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 整理者 方廣錩 〔題解〕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又名《水月觀音經》,中國人所撰佛經,作者不詳,一卷。 本經內容為向觀音發願,以求救度。對研究我國觀音崇拜的流傳及其形態有一定的價值。 本經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載,故亦不為歷代大藏經所收。現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一號,收藏於中國天津藝術博物館,編號為4532號。 整理本以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為底本,無校本。 〔錄文〕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 爾時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一切識情,種種人民,欲誦持念《大聖觀音水月光菩薩經》名者,於諸眾生,起慈悲愍,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證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超於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成戒足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已同法性身。 若值刀山處,刀山自摧鋒。或向火湯裡,火湯雲消滅。若遇地獄者,地獄或竭枯。或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或向阿修羅,惡心自調伏。若向畜生間,得其大智慧[1]。 ᅟᅟ==[1] 「慧」,底本做「惠」,此處正作「慧」。== 發如是願已,志心稱念: 我大慈大悲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廣大圓滿無礙悲心陀羅尼,願救法界一切苦,能滿眾生於覺道。[2] ᅟᅟ==[2] 原卷經末有題記,作「十四日,二七齋追福供養,願神生淨土,莫落三塗之難。馬氏承受福田」。== 〔錄文完〕 〔附〕關於《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 方廣錩 在觀音的諸多造像中,水月觀音的造像頗為常見,但歷代經錄沒有記載過具有類似名稱的經典。然而,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伯2055號背面有這樣一則題記: 「弟子朝議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翟奉達為亡過妻馬氏追福,每齋寫經一卷,標題如是: 第一七齋,寫《無常經》一卷; 第二七齋,寫《水月觀音經》一卷; 第三七齋,寫《咒魅經》一卷; 第四七齋,寫《天請問經》一卷; 第五七齋,寫《閻羅經》一卷; 第六七齋,寫《護諸童子經》一卷; 第七七齋,寫《多心經》一卷; 百日齋,寫《盂蘭盆經》一卷; 一年齋,寫《佛母經》一卷; 三年齋,寫《善惡因果經》一卷。 右件寫經功德,為過往馬氏追福。奉請龍天八部、救苦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四大天王、八大金剛以作證盟。一一領受福田,往生樂處,遇善知識,一心供養。」 由於伯2055號正面所抄的正是《盂蘭盆經》、《佛母經》、《善惡因果經》;也由於該遺書與敦煌藏經洞所出其他翟奉達手書文獻筆跡相同;說明本號是當時翟奉達所寫,用於百日齋、一年齋、三年齋的原本。從而證明上述題記所提及的《水月觀音經》在古代的確流傳過,並曾被視為薦亡做功德的要典。那麼,這部經典的詳情如何?與水月觀音的造像是否有關係?由於經典本身下落不明,這些問題自然無從回答。 1987年,劉國展、李桂英發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遺書目錄》[1],其中有「《佛說無常經》等四種」一條。根據目錄,該卷原題簽為《佛說無常經》等七卷,為亡母追福,每齋一卷」,首存尾殘,現存經四種:《佛說無常經》、《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佛說咒魅經》、《佛說天請問經》,每種經後均有題記,如第一部《佛說無常經》之題記為: ᅟᅟ==[1] 劉國展、李桂英:《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遺書目錄——附傳世本寫經》,載《敦煌研究》,1987年第2期。== 「顯德五年(958)歲次戊午三月一日夜,家母阿婆馬氏身故。至七日是開七齋,夫校檢尚書工部員外郎翟奉達憶念敬寫《無常經》一卷,敬畫寶髻如來一鋪。每七至三週年,每齋寫經一卷追福。願阿娘託影神遊,往生好處,勿落三塗之災,永充供養。」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之題記為: 「十四日,二七齋追福供養,願神生淨土,莫落三塗之難。馬氏承受福田。」 這一資料與伯2055號相互印證,說明所謂《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正是我們關心已久的《水月觀音經》。大海撈針,竟然得獲,欣喜莫名。從上述資料我們還可以知道,當時共抄寫經典十種,分為兩卷:一卷為從一七至七七所抄的七種,即今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可惜的是後三種經典殘失。一卷為百日、週年、三年齋所抄的三種,即今法國藏本。 此處所錄的《水月觀音經》不僅三分不具足,而且從其基本形態來說,也與一般的佛經有較大的差異,更像是發願功德文。然而竟以「經」命名,其為中國人所撰偽經,自不待言。這或許說明部分偽經的產生與功德文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從本經內容來看,它顯然是當時普遍流傳的觀世音崇拜的產物。從南北朝以來,觀世音崇拜成為我國民間佛教(信仰性佛教)的主要形態之一,流韻深遠,值得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經被翟奉達選為薦亡追福的經典之一,這對我們研究五代時敦煌的喪葬儀禮也有一定的價值。 翟奉達是五代時敦煌的著名人物之一,敦煌遺書中現保留有多種他的著作。在當時的敦煌,他大約可以算是一個大知識份子了。而被這樣一個知識份子選為薦亡追福的十部經典,卻有一半以上為疑偽經,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疑偽經在我國佛教中的實際作用與地位的充分重視。還有,翟奉達為什麼要選這樣十部經典?除了篇幅比較短小,便於抄寫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什麼原因?這十部經典的排序又有什麼深意?是否也反映了當時的喪葬習俗或者凝聚了某種思想觀念?凡此種種,想必都會引起研究者的濃厚興趣。 我們知道,水月觀音的形像一般為觀音坐在大海中岩石之上,垂左足,右足豎膝,與左足相叉鉤,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這一形像是唐代著名畫家周窗首創的。《歷代名畫記》稱周窗的畫「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1]他在長安勝光寺塔東南院畫的水月觀音菩薩掩障,稱頌一時。他所畫的各種佛教題材的畫,為後人模仿,稱為「周家樣」。本經雖然名為《水月觀音經》或《水月光觀音菩薩經》,但從經文內容看,卻與水月觀音的形像毫無關係。或者因為當時水月觀音的形像已經非常普遍,「水月觀音」已經成為觀音菩薩的一個非常普通的名稱,所以人們把這一明明與「水月觀音」之形像毫無關係的觀音崇拜經典,也冠以「水月」之名。 ᅟᅟ==[1]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6月,第201頁。==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 冊 No. 11 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