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42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一
觀音玄義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知禮俯伏惟念早秊慕學投迹寶雲遇授法師講說此品神根既鈍遂數諮疑先師念我學勤不辭提耳故所說義粗記在心昔同聞人今各衰朽慮乎先見不益後昆共勉不才抄錄於世但疑識暗謬有所傳圓宗哲人刊正是望時天禧五年歲在辛酉八月一日絕筆故序。
觀音玄義卷上
觀音玄義從略標之具存應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以其序中及以正文具明人法故且略標言玄義者能釋之義門也玄者幽微難見之稱義者深有所以也斯蓋大師以三昧力徹法性際深見今品人法之意也應知名等五義皆悉幽微七方便人智莫能見卷上者既有兩軸乃以上下而甄別之。
次示能說之人。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即天台智者既是門人記錄所說故不敢正斥其法諱也天台山者即大師棲身入寂之所故以此處顯其人也若山之得名居之所自入滅相狀滅後靈異具於大本及輔行別傳等文今不備述智者者即隋帝求受菩薩大戒訖師云大王迂遵聖禁宜號總持王曰地持經云傳佛法燈即是智者師既傳燈可號智者自此凡上書疏皆云弟子總持和南智者言大師者斯乃帝王大人所師故稱也非同今時補署之號說者悅也縱樂說之辯悅妙悟之懷異乎諸師採摭經論著述疏章消解經文也故大忍法師覩智者說法對眾歎云此非文疏所載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鈍非利利鈍由緣豐富適時是其利相池深花大鈍可意得。
門人灌頂記
記錄乃是章安尊者解行靈異始終事迹本傳具彰。
釋文為二初釋序文二初敘真應益物二初正明真應二初示二身妙用三初明體妙故二用泯亡二初法融應泯。
夫法界圓融像無所像。
法界圓融者色心依正以即性故趣指一法徧攝一切諸法徧攝亦復如是法法互徧皆無際畔乃以無界而為其界此之法界無不圓融即百界千如百如千界也是故得云唯色唯心唯依唯正若不爾者即非圓融觀音證此以為本體全此妙體而起應像以法界應赴法界機亦是以法界機感法界應法界無二能所自忘感應尚忘體用寧異故雖設應無應可存故云像無所像。
二真如下性淨真忘。
真如清淨化無所化。
真如清淨者起信論云真如者所謂心性不生不滅是故一切法從本`[已【CB】,巳【卍續】]`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云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既不可破立自絕言想則與河沙煩惱本不相應故曰清淨觀音證此而為本體即以此體示諸眾生令觀行知或真似見此知見者成伏斷益若其未有此知見者但能三業精進成機亦離眾苦悉得名化此皆真身益物相也問同緣曰應欻有名化此二種身皆非智德今何以化而為真身答欻有之化即化現化也今對像論化取化轉化也所以者何上言於像則應化皆像自實報下至`[他疑地]`他獄身皆`[已【CB】,巳【卍續】]`已攝盡若欲化轉凡賢入聖須示真智若非真身不能化轉言化無所化者據性平等忘於化功雖令九道皆趣涅槃而無眾生得滅度者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終日化物終日無化。
二雖像下明用忘故二益周故徧二初顯益周。
雖像無所像無所而不像。
色心諸法雖無生性因緣和合法爾而生觀音妙證同諸法性雖無形相眾機扣之無像不現此由絕於垂應之念故能徧應法界群機其猶明鑑無念而現故云無所而不像。
二化無下冥益徧。
化無所化無所而不化。
以上雖字貫此句初雖中實性不可變化不變而變迷悟宛然觀音順理雖知不變常以真智化一切凡成不二聖此則由無化物之念故徧令他革迷成悟其猶磁石無念而吸故云無所而不化。
三故無下遮照相即結二身德相二初應身相。
故無在無不在化應九道之身。
中道法界雙遮二邊故無所在當體雙照故無不在化應九道之身者此中云化作欻有釋并應成二顯益相足也問經云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今那云九答佛界身者有通有局局在妙覺智相之身三千實相以究盡故尚非等覺心眼觀見況乎下地及凡小耶通則三教果頭之相及以圓教凡聖所見雖分麤妙皆名佛身然是隨機應現之相是其事識或是業識之所見故雖是佛身而通二乘菩薩界攝經文從通故云現十今文從局故云九道。
二處有下真身德。
處有不永`[永有有存舊補不永寂東春作不乖寂]`有寂入不二之文。
通以九界名之為有以其皆有業報故也應身雖乃處在其中而其真智自冥極理故云寂入不二之旨前即真身而垂應相此即應相而示真身。
二是以下明兩用攝生。
是以三業致請蒙脫苦`[涯東春作害]`涯四弘為誓使霑上樂。
上明真應兩用既然今示與拔攝生之相初二句明真身拔苦次二句示應身與樂佛答前問三業顯機感乎冥應七難二求及以三毒盡諸苦際故云蒙脫苦崖佛答後問三業顯應赴其冥機三土眾生十重獲益終歸祕藏故云使霑上樂然其四誓非專與樂雖在此明實通上句以上三業即能感之因此明四誓是能應之本上下互顯彼此無虧應知三業亦通冥機現在雖無宿生須具。
二故娑下兼明本迹二初示諸名二初今昔因名。
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寶藏佛所稟觀音之目。
今堪忍土稱無畏者此經兩出怨賊難中一人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乃至云稱其名故即得解脫又勸供養中佛自歎云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寶藏等者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出名曰寶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一切苦惱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耳天眼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二`[已【CB】,巳【卍續】]`已成下過未果號。
`[已【CB】,巳【卍續】]`已成種覺號正法明次當補處稱為普光功德。
`[已【CB】,巳【卍續】]`已成等者千手眼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CB】,巳【卍續】]`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CB】,巳【卍續】]`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又觀音三昧經云先`[已【CB】,巳【卍續】]`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次當等者觀音授記經云觀世音菩薩次阿彌陀後當成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補處者猶儲君之義也。
二其本下結難測。
其本迹若此寧可測知方便隨緣`[趣東春作輒]`趣舉一名耳。
如上經說或`[已【CB】,巳【卍續】]`已成如來或現為菩薩往世正法曾作釋迦之師今日觀音仍補彌陀之處亦如妙德元是能仁九代祖師孫`[已【CB】,巳【卍續】]`已果圓祖猶因位本迹高下安可測量然須用其高下四句以顯諸聖難思之相。
二今言下敘人法標題二初敘人兼經字二初敘人二初對梵翻名。
今言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下一有利字東春同又評之]`阿耶婆婁吉低輸此言觀世音。
諸神呪經先稱梵名今文稍略而其華語名多互出此云觀世音餘云觀自在唯千手眼大悲經中云觀世音自在菩薩其義似足然約境智而明別應則今三字詮顯無虧若依今解`[已【CB】,巳【卍續】]`已彰自在。
二能所下約華釋義二初別釋二初釋二初釋觀字二初中邊妙達。
能所圓融有無兼暢。
能所圓融中智也有無兼暢二智也只於一心雙遮雙照於照中時即達二諦故云兼暢是則十界言音即起即觀常遮常照。
二照窮下修性俱明。
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
照窮正性見性德也察其本末見修德也此約妙境顯其妙智本具三千雖即三諦對修故合但云正性修中緣了各有本末合掌低頭緣之本也福德莊嚴緣之末也一句一偈了之本也智慧莊嚴了之末也順修既爾逆修亦然造惡之時慧數諸數豈非其本受苦之時習果報果即是其末若以修性論其本末義復臻極性德三千語本方盡修起三千論末乃窮非上三智莫照斯境非此妙境莫發其智函蓋水乳聊可方之。
二釋世音。
世音者是所觀之境也萬像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
即十界眾生遭苦求救稱名等音也是所觀境者上之境智皆是能觀可譬槌砧此之世音可譬淳樸非前境智觀此世音焉令十界俱脫三障又復應知前之境智即是菩薩難思體用即能應也世音之境乃是眾生由苦成機即能感也此即境智及以感應三字之中悉得成就萬像等釋世類音殊唱帶世釋音俱蒙離苦致感獲益。
二菩薩下結。
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可見。
二此即下總示。
此即境智雙舉能所合標。
觀等三字境智也能所者感應也能即能應所即所應豈可重云能照所照。
二敘經。
經者由義文理表發織成行者之`[心東春作文章]`心`[故下舊有稱字]`故曰經。
此品既`[已【CB】,巳【卍續】]`已別行於世本多題云觀世音經或云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故今敘人名後略釋經字言由義者淨名玄義云經由聖人心口故稱為經悉檀致教經由如來心口故名經也又云前聖後聖莫不經此悉檀所說之教而得成道文理等者取經緯義法喻參明文經理緯互相表發織成行者觀智之心也。
二普門下敘法兼品二初敘法二初消二字。
普門者普是徧義門曰能通。
二用一下示十普。
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閡故稱普門。
實相者三千皆實相相圓融而言一者不二義也萬德總稱一乘異名下文十義以示其相一無緣慈悲二無作弘誓三圓修之行四不斷之斷五圓入法門六無記神通七體內方便八施開說法九普供諸佛十普益眾生從願立行自因之果全體起用上供下益原始要終攝諸法盡十皆實相互通徧攝無所障礙。
二敘品。
品者類也義類相從故名為品也。
雖順別行立乎經目然是法華流通一品故今敘之不忘本也中阿含云䟦渠此翻為品取義類同者集為一章也。
二大部下釋正文二初例部大。
大部既有五章明義今品例為此釋五意者一釋名二出體三明宗四辯用五教相。
妙玄五章解釋甚委經之一品妙義豈殊彼但正明五字通目今之所釋一品別題況復坑行故須自立五義分別雖復自立還須符彼開權顯實圓妙之文故釋名則純妙人法顯體則不二理智明宗則難思感應論用則無緣與拔判教則終極醍醐此之五章名總三別教判總別(云云)。
二釋名下釋今文五初釋名四初列章。
釋名為二一通釋二別釋。
二通者下示相。
通者人法合明別者人法各辯。
三何故下對根。
何故爾緣有利鈍說有廣略。
通既是略一往對利別解則廣一往對鈍若其二往須明二持聞持則以廣說為利義持則以略說為利鈍可意得槃特名鈍是就聞也目連稱鈍蓋約義也今之二釋對乎兩根須約義聞互論利鈍四今就下正釋二初通釋二初標列。
今就通釋為四一列名二次第三解釋四料簡。
二一列下正釋四初列名三初略標示。
一列名者十義以為通釋。
二立名意二初明理超名數。
所以者何至理清淨無名無相非法非人過諸數量非一二三。
大師雖用十種義門通釋題目而深體達觀音至人普門妙法本離言說心緣之相故云至理清淨等也故起信云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二但妙下名數顯理二初約義示。
但妙理虗通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立無名之名假稱人法雖非數量亦論數量。
上言至理清淨無名相等蓋約自證絕乎言思也今云妙理虗通假名相說乃據被物設教而談也言虗通者此明妙理無堅住性雖無名數而能徧應一切名數故荊溪云性本無名具足諸名故無說而說說即成教是則離言依言皆順至理聖默聖說俱有大益故起信論問曰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今亦如是以十種義無說而說意令學者無念而念。
二故大下引文證。
故大論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字。
般若無相即是一法悉檀為物立種種名。
三今處下正列名二初明中當。
今處中說略用十義以釋通意也。
今立十義離於太廣及以太略廣則令智退略則義不周我今處中說令義易明了。
二十義下正標列。
十義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迹九緣了十智斷。
二第二下次第三初標示兩意二初正標示。
第二次第者此有兩意一約觀明次第二約教明次第。
約觀約教各有生起次第不亂。
二約觀下明總該。
約觀則總初中後心因圓果滿約教則該括漸頓小大諸經。
若觀若教能總能該觀總三心人法慈悲初心也福慧中心真應至八皆在後心緣了極性示因方圓智斷究盡明果方滿教約五時無不該括華嚴頓也三時漸也復於漸中三藏唯小二酥部大若論法華出前四味以非兼但對帶故也`[已【CB】,巳【卍續】]`已備諸說故今略之。
二約觀下解釋兩意二初觀次第十初人法二初能冠九雙。
約觀以人法為初者欲明觀行必有其人人必秉法譬如人受一期果報攬陰成人雖具無量德行必先標名字故以人法居初意亦例此。
慈悲等九皆以人法而為所依是故品題特標此二故以凡夫假實為譬先有攬陰所成眾生方可論其種種德行人法冠九義豈不然。
二人法下當科次第二初疑。
人法居九義之初可爾何意`[乘以人法舊作不以人法記釋玅顯]`乘以人法為次耶。
何意乘以人法為次者法是所乘人是能乘理合先說本性所乘方論始覺能乘今何反此。
二此須下釋。
此須據經經云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即前辯人後云方便之力普門示現即却論於法人能秉法故言人法也。
能乘所乘先後無在今有二意先人次法一據經文二從義便人能秉法即其義也。
二慈悲二初十中次第二二法前後下去諸科例有此二。
二次慈悲者良由觀音之人觀於實相普門之法達於非人非法實相之理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故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理圓足無有缺減云何眾生理具情迷顛倒苦惱既觀是`[已【CB】,巳【卍續】]`已即起慈悲誓拔苦與樂是故明慈悲也復次若就言說為便初慈後悲亦是就菩薩本懷欲大慈與樂既不得樂次大悲拔苦故初慈後悲若從用次第者初以大悲拔苦後方以大慈與樂又就行者先脫苦後蒙樂故先悲後慈今從前義次第也。
次於人法論慈悲者大士既觀本性普門之法乃達生佛無差之理而閔迷者枉受眾苦失於本樂故起誓願永期與拔觀境發心正當其次先慈次悲者文有四釋今從語便及以本懷不從用次及以行人故結示云今從前義。
三福慧中。
三福慧者初則人法相成此據其信次則慈悲與拔者此明其願欲滿此願必須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資導以行填願事理圓足若智慧增明則大悲誓滿拔苦義成若福德深厚則大慈誓滿與樂義成故福慧居三也復次言說為便先福後慧若化他本意先欲實慧利益如其不堪方示福德又資故先福導故先慧。
人法據信者願行之前人觀圓法止且成信依乎忍樂立其四弘若匪行山莫填願海行即福慧義當六度五資於慧慧導於五其猶目足不可互闕五除事障慧消理惑此二功圓則悟理得事矣是知福慧成前慈悲之心起後與拔之用先福次慧亦從語便不據本懷若論資導復何先後。
四真應者。
四真應者若智慧轉明則契於法性法性即實相名為法身法身既顯能從真起應真顯應起只由福慧開發故次第四也又若就方便化物先用應後用真今從前義為次第也。
信願福慧皆在於因因能尅果故成真應福資於慧顯出真身慧導於福顯出應用真應次者若就漸化先示應身接其小器後令入實方示真身亦可先頓次漸則真前應後今不從設化但就真顯應起而立其次故云從前亦是語便。
五藥珠者。
五明藥珠二身者先明真應直語證得未涉利人今明兩身俱能益物真身破取相諭如藥應身對萬機類於珠就兩字明次第者與慈悲相似也。
福慧二行顯發真應故云直語證得未涉利人今明藥珠則示兩身益物相也真身冥理見則三惑皆消即差病益也應身赴物感則眾善普會即雨寶益也言真破取相者既以三智冥理為真豈但能破見思取相應知見思取生死相塵沙取涅槃相無明取二邊相若次不次俱有其義藥珠次中與慈悲相似者藥即同悲珠可類慈彼有四義定乎先後言說本懷即先慈次悲從用就機則先拔後與今之次第似彼後二。
六冥顯者。
六明冥顯者前明二身道理即能顯益今辯被緣得冥益或得顯益故次二身後明也。
前明二身破惑如藥對機如珠機既破惑則顯見真身故云二身即能顯益今辨二身常普被物有見知者俱名顯益不見知者稱為冥益如是說者方盡聖人益物之相二益先後不可定判亦從語便故云冥顯此既易解故不言也。
七權實中。
七明權實者前緣得益何意不同良由權巧無方赴機允當不失其宜二智之力故以此為次也先權後實者此就淺深為次也若依文者先以實益次以權度此隨物為次若就佛本意先只為一大事因緣先顯實益眾生未堪後用權度。
前緣不同者蓋所被之機根性差別也權巧無方者即能鑑之智無定方所也或冥或顯破惡生善深淺不同廣狹有異皆由二智逗會無差故於益後須論權實二智前後雖有三義且據淺深為次八本迹中。
八明本迹者雖復益物權實之巧而巧有優降必是上中下智本迹之殊權實略而且橫今欲細判高下以明次位若其本高所作權實之迹則妙是故次總略之後辯其細妙之能也非木無以垂迹故先明木非迹無以顯本應先迹也。
巧有優降者謂智有高下也上中下者以妙覺為上等覺為中降此為下前權實鑑機必須雙用故云橫也今本迹約位既論高下人必從本方乃垂迹故云豎也二法前後可見。
九緣了二初指前順論自他。
九明了因緣因者上來行人發心修行從因尅果化他利物深淺不同從人法至真應是自行次第藥珠至本迹是化他次第此乃順論未是却討根木。
如上八雙從微至著皆是順論仍未分配今挹流尋源須明性德而為諸法生起之本。
二明今却討種子。
今原其性德種子若觀智之人悲心誓願智慧莊嚴顯出真身皆是了因為種子若是普門之法慈心誓願福德莊嚴顯出應身者皆是緣因為種子故次第九也。
則逆推真身智慧悲誓觀智之人元以性德了因為種若應身福德慈誓普門之法元以性德緣因為種自行既然以例化他本證實智冥益藥王屬乎了種迹化權智顯益珠王功歸緣種乃以順論却討為次。
十次緣了論智斷者。
十明智斷者前明緣了是却討因源今明智斷是順論究竟始則起自了因終則菩提大智始則起自緣因終則涅槃斷德若入涅槃眾行休息故居第十也。
前既逆推盡乎因德之始今更順說至於果德之終即以始終而為其次過荼無字故十後不論矣二二約下明教次第二初牒章立門。
二約諸教明次第者又為通別。
二通義下依門釋義二初通者。
通義可解。
五時四教各可論十隨法義立不可深窮且如三藏立十雙者人法則攬陰成人諦緣度法慈悲則聲聞法緣菩薩生緣福慧則聲聞三學菩薩六度真應則五分法身作意通應藥珠則治四住病雨三乘寶冥顯則眾生獲益有見聞不見聞權實則稱真之實隨情之權本迹則自證之本示現為迹緣了則一句了因微善緣種智斷則聲聞四果菩薩頓成三藏尚備通別可知。
二別今下別二初五味二初釋五初乳二初明具前六義。
別今當說如華嚴頓教教名大方廣佛華嚴依題初明人法此人秉法必具慈悲菩薩修因居然福慧既入地位必證真應既能利物則辯藥珠物得其益有冥有顯。
乳即部頓故指華嚴六字別題具法人喻大方廣法也佛是舍那果人也華嚴喻諸地因華嚴果德也只就一題`[已【CB】,巳【卍續】]`已含六義以慈悲乃至真應不出自行因果藥珠冥顯只是化他能所即就中道別論六義也。
二而未下明闕後四義二初明通別二初明無別。
而未得別論權實本迹緣了智斷者。
二通義下許有通。
通義則有別意則無。
若以別圓對權實體用論本迹微因之緣了大覺之智斷亦有理存焉。
二何故下明闕具二初約化始明闕。
何故爾佛一期化物明於頓漸頓教雖說漸教未彰故不明四意也。
權實等四說出世意示久遠成却討三因終歸祕藏初成設教別接大機既匪終窮故闕斯意。
二所以下對具明闕二初對法華。
所以不明者彼經明小隔於大如聾如瘂覆於此權未顯其實故云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無權實也言無本迹者彼經未發王宮生身之迹寂滅道場法身之迹未彈指謦欬發久遠所得生法二身之本故言無本迹。
言小隔於大者傳經三十七云時舍利弗祗園林`[出經在生上有不字人經乘]`出不見如來自在莊嚴變化及生意念亦不樂說不能讚歎以聲聞人出三界故此即如聾如瘂之文也以未說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故也言無本迹者華嚴初云於菩提道場始成正覺今法華云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CB】,巳【卍續】]`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斯是華嚴被廢之文也言彈指謦欬者如神力品釋迦牟尼與分身諸佛出廣長舌相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無量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乃至佛告地涌諸菩薩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等此乃本門為囑累地涌菩薩通經現斯神力也疏云謦欬者通暢之相彈指者隨喜也蓋表如來遠本之意`[已【CB】,巳【卍續】]`已獲通暢隨喜菩薩聞於遠本增道損生也。
二言無下對涅槃。
言無緣了智斷者不明小乘根性及有心之者本自有當住之因當剋智斷菩提本果故言無也。
言不明小乘根性等者不如涅槃明二乘之人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悉當作佛故闕後二雙。
二次約下酪二初大師明闕具二初正明闕具。
次約三藏教但明人法慈悲福慧三義無真應等七種。
二何故下明闕具所以。
何故爾二乘教中但明灰身滅智那得從真起應既無真應將何益物。
言二乘教者以三藏菩薩果同二乘如大論中通指阿含為聲聞經耳此教不談妙有之真故身智滅不能起應既無真應豈有藥珠等邪。
二私難下章安私料簡二初正料簡二初難者。
私難通論備十別語但三此三若約真諦則隨通義乃具十意何止但三若言是別別應約中道既得有中道人法三種何意無七。
恐人不了大師立今通別之義故設茲難作說示之由乃約真中設通別難由此二是通別理故。
二私答下釋者。
私答通論十意此約三乘別語三科的據菩薩三藏菩薩得有慈悲福慧伏惑之義既伏而不斷故無真應七法。
不以真諦通對中道別蓋約三乘通對菩薩別若三藏三乘從因至果可就真諦通論十義今釋觀音須在因位此教菩薩因中唯有求佛人法四誓慈悲六度福慧伏惑未斷故不得論真應等七豈唯無於中道之七亦乃未有真諦之七。
二師云下指師意。
師云齊教止三。
只齊三藏別論菩薩前之三義異於二乘不就中道別論三義。
三生酥。
若約方等教對小明大得有中道大乘人法至冥顯兩益等六意然猶帶方便調熟眾生故不得說權實等四意。
部雖四教今對偏小明圓中道人法等六未開權迹及却討等故無`[別一作後]`別四。
四熟酥。
若明般若教雖未會小乘之人`[已【CB】,巳【卍續】]`已會小法皆是摩訶衍但明人法等六意亦帶方便未明權實等也。
雖會小法未開小人同前二部但明六意。
五若約下醍醐二初法華二初明部彰八意。
若約法華教則會小乘之人汝實我子我實汝父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開權顯實發本顯迹了義決定不相疑難故知法華得明中道人法至本迹八意前諸教所不明法華方說故云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今所說者即是今當為汝說最實事也。
六雖同前不無小異前是隔偏之圓此乃開麤之妙故人理教行咸會一乘權實本迹唯彰此典若約自他及以偏圓論權實者前部非無今所論者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會權歸實廢權立實此之權實餘部永無若理事理教教行體用四重本迹不獨今經諸部容有若塵點劫前最初成佛而為實本中間今日示現成佛皆為權迹是名權實本迹本門開竟此身即本迹門`[已【CB】,巳【卍續】]`已說及諸部談皆名為迹是名今`[已【CB】,巳【卍續】]`已本迹此之二重諸經絕議故云諸教不明法華方說。
二三世下明化滿一期。
三世諸佛調熟眾生大事因緣究`[竟【CB】,意【卍續】(cf. T34n1726_p0878b12)]`竟圓滿備在法華故二萬燈明但說法華息化入滅迦葉如來亦復如是。
方便品中五佛章內皆先施方便後顯種智方便即四時三教種智是法華一乘是知諸佛化終此典燈明迦葉出於淨土故至法華即入滅度今佛釋迦現於穢土故說涅槃以為贖命。
二若約下涅槃二初明攝機罄盡。
若約涅槃即有二種所謂利鈍如身子之流皆於法華悟入八義具足不待涅槃若鈍根弟子於法華未悟者最為此人却討源由廣說緣了明三佛性。
漸化`[已【CB】,巳【卍續】]`已來法華入者望前`[已【CB】,巳【卍續】]`已鈍復有未入待至涅槃法華猶利然法華破大陣涅槃收殘黨法華為刈穫涅槃是捃拾大化之功在乎靈鷲餘機未盡故至雙林極鈍既昧法華八義須為此人委明佛性一代之機終窮於此。
二若論下明示法無遺。
若論性德了因種子修得即成般若究竟即成智德菩提性德緣因種子修得成解脫斷德涅槃若性德非緣非了即是正因若修得成就則是不縱不橫三點法身故知涅槃所明却說八法之始終成智斷十義具足。
涅槃既攝鈍機故始窮本性終顯極果十義整足故以性三起於修三既修性各三則因果不二雙非緣了即是中道正因之體而此正體必具雙照之德故至修成三點法身也例知緣了亦各具三修德須云三點般若三點解脫等也當知今文為順經題人法二義故立十門始終皆二二即不二中在其中數有虧盈法無增減故止觀云首楞嚴偏舉一法具一切法亦不減少名祕密藏乃至涅槃三法具足法亦不多亦名祕密藏蓋諸經赴緣不同故也。
二此歷下結中。
此歷五味論十法次第。
云此歷五味論十法次第者問前約觀明十法自行化他原始要終實成次第生起不亂今歷五味但明諸部具法多少何名次第生起耶答前約觀中正論修證次第今約教中乃論用與次第明其十法隨於部味次第被機前之四味但三但六後至醍醐具八具十豈非用與次第邪應知前明諸教觀法次第今明觀法隨教次第雖乃約修約用不同而皆得名十法次第也。
二約四下四教者。
約四教則可解。
通論則隨真隨中各有十雙若別論者三藏別就菩薩唯有人法慈悲福慧三雙以未斷惑故無真應等義具如前說例此通教亦就菩薩而可別論真諦六雙以第七地去誓扶餘習神通託生雙流化物得有真應藥珠冥顯之義二乘無此故名為別若其別教行雖次第而可就中明乎六義凡三聖三其相可見法華前圓亦只有六涅槃四數皆知十雙然約重絕不無進不前歷五味`[已【CB】,巳【卍續】]`已含教義故云可解。
三故知下結歎兩意二初結歎。
故知十法收束觀教結撮始終商略大意何觀而不攝何教而不收意氣宏遠義味深䆳前後有次第麤細不相違以釋生起意也。
觀論此十則因有願行果有力能教論此十則論法有始終被機盡利鈍故稟教修觀者何莫由斯道也商略猶較量也以此十義較量一代教觀攝無不盡該修德之極故云意氣宏遠徹性德之本故云義味深邃又橫收四教故云宏遠豎攝五味故云深邃人法至真應自行之前後藥珠至本迹化他之前後緣了與智斷修性之前後三義為麤六義為細乃至八義猶麤十義最細此就略廣以辯麤細若以麤妙釋麤細者諸味純雜可以意得二問法下料簡。
問法華前教同有六意云何為異答華嚴六意於利人成醍醐於鈍人成乳三藏中三意於利人密去於鈍人成酪方等六意於利人成醍醐於鈍人成生酥般若六意約利人成醍`[醐【CB】,醍【卍續】]`醐於鈍人成熟酥若法華八意於鈍人成醍醐。
問意者法華之前別論華嚴方等般若同有六義有異意否雖問三味六意同異答中委出酪味中三及醍醐八以五味中根有利鈍利人部部得入醍醐鈍者隨味次第轉改故華嚴六義高山王機即入地住窮子迷悶見思全在三藏但小故無顯露得大益者若八萬諸天獲無生忍故云密去二乘之人方破見思故但成酪方等中六有褒有貶利者聞褒即得圓益小人被貶冥入通門般若中六意在淘汰利聞圓空得不共益聲聞轉教密破塵沙法華八意調機`[已【CB】,巳【卍續】]`已熟開彼權門即示實理復廢近迹令見本身鈍人皆得一乘利者復增聖道涅槃同味故略不言但為捃拾具說十雙於極鈍根亦獲常益故知四味雖談圓頓機悟淺深至第五時益無差降不稟山門焉知一化機教之相。
第三解釋三初略標。
第三解釋者。
二人即下廣釋十初人法三初立。
人即假名所成之人也法即五陰能成之法。
所言人者陰中主宰也略論四名所謂我人眾生壽者具論十六即於四上加其十二謂命者生者養育者眾數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言假名者自無實體但藉五陰和合而成如攬五指假名為拳是則拳由指得指非拳成拳如於人指如於法能成是實所成是假此之假實就大小教辯常無常小明人法終歸無常大說假實究竟常住如藏通教始從凡地至有餘涅槃皆有假實若入無餘身智既亡假人安寄若別圓教三惑二死盡淨之時人之與法常住自在假人是尊極眾生實法名常住五陰以要言之若云惑盡人法永無斯是小乘亦稱權教若言惑盡人法不滅斯是大乘亦稱實教凡言別圓初後知常蓋知人法不可灰斷藏通反是故曰不知又復應知假人之號多從依正實法而立如世人稱謂或從形貌或從德業即正報實法立名也或從住處或從統攝即依報實法立名也今觀世音為假名者觀是觀智世音是境此是自他正報豈非實法但以名為觀世音菩薩故判屬人普門既是此人所乘故判屬法若云普門法王子觀世音者即須却判普門屬人觀音屬法蓋由今品以觀智目人是故釋義皆用智慧而對人也須知觀智體是實法既以觀智目人則九雙中悲慧真藥冥實本了智皆是實法目其假人於今知`[已【CB】,巳【卍續】]`已釋下諸文則皆可見。
二此之下釋二初總示二初示通凡聖。
此之人法通於凡聖。
雖漏無漏偏圓因果優劣不同而其假實終無暫闕。
二若色下各明假實二初凡。
若色受想行識是凡鄙法攬此法能成生死之人。
庸常曰凡弊惡曰鄙即六道五陰唯成分段生死人也。
二戒定下聖二初示相。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此成出世聖人。
既革凡成聖即轉五陰而為五分三乘四教雖權實異皆能轉陰而為法身隨位攬法成其假人。
二故大下引證。
故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法無上者涅槃是。
妙覺極位人法二執究竟盡處假名一千皆成四德名無上眾生依陰二千一一四德名無上實法故偏小及圓因位無非本性無上人法但二執未盡而其修得不名無上耳。
二雖通下委釋二初凡。
雖通凡聖不無差別上中下惡即成三途之人法上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之人法故有六趣階差若更細論百千萬品。
善惡為因人法是果各論三品此約總示其中別業交互感果非算數可及。
二聖人下聖性德人法何甞改變但以隨機教門示觀致有小大共不共異故於聖中分別其相`[此二二字原本脫今依一本復]`此二初小三初就有門釋。
聖人人法亦復不同若三藏有門觀眾生我人如龜毛兔角畢竟不可得但有五陰之法此即人空法不空觀此法無常生滅不住發生煖頂等位即是攬方便之法成似道賢人若發真成聖生方便有餘土攬法性色識等成彼土行人。
即毗曇中人法觀也言人空法不空者非全不破實法蓋此門觀行破假人時未破五陰且云不空以此二空前後觀故而前後相兩途不同若觀假人如兔角等惑落見諦即於修道觀陰無常破彼思惑若其人執雖被窮逐見惑不破而更度入實法之中於陰生見即須觀陰無常無我破此見惑故法空觀能破二惑乃於節節各有人法若見惑未伏即有漏人法其能伏者即方便人法發真斷結及生有餘皆無漏人法然小教中不說生處今約跨節故生界外如大論云出三界外有淨國土聲聞緣覺出生其中以大乘說身智不滅無漏業牽生彼五陰。
二若空下就空門釋。
若空門明有實法之體攬此實法得有假名之人觀三假浮虗會入空平煖頂即攬方便法成似道賢人若發真成無學生方便土攬法性五陰成彼土行人。
即成實中二空觀也攬陰成人不同有門陰中求我三假浮虗且異實法生滅人既攬陰而有觀乃即法觀人從始至終假實雙破言三假者謂因成相續相待名不殊大義歸小乘大觀三假生即不生亦復無滅令觀三假因緣和合體性不堅大若空華此如雲靄由此觀故會入真空平等之道。
三餘兩下例二門釋。
餘兩門人法例此可知。
亦有亦空門即昆勒論之所申也非有非空門未見論來有人言犢子阿毗曇申此門意未可定用然假人不有四門是同唯論實法四相有異若毗曇明析色存於鄰虗成實析色破於鄰虗昆勒說色亦有亦無第四門意例應雙遣然此四門詮法雖殊諦理是一若不得意四門成諍故大論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曇即墮有中入空門即墮無中又大師云數存鄰虗論破鄰虗此與邪無相濫等若得意者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二字原本脫今本依古補]`無常無我破於見`[愛下原本有得多二字今依古除]`愛得入空平雙亦雙非語似中道理只在空但能從容會入空理節節人法例前可知。
二摩訶下衍三初明體空通三教。
摩訶衍中明人法者亦不言人空法不空亦不言體有假用但觀假名陰入等性本自空故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始從初心終于後心常觀人法俱空故大論云菩薩常觀涅槃行道。
不言人法空不空者異彼毗曇觀人空時未破實法不言體有假用者異彼成實攬實法體成假人用但觀人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色是五陰之首我是十六之初故各舉一以例其餘人法即空故曰如也觀此二空始因終果若人若法不生不滅名為涅槃常修此觀以行正道應知大品談空義含深淺何者若鈍根者謂但空有即入偏空證其通理若利根人一聞於空知空二邊名見中空屬後二教又此中空復分二種離邊而解此當別理即邊而解乃屬圓理如來巧智善談於空能被三根斷證不等又復應知彼經空義雖通三教今之人法非前二種唯用最後即邊之空淨其二執成圓假實若不爾者非今人法。
二以觀下明緣了通別圓者前明二空未明緣了意雖在圓通人有分今約二空明二佛性故在圓別不涉通門今文既以觀人法空明二因種一言於空須分二種若畢竟空觀於人法顯圓二因若次第空觀於人法即別二因文以無上人法為緣了種亦須善別百界假實為佛涅槃斯為圓觀若唯佛界故屬別也文意在圓別人有分釋此為二初了因中。
以觀人空即是了因種子者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佛者即覺覺是智慧始覺人空終覺法空故知觀人空是了因種也。
以觀人空即了因種者大乘空觀蕩情顯德今經既以智慧目人故人執空則智人顯況觀本空乃顯本智本智即是性德了因故引論文果佛為證則因果不二修性一如故知今文正明圓觀言始覺人空終覺法空者人是覺智不獨自空人執復能空於法執雖云始終非次第觀此由大乘觀性相二空破生法二執顯真俗二諦觀雖不次說有始終故也如大本疏云真諦即法空俗諦即生空俗假真實輔行云若有性執世而非諦破性執`[已【CB】,巳【卍續】]`已乃名世諦故云世諦破性性執破`[已【CB】,巳【卍續】]`已但有名字名之為假假即是相為空相故觀於法性觀理證真名真諦破相空非前後二諦同時為辯性相前後說耳思之思之不見此意徒謂即空(上皆輔行)此明覺智一念之中空人法執有始終義勿迷此語定判屬別說時非行時斯之謂也。
二緣因中。
觀法空是緣因種者大論云法無上者涅槃是以生死陰斷涅槃陰興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乃至識亦如是大品云菩薩行般若時得無等等色無等等受想行識當知涅槃是無上法也攬此法成無上之眾生號之為佛故知觀法空是緣因種也。
觀法空即緣因種者由覺智故法執既亡五陰清淨乃以淨陰而為緣因況了本空乃陰本淨本淨之陰名性緣種故引大論大經極果法空及大品真因法空以顯緣因相當知真因極果既十界圓融則百界五陰皆無上之法攬此等法稱之為佛若以三千言之則眾生一千皆佛之假名陰土二千皆佛之實法故荊溪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又云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修德既爾性德本然問文中緣了竝云種者其義何耶答夫言種者凡有二義一敵對論種如三道是三德種二類例論種如緣了是智斷種性德法身為修德法身種此二皆取能生之義也若以二空為種即類例義若以二執為種即敵對義今文既云觀人法空即緣了種是類非對若就覺智觀於二空為二因種則取修二類於果二若就性德本自二空為二因種則取理淨類於`[已【CB】,巳【卍續】]`已淨故圓論性種有對有類別無對種學者審思圓教反是學者思之。
三以觀下明即離唯圓頓二初約六法示三因二初引經標即離。
以觀人法空即識三種佛性故大經云眾生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
眾生佛性者性德三因也六法者五陰神我也斯蓋本覺常寂常照常非寂照寂是緣因照是了因雙非是正因此三於六不即不離乃不思議不生不滅之六法也立門既妙故別初心不能造趣。
二不即下據理明即離。
不即者此明正因佛性非陰非我非陰故非法非我故非人非人故非了非陰故非緣故言不即六法也不離六法者不離眾生空而有了因不離陰空而有緣因故言不離六法也。
正因不即者正非寂照故不即一切迷時不即我陰人法解時不即修中緣了良以始終無變改故也緣了不離者性德二因既當而寂而照寂是百界實法照是百界假人此之假實能迷能解迷故舉體而為一界假實即非局而局是故二因不離六法若即迷成解轉成修中緣了破於二執顯本寂照百界假實名為二空即非徧而徧故云不離眾生空而有了因不離陰空而有緣因結云不離六法者不動我陰而成二空故也只一覺性具三種德名為三因即三而一即一而三非一非異不縱不橫欲彰祕藏絕乎思說故對六法言非即離人見文中正因不即緣了不離不達妙旨分對而`[已【CB】,巳【卍續】]`已應知一王一數一根一境隨迷隨解從因至果但趣舉一皆名佛性不可謂是不可謂非故云不即六法不離六法亦名一念即空假中中故不即空假故不離義非異途故此觀唯屬圓教。
二佛從下約三性明分證。
佛從初發心觀人法空修三佛性歷六即位成六即人法今觀世音未是究竟之人法即是分證之人法。
言佛從者欲對觀音明分滿故佛於三性六即究滿良由初心能以三觀觀於六法應知三性即是性中三德三觀初發心時須於性三起於修三六位雖殊三性無別是則六即皆是無上人法故下結云二番問答是分釋無上人法也。
三前一下結文有二初結指經文。
前一番問答是分釋無上之人稱觀世音後一番問答分釋攬無上之法故稱普門。
二當知下結歸題目。
當知人法因緣故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可見。
二慈悲三初標示。
二釋慈悲者悲名愍傷慈名愛念愍故拔苦念故與樂。
二菩薩下解釋二初約四誓論功二初明須誓三初須誓意。
菩薩若但起慈悲心不牢固故須發弘誓加持使堅。
所言慈悲弘誓者簡於凡小無誓慈悲顯今菩薩有誓慈悲。
二譬如下舉喻顯。
譬如工匠造物節廨雖復相應若無膠漆則有零落。
慈悲攝生如節廨合無誓膠漆拔與不長。
三誓願下牒喻結。
誓願如膠亦復如是。
二悲心下示運心二初二誓明悲。
悲心愍傷拔於世間苦集因果興兩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量誓願斷此兩誓願從大悲心起。
今既通示世間之言兼兩三界後出世間亦當例此。
二以慈下二誓明慈。
以慈愛故欲與道滅出世因果之樂興兩誓願所謂法門無邊誓願知無上佛道誓願成此兩誓願從大慈心起。
前拔苦中果重因輕故先拔重今與樂中因顯果密故先與顯斯是菩薩利物之心則與聲聞知苦斷集慕果修因不同故也若瓔珞中明四誓云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滅諦令得滅諦彼經所立四皆利他今文所列三通自行應知語有自他意必雙具。
二但前下約四教辯相以其立誓須依四諦若不依諦名為狂願何者四既稱諦則能審實迷解之相苦樂之際依此起誓方有拔苦與樂之理儻於法不諦徒興與拔之心終成狂簡之願此有二初例前科。
但前明人法凡聖不同今辯慈悲大小亦異。
二若三下明四教依諦立誓須知權實各有事理故以四教明乎諦相生滅無生無量無作皆明菩薩依之起誓初三藏。
若三藏行人觀分段生老病死八苦即起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若觀分段顛倒結業而起誓願煩惱無量誓願斷欲令眾生觀此因果無常生滅念念流動修於道品即起誓願法門無量誓願知若觀真諦無為之理即起誓願無上佛道誓願成如此慈悲緣有作四諦所起也。
此教為於迷真重人說世出世二因二果不即真理故互生滅菩薩觀此興有作誓有生可度有惑可斷有法可知有佛可成四皆有作諦使然也問三藏所談滅非真諦今文依滅起第四誓那云真諦無為理耶答滅諦之體是二涅槃雖非真諦能冥於理故云因滅會真道是滅因苦集違理佛既契真故成佛誓觀真而發。
二復次下通教。
復次通教觀老死八苦如幻如化眾生顛倒謂為真實即起誓願觀貪恚癡等如幻如化眾生顛倒為之受惱即起誓願觀即色是空即識是空即貪癡等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空亦不可得而眾生不能即色是空即起誓願又觀涅槃若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化而眾生謂有佛道可求即起誓願是約無生四諦起慈悲誓願也。
所拔所與二因二果大同前教但以此教所被之機迷真輕故事皆即理四竝如幻不生不滅所謂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滅相觀此四諦而起四誓諦既如空誓亦如幻言若有一法過涅槃等者大論第五十先引經云諸天子心念應何等人聽須菩提所說須菩提知諸天子心念語言如幻人聽法無聽無聞無知無證乃至云佛亦如幻化涅槃法亦如幻化論釋云一切眾生中佛第一一切法中涅槃第一聞是二事如幻驚疑謂須菩提錯說為聽者悞是故更問須菩提須菩提言以二法皆從妄法生故法屬因緣無有定實須菩提作是念假令有法過勝涅槃能令如幻何況涅槃。
三別教。
別教觀假名之法森羅萬象應須分別導利眾生那得沈空取證觀此苦果非止一種即起誓願無量之苦由無量集集既無量治亦無量滅亦無量如此誓願緣界內外苦集因果無量四諦而起誓願也。
此教為迷中重者雖談無作果不通因故初發心但依無量所詮森羅萬像之法皆為迷於如來藏性而起然此藏性雖不具九而能隨緣變造諸法性隨染緣則起世間無量苦集性隨淨緣則起出世無量道滅故玅玄明別教如來藏者名為妙有為一切法而作依持從是妙有出生諸法等但由苦集定能為障故須別緣道滅對而翻之先以生滅四諦伏於通惑次以無生四諦斷於見愛中以無量四諦破於塵沙後以無作四諦斷於無明此四四諦在于別教皆名無量故云緣界內外苦集因果無量四諦而起願也所以然者蓋知一切迷解之本皆是佛性性無量故諦稱無量前教不爾故不受名圓教雖有無量之義三皆即實故云無作。
四圓教二初示四誓二初明誓相。
圓攝觀法界圓融本非違非順非明非闇無明闇故則違違之則有苦集因果智慧明故則順順之則有道滅因果緣此違順因果而起慈悲。
法界者即十法界也圓融者總論百界別語三千既生佛依正互具互徧故曰圓融非違等者以性奪修千法皆性何修不泯破戒比丘不入地獄清淨行者不入涅槃豈唯地獄涅槃即性抑亦破戒淨行非修非違非順泯苦滅也非闇非明泯集道也無明闇故則違等者上示全修即性是故俱非今論全性起修是故俱立荊溪云性無所移修常宛爾既觀不違而違故起悲願拔其二苦既觀非順而順故起慈願與其二樂由知法界圓融故非違順亦由法界圓融故有違順有違順故起誓非違順故無緣。
二譬如下明無緣二初喻。
譬如磁石不作心想任運吸鐵。
不得前意此喻莫銷。
二今此下法。
令此慈悲不作眾生及以法想任運拔苦與樂故名無緣慈悲也。
正以三慈分緣無緣若依生法則緣有空心若即中方絕緣念以絕念故乃能周徧法界任運與拔大經十四梵行品初云慈有三種一緣眾生二緣於法三者無緣眾生緣者緣一切眾生如父母親想法緣者見一切法皆從緣生無緣者不住法相及眾生相大論二十亦云慈有三種眾生緣者謂`[謂緣緣論作諸四論因]`緣十方無量怨親中人法緣者謂緣無漏羅漢支佛諸佛聖人破吾我相但觀四緣空五眾法無緣者不住有無唯諸佛有此與涅槃文意大同又大論第五明悲亦有眾生等三故知將三慈悲以對三諦義甚顯了今從勝說但云無緣若得無緣必具生法。
二菩薩下明六即。
菩薩從初發心修無緣慈悲歷六即位今此觀音是分證慈悲。
皆由理具方有事用今全理慈起修德五而觀世音未臻究竟猶處分真欲令眾生知理慈悲修成五即故興兩問以生二答槌砧相扣器諸淳樸。
三若前下結歸二初結指經文。
若前一番問答明無緣大悲拔苦一心稱名即得解脫後一番問答從無緣大慈普門與樂皆令得度。
二故知下結歸題目。
故知以大慈大悲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可解。
觀音玄義記卷第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二
觀音玄義記卷第二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三福慧三初標示異名。
三釋福慧者亦名定慧。
福中之勝不過於定舉勝攝劣則五度備矣。
二定名下依名釋義二初明二法功能四初定慧之功。
定名靜愛慧名觀䇿大論云定愛慧䇿。
靜愛觀䇿者由寂靜故能愛攝諸行由觀照故能䇿進諸行愛而不䇿則生凝滯之心䇿而不愛則成散越之慧愛䇿具足方有趣果之功。
二寂照下福智之德。
寂照之智無幽不朗如明鏡高堂福德禪定純厚資發如明燈淨油。
寂照之智者即權實二智也無幽不朗者即無三惑之暗也福德禪定必含諸度及大小諸禪以福資智如油助燈也。
三亦稱下目足之稱。
亦稱為目足備得人清涼池池即涅槃。
清涼池即涅槃者涅槃必須三德具足極在妙覺分通初住。
四涅槃下莊嚴之名。
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嚴法身。
二嚴屬修法身是性性有闕具故使二修有真緣之異如下所辯。
二釋此下約四教解釋二初明四教。
釋此定慧自有多種三藏以無常觀理為慧以事中諸禪定為福以定資慧發真無漏天然之理名為法身若通教但以體法異於析法爾若別教以緣修智慧與諸禪定助開中道法身也圓教以實相觀為慧實相寂定為福共顯非定非慧之理名實相法身。
三藏菩薩雖云觀理伏而未斷且舉諸禪實兼餘度發真必在三十四心若通菩薩體法巧慧理度助之因即發真至佛方竟別人雖信能造之心即是佛性性不具九為惑所覆故須別緣真中二理破通別惑是故名為緣修智慧乃以俗諦諸禪三昧助顯法身圓談性惡了惑實相即為能觀名實相觀定亦如是名實相定復以實相名所顯身即一而三名定慧身即三而一同名實相若昧性惡何預初心。
二今圓下示圓六即。
今圓教菩薩從初發心修此不二定慧歷於六即。
如文。
三觀音下結指經題二初指經文。
觀音所以用智光照苦者苦是顛倒迷惑所致智慧是破惑之法故智慧能拔苦華嚴云又放光明名智慧又放光明名無`[惱經作慳]`惱思益亦然請觀音云普放淨光明滅除癡闇暝故知前問答應機拔苦是從慧莊嚴以得名後問答住首楞嚴普現色身不起滅定現`[此經作諸]`此威儀安禪千偈讚諸法王故知普門示現從福德受名。
言智光照苦者經無此文而有其義無量眾生遭苦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是智照照即光也觀音妙智即是眾生三道之體眾生迷故顛倒乃生觀音照之解脫斯在頻引三經放光文者若非色者安得云放若定是色那名智慧故知色心其體不二色性即智智性即色豈惟光然一切色然普現色身義準可識又豈獨果事實存因理良由理具方有事用。
二良以下結歸題目。
良以福慧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四真應三初標名示義。
四釋真應者真名不偽不動應名稱適根緣集藏名身。
二身皆有集藏之義真集一切智慧藏於一心應集一切神通藏於一色色心不二通慧一如唯色唯心斯之謂也。
二若契下對揀是非二初約法示三初法。
若契實相不偽不動之理即能稱機而應。
實相之體即是法身能契之智即自受用報此二於今皆名真身法報既冥則能稱機起勝劣等應二譬如下喻。
譬如攬鏡像對即形。
攬鏡譬證真即形譬起應。
三此之下結。
此之真應不得相離。
三千俱體為真三千俱用為應此之真應方不相離無謀之說義顯今宗諸家所談難逃作意。
二若外下就人簡二初簡小外。
若外道作意修通雖能變化譬如瓦石光影不現豈可以此為應尚未破四住顯偏真理那忽有中道真應若二乘變化修通所得此亦非應譬如圖畫作意乃成了不相似。
根本有漏禪境不明縱少現通不能益物此簡非應尚未下簡非真也若二乘等者且舉二乘必兼兩教及二菩薩準妙玄意藏通二教皆是作意神通以須灰滅無常住本不能起應若別接通別惑未斷亦不得應縱令赴物皆名麤應若別初心亦不能應初地初得三觀現前證二十五王三昧法身清淨無思無念隨機即對是不思議妙應也。
二大乘下示圓人二初明二身。
大乘不爾得實相真譬得明鏡不須作意法界色像即對即應如鏡寫像與真不殊是時乃名真寂身應。
得實相真者正語圓住義該別地與真不殊者名質為真聖人應像同機體質`[已【CB】,巳【卍續】]`已證眾生本覺之性用機百界應百界機體本不二安得少殊。
二菩薩下示六即。
菩薩從初發心歷於六即。
三今經下結指經目二初指經文。
今經前問答明於真寂而不動法界大益觀音從真身得名後問答明隨機廣利出沒多端普門是從應身得名。
二良以下結題目。
良以真應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五藥珠三初標名示教。
五釋藥樹王身如意珠王身者藥王療治苦患出柰女經珠是如意之寶。
柰女經者具云佛說柰女祗域經一卷柰女即維耶離國梵志家柰樹所生顏色端正宣聞遠國因蓱沙王往娉後生一男名曰祇域生時手把針筒藥囊至秊八歲廣通醫術徧行治病後逢小兒擔樵祇域視之悉見此兒五臟腸胃祇域心念本草經說有藥王樹從外照內見人腹臟此兒樵中得無有藥王樹邪即往問兒賣樵幾錢兒曰十錢便雇錢取樵下樵置地闇冥不見腹中祇域思惟不知束中何所為是藥王便解兩束一一取之以著小兒腹上無所照見輒復更取如是盡兩束樵最後有一小枝裁長尺餘試取以照具見腹內祇域大喜知此小枝定是藥王悉還兒樵兒既得錢樵又如故歡喜而去祇域於國徧治病人皆以藥王照視悉見病本然後治之無不愈者今取譬真身拔苦如藥王之治病也珠是如意之寶者如華嚴中得摩尼珠十種瑩治能雨眾寶今取譬應身與樂如摩尼之雨寶也。
二廣歷下約教辯能二初略指三。
廣歷諸教明治病得寶。
隨教淺深益物廣狹以明治病得寶之相。
二今約下廣明圓二初釋二身二初藥樹身二初喻。
今約圓教明者如華嚴云有上藥樹其根深入枝葉四布根莖枝葉皆能愈病聞香觸身無不得益。
根深喻真妙四布喻應廣示理行果教如根等次第信行修四如聞獲益法行修四如觸獲益。
二菩薩下法。
菩薩亦如是大悲熏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
今品初段專明拔苦即是大悲熏於真身與治病義齊也形聲利物且就通說若據經文須在冥益不以形聲合前聞觸意亦在茲。
二又如下珠王身二初喻。
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寶隨意而不窮不盡。
如文。
二菩薩下法。
菩薩大慈熏身與眾生樂名如意珠王身。
即以大慈熏於應身普令得樂與寶義同也問大悲熏真其相如何答真是妙智能破妄惑悲名愍傷能拔他苦同是法身一清淨用耳欲彰照理有利他益故立拔苦之悲熏於破惑之智即顯有悲之智普除眾生妄惑之苦例於大慈熏應與樂同是法身一自在用一用二能故有能熏所熏之義良由應身本是自行證得之法以慈熏故方徧益他然則慈心非不熏真悲心非不熏應真身非不與樂應身非不拔苦欲令易解是故經文寄兩問答分別說也。
二此亦下辯六即。
此亦約六即判位。
博地`[已【CB】,巳【卍續】]`已具治病雨寶二種之理與佛不殊名字`[已【CB】,巳【卍續】]`已上隨淺隨深能治能雨。
三就前下結指經目二初指經文。
就前問答徧救幽戹苦難此從藥王身以得名從後問答稱適所求雨實相雨得涅槃樂此從如意珠王身以得名。
二故知下結題目。
故知二身因緣名觀世音普門也。
六冥顯三初釋名。
六釋冥顯兩益者冥是冥密顯是彰露。
二大聖下辯相二初明二益三初示相。
大聖恒以二益利安一切而眾生及以下地日用不知。
大聖常以真智冥熏妙色顯被無明隔故益而不知。
二譬如下舉譬。
譬如日月照世盲雖不見實荷深恩。
兩曜喻二益盲者喻無明凡小全在下地分隔眼瞙既有厚薄之殊故不見之相不可一揆。
三故藥下引證。
故藥草喻云而諸草木不覺不知只同是一地下品不知上品冥顯兩益如文殊不知妙音神力所作以不知故名為冥益。
三草二木而皆不知一地一雨下不測上亦通圓人故引妙德不知妙音言以不知故名為冥益者此明二身於不知者皆稱冥益即彰真應於其知者皆稱顯益發智見理於真顯益見身不識但荷冥利真冥應顯可以意思。
二此亦下明六即。
此亦約六即判位。
理同極聖此則不論名字即人所有智行兼他之益彼七方便受而不知況內外凡二益非薄皆知即性故離我能。
三若就下結指二初指經文。
若就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名為冥益聖人之益雖不可知聖欲使知蜫蟲能知如後問答親覩色身得聞說法視聽彰灼法利顯然。
前論真應各有冥顯斯為盡理今以人法別對二益且隨文爾。
二故知下結題目。
故知觀音從冥益得名普門從顯益得名以冥顯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七權實三初釋名。
七釋權實者權是暫用實非暫用。
暫用則權宜非暫則究竟。
二略言下辯相二初泛明三種二初總示三種。
略言權實則有三種一自行論權實自觀中道為實二觀為權二就化他論權實他根性不同或說權為實說實為權不可定判但約他意以明權實也三自行化他合明權實者若自觀三諦有權有實皆名為實化他隨緣亦有權有實皆名為權。
即唯自唯他及自他共以諸經論所談權實其相不同或言自行有權有實或許化他有權有實或經論說自行之法皆名為實化他之法皆名為權是故今家凡論權實須明此三若不然者稟學之徒則不盡知權實之相於諸經論不免生疑復應了知權實法相或約理事或約理教教行縛脫因果體用漸頓開合通別悉檀皆通自他及自他共今以中觀對於二觀為權實者似用因果而辯三番自修三觀為自行權實若約化他但隨他意四悉適時不可定判若第三番自行三觀有權有實以順智故只稱為實化他之法雖有權實以順情故唯稱為權。
二用此下徧歷諸教二初略指四教。
用此三義歷四教。
隨教淺深明理事等約自約他及自他共義皆不闕。
二復就下明圓六即。
復就自行權實明六即判位。
六通三教即唯在圓復就自行明六權實從因至果義便故也。
二尋此下別用第三。
尋此品意是明自行化他論權實。
前番問答有權實七難二求在權永離三毒是實以由大士用於自行一心三觀觀其音聲今皆解脫故都判為實後番問答十界身說顯有權實以是大士隨差別機示種種應故都判為權此乃判於自行化他以為權實無第三番如何分經兩段而對權實。
三前問下結歸二初結指經文。
前問答從自行化他之實智益物後問答從自行化他之權以益物。
前後皆云自行化他者簡異單自行單化他權實意云前番是自他相對之實後番是自他相對之權。
二故知下結歸題目。
故知權實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八本迹三初名義。
八釋本迹者本名實得迹名應現。
淨名玄義云所言本迹者本即所依之理迹是能依之事事理合明故稱本迹譬如人依住處即有行往蹤跡也住處是所依能依之人有行往之迹由處有迹尋迹得處當知若高若下實得皆本若高若下應現皆迹。
二若通下解釋二初通凡漸。
若通途作本迹者世智高凡夫本意難測乃至別教本迹。
世智高者諸有施作但見蹤跡莫知本意二教賢聖至別似位本所證得下位焉知節節皆可通論本迹。
二局圓聖二初局分滿二初略示。
若圓教無始發心初破無明所得法身者名之為本垂形百億高下不定稱之為迹。
的論其本須破無明證法身體所垂之迹或九界身或現八相。
二若一下簡判二初簡一往。
若一往判真應多用上地為真為本下地為應為迹地地傳作此判真本唯據於高應迹唯指於下此義不可。
二今細下取細明二初約義明二初明本迹通高下。
今細明本迹則與真應異本是實得始坐道場及初住所得法身即是其本迹為上地之佛及作上地菩薩悉名為迹不可以上地高故稱之為本始得初住目之為迹。
若知四句釋之方盡一本下迹高初住法身迹為八相上位菩薩八相元是妙覺威儀故云迹高二本高迹下妙覺法身迹為下地及九界相三俱高妙覺法身迹為八相四俱下初住法身迹為九界中四十位本迹高下可以意知。
二何以下明實得辯是非。
何以故實不得上地上地非本實得下地下地非迹。
二故壽下引文證。
故壽量云隨自意隨他意是本迹意也。
自意是本他意是述。
二就本下通六即。
就本迹明六即。
五位本迹理皆具足。
三就前下結歸二初指經文。
就前問答不可說示但冥祐前人從本地得名後問答殊形異狀應現度脫從迹地得名。
前以實本益他後以垂迹益他。
二故知下結題目。
故知本迹因緣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九緣了三初標示名義三初示名義。
九釋了因緣因者了是顯發緣是資助資助於了顯發法身。
此之名義修性皆然。
二了者下辯流類。
了者即是般若觀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莊嚴緣者即是解脫行行助道福德莊嚴。
類至極果節節名異其體不殊。
三大論下引論釋。
大論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種種喻於緣耘喻於了。
緣了之相實同耘種非此二力性田不豐。
二通論下依教解釋二初諸教皆具。
通論教教皆具緣了義。
藏通義立全乖性種別教雖有初心別修唯有圓教修性不二雖云皆具須辯此殊。
二今正下尅就圓論二初尅辯二因二初明二種因果。
今正明圓教二種莊嚴之因佛具二種莊嚴之果。
此中二因且在修類。
二原此下討二種根本三初總明性德。
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緣了也此之性德本即有之非適今也。
前之因果猶在修中今窮其源性具緣了淨名云一切眾生本涅槃相不可復滅本菩提相不可復得起信論明真如二德謂如實空如實不空當宗明三千即空三千即假皆是性德緣了文也。
二大經下別引文釋二初證釋了因。
大經云一切諸法本性自空亦用菩薩修習空故見諸法空即了因種子本自有之。
不明三千徒消一切非空假中莫辯自空如實空性與一切染本不相應一切染者不出三惑自非本性即空假中豈能不應一切染邪乃畢竟空為了因性亦用等者全性起修方見本空。
二又云下證釋緣因。
又云一切眾生皆有初地味禪思益云一切眾生即滅盡定此即緣因種子本自有之。
經云眾生即菩提相及涅槃相或謂理中獨具佛德今文眾生有初地味禪及滅盡定豈非性具天法聲聞法邪既具此二餘諸法界那不具邪又具二定者從二習果及報果說豈不各具性相等邪不以理具而消此文如何欲散便是滅定性德緣因於茲驗矣。
三以此下依性立修。
以此二種方便修習漸漸增長起於毫末得成修得合抱大樹摩訶般若首楞嚴定。
以此二種者性種也方便等者智行也毫末者類種也由斯性類修成智行乃至二嚴。
二此一下不論六即。
此一科不論六即但就根本性德義爾。
此科正意但明理即非論五位。
三前問下結指經題二初指經文。
前問答從了種受名後問答從緣種受名。
明今二嚴必有其本故從二種受名。
二故知下結題目。
故知了因緣因故名觀世音普門也。
十智斷三初略標。
十釋智斷者。
二通途下廣釋二初不二而二明智斷二初約通途明二德言通途者此解兼別以有為無為對智斷故若唯圓說苦集尚無作智斷豈有為然名雖借別其意唯在圓以修妙三觀得成圓斷功因時立此能至果須休息故將無作行暫立有為名斷德稱無為別從道後立此猶教道設是故曰通途此文自二初智德二初列異名。
通途意智即有為功德滿亦名圓淨涅槃。
圓淨等者智極故圓惑盡故淨不生不滅名為涅槃。
二言有下釋有為。
言有為功德者即是因時智慧有照用修成之義故稱有為因雖無常而果是常將因來名果故言有為功德滿也。
智雖無作有斷證功故借別教立有為稱因雖無常者涅槃經中因外道輩執因是常成無常果佛用別教以無常因感常住果而對破之故因無常猶在別教將因等者由惑未斷故起智照一分惑滅一分智忘故智無常既有照用故名有為果既惑盡稱理常住更無為作將因名果故令智滿受有為名。
二斷即下斷德二初列異名。
斷即無為功德滿亦名解脫亦名方便淨涅槃。
解脫者不繫名解自在為脫在染不染名之解脫方便等者機生則生是生不生機滅則滅是滅不滅權示生滅不被染礙故此涅槃名方便淨。
二言無下釋斷義二初簡小。
言無為者若小乘但取煩惱滅無為斷但離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此乃無體之斷德也。
不知三種世間常住謂煩惱滅便無身心安能自在名無體斷但於虗妄見思解脫未得三千三諦自在。
二大乘下明大二初正示。
大乘是有體之斷不取滅無為斷但取隨所調伏眾生之處惡不能染縱任自在無有累縛名為斷德指此名無為功德。
妙覺三脫名有體斷所言斷者任運斷也`[已【CB】,巳【卍續】]`已有智德了三惑空故處九道惡自相離眾生之心如塗膠手捉物皆粘諸佛之心如淨洗手捉物不粘`[已【CB】,巳【卍續】]`已有智水洗其膠故致令淨用自然不著此智斷德說有次第用無前後以三千法究竟即空名今智德三千之法究竟即假為今斷德三千之法究竟即中是法身德道前道後悉是一心通教尚是雙流圓果豈當分隔。
二故淨下引證。
故淨名云不斷癡愛起諸明說又云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愛見為侍亦名如來種乃至五無間皆生解脫無所染礙名為一切解脫即是斷德無為也。
證有體斷見愛業報全體即是性惡法門如富豪人七寶家業凡夫生盲轉動罣礙為寶所傷二乘熱病見是鬼虎避走遠去圓人之眼不盲不病明見是寶自在用與非獨不被損傷恐怖而能以此自給惠他於此證理名為自給以此利物即是惠他今之斷德正在惠他此等皆由體達修惡即是性惡今明究竟體達位也。
二寂而下約寂照簡非德。
寂而常照即智德也小乘灰身滅智既其無身將何入生死而論調伏無礙無染滅智何所照寂。
常住寂照妙色妙心方名智斷莊嚴之相小乘灰斷身智俱忘將何永度眾生將何常照寂理。
二如此下二而不二明三德二初約即三明理極二初明二三不殊。
如此智斷圓極故法身顯著即是三種佛性義圓也。
而寂而照即是智斷非寂非照即是法身二德既窮法身乃極亦名究竟三種佛性。
二法身下明因果無別二初別示三法因果二初法身隱顯。
法身滿足即是非因非果正因滿故云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雖非是因而名為正因雖非是果而名為法身大經云非因非果名佛性者即是此正因佛性也。
法身一德體非因果而有隱顯者斯由緣了逆順故也緣了逆性而成惑業故使正因非隱而隱名如來藏緣了順性而成智斷故使正因非顯而顯名為法身雖有隱顯體無增減故大經云非因非果。
二又云下二德修性。
又云是因非果名為佛性者此據性德緣了皆名為因也又云是果非因名佛性者此據修得緣了皆滿了轉名般若緣轉名解脫亦名菩提果亦名大涅槃果果皆稱為果也。
是因非果復名佛性佛是果稱豈非果法而為因種是果非因復名佛性性是因稱豈非因法而為果德不以修性緣了銷之此文安解。
二佛性下總示三法因果二初約義示。
佛性通於因果不縱不橫性德時名三因不縱不橫果滿時名三德。
前雖因果互是互非而皆稱佛性驗知緣了通因通果又言佛性非因非果良以正因不即我陰故曰非因緣了不離我陰故曰是因不即故一點在上不離故二點在下是故性三不縱不橫又正因不即智斷故曰非果緣了不離智斷故曰是果不即故一點在上不離故二點在下是故果三不縱不橫故知妙三貫通因果方得名修性不二。
二故普下引文證。
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不達妙三始終該互普賢觀文如何可解。
二智德下復就二符經文。
智德既滿湛然常照隨機即應一時解脫斷德既滿處處調伏皆令得度。
若匪智德常照何能即稱即脫若非斷德徧調安得身說普應。
三前問下結歸二初指經文。
前問答從智德分滿受名後問答從斷德分滿受名。
二故知下結題目。
故知以智斷因緣名觀世音普門也。
三問此下貼文為證二初約無文立難。
問此十義名字出餘經那得用釋此品。
攬乎別文立其總目釋題十義名出餘經今經全無此文何名攬別為總邪。
二答大下約有義答通三初明衍義眾經共用二初約法義明。
答大乘義通眾經共用。
大乘諸部皆談中道故使義門可以共用。
二若不下以人師驗。
若不許此者佛性出涅槃五住二死出勝鬘諸師那得浪用通眾經耶。
諸師說釋諸大乘經顯理則須論佛性指惑則莫非五住豈以當經無文為責。
二此品下以二問答貼義無虧。
此品在文雖無十名總將二問答帖十義意宛然可解。
十種別名文雖不列以二問答總貼十義明如目擊故曰宛然。
三今`[已【CB】,巳【卍續】]`已下別點句句證十義二初結前有義開後有文。
今`[已【CB】,巳【卍續】]`已如前今更別點句句來證十義者。
前云在文無十名者但無次第明示十名若於品中散取諸句則有文有義也。
二如文下約句對義。
如文云以何因緣名觀世音又云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即是據人名也後文云普門示現即是明法也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即慈也愍諸四眾即悲也欲知智在說十九說法即智慧也一時禮拜得無量無邊福德之利即福德也自在之業即法身也何故爾法身於一切得自在智慧契此故名為業壽量云慧光照無量久修業所得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如是滿足之名即是真身也普門示現神通力即應身也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即藥樹王身也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即如意珠王身也福不唐捐即冥益也三十三身即顯益也現佛身即實智也現餘身即權智也觀音身即本餘身即迹也又大威神力是本方便力是迹聞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若有聞是品者即證了因功德不少即緣因不肯受常捨行故及即時觀其音聲觀即智皆得解脫種種調伏眾生八萬四千發心等是利益即斷也。
自在之業即法身者真應二身亦稱色法應則現色真則冥法名從所契故曰法身理具一切一一融通最自在也業是德業即智德也真身契法名自在業巍巍是重明高累之貌高明如是即滿足也此等理智相合皆真身名義也若運三業無顯應者其福不失須知密有與拔之功即冥益也常捨行者畢竟空智無所受著故屬智德又以即觀音聲屬智皆得解脫為斷此彰二德同時而用應知句句證義不獨示其十義有文亦顯十重二二互具。
四料簡二初別料簡十初簡人法二初問。
第四料簡者問人對觀音法對普門者方等有普門法王子標於人名此義云何同。
彼經具明十法王子觀世音法王子外自有普門法王子既以普門而名於人今釋普門那定屬法二答二初立句二初泛立四句。
答此應作四句分別人非法法非人人即法法即人。
句雖有四義實唯二不出相非及相即故如此二義皆通大小今意在大而論小乘即離句者欲示名言須將理定所辯人法若其不以二諦中道甄其權實但言即離何能的顯今之相即。
二若約下以部對句二初明諸部人法即離四初華嚴。
若約華嚴次第意地前生死行人未是實相之法此法亦非彼人若作不次第意者人即實相實相即人人法不二也。
彼經別教緣實相法修次第行未能即以實相之法為觀行人是故人法互不相即圓觀不次即以實相為觀行人是故人法更互相即別則證道方即圓則始終不二。
二三藏。
若三藏有門明無假人但實法此法非人若空門攬實法成假人人法兩異若其不離人論法不離法論人此乃是二諦意非中道之人法也。
此教有門人如兔角故無陰有生滅故實此唯非句空門兩向攬實為假假實不同名互非句既不相離復名互即此教兩門雖談即離人之與法俱非中道。
三方等。
若方等對小明大論人法者明小同三藏明大同華嚴。
四教竝談藏通唯二諦別圓同華嚴。
四般若下例餘。
般若涅槃等例爾。
般若蕩相鈍謂但空同前二諦利分二種同前別圓涅槃四教雖俱知常初心用觀不無差別藏通且須順於二諦別初心人未即圓法。
二今方下明難屬方等即句。
今方等中明普門者即大乘意。
二今明下通難三初正約即句通難。
今明普門是法何得有法無人彼明普門是人何得但人無法此則人法互舉彼經標人此處標法爾。
今品前問答觀音屬人能觀所觀豈非法邪若後問答既以普門為所證法此法豈無能證人邪方等既以普門目人能目普門豈可非法論其大意觀音普門皆中道法隨悉檀益將何目人唯圓始終即攬實相而為假人。
二例如下傍取人物例顯二初以人顯。
例如小乘明身子智慧第一餘弟子各就餘法門論第一本以智慧斷惑發真無漏餘人無慧那得入道既得道果果知有慧但各舉其初門別稱第一。
二譬如下舉物喻。
譬如刀刃斷物必藉於背方有利用諸數如刀背慧數如刀刃。
三今普下以人法互具結示三初明法具人。
今普門義亦爾但以`[緣因原因緣今依舊訂]`緣因之法當普門之名何得無了因之人耶。
二若拼下明人具法。
若併從觀音標名者此則通漫欲使世諦不亂互舉別名。
三如身下以身為例。
如身具六根但稱為淨眼淨意豈得無餘根邪。
皆可見矣。
二簡慈悲二初簡慈悲名相三初明與拔同異二初與拔相兼問。
料簡慈悲者問若大悲拔苦苦除即是得樂大慈與樂樂至即是拔苦何意兩分。
苦除即樂如夕盡即曉樂至苦除如燈來闇滅趣舉一種即有二能何以慈悲而分兩法。
二答通下與拔不俱答。
答通論如此別則不然譬如拔罪於獄未施五塵身雖免痛根情未娛此但拔苦未名與樂又如施五塵於獄耳眼雖悅不名拔苦為從別義各顯一邊故別說爾。
一能兼二此就通論對境發心實須別說故舉二喻以彰別相。
二明喜捨闕具二初問。
問此中何意不論喜捨。
二答二初不二是捨。
答四無量心名雖有四但是三義大經云憂畢叉`[畢上經有憂字]`畢叉名捨捨者兩捨也即是非慈非悲不二之意不二而二即是慈悲。
四無量心捨無別體奢摩他觀體既是定定能與樂毗婆舍那觀體既是慧慧能拔苦二觀不二即憂畢叉亦名平等捨故不二而二則立慈悲二而不二即是於捨今既明於不二慈悲則`[已【CB】,巳【卍續】]`已含捨故不別立。
二喜者下苦在闕喜二初約法釋。
喜者從樂生喜初欲與樂眾生苦重不能得樂則無所可喜若拔苦竟即能得樂還遂本懷故樂後加喜苦後無此故不開喜。
今明慈悲是立誓願運慈與樂生既苦重即須運悲二俱未遂何喜之有福慧滿時藥珠功畢方與眾生生乎慶喜。
二如阿下引事例。
如阿輸加王七日應死雖有五欲之樂憂苦切心又如一身少許痛惱能奪一身之樂故知苦重不得樂也。
阿輸加王即育王弟不歸三寶見兄飯僧乃生嫌謗育王見愍設計勸之王入溫室詐言`[已【CB】,巳【卍續】]`已崩䇿之紹位方登御座育王出怒其罪當死乃令七日受王五欲使旃陀羅逐日唱死過`[已【CB】,巳【卍續】]`已王問受樂否邪答言我聞幾日當死唯苦無樂王言沙門觀念念滅雖受供養寧有著心阿輸知`[已【CB】,巳【卍續】]`已出家修道得阿羅漢少痛奪樂近事可驗眾生若此故菩薩心未生喜也。
三問禪下明支等前後二初約前後問。
問禪支明喜在前樂支在後復云何。
今論四等慈悲喜捨慈能與樂則樂前喜後何故禪支喜前樂後初禪五支謂覺觀喜樂一心二禪四支謂內淨喜樂一心三禪無喜四禪無樂今約初二皆喜在前樂支在後其意何邪。
二答禪下約自他答。
答禪支就從麤入細此中慶彼得樂故喜心在後也。
自證禪支從麤至細前喜後樂利他四等先與其樂後方慶喜故其次異。
二復次下簡與拔有無三初外道虗想。
復次外道修四無量自證禪定作想虗運彼無實益不能令他拔苦得樂雖自獲定虗妄世法報盡還墮不免於苦自他俱無利益。
四禪四空及四無量十二門禪根本定也通於內外小大聖賢而修證之若諸外道及正信凡夫修慈悲喜捨自證此定虗想眾生離苦得樂於他無益自雖暫益不免退失。
二若二下明二乘自利。
若二乘修四無量但自拔苦於他無益自拔分段未免變易灰身滅智非究竟樂。
二乘修此雖不益他自拔分段得小涅槃。
三今菩下明菩薩徧益二初明行超凡聖。
今菩薩不爾非凡夫行非賢聖行非凡夫者不同自受禪樂非賢聖者不同自拔於苦不同自受樂故即與他樂不同自拔苦故即拔他苦。
不同凡外隨禪受生異小賢聖但自拔苦葢非生法二種緣慈乃以無緣法界與拔令諸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二明同時與拔。
亦是即拔苦是即與樂即與樂亦是即拔苦但分別說之誓願相對前明拔苦後明與樂爾。
無緣慈悲不二而二用不異時分別令解故各說耳言前明拔苦等者從本懷故先標於慈若從用次先拔後與是故四誓從用為次。
三簡福慧二初定福智與拔所以二初問。
料簡福慧者問觀音對智稱之而拔苦普門對福見之而得樂何也。
二答。
答智是光明正治闇惑惑是生死苦惱若治闇惑之苦豈不用智解之光故稱智慧人名即拔苦也法是法門門名能通通至涅槃安樂之處初習此法是得樂因後證此法是得樂果故對此普門明其與樂也。
因修福慧至果則成智斷二德此德與生體性無二故稱觀音智德人名即能顯召本性了種是故能除闇惑苦也若對普門斷德應身即能引起本性緣種是故獲於因果之樂若不爾者何名感應道交。
二問福下辯福慧一異是非二初約隔異難。
問福慧相須本不相離若定而無慧者此定名癡定譬如盲兒騎瞎馬必墮坑落塹而無疑也若慧而無定者此慧名狂慧譬如風中然燈搖颺搖颺照物不了故知福慧相資二輪平等堪能運載也若爾何意以智慧拔苦福德與樂邪。
備舉相資難今隔異。
二自有下約偏圓答二初立即離四句。
自有福德是智慧智慧是福德自有福德非智慧智慧非福德大小乘皆備四句。
大小皆四故知即離名同義異。
二如六下通偏圓諸教二初明三教即離俱非二初明小衍二初三藏。
如六度菩薩修般若分閻浮提為七分此是世智不能斷惑此猶屬福德攝即名此福是智故此智是福不斷惑故若聲聞人智慧能斷`[苦者原作若名今從舊]`苦者智慧非福德如餓羅漢也若福德非世智亦非出世智者如白象也。
菩薩一位得兩即句羅漢白象得二離句雖有即離同在三藏。
二若大下大乘。
若大乘四句者別教地前三十心行行名福德慧行名智慧此慧不能破無明此慧還屬福德攝不破無明故此福是智慧方便治取相故若地前皆名福德地上皆名智慧此智慧非福德福德非智慧。
約別地前論於四句初以行行對於慧行而為福慧不破無明故俱名福即此二福能破取相復受智名故此福智當兩即句又地前福智無明全在故皆名福地上福智分破無明故皆名智此之福智當兩非句故兩四句非今福智。
二方等下例二部。
方等般若帶小明大若帶小福慧如前四句明大福慧如向四句。
二今此下明圓教開合俱是二初釋二初二而不二三初明相即。
今此普門名福慧者福即是慧慧即是福福慧不二。
一心三止為福一心三觀為慧始從理性終乎極果定慧不二是今兩即也。
二故大下明互具。
故大論云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此慧那得無定得首楞嚴定何曾無慧論云健相三昧能破強敵。
般若既是尊妙人見驗慧具福尊妙即是上定故也論即大論彼翻首楞嚴為健相也三昧既能破彼強敵驗福具慧強敵即是無明故也。
三大經下明異名。
大經云佛性者有五種名亦名般若亦名師子吼亦名首楞嚴亦名金剛佛性等即是定慧具足之名也非禪不慧非慧不禪禪慧不二。
五名之中般若師子吼是慧楞嚴金剛是定佛性是通名也既是異名彌彰體一是故此五皆雙具之稱復以無妨禪慧以結不二。
二不二下不二而二。
不二而二分門別說作定慧二解故釋論解般若明十八空解禪定明百八三昧。
法雖不二不妨分門各作名數而為解釋。
二此是下結。
此是二說二即不二。
論雖分門別相而說須知禪慧畢竟不二。
四簡真應二初正簡真應二初立句。
料簡真應者亦有四句之殊非真非應應而非真真而非應亦真亦應。
二若非下簡示二初簡前三句非。
若非真非應此就理可解又就凡夫不見理故非真無用故非應此亦可解應而非真者外道亦得五通同他施化通論亦得是應而不得名真真而非應者二乘人入真斷結灰身滅智不能起應此亦是通論其真爾。
且簡凡小實兼通別通教灰斷同藏二乘地前作意非不謀應圓六根淨雖全性發別惑在故未名真應。
二亦真下示後一句是。
亦真亦應者此則別顯中道為真即真而論用為應真應不二不二而二者故言真應爾。
即真而應世之常談自捨今宗莫窮其妙都為他師不知性惡致令起應不得無謀徒說無緣之慈不究無緣之旨。
二今依下兼定常間三初一往且分。
今依文互舉一往言其真應前番問答明真身常益後番問答明應身間益。
以經二段別對常間。
二常問下二往互具二初立。
常間不得相離二鳥俱遊二往為論真身亦恒亦不恒應身亦間亦不間。
二鳥者大經第八鳥喻品云善男子鳥有二種一名迦鄰提二名鴛鴦遊止共俱不相捨離此品答前云何共聖行娑羅迦鄰提舊解或云娑羅一雙鄰提一雙或云娑羅一隻鄰提一隻或云娑羅翻為鴛鴦章安云然漢不善梵音只增諍競意在況喻取其雌雄共遊止息以喻生死涅槃中俱有常無常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廣如彼疏今喻二身常間兩益不得相離者乃是觀音分證涅槃中常無常二用也。
二若小下釋二初小。
若小乘明義例如善吉石窟觀空見佛法身蓮華尼則不見此豈非小乘中真身恒益不恒益義丈六之應亦有見不見此豈非應身有間有不間義。
真理天然是佛法體善吉觀見常無間然於蓮華尼似如有間故於二聖明常無常斯乃真身自有二益丈六之相於有緣者常得覩之若其無緣同處不見豈非應身亦有二益。
二大乘下大。
大乘法身亦爾於理為恒益於情為不恒益應身亦爾此緣滅彼緣興無有斷絕是不間義同質異見是其間義。
佛法界身未嘗不益於情執者而成間滅真具二也佛應化身隨機生熟出沒無間應身常益也見不見異令應不常又成間益也故知二身各具二益。
三而今下順文別對。
而今分別一往前問答屬恒益後問答屬不但益也。
前文即稱即感別對真身常益之義後文現相生滅別對應身間益之義。
五簡藥珠二初依義互具。
料簡藥珠二身者藥有差病拔苦之功亦有全身增命致寶之用故經云若全身命便為`[已【CB】,巳【卍續】]`已得玩好之具也如意珠王非但雨寶亦能治病大施太子入海得珠還治父母眼大品云若人眼痛珠著身上病即除愈故知通具二義。
但就譬說即顯真應各能與拔斯為盡理矣。
二若別下就文別對。
若別據一邊約除患以譬藥證樂以況珠爾。
前文除苦名為藥身後文與樂名為珠身且順經文作斯別對。
六簡冥顯。
料簡冥顯兩益凡有三十六句。
三十六句者冥顯機應各論四句冥機者過去善能感也顯機者現在善能感也亦冥亦顯機者過現善業共能感也非冥非顯機者過現無善當能生善而能感也冥應者法身也顯應者應身也亦冥亦顯應者二身俱應也非冥非顯應者亦法身但以不見不聞而知而覺為冥應不見不聞不知不覺即雙非應故此二應皆果中法身也識此八`[已【CB】,巳【卍續】]`已相對互對具足而言成十六句約機感應約應赴機各成十六加根本四即三十六若解此意則無生不感無時不應除諸邪見深荷聖恩亦知一切眾生無一不成佛也。
七簡權實二初定文立難。
料簡權實二智者前問答實智照真而眾生得脫權智照假而眾生得度度為度權亦度於實脫為脫真亦脫於假。
真即是實假即是權答文備見四種相也。
二立句答通二初詳論互具。
答此亦具四句或因真智解脫於權七難消除二求願滿是也或因真智解脫於實三毒皆離是也或因權智得度於實三十三身得度是也或因權智得度於權於怖畏急難之中得無畏是也或二俱度脫或二俱不度不脫。
真智冥應脫有淺深七難二求免事中之苦脫權也離三毒根成佛無疑脫障實惑也權智顯應得度不同見身聞法破惑顯理度實也事中怖難得無畏者度權處也機熟之者對此二智得權實理名俱度離淺深障名俱脫機生返此是故俱名不度不脫。
二據說且分。
今依文判互出一邊前文脫權後文度實。
八簡本迹二初本迹俱與拔二初各具二用。
料簡本迹者通論本迹俱能拔苦與樂故壽量云聞佛壽無量得清淨無漏無量之果報即是從本得樂請觀音云或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此是從迹拔苦眾生不達本源`[故原本後今依一復]`故流轉苦惱若識本理即於苦而得解脫也眾生若不見迹中施化不能三業種福則無功德之因焉致樂果。
二非本下相由貼文。
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前問答是明迹本後問答是明本迹。
非脫眾苦之迹不顯一真之本故前問答是明迹本非證千如之本莫垂十界之迹故後問答是明本迹。
二問本下本迹異真應二初問。
問本迹與真應云何異。
二答。
答真應就一世橫辯如諸經所明本迹就三世豎論如壽量所說。
諸經所說始從地住終至等妙一分真明一分應起豈唯一世實居當念是名橫辯別明本迹如壽量品即今說久遠為本諸經及迹門名`[已【CB】,巳【卍續】]`已說近成為迹既約久近是故名就三世豎論前明觀音多就體用而論本迹今彰部故約久近而明本迹。
九簡緣了二初約當宗問答四初明善惡法門性德皆具二初問。
料簡緣了者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
緣能資了了顯正因正因究顯則成果佛今明性具緣了二因乃是性德具於成佛之善若造九界亦須因緣九界望佛皆名為惡此等諸惡性本具不。
二答。
答具。
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諸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故摩訶止觀明性三千妙玄文句皆示千法徹乎修性其文既廣其義難彰是故此中略談善惡明性本具不可改易名言既略學者易尋若知善惡皆是性具性無不融則十界百界一千三千故得意者以此所談望止觀文不多不少二明提佛但斷修中善惡二初問。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
一闡提者此翻無欲以於涅槃無樂欲故又翻信不具以其不信善惡因果故既無欲無信名斷善盡佛`[已【CB】,巳【卍續】]`已永離五住二死名斷惡盡善惡既是理性本具則不可斷是何善惡提佛斷盡。
二答。
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夫一切法不出善惡皆性本具非適今有故云法住法位世間相常若因修有安得常住大經云十二因緣非佛修羅人天等造不是性具何得非造起信云一切法真不可遣故若非性具那得皆真以皆本具故得名為性善性惡復以性具染淨因緣起作修中染淨因緣乃有所生世出世法若具言者本具三千為性善惡緣起三千為修善惡修既善惡乃論染淨逆順之事闡提是染逆之極故云斷修善盡佛是淨順之極故云斷修惡盡若其性具三千善惡闡提與佛莫斷纖毫。
三明性中善惡不斷所以二初問。
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
二答二初約理答。
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歷三世無誰能毀復不可斷壞。
善惡是性性不可改安可斷邪既不可改但是善惡之法門也法名可軌軌持自體不失不壞復能軌物而生於解門者能通可出可入諸佛向門而入則修善滿足修惡斷盡闡提背門而出則修惡滿足修善斷盡人有向背門終不改。
二譬如下舉譬類。
譬如魔雖燒經何能令性善法門盡縱令佛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門盡如秦焚典坑儒豈能令善惡斷盡邪。
魔燒佛經如提斷修善性善不盡以法合也佛燒惡譜如斷修惡惡法門存即是合也焚典坑儒雙喻二人斷修善惡豈能等合也。
四明提佛迷達起不起異二初問。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
二人善惡既皆斷修而存於性何故闡提後起修善如來何故不起修惡。
二答二初以了達故不起實惡。
答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
提以邪癡斷於修善既不能達性善本空故為善染修善得起佛以空慧斷於修惡了達性惡本來清淨惡不能染故泯修惡。
二以自下以自在故能起權惡。
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為例耶若闡提能達此善惡則不復名為一闡提也。
佛能達惡於惡自在現惡攝生不染不起闡提若爾則名佛矣。
二若依下破他義顯正二初敘他非義二初明他得修失性。
若依他人明闡提斷善盡為阿棃耶識所熏更能起善棃耶即是無記無明善惡依持為一切種子闡提不斷無明無記故還生善佛斷無記無明盡無所可熏故惡不復還生若欲以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度眾生爾。
他即陳梁`[已【CB】,巳【卍續】]`已前相州北道弘地論師也又有攝大乘師亦同地人之解他明棃耶是無記無明善惡所依能持一切善惡種子闡提但斷現行之善後為種子熏起於善佛斷此識無惡種熏永不起惡仍釋伏難佛斷惡種如何現惡化諸眾生故釋云但以神變現惡化眾生耳。
二問若下難他作意同外。
問若佛地斷惡盡作神通以惡化物者此作意方能起惡如人畫諸色像非是任運如明鏡不動色像自形可是不可思議理能應惡若作意者與外道何異。
斷惡既盡神變現惡全是作意非同明鑑無念而形雖相州南道弘地論者以法性為依持然不明性具諸惡法門現惡度生亦未能逃作意之咎。
二今明下明今妙旨二初正明由性具善惡起權實善惡二初正示今義。
今明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善發佛亦不斷性惡機緣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惡事化眾生。
闡提成佛諸佛現惡若非不斷性善性惡則義不成。
二以有下結成妙旨。
以有性惡故名不斷無復修惡名不常若修性俱盡則是斷不得為不斷不常闡提亦爾性善不斷還生善根。
斷常名通別人緣理斷九以定斷九故昧性惡名為斷見不能忘緣是存修惡名為常見涅槃`[已【CB】,巳【卍續】]`已前皆名邪見斯之謂歟斷修存性既離斷常乃絕一切邊邪之義及種種思斯是妙旨庶去滯情。
二如來下重明由達不達故自在不自在。
如來性惡不斷還能起惡雖起於惡而是解心無染通達惡際即是實際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闡提染而不達與此為異也。
現惡達惡豈能染惡惡際實際縛相脫相非道佛道以了達故無有罣礙闡提不爾故永異也。
十簡智斷二初明二德同時二初舉一法難與拔二用。
料簡智斷者此是一法異名不得相離如人一體何故從智拔苦從斷與樂。
既是一法而立異名必無所局何故拔與定屬智斷。
二然而下約身心從二嚴立稱。
然而慧解之心稱智無縛礙身稱斷譬如人被縛運力屬智蕭然`[附恐紨錯]`附外屬斷運力屬心故名智慧莊嚴附斷體散屬色身名福慧莊嚴。
名從義立不無親疎心解通融屬智身力自在屬斷心則智慧莊嚴身則福德莊嚴此之二嚴宜對拔與。
二今經下示兩文互舉。
今經文言說不得一時故互舉智斷。
智斷二德何曾相離今且各說互相映顯前段明智後段明斷。
二若深下總結益。
若深得此十義意者解一千從廣釋觀世音普門義則不可盡也。
舉此十雙以為義例庶乎行者徧通一切若其然者釋今題目無邊際也。
第二別釋二初標列。
第二別釋名者為二先明觀世音次明普門。
謂分文人法各自解釋也。
二以何下解釋二初釋觀世音二初結前生後二段。
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通釋如前別者則以境智因緣故名觀世音。
二云何下依別委釋二初簡示境智二初標科。
云何境智境智有二一思議境智二不思議境智思議境智又二一約理外二約理內理外為四。
思議中理外理內者此與餘文所說有異若四教義以藏通二諦為理外別圓二諦為理內蓋約真諦非是佛性故云理外若淨名玄義以衍門三教皆為理內二諦蓋由通教真諦含中故也今文通以外道及四教起見之徒皆名思議理外境智故引中論以為能破若思議理內境智者既破四性觀理證真正在通教義兼三藏若不思議境智者正唯圓教亦兼別教圓該六即別在後心。
二一天下釋相二初明思議二初約理外二初立四謂天然相待因緣絕待此四即是四性異名用此名者略有二意一示名言通於邪正須以理惑定其是非且如然天及以絕待本圓極名今在理外故知不可以名定理二名理外不全外外意令內人勿於正法生於性計故立此名定其見過又四句中皆雙撿者蓋以境智俱有自生等過故也初天然中。
一天然境智只問此境為當由境故境由智故境此智為當由智故智由境故智若由境故境此境是境境即自生境若智由智故智亦是自生智自生名性自爾非佛天人所作照與不照恒是境智故名天然境智。
言由故智境由境故智者借彼相待顯此天然。
二相待者。
二明相待者若境不自境因智故境智不自智因境故智此即他生義何故爾境自生境既稱為自以境望智智即是他今境從智生豈非他境智亦如是故名相待。
境待智成智待境立也。
三因緣者。
次明因緣境智者若境不由智故境亦不由境故境智境因緣故境智亦如是此即境智因緣共生義共生有二過墮自他性中。
非是單自單他而成於境乃自他和合方成於境因緣即是自他故也智亦如是此即共性。
四絕待者。
次絕待明境智者非境非智而說境智此即離境離智無因緣而辯境智者此是無因緣絕待從因緣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一往謂絕理而窮之不成絕待。
單自單他及自他共此待皆絕約無三句情謂一往立絕待名全非絕理。
二竝是下破二初總約性執斥三初約理外斥。
竝是理外行心妄想推計。
上之境智既屬四性不入三諦故云理外。
二故中下引中論斥。
故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那得如前四種。
法離四性那計四邪。
三計執下約起過斥。
計執是實餘妄語性實之執見愛生著九十八使苦集浩然流轉不息。
理外妄想於四計中自執者是實他語者皆妄見惑既盛愛使亦增見愛相添即九十八因茲造業受苦無窮。
二云何下別示四性過二初自生二初舉過二初約能迷所迷二初能迷諸惑。
云何執此而生苦集隨執一種境智謂以為是隨順讚歎心則愛著而生歡喜即是貪使若人違逆責毀心則忿怒而生瞋恚即是瞋使貪恚既起豈非癡使我解此境智他所不解以其所執矜傲於人豈非慢使既執此為是今雖無疑後當大疑豈非疑使我知解此法法中計我豈非身見六十二見隨墮一邊豈非邊見如此妄執不當道理豈非邪見執此是實計為涅槃豈非見取果盜謂此為道依之進行豈非戒取因盜十使宛然皆從所執境智上起將此歷三界四諦則有八十八使就思惟歷三界則有九十八使。
隨執一種即生十使利中有鈍即背上使歷三界四諦成八十八雖徧三界及以四諦隨生一見即能具起一處理顯頓能除滅是名通名利使煩惱若思惟惑界繫不同既非迷理不對四諦但歷三界而成十使足前乃成九十八使。
二此則下所迷諸法。
此則集諦結業顛倒浩然方招苦果生死不絕於其境智不識苦集何處有道滅既不識四諦則破世間出世間因果無世出世法故無法寶不識出世果無佛法不識出世因無僧寶賢聖之義一切俱失。
即四四諦四三寶也。
二若作下約能執所執二初能執性計二初正判屬計。
若作如此執自生境智者只是結構生死增長結業過患甚多若非理外境智更將何等為理外耶。
縱學佛法若執境智自天而然若照不照常是境智我見不忘者唯增生死惑業既盛與彼外外輪回一等也。
二故大下引大論證。
故大論云凡夫三種語見慢名字聖人但一種語名字。
彼論明三種我義云凡夫三種我謂見慢名字學人二種無學一種見即利使初果頓斷故云學人二種慢即鈍使四果方盡故云無學一種但隨世俗分別彼此有名字我言三種語者即三種語我不同也。
二今凡下所執正教。
今凡夫見慢取著謬用佛語介爾取著乖理成諍雖傍經論引證文字如蟲蝕木偶得成字尋其內心實不能解是字非字口言境智不解境智以不解故如服甘露則以境智起見傷命早夭故為龍樹所破。
以見慢心用經論語如蟲蝕字不知是非唯增見慢即不知非以此障理名不知是昧是非故服不死藥而致早夭。
二今不下結非。
今不取此為境智以釋觀世音。
二自生下例三。
自生境智既爾餘三句亦然。
若增見慢於百千句起過皆然。
二二明下約理內二初示相二初明理內。
二明思議理內境智者亦作上四門名字雖同觀智淳熟不生執見畢故不造新成方便道發生煖頂乃至十六心眼智明覺豁然得悟破諸見惑與理相應譬如盲人金錍抉膜灼然不謬此之真觀名之為智所照之理名之為境以發無漏故稱理內境智。
於上四種境智之中隨用一種而知本為除於見慢遂加精進研境成智於惑能破名為畢故於智不著名不造新乃成似解而發真證譬如盲人等者大經如來性品云譬如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抉其眼膜以一指示之問言見否盲人答言我猶未見復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見彼經所譬具示三諦方云少見今文但喻抉見思之膜示真諦之指雖非佛性且約見空得稱理內。
二雖見下斥作意。
雖見此理終是作意入真故名思議境智也。
斯境智者雖滅惑證真非唯境唯智思議不絕非今所論。
二今明下結非。
今明觀世音亦不從此境智因緣得名也。
二次明下不思議二初據前破性難。
次明不思議境智者若自他共無因等四句俱非境智者今諸經論所明或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等若不爾者云何辯境智耶。
四句境智若非云何立於境智況諸經論所明境智不過此四。
二答經下離性四悉答二初辯相二初四悉檀相二初明赴機四悉二初明四相。
答經中所明皆是四悉檀赴緣假名字說無四性執若人樂聞自生境智即說境是自境智是自智以赴其欣欲之心或時宜聞自境自智聞必生善或時對治說自生境智說必破惑有時說此令即悟道若無四悉檀益諸佛如來不空說法。
聖人境智永`[祛【CB】,袪【卍續】]`祛四執若其眾生於自然境智有歡喜生善破惡入理機者聖乃隨機說言境智自天而然眾生若於相待境智因緣境智絕待境智有四悉檀機聖人一一隨彼機緣為作相待等三種說也各令獲益是故經中作此四種說境智也。
二雖作下辯離情。
雖作四說無四種執無執故無見愛眾生聞者如快馬見鞭影即破惑入道故名為智此智所照名之為境。
聖說境智天然等相永無四執愛見不生故令聞者破惑入道得真境智三悉境智亦復如是。
二如是下明能顯正法。
如是通達則識苦集道滅三寶四諦宛然具足。
若知四種執著過患名識苦集若知四悉被機獲益名識道滅四諦既明三寶則立諸佛之法無不現前。
二若以下不思議相二再明思議。
若以智照境入空取證成真諦理內思議境智如前說。
於四境智離計而修四性既空入空取證雖成理內未泯言思。
二若不下正明不思議三初約義示。
若不以果為證知此境智但有名字名為境智是字不在內外中間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故雖作四句明境智實不分別四句境智雖作四句聞境智實不得四句境智雖體達四句境智實不作四句思量境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四句思惟圖度故名不思議境智。
問摩訶止觀破見思假節節皆明性相二空不思議境中約法性無明檢四性過荊溪云本自二空為性德境推檢二空為修德境是則思議及不思議各須性相二空之觀今文何故頓乖諸說乃以二空分對兩處答通別二惑同障中道委論觀法皆須二空今既略談名有存沒通惑破處雖具二空小人得之住涅槃相是故且沒相空之名若破別惑從勝而說但存`[空相恐寫倒]`空相而於其中含二空義何者以觀四種境智名字不住四句亦不不住四句屬性不住屬相既了四種境智之名無說無聞不起分別不作思量豈於別理猶計性實今分二空破通別惑且順諸論教道之說小但人空大得二空先人後法良由今文未論觀法且寄次第示妙境智也。
二金光下引經證。
金光明云不思議智照不思議智境。
三此具下指大本。
此具如大本玄義境智妙中廣說。
二龍樹下引類。
龍樹先破一異時方然後釋如是我聞等義今類此先破理外境智後明不思議四悉檀悉檀義如大本玄義。
大論釋經皆先破計後方示義今明境智亦類彼文先破理外見慢惑心次斥小乘思議之證後方顯示不可思議四悉境智。
二夫依下正釋境智二初定前後。
夫依名字為便應先明觀智次辯世境之音若解義為便前明世境次辯觀智如先有境可得論觀若未有境何所可觀譬如鏡鼓後方映擊今從義便先明世音後論觀智也。
二世者下依義釋二初釋境二初釋世二初釋名義二初示世分三種二初直列三種。
世者為三一五陰世間二眾生世間三國土世間。
大論釋百八三昧中至釋能照一切世間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謂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故一家用義準彼論之三世演法華之十如妙談三千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二既有下義須至三。
既有實法即有假人假實正成即有依報故名三種世間也。
二世是下辯三通十界二初約依正明世間。
世是隔別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種五陰十種假名十種依報隔別不同故名為世也間是間差三十種世間差別不相謬亂故名為間。
二各各下約因果明法界。
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為法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為界。
二今就下示妙境二初示妙義二初明三千緣起。
今就一法界復有十法所謂如是相性究竟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相互則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緣生法六道是惑因緣法四聖是解因緣法大經云無漏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即得三菩提燈。
界有相性至究竟等因果方備十界皆爾則成百法十界互具既成百界則使因果成於千法如是千法不出解惑因緣及以所生世出世法小說無漏因緣但能滅法故令四聖終歸灰斷大說無漏因緣則能顯法故使四聖終歸常住故引大經證大乘義須了緣起修性皆然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也然復應知今明千法即是三千以約三種釋世間故且一界報須論依正正復假實又如初相如世日者記於此世夭壽賢愚實法也僧俗仕庶假名也衣食田宅依報也豈非初相能表三邪初後既爾中可例知故千法三千但廣略爾今文前明三種世間今說一千因果之法前後相顯其義圓足。
二是諸下示三諦妙境。
是諸因緣法即是三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故明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是所觀之境也。
以三千法皆因緣生是故一一即空假中三諦互具非縱非橫故荊溪云三德三諦三千皆絕言思是為妙境。
二此境下該三法二初約三人分二境。
此境復為二所謂自他他者謂眾生佛自者即心而具如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由心造。
一家明觀不出二境四念處心對陰色而分內外此文心對生佛而分自他十不二門以心對彼依正色心而分內外則依報生佛及`[己【CB】,巳【卍續】]`己色陰皆名為外荊溪特會兩處之文立外境也應知生佛依正及`[己【CB】,巳【卍續】]`己色心皆是法界無不具足三千三諦故內外自他皆是妙境但為觀境近而復要莫若內心故諸經論多明心法徧攝一切須知徧攝由乎不二故四念處云唯是一識唯是一色萬象之色既許心具千差之心何妨色具眾生成佛是依報成國土廢興豈是他事有不達者但執唯心不許色具而立難云色具三千應自成佛何處曾見草木受記是何言歟是何言歟以說心具義則易明於色示具相則難顯故使教文多明心具欲稟教者因易解難以心例色乃顯諸法一一圓具故云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況唯心之說有實有權唯色之言非權唯實是故大師為立圓宗特宣唯色乃是吾祖獨拔之談固隱圓宗唯同他說其意何邪唯心之義今非不談以明自心及依正色此之三處各具諸法則令唯心不與他共何者忽若不明萬法互具如何可立心具三千金光明云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斯之密義深可依憑問大意云色由心造全體是心何教文云心由色造全體是色又義例說心具三千是於無情立佛乘義亦是心攝何關色邪答約能造心攝法易解故順經論以心攝法而為觀境故云色由等也大師既云唯是一色而分二種謂有分別色無分別色意指識心為分別色此色造心有何數量那云一向色不造心既云唯是一色那云不云全體是色又至果時依中現正正中現依剎說塵說因果理同依正何別理性名字`[已【CB】,巳【卍續】]`已有依正不二之相何緣堅執一邊具邪無情佛乘約心具說元是一體從易而觀勿引此文證色不具大師此說令知皆具而今據此唯局在心是得意邪為失意邪欲人生解邪為符我見邪。
二問自下引二經明各具二初問。
問自他那得各具十法界。
前以十界而為世境次明世境有自有他他即生佛自即`[己【CB】,巳【卍續】]`己心乃引華嚴心如畫師造種種陰種種之言豈非生佛故據此文而設今問能造之心可具十界所造生佛云何各能具十界邪以知世人不解三法無差之義謂心為理生佛是事理能造事心隨解緣造佛心隨迷緣造生三不相離名無差別此解違經隱覆圓義故興此問以生後答。
二答。
答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華嚴云心然佛亦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豈不各各具三諦境邪。
先引淨名實相者即諸法實相也約今經意十界諸法皆實相也觀身觀佛實相既然豈不各具十法界邪復引華嚴三無差文以證各具彼經如來林菩薩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經文先示心造一切便以此心而例於佛示佛權造同心實造次復以佛而例眾生示生實造同佛權造權實雖異因果暫殊三皆能造一切世間故得結云三無差別云何却謂一是能造二為所造何得此三無差別邪此是今家消彼經文若明其義更匪他知以今經說因緣果報即是實相因緣是能造果報是所造此之造義既在實相是故造義理本具足以此理造方有事造三法皆爾是故得云理事不二本末相映理既互融事寧隔異三法互具互變互攝深有所以圓頓之旨終極於斯荊溪歎云不解今文如何消偈心造一切三無差別前問那得自他各具十界今答豈不各具三諦故知十界若通若別皆是三諦。
二釋音二初約口業正釋。
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也界既不同音亦有異。
十法界中佛者今既明機須除極果自分證還但是圓機皆名佛界悉可稱名。
二問下明三業俱機二初問起。
問眾生各有三業何意但觀音。
二然通下答釋二初正明俱通。
然通論皆得常念恭敬得離三毒即是觀世`[意原音今依舊改]`意禮拜供養所求願滿即是觀世身。
真寂常照豈簡身意唯赴口機。
二而今下對偏顯圓二初明古`[偏局偏原徧今依和]`偏局六初趣舉。
而今但言觀世音者舊釋此義為六一趣立者諸名不可累出舉一趣以標名若稱為觀世身者`[已【CB】,巳【卍續】]`已復還問此言何意不名觀世音此則非問。
二隨俗。
二隨俗者釋迦所說以音聲為佛事故言觀世音若遊諸國土隨彼所宜。
三互舉二初正釋。
三互舉者能觀所觀所觀即眾生色心也今從能觀故但言觀能聞所聞能聞是聖人耳識所聞是眾生音聲今取所聞之音聲舉所聞得能聞舉能觀得所觀從此為名故言觀世音。
聖標於觀必照生之色心即身意也生標於音必對聖之耳識既聞音聲復觀色心則是聖應三業機也。
二舊問下通難二初他難。
舊問能所既爾何不取所觀之色心能聞之耳識以標名稱為聞色心菩薩耶。
一等互舉何不名為聞色心耶。
二舊答下古通三初敘古通。
舊答云菩薩一觀於色心此是應廣眾生之一音此是機狹若從難者則機有兩字應但一字便是應狹機廣故不如所難。
舉觀為應既色心兩字則彰應廣舉音為機音但一字則是機狹機狹應廣深顯聖德也。
二今更下今載難。
今更作難此語應從義理那得逐字菩薩以能觀色心何意不能觀音聲眾生何意但以聲感色心不能感耶若其俱感俱應此逐字為觀則感應齊等若為判其廣狹。
若逐字者則彰感應有可有不若俱應俱感則不應云應二感一也。
三今不下今為通。
今不作此明互舉凡聖感應皆通三業而聖人與意凡夫與聲故言觀世音爾。
聖三俱應凡三俱感但約與奪互舉口意。
四義攝。
四義攝者如發聲必先假意氣觸唇口其音能出口業若成則攝得身意若觀於口業亦攝得身意觀餘不爾故言義攝。
獨有言音具於三業故云義攝。
五隱顯。
五隱顯者身雖禮拜意雖存想未知歸趣何等故名隱若口音宣暢事義則彰故名顯舉顯沒隱故言觀世音。
六難易二初難急口機易。
六難易者臨危在戹意則十念難成身則拜跪遲鈍口唱為急故成機從易受名也。
二又第下誓深宜急稱。
又第六為有緣觀音昔為凡夫居茲忍界見苦發誓今生西方多還此土既有誓緣急須稱名。
二今明下引論圓釋二初以覺觀況音聲。
今明若如前六義皆偏有所舉若依釋論其義即圓何以故出入息是身行覺觀是口行受為心行心覺觀故尚具三業何況發音成聲而不備三業耶。
且引釋論三業之事無不圓具覺觀纔動與息共俱`[已【CB】,巳【卍續】]`已成身行既是語本又成口行意業隱細尚能具三身口麤顯各具可知。
二但舉下明觀音圓感應。
但舉一觀即備三應但舉一音即備三機而凡情謂聲強智利逐物標名圓義往推悉皆具足。
大聖一觀非獨具於一種三業須知具足百界三業以全法界而為應故眾生一音圓具亦爾以全法界而為機故斯由大聖照窮正性察其本末難思感應豈以人師凡見測邪。
觀音玄義卷上
觀音玄義記卷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三
觀音玄義卷下
隋天台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觀音玄義記卷第三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第二釋觀智二初標列。
第二明觀者又為二一結束世音之境二明能觀之智。
二結境下解釋二初結束世音之境。
結境即為六一結十法界是因緣境二四諦境三三諦境四二諦境五一實諦境六無諦境此具出大本玄義。
欲明觀智先束境界世間音聲品類無邊塵沙莫喻須依聖教結束諦境方可明觀觀不依諦邪錯何疑十界是因緣境者以十如是類十二緣義無別故。
二二明下正明能觀之智二初泛明諸境觀。
二明觀智者傍境明智作五番明觀智就因緣則四番因緣論觀四諦亦有四番論觀三諦有兩番論觀二諦有七番論觀一實諦則一番論觀無諦則無觀如此等義具在大本。
諦緣通四教故四三諦唯別圓故二二諦加三接故七一實唯圓極故一無諦體忘觀亦不立。
二今約下今依三諦觀者境順涅槃新伊之文觀依中論相即之說蕩情立法示妙融心像末觀門此為最也初示境通別。
今約三諦明觀若通論十法界皆是因緣所生法此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道第一義諦若別論六道界是因緣生法二乘界是空菩薩界是假佛界是中論境即有二意。
通對頓觀別對漸觀。
二今對下明觀漸頓二初雙列。
今對境明觀亦為二意一次第三觀二一心三觀。
二次第下雙釋二初歷教釋二種觀二初偏圓竝釋二初約諸部釋五初依瓔珞明三觀。
次第者如瓔珞云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體於三假四句不生即俗見真名從假入空觀觀三假俗入即空真由俗入真復名二諦於空不證分別一切三假藥病應病授藥故名從空入假前用真破俗今用俗破真若俗若真破用既均復名平等以前二破作雙遮方便即以二用作雙照方便次第破用既立一心遮照可修故云二觀為方便等三觀俱用從勝名中心既即中思議忘泯名第一義諦觀。
二此之下依大品明三智`[智下二原三今依古改]`二初正明三智相。
此之三觀即是大品所明三智一一切智知一切內法內名一切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能知能解但不能用以一切道起一切種故名一切智二道種智能知一切道種差別則分別假名無謬故名道種智三一切種智能於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能知能解名一切種智。
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空觀若成於此名相悉能體達無我我所故佛言摩訶迦葉婆羅門法皆知沙門法皆知故云內外能知能解然其空智但能總達諸法無生不能別知諸法緣起故不能用諸佛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假觀能爾故以道種而名其智於一種等者夫中觀智者則了一切皆是中道中則不偏絕待為義一法若中則一切眾生因種一切佛之道法無不咸趣一外有法不名中也一法既爾一切皆然故云於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一相等者結前所說而成遮照雙遮則一相寂滅雙照則種種皆知遮照同時故名一切種智。
二通而下對上辯通別。
通而為論觀智是其異名別而往目因時名觀果時名智。
瓔珞三觀大品三智通則異名別分因果。
三此三下對大經四智二初略示四智相。
此三觀智即是大經四種十二因緣觀下中上上上。
大經二十五云觀因緣智凡有四種謂下中上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不見佛性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則了了得阿耨菩提輔行釋云因緣不殊四觀不等對別教中云住十住地者以次第行從住入空乃至十地方入中道次第住三故名為住住及不了竝約教道。
二涅槃下對上判離合。
涅槃通取析法明於四觀大品瓔珞直就摩訶衍但明三觀三智今若開二經合涅槃者應開衍法從假入空觀生滅一切智也若合涅槃就二經合下中二觀同是一切智也。
四教證修唯三觀智空分析體故成四也大經觀緣明四智者取藏析空為下智故大品三智瓔珞三觀簡小明衍故若以二經之三就大經四者應開析空生滅一切智若以大經四就二經三者應合下中同入空智。
四若將下以觀智對五眼。
若將三經若開若合對五眼者天眼肉眼照麤細事皆是世智悉為諸觀境本若三觀三智從此即入體法一切智若四觀四智此即入析法一切智故肉眼天眼為本若入一切智對慧眼道種智對法眼一切種智對佛眼。
肉天二眼是四智三智所觀境本不論開合慧法佛眼與三觀智主對`[已【CB】,巳【卍續】]`已齊若論四智須於慧眼而對析體二空智也。
五中論下以中論四句結。
中論偈因緣所生法一句為觀智之本三句對三智。
二若將下對四教釋二初正對四教二初正對教。
若將三觀智對四教即須開之如前若將涅槃四觀對四教下智是生滅一切智對三藏教也中智是體法一切智對通教也上智即道種智對別教上上智即一切種智對圓教。
二所以下出所以。
所以應明三機那忽對四教者何若無教即無觀稟教修觀得成於智所以明教也。
觀必教詮智由觀得今明觀智須能詮教。
二教必下廣明四相二初四教主二初明教主一異。
教必有主有主即佛也或可一佛說四教或可示四相明四佛。
文有二義明其一異`[初下應有或可下約四字]`初跨節論只一圓佛被四種機說四教法次或可下約當分論隨機所見據教所詮四佛體用優劣碩異。
二四教下明補處偏圓。
四教既有四主即應有四補處即是四種菩薩輔佛弘此四教也。
補處亦明當分跨節例主可知。
二若言下四教法二初明理尚無一。
若言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大經云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亦不可說一教尚不可說云何有四。
二答理下明赴緣說四前通釋題十義之首`[已【CB】,巳【卍續】]`已明此義證理絕言被緣須教初明赴緣。
答理論實爾皆不可說赴緣利物有因緣故亦可得說非但生生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亦可說以佛教門出生死苦。
二三藏下明說四四初三藏三初明教相二初明願行二初依諦立誓。
三藏教者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菩薩義釋迦初為陶師值昔釋迦佛發願從是`[已【CB】,巳【卍續】]`已來始發菩薩心即是行人所求菩提即名為法深厭苦集欣求滅道即起慈悲心誓度一切。
初為陶師者合云陶師之子因遇彼佛入城乞食相好巍巍乃發善心而興供養遂對彼佛發於誓言願我當成佛一如今世尊故今釋迦法住之時度人多少等皆同往佛言即起慈悲者發心拔苦欲與其樂若不諦審非想結集及輪回苦又不諦審三無為滅及盡苦道則不拔苦際非與真樂凡外不諦二乘無誓菩薩雙非依諦立誓。
二行六下依誓起行二初六度填願。
行六度行行願相扶拔苦與樂所以者何慳名為集墮餓鬼名苦行檀名道慳息名滅菩薩自伏慳貪悲心熏物眾生稱名即能脫苦自行檀施慈心熏物物應可度即能示現令得安樂當知為滿弘誓而修檀行也乃至愚癡名集生天名苦修慧名道癡伏名滅修慧度時自破苦集為成悲心以熏眾生眾生稱名即得解脫自證道滅以成慈心以熏眾生眾生有感應機得度故知行填於願。
文中所明六蔽為集六道為苦六度為道蔽息為滅略舉初後中四例知此教菩薩自伏六蔽對破六道令他斷集離苦故也菩薩戒疏云檀破餓鬼尸救地獄忍濟畜生道拔修羅禪靜人中慧照天眾。
二行此下六度滿時。
行此六度各論時節尸毗代鴿是檀滿須摩提不妄語是尸滿歌利割截不動是忍滿大施抒海是精進滿尚闍黎坐禪是定滿劬儐大臣分地是般若滿。
如尸毗王徧割身肉就鷹[卯/貝]鴿至盡一身不惱不沒自誓真實感身平復是檀滿相如須摩提王以身就死持不妄戒是尸滿相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慈忍不動作誓即感血化為乳是羼提滿相如好施太子求如意珠雨寶濟貧得珠墜海抒海取之筋骨斷壞終不懈廢諸天問之云生生不休故助抒海海水減半龍恐海乾送珠與之是毗離耶滿相如尚闍黎得第四禪出入息斷鳥謂為木於髻生卵定起欲行恐鳥母不來即更入禪鳥飛方起是禪滿相如劬嬪大臣分閻浮提地為七分城邑山川均故息諍是般若滿相所言滿者度本治蔽行期滿願今蔽`[已【CB】,巳【卍續】]`已離與拔遂心即知六度其功剋滿。
二如此下明時位三初約時明行相。
如此修行至初僧祇劫不知作佛不作佛第二僧祇心知作佛口不言作佛第三僧祇心知口言過三僧祇`[已【CB】,巳【卍續】]`已又百劫種相百福成一相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現時方稱菩薩摩訶薩但伏惑不斷如無脂肥羊取世智為般若即此意也。
從古釋迦至罽那尸棄佛名初僧祇準望聲聞位在五停心及別相總相念處也觀力既微故不知作佛從罽那尸棄至然燈佛時名第二僧祇位當煖法既有證法之信必知作佛心未分明故不向他說從然燈至毗婆尸佛名第三僧祇位在頂法內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發言無所畏難也無脂肥羊者大論云此菩薩雖有上妙五欲不生貪著以有無常等觀故譬如有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王欲罰罪語言若得無脂肥羊當赦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字依論補訂]`大羊養以水`[穀字依論補訂]`穀日日三時以狼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爾見無常空狼令結使脂銷而功德身肥。
二用此下約觀明涉位。
用此菩薩行對聲聞行位者初僧祇可對總別念處二僧祇可對煖法三僧祇可對頂法百劫種相可對忍法坐道場時可對世第一三十四心斷結成佛即對十六心發真乃至九解脫無學也爾時坐道場上三十四心斷惑正習俱盡名為三藏佛所以釋迦精進弟子純熟以精進故九劫前超八相成佛此即是三藏教主所說教門。
問聲聞根鈍尚能速入七賢四聖菩薩利智何故三祇猶居頂法答聲聞但於一境一門修念處等故易成就菩薩徧於一切境界一一四門復加六度久遠熏修使一一行攝諸眾生令種熟脫故三祇內凡化幾人超凡入聖自身此岸度人彼岸故經劫長證位猶下言三十四心正習俱盡者頓證羅漢及以支佛亦三十四心無間而得但不以此頓盡正習一言於習有見思習及塵沙習菩薩修學塵沙法門治其劣慧於一一門用四諦觀伏其正使於一一門`[六上恐脫字或行或加]`六度行熏見思習故樹王下三十四心於塵沙法上證四真諦故令正使及二習氣俱時而盡故能二諦皆究竟也方異三乘弟子獨彰佛眼佛智。
三此中下約佛明補處。
此中補處位在百劫種相伏惑住最後身六度行成誓願將滿慈悲熏於眾生拔苦與樂。
二若就下結觀智。
若就此辯者但是因緣生法世智明觀即是三藏教觀世音義也。
若於三藏明觀音人其相如是。
三料簡二初簡超劫二初問。
問依三藏說釋迦彌勒同時發心一超九劫何意二佛俱成賢劫中佛耶。
一超九劫者婆沙云爾時有佛號曰底沙有二弟子一名釋迦樂修利他行所化機先熟二名慈氏樂修自利行所化機在後彼佛念曰回多人就一人即難回一人就多人即易欲令釋迦先成道故於是捨二弟子入至山中時釋迦菩薩隨後入山尋求本師不見蹤跡正行之次忽見彼佛在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行次忘下一足經于七日說於一偈歎彼世尊云天地此界多聞室(即北方多聞天王之室也)逝宮天處十方無(逝宮即梵王宮外道計彼為常佛為破彼故稱逝宮)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徧無等因此精進超於九劫在彌勒前成佛。
二答。
答釋迦值弗沙促百劫彌勒值諸佛何必不促為九十一劫耶。
弗沙與底沙梵語賖切耳彌勒值佛必有超劫恐梵文未至。
二簡百劫二初問。
若爾則無百劫義。
二答。
答任此法門則有百劫以精進力傳超。
任此法門者若任運行於六度法門則須百劫此據常途理數而言若精進功倍亦何局於時分。
二通教二初明教相二初示名教。
通教者如大品明三乘之人同以第一義諦無言說道斷煩惱入涅槃共緣一理用觀斷惑通也亦名共般若教。
三乘因位共能忘言契真諦故同斷見愛故受通名然有利根通入後教今分四相且從鈍說前教菩薩至果方斷三乘不通也。
二此事下辯行相二初斥三藏明行位二初對事度顯空行三初斥事非度。
此事與三藏異釋論破云豈以不淨心修菩薩行如毒器盛食食則殺人檀有上中下謂捨財身命也勇士烈女亦能捨身何得中捨名檀滿中檀但名施非波羅蜜。
大論斥三藏菩薩云具足三毒云何能集無量功德譬如毒瓶雖貯甘露皆不中食菩薩修諸純淨功德乃得作佛若雜三毒云何能具清淨法門菩薩之身猶如毒器具足煩惱名為有毒修習佛法如貯甘露此法教他令他失於常住之命檀有三品謂命上身中財下也貿鴿割身猶是中捨既不了空焉到彼岸。
二不見下明空成行。
不見能所財物三事皆空非慳非施此是真檀波羅蜜乃至非愚非智無著空慧名真般若不取世智論云若不信空一切皆違失當知汝所修皆不與理相應若信諸法空一切有所作良以空故能成一切諸法故知若得空慧能具一切法也。
施本治慳慳不可得三事既空施相不立能所既泯真空現前是真檀度下之五度能所皆空是則名為道不二相以此空慧蕩生法執故令眾行稱理圓成。
三又復下斥定三祇。
又復菩薩無量劫修行何但三阿僧祇如是等種種破三藏失以顯摩訶衍中通教意也。
空心立行長劫忘勞攝無量生經無量劫何得限定三阿僧祇為逗衍機須破三藏非是廢除彼教接物。
二大品下約斷結明共位二初衍門行位二初斷結行。
大品云菩薩發心與薩波若相應此即觀真斷結與理相應也發心`[已【CB】,巳【卍續】]`已來即觀真斷結便稱菩薩即是假人也又觀真即是法也常與慈悲俱起自斷苦集修道滅亦以慈悲誓願斷一切眾生苦集與其道滅體達諸法如幻如化不生不滅三事俱亡以行檀乃至一切法無所著名般若以此諸行填願即能破四住惑見第一義。
梵云薩波若此云一切智發心與此空智相應即能斷見及破思惟即是無生人法法緣慈悲自行化他積行填願皆與無生四諦相應故能因中斷結證理。
二則有下斷結位。
則有三乘共十地所謂乾慧乃至佛地。
二若將下對小階級。
若將此十地來對聲聞者乾慧地對總別念處性地對四善根位八人地對八忍見地對初果薄地對二果離欲地對三果`[已【CB】,巳【卍續】]`已辦地對四果支佛地自對支佛位菩薩地自是出假方便道觀雙流斷正侵習佛地盡故論云是人煩惱盡習不盡。
八人地對八忍人者忍也世第一後十六剎那齊道比忍猶屬於賢至道比智即名為聖二位同在無間三昧故以十六對八人見此教菩薩從`[已【CB】,巳【卍續】]`已辦地留習潤生用慈悲道與真空觀雙行化物前斷正使今侵二習至于佛地見思習盡真諦究竟塵沙習盡俗諦究竟第七地中有斷有留故盡不盡。
二以誓下約扶餘習以利他。
以誓扶習還生三界利益眾生淨佛國土豈同三藏菩薩伏惑行六度行耶此菩薩修行斷惑餘殘未盡譬若微烟慈悲五道示現度物眾生若稱名若感見即能拔苦與樂解脫得度也。
正使既盡習不潤生以誓扶之能生三界以藏通教俱不談常生死之身全由惑業二乘惑盡不受後身菩薩利物恐同二乘故藏菩薩用慈悲誓扶於正使受生化物通既斷正以誓扶習而作生因盡在不久故似微烟既為益他留形三界故稱名感見能拔苦與樂。
二此是下結觀可見。
此是通教體假入空觀亦名一切智即是通教觀世音義也。
三別教二初明教相二初示名教。
別教者別異通也別明不共般若故言別也。
詮中故異通次第故異圓故名為別不共般若不共二乘全別前教圓亦不共故未別後不名不共意在於茲。
二此教下辯行相二初約次第明行位二初明次第意。
此教雖明中道為鈍根人方便說中次第顯理廣明歷劫修行故大品云有菩薩從初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次第修習恒沙法門助顯中理前却四住次破塵沙後破無明。
雖說眾生見聞覺知體是佛性而全起作三種之惑故須用此覺知之性觀空破有觀假破空待二均平方照本性中道之覺故名方便次第顯理既此迂回故經塵劫從初標志次第修學河沙觀智破河沙惑顯如來藏河沙性德故緣無量四諦發心。
二十信下明伏斷相二初法。
十信通伏諸惑而正伏四住十住亦是通伏諸惑而正斷四住成一切智十行出假斷無知成道種智兼伏界外塵沙十回向斷界外塵沙成道種智正修中道伏無明十地斷無明見佛性成一切種智。
十信緣中通伏三惑心正著有要先觀空伏斷四住方`[祛【CB】,袪【卍續】]`祛滯有復偏著空故觀六界藥病成就體析八門道種又觀四聖惑智因緣無量無作八門道種二觀既成故照中道此時三觀只在一心別向圓修斯之謂矣。
二喻。
譬如燒金塵垢先去然後鎔金次第斷結亦復如是。
圓譬冶鐵作器別喻燒金作器冶謂鎔鑄淳樸頓融任運麤垢先落燒謂鍛鍊物體猶堅特要麤塵先去然後融金以除細垢圓觀頓窮法界無意先觀二諦二惑任運先落別觀次第顯中有意先觀二諦故使二惑先除。
二此菩下期真應以利物。
此菩薩發心秉法慈悲修行自斷無明成就真應大誓慈悲熏於法界眾生機感即拔苦與樂。
初雖次修後能圓應。
二此是下結觀智。
此是從空出假觀道種智別教觀世音義也。
問別向圓修何但結為出假之智答從勝受名故約教道故如輔行云一教始終雖具三諦若人證道不復名別是故別教但在於假。
四圓教二初約行位明圓二初廣示相二初正釋行位二初約法示相二初教所詮理。
圓教者此正顯中道遮於二邊非空非假非內非外。
說一切法皆是中道一色一心一染一淨皆具三千悉非空假非內即非性全性成修故非外即非修全修在性故既其空假雙亡修性俱泯則中道之義顯矣。
二觀十下教所詮觀二初正示二初明修觀二初對境示觀。
觀十法界眾生如鏡中像水中月不在內不在外不可謂有不可謂無畢竟非實而三諦之理宛然具足無前無後在一心中即一而論三即三而論一。
教所詮法令生妙解今依妙解而修妙觀十界眾生所觀境也鏡水譬性德三千像月喻修起三千內外有無皆無實性面三千三諦終自宛然。
二觀智下就觀明諦。
觀智既爾諦理亦然一諦即三諦三諦即一諦。
此無緣觀照無相諦以無相諦發無緣觀諦觀名別其體本同是故能所二即非二。
二大品下明證釋二初證發心相。
大品云有菩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法輪度眾生。
若發真心似心觀心及名字心隨位約即明坐道場轉輪度生故佛藏云眾生身中`[已【CB】,巳【卍續】]`已有如來結跏趺坐理即尚爾況修中位。
二即於下初發心德。
即於初心具觀三諦一切佛法無緣慈悲於一心中具修萬行諸波羅蜜。
二入十下入位。
入十信鐵輪`[已【CB】,巳【卍續】]`已能長別苦輪海四住惑盡六根清淨名似解進入十住銅輪初心即破無明開發實相三智現前得如來一身無量身湛然應一切即是開佛知見示悟入等。
二文云下別文稱歎四初此經歎真實。
文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又云今當為汝說最實事即是圓教一實之諦三觀在一心中也。
二大品歎具法。
大品云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
三涅槃歎初心。
大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是故敬禮初發心即是義也。
四此中下諸文歎眼智二初約此經總示。
此中知見但稱為佛知佛見即是一切種智知佛眼見佛眼見佛智知非不照了餘法從勝受名譬如眾流入海失本名字。
開示悟入皆佛知見所知見境既該百界驗能知見即三智五眼從勝稱一如海具眾流。
二引二文別釋二初大論明智。
大論云十智入如實智無復本名但稱如實智。
言十智者謂世智他心苦集滅道法比盡無生也如此十智通於三藏三乘唯如實智屬于衍教今但證圓。
二眼亦下大經明眼。
眼亦如是五眼具足成菩提而今但稱為佛眼大經云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若例此語學小乘者雖有慧眼名為肉眼也。
既見麤色即是佛性具一切法即觀行五眼從勝名佛肉眼見性褒之以佛慧見偏空貶之為肉。
二若能下兼明人法二初示圓六雙。
若能如是解者名圓教人法約無作四諦起無緣慈悲修不二定慧成真應二身真徧法界藥珠普應一切橫豎逗機冥顯兩益。
二以無下明經二益。
以無缺寶藏金剛般若拔根本究竟解脫以首楞嚴法界健相與三點涅槃大自在樂。
三點涅槃者大經云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竝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此乃三德即一而三名大涅槃也。
二是名下結歸題。
是名中道第一義諦觀一切種智是名圓教觀世音義也。
如文。
二問答顯妙三初明無緣與拔二初據中道妨慈問。
問此觀觀眾生非空非有云何行慈悲。
二指淨名成慈答。
答如淨名中說。
觀眾生品文殊問維摩言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等文殊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言菩薩作是觀`[已【CB】,巳【卍續】]`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彼品既是通相從假入空徹見三諦即是中道無緣與拔。
二明中道建立二初約雙非皆破問。
問若觀十法界非空非假者即是破一切因果耶。
二明中道徧立答二初約明中能立偏圓三寶四諦二初略示迷中之失。
答若不明中道則不識非權非實亦無權無實則無四番因果。
四教四諦是權實相皆依中道非權非實而得建立今既迷此則一切皆失。
二若明下廣示明中之德二初示四種四諦唯心。
若明中道則權實雙照得有三種權四諦苦集因果三種道滅因果乃至一實無作四諦世出世因果宛然具足在一念心中。
十種法界忘言之理名為中道得此理故方施權實之教十界融即說者名圓十界次第說者名別六界無生說者名通六界生滅說者名藏此之四教各論四諦若識中道諸法皆融故於一心具四四諦。
二所以下釋一體三寶具漸二初約圓觀明三寶。
所以者何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故名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即是法寶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名僧寶事和即有前三教賢聖僧與理和即有圓教四十二賢聖僧。
佛但雙非者且從略示遮必具照三智圓覺方名佛寶以法三諦顯佛不孤僧寶中云理事和者上三諦法性本圓融名之為理隨情差別名之為事佛實相慧具於權實實慧和理能說圓法權慧和事能說偏法故文句明法用方便云智詣於規善用圓法逗會眾生如圓舉指目於圓處智詣於矩善用偏法逗會眾生如偏舉指目於偏處言事和即有前三教等者權慧隨情照諦差別即說別教次第三諦或說藏通即離二諦乃有三教行人稟法修行成三僧寶若其實慧和隨智諦即說不次第三諦乃有頓修行人稟法成於圓教因果之僧不獨令他稟教成僧亦能應作偏圓行人修成僧寶問四十二位自等覺來合判為僧妙覺為佛云何因果皆名為僧答別相三寶乃以因果而為僧佛今論一體一人一念具足三寶四十二位位位報智冥於法性皆名二寶位位應身皆名僧寶故妙覺應最能三土統理大眾是故僧寶究竟成就若能善識一體三寶任運能具諸漸教中三寶之義以能和於理事三諦故也。
二故大下引月愛明僧相二初據經文明諸地智斷二初正引涅槃二初通譬諸地二初順喻白黑論增減二初舉月光喻。
故大經月光增損而舉兩喻前十五日約光論增後十五日約光論減而其月性實不偏圓前後往望不無盈昃。
白月光增以喻發智黑月光減以喻斷惑喻雖前後法乃同時。
二月性下以體用合。
月性圓者喻於實相光明增減以喻智斷智光增者即諸法不生而般若生斷光減者即是諸法不滅而煩惱滅大經亦稱無明為明故知用譬邪光滅也。
實相則因果不二智斷則增減有殊諸法不生諸法不滅三千無改也煩惱滅般若生無明即明也大經等者以無明體是強覺故亦稱為明。
`[二如是之上疑脫科應有二如是下重提譬顯法初提譬或記對釋之本無上二句]`二如是下約法地地論智斷。
如是增減日日有之如是智斷地地皆具。
捨喻就法四十二地一一智斷故云皆具。
二若十下別對諸地二初以晦望對妙覺。
若十五日體圓光足則月不更圓光不更盛此喻中道理極菩提智滿故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若三十日體盡光`[減疑滅]`減究竟無餘此喻無明`[已【CB】,巳【卍續】]`已遣邪倒永除無惑可斷故云不滅不滅名大涅槃。
月望以喻妙覺理體智德二俱圓極故重云不生月晦以喻妙覺獨頭相應二皆究盡故重云不滅二初三下約開合對諸地。
初三日月即喻三十心智斷次十日月喻十地智斷十四日月喻等覺智斷十五日月喻妙覺智斷。
合前開後故以十五對四十二此中初三即有黑白兩初三也乃至十五亦復如是。
二仁王下例諸般若。
仁王天王等般若以十四日譬十四般若即此意也。
但明因位故以十四對四十一地地地之中具三般若。
二如此下結僧寶立一切因果。
如此明僧寶智斷皆約中道一實相法一切因果無所破失也。
若與中道理和必與三教事和是則權實因果皆由中道而得建立。
二若不下約迷中即破漸頓三寶四諦二初示得前失後。
若不明中道非空非假但計斷常等即是破生滅四諦世出世因果破三藏三寶若但說無常生滅者即破無生四諦通教三寶若但說體法不生不滅真諦者即破無量四諦別教三寶若但說次第顯非空非假者此亦破圓教無作四諦一體三寶。
四教三寶及四四諦但依二種中道而立藏通依離斷常中別圓依佛性中各有即離故成四教外計斷常都迷二中故失四教三寶四諦三教得失在文可見。
二傳傳下明前多後少。
傳傳相望前所破失者多後所破失者少可以意得。
三以權顯實二初約圓詮廢漸問。
問若圓修實相一法三諦一心三觀具足諸法亦應一教四詮稱於圓教即足何用四教如前分`[別字依一補成]`別耶。
二約權能顯實答二初舒漸顯圓二初以觀例教。
答上開章云次第三觀一心三觀明教亦二若一教圓詮一切諸法者赴利根人若四教差別逗鈍根人。
觀既以次顯於不次教亦以三顯於一圓利可直談鈍宜漸顯今若四說利鈍不遺。
二若不下以三顯圓二初示立三意。
若不假漸次分別圓頓何由可解用別顯圓故先明四教也。
二雖說下引文證釋。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又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餘法即三方便引導弄引開空法道。
餘深法者藏通餘而不深圓教深而不餘別教亦餘亦深故將唯餘及以兩亦助顯唯深弄引者引去聲謂曲弄之前必有引起言開空法道者謂前三教是開通圓空之法道也。
二若入下卷權歸實二初廢三立圓。
若入佛慧方便無用故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故知但一圓頓之教一切種智中道正觀唯此為實觀世音餘皆方便說也。
前是為實施權今明廢權立實十方三世法皆爾也。
二復次下忘言契理。
復次若有所說若權若實悉是方便非權非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說示不生不生妙悟契理方名為真此亦無實可實。
寄言顯理從偏入圓權非實是恐失意者是非不泯故以雙非絕其思議權既不生實亦不生故二不生彰乎妙契應知此立非權非實但是祛乎著語之情其所契悟理無別途勿謂雙非理過一實二觀心明二種觀問上明諸教無非對境立乎觀門況復約圓境觀皆妙何故至此更說觀心答上為解釋觀世音名故約四教明乎觀法既觀世音正以他生而為觀境心佛眾生雖無差別就生佛境高廣難觀若就心境近而易照佛世當機隨聞悟入境無遠近滅後初學修觀要須揀難從易故今諸部約教釋中縱`[已【CB】,巳【卍續】]`已明觀後須更立觀心一科又復他生不出心性若觀自心則能明見十界眾生故知觀心成前約教世音之觀今示觀心其意略爾先標。
次明觀心者。
次夫心下示二初約心源本無境觀二初明本無心境二初明性絕百非。
夫心源本淨無為無數非一非二無色無相非偏非圓。
心源本淨等者只現前心當處即中名之為源離一切相名為本淨無為下列所離相既其若此焉立心境。
二雖復下明心非四運。
雖復覺知亦無覺知若念未念四運檢心畢竟叵得。
尚不可以知覺而求豈能以生滅而取是故不可立心為境。
二豈可下明莫陳觀法三初法。
豈可次第不次第偏圓觀耶。
心境本無觀於何設。
二猶如下喻。
猶如虗空等無有異。
無以比況強指虗空。
三此之下合。
此之心性畢竟無心。
二有因下由緣感須立觀心二初由緣立心。
有因緣時亦得明心。
有十因緣能修證者無能所中立所觀境。
二既有下由心立觀二初略立三初法。
既有論心即有方便正觀之義。
二喻。
譬如虗空亦有陰陽兩時。
三合。
心亦如是雖無偏圓亦論漸頓。
二若作下委示二初示漸觀。
若作次第觀心者即是方便漸次意也。
雖明二觀正意在圓故次第觀略指而`[已【CB】,巳【卍續】]`已。
二若觀下示頓觀二初明全性成修二初就法直明二初示二初於一念觀性三因。
若觀心具有性德三諦性德三觀及一切法無前無後無有次第一念具足。
三諦即正因三觀即了因一切法即緣因具緣了之正名為三諦具正緣之了名三觀具正了之緣名一切法故大經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脫亦非此之三法舉一即三三即是一非縱非橫同居一念。
二十法下觀千法皆有三諦。
十法界法千種性相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千種三諦無量無邊法一心悉具足。
以其千法皆因緣生故趣舉一性相叵得故空緣起宛然故假性絕待對故中一法既然千法皆爾學者須知千種三諦只一三諦說千不散說一不合以圓融故千法各得三諦全分蓋由三諦體是三德名祕密藏一切諸法不出此藏此藏全體徧入諸法如世真金具燦爛色具轉變能具不改性若成師子則全以色等作頭作尾作乎胸背四足牙爪眾毛豈有一處不具色等三邪此三豈可暫分隔邪得此喻意即於千種三諦不起合散一多之計也況今千法且總略言廣則三千一一三諦故荊溪云三千即空性了因三千即假性緣因三千即中性正因心法既爾眾生三千諸佛三千同一祕藏是故一一皆具三諦此等法門同居一念二此即下結。
此即不次第觀也。
即不次第觀者不思議境境即是觀若境自是境更起觀智來照此境此乃別修非性德行故止觀十乘是觀別相三千空假中是觀總體以此為妙境以此為發心以此安其心以此能徧破以此通塞著以此調道品以此合助道就此論次位以此忍他緣以此離似愛此外無行此外無果以將果理為妙行故故示千種三諦之後便云此即不次第觀也。
二華嚴下按經委示二初引經示觀二初明心造一切。
華嚴云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十種世間皆住真法真法無礙故十互融融故百界千法具足此之理具`[已【CB】,巳【卍續】]`已有造義由理造故方有事造故一言心造即二造也。
二若觀下觀一切皆三。
若觀心空從心所起一切皆空若觀心有從心所生一切皆有心若定有不可令空心若定空不可令有以不定空空則非空以不定有有則非有非空非有雙遮二邊名為中道若觀心非空非有則一切從心生法亦非空非有。
理事二造各論一切略則千法廣則三千若觀心空理事三千無不空也觀心假中理事三千無不假中既三千空空即三觀三皆能破故總言空觀三千假假即三觀以皆立故故總言假觀三千中中即三觀皆絕待故故總言中此乃三德三諦三千故也。
二如是下結法歸心。
如是等一切諸法在一心中。
二若能下指修是佛二初廣引經文二初引證齊佛三初約大經觀緣得佛。
若能如是觀心名上上觀得諸佛菩提。
十如即是十二因緣今觀即性故見三千即空假中名上上智初心修此即名得佛。
二引淨名觀身等佛。
淨名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觀身相既等於佛觀心相亦等於佛。
觀境雖異實相豈殊故得觀自身心等彼果佛。
三引華嚴心佛無差。
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當知觀此心源與如來等。
如前委說。
二若作下約經歎觀二初歎正觀。
若作餘觀觀心皆是方便名為邪觀若作如此圓觀名為真實正觀。
餘觀望此皆悉偏邪迦葉未聞`[已【CB】,巳【卍續】]`已前皆是邪見。
二即開下歎是佛。
即開佛知見坐如來座如此慈悲即是入如來室安忍此法即是著如來衣修此觀慧即是如來莊嚴其人行住坐臥皆應起塔。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家四釋一圓四位住行向地二圓四智謂道慧即畢竟空二道種慧不思議假三一切智雙遮中道四一切種智雙照中道三圓四門即不思議空門有門雙非雙亦也四圓四觀即三觀皆空三觀皆假即三而一即一而三皆如次對開示悟入四位豎論餘三橫辯故知開等通淺通深座室衣三皆稱如來者以用果法為行故也位雖高下境觀無殊是故四儀皆應起塔。
二如此下結成佛法。
如此觀心名觀佛心也。
非今所明難越九界。
二明普門二初開章。
第二明普門即為二一通途明門二歷十義解釋。
二隨釋二初通途明門二初列。
通六意者一略列門名二示門相三明權實四明普不普五約四隨六明觀心。
二釋六初略列門名三初列門下通約喻顯。
列門名者通從世間如人門戶通至貴賤居室。
二凡鄙下別就法示二初世間二初示諸門。
凡鄙以十惡五逆為門通至三途清昇以五戒十善四禪四定等為門通至人天外道以斷常為門通至惑苦愛以四倒為門見以四句為門。
外唯世間故至惑苦惑即集也愛著三界常樂我淨故言四倒見惑雖多不出有無及以一異各執四句。
二善惡下束歸生死。
善惡雖殊束而為言俱是有漏世間之門通至生死爾。
二若就下佛法門二初示四教通之能所。
若就佛法論門亦復眾多三藏四門通有餘無餘涅槃通教四門近通化城遠通常住別教四門漸通常住圓教四門頓通常住。
通真含中鈍入化城見空真也利達常住見中真也。
二此則下明四種有乎教觀。
此則四四十六教門又有十六觀門合三十二門。
大本玄云若於一教以四句詮理即是四門四四合為十六門若以行為門者稟教修觀因思得入即以行為門藉教發真則以教為門若初聞教如快馬見鞭影即入正路者不須修觀如依電光即得見道不更須教竝是住昔善根習熟今於教門得道名信行於觀門得道名法行。
三能通下廣指大本。
能通之義分別其相在大本玄中。
二二示下示門相四初三藏。
二示門相者三藏四門所謂阿毗曇是有門成論是空門昆勒亦空亦有門車匿非空非有門一一廣明行法判賢聖位由門通理。
俗既實有不即真諦故於俗諦明四種門以通於理假人叵得四門是同但就五陰分別四相實法無常是有門觀三假浮虗是空門觀二門俱用從容而修是兩亦門觀離空有相絕言而修是雙非門觀隨成一觀皆得會真。
二通教。
通教四門者謂如幻之有如幻之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一作行相判賢聖位由門通理。
二諦相即四門不諍或觀幻有或觀幻空或雙存觀或雙泯觀但隨根性依一門修皆得入道。
三別教。
別教四門觀佛性如闇室缾盆即有門觀佛性`[空如原如空今依經并記訂]`空如迦毗羅城空即無門觀佛性如石中金福人得寶罪人見石是亦有亦無門觀佛性離二邊即中道非有非無門一一作行相判位由門通理。
言觀佛性者信分別心是本覺性體是三諦根鈍不知性具九故致令三諦體不融即隨稟一門而修觀法稟有門者觀本覺性是真善妙有如缾盆等為闇覆故不能顯現佛藏十喻皆此門意稟空門者觀於本覺是畢竟空無相可得由我執者不得覩見如迦毗羅城空者此城本是釋尊生處為瑠璃王之所破滅釋種既盡城邑蕩然阿難愁惱世尊怡悅因阿難問故佛答言汝見迦毗羅有我見迦毗羅城空大涅槃空亦復如是稟雙亦門者觀本覺性不定有無如石中金福人見故亦有罪人不見故亦無有無雙照可以證入稟雙非門者觀本覺性不可有無而思說也絕念而觀方可妙悟。
四圓教者。
圓教四門名不異別但一門即三門三門即一門不一不四無歷別之殊圓融不四之四一一判不思議行位之相由門通理此義皆在大本。
真善妙有及畢竟空雙遮雙照名豈異前但以別人不知三諦體是三德不縱不橫一一互具以此三諦而為四門失此意故隨門各解名有四之四今圓得旨乃於彼四融即而觀故得名為不四之四雖立行位皆不思議。
三次論下明權實。
次論諸門權實三藏通教教觀十六門能通所通皆是權別教教觀能通是權所通是實圓教教觀八門能通所通皆是實具論在彼玄義。
偏真為權中道為實前之二教能詮能觀共十六門所詮所證但在偏真故皆是權別教教道能詮能觀皆次故權見所詮理及所證地同圓故實圓教教觀能詮所詮能行所到始終俱圓故皆是實四次明下明普不普二初凡漸不普。
次明普不普者若凡夫外道見愛等門尚不能通出三界何況普耶三藏通教雖通化城亦復非普別教漸通亦非普義。
二圓門是普二初約法直示。
唯圓教教觀實相法門能徧十法界千性相三諦一時圓通圓通中道雙照二諦獨稱為普門也。
三千之法即空假中乃以所通而為能通門外無理能所泯亡此之妙門普義成就。
二復次下引經委釋二初眾經圓門二初別示四門三初約二經一往屬空二初引淨名。
復次如淨名中說入不二門者生死涅槃為二不依生死不依涅槃名為不二亦復非一。
不專引文`[已【CB】,巳【卍續】]`已含釋義彼經文云善意菩薩云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彼疏釋云生死是縛是然涅槃是解是滅為二今觀生死性本來常寂本自不縛何所論脫又亦不然豈應是滅既無然滅不復有二是為入不二門問經疏但以中道之一不於縛解然滅之二今文何故更加非一答所言中者體絕待對若定是一必須待二善談中者必忘中也故末陀摩經正詮中道而以忘中名為中道故自注云末者莫義陀摩者中義即莫著中道也又復今文以彼善意所談不二建立圓空釋普門義若於三諦蕩之不盡非畢竟空豈成普邪故知四依深諦中義破用自由不可執文難於妙解。
二何以下釋經義二初據本經釋。
何以故既除於二若復`[在一作存次行在同]`在一一對不一還復成二豈名不二耶今不在二故言不一不二亦名不有不無不有是破假不無是破空不有是破二不無是破一若爾者應存中道亦空。
若真不二必不存一亦名不有不無者圓教中道也此中能破藏通二教單俗單真故云不有破假不無破空又破別教複俗單真故云不有破二不無破一蓋前三教各以二諦為縛解故圓中能具三種二諦具故融即乃以融即破於不融令成不二若爾下明能融亦蕩雖曰圓中存則成待。
二大經下例涅槃釋。
大經云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中道中道既空於二邊此空亦空故名空空空名不可得空是為入不二法門即是圓教就空門辯普門之意也。
淨名生死與涅槃不二大經無明與明不二二遣一亡兩經義合既其二邊與中俱蕩名畢竟空此乃約空明普門也。
二三十下尋淨名門門具四二初舉一品諸門。
三十一菩薩各說不二門文殊說無說為不二門淨名杜口為不二門。
三十一菩薩妙德淨名若說若默無非實相當體為門若就現文增勝而說可以分對空等四門及以第五不可說藏皆名不二無非普門。
二細尋下示圓義各四。
細尋彼文皆有四門義。
大師妙解盡理而窮見一一門具四門義如向所引生死涅槃二既即中中亦即二中即生死名妙有門中即涅槃名妙空門二即中道中必遮照雙照是第三門雙遮即第四門雖於一門約義開四此四皆悉攝法徧周俱得名普餘三十門既皆融二而歸不二各四宛然文殊以言顯於無言淨名以默彰於無說蓋示三諦體是祕藏本絕言詮既示三諦豈非四門復由向者三十一菩薩皆從無說顯示四門門門妙絕不可言思得意之機隨其所聞忘言而證其失意者猶謂有說莫契無生故二大士以言以默顯乎四門離言說相則使彼彼四門之機各於其門忘言趣理須了無說被四門機其功最大故諸菩薩雖各興言不談一字淨名杜口廣說四門是則說時常默默時常說若不爾者何故備舉三十三門而言皆有四門義耶非旋總持莫窮斯旨細尋之說其致甚深。
三肇師下就諸經分文對四。
肇師注云諸菩薩歷言法相即有門文殊言於無言此即空門思益云一切法正一切法邪亦是普門意遊心法界如虛空是亦空亦有門淨名默然即非空非有門。
三十三門門門具四義雖成就文且幽深欲使咸知故就顯文示四門相肇注淨名經云諸菩薩歷言法相文殊言於無言山家準肇判屬二門思益一切即邪即正邪是俗有正是真空華嚴遊心徧入法界豈非妙有即達如空豈非妙空故此二經皆雙亦門也復取淨名杜於言說顯於諸法皆非二邊示第四門其文甚顯此則諸經據圓實理開乎四門深而復廣皆是普門。
二大品下通明普門。
大品四十二字門先阿後荼中有四十字皆具諸字功德此亦是不二普門上方便品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譬喻云唯有一門而復狹小。
大品法華三句明門雖不別屬四門之數而徧攝法皆是普門四十二字字字皆具三種般若非縱非橫而高而廣故能互攝諸字功德智門一門皆通實理難入狹小其義相成難入故狹狹故難入四十餘秊調機方說此門甚妙非七方便能解能入斯乃至廣而受狹名。
二眾經下結門名普。
眾經明實理門者悉普門意也四隨觀心等悉在大本。
此經開權永異諸部顯示實理與昔圓同故與眾經同明普門四隨觀心竝在大本第八辯體中明謂隨彼根機種種差別赴欲赴宜赴治赴悟故四門異說也觀心者若以教為門即於四門隨聞得悟不須修觀名信行人若聞而不悟應須修觀名法行人四教四門各有十觀學者尋之。
二別釋普門二初標。
二別釋普門者。
二至理下釋六初明中適。
至理非數赴緣利物或作一二之名或至無量廣略宜然且存中適十義。
二列十章。
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
三上通下辯異通。
上通途普門`[已【CB】,巳【卍續】]`已約法竟此十普門皆約修行福德莊嚴。
十雙通釋既以十雙釋觀音人即以十雙釋普門法故云通途`[已【CB】,巳【卍續】]`已約法竟今之十門於二嚴中就福德論因果自他莊嚴法身然是性德之行還嚴於性能所本亡即非莊嚴莊嚴也。
四分別相。
前五章是自行次三章是化他後二章結前兩意自行中前四是修因後一是明果修因又二初二是願後二是行。
五總生起七初慈悲。
總生起者菩薩見一切苦惱眾生起大慈悲此心雖不即是菩提心能發生菩提心譬如地水雖非種子能令芽生今因大悲起菩提心亦復如是。
菩提之心非小智能發必由曠濟之念而`[興【CB】,與【卍續】(cf. U219n1398_p0349a07)]`興無上之心。
二誓願。
次誓願者若但慈悲喜多退墮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時多及其成就少以不定故須起誓願要期制持此心即菩提堅固。
通釋慈悲即是誓願不分兩門今明弘誓能制慈悲功力既殊故須別立又復慈悲通語與拔誓依四諦別示要期又慈通凡小誓唯菩薩。
三修行。
次明修行者若但發願於他未益如無財物勢力權謀不能拔難菩薩亦爾須福德財神通力智慧謀乃可化導大經云先以定動後以慧拔修行填願意在此也。
福德財者即前四度神通力者即禪定之用智謀即般若也。
四斷惑二初引兩論二三道。
次斷惑者成論人無礙道伏解脫道斷若然者修行是伏道為因斷惑是解脫道為果若毗曇明無礙道一念即斷那得容與七覺而有伏惑之義以方便道伏無礙道斷解脫道證。
修行斷惑及入法門此之三門有開有合若依成論斷即解脫對於無礙只立二道若依毗曇斷證不同對於方便乃成三道。
二引釋下依釋論用三道。
引釋論云無礙道中行名菩薩解脫道中行名佛此約究竟為語佛證三菩提名解脫道也若然者修行是方便道斷惑是無礙道入法門是解脫道取此自行次第也。
菩薩有斷故行無礙佛果無斷故行解脫既分因果不可合明故用毗曇三道為次故今列章第三修行即方便道第四斷惑即無礙道五入法門即解脫道。
五神通。
次神通者若欲化他示三密神通是示色身方便示意同情說法是示口隨其類音此是化他次第也。
從初至五乃是自行從因至果今論化他不出三密第六神通即當身密第七方便即是意密第八說法即是口密。
六供佛。
供養諸佛結自行非但華香四事是供養隨順修行是法供養於供養中最大經云汝隨我語即供養佛稟教而行是結自行也。
以法供養結於自行。
七度生。
成就眾生是結化他菩薩四威儀中尚不忘眾生何況入諸法門淨佛國土皆為饒益一切眾生故一句結化他也。
言入諸法門者以中道實智入二諦權門化度眾生同歸中道。
觀音玄義記卷第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四
觀音玄義記卷第四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六隨章釋二初標。
次解釋者。
二始從下釋三初且約十義釋普門十初慈悲二初約次第三慈通釋二初就人標列。
始從人天乃至上地皆有慈悲此語乃通不出眾生法緣無緣。
凡聖慈悲三種攝盡大經十四梵行品云慈有三種一緣眾生二緣於法三者無緣眾生緣者緣一切眾生如父母親想法緣者見一切法皆從緣生無緣者不住法相及眾生相大論二十亦云慈有三種文意與涅槃大同又論第五明悲亦有眾生等三輔行云將三慈悲以對三諦義甚顯了。
二若緣下約法簡判二初簡生法不周。
若緣眾生眾生差別假名不同因果苦樂有異尚不得入於法緣之慈何得稱普耶若法緣無人無我無眾生從假以入空尚不得諸假名何況是普。
次第生法二種慈悲藏通二教及別住行若眾生緣亦兼凡外二有所緣何得名普。
二若無下判無緣方普。
若無緣慈者不緣二十五有假名不緣二乘涅槃之法不緣此二邊雖無所緣而能雙照空假約此起慈名無緣慈`[慈悲慈原心依東春訂]`慈通三諦稱之為普也。
別教十向圓教初心修此慈悲至入地住乃能分證猶如明鑑不動而形礠石無念而吸此之慈悲方得名普。
二別釋下約圓頓三慈別釋三慈一念不從不橫故大經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名如來慈有即生緣無即法緣雙非即無緣佛心圓具今修佛慈故一一慈皆不思議文分三初眾生緣慈二初總示二初一心緣一界非普。
別釋者若修眾生緣慈者觀一法界眾生假名可不名普。
二今觀下一心緣十界是普二初觀眾生三初法。
今觀十法界眾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種性相本末究竟等十法界交互即有百法界千種性相冥伏在心雖不現前宛然具足。
對下法緣畢竟空真故今眾生是難思俗真實俗假故曰假名非獨人我稱為假名十界性一舉一即十故成百界各有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故有千種豈唯`[己【CB】,巳【卍續】(CBETA 按:「巳」字,今依文意取「自己」義,修訂作「己」字。)]`己千生佛各千皆冥在性。二喻。
譬如人面備休否相庸人不知相師善識。
三合。
今眾生性相一心具足亦復如是凡人多顛倒少不顛倒理具情迷聖人知覺即識如彼相師。
凡夫一心具而不識圓聖法眼一念徧知。
二知此下起慈悲。
知此千種性相皆是因緣生法若是惡因緣生法即有苦性相乃至苦本末既未解脫觀此苦而起大悲若觀善因緣生法即有樂性相乃至樂本末觀此而起大慈具解如大本。
圓聞名字學佛慈悲即於一念觀百界生善惡因緣苦樂本末而起慈悲與拔之想也大本十如四類解釋一四趣二人天三二乘四菩薩佛若分苦樂者應以四趣為苦人天等為樂或六凡為苦四聖為樂或九界為苦佛界為樂。
二今約下委釋二初明觀法二初指初後兩界。
今約初後兩界中間可解。
獄是苦之尤佛是樂之極。
二地獄下明一念千法二初明地獄具餘九界二初直明地獄十法二初明十法十初性。
地獄界如是性者性名不改如竹中有火性若其無者不應從竹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心有地獄界性亦復如是。
二相。
地獄相者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善觀心者即識地獄之相如善相師別相無謬故名相也。
三體。
體者以心為體心覺苦樂故以當體譬如釵鐺環釧之殊終以銀為體質六道之色乃異只是約心故心為體也。
大本通取摧析色心為體今取覺苦故的指心。
四乃至下力。
乃至運御名力緣山入火皆是其力也。
堪任刀火長劫不絕。
五作。
作者為動曰作`[已【CB】,巳【卍續】]`已能有力即有所作或作善作惡也。
既堪受苦必任作惡。
六因。
因者業是因也。
三業動作成惡習因。
七緣。
緣者假藉為緣也如愛潤業因緣合也。
假藉諸惡我及我所一切具度助成習業。
八果。
果者習果也如地獄人前世多婬生地獄中還約多婬見可愛境即往親附名習果也。
因習婬欲業既成就果於苦具見是欲境如本深愛。
九報。
報者報果也昔有婬罪今墮地獄受燒炙之苦名報果也。
習果在心境隨心變報因既滿即受燒然。
十本末。
本者性德法也末者修德法也究竟等者攬修德即等有性德攬性德即具有修德初後相在故言等也。
大本乃以初相後報而為本末則修性皆爾今欲彰於理事不二故以修性而為本末全修在性全性成修方得名為究竟等也。
二地獄下例九界。
地獄界十相性既如此餘九亦然。
若非十法不成一界。
二問當下明具九界十法二初約佛法難具問。
問當界有十性相可然云何交互相有餘界交互`[已【CB】,巳【卍續】]`已難可信云何地獄有佛性相本末耶。
界有法分云何互具佛法離染頓出凡聖云何地獄具茲十法。
二答大下明凡心即佛答二初正明地獄具佛十法十初佛性。
答大經云夫有心者皆當得三菩提如僊豫殺婆羅門即有三念又婆藪地獄人好高剛柔等義雖在地獄佛性之理究竟不失故知地獄界即有佛性。
僊豫大王欲化外道十二秊中供養五百婆羅門眾後令歸信大乘方等其不歸信乃謗言無僊豫聞謗乃殺五百五百墮獄即生三念一念此是何處乃知地獄二念從何處來乃知人道三念何因墮獄知謗方等因茲悔過便生佛國終獲佛身此乃僊豫知地獄人有佛性故殺之令墮三念中發婆藪過去殺生祭天因墮地獄於獄教化九十億人從地獄出至方等會佛言婆者好也藪者高也好高之人豈墮地獄又言婆者剛也藪者柔也剛柔之人豈墮地獄斯是大權示現惡相顯於地獄有佛性矣。
二佛相。
佛相者即是性德之相也淨名經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聖人鑑之泠然可別也。
三佛體。
體者即是地獄界心實相理也。
上品惡心即中道故。
四佛力。
力者法性十力變通大用也。
性具大用即八自在。
五佛作。
作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如師子筋師子乳也。
此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欲明順修是佛界作也九界因果皆違本立唯佛因果順本而作以本覺性元離住著即無住本若不順本無住而作則非佛界因緣果報此是妙修此修起時豁然能絕七種方便智行之作故喻師子筋絃彈絕百獸筋絃師子之乳點化百獸之乳須知地獄之心本具佛界修性之性如大本中以相性體為佛性三力作以去是佛界修此之修性凡心皆具得此作意則了諸修皆順性起。
六因者。
因者正因也。
即是順修所顯之理故曰正因。
七緣者。
緣者性德緣了也。
即是順修能資智行故曰緣了而言性德者以地獄心本具故也。
八果。
果即般若菩提大果也。
九報。
報即大涅槃果果也。
即前緣了所剋二果地獄之心無不具也。
十佛本末究竟等。
本即性德末即修得等者修得相貌在性德中性德中亦具修得相貌故言究竟等也。
約修性相在釋與前地獄不異。
二大經下以佛界況餘界十法。
大經云雪山之中有妙藥王亦有毒草地獄一界尚具佛果性相十法何況餘界耶。
雪山者極惡心地也妙藥毒草者初後二界也佛法超勝地獄尚具豈不能具餘八界耶。
二地獄下餘九皆即十界。
地獄互有九界餘界互有亦如是。
地獄具九`[已【CB】,巳【卍續】]`已如上說九界各各具餘九界可以意得。
二菩薩下起慈悲二初約十界解釋三初深觀善惡境二初法。
菩薩深觀十法界眾生千種性相具在一心還討根源照其性德之惡性德之善尚自泠然何況不照修得善惡耶。
菩薩修慈只於一念徧觀十界修得善惡皆即性具以性照修盡善惡際。
二如見下喻。
如見雪山藥王毒草。
二以觀下廣運與拔心。
以觀性德惡毒惻愴憐愍起大悲心欲拔其苦以觀性德善樂愛念歡喜起大慈心欲與其樂。
觀於九界七法因緣及以所生二死果報皆即性德故起大悲欲拔其苦觀於佛界七法因緣及以所生二德果報皆即性德故起大慈欲與其樂問性德善惡及以苦樂皆是法門不生不滅今何與拔答斯之妙談不可輕議以三菩薩觀於苦樂但謂修成故存與拔之功莫運無緣之力是故慈悲俱不名普今知所生苦樂及以能生因緣皆是性德故拔一切苦不損毫釐與一切樂不增微末方得慈悲廣普塵劫忘勞此眾生緣與其無緣無二無別。
三此十下結成慈悲普。
此十法界收一切眾生罄無不盡緣此眾生假名修慈豈非眾生慈普耶。
二問地下就地獄料簡二初約重苦妨樂問。
問地獄界重苦未拔云何言與樂耶。
二約乘機代苦答二初答眾下乘機示因。
答眾生入地獄時多起三念菩薩承機即與樂因故言與樂也。
以第三念憶知先罪必有悔心大聖承機現身說法或密警發令起善心即樂因也或即得樂如婆羅門或後得樂如婆藪所化。
二又善下代苦與樂。
又菩薩能大悲代受苦令其休息餘界苦輕與樂義可解。
請觀音云或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
二法緣慈者前眾生緣若緣六界但生死俗不得名普圓觀十界二乘即真菩薩是俗佛是中諦既在一念即非次第況復互融而成百界彌顯一假一切假也此眾生緣安得不普今明法緣即於此境而觀於空二乘空俗菩薩空真佛空二諦既約百界即一空一切空名畢竟空具足言之三千即空名今法緣安得不普初明觀境三初深觀性空三初觀千法空。
二法緣慈者觀十法界性相一切善惡悉皆虗空。
十界必百性相有千觀此皆空畢竟無相。
二十法下觀三千空。
十法界假名假名皆空十法界色受想行識行識皆空十法界處所處所皆空。
上之千法於假於實及於依報即成三千。
三無我下觀二取空。
無我無我所皆不可得。
無能觀我無我所觀無智無得離二取相。
二如幻下舉喻本空。
如幻如化無有真實。
不但俗幻真中亦幻方是圓家法緣之喻。
三常寂下引證圓空。
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三千蕩相即是今教終歸於空。
二眾生下起慈悲三初正示慈悲二初明所與拔相。
眾生云何強計為實良以眾生不覺不知為苦為惱不得無為寂滅之樂。
生死涅槃本無二相以不覺故唯苦無樂。
二拔其下明能與拔法。
拔其此苦而起大悲欲與其此樂故起大慈。
即以三諦如幻慈悲拔與十界如幻苦樂。
二淨名下引證真實。
淨名云能為眾生說如此法即真實慈也。
說三諦空慈即真實。
三若緣下結成圓普可解。
若緣一法界法起慈者可不名普今緣十法界法豈非普耶是名法緣慈普也。
三無緣慈者中觀之別名也中則絕待有緣非中問慈悲須對眾生苦樂若其無緣何能與拔答大乘所說同體慈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圓名字位學即心佛慈度即心眾生眾生既同體苦樂元性具故無能緣所緣亦無可拔可與如此慈悲盡未來際拔一切苦與究竟樂圓談不獨無緣若此生法亦然何者生緣假名三諦俱假法緣空寂三諦俱空無緣即中三諦絕待三慈皆照圓融三諦豈可二慈非同體邪但隨宜樂故立三門宜取門者故說生緣宜捨門者故說法緣宜不取不捨門者故說無緣釋此為二初約三觀示慈悲二初明修相二初約雙遮明觀法。
三無緣慈者若緣十法界性相等差別假名此假則非假十法界如幻如化空則非空非假故不緣十法界性相非空故不緣十法界之真既遮此二邊無住無著名為中道亦無中可緣畢竟清淨。
若緣六界假名此假定假即有所緣既緣十界假不定假故緣即不緣若緣六界如幻此空定空即有所緣既緣十界空不定空緣即無緣故云不緣十界性相不緣十界之真即邊是中故遮二邊既是即邊復何中道中邊絕迹不可思議強謂無緣二如是下約雙照辯慈悲三初法。
如是觀時雖不緣於空假任運雙照二邊起無緣慈悲拔二死之苦與中道之樂。
心無所寄自在雙照無拔徧拔拔一切苦不與徧與與究竟樂。
二如礠下喻。
如礠石吸鐵無有教者自然相應。
不教喻無緣相應喻與拔。
三無緣下合。
無緣慈悲吸三諦機更無差忒不須作念故言無緣慈悲也。
二行者下明入位二初約位辯有證。
行者始於凡地修此慈悲即得入於五品弟子觀行無緣慈悲進入十信位相似無緣慈悲入於十住方是分證無緣慈悲乃至等覺鄰極慈悲熏眾生。
應知理性具三慈悲全性起修成三觀智雖則六位無緣不殊必在證悟方彰與拔。
二不動下引喻顯無緣。
不動如明鏡無念如礠石任運吸鐵故名無緣慈悲。
明鏡如慈體現像即與樂礠石如悲能吸鐵即拔苦。
二三諦下約三諦明普門。
三諦具足名之為普通至中道故稱為門也。
三諦名普即是能通復云通至中道者約證為所通也又即一而三為能通即三而一為所通所通絕待強名中道耳。
二誓願普二初釋名。
二弘誓普者弘名為廣誓名為制願名要求是故制御其心廣求勝法故名弘誓也。
二弘誓下明義二初通明誓相三初明四誓功用二初通明誓成慈悲。
弘誓本成慈悲慈悲既緣苦樂弘誓亦約四諦。
苦集二諦苦因果也道滅二諦樂因果也。
二若見下別明誓之與拔四初願度苦果。
若見苦諦逼迫楚毒辛酸緣此起誓故言未度令度也。
二若見下願解集因。
若見集諦顛倒流轉迷惑繫縛生死浩然而無涯畔甚可哀傷約此起誓故言未解令解也。
三清淨下願安淨道。
清淨之道眾生不識行此道者能出生死至安樂地欲示眾生立於此道故言未安令安。
四滅煩下願得涅槃。
滅煩惱處名為涅槃子果縛斷獲二涅槃約此起誓故云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二生死下明四誓銓次二初通示因果前後。
生死因難識苦果易知故先果後因涅槃理妙須方便善故先因後果。
拔苦二願約知難易易必居前與樂二願先修後證而為次也。
二大經下別證由道獲滅。
大經云不解鑽搖漿猶難得況復生酥醍醐。
鑽搖喻道品漿喻有漏善酪等四味喻四教滅道品不調失方便善況四滅果不云酪及熟酥者文略。
三明四誓總要二初明四諦依一心。
如此四意但一往耳只迷心起業業即感果欲識果源知果因集制心息業則生死輪壞煩惱調伏名之為道修行不懈苦忍明發子果俱斷證盡無生名之為滅雖有四別終是一念更非異法。
世出世間二種因果事類非一原其總要不出自心何者集是四心苦是三受道是定慧滅是證智豈非四諦皆是一心耶。
二以四諦例四弘。
四諦既爾弘誓亦然。
二次明下明普不普二初大師約偏圓揀二初偏誓不普三初凡夫。
次明普不普者若凡夫即厭下攀上約此立誓是不名普。
厭下等者即六行觀也謂厭下苦麤障攀上勝妙出故四無量約此與拔虗偽淺狹何普之有。
二二乘者。
二乘見三界火宅畏此修道此乃見分段四諦亦不名普。
須兼兩教也不言菩薩者與拔分齊只在界內故斥二乘見彼不普。
三別教。
若別教先約分段次約變易此亦非普。
以次第故初心不普。
二若圓下圓誓能普三初一念圓照明普意。
若圓教菩薩於一心中照一切苦集滅道。
十界苦集四教道滅即於一念圓頓而觀。
二偏知下四諦偏知明普相四初集普三初知凡夫集。
徧知凡夫見愛即有作之集。
攝大乘師稱有為緣集體是見愛也。
二二乘下知二乘集三初示集名。
二乘著空即無作之集。
攝大乘師稱無為緣集體是無明也。
二淨名證。
故淨名云法名無染若染於法是名染法非求法也又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即是變易之惑全未除也。
不染生死而染涅槃結習者結使之餘習也以小教中未說聲聞別惑正使且寄通惑餘習言之。
三大經證。
大經云汝諸比丘於此大乘未為正法除諸結使即無作集也。
二乘道品以大望之是邪非正。
三乃至下知圓集。
乃至順道法愛生亦是無作集也是名徧知集。
住前似愛住上真愛亦是等者即無為緣集通至等覺也若攝大乘師立四種緣集前二集上更加自體及以法界今家正意但立二種以自體法界不殊無為悉是障中無明故也若約無為分出二種是亦無失即以第十地為自體等覺為法界廣如淨名疏記。
二徧知苦下苦普。
徧知苦者以有集故即能招苦報有作之集招分段苦無作之集招變易苦即知苦諦也。
以因對果知之不謬。
三徧知對下道普二初徧知偏道不普。
徧知對治苦集之道滅從五戒十善不動不出二乘四諦十二因緣通至有餘無餘涅槃通教亦爾別教歷別通至常住不能於一道有無量道不名普道。
人天例立道滅之名道不動惑滅不出界有名無義三教道滅雖能動出普義不成。
二圓教下知圓教中道普。
圓教中道即是實相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修如此道名為圓因稱為普道。
三千皆中即名實相不動而運方曰大乘以此為因故稱普道。
四故所下滅普。
故所得涅槃即是究竟常住一切煩惱永無遺餘譬如劫火無復遺燼故名普滅。
三千實相究竟顯處名為圓滅劫火譬中智遺燼喻無明。
三所觀下依諦徧周起普誓。
所觀四諦既周緣諦起誓何得不徧故稱弘誓普也。
二私用下章安用修性判。
私用觀十法界性德修得善惡而起弘誓論普不普自是一節大義與四諦語異故逭用之亦應善也。
菩薩起誓欲斷十界眾生之惡欲生十界眾生之善觀此善惡若但修成不知性具者此誓不普何以故修必次第或少或多那得普邪觀此善惡是性具者此誓乃普何以故性既圓融事必徧攝如別教人不知性九故十唯十圓知性九故十即百豈唯界界徧攝亦復性相互收故得一如而收十界以如收界以界收如一一無邊重重莫盡此之界如不出善惡誓斷此惡何惡不斷誓生此善何善不生故知觀性誓願方普章安私簡以師之義成師之說令前偏圓顯然可見故云語異不言義別逭者迭也以性十界與圓四諦迭相顯殃也。
三修行普。
三明修行普先明次第修行次明不次第修行具在大本行妙中。
指行妙者彼約大經五行明次不次且次第五行者一聖行謂戒定慧二梵行謂慈悲喜捨此二皆是地前修因行也三天行謂初地`[已【CB】,巳【卍續】]`已上證第一義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四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也五病行謂示為九道之身現有三障之相此二皆是從果起應之行也不次第五行者即大經云復有一行名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圓因涅槃是圓果今文雖示次第意在不次以如來行是修行普。
四斷惑普二初明二觀斷不普。
四明斷惑普者若從假入空止斷四住惑華猶著身未為正法除諸結使但離虗妄非一切解脫若從空入假止除塵沙不依根本而斷亦不名普。
藏通三乘及別住行皆二觀攝十向圓修屬後中觀。
二若空下明中觀斷方普。
若空假不二正觀中道根本既傾枝條自去如覆大地草木悉碎故名斷惑普也。
圓人初心體於見思即是中道正破無明名拔根本根本既動枝葉先摧觀障即德名翻大地既觀中道二觀自成三觀圓修無惑不破故得名普。
五入法門普二初明偏小不普。
五入法門普者二乘若入一法門不能入二何況眾多若修歷別之行階差淺深我唯知此一法門餘不能知者此亦非普。
修不稱性證乃階差我唯知等者華嚴善財尋善知識歷百一十城所見知識皆云我唯知此一法門新經至第五十見彌勒第五十三見文殊普賢則不復云唯知一法故知即是前漸後頓。
二若入下約圓頓明普三初法。
若入王三昧一切悉入其中。
大經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顯於我性三昧者此云調直定而言王者妙玄云空假調直不得為王所以二乘入空菩薩出假不名法王中道調直故得稱王。
二喻。
譬如王來必有營從營從復有營從。
三合。
王三昧亦如是入此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所謂三諦三昧三諦三昧復有無量法門而為眷屬亦皆悉入王三昧中故名入法門普。
三諦之下理定之外各有種種助道禪定名為眷屬。
六神通普神通有六謂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盡皆名神通者瓔珞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今文略舉天眼以例餘五初明天眼二初偏教非普。
六神通普者若大羅漢天眼見大千支佛見百佛土菩薩見恒沙佛土皆是限量之通故不名普何以故緣境既狹發通亦小。
大羅漢見大千者準大論第五云大羅漢少用心見二千界大用心見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亦爾今言見百佛土者大部文句亦云支佛見百佛世界不以風輪為礙亦無`[己【CB】,巳【卍續】]`己他界隔前同羅漢人屬三藏此必在通菩薩見河沙佛土者正唯別教義兼於通應知此等天眼見土皆約同居淨穢言之以有餘土體質是一故。
二今圓下圓教是普。
今圓教菩薩緣十法界境發通徧見十法界而無限極三乘尚不知其名何況見其境界。
緣十法界等者圓真天眼具足五眼見六道即肉天二眼見二乘即慧眼見菩薩即法眼見佛界即佛眼若爾與佛眼何別答淨名疏云見十法界麤細之色名真天眼見三諦無二名為佛眼。
二眼見下例餘五。
眼見既爾餘例可知神通妙中當廣說。
神通妙中明二乘依背捨勝處一切處修十四變化發得神通六度菩薩因禪得五坐道場時得六通教菩薩因禪得五依體法慧得六別教地前依禪得五登地發六圓教不因事禪而發乃是中道之真自有神通任運而發又云三輪不思議化。
七方便普二初簡通取別。
七方便普者進行方便是道前方便起用方便是道後方便今正明道後方便也。
毗曇三道方便道伏無礙道斷解脫道證今以無礙而為道中進行伏惑名前方便於解脫位觀機授法皆後方便。
二若二下明普不普二初小教不普。
若二乘及小菩薩所行方便入一法門若欲化他齊其所得起用化物道前道後俱非是普。
小菩薩者藏通二教也不云別者以今正明道後方便別證同圓故不言也。
二圓教名普。
圓教菩薩二諦為方便收得一切方便入中道`[已【CB】,巳【卍續】]`已雙照二諦二諦神變徧十法界而於法身無所損減道前道後皆名為普。
二諦為方便者圓人雖乃三諦頓觀中須是實二諦為權故二名方便應知三諦是性三因而緣了屬修故三互融離縱橫過不同別教三皆在性互不相收是故真則三諦俱破俗則三諦俱立既破既立方便義成收得一切方便者此之破立何所不收若人若天若小若大所有智慧為俱破攝人等福善為俱立收以此破立資發中三不破不立故一念圓觀具性具修含權含實思議不絕莫造其門入中道`[已【CB】,巳【卍續】]`已雙照等者道前自行既以二諦資發於中道後利他亦復如是照真則以真身益物照俗則以應身赴機故神變二字有通有別通則二身皆有神變別則真運神靈拔三障苦應能變現與三德樂皆以三千而為神變故云徧十法界雙照用增雙遮體顯於其法身何損之有圓人始末方便既然故皆名普。
八說法普二初小教不普。
八說法普者二乘小菩薩說法不能一時徧答眾聲又殊方異俗不能令其俱解大經云拘絺羅於聲聞中四無礙辯為最第一非謂菩薩也。
此亦指前二教以今說法是別圓分證位中化他之用也。
二圓教名普。
今圓教人一音演法隨類得解以一妙音徧滿十方界如脩羅琴隨人意出聲故名說法`[普字取東春引成文]`普說法妙中廣說。
一音者即八十好中一音能報眾聲殊方異類莫不獲益起信云圓音一演異類等解。
九供養普二初標列。
九供養諸佛普者就此為二一事二理。
二華嚴下隨釋二初釋事供。
華嚴云不為供養一佛一國土微塵佛乃至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佛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安禪合掌讚諸法王以身命財一切供具周至十方譬如雲雨供養諸佛也。
分證三千事之本也十方六塵理之用也上獻佛者表因趣果。
二理解下釋理供二初正釋。
理解者圓智正觀之心名為覺覺即是佛義萬行功德熏修此智此智名一`[切下東春有種智二字]`切修功德資供此智即是供養一切智。
萬行熏智名為供佛智具三故名為一切此智即是十方三世諸佛正體復名一切。
二淨名下引證。
淨名云以一食施一切故云供養諸佛普。
食即三諦能發三智理佛事佛咸資咸供。
十成就普二初舉普不普喻二初舉螢等。
十成就眾生普者譬螢火燈燭星月為益蓋微。
二舉日光。
日光照世一切草木叢林徧令生長華果成就。
卉木叢林總舉三草二木華果成就略喻十番利益。
二外道下明普不普法二初明凡小通別。
外道如螢火二乘如燈燭通教如星別教如月成就義約。
二今圓下明圓聖慈`[慧舊本作惠]`慧三初正明。
今圓教聖人慈慧饒潤冥顯兩益而無限量。
二華嚴下引證。
華嚴云菩薩不為一眾生一國土一方眾生發菩提心乃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國土眾生發心成立利益一時等潤。
因乃稱性發心果則隨機徧益。
三譬如下重喻。
譬如大雨一切四方俱下故名成就眾生普。
此則今經一地一雨眾生謂異聖意無偏。
二普門下明普門義無量二初明淨名三號難受。
普門之義何量何邊豈可窮盡如淨名之儔不能受持。
彼經云諸佛之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駄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淨名之儔者彼經儔類諸大乘經所稱三號悉應難受。
二今此下明今題三義同彼。
今此觀世音普門即對三號觀即是覺覺名為佛世音是境境即是如`[來原脫今依古]`來普門即正徧知此之三義不可窮盡若見其意則自在說也。
今之觀字同彼第三佛駄之號此云覺者故世音同彼第二多陀阿伽度之號此云如來以今世音即如如境故普門同彼第一三藐三佛陀之號此云正徧知一實相開十門故此之三義若廣說者劫壽莫受。
三章安就品證十義。
私就普門品搜十普之義證成此者若如觀音愍諸四眾受其瓔珞者諸是不一之名愍是悲傷之義此即慈悲普有慈悲任運有弘誓普義也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即是淨佛國土豈非修行普自既無縛能解他縛自既無毒令他離毒一時稱名皆得解脫皆是徧悉之言豈非斷惑普普門示現即是入法門普方便之力即是方便普神通力者即神通普而為說法即說法普多所饒益即成就眾生普分作二分奉二如來即供養諸佛普如是義意悉在經文故引以為證也。
大章第二釋體二初略示今品體二初示今體。
第二釋體者以靈智合法身為體。
靈智者始覺也法身者本覺也同是一覺何所論合但為本迷覺成不覺圓名字位尋名覺本功非伏斷合義未成五品頓伏得名觀合六根似合分真證合今觀世音鄰極之合全本為始實非二體以有不覺故約伏斷而論於合本覺軌持生始覺解故名為法自然集聚三千妙德故名為身始覺元明故名為靈今能斷證故名為智本始不二是所詮體。
二若餘下異他經二初以三二對辯。
若餘經明三身者則單以法身為體此品但有二身義故用理智合為體也。
餘經明三身者金光明經立化身應身法身又云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如來是應能遊是報法性是法此經迹門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五佛即應能究是報實相是法本門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非如非異等如來即應如實知見是報非如非異是法淨名有解脫名不思議是法住是解脫是報能以須彌入芥子中是應大品三般若亦是三身此等眾經皆可三身對體宗用此品但有二身義者名觀世音即真身義普門示現即應身義真是內證之智應是外化之身若比諸經即當宗用雖無體文而有體義以智不孤立必合法身豈有葢無函有光無鑑是則諸經三身故可別以法身為體此品二身即須法報合而為體。
二只此下明理智不二二初約出纏明不二。
只此智即實相理何以故若無靈智實相隱名如來藏。
前云靈智合法身者非二物合只此靈智體是法身以本覺不覺是故在纏名如來藏本覺自覺是故出纏名大法身今既出纏驗智即理。
二今知下約一物喻不二。
今知權實相與理不二如左右之名爾。
性德本具權實之相七方便人非性德智是故不知同體權實今之靈智既知權實驗理智不二理智二名只名一體其猶一物人若在右物則成左人若在左物則成右左右名異物未始殊故二智與理名異體一。
二若明下廣指大本釋。
若明實相體義廣出大本玄義。
三明宗四初正明今品宗二初略指。
第三明宗者以感應為宗。
體章既明智合法身斯是出纏之體也此體廣有自在之應此應對於冥顯兩機收一品文罄無不盡故以感應為此品宗。
二十界下示相二初示機應相。
十界之機扣寂照之知致有前後感應之益。
上出纏之體是寂照之知十機若扣即寂之照遂蒙真智冥拔眾苦十機若扣即照之寂乃蒙應像顯與諸樂寂照不二只是一知與拔雖殊豈須動念致有前後者即二問答說有前後非益時也。
二益文下示宗要義。
益文雖廣直將感應往收如牽綱目動所以用感應為宗。
七難三毒二求得脫三十三身十九說法得度此之文義喻如網目若牽感應之綱目無不動斯為宗要誰謂不然。
二餘經下與他經辯異二初示他用因果。
餘經或用因果為宗。
本部明一乘因果淨名明佛國因果觀經明心觀金光明指果德雖單複不同而不出因果斯是眾經明宗之相。
二今品下就此明去取二初去因果通義。
今品不爾者因果語通從凡乃至上地各有因果能感所感既皆有因果但經文意似不至此。
言不爾者明今品宗不用因果也何者若以義推誰無因果從凡至聖能感所感此義通漫非的今宗但經意不至此者出不用因果之意葢由經文不談觀音自行修證故也以如來答得名之由但云即時觀其音聲尚不明觀音聲觀法豈有觀成入位之相若佛頂首楞嚴經云昔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乃至同慈力故能現應身同悲仰故能施無畏又大悲心陀羅尼經云昔千光王靜住如來為我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汝當持此心呪普為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益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第八地乃至身生千手千眼等若今大部迹本二門廣明如來修因證果及諸經中明佛因果文皆可見此品不然故云文意似不至此也。
二機家下取感應扶文。
機家雖有因果但以感為名聖雖無因果但以應為名則扶文義便也。
以前答中冥應顯機具詮三業稱名常念及禮拜等文有因也免七種難離三毒根文有果也至後答中顯應冥機是故不說三業現因而感諸身說皆云得度葢隨淺深悉能到岸此有果文也此因果文以感往收有何所漏聖雖無下文雖不示觀音修證而具談冥顯濟物無窮以應往收更無所失問前釋名章通論十雙慈悲福慧屬因真應智斷在果至別釋中解人則圓觀初終釋法則十普始末至今明宗何故乃云聖無因果答通別釋名明觀世音及以普門既是等覺無上人法道理須明發心立行從因至果乃取一代教中所詮修證法相解釋人法此乃義推合有因果也今明宗要理須扶文豈可却取他經因果邪須知今言聖無因果乃是文無不妨釋名義求自有是故今云文不至此應知今宗不取因果特用感應略有三意一者經既不談所證之理故讓靈智合法身為體既冥理屬體故攝物為宗二者經不談聖自修證相若用因果則不扶文三者一品始終唯詮冥顯兩應對冥顯二機若用感應宗要善成。
三感應下指大本。
感應義有六一列名二釋相三釋同異四明相對五明普不普六辯觀心具在大本。
四問若下雜料揀顯相共十一番問答分五初四番約機揀四初善惡俱感明微義二初問。
問若言機者是微善之將生惡微將生亦是機不。
若言等者即大本釋名中云機是微義故易云機者動之微吉之先現眾生有將生之善此善微微將動而得為機今以善例惡亦有將生微動之義可得為機否。
二答。
答然。
然者許亦是機聖心圓照善惡不遺善微將生念欲與樂惡微將生念欲拔苦。
二性善冥伏明生義二初問。
問機為是善為不善若`[已【CB】,巳【卍續】]`已是善何須感聖若未是善那得言善之將生。
不知性善有可生義故興此問。
二答。
答性善冥伏如蓮華在泥聖人若應如日照則出。
冥伏未現故須聖應是善性故得將生。
三善惡慈悲相關義二初問。
又問若言機是關者為善關不善關若`[已【CB】,巳【卍續】]`已是善何須關聖而成善若非是善復何得關聖而成非善凡聖條然何曾相關。
若善`[已【CB】,巳【卍續】]`已成不須關聖若關聖應微善成著惡關聖應亦微惡成著邪。
二答。
答善關於大慈惡關於大悲故言相關。
聖豈成就眾生之惡但以善性法爾關慈應則善成得樂惡關悲應惡滅離苦同體故關非條然也。
四感應相稱釋宜義二初問。
問若言宜釋機者此乃是應家觀機用與之言那釋感義。
聖智鑑機宜用何法那將釋感云機宜邪。
二答。
答圓蓋圓底互得相宜。
宜必相宜何局於應底盖之喻不在一邊。
二一番約應簡二初約二身無應問。
問為用法身應為用應身應應身無常此則無應法身若應此則非法身。
二約二身俱應答。
答法既言身何不言應應身既稱應何意不應`[故下一有須字]`故俱應。
法身集聚無量法門能應眾生種種觀智應身集聚無量神變能應眾生種種見聞。
三三番相對簡三初明感應非一異二初問。
又問感應為一為異若一感即是應凡便是聖若異則不相關。
二答。
答不一不異而論感應。
不一故感應不異故相關。
二明感應非虗實二初問。
問感應為虗為實若是實者凡夫是實實則何可化若言是虗虗何所化。
二答。
答云云。
云云者義應例上既非一異亦非虗實然雙非虗實及非一異須得其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理本無差差約事用三千理同故不異迷悟事異故不一悟故佛法為應迷故心生是感理本一故非實事暫異故非虗故不二門云幻機幻感幻應幻赴故地住前異相仍存真位分分同佛體用至于究竟感應既亡復何論於一異虗實。
三以他下明感應難思議二初敘他問答二初疑凡聖隔異非感應。
以他問聖人是所感凡夫是能感聖人是能應凡夫是所應所感非是感所應非是應云何言感應道交。
剋論感應其體各別雖互立能所而凡聖定分所感是聖必非能感所應是凡定非能應感應分隔何名道交。
二答能所存沒故道交二初互論能所。
答所感實無感從感名所感言聖人是所感所應實無應從應名所應言凡夫是所應還是感所為應能應能為感所亦是應所為感能感能為應所既無感應之實亦無感應之異。
先立所感所應不實何者所感非凡故不實所應非聖故不實次立能應能感不實何者良以還將所感為能應所感既不實故能應不實又將所應為能感所應既不實故能感不實二既不實二亦非異。
二不異下各論存沒。
不異而異者聖沒所感目為能應凡沒所應自為能感故言感應道交。
既無實無異何名感應道交故以互存互沒而立不異而異以由所感而為能應所`[所應下恐脫而字]`應為能感故感應不異而今聖邊沒於所感目為能應凡邊沒於所應目為能感故成而異就於而異故有感應就其不異故得道交斯是古師情解感應及道交義二私難下章安破立二初難他義不成二初難立義不成二初明存沒不成。
私難此語若實無感應之異今聖沒能感凡沒能應何不聖沒能應凡沒能感若如此則無凡聖之殊若不如此感應便異何言不異。
雖以能所互論存沒究其體狀只於聖邊沒其凡惑復於凡邊沒於聖應以其聖沒能應不得凡沒能感不得若爾感應永殊那言不異。
二又感下明不異不成大意同前。
又感能無感能之實而名感能者何不名應能若應所無實何不名感所若爾則無凡聖感應若不爾則是異云何不異。
二又難下以四性結過。
又難若以感能為應所感所為應能此是自生義若能應只是所應能感只是所感還是自生義若應能生應所感能生感所能感生所感所感生能感能應生所應所應所能應皆是從他生豈非他性義若共生則二過若離二墮無因過。
感能應所自屬於機感所應能自屬於應故是自性次之二句雖涉感應義不相由還屬自性次有四句皆從彼生故屬他性第三不獨由自不獨由他須二合生乃屬共性若離自他屬無因性。
二問若下明今能妙契二初離四句無感應以問。
問若爾則無感應。
二答聖下用四悉立因緣而答。
答聖人以平等無住法不住感以四悉檀隨機應爾。
大聖圓證三千理事同在一心故心平等一一皆了即空假中故心無住聖既用此平等無住為能應法故不住著所應機感但隨十界樂欲便宜破惡入理四機扣之即以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四種之法任運而應此之感應豈可以其自他共離而思議邪又復眾生於自生感應有四益者亦可說言自感自應若於三種有四益者亦可說言由感生應由應生感共能生感共能生應離二有感離二有應皆可得說既無四執隨機說四故諸經論談於感應不出此四也。
四問妄執下一番約機簡二初疑妄執之善非機。
問妄執之善能感不。
二答妄執是惡能感。
答妄執是惡亦得感。
五問妄執下二番相對揀二初示妙應隨情所為二初問。
問妄執既非一應亦為二。
二答。
答應本無二為緣何所不作。
二問凡下示至聖拔邪歸正二初問。
問凡名凡僻善則招樂惡則感苦聖名為正正則非善非惡非苦非樂善惡之僻何能感非善非惡之正耶。
二答。
答正聖慈悲拔其善惡之僻令入非善非惡之正故有感應。
四慈悲利物用二初標。
第四慈悲利物為用者。
問感應慈悲為同為異若其同者那得分對宗用二章若其異者請陳其義答法相開合製立多途今文既以般若法身合之為體乃於解脫分出宗用雖是一德而有二能感應則通語關宜慈悲則別明與拔若論感應不說慈悲則似仁王降世而無治理之功今明感應則收經義盡故立為宗次示慈悲則利物義足故立為用開一為二其意略爾。
二二智下釋二初正論冥顯二初略辯二初對二智辯用二初問。
二智不當用耶。
妙經之用斷權疑生實信正當二智那指慈悲。
二答。
答二智語通今別附文以盛明隱顯之益故以此當用爾。
二智之用通`[亙【CB】,互【卍續】(cf. U219n1398_p0372a02; T34n1727_p0920c10)]`亙一部具智慈悲今品別用。
二他釋下就二身明益二初敘他局解。
他釋法身冥益為常應身暫出還沒為無常。
二今明下明今正義二初法二初明二身皆常間二初明二身皆常。
今明法身常寂而恒照此理宜然應身處處利益未常休廢亦是常義。
法以寂照為常應以不休為常。
二若言下明二身皆間。
若言有應不應以為無常者法身亦有益無益。
二故知下明二益無二別。
故知俱是常無常俱有冥顯如日月共照一虧一盈如來恒以常無常二法熏修眾生故言二鳥雙遊而呼為常無常爾。
二譬如下喻。
譬如種植或假外日風雨內有土氣煖潤而萬物得增冥顯兩益亦復如是。
二此中下指廣。
此中應用王三昧十番破二十五有以辯慈悲益物之用具在大本玄中。
大本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顯真常我性通有四意一出諸有過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結行成三昧四慈悲破有觀音自行`[已【CB】,巳【卍續】]`已破諸有惑業過患功德三昧皆`[已【CB】,巳【卍續】]`已成就正以慈悲令他破有故知今用即第四意也。
二問觀下兼辯本迹三初明本迹難知二初問。
問觀音利物廣大如此為`[已【CB】,巳【卍續】]`已成佛猶是菩薩。
二答。
答本地難知而經有兩說。
二如觀下明因果異說二初引二經猶在因。
如觀音授記經明觀音勢至得如幻三昧周旋往返十方化物昔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王名威德化生二子左名寶意即是觀音右名寶尚即是勢至往問佛何供養勝佛言當發菩提心從如來初發菩提心次阿彌陀佛後當成正覺觀音名普光功德山王勢至名善住功德寶王又如來藏經亦云觀音文殊皆未成佛。
二若觀下引一經`[已【CB】,巳【卍續】]`已成果。
若觀音三昧經云先`[已【CB】,巳【卍續】]`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
三二文下用悉檀和會二初問。
二文相乖此言云何。
二乃是下釋。
乃是四悉檀化物不可求其實也。
或說`[已【CB】,巳【卍續】]`已成或說未成蓋順機緣令獲利益勿求其實。
第五明教相二初定文相二初泛明部黨。
第五明教相者夫觀音經部黨甚多或請觀世音觀音受記觀音三昧觀音懺悔大悲雄猛觀世音等不同。
二今所下的示所傳二初示妙經一品。
今所`[傳下一有弘字東春作弘]`傳者即是一千五百三十言法華之一品。
二而別下明別行之由。
而別傳者乃是曇摩羅讖法師亦號伊波勒菩薩遊化葱嶺來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遜歸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法師`[師上一有法字東春同]`師云觀世音與此土有緣乃令誦念患苦即除因是別傳一品流通部外也。
二此品下明教相二初同本經醍醐相二初明品意。
此品是法華流通分既通於開權顯實之教令冥顯兩益被於將來以十法界身圓應一切使得解脫。
通於開權顯實者且舉迹門亦應更云開迹顯本此乃以方便品迄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俱為正宗以十九行偈後俱為流通本迹二門也。
二圓人下明教味。
圓人秉於圓法疏通此圓教故即是流通圓教相也五味為論即是流通醍醐味也。
圓法即本迹二門所詮之法也圓教即本迹二門能詮之教也。
二問文下覈今品施開義三初覈成施權相二初約方便乖圓問。
問文云方便之力種種不同說亦應異何得是圓教相。
二答就下約為實施權答二初約實人施權答。
答就能說之人為圓弘圓教徧逗法界之機機雖不同不可令能秉法人隨機而偏例如佛於一乘分別說三豈可令佛便是聲聞緣覺耶。
圓聖偏說為引漸機豈佛說小令佛是小就能說人判屬圓教。
二又付下約權能通實答。
又付屬云若人深信解者為說此經若不信者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既奉佛旨圓逗萬機種種不同只是流通圓教。
深信解者即囑累云信如來智慧者若不信者即七方便人。
二又問下覈成開權相二初約機同鹿苑難。
又問能說人圓於教亦圓行人機異此人稟何教耶若稟偏教與鹿苑人同若稟圓教機亦應一。
說人雖圓稟人通小且如鹿苑佛豈不圓只就稟人判屬三藏今豈不然。
二約部開權迹答。
答昔鹿苑佛未發本顯迹不會三歸一人法未圓所稟方便不得稱圓今經`[已【CB】,巳【卍續】]`已`[開顯權實東春作開權顯實]`開顯權實雖`[是一作示東春同]`是種種身本迹不思議一雖說種種法為開圓道於義無咎。
阿含小部未開權迹遂令教味隨機屬小今經開顯即權是實即迹是本雖說小法為通圓經豈同鹿苑邪。
三問上下覈成妙用相二初約捨用相乖問。
問上文云正直捨方便此中那言以方便。
二約體用難思答。
答上正顯`[實東春作體]`實故言其捨此中論用故言示現體用不思議一也。
正宗廢權立實故言捨流通為實施權故須用顯實體後而論權用斯是今經祕妙方便。
觀音玄義卷下
觀音玄義記卷第四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玄義記會本卷第四(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35 冊 No. 642 觀音經玄義記會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