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文三〕
大般涅槃經佛母品
爾時如來在拘尸那城拔提河側,二月十五日臨般涅槃,倚臥雙林。告[1]諸大眾:「吾今背[2]痛,臨[3]般涅槃,迦葉來時,道吾與汝不相見,去也。一切經書付囑阿難,戒律文章悉付迦葉。」
ᅟᅟ==[1] 甲本從此始。==
ᅟᅟ==[2] 丁本從此始。==
ᅟᅟ==[3] 「臨」,底本作「欲」,據丁本改。==
復次[4]告言:「優波離[5]!汝往昇天,告[6]吾母知,吾今已受[7]天魔所請[8],道吾背痛,不久涅槃。願母慈悲,降下閻浮,敬禮三寶。」
ᅟᅟ==[4] 「復次」,甲、丁本作「次復」。==
ᅟᅟ==[5] 「優波離」,諸本或作「優婆離」、「優波梨」,此處一並改作「優波離」,下同。==
ᅟᅟ==[6] 「告」,甲、丁本作「報」。==
ᅟᅟ==[7] 「已受」,底本作「以授」,據文意改。==
ᅟᅟ==[8] 「吾今已受天魔所請」,丁本無。==
爾時優波離受佛教敕,擲鉢[9]騰空。須臾之間,即至忉[10]利天上。正見摩耶夫人在歡喜園中,種種[11]莊嚴,受諸快樂。
ᅟᅟ==[9] 「鉢」,底本作「撥」,據甲本改。==
ᅟᅟ==[10] 「忉」,丁本作「刀」。==
ᅟᅟ==[11] 乙本從此始。==
爾時摩耶夫人忽於其夜作六種不祥之夢:一者夢見猛火來燒我身;二者夢見兩乳自然流[1]出;三者夢見須彌山崩;四者夢見大海枯竭;五者夢見磨[2]竭大魚吞啖眾生;六者夢見夜叉羅剎吸人精氣。作此夢已,憂愁[3]不樂。須臾之間,即見[4]告人優波離形容憔悴,面無精光,狀似怯人,復無威德[5]。
ᅟᅟ==[1] 「流」,丁本無。==
ᅟᅟ==[2] 「磨」,乙本作「摩」。==
ᅟᅟ==[3] 「憂愁」,底本作「秋憂」,據甲、乙、丁本改。==
ᅟᅟ==[4] 丙本從此始。==
ᅟᅟ==[5] 「德」,底本作「得」,據諸本改。==
爾時摩耶夫人問言:「優波離!汝從閻浮提來,知我悉達平安以不?」爾時優波離含悲報言:「佛母!佛母![6]爾時如來昨夜子時捨大法身,入般涅槃,故遣我來告諸眷屬。」
ᅟᅟ==[6] 「佛母」,丙本無。==
爾時摩耶夫人聞[7]此語已[8],捶胸懊惱,悶絕擗地,如大[9]山崩。有一天女,名曰芬葩[10],以[11]冷水灑面,良久乃蘇。將諸天[12]綵女,頓身而下,靉靆雲飛,直至娑羅林間。正見如來在金棺銀槨,殯斂已訖,香木萬束,擬欲焚身。白氈[13]千端,已將纏繞。十大弟子,悲號震[14]天;四果聖人,摧身叩地。乃至聲聞、緣覺之類,金剛[15]、師子之流,咸以五體崩傷,六情酸楚,身毛皆豎。唯見鉢盂錫杖掛於林間,僧迦梨[1]衣疊在棺側。爾時摩耶夫人手[2]持此物,作如是言:「我子在時,恒將此物分身[3]教化,利益人天。今即入般涅槃,此物無主。去也!」便即散髮,繞棺三匝。喚言:「悉達!悉達!汝是我子,我是汝母。昔在王宮,始生七日,我便命終。姨母波闍長養。年始七歲,逾城出家。三十成道,覆護[4]眾生。今既入般涅槃,云何[5]不留半偈章句?悉達!悉達[6]!」
ᅟᅟ==[7] 「聞」,甲、乙、丁本作「聞其」。==
ᅟᅟ==[8] 「已」,底本作「以」,據文意改。==
ᅟᅟ==[9] 「大」,甲本作「太」。==
ᅟᅟ==[10] 「芬葩」,丙本作「妙光」。==
ᅟᅟ==[11] 「以」,甲、丁本作「以將」,乙本作「將」。==
ᅟᅟ==[12] 「天」,甲本作「天人」。==
ᅟᅟ==[13] 「氈」,底、甲、丁本作「疊」,乙本作「[毯-炎+疊]」,丙本作「緤」,據文意改。==
ᅟᅟ==[14] 「震」,底、甲、丁作「振」,據乙、丙本改。==
ᅟᅟ==[15] 「剛」,底本作「光」,據諸本改。==
ᅟᅟ==[1] 「梨」,乙本作「離」。==
ᅟᅟ==[2] 「手」,乙、丙本作「守」。==
ᅟᅟ==[3] 「分身」,甲本作「教化」。==
ᅟᅟ==[4] 「護」,底本無,據諸本補。==
ᅟᅟ==[5] 「云何」,諸本無。==
ᅟᅟ==[6] 「悉達」,丙本無。==
爾時如來金棺銀槨,豁[7]然自開。妙兜羅綿,颯[8]然而[9]下。踴[10]在空中,高七多羅樹間[11]。坐寶蓮華[12],現紫磨黃金色身,為母說法。喚言:「慈母!慈母!
ᅟᅟ==[7] 「豁」,底、丁本作「壑」,據甲、乙、丙本改。==
ᅟᅟ==[8] 「颯」,乙、丙本作「吸」。==
ᅟᅟ==[9] 「而」,底本作「如」,據諸本改。==
ᅟᅟ==[10] 「踴」,諸本皆作「勇」,據文意改。==
ᅟᅟ==[11] 「間」,乙本無。==
ᅟᅟ==[12] 「華」,丙本作「花」。==
一切諸山,會有崩倒[13];一切江河,會有枯竭;
一切叢林,會有摧折;一切恩愛,會有離別。」
ᅟᅟ==[13] 「母!一切諸山,會有崩倒」,乙本無。==
說此語已,便即復沒[14]。
ᅟᅟ==[14] 「便即復沒」,甲、丁本作「便復沒矣」。==
爾時摩耶夫人聞其妙語[1],心開意解。受佛教敕,求哀懺悔。不轉[2]女[3]身,證得阿羅漢果。將諸[4]天眾,未到本宮,心生慈悲,住立虛空。「何其今日,母子分離,痛哉!苦哉![5]永不相[6]見,去也,大師!」
ᅟᅟ==[1] 「妙語」,甲、丁本作「妙義」,乙本作「此語」,丙本作「語已」。==
ᅟᅟ==[2] 「轉」,底本作「輪」,乙本無,據甲、丙、丁本改。==
ᅟᅟ==[3] 「女」,乙本無。==
ᅟᅟ==[4] 「諸」,底本作「之」,據諸本改。==
ᅟᅟ==[5] 「痛哉!苦哉!」,諸本無。==
ᅟᅟ==[6] 「相」,底本作「想」,據諸本改。==
大般涅槃經佛母品一卷[7]
ᅟᅟ==[7] 「一卷」,甲、丁本無。又本篇尾題,乙本作「佛母經」,丙本作「佛說佛母經」。==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 冊 No. 15c 大般涅槃經佛母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