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91-A 梵網經菩薩戒序 法門雖廣本乎三學戒品雖多總乎三聚三聚者何即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此之三聚具足一切波羅蜜行前佛後佛由此而取證大乘小乘由此而起修自利利他無越乎此經不云乎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CB】,巳【卍續】]`已真是諸佛子此其驗歟是故千華臺上舍那為能說之主千花葉上迦文為能誦之師展轉傳持無令斷絕當知西域戒本則有十萬頌六十一品之多此土所行乃是姚秦羅什法師誦出心地法門一品而`[已【CB】,巳【卍續】]`已雖然廣略不同譬夫舉一綱則眾目斯張嘗一滴則全潮`[已【CB】,巳【卍續】]`已悉何彼何此無欠無餘前江淮福建總統雪堂禪師安住禪那深入般若又以波羅提木叉羅籠萬有幸際聖元一統車書混同復慮毗尼之文流通不廣遂鋟諸梓傳布微塵剎土普使微塵含識咸得見聞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三學增長三德圓成盡未來際稱為教授師者雪堂其毋辭雪堂平生樂與名士大夫交游不以死生患難為問至於恤貧好施義襟豁然皆非人所可及見於諸賢哲之詩之文者詳矣兩辭上命深感皇恩今又賜田來南 眷注彌渥乃刊此經流布十方于以仰祝南山之壽云。 大德二年六月住中吳崑山東禪無外惟大盥手焚香謹序 No. 691-B 梵網經菩薩戒序 昔夫子之道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軻軻之後不得其傳今壽峰之道傳於雪堂雪堂之後欲廣其傳何也壽峰乃儒釋兼通禪教俱備河南法照遠孫發祥潛溪嫡子得圓照之正傳襲琅瑘之後裔平生吟詠如金風寶月講楞嚴圓覺唯識等論每於箋註戒本切切留心欲鏤板以廣流通奈化緣`[已【CB】,巳【卍續】]`已畢遷神涅槃是以不果其願茲者總統雪堂大和尚居師之上足而名重王候遵師之道而無違嗣師之法而克肖故觀其為戒於思種上有防非發善之功亦名制止制善令行戒惡令滅者也今代鋟梓以畢前因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經不云乎孝名戒是之謂歟雪堂乃臨濟十八世孫提唱宗風領十大剎皆增崇殿宇廣置田園塑造佛像建立經藏飯僧數萬種無限勝因兩奉丹詔命總僧權甘守清閑固辭弗往遂感皇帝聖旨賜田五千畝雪堂以種種功德祝延睿算報答鴻恩皇大后億萬載之康寧皇兄晉王八千春之富貴中外宰輔均燕繁禧此雪堂之志願也。 開泰退居襲祖沙門五峰野衲普秀齋沐謹序 No. 691-C 梵網經菩薩戒序 原夫一切眾生恒以心三口四為造業之本諸勝薩埵悉以六度萬行為成佛之因我大薄伽梵悲愍末法比丘去佛漸遠設教彌深告示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先當戒淫次當戒殺又當戒盜以淫殺盜名為三毒業若不永斷云何修證無上菩提若不戒淫必落魔道縱修禪定如蒸砂石作飯終不可食若不戒殺必落神道斷眾生命犯根本罪入大地獄永無出期是故佛說婆羅門地草菜不生我令比丘食五淨肉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若不戒偷必落邪道欲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如來滅後末法之時非謗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已【CB】,巳【卍續】]`已上三種大戒悉是大乘經中金口演說先佛世尊清淨明`[晦疑誨]`晦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是說即波旬說若諸比丘修行梵行受持梵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蒭二百五十戒苾蒭尼五百戒於所受中但有毀犯隨其所犯自墮惡趣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厨也東坡先生大悲閣記云齋戒持律講誦其書而崇飾塔廟此佛之所以日夜教人者也而其徒或者以為齋戒持律不如無心講論其書不如無言崇飾塔廟不如無為則飽食遊嬉而`[已【CB】,巳【卍續】]`已是為大以欺佛者也山谷黃太史嘗作發願文今者對佛發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慾不復食肉不復飲酒設復淫慾當墮地獄住火坑中設復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設復飲酒當墮地獄飲洋銅汁經無量劫一切眾生為飲酒食肉婬亂殺生故我皆代受又說決定偈不能止酒不能斷肉不斷貪慾又不知足齊佛知見亦入地獄誠哉是言也考千古聖賢之用心即諸佛菩薩之行事今者總統雪堂禪師發菩提心發大悲心發金剛堅固心發聖功德不思議心遂於大都創建天慶禪寺重修開泰禪寺洛陽發禪寺鄭州大覺禪寺豐州法藏禪寺汴梁開寶惠安禪寺滁州琅瑘禪寺通州勝覺禪寺大名臨濟禪寺嵩陰靜慧羅漢禪寺十大名剎俱有欽奉御寶聖旨太后懿旨晉王令旨護持悉皆增崇殿宇修置田園塑造佛像建立經藏飯僧數萬種種功德無限勝因遂感皇帝聖旨特賜田五千畝至江南印造大藏經二十藏雕造佛壇一十二堂并諸經呪板於中創刻善財五十三參變相圖經注釋梵網菩薩戒經擬續如來末法之壽命仍酬壽峰未滿之心緣斯經尊妙是蓮花臺藏世界百億萬紫金剛光明宮中盧舍那佛為千花中千佛千百億釋迦言千佛諦聽略說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菩薩心地品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若犯十重波羅夷罪四十八輕垢罪或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戒成正覺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故此施戒殊勝功德徧滿百億四天下百億日月宮百億須彌山百億閻浮提不可說不可量不可窮不可盡上報皇帝晉王檀施洪恩下為率土普天布薩黑業蠢動沾濡離四生之苦報見聞解脫證十地之殊勳聖躬享億萬之遐年晉王登八千之睿算皇太后皇后倍膺天福 太子 聖孫咸躋壽域內外宰臣利樂康寧者矣。 大德二年七月望日前監察御史郭 天鍚盥手焚香謹序 No. 691 `[(便宜上,表題ヲ附ス。[○@編])]`梵網經菩薩戒注 注梵網經并序 洛苑講經傳戒住持寶應寺沙門慧因注 夫滅十重四十八輕之罪成佛之門者莫僅於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也即舍那親宣千佛共說以七遮之餘但解師語者盡可受其戒焉是則世尊欲使後之有智信受堅心而護之雖逼以火鐵矛刃刳刻之苦而終不悛其心以犯者也故其言初直悲閔然此經文科釋具疏慮人飫其繁廣於是采集眾義具注本文俾其覽者易為曉悟儻崇此戒而依之以其圓淨清涼莊嚴定慧成無上覺得不謂智矣。 時紹聖三年歲次丙子季夏望日。 梵網經菩薩戒序 梵目梵王網即幢網謂梵王將諸梵眾前後導從有大寶幢用七寶網羅上以為儀從來詣佛所供養聽法請轉法輪佛因觀此幢網取以為喻故說此經名梵網經喻有通別通喻情器差別佛教被此亦乃不同別喻三聚淨戒一喻律儀戒三業無虧如網羅樹禽穢不侵二喻攝善法戒眾善資長如樹得網羅華果成實三喻饒益有情戒二利周圓如張網在河澇魚出岸經者是教梵網之經菩薩者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覺是所求之果有情是所度之生從所求所度為名略名菩薩也戒者即受學三聚淨戒於思種子上有防惡發善功能為性亦名制止制善令行止惡令滅亦名為禁禁防三業不造諸惡序者由也始也陳教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云云)。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 諸者不一通在家出家男眾女眾佛子者即前四眾但受佛戒行紹佛位故稱佛子合掌至心聽者聽受佛戒是當成佛之因不可容易令恭合掌至極專心用意令音囑耳聽受所說我今欲說者即造序者順世假我意欲宣說諸佛大戒者近即七佛遠乃無際過去諸佛若以初發心時最先受持此戒直至成佛成佛最初結此大戒序者即此經序是諸佛大戒之序。 眾集。 說戒之夜四眾會集。 默然聽。 法師誦戒諦聽審靜聽。 自知有罪。 未得他心道眼知他所犯即知出家後來或懺悔後來必自可犯知曾有違犯。 當懺悔。 要當懺悔梵語懺摩此云悔過或云發露自所犯罪對眾發露。 懺悔即安樂。 若人有病由先惡業今懺悔`[已【CB】,巳【卍續】]`已病苦痊除故得安樂又由犯戒身心不安日夜悔惱由懺悔`[已【CB】,巳【卍續】]`已得安樂果。 不懺悔罪益深。 由日日夜夜相續作罪漸漸增益如水滴滴在也。 無罪者默然。 自知無罪更不發言由述罪名。 默然故當知眾清淨。 須是自知真實無罪即不發言故云默然今有罪無罪皆默欺之甚也。 諸大德。 出家二眾以具戒清淨進修大行求大菩提有大德學故。 優婆塞優婆夷等。 在家二眾具五戒等。 諦聽。 審諦而聽。 佛滅度後。 佛自二十九出家六年苦行三十五成道八十五入滅度後。 於像法中。 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造此序時居像法中。 應當遵敬波羅提木叉。 應者合也當者須也要也遵者稟承習行也佛滅度後比丘無依若不遵承此戒則無所歸投故云耳也。 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 牒釋其名也梵語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戒即下十重戒別解脫棄背諸惡。 持此戒時。 有何功德勝利。 如闇遇明。 未持此戒時被癡所蔽明慧不生恒如黑闇既持此戒智慧漸增如遇明也。 如貧人得寶。 未持戒時如貧窮人闕智慧財真法寶故既持此戒是七聖財之一數又是出世法財之寶。 如痾者得差。 由持此戒煩惱病除如安差也。 如囚繫出獄。 持戒為因當出三界之牢獄故。 如遠行者得歸。 未持此戒如離家遠去遊於生死險道今發心持戒似初迴程日日不住漸漸不久到涅槃家。 當知此則是眾等大師。 因以上五喻喻顯此戒方當了知此戒依之修學進趂有規訓匠群物令生正解故戒名本師。 若佛住世無異此也。 佛在之日佛常半月半月自誦此戒佛子依行與佛在日軌則合同故云無異此也。 怖心難生。 三塗極苦心無猒怖唯希惡因不念惡果。 善心難發。 凡發善心契理益物今者心無怖念一向唯思自受安樂不顧他苦故。 故經云。 涅槃經也。 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莫輕微小之罪如小水漸積成大水小罪不悔積成大罪水滿名盈器罪就名成器成器者三塗業滿也。 剎那造罪。 以造罪時速疾舉意便成。 殃墮無間。 業影追形無能捨離如牽至趣此且據重餘獄亦爾。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復由重也萬劫不能重得人身也且言萬劫設萬萬劫業未盡未出。 壯色不停。 即盛年少壯顏色不得久久停住故。 猶如奔馬。 喻戒無常速疾如奔走之馬剎那即過也。 人命無常過於山水。 山水流之急速人命無常復過於彼也。 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釋上二喻無常迅速理實出息不保入息出息不迴便捨壽也。 眾等。 此會大眾。 各各一心。 人人各各心專無二念念進修。 勤修精進。 即䇿發心心所防惡發善成滿一切善事。 慎勿懈怠。 心常謹慎無`[德疑得]`德懈怠退失諸善增長諸惡。 懶墮。 是懈怠之體性。 睡眠。 令身心不自在障觀為業睡眠覆心諸善皆息。 縱意。 無常日近所作未成勿貪塵境縱恣心意也。 夜即攝心。 每至夜分時攝錄其心勿令散亂攀緣境界。 存念三寶。 每至夜分時心常存在觀察思念佛法僧也。 莫以空過。 人身難得諸佛難遇正法難聞眾僧難值心無思念可謂空過如到寶山空手而迴無所自齋也。 徒設疲勞。 翫色躭聲虗徒施設疲勞苦終無濟益。 後代深悔。 生不修善死墜三塗萬死千生自受深重憂悔誰人代苦故云徒設疲勞後代深悔。 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此勸大眾一心應學依教奉行應合要當修學此菩薩大戒也廣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以什公偏誦一心地法門品略明戒相時當姚興翻傳經論五千餘部最後於逍遙園中譯此經也時維弘始三年。 諸大德春分四月日為一時。 從臘月十六至四月十五春分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夏分八月十六至臘月十五冬分。 半月日`[已【CB】,巳【卍續】]`已過。 一月日`[已【CB】,巳【卍續】]`已過 二月日`[已【CB】,巳【卍續】]`已過 一月半`[已【CB】,巳【卍續】]`已過 二月半`[已【CB】,巳【卍續】]`已過 三月日`[已【CB】,巳【卍續】]`已過 四月日`[已【CB】,巳【卍續】]`已過 二月半`[已【CB】,巳【卍續】]`已過。 少一夜餘有一夜三月半在。 三月日在 二月日在 一月日在 二月半在 一月半在 半月日在。 老死至近佛法欲滅諸大德優婆塞優婆夷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善道法各聞強健時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須待老欲何樂乎是日`[已【CB】,巳【卍續】]`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僧集否。 答僧`[已【CB】,巳【卍續】]`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 若有答云未受戒者`[已【CB】,巳【卍續】]`已出若無答云此眾無未具戒者。 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 若有答云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已【CB】,巳【卍續】]`已若無答云此眾無說欲者。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答云說戒羯磨。 大德僧聽今十五日眾僧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說戒白如是。 問云作白成否答云成。 眾當一心聽持戒淨身口攝心正憶念多聞生實智由斯戒為本戒為妙法藏亦為出世財戒為大舟舡能度生死海戒為清涼池澡浴諸熱惱戒為無為術消伏邪毒害戒為究竟伴能過險惡道戒為甘露門眾聖所遊履持戒心不高專精不放逸不取正戒相亦無邪念心是名清淨戒諸佛所稱讚持戒心不悔所願亦成就戒為法城壍能遮煩惱賊戒為勇猛將摧伏魔軍眾戒為如意珠能與商人寶戒為妙樓觀遊戲諸三昧持戒為平地禪定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莊嚴萬行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為本是故有智人堅心守護戒寧喪失身命慎勿有所犯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我今欲說戒眾當一心聽乃至小罪中心應大怖畏有罪一心悔後更莫復犯心馬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切戒行亦如利轡勒佛口說教戒善者能信受是人馬調順能破煩惱軍若不受教勅亦不愛樂戒是人馬不調沒在生死軍若人守護戒如𤛆牛愛尾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鏁日夜常精進求實智慧故是人佛法中能得清淨命。 諸大德今(白黑)月十五日作布薩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戒當一心善聽有罪者發露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諸大德清淨堪說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戒`[已【CB】,巳【卍續】]`已說菩薩戒序竟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 如是三問。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梵網經盧舍那。 此云滿淨。 佛說。 史說即佛以教合機開不可理從所說彰名梵網經之盧舍那佛說依主釋也。 心。 即信等五十心或五十四心楞嚴經五十五心。 地。 無所地地前總名信解行地見道名淨心地修道以上名如來地前心唯因地通佛果。 法。 無非妙軌。 門。 賢聖通遊。 品。 類別不同也心地即法門心地法門即品此心地法門品即所說也從能說依主釋也。 菩薩戒本。 戒即本菩薩之戒本亦諸佛之本本即根本佛菩薩功德從此戒生。 爾時。 爾猶當也即當舍那於華藏界中正宣此戒傳付釋迦之時也。 盧舍那佛。 即第二重他受用佛能說教主也。 為此大眾。 則遠指地前三賢及諸凡眾也。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 此之廣戒乃有爾數。 心地如毛頭許。 今此心地一品如前廣數中一毛頭許顯極少也。 是過去一切佛`[已【CB】,巳【卍續】]`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CB】,巳【卍續】]`已學當學今學。 此顯證也既三世諸佛皆同說此戒今後學者見賢思齊進趣有憑不枉功也。 我`[已【CB】,巳【卍續】]`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此是釋迦隨世稱我指自本身從初發心便修此戒直至成佛實經三祗且略云百心地即所修之法盧舍那即所求之果。 號吾為盧舍那。 此化釋迦指自本身稱盧舍那。 汝諸佛。 此依諸佛化行之門千華上盧舍那佛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 轉我所說。 令化佛轉傳我自受用身舍那所說心地法門戒品。 與一切眾生。 少分一切。 開心地道。 為此地前三賢開示五十五心并於三地令修成無上覺故名為道。 時蓮華臺藏世界。 即正當從真起化時第二重他受用佛所坐華座表含千界名為臺藏。 赫赫天光。 復名世界赫赫天光。 師子座上。 師子之座。 盧舍那佛放光光。 佛傳佛戒先放多光表淨戒無瑕遮防不一能除癡暗。 告千華上佛。 今告此千葉華上千丈大化身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 令傳法歸往自所化邦處去去者離也。 復轉為千百億釋迦。 此迤邐相傳約安布教相行化相門理實千釋迦千百億釋迦皆從自受用成事智現所說法音亦不離無垢識自證分中聲種子起。 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依前五十五心次第而說次第而修於三地中亦次第故。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告大小佛及一切眾生各各受持各各修行此心地法門品。 爾時。 即是舍那傳授畢`[已【CB】,巳【卍續】]`已千華上佛受法了時。 千華上佛。 千葉華上千大化佛。 千百億釋迦。 一千箇大千界內千百億小化佛。 從蓮華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從第二重他受用土起來於本界。 各各辭退。 大小化佛皆各辭退。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舉者遍也諸佛各遍身放光故。 光皆化無量佛。 諸佛光中各各皆化無量佛故。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 諸佛各用四色之花供養佛故佛供養佛者化下位故令敬法者重於人故。 供養盧舍那佛。 敬本師故。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理實先受法`[已【CB】,巳【卍續】]`已然後供養人供養了後言受竟者供養只為報受法恩酬恩畢`[已【CB】,巳【卍續】]`已方名竟故。 各各。 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不一名各各也。 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 如是大小化佛各從他受用土沒來此也。 沒`[已【CB】,巳【卍續】]`已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 佛所入定名也定能攝心住持功德猶如虗空容受一切無所障礙定能發慧慧能演法奉行斷障證理如花結果如光破闇。 還本源世界。 如是千佛千百億佛各從本土往詣蓮華臺藏聞此心地戒`[已【CB】,巳【卍續】]`已却來元所化國土。 閻浮提菩提樹下。 此即化身赴座成佛之義也如王宮生出家修行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八相具矣。 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 問佛心常在定何故前言入定此言出定答若佛實身即常在定今約化身示有入出。 出`[已【CB】,巳【卍續】]`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此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也餘處不言千光王者對劣機故此對大乘上機故出定`[已【CB】,巳【卍續】]`已更不待請便登金剛千光王座即說大法若對下根八相成道後說法座此表成佛說法破闇法王座上放千光故千光之王千光王之座。 及妙光堂。 佛於堂內坐欲說妙法先放微妙光故王座光堂二處合說初會法門。 說十世界海。 即於十方一方一界世界即佛國土此初會說法即十方中每一一方各說一他受用佛國土對於地前小穢土故此土廣大下位罔一故復稱海。 復從座起。 從前金剛千光王座起。 至。 到也。 帝釋宮。 即三十三天主所居天之也。 說十住。 住不退唯第七住若入位不退名住一住總攝十一發心住見佛法僧發菩提心故二治地住鍊磨轉精治心垢故於諸眾生利樂悲愍故三修行住自觀`[己【CB】,巳【卍續】]`己身六界五根念念遷滅苦空無我修此觀行以除我執名修行住四生貴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入如來種中故五方便具足住能利自他饒益安樂諸眾生故六正心住聞讚佛毀佛心定不動故七不退住聞有佛無佛心定不退故八童真住三業無失起六和敬真行無非物莫能壞故九法王子住方便善巧調伏眾生應機善說妙合令儀紹嗣非虗故十灌頂勤學十智神通化利功業圓就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大子陳列灌頂故此下具位正念真如住法界理名之為住也。 復從座起至𦦨天中。 具正應云須夜摩此云喜分隨受喜樂有時分故。 說十行。 此第三會佛說十行法門也一歡喜行歡喜布施內外無惜能悅自他無恚恨故二饒益行善護三聚以能利益一切眾生故三無違逆行行二利行時能順人心菩薩恭謹無違根故四無盡行精進修習心不退亂盡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故五`[癡上應有離字]`癡亂行了知生死隨行業緣心不迷倒故六善見行念念觀察一切眾生而不著故七無著行善修勝行不滯空有達有為法無實性故八難得行常以大願攝勝善根但行利他無求自果故九善法行深根性順理益物善於化故十真實行言行相應所作成諦故此中賢位深心增勝樂修一切菩薩行故立十行名也。 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 從欲天下數之梵語兜率兜術非正正云覩史多此云知足彼天知欲樂足故。 說十迴向。 此第四會佛說十迴向法門也智照真理不住名回大悲救物為心名向一救護眾生相迴向以四無量心能救護眾生由大智故復離眾生相能拔濟眾生破癡闇故二不壞迴向信向三寶及戒得四不壞信故三等一切諸佛迴向學三世諸佛所作迴向故四至一切處迴向菩薩修善恩霑無際普利法界行願無邊故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心常在定身行利物無蹔停時故六入一切善根平等迴向能現八相成道修四攝行化利生故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住無分別心離怨親男女等想故常以此心行化利故八真實相迴向謂能決斷推求理事無邪謬故所行真正不越無為故九無縛著解脫迴向一切行願普皆修習違背障染趣向真如故十等法界無量迴向能為法師調御有情離相行廣名等法界恒以此行迴向三處故以法訓物令調三業制御六根滅除眾生諸惑障故此第十迴向中攝四加行位總名上賢大悲心增勝普將諸善迴向救護苦眾生故楞嚴十住十行十迴向名中與此少別恐繁不敘。 復從座起至化樂天。 具正云樂變化天樂自變化快樂等事還自受用悅樂意故。 說十禪定。 此第五會佛說十禪定法門也梵語禪那或云䭾演那此云靜慮一出家清淨禪二近善知識清淨禪三阿蘭若處禪四離戲論憒閙禪五身心柔軟禪六智慧寂靜一切音聲禪七七覺支八聖道禪八離味著諸煩惱垢禪九通明清淨禪十內知方便遊戲神通清淨禪於此十種法門寂靜思慮專注一心故名十禪。 復從座起至他化天。 具云他化自在天他化五塵而自受用皆得自在故。 說十地。 此第六會佛說十地行法門也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尸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三發光地成就勝是六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牙連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今現前故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 復至一禪中。 即初禪也。 說十金剛。 此第七會佛說十金剛法門也一覺了諸法心二化度眾生心三莊嚴世界心四善根迴向心五奉事大師心六實證諸法心七廣行忍辱心八長時修行心九自滿足心十令他願滿心以此十心堅固難壞猶若金剛故立此名也`[已【CB】,巳【卍續】]`已。 復至二禪中。 定生喜樂地也。 說十忍。 此第八會說十忍法門也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此之十忍皆以聖智印解諸法斷染證淨故立忍名也。 復至三禪中。 離喜妙樂地也。 說十願。 此第九會十願法門也一無限善根願二法愛增上願三親近增上願四獲大神通願五自證正智願六令他了解願七攝受正法願八廣利羣生願九荷負眾生正願十如實修行願以此十種大願力故而能攝持一切行門無不具足故名為願也。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具正云莫醯伊濕伐羅提婆此云大自在天此天為第四禪王是娑婆世界之主統御諸天故有大宮殿隨身化生故。 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 我即釋迦說戒本源從蓮藏界流至於此。 盧舍那佛。 能說教主。 所說心地法門品。 是所說之法門也心地之義前`[已【CB】,巳【卍續】]`已明也。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前段經文所明是一箇大千界內百億釋迦各說前十會法門竟今此類辯餘方例准餘界九百九十九箇大千界內各各有百億釋迦各各說十會法門與前事同是故云爾。 爾時。 初現化相時也。 釋迦牟尼佛。 即此周之一佛也。 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 從第二重他受用佛千華座處來於此一閻浮提州故。 入天王宮中。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所居宮也。 說魔受化經`[已【CB】,巳【卍續】]`已。 梵語魔羅此云障礙惱亂令善事不成故佛將成道先降伏`[已【CB】,巳【卍續】]`已魔王受化諸魔子魔民無不順從者也此是化佛降真魔也有說天上真降魔者在大寶華王座上成自受用身時降之樹下降魔者是化佛示現魔亦是化佛先降魔後現八相成道。 下生南閻浮提。 是小化身佛現化之州也。 迦夷羅國。 以南贍部州中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此迦夷羅國大國之數也。 母名摩耶。 此云大術此大菩薩得大智願悟世法如幻願為佛母。 父字白淨。 釋迦示現受生之父母也。 吾名悉達。 具正梵云薩縛喝`[剌【CB】,刺【卍續】]`剌他悉陀此云一切義成世出世法成就圓滿。 七歲出家。 出家相也。 三十成道。 小乘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大乘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 號吾為釋迦。 此云能仁。 牟尼。 此云寂默即能證智所證理俱離喧煩故。 佛於寂滅道場。 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佛得道處名曰道場生滅滅`[已【CB】,巳【卍續】]`已故云寂滅。 坐金剛華光王座。 即金剛座佛坐此座`[已【CB】,巳【卍續】]`已將欲說法先雨花放光。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從金剛座起超越中間至自在宮故。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舉其兩頭攝其中間十會法門。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 四禪諸王各將部從持於寶幢來至佛所。 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情非情界皆各不同。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 一一大千界各各有百億四大州也。 佛教門亦復如是。 佛所說教遍大千界內有大乘性悉能被故正被大乘兼被餘乘。 吾今來此世界。 釋迦指自所化之國也。 八千返。 返者迴還也往來之義根熟來化緣盡迴還迴還八千且約大數未必定耳。 為此娑婆世界。 此云堪忍此世界中五濁極惡堪忍眾苦。 坐金剛華光王座。 赴座成佛。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往返宣說十會法門。 是中一切大眾。 少分一切。 略開心地竟。 此約大乘心地戒故。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如前說魔受化經`[已【CB】,巳【卍續】]`已來下成佛故。 為此地上。 凡夫地上。 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 凡夫無智故各癡闇。 說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 此戒從無垢識中流出。 常所誦一戒。 佛為眾生常誦出此一大乘戒。 光明。 光明體清淨離戒戒於癡闇。 金剛。 戒性堅持能破煩惱猶如金剛能摧諸物。 寶戒。 此戒貴重如世珍寶亦七聖財之一數也。 是一切佛本源。 十方諸佛初發心時即持此戒而得成佛。 一切菩薩本源。 十方菩薩皆因此戒得入上地。 佛性種子。 四智種子是佛體性亦由此戒佛性種子漸漸增長證理成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約理佛性及行佛性少分一切。 一切意識色心。 意即第七識即前六色即五根及根依處心即第八此等和合方名眾生。 是情是心。 揀無情物是有情者可受得戒。 皆入佛性戒中。 此戒是成佛之性非真如也有云受佛性戒者非也。 當當。 即當世不一。 常有因故。 此戒成佛常定之因。 當當。 即所證之果於十地中分分而證故曰當當又因果合論故曰當當。 常住法身。 離四相遷故曰常住法身又由持三戒為因證三法身凝然相續不斷故言當當。 如是。 總指十戒。 十波羅提木叉。 根本十種。 出於世界。 從自受用自證分中流出此戒遍於世間。 是法界。 戒即是法法能防非。 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 頂戴文卷。 受持。 領納指趣慎勿廢忘常憶在心。 吾今當為此大眾。 釋迦指地前三賢眾。 重說。 曾八千返說今此又說故名重說若望長行無重說十戒之理。 十無盡藏戒品。 十戒類別故稱品包攝出生功德故名藏此戒出生三身四智百四十種不共功德。 是一切眾生戒本源。 因持此戒究竟成佛演出五乘故亦即是此戒為其本源也。 自性清淨。 戒性離染本淨無瑕。 我今盧舍那 我即釋迦順世所稱今指第二重他受用佛是我小化身佛所依盧舍佛也。 方坐蓮華臺 方如正坐千葉所成之華座臺即華座也。 周匝千華上 華座周匝千箇華葉之上。 復現千釋迦 每一華葉上現一千丈大化釋迦佛以千葉故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前千葉華每一華上一大釋迦王一大千界內有百億小釋迦各王一四大州也。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各於本國南州中印度內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同日同時更無前後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結指上數。 盧舍那本身 舍那本身上現起化佛故。 千百億釋迦 所現化佛。 各接微塵眾 神力引接三賢之眾。 俱來至我所 釋迦及眾俱至舍那所聞心地戒凡見化舍那。 聽我誦佛戒 聽我舍那誦諸佛戒或釋迦令眾聽我誦舍那佛所說戒。 甘露門則開 戒如甘露除煩惱熱開者解也解散一切煩惱怨結故。 是時千百億 是前詣舍那所聽戒了訖之時。 還至本道場 是諸釋迦元得道處。 各坐菩提樹 各於本國坐於樹下。 誦我本師戒 佛因戒得戒為本師又釋迦於舍那傳受即釋迦誦我舍那本師所誦之戒。 十重四十八 所誦重輕本遮二戒。 戒如明日月 顯戒德也能除癡闇能除熱惱。 亦如瓔珞珠 戒珠嚴身善名速聞近感人天遠成佛果勝報莊嚴又瓔珞莊嚴年少姝好若老朽等莊嚴非好戒珠莊嚴一切俱好。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此明遍法界量一切菩薩無有不因此戒得成佛者。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此舉聖勸凡佛佛尚誦凡豈不誦由持此戒頓成佛也。 汝新學菩薩 釋迦呼三賢位菩薩對於地上名曰新學。 頂戴受持戒 勸受持自利行也自若不行無以勸他亦同事化。 受持是戒`[已【CB】,巳【卍續】]`已  轉授諸眾生 此二句明利他行也。 諦聽我正誦 正者當也佛令審聽我誦此戒甚是正當要當也。 佛法中戒藏 於佛所說三藏教中此是戒藏。 波羅提木叉 標指別解脫戒名也如下自釋。 大眾心諦信 勸三賢眾令信信何言汝是當成佛。 汝是當成佛 令信時受持戒故定當成佛。 我是`[已【CB】,巳【卍續】]`已成佛 亦令汝信我佛曾受此戒`[已【CB】,巳【卍續】]`已得成佛。 常作如是信 於當成`[已【CB】,巳【卍續】]`已成念念常憶心心不移故。 戒品`[已【CB】,巳【卍續】]`已具足 由前二信戒得具足翻顯無信定無此戒。 一切有心者 一切有大乘種性具四智菩提心者。 皆應攝佛戒 攝者錄也收攝也但是有四智菩提心者總合攝錄入此佛戒中雖要發心方堪受戒以有性者畢竟須發心故。 眾生受佛戒 有性眾生若遇勝緣定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既受戒`[已【CB】,巳【卍續】]`已便入於諸佛法海因位次中攝故非果位也。 位同大覺`[已【CB】,巳【卍續】]`已 初心受戒`[已【CB】,巳【卍續】]`已便同大覺初心受戒時一等故言位同也非佛位同也。 真是諸佛子 以受佛戒佛口教生紹繼佛位名為真子。 大眾皆恭敬 佛告三賢眾因戒得成佛總要恭謹深重敬心方堪聽受。 至心聽我誦 佛誦佛戒非是小緣要至極用心專審不亂。 爾時。 佛將欲現化相時。 釋迦牟尼佛。 一四大州一小化佛。 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CB】,巳【卍續】]`已。 化身初成道竟也。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佛成道`[已【CB】,巳【卍續】]`已先觀成佛之因因持此戒由此纔成便結此戒不同小乘因犯方制。 孝順父母。 父母有生育之恩長我修道之器故須孝順現存者竭力供養勸發道心過往者戒善潛資咸令離苦。 師僧。 為師之僧以有訓道之德令成道果皆因本師教誨之力。 三寶。 有拔濟恩。 孝順至道之法。 真如理法是究竟所證故問真如無相何有孝順答今令離過契合無為名為孝順。 孝名為戒。 既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必須修善善不違理即是持戒故孝名戒也。 亦名制止。 戒別名也制善令行止惡令斷斷惡修善體即戒也。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眾機廣大故放多光口放光表語決定大乘戒者決定成佛。 是時。 是即指法時即佛口放光時。 百萬億大眾。 於佛有緣堪聞戒者皆來集故此總標大數也。 諸菩薩。 於前百萬億中別指二利行者。 十八梵。 三禪各三四禪九天梵王為首總言之也。 六欲天子。 欲界六天并諸天子。 十六大國王。 人中南州五印度中共有十六大國王故。 合掌至心聽。 如上大眾欲聞大乘深妙之法故皆合掌至心聽受。 佛。 即釋迦也。 誦一切佛。 過現二世各遍十方數越塵沙。 大乘戒。 略即十重四十八廣乃塵沙。 佛告。 結集之言。 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 無增減者約人即無厭無忘表法則黑半從明漸闇闇盡者表誦戒`[已【CB】,巳【卍續】]`已惡業滅盡故白月則從闇漸漸向明明圓者表懺悔`[已【CB】,巳【卍續】]`已善業周圓故。 自誦。 佛自思惟自因此戒得成為佛佛今舉自誦利益意欲勸他令誦。 諸佛法戒。 三世諸佛同持同誦佛誦佛戒激勸餘生法即戒故。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 即初發心。 亦誦。 例勸餘人也佛今`[已【CB】,巳【卍續】]`已成尚誦此戒汝今未成何得不誦。 乃至十發趣。 下賢。 十長養。 中賢。 十金剛。 上賢。 十地。 即極喜等。 諸菩薩亦誦。 總指上數。 是故。 因前起後也因前佛生同誦是故。 戒光。 戒體如光。 從口出。 佛口說出此戒。 有緣非無因故。 緣即師資具儀因即口陳辭句領納文旨熏種在內遮防於外因緣具故戒體方成故此云爾。 光光。 戒條非一遮防事多故曰光光。 非青黃赤白黑。 戒以所熏思種上防惡發善增長功能為體非五顯色。 非色。 無質礙故。 非心。 非八識心心所。 非有。 戒性非有染故。 非無。 遮防不無。 非因果法。 法字通二戒非正因法正因法四智種也戒非正果法正果法所證二轉依也。 是諸佛之本源。 萬派千流推窮其本出自泉源三賢十聖究竟成佛無因此戒。 行菩薩道之根本。 六度萬行二利功圓無越此戒。 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舉`[已【CB】,巳【卍續】]`已成佛菩薩例勸現前會中初心佛子三賢之眾要證佛果須修此戒。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結勸受學也意令領納文旨攝持不忘讀誦其文善學其義有始有終方成佛道。 佛子諦聽。 佛勅當機真子令其審諦而聽也。 若受佛戒者。 若者如也指義佛指堪受戒五蘊假者。 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 總二十類數通王臣四眾天人八部等但是有大乘種性發菩提心求成佛果者總攝也。 `[但【CB】,伹【卍續】]`但解法師語。 領納文旨曉了義趣。 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簡二乘持戒斷障清淨故云第一者即受戒假者。 佛告諸佛子言。 標告當機之眾。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總指十重戒條數也。 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 此牒不誦者人。 非菩薩。 凡為菩薩必行二利不誦則自利行虧亦不能傳授利他既虧二利故非菩薩。 非佛種子。 四智佛種由戒增長即得成佛不誦則不行不行則佛種不增不增則不得成佛故棄也。 我亦如是誦。 佛學自誦例勸他誦誦戒之益所為成佛。 一切菩薩`[已【CB】,巳【卍續】]`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 上引例下勸持。 `[已【CB】,巳【卍續】]`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相是持犯儀相覺受狀貌或體相儀貌。 應。 合也。 當。 須也。 學。 修學受學。 敬心。 受學之心常生恭敬。 奉持。 承奉保持無令忘失文旨。 佛言。 結集所加。 佛子。 釋迦欲說大戒告語現前當機一分發大乘心受菩薩戒從正法生當紹佛位佛子。 若自殺。 自身行殺。 教人殺。 復自口教勸他人令其行殺今此二殺通於三業意通自他。 方便讚嘆殺。 讚能殺之人或讚所用之法二各復二謂未殺讚之令殺殺`[已【CB】,巳【卍續】]`已讚之令喜巧言稱善故云方便。 見作隨喜。 見殺順從心生歡喜心喜彼殺終無厭惡。 乃至。 殺事極多未能備舉。 呪殺。 術力殺故。 殺因。 通於三毒為利殺貪為因報怨殺嗔為因不識罪福癡為因也。 殺緣。 能所和合并所藉待法皆名緣也。 殺法。 殺有法度。 殺業。 即正所作事或以此為活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 有情數者。 不得故殺。 此一句通上諸殺皆並言之甚好也。 是菩薩。 指前受戒佛子也既受戒`[已【CB】,巳【卍續】]`已二利`[但【CB】,伹【卍續】]`但行復名菩薩。 應起常住慈悲心。 即合生起拔苦與樂其心不易。 孝順心。 菩薩之行觀諸眾生恒如父母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方便救護。 見生苦難或臨命者菩薩不惜身命救濟護持。 一切眾生。 一切有命殺皆有罪慈悲護法是饒益戒有難救之定應生福。 而反自。 反者飜也苦難不救`[已【CB】,巳【卍續】]`已非菩薩今乃飜自殺故云而反自。 恣心。 恣縱也放縱自心殺生無限。 快意殺生。 殺了豁然稱情心意。 者。 即牒定造殺業者也。 是菩薩波羅夷罪。 結罪名也菩薩簡二乘波羅夷此云他勝處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果無分二者不共住更不入僧數三者墮落捨此身`[已【CB】,巳【卍續】]`已墮阿鼻獄菩薩以慈悲為本今既虧此故當重罪。 若佛子。 標告當機。 自盜教人盜。 二盜三業同前。 方便盜。 不義而取斗秤欺謾借貸不還等。 呪盜。 呪使鬼神取或以呪力轉迷人心令捨而取等。 盜因。 非為益`[己【CB】,巳【卍續】]`己`[但【CB】,伹【卍續】]`但不欲彼取之使無令其窮困嗔為因除貪嗔外不與而取癡為因因貪可知。 盜緣。 能所盜合穿墻等所藉皆緣。 盜法。 盜時方法。 盜業。 即正作或以此為活。 乃至。 超餘。 鬼神。 祠廟中物。 有主。 但屬主物。 劫賊物。 賊劫之物而反劫之。 一切財物。 一切堪鬼之物並盜之。 一針一草。 舉少例多。 不得故盜。 止能盜心除無心外起意決定即犯盜罪。 而菩薩。 牒前佛子受不盜戒者。 應生佛性。 心順佛理故無盜意。 孝順心。 一切眾生宿生曾為父母今以孝心順之定非偷盜。 慈悲心。 應生救苦與樂為本。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佛子見無福者教彼福生福生者勸斷惡修戒佛子見無樂者常行與樂心借助彼得樂。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 菩薩合行布施今乃不行`[已【CB】,巳【卍續】]`已是一𠎝復盜人物故招重罪故云而反。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 二通三業。 乃至一切女人。 不揀親疎好醜等故云爾也此制男戒女戒應云一切男子。 不得故婬。 揀去強力及無心等。 婬因。 三毒為因貪染可知實無情愛但欲辱彼嗔為因也此示之外癡為因也。 婬緣。 人所和合情愛覆蔽等為緣也。 婬法。 法則便宜。 婬業。 正所作業成此為務。 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 都有十類畜生鬼神人天母女姉妹六親超云乃至。 及非道行婬。 俗異本形處為非道僧一切處皆為非道`[但【CB】,伹【卍續】]`但不合理總名非道。 而菩薩。 即當機受教二利俱行故名菩薩應施淨法也。 應生孝順心。 一切眾生皆是多生父母。 救度一切眾生。 菩薩行願有苦願救發心願度。 淨法與人。 教以戒法反聞思修障盡圓證無非清淨皆有軌則故名淨法。 而反更起一切人婬。 菩薩合施淨法教人斷婬今不能教`[已【CB】,巳【卍續】]`已非菩薩翻更於一切人處起心行婬故云而反此上總標也。 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 此別指也。 無慈悲心者。 理合於彼與樂拔苦今起染行令彼墮落故無慈悲。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 正惟口意實亦兼身或詐現異想假示喜怒。 方便妄語。 本意求財妄說禍福。 妄語因。 三毒為因為求名利恐動人心不識罪福。 妄語緣。 為妄語所藉緣也。 妄語法。 執儀。 妄語業。 正所作事功業活業以此求利。 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 及聞覺知八邪語也。 身心妄語。 身作妄語之想心為妄語之相又身為妄語之緣心為妄語之因因緣合說皆名妄語。 而菩薩。 標指前來受戒佛子二利俱行菩薩。 常生正語。 見聞覺知八正語也。 正見。 語既不邪定生正見。 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 自他俱正二利並成。 而反更起一切眾生。 合自具正方能化他今乃反此故當其罪。 邪語。 八邪之語。 邪見。 邪妄推求。 邪業者。 因見邪故三業不正故生邪業。 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佛告當機正制綺語問若爾經文何得但論酤酒答今依十業次第正當綺語酤酒是綺語因經中舉因以顯果也。 自酤酒教人酤酒。 二通三業。 酤酒因。 亦通三毒。 酤酒緣。 麴米糟具。 酤酒法。 即醞釀等。 酤酒業。 為得直與他依之存活具此因緣生多綺語。 一切酒不得酤。 一切之言義含多種米酒果酒藥酒乾濕清濁等。 是酒。 指前一切酒。 起罪因緣。 即生綺語罪也或起三業十𠎝三十六失皆由此酒起罪因緣也。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 既稱菩薩本要利生教以三乘聞思修慧引生無漏斷證分明明達慧也。 而反更生。 合行明慧導引眾生不行明慧`[已【CB】,巳【卍續】]`已是其過翻生顛倒故當重罪。 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 正制惡口問經何說過答說善人過必是惡人既是惡人口無善言說善人過即是惡口也。 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 通於三業內心行布身手指示自屬大乘通說五乘之過。 教人說罪過。 自說過`[已【CB】,巳【卍續】]`已復以巧言教示他人令說五乘之人過故。 罪過因。 三毒為因為名利說過貪為因不為益`[己【CB】,巳【卍續】]`己`[但【CB】,伹【卍續】]`但欲損他嗔為因迷善惡報痴為因。 罪過緣。 名位勢力舊惡宿習等。 罪過法。 言辭巧便說過軌則。 罪過業。 正說之事或以說過為務。 而菩薩。 佛子聞惡教令生善。 聞外道惡人。 佛法外人常懷傲慢嫉妬善人說佛法中罪過。 及二乘惡人。 二乘雖佛弟子大小宗途不同亦說大乘之過。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既稱佛法必無非法非律今以佛法妄說為非。 常生悲心。 菩薩見上惡人說過知謗罪深常生悲憫之心。 教化是惡人輩。 菩薩覩諸眾生恒如一子不捨惡人教化彼也。 令生大乘善信。 外道令信向佛法三乘令迴信大乘。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悲心止他說謗利物生信見謗不止`[已【CB】,巳【卍續】]`已非菩薩而今自說故云反更自說結罪。 若佛子。 正制兩舌問何故經說自讚毀他答此過多名讚毀兩舌離間語鬪構兩頭經歸一名。 自讚。 自讚`[己【CB】,巳【卍續】]`己德。 毀他。 毀他過失或他無過虗言誹毀毀者破也壞也破壞他善正唯口意亦兼於身以手指示可叱而毀有讚而不毀毀而不讚亦讚亦毀`[但【CB】,伹【卍續】]`但隱他德而不稱讚即是毀他。 亦教人自讚毀他。 教示他人似我毀讚。 毀他因。 因亦三毒自讚正貪兼嗔以顯他非毀他正嗔兼貪以顯自德痴助必有又為名利讚毀貪為因為損他讚毀嗔為因若無愚痴必不讚毀也。 毀他緣。 以讚毀者必藉緣故。 毀他法毀他業。 准前釋之雖有過惡菩薩為護自善根命故不應毀讚何況實無者也。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 不簡怨親如有受毀辱者菩薩應令替代受辱。 惡事自向`[己【CB】,巳【卍續】]`己。 但是損惱有情事總名惡惡者惡也可嫌惡事納向自身。 好事與他人。 但是稱心可意之事捨與他人此即施善受善也。 若自揚`[己【CB】,巳【卍續】]`己德。 理合密行隱自`[己【CB】,巳【卍續】]`己德顯揚他善不為是過今自揚`[己【CB】,巳【卍續】]`己德實非菩薩。 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不隱施事唯顯自德`[已【CB】,巳【卍續】]`已非菩薩更隱他好事其過轉增故當重罪。 若佛子。 正制貪欲問經何言慳答也貪欲心恡之不捨即為慳心或由慳增十業次第正是貪也。 自慳。 意業。 教人慳。 語業兼身手藏護物通三業也。 慳因。 三毒為因存`[己【CB】,巳【卍續】]`己不施貪為因憎彼不捨嗔為因不知罪福報應癡為因。 慳緣。 外自所乏或宿嫌恨或不稱情由是壯櫃硬鏁密藏深埋皆是慳心所藉緣也。 慳法。 護惜便宜。 慳業。 堅固不捨或務成家活業。 而菩薩。 牒指當機應濟貧苦。 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所救眾生。 隨前人所須。 隨順乞人須要便施。 一切給與。 供給如意乃至樂大不可說小。 而菩薩以惡心嗔心。 宿有怨故嗔心不捨者為活命不施貪為惡心憎彼不施嗔為惡心不知施福任用不施痴為惡心。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於財施中舉少況多故云乃至針草至寡尚自不施豈況多施。 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此法施亦以少顯多句偈少法尚慳多豈能捨。 面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合行惠施而今不施`[已【CB】,巳【卍續】]`已名大慳反乃倍加罵辱故當重過。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 二容三業自瞋意業教他語業面帶怒相。 瞋因。 三毒為因瞋為因者約種現說競名利等貪為因違順外痴為因。 瞋緣。 名利怨讎怨讎聚會對境嗔生。 瞋法。 發嗔方法。 瞋業。 忿毒現行以此為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 五姓眾生皆令發意修自乘行證自乘果三善根即無貪嗔痴或三乘善根。 無諍之事。 前善根體能和諍訟。 常生慈悲心。 菩薩利物慈悲為本。 孝順心。 長如父母幼若弟妹上孝下順怨親無二。 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 怒害發作不簡尊卑貴賤聖凡不分良善但行嗔怒故云爾。 乃至於非眾生中。 嗔心猛烈觸目違情便生怨根於無情嗔。 以惡口罵辱。 口業不忍。 加以手打及以刀杖。 身業不忍。 意猶不息。 意業不忍三業不忍即便生嗔。 前人求悔。 菩薩嗔他心尚未息前被嗔人却來菩薩處悔過。 善言懺謝。 前被嗔人既見菩薩暴惡心高向啟善言是我之過願勿見罪。 猶瞋不解者。 菩薩嗔心猶來未散。 是菩薩波羅夷罪。 善懺猶嗔故當重罪。 若佛子。 正制愚痴問何故經言謗三寶等答以依十業次第是痴以痴為因生邪見果毀謗三寶。 自謗三寶。 佛子自依三寶陰求道進業而於三寶自生毀謗。 教人謗三寶。 自謗是過更教人謗道罪復深二謗亦通三業。 謗因。 因亦三毒名利謗貪為因懷怨謗嗔為因無知是痴為因。 謗緣。 祿位通`[已【CB】,巳【卍續】]`已得未得怨嫌等皆所藉緣。 謗法。 巧說辭理。 謗業。 現行其事或以為務。 而菩薩見外道。 正法外計總名外道。 及以惡人。 通於一切十惡之人。 一言謗佛音聲。 即是佛子聞外道惡人毀謗佛之言心懷痛切。 如三百矛㓨心。 見聞外謗心中痛切如矛所`[刺【CB】,剌【卍續】]`刺。 況口自謗。 況口身親謗豈不極痛者也。 不生信心。 不信三寶是眾生最上之福田。 孝順心。 不信三寶是出世法身父母或由謗三寶殃及父母。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反助惡謗招罪重也自謗不信不孝助惡助邪罪多重也。 善學諸仁者。 佛告善能修學如上十戒一切佛子。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指上十種別解脫戒。 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計。 佛勸令於十戒一一皆不得犯如微塵許以少況多。 何況具足犯十戒。 微塵少戒尚不得犯何況全犯一二皆遮。 若有犯者。 牒定於上十戒中有犯者人。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菩提心發須藉持戒今此犯戒闕緣不發。 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 如當來世欲紹王位今世須先受菩薩戒犯戒闕因王位果失。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此約出家菩薩言之夫出家二眾不依相貌須有出家菩薩大戒方成此位。 亦失十發趣。 下賢位也。 十長養。 中賢位也。 十金剛。 上賢位也。 十地。 極喜地等。 佛性。 所證理能證智是佛體性。 常住妙果。 即二轉依凝然不斷微妙果報。 一切皆失。 總結上果。 墮三惡道中。 下善經說十種業道罪一一皆通三品心造所謂上品心造當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 二劫三劫。 增減中劫。 不聞父母。 地獄化生鬼畜雖有癡增上故如無不別或但可毀之言故云不聞名字。 三寶名字。 三塗是難處或由惡業設生人中不值三寶故云不聞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以者所以謂如上說犯戒之罪墮三惡道所以不應一一犯一戒也。 汝等一切諸菩薩。 佛說十重戒`[已【CB】,巳【卍續】]`已告現在會三寶位眾。 今學當學`[已【CB】,巳【卍續】]`已學。 佛引三世菩薩`[已【CB】,巳【卍續】]`已入位者尚乃修學汝大眾何得不學。 如是十戒應當學。 牒指十戒是正可學。 敬心奉持。 戒為佛本故應敬重承奉難心記持勿令失墜者矣。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此經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此心地法門一品二卷出彼大部故指廣文在彼本教所明也。 `[插入尾題并次首題]`註梵網經卷上 `[1-1]〖插入尾題并次首題〗`註梵網經卷中 佛告。 此結集加。 諸菩薩言。 此等正是佛言。 `[已【CB】,巳【卍續】]`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是結前也諸佛子是十波羅夷法`[已【CB】,巳【卍續】]`已說慢師等十輕垢法僧常聞入軍等十輕垢法僧常聞報怨等十輕垢法僧常聞救危等九輕垢法僧常聞教戒等九輕垢法僧常聞。 四十八輕今當說。 即生後文。 佛言。 釋迦化主所言也。 佛子。 佛告三賢位所化之眾受持佛語故稱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意欲來世受國王位先須今世精勤受持菩薩淨戒。 受轉輪王位時。 四種輪王亦不離此戒為因。 百官受位時。 文武將相不一故名百官亦因此戒。 應先受菩薩戒。 此句貫上三處言之。 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此戒為因能得王臣高貴之位故感一切鬼神救護有故即救無難常護。 諸佛歡喜。 以受此戒當得成佛稱順佛意故歡喜也不唯佛喜菩薩天神人非人等無不喜也。 既得戒`[已【CB】,巳【卍續】]`已。 於戒師所既受得戒`[已【CB】,巳【卍續】]`已訖。 生孝順心。 三寶是出世父母應生孝敬順從稟受教誡隨順。 恭敬心。 受得戒`[已【CB】,巳【卍續】]`已要須心生恭謹敬護也。 見上座。 眾中之首。 和尚。 此云近讀親近承事受讀經法是得戒師。 阿闍梨。 此云軌範師。 大同學。 同一師學中居長者。 同見。 同趣佛道。 同行。 同修二利行。 者。 牒上。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於上五類見從外來即可迎之兩宿`[已【CB】,巳【卍續】]`已去即須禮拜病須往問。安亦晨夕問訊敬重。 而菩薩。 標指前來受戒佛子。 反生憍心。 應生卑恭反生自恃。 癡心。 反生癡心不知可尊戒從師得。 慢心。 應行所敬反生𪋾他。 嗔心。 由癡所蔽昧於所敬。 不起承迎禮拜。 由前癡所致故。 一一不如法供養。 由嗔慢心。 以自賣身。 此表至重未必全無若無物供可以賣身。 國城男女。 亦同上意。 七寶。 金銀等也。 百物。 但是堪供養物總收大數言百。 而供。 奉進具設。 給之。 即諸所有物盡將奉進具足施設給濟也。 若不爾者。 爾者如是也不如上供給者。 犯輕垢罪。 結罪對重名輕污染淨行名垢罪者摧也以摧善法不生摧入惡道。 若佛子故飲酒。 故者常也特也即是專意常恒持故飲。 而酒生過失無量。 正示故飲之過也眾禍之門煩惱根本財物散失惡名流布云云故云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 此自不飲但自過酒教他飲也。 五百世無手。 增上果也。 何況自飲。 此表自飲其罪過前。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 教他飲酒必損他善能生他惡非菩薩行。 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此結歸自他二飲所得之罪也。 若佛子故食肉。 既稱佛子慈悲為本不得故心食眾生肉。 一切肉不得食。 正制所斷肉但是肉數必斷命得。 斷大慈悲性種子。 正示食肉過由大慈悲為因當稱成佛大慈悲性即是種子或由慈悲資熏本有菩提種子漸當成佛大慈悲性之種子。 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菩薩行成全在化生生既捨去外失化緣定不成佛。 是故。 因前文起因前食肉有過是故。 一切菩薩。 通在家出家男眾女眾。 不得食一切眾生肉。 `[但【CB】,伹【卍續】]`但有精肉皆不得食。 食肉得無量罪。 更短壽多病等。 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 貫前酒肉。 食五辛。 總標不食。 大蒜茖䓗。 即山䓗也。 慈䓗。 胡䓗。 蘭䓗。 家䓗。 興渠。 具攝一切葷穢辛臭之物。 是五種。 牒指前五辛也。 一切食中不得食。 誡此五辛皆不得食。 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 利他心普拔濟無偏有情犯戒總應教悔。 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 禁亦戒也大小乘戒能禁四眾三業十惡今破此戒故名毀禁。 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 總結上說。 應教懺悔。 但是犯戒之罪一一應合教授於彼令教懺悔。 而菩薩不教懺悔。 正違佛制。 共住。 第二過也不悔同住必是同惡。 同僧利養。 不悔同惡`[已【CB】,巳【卍續】]`已乖佛制更同利養第三過也。 而共布薩。 有過不悔而入布薩`[但【CB】,伹【卍續】]`但順世情名利拘心第四過也。 一眾住說戒。 內無戒行。 而不舉其罪教悔過者。 恐人知犯失利養故。 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 七標舉佛子眼覩意知耳聞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 同一師學。 同見。 同趍大果。 同行。 同修大行。 來入僧坊。 僧所住處即寺院中。 舍宅。 人所居住屋宅此通在家菩薩祗迎處也。 城。 盛也盛受民物。 邑。 縣也此亦通僧俗承迎處。 若百里千里來者。 不遮更近極遠。 即起迎來送去。 菩薩見上四種大乘來即起迎去即便送。 禮拜。 多日不見。 供養。 久住。 日日三時供養。 寅粥辰齋夜湯藥等。 日食三兩金。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恩越父母乳哺恩何限三兩金。 百味飲食。 美其殷極。 床座。 臥息置床說法敷座。 醫藥。 有所乘適。 供事法師。 以上諸物供給事養四種法師。 一切所須盡給與之。 但可合儀堪供者供。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 日日三時禮拜。 三時請說三皆禮拜。 不生瞋心。 多說少說皆不生瞋。 患惱之心。 說過違情亦不患惱。 為法滅身請法。 為求半偈捨身。 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違禁結罪。 若佛子一切處。 總標其數。 有講法。 指講三藏法也。 毗尼。 別示律藏此云滅滅惑滅業等。 經律。 據此經者經即是律。 大宅舍中講法處。 通僧俗處皆可講法。 是新學菩薩。 示堪聽機。 應持經律卷。 或持經本或持律部理必有論捧持三藏教卷部帙。 至法師所聽受諮問。 未聞法聽`[已【CB】,巳【卍續】]`已領勿忘數數思修疑即諮問。 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 示聽處也。 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未達佛意解行難生若不習聞三藏莫知造修之路捐棄身命尚合虔求有講不聽為失何甚傷呼即世十有九餘火出水中云何可救若別有大利或彼不如`[己【CB】,巳【卍續】]`己不往聽無犯也。 若佛子心背大乘。 准前應云不得心背大乘即是正受大乘。 常住經律。 所詮常住佛二轉依因依經律修進得故。 言非佛說。 謗大乘佛語非佛說。 而受持二乘。 聲聞緣覺經律。 聲聞外道惡見。 九十五見理外邪推。 一切禁戒。 總攝二乘外道禁戒。 邪見經律。 外道經律乖三乘理或二乘經律乖大乘理亦名邪也。 者。 牒上結罪。 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 怨親普濟覩病皆救故云一切。 常應供養。 應病湯藥隨時所須或順病意談法令喜。 如佛無異。 以如佛心供養病人或觀病人必當成佛。 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佛法僧父母師長貧病畜生病雖第七福勝第一。 若父母。 父母病有鞠養之恩。 師僧。 師僧病有訓導之德。 弟子疾病。 有紹隆三寶之能此上三類應救其病。 諸根不具。 眼等五根或隨闕一。 百種病苦。 隨一即救。 皆養令差。 於百病中隨患一病即使療治令其安差。 而菩薩以惡心。 反以惡心惡其病事。 瞋心。 慈悲不生。 恨心。 宿有怨嫌。 不至僧房中。 以上三心不至病處。 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 通一切人病處。 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不救無慈故當其罪若別有大利無惡瞋恨自病非犯。 若佛子不得稸一切刀仗弓箭矛斧鬪戰之具及惡網羅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稸。 但害物者皆不可也意似大寬拳手等亦能害物或約少分言一切。 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 乃至者越略餘經至於最重無過父母父母恩深被殺怨重重怨不報豈況餘生故應慈忍問此`[但【CB】,伹【卍續】]`但稸之不用殺生斯有何過答令人譏訶又大乘防心見此殺具內發殺意殺意既生即當其罪。 若故稸一切刀仗等者犯輕垢罪。 違制招殃。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品中當廣明。 結勸指廣。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 惡心則三毒三毒是眾惡之本為名利生貪貪不遂生嗔癡定隨也。 通國使命。 奉命為使通傳國信。 軍陣合會。 為命計會定時決戰。 興師相伐。 興起也師眾也即興起兵眾牙相征戰。 殺無量眾生。 雖即兼殺正取為命罪也。 而菩薩不得入軍中往來。 無事往來招人疑謗譏嫌尚乃不容。 況故作國賊。 特故為命殺害多生。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 准前後文應言不得故販賣良人等良善也。 奴婢。 下便卑劣之稱。 六畜。 牛馬犬羊豕鷄舉此六種以例餘畜皆所不應也。 市易棺材板木。 賈賣作棺材木。 盛死之具。 棺椁盛死人之器具菩薩販賣招人譏嫌。 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 為名利謗貪為惡心宿怨現嫉嗔為惡心二必有癡三毒為因然可起謗。 無事謗他良人。 平常好人良人無過妄生謗也。 善人。 修三乘善行之人也。 法師。 說法解法之師。 師。 和尚闍梨。 僧。 堂中大眾。 國王。 帝王。 貴人。 大臣。 言犯七逆十重。 於上七類人所二皆謗言犯逆重。 於父母。 住是在家出家無非父母生身奉戒孝順為本。 兄弟。 一父母生。 六親中。 兄弟姊妹妻子。 應生孝順心。 尊者孝心敬之卑者順心受之。 慈悲心。 無樂者慈心與樂有苦者悲心為救。 而反更加於逆害。 於上不生慈孝`[已【CB】,巳【卍續】]`已非菩薩翻起害心故云而反。 墮不如意處者。 令父母等怒恨心生墮在惡道故云不如意處也。 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 以者緣為也故者所以也緣為惡心為因所以放燒。 放大火燒。 能燒。 山林曠野。 所燒也佛制為蟲獸鬼神所依止故。 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且制此六箇月蟲獸生養時故理實餘六月中亦不可燒有彼依止故。 若燒他人家屋宅。 百姓所住。 城邑。 王臣所居。 僧房。 出家住處。 田木。 通一切人。 及鬼神。 塚墓中物祠廟中物。 官物。 官庫藏物。 一切有主物。 但是屬主之物。 不得故燒。 總指上物。 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佛弟子。 稟受佛語紹當佛位自是佛弟子此標能化者。 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 皆是所化之生。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 教文。 應教解義理。 令解大乘進趣行門。 使發菩提心。 未發心者令發。 十發趣心。 下賢。 十長養心。 中賢。 十金剛心。 上賢。 三十心中。 即指上三賢位心理實有四十四心。 一一解其次第。 從始至末資加位次。 法用。 四十四心入住出心軌則可行。 而菩薩以惡心。 於所教人心生憎惡恐成侵`[己【CB】,巳【卍續】]`己利故。 瞋心。 或曾違情生嗔不示彼大教也。 橫教二乘聲聞經律。 彼是大根曲示小教。 外道邪見論等。 大性示小尚乃不合更教邪論其過復深故云橫教。 犯輕垢罪。 菩薩合行二利今乃自他俱損違背佛言故當此罪。 若佛子應以好心。 好者善也與善十一相應之心總名好心。 學大乘。 本自大性先發修大。 威儀經律。 所詮定戒各有行住坐臥軌則。 廣開解。 聞思修慧愽學多聞修達理趣。 義味。 心意豁達喜悅暢情此上明自利。 見後新學菩薩。 先學經律必欲利他見後新學來求應說。 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 且舉此二更近更遠亦應為說。 應如法為說。 不容理外妄談要在稟習佛言。 一切苦行。 將欲說法時先為說苦行苦行者何。 若燒身燒臂燒指。 示所行苦行也要以為法不惜身命又楞嚴經云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切酬畢。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今以佛恩至重法力難思若不為此何成大士問佛具大悲憫物為心今令生苦然為說法豈成悲濟答佛本意令成功德非有害心又恐還宿債。 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 令行苦行下濟羣生。 然後。 先說苦行令行行時然可為說。 一一次第。 六度等皆次第為說。 為說正法。 上法離邪。 使心開。 慧心生也又戒審心分明。 意解。 意識分明一一無謬又聞思修無忘故。 而菩薩為利養故。 邀令苦求恐解侵利。 應答不答。 問大乘教應如是答今乃不言。 倒說經律。 於三學等顛倒說也。 文字無前無後。 合前却後合後却前。 謗三寶說者。 佛不如是說法不如是詮僧不如是傳皆自妄談。 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為飲食。 口用資身。 錢物。 自為錢財要用萬物。 利養。 衣食之資。 名譽。 豪勢之名美好之譽。 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 故者所以義為此上緣所以親近也此為利譽佛不許近若為住持三寶假力流行得親近也不為住持上之四事總不合作也。 恃作形勢。 恃即倚賴倚賴威勢。 打拍。 棒打令痛拍恊令懼。 乞索。 憑託乞求。 牽挽。 初即從乞不得即索牽挽將見上官。 橫取。 即非義取。 錢物。 錢財萬物。 一切求利。 百計營謀是物百求。 名為惡求。 貪取。 多求。 求無厭足。 教他人求。 囑有勢求驅使他求或教他似我求。 都無慈心。 強逼惱他。 無孝順心。 上違佛言殃及父母。 者。 牒定結罪。 犯輕垢罪。 若佛子學誦戒者。 教示當機。 日夜六時。 晝三時夜三時。 持菩薩戒。 誦持令熟攝持不忘。 解其義理。 義即是理皆是所詮誦持文句曉解旨趣。 佛性之性。 佛性即本行性之性是平等真性曉此二性悟證次第五位不同。 而菩薩不解一句。 即四字五字等。 一偈。 四句為偈。 戒律因緣。 戒即是律傳戒即慈悲為因受戒即菩提心種子為因師資和合啟自請證為緣於此不曉名為不解。 詐言能解者。 實自全迷虗矯詐偽言我解此。 即為自欺誑。 明知自心不解當招誑他之罪。 亦欺誑他人。 不解教他即是誑他。 一一不解。 牒前詐解成過戒因戒緣受學持犯全迷軌則。 一切法。 三科四諦六度觸事無能。 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 三毒為惡心也。 見持戒比丘。 佛子見能持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 手捉香爐。 執持手爐行道供佛。 行菩薩薩行。 三世菩薩履此成佛。 而鬪搆兩頭。 賢人修`[菩疑善]`菩彼此無非兩頭牙說令生忿毒造相𪋾損。 謗欺賢人。 無事欺謗。 無惡不造。 是惡皆造。 者。 牒結。 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 佛因慈成所以勸彼慈心救生。 行放生業。 功業業用慈心以為體放生是業也。 一切男子是我父。 欲修慈心要作觀行一切之言是男皆攝。 一切女人是我母。 是女皆攝既觀為父母必無殺想放生方可。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 我自無始生死無邊故於是處皆受生也。 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既同父母不得殺命食肉。 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即殺食我多生父母既爾何無逆罪答以隔生故無父母想。 亦殺我故身。 故者舊也我之舊身四大所成眾生之體如同`[己【CB】,巳【卍續】]`己身亦四大成故殺他身即殺我故舊之身也。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 釋成上也。 故常行放生。 故者所以義前既男女六道皆是父母所以常行放生常行放生者以慈心為本故。 生生受生。 生生受生之處便行放生。 常住之法。 法爾常規。 教人放生。 自行教他二利行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 將下手時可教正下手時難救。 應方便救護。 善言曉喻化令心開方可救之直言不遂或反害自。 解其苦難。 被殺之痛。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 成佛之本。 救度眾生。 今聞戒斷殺免三塗苦報即是救度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初亡日或年年忌日。 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 即此經也或通一切大乘律藏。 福資亡者。 講福以資。 得見諸佛。 若在人天資生淨土得見諸佛。 生人天上。 若在幽險資生人天。 若不爾者。 爾者如是住是在家出家菩薩須如上說福資於親若不如是者。 犯輕垢罪。 違禁招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結勸指廣。 佛言佛子。 標告當機。 以瞋報瞋。 應云不得以瞋報瞋他人此是意忍。 以打報打。 被惡人打`[已【CB】,巳【卍續】]`已不得懷惡却還打彼此是身業忍更應言不得以罵報罵是口業忍三業不報是真佛子。 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 各自宿業曾殺他故今被他割何得還報。 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 住國王地飲國王水護持三寶雖有大恩然是國主自業招殺亦不得報。 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若親是現在之恩一切眾生是宿生父母乃過去之恩殺則不順孝道人若親被殺理應修善追資返行殺害故云爾也。 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 打罵令苦非慈悲利故云不畜。 日日起三業。 於奴婢所先懷嗔怒能起身語三業打罵。 口罪無量。 口業偏增。 況故作七逆之罪。 於劣境奴婢起三業罪尚不合作豈況七逆重罪容作。 而出家菩薩。 在家菩薩若為國王護三寶人民為要定亂許容殺也。 無慈報讎。 出家合慈報讎非慈。 乃至六親中故報者。 父母尚不容報六親定不合報。 犯輕垢罪。 違制不忍之罪。 若佛子初始出家。 正制出家兼誡在家。 未有所解。 既稱佛子須習大乘大乘教旨全未見聞也。 而自恃聰明有智。 於在家時曾習詩書世智辯聰。 或恃高貴。 曾為王臣。 年宿。 俗年僧臈。 或恃大姓。 天竺剎利婆羅門此土上代為官有大財產。 高門。 門望高遠或大姓高門是一義。 大解。 世解有餘。 大福。 富多錢帛。 饒財七寶。 世財博贍。 以此憍慢。 以者緣為也或以用也用上十種為其所恃致此憍慢。 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 由自恃𪋾他故爾。 其法師者。 指定所輕之人。 或小姓。 天竺吠舍戍陀羅此土貧賤之流。 年少。 俗年僧臈未足。 卑門。 種姓劣弱。 貧窮。 家唯四壁。 諸根不具。 眼等根闕。 而實有德。 三學三慧悉具。 一切經律盡解。 顯有德者所學周備自`[己【CB】,巳【卍續】]`己無知輕他有解即慢過慢此慢既具餘慢隨生。 而新學菩薩。 牒定未解之人既稱未解必要求學求學法時須捨憍慢。 不得觀法師種姓。 勿觀法師卑劣種姓但觀佛法是進道之良規入聖之靈範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者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法師好惡非關我事觀說法師由如佛想。 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 大乘義也勝餘乘故。 犯輕垢罪。 違制成犯除病難等。 若佛子佛滅度後。 正明受戒時也顯佛在世時無自受。 欲以好心。 意欲救苦與樂用利他心。 受菩薩戒時。 此通自他二利時皆佛滅後。 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瑜伽廣明軌則。 當七日佛前懺悔。 佛名經說於一七日內晝夜六時當佛像前懺悔。 得見好相。 佛來摩頂等如下明。 便得戒。 罪滅清淨便得戒也。 若不得好相。 一七日內不得好相不可便止須更虔求。 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 以障有厚薄時有多少但以見相為限亦非一年定矣。 要得好相。 自誓受戒非相莫知。 得好相`[已【CB】,巳【卍續】]`已。 於諸相中隨得一相。 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 雖以相表要生殷重擬對像前陳情啟願懺悔`[已【CB】,巳【卍續】]`已宣自受三翻羯磨方名得戒。 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 不以相表誰知得戒。 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重心故便得戒。 此從師受戒也標徵釋結可知瑜伽廣明軌則。 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 八方各爾有而不受即是慢他無而遠求恐成自悞故云爾也須要見相結成自受戒。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 自恃有智。 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 近貴為友。 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 新學來求義也。 以輕心慢心惡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因三惡心成犯。 若佛子有佛經律。 簡外教也。 大乘法。 簡小乘法。 正見。 依正法生。 正性。 正法所顯真正理體。 正法身。 以有為無為功德法身三身俱收。 而不能勤學修習。 於上諸法而不聽聞思惟修習三慧不生。 而捨七寶。 捨正法珍寶或此句屬下。 反學邪見。 不學正法善`[已【CB】,巳【卍續】]`已不增今更學邪故云反也邪見是總。 二乘。 聲聞緣覺非利也故不契大乘毀彼名邪。 外道。 即九十六。 俗典。 即九經三史也。 阿毗曇。 此云對法小乘論也。 雜論。 小乘外道俗典雜糅成故或雜明事故。 書。 大篆小篆。 記。 大演小演以記日月盈星宿行度事故。 是斷佛性。 由聞思修佛種乃生今乃邪學佛種闕緣不增名斷。 鄣道因緣。 道是無漏智現行亦因邪學不生。 非行菩薩道。 今因邪學二利俱棄故云爾也。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有餘力助於正法調化難調五明俱學非所遮也。 若佛子佛滅度後。 此定其為主和諍時。 為說法主。 於三藏教法善知通塞得自在故。 為僧坊主。 寺院主首。 教化主。 即知修供養者。 坐禪主。 善解止觀明了八定。 行來主。 領徒遊方之長各隨所主得自在故此明佛滅後像末法中善和諍人也。 應生慈心。 如上五主各當其位善知軌則進退有規與安樂事。 善和鬪訟。 既為總主為眾所崇眾有諍訟和勸化令順教。 善守三寶物。 佛法僧物各有所歸不得互用。 莫無度用。 各有法度合用處用。 如自`[己【CB】,巳【卍續】]`己有。 不得同`[己【CB】,巳【卍續】]`己物要用便用又愛惜三寶物如愛`[己【CB】,巳【卍續】]`己物。 而反亂眾。 不能和眾`[已【CB】,巳【卍續】]`已非所崇而更亂眾何名眾主。 鬪諍。 瑜伽諦說六種鬪諍根本能起一切鬪諍一展轉相違作不如意事二覆藏諸惡不肯發露三於等類中剩受利養報為`[己【CB】,巳【卍續】]`己有四於衣等更相欺誑五三業多犯違越學處六於法於義顛倒執著復有四法能斷根本一慈心所發身語意業能斷初二二同受利養能斷三四三同趣尸羅能斷第五四同趣正見能斷第六。 恣心用三寶物者。 牒定五主不依法則處所意用便用。 犯輕垢罪。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 無定主者但以先住為主。 後見客菩薩比丘來。 總標客來。 入僧坊。 出家菩薩住處。 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 在家菩薩住處。 乃至夏坐安居處。 隨所安居處應非少。 及大會中。 說法會處或設齋會處然此五處雖通僧俗但僧為主承迎處故經言僧坊中。 先住僧應迎來送去。 於上五處先到住者見後來者即迎去者即送表無住處慳。 飲食供養。 飢即供食渴即供飲進財進行名供有所攝資名養。 房舍。 僧若住時。 臥具。 睡息。 繩牀木牀。 坐禪時供。 事事給與。 要者皆供理須合儀。 若無物應自賣身及以男女。 此表至誠設極故爾未必全無。 供給所須盡給與之。 要者不違。 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 請人不分主客但來請眾僧客既在眾數便應有利養一分故應次第差令受請也。 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 請人無請眾僧不言唯請先住今者獨受故當其罪。 僧坊主得無量罪。 獨受即貪不差是嗔必有癡俱三毒既具無量罪業從此而生。 畜生無異。 但貪財食責同畜生`[但【CB】,伹【卍續】]`但念水草。 非沙門。 不息惡心。 非釋種姓。 違背佛言。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CB】,巳【卍續】]`己。 施主意別得利入眾非所遮也。 而此利養屬十方僧。 施主無意請眾眾通十方凡聖一例。 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CB】,巳【卍續】]`己八福田中。 此非唯受別請之罪更兼制取八福田物。 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 兼此五類物總不得入`[己【CB】,巳【卍續】]`己受用。 自`[己【CB】,巳【卍續】]`己用者犯輕垢罪。 應觀損益有過無過應用不用之理也。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 是俗中崇善修福人。 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今此三類示請僧求福人。 應入僧坊問知事人。 堂維那知次第。 今欲次第請者。 誡能請者。 即得十方賢聖僧。 次第雖請凡僧亦得賢聖之福以心無隔越同賢聖故十方僧內攝聖眾故其心平等稱佛心故。 而世人別請。 世間人以凡夫心簡別而請。 五百羅漢。 小乘聖僧。 菩薩僧。 大乘聖僧如是得福雖廣。 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不如以平等心依僧次請一凡夫僧所得福利勝過五百聖僧福故若心無揀得福應等。 若別請僧者。 牒定別請之人。 是外道法。 外道儀範有別請法。 七佛無別請法。 毗婆尸佛故皆無此法故。 不順孝道。 違逆佛心。 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若王臣勢或不隨人情`[但【CB】,伹【卍續】]`但為尊德成大利益或僧次`[已【CB】,巳【卍續】]`已滿即可非犯。 若佛子以惡心故。 用三毒為惡心惡心為因能起下十三惡法。 為利養故。 所藉緣也。 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呪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虵毒生金銀毒。 金銀有毒或毒作金銀色。 蠱毒。 是所制之惡法。 都無慈心無孝順心。 上諸惡法損物違理。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 貪嗔癡心。 自身謗三寶。 依三寶蔭以求財利。 詐現親附。 外現歸依內心謀惡。 口便說空。 口順三寶常說空理。 行在有中。 言行自乖口雖說善意圖行惡。 為白衣通致男女。 此人身雖出家心無思惡或為財利媒構情禮持男意語女說女意向男。 交會婬色。 交配也由媒兩頭會合事成。 作諸縛著。 由斯生死無始至今不能解脫。 於六齋日。 五戒每月有六齋日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理合修善今乃作惡。 年三長齋月。 正五九也。 作殺生劫盜。 六齋三月本是白衣修善今行惡行也。 破齋犯戒者。 一切諸惡皆不離此破齋犯戒。 犯輕垢罪。 結所犯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解。 結勸指廣。 `[插入尾題并次首題]`註梵網經卷中 `[1-1]〖插入尾題并次首題〗`註梵網經卷下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 顯佛在世及正法一千年中皆無此惡。 於惡世中。 正當像末五濁盛時。 若見外道。 癡狂無識憎嫉佛法作此惡也。 一切惡人。 十惡之人。 劫賊。 亦即惡人以劫盜增復名此也。 賣佛菩薩父母形像。 佛菩薩出世父母亦有賣生身父母。 販賣經律。 此事極多。 販賣比丘比丘尼。 前即形像此賣活人。 亦賣發心菩薩。 初始發心求佛遇此惡黨被賣。 或為官使。 欠負官物賣錢納官。 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指定所賣之人有所屬也。 而菩薩見是事`[已【CB】,巳【卍續】]`已。 見前賣聖像凡人事。 應生慈心。 憫彼被賣必受憂苦。 方便救護。 巧言善化正賣時與救欲賣時即護。 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 明所教護。 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違禁結罪。 若佛子不得稸刀仗弓箭。 前誡畜故此誡稸而賣之無重答失。 販賣輕秤小㪷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 家產。 長養猫。 家猫。 狸。 野狸。 猪狗。 此所諸法招人誹謗譏嫌非律儀故能養所養各當半罪。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 二不善心。 觀一切男女等鬪。 男女可作四用。 軍陣兵將劫賊等鬪。 等角勝競力相馳併命不一上戒眼觀。 亦不得聽吹貝。 螺貝之聲。 皷。 鳴也動也動之即鳴。 角。 形曲似角。 琴。 七絃。 瑟。 二十五絃。 箏。 似琴十三絃。 笛。 一孔。 箜篌。 二十四絃。 歌。 唱歌之聲。 噭。 吹噭子也。 伎。 藝也。 樂之聲。 但是總名色聲二境偏增故爾。 不得摴蒱。 謂四數叶。 圍棊。 堯君以教愚子。 波羅塞戲。 西國兵戲謂二人各布二十餘象或馬於局遠所爭得要路以為勝。 彈棊。 以石為局玉等為面隆其四隅宮人士女多分為之。 六愽。 即雙陸是。 拍毬。 謂此以毬或築或拍或䞶或上或下而戲弄也。 擲石。 謂以大石或拖或擲而為戲弄俗謂之拖堵也。 投壺。 壺頸高一尺二寸腹脩五寸用籌十二隻象十二月三步外投之名投壺。 牽道八道。 八劃為道以棊子等隨道而行故名牽道即八道也。 行城。 以行城之法式即小兒之戲也。 爪鏡。 元用一鏡後以藥塗手爪作法呪鏡鏡中便見吉凶等`[中疑事]`中。 蓍。 式之反。 草。 出自東南卑濕之地若於龜殻內生者其草有靈此草生處上有浮雲。 楊枝。 五月五日午時至柳樹下仰觀有折者柳枝刻作人形置於靜室祭之呪之有靈問之知人休咎也。 鉢盂。 非僧用者鉢謂器也盂者盤也以呪其器術聽人言知吉凶事。 髑髏。 以此卜筮能知吉凶欲求財利便呪之令彼人心動等。 而作卜筮。 於上四事不轉唯屬第五灼龜曰卜揲蓍曰筮揲蓍草者卜法也及鏡卜筮此方有之楊柳等卜西國有也。 不得作盜賊使命。 此有一十七件惡枝術凡俗外道惡人所作佛制不作以闕二利。 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同事化生餘皆得罪。 若佛子護持禁戒。 心常護助執正住持禁制過失謹節防惡。 行住坐臥。 四威儀也。 日夜六時。 晝夜分各三時。 讀。 依本。 誦。 背本。 是戒。 指此菩薩戒也。 猶如金剛。 持心堅固不可壞故。 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 涅槃經廣。 如草繫比丘。 莊嚴論廣。 常生大乘善信。 信大乘教理行果故。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由信大乘始是大性當必成佛。 諸佛是`[已【CB】,巳【卍續】]`已成之佛。 `[已【CB】,巳【卍續】]`已依教解理修行證大果故。 發菩提心。 既信`[已【CB】,巳【卍續】]`已成當成自欲當成必須要發大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不退。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小能障大邪能障正。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 總勑佛子常應發願也從因至果眾行既廣其願非一此總標也。 孝順父母。 一願。 師僧。 二願。 三寶。 三願孝順二字貫此。 願得好師同學。 四願。 善友知識。 五願願得好三字貫之。 常教我大乘經律。 六願於上加一願字。 十發趣。 七`[賢疑願]`賢。 十長養。 八願。 十金剛。 九願。 十地。 十願。 使我開解如法修行。 釋上四十心也。 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 一切佛子常應發是十種大願心心無退。 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違制得罪。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CB】,巳【卍續】]`已。 發前十戒願卑。 持佛禁戒。 持戒為因行發願為緣助行願相扶得佛果報。 作是願言。 標願言也下正發願辭也。 寧以此身投熾燃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 諸佛經律皆說斷婬作即毀經律不婬即不毀。 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 異前願外別復作願。 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迊纏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淨信施名衣故獲得皮膚清淨猶如金色今既破戒不生上福不受信施故願云爾。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䥫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淨信施食獲得長壽辯才安樂妙色雄力勇健無不具足施飲獲得永離一切煩惱渴愛無不具足口離四失能生是福今既口犯四過願爾。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䥫地上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淨信床敷臥具本祈超凡之勝位自犯身業三`[僭【CB】,僣【卍續】]`僭不能生他勝福故願爾也。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㓨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施病醫藥當得無老病死圓滿甘露不死妙藥無不具足今既身犯三過此福不生故願云爾。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䥫鑊經百千劫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由以舍宅房屋施故當得與諸眾生為舍為宅為救為歸為州為趣無不具足園林田地施故獲得靜慮解脫三摩地故今則身三不善如上勝福難生故願云爾。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折身伏意敬禮三尊能感正報無見頂相之福自身三過俱行此福難生故願云爾。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䥫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由以種種妙好資具施故感得圓滿一切菩提分法無不具足今此破戒視他施主所施塵色此福不生故立願爾。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䥫錐徧劖㓨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施種種音樂讚詠三寶妙好之聲獲得如來天耳能`[開疑聞]`開一切微妙之聲今自破戒此福不生故願云爾。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施塗香末香故當得淨戒多聞諸三摩地塗香聖行故當得徧體香潔妙香聖行故今以自心破戒聖行功德難生故立願爾。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今`[但【CB】,伹【卍續】]`但取五塵中舌所甞味異前第三佛言施上味者當感得甘露上味大大夫相於一切味中常得最上第一義味今者破戒上味之福不生故立願爾。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碎其身終不以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即五塵中觸境也上妙可意適悅稱心故名好觸即衣服臥具飲食湯藥等物施此福生並如上說今者破戒福利難生故立願爾。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 第十三願普利無邊法界眾生總願成就無上菩提。 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違制結罪一切菩薩總須發上十三願也。 若佛子常應二時。 春秋二時。 頭陀。 正云杜多此云除棄有十二種頭陀行一一皆十種功德勝用如十二頭陀經說且常坐十種者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睡眠樂三不貪臥具樂四無臥時勝著席苦五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典八少睡眠蓋九身輕易起十求座臥具衣服心薄。 冬夏坐禪。 極寒熱時不出又夏多蟲蟻恐傷物命。 結夏安居。 修道求聖結夏文廣。 常用楊枝。 亦名齒木此下列十八事。 澡豆。 能去垢淨口淨手。 三衣。 五條七條大衣福田之衣常須隨身。 瓶。 梵語君遲此云淨瓶盛水淨手。 鉢。 具云鉢多羅此云應量器。 坐具。 正敷坐兼禮佛。 鍚杖。 束心不亂止虎等難。 香爐。 用焚信香。 漉水囊。 即濾水羅恐食蟲故。 手巾。 拭手巾拭脚巾觸淨別也。 刀子。 刀長四寸割甲裁衣等用。 火鐆。 火鏡也以銅為之仰日得火焚香造食等。 鑷子。 拔刺除毛。 繩床。 隨處坐禪修觀止息。 經。 要察佛意攝心除亂。 律。 知持犯軌則理應有論詮慧學故。 佛像。 觀像擬知真佛。 菩薩像。 常觀先進為良友故此十八物並具頭陀進道之緣須常隨身。 而菩薩行頭陀時。 牒前二時。 及遊方時。 遊禮學問之時。 行來。 必有行去。 百里千里。 舉此二數影顯餘遠近來去皆用是物。 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此指遊方時也。 頭陀者。 此下定二時隨身也。 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然佛菩薩經律論更不定時常要隨身。 如鳥二翼。 喻時及物鳥無翼而不能高飛菩薩虧此莫可遊行。 若布薩日。 如有鬪諍比丘來佛令增減說戒若知十四日來十三日前說若知十五日來十四說或不說或隨何日諍滅即說。 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應誦諸佛法戒若誦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坐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梵語布薩此云淨住或唯言淨由懺悔`[己【CB】,巳【卍續】]`己身器清淨住或云長養長養淨心或云和合大眾和合同佛事故若四人`[已【CB】,巳【卍續】]`已上作白說戒若三人各各脩儀更牙云二大德一心念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若二人相向彼此如上若一人心念口言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上各三說。 結夏安居一一如法。 結前安居文也。 若頭陀時。 菩薩修十二種頭陀行時。 莫入難處。 此總標難處。 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獅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虵。 此別列八難也。 一切難處悉不得入。 結上八處。 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 遊方不入夏坐不入。 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違制得罪。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 既稱佛子須知正法禮法次第應合如法此總標次第也。 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 此正明次第也。 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 別示菩薩但依四眾軌儀各自次第不容雜亂坐也。 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 外道愚戇實昧禮儀兵奴兇劣難辨尊卑故無次第。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 佛法有規故依次第結自正也。 而菩薩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違禁得罪。 若佛子常應教化。 自能進善損能化生是名菩薩。 一切眾生。 是所化也。 建立僧坊。 安僧之所。 山林園田立作佛塔。 行道之處。 冬夏安居坐禪處所。 深房靜室離喧雜所。 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 `[但【CB】,伹【卍續】]`但是進修道行之處總應修崇令其清雅。 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 怨親無二。 講說大乘經律。 此明菩薩正所行事也菩薩大根故講說大乘也。 若疾病。 一切眾生有疾病時應為講經律救之。 國難賊難。 同上救之。 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福。 初亡滅日或每歲亡日即忌辰日及字超初二七日也乃至字超四五六三个七日也問但為亡者講經即得何須七日答中有身七日一度命終要經福資疾受生故故云爾也。 行來治生。 即養活義以求利者多為養活命故。 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 五難生時。 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一一令讀誦講此戒經經即是律也。 乃至一切罪報。 總攝輕重總講此經。 三惡。 即是三塗。 七逆。 業障。 八難杻械枷鏁繫縛其身。 並是報障。 多婬多瞋多愚癡。 是煩惱障。 多疾病。 報障。 皆應讀誦講說此經律。 如是三障亦講此經能滅除也。 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違禁結罪。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中當廣說。 結勸指廣。 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 指受戒機求受戒時。 不得揀擇。 佛誠能授慈心普濟。 一切。 此總標舉所揀。 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 此別示戒器有一十七類但要解語領納文旨方堪受戒若不解語非戒器也。 應教身所著袈裟。 此不正色出家人受戒也。 皆使壞色。 壞本白色違愛心故。 與道相應。 與所修道行相稱須衣色儋捨於情愛。 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 正明壞色衣也。 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除袈裟外餘一切衣亦壞本白色白色外餘色皆名壞色壞本白色。 若一切國土中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不論何方國土但色異俗服便得。 若欲受戒時。 標告戒師有求戒人欲於師所求受戒時。 師應問言。 戒師問彼。 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 以過去久遠不知故只問現有七逆重障故非戒器將欲受戒先問其罪。 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 誡能授戒師也。 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 此列七逆罪也。 若具七遮即現身不得戒。 結不應受之所以也。 餘一切人盡得受戒。 除七逆外餘解師語可得受戒。 出家人法。 儀軌法則。 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 出家法則。 六親不敬。 亦是不禮拜義。 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 但字下結成須得與受戒而無擇也。 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 利人之初信心為本信為入法之初基超聖道之元首故。 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 此牒定能教之人也。 見欲受戒人。 見有來求受戒之人。 應教請二師。 教求受戒人請。 和尚。 即釋迦如來不可見師。 阿闍梨。 即我身是可見師也。 二師應問言。 即前和尚阿闍梨第二師問也若佛在世即佛菩薩為六師今佛滅後可應問言傳戒師為和尚羯磨師為阿闍梨擬其經中通六師也。 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師不應與受戒無七遮者得與受戒。 此問遮罪法也。 若有犯十重者。 十波羅夷罪也。 應教懺悔。 重罪在身必障聖道使令懺悔。 在佛菩薩形像前。 此教授師教知軌儀對聖像前至誠懇惻悔過自責。 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懺悔行相也由誦戒故憶知罪相也。 苦到。 苦切至到。 禮三世千佛。 恭敬䖍心禮拜三劫三千佛也。 得見好相。 此總言也即吉祥善相。 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 此是懺悔時限也各自障有厚薄遠近不等。 要見好相。 但要見相為限。 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 明所見相相有多般如餘經辯。 便得滅罪。 以障盡故相現得滅罪也。 若無好相。 戒無形狀無相不知故此云爾。 雖懺無益。 戒由相表無相不能表戒圓故。 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不得舊戒圓也。 而得增受戒。 但令戒加增益資長未得圓滿無相表戒重受方圓。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罪滅。 但對一人於佛像前當面陳白比丘某甲我犯某罪今向大德懺悔惟願哀憫憶我我清淨故滅三說前僧告云汝自深悔後莫重犯答云何可爾。 不同七遮。 反釋前七遮罪相表亦滅故言不同應更云亦不同十重。 而教誡師。 佛告命能教之師也。 於是法中。 於前三類輕重罪相法中。 一一好解。 了知重輕知輕有相無相罪滅不滅稱法所詮如法實了故名好解也。 若不解大乘經律。 此牒迷教。 若輕若重是非之相。 於前七遮十重四十八輕不了知故。 不解第一義諦。 不知所詮真勝諦理。 習種性。 十信。 長養性。 攝十住十行也。 性種性不可壞性。 十迴向位。 道種性。 十地。 正法性。 佛位不解五位伏斷行相。 其中多少觀行。 於五位中明行多少。 出入十禪支。 四禪十八支不雜但十支尋伺喜樂定內淨捨念慧中受不了出定入定四禪各具支多少。 一切行法。 不知一切觀行進趣法則。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總結五位十支法中不解得故。 而菩薩為利養故。 貪利。 為名聞故。 詐言能解。 惡求。 非理強求。 多求。 求之無厭。 貪利弟子。 貪著有名利者弟子。 而詐現解一切經律。 內實無知外現解相。 是自欺詐。 自隱覆心知自不解。 亦欺詐他人。 無解誑他是欺他人。 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 雖有大姓以未發大心亦未信大戒。 外道惡人前。 毀謗大乘。 說此千佛大戒。 千華上佛或三世三千佛皆說此戒。 邪見人前亦不得說。 亦謗。 除國王。 以王有損益佛法之力要說須說。 餘一切不得說。 凡常之人者不為說大臣要說亦可為說有力諫王損益佛法。 是惡人輩不受佛戒。 此句貫下。 名為畜生。 愚甚如畜。 生生不見三寶。 當必墮落不見又不奉見如不見故。 如木石無心。 不知業果責如彼也。 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 釋成不說有八所以即八句經也。 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 理實此戒十方三世塵沙諸佛`[已【CB】,巳【卍續】]`已說當說今說就近且言七也。 犯輕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明毀戒者人也。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如分一毛為百千分處即損施主一分福喻鹹鹵地雖下種子不生苗實。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 持戒之福七分之中王得二分今既破戒無福稅王地行飲水以輸王稅。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 無戒受施無福與他如盜他物。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脚跡。 戒圓神護破戒神怒。 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 一切諸天龍神有天眼者見犯戒比丘來時云賊來去時云賊去至。 一切眾生眼不欲見。 通人天等皆不欲見。 犯戒之人畜生無異。 呵同畜生但念所食癡無識覺。 木頭無異。 復似木石頑礙無知。 若故毀正戒者。 隨犯於一輕重正戒。 犯輕垢罪。 故毀招罪摧身。 若佛子常應一心。 佛子修善不容怠慢進善無雜修心無間。 受持。 受領其文攝持不忘。 讀誦。 依本曰讀背本曰誦。 大乘經律。 二利大行。 剝皮為紙㓨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書寫佛戒。 但表至重不一身命護持佛戒未必用被堪書佛戒。 木皮。 桑皮等紙。 榖紙。 即楮構也。 絹素竹帛。 烝竹拍破舒展如紙。 亦應悉書持。 此正可用書之。 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 嚴持佛戒。 若不如法供養者。 依上說故名如法今不如法故當其罪。 犯輕垢罪。 違制之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 悲若不生無以化物。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行化之處。 見一切眾生。 自修大行所化之生通五乘也。 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 正勸令受雖非皆受願心普化令受又令知戒堪可受故。 三歸十戒。 固此漸化令受餘戒是大乘戒之因。 若見牛馬猪羊一切畜生。 不解人語不能發心但約菩薩悲心平等故作是說或有一類龍等或依劫初近從人天中來皆作人言。 應心念口言。 心發悲念如念啟言意在警覺作遠因緣。 汝是畜生發菩提心。 法句經說有五百獼猴效羅漢立塔旦夕禮拜時遇山水一時漂沒即生忉利天上等五百白兔亦爾皆是畜生發菩提心也。 而菩薩入一切處山川林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此明所化處也。 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 不化發心利他行闕。 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 依教行化令生進達修斷理趣。 起大悲心。 悲心不起化行難生化行因也。 入檀越。 修施度家。 貴人家。 公卿高貴之家。 一切眾中。 二眾四眾八部之眾是說法處。 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 此示說法之儀。 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 說聽恭謹之事也。 如事火婆羅門。 如三迦葉日日三時禮事火神。 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 唯明口業亦兼身意。 犯輕垢罪。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 信心是受戒之因若無信心必不肯受。 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此之七類並是信心受佛戒人。 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 即恃貴破法也若四部眾自雖無力制法憑託前三亦自破法前三唯能制後四通能所制所制事如經。 是破三寶之罪而菩薩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除制惡人出家造像賣等餘結破三寶罪也。 若佛子不以好心出家。 好者善也不善即三毒也三中貪增也。 而為名聞利養。 正是惡心所為也要自身招高上之名得利養故。 於國王百官前說七佛法戒。 來名比丘向於王臣說於輕重戒條今彼王臣知解言彼比丘所犯而治罰之。 橫與。 佛教比丘犯戒只令懺悔令依王法條治故云橫與。 比丘比丘尼菩薩弟子。 此兼在家。 作繫縛事。 因令報持箠縛或因退道。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 七夢經說獅子死經多日眾獸猶生怖畏等不敢近多日之後身中自生其蟲食盡獅子肉也。 非外道天魔能破壞。 以合歸元本破法戒之人所得罪故以佛出世外道歸伏猶如獅子遊行無畏眾獸潛伏如來滅後所遺教法如獅子死後之身多日眾獸怖畏不敢近喻佛正法一千七百年內外道天魔無能毀壞多日後獅子身中生蟲自食獅子肉盡者喻一千七百年後佛弟子破戒惡行自破佛教也非魔道能破故。 若受佛戒者。 此牒定受戒人。 應護佛戒。 受佛戒稱佛子依教奉行須護佛戒。 如念一子。 如慈父母思念一子念念常憶。 如事父母。 如孝順之子事養父母心心不離。 而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時如三百矛㓨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百劫而不用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 此喻成護戒之心也。 而況自破佛戒。 但聞破戒之聲尚痛不可豈況自破寧不心切。 教人破法因緣。 二利不行`[已【CB】,巳【卍續】]`已是其過今行二破故當重罪也。 亦無孝順之心。 由破法故因壞三寶壞三寶故殃累父母。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結歸破法之罪。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結數勸持。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CB】,巳【卍續】]`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 此結勸修學也。 諸佛子諦聽。 此下結勸流通也佛說如是十重四十八輕戒訖佛告當機三賢之眾專心奉行故令諦聽。 此十重四十八輕戒。 牒前所說戒條之數。 三世諸佛。 非指三劫名為三世也過去無邊未來無盡及現在世皆同誦也故下云。 `[已【CB】,巳【卍續】]`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 我今釋迦佛與諸佛誦同。 汝等一切大眾。 總標指告現前眾等。 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 此別列七類也。 受持菩薩戒者。 於七類中有不曾受不在流通此戒之數。 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護持最勝此十法行中五行也。 佛性常住戒卷。 由受持讀誦戒卷方能證得佛性常住真理又以戒卷能詮顯佛性常住真理佛性即常住佛性常住之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眾生。 由前受持展轉傳受故通三世。 化化不絕。 燈燈不盡。 得見千佛。 由受持戒得入二地得見千華臺上盧舍那佛千華臺上一千个大化身佛又因持戒得見三劫三千佛經總言故。 佛佛授手。 佛以慈悲垂於教手眾生發心以信為手二手相契引出眾生眾生成佛復化眾生眾生又成又化生故故云佛佛授手也。 世世不墮惡道八難。 持戒心善。 常生人道天中。 由持戒力近生人天三賢十地究竟成佛。 我今在此樹下。 小化身釋迦佛在此菩提樹下坐宣說此戒。 略開。 此心地法門一品經又如不可說法門中一毛頭許。 七佛法戒。 據近且言。 汝等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 此明大眾信受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此明懸指廣文也此經序云此經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指在彼中天王品說也。 三千學士時坐聽者。 疏指三千登地聽者地前又三千`[已【CB】,巳【卍續】]`已學現學聽者未學今什誦戒有三千學士隨誦便云三千學士此下譯主助勸結歡流通分二初長行後偈頌此初譯主敘自學徒喜躍受持也羅什和尚誦此心地法門品時於草堂中有三千學士於法師處受學所譯經律論故今聞法師誦此心地戒品從來未聞剏聞深奇故皆生喜。 聞佛自誦。 即三千學士親聞法師口自誦出佛性戒經略文也。 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三千人各各頂受頂禮戴仰情歡足躍領納文旨不遺不忘念念相續表其殷極。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此是羅什誦出此經時依彼廣部略敘綱要別誦此等經文助前本文更光其美勸進`[流下疑脫通字]`流此上一段重結前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從蓮華臺藏世界而沒還本源世界閻浮提樹下說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結釋前文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也。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 結前文云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出`[已【CB】,巳【卍續】]`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乃至第十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至此道樹下。 結前文云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等。 十住處說法品。 結前文云坐金剛千光王座說十世界海乃至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品。 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結指前文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此心地法門等結文雖少結前大綱總結盡也。 千百億世界。 指前大小化身說法化生處也。 蓮華藏世界。 指前舍那說法處也。 微塵世界。 前二類世界數者微塵數。 一切佛心藏。 指前五十四心能攝佛德。 地藏。 指前十地出生佛位功德萬善。 戒藏。 即前十重戒四十八輕戒包納賢聖位無漏功德也。 無量行願藏。 指前十長養等六度萬行四弘誓願。 因果佛性常住藏。 因即六度果即三身行佛性相續不斷也理佛性凝然常住皆通因果皆有含藏出生義。 如如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以三世佛所說皆同故云如如竟者畢義千百億佛各為本界眾生說是心地法門品皆`[已【CB】,巳【卍續】]`已了也。 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 總指彼界所化眾生各各聞上心地法門`[已【CB】,巳【卍續】]`已總皆受持修學一切歡喜奉行前文但是正聞十重四十八輕戒所以歡喜今此感荷聞一品經總徹所以歡喜非重沓也。 若廣開心。 五十四心。 地。 十地。 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相謂體相行相狀相從初發心資粮加行等五位次第各有體行狀相不同上說未盡故指彼說。 明人忍慧強 即明慧之人即境決定識別是非揀擇勝劣有大功力。 能持如是法 由前忍慧強方能奉持如是十重戒法四十八輕戒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由前明人從初受持如是戒法乃至十地`[已【CB】,巳【卍續】]`已來雖未成佛道安徐獲得五種功德勝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由持戒淨順稱佛心常垂護念魔不得便感諸佛護念利也。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自知戒圓必生善道得見諸佛故命終時具戒心喜利也。 三者生生處  為淨菩薩友 善友同生利也。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由持戒故眾善皆生功德圓滿能到彼岸故云戒度度者越也戒德成就利也。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由今現在世持戒故後世持戒世世生生性戒成就彼後生中設不遇善友亦有自然性戒能離諸惡戒生福慧利也。 此是佛行處 依於此戒得成為佛故此戒品是佛行處。 智者善思量 勸有智者思因此戒得佛。 計我 諸外道類。 著相者 凡夫。 不能信是法 此等不信十重四十八輕戒法。 滅盡取證者 定性二乘樂入無餘取諸寂滅。 亦非下種處 此等無性不堪聞是戒法故非下種也種性雖非新生然因此戒增長。 欲長菩提苗 四智種子至加行位將生無漏名菩提芽入見道`[已【CB】,巳【卍續】]`已初無漏生名菩提苗至解脫道名菩提果今此取苗。 光明照世間 即菩提果成自受用身光智光內外俱照。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以此二句成上四句之文也若人欲成佛果要觀諸法實相實相即真性也。 不生亦不滅 讚法身離四相。 不常復不斷 表法身離斷常二執。 不一亦不異 法性平等物物皆遍故云不一凝湛真常體性無差故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既本無來何時有去。 如是一心中 指前能觀心於所觀真實相專一不散故。 方便勤莊嚴 更須廣修六度萬行方能圓證。 菩薩所應作 二利行也。 應當次第學 此遮頓成佛故於五位中次第修學也。 於學於無學 於曾學戒定慧者於未曾學戒定慧者今雖未學有大乘性`[常疑當]`常必學故。 勿生分別想 勿謂未學而生慢想。 是名第一道 心無分別住正等觀。 亦名摩訶衍 此云大乘菩薩行者無分別心離怨親想也。 一切戲論處 佛性論云戲論有三種一貪愛二我慢三諸見如來滅之`[已【CB】,巳【卍續】]`已盡故三為根本。 悉由是處滅 三種戲論因由持戒觀證真理皆總滅盡。 諸佛薩婆若 此云正智即般若異名也。 悉由是處出 諸佛智慧皆從真淨法界流出。 是故諸佛子 是故二字因前文起因前持戒觀真得智成佛故勸佛子。 宜發大勇猛 觀前證果非從懈怠生故。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知前佛果因持戒得故勸精進護戒如明珠即如意珠也。 過去諸菩薩  `[已【CB】,巳【卍續】]`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三世同學也。 此是佛行處 顯無有不持此戒得成佛者也。 聖主所稱歎 聖謂大聖三界獨尊故稱為主今此聖主常讚是戒。 我`[已【CB】,巳【卍續】]`已隨順說 即是羅什順世稱我隨順佛意讚說宣行。 福德無量聚 誦說流傳化多從善故生福聚亦乃無量。 迴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將此傳誦所集福德迴施眾生共成佛道。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插入尾題]`註梵網經卷下(終) 上以延弘 國祚下以普濟含靈。 皇明隆慶大歲庚午之夏有一道人慧澄印珠等者欲廣梵網之傳以惠後學募緣鋟梓流布有世烏非深有慕於佛祖之風者其能若是乎後之有志學者覽斯戒經而頓發心華則其教之功德何可勝數哉。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38 冊 No. 691 梵網經菩薩戒注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8-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