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誦 鄧殿臣 譯 〔題解〕 《小誦》是巴利三藏中經藏《小部尼伽耶》的第一經,其中包括四文五經。四文即四種短小誦文:《三皈文》、《十戒文》、《三十二身份》和《問沙彌文》,五經即五部短小經典,《吉祥經》、《寶經》、《戶外經》、《伏藏經》和《慈悲經》。所有這些誦文短經原來散在長部、大品、經集等其它三藏經典中,把它們摘選出來合編為一部是為方便初出家或初習佛法者習誦之用。《小誦》中包含了佛法最基本教義,意在指明沙彌修習佛法的主要內容。由於此經既包含了基本教義,又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因而在廣大信眾中也廣為傳習,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中,於普請、慶典、喪葬等儀式中都要誦讀此經。五世紀的著名僧人佛音,曾認為小部之名的由來得之於第一經《小誦》之名,但後來的學者多反對此說,因為從《小誦》的性質可斷定它是較晚近的纂集,而小部的其它經典的形成遠遠早於此經。本譯本依據斯里蘭卡國家佛教部監製出版之僧伽羅文巴利三藏翻譯。 〔譯文〕 那牟.薄伽梵.阿羅漢.三藐三菩提 一、三皈文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再皈依佛。 再皈依法。 再皈依僧。 三皈依佛。 三皈依法。 三皈依僧。 二、十戒文 我受持不殺生戒條。 我受持戒不與取戒條。 我受持不非梵行戒條。 我受持不妄語戒條。 我受持不飲酒戒條。 我受持不非時食戒條。 我受持不歌舞觀聽戒條。 我受持不塗飾香粉花鬘戒條。 我受持不坐臥高廣大床戒條。 我受持不受取金銀錢幣戒條。 三、三十二身份 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肺、大腸、心肌、小腸、腸膜、腹中食、糞便、膽、痰、膿、血、汗、脂、淚、油、唾液、鼻涕、關節液、尿、腦。 四、問沙彌文 何云一?一切眾生依食而住命也。 何云二?名、色之謂也。 何云三?三受之謂也[1]。 ᅟᅟ==[1] 「三受」指苦受、樂受、捨受(不苦不樂)之三種感受。此三受與五識相應者,稱為身受;與意識相應者,稱為心受。== 何云四?四聖諦之謂也。 何云五?五取蘊(色、受、想、行、識)之謂也。 何云六?六處(眼、耳、鼻、舌、身、意)之謂也。 何云七?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之謂也。 何云八?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謂也。 何云九?九眾生居(人天、梵天、極光淨天、遍淨天、無想天、四無色天)之謂也。 何云十?十支具足阿羅漢之謂也(正見具足、正思維具足、正語具足、正命具足、正業具足、正精進具足、正念具足、正定具足、正智具足、正解脫具足)。 五、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捨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住。時初夜已過,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問佛: 1、眾人眾天神,渴望得吉祥, 願求得幸福,恭請佛宣講。 佛即以偈答曰: 2、不與愚人交,唯與智者交; 供養應供者,是為最吉祥。 3、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功德; 置身於正法,是為最吉祥。 4、多聞精技藝,嚴持諸戒律; 言語皆善美,是為最吉祥。 5、侍奉父母親,護養妻與子; 職業甚正常,是為最吉祥。 6、佈施行正法,善待諸親眷; 行為無過失,是為最吉祥。 7、遠離諸惡業,不飲諸酒類; 於法不放逸,是為最吉祥。 8、恭敬而謙遜,知足亦知恩; 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9、忍耐而恭順,得見眾沙門; 適時談佛法,是為最吉祥。 10、自製持梵行,知見於聖諦; 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11、世法不動心,無憂無煩惱; 清淨趨涅槃,是為最吉祥。 12、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 處處可得福,是為最吉祥。 六、寶經 1、天下非人諸鬼神,地上非人諸鬼神; 聚集此處心喜悅,專心聽我宣法音。 2、人們常以飲食祭,不分晝夜甚誠意; 對人應施慈與愛,精心護佑莫放逸。 3、世間天堂有珍寶,不比如來更高妙; 依其真諦可得福,佛寶纔是最上寶。 4、釋迦牟尼持正念,無慾無垢布法妙; 依此真諦可得福,法寶纔是最上寶。 5、佛陀宣說無間定,讚美清淨之聖道; 依此真諦可得福,此寶纔是最上寶。 6、四雙八輩賢者頌,善逝弟子當應供; 行此佈施功果大,僧寶就在僧團中。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為是僧。 7、瞿曇教中持戒淨,心定垢除智慧生; 趨向涅槃斷生死,羅漢果位已修成。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為是僧。 8、因陀羅柱入地中,四面來風吹不動; 賢者以智悟聖諦,如柱一樣甚堅定。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為是僧。 9、大智佛陀宣聖諦,僧能領悟並發揮; 該僧即使稍放逸,不會再有第八生。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為是僧。 10、有僧摒棄「有身見」,以及疑惑邪戒行; 脫離四種地獄苦,避免重大罪六種。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為是僧。 11、僧得預流趨涅槃,或許仍可罪業犯; 身口意中有過失,過錯確是不可瞞。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為是僧。 12、為了指示涅槃道,佛陀講說高妙法; 如同叢林逢初夏,樹頂開放新鮮花。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是佛陀。 13、無上佛陀知涅槃,指示無上涅槃道; 佛陀講說無上法,無上士者佛名號。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是佛寶。 14、有僧夙業已消除,不戀來生斷新業; 種子斷絕無再生,如同明燈將熄滅。 依此真諦可得福,最上之寶是僧伽。 15、地上天下諸鬼神,現皆集聚在此地; 如來佛陀天人供,我們向佛恭敬禮。 願為一切眾生靈,祈求吉祥與如意。 16、地上天下諸鬼神,現皆集聚在此地; 如來佛陀天人供,我們向法恭敬禮。 願為一切眾生靈,祈求吉祥與如意。 17、地上天下諸鬼神,現皆集聚在此地; 如來佛陀天人供,我們向僧恭敬禮。 願為一切眾生靈,祈求吉祥與如意。 七、戶外經 1、今有餓鬼眾,回到舊時宅; 停於道路口,立於門戶外。 2、餓鬼因罪業,已被親人忘; 飲食雖備足,餓鬼難得享。 3、餓鬼親友中,亦有慈悲人; 淨好之飯食,適時施鬼親。 4、親友願鬼親,安好少禍災; 餓鬼自各方,聚攏此處來。 5、餓鬼皆隨喜,祝親福壽高; 親人所施食,亦有善果報。 6、鬼界無農畜,無商無金錢; 餓鬼之所需,全靠世人獻。 7、諸親所施物,餓鬼能得益; 猶如高處水,流向低窪地。 8、諸親所施物,餓鬼可滿足; 猶如江河水,自向海洋注。 9、輒念去世人,曾助曾有賜; 或曾為親友,現當行佈施。 10、哭泣和悲傷,於鬼並無益; 餓鬼依然是,故地受苦淒。 11、若在僧團中,如此行佈施; 利益眾餓鬼,長遠得護持。 12、親情既表現,餓鬼得施益; 比丘亦得力,世人功德積。 八、伏藏經 1、有人將財寶,埋於深穴中; 以待需要時,於己有大用。 2、為避王之禍,並防賊寇搶; 免借備饑荒,世人埋寶藏。 3、坑深近地水,寶藏慎埋入; 雖非總如意,需時可取出。 4、藏處可移動,標記可忘記; 龍可地下竊,鬼可取而去。 5、不肖繼承人,偷偷可挖取; 福報完結時,一切皆失去。 6、設若男或女,佈施持戒律; 勤修定與慧,四者為伏藏。 7、施僧敬他人,善待父與母; 以及兄與妹,此德為藏伏。 8、此藏最牢固,他人難佔有; 命終全拋開,此藏可帶走。 9、福德為伏藏,賊寇不能搶; 智者積福德,永遠隨身旁。 10、如此福藏者,滿足天人需; 所求之一切,皆可能給予。 11、色美聲音妙,身段相貌好; 權大隨從眾,福藏可得到。 12、為侯為帝王,乃至轉輪王; 天堂諸般樂,可得自伏藏。 13、人間之幸福,天堂之悅樂; 涅槃之樂境,可自伏藏得。 14、修習禪觀者,可以得三明; 乃至得解脫,福藏可使成。 15、無礙解解脫,聲聞波羅密; 辟支佛佛地,福藏可給予。 16、福藏之功德,如此大無限; 造福積德人,智者常讚歎。 九、慈悲經 1、求涅槃寂靜,須徹底覺悟; 應忠誠直率,且謙和馴服。 2、應知足常樂,且清閒簡樸; 根基有智慧,不依仗家族。 3、小過亦不犯,不受賢者責; 願眾生無懼,幸福而安樂。 4、懼者或安者,高胖體異樣; 大小諸眾生,皆當得吉祥。 5、可見不可見,居處近或遠; 已生和未生,均當得輕安。 6、不當互欺詐,互蔑互毀辱; 不應互瞋恨,以免他人苦。 7、於一切眾生,應生無限慈; 猶如親父母,捨身護獨子。 8、於上下左右,決不結仇恨; 於世諸眾生,唯施慈悲心。 9、行住坐臥時,皆懷慈悲念; 堪稱為梵住,精進無怠倦。 10、無有迷妄念,於物無貪愛; 持戒有正見,自不再投胎。 小誦經終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5 冊 No. 45 小誦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