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84
`[(便宜上,表題ヲ附ス。[○@編])]`法華三大部科文(十六卷)天台法華玄義科文(五卷)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文(六卷)
摩訶止觀科文(五卷)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一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法華玄義分(二)初序分(二)初標起
二大法下廣序(二)初總序(二)初序師德(二)初列十德
二唯我下結歸我師
二幸哉下明傳述之意(三)初述歎所受功微字
二並復下正明傳述以益當
三或以下述`[己【CB】,巳【卍續】]`己添助以勸信
二序王正序玄文(三)初大師別行經序(二)初標
二所言下釋(二)初總覽五義以釋名(三)初釋妙法(二)初釋妙
二所言下釋法
二蓮華下釋蓮華(六)初總立
二良以下用譬意
三一為下別釋(二)初釋迹門(三)初譬為實施權
二二華下譬開權顯實
三三華下譬廢權立實
二又蓮下釋本門(二)初總標
二從本下正明(三)初譬從本垂迹
二二華下譬開迹顯本
三二華下譬廢迹立本
四是以下明法譬意
五蕩化下探取經旨以顯法臂(二)初釋迹門
二又發下釋本門(二)初正明開迹
二故增下授記
六一期下總結用譬本意
三經者下釋經字
二記者下就總名以別解(二)初釋大師序意
二妙法下牒前序文以示五義
二私序下記者所序(二)初序(二)初談始末
二發秘下釋經題
二釋曰下釋序
三此妙下玄文本序(二)初序(三)初序有經之由
二文云下正明今經
三所言下釋題
二釋曰下釋
二妙法下正釋五重玄義○
○二正釋五重玄義(二)初列
二釋此下釋(二)初判(二)初列
二通是下判(二)初通約諸經(三)初釋名
二如此下出體
三例眾下引例
二又通下正約今經(五)初釋名
二如此下辨異
三通則下出體
四例如下引例
五眾教下簡示
二就通下正釋(二)初通(四)初標
二一標下列
三標章下對五心(二)初正對
二五心下結成
四略說下廣釋七番(二)初結前生後
二初標下正解(七)初標章(二)初標五章
二標名下隨標釋(五)初標名(二)初標列
二立名下解釋(四)初立
二分別下分別(二)初以今經對明前後(五)初通標
二若隔下簡
三此妙下歎釋今經實理
四文云下引證
五尚非下引經舉況
二佛雖下約五味重顯今經(二)初通舉不即說實之意(二)初略明不說
二文云下引文釋不說所以
二所以下具歷五味明說不說意(二)初四味(二)初列四味
二雖種下明四味意
二今經下醍醐(三)初正明今經
二令一下明說佛本意
三故建下結立名
三結者下結
四譬蓮下譬(三)初例前立名
二云可下例前分別(二)初譬前麤
二蓮華下譬醍醐(二)初通舉多奇
二為蓮下別對三
三如是下例前結
二體者下標體(二)初列
二體字下釋(二)初序大師釋(四)初釋字(三)初釋字訓
二各親下引例為類
三出世下正出經體以同字義
二故壽下引同(二)初引壽量同(二)初引壽量
二今取下出方便文以辨同
二金剛下引二論同(二)初地論(二)初列四句
二空非下釋
二此亦下中論(二)初列四句
二因緣下釋
三今言下簡非
四斯乃下結正
二私謂下章安私釋(四)初標能破所破
二破凡下釋所破以顯能破(三)初破藏人
二通教下破通人
三別教下破別人
三此等下簡異(二)初簡
二既不下重判
四今經下正出經體
三宗者下標宗○
四用者下標用○
五教相下標教○
二引證○
三生起
四開合○
五料簡○
六觀心○
七會異○
二別○
○三宗者下標宗(二)初標列
二宗者下釋(三)初示(四)初釋名
二所謂下依名辨相(二)初釋宗
二云何下釋要
三如提下舉譬
四故言下總結
二然諸下簡(二)初却(二)初迹
二又簡下本
二取意下取(二)初本
二初修下迹
三略舉下結
○四用者下標用(二)初標列
二用者下釋(三)初示(二)初釋名
二三種下正出用相
二於力下簡(三)初法
二如薩下譬
三諸方下合(二)初略合
二何者下釋(二)初舉昔顯失
二今緣下舉今顯得
三非但下益
○五教相下標教(四)初標
二一根下列
三教者下釋總名
四云何下廣釋(三)初根性融不融相(二)初明八教以辨昔(三)初五味(三)初約五味(五)初乳味
二次照下酪味
三次照下外蘇味
四復有下熟蘇味
五復有下醍醐味
二當知下引同涅槃(二)初總結同
二三子下引文別釋
三問既下問答料簡辨異(三)初問五味那同稱漸
二又若下重以五句分別漸頓
三問云下料簡中間般若
二如前下不定(三)初結前生後
二雖高下釋相(三)初正釋
二大經下引證
三一時下破古(二)初示相
二不同下破古
三味味下結
三此乃下秘密(四)初結前生後
二如來下略歎
三此座下釋相(二)初約三說相對(二)初約十方相對(二)初正釋
二各各下結
二或為下於一方中多人相對(二)初正釋
二各各下結
二或一下約說默相對(二)初正釋
二各各下結
四雖復下結歎(三)初舉廣以歎
二但可下許證遮言
三雖復下覽言從言
二今法下明今經以顯妙(二)初總明教顯勝
二如此下別約迹顯勝
二又異下化道始終不始終相(二)初正辨異(五)初重舉餘經以對辨
二此經下且指迹中大通為首
三又以下明今世七教調伏
四並脫下結初中今日
五大勢下更引涌出助顯迹文
二具如下指教誠證
三又眾下師弟遠近不遠近相(五)初正明本地長遠(二)初正明(二)初師(二)初引昔經自證為實化他為權
二今經下明今經一體權實久久`[已【CB】,巳【卍續】]`已滿
二諸經下弟子(二)初引昔
二今經下明今經
二又眾下泛引眾經況出遠相(二)初舉昔不說
二況復下況出今經
二補處下舉不知之人以顯長遠
三經云下引壽量證因聞方知
四殷勤下引迹門歎意證長遠難聞
五當知下結
○二引證(二)初引二文通證五章(二)初正引二文(二)初明序品(四)初證名(二)初正證名
二何但下略引同
二文云下證體
三文云下證宗(二)初引
二即是下釋
四文云下證用(二)初引(二)初引釋伏疑文正證
二又云下引略開權文助成
二即是下釋
二又如下明神力品(二)初列釋(二)初列經
二一切下釋
二又法下重引法師品助成二文
二所以下明引二文意(二)初正明引用所以
二中間下明不引所以(二)初正明不引之意
二若引下釋疑(二)初引
二為大下釋
二又藥下引藥王別證教相(二)初正引證(二)初引(二)初總舉數去取
二大如下列
二海是下釋(六)初釋海(二)初舉譬
二法華下譯譬
二山王下釋山王(二)初舉譬
二法華下譯譬
三月能下釋月(二)初舉譬
二法華下譯譬
四燈炬下釋日(二)初舉譬
二法華下譯譬
五輪王下釋梵王(二)初舉譬
二諸經下釋譬
六餘經下釋佛
二引諸下以四例教(二)初例四
二非但下結
○三生起(五)初釋名
二前後下明生起意
三肇師下正明生起
四神力下明生起所依不同(三)初依神力品
二序品下依序品
三開示下依方便品
五今之下正明能依所從
○四開合(四)初標
二五章下明開合意
三凡三下列
四初釋下釋(三)初五種
二十種下十種
三譬喻下譬喻
○五料簡(五)初料簡名(三)初第一重
二問華下第二重
三問文下第三重
二問一下料簡體
三問何下料簡宗
四問論下宗用對簡(五)初第一重
二又問下第二重
三並宗下第三重
四並用下第四重
五問宗下第五重
五問何下都簡五章(二)初第一重
二問經下第二重
○六觀心(二)初示用觀處
二心如下依前起觀(五)初約標章(五)初約標名
二心本下約標體
三初觀下約標宗
四以觀下約標用
五心數下約標教
二觀心下約引證
三觀心下約生起
四觀心下約開合
五觀心下約料簡(二)初約根性不同
二又論下理須具足(四)初引三論
二華嚴下引兩經
三何者下責失
四若欲下示得(二)初示(二)初略示
二世間下釋六即
二修心下結(二)初結
二眼慧下益
○七會異(二)初問起
二答此下答出(二)初分章
二世界下釋(二)初對五章(二)初對五章
二問何下問答料簡(二)初明四悉五章次第不同(二)初問
二答(四)初雙標兩根
二利人下釋對利鈍
三五重下判不同
四對義下結酬
二問論下明經論異同(二)初問
二答(三)初申四悉意
二中論下還用通申以今意
三若更下更以四句申餘經
二次解下解四悉(二)初列章
二譯名下別釋(十)初釋名(三)初泛引古師
二地持下引論破(二)初引地持證謬
二彼明下正破謬
三南岳下引南岳正解
二辨相(二)初引大師釋(四)初世界(二)初釋
二若無下料簡(二)初正料簡(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二外人下因釋橫計
二二各下為人(三)初標
二大聖下釋(二)初正釋
二如雜下立傍正相以釋疑(二)初出相狀
二此意下正判
三故名下結
三三對下對治(三)初標
二有法下釋(二)初辨有無
二對治下正釋相
三說此下結
四四第下第一義(三)初標
二有二下釋(二)初立二種不同
二不可下釋二種相(二)初譯不可說(二)初正出相
二引偈下引論證
二二約可下譯可說(四)初正明今意
二佛於下引證
三此亦下判
四故中下證入實意
三若聞下結
二私十下私釋(二)初正釋(四)初約所觀人法(六)初事理
二雙說下假實
三因緣下善惡人
四五陰下善惡陰
五善惡下善惡法(二)初正釋
二問曰下略料簡(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六三世下三世
二四善下約能觀凡聖(三)初內外凡
二見道下見修聖
三非學下凡乃聖(二)初正釋
二世界下料簡釋疑
三一悉下約所施方法(五)初別約世界
二為人下別約為人
三對治下別約對治
四第一下別約第一義
五又通下通約四悉
四別作下約所觀諦
二問依下料簡
三釋成○
四對諦○
五起觀教○
六說默○
七用不用○
八明權實○
九開顯○
十通經○
○三釋成(三)初來意
二所謂下列經
三樂欲下正釋成(二)初前二名異預會(二)初世界(三)初明得名不同
二釋論下引證
三佛經下正明釋成
二隨便下為人(四)初名異
二論云下引證
三如金下引事
四經舉下正明相成
二餘兩下後二俱同不會
○四對諦(二)初別(二)初略
二廣對下廣
二復總下總
○五起觀教(二)初觀(二)初敘意
二修從下正起(二)初次第(三)初空觀(二)初釋(四)初世界(六)初標
二先觀下觀境
三此法下明世界所以
四若不下正明觀意
五必須下勸
六此即下結
二若欲下為人(三)初明為人意
二若宜下正明生善
三是為下結
三若有下對治(三)初明治意
二若心下正明用治
三若善下與為人對辨
四於七下第一義(二)初證前第一義相
二即依下由證發真
二是為下結
二若從下假觀
三若修下中觀
二若一下一心
二起教下教(二)初不可說(二)初通
二大經下別
二又云下明可說(二)初明說因
二若十下正明說(二)初說經(二)初四教(四)初藏
二若十下通
三若十下別
四若十下圓
二復次下十二部(三)初標
二若十下釋(二)初四教下(四)初藏
二若十下通
三若有下別
四若十下圓
二復次下五時
三大論下指論證成
二地持下說論(四)初所依三昧
二菩薩下造論意
三天親下正出論相
四又五下明論所攝
○六說默(二)初明默(二)初來意(三)初引教雙立
二聖說下簡示
三假令下明默意
二華嚴下正釋(五)初約乳教
二若三下約酪教
三淨名下約生蘇教
四若大下約熟蘇教
五此經下約醍醐教
二問為下問答料簡(二)初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
二問論下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引賢劫經(二)初引賢劫通難
二若作下廣集諸教別對
二又一下引異說
○七用不用(二)初標
二夫四下釋(二)初標極果
二下地下舉因人(二)初舉列四句
二凡夫下解釋(五)初凡夫
二若三下藏教(二)初二乘(二)初聲聞(二)初明得而不能用
二假令下明用而不當(二)初舉滿願通明差機
二如富下約四悉出入結不能用
二支佛下支佛
二次明下菩薩
三通教下通教(二)初二乘
二通教下菩薩
四若別下別教
五圓教下圓教
○八明權實(二)初標
二四諦下釋(二)初正釋(二)初重指前對諦
二釋論下正釋(二)初四教(四)初藏教(四)初引論總判
二三藏下示教觀體
三就三下且許當教以論三四
四雖爾下正判屬權
二若通下通教(四)初形前立名
二故釋下引論證巧
三就佛下當教判得
四而約下正判屬權
三若別下別教(三)初形前
二而猶下望後
三教道下判屬權
四今圓下圓教(二)初形前
二故四下正判是妙
二若用下五味
二問三下料簡(五)初第一重
二問別下第二重
三並曰下第三重
四又並下第四重
五又並下第五重
○九開顯(二)初標
二一切下釋(二)初正開(二)初明施開之意(三)初通明諸法本實
二大悲下施權(二)初正施
二無量下引證
三今開下顯實(二)初約法通開明施化本意
二除滅下寄二乘難開以明開相
二若乳下正約前四時論開以會法華(二)初正開
二方等下明開分齊
二問曰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決下答(二)初用第一意
二若決下用第二意(五)初約世界(二)初正會
二亦是下示相會入(二)初約法說周意
二亦是下譬說周意
二若決下約第一義
三若決下約為人
四若決下約對治
五若是下約分別四悉
○十通經(二)初問
二答文下答(二)初總舉
二方便下別釋(二)初釋(二)初迹(二)初列經
二欲者下釋
二又壽下本(二)初列經
二種種下釋
二兩處下結
○第二別解(二)初標章
二隨釋(二)初釋名(二)初釋別名(二)初釋妙法(二)初開章
二妙法下解釋(四)初判通別(三)初於今經自立
二立此下明立名意(四)初標
二謂教下列
三從緣下釋(二)初通解通別(二)初略
二夫教下廣(三)初約教(二)初釋(二)初明別
二金口下通
二故通下結
二約行下約行(二)初釋(二)初別(二)初立
二如五下引證(二)初寄小
二三十下寄大
二大論下引小以例
二當知下結(二)初結
二求那下引證
三約理下約理(二)初立
二智度下引證
三名異下結
二今稱下別解通別
四約此下結
三問教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標
二一當下列
三當分下釋(二)初當分(二)初正釋(二)初廣釋三藏(三)初正釋相
二經言下引證
三此則下明當分意
二通別下例釋餘三
二斯義下融會
二二跨下跨節(四)初斥當分(二)初正斥
二祇隱下明當分意
二若開下立跨節相
三如此下結意
四作如下融會
二定前後(四)初標
二若從下辨先後(二)初從義(二)初立
二下文下引證
二若從下從名(二)初立
二如欲下引事(二)初證從名
二篤論下復順從義
三今題下正明今意
四雖復下融通二途
三出舊○
四正解○
二釋蓮華(七末)○
二釋通名(八初)○
二辨體(八中)○
三明宗(九中)○
四論用(九末)○
五判教相○
○三出舊解(二)初出諸師(四)初道場觀
二會稽下會稽基
三北地下北地師
四光宅下光宅雲(二)初總立
二昔因下廣釋(二)初釋昔日因果各有三麤(二)初因(三)初標
二聲聞下釋
三是為下結
二昔果下果(三)初標列
二有餘下釋
三是為下結
二今因下釋今日因果各有三妙(二)初釋(二)初因(三)初列
二會三下釋
三今因下結
二今果下果(三)初標列
二體備下釋
三今果下結
二即是下結
二今古下今家難(三)初舉難例易
二因體下正破(二)初因(三)初破體廣狹(二)初通責
二何者下正破(三)初舉昔有四一(二)初列
二昔因下結
二若言下舉今無四一(二)初列
二非了下釋
三當知下結難
二此二下破位高下(四)初來意
二因位下標
三般若下釋(二)初昔(二)初釋
二如是下結
二若言下今
四當知下結
三因用下破用長短(三)初標
二釋論下釋(二)初昔(二)初釋
二當知下結
二若謂下今
三四一下結
二果體下果(三)初破體廣狹(二)初標
二若昔下釋(二)初昔(二)初難
二當知下結
二若謂下今
三當知下結
二果位下破位高下(三)初標
二今果下釋
三當知下結
三果用下破用長短(三)初標
二若今下釋(二)初正破無四一(二)初破
二當知下結
二而復下廣破神通
三前一下結
三彼作下結成難勢(二)初釋
二於其下結(二)初結數
二用彼下釋今意
○四正解(二)初借光宅義以顯今妙(三)初標
二因具下釋(二)初釋(四)初約十界釋(二)初釋(二)初因(二)初釋
二即一下融通
二果體下果
二是為下結
二又乳下約五味以判麤妙(二)初列五味
二又醍下重辨同異
三復次下約觀心
四復次下約六即釋
二初約下判
三略示下結
二廣說下正釋(二)初標
二南岳下釋(二)初釋法(二)初舉南岳分三(二)初標列
二如經下釋(三)初眾生法(六)初明妙有所憑
二又經下引今似文驗生法妙
三大經下引大經證生法位麤行妙
四殃掘下舉果勸修妙行
五大品下引大品明行妙相
六此即下結
二佛法下佛法(二)初釋
二如是下結
三心法下心法
二今依下今師順南岳意廣解(三)初標
二若廣下釋(二)初略明得名所依
二眾生下正廣釋(三)初廣眾生法(二)初標列
二數者下釋(二)初列法數(二)初通論諸經增數(二)初略至三
二如是下廣例百千
二今經下正約今經(四)初依經列數
二南岳下釋十如名(二)初出南岳
二天台下騰`[己【CB】,巳【卍續】]`己見(六)初章安述所依標數
二一云下釋出讀相
三分別下融通大意(二)初出文意
二約如下正明融通(二)初融三諦
二非一下複踈
四唯佛下稱歎
五是十下明法功能
六若依下明讀文所以
三次判下判權實(二)初出古師(二)初光宅(二)初出
二今恐下破(二)初約法
二若言下約人
二又北下地師(二)初出
二此皆下破
二今明下明今解
四皆稱下釋法界名(四)初標數
二十數下釋
三若十下判對
四欲令下以文融通
二此一下解法相(五)初重舉千如
二束為下束為五差
三判為下判五差權實
四然此下歎五差權實(八)初約人歎境
二以此下約行歎境
三故文下重舉境智深廣
四其智下歎智令妙以顯妙境
五方便下總以二境通歎經文(二)初歎
二如是下結
六如來下總明如來能照二境
七殃堀下引證佛智
八當知下結歸稱歎(二)初結眾生是妙
二不可下誡勸
五次解下正廣解十如(二)初標列
二通解下隨釋(二)初通解(二)初廣釋十如
二若作下廣以三諦釋究竟等以顯十如(二)初寄釋等
二今不下正出實理釋究竟(二)初釋
二夫究下重釋從勝立名方名究竟
二次別下別解(二)初復合五差為四
二初明下解釋(三)初正解(四)初四趣(十)初如是相(二)初法
二譬人下譬(二)初譬
二惡相下合(二)初合𠘶色
二凡夫下合相師
二如是性(二)初正釋
二如木下譬功能(二)初順譬(二)初譬
二大經下合(二)初引教
二此惡下合
二若泥下反譬(二)初譬
二惡性下合
三如是體(二)初釋
二故以下結
四如是力(四)初法
二譬如下舉譬引事(二)初舉譬
二大經下引事
三地獄下合
四皆是下結
五如是作(二)初法
二大經下譬(二)初譬
二既行下合
六如是因(二)初正釋
二自種下功能
七如是緣(三)初法(二)初正釋
二所謂下功能
二如水下譬
三故用下結
八如是果(二)初略釋
二如多下相狀
九如是報(二)初略釋
二如多下相狀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三)初標
二本空下釋(三)初空
二又惡下假(三)初正釋
二若先下引事
三當知下結
三中實下中
三以是下結
二次辨下人天(二)初與四趣辨異
二相表下正釋
三次辨下二乘(二)初總明所依
二相表下正釋(二)初正釋
二何故下廣料簡有報無報(三)初徵起
二無漏下正釋
三三果下釋疑(二)初釋三果疑
二若依下釋大小不同疑(二)初釋
二大經下引證
四次明下菩薩佛(二)初菩薩界(二)初標
二若六下釋(二)初正釋(三)初三藏菩薩
二若通下通教菩薩
三若別下別教菩薩
二夫生下辨界外主伏斷不同(二)初標
二一全下釋(二)初正釋(三)初未斷別惑
二二伏下伏別惑
三三者下斷別惑
二若未下重辨二土因緣不同
二佛界下佛界(二)初標
二淨名下釋(二)初釋十法(二)初三以對三軌
二力者下餘七成就三軌(二)初釋前六
二本末下釋本末(二)初總舉
二空諦下別釋
二就佛下廣料簡報(二)初正釋(二)初標佛地
二通途下釋(二)初明下地定十(二)初正明下地有報
二攝大下釋下地有報所以(二)初引論
二何者下釋有生滅(二)初正釋(二)初約智斷為生滅
又殘下全約惑邊以論生滅
二大論下引大論證(二)初喻
二萬行下合
二若就下明佛地不定
二何者下以諸所表釋成(三)初作所表釋佛報無上(五)初表種智無染
二復次下表中道四德
三復次下表非漏非無漏善
四復次下表即空假中
五復次下表一切相
二故賢下引賢聖集釋五文意
三若用下約五味判賢聖集意(五)初乳味
二酪教下酪味
三生蘇下生蘇味
四熟蘇下熟蘇味
五此經下醍醐味
二復次下開權
三復次下以諸經偈結○
二廣佛法○
三廣心法○
三問一下略料簡
二釋妙○
○三以諸教偈結(二)初明結意
二中論下正結(二)初正結(三)初論
二又涅槃下經
三又七下律
二若能下總結
○二廣佛法(三)初標所照
二唯佛下能照(二)初總明境智相契(二)初法
二如函下譬
二以無下歷三語以明智相(二)初正釋
二從二下結意立妙
三是事下結意指廣
○三廣心法(三)初標
二前所下來意
三涅槃下正釋(二)初明心體
二上能下明心所攝(二)初攝眾生法
二華嚴下攝佛法(二)初引華嚴
二法界下釋經意顯佛法界(二)初釋經意
二又遊下重釋二句結皈經意(四)初重釋遊心法界
二又如下重釋虗空
三又復下重釋諸佛境界
四又心下重釋心
○二釋妙(二)初約本迹釋(二)初列通別二門
二通又下依門解釋(三)初通釋(二)初列二妙
二此經下釋(二)初略敘二意(二)初正敘
二光宅下破古
二今待下正釋(二)初相待(二)初釋(三)初總敘來意
二淨名下正釋
三妙義下結意
二問齊下問答料簡(二)初約法(二)初問
二答今下答(二)初總責
二何者下別答(三)初釋(二)初約機(三)初總立利鈍二機
二方等下歷味分別
三此玅下判同異
二復次下約教
二故中下引證
三若不下判麤妙
二問乳下約譬(二)初問
二答
二二絕下絕待(七)初通明四絕(四)初藏教
二二若下通教
三三別下別教
四四圓下圓教(二)初正釋(三)初依圓教出絕待體(三)初引正教出體(二)初正出體
二豈更下明絕相
二大經下引經(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涅槃下合
三妙亦下以今意會經(二)初會
二若謂下破情計
二今法下出今文意(二)初出
二文云下引證(二)初證非見聞等(二)初引
二止止下釋
二又云下證不可說示(二)初引
二亦是下釋(二)初總
二不可下別(二)初釋
二又云下引三文證(三)初引今經
二中論下引中論
三華首下引華首
三降此下斥偽(二)初明斥偽(二)初法(二)初直明偽
二乃是下出偽相(二)初出偽相
二何者下釋偽所以
二如癡下譬
二若能下舉正顯偽(二)初法
二如點下譬
二妙悟下以空有二門判前所釋
二用是下明二妙妙上三法
三若將下將四絕約五味判
四若開下開權
五問何下會諸絕成妙(二)初問
二答(三)初會
二又妙下判能所
三如迹下約本迹以釋能所之意
六今將下將本迹等妙妙上三法
七前四下判橫竪
二別釋下別釋○
二問大下對大料簡(七末)○
○二別釋下別釋(二)初結數示妙(二)初結數
二若破下示妙
二迹中正釋妙(二)初迹門十妙(二)初列
二釋十下釋(二)初列五番
二標章下隨釋(五)初標章(十)初境妙
二智妙
三行妙
四位妙
五三法妙
六感應妙
七神通妙
八說法妙
九眷屬妙
十利益妙
二引證(二)初指處
二文云下正引證十文
三生起(二)初正生起
二前五下結成自他各有始終
四廣解(十)初境妙(二)初列章
二釋境下隨釋(二)初釋諸境(四)初列數
二然眾下數意
三六種下生起(二)初正生起
二始終下結示
四一明下廣解(六)初十如境
二因緣境(二)初列四章
二正釋下釋(四)初正釋(二)初雙舉界內外各二種以定根性
二思議下釋(四)初明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三)初重立界內利鈍二根
二中論下引論
三此簡下釋(二)初簡
二此正下釋(二)初正釋(四)初略立
二正法下引證(三)初引
二無明下釋
三當知下結
三人天下過患(二)初出過
二故經下引瓔珞文證
四此十下釋名
二料簡下料簡(八)初一百二十因緣相
二又十下緣起緣生同異(二)初問
二此同下答(二)初無有差別
二亦有下亦有差別(二)初依婆沙雜揵度
二法身下引法身經同
三十二下三世破顯
四十二下釋十二時
五一剎下釋一剎那
六問何下料簡問答
七欲界下三界闕具
八問無下惑業辨異
二明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六)初立意
二中論下立根
三癡如下正釋
四金光下引證
五如幼下舉譬
六如知下結名(二)初譬
二是名下合
三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五)初立意
二為利下通立兩根
三華嚴下正釋(二)初引經
二畫師下釋經意
四諸論下行相(三)初敘性計
二若定下略斥性過(二)初略斥
二尚不下況出
三今明下立正行相(二)初自破計
二若有下為他四說(三)初法
二如四下譬
三四句下合(二)初總
二出界下別明相狀(二)初出界內
二出界下出界外(二)初略標
二如寶下引論釋相(二)初引論文
二緣者下釋彼論文以成今意(二)初正釋(二)初略釋
二還如下與界內辨同異(二)初明相同
二此十下明義異
二彼論下明過
五是為下結名
四明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四)初立根
二即事下立意
三大經下引證(三)初引
二無明下釋
三故言下結
四無明下結名
二判麤妙○
三開麤顯妙○
四觀心○
三四諦境○
四二諦境○
五三諦境○
六一諦境○
二論諸境同異○
二智妙○
三行妙○
四位妙○
五三法妙○
六感應妙○
七神通妙○
八說法妙○
九眷屬妙○
十利益妙○
五結權實(六末)○
二本門十妙(七初)○
○二判麤妙(二)初重敘
二若從下判(二)初判(二)初四教(二)初列(四)初藏教(二)初釋
二中論下引經論證成
二若無下通教(二)初釋
二經言下引經論證成
三若無下別教(二)初釋
二中論下引經論證成
四若言下圓教(二)初釋
二中論下引經論證成
二前三下判
二用此下五味
二是名下結
○三開麤顯妙(二)初總敘三麤
二豈有下正開(二)初開前兩因緣(四)初略開
二譬如下引信解譬
三如來下釋
四今決下結
二又大下開第三因緣(二)初略引大經明開初引經
二昔慧下釋經意(二)初釋
二故云下重引經文以證所釋
二此即下結
○四觀心(三)初法(二)初立
二大經下引證(二)初證
二空慧下釋經意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既不下合
三一念下結位(四)初結成觀境
二觀此下結成能觀之觀
三其心下結成秘藏
四恒作下結成六即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一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二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三四諦境(二)初列章
二初又下隨釋(四)初明四諦(二)初標列
二有師下隨釋(二)初出他解(二)初述(三)初以大小相對明諦
二作無下判約行法分作無作
三經言下依經重釋作無作等(二)初釋有作有量
二無作下釋無作無量
二如此下略斥
二四種下四番四諦(二)初標列
二其義下釋(二)初正釋(三)初所依正教
二約偏下明立法差別意
三所言下正釋(四)初生滅四諦(五)初立名所從
二然苦下明立四所以
三雜心下釋相(二)初釋(三)初雜心
二大經下大經
三遺教下遺教
二此皆下結
四次第下明安立次第(二)初約教
二又舉下約行
五聖者下釋名
二無生滅四諦(四)初得名
二苦無下釋相(二)初釋
二又習下引證
三又無下結名(三)初略結
二大經下引證
三是故下正結
四聖諦下指廣
三無量四諦(四)初得名
二苦有下釋相
三大經下引證
四是名下結名
四無作四諦(四)初得名
二以迷下釋相(二)初釋
二即事下略結
三大經下引證
四一實下結名
二然勝下破古(四)初重敘勝鬘師意(二)初指彼所立
二何者下釋彼所立(二)初釋三
二滅初下釋一
二達摩下敘達摩破(二)初難
二那云下結
三答勝下勝鬘師救(二)初約理言四諦皆常
二今欲下約顯說一常三無常
四今難下今家判(三)初斥
二當知下結判
三涅槃下引大經證結
二二判下判麤妙(二)初約四教判
二若約下約五味判
三三開下開麤顯妙○
四觀心下觀心
○三三開下開麤顯妙(二)初標
二先敘下釋(二)初敘諸經意(二)初敘諸經意(五)初大品
二中論下中論
三無量義下無量義
四法華下法華
五涅槃下涅槃(二)初列二品文意
二文云下解釋(三)初列
二經釋下釋(二)初釋(二)初釋四句
二若得下餘三句例
二問佛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
三如此下結意
二或三下重約教理等判
二如是下正開(二)初開
二四皆下借光宅義以顯成妙
○四二諦境(二)初標列
二夫二下正釋(四)初略述諸意(二)初敘他失(三)初通明失
二妙勝下別顯失相(二)初明聖者往因(三)初引經
二二聖下況斥
三問釋下料簡釋妨(二)初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通指二生之前
二又二下別約教簡示
二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通答
二然圓下別答
二然執下近代凡執(三)初執佛果不同
二梁世下執世諦不同
三陳世下執破立不同
三古今下總結
二今謂下辨今得(四)初總明立意
二略有下列三
三隨情下解釋(三)初隨情(五)初略明所以
二如略下引教示相
三如順下譬執教之失
四眾師下重斥
五若二下去取
二隨情下隨情智(四)初立相
二如五下引事
三經云下復引教證
四如此下結
三隨智下隨智(五)初立相
二如眼下舉譬
三又如下引事
四毗曇下重以譬顯二諦深勝
五故經下引教結名
四若解下結
二明二諦(四)初明來意
二若用下明功能(二)初出初番(二)初法
二如劫下譬
二況鋪下以後況初
三所言下廣釋(二)初列
二實有下釋(六)初藏教(二)初正解二諦(四)初釋相
二大品下引證
三病中下述意
四是為下結名
二約此下示三意
二幻有下通教(二)初釋二諦(五)初立名
二何者下斥前
三若明下正釋相
四大品下引證
五是名下結名
二約此下明三意(二)初列
二隨智下分別(二)初標
二何者下釋(四)初出同異
二何者下釋同異
三如百下舉譬(二)初譬
二俗是下合
四秪就下引例
三幻有下引圓接通(三)初以一法標
二俗不下略以三法示
三其相下辨相(四)初正釋三相(二)初正釋(三)初寄非漏非無漏法辨相(三)初依教立
二初人下明行相
三何者下重釋
二大經下寄空不空法辨相(二)初依教立
二二乘下明行相(三)初通教鈍根取解
二利人下利根發別人取解
三利利下利根發圓人取解
三復次下寄一切趣非漏非無漏法辨相(二)初依教立
二初人下明行相(三)初通教鈍人取解
二又人下利人發別人取解
三又人下利人發圓人取解
二是故下結
二無量下明三意(二)初立
二若隨下釋(二)初釋入真
二三人下釋照俗
三何故下釋疑(二)初立疑
二此是下釋
四大品下引證三人
四幻有下別○
五圓入下圓接通○
六圓教下圓○
四問真下問答料簡○
三判麤妙○
四開麤顯妙○
○四幻有下別(二)初正釋(二)初正釋相
二二乘下斥小(二)初斥
二大經下引證
二約此下明三意
○五圓入下圓接別(二)初正釋(二)初略立
二別人下斥別釋相
二約此下明三意
○六圓教下圓(二)初釋二諦(四)初立
二真即下釋相
三如如下譬(二)初譬
二珠以下合
四不二下明諦意
二約此下明三意(二)初釋
二身子下引證
○四問真下問答料簡(三)初料簡真俗同異(二)初間
二答(二)初列四句
二三藏下釋四句
二七種下略撮七種使文可覽
三問何下料簡不接三藏(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三判麤妙(二)初約七重(二)初單約七重(七)初藏教(二)初立
二二諦下斥
二如幻下通教
三以別下別接通
四以圓下圓接通
五別二下別教
六圓入下圓接別
七唯圓下圓教
二次約下約三意(二)初離判(二)初標
二且約下判(二)初三藏(三)初立(四)初立隨情
二執實下斥情立智
三若能下正明情智
四從四下正明隨智
二隨情下判
三譬如下譬
二既成下明下六重(二)初釋(三)初寄生蘇釋通等三(二)初立
二是時下舉譬
二心漸下寄熟蘇釋別等二(二)初立
二既知下譬
三諸佛下釋圓教
二是則下結
二又束下束判(二)初正判
二問前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
二若以下約五味
○四開麤顯妙(二)初標
二三世下釋(三)初總舉三世佛出世意
二法華下舉論以證佛意(二)初引論
二必非下釋論意
三始見下正明開相(三)初略明今日入實施權(二)初正明入實開權(二)初入實
二為未下明施權
二但如下明機感之相
二有人下明久遠施權入實(二)初出舊
二今言下正解(二)初明久遠施權(二)初重敘寂場為況
二文殊展轉明久(三)初正明
二文云下引證
三當知下結
二本來下明入實(二)初明久遠入實
二若從下明今世入實
三其未下正明今經開權顯實(二)初正明開(五)初竪約四味論開
二諸教下約諸味中諸教橫開
三三藏下舉難況易
四文云下引證
五此即下總結
二若如下歎教斥偏(二)初總歎(三)初約化儀
二佛出下佛意
三諸教下教旨
二人不下得失(二)初失
二若得下得(二)初正明得(四)初約法以明得
二二萬下約三世佛以明得
三涅槃下舉涅槃以釋疑
四觀此下結勸
二攝大下重破教道(二)初舉論師謬謂
二今試下明今家斥失(八)初總舉迹中十妙
二且用下別以初妙比破
三四悉下逗機比決
四彼直下斥偏
五因緣下展轉比決
六當知下結歎
七天竺下舉勝況劣
八思自下結
○五明三諦(二)初依他教以立名義(三)初依他經立名
二今經下依今經例立
三問若下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舉勝鬘例涅槃斥問(二)初總斥
二若不下釋
二又三下重舉楞伽例餘經酬難
三眾經下結
二今明下正開章解釋(二)初列章
二却前下隨釋(三)初明三諦(二)初明去取
二約別下正明五文(五)初別入通
二圓入通
三別
四圓入別
五圓
二判麤妙(二)初約教
二約五下約味
三開麤顯妙
○六明一諦(二)初別明一諦(三)初分別(二)初法
二如醉下譬
二轉二下判(二)初約教
二三藏下約味(二)初正明
二地持下借地持以顯一實(二)初借地持(二)初引文(二)初約行
二又教下約教
二今借下正明今意
二執著下寄此文後約行人破執
三開麤下開
二諸諦下通明無諦(二)初正明無諦(二)初別約極理以明無諦(三)初正立無諦
二二下判麤妙
三不可下明絕待
二若通下通約諸諦以明無諦(二)初約諸教(二)初列四教
二前不下明判開
二約五下五味
二問何下問答料簡(三)初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
二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
三第三重(二)初問
二答
○二論諸境同異(二)初明來意
二十二下正明開合(四)初正明離合(六)初因緣合十如(二)初開合意
二無明下正開合(二)初正合(二)初合思議兩番(二)初對(二)初別對
二又總下總對
二此兩下結
二次用下合不思議兩番(二)初正對(二)初標
二無明下對(二)初別
二又總下總
二若細下辨通別
二經云下略指
二四種下四諦合上二(二)初合十如(二)初以生無生合
二無量下以無量無作合
二四種下合因緣(二)初以生無生合
二無量下以無量無作合
三七種下二諦合上三(三)初合十如
二七種下合因緣
三七種下合四諦
四五種下三諦合上四(四)初合十如
二五種下合因緣
三五種下合四諦
四五種下合二諦
五一實下一實合上五
六言無下無諦合上六(二)初以無合六
二無諦下以無合無(二)初合
二不來下結意
二復次下準前例立隨情等三
三問諸下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二)初總明諸紛葩之意
二華嚴下正約味明紛葩之相(二)初法(二)初釋
二若無下結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況佛下況
四問上下問答通經(二)初問
二答(七)初指十如
二四種下指因緣
三四四下指四諦
四十如下指二諦
五安樂下指三諦
六方便下指一諦
七若言下指無諦
○第二智妙(二)初明來意
二智即下正釋(二)初列章
二總智下隨釋(二)初總論諸智(二)初列六章
二數者下依章解釋(六)初數
二類(二)初列
二如是下結
三相(廿)初世智
二五停下五停四念智(二)初五停(三)初釋名
二觀能下明停心功能
三數息下正明用治
二念處下四念(二)初明功能
二初翻下判位
三煗法下四善根智(四)初煗(五)初正釋煗義
二尊者下釋煗在初
三於正下明所緣諦(三)初釋
二煗能下料簡
三如佛下引證
四所有下料簡釋疑(二)初簡法
二煗有下簡品類(三)初初師義
二復有下次師義
三瞿沙下瞿沙義
五煙有下明功能
二頂法下頂(四)初對上下三善根以辨相
二復有下釋名
三云何下釋頂法觀相(二)初釋(二)初明能信之觀
二此信下明所緣之境
二問應下料簡(二)初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
二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
四問何下釋法名退(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釋頂退
二若能下明不退兩緣
三忍法下忍(三)初下忍
二行者下中忍
三復以下上忍
四復次下世第一(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行者下合
三問世下料簡(三)初問
二答一下答
三世第下歎第一義(三)初立全勝
二亦分下分別不同(二)初立二門
二分者下釋(二)初釋分
二或言下釋都
三問前下分別六義(二)初問
二答
四初果下四果智
五支佛下支佛智
六六度下六度智
七通教下體法聲聞智
八通教下體法支佛智
九通教下體法菩薩智
十又能下體法菩薩出假智
十一十信下別教十信智
十二十住下三十心智
十三初地下十地智
十四三藏下三藏佛智
十五通佛下通教佛智
十六別教下別教佛智(二)初正釋
二或言下釋疑
十七圓五下圓教五品智
十八六根下六根清淨智
十九初住下初住至等覺智
二十後位下妙覺智
四照(三)初敘意(二)初明破計
二若四下明立法
二問智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正答
二仁王下引證
三譬鏡下舉譬
三世智下正釋(七)初照十如
二二十下照因緣
三二十下照四諦
四次二下照二諦
五次明下照三諦
六次二下照一諦(二)初列四實
二前三下對四教
七次二下照無諦(二)初通序意
二前七下正明照境(三)初正釋
二前無下判
三若就下開上諸智
五判○
六開○
二對境論智○
○五判(二)初判(三)初約智以判(二)初一往略判
二何者下解釋(二)初明十二為麤
二別教下明後八為妙(二)初通明八妙(三)初正明別妙
二常途下破古
三今明下顯正
二又別下料簡(二)初對簡
二何者下雙釋(二)初釋別(三)初正判別三麤一妙
二類如下舉藏通以例別圓
三今別下顯別例成
二圓教下圓教
二又約下約知見四句以判(二)初列四句
二先約下釋(二)初約四教明知見(二)初略列三藏及圓
二凡夫下正釋(二)初藏教
二約圓下圓教
二究竟下以佛智攝之(四)初略舉
二如經下引經解釋
三方便下歎(三)初正歎
二境淵下結歎
三唯佛下舉果智以歎
四如此下結(二)初結歸眼智(三)初眼智
二一切下明眼智所知見
三此知下明相即
二對前下判
三若得下約五眼(二)初明來意
二如肉下釋(三)初正明五眼
二諸教下約教
三總結無別文
二是為下結
○六開(二)初約智開(二)初總明所開一十六番須開
二何者下釋(二)初釋(二)初開藏通十二番(二)初明開世智(二)初明世智
二或與下略結位
二若五下開十一智(二)初略開十一
二須一下略明格位
二又決下開別教四番
二十六下結
二復次下約眼開(二)初明開(二)初總開
二文云下別開(二)初開(五)初肉眼(三)初正開
二學大下引證
三即是下結
二淨名下天眼(二)初引經明開
二此即下結
三願得下慧眼
四決法下法眼
五四眼下佛眼
二五眼下結
二問佛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
○二對境論智(二)初標列
二對境下釋(二)初對五境(二)初略明十如意
二次對下對六境(六)初對因緣(二)初引經
二何者下釋相(二)初總明今意(二)初敘大意
二三藏下得名所以(二)初各明(四)初藏教
二通教
三別教
四圓教
二以四下結歎
二所言下歷教解釋(二)初釋(四)初藏經(四)初推受以至無明
二無明下推無明以感現報
三觀此下用觀(二)初觀生(二)初通觀輪迴
二過去下束成因果
二癡惑下觀滅(二)初明子滅(三)初法
二若不下譬
三是名下結
二無子下明果滅(二)初釋
二是名下結
四則是下結名
二中智下通教(三)初推因果
二無明下起觀(二)初生(三)初觀往因能招現果
二今達下觀現因能招來果
三有智下引人例法
二無明下滅
三是名下結
三上智下別教(二)初釋(三)初觀境(二)初總舉
二無明下明派出三道
二觀此下正明用觀(二)初釋
二諸行下總結
三知因下觀成(二)初明十行觀成
二如是下明十地觀成(三)初明能障
二無明無下明障破德成(二)初明前七支破
二愛取下明後五支破
三自既下觀成利他
二是名下結
四上上下圓教(三)初推因果
二知十下起觀(三)初標
二煩惱下釋(三)初煩惱即般若(二)初法
二如耆下譬
二業道下業即解脫(二)初法
二如神下譬
三苦道下苦即法身(二)初法
二如彼下譬
三如是下結成(二)初略結成
二何者下結
三是名下結
二約此下明判開(二)初略述判開
二又四下明判所以
二展轉相照(二)初明來意
二思議下正展轉相照(四)初正明傳照(六)初因緣智
二四種下四諦智
三七種下二諦智
四五種下三諦智
五一如下一諦智
六無諦下無諦智
二如此下判開
三如此下開教見理
四七種下略以智例境
○二對四諦(二)初釋(二)初引文立意(三)初正引經文
二若依下束判經文
三今若下明判所以(三)初立根對理
二聲聞下列
三此乃下指廣
二又云下正釋(四)初藏(三)初重引經文
二凡夫下釋
三即是下結
二又云下通(三)初引
二即是下釋
三乃是下結
三又云下別(三)初引
二依前下釋(三)初重對前辨
二分別下正明
三既稱下辨異示相
三是為下結
四又云下圓(二)初釋(四)初引
二非苦下釋
三又云下引證
四如此下結
二例此下例
二如是下判開
○三對二諦(二)初例境略列(三)初總標意
二上真下例上開為七
三內外下列(三)初略列
二若對下廣列
三上七下列三意
二若析下正釋(四)初正釋(三)初釋(七)初析法二智(二)初正釋(二)初立二智
二說此下明三意
二今更下依教重分別
二此三下體法二智(二)初斥三藏
二體法下正釋(二)初立二智
二為緣下明三意
三此三下體法含中二智(二)初斥體法
二體法下正釋(二)初立二智
二說此下明三意
四此三下體法顯中二智(二)初斥含中
二又體下正釋(二)初立二智
二為緣下明三意
五此三下別二智(二)初斥顯中
二別權下正釋(二)初立二智
二以此下明三意
六此三下別含圓二智(二)初斥別
二別含下正釋(二)初立二智
二以此下明三意
七此三下圓二智(二)初斥含圓
二圓權下正釋(二)初立二智
二為他下明三意
二此之下判(二)初正判(二)初舉今經明妙
二又從下更比決(二)初約教(四)初判前四番
二又從下判後三番
三又前下通判七番
四又不下判後一番
二又歷下約味
二若不下歎用判意(三)初總述
二何者下解釋(四)初引華嚴
二世人下明謬釋
三此釋下難(二)初通難
二若藏下歷教難
四若得下顯正
三此中下結意
三若開下開(三)初法
二如賤下譬
三開諸下合
二二智下例諸境(二)初總敘意
二今對下正例
三問隨下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
四夫二下斥舊明今經破立之意(八)初舉宗以質非(三)初示法相
二說此下質偏
三既不下示宗承所用
二若破下明宗所憑意(二)初正指經部
二若巧下明宗中所破
三方便下約今法斥彼人法
四若作下正顯其破相(二)初舉七二之相
二又縱下舉三意之相
五若但下明教法功能(二)初舉初番況後諸番
二若尋下廣舉下六番所破
六世人下結斥
七今若下重歎
八如此下形論意未周
○四對三諦(二)初重敘五境(三)初總標來意
二夫三下略列三境
三三法下相對立五解釋
二對比下對境明智(三)初標五種相
二三智下境智相入明(五)初中入空三智(三)初明三境發三智
二然初下解釋(二)初釋行相
二今若下結示
三世人下引同
二如來下如來藏入空三智(三)初正釋藏智
二前中下比決
三大經下引證
三中智下中對兩三智(二)初釋
二故地下引地持
四如來下如來藏入中智(四)初略立
二兩智下對前辨體
三故地下引論師意證
四前兩下示今意
五圓三下圓三智(二)初釋
二釋論下引論證
三中智下解釋(三)初正釋(二)初教五
二若欲下觀(二)初辨因果(二)初總辨因果
二如瓔下對三觀(二)初引瓔珞
二今用下正對三觀
二上明下例智相入
二言麤下判(二)初教(二)初判前兩都不成三諦故不用
二中入下釋後五重(五)初中入空智
二次如下如來藏入空智
三中對下中對二智
四如來下如來藏入中智
五圓三下圓三智
二若歷下味
三開麤下開(四)初略以劣況勝
二故大下引證
三凡夫下釋大經文以合今意(二)初以凡況小
二二乘下以小況大
四如此下結歸
○五對一諦(三)初釋(四)初立
二釋論下譬
三諸智下合
四故知下結
二若待下判
三若開下開
○六對無諦(三)初立
二若歷下判
三若以下開
○第三行妙(三)初標
二為二下列
三夫行下釋(二)初略簡麤顯妙(二)初對前境智舉麤(三)初明三法次第相須
二而解下明三法更互相顯
三如此下結
二妙行下顯妙(二)初標
二如經下釋(二)初正釋(二)初引經
二既具下結成三德
二此之下與境智互融(三)初總明
二前境下別明
三若三下結
二前對下依章解釋(二)初敘來意
二若直下正釋(二)初釋通途增數行(四)初先敘意
二釋論下正釋
三行雖下明不思議相導相發等
四若得下結歎
二二約下約教增數行(二)初通約四教明增數相(三)初正釋(三)初標
二若三下釋(四)初三藏(二)初增一至三(三)初一數(二)初引經
二所言下釋
二增二下二數
三增三下三數(二)初對
二戒經下引教(二)初引
二諸惡下釋
二若得下廣指諸數
二通教(二)初敘意
二今且下正釋(二)初釋一法(二)初正釋(三)初標
二論云下釋(二)初出論文
二云何下釋論意(二)初引論文自釋(二)初論文自標
二所謂下論中自釋(二)初略釋
二如四下舉類
二今觀下正釋論文(三)初法(四)初略釋
二若言下縱徵
三如是下例破諸法
四此以下結成觀相
二如前下譬
三合(無別文)
三是為下結
二如是下指廣
二或二下餘數
三別教(二)初廣(二)初正釋
二是一下功能
二若二下略
四圓教(二)初廣
二增百下略指
三結(無別文)
二然增下判(二)初約四教以判麤妙
二今經下約今經重顯妙行
三開麤下開
二復次下廣明別圓兩五行(二)初列章
二別者下解釋(二)初釋(三)初釋兩五行(二)初次第行(二)初列
二聖行下釋(二)初正釋(五)初聖行(二)初列
二如經下釋(二)初引經立意(二)初經文
二從此下文中結示
二若聞下正釋(三)初明依經立信
二自傷下明依信立願(二)初自愍悲他
二菩薩下正明願相
三發誓下依願立行(三)初戒行(三)初釋(二)初正釋(二)初明持根本白四為遠因
二因是下明由本出生五支諸戒(二)初列
二根本下釋(三)初前二支(二)初別釋二支(二)初釋第一支
二前後下釋第二支
二此兩下總對後辨異
二非諸下次二支(二)初正釋二支(二)初釋第三支
二護持下釋第四支
二復次下寄此位中判道定屬戒(二)初判
二何者下釋
三迴向下後一支(二)初標名
二即是下釋(二)初略舉願行
二佛誓下釋願行(三)初總願指前
二六度下明事行
三又別下廣明別願(三)初舉菩薩戒中一十二願
二又更下列大經防護十願(二)初列(二)初列
二以此下結意(二)初標意
二菩薩下會同
二然護下與根本五支辨同異
三大論下對大論十戒以辨同異
二涅槃下結勸辨位
二戒聖下判(二)初標意
二禁淨下正判(二)初約教判(四)初四戒藏教攝
二不析下析戒通教攝
三大乘下大乘不退等別教攝
四隨順下後三戒圓教攝(二)初釋
二淨名下引多文證
二復次下約五味
三開麤下開(二)初寄相待重問答釋疑(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二開麤下正明開顯
二定行○
三慧行○
二梵行○
三天行○
四嬰兒行○
五病行○
二問聖下問答料簡○
二圓五下不次第行○
二當知下判
三若開下開
二問法下料簡釋疑(二)初問
二答
○二定行(三)初標
二一世下列
三世禪下釋(三)初釋(三)初世間禪(二)初列
二根本下釋(二)初根本味禪(二)初總釋(二)初釋總名(三)初釋名
二大品下引證
三若能下功能
二隱沒下釋通體
二此有下別釋(二)初標三品
二初修下釋(三)初釋四禪(四)初初禪
二若欲下二禪
三二禪下三禪
四欲厭下四禪
二行人下釋四等(二)初標修意
二此有下釋(三)初明處所
二復次下辨修相
三發時下隱沒等
三行人下釋四空(五)初標修意
二滅色下略出定體
三方便下明修相
四復次下明所離相
五訶下下指廣
二根本下根本淨禪(三)初結前總標
二此又下列
三涅槃下釋(三)初釋六妙門(四)初釋名
二此三下對餘二以明行相(二)初標
二慧性下釋(二)初便宜
二若作下略指對治
三若廣下功能
四修此下正釋(二)初總釋(三)初略舉數
二佛言下引證
三即此下示相
二修數下別釋(二)初釋(三)初釋數(二)初修
二與數下證
二若患下釋隨淨
三然觀下釋觀(三)初通標
二此中下料簡
三修實下釋(二)初修(二)初釋(二)初總
二皮肉下別(四)初不淨
二復觀下苦
三又觀下無常
四復觀下無我
二如是下功能(二)初別明破四倒
二不得下總明除我
二如是下證(二)初釋相(二)初正釋
二心生下功能(二)初總
二得四下別
二是名下結
二佛坐下引證
二十六下釋十六特勝(三)初釋名
二此從下得名
三修相下正釋(二)初竪(二)初正釋(二)初釋前二(二)初修
二覺息下證
二若知下釋後十四
二觀棄下功能
二若橫下橫
三通明下釋通明○
二世間下出世禪○
三三出下上上禪○
二前根下判(二)初約法
二復次下約心
三若開下開(三)初正明開
二故知下結示
三四禪下舉況結
○三通明下釋通別(二)初正釋(二)初修(二)初正明(二)初總舉三事
二諦觀下別觀三事(三)初觀息
二息本下觀身
三觀身下觀心
二如是下功能
二證者下證(二)初正證
二能具下功能
二委在下指廣
○二世間下出世禪(二)初結前
二二明下釋(三)初標名數
二謂觀下列
三觀者下釋(三)初正釋四相(四)初明觀禪(二)初自列四門以結名
二行人下正釋(四)初九想(四)初明觀意
二必須下勸修
三隨所下能所對辨(二)初略明能所(二)初能治
二能除下所治
二破六下廣明能所(二)初明所治(三)初標數
二有人下釋名相
三此六下過患
二能修下明能治(二)初通標
二死想下別對
四此九下明功能(二)初明治惑功能
二雖是下明入大功能(二)初法
二如海下譬
二八背下八背捨(二)初釋名
二修者下正明修
三八勝下八勝處
四十一下一切處
二明練禪(三)初立名
二上來下立意
三阿毗曇下辨異
三明薰禪(三)初立名
二前是下辨異立相
三除麤下功能(二)初除垢功能(二)初法
二猶如下譬
二行者下自在功能(二)初法
二如熏下譬
四明修禪(二)初立名
二近遠下辨相
二又九下明此四復練薰修八背等(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定法下合
三大經下結地功能(四)初引經結名
二地能下明地功能
三一一下結歸(二)初總標
二何者下釋(二)初明觀禪具法(二)初明具三種念處
二又不下明具四念處(二)初明立念處
二復次下明念處具法(二)初明橫具觀練薰修(三)初正明具四
二二乘下斥小立名結成地相
三問無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引大論明有無(二)初正引論文
二當知下舉況
二大經下引證
三若爾下結難
二問諸下明竪具道品(二)初問
二答(二)初明念處具(二)初略立
二大論下引論示相(二)初示
二初善下以下位況上
二若念下以煗等例
二觀禪下例練等亦然(二)初略例
二然菩下明例諸禪具諸法意(二)初誓願(二)初明誓境
二愍傷下正明起誓(三)初悲
二夫欲下慈
三有四下結
二又諸下明行相(二)初正明行
二一切下結歸
四是故下結得名
○三三出下上上禪(四)初立名
二如地下指地持
三自性下略釋初自性一禪
四此九下略況結
○三慧行(二)初標列
二生滅下釋(四)初生滅四諦慧(四)初苦諦慧
二以不下集諦慧(二)初明三惡
二又知下明三善
三觀依下道諦慧
四倒不下滅諦慧
二無生滅四諦慧(二)初四諦(四)初苦諦慧
二知集下集諦慧
三道本下道諦慧
四法若下滅諦慧
二雖知下願行
三無量四諦慧(二)初四諦(三)初與小對辨(二)初引經
二若是下釋經意
二此慧下正釋
三二乘下對斥二乘以顯真正
二約此下弘誓
四無作四諦慧(二)初正釋四諦慧(二)初總立
二大經下釋(三)初釋解惑因緣(二)初釋(二)初迷
二若解下解
二道滅下相即
二若爾下釋成四種(二)初正明四諦體即
二四既下融通地前(二)初融
二何但下結成三諦(二)初結
二大品下引證(二)初引
二寂滅下釋經意
三大經下釋無作
二如此下明觀成具行願等(三)初略引(七)初明得無緣慈悲
二修色下明具道品
三徧捨下明具諸波羅蜜
四修此下結地名離五怖畏(二)初結地名
二離五下離五怖畏(二)初略標列
二大經下釋
五得入下明具二十五三昧
六我性下明具真應二身
七此地下明具四德
二地持下引地持廣釋五怖畏等(二)初引地持(二)初地持
二十地下引地經地論同(二)初引同
二十地下以論三業料簡(二)初引論文
二活者下解釋
二私謂下私釋(三)初約離五怖畏
二復次下約壞二十五有
三被二下約四諦立故四德成
三今釋下約大經廣明二十五三昧○
○三今釋下約大經廣明二五三昧(二)初正釋(二)初通釋別名意(二)初正明四意
二雖有下簡示
二通釋下正釋(二)初通釋意
二地獄下各各別釋(三)初廣釋二十五相(廿三)初無垢三昧(四)初出有過患
二菩薩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見見思下結行成三昧
四菩薩本修下慈悲破有
二畜生下不退三昧(四)初出有過患
二菩薩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見見思下結行成三昧
四菩薩本修下慈悲破有
三餓鬼下心集三昧(四)初出有過患
二菩薩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見見思下結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四阿脩下歡喜三昧(四)初出有過患
二菩薩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見見思下結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五弗婆下日光三昧(四)初出有過患
二菩薩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見得人下結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六瞿耶下月光三昧
七鬱單下熱炎三昧(四)初出有過患
二菩薩下明本法功德
三破見得人下結行成三昧
四以本下慈悲破有
八閻浮下如幻三昧(四)初出有過患
二菩薩下明本法功德
三見思下結行成三昧
四彼閻下慈悲破有
九四天下不動三昧
十三十下難伏三昧
十一燄摩下悅意三昧
十二兜率下青色三昧
十三黃色下略例黃赤白三三昧
十四種種下種種三昧
十五二禪下雙三昧
十六三禪下雷音三昧
十七四禪下注雨三昧
十八無想下如虗空三昧
十九阿那下照鏡三昧
二十空處下無礙三昧
二十一識處下常三昧
二十二不用下樂三昧
二十三非想下我三昧
二此二下釋通名(二)初釋
二大經下引大經意釋成
三無畏下總以妙用結之
二問三下釋疑(二)初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
二又涅下融會
○二梵行(九)初釋名
二以此下功能名立
三菩薩下得名之由
四非餘下簡非破邪
五以今下結歸正體
六大經下引證無緣
七若依下顯圓辨異
八慈若下反以偏顯圓
九是慈下以功能結名
○三天行(三)初約釋名辨位
二菩薩下明天行所到
三天行下對餘四行以辨有行之由
○四嬰兒行(三)初行釋(五)初正明行體
二天行下與天行對辨冥顯不同
三眾生下明用行意
四慈善下明機感之相
五漸修下正出行相(二)初漸(二)初列(二)初釋(四)初人天
二又示下藏
三又示下通
四又示下別
二皆是下結
二大經下引經釋成(五)初藏
二又云下通
三又云下別等菩薩
四又云下人天
五又云下下二乘
二慈善下頓
二又判下判
三開麤下開
○五病行(二)初釋(五)初明行之所依
二若始下明有行之由
三今因下與嬰兒行對辨
四以眾下明有病之緣
五或遊下正明行相
二是故下結
○二問聖下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約因果別故有證無證
二又有下約別圓以判
三又地下明圓別互融(二)初明互融以顯文意
二地前下還約別釋以辨文相(二)初明地前顯別
二地上下明登地同圓(四)初融前三地
二無畏下即此三地得名之由
三登地下明別圓之意(二)初法
二例如下譬
四從登下融前五行(三)初融自行
二若地下融化他(二)初梵行
二地地下病兒二行
三佛地下誡勸
○二圓五下不次第行(二)初約教(四)初引經立行
二此大下判因果
三舉此下舉此斥偏
四若圓下正明圓行(四)初略立
二如大下引證(二)初大論
二亦如下大品
三此經下引同(三)初就因果互現
二入室下人法互舉
三涅槃下次不次互現
四今依下依今經廣釋行相(三)初標
二文云下略對(二)初略對
二此五下融通顯妙
三云何下廣釋(二)初引文以釋五行(四)初聖行
二云何下梵行
三云何下天行
四云何下兒病二行
二又復下例以五行用銷諸文(二)初正銷初地諸法(二)初正銷(三)初銷十界(二)初釋
二當知下結
二又一下銷三諦三昧(二)初正對五行
二又圓下以三諦對二十五有過患
三又如下銷慈悲破有
二若漸下與別對辨
二又圓下銷前來諸境(五)初對因緣
二又是下對四諦
三又是下對二諦
四又是下對三諦
五又是下對一實諦
二觀心下觀心(七)初明來意
二即觀下正釋
三初心下稱歎
四初心下況歎
五地持下引地持釋入位相
六當如下結位
七是為下辨異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二
左街僧錄主管教門公事住持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傳天台宗教特賜慧光法師臣若訥上進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三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第四位妙(四)初明來意
二但位下略敘諸位權實
三今經下略述今經(二)初略敘意
三今藥下略屬對(二)初列經
二前三下屬對
四小草下依經廣解(六)初小草位(三)初略引經以立
二果義下辨其因果
三人位下正釋(二)初人(三)初辨其因
二下品下略明其果
三皆是下重明人主
二天乘下天(二)初略敘三界天因
二正法下正釋(二)初廣釋欲界(三)初明四王心(二)初明四王住處(四)初持鬘天
二次迦下迦留波陀天
三第三下常恣意天
四第四下箜篌天
二次日下辨日行天
二不殺下通辨六欲天因
三三十下辨後五天(五)初三十三天
二第三下清淨天
三第四下兜率陀天
四第五下涅摩地天
五第六下波羅尼蜜天
二色無下略例二界
二中草位(二)初定人以判因果
二舊云下正釋(三)初破古
二此即下略示二論
三今略下廣釋有門(二)初標
二初明下釋(二)初聲聞(二)初賢(二)初列
二通穩下釋(三)初釋名
二天又下功能
三一初下正釋(七)初五停心
二別相念
三總相念
四煗法
五頂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
二七聖下聖(三)初列位
二通名下釋名
三一隨信下正釋(七)初隨信行
二隨法行
三信解(三)初通釋名字
二是人下竪論證人(二)初次第證(二)初約那含等三分一位深淺(三)初須陀洹
二次明下斯陀含
三次明下阿那含
二復次下以勝進等三辨四果闕具
二復次下超越證
三是信下橫判根類
四見得
五身證(二)初豎釋觀相
二是阿下橫判諸類
六時解脫羅漢
七不時解脫羅漢
二支佛
三上草位(二)初立門
二從初下明位(三)初三祇位
二若過下百劫位
三從上下佛果位
四小樹位○
五大樹位○
六一實位○
○四小樹位(二)初明三乘同異
二先明下正明位(二)初分章
二一乾下隨釋(二)初明三乘共十地(十)初乾慧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CB】,巳【卍續】]`已辦地
八支佛地
九菩薩地
十佛地
二二簡下簡名別義通(二)初分章
二通義下隨釋(二)初就通中菩薩別立忍名而義通(二)初明立位意(二)初指文
二別立下立意
二乾慧下正釋(二)初正釋(九)初乾慧地(四)初通立共意
二而菩下立別意
三雖知下釋四弘相(二)初廣釋初誓(二)初釋
二故金下引證
二次三下略例餘三
四是為下辨異
二復次下性地(三)初立共意
二而菩下釋行相立別意
三如之下判位辨異
三復次下八人見地(三)初立共意
二而菩下正釋
三何者下明立忍所以
四復次下薄地(三)初立共意
二而二下斥二乘
三菩薩下正釋
五阿那下離欲地(四)初立共意
二而不下斥二乘
三菩薩下正釋
四所以下明立地所以辨不同相(二)初明觀諦用智不同
二故大下引論證菩薩名立
六阿羅下`[已【CB】,巳【卍續】]`已辦地(二)初辨異
二故大下引證
七辟支下支佛地
八九地下菩薩地(四)初略立
二菩薩下略辨
三是則下略辨
四齊此下辨盡不盡
九過菩下佛地(二)初略立
二五相下`[辨【CB】,辦【卍續】]`辨異(三)初成道異
二七轉法輪異
三八入下入涅槃異
二是為下結判
二二用下用別名名別義通(二)初釋(四)初來意
二別名下列別位
三鐵輪下對位(二)初釋前九
二佛地下釋佛地(二)初指前文
二此佛下與三藏辨同異
四是則下結
二問初下料簡(五)初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見(三)初云同異
二但通下難
三若斷下縱
二又惑下思(二)初出異
二前後下兼前總判
二重(二)初問
二答(三)初略判
二何者下釋
三此乃下正判
三重(二)初問
二答
四重(二)初問
二答
五重(二)初問
二答
○五大樹位(三)初標章
二此為下列門
三此別下正釋(三)初出經論不同(六)初得名
二此正下位法所依
三無量下通列(三)初舉四數
二有無下列四法
三云何下釋四法
四別教下判
五然實下判傍正
六既有下結示不同(二)初略示
二若華下示教不同(三)初列教(二)初經
二又十下論
二又斷下明教相不同
三所以下明不同意(二)初明聖教大意
二今若下明今家用聖教意(四)初總列大意
二諸聖下誡勸修行
三今判下正示用三經意
四今謂下釋(三)初依瓔珞判位名數
二斷伏下依大品斷伏高下
三對觀下依涅槃對觀行法門
二總明下總明位(二)初標
二一約下釋(三)初約瓔珞(二)初列
二初十下釋
二二約下約大品
三三約下約涅槃
三別解下別明位
○六一實位(二)初標
二此為下釋(二)初列十意
二一簡下隨釋(十)初簡名義(二)初指下文
二今約下辨今意(二)初標列三意
二名通下釋(三)初名通義圓(二)初述(二)初述二名與小教同
二此名下結
二何者釋(二)初釋初名(三)初以殺賊義釋
二又彼下以不生義釋
三彼是下以應供義釋
二彼但下釋後名
二名別下名別義圓
三名義下名義俱圓
二明位數(二)初標列
二數者下釋(三)初釋數(四)初列古師
二今謂下斥舊(三)初總斥
二然平下別述難意
三究竟下引經部所明皆有兩意
三又有下重述破(二)初述
二今例下難(三)初正舉權實兩證
二大論下引大論譬(二)初引論
二若見下例論意
三故普下引普賢觀證
四論諸下正明今意(三)初總述用位意
二還約下列位數
三今於下釋(二)初述今文所立(二)初述
二若人下釋(二)初大師(三)初正釋(五)初初品(二)初述境
二欲開下依信起行(二)初正明十乘行法(三)初總明行意
二圓行下總示行相
三略言下別示行相(二)初舉數
二謂識下列圓行
二舉要下結束示位
二行者下二品(四)初正明第二品相
二內外下明品中十觀
三金剛下引證(三)初引金剛以證能資
二初品下舉次品資於前品
三論云下彌勒論以證能資力大
四聞有下結位
三行者下三品(三)初明第三品相
二安樂下引三文證
三說法下結位
四上來下四品(四)初明位相
二大品下引證
三此則下明位意
四事福下結位
五行人下五品(二)初明位相(二)初總明
二若布下別示六度之相
二具足下結位
二如此下結歎
三若欲下決位
二私謂下私釋(二)初總對
二初品下別對
二一明下廣釋諸位(七)初十信(五)初牒五品為十信因
二以善下正明十法橫竪對十信(二)初竪對
二瓔珞下橫對
三普賢下引證
四入此下功能(二)初正敘功能
二仁王下引仁王證
五此位下指廣所明(二)初總舉
二華嚴下引眾多文
二十住(五)初總牒信為入住之因
二初發下明三法開發
三舉要下明十法分成(二)初大師釋出初住十法(二)初正釋
二華嚴下稱歎
二私謂下私會釋
四故仁下略引證
五此位下指廣教法
三十行
四十迴向
五十地
六等覺
七妙覺
二二次下引證多少○
三料簡下料簡○
三明斷伏○
四明功用○
五明麤妙○
六明位興○
七明位廢○
八開麤顯妙○
九引經○
十妙位始終○
○二二次下引證多少(三)初總標
二大涅下廣引(二)初引諸經(二)初大經(二)初正引釋(二)初引月愛三昧以證位中智斷(二)初證約智斷論法身(二)初譬
二光色下合
二大經下證約法身論智斷(二)初譬
二法身下合
二大經下引第二經以證三德
二問何下釋疑(二)初問
二答
二大品下大品(二)初引經
二諸學下釋疑(二)初出疑
二但論下釋(二)初引論文略釋意
二今謂下以字義意釋(四)初略引字義
二華嚴下引華嚴與字義同
三經云下引經釋四十二字為證
四廣乘下引經文次第以證字義(二)初正引
二經文下結酬
二此經下引此經(二)初引三品通證始終圓位(二)初明因位(二)初引兩品證內外凡
二方便下引方便以證聖位(二)初正引
二南岳下引南岳釋證(二)初以事證
二又經下引理證
二又云下釋果位
二又譬下引二品別證四十二因果位(二)初引譬喻品
二序品下引序品
三如上下結酬
○三料簡(二)初料簡品位(二)初料簡品位(二)初料簡品(二)初問
二答
二此諸下料簡位(二)初恐失佛旨
二如此下明諸位非聖莫測(三)初總明難測
二華嚴下引華嚴證
三且置下引例(二)初引大師舉極淺位以明難測(二)初敘事
二此語下章安述
二又且下展轉比決(二)初約內法(二)初無漏方便
二又置下事禪
二又置下約外事
二末代下戒勸
二又以下以四句料簡開合(二)初正明四句
二諸經下明開合意
○三明伏斷(二)初正明圓位伏斷(二)初正明位(二)初凡(二)初外凡(五)初立
二諸教下斥權
三大經下引證
四例如下引例
五今此下辨有無兼中
二十信下內凡(三)初立
二如經下引證(二)初引此經
二如瓔下引瓔珞
三當知下結位
二若入下聖
二若約下判通別(二)初約位判(二)初別
二若論下通(四)初下名通上(三)初初住`[已【CB】,巳【卍續】]`已去通上(二)初明名通
二大經下引證
二亦名下五品之名通上(二)初以伏義通上(二)初立
二仁王下引證
二伏是下復次賢義通上(二)初立
二普賢下引證
三伏忍下十信之名通上
二伏順下上名通下(二)初立
二思益下引證
三又就下二名徧通(二)初事理
二又分下始終
四若約下因果互通無別文
二若約下約因果辨(二)初標向文
二通者下釋(二)初通(二)初單判(二)初正判
二大經下舉別以釋通
二等覺下重判
二約分下別(二)初略判
二云何下略釋(二)初釋伏順位
二無明下釋無生位
二復次下兼明諸位(二)初約別教(五)初出舊解不同
二此不下斥
三當是下略判
四若見下辨非(二)初明舊判見不應前盡(三)初略舉過
二地持下引證
三第九下敘地持意結難
二若思下明舊判思不應前盡(三)初略斥
二何者下引華嚴釋(二)初引
二此是下釋出經意
三若七下重斥
五今明下結正
二問界下重料簡(二)初問
二答(四)初約苦輕重答
二又思下約障理近遠答
三復次下約超果答
四前後下結酬
○四明功用(二)初釋名
二五品下正釋(二)初凡位功用(二)初略明分外凡內凡位(二)初外凡
二若六下內凡
二涅槃下寄此通辨四依位(四)初略述經意
二人師下明舊判失旨
三地前下且依古人出別判位
四若推下今家準別及始終以立圓位
二從初下聖位功用(四)初略舉
二若豎下明功用意
三譬如下譬
四初住下釋相(三)初明初住位
二如是下明二住去至等覺位
三論其下明妙覺位
○五明麤妙(二)初標
二小草下釋(二)初略判(二)初一往明二麤別圓妙
二而別下重明別麤圓妙
二又三下格位判(三)初以藏通格圓
二若別下以別格圓(二)初格地前
二若登下格登地(二)初正格
二何者下釋所以(三)初正釋
二若與下約與奪釋齊不齊
三故知下判(二)初約位判(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別教下合
二以我下約因果判
三是知下結歸(二)初法
二大論下譬
○六明位興(二)初問
二答(三)初列機緣四悉不同
二是故下列赴機十六種說
三為是下結
○七明位廢(二)初總敘意
二須識下正明廢(二)初敘破立之意(三)初明如來破立之意
二若毗下明龍樹破立之意
三若常下明今師破立之意(二)初破(二)初破(三)初破大乘不立小失
二常途下破小乘師謬用大失(三)初總破棄小用大
二此有下直破其謬用之失
三縱令下縱難其不識大乘謬用之失
三又別下單破別教執非實教失
二往者下明破立意
二而圓下立(二)初立
二若文下謙退
二先敘下正明廢(二)初結前生後
二若佛下正明廢(二)初總敘漸頓三法四果
二二道下釋(三)初釋二道(三)初列經
二何者下述今意
三今明下正釋(四)初藏教(二)初釋(二)初約菩薩(五)初更述初立三藏
二教云下明初立意
三欲求下明須廢
四即便下明廢相
五本望下明廢意
二若約下約二乘
二為此下結
二元稟下通教(二)初正釋(三)初菩薩(三)初總述廢立意
二立通下明廢意
三智者下正明廢相
二菩薩下佛
三二乘下二乘
二此通下辨共不共(四)初雙標
二共般下分別
三故知下辨失
四通教下判廢不廢
三若別下別教(三)初述立別
二若破下正明廢
三此隨下明廢意(二)初地前全廢
二地上下地上但廢高皈下
四圓八下圓教(四)初直明不廢
二大經下明不廢意
三昔從下明不廢之義
四文云下引證
二昔於下釋三法(三)初立所行不廢
二三乘下明三乘須廢
三今會下重述所行不廢
三昔四下釋四果(二)初正辨四果(二)初釋
二若從下結
二然三下以教行等例更分別(二)初三一對辨(二)初釋(二)初約教(二)初廢不廢(二)初標
二何者下釋
二圓教下立不立
二諸行下以行智等例
二若歷下寄此且明判開(二)初約五味判
二但說下開(二)初開成於圓
二無量下更敘施(三)初正明
二成道下引證
三相傳下釋疑
二又教下教行等對辨(二)初正釋(五)初以教對行位為四句(二)初列
二云何下釋
二若就下約廢不廢等教行位三四句
三又廢下單約教以廢聞相對為四句(二)初列
二云何下釋
四又廢下單約智廢修相對為四句(二)初列
二云何下釋
五又廢下單約位廢入相對為四句(二)初列
二云何下釋
二問廢下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
○八開麤顯妙(二)初結興廢並約前教
二即三下顯今經意(三)初述開意
二開生下正明開(二)初通開初心(二)初通舉開義(二)初開凡夫未發之心
二若始下開諸教博地初心
二諸初下歷圓教諸位入妙不同
二若開下別開諸位(三)初藏教
二次開下通教
三若開下別教
三若決下將所開與本妙比決(二)初結前
二今更下舉譬(二)初譬
二諸教下合(二)初合
二初心下況
○九引經(二)初敘來意
二彼文下正引(二)初正引(二)初四教(二)初正引(四)初三藏(二)初引(二)初引
二何者下釋(二)初正釋
二故釋下引證羅漢同佛
二問此下料簡
二三十下通教(二)初引
二凡夫下釋(二)初釋
二前以下辨異
三第九下別教(二)初引
二乳譬下釋
四二十下圓教(二)初引
二此譬下釋(二)初釋
二圓信下辨異(三)初法
二如牛下譬
三忍草下合
二前四下明引經之意(三)初說意
二藏通下示四教醍醐位別(二)初示四教
二瓔珞下引證圓教
三前兩下列(二)初判
二以是下結判
二第二下不定秘密(二)初列五味
二此譬下釋(二)初標
二一通下釋(二)初舉兩意
二行人下釋(二)初通釋兩意
二若眾下正明發相(二)初正明發相(二)初華嚴
二若歷下四教(四)初藏
二通
三別
四圓
二若有下判二妙(二)初進入
二若置下按位
二諸經下以法華意結歸(三)初明諸經不具
二至此下明法華方具
三次第下釋二妙相
○十妙位始終(二)初略敘來意(三)初明無差
二良由下明有差
三約此下明不差而差而不差及不二相
二如下下正釋(二)初引方便品(二)初正明(二)初引似位之始終(二)初引文(二)初舉不知
二除諸下正明能知
二聲聞下釋
二初開下明真位之始終
二如此下明所乘不同(二)初所乘不同(四)初略標
二乘有下釋
三若言下釋乘所至不同
四初心下正明圓乘三相不同(三)初乘教至六根(二)初標
二我圓下結
二教乘下乘行至初住(二)初標
二我圓下結
三初住下乘證至妙覺(二)初標
二住無下結
二復次下所行不同(二)初復舉別教以明未終
二圓教下圓教二門共方始終(二)初迹門
二若至下本門
二又如下引分別品(二)初正引
二將前下略指前文
○第五三法妙(二)初來意釋名(二)初正明來意
二言三下釋名
二此即下正釋(二)初列章
二一總下解釋(七)初總明三軌(五)初標列
二名雖下結意
三經曰下引教釋意
四故大下引證解釋
五前明下攝前四妙(二)初攝同
二若然下釋疑(二)初疑
二重說下釋(二)初大師(三)初初義
二二者下次義
三三者下第三義(三)初略迹本末
二從性下歷位
三自成下總結
二私謂下章安(二)初釋
二此諸下結意
二歷別明三軌(二)初總明開合(二)初總論開合大意
二佛從下別開出方便乘(六)初徵
二如大下引經示相
三何者下釋其開相
四又依下引證(二)初引經證
二又云下引定力
五例如下引例(二)初舉能例
二今以下所例
六以是下結意(二)初正結釋
二亦是下例結
二次歷下約教別明(二)初標
二三藏下釋(四)初藏教(二)初明三乘三軌
二此教下明教意
二通教(二)初明三軌
二此教下明教意
三別教(三)初正明三軌(二)初正明
二故大下引證解釋
二然攝下引攝大乘辨非(二)初列釋
二此三下斥(二)初總
二何者下別(六)初明不融之相
二是則下判
三元夫下明教意(二)初敘諸經論意
二龍樹下明龍樹意同
四此語下今家誡示
五又何下重斥判
六若執下誡勸
三若能下結示
四圓教(二)初正釋(三)初略釋三法(二)初釋
二三法下融通(三)初法
二如點下譬
三三法下合
二若迷下明三障(四)初正明三障以障三軌
二若即下明破障顯軌
三真性下結顯三軌以成三德
四此兩下結成能嚴所嚴
三法身下辨體用(二)初法
二下文下引譬證
二是名下結成乘意(二)初以人顯所乘
二無字下明乘之所至(二)初立疑徵起
二若自下釋疑(二)初以運義釋乘(二)初略釋
二故文下引證(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果乘下合
二復次下有運不運釋乘(二)初略立
二祇動下融通(二)初融通
二例如下引例釋前圓乘不二
三判麤妙○
四開麤顯○
五明始終○
六類三法○
七悉檀料簡○
○三判麤妙(二)初約四教(二)初三麤(三)初藏(四)初明三相(二)初總明三法
二四念下明三法所至
二既是下明教意
三不見下引證
四半字下判決
二通(二)初明三法(二)初總明
二乾慧下明所至
二此亦下判
三別(三)初明三法(二)初總明三法
二十信下明三法所至
二緣修下明教意
三若爾下判
二圓教下一妙(二)初正釋(二)初正釋三法(二)初正釋(二)初正釋
二祇點下融通
二祇點下以大車釋成(二)初明體中融即
二又點下明與具度融即(二)初釋
二不思下以不思議結不異
二如是下明所至(二)初釋
二又云下引證
二故瓦下以現事驗
二若將下約五味
○四開麤顯妙(三)初總標
二經言下釋(三)初初句開人天(三)初引經立相
二此是下明過失
三今示下正為開
二經言下次句開別教(三)初引經立相
二若執下明過失
三今開下正為開(二)初正開
二如輪下加三譬以顯開相
三經言下第三句開藏通(三)初引經立相
二即是下明過失
三今若下正為開
三從人下結
○五明始終(二)初總標來意
二何者下正釋(二)初況約一界
二今但下局一念十界(四)初以三道性相體等為理性三軌(三)初標
二若有下釋(三)初煩惱道(二)初法
二如冰下譬
二又凡下業道(二)初法
二如竹下譬
三凡夫下苦道(二)初法
二如迷下譬
三夫有下結(二)初正結
二故淨下引證
二若言下以力作因緣為修得三軌
三如是下如是果報為究竟三軌
四本末下明本末究竟(二)初等前三種
二亦是下三諦等
○六類通三法(二)初標
二前以下釋(五)初明來意(二)初正明
二何者下釋
二三道下列
三諸三下明十條意
四三道下生起
五一類下正釋十條(十)初三道(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苦道下別釋(三)初`[苦【CB】,若【卍續】]`苦道(二)初釋
二下文下引證
二煩惱下煩惱道(二)初釋
二文云下引證
三資成下業道(二)初釋
二文云下引證
二三軌下結位
二三識(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若地下正釋(三)初明互執成諍
二今例下引例和諍(二)初引近事
二三識下正例(二)初釋
二攝論下引論證
三下文下正釋
二菴摩下結位
三三佛性(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故下下別釋
二若知下結位
四三般若(二)初正釋(二)初總對及指前三
二故下下正釋
二若三下結位
五三菩提(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故下下別釋(二)初對師位釋
二若就下對弟子位釋
二不一下結位
六三火乘(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故下下別釋(三)初約師位自行(二)初引經
二住大下釋
二又舍下約弟子位自行
三於一下約師位化他
二不縱下結位
七三身(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若新下別釋(二)初列釋七文(二)初前二他經
二此文下後五下此經
二三軌下引文總釋前七(二)初略結
二故普下正對
二若此下結位
八三涅槃(二)初破古(三)初述古
二今以下出正解
三若將下破
二三涅槃下釋(二)初略對
二文云下正釋(二)初今經
二大經下大經
九三寶(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故法下別釋(二)初引他二經
二故下下引今經二文
二一體下結
十三德(二)初正釋(二)初總對
二彼明下別對釋(二)初釋會
二二經下破古(二)初總斥
二唯知下別破(三)初破佛性
二又涅下破總名
三但涅下明經宗別
二若三下結位
○七悉檀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述意(四)初總明用四悉
二隨俗下別明用相
三朝三下明四悉意
四善巧下結歎
二今通下正釋(二)初舉章門
二具說下釋(二)初以四悉釋此十條(二)初初
二備說下後
二次明下明妙不妙(二)初料簡(二)初判(三)初略立二諦以判四悉(二)初判
二若然下料簡(二)初問
二今言下答
二前三下約化城寶渚以判
三若餘下約五時教判
二若不下開
二五品下結位
○第六感應妙(二)初來意(三)初判前五妙
二境妙下果滿得名(二)初釋
二釋論下引證
三果智下正明感應來意
二即為下開章解釋(二)初列
二釋名下釋(六)初釋感應名(二)初列
二釋名下釋(三)初釋名(二)初總立名
二而經下別釋(二)初釋機(二)初明用機為名例知緣感
二機有下正釋機名(三)初微義
二開義
三宜義
二次明下釋應(三)初赴義
二對義
三應義
二四悉檀帖解(二)初標
二若微下釋
三料簡(三)初一重(二)初問
二答
二二重(二)初問
二答
三三重(二)初問
二答
二明相(二)初正釋(二)初標
二約善下釋(二)初略舉機應兩相
二若善下釋(二)初釋機(二)初徵起
二解者下釋(三)初單惡為機
二或單下單善為機
三或云下相帶為機(二)初判
二或取下正釋
二次約下釋應(三)初單慈為應
二或單下單非為應
三或合下相帶為應
二問眾下廣問答料簡(五)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通答機應之由
二或用下別答機應之相(二)初通相(二)初機(二)初善(二)初釋(三)初過去
二或可下現在
三或可下未來
二故大下證
二惡亦下惡
二應亦下應
二若通下別相
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
第三重(二)初問
二答
第四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破
二無性下立(二)初通立能所
二而能下別判出能所(二)初判
二若更下誡勸
第五重(二)初問
二答
三明同異○
四明相對○
五明麤妙○
六明觀心
○三明同異(四)初標名
二一就下列章
三但眾下敘不同意
四今略下釋(三)初就四句論不同(三)初列
二其相下釋(四)初冥機冥應(三)初標
二若過下釋
三不見下結
二冥機顯應(三)初標
二過去下釋
三如佛下結
三顯機顯應(三)初標
二現在下釋
三如須下結
四顯機冥應(三)初標
二如人下釋
三此是下結
三若解下結感應益意(四)初勸其自勵以生善
二若見下勸信因果以息惡
三若不下勸解四意知不棄其功
四釋論下引論文證須解四意
二就三十六句論不同(二)初指前四句略舉
二若具下機應各列一十六句(二)初列(二)初機(二)初列根本四句(三)初列四句
二冥是下略列四相
三如佛下事引證相
二於一下十六句
二機既下應
二一機下結
三就十法界論不同
○四明相對(三)初標章
二一明下列四文
三諸三下釋(二)初釋四意(四)初明諸有苦樂與三昧慈悲相對(二)初總述
二地獄下正釋(二)初釋(二)初並列
二論其下釋(二)初機
二無垢下應(三)初標
二初修下列
三以因下釋
二是為下結
二機關等相對
三三十六句相對
四別圓相對(二)初總標
二若歷下正釋(二)初釋(二)初釋一有
二分別下例餘有
二簡無別文
二問頗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
○五明麤妙(三)初標
二一明下列章
三一機下解釋(二)初判麤妙(二)初正判麤妙(二)初機(二)初地獄(二)初判麤妙(三)初立具十
二然阿鼻下釋疑
三即判下正判
二麤機下辨生熟召應不同(二)初麤
二妙機下妙
二其餘下餘九例
二二明下應(二)初總論應(二)初辨因果(二)初因果
二故慈下引證
二若無下舉非顯是(二)初非
二以慈下是正明應相
二三藏下約教辨判(三)初藏通(三)初判
二譬如下譬
三何者下釋所以
二若別下別接通
三若別下別圓(二)初法
二如一下譬
二此是下結
二開麤顯妙(二)初單約機應
二諸大下約五味經(二)初華嚴等
二無量下無量義與今經(二)初無量義
二今經下今經(三)初法說
二譬如下譬
三此譬即下明開合意
○第七神通妙(三)初標
二一明下列
三來意下釋(四)初明次第(三)初舉前生後(二)初舉前
二若正下生後
二謂身下略示後文之相(二)初列
二普門下釋(二)初引普門證
二遊於下釋經意(二)初約身口表意(二)初法
二如見下譬(三)初譬
二若見下合
三故兩下結
二又化下從多少以論(三)初正論多少
二經言下引證
三示身下正辨多用身口(四)初釋二身二鼓
二此是下明身口所由
三若示下明所兼之意
四亦是下舉二行以釋二身二鼓
三上辨下正明次前有此文來(二)初法說
二世人下譬況(二)初舉小譬
二小尚下以小況大
二名數(四)初列數
二此六下釋名
三然此下次第
四釋論下虗實
三同異(二)初凡夫
二二乘下聖人(四)初藏教
二通教
三別教
四圓教(二)初廣釋(二)初出不同
二然經下由今經以六根為通之意(二)初明意
二今云下釋(二)初明所依
二文云下出通相(二)初且依眼根略釋(三)初略引此經
二毗曇下借毗曇自爾之言
三鴦堀下引鴦堀
二見有下判真似
二問若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例不同
二正法下引正法華證等
三今經下復引今經證互用
四麤妙(二)初判(二)初通敘變化所作不同(三)初立
二如瓔下引證
三若應下各辨不同
二若應下正釋(二)初正(二)初教(二)初釋(六)初四趣
二若應下人天
三若應下二乘
四若應下通教
五若應下別教
六若應下圓教
二如是下結
二若得下味(二)初四味
二此經下今經(三)初總判是妙
二所以下別示妙相
三此用下總示妙相
二若應下依(二)初重判所屬兩意不同
二今且下正釋(二)初釋初意(三)初引大論總列(二)初列
二皆由下結示
二若戒下釋所以
三淨穢下結歸
二若作下第二意(二)初標意
二佛以下正釋(二)初釋(二)初釋(六)初四趣
二以善下人天
三佛以下藏教
四佛以下通教
五佛以下別圓教
六佛以下圓教
二如是下結
二今將下判(二)初約教(二)初約教判
二就無下約無記化化判(二)初正判
二如經下引經
二又約下約下約五昧(三)初正約五昧
二又諸下重約麤妙難易轉判
三唯一下約能所判麤妙
二又諸下開
○第八說法妙(二)初標
二諸法下釋(二)初來意(三)初約說不說明來意
二前藥下神通後明為來意
三演說下正明說意
二即為下正釋(二)初列章
二釋法下解釋(六)初敘法名(二)初略標釋名意
二先出下正釋名(二)初出法尚解(二)初列章
二體一下隨釋(七)初體
二相
三制名(二)初分三意
二何者下釋相(三)初釋修多羅等三就字句為名
二授記下釋授記等八就事立名
三方廣下釋方廣從所表立名
四定名
五差別(五)初脩多羅(九)初名通體總
二第二下直說別相
三三者下論所解釋
四又雜下對論以經
五又如下論為經本
六又經下對偈長行
七又云下祇夜所頌
八又如下對別律論
九又如下對別取通
二偈陀祇夜(二)初偈陀(四)初通總偈
二二除下四句偈
三三偈下不重頌偈
四四如下不隨事偈
二祇夜下祇夜(二)初標
二頌意下釋(三)初頌意
二頌事下頌事
三頌言下頌
三授記(二)初釋名
二授記下正釋
四無問自說(二)初無能問
二二非下不待問
五方廣
六相攝
七料簡
二釋法下大師正標釋(三)初直標十二名
二部者下通名(二)初部
二經者下經(三)初略釋
二然阿下斥論師
三世俗下舉世經義以釋出世
三修多下釋十二部別名義(十二)初脩多羅
二祇夜
三和伽羅那(二)初總釋
二夫授下通釋先以表記
四伽陀
五優陀那(二)初總釋
二如佛下出相(三)初且舉小
二又如下正明
三乃至下明通攝之相
六尼陀那
七阿波陀那
八伊帝目多伽
九闍陀伽
十毗佛略
十一阿浮達摩
十二優波提舍
二分大小○
三對緣同異○
四判所詮○
五明麤妙○
六明觀心
○二分大小(二)初大小相望以論通別(三)初小九望大三對十二為通別(三)初略標三九別
二通而下釋十二通小(五)初明通小
二故涅槃下證通小意
三大品下舉況
四有經下若通小故大小俱十二
五`[但【CB】,伹【卍續】(cf. L116n1490_p0480b15; T33n1717_p0908b25)]`但是下釋三別在於大則十二唯大(三)初斥通義
二故別下正立別
三何者下釋小無三
三又涅下明十二大小共
二有人下大九望小三對十二為通別(二)初明大別在九
二通語下明大通十二
三有經下大一望小─一對十二為通別(二)初別立十一
二若言下亦通具十二
二為緣下明通別意
○三對緣同異(四)初辨法名有無(二)初立生熟兩機
二若眾生下明機生則無十二部名(四)初正明不立其名
二故天下引例(三)初西方
二此間下此方
三若法下引權行大士
三故地下引證
四若深下汎明出沒
二次約下正明對緣之相(二)初通立大小兩機
二今總下通列顯秘等教(二)初列兩種四教
二一者下釋兩四教(二)初釋密等四教(二)初明去取
二若對下正釋
二二者下明藏等四教
三前以下明所依
四雖復下明攝法
○四判所詮(二)初敘意
二若說下正明詮相(二)初人天
二若為下明出世(四)初漸
二若說下頓
三若說下不定
四若約下漸中四教
○五明麤妙(二)初列五名
二一就下釋五義(五)初約理
二約言
三約所詮
四約眾經(二)初迹(三)初五味
二又諸下判
三又云下開(四)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二乘下合
四故論下證
二復有下本
五正約此經(四)初標
二如修下釋
三當知下結
四開麤下開
○第九眷屬妙(二)初列章
二所言下解釋(五)初明來意(五)初總明次第
二譬如下略釋眷屬名義
三行者下寄例以釋眷屬義
四他土下明眷屬之由對他土辨異(二)初正明由
二故二下引證
五昔教下對麤辨妙(二)初正明對辨
二從聞下別明所生(四)初總明三慧生
二從佛下別明三慧生
三三慧下總結思修並因於聞
四故次下結
二明眷屬(二)初標列
二理性下釋(二)初明理性眷屬(三)初明理同
二故云下引證
三此是下結歸
二二業下釋餘四眷屬(二)初通約四教結緣成熟(四)初明結緣不同(二)初立二類
二不失下釋二類(二)初釋不失心人
二其失下釋失心人
二若信下受道不同
三結緣下明成熟不同
四雖復下結成眷屬
二今三下別約四教釋四眷屬(二)初釋(四)初約藏教(二)初釋三(三)初明業生(五)初明垂三藏迹
二往日下敘昔施化
三緣未下明今日相遇
四昔殷下明受道不同
五若不下明此佛一段眷屬義絕
二三願下願生(三)初正明眷屬
二因之下明受道不同
三不得下眷屬義絕
三四神下神通(二)初正釋(二)初正明三藏通生(三)初正明眷屬
二或為下受益不同
三若殘下亦明緣絕
二三藏下明以大乘意說有生
二願通下料簡願通不同(二)初問
二約自下答(三)初略答自力及教不同
二神通下約本處有身無身
三三藏下約大小二教重辨
二此等下辨無四
二往昔下約通教(二)初正明眷屬
二通教下對辨應生
三往昔下約別教
四往昔下約圓教
二問法下料簡(二)初一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列
二一熟下釋(三)初釋熟他(六)初明能應
二若得下明於所化辨能化功
三如華下引證能化(二)初通引
二摩耶下別引人類
四復次下釋疑(四)初通釋
二何者下舉例釋
三調達下別引人類釋
四故華下以所得法門驗釋
五如是下通結意
六諸餘下約今經以判妙
二二為下釋自熟
三三為下釋本緣(二)初略明
二若別下更以通別兩釋以簡本緣
二二重(二)初問
二答
三明麤妙○
四明法門○
五辨觀心○
○三明麤妙(二)初判(二)初約教(二)初正約四教(二)初三麤
二此經下一妙(二)初正釋(三)初理性眷屬妙
二往昔下成熟妙(二)初結緣妙
二一切下釋前結緣
三今於下內外眷屬妙
二譬如下譬
二今問下責偏部以顯妙(二)初責
二故知下判麤妙(二)初略判
二所謂下歷諸妙獨顯
二若將下約味
二又開下開
○四明法門(三)初分別(三)初列經文
二若爾下徵起
三若三下歷教分別(四)初藏
二通
三別(二)初釋
二故無下引教
四圓
二前來下判(二)初約教
二用此下約味
三諸經下開
○五辨觀心(二)初列
二愛心下釋(二)初釋(三)初釋(二)初前二(二)初釋(二)初愛心
二邪相下見心
二何者下結
二若能下後四
二判五下判
三又決下開
二明事下寄此文後總明功能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三
左街僧錄主管教門公事住持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傳天台宗教特`[賜【CB】,[-]【卍續】]`賜慧光法師臣若訥上進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四
天台沙門釋 `[湛然【CB】,然湛【卍續】]`湛然 述
○第十利益妙(二)初釋名
二此為下正釋(二)初開章
二一利下依章解釋(四)初利益來意(二)初總標益意
二釋論下別明益(二)初引他經得益不同(二)初一論
二淨名下三經
二今經下明今經妙益(二)初信解
二佛言下述成
二正說中利益(二)初列
二遠益下釋(三)初論遠益(二)初通敘(四)初略述益由
二善生下明益相(二)初標
二始人下釋相
三死之下結示
四故文下引證
二破有下別釋(二)初結前生後
二略為下列釋(二)初七二(二)初大師(二)初列
二若二下却以益反釋眷屬
二私謂下私釋
二`[已【CB】,巳【卍續】]`已略下十(二)初結前生後
二一果下正釋(二)初列
二果益下正釋(二)初釋(二)初正釋(十)初果益(二)初標
二有八下釋(三)初釋(八)初地獄(二)初八熱
二八寒
二畜生
三餓鬼
四阿脩羅
五人
六六欲
七色界
八無色界
二此清下明益由
三大經下引經結益
二因益(二)初與果益對辨難易同異
二云何下正釋(三)初正釋(二)初正釋(二)初總釋
二若無下別釋(二)初四因壞益(二)初釋(二)初地獄(二)初正明惡有
二欲離下立機緣
二若慳下餘三趣(二)初正明有相(三)初鬼趣
二若無下畜生
三若嫉下修羅
二欲離下辨機緣
二此明下結益
二若堅下二十一因成益(二)初人(二)初正釋因相(三)初總標人因
二人業下列
三若就下判
二或時下明機感
二若修下天(三)初六欲(三)初總辨因
二故云下與四趣四人對辨同異
三若修下別明因相
二四禪下四禪(三)初略釋
二問無下問答
三若舊下引舊
三四空下四空
二如是下結(二)初正結
二此如下引證
二合而下明益由
三大經下結
三聲聞益(二)初明修因意
二若持下正釋(三)初正釋(二)初釋(二)初明破見(二)初釋(二)初明所修之法通伏愛見以為機緣
二若均下行相(三)初五停心位
二賢名下四善根位
三一剎下初果位
二是為下結
二次入下明破思(二)初超果
二若鈍下次第
二此中下結位
二合而下益由
三大經下結益
四緣覺益(三)初略明行相
二此人下略明機應
三此猶下結位
五六度益○
六通益○
七別益○
八圓益○
九變易益○
十實報益○
二若麤下結○
二問初下問答料簡○
二論近益○
三論當文益○
三流通中利益○
四觀心中利益○
○五六度益(二)初釋(二)初釋(四)初總
二若行下別明行相
三六蔽下指教
四以伏下功能
二此即下結位
二通應下由
○六通益(二)初釋(三)初總標三乘
二若乾下釋(二)初二乘(二)初破見
二從薄下破思
二又侵下菩薩
三是名下結
二總別下由
○七別益(二)初釋(二)初總
二入十下別
二總別下由
○八圓益(二)初明總別(二)初總
二若歷下別
二可發下明機緣
○九變易益(五)初辨人類
二故下下引證(四)初此經
二勝鬘下勝鬘
三楞伽下楞伽
四故論下大論
三是人下辨利鈍
四是為下明益相
五若分下辨土體一異
○十實報益(三)初總舉人類
二但無下明益相
三若分下正辨土體一異
○二若麤下結(三)初總結文旨
二是為下結益由
三故令下結正益人
○二問答料簡(三)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
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
第三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簡二文
二今論下取後文(四)初示遠相
二從是下明遠益由
三彼之下明益相(二)初明`[己【CB】,巳【卍續】]`己入實益(二)初正明(二)初得入自滿
二咸至下益他
二淨名下引證
二于時下明未入實者(五)初標忘不忘
二忘者下明忘者須熟
三或多下明成熟不同
四生方下明入實之處
五如千下示入實之人
四斯等下結前生後
○二論近益(二)初正釋(二)初釋(二)初釋(二)初約教(二)初釋(二)初總明諸教益相(二)初通標一期深淺
二何者下釋
二又大下別明十益(二)初約諸教辨因果二益(三)初引他經明因果益
二又佛下此經明果益
三此因下辨依教通別
二別論下別對諸教以明八益
二復次下判
二又歷下約味(二)初列
二前諸下判
二近從下明益不同
二始從下結
二問法下料簡(二)初兩重問答(二)初一重(二)初問
二答
二一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現病非實
二又若下化功皈`[己【CB】,巳【卍續】]`己
二今作下兩重句數(二)初兩重四句
二自有下七重二句
○三論當文益(二)初標
二雖復下釋(二)初總開
二諸經下別開(二)初正開(二)初略開
二或進下更借待妙對絕以辨(三)初雙標
二進入下釋
三進入下結判
二諸麤下借益相以判眷屬(二)初判眷屬
二進入下約妙
○三流通中利益(二)初標列
二弘經下釋(三)初出師(三)初法身
二生身
三凡夫師(二)初正釋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出法(二)初正釋(三)初明雙用(二)初釋(二)初正釋以三助一
二但菩下明助意
二此則下結二安樂下明唯實
三又云下釋疑
二今時下破立(二)初破
二善弘下立
三出益(四)初出法(二)初明正宗中亦有流通之益
二展轉下正明流通益
二初品下出人
三凡師下出益(二)初明七益
二復次下明穿鑿助顯七益
四後五下舉況
○四觀心中利益(二)初正明觀心(三)初明觀境
二若能下勸須起觀
三淨心下正明起觀(二)初正明觀相
二以是下結益
二夫一下破性過(二)初立性計
二自性下破(二)初破自(四)初立事破
二又汝下立道理破
三又三下約法相破
四經曰下引證
二他共下三句例(二)初例
二即假下結成
○五結權實(二)初破古(二)初出古人意
二今不下破(二)初破三三(四)初直破
二彼救下明光宅救
三若爾下重難
四又權下重並難
二實有下破四一(三)初難
二經云下引證責
三若爾下重難
二又今明下正釋(三)初約法(二)初直就十妙中結
二復次下約施開相對以結(三)初正結
二肇師下引他同
三今亦下例
二約下約五味(五)初乳味
二若約下酪味
三若方下生蘇味
四若約下熟蘇味
五若至下醍醐味(二)初法華
二若約下涅槃(二)初與方等辨異
二因中下正約涅槃
三故知下結判(二)初約教結
二令總下更約教判(四)初約四教
二又諸下獨約一圓用法華待絕以判
三若就下獨約圓教以判
四若取下約悟以判
○二本門十妙(二)初列章
二釋本下隨釋(二)初釋本迹(二)初列
二一約下釋(二)初釋(六)初理事(三)初釋本迹相
二由實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三故文下引文證
二理教(三)初釋本迹相
二若無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三文云下引證
三教行(三)初釋本迹相
二由教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三文云下引證
四體用(三)初釋本迹相
二由於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三文云下引證
五實權(三)初釋本迹相
二非初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三文云下引證
六今`[已【CB】,巳【卍續】]`已(三)初釋本迹相
二非今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三文云下引證
二若約下結攝(三)初正明相攝
二最初下簡示
三若無下總明相顯理融
二二明下十妙(二)初列
二釋此下釋(二)初列章
二略下隨釋(十)初略釋十意(十)初本因妙(三)初舉本
二若十下舉迹比決
三若留下拂迹顯本
二本果妙(二)初立妙
二不取下拂迹顯本
三本國土妙(二)初立妙
二按此下拂迹顯本
四本感應妙
五本神通妙
六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
八本涅槃妙
九本壽命妙
十本利益妙
二生起次第(三)初標來意
二所以下正生起
三義乃下結意
三明本迹開合(二)初立
二作此下釋(二)初明開合意
二迹中下正明開合(四)初明迹中因開果合
二感應下明感應等不開不合
三本開下明本中因合而果開(三)初釋開意
二又往下約事`[已【CB】,巳【卍續】]`已定正明開出
三迹中下重釋迹中不用所以
四利益下利益一亦同感應等意
四引文證成(三)初引文意(三)初略示引文處所
二然先下明本文略意
三今就下明文略而義周
二文云下正引十(如上)
三十據下結
五廣解(二)初總明本妙意(三)初略明來意
二但本下明本遠難知
三雖然下明不可不知
二本因下正釋(十)初本因妙(二)初釋(三)初立本(三)初引文
二慧命下釋
三一句下結本因四義
二迹因下引迹辨異(三)初藏佛因
二或言下通佛因
三或言下別圓因
三以三下拂迹顯本(二)初拂(三)初示拂之方法
二今世下釋拂迹方法意
三若執下斥執迹之失(三)初明執迹迷本
二如不下準下知上
三嗚呼下歎責
二若得下融通
二問經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總答
二又中下舉果況因
二本果妙(三)初立本(二)初引經立本
二我者下釋
二迹成下引迹辨異(四)初藏佛果
二或言下通佛果
三或言下別佛果
四或言下圓佛果
三有三下拂迹顯本(二)初拂(三)初示拂之方法
二若是下釋上三義
三若執下斥執迹之失
二迹本下融通
三本國土妙(三)初立本(三)初引經立本
二娑婆下釋
三此指下結本土四義
二迹中下引迹辨異(二)初約他經(四)初同居穢土
二或言下同居淨土
三或言下實報土
四或言下常寂光土(二)初標
二寂光下釋
二復次下約今經迹門
三有三下拂迹顯本(二)初拂(三)初示拂之方法
二若是下釋上三義
三從本下斥執迹之失
二迹本下融通
四本感應妙○
五本神通妙○
六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
八本涅槃妙○
九本壽命妙○
十本利益妙○
六三世料簡○
七論麤妙○
八結成權實○
九利益○
十觀心○
○四本感應妙(二)初釋(三)初立本(三)初引經立本
二眾生下釋
三此指下結本二義
二迹應下引迹辨異(四)初析空感應
二或言下體空感應
三或言下次第感應
四或言下圓感應
三有三下拂迹顯本(二)初拂(三)初示拂之方法
二寂場下釋上三義
三從本下斥執迹之失
二本迹下融通
二復次下麤妙廣狹料簡
○五本神通妙(三)初立本(三)初引經立本
二云`[已【CB】,巳【卍續】]`已下釋
三此指下結本通二義
二迹通下引迹辨異(四)初藏佛通
二或言下通佛通
三或言下別佛通
四或言下圓佛通
三以三下拂迹顯本(二)初拂(三)初示拂之方法
二又四下例上料簡
三然從下斥執迹之失
二本迹下融通
○六說法妙(二)初釋(三)初立本(三)初引經立本
二我所下釋
三此指下結
二迹說下引迹辨異(二)初略例涅槃三味出牛
二何者下釋(二)初釋(二)初舉譬(二)初總別舉譬(二)初總
二若噉下別
二若牛下略以三教結
二佛亦下正合(二)初總
二善趣下別(二)初人天四教
二又兩下五味(二)初約部從教
二復次下略對四教四佛
二問大下問答料簡(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三例三下拂迹顯本(二)初拂
二非迹下融通
二復次下復以四句料簡
○七本眷屬妙(二)初釋(三)初立本(二)初引經立本
二下方下釋(二)初正釋
二所以下釋疑
二文殊下引迹辨異
三若拂下拂迹顯本
二問迹下問答料簡(三)初一重
二二重
三三重
○八涅槃妙(三)初立本(三)初引經立本
二非實下釋
三悉本下結本涅槃二義
二迹者下引迹辨異(二)初明迹意
二或取下正明不同(二)初約兩經釋相(二)初明不同以申此經(二)初藏通(二)初略標二異
二生身下更釋二別(二)初釋三藏涅槃
二若釋下釋通涅槃
二若地下別圓(二)初別(二)初引地人
二大經下正釋
二大經下圓
二經曰下引與大經明同(二)初列
二此明下結
二大經下結會兩經意同(四)初略標同
二大經下正會
三二經下結同從根利鈍
四又此下會明常文同
三以三下拂迹顯本(二)初拂
二非迹下融
○九本壽命妙(三)初立本(二)初立
二經處下引經(二)初引本文
二年紀下釋
二迹不下引迹辨異(二)初藏通(二)初略釋
二此兩下判無法身之本
二別教下圓別(二)初略釋
二此等下況結
三如此下拂迹顯本(二)初拂
二亦識下融通
○十利益妙(三)初立本
二若迹下引迹辨異
三以迹下拂迹顯本(二)初重舉本益之相
二故本下明相顯融即
○六三世料簡(二)初略立(三)初引經示相
二若過下釋
三三世下結(二)初法
二如百下譬
二問現下問答料簡(十五)初一重(二)初問
二答
二問三下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三)初引大論
二師云下引南岳釋
三如入下兼明法華是圓是常
三問三下第三重(二)初問
二答
四問若下第四重(二)初問
二答
五問佛下第五重(二)初問
二答
六問若下第六重(二)初問
二答
七問破下第七重(二)初問
二答
八又問下第八重(二)初問
二答
九又問下第九重(二)初問
二答
十問中下第十重(二)初問
二答
十一問既下十一重(二)初問
二答
十二問二下十二重(二)初問
二答
十三問應下十三重
十四問亦下十四重(二)初問答
二通論下廣分別
十五問本下十五重
○七論麤妙(二)初以本對迹相望判之
二又迹下約前六門以判(三)初釋
二又若下況
三若發下亦明本迹六門相顯相融之相及不思議一等(二)初約事理二雙略釋
二理教下五雙例知
○八結成權實(三)初本迹目對為權實(二)初正明
二迹權下明融通二理不可思議
二復次下更約本迹相望論自行等三
三復次下更約本迹各有三義(二)初釋(二)初正釋迹(三)初施權
二若廢下廢權
三若開下開權
二迹中下略例本
二本迹下融通結皈
○九利益(二)初正說益(二)初雙標
二生身下雙`[標疑釋]`〔標〕(二)初釋(二)初釋(二)初生身(二)初聞迹門(四)初明十妙中益
二若於下明六即中益
三如身下略示其類
四即是下結
二發本下聞本門(三)初明十妙益
二六即下六即益
三損生下明增道損生
二從二下法身(三)初明益相
二何以下明益所以
三故分下引證
二即是下結
二若論下校量(四)初略辨同異
二喻如下借小為譬
三前迹下辨多小淺深
四當揀下示文判位
二又流下流通益(二)初正釋
二疑者下釋疑(二)初疑
二但弘下釋
○十觀心(三)初釋(二)初境(二)初不可觀
二雖不下明可觀(二)初立
二何者下釋
二佛既下觀(三)初不可觀
二我如下可觀
三亦願下弘誓
二故文下引證
三此即下結益
○二問大下對大義料簡(六)初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三)初相即一雙
二大品下相破一雙
三如大下相修一雙
二問若下第二重
三問大下第三重
四並云下第四重
五又並下第五重
六又並下第六重
○二釋蓮華(二)初列章
二定法下解釋(四)初定法譬(三)初明約譬
二又解下明法理(三)初法
二如蛛下譬
三今蓮下合
三餘經下和會二釋(二)初略明融會意
二問蓮下正會(二)初問起
二答(三)初正明用法譬
二利根下明法譬言所以
三如此下結
二引舊釋(二)初敘諸師(二)初別敘三師
二他解下通敘諸師(二)初敘前十義(二)初列
二此十下略破
二蓮華下敘後六義(二)初列
二此六下略破
二如光下敘光宅(二)初引
二今謂下破(二)初正破
二且助下借彼語助顯正
三出經論(二)初法華論(三)初列十七名
二餘名下引論解釋
三今解下今解論意(二)初正釋
二何者下重釋
二大集下大集經
四正解釋(二)初重敘法喻意(三)初更敘經論意(二)初敘經論意
二當知下明法喻意
二然經下釋疑
三夫喻下明體不同(二)初敘涅槃通論八喻
二今法下明經論分喻非極
二夫華下正解(二)初更通敘用喻意(二)初示前文
二唯此下出今喻意
二又餘下正釋(二)初總(二)初釋(二)初略
二又以下廣(二)初對六喻(二)初標
二喻迹下釋(二)初迹(二)初釋
二此三下結
二又二下本(二)初釋
二此三下結
二二門下以十如結成(二)初舉前生後
二初重下釋(二)初釋(二)初迹(二)初結成十如
二若得下例餘境餘妙
二第四下本
二終始下始
二是為下結
二多分下別(二)初敘意(二)初引二譬
二今亦下結意顯同
二譬如下廣釋(二)初喻(二)初喻迹(十)初喻境妙(七)初喻十如境(二)初總(二)初釋
二蓮華下結
二譬如下別(十)初喻如是相(三)初譬
二一切下合
三淨名下引證
二喻如是性(三)初譬
二一切下合
三故言下引證
三喻如是體(三)初譬
二一切下合
三大經下引證
四喻如是力(三)初譬
二一切下合
三經言下引證
五喻如是作(三)初譬
二一切下合
三華首下引證
六喻如是因(三)初譬
二一切下合
三經言下引證
七喻如是緣(三)初譬
二菩薩下合
三經言下引證
八喻如是果(三)初譬
二菩薩下合
三經言下引證
九喻如是報(三)初譬
二菩薩下合
三經言下引證
十喻如是本末究竟等(三)初譬
二一切下合
三經言下引證
二次用下喻因緣境
三次用下喻四諦境
四次用下喻二諦境
五次用下喻三諦境
六四微下喻二諦境
七劫初下喻無諦境
二次更下喻智妙
三蓮子下喻行妙
四蓮譬下喻位妙
五蓮有下喻三法妙
六蓮成下喻感應妙
七若風下喻神通妙
八華合下喻說法妙
九從一下喻眷屬妙
十魚龞下喻利益妙
二次譬下喻本十
二若非下結
○第二釋通名(二)初略對別名重辨
二修多下正釋(二)初列彼音輕重不同有翻無翻此方不定
二釋此下開章(二)初列章
二言無下解釋(五)初明無翻(二)初列無翻(二)初立無翻
二而言下述他解
二既不下開五義(三)初標
二一法下列(二)初列
二今於下列今家義開為三通釋五義
三今廣下釋(二)初正釋五義(二)初釋(五)初釋法本(二)初散釋(二)初通釋
二世界下別釋(二)初略對
二所言下廣解(三)初約教本(三)初明佛言還以佛言為本
二若後下明佛經為論之本
三諸外下明斥外道無佛經本故法本義不成
二經是下約行本
三經是下約義本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二釋微發(二)初通
二聞教下別(二)初散釋(三)初約教
二初聞下約行
三初聞下約義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三釋涌泉(二)初散釋(二)初通
二若聞下別(三)初約教
二若聞下約行
三若聞下約義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四釋繩墨(二)初散釋(二)初通
二初聞下別(三)初約教
二若聞下約行
三若聞下約義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五釋結鬘(二)初散釋(二)初通
二世界下別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二舊云下結
二訓者下釋訓
二明有翻(五)初翻為經(二)初由義
二又言下緯義
二翻為契
三翻為法本
四翻線
五翻善語教
三和融有無(二)初斥(三)初雙斥二家
二釋論下二家引證
三舊云下重斥無翻(二)初立舊無翻家
二此未下斥(四)初總舉大經
二此經下引今經並折
三若謂下縱折(二)初直以滅度名折
二又大下按經題以大滅度名折
四若執下以失意折
二今和下正融通(三)初以今家如前所釋融通
二大經下引證融通
三復次下助一家用義處中而立共翻為經(二)初明翻意
二何者下釋所以(三)初略立
二若餘下重略斥二家
三諸大下重立
四歷法明經○
五觀心明經○
○四歷法明經(二)初歷法(二)初略明經體(二)初明此土三法(二)初通立三法(二)初略徵起
二舊用下釋三法相
二三塵下明利鈍互非(二)初總標
二耳識下別釋三文
二若他下明諸土六塵(二)初總立
二如淨下通釋(二)初釋六相
二此土下明此土不用之意
二問根下正明歷法(二)初假問徵起
二答六下正釋(二)初通辨六塵皆具諸法
二何者下別釋(二)初寄歷十八界(二)初廣約六塵(三)初色(二)初約色立相(二)初舉一黑色(二)初一字歷於有翻無翻及和通等(二)初總引大品色具諸法
二此色下正借色能詮諸義(三)初詮無翻(五)初法本(二)初積黑字為諸法本
二略而下正詮法本
二黑墨下微發
三又從下涌泉
四又約下繩墨
五又約下結鬘
二又色是由下有翻詮由義及訓等
三又色不可下和通(二)初正和通
二見色下具結成三諦
二黑色下正以黑字為法界徧攝諸法(二)初釋(十)初境妙
二若知下智妙
三雪山下行妙
四我解下位妙
五我得下三法妙
六若忘下感應妙
七依文下神通妙
八依字下說法妙
九說字下眷屬妙
十勤學下利益妙
二如此下結功能
二青黃下以餘色例
二非字下結成立諦(四)初結三諦
二不可下歷事雙非
三能於下勸誡(二)初勸
二若於下誡
四若於下結示(二)初結
二此即下示今經意
二聲塵下聲(二)初詮諸法
二耳根下略示三諦相
三香味下餘四塵例
二外入下略例根識(二)初引例
二經云下引證
二是則下總結(三)初結三諦
二自在下歎
三若欲下結用義勢
二歷諸下約教
○五觀心明(二)初標
二類下釋(四)初類無翻(三)初來意
二心是下正約十五義
三是為下結
二類有翻(二)初釋(二)初類有翻五義(五)初類經由義
二心是下經緯義
三又心下類契義
四心為下類法本及綖二義
五心為下類善語教義
二心是下類訓釋
二隨諸下結
三類和融
四類歷法為觀(三)初略舉大小兩乘明大有多含
二觀一下總具法
三如此下正歷有翻無翻等
○第二辨體(二)初總明來意(二)初正明來意(二)初對上名以明來意
二真性下對下宗用以明來意
二體者下正明說體意(四)初約部歎
二非但下約行解歎
二文云下引兩文證不可說
四又云下正明被機名為因緣
二今略下開章正釋(二)初開章
二正顯下隨釋(七)初正顯經體(二)初開章
二北地下隨釋(四)初出舊解(二)初出六師(六)初北地師
二又有下第二師
三又有下第三師
四有人下第四師(二)初出舊解
二私問下章安破
五有人下第五師(二)初出舊解
二私謂下章安判
六有人下第六師
二中邊下章安引五論(二)初釋(五)初中邊分別論
二唯證論
三攝大乘論
四法華論
五十二門論
二此五下結
二論體意(四)初徵起
二釋論下引論明體意
三何故下釋疑
四此大下結
三正明體(三)初約法(三)初指體
二三軌下約三軌簡
三十法下歷諸妙簡(二)初廣約境
二若得下略指餘九妙
二若譬下譬(二)初譬(二)初第一重(三)初正譬體(二)初譬
二柱梁下合
二屋若下譬體功能
三釋論下引證
二又譬下第二重
二為此下結
三如三下約諸三法
四引文證(二)初正引證
二故知下結意
二廣簡偽○
三一法異名○
四入體之門○
五徧為眾經體○
六徧為諸行體○
七徧為一切法體○
○二廣簡偽(二)初敘來意
二即為下廣簡(二)初列章
二一就下解釋(六)初就凡簡(二)初通列(二)初列
二如是下結
二何者下解釋(二)初明世間邪惡(二)初釋(三)初略判
二或觸下行相
三內則下明過患
二此乃下結
二若周下明世間清正(二)初雜明
二金光下引經
三此亦下結斥
二就外簡(二)初通敘不實
二若此下別出相狀(二)初此方(二)初明見相
二直是下結斥
二若外下西方(二)初明見相
二如斯下斥(三)初總斥
二或時下歷諸句斥
三大經下引證
三就小簡(二)初示小乘名同
二然小下釋其體異(三)初釋初句
二真無下釋大集經意
三對前下結非真體
四就偏簡(二)初明簡意
二如摩下正簡(二)初約教(三)初空對不空簡(二)初引大品示相(二)初正釋
二共實下還引大品斥
二大經下引大經證成
二見不下直就不空簡
三釋論下約一相攝無量相簡(二)初正對教簡
二如此下結成圓意
二華嚴下約五時(二)初正約五時
二大經下更獨明一實(三)初獨明一實(二)初正釋(二)初約對所破以說
二異則下約能對德體以說(六)初明無二
二若有下無虗偽
三若異下無顛倒
四異者下一乘無異
五魔雖下明即義非魔所說
六若空下重釋具德之相
二一實下結示正體
二如是下約待對說(二)初明對破
二無復下顯一實相(二)初顯一實
二亦具下更明一實攝法(二)初明攝法
二何以下釋攝法意
三又開下約開顯說(二)初開(二)初正開說
二一切下結束開意
二即絕下結
五就譬簡(二)初敘傍正意
二一譬下正明用譬(二)初正釋三譬(三)初借三獸渡河譬(三)初正釋(二)初取象不空為今經體
二到又下圓教不空方名大象
二如是下示體
三此約下結示
二借二珠譬(二)初正約二珠(二)初正釋
二今經下結示經體
二又但下復獨約一如意珠譬(二)初釋
二今經下結
三借黃石中金譬(二)初約機異(三)初譬
二野人下合
三今經下結示經體
二就同下判同異(二)初判
二此就下結意
二引此下明用三譬意(三)初正明三意(三)初三獸譬
二次喻下二珠譬
三第三下石金譬
二今明下結成三法
三如此下結成一乘三軌
六就悟簡(二)初斥非(二)初總斥
二徒勞下別明非相(二)初別明非相
二情闇下重斥(二)初譬
二執`[己【CB】,巳【卍續】]`己下合
二若欲下顯是(二)初明位未悟(二)初法
二爾時下譬
二若能下明聖位方悟(四)初通明智斷(二)初法
二如明下譬
二清淨下明境智(三)初智
二金錍下境
三爾時下功能(二)初立
二云何下釋
三論云下引證(二)初引論明所通之實
二如舍下明能見之人(三)初引此經正明見體
二故涅槃下引涅槃明得體行息(二)初引
二約理下釋
三如是下總指廣
四略而下示經體(二)初正示體
二當以下歷諸法
○三一法異名(二)初列章
二一出下隨釋(四)
初出異名(三)初來意
二亦名下列
三無量下破計(二)初總破
二小乘下示偏計之失(二)初斥大小兩乘各於其教法門互非
二皆不下以失佛法大意斥之
二解釋(三)初去小乘八門
二今所下列四句
三初句下正解(二)初釋(四)初名義體同(二)初釋
二如是下結
二名義體異(二)初釋
二如是下結
三名義同體異
四名義異體同
二前三下判前所列(二)初前三句屬別(二)初斥
二初句下判(二)初略明諍由
二或小下示諍相(二)初略明諍相
二何者下釋諍意(二)初明半奪
二若知下明俱奪(二)初正明俱奪
二又大下俱奪意(二)初釋
二野干下譬
二三句下第四句屬圓(二)初明諸名諸義並是實相之名(三)初略標門意
二其相下略釋門相(二)初引經立體
二實相下列前十二名並是實
三如是下結皈經體
二復次下互為名體(四)初略示互立
二妙有下略示互立之相
三隨以下例結
四大經下引證(二)初正引證(二)初證諸名並是解脫之別名
二大論下明諸名並是涅槃之異稱
二若得下結引證意
三譬顯○
四約四隨○
○三譬顯(二)初釋(四)初譬初句
二譬如下譬第二句
三譬如下譬第三句
四譬如下譬第四句(三)初舉事(二)初引事
二隨處下結同
二經言下引證
三工徧下以所引事而示圓相(二)初總示
二是不下歷十二名
二譬顯下判同異
○四約四隨(二)初問起
二答(五)初總出四隨明如來赴機之法
二例如下引例示失(三)初通舉異執之相
二既不下示失四悉之相
三各於下結失成得
三如來下正明佛赴機異名之相(三)初總舉說法之相
二為有下別名四門四悉之相(四)初有門
二為空下空門
三為亦下亦空亦有門
四為非下非空非有門
三隨此下結意
四故求下引證
五放四下結意
○四入體之門(二)初明來意(二)初正明來意
二下文下引證(三)初證教門
二佛子下明行門功能
三門名下結名
二略為下正開章解釋(二)初列章
二示門下隨釋(四)初略示門相(二)初總釋(五)初釋門名
二大論下總示四相
三又云下明功能(二)初明能攝根性功能
二又云下有能通至實相功能
四又云下明門中得失
五若以下辨教行不同(二)初通立教行二門
二籍教下明根性悟入不同(五)初明一向根性
二若聞下明迴轉根性
三聞教下相資根性
四教觀下明門數
五經云下明門意
二今且下歷教別釋(四)初藏教(二)初標
二初明下釋(四)初有門(二)初明門中四諦(二)初苦集(二)初破邪
二乃是下立正(二)初略舉煩惱及業
二煩惱下明三道結成有門
二一切下滅道(二)初道諦(三)初明門觀
二能發下明門中功能
三此則下結門
二子果下滅諦(三)初正明滅
二故大下引證
三此則下結門
二此是下明申門之論
二二空下空門(三)初正明四諦(二)初四諦(二)初`[苦【CB】,若【卍續】]`苦集
二三假下道滅
二發真下功能(二)初明功能
二因空下結門
二故須下引證(二)初正引
二因空下結門
三恐此下明申門之論
三三明下亦有亦空門(四)初略明四諦
二亦有下略結門
三若稟下明門功能
四此是下門中通門之論
四四非下非空非有門(五)初略明四諦
二非有下略結門
三若稟下明功能
四惡口下通門之論
五有人下斥第四門中異解
二通教○
三別教○
四圓教○
二示入門觀○
三示麤妙○
四示開顯○
○二通教(二)初總(二)初明衍門所通長遠
二今約下與三藏辨異(二)初體折不同
二三藏下明觀生法二空不同(二)初正明二空不同
二有人下破古釋疑(二)初破古
二大品下釋
三秪約下引論重立門(三)初略總立
二論云下正引論意
三佛於下明四門通意
二一切下別(四)初釋(四)初有門(二)初正釋
二譬鏡下結門
二諸法下空門(二)初釋
二如鏡下結門
三諸法下亦空有門(二)初釋
二如鏡下結門
四幻有下非空非有門
二是通下結
三若三下明根性不同
四故青下引證
○三別教(五)初總依教建立(二)初依中論第三句
二而辨下明亦用大論一切實等四句
二所言下釋名立相辨異
三此意下別依教立門(二)初總明門相
二文云下別釋(四)初有門
二若明下空門
三又云下亦空亦有門
四若明下非空非有門
四別教下判功能
五一往下判圓別
○四圓教
○二示入門觀(二)初標章門
二略示下隨釋(二)初略示入門處(二)初釋(二)初略立所通偏圓三理
二何故下以理問門(二)初問
二三教下釋(二)初釋所通偏真八門(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別教下釋所通圓真具八門(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問小下料簡(二)初第一重(二)初問
二答
二第二重(二)初問
二答(二)初譬
二摩訶下合
二略示入門觀(四)初藏教(二)初廣明有門(二)初立信法兩行
二且約下於法行即立觀法(三)初列
二阿毗下稱歎以斥舊
三一明下正釋(三)初正釋十觀(十)初識所觀境(五)初略立
二若謂下簡邪濫(二)初明邪(二)初列邪境(二)初邪因
二若言下無因
二無因下總非
二數存下明濫(二)初略斥
二何者下釋濫意(二)初正釋
二無明下斥結
三故大下正出正境之相
四如阿下指論
五是名下結顯正辨異
二真正發心(三)初重明境
二欲休下明能發心
三其心下簡邪
三遵修定慧(六)初總明不安
二為修下略明治法
三又定下依德立名(四)初略出法名人
二如世下舉世賢為例
三若多下非賢
四賢名下結得名
四行者下正明用治(二)初重總舉
二云何下別明(五)初數息
二又若下不淨
三厭觀下慈悲
四因緣下因緣
五諸障下念佛
五是名下結功能
六不同下簡斥邪偽
四能破法徧(五)初立二根性(二)初正立
二破見下指教可憑
二佛初下引佛化儀明觀功能
三今阿下救彼論師悞被他破
四故五下引人證正
五當知下結正斥邪
五善知通塞(四)初略示通塞意
二若有下示通塞法
三若不下斥失以示通塞之觀
四如是下結正辨非
六善用道品(七)初略明須道品意
二謂觀下正明道品
三今非下簡示
四若一下略例
五阿毗下示教門
六此三下明道品後三空門
七故佛下辨正簡邪
七善修對治(三)初明須助道意
二論云下示對治相
三如是下顯正辨非
八善知次位(三)初明須次位意
二今明下略辨位及功能
三不同下辨非
九善能安忍(四)初正明轉外凡入內凡
二大經下引證
三又若下明須意
四不同下辨非
十法愛不生(三)初明須無法愛意
二是則下正明觀法
三若利下判至第十之人
二阿毗下重指本論
三五百下破計
二餘空下略例餘三門
二通教○
三別教○
四圓教○
○二通教(二)初明有門(二)初標列
二體解下正釋
二餘三下例餘三門
○三別教(二)初明有門(二)初標列
二一觀下正釋(十)初識所觀境(二)初辨非顯正
二如此下結功能等
二二明下真正發心(四)初明所緣境
二菩薩下明發心
三思益下引證誓相
四如是下結
三既發下遵修定慧
四還以下能破法徧
五於一下善知通塞(三)初總標
二菩薩下明通塞法
三於苦下明通塞觀
六善修下善用道品(三)初總標
二破倒下正明道品
三離十下明三脫
七若修下善用對治(三)初總標
二所謂下正明治相
三常樂下明開三脫
八徒初下善知次位(二)初正明
二終不下功能
九內忍下善能安忍(二)初正安忍
二以忍下功能
十設證下法愛不生(四)初正明離愛
二生名下明離意
三破無下功能
四是為下結
二餘空下例餘三門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四
左街僧錄主管教門公事住持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傳天台宗教特賜慧光法師臣若訥上進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五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四圓教(二)初列章
二上三下隨釋(二)初簡圓門(二)初敘簡意(二)初明簡意(二)初通對三門以顯圓妙
二故文下引文證圓
二上兩下簡上藏通
二別圓下正簡(二)初略明簡意
二一融下正簡(二)初列十門
二尋此下釋(二)初總明釋意
二一明下正釋(三)初正釋十門(二)初正釋十門(十)初融不融(三)初正約融不融以辨兩教(二)初舉別教(二)初明執門生過(二)初明彼論生過(二)初明執門
二四門下明生過(二)初明過體不同(二)初正明過相
二前三下簡前(二)初簡
二妙有下結勸
二如周下舉譬
二今時下明此方學者生過
二然別下釋疑
二圓門下明圓教(三)初略明門融
二有無下明立門意
三而此下正明融相
二復次下更寄破會辨融不融(二)初標
二若破下釋(二)初別(二)初約破
二又會下約會
二若圓下圓(二)初破(三)初破別
二別教下以二乘凡夫況
三是則下結皈
二圓會下會(三)初會凡夫以二乘菩薩況
二汝等下會柝法二乘以通別三乘況
三汝是下總結會一切人法
三復次下約經文前後明融不融(二)初明別
二若先下明圓
二即法不即法(三)初即不即(二)初別
二若有下圓
二復次下徧不徧
三復次下約經文前後
三明佛智非佛智(二)初正釋(二)初別
二若有下圓
二復次下判別圓及約諸經文前後
四明次行不次行(三)初正釋(二)初別
二若以下圓
二復次下判圓別
三或前下約諸經文前後
五明斷惑不斷惑(二)初通敘斷不斷意
二若別下正分別(三)初正釋(二)初別
二若圓下圓
二復次下判圓別
三或前下約諸經文前後
六明實位不實位(三)初正釋(二)初別
二若有下圓
二復次下判圓別
三或前下約諸經前後
七果縱不果縱(三)初正釋(二)初別
二若有下圓
二復次下判圓別
三或前下約諸經前後
八圓詮不圓詮(三)初正釋(二)初別
二若有下圓
二復次下判圓別
三或前下約諸經前後
九約難問
十約譬喻
二今以下結示
二復約下約五味分別
三今經下辨今相及四門相不同○
二明圓觀○
○三今經下辨今文相反四門相不同(二)初釋十相四門(二)初十相(二)初標
二觀一下釋
二十意下四門(二)初結前生後
二若言下正釋四門
二四相下結意
○二明圓觀(三)初別釋(二)初指所依門
二今依下正釋門中觀法(二)初明有門觀法(二)初略標門列數
二對前下正釋(二)初正釋(十)初識所觀境(二)初待對立妙
二不思下釋(三)初立四諦(二)初總標四諦
二謂生下別釋(二)初苦滅相對(二)初苦滅(二)初明苦即是滅
二淨名下引證(二)初引經
二不可下釋經意
二亦是下集道互融
二煩惱下集道相對(二)初集道(二)初明集即是道
二淨名下引證(二)初引經
二此即下釋經意
二亦是下苦滅互融
二亦是下兼通異名
三此名下結門
二真正發心(三)初正明弘誓
二無緣下結成誓體
三慈善下結誓成相
三遵修定慧(三)初結前生後(二)初結前兩觀
二豈可下生後安心
二修行下正明安法(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二)初斥不均
二若兩下歎均調
三體生下明安心行相(二)初正明行相
二於一下明行相該攝
四能破法徧(三)初譬(二)初譬斷德
二如無下譬智德
二若生下合
三雖復下結(二)初明智斷不二
二何者下釋智斷不二所以
五善知通塞(三)初譬
二知生下合
三始從下結意(三)初寄豎門以明一念
二節節下正結檢校
三若不下結失
六善用道品(三)初正明四念
二能破下明破倒具品等
三又知下結成枯榮
七善用對治
八善知次位
九善能安忍(二)初通立
二若觀下別釋
十法受不生(四)初明相似法起
二相似下明頂墮
三此愛下明離愛入位
四觀生下明位所證法
二是名下結成經體
二餘三下餘三略例
二是十下示此經文十觀之相(二)初正引
二是十下結例
三復次下結斥傷歎(三)初結斥(二)初結今意
二固非下斥
二世人下傷歎(三)初傷(二)初法
二悲夫下譬
二若識下歎(二)初歎教法無缺
二半如下歎弘法無機
三雖無下益
三欲具下指廣
○三示麤妙(二)初列章
二釋(二)初就能所判麤妙(二)初分別能所麤妙(二)初略立能所
二自有下以兩種四句分別(二)初教(二)初列
二三藏下釋
二又自下味
二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三)初明通其意
二何者下歷教解釋(四)初藏教(二)初作三對四一不同
二文字下判門意
二通教(二)初作三對四一不同
二通教下判門意
三別教(二)初作三對四一不同
二不即下判門意
四圓教(二)初作三對四一不同
二此教下判門意
三今祐下明用門之意
二約諸門判麤妙(二)初約教(四)初藏教(二)初教(二)初約門(三)初通論
二若從下別論
三今約下從行所宜
二若就下約悉
二又約下行
二通教(二)初教(二)初約門(二)初通論
二就赴下別論
二又約下約悉
二若於下行
三別教(二)初教(二)初約門
二若約下約悉
二又識下行(二)初約十觀
二迦羅下判
四圓教(三)初明圓門融妙
二若爾下明四悉機異(二)初徵起
二但因下釋(五)初明赴機四異
二何者下釋異所由
三欲樂下明機感之相
四以世下正明赴機
五緣既下結成妙門
三此就下更結圓門判麤妙意(二)初總標
二何者下釋(二)初明釋判意
二如地下正判(二)初明地論教道多諍
二但圓下與別門辨諍輕重(二)初舉圓門唯通無塞
二但四下正對辨輕重(二)初標
二別教下釋(二)初別重
二圓門下圓輕(三)初正明輕相
二如此下明益相
三故論下引論(二)初引論
二何者下釋(三)初明皆實
二亦俱下明俱虗
三實故下判
二若以下約味(二)初通明五味(二)初約法以明五味
二諸聲經約人及重辨利鈍菩薩
二涅槃下別判涅槃(二)初正判涅槃(四)初略判諸門權實
二何者下明用權門意與前諸教諸門對辨
三如梵下引事為證
四故知下舉一喻一法正出部意
六法華下更與法華辨異
○四示開顯(二)初問起
二答中下答出開意(三)初明同異(二)初與中論對辨須否
二若法下與前後諸教對辨須否
二謂開下正明開(三)初凡夫(四)初開愛見生死之法
二開一下開人
三開一下開教
四開一下開理
二開一下二乘(四)初開法
二開一下開教
三開一下開行
四開一下開理
三開諸下菩薩(二)初總
二別教下別
三若門下結妙
○五徧為眾經體(二)初列
二一此下釋(五)初今經體種種異名(二)初引一部諸名
二如是下釋會諸名名異體一
二諸經體種種異名(二)初問列疑
二答(三)初斥
二諸經下正釋
三故言下結
三傍正料簡(二)初約教(三)初通辨傍正(二)初通標
二正即下分別(二)初論別相
二偏真下明相帶
二故中下引文
三小乘下正約四教
二若約下約味(二)初約體
二又正下約諸名(二)初標列
二此則下結體
四此彼料簡(二)初結前生後
二或名下正料簡(二)初列四句
二三藏下釋(二)初教
二歷五下味
五麤玅開麤顯妙(二)初判(二)初簡絕待體
二但傍下明所待麤(二)初教(二)初四教
二藏通下更判
二歷五下味
二開麤下開(三)初總標意
二或開下正約教等論開(二)初兼開教等
二或開下正開體(二)初正開
二開方下引證
三深觀下示開方法
三一切下結
○六徧為諸行體(二)初列章
二行同下解釋(四)初諸行同異(二)初總標
二鈍者下行相(二)初立二行義通
二三藏下正以二行歷教(二)初歷四教(二)初明行相(二)初豎
二若橫下橫
二若橫下結行意
二重明下重約圓(二)初明橫豎行(二)初豎
二橫行下橫(二)初正明橫體
二此文下廣引文證
二豎行下結成事體
二依經修行(三)初立遲速二行
二若隨下明行須體
三諸經下正示行相(四)初列四行名
二諸行下正示體
三念念下示行相
四然小下歷教分別(二)初教(二)初藏教(二)初辨同異
二亦備下正明行有體
二通教下三教
二以此下味
三麤妙(二)初教
二歷五下味(二)初通約五味
二依諸下明味中諸部
四開麤(二)初開三藏及藏中小行
二三藏下以三教況(二)初況
二開依下重述小善
○七徧為諸一切法體(二)初正釋(二)初明觀經所依之體
二一切下明能依諸法(二)初略立
二大經下引大經立相(四)初舉總明別
二若然下離開具四
三當知下結成能依
四淨名下引證能依從所依立
二然所下判開(二)初判(二)初敘所判之意
二諸法下正判(二)初教
二歷五下味
二開麤下開
○第三明宗(二)初敘來意
二釋宗下開章正釋(二)初開章
二簡宗下解釋(五)初簡宗體(二)初破非顯正(二)初破非(二)初破一(二)初出非
二今所下破(二)初破(二)初法(三)初略示正相
二體若下破
三云何下結斥
二又柱下譬
二宗若下結
二又宗下破異(三)初略示
二宗非下破
三宗體下結
二今言下顯正(四)初正顯
二釋論下引證
三當知下結示
四而復下重簡別因果不同(二)初簡(三)初譬
二發七下合
三若識下結
二例如下例(二)初以佛性涅槃為例
二又佛下以涅槃相好為例
二遠師下私廣敘舊辨非(十二)初遠師
二龍師下龍師
三慧觀下觀師
四印師下印師
五光宅下光宅師
六有人下權實二智為宗
七又師下名為宗
八有師下名常住為宗
九有師下顯了常為宗
十有言下萬善為宗
十一有言下無漏為宗
十二有人下悟為宗
二正明宗(二)初釋(二)初迹(四)初引經文
二亦明下正釋
三而顯下定傍正
四故於下結
二從踊下本(四)初引經文
二亦明下正釋
三文義下定傍正
四故於下結
二合前下結(二)初結成宗意
二所以下結示經文
三眾經同異(三)初雙標
二迹因下雙釋(二)初釋迹(三)初通為諸經宗
二大品下別示其同相(二)初通辨諸部因果(三)初大品(二)初立宗(二)初正立宗以顯別(二)初正立
二般若下示宗相
二故云下明具因果以辨通
二叡師下引叡師證(二)初立因果
二文中下證
二淨名下淨名
三華嚴下華嚴
二下辨諸部中因果不同(二)初對部
二又將下對味
三是為下總結
二二本下釋本(三)初標
二若三下釋(二)初重敘諸教諸部
二今經下明本門因果
三故師下結
三今經雙結
四明麤妙(二)初判
二開麤下開
五結因果(二)初開章
二夫經下隨釋(二)初結因果(二)初通途明諸經各有因果
二若開下別顯今經因果(二)初明迹本二門得益不同
二神力下引證得益因果(二)初引證
二非因下解釋(二)初總釋
二從七下別釋(二)初示正因果(二)初歷別約位(二)初以初因對極果釋
二從於下以分分因果釋(二)初立
二用無下釋
二復次下通總約位(二)初迭立因果
二妙覺下判釋
二何者下簡似位及以性德(二)初明簡似位
二若取下簡性德
二四句料簡(二)初標
二問若下釋(二)初約兩種四句分別(二)初問
二答(二)初標
二自有下列釋(三)初正釋(二)初漸圓四句(二)初通列一種四句
二漸圓下釋兼兩義(二)初以圓對偏四句
二復次下於圓自為四句
二三十下賢聖四句(二)初初四句
二又十下次四句
二今借下引譬
三此經下結益
二問既下約教互顯分別(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
二此義下例漸圓及開顯等(三)初例前四句
二結因下例結因果
三然後下例開顯
○第四論用(二)初釋名(三)初略釋(二)初直釋(二)初立
二如來下釋
二祇二下功用相即
二前明下對宗廣簡(二)初例
二何者下正簡(二)初略立
二宗用下簡(三)初列
二宗用下釋
三若論下結示
三若得下結皈
二論用下開章解釋(二)初開章
二一正下解釋(五)初明力用(二)初正明力用(二)初通約迹本辨非顯是(二)初辨諸經所無(二)初雙標所無
二不正下雙釋所無
二如此下明今經具足(三)初雙明具本迹二義對斥他經(二)初迹
二餘經下本
二今經下正明今經具斯二義獨超眾典(二)初迹
二又破下本(二)初廢迹
二又顯下顯本(二)初正顯本
二`[抹【CB】,抺【卍續】(cf. P158n1527_p0308a06)]`抹十下明顯本之益
三畫由下雙結歎(二)初因
二直至下異
二復次下重以二乘對涅槃明今經勝用(二)初明前經經及教主拱手不治
二至如下引涅槃闡提對辨(二)初舉涅槃
二二乘下重舉今經能治二乘(二)初舉二乘難治
二今則下明今經能治(二)初明能化人法至妙
二色身下明所化身方知益深(三)初身益
二令心下智益
三其耳下總明身智得益功用
二上`[已【CB】,巳【卍續】]`已下更展轉比決(二)初比決(二)初結前生後
二如漢下正比決
二佛權下指廣舉例
二明同異○
三明歷別○
四對四悉檀○
五悉檀同異○
○二明同異(二)初問起
二答(二)初總答名通而事別
二藏通下出其別相(二)初出諸教諸部不同(二)初出小教力用短淺
二淨名下出大部縱兼顯實不斷近疑(二)初釋
二故權下結異
二今經下出此經異相(二)初釋(二)初釋迹
二破執下明本
二如是下結異
○三明歷別(二)初開章
二釋迹下解釋(二)初別釋迹門(二)初列
二此意下釋(二)初釋(二)初釋(二)初通
二今就下別(十)初破三顯一(三)初屬對所以
二何者下敘昔
三今破下述證此經
二癈三顯一(三)初屬對所以
二雖破下敘昔
三正直下述今
三開三顯一(三)初屬對所以
二約教下敘昔
三今開下述今
四會三顯一(三)初屬對所以
二大品下敘昔
三此經下述今
五住一顯一(三)初屬對所以
二而眾下敘昔
三故言下述今
六住三顯一(三)初屬對所以
二尋念下敘昔
三又昔下述今
七住非三非一顯一(二)初約理
二約事下約事
八覆三顯一
九住三用一
十住一用三
二但權下結
二破三下對十妙
二別釋本門(三)初標數
二若扶下述意
三所言下列釋(二)初列
二通就下釋(二)初釋(二)初通
二若別下別(二)初正別釋(十)初破迹顯本(三)初屬對
二序品下釋對意(二)初敘迹(二)初述動執之文(二)初列引文
二如文下述文(三)初述序品文(二)初敘文
二今言下出文意
二方便下述方便品文(二)初敘文
二當知下出文意
三寶塔下述寶塔品文(二)初述文
二分身下出文意
二推三下結迹文意
二所以下拂迹
三故文下引文證結(二)初正引
二直舉下釋文意
二癈迹顯本(三)初屬對
二昔為下釋對意(二)初敘迹
二今障下拂迹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二)初正引文
二即是下釋文意
三開迹顯本(三)初屬對
二祇文下釋對意(二)初就法(二)初敘迹
二今若下拂迹
二就理下就理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四會迹顯本(三)初屬對
二尋迹下對意(二)初敘迹
二諸迹下拂迹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五住本顯本(三)初屬對
二即如下釋對意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六住迹顯本(三)初屬對
二即是下釋對意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七住非迹非本顯本(三)初屬對
二即是下釋對意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八覆迹顯本(三)初屬對
二若執下釋對意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九住迹用本(三)初屬對
二他身下釋對意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十住本用迹(三)初屬對
二非生下釋對意
三文云下引文證結
二佛散下結引證意
二破迹下對十妙
○四對四悉檀(二)初敘意
二今束下正釋(二)初開章
二迹又下解釋(二)初迹門(二)初開章
二別者下解釋(二)初別束(四)初束三為為人
二破三下束三為對治
三生三下束二為世界
四住一下束二為第一義
二通明下通束(二)初釋(二)初釋一番
二餘九下餘例
二故知下結意
二本門(二)初標
二住迹下釋(二)初別
二次通下通
○五悉檀同異(二)初敘意標列
二迹門下釋(二)初迹(二)初釋(三)初釋
二故知下結意
三文云下引證
二問法下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此經下結
二發迹下本
○第五判教相(二)初明來意(二)初正明來意
二但聖下述開章意(五)初述大意意
二前代下述異解釋
三離阡下述明難意
四然義下述去取意
五南嶽下述判教意
二酪明下開章解釋(二)初列章
二大意下解釋(五)初大意(三)初明說之根本
二說餘下正明大意(四)初明教法優劣(二)初明餘經當機當部不涉始終(三)初總略標示
二至如下別明前後諸教(五)初乳教
二若說下略教
三若諸下生蘇教
四若般下熟蘇教
五若涅下涅般教
三凡此下總結諸教未窮
二今經下明今經化緣教旨始末該攝遠近(二)初敘諸經以為綱目
二但論下明今經以為綱格(二)初敘始末
二大事下正明今經
二其宿下明物機不同(二)初明四種根性不同(四)初說華嚴
二其不下說阿含
三既得下說方等
四若宜下說般若
二過此下明今經純一根性教意綱紀(二)初明開顯
二當知下結成綱紀(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故無下引無量義意以合譬
三如是下明如來能鑒(二)初明鑒機來久(二)初總述
二文云下別指(二)初略明始終一期佛意(三)初明佛垂世本意
二文云下明用小化本意
三文云下明適機化儀
二信解下重牒信解領鑒證成
二當知下明佛意難測(二)初正結
二文云下引證
四又`[已【CB】,巳【卍續】]`已下明校量所說(二)初引法師品與一代校量
二將說下以疑請文與諸經校量(二)初明與諸經一向異
二唯華下唯華嚴與法華廣辨同異(二)初總明同異
二身子下別比決(三)初正比決(二)初斥古師云法華請者唯小
二又彌下救法華不及菩薩疑請(二)初引齊
二又本下明勝意(三)初總明請人說者所說法勝
二若彼下別明眷屬勝
三又彼下明化主勝
三但此下結皈本文疑多請倍之意
三若能下結勸
二出異(二)初明三意通用
二一者下明諸師不同(十)初虎丘岌師
二宗愛法師
三定林柔次等師
四北地師
五菩提流支
六佛陀三藏
七五宗教
八六宗教
九北地禪師二種大乘教
十北地禪師一音教
三明難(二)初難南三(二)初難五時(二)初正難(三)初難五時(二)初敘意
二若言下正難(五)初難十二年前有相教(二)初牒其所立
二成論下難(四)初總下十二年前及以有相
二又阿下單以空難
三又成下難十二年前唯小(二)初引殃堀
二又大下引大論
四復次下以成論破意難(三)初直以論師斥意難教成虗設
二又拘下以得道人難得道不無則教成無相
三又若下以得道與無相雙柝(三)初難得道不得道教同無相及以邪說
二又若下難得道仍存有相道亦成外
三有相下結成過相
二難十二年後無相教(二)初牒所立以略非
二若言下廣破(六)初難無相不成
二若言下難不明佛性(三)初單以正因佛性難(二)初以共不共般若難
二大經下以名義同難(四)初引五名中有佛性般若難
二彼即下彼師救
三若爾下重破
四又涅下重引文結同
二故知下以三佛性難(三)初牒涅槃般若明實相法性為正因對二因為三因
二金剛下重引金剛論證般若為了因
三但名下舉譬結難
三若言下以八十年不說佛性難(二)初牒所計
二涅槃下難(三)初以八十年佛亦說常難
二釋論下引大論祗是一身分生法難(二)初分二身
二釋論下二身合
三小乘下以小況並難
三若言下以般若無會三難(二)初泛引天子發心
二若入下引聲聞發心正明會義(二)初引經
二若聲下釋
四若言下以般若無彈訶難(四)初引斥智
二又十下引斥教
三又云下以引失教旨難
四豈有下結
五若言下以般若是第二時教難(二)初引諸經
二經經下結難
六若言下以般若通十二年前難
三難第三時褒貶教○
四難第四時同皈教○
五難第五時常住教○
二難頓下難共用頓等三教○
三次難下難用涅槃五味○
二五時下結難○
二今更下重難前文用三時義○
二次難下難北七○
四去取○
五判教○
○三難第三時褒貶教(二)初牒所計
二今問下正難(四)初難方等不應在般若之後
二又彌下難被彈不應獨在聲聞
三若言下難不應以七百之壽用判方等(三)初難
二文辨下再辨
三又云下引證常身
四又不下以三佛性難同涅槃常住(三)初引經題總具三脫即三佛性難
二且復下引下文具三脫三佛性難
三三藏下結難
○四難第四時同皈教(二)初牒文總斥
二法華下別難(二)初略舉法華明常辨性
二華嚴下別引並難(三)初引明常文(五)初以華嚴為並難(二)初以迹門並難
二又華下以本門並難
二又無下以序文驗為難
三若言下以勅語多少為難
四文云下引今文
五法華下引三身為難
二又云下引佛性(五)初引不輕文
二法華下引法華論
三又涅下引涅槃遙相為指
四又涅下引涅槃同明一乘
五且涅下泛舉涅槃獨劣
三處處下破神通(二)初略舉身土不滅驗非神通
二破神下正破神通義
○五難第五時常住教(二)初牒
二問成下難(二)初以二諦為難
二眾生下例難
○二難頓下難共用頓等三教(二)初難頓(二)初以同難
二權雖下以別難
二次難下難不定(三)初總舉諸經
二問殃下別引殃掘列眾明常
三淨名下以淨名為並(三)初以同有彈訶為並
二又淨下以訶在昔與殃掘同為難
三若謂下以明常被緣為難
○三次難下難用涅槃五味(二)初敘其非
二此現下別明難(二)初總斥非
二何者下釋(五)初難從牛出乳為有相教(三)初以非初說及無十二部為難
二彼即下彼救
三今問下縱難(二)初直縱難
二大經下引第七中判其墮罪
二若言下難從乳出酪為無相教(四)初牒計
二修多下明難
三解云下彼救
四若言下重破(三)初以譬喻等例破
二般若下以餘經例般若直說為難
三若言下破第二時
三從修下難從酪出生蘇為褒貶教(二)初牒計
二淨名下指前文破
四從方下從生蘇出熟蘇為同皈教(二)初牒計
二經文下正破(二)初破迴文
二涅槃下引涅槃破其謬立
五從般下難從熟蘇出醍醐為常住教(二)初牒計
二此亦下正破
○二五時下結難
○二今更下重難前文用三時義
○二次難下難北七(六)初難五時(二)初難初時(二)初牒計
二彼經下正難(六)初單約戒善難(二)初直難
二從以下縱難
二又彼下用彼經體難
三又云下以五戒為諸行本難
四又提下以經中結得道眾難
五復次下以結集法藏次第難(二)初難不預五時
二何者下釋不預所以
六若言下以在初難一音
二餘四下餘四同上
二難半滿(二)初牒計略斥
二從得下正斥(二)初斥半教(二)初總難
二如提下引諸文
二從般下斥滿教(二)初引論以明法華秘密難
二又若下以三昧名展轉互難(二)初正難
二能譬下結難
三難四宗(四)初難因緣宗(二)初以通途因緣為難
二又因下假名義同不應立異為難
二難假名宗(二)初據本論得道為難
二又釋下引大論空門為證
三難不真宗(三)初引大論彈方廣破
二若謂下難不明佛性
三何但下難幻化語通立宗不成(二)初難
二若諸下結
四難常宗(二)初以八術並難
二彼云下重述彼救重破(五)初述計
二宗則下重破其宗教真不真等不應別立
三彼引下破其謬引失意
四若爾下以因緣假名為例
五覆却下結難
四難五六兩宗○
五難有相無相大乘教○
六難一音教○
○四難五六兩宗(二)初破(二)初破五宗(二)初指四宗同前
二若言下正破法界宗(二)初難(二)初以涅槃難(二)初以二部不應優劣難
二若常下以二法對並為妨難
二大品下以大品難
二而獨下結
二次難下破六宗(二)初指四宗與前同意
二今問下正破真圓二宗(二)初真常二宗對並為難(二)初以同異對並
二何者下釋不異(二)初釋異非妙法
二又真下判既非妙法何殊不真等
二次難下難圓宗(二)初牒計總斥
二大品下別難(二)初以果法俱融難
二又云下以因法俱融難
二此六下總責無憑
○五難有相無相大乘教(二)初總斥
二何者下別斥(三)初以二諦相即難(二)初舉二諦
二一切下引證
二華嚴下以經部大體難(二)初準部中所明義不應別
二若純下明別立有妨
三大品下重引大品結
○六難一音教(二)初立計總斥
二若但下別難(二)初以鹿苑施小四諦破
二若純下以信解衣纓二身破
三若言下所化及成能化破
四若言下以法華純一縱難破
五華嚴下引華嚴仍二破
六故知下結難意
○四去取(二)初釋章名
二若五下正釋(二)初明研詳去取(二)初別研詳(二)初研詳南三(二)初廣研詳五時(二)初總
二若言下別(五)初有相教
二若十下無相教
三若言下褒貶教
四若言下同皈教
五第五下常住教
二四時下略斥餘二
二北地下研詳北七
二眾家下總結意
二若除下明取名用義同異(三)初結前生後
二云何下正明用義異相(二)初約南三
二用提下約北七
三設取下結
○五判教(二)初正明大師判教(二)初列章
二一大下解釋(六)初大綱(三)初標
二一頓下列
三今釋下釋(二)初二門意
二先約下正釋(二)初釋二稱(二)初約教門解(三)初頓教(二)初釋
二諸大下結
二漸教(三)初約始終共名為漸
二又始下約人在教以判為漸
三又中下從方等之初至法華前皆名為漸
三不定(二)初略點示
二今依下引經解釋(三)初引教
二此謂下釋經(二)初明不定之由
二若如下正明不定
三是名下結
二約觀門解(三)初頓
二漸(二)初釋
二若的下重別指
三不定
二今辨下簡示稱歎(二)初簡
二是名下結
二引三文證(二)初總標
二方便下正引(三)初引方便品(三)初引文
二我始下解釋(二)初釋頓(二)初正釋方便品先頓意
二序品下引二文助釋頓後明漸(二)初引二文(二)初引序文(二)初引今佛
二又文下引古佛
二又下下引踊出
二如此下判益相不同(二)初立不同
二何者下釋(五)初約機緣
二如牛下約化主(二)初譬
二佛亦下合
三三教下約教味(二)初單約華嚴得名
二五味下對餘教味得名復殊
四又約下約行
五以此下結意
二次開下釋漸(二)初述方便品(二)初正引方便品
二非但下釋古佛同然
二故涅下引涅槃證(二)初引法譬
二漸機下釋味名所以
三方便下結示
二引無量義經○
三引信解品○
三五味半滿相成○
四明合不合○
五通別料簡○
六增數明教○
二章安雜錄○
○二引無量義經(二)初引文
二佛眼下釋經意(二)初明初大後小
二若依下明初小後大(二)初明先小後大之意(二)初略標
二所以下釋
二次說下正明後大(三)初方等(六)初略述其部大旨
二故身下明被彈之人
三然方下明被彈之時
四何者下明受彈之意
五自昔下明彈訶之益
六按無下結時
二按無下般若(二)初引經略立
二大品下釋經意(四)初略釋經意
二又云下明部中共別
三大品下結成次第
四復言下結益
三又解下法華(二)初引教略立
二何者下釋(三)初明頓說之意
二故下下引證結意
三復言下結益(二)初明與涅槃同味
二又燈下明化緣不同故有無不等(四)初釋
二譬如下譬
三法華下引證(二)初引證
二約此下結
四問何下料簡釋疑(二)初問
二答
○三引信解品(二)初引證領五時教(五)初證乳教(二)初引文
二此領下釋意
二爾時下證酪教(二)初引文
二此領下釋意
三又經下證生蘇教(二)初引文
二此領下釋意
四是時下證熟蘇教(二)初引文
二此領下釋意
五復經下證醍醐教(二)初引文
二此領下釋意
二此五下結兩經同味(二)初明二經味同
二然二下以起盡同相釋同味之意(二)初標
二如法下釋(二)初正明起盡同
二又涅下重辨
○三五味半滿相成(二)初明單用有妨
二今明下正明相成(二)初略明離過
二若華下正判(二)初正判
二如來下明半滿之功(二)初舉化主稱難歎
二四大下述聲聞領解
○四明合不合(二)初總明來意
二若華下正明合不合(二)初正釋(三)初明五味有合不合(三)初前三味不合
二般若下般若有合不合
三若至下法華一向合
二自鹿下明合不合所以(二)初通明三乘得合之處(二)初明在法華
二若於下明在涅槃
二若論下別顯聲聞得合之處(二)初標二教
二祕密下釋二教(二)初祕
二若就下顯(三)初論未入位隨處得入者
二若住下明住果不過法華
三未入下明法華中上慢之輩來至涅槃
三總就下四句鉔別合不合相
二問菩下問答釋疑
○五通別料簡(二)初列章
二通別下解釋(三)初約通別(二)初釋(二)初略立
二若華下釋(二)初明前四味通後(四)初華嚴通後(二)初引經釋(二)初明通至二經
二又像下明通至涅槃(二)初正引經
二夫日下述意
二故蓮下況結
二若修下酪味通後(四)初略立
二何者下證成
三釋論下以結集證成
四當知下總結
三若方下方等至後(二)初立
二何者下釋(二)初釋
二故知下結
四般若下般若通後(二)初立
二何者下釋(二)初正引經釋
二又釋下引事證
二若涅下明涅槃法華通前(二)初涅槃(二)初立
二何者下釋(二)初據道理
二大經下證
二若法下法華(二)初分顯現
二故身下結
二問涅下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
二益不益(二)初敘意
二釋此下分釋(三)初約用益(二)初釋(二)初譬
二初說下合
二不可下結(二)初以譬結(二)初譬
二華嚴下合(二)初正合
二於小下以譬帖合
二少分下明譬意
二二如下約良醫譬簡(三)初譬
二佛亦下合
三此若下結(二)初結盈縮意
二此取下結用譬意
三三約下約行人(二)初正釋(二)初正約小乘行人得名不同
二行人下結不同意
二問為下更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頓(二)初釋
二大經下引大經
二自有下漸(二)初釋
二大經下引大經
三自有下不定(二)初釋
二大經下引大經
三約諸教(二)初總以五味對凡夫及四教(二)初引經
二今釋下釋譬
二今當下一一教各具五味(二)初略標
二大經下各釋(四)初藏教
二當通下通教
三當別下別教
四當圓下圓教(三)初頓
二若無下漸
三從佛下不定
○六增數明教(二)初列章
二夫教下解釋(二)初迹門(三)初序
二初約下釋(八)初一法(二)初正明開合(二)初從大一以開諸一(二)初開
二若於下合
二若於下從大一以開小一(二)初開
二若斷下合
二是故下總結
二二法(二)初明開合
二始則下總結
三三法
四四法(二)初四教
二又四下四門
五五法(二)初列二五
二從初下二開合
六六法(二)初列
二初開下示開合相
七七法
八八法
三若得下結
二本門(三)初標
二復次下立本門三種法相(二)初通示本從一佛界開出無量形類
二如是下結
三從一下正明開合(六)初一法(二)初開合
二此是下結
二次從下二法
三從三下三法
四四法下四法
五約五下五法
六乃至下例餘三
○次記者下章安雜錄(二)初雜記異聞(四)初料簡般若與法華以辨同異(二)初難(二)初列經文
二此三下結問
二有人下會通(二)初會般若勝(二)初引他會(二)初會(三)初義立二慧(二)初立
二般若下結
二又般下引證(二)初引第一義悉檀意
二又九下引下一部以明二慧
三善眾下結勝
二問眾下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
二今謂下明今會(二)初斥
二會通下章安會通
二他會下會法華勝(二)初古師會(二)初會(二)初古會
二然密下今判
二問般下問答釋疑(三)初一重
二二重
三三重
二門雖下今會(二)初章安立問責
二今謂下以共不共破
二眾經下明經論諸藏離合(二)初列二藏乃至八藏
二通二下通諸藏意入今四八教
三問四下明四教名義所憑(二)初明他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月燈下今引教通會(二)初通經(二)初引月燈三昧經
二私釋下章安釋(二)初會一重(二)初別對
二又一下通對(四)初對藏教
二又訶下對通教
三又煩下對別教
四又涅下對圓教
二彼經下指廣
二地論下通論(二)初引論
二私釋下會
四達摩下破古五時七階不同(三)初略述古異(三)初立漸頓
二又云下立了不了
三又言下立一音
二今驗下破(二)初破漸頓(二)初總破頓漸(三)初破
二然不下縱
三但不下下略示
二人言下別破漸中七階五時(二)初破初時人天二階
二人言下破餘四時五階(三)初破第二時
二人言下破第三時
三言四下破第四時
二然大下破了不了(二)初廣破(二)初對四經明皆有了(三)初引大經明三經名異體同
二大品下明三經義同言異
三人以下引人為驗(五)初寄隱本
二又舍下寄顯本
三又涅下引互指同
四又法下龍女所得同
五龍樹下明所付同
二復應下總約諸經明皆有了
二若爾下結離
三人情下今立(二)初結生
二摩得下正釋(五)初引文立藏(三)初引摩得勒論文
二又佛下引結集者
三龍樹下引大論
二然教下對藏分人(二)初略分
二聲聞下釋出所以(二)初釋二種聲聞
二菩薩下釋出二菩薩
三然此下簡於傍正明立藏意
四問佛下問答釋妨
五今之下開藏對教(二)初正對
二非唯下歎結
二惟文下述`[己【CB】,巳【卍續】]`己推師結前生後
○二唯文下述`[己【CB】,巳【卍續】]`己推師結前生後(三)初述記者意(二)初述略意
二若由下述須廣意(二)初法
二如捕下喻
二師云下述稟師作意(二)初謙退
二雖然下勸歎(三)初教
二非直下觀
三圓通下結
三此備下結此生下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五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一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將釋法華文句分(二)初釋題目(二)初釋題文句二字
二解注文六難
二委釋下入文釋(五)初指經通題
二序者下釋品別目(三)初釋序(二)初釋字訓
二經家下釋字義(二)初標
二如是下釋(二)初明次通序
二放光下明由述別序
三具此下結
二品者下釋品(三)初翻名
二品者下釋義
三或佛下明五品所以(二)初泛指他經
二今藥下正出今經
三諸品下釋第一
三佛赴下分節經文(二)初辨分文有無得失(四)初泛引諸經論
二古講下明古講者之失
三又佛下明品非章段
四增一下泛示分節(二)初示三藏有分節例
二天親下引今論以例分章
二昔河下正明分節(二)初敘古分節(二)初總斥古失(三)初明分節略煩
二重雰下斥失(二)初章安斥
二曇鸞下引曇鸞斥
三蓋若下結失
二廬山下別敘古義(二)初明七師分文
二夫分下章安破計
二天台下明今分節(二)初分節經文(三)初總分三分
二又一下重分迹本二門
三今記下結指從前
二問一下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
二今不下釋伏難
四今帖下消文四意(三)初總標四意
二一列下開章別釋(二)初開章
二列數下別釋(四)初列數(二)初正列數
二始從下明用數廣略
二二所下所以(二)初牒問
二答廣下答釋(二)初總明四義所以
二因緣下明四中一一所以(四)初感應(二)初正釋
二夫眾下問答所以(二)初疑問
二然大下釋答
二若十下約教(二)初舉廣出妨
二今論下釋出處中
二若應下本迹(三)初舉廣辦妨
二須置下釋出處中
三故肇下引肇證成
四若尋下觀心(二)初舉廣辨失
二但觀下正明處中
三三引下引證(四)初證感應(二)初引文
二若人下釋文(二)初舉非
二實相下顯是
二又云下證教相(三)初正引
二當知下結教意
三大經下重證
三壽量下證本迹(三)初約師(二)初正引本文
二方便下引迹文
二又五下約弟子
三此則下結
四譬喻下證觀心(二)初正引
二當知下結意
四四示下示相(二)初示相(二)初總標
二且約下別示(四)初示因緣相(二)初標
二眾生下正明示相(二)初示種等三相(四)初四節明因緣
二雖未下釋疑
三其間下約三世九世釋
四何以引證三世九世
二以如下示序等三相(三)初序分(二)初通指二序
二眾見下別指別序
二佛承下正宗
三非但下流通
二又示下示約教相(二)初總標
二此序下別約三段示相(三)初序分(二)初簡偏小
二乃為下示圓相
二此正下正宗(二)初簡偏小
二乃指下示圓相
三此流下流通(二)初簡偏小
二純是下示圓相
三次示下示本迹相(二)初法(五)初指本因所稟
二但佛下指本果所說
三中間下明中間行化
四今日下明今日所說
五乃至下明未來所說
二譬如下譬
四次示下示觀心相(二)初總示(二)初約修行
二若法下約法門
二又戒下別示(二)初總標
二前方下別示(三)初戒三分
二二十下定三分
三因緣下慧三分
二`[已【CB】,巳【卍續】]`已約下總結
三當用下結勸(二)初結意
二但準下勸思異同(二)初法
二千車下譬
五序有下正釋經文○
○五序有下正釋(經文)(二)初大分三分(三)初序分分(二)初對辨通別(二)初分二文
二通序下正辨異
二通序下正釋二序(經)(二)初通序(文句)(三)初標離合
二如是下略解五義(二)初生起
二此皆下總結
三又如下廣解五義經(五)初所聞之法體(文句)(三)初正約四意消文(四)初因緣(二)初正釋
二因緣下指廣
二約教下約教(三)初通解(四)初舉三世佛經為本
二先佛下引昔佛八教
三今佛下引今佛教同
四諸經下舉今經表異(二)初法
二不應下喻
二又佛下別責(四)初立法通
二今阿下舉今阿難責
三不可下結責
四傳詮下結過
三且依下正釋(三)初明漸次四教(二)初約傳詮相對釋(四)初藏教
二佛明下通教
三佛明下別教
四佛明下圓教
二若動下約所詮觀諦釋
二若頓下明頓等三教
三敷八下結責古師(二)初正結責
二又一下舉喻責
三約本下本迹(五)初通舉十方三世
二過去下通舉三世
三且約下獨舉釋尊
四又阿下正約傳詮
五又師下更明示迹
四觀心下觀心(三)初通立觀相
二下文下引文證成
三信則下約文顯四(二)初約觀心釋經成四(四)初因緣
二又信下約教
三又信下本迹
四又聞下釋成觀心
二約心下總結
二若釋下判同異(二)初明去取
二當知下正判
三四番下總結
二能持之人○
三聞持和合○
四教主聞持之所○
五聞持之伴○
二別序○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二時分迹本二門(二)初十四品為迹門(三)初序品為序分
二方便下八品為正宗分○
三法師下五品為流通分○
二十四品為本門
○第能持之人(文句)(三)初辨互異
二今例下準例如是
三大論下正釋(二)初釋我(四)初因緣(二)初約因緣釋(四)初世界(二)初引論釋
二問答
二阿難下為人
三阿難下對治
四阿難下第一義
二古來下通斥舊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正約教釋(四)初藏教
二十住下通教
三大經下別教
四又阿下圓教
二又正下引二經證(二)初引證
二葢指下結示
三本迹下本跡
四觀心下觀心
二釋聞下釋聞(四)初因緣(二)初釋(四)初世界(二)初問
二大論下答
二舊解下為人
三報恩下對治(二)初正釋
二胎經下舉況
四此文下第一義
二此因下結
二若約下約教(二)初通對四教(四)初藏教
三歡喜下通教
三典藏下別教
四阿難下圓教
二今經下別約今經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二)初約次第觀心
二一念下約不次第觀心
○第三一時聞持和合(文句)(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論云下為人
三三摩下對治
四若時下第一義
二若見下約教(二)初釋(二)初通約四教
二今經下別約今經
二此約下結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二)初約次第觀心
二觀心下約不次第觀心
○第四教主聞持之所(文句)(二)初明教主(二)初釋佛(四)初因緣(二)初釋(四)初世界(二)初明時處不感佛興(二)初釋(二)初舉不興時
二東天下舉不興處
二如此下結
二八萬下明時處感佛興
二日若下為人
三三乘下對治
四佛於下第一義
二皆因下結
二佛名下約教(三)初正約教釋
二故經下引證
三是為下結
三本迹下本迹(三)初寄本中體用釋
二中間下明迹中應化
三唯本下明本地四佛
四觀心下觀心
二住者下釋住(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又住下為人
三又住下對治
四又住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通約四教(二)初約四教釋(四)初藏教
二通佛下通教
三別佛下別教
四圓佛下圓教
二前三下判麤妙
二今經下別約今經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別釋
二當知下總判
四觀心下觀心(二)初對四觀不同
二以無下釋住意
二王舍下明聞持之所(三)初釋王舍城(三)初因緣(二)初約四悉釋(四)初世界
二千王下為人
三又百下對治
四又駁足得道下第一義
二因緣下結指經論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約四教釋
二此則下結
三本迹下指本迹觀心
二耆闍下釋耆闍崛山(三)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又解下為人
三又云下對治
四又解下第一義(三)初正釋
二有五下辨五峯
三問答
二約教下約教例城
三觀釋下觀心(二)初王舍(二)初立觀境
二若柝下明修觀(四)初藏觀
二若體下通觀
三若觀下別觀
四若觀下圓觀
二觀心下耆山(二)初立觀境
二觀此下明修觀(二)初藏通二觀
二觀靈下別圓三觀(三)初雙釋
二下文下引證
三即別下結
三中者下釋中字
○第五聞持之伴(文句)(二)初科分經文(三)初科分
二諸經下引諸經例
三舊云下辨次第(三)初因緣(三)初引舊解
二釋論下引論同
三此一下今判舊解
二本迹下本迹
三觀心下觀心
二列聲下解釋(經)(二)初列眾(三)初聲聞眾(文句)(三)初科分經文
二一類者下各約四意解釋(經)(二)初比丘眾(二)初列多知識眾(六)初舉類(文句)(三)初通釋五字
二釋論下別釋四義(四)初釋與字(四)初因緣
二若歷下約教
三若未下本迹
四直明下欲明開顯(二)初辨異
二若至下正明開顯(四)初明開顯七一
二法華下引論明聲聞
三今開下今釋聲聞義
四聲聞下責人非論
二大者下釋大(四)初因緣(二)初引論文
二今明下今釋成四悉(二)初釋義
二道即下對三念處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牒前判屬藏教
二大者下約後三教釋(三)初通教
二又大下別教
三又大下圓教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釋本迹(二)初述本
二迹來下述迹
二然其下結示本久
四觀心下觀心(二)初直對三觀
二又直下唯約中觀
三比丘下釋比丘(四)初因緣(三)初引古釋(二)初肇師釋
二什師下什師釋
二釋論下約論具四悉(三)初標
二魔樂下釋
三三義下結
三涅槃下明經義略
二今明下約教(二)初約四教釋(二)初藏教(五)初標義通初後
二如初下解釋(三)初釋破惡
二怖魔下釋怖魔
三乞士下釋乞士
三具此下結示初後
四依經下依經歎後心
五此皆下結屬藏教
二若歷下通教
三若歷下別教
四若即下圓教
二若未下明開顯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明本
二為調下明迹
四觀心下觀心
四眾者下釋眾字(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佛常下為人
三釋論下對治
四此中下第一義
二若依下約教(二)初通明四教
二今正下結屬今經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明本
二而迹下明迹
四觀解下觀心
三舉類下總結
二明數○
三明位○
四歎德○
五列名○
六結○
二列少知識眾○
二比丘尼眾○
三上當下合明本迹觀心○
二菩薩眾○
三雜眾○
二結○
○第二明數(文句)(三)初因緣
二本迹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第三明位(文句)(二)初標
二阿颰下釋(四)初因緣(二)初明有翻是世界釋(二)初引經明無生義
二依舊下翻為三義
二或言下明無翻三悉釋(三)初從果是第一義
二或言下通因是為人
三若論下所從是對治
二如此下約教(二)初攬因緣成藏通教
二若別下明別圓二教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約小三義
二又本下約大三德
四觀心下觀心(二)初直以三德對三觀
二又觀下歷觀對三義(二)初空觀
二乃至下中觀(二)初釋三義
二方等下引經證(二)初引二經證
二何者下釋所以
○第四歎德(文句)(二)初標
二法華下釋(三)初依論釋(二)初總別門釋(二)初依論總別釋
二諸漏下約三義釋(三)初歎殺賊(二)初牒經對義
二漏者下釋(二)初釋初句(二)初標義
二成論下引律論釋(二)初正引文
二良由下重釋(二)初重釋三失
二亡法下重釋三句
二煩惱下釋次句
二逮得下歎應供
三盡諸下歎無生(二)初牒經對義
二諸有下釋(二)初釋初句(二)初釋義
二羅漢下徵釋
二心得下釋第二句(三)初雙釋定慧
二慧自下明慧不兼定定兼慧
三今言下示今經定慧具足
二若依下上上起門釋
二本迹下本迹(二)初明本
二迹示下明迹
三觀心下觀心(三)初明初二句
二能觀下明中一句
三正觀下明後二句
○第五列名(文句)(二)初總釋(五)初現數
二佛諸下立名意
三增一下證立意
四若欲下消釋意
五一一下用義意
二憍陳下別釋二十一羅漢(十九)初阿若憍陳如(四)初因緣(二)初正釋(四)初世界(二)初翻釋姓
二阿若釋名(二)初翻名釋義
二無量下引二經一論證
二願者下為人(二)初佛願先度
二又迦下`[己【CB】,巳【卍續】]`己願先悟
三行者下對治(二)初總標法喻(二)初標法
二夫巨下標喻
二憍陳下別釋法喻(二)初約智德釋(三)初法
二譬若下喻
三一切下合
二最先下約斷德釋(二)初喻
二陳如下合
四前者下第一義(二)初明親族(二)初太子入道五人追侍
二二人下太子修行苦樂互乘
二太子下明得道(三)初聞法得道
二佛三下正示前知
三故十下引經證
二當知下總結
二三藏下約教(四)初藏教(二)初正釋(三)初總譬境智
二頭等下譬境因果
三若開下明生不生(二)初明生
二若閉下明不生(二)初總觀(二)初總標不生
二不見下總列因果不生
二故阿下別觀(二)初五陰(二)初明陰生為境(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若謂下合
二若能下明無生觀智(三)初正明用觀(三)初法(二)初釋(二)初別
二又能下總
二是為下結
二如盲下喻
三是為下合
二既知記下明記觀成破惑記
三如是下明記準因破果(三)初法
二如盲下喻
三是名下合
二觀入下入界(二)初雙標
二凡言下正釋(二)初明大海以喻境生(二)初正釋(二)初明入(二)初廣明眼色二入(三)初明能況小海
二若眼下明所況二入大海
三是為眼下明二入生十二有支(二)初正釋
二是名下總結
二耳鼻下舉十入例
二眼界下以界例
二是為下結
二云何下以苦種喻觀不生(二)初觀入(二)初明眼色二入(三)初略明不生
二云何下反以生釋
三若知下正明用觀
二耳鼻下以十入例
二是眼下以界例
二阿若下總結
二通教下通教○
三別教下別教○
四約圓下圓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二摩訶迦葉○
三明三迦葉○
四明舍利弗○
五明大目犍連○
六摩訶迦旃延○
七明阿㝹樓䭾○
八明劫賓那○
九明憍梵波提○
十明離婆多○
十一畢陵伽婆蹉○
十二明薄拘羅○
十三摩訶拘絺羅○
十四明難陀○
十五孫陀羅難陀○
十六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十七明須菩提○
十八明阿難○
十九明羅睺羅○
○二通教下通教(二)初五陰(二)初總觀(二)初色陰(二)初喻
二性本下合
二受想下以餘陰例
二又觀下別觀(二)初喻
二性本下合
二觀塵下入界(二)初推根塵無明(二)初喻
二無明下合
二煩惱下推三世十一支(二)初喻
二觀其下合
○三別觀下別教(二)初正釋(二)初喻境智(三)初立境界
二青黃下明境體量
三皆於下結意
二若欲下明起行(五)初示自他分齊
二依於下依境起行
三次第下明因滅
四若無下明果滅
五生亦下總結不生
二是名下總結
○四約圓下圓教(二)初正釋(二)初喻(三)初標喻境智
二不觀下喻觀相
三但觀下結意
二不取下合(三)初泯前十界
二但緣下泯前心境
三觀煩下明觀體(四)初總明立觀
二陰入下教用觀法(三)初苦即法身
二貪恚下煩惱即菩提
三業行下業即解脫
三解脫下結成無生(二)初正結成
二是三下複踈總結
四況變下以重況輕
二此即下總結
○三本迹下本迹(三)初約五味正示本迹(二)初約五味釋
二而其下總重釋
二眾生下勸物思齊
三非本下體用功畢(二)初正釋
二故下下引證(二)初引開迹證
二阿含下引迹證本
○四觀心下觀心
○二明摩訶迦葉(四)初因緣(四)初世界(三)初翻釋姓名(二)初翻釋性
二名畢下翻釋名
二其家下明捨大(二)初正釋(三)初捨家(二)初明家業大富
二身有下明具眾相
二又納下捨妻
三身披下捨㲲
二如是下總結
三於䟦下明受大
二佛弟下為人(二)初名大
二於䟦下行大
三頭陀下對治(二)初正釋(二)初明比丘起慢佛為印可
二又迦下明比丘尼起慢述佛印可
二如此下總結
四位大下第一義(四)初明位大
二佛燒下明結集大(二)初正釋(二)初通明結集
二若別下別明結集
二故言下結
三如來下明持法大
四而迦下明慈悲大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明事境(二)初正釋十二頭陀
二二是下約三法結
二且約下約諦觀明四教(四)初藏教(二)初正釋(二)初約食法修觀(二)初正修觀(四)初苦諦
二我能下集諦
三若識下道諦
四於乞下滅諦
二若於下結觀成
二衣法下衣處例
二是三下結
二通教下通教
三別教下別教
四圓教下圓教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明本
二欲引下明迹
四觀心下觀心
○三明三迦葉(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毗婆下為人
三佛作下對治
四佛即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四明舍利弗(四)初因緣(四)初世界(二)初翻名辨姓(二)初翻名(二)初單從父母立名(二)初從母立名
二父為下從父立名
二又舍下雙從父母立名
二姓拘下辨種姓
二增一下智慧第一(三)初引經明智慧第一
二昔者下明昔𭶑慧(二)初正名𭶑慧
二甥者下結會古今
三胎者下明今託胎寄辨
二難陀下為人(三)初五天論義第一
二師事下外道眾中第一
三於道下悟道為右面弟子
三調達下對治
四中阿下第一義(三)初善能論義(四)初舉滿慈子德行
二時身下身子思見
三身子下約梵行論義(二)初總問答修梵行
二又問下別答梵行(二)初法(二)初不即七淨得無餘
二若離下不離七淨得無餘
二仁者下喻
四身子下互相問名稱歎(二)初身子稱歎
二滿慈下滿慈子稱歎
二佛說下說法無盡
三中阿下神通相試
二約教下約教(四)初藏教
二通教下通教(三)初聖人益他述解
二諸賢下斥凡妄說
三當知下結異初教
三別教下別教(二)初標
二若從下正釋(二)初簡藏通
二若從下正顯別教
四若從下圓教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明本
二悲愍下明迹
四觀心下觀心(二)初標
二觀心下正釋(二)初釋三觀
二是名下複踈
○五明大目犍連(四)初因緣(四)初世界(二)初翻釋姓名
二同名下簡異同名
二釋論下為人
三外道下對治(七)初降伏外道
二難陀下降伏二龍
三調達下厭達擎信
四雜阿下入定觀眾
五耆域下駐車問藥
六帝釋下觀堂說法
七又絡下擎眾尋聲
四涅槃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正約四教釋
二往昔下以願表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六明摩訶迦旃延(四)初因緣(三)初世界
二增一下為人
三如長下對治第一義(三)初善能論義(二)初借文為例(三)初標
二外道下正明論義
三如是下皈伏稱歎
二迦旃下結並旃延
二律中下巧受皈戒
三又世下代訥降邪(三)初世典索論
二後時下槃特屈訥
三迦旃下旃延代降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七明阿㝹樓䭾(四)初因緣(四)初世界(二)初翻名
二姓者下釋姓(二)初明立性之由
二更相下正明立姓(二)初姓剎利
二十二下姓瞿曇
二仁賢下為人(二)初釋迦姓族(三)初明姓釋迦
二今淨下舉族顯勝
三故周下引例
二賢愚下修因獲果
三阿那下對治(三)初修發天眼
二增一下立第一名
三那律下眾為製衣
四佛廣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明四教發
二又依下明四教修
三約本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八明劫賓那(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是比下為人
三中夜下對治
四豁然下第一義(三)初聞法得道
二毗沙下天王隨侍
三此北下善識圖像
二約教下約教
三約本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九明憍梵波提(四)初因緣(二)初總約四悉釋(三)初翻釋名字
二昔五下修因獲果
三增一下立第一名
二樂在下結四悉名(三)初正結四悉
二又云下重釋四悉
三佛滅下重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明離婆多(四)初因緣(三)初世界
二假和下為人對治
三增一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一明畢陵伽婆蹉(四)初因緣(二)初世界
二神往下為人對治
三增一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二明薄拘羅(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年一下為人
三身樂下對治
四故增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者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三明摩訶拘絺羅(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由來下為人
三即棄下對治(二)初棄家學業
二學訖下問甥見佛
四即低下第一義(二)初舅甥悟
二增一下天王隨侍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者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四明難陀(四)初因緣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者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五明孫陀羅難陀(三)初因緣(三)初世界
二四月下為人
三婦即下對治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觀心
○十六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四)初因緣(五)初世界
二是人下為人
三增一下第一義
四欲還下對治
五七車下重舉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七明須菩提(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常修下為人
三住無下對治
四佛忉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者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八明阿難(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中阿下為人
三自誓下對治
四阿育下第一義(二)初育王偈讚
二增一下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十九明羅睺羅(四)初因緣(三)初明八障障涅槃(六)初一二三約胎等為障
二真諦下約宿世為障
三佛出下為疑所障
四祖王下為父所障
五羅睺下為妄語所障
六後時下為不說法所障
二既`[已【CB】,巳【卍續】]`已下明一障障生死
三佛勅下明一障非生死涅槃
二約教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第六結(文句)(三)初因緣
二本者下本迹
三觀行下觀心
○第二次列下少知識眾(文句)(二)初釋位(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聖與下第一義
三特以下對治
四隨順下為人
二學無下約教(三)初釋經初二句
二阿含下義立後三句(三)初引阿含開第三句
二若爾下問答立第四句
三就五下加雙非立第五句
三約四下結例句數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者下觀心
二若就下釋數(二)初觀心
二舉迹下本迹
○第二次列下比丘眾(文句)(三)初引古釋
二今不下今師破
三先列下正解釋(經文)(二)初波闍波提(文句)(二)初釋名(三)初因緣
二本住下本迹
三觀釋下觀心
二六千下釋數
二耶輸陀羅(文句)(三)初因緣(三)初翻名釋義
二十二下引經出三夫人
三未曾下立難釋妨(二)初立難
二或可下釋妨
二本迹下本迹
二觀空下觀心
○第三上當下合明本迹觀心(二)初明來意(二)初總
二顯善下別
二夫首下正釋(二)初總釋本迹(三)初敘垂迹總論利物之道
二今且下明主伴同懷化方(六)初主伴降神(二)初明主
二法身下明伴
二若三下師資誕質(二)初明師
二諸大下明資
三若皇下共稟世道(二)初師示稟世道
二諸大下資示受邪化
四若法下能所生熟(二)初知所化尚生
二若所下鑒所化機熟
五共輔下更熟未熟(二)初方等
二次聞下般若
六次聞下主伴功畢(二)初正明功畢
二法王下重述半滿以顯化功(五)初更述一代化意
二初用下借半滿以成化事
三主將下大化功畢
四文云下唱滅言興
五二萬下引同今佛
三以此下總結三昧之功
二總明下總釋觀心(二)初結前生後
二然心下正釋(四)初正約心數明觀(二)初約善數(二)初標列
二此十下解釋(三)初總釋
二信數下別釋
三十數下明功畢
二又取下約通數(二)初標列
二想對下解釋(二)初正別釋
二十人下寄本迹以明觀心(二)初明垂迹示入道不同
二今觀下正明觀心所宜有異
二作此下約五味明觀始終
三普賢下引經明能所俱盡
四故經下引經借事證理
○第二列菩薩眾(文句)(四)初牒章
二釋論下引論問答別列所以
三文為下科文經文
四一氣下解釋(經)(六)氣類(文句)(四)初若具下因緣(二)初辨存略
二菩提下正釋名
二菩薩下約教(三)初標列四教
二如釋下寄五味釋(四)初藏教
二若大下通教
三若大下別教
四若大下圓教(二)初依經釋
二故下下引二經證
三故略下結
三本迹下本迹(三)初明本迹莫測(二)初本莫測
二迹輔下迹莫測
二所以下明施迹意(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成醍下合
三然其下正示本拂迹
四觀解下觀心
二大數(文句)(二)初八萬下因緣釋
二約觀下觀心
三階位(文句)(四)初皆於下因緣
二應四下約教(二)初標
二不生下正釋(四)初藏教
二若六下通教
三地師下別教
四若華下圓教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正釋
二諸經下破古失
四觀心下觀心
四歎德○
五列名○
六結句○
○四歎德(文句)(三)初舊云下因緣(三)初對古定文分齊
二舊云下正引古釋
三此之下今縱奪破
二今以下約教(二)初約橫竪釋(二)初雙標
二不退下解釋(二)初竪釋(二)初約十地別釋(十)初歡喜地
二皆得下離垢地
三樂說下明地
四轉不下燄地
五供養下難勝地
六於諸下現前地
七常為下遠行地
八以慈下不動地
九善人下善慧地
十通達下法雲地
二諸地下總結
二次橫下橫釋(三)初標
二初發下正釋
三故大下引證
二問答料簡(二)初問答不歎通別(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唯歎圓初住(二)初問
二答(三)初正答
二舊云下引別位例
三法華下引證(二)初上支下支門證橫(二)初正引論文(二)初標
二聞法下釋
二故初下會同
二論云下攝取事門證竪(二)初正引論文
二若從下會同
三觀心下觀心(二)初正約三觀釋
二一心下指廣從略
○五五列下列數(文句)(二)初總明消文大意
二又殊下別釋(十二)初文殊(三)初因緣(二)初辨名
二思益下明四悉(四)初為人
二悲華下對治
三寶藏下世界
四今故下第一義
二在北下本迹
三觀心下觀心
二觀世音(二)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思益下為人
三稱名下對治
四寶藏下第一義
二觀心下觀心
三得大勢(二)初因緣(三)初世界
二悲華下為人對治
三寶藏下第一義
二觀心下觀心
四常精進(同下不休息)
五不休息(二)初因緣
二觀心下觀心
六寶掌(二)初因緣
二觀心下觀心
七藥王(二)初因緣
二觀心下觀心
八勇施等七菩薩(欠釋)
九䟦陀婆羅(二)初因緣
二觀解下觀心
十彌勒(三)初因緣
二今觀下觀心
三又云下重約因緣辨姓名
十一寶積(欠釋)
十二導師(二)初因緣
二觀解下觀心
○六如是下結也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一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二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第三雜眾(文句)(三)初約教總釋(二)初正釋(四)初破古立今(二)初引破斥
二今呼下正立今義
二方等下明不列地獄無色
三復不下明不定次第(二)初標
二舊云下釋(二)初破古定賓主次第
二今觀下今依文約義不定次第
四又雜下正釋雜義(二)初解釋
二雜義下結成斥古
二此是下結示約教
二釋提下約四意別釋經(八)初欲界天(文句)(五)初帝釋(四)初因`[緣【CB】,錄【卍續】]`緣(四)初世界
二雜阿下為人
三何故名千下對治
四何故名因下第一義
二教門下約教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二名月下三光天子(三)初因緣
二名月下本迹
三觀解下觀心
三四大下護世四王(三)初因緣(三)初明臣屬住處
二東提下翻釋別名
三各領下結總名
二本迹下本迹(二)初明本
二不令下明迹
三觀解下觀心
四次忉下炎摩兜率(二)初翻名釋遠近
初而不下明經文存略
五自在下自在大自在(三)初因緣
二本迹下本迹
三觀心下觀心
二色界天(文句)(二)初約因緣釋(三)初釋梵王(三)初翻釋土名
二梵者下翻釋名位(二)初雙翻釋名位
二住禪下明位所由
三初禪下舉王攝眾
二光明下釋光明
三三禪下釋等字(二)初正釋等字
二經文下明經文存略
二例有下例餘三意
三八龍王(文句)(二)初翻名解釋(七)初難陀䟦難陀(三)初因緣
二本迹下本迹
三觀解下觀心
二娑伽下娑伽羅(二)初因緣
二本住下本迹
三和脩下和脩吉初因緣
二本住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四德叉下德叉迦(二)初因緣
二本住下本迹
五阿那下阿那婆達多(三)初因緣
二本住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六摩那下摩那斯(三)初因緣
二本住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七漚鉢下漚鉢羅(三)初因緣
二本住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二正法下明為天所屬
四緊那羅(文句)(四)初因緣
二舊云下約教(二)初引古釋
二今言下今師釋
三本住下本迹
四觀者下觀心
五揵闥婆(文句)(二)初翻釋通名
二樂者下釋別名
六阿脩羅(文句)(二)初翻釋通名
二婆稚下翻釋別名(四)初婆稚(三)初因緣
二本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二佉羅下佉羅騫䭾(三)初因緣
二本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三毗摩下毗摩質多(三)初因緣
二本下本迹
三觀者下觀心
四羅睺下羅睺(二)初因緣
二本觀例前
七迦樓羅(文句)(三)初翻釋通名
二大威下釋別名
三迦樓下約通名重釋
八阿闍世(文句)(三)初因緣
二善見下本迹(二)初雙標
二大經下雙釋(二)初引大經明本(二)初約不生煩惱釋
二又阿下約不生世法釋
二普超下明垂迹(二)初引普超經釋(二)初正明垂迹
二其迹下結迹顯本
二說法下約法華涅槃二時釋(二)初正約二時釋
二何異下引例
三不可下結誡
三觀解下觀心
三問答料簡○
○三問答料簡(二)初問答列人眾少(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下列地獄無色(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戒乘緩急總答
二且略下依經開戒乘四句別答(二)初總標列句
二若通下正釋(二)初約四句通釋(二)初辨通別(二)初通辨
二今就下別判(二)初正明判
二故大下引證
二若戒下正結四句(四)初戒乘俱急
二若戒下戒緩乘急
三若戒下戒急乘緩
四若戒下戒乘俱緩
二此文下別答前問
三若得下結意(三)初結略指廣
二又識下結識本迹
三將此下結驗觀行
○第二別序(文句)(二)初爾時下總解(二)初科分經文
二光宅下破光宅解(二)初引光宅
二此乃下今斥破(二)初斥其無旨
二直是下斥其消文
三今明下今師正釋(四)初因緣
二約教下約教
三約本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
二就眾下別釋(經文)(五)初眾集(二)初眾集威儀(文句)(二)初釋四眾(二)初引論
二四眾下正釋(二)初斥古
二今約下正釋(三)初約教(二)初約圓教釋(二)初正釋(二)初約比丘眾釋(二)初總標列名
二發起下解釋(四)初發起(三)初法
二如大下譬
三所謂下合
二當機下當機(三)初法
二如㿈下譬
三不起下合
三影響下影響(三)初法
二如眾下譬
三雖無下合
四結緣下結緣(二)初對前三辨無
二但作下正示結緣眾
二比丘下例餘三眾結數
二類如下類例
二此是下結圓例偏
二本迹下本迹
三觀心下觀心
二圍繞下釋圍繞(四)初因緣
二圍繞下約教(二)初約圓教釋
二以圓下以圓例偏
三又佛下觀心
四若觀下寄觀明本迹
二眾集供養(文句)(二)初約通別正釋此經
二此中下引無量義經釋此略(二)初正引彼廣文
二今論下辨以廣釋略意
二現瑞(文句)○
三疑念(文句)○
四發問(經)○
五答問(經)○
○二現瑞(文句)(二)初總釋(三)初示文
二瑤師下破古(二)初敘古
二今謂下略破
三今明下今正釋(二)初釋(三)初略列釋
二此六下辨二名同異(二)初引文明同
二人情辨異(三)初標
二相何下釋
三故以下結
三略明下以瑞對妙
二是故下結
二說大下別釋(經文)(二)初此土六瑞(六)初說法(文句)(四)初列所說法體(二)初略引經釋
二今對下以十妙揀經
二生師下列體上之名(二)初破古(三)初別破(五)初生觀二師(四)初述彼所立
二若爾下今難
三彼釋下彼救
四更問下再難
二基師下基師
三印師下印師(三)初述彼所立
二又云下防伏難
三今謂下今破
四光宅下光宅(二)初述彼所立
二若言下今破(四)初舉無量義難法華
二若言下舉法華難無量義
三破二下雙牒二難
四取經下縱難
五劉虬下劉虬居士(二)初述彼所立
二若言下今破
二尋諸下總破
三若言下去取
二若法下今正解(二)初消論文(二)初正消文
二大品下引證
二今案下依經重釋(二)初列經以辨今意(二)初列經文
二今釋下解釋(三)初法(二)初約能所生釋(二)初釋能生
二二法下釋所生
二此等下結
二譬如下譬
三從一下合(二)初正合
二如此下結
二復次下破古無常(六)初引二文破
二他難下他難
三今反下今反質
四他又下他引例
五今還下今反難
六今論下結難
三教菩下明菩薩所依
四佛所下明佛之所護
二入定(文句)○
三雨華(文句)○
四地動(文句)○
五眾喜(文句)○
六放光(文句)○
二他土六瑞(文句)○
○二入定(文句)(二)初舉所入之定(三)初佛說下結入定意
二非禪下釋結竟(二)初明定慧用
二即智下明定慧體
三疑者下釋疑(二)初立疑
二釋言下釋(三)初順問答
二說此下申定意(二)初述為序意
二何者下述為正意
三若作下辨定先後
二身心下明能入身心(四)初所依身心(五)初明不動所以
二身之下釋所依處
三大通下引證
四身若下重譬
五無量下結歸義處
二稱為下釋疑
三若作下正表作序
四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為瑞
二豈可下通斥不丘為瑞
○三雨華(文句)(四)初出舊及經論解(二)初天雨下出舊解
二正法下引經論解
二舊雨下斥舊(二)初敘舊明所表
二今謂下斥破(二)初總斥
二直論下別斥(二)初斥狹
二夫華下斥不當
三今言下今正釋(三)初舉昔偏對今圓(二)初舉昔偏因
二今天下明圓因(三)初釋天雨四華
二但因下釋散佛上
三如此下釋及諸大眾
二下文下引證立義
三問答(二)初問答借別顯圓(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圓有賢聖(二)初問
二答
四若言下歷教破舊
四地動(文句)(二)初普佛下破古
二今釋下今正釋(四)初約教
二優婆下因緣
三本迹下本迹
四觀心下觀心(二)初總標
二地相下正釋(二)初約動為表
二東踊下約六為表(二)初表淨六根
二六動下表淨十八界
○五眾喜(文句)(二)初因緣(二)初正釋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若言下約教
○六放光(文句)(三)初總標放光
二即表下正釋(二)初釋白毫(二)初雙標
二白毫下雙釋(二)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其毫下為人
三放光下對治
四光照下第一義
二復次下約教
二復次下釋放光(四)初因緣(三)初釋放光
二又收下釋收光
三又解下釋收放光意
二若文下約教(二)初正約教釋
二舊云下明光所表(二)初破舊(二)初引破分文
二舊云下引破所表(二)初引舊解
二若照下破
二今明下今正解
三若就下本迹
四觀解下觀心
三若分下定文通兼彼此
○二他土六瑞(文句)(二)初次明下略釋(四)初標
二一見下列章解釋(經文)(二)初見六趣
二見諸佛
三聞佛說法
四見四眾得道
五見菩薩行行
六見佛涅槃
三既有下生起六瑞
四若此下對此明所表(二)初表二覺
二又此下表三同(二)初總釋
二從盡下別釋
二略說下廣釋(二)初結前生後
二從又下正釋(二)初正釋六瑞(二)初出他土六瑞(二)初正釋
二光照下結
二當知下引彼例此
二復次下更約因緣釋(二)初通釋
二又別下別釋(二)初正別釋
二故知下引彼例此
○三疑念(文句)(三)初爾時下科分經文
二神變下正解釋無(經文)(二)初彌勒疑念(三)初爾時下正念六瑞(文句)(二)初因緣(二)初標
二神名下釋(三)初釋名辨相
二首楞下明所依法
三法王下明功用
二若夫下約教
三又彌下本迹
二今佛下念問誰
三復作下念文殊
二大眾疑念(二)初爾時下正念六瑞
二今當下念問誰
三問文下問答(文句)(二)初問
二答夫下答(四)初因緣
二又法下約教
三又迹下本迹
四又名下觀心
○四發明(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經)(二)初經家述(二)初爾時下述自疑
二又觀下述他疑
二發問(二)初而問下問此土
二照于下問他土
二偈頌(文句)(三)初何意下料簡(二)初問
二龍樹下答
二偈有下科分經文
三長行下正解釋(經文)(二)初頌上問(二)初頌此土六瑞(二)初六瑞(經)(五)初導師下問說法入定
二眉間白下問放光
三雨曼下問雨華
四而此下問地動
五時四下問眾喜
二釋(文句)(三)初述古
二觀文下總非
三說法下釋出顯是(二)初明非縮(五)初立
二他不下責
三今反下引答以難
四又問下覈出問處
五今指下今指答(二)初指長行
二若更下指導師
二他云下明非盈(二)初述非
二今謂下今破(二)初略斥
二風本下廣破(二)初明風有香
二夫天下香本屬華(四)初總明有香
二此表下釋出所以
三金光下引證
四故以下結成
二頌他土六瑞(文句)(二)初眉間下分科斥舊
二初三下正釋(經偈)(六)初眉間光下問六趣
二又覩下問見佛說法
三若人下問四眾(三)初問小乘
二若人有下問中乘
三若有下問大乘
四文殊下結前開後
五問菩薩修行(文句)(二)初我見下分科
二初總下解釋(經)(三)初我見彼土下總問
二或有下次第問(二)初分科
二釋(六)初問檀(三)初問捨財
二復見下問捨身
三又見下問捨命
二文殊下問戒
三或見下問忍
四又見下問精進
五又見離下問禪(二)初分科略示
二釋(二)初問修根本禪
二又見下問修出世上上禪
六復見下問智(二)初問自行
二又見下問化他(文句)(三)初因緣(二)初明有漏智
二又背下明無漏智
二又二下約教
三又空下觀心
三不次第問(文句)(二)初從又下問答示義
二就雜下解釋(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七)初又見下問禪(二)初問捨禪
二又見下問悲禪
二又見下問進
三又見下問戒
四又見下問忍
五又見下問禪
六或見下問檀(二)初明四事施
二如是下結成
七或有下問智(文句)(二)初正釋(五)初直消經文
二或可下全在方等
三或可下全同般若
四或可下見對三味
五或可下復同般若
二此兩下重判後兩意
六文殊下問佛涅槃(文句)(四)初牒經標章
二正頌下總明所表
三云何下重責古失
四就文下正解釋(二)初分科
二釋(六)初總標起塔
二又見下明塔數
三寶塔下明塔量
四一一下明塔相
五諸天下明供養
六文殊下總結
二請答(經)○
○二請答(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舉疑事述請(三)初舉見此土事
二諸佛下舉見他土事
三我等下請答
二四眾下釋伏難(文句)(四)初第二下科分經文
二言伏下總釋伏難意(二)初明伏難意
二彌勒下明釋難意
三初伏下正解釋經句(三)初句示四伏難(四)初伏難經釋第一難
二伏難經釋第二難
三伏難經釋第三難
四伏難經釋第四難
二經釋四伏難
三文殊下結請
四此四下辨古明今承明
○五答問(經)(二)初長行(文句)(四)初從是下開章
二夫以下生起
三惟忖下釋所以
四惟忖下廣解(經文)(四)初爾時文殊下惟忖答(二)初標章(文句)(二)初因緣
二然文下本迹
二正惟忖(文句)(二)初光宅下敘古(二)初敘古
二今明下今破
二今明下今正解(三)初直述大意
二欲說下正釋(二)初正釋(二)初對五瑞(三)初對瑞
二欲說下解釋
三如是下結示有無
二今更下別釋(二)初約總別略釋
二如天下約別廣釋
二惟昔下總結
三橫豎下結意
二諸善男子下略曾見答
三廣曾見答(文句)(二)初如過下示意分科
二時節下正釋(經)(三)初引一佛同(三)初諸善下明時節
二爾時下標名同
三演說下說法同(文句)(三)初牒經標章
二演說下正解釋(經文)(三)初開頓(文句)(四)初釋經七善(二)初明今釋七善
二又初下重出異解(二)初約大小乘釋
二金光下引證大義
二文殊下明頓同
三所以下明酬上問
四即是下結頓同
二為求下明開漸同
三令得下開頓同
三若引下釋三義同
二次復下引二萬佛同
三其最下引最後一佛同(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三)初曾見事與今`[已【CB】,巳【卍續】]`已同(文句)(三)初其最下牒經標同
二昔佛下俱示有子明同
三又昔下約顯本明同(二)初徵不同
二昔化下明同
二是時下曾見事與今今同(文句)(三)初從是下牒經標章
二昔佛下正釋(經)(二)初是時下現相同(二)初明此土六瑞同
二照東下明他土六瑞同
二彌勒下懷疑同
三昔明下釋疑(二)初徵起
二既言下釋(二)初明文無義有
二又若下明隱昔顯今
三時有下曾見事與今當同(二)初分科
二正釋(六)初因人同(文句)(三)初述不同徵起
二瑤師下破古謬解(二)初述古三師謬解(三)初述第一師(五)初明妙光是流通非對告
二如今下明身子是對告非流通
三因託下明今昔流通人同
四今佛下明今昔不歎對告
五文殊下重引所歎流通人
二又舊下述第二師許而不用
三或言下述第三師所對不便
二今明下斥舊(四)初正責不當(二)初破初師
二又取下破第二師
二昔因下引諸事同
三今古下結斥
四而近下責去取
三疑者下釋疑(二)初立疑
二昔事下釋
二是時下說法名同
三六十下時節同
四日月下唱滅同
五時有下授記同(文句)(二)初正述徵問
二昔事下答(二)初明記聲聞同
二若說下明隱昔意
六佛授記`[已【CB】,巳【卍續】]`已下滅後通經同(五)初時節
二佛滅下出其人
三滿八下久近
四日月燈至八子皆下所化眾(文句)(三)初正釋經(經文)(二)初`[已【CB】,巳【卍續】]`已成弟子
二八百下當成弟子
二所以下釋所以(二)初雙標
二釋疑下雙釋(二)初明釋疑
二密開下密開壽量
三問答
五彌勒下結會古今
四分明判答(文句)○
二頌偈(文句)○
○四今見下分明判答(文句)(二)初今正釋(二)初騰意
二當說下正釋
二有人下述古解(二)初述古
二尋文下今破
○二偈頌(文句)(二)初頌有下標示廣略
二初有下隨釋(經)(二)初我念下頌廣見答(二)初頌初一佛同
二佛未下最後一佛三同(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曾與`[己【CB】,巳【卍續】]`己同
二時佛下頌曾與今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現相同(二)初頌此土六瑞
二此光照下頌他土六瑞(二)初分科
二釋文(五)初頌六趣眾生
二又見下頌見佛同(文句)(二)初釋自然成道(三)初正釋
二約四下約教略釋
三問答分別(二)初問
二答(二)初舉喻釋
二例如下引例釋
二自然下消餘句經文
三世尊下頌說頓同
四一一下頌說漸三乘同
五又見下頌菩薩修行
二爾時下頌昔懷疑同
三天人下頌曾與當同(二)初分科
二釋(六)初頌因人同
二說是法華一句頌法同
三滿六下頌時節同
四佛說下頌唱滅同(四)初唱滅
二汝一下囑累
三世尊下悲泣
四聖主下安慰
五是德下頌授記同
六佛此下頌滅度後通經同(二)初分科
二釋(五)初頌時節
二是妙下頌出其人
三八十小下頌久近
四頌所化眾(二)初是諸下頌`[已【CB】,巳【卍續】]`已成弟子
二是妙光下頌當成弟子
五彼佛下頌上結會古今
二頌分明判答(文句)○
○二頌分明判答(文句)(二)初斥舊
二釋(二)初我見下正頌長行(經文)(三)初頌說大乘經
二今相下頌教菩薩法
三諸求下頌佛所護念
二又前下釋四伏疑(五)初明伏疑意
二初第下正伏疑釋疑句經各(四)初第一疑經釋第一疑
二第二疑經釋第二疑
三第三疑經釋第三疑
四第四疑經釋第四疑
三彌勒下明具二嚴
四光宅下斥古抑文殊之能
五此義下結誡後學
○第二正宗分(二)初釋方便品題(文句)(二)初開章
二略為下解釋(二)初略釋(二)初標章
二方者下解釋(二)初正釋(三)初約法用釋(五)初明法(三)初釋訓
二法有下釋義
三三權下釋相(二)初釋法方圓
二若智下釋用差會
二譬如下舉譬(二)初譬偏法用
二若總下譬圓法用
三舉偏下明用權意
四如經下引證
五此義下結非
二又方下約能詮釋(七)初直立三教為門
二門名下釋門義
三方便下明門意
四真實下明門用
五從能下明得名
六如經下引證
七此義下結非
三又方下約秘妙釋(六)初直立名
二妙達下釋功用
三點內下約人教示相
四如斯下結名
五如經下引證
六故以下結名顯是
二料簡下料簡(三)初約自他三語
二初釋下約能所(二)初正釋
二故知下結斥
三問方下約四句(二)初問
二答(四)初標列
二方便下釋
三三句下判
四故正下引證
二廣釋下廣釋(二)初破古(四)初述五時教非(三)初標
二十二下敘破(五)初阿毗曇(二)初敘
二今謂下破
二十二下般若(二)初敘
二釋論下破
三次淨下方等(二)初敘
二今謂下破
四次法下法華(二)初敘
二今謂下破
五次涅下涅槃(二)初敘
二今謂下破
三此五下總結
二乃至下述半滿非
三復有下述雜釋非(四)初別敘
二如是下總破
三權爾下別破
四各不下結非
四又有下述附傍非(二)初述古(三)初述略立
二初二下述略判
三此諸下述三轉(四)初略對三轉(二)初正約諦釋(二)初標
二初以下對二諦
二教智下教智例
二何故下明轉所以
三又如下引證(二)初證前約諦
二又佛下證前約教
四又漸下述化意(三)初約佛化意
二此為下以五乘判向化意
三又為下約三假判
二今詳下總略破(五)初略非
二經云下引文正示
三又初下結非示過
四如天下引例
五當知下結示斥非
二今明下今正釋(二)初通釋(三)初列
二一切下釋(四)初釋權句
二一切下釋實句
三一切下釋亦權實句
四一切下釋非權實句
三若一下辨功用(二)初正辨句攝法功用(四)初第一句
二若一下第二句
三若一下第三句
四若一下第四句
二直列下明句意
二今就下別釋(二)初總標列章
二一列下解釋(八)初列十名
二生起
三解釋(二)初正解釋(十)初事理(二)初正解
二若非下明所以
二理教下理教(二)初正釋
二非教下明所以
三教行下教行(二)初正釋
二非教下明所以
四縛脫下縛脫(二)初正釋
二非縛下明所以
五因果下因果(三)初正釋
二無果下明所以
三是以下釋成
六體用下體用(二)初正釋
二非地下明所以
七漸頓下漸頓(二)初正釋
二若非下明所以
八開合下開合(二)初正釋
二由開下明所以
九通別下通別(二)初正釋
二非世下明所以
十四悉下悉檀(二)初正釋
二若無下明所以
二當用下結示方法
四引證(二)初引證(二)初引經證(二)初通引一部(二)初簡意
二不如下正引文(十)初證事理
二諸法下證理教
三若聞下證教行
四但離下證縛脫
五盡行下證因果
六我以下證體用
七始見下證漸頓
八窮子下證開合
九初息下證通別
十種種下證悉檀
二此通下別引一品(三)初結前生後
二諸佛下正引證(十)初證理教
二難解下證縛脫
三所以下證教行
四成就下證體用
五吾從下證因果
六種種下證漸頓
七所以下證開合
八諸佛下證通別
九取要下證悉檀
十所以下證理事
三此一下總結示
二然法下引論證(八)初證理教
二論解下證教行
三論解下證體用
四論解下證因果
五論解下證漸頓
六論解下證通別
七論解下證悉檀
八論解下證理事
二彼論下結歎
五結十為三種權實(文句)○
六分別照諦(文句)○
七約諸經判權實(文句)○
八約本迹判權實(文句)○
二從此下入文正釋(文句)○
○五結十為三種權實(文句)(三)初結成三種(二)初通結(二)初通中通
二又當下通中別
二別結下別結
二次結下結成四句
三次結下結成二番(三)初約法用結(三)初直明五時(二)初明出世施權意(二)初明入實本意
二佛雖下明施權意
二復置下正明五時(五)初乳
二復置下略
三復置下生蘇
四復置下熟蘇
五復置下醍醐
二如來下明五時意
三故釋下結成釋品名
二復次下約能詮結(四)初直立五時(二)初明出世施權意
二故自下正明五時(五)初乳
二於物下酪
三於物下生蘇
四於物下熟蘇
五亦不下醍醐
二從始下明五時意
三釋品下結成釋品
四前一下與前章辨異
三復次下約秘妙結(四)初明化意
二以方下歷五味(五)初乳
二又純下酪
三又帶下生蘇
四又帶下熟蘇
五又廢下醍醐
三上兩下對上辨異
四上釋下結品名
○六分別照諦(文句)(二)初明來意
二若通下正明照諦(三)初通釋
二若當下別釋
三又三下束四教(三)初第一重
二通教下第二重
三又三下第三重
○七約諸經判權實(文句)(二)初明五時具教多少(五)初乳
二約三下酪
三約方下生蘇
四約般下熟蘇
五約法下醍醐(二)初正判惟自
二故是下結品名以簡餘味
二復次下以多少判自他(五)初乳
二三藏下酪
三方等下生蘇
四般若下熟蘇
五法華下醍醐(二)初約半滿等釋
二文云下引證結品名
○八約本迹判權實(文句)(二)初師弟本迹判(二)初明師(二)初明三種權實
二結此下結成四句
二身子下明弟子(二)初明三種權實
二亦是下結成四句
二若從下結成釋品
○二從此下入文正釋(文句)(二)初分科示意
二爾時下正釋(經)(二)初略開三顯一(二)初開三顯一(二)初長行(二)初寄言歎二智(經文)(二)初歎諸佛權實(三)初雙歎(二)初爾時下經家提起(文句)(二)初釋從定而起(二)初釋爾時
二佛常下釋定起對告(二)初今師釋(二)初正釋(二)初釋從定起(二)初問
二答
二告舍下釋告身子
二此乃下結
二法華下引論釋
二跏趺下釋住定之儀(二)初釋跏趺坐
二問餘下明所緣處(二)初因緣釋
二問云下約教釋
二諸佛正歎二智(二)初歎實智
二其智下歎權智(文句)(三)初正釋經文
二不謀下約因指事用為權
三門者下重釋門義(二)初敘古(二)初敘古
二此須下破
二今解下正釋(二)初今師約智釋(二)初約四句釋(四)初明權入實
二又方下明權入權
三自有下明實入實
四自有下明實入權
二如此下結斥
二若依下引論約教釋
二雙釋(二)初立意
二釋(二)初所以下釋實智
二勇猛下釋權智
三雙結(二)初成就下結實智
二隨宜下結權智
二從吾下歎釋迦權實(文句)(五)初標章
二舊云下敘古
三今謂下今破
四就釋下科分經文
五吾從下正解(經文)(三)初雙歎(二)初吾從下歎權智
二種種下歎權智
二所以下雙釋二智
三雙結(二)初如來下結成實智
二無量下結權智
二絕言歎二智(二)初如來下舉絕言歎之由(文句)(二)初分科
二鄭重下釋(經)(二)初如來下舉絕歎之由
二取要下指絕言境
二止舍下正絕言歎(二)初正絕言歎
二所以下釋歎意(文句)(二)初分科
二成就下釋(經)(二)初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不可說(二)初佛所下上人權實橫滿不可說
二唯佛下上人權實豎深不可說
二明甚深境界不可思議故不可說(文句)(二)初光宅下敘古(二)初正敘古(二)初光宅師
二北地下北地師
三瑤師下瑤師
四暢師下暢師
二上來下今破(二)初總破
二義不下結破
二釋論下今正釋(二)初引論釋(二)初正引論文
二達磨下引法救釋
二今明下正解(經文)(二)初諸法下略標權實章
二所謂下廣釋權實相(文句)(三)初次十下總標列章
二經云下引證
三約十下正釋(四)初約十法界釋(十)初標列
二法雖下界如攝法
三如地下示相
四故毗下以小例大
五當知下以理準例
六若照下列
七若照下兼破光宅
八所以下結位
九唯獨下引證結意
十上玄下指廣
二二約下約佛法界釋(四)初正釋
二此是下稱歎
三例亦下例釋
四如來下舉果結斥
三三約下約離合釋(四)初正釋(三)初隨自意語
二若隨下隨他意語
三化他下隨自他意語
二雖開下舉境稱歎
三凡夫下斥
四為此下結
四四約下約位釋(二)初正釋十如(三)初約理性釋初三句
二若妍下約修德釋中六句
三初三下約修性不二釋後一句
二初位下重釋究竟等(三)初重釋三德文末不二(二)初釋本末不二
二故是下結成絕歎境
二復次下重釋究竟等不二(二)初正釋(三)初約解惑釋(二)初立境
二若迷下約迷悟辨三諦(二)初明三諦相
二若以下明三諦究竟等
二又權下約人釋
三又今下約教釋
二初約下總結
三若就下釋不思議○
二偈頌(經)○
二動執生疑騰疑致請(文句)○
二廣開三顯一(文句)○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二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三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三若就下釋不思議(三)初略出體相(二)初略出(三)初釋名
二不能下出體
三若就下舉譬(三)初法
二如明下譬(二)初譬不思議與惑同體
二又日下譬轉暗為明
三生死下合
二諸經下指廣
二若就下引事類況(二)初依經列名
二眾生下解釋(四)初釋眾生
二世界下釋世界
三龍雨下釋龍
四又經下重釋經
三此是下舉理況結
○二偈頌(經)(二)初偈有下分科
二今初下釋經(二)初頌長行(二)初頌寄言歎二智(文句)(二)初正釋(經文)(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初世雄下頌歎諸佛二智
二佛力下頌歎釋迦二智
二本從下合頌二佛釋歎結歎(文句)(二)初總標
二本從下別釋(二)初釋頌諸佛釋結(二)初頌釋歎實智
二甚深下頌結歎二智(二)初頌結歎實智
二難見下頌結歎權智
二於無下釋頌釋迦結(二)初頌釋歎二智
二我`[已【CB】,巳【卍續】]`已下頌結歎二智
二或時下重釋
二頌絕言歎二智(文句)(二)初從如下總標科
二初半下隨釋(經)(五)初如是大下頌不議境
二我及下追指絕言之境
三是法下追頌正絕言歎
四諸餘下頌簡不知之人(八)初總簡不入
二除諸下簡能入
三諸佛下簡二乘不知
四假使下舉身子不知
五正使下舉諸大弟子不知
六辟支下舉支佛不知
七新發下舉發心菩薩不知
八不退下舉不退菩薩不知
五又告下頌釋絕歎意(文句)(二)初釋頌歎意(二)初釋頌長行
二釋不下釋不思議
二無漏下明能生前四釋(二)初總標
二從無下別釋
二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經)○
○二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舍利下明諸佛顯實(三)初諸佛語下明諸佛道同
二於佛所下勸信
三世尊下正顯實
二告諸下明釋迦開三(三)初正明開三(文句)(二)初從告下約三乘旁正釋
二又解下約菩薩釋(二)初約行釋(二)初約自行釋
二又六下約自他釋
二又以下約數椎
二佛以下正斥三乘
三眾生下出立三意
○二動執生疑騰疑致請(文句)(二)初從爾下敘疑(二)初分科
二先敘下隨釋(經)(二)初爾時下經家敘(二)初敘千二百疑
二及發下敘四眾疑
二各作下正生疑(二)初疑佛二智(二)初總疑二智
二而作下別疑二智(二)初疑實智
二有所下疑權智
二佛說一下疑`[己【CB】,巳【卍續】]`己所得
二爾時下正請決(二)初分科
二就初下正釋(經)(三)初爾時下請(二)初語(二)初長行(二)初陳疑
二唯願下陳請
二偈頌(六)初慧日下頌疑實智
二自說下頌疑權智
三無漏下明三乘四眾
四於諸下明身子疑
五佛口下明佛子疑
六諸天下總明同疑請
二爾時佛下止
二重白下第二請(二)初請
二佛復下止
三爾時下第三請
○二廣開三顯一(文句)(三)初從爾分章示根(四)初引經標章
二凡七下舉品分周
三亦名下三周異名
四例如下引例
二今以下義門分別(二)初正立義門(二)初列名
二一明下別釋(十)初明有通有別(三)初正辨三周通別
二而作下從別立名
三問三下問答分別
二二明下明有聲聞無聲聞(二)初敘古(二)初敘古
二此二下今破(三)初總斥乖經失義
二若言下今文泛難
三此義下今文申之
二今明下今正解(二)初立理
二法華下引論(五)初正引論
二若依下今經望論義立五種
三若從下判
四若得下結意
五復次下判大(二)初正判(二)初判有無
二今開下定文正義
二若得下結
三第三下明惑有厚薄(二)初敘古(二)初敘古(四)初明惑由
二將必下正明互生疑惑
三踟蹰下明惑相
四以理下判得失
二今謂下今破(二)初總破互惑為三根
二三人下別破二意(二)初破大小永不相關(二)初定之
二若迴下正破(二)初約小破
二若迴下約大破
二若以破在小不應惑大(三)初正破大小互惑
二既預下縱難
三進退下結非
二今明下今正解(三)初判正意
二即為下約四句判三根(二)初列四句
二若別下以四句別對四人
三復次下約三品明入住(二)
初正釋
二例如下引例
四四明下明根轉不轉(文句)○
五明根有悟不悟(文句)○
六明領解無領解(文句)○
七明得記不得記(文句)○
八明悟有淺深(文句)○
九明益有權實(文句)○
十明待時不待時(文句)○
二問身下雜問料簡(文句)○
三初周下依文正釋(文句)○
○四明根轉不轉(文句)(二)初敘古(二)初四明下敘古
二若爾下今破(二)初破三根不成
二若轉下破轉義不成(二)初正破
二例如下引例(二)初立事
二若二下難
二夫眾下今正解(二)初正明解(三)初引現為類
二先世下明宿生先轉
三譬三下舉譬釋
二問答料簡(二)初問答入住有利鈍(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初住後有緣修(二)初問
二答
○五明根有悟不悟(文句)(三)初立妨(三)初引經立妨
二若言下出妨
三然經下辨別
二今經下釋妨(二)初釋支佛(三)初徵起牒妨
二支佛下釋妨
三故身下證無別支佛
二舊云下釋菩薩(五)初出舊解
二今明下今破
三若爾下引證
四舊云下古救
五今言下重破
三問答分別(二)初問
二答
○六明有領解無領解(文句)(二)初引古執計
二今明下今破(二)初破緣覺(四)初立理
二身子下引事
三又四下意有
四信解下義有
二菩薩下破菩薩(二)初總述意
二又其下別出所以(三)初明無
二菩薩下明或有或無
三三菩下明有
○七明得記不得記(文句)(二)初徵起
二此亦下正釋(二)初約二乘對菩薩釋(三)初第一意
二二菩下第二意
三三二下第三意
二問答分別(二)初問
二答
○八明悟有淺深(文句)(四)初略明所以
二初聞下釋淺深
三如聽下舉況凡聖
四單複下引事
○九明益有權實(文句)(六)初出舊解
二今明下正釋
三所以下明得益由
四文云下引證
五故一下立理
六又我下證影響得益
○十明待時不待時(文句)(二)初正釋(二)初大判(三)初標
二何故下正判
三此乃下結
二若就下約三周及本判
二問答分別(二)初問答顯密不入(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五千起去(二)初問
二答
○二問身下雜料簡(文句)(五)初問身下料簡請說(二)初問
二答
二問宿下料簡三周名三世(二)初問
二答
三問舊下料簡五濁障大(五)初明舊師計
二四句下今破
三有人下復引他解
四若爾下他難
五答是下今為通
四問勝下料簡知不知(二)初問
二答(三)初通明知
二凡有下分門別釋(三)初明智
二又身下明不知(二)初明三周前不知
二又大下明三周後不知
三若執下和會(二)初總非
二今試下融會
三有人下引古釋(二)初引古略立利鈍
二今不下今總破
五問緣下料簡緣覺(二)初問
二答(三)初願生不願生(二)初雙標
二華嚴下雙釋
二又有下明部行
三又有下明應化
○三初周下依文正釋(文句)(三)初為上根法說(二)初初周下分科
二汝`[已【CB】,巳【卍續】]`已下正釋(經)(五)初正說(二)初長行(三)初許(三)初順許
二汝今下誡許
三說此下揀許(文句)(二)初正釋(三)初牒經總釋
二五濁下別消(四)初釋三失
二而不下釋不制止
三此眾下釋無枝葉
四退亦下釋退佳矣
三問答分別(二)初問答何不令住(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去有何益(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去為結緣人
二昔大下引三經證
二汝今下釋結許
二唯然下受旨
三如是妙下正說(文句)(二)初總明科分大意(二)初示廣以開略(二)初對略開章
二上句下略示廣所以
二六者下示廣列章相(四)初列
二歎法下生起六章
三於五下示五佛有無
四又六下明六章大體
二四佛下依文正解(二)初四佛章(二)初分科
二歎法下釋經(經文)(二)初總諸佛章(四)初如是下歎法希有(文句)(二)初釋法
二優曇下釋譬(二)初明能表
二表三下明所表(二)初約教味釋
二觀心下約觀心釋
二汝等下無虗妄
三諸佛下開方便(三)初開
二所以下釋
三是法下結
四唯佛下示真實(二)初分科
二隨釋(五)初標勝人法
二所以下標出世意(文句)(二)初牒經總標
二總者下別釋(二)初總釋
二分字下分字釋(二)初釋一大事
二眾生下釋因緣
三云何下重標
四諸佛下正釋(文句)(二)初敘古(二)初正敘古(二)初敘十一師解開示悟入(十)初約果一釋(二)初敘古
二今不下今破(三)初正釋(二)初破約化主
二又正下破約果門
二若爾下及徵古師
三下方下舉本田責古
二次光下約三慧釋(二)初敘古
二今亦下破(三)初因果相違破
二又三下縱難
三若作下結難
三次地下約四十位釋(二)初敘
二破
四有人下約理慧釋(二)初敘
二破
五有人下二師約四味釋(二)初敘
二破
六有人下約四十位釋(二)初敘
二破
七有人下約地前四十心釋(二)初敘
二破
八有人下約四智釋(二)初敘
二破
九有人下約二諦釋(二)初敘
二破
十有人下約三諦釋(二)初敘
二破
二有人下敘二師解知見(二)初約總別二智釋(二)初敘
二此亦下破
二有人下約盡無生智釋(二)初敘
二此人下破
二如上下今總破
二法華下今正釋(二)初引論釋(三)初約二乘釋(二)初引論
二論言下解釋論意
二又一下約菩薩釋
三第三下約凡夫釋
二今師下今正釋(二)初屬對論文
二今釋下正解釋(三)初略對古今
二若無下明用今意(三)初明廣智
二若作下明處中意
三經文下明略意(二)初明廢立意
二舊云下明去取(二)初簡(二)初廢果立理
二舊云下廢因立行
二人一下存
三今且下正解釋(二)初明來意
二先釋下解釋(經文)(四)初理一(二)初正釋(文句)(三)初標列
二一約下正釋(四)初約四位釋(八)初標
二諦境下述來意
三二智下簡進否
四經云下引文簡得失
五三教下約教判
六故寄下結意
七如瑞下引序表正
八開者下正釋四位(二)初正釋(四)初釋開(二)初略對
二何者下正釋(五)初明位障
二初心下明依障
三內加下加行障除(三)初法
二如日下譬
三緣修下合
四仁王下引證除位
五住於下結位名
二示者下釋示(三)初明破障體顯
二體備下體顯具德
三即是下結位名
三悟者下正釋悟(四)初明障除行成
二事理體德徧收
三攝大下引證
四即十下結位名
四入者下釋入(五)初牒前
二自在下體德
三自在下歎行德
四如攝下引證
五即是下結位名
二然圓下融通(四)初正融通
二但如下明淺深所以
三發心下引證
四猶如下舉譬
二二約下約四智釋(三)初辨異
二道下正釋(二)初正約四智釋
二又道下重以攝大乘消釋
三此亦下結
三三約下約四門釋(二)初正釋
二能通下融通
四四約下約觀心釋(二)初正釋
二是為下結歸
三所以下結要歸宗
二是為下結成
二如來下人一
三諸有下行一
四但以下教一(文句)○
五一切十下結成
二列三世佛章(文句)○
二釋迦章(文句)○
二偈頌○
二身子領解○
三佛述成○
四與授記○
五四眾歡喜○
二為中根譬說○
三為下根因緣○
○四從但下教一(文句)(三)初示正釋(二)初正明教一
二自別下明教一所無
二光宅下破三師釋(二)初破二師(二)初敘
二若作下破
二有人下破第三師(二)初敘
二若爾下破(四)初破所存三藏菩薩
二何處下破列名
三若依下縱難
四若如下結難
三今言下今正破(二)初正明教一
二無餘下明所無
○二三世下列三世佛章(文句)(二)初分科示意
二以無下正釋(經文)(三)初過去下過去(二)初以無下開權
二是法下顯實
二未來下未來(二)初亦以下開權
二是法下顯實
三現在下現在(三)初標出世意
二亦以下開權
三是法下顯實(二)初別明現在顯實
二是諸下總明三世人一理一
○二釋迦佛章(文句)(二)初第二下分科
二我今下正釋(經)(五)初我今下開權
二如此下顯實
三十方下舉五濁釋方便(二)初標意
二諸佛下明五濁(文句)(二)初五濁下分科
二唱數下正釋(經)(四)初諸佛下唱數
二所謂下列名
三如是下體相(文句)(二)初牒經標章
二劫濁下釋(三)初正明體相(二)初明濁體
二相者下濁相(二)初正釋相(五)初劫濁(二)初總標
二瞋恚下正釋(三)初明三災之由
二三災下明三小故四濁增(二)初法
二如水下譬
三如劫下重明四濁在劫時
二煩惱下煩惱濁(二)初釋
二是為下結
三見濁下見濁(三)初釋
二猶如下譬
三是見下合
四眾生下眾生濁(二)初兩重法喻釋
二是為下結
五命濁下命濁(三)初法
二波轉下譬
三是命下合
二濁相下指廣
二次第下明生起
三料簡下料簡(五)初問五下約華嚴問答(二)初問
二答此下答
二問五下約三藏問答(二)初問
二答此下答
三問自下約二蘇問答(二)初問
二答此下答
四問五下約障大不障小問答(二)初問
二答眾下答(三)初約障重根鈍釋(二)初明障重
二若聞下根鈍
二約五下約四悉釋
三若論下約諸門分別(十四)初因果門
二一人下人法門
三四法下時法門
四二報下三障門
五眾生下三假門
六眾生下三假施設門
七煩惱下凡聖門
八命短下長短門
九劫但下帶不帶門
十劫通下內外門
十一三小下害不害門
十二小劫下五道三界門
十三劫是下共別門
十四小劫下通別門
五問既下約清濁問答(二)初問
二答準下答
四諸佛下釋結
四若我下揀偽敦信一實(文句)(二)初示義分科
二如世下正釋(經)(二)初簡真偽(二)初簡非真弟子
二是諸比下不信成增上慢(文句)(二)初又舍下標
二何者下釋(二)初明不信增上慢
二真羅下明信成四一
二除佛下開除釋疑(二)初開除(二)初除佛滅後
二佛滅下好人難得
二若遇下釋疑(文句)(三)初今師釋(三)初今正釋
二釋論下引證
三論既下會同
二南岳下引南岳釋(三)初約四依釋
二又羅下約十方佛釋
三又凡下舉凡況釋
三瑤師下引古釋(二)初約凡夫釋
二有人下第二師約羅漢釋
五無虗妄(二)初示科
二釋(三)初汝等下勸信釋迦
二諸佛下勸信諸佛
三無有下結成不虗
○第二偈頌(文句)(二)初第二下分科
二上慢下正釋(經)(二)初比丘下頌許答(二)初頌簡許(二)初頌五千退
二此眾下頌眾清淨
二舍利下頌誡許
二諸佛下頌正答(二)初頌諸佛章門(文句)(二)初舍利下分科示義
二今初下正釋(經)(四)初頌諸佛門(五)初頌施權(二)初頌正施權
二鈍根樂下頌結施權意
二我設下頌顯實(二)初示科
二釋(四)初頌理一
二佛子心下頌人一
三十萬佛下頌教一
四諸佛出下頌行一
三若人下頌勸信(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若人信下舉果勸信(二)初舉內心
二我以相下舉外相(長行云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
二我本下舉因勸信(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舉昔誓
二如我下明願滿
四若我下頌五濁(文句)(二)初示意分科
二若我下正釋(經)(四)初總明五濁障大(文句)(三)初釋眾生(三)初釋名(三)初對他得名
二若攬下從自立稱
三若言下約功能立名
二正法下釋相(二)初標
二云何下解釋
三又第下問答
二如是下釋我遇
三夫大下釋盡教以佛道(三)初簡方便
二今皆下明教佛道
三過去下問答
二我知下別明五濁障三(五)初明眾生濁
二受胎下明命濁
三入邪下明見濁
四深著下明煩惱濁
五於千下明劫濁
三是故下明為五濁說小
四我雖下明為大說小
五我有下頌不虗(文句)(二)初示意
二初二下正釋(經)(三)初頌釋迦先開三
二一切下頌諸佛後顯實
三今此下頌不虗
二過去下頌過去佛門(文句)○
三未來下頌未來佛門(文句)○
四天人下頌現在佛門(文句)○
二今我下頌釋迦章門(文句)○
○二頌過去佛門(文句)(二)初從過下分科
二初二下正釋(經)(二)初過去下頌開三
二是諸下頌顯一(文句)(二)初分科
二初一下正釋(經)(二)初略頌三一
二又諸下廣頌顯一(文句)(二)初分科
二初一下正釋(經)(二)初總約五乘顯一
二若有下別約五乘顯一(文句)(二)初次若下分科
二今初下正釋(經)(三)初開菩薩乘
二諸佛下開二乘
三供養下開人天乘(文句)(三)初今古判經(四)初明今判經
二地師下敘古(四)初敘
二彼謂下判
三今謂下責
四何者下破
三今以下今正釋(四)初約凡童釋
二佛分下重立理斥二失
三若如下牒失以斥失
四論深下結狹斥失
四問人下問答(二)初問
二答此下答(二)初總答
二大經下釋出因緣
二就此下科分
三初三下解釋(經文)(二)初供養下約緣因顯實(十)初造塔明天
二乃至下戲砂作塔明人乘
三若人下志心造像明天乘
四乃至下戲𦘕作佛明人乘
五如是下結成顯實
六若人下諸塵供養明天乘
七或人下散心塵供養明人天
八若有下身業供養明天人乘
九以比下結成顯益
十若人下口業供養明人乘
二於諸下約了因顯實
○三未來佛門(經)(二)初未來下頌開三
二度脫下頌顯一(四)初頌人一
二諸佛下頌行一
三未來下頌教一(文句)(三)初總釋
二知法下釋知法常無性
三佛種下釋佛種從緣起(二)初釋染淨緣起(二)初標
二迷此下釋(二)初釋染緣
二解此下釋淨緣
二又無下明緣了功成(三)初標
二以緣下釋
三如此下結
四是法下頌理一(文句)(四)初總釋
二眾生下釋是法住法位
三世間下釋世間相常住(二)初約通染淨釋
二又釋下別約眾生釋(二)初以陰入對正因釋
二然此下以正陰入對修緣了釋
四於道下釋於道場知`[己【CB】,巳【卍續】]`己
○四頌現在佛門(文句)(二)初從天下標科示意
二初一下正釋(經)(三)初天人下頌標出世意
二知第下頌顯實
三知眾下頌開權
○二頌釋迦章門(文句)(二)初從今下標科
二上文下正釋(五)初對長行明有無
二但舊下明古指上本下之失
三私記下明章安頌上本下意
四古舊下敘古出譬本(四)初敘古(五)初第一師(二)初敘
二然初下破
二瑤師(二)初科分經文
二下火下咋譬本
三玄暢下暢師
四龍師
五光宅師(三)初正出譬本
二有人下引他判句數
三又十下今破四失(四)初前後失
二又大下大小失
三又有下有無失
四若引下引文失
二今無下明今異同(六)初明有無
二次第下明次第
三開合下明開合
四明取下明取捨
五論總下明總別
六次本下明本迹
三今謂下正示義宗
四若作下辨古譬之失
五今明下今正釋(二)初出譬本(四)初明總別二譬本(二)初總明總別譬本
二今約下別明總別譬本(二)初明總六譬本
二從廣下明別四譬本(二)初明四譬本
二大槩下明十譬本(二)初結前用後
二初頌下正明譬本
二又一下開為三譬本
三若承下明略廣通三周
四故作下結成勸信
二頌中下正頌長行(經文)(二)初今我下略頌上權實(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二)初頌顯實
二我以下頌開權
二我以下廣頌上六義(文句)(二)初二從下分科示意
二初四行頌五下正釋(經)(六)初頌五濁開三(文句)(二)初分科示意
二初十一字我下正釋(經)(三)初明能約之眼
二六道下明所見五濁(文句)(二)初正明頌五濁
二普曜下明五道因果(二)初正釋(二)初因緣釋(四)初明因(二)初通明五道因
二毗曇下別明地獄因
二又云下明自爾果法
三地獄中下互具諸業
四地獄此下翻名釋義(六)初明地獄
二畜生者下明畜生
三鬼者下明鬼
四人者下明人
五阿脩下明脩羅
六天者下明天
二阿含下觀心釋
二前是下結
三為是下明起大悲應赴
二我始下頌施化方便(經)(二)初念用大化不得(文句)(二)初分科示意
二始坐下正釋(經)(三)初擬(文句)(二)初釋觀樹經行(三)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事釋下為人
三感樹下對治
四欲以下第一義
二觀心下觀心釋
三樹地下問答(二)初徵起
二未曾下答釋
二過去下三七思惟(二)初引他經泛解(二)初釋三七日(二)初經釋(三)初三七思惟
二即至下明說法
三佛為下結成三寶
二小雲下引古釋(二)初敘古釋
二若推下章安通釋
二五比下因明餘義(二)初結會古今
二問何下料簡化事(三)初問答所度在人(二)初問
二答人下答
二輪王下問答聲有近遠(二)初問
二答善下答
三初轉下明行化處所
二三七下正解今文(二)初敘古釋(二)初敘古釋
二今明下今破
二言三下今正釋(二)初約教釋(二)初別圓約教釋
二若通下通約三教釋
二觀心下約觀心釋
二眾生下眾生無機(三)初明障重
二如斯下明不堪聞
三爾時下明無機
三我即下念息大化(二)初強說有損
二我寧下正明息化
二念同諸佛用三乘化得○
三我見下頌顯實(文句)○
四如三下頌歎法希有(文句)○
五汝等下頌不虗(經)○
六以五下頌敦信(文句)○
○二念同諸佛三乘化得(文句)(二)初從尋下分科
二尋念下正釋(經)(二)初正明化得(四)初明三乘擬宜
二作是下明有機(文句)(二)初分科
二就初下正釋(經)(二)初明諸佛歎(五)初敘諸佛現
二善哉下明諸佛正歎釋迦
三我等下明諸佛隱實用權
四少智下雙釋二義
五雖復下雙結二義
二舍利下明釋迦酬順(二)初發言酬順
二復作下念順物機
三思惟下明施化
四是名下明受行
二從久下釋疑
○三我見下頌顯實(文句)(二)初頌四一(二)初分科
二初我下解釋(經文)(四)初頌人一
二我即下頌理一
三舍利下頌教一
四菩薩下頌行一
二更就下重明機發受行(二)初科分
二明由下解釋(經文)(四)初我見下明機發(文句)(三)初釋志求佛道者(二)初標
二此應下釋(二)初約四句釋
二志求下約三意釋(四)初標
二索有下解釋
三昔教下判今昔
四問答
二咸以下釋咸以恭敬心
三曾從下釋曾從諸佛問
二我即下明佛歡喜(文句)(二)初釋說佛慧時
二昔眾下釋喜無畏(二)初明佛歡喜
二無畏下明無畏
三於諸下正明顯實
四菩薩下明受行悟入(文句)(三)初明菩薩疑除
二而云下羅漢作佛
三二問善下問答(二)初問
二答三下答(二)初述疑(二)初述藏通菩薩疑
二又三下重述通三乘疑
二今聞下明除疑
○四頌歎法希有(文句)(二)初從如下分科示意
二初一下正釋(經)(二)初如是下頌如是妙法
二諸佛下頌時乃說之(五)初頌舉人難
二正使下頌舉法難
三無量下頌舉聞法難
四能聽下頌信受難
五譬如下頌譬四難
○五頌不虗(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汝等下頌物於可信人生疑
二汝等下頌物於可信法生疑
○六頌簡眾敦信(文句)(二)初舊從下敘古釋(二)初科分
二初一下解釋(二)初令弘經行因(四)初令慕果行因
二以五下釋秘要
三當來下明弘經體
四舍利下雙結二義
二汝等下明略為受記
二今明下今正釋(二)初科分
二五濁下解釋(經文)(二)初頌簡眾(三)初頌簡非佛弟子
二當來下頌解義人難得
三有慚下頌遇餘佛
二舍利下頌敦信(二)初頌敦信於權
二汝等下頌敦信於實
○釋譬喻品(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總擇(三)初字訓
二託此下釋訓
三前廣下來意
二別釋下別釋(三)初因緣釋(二)初別釋(四)初世界
二又以下為人
三又以下對治
四又以下第一義
二當知下總結
二約教下約教釋(四)初藏教
二又二下通教
三又三下別教(三)初斥前兩教三乘俱近
二菩薩下正釋
三大品下引證
四又始下圓教(二)初明華嚴及今上根不須譬(三)初明華嚴
二為未下明今經
三如今下明二處理等
二祗為下明今中下根須譬
三本迹下本迹觀心準例
二法說下分文解釋(文句)(二)初分法譬(四)初明法說餘文
二此品下示譬說品處
三出經下明立品題所以
四又人下敘古釋(二)初敘古
二此人下今破
二此領下解釋(二)初釋法說(經文)(四)初身子領解(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長行(二)初經家敘(二)初敘內解(文句)(四)初因緣(四)初世界
二又改下為人
三又憂下對治
四又佛下第一義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正釋(二)初約三教簡昔喜體(三)初約藏簡
二若三下約通簡
三若二下約別簡
二依圓下正明今經圓喜
二此皆下結
三本迹下本迹(二)初明本
二迹助下明迹
四觀心下觀心準例
二敘外儀(文句)(三)初釋合掌
二向佛下釋向佛
三瞻仰下釋瞻仰尊顏
二身子自陳(文句)(二)初約三喜解釋(二)初科分
二今從下解釋(經文)(三)初標三喜
二釋(三)初提昔身失顯今身領(文句)(二)初總釋
二聞如下列消文(三)初釋聞如是法(二)初簡不聞時
二秪是下明聞時
二受記下釋受記
三失一下釋失知見
二提昔口失顯今口解(文句)(二)初總釋
二我甞下別消文(三)初釋思過之所
二同入下正出其過
三是我下引過自歸
三提昔意失顯今意解(文句)(二)初別時自責
二所因下正釋所因(二)初標
二初照下譬
三結成(二)初結
二成
二更用下約四悉解釋(二)初別約經文釋
二更約下總約喜心釋
二偈頌(三)初頌標三喜
二頌釋(三)初頌見佛喜
二頌不聞法(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二)初頌身遠不聞(文句)(二)初釋日夜(二)初約藏通釋
二又生下約別圓釋
二又世下明大小悟入勝劣
二頌入法性不聞
三頌心得妙解喜
三頌結成
二佛述成○
三與授記○
四四眾歡喜○
二釋譬說○
○三佛述成(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文經)(三)初昔曾教大(文句)(三)初釋無上道(二)初引經論釋(二)初引論釋無上(二)初別顯因果釋
二又身下總約果釋
二菩薩下引經釋道
二今經下顯圓簡偏
二長夜下釋隨我受學
三我以下釋生我法中
二中忘取小
三還為說大
○四與授記(文句)(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二)初長行(十)初時節
二行因
三得果
四國土
五說法
六劫名
七眾數
八壽量
九補處
十法住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長行(九)初頌第三得果
二頌第二行因
三頌第六劫名
四頌第四國土
五頌第七眾數
六頌第五說法
七頌第八壽量
八頌法住久遠
九供養舍利
二結歎
○五四眾歡喜(二)初長行(二)初經家敘眾喜供養(二)初敘眾喜
二陳供養
二正領解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開權顯實
二頌自述得解隨喜迴向
○第二為中根人譬說(二)初科分示意
二釋(四)初譬喻開三顯一(二)初請(三)初自述無疑
二述同輩有惑
三普為四眾請
二答(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發起(二)初抑
二引
二譬喻(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二)初開譬(二)初總譬(六)初長者譬(三)初名行(文句)(二)初正約迹釋(三)初今正釋(二)初總釋
二封疆下別釋(二)初釋譬
二內合下合
二舊以下不用舊釋
三大論下引論釋(二)初引論並明因果
二今經下今經單語果
二從本下攝迹反本
二位號(文句)(二)初開章解釋(二)初開章
二世備下解釋(三)初世長者
二出世下出世長者
三觀心下觀心長者
二今以下十德帖經
三德業(文句)(二)初總標譬
二年高下別配法(二)初二句總譬內外德(二)初譬內德(二)初譬智德
二衰邁下譬斷德
二財富下譬外德
二田宅下二句別譬內外德(二)初田宅譬福慧莊嚴(三)初標
二田能下釋(二)初釋田
二宅可下釋宅
二若諭下舉廣結意
二僮僕下僮僕譬方便知見
二舍宅譬
三一門譬(文句)(二)初牒譬對法
二道場下解釋(二)初敘古(二)初敘道場觀
二光宅下敘光雲
二今明下今破(五)初破古二師(二)初破觀師
二單教下破雲師
二今取下定其門相
三文云下引證
四門又下分別解釋(二)初簡大小
二宅者下釋
五若宅下設難
四五百人譬
五火宅起(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明所燒火宅
二明能燒火
六三十子譬
二別譬○
二合譬○
二偈頌○
三勸信○
二明中根得解○
三如來述成○
四與授記莂○
○二別譬(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見火譬(四)初明能見
二明所見(文句)(二)初釋
二引古
三明驚怖(文句)(二)初釋驚怖
二雖是下釋雖字(二)初通釋大意
二經言下別釋所燒之門(二)初重舉經文
二今問下別釋(五)初立疑
二救云下他人救
三如門下他立喻
四又問下重難
五今解下今正解(三)初約小乘(二)初立譬
二合(三)初正合
二大經下引證
三如此下結
二若小下約小衍相對釋
三若就下約權實對釋(二)初約二智譬
二故先下釋
四廣前所見(文句)(三)初正消文(三)初以嬉戲譬見愛二濁(二)初分字
二合字
二不覺下以四不譬眾生濁(三)初約凡釋(三)初標
二眾生下釋
三如是下結
二以不下約位釋(二)初順釋
二見諦下反釋
三又不下約三世釋(二)初正釋
二故下下引證
三逼身下以餘句譬命濁劫濁
二亦云下出他解
三今謂下重結示
二捨机用車(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捨机譬(二)初勸門(三)初擬宜(文句)(二)初能施身手(十)初標
二身手下引合譬
三依三下明二義所以
四智斷下明二義功能
五此之下明二義之門
六勸即下以四悉釋
七如來下明用二義意
八故知下結歸
九故上下引證
十前歎下重指前證
二衣裓下釋所施衣裓(三)初出依三藏
二舊云下出舊解
三今取下今正釋(五)初引下文
二神力下正釋
三如來下明用三意
四衣裓下明立名意
五於三下結施化意
二不受(文句)(二)初釋一門狹小(二)初指上類同
二今更下分門解釋(二)初分門
二別者下解釋(二)初別釋(二)初正釋
二教理下釋所以
二通者下通者(三)初約理釋
二教者下約教
三行者下約行釋
二舊解下幼稚者(三)初敘古
二正釋
三引證
三放捨
二誡門(三)初擬宜
二不受
三放捨
二用車譬○
三等賜大車譬○
四無虗妄譬○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三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四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二用事譬(二)初分科
二釋經(四)初擬宜三車譬(文句)(二)初釋必為所熒(三)初正釋
二前言下對上辨異
三上文下問答分別(二)初問
二前得下答
二從我下釋我今當設方便
二知子先心譬
三歎三車希有譬(三)初勸轉
二示轉
三證轉
四適子所願譬(文句)(二)初對法略釋
二適下廣釋六句(二)初正約三藏位次釋(六)初釋適願男說
二互相下釋互相推排
三競者下釋競字
四共者下釋共字
五馳走下釋馳字
六爭出下釋爭出火宅
二觀心下約觀心釋
○三等賜大車譬(文句)(二)初科分對法(四)初牒譬對法
二上法下辨法譬前後迴五
三若具下承此不同釋出四句
四若大下重示回文迴互(二)初示機動障除迴互
二又方下示佛喜子喜迴互
二四衢下解釋(經文)(四)初見子免難歡喜譬
二諸子索車譬(文句)(二)初明大車(二)初明索車(二)初約義總明索車
二有人下約今古別明索車(二)初古立難不許菩薩索車(二)初述古十難(二)初總標(有)
二一云下立難(十)初未至許車處
二二云下不索小車
三所化是凡能化是佛
四未斷習氣無知
五菩薩是真實
六引妨明真實
七不敘大是方便
八菩薩無領解
九菩薩不證涅槃
十菩薩行未息
二私以下章安斥破(二)初標(私)
二索是下破(二)初總駮破(三)初法(索)
二如曚下譬
三凡居下合(三)初明索意(文)
二今文下引文證(二)初總標
二法說下引文證(三)初引請文法
二法說下引許文
三法說下引三文
三以喜下結責
二別駮下別駮破(二)初別破(十科不細分)
二觀其下結責
二今當下今師正明索車(三)初離四句對四教(今)
二又歷下隨味具教多少
三宏綱下車離為十六句(三)初結前生後(宏)
二謂障下離為十六句
三斯宗下悲愍古失
二世人下明體數不同(二)初總標(世)
二或言下別釋(二)初明車數(二)初引古
二所以下破(二)初通非之
二此文下別引教(二)初引經論明數(二)初正引文明數(四)初當部明三乘(此)
二華嚴下華嚴明四乘
三地論下地論明四乘
四纓絡下纓絡明九乘
二聖說下結責古失
二今約下重以教門判數(二)初正判數(二)初約四教判
二又歷下約五味判
二若識下總結
二世人下明車體(二)初引古明體(二)初正引古(二)初總標(世)
二光宅下引古釋(六)初師取果智
第二師取因中萬行
第三師取智慧
第四師取福慧
第五師取有解
第六師取實相方便
二私謂下章安通斥
二依天下依今明體
二舊解下明小車○
三等賜大車譬○
四諸子得車歡喜譬○
○二舊解下明小車(二)初明運不運(四)初引古取果智
二若依下他人破用果
三然但下古人正釋
四若內下古人釋妨(二)初立妨
二然果下釋妨
二若乘下明索不索(二)初引古釋(二)初立妨
二舊云下釋妨(二)初引古釋妨(二)初雙標
二機索下別釋(二)初略明機索
二情索下廣明情索
二若尋下今師破(三)初雙標二妨
二文無下釋二妨(二)初略明文無妨
二推者下廣明義無妨(四)初與當文滅度相違
二又佛與下須見餘佛決了相違
三又初下與下不見上相違
四又羅下與修因時未見果相違
三當知下斥不用
二今言下今師正解(二)初約兩教二乘釋(二)初約二味明情索(三)初正釋(二)初生蘇中索
二至大下熟蘇中索
二此等下結
三故身下引證
二今加下約法華加口索
二六度下約藏通菩薩例
○三等賜大車譬(二)初科分
二釋文(三)初標兩章(文句)(二)初標子等
二標車等
二廣釋車等(二)初分科
二釋文(二)初廣敘車體(三)初敘高廣
二明白牛(文句)(三)初明功能
二白是下辨體德
三又四下釋行相
三明儐從
二釋有車之由(文句)(二)初牒經總釋
二行藏下別釋(三)初釋諸藏(二)初列二藏
二一切下引證
二自行下釋充溢(二)初直約行理釋
二實智下約能導能照釋
三非但下釋無量
三廣釋心等(二)初廣心等(文句)(三)初標文具三義
二若富下反以不等釋於等
三今七下正釋三義(二)初釋財富
二各各下釋子無偏(二)初約身子等釋
二又方下約二味釋
二釋心等
○四無虗妄譬(三)初問
二答(二)初免難不虗(三)初標
二釋
三結
二不乖本心不虗(三)初標
二釋
三結
三述歎
○二合譬(二)初分科斥舊
二釋(二)初合總譬(六)初合第一長者(三)初合第二位號
二合第一名行
三合第三德業
二合第四五百人
三合第二舍宅
四合第六三十子
五合第五火起
六合第三一門
二合別譬(四)初合見火譬(二)初分科辨異
二釋(四)初合能見
二合所見火
三合廣所見
四合驚怖
二合捨机用車譬(二)初分科敘意
二釋(二)初合捨机(三)初合擬宜
二合無機
三合息化(二)初分科辨異
二釋(二)初牒前後三譬(二)初牒救子不得譬
二牒後兩譬(二)初牒施三譬
二牒等賜大車譬
二正合息化
二合用車(四)初合擬宜三車
二合知子先心
三合歎三車希有(三)初合第二示轉
二合第三證轉
三合第一勸轉
四合適子所願(三)初合羊車(四)初合適願勇銳
二精進下合互相推排
三欲速下合競共馳走
四是名下合爭出火宅
二合鹿車
三合牛車
三合等賜大車譬(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雙牒二譬(二)初牒免難
二牒等賜
二雙合二譬(二)初合免難
二合等賜(五)初合第四釋有車之由
二合第五廣心等
三合第一等心章門
四合第二標等車章門
五合第三廣大車
四合無虗妄(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二)初牒三車誘引後與大車
二合釋況不乖本心(二)初合第二釋
二合第三況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上長行(二)初頌開譬(二)初頌總譬(四)初頌長者
二頌家宅(二)初頌宅廣大
二頌廣出宅體
三頌五百人
四頌火起(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譬欲界火起(四)初明所燒之類(二)初正明所燒(二)初明禽獸被燒(二)初正明鈍使(五)初譬慢使
二譬瞋使
三譬癡使
四譬貪使
五譬疑使
二總結
二明鬼神被燒(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總明利使
二別明五利使(二)初分科
二釋(五)初譬邪見
二譬戒取
三譬身見
四譬見取
五譬邊見
二總結
二明火起之由
三明火起之勢
四明被燒之相
二譬色界火起(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四)初明所燒之類
二明火起之由
三明火起之勢
四明被燒之相
三譬無色界火起(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明所燒之類
二明被燒之相
四總結眾難非一
二頌別譬(二)初分科
二釋經(三)初見火譬(三)初頌能見
二頌所見
三頌驚怖
二頌捨机用車譬(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捨机譬(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擬宜
二頌不受
三頌放捨
二頌用車譬(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擬宜三車
二頌歎三車希有(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頌勸轉
二頌示轉
三重頌勸轉
四頌證轉
三頌適子所願
三頌等賜大車譬(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頌免難歡喜(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免難
二頌歡喜
二頌諸子索車
三頌等賜大車(二)初標章敘略
二釋(四)初頌第四釋大車
二頌第三廣大車
三頌第二等車章門
四頌第一等心章門
四頌得車歡喜
二頌合譬○
二頌勸信流通○
○二頌合譬(二)初示科
二釋(二)初頌合總譬(四)初頌合長者
二頌合五百
三頌合家宅
四頌合火起
二頌合別譬(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四)初頌合見火譬(三)初頌合能見
二頌合所見
三頌合驚怖
二頌合捨机用車譬(二)初分科敘意
二釋(二)初頌合擬宜(三)初頌合擬宜
二頌合無機
三頌合息化
二頌合用車(二)初敘意
二釋(三)初頌合擬宜三車
二頌合歎三車希有
三頌合適子所願(二)初敘意
二釋(二)初總頌馳走位
二各頌爭出位
三頌合等賜大車譬(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合等賜大車(四)初頌合大車章門
二頌合等心章門
三頌合廣大車
四頌合釋有車之由
二頌合得車歡喜(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明各得大車
二結勸信
四頌合無虗妄譬(二)初分科敘意
二釋(二)初頌合不虗章門(三)初定父子
二乃說三乘
三與大乘法
二頌合釋不虗(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釋同皆是子
二釋乃說三乘
三釋與大乘法
○二明勸信流通(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二)初標兩章(二)初標可說不可說
二標可通不可通
二釋(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釋可說不可說
二可通不可通(二)初明大悲門莫為說(二)初分科敘意
二釋(二)初釋(二)初明謗墮惡(三)初地獄
二畜生
三賤人
二明由墮惡不值佛(三)初明不值佛
二明復入惡道
三明復得為人
二結
二明大慈門應為說(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二)初五雙明善人相(五)初過現一雙
二上下一雙
三內外一雙
四自他一雙
五終始一雙
二總結應可說
○第明中根得解(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引古判品意(二)初約三時判(二)初正引古判(二)初通列三時
二昔說下別引六師判
二私謂下章安破(三)初總斥
二夫一下別破(二)初略標初後
二說人下正別破(三)初以第二第三一往破初及第五師(二)初縱破(二)初縱第二第三師
二昔為下破初及第五
二若法下倒並
二又二下以第三師一往破第一師(二)初並破
二若一下立例
三又叉下單破初師畢竟(二)初破
二若後下倒並
三節節下結破
二有人下約本迹判(二)初引古判
二私謂下章安破
二今釋下今師正解(三)初約因緣釋(三)初以五義判意
二法華下正釋(三)初法華前未悟
二初聞下法說猶迷
三今聞下譬說獲悟
三以是下結
二稟小下約教釋(二)初總標
二但小下別釋(二)初約小乘釋
二準小下以大望小釋(三)初正釋
二文云下引證
三聞圓下結
三本迹下約本迹釋
二入文解釋○
○二入文解釋(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經家敘歡喜(二)初敘內心(文句)(二)初略釋四聖之名
二得喜之由
二敘外敬
二白佛自陳(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正陳得解(二)初長行(二)初略法說(二)初法說(二)初明昔稟三故不求(二)初標(三)初居僧首
二俗年邁故
三證得
二釋(二)初釋證得
二釋年邁
二明今會一故自得
二略舉譬
二廣譬說(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開譬(二)初諮發
二開譬(文句)(二)初分五章以領法譬(二)初分章
二舊以下總釋大意(二)初引古釋(二)初引古釋
二今不下今破
二今依下今師釋(二)初正釋
二隱顯下重斥古非
二父子下依章解釋(經文)(四)初父子相失譬(文句)(二)初分章對經
二消文下消文(經文)(四)初子背父去(二)初背父而去(文句)(五)初釋譬若有人
二年既下釋既幼稚(二)初敘古釋斥非
二今師正解
三釋捨父逃逝(二)初正釋
二問答釋疑
四久住下釋久住他國
五或十下釋五十歲
二向本而還(文句)(四)初釋年既長大(二)初約二義明幼稚
二今習下反上二義明長大(二)初明成機感佛
二若以下明人天無感佛義
二在三下加復窮困
三馳騁下釋馳騁四方以求衣食(二)初敘古釋(二)初敘古
二下文下今破
二今佛下明今解(二)初正釋
二大經下引證
四漸漸下釋漸漸遊行遇向本國(二)初正釋
二本國下釋疑(二)初疑
二一切下釋
二求子中止(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父求子不得
二中止一城(文句)(七)初釋中止一城(二)初通釋
二舊云下別釋(二)初敘古釋(二)初敘古
二今謂下今破
二今取下明今解
二大富下釋家富七寶
三倉庫下釋倉庫盈溢
四僮僕下釋僮僕臣佐吏民(二)初約智釋
二就位下就位判(二)初判僮僕
二別教下判臣佐吏民(二)初正約位判
二初入下釋淺深意
五一心下釋象馬牛羊無數
六出入下釋出入息利乃徧他國(三)初明出入
二出法下明息利
三乃偏下明乃徧他國
七商估下釋商估賈客(二)初正釋(二)初約菩薩釋
二又應下約佛釋
二如世下舉譬
三子遇到本(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求衣食
二到父城
四其父憂念(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念失子苦(文句)(四)初釋念子五十餘年
二未曾下釋未曾向
三心懷下釋心悔恨
四自念下釋自老朽(二)初正釋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簡非法身所化
二今明下約化身眷屬(二)初簡非法身影響
二二者下約同居凡夫
二念得子樂
二父子相見譬○
三追誘譬(句)○
四領付譬(句)○
二合譬○
二偈頌○
二歎佛恩深○
○二父子相見譬(二)初分科對經
二釋(二)初子見父(四)初見父之由
二見父之處(文句)(二)初雙標偏正二見
二二乘下解釋(二)初釋門側
二遙見下釋遙見
三見父之相(文句)(十)初釋踞師子牀
二寶机下釋寶机承足
三婆羅下釋婆羅門剎利居士(二)初敘古釋(二)初敘古釋
二舊云下破古明非常住(二)初敘
二今謂下破
二今明下明今解(三)初明勝劣二應
二今經下明今經常住
三婆羅下約位釋經
四真珠下釋真珠瓔珞
五吏民下釋吏民僮僕執拂
六覆以下釋寶帳華幡
七香水下釋香水灑地
八散眾下釋散華列寶
九出內下釋出內取與
十威德下釋威德特尊
四生畏避(文句)(五)初釋見父力勢恐怖悔來
二竊作下釋作念或是王王等(二)初釋竊作是念
二或是下釋或是王等(二)初約魔釋(二)初正釋
二略開下以後驗前
二復次下約二身釋
三非我下釋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四不如下釋至貧里求食易得
五若久下釋若久住此或見逼迫
二父見子(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父見子處
二見子便識
三見子歡喜
四見子適願
○三追誘譬(二)初分科敘意
二釋(二)初遣傍人追(三)初勸門擬宜無機(二)初擬宜
二無機
二誡門擬宜無機(二)初擬宜
二無機
三勸誡息化(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思惟息化(二)初知大志弱
二知少志強
二釋息化
三正息化
四息化得宜
二遣二人誘(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二)初齊教領(四)初欲擬宜(文句)(七)初釋將欲誘引
二密遣下釋密遣二人(二)初釋二人
二初擬下釋密遣
三形者下釋形色憔悴無威德
四汝可下釋汝可詣彼徐語
五此有下釋此有作處倍與汝直
六窮子下若許欲何所作語雇除糞
七我等下釋我等二人亦汝作
二領知子先心
三領歎三車
四領適願
二取意領(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四)初領先以權智擬宜(文句)(二)初釋又以他日(二)初釋又字(二)初釋字
二將欲下釋義
二他日下釋他日兩字(二)初離釋兩字(二)初釋他字(二)初釋
二即擬下判
二日者下釋日字(二)初釋
二若從下判
二齊教下合判兩字(三)初釋三相(二)初約化他指齊教領
二若就下約自及自他指深領(一)初正明二義
二此之下結
二若從下判今所屬
三今依下用今意結
二窻牖下釋窻牖遙見
二領先知有小
三領先知須歎三車
四領先知適願受行(二)初分科對位
二釋(七)初譬四念處
二譬四正勤
三譬四如意足(文句)(五)初釋咄男子
二汝常下釋常作勿去
三當加下釋當汝價
四若有下釋所須莫難
五亦有下釋老弊使人
四譬五根
五譬五力
六譬八正道
七譬七覺(二)初譬七覺
二釋二十年(五)初見思釋
二又下二道斷結釋
三又下二乘釋
四從下二乘感佛釋
五若下二乘轉教釋
○四領付譬(文句)(二)初科分總解(四)初對領法譬
二由下明生起(二)初生起四譬
二內合下合譬
三何者下釋五味始終(五)初乳味
二次明酪味
三次明下生蘇味
四次明下熟蘇味
五次臨下醍醐味
四四大下結
二領家下依文別釋(經文)(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領家業(二)初心相體(二)初明體信
二猶居本位
二命領業(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命知家事(四)初明時節
二正命知家事
三誡令體我心
四勅無令漏失
二受命領知(四)初正受命領知
二無希取
三猶居本處
四父知子意
二付家業(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付業(四)初付業時
二命子聚會(文句)(二)初釋而命其子
二并會下釋并會親族(二)初敘古釋(二)初敘古(二)初敘舊解
二北人下敘北師釋
二若爾下今破(三)初雙破二家
二彼解下地師救
三今謂下今重難
二今明下明今解(三)初釋親族
二國王下釋國王(二)初約昔教諸部為諸王
二此又下約今經會諸教立王
三彌勒下釋大臣等
三結會父子
四正付家業
二歡喜
○二合譬(四)初合父子相失譬(文句)(二)初釋
二問答
二合父子相見譬
三合追誘譬(二)初合遣傍人追(二)初合兩門無機
二合息化小志強
二合遣二人誘(二)初合齊教領(二)初合具陳上事
二合適願
二合探領(三)初合先欲擬宜
二合先知有小
三合先知歎三車
四合領付譬(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合領家業(二)初合心相信(二)初合體信
二猶居本居
二合命領業(二)初合受命領知
二合無希取(二)初正合
二釋無希取
二合付家業(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合付業(二)初明佛於大法無恡
二釋無恡
二合歡喜
○二偈頌八十六行(二)初七十三行半頌上法喻(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法說
二頌譬說(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開譬(四)初頌父子相失(四)初頌子背父去
二頌父求子中止(二)初分科敘略
二釋(二)初頌求子不得
二頌中止一城
三超頌其憂念
四追頌子遇到本(二)初頌求衣食
二頌到父城
二頌父子相見(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子見父(三)初頌見父之由
二頌見父之相
三頌生畏避
二頌父見子(二)初頌見子之處
二頌見子便識
三頌追誘譬(二)初頌遣傍人追(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勸門
二頌誡門
三頌釋息化
二頌遣二人誘(二)初分科辨略
二釋(二)初頌雇人是齊教領(二)初頌擬宜方便
二頌適願
二頌教作探領(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頌先欲擬宜
二頌先知有小
三頌脫妙著麤
四頌教子作
四頌領付譬(二)初頌領家業(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心相體信
二頌命領業(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受命領知
二頌猶在本位
三頌父知子意
二頌付家業(二)初頌付業(二)初辨異分科
二釋(三)初頌命子聚眾
二頌結會父子
三頌正付業
二頌`[歡【CB】,勸【卍續】]`歡喜
二頌合譬○
二歎佛恩深有十三行○
○二頌合譬(四)初頌合父子相失
二頌合父子相見
三頌合追誘(二)初頌合傍人追
二頌合二人誘
四頌合領付(二)初頌合領家業(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頌命領知
二正頌受命無希取(二)初頌合受命
二頌合無希取(二)初牒譬帖合
二正頌合(三)初正頌合無希取
二明具智斷無希取(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標(二)初標斷德
二標智德
二釋
三結
三明佛見捨無希取
二頌合付業(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合付業(二)初牒譬帖合
二正頌合
二頌合歡喜
○三歎佛恩深(文句)(三)初室有三恩
二四佛下衣有四恩
三八會下座有三恩
○三如來述成(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約因緣釋(二)初總徵起
二土地下別釋四悉以酬向徵(二)初正釋(三)初世界(二)初譬昔今
二有漏下合(三)初正合昔今
二佛讚下引證
三述其下結意
二夫藥下為人(二)初譬昔今
二譬諸下合(三)初正合昔今
二文云下引證
三內外下結意
三夫藥下對治第一義(二)初譬昔今
二譬諸下合(三)初正合昔今
二文云下引證
三面於下結意
二前一下結示
二餘約下約教本迹觀心準例
二入文解釋(文句)(二)初明述成大意(二)初敘古釋(二)初敘古
二師云下南岳破
二今言下今師解
二其文下依本解釋(二)初科分
二雙述下解釋(經文)(二)初略述成(二)初雙述善哉
二如來下領所不及(文句)(三)初因緣釋(三)初標列
二所以下正釋(六)初退不及(三)初敘佛意
二那忽下責其齊教
三不道下正述不及
二菩薩下進不及
三又十下橫不及
四又七下豎不及
五又三下亦橫亦豎不及
六夫山下非橫非豎不及(二)初敘佛意(四)初具對諸法皆與理等
二草木下約七五對一實明差無差
三一雲下約五味對一實明差無差(二)初譬
二如來下合
四如龍下譬佛身中能被法體(二)初總譬
二是為下總結
二是為下正述不及
三不及下明佛斥不及意
二又初下約教釋
三又權下約本迹釋
二廣述成(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二)初述成開三顯一(二)初法說(二)初迦葉下舉法王勸信
二於一下正述開三顯一(二)初分科相成
二釋(二)初約教開權顯實(二)初約教述開`[權【CB】,摧【卍續】]`權(文句)(三)初總約橫豎釋(三)初標橫豎
二若言下釋橫豎
三又十下釋橫
二此法下別釋經文
三是名下結
二其所下約教述顯實(文句)(四)初正釋(經文)
二云何下破古
三例大下引二經證
四此約下結
二如來下約智開權顯實(文句)(三)初科分總釋
二知所下依文別釋(經文)(二)初約智述開權(文句)(三)初約藥病總釋
二戒善下約藥病別釋(二)初釋藥(二)初明近遠歸趣
二又戒下明當分歸趣
二深心下釋病
三權智下結
二又於下約智述顯實(文句)(二)初正釋究盡明了
二若此下釋一切智慧
三又一下明二智互融(二)初明權文即實(二)初明所照藥病互顯
二大品下明能照實智(二)初明照病
二若戒下明照藥
二又權下二智互融(三)初法
二如地下譬(二)初舉差無差譬
二又如下舉心法塵譬
三權實下合
二譬說○
二結歎
二偈頌○
○二從譬下譬說(文句)(三)初科分
二三草下總釋(二)初譬(二)初述譬釋差無差
二若觀下辨差無差所以
二內合下合(二)初合權智
二實智下合實智
三差別下依文別釋(二)初分科
二釋文(二)初譬說(二)初開譬(二)初差別譬(六)初土地譬(文句)(三)初敘古釋(二)初敘古
二今謂下今破(三)初正破古
二又下下引證報
三皆不下結破
二今以下明今正釋(二)初約總別釋(二)初總約五陰釋(二)初釋譬(二)初通譬二種世間
二土地下別譬五陰(二)初明所依譬
二能依下能依譬
二內合下法合
二又更下別約五乘五陰釋(二)初明譬各具五相
二山高下約五乘合(二)初正合所依五陰
二一一下明為習因習果所依
二又用下約三因釋(二)初正譬三因
二此三下法合
三六文下結責古失
二卉木譬
三密雲譬(文句)(二)初正釋經文
二經律下引事譬感應(三)初譬應
二有四下譬感應道交
三五事下譬無兩以釋有機
四注兩譬
五受潤譬
六增長譬
二無差別譬
二合譬○
二復宗稱讚○
○二合譬(二)初分文
二釋(二)初合差別譬(二)初正合(六)初合第三密雲
二合第四注雨(二)初標章門
二勸聽受
三合第一土地
四合第二卉木(文句)(二)初破古
二于時下正解(三)初釋于時
二利鈍下釋利鈍
三三途下釋進怠
五合第五受潤
六合第六增長(文句)(二)初正釋經文(二)初總約二種因果釋
二佛如下別約二種因果釋(二)初約報因報果釋(四)初約三途釋
二若人下約人天釋
三二乘下約二乘釋
四若生下約菩薩釋
二離諸下約習因習果釋
二五乘下辨五乘相(二)初正辨五乘相
二問答料簡(二)初明八重問答
二天論下引文重問答(二)初引文設問
二人天下答
二提譬帖合
二合無差別譬(文句)(二)初略釋(二)初分科對經
二一相下解釋(二)初合無差別(二)初雙合一地一雨
二所謂下雙釋一地一雨(二)初雙標理教
二眾生下雙釋(二)初釋一相(二)初總舉
二解脫下列結
二如來下釋一味(四)初明佛說性可修
二此三下重指性為修境
三緣生下重舉修相為行
四終則下舉果地從智為名
二合草下合草木差別
二有時下廣釋(二)初舉分文不同
二無差下正廣釋(經文)(二)初合無差別(文句)(三)初雙標
二一相下雙釋(二)初釋一相(二)初正釋(二)初正約性德(二)初正釋
二唯有下結
二一相下轉釋一相(三)初法
二差別下譬
三若知下合
二以是下結
二一味下釋一味(二)初正釋一味
二句句下轉釋一味
三究竟下雙結所歸
二合差別(二)初分科總釋
二釋(五)初眾生不知
二如來能知(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約四法知(文句)(二)初標
二種者下釋(二)初釋種(二)初相對釋
二若就下就類釋
二相體下釋相體(二)初釋相
二體性下體性例釋
二約三法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三慧境
二三慧體
三三慧因緣
三約二法知
四約一法知
三舉譬帖合
四牒前總結能知(文句)(二)初明今正釋(三)初略釋
二何者下對小辨(二)初總對小辨別
二究`[竟【CB】,意【卍續】]`竟下別對小辨別
三鄭重下示結釋意
二舊云下敘古釋(四)初敘舊釋
二光宅下敘光宅釋(二)初敘古
二有人下引他人破
三經文下今正釋
四龍印下引諸師責光宅
五佛知下釋疑
○二復宗稱歎(二)初分科述意
二釋文(二)初述
二釋(文句)(二)初大師釋
二私謂下章安重解(二)初雙標
二佛恩下雙釋(二)二釋領所不及
二汝等下釋復宗述歎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文(二)初頌法說(二)初頌舉法王勸信
二頌開三顯一(二)初頌約教開權顯實(二)初頌約教開權
二頌約教顯實
二頌約智開權顯實(二)初頌約智開權
二頌約智顯實
二頌譬說(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開譬(二)初頌差別譬(六)初頌第三密雲
二頌第四注雨
三頌第一土地
四頌第二卉木
五頌第五受潤
六頌第六增長
二頌無差別譬(文句)(二)初明略
二釋
二頌合譬(二)初頌合差別(二)初分科
二釋文(六)初頌合密雲(二)初頌合密雲
二頌合舉譬帖合
二頌合注雨(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合標章(二)初頌十號
二頌四弘
二頌合勸聽受
三頌合山川
四頌合卉木
五頌合受潤(二)初分科
二釋文(三)初總明受潤(文句)(二)初敘古
二斥
二別明受潤(文句)(二)初正消經(五)初小草
二中草
三上草
四小樹
五大樹
二約三下以木例草
三結所潤能潤(二)初舉譬帖所潤
二明能潤
六頌合增長(文句)(三)初分科
二釋經(經文)(二)初總頌增長(二)初總頌
二舉譬帖釋
二別明增長(文句)(二)初示科
二釋(四)初明人天增長
二明二乘增長
三明通教增長
四明別教增長
三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分因果
二有人下辨偏圓(二)初出舊解
二大論下正解(三)初明圓
二毗婆下引偏
三亦是下明自報
二頌合無差別(二)初分科
二釋文(二)初頌無差別之差別
二頌差別之無差別
○四授記(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翻譯
二諸經下料簡(二)初引經問(二)初總舉問意
二淨名下別引三經
二答(八)初通答
二世諦下約二諦
三四悉下約四悉
四若通下明今經(五)初通別
二若正下三因
三或遲下遲速
四或佛下師弟
五復懸下懸記
五他經下對他經辨有無(二)初明今有
二瓔珞下辨無今有(三)初標列
二`[已【CB】,巳【卍續】]`已知下解釋
三餘經下約餘經重釋後四句
六無諸下廣約四悉(二)初正釋(四)初世界
二又二下為人
三又授下對治
四又無下第一義(二)初正釋
二若爾下釋疑(二)初疑
二然眾下釋
二此四下結
七授記下判能所異名
八中根下明來意
二人文解釋(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經(二)初正與中根授記(二)初授迦葉記(二)初長行(六)初行因
二得果
三劫國名
四壽命
五正像
六國淨
二偈頌(六)初頌行因
二頌得果
三頌國淨
四頌壽命
五頌正像
六總結
二授三人記(二)初請記(二)初經家敘
二偈請(四)初正請
二開譬
三合譬
四結
二與記(三)初與須菩提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二得果
三劫國
四壽命
五正像
二偈頌(六)初頌誡聽
二頌行因
三頌得果
四頌國淨
五頌壽命
六頌正像
二與迦旃延(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二得果
三國淨
四壽命
五正像
二偈頌(四)初頌誡聽
二頌行因
三頌得果
四頌國淨
三與目揵連記(二)初長行(五)初行因
二得果
三劫國
四壽命
五正像
二偈頌(五)初偈頌行因
二頌得果兼國名
三頌壽命
四頌國淨
五頌正像
二許為下根宿世說(二)初許總記
二更說
○第三宿世因緣說(二)初正說因緣(二)初釋品題(文句)(四)初正釋(三)初因緣(四)初約喻釋名
二內合下法合
三蘇息下說化意
四權假下總結
二約教下約教(二)初通約四教釋(四)初藏教
二若通下通教
三別教下別教
四圓教下圓教
二今是下正約今經
三本迹下略明本迹觀心
二問此下料簡(二)初問答應名宿世品(二)初問
二答(二)初不違問者
二又上下約三時釋(二)初約三周釋
二若從下約當品釋
二問答辨實從權(二)初問
二答
三此段下明來意
四又領下釋妨
二入文解釋(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二)初明知見久遠(二)初長行(三)初出所見事
二舉譬明久遠
三結見昔如今
二偈頌(三)初頌出所見事
二頌舉譬明久遠
三頌結見昔如今
二明宿世結緣(二)初分科懸示
二釋(二)初長行(二)初明結緣由(二)初明遠由(二)初大通佛成道(五)初佛壽長遠
二成道前事(二)初坐道場時節
二諸天供養
三明正成道
四成道後眷屬供養
五明請轉法輪
二十方梵請法(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威光照動
二十方梵請(二)初九方(四)初東方(七)初覩瑞
二驚駭
三相問決
四尋光見佛
五三業供養
六請法
七默許
二東南方(七)初覩瑞
二驚駭
三相問決
四尋光見佛
五三業供養
六請法
七默許
三南方(七)初覩瑞
二驚駭
三相問決
四尋光見佛
五三業供養
六請法
七默許
四總明六方
二上方(文句)(四)初釋(六)初覩瑞
二驚駭
三相問決
四尋光見佛
五三業供養
六請法
二舊云下敘古
三然佛下件偏
四又如下正解
二明近由○
二明正結緣○
二偈頌○
二兩品授記○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四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五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二明近由(二)初敘意分科
二釋(二)初請轉半字法輪(三)初受請
二正轉(文句)(二)初辨不明六度所以
二三轉下正釋(三)初釋三轉(二)初略辨三轉之相
二亦將下辨諸門略示同意(四)初約所對(二)初對四法
二亦對下對三道
二為聲下約所為
三何故下明三轉意
四問初下料簡(二)初問
二為生下答
二十二下釋十二行(二)初雙標兩門
二教十下正釋(六)初略釋
二又教下判能所
三十二下判輪非輪
四若作下判教行
五教輪下判名體寬狹
六或通下判通別(二)初判
二今就下正釋
三所不下簡不能轉(二)初略示其人(二)初正示人
二夫轉下明不轉意
二有解下通辨大小通別(四)初明一代卷舒
二小乘下辨一代體
三十二下辨名體同異
四又三下辨通別(三)初約因緣(二)初對三人
二無生下明卷舒
二又三下約四諦
三又六下約六度(四)初明通小
二攝大下明通凡
三若爾下釋疑
四阿毗下引小證通
三聞法得道
二請轉廢半明滿字法輪(二)初分科
二釋文(七)初出家
二請法
三所將亦出家
四佛`[受【CB】,愛【卍續】]`受請
五時眾有解不解
六時節
七說`[已【CB】,巳【卍續】]`已入定
○二正結緣(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經(二)初法說結緣(三)初明昔日共結緣(四)初知佛入定
二王子覆講
三眾得利益
四定起稱歎(二)初正稱歎菩薩
二勸物親近(二)初勸親近
二釋觀意
二明中間更相值遇(文句)(二)初釋相值所以
二問答奢促
三明今日還為說法華(二)初結會古今(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結師古今
二會弟子古今(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會現在(四)初住三菩提
二住聲聞
三釋退住意
四正結古今
二會未來(二)初正會
二釋疑
二明還說法華(二)初分科
二釋文(三)初時眾清淨
二正說法華
三釋前開三意
二譬說結緣(文句)(三)初分科示意
二問此下問答(二)初問答
二問答
三五百下依文解釋(經文)(二)初開譬(二)初導師譬(五)初五百由旬譬(文句)(二)初出舊解(六)初正出舊解(五)初第一師(二)初述
二今謂下破
二又有下第二師(二)初述
二有人下破(二)初引他人難
二大論下引證二種生死
三有人下第三師(三)初敘古
二難者下他人譬
三今謂下今破
四有人下第四師(二)初述
二此取下破(二)初正破(三)初破前所引
二難云下引今文難
三若五下縱難
二此中下今家略解
五有人下第五師(二)初述
二凡夫下破(三)初今家雜例
二大品下立通義非實
三大品下引大品辨非
二凡夫下今家雜列所過無別文
三大品下示大品合二乘為一百無別文
四大品下示大品未明化城無別文
五既未下料簡(四)初問答大品不論寶所(二)初問
二答(三)初明大品論寶所
二下文下今經明化城
三又名下明二乘住化城同別(二)初雙標
二同出下雙釋(二)初釋同
二別開下釋別
二火宅下問答車三城二(二)初問
二三根下答
三何故下問答凡三聖二(四)初問
二此引下答
三若爾下徵
四佛道下釋
四問二下問答菩薩無難(二)初問
二云云下答(三)初以通教答
二大論下辨通教意
三此經下明圓異通
六人師下結
二今依下正釋(三)初約果報處釋
二但佛下約煩惱因釋
三入空下約三觀釋
二險難惡道譬
三若有多眾譬
四至珍寶處譬
五一道師譬
二將導譬○
二合譬○
○二將導譬(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文(三)初所將人眾譬
二中路懈退譬(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退大(三)初中路懈退
二白導師言
三不能復進
二接小(二)初分科
二釋經(四)初多方便譬
二傷其失寶譬
三化作大城譬(二)初正作化
二正說化(文句)(二)初約三轉
二前至下釋寶所亦可得去(三)初今文正釋
二一說下引他人解(二)初第一解(二)初他人解
二爾下今文判
二又說下第二解(二)初他人譬
二大品下今引二經判
三但於下釋出其意(三)初明法華前未說
二若論下明宿世應有
三今現下明開顯得說
四入城譬
三滅化引至寶所譬(文句)(二)初引他解(二)初標
二大經下釋(二)初引大經三文釋
二然過下約三義釋(四)初列三義
二菩提下釋三義
三下文下引今文證
四何故下問答
二爾時下今正釋(二)初分科
二釋(經文)(二)初知息`[已【CB】,巳【卍續】]`已
二引向寶所(文句)(四)初總舉譬合法
二寶所下釋寶所(二)初約極果釋
二若分下約分真釋(二)初釋
二大經下並判
三寶處下釋處在近
四舊問下問答料簡(二)初問答有無三一動靜(二)初問
二答(三)初釋舊答(三)初答有無(二)初譬
二就理下法
二車三下答三(二)初譬
二理教下法
三三家下答動靜
二難云下難舊答
三今明下今正解(三)初略斥舊(三)初斥有無(三)初約眾生釋
二約佛下約佛智釋
三化城下對上二周論同異
二三車下斥三一
三問化下斥動靜(二)初問答
二問答
二權智下約智廣破(三)初斥有無
二權智下破三一
三權智下破動靜
三作如下結斥
二問答五處開顯何異(二)初問
二答
○二合譬(二)初分科
二正合(二)初正合(二)初合導師譬(五)初合第五導師
二合第三若有多眾
三合第二驗難惡道
四合第一五百由旬
五合第四至珍寶處
二合將導譬(二)初分科
二正合(三)初合所將人眾
二合中路懈退(二)初合退大(三)初合中路懈退
二合白導師言
三合不能復進
二合接小(三)初多諸方便
二合傷其失寶
三合化作大城
三合滅化引至寶所(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合知息`[已【CB】,巳【卍續】]`已
二合引向寶所
二舉譬帖合(二)初牒接退譬合施三
二牒滅化譬合顯一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文(二)初頌結緣由(二)初頌遠由(二)初頌大通成道(三)初頌第二成道前事
二頌第三正成道
三頌第五請轉法輪
二頌十方梵請法(二)初頌威光動耀
二頌十方梵請(二)初頌東方
二總頌九方
二頌近由(二)初頌請轉半字法輪(二)初分科
二釋頌(三)初頌受請
二頌正轉
三頌聞法得道
二頌請轉半滿字法論(五)初頌第一出家
二頌第二請轉大乘
三頌第三二萬劫
四頌第四佛受請
五頌第七說`[已【CB】,巳【卍續】]`已入定
二頌正結緣(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法說(三)初頌昔日共結緣(三)初頌知佛入定
二頌王子覆講
三頌眾得利益
二頌中間更相值遇
三頌今還說法華(二)初頌結會古今
二頌還說法華(二)初頌時眾清淨
二頌還說法華
二頌譬說(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開譬(二)初頌導師譬(五)初頌第二險難惡道
二頌第三若有多眾
三頌第一五百由旬
四頌第五有一導師
五頌聰達
二頌將導譬(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所將人眾
二頌中路懈退(二)初頌退大
二頌小接(四)初頌第二傷其失寶
二頌第一多諸方便
三頌化作大城(二)初頌化作(文句)(二)初法門釋
二觀心釋
二頌說化
四頌入城
三頌滅化引至寶所(二)初頌知息`[已【CB】,巳【卍續】]`已
二頌引向寶所
二頌合譬(二)初頌正合(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導師
二頌合將導(二)初頌合中路懈退(二)初合退大
二合小接
二頌合滅化引至寶所(二)初頌合知息`[已【CB】,巳【卍續】]`已
二頌合引向寶所
二頌舉譬帖合
○二兩品授記(二)初授千二百記(三)初釋品題
二分科
三入文解釋(二)初授滿願記(二)初敘默然解(二)初敘得解歡喜(二)初敘得解由(四)初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
二聞授五大弟子記
三聞宿世結緣之事
四佛諸佛觀久遠若今日
二敘得解歡喜(二)初明內解歡喜
二明外形恭敬
二敘默念領解(二)初明默念解
二明默求發迹請記
二如來述記(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二)初述本迹(三)初就釋迦世行因發迹(三)初舉示其人
二總標本迹章(二)初標迹
二標本
三別釋本迹(二)初別釋迹中助宣半滿法
二別述本地功德
二約過去佛世行因顯本
三就三世佛所修因行滿
二與授記(七)初明因圓
二明果滿
三明國土廣淨(五)初明國大嚴淨
二明純是善道
三明人天福慧
四明菩薩聲聞甚多
五總結
四明國劫名字
五明佛壽量
六明法住大久
七明滅後供養舍利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發迹(二)初頌總發諸聲聞迹(五)初標`[已【CB】,巳【卍續】]`已得垂迹之法
二明垂迹之由
三明垂迹利益
四明內懷大外現小
五指略抑廣
二發願滿迹(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顯過去本
二頌三世佛所行因
二頌授記(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頌因圓
二頌果滿
三頌第四劫國名字
四頌第三國土廣淨
二授千二百記○
二授二千記○
○二授千二百記(三)初念請
二與記(二)初長行(三)初總許千二百
二別授陳如
三別授五百
二偈頌(二)初頌陳如及五百
二頌總授一切聲聞記
三領解(二)初長行(二)初經家敘歡喜(二)初得解歡喜(二)初明內心歡喜
二明外形恭敬
二愧昔不解
二自陳領解(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法說(二)初得少為足
二責根鈍難悟
二譬說(二)初略譬(二)初略舉譬況
二釋無智意
二正舉譬(二)初分科對辨
二釋(二)初開譬(二)初醉酒譬(三)初繫珠譬
二醉臥不覺譬
三起`[已【CB】,巳【卍續】]`已遊行譬
二親友覺悟譬(三)初訶責譬
二示珠譬
三勸貿譬
二合譬(二)初合醉酒譬(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合繫珠
二合醉臥不覺
三合起`[已【CB】,巳【卍續】]`已遊行
二合親友覺悟譬(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合訶責
二合示珠
三合勸貿
二偈頌○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歡喜(二)初頌得解歡喜
二頌愧昔不解
二頌自陳領解(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法說
二頌譬說(二)初頌略譬
二頌正舉譬(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開譬(二)初頌捨寶不知
二頌親友覺悟
二頌合譬(二)初頌合捨寶不知
二頌合親友覺悟
○二授二千記(三)初釋品題
二分科
三入文解釋(二)初請記(二)初二人請(二)初默念
二發言(二)初引例
二望引
二二千請
二授記(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記二人(二)初記阿難(五)初長行
二偈頌
三八千菩薩生疑
四如來發迹釋疑
五阿難顯本述歎
二記羅睺羅(二)初長行
二偈頌
二記二千(三)初長行
二偈頌
三得記`[歡【CB】,歎【卍續】]`歡喜
○第三迹門流通(文句)(三)初釋法師品題(二)初總釋(二)初釋五法師(二)初出經論辨離合有無(二)初依今經列五法師
二大論下出異釋名對今辨離合有無
二別論下判釋通別結品名(二)初分自他以別師位
二通論下捨別從通
二減數釋(四)初束五為四
二若束下束四為三(三)初約三業釋(二)初正釋
二別論下判通別
二又是下約三門釋(二)初正釋
二別論下判通別
三又讀下約三法釋(二)初正釋
二如來下判通別
三又束下束三為二
四又束下束二為一(二)初正釋(二)初通對三法
二別意下別對三法(二)初別對(九)初對善惡蕩相
二又慈下對福慧
三又慈下對斥偏邪
四又慈下破四魔
五又慈下明具二嚴
六慈認下約譬立破
七又慈下約體用
八出三下約三諦
九經言下引經釋
二若論下指廣
二問何下料簡(三)初約事釋
二又事下約事理合釋
三又約下單約理釋
二別釋(二)初因緣釋
二凡多下約教釋
二前下科分(二)初結前生後
二正科分斥舊
三若下依文解釋(四)初法師寶塔兩品明弘經功深福重(二)初法師品釋尊自說弘經功福今覓流通(二)初歎美五種法師能持法人(二)初稟道弟子門功福深重(二)初佛世弟子(二)初辨意分科
二釋(二)初簡出人類
二如下簡出得記之緣(文句)(二)初略釋
二聞一下廣釋(二)初釋聞一句一偈(二)初釋聞句偈與記(三)初約因緣釋以例中上
二見實下引見實對今經辨異
三舊云下略破古
二一偈下釋句偈義(三)初引論釋
二觀心下約觀釋
三若取下約今經釋
二一念下釋一念隨喜(二)初正釋(二)初總釋
二隨喜下別釋(二)初標
二若聞下釋(二)初正釋(二)初約竪釋
二又若下約橫釋
二即橫下融通
二故大下引證
二滅後弟子(二)初出弟子類
二明功報
二授道師門功深福重(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二)初別(二)初明現世(二)初若下明下品師(二)初明師相
二藥下明功報
二何下明上品師(二)初明師相
二藥下明功報
二明未來(二)初若下明下品師(二)初明師相
二當知下明功報
二何下明上品師
二總(二)初明逆者得罪
二明順者得福
二偈頌(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獎勸自行利他
二頌師門總別(二)初頌別(二)初頌現世(二)初若下頌下品師(二)初頌師相
二頌功報
二諸下頌上品師(二)初頌師相
二頌功報
二頌未來(二)初超頌上品師(二)初頌師相
二頌功報
二追頌下品師(二)初頌師相
二頌功報
二總頌(二)初頌逆者得罪
二頌順者得福
三歎經尊妙
二歎美所持之法又示弘經方軌(文句)○
二寶塔品多寶分身且證且助勸覓流通○
二達多一品引往弘經彼我兼益證功深福重○
三持品忍力成者此土弘經新得記者他土弘經(文句)○
四安樂行一品明初依始心弘經方軌○
○二歎所持之法及弘經方法(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二)初歎經法(五)初約法歎(文句)(五)初釋`[已【CB】,巳【卍續】]`已今當說(二)初牒經
二有師下解釋(三)初述他解
二經歎下破
三今初下今正解(二)初列三時在法華外
二大品下明三時不及法華
二秘要下釋秘要之藏
三不可下釋不可分布
四從昔下釋從昔`[已【CB】,巳【卍續】]`已來未曾顯說
五如來下釋在日猶多怨嫉
二約人歎
三約處歎
四約因歎
五約果歎(二)初分科
二釋(五)明近果(文句)(二)初總釋
二則有下別釋(四)初列二文
二今言下簡取初意
三又望下釋近當體
四今以下消文正意
二明開譬(文句)(二)初今師釋(二)初列二門
二觀門下解釋(二)初觀門(二)初總明觀
二依通下歷教明觀(三)初通觀
二別觀下別觀
三圓觀下圓觀
二次約下教門(二)初總釋
二三藏下歷四味釋
二有人下引古釋(五)初正引古釋(二)初引三家
二生師下引二家
二有人下引他破
三尋經下今師和會
四問答料簡(二)初問答餘經遠(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般若遠(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共菩薩
二夫般下重順問答
五既是下結
三合譬
四釋近(文句)(二)初正約開顯釋(三)初釋菩薩菩提
二開方下釋開示(三)初引古料簡(二)初引古釋(三)初光宅師(二)初出光宅解
二私謂下章安破
二河西道朗師(二)初出道朗解
二私謂下章安許
三有人下第三師(二)初引古解
二私謂下章安破
二問答料簡(三)初問答當體能通(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二)初答具二門(二)初正答方便具二門(二)初出二門義
二此二下釋二門開閉相(二)初標
二昔不下釋(二)初明當體
二二者下明能通
二實相下兼示真實具二門(二)初標
二一當下釋(二)初明當體
二二能下明能通
二劉虬下引同
二有人下破古(二)初他人解(二)初列三門
二如以下釋
二私謂下章安破
二問答不互為門(二)初問
二此有下答(二)初約四句釋
二如名下引例釋
三問答不互相顯(二)初問
二此亦下答(三)初對釋(二)初標
二言昔下正釋(二)初示非
二破此下正釋
二三下結判
三以因下修姓相顯
二有人下引古約十五門釋
三今釋下今師正解
三若不下釋深遠無人能到
二又作下約三慧釋
五簡非
二示方軌○
二偈頌○
○二示方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示方法(三)初標章門
二解釋
三勸修
二明利益(二)初分科
二釋(五)初遣化人
二遣化四人
三遣八部
四見佛身
五與總持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總勸
二頌長行(二)初頌歎經法(二)初頌開譬
二頌合譬
二頌示方軌(二)初頌示方軌(三)初頌標章
二頌解釋
三頌勸修
二頌明利益(六)初總明五事利益
二頌第二遣四眾
三頌第一遣化人
四頌與總持
五頌見佛身
六頌遣八部
三結勸
○二寶塔品多寶分身且證且助勸覓流通(二)初釋品題(文句)(三)初約因緣釋(二)初正釋(四)初世界(四)初翻名辨有無
二阿含下明能表
三經云下明所表
四此塔下結
二瓔珞下為人(四)初格量生身舍利
二又問下釋難(二)初立難
二佛言下答
三今經下格量今經力大
四從地下結
三北地下對治(三)初引古釋
二此乃下今破
三此塔下結
四地師下第一義(三)初引地師解
二釋論下證地師非
三師言下引南岳斥
二此四下結
二塔出下約教本迹釋(二)初雙標兩義
二證前下釋出兩意(四)初正釋(二)初明塔出(二)初證前明約教(二)初約真實(三)初示三周
二若略下辨廣略
三又證下示流通
二平等下約大慧(四)初問
二釋論下答
三如一下譬
四當知下結二文意同
二起後下起後明本迹(二)初明起後之由
二久遠下明能起所表
二又塔下明塔在空(二)初證前明約教
二修得下起後明本迹
二若塔下辨同異
三若塔下引顯密
四今取下釋妨
三觀心下約觀心釋(三)初約三身各明能表所表
二由多下約三身總明能表所表
三普賢下引證
二入文釋○
○二入文釋(二)初分科斥非
二釋(二)初長行(三)初明多寶踊現(六)初塔現之相
二諸天供養
三多寶稱歎
四時眾驚疑(二)初得法喜
二疑怪
五大樂說問(三)初問何因有此塔
二問何故塔從地出
三問何故發是音聲
六如來為答(三)初答第二問
二答第一問
三答第三問
二明分身遠集(二)初分科
二釋(七)初樂說請見多寶
二應集分身
三樂說請集
四放光遠召
五諸佛同來
六嚴淨國界(三)初變娑婆
二變二百那由他
三變二百那由他
七與欲開塔(二)初分科
二釋(五)初諸佛問訊說欲
二釋迦舉開塔
三四眾皆同見聞
四二佛分座而坐
五四眾請加
三明釋迦唱慕(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大聲唱慕
二明付囑時至
三明付囑有在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多寶滅
二頌分身集
三頌釋迦付囑(二)初舉三佛以勸流通(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慕覓其人
二舉三佛以勸持經
三釋勸意
二舉難持法以勸流通(二)初正舉勸(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誡勸
二正舉難持以勸流通(六)初舉能說難
二舉書持難
三舉暫讀難
四舉為一人說難
五舉問義難
六舉奉持難
三釋難持意
二釋勸意(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重慕持經人
二明能持諸佛喜歎
三明能持即成勝行
○二提婆達多品引往弘經彼我兼益證功深福重(二)初釋品題(文句)(三)初釋注文
二寶唱下引古明品闕續(二)初明譯人品數(二)初總標
二曇摩下別釋(二)初明法護
二鳩摩下明羅什
二長安下明闕續(三)初明闕品所以
二梁有下明古德續品
三晚以下引證無失
三提婆下翻名釋義(二)初約因緣釋
二若作下約本迹釋
二入文釋(二)初分科
二釋文(二)初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三)初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二)初長行(四)初明求法時節
二正明求法(二)初明發願
二明修行(二)初明欲滿檀那
二明為滿般若
三明求得法師
四明受法奉行
二偈頌(五)初頌求法時節
二頌正求法
三頌求得法師
四頌受法奉行
五結證勸信
二結會古今(二)初正結會古今
二明師弟功報俱滿(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明弟子因報`[已【CB】,巳【卍續】]`已滿(三)初明因滿(文句)(四)初藏教(二)初正釋(二)初略釋(二)初直明六相
二又若下束十善為六度
二菩薩下分別(二)初標
二一對下釋(三)初對治
二二謂下相生
三三謂下約果報
二如是下結
二若施下通教(二)初正釋
二如此下結
三若言下別教(二)初正釋(二)初明十利
二四事下明四年
二此是下結
四月藏下圓教(二)初責世俗心
二何者下依第一義(三)初正釋
二華嚴下引證
三如此下結
二明果圓(文句)(二)初明三十二相(二)初明藏教
二空無下明後三教
二八十下明八十種好(二)初正釋
二若分下約教例相
三結證由通經益
二明法師妙果當成(三)初明正果成
二明化度
三明滅後利益
三勸信
二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明文殊通經(五)初明智積請退
二明釋尊止之
三文殊尋來
四智積問
五文殊答(二)初分科
二釋(七)初利益甚眾
二蒙益者集證
三皆文殊所化
四本聲聞人
五今聞實教
六文殊結益
七智積偈歎
二明利益(二)初分科
二釋(九)初文殊自敘
二智積問
三答
四智積別教為疑
五龍女明圓釋疑(二)初經家敘現申敬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明持經得解
二明成就二身
三引佛為證
六身子狹三藏權難(二)初總難信
二釋出五礙
七龍女以一實除疑(二)初獻珠表得圓解
二正示圓果
八時眾聞見得益(二)初明見聞
二人天歡喜
九智積身子信伏
○三持品忍力成者此土弘經新得記他土弘經(三)初釋品題
二分科
三入文釋(二)初明受持(文句)(二)初釋(三)初二萬菩薩奉命此土持經
二五百八千聲聞發誓他國流通
三請尼請記(四)初摩訶波闍波提請記(二)初請
二與記
二耶輸陀羅請記(二)初請
二與記
三諸尼領解
四諸尼發誓
二問下問答
二明勸持(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五)初佛眼視
二菩薩請告
三佛默然
四菩薩知意
五發誓通經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被忍衣弘經(三)初總論時節明著衣
二別明所忍之境(三)初通判邪人
二明道門增上慢者
三明僭聖增上慢者(文句)(二)初出正行
二佛滅下辨邪
三明著衣意(文句)(四)初藏教
二毗婆下通教
三十七下別教
四今經下圓教
二入室弘經
三坐座弘經
四總結請加
○四安樂行品明初依始心弘經方軌(二)初釋品題(文句)(四)初以義總釋(二)初標列
二事者下釋(二)初略釋(三)初依事
二附文下附文(二)初附上品
二住忍下附當品
三又法下法門(二)初標列
二不動下釋(三)初釋安
二樂者下釋樂
三無行下釋行
二今更下廣釋(三)初依事(二)初正釋
二經七下結品意
二更廣下附文(三)初立能趣所趣
二行有下釋能趣行(十)初列三行
二止行下釋
三總此下結對境行
四境稱下結歸品名
五大論下引證歸境
六因時下判位
七因名下判因果名異
八又因下判因果辨化用
九如此下總結
十此行下會異(二)初總會
二別亦下別會
三料簡(二)初問
二答
三廣法下法門
二此品下明四行來意(二)初明深行不須
二若初下明始行須
三此安下明四行次第(四)初明不次第
二今且下寄前品明次第
三若約下約行次第
四雖作下約行不次
四四安下明四行體具(三)初出古釋
二南岳釋
三天台下明今解(二)初標
二身業釋(二)初釋身業(三)初明有所離
二有止下具三方軌
三止行下具足三德(二)初明具德
二恩德下明相生
二餘口下例釋
二入文釋○
○二入文釋(二)初問(二)初歎前品深行
二問淺行弘經
二答(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標四行章門
二解釋修行方法(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身安樂(二)初釋方法(二)初長行(二)初標行近
二釋行近(文句)(三)初分科
二或云下敘古釋(二)初敘古
二私謂下章安破(五)初總別破(二)初別破二家
二若兩下總判三家互失
二然行下立理破
三又行下引義破
四又忍下約行破
五若爾下徵起釋疑
三今約下今依文正解(經文)(二)初釋行處(文句)(二)初總標
二一直下別釋(三)初約一法釋(二)初標一法
二一諦下正釋(五)初列功能
二一切下釋三行(三)初明一切所歸(二)初消經
二結名
二為一下為一切作本(二)初消經
二結名
三徧無下徧無分別(二)初消經
二結名
三無三下對處結名
四如此此下明與前品三法義合
五是名下總結
二二約下約二法釋(四)初標
二二忍下會意
三二空下辯異(三)初標
二何者下釋異相
三若更下明開合
四今且下正釋(十)初標
二謂伏下列
三此四下舉別異圓
四今圓下出今圓意
五大經下引證
六若約下明無淺深
七聞生下消經
八行此下以三法結
九二空下結名
十是名下總結
三三約下約三法釋(八)初標
二三法下示相
三住忍下正消經
四此則下結名
五行亦下結成三行三法
六是為下總結
七龍師下出異解
八彼明下約教通斥
二釋近處○
二偈頌○
二結行成
二口安樂行○
三意安樂行○
四誓願安樂行○
三總明行成之相○
○二釋近處(文句)(四)初標
二遠十下列三門
三上直下示三來意
四就初下依文正釋(經文)(三)初即遠論近(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釋(十)初槀勢
二邪人法
三兇險戲
四旃陀羅
五二乘眾
六遠欲想
七遠不男
八遠危害
九遠譏嫌
十遠畜養
二分十下結成二過
三觀心
二即近論遠
三即非遠非近論近(文句)(二)初作境智釋(二)初科分
二觀者下解釋(經文)(三)初總標境智
二別釋(文句)(二)初釋境
二不顛下釋智
三結成(文句)(三)初約初句明雙照
二又因下約二句重釋
三又但下合成三諦
二又觀下金約觀釋(二)初作觀體相釋(三)初明觀體
二不顛下明觀相
三釋論下引二論釋
二凡有下作十八空總別釋(三)初別釋
二十八下總釋
三大經下引證
○二偈頌(二)初分科示意
二釋(三)初頌標章
二頌釋行近(二)初頌事遠近(文句)(六)初釋離國王
二外道下釋外道
三小乘下釋小乘
四深著下釋五欲
五寡女下釋寡女等
六入里下釋乞食
二頌非遠非近
三明行成(三)初標
二釋
三總結
○二口安樂行(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長行(二)初標章
二釋行法(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止行(四)初不說過
二不輕慢
三不歎毀
四不怨嫌
二觀行
二偈頌(二)初分文
二釋偈(三)初頌標章
二頌行法(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頌止行(四)初頌第一不輕慢
二頌第三不歎毀
三頌第一不說過
四頌第四不怨嫌
二頌觀行
三明行成(四)初標行成
二明內無過
三明內有善法
四格量功德
○三意安樂行(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長行(三)初標章
二釋行法(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止行(四)初不嫉諂
二不輕罵
三不惱亂
四不諍競
二觀行(二)初分科略示
二釋經(四)初起大悲心
二起慈父心
三起大師想
四平等說法
三結行成(二)初結止行
二結觀行
二偈頌(二)初頌釋行法(二)初頌止行(四)初頌第一不嫉諂
二頌第二不輕罵
三頌第四不諍競
四頌第三不惱亂
二頌觀行(四)初頌第一大悲心
二頌第三大師想
三頌第二慈父心
四頌第四平等說法
二頌明行成
○四誓願安樂行(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長行(二)初明行法(三)初標章
二釋行(二)初分科
二釋經(三)初明標誓願境(二)初慈誓境
二悲誓境
二明起誓願由(二)初慈誓由
二悲誓由
三正立誓願
三結行成(三)初總結無過失
二別結慈悲行成
三釋誓願行成
二歎經(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法說(二)初昔未顯說
二今日乃得
二譬說(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不與珠譬(二)初開譬(六)初威伏諸國
二小王不順
三起兵往罰
四有功`[歡【CB】,勸【卍續】]`歡喜
五隨功賞賜
六而不與珠
二合譬(六)初合威伏諸國
二合小王不順
三合起兵往罰
四合有功歡喜
五合隨功賞賜
六合而不與珠
二與珠譬(二)初開譬(二)初有大功勳
二賜與明珠
二合譬(二)初合大勳
二合與珠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偈(二)初頌行法(二)初頌行成
二頌行法(三)初頌誓願境
二頌誓願由
三頌正立誓願
二頌歎經(二)初分科
二釋頌(二)初頌開譬(二)初頌不與珠譬
二頌與珠譬
二頌合譬(二)初頌合不與珠譬
二頌合與珠譬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卷五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六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二總結成行(文句)(三)初釋經(二)初即分科
二釋文(三)初結勸四行
二舉三報勸(三)初轉苦成報
二轉業成生
三轉惑成後(二)初分科
二明轉障(二)初別明三毒(三)初明貪轉
二明瞋轉
三明癡轉
二總明諸煩惱(文句)(二)初示意分科
二既云下釋夢入位(經文)(六)初十信亡二報
二入十住
三修十行
四悟十迴向
五入十地
六妙覺
三總結
二信根下示佛道
三夢者下示夢由(二)初正示
二現在下問答
○第二本門開近顯遠(文句)(二)初釋涌出品題(三)初正釋(四)初世界(三)初明赴命之由
二如來下正明赴命
三故下結
二三世下為人(四)初法
二一月下譬
三召過下合
四故下結
三虗空下對治(二)初釋
二故下結
四寂場下第一義(二)初釋
二故下結
二文云下引證
三今以下總結
二此下釋經三分(二)初科分
二他方下解釋(經文三)初序段(二)初涌出序(三)初他方請弘經
二如來不許
三下方涌出(二)初分科
二釋文(二)初經家敘相(五)初涌出
二身相
三住處(文句)(五)初出土名
二常下辨四德
三是為下結名
四以下釋住意
五下下釋下方
四聞命
五眷屬
二明問訊(二)初分科
二釋經(五)初三業供養(文句)(二)初明感應
二拜繞下更釋(二)初釋三業為機
二五十下釋感應相(二)初明長短(四)初略示
二如來下明非長而長
三解者下約解惑判
四斯為下明長短意
二四眾下明廣狹(二)初略示
二夫肉下釋(三)初法
二見爾下譬
三見應下合
二陳問訊之辭(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標四道師
二陳問訊辭(二)初長行(二)初問教主
二問所度
二偈頌(二)初問教主
二問所度
三佛答安樂(二)初答安樂
二答易度(二)初利根德厚
二鈍根德薄(文句)(四)初釋經文
二今略下對華嚴辨(二)初列
二第一下釋(四)初正釋(十)初第一下明始今
二日照下辨開合
三頓直下約橫豎
四一臺下明迹本異
五加四下論加不加
六華王下土變不變
七七處下明處多少
八滅化下斥奪用否
九行大下獨圓開顯
十根利下利鈍前後
二緣宜下結
三故文下引證
四諸師下破古(二)初破
二若下出音
三舊云下出舊(二)初出舊解
二今以下破
四地人下引地人(二)初引古
二今破
四偈頌隨喜
五如來述歎
二疑問序○
二正說段○
三流通段○
○二疑問序(文句)(三)初約因緣釋(二)初正釋(四)初世界
二又彼下為人
三又彼下對治
四又佛下第一義
二此約下結
二疑問下科分
三初長下釋經(三)初此土菩薩疑(二)初長行
二偈頌(五)初問何處來
二何因緣來
三敘其數量
四問其師誰
五結請(五)初結歎
二請答來處
三請答來緣
四大會同請
五請答師主
二他方菩薩疑
三諸佛抑待
○二正說段(二)初分科
二釋經(二)初誡許(二)初長行(二)初誡(二)初述讚
二誡
二許(二)初標果智
二開化(二)初大師釋
二又下章安釋
二偈頌(二)初頌誡
二頌許(二)初頌果智
二頌三世
二正說(二)初分科
二釋經(三)初正開近顯遠(二)初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初略開(二)初長行(二)初雙答(二)初答其是誰
二答何處來
二雙釋(二)初明師(二)初雙修智斷
二雙證智斷
二辨處
二偈頌(二)初頌雙答
二頌雙釋
二因疑下更請(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長行(二)初動執生疑
二騰疑更請(二)初分科
二釋(二)二法說(三)初執近疑遠
二執遠疑近
三請結
二譬說(二)初開譬(三)初成道近
二所化多
三結
二合譬(三)初合近
二合遠
三合請答(三)初舉佛語
二明請意(二)初為現在
二為未來
三請答(二)初除我等疑
二除未來疑
二偈頌(二)初頌法說(三)初頌執近
二頌疑遠
三頌結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
二頌合譬(三)初合執近
二合疑遠
三合請答
二廣開顯斷疑生信(二)初釋壽量品題(文句)(二)初引古通釋(四)初明諸佛異解(五)初敘叡師
二河西下朗師
三道場下觀師
四注者下注者
五竺道下生師(七)初明形壽不實
二然則下以形例壽
三古亦下明古今不二
四無時下重釋形壽
五是以下指近即久
六伽耶下轉釋雙非
七長短下真俗相對
二前下縱諸師破光宅(三)初正明縱破
二又或下引古難
三今為下通難
三鷸蚌下今四句正釋(二)初引車
二我乘下正釋
四問答料簡(四)初壽量涅槃辨異(二)初問
二今反下答(二)初反質令同
二若下分別
二近遠方便真實(二)初問(四)初引二經定
二若下引今妨前二(二)初難
二當知下結難
三若爾下引迹例本
四若下重例道同(三)初定道同
二若爾下正難
三若獨下結難
二答(四)初正答
二又諸下引證
三此即下結同
四故知下明体用
三推常徵文(二)初問
二答(二)初通途斥執
二又教下別明化意(二)初因緣
二又文下約教(二)初明二文多少(二)初涅槃
二此經下法華
二方便下引據
四辨法身應具(二)初問
二答
二釋品下正釋品○
二入文釋○
二總授法身記○
三彌勒總身領解○
○二釋品下正釋品(二)初通釋(二)初如來
二壽量下壽量(二)初正明
二今正下結歸
二如來下別釋(二)初釋如來(二)初置廣從略
二二如下解釋(二)初二如來(二)初借論如實之名
二乘是下釋成真應(二)初真身如來(二)初正明
二道覺下結成
二以如下應身如來(二)初以報為本
二來生下正明應身
二三如下三如來(三)初出三佛義通(三)初出正釋(二)初借論立義
二如者下釋論(三)初法身如來
二法如下報身如來(二)初正釋
二故論下結示
三以如下應身如來(四)初正解
二喻兼法合
三指身
四故論下引證
二法身下翻名
三是三下融通(三)初略意示
二大經下引證(三)初正引(二)初引大經
二梵網下引三經
二總眾下總結
三問此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引法身
二又云下引報身
三又云下引應身
三若但下修性(三)初明別
二今經下修性
三棟縱下以二況
二又法下別顯本三佛
三論云引證
二次明下釋壽量○
○二次明下釋壽量(二)初略釋壽(二)初釋字義
二真如下以字義通
二量者廣釋量(七)初義通三身(三)初釋字
二詮量下對身
三詮量下立句(二)初立三句
二法身下以句釋(三)初法身(四)初標
二有佛下釋所以(二)初正出法身
二不論下簡異二身(二)初簡身
二亦無下簡壽
三文云下引證
四蓋是下結歸
二詮量下報身(四)初略標
二以如下正釋(二)初正釋(二)初明智契境
二境發下借義釋名
二境既下明所以(二)初法
二函下譬
三文云下引證
四此是下結
三詮量下應身(四)初略標
二應身下釋所以(三)初明功能
二緣長下應用
三云云下明應即体
三文云下引證
四此是下結
二復次下約句別釋(二)初正釋四句(二)初正釋
二舊來下破古
二四句下四句料簡(二)初結前生後
二別者下正解(二)初別(二)初約四句別釋(四)初法身對第四
二常者下報身一句
三亦常下應身三句
四無常下通凡二句(二)初定句
二報智下釋疑(二)初出疑
二但取下明對句意
二三佛下結分凡聖
二通途下通(二)初通標
二法身下通釋(二)初釋三身(三)初法身
二報身下報身
三應身下應身
二凡夫下釋凡夫
三一身下融通
四隨緣下明不定(三)初示相
二大經下引證
三所以下釋所以(二)初約教判(三)初判凡夫二乘
二若諸下判菩薩
三唯佛下判佛位
二大經下引經譬三身
五此品下約身判(三)初正出本報
二何以下釋出所以
三以此下結成本報
六復次下約本迹判(四)初明本地三身
二諸經下諸部辨異
三非本下明本迹由
四本迹下辨本迹體同(五)初正明本迹體性
二肇師下正斥肇師
三復次下舉多斥諸(三)初標
二或以下釋(二)初別約三諦辨
二復次下約三一不異
三未知下結
四今攝下別示久近性同(三)初正簡示
二從箇下明本迹相由
三本迹下示不思議
五如此下結
七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二)初譬
二法門合(二)初正合
二海中下結出勝意(三)初法
二唯下譬
三非下斥
○二入文釋(二)初分科示意
二正釋經文(二)初誡信
二正答(文句)(二)初分科示意
二秘密下釋(經文)(二)初長行(二)初法說(二)初三世益物(二)初過去益物(二)初出執近情(三)初出所迷法
二出所迷眾
三出迷遠之謂
二破近顯遠(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顯遠(二)初法說顯遠
二舉譬格量(三)初舉譬問
二答
三合
二過去益物所宜(二)初分科
二正釋(三)初益物處
二拂迹上疑(文句)(三)初正釋(二)初拂執由
二疑因下示所拂(三)初標
二昔教下出所疑
三今拂下示拂相
二或有下出古
三今謂下破古(二)初約二義別破(二)初約行因得記破
二又中下約形聲生滅破
二不得下總結破
三正明益物所宜(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感應(文句)(三)初釋至我所
二佛眼下釋佛眼
三信等下釋信等(二)初通釋諸根
二此二下別判利鈍(三)初約漸頓
二又小下約大小人天
三十法下約十法界
二施化(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形聲益(二)初形益(二)初非生現生(文句)(二)初正釋(二)初略釋(三)初名字
二年紀下年紀
三處處下釋處
二名字下廣釋(二)初名字不同(二)初就佛界橫豎釋(二)初直約應身(二)初約豎
二約橫下約橫
二又諸下通約三身(二)初通標辨意
二或說下示異名(二)初約三身相望
二法身下異名
二此約下對餘界結略指廣
二年紀下年紀大小(二)初約壽命辨大小(二)初單約應身
二就法下通約三身
二或三下約身量辨大小(二)初約教釋(二)初自教相望
二或三下別圓相望
二例三下以三點例
二此皆下結
二非滅現滅
二聲益
二得益歡喜
二現在益物○
二總結不虗○
二譬說○
二偈頌○
○二現在益物(文句二)初下意分科
二如來下釋(經文)(二)初明機感(文句)(二)初釋經文(二)初眾生樂小(二)初通消經
二華嚴下別釋小(四)初引經
二案彼下今文判
三師云下引南岳證
四今當下通約教道
二德薄下釋德薄
二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標
二一約下以門判(二)初三義在因
二四約下第四在果
二明應化(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非生現生(二)初現生(二)初現生(文句)(三)初明勝劣二應(二)初對機明二應
二此兩下明二應二身生(二)初標
二劣應下釋(二)初劣應二身生
二勝應下勝應二身生
二出家下釋出家
三得菩提下得菩提
二非生(文句)(二)初正釋(經文)(二)初明實成久遠
二但以下明非生現生
二餘經下對辨
二利益(二)初明形聲益
二明不虗(二)初明不虗(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略消經
二上過下廣約四悉(四)初經四不虗(二)初明過去
二今明下明現在
二大論下論四並實
三篤而下引論剋判
四若以下借虗實判(二)初標
二昔方下判(二)初約漸對二門判(二)初正判(二)初昔虗
二今聞下今實
二今得下結
二約圓下約頓對二門判(三)初標
二得中下正判(二)初昔虗
二今聞下今實
三昔有下結
三問今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
二例入下引例
二釋不虗(文句)(二)初科分示意
二如實下釋(經文)(二)初照理不虗(文句)(三)初釋前四句(二)初約雙非辨(二)初正釋(四)初第一句
二亦無下第二句
三非於下第三句
四非於下第四句
二此四下結
二若雙下重釋雙非結(三)初標
二例如下出結相
三如此下結例
二不如下釋第五句
三唯佛下釋第六句
二稱機不虗(二)初明機感(文句)(二)初總明機感(二)初明機相
二欲令下明應相
二漸頓下別明四悉(四)初為人(二)初正釋
二習欲下釋疑(二)初立疑
二釋云下釋(三)初正釋
二如因下舉例
三性欲下結同
二欲者下世界
三行者下為人對治
四憶想下第一義(四)初得名所以
二漸頓下明次第
三隨其下明入實
四乃至下明通後
二論施化(文句)(二)初正對機施化(二)初總明
二若對下別明(二)初藏通
二若對下別圓
二所作下總結不虗(三)初標經
二如上下正釋(二)初消經
二云何下明皆實
三皆實下結
二非滅現滅○
○二非滅現滅(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明非滅現滅(二)初明本實不滅(二)初明果常
二舉因況(文句)(三)初總明常住
二舊人下舉舊人
三僻取下今破(三)初正釋
二譬如下譬
三明文下結
二明迹中唱滅(文句)(二)初總立
二如淨下正釋(三)初明三身非滅唱滅(三)初明法身(六)初借淨名文立義
二何者下釋唱滅意
三若言下以寂照帖釋
四夫法下釋唱滅義
五滅惑下判別圓
六若無下唱滅之緣
二明報身(六)初標
`[二【CB】,三【卍續】]`二誰有下正釋
三此即下結報身體
四眾生下唱滅之由
五有煩下明唱滅之相
六豈非下結唱滅
三明應身(三)初標
二應是下明不滅
三但為下明唱滅
二又法下明三身不滅(三)初明法
二報身下明報(二)初牒前說不滅
二以理下約事理相對(二)初約理無滅
二就有下約事有滅
三應身下明應
三若法下明三身雙非
二明現滅利益(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不滅有損(二)初不滅有損(文句)(二)初明唱滅
二若依下約四悉釋
二若下廣釋(文句)(二)初明現滅由
二若見下約三身明(二)初約三身(二)初總
二便謂下別釋(三)初明法
二又聞下明報
三應身下明應
二若唱下別釋報身(二)初明唱滅(五)初寄法身辨智
二經云下舉教立妨
三然明下引譬釋妨
四汝今下以理責
五當知下結意
二眾生下唱滅有益
二唱滅有益(二)初歎佛難值
二釋難值
○二總結不虗(三)初明佛出世必先施三
二明皆為化物
三皆非虗妄
○二譬說(文句)(二)初分文示意
二正釋(二)初開譬(二)初良醫治子譬(三)初醫遠行譬過去(二)初應化(二)初譬下超譬應化(文句)(四)初示十醫
二前三下簡判
三良者下正消文
四無量下引證
二其下追譬機感(文句)(二)初通約三乘
二菩薩下別指(二)初標
二就下釋(三)初約正因
二二者下約結緣
三三者下約了因
二現滅
二還`[已【CB】,巳【卍續】]`已復去譬現在(文句)(二)初分章
二諸下釋(二)初譬機感
二譬應化(二)初譬非生現生(二)初聲形益(二)初形益
二聲益(二)初分章
二釋(二)初受請說法輪
二譬誡勸(二)初勸門
二誡門
二利益不虗
二餘下非滅現滅(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不久應死譬(二)初唱死之由
二正唱應死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擬宜去住譬
二唱應死譬
二諸子醒悟譬(文句)(二)初分科
二解釋(二)初現滅利益
二未來機感
三尋歸譬未來
二治子不虗譬
二合譬(三)初合過去
二合現在
三合不虗
○二偈頌(文句)(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頌法說(二)初頌三世益物(三)初頌上過去(三)初成道久
二中間益物
三住處
二頌現在(文句)(二)初分科
二解釋(二)初頌非生現生
二頌非滅現滅
三頌未來(文句)(二)初標章
二釋(四)初明未來機應
二頌常住不滅
三明不見因緣
四明得見因緣
二頌總結不虗
二頌譬說(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上開譬(三)初頌過去
二頌現在
三頌不虗
二頌合譬(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合過去
二頌合現在
三頌合不虛
○二分別功德品授法身記(二)初釋品題
二釋品文(三)初標章
二引論二力釋
三釋(二)初引古及論(二)初引(二)初引光宅(二)初總立
二夫授下別釋(二)初總判
二下八下別示三門(三)初發心
二三十下增道
三小千下損生(二)初分惑九品
二六地下以品對生
二法華下引論
二今謂下評二家
二夫無下正釋(四)初歷教定位
二又淨下廢通從別
三即光下判失(二)初光宅
二天親下論家
四今分下釋(二)初科分
二總下釋(三)初經家總序
二如來分別(文句)(五)初判本迹俱圓
二下八下依圓釋文
三若論下破古及論(四)初雙標二門
二不如下正破
三但約下明今意(三)初法
二例如下譬
三約一下合
四或可下破古
四然本下明法華益多(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五自法下明涅槃眾少
三時眾供養
○三彌勒總申領解(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頌時眾得解
二頌如來分別
三頌時眾供養
○大段第三流通分(文句)(三)初分文(二)初出二家分文
二今且下今家分文
二生起下生起
三就偈下釋(二)初從此下至不輕品明弘經功德深勸流通(三)初此半品及隨喜品明初品因功德勸流通(文句)(三)初分科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
三解釋(二)初現在四信(文句)(三)初分科
二釋(四)初一念信解(二)初長行(三)初舉示其人(文句)(十)初總標大綱
二謂隨下明信解之力
三又信下明信解相狀
四亦是下以事釋成
五無所下以三諦意結
六如門下舉譬
七舉六下合譬
八無礙下釋名
九若坐下加行
十如是下判位
二明功德(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總論無量
二若下格量多少(二)初舉五度為格量本(文句)(二)初正釋
二問既下問答(二)初問
二答皆下答(二)初答
二蓋次下結示
二以是下正格多少
三位行不退
二偈頌(文句)(二)初開章
二釋(三)初頌格量多少
二追頌人相
三頌行位不退
二又下略解言趣(文句)(二)初示意分文
二解釋(經)(二)初標人相
二格量
三何下廣為他說(句)(二)
四阿下深信觀成
三結位
二滅後五品(句)○
二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勸流通○
三不輕品明信毀罪福證勸流通○
二從神力品下八品付囑流通○
○二又如下滅後五品(文句)(三)初分科
二問何下問答
三五品下釋(二)初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二)初長行(文句)(四)初分科
二此五下判通別自他
三初品下解釋(五)初直起隨喜心
二加自受持讀誦(二)初標人
二格量(文句)(二)初正釋
二料簡(二)初問
二答
三加勸他受持讀誦(二)初標人
二格量
四加兼行六度(二)初標人
二格量
五加正行六度(二)初標人
二格量
四結此下結位
二偈頌(文句)(三)初分文
二釋(四)初頌第二品
二頌第三品
三頌第四品
四頌第五品
三判位
二隨喜格量初品功德(二)初品題(文句)(二)初正釋(二)初因緣(四)初世界(三)初略釋名(二)初釋隨
二喜是下釋喜
二聞深下廣釋(二)初釋隨
二慶`[已【CB】,巳【卍續】]`已下釋喜
三權實下總結
二對治(二)初釋(二)初釋隨(三)初正釋(二)初理
二順事下事
二即廣下結成觀相
三如此下結成
二如來下釋喜(四)初寄時人斥權
二慶我下正釋喜
三以凡下明喜心相
四如此下結觀相
二佛今下結品
三為人(四)初牒位
二初但下牒隨喜
三未有下格量(三)初明行薄
二所獲下雙明隨喜
三况復下引經格量
四誰聞下結勸(二)初引經意勸
二如來下結經勸意
四第一義(四)初指上諸品功德
二時眾下明不惻初心功大
三忽聞下舉譬初心功大
四希有下結成立品名
二外道下約教(二)初斥偏外等
二佛今下正明圓位
二問答分別(二)初問
二答
二經文(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問(二)初長行
二偈頌
二答(文句)(二)初分科
二南方下釋(二)初長行(二)初明內心隨喜人(五)初爾下展轉相教(文句)(二)初古釋(二)初南方
二北方下北方(二)初引
二今謂下今破
二今為下正釋(二)初分答
二三藏下解釋(二)初橫約諸教四眾
二直就下直約圓教數之
二阿下格量本
三初下問
四彌下答
五佛下正格量(文句)(四)初略舉梵福
二今更下廣格量(二)初梵福
二聖福下聖福
三如是下格量聞經福
四私謂下章安格量
二又下直明外聽法人(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自往
二分座
三勸他
四具聽修行
二偈頌(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內心隨喜人(三)初頌五十人
二頌格量本
三頌格量
二頌外聽法人(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四)初超頌勸聽經
二追頌自往
三頌分座
四頌修行
○二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勸流通(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因緣釋(四)初世界(三)初指前品
二功德下辨異
三內外下重解二嚴(二)初約五品法師釋(二)初約讀誦(二)初正約六根
二又從下進寄真位(二)初約身根
二身根下例釋餘根
二讀誦下例餘品
二初品下約真似結況
二行者下為人
三明識下對治
四似解下第一義
二此品下絡名
二六根下入文解釋(文句)(二)初總釋功德增減(二)初引古釋(三)初略出二家
二諸師下總結斥
三大品下引經論破二師(四)初引大品
二正法下引正法華
三法華下引法華論
四大經下引大經
二今經下正解(四)初明一經具前四文
二今當下正解(二)初約弘經方軌
二復次下約理境
三若論下辨增`[減【CB】,滅【卍續】]`減
四相似下判位
二文為下依文別釋(經文)(二)初總列六根盈縮功德
二別作六章解釋(六)初眼根(二)初長行
二偈頌
二耳根(二)初長行
二偈頌
三鼻根(二)初長行
二偈頌
四舌根(二)初長行
二偈頌
五身根(二)初長行
二偈頌
六意根(二)初長行
二偈頌
○三常不經品引信毀罪福證勸流通(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約二事釋名(二)初正釋(二)初約因緣(二)初列名
二不輕下釋
二見實下約教(二)初引經文
二私類下章安釋(三)初法
二譬初下譬
二若分下合
二初是下結
二此品下重明來意
二入文解釋(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長行(三)初雙指前品罪福(二)初指罪
二指福
二雙開今品信毀(二)初明事本(七)初時節
二名號
三劫國
四說法
五壽命
六正像
七二萬億佛
二明本事(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時節
二雙標兩人名
三雙明得失(二)初明信者論得(文句)(二)初標兩句
二名常下釋二句(二)初四一宏宗(四)初釋四一宏宗(二)初表迹門顯實
二從乃下表本門顯遠
二文云下引文判位
二隨喜下明隨喜意
四敬人下結隨喜意
二不輕下流通妙益(二)初約三四示流通
二如此下結成
二明毀者之失
三雙明信毀果報(二)初明信者果報(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明果報
二結會(二)初結
二勸持
二明毀者果報(二)初分科
二釋(二)
初明果報二結念(二)初結古今
二勸持
二偈頌(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頌信毀因果(文句)(三)初釋等法
二大論下引二論
三若夫下辨得失
二頌勸持
○二神力下八品付囑流通(三)初二品明囑累流通(二)初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釋品名(二)初指前
二神名下釋神力
二此中下明來意(二)初別明
二自此下總明
二入文解釋(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釋長行(三)初菩薩受命(二)初經家敘敬儀
二發誓弘經(三)初時節
二處所
三誓願
二佛現神力(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所對之眾
二正現神力(文句)(二)初釋神力(十)初吐舌相
二通身放光
三謦咳
四彈指
五地六種勳
六普見大會
七空中唱聲
八南無歸命
九遙散諸佛
十十方通同
二問下問答
三結要勸持(二)初分科
二正釋(四)初稱歎付囑
二結要付囑
三勸獎付囑
四釋付囑
二偈頌(二)初佛現神力
二結要勸持(三)初總頌四法
二別頌四法(四)初一切法
二神力
三秘要
四甚深之事
三總頌結
二囑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囑(二)初釋品題
二入文解釋(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付囑(三)初如來付囑(三)初正付
二釋付
三誡付
二菩薩領受
三事畢唱散
二時眾歡喜
二五品約化他勸流通○
三一品約自行流通○
○二五品約化他勸流通(四)初藥王品勗弘法師苦行乘乘(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釋品名(二)初約因緣釋(二)初引經明世界
二此文下以今經成四悉
二若推下義推前後
二此下下別明來意(二)初標
二今品下釋(二)初明三品來意(二)初明今品
二下如下明品下二品
二有人下總明諸意(三)初引古
二此一下今破
三今明下今正明(三)初總出意(二)初總判
二故十下引證
二藥王下別示相
三作此下結義
二入文解釋(二)初文科
二釋(四)初問(三)初通問游化
二別問苦行
三請答
二答(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答苦行(二)初明事本(三)初時節
二有佛聲聞
三國土等
二明本事(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佛說法
二修供養(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現在(二)初修業得法
二作念報恩(二)初三昧力
二正報身力(三)初燒身
二佛稱歎
三時節
二未來(五)初生王家
二說本事
三往佛所
四如來付囑
五奉命住持(四)初勸修
二燒臂
三利益
四現報
三結會(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結會
二勸修
二歎經(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歎能持者
二歎所持法(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歎法體(十)初如海深大
二如山最第一
三如月照明
四如日除暗
五如轉輪王
六如帝釋
七如梵王
八如辟又佛
九如菩薩
十如佛
二歎法用(三)初歎㧞苦
二歎與樂
三結
三明持經福深(二)初舉全聞福
二舉聞品福(三)初舉問品福
二格量
三囑累
三利益
四多寶稱善
二妙音觀音品勗受法弟子三昧乘乘○
三陀羅尼品明內禁總持乘乘○
四妙莊嚴王品明外護誓願乘乘○
○二妙音觀音品勗受法弟子三昧乘乘(二)初妙音菩薩品(二)初品題(文句)(三)初因緣
二昔得下約教
三此本下本迹
二入文(文句)(二)初分科
二正釋(六)初放光東召(文句)(四)初正略釋
二遍體下格量
三此相下大小對並(二)初寄小表大
二白毫下明大中實感
四問佛下釋疑(二)初釋放光(二)初問
二答
二問佛下釋所召(二)初問
二答(四)初辨能表
二未發下正明所表
三一菩下舉例
四聖不下結用表意
二奉命西來(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發來緣(六)初經家敘福慧(三)初敘福田
二敘智慧
三敘福德
二被照
三辭
四誡(文句)(二)初正釋誡意
二夫佛下敘諸佛道同(二)初正敘(三)初約座為誡
二夫師下約衣為誡
三夫依下約室為誡
二北佛下結
五受旨
六現來相(文句)(二)初分文(六)初遣蓮華
二問
三答
四請
五推功
六命來
二問答
二正發來(六)初與眷屬經歷
二敘相登臺
三問訊傳旨
四請見多寶
五世尊為通
六塔中稱善
三十方弘經(二)初問答善根神力(二)初問(二)初問種何善根
二問有是神力
二答(二)初答善根
二答神力
二問答今住何定(二)初問
二答
四二土得益
五還歸本國
六聞品進道
二觀音菩薩品○
○二觀音菩薩品(二)初品題(文句)(三)初敘意簡別
二有通下正釋(二)初雙標
二十雙下雙釋(二)初通(三)初標列
二觀世下解釋(十)初人法
二拔苦與樂
三福慧二嚴
四真應二身
五藥樹珠王
六冥顯二應
七權實二智
八本迹二門
九緣了二因
十智斷二德
三經文下指略
二別論下別(二)初總標
二一觀下別釋(五)初觀(三)初標列
二折觀下正釋
三今顯下簡顯
二世者下世(四)初定光後
二世亦下標列
三有為下正釋
四簡却下簡顯
三音者下音(三)初標列
二人天下正釋
三簡却下簡顯
四普者下普(二)初總
二略約下別(二)初總列
二始自下正釋(十)初慈悲
二弘誓下弘誓
三修行下修行
四斷惑下斷惑
五入法門下入法門
六神通下神通
七方便下方便
八說法下說法
九成就下成就眾生
十供養下供養諸佛
五門者下門
三此品下明來意
二經文(文句)(二)初分科
二正釋(二)初問答(二)初約人問答(二)初問(二)初經家敘(文句)(二)初釋爾時
二無盡下釋無盡意(二)初釋無盡(二)初引三經
二總三下結成三觀
二意者下釋意(二)初約三觀意
二北約下結成
二興問下興問
二答(二)初分科
二正釋(三)初總答(四)
初人數
二遭苦
三聞名稱號四得解脫
二別答(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口機應(二)初明七難(七)初火(四)初持名
二遭火
三應
四結
二水
三風
四刀杖
五羅剎
六枷鏁
七怨賊
二結
二意機應(二)初明三毒
二結
三身機應(二)初明二求(二)初求男(三)初立願
二修行
三德業
二求女(二)初立願
二德業
二結
三勸持名答(文句)○
二約法問答○
二聞品得益○
○三勸持名答(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釋(三)初勸持
二格量
三結歎
二入大下引論釋
三智者下今師釋
○二約法問答(二)初問三業
二答(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三)初別答
二總答
三勸供養(二)初勸
二受旨(六)初奉命
二不受
三重奉
四佛勸
五即受
六結
○二聞品得益(文句)(三)初總標
二無等下正釋(三)初約橫
二又舉下約竪
三又心下約非橫非竪
三初一下結示
○二偈頌(三)初雙頌二問(二)初歎德
二我今下雙問(二)初一句重問含上二問意
二佛子下兩句別頌初問
二具足下雙頌二答(二)初經家敘
二汝聽下正頌佛答(二)初加頌總歎願行
二我為下別頌二答(二)初頌初答觀音得名(二)初頌總答
二頌別答(二)初頌七難(十二)初頌第一火難
二頌第二水難
三加頌墮須彌峰
四加頌墮金剛山
五頌第七怨賊難
六頌第四刀杖難
七頌第六幽執難
八加頌呪詛毒藥難
九頌第五羅剎難
十加頌惡獸難
十一加頌蚖蛇
十二加頌雷電難
二總頌三毒二求
二具足下頌次答普門示現(二)初正頌示現(二)初超頌總答
二追頌別答(三)初頌身業普應
二頌意業普觀(二)初明本觀慈悲
二明智光徧照
三頌口業普說(二)初二輪為化本
二正頌口論說法
二頌顯機
三雙頌二勸(二)初頌勸受持(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念
二明感應難測以止疑
二頌勸供養
○三陀羅尼品以總持乘乘(二)初品題(文句)(三)初翻名(二)初正約四悉
二眾經下對諸經開遮以明四悉
二諸師下釋義(二)初正釋(四)初世界
二或云下為人
三或云下對治
四或云下第一義(三)初明呪意
二如王下引事釋成
三呪亦下重牒結前具足四法成第一義
二為此下結示
三惡世下總攬二重以明來意
二經文(文句)(二)初分科
二一問下釋(四)初持經功德
二答甚多(四)初格量本
二問多否
三答甚多
四格出功德
三爾時下請以呪護(文句)(二)初分科
二釋(五)初藥王(四)初請
二說
三歎
四印
二勇施(三)初請
二說
三歎
三毗沙門(三)初請
二說
三歎
四持國(三)初請
二說
三歎
五十女(文句)(二)初分科
二夜叉下釋(五)初列名
二請說
三歎
四誓
五印
四說是下聞品得益
○四妙莊嚴王品以誓願乘乘(二)初品題(文句)(二)初約因緣(四)初世界(二)初明昔緣
二嬬者下結會
二又莊下為人
三此王下對治
四生雖下第一義
二前品下明來意
二經文(文句)(二)初分科
二正釋(六)初明事本
二雙標能所
三能化方便(三)初時至
二論議
三現化
四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師
二父王`[已【CB】,巳【卍續】]`已信
三重催父母
四化功`[已【CB】,巳【卍續】]`已著
五俱詣佛所(五)初俱詣佛所
二聞法
三供養
四見瑞
五歡喜
六佛與授記
七出家修行
八稱歎二子
九佛述行高
十歎佛自誓
五結會古今(二)初結古今
二結歎二菩薩
六聞品悟道
○三普賢菩薩自行勸流通神通乘乘(二)初釋品題(文句)(二)初正釋(二)初普賢(二)初約因緣(二)初正釋(三)初世界
二悲華下為人
三我行下對治
二此即下結
二由來下約教(四)初古人釋判
二今明下今從圓釋
三若十下對前況破
四今論下重釋(三)初約位正判
二釋論下引論
三此約下結
二勸發下勸發(三)初總
二文云下別
三如此下結
二上判下明來意
二入文解釋(二)初分科
二正釋(四)初發來(三)初上供
二下化
三修敬
二勸發(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請問勸發(二)初請問
二佛答(三)初總
二別(文句)(三)初總釋
二何者下別釋(二)初約正宗(二)初正釋(二)初迹門(二)初正釋(二)初約開權顯實(二)初正釋(三)初約法身釋初句
二若佛下約般若釋二句
三不亂下約解脫釋第四句
二當知下結
二又佛下約開示悟入
二迹門下結
二又迹下本門
二以四下結
二以四下約流通(二)初標
二發救下釋(二)初約三法
二發救下約四法
三一答下總結
三結
二誓願勸發(二)初分科
二釋(二)初護人(六)初攘其外難(二)初總攘其難
二別攘其難
二教其內法(三)初行立讀誦
二坐思惟
三三七精進(二)初示教利喜
二說呪
三覆以神力
四示勝因
五示近果
六總結
二護法
三述發(二)初述第二護法
二述第一護人(五)初述第二示身教法
二述第四示勝因
三述第五示近果
四述第一攘外難
五述第六總結
四發益(二)初聞品益
二聞經益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卷第六(終)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一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昔天寶十四年臨安私`[記【CB】,[言*巳]【卍續】(cf. X01n0001_p0001a08)]`記`[CBETA 按:依池麗梅之研究成果,唐肅宗於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敕令,其年號去「上元」之號,但稱「元年」。年以該年十一月為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依序稱為「建子月」、「建丑月」……。此紀年法沿用至元年建巳月(四月)十五日,代宗宣敕改元「寶應」為止。(池麗梅〈荊溪湛然與袁晁之亂〉《普門學報》34(2006)第96-97頁。)]`元年建巳國清再書勘校未周眾`[已【CB】,巳【卍續】(cf. 池麗梅〈荊溪湛然與袁晁之亂〉《普門學報》34(2006)第96頁。)]`已潛寫屬海隅喪亂法侶星移或將入潭衡或持往吳楚`[寶【宮】,▆【卍續】(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第6068帖第4圖第4行))]`寶應於浦陽重勘雖不免脫漏稍堪自軌怱恐傳寫見無此註可以辨別泛例諸經應為三段今闕流通但有序正將釋止觀文為(二)初明序分(二)初通序(六)初四字例經如是
二四字例經我聞
三智者二字例經教主
四大隋下例經一時
五於荊下例經說處
六一夏下重明分齊(二)初時分齊
二雖樂下明法分齊
二然挹下別序(二)初明付法之由(三)初寄譬說
二論曰下引文證
三法門下釋疑生後(二)初約法舉譬為問
二行人下答(二)初總答
二大覺下別答(二)初雙酬兩問
二始鹿下略明說處
二法付下明付法祖承(二)初明金口祖承(二)初正明付法(二)初列(二十三人)
二付法下結
二諸師下明付法之益(三)初總標
二昔王下正明益
三聞法下結益
二此之下明今師祖承(三)初總舉所傳人法
二智者下別明傳授之人(二)初正明傳授之人(四)初明智者(二)初明德業
二故經下引證
二智者下南岳
三南岳下惠文
四文師下龍樹
二疑者下釋疑問答(二)初立疑
二然天下設答(二)初旁引注人答
二又論下正引論文答
三天台下別明所傳之法(三)初正明所傳之法(二)初略(四)初標
二一漸下列
三皆大下示教境及名
四漸則下示三種行相
二略說下廣(二)初結前生後
二漸初下正釋(二)初明漸次不定(二)初解釋(二)初明漸次
二不定下明不定(二)初不定
二或指下明不定體
二疑者下料簡(二)初問答(四)初問
二然同下答
三此章下次問
四然同下次答
二一切下引證
二圓頓下釋圓頓(二)初釋(二)初約止觀(二)初立所緣境
二繫緣下明能緣止觀
二巳界下約四諦(二)初明諦相
二無苦下結
二法性下結(二)初以止觀結
二雖言下體不二
二漸與下引教誠證○
三既信下示所傳部處○
二今當下明正說○
○二漸與下引教誠證(二)初結前生後
二如了下正引文證(二)初正證頓(三)初正引證(二)初廣引華嚴(二)初正引經(二)初引經
二此菩下解釋(二)初引經例章
二云何下具解釋(六)初釋聞圓法
二云何下釋圓信
三云何下釋圓行
四云何下釋圓位
五云何下釋圓自在莊嚴(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菩薩下合
六云何下釋圓建立眾生(三)初法
二故舉下譬
三菩薩下合
二初心下舉況
二如來下略引諸經(二)初引法華明說人不輕
二常啼下引餘經明求者志大
二一日下明法恩難報
三一經下指廣舉例
二疑者下請證餘文(二)初疑問
二然經下答(二)初正答(二)初總答
二淨名下別答(四)初引四經各證三義(四)初淨名證
二大品下大品證
三法華下法華證
四大經下大經證
二無量下引無量義唯證漸
三華嚴下引六經唯證頓義
四華嚴下復引華嚴證三
二上來下勸信
○三既信下示所傳部處(三)初正示(二)初結前生後
二正示文相
二雖有下誠勸(二)初誡勸
二論云下引論證
三疑者下料簡(三)初問答除疑(二)初問
二然但下答(二)初總斥
二大經下別答(三)初引二經正酬前難
二大經下引大經般若二諦助證可能
三淨名下融通說不說(三)初引三經正明融通
二法華下引法華重翻前難
三大經下引大經明感應故說
二若競下明說文意(三)初法
二如月下譬
三今人下合
三若封下示破執文之方(三)初示觀法
二為此下結通前難
三`[已【CB】,巳【卍續】]`已略下通前目結
○第二今當下明正說(五)初標章(三)初正標
二十是下明用十數意
三始則下明十章功能
二生起下生起(五)初釋生起義
二至理下釋通別
三緣由下釋異名
四所謂下正明生起相由
五祇為下釋生起意
三分別下分別(二)初明分別意
二今十下正明分別(二)初問
二初八下答
四料簡下料簡(七)初問答
二問答
三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分二門
二教是下正答(二)初約化主論得不得(二)初約化主論不得
二或得下約主論得
二若修下約行者論得不得(二)初論不得
二發宿下義立於得
四問答
五問答
六問答
七問答(二)初問(二)初雙定
二若是下雙難(二)初難是門
二若非下難非門
二答
五解釋下廣解(十)初大意(五)初釋意意
二謂發下列章
三云何下生起
四生起下對顯
五就發下廣釋(五)初發大心(三)初標
二初方下列
三菩提下釋(三)初釋方言
二今簡下簡非(二)初正簡非(二)初簡心
二道亦下簡道(二)初總舉數
二若其下正釋十心(四)初別釋十心(二)初別釋(三)初正釋(十)初地獄道
二若下畜生道
三若下鬼道
四若下修羅道
五若下人道
六若下天道
七若下魔羅道
八若下尼揵道
九若下色無色道
十若下二乘道
二若心下舉略顯廣
三或開下明開合
二舉一下明用十心意(二)初列意
二如論下引證
二或先下對是簡非(二)初法
二譬象下喻(二)初譬
二象譬下合(二)初約是非合
二又象下約俱非合
三又九下四諦簡非(二)初直就四諦(二)初約苦滅
二前九下約集道
二有為下約諸經(二)初列
二又九下釋(四)初苦諦
二次有下集諦
三次善下道諦
四次縛下滅諦
四若得下結簡非意(二)初明簡十心意
二初心下結歎
二問行下寄是簡非(二)初問
二答(二)初破性過
二但下明感應方可離非(二)初正明感應(四)初標感應
二如子下舉譬
三淨名下引證
四動法下行相
二禪經下以四隨等釋成(二)初以四隨等釋成(二)初正釋成(二)初列
二將護下釋
二智度下以四悉等會同(二)初總(三)初會四悉
二更引下會五復次
三此五下會五緣(四)初略會
二若不下明感應意
三論云下引證(三)初正引證
二如是下解釋
三有三下結同四悉
四故知下總結意
二然四下別(三)初又舉通名
二今說下會通名(二)初會
二當知下結
三隨樂下會別名(三)初以隨會悉
二又五下以因緣會隨悉
三又五下以因緣會復次之
二又聖下以三止觀結(二)初正結(二)初明以三結(三)初標列感應
二或四下釋成
三如是下例結
二又以下明以一結
二又五下結章廣略
三顯是下明顯是○
二修大行○
三感大果○
四裂大網○
五皈大處○
二釋名○
三體相○
四攝法○
五偏圓○
六方便○
七正觀○
八果報
九起教
十旨皈
○二顯是下明顯是(三)初標列
二四諦下釋(三)初明四諦(三)初正明四諦(三)初正明四諦(二)初依經例
二生滅下解釋(四)初明生滅
二無生下明無生滅
三無量下明無量(二)初正釋(四)初苦諦
二又集下集諦
三又道下道諦
四又滅下滅諦
二又三下以四悉結
四無作下解無作
二若以下對土(二)初豎對
二若橫下橫對
三又總下以因緣釋成(二)初正釋
二故大下引證(二)初引經
二又中下引論(三)初對四四諦(二)初通對
二又解下別對
二又偈下對因緣(二)初略對
二故文下引論文判
三當知下結同
二`[已【CB】,巳【卍續】]`已分下約諸經(二)初列章
二推理下解釋(二)初正釋(二)初廣釋前四(四)初推理(三)初標
二法性下釋(四)初生滅
二推無下無生滅
三推無下無量
四推無下無作
三若推下重示功能
二覩佛下覩佛相好(二)初標
二若見下釋(四)初劣應相好
二若見下勝應相好
三若見下報佛相好
四若見下法佛相好
三云何下現神變(二)初標
二若見下釋(四)初劣應神變
二若見下勝應神變
三若見下報佛神變
四若見下法佛神變
四云何下聞法(二)初正明聞法不同(三)初明聞法所從
二聞生下正明聞法(四)初聞生滅
二聞下聞無生滅
三聞下聞無量
四聞下聞無作
三若得下結聞法之意
二夫一下以論偈結之(三)初略明用論意
二若言下正示結相(四)初明生滅(二)初正結
二若作下辨異
二若因下無生滅(二)初正結
二此三下辨異
三若謂下無量(二)初正結
二此得下辨異
四若謂下無作
三當知下總結
二其淨下略明後六
二上來下以三止觀結(三)初釋(二)初標
二然法下釋(三)初正釋頓
二今言下釋漸(四)初法
二所以下譬
三麤細下舉例
四或云下示相
三或言下釋不定(二)初列
二如是下結
二若作下總結
三皆是下勸益
三問答料簡○
二中約下明四弘○
三約六下約六即○
三然上下結斥○
○三問答料簡(二)初正料簡(三)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
二例如下引例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
二故大下引證
三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若見下舉例
○二中約下四弘(二)初明來意(三)初結前生後
二又四下分別同異
三如此下正結來意
二夫心下正解(五)初正明四弘誓(四)初釋生滅(四)初正明諦境(二)初正明諦境(四)初集境
二色泡下苦境
三四山下道境
四豎破下滅境
二經言下引證(二)初引證
二火宅下結責
二是故下起誓
三如釋下引例
四以明下簡非顯是
二次祇下明無生滅(三)初正明諦境(五)初正明諦境
二如水下總舉譬
三思益下引證
四集既下別舉譬
五經言下重引證(二)初引證
二依例下引例
二但愍下依境發誓
三以達下簡非顯是
三次觀下別教四弘(五)初明誓境(二)初總明四諦境
二三界下別明四諦境(二)初苦集(二)初總
二謂如下別(二)初別釋集諦
二如是下別釋苦諦
二還翻下道滅(三)初總(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所謂下別(二)初道
二是人下滅
三分別下結
二觀此下出入假相
三九縛下簡非
四起大慈下正明發誓
五是為下結顯是
四次根下圓教四弘(四)初正明諦境(二)初正明三諦境(四)初總標(三)初標一念三諦
二若根下標根塵法界
三並是下標互融
二云何下別釋(三)初法(三)初正釋
二當知下結皈
三非三下複踈
二譬如下譬
三此一下合
三華嚴下引證(四)初引經明理齊
二思益下引二經證理齊
三普賢下引觀經明佛體徧
四當知下結
四若爾下釋疑(二)初立疑
二此舉下釋(二)初釋
二勿守下誡
二若得下明四諦境(二)初釋
二無明下結(二)初結
二如融下譬
二眾生下正明發誓(二)初弘明誓之由
二是故下正明發誓
三故名下顯是
四前三下辨異
二問前下料簡(二)初正料簡(二)初問
二答
二譬如下舉譬
三又一下一是異名(三)初正明異名(三)初一大事
二又是下不思議
三又是下無作
二又是下引證
三若例下舉例
四前三下判權實(二)初判
二若能下結
五譬如下約譬廣歎(二)初約理以明生善滅惡德(二)初正釋(二)初明生善德
二如師下明滅惡德
二舉要下結要(二)初結(二)初以功能結
二若解下以止觀結
二止觀下會異名
二寶梁下約事以明生善滅惡德(二)初明生善
二又如下明滅惡(五)初以所滅之惡顯法勝妙
二若能下舉能滅菩提(二)初法
二如百下譬
三此經下判教(二)初列
二初菩下況
四行者下勸進(二)初法
二如闇下譬
五問因下雜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法門次第答
二又因下約法相通別答
○三約六下約六即顯是(四)初明用六即所以(二)初設問
二答(二)初引論
二若智下釋所以
二謂理下正釋(三)初列名
二此六下離過
三理即下正釋(六)初理即(三)初正釋
二亦是下會異名
三即寂下止觀結
二名字下名字即(三)初正釋
二亦是下會異名
三若末下正觀結
三觀行下觀行即(三)初正釋(二)初正釋
二釋論下引證
二亦名下會異名
三恒作下正觀結
四相似下相似即(二)初正釋
二圓伏下會異名
五分真下分真即(二)初正釋
二亦名下會異
六究竟下究竟即(二)初正釋
二亦名下會異
三總以下舉譬
四問釋下料簡(三)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
三問答(二)初問
二答
○三然上下結斥(二)初結
二故知下引譬斥
○第二修大行(四)初來意(四)初標
二夫欲下釋
三善解下舉喻
四法華下引證
二行法下開章
三通稱下釋名(三)初略述
二大論下引論
三法界下釋論文
四一常下別釋(二)初正釋(四)初明常坐三昧(二)初指所依教
二今初下開章別釋(二)初開章
二方法下別釋(二)初方法(二)初標
二身開下釋(三)初身開遮(十)初正約四儀
二成可下約眾
三居一下約處
四安一下約資具
五九十下約時
六結跏下約要期
七除經下約除疑
八隨一下約方所
九時刻下約剎那
十所開下約誡勸
二口說口說默(三)初明為除障故說(二)初正明說
二所以下解釋(二)初一番釋(二)初譬
二行人下合
二如人下一番釋(二)初譬
二行人下合
二若於下明為除迷故說
三誦經下舉況
三意止下意止觀(二)初正明止觀(三)初略出止觀(四)初通用止觀立身心相
二蠲除下正明修觀
三信一下明勸信(二)初正勸信
二聞此下誡勸
四此法下會異(二)初別會四名
二如是下通會諸名
二能如下重明觀法身(五)初結前境法成十號
二觀如下明境智不二
三此觀下結歎觀智
四見佛下明觀成見佛
五為一下明誓願莊嚴
三觀眾下明觀三道(二)初正明用觀(三)初觀苦道
二觀貪下觀煩惱道(二)初明三諦相
二不捨下明三觀相
三觀業下觀業道
二法界下釋成(二)初立
二何以下釋
二勸修下明勸修(四)初說法
二譬如下舉譬(二)初譬
二四眾下合
三身子下領解
四佛言下佛印(二)初印
二若人下勸
二明常行三昧○
三明半行半坐三昧○
四明非行非坐三昧○
二復次下廣料簡○
○二明常行三昧(二)初開章
二方法下別釋(二)初方法(三)初開章
二此法下明所出經
三身開下正釋(三)初身開遮
二口說下口說默
三意論下意止觀(二)初正明止觀(二)初緣三十二相為觀境
二又念下正明三觀(三)初明空觀(二)初略解
二何以下重釋
二如夢下假觀
三自念下中觀(二)初正明中觀
二偈云下重釋中觀
二婆沙下校量
二勸修下勸修
○三明半行半坐三味(三)初標章開章
二此出下略出二經行相
三方等下正解釋(二)初明方等(二)初方法(三)初身開遮
二口說下口說默
三意止下意止觀(二)初明修觀(二)初則先明實相觀法(三)初通示境觀
二經言下正明觀法
三此與下引同
二以此下歷事修觀(二)初約經名方便(二)初約經名修觀
二令求下約方修觀
二道場下約尊容道具
二事懺下明破障
二勸修下勸修
二約法下明法華(二)初開章
二方法下別釋(二)初明方法(二)初開章
二身開下正釋(二)初開遮兼於說默
二意止下意止觀(三)初引二經定有相無相(六)初列二經示相違
二二經下略會相違
三安樂下互引示同
四南岳下證同
五特是下明相違所以
六妙證下判文意
二今歷下歷文修觀
三皆法下結
二勸修下勸修
○四非行非坐三味(二)初通釋名略立觀境(六)初釋別名對辨同異(三)初立名不同
二雖復下明體同
三今依下依教立名
二行者下略示觀法
三諸數下釋疑立觀
四對境下釋境異名
五如是下斥倒立真(二)初斥
二覺者下立
六若觀下立名之意(三)初明攝法壞使義同
二故諸下舉略攝廣
三隨自下從例立意
二然此下開章別解(二)初開章解釋(二)初列
二諸經下釋(四)初約諸經釋(二)初正約觀音(二)初明此章攝廣
二且約下明今用經意(二)初明約事儀
二經云下明修觀(二)初正明修觀(二)初明二乘觀法(二)初明觀四諦(二)初觀六塵
二地無下觀五陰
二觀陰下明觀因緣
二銷伏下明三陀羅尼對破三障(三)初破報障(二)初破障
二毗舍下明功能
二破惡下破業障(二)初破障
二破梵下功能
三六字下破煩惱障(二)初破障
二淨於下明功能(二)初約惑
二六字下約處(二)初總約六道
二廣六下別約二十五有
二此經下結成三乘
二諸大下以諸經例
二二歷下約諸善○
三三以下約諸惡○
四四觀下約諸無記○
二復次下以三止觀結○
○二二歷下約諸善(二)初開章
二初明下別釋(二)初分別四運(二)初正分別
二料簡(二)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答未念(三)初法
二如人下譬
三心亦下合
二念`[已【CB】,巳【卍續】]`已下答念`[已【CB】,巳【卍續】]`已(三)初法
二如人下譬
三念`[已【CB】,巳【卍續】]`已下合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三)初總斥簡非(五)初總斥非
二若過下牒難
三云何下引例為難(二)初引佛為例
二鬼神下舉劣況勝
四當知下結
五偈云下引證
二若起下結斥
三行者下勸進
二次歷下歷眾善(三)初示捨廣從略
二若有下歷十二事意
三初論下正解釋(二)初正約作受以明四運(二)初約十二事共論檀(二)初約六受(二)初約眼根色塵修觀(三)初明空觀
二因緣下假觀(二)初牒空境作十界生因
二眼識下別明十界(四)初明四趣
二他惠下明人天
三觀四下明二乘
四觀巳下明菩薩(三)初三藏菩薩
二所以下通菩薩(二)初斥三藏
二今觀下正明通教(二)初明因位(二)初正明觀法
二金剛下引證(二)初引經
二直言下消經意
二又觀下明果佛
三如下別菩薩
三若空下中觀
二觀聲下例觀餘塵
二次觀下約六作(二)初正釋(二)初舉行緣(三)初空觀
二而由下假觀
三又觀下中觀
二住坐下餘五例
二故法下引證
二前約下約十二事各論六(二)初標同異
二行者下明六度互嚴(六)初以五嚴檀度(二)初廣於行中具六(四)初正釋(二)初明檀中六度(二)初正釋
二具如下指教
二又行下逐難重以辨禪慧過失(二)初明禪(二)初舉禪過
二今觀下明禪得
二行者下明慧(二)初明慧過
二即反下明慧德(二)初正明慧德
二大論下引證
二如是下結成三昧
三又破下結成諸波羅蜜
四攝受下舉多況少
二若於下以十一事略例
二次更下以五嚴尸(二)初正釋(二)初約十二事中尸(二)初約作受明事戒境(二)初正明事戒
二但名下斥事
二若得下明理觀戒(二)初明觀意
二謂觀下正約三觀(三)初空觀
二能如下假觀
三心既下中觀
二色者下以五度嚴(二)初約色廣明(三)初正釋
二色色下結成三昧
三何但下結成恒沙佛法
二觀色下以十一事略例
二法華下引證
三次歷下以五嚴忍
四次歷下以五嚴精進(二)初明事境(五)初示舊解
二義而下先略斥舊
三例無下舉例
四今且下出今師意
五而非下正斥事
二今觀下明理觀
五次歷下以五嚴禪(三)初總舉事斥禪
二觀入下正明觀理
三故論下斥謬(二)初斥謬
二此是下引論主意
六次歷下以智慧為頭歷十二事(二)初總引論具有事理
二今且下正釋(二)初明事智
二四運下明理觀(二)初正明觀法
二約餘下歷三昧等
二問答料簡○
○二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三)初答六度
二觀如下答止觀
三又般下重述六度
○三三以下隨自意約諸惡(二)初標
二夫菩下釋(二)初明觀境(二)初明通相善惡(二)初釋
二如此下結
二今就下別相善惡(三)初明別善惡相
二善法下簡示
三前雖下釋觀惡所以(五)初重舉自他之惡
二縱不下縱釋
三出家下況釋
四凡夫下明用觀所以
五如佛下明用觀有益(三)初明惡不妨道(二)初正示人(二)初通舉凡夫
二鴦堀下別示人類
二若諸下結
二又道下明道不妨惡
三譬如下舉譬善惡體性
二若人下明修觀(二)初明對蔽設觀方法(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於蔽下合
二云何下正明用觀(二)初於貪瞋二蔽廣示(二)初約貪用觀(二)初明用觀(三)初明觀空(二)初正明諸句用觀(二)初明推四句(二)初舉四運
二為當下空觀(二)初列四句
二若未下却覆推撿
二還轉下轉句迭推
二觀貪下結成空觀(二)初正明觀成
二若蔽下結觀成氣分
二又觀下明假觀
三如是下明中觀(四)初辨觀相
二所以下釋
三無行引證(二)初引無行
二淨名下引淨名
四山海下舉譬
二常修下結位(二)初正判位
二於貪下以諸法例
二次觀下略於瞋恚修觀(四)初觀境
二當恣下起觀方便
三觀四下正用觀
四是為下引證
二觀犯下餘四蔽略例
○四四觀下約諸無記(四)初立境觀(四)初出無記相為境
二所以下一往折伏
三大論下引接開通
四觀此下推成觀境
二又歷十二事明觀法
三法性下以正觀結
四於無下引證結例
○二復次下以三止觀結
○二復次下廣料簡(四)初與三三昧對簡方法有無(六)初以方法與理觀對辨同異
二但三下以三三昧與隨自意對辨方法動障多少
三若但下單約方法與理觀辨得失
四又不下問成不成
五若事下以三三昧與隨自意對辨有問無問
六方法下以方法與理觀對辨
二問上下簡勸修有無(二)初問
二答(三)初標無意
二淮河下廣斥勸修失意之人(三)初通約師資自行化他有滅法之失(二)初明因師資之失以滅法(四)初明師自行之失
`[二【CB】,三【卍續】]`二不識下明教他之失
三盲無下責其師資迷謬之失
四遂令下明民主因茲輕滅之失
二史記下引事以例師資滅法之失(二)初引史記以例其師妄授
二又阮下舉失禮以例弟子謬受(三)初公卿斅阮
二宇文下周武信識
三譬如下鄰女斅嚬
二其師下斥師有化他違教差機之失(四)初明差機遠旨之失(二)初正明失旨
二佛說下引佛意責(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佛亦下合(二)初明佛說當機(二)初明宜惡
二若有下明宜善
二佛具下引佛說責
二復次下舉時結過(三)初釋用惡時意
二汝今下引譬引事
三破壞下結過
三復次下舉事驗教
四又不下結失儐棄(二)初舉過相(三)初正結差機之失
二淨名下引淨名證
三自是下傷歎
二若見下正明儐棄(二)初法
二無令下譬
三復次下斥師自行行偏違心之失(二)初以事難其行偏(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難其下以事難違心
三所以下結無勸修意(二)初法
二如服下譬
三問中下簡四三昧有無二○
四問善下簡根遮有無○
○三問中下簡四三昧有無(二)初問
二答(二)初明自行(二)初譬
二若一下合
二若用下明化他(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煩惱下合(二)初約一人
二若為下約多人(二)初總約四三昧
二又約下別約一一三昧
○四問善下簡根遮有無(三)初正明根遮(二)初問
二答(三)初引論列
二初句下二解釋(四)初初句
二次句下第二句
三次根下第三句
四後句下第四句
三以是下總結
二大經下以大經明乘戒釋成根遮
三又經云引事成乘戒(二)初證成乘
二如醉下證成戒
○第三明感大果(二)初正釋
二問次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
○第四明裂大網(二)初約觀心自除疑網
二若欲下破他疑網
○第五明歸大處(二)初總序來意
二指皈下釋章名
三今更下廣解(二)初正釋三德(三)初約總別兩番以明三德(三)初總相(二)初釋
二大經下引證
二別相下別相
二復次下重辨總別成不思議一中具三(二)初正明不思議(三)初明法身
二若謂下明般若
三若謂下明解脫
二復次下約事理始終不思議(二)初總釋
二又說下別釋
三若達下結前總別
二復次下寄指皈名以明三德
四指皈下總結會(二)初會
二當知下結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一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二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第二釋名章(二)初標
二大途下釋(二)初明來意
二略有下開章別釋(二)初列章
二一相下正釋(四)初相待(二)初標
二息義下正釋(二)初釋(二)初明止(二)初列
二息義下釋(三)初息義
二停義下停義
三對不下對不止止(二)初辨意
二今別下出今第三止相(二)初正出
二如經下引證
二觀亦下明觀(二)初列
二貫穿下釋(三)初貫穿
二觀達下觀達
三對不下對不觀觀(二)初辨異
二今別下出今第三觀相(二)初正出
二如經下引證
二是故下結
二二絕下絕待(三)初總標文意
二先橫下立橫豎二破(二)初立章
二若止下解釋(二)初橫破(三)初正破
二故龍下引證
三無生下結斥(二)初正結斥
二四句下釋(二)初總標
二起滅下別
二又豎下豎破(二)初正破
二皆是下結斥(二)初結斥(二)初總
二尚來下別
二何以下重釋
三今言下明絕待(八)初明絕待不可說(三)初明絕待止觀(二)初明所絕以顯能絕
二悉皆下示絕待止觀
二止觀下更斥相待
三故知下結(二)初結止觀(二)初止
二顛倒下觀
二亦是下結得名不同
二絕待下有緣須說(二)初明說意
二若有下釋
三此之下結成二空(三)初標二空
二是字下釋二空(二)初釋性空
二亦不下釋相空
三是字下結
四亦名下列絕待異名(二)初列
二故如下釋(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止觀下合
五世人下破他謬釋(二)初破
二何以下釋
六若得下出絕待正體
七如前下舉譬
八若爾下釋疑(二)初疑
二今以下釋
三三念下會異名○
四四通下通三德○
○三三會下會異名(二)初止觀各會(四)初會絕待異名
二諸經下會止觀異名
三所以下釋會異名意(二)初釋
二當知下結
四若聞下誡勸
二又止下止觀自相會
○四四通下通三德(三)初簡用名之意(二)初問答(二)初問
二為對下答
二諸法下重問答(二)初重問
二大論下答
二若用下正明相通(二)初正明通三德(二)初正相通(三)初正通(二)初止觀通德(三)初共通(二)初正明共通
二問止下釋疑(二)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又大下引證(二)初大品
二是故下大經
二復次下各通(二)初明各通意
二如止下正各通(二)初止
二貫穿下觀
三復次下並通
二復次下德通止觀(二)初標二三德下釋(二)初共
二三德下各
二若信下勸信(二)初舉異名勸信
二若信下舉祕藏勸信(二)初舉異名勸信祕藏
二若信下以字義勸信秘藏
三而諸下明名偏意圓(三)初諸經
二止觀下引同
三偏舉下況結
二止觀下通諸異名
二又通下通十種三法
三問云下料簡(三)初出舊解(二)初問
二答(二)初引舊(二)初小乘師(二)初總標
二般若下別釋(三)初第一師
二又云下第二師
三若滅下第三師
二諸大下大乘師(二)初總標
二法身下別釋(三)初第一師
二又言下第二師
三又言下第三師
二眾釋下總斥
二今明下今家正解(三)初約理藏釋
二身常下約行因釋
三即一下約字用釋
三問三下判通別偏圓(二)初問答正判(二)初問
二答(二)初答(二)初通
二若依下別
二是則下結
二問答開通(二)初問
二答(二)初許可所問
二何者下解釋(三)初三障相通至極
二又約下約三報別開三道
三約三下約三惑別開四倒
○第三顯體相(二)初標
二既知下釋(二)初來意
二粗寄下開章別釋(四)初標列
二夫理下生起
三法華下以四一辯用章意
四教相下依章解釋(四)初教相(二)初來意
二若凡下正釋(二)初次第(二)初拙(二)初有漏(二)初正明有漏
二故大下引證斥非
二若二下無漏(二)初判
二此之下斥(二)初斥
二何以下釋
二巧度下巧(二)初正釋(二)初止(二)初列
二一體下釋(三)初正明三止(三)初體真止
二二方下方便隨緣止
三三息下息二邊分別止
二此三下釋疑(二)初引觀為列
二釋論下引論釋疑
三詳此下辨同異(二)初研詳同異
二同者下正釋同異(二)初明同
二其相下明異
二次明下觀(二)初依經列
二所言下釋(二)初正釋(三)初空觀(五)初通途約詮(二)初出經
二經意
二又會下約證況修(三)初法
二如雲下譬
三由真下合
三又俗下約能破用
四又分下約情智
五問初下料簡(八重問答)
二從空下假觀(二)初法
二今當下譬(二)初譬(二)初譬
二從假下合
二若人下二重譬(二)初譬
二此譬下合
三中道下中觀(二)初正約瓔珞經文以釋中道
二問大下問答料簡(二)初正問答二重
二故法下引法華二文以釋前意(三)初明圓慧眼能見
二故法下明二教二觀所不能見
三二教下總結
二此三下辨同異(二)初研詳同異
二同者下正釋同異(二)初明同
二其相下明異
二此依下判結(二)初判屬大
二以義下判屢次第
二圓頓下不次第(二)初明圓頓(四)初明止(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止諦下合
二以觀下明觀(三)初法
二如摩下譬
三觀境下合(三)初正合
二不權下斥前次第
三故中下引證
三又如下明止觀同時(二)初譬
二眼喻下合
四若見下例結
二何但下開顯諸名(二)初總標章
二其相下正示開顯相(三)初開顯體中三止三觀
二體真下開釋名中三止三觀
三如此下結(二)初總結次第名義(四)初正結
二經言下引經結
三雖多下引論結
四眾名下總結
二相待下結歎
二二明下眼智○
三三明下境界○
四四明下得失○
○二二明下眼智(二)初總釋(二)初約體理以明無說
二雖叵下約事以為能顯(三)初總明能顯
二止觀下別判
三其體下結意
二今先下別釋(二)初次第(二)初正明眼智(三)初定因果
二三止下正釋(二)初明三止以對三諦而成三眼
二三觀下明三觀以破三惑成於三智
三是則下結
二問眼下料簡(二)初約慧眼一切智廣辨(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四句(二)初列
二凡夫下釋
二復次下約信法
二就此下餘二眼二智略類
二若一下不次第(八)初一往總斥
二若明下開前次第遠近二由(二)初標
二如前下開(二)初開遠由
二得體下開近由(二)初正開
二眼故下得名
三佛眼下明果德具足
三王三下引證
四問釋下料簡辨相(二)初問
二答(二)初略酬問意(二)初三智
二金剛下五眼
二所以下更釋問意(二)初眼(三)初正釋
二故經下引證
三而獨下攝用從體
二佛智下智
五故知下結得名之由
六境之下釋(二)初明二譬譬名異體同
二今將下為顯體同而立異名
七用此下正明今意以能顯所
八如此下結示師資所傳之法
○三三明下境界(二)初明來意(二)初明正來意
二夫信下寄信法以辨來意
二就此下開章別解(二)初列章
二經云下解釋(二)初明說境意(二)初明自行意
二若為下明化他意(二)初明大師意(二)初正明化他意(二)初列三意
二云何下釋(三)初隨情(三)初明闇者執門(二)初譬
二凡情下合(三)初明大悲為說
二雖聞下明凡情各執
三是諸下結執失理
二所以下明說者迷教(四)初凡師執教
二經稱下引聖往因執教之失
三今世下正明今世凡情迷旨
四如是下總結
三若識下明識者達教
二隨情下隨情智(二)初正立三諦
二如相下約位以判
三隨智下隨智(四)初約位判
二三諦下稱歎三諦俱非情等所知(二)初引大經
二唯佛下引法華
三不可下斥奪
四如是下總結
二今更下更以二諦釋成三諦(四)初略示二諦亦有三種以例三諦
二疑者下立疑釋難
三又一下正用四悉約隨情等三義加中道以明三諦(二)初廣約隨情(二)初約四悉正釋(三)初約教以明四悉
二乃至下約觀以明四悉
三如是下總結教觀得益不同
二法華下引經證成(二)初引經
二何故下釋經(三)初對四悉
二何故下料簡中間二悉二(二)初問
二若通下答(二)初正釋
二如佛下引例(二)初引佛說為例以明生善
二又佛下重釋行惡以例對治
三種種下重釋第一義
二隨情下明情智略例
四是則下結責勸修
二私謂下明章安意
二二明下境智離合○
○二二明下境智離合(二)初標列二文
二眾經下正釋(二)初明諦離合(二)初總序諸經
二三藏下明離合(二)初二與三以明離合(四)初藏教(三)初略判但二無三
二菩薩下寄人判諦
二前`[已【CB】,巳【卍續】]`已下權加中道以判離合(四)初辨異
二菩薩下立三諦
三離則下判離合
四是為下總結離合
二次三下通教(四)初正明離合
二昔莊下破古師
三但空下與三藏辨異
四是為下總結離合
三次別下別教(三)初判有無為俗以異前二
二勝鬘下引二經證俗(二)初引勝鬘
二大經下引大經
三若論下正明開合
四次圓下圓教(二)初引二經(二)初引大經明開合
二法華下引法華明開合
二是為下結
二次明下二與四以明離合(四)初判橫豎
二則有下列
三生滅下正明開合
四今將下以論偈合
二二明下約智離合
○二二明下約智論離合(二)初諦智相對各明離合(二)初正明(三)初明智有開合諦不開(二)初問
二一智下釋(四)初對一智至三智
二四智下對四智
三若經下泛對諸諦以明智
四十一下對十一智以明三諦
二復次下諦智俱開
三又智下諦智俱不開
二若智下結歸
二次約下約諦智共論離合(二)初約教(五)初藏教(二)初明境發智
二慧眼下明智緣諦
二通教下通教(二)初明境發智
二一切下明智緣諦
三若作下別接通(二)初明境發智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四別教下別教(二)初三諦(二)初明境發智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二若別下二諦(二)初明境發智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五圓教下圓教(二)初明境發智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二問云下問答料簡(二)初徵
二答初下釋(二)初明通教須接
二不以下余教不接
○四四明下明得失(三)初約思議不思議通標得失
二若言下別釋得失相(二)初明有性過故失(三)初示性計之相
二所以下釋依生過
三當知下總結
二故龍下破性明得(二)初約龍樹伐破以明得
二今以下明今文用破
三以是下別判得失(三)初明可說不可說(二)初明自行不可說
二雖不下約化他故可說(三)初略對四悉
二雖作下結能說者性相二空
三故金下引證
二若破下明判權實
三如是下歷教(四)初明藏教(二)初略明得失
二何以下釋
二又凡下通教
三若別下別教
四若圓下圓教(三)初判教證
二何故下釋
三無思下正明圓教自他之相
○第四明攝法(二)初明來意(二)初立疑
二今則下答(三)初總答
二何者下舉二喻
三大品下引二文證
二今更下開章別釋(四)初列章
二此六下生起
三事理下略示攝相
四一以下廣解釋(二)初以止覲別別攝六(六)初攝一切理
二二止下攝一切惑(二)初釋(二)初通標權實二理以為所迷
二若迷下別解(二)初權(五)初釋無明生十二因緣
二是十下束為三道(二)初結成三道
二成論下引論證
三經中下出異名
四束縛下釋名
五三世下結成攝法
二若迷下實(四)初明界外十二緣(二)初對小辨相
二故寶下依論釋相
二束此下依論束為三道
三此十下辨同異
四此惑下結成攝法
二更料下料簡
三三止下攝一切智
四四止下攝一切行(二)初結前生後
二行有下正釋(三)初明行相不同(五)初列四教正助二行
二慧行下判正助
三毗婆下明用正助意
四正助下明為智所導
五若三下正解釋(四)初藏教
二若通下通教
三若為下別教
四若中下圓教
二復次下辨所行之法(四)初明事禪
二四念下明入空行法
三四弘下明入假行法
四乃至下明入中行法
三如是下結成攝法
五五止攝下攝一切位(二)初總明來意(二)初明無次位
二又大下明有次位
二若析下歷教廣釋(二)初廣歷四教明位(四)初藏教
二若體下通教
三若從下別教
四若圓下圓教
二問大下料簡破立(二)初問
二答(四)初通引大乘有位以責偏見
二中論下破立(四)初明破外(五)初引論明外人無位
二無何下徵青外人
三既見下判外屬非
四尚不下況破外人
五此斥下結
二若斥下破小教
三如我下通述今意
四點此下結要顯正
三今但下判有無憑教
四又約下準論結攝(二)初以論偈結
二秪用下示攝方法
六六攝下攝一切教○
二上六下六法更互相攝
○六六攝下攝一切教(二)初略引婆沙明攝諸教
二若觀下別明心攝(二)初正明心攝(二)初明攝世間
二云何下攝出世間(二)初明二論(二)初寶性論(二)初譬
二如來下合
二又約下菩提心論(二)初譬
二云何下合(五)初四教
二又觀下頓教
三若觀下漸教
四若用下攝法華涅槃
五又若下不定教
二略攝下舉例廣攝
二復次下明心攝之意
○第五明偏圓(四)初來意(二)初牒前章
二收法下正明來意
二就此下列章
三夫至下明意(二)初用五章意
二以小下明所以
四小者下廣釋(五)初明大小(二)初小(七)初略示止觀
二如釋下示邪析相
三論文下示正析相
四析名下得名之由
五何但下明正析所破功能(二)初明諸門用析
二故大下明諸破意
六凡有下依門用觀
七故知下正判
二次明大(九)初釋名略示觀法
二大人下辨異
三衍中下大傍兼小(三)初正引教釋
二譬如下舉譬(二)初譬
二今摩下合
三例如下引例
四所言下與三藏對辨(二)初折法(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今大下體法(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五又大下正示體觀
六復次下重與三藏辨情理不同(二)初小
二大乘下大(三)初法
二如尋下譬
三尋約下合
七體法下依門起觀
八此觀下正判
九若得下形斥
二二明下明半滿(三)初釋名
二世傳下辨非
三今明下顯是
三三明下明偏圓(四)初釋名
二通途下正釋(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小半下合
三故大下引證
四唯此下結示
四四明下明漸頓四○
五五明下權實○
○四四明下明漸頓(四)初釋名
二此亦下顯同
三三教下正釋
四今更下廣簡(四)初三句簡
二復次下約教觀行證簡(三)初正約教證等四
二前兩下約果頭權實(三)初合明前兩教
二別教下別教
三圓教下圓教
三復次下約開權會權
三復次下約不定教簡(二)初來意
二所以下正釋(二)初歷教(二)初廣約圓教(二)初譬
二眾生下合(二)初正合
二如辟下約支佛以示同發相
二若前下略明三教
二復有下義立(二)初約真諦
二若修下約中觀
四復次下約漸圓四句簡(四)初立漸圓四教各有二句
二然漸下開通(二)初開(二)初列
二何者下正釋
二列小下例(二)初例
二何者下釋
三觀心下引證(二)初述證意
二第六下正引證(五)初藏教
二三十下通教
三第九下別教
四二十下圓教
五第八不定教
四今約下引例
○五五明下明權實(二)初釋名(二)初略釋名
二立權下借釋法華名以助釋
二問何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四)初約四悉五時以判權實(四)初總標設化用教之意明為實施權以明權實
二權實下約興廢之相以明四悉
三若約下約五味
四是故下結
二對三下約四種止觀以明開權(二)初總標
二所以下釋(六)初直約諸教以明開權
二又四下約教望理以論權實
三等是下判說皆權(二)初徵
二以有下釋
四又此下開教即理
五此非下示同釋疑
六非權下總結(三)初以一止觀結
二觀故下結會異名
三此非下以實理結
三問為下約接通以明教理(二)初問(五)初問為權為實
二復何下問何意不預四教
三何意下問何故但接通
四何位下問何位被接
五接入下問接入何位
二答(二)初約教答(五)初答初問
二四教下答第二問
三諸教下答第三問
四若齊下答第四問
五九地下答第五問
二若就下約諦答(四)初答第一問
二破見下答第四問
三聞`[已【CB】,巳【卍續】]`已下答第五問
四三藏下答第三問
四重簡教理權實(二)初問答(二)初問知實
二答
二問答(二)初問(二)初問知實
二若不下難違經
二答(二)初答初意
二若言下答違經(二)初牒難
二大經下申難意(二)初申大經文(二)初牒經中難辭
二此義下消難辭(三)初明不聞不知
二經稱下明齊教巳知巳理
三又舉下舉例釋
二勝鬘下申勝鬘(二)初牒難
二遠尋下申經意(二)初法(三)初約大初業
二若取下約小初業
三若古下重出大意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小乘下合
○第六方便(二)初標
二方便下釋(二)初通明頓漸二種方便(二)初頓(二)初番(二)初釋
二大論下引證
二又方下二番(二)初釋
二大品下引證
二若依下漸
二今就下別示今文明行方便(二)初略立遠近二種方便次位處所
二橫豎下正釋(二)初略明近方便功能
二今釋下正廣明今文遠方便(六)初列五科
二夫道下生起
三譬如下舉譬(二)初譬
二止觀下合(二)初合
二世間下舉況結勸
四此五下引證
五一具下廣解(五)初具五緣(三)初列五緣
二禪經下明五緣意
三此中下正解釋(五)初持戒清淨(二)初列
二列名下釋(四)初列戒名(二)初正列十名(二)初列
二此十下結
二大論下料簡三學有無(三)初明舊三學有無(二)初正釋(三)初戒
二佛不下定
三外道下慧
二常途下破古
二今用下新三學(三)初戒(二)初列
二根本下所發不同
二根本下定
三四諦下慧
三性戒下重料簡三學無作(二)初正釋(三)初明戒學無作(四)初約受成異
二故四下引證性戒
三此罪下明此性戒為遮戒作障作因
四小乘下明大小三聚以簡戒體
二定共下定學無作
三道共下慧學無作
二戒定下結(二)初結
二故經下引證
二二明下明持相(二)初標
二不缺下釋(二)初事(四)初釋十戒(七)初不缺戒
二不破下不破戒
三不穿下不穿戒
四不雜下不雜戒
五隨道下隨道無著二戒
六智所下智所讚自在二戒
七隨定下隨定具足二戒
二用中下開權顯實
三涅槃下引同結攝
四束前下判位高下
二向判下理(二)初結前生後
二先束下正釋(二)初約十戒(二)初束前十戒為境及觀
二所言下正明約觀(四)初以事戒為觀境
二次觀下空觀(二)初正釋(二)初隨道(二)初引金剛
二今云下釋成
二若重下無著
二防止下結成止觀
三次觀下假觀(二)初正釋(二)初智所讚
二雖廣下自在
二如此下結成止觀
四次觀下中觀(三)初正釋
二如是下結成止觀
三故梵下引證稱歎
二復次下約五名(三)初正釋(五)初約戒名
二又毗下約毗尼名
三又波下約木叉名
四又誦下約誦名
五又律下約律名(二)初正釋(二)初正釋
二私諮下章安私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豎
二又亦下橫
二如此下結
二觀心下結成觀心
三若事下判成壞
三三明下明犯相○
四四明下明懺淨○
二衣食具足○
三明閑居靜處○
四明息諸緣務○
五明近善知識○
二訶五欲○
三棄五蓋○
四調五事○
五行五法○
六此二下結示○
○三三明下明犯相(二)初正明犯相(二)初通標犯緣(三)初略立二喻
二大經下略引經文
三行人下合喻
二愛羅下正釋(二)初約愛釋(二)初犯事罪(二)初律儀戒(二)初明二罪(二)初釋初罪(二)初犯相
二若愛下持相
二愛心下僧殘(二)初明犯相
二行人下明持相
二愛心下明三罪(二)初別明犯
二吉羅下舉輕況重
二貪攀下定共戒
二深著下犯理罪
二次見下約見釋(五)初結前生後以辨同異
二佛在下舉事況過
三故大下重結罪名
四云何下正明犯相(二)初事(二)初律儀戒(二)初明罪
二謂諸下重示過相
二空見下定共戒
二堅執下理
五當知下結斥破計
二復次下明持犯不定(四)初明來意辨別
二若通下判通別
三約此下列釋四句(二)初列四句
二一乘下廣釋(二)初正釋(四)初乘戒俱急
二二戒下戒緩乘急
三三者下戒急乘緩
四四事下戒乘俱緩
二行者下結因果
四凡如下結醐邪難(二)初結
二幸於下勸
○四四明下明懺淨(四)初辨事理可懺不可懺(二)初問起
二若犯下釋(二)初事(二)初輕
二若犯下重
二次理下理(二)初輕
二見若下重
二若人下辨久近難易
三若欲下釋事理十心以為懺本(二)初明用十功能
二順流下正明十心(二)初明順(二)初正明十心
二是為下總結
二今欲下明逆(二)初愛(三)初明來意
二先正下正釋(十)初正信因果
二自愧剋責
三怖畏惡道
四當發露
五斷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
七修功補過
八守護正法
九念十方佛
十觀罪性空
三是為下總結
二次懺下見(三)初明來意
二一翻下正釋(十)初翻破不信
二生重慙愧
三怖畏
四發露
五斷相續
六發菩提心
七修功補過
八守護正法
九念十方佛
十觀罪性空
三運此下總結
四是名下結成(四)初結成眼智
二得此下結成眼智攝法
三又能下結成止觀
四故知下結成元意
○二衣食具足(二)初來意
二衣者下正釋(二)初衣(二)初事(三)初上士
二十二下中士
三多寒下下士
二觀行下理(三)初上品
二三衣下中品
三百一下下品
二食者下食(二)初事(三)初上士
二二阿下中士
三三既下下士
二若就下理(三)初上品
二頭陀下中品
三檀越下下品
○三明閑居靜處(二)初明來意
二好處下正釋(二)初列
二若深下釋(二)初事(二)初正釋(三)初上士
二二頭下中士
三三蘭下下士
二若離下結過
二觀心下理(二)初正釋(三)初上品
二頭陀下中品
三閑寺下下品
二安三下對事辨異
○四明息諸緣務(二)初敘來意
二緣務下正釋(二)初列
二一生下釋(二)初事(四)初生活
二二人下人事
三三伎下伎能
四四學下學問
二觀心下理(四)初觀生活
二人事下觀人事
三伎術下觀伎能
四習學下觀學問
○五明近善知識(二)初敘來意
二知識下正釋(二)初列
二若深下釋(二)初事(三)初外護
二二同下同行
三三教下教授
二觀心下理(四)初引經示相
二今各下開對(三)初佛菩薩
二六度下六度道品
三法性下法性
三此則下總結示(二)初結數
二若能下結示
四此等下簡示(二)初簡
二三昧下例
○第二訶五欲(三)初標
二謂色下列
三十住下釋(二)初事(六)初總譬(二)初引論
二今私下章安私對
二譬如下牒前本譬
三色欲下廣解相狀引事訶責(五)初訶色
二聲欲下訶聲
三香欲下訶香
四味欲下訶味
五觸欲下訶觸
四此五下別譬
五此五下總結過失
六上代下引古詩
二觀心下理(三)初總舉色欲功能能生三諦
二故大下別出欲中諸見滋味
三今觀下正約理訶(三)初空觀(二)初折觀
二若摩下體觀
二復次下假觀
三又訶下中觀(四)初正明中觀
二故釋下斥小
三如是下結成
四深訶下訶意
○第三棄五蓋(三)初標
二所謂下列
三通稱下釋(二)初明蓋相(六)初釋通名
二前訶下辨異出體
三喻如下牒前本喻
四如翦下略明訶棄
五大品下引證
六此五下正明蓋相(二)初徵起
二貪欲下釋相(五)初貪欲蓋
二嗔恚下嗔恚蓋
三睡眠下睡眠蓋
四`[掉【CB】,悼【卍續】]`掉悔下`[掉【CB】,悼【卍續】]`掉悔蓋
五疑蓋下疑蓋
二五蓋下明棄法(二)初結前生後
二行者下正釋(二)初事(四)初明辨先後
二若貪下正明設治(五)初治貪(三)初明藥病相對
二何以下重明過患
三今觀下正設治
二若嗔下治嗔
三若睡下治睡
四若`[掉【CB】,悼【卍續】]`掉下治`[掉【CB】,悼【卍續】]`掉散
五若三下治疑(三)初疑自
二若疑下疑師
三若疑下疑法
三問曰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述舊
二今釋下正解
四十住下引證
二問初下理(四)初問答辨四分為長遠之由(二)初問
二答
二若廣下正明蓋相長遠
三阿毗下斥舊(二)初破毗曇立蓋相不長
二上棄下重破常途明蓋不遠
四利使下正明用觀(三)初正出利使
二次第(三)初空觀
二復次下假觀
三復次下中觀
三復次下不次第(二)初斥權略立(四)初略斥次第
二地攝下引二論意同次第
三圓釋下引佛化為證
四若得下結成略立
二故大下正明不次第(二)初約欲蓋廣釋(三)初引經
二釋曰下正釋(二)初略
二今更下廣(二)初正釋(二)初標
二云何下釋(四)初明欲是因緣生法
二云何下明欲空
三既識下明欲假
四雖能下明欲假
二無趣下結成
三如此下結位
二圓棄下餘四蓋例
○第四明調五事(五)初標
二所謂下列
三如前下牒前本譬
四眠食下判內外開合
五調食下正釋調相(二)初事(三)初調食
二調眠下調眠
三三事下三事合調(四)初明合調之由
二初入下正明合調
三若能下明合調之意
四始此下明合調之位
二觀心下理(二)初正明調相(三)初調食
二調眠下調眠
三合調下三事合調(二)初約教(三)初調身
二調息下調息
三調心下調心
二次約下約觀(二)初三觀共三事各調(三)初三觀調心
二調身下三觀調身
三調息下三觀調息
二復次下三觀各三事共調(三)初空觀調三事
二第二下假觀調三事
三中道下中觀調三事
二行者下明調位
○第五明行五法(六)初標
二所謂下例
三前喻下牒前本譬(二)初譬
二今亦下合(二)初合無五法
二若能下合有五法
四一心下重舉譬(二)初船譬
二又如下飛鳥譬
五無此下結示所謂(二)初況出
二當知下結示
六成論下正釋(二)初出異解
二若毗下正釋(二)初約初禪
二復次下約三觀(三)初空觀
二復次下假觀
三復次下中觀(二)初約教
二復次下約觀
○六此二下結示二十五法功能(二)初明用廣(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若細下結
二今用下明功深(四)初以方便能為深理之因
二見理下由方便故以見深果
三今且下寄淺立名
四然不下以破執顯深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二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三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第七正修止觀(二)初標
二前六下釋(二)初結前生後(二)初略
二膏明下廣(二)初明人法之得(四)初明自行得(二)初對辨解行(四)初序解以對行
二行解下因解行故障生
三不可下教設方便
四當以下教用正觀(二)初法
二如猪下譬
二此金下行成互益(二)初明行解成就
二慧淨下明行解互益(二)初法
二照潤下譬
二非但下明化他得
三自匠下明自他功成(二)初通明自他功成
二而復下別明佛乘為能化之心(四)初法
二即是下譬
三此珠下重譬體用(二)初約體
二照闇下約用
四馳二下譬功成
四香城下法恩難報
二其癡下明人法之失(四)初明自行失(二)初明無信罪大
二設厭下明惑重志小
二又一下化他失(二)初明人非
二體心下明法非
三障難下雙斥自他
四不應下結非法器
二開止下廣解(八)初開章
二此十下生起(十)初陰入
二夫五下煩惱
三四大下病患
四無量下業相
五以惡下魔事
六若過下禪定
七禪有下諸見
八若識下上慢
九見慢下二乘
十若憶下菩薩
三此十下判位
四陰入下判隱顯
五又八下判遠近
六又若下明互發(三)初立互發意
二互發下正明互發(二)初列十門
二次第下解釋(十)初明次不次(二)初明次第
二明不次下不次第(二)初列
二發則下釋(三)初發
二修者下修
三法者下法(二)初釋(二)初陰入
二煩惱下煩惱
三病患下病患
四業相下業相
五魔事下魔事
六禪為下禪定
七見為下諸見
八慢為下上慢
九二乘下二乘
十菩薩下菩薩
二是一下結
二雜不下雜不雜
三具不下具不具
四修不下修不修
五成不下成不成
六益不下益不益
七難發下難不難
八久不下久不久
九更不下更不更
十三障下三障四魔(二)初障
二四魔下魔
三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
七私料下章安料簡○
八一觀下依章解釋○
○七私料下章安料簡(三)初一問答總問諸境(二)初問
二答
二問十下九問答為成通別等四句料簡(二)初五問答成初通一句(二)初一問答(二)初問起
二答問(十)初通稱陰
二通言煩惱
三通稱病
四通稱業
五通稱魔
六通稱禪
七通稱見
八通稱慢
九通稱二乘
十通稱菩薩
二問境下四問答(四)初問答行人通不
二問答無常通不
三問答有漏通不
四問答偏真通不
二問通下四問答六成下三句(四)初問答(二)初別句
二復有下答中兼出第三句
二若爾下二問答(二)初正問答第三句
二答中兼出第四句
三問九下三問答(二)初問
二答
四問十下四問答(二)初問更難別句
二答
三問五下六問答通簡十境令成不思議○
○三問五下六問答通簡十境令成不思議(二)初三問答略出觀境及五分所發同異(三)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不思議相即答
二亦可下借小乘舉況答(二)初正借小乘觀陰例
二豈非下結況(二)初結
二小乘下況
二問若下問答(二)初問
二答
三問十下問答(三)初正問
二答五下約同異答
三然五下通伏難
二三問答正顯妙境(三)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
二他解下轉釋(二)初出他解
二今解下今家解
二問十下問答(二)初問
二答
三問一下問答(二)初問
二答
○八一觀下依章解釋(十)初陰界入(二)初明陰入境(四)初略釋三料(二)初列
二陰者下釋名
二毗婆下明三科開合
三數人下引二論以明同異(二)初引二論(二)初正引二論
二若就下釋次第
二若論下釋疑
四又分下正示境相(三)初略列諸陰由心(二)初通列諸陰
二正法下引大小教證
二世間下略示境相難思(三)初舉況奪奪其不知(四)初指九陰及華嚴心造非凡能知
二凡眼下舉不見譬以譬不知
三彌生下合譬況失
四如渴下重譬不知之人
二縱令下以小縱縱其知小
三故大下破執顯大(三)初引佛世不知之人為破
二況佛下舉佛滅後不知之人為況
三故龍下引龍樹破小為證
三然界下正示心為所觀之境(四)初重明正境為諸法之由
二佛告下引經論證(二)初小經
二論云下大論
三若欲下舉譬
四今當下剋示境體
二觀心下明十乘(二)初正明十觀(二)初明端坐觀陰入(二)初法(六)初列十法
二既自下生起
三譬如下舉譬(二)初譬(二)初勝堂
二又如下善畫
二此十下合
四蓋由下稱歎
五一觀下廣解(十)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標
二此境下釋(二)初明思議(四)初明用思議意
二思議下明思議之由
三若觀下正明思議
四此之下總結
二不可下不思議(七)初總明理境(四)初正引教
二法界下釋境釋名
三十法下明境所攝法(二)初明三世間(二)初明正釋(三)初明五陰世間(三)初列十種五陰
二釋論下引證佛界五陰(三)初引大論證法
二無量下引無量義釋疑
三大經下重引大經證佛為
三以十下總結十界以成世間
二攬五下釋眾生世間(三)初列十種眾生
二大論下引論佛界成眾生
三大經下結成世間(二)初引經
二直約下結成
三十種下釋國土世間(二)初列四土
二仁王下引證
二此三下結示
二又十下十如(三)初五陰(三)初標
二謂如下列
三先總下釋(二)初分科
二總釋下正釋(二)初總釋(十)初如是相(三)初法
二如水下譬
三心亦下合
二如是性(二)初正釋(三)初法
二如竹下譬
三心亦下合
二世間下破古(二)初總
二又有下別(二)初破分十如屬凡聖
二又涅槃下例破
三如是體
四如是力
五如是作
六如是因
七如是緣
八如是果
九如是報
十如是本末等
二類解下別釋(四)初標
二三途下釋(四)初明三惡類
二三善下三善類
三二乘下二乘類
四菩薩下佛類
三因緣下辨逆順
四若依下辨報有無
二眾生下眾生
三國土下國土
四夫一下結成理境(三)初法
二例如下譬
三今心下合
二問心下明自行境(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四種四句破執以明行相(二)初正釋(四)初橫四句(五)初引二論師依論各計示性過之人
二若從下示各計之相判屬性過
三若法下正破性計成過(二)初破地師
二若言下破攝師
四又違下引經論證
五更就下寄夢喻以破性過(三)初喻(三)初定四句
二若依下徵破
三四句下結喻
二心喻下合
三當知下結
二既橫下釋豎四句
三亦縱下亦橫亦豎句
四非縱下非橫非豎句
二言語下結成修境
二大經下引證
三當知下明化他境○
四若解下結略自他理以成三諦○
五如如下舉譬譬於自他等○
六此不下明境功能
七約時下收攝諸法以入觀境
二起慈悲心○
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徧○
五識通塞○
六修道品○
七對治助開○
八知次位○
九能安忍○
十無法愛○
六今止下總結示乘至
二總喻大車○
二明歷緣對境○
二更舉三喻勸修(第七卷末)
二煩惱○
三病患○
四業相○
五魔事○
六禪定○
七諸見○
八上慢
九二乘
十菩薩
○三當知下明化他境(四)初結前生後(五)初約二諦結生
二如佛下約佛經證結生
三龍樹下約論以證結生
四大經下復引大經明結生
五雖四句下釋前諸結生
二或作下正明化他相狀(四)初世界四句
二云何下為人四句
三云何下對治四句
四云何下第一義四句
三佛旨下明佛意體性相即(二)初正明相即(三)初約佛體性二諦相即
二又四下約所化二諦相即(三)初法
二若為下譬
三即世下合
三當知下總結自他體性相即
二天親下判得失(二)初明失
二若得下明得
四若隨下明佛教大體(二)初正明說教大體
二一性下明所生法妙(二)初明所生
二何者下解釋
○四若解下結略自他事理以成三諦(二)初歷法示妙境
二若法下結三諦等(三)初結三諦等(五)初成三諦(二)初釋
二如是下例
二若一下成三觀(二)初釋(二)初別
二一空下總
二歷一下例
三若因下成三智(二)初別
二例上下總例
四若隨下成三語(二)初結
二徧歷下例
五若解下成三趣
二此等下會異名
三種種下誡勸
○五如如下舉譬譬於自他等(二)初正明三喻(三)初珠喻
二又三下三毒喻
三又如下夢喻
二若信下勸信
○第二起慈悲心(六)初標
二既深下正釋(二)初悲(三)初明誓境(二)初牒前妙境
二自悲下歷境思惟為起誓之由(二)初九悲(二)初明苦集(二)初明三途(二)初明苦因苦果(二)初苦因招苦果
二而今下今世果上復起於因
二百千下誓由
二設使下明人天(二)初明無道滅
二把刃下驚歎
二自惟下明悲他
二假令下二乘心(二)初明無弘誓但有二乘因果(二)初二乘因果
二不信下驚歎
二思惟下自愍傷他
二即起下正明起誓(四)初依境立誓
二眾生下明誓相
三何者下釋相斥偏
四今則下顯正弘誓(二)初法說
二如鳥下舉譬(三)初譬
二雖空下合
三是故下舉譬帖合
三故名下結
二又識下慈(二)初明誓境(二)初總牒前境
二我及下別明誓境
二今方下明發誓(三)初正立誓
二雖知下明誓相
三是名下斥偽顯正
三如此下結會境智
四不同下總簡非斥偽
五是名總結
六觀心下觀心
○第三巧安止觀(二)初標
二善以下釋(三)初釋名
二上深下結前生後
三無明下解釋(二)初總(二)初明止觀(二)初明理境(二)初法
二如寒下譬
二今當下明止觀(二)初止(二)初明用止
二體達下略明成相
二觀者下觀(二)初明用觀(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介爾下明成相(三)初明觀成
二如前下譬
三法界下合
二止秖下顯止觀體同
二若俱下別(二)初序來意(四)初重述總安非宜以為徵起
二夫心下總出不安之相
三敵強下引事以況不安之相
四當殉下總示事安之儀
二安心下正釋(二)初列二門
二教他下廣釋(五)初自他一百二十八番(四)初辨師判行(二)初辨師(二)初列二師
二聖師下釋(二)初聖師(三)初明三力
二如毨下引人以例聖師難值
三育龜下譬聖師難值
二二者下凡師(四)初開凡師施他
二譬如下譬凡師化益(二)初重譬以聖顯凡
二若不下正譬凡師化益
三身子下舉聖況凡
四今不下正結示令凡師化他
二他有下判行(五)初略立二行
二薩婆下引二部
三然敬下判存二宗而非全用
四今師下明今師意
五若論下今師判利鈍
二`[已【CB】,巳【卍續】]`已說下正釋(二)初結前生後
二師應下正釋(二)初明自他一向(二)初化他(二)初示法相(二)初單明二行(二)初總設問答為設化之方(二)初問
二其人下答(二)初明信
二若言下法
二既知下正釋(二)初信(三)初標法數
二咄善下釋(二)初止(四)初世界
二又善下為人
三又善下對治
四又善下第一義
二其人下觀(四)初明世界
二又善下為人
三又善下對治
四又善下第一義
三如是下結
二其人下法(三)初重辨根性
二當為下正釋(二)初止(四)初世界
二其人下為人
三若言下對治
四其人下第一義
二彼人下觀(四)初世界
二若勤下為人
三觀能下對治
四觀觀下第一義
三是為下結
二復次下明迴轉(四)初總標未意
二薩婆下引二論
三今明下明今意
四若法下正明迴轉
二轉不下結數
二自行下自行(二)初正明行相(二)初直明行相(三)初徵起
二若欲下標二行
三樂寂下正釋(二)初法(二)初正釋(四)初世界
二其心下為人
三若念下對治
四修止下第一義
二是為下結
二信行下信(二)初正釋(四)初世界
二聽觀下為人
三或時下對治
四或聽下第一義
二是為下結
二若法下迴轉
二自行下結數
二復次下明自他相資(三)初標
二如法下正釋(二)初明信資法(二)初釋(二)初止
二又聞下觀
二此乃下結
二信行下明法資信(二)初釋
二是為下結
三前作下結信法數
三夫心下結安心意(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八番下結
四一種下斥偏修之失
二若就下歷三觀結數
三三悉下寄四悉相顯
四若離下以所顯能
五一目下舉譬(三)初譬
二眾生下合
三須廣下提譬帖合
○第四明破法徧(二)初略立來意(二)初對妙境以明破意(二)初牒前境以徵起
二但眾下明破意
二上善下對安心以明破意(二)初牒前安心
二若未下正明破意
二然破下廣明破徧(二)初明所依門(二)初通舉諸門(二)初列經論所出
二依教下明生起互通
二三門下別取教(二)初明去取
二三藏下正取教門(二)初通列諸教
二今不下別用圓教(二)初牒前心境以顯圓門
二餘門下正用圓門(四)初辨徧不徧
二所謂下列圓四門
三今且下去取
四無生下明用空門功能(二)初略明橫豎攝相(二)初略明橫豎(二)初豎(二)初標能通光顯二意
二何者下釋(二)初明到因(二)初教門能通(二)初正明教門通行至因
二淨名下引二經為證
二止觀下明光揚能顯(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門通下明到果(二)初明教門能通
二止觀下止觀能顯(二)初正明能顯
二巍巍下引證
二無生下橫(二)初結前生後
二大品下正釋
二橫豎下結
二此意下廣示相釋義功能(二)初標列來意
二佛藏下釋(二)初引佛藏示相(二)初約事釋(二)初明外用
二彼經下內合無生門
二須識下約觀心
二大經下引涅槃釋義(二)初引經釋(二)初釋四句(三)初略舉經文
二案此下略明攝法
三不生下廣釋經義以明攝法(四)初不生生句(二)初引經釋
二今解
二經釋下不生不生句(二)初引經釋
二今解(二)初結成因果
二因果下以佛藏結
三經釋下生不生句(二)初引經釋
二今解(二)初重(二)初正解(二)初正釋此句
二此釋下以此句釋初句
二初句下佛藏結
二經重下二重(二)初引經釋
二今解(二)初正解
二或滅下佛藏結
四經釋下生生句(二)初引經釋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正解此句
二四住下重釋四住菩薩(二)初引論釋
二經稱下今釋經音
二經又下釋六句(二)初正破六句不可說(四)初正破六句不可說(二)初列六句示徧
二若破下解釋(二)初明大師釋經(二)初正釋(二)初判思議不思議
二何者下正解(二)初思議(二)初惑(二)初別釋顯可思議義
二所化下總釋顯不可說義
二若破下解(二)初別釋兩句成可說
二理尚下總釋不可說
二若破下不思議(二)初惑(二)初釋
二無明下結成不可說
二若破下解(二)初正明不思議
二理不下結成不可說
二將彼下結無生門破徧
二佛自下大師釋佛所釋(六)初釋不生生句(二)初牒佛釋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釋不生生
二生即下解不可說
二云何下釋生生句(二)初牒佛釋
二今解下明今解(二)初釋生生
二生生下解不可說
三云何下釋生不生句(二)初正釋(二)初牒佛本句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正解生不生(二)初約四性解
二又般下約化他解
二若般下解不可說
二據此下判屬界內之解
四云何下釋不生不生(二)初釋(二)初牒佛本句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正解不生不生
二尚非下解不可說
二據此下判
五經云下釋生(二)初牒佛釋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釋生
二緣生下解不可說
六經云下釋不生(二)初牒佛釋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釋不生
二理絕下解不可說
二佛以下結成破徧
三依佛下以佛藏結
四又楞下引楞伽釋成(二)初釋楞伽義(三)初引經雙標二法
二自法下引經雙釋二法(二)初釋自法(二)初牒
二釋曰下釋
二本住下釋本住法(二)初牒
二經曰下釋
三當知下依經雙結二法
二此義下引同大經
二大經下引大經可說○
二問答料簡○
二復次下正明廣破○
○二大經下引大經可說(二)初立(三)初略標
二今解下結徧
三亦如下以佛藏結
二十因下釋(五)初列出十支
二立有下明三法(三)初列三法
二立眾下解釋(三)初立眾生
二立根下立根機
三立聲下立聲教
三眾生下顯徧
三故大下引證
四佛藏下以佛藏結
五如地下引地持釋成
○二問答料簡(三)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三)初約門開句
二大經下引證智斷
三若無下明攝法周徧
三問答(二)初問
二答
○第二正明廣破(三)初正約識陰破徧(三)初標章列章
二豎則下明章意(二)初明章意互融
二法華下引證
三一無下廣釋(三)初豎破法徧(三)初標數列章
二如此下示章意(三)初略示章意
二大論下引證章意(三)初引論為易解故別列
二華嚴下引華嚴
三法華下引法華
三今欲下以總別結前章
三從假下廣解(三)初從假入空破法徧(二)初列
二從見下釋(三)初從見假入空(二)初列
二見惑下釋(二)初明見假相(二)初明能依能障(三)初法
二如炎下譬
三此惑下合
二然見下正明見惑(二)初釋從解得名名為見惑(二)初釋名
二見惑下正解(二)初明外外諸見(二)初正明外外(二)初列
二單四下釋(二)初釋三種四句(三)初釋單四見(二)初列
二於一下釋(三)初廣約有見生八十八使(二)初列十使(二)初利
二是`[已【CB】,巳【卍續】]`已下鈍
二如是下歷三界結數
二餘三下餘三見例
三若歷下廣歷六十二見(二)初歷(二)初歷六十二生八十八
二五十下歷六十二見八十八名一百八
二當知下結斥(二)初結
二世講下斥(三)初斥舊(二)初斥謬有去取
二此語下斥違經貞心
二經云下引證
三中論下正判屬見(四)初據中論不免性過故判屬見
二又此下驗無非證故屬見
三諸外下是邪人所行故是見(三)初通教邪人所計
二如長下別引長
三高著下引高著舉況
四今判下今家結判
二複四下釋複四見(二)初正明複四見
二於一下明見所生惑
三具足下釋具足四見(二)初正明見
二一句下明見所生惑
二絕言下釋無言(二)初正明絕言見
二一一下明見所生惑
二如是下結
二又約下明佛法生見(二)初正明見(二)初明四見
二又一下明絕言
二如是下明見所生惑
二復次下釋當體名假○
二二明下明空觀○
二第二下從思假入空○
三三四下四門料簡○
二從空入假破法徧○
三中道破法徧○
二橫破法徧○
三非橫非豎破法徧○
二例餘陰入○
三問答料簡○
○二復次下釋當體名假(三)初釋名
二例前下例前立相
三又於下解釋(二)初通釋三假(四)初正釋三假(二)初明小乘隨事三假(二)初約心(二)初正釋(二)初列
二法塵下釋
二開善下引開善證相待義
二又約下約色(二)初正報
二又約下依報
二但此下明大乘隨理三假
二又釋下會異(二)初會三有(二)初列
二相待下釋(三)初相三有
二假名下假名有
三法有下法有
二論又下會三假(二)初問
二答(二)初會
二論云下釋
三纓絡下引證
四當知下總結
二所謂下別明所假生惑(二)初正明生惑
二如來下明生惑之由
○二二明下明空觀(二)初列
二觀又下釋(三)初破假觀(三)初橫破(三)初列
二破單下破單四見(四)初破單(二)初正破(二)初立二門
二略者下解釋(二)初略破(二)初重序略境
二應當下正明略觀(二)初止
二又觀下觀
二信行下廣破(四)初有見(四)初立利根信法二行以結前
二其鈍下引中論意以生後
三今亦下明依論意以立廣觀
四若一下正明廣設觀法(二)初牒三假以為所破
二當觀下正明用觀(三)初總歷有見三假以修觀(三)初明用觀(三)初破因成假(二)初四句破(二)初列四句
二若心下推破(二)初破(四)初自生(二)初破
二如是下結
二若言下他生(二)初破
二如是下結
三若根下共生(二)初直難(二)初破(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根塵下合
二如是下結
二又根下難性
四若根下離生(二)初破
二如是下結
二中論下引證
二若推下結成二空(五)初略示二空相
二若四下以二諦結成二空
三性相下結成從假入空
四故中下引同
五若根下結成十八空
二若不下破相續假(三)初來意
二此之下正破
三如是下結
三若不下破相待假(三)初與前兩假辨異(二)初略標其由
二因成下釋出異相
二上既下破古(三)初牒開善舊解
二又因下明今正解
三釋既下結斥
三今撿下正破相待(二)初正破
二如是下結成二空等
二非但下例破餘見
三是名下結成無生門
二若不下別明迴轉六十四番
三以被下明見度計轉
二夫破下無見○
三亦有亦無見○
四非有非無見○
二所以下結勸○
二次破下破絕言○
三複具下破複具○
二上來下豎破○
三今世下雜料簡○
二二料下明料簡得失○
三三明下明破見位○
○二夫破下無見(二)初立二行三根結前生後(二)初二行
二若上下三根
二又當下正破(二)初列二門
二總破下釋(二)初總(三)初總破
二楞伽下引證
三然無下斥謬
二別破下別(三)初正破(二)初來意次第(三)初略示空見相(三)初牒前有見破假之相為無見之由
二寂然下正明用有見假伏為無見體相
三而起下略明見過
二釋論下比決邪正二空(二)初明破外人邪空(二)初明邪空以生使故
二如是下結歸邪空
二佛弟下明佛弟子正空
三云何下正示空見三假(二)初重牒轉計為無見之出
二無生下正觀三假
二當推下正用觀破(三)初正明用觀
二當知下結成二空
三非但下例破諸見
二若未下六十四番
三勤修下見度計轉
○三次破下亦有亦無見(二)初序次第(三)初明見相(三)初牒前為起見之由
二或進下正示見相
三發此下示見過患
二如長下引人為例(三)初正引長爪
二發見下引同長爪
三云何下示改過之相(二)初苦
二又我下集
三又此下略示三假之相
二今破下正明修觀(三)初正明觀(三)初正明用觀
二如是下結成二空
三即是下結成眼智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三亦有下見度計轉
○四次破下非有非無見(二)初明次第(二)初明略見相(三)初明起見之由(二)初正明由
二所以下釋
二若不下明見相(二)初正明見相
二何以下釋
三堅著下明過失(二)初正斥
二我心下明十使
二又一下示見三假
二若破下正明用觀(三)初直明用觀(三)初正明用觀破假(二)初明用觀
二復次下點示四諦(三)初正示四諦
二夫一下明四諦功能
三如來下以小況大
二若非下例破諸惑
三是名下結成二空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三此見下見度計轉
○二所以下結勸
○二次破下破絕言(三)初示見相
二略有下引類斥三法華下引證
○三複具下破複具(二)初明複具
二又復下明絕言(二)初出見相
二如此下破(二)初破
二何以下釋(二)初橫破
二又豎下豎破
○二上來下豎破(二)初更判橫豎
二今當下正明豎破(二)初明豎四句(三)初破生句(三)初徵起
二為是下列
三用此下結
二若計下破無生句(二)初正破無生(二)初徵起
二為是下列(三)初約三障以明不生
二為行下約行理等以明不生
三世人下約三佛以明不生(三)初斥舊
二今釋下正解(四)初事理應顯釋
二又無下對所治三惑釋
三又業下對能治所顯釋
四又應下對三因釋
三三佛下結(三)初約理結
二若聞下引證結
三將諸下責
二有人下寄中論師辨異(二)初斥舊(三)初引他難
二中論下論師教
三此解下今家破論師之失(二)初略總斥傷文失義
二何者下釋(二)初釋失義(三)初明所失
二案文下結示
三龍樹下正示文義推功論主
二若開下釋傷文
二今解下用彼非名以顯今是(二)初正顯(二)初標
二一者下列釋(三)初第一第二明不須破
二若三下第三至第九皆以兩不破兩生
三若玅下第十智斷不復生
二若作下結斥
三豎破下釋第三第四句(二)初略指上文
二若謂下別釋(二)初釋第三句(三)初徵起
二為是下釋
三若非下結
二若言下釋第四句(三)初徵起
二為是下釋
三既非下結
二若絕下明豎絕言(三)初約外外等
二三藏下約佛法(三)初正責
二不可下況責
三為此下明過患
三更重下復以十種四句外責之(五)初標
二十種下列
三一往下解釋
四若不下結責
五前橫下判橫豎
○三今世下雜料簡(二)初斥偽(二)初斥邪人法濫正人法(二)初正斥人法濫真(二)初正明人法之失(二)初明邪人濫法(二)初以正濫邪
二以道下以邪濫正
二何者下引例結責
二諸法下以九事比決邪正(二)初正比決(九)初約理
二教相下約教
三況以下約苦集
四況將下約道滅
五本既下約示迹
六佛以下約相好
七佛說下約化境
八復次下約軌儀
九如來下約因位
二育人下結責
二復次下更別出所濫之法(二)初正明外人濫法
二又問下料簡
二一切下通斥凡夫(二)初正斥
二當知下見破由觀功能(二)初明方便道
二若得下明真道
二問從下釋疑(二)初釋能破疑
二問束下釋所破疑
○二二料下料簡得失(二)初標
二問如下釋(二)初問
二答(四)初列四句
二譬如下舉四譬
三前二下判
四所以下釋(二)初二句外道得失
二三佛下二句佛弟子得失
○三三明下破見位(二)初正明位(二)初正列位(二)初正列
二斷伏下判同異
二問答下料簡(二)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四)初為發習者故
二又欲下令行人徧識諸位故
三又半下為助道法門故
四又豈下為顯同體法門不異故
二體假下結成
○第二豎破思假(三)初標章
二即為下列章
三思假下解釋(三)初明思假(七)初列思假名
二歷三下列數
三皆能下明功能
四初果下與見辨異
五稱思下釋名
六數人下和通他部
七但令下明立境意(四)初明意在破惑
二譬如下舉譬
三若欲下示本論
四空假下結本意
二二體下明體觀(二)初明體折不同
二今體下正明觀法(二)初標
二欲惑下釋(三)初正明修觀破假(三)初欲界(二)初正明破思(二)初正明破思(二)初廣明破貪(二)初總標九品各三假
二如女下別釋(二)初明初品(二)初明初品三假(三)初因成假(三)初出欲境
二此六下舉境防過(二)初明境能生過
二初果下正明防過(二)初舉況(二)初舉初果聖以況凡
二難陀下舉無學聖以況凡及初果
二法華下防過
三若取下明因成假相
二念起下相續假
三以有下相待假
二假虗下正明止觀(二)初總
二觀此下別(三)初破因成假(四)初正用觀
二四句下結成二空
三設未下明用六十四番
四斷一下結成無生
二若鈍下觀相續假(四)初明有假之由
二為前下正明用觀
三問句下明二空
四若不下六十四番
三修又下相待假
二初品下例餘品
二破貪下略例餘使
二九品下結成能顯光揚功能
二問欲下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列道多故品多
二若從下明由數出觀故品多
二次破下色界思(二)初明用觀(二)初明所用智不同
二若初下正明用觀(四)初初禪(二)初破貪欲(二)初明初品(二)初因成假(七)初明事性兩障
二性障下明禪正體
三其中下辨當地惑相
四品品下約惑相以明三假
五若不下明破思假之意
六今用下明信法迴轉
七方便下結成空觀
二相續下例餘假
二破初下例餘品
二破貪下例餘使
二若初下明二禪
三二禪下明三禪
四三禪下明四禪(三)初明無雲等三
二若無下明無想
三若五下五那含
二色界下結數
三次破下明無色界(二)初明所滅之色
二是時下正明破假(四)初空處
二先緣下識處
三先緣下無所有
四先識下非想(七)初略明聖種
二阿毗下釋名
三大論下判漏無漏
四此定下示具惑
五應知下明具假
六今一下結成無生
七九品下例破諸品
二若用下判用二智得名不同
三是名下結破法徧
三三明下明其位○
○三三明下明其位(二)初正明位(二)初列章
二三藏下解釋(二)初正釋(四)初明三藏位(三)初出諸部
二今且下正釋(二)初聲聞(二)初正釋
二三界下結成無生
二若論下支佛
三此約下結
二二通下明通位(三)初依經列共位(二)初列共位
二所言下釋所以(二)初法
二如燒下譬
二乾慧下釋(四)初聲聞位
二辟支下支佛位
三菩薩下菩薩位
四佛地下佛位
三此即下結
三三別下借別名名通位(三)初破立(四)初述古
二今覈下略破古師(二)初略破
二何者下廣破
三人師下斥人師謬敕
四今言下今家通經(四)初正通古師謬釋
二別見下釋名名通意
三然名下正判
四例如下引例
二言借下始終列別位以對通位
三若借下借別十地判通斷位
四四借下以別名名通菩薩位(四)初略對位破古(二)初對破見位(二)初對位
二如此下略破古
二薄即下對破思位(二)初對位
二舊云下破古
二今若下正釋
三此皆下推教離執
四問三下釋疑(三)初一問答釋地疑(二)初問
二答(二)初引教證(四)初引證初地破惑
二又大下引證十地並是菩薩地業
三又大下引證十地皆為菩薩立忍等名
四故大下引證十地始終得名不同
二如此下結意酬難
二二問答釋依界制果疑(二)初問答正釋(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轉釋(二)初問
二答
三一問答釋得名不同疑(二)初問
二答
二若就下兼申別圓(二)初別教
二若就下圓位(二)初正釋
二華嚴下引證(二)初正引證
二云何下釋經意(四)初略釋
二若爾下徵難
三然以下重釋
四復次下辨異
二問答料簡超果○
○第二問答料簡超果(四)初二問答明有超不超(二)初一問答教行相對(二)初問
二答(二)初標教行不同
二若三下釋(二)初聲聞
二又如下佛果
二一問答明超不超(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三藏(二)初身子
二阿難下阿難
二通教下歷三教
二超果下以四種判超(二)初列
二本在下釋(四)初本斷超
二若凡下小超
三本在下大超
四如佛下明大大超(二)初約三藏佛
二圓人下約圓人
三瓔珞下引三經明亦超亦不超
四實相下明非超非不超
○三三四下明四門料簡(二)初略序須門意
二阿毗下正釋門相(四)初釋三藏教(四)初正釋四門(四)初明有門(六)初引正論起觀
二如此下用觀破惑成破法徧
三鹿苑下明得益之人
四大論下明入門方便
五大集下明佛世根異證方便門
六成論下論人不曉論宗以斥非
二若成下明空門(七)初引正論起觀
二修如下破惑結成
三故彼下引證門體
四須菩下引人為證
五大論下以失顯得明入門方便
六大集下根異
七阿毗下斥非
三若如下明亦空亦有門(三)初引正論起觀
二觀此下破惑結成
三故大下明方便
四非空下明非空非有門(三)初指正經超觀
二此觀下破惑結成
三當知下引人簡濫
二如此下通明門中得益之位
三四門下明門異理同(二)初正明門異理同(三)初法
二如城下譬
三故大下引證
二跋摩下依理通諍(二)初正通諍
二何故下辨諍有無(二)初明二乘專一故諍
二三藏下明菩薩徧習故無諍
四涅槃下引證唯小
二次通下釋通教(四)初正明四門(四)初有門(二)初立門體
二如是下破惑結成
二若言下空門(二)初立門體
二如是下破惑結成
三若明下亦空亦有門(二)初立門體
二如是下破惑結成
四既言下非空非有門(四)初立門體
二如此下破惑結成
三若三下形斥三藏
四體而下重立門體
二故論下引證四門
三若不下歎門無諍(二)初正明無諍
二問佛下與三藏辨異(二)初問
二答
四中論下引證共乘
三次別下明別教(四)初料簡行相同異(二)初略辨異
二大經下引大經約行相辨異
二言四下正釋(四)初有門
二空門下空門
三亦空下亦空亦有門
四非有下非空非有門
三如此下明得失
四涅槃下引證
四圓教下明圓教(七)初辨同異
二云何下正釋(四)初有門(二)初立門體
二大經下引證
二空門下空門
三云何下亦空亦有門(二)初明門體
二如一下引證
四云何下非空非有門
三云何下融通
四如上下結成門意
五若爾下開權顯實(四)初徵起
二但凡下正開
三法華下引證
四若得下開說即理以結門意
六涅槃下引證
七上無下用權意
○第二明從空入假觀(二)初列
二入假下釋(四)初入假意(五)初辨所從不同
二夫二下簡小
三菩薩下正明出假意
四善巧下示假觀相
五若住下總結意
二入假下明入假因緣(三)初釋五緣(五)初大悲
二二憶下憶本誓願
三三智下智慧猛利
四四善下善巧方便
五五大下大精進力
二如此下引證(二)初示文處
二以巳下正引證(五)初證同體大悲
二當識下證大誓
三當念下證智利
四憶所下證善巧
五勿生下證精進
三從空下料簡(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今住下合
三三明下明入假觀○
四四明下明入假位○
○三三明下明入假觀(二)初標列
二知病下釋(三)初知病(二)初正明知病(二)初標
二知見下釋(二)初見(四)初正釋四意(二)初列四義
二云何下釋(四)初標根本(二)初明起(三)初明見根本
二從此下從本起見
三為此下明起成苦業
二如旋下明息(二)初譬
二知心下合
二云何下知見起因緣(三)初標
二何以下釋(二)初以能辨所
二內外下釋(二)初外
二形貌下內
三如此下結意
三云何下知見起久近
四云何下知見起重數(二)初釋
二若更下結
二病相下結成苦集
三又入下為成入假方便(二)初正示為出假方便
二二乘下斥小
四而菩下明菩薩修觀觀成破徧
二次明下思(三)初正釋(二)初列
二三意下釋(二)初明前三
二重數下釋第四重數(三)初釋相
二若細下舉廣況略
三若準下準例
二二乘下為出假方便
三別修下菩薩修觀破惑結成
二上見下結勸
二入假下明識藥(二)初總對病辨藥
二略言下正釋(二)初列名
二大品下正釋(三)初正釋三藥(二)初引證
二釋論下正釋(三)初世間法藥(六)初明法藥意
二大經下明法藥體(二)初引教
二何以下解釋
三如是下結勸
四出假下示修觀處
五大悲下明眼智開發
六然世下判淺深
二次明下出世開法藥(三)初正明法藥(二)初直明法藥
二又如下約增數攝廣
二是一下明習法藥意
三為欲下明觀成破惑結成
三又知下出世間上上法藥(三)初法
二譬如下喻
三入假下合
二又如下別譬(二)初依佛經(三)初二番譬藥病不同(二)初譬(二)初譬體用
二又如下譬用樂意
二入假下合(二)初合初譬
二欲治下合次譬
二又如下三番譬開權顯實(二)初譬
二法藥下合
三又如下四番譬以四諦結(二)初譬(二)初譬約四諦不同
二湯飲下譬設治不同
二入假下合藥
二復次下譬出假菩薩依經造論(二)初譬(二)初總舉
二所以下解釋
二佛初下合(二)初合神農
二後代下合華他(二)初正合
二釋論下引證
三菩薩下明破徧結成
三三應下明授藥法○
○三三應下明授藥法(二)初總舉藥病
二若眾下正明授藥(二)初世法
二又授下出世法(三)初總明隨根授藥
二謂下下別明授藥(二)初列四根
二下根下釋(四)初明下根(二)初佛經(三)初列
二樂小下釋
三是為下結成
二雖是下菩薩論(三)初標
二樂聞下釋
三是為下結
二次中下明中根(二)初四悉
二此又下四門
三次觀下明上根(二)初四悉
二就此下四門
四次觀下明上上根(二)初四悉
二亦有下四門
三若入下總明授藥當宜之相(二)初法
二如一下譬
○四四明下入假位(二)初列
二人意下釋(三)初歷教判位(三)初序意
二今當下明歷四教位(二)初約教簡(二)初藏通(二)初藏通(二)初三藏(二)初二乘(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行人下合
二若三下菩薩
二通教下明通教(二)初破古
二但佛下正釋(三)初下根
二中根下中根
三上根下上根
二若七下斥奪(二)初明墮二乘地於法華前不能發心(三)初法
二有大下譬
三菩薩下合(二)初正合
二是鳥下借譬帖合
二如人下明被會方始能發(三)初明餘經不能治(二)初譬
二華嚴下合
二唯有下明法華能治
三又闡下挍量涅槃
二別教下別圓(二)初別教(三)初下根
二十住下中根
三又別下上根
二圓教下圓教(三)初下根
二又五下中根
三又初下上根
二上來下正判根
三既有下問答料簡(五)初問答(二)初問
二謂情下答(二)初直答
二情入下釋
二若爾下問答有何益(二)初問
二此有下答
三若益下問答退不退(二)初問
二不併下答(二)初直答
二設退下防一伏難
四問通下問答辨通別圓勝劣(二)初問
二答
五若爾下問答以勝攝劣(二)初問
二然尚下答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
三三結下結破法徧○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三)初總序真應之相(二)初明有真應之由
二應以下略明應益
二三藏下列四教正釋以簡真應(三)初歷教以簡真應(二)初藏
二若通下通
二應有下舉真應相以斥藏通
三別教下正明真應之位(二)初別
二乃至下圓
三若得下料簡邪偽
○三三結下結破法徧(二)初約三諦以明破徧(三)初真諦(二)初明破徧(二)初明所破之見(二)初法
二如盲下譬
二故歷下破徧入空
二就文下明結意
二從空下約出假(二)初明比斥
二六根下明玅位
三障通下唯約中道方是破意
二舉要下舉要結示(二)初示不次第方徧
二前觀下釋疑
○第三明中道破法徧(二)初總序來意(二)初標
二前生下釋(三)初牒前序後明非本意
二生不下融前次第
三種種下結前說意
二就此下別釋(二)初開章
二其意下別釋(四)初修中道意(四)初明三藏
二明通教(四)初明體同三藏
二開善下斥舊
三雖無下辨異三藏
四亦得下明所通長遠故須中觀
三明別教(三)初約諦離合
二此理下約譬說(三)初法
二如眼下譬
三云何下合
三例如下舉例說
四明圓教(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能所共論
二又如下譬偏譬於能
三為是下合
二二修下修中觀緣(二)初正釋五緣(二)初列
二一無下釋(五)初無緣慈悲(七)初正出慈體
二大經下引經釋名功能
三上兩下比決同異
四故大下結成三諦
五迦葉下明慈具德
六上慈下結成無緣慈義
七手出下明無緣慈用(三)初手出師子明折伏用
二如慈下譬磁石明攝受用
三欲修下舉修行明斷惑用
二二滿下滿本弘誓(三)初立誓體
二空假下誓境(二)初斥偏(二)初明偏境(二)初以枝葉譬前二觀所破苦集
二空假下以燈炬譬前二觀所明道滅
二雖修下明偏意
二娑伽下顯正(二)初譬
二中道下合
三為滿下結觀意
三三求下求佛智慧(四)初出佛眼智體
二上兩下比斥
三若修下功能
四欲得下結歸
四四學下學大方便(三)初總明從體起善巧之用
二如彌下引寄事顯用(三)初寄淨名彈偏
二又如下別寄如來化小
三上二下別寄文殊化外比斥
三欲得下結歸
五五大下大精進(三)初正釋(二)初略示
二法華下引證
二上兩下比決
三為大下結歸
二修中下引例
三三正下正修中觀○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
○三三正下正修中觀(二)初總釋(三)初明不知
二例如下例示(二)初以觀真例
二次觀下以觀俗例
三今觀下略示觀境(二)初釋智障即是觀境(三)初番無明是中智家障
二又下次番明中智被障
三又下後番能所合論
二云何下正示智障體是無明
二觀此下開章別釋(二)初開章
二一觀下別釋(二)初正釋(三)初推觀無明即是因成假(五)初總立觀境
二觀此下別明用止觀(二)初觀(三)初正明用觀(二)初用觀
二如是下指上廣文
二作此下明觀相(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起四下合
三前見下結成(二)初更述所破
二觀破下結成三觀
二復次下止(三)初正明止
二如持下明止相(二)初譬
二若謂下合
三前生下結成三止
三復次下用六十四番
四如是下重示用觀方法
五若執下明得失
二二約下觀法性即相續假(四)初牒前惑為所觀境(二)初法
二如闇下譬
二即當下正示觀法
三如是下用六十四番
四雖未下示用觀方法
三三約下觀真緣即相待假(二)初自行(五)初先立相待相
二如是下列出四句以為觀法
三若緣下正觀破計(三)初以常無常破
二釋此下述二論師所計
三真自下判屬性過
四四句下明觀成之相(二)初正明成相
二何以下釋
五若執下明得失相(二)初明失
二若不下明得(二)初明能通門得
二若得下明所通理
二若有下化他(二)初明佛經(二)初明逗化四說(二)初總述
二所謂下別釋四句
二無得下結成三觀
二諸菩下菩薩論(五)初明四門說論
二若用下明門中四悉
三經論下明教法功能
四如此下明觀法功能
五明眼下舉得失
二問無下料簡(二)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五)初明入位之法
二修此下斥權立實(二)初斥權(三)初具舉三位
二若別下權立前二
三如此下復斥前二
二今明下立實(三)初正立圓(三)初五品
二始從下六根(三)初明牒前五品
二見鵠下舉喻
三例如下引例釋成
三今五下初住(二)初兼牒前
二故華下引證
二如自下明觀功能
三不待下重斥權位
三前教下判實(三)初總判
二法華下引證
三復次下歷教
四雖言下正明中位破惑功能(五)初舉略
二譬如下舉譬
三又如下引劣例勝
四初住下正示
五如首下引證指廣
五前兩下結破法徧
○第二橫破法徧(二)初標
二上約下釋(二)初明來意
二橫門下正釋(二)初正釋(二)初列諸橫門(二)初列中論八不
二一論下廣指諸門
二中論下豎來度入(二)初通明度入之相
二若無下正明度入之法(二)初正以無生門度入(二)初正明度入(二)初將十境互發十雙來入
二若無下將陰境十法成觀來入(四)初陰入不思議境
二若無下發誓
三若無下安心
四若無下破徧(六)初破見假入空
二若無下出假知見重數
三若無下入中觀無明因成
四若無下入中觀法性相續
五若無下入中觀真緣相待
六若無下結破徧
二以無下總結
二若得下舉二經為例(二)初通重明度入之相
二所以下正明二經度入(二)初正明二經(二)初無行
二若釋下無住(五)初正釋
二此無下得名
三故仁下引證
四若爾下破常途
五天親下收攝論意
二略舉下指廣結要
二問無下料簡(二)初正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約教(三)初通舉諸門
二若言下略斥他釋
三今解下正解(三)初示中觀為能通之門
二此菩下明自行
三又他下明化他
二復次下約行
二張羅下以譬結
○第三橫豎一心破徧(二)初明來意(三)初正明來意
二若無下以橫豎度入一心
三雖種下結略
二但一下正釋(二)初列二門
二總者下正釋(二)初總明一心(五)初略明總觀
二若不下明懸超度入(三)初空
二前來下假
三今聞下中
三何故下結示
四如是下約此一心開佛知見
五此觀下判位(二)初正判位
二大經下廣引證結論三身四德
二歷餘下歷餘一心
○二前來下歷餘陰入
○三問入下問答料簡(三)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二)初答入空五因緣
二夫空下答四門
二智障下釋智障(二)初引法尚釋(二)初標出人名
二煩惱下徵釋(二)初徵起
二智有下釋(三)初正釋智障
二涅槃下引證
三地持下引地持釋涅槃意(五)初正釋意
二入大下引證無明是智障
三二障下釋難(四)初更轉難
二無明下釋難
三例如下引例
四愛即下釋煩惱非即智之惑
四復次下明愛與無明體不同
五無明下重簡無明名同體異(六)初問
二地持下正引地持答
三若爾下判向地持
四又智下約事智被障釋
五若爾下徵向所解
六照事下會向二解
二又心下出異解(三)初正出異解
二又非下釋智障與中智非別
三人作下破執見
三問瓔下問答(二)初問答(二)初問
二答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三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四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第五明識通塞(二)初標
二亦名下釋(二)初來意(二)初明異名
二如上下正明來意(三)初法(二)初略明來意(二)初正明來意
二不得下誡勸
二何者下釋
二如除下譬
三若爾下合(二)初正合
二舊云下通由旬(二)初破舊(三)初正破(六)初破第一師
二攝大下破攝師
三地人下破地師
四復有下破第四師
五有人下破第五師
六有人下破第六師
二此之下通經判失(二)初通經
二諸師下判失(二)初總斥諸師
二初家下別判成失(四)初判諸師失
二攝家下判第二師失
三地家下判第三師失
四次家下判第四師失
三人師下引論釋疑(二)初徵起
二論有下正釋疑
二今明下正解(二)初正解
二又諸下結諸師失
二今論下正解(二)初標
二橫者下釋(二)初正解(三)初正解(二)初明縱橫(三)初橫
二竪通下竪(三)初但明竪
二今當下以橫織(三)初空觀(二)初明折空(二)初示通塞相(二)初示橫三塞相(三)初明苦集
二既不下無明
三不滅下六蔽(二)初正明蔽相
二大經下引證
二若於下示橫三通相
二當用下示檢校相
二復次下明體空(二)初明通塞(三)初明觀相
二如羅下舉況
三若計下示通塞相(三)初苦集
二若不下無明
三若愛下六蔽
二用即下明檢校
二次用下入假觀(二)初標
二於病下釋
三次用下入中觀(二)初以無明等三為通塞
二一一下檢校
三若作下結責竪失(二)初正責
二大經下引證
三復次下橫別(二)初法(二)初明別三觀(三)初空觀(二)初觀相
二若初下檢校
二又云下假觀(二)初觀相
二若初下檢校
三又云下中觀(二)初觀相
二若初下檢校
二如此下況結責
二大論下譬(二)初譬
二初觀下合
二若竪下明一心(二)初斥權(二)初先列通塞
二法相下況斥
二若一下明一心(四)初破橫竪
二良以下正明一心功能
三若於下辨一心通塞
四若於下明檢校
二於無下以通塞度入餘門
三是為下判位
二問答料簡○
○二問答料簡(二)初料簡異名(二)初問
二答(二)初通
二亦有下別(二)初釋
二金光下引證(二)初引證
二知字下釋正
二料簡通塞(二)初問
二答(二)初立二意
二然者下釋(二)初一往
二若二下二往
○第六明修道品(二)初標
二道品下釋(四)初略釋四相(二)初列四名
二一明下釋四相(四)初明當分(二)初釋相狀
二又云下引證
二二明下明相攝(二)初釋相狀
二引釋下引證
三三約下明約位
四四相下明相生
二所以下明來意(二)初略立
二真法下解釋(三)初法
二如釀下譬
三大論下明須道品意
三問答料簡(五)初簡大小(二)初問
二答(二)初反質
二淨名下引證
二若大下釋疑(二)初別顯大乘道品
二如四下以四諦例
三又有下分別五味
四或言下分別正助
五又若下分別漏無漏(三)初徵難
二法華下引法華為難
三此應下分句解釋(二)初列三句
二如大下解釋(三)初釋有漏(二)初引論
二云何下申論意
二皆是下釋無漏(二)初釋
二從來下指大論結酬
三而婆下釋第三句(二)初引論文
二何以下解釋
四諸道下正解(六)初明去取
二大品下正解(七)初明四念處(二)初正解(三)初引證(三)初引大品證四念
二華嚴下引華嚴釋大品
三法華下引法華釋華嚴
二常途下斥舊(二)初斥非
二卉木下示正
三今一下正解(二)初牒前妙境
二若觀下正示念處相(五)初明念處之相(四)初觀色(二)初趣舉一界作境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二若觀下觀受(二)初趣舉一界作境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三若觀下觀心(二)初趣舉一界作境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四若觀下觀法(二)初趣舉一界作境
二九法下以九界為例
二如是下明念處兼廣結成秘藏(二)初標
二先性下釋(四)初色(二)初以空假破倒
二觀色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二法性下受(二)初以空假破倒
二觀受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三法性下心(二)初以空假破倒
二又心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四法性下法(二)初以空假破倒
二觀法下明中道結成秘藏
三治倒下以三諦釋名
四一切下結成所表
五秪一下結成一切法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二勤觀下明正勤(二)初正明行相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三欲精下明如意足(二)初正釋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四信三下明五根(二)初正釋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五信破下助五力(二)初正釋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六心浮下明七覺(二)初正釋
二若不下結前生後
七更以下明八正道(二)初正釋
二因是下總結功能
三如是下總結○
四今以下舉譬○
五復次下通三脫○
六又華下結判麤妙○
○三如是下總結(三)初結示初心可修
二大論下引證
三故知下功能(二)初為入位功能
二如此下有助大功能
○四今以下舉譬(二)初別約無作道品(三)初譬
二法性下合(二)初正合
二結果下明果上異名
三道品下結
二若通下通約三觀(二)初別對三觀
二若總下總對三觀
○五復次下通三脫(二)初明來意列名
二若從下正釋(二)初總釋(三)初明王臣(二)初定為王慧臣
二若由下慧為王定臣
二或可下明伏斷
三或可下明名體
二若三下歷教釋(四)初明三藏
二若通下明通教
三若別下明別教(二)初通約三觀
二復次下別約出假
四別約下明圓教(二)初引論總比決三脫不同
二智者下正釋(二)初比決空異智別以顯圓空(二)初總序空體不同
二又二下別明十八空異(二)初明小
二今圓明大
二如前下正示門相(四)初寄觀三假以釋三空
二如是下明三門相即
三又四下明三門中三脫互融
四如此下更寄四教以辨不同
○六又華下結判麤妙(三)初約五味以判
二又云下用大經意借人結成以顯所表
三若入下結所表以成秘藏(二)初結成五解脫
二不即下結成三佛性
○第七明對治助開(二)初標
二釋論下釋(六)初明來意(二)初立三昧以為正修即是所助(二)初引論正行為一切行本
二若入下別明為今文行本
二根利下辨助道須不
二夫初下況釋
三助道下剋出助體
四若人下正明用治(二)初正明對治(二)初別明六治(六)初治慳
二修三下治破戒
三修三下治瞋心
四修三下治懈怠
五修三下治散亂
六修三下治愚癡
二諸蔽下總明蔽相以辨輕重
二若用下明四隨轉迴轉(二)初總示
二如治下別示迴轉之式
五於助下明正助合行之式以指廣(三)初明指廣
二有人下出異解
三大經下正解合行之式(三)初引二經明理度攝法
二若得下略示
三如禪下正明開合
六今明下明助道攝法(四)初列十二科
二云何下正解釋(十二)初明攝道品(四)初明攝道品(六)初明檀度(六)初總明攝法
二若三下別列四教(四)初明三藏(四)初略明事檀
二大論下引論徵問
三捨能下答
四又捨下明檀能成五
二若通下明通教
三若別下明別教
四若圓下明圓教(二)初正明圓捨(二)初略立
二何以下釋
二不二下引證(二)初明殃掘(二)初列經
二有邊下釋經意
二故金下引金剛
三如此下斥偏行事理之失(三)初斥互失
二今明下明得相
三若人下廣明失相
四今於下立行請加
五心若下蒙加獲益
六是為下總結得益正助道成
二若如下明尸度(六)初明尸攝法
二若三下具列四教
三理觀下斥失
四思是下立行請加
五心誠下蒙加獲益
六是名下結得益相
三如上下明忍度(六)初明攝法
二若三下具列四教
三若人下斥失
四既知下立行請加
五佛放下蒙加獲益
六是為下結得益相
四若如下明進度(六)初明攝法
二大論下列教
三而今下斥失
四當發下立行請加
五感佛下蒙加獲益
六是為下結得益相
五若如下明禪度(二)初總約禪度(五)初總攝
二但是下列教
三若無下斥失
四為是下立行請加
五感佛下蒙加獲益
二大論下別約五門(二)初明來意
二若禪下釋(五)初數息
二若緣下不淨
三若攀下慈心
四若攀下因緣
五若睡下念佛
六若如下明般若(五)初明攝法
二此是下斥失
三應當下立行請加(二)初立行(二)初通明四念觀法(二)初總明念處有破倒之功
二諦觀下別明四念處(四)初明觀身不淨(三)初列
二所謂下釋(五)初種子不淨
二居二下住處不淨
三既出下自相不淨
四其中下自性不淨
五一旦下究`[竟【CB】,意【卍續】]`竟不淨
三如是結
二又復下觀受是苦
三又復下觀心無常
四又復下觀法無我
二若修下結三乘行異(三)初聲聞(二)初法
二麞聞下譬
二若鹿下支佛(二)初譬
二緣覺下合
三若大下菩薩(二)初譬
二菩薩下合(三)初通明行相
二經云下引證
三多修下結行成
二自行下請加
四諸佛下蒙加獲益
五是為下結得益相
二若全下示合行之意(二)初先重斥失
二若理下正明合行之得
三所以下釋成事治之意(三)初法(二)初舉昔化
二又佛下舉今化
二如富下譬
三佛有下合
四六句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別約度品(二)初列三對
二如上下釋三對(三)初相破
二若修下相修
三六度下相即
二通論下通約諸法
二明調伏諸根○
三明攝佛威儀○
四攝四無所畏○
五攝不共法○
六攝無礙智○
七明攝六通○
八明攝三明○
九明攝四攝○
十攝陀羅尼○
十一十二攝相好○
三當知下總結
四助道下舉況
○二云何下明調伏諸根(二)初正釋(四)初藏教(二)初釋
二此是下結
二復次下通教(二)初釋
二此是下結
三若眼下別教(二)初釋
二此是下結
四復次下明圓教(二)初釋(二)初約根(二)初正釋(二)初眼根廣明(二)初引殃掘(二)初引經
二彼是下釋經
二又具下釋六度
二乃至下以餘根例
二於二下結成眼智破徧
二根既下例塵
二是為下結
二此則下明合行(二)初正明合行之相(二)初正明合行
二當知下結徧
二大品下引證(二)初引
二應是下釋(三)初立
二自他下釋
三二破下結
○三云何下明攝佛威儀(二)初標
二今遂下釋攝十力(五)初正釋
二是一下釋疑(二)初釋四種疑
二問十下釋因果疑(四)初問
二答(二)初引大論釋不應住
二又菩下釋是分得
三若爾下重難
四若依下重答(二)初華嚴
二又地下地持
三道品下結攝
四十住下釋名
五然佛下重釋疑
○四云何下攝四無所畏(四)初正釋
二道品下結攝
三大論下引大論釋名
四十住下引十住釋疑
○五攝十下攝不共法(二)初正釋
二結成下略結
○六攝四下攝無礙智(二)初正釋(二)初初釋
二又法下次釋
二結攝下結攝
○七攝六下明攝六通
○八攝三下明攝三明
○九攝四下明攝四攝
○十攝陀下攝陀羅尼
○十一十二攝三下攝相好(四)初明三藏
二若通下明通教
三復次下形斥
四無量下明別圓
○第八明次位(二)初來意
二終不下正釋(四)初明藏教
二通教下明通教
三別教下明別教(二)初正釋(四)初辨異
二一往下略指經
三但別下示別位相(二)初引經
二又菩下引論(六)初明諸論不同
二那得下破執
三今明下今家述論
四此方下準此望彼
五經言下引證
六得此下結
四上破下指廣
二又今下引十意融通(四)初總標
二一明下別釋意(十)初顯體
二教門下教相
三經論下釋名
四若知下辨用
五結正下明宗
六於六下次第
七開章生起
八帖釋下帖釋
九翻譯下翻譯
十一一下附文成觀
三唯翻下斥奪
四次位下結示
四若圓下明圓次位(二)初明遠方便(二)初通明圓來意
二若四下別明方便來意(四)初明辨通別
二先知下明用五悔意
三懺名下正明五悔(五)初懺悔
二勸請
三隨喜
四迴向
五發願
四今於下明五悔功能
二若能下正釋圓位(三)初明入品位(二)初正釋五品(五)初隨喜心(二)初正釋
二分別下引證
二又以下自受持讀誦(二)初正釋
二文云下引證
三又以下勸他受持讀誦(二)初正釋
二文云下引證
四又以下兼修六度(二)初正釋
二文云下引證
五又以下正修六度(二)初正釋
二文云下引證
二若爾下辨同異
二復次下約陰入明位
三又假下明品後諸位(二)初明信位
二次入下明住後
○第九明安忍(二)初標
二能忍下釋(五)初明解發為起障之由(三)初法
二若鋒下譬
三初心下合
二若懷下明安忍之意
三但錐下明障所由之相
四初對下明障起有損
五武津下誡勸令修三術使行成就(七)初南嶽誡
二大論下引證釋疑
三若此下舉喻勸修三術令行成就安忍外障
四若被下正結勸用術
五若名下修三術安忍內障
六設使下舉喻勤修內術
七若得下結前生後
○第十明無法愛(二)初明觀來意
二毗曇下正釋(二)初前三教
二既不下正明圓教(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不著下合(二)初合停
三若破下合一去
○六今止下總結示
○二是十下舉大車譬(三)初正釋喻(四)初略標
二云何下列經文
三止觀下釋
四此大下結
二復次下重結十乘法
三今人下斥邪
○二端坐下歷緣對境(二)初序意
二略辨下正釋(二)初歷緣(二)初廣釋行緣(二)初正釋(二)初用十法成乘(十)初觀不思議境
二達此下起慈悲心
三安心下巧安止觀
四心既下破法徧
五又善下識通塞
六善知下修道品
七又善下對治助開
八深識下知次位
九能於下能安忍
十法愛下無法愛
二十法下亦以大車譬
二是約下結成佛事
二行緣下以餘緣略例(三)初正例
二三三下釋疑
三昔國下事證
二對境下對境(二)初對眼根一受(三)初廣明十法(十)初明境(二)初可思議境(三)初結數引例
二又彌下引證
三若如下結非
二若觀下不思議境(二)初正明境(二)初眼智(四)初引經總立三智五眼
二四句下別釋(二)初釋成三觀(三)初空觀
二如彌下假觀
三假不下中觀
二雖無下釋成五眼
三故佛下引證
四以三下結成一心
二於眼下互用
二問答釋疑(二)初問
二答(二)初正答
二淨名下引證
二我眼下起慈悲心
三欲滿下巧安止觀
四能以下破法徧
五於眼下識通塞
六於眼下修道品
七學諸下對治助開
八明識下知次位
九若德下能安忍
十法愛下無法愛
二其疾下破大車
三若眼下結成佛事
二眼色下餘根餘受例(二)初明例(二)初例餘受
二餘五下例餘根
二若從下明大事及佛事
○二若能下明勸修(二)初總(二)初法
二雖聞下譬
二今以下別(二)初標
二疋夫下釋(三)二初疋夫文武譬(二)初譬
二學禪下合
二又如下野巫大醫譬(二)初譬
二學禪下合
三又如下學義問答譬(二)初譬
二觀行下合
○第二觀煩惱境(二)初標
二上陰下釋(二)初總(三)初結前生後
二前訶下辨同異(二)初法(四)初與上訶欲辨異
二棄蓋下與棄蓋辨異
三觀於下與上陰境辨前
四今觀下明今境異前
二如鐵下譬
三又報下辨難易(二)初更牒前欲蓋及陰總辨難易
二何者下與前三種辨難易(三)初正明相對辨異(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煩惱下明發所由由觀陰故
三若不下結觀
二觀此下別(二)初列
二初明下解釋(四)初釋相(八)初總釋名
二此一下判利鈍名名通體別(二)初正判(二)初明通名
二今約下明位別
二如兩下引例
三若發下簡示境體
四若利下判根條
五若開下明開合
六三毒下明障不障(二)初引毗曇(二)初舉毗曇立義
二經云下引大品證成
二成論下引成論(三)初引成論立
二若爾下今家難
三今釋下正明今意
七但煩下明用法相不周之意(二)初辨意
二若爾下釋疑(二)初疑
二為持下釋
八復次下明判通別
二明煩下因緣(二)初指後文
二起相下略以四句分別(三)初列四句
二第四下釋
三因緣下正明因緣(三)初列
二習者下釋(二)初別譬(三)初明習因種子(二)初法
二如駃下譬
二業者下舉擊作業力(二)初法
二如何下譬
三魔者下魔所扇動(二)初法二如大下譬
二若就下總
三魔業下簡示處所
三明治異(二)初明大小兩治法不同(二)初用小(四)初標列
二此五下示所闕文處
三對治下正釋(五)初對治下對治
二轉治下轉治
三不轉下不轉治
四兼治下兼治
五具治下具治
四是名下結
二大乘下用大
二小乘下悉檀以判大小
四修止觀○
○四修止觀(二)初正明十法(三)初標十法
二初簡下釋(二)初正明十法(十)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思議境(二)初釋(二)初廣約貪欲分(十一)初地獄
二為欲下畜生
三又為下餓鬼
四為欲下脩羅
五又欲下人
六又欲下天
七又觀下聲聞
八若觀下緣覺
九若觀下六度菩薩
十若觀下通菩薩
十一又觀下別菩薩
二其餘下略例餘三分
二次第下結
二不思下不思議境(二)初釋(二)初消諸經意以顯不思議義(二)初依經立境
二如是下釋(二)初略明進不
二不斷下引淨名轉釋無行(二)初引不斷等以釋不隨等意
二不住下引不住調伏等轉釋不斷等(二)初引
二所以下廣釋調不調等(三)初略釋經意開為四句以顯妙境(二)初釋經斥過(二)初斥凡小住第一第二句失(二)初明失(二)初凡
二二乘下小(二)初略斥小
二阿羅下重釋
二菩薩下對失辨得(二)初雙立
二勇於下雙釋(二)初釋有勇
二不味下釋不味
二不斷下斥邪偽住第三第四句失(二)初斥住第三第四(二)初正明兩句失(六)初立正句
二今未下立譬斥邪
三無智下合
四此是下譬結
五經云下引證(二)初證乖法之失
二大經下以非證往驗
六此人下結斥
二復有下重辨第四句失
二北方下結北方備二
二又初下結失(三)初正結
二周家下舉事顯失
三如是下總結
二今言下廣開八句以立妙境(二)初正列釋八句(二)初列兩四句
二何以下釋(二)初釋不住四句
二雖不下釋住四句翻對相即(二)初翻對
二何以下釋
二用此下結示
三如是下寄能乘人釋調不調以顯妙境(二)初明得(二)初引經
二云何下釋(三)初約近益以明得(二)初釋
二如是下略結
二如喜下約遠益以明得
三巧觀下總約遠近自他
二若不下辨失
二若一下正示不思議境○
二準上下引例
二如是下起慈悲心
三為滿下巧安止觀
四若眼下破法徧
五於即下識通塞
六又觀下修道品
七若遮下對治助開○
八於未下知次位
九若內下能安忍
十得是下無法愛
二得一下以大車譬
三是名下結
二亦名下會異名○
○二若一下正示不思議境(二)初法
二經云下譬(三)初譬理性闇中有明
二智障下譬智障明中有闇(二)初正以智障為譬
二亦如下以初燈助顯(二)初正助顯智障
二如是下觀明暗法性(二)初譬(二)初立譬
二何以下釋譬
二雖無下合(二)初正合
二不受下出行相
三若世下譬神珠中道智光
○七若遮下對治助開(三)初標來意
二外貪下釋文(四)初治貪
二違法下治瞋
三計斷下治癡
四明利下治覺
三助道下結成三脫
○二亦名下會異名(二)初略
二廣說下廣(三)初明煩惱即涅槃三十六句(二)初正釋(三)初總標列及根本四句(二)初列
二初句下釋
二句句下正解三十二句(二)初十六句入(二)初正釋(四)初四句(二)初列
二初謂下釋
二次句下二四句(二)初列
二初謂下釋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初列
二初謂下釋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初列
二初謂下釋
二此說下結數
二又下十六句出(二)初根本
二一一下正釋(四)初四句(二)初列
二一謂下釋
二第二下二四句(二)初列
二一謂下釋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初列
二初句下釋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初列
二初句下釋
三若各下明根本同異
二問三下料簡出別圓句意(二)初問
二答(二)初明通別
二根本下釋(二)初略釋(二)初明入(二)初明根本
二於一下出生(二)初約悉檀成十六句
二又更下約門復生門成十六句
二依四下明出(二)初徵
二謂不下釋
二三十下準例諸法(三)初列根本同異
二此則下徧該大小
三若得下徧例諸法
二問若下諸法般若三十六句(三)初問起(二)初問
二答通別
二諸法下正釋(二)初根本四句
二初句下釋三十二句(二)初明境發智(四)初四句(二)初列
二初句下釋
二第二下二四句(二)初列
二初句下釋
三第三下三四句(二)初列
二初句下釋
四第四下四四句(二)初列
二初句下釋
二次說下明智照境(四)初四句(二)初列
二初謂下釋
二次明下二四句(二)初列
二此明下釋
三次明下三四句(二)初列
二此明下釋
四次明下四四句(二)初列
二此明下釋
三是為下辨根本離合
三問此下四身三十六句(二)初問起
二答般下釋(二)初略釋
二又法下重釋(二)初釋(二)初根本四身
二於一下釋三十二身(二)初明起十六身
二又從下明入十六身
二合前下明所以
○第三明病患境(二)初標
二夫有下釋(二)初總(二)初略辨權實二病(二)初實
二諸佛下權
二病有下簡判(二)初雙標
二若偃下雙判(二)初權
二今所下實(四)初明世界(二)初正明實病以為觀境
二上智下明來意(二)初次
二如躃下譬
二夫長下明為人(二)初立
二經云下引證
三復次下明對治
四又機下第一義
二觀病下別(二)初列章
二一病下解釋(五)初病相(六)初明用脉意
二夫脉下明五藏脉相
三若身下明四大病相
四又面下明五藏病相
五若肝下明五藏相剋病相(五)初肺剋肝
二若心下明腎剋心
三若肺下明心剋肺
四若百下明脾剋腎
五若體下明肝剋脾
六又若下明六神病相
二二明下病因緣(二)初列
二四大下釋(六)初四大不順
二二飲下飲食不節(五)初辨食宜不
二若食下明於身損益之相
三又身下教於身調食之相
四世諺下引證示身所宜
五次食下約藏增損
三三坐下坐禪不調(四)初明身儀不正
二次數下數息不調
三若發下數息與發觸相違(二)初標
二八觸下釋(五)初明有觸之由
二重如下辨觸相
三此八下對觸辨息
四若發下正明用息違
五又但下明用止觀不等(二)初止
二次用下觀(二)初五藏(二)初明生病(二)初生病之由
二今坐下生病之緣(二)初生相之由(三)初以五塵別對五藏
二復次下以二根塵具對五藏
三此乃下總結
二若就下相尅
二若五下明占法
二又觀下四大
四又專下用觀悞動病
四四鬼下明鬼得便(七)初辨有無
二有一下引證
三鬼亦下明鬼之由
四兜䤈下鬼病之緣
五則意下鬼病之相
六此非下判屬鬼病
七若不下明鬼功能
五五魔下魔所為(五)初與鬼辨同異
二亦由下明有病之由
三魔現下魔病之緣
四入心下正明成病
五此病下略指治法
六六業下業相起(二)初明病相(二)初明犯戒病相(三)初明業為病由
二還約下明驗病知業
三毀五下明病差之由
二若今下明持戒病相
二夫業下略明用治之方
三三明下明治法○
四四明下明損益○
五五修下明止觀○
○三三明下明治法(二)初明辨同異(二)初不同
二眾治下誡勸
二今約下正明用治(二)初列
二用止下釋(六)初用止(十)初止臍
二正用下止丹由
三或痛下止三里
四痛又下止脚橫文
五頭痛下止脚間境界
六若因下止心於坑
七又常下止足
八又隨下止病處
九又未下止所剋藏(二)初引皇帝秘法明相生相剋
二如金下明用治之法
十又用下治四大
二二用下用氣(二)初列
二皆於下釋(二)初教作氣方法
二若冷下教用治方法(五)初治四大
二六氣下各治一藏
三又六下共治一藏
四又口下教用治意
五若平下教吐納法
三三用下用息(四)初明來意
二先須下簡主伴
三當求下教用息之儀
四用息下正明治病(二)初明用報息意
二次別下明用依息(三)初列名
二此十下明同異(三)初與報息以辨同異
二前六下與六氣以辨同異
三前明下明用依息所以
三上息下正釋
四四假下假想
五五觀下用觀心
六六方下方術(三)初明世術(二)初正用治病
二術事下誡用術之人
二三十下出世術(二)初治三十六獸
二初得下治六神失守
三若赤下更用世術(二)初正用治
二此復下明用治意
○四四明下明損益(四)初明漸頓
二夫世下傷歎
三能具下今依十法(三)初列
二信是下釋(十)初信
二信而下用
三何意下勤
四何謂下恒
五何謂下別
六何謂下方便
七何謂下久
八何謂下知取捨
九何謂下知護
十何謂下識遮障
三若能下結
四若善下舉深況淺(二)初正以深況淺
二如帝下引例釋
○五五修下明止觀(二)初標
二先簡下釋(二)初明十觀(十)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思議境(二)初釋(五)初三惡
二若人下三善
三若遣下聲聞
四又觀下支佛(五)初推現果知往因
二有從下推現因知現果(二)初觀現有支以至名色
二觀此下推現名色以至於識(二)初推色(二)初推色從緣生故無自性(二)初推五行(二)初橫推因緣
二又觀下豎推因緣
二觀外下推五藏(二)初橫
二此之下豎
二如是下推色從識生故無自性
二此之下推識(二)初推四心無自性
二識從下推現識由往業故無自性(二)初正釋
二經云下引證
三如狂下觀果息因(二)初譬(二)初譬推
二亦復下譬息
二南走下合(二)初合推
二如是下息
四若不下現因息故十二支息
五既不下結成
五又觀下菩薩(三)初三藏菩薩(二)初列六蔽
二今以下明行願(二)初願
二捨無下行
二又觀下通教菩薩
三又觀下別教菩薩
二如是下結
二不思下不思議境(四)初法
二如如下譬
三病亦下合
四遠病下功能(二)初正明功能
二金光下引證(二)初正證不思議境
二復有下證用下九法之意
二一切下起慈悲心(二)初起誓之由
二隨見下正起誓(五)初約次第三觀以結示一心(二)初寄次第三觀(三)初空觀(四)初以誓願自調
二心調下慈悲現生
三因以下現生得益
四是名下結教觀名
二又觀下假觀(四)初以誓願自調
二心調下慈悲現生
三因以下現生得益
四是名下結教觀名
三又觀下中觀(四)初以誓願自調
二心調下慈悲現生
三因以下現生得益
四是名下結教觀名
二如是下結示一心
二唯彼下引人為證(三)初引二人(二)初淨名
二唯彼下文殊
二夫眾下以所化顯能化
三故方下兼結果人以顯功能
三誓願下正明弘誓之體
四慈悲下明功能
五若發下明得失
三安心下巧安止觀
四破法下破法徧
五識通下識通塞
六道品下修道品
七助道下對治助開
八作此下知次位
九安忍下能安忍
十設得下離法愛
二十法下譬大車
○第四業相境(二)初標
二行人下釋(二)初總(二)初明來意
二疑者下料簡下引證(二)初正料簡釋疑
二光明下引證
二明業下別(二)初列
二因緣下釋(四)初相發因緣(三)初示因緣有內外(三)初標
二內者下釋(二)初內
二外者下外
三是名下結
二若得下明識相益他
三今但下明立境所以
二二明下正發相(二)初總解(三)初列六意(二)初列
二諸業下結意
二云何下釋因果(三)初明習因習果
二報因下明報因報果
三數家下更明判果小異
三若坐下簡判
二善相下別解(二)初度(二)初正明六度(二)初明度相(六)初檀相
二戒相下尸相
三忍相下忍相
四精進下進相
五禪相下禪相
六智慧下慧相
二六度下結意
二諸方下判報不同(二)初正判
二此釋下引證
二次明下蔽(二)初簡示
二慳蔽下正釋(二)初正示蔽相(二)初二蔽廣(二)初慳
二破戒下破戒(五)初穀
二若見下婬
三若見下盜
四若見下妄語
五或見下飲酒
二餘四下四蔽略
二復次下兼示四分
三三料下料簡(七)初約障不障(三)初列四句
二非障下釋四句
三若非下判(二)初約生滅
二若約下三諦
二復次下約性與無作(三)初約性與無作
二復次下約十法
三又三下約三相
三復次下約三時
四夫發下約有解無解
五若自下約師證
六問道下約釋現相疑(二)初問
二答
七復次下約釋法相闕略疑
四四修下修止觀(二)初標
二云何下釋(二)初明十法(十)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思議境(二)初明六道(二)初略列
二如是下結
二今觀下明四聖(三)初聲聞
二若觀下明支佛
三若觀下菩薩(二)初通教
二若觀下別教
二不思議下不思議境(二)初重比決
二觀一下正用觀觀境(三)初出境
二華嚴下引證
三今法下結成
二既深下起慈悲(二)初寄次第
二若深下約一心
三安心下巧安止觀
四破法下破法徧(二)初引二論(二)初毗曇
二成實下成實
二今觀下正解(三)初空(二)初推三世(二)初約三世
二若言下約現在世推時及者
二三世下結成空觀
二而言下假
三所以下中
五識通下識通塞
六道品下修道品(二)初引二論(二)初正引論(二)初成論
二毗曇下毗曇
二若一下結類
二今觀下正解
七助道下對治助開
八如是下知次位
九又當下能安忍
十若發下無法愛
二是大下譬大車
○第五明魔事境(二)初標
二行人下釋(二)初來意(四)初世界意
二又當下為人意
三又慮下對治意
四知魔下第一義意
二今明下釋(二)初列
二同異下釋(五)初分別同異(四)初與前境以辨異
二然四下與四倒辨異
三若界下約界辨異
四若華下引教辨異
二二明下明發相(二)初通辨民主
二一者下開為三類(二)初列
二𢟋惕下釋(三)初𢟋惕
二二時下時媚(四)初辨權實
二若邪下正明法相
三今欲下以時驗獸
四深得下辨得失
三次明下魔羅(二)初內(三)初略明破意
二大論下引論正明破相(二)初引論
二五根下解釋
三以是下結妨
二復次下外(二)初略(二)初明入相
二昔諸下示事中調法
二行者下廣(二)初明入相(四)初令墮惡
二又魔下令墮善
三若不下令墮小
四又化下令墮惡空假
二阿難下示調法(三)初舉況釋有魔無魔
二若知下正明理觀
三大經下引證
三三明下明妨損(三)初列三妨法
二病有下釋三法(三)初合人病
二失觀下失觀心
三邪法下得邪法(二)初正釋(二)初標
二有者下釋
二以是下結歸示數(三)初結邪相
二一根下結數
三雖九下結示
三夫𢟋下結三法以對三魔
四四明下明治法(三)初治𢟋慯
二治時下治時媚
三治魔下治魔羅
五五止下修止觀(二)初標
二思議下釋(三)初明十法(十)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思議境
二若即下不思議境(三)初正明妙境
二如此下妙境功能
三緣修下比斥結示
二魔界下起慈悲心
三欲滿下巧安止觀(二)初釋
二但次下結
四隨魔下破法徧(二)初略明破徧
二三藏下重歷教明破徧之位(四)初藏教
二通教下通教
三別教下別教
四圓教下圓教
五於上下識通塞
六道品下修道品
七門若下對治助開(二)初明治蔽
二若雜下明治煩惱及業
八若小下識次位
九若欲下能安忍
十若入下無法愛
二復下判通別
三問魔下問答料簡(二)初問
二答(二)初違問答
二釋論下引論文順問答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四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五
天台沙門釋 湛然 述
○第六禪定境(二)初標
二夫長下釋(二)初通(三)初略示能障
二上諸下明來意(二)初正明來意
二所以下釋
三但禪下引教歎美
二今亦下別(二)初列章
二初明下別釋(四)初明開合(五)初明諸門不同(三)初列今文十門
二此十下問與五門十五門同異
三但有下答出同異(二)初總答
二開五下別明開合相(三)初明開五為十
二合十下明十五為十
三若但下明開合之意
二次明下明漏無漏異(二)初正明漏無漏(二)初略引二論
二今小下正判(二)初總明
二四禪下別明(四)初正判
二如迦下引證(二)初引本事
二大經下引教(二)初大經
二又大品下大品
三若言下舉譬為證
四若無下通難(二)初述難
二六地下通難
二所以下明去取(二)初明去取
二茲心下判從所依
三次來下明來意不同(二)初標
二問此下釋(二)初問
二答(二)初申禪門
二對治下對五門
四次明下明淺深不同(十)初根本
二特勝下特勝
三通明下通明
四此三下九想
五九想下背捨
六背捨下大不淨
七雖總下慈心
八雖復下因緣
九雖世下念佛
十雖前下神通
五次互下明互發不同
二二明下明發因緣`[(二)【CB】,[-]【卍續】]` \(二)初明內種(二)初明習遠近(二)初法
二譬以下譬
二當知下明習不同(三)初法
二如彼下譬
三宿習下合
二又雖下明外加(二)初正釋(二)初明所加(二)初法
二地雖下譬
二佛無下明能加(三)初法
二鴻鍾下譬
三加常下合
二大論下引證(二)初引證感應
二淨度下引證釋疑
三三明下明發相○
四四明下明修止觀○
○三三明下明發相(十)初根本(二)初略判多少
二今且下明發九地不同(二)初明欲界地(三)初麤細住(二)初正明發相(二)初麤住
二從此下細住
二兩心下明身持法
二或一下欲定(二)初正明欲定
二成論下料簡(二)初明定法久不久(二)初明不久(二)初正明不久
二今言下今家解
二又稱下明久(二)初正明久
二遺教下引證(二)初引遺教證
二如阿下引大論阿難證
二住欲下明定法經時
三從是下未到(三)初正明定相
二無所下斥偽(二)初法
二如灰下譬
三若依下辨有無不淨(三)初引二論不同
二釋論下引大略斥
三今則下今家正釋
二若節下明上界八地(三)初以諸禪對欲界辨難有無
二初從下判諸禪四分(二)初標
二退分下釋(二)初別釋(四)初退分
二護分下護分
三住分下住分
四進分下進分
二又於下互通
三今且下正釋(五)初明初禪(四)初明八觸(四)初正明觸相
二有人下料簡內外(二)初正明內外(二)初明外
二若言下明內(三)初正明示內出
二所以下釋
三如麥下舉譬
二若定下判性過
三又八下判體用
四若動下判四分
二動觸下明下功德(五)初正明十功德相
二或一下明觸功能
三薰修下判橫豎(二)初正明橫竪(二)初竪
二若動下橫
二雖復下結示(二)初以八觸十功五支結
二亦不下示不得但成
四然此下辨不同(二)初法
二如沸下譬(二)初譬冷熱二觸
二餘六下餘六觸例
五若欲下辨邪正(二)初略示邪正
二何以下釋(七)初明邪所由勸識
二邪觸下正示邪相(二)初示邪觸相
二又就下示十邪法相
三是為下明邪法數
四原夫下判邪正有無
五若單下明邪法有無處所
六大論下明邪法功能
七若一下明邪正主伴
三正禪下明五支(五)初正明支相
二毗曇下辨方便正體
三有人下判處所(二)初出他解
二今辨下明今解
四五支下明彊弱(二)初正明五支(二)初通明五支(二)初法
二如一下譬
二五支下別明五支(二)初法
二如初下譬
二如人下別辨一心(二)初以譬顯
二若四下釋疑(二)初立疑
二今分下釋疑(二)初正釋
二若進下判通別
五釋五下釋五支名義
四復次下明品數(四)初明品數之由
二品或下正明品數
三如恒下舉譬
四出散下明功能
二若欲下明二禪(二)初設方便
二若不下正明發
三此禪下明三禪(三)初設方便
二忽發下正明發
三經論下教門不同
四此藥下明四禪(二)初設方便
二未到下正明發
五雖爾下明四空(四)初明空處
二此定下明識處
三此定下明不用處(二)初正明不用
二舊云下破古
四此定下明非想處
二特勝○
三通明○
四九想○
五背捨○
六大不淨○
七慈心○
八因緣○
九念佛○
十神通○
○第二明特勝(二)初明來意(二)初正明來意(二)初略辨
二如律下引教
二大黃下辨同異(二)初明愛策不同(二)初譬
二策勝下判以辨勝劣
二有觀下明假實不同(三)初法
二如亷下譬
三特勝下合
二特勝下正釋(二)初正釋(四)初有五特勝名身念處(二)初釋
二若對下對念處
二心受下有三特勝對受念處(二)初釋
二若對下對念處
三心作下有三特勝對心念處(二)初釋
二從心下對念處
四從觀下有五特勝對法念處(二)初釋
二從無下對念處
二此十下總結與根本辨異
○第三明通明禪(五)初來意
二華嚴下引教釋名
三大集下正明發相(二)初約大集明五支(二)初列
二初觀下釋(二)初略釋(三)初釋覺支(二)初正釋(三)初約二諦釋二覺(二)初如覺心
二又識下大覺
二思惟下約真俗釋二思惟
三觀於下約三諦以釋心性
二如此下辨異
二心行下釋觀支
三心住下釋定支
二具明下指廣
二發此下明地位
四有俗下明漏無漏
五此禪下斥論師(四)初略破成論師
二阿毗下序毗曇斥論師
三約外更廣破論師
四是則下結難
○第四明九想(四)初標二人
二若壞下列九想
三此人下辨二人發想(二)初辨壞法人發相(四)初明壞法意
二既無下與不壞法辨異
三雖言下判想體假實
四此人下正辨壞人
二若不下辨不壞人發(四)初明不壞法相
二若修下約修辨發
三於坐下正示法相(八)初明脹想
二須臾下壞想
三又見下血塗想
四又見下膿爛想
五又見下青淤想
六又見下噉想
七又見下散想
八又見下骨想
四如是下結成功能
四未見下明功能(二)初明治欲功能(四)初有一法二譬明觀成生厭
二若證下一法二況舉況明厭
三如是下一法一譬一合與特勝辨異
四故云下引證
二如是下明助大小乘功能(二)初正明助大小乘
二釋論下破諸師
○第五明背捨(二)初標
二前三下釋(八)初重判淺深
二今先下判總別
三又背下判因果
四背捨下釋名
五若破下判內外
六一內下列名
七所言下明發相(八)初明內有色外觀色(二)初正解(二)初正解(二)初正解(二)初略釋
二若修下廣釋(二)初略對禪門辨異
二行者下正明發相(二)初明內有色(三)初正明內有色
二薩埵下明功能
三大經下引證
二外觀下明外觀色(三)初欲定
二比法下未到
三如是下初禪(二)初明定相
二一色下支林功德(二)初標
二初色下釋(二)初明五支
二空明下明十德(二)初正釋(二)初明十德
二但此下辨異
二若論下辨邪(二)初正明邪法
二闇證下辨異
二若三下判大小(二)初小
二大乘下大
二若發下結位
二成論下異解(二)初異解
二今依下今解
二二內下內無色外觀色(二)初明內無色(二)初明折滅
二大乘下體滅(二)初正明體滅(二)初法
二如好下譬
二骨人下明未到地前相
二以不下明外觀色(五)初明外色之體
二所以下明觀外所以
三若修下辨發不同
四忽見下正明發相(二)初正明中間
二又見下正明二禪
五內淨下辨支結位
三三淨下明淨背捨(三)初明異釋
二今以下明今正解
三淨有下開為四句
四四空下明空處背捨
五若緣下明識處背捨
六又識下無所有處背捨
七識處下非非想處背捨
八此無下滅受想背捨(二)初正釋
二若以下破異解(三)初所
二毗曇下序二論
三成論下斥成論
八若過下判發習
○第六明大小不淨(八)初明異名
二前所以下與小辨異
三若大下正明發相(四)初示相
二大經下引證
三於坐下明發相
四如初下舉譬
四初觀下對修辨發
五復次下明境轉所由
六若執下明功能
七若根下辨漏無漏
八若人下明大背捨(二)初約大不淨以明背捨
二若論下約背捨以明勝處一切處(二)初約小乘(二)初明勝處(三)初略標
二大論下引大論證根不同
三若多下正明發相(三)初約初背捨立二(二)初正明發相
二此兩下判位
二若內下約第二背捨立三四(三)初正明發相(二)初正明發相
二勝知下釋知見
二此兩下判位
三若勝下引事明功能(二)初略明功能
二上古下引事
三後四下約淨背捨立後四(四)初判位
二就聲聞下略明大小
三大論下辨假實
四此四下辨法有無
二十一下明十一切處(五)初略判位
二以青下正明發相
三此乃下破他
四大論下引論
五若通下辨異
二復次下約菩薩(三)初明具一切法(二)初別明六度
二一切下通舉一切法
二是時下明功能(二)初明有調魔功能
二行四下有入位功能
三齊此下判法分齊
○第七明慈發(四)初略辨前後
二忽然下正明發(二)初正明慈發(二)初明慈發相(二)初正明慈發相
二此定下判隱沒
二若先下與諸禪互發(三)初明慈與根本互發(二)初明慈與初禪互發(二)初明慈定發初禪(四)初標與五支前後
二初覺下明發五支相
三此名下明同異
四若盡下明功能
二若先下明初禪發慈定
二又於下明慈與二三四互發(二)初明互發(二)初明慈定發二三四(二)初明慈定發二三四
二但慈下判大小
二若先下明二三四發慈定
二然皆下判隱沒
二若依下明慈與根本淨禪互發(二)初明互發(二)初明淨禪發慈定
二或因下明慈定發淨禪
二此之下明隱沒等
三或因下明慈與無漏禪互發(二)初慈發大小不淨(二)初略明發
二不淨下料簡(二)初問答(二)初問
二雖無下答
二問答(二)初問
二答此下答
二或互下大小不淨發慈
二餘三下兼例餘三無量
三若四下判漏無漏
四因緣下稱歎(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法體深廣(二)初譬
二色界下合(二)初正合(二)初合慈
二乃至下兼合四無量
二何以下釋
二眾生下譬法妙難信(三)初法
二如山下譬
三其能下合
○第八明因緣發(二)初明境(七)初辨內外
二或過下標先後
三於坐下正明發(三)初推法至過(三)初推現三支
二愛因下推現五果
三識由下推過去二支
二過下推過至未
三三世下結
四如是下明與諸禪互發(二)初明因緣發諸禪(二)初明發根本(六)初正明因緣發根本
二此因下明根本發之由
三或根下辨同異
四此三下判隱沒等
五此二下明十德
六是名下總結
二乃至下明發諸禪
二若因下明諸禪發因緣(二)初明根本發因緣(二)初釋(二)初釋九地有支(二)初通明有支
二此麤下明別有支
二如是下釋九地十一支
二上至下總結
二乃至下明諸禪發因緣
五此觀下明受名不同
六三世下判事理
七此因下明同異
二龍樹下明觀(二)初正明觀(二)初明用觀意(二)初引論宗(二)初明破立(四)初述論師謬解
二今言下今家略破
三論初下示論宗
四北師下兼破北師
二佛去下正明論意
二今既下明今意
二思議下正明修觀(十)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明思議境(四)初明六道
二若轉下明聲聞
三若翻下明緣覺
四若轉下明菩薩(三)初藏教
二若博下通教
三若轉下別教
二若轉下不思議境(四)初明總立三佛性(二)初立
二若通下釋(二)初通
二若別下(二)初對三佛性
二何以下以三德釋成佛性
二性得下轉釋三德
三若五下結成圓位(二)初明五品六根(三)初對小辨位
二雖復下比決
三釋論下引證
二若別下明聖位(二)初通辨別圓斷位以形藏通
二若三下正明圓位(二)初正明圓因位
二若最下明果位(二)初明果三德
二雖言下明三涅槃
四如此下結成不思議境(四)初總明具一切法
二復次下明具十如
三復次下對十境
四復次下明十如十境攝入一念(六)初正示
二華嚴下引證
三此猶下舉略攝廣
四問十下釋疑(二)初問
二答
五復次下辨異
六譬如下明譬顯
二真正下起慈悲心(二)初明簡偏顯正(二)初簡偏
二若依下顯正
二拔苦下正釋(二)初明誓境
二約此下正明發誓
三善巧下巧安止觀
四破法下破法徧
五善知下識通塞
六善修下修道品○
七對治下對治助開○
八識次下知次位○
九安忍下安忍○
十無順下無法愛○
二是名下譬大車
○六善修下修道品(二)初明道品(二)初明因緣對念處(二)初釋(二)初釋(二)初通
二若別下別(二)初初番釋
二或時下二番釋
二料簡(二)初問
二答
二若通下結成(二)初結成三諦四德
二此四下結枯梁
二勤觀下通明餘品
二觀根下結三空
○七對治下對治助開(二)初正明用事助(三)初明須事助意(二)初明所為意
二何以下釋
二若起正明用事
三若有下明用治法
二助道下助道攝法(二)初明攝前十二科
二又佛下更重明不盡之法廣歷一切(二)初列
二大品下正釋(二)初釋(二)初明同居(三)初明坐道場(三)初標
二若觀下釋
三當知下結
二又諸下轉法輪(三)初標
二若寂下釋(三)初頓漸五味四教
二又復下明不定
三又復下明秘密(二)初略引
二所以下釋
三此乃下結
三又諸下明入涅槃(三)初標
二若約下釋
三此是下結
二方便下例方便實二
二是名下結
○八識次下知次報(三)初具列諸位(二)初列釋(五)初明有漏
二若翻下明三藏
三若翻下通教
四翻無下別教
五若翻下明圓教(二)初總列六即
二十二下釋(六)初理即
二由理下名字即
三由名下觀行即
四由觀下相似即
五由相下分真即(二)初總釋
二轉無下別以月愛結成三德
六由分下究竟即
位故知下結
二若寂下釋疑(二)初立疑
二不生下釋
三若人下結斥
○九安忍下安忍(三)初總明所忍之境
二業魔下明能忍之相(二)初釋(三)初明業障
二煩惱下明煩惱障
三報障下明報障
二能如下結
三住忍下明功能辨異(二)初明功能
二如聲下辨當
○十無順下無法愛(九)初明泛標二位
二菩薩下明相似三法
三以智下勸勿於三起愛
四若於下示頂墮
五云何下示愛相
六若不下舉況
七入理下明離愛功能
八大論下明入位
九如來下引證離愛
○第九明念佛(三)初略明與諸禪發前後
二於坐下正明發(二)初正明念佛發相
二定心下明互發(二)初明念佛發諸禪(二)初明念佛發根本(三)初明五支
二如是下明同異(二)初明不同所以
二但佛下不同
三是為下略結諸位
二特勝下明念佛發諸禪
二云何下略明諸禪發念佛(二)初明根本發念佛
二四禪下明諸禪發念佛
三此念下辨隱沒等以判邪正(二)初列二門
二若先下正釋(二)初示邪正相(二)初正
二若內下邪
二若得下明念佛意
○第十明神通(三)初明舉數列名
二唯得下明互發有無
三若通下依禪通別判發(四)初略辨通不同
二又諸下略辨通明
三譬如下正明發相(二)初譬
二況生下合
四若就下判隱沒不隱沒
○第四明修止觀(二)初明修意
二若觀下正明觀(二)初法(八)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思議境(二)初譬有境之由
二初雖下正釋(八)初明三塗(二)初釋
二若不下結
二若在下明人
三若用下明天
四若專下明聲聞
四若觀下六度菩薩
六又觀下明緣覺
七又觀下通菩薩
八又觀下明別菩薩(五)初釋十界生滅(二)初標
二何以下釋(五)初滅四生六
二若觀下滅六生一
三若觀下明滅七生一
四若觀下滅八生一
五若觀下滅九生一
二成王下攝修入證
三舉要下結成五行
四以是下結因成果
五是名下結成思議境
二不可下不思議境(四)初明具法(二)初立
二何以下釋
二唯超下明即難(二)初立
二何以下釋
三一念下倒諸法
四若如下明境意
二若觀下起慈悲心
三若不下巧安止觀(二)初列六十四番
二若觀下明三止三觀(二)初明不次第三止三觀
二三止下結立名之意
四若二下破法徧
五如其下識通塞
六若不下修道品
七何意下對治助開(二)初明六治(六)初治慳
二又味下治尸障
三又如下治忍障
四又著下治進障
五又禪下治定障
六又味下治智障
二是略下結(二)初結略指廣
二行人下結法分齊
八若不下明次位等三(二)初明用三法意
二識次下明三法功能
二十法下譬
○第七明諸見境(二)初標
二非一下釋(二)初總釋(七)初釋名
二夫聰下明互失非見(二)初明聽者斥禪
二夫習下明禪者斥誦
三若見下正明見體
四此見下明發見所因
五南方下約處判非(二)初正辨非
二今言下判結
六通論下正明來意次第
七若人下損益
二今觀下別釋(二)初列章
二第一下解釋(四)初明諸見入法(二)初列
二邪人下釋(二)初明邪人不同(二)初列
二一外下釋(三)初明外外道(三)初列三人宗計
二又入下引大乘四宗
三從三下列六師(二)初明六師
二此出下判同異
二附佛下附佛法外道(二)初總舉二人生計之由
二犢子下正釋(二)初釋犢子(三)初出所計
二大論下引證
三今犢下判同異
二又方下釋方廣(二)初出所計
二龍樹下引論略斥
三三學下學佛法成外道(三)初列小衍兩門(二)初小
二若學下衍
二故百下明百家所破不同
三今大下明論師謬破(六)初明炎論師破異
二然成下今家救
三又同下辨同異
四捉義下出論破宗
五當時下正斥
六若以下通伏難
二二明下明邪法不同(三)初明外外執法(三)初引關中三法
二一切下辨三法之相
三一師下結示不同
二犢子下明附佛法二人
三若望下明佛法小大門(二)初明小門(四)初列門中三法
二若得下對三種念處
三後證下結成三種解脫
四毗曇下引證
二執摩下明大門
二明諸見發○
三明過失○
四明止觀○
○二明諸見發(二)初列章
二一明下解釋(二)初明諸見發(二)初總序意(三)初法(三)初雙標兩因
二眾生下雙釋兩因
三今障下雙明今發(二)初明緣禪
二或聞下明緣聞
二如有下譬(二)初雙譬標釋兩因
二決却下譬兩緣
三闇障下合
二如是下別明見(二)初明因禪(四)初明發見之由
二觀支下見發之執(二)初法
二快馬下譬
三若聽下明見之成不
四從此下正明發見(三)初明外外(二)初三外(三)初迦毗羅
二又約下僧佉
三若於下昆勒
二其六下明六師
二若於下明附佛法(二)初犢子
二若於下方廣
三若於下明依佛法(二)初明十六門見(二)初明小(二)初明四門(四)初有門
二若於下空門
三若於下亦有亦空門
四非有下非有非空門
二當知下結成內邪
二何但下明衍(三)初生起引同
二今於下正釋(三)初通教(二)初明發真四門(二)初正釋
二是為下結
二若於下發中四門
二或言下別教(二)初釋四門
二此四下結
三若於下圓教(四)初正明四門
二一門下顯互融
三所破下重明見相以簡
四如此下結
三大乘下結成內邪
二夫四下破枝本(二)初約外外(二)初明枝本
二故龍下引龍樹破證
二今大下以佛法例釋(二)初舉例
二若三下約教釋相(四)初明藏通(二)初藏
`[二【CB】,三【卍續】]`二通教下通
二界內下判自他
三別教下明別圓(二)初別
二圓教下圓
四前君下判君臣
二夫因下明因聞(四)初略明因發不同
二發理下明發異所伏不同
三因禪下結前生後
四行者下正明因聞發見(三)初明外外三四
二若聞下明附佛法
三或聞下依佛大小兩門(二)初明小
二若聞下明大(二)初正明
二雖發下判見性體
二二明下明見發不同○
○二二明下明見發不同(二)初正明不同(二)初總不同(三)初明外外(二)初明三祖(二)初釋相(三)初明一切智
二若直下明神通
三若直下明韋陀(二)初明西方(二)初正見相
二若爾下明招濫難識
二今時下寄彼辨此
二一種下結數
二若約下明六師
二犢子下明附佛法(二)初明二人
二亦有下結數
三若內下依佛法(二)初小
二若通下大
二復次下別明不同(三)初一切智
二次神下神通
三次韋下韋陀
二復次下結會(四)初序意
二如迦下出法相
三驗之下結示
四何意下同異
○三明過失(二)初標列
二一明下釋(二)初明過失(二)初釋(二)初外(二)初此方(二)初立三玄
二如莊下廣斥(二)初斥宗計(二)初莊(二)初重立
二若言下斥
二禮制下禮(二)初重立
二但現下斥
二約一下斥行相(二)初列
二如云下釋(三)初斥善行(二)初明行相
二得有下斥(六)初判屬初禪
二若言下以小涅槃難
三又法下以大涅槃難
四汝得下結
五若與下縱
六但息下結行
二又計下明無記(二)初釋行相
二雖無下斥
三若計下明惡行(三)初釋行相略斥
二如莊下引例
三本以下結
二次約下西方(二)初序來意
二夫空下釋(三)初列外外三宗
二第三下料簡同異(六)初難
二大論下引論答
三外一下重難
四外道下次答
五有人下述他難
六今明下正解
三若約下明行相(二)初標三行
二真觀下釋(三)初明惡行(二)初況
二起空下釋(二)初明自行(二)初明空見為或所依
二同我下正釋空見(三)初明一切智(三)初明空見
二六師下引六師為例
三自行下斥失
二是人下明神通
三又廣下明韋陀
二此人下化他(二)初列
二自惡下釋
二又空下明善行
三次執下明無記
二次明下內(二)初少(二)初總標下列門相
二若以下明行相(二)初明有門(二)初明自行(四)初略明三行
二九十下引證邪門
三但五下明正法本意
四今人下明斥人成失
二自行下略例化他
二一門下明三門例
二若通下大(二)初自行化他(二)初自行
二自行下化他
二既非下斥失
二如是下結
二二並下並決○
○二二明下明並決(二)初標列二法
二今通下解釋(二)初就所起法並決(二)初舉四譬(四)初金鐵二鎻
二又從下玉鼠二璞
三又從下牛驢二乳
四又從下迦羅鎮頭二果
二所計下廣斥(六)初約真我斥
二各執下約正諦斥(二)初總斥非諦
二自謂下斥有苦集而無道滅
三自言下約正解斥
四雖起下約願行相斥
五雖一下約三法斥
六雖斷下通約邪道斥
二二約下就所依法並決(二)初標
二三外下釋(二)初外(四)初斥失
二此雖下開權
三如華下引況
四然友下判
二若三下內(四)初約四教辨(二)初歷四教辨(二)初廣明藏通(二)初明三藏(三)初明所依正釋(三)初經
二非唯下論
三妙勝下引證(二)初引證
二當知下釋意
二譬如下斥依教起計(二)初正斥(二)初譬
二知門下合
二速出下勸進
三復次下斥能計者闕行之失(二)初斥能計者募廣之失(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著者下合
二方等下明能計者長時之失(二)初譬
二人亦下合
二次通下明通教(三)初判同異以立教(三)初法
二如天下譬
三若不下合
二復次下依門起計(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利根下歎失
二別圓下以別圓類解(二)初辨同異
二若封下斥失
二以此下結勸
二略明下明見起所由(四)初通標顯教所由
二良以下判所因通別發法不同
三先世下判難易(二)初法
二如人下譬
四若前下明邪正
三復次下明見境意(二)初通明養見(三)初法
二如腹下譬
三所以下合(二)初釋所以
二躭著下正合
二若入下明別諸教觀不同(二)初觀(二)初明大小乘用設治不同
二是為下結養見意
二若發下教(二)初約藏通(三)初明見境助道力大
二大論下引證(二)初引大論
二如諸下引佛化儀(二)初引佛化儀
二法華下引法華釋成
三眾聖下引況
二若先下約別圓(二)初正明養見
二淨名下引證
四今生下明見境功能
○四修止觀(二)初通敘破見意(六)初比決宗徒
二夫佛下引例(二)初正引佛化
二若諸下以今文破見例之
三約多下明見不俱起
四約一下明今家分別見相
五束一下明束成觀門
六諸見下正示觀境
二思議下正明修觀(二)初法說(十)初觀不思議境(二)初明思議境(五)初總標空見為十界因
二成論下引二論不同
三今此下以見境例論
四由空下正示可思議相(八)初明地獄
二無慙下明畜生
三慳貪下明餓鬼
四因空下明三善
五又發下明色天
六又因下明聲聞(三)初總斥空見不識四諦
二所以下廣釋四諦結成聲聞(三)初明苦集(二)初正明苦集(二)初明苦
二空見下明集(二)初明十使(二)初鈍
二是誰下利
二如是下歷三界結成八十八使
二集迷下舉過勸誡
二若識下明道(二)初明念處(二)初別相(四)初明身念處
二若受下明受念處
三空塵下明心念處
四取空下明法念處
二但諸下總相
二勤破下略示餘品
三四倒下明滅(二)初明子縛破(三)初明鈍破
二空見下明利破
三十使下明八十八破
二果縛下明果縛破
三若於下約四諦以明功能
七次明下明支佛(四)初略明十二支滅
二中論下引證(二)初引中論
二法華下引法華
三又觀下廣明起觀滅十二支(二)初明生(二)初推現至往(三)初推現三因
二愛因下推現五果
三識由下推往二因
二無明下推往至現
二若知下明滅(二)初明滅十二支
二空見下例滅諸見
四若於下明得失(二)初明得
二若不下明失
八空言下明菩薩(四)初藏教(三)初願(四)初明起誓之由
二空見下明四諦誓境
三如一下正明起誓(四)初眾生誓願度
二如一下煩惱誓願斷
三如一下法門誓願知
四如一下佛道誓願成
四若眾下明起誓之意
二觀空下行(二)初結前生後
二若執下正明六度(六)初布施
二若執下持戒
三若執下忍辱
四若不下精進
五若不下禪定
六若執下智慧
三若有下結果滿
二觀空下通教(三)初明二乘
二二乘下菩薩
三觀此下別教
四空見下圓教
五復次下廣辨破見不同○
二次明下明不思議境○
二此境下起慈悲心
三觀此下巧安止觀
四見陰下破法徧
五單複下識通塞
六觀空下修道品
七若不下對治開助
八深識下知次位
九內外下能安忍
十順道下無法愛
二乘一下略舉大車譬
○五復次下廣辨破見不同(五)初總明能治所治(四)初略明能所
二成論下斥成論
三今知下出今釋(二)初通示治見
二三藏下四教治見前後
四除竪下結斥成論
二云何下釋疑(三)初舉疑
二如患下約喻釋疑
三四教下合
三治見下舉例
四此四下明性處有功(五)初明念處功能
二三車下約教不同
三略說下度略相
四是諸下結意
五但釋下歷化儀判權實
五約此下略示妙境
○二次明下明不思議境(二)初總立
二淨名下引證(二)初引
二一切下釋(二)初釋眾生心行
二佛解下釋諸佛解脫(二)初明佛解脫
二能一下結不思議章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五(終)
天台三大部科文世有二本不同者因乞而見之各有脫簡故今以唐本合校之輙鋟諸梓弘其傳云。
寬永戊辰九月丁戌山陰謹書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27 冊 No. 584 法華三大部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