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文二〕 (前殘) 寂,無礙為道。故名「悟心」。 言「定心」者,由常看守心故[3],於五欲境界,不亂不惑[4]。由看心故,中不令亂。故《維摩經》云:「念定[5]總持,辯才不斷。」[6]故云[1]「亦名定心[2]」。 ᅟᅟ==[3] 「由常看守心故」,底本殘,據伯2039號補。== ᅟᅟ==[4]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5] 「中不令亂。故《維摩經》云:念定」,底本殘,據伯2039號補。其中「云」,伯2039號無,據文意補。== ᅟᅟ==[6] 引文出自《維摩經.佛國品》。見《大正藏》第14卷第537頁上。== ᅟᅟ==[1] 「云」,底本作「云悟心」,據文意刪。== ᅟᅟ==[2] 「心」,據底本殘存字形及伯2039號補。== 言[3]「息心」者,由常[4]看守心故,息妄緣,歸真心寂定,故云「亦名[5]息心[6]」。 ᅟᅟ==[3] 「言」,據底本殘存字形及伯2039號補。== ᅟᅟ==[4] 「息心者,由常」,底本殘,據本號體例及伯2039號補。== ᅟᅟ==[5] 「名」,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6] 「息心」,底本殘,據本號體例及伯2039號補。== 言[7]「徵心」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見心中心、心數[8]法,攀[9]緣[10]妄想,卻徵緣心,虛妄不可得故。故云「亦名徵心」。 ᅟᅟ==[7] 「言」,底本殘,據伯2039號補。== ᅟᅟ==[8] 「數」,據底本殘存字形及伯2039號補。== ᅟᅟ==[9] 「法,攀」,底本殘,據伯2039號補。== ᅟᅟ==[10] 「緣」,據底本殘存字形及伯2039號補。== 言「達心」者,由常看守心故,漸契自心,本性清淨,不為一切煩惱諸垢之所染污,猶如虛空。故云「亦名達心」。 言「了心」者,由看心故,了自己心,無障無礙,靈通迅速,而體常住不動,畢究寂滅,即涅槃相。故云「亦名了心」。 言「知心」,由看心故,知心去來,知心生時,知心滅時;知過去心[11]已滅不可得,未來心未至不可得,現在心不住不可得。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生、滅悉常善。故云「知心」[12]。 ᅟᅟ==[11] 「心」,底本無,據伯2039號本補。== ᅟᅟ==[12] 「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生、滅悉常善。故云『知心』」,底本無,據本號體例及伯2039號補。== 言「止心門」者[13],由常看守心故,不令妄念輒生,止念不生。故云「亦名止心」。 ᅟᅟ==[13] 「言止心者」,底本無,據本號體例及伯2039號補。== 言「察心」者,由看守心故,察煩惱賊,六根中六個頭首大賊。六根者,眼愛美色,耳貪好聲,鼻貪好香,舌貪美味,身貪滑[1]細,意貪六塵。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若貪著生愛[2],即為所燒。是故智者察六塵賊,不令得入。譬如關令守門,端坐專察,門中有人來去,悉須察慮,不得一人輒盜來去。察心亦爾。所云「察」者,即是覺察之義,覺察心口善惡等念,悉無遺漏。若有善念,即隨生滅;若有惡念,急手覺察,挫制斷除。常自覺察身心過失,故云「察心」。 ᅟᅟ==[1] 「滑」,底本作「謂」,據伯2039號改。== ᅟᅟ==[2] 「愛」,底本無,據伯2039號補。== 言「覺心」者,由看守心故,即覺自體性真如,無色無形,非常非斷,非外非內,亦非中間,離諸色相,不出不沒,非方非圓、大小、長短,離有離無,畢竟空寂。此是自家真如心、本性清淨心,不可以言說分別顯示。《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相。」[3]與法相應。自體無為,即合僧義,即是僧寶。動成物執,即為法義,即是法寶。常覺,即為佛義,即是佛寶。照見心中三寶,復覺佛在身心,若內覓,不久見佛;若著相外求,累劫施功,去道轉遠。《維摩經》云:「若自觀者,名為正觀。」[4]正觀者,謂自觀身心,得禪定解脫道,故名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5]觀。邪觀者,謂身心之外,妄取境界,或見諸佛、菩薩、青、黃、赤、白、光明等事,並是想心妄見,與道相違,故名邪觀。言覺心者,是覺悟之心,即是真佛,即是菩提。《無量壽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三昧經》云:「念佛祇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心識無形,佛無相貌。《維摩經》云:「煩惱即是菩提。」謂覺煩惱性空,無所有處,名為菩提。故名「覺心」。 ᅟᅟ==[3] 引文出自《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見《大正藏》第14卷第554頁下。== ᅟᅟ==[4] 此段引文見《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見《大正藏》第14卷第555頁上。引文中「若自觀者」,《維摩詰經》原文作「以斯觀者」。== ᅟᅟ==[5] 「邪」,底本作「耶」,據文意改。下同。== 言「亦名照心」者,慧[1]日明朗,照自心源。不以日月所照為照明。《觀世音經》云:「慧日破諸闇。」[2]故名「照心」。 ᅟᅟ==[1] 「慧」,底本作「惠」,此處「慧」、「惠」相通,故正作「慧」。下同。== ᅟᅟ==[2]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9卷第58頁上。== 言「制心」者,心為身之主,成敗之事,皆由自心,造惡並是心作,善則天堂所攝,惡則地獄所收,不離生死。大士發心,善惡俱斷,降伏自心,入無生正觀。《遺教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辨。」故云「亦名制心」。 言「亦名禪定解脫心」者,觀心自在,不被生死繫縛,解脫無礙。故《法華經》曰:「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乃是智者所知,非是凡情所測[3]。 ᅟᅟ==[3] 「測」,底本作「惻」,據文意改。== 此大聖無相禪觀門,並是往古大德禪師所作,一依經論修學,非是今時謬說。 問曰:禪有大小以不? 答曰:禪觀門有數種。一、大乘觀門[4],二、小乘觀門。小乘聲聞觀法,即數息安般。安[5]般即有次第: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即有所求,即有所見,即有所得。得生人天,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受快樂,報盡還墮三途。即聲聞觀法。若依大乘觀法,無求無欲,無言無說,寂然無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漏無為,湛然常住。若依菩薩五門觀法,行時定、住時定、坐時定、臥時定、偃息時定、著衣時定、喫食時定、語笑時定,一切時中,無有間[6]念。若依小乘觀法,身心俱動,即有出定,即有入定。若依菩薩觀法,無有出入,湛然一相,無有變異,身雖動作,心常不動。《維摩經》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人身喻如何物?喻如車輪。人有十八識,車有十八輻。輪行千里轉,車軸恆如故,鉤心常不動。若無鉤心,車即破壞,不能運載。《頭陀經》云:「五陰以為車,無相以為牛,調御以為心,運載諸群生,趣向般若洲。」[1]人亦如是,亦如十八識。車輪者,人身也。車有十八輻,人有[2]十八識。車鉤心者,佛法也。車軸,人心也。內有六根,外有六塵[3],中間有六識。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名為六識。六根、六識、六塵各六,共為十八,亦名十八界[4]。雖行住坐臥,舉動,施為,心王常不動。心王若動,即流浪生死,不能運載法之財寶。《維摩經》云:「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5]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蓮花雖在淤泥中生,不被泥之所污染。行人雖在五欲煩惱泥中坐,不被煩惱所染。 ᅟᅟ==[4] 「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安」,底本作「般」,據文意改。== ᅟᅟ==[6] 「間」,底本作「聞」,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出自《佛為心王菩薩說頭陀經》,原文作「五陰以為車,無相以為牛,調御以一心,運載諸群生,趣向波若洲。」參見《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第281頁。== ᅟᅟ==[2] 「有」,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根,外有六塵」,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界」,底本作「戒」,據文意改。== ᅟᅟ==[5] 「入」,底本作「人」,據文意改。== 偈贊云:「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彼者,彼岸。浮囊者,心。守城者,不令賊入。賊者,六根是也。守護心,不令賊入。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2 冊 No. 18b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