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法寶記下卷
整理者 華方田
〔題解〕
《七祖法寶記》,禪宗文獻。係中國禪宗僧人所編纂之佛教典籍。編纂者不詳。本文獻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著錄,亦不為歷代大藏經所收。現於敦煌遺書中發現,為中國北京圖書館收藏,共兩號:一號為北殷38號,首尾均殘;另一號為北新1272號,首殘尾存,有尾題「七祖法寶記下卷」。從紙質、字體、內容、體例諸方面,均可判斷此兩號本為同卷,但這兩號不能直接綴接,中間尚有殘缺。現存文獻之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摘錄《佛藏經》、《念誦經護法普通諸部》、《心經》、《大般若經》、《金剛經》、《金剛三昧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佛說決定毗尼經》、《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法華經》、《維摩經》、《思益經》等經典而成,份量較大,約占所剩全文的五分之四。第二部分是《諸經大乘要抄》,節錄了十幾部大乘經典的重要內容,包括《楞伽經》、《思益經》、《佛頂經》、《維摩經》、《金剛三昧經》、《法句經》、《佛藏經》、《藥師經》、《決定毗尼經》、《金剛經》、《轉女身經》、《大佛頂經》等,其中以《楞伽經》份量最大。
本文獻尾題記曰「七祖法寶記下卷」。此「七祖」是誰,無法確考。但根據文獻中所編纂之經典的思想特點,可初步推斷,此「七祖」或為北宗神秀的弟子,如普寂、義福等。
整理本據北殷38號及北新1272號錄文,無校本。因原文殘缺較多,故文獻中之經文正文均參校《大正藏》本,將殘缺經文寫入校記。為文從理順,個別文字據《大正藏》本補入正文,出校記說明。
〔錄文〕
(首殘)
《佛藏經.諸法實相品第一》亦名《選諸法卷第□》
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1]右肩,頭面作禮[2],□…□[3]「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解。」
ᅟᅟ==[1] 「袒」,底本作「但」,據《大正藏》本《佛藏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2頁下。以下校記中所據各種經典,皆用《大正藏》本,不一一說明。==
ᅟᅟ==[2] 「禮」,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2頁下。==
ᅟᅟ==[3]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2頁下。==
「舍利弗!譬如巧畫師,畫□…□[4]師者,為希有不?」
ᅟᅟ==[4]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於虛空,現種種色相,於意云何?是畫」,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上。==
「希有,世尊!」
「舍利弗!如來所得阿耨多[5]□…□[6]無為,令人信解,倍為希有。舍利弗!譬如藕絲懸須彌□…□[7]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令人信□…□[8]無所有,一切世間所難信解。何以故?是法無想離諸想,無念□…□[1]量所能得知,無行無相[2],無有熱惱[3],無念過諸念,無心過諸心,無向無背[4],□…□[5]無說無不說。舍利弗!我此聖法,皆能降伏一切貪著者[6]、說有者、說□…□[7]者,皆違逆佛,與佛共諍。舍利弗!乃至於法少許得者,皆與佛諍,與佛□…□[8]。若非[9]我弟子,即與涅槃共諍,與佛共諍,與法共諍,與僧共諍。舍利弗!如是見人,□…□[10]利弗!如是見人,我則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但勤修習無相三昧,於無相三昧亦不取相,□□□[11]達一切諸法相,皆是一相,所謂無相。」
ᅟᅟ==[5] 「多」,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上。==
ᅟᅟ==[6]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羅三藐三菩提,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上。==
ᅟᅟ==[7]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山在於虛空,於意云何?為希有不?希有,世」,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上~中。==
ᅟᅟ==[8]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解,倍為希有。舍利弗!如來所說諸法無性,空」,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中。==
ᅟᅟ==[1]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離諸念,無取無捨,無戲論,無惱熱,非此岸,非彼岸,非陸地,非癡非明,以無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中。==
ᅟᅟ==[2] 「相」,底本作「想」,據《佛藏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中。==
ᅟᅟ==[3] 「熱惱」,《佛藏經》作「惱熱」,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中。==
ᅟᅟ==[4] 「背」,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中。==
ᅟᅟ==[5]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無縛無解脫,無妄無妄法,無癡無癡法,無有癡網,無名無言」,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中~下。==
ᅟᅟ==[6] 「皆能降伏一切貪著者」,《佛藏經》作「皆能降伏一切貪著,乃至說有法者,不信樂諸法如實相者,逆佛法者」,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下。==
ᅟᅟ==[7]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無者、說諸法者、說假名者、說邊」,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下。==
ᅟᅟ==[8]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下。==
ᅟᅟ==[9] 「非」,底本無,據《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下。==
ᅟᅟ==[10]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我則不聽出家受戒。舍」,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下。==
ᅟᅟ==[11]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是人通」,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3頁下。==
《佛藏經.念佛品》云「惡知識」: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戒、念僧[1]、念施、念天,唯愛涅槃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為邪[2]教。謂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為[3]惡知識。是人名為誹謗於我,助於外道。亦為他人說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養。」
ᅟᅟ==[1] 「念戒、念僧」,《佛藏經》作「念僧、念戒」,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4頁中。==
ᅟᅟ==[2] 「邪」,底本作「耶」,據《佛藏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4頁中。以下凡「邪」作「耶」處,均改為「邪」,不出註。==
ᅟᅟ==[3] 「為」,《佛藏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4頁中。==
「舍利弗!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即[4]名為修習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貪味為識。無行無色,無緣無性,是名念佛。是故當知,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
ᅟᅟ==[4] 「即」,《佛藏經》作「則」,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中。==
《佛藏經.念法品》云「善知識」:
「舍利弗!是人爾時都無所有,寂滅無性。不集諸想,滅一切法,是則名為修習念佛[5]。念佛名為[6]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7]無觀,名為清淨念佛。」
ᅟᅟ==[5] 「為修習念佛」,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中。==
ᅟᅟ==[6] 「佛名為」,底本殘,據《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中。==
ᅟᅟ==[7]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中。==
「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1]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2]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處?無念無分別,空寂無相性[3],□…□[4]念佛時莫取小相[5],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6]實念佛。何以故?如來不名為色,不名為相[7],不名為念,不□…□[8]是人於佛猶[9]尚不得,何況於念?舍利弗!如是教者,是[10]名□…□[11]者,世間希[12]有。得不顛倒真實見故,名[1]為正見。復次,舍利弗!正見□…□[2]顛倒,如實而見,是故如來說名正見。若生我相、人相、眾生相[3]者,當□…□[4]」
ᅟᅟ==[1]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中。==
ᅟᅟ==[2]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無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中。==
ᅟᅟ==[3] 「相性」,《佛藏經》作「性」;「性」,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
ᅟᅟ==[4]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滅諸覺觀,是名念佛」,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
ᅟᅟ==[5] 「相」,《佛藏經》作「想」,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
ᅟᅟ==[6]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
ᅟᅟ==[7] 「相」,《佛藏經》作「想」,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
ᅟᅟ==[8]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名分別,不逆不順,不取不捨,非定非慧,非明非無明。如來不可說,不可思議無相。汝今莫樂取相,莫樂戲論。佛於諸法無執無量,不見有法可執可量」,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
ᅟᅟ==[9] 「猶」,底本作「由」,據《佛藏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以下凡「猶」作「由」處,均改為「猶」,不出註。==
ᅟᅟ==[10] 「是」,《佛藏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
ᅟᅟ==[11]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善知識。若人成就如是相」,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5頁下~786頁上。==
ᅟᅟ==[12] 「者世間希」,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佛藏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6頁上。==
ᅟᅟ==[1] 「名」,《佛藏經》作「是」,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6頁上。==
ᅟᅟ==[2]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者,名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無有」,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6頁上。==
ᅟᅟ==[3] 「我相、人相、眾生相」,《佛藏經》作「我想、人想、眾生想」,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6頁上。==
ᅟᅟ==[4]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知是人皆行邪道」,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6頁上。==
《佛藏經》云「惡知識」:
「舍利弗!人以清淨信等諸根,出家學道,□…□[5]戲,輕躁無羞,言語散亂,不攝諸根,心不專一,癡如白羊。親近如是惡□…□[6]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失於生天之樂,況涅槃道?」
ᅟᅟ==[5]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遇惡知識而隨其教。舍利弗!何等為惡知識?惡知識者,常好調」,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9頁上。==
ᅟᅟ==[6]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知識者,失須陀洹果、斯陀」,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9頁上。==
「舍利弗!□…□[7]母生離死亡喪失,親里衰惱,國土破壞。生八難中,捨於[8]樂處。遇[9]惡知識□…□[10]不喜見,不喜聞法,不與佛眾而共和合。」
ᅟᅟ==[7]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是人隨惡知識,若生人中,父」,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9頁上。==
ᅟᅟ==[8] 「於」,《佛藏經》作「八」,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9頁上。==
ᅟᅟ==[9] 「遇」,《佛藏經》作「共」,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9頁上。==
ᅟᅟ==[10] 此處底本殘,《佛藏經》作「生無佛處。若值佛世,目」,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9頁上。==
《念誦經[1]護法普通諸部》
ᅟᅟ==[1] 「經」,《大正藏》本作「結」,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0頁上。==
三藏金剛□…□[2]
ᅟᅟ==[2] 此處底本殘,《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智授與灌頂弟子」,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0頁上。==
凡[3]念誦,先須護身結界澄想[4],觀察本尊聖者,起慈悲心,愍念有情,發大誓願,迴向菩提,方可念誦。
ᅟᅟ==[3] 「凡」,《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凡欲」,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0頁上。==
ᅟᅟ==[4] 「澄想」,底本作「證相」,據《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改,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0頁上。==
持四種念珠,念[5]四種念誦。一者,音聲念誦;二者,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然誦是[6];三者,是三摩地念誦,心念誦是也;四者,真實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能令行者速證無上菩提,具一切智,此心真言是一切諸佛第一義。如[7]智中流出,非是[8]作法顯現。如巧色摩尼,能滿諸願,一切諸佛同聲共說。思惟之時,唯是明朗,亦[1]不見身之與心,況無一物。法非空故,若久能[2]熟,當自證智[3]。作是觀時,誦密言曰[4]。念此明者,即能證入一切灌頂曼荼[5]羅位。於諸菩薩秘密法門,隨意無礙。作是觀時,不復[6]延促,務在證入。若能一一與心相應,方大成就。一切時處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7]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此真實法門,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8]為大圓鏡智。上從諸佛,□□□□[9],悉皆同等,無有[10]增減。但為無明妄想所覆,令其法體不得顯現。作是觀者,便證解脫□□□□[11]昧,名為地前三賢位。所有動作,任運相應,自然進入初地,生大歡喜。所以然者,以觀月為方便,具有三義:一、月[1]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清淨源[2]義,離貪[3]瞋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4]故。所以取月為喻,亦莫作月解。世間月者,四大所成,畢竟破壞。眾生自性清淨心無生滅故,此是佛[5]菩薩內證,非二乘[6]聲聞外道所知境界。作此觀者,一切佛法,恆沙功德,不由他悟。此一法攝無量[7],剎那悟入諸法中。自作[8]無礙,從地至地,漸漸[9]昇進。覺[10]此觀者,不得專守無[11]念以為究竟。當須正念進修[12]方便,然後證入清淨究竟[1]法海。
ᅟᅟ==[5] 「念」,《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作」,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2頁上。==
ᅟᅟ==[6] 「然誦是」,《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誦是也」,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2頁中。==
ᅟᅟ==[7] 「智,此心真言是一切諸佛第一義。如」,《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諸佛第一義。真如」,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上。==
ᅟᅟ==[8] 「非是」,底本作「是非」,據《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改,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上。==
ᅟᅟ==[1] 「亦」,《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無,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2] 「能」,《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純」,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3] 「智」,《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知」,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4] 此處《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有十幾字真言,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5] 「荼」,《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多」,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6] 「復」,《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須」,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7] 此處底本殘,《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不假斷」,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8] 「名」,《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若」,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9] 此處底本殘,《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下至眾生」,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10] 「有」,《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無,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11] 此處底本殘,《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一切智三」,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1] 「月」,《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者自性」,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2] 「清淨源」,《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者清涼」,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3] 「貪」,《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無,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4] 「癡」,《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癡闇」,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5] 「佛」,《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諸佛」,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6] 「乘」,底本無,據《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補,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7] 「量」,《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量法,剎那」,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8] 「作」,《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在」,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9] 「漸」,《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次」,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10] 「覺」,《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學」,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11] 「無」,底本無,據《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補,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12] 「修」,《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趣」,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ᅟᅟ==[1] 「清淨究竟」,《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作「究竟清淨」,參見《大正藏》第18卷第908頁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2]
ᅟᅟ==[2] 此段經文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848頁下。==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第六》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3],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ᅟᅟ==[3] 「多」,《金剛三昧經》無,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4]
ᅟᅟ==[4] 此段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若有眾生,無餘雜念[5],爾時菩薩,常作化身[6],擁護是人,不離左右[7]。」
ᅟᅟ==[5] 「念」,《金剛三昧經》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4頁上。==
ᅟᅟ==[6] 「身」,《金剛三昧經》作「身,而為說法」,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4頁上。==
ᅟᅟ==[7] 「不離左右」,《金剛三昧經》作「終不暫捨」,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4頁上。==
《大般若經.魔[8]愁品》
ᅟᅟ==[8] 「魔」,底本作「摩」,據《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355頁。==
若有眾生修行般若波羅蜜者,與不憶不念相應,一切魔[1]家眷屬悉皆憂愁不樂。
ᅟᅟ==[1] 「魔」,底本作「摩」,據《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355頁。==
《佛藏經》云:「舍利弗!我法無諸難事,不乏[2]飲食、臥具、醫藥,汝等但當勤行佛道,莫貴世間財利供養。舍利弗!汝今善聽,我當語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供養。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禪比丘,不及天神。」假佛一切形像是。
ᅟᅟ==[2] 「乏」,《佛藏經》作「念」,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801頁下。==
《金剛經》云:「凡是[3]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ᅟᅟ==[3] 「是」,《金剛經》作「所」,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2頁上。==
《佛藏經》云:「舍利弗!我餘經說,若人見法,是為見我。如來非法,亦非非法。不順有相,不依無相,即是見法,見法者見本性[4]。何以故?調達愚人及諸外道,皆以色身見佛。舍利弗!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亦復不應以音聲見。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見佛,是去佛[5]遠。所以者何?佛不名見[6],名為見佛。不依有見,不依無見,即是正見[7]。」
ᅟᅟ==[4] 「不順有相,不依無相,即是見法,見法者見本性」,底本為小字割註。==
ᅟᅟ==[5] 「去佛」,底本作「法去」,據《佛藏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6頁下。==
ᅟᅟ==[6] 「見」,《佛藏經》作「見色」,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86頁下。==
ᅟᅟ==[7] 「不依有見,不依無見,即是正見」,底本為小字割註。==
《維摩經》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即[8]染著,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離[9]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唯!舍利弗!夫[1]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ᅟᅟ==[8] 「即」,《維摩經》作「則」,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46頁上。==
ᅟᅟ==[9] 「離」,《維摩經》作「不可」,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46頁上。==
ᅟᅟ==[1] 「夫」,《維摩經》作「若」,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46頁上。==
《法華經》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2]」。若人不求種種世法,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3]。「真佛者」,識心見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4]。
ᅟᅟ==[2] 此段經文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17頁下。==
ᅟᅟ==[3] 「若人不求種種世法,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底本為小字割註。==
ᅟᅟ==[4] 「識心見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底本為小字割註。==
《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5]名諸佛。離有離無故,不垢不淨故,無生無體故[6]。」
ᅟᅟ==[5] 「即」,《金剛經》作「則」,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中。==
ᅟᅟ==[6] 「離有離無故,不垢不淨故,無生無體故」,底本為小字割註。==
法身禮
《入佛境界經》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以[7]不分別世間故[8],敬禮無所觀。虛空無中邊,諸佛體[9]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一切平等禮,無禮無不禮,一禮遍含識,同歸實相體。」實相者,不相有相,不依無相是[10]。
ᅟᅟ==[7] 「以」,《入佛境界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248頁上。==
ᅟᅟ==[8] 「故」,《入佛境界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248頁上。==
ᅟᅟ==[9] 「體」,《入佛境界經》作「身」,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248頁上。==
ᅟᅟ==[10] 「實相者,不相有相,不依無相是」,底本為小字割註。==
《楞伽經》云:「爾時大慧[11]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佛體性。』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種[12]煩惱,是佛體性。大慧!聲聞緣覺得此法已,亦名為佛。我以□…□[1]善知二無我,除二障二惱,及不思議死,是故名如來。』」
ᅟᅟ==[11] 「慧」,《大乘入楞伽經》作「慧菩薩摩訶薩復」,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08頁上;「慧」,底本作「惠」,據《大乘入楞伽經》改。以下凡「慧」作「惠」處,均改為「慧」,不出註。==
ᅟᅟ==[12] 「種」,《大乘入楞伽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08頁上。==
ᅟᅟ==[1] 此處底本殘,《大乘入楞伽經》作「是義但說一乘。爾時世尊重說頌言」,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08頁上。==
假三寶[2]□…□剃髮披袈裟,受二百五十戒,是僧寶。若不識心、不見性,總無寶[3]。真□…□
ᅟᅟ==[2] 「寶」,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若不識心、不見性,總無寶」,底本為小字割註。==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則[4]是法,法則[5]是眾。是三寶□…□[6]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不隨有行,不依無行,即是隨法之人。[7]
ᅟᅟ==[4] 「則」,《維摩經》作「即」,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51頁中。==
ᅟᅟ==[5] 「則」,《維摩經》作「即」,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51頁中。==
ᅟᅟ==[6] 此處底本殘,《維摩經》作「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51頁中。==
ᅟᅟ==[7] 「不隨有行,不依無行,即是隨法之人」,底本為小字割註。==
《思益經》云:「□…□離法[8]見身。於[9]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10]。如是現前知[11]」
ᅟᅟ==[8] 「離法」,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思益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50頁中。==
ᅟᅟ==[9] 「於」,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思益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50頁中。==
ᅟᅟ==[10] 「相」,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思益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50頁中。==
ᅟᅟ==[11] 「如是現前知」,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思益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50頁中。北殷38號至此止。==
(尾殘)
(首殘)
識[1]不生,無生可[2]□…□無止[3],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云何是生?菩薩白佛言:「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相[4]?」
ᅟᅟ==[1] 北新1272號自此始。==
ᅟᅟ==[2] 「識不生,無生可」,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金剛三昧經》補。此段經文《大正藏》本作「現識不生,無生可止」,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6頁下。==
ᅟᅟ==[3] 上接「無生可止」至「無止」一段,《金剛三昧經》作「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6頁下~367頁上。==
ᅟᅟ==[4] 「何法相」,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譬如[5]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空心眼,得法身空[6]。五陰[7]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ᅟᅟ==[5] 「如」,《金剛三昧經》作「彼」,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ᅟᅟ==[6] 「身空」,《金剛三昧經》作「空身」,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ᅟᅟ==[7] 「陰」,底本作「蔭」,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以下凡「陰」作「蔭」處,均改為「陰」,不出註。==
解脫菩薩[8]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ᅟᅟ==[8] 「解脫菩薩」,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9]波羅蜜;至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不[1]染,不著三界,是尸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淨三業,不住身心[2],是羼提波羅蜜[3];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俱[4]離空寂,不住於[5]空,心處無住,不住[6]大空,是禪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ᅟᅟ==[9] 「檀」,底本作「壇」,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ᅟᅟ==[1] 「不」,《金剛三昧經》作「無」,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ᅟᅟ==[2] 「心」,底本殘,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ᅟᅟ==[3] 「修空……波羅蜜」二十二字,底本補於行間。==
ᅟᅟ==[4] 「俱」,底本作「具」,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ᅟᅟ==[5] 「於」,《金剛三昧經》作「諸」,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ᅟᅟ==[6] 「住不住」,底本作「在」,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上。==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7]
ᅟᅟ==[7] 此處底本有硃筆書「十八」,字體與原文不同。==
解脫菩薩而說偈言[8]:
ᅟᅟ==[8] 「解脫菩薩而說偈言」,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中。==
「大覺滿足尊,
入於決定處,
無相無有行,
空心寂[9]滅地,
寂滅心無生。
不壞於三寶,
具六波羅蜜[1]。」
ᅟᅟ==[9] 「空心寂」,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中。==
ᅟᅟ==[1] 此偈《金剛三昧經》作:「大覺滿足尊,為眾敷演法,皆說有一乘,無有二乘道。一味無相利,猶如太虛空,無有不容受,隨其性各異。……入於決定處,無相無有行,空心寂滅地,寂滅心無生。同彼金剛性,不壞於三寶,具六波羅蜜,度諸一切生」,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中。==
佛言:「無忍不[2]生心者,心無形段。猶如火性,雖在[3]木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詮其理,假說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
ᅟᅟ==[2] 「不」,《金剛三昧經》作「無」,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下。==
ᅟᅟ==[3] 「在」,《金剛三昧經》作「處」,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下。==
「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離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無心[4],亦復如是。」
ᅟᅟ==[4] 「無心」,《金剛三昧經》作「心性」,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7頁下。==
心王菩薩言:「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無諍無論,乃無生行。」
佛言[5]:「總持無相,則無三受等三[6],悉皆寂滅,清淨無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7]。」
ᅟᅟ==[5] 「佛言」,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上。==
ᅟᅟ==[6] 「三受等三」,《金剛三昧經》作「三受、三行、三戒」,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上。==
ᅟᅟ==[7] 「行」,底本作「行行」,據《金剛三昧經》刪,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上。==
心王菩薩言:「禪能攝動,定諸幻亂,云何不禪?」
佛言:「菩薩!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禪。禪性無生,離生禪相;禪性無住,離住禪動。若[8]知禪性無有動靜,即得無生、無生般若。」
ᅟᅟ==[8] 「若」,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上。==
無住[1]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有[2]見?」
ᅟᅟ==[1] 「無住」,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中。==
ᅟᅟ==[2] 「有」,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中。==
佛言:「見即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復[3]如是。身尚[4]不有,云何有[5]見?
ᅟᅟ==[3] 「復」,《金剛三昧經》無,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中。==
ᅟᅟ==[4] 「尚」,底本作「上」,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中。==
ᅟᅟ==[5] 「有」,底本作「可」,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中。==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六[6]十惡。」
ᅟᅟ==[6] 「六」,《金剛三昧經》作「五」,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上。==
無住菩薩言[7]:「十方遍計,皆由一念心生[8]。
ᅟᅟ==[7] 「無住菩薩言」,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上。==
ᅟᅟ==[8] 「十方遍計,皆由一念心生」,《金剛三昧經》作「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上。==
尊者大覺尊,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
《入實際品》
大力菩薩[9]白佛言:「尊者!如如[10]所說,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云何五空而不取捨?」
ᅟᅟ==[9] 「大力菩薩」,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中。==
ᅟᅟ==[10] 「如」,《金剛三昧經》作「佛」,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中。==
佛言:「菩薩!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無相之法,有何取捨?入無取地,則入三空。」
大力菩薩言:「云何三空?」
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菩薩!無名義相,不可思議。何以故?無名之名,不在[1]於名;無義之義,不無於義。」
ᅟᅟ==[1] 「在」,《金剛三昧經》作「無」,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中。==
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境[2]虛空[3],從心化生。若心[4]無妄,即無別境。」
ᅟᅟ==[2] 「是境」,底本作「是境是境」,據《金剛三昧經》刪,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中。==
ᅟᅟ==[3] 「空」,《金剛三昧經》作「妄」,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中。==
ᅟᅟ==[4] 「若心」,《金剛三昧經》作「心若」,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中。==
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瀝滴[5]成海。」
ᅟᅟ==[5] 「瀝滴」,《金剛三昧經》作「滴瀝」,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0頁上。==
大力菩薩言:「云何存用?云何觀之?」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故雖無法服,不[6]具持波羅提叉[7],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
ᅟᅟ==[6] 「不」,《金剛三昧經》作「而不」,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0頁中。==
ᅟᅟ==[7] 「叉」,《金剛三昧經》作「木叉戒」,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0頁中。==
大力[8]菩薩言[9]:「如是之人,應不持戒,於彼沙門,應不敬仰。」
ᅟᅟ==[8] 「大力」,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0頁中。==
ᅟᅟ==[9] 「言」,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0頁中。==
佛言:「為說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下卷[1]
ᅟᅟ==[1] 「下卷」,《金剛三昧經》作「第六」,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0頁下。==
「善男子!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一本[2]不起,三用無施。」
ᅟᅟ==[2] 「本」,底本作「切」,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0頁下。==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淨;超於二我[3],大般涅槃;其心不繫,是大力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說[4]。今者如來,云何說法?」
ᅟᅟ==[3] 「我」,底本作「我海」,據《金剛三昧經》刪,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上。==
ᅟᅟ==[4] 「說」,《金剛三昧經》作「議」,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上。==
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
「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5]自用故;非動非靜,用性空故;義非有無,空相空故。」
ᅟᅟ==[5] 「智」,底本作「非智」,據《金剛三昧經》刪,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來。」
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禪,而超[6]有頂。」
ᅟᅟ==[6] 「超」,底本作「起」,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寂滅[1]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
ᅟᅟ==[1] 「寂滅」,《金剛三昧經》作「滅盡」,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善男子!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2]定,是如非復彼[3]。何以故?以[4]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相[5]已寂滅。寂滅即如義。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義[6]義故。善男子!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ᅟᅟ==[2] 「想空」,底本作「故想」,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ᅟᅟ==[3] 「復彼」,底本作「彼復」,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ᅟᅟ==[4] 「以」,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ᅟᅟ==[5] 「相」,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ᅟᅟ==[6] 「義」,《金剛三昧經》作「利」,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中。==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令[7]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8]中。」
ᅟᅟ==[7] 「令」,底本作「鈍根令」,據《金剛三昧經》刪,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下。==
ᅟᅟ==[8] 「四偈」,底本作「偈」,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1頁下。==
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
滅諸分別法,是法非生滅[1]。」
ᅟᅟ==[1] 「是法非生滅」,底本作「是義生非滅」,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2頁上。==
「離識法即空,故從空處說;
滅諸生滅法,而住於涅槃。」
「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時,是得心不有。」
「法本無有無,自他亦復爾;
不始亦不終,成敗則不住。」
地藏菩薩言[2]:「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無[3]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如尊[4]所說,法義皆空。知有非實,如陽炎水;知實非無,如火性生[5]。如是觀者,是人智也。」
ᅟᅟ==[2] 「地藏菩薩言」,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3頁中。==
ᅟᅟ==[3] 「無」,《金剛三昧經》作「九」,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3頁中。==
ᅟᅟ==[4] 「尊」,《金剛三昧經》作「尊者」,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3頁中。==
ᅟᅟ==[5] 「生」,底本作「王」,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3頁中。==
佛言[6]:「以淨心見佛[7],以見佛故,當生淨土。」
ᅟᅟ==[6] 「佛言」,底本無,據《金剛三昧經》補,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3頁中。==
ᅟᅟ==[7] 「以淨心見佛」,《金剛三昧經》作「以心淨故,便得見佛」,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3頁中。==
「性空寂滅時,是法是時現。[8]」
ᅟᅟ==[8] 「現」,底本作「觀」,據《金剛三昧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73頁下~374頁上。==
佛言:「猶如闇室,若遇明燈,闇即滅矣。一入觀時,諸罪悉滅。」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諸佛世界,放無量光明,說無盡妙法。教諸菩薩,入一相門,得無所畏,善降眾魔,教化度脫外道邪見。若有眾生樂聲聞者,說聲聞乘;樂緣覺乘[1]者,說緣覺乘;樂世間者,說世間乘。以[2]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諸眾生,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泥洹者,令得泥洹究竟。菩薩所行,善入諸佛法藏。如是種種功德,皆悉具[3]足。
ᅟᅟ==[1] 「乘」,《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無,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2頁下。==
ᅟᅟ==[2] 「以」,底本無,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2頁下。==
ᅟᅟ==[3] 「具」,《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貝」,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2頁下。==
佛告舍利弗:「若[4]菩薩摩訶薩,聞此般若波羅蜜[5],不驚[6]怖畏,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善女人,當為大施主,第一施主,勝施主,無第一施者[7],當具足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當具諸功德,成就相好。自不怖畏,令人不怖畏。究竟般若波羅蜜,以不可得、無相、無為第一真實[8]不可思議法故。」
ᅟᅟ==[4] 「若」,《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若諸」,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5頁上。==
ᅟᅟ==[5] 「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深法」,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5頁上。==
ᅟᅟ==[6] 「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驚疑」,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5頁上。==
ᅟᅟ==[7] 「無第一施者」,《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無,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5頁上。==
ᅟᅟ==[8] 「第一真實」,《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成就第一」,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5頁上。==
「迦葉!譬如三十三天人[1],見波利質多羅樹初生皰時,作如是念:此皰不久必當開敷[2]。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說此深[3]般若波羅蜜經,心[4]生歡喜,亦復如是。」
ᅟᅟ==[1] 「人」,《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無,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7頁中。==
ᅟᅟ==[2] 「敷」,底本作「披」,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7頁中。==
ᅟᅟ==[3] 「說此深」,《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此」,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7頁中。==
ᅟᅟ==[4] 「心」,底本無,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7頁中。==
「迦葉!譬[5]如摩尼珠師,見摩尼寶,心生歡喜,亦[6]不假思量,即知真偽。何以故?以慣[7]見故。」
ᅟᅟ==[5] 「譬」,《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無,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7頁下。==
ᅟᅟ==[6] 「亦」,《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無,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7頁下。==
ᅟᅟ==[7] 「慣」,《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串」,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7頁下。==
「譬如[8]學射,久就即[9]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修般若波羅蜜[10]亦如是。」
ᅟᅟ==[8] 「譬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如人」,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6頁下。==
ᅟᅟ==[9] 「就即」,《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習則」,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6頁下。==
ᅟᅟ==[10] 「修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我」,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6頁下。==
「譬如有人,從遠方來,後有人從彼方來說:『彼方流泉浴池,花果茂盛。』勸彼人令交更說[1]。若人聞般若波羅蜜,歡喜信樂[2],不於一佛二佛[3]而種善根,以[4]無量千萬佛所種眾[5]善根。得聞般若波羅蜜,信樂受持[6]。」
ᅟᅟ==[1] 「譬如有人……更說」等三十三字,《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譬如有人,先所經見城邑聚落,後若聞人讚歎彼城所有園苑、種種池泉、華果、林樹、男女人民,皆可愛樂。是人聞已,即大歡喜。更勸令說,是城園苑眾好嚴飾雜華,池泉多諸甘果,種種珍妙,一切愛樂。是人得聞,重甚歡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0頁中。==
ᅟᅟ==[2] 「若人……信樂」等十二字,《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聞般若波羅蜜,信心聽受,能生歡喜,樂聞不厭」,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0頁中。==
ᅟᅟ==[3] 「二佛」,《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二佛三四五佛」,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
ᅟᅟ==[4] 「以」,《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已於」,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
ᅟᅟ==[5] 「眾」,《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諸」,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
ᅟᅟ==[6] 「得聞般若波羅蜜,信樂受持」,《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無,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
「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深[7]般若波羅蜜,不生怖畏,當知是[8]人,受佛法印。此法印者,是佛所造,是佛所貴。何以故?以[9]此法印,印無著法故。」
ᅟᅟ==[7] 「深」,《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甚深」,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8頁中。==
ᅟᅟ==[8] 「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作「此」,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8頁中。==
ᅟᅟ==[9] 「以」,底本無,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38頁中。==
《佛說決定毗尼經》亦名《破壞一切心識》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園[1]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2],菩薩十[3]萬人。爾時世尊,如龍王視,觀察[4]大眾已[5],告諸菩[6]薩:「仁者,誰能於後世[7],堪忍護持正法,以諸方便,成就眾生?」
ᅟᅟ==[1] 「園」,《佛說決定毗尼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7頁中。==
ᅟᅟ==[2] 「人俱」,《佛說決定毗尼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7頁中。==
ᅟᅟ==[3] 「十」,《佛說決定毗尼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7頁中。==
ᅟᅟ==[4] 「察」,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佛說決定毗尼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7頁中。==
ᅟᅟ==[5] 「已」,《佛說決定毗尼經》作「觀大眾已」,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7頁中。==
ᅟᅟ==[6] 「告諸菩」,底本殘,據《佛說決定毗尼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7頁中。==
ᅟᅟ==[7] 「世」,《佛說決定毗尼經》作「惡世」,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7頁中。==
「又,舍利弗!師子獸王大吼之時,其餘小蟲能忍[8]不?」
ᅟᅟ==[8] 「忍」,《佛說決定毗尼經》作「堪忍」,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9頁中。==
「不也,世尊。」
「又如香象,其所負重,諸驢騾等堪[9]忍不?」
ᅟᅟ==[9] 「堪」,《佛說決定毗尼經》作「能堪」,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9頁中。==
「不也,世尊。」
「又如釋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貧窮之人[10]能堪忍不?」
ᅟᅟ==[10] 「之人」,底本無,據《佛說決定毗尼經》補,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9頁中。==
「不也,世尊。」
「又,舍利弗!於意云何?金[11]翅鳥王所有勢力,鵒鴿等鳥能堪忍不?」
ᅟᅟ==[11] 「金」,《佛說決定毗尼經》作「如金」,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9頁中。==
「不也,世尊。」
「如是,舍利弗!菩薩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勢力,所有之罪,依出離智,得見諸佛。」
「又,優波離[1]!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
ᅟᅟ==[1] 「離」,底本作「利」,據《佛說決定毗尼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39頁下。下同。==
「優波離!菩薩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於[2]日中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
ᅟᅟ==[2] 「於」,底本作「初」,據《佛說決定毗尼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上。==
「優波離!如來觀察籌量,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厭離法;不應一向說離欲法;不應一向說速疾法。常當為說發歡喜心相應說[3]法;常應向[4]說甚深無雜[5]無悔纏法;常應為說無取[6]無礙空無之法。」
ᅟᅟ==[3] 「說」,《佛說決定毗尼經》作「諸」,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中。==
ᅟᅟ==[4] 「向」,《佛說決定毗尼經》作「為」,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中。==
ᅟᅟ==[5] 「雜」,《佛說決定毗尼經》作「難」,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中。==
ᅟᅟ==[6] 「取」,《佛說決定毗尼經》作「聚」,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中。==
「優波離!如來先說欲難捨離,名[7]為小犯;瞋易得離,名為大犯。」
ᅟᅟ==[7] 「名」,《佛說決定毗尼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中。==
爾時,文殊師利語優波離言:「一切諸法,究竟無垢。能自調心,乃能得見究竟毗[8]尼;一切諸法,無有染污,我不可得,乃能得見無悔毗尼。」
ᅟᅟ==[8] 「毗」,《佛說決定毗尼經》作「比」,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下。下同。==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欲斷貪欲,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諸法空,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於無相,名增上慢。是名聲聞住增上慢。云何名為菩薩增上慢?佛乘最勝,作是思惟,我當於中,發菩提心,名增上慢;行六波羅蜜,當得作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般若波羅蜜能得出離,更無餘法而得出離,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思惟諸心時[1],不著思惟,是名最勝,離增上慢。
ᅟᅟ==[1] 「時」,《佛說決定毗尼經》作「思惟心時」,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中。==
「心心所思[2]名為思,若有所思名有縛[3]。
若有思惟諸法空[4],是名著相[5]凡夫人。
若有比丘常念佛,即是[6]非真非正念。
將[7]知佛從分別起,實不可取亦不生[8]。
是故無思能解脫[9]。」
ᅟᅟ==[2] 「所思」,《佛說決定毗尼經》作「諸法」,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下。==
ᅟᅟ==[3] 「縛」,《佛說決定毗尼經》作「著」,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下。==
ᅟᅟ==[4] 「法空」,《佛說決定毗尼經》作「空法」,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中。==
ᅟᅟ==[5] 「是名著相」,《佛說決定毗尼經》作「則住邪道」,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中。==
ᅟᅟ==[6] 「即是」,《佛說決定毗尼經》作「此則」,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中。==
ᅟᅟ==[7] 「將」,《佛說決定毗尼經》作「常」,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中。==
ᅟᅟ==[8] 「實不可取亦不生」,底本作「實亦不可得亦無生」,據《佛說決定毗尼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中。==
ᅟᅟ==[9] 「脫」,《佛說決定毗尼經》作「法」,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1頁下。==
須菩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應得?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諸法自相空,即是三菩提。
「平等一相,無自無他,不緣境界,決觀心息,自然悟[1]解,無有分別是非處所,是人不久成佛。行我行處,到我到處,見我見處,住我住處,得我得處,坐我坐處,無有煩惱。若境若智,本來不生,本來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因不果。非惟無有,亦復無無。不靜不亂,不散不去。諸法無是有,修多羅般若波羅蜜如是有。如是發心,上求作佛,所以無求為求;下度眾生,所以無度為度。發菩薩心,有所得者,即是邪見。邪見之人,永不見佛。斷一切智,名為佛智。」
ᅟᅟ==[1] 「悟」,底本作「悞」,據文意改。==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修多羅般若波羅蜜甚深』,何者是?」
佛言:「空相是,無相是。無造、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無依止、無住處、如虛空,是修多羅般若波羅蜜甚深,不可思議。不生不滅相,不垢不淨相,不散不亂相,不說不聽相,不言不義相,不得不失相。何以故?修多羅般若波羅蜜法中,無是諸法相。一切諸法,因緣和合有,皆悉畢竟空,求無處所,覓不可得,應如是解。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諸經大乘要抄》
《楞伽經》云:「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錯亂;若見於[2]自心,是則無為[3]諍。」
ᅟᅟ==[2] 「於」,《楞伽經》作「惟」,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19頁中。==
ᅟᅟ==[3] 「為」,《楞伽經》作「違」,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19頁中。==
又云:「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起;若依止於事,此法即[4]便壞。」
ᅟᅟ==[4] 「即」,《楞伽經》作「則」,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34頁下。==
又云:「隨言而取義[1],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地獄中。」
ᅟᅟ==[1] 「隨言而取義」,《楞伽經》作「若隨言取義」,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10頁上。==
又云:「理教中[2]求我,是妄垢惡見[3];離聖教[4]正理,欲滅或反增。是外道狂言,智者不應說。」
ᅟᅟ==[2] 「中」,《楞伽經》作「等」,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39頁中。==
ᅟᅟ==[3] 「妄垢惡見」,底本作「惡妄垢惡」,據《楞伽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39頁中。==
ᅟᅟ==[4] 「教」,底本作「道教」,據《楞伽經》刪,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39頁下。==
《金剛經》云:「離一切[5]諸相,即[6]名諸佛。」
ᅟᅟ==[5] 「切」,底本作「相」,據《金剛經》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中。==
ᅟᅟ==[6] 「即」,《金剛經》作「則」,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中。==
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7]
ᅟᅟ==[7]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2頁上。==
《思益經》云:「比丘!云何隨佛教?云何隨佛語[8]?若[9]稱贊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又云:「若不依[10]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
ᅟᅟ==[8] 「比丘……佛語」句,《思益經》作「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47頁下。==
ᅟᅟ==[9] 「若」,《思益經》作「答言若比丘」,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47頁下。==
ᅟᅟ==[10] 「不依」,《思益經》作「比丘不隨」,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47頁下。==
「比丘!云何應受供養?答言:於法無所取者。云何消供養?不為世法之所牽者。」[1]「誰人[2]報佛恩?答[3]言:依法修行[4]者。」
ᅟᅟ==[1] 此段經文,《思益經》作「世尊!誰應受供養?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世尊!誰能消供養?』佛言:『於法無所取者』」,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37頁中。==
ᅟᅟ==[2] 「人」,《思益經》作「知」,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37頁中。==
ᅟᅟ==[3] 「答」,《思益經》作「佛」,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37頁中。==
ᅟᅟ==[4] 「依法修行」,《思益經》作「不斷佛種」,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37頁中。==
《楞伽經》云:「如是種種相,墮於外道見。」
《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5]
ᅟᅟ==[5]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頁上。==
《金剛三昧經》云:「我[6]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不動不禪,是無生禪。」
ᅟᅟ==[6] 「我」,《金剛三昧經》無,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8頁上。==
《思益經》云:「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界[7]。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
ᅟᅟ==[7] 「界」,《思益經》作「色」,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37頁下。==
《維摩經》云:維摩詰訶舍利弗林間宴作[8],訶須菩提、大迦葉不平等[9]。
ᅟᅟ==[8]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39頁下。==
ᅟᅟ==[9]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40頁上【藏外】,~中。==
《轉女身經》云:無垢光女訶天帝釋:汝聲聞乘人,畏生死,樂涅槃。[10]
ᅟᅟ==[10] 「無垢……涅槃」句,《轉女身經》作「女白佛言:『……而此帝釋,願求小智,所樂卑下。厭患生死,常懷怖畏,欲速入涅槃』」,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916頁中。==
《決定毗尼經》云:「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盡遮戒[11]、盡護戒。」
ᅟᅟ==[11] 「盡遮戒」,《決定毗尼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2卷第40頁上。==
《藥師經》云:「佛訶阿難:『汝聲聞人,如盲如聾,不識無上空義。』」
《佛頂經》云:「訶聲聞人,得少為足。」
《佛藏經》云:「舍利弗!如來在世,三寶一味。我滅度後,分為五部。舍利弗!惡魔於今,猶尚隱身,佐助調達,破壞[1]我法僧。如來大智見在[2]故,弊惡魔眾[3],不[4]能成其大惡。當來之世,惡魔變身作沙門形,入於僧中。種種邪說,令多眾生入於邪見,為說邪法。爾時惡人,為魔所迷[5],各執所見,我是彼非。舍利弗!如來預見未來世中,是[6]破法事故,說是深經,悉斷惡魔諸所執著。阿難!譬如惡賊,於王大臣,不敢自見[7];盜他物者,不自言賊。如是阿難!破戒比丘成就非沙門法,尚不自言我是惡人[8];況能向餘人說,自言罪人?阿難!如是經者,破戒比丘,隨得聞時,能自降伏,則有慚愧。持戒比丘,得大[9]增長。」
ᅟᅟ==[1] 「壞」,《佛藏經》無,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90頁上。==
ᅟᅟ==[2] 「見在」,《佛藏經》作「現在世」,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90頁上。==
ᅟᅟ==[3] 「惡魔眾」,《佛藏經》作「魔」,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90頁上。==
ᅟᅟ==[4] 「不」,底本作「不不」,據《佛藏經》刪,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90頁上。==
ᅟᅟ==[5] 「迷」,底本作「悉」,據《佛藏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90頁中。==
ᅟᅟ==[6] 「是」,《佛藏經》作「有如是等」,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790頁中。==
ᅟᅟ==[7] 「見」,《佛藏經》作「現」,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803頁中。==
ᅟᅟ==[8] 「我是惡人」,《佛藏經》作「是惡」,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803頁中。==
ᅟᅟ==[9] 「大」,《佛藏經》作「自」,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803頁中。==
《大佛頂》云:「即時如來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10]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見在[11],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ᅟᅟ==[10] 「提」,底本作「薩」,據《大佛頂》改,參見《大正藏》第19卷第147頁上。==
ᅟᅟ==[11] 「見在」,《大佛頂》作「現前」,參見《大正藏》第19卷第147頁上。==
所以釋迦如來,傳金襴袈裟,令摩訶迦葉有雞足山,待彌勒世尊下生分付。今惡世時,學禪者眾,我令達摩祖師遂傳袈裟,表其法正,令後學者,有其稟承也。
《法句經》云:「說諸精進法[1],名[2]增上慢說;若無增上慢[3],無善無精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4]。」
ᅟᅟ==[1] 「法」,《法句經》作「業」,參見《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頁上。==
ᅟᅟ==[2] 「名」,《法句經》作「為」,參見《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頁上。==
ᅟᅟ==[3] 「若無增上慢」,《法句經》作「無增上慢者」,參見《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頁上。==
ᅟᅟ==[4] 「涯」,《法句經》作「虛」,參見《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頁上。==
《金剛三昧經》云:「尊者大覺尊,說生無念法,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5]
ᅟᅟ==[5]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369頁上。==
《維摩經》云:「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6]。」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ᅟᅟ==[6]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14卷第542頁中。==
《楞伽經》云:「聖者內所證,常住於無念。[7]」
ᅟᅟ==[7]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28頁下。==
《佛頂經》云:「阿難!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云:「見由難見,見不能及。」
《思益經》云:「云何一切法正?云何一切法邪?若以心分別,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別,一切法正。無心法中,起心分別,並皆是邪。」[1]
ᅟᅟ==[1] 「云何一切法正……是邪」句,《思益經》作「何謂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梵天言:『於諸法性無心故,一切法名為正;若於無心法中,以心分別觀者,一切法名為邪』」,參見《大正藏》第15卷第36頁中。==
《楞伽經》云:「見佛聞法,皆是自心;分別不起見者,是名見佛。」又云:「隨言而[2]取義,建立於諸法;己彼建立故,死墮地獄中。」又云:「八九種識,如海眾波浪。習氣常增上,盤根堅固依。心隨境界流,如鐵於磁石。[3]」「如水瀑流盡,波浪即不起。如是種種滅,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弟子非聲聞。[4]」
ᅟᅟ==[2] 「隨言而」,《楞伽經》作「若隨言」,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10頁上。==
ᅟᅟ==[3]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625頁上。==
ᅟᅟ==[4] 此句參見《大正藏》第16卷第500頁中。==
《七祖法寶記》下卷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2 冊 No. 17 七祖法寶記下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