。 ○三明稱歎(二)初立意分文(從諸) 二隨文釋義(三)初標歎(諸佛) 二正歎(二)初分文(就正) 二隨釋(二)初寄言歎(二)初略歎略況(金色)(二)初釋略歎(二)初金色相貌(二)初以他金比色(略歎) 二以照物顯光(又佛) 二金色所以(二)初明是眾相所依(然金) 二明為四德之譬(金有) 二釋略況(猶如) 二廣歎廣況(二)初廣歎(二)初分文(廣歎) 二隨釋(四)初歎我德(其色) 二歎淨德(善淨) 三歎常德(功德) 四歎樂德(三有) 二廣況(二)初分文(從如) 二隨釋(二)初廣況(如大) 二合喻(諸佛) 二絕言歎(二)初分文(從一) 二隨釋(二)初正絕言歎(一切) 二牒譬帖合(大地) 三總結(相好) △上明稱歎竟。 ○四明發願(二)初立意分文(從我) 二隨文釋義(二)初正明發願(二)初自發願(二)初願果滿(四)初願意輪滿(我以) 二願口輪滿(講宣) 三願身輪滿(擢伏) 四願慈悲滿(住壽) 二願因圓(二)初分文(因圓) 二釋義(四)初願有為功德滿(我當) 二願無為功德滿(斷諸) 三願宿命念佛滿(我當) 四願值佛滿(我因) 二為他發願(二)初分文(為他) 二釋義(二)初願作藥王㧞苦(四)初總㧞眾苦(一切) 二㧞根缺苦(若有) 三㧞病苦(十方) 四㧞王難苦(若犯) 二願作珠王與樂(二)初分文(與樂) 二隨釋(三)初與世間果樂(若有) 二與出世因樂(二)初分文(從願) 二隨釋(二)初令脩行外緣具(二)初值三寶(願諸) 二離八難(願諸) 二令脩行內因具(二)初分文(內因) 二隨釋(二)初生尊貴(願諸) 二饒財寶(多饒) 三結成(二)初分文(從若) 二釋經(二)初結有(若我) 二結他(若諸) 二約願隨喜(二)初分文(從若) 二釋經(二)初隨喜他(若此) 二隨喜自(我今) △上明發願竟。 ○五結成(二)初分文(從答) 二釋經(三)初結成斷惡(若有) 二結成生善(諸善) 三結值佛多(非於) △上懺悔品滅惡竟。 ○二讚歎品生善(二)初品題(二)初約義通釋(二)初示四悉意(二)初列(讚歎) 二釋(四)初世界(一從) 二為人(二從) 三對治(三從) 四第一義(四從) 二釋讚歎名(二)初分字釋義(若欲) 二引論證成(釋論) 二結示別顯(二)初約三業別顯(此品) 二約四悉別顯(結此) 二結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隨釋(二)初長行(爾時)(二)初釋對告人(二)初約對治釋(而對) 二約為人釋(又對) 二釋金龍尊(金龍) 二偈頌(二)初分文(總有) 二隨釋(三)初讚三世佛(五)初總讚(我今)(三)初約事理明總(總讚) 二約三法明總(總理) 三約四德明總(如是) 二別讚(二)初分文立義(二)初分文(從色) 二立義(二)初明能讚智巧(所以) 二明所讚德深(二)初歷教分別(二)初總明(夫相) 二別釋(二)初釋三身相(三)初釋生身相(三身) 二釋尊特相(如釋) 三釋法性相(法性) 二釋三相業(三)初釋生身業(種相) 二釋尊特業(若以) 三釋法性業(以實) 二據圓融即(三)初正融即(三身) 二明巧讚(今經) 三明妙用(一一) 二依經釋義(六)初讚七大相海(色中) 二讚兩小相海(眉細) 三徧讚大相海(如來) 四又讚四大相海(得昧) 五又讚一小相海(臂𦟛) 六復讚一大相海(手足) 三徧類讚(去來) 四絕言讚(二)初分文(從設) 二隨釋(二)初絕言讚(設以) 二絕心讚(大地) 五迴向(我今) 二發來世願(二)初分文立意(從如) 二隨經釋義(二)初佛述(如是) 二龍尊發來願(五)初夜夢畫說願(若我) 二為他取淨土願(我當) 三因相記莂願(奉貢) 四下化願(若有) 五上求願(我未) 三結會二世事(信相) △上讚歎品生善竟。 ○四空品導成(二)初品題(二)初正釋題(二)初約四教詮空示(二)初約部列四(二)初正判四空(夫空) 二約部須四(此經) 二定品唯圓(二)初直示唯圓(二)初就理示(而今) 二引文示(何故) 二略示圓相(又空) 二約六教對中簡(二)初明用句意(直作) 二正用句簡(二)初列六句(空破) 二釋句相(三)初釋相破句(二)初空破中(二)初略示(空破) 二廣釋(三)初破凡邪雙非(二)初泛示見相(二)初正示(凡邪) 二結過(雖單) 二正破第四(二)初所破邪計(雖計) 二能破圓空(故為) 二破二乘雙非(二)初泛明證相(二)初明證相(二乘) 二示四門(但二) 二正示破中(二)初示所破假名中(雖斷) 二示能破畢竟空(故為) 三破別教雙非(三)初示迷門起失(二)初舉意明失(二)初舉意(別教) 二明失(不得) 二示四門相(故涅) 二明失故須破(若各) 三引證示失相(新本) 二明相脩句(二)初諸空脩圓中(相脩) 二諸雙非脩圓空(非有) 三釋相即句(二)初明圓教空中不二(二)初直示不二(相即) 二引般若結(般若) 二明今品略說名空(而不) 二明來意(二)初導成上品(二)初正示(二)初導二用(此品) 二成三章(亦是) 二引證(故釋) 二開悟鈍根(又常) `[二經文已下會本卷之五(CBETA 按:本校注在原書107頁[01])]`二經文(二)初分文(此品) 二隨釋(二)初欲說空(無量)(二)初釋(八)初釋餘經廣說(二)初總示相顯意(無量) 二別明指前義(二)初約部次相違問(若持) 二約後分至終答(二)初正答通(二)初引教答通(二)初總立意(答諸) 二引三經(三)初阿含(二)初正引(且舉) 二結示(此是) 二方等(二)初正引(又方) 二結示(豈非) 三大品(二)初正引(又大) 二結示(當知) 二詳定結斥(以此) 二示非妨(此經) 二釋略而解說(二)初示教門名義廣略(二)初示二門(略而) 二明四句(二)初直示三句(應作) 二委示第四(二)初標示(或名) 二正釋(迄從) 二明今品名略義廣(今言) 三釋眾生根鈍(二)初定廣略利鈍(二)初約聞持意(眾生) 二約義持翻(此語) 二示今機利鈍(二)初明經意(此經) 二示今機(今機) 四釋無量空義(二)初約真中揀(無量) 二就此經示(此經) 五釋異妙方便(異妙) 六釋起大悲心(起大) 七釋我今演說(我今) 八釋知眾生意(知眾) 二結(敘欲) 二正說空(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從是) 二立意(二)初直示(無境) 二引證(應引) 二隨文釋義(二)初明生法二空境(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明空) 二立意(五)初直示二相(實法) 二示二異名(亦名) 三大小皆脩(二)初明小(小乘) 二明大(大品) 四經論廣略(眾經) 五今品俱略(今經) 二隨釋(二)初明實法境(二)初分文(實法) 二隨釋(二)初明苦果境(三)初生空境(是身)(二)初釋是身虗偽(二)初體妄計故虗(二)初計攬陰有身(是身) 二體本虗叵得(若體) 二檢原由了偽(二)初正檢(二)初檢假名由(又檢) 二檢實法由(二)初五陰(此亦) 二六大(又精) 二結示(觀此) 二釋猶如空聚(空聚) 二法空境(二)初立意分文(二)初立意(從六) 二分文(文為) 二隨釋(三)初明六根(六入)(四)初釋六入(三)初釋二名(六入) 初檢三事(檢其) 三明六數(諸根) 二釋村落(識依) 三釋結賊所止(塵從) 四釋不相知(眼見) 二明十二入(眼根)(四)初約開辨數(從眼) 二明通別名(塵入) 三釋各各自緣(當一) 四釋不行他緣(他根) 三明十八界(二)初辨數釋名(從心) 二隨文釋義(三)初明識徧諸根(心如) 二識常在根塵(心常) 三明識常去還(心處) 三結二境(二)初標示(從身) 二牒釋(二)初結生空境(身空) 二結法空境(二)初超釋無主(二)初別檢心(亦無) 二互推主(或時) 二追釋無諍(無有) 二明集因境(二)初分文對辨(二)初分文(從諸) 二對辨(二)初對假想辨(前三) 二對小乘辨(若直) 二隨文釋義(三)初明集起相(二)初通約生法釋(三)初堜苦從集(從諸) 初分句對義(前三) 三破小因緣(二)初敘小(小乘) 二斥非(今明) 二別約生法釋(二)初假名因緣(三)初釋從諸因緣(言因) 二釋和合而有(以業) 三釋無有堅實(此一) 二實法因緣(妄想) 二明集吞噬(二)初因果對釋(四)初釋增減殘害(隨時) 二釋四蛇同篋(二)初明四蛇(二)初約蛇報明四相(譬如) 二約蛇因明四分(二)初別示四分感報(二)初明生四大(如此) 二明致四相(瑞應) 二總結集業致苦(集業) 二明同篋(二)初約身為篋(同處) 二約業為篋(又用) 三釋其性各異(二)初約一身釋(其性) 二約六根釋(或言) 四釋悉滅無餘(悉滅) 二結由集業(苦果) 三明集善惡境(三)初釋心識(心識) 二釋二性(二性) 三釋躁動(二)初正釋躁動(二)初約王數釋(躁動) 二約業牽釋(二)初業牽(又如) 二兩牽(有熟) 二例釋隨業(亦是) 二明假想境○ 二明生法二空觀○ △上明實法境竟。 ○二明假想境(二)初正釋相(二)初釋散滅壞時(水火) 二釋大小不淨(大小) 二明功能(二)初明破欲助正(二)初略示(若正) 二廣示(三)初引釋論明助正(計論) 二示進脩明力大(若進) 三引大經顯治欲(大經) 二明二空助正(三)初據義總示(此不) 二引經別示(大經) 三結成助正(此就) △上明生法二空境竟。 ○二明生法二空觀(二)初分文立義(二)初分文(從善) 二立義(三)初明諦緣本大(二)初明通大(四)初約專小問(問四) 二約通大答(答四) 三重問(通意) 四廣釋(二)初明四諦通(涅槃) 二明因緣通(大經) 二明唯大(二)初明獨菩薩法(二)初引經(復有) 二結示(當知) 二明二乘見淺(三)初聲聞(二乘) 二支佛(緣覺) 三斥淺(二)初正斥二乘(雖復) 二對彰菩薩(與菩) 二明㭊體有殊(二)初約共三乘明㭊觀(二)初別釋(二)初約二乘明觀(二)初生空觀(二)初舉譬推(今推) 二就法檢(我人) 二法空觀(二)初明法存(難求) 二明觀㭊(二)初正推法空(更法) 二雙結二空(既不) 二以菩薩例結(通菩) 二總結(是為) 二約不共菩薩明體觀(三)初總示異別(若論) 二深明觀相(四)初明妙空體法(二)初立喻顯(如見) 二就法觀(二)初生法雙空(二)初明觀(眾生) 二引證(如大) 二因果俱寂(二)初明觀(今世) 二引證(下文) 二示妙三論智(難不) 三結三諦圓顯(第一) 四與經體相應(與此) 三約人結示(是為) 三斥諸師失意(三)初正斥失(二)初斥小乘師(諸小) 二斥大乘師(諸大) 二引經示(今經) 三結不用(豈可) 二依文釋義(二)初明脩因二空觀(二)初約苦集明二空觀(二)初生空(二)初分文(善女) 二釋義(三)初對告勸發(善女)(二)初釋善女(二)初約四悉釋(四)初世界(善女) 二為人(又時) 三對治(又男) 四第一義(又佛) 二結成因緣(此是) 二釋當觀(當觀) 二指上境(諸法)(二)初釋諸法(諸法) 二釋如是(二)初標列三義(如是) 二指釋三義(二)初指事(如事) 二融即(又事) 三正作觀(何處)(二)初通釋四句(三)初約初二句明空觀(二)初釋初句(二)初就五陰觀(何處) 二就因果觀(又果) 二例次句(人既) 二約第三句明中觀(本性) 三約第四句明假觀(二)初由迷俱立(二)初正釋(二)初直約事理釋(無明) 二委就迷悟釋(以有) 二引證(淨名) 二由悟俱妄(若知) 二別釋初句(二)初明所破人執(二)初總示我相(但我) 二別示利鈍(二)初鈍(若攬) 二利(二)初明密利(若執) 二明相狀(二)初略論十使(二)初正明使相(二)初明十為枝葉(如執) 二明我為根本(十使) 二兼示其人(二)初明具邪禪慧(縱令) 二明不能破我(如此) 二重廣我見(廣說) 二明能破空慧(二)初通明空慧(二)初就境智明生空(二)初別示(二)初於陰境推(若一) 二明觀智檢(而其) 二總結(內外) 二約大小人法(三)初毗曇(毗曇) 二成實(成論) 三大乘(大乘) 二別明三觀(二)初正彼人我(三)初約理觀檢(破二) 二約非事非理檢(若作) 三約事觀檢(若作) 二更推法我(二)初明得悟推法破思(若得) 二明未悟推法破見(二)初轉計實法(二)初正明度入(若未) 二引經及事(故法) 二勸更脩觀(須實) 二法空○ 二明因緣生法二空觀○ 二明果上二空用○ △上明生空竟。 ○二法空(二)初約經文釋成三觀(二)初正釋(二)初立意分文(從如) 二隨文釋義(三)初明即法而空(如是)(二)初示境觀(如是) 二明脩觀(二)初就法明空(二)初正明空(若四) 二引經證(請觀) 二對生辨觀(上檢) 二明即法而中(本自)(二)初二句法本自中(二)初性非生滅(本自) 二非觀使爾(本自) 二三句顯由觀解(二)初正示(以是) 二引證(大經) 三明即法而假(和合)(二)初成違理之事(和合) 二成照成之脩(此法) 二結觀(三觀) 二為鈍根重破法執(二)初明法執(二)初依報起見愛心(四)初依大陰起四執(更為) 二因四執生我見(四執) 三依我見生十使(我見) 四因十使招生死(方招) 二指見心名污穢陰(惑此) 二明空觀(三)初明不依是忘四執(止不) 二明契理則備眾德(寂然) 三明此觀速能復本(行人) △上約苦集明二空觀竟。 ○二明因緣生法二空觀(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從無) 初立意(二)初通辨因緣相貌(二)初標列(然十) 二解釋(三)初三世(三世) 二果報(果報) 三一念(二)初所憑教(一念) 二明行相(二)初正釋相(二)初對塵直釋(如眼) 二更推因起(二)初逆推過因(今更) 二順推現果(又觀) 二歎難知(如此) 二略示今經觀境(二)初明經意(今經) 二示境觀(二)初示境(二)初立喻(直以) 二法合(火者) 二示觀(二)初立喻(若知) 二法合(輪火) 二依義釋文(二)初出境相(二)初生空境(二)初分文(生空) 二釋義(四)初中觀境(無明) 二假觀境(妄想) 三空觀境(無所) 四結成(是故) 二法空境(行識) 二出觀相(二)初據經文示觀(二)初正示(二)初指文(眾苦) 二釋義(三)初明中觀(眾善) 二明空觀(本無) 三明假觀(不善) 二結勸(雖名) 二為鈍人更說(二)初特示空觀(二)初示(二)初推人法(二)初推人(更為) 二觀法(二)初橫推(實法) 二竪推(既不) 二明觀成(二)初明二執忘(無生) 二舉二喻示(既不) 二結(是略) 二別指中假(中觀) △上明脩因二空觀竟。 ○二明果上二空用(二)初分文(我斷) 二釋義(二)初明自行成(二)初明智德滿(我斷)(二)初明人法二觀成(二)初約人法銷文(二)初明人空觀成(一切) 二明法空觀成(以智) 二約大小釋斷(二)初論大小斷盡不盡(二)初明二乘斷通餘別(二乘) 二明佛地通別都忘(二)初正示(而言) 二引證(釋論) 二明佛地有斷不斷(二)初經論異說(二)初有斷(經論) 二無斷(或言) 二悉檀和會(斯乃) 二明正助二道滿(證無) 二明斷德滿(開甘)(二)初略釋甘露(開甘) 二廣釋諸句(四)初對華嚴四位(二)初正對(然此) 二釋疑(下地) 二對般若四智(又通) 三對法華大事(又對) 四對涅槃四德(又涅) 二明化他成(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吹大) 二立意(二)初明智定相成(餘經) 二明因果同類(修因) 二依義釋文(二)初明轉法輪化他(二)初明說法(吹大)(二)初總示(說法) 二別釋(二)初別明螺等(二)初約教位釋(二)初釋四句(四)初明吹螺(吹螺) 二明擊鼓(擊大) 三釋然炬(然大) 四釋雨雨(雨勝) 二例四經(若得) 二以橫竪結(此一) 二通釋大義(此中) 二明神通(二)初明摧怨(二)初煩惱為怨(我今) 二天魔為主(魔為) 二明竪幢(竪法) 二明四弘誓化他(二)初揲文示義(從度) 二隨義釋文(四)初令度苦諦(度諸) 二令斷集諦(煩惱) 三令證滅諦(我以) 四令安道諦(於無)(四)初約檀明諦(從於) 二略釋經文(無量) 三檀攝六度(論云) 四以彼岸結(捨身) △上正說分竟。 ○`[三大已下會本卷之六]`三大章流通文(二)初四天王品題(二)初因緣釋(二)初約處釋人(二)初明處(四天) 二出人(東黃) 二明品來意(此四) 二觀行釋(二)初示觀相(觀心) 二明利益(若不) 二十三品經文(二)初立意分章(二)初立意(此下) 二分章(三)初開流通七章(凡為) 二出天人五段(天王) 三示此品六番(四天) 二正釋經文(七)初五品明天王發誓願勸獎弘宣(五)初四王品以天力擁護請者(六)初述護國之能(二)初分文(初番) 二釋義(二)初四王白佛(二)初經家敘(爾時) 二正白佛(二)初分文立義(正白) 二用義釋文(二)初歎經(三)初歎體(世尊) 二歎宗(華嚴) 三歎用(此經) 二述能護(二)初分文(從世) 二釋義(二)初內以法護國(四)初護國之由(世尊) 二以法護國(世尊) 三天黨護國(世尊) 四天眼護國(世尊) 二外以策護國(二)初標科敘意(二)初標科(二從) 二敘意(三)初勸說聽因緣和合(二)初勸法師為外緣(一若) 二勸王者脩內因(次王) 二勸供給四眾因緣(二者) 三勸能讚所讚因緣(三者) 二用意銷文(三)初勸說聽因緣和合(二)初勸法師為外緣(若此) 二勸王者脩內因(世尊) 二勸供給四眾因緣(世尊) 三勸能讚所讚因緣(世尊) 二如來述成(二)初分文(次佛) 二釋義(二)初合述歎經(爾時) 二述能護國(二)初分文(從於) 二釋義(二)初述以法護國(四)初述護國由(於諸) 二以法護世(說於) 三超述天眼(汝等) 四追述天黨(汝等) 二述以智眼護國(汝等) 二述護國之事○ 三示其軌模○ 四要其法利○ 五舉興衰勸○ 六說偈頌德○ 二大辨品以辨充益說者○ 三功德品以財潤請說者○ 四地神品以地味請說處○ 五散脂品以威武安說聽○ 二正論善集明人王往日通經○ 三鬼神品明聽者菩薩守衛○ 四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虗○ 五除病流水引者證今護持非謬○ 六捨身品引昔捐軀誡今師弟○ 七讚佛品能宣所宣利益深重○ △上述護國之能竟。 ○二述護國之事(二)初分文(第二) 二釋義(二)初白佛(二)初王奉人法天除怨患(爾時) 二隣國興兵天令懅退(若有) 二佛述(二)初標科(次佛) 二隨釋(二)初述初意(爾時) 二述後意(四王)(二)初正以等慈述其懅退(從四) 二兼勸諸國各守本業(又勸) ○三示其軌模(二)初分文(第三) 二釋義(二)初白佛(二)初出願欲(六)初欲安`[己【CB】,巳【卍續】]`己身(爾時) 二欲安妻子(及后) 三欲安宮殿(宮殿) 四王顏殊勝(身所) 五攝諸福德(欲得) 六國無憂苦(國土) 二示軌模(六)初示莫放逸(世尊) 二示嚴法堂(應當) 三示令洗沐(當淨) 四示專聽經(正念) 五示和顏語(復於) 六示應自慶(是王) 二述成(二)初分文立意(次佛) 二用意釋文(二)初別述(二)初述成六方法(六)初述成安身(爾時) 二述成安國(復得) 三述成安妻子(復於) 四述成安王領(亦得) 五述成宮殿(當得) 六述成攝福(在在) 二述成六願欲(六)初述願安身(汝等) 二述上安國(`[已【CB】,巳【卍續】]`已為) 三述願安妻子(我今) 四述欲攝福聚(`[已【CB】,巳【卍續】]`已種) 五述願安宮殿(後宮) 六述上王領(國土) 二總述(汝等) ○四要其法利(二)初分文(第四) 二釋義(二)初白佛(二)初人王運心(爾時) 二天宮相現(是妙)(二)初事釋(人王) 二觀釋(觀心) 二佛述(二)初標科(次佛) 二隨釋(二)初述成香光普徧(佛告) 二述成施善護讚(二)初讚因(諸佛) 二讚果(爾時) ○五舉興衰勸(二)初分文(第五) 二釋義(二)初白佛(三)初舉興勸(四)初弘經四天聽受(爾時) 二釋梵八部皆集(大梵) 三人王為善知識(世尊) 四得利護國彌勤(以甘) 二舉衰勸(二)初分文(次舉) 二隨釋(四)初天失法食(世尊) 二天神捨離(世尊) 三惡鬼興灾(我等) 四展轉成灾(世尊) 三正勸(二)初分文(三正) 二隨釋(六)初欲得現利(世尊) 二天忻法食(我等) 三出過三論(如諸) 四始終獲利(所以) 五教主勝故(如來) 六諸法本故(若閻) 二佛述(二)初分文(次佛) 二隨釋(二)初興衰勸(爾時) 二正勸(若有) ○六說偈頌德(二)初分文(第六) 二釋義(三)初說偈歎(三)初歎三身(爾時)(三)初依現文對(夫三) 二取喻通具(二)初取喻顯圓(通意) 二以結文示(依結) 三取法文融(雖復) 二歎身相(二)初分科釋經(二)初分科(歎身) 二釋經(五)初歎上二相(如來) 二歎智斷(功德) 三歎下二相(足下) 四絕言歎(所有) 五結歎(佛功) 二總示身相(三)初通嚴三身(夫相) 二別示法門(今言) 三文示圓融(文云) 三結歎(佛真)(二)初直銷經文(二)初銷文(偈初) 二結妙(二)初明始末皆三(品初) 二歎天辨絕妙(天王) 二料簡機應(三)初一問答明法外無餘(問) 二一問答明報即法界(又問) 三一問答明機外無應(二)初設並顯(又並) 二引文記(又淨) 二佛以偈答(二)初立意分文(二)初立意(二)初正立(佛答) 二引證(般若) 二分文(文為) 二用意釋文(三)初歎經體(爾時此金) 二歎經宗(十力) 三歎經用(四)初通就眾生生善滅惡(以是) 二別約人王生善滅惡(三)初明願欲(閻浮) 二明立行(應當) 三明獲益(譬如) 三上聖護念生善滅惡(是金) 四師弟洗聽生善滅惡(若有) 三四王發誓(未曾) △上四王品天力擁護請者竟。 ○二大辯品以辯充益說者(二)初品題(二)初釋大辯(二)初所住法門(二)初具明四辯(辯有) 二明所住法(此天) 二能用四悉(以自) 二明品意(對佛) 二經文(二)初分文釋義(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三)初加法師(爾時) 二加化道(若有) 三加聽者(復令) 二結示益深(文言) ○三功德品以財潤請說者(二)初品題(二)初釋功德(此天) 二明品意(此是) 二經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六)初誓給四事(爾時) 二明福德由(世尊) 三勸示行法(二)初異勸示(若有) 二廣勸示(弘開)(六)初示常所住處(世尊) 二示稱名供養(若有) 三明誦持神呪(爾時) 四明歎呪勸持(是灌) 五勸迴向菩提(常為) 六勸嚴處奉待(自於) 四誓臨影響(我於) 五要求同行(若能) 六別示歸敬(應當) ○四地神品以地味請說處(二)初品題(二)初正解名(二)初所表立四悉(上諸) 二能召彰四德(智度) 二明品意(此品) 二經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隨釋(三)初誓涌地味(三)初`[己【CB】,巳【卍續】]`己身增長(二)初生起八事(初涌) 二隨事釋經(八)初法味增長(爾時) 二氣力增長(增長) 三地味增長(而此) 四諸物增長(以是) 五五果增長(眾生) 六脩行增長(所作) 七供養增長(是諸) 八流通增長(我於) 二眷屬增長(二)初生起五事(從何) 二隨事釋經(五)初眷屬增長(何以) 二地味增長(閻浮) 三諸物增長(世尊) 四快樂增長(令諸) 五依報增長(種種) 三報恩增長(二)初生起六事(從世) 二隨事釋經(六)初專聽增長(是故) 二功德增長(既聽) 三教他增長(是諸) 四地味增長(世尊) 五受樂增長(令諸) 六信施增長(好行) 二佛述成(二)初標文(二佛) 二隨釋(二)初展轉增長(爾時) 二供養增長(地神) 三發誓護經(二)初分文(三發) 二釋義(三)初誓護說法者(爾時) 二誓護化道不絕(世尊) 三誓護聽法者(是諸) ○`[五散脂已下會本卷七]`五散脂品以威武安說聽者(二)初品題(二)初釋名并領(二)初翻梵名(二)初翻名(具存) 二示義(密有) 二明屬領(二)初明所屬(二)初正明所屬(蓋北) 二兼明三將(餘三) 二明所領(二)初出部數(二)初就方維明數(管領) 二約五大明數(又說) 二示功能(廵游) 二經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隨釋(四)初發誓護持(二)初經家敘(爾時) 二正發誓(世尊) 二述能護德(二)初分文(述德) 二釋義(三)初標(世尊) 二述(二)初節句立意(述又) 二總別釋義(二)初總釋(三)初據名標義(神既) 二依名釋義(二)初約境智釋(二)初釋(三)初五句智密(世尊)(二)初揀非(智若) 二顯密(二)初三智互融(即一) 二附文示融(若得) 二五句境密(世尊)(二)初揀非(若境) 二示密(二)初正示(不可) 二附文(而約) 三五句正密(世尊)(二)初揀非(若對) 二示密(二)初直就理示(即邪) 二引思益證(思益) 二結(我行) 二約三業釋(二)初釋(又此) 二結(所以) 三結前生後(如此) 二別釋(二)初大師用三法釋(二)初正別釋(二)初約離釋義(三)初約五句別對三觀(三)初揲文示義(世尊) 二依義釋句(二)初二句示境(知一) 二三句示三觀(三)初一句空觀(了一) 二次句假觀(知法) 三後句中觀(如法) 三結觀名密(二)初揀非(若三) 二示密(即一) 二約次五句別對三脫(三)初揲文示義(世尊) 二依義釋句(三)初一句圓淨(現前) 二三句方便淨(不可) 三一句性淨(不可) 三結脫名密(二)初揀非(若三) 二示密(以不) 三約後五句別對三身(三)初揲文示義(世尊) 二依義釋句(三)初二句示報(正解) 二二句示應(得正) 三一句示法(正能) 三結身名密(二)初揀非(若此) 二示密(非一) 二約合對題(二)初合三德對題(約正) 二明五章皆密(三德) 二明互通(復次) 二用五性釋(二)初大師對初五句(二)初示五性異同(二)初明三種不異(又作) 二明二性出沒(二)初二家立異(二)初明異相(又一) 二明開合(若作) 二五數不虧(雖開) 二約五句對性(二)初對初家五性(今以) 二對次家五性(若作) 二章安例兩五句(二)初例上合對(若然) 二準義須釋(師雖) 三結○ 三發誓充益○ 四歸敬三寶○ ○三結(世尊) △上述能護德竟。 ○三發誓充益(二)初分文示好(從世) 二依此消文(二)初益能化(三)初益口業(世尊) 二益身業(眾味) 三益意業(心進) 二益所化(三)初未種令種(以是) 二`[已【CB】,巳【卍續】]`已種令熟(若有) 三`[已【CB】,巳【卍續】]`已熟令脫(無量) ○四歸敬三寶(南無) △上五品明天王發誓勸獎宣通竟。 ○二正論善集明人王往日通經(二)初正論品明世間正見感動天地(二)初品題(二)初正釋題(二)初直釋二字(正論) 二委明四悉(四)初世界(此品) 二為人(王行) 三對治(王用) 四第一義(此之) 二明來意(此文) 二經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隨釋(二)初長行(爾時) 二偈頌(二)初分文(獨有) 二隨文(四)初集眾(三)初佛敘尊相欲說(我今) 二佛敘尊相誡聽(一切) 三明說論處所(諸王) 二發問(二)初分文(次四) 二釋義(四)初呼人為天(護世) 二何名天子(云何) 三何故名天(生在) 四那得名天(正法) 三結開(護世) 四梵答(二)初述意分文(二)初述意(問既) 二分文(從汝) 二隨文釋義(二)初略答(四)初許答(汝今) 二答王義(因集) 三答天義(處在)(二)初指出三義(答天) 二明答三問(三)初以護胎答第二問(以護) 二以分德答第一問(以分) 三以力加答三四問(神力) 四重答問(半名)(二)初正明人王三義(三)初明執樂名王(從半) 二明遮惡名王(二者) 三明父母名王(三父) 二兼顯天子三義(能為) 二廣答(二)初分文釋義(二)初廣明非法失於六義(若有) 二廣明正治得於六義(當正) 二示觀明本(二)初令思觀義(此中) 二設問明本(二)初設問(問金) 二答示(二)初正示(二)初末於即本(二)初就天子三義示本(天者) 二約全三義示本(又父) 二末從本立(以此) 二例結(如半) 二善集品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 △上正論品明世間正見感動天地竟。 ○二善集品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二)初品題(二)初正解題(二)初釋善集得名(二)初據名廣集六善(此轉) 二附文別集標智(二)初明攝六(六度) 二示經文(二)初正示經(提如) 二例餘行(檀智) 二用悉檀立品(此六) 二明來意(此品) 二經文(二)初分文釋義(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二)初對告地神(爾時) 二佛以偈說(二)初通明因地行檀(我昔) 二別明善集二施(六)初明事本(又過) 二聖王請法(是轉) 三尊者宣揚(時寶) 四輪王行施(是時) 五結會古今(爾時) 六因果勸證(我於) 二指歸三法(三)初就善集論(就此) 二就寶實論(就寶) 三就二人論(就二) △上正論善集竟。 ○三鬼神品明聽者菩薩守護(二)初品題(二)初正解題(二)初正釋鬼神(二)初釋鬼(釋鬼) 二釋神(神者) 二對上題品(此品) 二明來意(此品) 二經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二)初長行(二)初例二釋(二)初舉事別(佛告) 二圖供養(是人) 二敘重聞(二)初標示(又別) 二釋出(二)初出四種願欲(若欲) 二明一事滿四(聽經) 二偈頌(二)初分文(偈有) 二隨釋(六)初舉圓妙勸脩(若欲) 二舉能攘灾勸脩(隨所) 三舉致靈瑞勸脩(於說) 四舉有威力勸脩(威德) 五舉致天龍勸脩(大梵)(二)初翻現文(摩醯) 二解初數(脫因) 六舉令安樂勸脩(於諸) △上鬼神品竟。 ○四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虗(二)初品題(二)初正解(五)初明今是二種(有四) 二約訓釋二字(授者) 三明所記之人(此中) 四授記異名(亦名) 五明授非受(從佛) 二來意(此是) 二經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二)初與記(二)初與三大士記(二)初同緣者集(爾時) 二正與記(爾時) 二與十千天子記(二)初分科(十千) 二釋義(二)初聞經生解(是十) 二正與記(爾時) 二疑記(二)初分文(從爾) 二釋義(二)初疑問(爾時)(三)初行淺記深(疑者) 二約推疑實(如餘) 三為眾發問(時眾) 二佛答(二)初分文(佛答) 二釋義(二)初舉現行(爾時)(四)初明三事和合(現行) 二證聽經功德(此意) 三明稱經悟入(聞記) 四指今昔因緣(以隨) 二舉遠緣(亦以) △上授記品竟。 ○五除病流水引昔證今護持非謬(二)初除病品(二)初解題(二)初來意(廣答) 二釋題(由醫) 二釋文(二)初通後品分文(通取) 二就二品釋義(五)初緣本(佛告) 二遠緣(二)初分文(從像) 二釋義(六)初明父(於像) 二生子(善女) 三國人遇病(是時) 四其子請(三)初見人遇病(善女) 二思惟(作是) 三正問(四)初簡四大增損(即至) 二問飲食犯觸(云何) 三問治病醫方(云何) 四問病動時節(何時) 五父為說(二)初分文釋經(二)初分文(父醫) 二隨釋(四)初答四大增損(二)初佛敘父答(時父) 二正答時節(三月)(五)初釋時節(二)初依俗法(時節) 二依佛法(若依) 二釋二二說(三)初依俗法(若二) 二依佛法(若依) 三復依俗法(又云) 三釋三三攝(二)初正釋(二)初依俗法(二)初以益為本(三三) 二約五行說(又云) 二依佛法(依佛) 二釋妨(問四) 四隨時消息(二)初依俗法(隨是) 二依佛法(若依) 五代謝增損(二)初通內外釋(代謝) 二佛法料簡(二)初問(問四) 二答(二)初約破常答(解此) 二約坐夏答(二者) 二答犯觸(有善)(二)初正明犯觸(從有) 二略明六大(六大) 三答病起時節(多風) 四答治病方法(二)初分文(從有) 二隨釋(三)初未病藥防(有風) 二正以藥治(飽食) 三病退藥補(風病) 二銷文所出(此中) 六知`[己【CB】,巳【卍續】]`己徧治(二)初分文事釋(二)初分文(從善) 二釋義(二)初病輕聞差(善女) 二病重藥除(善女) 二觀心釋(三)初觀之藥病(觀心) 二行之根性(宜聞) 三對病用藥(二)初明四分起相(四)初約五根對時(眼是) 二明五欲致病(妙好) 三明三受犯觸(犯觸) 四明四分病因(慢時) 二明四觀治相(慈心) 三近緣(在下流水品)○ 四結緣○ 五會緣(即結會古今)○ 二流水品○ △上除病品竟。 ○`[二流水已下會本卷八]`二流水品(二)初品題(二)初兼除病釋名(二)初釋流水(二)初引文標二名(文云) 二接經釋二義(二)初釋二義(二)初別釋二義(二)初釋與水(二)初列二水(與水) 二釋二水(世安) 二釋流水(二)初列二水(流水) 二釋二水(流除) 二雙成二義(請父) 二單示題(二)初問(既有) 二答(文中) 二釋長者子(長者) 二取授記出意(此又) 二經文(三)初明第三結緣近由(二)初分文(近由) 二釋義(二)初弄引(二)初行恩布德(佛告) 二國人稱美(尊重) 二正近由(三)初明眷屬(善女) 二見魚之緣(時此) 三正救魚(私開)(二)初明因緣(二)初因流水興悲(時此) 二緣樹神示數(時有) 二與水食(二)初與水(四)初取樹枝覆日(善女) 二知水源決絕(作陰) 三就大王借象(時長) 四明負水濟魚(是時) 二施食(二)初察魚飢惱(時長) 二取食施與(善女) 二明第四結緣(二)初分文(從未) 二釋義(四)初發誓願(未來) 二思惟說(復更) 三正說法(作如) 四生天報恩(四)初魚報生天(善女) 二酬恩下地(既生)(二)初事(報恩) 二理(理者) 三王見光瑞(時閻) 四據教定答(長者) 三明第五結會古今(爾時) △上除病流水品竟。 ○六捨身品引昔捐軀誡今師弟(二)初品題(二)初問捨多超少(捨義) 二答從要立題(此從) 二經文(二)初分文(文為) 二釋義(四)初問(爾時) 二答(二)初分科(佛答) 二釋義(二)初敘緣起(十)初地塔涌(爾時世) 二大眾生疑(爾時大) 三佛起禮(爾時世) 四樹神問禮(爾時道) 五佛答禮(佛言) 六命阿難取(爾時佛) 七阿難述骨(爾時阿) 八命示大眾(佛告) 九奉命取示(佛告) 十勸眾禮(爾時) 二正明捨身(二)初分文(從過) 二釋義(二)初長行(四)初明本眷屬(二)初分科(就本) 二釋義(五)初正明眷屬(阿難) 二遊行(是三) 三各述相(第一) 四見產虎(時諸) 五各陳觀見(第一) 二捨身方便(二)初分科(從作) 二釋義(二)初述觀解(爾時) 二起誓願(是時) 三正捨身(二)初科(正捨) 二釋(二)初捨身(是時) 二感天地(是時) 四捨後悲戀(二)初科(捨身) 二釋(二)初二兄愁惱(爾時) 二父母愁苦(爾時) 二偈頌(二)初分文(偈九) 二釋義(三)初通名昔行(我於) 二別頌長行(二)初分文(我念) 二釋義(五)初頌上本眷屬(我念) 二頌捨身方便(時勝) 三頌正捨身(即上) 四頌眷屬愁苦(是時) 五頌父母愁苦(私開)(二)初頌見相時愁憂(二)初王妃憂惱(二)初見相(是時) 二述相(六)初正述惡相(於是) 二述`[己【CB】,巳【卍續】]`己迷悶(是時) 三王臣憂惱(王聞) 四國人驚愕(爾時) 五王妃敘德(爾時) 六驗相失子(我所) 二大王求覓(二)初慰諭其妃(爾時) 二求覓其子(大王) 二頌知終後悲苦(三)初使者迴白(二)初前使慰王(先所) 二後使告實(須臾) 二大王悶絕(是時) 三王迎二子(三)初臣述失志(復有) 二王並思惟(是時) `[三【CB】,二【卍續】]`三迎子慰母(爾時) 三結會(二)初科(從佛) 二釋(三)初結會人(佛告) 二結會塔(爾時) 三結會誓願(是時) 三大眾所益(說是) 四結問意(樹神) △上捨身品引昔捐軀誡今師弟竟。 ○七讚佛品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二)初品題(二)初明讚之能所(二)初大師約因人讚果釋(此品) 二章安約因果互讚釋(章安) 二明品之次第(二)初明諸品所歸(次第) 二示今文讚意(如是) 二經文(二)初標科(此文) 二釋義(二)初經家敘(爾時) 二正說偈(二)初分文別釋(二)初分文(二正) 二釋義(三)初諸菩薩讚(三)初寄言讚(三)初讚能說教主(自行)(三)初讚大小相海(二)初讚相好(三)初讚金色光一大相(如來) 二讚身清潔等小三相(身淨) 三重讚梵音一大相(其音) 二讚尊特(清淨) 二智斷功德(智慧) 三總結尊特(世尊) 二讚所說教法(化他)(二)初敘說教因由(為諸) 二讚所說教法(二)初讚經宗體(如來) 二讚經力用(三)初讚懺品滅惡(能令) 二讚讚品生善(能與) 三讚空品雙導(二)初能導空法妙(能演) 二滅惡生善深(能入) 三結讚人法(如來) 二絕言讚(三)初絕言讚(如是) 二絕心讚(諸天) 三指廣結(我今) 三讚`[已【CB】,巳【卍續】]`已迴向(若我) 二信相說(二)初經家敘(爾時) 二正說偈(二)初總讚相好功德(世尊) 二別讚大小相海(五)初別讚二種光(二)初讚色具光相(色淨) 二明光具與㧞(能滅) 二總讚諸根相好(諸根) 三又比讚一小相(二)初讚髮相(髮紺) 二具功德(清淨) 四復明相好功德(二)初相好具功德(二)初明嚴身克果之用(相好) 二明攝生感讚之功(如來) 二功德具光明(其光) 五又比讚眉毫相(眉白) 三樹神說(二)初經家敘(爾時) 二正說偈(四)初總讚(南無) 二別讚(二)初廣讚佛說教主(三)初就所覺顯明讚佛法身(甚深) 二就能覺智行讚佛報身(三)初約法(知有) 二約喻(希有) 三總合(希有) 三就垂世形益讚佛應身(希有) 二總讚所說教法(釋迦) 三請佛出定(二)初讚今所入定為請見由(三)初就果佛讚所游定(善哉) 二明三昧能空行相(一切) 三指凡愚不了請現(狂愚) 二騰昔常願見正請出定(四)初正敘昔願行請現(我常) 二約定具慈悲請現(三)初慈悲能護迷暗(世尊) 二聖凡未發性明(聲聞) 三就佛行處請現(如來) 三慜凡聖不知請現(一切) 四指巳信不疑請現(我今) 四酬請起定(二)初明經家敘起定(爾時) 二明佛定起能讚(善哉) 二章安總釋○ △上分文別釋竟。 ○二章安總釋(二)初約義釋(二)初約佛讚義(二)初約定果讚因(二)初正明讚因義(二)初示義(私謂) 二引證(故文) 二示印成讚教(又是) 二讚通三業(今文) 二約出定義(二)初據起問(入問) 二答始末在定(二)初明住法性定(答初) 二彰法性圓融(若作) 二約觀釋(二)初明事三業境(觀心) 二明理三觀成(二)初明於事觀理(三觀) 二明事得理成(三)初明無觀俱失(三觀) 二以衣物為例(例如) 三得理俱成(觀心) 金光明經文句科(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20 冊 No. 357 金光明經文句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