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疏
整理者 華方田
〔題解〕
《金剛般若經疏》,又名《金剛經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佛教經典註疏,作者不詳。二卷或三卷。
本文獻由五號組成:(一)、斯6378號,首尾皆殘,存601行。(二)、斯6021號,首尾皆殘,存45行。(三)、北京圖書館藏北4443(始37)號,首尾皆殘,存105行。(四)、北京圖書館藏北4444(閏28)號,首殘尾全,存439行,有尾題曰「金剛般若疏卷下」。此號實由兩段拼接而成,前段59行,整理本稱之為北4444(閏28)號上;後段380行,整理本稱之為北4444(閏28)號下。(五)、北4445(閏21)號,首尾皆殘,存184行。本文獻所疏釋的是元魏菩提流支譯《金剛經》,此五號體例相同,字體相同,內容前後相屬,原本當屬同一文獻。從內容上看,本文獻可能為兩卷,前兩號應屬上卷,後三號當屬下卷。但因後人誤將原本互不連接的兩段綴成北4444(閏28)號,所以產生了次序上的混亂。正確的次序應為:斯6378號(所疏相當於羅什譯本第一分至第六分)+斯6021號(所疏相當於羅什譯本第十一分至第十三分)+北京圖書館藏北4443(始37)號(所疏相當於羅什譯本第十四分至第十五分末)+北京圖書館藏北4444(閏28)號上(所疏相當於羅什譯本第十六分至第十七分初)+北4445(閏21)號(所疏相當於羅什譯本第十七分至第十九分)+北4444(閏28)號下(所疏相當於羅什譯本第二十分至第三十二分)。
現存《金剛經疏》大多疏釋羅什本,此文疏釋菩提流支本,較為罕見。文中大量引用無著的《金剛般若論》、世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十地論》、《佛地論》、《大智度論》、《俱舍論》、《大品般若經》、《大集月藏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涅槃經》、《法顯傳》等經論,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獻層次清楚,邏輯嚴緊,資料豐富,立義精當,對《金剛經》這一著名佛典提出了許多很有意義的、獨特的闡釋,為《金剛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整理本的底、校本情況如下:
底本:斯6378號+斯6021號+北4443(始37)號+北4444(閏28)號上+北4445(閏21)號+北4444(閏28)號下。
無校本。
〔錄文〕
金剛般若經疏
(首殘)
□…□復諸說不同,莫過三分。今即依此三分,開文不□…□。一明序分,即興致之由。二辨正宗,即合成之益。三顯流通,即澤沾遐代。依《佛地論》說,此三名復不同。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教起因緣者,即是教起之因,所緣即是「如是」等六;第二所說分者,顯所說法門品類差別;依教奉行[1]者,謂時人[2]聞佛聖教,奉而行之。此雖名字不同,與前□…□一者,通序,即諸經皆有,故名為通。二者,別序,□…□此之二種,即古舊相傳,名證信序、發起序耳。通□…□起。通序有二:一制立因緣,二別解釋。制立因緣者,□…□緣起如何?解云:依《智度論》阿難請佛如來教置此之[1]經教[2],□如彼說。二別解者,一列其名,二依名釋。列名者,於中六句:一信成,二聞成,三時門,四主成,五處成,六眾成。今言「如是」者,此信成也。此有二種:一是能信,即阿難心;二者所信,即此經法。信以決定為義,此有二種:一體,二相。體即是心,相即是口。由心信故,即口稱「如是」。但信為道元,智為道本,進、念、定三,網羅終始。五根既具,堪受堪傳。信既在初,故云「如是」。如則指法,是為定辭。如佛所說一切皆是,故曰[3]如是。《華嚴》、《大論》並同此說。依《佛地論》,義有四門。論云:「如是我聞者,謂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依四義轉,轉猶起也。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依譬喻者,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毗沙門。依教誨者,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依問答者,如是我聞,如是宣說。依許可者,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或信可言是事如是。」[4]依真□…□疏釋如是者,此有六門:一依譬喻,二依教化,三依修行,四依決定,五[5]依不異,六依如實。初譬喻如是者,如言此人大富,如毗沙門天王;又復,如言此人大智,猶如大海,大海譬般若慈悲。慈悲故不捨有,般若故不住滅。第二教化如是者,此有五種:一父母,二師僧,三國主,四閻羅王,五世尊。如好兒,父母教敕,即能隨從。若惡子者,父母慈悲,令師教誨;若師教不從,國法治之;又為惡不改,命終之後,閻羅王治。發大心者,如來教之。前四教者,不名教化,以不定故;最後一,方是教化,有深益故。如言應作,如是莫作,依師教行,不減不長,名教化如是。此之二門,同《佛地論》。第三修行如是者,此有四種:一者智慧,二者功德,三者真實,四者正信。智慧[1]者,有二:一是無我,二無我所。前則人空,後則法空。達人空故,不見能修;得法空故,不見所修。故下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名智慧修行。功德者,是五波羅蜜多,三輪清淨故。故下經云:「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想」,是名功德修行。真實者,修行有三:一者外凡夫,二者二乘,三者菩薩。外道修行,是世間法,虛妄顛倒,謬執有我,不名真實;二乘之人,雖是佛法,心迷著相,無有慈悲,雖得人空,不達法空,執無我相,非實境故,亦不真實;菩薩修者,方名真實,善得二空,無偏執故。故下經云:「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名真實修行。正信者,凡信有三:一邪[2]信,二正信不依理,三正依理信。初即外道僻執,修行空無所得,不名為信;次即二乘修得少分,亦不究竟,故非正信;後即菩薩修無上菩提,不同前二,所得功德,諸佛證知,方名正信。故下經言:「聞是修多羅,乃至一念能生淨信,如來悉知」等,是名正信修行。第四決定如是者,此有三種:一聞,二理,三人。決定聞者,阿難親從佛聞,不增不減,非是傳聞,如所聞說,名決定聞。決定理者,即二空理,亦名法界,亦稱真如。離此之外,更無別理。通達此理,決是聖人,是決定理。決定人者,即是世尊,尊者阿難親從佛聞,還自說非從餘聞,是名決定人。第五不異如是者,此有三種:謂名、句、味。名不異故,能生聞慧;句不異故,能生思慧;味不異故,能生修慧。又名不異,故初善;句不異,故中善;味不異,故後善。又初善者,即道前如如;中善者,即十地行;後善者,即佛果德。今以難說法利益如佛,故名不異。第六如實如是者,一為斷疑,二令生信。斷疑者,阿難比丘佛滅度後,結集法時,身登高座[1],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世尊住持之力,加被阿難,身相如佛。當時徒眾遂有三疑:一疑世尊已入涅槃,恐是大悲還從滅起。二疑尊者是佛堂弟,將非紹繼身成佛耶?三疑他佛來此土耶?為拂此疑,故說六句。云如是法我從佛聞令生信者,《智度論》云:「說時方人,欲令眾生生信心故。」[2]
ᅟᅟ==[1] 「依教奉行」,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謂時人」,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此之」,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教」,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曰」,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26卷第291頁下。==
ᅟᅟ==[5] 「依決定,五」,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慧」,底本作「惠」,據文意改。以下凡「慧」作「惠」處,均改為「慧」,不一一出注。==
ᅟᅟ==[2] 「邪」,底本作「耶」,據文意改。以下凡「邪」作「耶」處,均改為「邪」,不一一出注。==
ᅟᅟ==[1] 「座」,底本作「坐」,據文意改。==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5頁下。==
經曰「我聞」者,此第二,聞成[3]也。依《大智度論》,「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無有吾我,云何佛經初云如是我聞?答:佛弟子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世界法中說,非第一義。復次,世界說言有三根本:一邪、二慢、三名字。是中二不淨、一淨。一切凡夫三種語;見道學人二種語,除見;聖人一種語,除見、慢。」[1]聞者,《阿毗曇》用耳根聞,《成實論》說用耳識聞,依大乘宗和合故聞。《智度論》說:「問曰:聞者為用耳根聞?為用耳識聞?為意識聞?若耳根聞,無識空根何故不聞?若耳識聞,識一念不能分別,亦不應聞。若意識聞,聾人亦應聞,以意識不壞故。答曰:聞是因緣聞,耳根不壞,聲至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意和合因緣聞,故曰聞。」[2]又復我者,依《佛地論》說:「我謂諸蘊世欲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說我聞。有義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自心變現,故名我聞。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心雖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3]也。夫聞有三:一倒,二亂,三正。倒復有三:一能說者倒,二所說法倒,三能聽者倒。能說者倒者,如頞婆婆藪仙人云,煞生祠天,得生天上,得壽命長,此是倒見,故能說者倒。所說倒者,無次第,違法相,執一切世間有常、樂、我、淨,著斷、常見等。如婆藪仙人於波斯國,初說善法竟,欲還本國。波斯國人惜不許去,遂打腳折。仙人云:我更說最上好法,遂倒說十惡,云是善法。國人受行,於今不改。此為倒說。能聽者倒者,有二:一、凡夫,二、二乘。凡夫聞佛說偈:「煞父及害母,王二婆羅門,國界並人民,是名清淨行。」此偈是喻,謂煞癡愛心王國耳。五陰界數法人民,如此名行,而凡夫不解,謂父母,此名倒聞。二乘倒聞者,如佛說一切法本性清淨,不生不滅,常住無變,二乘聞已,心生恐怖,不受此法,作三種觀相而求三脫,此為倒聞,以不依真如道理故。第二散亂聞者,有二:一不敬師,二不信法。不敬師故心驕慢,不信法故不攝。耳聽雖聽,心緣別境,猶如覆器,瀉[1]水不入,故名散亂聞。第三正聞者,如尊阿難敬信佛法,一心正受。如瓶瀉[2]水,置之一器,不倒不亂。心緣正法,常無厭足,如貧念寶,如病思藥,不增不減,義味真正,無諸疑滯,是名正聞。謂阿難比丘親承音旨,隨世流布,故曰我聞。
ᅟᅟ==[3] 「成」,底本作「成就」,據文意刪。==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64頁上【藏外】,~中。==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64頁上【藏外】,~中。==
ᅟᅟ==[3]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26卷第291頁下【藏外】,~292頁上。==
ᅟᅟ==[1] 「瀉」,底本作「寫」,據文意改。==
ᅟᅟ==[2] 「瀉」,底本作「寫」,據文意改。==
經曰:「一時」者,第三,時成也。謂俱合時。俱合時者,有三:一法王在坐,二正說此經,三親承音旨。三義不闕,名俱合時。《佛地論》說:「一時者,謂說聽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云何言一?」[3]又長耳三藏解時有三種:一分段世分時,二不思議變易時,三假名時。分段時者,五陰為體,心相為相,一斯果報,如陶家輪,勢極則住,名分段時。變易時,生死相轉,於法分齊難識,名不思議變易時。假名時者,外國名劫婆目,有三意:一、迦羅,二、三摩耶,三、世流布。迦羅者,此云別相時。如制戒律,大戒時聞,小戒時不聞;出家時聞,在家時不聞等。三摩耶者,此云破邪見時。謂諸經論不簡緇素,一切得聞,此二與大論同。世流布者,七種語中世流布語。世語一時,如云我於一時,在申恕林等調音起轉,即是世人語法。今依後二,故名一時。《佛地論》云:「有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1]像依色心等,總假立故,是不相應行蘊所攝。」[2]
ᅟᅟ==[3]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26卷第292頁上。==
ᅟᅟ==[1] 「影」,底本作「景」,據《佛地論》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2頁上。==
ᅟᅟ==[2]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26卷第292頁上。==
經曰「婆伽婆」者,此第四,主成也。此外國語,唐云「世、出世尊」,今存本語也。依《佛地論》說:「謂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3]此義云何?謂諸如來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贊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問:佛有十號,何故一切經首但置此名?答:依《佛地經論》釋云:「謂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諸外道法,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4]依《涅槃經》,七義解釋,廣如彼論。彼《大智論》,四義解釋。論云:「云何名婆伽婆?此翻有德。婆伽名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復次,婆伽名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是故名婆伽婆。復次,婆伽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復次婆伽名破,婆名能,能破婬怒癡,故稱婆伽婆。」[1]《佛地經論》以六義釋,廣如彼說。
ᅟᅟ==[3]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26卷第292頁上。==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2頁中。==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0頁中【藏外】,~下。==
經曰「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者,此處成也。舊經中或言「舍衛國」,或云「憍薩羅」。今新譯經云「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皆同也。此云聞。城者《十二遊經》云:無物不有國。《法鏡經》言:聞物國。《善見律》云:多有國,智士英髦皆歸此國。故言多有。在中印度境。「祇樹給孤獨園[2]」者,前明在國,為化俗人。此住給園[3],統出家眾。正言「誓多」,此云「最勝」,太子之名。舊曰「祇陀」者,訛也。樹者,謬。即太子所施。本音「煩那」,或云「煩泥」。此翻為「林」。舊云「樹」者,謬也。「給孤獨」者,謂須達長者,好施孤窮,從行為目,國人遂號給孤獨氏。太子施樹,長者買園,合為名也。如餘經說。問:印度之境有多大國,如來何故偏在此城耶?答:《智度論》說:「為報二恩,多住二處。一者,為報法身恩故,多住王舍城;二者,為報生身恩故,多住舍婆提。問:佛偏二處,何名平等?答:有二義:一遂本願,二益眾生。須達既廣行施多有人物。又此大城有十二億家,為益處廣,所以多住。」[1]
ᅟᅟ==[2] 「園」,底本作「國」,據文意改。==
ᅟᅟ==[3] 「園」,底本作「國」,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頁。==
經曰「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第六,眾成也。即是同聞,以身兼彼,名曰「與」,猶共也。《大論》說云:「共謂同一施一戒一見及三業慈;大者或大或多或勝,能破大惡,能證大果,為天人王大人恭敬,是故名大。數至千二百五十,故名多。論議能破九十五種道,故名勝。」[2]《佛地論》云:「一切皆是最極利根波羅蜜多種姓聲聞,故名為大;皆住無學果位,故名為大。」[3]又云:「如實義者,皆是不定種姓聲聞,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為大。」[4]比丘者,義譯三種:一曰怖魔,二稱乞士,三名破惡。依此即為初、中、後也。夫創入玄門,即建降魔之志,故剃髮染衣,天宮動而魔怖。身為道器,身安道隆。故已治法服,須乞食以資身。聖人道長,凡夫道消。故所修已滿,即破惡以證果。然乞士有三:一不高慢,二不懈怠,三不獨用。不高慢者,剃髮披服執鉢,不言我是上姓,不可從貧下乞。假令百里數十里,但有食處,必須從乞。菩薩亦爾。發菩提心,披忍辱衣,手執法器,隨行聽法,不言我是貴姓,彼是賤人,而不從其受學。設使百里數十里有說法處,即應往聽。不懈怠者,知世危脆,有為非安,急急行道,如救頭然。菩薩亦爾。知三種眾生根性[5]各異,稱機說法,皮肉心難可共住,魔化眾生,不暫時停,名不懈怠。不獨用者,比丘乞食還已,先減取上分供養聖僧,又以一分別擬施外來乞者,又食竟所餘施鳥獸。菩薩亦爾。通達法如如已,先以妙辭深義贊歎諸佛;次化同類,令得此如如法相;後向眾生說我已通達如如,汝今亦應修集得見佛性。外國名「僧伽」,此言「和合眾生」。云何和合?一、同為一法,二、信受無違,故名「和合」。「千二百五十人」者,是佛常隨之眾。但標數而不列名者,既是常隨,非他處來故。依《智度論》,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共有千人眷屬,身子、目連共有二百五十人,並舊是外道梵志,佛度出家,皆得聖果。雖曰無學,猶荷佛重恩,是故常隨供養,進止同游,名俱。此中但列聲聞,菩薩略而不舉,若準下流通分中,此間應說,但翻譯略之。故下文言:「佛說此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薩[1],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即有九眾。今[2]此初首,但舉聲聞,何故如是?依《佛地論》,略為八義:「一者,為於大乘生疑惑[3]者,除彼疑故;二者,為引不定種姓菩薩生定信故;三者,為已清淨諸大聲聞捨於自身尊貴慢[4]故;四者,為諸聲聞常隨佛故;五者,為諸聲聞形同佛故;六者,為諸聲聞內眷屬故;七者,令諸菩薩於聲聞眾生恭敬故;八者,亦令其餘於聲聞眾生淨信故。」[1]何故名聲聞?依《法華經[2]》,迦葉自說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佛地論》釋:「聞佛言音而悟聖道,故名聲聞。」[3]經約利他,論依自利耳。通序證信竟。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頁中。==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8頁下。==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8頁下。==
ᅟᅟ==[5] 「性」,底本作「姓」,據文意改。==
ᅟᅟ==[1] 「薩」,底本作「菩」,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3頁上。==
ᅟᅟ==[2] 「今」,底本作「令」,據文意改。==
ᅟᅟ==[3] 「惑」,底本作「或」,據《佛地論》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8頁中。以下凡「或」、「惑」混用處,均改為正字,不一一出注。==
ᅟᅟ==[4] 「慢」,底本不清,據《大正藏》補。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8頁中。==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8頁中。==
ᅟᅟ==[2] 「經」,底本作「經經」,據文意刪。==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6卷第298頁下。==
經曰「爾時世尊」者,次明別序,即發起序。但屬此經,於中兩重:一佛自發起,即冥加召眾;二弟子發起,即蒙加來集。前中復兩:一外化,二內靜。外化八重:一化主,二化辰,三化儀,四化處,五化事,六化等,七化滿,八化終。此化主也。《成[4]實論》云:具上九號,故曰世尊。同前婆伽婆釋。又有四義:一非世間無三品煩惱故,二具足諸功德力不共法等,三無染。有二義:一無染,二離垢。無染者,道前法身;離垢者,通道後法身。四利益無分別。此即功德智慧,五度功德故利益;般若智慧故無分別。又悲故不入無為,智故不著生死;悲故異二乘,智故別外道。故曰世尊。
ᅟᅟ==[4] 「成」,底本作「誠」,據文意改。==
經曰「食時」者,此第二,化辰也。時有二種:一、歌羅,此云長時[5];二、三摩耶[6],此云短時[7]。前是外道所執,是長時。三摩耶有二義:一名短時,二契劑時。短者,念念不住故。今言時者,正是三摩耶時。得食者,得啖,過即不得受用,異外道所執。外道云:歌羅名為無契劑,故云長時。僧佉日出乞食,鞞世師日盡乞。是時時無定時,佛異此四外道,但隨世法,同人間時。謂出家人,依齋法中食之時。別本云:於日前分,即辰巳之間。
ᅟᅟ==[5] 「此云長時」,底本為小字割注。==
ᅟᅟ==[6]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以下凡「耶」、「邪」混用處,均改為正字,不一一出注。==
ᅟᅟ==[7] 「此云短時」,底本為小字割注。==
經曰「著衣持鉢」者,第三,化儀也。著衣者,著僧伽梨衣。然佛制三衣,亦表中道。但俗人華飾數重,外道裸形無恥。今明離此二邊,唯畜三衣。衣須壞色,此彰少欲知足行成。持鉢者,謂持四王所奉石鉢。此義云何?佛在道樹,未成正覺,受乳糜時,所用金鉢,食竟棄於水中。初成道時,欲受提婆利叉鄰鼓龍等所施諸果,而未有鉢,自念:三世諸佛無手受食法。而阿迦尼吒天見佛心念,即送過去諸佛四枚石鉢,置四天王宮,而四天王即以奉佛,佛無漏心併受四鉢,按之成一。緣有四父,自爾恆用。佛涅槃後,此鉢終應歸彼天上,還成四鉢。彌勒下生,還用此鉢,事相亦爾。此鉢真諦說在罽賓,奘法師云在波斯國。此衣與鉢常自隨身,如鳥二翼,與諸弟子作誠儀式耳。復有四義:一為隨三世諸佛所行威儀,二為破外道裸形及手捧食,三為顯莊嚴威儀,能生眾生清淨信心,四為隨順慚羞世間心。故恭敬自法,整肅威儀。有餘部說,如來著衣離身一指,不著佛身。正量部說,離身一髮。
經曰「入舍婆提大城」者,此第四,化處也。依《法顯傳》,祇桓精舍在城南五里,自外之內,故名為入。此城家有九億,縱廣十二由旬,所以稱大。
經曰「乞食」者,此第五,化事也。祇為乞食,故入其城。依印度法,屠人魅膾皆住城外,佛雖心等,恐生譏謗,故入城乞食。然如來真體,本離食身,不假資須,但應在人間,示同人法,是故不食現食,亦欲與諸弟子作其儀軌耳。此有二意:一為省事行道,二為福利群生。復有四義:一為利益貧苦厄難、不得自在及老病者,自往行乞,令得下種為解脫因;二為出家有高慢心,及貴姓等不能行乞,為破此故,自行乞食;三為斷著樂之諦,佛自行乞,令諸弟子恆習此行;四為顯知足,如來雖有天人上供,佛不樂著,躬行乞食。廣說因緣有二十種,如《樂莊嚴纓絡女經》廣說。依《瑜伽論》第八十六卷說:「由十因緣,如來入於聚落乞食。一者,當顯杜多功德故,即舊言頭陀聲訛耳;二者,為欲引彼一分令入乞食故;三者,為欲以同事行攝彼一分故;四者,為與未來眾生作大照明故,乃至令彼暫起觸證故;五者,為欲引彼粗弊勝解諸外道故;六者,為彼承聲起謗,故現妙色寂靜威儀,令其驚歎,心生歸向故;七者,為彼處中眾生,以其少功而樹多福故;八者,為令懷信放逸深生恥愧,雖用小功而獲大福故,如為放逸者,懈怠者亦然;九者,為彼盲聾癲狂心亂眾生種種災害,皆令靜息故;十者,為令無量無邊廣大威德天龍八部等,從如來至所入家,深生羨仰,勤加賓衛,不得惱害故。」[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84頁上。==
經曰「於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者,此第六,化等也。亦言如理。此有二種:一世間如理,二法如理。世間者,若捨富從貧,即益貧不益富;捨貧從富,即益富不益貧。捨富從貧,故大迦葉所以被呵;捨貧從富,故須菩提所以置鉢。今不簡貴賤,但次第行乞,隨順世情,世間如理也。法者,隨及來施,即受不及者,更不迴取,順諸佛儀,心境平等,是法如理。
經曰「還至本處」者,此第七,化滿也。乞食既足,還向祇園,故云本處。若約行者,本處有三:一凡夫二乘。凡夫未斷惑業,於三界中升墜不定,不得名本處;二乘雖斷皮肉,得出三界,亦未得本處。二者菩薩。登地以上分得本處,以上地勝進未極故。三者如來。證得道後無相法界,四智圓滿,方是本處。然佛食處有二:一白衣家,二在精舍。今即乞已,還至祇園,隨諸佛法,取鉢中食分為三分:一分置草上,施陸地眾生;一分置水中,施水中眾生;一分自食。問曰:佛既實不食,所以言食,竟歸何處?答:《大智論》云:有大力諸天,持至十方,給施大眾,施作佛事也。
經曰「飯食訖」者,此第八,化終也。然金剛之體,豈資於食?為益眾生,現同食也。上八句外化竟。
經曰「收衣鉢」者,此第二,內靜也。上欲令異生生福故,所以行途而乞食。今欲令異生生智故,所以入靜而欲說也。三意:一屏慮,二清身,三正靜。此屏慮也。制僧伽梨衣,為入聚落;受四天王鉢,為貯資糧。至處本故,衣須收;食事訖故,鉢須置。
經曰「洗足已」者,此第二,清身也。向既遊步,所以穢足;今還靜攝,所以清身。此有二義:一者,法身道前、道後,體性常淨,不論盥洗。二者,生身示同人法,表清淨相,故須洗之。然三世佛行時,恆有蓮華捧足,坐時自有師子之座。而有斯見,但為釋迦出於濁世,異生垢重,不感見也。毗首吼佛時,蓮華恆現,亦為異生福德所致。今釋迦行時,雖不現華,然足不著地,履水行塗,並不污足。今言洗者,終為弟子之軌也。
經曰「如常敷坐結跏趺坐」者,此第三,正靜也。兩重:一靜儀相,二靜體相。此靜儀也。坐有二義:一所坐法,二能坐人。此各二種:一者,生身佛,即丈六身,是能坐人;敷師子坐等,是所坐法。順三世諸佛所坐之法,故曰如常。二者,法身佛,能坐是如如智,所坐是如如境。境智是一,逐義為二。智即如境,境即如智。理無差別,故曰如常。「跏趺坐」者,正明坐相,此怖魔坐也。《智度論》曰:「見畫跏趺像,魔王尚懷怖,何況入道人,安坐而不動。」[1]若約生身,身居法坐;若約法身,即智安於境。前即化身,後即法報。依《瑜伽師地論》第八十六卷說:「由八因緣,如來入於寂靜天住。一者,為引樂雜住者,令入遠離故。二者,為欲以同事行攝遠離者故。三者,自受現法樂住故。四者,為與大族諸天示同集會故。五者,為以佛眼觀察十方世界,現大神化,隨其所應,作饒益事故。六者,為令諸聲聞眾,見於如來,深[2]生渴仰故。七者,為顯諸大聲聞,於所略說,善能悟入故。八者,勸捨樂著戲論製作言辭故。」[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111頁中。==
ᅟᅟ==[2] 「深」,底本作「染」,據《大正藏》改。==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784頁上【藏外】,~中。==
經曰「端身而住,正念不動」者,此第二,靜體相也。「端身而住」,即靜相,表心不亂。亦《大品經》中直身之義。「正念不動」,即靜體,亦《大品》中入三昧王定義。此明如來心無散亂,故為靜體也。亦可端身而住,即生身靜;正念不動,即法身靜。又前靜儀,即生身不動;後明靜體,即法身不動。又復正念有三:一、外道修定,至非想還退失,故非正念;二、二乘未到極處,非正念;三、佛具三事,是正念。一、道前如如,是因正;二、道中十地十度,是行正;三、道後究竟,是果正。此由因正故,能行正行,由正行得正果。所言正者,即二空理。能通達此理,故名正念。不動者,有三:一境,二斷,三果。境有三種:謂凡夫執常,以有為境;二乘尚斷,以無為境;佛行中道,以二空為境。二空為境,故異外道;二空不無,故異二乘。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云不[2]動。斷不動者,謂外道諸仙,伏惑非斷,還流轉故,非是不動;二乘唯除皮肉,不斷心障,亦非不動;佛三障都盡,法界顯淨,故云不動。果不動者,即一切智滿足也。又復前來廣明如來身業發起,正念不動,即意業發起。又前明洗足,即身清;今明不動,即意淨。此明如來遊神正定,審理觀機,密[3]加眾集,更無餘想,故云不動。此即以身端,表心不動也。故無著論曰:「世尊何故以寂靜者威儀而坐也,顯示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說故。」[1]謂依證起也。
ᅟᅟ==[2] 「不」,底本作「為」,據文意改。==
ᅟᅟ==[3] 「密」,底本作「蜜」,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7頁下。==
經曰「爾時諸比丘來詣佛所」者,此第二,明弟子發起。二重:一人,二儀。此第一,發起人也。「爾時」者,有八:一如來出定時,二佛欲說法時,三大眾事善知識時,四聽聞正法時,五持護所聞時,六決除疑惑時,七調宜曲見時,八通達深義時。故言爾時。此諸比丘,即上所舉千二百五十人,各逐所宜,隨便行道。今蒙加召,故來佛所也。
問曰:唯下經文有四眾八部,今何意但言比丘來耶?答:有五義:一勝諸眾,二先得道,三常近佛,四共佛住,五能持法。十二部經是其傳故,餘眾不爾,故舉比丘來佛所者。一切弟子若來佛所,有五利益:一未聞,二聞得清淨,三難解者決,四見諸天形,五得無上法利。各詣講堂,故云來至也。
經曰「到已,頂禮」至「坐一面」者,此第二,發起儀也。依《智度論》禮法三品:頭頂著地,上禮也;頭不著[2]地,中禮也;直揖不跪[3],下禮也。今言頂禮,表佛德尊及自利益。然弟子敬師有三時:一晨旦用楊枝竟,先問誶禮拜師竟,後方聽法。二中復三:初夜依真諦說此三竟,表三位:一、道前,在信位已上;二、道中,即十地;三、一生補處。今至佛所,正是道中非前、非後。「退坐一面」者,此坐也。恐喧大眾,所以退坐。上來明發起序竟。初六句辨其通序,次佛及弟子廣明別序,總顯興致之由竟。
ᅟᅟ==[2] 「著」,底本作「主」,據《大智度論》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130頁下。==
ᅟᅟ==[3] 「跪」,底本不清,據文意補。==
經曰「爾時慧命須菩提」者,第二,正明經體。兩周:第一,明菩薩行體;第二,為斷菩薩行障。初周先請,後答。此請也。無著論釋:「何故上座[1]須菩提問?有六因緣:一為斷疑,二為起信解,三為入甚深義,四為不退轉,五為生喜,六為正法久住故。具此六緣,即般若波羅蜜,令佛種不斷也。云何不斷?謂有疑得斷故。如下廣辨。有樂福德心未成熟者,聞多福德於經起信故。已熟心者,入甚深義。已得不輕賤者,修行受持有多功德不退轉故。已得順攝及淨心者,於法自入及見生歡喜故,令未來大乘教久住。」[2]廣如說論。又釋,上來由序既興,宜應即說。但沙門幽秘,事藉人弘。若不請而談,明問法之流不生難遭之想,故須請也。請內三重:一請儀,二稱贊,三正請。請儀五重:一請人,二所在,三避席,四表敬,五示專。此請人也。「慧命」者,難德也。謂無流勝解,順空不斷,以此為命,故云慧命,或云淨命。即離五種邪命,如《無上依經》及諸經說。若在家人五種不淨:一賣刀仗,二販魚肉,三貨生口,四造毒藥,五酤酒。諸以斯存命,故非淨命。出家離此,以慧為命,故云慧命。又慧非諸過,亦為淨命。或言長老,謂年尊說廣,亦是美行之異名耳。今言具壽。「須菩提」者,此云善業,或云善吉,或名空生。今言善現義亦非異。於五百弟子中得無淨定,解空第一,令對說般若。然須菩提位是聲聞,智慧狹劣,世尊前來,未有言及,何能輒請?豈不蒙加能然也。
ᅟᅟ==[1] 「座」,底本作「坐」,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上。==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上。==
經曰「在大眾中」者,此所在也。即向來詣佛所眾中也。
經曰「即從坐起」者,此避席也。但尊人重法,理自不可端拱,況即事請道,而不避席?
經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者,此表敬也。既有師資示有軀策,亦是隨國法,即以右袒為恭,故云偏右也。屈曲伏從,示無違相,故云著地。
經曰「向佛」至「而立」者,此事專也。斂容祇仰,顯有專一之志。前言著地,今復云立,此示矛盾,不知何定?既欲聽法,立不應久,故云著地。亦可將請先起,所以云立。正述所請,故還著地也。依《能斷經》,著地即請,無其立文。
經曰「白佛言:希有,世尊」者,第二,稱贊。先總,後別。此總歎也。一以如來難遇,二以功德超殊,故云希有。
經曰「如來、應供、正遍知」者,此第二,別贊。兩重:一有三句,贊內德;二有兩句,贊外化。具斯二德,是故希有。此贊內德也。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如即真如,來曰[1]無分別智。如者不異為義,來以主處為功。三世諸佛皆以無分別智,乘真如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智斷具足,堪受供養,故名應供。知法周普,稱實不邪,故名正遍知。
ᅟᅟ==[1] 「曰」,底本作「目」,據文意改。==
經曰「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者,此第二。兩句,贊外化也。「善護念」者,依無著《般若論》釋,「佛證正覺,轉法輪時」,化深行菩薩。「善付囑」者,「於佛般涅槃時」,[1]命化淺行菩薩。然善者,巧也。故[2]論曰:「巧護義應知」。[3]善有三種:一善智慧,二善境界,三善方便。善智慧者,世親論云:「謂於菩薩身中與智慧力」[4]故。云何與力?如菩薩求菩提,亦令眾生同行此法故。善境界者,論云:「令成就佛法故」。[5]佛法者,是如如境;令成就者,即令通達也。此二與自行。善方便者,論云:「又彼菩薩攝取眾生與教化力」[6]故,即是念眾生同菩薩所行,即與化行也。護者,防其自身與前二善;念者,緣其所化與後一善。又善智慧者,即真實般若;善境界者,即二空之理。此二令自分成。別本云:善護念諸菩薩摩訶薩,由無上利益故,即令契二空也。善方便者,即慈悲、般若兩法並行,此一令化他俗。然化力有三:一神通輪,二記心輪,三正教輪。神通變化,故能使背邪以歸正。記心言實,故能使除疑以生信。正教顯理,故能令捨惡以修善也。故云「善護念」。「付囑」者,「付」即將淺行以授深行,「囑」即令深行以度淺行。論云:「謂[1]於得未得功德中懼其退失,付授智者」故。又云:「得不退者,不捨大乘故。」[2]此令守自分。「未得不退者,於大乘中欲令勝進故。」[3]此更令增進也。此有二人:一深行,二淺行。亦有二:一空行,即般若,二有行,即慈悲。修空自進,修有化他。般若即不住道,慈悲即住道。淺行之人,緣上地慈智,能雙進二行,一者,仰緣智,但是似;二者,仰修慈,復未真。此道約地前,名為淺行;若大地已上,真證行成,即是深行,故名「善付囑」。真諦譯經云:「善付囑菩薩摩訶薩,由無上教故」,[4]即令化淺行也。依無著論,此二句「顯示種姓不斷」,[5]案:令深化淺,展轉相教,故不斷也。言「菩薩」者,此云「覺士」。覺有四義:一應覺是理,二正覺是智,三覺覺分是戒、定等,四令覺,即十二分教。初一斷德,次二智德,後一恩德。士有二訓:一事,二理。謂以覺事而理化故,名曰「覺士」。「菩薩」者,真諦云:十行已上是菩薩,雜二乘心故;十迴向已上名摩訶薩,捨二乘心故。又七地已下是菩薩,行雜道故;八地已上名摩訶薩,行不雜道故。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57頁上。==
ᅟᅟ==[2] 「故」,底本作「故故」,據文意刪。==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中。==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中。==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中【藏外】,~下。==
ᅟᅟ==[1] 「謂」,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下。==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下。==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762頁上。==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57頁上。==
經曰「世尊!云何菩薩大乘中」至「三菩[6]提心」者,第三,正請。四重:一問心地位;二云何住,問信樂位;三云何修行,此問見位;四云何降伏,此問立位。又解,初問十信位,二問十解位,三問十行位,四問十迴向位。又,初問信樂地,二問見地,三問修地,四問果地。又,初問為總,後三為別,亦可。總為立本,別為正問。謂菩提心是大乘之本,亦可。菩薩者,問機發心,問本住,問其位修,問其行伏,問其解。此為總也。「云何菩薩大乘中發心」者,須菩提上歎如來善能護付,即問此諸菩薩云何發心。故無著論云:「何故唯問發行菩薩乘?為三種菩提差別故。」[1]大乘者,何者是乘體而云大也。大乘者,如《十二門論》說:「大乘深義,所謂空也。」此《般若論》云:大乘者,謂法無我真如故,此皆以理為乘體。或言乘六波羅蜜遊法性路,趣菩提座[2],此以福智二行以為乘體。然萬法皆空而獨徵乘體者,未可然也。何者?若以乘門明法,知法非乘,但空理是乘所依,福智二行是乘作用,佛及菩薩是秉乘之人。然人無別體,正以行為體;行不自成,契理而就。但理外無行,行外無人,而人能秉行,行能入理。三事和合,總說為乘。大者,乘雖獨絕,非小不彰。故論云:摩訶薩者,於三乘為上。《瑜伽.菩薩地》中明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無著論亦爾。一者,法大性,謂菩薩方廣藏;二者,發心大性,菩提心;三者,勝解大性,謂解方廣之教;四,增上樂大性,謂住初地;五,眾具大性,謂福智具足;六者,時大性,謂三阿僧祇耶[1];七者,□大性,謂得菩提果。解者多以四義來釋:一者體大,二者大人所乘,三大人所證,四者能成大義。此四之中,有體用兩分,因果遍舉,自他二行,故曰大乘。若泛說大乘,始從發心,終至佛地,皆名大乘。今所言者,是初地已上聖位大乘。何以得知?下論偈云:「此乘功德滿」。[2]若泛論大乘,滿足唯佛。今具廣等四心,何得言滿?故知此滿唯是初地已上。下言發心,亦同此釋。故言大乘。「發阿耨菩提心」者,「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名正,「藐」名遍,後「三」名知,「菩提」名覺,總曰「無上正遍知覺」。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無分別智,覺是無分別後智。如理智緣真,故言正;如量智緣俗,故言遍;無分別智斷二無知,故言知;後得智出眠夢之表,故言覺。此四即是佛果,起心求此,故名發心。此立本總問竟。
ᅟᅟ==[6] 「菩」,底本作「薩」,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文改。==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ᅟᅟ==[2] 「座」,底本作「坐」,據文意改。==
ᅟᅟ==[1] 「祇耶」,底本作「企邪」,據文意改。==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下。==
經曰「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者,此第二,別問。正請也。依真諦譯經第三問云:「云何發起菩提心?」[3]此問中但請其因,而不請果者,此經顯大乘法門,菩薩正行,所以請因。由其因成,必得果故。下雖舉果,但為明因耳。泛論大因,依《佛性論》,有其三種:一應得因,二加行因,三圓滿因。所應得者,謂菩提心;所可行者,謂十度行;所修滿者,謂三德果。發心因乎佛性,起行因乎發心,果圓因乎加行。故以佛性為應得之因,發心為加行之因,加行為圓滿之因。此中三問,具問二因。初「云何住」,此請加行因,即菩提心。言欲發菩提心,住何心而成發?次「云何修行」,此請圓滿因,即十度行。言欲修菩薩行,起何行而成修?後「云何降伏其心」,此重請圓滿因,言欲滅正行障,降何心而成滅?又「云何住」者,自分滿足,守位不退。「云何修行」者,隨事造修,勝進增長。「降伏心」者,於事不著,令心調柔。此之三門,若以位論地,地皆有別,如前說。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62頁上。==
經曰「爾時佛告」至「善哉!善哉」者,次下,正答。先答緣,後正答。答緣中,五重:一贊,二述,三誡,四許,五願。此第一,贊也。何故須贊者,上請問中,善吉問佛[1]菩薩行,然大眾心疑,以其小乘,恐向歎問,未必當理。故言佛贊,除眾疑心,明其歎請,合理多益,故曰「善哉」。故無著論云:「以善問故」,「應稱[2]善哉」。然善吉向前欲請,先歎佛而後問。佛今將說,亦先贊而後答。此乃互為影響耳。
ᅟᅟ==[1] 「問佛」,底本作「佛問」,據文意改。==
ᅟᅟ==[2] 「稱」,底本作「積」,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善付囑諸菩薩」者,此第二,述也。牒上利也。所稱合理,故云如說也。
經曰「汝今諦聽」至「如是降伏其心」者,此誡許二門也。但道法幽玄,聽須詳審,故先誡之,令諦聽也。「當為汝說」等者,雖言許說,未知說何故牒上請,如菩薩等。
經曰「須菩提」至「願樂欲聞」者,此第五,應願也。善吉既聞許說,情深渴仰,故承命欲聽,故曰「樂聞」。
經曰「佛告須菩提,諸菩薩生如是心」者,下,次正答。三重:一立經體,二顯經用,三勸修行。立體兩重:一依問正答,二因答斷疑。正答則標宗略說,斷疑則開宗廣說。正答三重:一答「云何住」,二答「云何修行」,三答「云何降伏其心」。答「住」內,先總,後別。此總教也。「生如是心」者,即歎願四恩心也。世親論曰:「若菩薩有四種深利益菩提心,此是菩薩大乘住處。」[1]案:此大乘以菩提心為本,故名住處。四種心者,一廣大心,二第一義心,三者常心,四不顛倒心。此四種心,初二是慈悲門,後二是般若門。前中,初一是無邊慈,以發心廣遠故。後一是無等慈,以凡小不能作此利益故。後二心中,初一是不變異般若,即是常心,故不變異。以不二故名常。不二者,論云:「菩薩取一[A1]切眾生,猶如我身」[2]故。後一是如實般若,即不顛倒心,不顛倒故如實。若有我見,即無般若;若有眾生見,即無慈悲。無悲智故,則非菩薩。今明菩薩有悲智,故心不顛倒;不顛倒,故如實也。又復前之二心,明度而能普,即以廣降狹;後之二心,明度無所度,即以無降有。以廣降狹,是伏二乘心;以無降有,是伏凡夫心。伏凡夫心,顯有智慧;伏二乘心,明有慈悲。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下。==
ᅟᅟ==[A1] 切【CB】,初【藏外】(cf. T25n1511_p0782a08)==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上。==
經曰「所有一切眾生,眾生所攝」者,第二,別序。四恩即為四分。先明廣恩心,三重:一標,二釋,三結。此總標也。所有一切眾生總收法界眾生。「眾生所攝」者,簡去非情,有生皆攝。
經曰「若卵生」至「非無想」者,此釋也。無著論曰:「差別說也」。[1]三重:一舉四生,二色無色,三有想無想。此列生類也。即是四生。《地論》云:生依至差別。無著論云:「受生別」[2]故,雜諸根起名生。生別不同,有其四種:依殼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欻然而現曰化。此列生類也。人、畜二趣並具四生,餓鬼唯有胎化,諸天、地獄一向化生。若以四生對六趣,六趣狹而四生寬,以中陰化生,非趣攝故。「若有色若無色」者,此列界類。無著論曰:依止[3]別故。界者,別義。一欲,二色,三無色。若有色,即攝下二界眾生;若無色,即攝上一界眾生。何故如是?以欲界必並有色,色界其必無慾,無色一界無色無慾故。「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者,此列性類。性者,體義。一切眾生以想為性。無著論曰:「境界所攝別[4]」故。「有想」者,即有心而粗;「無想」者,即無心而寂。「非有想非無想」者,即雖有心而非粗非寂。非粗故異有想,非寂故異無想,故言「非有想非無想」也。言「若有想」,即攝七有想定及欲界眾生;「若無想」,即攝二無想定及無想天眾生;「非有非無」即攝非想非非想天眾生。《俱舍論》云:由想昧劣,謂無明勝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此並廣心之境,欲求作佛,必先依之而發心也。此界性二類,《十地論》名粗細差別。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ᅟᅟ==[3] 「止」,底本作「正」,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經曰「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者,此結佛說。故無著論曰:「謂上種種想[1],住眾生界[2],佛施設說也。」
ᅟᅟ==[1] 「想」,底本作「相」,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ᅟᅟ==[2] 「界」,底本無,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經曰「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者,此第二,明第一恩心也。三意:一第一心,二第一法,三第一事。「我皆令入」者,此能施恩,即第一心也。「無餘涅槃」者,此所施恩,即第一法。此有二義:一、三障永盡,二、德滿無缺,故號「無餘」。不同二乘,但亡身智,名曰「無餘」。「涅槃」者,翻為滅度,亦言寂滅,亦言成就大樂,亦曰清涼。「而滅度之」者,欲令眾生皆證此樂,故言度之。此第一事也。無著論問曰:「何故願此不可得義」?[3]論曰:「生所攝故無過」。[4]彼又問曰:「如所說卵生等,並入願數者,彼卵生、濕生、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等,則不能入,云何能令一切眾生入涅槃也?有三因[5]緣故。難處生者,待時故;非熟者,成熟之故;已成熟者,解脫之故。」[6]彼又問道:「何故說無餘涅槃界,不直說涅槃?」[7]彼自釋言:「若如是,便與世尊所說初禪等方便涅槃不別故,彼自以丈夫力故,無佛亦得,但非究竟」[1]故。案:此初定等凡夫外道,及劫燒時同皆得故。彼又問云:「何故不說有餘涅槃界?」釋云:「彼共果故,自以宿業。又值佛說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餘故說無餘。」[2]前來二心相唯慈悲,非無智慧。前之廣心,雖與人天之樂,即是下恩;與二乘樂,即是中恩;今與大涅槃無上之樂,故是第一恩也。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
ᅟᅟ==[5] 「因」,底本作「恩」,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下。==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中【藏外】,~下。==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下。==
經曰「如是滅度」至「即非菩薩」者,此是第三,常恩也。三重:一牒前二心,明俗有慈悲;二正辨常恩,明緣真有智慧;三釋所以。「如是滅度」者,牒第一心;「無量無邊」等者,牒廣大心。由此二心是慈悲故,處有不息也。然無量有四義:一者,約事名無量,由菩薩恆起大悲及正勤,自度令他度,無量眾生皆得涅槃,是事無量。二者,時無量,於無量劫自度令他度,無量眾生得涅槃故。三者,方便無量,於向劫中,由悲智故,隨眾生根性種種方便,現三乘教,度脫之故。四者,性無量,眾生有三性,二性有量,一性無量。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是有量虛妄法故,圓成實性名無量真智境故。一切眾生,約前二性,則無般[3]涅槃,與如如智相違故。約圓成實性,得般[4]涅槃,以四德為體,與如如智相應故。由約此性是無量故,得般[5]涅槃。又無量者,豎通三界;無邊者,橫括十方。「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由智緣真,物我一體,此正常恩。常有二種:一者,常體,謂人法二空,性無遷變故;二者,常用,謂處攝生,化用不斷故。世親論云:「菩薩取一切眾生,猶如我身。」[1]以此義故,菩薩自身滅度,無異眾生得滅度者。此由悲故,己外無異生;智故,異生外無己。故曰:實無得度。無著亦同此也。依《文殊般若經》,明眾生界不增不減,故無得滅者。經云:「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諸佛,如是一一佛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恆沙眾生,皆入涅槃。於[2]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3]不可得故。十方亦爾。」
ᅟᅟ==[3] 「般」,底本作「槃」,據文意改。==
ᅟᅟ==[4] 「般」,底本作「槃」,據文意改。==
ᅟᅟ==[5] 「般」,底本作「槃」,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上。==
ᅟᅟ==[2] 「於」,底本作「無」,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26頁下。==
ᅟᅟ==[3] 「相」,底本作「想」,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26頁下。==
「何以故」至「即非菩薩」者,第三,釋所以也。前言化生入滅,後云無生得度,二言矛盾,故責何以。即自釋云:「若菩薩有眾生相,即非菩薩」,由己外見眾生故非菩薩。故無著論曰:「若菩薩於眾生所[4]他想轉非自體想,不名菩薩故」。世親論亦同。彼云:「若菩薩於眾生起眾生想,不生我想,則不應得菩薩名。如是取眾生如我身,常不捨離,是名常心利益。」[5]此示廢異智。
ᅟᅟ==[4] 「所」,底本無,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下。==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上。==
經曰「何以故非」至「不名菩薩」者,此第四,明不顛倒思。己外見生,竟有何失,而言非?故即自釋言:「若菩薩起眾生相等,則不名菩薩。」我等四執是分別,分別之心,即菩薩正障。既有正障,故非菩薩。今明菩薩無我等相,則自惑已亡。心無顛倒,故能常化也。初我相,就內身破;次三相,就外境破。有我相,故無涅[1]槃;若有眾生等見,故無慈悲,故非菩薩。今無四見,明有悲智,有悲智故,則是菩薩。故無著論曰:「若以煩惱取眾生命人想[2],轉彼則有我想,及於眾生中,有眾生想轉,菩薩於彼不轉,已斷我見,故得自行平等相故。行謂五陰行,信解自他平等故。」[3]
ᅟᅟ==[1] 「涅」,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想」,底本作「相」,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下。==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8頁下。==
經曰「復次須菩提」至「行於布施」者,此下第二,答「云何修行」。然無著世親名高印度,奇才卓犖,昆季師資,並學冠當時,位隆上忍,悲雲外作,慧炬內融。注法澤而洽群萌,秉智燈而輝巨夜。皆以修多羅藏秘密難通,各暢述所知,制茲經論。雖復筌蹄異唱,闕旨無違,庶返迷方,殊途一致耳。然世親所制,後魏翻行,無著注述,後隨方釋。前論則行之已久,取則者成林;後論乃創始流傳,知聞者適有一二。今先依無著,後述世親。師遞相承,以為其次。無著論曰:「彼諸波羅蜜有二種果:一未來,二現[4]在。」案:論即以二果釋經三句。「未來果者,施得大福報,戒得釋梵報,忍得大伴助大眷屬,進得果報不斷,定得生身不可損壞,慧得諸根猛利,於大人眾得自在等。現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養,及現法涅槃等。云何釋經三句?論云:若求未來果故行施,為住物行施,如所施物還得彼物果」,[1]此為所除。經言:「不住於物,應行布施。」物即事也。此不住者,是能除。無著論云:「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住著故。應行施者,此為說相,謂說檀等故。」[2]又云:「若求未來尸羅等果故行施,為有所住行施,此為所除。經言:無所住應行布施。」[3]「無所住」者,此是能除。案:能求即有取障,能除即無相修。此之兩句,但約未來果以釋。論云:「若求現在果信敬供養等故行施,為住色聲香味觸行施」,[4]此為所除故。
ᅟᅟ==[4] 「現」,底本作「親」,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9頁中。==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9頁中。==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9頁上。==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9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9頁中。==
經曰「不住色」等,此為能除。若求現法涅槃故行施,為住法行施,此為所除。故經言:不住於法應行布施。此為能除。此一句約現在果以釋。此解與舊釋碩反,應知。若依世親論釋,以一偈攝此三句經文。偈云:「自身及報恩,果報斯不著,護存已不施,防求於異事。」[5]故攝三句者。論曰「不住於事者,謂不著自身。無所住者,謂不著報恩。報恩者,謂供養恭敬種種等門。不住色等者,謂不著果報。」[6]下半偈解不住意。此三句經,即為三別相傳解釋。前二句,約現在;後一句,約未來。正解修行有三,即教離三障:一不行障,二僻行障,三倒行障。依世親論,初令不著自身,即離初障;次令不著報恩,離第二障;後令不著果報,離第三障,即為三重。不住於事者,此初句也。即不著自身,住猶是著。論云:謂不住自身,故事著五陰身事。此有二種:一以菩薩善知自身本空無物,但是假名;二知身無常,不久磨滅,何足可保?是故不著。若著自身,則有二過:一畏身不活,擁財向己,不肯布施,即是慳貪;二者設行布施,心有取想,不到彼岸,即是其障。今既不住行施,即離初障也。經曰「無所住」等者,世親論云:「不住報恩」。報恩者,謂以少施而求大報。若報他報,名為僻行。一者因僻,不以悲智為方便故;二者果僻,不以佛果為所求故。今既以二行為因,求三德果,故離第二障也。故無所住也。此二據現在也。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中。==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中。==
經曰「不住色布施」等者,論曰:「不著果報」,此一據未來,無著約現在。正報是受體,在法塵;依報是受資,即五塵。生死之受,實苦計樂,所以是倒;為生受體,求受之資,故亦名倒。今令不住五塵,即捨依報;不住法塵,即捨正報。為求佛果德而行施者,即菩薩正行也。問:行乃塵沙,何故唯論布施?答:為明菩薩行者。若行一行,即攝一切行,故舉一檀以攝諸行也。世親、無著皆以三檀具攝六度。故論說言:「六波羅蜜所攝一切檀那性故。」[1]一者,資生檀,攝布施一度,此名體相當也。二者,無畏檀,攝戒、忍兩度。世親論云:「於已作、未作惡不生怖畏故。」[1]於已作惡布施捨心者,無報怨心故。不令他怖,忍施無畏施也。於未作惡不生怖畏故者,而不犯戒,起惡加物,戒施無畏也。三者,法檀攝進、定、慧三度,身心不倦故是進,善知識故是定,如實說法故是慧。故論偈曰:「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2]此答云何修行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0頁上。==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中。==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上【藏外】,~中。==
經曰「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想」者,自下答第三降伏心問。雖答伏心,即是成上修行。上所以不著三事者,良由內有不取相心故。若依外國疏釋,此下但答第三問,不兼成上二問。然束為兩節,初明發起無心可以相,下明發起無疑心。於中五重:一立本,二利益,三舉譬,四合喻,五勸行。此立本也。「應如是布施」者,應如上不見三輪,行無相施。「不住相想」者,謂施者、受者財物相,此為所住,即所取也。想謂能取三輪想,此謂能住,即能取也。相是遍計所執性,即相結;想是依他起性,即粗重結。此二種結,即菩薩正障。若作無性觀,觀遍計所執,本末無相,故相結滅,即不住相也。觀依他,本來無生,故粗重結滅,即不住想也。若行諸度,離諸度相想,即降伏執相心,成無相行也。
經曰「何以故」至「不可思量」者,此第二,釋利益也。「何以故」者,住相何損?捨相何益?而今不住故。又若離施相想者,云何能成施福?故即釋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此答明福難量也。何者?有相是俗,無相是真。有相行施,但感世間之報,其福有窮;無相行施,遠招出世之果,其福無量。此於三輪,雖離相想,非無平等惠而行布施,故不可量也。
經曰「須菩提」至後「佛言如是」者,此第三,舉譬。前雖法說,義猶未彰,故引空為喻,成福德多。故無著論曰:「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薩貪福德故,於此不堪為令堪故。世尊顯示不住,行施福聚甚多,猶如虛空。有三因緣:一遍一切處,謂於住不住中福生故;二寬廣高大殊勝故;三無盡究竟不窮故。」[1]若相傳解空有三義,故不可量:一性常,二體一,三容受。無相布施類空亦爾。一常而不變,二眾相寂滅,三體合眾德。備此三義,故不可量也。文中兩重:一問東方,二類餘九。為彰因滿,如空無限故。東方三重:一問,二答,三述。此問也。東方空體論□遠近,可思量不?答述可知。次問九方,類以可解。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9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不可思量」者,此第四,合喻。無相布施,如空三德,故云亦如是。
經曰「佛復告」至「行於布施」,此第五,勸行也。但應如我上來教汝離於相想而行施者,必成大果功德之聚,如空無限也。上來答問標宗略說竟。
經曰「須菩提」至「見如來不」者,此下第二,因答斷疑。即開宗廣釋。世親論曰:「自此以下,一切修多羅斷生疑。」[2]三重:一約正行斷疑,二約正教斷疑,三約正果斷疑。此第一,約正行也。六重:一問,二答,三釋,四印妄,五顯真,六結實。此第一,問也。疑者云:若為菩提而行施者,此即有相;若無所為,即施空無益。前來既行忘相之深因,應招無相之妙果;今既見有相之身,則因非無住明矣。為斷此疑,故為斯問也。相即三十二相,可以此相見真體不?佛及問善吉者,凡有三義:一明理體平等,契者便通。若佛獨說,似有我見,與居己無我故,令弟子說也。二為接下情,若佛獨說,則近行之流咸生自絕。既見下人能說,則便依修。故《地論》云:何故菩薩說,增長諸菩薩力故。三明畢竟斷疑,要須反問,令其取解也。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下。==
經曰「須菩提言」至「得見如來」,此第二,答也。先總,後別。明須菩提承佛加被,善知法身體是無為,但可顯了,非修所得,故云「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若以相見如來,有二過失:一同輪王有三十二相故,二同有為有三相故。故論云:「何以故?如來名無為法身故。」[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下。==
經曰「何以故」至「即非相」者,此第三,釋。顯何以故者,問前「不也」意。即釋云「如來所說相即非相」故。所說化身俗諦相,即非法身勝義相,故云「即非相」也。
經曰「佛告」至「皆是妄[2]語」者,此第四,印成有為虛妄也。前明善吉說妄稱理,下如來自說成前義實。故世親論云:「示現彼處三相無故。」[3]案:彼處即法身處,離生、住、滅,故言無;凡說俗相非真實體,故云妄語。無著論云:「第一義中相具足為虛妄,相非具足不虛妄。」[1]
ᅟᅟ==[2] 「妄」,底本作「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3頁上。==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2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0頁中。==
經曰「若見」至「非妄語」者,此第五,顯真也。若見有為之三相,非是無為之實相,為人說者,此非妄語,此達妄入真也。
經曰「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者,此第六,結實也。「如是諸相非相」者,牒前化相非真;「則見如來」者,結實。明菩薩善知如來法身,即相無相,離相證實,故見如來。故無著論曰:「此為顯現。謂相應三昧及攝散心時,於彼相中,非相見故。」[2]世親論云:「菩薩如是知如來為佛菩提,行於布施。」[3]此明菩薩,如是通達,行離相因,得無為果,不名執著也。斷初正行疑竟。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60頁中。==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3頁上。==
經曰「須菩提」至「生實相不」者,次第二,約正教斷疑。先問,後答。此問也。疑者云:前說不住之因既不可得,則深而難行。後說無相之果又是無為,則妙復難得。是則如來在世,深行難解,乃得利益。未來末世,機根淺薄,頗有聞經,行無住之深因,得無相之妙果。不如其不得,則如來有徒說之過。於中五重:一標章,二舉信,三時節,四聞教,五重問。可知。
經曰「佛告須菩提」至「生實相不」者,此答也。答意者,雖復末世,必有信者,謂凡聖二人具足三德,於此深義,決信不疑,即成如來不空說法也。答中,先遮無,後示有。此遮無也。佛將說有以杜疑,先遮無以正問,故言莫作是說。
經曰「佛復告」至「法欲滅時」者,此示有也。示有中,先示比信,後示證信。比信則依於戒福慧。又初明戒福,舉供諸佛;後明智慧,則說二空。良以福從田生,智由境發。田中之上,莫勝如來;境界之深,豈過空理?是以舉佛勝田,彰福廣大;明空境妙,顯智幽微。比信六重:一信時,二信德,三信依,四信體,五信因,六信果。此第一,信時也。未來末世法欲滅時者,佛者,佛滅度後第五五百年也。依《大集月藏經》,第一五百年,解脫得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智慧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塔寺得堅固;第五五百,斗諍堅固。若以正像皆千年者,即第五五百年,經云:末世故。若正法只五百年者,則第四五百年,經云:法欲滅時故。無著論曰:「正法欲滅時者,謂修行漸滅時[1]」也,則第四五百年。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0頁上。==
經曰「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此第二,信德也。依無著論云:「戒等三學」。與福德對,彼智慧並是福門,而兩說者,戒是止相,福修義,所以二說。持戒者,清禁自居,防息三業;修福者,隨事造修,備積眾善。此二即比信之德。無著論曰:「功德者,少欲等功德等為初,乃至三摩提等,即福德也。智慧者,鑒照空有,令心無滯,即證信之德也。」[2]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0頁上。==
經曰「於此修多羅章句」者,此第三,信依也。「修多[1]羅」即此經也。「章」言大分,「句」論委細。前說不住因為一章,後說無相果為一章。故云「章句」者,因中不住色等之流,果中相即非相之類。依無著論:「修多羅句說者,謂所[2]有義。」則以所詮為說,能詮為句。
ᅟᅟ==[1] 「多」,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謂所」,底本作「所謂」,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0頁上。==
經曰「能生信心,以此為實」者,此第四,信體也。信行無住之深因,必招無相之妙果。又信法有實益,實有信人。
經曰「佛復告」至「而種善根」者,此第五,明信因。兩重:一反釋,二順解。此初也,兩重:一非少供諸佛,二少種善根,樹因久也。
經曰「佛復」至「種諸善根」者,此順釋也。一供事多佛,二多種善根。明植福深。問:前信德中云持戒,今言供佛者何?答:持戒清潔稱可,聖心則為法供,此無違。
經曰「聞是」至「生淨信」者,此第六,信果。信果有[3]三:一信微,二證重,三因誠。此初,信微也。顯信少而福多,故云「乃至一念」也。
ᅟᅟ==[3] 「有」,底本作「有方」,據文意刪。==
經曰「須菩提」至「是諸眾生」者,此第二,證重也。世親論曰:彼持[1]戒等人[2],諸佛如來非見果比知[3]□…□[4]
ᅟᅟ==[1] 「曰:彼持」,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及殘存字形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4頁上。==
ᅟᅟ==[2] 「等人」,底本作「人等」,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4頁上。==
ᅟᅟ==[3] 「諸佛如來非見果比知」,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及殘存字形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4頁上。==
ᅟᅟ==[4] 斯六三七八號至此止。==
□…□事[5]此何為福德□…□正言殑伽,此翻為□…□許河中沙數世界,一沙為一世界[6]□…□
ᅟᅟ==[5] 斯六O二一號自此始。==
ᅟᅟ==[6] 「界」,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須菩提」至「何況其沙」者,第二□…□諸河是□…□河尚無數,況乃其沙?
經曰「佛言」至「得福多不」者,此第三,問施也。一恆之沙為第一多,一沙復為一河為第二多,諸恆之中復各有沙,為第[7]三多,諸沙之中一沙復為一界,為第四多。若人施寶同於此□,所生之福,得為多不?
ᅟᅟ==[7] 「為第」,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須菩提言甚多」至「得福甚多」者,此第四,答施也。寶多福勝,故甚多也。
經曰「佛告須菩提」至「阿僧祇」者,此第五,比勝,正明經勝用也。此明施寶雖多,但是有流而生福少;持經雖少,能感菩提而生福多。此乃染淨懸殊、昇沉不類,故言勝前無量也。無著論名此一段為「攝取福德[1]」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2頁下。==
經曰「復次」至「如佛塔廟」者,此第六,釋勝。明此經之勝成,生福多也。五重:一明經力,能令物尊;二辨經體,從真流出;三顯經教,諸佛同說;四舉經用,為滅惑本;五論經福,諸善中勝。初能令物尊。四重:一令處尊,二令人貴,三釋人貴,四釋處尊。此令處尊也。世親論云:「一者所說處,隨何等說此經,令生尊重奇特相故。」[2]無著論名「等供養」。[3]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7頁上。==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2頁下。==
經曰「何況有人盡能受持[4]讀誦此經」者,此第二,令人貴也。世親論云:「二者,能說人。隨何等人能受持及說,以尊重經論故。」[5]何況者,一以無情況有情,謂以地況人也;二□□況多,以一偈況盡受也。地無靈,說處尚令尊重;人既有識,持者深須敬養也。世親論云:「非七寶等,隨何處捨,隨何人能捨,如是生敬重故。」[6]案:捨寶人處,不令人貴。故世親論云:「此法門與一切諸佛如來證法,作勝因故。」[7]案:若不持說,不得菩提。由此義故,處人尊貴也。
ᅟᅟ==[4] 「有人盡能受持」,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4頁上。==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7頁上。==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7頁上。==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7頁上。==
經曰「須菩提」至「希有之法」者,此第三,釋人尊也。是人者,即持經人也。得菩提果,名成最上,物不能並,故云第一。世間所無,名為希有。無著論名「難作[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2頁下。==
經曰「若是」至「似佛」者,此第四,釋處尊也。「則為有佛」者,一解,云經是正教法身,若持在心,是人身中即有法身,此以持經之人為處。又解,則為有佛,即指持經人為佛。佛本在世,自證此法,為人弘宣。若人受持此經,隨分取解,名為自覺;為人演說,則是覺他。障雖未盡,亦得名佛。故經云:當知是人坐我坐處,即是如來也。又有經之處,則為有佛,佛教不異經教也。聖既居中處可尊□…□佛者,此明傳經益也。既等如來故勸供養,宜作佛□…□弟子者,即是菩薩,有佛顯有,能說有□…□顯有,能受兩聖居中,處可尊也。無著論名「起如來等念[2]」。□…□
ᅟᅟ==[2] 「來等念」,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2頁下。==
經曰[3]「爾時須菩提」至「云何奉持」者,此第二,明此經體從□…□一雙[4]問,二雙答,三雙釋。此雙問也。所以此中□…□雖復對佛演說,而未聞其名。既見有大□…□願[5]欲。夫證真如者,得真般若,從真般若流□…□流大悲,從大悲流化身,從化身流此經,故此法門□…□流也。經真流故,持少福多;寶非真流,施多福少。欲顯此□…□情,初當何名,此經約文以求目,後我等云何奉持約□…□
ᅟᅟ==[3] 「經曰」,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一雙」,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5] 「願」,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佛告」至「波羅蜜」者,下雙答。先答初問□…□宣實,實之為名,本證實者,能流於名,尋名□…□之所流還詮證實之智□…□中佛自答名金剛[1]□…□[2]
ᅟᅟ==[1] 「中佛自答名金剛」,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斯六O二一號至此止。==
□…□羅[3]蜜雖是世間法能□…□心。今言布施及攝六度也。上來約有住斷疑竟。
ᅟᅟ==[3] 「羅」,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北4443號(始37)自此始。==
經曰「須菩提」至「應如是布施」者,此事二:約無住斷疑也。兩重:一約外化,二約自行。外化兩重:一約俗有化□…□;二約真無住。此約俗有化也。疑云:若其無住,為誰修行?若見眾生可為,即名住者也。今明約俗,可言有為,故言為利眾生,應如是布施。案:若心存三事,則利物有限;若能不見三事,方為大利也。
經曰「須菩提言[4]」至「即非眾生」者,此約真無住也。眾生相者,即眾生[5]□…□非眾生相者,明其體空,色心俱不可□…□無相即。答言:如來說一切眾生即□…□眾生名非眾生者,正顯名空體既空□…□也。故世親論曰:「假名及三□[6],如來離彼相,諸佛無[7]彼二,以見實法故。」□明得二空外化耳。
ᅟᅟ==[4] 「須菩提言」,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5] 「生」,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6] 「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作「陰事」。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8頁下。==
ᅟᅟ==[7] 「無」,底本無,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8頁下。==
經曰「須菩提」至「不異語者」者,次約自行斷疑。世親論曰:「此中有疑,於證果中無道,云何彼於果能作因?」[1]為斷此疑者,云理中無教,云何藉教而能得理?此疑從上,如來實見□今□…□不住,而能為因,此乃聖者所知,非凡能測,但依教修也。欲顯此行,可信可證,故舉四語以勸之。於中兩意:一勸信,二防過。此□…□說真智實語,說四諦,即人空,如實語說□…□事,此乃境有四種,故語有四非。謂如來語□…□及小乘說摩訶衍法,及一切受記,以不虛□…□等,此何所顯示,欲令信如來故能忍。於中真語者,為顯世諦相故,即苦諦。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於中實語者,此行煩惱,此行清淨故。案:此二語則說世間染淨,即集諦□…□者,為第一義諦相故,即滅諦。不異語,為第一義諦。修行有煩惱及清淨相故,即道諦。案:此二語則說出世間清淨。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8頁下。==
經曰「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語」者,此防過也。前既□…□畏守言失道,為防彼故。所得法者,即二空理[2],□…□不即理故。言無實教,必順理故。無妄語[3]□…□喻興道處無言,故捨船之譬作。無著論[4]□…□如言說性故執著。為遣此故,經言:須菩提,如來正覺法及說□…□無實無妄。無實者,如言說,性非有故;無妄者,不如言說,自性有故。
ᅟᅟ==[2] 「理」,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語」,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論」,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須菩提」至「亦復如是」者,此第三,雙約有住、無住斷疑。世親論曰:「復有疑,若聖人以無為真如法得名,彼真如一切時一切處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則非不住。若一切時處實有真如,何故聖人可得,凡夫不得?為斷此疑,故說斯喻也。」[1]無著論「顯乏受□…□對治」。[2]兩重:初一法喻。明有住,喻凡夫,即外凡也。□…□以不定故,引入闇以況之。問曰:外凡本□…□一以常在闇中,亦得言人。故經云:從闇入[3]□…□次三,對聖人,為出顯凡為人依。無著論「為報行施,便著於事,欲樂苦受中,不解出離。猶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4]後一法喻,顯無住,喻聖人。闇以譬惑,明即喻智,色喻真如。若心有住,是有惑無智。若心無住,是有智無惑。真雖不隔於惑智,其惑不滅,不可以證真。亦如色雖不隔於明闇,其闇不滅,則眼不能見色。若如是,有智[5]者得,無智者不得,何關真如遍不遍也?於中皆初[6]□…□前文可知。後喻內如人有目者,世親論[7]□…□慧種子,明有見體也。夜分已盡者,世□…□光明者,如能治法現前故。[1]若如是,目譬□…□見種種色者,理事斯鑒,故云見。無著論亦同此說。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9頁上。==
ᅟᅟ==[2] 此段引文,《金剛般若論》作「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4頁下。==
ᅟᅟ==[3] 「入」,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4頁下。==
ᅟᅟ==[5] 「如是,有智」,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6] 「初」,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7] 「論」,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9頁中。==
經曰:「復次」至「讀誦修行」者,從上初恆以來至明經用。此下第三,次勸修行。兩重:一勸修,二美業。勸修四重:一教因,二示果,三舉劣,四顯勝。此教因也。於此法門者,此修行處,即教道也。受持讀誦者,修行事也。世親論云:「依彼名字,得成聞慧。此有三種:一受、二持、三[2]讀誦。受持修行,依持法故。讀誦修行,依聞慧廣。」[3]□…□亦名聞慧,此則修行,為總受持。讀誦□…□讀誦是思慧,修行是修慧。又復受是信□…□修慧。又復受持等是智慧門,廣說者是慈悲[4]□…□慈悲則外化。無著論說:「受者習誦故,持者不忘故。」[5]論名一段,為如來憶念。
ᅟᅟ==[2] 「持、三」,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9頁上。==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9頁中。==
ᅟᅟ==[4] 「慈悲」,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中。==
經曰:「則為如來」至「功德聚」者,此示果也。知見如前釋。悉覺者,即分別後智,出眠夢之表故言覺。此明照俗,前顯證真,此乃將明修福之轉勝故,先言得福之無邊也。無著論名「攝福德」。[6]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以身布施」者,此舉劣也。兩重:一捨身,二時大捨中,先捨,後結。前明捨身。直明持經有□…□慧成就。今明修行見理,三慧得成,以三□…□校量也。世親論云:「以事勝故」。[1]案:即捨恆□…□即百千萬億劫故。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9頁下。==
經曰:「若復有人」至「為人廣說」者[2],□…□不謗者,即信也。直爾生信,猶勝捨身,況能持經,固難為喻也。又不謗者,明信心勝;受持誦等,明智慧勝;廣為人說,明慈悲勝。
ᅟᅟ==[2] 「為人廣說者」,底本殘,據經文及文意補。==
經曰:「須菩提」至「無邊功德」者,此第二,美業。明依此經而修,則三慧轉勝,近除三障,當獲二果。未成佛以來,備受人天勝報,功業成辦,多所饒益。欲修行之用,以勸修行之心也。文中有九:一境界深、二依止大、三滿界種、四持正法、五難信聞、六處□…□障、八速證果、九果報大。此境界深也。無[3]□…□者,所詮之理深,心口所不及,非凡小之境界也。□…□稱量者,智慧波羅蜜,上極虛空故,權衡不能準,不可稱量也。□…□有等及勝故,無邊功德者,餘五波羅蜜,傍盡十方故,弘揚不能測,無邊功德也。世親論曰:「非餘者,境界故。」[4]
ᅟᅟ==[3] 「無」,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0頁上。==
經曰:「此法門」至「最上乘者說」者,此明依止大。此成前不可稱義法門者,即此般若無相法門,運出三乘之表,故曰大乘。過兩障之外,故稱最上。無著論云:「餘乘不及,故最上;煩惱障智障淨,故最勝。」[5]又為三賢菩薩,通說法身,故曰大乘。說彼報身,故稱最上。又為地前人說[1],名為大乘。以發心故,為大地已去菩薩說故,名為最上。以□…□有三:一者,下說四諦十二緣等,即二乘;二者,上□…□上說,說三無性,即一乘。此經為發後二乘者說[2]□…□依大人說故。又此法門為大乘人學所依處,故名依止大。又諸[3]□…□故名依止。大乘者,有五義:一者乘體,即真如佛性體,能出離故;二者乘因,謂福慧二行,能引出真如性故;三者乘攝,謂一切眾生,皆可濟度故;四者乘障,謂皮肉心三惑,是處所離故;五者乘果,謂無上菩提,是乘所至,無過此故。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中。==
ᅟᅟ==[1] 「說」,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說」,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依止大。又諸」,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若有人」至「無量功德聚」者,此有滿界種也。即三種佛性:一自性佛性,二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初即真如界,次是菩提心,後明六度行。案:初[4]□…□即名界,後二名種。此乃依真如界,發心行種故。今名[5]□…□無邊無量之福,此與三性相應故。圓滿界種□…□悉知見者,此嘆修行。不可思等者,別釋無量等[6]□…□菩提者,此明持正法。正法即菩提,菩提名覺。覺有四種:一應覺,謂二空真如,應須覺故。二正覺,無分別智是覺體故。三覺分,謂度十地及道品等,是覺因故。四令覺,謂十二部教,令得覺故。初是覺緣,二是覺體,三是覺因,四是用。若受持讀誦此經,即持令覺。依正教修正行,即攝持覺分。依正行生真智,即攝持正覺。依真智證真如,是攝持應覺。攝持即荷擔。問:菩提非色法,云何名擔?解云:非色故不同世擔,□…□及廣度眾生,即二處荷負,豈非擔耶?世親論[1]□…□釋棄擔能擔中立。云「五陰粗重常惱,故名[2]為擔,如佛所說,何謂擔[3]?五陰是擔,諸阿羅漢,此擔已除,以是故言棄擔。能擔者,是佛法中二種[4]功德擔應擔。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一切諸漏盡,不悔解脫等諸功德,是名自利。信、戒、捨、定、慧、等諸功德,能與他人,是名利他。復次,譬如大牛壯力,能負重載,此諸阿羅漢亦如是。得無漏根力覺道,能擔佛法大事擔。以是故名能擔。」[5]案:此經亦以自利、利他以為荷擔。菩提既以悲、智為體,即為二利。
ᅟᅟ==[4] 「六度行。案:初」,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5] 「名」,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6] 「等」,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論」,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名」,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為擔,如佛所說,何謂擔」,底本殘,據《大智度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81頁下。==
ᅟᅟ==[4] 「擔。能擔者,是佛法中二種」,底本殘,據《大智度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81頁下。==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81頁下【藏外】,~82頁上。==
經曰:「何以故」至「無有是處」者,此明難信聞。兩重:一未明小乘難,二顯凡夫難。若樂小法者,即二乘人□…□輪,無受大之機故。若有我見等即外道□…□[6]
ᅟᅟ==[6] 北4443號(始三十七)至此止。==
□…□[1]此明淨三障,謂惑業報。無著論「名滅罪為人輕賤者立」,[2]何以故?下釋:持經之人,應可尊重,何以為人輕賤故?答:意先世有,後報重罪。以此身上,聞經持說,能轉重業,現世輕受,未來苦報,因即不牽。非謂持經,招此輕賤也。若爾,既有重罪,何得聞經?答:以其先身罪福並造。既有罪故,應入惡道;以兼[3]餘福,故得聞經。若能深達,相應輕報亦盡□…□現受人輕為人賤故,轉報障先罪滅故□…□障。世親論曰:「及遠離諸障故」。[4]
ᅟᅟ==[1] 北4444號(閏二十八)自此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中。==
ᅟᅟ==[3] 「以兼」,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0頁中。==
經曰:□…□速證果。三重:一舉劣,二彰勝,三比勝。燃[5]燈佛前者,謂[6]□…□。燃[7]燈之前,今引長時供佛功德,與來世少時持經之善共相比較,顯經力勝,速證菩提。從始至末,四事供養,故無空過。此舉劣也。「若復有人」下,此舉勝也。後末世者,謂佛滅[8]之後。別本云:於末世五十歲時,持經之善,勝供佛者何?此有四義:一者,三世諸佛,以般若為母故;二者,供養諸佛,多起人相故;三者,以但生福德[9]□…□佛有限故。今明持經發解,遠離眾相稱□…□云法供養者,諸供中勝,持經之福多,事□…□世親[1]論云:「復能速證法故」。[2]今以事佛福為一分,持經福為百分,事佛一分[3]□及經福百中之一分。次以百中一分為千,亦不及中之一分。後云□□故云乃至。
ᅟᅟ==[5]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6] 「謂」,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7]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8] 「滅」,底本不清,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9] 「德」,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世親」,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0頁中。==
ᅟᅟ==[3] 「一分」,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須菩提」至「疑惑不信」者,此明得大報。兩重:一顯因多,二明果大。無著論云:「此顯示彼福體及果不可測量故」。[4]此因多也。我若具說者,世、出世報,皆持經得者,可名具說。今但論出世,故名不具。所以但說持經,得出世報者,恐凡小聞說世報□…□近果,遠捨菩提,永失本心,名為狂亂不信。即凡□…□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下。==
經曰:「須菩提」至「亦不可思議」者,此果大也。□…□法門。果報者,即出世間十王三身之果。十王[5]□…□思三身大果,則體用大而難測。論曰:「成種種勢力,得大妙果報故。」[6]上來第一,周明立菩薩行體竟。
ᅟᅟ==[5] 「王」,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0頁中。==
經曰:「爾時須菩提」至「云何降伏其心」者,此下第二,周斷菩薩行障。先問,後答。此初問也。無著論云:「何故復發起此初時問也?」[7]論自釋云:「將入證道菩薩,自見[8]得勝處,作是念:我如是住、修行、伏心,我滅度眾生,為對此故,須菩提問。」[1]世親論曰:「何故前說三種修行,今復重說,此有何勝?偈言:於內[2]心修行,存我為菩薩,此則障於心,違於不住道。」[3]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下。==
ᅟᅟ==[8] 「見」,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5頁下【藏外】,~776頁上。==
ᅟᅟ==[2] 「何勝?偈言:於內」,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0頁下。==
ᅟᅟ==[3] 「不住道」,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0頁下。==
經曰:「佛告須菩提」至「一切眾生」者,此下答問。□…□疑,此破障也。兩意:初慈,後智。此慈也。一無邊慈,所及廣遠故,二無等慈,二乘不能行故,已如前釋。此第一慈也。經曰:「令入無餘涅槃界」者,此第二慈也。
經曰:「如是滅度」至「即非菩薩」者,此下明智。前明畢竟智,即是常心;後明真實智,即不顛倒心。此初智也。三意:一標前二心,明化俗有慈悲;二「而無」下明緣真有智慧;三「何以故」下釋意。
經曰:「何以故[4]」至「□…□」者,此第二智。兩意:一難,二通。何以故者[5]□…□生,猶如我身,何故復言無我人等?若實無我□…□住修行等也。以此推之,似當有我,而為菩薩,何故說云無我等故?故云何以。實無有法,下通也。通意,始從種性,終盡法雲。於內心中超我心分別者,皆是障道。不以此心,名為菩薩,故曰實無。即應難云:若起我心,非菩薩者,起何等心,名為菩薩?應舉住。答:通達無我、無我法者,名為菩薩。廣如下說。案:此一段經文,即標上答「云何住」,經文亦應具有「修行」、「降伏」,但義有文無,何故如是?夫心為行元[1]□…□其心必知有行,故略之耳。又復前文,但遣著末□…□有過,故異於前,非煩重也。故世親論曰:「若菩薩於自身三種修行,生如[2]是心,我住於菩薩大乘,我如是修行,我如是降伏其心。菩薩生此分別,則障菩提行故。」無著論中亦同此說。又存自者,不能忘觀;存他者,不能忘境。其欲自他兩滅者,莫若境觀雙盡。是故如來標前無度以盡境,引令無發以盡觀。境盡故絕於所度,觀盡故絕於能度。所度絕則他我滅,能度絕則自我亡。二我之執既除,障道之累自息。若如此,豈有一我名為菩薩而發心乎?
ᅟᅟ==[4] 「何以故」,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5] 「者」,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元」,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薩於自身三種修行,生如」,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0頁下。==
經曰:「須菩提」至「三□…□」者,此[3]第二斷情疑。兩重:一約菩薩,二約如來。菩□…□二就化生,三依嚴土。得記展轉四重:一斷有菩薩□…□三如來有得疑,四斷如來無得疑。有菩薩疑,四重:一問,二答,三述,四成。此問也。疑意云:若今時菩薩是無,昔日亦[4]應是無。若昔有者[5],今[6]亦應有。昔若無者,釋迦菩薩不應依燃燈以得道;今若無者,彌勒不應依釋迦以受記。只可無自體神我菩薩,可無非色非心假名菩薩。為斷此疑,故為斯問。前說燃燈,今復重說,二文何別?案:前則疑法可取,今則疑人能取,文雖大同,疑則不一。
ᅟᅟ==[3] 「者此」,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4] 「亦」,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5] 北4444號(閏二十八)上至此止。==
ᅟᅟ==[6] 北4445號(閏二十一)自此始。==
經曰:「須菩提」至「□…□」,此答也。善吉既玄悟聖旨,故答以無得;既無所取,故[1]□…□得菩薩提者,此有二義:一者,菩薩爾時猶在性地,□…□實證無生真理,故言無得。二者,初地已去,得無生實證,不見一法是菩提,而為智證,方得授記,故言無得。所以明此二者,此經前後具說二種人故。又《佛藏》、《華嚴》、《發菩提心》等,諸經中皆明供佛,以有所得故,佛不授記。末後遇燃燈佛,方得授記,以無所得故。又《大品經》《名字》、《集散》、《十無》、《燒城喻》四品中,廣明有菩薩無菩薩義,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無菩薩,三毒、十二因緣中無三世,六度、三十七品□…□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中無,乃至善不善□…□常等諸觀中亦無,如是一一法非菩薩,諸法和□…□如是說即真說般若,如是觀即是真行般若。聞如是說不驚不畏,即住阿鞞跋致性中。後言即空離空,無菩薩行般若;即般若離般若,無菩薩行般若;五陰、六度乃至實際一一法中,無菩薩行般若;諸法和合中,亦無菩薩行般若。如是所見,無法亦不可得,亦無有生,無有無,於是法中,通達無疑。是名菩薩住無生法忍。五陰、假名菩薩得是法故,名行般若。此是世俗故,說第一義中[2]□…□是無生菩薩得是法故,便得授記,發菩提心。論□…□無解、無相、無念、無取、無捨、無垢、無淨,乃至空中□…□名為空。若菩薩如是知陰、界、入性,即不取著,是名法忍。菩薩以是忍,故得授記。忍如是等說,豈有一菩薩體實不空,而得授記也?
ᅟᅟ==[1] 「故」,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中」,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佛言[1],如是,如是」至「得菩提」者,此述也。美其言得,故署言如是。以燃燈時行非上故,不得授記。
ᅟᅟ==[1] 「言」,底本作「告」,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5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釋迦牟尼」者,此成其義也。二意:一返釋,二順成。此反釋也。授者,示其果;記者,定其時[2]。燃燈既遙,授以當來,明釋迦未即成於囊日,故□…□授記,燃燈行非上。後時者,授記後時方得佛也。□…□得果也。此明有所得,故不記。
ᅟᅟ==[2] 「定其時」,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以實」至「釋迦牟尼」者,此[3]□□也。正以無所得心,悟無生忍,故燃燈記我得佛也。前有所得,行非是上;今無所得,乃名為上。有得即地前,無得即地上也。依《首楞嚴經》,授記有四:一不現前授記,二現前,三發心,四無生忍。經但列四名,不配位地,而解者不同,就位上下。不現前者,謂三賢菩薩,積行未遠,雖未現證,宜與授記。故現前者,謂初地菩薩,見解現前,而得授記。發[4]心者,二地已去,七地已還,發心修道,而得授記。無生忍[5]□…□法雲悟無生忍時,而得授記。又解,不現前者,佛□…□去其不在會者,皆亦得佛也。現前者,即在會,面與記也。發心者,或[1]在外凡,或住三賢,或在初地,當發心時,即得授記也。無生忍者,或在初地,或在八地,而得記也。摩那婆者,此云無方行人,舊來相傳,譯者亦云,仍重[2]真諦,譯為有意年少。如《因果經》中說,善慧仙人因五大夢,欲問普光佛,於其中路,住五百婆羅門,論議得勝。彼五百各施一銀錢,盡用買花,如經具說。佛授善慧記已,猶見善慧□…□鹿皮衣,如來欲令捨此服儀,即便化地以為淤泥□…□行而地濁深,心自念言:云何乃令千輔輪足蹈此而[3]□…□,以用布施,不足淹泥,仍又解髮,亦以覆之,如來即便蹈之而度。因記之曰:汝後得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人天,不以為難,必如我也。善慧即時解一切法空,得無生忍,身升虛空。說偈贊佛訖,白普光佛言:我昔在山,得五奇夢:一者,夢臥大海;二夢枕須彌山;三夢海中一切眾生入我身肉;四夢手執日;五夢手執月。願為我說此夢之相。普光佛說:夢臥大海者,汝身即時,在於生死大海之中。枕須彌[4]□…□,得般涅槃相。一切眾生入身肉者,當於生死大海為□…□處。手執日者,智慧光明,普照法界。手執月者,以方便智,入於生死;以清涼法,化導眾生,令離惱熱。此夢因緣,是汝將來成佛之相也。
ᅟᅟ==[3] 「尼者,此」,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發」,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5] 「忍」,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者,或」,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仍重」,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而」,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4] 「彌」,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何以故」至「即實真如」者,此第二,斷無如來疑。疑云:前舉燃燈,明法不可取;今舉燃燈,明人不可得。若爾,本以菩薩修萬行故,而得菩提,故名如來。今既無菩薩得法,將非一向無如來故,故言「何以故」。此疑意謂,行未滿,果未圓,未成佛者是法身。為斷此疑,即答云:如[1]來者,如來即實真如也。此明法身如來,真實不倒,□…□不倒故如理,不同報佛,報佛修得。法佛性淨實者,非顛倒義。故真[2]如者,不變異故。稱理故不倒,常故不變。此明人無別體,即以法為人,未證故名法,如已證故名如來。名雖不同,其體一也。法既實有,即知如來不無。無著論曰:「如清淨故,名為如來;清淨如,名為真如。」[3]
ᅟᅟ==[1] 「答云:如」,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倒義。故真」,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6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不實語」者,此第三,斷如來有得疑。先舉疑,後正斷。此舉疑也。疑云:前無菩薩故,可使無得菩提者,今既有如來,則如來自證菩提,疑不當理,故不言實。
經曰:「須菩提」至「得菩提」者,此正斷[4]□…□語。前說菩薩得菩提,彼為不實;今謂如來得菩提,此[5]□…□實無有法,佛得菩提也。菩提以真如為其體,真如者,妙有妙無,非因非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難以覺觀求,不可以身心得,而謂如來。得之於色心,求之以覺觀,此不實也。故言實無有法,佛得菩提。故《維摩經》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ᅟᅟ==[4] 「斷」,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5] 「此」,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須菩提」至「三菩提」者,第四,斷如來無得疑。四重:一標有得;二遣虛實;三示虛實;四譬虛實。此標[1]有得也。前明如來無所得,或謂如來一向不得菩提。為斷此疑,□…□來所得菩提。如來者,即報身如來;所得菩提者,得報果也。世親論云:「非實有為相故,報佛如來非三相故。有為相者,謂五陰相。彼菩薩法,無色等相故。」[2]
ᅟᅟ==[1] 「標」,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1頁中。==
經曰:「於是中不實、不妄語」者,此第二,遣虛實也。疑云:前言有得非實,今言有得非虛,此何謂也?為斷此疑故,明報佛菩提,無世間虛妄等相可得,故不實;而有法界淨色可證,故不妄語。又彼法身如如,非世間虛妄等相,故不實;即是菩提相,故不妄。故世親論偈言:「彼即非非人,以不虛妄故。」[3]不妄語,若以言取,即□□實。不實,即遣有相,中有謗;不妄,即遣無相,中無謗。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1頁中。==
經曰:「是故如來」至[4]「皆是佛法」者,此第三,示虛實。初引說,後正示。此引說也。一切法者,謂真如法,是一切諸佛所得法,一切法中如如為自體故。問:真如應一,云何言一切?解云:如如非多法,故言一切。故論云:「彼法如來所證,故言一切諸佛法。」[1]故此舉所得,示不妄語。
ᅟᅟ==[4] 「來至」,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1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名一切法」者,此正示虛實也。然真如是諸法之通體,諸法於如,有違有順。順則真持,違則真離。所持,真處有;所離者,真處無。真處有者,是一切法,亦名佛法[2];真處無者,雖是一切法,而非佛法。故云:即非一切法。此則一切世□…□妄等法,非如如真實法故,是名一切法者,即是如如真實法。故此舉不得,示不實也。故無著論云:「顯一切法法如清淨故,如者遍一切法故。」[3]
ᅟᅟ==[2] 「法」,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6頁中。==
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者,此第四,譬虛實也。先立,後答。此立也。前明大身,顯報佛無取;今辨大身,彰法身無相。大身雖同,而所顯各異。故無著論云:「為入證道故。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妙身大身,如是等顯示入證道時,得智慧故離慢。」[4]論言[5]:「云何得智?有二種智:謂攝種性智及平等智。若得智已,得生如來家,得決定紹佛種,此為攝種性智。此智已,能得妙身。」[6]論云:「平等智復有五種平等因緣:謂粗惡平等,法無我平等,斷相應平等,無希望心相應平等,一切菩薩證道平等。得此等故,得為大身,攝一切眾生大身故。」[1]世親論云:「依彼法身佛,故說大身喻。」[2]故論釋大有二義:「一者,遍一切處,故名大,此約法身;二者,功德大,故名大,此約應身。」[3]遍故名大,明真如為一切法通體;功德大,明報身出遇世間、出世間。法身稱妙,出二障之外;報身名妙,契二空之理。與無著釋殊,彼□…□得攝種姓智,故妙;得平等智,故大。今言妙者,屬報身;大者,約法身。亦不乖前旨。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6頁下。==
ᅟᅟ==[5] 「言」,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6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6頁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1頁中。==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1頁下。==
經曰:「須菩提言」至「說名大身」者,此答釋也。說人身妙大者,引佛所即說法身為人身也。則非大身者,非是相報身。世親論云:「無有諸相故,是名非身。大者,有真如體,如是即名妙大身。」[4]說名大身者,即是法身法也。此名法身為所依,報身為能依。身者,依止義。法身依自性身,報身依法身、化身。如《攝論》說。上來第一,約得記斷疑。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1頁下。==
經曰:「佛言」至「非菩薩」者,次第二,約化生斷疑。無著論名「離慢」。經[5]曰,證菩提者,是自行;度眾生者,是化他。昔無菩提,則無自行;今無菩薩,誰化眾生耶?兩重:一標疑起問,二答釋正斷。初中復兩:一就教無總標,二約理無正問。前則無邊慈,後則如實智。此總標也。「菩薩亦如是」者,上來就佛明法身菩提,對彼情執,彰有虛實。自下還明菩薩行相,有是有非,與上法身無異,故云亦如是。我當滅度眾生,此是慢者,非實菩薩。無著論云:「若菩薩有眾生念,則不得妙身大身故。」[1]
ᅟᅟ==[5] 「慢。經」,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6頁下~777頁上。==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7頁上。==
經曰:「佛言」至「名為菩薩不」者,此約理無□□也。於五陰中,頗有實我,為菩薩不?
經曰:「須菩提言」至「名為菩薩」者,此答釋正斷也。兩意:一依理答無,二引說正斷。此答無也。明陰、界、入中,本來空寂,無有一法,豈得有我名為菩薩?
經曰:「是故」至「無壽者」者,此引說也。眾生無故無所度,主宰無故無能度,壽者無故無恆度。此三若寂,即是人空。人既是空,何有菩薩而度眾生?
經曰:「須菩提」至「是不名菩薩」者,次第三,約嚴土斷疑。疑曰:若無菩薩者,誰起心修行清淨佛土,自他兩利耶?為斷此[2]疑,三重:一標疑,二正斷,三示真。此標疑也。
ᅟᅟ==[2] 「斷此」,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經曰:「何以故」至「是名莊嚴佛國土」者,此正斷也。上言莊嚴,顯所嚴之土不可取;今說莊嚴,明能嚴之人不可得。所嚴不可取,即顯法空;能嚴不可得,即顯人空。人法既空,何有菩薩能嚴佛土乎?故世親論曰:「不達真法界,起度眾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是倒。」[3]所以是倒,由不達真法界故。若起此心,即是顛倒。非菩薩者,起何等心,名為菩薩?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1頁下。==
經曰:「須菩提」至「真是菩薩菩薩」者,此示真也。□…□二空,名真菩薩。成生自熟,嚴淨佛土也。初無我者,即人空;無我法者,即法空。菩薩菩薩者,顯有二智:一知世間智,知凡夫;二知出世間智,知聖人。以慈悲故,不捨世間;以智慧故,不取流盡。如是二處不著,故重菩薩菩薩,亦凡夫聖人二菩薩。凡即三賢,聖即十聖。故無著論云:「為於彼二種無我中二種正覺故。」[1]世親論曰:「此言攝世諦菩薩」,[2]是故重說菩薩菩薩。上來約菩薩斷疑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7頁上。==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2頁上。==
經曰:「須菩提」至「有佛眼」者,此第二,約如來斷疑。世親論曰:「復有疑,前說菩薩[3]不見彼是眾生,不見我為菩薩,不見清淨佛國土,何以故?以不見諸法名為佛故。若如是,或謂諸佛如來不見諸法?」為斷此疑,故說五眼。無著論曰:「為見智淨具足,故經說肉眼等。」[4]又上言不見者,但人法體空,無定性可見,非謂佛不能見。故世親論曰:「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眼,諸佛五種實,以見彼顛倒。」[5]兩重:一即果斷疑,二可以三十二相下推因斷疑。即果三重:一約應身斷疑,二約化身斷疑,三約法身斷疑。應身兩重:一約智身,二約[1]福身。智身三重:一出體,二顯用,三判境。此初,出體也。無著論曰:「為見智淨具足,故經言如來有肉眼不?」如是等肉眼,以人中淨眼為體,緣障肉色為境;天眼以天中淨眼為體,緣障外色為境,無著論曰「色攝」。慧眼以如理智為體,緣真諦為境,無著論云「第一義諦攝」。法眼以如量智為體,緣俗諦為境,無著論云「世諦攝」。佛眼以無功用智為體,緣一切法為境,無著論云「一切種一切應知攝」。[2]佛在人中生,故有肉眼;常在三昧故有天眼;得不思議空智,故有慧眼;隨機說法,故有法眼;以一念相應慧知一切法,故有佛眼。通局云何肉天二眼,凡聖通有?後之三眼,唯聖非凡?大小者,前三,通大小乘;後二,大非小。若爾,小乘人得法眼淨,此云何通?解云:此乃見法生滅,遠離我相名淨,非謂五眼中,善知根欲性,名為法眼也。因果者,前四,通因果;後一,唯果。對治者,肉天二眼,對治皮惑;慧眼破肉惑;法眼亦伏亦斷心惑,如斷初地,伏二地;佛眼清淨,斷三惑盡。修、報者,肉眼唯報得,無著論云「法果」。天眼,亦報亦修,無著論同得。餘三,修得。五眼中各二,一問二答可知。
ᅟᅟ==[3] 「菩薩」,底本殘,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2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7頁中。==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2頁中。==
ᅟᅟ==[1] 「二約」,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7頁中。==
經曰:「佛言」至「如來悉知」者,此第二,顯用也。展轉三意:初問答沙,次問答界,後正顯用。前二可知。顯用中,無著論云:「為教彼眾生寂靜心故安立智。」[3]若干種心者,出所知也。謂攝心、亂心、垢心、淨心,三毒四倒等,條緒繁廣,故以若干總之。廣如《大品經.佛母品》說。無著論云:「若干種者,謂染淨也。」[1]如來悉知者,正顯智用,如來智淨,所以悉知。但心細難知,尚能盡知,況復粗色也。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7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7頁中【藏外】,~下。==
經曰:「何以故」至「是名為心住」者,此第三,判境也。兩重:一就境顯倒,二即性名虛。此就境顯也。何以故者,眾生心性,各各不同,何故如來以一心知?故如來說諸心住者,明住六塵,皆為非心住者,遠離四念處。故非住,是名心住者。明住六塵者,是顛倒心故。又真諦解說諸心住者,是三相心住。皆非心住者,有為諸法不停,故非心住。是名為心住者,即是法性真實心住。即問:云何知法性心是真實心住耶?解云:餘心有為虛妄三相,遷移不得,名住法性;不動不變,故名心住也。
經曰:「何以故」至「未來心不可得」者,此即性相空也。何以故者,何以得知諸心有住,皆非住故。即答云:過去心已滅,空故不可得;未來心未有,空故不可得;現在心虛妄分別,念念不住,即體是空,故不可得。無得以為得,此為虛妄。然諸心雖妄,唯佛體妄,故能知之,心非倒也。上來約智身斷疑竟。
經曰:「須菩提」至「得福多不」者,次約福身斷疑。故無著論說:「福自在具足故。」[2]三重:一問,二答,三述。此問也。「疑云:若前心是倒,此心修福,為倒非倒。如真是倒,不應名善;如真非倒,何以依倒而生?為斷斯疑,示現心住雖倒,福德非倒。偈言:佛智慧根本故。」[1]無相之禮,能生佛智,故非倒也。又復此禮依智而起,故不倒也。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7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2頁下。==
經曰:「須菩提」至「甚多」者,此答也。若為報行施,則心福俱倒;以不求思報,二俱非倒。故云:以是因緣得福多。
經曰:「佛言」至「福德聚福德聚」者,此□…□是[2]。如是者,述也。「若福德有實」下,釋。時眾復疑:聞向福德非倒,便謂前三千恆沙亦應非倒。為是故,佛即告善吉,若[3]福[4]德有實,如來則不說福德聚福德聚。此明若前福德即實我,上亦不應說二種福德。不可聞此福與佛智為本,便謂前福亦實。若福德有實者,即有相。若五度為般若所持而有相者,佛即不說為福德聚。以是無相,故說為福德聚。初福德聚是有相,重福德聚是無相也。
ᅟᅟ==[2] 「是」,底本殘,據殘存字形及文意補。==
ᅟᅟ==[3] 北4445號(閏二十一)至此止。==
ᅟᅟ==[4] 北4444號(閏二十八)下自此始。==
經曰:「須菩提」至「見不」者,第二,次約化身斷疑。兩重:一約化體,二約化用。此化體也。兩重:一約八十種好,二約三十二相。兩章,各三:一問,二答,三釋。尋文可知。此問好也。世親論曰:「復有疑,若諸佛以無為法得名,云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名為佛」[5]也?案:此若佛是色,不應以真如為名;若佛非色,不應身有相好。為斷此疑,故發斯問也。法身如來可以色身見不?無著論云:「為好具足故」。[1]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2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上。==
經曰:「須善提言」至「色身見」者,此悟化真之不一,故答以不應也。此假異破一。
經曰:「何以故」至「具足色身」者,此釋。何以故者,明不應意。真身是體,化身是用,色身即非色身,以化入真也。說名色身,不離法身。而有色身,從真起化也。此乃體用相依,未曾相離也。不得見化謗真,聞真疑化也。
經曰:「佛言」至「說名諸相具足」者,此約三十二相斷疑。唯前三重可解也。無著論云:「為相身具足故」。[2]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上。==
經曰:「佛言」至「有所說法耶」者,此約化用斷疑。疑曰:若如來具足色身,成就相好,不可得見,云何言如來說法?為斷此疑,兩重:一斷疑,二生信。斷疑三重:一出疑,二遮疑,三釋疑。此出疑。汝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即理離理,有名教可說耶?
經曰:「須菩提莫作是念」者,此遮疑也。汝勿謂如來即理離理,有言說也。
經曰:「何以故」至「不能解我所說故」者,此釋疑。何故遮汝莫作是念故,故言何以故。理外無說,而謂有說,此不解也。依執口言,則為謗也。
經曰:「何以故」至「是名說法」者,轉釋不解義。何故不解?即言說法說法者故。初一說法即教,彼一說法即義故。世親論曰:「一者所說法,二者所有義。」[1]無法可說者,推俗以入真,於法界外無法。為說所說,即第一義空,無自性可得故。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從體以起用,謂從眾清淨法界流大悲,從大悲流化身,從化身流出經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3頁中。==
經曰:「爾時」至「生信心不」者,此生信也。前明有信,信於因證果;今明生信,信於人法。世親論曰:「復有疑,若言諸佛說者,是無所說法,不離於法身,亦是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為斷此疑,善吉請問答意,偈言:『所說說者深,非無能信者』。」[2]此明有聖人,能非凡夫也。兩重:一問,二答。此問也。問中三意:一人,二時,三於是法生信不?所以有此問者,前明法身,是說者深;次明言教,所說復深。既二重並深,未來惡世眾生根鈍,云何能信?廣已如上約正教斷疑中具說。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3頁中。==
經曰:「佛言」至「非不眾生」者,此答信也。先答,後釋。非眾生者,信此經者,非凡夫眾生,無著論云「第一義故」。非不眾生者,雖非虛妄凡夫眾生,非不是因中聖人眾生也。無著論曰「世諦故」。[3]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上。==
經曰:「何以故」至「是名眾生」者,此釋也。眾生者,凡夫,無信眾生。又眾生者,聖人,有信眾生。如來說非眾生者,說非凡夫眾生;是名眾生者,是能信聖人眾生也。
經曰:「佛言」至「三菩提耶」者,此第三,約法身斷疑。疑曰:證果下者有上,證果上者無上。前說實無有法得菩提,無上之名,因何而立?為斷此疑,故為斯問。答:意明菩薩有二種:一者法身,體非作法;二者報身,修善方有。不可聞法身非修,便謂不須修道,道亦不可修得。於中三重:一約法身果斷疑,二約法身因斷疑,三約法身業斷疑。出離真如為果,一切善法為因,解脫眾生為業。約果四重:一問,二答,三述,四釋。此問也。汝等意謂如來法身,要修道方得耶?彰體滿也。
經曰:「須菩提言」至「三菩提」者,此答也。法身本寂,何有可證能證也?無著論云:「此顯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脫相故,彼中無微塵,許法有體,是故亦無可得,亦無所有。應知。」[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中。==
經曰:「佛言」至「三菩提」者,述也。諸法本寂,煩惱性空,煩惱既空,有何可斷?空即是滅,何須別證?此滅即無上菩提也。
經曰:「復次」至「三菩提」者,此釋也。三重:一體無等,二淨無等,三道無等。此體無等也。體即法界也。在聖不高,居凡不下。眾生成佛,亦不增不減,佛亦不滅。故云:平等無有高下,釋平等也。既云平等,故無上也。此約性淨,不增不減。無著論云:「無高下者,顯示一切諸佛第一義中壽命等無高下故。」[2]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中。==
經曰:「以無眾生」至「三菩提」者,此淨無等也。以無眾生等故,因時自性清淨,果時無垢清淨。淨既無等,即無上也。此明二空。無著論云:「顯示菩提,於生死法平等相故。」[1]前未約性淨釋無上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中。==
經曰:「一切善法」至「菩提」者,此道無等,即方便淨。兩意:一攝體,二顯用。此攝體也。世親論云:「又彼法有無上方便,以一切善根滿足故,說阿耨菩提。」[2]無上方便,即福智圓滿,故云無上。無著論云:「顯示菩提道故」。[3]以因無上,故得菩提。然菩提有四:一信樂出世,即伏心菩提;二者見位,雖見如如,是出世初無分別智;三者十地,受菩薩灌頂,位猶有餘後無分別智。此三種菩提,猶有上下,不名無上。唯佛菩提,是出世後無分別[4]智,乃名無上。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3頁下。==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中。==
ᅟᅟ==[4] 「別」,底本無,據文意補。==
經曰:「須菩提」至「是名善法」者,此顯用也。善法者,是出世善法。世親論曰:「以無有漏法故,是故名為善法。」[5]說非善法者,非世間善法。世親論云:「彼法無有漏法,故名非善。」[6]無著論云:「此安立第一義相故。」[7]是名善法者,結是出世善法也。世親論曰:「以決定無漏善法故。」[8]此因既無等,故果無上也。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4頁上。==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4頁上。==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8頁下。==
ᅟᅟ==[8]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4頁上。==
經曰:「須菩提」至「所不能及」者,次第二,約法身因斷疑。疑曰:若一切善法滿足得菩提者,則所說教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說法是無記法故。云何以無記因得菩提果?此是薩婆若多部所執,彼宗以名味句為教法體,名等性是無記,故為此疑。若大乘宗出教體者,如《佛地論》說。為斷此疑,明汝法是無記,而我法是記。何者?正記即是發起善,本從真實生,末還顯真實,所以一切法寶勝無量珍寶也。於內三重:一舉施,二持經,三比勝。歌羅分者,此義翻為口勝。如析一毛為百分,一分為歌羅。明持經功德,有大勢力,唯取一歌羅分,亦勝施福。優波尼沙陀者,此義翻為因勝。明持經功德,成無漏因。布施善根,但成有漏因也。《中論》以四義釋。世親論曰:「云何為勝?一者數勝,如經百分不及一等故;二者力勝,如經不及一歌羅分故;三者無似勝者,此福德中,數不相似,此福不可數故,如經所不能及故;四者因勝,因果可不相似,此因果勝彼因果故,如經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故。」[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4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度眾生耶」者,次第三,約法身業斷疑。世親論云:「復有疑,若是法平等相無高下者,云何如來名度眾生?」[2]為斷此疑故,五重:一條疑,二遮止,三出過,四顯德,五釋成。此初條疑。莫謂我為能度,他為所度。無著論曰:「為安立第一義教授故,經言如來頗作念等。」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4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如來度」者,此遮止[3]也。佛及眾生俱不離法界,故無能度、所度。又復己外無眾生,故無所度。眾生外無己,故能度。今言度者,此乃依世俗故說,非為勝義故。世親論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名共彼陰,不離於法界。」[1]故此有二義:一以平等法界,離自他增減相故;二以不出,如來雖度假名眾生,不將出法界之外。故云:實無有生,如來度者。《花嚴經》云: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此就法身真實,無增減也。《大品》、《小品》中皆說一切眾生本來清淨,假令諸佛於百千劫,唱言眾生,而無一實眾生可得。以此驗之,平等理中,無眾生異佛而相度也。故《諸法無行經》云:佛不得佛道,亦不度眾生,凡夫強分別,作佛度眾生。是人於佛法,則為甚大遠。又若佛度眾生,是則佛還度佛,法界還度法界。以此而推,即法身上有此眾生名字,非法界外有別可度,故不增不減。經云:或覆法身,名為眾生。無著說亦同此說。
ᅟᅟ==[3] 「止」,底本作「上」,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4頁中。==
經曰:「佛言」至「壽[2]者相」,此出過也。若佛起心,謂法界之有五陰所成虛假眾生而可度者,是則如來猶有我執,豈名為佛?故《諸法無行經》云:若人作是念,我當度眾生,即著眾生相,是人無菩提,亦無有佛法,住於身見中。案:此即與凡同,故云則有我相。
ᅟᅟ==[2] 「壽」,底本作「受」,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改。參見《大正藏》第9卷第756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以為有我」者,此顯德也。如來說我非我者,顯佛說我隨俗,故說而不取我,故曰即非。此乃聖與凡殊。毛道凡夫生者,以為有我者,嬰愚凡夫,說我取我,隨言起著,故云以為有我,則凡與聖別也。毛道凡夫者,此依梵,正言云婆羅必栗託仡(魚乞反)那;婆羅,此云愚;必粟[1]託,此云異;仡那,此云生[2]。總言愚異生,義譯名凡夫。案:梵毛言縛羅,愚名婆羅,此譯人之失。言毛道,取依能斷。經云:愚夫異生,羅什譯經直云凡夫。此乃不善梵音,訛於清濁,失在此耳。
ᅟᅟ==[1] 「粟」,底本作「栗」,此據文意改。==
ᅟᅟ==[2] 「生」,底本作「此」,此據文意改。==
經曰:「須菩提」至「是故言毛道凡夫生」者,此釋成也。生者,起也。凡夫起我,取生死法,故曰生者;不取隨順法界聖人法,故說非生;「是故」下結凡夫起我,故曰凡生。上來從五眼以來依果斷疑竟。
經曰:「須菩提」至「得見如來不」者,此第二,推因斷疑。展轉五重:一斷執因比果疑;二斷謗因無報疑;三斷迷常謗果疑;四斷化真一異疑;五斷動靜相違疑。此初疑也。先長行,後偈頌。長行五重:一問,二答,三述,四難,五成。此問也。疑曰:前說如來不可以相知,若可以相知,應可以福感。為斷此疑,故問:汝可以同凡之偽相,觀異化之法身不?
經曰:「須菩提」至「得見如來」者,此答也。法身非色比,智理不能知,不可以福能感相,便謂以相比法,此明相非真也。
經曰:「佛言」至「見如來」者,此述也。善吉所談理當,所以再言如是也。
經曰:「佛言」至「應是如來」者,此難也。若以相觀法身,則輪王應是佛。若觀王不見佛,則都相非法身。故論曰:「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來,諸佛唯法身,轉輪王非佛。」[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4頁下。==
經曰:「是故」至「得見如來」者,此結成。相報非法身。
經曰:「爾時世尊」至「彼識不能知」者,此偈頌也。此有四意:一為攝持妄失,前於長行散說已廣,時眾或散亂遺妄,不憶次第,故以偈略說,令得憶持。二者前長行廣說為鈍根者,令得解故;此偈略說,為利根者,攝多義故。三者為顯邪正方便,若邪方便,但約相觀無相;若正方便,約無相觀無相。今令離邪修正故,說此兩偈顯邪非正也。四為時眾一聞之中,有鈍根者,未得解了,如來慈悲,不辭疲倦,故重為說也。此偈兩重:初偈,明邪境邪觀;後偈,顯正境正觀。前中,初半行顯邪境。邪境者,小乘明佛唯約二種:一取色,謂相好身;二取聲類,謂長時無間,聞不重義。所以小乘具足色聲為佛者,色對眼,聲對耳。但受化之徒,因見色聞聲,次見聖道,故一切小乘,同執色聲以為真佛。若但色相無說,如輪王也;若但有說無相,如二乘弟子,並是佛也。今大乘中,若以色聲求佛,即成邪境,良以法身,絕眾相故。是人行邪道者,此句顯邪行。是人,即凡夫、二乘人,由約色聲起見聞等,謂見如來,故是邪行。何以故?法身如來是無分別智所證見故。不能見如來者,此句顯邪得。若以見聞等行,不得無德,但得妄境,不見法身,故云「不能見如來」也。
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者,下一偈,明正境正觀。此二句明正境。彼如來妙體即法身,此明真身境。諸佛者,即應化二身,此明智悲境。法體不可見者,此句明正觀。法體非色,故不可以眼見也。又,不與四人共見,故不可見。一、凡夫如生盲,故不見;二、二乘如始生嬰兒,不見日輪;三、空散亂菩薩,如翳眼人見色不明;四、深行菩薩,如羅縠中,視見不明。了此四人,既不見故,即顯如來能見。若爾,何法能見?應云無分別智稱境而見,彼識不能知者,謂虛妄顛倒,六識不能知也。此顯正得。識既不知,何法能知?應答云:三無性觀知。故世親論曰:「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1]此偈一句,釋經兩句,可知。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5頁上。==
經曰:「須菩提」至「菩提」者,次第二,斷謗因無報疑。無著論曰:「若爾,如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相具足為因得菩提。」[2]世親論曰:「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則失福德,及失果報。」[3]為斷此疑,六重:一遮果無,二遮因滅,三量遮力,四出遮因,五領遮理,六答遮義。此遮果無也。先問,次遮。此問也。可以修成相好,成就得法身菩提也。「莫作是念」者,此遮也。明法身菩提,定不為福相成就。故云莫作是念,而法身不無。此遮也。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中。==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5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斷滅相」,此第二,遮因滅。先牒,次遮,後釋。此?失因。若言失因,即說斷滅也。此下一段經,依無著《般若論》云:「於心具足中,為不住生死涅槃故。」[1]經言:汝作念發行菩薩乘者,如是等。論云:「於法不說斷滅相者,謂如所住法而通達,不斷生死影像法,於涅槃自在,行利益眾生事。」[2]案:此由慈悲故,不斷生死;由智慧故,不捨涅槃。論云:「此中為遮一向寂靜故,顯示不住涅槃。」[3]案:此異二乘。論云:「若不住涅槃,應受生死苦惱。為離此著故,乃至是故菩薩取福德等。」[4]案:此異凡夫。「莫作是念」者,此遮也。若說斷滅,則不成發心。「何以故」至「不說斷滅相」者,此釋也。既發心故,則不說斷滅也。然斷不斷義,凡有二種:一事,二理。若就事者,則有能斷智、所除障。智漸增,惑轉減。智增故,二障除;惑減故,三德備。若就理者,菩薩畢竟不見生死、涅槃二相可得;若見生死可盡,涅槃可得,即斷常二見,豈中道正解?而對治中言斷生死、得涅槃者,此盡斷無所斷,得無所得。雖斷非斷,故斷;雖得非無得,故得。雖得非無得,故得在於無得,可無得以得之;雖斷非無斷,故斷在於無斷,可無斷而斷之。是故,菩薩常知,於二而無二也。今以明菩薩得無生忍,所修諸善,與法性相應,轉更精勝,終成佛地,畢竟常住,不同小乘,捨滅身智。故云:菩薩發心,不說斷滅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中。==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中。==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中【藏外】,~下。==
經曰:「須菩提」至「所得福德」者,此第三,量遮力也。向雖云福不斷滅,而未知何時不斷。今明菩薩得無生時,功德不斷,轉更增廣。無著論亦同此說。故引此喻,顯轉勝不斷也。「知一切法」者,有為無有流無流三性等法。「無我」者,約分別性;「得無生」者,約依他性。又復無我有二:謂無人我及無法我。約無識者,說人無我。何以故?於外道所執二十種身見中,無有識者可得也。約三無性,說法無我。何以故?三無性中,平等一味,無有一法可為我也。無著論云:「如來於有為法,得自在故,無彼生死法我,故名無我者。」[1]無生者,約因果及自他皆不成,故說無生。無著論曰:「非業煩惱力生故。」[2]無生法忍者,無生法,謂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之法,是所修真如境也。忍者,是能觀之相名,或是般若,當體立名也。若小乘說,但有法無人,唯忍於法,故名法忍。若大乘說,但以真如為法,謂三無性,本來不生,是般若所緣,故名無生法忍。忍者,即是忍受堅固,不可破壞。又忍有二:一為無間道故說忍。何以故?智未起時,一切煩惱,熏習於心。至智起時,能解煩惱。至得所對之惑不能間礙般若,所經煩惱,雖復正對,亦不能間,故名般若為無間道。二為無礙道,以其堅固,惑不能壞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下。==
經曰:「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取福德故」者,此第四,出遮因。前約不滅,以明得;今約不取,以明捨。以不取相故,不感有為果報,所以勝前福也。無著論云:「顯示不住生死,若住生死,即受福聚。」[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下。==
經曰:「須菩提」至「不取福德」者,此第五,領遮理也。別本中,善吉問不受理。但領前也,問亦不妨。由菩薩不取相故,則知不感有漏之果,故云不取也。無著論曰:「此有何義?以世尊於餘處說,應受福聚故。」[2]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下。==
經曰:「佛言」至「取福德」者,此第六,釋遮義。受不取者,菩薩知有二種無我,名之為受;而不著相,故言不取。偈言:「是福德無報,如是受不取。」[3]故是福諸即無漏之福。若菩薩依菩提心,修福慧二行,及真如觀,內外貪愛,即便除滅。是故菩薩所修福德,無有執取。此無漏業,不招報故,故言不取。世親論曰:「無彼有漏報,是故此福受而不取。」[4]取者有三:一謂離菩提心,起諸善業;二但修福德,不修智慧;三但修俗觀,不修真[5]觀。由此三義,故名為取。論云:「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報,故彼福德可呵,名之為取。」[6]是故菩薩取福德者,結上受無漏果報福也。無著論云:「以方便應受,而不應取。」[7]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5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5頁下。==
ᅟᅟ==[5] 「真」,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5頁中【藏外】,~下。==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下。==
經曰:「須菩提」至「不解我所說義」者,此第三,斷迷常謗果疑。一遮,二釋遮。疑曰:若菩薩福德之因,不受世間報者,云何如來有去、來、坐、臥同世威儀,為眾生受用?既四義三相遞易更遷,此若名常,誰其無常?為斷此疑,若有人者,即凡小人也。約彼化身,而執法身有來去等,而非常者,此不解我所說也。此明法身於三位不動,一道前,二道中,三道後。今言去來者,即化身佛。故世親論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1]案:常不動者,即法身也。無著論說:「行者,謂去來;住者,餘威儀。」[2]不解我說者,此有四種:一依不了義經;二依言不依義;三以文字為勝不以義;四但得聞慧,未得修慧。由此義故,不解所說。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5頁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79頁下。==
經曰:「何以故」至「名如來」者,此釋意也。更曉不解之意,故云。何以故?如來者,即法身也。體是常住,無生無滅,非三世攝。約現在,望過去不滅,故無所至去也;約現在,望未來世不生,故無所從來也。有無損減故,無所至去;無增益故,無所從來也。以如是法,如是智,故名如來也。約此法說如,約此智名來。即境智無著,別變異故名如來。
經曰:「須菩提」至「寧為多不」者,此第四,斷化真一異疑。疑曰:若應佛有去來,真佛不去來者,未知二佛為一為異?若一,不應有去來等異;若異,未知供養應佛為得福不?為斷此疑,故前論云:「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1]此明如來三界受生,或時一、異。今既惑盡,住佛界中,法界平等,無有二相,故能證之。人亦無一、異,其猶微塵,未碎則有彼此;既碎為末,則無方所。以況諸佛煩惱盡時,無有一異。以無異故,供養應佛,其福無量。世親論曰:「世界作微塵,此喻示彼義,微塵碎為末,示現煩惱盡。」[2]於中三重:一破粗為細,二推[3]有入無,三障盡說益。前中復二:初問,次答。此問也。世界作塵,是塵從界出,譬法身垂迹,則化從法生,此為多不?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5頁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上。==
ᅟᅟ==[3] 「推」,底本作「椎」,據文意改。==
經曰:「須菩提」至「甚多世尊」者,此答也。塵多遍空,化周法界,故云甚多。
經曰:「何以故」至「是故佛說微塵眾」者,此第二,推有入無。兩重:一破相結;二破粗重結。相結謂塵界,粗重謂二見。相結兩重:先破微塵,後破世界。微塵四重:一徵,二釋,三證,四結。何以故者,此徵也。若微塵碎末,無有體者,何故答云甚多故?若是微塵眾,實有等者,釋也。若實有別物是塵眾者,佛應依其自體,立具自名。不應依他微塵,而立眾名。由眾無異體,不可自立故。約微塵而假立名,故言若復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也。「何以故」等者,此證也。何以故者,何以得知微塵假說無自體故。此有三義:一若離微塵無有別聚不成。二由鄰虛不成,就聚亦不成。鄰虛不成就者,若一分為聚,則無實鄰虛,何以故?鄰虛復由多物成故。三若具分聚,集成鄰虛者,既無大物一切諸物,但唯守本,如鄰虛大,無增長義,以此義故,無有聚。無有聚故,亦無大千世界也。鞞世師說鄰虛是實是常,無有方分,此雖常無異,而為失不殊,何者?如一時七塵共聚,如具是實,一分觸耶?具分觸耶?若一分觸,中間一塵,向外有六萬之分,則如一分。若具分塵觸,則外邊六塵,向內同為一體。有方之一分,則是假。而如實同為一體,復不可積小,以成其高。用此而推,則鄰虛是假,故曰塵眾,則如塵眾,非實也。是名者,結但假施設也。
經曰:「世尊」至「是故佛說三千大千世界」者,次破世界。五重:一立虛,二破實,三轉假,四入真,五推妄。此立虛也。若離能成之塵,所成之界,微塵決非是實,故世界亦假,同前可知。
經曰:「何以故」至「是一合相」者,此破實也。若塵界並空,云何兩說?故小乘執聚分是實,聚是假名,譬如己指是實,權是假名。若今執界為有物,即界如微名,即與界分之執同,故言是則一合相。若作此執,即同外道,為有分執,亦名具分執。若界分不合,則是非實。
經曰:「如來說」至「佛說一合相」者,此轉假也。合是觸義,若合是具分觸,則世界量等鄰虛;若合是一分觸,則世界終無別體。故一合亦非一合也。而名一合者,但假施設也。又非一合相者,有三義:一所執之聚無所有,能執亦不得成。二無物中,強生分別執以為有執,不當類,是故非執。三是非理惡執。此三並是非執,故言非一合也。是名一合相者,此為顯真依正智。依正智者,分是實有,聚是假名有,故說一合相也。真正智者,名聚物三種平等,實無所有,此一合相執與一合相同無所有,故說一合相也。無著論曰:「此須菩提安立第一義諦故。」[1]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經曰:「佛言」至「則是不可說」者,此入真也。此明塵雖空,而不壞假名說諸法相,法界平等,非一非異,非有非無,此乃證智所知,非言能述。故無著論曰:「世言說故有,彼搏取第一義故,彼法不可說也。」[2]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經曰:「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此推妄也。言說者,凡情之妄取,依名起執,不依於義。故無著論:「彼小兒凡夫如言說取,非[3]第一義也。」
ᅟᅟ==[3] 「非」,底本無,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經曰:「何以故」至「為正語不」者,次破粗重結。先舉,次釋。何以故者,舉也。凡夫有著,可取塵界;如來無取,何故亦說界及塵故?下釋。先破人見,後破法見。人見三重:一問,二答,三釋。此問也。人法是境,見則是心。境則遍計所執,見則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是無,依他起性是虛。無則不可斷滅,虛則不可滅無,顯可滅義,故為此問。有人謂佛先說有我,後得無我,為正語不?正語有三:一依了教語,二順道理語,三不生謗心語。若依此三,名為正語。
經曰:「須菩提言,不也世尊」者,此答也。若謂如來,約有約無,說我見等,翻前三正,並非正語,故云不也。
經曰:「何以故」至「壽者見」者,釋也。先釋,後結。此釋也。若外道約有起此四見,若二乘約無起此四見。於二乘為障無見,於菩薩為障。今明我法本空,二見寂滅,無斷無證,實無所有。所見有無,既不成就;能見之心,亦不得有。不同愚小,故曰即非。故無著論云:「此等顯示,如所不分別,外道說我,如來說為我見故,安置人無我。」[1]此釋即非我見,是名我見等者,結不同愚小也。明此四見,以有為性亦無,以無為性亦無。雖有無不同,並皆非見,但隨虛妄而說見也。世親論曰:「見我即非見,無實虛妄見」[2]故。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中。==
經曰:「須菩提」至「不住法相」者,此破法我見非見故。無著論云:「又為說有此我見故,置法無我。」[3]先舉能對法,後明所破障。此舉法也。「於一切法」者,總舉。無著論云:「顯示於何法不分別。」[4]「如是知者」,無著論云:「此顯示增上心故」;「如是見者」,「增上智故」;「是信解者」,「於無分別中,知、見、勝、解也。」[5]論又解云:「若智依止[6]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鉢捨那故見,此二依止[7]三摩提故。勝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故名勝解。」又釋如是知者,謂世俗智。如是見者,謂出世智。如是信者,謂約前二智出生世、出世定。俗智者,即學真如方便得聞惠故。真智者,即契真如,無分別修惠智也。世定即小乘九次第定,出世定即三空門也。又如是知者,知境界得法無我爾炎地故。如是見者,通達人無我故。如是信者,隨順法界故。如是不住法相者,無著論云:「此正顯示無分別故。」[1]案:不著前三能對法,亦不取三相也。又不住法相者,於人法二處無適住著故。故世親論曰:「此是微細障,見真如遠離」[2]也。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ᅟᅟ==[6] 「止」,底本作「正」,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ᅟᅟ==[7] 「止」,底本作「正」,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中。==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中。==
經曰:「何以故」至「是名法相」者,此破障也。何以故者,何故如是不住法相故。又何以法相不得生起故。法相法相者,謂真相俗相也。又地前地中所破相如是等,如來說即非法相者,即世、出世法相,能取所取,實無所有,不可言說,故非法相也。又世俗法,非出世法相。出世法非世法相。餘如上說。
經曰:「須菩提」至「無量阿僧祇」者,此第三,明障盡。說益四重:一量說力,二問說相,三答不取,四證不取。此量說力也。謂明如來由化身顯說功德無窮,故說譬格量。於中有兩:一明上人下功德,謂財施;二下人行上功德,謂持說。此之二福,由法故有勝劣,不由人也。此是初門,或[3]約福慧二行,故言菩薩摩訶薩。或約二利,或約悲智,名摩訶薩。前來明施,並有限量。今明無量,故顯福勝也。勝有二義:一財多,二人勝。此明上人行七寶[1]施,故是下品功德。善男女等者,此是第二下人,於此《般若經》持說一偈者,此上品功德。勝彼無量等者,正格量也。此明下人行法,猶勝上人行於餘行,何況上人行此上法,所得功德,故不可量也。此由法施無量、無盡、無漏故勝。如上具釋。
ᅟᅟ==[3] 「或」,底本作「惑」,據文意改。==
ᅟᅟ==[1] 「寶」,底本作「實」,據文意改。==
經曰:「云何為人演說」者,此問說相也。未知化佛說法之時,為自顯化身而說,為不顯化身而說,此云何?若顯我是化身,則受化眾生,於佛及所說法,即不生尊重心,謂是幻化故,由不尊人故,不受正法。不受,則有大損也。
經曰:「須菩提而不名說」者,此答不說也。而不名我是化身,為人說法也。由不顯自身是化故,令眾生於佛起尊重心,受所說法。由尊人重法故,生無量功德也。論偈曰:「諸佛說法時,不言是化身。」[2]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下。==
經曰:「是名為說」者,此證不說,而不名說也。別本云:如如不動。又由智,故說此經;由悲,故不言化。此說及不顯說,即是正說。故云:是名為說。又起眾生尊重恭敬心,由此二義,令眾生得正行及恭敬行,故言:是名為說也。此乃益常故,名為不動。論偈曰:「以不如是說,是故彼說正」[3]也。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下。==
經曰:「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者,此下第五,斷動靜相違疑。先控引,後偈頌。此控引也。
經曰:「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者,此偈頌也。世親論曰:「復有疑,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云何言如來入涅槃?」[1]案:此則乖前說。何者?若入涅槃,則不說法;若恆說法,則不入涅槃。為斷此疑,故說此偈。論偈曰:「非有為非離,諸如來涅槃,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2]此明諸佛涅槃,不在有為,不離有為。以智故,不住有為;以悲故,不離有為。世親論云:「何故諸佛示現世間行,而不住有為法中耶?」[3]案:有為法中,有九種無常相,即是顛倒,是故不住。雖復在中,不為所染。論云:「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4]「一切有為法」者,此一句統舉諸法有三相遷者,皆名有為。則一切有為,不出九種,如星等者,正出喻體。有為雖眾,九種統之。何等為九?即譬九法。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下。==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下。==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6頁下。==
九喻者:一星,二翳,三燈,四幻,五露,六泡,七夢,八電,九雲。如經所列。九種法者:一見,二相,三識,四器,五身,六受,七過去法,八現在法,九未來法。故世親論曰:「見相及於識,器身受用事,過去現在法,亦觀未來世。」[5]即以九喻,對於九法,如其次第可知。依無著論:「束此九法以為四種有為相:所謂自性相,著所住味相,隨順過失相,隨順出離相。」[6]前之三喻,各譬一法,是自性相,謂相塵識,各有自體故。次一約喻,顯著所住味相,謂器世間識所變作無體實故。次露、泡二喻,顯隨順過失相,謂無常苦恆逐故。後之三喻,顯隨順出離相,謂二空無分別智,離妄攀緣得出離故。故無著論云:「如是知三世行轉生已,則通達無我故。」[1]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下。==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上。==
如星者,此喻諸見,亦六內入。世親論曰:「譬如如星宿,為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淨亦爾。」[2]案:能見則諸見。無著論云:「共相見識」[3]也。法性常有,為見所覆,有而不現。如星夜燭,日出便隱,諸見亦爾。雖覆法性,智即生滅,故如星也。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下。==
翳者,世親論曰:「如目有翳,則見毛輪等色。」[4]非有此喻能遍計心,實無人法,妄計人法。無著論云:「人法我見如翳,應如是見,何以故?以取無我義故」[5],猶塵也。世親論喻,相即所見,外入但識變作,似而非實,妄說為有,故如翳見,此喻所遍計。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下。==
燈者,喻六識,我愛為體。世親論云:「依貪愛法住故。」[6]無著論說:「渴愛潤取緣故。」[7]熾然光依油炷新滅,識亦如是,依愛而住,念念無常。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下。==
幻者,喻器。即器世間,無實為性,盛貯為用。世親論云:「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1]案:此由眾生業幻故,見種種世界差別,隨眾生受用妄盡。即無著論云:「味著顛倒境界故,彼如幻,應如是見。何以故?以顛倒見故。」[2]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0頁下【藏外】,~781頁上。==
露者,喻身,以根塵為體。世親論說:「以少時住故。」[3]無著論云:「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4]無有,以隨順無常故。」露但夜陰,見日便晞,身雖暫停,逢死必壞。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4] 「相體」,底本作「顯相」,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上。==
泡者,喻所受用事。世親論云:「以受相因,三法不定故。」[5]案:因即是行。無著論云:「泡譬喻者,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生故,是苦苦;破滅故,是壞苦;不相離故,是行苦。」[6]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81頁上。==
夢者,世親論云:「又如夢,過去法亦如是,以唯念故。」[7]謂諸法已滅,非證智境。但為憶持所緣故,應觀如夢。夢中無有五識證知,若已覺時,意識復滅。但憶念攝持,體無所有,以非有法故,譬之如夢。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電者,喻現在法。論曰:「又如電,現在法亦如是,剎那不住故。」[8]譬如電光,緣聚所作,不由功用,念念自滅,現法亦爾。雖是有法,由功用起,不由功用,自然消滅,以無恆隨,非安心處,故喻之如電。
ᅟᅟ==[8]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雲者,喻未來法。世親論曰:「又如雲,未來法亦如是。以於子時,阿賴耶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根本故。」[1]此明無始時也。故《攝論》曰:此界無始時,一切法依止等故。謂未來果報,從種子生,阿賴耶識生故。未來果時,但名種子,遍滿本識,應觀如雲在空,滿空而未有雨,已竟,雲即散滅。若果報起,種子便謝。故未來法約果未有,故無所有,如雲時未雨也。故以譬雲。上來偈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世親論曰:「觀此九種,得何功德?成就何智[2]?論偈云:觀相及受用,觀於三世事,於有為[3]法中,得無垢自在。」[4]論釋有三:一觀有為法,以觀見相[5]識,即前三法見,謂清淨識。相是色陰,識是識陰,此三是因。見者,依識緣相,故起生死。所以此三是因也。二者,觀受用即是果,果是生死。生死有三:一受用處,謂器世界;二能受用,即是身;三所受用,即苦樂。捨此三是果,即中間三法。三者,觀有為行,以何等法,三世轉差別故。即前因果不離三世,謂由過去無、明行二因,感現在五果,復由現在三因,感未來生、老死二果。此即十二因緣。如別具述。觀此因果等三,即是三解脫門觀;若見此九種無人無法,即空解脫門;觀此九種皆空,離於十相,即無相解脫門;若見此空及無相,由此九法成故,即知此九法不可願求,即無願解脫門。觀前二,是真觀;觀無願,是俗觀。約空、無相二觀,故起般若;約無願觀,起大悲。若但起般若,不起大悲,即同二乘;若但起大悲,不起般若,即同凡夫。若依般若,約俗行者,此行不起菩薩垢,由了別有為過失故,謂忘三事而行俗行故。若約俗行真行者,亦不生菩薩垢,由不怖[1]畏涅槃故。何以故?能了別涅槃功德故。若並行真、俗二行,菩薩於生、死涅槃,得無礙自在,謂無住處涅槃。此並行異前,依真行俗,依俗行真者,謂並行自利利他,即八地方成,初地菩薩猶未能恆爾也。如來得此九觀,所以不動。上來廣明經體彰即坐之益竟。
ᅟᅟ==[2] 「智」,底本作「智度」,據文意刪。==
ᅟᅟ==[3] 「為」,底本無,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補。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5] 「相」,底本作「於」,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改。參見《大正藏》第25卷第797頁上。==
ᅟᅟ==[1] 「怖」,底本作「悕」,據文意改。==
經曰:「佛說」至「信受奉行」者,此下大文第三,流通也。列眾多少,已如上釋,不復重論。兩聖對揚,四部蒙益。是故心喜而身躍,信受以流通也。若向前述者,信則序分,依稟聖言故;受則正宗,奉持所說故;奉行則流通,津遐代故。
金剛般若疏卷下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3 冊 No. 29 金剛般若經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3-05-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