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99-A 佛說梵網經順硃敘
德玉自丙申年。得戒於澄江和尚。後即參大隨禪學。而律部不暇研實虗聲焉爾也。及從雙桂先師得法。南遊抵華山律堂。見其威儀。攸攝心恧。面愧無`[已【CB】,巳【卍續】]`已。欲依學以贖前咎。而又恨識浪漂流。二三友人牽制。至行脚事訖。還渝始拈先法戒二師香。以華嚴新剏清規未整。雖草草露布。禪律竝行。亦有虗無實。遂禁足于季。而關三載。日課華嚴萬佛并楞伽梵網等經。惟梵網上卷求句讀且難。況得義得味依法修行乎。蜀無律師律體律學。其來久矣。乃展三昧和尚直解。諦究之年餘。少有進益。但其中文理浩瀚。引證攸長。膚學者實難趣入。非悟戒體廣學多聞細心于經論律部者。亦不識三昧和尚之深心也。今此順硃雖就正文。順硃填墨亦從直解中截出。間或別出`[己【CB】,巳【卍續】]`己意。亦不敢杜撰外三昧和尚法眼也。玉豈借斯以沽名哉。實欲雪心澡身以贖荒戒之咎。并令膚學者稍識戒體。三十心十地根本戒用。十重四十八輕。端倪戒師有據。戒用有體。戒學有本。以黽勉躬行。證悟自性本有金剛寶戒也。藁成。俾慈雲仙上座抄錄。
旹康熈二十年辛酉歲菊月念日也華巖德玉敘
No. 699
佛說梵網經順硃卷上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蜀渝華巖季而關 聖可德玉 順硃
慈雲寺 价南慧仙 謄錄
菩薩心地品之上
○初釋經題目
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三義。何謂自覺。以凡夫背覺照合塵勞不能自覺。惟如來從凡夫發心持佛淨戒。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悟自性真空。了惑業虗妄。故名自覺。何謂覺他。以二乘厭生死取涅槃不能覺他。惟如來證平等智得法性空。運無緣慈入魔佛界。廣化眾生離苦得樂。故名覺他。何謂覺滿。以菩薩起大悲度眾生覺行未圓。惟如來心色俱離根本智顯。五住盡二死亡。三覺圓萬德備。故名曰覺滿。如來具足十號。今舉一號則十號齊彰。此佛即娑婆世界能說法之主也。說者即所說之法義也。佛說者乃覺皇親口所宣。非菩薩聲聞之所能說故也。梵網者。世尊不離菩提樹。而升四禪天。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梵網喻也。即喻以表法也。無量網孔喻無量世界無量眾生心無量佛教門無量菩薩差別階級無量諸佛受用境界。以此一喻而攝多義。故從喻立題也。經者。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上契諸佛之理。合道而言。下契眾生之機。逗根而說。故曰契經。又經者線也徑也湧泉也繩墨也。此皆隨義立名。總不出貫攝常法四字。貫者貫串諸佛之旨趣。攝者攝持所化之機宜。常者古今不變。法者凡聖同軌。佛說梵網四字。乃所詮之義。經之一字乃能詮之文。能所合目為題。故名佛說梵網經。
○二釋譯人名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姚秦者。秦國之主。姓姚。名興。乃後秦非符秦也。三藏者。即經藏律藏論藏。法師者。謂此師學通三藏。以一心常住不變之經。三業體淨無為之律。覈定是非邪正之論。以是自師。以是師人。就德彰名。故名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者。華言童壽。謂師童年而有耆德。故云童壽。什者謂善識此方文字知識。本龜茲國人。後秦弘始三年入長安。譯經論九十八部。梵網最第一。師位證賢聖者。南山感應傳云。七佛`[已【CB】,巳【卍續】]`已來譯經之師也。奉詔者。奉秦王之詔命。而翻譯此經也。譯者易也。易梵國之語。為華夏之言。華梵竝舉。合目為題。故云鳩摩羅什奉 詔譯。
○三釋經品題
菩薩心地品之上
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西域好廣。此方喜略。惟存菩薩。義含提埵。乃上弘下化之人也。心地者。即三十心十地也。又指法而言。即眾生本元心地。迷之者輪迴六凡。悟之者直入四聖。諸佛證此。菩薩修此。眾生迷此。如來愍念興慈運悲。往來三界八千返。秪為發明一切眾生本有心地。惟欲眾生依此心地稟受金剛光明寶戒為本修因。扣`[己【CB】,巳【卍續】]`己而求。莫向別討。故名心地。品者類也。眾類相從之義。此經一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菩薩心地品正當第十。此一品之文分為上下二卷。上明菩薩理智觀行修證階級。即三十心十地也。下明菩薩心地戒法輕重開遮止作持犯。即五十八戒也。卷有上下之分。此卷居上。故曰品之上。
○四正解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說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爾時者。即無量天人菩薩集會之時也。釋迦牟尼佛者。此標能化之主也。梵語釋迦牟尼。義翻能仁寂默。以能仁表姓德。寂默顯理致。又能仁不住涅槃。寂默不住生死。又仁忍也。以聞善不即喜。聞惡不即怒。能含忍于善惡也。又于無生法忍可忍證。故云忍也。在第四禪地中者。標所住之處也。在者住也。第者次第。謂三界共九地。欲界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捨念清靜地。無色界有四地。一空無邊處地。二識無邊處地。三無所有處地。四非非想處地。此當色界第四禪捨念清靜地。九地之中乃摩醯首羅天王所住之處。亦名有頂天。又名色究竟天。法雲地菩薩多寄住于此處說法。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又云威靈。或云三目。此天為三界尊極之至。輔行記云。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薩住處。能知三界雨滴之數。統攝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獨尊。即統諸大梵天王之主也。佛欲顯此心地道戒甚深秘密最尊最貴。故在此大梵天王宮中之內庭而說也。與無量等者。此標聽法之眾也。無量大梵天王者。以一釋迦應千百億釋迦。標千百億世界。而千百億世界中之梵王同時集會也。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者。言法會聽眾非是算數所能知之。皆是大根器眾也。說蓮華臺藏世界者。指受法之處也。盧舍那佛所說者。明授法之人也。說法有宗。傳法有本也。梵語盧舍那。此云淨滿。言諸惡淨盡眾德悉滿。此即圓滿報身佛。下卷廣明其義。心地法門品者。心地品解見上文。法者軌持之義。門者通達之義。謂依法修行。直至佛地。所謂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有大陀羅尼門。不二法門。宗師云。入此門來莫存知解等是也。故曰法門。此一節乃初化佛說法。敘說心地法門品之由致也。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所照。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華臺藏世界。
是時者。是釋迦佛與眾說毗盧佛所說心地法門品由致之時也。釋迦解見上身放慧光。所照者。身即全身。放乃顯露。慧者如如智慧。光者果德光明。此個全光非獨諸佛有之。一切眾生具有。皆因無明障慧而不證得。故世尊以大方便。垂示此光。無非發明人人本有心地戒光。俾其自`[己【CB】,巳【卍續】]`己修持。自`[己【CB】,巳【卍續】]`己悟證矣。所照者。承前起後言。全光所照之處也。從此天王宮乃至蓮華臺藏世界者。示全光所照處。情與無情盡被此全身慧光。一光所攝也。此飾乃二放光現瑞。敘發起之緣也。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各各相視。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緣皆生疑念。無量天人亦生疑念。
其中一切等者。總舉依正二報。即指天宮華藏之兩間。凡光所照處。一切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莫不各各相視其光歡喜快樂也。類數無量。故名一切。眾法相生。故名眾生。此光昔無。于今忽有。各既睹光。咸`[護疑獲]`護。饒益。故曰歡喜快樂。而未能知此光等者。寶光雖放。塵相未空。肉眼凡夫徒被其光。故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緣而證得。又未能知此光何因何緣而放之。豈惟博地凡夫皆生疑念。即有身光之無量天人心慧昏蒙。于佛身光莫知所出。亦生疑念。所謂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也。此節乃三覩光生疑。敘明發問之端也。以上總敘人天不達佛光因緣之所以竟。
爾時眾中玄通華光主菩薩。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剛白雲色光。光照一切世界。
爾時者。即人天生疑作念之時也。眾中等者。此舉眾明當機也。此菩薩是華嚴海會不可說不可說眾中當機首領大菩薩也。佛放此光甚深難測。非具大智慧者不能曉了。唯此菩薩具大行華。智慧明玅。可通此光為眾中作唱導之主。以德彰名。故云玄通華光主菩薩。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起者。從自也。大廣備之義。莊嚴法身果海有三義。一六度萬行。二一切智慧。三第一義諦。其中華乃行華。即福德莊嚴。光明乃智慧。即智慧莊嚴。三昧乃正定。即第一義諦莊嚴。此三廣備。故名大莊嚴。此菩薩住是定中。即自是定而起。故云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起也。以佛神力等者。謂此菩薩請問大法。必仗如來神力加被。方能發起智。問以佛神力故。始能放金剛堅貴白雲淨智如幻之色光也。光照一切世界者。顯此光之迹周徧圓融而無障礙也。此一節乃四玄主集。問中有二。初起定放光光照。一切以攝眾也。
是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為何等相。
是中者。是一切世界之中也。一切菩薩者。即一切世界中之大菩薩也。皆來集會者。因光明所照。不約而同共會此處也。與共同心者。因光悚動。同示一疑而問也。異口者。人各有身口隨身異也。問此光光為何等相者。即問釋迦如來全身所放之慧光也。此光即果中境界。前眾生未發菩薩心。秪疑因緣。故曰何因何緣。此諸菩薩是因中人。只問果中之事。故曰光為何等相。何因何緣。即下釋迦請問舍那云一切眾生為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等文之案。光為何等相。即下請問當成佛果為何等相之案。此一節乃二集眾發問也。自首至此序分竟。下明正宗分。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眾。還至蓮華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見盧舍那佛。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明座上。
是時者。即此人天大眾諸菩薩請問之時也。釋迦是能化之迹佛。即擎接此世界大眾者。乃所化之生也。在上曰擎。在下曰接。即擎接此光光所照一切世界中生疑集會有根性之大眾也。言還至者。謂此釋迦與諸菩薩一切眾生。元從華藏世界舍那本迹心地戒中一光流出。今復還歸本體故。蓮華臺等者。即舍那本迹之處。蓮華臺藏世界。詳在後文。億有四億。百億。千百億。百萬億。萬萬億。此乃四億中第三百萬億也。紫金剛光明表菩提智境。宮中表涅槃理境。謂理因智明。智繇理發。以理冥智。以智契理。理智圓融。法報無礙。報化圓融。迹本不二也。見盧舍那佛者。釋迦旋歸本界。覿面相覩。親見本師法身智身境界。所謂今日始見娘生面也。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明座上者。即舍那所坐之座。座以蓮華者。蓮之開敷表權實雙彰也。赫赫者。光焰熾盛貌。光明者。智慧之照用相。此如來於因地中。以大智慧破惑證真。故感果中報德住此蓮華赫赫光明之座。自安安人也。俱名百萬億者。即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之光明蓮華。圍繞舍那宮座。故云百萬億赫赫光明蓮華之座。此明三身圓會之相。華嚴廣明百萬億。此正宗分初明心地道有四。初化佛代請。亦有二。初攝生還本。敘攝用歸體生佛無差之義也。
時釋迦及諸大眾。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CB】,巳【卍續】]`已。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虗空一切眾生。為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道。當成佛果。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時釋迦至釋迦佛言敘請法之儀。則表三業䖍誠也。一時乃一念生敬之時。意業䖍誠也。禮佛足身業䖍誠也。釋迦佛言口業䖍誠也。諸佛請法尚具此儀。餘請法者可知也。此世界中者。即此娑婆世界之中也。地及虗空者。地即人間。虗空即天上。一切眾生者。即釋迦如來擎接人間天上一切世界中覩光生疑根熟之眾生也。為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道者。因緣即因行。道即佛果。意謂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返妄歸真。欲修佛道。畢竟以何因行。方至佛果耶。此是第一問。即前天人疑何因何緣之意。當成佛果為何等相者。意謂當成佛果之時。畢竟又是何等境界耶。此是第二問。即上華光主放光集眾。同心異口。問此光光為何等相之意。此是略問。如佛性本源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佛性。本源品即大部六十一品之一品。在彼品中。廣明成佛真因種子。佛性即菩提心。乃本覺義。在眾生分中名佛性。非眾生分中名曰法性。今舉在因。故名佛性。菩薩種子即因地心也。此第二正請決疑也。此化佛代問竟。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虗空光體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眾。
爾時者。即釋迦請問之時也。即大歡喜者。謂此心地法門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正是佛之本懷。故大歡喜也。現虗空光體性者。光即本體性分中之智光。此光充遍十方而無來往。流通三世而不變遷。遐邇古今一切世界諸有色法應物而現。于其中間。覔一光相。如芥子許不可得。就如虗空一般。故曰虗空光體性也。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本者根本。源者淵源。言此體性乃是諸佛菩薩成佛道之根本淵源。常而不改。住而不動。無作無為法身正定正受之三昧也。示諸大眾者。即以此本源正定。示諸大眾。令其悟入自`[己【CB】,巳【卍續】]`己本有智慧光明。金剛寶戒一得永得。永無退失也。此舍那酬答也。答有三。初總答心地。二廣答釋名。三結答問義。初總答有四。初顯示定相。二誡聽思修。三自陳因行。四舉自果相。此初示定相也。
是諸佛子諦聽。善思修行。
是諸佛子者。佛為慈父。紹佛曰子。諦聽等者。即聞思修三慧諦審也。聽者領也。謂諸佛子大眾若不審諦誠信而聽。則所聞之法心不相應。心法既不相應。心慧妙行何繇而發。故先誡聽也。善思修行者。若不如聽而思聽則無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勞。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故復誡思修也。此是舍那如來詔告現前大眾。即總答中二誡聽思修也。
我`[已【CB】,巳【卍續】]`已百阿僧祗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
我`[已【CB】,巳【卍續】]`已百阿僧祗等者。我即舍那。`[已【CB】,巳【卍續】]`已者業`[已【CB】,巳【卍續】]`已經歷之謂也。阿僧祗梵語。此云無數。劫梵語劫波。此云分別時節。言我舍那業`[已【CB】,巳【卍續】]`已經過百無數劫之時節。修行此三十心十地。用之以為因緣。從始發心初捨凡夫。于其中間。歷此劫數之久。實非妄誕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緣。小功小行。一知半解。無明煩惱貪嗔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頓超佛道者也。雖然初捨凡夫。即成等正覺者。乃是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也。瓔珞經謂。一切諸佛不經三大阿僧祗劫。得成無上菩提。無有是處故。所以道先悟毗盧性海。後行普賢行門。良有以也。此總答中三陳自因行也。乃答化佛一切眾生何因何緣得成菩薩十地道之問。
號為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海。
號者名也。盧舍那解見上。即報身佛名也。住居也。蓮華臺藏世界海者。華嚴經云。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海。皆在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此世界乃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此世界中。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親近微塵數佛之所嚴淨。今感果住此也。而此娑婆華藏世界。正當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即毗盧遮那如來出現之處。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即法身佛名也。梵語盧舍那。華言種種光明遍照。遍一切遍照。二經名異體同。法即報。報即法也。法身毗盧遮那佛住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即報身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海也。海有包含深廣暎攝一切之義。即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之依報正報。無不從此華藏世界盧舍那佛心海中流出。海具真如生滅二門。故云海也。此總答中四舉自果相也。果相中有總明果相別明果相二義。此乃初總明果相也。問何等因。即最初悟此心地中光明金剛寶戒為因。問何等緣。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法門為緣。問何等果。即成等正覺為果。問何等相。即號為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海。依正二報為相也。此總答因果二問竟。
其臺周徧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我化為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
其臺即大香水海中之一大蓮華。華中有一蓮臺。臺中有一佛。佛即舍那本迹之佛。乃正報中之報身佛也。臺即舍那所居之華臺。乃本迹佛身依報之國土也。其臺周遍等者。即本華臺周匝有千葉圍繞。而每一葉為一世界。故成千世界。此顯本迹依報。又現為迹佛依報之世界也。我化為千釋迦等者。我即舍那自稱。非凡外之我。此顯本迹佛身又化迹佛之身。而現于迹依世界中之教主。此一一世界中佛皆舍那所化之身。故曰我化為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下顯迹依土又化為迹迹佛身依報之國土也。後就一葉等者。即千葉中拈取最後一葉而例言之。此一迹華又現為百億之華。每一一華為一世界。故有百億世界。每一一世界中有一一須彌。故有百億須彌山。梵語須彌。此云妙高。以眾寶所成。出過諸山。故每一一須彌山有一一日月繞須彌盧。故有百億日月。每一一日月一日一夜遊四天下。故有百億四天下。每一一四天下有一一南閻浮提。故有百億南閻浮提。梵語閻浮。此云勝金。以樹流金汁河出金沙故。百億菩薩釋迦者。此又顯迹佛之身。而又顯迹迹之佛身。即千釋迦一一化現百億釋迦為當機。故云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等。此總結顯如來婆心示現受生出家成道轉法輪度眾生義。一一釋迦皆示現八相成道。二始同時皆不離菩提樹而升忉利。乃至梵天。皆說舍那所傳心地法門。皆放身光。鼓動人天。故曰坐百億菩提樹下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也。其餘九百等者。上拈千華中一華。示現千佛中一佛。示現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又作云何。其一葉一佛既如是示現。則餘九百九十九釋迦之依正亦皆各各示現。乃至請問心地法門亦復如是。無二無別也。此二別明果相也。果相中有二。初從體起用。二攝用歸體。此乃初從體起用也。上總示果相明依正體。此別明果相明依正用。
千華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以為本源。名為盧舍那佛。
此舍那知凡小不能通達即體之用。而謂實有本迹應迹之分。故言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之化身。千釋迦是舍那之化身也。上其臺等是從體起用。即即體之用。此明攝用歸體。即即用之體。正明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用不二。故曰吾以為本源名為盧舍那佛。此二攝用歸體也。
爾時蓮華臺藏座上盧舍那佛。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此二廣答釋名)。
爾時者。當爾發明本迹徧現攝用歸體之時也。廣答者。對上略答而言。上只略答我`[已【CB】,巳【卍續】]`已百劫修行心地。又恐法眾不知是何心地。故標牒請詞。下詳答之也。
諸佛當知。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
諸佛即千佛千百億佛諸迹佛也。當知者。是本佛召告諸迹佛。應當知此十發趣中十心之名位也。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者。堅即堅實。信即信心。忍即安忍。三賢十聖等妙別。經分為六位。各具性觀慧堅忍五法。每一法隨六位。分為六種。此十住位中性即習種性。觀即住觀。慧即聞慧。堅即信堅。忍即信忍。以二法合言。名堅信忍也。中者言此堅信忍中有十種人。俱發上弘下化廣大之心。趣向佛海。無能退轉。故云堅信忍中十發趣心向果也。何名十心。一捨心。捨即施捨。無所悋惜之義。二戒心。戒即戒律。滅惡生善之義。三忍心。忍即忍可。安忍不動之義。四進心。進即精進。趨向無退之義。五定心。定即禪定。不昏不散之義。六慧心。慧即智慧。照了無礙之義。七願心。願即願樂。上求下化之義。八護心。護即護持。善能防隄之義。九喜心。喜即歡喜。離苦得樂之義。十頂心。頂即人頂。無過于上尊貴之義。
○此二釋心地相中初明十住相也。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十長養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從是句承前入堅句。起後堅法忍等者。法者知諸法空假。立諸法以化眾生。即假法也。此十行位中性即性種性。觀即行觀。慧即思慧。堅即法堅。忍即法忍。以二法合言。故名堅法忍也。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運四無量之心。行四攝法。饒益眾生。長養聖胎。成就聖德。向佛果海。故云十長養心向菩提果也。何名十長養心。一慈心。愛念眾生之義。二悲心。愍念眾生之義。三喜心。慶他得樂之義。四捨心。周給無悋之義。五施心。普慧無惜之義。六好語心。所說皆善之義。七利益心。勝行化生之義。八同心。隱同攝化之義。九定心。印持無亂之義。十慧心。照徹無礙之義。此二明十行相也。
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
從是句結前入堅句。起後堅修忍等者。修增修也。此十金剛位中。性即道種性。觀即向觀。慧即修慧。堅即修堅。忍即修忍。二義合言。名堅修忍也。此十向位即解行發心也。前十住心由信滿而入。此十向心由行滿而入。以是菩薩于第一阿僧祗劫將欲滿故。即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於是心心實相。念念真如。行行圓融。修金剛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門。深入理觀。轉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也。何名十迴向心。一信心。但信自心決定成佛。永無疑執故。二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諸佛正智故。三迴向心。迴不住也。向不退也。于無上菩提不住不退故。四達心。達即通達。照徹無礙。內外清淨故。五直心。直即正直。直照平等入無生智故。六不退心。不退入凡夫地。進道無`[已【CB】,巳【卍續】]`已故。七大乘心。以智乘行乘任載任用。廣度眾生入佛海故。八無相心。以般若波羅蜜照了。妄想解脫無二故。九慧心。慧即如如慧。以智慧觀照。了無量法界入一切法。無集無受故。十不壞心。八魔不壞。入佛威神。出沒自在故。於此十心圓滿。二空理顯。感諸佛加被。得摩頂三昧。證入虗空平等總持法門。即入十地也。此三明十迴向也。此上三賢觀行名相竟。下明十地相。
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炎地。五體性慧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
從是一句結前。入堅聖等起後。謂前三賢修習聖行功德圓足。得入平等地總持法門。自此稱聖。故云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十地向果也。此十地位中。性即正覺性。觀即地觀。慧即無相慧。堅即德堅。忍即正忍。二義合言。故名堅聖忍也。此即證發心。謂證真如法故。何名十地。一體性平等地。謂此菩薩證入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實法門。攝受眾生。其慧平等故。二體性善慧地。謂此菩薩善修法身平等大慧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故。三體性光明地。謂此菩薩證發無邊妙慧光明。以三昧解了智。能知一切三世諸佛法門。入神通光明故。四體性爾炎地。謂此菩薩以智慧𦦨。燒煩惱薪。以入善權方便。教化一切眾生。能使見佛體性故。五體性慧照地。謂此菩薩以十力智。照知善惡有無二性。起一切功德行。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故。六體性華光地。謂此菩薩以大智行之華一時開敷。十神通明智品。現身示眾種種變化。百千萬劫說不可窮盡故。七體性滿足地。謂此菩薩具足十八聖人智品。於一切國土中。隨諸眾生心行。示現作佛。成道轉法輪故。八體性佛吼地。謂此菩薩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樂施一切眾生。為大法師破壞四魔。法身具足。說法無畏。如大獅子吼故。九體性華嚴地。謂此菩薩得佛華嚴。善能守護法身。以佛威儀如來三昧。出入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轉法輪。一念中一時示現如是事故。十體性入佛界地。謂此菩薩以護一切種智。得入金剛三昧。具足十功德品。具足不可說法門三昧門陀羅尼門。非下地所及。惟佛佛無量身心口意可盡其源故。此四明十地相也。
○瓔珞經云。以銅銀金琉璃摩尼水晶之六輪。對住行向地等妙之六位。俱詳直解。茲不煩引。此十聖地觀行斷證。初地斷上品惑證下品智。自二地至七地斷中品惑證中品智。從八地至十地斷下品惑證上品智。此即轉前五識相應心品成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相應心品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相應心品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相應心品成大圓鏡智。四智圓明。三身圓現。所謂大圓無垢同時現。普照十方塵剎中。以上答釋心地名相竟。向下結答以勸修也。
是四十法門品。我先為菩薩時。修入佛果之根源。
是四十法門品者。總舉心地之軌則也。我先為菩薩者。此舉果明因也。修入佛果之根源者。此舉因明果也。若非勝因不得勝果。若非勝果焉顯勝因。此乃自指根源。以為眾生修入榜樣。此三結答問意也。意中有二。初舉法陳因。二作勸修證。此初舉法陳因也。
如是一切眾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為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如是二字承上自`[己【CB】,巳【卍續】]`己成佛根源在斯。而一切眾生亦當如是。即今如我往昔行菩薩道。修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四十賢聖之行。為因地心。得今證當成果無為無相大滿常住法身智身滿足之相好也。無為無相即顯法身。大滿常住即顯報身。十力十八不共行即顯法身。法身等者。言證此無為無相當成法身之果。證此大滿常住當成智身之果。證此十力十八不共行。當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千百億化身充滿具足之果。故云法身智身滿足也。此意中二作勸證修也。十力者。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相勝劣根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亦名欲力。六智種種界智力。亦名性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宿命無漏智力。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十知永斷諸習氣漏盡智力。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意無失。四無不定心。五無異想心。六無不知捨心。七欲無減。八念無減。九精進無減。十智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十六知過去無礙。十七知現在無礙。十八知未來無礙。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非權小菩薩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華上佛。千百億佛。一切世界佛。
爾時者。即舍那如來舉因明果以勸修之時也。蓮華臺等及千百億佛解見前。言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億之釋迦佛展轉化化無量無盡之智慧佛。居一切世界中。說法利生。以表從心地戒法中出生無量無盡智慧佛也。下卷文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者此也。此三華光請釋也。請釋有二。初總標報化。二別明當機。此總標報化也。
是座中有一菩薩。名華光王大智明菩薩。從座而立。白盧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名相。其一一義中未可解了。惟願說之。惟願說之。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如來百觀品中`[已【CB】,巳【卍續】]`已明。
是座中有一菩薩者。是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薩也。名華光等者。前云玄通華光主。此云華光王大智明。正顯此心地戒法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問。謂斷惑證真必以智慧為首故也。從座而立身業之誠。白盧舍那佛言世尊口業之誠。身口如如心契實相意業之誠也。佛上略開四十法門名相。名相雖多。以義論之。則名相為略。故曰略開。其中一一義理必廣。修斷觀智未曾解了。必請詳明。故曰惟願說之惟願說之。重敘請意。以表請法之誠切也。妙極即妙覺果海。金剛即堅利之智。謂若至果海非金剛智不能。此智一起。諸物不能壞。而能壞諸物。一切襍染諸惡種子。斷盡無餘。故云妙極金剛。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寶藏。為一切賢聖修斷方便觀智根本。故云一切智門。如來下引證。以明此處文義在大部內如來百觀品中。`[已【CB】,巳【卍續】]`已更詳明矣。此請釋中二別明當機也。此一節文總承前義而來。自從是時釋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眾。請問光相。釋迦擎眾至舍那所。代前二問。請決其疑。舍那領答。從凡至聖。即以心地為因。當成佛果。果中境界一一發明。又恐大眾雖問心地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廣開名相。為三十心十地。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義。若不發明義趣。將使行者莫知趨向。執相迷心。執事迷理。故華光王菩薩請解其義。正謂涅槃心易曉。差別智難明也。
爾時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云。何義者。發趣中。
此牒大智明菩薩請釋其義誡聽許說十住進修地位觀行之義也。此四舍那酬釋有四。初明十住義。二明十行義。三明十向義。四明十地義。十住中又有二。初總標牒問。二別解其義。此初總標牒問也。下別解其義有十。
`[科文係後人所加不宜雜入經文讀誦]`○第一捨心位
捨者。即檀波羅蜜也別經名發心住。百千法門以檀為首者何。葢博地凡夫以執著我法不捨。故輪迴諸趣。今欲趨佛道者。必以財捨法捨竭盡捨三捨為先。漸漸從外及內。以至內外俱捨。捨亦復捨。如是之人名為肉身菩薩。乃可入道自利。因此檀度廣攝眾生。亦易從化而利他也。
若佛子。一切捨。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CB】,巳【卍續】]`己身。有為諸物一切捨。無為無相我人知見假會合成主者。造作我見。十二因緣。無合無散無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陰。一切一合相。無我我所相。假成諸法。若內一切法。外一切法。不捨不受。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現前故。捨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者。標其能修行捨之人。一切捨者。標其所修當捨之法。何為當一切捨耶。國土城邑等者。言天子之國土宰官之城邑庶民之田宅。自天子至下庶民。咸有金銀明珠男女。外而器界及自`[己【CB】,巳【卍續】]`己。內而根身。皆有為諸物。一切悉所當捨者。若有人乞寶位官位城邑國土而生尊貴之心。乞安養田宅使用金銀明珠而作護惜之念。乞奴婢男女`[己【CB】,巳【卍續】]`己身而起情愛之想。悉無一毫捨心者。又豈能滿檀波羅蜜。以莊嚴無上菩提哉。故所以修行此捨心位菩薩貴一切捨也。何為能一切捨耶。此位菩薩以空觀假法。照破世間。有為皆悉無為。有相皆悉無相。有我有人。情之所知。目之所見。皆悉是假因假緣會合而成。主者以造作我人知見故耳。此位菩薩一一照破。故能一切捨也。至`[于【CB】,干【卍續】]`于三世因果十二因緣。皆悉無為無相。以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離散。虗妄有滅。緣會而生。法體本來不生。緣盡而滅。法體本來不滅。不生不滅。誰合誰散耶。故云無合無散也。既無生滅。合散亦無。受彼生滅合散者。故云無受者也。現在十二入之六根六塵。十八界之根塵識。五陰之色受想行識。皆悉是假。無為無相。一切諸法空無所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云一切一合相也。既一切一合相。誰為我相。誰為我所相。而起我人知見。誰為虗妄假法合成主者。及一切諸法耶。至若十二因緣三科五蘊內一切法。若國邑男女外一切法。此菩薩皆悉一一照破。故能一切捨也。如是行捨內不見有我為能捨之人。外不見有物為所捨之法。中不見有受施者。以此三輪體空故。云不捨不受也。菩薩爾時下。謂菩薩修是捨。觀正當三輪體空之時。名如假會幻化。觀照現前故。而令捨心證入真空正受三昧得大利益也。十二因緣詳三地假會。觀詳直解。不煩引此。初釋捨心位也。
○第二戒心位
戒即尸羅波羅蜜也。別經名治地住。謂此位菩薩常隨空心。行諸法門。以嚴戒品。戒總有三聚十無盡戒。別則三千八萬無量戒也。
若佛子。戒非非戒。無受者。十善戒。無師說法。欺盜乃至邪見無集者。慈良清直正實正見捨喜等。是十戒體性。制止八倒。一切性離。一道清淨。
若佛子者。標能行持大戒之人。戒者。標所當行持之法。非非戒等者。小乘人以有戒相可持。拘束于戒。自救不了。故名非戒。魔外分別有無。有即妄有。無即滅無。以虗妄斷滅心行持惡戒。不惟無益。而反自損。故云非非戒也。此位菩薩行持大乘金剛寶戒。豈受此等樣戒耶。故云無受者也。十善戒者。善淨也。即小乘十種淨戒。小乘人不達戒性本空。執守拘束。不能究竟明了也。無師說法欺盜者。即魔外等人我慢貢高。不秉受真正師承。而傳戒法。或妄號法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而欺或偷聽說戒。偽習律本。夜聚曉散而盜。乃至執無戒可持。而說婬怒癡皆為梵行。惡罵捶打無非佛事。竝執有戒。而持牛狗等戒。不食烟火逈別于人。以為淨戒。如此等輩俱是邪見。自迷迷人。師及弟子俱陷惡道。此位菩薩豈更集此等樣非非戒也耶。故曰無集者也。慈良等者。此當位菩薩從信滿入住以來。修習空觀。素所秉性。慈愍而不殺。良善而不偷。淨清而不婬。直言而不妄。正實明慧而不酤。正見廣大而不說。四眾過不自讚毀他。不謗三寶。捨施而不慳。喜樂而不嗔。素性所秉如此。非庸小所能及也。等者。是八種體性。而含十重大戒。正見攝三。故云等也。是十戒體性等者。言如是八種十戒本體性分。正是防微杜漸之根本。所以裁制禁止凡夫四榮外道四枯之八種顛倒也。凡夫四榮。乃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無淨計淨。執有而生常見輩也。外道四枯。常計無常。樂計無樂。我計無我。淨計無淨。執無而生斷見輩也。是十戒體性制止諸倒者。俾其一切性離耳。一切性離者。是使非非戒性十善性無師性欺性盜性邪見性離也。如是諸性既離。則此慈良清直等之十戒體性。一道光明。金剛寶戒。清淨而無染污也。此二釋戒心位也。
○第三忍心位
忍即羼提波羅蜜也。別經名修行住。謂能修行忍力。長養眾善根故。忍者。謂于逆順諸境。安然自如。乃即造道之強力也。
若佛子。忍有無相慧體性。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名無生行忍。一切處得名如苦忍。無量行一一名忍。無受無打無刀杖嗔心皆如如。無一一諦。一相。無無相。有無有相。非非心相。緣無緣相。立住動止。我人縛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若佛子者。標其能行忍之人。忍者。標其所當忍之法也。有無相等者。無相慧即空慧。體即本體。性即性分也。言此位菩薩行持此個忍法之時。有此無相空慧體性。以觀照一切忍也。云何為一切忍耶。一切空空忍者。一切空色界四禪依空而住。諸空乃超出形聲之外。是修無相慧法者之所當忍者也。菩薩能于此空而又空。不見有空相可得。忍可忍證故。名曰一切空空忍也。一切處忍等者。一切處即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此四空處乃超出形聲色相之外。是修無相慧法者之所難忍者也。菩薩能于此諸處忍可忍證。一切空盡。直證無生。是名無生行忍也。一切處得名如苦忍者。言一切空一切處。是人所難忍者。于此難忍能忍。與忍諸毒害苦惱者一樣。是能耐怨。忍受可得。名如苦忍也。無量行一一名忍者。無量行即十信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諸戒行。竝百千法門無量妙義。此菩薩以無相慧觀照。于一一法中能忍可忍證故。得一一名忍也。無受等者。謂此位菩薩修無相慧。了達三輪體空。內不見有能受打之我相。外不見有打我之人相。中不見有刀杖所受所打之眾生相。于此三輪之中。覔一毫嗔心相。如芥子許不可得。而無壽者相。如是四相如如。皆空無有。故云無受打刀杖嗔心皆如如也。無一一諦一相者。言此菩薩修無相慧觀。照察世出世間俗諦真諦。悉皆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即是一相。故云無一一諦一相也。直解分別此上諸忍為六忍。引千臂經為證甚詳。無無相者。言此菩薩修無相慧。行六忍空法。其實體性無相可得。竝此無相亦無之也。故云無無相有無有相三句。謂此位菩薩修空觀時。唯有此無有相。以空之也。修假觀時。唯非此非心相。以假之也。修中觀時。唯緣此無緣相。以中之也。又觀空時無假無中而不空。觀假時無空無中而不假。觀中時無空無假而不中。三即一。一即三也。立住等者。立即站立。住即住坐。動即行動。止即臥止。四威儀也。我即我相。人即人相。縛即凡夫眾生相。解即聖人壽者相。此菩薩修此三觀。空慧體性現前時。四威儀相。四相相。一切法相。皆如諸忍。無無相一般。求其如忍相。亦不可得也。此三釋忍心位也。
○第四進心位
進即毗黎耶波羅蜜也。別經名生貴住。謂生在佛家。種性清淨也。梵語毗黎耶。此云精進。謂精而不襍。進而不退。即于上三法勤䇿不懈。乃即智行無間之功力也。
若佛子。若四威儀。一切時行伏空。假會法性。登無生山。而見一切有無。如有如無。天地青黃赤白一切入。乃至三寶智性。一切信進道。空無生無作無慧。起空入世諦法。亦無二相。續空心通達。進分善根。
若四威儀等者。言若佛子行此毗黎耶波羅蜜時。于行住坐臥之際晝夜六時之間。無少間歇。惟降伏此心。于空觀中。此行伏空也。復假此空觀之理。融會一切法性。此即行伏假也。以此空觀假觀之理。雙伏互融。直陟中道最高之頂。此即行伏中也。而見等者。精進菩薩行伏忍法時。心如明鏡。照徹世出世間有為無為一切諸法。如觀掌中。見有之時。有非是有。因無故有。故名如有。見無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故名如無。何謂如有。天之三光。風雲雷雨。地之山河。飛潛動植。咸有青黃赤白五色。一切入處。悉皆虗幻不實。誠然非有。故云如有也。何謂如無。乃至佛法僧三寶之智慧體性。一切賢聖誠信進修之道。雖然空。雖然無生。雖然無作。如是智性信進道三解脫。悉皆真實不虗。灼然非無。故云如無也。無慧等者。言此菩薩于四威儀一切時中。惟以此無生慧眼。觀察起空。入一切世諦法中。咸皆渾化。融通世法。佛法總無差別。故云亦無二也。此時惟行。伏空心現前。相續相連。綿綿不`[已【CB】,巳【卍續】]`已。通而無阻。達而無礙。分分精進。增長善根。畢竟本壯枝榮華果敷實也。此四釋進心位也。
○第五定心位
定即禪波羅蜜也。別經名具足方便住。謂即多習無量善根力故。
若佛子。寂滅無相無相。無量行。無量心三昧。凡夫聖人。無不入三昧。體性相應。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縛見性。是障因緣。散風動心。不寂而滅。空空八倒無緣。假靜慧觀。一切假會。念念寂滅。一切三界果罪性。皆繇定滅而生一切善。
若佛子者。標能修行入定之人。寂滅者。標其所當定之法也。梵語禪那。此云寂滅。亦云靜慮。亦云寂靜。謂根境如如。不即不離。若鏡現相。故云寂滅也。無相無相者。上無相是說能定之心無相。下無相是說所定之法亦無相也。上指人。下指境。亦可無量行無量心等者。言一行定則行行皆定。一心定則心心亦定。無量行無量心無有一行一心不入。此正定三昧者。到茲境界。有何凡解可捨。有何聖解可取哉。無有一凡一聖不入此正定三昧者。其本體性分如是。法爾如然也。斷斷乎未有不相應此正定三昧者也。一切以定力故至。不寂而滅。作一句讀。言此正定三昧如大冶紅爐。一切我見人見作者見受者見起一切等縛。而生六十二見。種種性咸是障道因緣。散亂境風。鼓動心海。如是等法到來。如片雪點紅爐。不假銷鎔而自化。故云不寂而滅也。空空八倒等者。上空空榮四倒。下空空枯四倒。以定力故榮倒枯倒。皆無緣而起也。假靜慧觀者。假靜觀而空榮。假慧觀而空枯。以定力故。一切假會之法念念相應。與寂滅三昧同一體性。無二無別也。至于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因果罪福種性咸入其中。不寂而滅。不鎔而化。以斯之故。而生長一切行。向善法也。此釋定心位也。
○第六慧心位
慧即般若波羅蜜也。別經名正心住。梵語般若。此云智慧。謂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于境分明無惑。能轉物也。
若佛子。空慧非無緣。知體名心。分別一切法。假名主者。與道通同。取果行因。入聖捨凡。滅罪起福。縛解盡是體性功用。一切見常樂我淨。煩惱慧性不明故。以慧為首。修不可說觀慧。入中道一諦。其無明障慧。非相非來。非緣非罪。非八倒。無生滅。慧光明𦦨。為照樂虗。方便轉變神通。以智體性所為慧用故。
若佛子是能修慧之人。空慧是所當修之法也。非無緣等者。言此個真空妙慧。非是無緣而生。又非即緣而生。是即本有空慧。靈明知體。名之為心。不假方便故也。分別一切等者。此個知體。能分別一切諸法當體本空。假名主者。無實體性。咸與至道通同一味。無二無別。故云假名主者與道通同也。取果等者。取果謂取三賢十聖等妙佛。以之為果。行因謂行三十心十地十重四十八輕。以之為因。俾其入聖而增進修。捨凡而不退墮。滅一切罪。起一切福。縛法解法俱是體性功用。所謂從凡夫中來者用其識心。從聖性中來者用其智慧。識智元無二體。惟在用之有殊耳。一切見等者。言凡情聖解。罪福縛解一切見因何而有。葢由不知如來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之四德。而起八倒見。因倒見而生種種煩想障。蔽慧性不得明了故也。此位菩薩能斷除一切倒見煩惱者。葢以智慧為前茅為先導。續修習之。以不可說觀慧為助。法法頭頭皆有二諦。細審細察。互觀互融。俾入中道第一義諦之中。則其煩惱無明倒見障慧。悉皆照破無有實體而非相。無有動轉而非來。無有合散而非緣。無有因果而非罪。無有榮枯而非八倒。無生無滅。純一空慧智光靈明徹𦦨。其所為慧照之用如日之處虗空。言此位菩薩舉心動念。折旋俯仰。無所往而非智慧。能起種種方便。展轉變化。運御神通。妙用無比。使諸有情離一切暗。總無他法。惟以平等智中本體性分設施。所作所為純以空慧為用故也。此六釋慧心位也。
○第七願心位
願即願波羅蜜也。別經名不退住。入于無生畢竟空界故。
若佛子。願願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願心連。願心連。相續百劫。得佛滅罪。求求至心。無生空一願。觀觀入定照。無量見縛。以求心故解脫。無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無量功德。以求為本。初發求心。中間修道。行滿願故。佛果便成。觀一諦中道。非陰非界非沒生。見見非。解慧是願體性。一切行本源。
若佛子是能修願波羅蜜之人。願者是所修。願波羅蜜之法也。願者願要。乃即發諸大願。成佛利生也。願大求即上求佛果。一切求即下化眾生。以果者以上求成佛道。自利為果。行因者以下行化眾生。利他為因。故字結上二求。以此之故也。願心連等者。承上以果行因之願心。來重言者。言常念念不忘。心心無間。相連相續。百劫修行。難行能行。難為能為。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如是百劫修行始能得見本佛滅無量罪也。求求等者。上求即上大求。下求即上一切。求至心即願心連意。無生空一願者。即百劫修行無生空法。而得成佛。度生一願滿足也。觀觀入定照者。上觀即空觀。下觀即假觀。定即禪定。照即慧照也。空觀是禪定體。禪定是空觀用。假觀是慧照體。慧照是假觀用。又禪定是空觀體。空觀是禪定用。慧照是假觀體。假觀是慧照用。互攝互入。一而二。二而一也。無量見縛皆以發上求下化之大願求心故而始得解脫。無量妙行亦以是求求至心故得成就阿耨菩提。無量恒沙稱心功德亦以求心故而為根本也。此下勸其必行。如是求心非是空發願樂之心。而不即行願樂之行故。必初發求心而始覺。中間修道而漸次覺。行滿願滿故而究竟覺。三覺果滿。萬德周圓。方得成佛果。稱兩足尊也。以中道第一義諦慧觀照之。于其中間無五蘊而非陰。無根塵識而非界。非沒非生。能見所見。一切皆非其分別解慧。俱是願求本體性分。一切行向根本源頭也。此釋七願心位也。
○第八護心位
護即力波羅蜜也。別經名童真住。謂不生邪倒破菩提心故。
若佛子。護三寶。護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嬈正信。滅我縛見縛。無生照達二諦。觀心現前。以護根本。無相護護。空無作無相。以心慧連。慧連。入無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護觀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無如無。法體集散不可護。觀法亦爾。
若佛子標能行力波羅蜜之人。護三寶是標所當護之法也。三寶即佛法僧。佛者覺照義。法者軌持義。僧者和合義。此三寶是佛子之所當護者。云何護三寶耶。護一切下至護根本。皆護三寶之義。一切行即賢聖所行。心地中所含六度萬行功德。即聖賢所修功勳。所集福德。仁王經云。以護佛果護十地行。亦同此意。外道多種。凡不達心地道戒。向外馳求。俱名外道。八倒惡邪見等。是于三寶不惟無益。而反有損者。能護三寶之人。自使此輩恭敬供養。且不暇安有毀謗正法。嬈害正信之理。凡有我縛見縛者。到此見相皈依。覩德人容而惡意銷殞。我人諸見盡皆解脫也。行護者。惟用無生智理。照了通徹真俗二諦。了真諦不空。徹俗諦不有。不空則不斷。不有則不常。二諦圓融。互攝無礙。惟此慧觀之心顯現于前。以護斯三寶正信根本。三寶根本既牢固。菩薩智慧華果何所愁而不榮實耶。護三寶義止此無相。下至亦爾。皆護行功德之義。無相即實相慧也。上護護此人。下護護此法也。空解脫。無作解脫。無相解脫。咸人所當護行功德法也。以心等者。言以此空心俾無相慧相續相連。無少間斷。直入無生空道。無餘涅槃理果。無生智道。無上菩提智果中理智互融。圓明發照。皆明光明光。巨細不遺。而無惑矣。護觀等者。承上護心入道來。言此護心觀理。從此而復起觀照。觀入于空。即遣真相。觀入于假即遣俗相。真相俗相既空既假。則此空假分中空假分分。分同于幻化也。則此幻化所起。復從何滅。于此求起相。且不可得。求滅相又安可得哉。故曰如無如無也。此上即護行功德義。法體二句單結護法觀也。言此上護解脫入道護。觀入空假。既如無如無矣。此個法體向何處捉摸。集耶散耶皆不可得而護也。不可護中與麼護耳。觀法體既然。觀法亦復如是。此八釋護心位也。
○第九喜心位
喜即方便波羅蜜也。別經名法王子住。謂從佛正教而生于解。當紹佛位故。
若佛子。見他人得樂。常生喜悅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為。不無。寂然大樂無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見。云假。法性平等一觀。心心行。多聞一切佛行功德。無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靜照樂心。緣一切法。
若佛子者。言能行方便之人。見一切他人得樂。有此喜境。于`[己【CB】,巳【卍續】]`己應常生喜悅。有此喜心也。常生者何。此菩薩從久遠劫來。發菩提心。元為令諸眾生離苦得樂。今見得樂之人。適其所願。故常生喜心也。及一切物者。言此菩薩喜心廣大。不唯見人樂而生喜心。凡見一切有情物類得樂。亦常生喜心也。此上三句標所當喜之法也。假空照寂等者。假照即正慧。空寂即正定。定慧真境。細滿纖塵。大充法界。于有為無為無不含攝。寧有出入哉。故曰不入。灼然該遍。故曰不無。空理寂然。渾一大樂境界矣。合者配也侔也。此個境界得之者。如啞人喫蜜。說向人不得。不與萬法為侶者此也。誰為合。誰當合。唯吾自偶諧耳。豈不大樂耶。故曰大樂無合也。有受等者。言有喜受之心。變化不留。有喜法之境。顯見透徹。即此喜心喜境。純一樂地也。云假者。謂受心法境。當體如如。無實體性。故云假也。法性句即云假義。言如是法性本來平等。以一慧觀照之。觀諸法之相云假。觀諸法之性本真。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平等不二。既觀諸法體性平等。而法身之理果尚未究竟。當心心發起大行而行之。始乃多聞一切諸佛妙行果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功德也。無相喜智二句承上言。謂此菩薩思行諸佛功德。本乎無相。契此無相之理。以為喜心。如空合空。不相妨礙。復以此喜智。起行長養。永承無失。心心相續。存乎念中。常靜常樂。照契喜心。不一不二。緣一切`[已【CB】,巳【卍續】]`已得法樂未得法樂之眾生。令其同證無相喜中寂然大樂無合之道也。此釋九喜心位也。
○第十頂心位
頂即智波羅蜜也。別經名灌頂住。謂觀空無相。得無生心法水灌頂故。
若佛子。是人最上智。滅無我輪。見疑身一切瞋等。如頂觀連。觀連如頂。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勝上如頂。如人頂。非非身見。六十二見。五陰生滅。神我主人。動轉屈伸。無受無行可捉縛者。是人爾時入內空值道。心心眾生。不見緣。不見非緣。住頂三昧寂滅定。發行趣道性實。我人常見。八倒生緣。不二法門。不受八難。幻化果畢竟不受。惟一眾生去來坐立。修行滅罪。除十惡。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薩達觀現前。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種`[性下一有中字]`性生。生入佛家。不離正信。上十天光品廣說。
是人即修行頂智之人也。最上智即是頂智。言無我輪五利五鈍使等。非此上上大智。豈能滅之哉。無者空也。我者我見也。輪者輪迴也。眾生以不識我見本空。所以輪迴諸趣。起我見邊見身見見取戒取貪瞋癡慢疑等也。是人既以此上智滅盡我輪諸使。則當體全空。是一如頂。大空妙智慧觀。相續相連。綿綿不止。照此觀連空心亦復如頂。竝十方十法界之中若因若果。皆悉如如一道。無二無別也。是故此智而為最上最勝頂智。高超物表。如頂之象焉。如人頂者。人身惟頂最尊。喻此菩薩頂心觀智離身離意無根無塵高顯而無上也。上明最上智。非非身見下至捉縛者。明滅無我輪等也。上非能遣觀智也。下非所遣惑業也。言此頂智一明。粗細等惑無所不滅。非身見外道可捉可縛。亦非六十二種斷常邪見可捉可縛。亦非五蘊妄身妄心和合因緣可捉可縛。亦非神我主諦動轉屈伸種種計量種種幻相可捉可縛。其頂心智觀滅除情見。如千年暗室一燈破盡。豈是此等諸見有受有行可捉可縛也耶。是人爾時等者。是人是當位之人。爾時者。乃入觀之時也。言此當位菩薩入智觀內。一切皆空。外山河內身心無所不空。惟道獨存。以值道故遠離諸妄。心心平等。廣度有情。總不見有能緣之心及所緣之境。不但無能所緣之度生相。亦無非能所緣之理智相。故云不見緣不見非緣也。既心境雙泯。智理全空。即得安住最勝頂心三昧寂滅之正定矣。發行等者。言二乘住定著定。不肯饒益有情。菩薩雖住是頂智定。而不貪著。能從智定中發起慈悲喜捨廣大之心。修行妙行。趨向佛道。體性真實。猶如金剛。不為魔外所侵害。四相我人。斷常諸見。榮枯八倒。生滅因緣。于此真實不二法門之中永無受行。滅盡無餘。即八難幻化異熟業果亦畢竟不受其報。所謂因窮果喪故也。惟一眾生等者。此眾生即得頂智。大心眾生初賢十住雖滿。未入十行。猶近眾生。`[但【CB】,伹【卍續】]`但超一切眾生之上。孤孤逈逈。`[已【CB】,巳【卍續】]`已是獨尊。故曰惟一眾生也。又此菩薩十住智滿。利生心切。垂慈接引。外示威儀。與諸眾生無二無別。一般去來。一般坐臥動止。一般修行趣道。滅罪求福。除去十惡。生長十善。一般求入道中作端正人。得端正智。行端正行。但頭頭法法以身先之。作個榜樣故也。此時菩薩頂智明妙。達觀現前。雖現六道眾生形儀。而實實確確決定不受六道眾生果報。亦決定不復退佛種性中生。畢竟在佛種性中生。生入佛家。紹佛真子。直至佛界。不離此個端正實信也。上十天光品者。上即在此心地品之上。天光品是六十一品中之一品。廣說者。言此猶略。彼品所說較茲更多也。此釋十頂心位也。八難即地獄畜生餓鬼盲聾瘖瘂世智辨聰佛前佛後北俱盧洲無想天也。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問長養十心者。
此牒問誡聽許說十行修進地位觀行之義。此二明十行義二。初標牒問辭。二正解其義。此初標牒問辭也。下別解其義有十。
○第一慈心位
慈即慈無量心也。別經名歡喜行。謂入法界不為邪動故也。
若佛子。常行慈心。生樂因`[己【CB】,巳【卍續】]`己。於無我智中樂相應觀。入法受想行識色等大法中。無生無住無滅。如幻如化。如如無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輪。化被一切。能生正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眾生。得慈樂果。非實非善惡果。解空體性三昧。
若佛子常行慈心等者。前十住位人。發心修行十度。為彼自利。則以檀為首。此則修行十行。接物利人。故常行慈心以慈當先。慈有三種。一有情緣慈。觀一切眾生。如一子故。二觀法緣慈。觀一切法。因緣生滅了無自性故。三無緣大慈。言無心攀緣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自然獲益故。菩薩常修行此三慈心。以利濟眾生。令其離苦得樂。生長此樂因。`[已【CB】,巳【卍續】]`已于無我根本智法中。樂求一念相應慧觀。入法受想行識色等大法中。上法字即意根所對法塵也。色等等字含聲香味觸四塵。此超略言耳。云何大法。即天地青黃赤白充遍法界。豈不教做大法。一塵既爾。六塵亦然。色五蘊既爾。諸五蘊亦然。咸以一念相應慧觀。入此等大法之中。如火燒薪。而生相無明住相無明滅相無明當下水銷瓦解矣。念念相應。如幻如化。無實體性。觀如法如相應色等。咸皆無二。等無差別也。上即有情緣慈義。一切修行等者。所謂一切修行種種玅行。成就無上法輪者。無非教化蔭被一切眾生。生入佛家。長養正信。不由外道邪魔所教。自能離一切苦也。即法緣慈義。亦能使一切等者。言不但使能生正信不為魔苦所壞而`[已【CB】,巳【卍續】]`已。亦復能使一切眾生。自悟無上菩提覺心。證無餘涅槃理境。得起空利物之慈三昧真實樂果也。即無緣大慈義。非實等者。言此慈樂果不是權小之實法小果。亦非人天善惡有漏因果。是何等果耶。此慈樂果者。乃是一念相應智解。如如無二。空理平等。正受體性三昧自樂樂人之慈樂果也。此初釋慈心位也。
○第二悲心位
悲即悲無量心也。別經名饒益行。謂常化眾生使得法利故。
若佛子。以悲空空無相悲緣行道。自滅一切苦。於一切眾生無量苦中生智。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著我緣。故常行不殺不盜不婬。而一切眾生不惱發菩提心者。於空見一切法如實相。種性行中生道智心。於六親六怨。親怨三品中與上樂智。上怨緣中九品得樂果。空現時。自身他一切眾生。平等一樂。起大悲。
若佛子以悲者。以字有力。言悲心菩薩雖能拔苦。又非得大堅固力者不能。故云以悲也。空空等者。言此悲非眾生情愛之悲。乃菩薩空空無相大悲任運往來。以大悲緣故。行菩薩道。示現自滅一切苦惱之相。而於一切眾生無量苦惱緣中。生長無量方便智慧也。不殺生等者。即自滅一切苦義。生法我三緣合。方成殺業。缺一決定不成。持不殺戒者。`[但【CB】,伹【卍續】]`但空一緣。而三緣俱空。`[但【CB】,伹【卍續】]`但常行不殺滅苦。而不盜不婬亦如是滅苦也。而一切眾等者。即苦中生智義。言此菩薩如是滅苦。前倡後襲。自感動一切眾生。亦不殺不盜不婬。滅諸苦惱。而發菩提心。生一切智也。此上拔苦竟。於空見等者。言菩薩能于真空實相理中。照徹一切諸法。皆如實相。情與無情。無一法而不具茲真空實相。由迷而不悟。故于眾生種子性分中。發生悲緣行道無量方便智心。于父母兄弟姊妹六親六怨。若親若怨。下怨緣三品之中與上三品樂智。上上品怨緣中與下下九品得樂果。城東老母雖誓不見佛。而無害佛之心。下怨緣也。見佛避入室中。四壁皆佛。以兩手遮眼。十指皆佛。與上樂智也。調達推山壓佛。上怨緣也。在地獄中如受三禪天樂。九品得樂果也。中品與樂。不言而可知。此上與樂竟。空現時等者。言此悲緣智道實相真空顯現之時。自身離苦得樂。令他一切眾生身俱亦離苦得樂。以平等一味慈樂果與之。而令人人起拔苦與樂大悲心智也。此釋二悲心位也。
○第三喜心位
喜即喜無量心也。別經名無違逆行。謂常修善法謙下恭敬故也。
若佛子。悅喜無生心時。種性體相道智。空空喜心。不著我所。出沒三世因果無集。一切有入空觀行成。等喜一切眾生。起空入道。捨惡知識。求善知識。示我好道。使諸眾生。入佛法家法中。常起歡喜。入佛位中。復是諸眾生入正信。捨邪見。背六道苦故喜。
若佛子悅喜等者。悅是自`[己【CB】,巳【卍續】]`己暢悅。喜是見人喜歡。無生心者無相心也。無相即是實相也。言當此喜時。種子性分本體相狀皆如實相。空無所有。渾圇是一個大空道理。空而又空的喜心也。不著等者。言我且空。誰為我所而生執著。故曰不著我所也。菩薩此時或出或沒。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中。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咸無有受。安有集者。識界色界欲界一切有入無所不空。三界眾生以執著故。不得此個空觀喜心。此菩薩以不著故。于一切處凡有所入。此空觀行不假用心而自成就也。等喜等者。言空觀既成。于冤于親平等普度。廣化一切眾生。眾生不解起行空觀。而此菩薩示現起空。眾生不解入道。而此菩薩示現入道。眾生不解捨邪見惡知識。而此菩薩示現捨惡知識。眾生不解求真善知識開示于我妙好正道。而此菩薩示現求善知識示我妙道者何。總欲使諸眾生入生佛法之家。不生邪外之家。入生佛法之法中。不生權小之法中也。常起等者。言不特如斯而`[已【CB】,巳【卍續】]`已。菩薩無量悲心有甚休歇之處。故心心念念常起自喜喜人歡心。入諸佛位之中。上合諸佛同一慈力。復還仍舊是和諸眾生一樣形儀。下合眾生同一瞻仰。仍舊如同眾生皈三寶而入正信。脫樊籠而捨邪見。違背六道諸苦而趣向四聖真樂也。以是之故。而菩薩心意滿足故生歡喜也。此三釋喜心位也。
○第四捨心位
捨即捨無量行也。別經名無屈撓行。謂行大精進行。能令一切得至究竟之涅槃故。
若佛子。常生捨心。無造無相空法中如虗空。於善惡有見無見。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體性不可得為大捨。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如幻如化。水流燈𦦨。一切捨而無生心。常修其捨。
若佛子常生等者。言此菩薩從無窮劫發心而行捨行以利人。故云常生捨心也。無造即無能造捨之人。無相即無所捨之法及受捨者。如是三輪體空法中。究竟如虗空。空無所有也。既能捨所捨皆如虗空。則善惡之二因。有無之二見。罪福之二報。于此二法之中。以平等慧觀一道照察之。亦究竟如虗空。空無所有也。人相我相。我心我所心。而自他之眾生相等。于其中間求其體性如針鋒許不可得。亦究竟如虗空。空無所有也。如此生心。如此觀照。方得名為大捨也。即我空義。及自身等者。至于自`[己【CB】,巳【卍續】]`己。內財寶之身肉手足。外財寶之國城男女。以平等觀照之。皆如幻如化。無實體性。內外之財不可得。如水流。如燈𦦨。無實體性。自他之財亦不可得。故當一切捨也。即法空義。而無生心者。無生心即無造無相三輪體空之實相心也。常修其捨者。言此菩薩捨心廣大。永遠而無懈歇也。此釋四捨心位也。
○第五施心位
施即施攝法也。別經名無癡亂行。謂不為無明之所失亂故。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眾生。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教導一切眾生。內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無念財物。受者施者。亦內亦外。無合無散。無心行化。達理達施。一切相現在行。
若佛子能以施等者。能以施心即能被之心教。被一切眾生即所被之心機。身施即以身擔荷執勞負役。乃至捨頭目髓腦身肉手足。口施即口無雌黃。出言善熟。乃至歡喜讚歎。說誠實語。意施即心無嗔恨貪痴嫉妬。乃至常懷恭敬。現柔和相。財施即國城妻子珍寶田宅資生業等。法施即權實方便大小諸乘因緣譬喻。教化引導一切慳悋眾生。令其達法達施。知內身五蘊外身四大七寶國城男女田宅等物。當體全空。咸如如相。無法可施。乃至無財物可念。無受施之人。無施財之我。三輪空相亦皆如如。亦內之六根。亦外之六塵。無因緣可生可合。無因緣可滅可散。無心行可行。無眾生可化。無心可行名為達理。無生可化名為達施。既能達理。又能達施。何妨一切內施外施現在前行而決無留礙也。此釋五施心位也。
○第六好語心位
好語即愛語攝法也。別經名善現行。謂生生常于佛國土中生故。
若佛子。入體性愛語三昧。第一義諦法語義。一切實語言。皆順一語。調和一切眾生心。無嗔無諍。一切法空智無緣。常生愛心。行順佛意。亦順一切他人。以聖法語教諸眾生。常行如心。發起善根。
若佛子入體性等者。愛語乃是極慈極悲。至親至切。叮寧教誡。和順語也。言此柔軟好語非凡小情見偏執之語。乃即依從如來體性愛語三昧正定所生語也。如來有五語。一真語。二實語。三如語。四不誑語。五不異語。此文雖三。中該備五義。諦法語即真語。一切實語統不誑語。皆順一語即如語不異語也。言此佛子既以第一義諦而生語言。凡發示言詞無不真實。而必不欺不誑。皆順一語。終不二語。人能恒修此五語為因。當感如來廣長舌果也。調和等者。調和即上諸語為能調。一切眾生心為所調。無瞋即意和。無諍即言和。眾生多種。心口多別。此菩薩難調能調。皆使意言平和。而無瞋無諍也。一切法空等者。言此菩薩恒以第一義諦。照了諸法皆空。此個空智。充遍情與無情一切諸法。而不假誘進之。無緣大慈亦遍一切諸法。雖此空智無緣。而菩薩恒順眾生。調護保愛眾生之心。無時暫憩。凡其所行。上合三世諸佛之心。同一慈力。亦下合一切眾生之心。同一悲仰也。以聖法等者。言此菩薩教導眾生。別無他法。惟以聖諦第一義法語竝五語。誡誨調攝一切眾生。常行如心。俾無嗔諍。開發生起一切善根。永為菩提道種也。此六釋好語心也。
○第七益心位
益即利行攝也。別經名無著行行。謂於我我所一切皆空故。
若佛子。利益心時。以實智體性。廣行智道。集一切明𦦨法門。集觀行七財。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現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動大世界。一切所為所作。他人入法種空種道種中。得益得樂。現形六道。無量苦惱之事。不以為患。但益人為利。
若佛子利益等者。實智即自證本有如如智。體性即此智本體性分。智道即利生之權智也。言若佛子行此利行攝時。必依本有實智體性。方能廣行智道之權智也。集一切等者。即廣行智道義。明𦦨法門即是種種智慧因緣譬喻無量方便法門。所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者此也。觀行即空假中之三觀行。七財即信戒聞捨慧慚愧之七財。如是一切智道皆廣行而所當集者也。前人得利等者。言當現前行益之人。以得此一切智道利益故。始能和光同塵。示受眾生一般四大五蘊身命。而入茲利益。正定三昧示現一切神通身輪。一切教誡口輪。一切記心意輪。饒益一切眾生。使未發心者令其發心。`[已【CB】,巳【卍續】]`已發心者令其增長。由此三輪神用故。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也。六種震動。即動起涌震吼擊是也。一切所為等者。言凡是一切所施為一切所作用。咸使他人入此觀行。七財法種中明𦦨法門。空種中廣行智道。道種中得大利益得大安樂也。現形等者。言上現身口意。不知是何等身形。又于何處示現。謂即于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一一示現如是等形也。天道有五衰相現苦惱事。人間有生老病死苦惱事。修羅有嗔心諍鬬苦惱事。地獄有寒酸楚痛苦惱事。鬼神有沉幽愁歎苦惱事。鳥獸有懷獝狘悲苦惱事。故云無量苦惱事。不以為患者。言此菩薩隱聖顯凡。屈尊就卑。得得要如此。以好事與他人。令他得益得樂。以苦事自向`[己【CB】,巳【卍續】]`己。不以為患。但專饒益他人。以為利益耳。此釋七益心位也。
○第八同心位
同即同事攝也。別經名難得行。謂成就難得善根故。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無生法中。以無我智。同生無二。空同源境。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滅世法相續。流轉無量。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入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無生。我同無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
若佛子以道等者。以用也。道覺也。佛也。道性覺性佛性一也。此智有名無相。故可同入空無生法理中也。言菩薩善用此智。契同此理。理智圓融。具清淨身也。以無我等者。無我智即是寂滅智。眾生執認四大五蘊以為實我。輪迴諸趣。此菩薩以寂滅智照。契此有生之軀。四大非有。五蘊本空。無滅無生。生滅不二。即具圓滿身也。空同等者。言道性空無生空無我空生空。則萬派一源。千差一境矣。更有何法而不如哉。此世出世間諸法既如如相。則具千百億化身也。常生等者。言四空既明。三身圓顯。何妨生常同生。住常同住。滅常同滅耶。世法相續等者。言雖同世諦法中。生生相續。流浪輪轉。無窮無盡。而此菩薩亦于其中。能現無窮無盡形狀身體色相心行等業。入諸六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乃至在畜同畜。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一切事同者何也。為空同無生而理如。我同無物而法如也。理如則其身雖分。而未嘗分。法如則其形雖散。而未嘗散也。以何緣故。而能顯如是神通。作大佛事耶。葢入同法三昧故。而能作是大佛事也。此釋同心位也。
○第九定心位
定即勝定行也。別經名善法行。謂乃說法授人成佛之軌則故。
若佛子。復從定心。觀慧證空。心心諍緣。於我所法。識界色界中而不動轉。逆順出沒。故常入百三昧十禪支。以一念智。作是見。一切我人。若內若外。眾生種子。皆無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復從等者。言此佛子復從自`[己【CB】,巳【卍續】]`己大寂定心中。自觀本有妙慧。自證本有真空。心心相續。唯靜是緣。于我所法。唯見空相。識界色界等者。識界即四空天。色界即四禪天。此先從識界色界。而不言欲界者何。此位菩薩久修梵行。證法界身。從法界來。全體全界俱皆空相。故入識界四空色界四禪。而不動搖不轉變也。逆順等者。菩薩從三界外沒。自非非想出。從非非想沒。自無所有出。從無所有沒。乃至自初禪出。為順。此自三界外而入三界內也。從初禪沒。自二禪出。二禪沒。乃至非非想出。為逆。此自內而外也。以菩薩法身觀。自上而下為順。以欲界眾生分段身觀。自下而上亦順也。此言菩薩心心靜緣之益。出沒自在。逆行順行。天莫測也。以此之故。常心心入大寂定百八三昧中。在識界而不動搖。常心心入十禪支內。在色界而不轉變也。以一念等者。言以一念相應智慧。起見照徹欲界一切我人。若內根若外塵。眾生識性無明種子。無不了了明明。皆無生合無滅。散無集。收無成。懷無起。止無造。作一切皆空。如幻如化而不可得。亦不動搖不轉變也。十禪支即覺觀喜樂定靜捨念慧不苦不樂也。此釋定心位也。
○第十慧心位
慧即勝慧行也。別經名真實行。謂二諦非如亦非非相故。
若佛子。作慧見心。觀諸邪見結患等縛。無決定體性。順忍空同故。非陰非界非入。非眾生。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𦦨。明明見。虗無受。其慧方便。生長養心。是心。入起空空道。發無生心。上千海眼王品。`[已【CB】,巳【卍續】]`已說心百法明門。
若佛子作慧等者。作起也。言佛子起此慧見。能照觀智。以觀諸邪見結患等縛。而破其所惑也。此菩薩于諸魔外執。常執斷六十二諸邪見十使八難諸結患。一一照破。如空華。如水月。無決定體性。何以故。以順忍觀慧照之。與虗空同體故也。既空同故。則五蘊空而非陰。根塵識空而非界。六根六塵空而非入。眾生空而非眾生。一我空而非一我。罪福空而非因果。過現未空而非三世。法法頭頭純一法慧空性相續。而起陰光界光法慧性光一𦦨通徹。陰明界明法慧性明朗見無疑。陰虗界虗法慧性虗而無能受所受也。其慧等者。言其慧觀中種種巧妙方便。生長養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也。是心等者。心即長養心。入即證入。起即發起。空空即是所證人空法空二空真理。道即中道。言是長養心證入發起二空慧。見中道義中。惟發此無生心。任駕慈航。普運眾生。咸登般若彼岸故也。上千海眼王品中`[已【CB】,巳【卍續】]`已說此十心百法明門。一一廣明其義。此釋十慧心位也。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
此本源佛告當機千釋迦化佛。誡其當詳審而聽許詳說金剛義也。汝先言者。乃牒問其詞。金剛種子有十心者。許細分其義。有如是問。必有如是答也。別經名十回向。回即迴轉。向即趣向。謂起大悲心。度諸有情。迴轉十住十行善法。向于三處。一真如實際。是所證。二無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眾生。是所度。以能迴之心及所迴善行。向彼萬類。圓滿梵行。等入法界也。此三明十向義二。初總標牒問。二別解其義。此總標牒問也。下別解其義有十。
○第一信心位
信即信心回向也。別經名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謂以前所修證十行神通化度眾生。而無能度之相所度之生。度而無度故也。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見心。諸見名著。結有造業必不受。入空無為法中。三相無無。無生無生。無住住。無滅滅。無有一切法空。世諦第一義諦智盡。滅異空。色空。細心心空。細心心心空故。信信寂滅無體性。和合亦無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無得集相故。名無相信。
若佛子標人。信者標法也。一切行即十住乃至妙覺諸萬行。以信為首等者。信即正信。言此正信不特十金剛中為當先第一。自十信始。`[已【CB】,巳【卍續】]`已剋萬行之先為第一。所以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菩薩智慧花果皆從此正信中出。故云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也。不起至不受。正表其信之正處。邪豈能勝正哉。一切九十六種外道六十二邪見種種等心。諸見諸名。諸著諸有。諸造諸業。亦畢竟不受。如揚塵順風焉耳矣。入空等者。以不起不受故一切法空。以一切法空故始能證入。此空無為法中此空即真空。無為法即空理。入者證入真空無為空理。之中也。三相至一切法空正表正信空理。三相即生相住相滅相。無無者。因正信堅實得入空無為法中。則此三相亦空無有。無有亦無有。故云無無也。無生下極言無無之理。上無生。是言空盡世間情與無情一切法之空理無生。下無生。是言能入空無生空理之觀智亦當無生。故云無生無生也。無住住無滅滅之正信觀智亦復如是。一生住滅法既無無。則或百或千以及一切。何法不無無耶。無有一切法空者。言一切法空亦無有也。此竭盡無餘之義。世諦等者。世諦即俗諦世間法也。第一義諦即真諦出世間法也。言俗諦真諦世出世間觀智。到此亦竭盡無餘矣。滅異空者。即滅欲界諸見及諸業之麤惑空也。色空者。即滅色界無生生無住住無滅滅之細惑空也。細心心空者。即滅識界無有一切法空。世諦智盡。真諦智盡。理障盡。智障盡之塵沙細惑空也。因此細惑。心心空之。心亦復空故。則此能信之心智。及所信之理境。不假銷除而自寂滅。本體性分亦寂滅無有也。以無體性故。誰為能信。誰為所信。誰和誰合。以相依倚耶。然而三界中凡立主宰者。有我有人。有名有用。皆是三界中假我假人。假名假用也。于我中求得求集求相。了不可得。人中名中用中又有得集相可得歟。如此則方名為無體相之正信也。此釋初信心位也。
○第二念心位
念即念心回向也。別經名不壞回向。謂離眾生相。是可壞。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也。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覺乃至常施。第一義諦空。無著無解。生住滅相。不動不到去來。而於諸業受者。一合相迴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滅。𦦨𦦨無常。光光無無。生生不起。轉易空道。變前轉後。變轉化化。化轉轉變。同時同住。𦦨𦦨一相。生滅一時。`[已【CB】,巳【卍續】]`已變。未變。變變。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若佛子作念等者。念明記不忘也。言若當位佛子作念時。作何等念。謂作六種念耳。何為六念。一念佛。常覺即念佛也。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施。乃至略中四念。此但兩頭常施。即念施也。常念第一義諦中道空理。不見有凡法可縛。故無著。不見有聖解可解。故無解。既無著無解。則雖生而無生相。雖住而無住相。雖滅而無滅相。既無三相。誰當動到去來。既不動不到無去無來。而于諸業。受者滙合。融通而為一合相。回向證入法界空智理中也。慧慧相乘者。上慧即常念第一義諦破俗之真慧。下慧即起空證入法界之理慧。乘即輪乘之義。言此真慧理慧念念度生入法界。如輪乘之無止也。乘乘寂滅者。上乘即常念第一義諦度俗之真乘。下乘即起空度眾生證入法界之理乘。寂滅即不動不到無去無來之義。言此真乘理乘本來空寂。無轉而轉。轉而無轉也。𦦨𦦨無常者。𦦨即慧𦦨。𦦨𦦨即慧慧也。無常無定處也。言此慧𦦨慧𦦨不入法界。不離法界。往返度生。無定居于一處也。光光無無者。光即智乘之智光。光光即智智也。無無破惑證真之義。言此智光智光照破三界眾生麤細等惑。本空而無所離。照徹法界。空無所有。而無所入。離而不離。不離而離。入而不入。不入而入。故云光光無無也。生生不起者。言既光光無無。即乃生生而不生。起而不起。無動到去來。而轉易空道回向入法界也。轉即回。易即向。轉生向無生。轉凡向聖。轉煩惱向菩提。如是轉。如是易。故能變前轉後等也。變前轉後者。變即變易六識也。前即前五也。轉即環轉七識也。後即八識也。變前者。變易照了。前五識當體元空也。轉後者。環轉旋歸。後八識本性清淨也。變轉化化者。既前五識當體本空。化為成所作智。則變易照了之六識亦與之俱化而為妙觀察智也。既後八識本性清淨。化為大圓鏡智。則環轉旋歸之七識亦與之俱化而為平等性智也。故云變轉化化也。化轉轉變者。言前後二智本不動搖。如空如鏡。其所以能轉能化此二識證入本智者。誰之力歟。皆七六能轉能變之力也。七依八起。六從五生。生與俱生故同時。滅與俱滅故同住。𦦨𦦨等者。𦦨𦦨即轉識成智之慧𦦨。上𦦨指前後。下𦦨指變轉。言四識既成四智也。五八慧𦦨與六七慧𦦨。了無二相。生與偕生而無生。滅與偕滅而無滅。咸同一時無生無滅也。`[已【CB】,巳【卍續】]`已變等者。`[已【CB】,巳【卍續】]`已變即過去。未變即未來。變變即現在。化者即證入之義。言既同時一證。則三世十方諸法無所不證。亦得一者。言過去未來現在善惡因果亦無所往。而不得一合相迴向證入法界智中者。受亦如是者。前言諸業受者一合相迴向入法界。亦與此得一一般也。此釋二念心位也。
○第三迴向心位
迴向心即深心迴向也。別經名等一切諸佛迴向。謂所向本覺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覺之智齊于佛覺故也。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義空。於實法空智。照有實諦。業道相續。因緣中道。名為實諦。假名諸法我人主者。名為世諦。於此二有諦。深深入空。而無去來。幻化受果而無受。故深深心解脫。
若佛子深心等者。深心深非淺深之深。乃最深之深。故名深心也。第一義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理。於實法空智者。即一真法界大空智。以法界智入法界理。理智圓融。法界無礙。即以法界理智而起慧照。照有實諦。有即俗諦。實即真諦。然此真諦非離俗諦之外別有。乃即業道相續。無明老死十二因緣。于此生滅因緣。以空智照之。令契合本來不生不滅中道之理。名為實諦。經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即此也。假名諸法等者。言假立名言。號一切法。名我名人名為主者。故名為世諦也。菩薩于此二有諦。諦審諦照。深深證入大空法界空理之中。而不見有有。不見有實。無去無來而示去來。如幻如化而示幻化。無因果罪福而示受果。何以故。而本無所受故。以無受故。而此個深深心始得解脫也。又聲聞觀四諦法。證人空理。名淺解脫。緣覺觀俗諦法。證法空理。名深解脫。菩薩以法界智。觀空假不二真俗互融。深之又深。故云深深心解脫也。此釋三深心位也。
○第四達心位
達即達心迴向也。別經名至一切處回向。謂前能覺之智無處不徧。既齊佛覺。則所證真如之理。如佛不異故也。
若佛子。達照者。忍順一切實性。性性。無縛。無解。無礙法達。義達。辭達。教化達。三世因果。眾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無實用。無用。無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達空。名為通達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若佛子達照者。達即通達。照即照徹。謂通達事理。照徹無礙故。忍順等者。忍即忍可忍證。順即隨順無違。謂忍證法界空理。隨順法界空性。忍順了達一切世出世間諸法。本體實性與法界空理空性。無二無別也。性性等者。言一實性既爾。一切性性實性皆然。與空性空理亦無二無別。無凡情可縛。無聖解可解也。無礙等者。言能忍順性性無縛無解。即得四無礙智。云何無礙智。若于法上達照之時。忍順觀諸法相。四大本空。如幻如化了無實體。此法無礙智也。于法性理上達照時。忍順觀諸法性分。充遍十虗。本來真實不妄不虗。無性可得。此義無礙智也。于法句法性句上達照時。忍順諦思諸法性理。遠離文字。不墮名言。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此辭無礙智也。于法于理。于諸言辭。自既通了。復以此通了他人。教化眾生。忍順樂說。不生疲厭。此樂說無礙智也。三世等者。言四無礙既證。則過現未三世十法界善惡因果。其中眾生利根鈍根種種行業。皆悉如如。不遷不變。如法界理。不見有生。云何有合。不見有滅。云何有散。故云三世等不合不散也。無實等者。言既不合不散。則無實體。既無實體必無實用。既無實用必無名用。既無實用復無名用。一切世出世間諸法性分義理詎不空乎。還以此名空實空二空性理。照了通達真空實性。契會無疑。與法界空無二無別。如此方得名為照了通達一切法空者也。空空如如等者。空空即法界智。如如即法界理。言此空智空理中。求其空空之相不可得。求其如如之相亦不可得也。此釋四達心位也。
○第五直心位
直即直心迴向也。別經名無盡功德藏迴向。謂前至一切處。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來。然如來則一切世界之如來。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世界如來互入無礙功德無盡故也。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緣神我。入無生智。無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無而不壞道種子。無漏中道一觀。而教化一切十方眾生。轉一切眾生。皆薩婆若。安直。直性直行。於空三界生者。結縛而不受。
若佛子直者等者。乃即正直照了諸物。公而無私。直而不屈之義。謂證入中道法界理智而起觀照。直照諸法自在體性。一切平等無委曲相。是為直者之直照也。取緣神我等者。取即貪取。緣即因緣。神我即六識分別之我。六識名神我者。以二乘人不知七八二識。而依六根意識分別。前塵一一明白似乎無礙。故名神我也。因八藏識微細難測。七識依八而起夙染夙淨。又依六識而生現染現淨。以舊送新。以新送舊。互傳互送相續無`[已【CB】,巳【卍續】]`已。又名傳送。又名相續。皆不可測故也。此言直照無他。直取二乘。攀緣六識。依前塵分別。昭昭靈靈。似神似通之我。一照照破。本無貪取因緣可生可滅。當體全空。證入無生理智中耳。無明神我空者。言前無明緣行以至苦惱。貫三世而為因緣。起生見滅見之神我。入此無生智中。諸有盡空。此空有也。空中空者。言空盡諸有之空。入此無生智中。空亦盡空。此空無也。空空理心等者。言此個空有之理心。竝空無之理心。在有不滯有。有空而不壞有。在無不證無。無空而不壞無。何以故。葢此空空之理。即是菩提道性。金剛種子一切有無。詎能壞之耶。故云空空等。不壞道種子也。無漏等者。無漏即不壞義。言既不壞。即不為一切有無等之所滲漏。不漏于有即得空觀。不漏于無即得假觀。于空于假不即不離。故名曰無漏中道平等一觀也。而以此理教化一切十方執有執無眾生。離有離無。一齊回轉。證入薩婆若空智平等慧海。直證斯空空直道。不被物轉。能轉物。不為人轉。能轉人也。何以故。菩薩皆以直性而行直行。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無所罣礙。猶如虗空。所謂不如三界見于三界。故云于空等而不受也。此釋直心位也。
○第六不退心位
不退即不退心回向也。別經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謂于諸佛地起萬行因。顯證一乘寂滅之道。行從理起。故云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故云善根也。一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長養諸見。亦復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業。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脫。於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際無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觀智如如。相續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淨。為不退一道一照。
若佛子不退等者。言此位佛子修行不退心中道觀智者有三。一不退入凡夫地。凡夫非白地凡夫。乃十信位大心凡夫。指修十住。空觀牢固。故不退入于信位凡夫地也。二不起新長養諸見。言修行十行假觀。守舊不遷。惟長養六度萬行。豈更新長養諸凡夫外道邪見哉。故云不起諸見也。三亦不復起集因相似我人。言菩薩自一信二念。至本不退位修行中道觀智。唯此一觀力行進趨。心心不二。豈復更起集業因緣相似神我主人等見哉。故云亦不復起集因相似我人也。入三界等至退解脫。即不入凡夫地義。言此菩薩空觀純熟。入識界識界業空。入色界色界業空。入欲界欲界業空。以亦行此空觀之故。而所以不于住中退入信位。初離凡夫之解脫道也。于第一等至不行退。即不起新見義。言此菩薩先修空觀以遣有。次修假觀以遣無。修空不即空。亦不離空。修假不即假。亦不離假。不無不有。不即不離。是名中道第一義觀。葢三觀互融一合行故也。故所以不長諸見。而不行退也。本際等至念退。即不起集因等之義。言此菩薩于三世盡三世本際。于十方盡十方本際。念念充遍。𭰞合中道智觀。無二無別故。所以不起集因。而不念退也。空生觀智如如者。空生觀智即能行空觀之本智。如如是所證入法界之觀理。此不住退之益也。相續乘乘者。相續即中道合行念念相續。乘乘即行行相乘。此不行退之益也。心入不二者。言心心念念無欠無餘。綿綿不斷。流入不二法中。此不念退之益也。常空生心結前行空無間之義。一道結前中道一合之義。一淨結前本際清淨不二之義。其為不退心者三。葢以此也。一道一照者。言此菩薩之所以為不退者。唯以中道第一義觀一智照了之。故得不退也。此釋六不退心位也。
○第七大乘心位
大乘即大乘心回向也。別經名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謂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則知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無有遺失。亦無高下故也。
若佛子。獨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載任用。任載任一切眾生。度三界河。結縛河。生滅河。行者坐乘任用。載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眾生。未得空智`[運一作任]`運用。不名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若佛子獨大乘心等者。獨者孤獨無侶。大者大而無外。乘者運載轉輪為義。揀非聲聞辟支佛乘。亦非初捨凡夫大心菩薩住行位乘。乃是迴向終心廣度眾生中道大乘也。解解一空故者。正釋獨大乘義。上解是能解。法界之廣大智。下解是所解。法界之廣大理。以智契理。二俱平等。了無能所。故云解解一空故也。一切行心名一乘者。謂以此法界理智。而起一切行心。一切行即法界行。一切心即法界心。如此廣大。方名一切行心為一乘也。乘一空智者。言此一乘所以運用解解一空之理智也。智乘者。空智理乘也。行乘者。即空法界行乘也。乘智心心者。言行乘之心與智乘之心。互行互用。方得名為大乘。以法界行而任載。以法界智而任用也。任載者何。以此行乘。任載一切凡夫。出恩愛河。超欲界色界無色界。永離分段生死苦故也。任載一切外道。出諸邪見等河。遠離執縛。得解脫故也。任載二乘。出取緣神我分別知見等河。遠離生死苦海。超變易故也。行者坐乘。言度生者。不居于此。不住于彼。不住于中。`[但【CB】,伹【卍續】]`但嘿坐乘中不生懈倦之心而`[已【CB】,巳【卍續】]`已。任用者何。任荷載用等法界智。以廣化利益一切眾生。直超入佛海故也。一切眾生等者。言一切得度三界結縛生滅等河。眾生未曾得此等法界空智。紹佛任用。以廣利有情。不得名之為大乘。但名為行乘。僅能得度三河出苦海以自利。不能利他也。行不離智。智不離行。智行竝行。始能廣利。方得名為中道觀智大乘也。此釋七大乘心位也。
○第八無相心位
無相心即無相回向也。別經名真如相回向。離妄曰真。不異曰如。謂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離。二俱無著。則真如相現也。
若佛子。無相心者。妄想解脫。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一切結業。三世法。如如一諦。而行於無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師。一切賢聖是我同學。皆同無生空故。名無相心。
若佛子無相等者。言此位佛子無妄想及解脫之分別心也。妄想乃生死法。即有也。解脫乃涅槃法。即無也。照覺照也。言凡夫妄想本空。肯覺照之時。一念回觀。如同本得。智慧即是妄想。妄想即是智慧。無二無別也。二乘解脫住著涅槃。惟專自利。若肯覺照發起利他之心。則智慧即是解脫道。解脫道即是智慧。咸亦無二無別也。一切結等者。言一切眾生結使業繫。過現未來因果。得非妄想法乎。如如不二中道一觀諦理。得非解脫法乎。而菩薩常行于無生空慧。寧非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乎。自知等者。言此菩薩般若觀行。如淨圓妙鏡。照徹三世十方。瞞他一點不得。自`[己【CB】,巳【卍續】]`己曉了。現前當來決定成佛。知一切諸佛是我本源師。知一切三賢十聖皆是我同學伴侶。何以知然。我行此無生空。諸佛諸賢聖亦皆同行此無生空。以自利利他故而知也。無生空即般若空慧。般若空慧即無相心。故名無相心也。此釋八無相心位也。
○第九慧心位
慧即慧心回向也。別經名無著無縛解脫回向。謂真如之相現前。則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攝圓融自在無礙故。
若佛子。如如慧者。無量法界。無集無受生。生生煩惱而不縛。一切法門。一切賢所行道。一切聖所觀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論。邪定功用。幻化。魔說。佛說。皆分別入二諦處。非一非二。非有陰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若佛子如如等者。如如即法界理。慧即法界智。以理契智。以智契理。故名如如慧也。無量言極其多。法界非一。乃至無量。言此如如慧遍一切處故也。無集等者。言菩薩起智利生。入一切法界。示集因而無集。示受生滅而無受生。生生世世示現諸煩惱業。而不能繫縛者。何以故。如如理智圓融周遍之故。而不能縛也。一切等者。言至于一切法門一切賢所行住行向道。一切聖所觀地地法。凡其所有一切等法亦如是。而不能縛也。一切佛等者。言不特賢聖法不能縛。即盡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化開導一切眾生。巧妙方便法。我皆集在我如如慧心之中。亦無妨礙也。外道等者。言豈但諸佛法無礙。即外道一切襍典戲論法。一切邪定盲煉功用。一切種種不實幻化法。若魔說。若佛說。我皆以無分別如如智慧。分別入二諦。非真非俗中道諦中。俾邪定正定魔說佛說。咸圓融渾化。為如如慧心也。非一等者。言灼然有邪有正。有魔有佛。故非一。至如如慧中邪正魔佛等見。亦不鎔而化。故非二既一二俱非。則三科一切法咸非有。亦不鎔而化。皆是慧心光明。逢一切昏有。而愈增慧𦦨故。所以此慧光明本體照性照了。入一切諸法之時。一切諸法亦是智慧光明也。此釋九慧心位也。
○第十不壞心位
不壞即不壞心回向也。別經名等法界無量回向。謂所證性德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含攝徧周。其量無外。十界差別之相。了不可得故。
若佛子。不壞心者。入聖地智。近解脫位。得道正門。明菩提心。伏忍順空。八魔不壞。眾聖摩頂。諸佛勸發。入摩頂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入佛威神。出沒自在。動大千界。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中觀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見佛。無量國土。現為說法。爾時即得頂三昧。證虗空平等地。總持法門。聖行滿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一切相滅。得金剛三昧`[門上一有法門]`門。入一切行門。入虗空平等地。如佛華經中廣說。
若佛子等者。言此位佛子得不壞心者。非只一法。其義有六。故而得不壞心也。一入聖地智者。謂住行向三十心名賢。地上菩薩名聖。菩薩到此十向滿足。宜登初地入聖地智慧也。二近解脫位者。謂初地始離解脫分別障。三賢向滿。近于初地。故名近解脫位也。三得道正門者。以初歡喜菩薩。得正修得門路。一超直入如來覺地。此向滿菩薩。將入初地。故云得道正門也。四明菩提心者。梵語菩提華言覺。菩提覺心有五種。一十信菩薩名發菩提心。二三賢菩薩能降伏其心。名伏菩提心。三初地至七地菩薩。與般若慧相應。名明菩提心。四八九十地菩薩。真得無生法忍。遠離三界。名為出到菩提心。五等妙菩薩坐于道場。成等正覺。名為證菩提心。此十向終心將登聖地。正當三位明菩提心也。五伏忍順空者。忍有五忍。三賢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四五六地名順忍。七八九地名無生忍。十地等妙名寂滅忍。此三賢向滿。居伏忍頂。異相無明現行不起。能隨順無生空慧。故云伏忍順空也。六八魔不壞者。八魔。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共名五蘊魔。六煩惱魔。七死魔。八天魔。是為八魔也。言不壞者。由此菩薩得此六種大法故。所以魔不能壞也。眾聖等者。言以是魔無能壞故。感眾聖摩頂。安慰其心。諸佛勸發。增進其行。以眾聖諸佛加被故。得入摩頂三昧。自解全身放光。光明照達十方佛剎。即能入佛威神。形儀如佛。于諸佛剎中。若出若沒。或顯或隱。自在無礙。以佛神力。一時震動大千世界。與虗空平等地心無二無別。而非行向菩薩中觀智道之比。何以故。以得諸佛三昧加被力故。所以能光中見一切佛。能于無量佛國土中現。化無量身。廣利有情。而為說法。當爾之時。即實得頂三昧。而能實證虗空平等歡喜地。得妙湛總持法門也。總謂總一切法。持乃持無量義也。聖行等者。言所以證此地者。一切如來聖行功德悉皆圓滿具足。一切住行向諸心心行。到此悉空。且道因何而得聖行滿。因何而得賢行空耶。以諸佛空空復空空之大空慧中道智觀無相慧照力故。而得聖行滿足。一切行相滅盡無餘。而得心心行空也。得金剛等者。言以是行相障礙滅盡故。即得金剛不壞三昧。正受法門一時現前。能入十地。一切行門一時具足。一齊而行。方纔證入虗空平等地也。如佛華經之中其說更廣。此`[但【CB】,伹【卍續】]`但略說焉耳。此釋第十不壞心位也。
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問地者有何義。
此能說報佛召告當機化佛宜詳審諦聽。汝先所問十地二義。我今一一次第為汝詳答十地之義也。此四釋十地又有三。一總標問辭。二別解文義。三結讚法門。此總標問辭也。下二別解其義有十。
○第一體性平等地
華嚴疏云。十地菩薩斷十種障。證十真如。體性實無差別。乃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已【CB】,巳【卍續】]`已達一切。而所證如猶未圓滿。令圓滿故。地地建立。又初地中雖離分別我法二執。是以遠離第六粗惑。猶有第七微細俱生我法二執。而未空盡第六分別二執。自初信發心時。修生空觀。至七信位。`[已【CB】,巳【卍續】]`已斷分別我執。而隨入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時。分別法執亦即斷矣。第七俱生二執。自初地位。恒住雙空觀中。至七地後心方捨。能藏所藏。乃至八地初心即得無功用行。是則俱生我執現行永伏。即捨執藏。俱生法執間起。至等覺後心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剎那間。生相無明異熟種子方始斷盡而無餘也。其云十地斷十種障證十真如者。何如初地斷一種異生性障。此障乃從凡夫分別我執現行所起故。名異生性障。竝斷二種愚執。一執著我法愚。二惡趣襍染愚。謂此三法能障初地。此地菩薩自從賢位初證理性。始獲法味。證二空理。今二空觀現前。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能益自他。生大歡喜。名歡喜地。其所證真如名偏行真如。以能徧行染淨法故。菩薩位寄轉輪聖王。廣修慈悲等法。而化導眾生。故華嚴經云。歡喜地菩薩於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子佛。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真實法化。一切行華光滿足。四天果乘用。任化無方。理化神通。十力。十號。十八不共法。住佛淨土。無量大願。辯才無畏。一切論。一切行。我皆得入。
若佛子標人。菩提薩埵顯德。入平等體性地總標顯德位也。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言乃上求佛道。下度眾生之人也。入平等慧體性地者。入即證入。平等即法身理。慧乃空慧。言此菩薩斷障證真故。即得證入如來平等法身空慧本體性分地中也。別經名歡喜地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故名歡喜也。真實法化者。真即不妄。實即不虗。法即理法。化即開化。言以不妄不虗真實平等之理。開化誘導眾生也。一切行華光滿足者。一切行即萬行。華即因華。光即智光。言此菩薩萬行因華智光果海。悉皆圓滿具足也。四天果乘用者。四天即四天下。果即轉輪王果。乘即象馬寶乘。用即御用也。言此菩薩華光滿足得轉輪王果。又得七寶惠施。象馬寶乘御用遊歷。一日一夜可周四天下也。在化無方者。任意惠施。常行周濟。隨方設化。無有定所也。理化神通者。言作善眾生則順理而化。俾其增修。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作惡眾生。則用大威神力。去除驕慢。應折伏者而折伏之也。十力等者。十力詳五地。十號詳十地。十八不共詳七地。淨土有三。一常寂光土。法身佛所依理土也。二實報莊嚴土。即報身佛自受用土。又佗受用土。即向滿菩薩所宜居處也。三變化土。應身佛所以利生隨機應感方便土也。此地菩薩所住即他受用土。言此菩薩于如來十智力如來十號如來十八不共行法。一一法中無不通了。一齊而行。住如來實報莊嚴淨土。以攝利眾生也。無量等者。無量即四無量心也。大願即十大願也。辯才即四無礙智也。無畏即五無畏。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怖死畏。四惡道畏。五大眾威德畏。一切論即四明五明一切諸論。一切行即十地等覺妙行。言此菩薩二空理明。于四無量心十大行願四無礙辯才教化眾生。離五怖畏。一切論法。一切行法。我一一皆得證入之也。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礙。凡夫因果。畢竟不受。大樂歡喜。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從一劫。入無量劫。不可說法。為可說法。反照見一切法。逆順見一切法。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眾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說法。而身心不變。以一智。知十二因緣。十惡種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見有無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禪支行。三十七道。而現一切色身六道。以一切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報。而心心無縛。
生出佛家者。不生凡夫外道權小之家。但佛降生同時一家中生也。又或繼佛而生。紹法王位。形儀如佛。為佛真子。故云生出佛家也。坐佛性地者。謂此菩薩得證真如境界。其所坐止之處。與佛性地無二無別也。一切等者。言一切異生性障凡夫有漏善惡因果。到此永離。亦畢竟不復更受其報也。大樂歡喜者。既永離一切障礙。即得出世間心未曾有法故。所以大樂歡喜也。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者。身無礙也。從一劫入無量劫者。意無礙也。不可說法為可說法者。口無礙也。言此菩薩離障得通。神通輪記持輪說法輪。三輪無礙。有如此者也。反照等者。言此菩薩三輪無礙。或示回光反照之理。令一切眾生悟法界性。見一切法也。得示逆行境界。令一切眾生悟法界性。見一切法也。得示順境界。令一切眾生悟法界性。見一切法也。得無可無不可者。所謂道逆行順行天莫測也。常入等者。言菩薩何所據而能如是耶。謂常入俗諦而不滯有。常入真諦而不沉空。既不滯有。又不沉空。入在何處。而入在二諦之處。第一義中道理智諦中耳。下六智即此常入之義。以一智知十等者。一惟以此一智。能知一地二地乃至十地。先後次第。斷障證真。一一事不錯不謬。示導眾生令其進修。而常心心中道無間無歇也。二惟以此一智。能知一切十方諸佛剎土淨穢勝劣殊品。及諸佛教化眾生所說法門。而常身心不遷不改也。三惟以此一智。能知十二因緣生滅因果身三口四意三十惡種子性分。而常住十種妙善戒法道中也。四惟以一切智能見徹。有非是有因無故有。無非是無因有故無。原無有相。原無無相故也。五惟以此一智。能知出入覺觀喜樂一心淨捨念慧不苦不樂十禪支觀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三十七品助道。而示現一切種種分段色身。六道之中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也。六惟以一切智。能知十方色無色界分分變易生滅。了起入受四禪四空一般色報。而心心空慧無著無縛往返無礙也。
光光照一切。是故無生信忍空慧。常現在前。從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間一切法門。一時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如海一滴毛頭許事。
光光照一切等者。光光即前六智光。照一切即前知地知品知緣見相知禪道知色色起智利生等一切也。以是之故。所以無生信忍無生空慧。不斷不續。常常現在前行也。以是現前故。從一地法門二地法門。乃至佛界地法門。于其中間一切地地法門。俱皆一時而能盡行。不假餘力也。略出等者。言此大槩略出平等地。㱔少功德海藏行願。譬如以一毛蘸取大海中水之一滴許事耳。
○第二體性善慧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邪行障。此障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法執。誤犯三業所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微細誤犯愚。二者種種業趣愚。此之三法能障二地。斷此愚障方登二地。菩薩今得增上尸羅波羅蜜多。性戒具足。遠離誤犯。愚障既斷。故名離垢地。以所證真如名最勝真如。此真如性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殊勝故。菩薩位寄忉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尸羅波羅密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所謂慈悲喜捨慧。一切功德本。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見諸眾生。無非苦諦。皆有識心。三惡道刀杖一切苦惱。緣中生識。名為苦諦。三苦相者。如者。如身初覺。從刀杖身色陰二緣中生覺。為行苦緣。次意地覺。緣身覺所緣。得刀杖及身瘡腫等法故。覺苦苦緣。重故苦苦。次受行覺二心。緣向身色陰壞瘡中生苦覺故。名為壞苦緣。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為苦苦苦。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入平等善慧地者。謂善能修行清淨明了法身平等大慧。故名善慧地也。別經名離垢地。謂由淨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于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也。清淨明達等者。清淨即體性離垢。明達即善慧照了。言其垢盡光現。明了通達一切善根故。何為一切善根耶。所謂慈悲喜捨慧五觀。為一切眾善功德之根本也。一切功德本。即六度萬行功德。咸以此四無量心智慧觀照。以為根本。故觀照雖五。一慧總攝。今以慈觀而為首者。慈能與樂故也。諸佛菩薩所得菩提。本欲與眾生共樂。奈何眾生現居苦中。必須離苦方得其樂。故以慈觀而起悲觀。先拔其苦。以諸眾生離苦。菩薩本願亦足。故次之以喜觀。自慶慶人。雖云得喜。亦不住喜。故次之以捨觀。捨一切貪著行。捨俱生我法。非慧無繇。故以慧觀融通。咸徧法界。此五慧觀所以為眾德根本也。從觀入大空等者。大空慧即甚深無相大空般若。方便即善巧方便。道智即菩提道智。言如是四無量心。乃是從此大空般若巧妙方便菩提道智之中所起。見諸三界二十五有四生十二類眾生。無非火宅中苦諦也。皆有識心者。言菩薩起悲拔苦。諦思此苦從何而有耶。觀是三界一切眾生。皆有妄想識心。以識未空。分別取捨。作諸惡業。墮在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諸苦惱。姑就三惡道中。舉畜生類受刀杖苦一法。以例地獄餓鬼一切苦惱逼迫生識。由是緣中生識。識心未空之故。而生苦諦也。三苦相者。言苦諦中有三種苦相。一行苦相。二苦苦相。三壞苦相也。一行苦者。四相遷流。無常不定。不得自在。為行苦相。二苦苦者。身為苦本。因身得刀杖苦。而意地生煩惱苦。苦上加苦。為苦苦相。三壞苦者。風刀解體。耳聾眼瞶。四肢不隨。為壞苦相。是則名為三苦相也。如者只如也。承前起後之意。言既有三苦相。必有三苦覺。有三苦覺必有三苦緣。只如三苦覺與緣。又從何而有耶。一如身初覺等者。言只如身乍先起覺之時。從何起覺。葢從刀杖色陰緣及身色陰緣二緣中生起此覺。二緣互起。識念不停。故名為行苦緣也。二次意地覺等者。言意地覺能緣竝身覺所緣。得刀杖斫打等法及身受打斫生瘡腫等法之故。身覺苦意地覺亦苦。二覺而生二苦。故名覺苦苦緣也。重故苦苦者。迭解苦苦之義。言身覺刀杖而生痛苦。意地覺而生惱苦。苦上加苦。誠然不輕。故云重故苦苦也。三次受行覺等者。言受行苦緣心。覺苦苦緣心二緣心。緣向自身色陰。見得四大欲離于瘡腫壞相中而生苦覺。故名為壞苦緣也。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者。一根覺生覺刀杖之心。二意地覺生覺根覺之心。三壞苦覺生覺行覺苦苦覺之二心。以是三覺次第而生三心。三心俱苦。故名苦苦苦也。
一切有心眾生。見是三苦。起無量苦惱因緣。故我今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現一切色身。於六道中。十種辯才。說諸法門。
一切有心眾生者。此總舉三界十二類之眾生。所謂有心者皆當作佛是也。見是三苦等者。言此等眾生皆由不能了達此苦。幻妄非實。見是三苦。乃起無量苦惱因緣。而反造諸惡業。以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旋火輪無有休息。故我菩薩于是眾生無量苦惱緣中。興慈運悲。起同事攝入教化道三昧。現一切色身于六道之中。而以十種巧妙無礙辯才。說諸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種種法門也。
謂苦識苦緣刀杖緣。具苦識行。身瘡腫發壞。內外觸中。或具不具。具二緣中生識。識作識受。觸識名為苦識。行二緣故。心心緣色。心觸觸惱。受煩毒時。為苦苦心緣識。初在根覺緣。名為苦覺。心作心受。觸識覺觸。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逼迮生覺。如斵石火。於身心念念生滅。身散壞。轉變化。識入壞緣。緣集散。心苦心惱。受念後緣染著。心心不捨。是為壞苦。三界一切苦諦。
謂苦識等者。言云何知苦耶。謂令知苦識。知苦緣。知刀杖緣。知具苦識行。知身瘡腫發壞。知此等苦。因苦緣苦花苦果之苦相。令`[但【CB】,伹【卍續】]`但有心者知苦生厭。而發菩提心也。內外觸中等者。內即根。外即塵。或具者。或因三緣而具。或不具者。單根不立。獨境不生。云何具識。故云不具也。言內根身外塵境互觸之中。或根境相觸而具識。或根境不相觸而不具識。其所以具識。畢竟從何而有。葢畢竟具內身苦本緣。外刀杖苦境塵緣。二種緣中而生此觸識。觸識即五識也。二緣中既生五識。則意識同時而起分別。前照後了。為造業主故。還是六識作之。還是六識受之耳。其所謂苦識者。就是此觸識。名為苦識行。葢具二種緣而生識故也。心心緣色等者。心心即六識心。念念緣前刀杖身二。色陰相觸。生瘡腫苦境故。心觸苦境。苦境觸心。而生煩惱。正當受此煩惱毒痛之時。身得瘡腫之苦。心生煩惱之苦。身苦心苦是為苦苦也。心緣識等者。以六識心。緣前觸識。此五種觸識。最初在五根覺。刀杖緣觸身。心覺其苦。故名為苦覺也。心作心受者。言還是六識心貪取前塵。分別影事。造作業苦。心自領受。無相代謝也。觸識覺觸者。明前五識不造業。`[但【CB】,伹【卍續】]`但此觸識。僅能了境覺觸也。未受等者。言此心未曾深受煩毒之時。只有隨念。而無計度。但只為第六行苦一種引發之緣。是故觸識亦名為行苦。而實非也。僅能覺觸耳。逼迮生覺等者。言造業者為第六心。由前五識緣現前逆順影子。一剎那間流入意地。逼迮生覺。心受煩毒。譬如石中之火。旋斵旋出。于身心中。遷流不停。念念生滅。故云逼迮生覺等也。`[已【CB】,巳【卍續】]`已上敘明五不造。惟第六也。身散壞等者。是命盡時。四大各離。轉變化者。是聰明轉變。化為聾聵。四肢不隨。五根五塵五識一時將盡。惟此造業六識。念念入此瘡腫臭爛緣中。緣集想。此身少而壯。壯而老。何等輕徤。緣散想。到此時節。惟見此病死苦衰頹敗壞散滅之相。不由他心地。下心心相續。生苦生惱。受念後有異熟因緣。貪緣純熟。而染著餓鬼。嗔緣純熟。而染著修羅。癡緣純熟。而染著地獄。隨所熟而染。心心念念顧惜不捨。是則名為壞苦也。如此三苦。為眾苦之本。而三界眾生未得解脫。故云三界一切苦諦。此說知苦法門也。
復觀無明集。無量心作一切業。相續相連。集因集因。名為集諦。
復觀等者。言云何斷集耶。言復觀者。返推其因。此苦從何而有。謂依無明幻妄所起。故有此苦。無明即不明也。以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生起三細。不了前境。增長六麤。故曰無明。因有無明。遂集無量種種妄想攀緣之心。造作一切諸惡業緣招引苦果。相續相連。過去之因成現在果。現在之因招未來果。如是集因集因。以集三界因果。是則名為集諦。言此無明集因。是一切有心者之所當斷者。此說斷集法門也。
正見解脫。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諦。
正見等者。言云何修道耶。謂上既知苦。即是正見。斷集即是解脫矣。何更別求正見解脫哉。具正見則苦空。具解脫則集空。苦空集空即是具足無上大空慧之智道也。能以此空慧。心心相續念念相連。不復更受三界苦果集因等報。即此是則名為增修智道也。以用也增修之意。道諦者。結束上文。乃道諦也。此說修道法門也。
盡有果報。盡有因。清淨一照。體性妙智。寂滅一諦。
盡有等者。言云何證滅耶。有字正應上皆有識心一切有心眾生。二有字因果不忘為有。以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思等惑。流轉三界。不能出離一切諸苦。故名為有。而以正知正見修行聖道。不起貪嗔癡慢疑不起身邊諸邪見。盡三界二十五有見思塵沙等惑。苦果苦因。唯以此清淨大空慧。一一照了之。如揚塵順風。體性妙智悉同。寂滅無餘蘊矣。是則名為寂滅一諦也。此說證滅法門也。
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觀。是初善根。
慧品等者。二根字正應前一切善根。根字一切功德本。本字言此大空慧品。具足慈悲喜捨無量功德品。一切皆依大空慧品。以為根本也。一切慧性等者。一切即四無量等。言慈悲喜捨一切慧性。亦皆依大空慧中起空。而入智觀。現身六道。利益苦惱眾生。說示四諦法門。使諸眾生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是名初善根也。
第二觀捨。一切貪著行。一切平等空。捨無緣。而觀諸法。空際一相。我觀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風輪。是吾故所用氣。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滿足。捨吾故身。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故身。是為捨品具足。
第二等者。言既解觀苦斷集修道證真。恐人貪著寂滅之樂不捨。故復勸觀捨也。且道所捨者。是何物耶。此捨非捨。凡夫妄想貪愛執著惡行非捨。外道諸邪見非捨。二乘諸因緣乃捨。正知正見寂滅等觀諸行。毋使貪著。令其一切平等空。即平等空亦捨。無緣可捨。捨亦復捨。而觀世出世諸法空際之處。無相可得。無相可捨。故云一相也。我觀一切等者。言所以我觀一切地土。是我昔身所用舊骨肉。四大海水是我昔。身所用舊血脉。一切劫火。是我昔身所用舊煖氣。一切風輪。是我昔身所用舊呼吸。我今既證入此離垢地。得證真如無相法身圓滿具足。乃捨吾之故身。永斷邪障。畢竟不復更受四大分段不淨襍染故身。以不受故。是為捨品具足。此第二觀捨善根也。
第三次觀。於所化一切眾生。與人天樂。十地樂。離十惡畏樂。得玅華三昧樂。乃至佛樂。如是觀者。慈品具足。
第三等者。謂此菩薩說法利生必隨機宜。而與之樂。故次觀于所化一切眾生種種根性。如求人天樂者。則與三皈五戒十善。令其生人天中受勝妙樂。如求菩薩乘者。則與六度四攝。令其得證十地之樂。如求離十惡畏樂者。眾生往昔以造不淨三業。必墮三途怖畏之中。反此十惡。令修十善。得生人天。受十善樂也。得妙華三昧等者。言令此菩薩得聖人妙道萬行因華三昧正定。乘此智定。證十地果。故得妙華三昧之樂。乃至令得佛果無餘涅槃究竟之樂。如是觀者。是為慈品具足。離惡畏悲。具足五樂喜具足。此第三觀慈善根也。
菩薩爾時住是地中。無癡無貪無瞋入平等一諦智。一切行本。遊佛一切世界。現化無量法身。如一切眾生天華品說。
菩薩當爾之時。住是二地中慧品具足。故無癡相。捨品具足。故無貪相。慈悲喜具足。故無瞋相。以無貪瞋癡故。所以證入平等大空慧品一諦聖智。是以平等一諦理智而為一切萬行根本。以是智行雙運。而能遊佛一切世界。承事諸佛。亦能現化無量法身。攝受無量眾生也。此處所說文義。如大部中一切眾生天華品中說一樣。
○第三體性光明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暗鈍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執一分暗鈍所起。令聞思修。總持妙慧。不現在前。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欲貪愚。二者陀羅尼愚。此之三法能障三地。斷此愚障。方登三地。今此菩薩以聞持陀羅尼三慧現前。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故名發光地。所證真如名勝流真如。謂此真如令所流教法。極為最勝。故菩薩位寄夜摩天王。假修十善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最勝。其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光明體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門。十二法品名味句。重。誦。記別。直語偈。不請說。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談說。是法體性名一切義別。是名味句中說一切有為法。分分受生。初入識胎。四大增長色心名六住。於根中起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又覺苦樂識名三受。連連覺著受無窮。以欲我見戒取善惡有。識初名生。識終名死。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觀是行相中道。我久`[已【CB】,巳【卍續】]`已離故。無自體性。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光明體性地者。謂此菩薩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智慧光明。故云體性光明地。別經名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故名發光也。以三昧解了等者。三昧即甚深那伽大定。謂從此甚深大定。發起大智慧光。始能解會了知三世十`[方【CB】,万【卍續】]`方一切諸佛方便化導法門也。十二法品等者。十二數也。法軌則也。品類也。名即名言名身也。味即義味文身也。句即章句句身也。言佛佛出世。必說此十二法門軌則品類。經律論三藏中。若事理。若因果。若權實。若顯密。無一名言一義味一章句。無不備攝此十二部法門該括無遺也。何名十二。一曰重。梵語秪夜。華言應頌。亦云重頌。以長行文義不盡。重說偈頌以被後機也。二曰誦。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上契諸佛理。下契眾生機。只有長行而無偈頌者。彌陀心經等是也。三曰記別。梵語和伽羅。華言授記。如來授記諸大菩薩聲聞弟子來世作佛劫國莊嚴是也。四曰直語偈。梵語伽陀。華言諷誦亦名孤起。不應長行直說偈句。如金剛明空品等是也。五曰不請說。梵語優陀那。華言自說。無人發問。乃佛以他心智。觀機應時。而自宣說。如佛頂經彌陀經等是也。六曰律戒。梵語尸陀羅。華言因緣。蓋戒律多屬因緣。有問有說。有持犯得失之事竝制戒。緣起一切根本緣起善惡因緣果報等是也。七曰譬喻。即比況的意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解是也。八曰佛界。梵語闍羅伽。華言本生。謂如來說諸菩薩本因地受生之事。及自說本因地中受生之事。如涅槃經云。比丘當知。我于過去。作獐。作鹿。作熊。乃至作太子。作金輪王等是也。九曰昔事。梵語伊章目多伽。華言本事。如來說諸菩薩弟子因地為求菩提道法所行苦行之事。如採菓汲水。捨薪設食。布髮掩泥。身為牀座。然燈求偈。割肉捨身。乃至為金輪王捨頭千顆等是也。十曰方正。梵語毗佛。略華言大方廣。大即體大。方即相大。廣即用大。謂諸如來所說大乘方等經典。其意猶如虗空。廣博包含。無所不致是也。十一曰未曾有。梵語阿浮達磨。華言未曾有。亦名希有。謂佛初生。手指天地。足跡蓮華。光照十方。地搖六震。如是希有之事。見聞稱奇。咸言希有也。十二曰談說。梵語優婆提舍。華言論議。謂諸經中凡有問答辯論諸法義者。皆名論議。如法華經智積菩薩與文殊師利論說妙法者是也。`[已【CB】,巳【卍續】]`已上十二部法門名相也。是法體等者。言是十二法門品體性本同。實無差異。因眾生有一切心。故用一切法。因此之故。便有一切名一切義一切差別。是名味句中。故有如此差別說也。一切有等者。言所謂有差別者。無非發明一切眾生迷理成事迷智成識。一切生滅有為諸法分分受生之義。欲令眾生知真本有識妄元無故也。何謂分分受生耶。初入識胎者。此初分受生也。即行緣識義。葢由過去煩惱障覆本性。不了法界真如之理。名為無明。以無明故。妄作不善惡行。相續而行。故名為行。以無明與行二因緣。故行緣識也。無明與行是過去因。今文中十品皆現在因緣也。識初入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納想成胎。名曰凝滑。故名初入識胎也。四大增長色心者。此二分受生也。即識緣名色義。言識在胎。染父母精血。三緣和合。漸漸增長。而成身形。遂有名心色質。一七二七名胞。至五七日名為形位。生諸根形手足。故名四大增長色心也。名六住者。此三分受生也。即名色緣六入義。謂從名色`[已【CB】,巳【卍續】]`已後至六七日。名髮毛爪齒位。至七七日名為具根形位。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乃妄心依止處。故名六住也。於根中起實覺。未別苦樂。名觸識者。此四分受生也。即六入緣觸義。此即出胎後乃至三四歲時。六根對於六塵。起無知實覺。而未能分別知苦知樂。故此實覺名為觸識也。又覺苦樂識名三受者。此五分受生也。即觸緣受義。謂後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六塵觸六根。即能領受。如對苦境。即覺是苦。而有苦受。樂境。即覺是樂。而有樂受。不苦不樂境。即覺是不苦不樂。而有不苦不樂之受。故名三受也。上五支是現在果。連連覺著。受無窮者。此六分受生也。即受緣愛義。謂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連連起心。貪染欲境。雖云貪愛。而未廣求。亦只名受。但連連覺心。染著其受。`[已【CB】,巳【卍續】]`已無窮盡也。以欲我見戒取者。此七分受生也。即愛緣取義。謂從二十歲。由有諸欲。助發愛性。種種取捨。執我報人。深生貪取。由貪引取。而生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十使煩惱。故名以欲我見戒取也。善惡有者。此八分受生也。即取緣有義。謂因六識馳求諸境。起造善惡。集三有之因。牽引阿賴耶。受當生三有之果。故名善惡有也。此愛取有三支是現在因。識初名生者。此九分受生也。即有緣生義。謂既有現在所造善惡業因。必受來世善惡業果。故使賴耶隨善惡業。六道受生。此識最先投胎。故云識初名生也。識終名死者。此十分受生也。即生緣老死義。謂從來世受生`[已【CB】,巳【卍續】]`已後。五蘊身相熟`[已【CB】,巳【卍續】]`已還。壞一期命盡。此識最後而捨。故云識終名死也。而此生死二法雖曰來世之果。乃約現在而言。實該三世生滅去來分分受生之義。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者。此句總結上文。謂以無明與行是過去因。由過去因感現在果。今只所言現在因果。不言過去二因者何。以果該因。佛欲現前諸人識現前苦果苦因毋使再造有漏苦因。永滅當來苦果也。觀是行相等者。謂觀一切眾生生滅行相之中。實無生滅去來種種行相。于迷悟中求之。實不可得。況我于久遠劫來。受持十二法品。于此有為諸法分分受生之中。我實久離。久`[已【CB】,巳【卍續】]`已證入中道理智之中。無生無滅。無去無來而無自體性也。
入光明神通。總持辯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國土中養神通。禮敬佛前。諮受法言。復現六道身。一音中說無量法品。而眾生各自分分得聞心所欲之法。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國土不同。身心別化。是妙華光明地中。略開一毛頭許。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說。
入光明等者。言此菩薩解了持是十二法品。名味句久離。是十品苦因緣行相果。故得證入是光明體性地中。得身通具足游戲神通三昧。得口通具足總持陀羅尼無礙辯才。得意通心心行。是空慧而更干十方佛剎之中。現劫化轉化。百劫千劫增長記持輪。國土中養神通。禮敬佛前。增長神通輪諮受法言。增長說法輪。復于天道現天。人道現人。乃至畜生道現畜生身。以一言音中。說無量法品。而使六道眾生。各自分分得聞各心所喜之法。咸使得解苦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所謂圓音一演異類等解者此也。苦空無常無我。即身受心法四念處也。觀受是苦者。言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故令眾生觀受是苦。而得寂滅真樂也。觀身是空者。言內身外身皆攬父母精血。積聚四大。而成其身。從頭至足。悉皆不淨。眾生顛倒。執之為淨。故令眾生觀身是空。而證常住真空也。觀心無常者。即六識心。謂此心性流動。念念生滅。皆悉無常。眾生顛倒。計以為心。故令眾生觀心無常。而證常住真心也。觀法無我者。謂一切善法惡法。眾生顛倒。妄認諸法有我。故令眾生觀法無我。而證無生真我也。一諦之音者。謂苦空等四法。實從此一諦音中之所演出。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也。國土不同身心別化者。言此菩薩所入國土勝劣淨穢種種不同。而`[菩【CB】,苦【卍續】]`菩薩能現身心。亦隨勝劣淨穢種種不同。分形攝化。別化者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乃同事攝也。是妙華光等者。謂是此妙華光明地中無邊功德行願海藏不可言說。此中`[但【CB】,伹【卍續】]`但略開一毛頭許。猶一毛蘸大海中一滴耳。若廣說者。如大部中。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二文中所說。
○第四體性爾𦦨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微細煩惱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微細無明之惑現起。故名之也。又斷二種愚執。一者等至愛愚。二者法愛愚斷此愚障。方登𦦨慧地。謂此菩薩初入證智。善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能起𦦨慧智火。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之薪。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智火。最勝故。名𦦨慧地。所證真如名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我執等所依取故。菩薩位寄兜率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眾生。于十波羅蜜中。精進波羅蜜最勝。其餘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地中。爾真𦦨俗。不斷不常。即生即住即滅。一世一時一有。種異異現異故。因緣中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惡。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是名為世諦。其智道觀。無一無二。玄道定品。所謂說佛心行。初覺定因。信覺。思覺。靜覺。上覺。念覺。慧覺。觀覺。猗覺。樂覺。捨覺。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
爾即也。𦦨明也。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體性等者。言此地本體性分之中本具此雙照平等慧理。照了一切諸法。對待故。名體性爾𦦨地。別經名𦦨慧地。謂慧明無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𦦨。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故名𦦨慧也。爾真𦦨俗等者。乃明雙照之義。言即真明俗。其俗即真。明俗即真。其俗不俗。其俗即真。而真真相續。故真不斷其俗。不俗而俗。俗皆𦦨故俗不常。既真真不斷俗俗不常。則爾真𦦨生。爾真𦦨住。爾真𦦨滅。而皆即也。既生住滅。即則無邊剎海同一世。十世古今同一時。真俗生滅同一有也。更何差別之有哉。種異等者。其所以有差別者。無他。因眾生種子有能熏所熏之異。而有差別故也。既熏種有異。而菩薩利生不得不現異法。而有真諦俗諦之名。究竟因緣。生滅際中道二諦處。是何境界。如大火聚。煩惱入中愈增慧𦦨。是一是二。是善是惡。是凡是聖。無一不是慧𦦨。故佛境界凡境界。一一世出世法。咸皆名為世諦。而齊增慧𦦨也。其智道等者。言此三昧智火薪逢增𦦨。中道觀慧一照無遺故。所以無一無二無善無惡無凡無佛也。玄道定品者。言既智道觀中無一無二。云何又有定品種種差別耶。玄道即上智道。定品即七覺定品。此多三品。共十定品。言此十支定品。是智道中因異而現也。所謂說佛心行者。言此諸品道乃是佛心佛行。所謂說此異法者。對諸眾生能熏所熏之異。而示現斯差別。十定法門究竟佛心佛行。定理中實無異也。初覺定因者。謂佛菩薩最初悟入覺道之時。覺悟自`[己【CB】,巳【卍續】]`己。最初覺心原來本定。凡夫以迷故不定。我今既悟始覺有本。以為正因。故名初覺定因也。一信覺者。信最初覺心。原自本定。不從人得。一信永信。永無退轉也。二思覺者。言雖所信本定。若不思修。終成虗信。故當思惟修習也。三靜覺者。言雖善思修。若無靜定之力。所持恐成亂思。故次之以靜覺也。四上覺者。然以定力印持。于靜覺中。若無精進之力。恐墮無記。故次之以上覺也。五念覺者。言既精勤不懈。更當念茲在茲而不忘失。故次之以念覺也。六慧覺者。然雖念心不妄。必加慧心照境。始得分明不惑。故次之以慧覺也。七觀覺者。然雖慧照之境無惑屬。粗必須更加微細觀察。始能入理證真。故次之以觀覺也。八猗覺者。由觀入理。滅妄證真。方得身心輕安。故次之以猗覺也。九樂覺者。言既體相調和。意地暢適。必俾身心悅樂。故次之以樂覺也。十捨覺者。以是樂體不倒。悅心不亂。而得正見解脫。故次之以捨覺也。此十覺支合言則七覺。以念合思。以觀合慧。以猗合靜。此雖品品不同。皆智道觀中十方便道。能令行人心心念念證入定果故也。
是人住定中。𦦨𦦨見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愛順。道法化生。名法樂忍。住忍。證忍。寂滅忍。故諸佛於入光光華三昧中。現無量佛。以手摩頂。一音說法。百千起發。而不出定。住定。味樂定。著定。貪定。一劫千劫中住定。見佛蓮華坐。說百法門。是人供養聽法。一劫住定。時諸佛光中摩頂。發起定品。出相進相去向相。故不沒不退不墮不住頂三昧。法上樂忍。永盡無餘。
自爾真至無二。乃明慧𦦨雙照之義也。自玄道至定果。乃明定因。覺品方便道有定因。自有心心入定之果也。自是人住至無餘。乃正明定果也。是人住定等者。言是當位之人因修道品。得住定中。因定力故。定中發起智慧光𦦨。𦦨𦦨照徹十覺諸法行。一一皆空。若起念等者。言若從定中。纔起一念之時。莫令此念別緣。亦只還以此定中乍起之念。仍舊定入生念之心。情念盡處。當究其盡之。所以如人常在家愁。甚麼家中事不辦者此也。定生等者。言既念從定起。還從定入。起念入念。咸是深定。豈不于深定而生愛樂順適心耶。故能于深定道法中化生。名之為法樂忍也。住忍者。安住于忍而不動也。證忍者。深證此忍而不轉也。寂滅忍者。寂滅于忍而不起也。故十方諸佛于此入智光慧光妙華三昧正定中。現示無量佛身。親手摩頂。安慰其心。一音說法。啟發其志。而此菩薩以甚深定力故。不動不轉不起。而不出定。何以故。以菩薩住此定而不起。玩味好樂此定而不厭。持守此定而不移。貪愛此定而不捨故也。以此住定乃至貪定之故。淺者一劫。深者千劫中住定。于深定中。見佛在蓮華上坐。為諸眾生說心地道百法明門也。是人等者。是菩薩人于深定中。興種種供養。聽受妙法。故淺者一劫住定。深者亦千劫住定也。時諸佛等者。言以是菩薩深心廣遠劫久歲深。感動諸佛。復于智光三昧中。重為摩頂。二番加勸。俾出定品。現身益物也。出相等者。言此菩薩既受摩頂。得大自在故。現出定之相進誘之相。去向他方利生之相也。故不沒等者。以發起故。能出而不沉沒。能進而不退轉。能去向而不墜墮。不僅如斯也。至于最尊最貴頂智三昧法上。樂忍亦無住著者。如是定愛及于法愛。二障俱離。故曰永盡無餘也。
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無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善權方便。教化一切眾生。能使得見佛體性。常樂我淨。
即入等者。以不住法樂之故。即入一切佛剎國土之中。現身利物。上事諸佛。下拔眾苦。俱行覺道無量無邊一切功德法品也。行行等者。行行即品品也。言品品功德。一一行門皆能啟廸眾生愚癡。開發人人智慧光明。俾入一切善權種種巧妙方便之中。展轉流布。教化利益一切眾生。亦能使一切眾生。得悟諸佛本體性分同一悲智。得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德法門也。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門。漸漸深玅。空華觀智。入體性中道。一切法門品滿足。猶如金剛。上日月道品。`[已【CB】,巳【卍續】]`已明斯義。
是人等者。言是菩薩既生是地住是地中。`[已【CB】,巳【卍續】]`已凡所設施度生法門。法法倍過于前。漸化漸行。愈是深妙。空𦦨慧華。觀諦智道。咸入此體性三昧中道理中。如是一切雙照法門。忍定法門。百法門。四德法門。至此悉皆滿足。猶如金剛貴重堅固無比也。上日月等者。上即此品之上。言上日月道品之中。`[已【CB】,巳【卍續】]`已曾詳明此地之義矣。
○第五體性慧照地
此地斷一種下乘涅槃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厭生死苦。趣涅槃樂。依彼所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純作意背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此之三法能障五地。斷此愚障。方登難勝地。菩薩今修菩提分法。二智斷通。真俗無礙。能合難合。無差別道。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故名難勝地。所證真如名類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於生死及涅槃。其類平等無差別故。菩薩位寄化樂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眾生。于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最勝。其餘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法有十種力生品。起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別行處力品。善作惡作業智力品。一切欲求願。六道生生果。欲力品。六道性分別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處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見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於一切生煩惱滅。一切受無明滅。解脫力品。是十力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眾生因果分別。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慧照體性地者。謂此菩薩因中修習甚深禪定廣大智慧之力故。今果地中乃得證入諸諦相應之慧。圓照法界。故云慧照體性地。別經名難勝地。謂由前𦦨慧。爍破一切情見。其異同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故名難勝也。法有十種力生品等者。言此地菩薩證入時。便具此十種力生品。發起一切最上真實功德行。以一念相應慧。巧方便教化一切眾生也。何謂十種力生品耶。一知善惡等者。謂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眾生作善業不得善果。反別行惡報處之故。知作惡業不得惡報。反別行善報處之故。何也。凡造塑佛像。刷印經典。建會齋僧。此修善也。或于其中。不真實建立三寶。假公濟私。瞞因昧果。天堂未就。地獄先成。故此修善不得善報。反別行惡處報也。凡除惡人惡獸破壞外道和合乃至殺一闡提。此作惡也。于其中間。凡是實為惱害眾生。乃是殺一救多。除害興善。正是菩薩大悲所為故。此作惡不惡報。反別行善處報也。如是差別報行。一一為眾生說。故云別行處力品也。二善作等者。言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眾生善作業得福報。惡作業得禍報。種荳不生蔴。正報因果決定不錯。一一為眾生說。故云業智力品也。三知一切等者。謂此一慧方便能知一切眾生心中所欲所求所願一切欲者。言欲供養三寶。欲恭敬天地君親師友。欲念財色名食睡等。一切求者。謂求好師友。求名聞利養。求功名富貴。乃至求好子孫眷屬等。一切願者。謂願生西方成佛度生。願生天生人。乃至願生地獄六道中。生生果如是。一一為眾生說。故云欲力品也。四知六道等者。謂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一切六道眾生本分性情分別知見。或利或鈍。或智或愚。或巧或拙。一一不同。如是差別。一一為眾生說。故云性力品也。五知一切等者。謂此一慧方便能善了知一切眾生。或一生所種善根惡根。或多生所種善根惡根。或易受教化。或難受教化。一一差別不同。如是根界差別。一一為眾生說。故云根力品也。六知邪定等者。謂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一切外道邪定小乘偏定菩薩正定凡夫不定。一一通達。為眾生說。故云定力品也。七一切等者。言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一切賢聖大乘正道因果。由昔乘如是修行斷障。因今方得乘如是慧照證真果也。所謂今得至此果處者。無他。葢由昔乘如是正因。修如是正道力故也。一一了達。為眾生說。是名道力品也。八五眼等者。五眼即天眼通非礙。肉眼閡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只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是也。言此五眼善能了知一切世出世間善惡果報生滅因緣差別等法。竝見一切眾生臨命終時受報好醜隨善受生隨惡受生之處。一一示諸眾生。故云天眼力品也。九知百劫等者。言此一慧方便能知自`[己【CB】,巳【卍續】]`己種種宿命百千萬億劫前死此生彼姓族名字苦樂壽殀富貴貧賤。竝眾生種種宿命。一一了知。為眾生說。故云宿世力品也。十知於一切等者。言此一慧方便。善能了知于一生二生中。乃至一切生中。滅盡煩惱。而得解脫。竝一受生二受生。乃至一切受生。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而得解脫。如實為眾生說。故云解脫力品也。是十力等者。如是十力品智。知自修行因果不錯不謬。亦知一切眾生所行所修因果。一一分別了知。不錯不謬。
而身心口別用。以淨國土為惡國土。以惡國土為玅樂國土。能轉善作惡。轉惡作善。色為非色。非色為色。以男為女。以女為男。以六道為非六道。非六道為六道。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從一切眾生。而見不可思議。下地所不能知覺舉足下足事。
而身心等者。言不但以一慧方便了知十力智知自他因果而`[已【CB】,巳【卍續】]`已。而身而心而口更有無窮差別妙用不可測也。以身能現通。心能繫念。口能說法。咸能別用不思議故。故云而身心口別用也。以淨國等者。謂以是三輪妙用力故。能以寂光淨土。示為五趣雜居。能以五趣襍居。示為極樂國土。如法華三變淨土是。能轉善作惡者。如無厭足王是。能轉惡作善者。如廣額屠兒是。色為非色非色為色者。如放光散華垂葢湧蓮是。以男為女者。舍利弗被天女一指。轉為女人相者是。以女為男者。龍女獻珠剎那成佛者是。以六道為非六道。非六道為六道者。六道即凡。非六道即聖。如面然大士等是。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者下皆足一句。云非地水火風為地水火風。如十八神變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為水火。擔負乾草。入中不燒等是。是人爾時等者。言上種種自在神用是。菩薩爾時以一慧大方便智力用所作。任從一切眾生見之。而皆使頓入不可思議境界也。不特眾生見之。不可思議即下地諸菩薩等。皆不能知覺此地菩薩舉足下足之事也。
是人大明智。漸漸進。分分智。光光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是人等者。言此菩薩神用。下地不知者何。葢此菩薩大慧明智漸漸增進。倍倍過前。于一智分光明中。有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門。一齊現在前行。二智乃至十智分分智光智光。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門。亦一齊現在前行也。
○第六體性華光地
此地斷一種粗相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所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現觀察行流轉愚。二者相多現行愚。此之三法能障六地斷。此愚障方登現前地。今知一切法無有染淨。住無相作意令真如圓滿。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般若現前。故名現前地。所證真如名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體性無染淨故。菩薩位寄自在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最勝。其餘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能於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眾生。種種變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眾生身。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眾生。苦樂音聲。非非音。非非聲。一切法聲。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於一念中徧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國土中微塵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眾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眾生。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一切眾生。宿世苦樂受命一一知。命續百劫。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體性華光地者。謂此菩薩入此地中。大智行華一時開敷。光照一切故。故名華光地。別經名現前地。謂由前異同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故名現前地也。能于一切世界等者。謂此菩薩住是地中。能于十方一切世界之中。運用十種神通光明智品。以教化示導一切眾生。現種種殊勝變化不可思議境界也。何謂十種明智品耶。一以天眼明智等者。即天眼通也。言此菩薩得此通故。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細色。大分段身小分段身皆微塵成。人身天身乃至畜生大小分段身皆微塵成。各各一一眾生身皆知是機。微塵細色成一形體。大色如是。大分小分色相一一了知。而不錯故。二以天耳智等者。即天耳通也。謂得此通故。即能聞知十方三世六道眾生。或受逼惱而生苦音聲。或受安逸而生樂音聲。明知苦樂音聲非苦樂音聲。非非苦樂音聲。乃至世出世一切法聲亦非非聲。一一知故。三以天身智等者。即色身通也。謂得此通故。即能知一切依報六塵世界外色及正報六根身形內色。咸非是色。是名為色。非是男女形。是名男女形。而此菩薩于一念中。咸皆周徧十方國土三世劫量。若大若小。竝國土中極微塵細眾生身。于一念中一一身。咸徧知故。四以天他心智等者。即他心通也。謂得此通故。能知過現未三世一切眾生心中所行竝十方天人乃至畜生六道中一切眾生心心所念苦樂果善惡因等事。一一知故。五以天人智等者。即宿命通也。謂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國土之中一切眾生從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宿生苦受樂受等命一一了知及其受命長短相續百劫等事。一一了知故。以示一切眾生也。上五智知世諦緣起。無有染相。可得下五智知真諦解脫。亦無淨相可得也。
以天解脫智。知十方三世眾生解脫。斷除一切煩惱。若多若少。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國土中眾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定方法。有所攝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覺智。知一切眾生。`[已【CB】,巳【卍續】]`已成佛。未成佛。乃至六道。一切人心心。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說之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眾生受命。命久近。以天願智。知一切眾生。賢聖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願。若求苦樂。若法非法。一切求。十願百千大願品具足。
六以天解脫等者。即滅盡通也。此下眾生字俱指賢聖。與上不同。謂此菩薩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賢聖眾生解脫道隨力隨分斷除一切煩惱愚障。若多分若少分。從一地少分斷除次第。乃至十地多分斷除究竟滅。滅皆盡無餘。如是種種解脫。一一了知故。七以天定心智等者。即神境通也。謂得此通故。即能了知十方三世國土內賢聖眾生心中。或心入正定不動不搖。如是而定。或于定中。思惟取證。供佛聽法。如是不定。或于定中。示現行住坐臥。示行一切行事。如是而非定。或于不定中。一切事上。一切時間。隨意而定。如是非不定及諸起定。隨方說法。利益眾生。所有攝受。種種三昧。乃至百八三昧。一切正受禪定。一一知故。入以天覺智者。即言音通也。言得此通故。即能了知一切賢聖業。`[已【CB】,巳【卍續】]`已斷障證真。示現八相。蚤成佛道。及未成佛道者。竝知六道人心心所念所行。十方佛心。中所念所說教化利生之法。一一知故。九以天念智者。即未來通也。言得此通故。即能了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賢聖眾生受佛慧命。教化眾生利益一切。如是慧命或近。則一劫住二劫住。或久則十劫住乃至百千萬億劫住世。一一知故。十以天願智者。即無作通也。謂得此通故。即能了知一切大心眾生賢聖十地行願。及三十心中。一一所修行門。一一所發大願。若求苦。則示燒身臂指供養諸佛。如藥王焚身不輕遭擲阿難願云五濁惡世誓先入等是。求樂。則如韋提希願生樂土法藏比丘誓願眾生咸生安養等是。求法。則示說三藏十二部經別傳佛旨。求非法。則示四韋䭾外道邪論。竝此方四書五經道德南華百家異學等。言大乘人正法學力之餘。學以折伏闡提世智辯聰等。俱名非法。一切求總結上求下化無所不求。十願即普賢十大行願。十無盡藏句是百千大願。即諸菩薩無邊弘誓願是。如是行願品。此地菩薩一一圓滿具足。一一而知故。
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現無量身心口別用。說地功德。百千萬劫。不可窮盡。而爾所釋迦。略開神通明品。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是人住地等者。言是菩薩住此華光地中。`[已【CB】,巳【卍續】]`已于十種神通明智中。能示現無量神通身輪。無量記持心輪。無量說法口輪。分形別用。說是地種種功德行願。百千萬劫說之不可窮不可盡。而爾所釋迦如來`[但【CB】,伹【卍續】]`但大槩開發此十神通明智耳。在大部內有觀十二因緣品。如彼品說。無二無別。
○第七體性滿足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細相現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所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細相現行愚。二者純作意求無相愚。由有此之三法能障遠行地。斷此愚障。方登第七地。今遠三界。近法王位。行過二乘。善修無相。到無相邊。功用至極。望前過遠。故名遠行地。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所證真如名法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能了種種教法。皆同真如而無相故。菩薩位寄初禪天王。假修三乘等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入是法中。十八聖人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謂身無漏過。口無語罪。念無失念。離八法。一切法中捨。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復從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欲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法門。所求滿故。進心足。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眾生事。以一心中。一時知故。念心足。是二諦相。六道眾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法趣人。乃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解脫足。見一切眾生。知他人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惱習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隨六道眾生心行。口辯說無量法門品。示一切眾生故。隨一切眾生心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動。虗空化華故。能令眾生心行。以大明智具足。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眾生心。以無著智。見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眾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滿足體性地者。謂此菩薩因中廣修方便度。故果感證。此如來一切智行悉皆圓滿具足。故名滿足。別經名遠行地。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故名遠行地也。入是法中等者。謂入體性法中。`[已【CB】,巳【卍續】]`已得十八聖人智品。不與二乘權小所共。不惟權小所不共。即下地菩薩亦所不共也。何名十八聖人智品耶。一所謂身無漏過者。即身無失也。謂此菩薩從無始來。常以不殺不盜不婬而修其身。一切煩惱淨盡無餘。以是身業清淨。得大神通。故云身無漏過也。二口無語罪者。即口無失也。謂此菩薩從無量劫來。常以如來五語。隨諸眾生。方便說法。令得道果。是以口業清淨。故云口無語罪也。三念無失念者。即意無失也。謂此菩薩從無始來。常修戒定慧。滅除貪嗔癡。自利利他。安禪制毒。乃得意根清淨。故云念無失念也。四離八法者。即無異想心也。八法多種。有通教別教圓教等。八法總不出教理智斷行位因果。言皆有異想。而此地永離不與下地共。故云離八法也。五一切法中捨者。即無不知捨心也。謂此菩薩從無始來。以大般若空慧。照察世出世間一切染淨諸法。當體全空。了無貪念。故云一切法中捨也。六常在三昧者。即無不定心也。謂此菩薩從無始來。恒不離甚深大定。至于隨機設化。隱顯利生。亦不離此定。故云常在三昧也。是入地等者。言此菩薩具足是六品`[已【CB】,巳【卍續】]`已。又復從是六智相續。出生六足智也。何名六足智耶。一三界結等者。即欲無減也。謂此菩薩久遠劫來。常修空無作無願三解脫。入三界同事。教化眾生。令離諸有結使習氣。發菩提心。悟無生忍。豈有菩薩更受三界結習之理哉。以畢竟不受故。而得正解脫滿足。故云欲具足也。二一切功等者。即精進無減也。言此菩薩于一切賢聖利生功德一切賢聖利生法門。凡所精進樂求。無不充滿具足。故云進心足也。三一切法等者。即念無減也。謂此菩薩恒念一切諸佛聖賢建立一切法事。念一切劫量長短大小延促等事。念一切眾生因緣生滅拔苦與樂等事。以恒念故一。心中不勞億度。一時而知。故云念心足也。四是二諦相等者。即智慧無減也。謂此菩薩能了達真俗二諦有無二相。是破除六道眾生一切愚痴般若空法。以般若空。照真俗有無。無二故。故云智慧足也。五知十發趣等者。即解脫無減也。謂此菩薩能知十發趣。長養金剛。賢人十地。聖人等妙。諸佛出定揚德。起智利生示諸眾生同事結習。而實無結無習故。故云解脫足也。六見一切等者。即解脫知見無減也。謂此菩薩具足天眼天耳他心漏盡神境如意之六通故。所以徹見一切賢聖大道眾生。竝能了知一切他人自我所化弟子。咸得斷除邪見。證無漏智。遠離百八煩惱微細習氣故也。自我則是而所以能了知他人身心中事者。何以六通智知他身耳。故云六通足也。是人等者。言是菩薩人入是六滿足大明智慧中。`[已【CB】,巳【卍續】]`已復更具足六種智用。何為六智耶。一便起智身等者。即身業隨智慧行也。謂此菩薩便運起六足智。能以清淨神通身業。現神變相。調伏眾生種種心行。令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故名隨一切眾生心行也。二口辯說等者。即口業隨智慧行也。謂此菩薩能以清淨微妙口業。樂說辯才。說無量法門品。隨順開導一切眾生心行。令發大心行菩薩行。故云隨一切眾生心行也。三常入三昧者。即意業隨智慧行也。謂此菩薩能以清淨瑩明意業。常入正受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世界地搖六震。虗空之內天雨四華。以是威神力故。能使一切眾生發增上勝進心。行諸佛行。故云能令眾生心行也。四以大明等者。即過去無碍智也。謂此菩薩以大明智具足之故。能見過去。盡過去際。一切劫中。諸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亦是開導一切眾生心。令入佛智道故。故云示一切眾生心也。五以無著智等者。即現在無碍智也。謂此菩薩以無著智滿足故。能見現在。盡現在際。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諸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化導一切眾生。心心相續。行佛智道故。故云一切眾生心心所行也。六以神通等者。即未來無碍智也。謂此菩薩以神通道智滿足故。能見未來。即未來際。一切劫中一切佛下生成道。出世利生。能使一切賢聖眾生。從是佛受道聽法。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繼佛智道故。故云從是佛受道聽法故也。
住是十八聖人中。心心三昧。觀三界微塵等色。是我故身。一切眾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我皆`[已【CB】,巳【卍續】]`已入故。於一切佛國土中。示現作佛。成道轉法輪。示入滅度。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住是十八等者。謂此菩薩住是十八不共。聖人智品中常心心不離正受三昧。以三昧智觀。觀三界中微塵等細色。無針鋒許不是我之故。身以三昧智觀。復觀三界內一切大小眾生。無一不是我`[已【CB】,巳【卍續】]`已往生生受生父母。而今得入是滿足地中。`[已【CB】,巳【卍續】]`已一切諸佛功德一切諸佛神用智光一切諸佛所行巧妙方便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大明空法門。至百千解脫法門。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自在法門。因入是地故。此等法門我皆`[已【CB】,巳【卍續】]`已得一齊而入故也。于一切國等者。言既一切得入故能。于十方一切佛國土中。示現受生出家。苦行成道。作佛大轉法輪廣度眾生。于此應緣。一朝事畢。乃復示現入于滅度。又轉教化他方。亦示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國土中一般種種示現不可思議事也。
○第八體性佛吼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加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無相作功用愚。二者於相不自在愚。此之三法能障八地。斷此愚障。方登不動地。謂此菩薩今入無功用道。得無分別智照。任運相續。報行純熟。居無相觀。不為諸法煩惱所動。便能永斷。愚障既斷。故名不動地。所證真如名不增不減真如。謂此真如住無相觀。不隨染淨所增減故。菩薩位寄二禪天王。作小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深。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門。常現在前。華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謂內空慧門。外空慧門。有為空慧門。無為空慧門。性空慧門。無始空慧門。第一義空慧門。空空慧門。空空復空慧門。空空復空空慧門。如是十空門。下地各所不知。虗空平等地。不可說不可說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別異。而入無量佛國土中。一一佛前諮受法。轉法度與一切眾生。而以法藥施一切眾生。為大法師。為大導師。破壞四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佛吼體性地者。謂此菩薩說法無畏。如大師吼。等無差別。故名佛吼地。別經名不動地。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故云不動地也。入法王位三昧等者。謂此菩薩證入無上自覺聖智法王大樂三昧。正受寶位。于諸法中。如法自在。若出若沒。心常在定。故云入法王位三昧也。其智如佛等者。言其智慧方便無量攝法。廣度有情。與佛無二無別。何以致然。葢由此菩薩得佛吼三昧之故。而致然也。十品大明等者。謂此菩薩因得佛吼三昧故。而十品大明空慧法門。無一欠缺。常現在前。以利眾生。而行華智光法音倍勝過前。咸入深心三昧正受之中。所以能師子吼也。其空慧者。言云何為十品大明空慧常現在前耶。一謂內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般若智。照內自身心。四大非有。五蘊本空。如幻如夢。故得此內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二外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外一切。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盡是真如。無得無失。故得證此外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三有為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一切世諦有為諸法。虗假不實。都無自性。故得證此有為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四無為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一切真諦無為諸法。體性非空。如實相故。故得證此無為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五性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有為無為。二性皆空。一切無礙。平等平等。故得證此性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六無始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本無有根。無起無滅。故得證無始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七第一義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真俗二諦。悉同真性。無相可得。不居二邊。不存中道。故得證第一義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八空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能空第一義空之空及所空之空。此二空理亦復不存。故得證空空慧門常現在前也。九空空復空慧門者。謂此菩薩常以智照空能空所之空。空亦復皆空。故得證空空復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十空空復空空慧門者。謂此菩薩恒以智照空能所空。空之空既空。則空無所空。言此空無所空之空。空亦復空空故。得證空空復空空慧門常現在前也。如是等者。言如是十品空慧門。惟此八地所證。下地諸菩薩等皆各所不知也。虗空平等者。言下地各所不知者何。葢此菩薩得證虗空平等地理智中。不`[但【CB】,伹【卍續】]`但十空而`[已【CB】,巳【卍續】]`已。更有不可說不可說威神變通道理智慧。而下地諸菩薩猶不能知也。以一念等者。言以不可說神通道智故。而能以一念相應智慧。知一切最勝法分分差別殊異。觀機逗教。而入無量諸佛國土之中。承事諸佛。一一佛前。諮請秉受。聽其法要。展轉化度無令斷絕。而乃傳法度與一切賢聖大心眾生。作大醫王。而以法藥惠施一切凡夫眾生。療去心病。為大法師。訓誨眾生。遠離煩惱。為大導師。誘引眾生。永超苦趣。破壞四魔。皈依三寶。法身具足。無欠無餘。揚化分身。化化不絕。咸俾眾生入佛界地也。
是諸佛數。是諸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百千陁羅尼門。百千三昧門。百千金剛門。百千神通門。百千解脫門。如是百千虗空平等門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時行。劫說非劫。非劫說劫。非道說道。道說非道。非六道眾生說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說非六道眾生。非佛說佛。佛說非佛。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反照順照逆照前照後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義諦照是智惟八地所證。下地所不及。不動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滅。
是諸佛數等者。謂此地菩薩既在在示現度生`[已【CB】,巳【卍續】]`已。即是諸佛之數了矣。即是諸九地十地上聖數中人。但只隨方應化。滋養慧命。充足法身而`[已【CB】,巳【卍續】]`已。其百千總持陁羅尼門。百千正定三昧門。百千不壞金剛門。百千變化神通門。百千方便解脫門。如是百千種種法門。于虗空平等門中。而得大自在。于一念中。于一時中。無少暫憩。皆能行故也。劫說非劫非劫說劫者。梵語劫波。此云時分。言劫有長短大小。時分不同。諸天拂石劫。地獄芥城劫。人間轆轤劫。菩薩修行經三阿僧祇。斷盡無明之時。方得成佛。是名為劫。如是等劫。本非實有。名為非劫。故云劫說非劫非劫說劫也。非道說道等者。言此菩薩能照了世間有為邪見非道等法。本空無體。直下悟見菩提道法。故名非道說道。又能照了出世間無為聖諦正道等法。雖曰正道。因邪立正。正亦同邪。邪正俱非。故云道說非道也。非六道眾生說六道眾生者。聖人即是覺悟凡夫。六道眾生說非六道眾生者。凡夫即是不覺悟聖人也。非佛說佛者。魔不異佛。佛說非佛者。佛亦是魔也。政所謂說是說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也。而入出等者。言此菩薩既墮佛數。橫說竪說。逆行順行。而能入定出定。于諸佛體性三昧正受之中。得大自在。具足十種慧照也。何謂為十。一反照者。謂反照自`[己【CB】,巳【卍續】]`己。分段變易。四大五蘊。無一是實。無一非實。無一是虗。無一非虗。誰為利生。誰為利生者。二順照者。謂隨順眾生之性。易可化度。不生疲勞。慈悲攝受也。三逆照者。謂違逆眾生之性。難調能調。善巧方便威神折伏也。四前照者。盡過去世。從凡夫發心。以至入此地而照也。五後照者。從此地以至成佛利生。盡未來世而照也。六因照者。照自他無始不覺之苦因。并始覺清淨之樂因也。七果照者。照自他生死業繫之苦果。竝本覺究竟之樂果也。八空照者。謂空照照真。離一切相也。九有照者。有照照俗。即一切法也。十第一中道義諦照者。謂照真非真。照俗非俗。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離即俱非。故云第一中道義諦照也。是智等者。言如是十種智照。惟是八地所證。下地菩薩各所不及也。何以故。謂此菩薩所證真如。不動不到。以離動到相故。不出不入。以離出入相故。不生不滅。以離生滅相故。于此智定。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故也。
是地法門品。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今以略開地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羅漢品中`[已【CB】,巳【卍續】]`已明。
是地法門者。謂此菩薩所證一切法門。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之品。無有限量。非言說之所及者。今以略開地中功德百千萬億等分之中。如大海中一滴毛頭許事而`[已【CB】,巳【卍續】]`已。如大部內羅漢品中`[已【CB】,巳【卍續】]`已明斯義。
○第九體性華嚴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不欲行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執。一分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所起。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陁羅尼愚。二者辯才自在愚。此之三法能障九地。斷此愚障。方登善慧地。謂此菩薩今得十種無礙智用現前。于諸智中最為殊勝。由此智用無礙。便能永斷。愚障既斷。能轉清淨大法之輪。是以善用其慧。故名善慧地。所證真如名智自在真如。謂此真如智用自在。以四無礙智所依止故。菩薩寄位三禪天王。作中千世界主。以一乘法。化導眾生。於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最勝。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若佛子。菩提薩埵佛華嚴體性地。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王定出入無時。於十方三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一時成佛轉法輪。乃至滅度。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時示現。一切眾生。一切色身。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自在樂。虗空同。無量大悲。光明相好莊嚴。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現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說無量法門。而能轉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復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佛性入眾生性。眾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明𦦨明𦦨。無畏無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脫涅槃。無為一道清淨。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佛華嚴體性地者。謂此菩薩所證境界莊嚴。與佛等無差別。華即行華。嚴即佛果。即修萬行因華。莊嚴佛果故。別經名善慧地。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故名善慧地也。以佛威儀等者。以用也。謂此菩薩能用佛之威儀于動靜間也。言有威可畏。降伏眾魔。制諸外道。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有儀可觀。開化人天。導引羣品。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也。如來等者。如即本覺。來即始覺。本始不二。故名如來。又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無來無去。故名如來。三昧自在王。即百八三昧中三昧王。安立三昧。于諸三昧能自在安住故。謂此菩薩若動靜若去來若坐臥。皆以佛威儀。入而靜。則以三昧王自在安住諸三昧中。出而動。則以三昧王定隨心出入自在無礙。或暫或久。無有定時也。于十方等者。言此菩薩得此自在王定。與佛無殊。任憑十方法界中。以法報化身。隨心自在。于一切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之中。不資餘力。一時示現。下生出家。降魔成道。轉大法輪。乃至入于涅槃。一切佛事皆以一念心中。一時示現一切眾生之前。現一切色身金相。皆具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其所示現。自在受用。大樂無比。廣大同法界。究竟如虗空。無以異也。而此種種無量大悲。種種光明。種種相好。種種莊嚴示天同天而非天。示人同人而非人。示六道同六道而非六道。迥出一切法外。而不捨一切法。常行六道之中。現無量神通身輪無量辯才口輪無量智慧意輪。說無量善巧權實法門也。而能轉魔界入佛界者。魔王謂世尊曰。瞿曇。我待一切眾生成佛盡。眾生界盡。無有眾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是也。佛界入魔界者。調達謂阿難曰。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是也。復能轉一切見入佛見者。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也。佛見入一切見者。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也。佛性入眾生性者。恒順眾生。隨流得妙也。眾生性入佛性者。轉凡成聖。點鐵成金也。總言此菩薩以佛威儀自在王定。顯大神用。廣作佛事有如此者。自于十方等至此。俱發明自在王義。其地光者。即華嚴地本有具足光明也。光光照者。即能鑑照之智光。並所鑑照之智光。光光相照也。慧慧照者。亦即能明照之空慧。竝所明照之空慧。慧慧相照也。明𦦨明𦦨者。上明𦦨即智光之明𦦨。下明𦦨乃空慧之明𦦨也。言此智光明𦦨與空慧明𦦨。𦦨𦦨相續。為無盡燈也。無畏者。即佛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盡苦道無所畏也。又十無畏備法數中。無量者即四無量心也。十力十八不共俱解見前。解脫即前地俱生我執現行永伏之解脫也。涅槃即無餘涅槃也。言此地光明不特𦦨𦦨無盡。而佛無畏乃至佛涅槃。咸皆無為一道清淨也。經云智光照無量。方便無窮極。此之謂也。
而以一切眾生。作父母兄弟。為其說法。盡一切劫得道果。又現一切國土`[一無身字]`身。為一切眾生。相視如父如母。天魔外道。相視如父如母。
而以一切等者。言此菩薩證此地光。得佛無畏。及佛涅槃悉清淨`[已【CB】,巳【卍續】]`已。而復興慈。示卑劣行。以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眾生。作父母想而孝順之。作兄弟想而敬愛之。種種方便。為其說法。不生疲厭。盡一切劫之久。必使俱得佛道。證佛佛果而後`[已【CB】,巳【卍續】]`已。又現尊勝行。于一切國土中。示一切身。為一切眾生。令其相視若父若母。天魔外道。亦相視如父如母。俱作一子想而優愛之。亦令其得道得果而後`[已【CB】,巳【卍續】]`已矣。
住是地中。從生死際起。至金剛際。以一念心中。現如是事。而能轉入無量眾生界。如是無量。略說如海一滴。
住是地中等者。言菩薩住是華嚴地中。從凡夫不覺初發心始覺生死輪際起。直至究竟覺金剛輪際止。于其中間。所修所行。所斷所證。一切差別法門。以一念心中即能顯現如是等事。而復能轉入無量無邊眾生界中。令其解脫生死究竟道果也。如是無量佛法門究竟。說不能盡。此`[但【CB】,伹【卍續】]`但略說如海一滴毛頭許事耳。
○第十體性入佛界地
此地菩薩斷一種未得自在障。此即所知障中俱生法執一分法味自在所起。能障大法智雲及所起事業不現在前。故名之也。竝斷二種愚執。一者現大神通愚。二者微細秘密愚。此之三法能障十地。斷此愚障。方登法雲地。菩薩法身圓滿。性智清淨。空有兩忘。極證中道之理。便能斷盡。愚障既斷。故智慧雲彌滿法界。雨大法雨。充足一切枯槁眾生。故名法雲地。所證真如名業自在真如。一切業惑悉得解脫。與真如理而相應。故菩薩寄位四禪天王。作大千世界主。演一乘法。而化眾生。於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勝。餘諸波羅蜜一切功德。至此俱得圓滿具足。
若佛子。菩提薩埵。入佛界體性地。其大慧空空復空。空復空。如虗空性。平等智有如來性。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相。體性無為。神虗體一。法同法性。故名如來。應順四諦二諦。盡生死輪際。法養法身無二。是名應供。徧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聖解脫智。知一切法有無。一切眾生根故。是正徧知。明明修行。佛果時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時善善。來時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間中。教化眾生。使眾生解脫一切結縛。故名世間解脫。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形儀如佛。大士行處。為世間解脫。調順一切眾生。名為丈夫。於天人中。教化一切眾生。諮受法言故。是天人師。妙本無二。佛性玄覺。常常大滿。一切眾生禮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人諮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故名佛界地。
若佛子三句標顯名德位也。入佛界體性地者。謂此菩薩所證一切理智行願諸功德藏。即與十方諸佛所證境界。等無差別。故名入佛界地。別經名法雲地。謂菩薩至此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故名法雲地也。其大慧空空復空者。言此佛界即上空空復空空之大慧空也。此大慧空。至此極之又極。空亦復空。無空可空也。空復空如虗空性者。言此大慧空之空復空。不同頑虗空無所有斷滅之空。乃如虗空性。圓融周遍。巨細不遺。無欠無剩之空性也。此即大圓鏡智。理聚圓極。法身境界。平等智有如來性者。言此佛界元來平等本具茲智。故此平等智中。`[已【CB】,巳【卍續】]`已具備有如來體性了也。此即平等性智智聚圓明報身境界。十功德品具足者。言菩薩證入此地。即得十功德號圓滿具足也。此即成所作智功德聚圓成化身境界。言三身圓顯。十號齊彰。方得名入佛境界也。云何十功德品耶。一空同一相者。言此大慧空中。雖有十號異名。其實本無形狀。號號皆空。同一空相也。體性無為者。言既號號同空。本無異相。則此體性無起無止。無所作為也。神虗體一等者。言既法身體性。本自無為。而報化神機。虗靈周遍。三身一體。運用無分。不妨在在示現。法即法性。法性即法也。以如是之故。綿通三世而無向背。周遍十方而無來往。故名如來也。二應順四諦等者。四諦即無作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二諦即真俗二諦也。盡生死即盡無始生死輪際。即究竟金剛輪際。法即上諸諦法也。言入此地菩薩應供。非同人天二乘應分段食供。此乃應廣化眾生。運用四諦法二諦法。從初自無始生死。終至金剛輪際。以如是法。隨順滋養法身。不一不異。利益人天之供。故名應供也。三徧覆等者。言此地菩薩能周徧普覆一切世界之中。一切世出世間等事盡能徧知者何。葢具此正智也。正智者何。聖解脫智也。即以正智。遍知一切法有有解脫。一切法無無亦解脫。竝以正智。徧知一切凡聖眾生鈍利諸根法法皆空。無不解脫。故名正徧知也。四明明等者。明明即慧足。修行即福足也。言此菩薩自發大心來。明明修慧。修行植福。入此地`[已【CB】,巳【卍續】]`已。始得佛果。福慧二嚴。一時充滿具足故。是名明行足也。五善逝者。謂此菩薩善能往返三界。示現受生。出家修行。成道說法。化度眾生。入于涅槃。此乃三世諸佛道法。佛佛道同古佛儀式法。同先佛法也。佛去時善善。緣畢而去。示入涅槃。去無所至。來時善。善應緣而來。示生成道。來無所從。去來吉祥。是名善善也。六是人行是等者。謂是地人能行是佛上上功德。以是現身。入世間中。廣設教化。利益眾生。俾諸眾生。咸得解脫世間一切結使纏縛。令入佛道故。是名世間解脫也。七是人一切等者。謂是聖人能于一切法上。顯法性理。入佛威神。現法性身。形儀如佛。是以大士所行之處。覩容意銷。在在處處。咸得為世間解脫。無有過于上者。故名無上士也。八調順等者。調有調理調和調順三義。調理身不殺盜婬而體自清淨。調和口無諍論常持五語。調順意無貪瞋癡而生定慧等也。謂此菩薩能如是調順一切法界眾生之身口意。遠離十惡。令得道果。故名為調御丈夫也。御如御馬。亦順性而調之之義。九於天人等者。謂此菩薩能于天上人間中。在在示現。教化導利一切眾生。令其諮問聽受佛法。言詞深入心通獲大利益故。是名天人師也。十妙本無二等者。妙即妙用。本即本體。言此菩薩佛性本體玄覺妙用。至此果證覺圓。于體于用。無一無二。無為無相。大滿常住。常常充滿。無欠無餘。乃名曰佛。為一切世出世間賢聖眾生頂禮瞻拜故。尊重恭敬故。是乃名曰佛世尊也。上明十功德品。下正明入佛界地。一切世人等者。言此菩薩十功德具足充滿。為一切世出世賢聖人等之所諮秉法。言聽受于心。奉其教命。而為依止故。是名佛地也。是地中等者。言是佛地中境界匪下地境界。乃是一切地地聖人之所證入處諸佛境界。故名曰入佛界地也。
爾時坐寶蓮華上。一切與授記歡喜。法身手摩其`[頭一作頂]`頭。
爾時坐等者。爾時即入佛界際。當成果之時。言此菩薩當爾之時。既得究竟圓滿。即當坐此寶蓮華之上。證入妙覺果海也。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此法雲地菩薩授記成佛。劫國莊嚴。得佛大樂自在歡喜等事。同以清淨法身光明`[網【CB】,綱【卍續】(cf. X38n0697_p0829a09)]`網相光手而摩其頭。勸轉法輪也。此三結讚法門也。又有二。初本土主伴讚。二他方主伴讚。
同見同學菩薩。異口同音。讚歎無二。
同見同一見解。即同見真如法身實相理者。同學同一師學。即同學菩薩道。同授灌頂職者。言是時同見同學諸菩薩皆悉歡喜。異口同音稱揚讚歎。其伴咸同無二無別也。此本土伴讚也。
又有百千億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薩。一時雲集。請轉不可說法輪。虗空藏化導法門。
又有百千等者。言不特諸佛摩頂菩薩讚歎`[已【CB】,巳【卍續】]`已也。更又有百千萬億佛剎之中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俱皆一時雲集。請法雲地菩薩轉不可說不可說廣大法輪。竝及虗空藏無窮無盡。化導法門。令其永遠流布此道。使天上人間化化不絕也。此他方主伴讚請轉法輪也。
是地有不可說奇玅法門品。奇玅三明。三昧門。陀羅尼門。非下地凡夫心識所知。唯佛佛無量身口心意。可盡其源。如光音天品中。說十無畏。與佛道同。
是地有等者。言是地菩薩巧說諸法。為除如來餘無及者故。所以有不可說奇妙廣大法門品。奇妙三明智慧法門。奇妙三昧正定法門。奇妙總持陀羅尼法門。非下地菩薩及發心凡夫心識所能知之。唯佛與佛。無量神通身。無量辯才口。無量智慧意。可盡識其底蘊源頭而知之也。此處所說。如大部內光音天品之中說十無畏法門。正與此入佛界地之道相同。了無差別也。此讚勝功德也。
佛說梵網經順硃卷上
佛說梵網經順硃卷下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蜀渝華巖季而關 聖可德玉 順硃
慈雲寺 价南慧仙 謄錄
菩薩心地品之下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爾時者。是說十地`[已【CB】,巳【卍續】]`已竟時也。盧舍那者。即能說之報佛。華言淨滿。淨者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以諸患淨盡故。即法身也。滿者三覺果滿。萬行因圓。以福慧具足故。即報身也。二義合言。故曰淨滿。又云種種光明徧照。光明即報身義。徧照即法身義。又法身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遍一切亦徧照之義。故知法即報。報即法。法報不分。理智冥一。二義合言可無疑也。為此大眾者。即華藏聚會。凡聖交參之大眾也。略開者。顯此心地法門。甚深廣大無盡義也。百千恒河等者。舉喻顯法。正明略開之義。言前所說三十心十地。于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但【CB】,伹【卍續】]`但大略言之耳。譬如一毛頭許之微。些些子也。此二明心地戒三。初結顯法門。二付授勸轉。三授`[已【CB】,巳【卍續】]`已轉化。
是過去一切佛`[已【CB】,巳【卍續】]`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CB】,巳【卍續】]`已學。當學。今學。
是過去等。引果人同證同說。以勸信也。三世等者。引因人同修同學。以勸受也。言上所說心地。雖如毛頭許之微。其功德極大。三世諸佛所證證此。所說說此。三世菩薩所修修此。所學學此也。
我`[已【CB】,巳【卍續】]`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
我`[已【CB】,巳【卍續】]`已等者。上句舉因明果。下句舉果明因也。言既三世諸佛菩薩。所證所說所修所學。而不異不虗者。乃即我今`[已【CB】,巳【卍續】]`已百劫。所修所學所證所說。豈復虗乎。可見證果本非他因。惟在此心地耳。此上三段。結顯法門也。
汝諸佛子。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汝諸佛子者。是舍那慈尊。告勉千佛。轉法化生也。轉我等者。言轉我所說。我`[已【CB】,巳【卍續】]`已百劫修行心地。如是因深。號吾為盧舍那。如是果極之道。我今授汝。汝當轉說。與一切癡迷眾生。令其開悟心地。豁通本有光明金剛寶戒之道也。
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
時蓮華下舉依報也。赫赫天光下舉正報也。舍那放光。顯能告之勝。光告等者。顯所告之勝也。持我等者。正明所告之詞。師子座者。師子乃獸中王。哮吼一聲百獸腦裂。表法王坐此座無所怖畏。天魔外道見聞喪膽故也。盧舍那佛放光光等者。言光是佛放。告是光告也。謂不但正報身善能說法。即依報蓮華光明。亦能說法。告千華上佛也。持我心地等者。謂盧舍那既告千佛。又欲千佛轉相授受故。千佛持我心地法門。而去復轉相授受千百億釋迦佛。千百億釋迦佛。付授勸轉。而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是盧舍那佛光告千佛。轉告千百億佛。叮嚀分囑。若轉說是心地法門時。不可倒說逆說。當從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次第而說也。汝等亦當次第領受守持閱讀背誦。專一其心。精進力行。感化眾生。上行下效也。此付授勸轉也。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所說心地法門品竟。
爾時者。即舍那勸授轉化時也。千華等者。舍那付授`[已【CB】,巳【卍續】]`已畢。其時當機千佛千百億佛領旨各各辭旋本迹世界。說法利生應緣去也。舉身等者。表顯心地戒光出生無量無邊智慧之佛。凡此本佛迹佛迹迹之佛。皆從心地戒光中流出。此光非可心思言議也。光光等者。上光即千佛光。下光即千百億佛光。光光無量不可思議故。所化之佛亦無量不可思議也。一時等者。言千佛億佛無量佛。俱同一時。以微妙因華。從心地中信手拈出。青表十住。黃表十行。赤表十向。白表十地。還以供養心地所現舍那果佛。得法謝法。知恩報恩也。受持等者。此結束三十心十地之文。以起後意。故云受持心地法門品竟。此三受`[已【CB】,巳【卍續】]`已轉化二。初受`[已【CB】,巳【卍續】]`已謝師。二各旋本界。此受`[已【CB】,巳【卍續】]`已謝師也。
各各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沒`[已【CB】,巳【卍續】]`已入體性虗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各各等者。言千佛億佛無量佛。各各從此舍那本佛依報莊嚴蓮華藏世界而隱。初隱為沒。終隱為之沒`[已【CB】,巳【卍續】]`已。入體性等者。正明所隱迹處。言有沒處必有入處。謂沒`[已【CB】,巳【卍續】]`已時。即入本體法性虗空華光三昧正定之中也。還本源世界者。千佛億佛。皆各從本土放光示眾。皆各接生疑之眾。俱往本師舍師佛所聽心地戒法。令受戒竟故。又各還應迹所依本源世界。見所隱所顯不離當處。故云還本源世界也。閻浮提者。即娑婆世界中南贍部洲也。菩提華言覺道。亦名道樹。謂凡佛出世皆依此樹。成無上道故也。此二各旋本界二。初入定歸本。二出定說法。此入定歸本也。
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出`[已【CB】,巳【卍續】]`已。
從體等者。言既從三昧入。必從三昧出。有隱有顯也。初顯名出。顯畢乃名出`[已【CB】,巳【卍續】]`已也。二出定說法二。初明橫說法。二明竪說法。此明橫說法又有二。初出定相示。二正說法門。此初出定相示也。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法門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𦦨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方坐等者。方正也。金剛利而堅。千光明而廣。王乃尊貴之意。言佛既于菩提樹下出定`[已【CB】,巳【卍續】]`已。當坐何等樣座而次第說法耶。當坐金剛最堅最利千光最明最廣王者最尊最貴之座而說法也。華嚴初會菩提場。普賢菩薩說華藏世界品。如來依正法門。即此及妙光堂者。堂即普光明殿也。華嚴二會普光殿。文殊菩薩說十信法門。即此下文十住處所說。以總在人間為一住處也。說十世界法門海者。即華藏莊嚴十世界海也。法門即十信法門也。海言百河千江無所不容。百寶千珍無所不出。百千法門無一不從信源功德海中流出。言十信法門海充遍法界。與十華藏莊嚴世界海等也。復從座起等者。此第二處說十住也。帝釋宮。即忉利天王所住之內庭也。梵語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梵語忉利。此云三十三。此天居須彌頂。由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主三十三天。帝釋二字華梵合言也。世尊次于此宮說十住者。為令`[已【CB】,巳【卍續】]`已入十信菩薩。得入十住法門也。至𦦨天中等者。此第三處。說十行也。𦦨天即𦦨摩天。華言時分。此天依空而住。以蓮華開合而分晝夜故。由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禪。得生其中。世尊次于此處說十行者。為令`[已【CB】,巳【卍續】]`已入十住菩薩。得入十行之法門也。至第四天等者。此第四處說十迴向也。四天即兜率陀天。華言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此天亦依空居。所修同前。世尊于此說十回向者。為令`[已【CB】,巳【卍續】]`已入十行菩薩。得入十回向之法門也。至化樂天等者。此第五處說十禪定也。化樂者。自化五欲而娛樂也。亦依空居。所修同前。世尊次于此處說十禪定者。為令`[已【CB】,巳【卍續】]`已入十回向菩薩。得入十禪定之法門也。至他化自在等者。此第六處說十地也。他化天有二種。一者正修十善。兼坐未到定禪。假此所成自然受樂。二者偏修十善。假他所化以成`[己【CB】,巳【卍續】]`己樂。即魔王天。此二天王皆依空居也。世尊次于此處說十地者。為令`[已【CB】,巳【卍續】]`已入十禪菩薩。得入十地之法門也。復至一禪者。此第七處說十金剛也。初禪天即離生喜樂地。此天`[已【CB】,巳【卍續】]`已離下界欲惡。忻上妙定故。世尊次于此處說十金剛者。為令`[已【CB】,巳【卍續】]`已登七地菩薩。得證金剛觀智。入妙覺果海也。復至二禪者。此第八處說十忍也。二禪即定生喜樂地。此天`[已【CB】,巳【卍續】]`已離初禪之喜。攝心在定。淡然寧靜。而生勝定故。世尊次于此處說十忍者。為令彼`[已【CB】,巳【卍續】]`已得真無生忍菩薩。修行十忍法門。得入妙覺果海也。復至三禪者。此第九處說十願法門也。三禪即離喜妙樂地。此天`[已【CB】,巳【卍續】]`已離初禪二禪喜踴之動。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故。世尊次于此天說十願者。為令彼`[已【CB】,巳【卍續】]`已證九地菩薩。更得十大願力。得入如來妙覺果海故也。
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復至四禪等者。此第十處。總說梵網舍那所說心地法門品也。前九是漸說次第說。此一是頓說。說大乘心地故。略去六十。只說三十心十地耳。四禪即捨念清淨地。此天捨二禪喜念。三禪樂念。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襍。住于此禪。空明寂靜萬象皆現故。世尊次于此處頓說心地者。為令彼圓證十地菩薩。入妙覺果海也。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其餘等者。謂千釋迦所說既如是。其餘千百億釋迦佛亦如是出定。如是妙光堂說法。復起乃至首羅宮中。十處說法。如是漸說頓說。咸與千釋迦同。無二無別也。此說如賢劫品說一樣。此上二正說法門也。明橫說法竟。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中。說魔受化經`[已【CB】,巳【卍續】]`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
`[已【CB】,巳【卍續】]`已上明千釋迦千百億釋迦。皆于十方世界。說心地法門品。此下明一釋迦于一世界中。說心地法門品也。爾時者。從蓮華世界東方而來時也。爾時從彼來入兜率天宮中。先在此天伏魔。以說魔王受化經`[已【CB】,巳【卍續】]`已。次觀下界眾生。有業覆障難解脫者。有根純熟易解脫者。即從此天隱勝現劣。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淨梵王家。為太子也。如來降神。先現五瑞。次顯八相。謂從兜率天降皇宮者。一相也。母名摩耶梵語。此云大幻。以大幻術而幻出諸佛故。以凡十方諸佛示生。皆為其母也。父字白淨。梵語鬱頭檀。世尊欲生之時。觀淨梵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五百世菩薩母。應當往彼托胎。所謂示入胎住胎者。二相三相也。吾名悉達梵語。此云頓吉。以太子生時。寶藏悉空。空而復滿。故名頓吉。于時太子。從摩耶夫人右脇出。立蓮華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周行七步。云天上天下唯吾獨尊。世出世間此法第一。此示出胎者。四相也。七歲出家者。太子具大智慧。觀生老病死苦。厭世五欲。棄金輪王寶位。如棄涕唾。心思出家。往白父王。父王不許。故于二月七日。身放光明。普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諸天見`[已【CB】,巳【卍續】]`已到太子所。禮足白言。菩薩無量劫來所修行滿。今正成熟。即于午夜逾城出家。苦行林中者。此五相也。所言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者。此是世尊功行滿足。道成德備。以顯然燈佛授記不虗。示睹明星成道降魔者。此六相也。此以下二明竪說法二。初天上說道。二人間說戒。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於寂滅等者。寂滅以理言。即清淨寂滅理。以事言即真阿練若修行處。言佛于此清淨阿練若中。坐大道場。轉大法輪故也。坐金剛等者。即敘前于菩提樹下出定。坐金剛華光王座。及妙光堂至摩醯首羅天王宮。于其中間。一一次第所說。共有十也。華嚴七處九會。此經十處十會。所說二經大同小異。所謂示現成道轉大法輪者。七相也。無八相者。未涅槃故也。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時者即此梵天中。說心地戒體法門時也。言佛觀彼網羅幢因為喻。為說無量世界眾生心行依正差別。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差別殊異亦無量各各不同。諸佛教法。門庭施設。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吾今等者。佛言吾來此娑婆世界。坐大寶座。說是心地法門。利度眾生。`[已【CB】,巳【卍續】]`已非一次。`[已【CB】,巳【卍續】]`已有八千返之多也。乃至等者。謂此處說法至首羅宮。共有十處。為是中者。為是十處天人賢聖一切眾生之中也。略開等者。言以上俱是略說心地法門。不甚廣多也。竟者結束前文之意。此以上初天上說道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復從天等者。言前從地昇天。次第說十法門戒體以利天。此則從天降下。說十重四十八輕戒用以利人也。既從天宮降此菩提樹下。為何等人說戒用耶。乃是為此閻浮大地之上。一切有心眾生說也。凡夫即不知戒者。癡是無明覆心。暗是智眼不明。言說我本師戒者。正謂此等心眼蒙蔽故。特與破暗除癡耳。又說何法破除。說我本師盧舍那佛心地中。最初發心時。心中常所誦一戒。智慧光明堅利金剛具足眾善寶戒。此寶戒者。即是破暗之明燈。即是除癡之慧劒。即是一切諸佛根本流源。即是一切菩薩根本流源。即是上同三世諸佛。下同三世眾生佛性種子也。故所以說一切癡暗眾生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本不欠少也。一切意等者。思量曰意。即第七末那識。分別曰識。即前六轉識。所緣曰色。即五根六塵。集起曰心。即第八阿賴耶識。此識在眾生名佛性。在非眾生名法性。此言眾生佛性本來具足。葢由意識色心不了。而致然也。今以是本師佛力故。咸使是情與無情。有心眾生。咸入佛性本源寶戒之中也。常當常等者。言此寶戒。凡是有情而根鈍者。皆當發此入戒正因。凡是有心而根利者。皆當發此入戒正因。是情是心者。既皆可入戒。自當當常有如是誦戒正因。既當當有誦戒修行正因。必當當有證入常住法身之正果也。如是者承前起後也。波羅提木叉梵語。此云保解脫。謂持此戒者。保護三業六根。得大解脫也。言如是十解脫戒。出于世出世間之中者。乃是三世諸佛修行成佛正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本有性戒。應當頂禮佩戴領受持守。刻刻體認而不當忘也。吾今等者。言吾今當為此現前四眾八部之大眾。重重開演。從一戒而開十戒。十戒而開四十八戒。乃至三千八萬無窮無盡一切戒品。無不攝歸于十波羅提木叉一戒中也。是一切等者。言達戒體必達戒相。既了戒相無忘戒體。故復的指出道。是一切眾生心戒。本源自性清淨戒體。本不從人得者也。此二人間說戒二。初凡聖本源。二總結戒相。初凡聖本源三。初差別說戒。二頌前起後。三正結戒品。此初差別說戒也。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周帀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持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CB】,巳【卍續】]`已 轉授諸眾生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CB】,巳【卍續】]`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CB】,巳【卍續】]`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CB】,巳【卍續】]`已 真是諸佛子
大眾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我今等者。總頌上下開說心地戒法。結前起後。讚勸受行之大略也。我是佛自謂。非同凡夫外道二乘人我神我假我之我。即乃無我之我。八自在我也。今者當說時也。盧舍那即正報身佛也。方坐正方安坐也。蓮華臺即佛依報國土也。臺在其中。周帀周圍交帀也。千華上者。言此大華臺外周帀有千葉。每一葉復有一蓮華也。上者每千華中也。復現等者。言每葉華中。復現千釋迦。坐于其上也。一華等者。言一葉華上。有百億個國土也。一國等者。言一國土之中。即有一釋迦佛。從天降下。國國皆然。各各示坐菩提樹下。咸同一時示成佛果。證無上道。坐金剛華座。說金剛寶戒也。如是等者。言各示現非無本也。如是千百億釋迦。以千釋迦為本身。千釋迦以盧舍那為本身。前乃從體起用。此乃攝用歸體也。上段總頌大部前九品。千百億釋迦五句頌此上卷。自爾時釋迦佛身放慧光所照鼓動人天生疑。玄主集眾請問光相。釋迦接眾至舍那所。一釋迦如此接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亦如此接。故云各接也。微塵眾。即生疑之眾。俱來者。謂能接之佛。及所接之生。俱來華藏。聽我舍那常所誦一戒諸佛光明金剛寶戒也。甘露者。讚此戒有如是德也。言生疑眾生生死熱惱。一聞此戒當下消滅。如甘露之潤枯焦。死可復甦也。門即開者。言此個甘露戒德法門。因此聽眾。而即大開張展轉演唱也。是時千等四句。頌上千釋迦佛。與千百億釋迦佛。領眾至舍那所聽受戒竟。復還各歸本世界菩提場。上升天宮十住處說法竟。又從天宮降下人間。為此地人說我本師初常所誦戒。至自性清淨一段文。是時即授受心地戒法。與千百億釋迦時也。還至等者。謂既得戒`[已【CB】,巳【卍續】]`已。復還本土寂滅道場中。說戒利生也。各坐等者。謂一釋迦坐菩提樹下。轉大法輪。其餘百億釋迦。各坐菩提樹下。亦各轉大法輪也。誦我本師戒者。表此戒法。佛佛授受有本有據。非妄流傳也。上頌前文。下頌後文。十重四十八者。出戒相也。戒如明日月等者。言戒之功德。得之者如日月照臨空行無礙。又如瓔珞珠貴重莊嚴上首也。微塵等者。應上各接微塵眾言。千百億佛所接微塵菩薩眾。因得戒益。而成無上菩提覺道。可謂功不浪施也。是盧舍等者承上言。謂此戒法由我本師自誦。我亦隨誦。非自不誦教人誦也。汝新學等者。此勸自授受人也。言微塵菩薩既得戒而成佛。汝等新學菩薩。應當一心受持是戒`[已【CB】,巳【卍續】]`已。更當轉相授諸眾生。廣利有情也。諦聽等者。此誡聽也。言當諦審于耳。聽領于心。我此誦戒。非同外道邪見二乘執偏不圓之戒。乃誦諸佛所授大乘實相正戒也。佛法等者。謂佛所說法藏有三。此三藏中之戒藏也。波羅等者。謂此保解脫戒。能聞思修。畢竟有大饒益大眾。不可只徒耳聞。或聞不入心。或不審實深信。多聞不修行。與不聞等也。汝是當等者。言汝等能如是奉持。現前當來。決定成佛。我久遠劫來能深信力行此戒。是`[已【CB】,巳【卍續】]`已成佛了也。得`[已【CB】,巳【卍續】]`已成佛者何。由我常作如是審實深信力行而得心地戒品。方能圓滿具足也。`[已【CB】,巳【卍續】]`已成者尚常作如是信。況未成佛乎。一切有等者。此勸受也。謂一切有心之人。非同木石。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攝入佛性戒中。豈小因小果哉。眾生受等者。言心外無佛。心地外無佛地。眾生既受諸佛心地戒法。豈不即入諸佛位耶。位同等者。言位既同于大覺`[已【CB】,巳【卍續】]`已。僅能為佛家真佛子。必經三祗果滿。萬行功圓。方能繼佛示生。證無上菩提也。大眾等者。大眾即現前稟受佛戒之四眾八部。聖凡清淨大眾。皆身生恭敬。心竭至誠。口無議論。咸皆專一而聽我誦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我也。此二頌前起後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下一有已字]`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爾時者。即從天上復下人間。示現成道說戒時。釋迦牟尼佛。即娑婆教主之佛號也。初坐菩提樹下。始坐道場之處。成無上覺。即正徧知覺。超諸等覺妙覺之上。無有過者也。初結等者。此示轉法輪之急務也。佛之本懷。原為眾生拔苦。令其離苦得樂。是故世尊思惟。畢竟以何法令眾生離苦得樂耶。故最初先演波羅提木叉。保護眾生三業六根。得大解脫。眾生離苦。佛願亦足矣。故先結如是大乘戒。普度有情。非小乘聲聞戒僅自利不能利他比也。孝順等者。孝孝敬也。順承順也。父母生身父母也。師即得戒和尚。法身父母也。僧即同學三寶。即佛法僧。乃慧命父母也。言俱皆如父母一般。孝敬而莫慢。承順而莫違也。故所以孝順。此波羅提木叉至道之法。孝即名為戒也。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豈不孝而得名為戒耶。亦名制止者。亦是佛順眾生根機大小。而裁制禁止也。豈可受戒者。不承順父母師僧三寶。而得制止戒耶。故云亦名制止也。佛即等者。此表心地戒法之瑞應也。此經六處放光。一釋迦身放慧光。二玄主身放金剛白雲色光。三舍那身放虗空光。四舍那付授放光。五佛佛放光。光光化佛。六口放無量光明。說諸菩薩心地戒品。正明佛佛親口宣傳。畢竟要依心地戒光。為修行之勝因。然後得證心地戒光之勝果也。是時百萬億大眾者。總標戒光所攝人天凡聖有緣眾也。諸菩薩者。內凡外凡地上諸菩薩也。十八梵天。即色界。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共十八天也。六欲天子者。即欲界中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之六天也。十六大國王者。西域大國。共有十六。既大國主秉受戒法。其餘國王。聽受戒法亦可知矣。合掌至心二句。以明聽受者之䖍恭意。合掌即身業䖍誠。至心即意業䖍誠。口嘿不言即口業䖍誠。以是三業䖍誠。于此大乘心地戒光。一聞便省。豁然通達。
○此三正結戒品二。初標敘結受。二說戒相貌。初標敘結受二。初經家敘說。二佛自敘說。此初經家敘說也。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CB】,伹【卍續】]`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菩薩至十地諸菩薩亦誦一段。乃以`[己【CB】,巳【卍續】]`己勵人也。謂我是`[已【CB】,巳【卍續】]`已成佛。尚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戒法。況汝等初發心菩薩者乎。黑月三十日。白月望十五日。對三寶前誦戒者。言于此十重四十八輕中自知自揀。看清淨不清淨。如人自照鏡。好醜生忻慼。誦戒亦如是。此是釋迦如來半月半月。立誦諸佛所傳心地戒法。萬古弘規。誰敢違者。既`[已【CB】,巳【卍續】]`已成一切諸佛尚誦。況降茲者耶。故汝等初發大心圓戒十信菩薩。竝入理證真十住菩薩。十行十向十地諸菩薩。亦當如諸佛一般。半月半月誦也。是故戒等者。言因是諸佛自誦。新舊諸菩薩亦誦之故。所以心地戒光。咸從佛口中流出也。既光從口出。即是有緣。既有是緣必有其因。非是無因。故出斯光也。斯光非屬青黃赤白黑之色塵法。非屬四大幻色身法。非屬五蘊集因心法。非屬外道有無斷常法。非屬二乘因果修證法也。既非如是等法。此戒光是何法耶。乃是諸佛元所證無上菩提無餘涅槃之本源法。行菩薩道者之根本法也。且不獨佛菩薩為然。亦是諸現前大眾新發心諸佛子之根本法也。是故大眾等者。言戒光既是根本。所以大眾諸佛子。于此心地戒。應當領受持守。應當閱讀諷誦。應當善為學習之也。諸佛子諦聽者。勸審實而聽聞也。若受佛戒等者。槩舉能受戒人眾也。謂若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眾。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能通達法師語言者。不得揀擇。謂形雖有異。而性本無殊。一一盡當得與授菩薩心地戒法而去。皆名第一清淨者。言此等人。未授戒時。皆染污而不清淨。既得戒後。則純清淨而無染污。一念回光。如同本得。故曰皆名第一清淨者也。此二佛自敘說也。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CB】,巳【卍續】]`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我`[已【CB】,巳【卍續】]`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告等者。承上既受佛戒為成佛因。言當誦佛戒。為成佛果也。告即召告能受之人也。有十重等者。明所受之法也。若受二句。明違法之人。非菩薩二句。定違法之過。謂波羅提木叉。是菩薩本業。是成佛真諦。今既不誦。是棄本業而無真種。本種尚不得。云何利益眾生而名菩薩乎。故云非菩薩非佛種子也。我亦如是誦者。舉果人以勸因人誦也。一切菩薩等者。舉因人以勸誦也。謂我乃果中人。尚如是誦。況因人乎。且而三世一切菩薩。`[已【CB】,巳【卍續】]`已學誦。當學誦。今學誦。是`[已【CB】,巳【卍續】]`已成熟菩薩。尚亦如是學誦。況汝新學菩薩。而不學誦者乎。我`[已【CB】,巳【卍續】]`已略說等者。言聲聞戒有限量。菩薩戒無限量。今于無限量中。聊舉一二。故云略說。言相貌者。謂戒體本無相貌。不妨有戒可持得持戒相貌。毀戒得毀戒相貌。所謂心持印呪顧盼雄毅者此也。應當學等者。謂三世成熟菩薩尚學。爾等新菩薩宜急急修持應當學尊重此戒。銘刻于心而勿忘。承奉持守而勿失也。此二說戒相貌二。初總說戒相。二別說戒相。此初總說戒相也。下別說戒相二。初說重戒相十。二說輕戒相四十八。
○第一殺戒
佛言。`[一作若佛子]`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言佛子者。呼其人而告之也。言為佛子受持佛戒。當依戒修。不可輕違佛制故也。以下倣此。
若自殺是身殺。教人方便讚歎是口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是意殺。殺因是過去無始習氣不忘集業為因。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是也。殺緣現在怨家聚會為緣。因緣會遇時是也。殺法亦是現在刀杖網弋斷彼命根為法。果報還自受是也。殺業由三種和合。而成未來殺業之果也。乃至等者。言情與無情。蝡動蜎飛昆虫草木一切有命者。俱不得無故而加傷損。況大生命耶。如國王宰官。殺一救多。興善除惡。此大慈悲。故有開遮。但不得故意私心成殺也。能如是行持。方得名為攝律儀戒。無惡不止者。是菩薩等者。言是受戒菩薩。當起常常安住而不忘失之心。常常安住慈愛悲憫如保赤子之心。常常安住孝敬恒順如父如母之心。如是方便。如是救護一切眾生。方得名為攝善法戒。無善不修者。如是拔苦與樂。方名為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而反恣心等者。謂若見眾生苦。不行救拔。反恣縱其心。快逞其意。以殺害眾生者。豈成持戒菩薩耶。是不持守。而犯戒者也。是菩薩等者。言是犯殺菩薩。自取其罪。當得波羅夷罪也。梵語波羅夷。此云極惡。又云棄罪。當墮三惡道故。凡持是戒者。第一所當慎也。
○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呪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鍼。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意同前。身自盜。口教人方便。意呪。過去往因。現在緣會方法。未來業果。諸盜乃至廟堂中供器。鬼神物。咸是有主施捨之物。竝劫賊所得之物。但凡一切財物。俱不得不與而取。毋論貴賤大小。一鍼。一草亦不得借故不與而取。無盜不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是菩薩當生孝順心。觀一切眾生如父如母。應生慈悲心。觀一切眾生如子如女。常常助勷一切眾生。生長福田。身受其福。生長樂具。心得安樂。無善不修故也。如是助福助樂。令一切人離苦得樂。方得名為無生不度者。而菩薩等者。言若見窮苦。不行拯救。反更盜人財物。豈持戒菩薩人耶。故結罪同前。墮亦同前也。可不慎歟。
○第三婬戒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身行婬。口說教人婬語。乃至一切女人亦不得故起一念婬意。竝過去婬因。現在婬緣。婬法集積。未來婬業之果。作諸纏縛。無解脫期。乃至畜生女。不擇禽獸。諸天鬼神女。不知正邪。及非道行婬。不分晝夜時節。男女二根。大小長幼。俱名非道。一一不得犯。無婬不斷故也。而菩薩應生孝順。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之心。如是救護濟度一切眾生。教其令斷愛欲根本。清淨無染解脫之法與人。是菩薩本業。無善不修故也。如是拔苦與樂。方得名為無生不度者。而菩薩若不如是教益。反更起一切眾生。不擇異類貴賤母女姊妹六親。及非道行婬。無一點慈悲清淨之心者。豈持戒菩薩人耶。故結罪同前。當墮亦同前也。可不慎歟。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下一有正見二字]`語。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己【CB】,巳【卍續】]`己不真實語言。教人方便。因緣法業。乃至自非聖人。而言我是聖人。非實得上人法。而言我得上人法。欺誑愚夫。希求名聞利養。如是身妄作。心妄想。口妄說。三業不實。一切妄語。若輕若重。咸是持戒菩薩所當斷者。無妄不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應當常生如來五語。如是正語。亦令一切眾生常生正語。不為凡小邪語所誘。常生正見。不為外道邪見所惑。如是自`[己【CB】,巳【卍續】]`己真實。乃能取信于人。令人真實。方得名為無善不修者。如是自真實令人真實。方得名無生不度者。而反等者。而菩薩若自不正語正見。反更起一切眾生不正之言。偏邪之見。造種種妄業。自欺欺人者。其罪不小。故結罪同前。應墮亦同前也。除急難解網。釋苦方便不犯。餘宜慎之。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等者。酤釀酒以賣之也。自酤酒。教人酤酒。因過去起貪利心而為酤因。得米麥而為酤緣。得曲蘖醞釀而為酤法。三事和合而為酤業。醉人之惡果也。一切酒等者。言不但如上不可造。乃至甘蔗。葡萄。楊梅。棗子等。俱不可造也。葢酒之為害不小矣。四分律云。酒有三十六失。不孝父母。不敬三寶。墜車墮馬。投河赴火。敗國亡家。無所不至。儒言酒有三德七惡。禹惡旨酒。唯酒無量。不及亂。故云是酒乃起罪因緣。言無酒不斷故也。而持菩薩戒人。應當生教化眾生之心。開發各各本有智慧。令其了達一切愚癡之根。不使飲茲狂亂毒藥。令人得智。無善不修可也。如是除癡與慧。寧非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乎。而反等者。言于此方便不能行。反更生一切眾生愚癡顛倒之心。令其酤飲。陷人于極苦地。是豈持戒菩薩人所用心乎。故結罪當墮。俱同前也。
○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說者。謂謗出自口也。出家即出家二眾。在家即在家二眾。俱是發大乘心。受大乘戒者。故云菩薩也。比丘比丘尼者。別開出家二眾。乃是從聲聞十戒二百五十戒中漸入大乘者。非頓受類。故別開也。如是四眾。俱乃住持三寶。弘通法人。同為佛子。不得自揚家醜。說彼罪過。亦不得教他人說彼罪過。及過去罪過因。現在罪過緣與法。三合未來成說罪過業之果也。以上一一不得犯。無惡不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持戒菩薩。若聞外道惡人顛倒邪見之輩。及二乘惡人自利小見之輩。不達大乘逆順境界。而說諸佛大乘法中非法非律者。菩薩聞得。應常生慈愍心。教化是外道二乘惡人輩。反邪歸正。捨小就大。令生大乘善信。無善不修可也。如是教益。寧非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乎。如或不能。尚缺慈悲。豈有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耶。若自說。及使人說者。結罪同前。墮亦同前也。
○第七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CB】,巳【卍續】]`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CB】,巳【卍續】]`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等者。言菩薩若自讚自`[己【CB】,巳【卍續】]`己之長。而毀他人之短。亦教人讚我有德。而毀他人無德。及過去無始習氣不除。互毀為因。現前忌嫉生毀為緣。巧毀取信于人為法。三事和合成毀他業也。如上一一不得犯。無惡不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持戒菩薩。倘見他人有過。應代替一切眾生。受加毀辱。以惡事自向`[己【CB】,巳【卍續】]`己。好事與他人。無善不修可也。言惡事自向`[己【CB】,巳【卍續】]`己。是不應自讚。好事與他人。是不應毀他也。以如是心行。饒益他人。方名為無生不度者。若自揚`[己【CB】,巳【卍續】]`己有德。隱覆他人好事。而反令他人受毀辱者。此豈菩薩人用心乎。故結罪同前。墮亦同前也。
○第八慳惜加毀戒
慳者悋也。惜者愛也。加毀謂無故以罪加人。而損惱有情也。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慳等者。謂自慳自惜。不惠濟人也。教人慳。使他人悋惜。以遮`[己【CB】,巳【卍續】]`己也。慳因以無始來常懷慳心為因。慳緣以遮護法財為緣。慳法以巧設不捨為法。慳業以三事和合作意成當來餓鬼業報之果。一一不得犯。無惡不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持戒菩薩。見一切貧窮人。無論親疎貴賤。來乞求者。隨前人意下所須衣食法等。一切悉當給與之。而勿悋惜。無善不修故也。如是斷惡修善。方名為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而菩薩等者。言菩薩若以自私自利之惡心故。厭人𤨏𤨏乞求之瞋心故。不但不多施。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而一毫不與。又或有求法者。而悋法不與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如是之心。`[已【CB】,巳【卍續】]`已失菩薩慈悲道。`[已【CB】,巳【卍續】]`已墮慳悋罪。而何況更加罵詈恥辱他人者乎。故結罪同前。墮亦同前也。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瞋等者。自瞋是自`[己【CB】,巳【卍續】]`己瞋恨于人。教人瞋是教他人瞋彼。以雪`[己【CB】,巳【卍續】]`己恨。瞋因是過去含恨習氣為因。瞋緣是現前與所瞋之人為緣。瞋法是心起計較令彼受辱為法。瞋業是三事和合成當來三塗業報苦果。以上一一不得犯。無惡不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菩薩應當生起一切眾生心地中平等善根。根鈍者俾無諍論。根利者俾得無諍三昧。如是之事。又常令生起慈悲之心。等視眾生。猶如一子。常令生起孝順之心。等視男女。如我父母。無善不修故也。如是斷惡修善。方名為饒益有情無生不度者。如或不能。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之中。竝于非眾生之中。以惡口罵辱。而口業不善。復加以手打及以刀杖。而身業不善。意猶不息。而意業不善。以是三業齊犯罪。無容逭也。或所瞋前人來求懺悔而以善言懺謝下氣解瞋。若乃揚眉怒目。猶瞋而不解者。是豈行持菩薩戒行人耶。故結罪同前。墮亦同前也。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CB】,剌【卍續】]`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等者。自謗三寶。是自家見解不端正。見人謗即隨謗而妄議非毀也。教人謗。謂使人訕謗欲同黨也。謗因是過去習氣懷謗為因。謗緣是湊合非語為緣。謗法是巧詞偽謗惑愚為法。謗業是三事和合而成三惡道謗業之苦果。上一一不得犯。無惡不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菩薩若見邪見外道。及以興訕三寶惡人。纔聞一言半句謗佛音聲。入其耳中。就如三百矛鎗。刺入我心中一樣。其痛有難于忍者。聞謗痛心。無善不修。教生信心。無生不度可也。況自口自出謗言乎。佛為天人師。開我迷雲。應生信敬心。而不生信敬心。佛為大慈父。拔我離苦。應生孝順心。而不生孝順心。如此`[已【CB】,巳【卍續】]`已非佛子。而反更助惡人并邪見之人。以謗三寶。以滋快議。如其叛逆。即如師子身中虫。自食師子身中肉者。豈是菩薩持波羅提木叉者耶。是菩薩乃犯波羅夷罪。當墮三惡道者也。可不慎歟。
○總結十重文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CB】,巳【卍續】]`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善學諸仁者。是佛讚美善持戒諸菩薩。為慈愛一切眾生之仁者也。是菩薩等者。言如是菩薩。波羅提木叉。別解脫十清淨戒品。應當勤學修持。于其中間。不得一一犯如微塵許。以微塵許尚不許犯。何況具足犯十戒乎。此乃決言其不可犯也。若有犯等者。言設若是有犯者。即現世今生不能得發大向上志求無上菩提道之心。不唯不得發大心。而若是國王犯。失國王位。轉輪王犯。失轉輪王位。比丘犯失比丘位。比丘尼犯失比丘尼位。既今世出世間福慧之位`[已【CB】,巳【卍續】]`已失。則三賢位十金剛位十聖位亦皆失也。一切因位既失。而佛性常住妙覺果海位。詎可得乎。亦一切皆失也。墮三等者。言一切因果位既失。當墮何處耶。謂當墮地獄餓鬼畜生道中極苦處也。二劫三劫者。示極苦處時分長遠也。不聞父母三寶名字者。示極苦處障重業深也。既苦時如是遠。苦報如是重故。以是當知。不應一一犯此戒如微塵許可也。汝等一切等者。言汝等一切諸菩薩。或未學而今方學。或即此日正當修學。或久`[已【CB】,巳【卍續】]`已修學者。于是十戒。應當如所受學。敬心奉持。乃至終身不可忘失也。八萬等者。謂此處略說。大部中八萬威儀品中。`[已【CB】,巳【卍續】]`已廣明此義。
佛告諸菩薩言。`[已【CB】,巳【卍續】]`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佛告諸菩薩等者。此吾佛世尊。召告現前在會。三賢十聖四眾八部等受戒諸菩薩言也。`[已【CB】,巳【卍續】]`已說句結前十重`[已【CB】,巳【卍續】]`已說竟也。四十句起後四十八輕戒今當說也。
○第一不敬師友戒
師有開導之恩。友有切磋之德。所當敬重。倘居憍慢。一生福種慧芽不得滋長。故戒之也。
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CB】,巳【卍續】]`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嗔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欲受等者。國王乃各邦之仁君。轉輪王有四。金銀銅鐵四輪王也。乃即統攝四三二一天下主也。百官文武大臣也。如是聖君賢臣。欲受王位官位之時。應當先受菩薩戒。以慈悲利濟。孝順為懷。君聖臣賢。自感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以綿國祚。以永爵榮。不但鬼神如此。即感十方諸佛歡喜護念。國界安寧。人民快樂也。既蒙師友開導切磋。而得戒`[已【CB】,巳【卍續】]`已。應當知恩報恩。尊重戒師如父母。生孝順心而不敢違。尊重善友如兄長。生恭敬心。而不敢慢也。見上座等者。即當孝順恭敬之意。上座即尊長有道有德之美稱。和尚梵語。此云力生。因師力而生法身慧命。即戒師也。阿闍黎梵語。此言軌範。即羯磨教授三師七證師也。大德謂以上諸師。無德人決不能為。俱是福慧二備。而有大德者。見之皆當生孝順如父母之心也。同學同一師學者。同見同一師訓而得戒理者。同行同一清白梵行者。謂上諸友俱是三寶法器。見之皆當生恭敬如兄長之心也。如是師友。毋論遠來近來。當起身承迎。至心頂禮。拜跪問訊。如法供養。方得名為念戒持戒人也。而菩薩等者。言是菩薩倘或是見師友。不唯不敬。而反生高倨自尊之憍心。生藐視前人之慢心。生見賢聖不親候之癡心。生厭惡師友嚴訓之瞋心。以生如是心`[已【CB】,巳【卍續】]`已。便不起承迎禮拜問訊。身口意三業不善。乃至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一一皆不次第如法供養也。夫供奉師友之法。應賣自身之內財。國城男女七寶百物之外財。營辦所須以供給之。詎可不如是供養。而反生憍慢等心。不起承迎供養者乎。菩薩若不如是者。是菩薩必犯輕垢罪。此罪比前十重減一等。非輕細之謂也。
○第二飲酒戒
律云飲酒之人。墮燒煑地獄。五五百世。初五百世在鹹糟地獄中。二五百世在沸屎。三五百世在曲蛆。四五百世在蠅蚋。五五百世在癡熱無知地獄中。業報如此。故戒之也。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飲酒等者。律中開有重患。醫師言瘥以酒引藥權用不犯。無故而飲。或借病飲。是為故飲。而酒過失無量者。乃明決不得飲也。以酒迷心亂性。無量過失。從酒而生。是以決不得飲也。若自身手等者。言不`[但【CB】,伹【卍續】]`但不得自飲生過而`[已【CB】,巳【卍續】]`已。且自身手過酒盃壺器。與人飲酒者。亦招感五百世無手足之報在。何況無故而自飲酒也耶。自飲既不得。教一切人飲亦不得。既一切人不得。及一切眾生飲酒亦不得也。既教人飲尚不得。何況自飲酒。一切米麥所作。及楊梅棗子葡萄所作酒俱不得。此乃反覆丁寧言。斷斷乎決不可故飲教人飲也。若不遵此戒。故自飲教人飲。自悞悞人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者。昔佛在世時。年逢饑饉。草菜不生。佛神力故。以五指端化五淨肉。一時權現以活人。實非血肉。豈有持戒菩薩而故食眾生肉乎。是故一切眾生身肉不得食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言凡有血氣者必有知。有知即佛性種子。凡有知者必同體。若食同體肉。是斷大慈悲。故云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也。一切等者。言食肉人眾生見而生怖。不遠離不止也。如鷗去海翁機。鴿搖羅漢影是也。以是之故。一切受戒菩薩。切切不得食一切眾生身肉。形異體同。其佛性種子。亦無差別也。食肉得無量罪者。如楞嚴經云。有無量因緣故不應食肉。為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常為六親故。不淨氣分所生長故。眾生聞香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驚吠故。乃至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是故不應食眾生肉。若故食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蘭葱。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五辛即五葷。非五腥。乃一大蒜。一名葫。即葫葱是。二茖葱即薤菜是。三慈葱即葱是。四蘭葱即小蒜是。五興渠即蒠蒺。此方無此種。所言不得食者。以此五辛熟食發婬。生飡增恚。更有五不應食。一生過。二天遠。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是五辛一切食中。若有一毫相襍于其間。即不得食。若故食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等者。見一切眾生兼在家受戒。言八戒即優婆塞八戒。五戒即八戒中前五戒。十戒有二。一沙彌十淨戒。二菩薩十重戒。毀即破毀。禁即止滅。謂如來所立止惡滅罪正戒。盡情犯而破壞之也。七逆即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惡心出佛身血。弑阿羅漢是也。賣佛形像。菩薩形像。及經律。即是出佛身血。弑比丘僧即是弑阿羅漢。八難即淨名疏言。界外八難也。有餘中三十心為三惡道。住無我法即北洲。地前法愛如長壽天。未有初地十種六智名諸根不具。地前智淺如世智辨聰。不窮中理如佛前佛後。此界外八難。持大乘戒。有犯當教懺悔。不教者亦犯垢罪。若見此一切犯戒之人。應當生慈悲心。教其懺除前愆。悔後莫作可也。而菩薩不教懺悔。寧不自犯。得不教悔罪耶。況又同住一處。同僧飲食利養。而又共同布薩。同一清淨海眾住坐。一同誦說大戒。而不舉揀彼僧罪過。而不教誡令其懺悔過犯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牀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嗔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等者。言大乘法師。非是小乘獨善。乃是具大信解通達佛理悲智雙運自利利他之法師也。大乘同學是同一師學大乘戒律者。同見同一見解明了心地戒者。同行同行菩薩心地清淨戒行者。言若見如是師友來入僧坊舍宅城邑等處。無論遠近。若百里千里來者。而為主菩薩應起至敬之心。來必迎。去必送。至誠禮拜如法供養。應當日日三時不令乏少。用何供養。每日所食。可用三兩金以作百味飲食供養。敷好牀座臥具供養。衣服醫藥四事供事法師。凡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而勿悋惜也。常請等者。言如是供養。豈是求人天小果福報而`[已【CB】,巳【卍續】]`已耶。正為求般若大法。以清淨口業。請法師日日三時演說妙法。俾慧命不絕故也。以清淨身業。日日三時禮拜。以清淨意業。不生一念瞋恚憂患煩惱之心。不特三業䖍誠而`[已【CB】,巳【卍續】]`已。實為大法之人。焚身斷臂。亦所不惜。而請求說法。不生疲厭心也。若不如是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等者。承前不但師來我所。應當供養請法而`[已【CB】,巳【卍續】]`已。即凡有說法之處。應當至彼聽受也。一切處有等者。講法講演大乘毗尼經律滅惡生善之大法。毗尼梵語。此云調伏。謂調三業。伏六根。除惡增善也。經詮性相理。律止性業遮業。故云毗尼經律也。大宅舍中者。是佛在世時。常受國王大臣請。在家中安居說法。是為大宅舍中講法處也。是新學菩薩見有如是講法之處。應自手持經律卷本。直到講演法師之所。至心諦聽。領受教法。如有未解。咨詢請問。而決疑焉。若山林等者。以遠況近。不但居家如此。設或在山間林下幽隱僧地孤野房中。一切有師說法之處。悉皆到彼。聽受其教也。童子南詢。百城徧歷。洞山九上。投子三登。咸可為法。詎可憚勞而不往聽耶。若不至彼聽受者。是始則慢法懈怠。終則無惡不造人也。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心等者。背即違背不相向也。大乘常住經律。即大滿常住金剛寶戒心地無相法品經律。言根氣狹劣者。畏其難行。心便乖違。反背大法。而不趨向。是背大也。而反趨向受持二乘聲聞權小之法。外道偏邪諸惡邪見禁戒邪見有相經律者。是向小也。大乘當向不向而反背。小乘當背不背而反向者。是菩薩所以犯輕垢罪也。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等者。謂上自父母師長。下自子女徒眾。中至兄弟六親。外至冤家。一切凡有疾病者。常當恭敬供養。如佛一樣。無以異也。如巖老躬處癘坊寬公輿歸病者。咸可為法。葢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也。八福田者。一諸佛。二聖人。三父。四母。五和尚。六阿闍黎。七眾僧。八病人。此八中惟病為患。有能救苦因。自得受樂果。故看病福田為第一也。若是上而父母師長。中而眾僧。下而弟子有病。或諸根殘廢不具足。種種四百四病諸苦惱患。當毋論上中下。一味以平等心。悉皆以四事如法供養。令病痊愈。皆如佛一般。無以異也。而菩薩等者。言菩薩或以父母師長。平時督訓。心生厭嫌。起瞋恨心。捨去而不顧者。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之中。如是一切病患。至疏不相識之人。亦應盡心而為救濟。況父母師長至親而不看者乎。若見病人不作方便救濟而捨去者。是菩薩犯輕垢罪也。
○第十畜殺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鬬戰之具。及惡羅網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為佛弟子者。應當畜截魔斬愛之智慧刀。勇猛杖。大勢弓。精進箭。忍辱鉾。定力斧。及張大法羅網。以羅三界眾生。出愛欲河。如是具者可也。又德山護生棒。石鞏救死弓。正當畜也。而不應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鬬戰兇殺之具。至于惡羅網殺生之器。非佛子所宜有者。一切皆不得畜也。而菩薩人乃至殺父母之讐。應皆報復。尚不得加報。況殺一切眾生而得加報者乎。殺具尚不得畜。不使有一念殺機萌動于心。況身行之者乎。若故畜此不祥殺具者。是菩薩犯輕垢罪也。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一有下六度品中廣明七字]`持。
如是十戒者。總結前十戒也。應當二句總勸修學。此戒應當頂戴敬心奉行持守。勿忘勿失也。
○第十一國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佛言佛子等者。言為佛子當作佛使命傳佛心印。如鄧隱峯飛錫解鬬。陳尊者擲鞋解圍。能為眾生除煩惱賊。息刀兵苦可也。若苟求名聞利養。圖功受賞。惡心籌謀。成一家。敗一家。而為國使命通約戰期等。斷不可也。軍陣等者。言萬二千人為軍。師旅成列為陣。合戰會兵。興舉師眾。彼此相伐。傷殺無量眾生。如是等惡。豈菩薩人之所為乎。而新菩薩尚不得入軍營之中往來。豈容作國使乎。決言兇地兇器。尚不可近。況故作國賊。以害眾生乎。若故作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十二販賣戒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故若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販等者。以賤為貴曰販。出物得財曰賣。良人乃好人家之子女也。六畜即牛馬猪羊鷄犬也。棺材板木乃盛死之具也。如販賣者。是不仁也。于慈悲心。大有乖損。所以不得賣也。尚不應等者。言自`[己【CB】,巳【卍續】]`己一人作。尚且不可。何況教多人作此不仁之事耶。若故自作。并教人作如是事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十三謗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父上一有於字]`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返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等者。惡心者明謗雖從口。乃意地使之。即忌心貪心瞋心。故名惡心也。無事謗者。無疵事而謗他也。溫良人善柔人大乘三七法師六和僧侶及受大乘戒之聖主賢臣。咸于三寶有大利益。應當供養恭敬可也。而反無事作是謗言。說犯七逆十重。且夫師僧國王有父母義。良人善人有兄弟義。貴人有六親義。于其中應生孝順之心慈悲之心讚歎激揚。成彼名德。令其一一如意。而反更加逆情害意。壞彼名德。墮不如意處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等者。惡心者言或忌瞋或逞情。皆是不仁念頭。放大猛火。燒山林曠野。多傷虫類。所以四月至九月。大而鳥獸卵孳。細而昆虫轉化。一夏一秋之間。若乃放火。其傷損物命。寧有窮耶。猶不特此。或若延燒他人家屋宅城邑竝僧房田木鬼神官物。凡一切有主物。其損更多。失德更大。毋論物命有損無損。皆不得故燒也。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等者。自佛弟子是三寶內眾。外道惡人是心遊外道之邪見人。以邪故名惡人也。六親即父母兄弟子女也。一切善知識。即相知相識中有大乘根性好善友也。如是若內若外一切親友。應當一一開導。令其受持大乘經律。訓教信解。通達義理。使發無上菩提之心。竝十住十行十回向心。于三賢心中。一一令其解入。先後次第。觀想法用。信滿入住。住滿入行。行滿入向。一一觀行等。如是教誡。方名正教利`[己【CB】,巳【卍續】]`己利人也。而為菩薩若以惡心嫉妬輕視人而不教。或以瞋心懷恨教未從而棄捨。或橫教二乘聲聞經律一切外道邪見論等。所謂良材曲使。美器惡用。遺悞學人。斷佛慧命。如是僻教實非菩薩用心。故結過犯輕垢罪。橫僻也。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等者。言好心者謂先以大乘清淨法。行自利利他為心。先學大乘菩薩戒制度範圍身心之法。廣博開通心地法品。解了一一義味。方可規模後學。自利而後利他也。見後等者。言我既為先學。見後新學大乘法律菩薩。有遠從百里千里而來。求此大乘經律。此實好心。當如法次第開導。為伊先說一切苦行法。云何苦行。或燒身燒臂燒指。供養諸佛。如喜見菩薩燃身。藥王菩薩燃臂。世尊燃燈。咸可為證。若不如是燒身臂指供養諸佛者。即為著相凡夫。身相未空。豈成出家菩薩。故云非出家菩薩也。乃至等者。言不`[但【CB】,伹【卍續】]`但燒身等供養諸佛而應為之。乃至見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捨此身肉手足而供養之。不揀諸相。然後一一次第。為說大乘正法甚深理趣。使彼心開而無所拘。意解而無所縛。如是為說。是名正說。是名好心次第而說。而菩薩等者。言若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求無所得。便生當答不答之心。設或答時亦不次第為說。當正說而反倒說。于大乘經律文字義理。前無所起。後無所歸。上違諸佛意是謗佛。中背經律旨是謗法。下乖來者求是謗僧。如是謗三寶說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財。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等者。言自為者何。揀非為眾。非為求護法。是乃為求好飲食錢財利養好名譽。以安樂自`[已【CB】,巳【卍續】]`已故也。親近等者。言因斯之故。相親愛相近隣。而朝夕依依。于彼國王王子大臣百官之家。以為親厚。恃彼豪貴之力。做作體態。仗勢貪圖。乞索不得則行打拍。打拍不得則乃牽挽橫逼。強取人之錢財。不由人願。乃至一切貪求。名為不善。是惡法求。名為不良。是貪多求。若自未得。又教他人求。如是等求。令人生怨生恨。都無慈愍之心。無孝順之心者也。故結過犯輕垢罪。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等者。應學應當習學般若也。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十二部經是。二觀照般若。持菩薩戒是。三實相般若。解佛性之性是也。言佛子必當先學十二部經而起解慧。有解慧而不修行。恐成狂慧。應當誦戒以固定慧基本。必須日日六時無少懈怠。誦持大乘菩薩心地戒品。依法修行菩薩實行。既有戒行。若不明其指歸。不能究竟佛果。故當解其義味道理。通徹佛性之性之底蘊。自明不惑。方可明人為人師範也。而菩薩等者。言菩薩若于十二部經意一句一偈不曉。菩薩心地戒律因緣不通。反詐言能解了者。寧非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也耶。可謂大膽犯重無恥之人也。于佛性之性。一一義理。毫無解會。教行理果一切法不知。而乃妄為人作師承。傳授戒法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鬬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者。言見持戒者或與`[己【CB】,巳【卍續】]`己異。為人稱美。心生嫉忌障礙等惡心也。見持戒比丘者。非名字沙門。乃有德行賢聖僧寶。手捉起信香爐。行菩薩真實之行。非賢聖僧而何。而為菩薩人。應成人之美。共勷法化可也。豈得興鬬搆引。唆哄兩頭。于中取樂取利。以壞自`[己【CB】,巳【卍續】]`己心術耶。欺謗等者。言此比丘本是賢聖。而起無根之謗以欺之。反說無惡不造。令彼不安。如是謗欺賢人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當行放生業。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慈等者。言修菩薩萬行。以慈為根本。有慈者自行仁愛。有仁愛者于一切將死苦惱眾生。定行救護。此即菩薩行慈本業也。既行斯業。更當作觀堅其放生念頭。作何等念耶。念一切男子即是我父。一切女人即是我母。何以知然。以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而知之也。若乃擴而推之。即六道眾生皆是我之父母。若今而殺其身。而食其肉者。豈非殺我多劫多生父母乎。亦即是殺我多劫多生之故身。何也。一切地水是我多生血肉。一切火風是我多生本體煖氣。如是父母之至親。`[己【CB】,巳【卍續】]`己身之至愛。彼此咸同。佛與眾生本無差別。庸可不急急常行此放生業乎。生生等者。言不但一生兩生行放生業。應當常生生世世受生而來。恒行是放生業。若見世人殺傷大小畜生之時。當善巧方便委曲婉轉。以救護之。使其離苦得安隱樂。如此止救一命之苦。不能廣徧救護。常應廣設教化講說菩薩戒經。救度一切眾生。永離諸苦。得安隱樂也。若父母等者。言或父母兄弟氣絕魂消。於世無與死亡之日。果為孝子賢弟。應當恭請大乘法師講演菩薩戒經律。以此福利。資薦亡者。俾其得見十方諸佛。罪滅福生。生人天上。脫三塗苦。如是救護。是名菩薩報諸佛恩。若不爾者。是菩薩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如是十戒是結前。應當學是勸修敬心。奉持是教。以恭敬心奉重持守。而勿忘勿失也。以上十重二十輕戒。乃出家菩薩全遮。在家菩薩有開有遮。凡為師者當深研之。下二十八輕亦復如是。
○第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一作讐]`仇。乃至六親中。故作報者。犯輕垢罪。
佛言佛子者標名。次第十戒十戒而召告之也。不得二句正欲菩薩心空境寂。人我雙忘。不得懷不仁心以瞋打報仇也。若殺等者。言若父母兄弟六親至親骨肉不得加報。若國王之至尊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言君臣父子之仇不共戴天。是理皆報復。而佛教尚不許加報。況其餘耶。佛何故不許。葢殺生報生。使諸眾生生生世世互殺不`[已【CB】,巳【卍續】]`已。菩薩人觀一切男女。是我父母。而殺之者即殺我父母。若如此豈順孝道之理哉。尚不得等者。言修道人尚不`[□疑得]`□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所起打拍身業。罵辱口業。嗔怒意業。此三業中。惟口是禍門。生過極多。況身犯殺父母七逆不孝之罪耶。更重可知矣。而出家等者。言出家菩薩正當冤親平等人我兩忘。何得懷報。乃似俗類之人我見乎。若是出家菩薩以無慈心。而為自`[己【CB】,巳【卍續】]`己報仇。乃至為父母兄弟六親作報仇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下一有大福二字]`解大富。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初等者。言此佛子自初發心出家離俗之時。于第一義諦無我法中義味理趣。未曾解了。而自恃聰明有智。不知此世智辯聰為障正知正見者。或恃其名位高貴。或恃身當耆年。或恃其家大姓高門學識大解資產大富饒財七寶。如是所有皆俗所尚。俱非修行人之所重。而初出家佛子恃此憍慢故。而不虗心咨問。領受先學法師所說經律。所謂飲了毒藥。真藥現前。而不能下此也。其法師者。或小姓而非大家。年少而非耆宿。卑而不高。貧而不富。賤而不貴。諸根不具而無相好。是法師雖對世一一不如。于出世品位。其實有德。又其學通一切經律。咸悉解了。堪為人師。而新學菩薩故不得觀此法師種姓卑劣生憍慢心。而究竟不來咨問領受法師所演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時。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CB】,巳【卍續】]`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等者。言佛滅度者。揀非佛在世。以佛為師。今乃佛滅度後。即以戒法為師。以戒師為佛也。欲以好心等者。言佛既不在現前無師。欲以好心秉受菩薩大戒。只得于佛菩薩形像之前。而自立誓願。即十種大願并四弘誓願。復立十三誓。即下不發願戒中之誓願也。既發願`[已【CB】,巳【卍續】]`已。更當于佛前七日懺悔滅除罪障。既滅罪`[已【CB】,巳【卍續】]`已。得見好相。即便自知`[已【CB】,巳【卍續】]`已得戒矣。設若一七日中不得好相之時。應當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之久。而必要得好相。既得好相`[已【CB】,巳【卍續】]`已。便得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方得戒也。若不得好相之時。縱然于佛菩薩形像前受戒。必不得戒。徒有受名。而無實得。一生虗妄。體仍白衣也。若佛滅後。現前有先受戒菩薩法師。當即于是師前。秉受戒法之時。不須要見好相。所以者何。以是說者受者二俱現前。則非遙受代受及像前受故也。是法師原從過去七佛。師師相授。而來有源有本故。不須要見好相。是戒師即是過去諸佛住世一般。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也。以求戒弟子于本說戒前。生至重心。觀戒師如佛故。所以即便得戒也。若千里等者。言若千里之內無能授戒法師。欲好心求受戒法。可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一得好相`[已【CB】,巳【卍續】]`已。可以得戒而無過。若千里內有能授戒法師。不從法師而從形像。不唯不得戒。而且自招憍慢僻說僻受罪也。若法師等者。言若法師內自恃倚能解經律秉受大乘學戒。外又恃倚所交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好之友。而見新學菩薩遠來請問經義律義時。乃以所交自恃倚者。而生輕心藐視。惡心嫉妬。慢心忽略。如不一一好好答他來問者。是法師得憍慢僻說之過。犯輕垢罪。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曇襍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者。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有清淨佛寶可歸。有清淨經律大乘法寶可崇。有清淨正見正性正法身僧寶可依。應當精勤好學修習如是等寶。而反不能學習。而捨棄如是佛寶經寶律寶大乘法寶正見寶正性寶正法身寶之七寶。背覺合塵。不學正知正見。反學邪知邪見。不學大乘法。反學小乘法。不學經藏律藏論藏。反學外道俗典阿毗曇襍論一切書記。如此等輩所謂捨却甜挑菓。沿山摘酸梨。誠可愍也。是斷等者。言是等二乘焦芽外道敗種。皆是自迷之人。斷佛種性障蔽正道之因緣。豈成大乘正性種子真行菩薩正道者耶。若不習學佛。乃至不學正法身。而故作如是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僧房主。為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鬬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CB】,巳【卍續】]`己有。而反亂眾鬬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等者。佛滅度後指末世而言也。為說法主。即主張法道者。為僧房主。即住持叢林者。為教化主。即方便教化導利眾生者。為坐禪主。即通徹禪理能分別了知正定邪定者。行來主。即善知遠近賓客迎送之事者。言佛滅度之後。既為如是眾中之主。應當生起仁慈愛眾之心。善語調和俾無鬬諍。未諍者令不起。`[已【CB】,巳【卍續】]`已諍者令息滅也。更當善為護守三寶財物。不使交互漏失侵損常住也。莫無度用者。言佛物佛用。法物法用。僧物僧用。莫如自`[己【CB】,巳【卍續】]`己所有任意濫用。如能善和善守。是真佛子。其或不能。而反亂眾鬬諍。不調和恣心。用三寶物。不守護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若一作後]`若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牀木牀。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應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需。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先在僧坊中住者。自然是主。宜主盡主道也。若或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住處。或入居士宅舍住處。或入城邑住處。或入國王舍宅之中。乃至結夏坐禪安居之處。及大眾中。如是住處。凡先住僧。當盡主道。異于尋常。見來則迎。見去則送。湯飲飯食如法供養。房舍臥具繩牀木牀。凡諸所用事事。給與不得悋惜也。設若無物不能供養。行菩薩行者。應當賣自`[己【CB】,巳【卍續】]`己之身及賣男女等身。而為供養。不特賣身而`[已【CB】,巳【卍續】]`已。應當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需。悉以與之。況身外物而不供給。生悋惜心耶。若有等者。言主人無物。賣身割肉。尚忍為而供養之。豈有檀越請齋。而不次第差客僧受請歟。是故若有來請眾僧者。客僧有利養分。而先住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赴請。若獨受齋主請。而不差客僧受請者。則先住僧坊主人。自得無量罪過也。畜生等者。言下不合人情。與畜生無異。中無六和。故非沙門。上乖佛心。則非釋迦種姓。故獨受者。犯輕垢罪也。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CB】,巳【卍續】]`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上一有即字]`即取十方僧物入`[己【CB】,巳【卍續】]`己。`[八上及字]`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CB】,巳【卍續】]`己用故。犯輕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凡一切檀越請僧齋。不得私受別請。令此利養只入`[己【CB】,巳【卍續】]`己身不與人共。而此利養咸屬十方僧。一切有分。若先住僧。私受別請。不與客僧共。即如取十方僧物入`[己【CB】,巳【卍續】]`己私用一樣。其罪烏容逭耶。八福田者。一諸佛果人。二聖人因人。三和尚。四闍黎。五眾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已【CB】,巳【卍續】]`已上自諸佛至父母七者。名為敬田。病人一種名為悲田。此八者總皆植福修慧之良田也。言此八福田中物。乃十方僧物。公用獲福。私用得罪。私受別請。自`[己【CB】,巳【卍續】]`己用故。所以犯輕垢罪也。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有剃髮染衣出家菩薩。有受六重二十八輕戒之在家菩薩。并及一切好行惠施之檀那。或有祈禱。或願生天生人生西方來。三寶福田中請僧求願之時。應入僧坊中。問知事人曰。我某甲。今欲請僧幾名。祈禱求願。而知事人應當報言。汝欲請僧。合遵次第請儀。以其凡聖難辨不可擇故。所以次第者。即得十方賢聖僧也。若乃世人以分別心。要請五百羅漢菩薩僧。如是揀名別請。不如隨于眾僧次第差請中所請一凡夫僧之功德也。所以者何。以有住相心故。若是別請僧者。且是外道之法。我佛法中無揀擇心。以不著相故。而且七佛以來無別請之法。葢別請求法者。即是不順孝道。謂上違七佛教誡道。中乖菩薩平等心。下失眾生利益德。所以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呪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若佛子不以好心行菩薩道。而以惡心故。為求財利奉養自`[己【CB】,巳【卍續】]`己。作諸邪命自活之事。一販賣男女色。離他骨肉。玷人門風。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比丘食法。淨人授受。豈聽自作生活失儀表耶。或發心行菩薩行。以力供養人。庶幾可也。三占相男女。斷禍福。判窮通。四解夢吉凶。解人夢兆。以定吉凶。是男是女妄定男女六甲之故。五呪術工巧。驅遣鬼神。種種幻術精工匠作。巧手書畵。六調鷹方法。善調鷹犬。能使取物。七和合百種毒藥。毒藥有百千種。茲略出二三。蛇毒害人。亦害蛇故。生金銀毒。言和合毒藥。乃使銅鐵生金銀故。蠱毒諸蟲和合成蠱。而為蠱毒毒人。及生靈故。以上七種違而故作者。都無一念視人如子如女之慈愍心。無一念視人如父如母之孝順心也。若違而故作之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為上一有經理白衣四字]`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等者。言不以好心行菩薩道。而以惡心之故。自身謗三寶。身業不淨。詐現親附。意業不淨。口便說空。行在有中。口業不淨。如是三業不淨。全是惡心通達。致意男女。交處會合。婬聲美色作諸凡夫縛著等事。全不解脫真口謗意謗身謗三寶人也。於六齋等者。言以此之故。所以不敬好時也。月六齋日。年三長齋月。此乃好時善日善月。儘好作福修善。勝于餘時月。六齋日者。每月初八二十三。乃是毗沙門天王分鎮南洲之日。十四二十九。如月小二十八。乃是天王太子。十五之與三十。乃天王自身也。年三長齋月者。每年正五九。此三月名三善月。是帝釋天巡狩之月。此天殿中有大寶鏡。從年正月則照南贍部洲。二月則照西牛賀洲。三月則照北具盧洲。四月則照東勝神洲。五月復照南贍部洲。如是三番照察人間善惡。凡人舉心動念。自然于鏡中顯現分明。是故於此日月。宜當勸人齋戒放生。作諸福德。而反于此時。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所以犯輕垢罪也。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明。
如是十戒總結前文。應當學以勸其修敬心奉持。令時時恭敬遵奉持守而毋失也。大部中有制戒品。更是廣明此義。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CB】,巳【卍續】]`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佛滅度後者。言佛在世時。無此等事。佛滅度後。于此惡世之中。有此等事耳。若見不達自心邪見外道。常毀三寶一切惡人。并抄劫盜賊等。賣佛形容菩薩形容。佛如父菩薩如母形容。而壞佛寶。并賣經律。而壞法寶。及賣比丘比丘尼。而壞僧寶。不特三寶而`[已【CB】,巳【卍續】]`已。亦賣發心菩薩道俗四眾有道之人。或賣與官人之家。以為下使。或賣與一切人。以作奴婢。而此菩薩若見有如是苦難事`[已【CB】,巳【卍續】]`已。應生拔苦與樂之慈悲心。設種種權巧方便。急急救護。處處向諸檀越。教化取彼財物。而贖佛菩薩形像。如法供養。救護佛寶。贖諸經律。如法流通。救護法寶。及贖比丘比丘尼。令離苦難安隱修道。而護僧寶。如是救護。方名佛子。若見是事。不行救贖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販賣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猫狸猪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佛子當以慈為根本。不得畜藏刀杖弓箭傷害生命之惡器。不得販賤賣貴使用輕秤小斗明瞞暗騙惱害眾生。不得因依官威挾持勢力強求貪取他人財物。不得復假宦威以行惡害繫縛其人。不得損害眾生`[已【CB】,巳【卍續】]`已成功業。不得畜養猫狸捕鼠惡畜并養猪謀利養狗拿物。此皆恩中之仇。養生害生。失慈悲念。非佛子所當為也。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鬬。軍陣兵將劫賊等鬬。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呌妓樂之聲。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毱。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等者。言初發心菩薩于心念觀照。未得純熟。恐逐境生情。而起惡心故也。以此之故。放意觀一切男女戲舞等鬬。觀一切兩軍相戰兵丁將帥抄劫竊盜等鬬。以上乃佛子者之所不應觀者。更不得放意聽吹螺貝杖鼓觱角君臣民庶物之五絃琴。帝舜所作二十五絃之瑟。蒙恬所作十三絃之箏。七孔之竹笛。并師延所作二十四絃之箜篌。如是樂器歌唱呌喊一切妓樂音聲。以上乃佛子之所不應聞者。更不得樗蒲賭博。圍棋共奕。波羅塞戲而下象棋。彈棊而作粧奩戲。六博而打雙陸。拍毱而蹴圓毬。擲石入窩。投壺拋箭。牽道走馬。八道賣械。行城乃西域劇戲。爪鏡藥指而光現。蓍草卜斷休咎。楊枝即報災祥。鉢盂照水定是非。髑髏呪之說禍福。以上作卜筮等。乃佛子之所不應為者。不得為盜賊之所差使命令。乃至畢命必不可為。如上一一不得作非佛子所應為者。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四蹔念小乘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CB】,巳【卍續】]`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護持等者。言大乘菩薩防護堅持。禁約五根。戒止意地。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白日夜晚。二六時內。常常熟讀味義。背諷誦持。是菩薩戒本。猶如金剛。能壞一切。一切不能壞伊。如此堅固念頭。又如昔有商人持囊渡海。羅剎從乞浮囊。其人不與。乞一錢乃至一絲亦不與。何以故。命在浮囊故。以喻持戒人欲渡生死苦海。設遇愛欲羅剎假求一願。終不從之。何以故。命在戒故。是故護戒若此也。又如昔有比丘被賊所抄。以草繫此比丘。比丘持戒不傷生草。忽遇王過。始得釋脫。小乘持戒尚且如此。況大乘菩薩乎。是故常生大乘善信之人。念念自信。念念自知。決定信知。我是未成佛。現前當來決定成佛。諸佛`[已【CB】,巳【卍續】]`已得三身圓。萬德足。五住盡。二死亡。是`[已【CB】,巳【卍續】]`已成之佛也。發菩提心者。即是此決定信知。而發此心也。以此菩提心堅固之故。而自念茲在茲。永無忘失。決無捨離去志。安有退墮二乘之理哉。設若有起一念小乘外道等心者。即非佛子。必犯輕垢罪。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等者。言佛子發願不難。惟恐不恒。所以常應發願。以是一切眾生煩惱報障無有窮盡故。菩薩發一切願亦無盡也。一常願孝順父母。二常願孝順師僧。師即三師。僧即七證。亦應如同父母一般孝順也。三常願得好師指點。得好同學輔資。四願得好善知識。常常開導我。通曉大乘經律。五願入十住。得修空觀。六願入十行。得修假觀。七願入十迴向。得圓中道觀。八願得入十聖地位。一切圓修。早入佛界。九願使我一一開解。如法修行。而速證佛果。十願堅固持守諸佛戒法。設遇惡緣。寧捨身命。至于死地。念念不敢去此堅持佛戒之心也。若菩薩不發如是等願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發`[十上一有是字]`十大願`[已【CB】,巳【卍續】]`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帀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牀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成上一有悉有二字]`成佛。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發等者。此承上言既發是十種大願`[已【CB】,巳【卍續】]`已。復能堅守持佛禁戒。念念不捨。更當作後如是等十三種願言也。云何作願耶。一作是誓願言以堅之曰。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至不淨行。此一種堅誓。不作非梵行也。二復作是誓願以堅之曰。寧以熱鐵至恭敬禮拜。其中一衣服。二飲。食三床座。四醫藥。五房屋田園。六恭敬禮拜。此六種堅誓不虗受供養也。八復作是誓願以堅之曰。寧以百千至貪著好觸。一目。二耳。三鼻。四舌。五身。此五種堅誓不染污六根也。以上十二種自利。下一種利他。十三復作是誓願以堅之曰。願一切眾生成佛者。言非獨自為一`[己【CB】,巳【卍續】]`己清淨解脫而`[已【CB】,巳【卍續】]`已。本為普度有情。咸得清淨解脫。悉皆成佛故也。如是立誓發願。是名菩薩。若不發此四科十三種誓願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七冐難遊行戒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缾。鉢。坐具。鍚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牀。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下一有戒字]`輕若誦戒時。`[於上一有當字]`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及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下一有時字]`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獅子虎狼。水火`[風下一有難及以三字]`風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等者。言常當如是也。二時即春秋二時。頭陀此云抖擻。言抖擻客塵煩惱。求無上道也。冬夏等者。言冬時隆寒。夏時酷暑。正宜習定坐禪。結冬休夏。安養居處。以精勤佛道也。常用等者。言楊枝至菩薩形像。此十八物是佛子之所常用者。不特冬夏安居常用。即春秋二時而菩薩行頭陀。遠遊他方時。往來百里千里之遙。此等物亦常隨其身。以備用也。頭陀者至二翼一段。正明二時頭陀常用之事。從正二句是明春時。八月二句是明秋時。是春秋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備用隨身。就如鳥之二翼一般。一任高飛遠舉。自無防礙也。若布薩等者。布薩此云作法辦事。亦云相向說罪。對佛像前。悔其過故。言新學菩薩智劣識強。應當黑白半月半月布薩。常誦十重四十八輕戒。倘誦時必定要恭潔`[己【CB】,巳【卍續】]`己身心。于諸佛菩薩形容像貌前誦戒也。一人至袈裟等者。此明誦戒之儀。必要依此法也。結夏二句乃珍重之意。言二時頭陀尚乃如此。至于結冬休夏安居之事。一一更是要如法也。若頭陀等者。重明二時頭陀。不得冐難遊行之意。言何等為難而莫入耶。若國難至毒蛇等諸難。一切難處。咸不得入也。不特無事遊行不得入。若頭陀行持佛法仗道而往。乃至結冬休夏亦不宜近。是諸難處更是不得入也。若佛子不聽佛戒。而故入者。犯輕垢罪。一切。一是普及之言。切是盡際之語。以國難至毒蛇等難。分為八難。恐不足以盡之也。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如等者。言如法者謂依佛訓而坐也。謂先戒應當坐前。後戒理宜坐後。不同在俗老少生年。`[但【CB】,伹【卍續】]`但依先後受戒次第而坐也。比丘至奴婢。敘明受戒各有類萃羣分。皆字即各各義。言比丘類有次第。比丘尼類亦有次第。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類。亦各各咸皆當有先後受戒次第而坐也。莫如至之法等者。明乖尊卑次序之義。正所當戒者。言莫如此等。外道無智癡人無老少。無前後。坐無次第。就如兵奴法一般也。我佛法等者。言我佛正法中。必定是先戒臘老者先坐。後戒臘少者後坐。有老少。有前後。坐有次第。一一如法也。而菩薩若不一一次第如法坐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房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大水焚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鎻繫縛其身。多婬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至皆應立之。此勸修福也。言常當教導開化一切。有靈眾生。使其建樹起院。廣治山林園圃田地。造立佛塔。聚十方僧。結制參禪。設戒定處。施智慧所。一切廣行智道之處。咸當立之。如是真實修福。不昧因果。以滿自他檀波羅蜜故。而菩薩應為至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此修慧也。言菩薩當為一切眾生講演宣說大乘經律。不特此也。若人疾病時。或國家大難。賊盜之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死亡之日。及一七二七。乃至七七之日。亦當講演敷宣此大乘經律。或一切修齋設會求福利者。遊行來往。治生產業。大火所焚。大水所漂。黑風吹起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應看讀背誦講解敷說此大乘經律。乃至一切惡業因果報應。三惡八難七遮。手杻足械。項戴枷鎻。五處繫縛。多婬恚癡。多疾病。一一難皆當講演此大乘經律。如是真實修慧。利益無邊。以滿自他般若波羅蜜故。而新學菩薩若不如是修福修慧二種莊嚴者。犯輕垢罪。此八難與頂位八難。即淨名疏言。界內八難也。三惡道。北洲。根不具。佛前。佛後。世智辯聰。無想天是。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說。
如是九戒結前。應當學勸修敬心奉持。珍重謹守而勿失也。末句言大部內有梵壇品。後當詳說也。
○第四十揀擇授戒戒
佛言。佛子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應上一有師字]`應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嗔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佛言佛子等者。言與一切人授戒之時。不得生揀擇人之心。但一切國王王子至一切鬼神。無有受不得戒者。不可揀擇。咸當與授戒也。應教身所至俗服有異者。言既與戒當作何形儀。當教身著壞色袈裟像。個道人與道相應故。皆使染五色相襍之色。不特袈裟使染壞色。即一切禪衣禪裙臥具。凡身所衣。皆可壞色。若一切國土中人所著衣服。自是用俗五色。各染一色者多。我比丘佛子等。皆當與他不同。俗有俗服。僧有僧衣。咸應與其有異也。若欲至不得戒。言上雖不揀。而不揀中亦有所當揀者。云何當揀耶。受戒時應問言。汝等現世今生不曾作七逆等罪耶。若答云無。則不揀也。若答云有。法師不得與七逆人授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殺父。三殺母。四殺和尚。五殺阿闍黎。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殺聖人。若具此七逆。即不得戒。是所當揀。除此之外。餘一切人。盡得受戒。故不得揀也。出家人等者。言既為佛子。逈出世法之外。不宜向國王向父母行世間禮拜之事也。非見國王父母而生憍也。不敬六親。不相頻頻往來也。不敬鬼神。不行`[諂【CB】,謟【卍續】]`諂瀆之事也。非向六親鬼神而生慢也。言為佛子當超然物表。不為世俗之禮所拘忌也。`[但【CB】,伹【卍續】]`但解法師語者。但解廣該一切。但能通曉法師語言。憑他百里之近千里之遙。來茲乞求戒法者。而菩薩法師應當與授。若以惡心嫉妬瞋心恨悔。而不即與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黎。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授戒。若無七遮者。得與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上一有應字]`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長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不同七遮。而教誡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覺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等者。言菩薩欲教導開化一切人。起信心之時。菩薩與他人。作如是教誡。與人為開導法師者。見欲要受戒人。法師應教受戒人。先請和尚阿闍黎二師。二師應問受戒者言。汝有七遮罪否。若受戒人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授戒。若無七遮者。得與授戒。此以上明與人授戒。不得自專。必同二師授也。若有犯等者。言既受戒`[已【CB】,巳【卍續】]`已。設有犯戒。又當云何。不可為利作師。不明輕重懺悔之儀。或濫同七遮。捨棄而不教。皆不可也。設若有犯十重。教懺悔時。對佛菩薩形像前。日六時夜六時。常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發至誠心。苦苦懇禱。禮拜三世千佛。求得好相。若一七日見。或二三乃至七七日一年。畢竟要見好相。好相者。或行懺處。或坐禪處。或睡夢中。即或感動佛親摩頂。或見光華種種奇相。以此證知。便得知自`[己【CB】,巳【卍續】]`己罪花凋卸。業障消除。還復戒體。若無如是好相之時。徒勤懇禱。心不專一。無所感動。懺亦無益也。是人現身亦不得復戒。而僅能得增長將來受戒利益耳。此明犯十重懺法也。若犯四十八等者。言四十八輕設或有犯。只對十師頭首人前。懇禱求哀。懺悔其罪過。即便滅除。此明犯四十八輕懺悔法也。不同七遮者。言此犯重犯輕俱可懺悔。不同七遮之不通懺悔也。而教誡師于是一一懺悔法中。應當一一好好思惟解了。明白諦當。方可與人作師也。若不解等者。言若或與人為師。只圖利養故。而不解了大乘經律。以輕作重。以重作輕。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等相。亦復不解中道第一義諦實相之理。不解初賢十住中習種性。中賢十行中長養性。上賢十迴向中性種性。聖位十地中不可壞性。等覺中道種性。妙覺中正覺性。不解如是六性。于其三賢十聖二覺中間多少觀行。如十住中。空觀多假觀少。十行中假觀多空觀少。十迴向中中道觀多空假觀少。十地位中自初地至六地前。無相觀少有相觀多。五地`[已【CB】,巳【卍續】]`已後七地`[已【CB】,巳【卍續】]`已前。有相觀少無相觀多。自八地後并等覺純無相觀。妙覺則一切智觀。故云多少觀行也。出入即出定入定。十禪支解見前。即四禪中所修觀法。言出入此十種觀法十禪定支之中。如是一切觀行法門。一一不通不曉不得此等法中意味。詎可為人師法哉。而菩薩等者。言不解如是等法之菩薩。苟且與人為師者何。為利養故。名聞故。而生惡求多求之心。師既唱之。徒乃和之。師及弟子俱以貪利之故。而俱詐現。不解言解。不通曉經律言通曉經律。為衣食供養故。自瞞瞞人。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若佛子。不得為供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誡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能解法者。不得以貪利而濫說也。渴而與飲。則水之味甘。暗而思明。則燈之用大。是以未受大戒人及外道惡人前。皆不得說此千佛大戒。不特于此。即邪見人更是不得為說也。除國王者。謂如來曾以佛法僧付囑國王宰臣掌護。俾令久住世間。滅惡生善。使王道佛道竝隆。凡所行佛事。不宜隱諱。故除國王也。餘一切外道邪見人前不得為說者何。謂是一切人乃惡人之輩不受諸佛大乘戒法。有眼如盲。有耳如聾。就如畜生一般。無有智慧。不通人理。應墮三塗。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又如木石一般。不識不生不滅之心金剛不壞之體故。所以名為外道。邪見人輩與木頭石塊。無以異也。如龍聽法而悟道。蟒聞懺以生天。生公說法。頑石為之點頭。可以人而不如畜與石乎。而菩薩若于是諸惡人前說此七佛千佛大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入上一有若字]`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脚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信心等者。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能捨偏邪諸見。來受諸佛正大光明寶戒之時。其心本正。理合受人天供養。及其日久歲深。懈于持守。便生慢心。故起不信之心偏邪之念。而毀犯諸佛大戒者。豈可仍前得受一切國王王子大臣居士長者檀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種種供養耶。亦不得等者。言不特不宜受供養`[已【CB】,巳【卍續】]`已也。而亦不得踐國王土。在此地上行。無他著足處。不得飲國王水一滴也難消也。五千等者。言五根本戒若精而不犯。則五千善神為之護祐。若懈而有毀。則五千惡鬼為之降祅。故常遮其前。轉福成禍也。鬼言大賊至脚跡等者。言神惡之之極。即蹤跡亦有所不容。況其形耶。一切世人至不欲見等者。言人惡之之極。即其形相且不欲眼見。況與共行止耶。故所以犯戒之人神人咸惡。惡其非人。人道難容。應墮三塗。與畜生一般。木頭一般。無以別也。若故捨正信。而毀破正戒。無慚愧心。受人供養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榖【CB】,穀【卍續】(cf. AC6203_002_0025a19)]`榖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襍寶為`[箱一作香]`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等者。言佛子恒當專一其心。將此大乘經律。受而持。持而讀。讀而誦。如法流通此甚深妙法也。云何流通耶。流通有二。一應捨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折骨為筆。一一書寫此大乘經律。以流通之也。二應捨財寶。變易木皮`[榖【CB】,穀【卍續】]`榖紙絹素竹帛。亦當書寫受持。以流通之也。云何供養耶。當恒以金銀珊瑚硨磲琥珀玫瑰瑠璃七寶。無價最貴香華一切襍寶。問錯莊嚴。為箱為囊。盛貯經律卷本。以供養之也。如是流通供養。是真佛子。若不如法流通供養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猪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起等者。言佛子常起大悲拔苦心時。倘入一切城邑宅舍之處。見諸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各各具有佛性戒體。由汝無始至于今生。以不持戒故。而輪迴諸趣。今既覺知前非。捨惡從善。盡應受持三皈五戒十戒。禁止將來。永不再起如是惡業也。若見牛等者。言不但人所當教。即牛馬猪羊等之畜生。亦當心中作念。口中發言。汝雖是畜生。咸具佛性戒體。當發無上菩提覺心。毋使再迷故也。而菩薩等者。言不止近人六畜如此教化。即遠而山林川野一切之處。凡見一切眾生。咸使發無上菩提覺心。毋使再迷故也。是菩薩見一切眾生。若不教化使發心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上一有若字]`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白衣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行等者。言佛子恒行菩薩行。教化一切眾生。起此大悲拔苦心時。或入一切好施檀越行捨貴人之家。于一切廣眾四眾人中。不得立地自輕為白衣人說法。當云何說。當在白衣眾前。高設法座。尊重法師。法師理宜陞座如法而說。法師比丘切不得立地自卑為四眾白衣等說法。使彼生慢也。若果欲為眾說法之時。為法師者理宜高座上坐。聽法者當陳設香華如法供養。三業虔誠。法師乃可應機而說也。四眾聽者。各分其類。次第下坐。如孝順父母一樣。敬師而不慢。順師而不違也。又如事火婆羅門一般。精勤而不怠。恭謹而不忽也。如是說者聽者。人`[己【CB】,巳【卍續】]`己兩利。功不唐捐。若其說人不如法為說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制眾。`[安上一有使字]`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一作若]`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皆以等者。言僧俗佛子乍皈三寶。皆咸以正信實心受佛大戒者。悉佛界內之人。非局外人也。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理宜護助。令其入道修行。倘自恃位高尊貴。生我慢心。破壞斷滅佛法戒律。明彰作用。制限法度。制我四部弟子。使三寶不得興隆。不許出家行道而斷僧寶。亦復不聽造立佛菩薩形而斷佛寶。不聽修建佛塔印寫經律而斷法寶。而更立官屬統轄。裁制四眾。安排簿籍。記載僧名。俾一一不得自在也。菩薩比丘理應高座。而反立地。白衣理應立地。而反使高座。如是顛倒廣行非法不如意事。就如兵之事帥奴之事主一般。制我四部弟子有不忍見聞者。而菩薩比丘。理當受國王太子百官一切檀那供養。是正理也。而反為俗家官家走使。如是非法。如是非律。豈理也哉。若國王百官既好心入此法門受佛大戒者。切莫作如是等破滅三寶罪過。而招未來無盡惡果也。若違而故作破法因緣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繫縛事。如獄囚法。`[兵上一有如字]`兵奴之法。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好等者。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心未有不正念。未有不端。是何等好心及其法久生弊。漸相染習。故亦轉成為名。為利人也。既貪名利好心即無。乃于國王百官之前而說佛戒。仗彼威力。壓`[己【CB】,巳【卍續】]`己同行。橫與比丘比丘尼出家二眾及菩薩戒弟子在家二眾。作諸繫累纏縛不解脫等事。如獄囚法不得離苦。如兵奴法不得自便。又如獅子身中之虫。自食獅子之肉。非餘外虫能食獅子肉也。獅子獸中王。何虫敢近以食獅子肉者。還是獅子自`[己【CB】,巳【卍續】]`己身中虫。自食獅子身中肉。非餘外虫而食之也如是等者。正說破法。以明獅子喻義。言如是佛子自`[己【CB】,巳【卍續】]`己破滅佛法。豈是三寶之外。外道天魔。能破茲佛法。還是佛法中人。自破佛法。如獅子身中虫自食獅子肉一般耳。若受佛等者。言受佛戒人。當保護佛戒靠之。猶如一子祖宗血脉相關。是極要緊事。詎可失耶。失則無靠也。護戒又如父母一樣。若毀若破。即是不孝。其罪可勝言也。而菩薩一聞外道惡人說一惡言謗佛戒之音聲。即如三百鉾刺心。其痛難忍一般。千刀萬杖。打拍其身。其痛難受一樣。無以異也。寧可承當自入地獄中受百劫千劫長遠極苦。不願聞謗佛音聲之苦。何況自`[己【CB】,巳【卍續】]`己破滅佛法。及教人破滅佛法因緣也耶。此更是不孝順道無孝順之心者也。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如是九戒結前。應當學勸修。敬心奉持勸敬慎奉行持守而勿失也。以上釋四十八輕文竟。下總結戒相。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CB】,巳【卍續】]`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諸佛子結告其人。是四十八句總舉其法。以勸受持也。過去數句引同行以勸誦也。謂四十八輕戒。非我獨勸汝等新學誦持。乃是過去諸菩薩`[已【CB】,巳【卍續】]`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則汝等現在諸菩薩今誦也。以上正宗分文竟。即人間說戒中二。總結戒相也。下明流通分三。初流通本戒。二總結本品。三總讚流通。
諸佛子聽。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CB】,巳【卍續】]`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諸佛子。聽等者。言諸佛子汝等聽我所說。十重四十八輕之戒法者。實乃三世諸佛相傳而誦。過去諸佛`[已【CB】,巳【卍續】]`已誦。未來諸佛當誦。現在諸佛今誦。是故我今亦隨諸佛。亦如是誦也。則汝等一切大眾豈可不如是誦耶。若國王王子之仁君。文武百官之良臣。比丘比丘尼之清淨眾。信男信女之淨信人。凡受持此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法者。悉應受領于心。持守毋失。朝朝習讀。日日諷誦。解義轉說。或書或寫此佛性常住戒卷。俾其廣演流通。令過現未三世一切眾生展轉化化。不令斷絕者何。葢欲使一切眾生得見千佛佛佛授手。決定不墮三惡八難之處。決定恒于人道天道中生。滅罪獲福。得大饒益。自利利他也。我今等者。言我釋迦今在此菩提樹下。示現成道。轉大法輪。此乃聊且略為開闡過去七佛所傳妙善戒法。汝等大眾應當專一斯心習學此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戒。以是勸汝。歡喜奉行。勿自怠耳。此但略說。如大部內無相天王品勸學中。方乃一一廣明此義也。三千學士即在會諸菩薩。總該天龍八部道俗而言。時坐中聽者。聞佛自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法。悉皆心心頂戴其言。喜躍受持善護勿失也。此初流通本戒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住上一有十字]`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爾時者。即上囑付大眾聽受心地戒法之時也。言釋迦娑婆教主化身如來。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傳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藏戒法品。如是行布圓融一一事理`[已【CB】,巳【卍續】]`已說究竟。而千百億釋迦化佛。亦悉如娑婆教主所說不異也。然而咸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至此菩提樹下及諸住處。所說法品。而為一切菩薩及不可說之大眾。如是大眾各各受持讀誦。各各解了傳說其中義味。亦如娑婆大眾受持解說不異也。不特此也。即千百億世界中佛。乃至微塵世界中佛。此之一切諸佛所說三十心藏。十地藏。十重四十八輕戒藏。賢聖所行無量行藏。無量願藏。百劫修行因藏。成等正覺果藏。一切眾生本覺佛性之常住藏。如上八種俱言藏者。言此八藏廣博包含。圓融徧攝。如是一切諸佛所說。此心地等無量一切法藏究竟。而百千億世界之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一一奉行。亦如此界眾生。等無有異也。如是本佛迹佛迹迹之佛。說法度生。大略如此。若廣開心地一一相相之義。則又在大部之中。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詳其所說。一一心地相及無量行願相無不備足矣。此二總結本品也。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明人等者。此乃讚獎持戒利益之義。言明人即超越凡夫之類。乃有忍力慧力二種強力之德。能護戒體者。所以能持如是法也。此人當來決定成佛。且未成佛道間。先`[已【CB】,巳【卍續】]`已安然自獲五種殊勝利益。何名五利。一者謂有忍慧持戒人。即感十方諸佛愍念加護。使其進道無魔。得紹佛種故。二者有忍慧持戒人。臨命終時得正知見。心生歡喜。遠離惡境故。三者有忍慧持戒人。生生世世同行同住。恒為菩薩益友。遠離惡黨故。四者有忍慧持戒人。無量功德品聚。一切戒度悉能成就。無一法不充足故。五者有忍慧持戒人。從今向後。自性戒體。福慧圓滿。稱兩足尊故。前四因。後一果。此五種利。是持戒諸佛子有忍慧強力智者。應當善為思惟籌量體會而修行之也。
計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計我等者。言計我之外道。著相之凡夫。如是等人不能信是無持而持。無受而受。清淨戒法。不特凡外不能。即耽空滅壽守寂取證諸聲聞二乘人。亦非是下菩提種處。所謂焦芽敗種。不善思量。故皆無分。設或欲要長養菩提根苗。而使智光慧明照察世間者。應當于此心地戒中。靜觀靜察諸法之中。真而無妄。實相戒體之理。此個實相戒體不屬緣生。亦不屬緣滅。不同凡夫生滅。不屬于常。亦不屬于斷。不同外道斷常。類殊難合而不一。同體難分而不異。迎之莫知所從。而本不來。追之莫知所至。而本不去。不同二乘修證等法也。如是實相戒體一心之中。應當起種種巧妙慧方便。勤修種種萬行福莊嚴。如是福慧二嚴非凡外二乘所能作。乃是發大乘心。受大乘戒。諸菩薩之所應作也。更應當次第如法修學。研窮斷惑。有法可學。不生分別之想心。研窮惑盡。無法可學。亦不生分別之想心。既不分有。亦不別無。是則名為中道第一義諦之道。亦名摩訶衍之大乘法也。如此則一切凡外小乘戲論惡法。入茲一道摩訶衍大治之中。不鎔而化。咸皆滅盡無餘。諸佛智慧神通三昧薩婆若妙果。咸從此一道摩訶衍大法之中。豁然顯現無少欠缺也。此心地戒法能善思量。其即滅罪生善。得大利益。有如此者。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CB】,巳【卍續】]`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CB】,巳【卍續】]`已隨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是故等者。言既滅惡生善。有如是益。所以諸佛子等宜當發大心。奮勇猛力。于諸佛清淨戒法。善為保護持守。猶如明珠一般。貴重莫令損污。方是真佛子。持心地中光明金剛寶戒也。過去等者。言此大戒經。乃過去諸菩薩`[已【CB】,巳【卍續】]`已證果者。`[已【CB】,巳【卍續】]`已于是中學。而未來諸菩薩未證果者。當于是中學。此現在諸菩薩者。今于是中學。此實是三世諸佛之所行處。本師舍那聖主之所稱揚讚歎也。我`[已【CB】,巳【卍續】]`已等者。言我亦隨順諸佛所說。稱揚心地戒中廣大福無量聚廣大德無量聚也。應當回向布施三世一切眾生。令向一切法界如如妙智。更願凡聞如是大乘妙善戒者。咸得疾速證真。早成佛道。圓滿果海也。此三總讚流通也。
三十七輕中八難
若國難等者。言若邦國中有此八難。惡王不信三寶。是一。土地高下遷變不常。是二。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惡獸難。是三。水有漂沒之難。是四。火有焚燒之難。是五。風有鼓擊之難。是六。劫賊有謀財奪命之難。是七。道路毒蛇惡蟲難。是八。一切難等者。言上八難此但略言耳。若廣則多。一切難處。悉不可入也。
佛說梵網經順硃卷下(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39 冊 No. 699 梵網經順硃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8-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