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請問經疏 整理者 李際寧 〔題解〕 《天請問經疏》,佛教經典註疏,唐釋文軌著,一卷。 《天請問經》篇幅短小,以天與佛問答的形式,論述了佛教「無生第一樂」的基本教義,內容與《法句經》有相通之處,為印度佛教小乘經典。本疏則是文軌對《天請問經》的逐句註疏。釋義精良,有較大的研究價值。本疏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著錄,亦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亡佚已久,但高麗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有載。後於敦煌遺書發現三號,為收藏於中國北京圖書館的新316號(首尾完整)、北6662(黃19)號(首殘尾存)與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伯2135號(首殘尾闕)。民國十四年(1925),曾將北6662(黃19)號鉛印出版,後日本《大正藏》據該鉛印本收入第85卷,惜原文首殘,故佚作者名;且無校本,故錄文有誤。 整理本的底、校本如下: 底本:中國北京圖書館藏新316號; 校本: 甲本,伯2135號; 乙本,北6662(黃19)號。 另,經文正文參校《大正藏》第15卷所收《天請問經》。 〔錄文〕 天請問經疏 沙門文軌撰 如來大悲,隨機攝誘,兼濟十惡,匪直五乘。所以化創憍陳,道終須跋。文積鉅[1]萬,簡累大千。幽宗妙旨,奚易稱述。或談空,空於實際,性相俱亡;或論有,有於假名,果因雙備。然則空不離有,悟有即空;有不離空,迷空成有。或談權道之三乘,乃分羊鹿之殊騖(音務,謂馳騖也。)[2];或論究竟之一實,復合白牛之同驅。然則,實不離權,因權入實;權不離實,為實施權。有雖不離空也,然以因果為宗;權雖不離實也,明是聲聞藏攝。 ᅟᅟ==[1] 「鉅」,底本作「拒」,據文意改。== ᅟᅟ==[2] 「音務,謂馳騖也」,底本為小字割註。== 已知經宗藏攝,次釋經首題名。所言《天請問經》者,因天請問,說此經也。此天知己勝報,由昔勝因,為令他知,故來請佛。或問罪福,或問犯持,或問苦樂,或問愚智。然為至理深玄,法門浩瀚,故隨事寄喻,以啟問端。所冀籍淺以涉深,因近以梯遠,即從此「請」,以制經名。所言「經」者,貫攝義也。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說之義,名為「經」也。故云《天請問經》。 《經》曰: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3],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ᅟᅟ==[3] 「室羅筏」,底本作「實羅筏」,《大正藏》本作「室羅筏國」,據文意改。== 述曰:經分三分:一、教起因緣分,即序分;二、聖教所說分,即經體;三、依教奉行分,即流通。序分有二:一、通序,為證信,諸經通有此序故。二、別序,為發起,唯為發起此經故。此即通序也,有四句:一、總顯己聞;二、說教時節;三、說教之主;四、說教之處。 「如是我聞」者,此依《佛地論》釋,謂「總顯己聞」也。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從佛聞,故言「如是我聞」。若別釋「如是」,依四義轉:一、依譬[1]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今且依「許可」解釋。謂結集時,諸大聖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之者,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故言「如是我聞」。「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說「我聞」。又釋: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 ᅟᅟ==[1] 「譬」,底本作「辟」,據文意改。== 「一時」者,說教時節也,謂說此一部經法竟時也。又說者、聽者相遇時等,故名「一時」。 「薄伽梵」者[2],說教主也。舊云「婆伽婆」,訛也。佛有十號,此第十號也。諸經之首,皆置此名者[3],以此名中總攝眾德,餘九不爾。又,此之一名,世咸尊重,是故經首皆置此名。然舊譯人初傳佛號,故以佛名替薄伽梵也。依《佛地論》,「薄伽」聲中具含六義:一、自在義,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猛炎智火所燒煉故。三、端嚴義,妙三十二大士夫相所莊嚴[4]故。四、名稱義,勝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世間供養,咸稱贊故。六、尊貴義,利樂一切,無懈廢故。「梵」者,圓滿義,即是如來圓滿成就如上六義,故名為「梵」。然舊譯為「世尊」者,但得第六一義,不得餘五。《智度論》等云:能破四魔怨敵,名婆伽婆者,但得初自在義也。又《涅槃》云:「婆伽,名破;婆,名煩惱。」[1]能破煩惱,名婆伽婆者,亦當自在義也。 ᅟᅟ==[2] 甲本自此起。== ᅟᅟ==[3] 「者」,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4] 「嚴」,甲本作「飾」。== ᅟᅟ==[1]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12卷第469頁下。== 「在室羅筏[2],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者,說教處也。舊云「舍衛」,或云「舍婆提」,皆訛也。諸來三藏,音有楚夏故也。具足應云「室羅筏悉底(丁履反)[3]」,今略去「悉底」也。唐云「好名聞」也。上古之時,有二兄弟於此修學,俱獲仙證,有好名聞。後王於此建立都城,即[4]以仙名為城之稱。又曰「多聞城」。此城多有聰明學問,能造記論。九十五種外道師弟此中最多。又,十六大國有六大城,此城最勝,有四德故:一、財物德;二、欲塵德;三、善法德,謂施戒修;四、解脫德,謂出世果。故曰「多聞」。此但城名,舊云「國」者,謬也。其國名憍薩羅也。或可以城名國,亦名「室羅筏國」也。 ᅟᅟ==[2] 「室羅筏」,《大正藏》本作「室羅筏國」。== ᅟᅟ==[3] 「丁履反」,底本為小字割註。== ᅟᅟ==[4] 「即」,底本作「有」,據甲本改。== 「在」者,亦名為「住」。「住」有八住,如餘處說。又有四住:一、天住,住四靜慮;二、梵住,住四無量;三、聖住,住三解脫門;四、佛住,住真法界。今此「住」者,隨諸化緣,義合四住。前受頻婆娑羅王請故,住王舍城;後受須達多長者請故,住室羅筏。又,為報法身恩故,住王舍城,以於王捨取正覺故;為報生身恩故,住室羅筏,以始本祖居室羅筏故。 「誓多」者,舊云「祇陀」,訛也。唐云「戰勝」。太子生時,鄰國怨至,戰而得勝,因以名之。 「給孤獨」者,梵云「須[1]達多」,此云「善施」,即此國之大臣也。須達內慈外施,賑貧恤寡,國人美之,號為「給孤獨長者」也。園是須達所買,林是誓多所施,二主齊舉,以目林園。事在別經,不可委錄。真諦三藏云:「須達多為過去鳩留村馱佛,於此地起精舍。」爾時地廣四十里,佛及人眾壽四萬歲,須達[2]爾時名「毗沙長者」,以金板佈地,寶衣覆上,而為供養。俱那含牟尼佛時,佛及人壽三萬歲,須達爾時名「大家主長者」,以銀佈地而為供養,爾時此地廣三十里。迦葉波佛時,佛及人壽二萬歲,須達爾時名「大幢相長者」,以七寶佈地,地廣二十里。今第四[3]釋迦牟尼佛,佛[4]及人壽百歲,地廣十里,以金餅佈地,周滿其中,買園奉佛。後彌勒佛[5]出時,佛及人壽八萬歲,地廣四十里,以七寶佈地,須達爾時名為「蠰佉」[6],出家修道,獲阿羅漢果。 ᅟᅟ==[1] 「須」,底、甲本作「蘇」。在漢譯經典中該長者多被譯為「須達多」,故將「蘇」改為「須」。下文同。== ᅟᅟ==[2] 「爾時地廣四十里,佛及人眾壽四萬歲,須達」,甲本無。== ᅟᅟ==[3] 「四」,甲本作「七」。== ᅟᅟ==[4] 「佛」,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佛」,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6] 「蠰佉」,甲本作「儴佉」。== 《經》曰:時有一天,顏容殊妙。 述曰:此下別序。以天來下,發請如來,方始起說,故是發起序也。有五:一請者,二請時,三請處,四請儀,五請德。此即請者。「時[7]有一天」者,或是六欲諸天,或是四靜慮諸天,或是五淨居諸天,或是十王果報菩薩諸天,或是佛所化天,為物請疑,發起深法也。此天獨來,故言「一」也。「顏」為姿顏,「容」為容貌,「殊」謂殊特,「妙」謂微妙。此天昔行戒忍殊妙之因,今得顏容[1]殊妙之報也。 ᅟᅟ==[7] 「時」,甲本無。== ᅟᅟ==[1] 「殊謂殊勝,妙謂微妙。此天昔行戒忍殊妙之因,今得顏容」,底本無,據甲本補。== 《經》曰:過於夜分, 述曰:此請時也。西國法,晝三時,夜三時,合有六時。天避人喧,又惡人穢,故於靜夜詣佛諮疑。言「過於夜分」者,謂過初夜之分,即中夜分,人正寢時。又釋:過中夜分時,故言「過於夜分」。初分,如來教授門徒;中分,如來入諸禪定;後分,如來出已說法。 《經》曰:來詣佛所, 述曰:此[2]請處也。如來五眼內觀,四恩外度。凡諮疑請護,孰[3]不投[4]之。故天懷問,詣佛請決也。依《佛地論》,有四義釋佛:一具二智,謂一切智、一切種智;二斷二障:一、煩惱障,二、所知障,並斷盡故;三圓二覺,謂自覺、覺他,並圓滿故;四、如二喻,謂如[5]睡夢寤、如蓮花開。如睡夢寤,是破障義;如蓮花開,是顯德義。故名為「佛」。 ᅟᅟ==[2] 「此」,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3] 「孰」,底、甲本作「熟」,據文意改。== ᅟᅟ==[4] 「投」,底本作「捉」,據甲本改。== ᅟᅟ==[5] 「如」,底本無,據甲本補。== 《經》曰:頂禮佛足,卻坐[6]一面。 ᅟᅟ==[6] 「坐」,《大正藏》本作「住」。== 述曰:此請儀也。既睹尊顏,理須申敬;將請疑問,故復卻坐。「頂」謂天頂,「足」謂佛足。天以頭頂禮佛腳足,故言「頂禮佛足」。此顯敬之極也。 《經》曰:是天威光,甚大赫奕,周遍照曜誓多園林。 述曰:此請德也。《涅槃經》云:多光明故,名之為天。此由前身戒忍光潔,進定明淨,故感天報,光明赫然也。 《經》曰:爾時彼天以妙伽他而請佛曰: 述曰:此下聖教所說分,即經體也。合二十頌,有九重請答。一一請答中[1],皆先請後答。一一請中,皆先序請,後正請。答亦先序答,後正答。此即第一請答中先序請也。「伽他」者,唐云「諷誦」[2],以美妙音詞,吟詠諷誦也。舊譯云「歌經」,或云「詩經」,皆其義也。舊云「伽陀[3]」,或云「偈他」,皆訛也。 ᅟᅟ==[1] 「中」,甲本無。== ᅟᅟ==[2] 「誦」,底本作「誦也」,據甲本刪。== ᅟᅟ==[3] 「陀」,底本作「他」,據甲本改。== 《經》曰:云何利刀劍?云何磣毒藥?云何熾盛火?云何極重闇? 述曰:此正請也。有四問:一問利劍,二問磣毒,三問熾火,四問極闇。「云何利刀劍」者,此第一問。此問意云:世間刀劍能傷害人,未知法中,頗更有傷害利過刀劍以不?「云何磣毒藥」者,此第二問。「磣」謂磣剌。此問意云:世間毒藥能損身害命,未知法中,頗更有損害磣過毒藥以不?「云何熾盛火」者,此第三問。「熾」謂炎熾。此問意云[4]:世間盛火能燒於人,未知法中,頗更有燒人熾於盛火以不?「云何極重闇」者,此第四問。「極」謂過極,「重闇」謂黑。月昏夜闇色,或生盲覆[1]障,名為重闇。此問意云:世間重闇,覆障既然[2],未知法中,頗更有覆障極過重闇以不? ᅟᅟ==[4] 「云」,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1] 「覆」,甲本作「盲」。== ᅟᅟ==[2] 「既然」,甲本作「見能」。== 《經》曰:爾時,世尊亦以伽他告彼天曰: 述曰:此下答也。初序答,後正答。此序答也。 《經》曰:粗言利刀劍,貪欲磣毒藥,瞋恚熾盛火,無明極重闇。 述曰:此正答也。即以惡口及意地三業,次第答前四問。 「粗言利刀劍」者,答第一問也。「粗」謂粗曠[3],即惡口業道也。世間刀劍,但損害身;粗言惡口,兼害慧[4]命。問:餘三語業亦兼害法身,何故此中但名惡口?答:兼害慧命,誠如所徵。但交惱前人,非[5]餘三業。謂妄語誑他,他[6]非即惱。兩舌傳鬥,未卒傷人。綺語乖典,交非損物。唯粗言惡口,毀辱前人,發怒生瞋,最為切害。所以佛答:粗言利過刀劍也。且如釋種,以一句粗言詈[7]琉璃王以為婢子,琉璃王[8]發怒,誅[9]煞釋種得須陀洹者九十六億[10],後墮阿鼻[1]地獄。故知粗言不但能害肉身,亦害法身也。又俗語[2]云:「一語傷人,痛於劍刃[3]。」故知粗言利於刀[4]劍也。 ᅟᅟ==[3] 「曠」,底、甲本作「礦」,據文意改。== ᅟᅟ==[4] 「慧」,底、甲本作「惠」,此處「惠」、「慧」相通,故正作「慧」。下同。== ᅟᅟ==[5] 「非」,甲本無。== ᅟᅟ==[6] 「他」,甲本無。== ᅟᅟ==[7] 「詈」,甲本作「罵」。== ᅟᅟ==[8] 「琉璃王」,底本作「琉璃」,甲本無。「王」字,據文意補。== ᅟᅟ==[9] 「誅」,底本作「株」,甲本無,據文意改。== ᅟᅟ==[10] 「億」,底本作「憶」,據甲本改。== ᅟᅟ==[1] 「鼻」,甲本作「毗」。== ᅟᅟ==[2] 「俗語」,甲本作「如諺」。== ᅟᅟ==[3] 「劍刃」,甲本作「斧鉞」。又「刃」,底本作「忉」,據文意改。== ᅟᅟ==[4] 「於刀」,底本作「刀於」,據甲本改。== 「貪欲磣毒藥」者,此下三句,即貪、瞋[5]、癡三毒也,此[6]通障見、修二[7]斷。見道所斷盡,得初果[8];得初果已,漸斷修道所斷,至羅漢果,方始斷盡。未得羅漢已來,皆為三毒所惱也。此答第二問也。「貪」謂貪求,「欲」謂欲染。貪即是欲[9],亦名「渴愛」。如飲[A1]鹹海,此海有竭,渴愛無盡。於已得、未得五欲塵中,永無厭足。故此貪欲有四:一、色欲,二、心欲,三、食欲,四、淫欲。欲界眾生,俱有四欲。色界眾生,但有色、心二欲。無色界眾生,唯有心之一欲。三界眾生,皆為貪欲之所害故,不證解脫法身慧命也。此答意云:世間百味,雜以鴆毒,但害欲界一身之命,不能損三界離食貪者。若[10]凡夫欲樂,及以八定,雜以貪欲[11],能害三界多身慧命。所以佛答:貪欲磣於毒藥也。且如郁頭藍[12]子,得非想定,於頻婆娑羅王女生貪染心,退失神足。後修禪定,情忿魚鳥,非想[13]報盡,受飛狸身,煞害物命,墮阿鼻[1]獄。此由心欲未盡,故[2]墮阿鼻。若欲色界眾生,為於四欲,或為二欲,輪墮[3]三塗,不言可悉。故知貪欲磣過毒藥也。 ᅟᅟ==[5] 「瞋」,甲本無。== ᅟᅟ==[6] 「也此」,底本作「此也」,據甲本改。== ᅟᅟ==[7] 「二」,甲本無。== ᅟᅟ==[8] 「盡得初果」,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9] 「欲」,甲本作「欲也」。== ᅟᅟ==[A1] 鹹【CB】,咸【藏外】== ᅟᅟ==[10] 「不能損三界離食貪者若」,甲本無。== ᅟᅟ==[11] 「欲」,甲本無。== ᅟᅟ==[12] 「藍」,底本作「監」,據甲本改。== ᅟᅟ==[13] 「想」,底本作「相」,據甲本改。== ᅟᅟ==[1] 「鼻」,甲本作「毗」,下同。== ᅟᅟ==[2] 「故」,甲本作「猶」。== ᅟᅟ==[3] 「墮」,甲本作「墜」。== 「瞋恚熾盛火」者,答第三問也。發怒作色為「瞋」,憤擊擾心為「恚」。《遺教經》云:「瞋恚之害,破諸善法,壞[4]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又《經》云:「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又《經》云:「瞋心一起,能障百法明門。」又《經》云:「多瞋業故,所生之處,多受蚖蛇蝮蠍等身。」此答意云:世間盛火,但燒肉身;瞋恚之害,並[5]損慧命。又,世間之火,但燒一生;瞋恚之害,能損多世。是故佛答:瞋恚熾於盛[6]火也。且如提婆達多以瞋恚故,造三逆罪,墮阿鼻獄。 ᅟᅟ==[4] 「壞」,甲本作「懷」。== ᅟᅟ==[5] 「並」,甲本作「並慧」。== ᅟᅟ==[6] 「盛」,甲本無。== 又如「無明極重闇」者,答第四問也。自體昏闇,無有慧明,故名無明;亦名[7]為愚,於境迷[8]故;亦名為癡,體昏憨故。故《攝大乘論》云:「於諦、寶、因、果,心迷不解,名曰無明。」「諦」謂四諦,「寶」謂三寶,「因」謂善、惡二因,「果」謂苦、樂兩果。此之無明,不解四諦之理,不知三寶之尊,不知惡是苦因,不了[9]善招樂果。於此諦、寶、因、果境中,體性癡憨,迷闇不明,故曰「無明」。此之「無明」,或與諸使相應,或獨頭而起,與諸煩惱為根,能令眾生流轉生死。故十二因緣中,無明為初支也。此[1]答意云:世間重闇,但障肉眼;無明之障,能覆慧眼。所以佛答:無明之障,極過重闇也。且如鴦崛魔羅,以無明故,煞害千人。取指為鬘,貫其身首。求望[2]生天,並欲害母煞佛[3]。 ᅟᅟ==[7] 「名」,底本作「明」,據甲本改。== ᅟᅟ==[8] 「迷」,甲本作「述」。== ᅟᅟ==[9] 「了」,底本作「乃」,據甲本改。== ᅟᅟ==[1] 「此」,甲本無。== ᅟᅟ==[2] 「望」,底本作「瑿」,據甲本改。== ᅟᅟ==[3] 「佛」,甲本作「佛又如」。== 《經》曰:天復請曰:「何人名得利?何人名失利?何者堅鉀冑?何者利刀杖[4]?」 ᅟᅟ==[4] 「杖」,底、甲本均作「仗」,以下凡遇「杖」作「仗」者,均改為「杖」,不一一出註。== 述曰:此下第二請答也。此即先請。此亦有四問:一問得利,二問失利,三問堅鉀,四問利杖。 「何人名得利,何人名失利」者,此第一、第二問也。「利」謂福利。泛問凡俗之人,未得財寶,求而得之,名為得利。已得財寶,守而失之,名為失利。未知佛[5]法之中,有此得利、失利人耶[6]? ᅟᅟ==[5] 「佛」,甲本無。== ᅟᅟ==[6] 「耶」,底本作「也」,據甲本改。== 「何者堅鉀冑」者,此第三問。此問意云:世間鉀冑能御怨敵,頗更有御怨堅於鉀冑以不? 「何者利刀杖」者,此第四問。此問意云:世間刀杖能煞讎怨[7],頗更有煞怨[8]利於刀杖以不? ᅟᅟ==[7] 「讎怨」,甲本作「怨讎」。== ᅟᅟ==[8] 「怨」,甲本無。== 《經》曰:世尊告曰:「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忍為堅鉀冑,慧為利刀杖。」 述曰:此答也,亦次第答其四問。 「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者,此答第一、第二問也[1]。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今此意明財施[2]。財施得三果:一施得[3]相似果,二物得相似果,三用[4]得相似果。施得有四:一自手施,得財能用;二尊重施,得敬重財;三不惱施,財不損失;四應時施,得應時財。物得[5]有四:一施好色,得可喜色;二施好香,得好名聞;三施好味,得美妙身;四施好觸,得細軟觸,如寶女觸身等。用得有五:由受施食人得色、力、命、樂、辯[6]五事故,施者未來多生之中,得五事果也。然此若施畜生,得百倍報;若施闡提人[7],得千倍報;若施善人,得萬倍報;施持戒人,得千萬倍報;施離欲人,得百千萬倍報;施諸聖人,得無數倍報。此謂世倍[8],非事倍。如施畜生一口飲食,百生之中,常豐飲食,故言百倍也。餘皆准此。若發增[9]上施心,奉勝福田,即得現報。故《雜心》云:「慈無諍滅定,見道及無學,從彼正受起,施者得即果。」既行少施,受多果報,故言「施者名得利」也。若自不行施,但受他施,新福不生[10],舊福漸盡,故言「受者名失利」也。如有穀種,下在田中,名為得利。若熟而食之,名為失利也。 ᅟᅟ==[1] 「也」,甲本無。== ᅟᅟ==[2] 「財施」,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3] 「得」,甲本作「德」。== ᅟᅟ==[4] 「用」,甲本無。== ᅟᅟ==[5] 「得」,底、甲本作「德」,據文意改。== ᅟᅟ==[6] 「辯」,甲本作「辨」。== ᅟᅟ==[7] 「人」,甲本無。== ᅟᅟ==[8] 「倍」,底本作「俗」,據甲本改。== ᅟᅟ==[9] 「增」,底本作「憎」,據甲本改。== ᅟᅟ==[10] 「新福不生」,甲本作「新福不生,舊福不生」。== 「忍為堅鉀冑」者,答第三問。《莊嚴論》說忍有三種:一、他毀忍,以不報為性;二、安苦忍,以耐為性;三、觀解忍,以智為性。今此正明他毀辱忍[1]。此忍[2]得起,由三思、五想[3]。三思者,一思[4]他毀是我自業,若報則[5]重自造苦,不由於他。二思彼我俱是行苦。彼以無智[6],於苦加[7]苦;我今有智,云何復爾!三思聲聞自利,尚不以苦加[8]人;菩薩利他,豈得以苦加物?五想者,一修本親想,捨願想。一切眾生,久來無非親屬故。二修法想,離生想。罵者、打者不可得故。三修無常想,離常想。眾生性是死法,尚不應瞋[9],況加害故。四修苦想,離樂想。眾生不離三苦,正[10]應令離,不應加故。五修攝取想,離[11]他想。本願令樂,不令苦故。由此三思、五想,於他毀辱,便能忍之。《遺教》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阿含經》云[12]有六種力:小兒以啼為力,欲有所索,必先啼故;女人以瞋為力,欲有所索,必先瞋故;國王以嬌豪為力;阿[1]羅漢以精進為力;諸佛[2]以大悲[3]為力;比丘以忍為力。《大智度論[4]》云:「自除瞋恚刀箭,亦除他人瞋恚刀箭。」《法花經》云:「柔和忍辱衣。」據此等經論,並將瞋恚以為刀箭,忍為衣鉀,以御捍之。且如律中,佛為比丘鬥諍不止[5],乃為廣說梵磨達王煞長生王,長生王[6]臨死,誡[7]其太子長摩納曰:「以怨報怨,怨[8]終不止。唯有無怨,怨乃息耳[9]。」太子於後得讎怨,便欲煞梵磨達王[10],三思父王遺言,遂放不煞。梵磨[11]慶喜,還以長生本國,策長摩納為王,兩國和好。佛復為諸比丘更[12]說偈云:「若以諍止諍,諍終不可止。唯有無諍法,此法最尊[13]貴。」比丘聞此,瞋恚[14]休息,更無鬥諍。故知忍力能敵瞋恚。由此忍故,所生端正[15],乃至作佛,感[16]得三十二相可喜之身。此[17]答意云:世間鉀冑但御一身怨敵,忍力能御多身怨敵。故云[1]「忍為堅鉀冑」也。 ᅟᅟ==[1] 「辱忍」,底本作「忍辱」,據甲本改。== ᅟᅟ==[2] 「忍」,甲本無。== ᅟᅟ==[3] 「想」,底本作「相」,據甲本改。== ᅟᅟ==[4] 「一思」,甲本無。== ᅟᅟ==[5] 「則」,底本作「即」,據甲本改。== ᅟᅟ==[6] 「智」,甲本作「知」。下同。== ᅟᅟ==[7] 「加」,底本作「加加」,據甲本刪。== ᅟᅟ==[8] 「加」,底本作「加行」,據甲本刪。== ᅟᅟ==[9] 「瞋」,甲本無。== ᅟᅟ==[10] 「正」,甲本作「止」。== ᅟᅟ==[11] 「離」,甲本無。== ᅟᅟ==[12] 「云」,甲本無。== ᅟᅟ==[1] 「阿」,甲本無。== ᅟᅟ==[2] 「佛」,甲本無。== ᅟᅟ==[3] 「悲」,甲本作「慈悲」。== ᅟᅟ==[4] 「論」,甲本無。== ᅟᅟ==[5] 「止」,甲本作「正」。== ᅟᅟ==[6] 「王」,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7] 「誡」,甲本無。== ᅟᅟ==[8] 「怨」,甲本無。== ᅟᅟ==[9] 「怨乃息耳」,底本作「怨及息耳」,甲本做「乃息怨耳」,據文意改。== ᅟᅟ==[10] 「王」,甲本無。== ᅟᅟ==[11] 「磨」,底、甲本做「摩」,據文意改。== ᅟᅟ==[12] 「更」,底本作「便」,據甲本改。== ᅟᅟ==[13] 「尊」,甲本作「遵」。== ᅟᅟ==[14] 「恚」,甲本作「忿」。== ᅟᅟ==[15] 「正」,底本作「政」,據甲本改。== ᅟᅟ==[16] 「感」,底本作「咸」,據甲本改。== ᅟᅟ==[17] 「此」,甲本無。== ᅟᅟ==[1] 「云」,甲本作「言」。== 「慧為利刀杖」者,答第四問[2]。九十八使能害法身慧命,故是怨[3]賊。修道之人,初以聞、思二慧,作五停心觀、別相念處[4]、總相[5]念處,三方便觀。次以修慧作燸、頂、忍、世第一,四達分觀,折伏煩惱,如執利刀,怖擬怨賊。次以四諦無漏聖慧,斬煞見道所斷八十八使,得須陀洹果。次更重用四諦無漏聖慧,斬煞修道所斷十[6]使,得第二、第三及阿羅漢果。故阿羅漢翻為「煞賊」。此答意云:世間刀杖但煞一身之怨,無漏聖慧能煞多身之敵。故言:其慧利於刀杖也。問:慧與智何殊,而[7]不言其智?答:觀達稱慧,決斷名智。此則[8]觀中稱慧,出觀名智也。又十度中,第六名慧,第十名智。又正體名慧,後得名智也。今問斷惑,正是觀中,故言其慧。若通而言之,智即是「是」,甲本無。慧也。 ᅟᅟ==[2] 「問」,甲本作「問也」。== ᅟᅟ==[3] 「怨」,底本作「惡」,據甲本改。== ᅟᅟ==[4] 「處」,底本作「住」,據甲本改。== ᅟᅟ==[5] 「相」,底本作「想」,據甲本改。== ᅟᅟ==[6] 「十」,底本作「十一」,據甲本改。== ᅟᅟ==[7] 「而」,底本作「然」,據甲本改。== ᅟᅟ==[8] 「則」,底本作「即」,據甲本改。== 《經》曰:天復請曰:「云何為盜賊?云何智者財?誰於天世間,說名能劫盜?」 述曰:此下第三請答。此即請也,此有三問:一問盜竊,二問聖財,三問劫盜。 「云何為盜賊」者,此第一問。盜謂竊盜,賊為殘賊。此問意云:世間盜賊私竊珍財,未知法中盜何名賊? 「云何智者財」者,此第二問也。世間凡人皆畜錢貨,佛法智者,儲何為財? 「誰於天世間,說名能劫盜」者,此[1]第三問也。「天」謂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2],色界十八天[3],無色四天也。「世間」為四天下人也。此問意云:強奪人財,世名劫盜。未知法中,天上人間誰最強奪,名能劫盜? ᅟᅟ==[1] 「此」,甲本無。== ᅟᅟ==[2] 「六天」,底本作「天六」,據甲本改。== ᅟᅟ==[3] 「天」,底本無,據甲本補。== 《經》曰:世尊告曰:「邪[4]思為盜賊,尸羅智者財,於諸天世間,犯戒能劫盜。」 ᅟᅟ==[4] 「邪」,底、甲本作「耶」,據《大正藏》本改。以下凡遇「邪」作「耶」者,均改為「邪」,不一一出註。== 述曰:此答也。即次第答前三問。 「邪思為盜賊」者,答第一問。「邪思」者,謂不正思惟也。由不正思惟發起無明,由無[5]明廣造諸業,由諸業恒受生死,不得解脫。所有功德、聖財,盡皆喪失。此邪思起時,人皆不覺,故為私竊,盜賊也。 ᅟᅟ==[5] 「無」,甲本作「無無」。== 「尸羅智者財」者,答第二問。「尸羅」,梵音,此云「戒」也。戒[6]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7]及菩薩三聚戒等。以能防非,名為戒也。《經》云:「戒如大地,眾善[1]之基,一切功德,因之增長,有智之人,護若明珠。」由此戒故,近得人天福樂勝報,遠得三乘菩提涅槃,故是財也。諸經之中,多明七聖財:一信、二戒、三聞、四慧、五捨、六慚、七愧。前五為財體,後二如守財人,若無慚、愧,失戒等故。今此經中但舉戒者,以有戒者,必有餘六,故略言也。 ᅟᅟ==[6] 「戒」,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7] 「五百戒」,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1] 「善」,甲本無。== 「於諸天世間,犯戒能劫盜」者,答第三問。謂犯四重禁戒、十三僧殘等,皆名犯戒,律中廣[2]明。如斷多羅樹頭,畢竟不生。猶如析石,不可還合。又如死屍,無還生義。《彌勒問論》明犯戒有六事:一破、二嘿、三污、四屬、五食、六呵。破者少分,謂[3]少分不修故。嘿者,自不修,教他修故。污者,見他不修,心隨喜故。屬者,依於他人,方能修故。食者,取有資生故。呵者,迴向世間,智者不贊故。由犯戒罪,應得三乘法財盡皆散失,身壞[4]命終,墮於惡趣[5]。故[6]於天上世間之中,無過犯戒,名「能劫盜」。此中應引諸經律中犯戒之事,廣說其相。 ᅟᅟ==[2] 「廣」,甲本無。== ᅟᅟ==[3] 「少分謂」,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4] 「壞」,甲本作「懷」。== ᅟᅟ==[5] 「趣」,甲本作「道」。== ᅟᅟ==[6] 「故」,甲本無。== 《經》曰:天復請曰:「誰為最安樂?誰為大富貴?誰為恒[7]端嚴?誰為常醜陋?」 ᅟᅟ==[7] 「恒」,底本作「常」,據甲本改。== 述曰:此下第四請答。此先請也。此[8]有四問:一問最安樂,二問大富貴,三問恒端嚴,四問常醜陋。 ᅟᅟ==[8] 「此」,甲本作「有」。== 「誰為最安樂」者,此第一問。五欲迷心,四倒亂想,耽淫嗜酒,乘肥衣輕,多欲多求,謂為安樂。未知佛法之中,更有安樂過此以不[1]? ᅟᅟ==[1] 「過此以不」,底本作「過於此否」,據甲本改。== 「誰為大富貴」者,此第二問。財多為富,體重為貴。未知佛法之中,頗有富貴過此以不[2]? ᅟᅟ==[2] 「不」,底本作「否」,據甲本改。== 「誰為恒端嚴」者,此第三問。「端」謂端[3]正,「嚴」謂嚴儀。世間端嚴,老至即皆衰壞,未知法內,誰得始終端嚴? ᅟᅟ==[3] 「端」,甲本無。== 「誰為常醜陋」者,此第四問也。「醜」謂醜拙,「陋」謂鄙陋。且如嫫母,醜陋但在一身,未知法中,誰是多身醜陋?又如勝軍王女,名曰金剛,容貌醜陋,見佛懺悔,遂得端嚴。此女醜陋,即不恒也。未知法中[4],誰是常醜陋人? ᅟᅟ==[4] 「法中」,甲本無。== 《經》曰[5]:世尊告曰:「少欲最安樂,知足大富貴。持戒恒端嚴,破戒常醜陋。」 ᅟᅟ==[5] 乙本從「經曰」起。== 述曰:此答也,即次[6]第答前四問。 ᅟᅟ==[6] 「次」,底本作「此」,據甲、乙本改。== 「少欲最安樂」者,答第一問。儉約為「少」,耽嗜名「欲[7]」。世間耽嗜,唯多唯廣。暫隨[8]愚情,速即破壞。尋生追戀[9],苦惱切心。佛法反俗,貴尚無為。少欲少求,最為安樂。又《經》云:「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1]能生諸善[2]功德。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涅槃之樂,樂中之最。如此最樂,因少欲得。因含果說,故言「少欲最安樂」也。 ᅟᅟ==[7] 「欲」,甲本無。== ᅟᅟ==[8] 「隨」,甲本作「遂」。== ᅟᅟ==[9] 甲本至此結束。== ᅟᅟ==[1] 「況」,底本作「咒」,據乙本改。== ᅟᅟ==[2] 「善」,乙本無。== 「知足大富貴」者,答第二問。世間凡愚,雖得富貴,貪求轉甚,常懷不足。知足之人,無為無事,無可減衰[3],常自有餘,故大富貴。《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如頂生王等,即是其事。又云:「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故言「知足大富貴」也。 ᅟᅟ==[3] 「衰」,乙本作「奪」。== 「持戒恒端嚴」者,答第三問。持戒之人,尸羅清淨,近得人天可喜妙相,遠得三乘端嚴法身,故言「持戒恒端嚴」也。如優陀羨王有相夫人,持一日戒,其夜命終,即生天上,得端正身。依王先契,還下報王。嫌王身臭,卻歸天上。即是其事。 「破戒常醜陋」者,答第四問。破戒之人,罪業增長,墮三惡道,受醜陋身。若生人中,諸根不具,邊地下賤,形儀鄙拙,人不喜見,經百千生。故言:「破戒常醜陋」也。 《經》曰:天復請曰:「誰為善眷屬?誰為惡心怨?云何極重苦?云何第一樂?」 述曰:此下第五請答。此即請也。亦有四問:一問善眷屬,二問惡心怨,三問極重苦,四問第一樂。 「誰為善眷屬」者,此第一問。「眷」[4]謂家眷,「屬」謂親屬。世間眷屬,或父不慈,或子不孝;或兄不順,或弟不恭;或內外諸[1]親,不仁不義。情相乖阻,狀若怨家,雖名眷屬,而非是善。若父慈子孝,兄順弟恭,內外諸親,仁義相向,情無乖阻,水乳和同,如此眷屬,名之為善。未知法中,誰得名為純善[2]眷屬? ᅟᅟ==[4] 「眷」,乙本作「眷屬」。== ᅟᅟ==[1] 「諸」,乙本無。== ᅟᅟ==[2] 「善」,底本無,據乙本補。== 「誰為[3]惡心怨」者,此第二問。妒賢嫉勝,名為惡心;欲相加害,名為怨也。未知法中,誰是行者惡心怨也? ᅟᅟ==[3] 「誰為」,乙本作「云何」。== 「云何極重苦」者,此第三問。世間煞縛,枷鎖囚禁,怨會愛離,病死所逼,名之為苦。未知法中,更有苦惱過[4]此以不[5]? ᅟᅟ==[4] 「過」,乙本作「重過」。== ᅟᅟ==[5] 「不」,底本作「否」,據乙本改。== 「云何第一樂」者,此第四問。世間富貴,乘肥衣輕,目觀美艷,耳聽絲竹,田[6]遊煞獵,耽淫嗜酒,縱恣歡[7]娛[8],名之為樂。未知法中,更有快樂過此以不[9]? ᅟᅟ==[6] 「田」,底本作「由」,據乙本改。== ᅟᅟ==[7] 「歡」,底本作「觀」,據乙本改。== ᅟᅟ==[8] 「耽淫嗜酒,縱姿歡娛」,乙本作「淫酒是耽,放縱歡娛」。== ᅟᅟ==[9] 「不」,底本作「否」,據乙本改。== 《經》曰:世尊告曰:「福為善眷屬,罪為惡心怨。地獄極重苦,無生第一樂。」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問。 「福為善眷屬」者,答第一問。福謂施、戒、修三德。施有三種:一、財施,由無貪善根成;二、無畏施,由無瞋善根成;三、法施,由無癡善根成。戒有三種:一、攝他戒,謂身三,由無貪善根成;二、不嬈他戒,謂口四,由無瞋善根成;三、饒益戒,謂受持。此二福相續生,由無癡善根成。修有三種:一、四靜慮,由無貪善根成;二、四無量,由無瞋善根成;三、四無色,由無癡善根成。又六度中,前五亦是福也。如是[1]福德,皆以十善業道為性。若施、戒二福,生生之處,內感欲界人天勝身,外招十善清淨眷屬:所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之人以為眷屬。若修定福,感得色、無色界殊勝之身。此之三福,乃至遠得三乘聖果也。此[2]答意云:世善眷屬,暫會永離,難聚易散,不保終久。未若[3]法中,三福善業,真實牢固,常資行人,多有利益。諸眷屬中,此為最善也。 ᅟᅟ==[1] 「是」,乙本作「此」。== ᅟᅟ==[2] 「此」,乙本無。== ᅟᅟ==[3] 「若」,底本原寫作「若」,又改為「之」,乙本作「知」。== 「罪為[4]惡心怨」者,答第二問。破滅三寶,五逆、十惡,並名為罪。由此罪[5]故,能令諸[6]眾生輪墮[7]三塗,長劫受苦。此答意云:世間惡心,但害一身,尚名為怨;法中罪業,能害多身,豈非大怨?故言「罪為惡心怨」也。 ᅟᅟ==[4] 「罪為」,乙本作「為罪」。== ᅟᅟ==[5] 「罪」,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6] 「諸」,乙本無。== ᅟᅟ==[7] 「墮」,乙本作「墜」。== 「地獄極重苦」者,此答第三問。梵云「那落迦」,舊云「泥犁[8]」,訛也。唐云「不可樂處[9]」。然以[10]不可樂處即是其獄,多在地下,故云「地獄[1]」。地獄有三:一[2]熱,二寒,三邊。熱地獄有八: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燒熱,七大燒熱,八無間。此八在[A2]贍部洲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後三無主治。然此八為本,一一各有十六圍。一面有四,四面合十六。通本為十七,八個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於中,受熱惱苦。寒地獄亦八:一頞浮陀,由寒苦所逼,肉生細皰[3];二尼賴浮陀,由寒風所吹,遍[4]身成皰;三阿吒吒,由唇不得動,唯舌得動,故作此聲;四阿波波,由舌不得動,唯唇得動,故作此聲;五嘔喉喉,由唇舌皆不得動,振氣故作此聲;六郁波羅,此是青蓮華,此花葉細,由肉色細坼,似此花開;七波頭摩,此是赤蓮華,由肉色大坼,似此花開;八芬陀利,此是白蓮華,由彼[5]骨坼,似此花開。前二從身相受名,次[6]三從聲相受名,後三從瘡相受名。又前二可[7]叫,次三不可叫,後三不叫。此八在四洲間,著鐵圍山底,仰向居止。罪人於中,受寒凍苦。邊地獄有三:一山間,二水間,三曠野。受別業報,寒熱雜受。此答意云:雖有人間煞縛、枷鎖、怨會、愛離、病死等苦,及以畜生、餓鬼之苦,比[8]於地獄,百分不及其一。乃至千萬那由他分,亦不及其一。故言「地獄極重苦」也。 ᅟᅟ==[8] 「犁」,底本作「黎」,據乙本改。== ᅟᅟ==[9] 「處」,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10] 「以」,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1] 「獄」,乙本作「獄也」。== ᅟᅟ==[2] 「一」,乙本無。== ᅟᅟ==[A2] 贍【CB】,瞻【藏外】== ᅟᅟ==[3] 「皰」,乙本作「胞」。下同。== ᅟᅟ==[4] 「遍」,乙本作「通」。== ᅟᅟ==[5] 「彼」,底本作「此」,據乙本改。== ᅟᅟ==[6] 「次」,底本作「此」,據乙本改。== ᅟᅟ==[7] 「可」,乙本作「了」,下同。== ᅟᅟ==[8] 「比」,底本作「此」,據乙本改。== 「無生第一樂」者,答第四問。涅槃之體,名曰「無生」。以無生故,畢竟不滅。聖人證此,寂然涅槃,常住安隱,故是極樂。此答意云:世間欲[1]樂,樂極則苦;豈若涅槃,無苦常樂。故《經》云:「高者必墮,常者必盡,合者必離,樂者必苦。」此偈明生死妄想[2],樂極必苦。又云:「諸行無常,是[3]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偈明涅槃無苦,畢竟常樂,故言「無生第一樂」也。 ᅟᅟ==[1] 「欲」,乙本無。== ᅟᅟ==[2] 「想」,乙本作「樂」。== ᅟᅟ==[3] 「是」,乙本作「有」。== 《經》曰:天復請曰:「何者愛非宜?何者宜非愛?何者極熱病?誰是大良醫?」 述曰:此下第六請答也。此即先請,亦有四問:一問愛非宜,二問宜非愛,三問極熱病,四問大良醫。 「何者愛非宜,何者宜非愛」者,此第一、第二問。且如甘飯雜毒,雖是所愛,而損身害命,不宜食之。又如良藥苦口,即非所愛,而利於病,所宜服之。又如諂辭順情,雖是所愛,而損於行,不宜聽之;忠言逆耳,雖非所愛,而利於行,所宜聽之。未知法中,何者是情所愛而於身不宜,何者於身有宜而非情所愛也? 「何者極熱病」者,此第三問也。迦摩羅病,世稱熱病。遇此病者,必定當死,世醫拱手。未知法中,頗更有病極過於此熱病以不[4]? ᅟᅟ==[4] 「不」,底本作「否」,據乙本改。== 「誰是大良醫」者,此第四問。「良」者,善也;「醫」者,意也。善識病源,妙閑藥性,療者必瘥[5],稱曰「良醫」。良醫[6]有四義:一知病,二知病因,三知病[7]瘥,四知病瘥已不生。未知法中,頗有良醫大過如此良醫以不[1]? ᅟᅟ==[5] 「瘥」,底、乙本作「差」,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6] 「醫」,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7] 「病」,乙本無。== ᅟᅟ==[1] 「不」,底本作「否」,據乙本改。== 《經》曰:世尊告曰:「諸欲愛非宜,解脫宜非愛;貪為極熱病,佛是大良醫。」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問。 「諸欲愛非宜」者,答第一問。諸欲謂可愛色、聲、香、味、觸,五欲境也。能生欲心,為欲[2]所取,故名欲也。《經》云:「五欲誑人,如蜜塗刀,舐者傷舌。」猶如灸疥,初雖少樂,後即大苦;如逆風執火,如其不放,必定燒手。如國王貪色,遂失其位;仙人愛聲,從空墜林;比丘嗅香,河神責罵;沙彌嘗味,投池作龍;藍弗染觸,退失神足。又此五欲,現受三苦,謂覓時生勤勞苦,守時生怖畏苦,失時生熱惱苦。又為非法,追求五欲,復墮地獄、餓鬼、畜生。多時受苦,後生人天。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3]會苦,如此等苦,皆為貪著五欲因緣。故知五欲雖是凡情欲心所愛,而於行者極非所宜,故言「諸欲愛非[4]宜」。 ᅟᅟ==[2] 「欲」,乙本無。== ᅟᅟ==[3] 「憎」,乙本作「增」。== ᅟᅟ==[4] 「非」,底本無,據乙本補。== 「解脫宜非愛」者,答第二問。涅槃無為,體絕眾縛,故名解脫。證解脫者,永離生死,常住湛然。如此[5]解脫,資潤行者,極是所宜;而凡夫愚情之所不愛,故言「解脫宜非愛」。故《經》云:「凡夫寧樂疥[6]癩野干身,不樂涅槃。野干猶有眼、耳、身、心,涅槃無故。」 ᅟᅟ==[5] 「此」,乙本作「其」。== ᅟᅟ==[6] 「疥」,乙本無。== 「貪為極熱病」者,答第三問。「貪」是貪使。體通三界,遍障五門[1];六識俱行,六塵齊染;生死腳足,苦惱根源。世間熱病,豈能比此?如《智度論》說:「欲火熾發,燒於[A3]祆[2]祀。」豈非貪愛是極熱病耶?現在尚自火燒,來生寧免湯鑊?故言「貪為極熱病」也。 ᅟᅟ==[1] 「門」,乙本作「問」。== ᅟᅟ==[A3] 祆【CB】,祅【藏外】== ᅟᅟ==[2] 「祆」,乙本作「天」。== 「佛是大良醫」者,答第四問。如來五眼內明,六通外朗;豎觀三際,橫睹十方。至於身心病源,對除藥法,悉皆洞照,無非目前。故設教逗機,皆稱根性;隨病授藥,無不獲益。是故號[3]「佛是[4]大良醫」。《阿含經》說佛有四智:一知苦、二知苦因、三知苦滅、四知苦滅道,故曰「良醫」。又《經》云:「世醫所療治,雖瘥還復生。如來所治者,必竟不復發。」故言「佛是大良醫」也。 ᅟᅟ==[3] 「號」,乙本無。== ᅟᅟ==[4] 「是」,乙本作「是極」。== 《經》曰:天復請曰:「誰能覆世間?世間誰所魅?誰令捨親友?誰覆障生天?」 述曰:此下第七請答。此即先請,亦有四問:一[5]問覆世,二[6]問[7]魅世,三問捨友,四問障天。 ᅟᅟ==[5] 「一」,乙本無。== ᅟᅟ==[6] 「二」,乙本無。== ᅟᅟ==[7] 「問」,底本作「問誰所」,據乙本刪。== 「誰能覆世間」者,此第一問。「覆」謂障蔽。世間眼目為闇盲覆蔽,不見眾[8]像。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覆蔽世間,不識道理? ᅟᅟ==[8] 「眾」,乙本作「色」。== 「世間誰所魅」者,此第二問。如世間魅鬼[9],魅人令癡,或悲或喜。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能魅世間,令其迷亂? ᅟᅟ==[9] 「魅鬼」,乙本作「鬼魅」。== 「誰令捨親友」者,此第三問。朋流交密,即為親友。若因財密,財盡則疏;若因勢親,勢歇便阻。如張、陳兇終,蕭、朱隙末是也。未知法中,誰令眾生捨於親友? 「誰覆障生天」者,此第四問。天之勝報,人皆愛[1]樂,由誰為障,不得上生? ᅟᅟ==[1] 「愛」,乙本作「受」。== 《經》曰:世尊告曰:「無智覆世間,世間癡所魅,慳貪捨親友,染著障生天。」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問。 「無智覆世間」者,答第一問。無苦、集、滅、道四諦智,或無真、俗二諦智,名為無智。無智[2],即無明使也。由無智故,不知生死苦果集因,不知解脫道因滅果,不知真諦一相無為,不知俗諦三世因果。此答意云:世間盲闇,但覆肉眼,無智能覆世間慧眼。故言「無智覆世間」也。 ᅟᅟ==[2] 「無智」,底本無,據乙本補。== 「世間癡所魅」者,答第二問。「癡」即無明別名也。由癡魅故,於無常見常,於無我見我,於不淨見淨,於苦見樂。所有行解,普[3]皆顛倒。如此顛倒,並由愚癡。故言「世間癡所魅」也。 ᅟᅟ==[3] 「普」,乙本作「並」。== 「慳貪捨親友」者,答第三問。「慳」是吝於己物;「貪」是欲於他財。如律中說:有一比丘,池邊習定,池龍敬德,以身繞之。比丘心惡,欲令其去,方便說偈,從索珠云:「光耀摩尼寶,纓絡莊嚴身;若能施我者,是名為善親。」池龍慳惜,說[4]偈答云[5]:「我愛摩尼寶,過汝比丘身;我終不施汝,任汝不相親。」佛因此事,復說偈云:「多貪人所惡,數乞朋友乖;比丘乞龍珠,一去不復迴。」故知慳貪能捨親友也。又由貪故,唯欲他財;由於慳故,不行[1]惠施。所生之處,貧窮乏[2]少;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善知識,無親友人。故言「慳貪捨親友」也。《成實論》有五慳:一施慳、二家慳、三處慳、四讚慳、五法慳。此之五慳,並捨親友也。 ᅟᅟ==[4] 「說」,乙本作「說此」。== ᅟᅟ==[5] 「云」,乙本無。== ᅟᅟ==[1] 「行」,底本作「得」,據乙本改。== ᅟᅟ==[2] 「乏」,乙本作「之」。== 「染著障生天」者,答第四問。天謂二十八天,皆須厭下而得上生。若染著下地,不得生上。若染著人中五欲,縱情放逸,不肯厭離,不得上生六欲天中。如[3]佛弟難陀厭孫陀羅,欣於天[4]女,方始持戒,願生天上。如經廣說[5]。若染著六天五欲,不得上生色界天中。若染著色天果報,不得上生無色天中。故言「染著障生天」也。又三乘聖人,名為淨天,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有漏果報,不得入彼三乘聖道。故言[6]「染著障生天」也。 ᅟᅟ==[3] 「如」,乙本作「如經廣說」。== ᅟᅟ==[4] 「於天」,乙本作「天上」。== ᅟᅟ==[5] 「如經廣說」,乙本無。== ᅟᅟ==[6] 「故言」,乙本作「亦名」。== 《經》曰:天復請曰:「誰非火所燒[7],風亦不能碎,誰非水所爛[8],能浮持世間?誰能與王賊,勇猛相抗敵,不為人非人,之[9]所來侵奪?」 ᅟᅟ==[7] 「誰非火所燒」,《大正藏》本作「何物火不燒」。== ᅟᅟ==[8] 「誰非水所爛」,《大正藏》本作「非水所能爛」。== ᅟᅟ==[9] 「之」,底本作「誰」,據乙本及《大正藏》本改。== 述曰:此下第八請答也。此即先請,問有兩意:一問誰無七難,二問誰有一能[1]。七難者:一火難、二風難、三水難、四王難、五賊難[2]、六人難、七鬼難。火以燒焦為難,風以飄碎[3]為難,水以溺爛為難,王以威力為難,賊以劫煞為難,人以侵害為難,鬼以精[4]魅為難。世間之人,多不免此七種災難。未知法中,誰能離[5]免此七種災難也?經文可解。一能者,能浮持世間也。世間有二:一器世間,即依報;二眾生世間,即正報。如世水輪,能浮持地輪及眾生類。未知法中,誰能浮持此二世間?此由水有二用:一能爛物,二能持地。故問水爛物[6]之次,即問浮持也。 ᅟᅟ==[1] 「能」,底本作「難」,據乙本改。== ᅟᅟ==[2] 「難」,底、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飄碎」,底本作「躁動」,據乙本改。== ᅟᅟ==[4] 「精」,底本作「情」,據乙本改。== ᅟᅟ==[5] 「離」,乙本無。== ᅟᅟ==[6] 「物」,乙本無。== 《經》曰:世尊告曰:「福非火所燒,風亦不能碎;福非水所爛,能浮持世間。福能與王賊,勇猛相抗敵;不為人非人,之所來侵奪。」 述曰:此答也,答前二問。「福」謂施、戒、修三種福也,如前善眷屬中釋。 答無七難,意云:凡遭七種災難,為造十惡罪因。既修三種福德,寧羅七種災難?問:賊行非理,容可拒[7]之;人法屬王,何得抗敵?答:如殷紂暴虐,周武拒之,雖是王人,有相抗敵。又,王是[8]總語,兼稱臣屬,銜王命者,並亦名王。如此王臣,暴行酷虐,非理同賊,亦得抗之。且如經說:有王責臣,令簿[9]錄家財。其臣遂錄已修福物,王瞋責言:「已修福物,今並見無,何不錄汝家中現物?」臣答王言:「已修福物,是臣之物。家中現物,原[1]屬王[2]家,非臣獨有,所以不錄。」王心開悟,遂亦修福。故知其福,非他能奪。 ᅟᅟ==[7] 「拒」,底本作「槌」,據乙本改。== ᅟᅟ==[8] 「是」,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9] 「簿」,底、乙本作「薄」,據文意改。== ᅟᅟ==[1] 「原」,底、乙作「元」,據文意改。== ᅟᅟ==[2] 「王」,底、乙本作「五」,據文意改。== 答有一能,意云:由三福故,感得人天殊勝正報,兼感器界、屋宇、資緣種種依果,故言「福能浮持世間。」問:孔、老等云,從道以生一,從一以生二,從二以生三,從三生萬物。「道」謂虛通,「一」謂元氣,「二」謂陰陽,「三」謂天地人,「萬物」謂雜[3]畜草木等。又云:人頭圓象[4]天,足方象地,感天地精靈以成於人。據[5]此而言,即是外器世界,能持眾生世間;豈非[6]是眾生內福,能持[7]外器世界?答:孔、老所說,則天地生人;釋宗所明,則人生天地。謂由眾生共相業力,外感器界天地依報,若成[8]若壞[9],如餘處廣說。故《經》云:「三界所作,皆是一心。」又《論》云:「外由內得成。」此則孔、老但觀外相先後,即謂天地生人;如來洞知內體因果,故說人生天地。三教深淺,觀此可知。 ᅟᅟ==[3] 「雜」,乙本作「離」。== ᅟᅟ==[4] 「象」,底、乙本作「像」,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5] 「據」,底本作「舉」,據乙本改。== ᅟᅟ==[6] 「非」,乙本無。== ᅟᅟ==[7] 「持」,乙本作「持水」。== ᅟᅟ==[8] 「成」,底本作「成此則」,據乙本刪。== ᅟᅟ==[9] 「壞」,乙本作「懷」。== 《經》曰:天復請曰:「我今猶有疑,願佛[10]為除斷。今世往後世,誰極自欺誑?」 ᅟᅟ==[10] 「願佛」,乙本作「佛應」。== 述曰:此下第九請答也。此則先請,上半序[1]問,下半正問。 ᅟᅟ==[1] 「序」,底、乙本作「敘」,據文意改。== 序[2]問意云:上蒙廣答,已析諸滯;下情多惑[3],尚有餘疑。願佛慈悲,為我除斷。 ᅟᅟ==[2] 「序」,乙本作「敘」。== ᅟᅟ==[3] 「惑」,乙本作「或」。== 正問中云「今世」謂現在,「後世」謂未來,謂從今身往後身也。問:有為無常,不來不去,又無主宰,說誰往耶?答:前滅後生,不常不斷;因招果續,假說往來。譬如將燈從此至彼,雖念念滅,假說往來也。問:三世輪環,果因圓[4]備,何故偏請現、未,不問過耶[5]?答:前事已經,無勞更問,後身未受,故須請之。如諸天禮白骨,餓鬼鞭死屍即是。已經之事,多分自知,故不問也。此問意云:世間欺誑,但欲侵損他人。未知法中,更有從今向後而自侵損極欺誑耶? ᅟᅟ==[4] 「圓」,底本作「方」,乙本作「員」,據文意改。== ᅟᅟ==[5] 「耶」,底本作「也」,據乙本改。== 《經》曰:世尊告曰:「若多有珍財,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後世,彼極自欺誑。」 述曰:此答也。「珍」謂金銀八珍,「財」謂錢絹等物。世人愚惑[6],自謂常存,不識果因,多積財寶。於悲田[7]所,無慧施心;於敬田中,無供養意。忽然命盡,無一福資,輪墜三塗,長時受苦。錢財珍寶,他人用之,己無片善,豈非自負?故云:「若多有珍財,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後世,彼極自欺誑。」又如《經》云:「惜財不布施,藏積畏人知,捨身空手去,餓鬼中受饑。」又如《經》云:「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捨,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此中應引畜三妻人為喻,又應引[1]有三子人為喻。又《經》云:「寧自割身肉而啖[2]食之,不肯持錢財布施,求後世之福。此人當墮地獄、畜生、餓鬼等[3]。」 ᅟᅟ==[6] 「惑」,乙本作「或」。== ᅟᅟ==[7] 「田」,底本作「由」,據乙本改。== ᅟᅟ==[1] 「引」,底本作「分」,據乙本改。== ᅟᅟ==[2] 「啖」,乙本作「敢」。== ᅟᅟ==[3] 「等」,乙本作「等苦」。== 《經》曰:爾時,彼天聞佛世尊說是經已, 述曰:此下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有三:一聞[4]法,二申敬,三隱還。此即聞[5]法也。 ᅟᅟ==[4] 「聞」,底本作「問」,據乙本改。== ᅟᅟ==[5] 「聞」,底本作「問」,據乙本改。== 《經》曰:歡喜踴躍,嘆未曾有,頂禮佛足。 述曰:此申敬也。既聞妙[6]法,不覺欣然,為申敬德,故復嘆禮。 ᅟᅟ==[6] 「妙」,乙本作「好」。== 《經》曰:即於佛前,歘然不現。 述曰:此隱還也。來為諮疑,已蒙析滯,所懷既遂,故隱還宮也。 天請問經疏一卷[7] ᅟᅟ==[7] 「一卷」,底本無,據乙本補。底本卷末有題記謂:「此文無一錯謬,刊定了也,善奴佛奴信。」== 〔錄文完〕 〔附〕文軌的著作及其它 李際寧 文軌,唐初法相唯識宗僧人,因其撰寫有《因明入正理論疏》而在因明研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於他的著作大多亡佚,歷代僧傳又無記載,其主要事跡已經難以考證。現在敦煌遺書中又發現署名為文軌的著作兩種:《天請問經疏》與《廣百論疏》。這兩部著作的發現,為我們研究文軌及其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 在此先談談《天請問經疏》。 文軌所撰該《天請問經疏》,我國歷代經錄失載,歷代大藏未收,亡佚已久。日本《東域傳燈目錄》曾提到為《天請問經》作疏的有窺基、靖邁、懷素等三家,未提及文軌。但高麗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則有載錄,謂「天請問經疏一卷,文軌述」。[1]現知敦煌遺書中保存的文軌《天請問經疏》共三號:伯2135號、北6662(黃19)號、北新316號,另外,伯2416號與北新316號背面也是《天請問經》的疏釋,內容與文軌疏不類,恐非一人所撰,詳請待考。 ᅟᅟ==[1] 《大正藏》第55卷第1172頁下。== 上述三號中最重要的是北京圖書館藏新316號。該號原為旅順博物館所藏大谷藏品之一,其後由北圖收藏。首尾俱全。首題「《天請問經疏》,沙門文軌撰。」卷端為舊黃麻紙引首,墨書「天請問經疏一卷,王有吉」。字體與經文異,當是經卷原供養者王有吉自書。尾題下書:「此文無一錯謬,勘定了也。善奴佛奴信。」字體亦與經文異,蓋校勘者佛奴信自書題記。此卷書法一般,紙質較粗。卷中有硃筆科分和校正處。第9紙以下各紙,劃有橫欄,形制同於藏文寫經用紙。由以上特徵可知,此卷為九至十世紀寫經。該卷保存完整,抄寫錯謬較少,至為寶貴。故整理本以此為底本。伯2135號、北6662(黃19)號等兩號均已殘破,無作者名。 雖說義天的著錄證明文軌的確撰有《天請問經疏》,但這個撰寫了《天請問經疏》的文軌是否即為前述唯識宗之文軌還是一個問題。當然,解決這個問題,還要靠經疏本身。仔細閱讀疏文,可以發現文中所引述的經典異常廣泛,這為我們探究文軌的思想傾向提供了依據。在這篇疏中,文軌引述較多的經論有玄奘譯《佛地經論》、《攝大乘論》;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遺教經》、《妙法蓮華經》。其餘還有波羅頗蜜多譯《大乘莊嚴經論》,僧伽跋摩譯《雜阿毗曇心論》,菩提流支譯《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等。所引經論,皆無玄奘以後所出者。而觀其疏中文義,亦偏於法相唯識。如文中強調「三界所作,皆是一心」、「外由內得成」,完全是唯識宗的思想。因此,無論從該疏的出現時代、還是從該疏的思想傾向,說此疏作者就是唯識宗文軌,當無大錯。 由於《天請問經》係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648)三月在弘福寺譯出,第二年玄奘又譯出《因明正理門論》。此後,玄奘門下弟子,包括文軌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因明的研討上。因此,文軌著《天請問經疏》的時間大約在貞觀二十二年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左右。 關於《天請問經》的歸屬,《大周錄》將其歸在大乘單譯經中[1]。智昇《開元釋教錄》認為,此經「文理頗涉小宗」,故歸在「聲聞藏有譯有本」中。此後,歷代大藏多從《開元錄》入小乘經藏。智旭《閱藏知津》題解《天請問經》曰:「說福非火所燒,少欲最安樂等,九問九答,皆切於開示眾生者。」亦將其歸入小乘。文軌在《天請問經疏》開篇,闡明經中藏攝云:「實不離權,因權入實;權不離實,為實施權。有雖不離空也,然以因果為宗;權雖不離實也,明是聲聞藏攝。」但在解釋中,他卻站在大乘立場上疏釋之,如「三思聲聞自利,尚不以苦加人;菩薩利他,豈得以苦加物」,這實際是文軌自己的發揮。這樣,小乘的思想被大乘的觀點所引伸,便賦予了新的內涵。 ᅟᅟ==[1] 《大正藏》第55卷第379頁下。== 再次談談文軌的《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入正理論疏》,簡稱《因明入論疏》,原為三卷,後散佚,日本殘存有初分部分。抗戰前,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日本僧人善珠《明燈抄》、明詮《大疏裏書》、藏俊《大疏抄》等著作中又輯出第二、三卷若干佚文,並校訂了第一卷文句。第三卷的主要部分,在古代,曾被誤認為是窺基的作品,並更名為《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收入《趙城金藏》。這樣,文軌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現大體均存。因為文軌撰寫《因明入正理論疏》時隸屬長安大莊嚴寺[1],所以他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又被習稱為《因明入正理論莊嚴疏》或《莊嚴疏》。在日本僧人藏俊《注進法相宗章疏》和永超《東域傳燈目錄》中,凡提到文軌《因明入論疏》時,都註明為「大莊嚴寺文軌」或「大莊嚴寺沙門文軌」。 ᅟᅟ==[1] 長安大莊嚴寺,隋代名禪定道場,唐武德二年(619)改此名。這可能是文軌早期的隸寺。== 貞觀二十一年(647),玄奘在弘福寺譯出商羯羅主造《因明入正理論》。貞觀二十三年(649)又在慈恩寺譯出陳那所造《因明正理門論》。《慈恩傳》稱:「此二論各一卷,大明立破方軌,現比量門,譯寮僧伍競造文疏。」[2]兩論的譯出,引起玄奘門下弟子的濃厚興趣。先後有神泰、靖邁、明覺、文備、壁公等人撰成疏釋。文軌的《因明入論疏》,在眾多家疏釋中格外受到重視。各家因理解不同而產生了激烈的爭執。永徽六年(655),尚藥奉御呂才因著《因明註解立破義圖》與玄奘及其門人產生爭論,爭論過程中甚至將政府官員也捲了進來。十月,高宗「敕遣群公學士等,往慈恩寺請三藏,與呂公對定。」結果呂才「詞屈謝而退焉。」[1]至此,有關因明問題的論諍暫時平靜了下來。由此推論,文軌著《因明入正理論疏》的時間,大約在永徽年間(650-655)。 ᅟᅟ==[2] 《大正藏》第50卷第262頁中。== ᅟᅟ==[1] 《大正藏》第50卷第266頁上。== 最後談談文軌的《廣百論疏》。 《廣百論疏》,與《天請問經疏》一樣,原文早佚,後於敦煌遺書中被發現,為伯2101號。《廣百論》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重要經典,龍樹弟子提婆所著,玄奘於永徽元年(650)在大慈恩寺譯出。這部著作甚為法相唯識宗人所重視,曾有文備《論疏》十卷、圓測《論疏》十卷、元曉《論旨歸》和《論攝要》各一卷等多種註疏問世。現存文軌該疏卷首略殘,存小序一篇。序後經文首題「廣百論疏卷第一,西明寺沙門文軌撰」。卷尾全,有題記「神龍三年(707)三月僧崇晃寫。」經首小序曰:「述為論疏,約文申義,十卷勒成。」又說:「位師昔上京講肆。」由此說明抄寫者崇晃是文軌的弟子,其時文軌已經改隸長安西明寺,並充任講肆。由於在藏俊《注進法相宗章疏》[2]及永超《東域傳燈目錄》[3]記載中,的確著錄有文軌著《廣百論疏》十卷。另外,文軌曾系統研習過因明,撰有《因明入正理論疏》,而《廣百論疏》通卷以因明論式寫成。因此,兩相印證,敦煌遺書《廣百論疏》的作者就是前述文軌,應該沒有疑問。《廣百論疏》的發現,對研究唐代的因明,也提供了極好的資料。 ᅟᅟ==[2] 《大正藏》第55卷第1142頁中。== ᅟᅟ==[3] 《大正藏》第55卷第1159頁中。== 如前所述,文軌本來隸屬長安大莊嚴寺,其後改隸西明寺。西明寺,顯慶元年(656)農曆秋八月始建,顯慶三年(658)夏落成後,玄奘旋即移居於此。當時唐高宗並詔敕道宣、神泰等一批著名僧人充任此寺僧職,又新剃度沙彌海會等十人充弟子。文軌之改隸西明寺,自然應該在顯慶三年西明寺落成之後,因《廣百論疏》撰成於他隸屬西明寺期間,故有「西明寺沙門」之稱。 那麼,文軌究竟是何時改隸西明寺呢?根據《東域傳燈目錄》記載,文軌在大莊嚴寺期間,還曾撰著有《不空羂索經疏》一卷。由於《不空羂索神咒心經》是玄奘於顯慶四年(695)在西明寺譯出。也就是說,文軌為《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作疏,不能早於顯慶四年。由於作該疏時他還在大莊嚴寺,則文軌之改隸西明寺,顯然應該在玄奘晚年,甚至可能是玄奘逝世之後。 這裡就涉及文軌究竟是否參與過玄奘譯場這一公案。《大周錄》和《開元錄》羅列玄奘譯場的僧人名單非常詳細,其中惟獨沒有文軌。但有的學者認為,文軌既是唯識宗著名僧人,不可能不參與玄奘譯場。關於這個問題,主張文軌沒有參與玄奘譯場的人引用窺基《因明大疏》有關論述:「或有於此不悟所由,遂改論云:差別為性。非直違因明之軌轍,亦乃闇唐梵之方言,輒改論文,深為可責。……況非翻經之侶,但是膚受之輩,誑後徒之幼識,誘初學之童蒙[1]。」「差別為性」還是「差別性故」,在《因明入正理論》的討論中是一個重要問題。文軌認為應該譯為「差別為性」,上述窺基的文字,正是針對他而言的。窺基的意思很清楚,文軌「非翻經之侶」,沒有參加過《因明入論》的翻譯,其所學不過是皮毛而已。但是,反對者認為,窺基祇是說文軌沒有參與翻譯《因明入正理論》,並不能證明文軌根本沒有參與過玄奘譯場。他們提出與文軌同時代的定賓的一段話:「然軌法師本親稟承三藏,譯論云:差別為性。後有慈恩法師,亦云親承三藏。論本應言差別性故,今詳梵本,蓋有兩異。……兩本會通,不相違也。」說明文軌與玄奘確有師承關係。 ᅟᅟ==[1] 《大正藏》第44卷第100頁中。== 我認為,文軌與玄奘同時代,同地區。當時玄奘的影響,如日中天,四方僧眾,慕名請益。因此,說文軌曾經親承玄奘教誨,可以說是情理中的事。所以,定賓稱「軌法師本親稟承三藏」,絲毫不能作為文軌曾經參與玄奘譯場的依據。窺基是玄奘的入室弟子,始終隨侍玄奘,他說文軌「況非翻經之侶,但是膚受之輩」,自然不會無因。如前所述,文軌一直隸屬大莊嚴寺,很遲纔進入西明寺。因此,看來文軌雖然曾經在某些問題上親承玄奘教導,由此也可以算作奘門弟子之列,但可能的確沒有參加過玄奘譯場。他與玄奘的關係,大約正如窺基所說,是相當一般的。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 冊 No. 5 天請問經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