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5-20 14:39</span> 《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 ==整理者 蘇 軍== ==〔題解〕== ==《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印度佛教典籍。安慧著,譯者不詳。卷數不詳。== ==據《唯識述記》記載,安慧曾「即糅雜集,救《俱舍論》,破正理師」,所指的應該就是此《實義疏》的創作。在《實義疏》中,安慧以駁斥眾賢一系的正理師、護救世親的《俱舍論》為主要目的,故在許多問題上都遵循了世親的思想。同時,他並不固執一家之言,而是積極吸收眾賢等人的合理說法,旁徵博引,多方論證,因而在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中發展了《俱舍論》的思想。所以,本疏對於研究安慧本人的思想以及說一切有部的理論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由於安慧的引用,疏中還包括了一些已經散佚的印度佛教史上的思想材料,為深入研究印度佛教思想提供了新資料。== ==本疏首題「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尊者安惠造」,尾題「釋門法律法嚴奉寫記」,卷中有硃筆校改,據紙張、字體、行款,可斷定為晚唐時期的寫本。== ==本疏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載,亦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敦煌遺書中有漢文譯本及回鶻文本。漢文譯本收藏在中國北京圖書館,共兩號:L3736號與北新1440號。L3736號是從北新1440號上斷裂下來的殘卷,為工作人員最近整理北圖敦煌遺書時新的發現。另外,伯希和特藏的敦煌遺書中也有一號《俱舍論實義疏》的漢文譯本,共五卷。《大正藏》曾依之進行整理,並收入第29卷中。但其內容僅相當於該疏的節抄,而本文獻所包括的則是《俱舍論實義疏》卷三的全部內容。回鶻文本收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編號為Or.8128--75A/75B,為冊子形式,共兩冊。上有漢文書寫的頁碼,當是從漢文譯本轉譯而成。== ==整理本以北京圖書館藏L3736、北新1440號為底本。無校本。但《實義疏》中所抄的《俱舍論》原文,則依《大正藏》本進行了校定。故校記中出現的《俱舍論》字樣,指的皆為《大正藏》本。特此說明,文中不再一一註明。== 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三 尊者安惠造 論:已說諸蘊及處、界攝,當說其義。此蘊、處、界別義云何? 釋曰:何以有斯問?起以蘊中事與處、界無有差別,如於蘊中,除無為外,餘所說事,處、界亦然。雖其義三處不殊,然猶未知以何義故三科異名,故發此問。 論:頌曰: 聚生門種族,是蘊[1]處界義。 ᅟᅟ==[1] 「蘊」,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論曰: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蘊義[1]。 ᅟᅟ==[1] 「義」字下,原卷殘,有一裱補紙,裱補紙的紙質、筆跡與原卷同,但內容不相銜接,應為《實義疏》其它卷的殘部,錄以備考。正面文字二行。第一行為「識故即根境合□□」,第二行全殘。== ==裱補紙背面有五行文字,錄文如下:== ==「□…□說蘊處因,論主不聞,所以□…□== ==□…□者,有一類有情於受想行相即雖別□□== ==□…□心,所以為三蘊。唯有受想行.實無有我,或== ==□…□總攝諸色以為一聚,共執為我,為除彼== ==□…□聚以為十處,但是諸色.實無為我。」== 釋曰[2]: ᅟᅟ==[2] 「釋曰」,底本殘,據行文體例補。== □…□欲顯示三科別異之義,先以三法□…□義,顯三差別。言三法者,一聚,二生門,三種族。此三如此,即蘊、處、界。或復於此三科之中有彼三義,非異名也。謂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之義,依主釋也。如何得知聚是蘊義?論自答云: 論:如契經言,諸所有[3]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4],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由此聚義,蘊義得成。 ᅟᅟ==[3] 「諸所有」,底本殘,據《俱舍論》補。== ᅟᅟ==[4] 「外若粗若細」,底本殘,據《俱舍論》補。== 釋曰:以此經言:「如是一切諸所有色,略為一聚,說名色蘊」,由此故知聚是蘊義。 論:於此經中[5],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6],已生未謝名現在。自身名內,所餘名外。或約處辯。有對名粗,無對名細。或相待立。 ᅟᅟ==[5] 「中」,底本作「等」,據《俱舍論》改。== ᅟᅟ==[6] 「來」,底本作「生」,據《俱舍論》改。== 釋曰:言「無常已滅名過去」者,「已滅」之等,此是無常滅。言「無常滅」,為簡餘四。若但言過去色者,謂已滅色,即恐濫餘滅,故言「無常」以簡之也。 ᅟ 有說.此言唯簡擇非擇滅,其理可然。若簡定滅之義,不相應故。以此二滅是心心所,但言色滅已成差別,何用更言「無常已滅」方能簡之? ᅟ 復有餘說:此可簡擇滅,若簡餘三,其義不然。此非擇滅□.約未來不生法有,定及生滅.亦約未來心心所有。由此,但說過去色言已別。此擇滅既是三世有漏之法之滅,故應簡之,餘三不可。 ᅟ 前二師說,理不如是。此中四滅皆應簡之。已下論云:「受等亦然」。此中若不簡相定滅及生滅滅,是即與後心心所等義相雜亂。今此簡之,復釋四蘊,即無此失。又,□…□不[1]許簡非擇滅,但言色滅□…□知以何滅?滅為□…□為無常滅,亦可□…□非擇滅。於□…□滅二言,濫彼義故,若□…□成雜亂。 ᅟᅟ==[1] 「不」,底本殘,據殘存字形補。== ^h1amq0 「若未已生名未[2]來」者,此未流至現在世時,未成作用。 ᅟᅟ==[2] 「未」,底本無,據文意補。== 「已生未謝名現在」者,「已生[3]」之言,別於未來;「未謝」之言,別於過去。未來之法,雖名未謝,然是未生;過去之法[4],雖云[5]已生,然是已滅。所以為簡去、來二世,定取現在。 ᅟᅟ==[3] 「生」,底本不清,據文意補。== ᅟᅟ==[4] 「法」,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云」,底本作「之」,據文意改。== 「自身名內,所餘名外」者,此約自身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名之為內。翻此他身,及非情色,名之為外。 「或約處辯」者,約自、他身眼等五根,名之為內。自身、他身色等五境,及以非情、無表色等,並名為外。 「有對名粗,無對名細」者,極微聚色,十處有對;諸無表色,及非聚微,名無對色。 「或相待立」者,此依相待為粗細故。如蟣對虱名細,虱對蟣名粗。若如是者,有對應二:望細名粗,望粗名細,可相待故。無對名細,無相待故。 論:若言相待,粗細不成。 釋曰:此外起問,若言相待為粗細者,此義不然。如蟣對隙塵為粗,虱對麥為細。又,虱對蟣名粗,蟣對虱名細。如是蟣虱亦粗亦細,□□粗細無定體故。 論:此難不然,所待異故。待彼為粗,未嘗[1]為細;待彼為細,未嘗為粗。猶如父子、苦集諦等[2]。 ᅟᅟ==[1] 北新1440號自此始。== ᅟᅟ==[2] 「論:此難不然」……「猶如父子、苦集諦等」,底本殘,據《俱舍論》補。== 釋曰[3]:□…□體各別故。相待二法,粗細位定,粗定為粗,□…□二種相繫。屬定細者,不復為粗,粗者不復為細。若望餘法,粗細不定。若望本二,粗細已定,如父與子,其位已定。由斯不可以相待故,今子為父,父反為子。如苦、集等,義亦應然。 ᅟᅟ==[3] 「釋曰」,底本殘,據行文體例補。== 論:染[4]污名劣,不染名勝。 ᅟᅟ==[4] 「染」,底本殘,據《俱舍論》補。== 釋曰:有覆、不善,名之為染;善及無[5]覆,名為不染。染法何故名之為劣?以是善人所棄法故。不染何以名之為勝?不為諸惑所染污故。 ᅟᅟ==[5] 「無」,底本殘,據文意補。== 論:去、來名遠,現在名近。 釋曰:過去、未來,相望遠故,故名為遠。現在居中,故為近,望於過、未,稍為近故。或約作用,過、未名遠,已作、未作極相遠故;現在名近,現作用故。或過、未名遠,過去已於相續,未來未得故;現在名近,現位相續故。 論:乃至識蘊,應知亦然。 釋曰:如是諸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1]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受、想、行、識蘊。由此聚義,蘊義得成,故曰「然」。 ᅟᅟ==[1] 「若」,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而有差別,謂依五根名粗,唯依意根名細。或約地辯。 釋曰:受等四蘊,與其色蘊,蘊餘義不殊,唯有粗細二義不同。以識等蘊中,無有微聚顯形色等粗細義故,故曰「而有差別」。除粗細義外,餘過去、未來、劣勝[2]、遠近,皆如色釋。此之四蘊,粗細如何?此約所依,非據相待[3]。如論云:「謂依五根名粗,唯依意根名細。」所依五根是有對故,從彼依生,故名為粗。所依意根非是微聚,是無對故,從此依生,故名為細。 ᅟᅟ==[2] 「劣勝」,底本殘,據文意及殘存字形補。== ᅟᅟ==[3] 「待」,底本殘,據文意補。== 「或約地辯」者,欲界四蘊為粗,初靜慮四蘊為細,乃至無所有處四蘊為粗,非想非非想處為細。此即欲[4]界四蘊一向為粗,非想地一向為細,中間九地亦粗亦細。 ᅟᅟ==[4] 「欲」,底本作「色」,據文意改。== 論:毗婆沙師所說如是。 釋曰:如上釋經,是婆沙師所說之義,故總結也。 論:大德法救復作是言:五根所取名粗色,所餘名細色;非可意者名劣色,所餘名勝色;不可見處名遠色,在可見處名近色;過去等色,如自名顯。受等亦然,隨所依[1]力,應知遠近。粗細同前[2]。 ᅟᅟ==[1] 「依」,底本難辨,據《俱舍論》錄文。== ᅟᅟ==[2] 「前」,底本作「故」,據《俱舍論》改。== 釋曰:「大德法救[3]復作是言」者,有二師云:是經部師,名為法救。以不許於婆沙師前所釋義,故作是言。復有說云:若是法救,說有過、未,應知是毗婆沙者,非經部師,以經部師唯稱[4]大德。此師不許毗婆沙所說之義,非是法救。何以不許?以彼經中,世尊自說過、未、現在,何故豈將過、未釋遠,現在釋近?有此相遠[5],粗細之義亦不決定,劣勝[6]之義理復不盡。是以此師復釋。 ᅟᅟ==[3] 「法救」,底本殘,據文意及殘存字形補。== ᅟᅟ==[4] 「稱」,底本殘,據文意及殘存字形補。== ᅟᅟ==[5] 「遠」,疑為「違」字之誤。== ᅟᅟ==[6] 「劣勝」,底本殘,據文意及殘存字形補。== 「五根所取名粗色,所餘[7]名細色」者,五根所取之境,即是五外處,此名為粗。以五識緣無分別故。「所餘名細」者,謂意根境,名曰「所餘」。此意根境,謂即五根及無表色,此名為細。非現等得,即決是粗細之義。 ᅟᅟ==[7] 「色所餘」,底本殘,據文意補。== 「非可意者名劣色,所餘名勝色」者,不可愛色,名「非可意」,此即名劣,以不令心有喜樂故。言「所餘」者,謂即可愛,此名為勝,謂能令心有喜樂故。言「喜樂」者,此即可愛[8]可惡之義也。 ᅟᅟ==[8] 「愛」,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不可見處名遠色」者,約處所辯。有雖近,細而不可見,以不可見故,名之為遠[1];以處所可見[2]故,名之為近。此是可見義。何以?有色雖近,而有障隔,自體與處俱不可見。齊可見處,復無障隔,眼得起,名之為近。異此名遠。 ᅟᅟ==[1] 「為遠」,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2] 「見」,底本無,據文意補。== 「在可見處名近色」者,此復約位立,處所現故。云處有雖遠而可見者,如星宿等,雖即可見,不名為近,以處所不可見故。異此名近。又,眼等五根一向名近,此之依處可見處故。色等五境及此住處,齊眼可見,名之為近;眼觀不及,名之為遠。 「過去等色,如自名顯」者,以此義故,經部大德再釋其義:世尊經中自說過去、未來、現在,毗婆沙師以此三世釋於遠近,重釋之過。此三世義如經所說,是故論云「如自名顯」。 「受等亦然」者,如前說色,今釋受等亦如前義。「隨所依力[3]應知遠近」者,此受等四蘊遠近,隨所依分別:所依可見,名之為近;所不可見,名之為遠。 ᅟᅟ==[3] 「所依力」,底本殘,據文意補。== 「粗細同前」者,如前毗婆沙師所說「五根所取名粗,意根所取名細。或約地辯。」 論:心心所法生長門義,是處義。訓釋詞者,謂能生長心心所法,故名為處。是能生長彼作用義。 釋曰:何故言處是生門義?生誰之門?以「訓釋詞」故[4]。前生門義,生誰之門?生心心所法。「生長門義是處義,訓釋詞者」,如論中云:「謂能生長心心所法,故名為處。是能生長彼作用義。」「作用義」者,如依眼、色生於眼識,乃至意、法,應知亦然。如契經說:梵志當知,以眼為門,唯為見色。此經唯證門義有六。然心所法有十二門,故契經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如是乃至意、法為緣,生於意識,三和合觸,起受、想、思。」[1] ᅟᅟ==[4] 「以訓釋詞故」,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有「由訓詞故」一句,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 ᅟᅟ==[1] 「如契經說」……「起受想思」,引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字略有差異,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4頁下。== 論: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2]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ᅟᅟ==[2] 「名」,底本作「名為」,據《俱舍論》刪。== 釋曰:如何知族是其界義?與世種族義相似故。[3]論中云:「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4]。」金銀等礦,乃[5]以種族說名為界。 ᅟᅟ==[3] 「與世種族義相似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 ᅟᅟ==[4] 「名多界」,底本殘,據文意及殘存字形補。== ᅟᅟ==[5] 「乃」,底本作「及」,據文意改。== 「如是一身或一相續」者,「身」謂所依,「相續」即是心心所相續。或「身」者剎那,「相續」者即隨流。 「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者,此一身、一相續中,有十八法種子,亦名種族,亦名為界。 論:此中種族是生本義。如是眼等,誰之生本?謂自種類,同類因故。 釋曰:言「生本」者,謂生之所依。此十八種,是別別法生之所依。 問:此十八界攝一切法,離此之[1]外,是何別法生之本耶?以此義故,論發問云:「如是眼等,誰之生本」。異十八界,更有別法,即言此是別法生本。離十八界更無別法,此是誰之生本?論自答云:是「自種類,同類因故。」如前生眼根與現生眼根及未生眼根為同類因,乃至法界,應知亦爾。雖離十八界更無別法,然與自類而為生本。若如是者,此中攝義不盡,故論問云: ᅟᅟ==[1] 「之」,底本作「之之」,據文意刪。== 論:若爾,無為應不名界。 釋曰:無為之法,無前及後,非同類因,如何得為生本耶?既非生本,亦應不得名之為界。今既不許如此之義,故論更以異義釋云: 論:心心所法生之本故。 釋曰:諸無為法,與心心所為所緣緣及增上緣,此名生本。故約此釋,攝義周盡。此中雖即攝義周盡,此復有過。以此處[2]、界,義應相濫,俱心心所生本義故。為避此過,復轉釋云[3]: ᅟᅟ==[2] 「此處」,底本殘,據文意及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擬補,參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 ᅟᅟ==[3] 「以此處界」……「轉復釋云」,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字略有差異,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 論: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 釋曰:此中餘師轉復異釋,十八界義,如金銀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如是眼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4]類是體義。此十八界各各自體,互相差別,不成雜亂,故說「界聲」為「種族義」。 ᅟᅟ==[4] 「如是眼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 若爾,意界望於六識無別體類,應非別界。此難不然,所依、能依,體類別故。有說:安立時分異故。復有說者,六是意先,意非六先,故甚有異。雖諸界體並通三世,然就位別,故立異名,由此故言六[1]先意後。未來意、六,時位未分,如何可言六先意後?[2] ᅟᅟ==[1] 「六」,底本作「亦」,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改。== ᅟᅟ==[2] 「若爾,意界」……「六先意後」,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 論:若言聚義是蘊義者,蘊應假有,多實積集共所成故,如聚,如我。 釋曰:何因有此問耶?以毗婆沙師處、界實有,許蘊亦然;以而聚義說是蘊故,多法積集以成於聚。於此聚中,無其實體,故起斯問。如多穀麥積集一處,名之為聚。聚是假立,無其實事,穀麥分散,何有聚體?如是色等五蘊積聚,假說我名。色等分離,我亦非有。如經頌云:「如即攬眾分,假想立為車;世俗立有情,應知攬諸蘊。」如是過去及未來等多實積集,假立蘊名。 論:此難不然。一實極微亦名蘊故。若爾,不應言聚義是蘊義,非一實物有聚義故。[3] ᅟᅟ==[3] 「若爾,不應」……「有聚義故」,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婆沙師云:理不如是。一一極微皆有蘊義。 經部云:若如是者,蘊中不應說其聚義,一一極微不名聚故。 阿闍梨眾賢云:此難不然,於聚所依立義言故。非聚即義,義是實物名之差別,聚非實故。或一極微三世等攝,以慧[4]分析,略為一聚。蘊雖即聚,而實義成。餘法亦然。故蘊非假。[1] ᅟᅟ==[4] 「慧」,底本作「惠」,此處「惠」、「慧」相通,故正作「慧」。下同。== ᅟᅟ==[1] 「此難不然」……「故蘊非假」,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3頁下~344頁上。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4頁中~下。== 尊者於此雖作是說,然違契經。以經說云:「諸所有色,若過去,若[2]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由此聚義,蘊義得成。」故知世尊說彼多法略為一聚,方名為蘊。今既說言一一極微得為蘊者,與經相違。 ᅟᅟ==[2] 「若」,底本無,據文意補。== 阿闍梨聖奴作如是說:一一極微各互對,得名為聚;一一各別不互待,不名為聚。若相待者,一一皆得名之為聚。若異此者,如何可以無常、苦、空、非我行相,而得證知及能除斷?又,何能為施設我因?若非實事之所成者,如何得有如是差別能為我因,乃至應知及應斷等?以處為界,實事是有,故有如是差別。理極蘊亦如是,實事有故,由斯亦有如是差別。 此亦非理。若如是者,即瓶、衣等悉應是實。以此等中,一一實事,極微相待共所成故。復有餘過,謂隨有幾所攝色等,應合亦有多蘊。若如是說,如經所言「若過去、若未來」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聚」。如是經義,故應不成。 聖奴又云:無如是過。蘊亦不應如是成多,以要多事相對待時得名蘊故。猶如言多,非即一法名之為多,以有多法方名為多。多亦即是此中法等。 此亦不然,法喻不齊。以喻中云眾法為多,非一為多。前所說云一一極微相待之時得名為聚,故知所說法喻不齊。若彼復言「如過去等,如是略為一聚名為蘊」者,應知此蘊決定是假,如豆蘊等。若謂「既非實事所成,如何得以苦、空、非我等行相應知及應斷」者,聽說此義,世尊今觀無常、苦、空、非我相中,豈要有其實事?亦但是假。如世尊說:一切有情皆為無。如有頌云: 始自入胎及出胎,復從嬰孩至老死, 歷茲十位極迅速,往而不返如駛流。 無有實事,名為有情。世尊約現所化有情,隨機說蘊亦為無常等,有何違?又彼所言蘊「若非以實事所成」,「如何得為施設我因」者,現見假法,還與假法而得為因。如世指樹以為林因,指一士夫為軍因等故。聖奴師有眾多說,皆不應理。例破皆爾,此不更說。 論:有說能荷果[1]重擔義是蘊義。由此[2]世間說肩名蘊,物所聚故。 ᅟᅟ==[1] 「果」,《大正藏》本正文中無,見於校記中。== ᅟᅟ==[2] 「此」,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果」者,即是所擔之物。「果」即是「重擔」,持業釋也。五蘊荷負此「果重擔」,猶如身份擔荷重擔,世間人等呼之為蘊。「果重擔」者,眼等六處,與總五蘊為「果重擔」。如經說云:「名色緣六處」。言「名色」者,即是五蘊,應知六處是名色之「果重擔」也。此即六處,名總五蘊之「果重擔」。或約二蘊釋其重擔。如經說云:「六處緣觸」。此即觸與色、識二蘊為「果重擔」。此六處中,眼、耳、鼻、舌[3]及身五處,名為色蘊,意為識蘊。或約一蘊釋於重擔。如經云:「受緣愛」。愛即是受蘊之「重擔」。或一蘊與一蘊為重擔。如經云:「行緣識」。識與行蘊為「重擔」也。或五蘊與一蘊為重擔。如經云:「識緣名色」。名色與識蘊為「重擔」。餘法亦應如是分別。若約分位緣起而論,位位之中,皆有五蘊,五蘊與五蘊為「重擔」。若如是釋,即一一事皆得為蘊,若聚一處,是即一一各有力用,能荷重擔。 ᅟᅟ==[3] 「舌」,底本作「舌舌」,據文意刪。== 論:或有說者,可分段義是蘊義。故世有言:汝三蘊還,我當與汝。 釋曰:此中釋蘊為可分段義。言「三蘊」者,蘊是分義。猶如世間可與之物,有其三種,謂飲食、衣服、房舍臥具。故世有言:如是三分,我當與汝。雖即大種及所造色、心心所等同時俱生,然可以智慧分析為分段故,諸有為法有三段,謂過去、未來、現在。[1]一一世中有五分段,謂色乃至識。如是釋者,是則五蘊有其實事,非假立也。 ᅟᅟ==[1] 「諸有為法有三段,謂過去、未來、現在」,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字略異,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4頁上。== 此前二釋,論主不許,故後說之。 論:此釋越經,經[2]說聚義是蘊義故。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等,廣說如前。 ᅟᅟ==[2] 「經」,底本作「云」,據《俱舍論》改。== 釋曰:皆不應理。世尊經中若不說言聚義是蘊,即前二說其理可然。今既世尊親說聚義,故前二說違越契經,義為不可。 阿闍梨眾賢云:經主決判此義釋越經,今謂不然,不違理故。處、界二義,豈不越經,而於其中攝取為正。復有何理,唯蘊義中固求經證;於處、界中唯依理釋,絕不求經!觀此義言,似專朋黨。故應如彼,據理無違。[3] ᅟᅟ==[3] 「經主決判」……「據理無違」,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4頁上。== 非並用執,此中有理。世尊經中雖說處、界,然無處云以何義故,此名為處;以何義故,名之為界。是以諸師隨意解釋,故無違越。於蘊義中,世尊親說聚為蘊義。今者越經別為異釋,固違聖說,理定不然。 論:若謂此經顯過去等一一色等各別名蘊,是故一切過去色等一一實物各各名蘊。 釋曰:毗婆沙師若更釋云:雖即世尊此經中說聚義為蘊,然經意云過去色等一一各別皆得為蘊,不言總聚身名蘊者。 論:此執非理,故彼經言: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蘊故。是故如聚,蘊定假有。 釋曰:此即經部對婆沙師。不應謬取此經意,云「過去色等一一各別皆得為蘊」。若如是者,經不應言「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為蘊」。經說既爾,故汝所說定為非理。是故所說聚義為假,如是蘊義亦定假有。 論:若爾,應許[1]諸有色處亦是假有,眼等極微,要多積聚,成生門故。 ᅟᅟ==[1] 「許」,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毗婆沙師復以處義難經部說:若言聚蘊定假有者,即十處色亦應是假。眼等極微,要積聚身可得成生門義故;五識依緣皆積聚故。由斯,如是眼等、色等多微積聚,方為所依及所緣故,亦應是假。 論:此難非理。多積聚中,一一極微有因用故。若不爾者,根、境相助共生識等,應非別處,是則應無十二處別。 釋曰:此經部師對婆沙師。若言多微積聚成生門者,理定不然。多積聚中,一一極微各為因用。既一一微各得為因,如何說言多微積聚方成依緣? 若毗婆沙師言此理不然,此一一微非能為因,須相待故方成因用者,此亦不然。若言諸微以相待故,是即應知多微積聚故。然為因用,以積聚故,方得為處。此處亦應定是假有。 若一一微得為處者,不應相待,非如色處。此非色處獨能為因不相待故者,此亦不然。若一一微不為因者,是即根、境不應獨能為其別處。根、境相助方生愚,為遮此計,所以分色為之十界,心為七界,令其了知色、心各異,立界亦別。既知各別,彼見自除,故為說界。 論:然毗婆沙作如是說:對法諸師若觀假蘊,彼說極微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者,彼說極微即是一界、一處、一蘊。此應於分,假謂有分。如燒少衣,亦說燒衣。何故世尊於所知境,由蘊等門作三種說? 頌曰: 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 論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傳說有情愚有三種,或愚心所,總執為我;或唯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謂利、中、鈍。樂亦三種,謂樂略、中及廣文故。如其次第,世尊為說蘊、處、界三。[1] ᅟᅟ==[1] 「論:然毗婆沙作如是說」……「世尊為說蘊處界三」,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2]:愚心所者,是上[3]品愚,愚於微細相似事故;愚於色者,是中品愚,愚於粗著相似事故[4];色心俱愚者,是下[5]品愚,愚於粗細相似不相似法故。為欲除遣此三愚故,說蘊等三。說此三故,除於身見。於總聚中起於身見,今知各異,此見即除。約此身見所起諸惑,亦皆除遣。是以世尊說蘊等三。 ᅟᅟ==[2] 「釋曰」,底本無,據行文體例補。此前之釋文當有脫漏。== ᅟᅟ==[3] 「上」,底本作「六」,據文意改。== ᅟᅟ==[4] 「故」,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下」,底本作「六」,據文意改。== 根亦三者,婆沙師云:約信等根,有利、中、鈍。若為鈍根、中根說蘊,此不能達處、界之義。若鈍根者,雖聞蘊、處,然不能達十八界義。由此根異,故說三科。此等不然。若如是者,約彼利根,即是處、界便應無用;若約中根,蘊、界無用;若約鈍根,蘊、處無用。言先說蘊時,中、鈍不了,故復說處;以雖說處,鈍根不了,故復說界。若如是者,但應說界,三根俱達,更何用說蘊、處二耶?是故定應為利說蘊,為中現處,為鈍說界。以廣、中、略,稱其根宜,是能普利一切,三科俱為有用。 樂亦三者,為宿習故,樂略、中、廣,是世尊隨其樂欲說此三種。若不稱機為異說者,此即卻為不信之因。唯樂奢摩他者,樂聞其略;樂奢摩他及毗鉢舍那者,樂聞其中;唯樂毗鉢舍那者,樂聞其廣。故現此三。現此三者,為顯擇法。故論云:擇法不生,惑無由滅[1]等。 ᅟᅟ==[1] 「滅」,底本作「減」,據文意改。== 論:何緣世尊,說餘心所,總置行蘊,別分受、想,為二蘊耶? 釋曰:何故有此問耶?為前說云:愚於心所總執為我,為此世尊分別心所為受、想、行蘊。若欲為遣心所愚故,分別心所立三蘊者,即應一一委細分別,何故唯分受、想二種,立為二蘊,餘心所等,共為行蘊?欲知其因,故有斯問。 論:頌曰: 諍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 於諸心所法,受想別為蘊。 論曰:諍根有二[2],謂著諸欲及著諸見。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為最勝因。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1]力故,貪著諸見。 ᅟᅟ==[2] 「二」,底本作「三」,據《俱舍論》改。== ᅟᅟ==[1] 「想」,底本作「相」,據《俱舍論》改。== 釋曰:「諸欲」者,欲謂貪求。求五妙境也。於五境中,愛味受著。「著諸見」者,見略有五,謂身見等。若廣,即分六十二種。於此見中,以倒想故,貪染執著。為著此欲及著見故,即有諍興。諍何以興?謂由受、想為其因也。生諍之因為唯此二,為更有餘?雖更有因,非為最勝。故論說云:「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為最勝因。」此二何以為最勝?論就釋云:「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以貪著故,即為諍因。貪著欲諍,多約在家;貪著見諍,多約出家。何以得知貪著欲諍多約在家?以契經云:為由染著貪欲因故,俗與俗諍,乃至廣說。何以得知貪著見諍多約出家?以聖教中諸出家者,非法法想,法非法想[2],各執異見,互相為諍。出家外道,無我我想,乃至戒禁取等見中起諸倒想,互興於諍。言「味受」者,謂樂受唯於受,故云[3]「味受」。受即味故,持業釋也。以何味受?謂以貪。貪染之受,依主釋也。或受中有味,味謂貪欲,即第七轉所依聲攝。依受有味,緣受起愛,愛彼資受之境,於彼境中貪著。諸資受境者,即五境也。 ᅟᅟ==[2] 「想」,底本作「相」,據《俱舍論》改。== ᅟᅟ==[3] 「云」,底本作「之」,據文意改。== 問:若言因想有諸見者,如見諦者,雖有其想,然無諸見,如何得言想為見因? 答:因倒想故,即起諸見。若無倒想,諸見即無。此見諦者雖有其想,然非顛倒,不為見因,故無諸見。此不應執。顛倒知之,無明與見而為其因。以此無明無知為性,行相隱覆;見是慧性,行相明利。故彼無明不為見因,與此無明相應倒想,能為見因。應知境中,不如理知,顛倒執故,故起諸見。如有頌云: 如魚處泥中,躍水令渾濁; 無明中倒想,污慧亦復然。 以此知由倒想故,貪著諸見,無明中想與見為因。 論:又生死法,以受及想為最勝因,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迴。由此二因及後當說[1]次第因故,應知別立受、想為蘊。其次第因,鄰次當辯。 ᅟᅟ==[1] 「說」,底本作「現」,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受與想,非唯諍因,亦是生死之最勝因。何以為生死之勝因?論自說云「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迴。」「耽著受」者,愛行有情;「起倒想」者,見行有情。言「耽著」,是堅執義。「倒」者四倒。生相續時,由四倒想,受生有而六。頌云: 「倒心趣欲境,濕化染多受。」 此中約義,現是生死因之因故。貪著及倒想是生死因,受、想是生死因之因。以受、想故,為彼貪著,及以顛倒。由貪著、倒故,受生死中。 非唯約諍根因及生死二義,別立受、想為蘊,亦可約後蘊次第中,粗、染、器及界等四義,別立受、想,以為二蘊。粗等四因,次下[2]當釋。 ᅟᅟ==[2] 「下」,底本作「六」,據文意改。== 論:何故無為說[3]在處、界,非蘊攝耶? ᅟᅟ==[3] 「說」,底本作「現」,據《俱舍論》改。== 釋曰:何因作此問耶?世尊說法,非無因緣;法相攝屬,皆有由致。未知何因此無為法蘊所不攝,欲顯其因,故有斯問。 論:頌曰: 蘊不攝[4]無為,義不相應故。 ᅟᅟ==[4] 「攝」,底本作「說」,據《俱舍論》改。== 論曰:三無為法,不可說在色等蘊中,與色等義不相應故。謂體非色乃至非識。亦不可說為第六蘊,彼與蘊義不相應故。聚義是蘊,如前具說。謂[1]無為法,非如色等有過去等品類[2]差別,可略一聚,名無為蘊。 ᅟᅟ==[1] 「謂」,底本作「為」,據《俱舍論》改。== ᅟᅟ==[2] 「類」,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若說無為蘊,所攝者應有二義:或應說在五蘊之中,或可更應立第六蘊。若說無為在五蘊中,義為不可。立第六蘊,理復不然。何以不許攝在蘊中?此非是色,亦不是識,於何處攝?色是變壞,無為不爾;廣說乃至識能了別,此無是用。故俱不攝。如何不許為第六蘊?蘊是聚義,無為不爾,故不可立為第六蘊。如論釋云:「謂無為法,非如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名無為蘊。」 問:無為若非實有體性,不為蘊者,其理可然。既言是有,如何不許眾多積聚成無為蘊?如彼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說為色蘊。無為亦爾,何妨有多,即積聚無為,為無為蘊? 答:聚有二義:一者,各在異處,收攝積集令在一處,名之為聚。二者,三世之法,可以智慧[3]略為一世,名之為聚。其無為法無此二義,如何名聚?故不可立為第六蘊。 ᅟᅟ==[3] 「智慧」,底本作「知惠」,據文意改。== 論:又言「取蘊」,為顯染依;染、淨二依,「蘊」言所顯。無為於此,二義都無,義不相應,故不立蘊。 釋曰:蘊有二義:一者染依,謂是「取蘊」;二染淨依,謂即是「蘊」。無為都無此二種義。一、非染依,染依[4]是有漏,無為非漏,故不為依。二、亦不與染、淨為依:以不隨增諸煩惱故,不為染依;非道諦故,不為淨依。不可立為無為蘊。 ᅟᅟ==[4] 「染依」,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有說如瓶破非瓶,如是蘊息應非蘊。 釋曰:如說「瓶」破不復名「瓶」,如何蘊息復名為蘊?且如擇滅、非擇滅,是滅蘊之滅,如何復得名之為蘊?唯獨虛空,又不應成無為蘊也。論主不許此師所說,故次論云: 論:彼於處、界,例應成失。 釋曰:此若依蘊作如是,其義可然,於處、界中,復如何說?以言蘊息不復為蘊,如是處、界息,二應非處、界,喻並如前。處及以界,既與蘊同,無為即應三科不攝。 有二師云:無如是失。且如蘊滅,蘊所攝者悉皆滅盡。如是處、界雖則息滅,此所攝者非滅盡,故不為例。 復有餘說:此之「息」言,非顯斷空,非擇滅體非是斷故。此言意顯:若於是處,蘊相都無,名為蘊息。三無為上,聚義都無,可名蘊息,非門、族義於彼亦無,故不應例。此釋與頌,義善相符。[1] ᅟᅟ==[1] 「此之『息』言」……「義善相符」,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字略有差異,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上。== 論:如是已說諸蘊廢立,當說次第。 釋曰:上釋聚是蘊,蘊不攝無為,故云「廢立」。是則立蘊別於處、界。「當說次第」者,世尊起教,道慧為先,依何說蘊如是次第? 論:頌曰: 隨粗染器等,界別次第立。 論曰:色有對故,諸蘊中粗。無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說我、手等痛言;待二想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行粗過識,貪、瞋等行易了知故;識最為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由此隨粗立蘊次第。 釋曰:五蘊之中,色最為粗。何者為粗?有見有[2]對,故名為粗。有說得與五識為依,六識所緣,故名為粗。「無色中粗,唯受行相。」非形段法應以相顯,故云粗也。如何「相顯」?如論自云「故世說我、手等痛言」。「待二想[1]粗」者,待故[2]行、識,想即為粗,想之作用易可知故。如論釋云「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行粗過識」者,行方於識,行相[3]易知,故云粗也。如論釋云「貪、瞋等行易了知故」。有餘說云:行之造作相易可知,思願言「願我富樂福壽」等故,是以言粗。「識最是細」者,望前諸法,識極微細。論自釋云「總取境相難分別故」。「由此隨粗立蘊次第」者,隨所化機易了知故,如是隨粗立蘊次第。粗易知,故先說;細難了,故後陳。 ᅟᅟ==[2] 「有」,底本作「為」,據文意改。== ᅟᅟ==[1]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2] 「故」,疑為「於」之誤。== ᅟᅟ==[3] 「相」,底本作「想」,據文意改。== 論: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復因倒想[4]生故,此倒想生由煩惱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此及前三皆染污識,由此隨染立蘊次第。 ᅟᅟ==[4] 「想」,底本作「相」,據《俱舍論》改。== 釋曰:如何隨染立蘊次第?色為染因,故先立蘊。以男女等,於顯形色、聲、香、味、觸互相貪染。故論釋云「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如經說云:無有一色互相染著如男女者,乃至觸等應知亦爾。廣說如經。何因於色更相染著?此由受故,有斯耽著。耽著者何?貪味樂受。受相應愛,貪不離欲,故云「耽著」。論自釋云:「此由耽著樂受味故」。有餘說云:已得之受於中貪著,未得之受周遍追求,故云「耽著」。故云受蘊次於色蘊。以於受如是耽著,此由倒想。倒想者何?謂苦為樂故倒想。此耽著者,唯是樂受,必不耽苦。既於樂受生於樂相,有何顛倒?答云:此之樂受,若約行苦、壞苦觀之,亦得為苦。今者決定生於樂想,故名顛倒。何以為瞋起茲倒想?此由煩惱迷於無常、苦及不淨、非我理故,起於倒想。此諸煩惱,行蘊所攝。如是煩惱依何而生?此依識生。此復能引,續生後識。此諸煩惱依識而生,復能染識。論自釋云:「此及前三皆染污識」。「由此隨染立蘊次第」者,何處染?因何染?如何染?誰能染?此染誰?依如是義,立蘊先後。 論:或色如器,受類飲食,想同助味,行似廚人,識喻食者,故隨器等立蘊次等。 釋曰:色何喻器?為受依故。受何喻食?餐啖性故。有說此能增益損滅有瞋身故,故受喻食。[1]何以想同助味?以取可意、不可意相助於受故。以此助故,受相明了;由倒想故,於受生貪,是以想同助味。有說由取怨、親、處中等相助生受故[2],想同助味。行何以喻廚人?能造作故。由思、貪等業煩惱力,愛、非愛等異熟生故。[3] ᅟᅟ==[1] 「有說……故受喻食」,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字略有差異,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ᅟᅟ==[2] 「有說由取」……「相助生受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ᅟᅟ==[3] 「由思、貪等」……「異熟生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識何以喻食者?能取境故。有一說云:執有我故,故喻食者。復有說云:有情本中為主勝故,識為上[4]首,受等生故,故識喻食者。[5] ᅟᅟ==[4] 「上」,底本作「六」,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改。== ᅟᅟ==[5] 「復有說云」……「故識喻食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論自結云:「故隨器等立蘊次第」。 論:或隨界別立蘊次第。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顯了;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第一有中思最為勝,行相[1]顯了。此即識住,識住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蘊次第如是。 ᅟᅟ==[1] 「相」,底本作「想」,據《俱舍論》改。== 釋曰:「謂欲界中有諸五妙欲,色相顯了」者,以欲界中色最為勝,諸根境色皆具有故。[2] ᅟᅟ==[2] 「以欲界中」……「皆具有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字略有不同,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顯了」者,受差別,靜慮差別。初、二靜慮中,約修得定,俱有喜受故;二靜慮次,有樂及捨二受。約生得定,如論頌云:「生靜慮從初,有喜樂捨受,及喜捨樂捨,唯捨受如次。」有餘說云:色界受勝,於生死中,諸勝妙受,具可得故。[3]由是等故,色界受勝。 ᅟᅟ==[3] 「諸勝妙受,具可得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者,彼地取相最分明故[4],故云「想相顯了」。此無色中同是捨受,不可分別,受非勝。有說餘靜慮中各攝受支,三無色無,唯取空等,以此即是想之作用。 ᅟᅟ==[4] 「彼地取相最分明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第一有中思最為勝,行相[1]顯了」者,彼中即是思之大果[2],思於行蘊最為殊勝。何蘊中何者最勝,即名「顯了」。故云「思最為勝,行相[3]顯了」。所以依此立為行蘊。 ᅟᅟ==[1] 「相」,底本作「想」,據文意改。== ᅟᅟ==[2] 「彼中即是思之大果」,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字略有不同,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5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5頁中。== ᅟᅟ==[3] 「相」,底本作「想」,據文意改。== 「此即識住」者,識住有四:一、色近行,謂即欲界;二、受近行,謂即色界;三[4]、想[5]近行,下三無色[6];四、思近行,謂第一有。此之四蘊是識所住,故論云「識住其中」。「識住其中」者,以貪愛故,故住其中。 ᅟᅟ==[4] 「三」,底本作「二」,據文意改。== ᅟᅟ==[5]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6] 「色」,底本作「生」,據文意改。== 「顯似世間田種次第」,先有其田,後方下種,四蘊如田,識猶種子,是世尊先說四蘊,後說於識。故論云「是故諸蘊次第如是」。 論:由此五蘊無增減過。即由如是諸次第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於諸行中,相粗[7]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 ᅟᅟ==[7] 「粗」,底本作「廣」,據《俱舍論》改。== 釋曰:「由此五蘊無增減過」者,以粗等四立蘊次第,故蘊唯五,無減無增。「即由如是諸次第因,離[8]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於諸行中,相粗[9]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者,諸心所中,受想最粗,及為染因,以喻餘食,及為助味,二界強勝,故離行蘊別立二蘊。 ᅟᅟ==[8] 「離」,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9] 「粗」,底本作「廣」,據文意改。== 論:處、界門中,應先辯[1]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 ᅟᅟ==[1] 「辯」,底本作「弁」,據《俱舍論》改。== 釋曰:且此六根有二因勝:一者與識為依,二者能取境界。故隨所依,立能依識;隨能取法,立所取境。故言「先辯說六根次第」。依此六根,餘境、識等次第可知。 論:頌曰: 前五境唯現,四境唯所造, 餘用遠速明,或隨處次第。 論曰:於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是故先說。意境不定,三世、無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 釋曰:六根之中應先說意,以一切法,意為先[2]故。何以置此先說餘根?意根之前說餘五者,以此五根唯取現境。現世近故,所以先說;過、未遠故,所以後說。現在之法,實有處所,作用分明,緣如是定,故先說。意境不定,為緣現境,如緣地心;有緣過去,如宿住事;或緣未來,如欲願知;或緣三世,如觀諸行皆是無常;或不勝世,如緣滅知;或緣三世及以非世,如一切法皆無我觀。以緣如是境不定故,意根後說。 ᅟᅟ==[2] 「先」,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所言「四境唯所[3]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說。身境不定,或取大種[4],或取造色,或二俱取。 ᅟᅟ==[3] 「所」,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4] 「或取大種」,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五根之中應先說身,以最大故,餘根依此少分立故。何以後說,先說餘根?身根之前說餘四者,此四之境唯是所造,定故先說。身根不定,或取大種,或取所造,或二俱取,所以後說。 論:餘謂前四,如其所應,用遠速明,是故先說。謂眼、耳根取遠境故,在二先說。二中眼用遠故先說,遠見山河不聞聲故。又眼用速,先遠見人撞擊鐘鼓,後聞聲故。 論:鼻、舌兩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由速明故。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嗅香,舌後嘗味。 釋曰:四根之中應先說舌,以此根依,能起言說及生聞慧,作用大故。又復對於眼、耳二根,理應先說鼻、舌等二。以此二根能取段食香、味等境資養身故,眼、耳二根[1]無如是能。功能多者,何故後說,功用少者,越此先論?眼、耳、鼻三,取境遠速,所以先說。舌根不爾,所以後說。眼、耳二根,能取遠境,故此說在鼻、舌二前。就眼、耳中,眼復逾遠,是以先耳。何以得知能取遠境?「遠見山河不聞聲故。又眼用遠速,先遠見人撞擊鍾鼓,後聞聲故。」是以眼根,說先於耳。又眼、耳二取遠速境,故先說在鼻、舌二前。「鼻、舌兩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由速明故。」鼻、舌二中先說鼻者,以鼻取境速明於舌。論自釋云:「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嗅香,舌後嘗味。」舌望身根,舌先知味,身後覺觸。次第如是。此中迸說四之次第,謂彌速[2]逾遠。如舌望身,舌取境速;鼻望於舌,鼻復彌速;耳望鼻、舌,耳取境遠;眼望於耳,眼復逾遠。 ᅟᅟ==[1] 「根」,底本作「境」,據文意改。== ᅟᅟ==[2] 「速」,底本作「速遠」,據文意刪。== 問:如何得知鼻根取境速於舌根? 答:如前已說,「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嗅香,舌後嘗味」,以是故知,鼻根取境速於舌根。 問:若如是者,鼻根應能離中知境,以境未至即能知故。 答:鼻根唯取合中知境,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風吹香氣觸於鼻根,雖不能知食中之味,然先能取食中之香:食未至舌,鼻根先已取其香氣。不是食,是食之氣,食之類也。或此食氣是食極微。吸氣觸鼻,即先知也。 論:或於身中[1],隨所依處上下差別,說根次第。謂眼所依最居其上,次耳、鼻、舌,身多居下,意無方處,有即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後說。 ᅟᅟ==[1] 「中」,底本作「等」,據《俱舍論》改。== 釋曰:眼、耳、鼻根,理實齊等,猶如花鬘,然由依處上下差別,說根次第。意根亦得言依五根,以五識身依五根生,意識復依無間已滅五識生故,由斯故「有即云依止諸根[2]生者」。六識非色,無有方處,所以後說。 ᅟᅟ==[2] 「根」,底本無,據文意補。== 有餘頌云:前五用先起,五用初二遠,三用初二明,或隨處次第。於六根中,眼等前五,於色等境先起功用,意後方生,是故先說。如本論言:色等五境,五識先識,意識隨識。為自識依及取自境,應知俱是眼等功用。於五根中,初二用遠,境不合故,所以先說。二中眼用復遠於耳,引事如前,是故先說。鼻等三用,初二分明,故鼻居先,舌次,身後。如鼻於香能取微細,舌於甘苦則不如是;如舌於味能取微細,身於冷暖則不如是。[3]彼說不然。 ᅟᅟ==[3] 「有餘頌云」……「則不如是」,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上。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6頁上~中。== 若色等識,五識先受,意識後知,云何夢中能取色等?有餘師說:夢中憶念先所受境,若不爾者,諸生盲人於其夢中亦應取色。[4] ᅟᅟ==[4] 「若色等識」……「亦應取色」,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上。== 此亦不爾。夢中非唯能憶念彼曾所受境,如覺寤時,取彼彼境夢中所見,覺已,為必定分明憶念,如於覺位所見之事。覺位所見,後能憶念,如是應知,夢中所見後亦能憶。或有覺時未曾見事,於夢中見,如何說言:若是覺時所見之境,爾乃方於夢中得見?若言此是前生所曾見之境者,即生盲人,應於夢中亦能見色,以於前生曾見色故。故所說言「五識先受意後方知」者,理定不然。然對法言「色等五境,五識先取,意識後知」者,約容有說,非盡如是。 問:夢中所見色等五境,為是實有,為非實有? 有說云:「此是實有。如定境色,清潔分明,無所障礙,如空界色。[1]夢所見境,亦復如是。」此說不然。如夢中所見象、馬山等,此即不名清潔分明及無障礙,非如前說定中所見。毗婆沙師若言「夢中所見山雖不清潔,有所障礙,然此實清潔分明,無有障礙,以夢覺已無所有故」者,此即應是無所緣知,以於清潔彩[2]色作不清潔等見故。若更徵[3]結,恐文繁雜,故今且止。 ᅟᅟ==[1] 「如定境色,清潔分明,無所障礙,如空界色」,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中。== ᅟᅟ==[2] 「彩」,底本作「才」,據文意改。== ᅟᅟ==[3] 「徵」,底本作「微」,據文意改。== 論:何緣十處皆色蘊攝,唯於一種立色處名?又十二處體皆是法,唯於[4]一種立法處名? ᅟᅟ==[4] 「於」,底本作「依」,據《俱舍論》改。== 釋曰:論主何因有如是問?以前頌言:「此中根與境,許即十處界」。此中五根、五[5]境,十處同立色蘊,體皆色故。何因聖教唯於一處目為色處,餘之九處更立別名?餘九既各異名之處,一何無別號?又前頌云:「若離擇[6]法定無餘」,明十二處體皆是法。既皆是法,何唯於一立為法處,餘處[7]即不[8]然?欲尋本因,作斯問。 ᅟᅟ==[5] 「五」,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擇」,底本作「釋」,據《俱舍論》改。== ᅟᅟ==[7] 「處」,底本作「明」,據文意改。== ᅟᅟ==[8] 「不」,底本作「不不」,據文意刪。== 論:頌曰: 為差別最勝,攝多增[1]上法, 故一處名色,一名為法處。 ᅟᅟ==[1] 「增」,底本作「憎」,據《俱舍論》改。== 論曰:「為差別」者,為令了知境有境性種種差別,故於色蘊,就差別相建立十處,不總為一。若無[2]眼等差別想[3]名而體是色,立名色處。此為眼等名所簡別,雖標總稱而即別名。 ᅟᅟ==[2] 「無」,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3] 「想」,底本作「相」,據《俱舍論》改。== 釋曰:雖十色處體皆是色,又十二處體皆是法,此若但以一名呼之,即此十處及十二處如何分別?今為差別此等義故,所以立一以為色處,一為法處,此所餘者各立別名。十色處中,餘之九處各為別名,此之一處雖無別名,還能異彼餘之九種。如十人中九有別名,一無異號但呼為人,雖無別名亦簡餘九。十二處中法處無名,例亦同此。餘義如論,文易可知。 論:又諸色中,色處最勝,故立通名。由有對故,手等觸時即便變壞;及有見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別。又諸世間唯於此處同說為色,非於眼等。 釋曰:又復應知,十色處中色處最勝。如何最勝?有三義勝:一由有對,手等觸時即便變壞;二由有見,可指示在此、彼差別;三由世間唯於此處同說為色,非於眼等。以此三種最勝義故,立色通名。又諸世間,唯指此處名之為色。諸大論師,亦隨世間,非於聲等立色名故。[4]諸佛如來,亦隨世間,說此為色。 ᅟᅟ==[4] 「有三義勝」……「立色名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句略有差異,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6頁中。== 論:又為差別立一法處,非於一切,如色應知。又於此中,攝受、想等眾多法故,應立通名。又增上法,所謂涅槃[1],此中攝故,獨名為法。 ᅟᅟ==[1] 「槃」,底本作「盤」,據文意改,下同。== 釋曰:法處差別,其義如前釋色處說。此之法處最勝義者,有二因緣。一者,此中攝受、想等眾多法故。又於此中攝品類法名諸法,如七覺支攝於擇[2]法。餘義類中更有眾多帶法名者,且如擇法、覺支[3]法、智[4]法、隨念法、證淨法、念住法、無礙法、實法歸。此等法名有無量種,一切攝在此法處中。故立通名,獨為法處。二者,最增[5]上法,所謂涅槃,此中攝故,特名為法。以斯二義,獨得此名。[6] ᅟᅟ==[2] 「擇」,底本作「釋」,據文意改。== ᅟᅟ==[3] 「擇法、覺支」,底本無,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補。== ᅟᅟ==[4] 「智」,底本作「知」,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改。== ᅟᅟ==[5] 「增」,底本作「憎」,據文意改。== ᅟᅟ==[6] 「且如擇法」……「獨得此名」,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句略異,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中~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6頁中。== 論:有餘師說:色處中有二十種色最粗顯故,肉、天、聖慧三眼境故,獨立色名。法處中有諸法名故,諸法智[7]故,獨立法名。 ᅟᅟ==[7] 「智」,底本作「知」,據《俱舍論》改。== 釋曰:十色處中,唯除色處,餘諸處中無如是等眾多品類諸色差別,以品類多,故說為粗,立為色處,非餘處也。「肉、天、聖慧三眼境」者,肉眼如人,天眼謂天。聖慧眼者,謂即諸聖以無漏智[8]緣一切法。肉、天二眼一向緣色,色處為境。肉眼唯緣前所對境。天普緣四方、上下、障內、障外。肉眼緣粗,天眼緣細,無漏慧眼,以此色處及餘諸法,以無常等行相緣之。是故色處為三眼境。除此更無餘有色處,能為如是三眼之境,故唯此一,得色處名。 ᅟᅟ==[8] 「智」,底本作「知」,據文意改。== 「法處中有諸法名」等,獨立法名,義如前說。如上說言「色有見故,可指示在此、彼差別」者,為言「在此」者,謂是近處;言「在彼」者,謂即遠處。或「在此」者,在自依處;言「在彼」者,在他依處。眼等五根以比量知,不可指示彼、此差別。香、味、觸三,合中知故,根境觸對方乃可知,亦不可示彼、此差別。雖即聲處唯可指示在某等方,不可指示言在某處。故唯色處為可指示,非餘處也。言「一切法中涅槃最勝」者,有三因緣:一者為是勝義善故,二者常故,三滅苦火及苦因故。以三因故,於一切法最勝最上。最勝上法,法處攝故,故此法處十二處中獨標為勝,得「法處」名。 論:諸契經中,有餘種種蘊及處、界名想可得,為即此攝,為離此耶? 釋曰:何因有此問?起以契經中處處別說蘊及處、界,其類甚多,未知為此蘊等中攝,為復如何?若非此攝,如前說云:「此中蘊攝一切有為,取蘊唯攝一切有漏,處、界能攝一切法盡。」即與前說義理相遠。若此攝者,攝在何所?又此不攝,謂契經中諸蘊、處、界有何過失?即有諸佛所說一切語名之中不達體性愚迷過失。是以此中必定須說。將尋此因,故有斯問。 論:彼皆此攝,如應當知。且辯攝餘諸[1]蘊名想。 ᅟᅟ==[1] 「諸」,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頌曰: 牟尼說法蘊,數[2]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此色[1]行蘊攝。 ᅟᅟ==[2] 「數」,底本作「教」,據《俱舍論》改。== ᅟᅟ==[1] 「色」,底本作「名」,據《俱舍論》改。== 論曰:諸說佛教語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色蘊攝。諸說佛教名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行蘊攝。 釋曰:經部諸師,皆說佛教以語為體。語語是音聲,語聲為體,故色蘊攝。毗婆沙師,說佛言教以名為體。此名等是不相應法,故行蘊攝。對法諸師,雙以語、名為佛教體。彼論說云: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許論、唱詞、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佛教。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以此等義,故知佛教以語為體。又彼論云: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安佈連合。以此義知,佛教以名為體。此雖但言以名為體,理實兼以句、文為體。名者何義?以此詮實義及世俗有體,故稱曰名。如「色」與「瓶」,「無常」名及「人」,「色」及「無常」是實義有,「瓶」之與「人」是世俗有。其句者何?謂顯所說義理周圓,故名為句。謂於何法,了知作用,時有差別。如言「提婆達多將黑牛來構乳」等。其文者何?謂即是字,如言「阿」等。 問:語、教異名,教容是語。名、教別體,教何是名? 答:要由有名,乃說為教,是故佛教體即是名。所以者何?詮義如實,故[2]名佛教;名能詮義,故教是名。由是佛教[3]定名為體,舉名為首,以攝句、文。[1]如何得知牟尼法蘊有八十千?由經說故,所以得知。如契經中阿難白佛:我聞[2]世尊所說法蘊八十千餘,我今受持。又餘經說有其八十千法蘊。 ᅟᅟ==[2] 「故」,底本作「如」,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改。== ᅟᅟ==[3] 「教」,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 「問:語、教異名」……「以攝句、文」,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6頁下。== ᅟᅟ==[2] 「聞」,底本作「問」,據文意改。== 論:此諸法蘊,其量云何? 釋曰:雖知法蘊有八十千,然未能知一一法蘊量有幾何,是以起問[3]。 ᅟᅟ==[3] 「問」,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4]:頌曰: ᅟᅟ==[4] 「論」,底本無,據行文體例補。== 有言諸法蘊,量如彼論說, 或如[5]蘊等言,如實行對治。 ᅟᅟ==[5] 「如」,《俱舍論》作「隨」。== 論曰:有諸師言八萬法蘊一一量等《法蘊足論》。謂彼一一有六千頌,如對法等法蘊足說。 釋曰:一師云:如《法蘊足論》有六千頌,如是八萬法蘊一一各別,亦六千頌。唯謂其一,餘皆謝滅。以欲令知有如是等眾多法蘊,故亦於此立法蘊名。 論:或說法蘊、隨蘊等言,一一差別數有八萬。謂蘊、處、界、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覺品、神通、無諍、願智[6]、無礙解等。一一教門,名一法蘊。 ᅟᅟ==[6] 「智」,底本作「知」,據《俱舍論》改。== 釋曰:佛所說法,如說五蘊從始至終,舉[7]此一段,名一法蘊。如是處、界,廣說乃至無礙[1]解等,及謂善、不善十業道,四攝等無量法門,一一教門,名一法蘊,共有八萬。 ᅟᅟ==[7] 「舉」,底本難認,據文意及字形認作「舉」。== ᅟᅟ==[1] 「礙」,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如實說者,所化有情有貪、瞋[2]等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 ᅟᅟ==[2] 「瞋」,底本作「味」,據《俱舍論》改。== 釋曰:「如實說者」,是決定說。以所化有情有貪、瞋、癡、我慢、身見及尋、思等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謂說不淨、慈悲、緣起、無常、相空、持息念等諸對治門。[3] ᅟᅟ==[3] 「所化有情」……「諸對治門」,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6頁下。== 有一說云:前說蘊等無量法門,一一教門為一法蘊,如是共有八萬四千。今言以所化有情有八萬行別,為對治彼,世尊故說不淨觀等八萬法門。此即順顯「隨蘊等」言。無蘊等言,不為對治有情病行,唐捐[4]而說。[5]故知前後諸師所說但是異名,尋其義言,理即無別。 ᅟᅟ==[4] 「捐」,底本作「損」,據文意改。== ᅟᅟ==[5] 「此即順顯」……「唐捐而說」,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6頁下~347頁上。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6頁下。== 言「八萬行別」者,一類有情唯是貪行,一類瞋行,一類癡行,一類慢行,或有一類是其見行,或有一類是其疑行。或有一類是貪、瞋行,如是廣說乃至二合論。或有貪、瞋、癡行,如是三三合論。或有內貪而外瞋,或為內瞋而外貪,如是舉貪為內乃至疑為外等,互為內外。或有上品貪下品瞋,或有上品瞋下品貪,如是六眠,歷上上乃至下下等九品,互為上中下差別,如是共成八萬[1]。 ᅟᅟ==[1] 「萬」,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如彼所說八萬法蘊,皆此五中二蘊所攝。如是餘處諸蘊、處、界,類亦應然。 釋曰:如此八萬法蘊,色、行二蘊所攝。諸餘經中諸蘊、處、界,亦於此中蘊、處、界攝。如是蘊攝蘊,處攝處,界攝界。 論:頌曰: 如是餘蘊等,各隨其所應, 攝在前說中,應審觀自相。 論曰:謂契經中諸蘊、處、界,隨應攝在前所說中,如此論中所說蘊等,應審觀彼一一自相。且諸經中說餘五蘊,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2]見五蘊,彼中戒蘊,此色蘊攝;彼餘[3]四蘊,此行蘊攝。 ᅟᅟ==[2] 「智」,底本作「知」,據《俱舍論》改。== ᅟᅟ==[3] 「餘」,底本作「謂」,據《俱舍論》改。== 釋曰:諸經所說蘊、處、界等,今於此中如何相攝?如此論中所說蘊、處、界體相,應審觀彼自相、自體,隨應攝之。戒等五蘊中,戒蘊是身、語業性,故色蘊攝;餘之四蘊是心相應法,於此五蘊中除受、想二,非此性故,於行蘊攝。[4]解脫即是有為解脫,非是無為。有為解脫,勝解為體。解脫智[5]見是慧差別,以慧數攝。 ᅟᅟ==[4] 「戒等五蘊中」……「於行蘊攝」,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文句略有不同,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7頁上。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7頁上。== ᅟᅟ==[5] 「智」,底本作「知」,據文意改。== 論:又諸經說十遍處等,前八遍處無貪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五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攝八勝處,應知亦爾。空、識遍處、空無邊處[1]等四無色處,四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 ᅟᅟ==[1] 「處」,《俱舍論》無。== 釋曰:十遍中除後空、識二種遍,餘[2]八皆無貪為性。何者為八?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無貪善根,法處攝故,此八遍處同無貪性,亦法處攝。此不孤起,必兼助伴,五蘊性故,此即意處、法處所攝。五蘊如何與遍處等而為助伴?定隨轉色,名為色蘊;與此相應受、想[3]二法,為受、想蘊;與此無貪相應受、想外,餘[4]心所及得、相等,為其行蘊。同時心王以為識蘊,此意處攝。餘之四蘊,法處所攝。 ᅟᅟ==[2]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3]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4]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攝八勝處,應知亦爾」者,「亦爾」之言,亦無貪性及有助伴,五蘊為性,故亦意處、法處所攝,故言「亦爾」。 空、識二遍處及空無邊等四無色處,四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以此決定無隨轉色,故四蘊性。 論:五解脫處慧為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即此聲、意[5]、法處所攝。 ᅟᅟ==[5] 「意」,底本作「處」,據《俱舍論》改。== 釋曰:云何五?如經說云:一者聽聞法要;二者以大音聲讀誦;三者為[6]他廣說開示;四者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五者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且第一解脫者,經云:「具壽當知,若諸苾蒭、苾蒭尼等,或有大師為說法要,或有隨一尊重有知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如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知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1]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一解脫處。是諸苾蒭、苾蒭尼[2]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 ᅟᅟ==[6] 「為」,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1] 「生」,底本作「生生」,據文意刪。== ᅟᅟ==[2] 「尼」,底本作「居」,據文意改。== 「復次,具壽!若諸苾蒭、苾蒭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知[3]同梵行者為說法要,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如,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二解脫處。是諸苾蒭、苾蒭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 ᅟᅟ==[3] 「知」,底本作「斯」,據文意改。== 「復次,具壽!若諸苾蒭、苾蒭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知同梵行者為說[4]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為他廣說開示隨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如,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是如是,乃至安隱涅槃疾能證得,是名第三解脫處。 ᅟᅟ==[4] 「說」,底本作「諸」,據文意改。== 「復次,具壽!乃至亦不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如是如是,乃至安隱涅槃疾能證得,是名第四解脫處。 「復次,具壽!乃至亦不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如如,善取隨一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如是如是,乃至安隱涅槃疾能證得,是名第五解脫處。」[1] ᅟᅟ==[1] 「如經說云」……「第五解脫處」等五自然段引文,出自《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十三~卷十四,文句有所省略,見《大正藏》第26卷第44頁上~下。== 此五即以名解脫處,以是生解脫之門,故名解脫處。解脫本由智慧[2]而得,故此五種皆慧為性。慧於法處所攝,故此五種亦法處攝。若兼助伴,五蘊性故,即此聲、意、法處所攝。從他聞法及心讀誦、為他廣說,此三一分,聲處所攝,以此等中皆有聲故;此餘[3]一分,及後二處全,意處、法處所攝。以後二中無有一聲,故非聲處攝。以慧俱有心所、心王,是故意、法二處攝。 ᅟᅟ==[2] 「智慧」,底本作「知惠」,據文意改。== ᅟᅟ==[3]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論:復有二處,謂無想有情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初處即此十處所攝,無香、味故。後處即此意、法處攝,四蘊性故。 釋曰:又契經說此二處,一者有色有情,無想無異想,故名「無想有情天處」。二者無色有情,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4]非想非非想天處。 ᅟᅟ==[4] 「如」,疑為「名」。== 「初處即十處所攝,無香、味」者,「初」即無想有情天處。此中無香、味處故,餘十處攝。此中無心,如何於彼得有意處?答:於生死二位有心故,得為意處,理亦無失。 「後處即此意、法處攝,四蘊性故」者,「後」即非想非非想天處。此中除色,餘四蘊性故,唯意、法二處所攝。上處攝訖。 論:又[1]《多界經》說界差別有六十二,隨其所應,當知皆此十八界攝。 ᅟᅟ==[1] 「又」,底本作「有」,據《俱舍論》改。== 釋曰:如何《多界經》說六十二界?如彼經說: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何知者得界善巧?佛告阿難陀:若諸知者於十八界如實知見,謂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陀!知人於此十八界中,應如實知見。復次,有六界應如實知見,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又有六界應如實知見,謂欲界、恚界、害界、無慾界、無害界、無恚界。又有六界應如實知見,謂苦界、樂界、憂界、喜界、捨界、無明界。復次,有四界應如實知見,謂受界、想界、行界、識界。復次,有三界應如實知見,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又有三界應如實知見,謂色界、無色界、滅界。又有三界應如實知見,謂過去界、現在界、未來界。又有三界應如實知見,謂劣界、處中界、妙界。又有三界應如實知見,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又有三界應如實知見,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復次,有二界應如實知見,謂有漏、無漏界。又有二界應如實知見,謂有為界、無為界。此二界應如實知見。阿難陀!若諸知者如是於界得善巧。如是從前六至後二,一一未皆應言「阿難陀者,如是於此界得善巧」。今恐文廣,故略去之。 此六十二界如何相攝?今當敘之。十八界如前所說。地等界六,六[2]中前四,即此觸界所攝;空、識二界,次下論中自釋其相。欲等六界,此法界攝。此欲界言,非是三界地獄、傍生、鬼、人及六欲天等二十處之欲界。若是三界之欲界者,即不應說恚、害界,以此具有故。欲界者是欲貪。欲、恚、害,皆是心所,故法界所攝。苦等六[1]界亦是心所,故法界攝。受等四界中,前之三界是心所故,亦法界攝。識界即此七心界攝。欲、色、無色三界之中,欲界即此十八界攝;色界即此十四界攝,除香、味、鼻、舌識四界;無色界此意界、法界、意識界攝。色、無色、滅三界之中,前二如前所攝,滅界即此法界所攝。過去等三界,一一皆此十八界攝。無間滅意雖準過去,此之種類通其三世。劣等三界,但是欲、色、無色等三界之異名,攝如前說。善等三界中,善、不善二,此色、聲、法及七心等十界所攝;無記界此通十八界攝。有學等三界中,前二即此意界、法界、意識界三界所攝;非學非無學界此通十八界所攝。有、無漏二界中,初界即此十八界攝;後界即此意界、法界、意識界攝。有、無為二界中,前此通十八界攝;後界此唯法界所攝。此上十八界為能攝,餘四十四界為所攝,共為六十二界相攝意。 ᅟᅟ==[2] 「六」,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 「六」,底本作「之」,據文意改。== 論:且彼經中所說六界,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為即虛空名為空界?為一切識名識界耶? 釋曰:論中何故作此問耶?如前論云:於餘所說蘊、界等,應審觀自[2]相,然後相攝,唯攝自性。今於地等六界之中,前之四界如前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欲知其相,故有斯問。論自答云: ᅟᅟ==[2] 「自」,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不爾。 釋曰:此答:非即虛空,得為空界;非一切識,盡為識界。 論:云何識[1]? ᅟᅟ==[1] 「識」,《俱舍論》無。== 釋曰:此徵:若不爾者,其義云何? 論:頌曰: 空界謂竅隙,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有情生所依。 論曰:諸有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如是竅隙,云何應知?傳說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鄰阿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2]。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此空界[3]色餘礙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 ᅟᅟ==[2] 「色」,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3] 「此空界」,《俱舍論》作「即阿伽」。== 釋曰:所言「空」者,非是虛空。何名「空界」?謂即竅隙。雖言竅隙,然亦未知竅隙是何,故言「傳說是明[4]闇」。「傳說」者,不樂許之詞。以此皆極微,互不相觸,中間皆有竅隙。既皆如是,於中何者名為空界,何者不名空界?以此故有「傳說」之言。若言明闇是空界者,何用更說彼竅隙耶?對此,論云「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以明是晝,闇即是夜,此即空界。於何得知?謂竅隙可知。諸經論中有鄰阿伽色,此即空界之異名。阿伽者,積集[5]色。此何以名阿伽?阿者恒義,伽者礙義。恒常礙故,故有此名。自礙、礙他,故名為礙。空界唯為他礙,不能礙他,故與阿伽[6]色別。此空界色鄰近阿伽,故名鄰阿伽色。是阿伽類,非即阿伽;是色界、色處、色蘊性義。 ᅟᅟ==[4] 「明」,底本作「名」,據文意改。== ᅟᅟ==[5] 「集」,底本作「聚」,據文意改。== ᅟᅟ==[6] 「阿伽」,底本作「鄰阿伽」,據文意刪。== 《對法論》云:是明闇二色之差別,名空界色。 經部諸師云:虛空之外,無別空界;空無實事,空界亦爾。 毗婆沙諸師云:空界有其實事(宗),經說內外空界故(因),如地等(喻)。以可分別為內外故,知有實事,如地界等。如經說云:內空[1]界者,所謂眼竅,乃至廣說;外空界者,所謂空中及門窗等諸有竅隙,非無為法。可言內外,以此故知虛空與空界異。無有之法,亦定不可言其內外,是以知有實事。 ᅟᅟ==[1] 「空」,底本作「外」,據文意改。== 阿闍梨眾賢云:離虛空外,實有空界。故世尊言:虛空無色、無見、無對,當何所依?然籍光明,虛空顯了。此經意說:虛空無為,雖無所作而有所依,謂容受一切光明。以果顯因,有實體相。虛空無者,應無光明;既有光明,眼識所取,是色差別[2],故有虛空。以能容受光明等故,實有虛空,理極成立。由此所說,契經文句,顯二分明,各別實有。故知異空別有空界。又於色界得離欲時,亦說斷此虛空界故。如世尊說:離色染時,心於五界,解脫離染。唯餘識界不應說斷虛空無為,諸漏於中曾未轉故。[3] ᅟᅟ==[2] 「別」,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離虛空外」……「曾未轉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7頁中。== 此理不然。經部諸師,不說光明與虛空別,亦不許光明為虛空界。妄引契經,誠非此證。此中有隨一不成過[4]。以自宗許光明與虛空異,經部不許,故說此虛空無實事義。次下《根品》自當廣釋。言斷虛空界者,義亦相違。經部亦不言煩惱於虛空中不轉,與煩惱轉故,是以說斷。若不爾者,是則世尊即應唯言斷四大種。能造斷故,諸所造色亦應例斷,何用更言斷虛空界耶?以所說言光明即是虛空界,以[1]此是所造色故。所說虛空有內外者,約根、境說。以身內虛空能持身根[2],身外虛空持外諸色,約所持事,故分內外,非謂虛空有內外也。 ᅟᅟ==[4] 「過」,底本作「果」,據文意改。== ᅟᅟ==[1] 「以」,底本作「收」,據文意改。== ᅟᅟ==[2] 「身根」,底本作「根身」,據文意改。== 阿闍梨眾賢復作是說:如契經說,實有六界成假士夫。又是有為,假士依故,猶如地等;又是有漏,說此為緣入母胎故。[3] ᅟᅟ==[3] 「如契經說」……「入母胎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7頁下。== 此亦非理。此有所依不成及不定過。此中宗尚未立,何更言因?虛空尚無實體,於中更何言有有為、有漏?既所立無體,能立立何?為如虛空界有漏,故是色耶?為如心所等有為、有漏,故非色耶?傍論且止,應辯本論。 論:諸有漏識名為識界。云何不說諸無漏識為識界耶?由許六界是諸有[4]情生所依故。如是諸界從續生心至命終心,恒持生故。諸無漏法則不如是。彼六界中,前四即此觸界所攝,第五即此色界所攝[5],第六即此七心界攝。彼經餘[6]界,如其所應,皆即此中十八界攝。 ᅟᅟ==[4] 「有」,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5] 「第五即此色界所攝」,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6] 「餘」,底本作「謂」,據《俱舍論》改。== 釋曰:非一切識盡為識界,唯有漏識得為識界。何以無漏識不為識界?為此六界與生為依,緣六界有入胎等。如契經說:六界為緣入母胎故。[1]如前五界,與生為依,皆是有漏,如是識界與生為依,應亦有漏,除此等餘不續生故。云何為生?所為內處。此是有漏,是故所依亦是有漏。以此論云:「如是諸界,從續生[2]心至命終心,恒持生故。」如是六界,是有情生生、養、長因差別轉,是生所依。生因謂識界,續生種故;養因謂大種,生依止故;長因謂空界,容受生故。[3]「諸無漏法則不如是」,由[4]有情生斷、害、壞等差別轉故,非生所依[5]。地等前四,身之境故,此觸界攝。第五空界,體是明闇,顯色性故,此色界攝。第六識界,此七心界攝,謂五識全,二識少分。 ᅟᅟ==[1] 「如契經說:六界為緣入母胎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7頁下。== ᅟᅟ==[2] 「生」,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如是六界……容受生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7頁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7頁上~中。== ᅟᅟ==[4] 「由」,底本作「相」,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及《阿毗達磨藏顯宗論》改。== ᅟᅟ==[5] 「由有情生……非生所依」,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7頁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7頁上。== 上來釋體性及相攝訖 論卷第二 論:復次,於前所說十八界中,幾有見,幾無見?幾有對,幾無對?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釋曰:自下簡釋諸法品類,委細分別有見等性,故有斯問,餘[1]如論文。何以此中唯分別界品類差別,不分別蘊、處之品類?約界分類,相貌易知,文句簡略,善。約蘊、處分別品類,即文句煩廣,分別有漏等義理難見。是以唯約界分別,不約蘊、處。 ᅟᅟ==[1]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論:頌曰: 一有見謂色,十有色有對, 此除色聲八[2],無記餘[3]三種。 ᅟᅟ==[2] 「此除色聲八」,底本作「此八除色聲」,據《俱舍論》改。== ᅟᅟ==[3] 「餘」,底本作「謂」,據《俱舍論》改。== 論曰:十八界中,色界有見,以可示現此、彼差別,由此義准[4]說餘[5]無見。 ᅟᅟ==[4] 「准」,底本作「唯」,據《俱舍論》改。== ᅟᅟ==[5] 「餘」,底本作「謂」,據《俱舍論》改。== 釋曰[6]:十八界中,一界有見,所謂色界。頌雖不說,以義準[7]知。除色界外,餘[8]皆無見。 ᅟᅟ==[6] 「釋曰」,底本無,據行文體例補。== ᅟᅟ==[7] 「準」,底本作「唯」,據文意改。== ᅟᅟ==[8]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問[9]:豈不於前釋名義中,已說有以最勝故,以可指示此彼差別。已說之事,何須重釋? ᅟᅟ==[9] 「問」,底本作「釋曰問」,據文意刪。== 答:前雖已約十色界義說為最勝,今約十八界中差別,令知唯此一界是有見故,無重說過。 問:見是何義? 答:約婆沙宗,眼名為「見」。色是眼境,此見俱故,名為「有見」。約經部宗,眼識名「見」。色是彼境,以可指示在此、在彼,眼識得生,名為「有見」。或色之差別可指示故,名之為「見」;色與差別俱故,名之「有見」。有說此色有示現故,名為「有見」,可示在此、在彼別故,如有所緣。 阿闍梨眾賢云:此色定與見俱,故名「有見」。由色與眼俱時起故,如有伴侶。或此色於鏡等中有像可現,故名「有見」,可示如彼,此亦爾故。不可說聲有谷響等應成有見,不俱生故。由說此相,餘界無見,義準已成。[1] ᅟᅟ==[1] 「此色定與見俱」……「義準已成」,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7頁上。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7頁中。== 論:如是[2]已說「有見」、「無見」。唯[3]色蘊攝十界有對。對是礙義。此復三種:障礙、境界、所緣異故。障礙有對,謂十色界自於他處被礙不生,如手礙手,或石礙石,或二相礙。境界有對,謂十二界、法界一分諸有境法,於色等境。故《施設論》作如是言:有眼於水有礙非陸,如魚等眼;有眼於陸有礙非水,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如畢[4]舍遮、室獸摩羅及捕魚人、蝦蟆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有眼於夜有礙非晝,如諸蝙蝠、鵂鶹等眼;有眼[5]於晝有礙非夜,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如狗、野干、馬、豹、豺、狼、貓、狸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此等名為境界有對。所緣有對,謂心心所於自所緣。 ᅟᅟ==[2] 「是」,底本作「是如」,據《俱舍論》刪。== ᅟᅟ==[3] 「唯」,底本作「別」,據《俱舍論》改。== ᅟᅟ==[4] 「畢舍遮」,底本作「草舍遮」,據《俱舍論》改,下同。== ᅟᅟ==[5] 「有眼」,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十八界中,十界有對,謂色蘊攝十有色界。《頌》唯言「色」,若爾,法界中亦有色,何故非是有對中攝?以法界中雖亦有色,於中亦有非色,法界不全是色,故此不攝。彼蘊所攝之十色界,定全是色,故此所攝。「對」者,「礙」義,亦是恚義。今此何故唯礙義,非是恚義?礙復非一,此別有三:障礙、境界、所緣異故。「障礙有對」者,彼微聚色於虛空中所容受處生,此名自位;於中礙他令不生,故名「障礙[1]有對」。「如手礙手」,猶如左手於自住處,若右手來附著左手,為左手礙故,不得於左手所住位中住,故名障礙有對。「如石礙石」,道理亦然。或有手礙石、石礙手[2]等,故云「或二相礙」。又空界色為微聚色礙,故名「有對」。色界既爾,餘[3]聲等界,例此應知。「境界有對」者,如五根為五境礙,故名境界有對。猶如眼根取一色時,被此色礙,故於餘[4]色不轉。餘根亦爾。論中言「十二界、法界一分」者,通六根、六識,及法界中心所法界,此皆有境。約有境說,亦不相違。以此等義得決定故,引《施設論》云「故《施設論》作如是言:有眼於水有礙非陸」。此中礙是其見義,非謂礙故不見。如魚等眼於水中見,故名為礙。「有眼於陸有礙非水,多分如人等眼」。言「多分」者,謂亦有人水中見物。「有眼俱礙,如畢舍遮、室獸摩羅及捕魚人、蝦蟆等眼」。「畢舍遮」者,謂水中羅剎,亦言水獸。此類水陸俱有,及水陸俱見。「室獸摩羅」者,謂蛟龍也;其形如被,周匝有頭。此有多種,或云「宜羅奚」,此名「執捉」。能繳纏人畜,其形如蛇。或名「竭揭吒」,此云「角捉」。既得人畜,以角據地,堅執不放。此等水陸俱能見色。餘如論文。「有俱非礙,謂除前相」者,如在胎內定夭[5]壽者,及滅盡定並無想定無想有情;此等現行者,及獸迦捺哩(二合)祇,唐言「世界中間」,於兩世界中間生有情,彼此世界日月光明之所不及,常幽闇故,非佛出世佛光所照,餘[1]常不見,此亦黑闇地獄之類也;及過去、未來眼,及卵殼內定夭壽者,此等水陸俱不見,故云「俱非礙」。若約剎那,彼同分眼亦爾。「有於夜有礙非晝,如諸蝙蝠、鵂鶹等眼」。「蝙蝠」者,名「伏翼」,肉翅,夜飛晝伏。「鵂鶹」者,俗呼為「薰狐」,亦晝隱夜飛。此等皆夜見晝不見。「有眼於晝有礙非夜,從多分說,如人等眼。」言「多分」者,人中亦有夜中見者,如有一類竊盜云[2]者。「有眼俱礙,如狗、野干、馬、豹、豺、貓、狸等眼等」者,「等」謂熊、虎之類餘禽獸等。亦有一類人,或以業力,或業力故,亦夜分見。此等晝夜俱見,文易可知。「有俱非礙,謂除前相[3]」者,如前第四句。論總結云:「此等名為境界有對」。 ᅟᅟ==[1] 「礙」,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手」,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4] 「故於餘」,底本作「謂故於」,據文意改。== ᅟᅟ==[5] 「夭」,底本作「要」,據文意改。== ᅟᅟ==[1]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2] 「云」,底本作「之」,據文意改。== ᅟᅟ==[3] 「相」,底本無,據文意補。== 「所緣有對,謂心[4]、心所於自所緣」,心心所法,約所緣起,故名「所緣有對」。 ᅟᅟ==[4] 「心」,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境界、所緣,復有何別?若於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彼於心等名為所緣。云何眼等於自境界所緣轉時,說名有[5]礙?越彼於餘,此不轉故。或復礙者是和會義,謂眼等法於自境界及自所緣和會轉故。應知此中唯就障礙有對而說,故但言「十有色有對」,更相障故。由此義準[6],說餘無對。 ᅟᅟ==[5] 「有」,底本作「為」,據《俱舍論》改。== ᅟᅟ==[6] 「準」,底本作「唯」,據《俱舍論》改。== 釋曰:境界有對、所緣有對,相極相似,若無差別者,即不應別說有境界有對及所緣有對。欲知此二差別之相,故作斯問。論自答云:「若於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為此法境界。」「功能」者,是作用義。以諸根有取境作用,故說色等是根境界。如世亦言:如於何處我有功能,即說彼為我之境界。 「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彼於心等名為所緣」者,如羸弱人依杖[1]而起,心心所法亦復如是,緣境而起,非境不起。此說何義?境是眼之所有,亦是心心所之[2]所有。所緣唯是心心所,非餘。夫言「對」者,是不轉義。猶如水流,堤等礙故,不復流住,名為「不轉」。今者眼等於境界等轉,翻名有對,與世間相違,故起問言:「云何眼等於自境界所緣轉,說名有礙。」論自答云:「越彼於餘,此不轉故。」此中「礙」者,是不轉義,非是轉義。以被此境礙,故於餘[3]境不轉。是以不與[4]世間相違,隨世所說故。 ᅟᅟ==[1] 「杖」,底本作「仗」,據文意改。== ᅟᅟ==[2] 「之」,底本作「知」,據文意改。== ᅟᅟ==[3]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4] 「以不與」,底本作「與不以」,據文意改。== 「或復礙者是和會義,謂眼等法於自境界及自所緣和會轉故」者,「自境轉」者,取彼根,緣彼識,名自境轉。隨取何境之眼根,亦緣此境而生眼識。取此境眼,緣此境識,俱滯此境,故名「有對」。 已說三種有對,然亦未知十色界等是何有對。論自釋云:「應知此中唯就障礙有對而說,故但言十有色有對,更相障故。由此義準,說餘無對。」 「更相障故」者,如色能礙聲、聲能礙色等,於自位中障餘生故。以十色界微聚性故,更相障礙。總意云:眼等色等是障礙有對;眼等及心心所是境界有對;唯心心所是所緣有對。五境唯障礙有對;五根通二有對,謂障礙、境界;心心所亦二,謂境界、所緣。以此為四句分別等。 論:若法境界有對,亦障礙有對耶?應作四句,謂七心界、法界一分諸相應法,是第一句;色等五境,是第二句;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法界一分非相應法,是第四句。 釋曰:「七心界及法界一分諸相應法,是第一句」者,心心所法有彼境故,故名境界有對。非障礙有對,非微聚故。「五境是第二句」者,境是微聚,故名障礙有對。自是其境,非有境故,非境界有對。「五根是第三句」者,體是微聚故,能取境故,亦是障礙有對,亦是境界有對。「法界一分非相應法,是第四句」者,此中不相應及無為無恚[1],此等皆無自位處所,自他不能為障,故非障礙有對;以無取境用故,非有境故,非境界有對。 ᅟᅟ==[1] 「恚」,原字如此。== 論:若法境界有對,亦所緣有對耶?應順後句,謂若所緣有對,定是境界有對。有雖境界有對[2],而非所緣有對,謂眼等五根。 ᅟᅟ==[2] 「有雖境界有對」,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句」者,是顯義句,謂因此句能顯彼義。此一問中有其二句,初句云「若法是境界有對」,第二句云「亦所緣有對耶」。若所答之人先舉初句,名「順前句答」;若先舉第二句,名「順後句答」。句以如是。若狹問寬,即順前句答;若以寬問狹,應順後句答;若互有寬狹,即作四句。此中以寬問狹,故論云「應順後句」。 「謂若所緣有對,定是境界[3]有對」,以心心所仗境而起故,境界所緣不可相離,是知心心所法非境不轉,若是所緣,必是境界。故答此問,定順後句。 ᅟᅟ==[3] 「界」,底本無,據文意補。== 「有雖境界有對,而非所緣有對,謂眼等五根」者,約此五根,境與緣有其差別。五根唯能取境,心心所等能取於境,亦能緣境,故成差別。五根唯能取境,而無能緣。以是根故,能取境故,是境界有對。非心心所,非能緣故,非所緣有對。 論:此中大德鳩摩羅多作如是說:是處[1]心欲生,他礙令不起,應知是有對,無對此相違。此是所許。 ᅟᅟ==[1] 「處」,底本作「愛」,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師意云:所依所緣中間,有他法礙,令識不起,故名「有對」。所依者,謂五根;所緣者,謂五境。此二中間,五識被他法障,故不得起,是以十界名有對。「無對此相違」者,隨於何境,識生無障,此名無對。如意界、法界中間,無法能障意識,令其不生,故名無對。然以義準,應知七心界及法界是其無對。 論:如是已說「有對」、「無對」。於此所說十有對中,除色及聲,餘[2]八無記。謂五色根,香、味、觸境,不可記為善、不善性[3],故名無記。有說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若爾,無漏應唯無記。其餘十界通善等三,謂七心界與無貪等相應,名善;貪等相應,名為不善;餘名無記。法界若是無貪等性相應等起擇滅,名善;若貪等性相應等起,名為不善;餘[4]名無記。色界、聲界,若善、不善心力等起身、語表[5]攝,是善、不善,餘[6]是無記。 ᅟᅟ==[2] 「餘」,底本作「謂」,據《俱舍論》改。== ᅟᅟ==[3] 「性」,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4] 「餘」,底本作「謂」,據《俱舍論》改。== ᅟᅟ==[5] 「表」,底本作「意」,據《俱舍論》改。== ᅟᅟ==[6] 「餘」,底本作「謂」,據《俱舍論》改。== 釋曰:「於此所說十有對中,除色及聲,餘八無記」者,此八定是無記性[1]攝。何以得知此定無記?以頌云「餘[2]三種」。餘既通其三性,以是故知,此八定唯無記。何名無記?以不能記,故名無記。五根三境,不可說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論自釋云:「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應贊毀法,可記說在黑、白品中,名為有記。若於二品皆所不容,體不分明,名無記法。[3] ᅟᅟ==[1] 「性」,底本作「生」,據文意改。== ᅟᅟ==[2]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3] 「應贊毀法……名無記法」,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8頁中~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7頁下。== 「有說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者,以不能記可愛、可惡二異熟故,名為無記。論主不許後師所說,故有難云:「若爾,無漏應唯無記」。亦不能招可愛、可惡異熟果故。此二說中,前說為善。 「其餘十界通善等三」者,此等定通三性,不得言唯通一、二性等。所言「善」者,善謂捨惡,是違惡義。或復「善」者,名慧攝受。謂若諸法慧所攝受,或攝受慧,皆名為善。或復「善」者,是吉祥義。能招嘉瑞,如吉祥草。[4]或復「善」者,是善巧義。為可贊法,名之為善。誰有善者,能為「可贊」之法。翻此即釋「不善」名義。此之十界,以因故通其三性:一者性,二者相應,三者等起。此之三因,非俱時遍。於十界中,七心界是相應,以相應通於三性:與無貪等五法相應名善,與貪等五相應名不善,與無[5]記相應名無記。法界所攝品類眾多,於中諸法具其三因,故通三性:無貪等五是善性,此相應心所等是相應善,無恚及得、相等不相應行是等起善,擇滅是勝義善;除於擇滅,餘若翻此,名為不善;餘[1]名無記。色、聲二界一向約等起,通善、不善、無記。故論云:「若善不善心力等起身、語表[2]攝,是善不善,餘[3]是無記。」 ᅟᅟ==[4] 「所言善者……如吉祥草」,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8頁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7頁下。== ᅟᅟ==[5] 「無」,底本作「無無」,據文意刪。== ᅟᅟ==[1]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2] 「表」,底本作「意」,據文意改。== ᅟᅟ==[3] 「餘」,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有一師說:其五識身皆無分別,又唯一念隨在境中,非如意識,云何立為善、不善性?[4]此理不然。 ᅟᅟ==[4] 「其五識身」……「善、不善性」,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8頁下。== 若謂五識無分別故非善不善,有大過失。或等引中所有意識皆無分別,應非善性。又五識身,非無分別,許與尋、伺恒相應故。又雖一念隨在境中,誰遮相應有信、貪等?由有意識,雖復一念隨在境中,而成善惡。故不應用此所說因,遮五識身善不善性。化地部說:前四識身但異熟生,唯無記性;身識有時轉變生故,與意識俱通有記性。此說非理。與契經中立六愛身義相違故。[5] ᅟᅟ==[5] 「若謂五識」……「義相違故」,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8頁下。== 彼部復云:如彼經說:眼觸無間所生貪愛,名眼觸生。[6]言無間者,明知彼約別剎那說。此釋非理。受等同故,六六經中說眼觸生受、想、思等[7],非不許彼與眼觸等俱時而生。又經唯言眼觸所生受[8]等,無「無間」言,汝宗所加,謬取經意,是故不應作如是釋。 ᅟᅟ==[6] 「如彼經說」……「名眼觸生」,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8頁下。== ᅟᅟ==[7] 「此釋非理……受想思等」,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8頁下。== ᅟᅟ==[8] 「受」,底本作「愛」,據文意改。== 然諸眾生有種種性,或軟煩惱,或利煩惱。軟煩惱者,要先發起虛妄分別,然後煩惱方現在前。利煩惱者,不待分別,境纔相順,煩惱便起。由此道理,或有先起染污餘識。[1] ᅟᅟ==[1] 「然諸眾生」……「染污餘識」,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9頁上~中。== 如前所說,七心界約相應通其三種;法界通四種善、三種不善、四種無記;色、聲二界約等起通三[2]。如是等義,許極成立。 ᅟᅟ==[2] 「三」,底本作「二」,據文意改。== 論:已說「善」等[3],十八界中[4]幾欲界繫?幾[5]色界繫?幾無色界繫[6]? ᅟᅟ==[3] 「等」,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4] 「中」,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5] 「幾」,底本作「或」,據《俱舍論》改。== ᅟᅟ==[6] 「幾無色界繫」,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頌曰[7]: ᅟᅟ==[7] 「曰」,底本作「云」,據《俱舍論》改。== 欲界繫十八,色界繫十四, 除香味二識,無色繫後三。 論曰:繫謂繫屬,即被[8]縛義。欲界所繫,具足十八;色界所繫,唯十四種,除香、味境及鼻、舌識。除香味者,段食性故。離段食慾,方得生彼。除鼻、舌識,無所緣故。若爾,觸界於彼應無。如香、味境段食性故,彼所有觸非段食性。若爾,香、味類亦應然。香、味離食,無別受用。觸有別用,持根、衣[9]等。彼離食慾,香、味無用。有根、衣[10]等,故觸非無。 ᅟᅟ==[8] 「被」,底本作「彼」,據《俱舍論》改。== ᅟᅟ==[9] 「衣」,底本作「依」,據《俱舍論》改。== ᅟᅟ==[10] 「衣」,底本作「依」,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十八界,欲界具有,無有一界不屬欲界。故論云:「欲界所繫,具足十八。」言「繫」者,是非離義。為欲貪繫,不得生離。論自釋云:「繫謂繫屬,即被[1]縛義。」於欲界中雖具十八,然十八中法,非盡屬欲界,無漏無為不繫欲[2]界故。 ᅟᅟ==[1] 「被」,底本作「彼」,據《俱舍論》改。== ᅟᅟ==[2] 「欲」,底本無,據文意補。== 色界所繫有其十四,於十八中,除香味二境、鼻舌二識。何故彼中無其香、味?答:此唯段食性故。彼無段食,故無香、味。 彼中何以無段食耶?答:彼無用故,如無色界。 色於彼何以不須段食?論自釋云:「離段食慾,方得生彼」,是以不須。如離色已,生無色界。 又彼何以無鼻、舌識?論自釋云「無所緣故」。無所緣境,識不生故。如無色界,眼、耳等識,無其境故,識亦不起。無香、味因,義未具故。 復起問云:「若爾,觸[3]界於彼應無,如香、味境,段食性故。」答云:觸界若唯段食性者,誠如所難。以觸有二:段食性、非段食。非段食性者,何妨彼有?論自釋云:「彼所有觸,非段食性。」 ᅟᅟ==[3] 「觸」,底本作「約」,據文意改。== 又問:「若爾,香、味類亦應然。」如觸,有是段食性,有非段食性。香之與味,亦應如是,有是段食、非段食故。非段食性者,色界應有。答:此難不齊。香、味二界,離於段食,更無別用;觸離段食,更有[4]別用。然香、味境,離段食無,可爾無過。觸即不爾,離段食外,更有[5]別用,以能為彼色界根依,謂四大種,即此大種名之為觸。若色界無觸,應無大種;既無大種,即無所造;既無能、所造色,應同無色,不名色界。 ᅟᅟ==[4] 「有」,底本作「無」,據文意改。== ᅟᅟ==[5] 「有」,底本作「無」,據文意改。== 所言「持」者,彼色界天有所居宮殿、所依地等,行住坐臥,必有觸對宮殿等故。 言「衣」者,色界中有,尚與衣俱;豈況本天,無衣裸露[1]?既有衣服,即有聚集,可秤輕重,所造觸生。香、味不然,故彼非有。 ᅟᅟ==[1] 「露」,底本作「路」,據文意改。== 然觸於彼更有別用,具三因故,如上所說:持義、根所依義及衣義等,故觸非無。 論:有餘師說,住此依彼靜慮、等至,見色、聞聲、輕安俱起,有殊勝觸,攝益於身。是故此三,生彼靜慮,猶相隨逐。香、味不爾,故在彼無。 釋曰:言「餘師」者,謂即大德室唎羅多。說如是意,謂住此界修彼定者,生彼界已,亦同因中所修得定。謂修定者,約其靜定,發天眼、耳,見色、聞聲,有輕安俱殊勝觸。殊勝觸界,攝益於身。故知生彼靜慮亦有此三,謂見色、聞聲、輕安俱觸。香、味二境,修定之者,因中無用,故生彼界,香、味亦無。 論:若爾,鼻、舌彼應非有。如香、味境,彼[2]無用故。 ᅟᅟ==[2] 「彼」,底本作「故」,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中論主於尊者室唎羅多所說更無徵斥,將欲出彼毗婆沙師所說之過,故復論云:若如是者,鼻、舌二根,彼應非有。如香、味境,彼無用故。 毗婆沙師立量云:色界無香、味(宗),彼無用故(因),如女、男根之境(喻)。此中毗婆沙師約體有無,及有用、無用為因。言若有其用即有,無所用即無,故論非之。若以無用故為因者,即鼻、舌二根,彼應非有。不能與識為其依故,不緣境故。此中因有不定過:為如香、味,彼無用故,彼界無耶?為如鼻、舌,彼無用故,彼界有耶?毗婆沙師救彼因云: 論:不爾。二根於彼有用,謂起言說,及莊嚴身。 釋曰:毗婆沙師立量救云:彼色界中有鼻、舌根(宗),彼有用故(因),猶如眼根(喻)。彼中鼻、舌如何有用?有二種用:一者起言說,二為莊嚴身。若無此二,身不端嚴,及不能起言說等故,是以二[1]根決定有用。 ᅟᅟ==[1] 「二」,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主難云:雖說鼻、舌有用之因,此亦不定。 論:若為嚴身及起說用,但須依處,何用二根? 釋曰:如婆沙師說二用因,是則但約二根依處,不在其根。以莊嚴身及起言說,唯要依處,何用根為?根是淨清色,非現量得,何能嚴身及起言說?為如鼻、舌依處,有嚴身用故,應是有耶?為如二根,無嚴身等用故,彼應無耶?彼復救云: 論:如無男根,亦無依處;二根無者,依處亦無。 釋曰:毗婆沙師意,欲成立有用因,故引證救云:若離於根,無別依處;要定有根,方有依處。言依處有用者,即是根有用義。猶如男根。彼無男根亦無依處,明知彼有鼻、舌根故,方有依處。依處有用,定知根亦有用。 又,非色界中,離鼻、舌二根有別依(宗),與根為依處故(因),猶如男根依處(喻)。論主將出喻中之過,故復論云: 論:於彼可無男根依處,彼無用故。鼻、舌依處,彼有用故,離根應有。 釋曰:此中法喻不齊。男根依處,彼無用故,無亦不妨;鼻、舌依處,彼有用故,離根應有。鼻、舌依處,彼即有用,男根依處,彼無用故,故汝所引法喻不齊。 毗婆沙師復救前量義云:非無用故,彼法定無。其理云何? 論:有雖無用而有根生,如[1]處胞胎定當死者。 ᅟᅟ==[1] 「如」,底本作「而」,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中意云:非無用者便言非有,有雖無用而立有者。如[2]處胞胎定當死者,雖意無用,豈便無根?如是應知:色界之中,鼻、舌二根雖無其用,何妨彼有?故前所難以無用故彼非有者,理定不然。論主復云: ᅟᅟ==[2] 「如」,底本作「而」,據文意改。== 論:有雖無用,而非無因。 釋曰:此論主破婆沙師義:雖有無用而得生者,非定無因,以有為法必有因故。如胞胎中定當死者,彼雖無用而亦有故。於彼色界,鼻、舌二根非但無用,亦無別因,故不成例。毗婆沙師徵論主云: 論[3]:彼從何因得有根起? ᅟᅟ==[3] 「論」,底本無,據文意補。== 釋曰:此之意云:彼處胞胎定當死者,何別因許有根起,色界鼻、舌不許別因?論主答云: 論:於根有愛,發殊勝業。若離境愛,於根定然。彼離境貪,應無鼻、舌。 釋曰:此論主出彼胞胎定當死者根起之因:「於根有愛,造殊勝業」,此業是彼根起之因。若言色界於根有愛,理定不然。彼於香、味不生貪故。於境既爾,於根定然。故離境貪,應無鼻、舌。以於此中無根、境愛。胞胎死者,由愛生根。理既不齊,故不成例。要受前境貪愛其根,不緣受境,即無根愛。如離淫觸,即無男根。如是色界既無根愛起業之因,故鼻、舌根定應非有。由是此說,其理極成。故立量云:色界定無[4]鼻、舌二根(宗),無根起之(因),彼非有故(因),猶如男根(喻)。根喻或如無種之芽[1]。論主極彼毗婆沙師,重設難云: ᅟᅟ==[4] 「色界定無」,底本作「色界界定」,據文意改。== ᅟᅟ==[1] 「芽」,底本作「牙」,據文意改。== 論:或應許彼男根亦生。 釋曰:此中意云:鼻、舌二根於彼無用,尚猶許有,男根於彼雖即無用,何妨亦生?以婆沙師宗云:色界有情相續,與鼻、舌根俱生(宗),是色根故(因),如欲界有情相續(喻[2])。論主出彼因、喻之過,故引男根難云:男根亦是色根,欲界有情相續亦有,故極令色界應有。 ᅟᅟ==[2] 「喻」,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若謂不生,由醜陋者, 釋曰:毗婆沙師若云:鼻、舌雖有,然非醜陋;男根若生,身即醜陋者,論主云:此亦不然。 論:陰藏隱密,何容醜陋? 釋曰:論主[3]非婆沙師。以彼宗云:非男根於色界有(宗),以醜陋故(因),如眇、跛者(喻)。論主出此因不定過云:「陰藏隱密,何容醜陋?」如諸佛及輪王等陰藏,有何醜陋? ᅟᅟ==[3] 「主」,底本作「云」,據文意改。== 阿闍梨眾賢云:色界之中,離根愛故,男根不生。由離根愛,依處亦無。此中何因作如是執?若離境愛,根愛亦無;非根愛無,處愛亦離。根與依處,鄰逼而生。境界不然,如何倒執?男根依處於彼不生,即顯男根於彼離愛。既許鼻、舌依[4]處彼生,故知二根彼愛未離,故不應執彼離根愛未離處愛。理如前說。[5] ᅟᅟ==[4] 「舌依」,底本無,據《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補。== ᅟᅟ==[5] 「色界之中」……「理如前說」,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9頁下。== 彼說不然,但離根愛,未離依處,亦無過失。猶如識依。如第二禪已上,離眼等五識愛故,無其五識,然彼識依處猶在。此亦如是,但無其根,何妨於彼有其依處。 又眾賢云:又,眼等根互相繫屬。見諸啞者,多分耳聾;塗足、不塗,眼便明昧;齊輪塗潑,津潤於唇;拔鼻中毛,眼中落淚。諸如是等,其類實繁,故知諸根更相損益。勿令眼等諸用微故,鼻、舌根色界定有。[1] ᅟᅟ==[1] 「又,眼等根」……「色界定有」,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49頁下。== 此亦非理。以此但是毗婆沙語,非經部宗。經部不許眼等諸根互相繫屬。此是隨一不成之過。又,色界天諸根清淨,豈有諸根更相損益?故所引例,無相繫屬,義皆不成。恐其文廣,是故不然一一敘破。 論:又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無用亦生。男根於[2]彼雖為醜陋,設許有因[3],於彼應起。男根非有,鼻、舌應無。 ᅟᅟ==[2] 「於」,底本作「依」,據《俱舍論》改。== ᅟᅟ==[3] 「設許有因」,底本作「設有用因」,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即論主重破有宗。婆沙宗主云:男根[4]有用方生(宗),有淫觸用故(因),猶如女根(喻)。論出有用因過,故作如是言:「又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無用亦生。」如陰藏等,是大人相。無經論說色界諸天[5]有大人相。男根於彼雖有[A1]醜陋,設有因者,彼亦應生。以彼無因,是故不起。鼻、舌亦爾,彼無因力,理定應無。故立量云:男根非由有用故有(宗),約因生故(因),如[1]眇、跛[2]者(喻)。毗婆沙師引契經證成前說,云: ᅟᅟ==[4] 「根」,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天」,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A1] 醜【CB】,丑【藏外】== ᅟᅟ==[1] 「如」,底本作「而」,據文意改。== ᅟᅟ==[2] 「跛」,底本作「路」,據文意改。== 論:若爾便違[3]契經所說:彼無支缺不滅諸根[4]。 ᅟᅟ==[3] 「違」,底本作「為」,據《俱舍論》改。== ᅟᅟ==[4] 「根」,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言「支缺」者,是依處。「不滅」者,是諸根。或「支缺」者,是根等無損害義。「不滅」者,諸根具義。此中意云:如契經說:色界諸天根無缺滅。以彼鼻、舌二根有故,所以世尊作如是言[5]。論主破云: ᅟᅟ==[5] 「言」,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隨彼[6]諸根應可有者說為不滅,何所相違!若不許然,男根應有。 ᅟᅟ==[6] 「彼」,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意云此亦不違契經。契經唯約彼應有根言無缺滅,非一切根。契經若約欲界諸根如是說者,於彼亦應兼有男根,乃名無滅,何故偏標鼻、舌,不說男根?故所引經亦不應理[7]。諸瑜伽[8]師評此義云: ᅟᅟ==[7] 「理」,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8] 「伽」,底本作「珈」,據文意改。== 論:如是說者,鼻、舌二根於彼非無,但無香、味,以六根愛依[9]內身生,非依境界而得現起;其男根愛依[10]淫觸生,淫觸彼無,男根非有。故[11]於色界,十八界中唯十四種,理得成立。 ᅟᅟ==[9] 「依」,底本作「於」,據《俱舍論》改。== ᅟᅟ==[10] 「依」,底本作「於」,據《俱舍論》改。== ᅟᅟ==[11] 「故」,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此師意云:非諸經證皆以因明以[1]為定量,是故不應全彼義。以六根愛約我而有,總約六根故,非別約一、二、三等。此非於境而得現起,所言境有即有,境無即無。此是我愛。若色根斷,餘[2]五亦斷;若有之時,皆具足有。若如是者,彼男根愛,何妨亦約我愛而[3]有?對此義故,瑜伽[4]者云:男根之愛,一向依境而生。誰有淫愛,而彼造作生男根業,非是我愛。故於色界,十八界中,唯十四種理得成立。 ᅟᅟ==[1] 「以」,底本作「如」,據文意改。== ᅟᅟ==[2] 「餘」,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而」,底本作「如」,據文意改。== ᅟᅟ==[4] 「伽」,底本作「珈」,據文意改。== 論:無色界繫唯有後三,所謂意界[5]、法界[6]及意識界。要離色、欲於彼得生,故無色中無十色界;依緣無故,五識亦無。故唯後三,無色界繫。 ᅟᅟ==[5] 「界」,《俱舍論》無。== ᅟᅟ==[6] 「界」,《俱舍論》無。== 釋曰:如論可知。 論:已說界繫。十八界中,幾有漏,幾無漏? 頌曰: 意法意識通,所餘[7]唯有漏。 ᅟᅟ==[7] 「餘」,底本空缺,據《俱舍論》補。== 論曰:意及意識,道諦攝者,名為無漏;餘[8]名有漏。法界若是道諦無為,名為無漏;餘[9]名有漏。餘[10]十五界唯名有漏。 ᅟᅟ==[8] 「餘」,底本空缺,據《俱舍論》補。== ᅟᅟ==[9] 「餘」,底本空缺,據《俱舍論》補。== ᅟᅟ==[10] 「餘」,底本空缺,據《俱舍論》補。== 釋曰:問:無學相續之中,五識既無煩惱,其得亦無與此五識相應之惑,於聖道中先已知故,應名無漏,何以此中言是有漏?又十色界亦無煩惱,其[1]得亦無此相應惑,亦非惑體,此於無學相續之中,亦應無漏,何以此中說為有漏? ᅟᅟ==[1] 「其」,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答:有為之中一向無漏者,唯十六行相相應受等,及此俱有得及相等隨轉無恚,此等皆得名為無漏。此之五識,與其十六行相,為俱有及隨轉色故,皆不得名為無漏。如所問者,即外非情,色、聲等法,亦應無漏?此無煩惱,其得亦無相應之惑,又非惑體,於聖道中皆亦已知,應為無漏。由此理故,不應於中作如是問。論[2]所說中,此無色所繫後之三界,即說此為有漏、無漏,無為一向唯無漏[3],餘如論文。 ᅟᅟ==[2] 「論」,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漏」,底本作「界」,據文意改。== 問:虛空、非擇,非是對治有漏之法,何以亦得名為無漏? 答:非婆沙宗□如是說能治有漏,說名無漏;不能對治有漏法者,不名無漏[4]。若不爾者,世尊亦應名為有[5]漏,無漏解脫及勝進道應為有漏,擇滅亦應非是無漏。但是證法,非對治故。唯無間道名為無漏。是故不應作如是問。無漏之義,如前已釋。 ᅟᅟ==[4] 「無漏」,底本殘失,據文意補。== ᅟᅟ==[5] 「有」,底本作「無」,據文意改。== 論:如是已說有漏、無漏。十八界中,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 頌曰: 五識唯尋伺,後三三餘無。 論曰:眼等五識有尋有伺,由與尋、伺恒共相應,以行相粗、外門轉故。顯義決定,故說「唯」言。 釋曰:唯五識身決定唯是有尋有伺,故頌言「唯」。餘如論文。 阿闍梨眾賢云:此五識身「恒與尋、伺共相應」者,經主釋言「以行相粗、外門轉故」。此因非理。現見意識內門轉時,亦常與彼共相應故。應作是釋:五識唯於尋、伺所隨地中而得有故,非於欲[1]界、初靜慮中心心所法,除尋與伺而有。不與尋、伺相應,何用外門為因簡別?[2] ᅟᅟ==[1] 「於欲」,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此五識身」……「為因簡別」,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0頁上。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8頁上。== 彼難非理,此亦無過。尋、伺相[3]應,名有尋有[4]伺;若不相應,不得名為有尋有伺。若與尋、伺相應之者,必行相粗及外門轉。雖梵天中,除中間禪,亦有尋、伺相應。意識是內門轉,少故不言。以多分皆是外門轉,故論所釋亦無有失。 ᅟᅟ==[3] 「相」,底本作「想」,據文意改。== ᅟᅟ==[4] 「有」,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後三」,謂是意、法、意識,根、境、識中各居後故。此後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識界及相應法界除尋與伺,若在欲界、初靜慮中,有尋有伺;靜慮中間,無尋唯伺;第二靜慮以[5]上諸地,乃至有頂,無尋無伺。法界所攝非相應法,靜慮中間,伺亦如是。尋,一切時無尋唯伺,無第二尋故,但伺相應故。 ᅟᅟ==[5] 「以」,底本作「已」,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後三中,有二決定:一者決定通於三品,二者決定此三通三。何以言「後」?文居後故,次第學者最後知故,故名為「後」。若在欲界、初靜慮中,除尋、伺體,餘相應法有尋有伺。意界、法界及意識界,皆通三界。初靜慮已上無尋,中間禪已上無伺。所以於欲界、初靜慮中三通三,非於餘地。此中何以除尋、伺體?雖於欲界、初靜慮中與相應法俱,然自體相應,是以除之。不相應法,不與尋、伺而共相應,是故簡言唯相應法,除法界中非相應行。相應法中除尋之與伺,餘相應法及意界、意識界,於中間禪無尋唯伺,中間禪已上乃至有頂,無尋無伺。如於欲界、初靜慮中,非相應法及中間禪伺無,皆無尋無伺。尋,一切時無尋唯伺,無第二尋故,但伺相應故。是唯第二[1]品攝。尋,一切時不離於伺,故言唯伺。是以離伺無有尋起,而或離尋得有於伺。 ᅟᅟ==[1] 「二」,底本無,據文意補。== 論:伺在欲界、初靜慮中三品不收,應名何等?此應名曰無伺唯尋,無第二伺故,但尋相應故。由此故言有尋、伺地有四品法:一有尋有伺,謂除尋、伺,餘相應法;二無尋唯伺,謂即是尋;三無尋無伺,謂即一切非相應法;四無伺唯尋,謂即是伺。 釋曰:此何故問?經論之中唯說三品,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不說第四品,三品即應攝諸法盡。今於此中,伺於欲界、初靜慮中三品不收。且初品不收,此雖有尋而無其伺,以除自體無第二伺共相應故,初品不收。於第二品亦復不收,此與尋相應故,不得言無尋;復無餘伺共相應故,不得言唯伺,故第二品不收。第三品亦不收,以第三品是無尋無伺,此祇得為無伺,不得為無尋,故不收也。故起問云「應名何等」。論自答云:「此應名曰無伺唯尋,無第二伺故,但尋相應故。」為第四品。此中論意,說三品者唯約一切地,非約一切法。三品攝一切地盡,攝一切法不盡。今約攝一切法,故應說第四品。因此論主引《對法》云:「有尋有伺地有[2]四品法:一有尋有伺,謂除尋、伺,餘相應法。」「有尋有伺地」者,謂即欲界及初靜慮。「謂除尋、伺餘相應法」者,除其自體,自體不與自體相應,無第二尋及第二伺共相應故,此為初品。「二無尋唯伺,謂即是尋」者,與伺相應故,無第二尋故,為第二品。「三無尋無伺,謂即一切非相應法」者,此以尋、伺無相應義,為第三品。「四無尋唯伺,謂即是伺」者,與尋相應故,無第二伺故,為第四品。 ᅟᅟ==[2] 「有」,底本無,據文意補。== 阿闍梨眾賢云:豈不經主言無第二尋故,設有第二,許相應耶?有第二,受而不相應。無[1]第二言,非為定證。此但應言自體不與自體相應,義為明顯。[2] ᅟᅟ==[1] 「無」,底本無,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補。== ᅟᅟ==[2] 「豈不經主」……「義為明顯」,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0頁上。== 今於此中不見有過,唯為成立。別法與彼別法相應,彼聚之中無別尋故。故論主云無第二尋。有何過失?所言「有第二,受而不相應」者,雖有二,受非聚中。設一聚有,誰遮相應?是以一聚之中無有二故,故不相應。由是《論》善說此義:無第二尋。 論:餘十色界尋、伺俱無,常與尋、伺不相應故。 釋曰:餘[3]十色界,必定無伺。相應之義,在心心所。此十是色,故不相應。是以論云「尋、伺俱無,常與尋、伺不相應故。」 ᅟᅟ==[3] 「餘」,底本作「有」,據文意改。== 論:若五識身有尋有伺,如何得說無分別耶? 釋曰:此中尋是分別異名。五識決定與尋相應,如何說此為無分別?又何處說為分別,意識即於餘處有,說為有分別;義準五識,是無分別。未知有尋,何故有處名無分別,故有斯問。 論:頌曰: 說五無分別,由計度隨念, 以意地散慧,意諸念為體。 論曰:傳說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由五識身雖有自性而無餘二,說無分別。如一足馬名為無足。 釋曰:此中何以為傳說?言經部宗無自性分別,如《五蘊論》云:尋云何?謂心有尋求,是思慧之差別。此中意說,離心之外,無別尋體。三分別中,經部不許自性分別,由斯故置「傳說」之言。或餘處說八種分別,今此說三,論主不許,故云「傳說」。八種分別者,一自性,二差別,三總執,四義,五我所,六愛,七非愛,八彼俱相違。釋此名義,如《對法》第二、三分別中。五識唯有自性分別,而無計度、隨念分別。唯一分別,名無分別。如一匹[1]馬,無其三足,唯有一足,無行步用,亦名無足。五識亦爾。 ᅟᅟ==[1] 「匹」,底本作「疋」,據文意改。== 問:若五識身唯一分別,故名無分別者,意識有時亦一分別,如二禪已上定中意識,彼中無尋,故彼無有自性分別;非散慧故,亦無計度。唯餘隨念一分別俱,是故亦應名無分別。 答曰:雖有意識唯一分別,約意識類作如是說:意識有時具三分別,有時具二,有時有一。五識不爾,唯一非餘。是以意識名有分別,非五識也。 論:自性分別體唯是尋,後心所中自當辯釋。餘二分別,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諸念為體。散謂非定,意識相應散慧,名為計度分別。若定若散意識相應諸念,名為隨念分別。 釋曰:「散謂非定」者,是別別緣,非一境轉,此是聞慧[2]、思慧、生得慧攝。此何以得計度之名?隨彼彼名計度而轉,謂隨色、受、想[3]、行等名。定中修慧,此即離名不隨名轉,所以不名計度分別。所以五識相應之慧不得計度分別之名,不緣名故。約心粗相自性分別,故名為尋。 ᅟᅟ==[2] 「慧」,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阿闍梨眾賢云:夫分別者,推求行想,故說尋名[4]自性分別。簡擇明記,行似順尋,故分別名亦通慧、念。由此三行差別攝持,皆令於境明了轉異。於已了境遮簡行生,故分別名不通於想;於未了境不能印持,故分別名不通勝解。[1] ᅟᅟ==[4] 「尋名」,底本作「名尋」,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改。== ᅟᅟ==[1] 「夫分別者」……「不通勝解」,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0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8頁中~下。== 理未必然。諸心所法依緣、行相、時事等故,於境齊轉,甚難分別。今獨如何說尋名為自性分別?理極難[2]通。今於此中未釋心所,後至其次當即廣明。故論主云「心所法中自當辯釋」。計度分別、隨念分別下無釋處,故此應明。慧有二種,謂五識俱及意識俱。意識俱者,復有二種,謂定與散。言意地者,即簡五識;散者簡定。定中之慧不為計度,如前已釋。念亦有二,謂二:五識俱及意識俱。此中意言,簡五識俱諸念,攝定、散二位。以定、散位於所緣境明記用同,不隨名轉,其義亦同,是以總名隨念分別。五識俱念以不明利,差別用微,故不得名隨念分別。 ᅟᅟ==[2] 「難」,底本無,據文意補。== 若在欲界及初靜慮不定意識,具三分別;若初靜慮在定意識,及上散心,各二分別;上地意識若在定中,及五識身,各一分別。[3] ᅟᅟ==[3] 「若在欲界」……「各一分別」,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0頁中。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8頁下。== 論:如是已說有尋、伺等。十八界中,幾有所緣,幾無所緣?幾有執受,幾無執受? 頌曰: 七心法界半,有所緣餘無; 前八界及聲,無執受餘二。 論曰:六識、意界及法界攝諸心所法,名有[4]所緣,能取境故。餘十色界及法界攝不相應法,名無所緣,義準成故。 ᅟᅟ==[4] 「有」,底本作「為」,據《俱舍論》改。== 釋曰:七心界及法界一分,決定皆是有所緣。「有所緣」者,有所緣故,名為所緣。所緣者何?所緣、所行及與境,名雖差別,其義並同。言「法界半」者,謂即此中法界所攝諸心所法。言「餘無」者,即七心界及法界一分之餘,十色界及法界一分不相應法,定無所緣。 阿闍梨室唎羅多云:五識依緣俱非實有,極微一一不成所依所緣事故,眾微合成所依所緣事故。猶如盲者一一亦住無見色用,眾盲集聚見用亦無。如是極微,一一亦住無依緣用,眾多和集此用亦無。故處是假,唯界是實。[1] ᅟᅟ==[1] 「五識依緣」……「為界是實」,引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其中沒有點明「室唎羅多」的名字,僅作「此中上座作如是言」。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9頁下。== 此中意云:五識依緣,皆非實有,以一一微不成依緣。非但一一不成依緣,縱令眾多極微和集,亦非依緣。唯此和集極微之中和合,以為五識依緣。此之和合,復是假有,是故五識依之與緣,俱非實有。 毗婆沙師云:五識不緣非實有境,和集極微為所緣故。又五識身無分別故,不緣眾微和合為境。非和合名別目[2]少法可離分別,所見乃至所觸事成,以彼和合無別法故,唯是計度分別所取。五識無有計度功能,是故不緣和合為境。即諸極微和集[3]安佈,恒為五識生起依緣,無有極微,不和集[4]故。設有極微不合集者,是彼類故,亦屬依緣。然五識身唯依和集為所緣故,不緣彼起。猶如雖有過去、未來色等境界,以五識身准現境故,不緣彼起,雖不緣彼而五境攝。又眼識身不緣和合為境,以青等顯色應非實故。若眼識緣和合為境,青黃等覺應決定無,青等不應和合故。若是和合,應非實有,是則顯色亦假非真,無容眼識不取青等。[1]如經說云:依眼緣色生於[2]眼識[3],乃至依意緣法,生於[4]意識。由是故知,和合非是色、聲等法,是故不能為五識境。 ᅟᅟ==[2] 「別目」,底本作「利自」,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改。== ᅟᅟ==[3] 「集」,底本作「合」,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改。== ᅟᅟ==[4] 「集」,底本作「合」,據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改。== ᅟᅟ==[1] 「五識不緣」……「眼識不取青等」,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0頁下~351頁上。== ᅟᅟ==[2] 「於」,底本作「依」,據文意改。== ᅟᅟ==[3] 「依眼緣色,生於眼識」,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作「眼色為緣,生於眼識」,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1頁下。== ᅟᅟ==[4] 「於」,底本作「依」,據文意改。== 室唎羅多復云:若五識身了勝義境,何緣五識不斷結耶?彼難非理。了自相故,外門轉故,無等引故,無分別故,一墮境故,所緣少故,雖了勝義而不斷結。故說七半有所緣中,五界唯緣勝義為境,餘緣勝義,亦緣世俗。[5] ᅟᅟ==[5] 「若五識身」……「亦緣世俗」,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文句有所不同,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2頁上。== 論:如是已說有所緣等。十八界中,九無執受。前七心界及法界全,此八及聲,皆無執受。所餘九界,各通二門,謂有執受、無執受故。眼等五根住現在世,名有執受;過去、未來,名無執受。色、香、味、觸住現在世[6]不離五根,名有執受;若住現在非不離根,過去、未來,名無執受。如在身內,除與根合髮毛爪齒大小便利洟唾血等,及在身外地、水等中色、香、味[7]、觸,雖在現世而[8]無執受。 ᅟᅟ==[6] 「名有執受」……「住現在世」,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7] 「味」,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8] 「雖在現世而」,底本作「須在世如」,據《俱舍論》改。== 釋曰:十八界中九無執受。何等為九?謂前所說七有所緣,並全法界,此八及聲,皆無執受。頌中「及」言,具含二義:一顯總集,謂八及聲總無執受;二顯異門,謂餘師說不離根聲亦有執受。餘九通二。[1]此之二九,皆決定義。謂前九種定無執受,後之九界決定通二。後九者何?眼等五根、除聲四境,通有執受及無執受。頌云「前八界及聲無執受」。不言「餘二」,即恐疑之後之九界唯有執受,是[2]以故置「餘二」之言,令決定知通有執受及無執受。「眼等五根住現在世,名有執受」者,此與心心所法展轉損益更相隨故,名有執受。「過去、未來,名無執受」者,不隨心等有損益故。「色、香、味、觸住現在世不離五根,名有執受」者,亦而五根種類而說。不離於根,義如根釋。「若住現在非不離根,過去、未來,名無執受」者,過去、未來,一向皆唯是無執受;現在離根,亦無執受。此類是何?如論自云:「如在身內,除與根合髮毛爪齒」,此之四界若與根合,剪拔之時,即有苦受。「大小便利洟唾血」等者,取精污痰癊「及在身外地、水等」。「等」者,取大風瓦石草木磚塊。如此等中,色、香、味、觸雖在現而無執受。 ᅟᅟ==[1] 「十八界中,……餘九通二」,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2頁中~下。又見眾賢《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三,見《大正藏》第29卷第788頁下。== ᅟᅟ==[2] 「是」,底本作「但」,據文意改。== 論:有執受者,此言何義?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為依處,名有執受,損益展轉更相隨故。即諸世間說有覺觸眾緣,所觸覺樂等故。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釋曰:何以起問?有為之法無我、我所,無有主宰。眼等諸根,云何可得名有執受?故有斯問。問云「有執受者,此言何義?」本論中說:己身所攝名有執受。此復云何?論主釋云:「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為依處,名有執受,損益展轉更相隨故」等。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為依處,義應已備,何用更言「損益展轉更相隨故」等?心心所法,非色,無有方所,依處難知,是故論主復言「損益展轉更相隨故」。如何名為「損益展轉」?如眼等根,以安善那等藥塗之,眼根爽朗,發識明利,此即名為根益於識。翻此名損。若時識與樂受相應,能益於根,名識益根。翻此名損。此即名為「展轉損益」。「即諸世間說有覺觸眾緣,所觸覺樂等故」者,以世間說,若所依損即有苦受,以常妨護茅灰火刺霜雹等緣,及內貪瞋怖憂悲等。因如是事,即便變異,因若火刺等煩惱所依,即有苦受;若喜悅事意遍所依,即有樂受。世間說此,名為執受。 問:前於聖教已說執受,何用更依世俗說耶? 答:眼等諸根是所執受,心心所法是能執受。今有執義唯在諸根,非於心所。若更不依世俗說者,遇緣所依有苦樂等,同所依根,是有執受。是以更依世俗釋之,令其了知心心所等非有執受。 毗婆沙師說:若諸色法逼迫斷壞,便能生苦;與此相違,即能生樂。是己身攝,名為執受。[1] ᅟᅟ==[1] 「若諸色法」……「名為執受」,出自眾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見《大正藏》第29卷第352頁中。== 有餘師說:若我執執為我所有,名為執受苦。若爾,即濫心心所法為有執受。以於心所亦執我故。 此難不然,無如是失。以心心所[2]與我執俱執彼根等為我所有,故唯九界通有執受。諸心心所與我執俱為能執,非能執法為有執受我。復心所為能、所執,義不定故,非有執受。 ᅟᅟ==[2] 「所」,底本無,據文意補。== 復有餘云:不離身根名有執受。此應思擇[1]前所說義,如言「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為依處」者,色等四法體非是根,不能與心心所為依處,應為無執。 ᅟᅟ==[1] 「擇」,底本作「釋」,據文意改。== 答:無如是失。此色等四不離於根,雖不能與心心所為根依,然亦能為依處,故無斯過。 論:如是已說有執受等。十八界中,幾大種性?幾所造性?幾可積集?幾非積集? 頌曰: 觸界中有二,餘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十色可積集。 論曰:觸界通二,謂大種及所造。大種有四,謂堅性等。所造有七,謂滑性等。依大種生,故名所造。餘九色界唯是所造,謂五色根、色等四境。法界一分無表業色,亦唯所造。餘七心界、法界一分除無表色,俱非二種。 釋曰:此文之中有決定義,謂觸決定通大種及所造二種,餘九色界及法界半,決定是所造。無有一界唯是大種。義准知餘俱非二種。此類是何?謂七心界、法界一分除無表色。餘如論文。 論:尊者覺天作如是說:十種色處唯大種性。 釋曰:此師意說:離能造外,無別所造。「唯」言是遮,造色有,無無表,故說色處定唯有十。 論:彼說不然。 釋曰:此即斥,斥彼計云:汝說離於能造無別所造,理定不然。彼師有云:非唯是言便為定量。 論:契經唯說堅等[2]四相為大種故,此四大種唯觸攝故。 ᅟᅟ==[2] 「等」,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此論主引經以[1]答。世尊唯說大種有四,謂地界等,不說有十。又堅等性現可得故,若離大種無別所造,有色之處應唯有四,不應有十。或唯一處,所謂觸處,以諸大種觸處攝故。又世尊說堅、濕等法謂大種故,非眼等處有如是相。量云:非諸所造唯大種性(宗),與堅、濕等相各別故(因),如受性(喻)。 ᅟᅟ==[1] 「以」,底本此處原空,據文意補。== 彼云:如何得知眼等所造,與堅等性相各別耶? 論:非堅、濕等眼等所取,非色、聲等身根所覺。 釋曰:以諸大種觸處所攝,唯身根境;眼等色等非觸處攝,非身根覺。色等四處是所見、聞及所嗅、嚐,眼等五根是能見、聞及嗅、嚐、覺,非是所觸。若唯大種,應一切根取一切境。然無是事,故論言「非堅、濕等眼等所取」。由此故知,地、水等性非色、聲性,非色、聲等身根所取。由是故知,色、聲、香、味,非大[2]種性,其理極成。 ᅟᅟ==[2] 「大」,底本作「大大」,據文意刪。== 論:是故彼說理定不然。 釋曰:此結成也。 論:又契經說:苾蒭當知,眼謂內處四大種所造淨色,有色、無見、有對,乃至身處廣說亦爾;苾蒭當知,色謂外處四大種所造,有色、有見、有對;聲謂外處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香、味二處廣說亦爾;觸謂外處,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如是經中唯說觸處攝四大種,分明顯示餘有色處皆非大種。 釋曰:此論主引經重成。經中世尊不說眼等為境,為顯自性是其內處及別顯境。由此故知,根境體相所顯各異。即此經說大種唯四,觸處所攝,是身根取;異色外處,是別外處。由此故說,有色處非唯能造。雖此大種觸處所攝,然不遍攝一切觸處。以經[1]中說「觸謂外處,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四大種」言,攝根性等;「所造」之言,攝滑性等。故四大種唯能彼觸處少分,故決定知餘有色處皆非大種。若一切色皆大種者,何故世尊唯說觸處分為二類,餘眼等處即不如是?以能造色與所造色,其性各異,故佛世尊作如是說,更無異因。若說色處唯大種性,是則此說與經相違。 ᅟᅟ==[1] 「經」,底本作「性」,據文意改。== 論:若爾,何故契經中言:謂於眼肉團中,若內各[2]別堅性堅類,乃至廣說。 ᅟᅟ==[2] 「各」,底本作「外」,據《俱舍論》改。== 釋曰:覺天又云:若眼等根非大種者,何故契經作如是說:眼肉團中堅性堅類即是地界,乃至廣說?世尊意說,地等大種聚集為根,故於經中置肉團言。若不爾者,此言何用? 論:彼說[3]不離眼根肉團有堅性等,無相違過。 ᅟᅟ==[3] 「彼說」,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此經所言,約意趣說,不離眼根所依肉團。作如是說,非約眼根極微,此約所依能然依故。非此肉團,即名眼根,而是淨色。 有餘師說:佛隨世想,故有此言。世間相,彼所依肉團大種造色;而眼想非想淨色。若不爾[4]者,即但應言眼堅性堅類,何用更說肉團之言?所依肉團,聲第七轉。即約此釋,顯彼根微所依大種及眼依肉團大種,皆攝在此。 ᅟᅟ==[4] 「爾」,底本作「示」,據文意改。== 覺天云:又云若眼等根及色等境非大種者,是則便與聖教相違。《入胎經》說:苾蒭當知,地等六界即是士夫。若離大種有眼等相、色等境者,不應唯說地等六界,有體之法,非應秘匿而不盡說。 論:《入胎經》中唯說六界為士夫者,為[1]顯能成士夫本事,非唯爾[2]所。 ᅟᅟ==[1] 「為」,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ᅟᅟ==[2] 「爾」,底本作「示」,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論依主令彼覺天所引契經。此《入[3]胎經》約引主起,彼約本事,明依最初羯羅藍位,唯此六界為士夫體。眼、耳、鼻、舌,彼然非有,雖有言根,未能覺觸;縱有色等,未能為境。此之六界,從續生心至故終心,任持相續,非無其用。 ᅟᅟ==[3] 「入」,底本作「人」,據文意改。== 有餘師說:唯四大種為所造依,更無餘法。非此所造為大種依,三界縛脫皆因相識,非由相我。受等心所,皆依心王。空界之義,已如前說。故此六界是極本事。 問:何大種為所造依,色等非能為大種依? 答:以四大種遍諸色,諸色聚中有堅等性。青等不爾,以示無故。 覺天又云:何得知契經之言如仁所說,異我所言? 論:彼經復說[4]六觸處故。 ᅟᅟ==[4] 「說」,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此論主通彼《入胎經》說六界已,無間又說六觸處故,謂眼觸處至意觸處。所說觸處,具攝根境,三和生故。由此應知,非如汝說無生造色。若不爾者,世尊但應說無六界,不應復說此六觸處。說六觸言,應來無用。復有餘過。 論:又[5]諸心所應非有故。 ᅟᅟ==[5] 「又」,底本作「有」,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論主重以理證。如是經中唯說堅等,不說眼等,故撥無造色。又此經中唯說於識,不說受等,應無心所[1]。 ᅟᅟ==[1] 「所」,底本作「何」,據文意改。== 覺天又云:如離[2]大種,無別所[3]造;如是離心,無別心所[4],斯有何過? ᅟᅟ==[2] 「離」,底本作「雖」,據文意改。== ᅟᅟ==[3] 「所」,底本作「何」,據文意改。== ᅟᅟ==[4] 「所」,底本作「何」,據文意改。== 論:亦不應執心所即心。 釋曰:此論引餘經證。雖不與《胎經》相違,然違解經。 覺天又云:我違何經? 論:以[5]契經言:想、受等心所法,依止心故。 ᅟᅟ==[5] 「以」,底本無,據《俱舍論》補。== 釋曰:論主引經,若唯有心,無心所者,然但應言想、受等心,即不應言想等心所。又此經言「依止心故」,非心自體還依止心,能依、所依,相各異故。量云:想等心所,離自所依,定有別體(宗),依彼轉故(因),如壁持畫(喻)。又違餘經。 論:又,亦說有貪心等故。 釋曰:論主又引餘經[6],如契經言: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等,乃至廣說。如此經言:有貪心者,有彼貪心,名有貪心;心對貪等,方名有貪,非獨自體而言有彼。由此故知,貪等心所,離心別有。 ᅟᅟ==[6] 「經」,底本作「性」,據文意改。== 論:由此如前所說諸界大種、所造差別義成。 釋曰:此論主結成正義。 論:如是已說大種性等。十八界中,五根、五境十有色界是所[1]積集,極微聚故。義準餘八非所[2]積集,非極微故。 ᅟᅟ==[1] 「所」,《俱舍論》作「可」。== ᅟᅟ==[2] 「所」,《俱舍論》作「可」。== 釋曰:此有準[3]義十有色界是所積集,頌雖不說,義準可知;餘之八界非所[4]積集。積集之義,唯在極微,極微眾聚積名積集。故十色界是所積集。餘如論文。 ᅟᅟ==[3] 「准」,底本作「唯」,據文意改。== ᅟᅟ==[4] 「所」,底本作「可」,據文意改。== 論:如是已說所[5]積集等。十八界中,幾能斫?幾所斫?幾能燒?幾所燒?幾能稱[6]?幾所稱[7]? ᅟᅟ==[5] 「所」,《俱舍論》作「可」。== ᅟᅟ==[6] 「稱」,底本作「秤」,據《俱舍論》改。== ᅟᅟ==[7] 「稱」,底本作「秤」,據《俱舍論》改。== 頌曰: 謂唯外四界,能斫及所斫, 亦所燒能稱,能燒所稱諍。 論曰:色、香、味、觸,成斧、薪等,此即名為能斫、所斫。 釋曰:頌言「謂唯外四界能斫及所斫」者,論言遮內四者,簡去外六界中聲、法二界。言「斧、薪等」者,「等」言通斧及薪二處。「斧等」等取刀劍,此為能斫;「薪等」等取諸草木等,此為所斫。論中從勝作如是釋。理實此等少分互通能斫、所斫:亦有刀斧能斫刀斧,亦有堅硬草木之類能斫刀斧。 論:何法名斫? 釋曰:此問也。何以有斯問起?有為之法生已即滅,不得至於所斫之用,剎那之中生便滅故。若就剎那,亦不可斫。一剎那中時極促故。若別剎那,義亦不可[8],前後剎那不相待故。若得徑停至第二念,即應是常。是以問云:何法名斫。 ᅟᅟ==[8] 「可」,底本作「所」,據文意改。== 論:薪等色聚相逼續生,斧等分隔令各續起,此法名[1]斫。 ᅟᅟ==[1] 「法名」,底本作「名法」,據《俱舍論》改。== 釋曰:此答也。故不應執此更別有能、所斫。言「色聚」者,如一極微,定不可分為之二分。此無斫義,多微聚集方名所斫。「相逼續生」者,如一事中相續、相離,二義不並,相離法中,亦無斫義,故所斫義在相續中。聚相續中,斧等分隔,得名為斫。剎那之法,不假刀斧,自然斷絕,故不名斫。是相續法,斧等分隔令各續起,即名為斫。且如有法,一類續起,中有異因,隔為二分。以異因故,有異果生,異類續起。是以色等四外種界,名為能斫。離此非餘。 問:若唯聚集及聚相續生,名能、所斫。眼等諸根亦是聚集,亦相續生,應名斫等。何以說言離色等四餘無斫義?為對此問, 論:身等色根不名所斫,非可全[2]斷,令成二故。非身根等可成二分,支分離身則無根故。 ᅟᅟ==[2] 「全」,底本作「令」,據《俱舍論》改。== 釋曰:離身支分,即無身根,不覺觸故。由此義知,眼等諸根,不名所斫。 問:若如是者,如見劓鼻,雖被劓已,卻安本處,封藥附之,後復如本亦能覺觸。故前所言支分離身便不覺觸。此義如何? 答:彼異熟根既被截已,更不相續。彼卻續者,是長養根還能覺觸。 又問:若說身根不可斷者,現見蜥蜴被截尾已,其尾跳動。若無身根,動者是何? 答:彼跳動者,非是身根,唯是風界。動是風用,身根之用,但是能觸。是故動者不名身根。 論:又身根等亦非能斫,以淨妙故,如珠寶光。 釋曰:如說身根不為所斫,亦非能斫,以淨妙故,猶如珠光,不可斫之分為二分。既非所斫,亦非能斫。聲界亦非能斫、所斫。非常相續自間斷故,非與色等常相續轉故,無能斫及所斫義。如能、所斫,能燒、所燒,能稱、所稱,如是六義,七心、法界,六義皆無。非有質故,非聚故。 論:如能斫、所斫,體唯外四界。「所燒……能稱」,其體亦爾。 釋曰:燒者是何?相續色中,火等因緣起於作用,令此變異,異相續起,名之為燒。眼等諸根非是所燒,以淨妙故,遇火等緣即便滅盡,非所變異,異相續起。相續起,方名為燒。諸根既無,故不名燒。 論:謂唯外四界名「所燒……能稱」,身等色根亦非二事,以淨妙故,如珠寶光。聲界總非,不相續故。「能燒……所稱」,有異諍論。謂或有說「能燒……所稱」體亦如前,唯外四界。或復有說唯有火界可名能燒,所稱為重。 釋曰:此二師中,前師意云:火界雖即以為能燒,非獨能燒,亦不離於色、香、味、觸。後師之意就增勝說,雖火界與色、香、味、觸俱時而有,然能燒用,火界遍增,所稱亦爾,其性遍增。 問:既六種用唯外四界,有何因故,為能、所斫乃至「能燒……所稱」差別? 答:是四界中,火種作用有勝劣義,堅等用勝則為能斫,堅等用劣則為所斫。「能燒……所稱」,義亦如是。現見斧等猛風濬水烈火等中堅等增盛,而能壞[1]於木山薪等。如麥豆等,鹽合味,隨味強盛,舌即先覺。如是色等四界之中,隨大種用有勝劣故,有能、所斫等。此中能斫、所斫等作用,應知皆是彼外四界,非謂大種。若言「遍以火界增盛為能燒」者,即應斧等能斫義中,地界遍增。如是一切,皆應唯是大種作用。由此義故,不應執言唯有火界可為能燒,所稱唯其性。應知一切,皆外四界,隨應勝劣,即為能斫、所斫。「能燒……所稱」,義亦如是。 ᅟᅟ==[1] 「壞」,底本作「懷」,據文意改。== 問:若如是者,論主何以不遮後師所說之義? 答:論主但約增盛聚義,故不令遮。以此師云:能燒之中,火界增盛;所稱之中,其性增盛;此二之中,二性稍增。論主微許能斫之中雖地性增,增非唯地,世間現見正斫之時,斧等刃熱,如彼亦有火界等增,不同前二,唯火唯其彼中遍盛。其所遮者,遮彼唯火,不兼外界;其所許者,許彼增盛。故不令遮止。 上來大門分別十八界有見、無見,及能所稱燒等義竟[1]。 ᅟᅟ==[1] 「竟」,底本作「意」,據文意改。== 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 卷第三[2] ᅟᅟ==[2] 底本卷末有題記:「釋門法律法嚴奉寫記」。==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 冊 No. 7 阿毗達磨俱舍論實義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