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008
注華嚴法界觀科
平江府普慈寺釋 宗豫 述
注華嚴法界觀科(二)初序引(二)初題目(二)初所述序題(注華)
二能述人號(緜州)
二序文(五)初明真理(三)初標指直釋(法界)
二翻顯難思(無有)
三示唯智境(非徹)
二顯至教(四)初違真趣妄(甚矣)
二傷迷說教(故世)
三顯教利益(令一)
四讚教圓滿(故此)
三示觀門(三)初歎教顯意(然此)
二正示述作(於是)
三結顯功能(使其)
四彰注解(三)初歎教顯意(然此)
二正示述作(於是)
三結顯功能(使人)
五顯問答(四)初約旨對詮(二)初問(或問)
二答(五)初據法演教(答曰)
二正示深廣(二)初通示廣深(故凡)
二別顯徧容(故佛)
三證法解脫(證此)
四傷`[已【CB】,巳【卍續】]`已迷倒(由是)
五結未為廣(然則)
二約經對觀(二)初正明經觀(二)初問(問曰)
二答(三)初喻經觀相資(答曰)
二辨五法差別(二)初備列五法(故法)
二正分力用(故欲)
三結廣略有在(夫如)
二別示三重(二)初徵起(然則)
二申明(三)初真空絕相(二)初約迷(答曰)
二示觀(於是)
二理事無礙(二)初約迷(菩薩)
二示觀(於是)
三周徧含容(二)初約迷(菩薩)
二示觀(於是)
三約昔對注(二)初問(問曰)
二答(二)初正答所問(二)初不須廣解(二)初直造觀門(三)初別示觀門(答曰)
二明設門意(初心)
三宜直鑒法(但塵)
二廣解無益(三)初重煩無益(若別)
二反翳真趣(又此)
三意非傍通(且首)
二必藉略注(三)初正明注意(然不)
二簡備合宜(故其)
三總結大意(夫觀)
二躡跡會通(二)初恐心難入(問曰)
二遇師佛必注(問曰)
四疑盡歎仰(感者)
二觀文○
○二觀文(二)初題目(四)初所注名題(注法)
二能注人號(圭峯)
三所述觀題(六)初通明修義(止觀)
二所依經名(三)初通分能所(所依)
二別釋文義(大者)
三示略所以(略無)
三所觀法界(二)初總明一真(清涼)
二別分四義(然心)
四能觀觀心(情盡)
五能詮觀門(此八)
六釋有三重(三)初正明除事(除事)
二分四所以(若分)
三別明重字(此三)
四能述人號(三)初正跡示本(姓杜)
二約其師承(是華)
三別釋集字(此是)
二本文(二)初分門(真空)
二隨釋(三)初真空絕相(二)初標章列名(第一)
二隨門別釋(四)初會色歸空觀(二)初總標注(二)初總分四門(前三)
二別示前三(三)初正明所揀(三)初斷空(前三)
二實色(四)初正明(二簡)
二牒顯(言實)
三出因(約情)
四會通(然此)
三雙揀(三雙)
二重明文義(據義)
三揀去亂意(寶性)
二別示(二)初揀情(三)初斷空(四)初標(一)
二徵(何)
三釋(二)初釋上句(注二)初明所計執(四)初通明(釋上)
二別顯(此有)
三結成(今揀)
四引證(故中)
二會能計人(二)初正明(然外)
二引證(故肇)
二釋下句(注四)初推法本起(釋下)
二定歸真空(故今)
三揀非斷滅(不合)
四指文所據(所言)
四結(二)初結釋(良)
二結標(是)
二實色(四)初標(二)
二徵(何)
三釋(二)初釋上句(注二)初所揀因由(釋上)
二揀定所為(此揀)
二釋下句(注四)初示要釋文(空無)
二影略通難(然前)
三破色顯空(二)初總標(空有)
二別示(三)初無邊義(二)初縱(一無)
二奪(空既)
二無壞義(四)初躡前起後(二無)
二縱奪正破(謂若)
三託喻反救(救曰)
四就理奪破(破曰)
三無雜義(二)初躡前起計(三無)
二以理推破(三)初以空容色雜亂破(破曰)
二不雜俱存非理破(若言)
三色空周徧相違破(二)初通標相違(若言)
二別示行相(何者)
四結會觀旨(故上)
四結(良以)
三雙揀(二)初釋當句(四)初標(三)
二徵(何)
三釋(二)初釋上句(以空)
二釋下句(會色)
四結(二)初結釋(良由)
二結標(是故)
二結前三(上三)
二顯理(二)初正顯色空(四)初標(四)
二徵(何)
三釋(凡)
四結(是)
二結例諸法(三)初約色因由(色是)
二舉要例法(舉要)
三正例觀旨(應云)
二明空即色觀(二)初總標(注四)初會前科節(揀情)
二正示今文(但文)
三引經證成(當般)
四別議第三(唯第)
二別示(二)初揀情(三)初斷空(四)初標(一)
二徵(何)
三釋(二)初釋上句(斷空)
二釋下句(真空)
四結(要)
二實色(四)初標(二)
二徵(何)
三釋(二)初釋上句(以空)
二釋下句(然不)
四結(要)
三雙揀(二)初釋此句(四)初標(三)
二徵(何)
三釋(二)初釋上句(空)
二釋下句(二)初正釋此文(釋下)
二對前示意(二)初正明因由(此不)
二別示文理(有理)
四結(良)
二結上三句(上三)
二顯解(二)初正顯(四)初標(四空)
二徵(何故)
三釋(凡是)
四結(是故)
二結例(如空)
三空色無礙觀(三)初總標觀名(第三)
二別示無礙(注三)初科節(色空)
二示意(謂若)
三議文(有本)
三約人結顯(是故)
四泯絕無寄觀(二)初標
二釋(二)初分科示意(二)初科節本文(文二)
二總示注意(初中)
二隨釋本文(二)初正釋此觀(二)初釋相(五)初拂第二門(謂此)
二拂第一門(亦不)
三通拂結例(一切)
四拂今能拂(不可)
五總遮結示(此語)
二徵釋(何以)
二總辨四句(二)初正分解行(注五)初節釋觀文(各前)
二離謗絕非(又初)
三示教分齊(`[已【CB】,巳【卍續】]`已當)
四配合心經(又初)
五揀會三觀(三)初一往配合(又乍)
二細詳不應(細詳)
三據後對揀(若此)
二反顯相資(若不)
二理事無礙○
三周徧含容○
○二理事無礙觀(三)初總標(二)初標名(理事)
二標意(但理注)(四)初略會下門(對)
二約境明觀(具此)
三約觀顯行(觀事)
四會通教門(`[已【CB】,巳【卍續】]`已當)
二別釋(二)初標科分(次下)
二別顯示(五)初相徧(四)初正釋(二)初理徧事門(四)初示理事相(一理)
二正明徧相(一一)
三徵釋因由(何以)
四舉塵結示(是故)
二事徧理門(四)初示理事相(二事)
二正明徧相(此有)
三徵釋因由(何以)
四舉塵結例(是故)
二歎深(二)初歎超情(注三)初事徧(一塵)
二理徧(真理)
三議本(有本)
二歎難喻(注二)初引經(經曰)
二揀喻(此因)
三喻指(二)初分科示意(此下)
二正明喻指(三)初大小無礙(如全)
二一異無礙(同時)
三諸法全徧(又大)
四問答(二)初科分(此下)
二問答(二)初對初二喻(二)初問(三)初約理望事(問理)
二約事望理(一塵)
三總結相違(既成)
二答(二)初總示答意(答曰)
二別約四句(二)初理望事(先理)
二事望理(次事)
二對後一喻(二)初問(問無)
二答(二)初總示答意(答以)
二別約四句(二)初理望事(先就)
二事望理(次就)
二相成(二)初依理成事(二)初標名示義(三依)
二寄喻合法(如波)
二事能顯理(二)初標名示義(四事)
二寄喻合法(猶如)
三相害(二)初以理奪事(二)初約法(五以)
二約喻(如水)
二事能隱理(三)初約法示意(六事)
二寄喻發明(如水)
三引經為證(經云)
四相即(二)初理即事(二)初約法(七真)
二約喻(如水)
二事即理(二)初約法(八事)
二約喻(如波)
五相非(二)初理非事(二)初約法(九真)
二約喻(如即)
二事非理(二)初約法(十事)
二約喻(如全)
三結勸(二)初結束(二)初結同緣起(此上)
二別會諸緣(約理注)(三)初注釋諸門義相(三也)
二別釋成境隱顯(又事)
三不會初二所以(不會)
二勸修(深思)
○三周徧含容觀(三)初標(周徧)
二釋(十)初理如事(三)初標舉觀名(注二)初釋所標(由此)
二異會本(有本)
二顯示觀旨(四)初正釋(不待)
二喻顯(亦如)
三法合(今理)
四揀異(不同)
三舉人證成(是故)
二事如理(二)初標(二事)
二釋(四)
三事含理事(二)
三結勸(令圓)
`[(旧版、已下ヲ欠ク。[○@編])]`初且釋本文(通論)
初約因標宗(三事)
二指一為例(如一)
三正例諸法(如一)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58 冊 No. 1008 註華嚴法界觀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