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07 註華嚴法界觀科文 圭峰蘭若沙門 宗密 述 將釋觀文大分為(三)初解首序述一部之提綱(二)初釋序題(二)初明所述序題(注) 二明能述之人(歸) 二明序義(二)初正釋序文(四)初明法界顯所詮理深(三)初總標所宗法界(二)初總標(法界) 二辨相(從本) 二明相用以顯難思(無有) 三約觀心重明玄妙(非徵) 二歎華嚴明能詮教勝(二)初明眾生迷惑為發起因(二)初明眾生迷惑(甚矣) 二辨迷惑之相(身反) 二如來大悲觀機設教(二)初明如來悲歎(故世) 二明為說深經(三)初說經令悟(於是) 二歎德令欣(故此) 三總結經勝(真可) 三集觀文之所以(二)初顯經深難悟(然此) 二藉觀門通釋(二)初明正設觀門(於是) 二顯觀門勝益(使其) 四明注解之因由(二)初彰觀門深妙(然此) 二明要茲注解(三)初明注解(於是) 二顯勝益(使人) 三舉喻顯(朗然) 二通釋疑難(二)初問答通釋(三)初約經通釋(二)初大經繁廣乖理門(二)初定宗(或問) 二正申難(世尊) 二華嚴稱性相應答(三)初以理通釋(三)初明性德普周(答曰) 二明稱性說經(故如) 三顯德用難思(三)初能辨圓融(故佛) 二約悟顯玄(證此) 三以注通妨(世人) 二反悟迷倒(由是) 三結答前問(然則) 二約觀通釋(二)初經廣觀略相違問(三)初定宗(問曰) 二申難(今數) 三縱奪重難(若觀) 二經廣觀略相應答(二)初正答前難(四)初舉喻(二)初正明(答曰) 二反顯(不登) 二法合(三)初合宗廟京邑(故法) 二合國經(明因) 三合高臺(觀) 三正顯相應(故欲) 四結答前問(夫如) 二明三重所以(二)初問(然則) 二答(三)初明真空觀(二)初約所被機以明設觀因由(答曰) 二約能對法以顯觀門勝益(於是) 二明理事無礙觀(二)初明所因(菩薩) 二顯勝益(使觀) 三明周遍含容觀(二)初明所因(菩薩) 二顯勝益(使觀) 三約注通釋(三)初通略注無益(二)初注文太略無益問(二)初定宗(問曰) 二申難(今略) 二略注生智為妙答(五)初通標觀門為略注之因由(答曰) 二以智造玄明廣釋之無益(但應) 三約題辨義顯非廣釋(且首) 四出其所以正明略注(然不) 五總約名題結答前問(夫觀) 二縱奪除疑(二)初呈疑(問曰) 二通釋(答) 三躡跡通難(二)初難(問曰) 二答(答) 二疑盡悟圓(惑者) 二釋本文明三重之玄妙○ 三明略偈彰觀行之甚深○ ○二釋本文明三重之玄妙(二)初釋題目(二)初釋注題(二)初所注之題(注) 二能注之人(圭) 二釋觀題(二)初明所集觀題(修二)初釋能修(止) 二明所修(二)初明所依經(三)初標(所依) 二釋(大者) 三料揀(略無) 二明能依觀(三)初明所觀法界(二)初總標所宗(清涼) 二別彰義類(然心) 二辨能觀之智(情) 三能通之門(三)初明三重所以(除事) 二躡迹通妨(若獨) 三結歸三重(此三) 二集觀之人(京終)(三)初明化迹(姓杜) 二辨宗承(是華) 三集觀因由(二)初所集境(此是) 二結成所集(遂於) 二釋本文(二)初分章(真空) 二正釋(三)初真空觀(二)初總標(第一) 二別釋(四)初會色歸空觀(二)初標(就初)(三)初略科判(前三) 二料揀前三(四)初明斷空(前三) 二明實色(四)初總明(二簡) 二別釋(言) 三出所以(約情) 四會通(然此) 三雙簡(三雙) 四總會通(據義) 三會寶性(寶) 二釋(四)初簡斷空(四)初標(一色) 二徵 三釋(二)初釋上句(色不)(二)初明斷滅(四)初通釋斷空(斷空) 二別顯(此有) 三結成(今簡) 四引證(故中) 二約人顯法(二)初正明(然外) 二引證(故肇) 二釋下句(以色)(四)初明即空所以(以色) 二釋真空(故今) 三非斷滅(不合) 四結成所歸(所言) 四結(二)初結釋(良由) 二結標(是故) 二簡實色(四)初標(二色) 二徵 三釋(二)初釋上句(二)初明所簡因由(以間) 二約人顯法(此簡) 二釋下句(然青)(二)初明影略通釋伏難(然前) 二約義破色以顯真空(二)初標(空有) 二釋(四)初無邊義(二)初縱破(一無) 二奪破(空既) 二無壞義(四)初立義所因(二無) 二縱奪正破(謂) 三託喻反救(救曰) 四就理奪破(破曰) 三無難義(二)初標義立難(三無) 二以理推破(三)初以色入空成雜破(破曰) 二不雜俱存乖義破(若言) 三色空相違非理破(二)初標牒所疑(若言) 二正顯相違(何者) 四結顯(故上) 四結(良以) 三雙簡(四)初標(三) 二徵 三釋(二)初釋上句(以空) 二會下句(會色) 四結(二)初正結此門(良由) 二通結前三(上三) 四顯理(二)初正顯(四)初標(四) 二徵 三釋(凡是) 四結(是故)(三)初正顯真空(既非) 二會同五性(空非) 三引昔證(古) 二結例(如色)(四)初明結例所以(色是) 二引教證成(如大) 三正明結例(應云) 四約教結成(即不) 二明空即色觀○ 三空色無閡觀○ 四泯絕無寄觀○ 二理事無礙觀○ 三周徧含容觀○ ○二明空即色觀(二)初總標(第二)(三)初正明所標(簡情) 二引教證(當般) 三會通前門(唯第) 二別釋(四)初簡斷空(四)初標(一) 二徵(何以) 三釋(二)初釋上句(斷) 二釋下句(真) 四結(要由) 二簡實色(四)初標(二) 二徵(何以) 三釋(二)初釋上句(以空) 二釋下句(然不) 四結(二)初結釋(要由) 二結標(故云) 三雙簡(四)初標(三) 二徵(何) 三釋(二)初釋上句(空是)(二)初對前會釋(對上) 二舉喻以顯(如鏡) 二釋下句(必與)(二)初正明此句(二)初法釋(無色) 二喻顯(如鏡) 二料揀前句(二)初總明(此不) 二別釋(有理) 四結(三)初結釋(良由) 二結標(是故) 三通結前三(上三) 四顯解(二)初正顯(四)初標(四) 二徵(何) 三釋(凡是) 四結(是故) 二結例(如空) ○三空色無礙觀(三)初標(第三)(三)初釋妨顯真(雖有) 二約文辨義(文中) 三結歸名題(是故) 二釋(三)初明色不閡空(謂色) 二明空不閡色(空) 三約注通釋(三)初料揀(色空) 二正釋(謂若) 三會異本 三約人結顯(是故) ○四泯絕無寄觀(二)初標(第四)(二)初標科(文二) 二`[料【CB】,科【卍續】]`料揀(初中) 二釋(二)初正釋此觀(二)初正泯絕(五)初拂明空即色(謂此) 二拂會色歸空(亦不) 三雙拂結例(一切) 四展轉拂迹(不可) 五結成行境(是謂)(二)初明是行之境(有) 二明行即是境(二者) 二徵釋所以(何以)(三)初明泯絕所以(真空) 二釋成泯絕(今情) 三結明正念(正念) 二總辨四句(三)初正分解行(又於)(四)初科分略釋(已上) 二離謗顯勝(又`[初【CB】,物【卍續】(cf. T45n1884_p0687a14)]`初) 三約教會通(又初) 四科揀三觀(三)初據文配當(又乍) 二約宗揀異(細詳) 三以理斥破(若此) 二反顯相資(三)初用解成行(若不) 二絕解成行(若不) 三捨解成行(若守) 三總結(是故) ○二理事無礙觀(二)初釋觀題(理二)初釋妨揀異以顯因由(前雖) 二約別深勝成立此門(今諸) 二釋本文(三)初標(但理)(三)初約法辨名(具此) 二約境顯智(觀事) 三全通教理(`[已【CB】,巳【卍續】]`已當) 二釋(二)初約注標列(次下) 二正釋十門(五)初相徧對(四)初正釋(二)初理徧於事(四)初標(一理) 二釋(謂能) 三徵(何以) 四結(是) 二事徧於理(四)初標(二事) 二釋(謂能) 三徵(何以) 四結(是) 二歎深(二)初顯法超情(此全)(三)初明超情(一塵) 二釋離見(真理) 三會異本(有本) 二分喻不全(非世)(二)初引經證成(經云) 二結明深旨(此因) 三喻指(二)初約注科判(此下) 二正明別相(四)初大小無礙(如全) 二一異無礙(同時) 三諸法各各全徧(又大) 四約注記合(思之) 四問答(二)初約注科判(此下) 二正明問答(二)初對喻中初兩節為問答(二)初問(三)初約理望事(二)初以徧難小(問理) 二以小難徧(既不) 二約事望理(二)初以徧難大(一塵) 二以大難徧(若不) 三結成難意(既成) 二答(二)初總標(答曰) 二別顯(二)初以理望事(三)初標(先理) 二釋(二)初定別宗(二)初明非異故全徧(一真) 二明非一故非小(二真) 二正答難(二)初非小即全徧(三以) 二全徧即無分(四以) 三約注結成(宗因) 二以事望理(三)初標(次事) 二釋(二)初定別宗(二)初明非異故全帀(一事) 二明非一故不大(二事) 二正答難(二)初不壞小而全帀(三以) 二塵全帀而不大(四以) 三約注結成(宗因) 二對後一節所喻為問答(二)初問(三)初開兩關立難端(問) 二牒兩關正申難(二)初以有難徧(若塵) 二以無難徧(若) 三以相違結成難(義甚) 二答(二)初總標宗因(答以) 二以別廣答(二)初以理望事(三)初標(先就) 二釋(四)初徧多不礙徧一(一以)(三)初定別宗(前問) 二述所因(謂理) 三結喻顯(且約) 二徧一不礙徧多(`[二【CB】,一【卍續】(cf. T45n1884_p0688b27)]`二全) 三同時各徧(三以) 四理非一多(四以) 三料揀前三(前三)(二)初牒難(前難) 二結答(今以) 二以事望理(三)初標(次就)(三)初釋所標(即前) 二問所以(此就) 三約法成問(若問) 二釋(四)初一徧不礙多徧(一一) 二多徧不礙一徧(二一) 三同時各徧(三以) 四事非內外(四以) 三約注料揀(二)初明內外亦一多(問前) 二明全徧非多理(一以) 二相成對○ 三相害對○ 四相即對○ 五相非對○ 三結勸○ ○二相成對(二)初依理成事(三)初標(三依) 二釋(四)初定宗(謂事) 二顯因(以諸) 三喻指(如波) 四法合(依如) 三約注引證(勝) 二事能顯理(三)初標(四事)(二)初法喻雙顯(如影) 二引教證(起信) 二釋(四)初定宗(謂由) 二顯因(以事) 三喻指(`[猶【CB】,由【卍續】(cf. T45n1884_p0689a190)]`猶如) 四法合(當知) 三約注引證(須彌) ○三相害對(二)初以理奪事(三)初標(五以) 二釋(三)初定宗(謂事) 二顯因(以離) 三喻指(`[如【CB】,以【卍續】(cf. T45n1884_p0689a26)]`如水) 三約注引證(出現) 二事能隱理(三)初標(六事) 二釋(三)初正釋(謂真) 二喻顯(如水) 三引經證(經云) 三約注引證(問) ○四相即對(二)初真理即事(二)初標(七) 二釋(四)初定宗(謂凡) 二顯因(以是) 三結示(是故) 四喻指(如水) 二事法即理(三)初標(八) 二釋(三)初正釋(謂緣) 二引證(故說) 三喻顯(如波) 三約注會通(前門) ○五相非對(二)初真理非事(二)初標(九) 二釋(三)初定宗(謂即) 二顯因(以真) 三喻指(如即) 二事法非理(三)初標(十) 二釋(四)初定宗(謂全) 二顯因(相性) 三結示(是故) 四喻指(如全) 三約注會通(七八) ○三結勸(三)初結束前義(此`[上【CB】,[-]【卍續】(cf. T45n1884_p0689c05)]`上)(三)初真空四義(真空) 二妙有四義(妙有) 三明初對是總 二別收十門(三)初明理事(約理) 二結無礙(逆順) 三約注料揀(二)初明後八隱顯等殊(又事) 二顯初對無別異相(不會) 三結勸(深思) ○三周徧含容觀(二)初釋題目(周徧) 二釋本文(三)初總標(事如) 二正釋(十)初理如事門(三)初標(一理)(`[二【CB】,四【卍續】]`二)初釋所標(由此) 二會異本(有本) 二釋(謂事)(四)初正釋(真理) 二喻顯(如耳) 三法合(今理) 四揀異(不同) 三約人證成(是) 二事如理門(二)初標(二事) 二釋(三)初標宗(二)初出徧之所以(謂二)初正明所因(先出) 二屬對前後(此與) 三正顯所宗(故事) 二別示徧相(遂令) 三結例諸法(如一) 三事含理事門(二)初標(三) 二釋(二)初正釋此門(二)初釋(三)初標宗(謂諸) 二指一塵能含攝(如一) 三明多法如理現(由剎)(二)初正釋(指一) 二會通(然) 二結例(如一) 二總融二門(二)初標(此理)(二)初標(為) 二釋(由非) 二別顯(四)初明第一句(上一) 二明三句(二) 三通示所因(各有) 四約注科揀(二)初通論含徧(通) 二別明含徧(若準) 四通局無礙門(三)初標(四通) 二釋(二)初局不關通(謂諸) 二通不關局(由非) 三結(即遠) 五廣陿無礙門(三)初標(五廣) 二釋(二)初陿不關廣(謂) 二廣不關陿(由) 三結(是則) 六徧容無礙門(三)初標(六徧)(二)初二門因由(六七) 二述成二門(但以) 二釋(二)初徧即是容(二)初顯因(謂此)(二)初釋此門(以一) 二料揀後門(若多) 三辨相(故徧)(二)初正明(謂一) 二喻顯(若以) 二容即是徧(二)初顯因(又由) 二辨相(故令) 三結(是) 七攝入無礙門(三)初標(七) 二釋(二)初明大即是攝(二)初顯因(謂彼) 二辨相(故一)(二)初正釋(多入) 二喻顯(如九) 二明攝即是入(二)初顯因(又由) 二辨相(故一) 三結(同時) 八交涉無礙門○ 九相在無礙門○ 十普融無礙門○ 三結勸○ ○八交涉無礙門(三)初標(八交)(二)初揀異前門(六七) 二正辨此門(今此) 二釋(二)初標四句(謂一)(二)初料揀句數(雖似) 二問答對辨(二)初對前門問答(三)初間(問既) 二答(答) 三出所以(若更) 二對後門問答(三)初問 二答 三約義通會二門(二門) 二正明四句(四)初一望一切(謂一) 二一切望一(一切) 三一望一(一攝) 四一切望一切(一切) 三結(同時) ○九相在無礙門(三)初標(九) 二釋(二)初標(謂一)(二)初揀異前門(此與) 二正辨此門(今則) 二正明四句(四)初一望一(攝一)(二)初明能攝(上一) 二明攝入(三)初法喻雙顯(且此) 二法合(此即) 三會通(直) 二一切望一(攝一切)(三)初喻顯(如東) 二法合(則一) 三會通(都以) 三一望一切(攝一)(二)初以喻正顯(如東) 二就喻會通(或) 四一切望一切(攝一切)(四)初直明當句(此中) 二料揀前三(前三) 三正辨圓融(論其) 四約人顯妙(即諸) 三結(同時) ○十普融無礙門(三)初標(十) 二釋(謂一)(三)初約八九二門(普融) 二會通前九門(然) 三結顯無礙(既) 三結歸觀心(准前)(二)初約八九互融(三)初明八九互礙(二)初明第八門(且準) 二明第九門(第九) 二顯普融別相(二)初標(今若) 二釋(二)初舉一法為能攝入(初以) 二舉一切為能攝入(次以) 三結成普融(如是) 二會通十玄(將) 三結勸(令圓) ○三明略偈彰觀行之甚深(二)初釋題目(二)初所注之題(注) 二能注之人(抗) 二釋本文(三)初真空觀(若人)(四)初會相歸性 二明性即相 三正顯無礙 四泯同平等 二理事無礙觀(祇用)(四)初理徧於事 二事徧於理 三理融通智 四智通徹理 三周徧含容觀(一念)(四)初理如事 二事如理 三時處無盡 四智照無盡 注華嚴法界觀門科文(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58 冊 No. 1007 註華嚴法界觀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