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變像經文偈頌 整理者 陳明光 〔題解〕 《觀經變像經文偈頌》,中國人所撰佛教文獻,作者不詳。刊刻於南宋趙智鳳鐫刻的寶頂山石窟大佛灣北巖觀經變像龕。 全國石窟中觀經變並不鮮見,但變像與變文並列的不多;規模如此宏大、內容如此豐富則甚為罕見。特別是「十六觀」的造像取材,他處多以刻韋提希夫人像為正,本龕卻刻了十六個不同階層的男、女人物像,並把各觀想中經文濃縮成二十字的偈頌刊刻在圖旁,為各處石窟所罕見。 〔錄文一〕 大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大藏經云: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1]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末世一切[2]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此[1]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極樂國土,有九品人。」 ᅟᅟ==[1] 「觀」,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ᅟᅟ==[2] 「切」,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ᅟᅟ==[1] 「此」,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人願生彼國,發三種心:所謂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2]。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佛與觀音[3]、勢至、無數化佛、無量大眾,觀世音菩薩執[4]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行者身。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子□,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菩薩色相具足,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佛,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陀羅尼法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ᅟᅟ==[2] 「彼國」,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ᅟᅟ==[3] 「觀音」,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ᅟᅟ==[4] 「世……執」五字,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西方淨土上品中生 大藏佛言:「上品中生,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極樂國土。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量大眾,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贊佛,如一念[1]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應時即得阿耨菩提。即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得無生忍,摩頂受記。是故名為上品中生者。」 ᅟᅟ==[1] 「一念」,原文作「念一」,據文意改。== 極樂世[2]界上品下生 ᅟᅟ==[2] 「極樂世」,今泐滅,據五十年代記錄補。== 大藏佛言:「上品下生[3]者,□□□□□□□□□發無□□□□□□□迴□□□□□□□□□命□□□□□□□□□觀音□□□□□□□□□□□□□□□□□□此人□□□□□□□□□□□□□□□□□□□□□我□□□□□事時即日見□□□□□世尊後即得往生□□□□三七日後乃了□□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ᅟᅟ==[3] 「大藏佛言,上品下生」,漫漶難辨,據文意及本文體例補。== 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聞贊四諦,得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 大藏佛言:「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持沙彌戒,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生極樂,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菩薩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法,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內。蓮花即合,生於西方七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事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屈伸臂頃,即生極樂世界。在蓮花內,經於七日。遇觀音、勢至為說妙法,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則名為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人作眾惡業,雖不誹謗□□□□,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如來諸經名,故除卻千劫□□□□□□□□□□阿彌陀佛。稱佛名故,□□□□□□□□□□爾時,彼佛即遺化佛,化□□□□□□□□□□□□□□觀音、勢至□□□□□□□男子,以汝稱佛□□□□□□□□□迎汝。行者即見□□□□□□□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菩薩為說十二部經,聞以信解,發無上道心,得入初地。聞贊三寶名字,即得往生。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 大藏佛言:「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戒律,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亦贊戒定慧解,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觀音、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經典。聞此法已,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不作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告言:若不能念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花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徃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時觀音、勢至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即發菩提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日觀 輾破無明窟,衝開極樂鄉, 紅輪重示處,即此是西方。 水觀 禪心澄定水,堅住即寒冰, 一片常清淨,光明直下生。 地觀 瑩徹琉璃地,□□古佛心, 正觀無□相,邪見入□林。 樹觀 五根為道本,七覺是心華, 八正菩提果,莊嚴法界家。 池觀 彩現金剛底,光翻七寶蓮, 雖分八功德,祇是一根源。 總觀 遍地林泉景,高樓四望寬, 若無向上眼,誰得憑欄杆? 寶像觀 眾生心是佛,想念即菩提, 寶像如開眼,分明更是誰。 華座觀 □…□ 法身觀 且舉河沙量,令觀法界身, 白毫如不昧,諸相自然分。 觀世音觀 觀音何所辯,立佛在天冠, 五道光中現,慈悲接有緣。 大勢至觀 勢至如何別,冠中望寶瓶, 無邊光照處,智慧攝群生。 普觀 依正莊嚴事,花開次第成, 坦然心不動,時至佛來迎。 丈六金身觀 佛智開方便,令觀丈六身, 觀音並勢至,化佛亦如雲。 上品觀 上品皆菩薩,初中了正因, 第三新發意,一道出凡倫。 中品觀 中品阿羅漢,同超三濁時, 開花分早晚,見佛智參差。 下品觀 下品全兇惡,曾無二利因, 遇人稱十念,勇猛謝沉淪。 〔錄文完〕 〔錄文二〕 普勸持念阿彌陀佛 浮世生身事若何,猶如春燕壘巢窠, 波波役役營家計,不如隨分念彌陀。 文章俊辯應名科,朱紫榮身志意多, 官崇誰免無常至,不如方便念彌陀。 飛槍走射勢難過,駿馬騎來似擲梭, 力敵萬夫輸老病,不如習善念彌陀。 富貴資財不厭多,朝昏計算恐差訛, 憂煩不覺頭如雪,不如知足念彌陀。 音聲清響善謳歌,一曲新詞格調和, 直饒唱得行雲墜,不如淨口念彌陀。 柳眉星眼賽嫦娥,玉體時新著綺羅, 華容祇可常年少,不如及早念彌陀。 棋誇敵手智謀多,打劫爭先在切磋, 光陰一半因茲廢,不如端坐念彌陀。 商人經紀最奔波,遠地他方到處過, 江湖風浪危中險,不如歸去念彌陀。 慣習公方損陷他,巧妝詞頌逞嘍囉, 家財使盡招人怨,不如省事念彌陀。 殺業冤家債漸多,將何詞理見閻羅, 教君一路超生法,不如知悔念彌陀。 念佛持經福最多,不持不念罪恒河, 如來金口親宣說,普為眾生解網羅。 幸知仁者,信受奉行。 〔錄文完〕 〔錄文三〕 再三相勸念彌陀 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 蓮池寶土樂無窮,收拾身心如□□。 西方極樂七寶池,八功德水不思議[1], 底有金沙岸香樹,蓮花湧出化生兒。 ᅟᅟ==[1] 「議」,原文殘,據上下文意補。== 人人佛性本天真,念佛常為作佛因, 不念不稱心似漆,何時得見本來身。 眷屬親情不是親,滿堂金玉未為珍, 不如一句彌陀佛,便是生生引路人。 念念常存念佛心,念而無念最功深, 功成無念須成佛,成佛人天自仰欽。 口閒念佛譬如閒,不礙家緣不費錢, 大有便宜何不念,莫教臨死卻茫[2]然。 ᅟᅟ==[2] 「茫」,原文作「忙」,據文意改。== 貪生日日祇忙忙,不覺年衰鬢似霜, 或若鬼魔來耍取,且推不辦向閻王。 有田不種放教荒,秋後羨人收滿倉, 有佛有經不禮念,死來地獄遣誰當。 地獄三途卻愛遊,天堂佛國不尋求, 欲求佛國天堂樂,勤念彌陀早轉頭。 再三相勸念彌陀,不念之人莫奈何, 雖則無人奈何得,奈何卻自有閻羅。 念念無常步步隨,勤心念佛是便宜, 再三共勸成多口,子細思量為阿誰。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4 冊 No. 39 觀經變像經文偈頌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