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策問答 整理者 方廣錩 〔題解〕 《禪策問答》,中國禪宗僧人所撰典籍,著者不詳,一卷。 本典籍以自設問答的形式,論述了禪師修習的種種問題。從通篇三十則問答的思想傾向看,應屬北宗禪的文獻。禪宗雖然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但本文獻處處引用經文以證成己說,反映了禪、教鬥爭中部分禪宗僧人的態度。本文獻所引經文往往與原文不完全相符,這一方面說明當時引文不嚴格,另一方面也許是由於展轉引用之故。本文獻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著錄,亦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現於中國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中發現,為北新1254號,其詳情請參見本書《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之題解。 整理本以北京圖書館藏新1254號為底本,無校本。 本文獻曾於1995年3月8日在日本京都禪文化研究所經集體討論,整理本吸收了討論會上的不少校訂意見,特別吸收了沖本克己先生對本文獻的不少校訂意見與註釋,特此說明,並向沖本克己及參加討論會的其他諸位先生表示感謝。 〔錄文〕 禪策問答一卷 問:禪有幾種法門? 答曰:禪有無量法門。若聖理歸真,惟存大道。故《法花經》云:「唯有一乘法,餘二即非真。」[1] ᅟᅟ==[1] 引文出自《法華經》卷一,原文作:「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8頁上。== 問:禪師,若為坐? 答:端身直住,斂手對心,累腳重安,開眼合口,名之為坐。故《維摩經》曰:「一坐十小劫,謂如一食頃。」[2] ᅟᅟ==[2] 《維摩詰經》中未查到這段引文。但《法華經》云:「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4頁上。== 問:禪師,若為方便安心? 答:前念、後念,凝寂虛平。非空非有,非色非名。定住凝心,更無畢想。故經云:「念念相續,即得悟道。」 問:禪師,若為看心,心何所緣? 答曰:定心凝寂,無滅無生;非黑非白,非闇非明;非長非短,非住非行;無言無說,皎絕際停。故《法花經》云:「如諸佛所說真實微妙法。」於此無緣法,云何有緣? 問:禪師,既無所緣,合大乘意,會應方便旨歸之處? 答:悟心坦蕩,無有旨歸接引禪門。定由念起,念逐心成。去思離想,勤行不住。非妙非闇非冥[3],清虛杳[4]絕,迥悟無生。故《維摩經》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5] ᅟᅟ==[3] 「非妙非闇非冥」,原文如此,疑有漏誤。== ᅟᅟ==[4] 「杳」,底本作「水日」,據文意改。== ᅟᅟ==[5] 引文出自《維摩詰經》卷一,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37頁下。== 問:禪師,若為證得清淨? 答:坦然平正,絕想離思,非意所圖[6],非心可測。故《法花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1],來世得作佛。」[2] ᅟᅟ==[6] 「圖」,底本作「圓」,據文意改。== ᅟᅟ==[1] 「已」,底本作「以」,據《法華經》改。== ᅟᅟ==[2] 引文出自《法華經》卷一,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8頁中。== 問:禪師[3],既絕思[4]離想,若為行道? ᅟᅟ==[3] 「師」,底本作「定」,據文意改。== ᅟᅟ==[4] 「思」,底本無,據文意補。== 答:冥寂無心,名為行道。故經云:「言若有所受,法墮於斷常。知當所受法,亦常亦無常。」 問:禪師,有心即應可進道。若無心,云何知? 答:身心直住,垢靜[5]空閑,所以[6]得知。故《維摩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7]故引此證。 ᅟᅟ==[5] 「靜」,疑或作「淨」。== ᅟᅟ==[6] 「以」,底本作「已」,據文意改。== ᅟᅟ==[7] 引文當出自《金剛經》。== 問:禪師,若為喚作禪? 答:故攝存心,無諸放逸。六根清淨,動轉無虧。《法花經》云:「安禪合掌,說千萬偈。」[8] ᅟᅟ==[8] 引文出自《法華經》卷一,原文作「安禪合掌,以千萬偈」。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頁上。== 問:禪師,何名為空? 答:冥真絕思,不見身相,清虛直住,皎絕網覆,名為空。故經云:「入大寂定,名大涅槃。」 問:禪師,何名入禪? 答:斂容安坐,心無散動。善惡都捨,不染暄塵。世見似癡,合[9]聖教。故《法花經》云:「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1]復有一行,是如來行。 ᅟᅟ==[9] 「合」前疑漏「實」、「暗」等類似意義的字。== ᅟᅟ==[1] 引文出自《法花經》卷一,行文略有不同,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8頁上。== 問:禪師,若為坐禪? 答:身心常定,隨世散情。欣喜稍寬,卻於疲厭。教清虛氣,不染塵荷。故《法花經》云:「恒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2]「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3] ᅟᅟ==[2] 引文出自《法華經》卷五,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43頁下。== ᅟᅟ==[3] 引文出自《法華經》卷五,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43頁下。== 問:禪師,何為覺觀? 答:定住凝心。心有見聞,名之為覺;覺無取捨,稱之為觀。故經云:「是空亦空,是淨亦淨。」 問:禪師,定有所覺知不? 答:住定悟然,都無所覺。雖復去來,知見不繞心。故經云:「色空愛,色愛空。」 問:禪師,既無所知,能受楚毒割截不? 答:不然。心堅固,空,離六塵,非是木石癡頑受鎸刺。故經云:「內空、外空。」內空者,六根空;外空者,六塵空。名為證。 問:禪師,諸法盡空,不墮空見耶? 答:空若有見,即有所依。若有所依,名為見著。故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4]也。既如此,空有並非。若修道若[5]空有之性,即知道從空有而生。得意忘[6]言,存有空而不失。故經云:「空非空,故空,此空是空;有非有,故有,此有是空有名。」名為證也。 ᅟᅟ==[4] 引文出自《金剛經》,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2頁上。== ᅟᅟ==[5] 「若」,疑或為「知」。== ᅟᅟ==[6] 「忘」,底本作「妄」,據文意改。== 問:禪師,禪定以後,更有思量不? 答:定心平坦,無有塵埃。定後一處不移,念想恒存不散。雖復去來知見,不染聲塵。一想湛然,無生無滅。故經云:「王宮生而不生,雙樹滅而不滅。」 問:禪師,四威儀中,何者得定? 答:大乘閑靜,開通無滯。四儀同寂,六度俱圓。一定清虛,更無前後。故經云:「無前無後。」 問:禪師應樂山林閑寂,何意住在村坊城郭喧嘩[1]之處,豈容得定? ᅟᅟ==[1] 「嘩」,底本作「華」,據文意改。== 答:小心偏仄[2],意好山林,非寂不安,鬧無由定。大道寬弘,周流法界,示喧如寂,見靜不欣。雖處四流,心無愛染。故經云:「眾生行世間,即見世間相[3];菩薩行世間,不見世間相。」 ᅟᅟ==[2] 「偏仄」,底本作「編責」,據文意改。== ᅟᅟ==[3] 「相」,底本無,據文意補。== 問:禪師應餐松啖柏,何因還同世人相似? 答:理歸真寂,唯持心靜,何須餐松啖柏,服氣扶身?心涉六塵,無由合道。莫見形容相似,意實行[4]。得道之門,豈由自餓?故《涅槃經》云:「庵羅之果,生熟誰知?」[5] ᅟᅟ==[4] 「行」下疑漏「道」。== ᅟᅟ==[5]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12卷第400頁下。原文作「如庵羅果,生熟難知。」== 問:禪師戒行精研,去魔離障,何因饒病? 答:戒行修身,必得來生果報。今身饒病,過去業緣。現愛除[6],當來樂果。故經云:「現身精進,多饒病痛,行者肥[7]充。」此是也。業果未圓,愚生異解。 ᅟᅟ==[6] 「除」下疑漏「斷」。== ᅟᅟ==[7] 此字不清,似為「肥」。== 問:禪師應著糞掃三衣,何意還同世人衣裳相似? 答:道從心起,不由破納衣裳;行逐身生,何論[1]碎衣成道?但存心念定,三毒不生。雖復衣合人心,心為聖主。如此之意,寧將心持身,終不將身持心。故經曰:「寧作心師,不師於心。」[2] ᅟᅟ==[1] 「論」,底本作「淪」,據文意改。== ᅟᅟ==[2] 引文出自《佛為心王菩薩說頭陀經》,文略有異。原文作:「一念返源,即為心師,不師於心。」參見本書第272頁。== 問:禪師能受罵辱楚毒,何意諧語面參異? 答:皮膚淺薄,隨色變異;心意幽深,無由可測。罵他得罪,受辱私欣。故經曰:「罵者是誰?打者是誰?」 問:禪師德行高明,何者被人訶詰,作於誹謗,唯而無對? 答:行過三界,德[3]被無邊。受詰彌欣,誹謗生喜。今雖受屈,往業彌長。莫見不聲,謂無所識。謗罵唯深,罪積須彌,業過阿鼻。故經云:「作色而罵佛,其罪尚[4]輕;罵受持《法花》人,其罪過於彼。」[5] ᅟᅟ==[3] 「德」,底本作「得」,據文意改。== ᅟᅟ==[4] 「尚」,底本作「上」,據文意改。== ᅟᅟ==[5] 引文出自《法華經》卷四,原文作:「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其人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1頁中。== 問:禪師心應平等,彼意自違,念定不勤,倒[6]生偏耳。 ᅟᅟ==[6]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答[7]:禪師心恒端直。彼心不定,見有是非,謗毀前人,謂言阿曲。莫見慘色精神,教於無識。故經云:「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 ᅟᅟ==[7] 「答」,底本無,據文意補。== 問:禪師性行柔和,言語低[8]下,何因高強精神,雄猛用意? ᅟᅟ==[8] 「低」,底本作「氐」,據文意改。== 答:出言契理,實是合心。貶受含靈,性行不等。柔隨和教,強逐剛誹。禪師心意坦然,身隨世網。莫言雄烈[1],即道心非;時見溫柔,便言證理。是故《涅槃經》云:「應久住處,不知大喻。」菩薩方知持戒、破戒。 ᅟᅟ==[1] 「烈」,底本作「列」,據文意改。== 問曰:課處即應得坐,何意要在房舍、禪床,始行法教? 答:自心求道,隨處得安;欲教有緣,必依房舍。鈍根無智,必須盡力護[2]持。上行之人,通半偈而悟道。故《菩薩經》云:「有一比丘,乞好房舍,始可修道。佛即喚來,與共同房宿,當夜得道,成羅漢果。」 ᅟᅟ==[2] 「護」,底本作「摧」,據文意改。== 問:意會無生,心遊淨境。何因[3]出空入有,還住世間,見於善惡? ᅟᅟ==[3] 「因」,底本作「因不」,據文意刪。== 答:雖合無生名,意遊振旦[4]。此土煩鬧喧繞者多,若不隨世化,無由入理。身逐凡情,心遊出世。雖復現身,隱顯身是。夫心入至道,冥寂幽微,非是淺情之能測。故《心王經》云:「凡身粗重,不能遠到他方。」[5] ᅟᅟ==[4] 「振旦」,佛典一般作「震旦」。== ᅟᅟ==[5] 引文出自《佛為心王菩薩說頭陀經》原文作:「色身粗重,未能輕舉,遠到飛行,教化眾生。」參見本書第314頁。== 問:修道應須勤苦節身,廣學多聞,何意端然直坐,懵懵無所思量? 答:云[6]存波若,淡泊清虛。雖復身力不勤,心功竭盡,廣學知見,都無成益。嘿念思禪,即是出道之梯蹬。故經云:「五百羅漢習學盡世之經書,不能迴心返照。」 ᅟᅟ==[6] 「云」,疑或作「心」。== 問:佛示定心悲嘆始喜門,心意坦然。何意還有經論,乍惡乍好,道是說非? 答:得意忘[1]言,亦無好惡是非。言二毒未除,小智無知,身心俱闇。或生卑賤,習氣未除,惡業緣牽,還歸舊道。利根宿貴,心遊曠遠,識達苦空,體解真如,合無生理。故經云:羅睺是佛之子,嬌慢陵天。如來一乘[2],柔和更無違犯,名為羅睺[A1]密行。 ᅟᅟ==[1] 「忘」,底本作「妄」,據文意改。== ᅟᅟ==[2] 「乘」,疑或為「誡」。== ᅟᅟ==[A1] 密【CB】,蜜【藏外】==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 冊 No. 2 禪策問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