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06-A 御製觀無量壽佛經序
盖聞。佛之道廣大無外。光明畢照。先天地而無始。後天地而無終。而其要以清淨為宗。利濟為用。其願力弘深。拯拔無量。盖極乎億萬劫之前。極乎億萬劫之後。同一慈悲之念。平等之施故。自西土以入中國。千有體歲。中國之人。崇信其說。遵奉其教。盖大其能仁之功也。夫人生於血氣之中。長於聲利之途。耳目口鼻。四肢之欲。不能無也。纏緜於愛憎。展轉於忮求。馳騁一時之快。而駸駸流墯於三塗之苦。佛世尊之垂憫乎此也。開方便之門。啟懺悔之科。咸使得以捨妄而歸真。滅罪而資福。凡一切之人。果能體清淨心。發真實願。一念歸誠。有感必應。熏栴檀於穢域。出蓮蕚於汙渠。有不可名言之妙矣。此觀無量壽佛經。所以有益於世。我皇考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皇妣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皆以上聖之資。居至尊之位。深仁大德。涵育萬邦。下至飛潛動植之類。莫不熈自遂於泰和之世。然二聖未嘗以是自足。所以心佛之心。廣佛之教。嘉惠天下者。至矣。若觀無量壽佛經。皇考嘗欲表章之。未就。而六御上賓。宸遊在天。哀慕無極。用敢追成皇考聖志。命工刊行此經。而廣施之。盖欲使天下後世。至于無窮之人。皆知歸誠佛道。有過者圖改以自新。好善者益勉而自進。皆遊如來之境。樂如來之福。且以上資皇考皇妣在天之福於無窮焉。謹序諸其簡端云。
洪熈元年正月初一日
No. 406-B 重刻觀經疏鈔序
佛說念佛門開。觀想一法。所以純熟其淨念也。念佛而神棲安養。得此依正莊嚴了然在目。令觀想者助以持名。持名者資以觀想。而淨土法門。圓歸實相矣。初心士。淨念難純。苟熟其安養依正。念舉即現前。而欲淨念相繼。不難也。經有疏鈔。則讀者易明。而天台四明。釋此最精妙。俾知用一心空假中之三觀。圓照真俗中之三諦。而深證乎寂光淨土之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嗚呼。大矣哉。是書板。遐邇無聞。流通甚少。乙酉秋。會王君愚庵。貝君簡香。讚歎重刊之。余於是勸眾力。閱半稔而成。乃大福德因緣也。當知是書與彌陀疏鈔並峙。一闡持名。一闡觀想。以極其淨業之大成。不可忽。不可忽。
道光五年佛成道日吳僧悟開謹譔
No. 40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科文
沙門知禮排定
將釋經疏科(二)初題目(二)初正標疏題(佛)
二能說人號(天)
二釋文(二)初釋序(三)初敘經觀意(二)初正明觀行(二)初敘意(二)初對垢立淨(二)初法(二)初明二報苦樂(夫)
二明二因心行(誠)
二喻(喻)
二就淨示脩(故)
二示文(二)初示教興(二)初明興由(然)
二明現土(大)
二示觀相(二)初總標(使)
二別示(三)初示依報觀(四)初示日觀(落)
二示水觀(大)
三示樹觀(風)
四示池觀(波)
二示正報觀(二)初明觀音勢至觀(觀)
二明阿彌陀佛觀(念)
三示三輩觀(三)初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觀(及)
二明上品下生(文)
三總示三輩(隨)
二結歎觀行(可)
二敘經宗體(此)
三敘經題目(二)初別題(所)
二通題(經)
二入文○
○二入文(二)初取義釋題(二)初標列(釋)
二隨釋(五)初釋名(二)初標(第)
二釋(二)初對通略示(二)初就三處論通別(三)初約一化(二)初釋(二)初示諸題具通別(一)
二明通別有三種(三)初教通別(二)初正明一化(通)
二別指此經(今)
二行通別(為)
三理通別(理)
二結(此)
二約一題(更)
三約一字(二)初就說字兼含釋(更)
二就諸字互具釋(佛)
二約一字以校量(三)初正校量(於)
二引經證(故)
三結今得(若)
二就別廣明(四)初釋佛字(二)初正約佛名示六即(二)初翻名標示(初)
二就覺廣明(六)初理即(三)初引諸經示即(涅)
二就本覺明佛(二)初正示(此)
二遮情(雖)
三對四事辨理(斯)
二名字即(二)初帶喻示名字(二)初不聞之失(如)
二聞名之得(若)
二引人明即佛(故)
三觀行即(二)初觀妙色即真法(三)初約一佛(二)初示始習即心觀相(觀)
二明覷成稱性周徧(聞)
二等諸佛(二)初約一佛等諸佛(念)
二明諸佛同三法(一)
三念二身以結示(念)
二明即佛(常)
四相似即(二)初標釋(二)初約三身明即佛(相)
二約四喻明相似(相)
二勸證(二)初約事勸(水)
二引文證(略)
五分證即(二)初明初住(二)初約發心明即佛(二)初約三法明發(今)
二約三身明佛(三)
二約彼物明佛用(二)初總示三輪(以)
二別示十界(應)
二況後位(初)
六究竟即(二)初據位直明(究)
二約喻稱歎(如)
二以例諸號明難說(佛)
二釋說字○
三釋觀字○
四釋無量壽○
二辨體○
三明宗○
四論用○
五教相○
二隨經顯義○
○二釋說字(二)初牒釋(說)
二示相(二)初明所說法相(即)
二明說能善巧(二)初於一法一門明四悉(又)
二例諸法諸門示四悉(若)
○三釋觀空(二)初牒釋雙標(觀)
二據教雙釋(二)初次第三觀(二)初列名指經(從)
二釋相結果(三)初空觀(今)
二假觀(從)
三中觀(二)
二一心三觀(三)初依智論釋(二)初釋相(二)初約法釋(一)
二引類釋(類)
二結果(此)
二引中論證(中)
三約妙結示(此)
○四釋無量壽(二)初牒名從梵(無)
二從真出俗(二)初約本無三(佛)
二隨世俱立(二)初列三身各三(隨)
二釋三身三義(二)初約義分別(三)初法身(二)初別釋(三)初法身(性)
二法壽(法)
三法量(此)
二總示(此)
二報身(二)初稱法有報(二)初引經(報)
二釋相(如)
二於報立三(三)初明身(法)
二明壽(法)
三明量(法)
三應身(三)初明應物有(三)初身(應)
二壽(應)
三量(應)
二明依二有應(三)初法(智)
二喻(如)
三合(功)
三明應徧三土(二)初雙明報應(能)
二單示應身(二)初明有量二義(有)
二結應佛皆然(應)
二據理融即(然)
○二辨體(三)初牒起略示(次)
二正釋主質(四)初據二文定體(釋)
二為四章所歸(無)
三約二喻顯尊(譬)
四以一印結示(故)
三具明體德(三)初約禮義明法身德(書)
二約底義明般若德(復)
三約達義明解脫德(復)
○三明宗(二)初標列(次)
二隨釋(二)初簡示宗體(二)初簡(二)初簡宗體一(二)初牒言略斥(有)
二據義廣破(三)初約義破(何)
二立喻破(如)
三舉過結(宗)
二簡宗體異(二)初牒言破(宗)
二舉過結(宗)
二示(與)
二就體明宗(三)初依經直示(今)
二約土廣明(三)初列四土(四)
二立淨穢(各)
三釋名相(四)初釋同居(娑)
二釋有餘(三)初約脩斷釋名(方)
二據經論釋相(釋)
三明利鈍淨穢(就)
三釋實報(三)初約因果釋名(實)
二依經論釋相(仁)
三明漸頓淨穢(就)
四釋寂光(三)初尅體立名(常)
二約能居示相(諸)
三明分滿淨穢(分)
三據義結示(故)
○四論用(二)初標名略示(次)
二約義廣釋(二)初約善惡具明(滅)
二就滅惡偏釋(二)初無惡不除(苦)
二從重別顯(是)
○五判教相(二)初正判所說教(三)初約五時判(二)初明教部(教)
二明廣略(赴)
二約二藏判(二)
三約漸頓判(漸)
二傍簡能說人(顯)
○二隨經顯義(二)初總別科判(分)
二隨科解釋(三)初序分(二)初證信序(二)初標指六句(初)
二隨文釋義(六)初標信(如)
二異外道(二)初正釋(我)
二料揀(二)初立難(我)
二通難(二)初直通(隨)
二舉譬(如)
三辨息諍(二)初示論釋(二)初釋一(一)
二釋時(時)
二明今意(今)
四明化主(三)初約異名釋(佛)
二約三覺釋(佛)
三約超因釋(一)
五論住處(二)初釋住(二)初會在同住(在)
二約論釋住(二)初標列(住)
二解釋(天)
二釋處(二)初略釋城山(二)初釋城(二)初翻梵(王)
二解釋(三)初約諸王治化釋(釋)
二約移居免火釋(又)
三約畏罪得處釋(又)
二釋山(二)初翻名(耆)
二解釋(三)初約聖靈依鷲釋(諸)
二約山形似鷲釋(又)
三約鷲鳥捿隱釋(又)
二總示法應(然)
六列同聞○
二發起序○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六列同聞眾(二)初標科辨次(六)
二依次解釋(二)初聲聞眾(二)初分科略示(聲)
二隨文解釋(二)初標位(四)初釋與(與)
二釋大(大)
三釋比丘(二)初標列六義(比)
二隨要釋(三)初乞士(釋)
二怖魔(怖)
三破惡(破)
四釋眾(三)初釋通名(眾)
二釋別相(一)
三明去取(今)
二列數(二)初標人合數(二)初合一千(三)
二合二百五十(舍)
二常隨所以(迦)
二菩薩眾(二)初科四文(菩)
二釋二義(二)初釋位(天)
二翻名(文)
○二發起序(二)初對辨不同(二)初泛舉差別(二)
二正顯今經(二)初正顯(今)
二釋疑(何)
二總科略釋(二)初分科(就)
二解釋(三)初問答釋疑(二)初問(問)
二答(答)
二預翻名字(頻)
三隨科解經(二)初正明殺父(二)初分科(初)
二隨釋(四)初頻婆為子幽禁(二)初隨釋經文(二)初師資現事(二)初釋時處標人(初)
二明順友造逆(五)初釋惡友名族(隨)
二釋惡友謀術(二)初從人學術(為)
二誘人同謀(心)
三明惡友言教(語)
四明太子造逆(隨)
五明惡友造逆(調)
二父子前因(頻)
二總結權化(如)
二夫人奉食以濟王命(國)
三聖為說法以潤王心(二)初釋目連授戒(二)初釋疾至(目)
二釋戒相(授)
二釋樓那說法(富)
四法食延壽(如)
二明欲害母(二)初分科(次)
二隨釋(四)初為子幽閉(三)初欲害母分(三)初王問在不(時)
二以事實答(時)
三王聞嗔怒(二)初消經文(名)
二釋妨難(應)
二千臣諫不聽害(三)初釋勸辞(劫)
二釋勸相(以)
三明從勸(驚)
三勅內官幽閉(勸)
二因禁請佛(二)初分科(二)
二隨釋(二)初明請人(時)
二明請法(作)
三因請往赴(二)初分科(三)
二隨釋(五)初神通(二)初消文(知)
二釋妨(二)初出妨(問)
二正釋(解)
二色身(時)
三坐座(坐)
四眷屬(日)
五雨花(普)
四傷歎請法(二)初分科(四)
二隨釋(二)初明請其生處(二)初明供養問徃生因(時)
二正問生處(唯)
二明請徃生之因(今)
○二正宗分(二)初泛科懸解(二)初科三段(第)
二解初文(如)
二重科廣釋(二)初總別分科(初)
二隨科解釋(二)初酬二問(二)初酬前生處(二)初答其生處(三)初放光普示(爾)
二示土差別(或)
三的求生處(時)
二見土更請因(唯)
二酬前淨業(二)初總別分科(次)
二隨科解釋(二)初明三種淨業答思惟(三)初正明淨業(三)初光照頻婆得道(二)初釋微笑(二)初問(阿)
二答(二)初答放光(解)
二答微笑(微)
二釋阿那含(阿)
二舉果勸修因(二)初問(去)
二答(解)
三正示往生因(二)初正示(二)初共凡夫業(第)
二共二乘業(第)
三大乘不共業(第)
二結歎(佛)
二歎其所問妙契佛心(佛)
三略付阿難今持獲利(阿)
二明十六妙觀答正受(二)初分科(時)
二隨釋(二)初明韋提見土之由(佛)
二為未來請見土之法(二)初請(時)
二答(二)初列觀分科(二)初列觀(二)
二分科(就)
二隨科解釋(三)初六觀觀依報(六)初日觀(二)初立意分科(就)
二隨科解釋(二)初總勸修觀(佛)
二正明日觀(三)初舉所觀境(云)
二正教觀察(二)初除疑(教)
二滅障(障)
三結(是)
二水觀(二)初分科(第)
二隨釋(三)初舉所觀境(次)
二正起觀行(四)初作水想(見)
二變水成氷(既)
三變氷為琉璃(見)
四觀琉璃成地(六)初成地瑩徹(此)
二寶幢光明(下)
三地上莊嚴(琉)
四寶光樓閣(一)
五花幢樂器(見)
六風樂演法(八)
三結(是)
三地觀(二)初分科(第)
二隨釋(四)初漸想觀(此)
二如實觀(若)
三明利益(佛)
四顯邪正(作)
四樹觀(二)初分科(第)
二隨釋(三)初結前生後(佛)
二正明觀行(五)初明樹體(觀)
二莊嚴相(一)
三明生法(諸)
四現佛國(有)
五結觀(觀)
三結(是)
五池觀(二)初疏科(第)
二釋經(五)初明池體(次)
二明池相(一)
三隨心適意(其)
四明利益(其)
五結觀(是)
六總觀(二)初疏科(第)
二經文(四)初明總觀(二)初觀寶樓(二)初正明觀樓(眾)
二二處樂聲(其)
二結成總觀(此)
二結(是)
三明利益(若)
四顯邪正(作)
二七觀觀正報○
三三觀明三輩○
二明利益○
○二七觀觀正報(二)初分科(次)
二隨釋(四)初勅聽許說(佛)
二佛現身相(說)
三為未來請(時)
四酬請廣明(二)初別從酬請列五(四)
二通就所觀釋(七)初第七華座觀(二)初疏科(初)
二經文(五)初成座法用及辨相(二)初明法用(佛)
二辨相(四)初花色數量(令)
二華間珠光(一)
三花臺寶網(釋)
四寶幢莊嚴(於)
二明隨機利物(一)三結觀(是)
四明由願力所成(佛)
五明觀未來利益(若)
二第八佛像觀(二)初分科(二)
二隨釋(三)初泛明諸佛法身自在從心想生(三)初釋初八句(二)初約感應道交釋(二)初明佛入生心(法)
二明相隨物現(即)
二約解入相應釋(又)
二釋中二句(二)初作是別明(二)初約能感能成釋作(是)
二約即應即果釋是(是)
二作是共釋(二)初約始終釋(始)
二約當現釋(若)
三釋後二句(正)
二偏觀彌陀并示觀法(二)初令偏觀(是)
二示觀法(四)初觀佛像(二)初正明像觀(想)
二因像見土(見)
二觀二菩薩(見)
三像放光(二)初明光照諸樹(此)
二明樹皆三像(一)
四行者聞法(二)初明因定聞(此)
二明與經合(行)
三明修觀利益(作)
三第九佛身觀○
四第十觀音觀○
五第十一勢至觀○
六第十二普徃生觀○
七第十三雜明佛菩薩觀○
○三第九佛身觀(二)初分科(三)
二隨釋(五)初明結上(佛)
二正觀佛身(三)初總標略列(次)
二正觀佛身相(四)初觀色身(阿)
二觀身量(二)初略消經文(觀)
二商校分量(二)初以眼度身(眼)
二定輕斥譯(言)
三觀身光(四)初毛孔光(身)
二觀圓光(放)
三光中化佛(於)
四化佛侍者(一)
四觀相好(二)初正示相好身(無)
二光明攝生(一)
三明觀成能見(四)初見一佛(其)
二見諸佛(見)
三正觀佛心(三)初因身見心(眼)
二正示心體(佛)
三引文廣釋(三)初牒經引論以明文意(三)初眾生緣慈(以)
二法緣慈(二)
三無緣慈(三)
二却牒前經以對初慈(念)
三正以無緣會釋經意(今)
四舉利勸修(三)初正舉益勸(四)初牒釋(捨)
二喻顯(如)
三結示(以)
四引證(故)
二的示觀法(二)初牒經(從)
二正示(四)初引他文示二種毫量(如)
二據此經明凡心難及(故)
三正示初心從易理現(正)
四剋示觀成稱彼而見(二)初正示(若)
二引證(智)
三就觀結成(見)
五顯觀邪正
○四第十觀世音觀(二)初疏科略釋(四)
二依科引經(三)初明結上佛
二正觀菩薩身(三)初正觀身相(十一)初身量(次)
二身色(身)
三肉髻(頂)
四項光(項)
五身光(舉)
六天冠(頂)
七面光(觀)
八毫相(眉)
九臂相(臂)
十手相(手)
十一足相(舉)
二與佛同異(其)
三舉果勸脩(二)初舉觀利勸(二)初約脩觀明滅罪(佛)
二約稱名況獲福(如)
二示觀次第(若)
三結觀邪正(作)
○五第十一勢至觀(二)初分科敘意(二)初分科(五)
二敘意(二)初約當門明闕真觀(畧)
二兼觀音明無像觀(所)
二依科列經(三)初因光神力制二種名(二)初徧示諸光(次)
二正立二名(但)
二明與觀音同異(三)初正明同異(此)
二更示行坐(此)
三結成觀相(作)
三滅罪以勸脩(除)
○六第十二普徃生觀(二)初疏科(二)初對雜辨異(六)
二就普分科(普)
二經文(二)初作自身往想(見)
二明三聖來現(無)
○七第十三雜明佛菩薩觀(二)初分科(七)
二隨釋(二)初觀丈六像(佛)
二明彌陀變現(二)初示化主隨物(二)初勸常脩觀(如)
二拂去眾疑(二)初示相問疑(所)
二示疑明破(前)
二明補處同生(二)初明劣應同眾生(觀)
二倣勝身論觀法(但)
○三後三觀明三輩往生(四)初立觀所由(三)
二會釋經論(二)初會論(二)初會二乘(二)初會不生(釋)
二釋正果(何)
二會女人(問)
二會經(二)初對經雙問(問)
二立義雙釋(二)初悔有輕重(釋)
二行有定散(二)
三依品定位(二)初通示九品(二)初示三中具九(就)
二判九品屬三(二)初約位判(上)
二以經驗(何)
二別明上三(二)初約三位定(上)
二約二義求(一)
四隨文解釋○
○四隨文解釋(三)初第十四上品生觀(三)初上品上生(二)初分科(就)
二隨釋(三)初標(佛)
二釋(四)初明生因(若)
二明值緣(生)
三明得生(行)
四明後益(生)
三結(是)
二上品中生(三)初標(上)
二釋(四)初明生因(不)
二明值緣(行)
三明得生(行)
四明後益(行)
三結(是)
三上品下生(三)初標(上)
二釋(四)初明生因(亦)
二明值緣(行)
三明得生(見)
四明後益(一)
三結(是)
次第十五中品生觀(三)初中品上生(三)初標(佛)
二釋(四)初明生因(若)
二明值緣(臨)
三明得生(行)
四明後益(二)初正釋經文(四)
二釋諸疑妨(三)初會小乘不生疑(釋)
二釋中不及下妨(中)
三通中不出家難(大)
三結(是)
二中品中生(三)初標(中)
二釋(四)初明生因(若)
二明值緣(如)
三明得生(行)
四明後益(在)
三結(是)
三中品下生(三)初標(中)
二釋(四)初明生因(若)
二明值緣(此)
三明得生(闡)
四明後益(經)
三結(是)
後第十六下品生觀(三)初下品上生(三)初標(佛)
二釋(四)初因(或)
二緣(爾)
三生(作)
四益(經)
三結(是)
次下品中生(三)初標(佛)
二釋(四)初因(或)
二緣(吹)
三生(如)
四益(經)
三結(是)
後下品下生(三)初標(佛)
二釋(四)初因(二)初明念佛滅罪(稱)
二引大論問答(二)初約少時責(問)
二約猛心答(是)
二緣(命)
三生(如)
四益(於)
三結(是)
○二明利益(二)初疏科(二)
二釋經(二)初明夫人道悟無生(說)
二明侍女發心(五)
○三流通分(二)初總別分科(第)
二隨科解釋(二)初明王宮流通(四)初列名教持(二)初阿難問(二)初問經名(爾)
二問持說(此)
二如來答(二)初答前問(佛)
二答後問(汝)
二舉益勸脩(三)初明生善滅惡(二)初直明生見佛善(行)
二況顯滅生死罪(善)
二明身勝友勝(二)初喻白蓮明身勝(念)
二類補處明友勝(觀)
三明得果起行(當)
三結名付囑(佛)
四眾聞歡喜(佛)
二明崛山流通(二)初佛步空還(爾)
二阿難重述(爾)
雙徑山傳衣菴受菩薩戒弟子百松真覺重排於天台之仙泉禪院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科文(畢)
音釋
閱(音月)。
匝峻(上札下信)。
埵(音朵)。
歍(音烏)。
麨(音草)。
隼(音笋)。
諐(音愆)。
慰(音位)。
妻之(上音砌)。
綺(音起)。
掣(音离)。
噉(音淡)。
肘(音周上呼)。
膝(音息)。
珂(音科)。
叵(音頗)。
縶(音記與繫同)。
熾(音癡去呼)。
甄(音間)。
𠒎(音扶)。
畟(音即)。
遑(音黃)。
逮(音代)。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22 冊 No. 406 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