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釋金剛經科儀
整理者 侯沖
〔題解〕
《銷釋金剛經科儀》,又名《金剛科儀》。中國佛教典籍。宋釋宗鏡述。一卷。明代至今雲南阿吒力僧常用科儀。
本科儀主要以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依據編集而成。必須與坊間刻本《金剛經》(卷首為奉請八金剛、四菩薩)配合纔能舉行法會。是研究中國佛教科儀的重要資料。
本科儀不見於我國古代經錄,也未為我國歷代大藏經所收。日本《續藏經》收有清道光年間抄本《銷釋金剛經科儀》和明嘉靖三十年覺連重集《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但都未經校勘。
本科儀一向被納入寶卷的研究範圍,未見從佛教科儀的角度來探討。本科儀至今仍為雲南阿吒力僧最常用科儀,將其整理出來,無疑可以為研究寶卷與佛教科儀的關係開拓新的思路,也可以為研究其成書年代提供新的線索,還可以深化雲南阿吒力教的研究。
整理本的底、校本情況如下:
底本:雲南省劍川縣阿吒力張宗義先生藏古抄本。
甲本:《續藏經》第壹輯第九十二套第二冊《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乙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乙第二套第二冊《銷釋金剛經科儀》。
丙本:雲南省劍川縣阿吒力趙沛霖先生藏清光緒十二年抄本。
甲本與諸本有異字,但註解引文不異者,不另出校記。
天津圖書館藏有本科儀明刻本,雲南省劍川縣民間也還有不少古抄本,因條件限制,此次未能參校。
〔錄文〕
銷釋金剛經科儀[1]
ᅟᅟ==[1] 「儀」,底、丙本無,據甲、乙本補。==
隆興府百福院宗鏡禪師述[2]
ᅟᅟ==[2] 「隆興府百福院宗鏡禪師述」,底、乙、丙本無,據甲本補。==
眾等皈依,金剛堅固力。漢朝感夢,白馬西來意。
摩騰化時,鳩摩羅什譯。秦宗奧典,佛日照昏衢。
法身無相,不時掛心懷。得[3]見如來,文殊在五台。
給孤長者,祇園布黃金。說法化導[4],果證紫金身。
ᅟᅟ==[3] 「得」,甲、乙本無,丙本作「若」。==
ᅟᅟ==[4] 「導」,底本作「身」,甲、乙本無,據丙本改。==
般若海會佛菩薩
大眾志誠心,同歎[5]開科偈:
ᅟᅟ==[5] 「歎」,甲、乙本無,丙本作「誦」。==
說經教主大法王,法身不壞號金剛。
巍巍相好真三昧,灼灼祥光照十方。
不長不短功莫測,無去無來德難量。
自從西域傳心印,超越前三與後三。
般若海會佛菩薩 (歎佛宣疏)
摩訶空最大,最大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撒手見彌陀。茲有開科疏文,謹當宣讀。
報答親恩甚奇哉,本來心地豁然開。
旃檀牛首無價寶,儘是能仁花裏來。
(化納)
白馬馱[1]來一卷經,一番拈起一番新。
蒙師已問[2]經題目,試誦金剛一卷經。[3]
ᅟᅟ==[1] 「䭾」,底本作「駛」,甲、乙本無,據丙本改。==
ᅟᅟ==[2] 「蒙師已問」,甲、乙本無,丙本作「明師若問」。==
ᅟᅟ==[3] 「眾等皈依……一卷經」,甲、乙本無。==
蓋聞漢朝感夢,白馬西來,摩騰彰漢化之初時,羅什感秦宗之代典。明明佛日,照破昏衢;朗朗慧燈,至今不滅。教之興也,其在斯焉。末法之代,至於今日。恭白[4]十方賢聖,現坐道場。
ᅟᅟ==[4] 「恭白」,甲本作「某甲恭白」。==
本師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二大菩薩,滿空聖眾,一切神祇,有天眼者,天眼遙觀;有天耳者,天耳遙聞。他心宿住,聖心玄鑒。慈愍故,悲[5]愍故,大慈悲[6]愍故。
ᅟᅟ==[5] 「悲」,甲、乙本作「慈」。==
ᅟᅟ==[6] 「悲」,甲、乙本無。==
ᅟᅟ信禮常住三寶
ᅟᅟ 歸命十方一切佛
ᅟᅟ 歸命十方一切法 法輪常轉度眾生
ᅟᅟ 歸命十方一切僧
夫金剛般若,能開解脫之門;玉偈波羅,善入菩提之路。行行而非空非有,句句而無去無來。《金剛經》說三十二分,分分而功德難量;須菩提聞四句妙偈,偈偈而殊因莫測。書寫讀誦,當生華藏之天;為人演說,定達涅槃之路。般若乃菩提佛母,信心即功德道源。長養聖胎,出生妙法。大抵看經通義,問道窮源,啟淨信心,具[1]擇法眼[2]。分句讀貫通之理,明問酬辯論之文。心心無間理全彰,念念不忘文自現。或問酬深妙,而句義玄微。詳究元因,略[3]陳數段。庶一問一答,其文明若日星;重辯重徵,其義曉如白黑。義隨文而文隨義,左右逢源;珠走盤而盤走珠,縱橫無礙。信解受持者,洞明真性;見聞隨喜者,咸[4]悟菩提。流通天上人間,普遍微塵剎海。太虛無際,法施何窮?以斯般若功勛,總報四恩三有[5]。
ᅟᅟ==[5] 「有」,乙本「有」後另有「咦!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金剛寶卷纔展開,龍天八部降臨來。薦資亡者超昇去,現存人眷又消炎。謂其有說皆名謗,今日分疏謗更多。外護不忘親付囑,三千里外定聲訛。戒香、定香、解脫明香、解脫知見香、一辨信香,爇在爐上,香煙起處,遍滿十方。請諸佛菩薩,赴壇中受供養。==
ᅟᅟ==[1] 「具」,乙本作「其」。==
ᅟᅟ==[2] 「法眼」,乙本作「眼法」。==
ᅟᅟ==[3] 甲本「略」字前有一「而」字。==
ᅟᅟ==[4] 「咸」,底、丙本作「感」,據甲、乙本改。==
拈起金剛正令,一句殞超千聖。揭開般若法門,智慧不離自性。」
觀夫空如來藏,碎祖師關[6],獨露真常,無非般若。三心不動,六喻全彰;七寶校功,四句倍勝。若乃循行數墨,轉益見知,宗眼不明,非為究竟。嗚呼!微宣奧旨,石火電光;密顯真機,銀山鐵壁。瞥生異見,滯在中途;進步無門,退身迷路。聊通一線,俯為初機。良馬見鞭,追風千里矣。
ᅟᅟ==[6] 「關」,乙本作「開」。==
阿彌陀佛法中王,祇在西方極樂邦[1]。
演說《金剛經》一卷,普天匝地放毫光。
ᅟᅟ==[1] 「邦」,底本作「宮」,據諸本改。==
阿彌陀如來 (毫光接引)[2]
ᅟᅟ==[2] 「阿彌陀佛法中王……毫光接引」,甲本作「彌陀如來」,乙本作「彌陀如來,九品導師」。==
切以幻身不久,浮世非堅。不久則形軀變異,非堅則火宅無安。由是輪迴六趣幾時休,遷轉四生何日盡[3]?若不念佛求出離,畢竟無由得解脫。豈不忙然省悟,火急修持,盡報為[4]期,誓生安養?高超三界證真空,迥出四流無苦趣。
ᅟᅟ==[3] 「盡」,底本作「進」,據諸本改。==
ᅟᅟ==[4] 「為」,乙本作「無」。==
釋迦文佛大奇哉,居士龐公棄家財。
真武不統王宮[5]位,雪山迎請世尊來。
ᅟᅟ==[5] 「宮」,甲、乙本無,丙本作「武」。==
釋迦如來
證盟功德[6]
ᅟᅟ==[6] 「釋迦文佛大奇哉……證盟功德」,甲本作「釋迦如來」,乙本作「斯辰緣由,香煙起處云云。釋迦如來,證明功德」。==
詳夫百年光景,全在剎那;四大幻身,豈能長久?每日塵勞汩汩,終朝業識茫茫。不知一性之圓明,徒逞六根之貪慾。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爭人爭我,到底成空;誇會誇能,畢[7]竟非實。風火散時無老少,溪山磨盡幾英雄。綠[1]鬢未幾而[2]白髮早侵,賀者纔臨而弔者隨至。一包[3]膿血,長年苦戀恩情;七尺髑髏,恣意慳貪財寶。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4]朝。愛河出沒幾時休?火宅憂煎何日了?不願出離業網,祇[5]言未有工夫。閻羅王忽地來追,崔相公豈容展限?回首家親都不見,到頭業報自家當。鬼王獄卒,一任欺[6]凌;劍樹刀山,更無推抵。或攝沃焦石下,或在鐵圍山間。受鑊湯則萬死千生,遭銼磕則一刀[7]兩斷。饑吞熱鐵,渴飲熔銅。十二時甘受苦辛,五百劫不見頭影。受足罪業,復入輪迴。頓失舊時人身,換卻這迴皮袋。披毛戴角,銜[8]鐵負鞍。以肉供人,用命還債。生被刀砧之苦,死[9]遭湯火之災。互積冤愆,遞相食啖。那時追悔,學道無因。何如直下承當,莫待今生蹉過。
ᅟᅟ==[7] 「畢」,底、丙本作「必」,據甲、乙本改。==
ᅟᅟ==[1] 「綠」,乙本作「緣」。==
ᅟᅟ==[2] 「而」,底本無,據諸本補。==
ᅟᅟ==[3] 「包」,乙本作「色」,丙本作「泡」。==
ᅟᅟ==[4] 「來」,丙本作「明」。==
ᅟᅟ==[5] 「祇」,底、甲本作「只」,據乙、丙本改。==
ᅟᅟ==[6] 「欺」,乙本作「期」。==
ᅟᅟ==[7] 「刀」,乙本作「力」。==
ᅟᅟ==[8] 「銜」,甲本作「𠾑」,乙本作「御」,丙本作「啣」。==
ᅟᅟ==[9] 「死」,底、甲、丙本作「活」,據乙本改。==
釋迦文佛,捨皇宮而直往雪山;居士龐公,將家財而悉沉滄海。真武不統王位,惟[10]務修行;呂公既作神仙,尚勤參請。蘇學士常親佛印,韓文公終禮[1]大顛。裴公奪笏於石霜,房相問法於國一。妙善不招駙馬,成佛無疑;六祖相遇客人,聽經頓悟。禪道若無況味,聖賢何肯皈依?華林感二虎隨身,投子有三鴉報曉。李長者解經而天廚送食,須菩提打坐而帝釋散花[2]。達摩[3]隻[4]履西歸,普化搖鈴騰去。羅漢來參於仰山和尚,嶽帝受戒于思大禪師。徑山至今,猶是龍王打供[5];雪峰往昔,能使木人開山。此皆已驗之因由,切莫自生於退屈。野狐尚聽百丈法,螺螄猶護《金剛經》。十千游魚,聞佛號化為天子;五百蝙蝠,聽法音總作聖賢。蟒聞懺以生天,龍聽法而悟道。彼物尚能頓[6]悟,況人何不回心?或有埋頭喫飯而空過一生,或有錯路修行而不省這意。豈識菩提覺性,個個圓成;爭知般若善根,人人具足。莫問大隱小隱,休別在家出家。不拘僧俗而祇要辨[7]心,本無男女而何須著相。未明人妄分三教,了得底同悟一心。若能返照迴光,皆得見性成佛。又況人身易[8]失,佛法難逢,欲超六道之周流,惟有一乘之徑捷。需求正見,莫信邪師。悟了方是入頭,行得始能脫俗。步步踏著實地,頭頭頂掛虛空。用時則萬境全彰,放下則一塵不立。超生死不相關之地,了鬼神覷不破之機。是凡是聖而同個路頭,或冤或親而共一鼻孔。如斯實悟,尚滯半途。休沉[1]向上三玄,要了末後一著。且道:即今喚那個做末後一著?青山低處見天闊,紅藕開時聞水香。
ᅟᅟ==[10] 「惟」,底本作「微」,據諸本改。==
ᅟᅟ==[1] 「終禮」,乙本作「禮終」。==
ᅟᅟ==[2] 「花」,甲、乙本作「華」。==
ᅟᅟ==[3] 「摩」,底、丙本作「麼」,甲本作「磨」,據乙本改。==
ᅟᅟ==[4] 「隻」,甲、乙、丙本作「執」。==
ᅟᅟ==[5] 「供」,丙本作「拱」。==
ᅟᅟ==[6] 「頓」,甲、乙本作「領」。==
ᅟᅟ==[7] 「辨」,底本作「辦」,據諸本改。==
ᅟᅟ==[8] 「易」,底本作「異」,據諸本改。==
ᅟᅟ==[1] 「沉」,乙本作「說」。==
棄卻瓢囊擊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2],始覺從前錯用心。
始知生死事[3]無常,莫道[4]先從老者亡。
大限到來無定準,後生年少也提[5]防。
富貴貧[6]窮各有由,宿緣分定莫剛求。
不曾下得春時種,空守荒田望有秋。
ᅟᅟ==[2] 「後」,乙本作「縱」。==
ᅟᅟ==[3] 「事」,甲本作「是」。==
ᅟᅟ==[4] 「道」,底本作「到」,據諸本改。==
ᅟᅟ==[5] 「提」,底、甲本作「隄」,據乙、丙本改。==
ᅟᅟ==[6] 「貧」,乙本作「貪」。==
修唎修唎。摩訶修唎。普供養,我牟尼。將欲誦經,先安[7]土地。金剛菩薩,擁[8]護壇儀。云何梵畢?發願謹受持。
ᅟᅟ==[7] 「將欲誦經,先安」,乙本作「梵王帝釋,監壇」。==
ᅟᅟ==[8] 「擁」,甲本作「永」。==
一相元無垢,體性離塵緣。
專心持四句,且要誦真言。
《金剛經》啟請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至心念淨口業真言,然後啟請八金剛、四菩薩名號。所在之處,常當擁護[1]。
ᅟᅟ==[1] 「《金剛經》啟請……常當擁護」,乙本無。==
淨口業真言
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2]。
ᅟᅟ==[2] 「薩婆訶」,乙本作「薩婆訶。淨三業真言:唵。娑嚩婆嚩秫馱。娑嚩達摩娑。嚩娑嚩秫度憾。」==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哆[3]。母馱喃[4]。唵。度嚕度嚕。地尾薩婆訶。
ᅟᅟ==[3] 「哆」,乙本作「多」。==
ᅟᅟ==[4] 「喃」,乙本作「南」。==
虛空藏菩薩[5]普供養真言
ᅟᅟ==[5] 「虛空藏菩薩」,甲、乙本無。==
唵。誐誐曩。三婆嚩。韈日囉斛[6]。
ᅟᅟ==[6] 甲本「囉斛」後依次接「請八金剛、請四菩薩、發愿文、云何梵、開經偈」。從法事程序來看,在次序上有誤。==
恭[7]聞法身無相,非相可觀;至理絕言,非言所及。蓋以因興四願,果滿三身。酬願現身,彰言化物。我釋迦聖主,利物情深。愍娑婆流浪之鄉,贊嚴土常樂之界。國名極樂,佛號彌陀。四十八願弘深,百萬行門廣大。雙明真化,應接高低[8]。地前地上皆生,是聖是凡俱往。彌陀緣願,於是彰焉;淨土真詮,由斯顯矣。經來自久,久[9]缺宣傳。奉報佛恩,當明經旨。透關[10]妙達如來境,及第高登本分鄉。
ᅟᅟ==[7] 「恭」,乙本作「蓋」。==
ᅟᅟ==[8] 「低」,底、丙本作「抵」,據甲、乙本改。==
ᅟᅟ==[9] 「久」,乙本作「少」。==
ᅟᅟ==[10] 「關」,丙本作「觀」。==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祇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去靈山塔下修。
外道天魔[1]皆拱手,梵王帝釋為呈祥。
願今[2]合會諸男女,同證金剛大道場。
早起忙忙直到昏,不愁生死祇愁貧。
饒君使盡千條計,直至無常不稱心。
ᅟᅟ==[1] 「魔」,乙本作「摩」。==
ᅟᅟ==[2] 「今」,乙本作「令」。==
般若大教,六百餘卷。佛如來,金口宣。六朝翻譯,東土流傳。頻頻持誦,四句[3]真詮。無為福勝,果報利人天。
ᅟᅟ==[3] 「六朝翻譯……四句」,乙本無。==
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
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
奉請八金剛 (至)四菩薩[4]
ᅟᅟ==[4] 「奉請八金剛至四菩薩」,甲本無,乙本作「請八金剛,請四菩薩」。==
此經乃大乘教[5],菩薩摩訶薩人之所修。般若為六波羅蜜之最勝者也,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故下經云:「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以此《佛說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凡一十六會。此經乃第五百七十七卷,給孤獨園第二處第九會說也。所以道:昔日如來金口演,至今拈起又重新。
ᅟᅟ==[5] 「教」,乙本無。==
此經佛說數千年,無量人天得受傳。
憶得古人曾解道,更須會取未聞前。
人間[1]陽壽真難得,一寸光陰一寸金。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在家菩薩智非常,鬧市叢中作道場。
心地若能無罣礙,高山平地總西方。
金剛般若體如如,翠竹黃花[2]滿路途。
八百餘家呈妙手,大家依樣畫葫蘆。
ᅟᅟ==[1] 「間」,乙本作「問」。==
ᅟᅟ==[2] 「花」,甲、乙本作「華」。==
金剛般若,人人本具,割斷智為初。白雲散處,一輪顯露。影落千江,無來無去。諸人薦取,凡聖一同居。
摩訶大法王,無短亦無長。
本來非皂白,隨處現青黃。
發願文 開經偈 云何梵[3]
ᅟᅟ==[3] 「發願文……云何梵」,甲本無。==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宗鏡云:祇這一卷經,六道含靈,一切性中,皆悉具足。蓋為受身之後,妄為六根六塵,埋沒此一段靈光,終日冥冥,不知不覺,故我佛生慈悲心,願救一切眾生,齊超苦海,共證菩提。所以在捨衛國,為說是經大意,祇是為人解粘去縛,直下明瞭自性,免逐輪迴,不為六根六塵所惑。若人具上根上智,不撥自轉,是胸中自有此經。且將置[4]三十二分,於空間無用之地,亦不是過。如或未然,且聽山野,與汝打葛籐去也。夫《金剛經》者,自性堅固,萬劫不壞。況金性堅剛也;般若者,智慧也。波羅蜜者,登彼岸義也。見性得度,即登彼岸;未得度者,即是此岸。經者徑也,我佛若不開個徑路,後代兒孫,又向甚麼處進步。且道:這一步又如何進?看取下文提綱,此經深旨,無相為宗,顯妄明真,提綱要旨[1]。劍鋒微露,掃萬法之本空;心花[2]發[3]明,照五蘊之非有。直得雲收雨霽,海湛空澄,快登般若慈舟,直到菩提彼岸。且道:心花發明在甚麼處?太湖三萬六千傾,月在波心說向誰?
ᅟᅟ==[4] 「置」,底本無,據諸本補。==
ᅟᅟ==[1] 「旨」,底本作「指」,據諸本改。==
ᅟᅟ==[2] 「花」,甲、乙本作「華」。==
ᅟᅟ==[3] 「發」,丙本作「開」。==
法王權實令雙行,電捲風馳海嶽傾。
霹靂一聲雲散盡,到家元不涉途程。
西方淨土人人有,不假修持[4]已現前。
諸上善人如見性,阿彌陀佛便同肩。
無始無明幻色迷,夢魂生死幾千迴。
一條直路超三界,但念[5]彌陀歸去來。
ᅟᅟ==[4] 「持」,底本作「行」,據諸本改。==
ᅟᅟ==[5] 「念」,丙本作「願」。==
法會因由,教起根源。如是法,我佛宣[6]。舍衛國中,乞食為先。次第乞已,本處安然[7]。結跏趺坐,終日默無言。
ᅟᅟ==[6] 「宣」,乙本作「在」。==
ᅟᅟ==[7] 「然」,乙本作「禪」。==
金剛般若智,個個體如然。
白雲消散盡,明月一輪圓。
法會因由分第一[1] (入《金剛經》)
ᅟᅟ==[1] 「法會因由分第一」,乙本無。==
調御師親臨舍衛,威動乾坤;阿羅漢雲集祇園,輝騰日月。入城持鉢,良由悲愍貧窮;洗足收衣,正是宴安時節。若向世尊未舉已前薦得,猶且不堪,開口已後承當,自救不了。宗鏡急為提撕,早遲八刻。何故?良馬已隨鞭影去,阿難依舊世尊前。
乞食歸來會給孤,收衣敷坐正安居。
真慈洪範超三界,調御人天得自如。
西方寶號能宣演,九品蓮台必往生。
直下相逢休外覓,何勞十萬八千程。
百歲光陰瞬息[2]迴,其身畢竟化為灰。
誰人肯向生前悟,悟取無生歸去來。
ᅟᅟ==[2] 「息」,底本作「夕」,據諸本改。==
善現啟請,頓起疑[3]心,合掌問世尊:云何應住,降伏其心?佛教如是,仔[4]細分明。冰[5]消此岸,無花[6]休怨春。
ᅟᅟ==[3] 「疑」,底本作「凝」,據諸本改。==
ᅟᅟ==[4] 「仔」,乙本作「子」。==
ᅟᅟ==[5] 「冰」,乙本作「永」。==
ᅟᅟ==[6] 「花」,乙本作「華」。==
金剛般若智,莫向外邊求。
空生來請問[7],教起有因由。
ᅟᅟ==[7] 「請問」,乙本作「問我」。==
善現啟[1]請分第二 (入經)
ᅟᅟ==[1] 「啟」,乙本作「起」。==
昔奇哉之善現,讚希有之慈尊。悲憐[2]濁世眾生,咨決[3]菩提心要。可謂一經正眼,三藏絕詮。千聖不傳,諸祖不說。如是降伏,扁[4]舟已過洞庭湖。護念叮嚀,何啻白雲千萬里?為甚麼如此?毗婆屍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ᅟᅟ==[2] 「憐」,乙本作「憫」。==
ᅟᅟ==[3] 「決」,底本作「快」,據諸本改。==
ᅟᅟ==[4] 「扁」,乙本作「偏」。==
問處孤高答處深,妙圓真淨不須尋。
瞥然如是知端的,默契菩提大道心。
阿彌陀佛元無相,遍界明明不覆藏。
文潞[5]尚然修淨土,東坡猶願往西方。
纔出胞胎又入胎,聖人[6]觀此慟悲哀。
幻身究竟無香潔,打破畫瓶歸去來。
ᅟᅟ==[5] 「潞」,乙、丙本作「路」。==
ᅟᅟ==[6] 「人」,底本作「賢」,據諸本改。==
大乘正宗,指示叮嚀,空生意分明。如是應住,降伏其心。四生六道,無我無人。誰歸滅度?拈來卻在心。
獨坐寂寥寥,平地起[7]波濤。
風來波浪起,水漲見船高。
ᅟᅟ==[7] 「起」,底本作「啟」,據諸本改。==
大乘正宗分第三 (入經)
涅槃清淨,盡令含識皈依;四相俱忘,實無眾生滅度。如斯了悟,便能脫死超生。其或未然,依舊迷封滯殼[1]。會麼?
ᅟᅟ==[1] 「殼」,底本作「卻」,據諸本改。==
生死涅槃本平等,妄心盡處即菩提。
頂門具眼辨[2]來端,眾類何曾入涅槃?
絕後再甦無一物,了知生死不相干。
七重寶樹人人有,九品蓮花[3]處處開。
不涉一程親見佛,圓音時聽悟心懷。
擲卻閻浮似草鞋,更無一物可開懷。
靈明一點輝千古,超日月光歸[4]去來。
ᅟᅟ==[2] 「辨」,底本、乙本作「辯」,據甲、丙本改。==
ᅟᅟ==[3] 「花」,乙本作「華」。==
ᅟᅟ==[4] 「光歸」,乙本作「歸光」。==
妙行無住,日月分明,本體離根塵。四維上下,朗耀無窮。世尊指教,一一分明。空生信受[5],鶯來處處春。
ᅟᅟ==[5] 「受」,丙本作「授」。==
摩訶般若宗,性相體皆同。
四生並六道,盡在默然中。
妙行無住分第四 (入經)
住相佈施,猶日月之有窮;不著六塵,若虛空之無際。自他俱利,福德難量。豁然運用靈通,廓爾縱橫自在。且道:還有住著處麼?妙體本來無處所,通身何更有蹤[6]由。
ᅟᅟ==[6] 「蹤」,乙本作「縱」。==
運心檀度契真常,福等虛空不可量。
無影樹頭花爛熳,從他採獻法中王。
步步頭頭皆是道,彌陀元不住西方。
法身遍滿三千界,化佛權為十二光。
道過邙山古墓排,淮陰功業事堪哀。
貧富貴賤皆如夢,夢覺來時歸去來。
如理實見,分明說破,空生意如何?地水火風,四大和合。雲來雲去,本更無他。漚生漚滅,元非一與多。
如如真妙理,湛湛自然觀。
圓明真實見,隨處得安然。
如理實見分第五 (入經)
金身顯煥,巍巍海上孤峰;妙相莊嚴,皎皎星中圓月。雖然[1]如是,畢竟非真。經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且道意在於何[2]?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ᅟᅟ==[1] 「雖然」,甲、乙本作「然雖」。==
ᅟᅟ==[2] 「何」,乙本作「何處」。==
報化非真了妄[3]緣,法身清淨廣無邊。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人命無常呼吸間,眼觀紅日落西山。
寶山歷盡空迴首[4],一失人身萬劫難。
稽首彌陀真聖主,身乘七寶紫金台。
四十八願常無間,攝受眾生歸去來。
ᅟᅟ==[3] 「妄」,丙本作「萬」。==
ᅟᅟ==[4] 「首」,底本作「手」,據諸本改。==
正信希有,一念無差。心內[1]外,休取法。心若取法,凡聖皆差。心若[2]無念,卻被雲霞。圓明一點,春來樹樹花[3]。
ᅟᅟ==[1] 「內」,甲、乙本無。==
ᅟᅟ==[2] 「若」,底本作「然」,據諸本改。==
ᅟᅟ==[3] 「花」,甲、乙本作「華」。==
邪心俱蕩盡,正信勿生疑[4]。
念念無差別,處處發真機。
ᅟᅟ==[4] 「疑」,底本作「凝」,據諸本改。==
正信希有分第六 (入經)
因勝果勝,信心明瞭無疑;人空法空,真性本來平等。直饒名相雙泯,取捨[5]兩忘。要且猶存筏見。咦!彈指已超生死海,何須更覓度[6]人舟。
ᅟᅟ==[5] 「捨」,乙本作「舍」。==
ᅟᅟ==[6] 「度」,丙本作「渡」。==
善根成熟信無疑,取相求玄轉背馳。
一念頓超空劫外,元來不許老胡知。
頻伽尚能知皈向,孔雀猶聞得化生。
時節因緣休蹉過,樓頭畫鼓恰初更。
勢至觀音悲滿懷,寶瓶楊柳灑三災。
誓隨淨土彌陀主,接引眾生歸去來。
無得無說,誰為安名?空生意分明。如來所說,無始無終。雲生晚谷,月照長空。千法萬法,皆從一法生。
取捨皆難得,無心體自然。
本來常寂寂,無說亦無傳。
無得無說分第七 (入經)
得亦非,說亦非,能仁機[1]輪電掣。取不可,捨不可,空生舌本瀾[2]翻。且道無為法為甚麼有差別?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3]漉[4]始應知。
ᅟᅟ==[1] 「機」,底本作「幾」,據諸本改。==
ᅟᅟ==[2] 「瀾」,乙本作「爛」。==
ᅟᅟ==[3] 「撈」,底本作「勞」,據諸本改。==
ᅟᅟ==[4] 「漉」,底本作「詁」,據諸本改。==
雲捲秋空月印潭,寒光無際與誰談?
豁開透地通天眼,大道分明不用參。
西方勝境無明暗[5],不比人間夜半[6]深。
五鼓分明當子位,一輪正滿對天心。
休插龍釵與鳳釵,莫將胭[7]粉污唇腮。
法身清淨元無垢,體露堂堂歸去來。
ᅟᅟ==[5] 「暗」,乙本作「闇」。==
ᅟᅟ==[6] 「夜半」,乙本作「半夜」。==
ᅟᅟ==[7] 「胭」,乙本作「胸」。==
依法出生[8],法法皆真,元從一法生。四生六道,情與無情。山河大地,體露分明。泥牛吸水[9],黃河徹底清。
ᅟᅟ==[8] 「生」,丙本作「身」。==
ᅟᅟ==[9] 「吸水」,乙本作「哮吼」。==
山河如掌平,無壞[10]亦無成。
千差與萬別,金剛界內生。
ᅟᅟ==[10] 「壞」,乙本作「樂」。==
依法出生分第八 (入經)
寶滿[11]三千,財施有盡;偈宣四句,法施無窮。發生智慧光明,流出真如妙道。所以稱揚德勝[1],了達性空。徹諸佛之本源[2],豁一經之眼目。還見四句親切處麼?真性洞明依般若,不勞彈指證菩提。
ᅟᅟ==[11] 「滿」,乙本作「萬」。==
ᅟᅟ==[1] 「勝」,底本作「聖」,據諸本改。==
ᅟᅟ==[2] 「源」,丙本作「原」。==
徒將七寶施三千,四句親聞了上根。
無量劫來諸佛祖,從茲超出涅槃門。
慧燈不滅魔難入,智鏡常明夢不侵。
堪歎浮生瞌睡漢,從他[3]萬劫恣昏沉。
頭髮焦然乾竹釵,兩肩擔水又擔柴。
一生貧賤多辛苦,厭惡女生歸去來。
ᅟᅟ==[3] 「他」,乙本作「它」。==
一相無相,本自如然,不在口宣傳。五[4]果四向,誰後誰先?絲毫不掛,萬法周圓。圓明彌滿,無心照大千。
ᅟᅟ==[4] 「五」,乙本作「五五」。==
五果並四向[5],本體元無相。
兩目不相似,鼻孔都一樣。
ᅟᅟ==[5] 「向」,底本作「相」,據諸本改。==
一相無相分第九 (入經)
人天往返,諸漏未除。道果雙忘,無諍第一。超凡入聖,從頭勘證。將來轉位,回機透底,盡令徹去。還委悉麼?
勿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果位聲聞獨善身,寂然常定本非真。
回心頓入如來海,倒駕慈航逆渡人。
樓頭畫鼓五更闌,爭奈[1]眾生被眼瞞。
不見性天光燦燦,但於夜後黑漫漫。
極樂國中真快樂,永無八難及三災。
常聞天樂空中響,敢勸西方歸去來。
ᅟᅟ==[1] 「奈」,乙本作「柰」。==
莊嚴淨土,錦上添花[2],徒勞任算沙。燃[3]燈昔日,授記無差。因風吹火,末後拈花[4]。誰人會得,迦葉便笑他。
ᅟᅟ==[2] 「花」,乙本作「華」。==
ᅟᅟ==[3] 「燃」,底、乙、丙本作「然」,據甲本改。==
ᅟᅟ==[4] 「花」,甲、乙本作「華」。==
莊嚴生淨土,金粟眼中沙。
初生全洩漏,末後又拈花[5]。
ᅟᅟ==[5] 「花」,甲、乙本作「華」。==
莊嚴淨土分第十 (入經)
如來續焰燃[6]燈,實無可得之法;菩薩莊嚴佛土,應無所住之心。諸妄消亡[7],一真清淨。昔究法華妙旨,親感普賢誨言。清淨身心,安居求實。冥符奧義,豁悟前因。直得心法兩忘,根塵俱泯。且道:莊嚴個什[8]麼?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ᅟᅟ==[6] 「燃」,甲、乙本作「然」。==
ᅟᅟ==[7] 「亡」,丙本作「滅」。==
ᅟᅟ==[8] 「什」,丙本作「甚」。==
正法眼中無所得,涅槃心外謾莊嚴。
六塵空寂無人會,推倒須彌浸玉蟾。
百歲光陰一剎那,凌[1]晨淨口念彌陀。
看經讀誦無休歇,必免當來過奈河。
造論弘經大辯才,馬鳴龍樹及天台。
圭峰乃[2]至清涼老,總勸西方歸去來。
ᅟᅟ==[1] 「凌」,底本作「臨」,丙本作「清」,據甲、乙本改。==
ᅟᅟ==[2] 「乃」,乙本作「乃法」。==
無為福勝,四句堪誇,如塵比數沙。住相佈施,凡聖皆差。無來無去,月照簾下。無根樹子,常開四季花[3]。
ᅟᅟ==[3] 「花」,甲本作「華」。==
四句絕堪誇,河沙數漸多。
算來無一法,淨[4]處娑婆訶。
ᅟᅟ==[4] 「淨」,甲本作「靜」。==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入經)
滿積恒沙七寶,周回佈施三千。福德分明,因果不昧。能宣四句之偈,勝前萬倍之功。用真智以照愚,如急流而勇退。且道:退後如何?象踏恒沙徹底過,大千沙界百雜碎。
重增七寶滿恒沙,如棄甜桃[5]覓苦瓜。
豁悟真空元不壞,百千三昧總虛花[6]。
百[7]歲光陰燃指間,奔馳不定片時閑[8]。
煩君點檢[1]形骸看,多少英雄去不還。
勢至悲光絕點埃,塵塵剎剎現如來。
真心量與觀音等,接引眾生歸去來。
ᅟᅟ==[5] 「桃」,乙本作「瓜」。==
ᅟᅟ==[6] 「花」,乙本作「華」。==
ᅟᅟ==[7] 「百」,乙本作「有」。==
ᅟᅟ==[8] 「閑」,乙本作「間」。==
ᅟᅟ==[1] 「點檢」,乙本作「檢點」。==
尊重正教,誰敢輕慢[2]?塔廟在身邊。人人本有,個個皆然。金剛寶藏,體自周圓。若還信受,拈[3]來自檢看。
ᅟᅟ==[2] 「慢」,底本作「謾」,據諸本改。==
ᅟᅟ==[3] 「拈」,乙本作「怙」。==
起坐皆尊重,常[4]親塔廟前。
如如元不動,處處得安然。
ᅟᅟ==[4] 「常」,底本作「噹」,據諸本改。==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入經)云云
慈愍三根,隨說乃人天敬仰;受持四句,皆應如塔廟尊崇。常行無念之心,實為希有之法。如何是最上第一句?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
說處隨宜不滯空,勸持四句為流通。
天龍覆護尊如塔,功德無邊贊莫[5]窮。
百歲光陰老盡人,青山綠[6]水至如今。
開眸認取來生路,莫學愚頑錯用心。
念佛臨終見寶台,寶幡寶蓋滿空排。
彌陀勢至觀音等,合掌相隨歸去來。
ᅟᅟ==[5] 「莫」,乙本作「無」。==
ᅟᅟ==[6] 「綠」,乙本作「緣」。==
如法受持,誰敢謾他?須菩提,於意[7]如何?我今為汝,一一言破。白雲散處,月照禪河。文殊不遠,休巡山禮[1]土坡[2]。
ᅟᅟ==[7] 「於」,底、甲、丙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1] 「山禮」,底本作「出」,甲、丙本作「山」,據乙本改。==
ᅟᅟ==[2] 「坡」,底本作「破」,據諸本改。==
如法謹受持,福勝等須彌。
白雲消散盡,明月始光輝。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入經)
大覺尊,本來不立一字,而直指人心;須菩提,無端特[3]請標名,而強生枝節。縱使析微塵如世[4]界,無相可求;施身命等河沙,無法可說。且道:奉行個什麼?金剛寶劍倚天寒,外道邪魔俱腦裂。
ᅟᅟ==[3] 「特」,底、丙本作「持」,據甲、乙本改。==
ᅟᅟ==[4] 「世」,底、丙本作「是」,據甲、乙本改。==
個裏本無元字[5]腳,空中誰敢[6]強安名?
等閒點出金剛眼,照破魔王八萬城。
百歲光陰不自驚,老來何物作前程?
祇憑經卷三千藏,莫把虛華過一生。
般若現前無罣礙,橫身宇宙莫疑猜。
虛空拶破難藏覆,大道分明歸去來。
ᅟᅟ==[5] 「字」,底本作「自」,據諸本改。==
ᅟᅟ==[6] 「敢」,底、丙本作「肯」,據甲、乙本改。==
離相寂滅,誰為分別[7]?有口也難說。五百世中,割截支[8]節,而無一念,妄生虛說。成道證[9]果,雲散家家月。
ᅟᅟ==[7] 「別」,底、丙本作「明」,據甲、乙本改。==
ᅟᅟ==[8] 「支」,乙本作「夫」。==
ᅟᅟ==[9] 「證」,底本作「正」,據諸本改。==
離相即非說,古今常寂滅。
而無一念心,任汝分支節。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入經)
空生聞說是經,解義趣而悲流兩[1]淚;仙人垂[2]慈弘忍,笑雪刃而謾斬虛空。如是印可其詞,能離一切諸相。未審感悟處有何奇特?豁[3]開慧眼明如日,返照微塵世界空。
ᅟᅟ==[1] 「兩」,甲本作「雨」。==
ᅟᅟ==[2] 「垂」,底本作「乘」,據諸本改。==
ᅟᅟ==[3] 「豁」,底本作「割」,據諸本改。==
善吉親聞徹見源,悲欣交集贊慈尊。
心空法朗[4]超真際,堪報從前不報恩。
百歲光陰石火光,回頭何不早思量?
無常相請宜推托,免向閻君論短長[5]。
真樂真常真淨土,寶池寶樹寶花[6]開。
無寒無暑無凋變,歸去來兮[7]歸去來。
ᅟᅟ==[4] 「朗」,甲本作「明」。==
ᅟᅟ==[5] 「短長」,底本作「長短」,據諸本改。==
ᅟᅟ==[6] 「花」,甲、乙本作「華」。==
ᅟᅟ==[7] 「兮」,乙本作「分」。==
持經功德,福多難比,三時喻不齊。住相佈施,終須有退。無漏智慧,頓證菩提。花開花[8]謝,日東月落西。
ᅟᅟ==[8] 「花開花」,乙本作「華開華」。==
此經功德勝,誰人解受持?
寒山逢拾[9]得,拍手笑微微。
ᅟᅟ==[9] 「拾」,乙本作「捨」,丙本作「恰」。==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入經)
佈施千萬億劫之身,福深於海;為發[1]最上大[2]乘者說,擔重如山。慶快撩起便行,且請依前放下。何故?大力量人元不動,等閒抹過上頭關。
ᅟᅟ==[1] 「發」,底本作「法」,據諸本改。==
ᅟᅟ==[2] 「大」,乙本無。==
倒握[3]吹毛掃異蹤,頓令心地盡開通。
鋒鋩獨露毗盧頂,凡聖齊教列下風。
百歲光陰燭在風,誰人心與佛心同?
修行速往西方去,足下蓮花[4]步步生。
十念圓成一念回,三心果滿九蓮開。
塵勞念佛同時去,歸去來兮歸去來。
ᅟᅟ==[3] 「握」,底、丙本作「屋」,據甲、乙本改。==
ᅟᅟ==[4] 「花」,甲、乙本作「華」。==
能淨業障,塵體雙亡[5],五百億難量。恒沙諸佛,承事[6]供養。而今成道,萬法齊彰。圓明果滿,春來日漸長。
ᅟᅟ==[5] 「亡」,底、丙本作「忘」,據甲、乙本改。==
ᅟᅟ==[6] 「事」,底本作「賜」,乙本作「重」,據甲、丙本改。==
業障本來無,心差轉見殊。
若悟三空理,何處不如如?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入經)
宿業緣而[7]墮惡道,今人賤而罪即消。供諸佛,誦此經,功德勝而喻莫及。祇如無著無相底,還有果報也無?妄心滅盡業還空,直證菩提超等級。
ᅟᅟ==[7] 「而」,底、甲、丙本無,據乙本補。==
惡因誰作罪誰招?真性如空不動搖。
曠劫無明俱蕩盡,先天後地寂寥寥。
百歲光陰似水流,無窮無盡幾時休?
不如先證菩提路,悉免輪迴得自由。
歸去來兮歸去來,一靈休更入胞[1]胎。
化身[2]花[3]上身金色,目擊金容歸去來。
ᅟᅟ==[1] 「胞」,乙本作「脆」。==
ᅟᅟ==[2] 「身」,甲本作「生」。==
ᅟᅟ==[3] 「花」,乙本作「華」。==
究竟無我,四大全空,五蘊假立名。通達萬法,處處皆空。青山綠水,雲起長空。諸人薦取,黃鸝啼曉風。
授記本無言,真慈大覺宣。
四相非四相,菩提果自鮮。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入經)
妄盡還真,眾生何曾滅度?法空無我,菩提本自圓成。直饒遇燃[4]燈印證而不疑,已隔來世;況釋迦重審而方悟,轉涉途程。且道:不涉途程底人,腳跟還點地也[5]麼?丈夫自有衝天志[6],不向如來行處行。
ᅟᅟ==[4] 「燃」,甲、乙本作「然」。==
ᅟᅟ==[5] 「也」,甲、乙本無。==
ᅟᅟ==[6] 「志」,底本作「智」,據諸本改。==
直指單傳密意深,本來非佛亦非心。
分明不受[7]燃[8]燈記,自有靈光耀古今。
百歲光陰一夢中,老來不與舊時同。
眾生好似風無定,搖落桃花[1]滿地紅。
不知誰解巧安排,捏聚依前又放開。
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
ᅟᅟ==[7] 「受」,底本作「授」,據諸本改。==
ᅟᅟ==[8] 「燃」,甲、乙本作「然」。==
ᅟᅟ==[1] 「花」,乙本作「華」。==
一體同觀,萬法無差,凡聖共一家。如來五眼,照耀塵沙。三心洞徹,本性無涯。春來日暖,無樹不放花[2]。
ᅟᅟ==[2] 「放花」,甲本作「開華」。==
如來具六通,三心不可窮。
算沙無億數,到此體皆同。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入經)
五眼悉圓明,如揭日耀[3]恒沙之世界;三心不可得,似撥[4]火覓滄海之浮漚。縱使窮諸玄辯,竭世樞機,到此總須茫然。且道:是何標格?直饒講得千經論,也落禪家第二籌。
ᅟᅟ==[3] 「耀」,甲、乙本作「曜」。==
ᅟᅟ==[4] 「撥」,乙本作「發」。==
心眼俱通法界周,恒沙妙用沒蹤由。
雲收江湛[5]天空闊,明月蘆花[6]一樣秋。
荒郊日落草風悲,試問骷髏你是誰?
或是英雄豪傑漢,回頭能有幾人知?
末法娑婆入苦災,互相食啖惡如豺。
刀兵疫病遭饑饉,厭離閻浮歸去來。
ᅟᅟ==[5] 「江堪」,甲本作「海堪」。==
ᅟᅟ==[6] 「花」,甲、乙本作「華」。==
法界通化,似有還無,個個本無殊。圓明一點,無來無去。搬柴運水,好用工夫。松稍月朗,衣穿露寶珠。
珍寶滿盈剎,福德等難量。
若到無福地,方知滋味長。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入經)
佈施因緣,實人天有漏之果;無為福德[1],超凡聖通化之功。噫!有為雖偽,棄之則功行不成;無為雖真,擬之則聖果難證。且道:不擬不棄時,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磨[2]當機曾[3]直指,廓然元不識梁王。
ᅟᅟ==[1] 「德」,底本作「勝」,丙本作「得」,據甲、乙本改。==
ᅟᅟ==[2] 「磨」,底、丙本作「麼」,乙本作「摩」,據甲本改。==
ᅟᅟ==[3] 「曾」,乙本作「會」。==
寶施寰中福倍常[4],花[5]開錦上最難量。
就中拶倒空王殿,露柱燈籠盡[6]放光。
郊園又是一番[7]春,骷髏縱橫白似銀。
日炙風吹休懊惱,骷髏總是利名人。
淨土永無三惡道,寶旛[8]寂靜不輪迴。
金繩界道[9]經行處,好念彌陀歸去來。
ᅟᅟ==[4] 「常」,丙本作「長」。==
ᅟᅟ==[5] 「花」,甲、乙本作「華」。==
ᅟᅟ==[6] 「盡」,乙本作「書」。==
ᅟᅟ==[7] 「番」,甲本作「翻」。==
ᅟᅟ==[8] 「旛」,甲、乙本作「方」。==
ᅟᅟ==[9] 「道」,乙本作「到」。==
離色離相,無住無依,法界普光輝。無言[10]無說,無是無非。無來無去,無相無為。澄潭月朗,石人戴[11]帽歸。
ᅟᅟ==[10] 「言」,甲本作「得」。==
ᅟᅟ==[11] 「戴」,乙本作「帶」。==
知得如來意,玄空不復尋。
具足非具足,聲色兩分明。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入經)
有相有身,如來莊嚴具足;分賓分主,空生解辨[1]親疏。直得賓主兩忘,色相俱離。如何是主中主?君[2]臣道合無回互,認得分明不是渠。
ᅟᅟ==[1] 「辨」,底本作「辦」,乙、丙本作「辯」,據甲本改。==
ᅟᅟ==[2] 「君」,乙本作「若」。==
端嚴相好紫金身,正眼看來總不真。
要會問酬親的意,蘊空無我亦無人。
圓音唱處響清清[3],試誦[4]金剛一卷經。
薦取眾生方外句,秤[5]錘是鐵太分明。
陌上[6]桃花春又開[7],風吹殘杏雪飛垓。
紛紛落處誰人悟?笑指靈雲歸去來。
ᅟᅟ==[3] 「清」,乙本作「淨」。==
ᅟᅟ==[4] 「誦」,甲本作「聽」。==
ᅟᅟ==[5] 「秤」,乙、丙本作「稱」。==
ᅟᅟ==[6] 「上」,甲本作「下」。==
ᅟᅟ==[7] 「春又開」,丙本作「開又春」。==
非說所說,不在分別,本性離言說。潺潺綠水,出廣長舌。圓音落落,無間無歇。休將耳聽,紅爐飛片雪。
我心本非有,無心說向誰?
所說非所說,為被上乘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入經)
如來無所說,慈雲甘露灑濛濛;慧命未嘗聞,明月清風空寂寂。正恁麼時,且道是何境界?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道本無言喚不醒,藥因[1]救病出金瓶。
可憐億萬[2]人天眾,依舊獃獃側耳聽。
鼓聲集眾下林泉,莫學金剛問普賢。
高坐猊台傳秘要,妙通一指老僧禪。
有病有危終退墮,不生不滅不輪迴。
西方淨土常安樂,無苦無憂歸去來。
ᅟᅟ==[1] 「因」,底本作「音」,據諸本改。==
ᅟᅟ==[2] 「億萬」,乙本作「萬億」。==
無法可得,情識難量,本體露堂堂。包含法界[3],相與無相。行住坐臥,仔[4]細參詳。知音勘破,炎天降雪霜。
ᅟᅟ==[3] 「界」,乙本作「相界」。==
ᅟᅟ==[4] 「仔」,乙本作「子」。==
無為所得法,得法何所持?
無有少法故,三藐三菩提。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入經)
法無可得,是名阿耨菩提;道無可傳,直指涅槃正眼。祇如得而無得,傳而不傳,畢竟是何宗旨[5]?三賢尚未明斯旨,十聖那能達此宗。
ᅟᅟ==[5] 「旨」,底本作「主」,據諸本改。==
從來無說亦無傳,纔涉思惟便隔[6]關。
語默離微俱掃盡,寥寥獨坐古靈山。
爐中裊裊試[7]拈香,普請天龍降道場。
功德無邊應有報,莊嚴淨土事難量。
六欲諸天具[1]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
直饒修到非非想,也則不如歸去來。
ᅟᅟ==[6] 「隔」,乙本作「福」。==
ᅟᅟ==[7] 「試」,底本作「是」,據諸本改。==
ᅟᅟ==[1] 「具」,底本、丙本作「俱」,據甲、乙本改。==
淨心行善,休教點污,此法離凡愚。是法平等,萬法皆如。青山綠水,與我何殊?金生麗水,蟾光滿太虛。
淨心平等行,無下亦無高。
善法非善法,何須口叨叨?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入經)
法無高下,故諸佛心內眾生,時時成道;相離我人,故[2]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所以道:念佛不礙參禪,參禪不礙念佛。至於念而無[3]念,參而不參。洞明本地風光,了達惟[4]心淨土。溪山雖異,雲月皆同。那裏不是平等之法?要知縱橫不礙處麼?處處綠楊堪繫馬[5],家家有路透長安。
ᅟᅟ==[2] 乙本「故」字後有一「諸」字。==
ᅟᅟ==[3] 「無」,底、丙本作「不」,據甲、乙本改。==
ᅟᅟ==[4] 「惟」,甲本作「唯」。==
ᅟᅟ==[5] 「馬」,底本作「焉」,據諸本改。==
山花[6]似錦水如藍,莫問前三與後三。
心境廓然忘彼此,大千沙界總包含。
口裏叨叨念彌陀,心頭人我似干[7]戈。
其心若不從頭改,磕破髑髏當得麼?
世上愚人無智慧,唯[8]知愛慾及貪財。
何如一筆都鉤[1]斷,好念彌陀歸去來!
ᅟᅟ==[6] 「花」,甲、乙本作「華」。==
ᅟᅟ==[7] 「干」,乙本作「於」。==
ᅟᅟ==[8] 「唯」,乙本作「惟」。==
ᅟᅟ==[1] 「鉤」,底本作「勻」,乙、丙本作「勾」,據甲本改。==
福智無比,二法周圓,塵沙結良緣。功行累劫,果滿因[2]緣[3]。智燭[4]普照,一月當天。圓明朗朗,無心鑒大千。
ᅟᅟ==[2] 「因」,乙本作「功」。==
ᅟᅟ==[3] 「緣」,甲本作「圓」。==
ᅟᅟ==[4] 「燭」,乙本作「燈」。==
般若真空性,福慧兩雙修。
四句無為法,持念片時周。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入經)
福等三千,施須彌之七寶;經持四句,耀智[5]海之明珠。能令識浪澄清,頓使義天開朗。弘慈普濟,廣利無邊。夜半正明,還在何處?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ᅟᅟ==[5] 「智」,底本作「知」,據諸本改。==
寶聚山王算莫窮,還如仰箭射虛空。
洞明四句超三際[6],絕勝僧祇萬倍功。
一毛頭上為拈花[7],笑倒傍邊老作家。
要問相逢端的意,摩尼達哩吽癹[8]吒。
我憶彌陀如父母,彌陀觀我似嬰孩。
心心念念常無間,父子相隨歸去來。
ᅟᅟ==[6] 「際」,底、丙本作「界」,據甲、乙本改。==
ᅟᅟ==[7] 「花」,乙本作「華」。==
ᅟᅟ==[8] 「癹」,底、丙本作「叭」,據甲、乙本改。==
化無所化,機分小大[1],空生莫疑猜。四生六道,去往[2]還來。迴光返照,面目明白。疑心頓歇,紅霞遍九垓。
ᅟᅟ==[1] 「小大」,乙、丙本作「大小」。==
ᅟᅟ==[2] 「往」,甲、乙、丙本作「住」。==
大乘深奧理,解悟有多般。
實我實無我[3],仔[4]細好生觀。
ᅟᅟ==[3] 「無我」,乙本作「我無」。==
ᅟᅟ==[4] 「仔」,乙本作「子」。==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入經云云)
無我無人,眾生自成正覺;不生不滅,如來說非凡夫。雖然個事分明,爭奈當機蹉過。昔有僧問翠岩云:「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學人上來,請師一點。」師[5]云:「不點。」僧云:「為什麼不點?」師云:「恐汝落凡聖。」且道:不落凡聖底人,具什麼眼?直饒聖解凡情盡,開眼[6]依前在夢中。
ᅟᅟ==[5] 「師」,乙本作「答師」。==
ᅟᅟ==[6] 「眼」,乙本作「服」。==
到岸從來不用船,坦然大道透長安。
了知元不因他悟,面目分明總一般。
前三三與後三三,擬[7]議商[8]量總不堪。
饒汝識情俱絕斷,三生九劫更重參。
白髮雙親齒漸衰,勤供甘旨莫遲迴。
試學昔日能仁氏,奉事尊堂歸去來。
ᅟᅟ==[7] 「擬」,底本作「凝」,據諸本改。==
ᅟᅟ==[8] 「商」,甲本作「思」。==
法身非相,不在心懷。絕中間,與內外。聲[1]色見我,未出輪胎。若離聲[2]色,難見如來。徒勞遠覓,文殊在五台。
ᅟᅟ==[1] 「聲」,底、丙本作「身」,據甲、乙本改。==
ᅟᅟ==[2] 「聲」,底、丙本作「身」,據甲、乙本改。==
有相即無相,無相亦非[3]真。
兩處俱不立,一體是方親。
ᅟᅟ==[3] 「非」,乙本作「無」。==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入經)
妙相莊嚴,聖[4]王相即如來相;法身周遍,如來身異聖王身。若向這裏見得徹去,鷺倚雪巢,兔棲月殿。其或未然,石火一[5]揮天外去,癡人猶看月邊星。
ᅟᅟ==[4] 「聖」,底、丙本作「勝」,據甲、乙本改。==
ᅟᅟ==[5] 「一」,甲本作「已」。==
公案現成[6]重審問,愛情翻款[7]錯承當。
不應聲色行邪道,結罪無因見法王。
九年面壁自知非,不若抽身隻履歸。
莫道少林消息斷,白雲[8]依舊擁柴扉[9]。
三界忙忙何日省?六塵擾擾幾時休?
西方一路超生死,齊念彌陀到地頭。
ᅟᅟ==[6] 「成」,底本作「前」,據諸本改。==
ᅟᅟ==[7] 「款」,乙本作「疑」。==
ᅟᅟ==[8] 「雲」,乙本作「雪」。==
ᅟᅟ==[9] 「扉」,乙本作「扆」。==
無斷無滅,自古長存,不滅更不生。山河成壞,這個安寧。無來無去,耀古騰今。人人本具,鍮石不換金。
不生亦不滅,無斷亦無常。
常樂並[1]我淨,非不好商量。
ᅟᅟ==[1] 「並」,乙本作「併」。==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入經)
相非具而本具,常自莊嚴;法雖傳而不傳,何曾斷滅?昔世尊於靈山會上,人天眾前云:「吾有清淨法眼,涅槃妙心,付囑飲光,廣令傳化。」且道:當時傳個甚麼?青蓮目顧人天眾,金色頭陀獨破顏。
一燈能續百千燈,心印光通法令行。
千聖不傳吹不滅,聯輝列焰轉分明。
一點靈光塞太虛,也非禪教也非儒。
打成一片誰人會?具眼還他大丈夫。
天樂簫韶花[2]雨飛,他方遊歷聖初回。
如雲海眾相迎接,目繫金容歸去來。
ᅟᅟ==[2] 「花」,乙本作「華」。==
不受不貪,知足常足,無罪亦無福。隨緣過日,且[3]忌分訴。千家一鉢,衲[4]子活路[5]。雖無一[6]物,與眾生贈[7]福。
ᅟᅟ==[3] 「且」,甲本作「切」。==
ᅟᅟ==[4] 「衲」,底本作「納」,據諸本改。==
ᅟᅟ==[5] 「路」,底本作「活」,據諸本改。==
ᅟᅟ==[6] 「一」,底本作「亦」,據諸本改。==
ᅟᅟ==[7] 「贈」,甲本作「增」。==
不覺塵緣起,貪愛轉見深。
若得迴光照,當生即不生。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入經)
有求有苦,八風五欲交煎;無著無貪,三明六通自在。便恁麼去,水邊林下,月冷風清。不恁麼去,橋斷路窮[1],別通消息。還委悉麼?老僧笑指猿啼處,更有靈蹤在上方。
ᅟᅟ==[1] 「窮」,乙本作「截」。==
數行梵字雲中雁,一曲無生[2]澗底琴。
德勝河沙渾不用,清風明月是知音。
春來秋去幾時休?堪歎眾生又白頭。
東廓郊中多古墓,北邙山下有骷髏。
白侍[3]文章世間稀[4],尚求兜率厭輪迴。
我今奉勸文章士,念佛西方歸去來。
ᅟᅟ==[2] 「生」,丙本作「聲」。==
ᅟᅟ==[3] 「侍」,乙本作「傳」。==
ᅟᅟ==[4] 「稀」,底本作「希」,據諸本改。==
威儀寂靜,塔丈[5]心路,不用巧分訴。行住坐臥,無盡無餘。無所從來,亦無所去[6]。若人會得,全不費工夫。
ᅟᅟ==[5] 「丈」,乙本作「大」。==
ᅟᅟ==[6] 「去」,乙本作「主」。==
人人具四大,我見萬法空。
行住並坐臥,來去與真同。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入經)
坐臥經行,本自無來無去;威儀不動,寂然非靜非搖。要解如來所說義否?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7]處此菩提座。
ᅟᅟ==[7] 「常」,甲、丙本作「恒」。==
巍巍不動法中王,那有獼猴跳六窗。
笑指真空無面目,連雲推月下千江。
蘆花[1]影裏一骷髏,半臥黃沙半土坵。
骷髏但有心頭氣,爭名奪利幾時休?
漢末殘唐甚苦哉,人心上下極[2]相乖。
貪婪虛偽那堪說,亂世如麻歸去來。
ᅟᅟ==[1] 「花」,乙本作「華」。==
ᅟᅟ==[2] 「極」,底本作「及」,據諸本改。==
一合理相[3],不在[4]分別,處處任宣說。九年面壁,斬釘截鐵。神光三拜,花[5]開時節。分明點破,秤[6]錘原是鐵。
ᅟᅟ==[3] 「理相」,甲、乙本作「相理」。==
ᅟᅟ==[4] 「不在」,乙本作「下住」。==
ᅟᅟ==[5] 「花」,乙本作「華」。==
ᅟᅟ==[6] 「秤」,乙本作「稱」。==
三千界微塵,俱來一念心。
如來一合相,推倒大虛空。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入經)
以世界,碎如微塵,慈尊喻巧於玄要;立權名,談其實相,凡夫意絕於貪求。與麼會得,返本還源,背塵合覺。不與麼會得[7],智[8]同諸佛,悲合眾生。總不與麼?巨靈擡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重。
ᅟᅟ==[7] 「得」,甲、乙本無。==
ᅟᅟ==[8] 「智」,甲、丙本作「慈」。==
一段生涯六不收,從前萬法盡非儔。
輕輕擘[1]破三千界,直[2]得恒河[3]水逆流。
九曲黃河直指君,分明全不涉途程。
不知白日青天裏,開眼許多迷路人。
東晉遠公曾[4]結社,遺民房翥總奇才。
淵明入會多耽飲,今晚休杯歸去來。
ᅟᅟ==[1] 「擘」,甲、丙本作「劈」。==
ᅟᅟ==[2] 「直」,底本作「只」,據諸本改。==
ᅟᅟ==[3] 「河」,底、丙本作「沙」,據甲、乙本改。==
ᅟᅟ==[4] 「曾」,丙本作「分」。==
知見不生,返照[5]還源,本性離言詮。見聞覺知,無正無偏。無垢無淨,無缺無圓。靈光皓皓[6],杲日正當天。
ᅟᅟ==[5] 「照」,底本作「本」,據諸本改。==
ᅟᅟ==[6] 「皓皓」,甲本作「浩浩」,乙本作「皎皎」。==
知見度眾生,眾生亦復盲。
如來非法相,方到涅槃城。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入經)
若[7]著見聞覺知,不解[8]如來妙義。悟無我人壽命,還同陽焰空花[9]。《楞嚴》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祇如法相不生時,還信解麼?大千沙[10]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ᅟᅟ==[7] 「若」,底本作「昔」,據諸本改。==
ᅟᅟ==[8] 「見聞覺知,不解」,甲、丙本作「知見信解,難契」。==
ᅟᅟ==[9] 「花」,乙本作「華」。==
ᅟᅟ==[10] 「沙」,底本作「三」,據諸本改。==
法空非我道非[11]親,樹倒籐枯笑轉新。
風掃止啼黃葉盡,千林全體露天真。
朝日忙忙暮[1]日忙,眾生何不早思量?
人如春夢終須短,命若風燈豈長久?
淨土緣生稱本懷,一靈更不墮胞[2]胎。
法身解脫俱齊等,瞥地[3]回頭歸去來。
ᅟᅟ==[11] 「非」,底本作「我」,據諸本改。==
ᅟᅟ==[1] 「暮」,底本作「墓」,據諸本改。==
ᅟᅟ==[2] 「胞」,乙本作「脆」。==
ᅟᅟ==[3] 「地」,底本作「也」,據諸本改。==
應化非真,如露如電。有為法,不牢堅。住相布施,果報人天。持經四句,入聖超凡。頻頻轉[4]念,金剛體最堅。
ᅟᅟ==[4] 「轉」,底本作「持」,據諸本改。==
演說四句偈,六度以[5]為初。
縱橫無罣礙,般若自如如。
ᅟᅟ==[5] 「以」,甲、乙本作「已」。==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入經)
施七寶,滿僧祇[6],福有求而即妄;持此經,演四句,德雖[7]勝而非真。宴坐水月道場,成就空花[8]佛事。度幻化之含[9]識,證寂滅之菩提。凡情聖解俱空,生死涅槃如夢。昔梁武帝請傅大士講經,大士揮案[10]一聲,便乃下座。如斯洪範,千古分明。不悋[1]弘[2]慈,當機辨[3]著。噫!大士揮尺講經,猶是曲垂方便。美則甚美,了則未了。若論[4]最上頓宗,直是不通凡聖。以金剛王寶劍,盡情掃蕩無餘。一任渠明來暗來,四方八面來;普教他休去歇去,一念萬年去。然雖[5]如是,且道:末後一句,誰堪奉行?直得虛空悉消[6]殞,天龍八部遍流通。
ᅟᅟ==[6] 「祇」,底本作「祗」,據甲、乙本改。==
ᅟᅟ==[7] 「德雖」,乙本作「雖德」。==
ᅟᅟ==[8] 「花」,甲、乙本作「華」。==
ᅟᅟ==[9] 「含」,乙本作「捨」。==
ᅟᅟ==[10] 「案」,底本作「按」,據甲、乙本改。==
ᅟᅟ==[1] 「悋」,底本作「恪」,據諸本改。==
ᅟᅟ==[2] 「弘」,丙本作「宏」。==
ᅟᅟ==[3] 「辨」,底、乙本作「辯」,據甲、丙本改。==
ᅟᅟ==[4] 「論」,底本作「輪」,據諸本改。==
ᅟᅟ==[5] 「然雖」,甲、乙本作「雖然」。==
ᅟᅟ==[6] 「消」,底本無,據諸本補。==
空生疊疊窮迷妄,大覺重重說偈言。
末後了然超百億,明如杲日耀[7]乾坤。
直截根源說與君,了無些子涉情塵。
奈[8]何蹉過西來意,猶道休境[9]景示人。
極樂家鄉甚妙哉,無諸憂苦樂常諧。
因談果海圓音徹,時禮金容歸去來。
ᅟᅟ==[7] 「耀」,乙本作「曜」。==
ᅟᅟ==[8] 「奈」,底本作「柰」,據諸本改。==
ᅟᅟ==[9] 「境」,底、丙本作「景」,據甲、乙本改。==
金剛般若,六度根源,內外最牢堅。三千大千,萬古流傳。雙林默語,祖祖重宣。開示悟入,眾生大有緣。
說破無生話,決定往[10]西方。
彌陀極樂國,常聞般若香。
ᅟᅟ==[10] 「往」,乙本作「住」。==
佛說是經已 (入經)
觀之為言,內心覺照。其在《般若心經》,則首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1]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在此經,則終以如是觀,如發菩提心者,印證諸法空義。學者勿以肉眼觀之而會之,則為親參黃面矣。凡諸聞者,莫不頓然開悟,無量歡喜,信而受之,奉而行之。且道:信受奉行個甚麼?觸目對揚[2]真般若,山河全露法王身。
ᅟᅟ==[1] 「蜜」,底、丙本作「密」,據甲、乙本改。==
ᅟᅟ==[2] 「揚」,乙本作「陽」。==
五千來字妙難量,八百餘家解漫[3]詳[4]。
珍重諸人休外覓,回光直下自承當。
鬼神稽首聽經聲,妙悟圓通萬法明。
從此諸人如會得,這回更不問前程。
人身得處最為難,莫把浮生過等閒。
須藉[5]金剛三昧力,直[6]教打破死生關。
ᅟᅟ==[3] 「漫」,甲本作「謾」。==
ᅟᅟ==[4] 「詳」,乙本作「說」。==
ᅟᅟ==[5] 「須藉」,乙本作「直須籍」。==
ᅟᅟ==[6] 「直」,丙本作「只」。==
三十二分,分分全真[7],言下好惺惺。四流浪息,六國安寧。朝看暮轉,拔楔[8]抽釘[9]。春雷震響,推倒望舟[10]亭。
ᅟᅟ==[7] 「真」,底本作「彰」,據諸本改。==
ᅟᅟ==[8] 「楔」,底本作「屑」,據諸本改。==
ᅟᅟ==[9] 「釘」,底本作「丁」,據諸本改。==
ᅟᅟ==[10] 「舟」,甲本作「州」。==
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
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般若無盡藏真言 (至)普迴向真言 云云)[1]
ᅟᅟ==[1] 「見色非干色……云云」,甲本作「般若無盡藏真言」,乙本作「補闕真言」。==
今同善眾,共閱最上乘經。慶幸今宵[2]佛事,時當滿散,普集良因,莊嚴會首之福田,成就無窮[3]之善果。此事且止,試問諸人:這一場公案[4],作麼[5]施行?還會得麼?拈起則佛覷不破,展開則法界難藏。若[6]能直下承當,管取本來具足。雖然如是,猶涉途程。且道[7]:即今兩手分付,又作麼生道[8]?言言見諦言非有,句句超宗句本無。
ᅟᅟ==[2] 「宵」,甲本作「辰」,乙、丙本作「朝、宵」。==
ᅟᅟ==[3] 「窮」,底本作「邊」,據諸本改。==
ᅟᅟ==[4] 「公案」,乙本作「會業」。==
ᅟᅟ==[5] 「麼」,乙本作「麼生」。==
ᅟᅟ==[6] 「若」,乙本作「苦」。==
ᅟᅟ==[7] 「道」,乙本作「道如何」。==
ᅟᅟ==[8] 「道」,甲本無。==
金剛本體湛然虛,把斷牢關一物無。
若要山僧通線路,諸人收取護身符。
閻王本是平等君,不愛民財祇取人。
陰司若用錢打當,貧者先亡富者存。
西方極樂景幽深,寶網[9]光[10]騰[11]百萬尋。
菩薩為鄰[12]談妙旨,聲聞作伴演圓音。
ᅟᅟ==[9] 「網」,乙本作「綱」。==
ᅟᅟ==[10] 「光」,丙本作「高」。==
ᅟᅟ==[11] 「騰」,甲、乙本作「勝」。==
ᅟᅟ==[12] 「鄰」,底、丙本作「憐」,據甲、乙本改。==
良緣眾等,略[1]聽些個,般若大摩訶。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人人本具,非我非他。諸人薦取,今生莫蹉[2]過。
ᅟᅟ==[1] 「略」,甲本作「聊」。==
ᅟᅟ==[2] 「蹉」,底本作「錯」,據諸本改。==
摩訶空最大,最大是摩訶。
般若波羅蜜,撒手見彌陀。
摩訶般若波羅蜜[3]多心經 (入經云云)
ᅟᅟ==[3] 「蜜」,底、丙本作「密」,據甲、乙本改。==
夫欲了最上大乘,須具金剛正眼,看釋迦老與須菩提。顯大機,施大用。聚須彌山王等七寶,碎大千沙界若微塵,盡僧祇劫,布施將來。獨最上乘,無法可得。直得人天膽[4]喪,魔外心寒。俱能捨命承當,依舊白雲萬里。所以解此經者,八百餘家;頌此經者,不滿屈指。蓋古人錯答一字,尚墮野狐;謬誦此經,應入地獄。宗鏡自惟[5]:不入地獄,何由拯濟群生?既能為法忘[6]軀,豈避彌[7]天逆[8]罪?橫按寶劍,重說偈言。摧[9]涅槃[10]心,滅正法眼。掃除知見,截斷命根。堪報不報之恩,用酬難酬之德。眼前雨洗千山翠,腳下蓮花一樣生[11]。
ᅟᅟ==[4] 「膽」,底本作「瞻」,據諸本改。==
ᅟᅟ==[5] 「惟」,丙本作「性」。==
ᅟᅟ==[6] 「忘」,底本作「妄」,據諸本改。==
ᅟᅟ==[7] 「彌」,底、乙本作「迷」,據甲、丙本改。==
ᅟᅟ==[8] 「逆」,丙本作「迷」。==
ᅟᅟ==[9] 「摧」,底、丙本作「推」,據甲、乙本改。==
ᅟᅟ==[10] 「槃」,底本作「盤」,據諸本改。==
ᅟᅟ==[11] 「眼前雨洗……一樣生」,甲、乙本無。==
四十九年成露布,五千餘卷盡言詮。
妙明一句威音外,折角泥牛雪裏眠。
阿彌陀佛色光輝,白毫宛轉五須彌。
頂上旋螺青絲髮,三十二種相巍巍。
銷唱金經滿散緣,回[1]施今辰福無邊。
合會眾等齊修證,見聞薰[2]種已周圓。
ᅟᅟ==[1] 「回」,乙本作「四」。==
ᅟᅟ==[2] 「薰」,甲本作「熏」。==
道場圓滿,不可思議,人人用心機。銷唱金經,佛聖遍知。上祝皇帝[3]聖壽萬歲,法界有情同生極樂國。
ᅟᅟ==[3] 「帝」,甲本作「王」。==
道場圓滿佛回程,幢幡寶蓋空裏迎。
腳踏金蓮千萬朵,空中音樂響鈴鈴[4]。
ᅟᅟ==[4] 「道場圓滿佛回程……空中音樂響鈴鈴」,甲、乙本無。「樂響」,底本作「藥嚮」,據丙本改。==
南無一乘宗[5],無量義,真空妙有,《金剛般若經》。伏願經聲琅琅,上徹穹蒼;梵語玲玲,下通幽府。一願刀山落刃[6],二願劍樹鋒摧[7],三願爐炭收焰,四願江河[8]浪息。鍼喉[9]餓鬼,永絕饑虛;鱗甲[10]羽毛,莫相食啖;惡星[11]變怪,掃出天門;異獸靈魑[12],潛藏地穴;囚徒禁繫,願降天恩;疾病纏身,早逢良藥;盲者聾者,願見願聞;跛者啞者,能行能語;懷孕婦人,子[1]母團圓;征客遠行,早還家國。貧窮下賤,惡業眾生,誤殺故傷[2],一切冤尤,並皆銷釋。金剛威力,洗滌身心;般若威光,照臨寶座。舉足下足,皆是佛地。更願七祖先亡,離苦生天;地獄罪苦,悉皆解脫。以[3]此不盡功德,上報四恩[4],下資三有。法界有情,齊登正覺。
ᅟᅟ==[5] 「宗」,底本作「中」,據諸本改。==
ᅟᅟ==[6] 「刃」,乙本作「刀」。==
ᅟᅟ==[7] 「鋒摧」,底、丙本作「鋒推」,乙本作「摧鋒」,據甲本改。==
ᅟᅟ==[8] 「江河」,乙本作「河江」。==
ᅟᅟ==[9] 「喉」,乙本作「咽」。==
ᅟᅟ==[10] 「甲」,乙本作「角」。==
ᅟᅟ==[11] 「星」,乙本作「暈」。==
ᅟᅟ==[12] 「魑」,底本作「離」,丙本作「禽」,據甲、乙本改。==
ᅟᅟ==[1] 「子」,乙本作「願子」。==
ᅟᅟ==[2] 「誤殺故傷」,底、丙本作「故殺誤傷」,據甲、乙本改。==
ᅟᅟ==[3] 「以」,乙本作「以及」。==
ᅟᅟ==[4] 「恩」,乙本作「思」。==
川老頌云:如饑得食,渴得漿,病得瘥,熱得涼。貧[5]人得寶,嬰兒見娘;飄舟到岸,孤客還[6]鄉。旱逢甘澤,國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來降。頭頭總是,物物全彰。古今凡聖,地獄天堂;東西南北,不用思量。剎[7]塵沙界諸群品,盡入金剛大道場。
ᅟᅟ==[5] 「貧」,乙本作「貪」。==
ᅟᅟ==[6] 「還」,乙本作「遠」。==
ᅟᅟ==[7] 「剎」,乙本作「利」。==
三塗永息常時苦,六趣休隨汩沒因。
恒沙含[8]識悟真如,一切有情登彼岸。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9]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迴向亦如是。
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莎。
聲聞羅漢賢聖僧,摩訶般若波羅蜜。
ᅟᅟ==[8] 「含」,乙本作「捨」。==
ᅟᅟ==[9] 「及」,丙本作「積」。==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誦經保平安,消災增福壽。
三壇登事,六度齊修。
無漏果因,共成佛道[1]。
ᅟᅟ==[1] 「十方三世一切佛……共成佛道」,甲本無,乙本作「南無安養國極樂界……彌陀佛宣卷功德已周圓,回(乙本作「曰」,據文意改)向三寶眾龍天。==
見聞盡悟真空理,大眾同歸般若船。
十方三世一切佛,文殊普賢觀自在。
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銷釋[2]金剛經[3]科儀卷終
ᅟᅟ==[2] 「銷釋」,底本無,據諸本補。==
ᅟᅟ==[3] 「經」,底、丙本無,據甲、乙本補。==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6 冊 No. 53 銷釋金剛經科儀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