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論卷第十四手記 整理者 徐紹強 〔題解〕 《瑜伽論卷第十四卷手記》,一卷,記錄者不詳。是法成(藏名音譯廓.卻珠。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九世紀上半葉。)某一弟子在聽老師講解《瑜伽師地論》第十四卷時所做的記錄,故取此名。本文獻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著錄,亦不為歷代大藏經所收。現于敦煌遺書中發現,為中國北京圖書館收藏,共兩號:一號為北新1009號,尾殘;正文第227行和第228行之間有背文「言染污者,謂第七識;言樂意者,謂第六識」十六字,然不屬于該處所述內容,故整理本正文為錄。另一號為北新1010號,首題錯標為《瑜伽師地論第四卷手記》。北新1010號有兩處背文,一處即整理本采用的乙本;一處為「釋三世義中各言前際無知等者,『等』取前文中後際等十九種無知七過五六等」三十一字,位置處于正文第84行和第85行之間,內容與此處所述不同,故整理本正文也未錄。從內容及字體、體例、紙質諸方面判斷,此兩號為同一文獻,能直接綴接,其中北新1010號為先,北新1009號緊接其後。 整理本據北新1010號、北新1009號依次錄文,將北新1010號最後與北新1009號起始重合的部分定為乙本,作為北新1009號部分內容的校本。因本文獻所記內容是對《瑜伽師地論》卷十四所作的闡釋,文獻中大量引用了《瑜伽師地論》第十四卷的原文,故整理本在處理其中的引文時,基本以《瑜伽師地論》為準。 〔錄文〕 瑜伽論卷第十[1]四手記 ᅟᅟ==[1] 「十」,底本無,據玄奘譯《瑜伽師地論》補。== 第三,明增三門。分六异門。初第一,明依十相明三門、三種、三根。分二:一標,二釋。 初中言「已說二種佛教」[2]者,此是生起之辭。已說一增及二增,故論文言:「二種佛教所應之處。」[3]此說三增所應之處,故云「次說三種」[4]也。謂三門、三種、三根,皆於十相而起,故論文言:「發起邪行」[5]等也。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5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5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5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6行。== 二釋,分四:一明十相[6],二明三門,三明三種,四明三根。 ᅟᅟ==[6] 「相」,底本作「相三門」,「三門」二字疑衍。== 初中言分二:一標,二釋。標文可見。二釋,分三:一釋身三相,二釋義四相,三釋意三相。 初中言「壞生命」[7]者,謂煞生相也。言「財物」[8]者,謂偷盜也。言「妻妾」[9]者,謂邪行也。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7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8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8行。== 二明義四相中,言「壞實義」[10]者,謂妄說也。謂由見聞覺知於八種聖虛妄語者,名壞實義。言「善友[1]」[2]者,謂離間他善友故。言「贊美」[3]者,謂粗惡語,不成贊美。言「所為事業」[4]者,謂無義語,不能成就世、出世間諸善事業。壞壞一學與諸相一一相合。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8行。== ᅟᅟ==[1] 「友」,底本作「有友」,據《瑜伽師地論》刪。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8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8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8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8行。== 三明意三濁相中,言「執受他財[5]」[6]者,謂貪濁相也。言「欲令他遭[7]所不愛事」[8]者,謂瞋[9]故也。言「誹謗[10]真實」[11]者,謂邪見也,謂謗[12]世間無真羅漢等。 ᅟᅟ==[5] 「財」,底本作「事財」,據《瑜伽師地論》刪。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9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9行。== ᅟᅟ==[7] 「遭」,底本作「遭事」,據《瑜伽師地論》刪。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0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0行。== ᅟᅟ==[9] 「瞋」,底本作「嗔」,據文意改。以下凡「嗔」作「瞋」處,均改為「瞋」,不出註。== ᅟᅟ==[10] 「謗」,底本作「傍」,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0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0行。== ᅟᅟ==[12] 「謗」,底本作「傍」,據《瑜伽師地論》改。同上。== 第二,明三門。分三:一標,二列名,三釋。標文可見。二列名中,言「作業毀壞」[13]者,身、語七相也,所有善業悉皆毀壞。言「意業毀壞」[14],謂意三相中前二也。「方便毀壞」[1]者,謂邪見也。故三乘加行皆不成就。三解釋,分三:一明身、語七相,二明意濁三相。前二,如論。三,意三相中,分二:一明貪、瞋二相,故論文言:「其次二種」[2]等也。二明邪見,分二:一標,二明邪見過失。標文可見。二過失中,言「惡見故」等者,由惡見故,一無羞恥,二無慈悲,三造諸惡行。並如論[3]。 ᅟᅟ==[1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1行。== ᅟᅟ==[1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1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2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3行。== ᅟᅟ==[3]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4【藏外】,~16行。== 三,明三種。分二:一標,二列名。並如論[4]。 ᅟᅟ==[4]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6【藏外】,~17行。== 四,明三根。分二。標文可見。二釋中,言「自饒益相」[5]者,謂貪也。言「損害他相」[6]者,謂瞋也。言「於他顛倒相」[7]者,謂癡,謂由愚[8]癡故,煞害父母等,祭祠於天,望生天故。故論文言:「於非法而作法想」[9]。言「不應作」[10]等者,害煞人畜祠祀,是不應作法故。言「堅[11]執現行」[12]者,與上二義相合。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7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7【藏外】,~18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8行。== ᅟᅟ==[8] 「愚」,底本作「遇」,據文意改。==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8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9行。== ᅟᅟ==[11] 「堅」,底本作「賢」,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9行。== ᅟᅟ==[1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19行。== 第二,明欲、恚、害三覺門。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不護[1]諸根」[2]者,謂《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三種法,能令有情不能善攝根,謂欲、恚、害覺,未識其義故。此標也。二釋,分二:一明邪種子等三法,二明諸法種子。 ᅟᅟ==[1] 「護」,底本作「獲」,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0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0行。== 初文分三:一列名,二略釋,三廣解。初文分三,一明欲覺種子,故論文言:「依止中邪法種子」[3]也,謂於賴耶[4]識中有諸雜染種子故。二明恚覺種子,故論文言:「不正思惟相」[5]也,謂於違情境所不能正對治故,生恚恨故,熏藏識中。三明害覺種子,故論文言:「於私隱處」[6]等也,謂害前人故,私心隱匿,不形於口故。二,略釋。故論文言:「如是三種當知」[7]等也。三[8],廣解。分四:一明欲尋思,二明恚尋思,三明害尋思,四明白品。初文分二:一標己德,二依不失。初中言「依四處所發生」[9]者,謂於順四法中故發生三覺,謂於利、譽、稱、樂四種也。於衰毀等中不貪慾故,故論文言:「自己利等四種白品」[10]也。謂欲獲得四法故,而起欲覺。二,明依不失中,言「或為不失」[1]者,或求得已令不失故,亦生欲覺。二明恚尋思中,言「於能障彼怨[2]」[3]等者,謂上怨及中怨,故能障修於世、出世善,於三怨中恆生恚故。三明害尋思,分三:一明正義,二徵,三答所以。初中言「於親友品」[4]等者,謂與親友有違諍者,所起害心便輕微故。二徵,可見。三答所以中,言「不生全斷」[5]者,謂若於非親友中有違諍者,或作斷命根之害心故;若是親友,故論文言:「唯有輕微」[6]等也。謂或與苦言及與謫罰等方便門中,令其改悔,故論文言:「訓罰之欲」[7]也。四,明白品,如論[8]。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0【藏外】,~21行。== ᅟᅟ==[4]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 ᅟᅟ==[5] 《瑜伽師地論》原文為「於諸境界取不正相」。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1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2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2行。== ᅟᅟ==[8] 「三」,底本作「四」,據文意改。==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3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4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5行。== ᅟᅟ==[2] 「怨」,底本作「者」,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5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5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中第26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行。== ᅟᅟ==[8]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行。== 第二,明諸法種子。分三:一標,二列名,三解釋。初中言「略有四門」者,此中有問:上言「依止中邪法種子」者,有其幾種?故論答云「略有四種。」[9]二,列名,如論[10]。三,解釋。分四:一明世間種子,故論文言:「謂欲、色、無色[1]繫」[2]也。二明出世種子,故論文言:「能證三乘種」[3]也。三明不清淨種子,故論文言:「欲[4]繫諸行種子」[5]也。四明清淨種子,分三:一標,二列名,三解釋。初二文可見。三解釋中,言「能證三乘」[6]等者,謂三乘行人,因及果位,唯修無漏,故所有種子得名清淨,故論文言:「名出世間[7]淨」[8]也。問:三乘因果名清淨種者,與理無違。色、無色界,何故立爾?答:對欲界中無輕安故,色、無色界立名清淨。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3行。== ᅟᅟ==[10]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4【藏外】,~5行。== ᅟᅟ==[1] 「色」,《瑜伽論地論》作「色界」。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5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5行。==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6行。== ᅟᅟ==[4] 「欲」,《瑜伽論地論》作「欲界」。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8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8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0行。== ᅟᅟ==[7] 「間」,《瑜伽師地論》無。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1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1行。== 第三异門,明三愛等九種三法。分九:一明欲愛、色愛、無色愛三法。分二:一標,二解釋。標文分二,一明過患,二功德。初中言「有漏法因」[9]者,謂三界種子皆名有漏法因。二明功德者,故論文言:「能知能斷」[10]也,謂能修三乘行,為方便故。第二,解釋。分二:一、明欲界愛繫,二、例餘二愛,並如論[11]可知。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2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4行。== ᅟᅟ==[11]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5行。== 第二,明煩惱愛等三愛。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者,一煩惱愛,二有漏生起愛,三壞愛。引經如前。二釋中,言「勝欲發意」[1]等者,謂於勝妙五欲之中,發意悕求故,能招欲界之果,故論文言:「名初煩惱趣」[2];言「勝自體中發意」[3]者,謂由迷[4]真性故,執上二界諸天與為究竟修不動行,生上二界,故論「名第二煩惱趣」[5];言「於邪解脫發意」[6]等者,雖聞有其究竟解脫,不知修行方便故,執雞狗戒等為因求解脫者,終不能出三界之苦敗壞之身,名有漏壞愛。言壞者,雖於邪法無利勤苦,於現在中能壞自身,二壞三乘當來人天及以二乘之果。故論文言:「名第三煩惱趣」[7]。故論文言名第三煩惱趣。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7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7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8行。== ᅟᅟ==[4] 「迷」,底本作「悉」,據文意改。==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8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9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19行。== 第三,明三求。分二:一標,二解釋。初中言「欲為根本」[8]者,佛告諸比丘:有三種有情,欲三種根本故,而造諸業。何等為三?一者欲求,二者有求,三邪梵行求。二,解釋。分三:初言「得勝欲」[9]者,為求欲界果故;二言「得勝自體」[10]者,謂求上二界果故;三邪梵行者,為諸外道求無想天及非想地為解脫故。與上三求,隨次配釋。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0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1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1行。== 第四,明三有。分三:一標,二列名,三解釋。初中言「諸行威勢」[1]者,《阿含經》中佛告[2]諸比丘:有有三種。有情於三界中,攝受自體為業有、中有、异熟有。二,列名,如論[3]。三,解釋。分三:一業有者,故論文言:「牽引威勢[4]也,謂善惡業各有能引自果,各有威勢故,名能引之業。」二、中有者,故論文言:「能得威勢」[5]也,謂中有。中有威勢故,能得欲界及色界現果。故論文言:「正現在前」[6]。「健達縛」者,此云食香,即是中有。三、异熟有者,故論文言:「成滿威勢」[7]也,謂住善中有者,謂欲、色界中,成其人天善果;住不善者,於欲界中,成三惡趣。故云「淨、不淨[8]業异熟」[9]也。無色界中,雖無中有,隨不動業,成彼四蘊,亦名异熟有。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3行。== ᅟᅟ==[2] 「告」,底本作「造」,據文意改。== ᅟᅟ==[3]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3【藏外】,~24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4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4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5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5行。== ᅟᅟ==[8] 「淨」,《瑜伽師地論》作「淨諸」。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行。== ᅟᅟ==[9]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6行。== 第五,明不知三世。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自體差別」[10]者,謂由三世迷因果無知故,於三世中受欲界果;由迷真性無知故,於三世中受上二界五蘊、四蘊果。故論文言:「能生三世自體差別」[11]。二釋,分三:一明過去無知,二明現在無知,三明未來無知。並如論[1]可知。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7【藏外】,~28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7【藏外】,~28行。== ᅟᅟ==[1]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8頁下第28行【藏外】,~349頁上第2行。== 第六,明病、老、死三畏。分四:一標,二果利,三列名,四明觀過。初中言「未究竟聖」[2]等者,佛告比丘:有三種法能令三乘未究竟聖共諸异生災患。何等為三?為老、病、死。言「未究竟」者,謂未證無餘涅槃以[3]來,皆生、老、病、死故。二明果利中,言「厭怖」[4]者,若有能於老、病、死中,能生厭怖修聖道者,故論文言:「速當[5]斷除三種驕逸」[6]。言「三驕逸」者,一無病想,二起少年想,三起長壽想。若能不起此三種想,便能修行三乘諸行,故論文言:「修習現法涅槃方便」[7]。三,列名。分三:一無病衰退,謂由無學已下皆有四百四病,故衰退無病,所以云瘡[序-予+幾]阿羅漢也。二少年衰退者,謂髮白面皺等,能退少年之相。三壽命衰退者,謂由壽盡,故所修善惡及三乘行悉皆失。故《無常經》云[8]:「有三[9]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1],是[2]不稱意。何者為三?謂[3]老、病、死。」[4]四明觀過中,言「其有智者」[5]等者,謂三乘人行勸諸行人有智之人,應觀未來老病死,修對持行。故論文言:「定當隨逐[6]」[7],故經云:「老病死苦恆隨逐[8]」等也。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行。== ᅟᅟ==[3] 「以」,底本作「已」,據文意改。以下凡「已」作「以」處,均改為「以」,不出註。==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3行。== ᅟᅟ==[5] 「速當」,《瑜伽師地論》作「當速」。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3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3【藏外】,~4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4行。== ᅟᅟ==[8] 「云」,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9] 「三」,《大正藏》本《無常經》作「三種」。參見《大正藏》第17卷第745頁下第16行。== ᅟᅟ==[1] 「光澤」,底本作「先擇」,據《大正藏》本《無常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7卷第745頁下第17行。== ᅟᅟ==[2] 「是」,《大正藏》本《無常經》作「是不可念,是」。參見《大正藏》第17卷第745頁下第17行。== ᅟᅟ==[3] 「謂」,底本作「為」,據《大正藏》本《無常經》改。參見《大正藏》第17卷第745頁下第18行。== ᅟᅟ==[4]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17卷第745頁下第16【藏外】,~18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5行。== ᅟᅟ==[6] 「逐」,底本作「遂」,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6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6行。== ᅟᅟ==[8] 「逐」,底本作「遂」,據文意改。== 第七,明三受。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身分差別」[9]者,謂五趣有情所受苦樂有差別故。言「能急繫縛」[10]者,謂於樂受貪和合故,於苦受中貪遠離故,於平等受亦希望故。瞋、癡準此。由此三種,故論文言:「能急繫縛」等也。二釋,分三。一、明樂受,故論文言:「能饒益」[11]也,謂順情益根故。二、明能苦受,故論文言:「能損害」[12]也,謂損根違情也。三、捨受,故論文言:「平等二種俱離」[13],謂非損益故。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7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7【藏外】,~8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8行。== ᅟᅟ==[1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9行。== ᅟᅟ==[1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9行。== 第八,明三苦。分三:一標,二列名,三解釋。初中言「三處所生」[1]等者,謂《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2]有三處所生諸苦等。何等為三?苦苦、變為苦、行苦。二,列名中,言「合會所生苦」[3]者,謂若怨家現前之時生其苦故。言「乖離」[4]者,謂變苦也。言「平等相續」[5]者,謂行苦也。三釋中,分三:一釋苦苦,故論文言:「初由損害和合為由」[6],損根違[7]情之境現前故。二明變苦,故論文言:「二由饒益位[8]變壞故」[9],謂益根順情境[10]離別之時也。三明行苦,分二:一明正義,二明聖見。初中言「於一切位」[11]等者,謂三界五趣五蘊之身,念念相續生諸苦故,如有遷變。二明聖見中,言「唯眾聖賢[12]」[13]等者,此中有問:如是微細行苦之相,誰[14]能知也?故論答云:唯眾聖等也。謂三乘聖人有學、無學,以聖慧[1]眼,方能了知五蘊諸行唯是其苦,故《俱舍[2]釋頌》云:「掌中置一毫,眾人不能覺,若有於眼中,即生於苦惱。諸聖猶如眼,凡夫猶如掌,不了行苦毛。」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0行。== ᅟᅟ==[2] 「有」,當作「又」。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9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0【藏外】,~11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1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1行。==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1【藏外】,~12行。== ᅟᅟ==[7] 「違」,底本作「為」,據文意改。== ᅟᅟ==[8] 「位」,底本作「為」,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2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2行。== ᅟᅟ==[10] 「境」,底本作「竟」,據文意改。==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3行。== ᅟᅟ==[12] 「聖賢」,《瑜伽師地論》作「賢聖」。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4行。== ᅟᅟ==[1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3【藏外】,~14行。== ᅟᅟ==[14] 「誰」,底本此字不清,疑作「誰」。== ᅟᅟ==[1] 「慧」,底本作「惠」,據文意改。以下凡「惠」作「慧」處,均改為「慧」,不出註。== ᅟᅟ==[2] 「舍」,底本作「捨」,據文意改。== 第九,明三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預流果支」[3]者,謂因也。二釋,分三:一明大驕,二明相似驕,三明劣[4]驕。並如論[5]。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5【藏外】,~16行。== ᅟᅟ==[4] 「劣」,底本作「升」,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9行。== ᅟᅟ==[5]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16【藏外】,~19行。== 第四异門,明三世等十種三法,分十。 一明三世,分二:一標,二釋。標文可見。二釋,分三:一明過去種子,二明未來種子,三明現在種子。並如論[6]可知。 ᅟᅟ==[6] 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0【藏外】,~21行。== 第二,明三種言說依[7]處,分二:一標,二釋。標文可見。二釋分三,故論文言:「謂去、來、今[8]。」[9] ᅟᅟ==[7] 「依」,底本作「於」,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2行。== ᅟᅟ==[8] 「今」,底本作「令」,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2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2行。== 第三,明三種色。分三:一標,二列名,三解釋。初文可見。二列名中,言「安立」[1]者,以上顯、形、作用三色,一一相合。三解釋,分三:一明顯色,故論文言:「眼識所取[2]」[3]也;二明形色中,言「自處所」[4]等者,謂五根四塵各守自界,復能障礙餘色[5],謂如眼根性是形色,但守自界,餘耳識等皆不生故。故論文言:「障礙餘色行住」[6]。言「總有十種」者,謂若眼所觀色為顯色者,則有九種;若兼眼色,故論文言:「當知一切」[7]等也。三明作用色中,言「及定地色」[8]者,謂觀行者於修行定中所變色境,名定地色。言「淨定」[9]者,謂除外道諸邪定故。言「是內化心境界」[10]者,此中有問:此定地色從何如有?故論答云:「當知是內」[11]等也,謂從定心所化現故。言「亦是未滿」[12]者,此定地色但是小聖定心變故,不同菩薩及與諸佛圓滿定果所變定果,令諸有情皆得受用。此唯定變,暫見還無,故論文言:「亦是未滿變化心果」[13]。若論無表,通於善惡。此獨定,故遍說也。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3行。== ᅟᅟ==[2] 「取」,底本作「趣」,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3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3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4行。== ᅟᅟ==[5] 「色」,底本作「釋」,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4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4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5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5【藏外】,~26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6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7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7行。== ᅟᅟ==[1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7行。== ᅟᅟ==[1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7行。== 第四,明三種心。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所隨逐[1]心」[2]者,此亦《阿含經》中佛告比丘:有三種心,為諸煩惱之所隨逐[3]。何等為三?一有如瘡心,二如電光心,三如金剛心。二釋,分三:一釋有瘡心,故論文言:「諸异生心」[4],謂諸异生所有心量,從煩惱瘡之所起故。令諸有情受諸苦惱,名之為瘡。二,如電光心者,故論文言:「未滿學心」[5],謂三乘人見修位中,雖能離諸粗相煩惱,然有修道本地諸惑數數現行;亟修加行,數改轉故,能取上定,故曰電光。三,言金剛心者,故論文言:「已滿學心」[6],謂阿羅漢最後學邊定,名曰金剛,從此心後更無所斷故也。 ᅟᅟ==[1] 「逐」,底本作「遂 」,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8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8行。== ᅟᅟ==[3] 「逐」,底本作「遂」,據文意改。==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8【藏外】,~29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9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9行。== 第五,明三種聽法人。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人[7]」者,一如覆器人,二如漏器人,三待慧人。二釋,分三:一明覆器人,故論文言:「於法、於義不能受持」[8]。二明如漏器人,故論文言:「唯能領受」[9]等也。三明如待智人,故論文言:「能受持」[1]也。 ᅟᅟ==[7] 「三種人」,《瑜伽師地論》作「三種聽聞法者」。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上第29行~中第1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藏外】,~2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行。== 第六,明三種行。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是修行」[2]等者,此亦《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三種法,是修行者觀身語意無常性觀,趣入上首」[3]。何等為三?一身行觀,二語行觀,三意行觀。彼但列名,未釋其義,故此標也。二釋,分三:一釋身行,故論文言:「入出息」[4]也,謂依入出息故,造作身行。能觀此行是無常性者,乃能趣入三乘涅槃。二明語行,故論文言謂「尋伺」[5]也。由尋伺故,方發語言。由彼行人觀此語行是無常性,故能趣入三乘涅槃。三明意行,故論文言謂「想思」[6]也。由想及思,發起意行。此亦應觀是無常性,方能趣入三乘涅槃。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藏外】,~3行。== ᅟᅟ==[3] 引文參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2【藏外】,~3行。== ᅟᅟ==[4] 引文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3【藏外】,~4行。== ᅟᅟ==[5] 引文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4行。== ᅟᅟ==[6] 引文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4行。== 第七,明三種上座[7]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應受敬養」[8]者,謂《阿含經》中佛告大眾:我世有三種上座為尊勝,故應受人天恭敬供養。何等為三?一言說上座,二種姓上座,三法爾上座。二釋,分三:一明言說,故論文言:「年齒增上」[9]謂若在家,要須年歲大者先受利養,如祖父等;若出家,須依年臘高者應先受恭敬供養。二明種姓上座,故論文言:「族姓增上」[1]也。此唯俗說,謂王種等先應受世間利養故。三明法爾上座,故論文言:「功德增上」[2]也,謂內法中,出家在家,但取多聞戒德所證增高者,應先受恭敬利養故。 ᅟᅟ==[7] 「座」,底本作「坐」,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8] 引文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4【藏外】,~5行。== ᅟᅟ==[9] 引文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5行。== ᅟᅟ==[1] 引文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5行。== ᅟᅟ==[2] 引文見《瑜伽師地論》第30卷第349頁中第5【藏外】,~6行。== 第八,明三聚。分三:一標,二列名,三解釋。初中言「三種住定、不定因」[3]者,此亦《阿含經》中佛告大眾言:五趣有情種姓,雖有無量而以三聚因,悉皆攝盡。何等為三?一者惡趣定因,二者善趣及涅槃定因,三者不定因。二列名,如論。三釋,分二:一明惡趣定因,故論文言「謂無間業」[4],若有造作煞父、害母、煞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業者,隨上中下,必定墮於三惡趣故。二明善趣及涅槃定因,故論文言[5]:「無漏有為法」[6]也,謂若修三乘無漏道者,定趣涅槃;修有為十善及不動業者,定生人天。三明不定因,故論文言:「謂所餘法」[7],謂若不定種姓之人隨遇善惡知[8]識,臨時轉變故。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6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7行。== ᅟᅟ==[5] 「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8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8行。== ᅟᅟ==[8] 「知」,底本作「之」,據文意改。== 第九,明三舉。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為令聖法得久住」[9]等者,謂《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我法之中,有三種法,為令聖教得久住故,同梵行者輾轉舉罪。何等為三?謂見、聞、疑。二釋,分三:一明見舉,故論文言:「謂現見身語」[1]等也。二明聞舉,故論云「從他聞」[2]也。三明疑舉,故論文言:「以餘相比度」[3]也,謂雖不見聞,以自意業比度他行來出入,疑犯其罪。 ᅟᅟ==[9]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9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0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0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1行。== 第十,明三不護。分二:一標,二釋。初文同前。二、釋意趣,分二:一折伏外道,二令彼生信。初中言「為顯外道」[4]等者,謂[5]諸外道亦稱是一切智人,故如來說我有三不護德:一者不護身業,謂無量劫來,因位之時已離身三惡故。二不護語[6]業,三不護意業。由於因中已遠離故,任運不起三種惡行,非要功用作意制伏,非是自恃己德,意為摧伏諸外道故[7]。故《根本部律》云:昔在[8]王舍[9]城中,有一[10]居士見諸外道自稱為一切智人,生疑,故請外道師富蘭那.迦[11]葉師及門徒,家中供養,欲以驗之。遂取彼鉢盛粳米飲,以羹覆之。是時,迦葉受鉢羹已[12],學佛微笑。弟子問之,師便答言:我見恆河側有二獼猴,行於[1]非法,故我笑之。時彼居士便說偈言:見遠不見近,以羹覆米飲,上自不能見,何名一切智。彼外道師自恥,遂發邪願而起出外。鉢羹墮地,外道蹋之,遂便[2]倒[3]地,眾皆笑之。初妄說獼猴者,是語業失;發邪願者,是意業失;仰倒[4]地者,身業失也。廣說如律所明。二明令生信,如論[5]。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2行。== ᅟᅟ==[5] 新1009號自此始。乙本自此始。== ᅟᅟ==[6] 「語」,底本作「五」,據乙本改。== ᅟᅟ==[7] 「故」,乙本作「故根」。== ᅟᅟ==[8] 「在」,乙本作「在世」。== ᅟᅟ==[9] 「舍」,乙本作「捨」。== ᅟᅟ==[10] 「一」,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11] 「迦」,乙本作「加」。== ᅟᅟ==[12] 「已」,底、乙本作「以」,據文意改。== ᅟᅟ==[1] 「於」,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2] 「便」,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3] 「倒」,底、本乙本均作「對」,據文意改。== ᅟᅟ==[4] 「倒」,底、本乙本均作「對」,據文意改。== ᅟᅟ==[5] 乙本至此結束。== 第五,明火等諸三法,分十。初明三火,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邪執所生大火」[6]等者,《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三種邪執所生大火,能起有情燒惱之苦。何等為三?一貪火,二瞋火,三癡火。二釋,分三:一釋貪火,二釋瞋火[7],三釋癡火。故論文言:「貪愛、憂愁、顛倒熱惱。」[8]言顛倒者,為由迷[9]真性及因果故。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5行。== ᅟᅟ==[7] 「火」,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8]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6行。== ᅟᅟ==[9] 「迷」,底本作「悉」,據文意改。== 第二,明三種假立火。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為[10]化樂福」[11]等者,世尊為化事火梵志。故《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我法之中,亦有三種事火之法,若樂生於人天福樂者,應當事之。何等為三?一明永事火,二明相囑火,三明功德火。二釋,分三:一明相[1]永事火者,故論文言謂「父母」[2]也。若有依父母恩田之中。如事火婆羅門,於資具、飲食等情繫給侍者,能生天上,故論文言:「雖實非火,假立火名」[3]。下二文,皆准此釋。二明相囑火,故論文言為「妻子」[4]也。三明功德火,故論文言:「真實應供」[5]等,為三乘有學、無學及諸凡僧修三乘行者中,若有永事,能得生天人中故。 ᅟᅟ==[10] 「為」,底本作「樂」,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7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7行。== ᅟᅟ==[1] 「相」,疑衍。==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8【藏外】,~19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8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9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19行。== 第三,明三福事。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為[6]諸樂欲」[7]等者,引經如前。言三種法為施[8]、戒、修所引福也。二釋,分三:一施所引福,故論文言:「得大財富」[9]。二明戒所引福,故論文言:「得住善趣」[10]三、修所引福,故論文言:「遠離苦受」[11]等也,謂修定故,得生色、無色界;若修無漏定者,能得三乘涅槃。此二皆離苦受所惱,故論文言:「一向無有」[12]等也。言「一向」者,謂色、無色界及涅槃界一向唯有樂受,故云「無有惱害」[1]等也。 ᅟᅟ==[6] 「為」,底本作「謂」,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0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0行。== ᅟᅟ==[8] 「施」,底本作「放」,據文意改。==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1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1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2行。== ᅟᅟ==[1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2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2行。== 第四,明三種欲生。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2]者,謂現前住欲、自化住欲、他化欲。故論文言:「劣、中、勝」[3]也。言「觀待諸欲」[4]等者,謂觀上地欲勝故,見下為劣,中亦准知。二釋,分三:一明現前住欲,故論文言:「多用功力」[5]等也,為欲界人及四空居天以來所受五欲,要起心量禜為方得相應。故論文言:「謂[6]現前住」[7]等也。二明自化欲,故論文言:「少用功力」[8]等也,為心念之所伺,五欲便現前故,故云「依心諸欲」[9]也。三明他化欲,故論文言:「極少功力」[10]等也,謂此天中,不假起心,但受餘天所化五欲,亦名依心欲也。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3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3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4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4行。== ᅟᅟ==[6] 「謂」,底本作「為」,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5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5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5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5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6行。== 第五,明三種樂生。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樂生」者,謂離生、定生、離喜樂也。言「劣、中、勝」[11]者,以上三乘隨次而配。二釋,分三:一明離生樂,故論文言:「有尋伺喜」[1]。二明定生樂,故論文言:「無尋伺喜」[2]。三明離喜樂。初無苦受故,二無憂受故,三無喜受故,第四靜慮唯有捨壽,故此不明。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8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8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8行。== 第六,明三種慧。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慧」者,引經同前。言「覺悟所知」[3]者,謂聲聞以聞、思、修故能知四諦,若是緣覺能知順流、逆[4]流,菩薩種姓能了二諦。故論文言:「能令三乘出離眾苦」[5]也。何等為三?為聞、思、修。二釋,分三:一明聞慧,故論文言:「從他聞音」[6]。言「種類」[7]者,謂三乘種類也。二明思慧,故論文言:「內正思惟種類」[8]也。三明修慧,故論文言:「長時修習」[9]也。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9行。== ᅟᅟ==[4] 「逆」,底本作「送」,據文意改。==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中第29行【藏外】,~下第1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行。== 第七,明三種名。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覺悟」[10]者,謂《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三種名,遍攝凡聖諸名皆盡。何等為三?一者非學非無學名,二者有學名,三者無學名。二釋,分三:一俱縛,二不具縛,三全無縛。以上三名,隨次配釋。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行。== 第八,明三根。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所應作事」[1]等者,此亦《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我法之中,有三種所應作事等。何等為三?一未知當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言「信等」[2]者,謂信等五根及十一善法。二釋,分三:一明未知當知根,故論文言:「永斷見道所斷」[3]等也。二明已知根,故論文言:「永斷修道所斷」[4]等也。三明具知根,故論文言[5]:「證得阿羅漢已,現法樂住」[6]也。此中雖於小乘而立三根,義通大乘說者,應知。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4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5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5【藏外】,~6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6【藏外】,~7行。== ᅟᅟ==[5] 「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8行。== 第九,明三種眼。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列名同前。二釋,同前。一明肉眼,故論文言:「能照顯[7]露」[8]等也。二明天眼,故論文言:「能照顯、不顯」[9]等也。三明慧眼,故論文言:「能照一切種」[10]。前於眼耳,此於意根,故論文言:「若色、非色」[11]等也。 ᅟᅟ==[7] 「顯」,底本作「現」,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0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0行。== ᅟᅟ==[9]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1行。== ᅟᅟ==[10]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2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2行。== 第十,明三甲冑。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有三法能害現行」[12]等者,《阿含經》中佛告比丘:「有三種法,能害現行煩惱怨敵。」[1]一聞甲冑,二遠離甲冑,三修甲冑。二釋,分三:一明聞甲冑,故論文言:「信[2]順善友」[3],為從善知識所,隨聞三乘之法,憶持不忘,故名信順。二明遠離[4]甲冑,故論文言:「不與在家、出家」[5]等也,謂住空閒等。三明修甲冑,故論文言:「內正作意」[6]等也。言「真實道理」[7]者,四諦、三乘、十二緣門等也。 ᅟᅟ==[1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3行。==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3行。== ᅟᅟ==[2] 「信」,底本作「隨」,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4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4行。== ᅟᅟ==[4] 「遠離」,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4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5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5行。== 第六异門,明三種學等十種三法。分十,如論。 一明三學,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正教誡等方便」[8]者,謂引經同前。言「三種教誡」者,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與輾轉證後[9]所證及得涅槃,一一相合。初依見道,次[10]依修道,後依無學道,隨次配釋。二釋,分三:一明增上戒學,故論文言:「於尸羅正教誡方便」[11]也。二明增上心學,故論文言:「於心[12]住正教誡方便」[1]言「住心」者,謂九種心,如下《聲聞地》明。三明增上慧學,故論文言:「於覺悟所知」[2]等也。謂由慧故,能了三乘行,能了四諦、十二緣起、二諦等道理故。 ᅟᅟ==[8]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6行。== ᅟᅟ==[9] 「後」,《瑜伽師地論》作「後後」。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6行。== ᅟᅟ==[10] 「次」,底本作「此」,據文意改。==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7行。== ᅟᅟ==[12] 「心」,底本無,據《瑜伽師地論》補。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7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7【藏外】,~18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8行。== 二,明三修。分二:標文準前。二釋,為三:一明修戒,二明修慧心,三明修慧。前明教誡之法,故立三學;此依修學之人,立其三修,故有差別,名數是一。故論文言:「如正教誡方便」[3]也。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19行。== 第三,明三種住。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言三種住者,謂聖、天住、梵住也。二釋,分三:一明聖住,故論文言:「空無願」[4]等也。二明天住,故論文言謂「四靜慮」[5]。三明梵住,故論文言:「四無量」[6]也。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1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2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2行。== 第四,明三等持。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心一境性」[7]者,一有尋有伺,二無尋唯伺,三無尋無伺,引經同前。二釋,分三:一明有尋有伺,故論文言:「於意言中」[8]等也。二明無尋唯伺,故論文言:「意言無間」[9]等也,謂有求上地想故。三明無尋無伺,故論文言:「超度意言」[10]等也。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4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4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4【藏外】,~25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5行。== 第五,明三神變。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神變」者,一神通神變,二總說神變,三教誡神變,於[1]惡邪妄計處及中庸、正定聚,隨次配釋。言「引入聖教」[2]者,謂正定聚也。二釋,分三:一明神通神變,故論文言:「現己所有」[3]等也,謂現神通雙隻有餘。或雙現,便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若隻現時,隨但現一。二明總說神變,故論文言:「於他所有染淨諸行」[4]等。謂具他心智者,若中用所化有情來現前時,便說前人心所思事,染即令止,淨即令修。故論文言:「遮止開許」[5]也。前人問以即現,當歸仰受其教也。三明教誡神變,故論文言:「宣說妙法」[6]等也。謂說三乘正行而教誡故。言「正教」者,謂教授心地法門。言「誡」者,謂理威儀等也。 ᅟᅟ==[1] 「於」,底本作「與」,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7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8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8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9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9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49頁下第29行【藏外】,~350頁上第1行。== 第六,明三種淨。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淨」[7]者,謂淨身、語、意三業也。引經同前。二釋,分三:一明身業淨,二義業淨,三明意業淨。為欲對治四河沐浴邪謗外道,故論文言:「建立此三第一義淨」[8]。言「不淨處生」[9],謂由三業淨故,不生三惡趣不淨處,故名「超越因」[1]。 ᅟᅟ==[7]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3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4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4行。== 第七,明三種牟尼。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三種牟尼」[2]者,謂對治[3]寂默外道。故《阿含經》說:三真實牟尼,能寂身、語、意三業故。二釋,分三:一釋身,二釋語,三釋意。故論文言:「即是聖所[4]愛戒所攝身、語及無漏心」[5]。又,牟尼者,此云止也,能止三業故。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4行。== ᅟᅟ==[3] 「治」,底本作「持」,據文意改。== ᅟᅟ==[4] 「聖所」,底本作「所聖」,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7行。==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7【藏外】,~8行。== 第八,明三種增上。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又有三法」[6]等者,引經同前。言「三法」者,何等為三?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言「處遠離」[7]者[8],謂處三乘之行人也。二釋,分三:一明世增上,故論文言:「謂[9]由他所誹毀、自所誹毀,退失大利」[10]。與上三文隨次配釋,故論文言:「增上力故,所起愧慚[11]及與愛敬[12]」[13]也。言「愛敬」者,謂能思惟,若造惡業,法爾皆墮惡趣之中。由此緣故,不造諸惡,愛敬善法。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8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9行。== ᅟᅟ==[8] 「者」,底本作「者者」,據文意刪。== ᅟᅟ==[9] 「謂」,底本作「為」,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9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9【藏外】,~10行。== ᅟᅟ==[11] 「慚」,底本作「暫」,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1行。== ᅟᅟ==[12] 「敬」,底本作「境」,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1行。以下「愛敬」之「敬」,均同。== ᅟᅟ==[1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0【藏外】,~11行。== 第九,明三種無常。分二:一、標。二釋,分三:初中言「三最勝」[1]者,一智無上,二見無上,三解脫無上。故論文言:「依[2]道及果」[3]等也,謂智、見依道,解脫依道,果建立故。二釋,分二:一明三[4]無上,二明三法次第。初又分三:一明智無上,故論文言:「謂無常智」[5]等也。二明見無上,故論文言:「樂速通等四種行迹」[6],謂先通後道,先道後通,通道俱[7]遲,通道俱速。如是四義,《聲聞地》中當廣解釋。三明解脫無上,有四:一世間解脫,謂色、無色界定;二出世有學解脫,謂出世學人;三無學時解脫,謂無學聖人解善知識四緣故;四不動心解脫,謂阿羅漢向以去,次等皆是羅漢因位之名,不於中不勤。最勝故,名無上;若依餘論,更有不退及煞法等眾多之名。此但略舉,如《聲聞地》中當說。二明三法次第中,言「修觀行」[8]等者,此中有問:何故經中先列其智,次[9]見,後解脫者?故論答云:「先得其智」[1]等也。 ᅟᅟ==[1]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2行。== ᅟᅟ==[2] 「依」,底本作「於」,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1行。== ᅟᅟ==[3]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1行。== ᅟᅟ==[4] 「三」,底本作「二」,據文意改。==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2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3行。== ᅟᅟ==[7] 「俱」,底本作「具」,據文意改。==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4【藏外】,~15行。== ᅟᅟ==[9] 「次」,底本作「此」,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5行。== 第十,明有學三明。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為顯依[2]前後中際、斷常二邊」[3]等者,謂顯前際斷常邪執故,立宿住明;謂顯中際二邪執故,立漏盡明;謂顯後際二邪執故,立死生現前智明。二釋,分三,故論文言:「建立三明」[4]也。釋義可知。 ᅟᅟ==[2] 「依」,《瑜伽師地論》作「於」。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7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7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18【藏外】,~19行。== 第四,增門。分二:一明生起,二明解釋。初文可見。二解釋,分五:第一明四念住等十一種四法,乃至第五門四種人等六種四法,如論。 初門,明四念住等十一種四法,分十一。 一,明四念住。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能攝一切」[5]等者,《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四種法,能攝一切所知及智。」[6]何等為四?為身、受、心、法。言所知者,謂身等四法是諸行人所緣境故。言及智者,謂行人能緣知智,即聞、思、修三慧也。智即是慧,故無差別,故論文言:「能攝一切」。二釋,分二:一明身念住,故論文言:「為[7]身及聞、思、修」[8]等也,謂三乘行人,或於聞慧,於身不淨相等,或於思、修,故論文言:「以為依止」[1]也。言境慧者,緣身是境,聞、思、修是慧,所、能合說,故云境慧也。二,例餘受等三法,故論文言:「如身及緣身」[2]等。如論可知。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0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0行。== ᅟᅟ==[7] 「為」,《瑜伽師地論》作「謂」。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0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0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1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1【藏外】,~22行。== 第二,明四縛。分三:一標,二列名,三解釋、對治。初中引經同前。二列名,可知。三解釋,分二:初釋四縛,二對治。初中分四:一明身縛,故論文言:「當知[3]身」[4]等也,謂迷[5]執此身為堅住故,縛在三界生死住上故。二明受縛,故論文言:「於受由內」[6]等也,謂由領受苦樂等故,久處生死。三明心縛,故論文言:「於色等境界」[7]等也,謂於色等六塵境中,心了別故,起貪、瞋、癡,由此縛在三界住上。四明法縛,故論文言:「即於所說」[8]等也,謂於身、受、心中,三法中不能了知無我故,起貪、瞋、癡及隨煩惱。故論文言:「小大[9]煩惱」[10]等也。二,明對治。故論文言:「對治如是四種」[11]等也。 ᅟᅟ==[3] 「知」,《瑜伽師地論》作「知心於」。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4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4行。== ᅟᅟ==[5] 「迷」,底本此字似作「悉」,據文意正作「迷」。==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5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5【藏外】,~26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6行。== ᅟᅟ==[9] 「小大」,《瑜伽師地論》作「大小」。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7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7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7【藏外】,~28行。== 第三,明四正斷。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觀察過患」[1]等者,謂《增一阿含經》中佛告諸比丘:有四種法而能觀察生死過患及與[2]對治以為依止。何等為四?為四斷行也。二釋,分四:一明未生惡法不生斷行,故論文言:「能斷現行諸不善法」[3]。二明惡不善法已生斷行,故論文言:「及斷彼繫」[4]。三明善法未生令生斷行,故論文言:「令[5]得善法」[6]。四明善法已生增廣斷行,故論文言:「及能增長」[7]也。前二過患,後二對治,故先標云:「欲勤為先」[8]等也。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9行。== ᅟᅟ==[2] 「與」,底本作「以」,據文意及《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9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9行【藏外】,~中第1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行。== ᅟᅟ==[5] 「令」,《瑜伽師地論》作「能」。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藏外】,~2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上第28【藏外】,~29行。== 第四,明四[9]神足。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方便」[10]者,因義。謂若成就六通者,要修欲等四法以為加行,方能如意明六通故。故論文言:「能生長門」[11]為[12]六神通從此生故,三乘聖人於中游履。如人有足能涉遠路,此亦如是,故名神足。二釋,分四:一明欲等對持神足,故論文言:「樂出離欲」[1]。二明精進等持神足,故論文言:「受持」[2]等也。言「受」者,從師所受三乘教法也。「持」,為住持所受語法。執文名「讀」,背文名「誦」。悔先非法故名「悔過」;能如上者,名「越精進勤」。三明心等持神足,故論文言:「能取賢善定相之心」[3],即此賢善定也。四明四伺察等持神足,故論文言:「住空閑處」[4]等也。 ᅟᅟ==[9] 「四」,底本無,據本文體例補。==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藏外】,~3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3行。== ᅟᅟ==[12] 「為」,疑作「謂」。==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3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4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4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5行。== 第五,明四靜慮。分二:一標,引經同前。二釋,分四,並如論。 第六,明四諦。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所知真[5]實」[6]者,謂苦諦,真實是苦等也。二釋,分二:一明功利,二明辯相。初中言「若能了知」[7]者,謂見道位也,謂能了知四諦之下分別惑,故能得預流見道之果。言「善了知者」[8],謂修道也,謂善了知俱[9]生惑[10],故能得一來及無學果。故論文言:「能斷見、修」[11]等也。二,辯相。分四:一明苦諦,故論文言:「染污品果」[1]。二明集諦,故論文言:「彼品因」[2]也。三明滅諦,故論文言:「清淨品果」[3]。四明道諦,故論文言:「彼品因」[4]也。 ᅟᅟ==[5] 「真」,底本無,據《瑜伽師地論》補。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8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8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9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9【藏外】,~10行。== ᅟᅟ==[9] 「俱」,底本作「具」,據文意改。== ᅟᅟ==[10]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0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0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1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1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1【藏外】,~12行。== 第七,明四種想[5]。分二:一標,二釋。初中[6]引經同前。言四種想者,謂小、大、無量、無所有想也。非非想中心蒙昧故,不立為想[7]。為此四相導[8]引有情生於四處。言「戲論縛[9]」[10]者,謂分別也,由有小、大等諸分別故。二釋,分四:一明小想[11],故論文言:「於小欲中想[12]為先」[13]等。由於五欲中起貪愛想為先,故生欲界中。二明大想,故論文言:「於大色中」[14]等也。謂厭欲,欲修上界定,生彼中時,身量及心悉皆大故。三明無量想,故論文言:「無量空識」[15]等也。四明無所有處想[16],如論。 ᅟᅟ==[5]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6] 「中」,底本作「中言」,據文意刪。== ᅟᅟ==[7]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8] 「導」,底本作「道」,據文意改。== ᅟᅟ==[9] 「縛」,底本作「傳」,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2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2行。== ᅟᅟ==[11]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12]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1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2【藏外】,~13行。== ᅟᅟ==[1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3行。== ᅟᅟ==[1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14行。== ᅟᅟ==[16]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第八,明四無量。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言「恚」者,謂對慈也;「害」者,對悲;「不樂」對喜,「貪」對於捨。言「善修習」等者,已上四文一一相合。二釋分四,如論可知。 第九,明四無色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1]引經同前。言「遠分」者,若此次定成就之時,遠於欲欲及色欲故。二釋分四,如前已明。 ᅟᅟ==[1] 「中」,底本作「中言」,據文意刪。== 第十,明[2]四聖種姓。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為令解脫」[3]等者,引經同前。言「聖解脫」者,若能修行此四勝行,三乘解脫必能成就。故論文言:「欲勝任持法」[4]等也。何等為四?一斷衣服愛,二斷飲食愛,三斷[5]臥具愛,四斷煩惱愛。一明斷衣服愛,謂為衣服,故論文言:「為衣服」[6]。二[7]明斷飲食,三明斷臥具,如論。言「少有所求」[8]等者,與上三文一一相合。四明斷煩惱,有五句,謂「時無虛度」[9]等。若具此五,能斷煩惱。 ᅟᅟ==[2] 「明」,底本無,據本文體例補。==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0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1行。== ᅟᅟ==[5] 「斷」,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1【藏外】,~22行。== ᅟᅟ==[7] 「二」,底本作「四」,據文意改。==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2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2【藏外】,~23行。== 第十一,明四種斷結。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修習道果」[10]者,「道」謂聖道,「果」謂有學、無學。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斷見道結,二斷修道結,三斷下分結,四斷上分結。二釋,分四:一明見所斷結,謂斷一百一十二結也。二明修所斷,故論文言:「斷下分結上、中品」[1]也。謂欲界修道煩惱分為九品,斷上三品及中三品,成一來果;斷九品盡,成不還果故。若依番本,皆在斷下分結。無餘斷中,義亦無妨。三明斷下分結,故論文言:「即此無餘斷」[2]也,謂三界修道,五下分結盡,成不還果。義與番本[3]相當,謂最上、中二品盡,名無餘斷故。言「五下分結」者,謂欲、欲害心、身見、戒禁取、疑,此五亦通見道。四明斷分結,故論文言:「無餘斷」[4]也,謂阿羅漢斷三界見、修盡故。言「五分結」者,一色貪,二無色貪,三掉,四我慢,五無明。此五亦通見、修二斷。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4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5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5【藏外】,~26行。== ᅟᅟ==[3] 「本」,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6行。== 第二門,明四種淨信等四法,分十種。 一、明四種不壞淨信。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以[5]預流支[6]」[7]者,謂此四法能與以預流如為因故。言「佛聖教」[8]者,前之三法;言「善趣中」[9]者,為第四法,淨戒不壞生善趣故。言「畢竟不動」[1]者,與佛等四法一一相合。言四法者,一佛,二法,三僧,四戒。二釋,分三:一明正義,二明差別,三明勝利。初中分二:一明依佛所生淨信,二例餘。初中言「大師」者,謂依佛所生淨信心。從[2]有邪魔[3]諸外道等,言佛所說非真實者,雖不能通前所立難,然自心中信佛具於一切智,故名「無動心淨」[4]。言「真覺」[5]者,謂諸佛言自覺、覺他故。二例餘中,言「如於大師所」[6]等者,謂如於佛所起淨信心不動搖,於法、僧、戒亦能如是者,方名淨信諸餘,以論不能壞故。言「於所證法[7]為所證法修證行者」[8],以法、僧、戒隨次釋之。二明差別中,言「如是三種」[9]等者,此中有問:四淨信中,何者淨心?何者淨色?故論答云「如是三種」等也,為佛、法、僧能淨於心。如淨水珠,能清濁水。戒清淨者,有表、無表,皆依色立。故論文言:「名色清淨」[10]。言「聖所愛戒」[11]者,此亦通難。為有難言:為求人天及外道亦受禁戒。此戒淨者,取於何等?故論答云:「聖所愛戒所攝受[1]故」[2],為求三乘而受三聚律儀戒者,三乘聖人之所愛故。若為此故受三聚者,必定三乘有學、無學聖位所攝。故論文言:「所攝受[3]故」。三明勝利中,言「前之三種」[4]等者,謂依佛、法、僧有淨信者,諸佛聖教久住於世,諸天魔等不能動搖。若於淨戒信不壞者,必生三界人天趣[5]中,諸餘雜業不能搖動。若無漏心受三聚界,於三乘中,隨求何者,皆能成就。故論文言:「最後一種」[6]等也。 ᅟᅟ==[5] 「以」,《瑜伽師地論》作「證」。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7行。== ᅟᅟ==[6] 「支」,底本作「之」,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7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7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7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8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8行。== ᅟᅟ==[2] 「從」,疑作「縱」。== ᅟᅟ==[3] 「魔」,底本作「摩」,據文意改。==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9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8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9行。== ᅟᅟ==[7] 「法」,《瑜伽師地論》作「法及」。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9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中第29行【藏外】,~下第1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行。== ᅟᅟ==[1] 「受」,《瑜伽師地論》無。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藏外】,~3行。== ᅟᅟ==[3] 「受」,《瑜伽師地論》無。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3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3行。== ᅟᅟ==[5] 「趣」,底本作「取」,據文意改。==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3【藏外】,~4行。== 第二,明四種得果加行。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親近上師[7],二無倒受教,三能正思達,四順法修行。二釋,分四:一明親近上師[8],故論文言:「於說法師」[9]等也。謂教三藏法者,名說法師;教心地法門者,名上師[10]。二明無倒受教,故論文言:「無倒聽聞」[11]等也。謂於說法師及以上師[12]言教之中能無顛倒,聞慧門中而領受故。三明能正思達,故論文言:「於所聞法」[1]等也。謂於思慧門中,正思所聞,故能善通達所有聞義。四明順法修行,故論文言:「成辦所修」[2]也。此依修慧而能成辦所修道果。 ᅟᅟ==[7] 「師」,底本作「事」,據文意改。== ᅟᅟ==[8] 「師」,底本作「事」,據文意改。==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5行。== ᅟᅟ==[10] 「師」,底本作「事」,據文意改。==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6行。== ᅟᅟ==[12] 「師」,底本作「事」,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6【藏外】,~7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7行。== 第三,明四種聖智。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欲界四忍四智,二色、無色界類忍類智,三世智,四他心差別智。二釋,分四:一明欲界忍智,故論文言:「一唯無漏」[3]等也。謂以預流與上聖人能苦等四諦之中,生仰忍心,起勝解故,名為苦忍智;於苦等法中而能證故,名苦法智等,而見毒蛇不生愛樂。二明色上界類忍智中,言「一向無漏」[4]等者,此亦以預流與上無漏聖人於欲中,以自所證苦忍及法八種智已,以將下地比類上地,亦能起於八種之智。故論文言:「於諸法中非現見智」[5],為前欲中所起八智,親自證故,名現見智;此但比類,如起八智故也。於八智中,忍智名無聞,法智名解脫道,此義亦如《聲聞地》中當說。三明世間智,故論文言:「一向有漏」[6]等也。言「如理所引」[7]者,謂於善福不動中所起之智。言「如理」者,於十不善因果中,能了知故。言「如理非不如理」[8]者,謂雜業等也。四明他心差別智,故論文言:「有漏、無漏」[1]等也,謂世間道所證他心名為有漏,出世間道名為無漏。故論文言:「他心差別智」[2]也。於四智中,前二唯聖,第三唯凡,第四一智通凡及聖,說名應知。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8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9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9【藏外】,~10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0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0行。== ᅟᅟ==[8]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1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1【藏外】,~12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2行。== 第四,明知苦等四智。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智也。二釋分四,如論可知。 第五,明四力。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言「能令信者」[3],謂精進等皆由信故得名為力。故論文言:「為[4]斷煩惱修正方便」[5]。何等為四?謂進、念、定、慧力也。二釋,分四:一明精進力,故論文言:「相續」[6]等也。二明念力,故論文言:「正知行念」[7]。三明定,四明慧力,並如論可知。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5行。== ᅟᅟ==[4] 「為」,底本作「謂」,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5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5【藏外】,~16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6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6行。== 第六,明四依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言「四種」[8]者,一諦依[9]處,二捨依處,三慧依處,四寂靜[1]依處。二釋,分四:一明諦依處,故論文言:「謂[2]得聖道」[3]等也。二明捨依處,故論文言:「修有漏慧」[4]者,謂修軟、頂、忍、世第一法四種慧,故能得聖諦。三明慧依處,故論文言:「已[5]得道已」[6]等也,謂斷見道諸煩惱,故忍位以[7]去不墮惡趣。故論文言:「及缺諸事」[8]。四明寂靜依處,故論文言:「無餘永斷」[9]等也,謂諸有學以[10]去,能斷修道諸煩惱故。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7行。== ᅟᅟ==[9] 「依」,底本刪,據文意保留。== ᅟᅟ==[1] 「靜」,底本作「淨」,據文意改。以下「寂靜」之「靜」,均同。== ᅟᅟ==[2] 「謂」,《瑜伽師地論》作「謂為」。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8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8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8【藏外】,~19行。== ᅟᅟ==[5] 「已」,《瑜伽師地論》作「既」。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9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9行。== ᅟᅟ==[7] 「以」,底本作「已」,據文意改。==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9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19【藏外】,~20行。== ᅟᅟ==[10] 「以」,底本作「已」,據文意改。== 第七,明無色四蘊。分二:一標,二釋。並如論可知。 第八,明四護[11]。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四護」[12]者,一、觀察一法捨,二、觀察一法親近,三、觀察一法遠離,四、觀察一法[13]安住。二釋,分四:一明觀察一法捨[14]者,謂護命故,應節糧[15]食。二明觀察一法親近者,謂護色力故,食相宜之食。三觀察一法遠離者,故論文言:「心煩惱護」[1]也。四明一法安住者,故論文言:「正方便護」[2]也。 ᅟᅟ==[11] 「護」,底本作「依」,據文意改。== ᅟᅟ==[1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2行。== ᅟᅟ==[13] 「法」,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4] 「捨」,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5] 「糧」,底本作「量」,據文意改。==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3【藏外】,~24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4行。== 第九,明四種法依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四處」者,謂無貪、不害、三明正念、正定也。二釋,分四:一明無貪,故論文言:「於[3]境[4]界不順」[5]。二明不害,故論文言:「於諸境界不違」[6],謂依違[7]情諸境界中,不加害故。三明正念法依處,故論文言:「正智而行」[8]也。謂由善攝六根故,於諸法中能正了知等也。四明正定依處,故論文言:「住遠離」[9]等也。 ᅟᅟ==[3] 「於」,《瑜伽師地論》作「於諸」。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6行。== ᅟᅟ==[4] 「境」,底本作「竟」,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6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6【藏外】,~27行。==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7行。== ᅟᅟ==[7] 「違」,底本作「為」,據文意改。==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7【藏外】,~28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8行。== 第十,明四種見所作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謂念、眼、慧、身也。二釋,分二:初明念、眼、慧三法,二明身法。初中言「由念、眼、慧」[10]者,由念為因故,能見宿住之事;由天眼為因故,能見未來之事;由正思為因故,能見現在死生諸事。故論文言:「能證於[1]明」[2]也。此三之中,前二通有、無漏慧,後一[3]唯無漏。若有漏者,必不能見現在諸漏死生法故。二明身法,故論文言:「又由身故」[4]等也。謂有學、無學聖人皆由身故,能證不動及時解脫。此二皆是無學因位所證解脫,初是利根,八解脫中心不退故;時為鈍根,要善知識飲食臥具無缺之時,方能修證無學解脫故。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9行。== ᅟᅟ==[1] 「於」,底本作「之」,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0頁下第29行【藏外】,~351頁上第1行。== ᅟᅟ==[3] 「後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行。== 第三异門,明四大等十種四法,分十。 一、明能造四大。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廣大」[5]等者,謂能造四大形相廣大,周遍一切,故能與彼所造諸色形量廣大,為依止處。二釋,分四:前三可知,故論文言:「堅、濕、暖性」[6]也。四明風性,故論文言:「輕等動性」[7]謂[8]觸性輕如非動,意思性動而非輕,唯此風性亦輕亦動,簡彼二性,故云輕動也。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行。== ᅟᅟ==[6]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3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4行。== ᅟᅟ==[8] 「謂」,底本作「為」,據文意改。== 第二,明四食。分二:一標,二釋、指事。初中言「能持已生」[9]等者,謂四種食而能任[10]持五趣有情已生諸蘊,及能任[1]持後有諸業,故論文言:「及能攝益尋求有者」[2]。攝益有四:一攝益力,謂段食。二攝益樂,謂觸食。三攝益所欲,謂意思食。四攝益諸根大種及壽[3]暖,謂識食。二釋食指,故論文言:「《攝事分》中當廣分別」[4],謂彼《攝契經事分》中,廣釋如上四攝益事故。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4行。== ᅟᅟ==[10] 「任」,底本作「往」,據文意改。== ᅟᅟ==[1] 「任」,底本作「往」,據文意改。==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5行。== ᅟᅟ==[3] 「壽」,底本作「受」,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838頁下第9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5【藏外】,~6行。== 第三,明四識住。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所依足迹」[5]者,謂色、受、想[6]、行,能為八識為依止故,起四種住。二釋,分二:一,依色明住,分四趣向,所緣根、境、漏於後有也。前二可知。三、言「俱[7]有建立」[8]者,為五根、五塵俱[9]時有,故識於中住,故云建立。四、言漏於後有住者,故論文言:「識住彼已」等也,謂識住於色蘊已也。二,例餘三法,故論文言:「如於諸色」[10]等也。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7行。== ᅟᅟ==[6]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7] 「俱」,底本作「具」,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8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8行。== ᅟᅟ==[9] 「俱」,底本作「具」,據文意改。==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8行。== 第四,明四種愛生。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分三:一依現法明愛生,二依後法明愛生,三依涅槃明愛生。前二可知。三、言「愚[1]於涅槃」[2]等者,謂由迷[3]於三乘涅槃利故,一類一有情於身命及受用自在不堅實法中,起常存想[4]。故論文言:「而於[5]無有起[6]悕求愛」[7]。二釋,分四:一衣服,二飲食,三臥具,四無有、有[8]愛。前三如論。四、言無有、有[9]愛者,謂由迷[10]涅槃利故,無堅實中計有堅實,故顧戀後法,於三有中起愛心,故論文言:「無有、有[11]愛」。 ᅟᅟ==[1] 「愚」,底本作「遇」,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2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2行。== ᅟᅟ==[3] 「迷」,底本作「悉」,據文意改。== ᅟᅟ==[4] 「想」,底本作「相」,據文意改。== ᅟᅟ==[5] 「於」,底本作「有」,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2行。== ᅟᅟ==[6] 「起」,《瑜伽師地論》作「生」。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3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2【藏外】,~13行。== ᅟᅟ==[8] 「無有、有」,《瑜伽師地論》作「有、無有」。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4行。== ᅟᅟ==[9] 「有」,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0] 「迷」,底本作「悉」,據文意改。== ᅟᅟ==[11] 「無有、有」,《瑜伽師地論》作「有、無有」。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4行。== 第五,明四種非應行處。分二:一標,二釋。標文可知。初文可見。二釋,分四:一明隨愛行事,二明隨恚行事,三明隨悕行事,四明隨癡行事。故論文言:「隨順可愛、違逆、悕畏、顛倒」[12],隨次配釋。言現法愚果等者,謂愚[13]癡故不生畏,次治罰過及當來惡趣果故,造諸惡業。 ᅟᅟ==[12]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5【藏外】,~17行。== ᅟᅟ==[13] 「愚」,底本作「遇」,據文意改。== 第六,明四記。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言四記論者,謂一向記,二分別記,詰問記,置記。言「記」者,答也。「論」者,言也。若能而此善記答者,有三功益勝利:一能斷所疑[1],二能悟未悟,三能任[2]持勝抉擇力[3]。謂一向分別能斷於疑,反問能令未悟而悟,置記任[4]持決定之義。二釋,分四:一明一向記,故論文言謂「依[5]法實相」[6]等也。謂若有人來問:「一切有情有死無死?」者,應一向答云:「但是有情,皆有其死」。又,若問言:「破有情不受後有」者,亦應答:「有謂無學聖人也」。「布施得大富不得」等,亦準上一向答之。二明分別記,故論答云:「業[7]异熟」[8]也。若有問言:「五趣有情所受之身,從此以後更生不生」者,應分別答:「有煩惱業者,必生;無者,不生」等。三明反問記,故論文言:「於隱沒[9]說」[1]等也。謂若有問:「世有端嚴過此人否」者,應反問彼:「如於何趣欲比類耶[2]?若比於天,便成醜陋[3];若比鬼畜,便成端嚴」。若於善法而來問者,亦應反問:「將無漏比世善,即劣;將不善比,即勝」等。四明置記,分二:一明正義,二答難。初中言義,二明答難。初中言「置記」者,故論文言:「於不如理應當置記」[4]。謂若有問:「我與諸蘊為一、异?」者,應置不答,謂非如理故。我體無,云何更問一、异之義!三乘教中皆不立我故。二答難,分二:一問,故論文言:「云何名記?」[5]若但置而不答者,云何名記論耶[6]?故論答云「謂彼記[7]問」[8]等也。如上問時置彼問,故應正答云:諸聖教中皆不說無我,云何而問我與諸蘊一异之相?非謂默然說名置記[9]。如我如是,若於十四種不可記事而如來問者,皆準於此,如下《菩薩地》中當說。二答,如論可知。 ᅟᅟ==[1] 「疑」,底本作「宜」,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8行。== ᅟᅟ==[2] 「任」,底本作「往」,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8行。== ᅟᅟ==[3] 「力」,底本作「分」,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9行。== ᅟᅟ==[4] 「任」,底本作「往」,據文意改。== ᅟᅟ==[5] 「依」,《瑜伽師地論》作「於」。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9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9行。== ᅟᅟ==[7] 「業」,《瑜伽師地論》作「業果」。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9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19【藏外】,~20行。== ᅟᅟ==[9] 「沒」,《瑜伽師地論》作「密」。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0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0行。== ᅟᅟ==[2]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 ᅟᅟ==[3] 「陋」,底本作「漏」,據文意改。==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1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1【藏外】,~22行。== ᅟᅟ==[6]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 ᅟᅟ==[7] 「彼記」,《瑜伽師地論》作「記彼」。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2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2行。== ᅟᅟ==[9] 「記」,底本作「論」,據文意改。== 第七,明惠捨。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謂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二俱[1]清淨,二俱[2]不清淨。二釋,分三:一明清淨,二明不清淨,三明二種功德勝利。初中分二:一標,故論文言:「三[3]種清淨」[4]。二釋,分三:一明施者淨受者不淨,故論文言:「謂唯自身戒見[5]具足」[6],謂施者在家出家,應具持所受漏、無漏戒見,謂具足正見,謂無常、苦、空、無我等。受施者亦爾。二明受者淨施者不淨,故論文言:「唯他戒見具足」[7]也。三明俱[8]淨,故論文言:「或自及他」[9]等也。二明不淨,故論文言:「不[10]清淨」[11]等也。三明淨、不淨功德過失,故論文言:「其清淨者」[12]等也。謂前三種能生善趣等,故一清淨。故論文言:「當生惡趣」[13]等也。謂由施者不具戒見而布施,故雖墮惡趣[14],資產無定,如安善象王及大力鬼神天上慢生等。若不具戒見受他施者,墮惡趣中,資緣俱定。 ᅟᅟ==[1] 「俱」,底本作「具」,據文意改。== ᅟᅟ==[2] 「俱」,底本作「具」,據文意改。== ᅟᅟ==[3] 「三」,底本作「二」,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23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3行。== ᅟᅟ==[5] 「見」,底本作「法」,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4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4【藏外】,~25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4行。== ᅟᅟ==[8] 「俱」,底本作「具」,據文意改。==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4【藏外】,~25行。== ᅟᅟ==[10] 「不」,底本無,據《瑜伽師地論》補。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5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5行。== ᅟᅟ==[1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6行。== ᅟᅟ==[1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7行。== ᅟᅟ==[14] 「趣」,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八,明四攝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為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也。二釋,分四:一明施攝,故論文言:「饒益方便」[1]也。二明愛語攝,故論文言:「攝受方便」[2]也。三明同事攝,故論文言:「引導[3]方便」[4]也。四[5]利行攝,故論文言:「修治方便」[6]也。謂攝引彼故,自能精勤修出世行,故云修治也。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8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9行。== ᅟᅟ==[3] 「導」,底本作「道」,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9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9行。== ᅟᅟ==[5] 「四」,底本作「謂」,據文意改。==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上第29行。== 第九,明四種生。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謂卵、胎、濕、化生也。二釋,分四:一明卵生,故論文言:「由業及卵殼」[7]也。業謂善惡,故通人及慢生一分。如胝捨佉每頓生三十二卵等。二明胎生,故論文言:「業及胎膜」[8]。三明濕生,故論文言:「業及濕[9]」[10]也。四明化生,故論文言:「唯由業」[11]也。謂人中一分,即頂生王等,天、鬼、慢生亦爾,地獄及三界天全。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行。== ᅟᅟ==[9] 「濕」,《瑜伽師地論》作「潤污」。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3行。== ᅟᅟ==[10]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3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3行。== 第十,明四種死。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謂自死、由他死、俱死、不俱死。二釋,分四:一明自死,故論文言「謂於戲忘意忿[1]天」[2]等。謂貪受五欲忘食餓死。二明他死,故論文言:「謂[3]羯羅藍」[4]等也。三明俱死,故論文言:「所[5]餘有情」[6]也。四明不由俱死,故論文言:「色、無色界」[7]等也。 ᅟᅟ==[1] 「於戲忘意忿」,底本作「喜問」,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4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4行。== ᅟᅟ==[3] 「謂」,《瑜伽師地論》作「謂於」。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5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5行。== ᅟᅟ==[5] 「所」,底本作「所有」,據《瑜伽師地論》刪。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7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7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7【藏外】,~8行。== 第四异門,明四清淨道等六種四法,分六。 一、明四淨道。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通遲艱辛道,二通速艱辛道,三通遲非艱辛道,四通速非艱辛道。二釋,分四:一明通遲艱辛道,故論文言:「一非功用根圓滿」[8]等也。謂慧根未圓滿故,未能證得根本之定;謂根鈍故,多受艱辛,方證通慧。二明通速艱辛道,故論文言:「功用根圓滿」[9]等也。謂根利故,速能證得無學通慧;由未證得根本定故,名為艱辛。故論文言:「非喜樂圓滿故」[10]也。三明通遲非艱辛道,故論文言:「喜樂圓滿」[1]等也。謂鈍根故,雖證得根本定,名喜樂圓滿;由遲得無學通慧,故名艱辛。故論文言:「非功用根圓滿」[2]。四明通速非艱辛道,故論文言:「喜樂圓滿」[3]等也。謂利根故,速證根本,名為通速;不加功用,便證無學,名非艱辛。故論文言:「亦功用根圓滿故」[4]也。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9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9行。== ᅟᅟ==[10]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0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0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0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1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1行。== 二、明四種清淨道。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不忍道,二忍道,三調柔道,四寂靜道。二釋,分二:一列名,二解釋。初中言「貲惡說、向善說、資糧道、清淨道」[5]。以上四道,隨次相合。二解釋,分四:一明不忍道,故論文言:「此中最初」[6]等也。謂三乘種姓之人,雖聞外道諸見及禁戒時心不忍,可由於過去生中曾聞三乘四諦等法故。言「無義苦切」[7]者,謂外道禁戒五熱炙身等,無引生出三界之能,故云「無語苦切」也。二明忍道,分二:一於善巧,二依安受苦。初中言「諸善巧」[8]者,為諸有學於蘊等五善巧中,諦察法忍,謂能了知蘊等五法自相、共相,不起我見,名為善巧。二依安受苦明忍,故論文言:「又[1]能堪忍」[2]等也,謂三乘行人能了四諦等道理故。三明調柔,故論文言:「謂淨尸羅」[3]等也。由戒淨故,善守根門,節量而食,減少省睡眠,正知而住,皆能練剛身心。故論文言:「守根門」[4]等也。四明寂靜道,故論文言:「謂奢摩他」[5]等也,謂諸有學於止觀門斷諸見、修惑而趣無學。故論文言:「現法樂住」[6]也,謂能住於八解脫故也。 ᅟᅟ==[5]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2【藏外】,~13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3行。==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4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6行。== ᅟᅟ==[1] 「又」,底本作「有」,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6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6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7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7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8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19行。== 三明四種修等持,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修現法樂住等持,二修知見等持,三修慧決擇等持,四修漏盡等持。由此四種為加行故,而能成就增上心學。二釋,分四:一明現法樂等持,分二:一、依果,故論文言:「未離欲」[7]者,為得不還果。謂預流以上未離修所斷欲者,為求不還果,故修無漏道也。二、依現法樂住,故論文言:「依[8]未至定」[9]等也。謂不還果人為得滅盡定,故於加行位,修無漏道。故論文言:「求現法樂住」[10]也。二明修智見等持,故論文言:「令他斷諸惡法」也,謂[1]於三乘行人。謂欲化利諸有情,故修天通。見諸有情造十惡業者,生三惡趣,說彼因果,令斷不善,修諸善行。三明修慧抉擇等持,故論文言:「及往善趣」[2]也。此於他心通慧抉擇前人心中善惡,令彼斷惡,修於善行,得生人天。四明修漏盡等持,故論文言:「為自己斷」[3]等也。謂三乘行人各各於自所證漏盡通慧,斷於見、修諸煩惱,故亦能引自所證,勸令他學。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0行。== ᅟᅟ==[8] 「依」,底本作「於」,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0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0【藏外】,~21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1行。== ᅟᅟ==[1] 「謂」,底本作「譌」,據文意改。==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1【藏外】,~22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2行。== 第四,明黑白等四種業果。分二:一標,二釋。初中言「又有二業」[4]等者,謂《增一阿含經》中,佛告大眾曰:世有二業,四相差別故,有漏、無漏業果差別。何等為四?一、黑業已熟亦黑,二、白業已熟亦白,三、雜業已熟亦雜,四、非黑白業亦無异熟。於此四中,前三有漏,後一無漏,故論文言:「謂轉所攝業」[5]等也。二釋,分四:一明黑業异熟亦黑,故論文言:「當知初業」[6]等也。謂造十惡業故,能感三惡趣异熟。二明白業[7]异熟亦白,故論文言:「第二業[8]一向」[9]等也。謂造不勤業者,能感可愛樂果等也。三明雜業异熟亦雜,故論文言[1]「第三業[2]能感」[3]等。謂修十善業故,及不善業故,能感欲界人天异熟也。四明非黑白業亦無异熟,故論文言:「第四業能斷」[4]等也。謂若修對治斷前三業者,能獲得三乘無漏之果故。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2【藏外】,~23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3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4行。== ᅟᅟ==[7] 「業」,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8] 「業」,底本無,據《瑜伽師地論》補。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5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5行。== ᅟᅟ==[1] 「故論文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業」,底本無,據《瑜伽師地論》補。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6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6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中第27行。== 第五,明四種受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明樂而非益,二益而非樂,三亦樂亦益,四非樂非益。由此四種,令諸有情增上勤務,造善惡業。二釋,分四:一明樂而非益,謂造十惡業者,現在雖樂,於當來世必墮惡趣,故名非益。二明益而非樂,謂三乘行人多煩惱故修苦行者,於當來世必證涅槃,名之為益;現在苦行,故名非樂。三明亦樂亦益,謂諸行人煩惱薄故,今生中受學三乘,不修苦行,名為亦樂;於當來世證得涅槃,亦名為益。四明非樂非益,謂諸外道於現在世雖修苦行,於當來世受三界苦,名非[5]樂非益也。 ᅟᅟ==[5] 「非」,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六,明四結等五種四法。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言四結者,一欲結,二有結,三見結,四無明結。若依《阿含經》中,此下含有五種异門,謂四結、四離結、四暴流、四取、四縛。謂名、義同故,但明四結也。例餘說者應知。二釋,分三:一明結,二明離結,三例餘。初文分四:一明欲結,故論文言:「染著諸欲[1]門。」[2]二明有結,故論文言:「色、無色等至門。」[3]三明見結,故論文言:「外道諸見門。」[4]四無明結,故論文言:「住此法中」[5]等也。謂住三乘法中,未能得法眼淨者,皆有無明結故。謂預流以去,能斷見、修諸煩惱者,方能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塵謂見斷,垢[6]謂修斷;法眼淨者,無明斷盡故,能生智慧故也。此四結者,是相續義,皆能續生於後有,故若修四種對治行者,能離四結。二明離結,故論文言:「又修聖道」[7]等也。若準經,亦有標、釋。云「又有四種離繫之法,修聖道者所生眾苦,速得離繫。」[8]何等為四?謂離欲繫等四。言「修聖道」者,由修四種對治行故。謂不淨觀,謂對治欲結;觀無塵等,對治有結;觀緣起正理,能治見結;斷二種迷,治無明結。三例餘,分三:一例四流,二例四取,三例四縛。與順流、取後有、難解脫,隨次標釋配之。故論文言:「如能令有情與苦和合」[9]等也。 ᅟᅟ==[1] 「欲」,底本無,據《瑜伽師地論》補。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2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2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2【藏外】,~3行。==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3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3行。== ᅟᅟ==[6] 「垢」,底本作「治」,據文意改。== ᅟᅟ==[7]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4行。== ᅟᅟ==[8] 引文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4【藏外】,~5行。== ᅟᅟ==[9]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5行。== 第五异門,明四種人等六種四法,分六。 一、明順流等四人。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明順流,故論文言:「异生」[1]也。二明逆流,故論文言:「未離欲有學。」[2]須加行位以下,皆能修自乘聖道,逆生死故。三明安住,故論文言:「已離欲有學。」[3]須從預流第二念至羅漢向以前,皆能離見修欲故。四明超度人,故論文言:「超薩迦耶[4]。」[5]等,得羅漢果,皆能離其我執。故論文言:「一切無學」[6]也。理實無學,煩惱皆盡,但舉上首,故云:「超薩迦耶[7]見」[8]等也。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6【藏外】,~7行。== ᅟᅟ==[2]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8行。==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8行。== ᅟᅟ==[4] 「耶」,底本作「邪」,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9行。== ᅟᅟ==[5]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9行。==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9行。== ᅟᅟ==[7] 「耶」,底本作「邪」,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9行。== ᅟᅟ==[8]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9行。== 第二,明入自利非他等四人。分二:一標,二釋。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一自利非他,二他利非自,三俱利,四俱不利。二釋,分四:初自利非他,須諸獨覺,故論文言:「自住[9]」[10]等也。二他利非自,須在家菩薩,如維摩詰等,故論文言:「自不住律儀」[11]等也。三俱利,須出家菩薩、聲聞等,故論文言:「俱能作」[1]也。四俱不利,須[2]諸凡夫,故論文言:「俱不能作」[3]。 ᅟᅟ==[9] 「住」,底本作「他」,據《瑜伽師地論》改。參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10行。== ᅟᅟ==[10]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10行。== ᅟᅟ==[1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10【藏外】,~11行。== ᅟᅟ==[1]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11行。== ᅟᅟ==[2] 「須」,底本此字辨認不清無,疑作「須」。== ᅟᅟ==[3]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12行。== 第三,明從闇入明等四人。分三:一標,二釋,三明四法异熟。初中引經同前。何等為四?須從闇入明等也。二釋,分四:一明從闇入明,故論文言:「族姓卑下」[4]也,須承宿世不善業,故生於下族,於此身中,能修諸善,於當來世,應生善趣,及得□□□□從明入闇[5],故論文言:「族姓尊高」[6]等也。由宿世善因,故生尊貴 ᅟᅟ==[4]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12【藏外】,~13行。== ᅟᅟ==[5] 「從明入闇」,此四字據殘存字形及文義補。== ᅟᅟ==[6] 引文見《大正藏》第30卷第351頁下第13行。== (後殘)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3 冊 No. 30 瑜伽論卷第十四手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