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53-A 白雲祖師初學記序
初學記者。白雲祖師清覺之所作也。覺公以先聖之後。為瞿曇之學。文字語言。所以開羣迷引後進。發揚三乘十地之要。使之入佛知見。惟恐人不為佛。其心切切如此。夫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情也。生而靜故。各具此靈明知覺之妙。感而動故。皆有障`[菽疑蔽]`菽流蕩之失。釋氏有憂之。`[祛【CB】,袪【卍續】]`祛其障蔽。返其流蕩。或勸或誘。或怖或證。使歸於一乘。然而六道眾生。波旬外道。其趣不一。佛以正道扶持救護。千經萬偈。不憚於煩者。良以此也。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白雲祖師。敷揚演說。以惠一切。俾由初地以至十地。直與如來等正妙覺。其與佛心。何以異哉。白雲宗主明仁。奉以奏御聖上乙覽之餘。命錄入大藏。以傳久遠。是亦如來開悟羣生之仁也。孟頫豈勝歡喜讚歎之至。謹敘于卷首云。皇慶二年三月七日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趙孟頫序。
No. 1253
初學記
`[初學記【CB】,[-]【卍續】]`初學記。
記者。經論之流類也。佛滅度後。三乘聖賢。或記`[已【CB】,巳【卍續】]`已往之事跡。或說未來之報應。或敘當世之化源。或採摭經法。直明佛意。撰集文籍。隨作者意。以立其名。大小乘三藏後聖賢撰集是也。`[但【CB】,伹【卍續】]`但西域多名經論。東夏多名記集。其實一也。今名記者。即彼論也。又復記即錄也。順理善法。可記錄故。記錄三乘十地之法。以示初心。令其習學。又記即答也。初心好學者。請問起行造修之法。故作此答。而云論者。循環研`[覈【CB】,竅【卍續】(cf. T52n2113_p0581b09)]`覈。義理分明。令初心者易於習學。而言學者。效也。效習不`[已【CB】,巳【卍續】]`已。自有所見。有所見者。即名為覺。既覺悟`[已【CB】,巳【卍續】]`已。務於起行。行必到家。名究竟覺。覺即佛也。然必在於初心。故名初學。亦示不輕之意也。文云。千里一步為初。斯良證也。
西京寶應寺沙門釋 清覺 述。
此是記主之衘位也。總別三重。一西京是總。寶應寺是別。西京非止一寺故。二寶應寺是總沙門釋是別。寺容四眾人故。三沙門釋是總。祖師尊諱是別。釋子非一故。述字。通於能所。祖師是能述。記文是所述也。西京。是四京之一。地名。洛陽即周公之所營者。後漢建都于此。漢以火德王天下。改曰雒陽。有唐仍舊號。令屬河南府。寶應寺依龍門山住。山在洛陽之西。今不言山名而舉地名者。西京是大都之稱。餘杭亦有龍門山故。寶應寺。即記主受經之處。記主於熈寧二年。禮海慧大師。出家受具。後海慧說偈。勸發游方。元祐八年。掛錫于古杭靈隱寺。僧俗問法者。紛紛而來。住持懶菴童和尚。請師駐錫於寺後白雲菴焉。師初誕日。有白雲滿室。因以白雲自稱。茲菴之名。默與心契。從而居焉。由是白雲之名。流芳益著。且白為眾色之本。潔淨無瑕之謂。雲者。應用而來。來無所從。用謝而去。去無所至。而能含潤法雨。益濟萬物。重重無盡。有雲像焉。廣說法喻。如華嚴經。聖人無名。為物立稱。響頒人天。良有以也。沙門。是出家之通號。釋字。是本師之姓氏。紹隆繼踵。宜其具稱。上清下覺。記主尊諱也。字本然。號白雲。姓孔氏。即至聖文宣王五十二世孫也。其宗人孔宣義。有真讚可考。進士孔璿。集宋朝朝士。與諸禪講讚文數十篇。刊刊於世。其餘始末。具在本傳。述而不作。謙之至也。
南山大普寧寺嗣孫 (道安) 注
佛道不可不學 生死不可不憂
此二句。是一部之總意也。記主乘願力以出興。為眾生而製作。所以開宗立教者。意在於此佛道。華梵影略。約揀為言。可以離貧窮受富貴。度生死越苦輪。雖有正助權實之不同。皆名佛道。故淨名經中。說佛道品。對治疑執。人天界中。不可不學。不學則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矣。故次句云。生死不可不憂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豈可安然坐待酸痛。學道之士。常將此二字。貼在鼻尖上。作箇對治法門。古人用心。如此其急。今人豈可不憂也。
區區枉過浮生 智慧翻成愚拙
此明不學之過也。有智之人為智所使。祇陪人事。營理世緣。但於名利留心。何暇參尋佛道。或復高推聖境。世智辯聰。不特虗度光陰。翻更沉淪苦趣。可謂愚拙之甚矣。
莫怪學道不成 時人盡投邪窟
問學佛法者。不為不多。少得成功者。所謂勤修苦行。弗涅槃因。豈非學道者枉費工夫耶。故作此答。由不得其正途。所以不成其道。
欲得不遭欺誑 莫離十地三乘
十地三乘。階降次第。如人還家。明識道路。則不為人牽引欺誑矣。然十地三乘。經論互出。華嚴所說。十地唯是一乘。大品所說。十地通攝三乘。同性經中。三乘之人。各有十地。所謂聲聞十地。緣覺十地。菩薩十地。各有其名。菩薩十地。名同華嚴。義則有異。今文十地。參用華嚴之名。模榻大品之義。籠絡諸經。自成一家意。在通而不局也。言三乘者。亦有多種。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為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乘。名為三乘。此即菩薩緣覺聲聞也。此中自有三義。一則融一乘同大乘。合二乘同小乘。故唯三也。二則大乘中。自有三乘。如入大乘論說。三則小乘中。亦有三乘。如小論中。自有聲聞法緣覺法及佛法。問既有佛法。何名小乘。答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異於二乘耳。今文三乘。當於何種。一中當其第二。二中全用。三說雖約機約法約喻不同。並通諸文。而不局定。意在勸發行人造修出界。而不局於文字教限也。
若是不依正法 恰如登樹捉魚 又似井中摸月
十地三乘。是其正法。捨此別修。如緣木求魚。獼猴救月。此喻不修之人也。正法云何。如下文說。
頓教妙覺佛乘 十地稱呼菩薩 五果緣覺辟支 四果六通羅漢
三果二果一果 諸漏未有神通 般若悟心見性 名目稱呼內凡
此示十地三乘之位也。自第六遠行地。至第九法雲地。是菩薩乘。次前第五果。是緣覺乘。四果阿羅漢。是聲聞乘。三二一三。進未能至聲聞。退不可居凡位。故云諸漏未有神通。當是聲聞乘。向見修二位也。般若悟心見性名目稱呼內凡者。聲聞有二位。初凡二聖。凡位又二。外凡內凡。外凡自分為三。初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此三俱屬外凡。亦名資粮位。人天二乘。創心入道。修此三門。對治凡習。內凡有四。謂暖頂忍世第一。此四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二凡共七。通名七方便位。文云。般若悟心見性者。人天外凡。於三法中。淘練`[已【CB】,巳【卍續】]`已久。悟般若心。見真如性。䇿勤加行。趣於聖果。即入見道位也。其次聖位。亦分為三。一見道。當於初果。二修道。當於第二第三。三無學道。當於第四聲聞乘位。方究竟也。問文云十地稱呼菩薩。今此何云六至九耶。答第九法雲地。即他經中第十地名。今云十地。猶約他經說也。問頓教妙覺佛乘。應不在十地三乘之數耶。答此位正是所修之果。三乘十地是能修之因。由歷三乘十地次第漸修。因行`[已【CB】,巳【卍續】]`已圓。頓證妙覺。故此特云。頓教由漸入頓。即漸修頓悟之衡量也。問既云由漸入頓。只合自小之大。先說一果二果次第。至於佛乘。文中何得倒置耶。答此順佛經。從本起末。要令學者返本還源。故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若修果位不成 總是著空著有
證宗論云。悟道不證果者。名為著空病。講經不證果者。名為著有病。天下三乘教藏。堆積如山。並不見箇三乘道人者何。皆因著空著有病也。問佛法以空有為門。令人修造。弘傳之者。或毀空讚有。或破有讚空。或云空淺有深。或云空深有淺。各憑經論。成熟機緣。除此二門。別無可托。今皆目之為病。莫不與經論相違麼。答經論所談。歸於中道。執著一處。即是病源。是故目之。為著空著有病也。
要知經藏根源 余今為君解說 非是貧道多言 初學要知子細
問修行之人。既悟無常迅速。便當火急修行。然未看經。遇緣即宗。安知不落空有二病耶。答要知經藏根源。余今為君解說。記主可為慈悲深厚。無問自談者也。古人曰。不請而教。孰云不欺。既無請者。何必多言。答初學要知子細。言貧道者。佛法初來。僧人皆名道士。自稱貧道。今循古說也。
猶如明鏡當前 照見古今邪正
喻明可見。然喻中具法鏡。但照見妍醜短長。今曰古今邪正。乃約法說。
塵沙諸佛出來 此事終無移改
塵沙即恒沙也。尋念過去佛。亦應說三乘。佛佛道同。誰敢移改。
學道先求因地 果位直是修行 若非果滿功圓
雖是口快舌端 決定非干正法
前三句修行實效。後二句徒事虗文。又初二句因地覺心。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後三句皆是返顯之辭也。
初學先求因地
因地二字。法喻立名。地能生成荷載。若無種子。則無所生。修行之人。莫不以發心為因。發大乘心。得大乘果。發小乘心。得小乘果。未有發小心而得大果者。是故經云。因地不直。果招紆曲。記主深恐初學之機洗心非正。故此特云。初學先求因地。而言學者。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若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則道業踰高。益之則學功踰遠。故形將俗人而永隔。心與世情而懸反矣。
初從戒定慧修 須知名目般數
上句總標。下句生起下文之意。題云初學。即以此三法為篇首者。當知此三皆名學也。初修學人。必以此三法為因地者。為對世間舊邪三學。立正三學。以對治之。亦示翻邪歸正之意也。戒以防非止惡。定即息慮靜緣。慧乃破惑證真。此三法門。俱當修學。修學之門。依其次第。故經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所以爾者。身口所發。事在戒防。三毒勃興。要由心起。今則先以戒捉。次以定縛。後以慧殺。理次然矣。然此三法。正是經律論三藏所詮之義。通名學者。諸佛菩薩本意。欲令人學戒學定學慧。故以經律論三藏三教。而詮示之。故云。三學非為學於文字言教而`[已【CB】,巳【卍續】]`已。故大小乘諸教中皆云。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不言增上經學律學等。標題云。初學先求因地。即繼之戒定慧修。良有以也。名目般數。如下文說。
五分戒香熏體 一言萬部都収 小乘因名四諦 辟支十二因緣
菩薩須行六度 佛乘十方安排
五分者。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轉五蘊肉身。為五分法身。分世出世間之異。今五分香。皆稱為戒者。以戒為初。由戒生故。戒之一字。無所不包。故下句云。一言萬部都収。雖云一言通目。應機不同。故下文云。小乘因名四諦等。然此諦緣度力。由三乘及佛。得名不同。其實皆從戒中生起。
達磨胎息禪定 千里一步為初 到此歡喜地成 立作內凡基址
初句正明定體。次句明其要義。後二句功成得名。且言胎息者。約喻立名。喻如有情初入胎時。但有一息。持其肉塊。漸至長大。成形出胎。是時未辨好惡。修禪定者。持心一處。若存若亡。一切善惡。都不思量。直至功成。不離最初一念。故下文云。千里一步為初。到此歡喜地成者。此地本是菩薩十地中之初名。華嚴瓔珞皆同此名。乃在住行向三賢之後。言內凡者。或指三賢為內凡。十信為外凡。既曰歡喜地成。何故又曰內凡耶。答今此是三乘十地。不與華嚴瓔珞是同。名為歡喜者。在凡夫位中。方將發心慕樂入道。故得歡喜之名。如經云。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乃至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位。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等。尚未向於初果。何況菩薩地之初位耶。言內凡者。如小乘四位中。初方便位分二。一外凡。五停心觀等。二內凡。四加行位等。從四加行。方入初果。謂之見道位。即下指見道沙門是也。
四諦苦集滅道 真如般若依持 聲色同含實相 經云見道沙門
問前以諦緣度等。分配三乘。今何只舉四諦法耶。答證宗論云。起首修行。是四諦法。當知四諦是初修行人入頭處也。其次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名目雖殊。亦不出此四諦之法。真如般若依持聲色同含實相者。修行之人。深觀四諦。功成見道之相。經云。見道沙門者。前云內凡。是方便位。今此正當見道位。下去是修道位。於道有所見故。方曰真修。即是先悟後修之意。小乘經論。皆如此說。
既知登地`[已【CB】,巳【卍續】]`已去 初禪四果漸生 華嚴法界理事 真如一體三身
分開法性法相 合成佛性佛心 勿論有情無情 攝屬圓覺妙用
初句躡跡上文。次句依正二報。如下文說。初果得初禪。二果得二禪等。今云初禪四果者。舉初後以攝中間也。既有漸之一字。次第漸入漸證。至於極果。皆由四諦而起也。華嚴法界理事者。華嚴四法界。不出理事二門。三身一體。性相合論。情與非情。皆同妙用。並是功成證極之相也。
道士別號虗無 神仙謂之元氣 造化虎龍交遘 乾坤離女坎男
急急修性養神 進火先須煉己
虗無元氣。同出而異名。虎龍交遘。道家者流。固形永命之術也。世傳。天師於龍虎山。求白日上昇之法。燒丹煉藥。水火呪術。其源出於彼山石洞之中。雖云玄妙。未免輪迴。若不進修。終從敗壞。
孔子太極太素 孟子養浩為真 莊子參寥宴默 老子萬物歸根
更有多般名目 理實無形無名
周易鈎命訣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轉有五運。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今言太極太素。不約次第。趣舉二名也。雖非孔子之言。乃宗孔子之教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畟塞乎天地之間。參寥出於莊子。宴默。乃記家述其道也。老子云。萬物芸芸。各歸其根。理實並是假名。本無形狀也。
大道須排十地 均攤乃作三乘 釋道儒分三教 經書山海無窮
若能収屬道德 徒勞萬戶千門 文字屈指數沙 統屬三乘十地
以佛教會通儒道二教也。所以會者。儒資戒律。道助禪那。門戶不同。其致是一。亦示海攝百川全収之義也。初二句總舉其本。次二句派總為別。次二句以本奪末。後二句攝末歸本。
第一須陀洹果。
十地三乘。是誰建立。有二義。前九位是漸教。二乘眾生業行建立。佛菩薩等。依而住持。第十位是頓教。大乘佛及菩薩願行建立。有情眾生依而住持。問下文多依法華所立。法華宗於會三歸一。今但說三乘。不言一乘。何耶。答頓教大乘。即一乘也。會前三乘。歸一佛乘。故經云。初以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今文但云大乘。不言一乘者。一則為順經文。二則所宗三乘故。問此頓教大乘。即一乘者。為在十地之外。為在十地之內。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云十地之內者。既云三乘十地。安得三乘之外又有一乘耶。若云十地之外者。既云三乘十地。如何又出十地之外耶。答據今現文。即在十地之內。雖云一佛乘。即是會三所歸之一。亦是對三顯一也。若據證宗論說。妙覺大乘。當第十一位。三乘十地。總會歸于頓教大乘。即是會漸歸頓之意也。記主二文不同。二俱有理。第一須陀洹果者。即聲聞乘中第一果也。此當菩薩十地中第二離垢地。向下二果。是其第三地。三果是其第四地。四果是其第五地。五果辟支是其第六地。第六入菩薩乘。是其第七地。第七是其第八地。第八是其第九地。第九是其第十地。第十立名妙覺地。則在菩薩十地之外。有何所以。跨越初歡喜地。却以二地為初。乃至十地為九。却以妙覺。揍成十數耶。答自有深意。初歡喜地是見道位。是出世之初基。菩薩依此。修於三學。三學之內。戒㝡在初。二離垢地。正表持戒。因地既云初從戒定慧修。所以取戒度為初位也。又況初歡喜地。表於布施。布施非出家人所尚。出家當以戒行為先。問大品中說乾慧十地第九菩薩地十名佛地。謂之三乘共十地法。何不用此。却將菩薩十地。增減立名耶。有此例否。答金剛十八住中。第十七證道住。配歡喜地。第十八上求佛地中。國土淨具足。方以第二離垢為第一。乃至以法雲為第九。等覺地為第十。與此例同。又菩薩十地攝佛因位。一乘三乘聲聞人天等。並在其中。故得引用。聖師立教。據自所證而說。不可拘其出處也。
進修一果一向 證得一分報身 一重身光出現 一分`[塵【CB】,慶【卍續】]`塵垢去除
言果向者。果乃酬於趣向之因。向者向於果。故合先向而後果。今不爾者。意在果故。修證果向。盖不同時。皆以苦集滅道。而為進修之本。如俱舍說。證得一分報身者。由是漸次十位滿後。稱為圓滿報身。故彌陀懺中。禮清淨海眾。總名滿分二嚴身者。即是從一至九。皆名為分。直至第十。方得稱滿。運心普禮。故云清淨大海眾也。一重身光出現。重字宜作上聲呼。即不輕之謂。若作平聲義者。一重兩重。以表重重之義。如云一燈二燈至百千燈。不妨後後益明也。一分塵垢去除。即是第二離垢地名也。到此位矣。法爾自知破戒有罪。故性不殺盜等。性本自然。不由人教。故云離垢。即離破戒之垢也。
便超欲界六天 `[已【CB】,巳【卍續】]`已得初禪小果
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此之六天。未離欲心。故名欲界。今須陁洹`[已【CB】,巳【卍續】]`已預聖人流類。`[已【CB】,巳【卍續】]`已絕欲心。故云超越初禪小果。初禪非小果。小果得於初禪。初禪有三天。一梵眾。二梵輔。三大梵。言初禪者。禪有四界。此當第一。故名初禪。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即定也。定能發慧。故經云。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以此三天。為初果人報身受用之土也。
世間名利不求 煩惱客塵不染 終日持塵合覺 經中立作預流
`[已【CB】,巳【卍續】]`已預聖人流類 諸漏未得盡除 更須七返人天 漸入有餘涅槃
初三句對前顯勝。後三句對後彰劣。中二句正立果名。既入聖流。蠅利蝸名。終不介意。一切眾生。不成聖果者。皆由客塵煩惱所悞。今不染著。則自然背塵合覺矣。梵語須陀洹。此云預流。預者入也。流者類也。`[已【CB】,巳【卍續】]`已預聖人流類故。言諸漏者。諸言不一。要略有三。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漏者。煩惱現行。令心連注流散不絕。名之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厭惡。損污處廣。毀責過失。立以漏名。既未盡除。則人天未免。言七返者。七來人中。七生天上。如七步蛇。所螫毒力定故。前三果皆名有餘涅槃。故云漸入。
恐為小器易盈 勿向人前誇道 誓求無上菩提
早達漏盡那含 便是生死彼岸
初二句誡其自伐。後三句勸其進修。
死時吉祥好相 直展一指示人 其屍不臭不壞 從來表法如然
得意生身此是 道臕迤邐增深
精進兼修助道
吉祥好相。不受痾纏。坐脫立亡之謂也。一指示人。表得一果也。二果展二指。三果展三指。例此知之。其屍不臭不壞。表得初果故。故云從來表法如然。意生身有三種。一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勢力任意故。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隨理自在。如意現生故。三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即事無相隨機赴。意自在故。上皆望後佛為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今此義當第一種也。迤邐。次第漸進之義。助道有二義。通途言之。除此三乘十地為正道。外皆是助道。如日用六事法等。二則㝡後頓教妙覺佛乘。是其正道。從初至九。皆助道。前義為優。何者。文云精進兼修助道。意云。精進之人。除此三乘十地之外。兼修百行。皆為助道。如壽禪師。一日行百八件方便等也。
第二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梵語。此云住薄地。亦名一往來。且言住薄地者。謂此二果聖人。`[已【CB】,巳【卍續】]`已斷欲界六品修惑。煩惱漸薄。故名住薄地。又名一往來。如本位說。
進修二果二向 證得二分報身 兩重身光出現 便與發光相對
初三句例上可知。言發光者。即是菩薩十地中。第三地也。
惟是自覺自知 切莫誇逞外人
果位聖人。權現凡身。與其同事者。意在攝生。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等。乃自覺自知之謂也。
`[已【CB】,巳【卍續】]`已起梵眾梵輔 便生色界二禪 此位諸漏未盡 凡夫習氣未除
更須一往一來 或生欲界天上 梵語斯陀含果 此云更一往來
初二句對前顯勝。次二句對後彰劣。後四句正釋本名。色界二禪。自有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徧淨光疑光音天]`徧淨光。以此三天。為報身受用之土。不揀聖凡。皆有習氣。雖證果聖人。亦所不免。但有厚薄之殊。故今特以凡夫二字揀之也。或者。不定之辭。不定生於欲界天中。或生人間故也。更一往來。證成上義。
切要安身寂靜 勿令俗事縈牽 精進波羅日用 早令金鑛分離
`[已【CB】,巳【卍續】]`已見無生無滅 又知無我無人 正好著力修行 報答四恩三有
堪消施主供養 `[已【CB】,巳【卍續】]`已成無相福田 不獨人間慶賀 更兼神鬼欽崇
初四句立志。金鑛舉喻。佛性真金。煩惱鑛穢。早使分離。佛性顯時。煩惱滅也。次四句成功。無生滅證真常。無我人明佛性。四恩有二義。三有從略說。後四句銷供。道業既成。堪可銷受人間供養也。福田二字喻說。堪為人間種福之田。言無相者。不作有為因果之想。即達三輪體空之意也。人間慶賀者。可謂一人得道。萬口稱賢。
第三阿那含果。
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亦云不來。亦云出欲淤泥。出欲淤泥者。謂欲界煩惱。二性繁雜。如淤泥不殊。今此聖者。`[已【CB】,巳【卍續】]`已永離故。名為出也。不還之義。如下文明。然此那含。三界通說。有其七種。別辨成三。欲界一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一。於四果中。第三果人。行相最廣者。以是有學位終故。
進修三果三向 證得三分報身 三重身光出現 位同焰慧一般
初三句例前第三果人位次。即與菩薩十地中第四焰慧地是同也。
`[已【CB】,巳【卍續】]`已出初禪二禪 又見三禪境界 此位諸漏`[已【CB】,巳【卍續】]`已盡 生死永不沉淪
梵語阿那含果 此云更不往還 蟬蛻便歸寂滅 跳出煩惱火坑
一者壽等太虗 二者極樂無憂 三者不負檀越 四者不枉出家
初二句所依土。三禪三天。一少淨。二無量淨。三徧淨。以此三天。為此位聖人報身受用之土。次十句對前顯勝。初二句直明。次二句翻梵。次二句喻顯。後四句成功。
汝是教門祥瑞 令人稽首歸依 未成無上菩提 早是人間希罕
願君勇力修行 六通羅漢在近
初二句稱讚。次四句勸進。
第四阿羅漢果。
阿羅漢是梵語。或言無翻。名含三義故。一曰不生。亦曰無生。二曰殺賊。三曰應供。含此三義。故存梵名也。
進修四果四向 證得四分報身 四重身光出現 正是漏盡聲聞
初三句例前。後一句證果。前位`[已【CB】,巳【卍續】]`已云諸漏`[已【CB】,巳【卍續】]`已盡。今云正是漏盡聲聞。豈不重繁。前約勝進說。今是自分說。漏亦多種。今方俱盡。即諸漏`[已【CB】,巳【卍續】]`已盡等也。
梵語阿羅漢果 此云應受供養 便有三明六通 草略為君解說
一者聲明不惑 二者色明眼辨 三者思明無疑 更有六通作證
天眼通而無碍 天耳通徹遠聞 他心通彼意念 宿命通記前生
漏盡通達無我 變化通得自由
初二句翻梵成唐。應受供養。應字平呼。有三義。一應永害煩惱賊。二應受人天廣大供養。三應不受後有。今惟一義。人所熟聞故。第二位云。堪銷施主供養。今云應受供養。優劣非無。前以功業堪銷。今則正當職分。前但人間。今兼天矣。次十二句。具說三明六通。初二句總標。言三明者。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盡明。知三世故。說此三明。宿命知過去。天眼知未來。漏盡知現在。即六通中之三也。餘三不得稱明者。餘三劣故。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聞聲。他心緣他別想。是故餘三但得名通。此如婆沙中說。次三句三明。却與適說不同。第一聲明。乃在五明之初。第二色明。義同天眼。第三思明。義當漏盡。然且強配。記主必別有據也。後七句說六通。於中初句總標。其次六句。句各一通。目連尊者。始得六通。即是此也。通之與明。經論皆異。並如智論第三廣說。恐煩不引。
真是漸教小乘 理合一身自度 譬如驅羊拽車 獨自牽出火宅
初二句誡勸。次二句喻明羊也。非是駕車之器。以表此位道力卑薄。未達大乘深妙。不堪為人法師。且可自度而`[已【CB】,巳【卍續】]`已。
報屬十三梵天 稱呼六通羅漢
初句所依土。比前位之上。更增加四禪四天。為報身受用之土。言四天者。一福生。二福愛。三廣果。四無想。次句依德立號。
第五辟支佛果。
辟支佛是略梵語。具云辟支迦羅。此翻緣覺。下文與此唐梵影略也。言緣覺者。觀察十二因緣而悟道故。法華經云。為求緣覺者。說應十二因緣法。是此義也。或曰因緣起覺。故名緣覺。即是觀緣悟道之意。亦翻獨覺。出無佛世。無師自悟故。此有麟角部行之不同。避煩不錄。
進修五果五向 證得五分報身 五重身光出現 現前五地一般
漸教二乘了畢 到此緣覺最尊
初三句例前。次云現前五地一般。在菩薩十地中。第六現前地。今趲為第五位。此中不配初地故。`[已【CB】,巳【卍續】]`已如向說。後二句結屬二乘之名。
報屬十八梵天 此是大乘停半 獨覺獨自覺知 未可為人師範
猶如將鹿拽車 獨自牽出三界
初句正明色界四禪。總有十八天。今云爾者。第四禪中。具有九天。前羅漢位云。報屬十三梵天者。自四禪中。第一天起。至四天而住。正當四界四禪十八天中。第十天起。至第十三住也。今此本是第四禪中。第五天起。至第九天而住。正當四界四禪中。第十四天起。至第十八天住也。二處之文。並舉末後一天為數。故云報屬十八梵天。如此則此位自有五天。為報身受用之土。言五天者。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見天。四善現天。五色究竟天。通名五淨居天也。此是大乘停半者。以此十地。作大小一分時。前五是小乘。後五是大乘。今當第五位。故云爾也。獨覺獨自覺知。釋名。未可為人師範。誡勸。末後二句喻說。鹿非駕車之用。以表此位。權漸二乘。方得大乘中路。即不堪為人師範。且可自度而`[已【CB】,巳【卍續】]`已。
次作三乘教主 直須十地安身 暫宿門外草庵 莫住化城小果
昔日五千退席 盡是聲聞緣覺 譬如貧窮乞人 得少便為豐足
恰是眾裏醩糠 見佛`[咸疑威]`咸德走去 不堪受斯大法 正是憍慢比丘
犀猊生得狐兔 鸞鳳產下鴉鵲
初二句立理。次十句引證。並是法華經文。後二句喻明。
奉勸後賢高德 莫學小器辟支
上句勸。下句誡。
第六遠行地。
後四位是菩薩乘。即第六七八九之四位也。菩薩是略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更有多名。既異翻不定。今用梵音也。遠行。在十地中。當第七位。今云第六者。用彼名而不用其義也。在彼約其多劫修行。故云遠行。今則不爾。下文自說。
修行得到此位 證得六分報身
六分報身。例前位說。從初發心。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至此真如無相邊際。最難得到故云修行得到此位也。
棄下聲聞緣覺 遠求無上菩提 梵語阿毗䟦致 此云不退道心
譬如下水之舟 湍流不須多力 習成定慧工夫 勢力速如飛去
總是修行如此 何愁佛法無人 初從得意生身 今`[已【CB】,巳【卍續】]`已超遷五位
若無魔難干懷 十地如觀掌內
初四句立理釋名。此名有二釋。初云遠求無上菩提名遠行地。次云不退道心。亦名不退地。經云。菩薩到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故云棄下聲聞緣覺。次曰遠求無上菩提。釋遠行二字。與彼本地所釋不同。彼約從前說。今約次後說也。阿鞞䟦致是梵語。亦云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轉。智論云。無生忍法。即是阿鞞䟦致。無生忍乃此位之勝進也。故特用此。以立位名。經云。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故下文云。譬如下水之舟湍流不須多力。此二句約喻。習成定慧工夫等。是合法。後六句舉前況後。總是修行。如此等是慶幸。次四句正述。初句指前第一。今當第六。故云超遷五位也。古人云。道高魔盛。地位到此。非人間可惑。只恐魔來。楞嚴五十種魔。為此發也。
`[已【CB】,巳【卍續】]`已出色界禪天 見住空無邊處
以無色界四天中空無邊處天。為報身受用之地。
凡所有相虗妄 如今驗在目前 如夢幻泡影電 方知佛語無虗
水影鏡像迷人 三界盡遭吞噉 選甚`[二疑三]`二皇五帝 誰怕晉宋齊梁
自古英雄征戰 從頭屈指高賢 早知無我無人 爭甚浮名浮利
初六句以教照心。總知不實。後六句以今驗古。徒枉前功。
第七不動地。
成唯識論云。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不動地。
此位七分報身 `[已【CB】,巳【卍續】]`已到識無邊處 法身空有齊肩 報身均攤十地
應身變化無窮 乃是道人活計
初句能依身。次句所依土。即四空天之第二天也。次三句別說三身。以此地中。具三身故。若在華嚴。則說十身相作矣。末句結屬當人。
此位名稱不動 引舉楞嚴頌云 妙湛總持不動 首楞嚴王希有
消我億劫顛倒 不歷僧祇法身 寒山有詩一首 吾心有似秋月
影現碧潭皎潔 世間無物比`[論疑倫]`論 教我如何宣說 可謂秋江一點
依稀大海潮平 恍惚冰壺雪竇 表裏瑩徹無瑕 可憐心地洒然
初句標名。次十句引證。後五句喻顯。引證中。初五句引經。次五句引詩。既引詩而又引經者。義理相同故。世出世間之法。皆如此故。引經證中。初句舉經。次句讚佛。次句讚法。次句斷障。末句悟道。所以引此者。前說所證三身。今舉妙湛總持為證。表不妄談也。末句據文演義。欠一獲字。非欠也。證悟至此。本具法身。不必言獲。引詩證中。初句舉名。次即四句詩也。既悟至此惟證。乃知理圓言偏。固難說也。喻顯中。初四句舉喻。第五句合法。喻上不動之義。佛體不動。無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爾如此。亦如鏡像隨形所現。鏡且不動。可見心地洒然矣。
堪嗟城市喧喧 愁見六塵袞袞 佛賜華海乾坤 爭那迷人不見
木虫不知木外 井魚不信井餘 區區聲色之中 杳杳㲉形之內
牽羊來赴市中 捕魚`[已【CB】,巳【卍續】]`已安砧上
初二句世緣妨道。次二句佛境難知。後六句喻顯凡庸。故興愍念。
今蒙佛贈三乘 頓生極樂國土
有能修此三乘教法。必能證此三乘聖果。出火宅樊籠。入蓮花淨域。原其所自。皆佛贈我也。
第八善慧地。
依真如理體。起無碍智用。成就微妙四無碍解。善說法故。名善慧地。
到此八分報身
地地增高。故云八分。比後欠二。`[已【CB】,巳【卍續】]`已前皆不及矣。
`[已【CB】,巳【卍續】]`已至二十七天 呼為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乃第二十七天。有本云八。字`[悟疑誤]`悟也。
喻如大牛之車 灌頂法王子位 名為受職菩薩
始入大乘下位也。生在佛家。名之為兒。受灌頂法王子之職位。故下句云。名為受職菩薩。
理合說法度人 見有六根功德 普徧三千大千 眼有八百功德
十方普現眼前 耳有千二功德 聽聲遠徹遐迹 鼻有八百功德
能齅百億界香 舌有千二功德 說法力在舌根 身有八百功德
造化隱現身中 意有千二功德 六根智慧主宰
得是六根清淨 紹佛說法傳燈
初句按定。次下通妨。問有何因緣。說法度人。答見有六根功德等。初二句總標。次十二句正明六根功德。末二句結顯本位。六皆名根者。皆有生長義故。又皆是竅穴門戶。四大為其體質。由此謂之根門。
法華第十九品 留與法師看詳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正說六根功德故。
法華第二十品 不輕菩薩化人 正法像法滅後 增上慢者橫行
不依菩薩正路 計著邪法亂人 是時不輕禮拜 拜告邪慢比丘
請行十地正道 勿將非法陷人 邪慢有大勢力 惡口罵詈不輕
不用虗妄授記 汝是無智比丘 當是四部惡人 不信三乘十地
二百億劫地獄 邪慢豈可不聞 不輕尚遭打擲 況復老身孤寒
甘伏被邪毀辱
初二句總標。次十五句舉經證據。聖化尚然。末後四句邪法盛行。凡身寧免。
第九法雲地。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到此九分報身
隨位增微故。
上至三界之頂 `[已【CB】,巳【卍續】]`已出二十八天
即非非想天。為此報身受用之土。出即到也。以是三界之頂。上無隣居。故名出也。非是逈然出離也。
名為等覺大乘 乃是法師正位 露地車駕白牛
等覺有二義。一即齊等。等於妙覺故。二即等級。比於妙覺。猶較一等。故云約等。妙覺亦名如來。雖等而修。亦名菩薩。今當後義。在華嚴中。此名當第十地。或合等覺。於此地中。今從此說。既以後位名妙覺佛乘。故以此位寄等覺也。乃是法師正位。揀異前文之辭。前云。理合說法度人。約勝進說也。露地車駕白牛。亦是揀異前文之辭。前位云大牛之車。乃臨門三車中。所許之者。有名無實。今云露地牛車。乃四衢所授者。方是實果。與前牛車。黑白有異。
西天二十八代 佛種似此傳燈 箇箇稱呼菩薩 神通比佛一般
真是釋迦心印 果位照據分明 臨滅上升虗空 出現一十八變
三昧心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
初五句以人驗法。後五句以果驗人。言二十八代者。自佛囑迦葉。展轉于今。以心傳心。歷代不絕。乃至菩提達磨。自西來東。傳於此土。譬如一燈傳百千燈。燈燈不絕。故云。佛種似此傳燈。言佛種者。紹隆佛種之謂也。心印即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異名也。心心相授。如印印物。故云心印。後五句中。初句總標。後四句證驗。若非釋迦心印親傳。安得如此。
迦葉結集經藏 統屬大乘小乘 先了辟支一半 次言十地滿心
惟有妙覺同宗 果位看他高下 聖說凡聽無疑 呌喚醉醒修行
凡說凡聽乖訛 轉使眾生瞌睡
初二句總標。次四句別釋。後四句揀異。如來在世。根熟易調。一稟尊言。無不懸契。世尊滅後。末世無聞。須用結集大小乘藏。以應大小乘機。故律中有言。過去六佛中。四佛結集經教。故佛法久住於世。二佛不結集經教。故佛法速滅。故知佛所說法。須用結集也。
惟有十地正修 其餘那堪屈指 三乘久煉成功 爭那時流性急
人愛易學易成 恰似𦘕餅不飽 哀哉古道茆生 不免編排十地
初四句正顯此宗之要。次二句喻明妄冀之非。後二句因示述作之意。
第十妙覺地。
此地乃頓教大乘也。`[已【CB】,巳【卍續】]`已前三乘皆漸。今稱頓教者。即是佛乘十地中。本無妙學地。佛意慈悲。下接三乘。同居十地。勸三乘人學佛故也。三乘及佛。所以異者。謹按藏經。修行格式。其塑像及𦘕像等。四果羅漢。及五果辟支。皆是二乘小仙。其塑𦘕形像。只依常僧相貌。以表小乘人也。其菩薩大仙者。披瓔珞。持環釧。頂花冠。以表受職法師大仙也。今此妙覺一佛乘人。頂上旋螺髮。項背焰光。胷題卍字。身黃金色。以表功行圓滿。故此特立頓教之名也。言妙覺者。功行既足。朗然大悟。離覺所覺。故云妙覺。惟識論云。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斷佛地障。即入妙覺也。是故妙覺名無上士。無上士者。無所斷故。
到此十分報身 是名超出三界
上句圓滿報身。下句二十八天。羅籠不住。
初以三乘誘引 實以佛乘度脫 獨此名為頓教 向下總是漸修
歡喜離垢發光 焰慧難勝現前 遠行不動善慧 法雲妙覺`[已【CB】,巳【卍續】]`已終
十住十行十向 十地十一功圓
此即頓漸分宗。佛說一大藏經。不出漸頓二字。於中則有約機約法約喻不同。捨父逃逝。照鏡迷頭。此約機以明漸頓。漸設五時。頓無二諦。約法以明漸頓。登九層之臺。斬一綟之絲。約喻以明漸頓。雖然機教相須。以喻顯法。其實一道也。宗途既異。故今分之。初二句引經證成。次二句`[已【CB】,巳【卍續】]`已如向說。次四句具列地名。後二句出此教意。問今文不用初歡喜地。何故亦總列耶。答非不用也。但以歡喜為入道之方便。當外凡位。未預聖流。故不數也。若無方便。安入正乘。故復列耳。後二句別出頓教佛乘之意。故舉三賢十聖。會入華嚴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斯良證也。
般若文殊智滿 涅槃普賢行成 繼紹釋迦種智 到此彌勒下生
文殊智普賢行。各自表法。釋迦則總具上二。入大寂定。則彌勒當下生矣。
善財童子規矩 五十知識徧參 今歸善住樓閣 盧舍那身在茲
如華嚴說。此是善財。於我何預。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華`[海藏疑倒]`海藏裏安身 極樂國中永壽 大寶華王座上 自在師子哮吼
佛為一大因緣 今日悟佛知見 `[已【CB】,巳【卍續】]`已入無餘涅槃 降伏群魔外道
三身四智`[已【CB】,巳【卍續】]`已辨 八解六通久成 無為無相解脫 覺海無來無去
法身法界齊平 心包塵塵剎剎 化出六道四生
六合乾坤內外 天地是佛子孫
初二句所依土。次二句能應身。次二句化事畢。次二句道力備。次六句德相具足。後三句功用圓成。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諸佛分上所具之德相業用也。法報化三身。如前七地說。言四智者。轉識所成。即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八解六通。乃華嚴二句經文。文云。獲六神通。得八解脫。謂之八無學果。本來成佛。故曰久成。生佛體同。故云化出。六道或云五道。四生即卵胎濕化也。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即知天地是佛子孫矣。
略舉法華作證 爾時諸梵天王 并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大天王
及大自在天主 眷屬百千萬數 合掌稽首禮我 請我轉正法輪
若但讚佛大乘 眾生沒在於苦 不能信是正法 破法不肯信故
並是法華經文。第十句云。眾生沒在於苦。有本云。沒有一人在苦。傳寫之訛也。
再舉法華作證 今此三界我有 其中悉是吾子 但係有形有名
不可與佛比肩 三界獨稱最尊
隱頭聖凡慈父
初三句引證。後四句隨機。
三乘十地說`[已【CB】,巳【卍續】]`已 是為佛法正宗 普願法界眾生 同入薩婆若海
此是結勸流通。正法聖師設教。貴在流通。普被將來。遐益群品。
初學記(終)
#----------------------------------------------------------------------
#【經文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63 冊 No. 1253 初學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