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25-A 序〔龍省〕
自瞿曇氏觀星悟道。於是廣說經論。最後以涅槃妙心。囑大迦葉。拈華顧要。燈燈相續。初祖西來。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名曰性宗。慈氏菩薩以所悟識心圓明。造為瑜伽師地之論。天親菩薩攬其淵浩。創唯識頌。於是護法標首。慈恩演傳。成唯識論。最為精密。名曰相宗。古杭紹覺老人。乃雲棲蓮大師嫡裔也。闡釋全文。有唯識音義。法嗣新伊師廣搜奧旨。有合響。而我苕聖先法師。實為伊公入室弟子。重加集注。是正有補遺。茲三集皆以演釋唯識精義。實相宗之寶炬矣。或曰。萬法唯心。心唯一也。深究其原。則一亦不立。今相宗所論心王心所。八識輾轉。觀所緣緣。研極微細。得無與直指之道背耶。余曰。否否。夫人心影最難窮也。迷心認影。一影一心。即一世界。循環相生。何啻萬億。無論謬執之輩。據幻為真。如沉弱水。如墮夜霧。不可得出。即使明悟上智之士。於斯道中。`[已【CB】,巳【卍續】]`已契大意稱悟徹。而微細無明流注性海。慧劒所不能除。寶鏡所不能照。化雨法雷所不能灑澹震盪。是生死因。隨劫輪轉。將奈何矣。彼慈氏天親悲憫斯苦。故造斯論。繪寫變相。破心影之惑。斬八識之根。使學者絕後再蘇。轉識成智。向所謂網羅窠臼。皆成安樂窩最勝院。妙用神通。百法具足。然則相宗之旨。正所以洞明差別輔性宗。如車二轂鳥雙翼。何可偏廢哉。此唯識補遺之刻。深有功於正法眼藏。非渺小也。刻既成。遂書諸簡端。
康熈戊午孟夏穀旦董漠䇿題
No. 825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科文卷上
第一卷
○`[卷一之一]`論題(成)
○論主(護)
○譯師(唐)
○正文大科(三)初宗前敬敘分(二)初歸敬述意(稽)
次造論因緣(二)初通為利生(今)
次別為破執(二)初破凡夫外道(又)
次破小乘四師(復)
次依教廣成分(三)初一頌半(略答)外難略標識相(三)初末論設問(若)
次本論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釋前三句(二)初略釋(三)初釋第一句(論)
次釋第二句(彼)
三釋第三句(二)初徵(如)
次釋(二)初正釋(二)初依相見假說我法(彼)
次由熏習變似我法(二)初法釋(或)
次喻明(如)
次結判(愚)
次廣釋(二)初明無實唯似境(三)初徵答總標(云)
次重徵別釋(二)初破實我實法不可得(二)初破實我(二)初徵(如)
次釋(二)初正破(三)初敘破外道小乘我相(二)初別破(二)初破六師三計(二)初敘計(諸)
次破斥(三)初破勝論數論(初)
次破無慚尼犍(中)
三破獸主徧出(後)
次破小乘三計(二)初敘計(又)
次破斥(三)初破即蘊我(初)
次破離蘊我(中)
三破非即離我(後)
次總破(三)初約思慮有無破(又)
次約作用有無破(又)
三約所緣非緣破(又)
`[卷一之二]`次立量以顯唯識(二)初顯能所緣是見相(又)
次結示所緣是識變(是)
三結屬我執俱分(三)初標列(然)
次別釋(二)初俱生我執(三)初釋總名(俱)
次釋別相(此)
三示斷位(此)
次分別我執(三)初釋總名(分)
次釋別相(唯)
三示斷位(此)
三結判(二)初正判(二)初判相質有無(二)初判定有無(如)
次結成前義(是)
次判依徧有無(然)
次引證(故)
次釋妨○
次破實法○
次結示心外境非所緣○
三總結證成○
次釋假應依實難○
次釋後三句○
次二十三頌半廣明識相顯前頌意○
三後有五頌明修行之位次○
三釋結施顯分○
○次釋妨(二)初正釋妨難(三)初釋憶識等事妨(二)初難(實)
次釋(二)初斥非(所)
次顯理(然)
次釋造業受果妨(二)初難(若)
次釋(二)初斥非(所)
次顯理(然)
三釋生死涅槃妨(二)初難(我)
次釋(二)初斥非(所)
次顯理(然)
次結示唯識(由)
○次破實法(二)初徵答非有(如)
次廣破執相(三)初正破心外有法(二)初破外道(二)初徵(外)
次釋(二)初約十三家別破(五)初數論師(三)初敘執(且)
次破斥(七)初破現量所得(彼)
二以能所互破(又)
三體應同用破(又)
四破三合成一(許)
五以總別互破(又)
六約變時合不合破(二)初正破(此)
次遮救(不)
七約無差別破所成(又)
三結非(故)
二勝論師(二)初敘執(勝)
次破斥(二)初正破(二)初明諸句體非實有(八)初被諸句中常無常(彼)
二以實德二句對破(又)
三破實句中有礙常(又)
四破諸句中無礙法(諸)
五約唯識破諸句(又)
六破大有性(彼)
七破同異性(又)
八破和合句(又)
次顯諸句非現量得(二)初明諸句非現量境(然)
次顯能緣非現量智(又)
次結非(故)
`[卷一之三]`三自在天等八論(二)初破大自在(二)初敘(有)
次破(彼)
次例破餘七(餘)
四二種聲論(二)初敘(有)
次破(彼)
五順世論師(二)初敘(有)
次破(二)初破因微(彼)
次破果色(三)初破不越因量(二)初正破(又)
次破救(三)初破量德合故似粗(若)
次約果如因破(若)
三約因如果破(若)
次破因果同處(又)
三破果體是一(又)
次束成四種總破(二)初總標(然)
次別破(四)初數論等(二)初敘(一)
次破(彼)
二勝論等(二)初敘(二)
次破(彼)
三無慚等(二)初敘(三)
次破(彼)
四邪命等(二)初敘(四)
次破(彼)
次破餘乘○
次立量以顯唯識○
三結屬法執俱分○
○次破餘乘(二)初當(彼)
次釋(二)初總釋(破)
次別釋(三)初破色法(二)初破對無對色(二)初標列(且)
次別明(二)初有對色(二)初明有對非實有(二)初略明(彼)
次廣釋(二)初明能成極微不實(二)初約質礙有無破(謂)
次約方分有無破(二)初破有方分(又)
次破無方分(二)初且約有方分破無方分(三)初約所成果色破(若)
次約因能成果破(又)
三約果色即因破(執)
次結歸有方分破其實有(有)
次結所成果色非實有(故)
次明有對唯識變(二)初徵(五)
次釋(二)初正釋(二)初總釋依緣(雖)
次別釋依緣(二)初略明所依(然)
次廣釋所緣(二)初總標所緣緣有無(此)
次別明所緣緣有無(二)初明外所緣緣非有(二)初破執(四)初破正量部計能生(二)初敘計(謂)
次破斥(非)
二破經部師計和合(二)初敘計(眼)
次破斥(非)
三破經部轉計極微(非)
四破薩婆多計和集(二)初敘計(有)
次破斥(彼)
次結況(許)
`[卷一之四]`次顯內所緣緣非無(二)初明識變似色等為所緣緣(由)
次明識所變相非極微成(二)初正明(然)
次釋妨(為)
次結示(由)
次無對色(餘)
次破表無表色○
次破不相應行○
三破無為法○
○次破表無表色(二)初徵(表)
次釋(二)初明二色非實有(二)初正明(二)初釋有表(二)初身表(二)初破實有(三)初反徵(此)
次正破(三)初破形(若)
次破動(若)
三破心所引生(若)
三結示(故)
次申正義(然)
次語表(二)初破實有(語)
次申正義(然)
次釋無表(二)初破實有(表)
次申正義(然)
次釋難(二)初難(世)
次釋(二)初總答非色(不)
次別明業體(二)初明思為三業體(能)
次轉釋身語二業(二)初示由思名業道(起)
次明業道是假說(或)
次結二色唯識變(由)
○次破不相應行(三)初總明無實體用(二)初明依色心分位假立(不)
次立量以顯無實體用(此)
次別破得非得等(六)初破得非得(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初論主問(且)
次外人答(契)
次正破實有(二)初依經總非(經)
次就義別破(二)初正破得(二)初引經例破(亦)
次約二因破(三)初徵(又)
次破(二)初破能起因(若)
次破不失因(若)
三結(故)
次例破非得(得)
次申正義(二)初明得(然)
次明非得(觀)
二破眾同分(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初論主問(復)
次外人答(契)
次正破實有(二)初依經總非(此)
次就義別破(二)初約同智言因破(若)
次約同事欲因破(若)
次申正義(然)
三破命根(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初論主問(復)
次外人答(若)
次正破實有(二)初依經總非(此)
次就義別破(三)初例破(又)
次釋妨(若)
三結示(此)
次申正義(然)
四破無心定等(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初論主問(復)
次外人答(若)
次正破實有(若)
次申正義(二)初正釋(二)初無心定(謂)
次無想果(無)
次結示(故)
五破三有為相○
六破名句文身○
三傍破執隨眠等○
第二卷
○`[卷二之一]`五破三有為相(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初論主問(復)
次外人答(契)
次正破實有(二)初依經總非(此)
次就義別破(五)初破能相所相體異(非)
二破生等相體俱有(又)
三破能所相本有(能)
四破能相合所相(所)
五破生等三世相違(又)
次申正義(二)初剎那四相(三)初標立相意(然)
次釋成四相(四)初列說四相(本)
二約世簡小(前)
三釋通外難(如)
四述相所表(生)
三結成是假(故)
次一期四相(一)
○六破名句文身(二)初破他非(二)初徵答實有(二)初論主問(復)
次外人答(契)
次正破實有(二)初依經總非(此)
次就義別破(二)初正破二師(二)初單破正理論師(二)初破名等異聲實有(若)
次破聲能生名句文(二)初正破(謂)
次遮救(二)初遮音韻即名等異聲實有(若)
次遮音韻非能詮須生名等(若)
次雙破經部正理(二)初正破(聲)
次結責(何)
次結成愚智(語)
次申正義(四)初顯假差別(然)
二顯三用殊(名)
三明不即不離(此)
四會其相違(二)初正會相違(由)
次躡蹟會違(且)
○三傍破執隨眠等(二)初正破(二)初敘執(有)
次破斥(彼)
次例餘(執)
○三破無為法(二)初正破實有(二)初依理總非(諸)
次約義別破(二)初正破(二)初例有為總破(二)初例破離色心等定有無為(且)
次立量顯無為即色心實性(然)
次約一多別破(二)初總徵(又)
次別釋(二)初破體一(二)初破虗空(若)
次破餘二(一)
次破體多(若)
次例餘(二)初准前例破(餘)
次立比量破(又)
次顯示正義(三)初總標(然)
次別釋(二)初依識變假施設有(一)
次依法性假施設有(二)初示法性名(二)
次出無為體(離)
三結示(故)
○次立量以顯唯識(二)初雙顯二取是相見分(外)
次結示唯識亦是假說(諸)
○三結屬法執俱分(三)初標列(然)
次別釋(二)初俱生法執(三)初釋總名(俱)
次釋別相(此)
三明斷位(此)
次分別法執(三)初釋總名(分)
次釋別相(唯)
三明斷位(此)
三結判(二)初正判(二)初判相質有無(二)初判定有無(如)
次結成前義(是)
次判依徧有無(然)
次引證(故)
○次結示心外境非所緣(二)初明離識我法非所緣緣(如)
次明自心外蘊非所緣緣(二)初簡異聚王所(現)
次簡同聚心所(問)
○三總結證成(由)
○`[卷二之二]`次釋假應依實難(二)初難(有)
次釋(二)初正釋外難(三)初總破法喻(彼)
次別破法喻(二)初破喻(二)初破依類假說(三)初正破(依)
次遮救(若)
三結破(類)
次破依實假說(三)初正破(依)
次遮救(若)
三結破(由)
次破法(二)初正破假說依真(又)
次結申假說正義(由)
三結難非理(是)
次示假說意(然)
○次釋後三句(二)初結前標數(識)
次釋通別名(二)初釋三類別名(一)
次釋能變通名(二)初總標(此)
次別釋(二)初釋因能變(一)
次釋果能變(二)初總明(二)
次別釋(二)初等流果(等)
次異熟果(二)初正釋(異)
次簡異(此)
○次(二十三頌半廣)明識相顯前頌意(二)初(十四)行半頌明三能變識相(二)初廣釋三能變相(三)初初能變相(三)初末論設問(雖)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八)初自相等三門(二)初正釋三門(二)初別釋(三)初自相門(論)
次果相門(此)
三因相門(此)
次總結(初)
次重明因相(三)初標(一)
次解(四)初明種子相(二)初正釋(二)初正示種相(此)
次明種實有(二)初正釋(雖)
次釋妨(二)初難(此)
次釋(二)初正釋(若)
次簡別(然)
次結判(二)初判屬相分(種)
次判屬三性(二)初正判(諸)
次釋妨(二)初難(若)
次釋(雖)
二明本新義(三)初淨月等師唯立本有(三)初釋義(此)
次引證(二)初引教(如)
次引理(又)
三結示(如)
次難陀等師唯立新熏(三)初釋義(有)
次引證(二)初引教(如)
次引理(二)初證有漏(又)
次證無漏(無)
三會違(二)初會本有五種性別(三)初標(有)
次釋(即)
三結(故)
次會地獄成就三根(所)
三護法正義新本合論(三)初正釋二類(二)初標(有)
次釋(二)初本有(一)
次始起(二)
次斥前互闕(二)初破淨月唯本有(二)初正破(二)初明違理(二)初約因緣義破不從熏生(三)初標(若)
次釋(二)初引證(如)
次引論(攝)
三結(唯)
次約因緣義破由熏增長(非)
次明違教(又)
次結責(故)
`[卷二之三]`次破難陀唯新熏(二)初正破(二)初明違理(二)初正明違理(二)初斥非(二)初約有為無漏無因破(若)
次遮性淨為無漏生因(三)初出彼所憑(分)
次破彼謬解(二)初徵(而)
次破(三)初破以空理為無漏因(若)
次破以即心為無漏因(若)
三破有漏心性是無漏(二)初以有漏例無漏(若)
次以異生例聖者(二)初正例(又)
次破救(若)
三申經正義(然)
次顯正(由)
次通前所引(四)初通內種定有熏習(諸)
二通無漏由聞熏習(二)初明亦熏本無漏種(其)
次判二性為緣亦異(聞)
三通依障建立種性(二)初正釋(依)
次通妨(然)
四通三根依當可生(既)
次明違教(然)
次結責(故)
三結示正義(由)
三明種子義○
四明熏習義○
三結○
二不可知等三門○
三相應門○
四受俱門○
五三性門○
六心所例王門○
七因果譬喻門○
八伏斷位次門○
次證有本識○
次第二能變○
三第三能變○
次會三能變俱轉示二諦○
次九行頌廣釋外難顯唯識○
○三明種子義(三)初明內種(三)初總標(然)
次別釋(六)初剎那滅(一)
二果俱有(二)
三恒隨轉(三)
四性決定(四)
五待眾緣(五)
六引自果(六)
三結示(唯)
次明外種(外)
三簡熏習(內)
○四明熏習義(三)初總標(二)初問(依)
次答(所)
次別釋(二)初所熏(三)初徵(何)
次釋(四)初堅住性(一)
二無記性(二)
三可熏性(三)
四與能熏和合(四)
三結(唯)
次能熏(三)初徵(何)
次釋(四)初有生滅(一)
二有勝用(二)
三有增減(三)
四與所熏和合(四)
三結(唯)
三結判(二)初結熏習(如)
次判因果(二)初約種現判因果同時(能)
次約三類判因果橫竪(二)初正判三類(能)
次結屬因緣(此)
○三結(是)
○`[卷二之四]`二不可知等三門(二)初徵答總標(此)
次別釋三門(二)初釋行相所緣(二)初略釋(二)初明行相(了)
次明所緣(二)初別明執受處(二)初釋處(處)
次釋執受(執)
次總結是所緣(執)
次廣釋(二)初釋行相(三)初略指是異熟見分(此)
次通明心心所分量(三)初難陀立二分(二)初正明立二分(二)初正釋(二)初釋(二)初明心心所各有二分(然)
次破安慧唯立自證分(二)初破無所緣(若)
次破無能緣(若)
次結(故)
次引證(如)
次大小乘辨異(二)初明小乘偏義(二)初明行相所緣(執)
次明王所問異(心)
次申大乘正說(二)初明行相所緣(違)
次明王所同異(心)
次陳那立三分(二)初正釋(然)
次引證(如)
三護法立四分(二)初正明應有四分(二)初正釋(又)
次結判(二)初正判(此)
次引證(是)
次攝歸唯是一心(二)初明攝(如)
次引證(如)
三結歸是異熟見分(故)
次釋所緣(二)初正明所變(二)初明唯變處等(二)初正釋(二)初明業力所變決定(三)初器界(二)初正明共中共變(二)初釋義(二)初正釋(所)
次釋疑(雖)
次料簡(二)初徵(誰)
次釋(三)初月藏明一切有情共變(有)
次次師明現居當生者變(二)初斥前非(有)
次申自義(是)
三護法明於身有用即變(二)初斥前非(有)
次申正義(然)
次結顯共中不共(此)
次種子(諸)
三根身(二)初明不共中不共變自根身(有)
次明不共中共種變他依處(二)初正釋(有)
次料簡(二)初師亦變似根(此)
次師唯變依處(有)
次明定等所變不定(前)
次結示(略)
次明不變心等(二)初問(何)
次答(二)初通明諸識有二種變(有)
次別顯異熟唯因緣變(二)初有漏位唯變色等(異)
次無漏位亦現心影(至)
次總結所緣(故)
次明不可知門(二)初明不可知(不)
次徵答勸信(二)初徵(云)
次答(如)
第三卷
○`[卷三之一]`三相應門(三)初問答總明(此)
次別釋觸等(五)初釋觸(二)初明正義(二)初正明(能)
次轉釋(二)初釋性(三)初釋三和(謂)
次釋分別變異(二)初正釋(皆)
次通妨(根)
三釋令心觸境(和)
次釋業(三)初正釋(既)
次引證(起)
三通妨(瑜)
次斥異解(然)
二釋作意(二)初明正義(作)
次斥異解(有)
三釋受(二)初明正義(受)
次斥異解(二)初敘執(有)
次斥破(二)初破領俱觸(三)初正破(彼)
次遮救(三)初破受似觸生(若)
次破受領受體(若)
三破不捨自性(若)
三結責(故)
次破共餘相(然)
四釋想(想)
五釋思(思)
三結相應義(此)
○四受俱門(二)初明唯捨受相應(二)初正釋(三)初約識行相明(此)
次約俱生受明(又)
三約執藏義明(又)
次釋妨(二)初難(若)
次釋(既)
次簡非餘所相應(二)初徵答(如)
次釋明(二)初明非別境俱(謂)
次明非善等俱(此)
○五三性門(三)初問(法)
次答(此)
三釋(二)初釋無覆無記義(異)
次釋無覆無記名(覆)
○六心所例王門(二)初正釋(二)初例三性門(觸)
次例餘諸門(又)
次斥謬(二)初敘執(有)
次斥破(二)初破一切種(二)初正破(二)初約不能受熏持種破(彼)
次縱受熏以種多難破(又)
次破救(二)初敘執(誰)
次破斥(彼)
次破無簡別(又)
○七因果譬喻門(二)初明正義(二)初正釋頌文(三)初徵答總標(阿)
次法喻別釋(二)初釋恒轉義(恒)
次釋如瀑流(如)
三結示緣起(如)
次通妨顯理(二)初釋過未既假不成非斷難(二)初外難(過)
次答釋(二)初對斥(過)
次顯理(豈)
次釋無因無果誰離斷常難(二)初外難(因)
次答釋(二)初對破(若)
次顯理(二)初略明(因)
次廣顯(三)初標義(謂)
次釋成(觀)
三結勸(如)
次斥異說(二)初正斥(二)初斥餘部(二)初敘計(三)初標(有)
次釋(謂)
三結(如)
次斥非(三)初總斥(彼)
次別破(三)初破一念二時(何)
次破生滅體一(又)
三時體互破(生)
三結非(故)
次斥經部(經)
次結勸(由)
○`[卷三之二]`八伏斷位次門(二)初徵答總標(此)
次廣釋頌義(二)初正明捨阿賴耶(二)初總明(謂)
次別釋(二)初明能捨諸位(二)初明正義(二)初正釋(二)初釋義(此)
次引證(云)
次釋妨(二)初難(若)
次答(二)初約迴心向大釋(彼)
次約直修大乘釋(又)
次斥異解(二)初正破(二)初敘(有)
次破(彼)
次破救(二)初敘(地)
次破(彼)
次簡所捨唯名(然)
次通明第八異名(二)初廣釋諸名(二)初釋名義(二)初總標(然)
次別釋(四)初釋心等四名(謂)
二釋阿賴耶名(或)
三釋異熟識名(或)
四釋無垢識名(或)
次簡所捨(阿)
次結歸二位(然)
○次證有本識(三)初徵答總標(云)
次教理別明(二)初引教(二)初引大乘(二)初引契經證有第八(二)初三經四頌(四)初引阿毗達摩頌(二)初引頌(謂)
次釋義(二)初時釋(三)初約二用釋(二)初略判頌文(此)
次廣釋頌義(二)初因緣用(二)初釋(二)初正釋因緣(界)
次轉釋緣用(謂)
次結(是)
次依持用(二)初明流轉依持(三)初標(由)
次釋(謂)
三結(諸)
次明還滅依持(三)初標(及)
次釋(謂)
三結(能)
次約染淨釋(又)
三約三性釋(或)
次結證(今)
二重引前經中頌(二)初引頌(即)
次釋義(二)初正釋(二)初釋前三句(二)初約含藏義釋(由)
次約三藏義釋(與)
次釋第四句(二)初約地上釋(`[已【CB】,巳【卍續】]`已)
次通地前釋(或)
次結證(非)
三引解深密經頌(二)初引頌(解)
次釋義(二)初正釋(三)初釋第一句(以)
次釋第二句(是)
三釋後二句(凡)
次結證(唯)
四引入楞伽經頌(二)初引頌(入)
次釋義(眼)
次指廣證有(此)
次顯大乘是至教量○
次引餘部○
次顯理○
三總結勸信○
○次顯大乘是至教量(二)初立比量證(諸)
次引七因證(二)初引聖慈氏七因(二)初總標(又)
次別明(七)一先不記(一)
二本俱行(二)
三非餘境(三)
四應極成(四)
五有無有(五)
六能對治(六)
七義異文(七)
次引莊嚴論頌義(如)
○次引餘部(二)初總標(餘)
次別引(四)初大眾部(謂)
三上座部(上)
三化地部(化)
四說一切有部(二)初引文(說)
次論釋(二)初釋義(三)初明正義(謂)
次別簡釋(七)初簡餘蘊(謂)
二簡五欲(五)
三簡樂受(樂)
四簡身見(身)
五簡轉識(轉)
六簡色身(色)
七簡不相應行(又)
三總結示(異)
次結證(由)
○`[卷三之三]`次顯理(三)初結前起後(`[已【CB】,巳【卍續】]`已)
次依經廣顯(十)初持種心(三)初引經證有(謂)
次依義廣釋(二)初明正義(二)初正釋(二)初簡轉識非持種心(謂)
次明第八是持種心(二)初正釋(二)初順明(此)
次反顯(若)
次簡非(二)初簡色不相應(色)
次簡轉識心所(轉)
次結示(故)
次斥異解(五)初破識類受熏持種(二)初敘(有)
次破(六)初約假實破(彼)
二約三性破(又)
三約無心位破(又)
四約凡聖類同破(又)
五約根法類同破(又)
六約事類不俱破(又)
二破六識俱轉受熏持種(執)
三破色心自類前為後種(二)初敘(有)
次破(二)初正破(二)初約無熏習義破(彼)
次約間斷不生破(又)
次遮救(亦)
四破三世實有能成因果(二)初敘(有)
次破(彼)
五破執遣相空撥無本識(二)初敘執斥違經(有)
次約法斥違理(二)初斥成邪見(智)
次斥反正智(若)
三總結證成(故)
二異熟心○
三界趣生體○
四有執受○
五持壽煖識○
六生死時心○
七緣起依○
八識食體○
九滅定有心○
十染淨心○
三指廣結略○
○二異熟心(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簡轉識非真異熟(謂)
次明第八是真異熟(三)初約有情身器顯有真異熟(定)
次約身受怡勞顯有真異熟(又)
三約非佛有情顯有真異熟(非)
三總結證成(由)
○三界趣生體(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標義(謂)
次釋成(二)初簡轉識等非趣生體(非)
次明第八心品是趣生體(三)初約實等四義順明(唯)
次約無色第六反釋(此)
三約佛非趣生反證(由)
三總結證成(正)
○四有執受(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明第八是能執受(二)初顯有能執受心(謂)
次立第八是能執受(二)初正立(唯)
次簡別(此)
次簡轉識等非能執受(三)初簡諸轉識(謂)
次簡諸心所(諸)
三簡色根命根(非)
三總結證成(故)
○五持壽煖識(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簡轉識非持壽煖識(謂)
次明第八是持壽煖識(二)初正立(唯)
次釋成(二)初正釋(經)
次通妨(二)初難(雖)
次釋(二)初約三法具處釋(此)
次約煖不徧處釋(又)
三總結證成(由)
○六生死時心(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正明生死時心(二)初明正義(二)初簡轉識非生死時心(謂)
次明第八是生死時心(真)
次斥異說(二)初異說(二)初敘(有)
次破(二)初正破(若)
次遮救(若)
次餘部(有)
次別明將死時心(二)初立義(又)
次釋成(二)初簡轉識不生冷觸(眼)
次明第八能生冷觸(唯)
三總結證成(故)
○七緣起依(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引經釋(謂)
次明論釋(二)初明第八是名色緣(二)初正明(眼)
次遮救(亦)
次簡轉識非名色緣(又)
三總結證成(故)
第四卷
○`[卷四之一]`八識食體(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通明四食相(三)初總標(謂)
次別釋(四)初段食(一)
二觸食(二)
三思食(三)
四識食(四)
三結判(二)初約三科判(由)
次約三界判(段)
次別明識食體(二)初簡轉識非識食體(二)初正簡(眼)
次斥異(四)初破過未識等為食(非)
二破入定心等為食(亦)
三破不相應行為食(又)
四破第六意識為食(二)初敘(有)
次破(二)初總斥指廣(彼)
次約義別破(三)初破無漏識為食(又)
次破有漏種為食(亦)
三破身命互為食(復)
次明異熟是識食體(二)初正釋(由)
次通妨(唯)
三總結證成(既)
○九滅定有心(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明滅定有第八識(三)初依義明滅定有識(二)初明定中第八為不離身識(謂)
次破後時還起名不離身識(若)
次據理破滅定無識(三)初破全無識(又)
次破無異熟識(又)
三破無持種識(又)
三立量顯滅定有識(然)
次破滅定有第六識(二)初約名位破(二)初約名(二)初正破(若)
次破救(若)
次約位(或)
次約心所破(二)初總徵(又)
次別破(二)初約有心所破(三)初標違教名(若)
次釋違教名(三)初破唯滅受想(二)初救(此)
次破(無)
次破心不同行亦滅(三)初救(如)
次破(二)初以語行對破(若)
次明行有徧不徧(然)
三結(受)
三受想與思等互破(二)初以受想例思等亦應滅(又)
次以思等例受想應不滅(三)初例難(既)
次轉救(如)
三復破(彼)
三結違教名(或)
次約無心所破(二)初正破(二)初約王所例破(二)初正例無所亦應無王(若)
次反例有王亦應有所(二)初正例(又)
次遮救(二)初遮定位三和不生觸等(二)初牒救詞(若)
次破斥(若)
次遮依前所厭不違定名(二)初牒救詞(若)
次破斥(既)
次約三性推破(二)初徵(又)
次破(二)初正破(二)初破染無記(不)
次破善性(三)初破相應善(若)
次破自性勝義善(此)
三破等起善(若)
次結斥(故)
次結破(故)
三總結證成○
○三總結證成(如)
○`[卷四之二]`十染淨心(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依義廣釋(二)初總釋(謂)
次別釋(二)初約雜染釋(二)初標(然)
次釋(二)初明無第八煩惱無因(若)
次明無第八業果無因(二)初正明業果無因失(若)
次兼明有支不成失(又)
次約清淨釋(二)初標(諸)
次釋(二)初明無第八淨道無因(二)初總明清淨道無因失(若)
次別明出世道無因失(又)
次明無第八斷果不成(二)初正釋(若)
次破救(若)
三總結證成(許)
○三指廣結略(體)
○三總結勸信(別)
○次第二能變(三)初結前問後(如)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九)初釋名門(二)初正釋(論)
次簡異(二)初徵(此)
次釋(二)初約離合釋唯異第六(此)
次以標意名總異餘七(又)
二所依門(三)初正釋此識所依(二)初標(依)
次釋(二)初釋依彼(二)初總明依藏識(彼)
次別明依種現(二)初解唯依種(有)
次解依種現(有)
次釋轉義(轉)
次傍論諸識所依(二)初略釋(三)初標(諸)
次釋(三)初因緣依(一)
次增上緣依(二)
三等無間緣依(三)
三結(唯)
次廣釋(三)初種子依(二)初標(初)
次釋(二)初經部種現不俱(有)
次大乘種現俱時(二)初斥前非(有)
次申正義(二)初明三因緣因果俱不俱別(二)初正明(然)
次引證(二)初引瑜伽通證二類因緣(故)
次引攝論別證種現因緣(攝)
次(結示)諸心心所各有種子依(如)
次俱有依(二)初標(次)
次釋(四)初家解(二)初前五識(二)初正釋(有)
次引證(二)初唯識頌(二)
次緣論頌(觀)
次後三識(第)
第二家解(二)初斥前非(三)初標(有)
次釋(二)初難前五識(二)初正斥破(二)初別破(二)初破識種為色根(九)初約十八界難(若)
二約相見分難(又)
三約增上緣難(又)
四約界地難(又)
五約三性難(又)
六約執受難(又)
七約同法難(又)
八約三依不具難(又)
九約根通種現難(又)
次破業種為色根(二)初敘(有)
次破(彼)
次總責(又)
次申頌義(然)
`[卷四之三]`次難六七識(二)初難六不以五為依(又)
次難七不以八為依(二)初正難(又)
次引證(如)
三結(由)
次申`[己【CB】,巳【卍續】]`己義(是)
第三家解(二)初斥前非(二)初總斥(有)
次別斥(三)初斥第八不以第七為依(第)
次斥識種不以現識為依(許)
三斥異熟不以色根為依(又)
次申`[己【CB】,巳【卍續】]`己義(是)
第四家解(三)初總斥標宗(有)
次廣示正義(二)初明依所依義(二)初正明(二)初明依義(依)
次明所依(二)初正明所依(若)
次依聖教簡(故)
次通妨(然)
次明識等所依(二)初明心王所依(四)初前五識(由)
二第六識(第)
三第七識(第)
四第八識(二)初正明所依(阿)
次通前異說(雖)
次明心所所依(心)
三結符理義(若)
三開導依○
三結歸本頌所依○
三所緣門○
四性相門○
五染俱門○
六餘相應門○
七三性門○
八界繫門○
九伏斷門○
次證有第七○
○三開導依(二)初標(後)
次釋(三)初難陀立相續與間斷者為依(有)
次安慧立有力與無力者為依(二)初斥前非(三)初總斥(有)
次別破(二)初難破前五識(二)初縱許(且)
次難破(二)初約自在位難(三)初正難(若)
次引證(故)
三結示(彼)
次約增勝境難(三)初正難(若)
次引證(故)
三結示(彼)
次難破後三識(三)初難第六(二)初正難(五)
次例難(若)
次難第七(平)
三難第八(圓)
三結非(由)
次申正義(應)
三(護法)立八識各唯自類為依(三)初總斥前非(有)
次立義興難(二)初立三義(開)
次難前師(二)初正難(二)初難心不並生(若)
次難色等應有等無間緣(又)
次通妨(然)
`[卷四之四]`三示正通難(三)初申正義(是)
次通外難(五)初釋諸識相應難(雖)
二釋心所成依難(然)
三釋應各為緣難(若)
四釋後起由他難(無)
五釋諸教相違難(然)
三結正義(故)
○三結歸本頌所依(傍)
○三所緣門(二)初結前問後(如)
次正釋頌義(二)初正釋(二)初明未轉依(二)初略明(謂)
次廣辨(四)初難陀緣王所(二)初釋義(有)
次通妨(然)
二火辨緣相見(有)
三安慧緣種現(二)初難前師(有)
次申`[己【CB】,巳【卍續】]`己義(應)
四護法唯緣見(二)初難前師(有)
次申正義(三)初正明(應一)
次釋難(乘)
三結歎(若)
次明`[已【CB】,巳【卍續】]`已轉依(二)初正明(未)
次簡異(此)
次釋妨(二)初問(如)
次答(如)
○四性相門(二)初正釋性相(頌)
次兼釋別名(由)
○五染俱門(三)初問答總標(此)
次正釋頌義(二)初釋常俱義(此)
次釋四煩惱(二)初釋別名(二)初徵列(其)
次釋義(我)
次釋通名(此)
三問答料簡(二)初料簡唯四(二)初問(彼)
次答(二)初釋(二)初明有我見故無四見(二)初正明(有)
次出意(二)初徵(如)
次釋(二)
次明有見愛故無疑嗔(由)
次結(故)
次料簡三俱(二)初正明俱起(二)初問(見)
次答(行)
次通瑜伽妨(二)初難(瑜)
次釋(分)
○六餘相應門(二)初問答總標(此)
次正釋頌義(二)初未轉依(二)初釋及餘觸等俱(二)初師餘字簡無覆性(二)初明所有(二)初明意俱唯九(有)
次釋及餘二字(前)
次簡所無(二)初徵(此)
次釋(四)初簡別境(謂)
二簡信等(善)
三簡隨眠(隨)
四簡不定(惡)
次師餘字顯隨煩惱(二)初斥前(有)
次正明(二)初總標(煩)
次別釋(四)初師五隨俱(二)初明五隨徧染心(三)初正立五隨(此)
次引論證釋(二)初正釋(如)
次會通(掉)
三通餘處妨(雖)
次結示意俱有無(二)初明意俱有十五(二)初正明(然)
次釋義(救)
次結例無餘心所(二)初問(例)
次答(隨)
二師六隨俱(二)初明六隨徧染心(三)初正立六隨(有)
次引論證釋(瑜)
三通集論等(論)
次結示意俱有無(二)初明意俱有十九(二)初標數(然)
次釋成(此)
次結例無餘心所(無)
三師十隨俱(二)初明十隨徧染心(三)初正立十隨(有)
次引論證釋(二)初正釋(瑜)
次通妨(諸)
三指前會通(餘)
次結示意俱有無(二)初明意俱有二十四(此)
次結例無餘心所(無)
四師八隨俱(二)初破前三師(有)
次申自正義(二)初正明(二)初明八隨徧染心(二)初舉數(故)
次釋成(忘)
次結示意俱有無(二)初明意俱有十八(然)
次結例無餘等義(無)
次結歎(若)
次例藏識明受俱○
次`[已【CB】,巳【卍續】]`已轉依○
第五卷
○`[卷五之一]`次例藏識明受俱(二)初徵(此)
次釋(三)初師喜受俱(有)
次師四受俱(二)初斥前非(有)
次申`[己【CB】,巳【卍續】]`己義(應)
三師捨受俱(有)
○次`[已【CB】,巳【卍續】]`已轉依(未)
○七三性門(二)初問答總標(末)
次正釋頌義(二)初未轉依(此)
次`[已【CB】,巳【卍續】]`已轉依(若)
○八界繫門(二)初問答總標(末)
次正釋頌義(二)初未轉依(謂)
次`[已【CB】,巳【卍續】]`已轉依(若)
○九伏斷門(二)初問答總標(此)
次正釋頌義(二)初別明無染污意(二)初總明(阿)
次別釋(二)初明有學暫伏滅(二)初住定道暫伏滅(二)初出世道(謂)
次滅盡定(滅)
次出定道復現行(由)
次明無學永斷滅(二)初正明無學位(然)
次例明迴趣者(二)
次通明染淨有無(二)初安慧明三位染淨有無(此)
次護法明三位無染有淨(二)初斥前非(二)初標違教理(有)
次釋違教理(二)初違聖教(三)初違瑜伽(論)
次違顯揚(顯)
三違本論(若)
次違正理(四)初平等智無依(又)
二第八識無依(又)
三法我見無依(又)
四第六識無依(又)
次申正義(二)初明無染有淨(是)
次明染淨差別(二)初通明染淨末那略有三種(二)初標(此)
次釋(三)初人我見相應末那(初)
次法我見相應末那(次)
三平等智相應末那(後)
次別明我法二執相應末那(三)初明二見所依(二)初明我見依法執(補)
次明二見依一慧(我)
次明二執伏斷(二)初通明三乘起滅(二)初我執伏位唯起法執(二)
次我執斷位亦起法執(二)
次別明菩薩起滅(二)初正釋(八)
次引證(如)
三判屬法執末那(二)初約大小乘通判二性(法)
次立比量判屬異熟生(是)
○次證有第七(三)初問答總標(云)
次教理別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四)初泛引大乘證三名(三)初引經(謂)
次釋義(如)
三證成(如)
二通引大乘證第七(又)
三指前比量證至教(諸)
四重引解脫證第七(解)
次指廣(如)
次顯理(三)初結前起後(`[已【CB】,巳【卍續】]`已)
次顯示正理(六)初恒行無明(二)初引經證有(謂)
次依經釋義(三)初正釋恒行(二)初釋(二)初順釋(三)初正釋(謂)
次引證(如)
三結示(是)
次反顯(若)
次結(此)
`[卷五之二]`次料簡不共(二)初問(染)
次答(三)初師謂無明是根本名不共(有)
次師謂無明是主義名不共(二)初斥前非(有)
次申`[己【CB】,巳【卍續】]`己義(二)初立義(座)
次釋難(二)初難(此)
次釋(若)
三師謂恒行唯七有名不共(二)初立義(有)
次釋難(二)初釋餘識應例難(二)初難(若)
次釋(依)
次釋餘三應例難(二)初難(既)
次釋(無)
三結判不共(二)初約識判(二)初正判(不)
次引證(故)
次約斷判(二)初約二斷別判獨行不共(是)
次約五部通判二種不共(恒)
二意法為緣○
三思量名意○
四無心定別○
五無想天染○
六三性心染○
三指廣勸信○
三通妨總結○
○二意法為緣(三)初引經證有(又)
次釋成經義(三)初以前五例第六識應有依(謂)
次遮小乘肉團心為第六依(不)
三遮小乘根先識後為所依(亦)
三立量結顯(由)
○三思量名意(二)初引經證有(又)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遮第六等無間名意(謂)
次遮假說名意(二)初遮假說(若)
次遮曾有思量(若)
次結示(故)
○四無心定別(二)初引經證有(又)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明無第七二定無別(謂)
次遮二定別有差別因(若)
次結示(是)
○五無想天染(二)初引經證有(又)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明無意無想非染(謂)
次明無意展轉有過(初)
次結示(故)
○六三性心染(二)初引經證有(又)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約相縛釋(二)初釋(謂)
次證(三)初引文(故)
次釋義(言)
三重證(依)
次約成漏釋(二)初簡六識等不能成漏(四)初簡煩惱(又)
二簡隨眠(又)
三簡漏種(亦)
四簡染引(雖)
次正明六七互益成漏(三)初正釋(然)
次釋難(無)
三結成(由)
次結示(故)
○三指廣勸信(證)
○三通妨總結(然)
○`[卷五之三]`三第三能變(二)初明差別等前六門(二)初廣釋六門(二)初釋前四門(三)初結前問後(如)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三)初差別門(二)初標(論)
次釋(二)初正釋立名(二)初隨根立名(二)初正釋(謂)
次簡濫(雖)
次隨境立名(二)初正釋(或)
次簡濫(二)初約六名簡(色)
次約轉依簡(二)初正簡(此)
次釋妨(莊)
次結指依緣(然)
次性相二門(二)初正釋(次)
次引證(如)
三三性門(二)初問答總標(此)
次正釋頌義(二)初未轉依(三)初釋三性義(二)初別釋俱非(俱)
次通釋三性(三)初善性(能)
次不善性(能)
三無記性(於)
次示三性相(此)
三明俱不俱(二)初師不俱(二)初正釋(有)
次通妨(瑜)
次師容俱(三)初正釋(有)
次引證(二)初引瑜伽論(三)初引文(故)
次釋義(在)
三重證(諸)
次會雜集論(雜)
三結示(若)
次`[已【CB】,巳【卍續】]`已轉依(得)
次釋後二門(二)初略標心所廣釋受俱(三)初末論設問(六)
次本論頌答(頌)
三末諸釋成(二)初略釋六位心所(二)初總標(論)
次別釋(二)初釋心所名義(二)初約三義釋(恒)
次約助事釋(二)初正釋(心)
次引證(二)初證徧行別境(二)初證徧行(故)
次證別境(餘)
次例善等四位(由)
次釋六位顯別(二)初標列(雖)
次釋義(二)初明六位總名(一)
次辯種類差別(然)
次廣釋三受相應(二)初未轉依(二)初明六識受俱不俱(二)初總標(此)
次別釋(六)初明三受相(領)
二明三各分二(如)
三明三各分三(或)
四三總分四(或)
五三各分四(三)初標(有)
次釋(二)初正釋(五)
次引證(二)初瑜伽(瑜)
次雜集(雜)
三結(故)
六總分五(二)初正分五(或)
次對六識(二)初適悅受(諸)
次逼迫受(二)初標(諸)
次釋(二)初對五識(五)
次對第六(二)初標(意)
次釋(二)初師唯憂(三)初立義(有)
次引證(瑜)
三結况(故)
次師通二(四)初立義(有)
二引證(三)初證第六俱生煩惱通三受(瑜)
次證第六俱生二見屬苦根(又)
三證純苦趣中唯苦根(三)初引文(又)
次釋成(餘)
三料簡(三)初正簡(二)初正對初師簡七八二根(二)初簡意根(二)初師難捨根立意根為第七(豈)
次師破意根立捨根為第八(應)
次簡憂根(二)初師(縱許捨根為第七立)憂根為第八(不)
次師(奪破憂根為第八立)苦根為第七(若)
次兼簡執喜根等為第八(有)
次結示(二)初正示(由)
次通妨(餘)
`[卷五之四]`三通前引教(二)初正通所引(二)初諸教(然)
次瑜伽(瑜)
次重通教意(二)初約類(又)
次舉例(二)初正例(或)
次釋妨(然)
四總結指廣(由)
次明六識三受俱不俱(二)初師不俱(有)
次師客俱(有)
次`[已【CB】,巳【卍續】]`已轉依(得)
次廣釋六位心所別相○
次總示二諦○
次明共依等後三門○
○次廣釋六位心所別相(五)初徧行別境(三)初躡前標問(前)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徧行(二)初指前`[已【CB】,巳【卍續】]`已說(論)
次教理證成(二)初徵(此)
次釋(三)初略標(由)
次正釋(二)初引教(二)初釋(二)初證四種(此)
次證作意(又)
次結(此)
次引理(理)
三結證(理)
次別境(三)初正釋體用(三)初釋別境通名(次)
次釋欲等別名(五)初釋欲(二)初明正義(二)初略明(云)
次轉釋(三)初師約可欣釋(三)初正釋(有)
次釋妨(二)初難(於)
次釋(此)
三簡示(故)
次師約所求釋(有)
三師約欲觀釋(有)
次斥異解(二)初敘(有)
次破(三)初正破(彼)
次例破(如)
三通經(故)
二釋解(二)初明正義(三)初略明(云)
次轉釋(謂)
三簡示(故)
次斥異解(二)初敘(有)
次破(彼)
三釋念(二)初明正義(三)初略明(云)
次轉釋(謂)
三簡示(於)
次斥異解(二)初敘(有)
次破(彼)
四釋定(二)初明正義(三)初異明(云)
次轉釋(二)初釋體用(謂)
次釋專注(心)
三簡示(若)
次斥異解(二)初破徧行(二)初敘(有)
次破(應)
次破即心(二)初敘(有)
次破(彼)
五釋慧(二)初明正義(二)初略明(云)
次轉釋(證)
三簡示(於)
次斥異解(二)初敘(有)
次破(諸)
三結示非徧行○
次現起分位○
三諸門分別○
二善位心所○
三根本煩惱○
四諸隨煩惱○
五不定心所○
○三結示非徧行(然)
○次現起分位(二)初師定俱定(有)
次師不定俱(二)初總明不定(有)
次別申正釋(二)初明起位(二)初別明(五)初起一(應)
二起二(或)
三起三(或)
四起四(或)
五起五(或)
次總結(如)
次明不起(或)
○三諸門分別(二)初諸識相應門(二)初後三識(第)
次前五識(二)初師無五(有)
次師有五(二)初未轉依位容有(有)
次`[已【CB】,巳【卍續】]`已轉依位定有(未)
次諸受相應門(二)初徵(此)
次釋(二)初師有相應不相應(有)
次師一切五受相應(有)
三結例餘諸門(此)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科文卷上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科文卷下
第六卷
○`[卷六之一]`二善位心所(三)初結前問後(巳)
次舉本顯答(頌)
三末論釋成(三)初正釋頌文(二)初總標(論)
次別釋(二)初釋信等(八)初釋信(二)初明正義(二)初正釋(二)初略明(云)
次轉釋(能)
次料簡(二)初簡自相(二)初問(忍)
次答(豈)
次簡心淨(二)初問(此)
次答(此)
次斥異解(有)
二釋慚愧(二)初正釋(二)初慚(云)
次愧(云)
次料簡(三)初標會顯揚(差)
次正簡通別(二)初難簡外宗執通為別(若)
次反難內宗別相同通(二)初難別相同通(二)初難(崇)
次釋(雖)
次救通有別義(二)初救(豈)
次破(汝)
三復通聖教(然)
三釋無貪等(二)初總明(無)
次別釋(二)初釋前二(二)初別釋(二)初無貪(云)
次無嗔(云)
次通簡(善)
次釋無癡(二)初正釋(云)
次料簡(二)初師即慧(有)
次師非慧(四)初正明有體(有)
二斥前解非(若)
三通前引論(然)
四釋成有體(以)
四釋勤(二)初略明(勤)
次轉釋(二)初總表唯善(勇)
次別明差別(此)
五釋輕安(安)
六釋不放逸(二)初正釋(三)初略明(不)
次轉釋(闕)
三釋妨(雖)
次料簡(二)初明防修非此相用(二)初難(豈)
次釋(防)
次明四法有防修用(二)初難(勤)
次釋(汝)
七釋行捨(二)初正釋(二)初略明(云)
次轉釋(謂)
次簡異(由)
八釋不害(二)初明正義(二)初略明(云)
次轉釋(謂)
次斥異解(二)初敘(有)
次破(無)
次釋及字○
次料簡別立○
三諸門分別○
○次釋及字(二)初正釋所顯欣等(二)初正明及義(及)
次別釋欣等(六)初欣等五(欣)
二厭等三(厭)
三不覆等三(不)
四不慢(有)
五不疑(有)
六不散亂等四(不)
次簡示悔等不翻(悔)
○次料簡別立(二)初約立不立義簡(二)初問(何)
次答(二)初約相用答(相)
次約偏勝答(二)初正釋(又)
次釋妨(害)
次約染多淨少簡(二)初問(染)
次答(淨)
○`[卷六之二]`三諸門分別(十)初假實門(此)
二徧不徧門(二)初師立四徧七不定徧(二)初正立(有)
次引證(論)
次師立十徧輕安不徧(三)初斥前非(有)
次通論意(論)
三申正義(二)初總釋十一(應)
次別簡輕安(二)初師(有)
次師(有)
三諸識相應門(此)
四諸受相應門(此)
五別境相應門(此)
六三性相攝門(十)
七三界繫屬門(輕)
八學等相攝門(皆)
九三斷相攝門(非)
十結例餘門(餘)
○三根本煩惱(三)初結前問後(如)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二)初略釋通名(論)
次廣釋別相(六)初釋貪(云)
二釋嗔(云)
三釋癡(云)
四釋慢(二)初正釋體用(云)
次別顯差別(此)
五釋疑(二)初正釋體用(云)
次別簡體性(二)初師以慧為體(有)
次師別有自體(有)
六釋惡見(二)初正釋體用(云)
次別示行相(二)初標(此)
次釋(二)初正釋五見(五)初身見(一)
二邊見(二)
三邪見(三)
四見取(四)
五戒禁取(五)
次通二取妨(然)
次諸門分別○
○`[卷六之三]`次諸門分別(十一)初俱生分別門(二)初通判十惑(如)
次別判邊見(二)初標(邊)
次釋(二)初師俱生唯斷(有)
次師常亦俱生(有)
二自類相應門(二)初徵(此)
次釋(六)初以貪為首對餘八(貪)
二以瞋為首對餘七(瞋)
三以慢為首對餘六(慢)
四以疑為首對五見(疑)
五五見自類不相應(五)
六以癡為首對餘九(癡)
三諸識相應門(此)
四諸受相應門(二)初徵(此)
次釋(二)初依實義釋(四)初貪瞋癡(貪)
二慢(二)初初師(有)
次次師(有)
三疑後三見(疑)
四身邊二見(二)初初師(有)
次次師(有)
次隨麤相釋(二)初惑受對論(此)
次兼界地論(貪)
五別境相應門(此)
六三性相攝門(此)
七界繫現緣門(二)初徵(此)
次釋(三)初三界繫屬(嗔)
次三界現起(二)初明下不起上惑(生)
次明上能起下惑(二)初正釋(生)
次通妨(五)
三三界相緣(二)初下惑緣上(二)初正釋(下)
次通妨(而)
次上惑緣下(二)初正釋(上)
次通妨(下)
八學等相攝門(此)
九三斷相攝門(二)初徵(此)
次釋(二)初簡非所斷(非)
次明見修斷(二)初總明(分)
次別釋(二)初約粗相釋唯見所斷(二)初明十皆頓斷(見)
次廣明迷諦相(三)初標(然)
次釋(二)初總迷(總)
次別迷(二)初總明(別)
次別釋(二)初二唯迷苦(身)
次八通迷四(二)初明十總迷苦(謂)
次明八通迷三(顯)
三結(迷)
次依委細釋通修所斷(二)初標後指前(委)
次釋成修斷(二)初五別迷苦諦(俱)
次四通迷四諦(瞋)
十隨境立名門(三)初有事無事煩惱(雖)
次有漏無漏煩惱(彼)
三事境名境煩惱(緣)
十一結例餘門(餘)
○四諸隨煩惱(三)初結前問後(巳)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諸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三)初略釋通名(二)初正釋名(論)
次分類別(此)
次廣釋別相(三)初小隨(十)初釋忿(云)
二釋恨(云)
三釋覆(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分位(二)初師唯癡攝(有)
次師貪癡攝(有)
四釋惱(云)
五釋嫉(云)
六釋慳(云)
七釋誑(云)
八釋諂(云)
九釋害(云)
十釋憍(云)
`[卷六之四]`次中隨(二)初正釋(二)初無慚(云)
次無愧(云)
次通簡(三)初會通顯揚(不)
次正簡通別(二)初斥外家執通為別(若)
次示別相皆徧染心(不)
三復會聖教(然)
三大隨(八)初掉舉(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等流(三)初師貪分攝(有)
次師等分攝(有)
三師等流性(五)初正立有性(有)
二斥初師非(非)
三釋世俗妨(而)
四正立別相(掉)
五斥次師非(若)
二惽沉(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等流(三)初師癡分攝(有)
次師等分攝(有)
三師等流性(五)初正立有性(有)
二通世俗妨(隨)
三正立別相(惛)
四斥次師非(若)
五與癡辯異(此)
三不信(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等流(三)初翻信顯相(不)
次正立別相(然)
三簡不忍等(由)
四懈怠(二)初正明(云)
次簡異(於)
五放逸(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分位(三)初正立(謂)
次釋妨(雖)
三指同不放逸(推)
六失念(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分位(有)
七散亂(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分位(三)初師癡分攝(有)
次師等分攝(有)
三師等流性(四)初正立有體(有)
二正立別相(散)
三斥前師非(若)
四對掉舉簡(二)初約作用簡(二)初問(掉)
次答(彼)
次約徧染簡次答(或)
初問(染)
八不正知(二)初釋體用(云)
次明分位(有)
三釋與并及言○
次諸門分別○
○三釋與併及言(三)初顯隨煩惱非唯二十(與)
次簡頌所說唯有二十(唯)
三結示餘染皆此所攝(此)
○次諸門分別(十二)初假實門(如)
二俱生分別門(二)
三自類相應門(三)初小隨(此)
次中隨(中)
三大隨(二)初正釋(論)
次通妨(有)
四諸識相應門(此)
五諸受相應門(二)初依實義釋(由)
次隨麤相釋(若)
六別境相應門(如)
七根本相應門(中)
八三性相攝門(小)
九界攝現緣門(三)初三界繫屬(小)
次三界現起(生)
三三界相緣(中)
十學等相攝門(二)
十一三斷相攝門(二)初判後十(後)
次判前十(前)
十二隨境立名門(然)
第七卷
○`[卷七之一]`五不定心所(三)初結前問後(巳)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三)初釋不定通名(論)
次釋悔等別名(二)初悔眠(二)初別釋行相(二)初惡作(悔)
次睡眠(眠)
次通簡體性(四)初師唯癡分攝(有)
次師癡無癡攝(有)
三師思慧想攝(有)
四師各別有體(有)
次尋伺(二)初釋體用(尋)
次明分位(並)
三釋二各二言(二)初標(二)
次釋(三)初師尋伺各二(有)
次師二種各二(有)
三師顯不定義(有)
次諸門分別(十三)初假實門(四)
二自類相應門(四)
三諸識相應門(二)初簡不與七八俱(四)
次明唯與第六俱(二)初悔眠(悔)
次尋伺(二)初師亦五識俱(有)
次師唯意識俱(四)初引論釋成(有)
二釋通妨難(捨)
三復明非五(又)
四通前引論(然)
四諸受相應門(有)
五別境相應門(四)
六信等相應門(悔)
七煩惱相應門(悔)
八隨惑相應門(悔)
九三性相攝門(二)初總明通三性(此)
次別明通善等(二)初通善性(有)
次通無記(二)初二無記(後)
次四無記(四)
十界繫現緣門(三)初三界繫屬(惡)
次三界現起(悔)
三三界相緣(下)
十一學等相攝門(悔)
十二三斷相攝門(二)初正明四種通三斷(悔)
次別以尋伺對五法(二)初師唯分別攝(有)
次師亦正智攝(三)初正釋(有)
次轉解(未)
三通論(雖)
十三三結例餘門(餘)
○次總示二諦(二)初略問答定即離(如)
次廣問答顯二諦(二)初難即離(二)初標失(二)
次釋成(二)初明離心之過(若)
次明即心之失(若)
次答玅理(二)初正答(二)初約王所相望顯二諦(二)初依世俗以明離心有性(二)初正明有性(應)
次通前引教(以)
次依勝義以示非即非離(此)
次例諸識相望顯二諦(諸)
次結歎(是)
○`[卷七之二]`次明共依等後三門(三)初結前問後(巳)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三)初釋共依門(論)
次釋俱轉門(三)初法釋(二)初釋五識隨緣現(五)
次釋或俱或不俱(由)
次喻明(如)
三指廣(此)
三釋起滅分位門(二)初釋意識常現起(二)初對諸識通明起不起(由)
次對前五別明常現起(又)
次釋五位亦不行(三)初正明五位(三)初標徵(五)
次別釋(三)初釋無想天報(三)初正釋無想(無)
次簡識有無(三)初師常無六識(有)
次師初無後有(若)
三師初後俱有(二)初正釋(有)
次引證(二)初引入義顯初非無(瑜)
次引滅義顯初定有(決)
三明所繫地(彼)
次釋二無心定(二)初略明(及)
次廣釋(二)初無想定(四)初正釋定體(無)
二三品修相(修)
三界性等攝(此)
四定所起處(二)初師唯欲界起(有)
次師欲色界起(有)
次滅盡定(四)初正釋定體(滅)
二三品修相(修)
三界等所攝(此)
四定所起處(二)初初起處所(此)
次斷惑方起(二)初通明三乘(二)初全斷見起(要)
次分斷修起(二)初正釋(二)初師下八地伏七斷欲(有)
次師九地中伏五斷四(有)
次通訪(二)初難(若)
次釋(二)初順破答(斷)
次逆彼答(雖)
次別明菩薩(二)初回心(若)
次直往(二)初漸悟(若)
次頓悟(有)
三釋睡眠悶絕(三)初總標(無)
次別釋(二)初睡眠(疫)
次悶絕(風)
三結屬(或)
三總結(除)
次釋及與言(二)初問(正)
次答(二)初師顯生死時(有)
次師顯五無雜(三)初斥前(彼)
次申正(應)
三通妨(此)
三判通聖凡(此)
○次會三能變俱轉示二諦(三)初總明俱轉(是)
次料簡俱義(六)初簡示多識俱轉唯一有情(二)初問(若)
次答(二)初反詰(若)
次顯正(然)
二(簡示)多識轉有多等無間緣(二)初問(一)
次答(二)初答等無間緣(二)初順問意答(既)
次奪破唯一(又)
次答多識轉義(二)初以生緣力齊明諸識俱(又)
二舉心所例明異類並起(又)
三復約譬喻顯多識俱轉(又)
四以同時意識辨與五俱(又)
三(簡示)一同時意識緣境容多(二)初問(如)
次答(如)
四簡示諸識同類不俱(二)初問(何)
次答(於)
五簡示同時意識應有(二)初問(若)
次答(五)
六簡示諸識不相應(二)初問(多)
次答(非)
三結示二諦(三)初正示(八)
次簡非(如)
三引證(如)
○`[卷七之三]`次九行頌廣釋外難顯唯識(四)初釋我法難(三)初結前問後(巳)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二)初約相見分釋(論)
次約似我法釋(或)
次釋小乘難(九)初唯識所因難(二)初略問答(由)
次廣釋義(二)初復問(雖)
次廣答(二)初教理別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三)初引五經(如)
次引四智(三)初標(又)
次釋(四)初相違識相智(一)
二無所緣識智(二)
三自應無倒智(三)
四隨三智轉智(四)
三結(菩)
三引一頌(又)
次總結(此)
次顯理(二)初正顯(二)初總能緣顯親相分(二)初前五(極)
次後三(餘)
次明所緣不離心體(二)初親所緣緣(此)
次疎所緣緣(所)
次總結(此)
次結勸總證(二)初勸信(故)
次引證(二)初正引(慈)
次簡示(此)
二世事乖宗難(二)初難(若)
次釋(如)
三聖教相違難(二)初難(何)
次釋(依)
四唯識成空難(二)初難(此)
次釋(非)
五色相非心難(二)初難(若)
次釋(二)初正釋(名)
次引證(如)
六現量違宗難(二)初難(色)
次釋(現)
七夢覺相違難(二)初難(若)
次釋(如)
八外取他心難(二)初難(外)
次釋(誰)
九異境非識難(二)初略問答(二)初難(既)
次釋(奇)
次復問答(二)初難(不)
次釋(三)初斥失(汝)
次正釋(故)
三勸信(若)
二釋分別難○
三釋生死難○
四釋三性難○
○`[卷七之四]`二釋分別難(三)初外人申難(若)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略釋頌文(二)初染種現生染分別(二)初別釋句義(四)初釋第一句(三)初明四果種(二)初出所有(論)
次明所除(除)
次出種識體(此)
三簡示種識(種)
二釋第二句(此)
三釋第三句(展)
四釋第四句(即)
次示頌答意(此)
次淨種現生淨分別(諸)
次廣釋頌義(二)初徵(所)
次釋(二)初正釋緣生(三)初且明四緣(二)初標(緣)
次釋(四)初因緣(二)初標列(一)
次釋義(二)初正釋(二)初種子(種)
次現行(現)
次簡示(現)
二等無間緣(二)初正釋體用(二)初正釋(二)
次料簡(三)初遮俱轉(多)
次簡相應(心)
三簡無餘(二)初正簡(入)
次引證(云)
次對識歷明(四)初對第八(三)初正約界地明互為緣(即)
次約漏無漏等辨為緣(有)
三別示無漏初起界地(二)初問(此)
次釋(二)初標起(或)
次釋成(二)初頓悟菩薩(謂)
次迴心菩薩(二)初師唯欲界後(二)
次師亦通色界(有)
二對第七(二)初約界地等明互為緣(第)
次別示無漏所起界地(此)
三對第六(二)初約界地等明互為緣(第)
次別示無漏所起界地(初)
四對前五(二)初約界地等明互為緣(眼)
次別唯無漏唯從漏起(二)初師因中漏與無漏互起(有)
次師果上無漏唯從漏起(有)
三所緣緣(二)初正釋體用(三)初總明(三)
次別釋(二)初列(此)
次釋(若)
三結判(觀)
次對識歷明(四)初對第八心品(三)初師唯親所緣緣(第)
次師亦定有疎緣(有)
三師疎緣有無不定(有)
二對第七心品(第)
三對第六心品(第)
四對前五心品(前)
四增上緣(二)初總明(三)初明緣用(四)
次明簡取(雖)
三示轉處(此)
次別釋(三)初標數(然)
次出體(二)初明十九根(前)
次明後三根(二)初正釋(三)初未知當知根(三)初明位(未)
次出體(於)
三簡別(二)初傍修菩薩(前)
次迴心二乘(或)
次`[已【CB】,巳【卍續】]`已知根(始)
三具知根(諸)
次簡非(有)
三結廣(二)
次傍論十因○
三正示緣生○
次結斥指廣○
第八卷
○`[卷八之一]`次傍論十因(三)初四緣依處立因(二)初標徵(如)
次正釋(二)初十因依十五處立(十)初隨說因依語依處立(二)初正釋義(一)
次會集論(有)
二觀待因依領受依處立(二)
三牽引因依習氣依處立(三)
四(生起)因依有潤種子依處立(四)
五攝受因依六處立(五)
六引發因依隨順依處立(六)
七(定異)因依差別功能依處立(七)
八同事因依和合依處立(八)
九相違因依障礙依處立(九)
十(不相)違因依不障礙依處立(十)
次以二因攝上十因(二)初標(如)
次釋(二)初通攝(二)初菩薩地(二)初引文(菩)
次釋義(二)初正明相攝(二)初能生因攝六因中是因緣(二)初通攝六因中因緣種(此)
次別簡四因中現熏種(雖)
次方便因攝十因中非因緣(所)
次簡示攝意(非)
次有尋等地(二)初引文(有)
次釋義(二)初正明相攝(此)
次簡示攝意(非)
次局攝(二)初菩薩地(或)
次有尋等地(有)
次四緣依處攝因(二)初徵(所)
次答(二)初答四緣依處立義(二)初引文(論)
次釋義(二)初因緣所攝依處(二)初通攝(二)初正攝六依處中因緣種(此)
次別簡四依處中現熏種(雖)
次局攝(或)
次二緣所攝依處(二)初通攝(言)
次局攝(或)
次答四緣攝十因二因(論)
三因緣依處得果(二)初問(所)
次答(三)初答果數唯五(果)
次答依處得果(二)初引文(瑜)
次釋義(二)初約通釋(習)
次約局釋(或)
三答因緣得果(如)
○三正示緣生(二)初結前起後(傍)
次釋緣生相(二)初種現生分別(二)初明前半頌種生分別(二)初明染種生染分別(本)
次例淨種生淨分別(生)
次明後半頌現起分別(二)初明染現展轉生染分別(二)初標(現)
次釋(五)初有情自他展轉為緣(謂)
二自八識聚展轉為緣(自)
三自類前後展轉為緣(自)
四同聚異體展轉為緣(同)
五同體四分展轉為緣(同)
次例淨現展轉生淨分別(淨)
次現種生種子(二)初問(既)
次答(種)
○次結斥指廣(二)初結斥(依)
次指廣(雖)
○`[卷八之二]`三釋生死難(三)初外人申難(雖)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四)初師業取相續(三)初正釋頌文(二)初釋前二句(二)初釋習氣(二)初諸業習氣(論)
次二取習氣(相)
次釋俱義(俱)
次釋後二句(前)
次結斥外問(由)
三總申頌意(此)
二師習氣相續(三)初總標(復)
次別釋(二)初名言習氣(一)
次我執有支(二)初分釋二習氣(二)初我執習氣(二)
次有支習氣(三)
次通結增上緣(應)
三屬頌(二)初結屬(此)
次指同(俱)
三師障支相續(二)初正約三障釋(三)初三障習氣(復)
次判屬二緣(前)
三結屬頌文(二)初結屬(領)
次指同(俱)
次以障攝有支(三)初標列指廣(此)
次別釋有支(三)初正釋支體(二)初標(然)
次釋(四)初能引支(一)
二所引支(四)初正釋五支(二)
二簡種相攝(此)
三會通經論(集)
四五支次第(二)初聖教假說前後(識)
次依當果明前後(二)初正釋(或)
次會異(由)
三能生支(二)初總釋(三)
次別釋(二)初正釋義(謂)
次會瑜伽(有)
四所生支(二)初總釋(四)
次別釋(謂)
次料簡支義(八)初簡老附死支(老)
二簡病非有支(病)
三簡名色徧不徧(二)初問(名)
次答(定)
四簡愛支徧非徧(二)初問(愛)
次答(定)
五簡所生所引不同(二)初問(何)
次答(二)初約因果難易釋(因)
次約生厭了知釋(然)
六簡發業潤業不同(二)初問(何)
次答(三)初約勝劣門答立名不同(雖)
次約熏不熏出廣略所以(要)
三別釋愛增妨(雖)
七簡發潤所依緣地(諸)
八簡因果及世異同(此)
`[卷八之三]`三諸門分別(十七)初假實分別門(此)
二一非一事門(五)
三染與不染門(三)
四獨雜分別門(無)
五色非色攝門(六)
六有漏無漏門
七有為無為門(皆)
八三性分別門(無)
九三界分別門(雖)
十能治所治門(土)
十一學等分別門(一)
十二二斷分別門(二)初師通二斷有通局(有)
次師一切皆通二斷(二)初標(有)
次釋(二)初難前師(論)
次申正義(二)初正申(二)初別對前師申三支正義(然)
次通申十二支斷義不同(二)初明是染污者自性應斷(又)
次明非染污者非性應斷(二)初正明非性應斷(一)
次有二義故說斷(然)
次結示(說)
十三三受分別門(十)
十四三苦分別門(十)
十五四諦所攝門(皆)
十六四緣分別門(二)初總顯具闕(諸)
次別明有無(三)初明有因緣(二)初正明實義(愛)
次會通他論(二)初會集論(而)
次會瑜伽(瑜)
次辨餘二緣(無)
三結例無方(此)
十七惑苦相攝門(惑)
三結屬頌義(由)
四師染淨相續○
次總結○
○四師染淨相續(二)初正明染淨相續(三)初總明(復)
次徵標(所)
三別釋(三)初正釋(二)初分段(一)
次變易(三)初正釋(一)
次會異(二)初會意成身(如)
次會變化身(亦)
三料簡(四)初簡所知感生死(二)初問(若)
次答(如)
二簡道諦實感苦(二)初問(如)
次答(誰)
三簡資感有二益(二)初問(何)
次答(自)
四簡資感須所知(二)初問(彼)
次答(二)初正明須所知所以(既)
次簡判所留身不同(二)初正判所留由資助異(若)
次別判變易是二果攝(由)
次屬頌(二)初結屬(頌)
次指同(俱)
三釋疑(二)初釋變易無前盡復生疑(變)
次釋不說生死亦由現疑(雖)
次例明純淨相續(前)
○次總結(由)
○`[卷八之四]`四釋三性難(二)初正釋三性皆不離唯識(二)初外人申難(若)
次論主答釋(三)初略答徵起(應)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二)初別釋頌文(三)初釋徧計性(二)初略釋(論)
次廣釋(二)初總科分(或)
次別解釋(三)初能徧計(二)初標徵(初)
次釋相(二)初安慧八識王所皆能徧計(有)
次護法唯六七心品能徧計(三)初正釋(有)
次斥前(有)
三結示(由)
次所徧計(二)初標徵(次)
次釋相(攝)
三對依他明徧計所執(二)初徵(徧)
次釋(二)初(安慧立自證為依他相見)為徧計所執(有)
次(護法立王所四分皆依他二四句為徧計)所執(二)初正釋(二)初雙釋依徧(有)
次別證依他(二)初引教證(諸)
次立理證(不)
次斥前(又)
次釋依他起(二)初出依他體(由)
次簡釋緣生(頌)
三釋圓成實(三)初正釋圓成實體性(二)初釋圓成實三字(二)
次釋於彼等七字(此)
次對依他明非一異(三)初法(由)
次譬(云)
三合(由)
三明證此能了依他(三)初正釋(非)
次釋妨(雖)
三引證(依)
次總申頌意(此)
次義類相攝○
次別釋無性亦不離識性○
○次義類相攝(二)初正明相攝(十二)初與六無為相攝(二)初問(虗)
次答(三)
二與七真如相攝(二)初問(如)
次答(二)初列名體(七)
次明相攝(此)
三與六法相攝(二)初問(三)
次答(彼)
四與五事相攝(二)初問(三)
次答(三)初總標(諸)
次別釋(四)初二性攝五(謂)
二三性攝五(或)
三三性攝五(或)
四二性攝二(復)
三結示(諸)
五與五相相攝(二)初問(又)
次答(所)
六與四真實相攝(二)初問(又)
次答(世)
七與四諦相攝(二)初問(三)
次答(三)初總標(四)
次別釋(四)初苦諦三性(且)
二集諦三性(集)
三滅諦三性(滅)
四道諦三性(道)
三結配(七)
八與三解脫相攝(二)初問(三)
次答(理)
九與二諦相攝(二)初問(此)
次答(應)
十凡聖智境(二)初問(此)
次答(徧)
十一假實分別(二)初問(此)
次答(應)
十二異不異分別(二)初問(如)
次答(徧)
次結略指廣(如)
第九卷
○`[卷九之一]`次別釋無性亦不離識性(三)初躡前申難(若)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二)初釋三種無性(二)初總明三無性是密意說(論)
次別釋三無性依三性立(二)初徵(云)
次釋(二)初正釋(謂)
次簡濫(雖)
次釋唯識實性(二)初會圓成即勝義真如(二)初會歸勝義(此)
次會歸真如(二)初正會歸(亦)
次釋亦言(亦)
次會圓成即唯識實性(此)
次結示勸信(三)
○三後有五頌明修行之位次(二)初略明五種行位(二)初牒前問後(如)
次如次答釋(二)初標
次釋(二)初明二種種性(何)
次明五位悟入(何)
三明漸次悟入(云)
次廣明五種行位(五)初資糧位(三)初末論設問(初)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三)初正釋頌文(二)初明位即前二句(論)
次明惑即後二句(二)初略釋(此)
次廣釋(二)初釋二取隨眠(二)初正釋頌義(此)
次轉解二障(二)初正釋(二)初煩惱障(煩)
次所知障(二)初正釋(所)
次料簡(五)初分對諸識(此)
二對三性心(此)
三二障辯異(煩)
四對四無記(此)
五問答釋妨(二)初問(若)
次答(無)
次結判(如)
次釋未能伏滅(菩)
次明地所攝(此)
三所修行相(二)初正釋行相(三)初標徵(所)
次別釋(二)初躡智行(略)
次二利行(復)
三結示(如)
次明退不退(三)初標(此)
次釋(三)初菩提廣大屈引何他`[己【CB】,巳【卍續】]`己練(一)
次萬行難修屈省`[己【CB】,巳【卍續】]`己增修練(二)
三轉依難證屈引粗况妙練(三)
三結(由)
二加行位○
三通達位○
四修習位○
五究竟位○
○`[卷九之二]`二加行位(三)初末論設問(次)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三)初正釋頌文(三)初結前標列(論)
次釋總別名(二)初釋加行總名(此)
次釋煖等別名(三)初標(煖)
次釋(二)初總明(四)
次別釋(四)初煖位(依)
二頂位(依)
三忍位(依)
四世第一位(依)
三結(如)
三結屬頌文(二)初正結(皆)
次引證(依)
次復申頌義(三)初伏惑義別(此)
次所觀二諦(此)
三所依界地(二)初明成滿定在第四靜慮(菩)
次明初起唯依欲界善趣(唯)
三明地所攝(此)
○三通達位(三)初末論設問(次)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略釋(二)初總釋頌文(論)
次別解本智(三)初師相見俱無(有)
次師相見俱有(有)
三師唯見無相(有)
次廣釋(二)初釋位名(加)
次釋見道(三)初總標(然)
次別釋(二)初釋二見道(二)初釋二道義(二)初真見道(一)
次相見道(二)初正釋相見道(二)初標(二)
次釋(二)初明緣非安立諦三心(二)初正釋(一)
次簡名(有)
次明緣安立諦十六心(二)初正明二種十六心相見道(二)初標(二)
次釋(二)初依能所取以立十六(一)
次依下上諦以立十六(二)
次兼辨九心相見道(若)
次結示唯假立(諸)
次簡二道別(二)初明證性相別(前)
次明本後攝別(二)初正明二智攝二見道(前)
次別簡後得智有二分(二)初徵(諸)
次釋(三)初師二分俱無(有)
次師有見無相(有)
三師二分俱有(有)
次攝六現觀(二)初徵(此)
次釋(二)初明現觀體(六)
次明相攝義(此)
三結益(菩)
○`[卷九之三]`四修習位(三)初末論設問(次)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略釋頌文(四)初釋第一句(論)
二釋第二句(是)
三釋第三句(數)
四釋第四句(二)初牒頌總標(此)
次釋成轉依(二)初轉持種依得二果(依)
次轉迷悟依得涅槃(三)初正釋(或)
次通妨(如)
三簡示(雖)
次廣釋頌義(三)初徵標(云)
次正釋(二)初總標(謂)
次別釋(二)初明十地因(四)初釋十地名義(三)初標(言)
次釋(十)初極喜地(一)
二離垢地(二)
三發光地(三)
四燄慧地(四)
五難勝地(五)
六現前地(六)
七遠行地(七)
八不動地(八)
九善慈地(九)
十法雲地(十)
三結(如)
二釋修十勝行(三)初總標行名(十)
次正釋行義(十二)初明數門(施)
二出體門(此)
三明相門(此)
四無增減門(三)初明十無增減(此)
次明六無增減(三)初標(復)
次釋(六)初對治六蔽門(為)
二漸修佛法門(漸)
三漸熟有情門(漸)
四二道之因門(又)
五利生斷惑門(又)
六為無住涅槃因門(又)
三結(由)
三重顯十義(後)
五次第門(十)
六依止五修門(此)
七自類相攝門(此)
八六十互攝門(此)
九感果門(此)
`[卷九之四]`十三學相攝門(二)初標(十)
次釋(二)初釋三學(三)初戒學(戒)
次定學(定)
三慧學(二)初正明三慧相(慧)
次約位明具闕(如)
次明相攝(若)
十一五位具修門(此)
十二因位名異門(此)
三結要簡修(此)
三釋斷十重障○
四釋證十真如○
次明轉依果○
三簡示○
○三釋斷十重障(二)初標(十)
次釋(二)初正明十障(十)初異生性障(三)初正釋(二)初略釋障(一)
次正明斷(三)初對小明斷二種(二)初正釋(二)
次釋妨(二)
次簡明二道用別(二)初問(無)
次釋(斷)
三釋不說業果疑(雖)
次引證(由)
三料簡(二)初簡異二乘所斷(雖)
次簡初地亦斷俱生(理)
二邪行障(二)初正釋(二)
次引證(由)
三闇鈍障(二)初正釋(三)
次引證(由)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二)初正釋(三)初略釋障(四)
次正明斷(彼)
三復料簡(二)初簡第六識俱(二)初問(寧)
次釋(第)
次簡身見等言(身)
次引證(由)
五於下乘般涅槃障(二)初正釋(五)
次引證(由)
六麤相現行障(二)初正釋(六)
次引證(由)
七細相現行障(二)初正釋(七)
次引證(由)
八無相作加行障(二)初正釋(八)
次引證(由)
九利他不欲行障(二)初正釋(九)
次引證(由)
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二)初本地所斷未自在障(二)初正釋(十)
次引證(由)
次十地滿心所斷餘障(二)初正釋(此)
次引證(由)
次結屬二障○
第十卷
○`[卷十之一]`次結屬二障(二)初正結二障攝(此)
次明二障斷義(二)初斷種現位(二)初正釋(二)初煩惱障(煩)
次所知障(所)
次釋妨(雖)
次斷種漸頓(二)初徵(斷)
次釋(二)初釋所斷障(二)初第七識俱二障種(第)
次餘六識俱二障種(二)初煩惱障種(餘)
次所知障種(所)
次明能斷道(二)
○四釋證十真如(二)初標(十)
次釋(二)初正釋義(十)初徧行真如(一)
二最勝真如(二)
三勝流真如(三)
四無攝受真如(四)
五類無別真如(五)
六無染淨真如(六)
七法無別真如(七)
八不增減真如(八)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九)
十業自在所依真如(十)
次明立意(雖)
○次明轉依果(二)初承前起後(如)
次正釋轉依(二)初釋轉依位別(三)初總標(轉)
次別釋(六)初損益轉(一)
二通達轉(二)
三修習轉(三)
四圓滿轉(四)
五下劣轉(五)
六廣大轉(六)
三簡示(此)
次釋轉依義別(三)初總標(轉)
次別釋(四)初能轉道(二)初標(一)
次釋(二)初能伏道(一)
次能斷道(二)初正釋(三)
次料簡(二)初師有斷無斷者(有)
次師二智俱有斷(有)
二所轉依(二)初標(二)
次釋(二)初持種依(一)
次迷悟依(二)
三所轉捨(二)初標(三)
次釋(二)初所斷捨(一)
次所棄捨(二)初正釋(二)
次料簡(二)初師無間道捨(有)
次師解脫道捨(有)
`[卷十之二]`四所轉得(三)初總標(四)
次別釋(二)初所顯得(二)初總釋所顯得(一)
次別明四涅槃(三)初總標(涅)
次別釋(二)初正釋(四)初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
二有餘依涅槃(二)
三無餘依涅槃(三)
四無住處涅槃(四)
次料簡(二)初約聖凡通簡(一)
次中問答別簡(五)初簡善逝有有餘依(二)初問(如)
次答(雖)
二簡二乘容有前三(二)初問(若)
次答(有)(兩番)初一番(二)初約圓寂義隱答次問(然)
次約未證無餘答初問(爾)
次一番(二)初依無住處答次問(或)
次約不定性答初問(二)初正釋不定無無餘依(又)
次轉釋一類有無餘依(二)初正釋有無餘(謂)
次對佛辯同異(此)
三簡斷所知得無住處(二)初問(諸)
次答(彼)
四簡斷所知不得擇滅(二)初正簡(二)初問(若)
次答(擇)
次釋難(二)初難(既)
次釋(二)初明(無住非滅)縛得故非擇滅攝(二)初正釋(非)
次難釋(二)初約(不動等二)難唯斷縛得擇滅(若)
次約(暫離釋不)動等亦非擇滅攝(非)
次明(無住是滅)障得故亦擇滅攝(三)初正立(或)
次釋成(擇)
三結示(故)
五簡所知亦障涅槃(二)初問(既)
次答(說)
三簡示(如)
次所生得○
三結示○
三簡示○
○次所生得(二)初正釋(二)初總明所生得(二)
次別釋四智品(二)初徵(云)
次釋(二)初正釋智品(二)初別釋體相(四)初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一)
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二)
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三)
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四)
次總示立名(如)
次諸門分別(二)初正釋(四)初轉得門(三)初師轉識成智(此)
次師智依識轉(智)
三師轉強得強(又)
二初起門(二)初別明(四)初大圓鏡智(二)初師無間道時起(大)
次師解脫道時起(有)
二平等性智(平)
三妙觀察智(妙)
四成所作智(二)初師修道位亦起(成)
次師成佛時初起(有)
次總簡(此)
三緣境門(四)初大圓鏡智(二)初師但緣真如(大)
次師緣一切法(有)
二平等性智(三)初師但緣第八(平)
次師但緣真如(有)
三師徧緣真俗(有)
三妙觀察智(妙)
四成所作智(二)初師但緣五種現境(感)
次師徧緣三世諸法(有)
四作用門(二)初承前標後(此)
次釋四用別(謂)
次結廣(如)
次結示(此)
○三結示(此)
○三簡示(雖)
○三簡示(此)
○`[卷十之三]`五究竟位(三)初末論設問(後)
次舉本頌答(頌)
三末論釋成(二)初指前標相(論)
次正釋頌文(三)初釋第一句(二)初正釋(此)
次釋妨(二)初釋四智唯無漏妨(二)初問(清)
次答(道)
次釋佛應無五根等妨(二)初問(集)
次答(二)初(有二師明如來根識)等非蘊處界攝(二)初初師(有)
次次師(二)初釋義(有)
次料簡(成)
次(第三師明如來身土)等亦蘊處界攝(四)初正立義(有)
二會相違(二)初會集論(集)
次會餘處(然)
三斥前師(若)
四結正釋(故)
次釋第二句(三)初釋不思議(以)
次釋善字(二)初正釋(此)
次釋妨(二)初問(論)
次答(此)
三釋常字(此)
三釋後二句(二)初釋安樂二字(此)
次釋解脫等八字(二)初釋解脫身三字(二)
次釋大牟尼名法(二)初略明頌義(大)
次廣解法身(三)初明能依身(四)初正釋三身(二)初總標(如)
次別釋(三)初自性身(一)
次受用身(三)初標(二)
次釋(二)初自受用(一)
次他受用(二)
三結(合)
三變化身(三)
二五法相攝(二)初標(以)
次釋(二)初初師(有)
次次師(二)初明一真如攝自性身(二)初正釋(有)
次通論(然)
次明後四法攝餘二身(二)初正釋(二)初通明智攝二身(四)
次轉釋自受用身(說)
次斥前(二)初正斥(又)
次釋疑(然)
三三身德別(如)
四自他利殊(又)
次明所依土(四)初法性土(又)
二自受用土(自)
三他受用土(他)
四變化土(若)
三身土合簡(二)初(別約諸佛)分簡身土有同不同(三)初自性身土(自)
次自受用身土(自)
三餘二身土(二)初標(餘)
次釋(所)
次(通約生佛)合簡身土所變不同(二)初約漏等判屬四諦(二)初明無漏識變者道諦攝(此)
次明有漏識變者苦集攝(有)
次約三性別示五觀(五)初示遣虗存實觀(二)初(安慧)立相見為虗自證為實(然)
次(以護法立)徧計為虗四分俱實(或)
二示捨濫留純觀(二)初問(內)
次答(唯)
三示攝末歸本觀(或)
四示遣相證性觀(真)
五示隱劣顯勝觀(此)
○第三釋結施願分(二)初結示題名(此)
次結歸施願(巳)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51 冊 No. 825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