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五禮 整理者 達照 〔題解〕 《金剛五禮》,又名《金剛五禮文》、《金光五禮》、《金光五禮讚》等,中國僧人所撰禮懺文,作者姚和尚,一卷。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亦未為歷代經錄所著錄。在敦煌遺書中,至今已經發現了十八種《金剛五禮》的寫本,根據對三身佛的不同說法,可分為兩種異本。諸本中,北敦7329號的書品較佳,文字錯誤之處也最少。北敦8337號末後兩段次序顛倒、斯4712號尾缺、北敦7370號首缺。其餘諸號均首尾完整。 關於《金剛五禮》的作者,在伯3664號中標有「姚和上金剛五禮」字樣,可見應為某俗姓為「姚」的和尚所撰。汪娟博士認為該「姚和尚可能是吐蕃統治時期,敦煌金光明寺僧人姚利濟」(見《敦煌禮懺文研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24頁),可備一說。但因缺乏詳細的考証,故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禮懺文共分五個儀節,故名「五禮」。第一禮是對法身佛的讚禮,第二禮是對報身佛的讚禮,第三禮是對化身佛的讚禮,第四禮是對《金剛經》的讚禮,第五禮是對佛說《金剛經》這件事以及說《金剛經》處所的讚禮。 本文獻較為特異的是,稱釋迦牟尼既是化身佛,又是法身佛與報身佛,與傳統認為釋迦牟尼僅為化身佛不同。按照傳統的佛教理論,佛的化身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對釋迦牟尼佛的所有化身佛都可以稱其為「同名釋迦牟尼佛」。但是,對法身和報身也稱為「釋迦牟尼佛」,這就顯得比較特殊並值得研究。但在現存的敦煌遺書十八個寫本中,只有伯2325號、俄176號背面是把三身佛分別說成「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其餘十六個本子均將三身佛寫成「釋迦牟尼佛」或「同名釋迦牟尼佛」。由於伯2325號、俄176號背面這兩號的書品極差,而其餘諸號相對來說書品較佳,抄寫亦基本一致,故其餘諸號抄寫錯誤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我們應該承認古代確有將釋迦牟尼作為三身佛的說法。我們知道,在南宋四川綿竹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覺集的《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將載《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中也出現了「法報化身釋迦文佛」的說法。聯[A1]繫《金剛五禮》的有關記敘,說明在唐朝已經流傳著「釋迦牟尼佛就是三身佛」的說法,並以「同名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形式表述之。說明「三身即一佛」的觀點最遲在唐代已經形成。看來象伯2325號、俄176號那樣將三身釋伽牟尼改為傳統的表述,是後人的再創造。鑒於此,我們把伯2325號、俄176號背面作為異本來處理,以期反映該文獻的不同演化階段。 ᅟᅟ==[A1] 繫【CB】,係【藏外】== 《金剛五禮》是以《金剛經》為指導思想的一種佛教懺儀。依《金剛經》而作的懺儀,除此之外還有梁武帝的《金剛般若懺文》、遼代通理大師所作的《金剛禮》、現流傳于南方不明作者的《慈悲金剛寶懺》等,都是以《金剛經》作為造懺的根本依典的。《金剛經》屬《般若經》系統,是大乘破除妄執的代表經典,闡述無相的中觀理論。佛教的懺悔法分「理懺」和「事懺」,理懺是一種「無相懺」,如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見《瑜伽燄口》)。惠能《壇經》把「無相懺」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六祖慧能大師據說又是聽聞《金剛經》而開悟的。《壇經》中的「無相懺」與《金剛經》有無必然的聯[A2]繫,姑且不論,但其義理的相通是顯而易見的。事懺是一種借諸儀式,至誠披露的懺悔。如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見《華嚴經》)。這在佛教各種懺法的形式上表現得非常突出。所以,以《金剛經》為依據的「懺儀」,就是把《金剛經》的般若思想納入懺儀之中,也就是把「理懺」和「事懺」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從而更全面徹底地懺悔過去所造的罪障,顯示自性本具的圓滿清淨與自在。 ᅟᅟ==[A2] 繫【CB】,係【藏外】== 本文獻以簡單的禮懺方式出現。據敦煌遺書抄寫本文獻的形式看,它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和其他懺法合起來使用。據傳統的懺法形式來看,如果單獨使用的話,它也只是懺法的主體部分,首尾還得加上其他一些內容,如發願、廻向等,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禮懺文。然上述十八個本子中,沒有一個本子具備這種完整的形式。這說明敦煌遺書本《金剛五禮》大抵屬於備忘錄性質,是敦煌僧人自備的參考本,而不是懺儀法會的實用文書。本文獻對《金剛經》、對古代佛教懺儀、以及對《金剛經》的民眾影響和消業思想的研究,均是值得注意的重要資料。此外,本文獻對研究敦煌寫經的抄寫方式及古代敦煌地區的音韻,亦有一定的價值。 汪娟博士曾對本文獻錄校(見前書第204頁至第211頁)。此次整理參考了汪娟博士的錄文。整理本的底、校本情況如下: 一、姚和上金剛五禮一本底本:北敦7329號; 校本:甲本:伯3664號; 乙本:斯4173號; 丙本:斯1674號; 丁本:斯4712號; 戊本:北敦8337號; 己本:北敦8174號; 庚本:伯2044號; 辛本:伯3792號; 壬本:伯2975號; 癸本:伯3645號; 子本:伯4597號; 丑本:伯3881號; 寅本:伯2911號; 卯本:斯4600號; 辰本:北敦7370號。 二、金剛五禮 底本:伯2325號; 校本:甲本:俄176號背面。 〔錄文一〕 姚和上[1]金剛五禮[2]一本[3] ᅟᅟ==[1] 「姚和上」,諸本均無,據甲本補。== ᅟᅟ==[2] 「金剛五禮」,丙、丑、寅、卯本無,庚、壬本作「金光五禮讚」,辛本作「金光五禮」,癸、子本作「金剛五禮文」。== ᅟᅟ==[3] 「一本」,辛本作「本」,下有「心奉□」三字。餘諸本均無。== 一心滿[4]敬禮,清淨真如,無去[5]無[6]來[1],不生不[2]滅,寂[3]然常住,湛[4]意[5]恒[6]安[7],千佛共尊[8],十方同[9]敬[10],恒[11]沙功德[12],非色[13]非心[14],南無清淨[15]法[16]身釋[17]迦[18]牟尼佛。 ᅟᅟ==[4] 「滿」,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無。== ᅟᅟ==[5] 「去」,丑本作「來」。== ᅟᅟ==[6] 「無」,辛本無。== ᅟᅟ==[1] 「來」,子本作「來寂」,丑本作「去」。== ᅟᅟ==[2] 「不」,辛本無。== ᅟᅟ==[3] 「寂」,癸本作「堪」,子本無,寅本作「藉」。== ᅟᅟ==[4] 「湛」,甲、丙、癸、寅本作「但」,辛本作「滔」。== ᅟᅟ==[5] 「意」,丁本無,戊本作「矣」,癸本作「意虛空」,寅本作「已」。== ᅟᅟ==[6] 「恒」,寅本作「桓」。== ᅟᅟ==[7] 「安」,丙本作「然」。== ᅟᅟ==[8] 「尊」,甲、丙、戊、寅本作「遵」。== ᅟᅟ==[9] 「同」,癸本作「化佛」。== ᅟᅟ==[10] 「敬」,甲本作「竟」,乙、丁、己、庚、丑本作「境」,丙本作「行」,癸本作「佛」。== ᅟᅟ==[11] 「恒」,寅本作「桓」。== ᅟᅟ==[12] 「德」,癸本作「得」。== ᅟᅟ==[13] 「色」,癸本作「心」。== ᅟᅟ==[14] 「心」,癸本作「色」。== ᅟᅟ==[15] 「清淨」,甲、乙、丙、丁、戊、己、子、丑、寅本無。== ᅟᅟ==[16] 「法」,癸本無。== ᅟᅟ==[17] 「釋」,甲、丙、戊、寅本作「本師釋」,壬、卯本作「同名釋」。== ᅟᅟ==[18] 「迦」,壬、寅本作「伽」。== 一心滿[19]敬禮,毗[20]盧遮[21]那[22],千葉[23]蓮[24]花,四智[25]珍[26]寶[1],德[2]山無[3]極[4],願海無邊[5],積行三祇[6],累功[7]十地,廣[8]超[9]法界[10],體滿虛空[11],南無圓滿[12]報身[13]釋[14]迦[15]牟尼佛[16]。 ᅟᅟ==[19] 「滿」,除卯本外,餘諸本均無。== ᅟᅟ==[20] 「毗」,辛本無。== ᅟᅟ==[21] 「遮」,子本作「庶」。== ᅟᅟ==[22] 「那」,乙、丙、癸本作「那佛」。== ᅟᅟ==[23] 「葉」,壬本作「業」。== ᅟᅟ==[24] 「蓮」,壬、寅本作「連」。== ᅟᅟ==[25] 「智」,底、庚、辛、癸本作「枝」,卯本作「致」,據甲、乙、丙、丁、戊、己、辛、壬、子、丑、寅本改。== ᅟᅟ==[26] 「珍」,庚、辛本作「真」。== ᅟᅟ==[1] 「寶」,寅本作「保」。== ᅟᅟ==[2] 「德」,甲、丙、戊、庚、辛、癸、寅本作「得」。== ᅟᅟ==[3] 「無」,底、癸本作「望」,據餘諸本改。== ᅟᅟ==[4] 「極」,甲本作「極頂」,戊本作「邊」,壬本作「敬」,癸本作「境」,子本作「遊」。== ᅟᅟ==[5] 「願海無邊」,甲本作「用海無邊」,丙本作「緣海無邊」,戊本無。== ᅟᅟ==[6] 「積行三祇」,壬本作「積行三歸敬」,辛本作「借幸二祇」,丑本作「積行三權」,寅本作「積下三祇」。== ᅟᅟ==[7] 「累功」,壬本作「禮剛」,辛本作「理廣」,丑本作「累劫」。== ᅟᅟ==[8] 「廣」,甲、丙、戊、辛、壬、寅本作「光」。== ᅟᅟ==[9] 「超」,底本作「超虛」,甲、丙、戊、寅本作「充」,壬本作「胎」,癸本作「照」,據乙、丁、己、庚、辛、子、丑、卯本刪。== ᅟᅟ==[10] 「界」,寅本作「惑」,丁本至此結束。== ᅟᅟ==[11] 「體滿虛空」,癸本無,寅本作「替滿虛空」。== ᅟᅟ==[12] 「圓滿」,甲、丙、戊、子、寅本無,壬本作「員滿」。== ᅟᅟ==[13] 「報身」,底、丙、己、庚、辛、壬、癸、丑、卯本作「寶身」,寅本無,據甲、乙、戊、子本改。== ᅟᅟ==[14] 「釋」,甲、丙、戊、辛、寅本作「本師釋」,乙、己、壬、丑、卯本作「同名釋」。== ᅟᅟ==[15] 「迦」,壬、寅本作「伽」。== ᅟᅟ==[16] 「尼佛」,丑本缺。== 一心滿[17]敬禮,如來生[18]地,雪山之[19]北[20],香山之[21]東,城[22]號迦[1]衛[2],姓[3]釋迦[4]氏[5],父名[6]淨飯[7],母號[8]摩[9]耶,十九出家,三十[10]成[11]道,南無千百億[12]化[13]身同名[14]釋迦[15]牟尼佛。 ᅟᅟ==[17] 「滿」,除卯本外,餘諸本均無。== ᅟᅟ==[18] 「生」,戊本作「十」。== ᅟᅟ==[19] 「之」,底、乙、丁、己、丑本作「至」,卯本作「主」,據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改。== ᅟᅟ==[20] 「北」,辛、壬本作「比」,子本作「化」。== ᅟᅟ==[21] 「之」,底、乙、丁、己、丑本作「至」,卯本作「主」,據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改。== ᅟᅟ==[22] 「城」,甲、丙、辛、寅本作「成」,庚本作「誠」。== ᅟᅟ==[1] 「迦」,丙、辛、壬本作「加」,寅本做「家」。== ᅟᅟ==[2] 「衛」,甲本作「惟」,乙、丙、戊、己、庚、癸、子、丑本作「維」,辛本作「盈」,壬本作「為」,寅本作「唯」。== ᅟᅟ==[3] 「姓」,底、乙、己、庚、辛、壬、癸、子、丑、卯本無,丙、寅本作「性」,據甲、戊本補。== ᅟᅟ==[4] 「釋迦」,底、乙、己、庚、辛、壬、癸、子、丑、卯本無,寅本作「粉伽」,據甲、丙、戊本補。== ᅟᅟ==[5] 「氏」,底、乙、己、庚、辛、壬、癸、子、丑、卯本無,甲本作「示」,寅本作「是」,據丙、戊本補。== ᅟᅟ==[6] 「父名」,辛本無,丑本作「父王」,癸本作「少名」。== ᅟᅟ==[7] 「淨飯」,辛本無,寅本作「靖飯」,壬本作「淨梵」,寅本作「淨犯」。== ᅟᅟ==[8] 「號」,甲本作「曰」,丙本作「越」,辛本作「大名諸梵號」,癸本作「名」,寅本作「口」。== ᅟᅟ==[9] 「摩」,乙、己、寅本作「磨」。== ᅟᅟ==[10] 「三十」,甲、丙、庚、辛、癸本作「卅」。== ᅟᅟ==[11] 「成」,壬本作「城」。== ᅟᅟ==[12] 「千百億」,甲、乙、丙、戊、己、子、丑、寅本無,辛、壬、癸、卯本作「千百」。== ᅟᅟ==[13] 「化」,乙、己本作「佛」,丑本作「法」。== ᅟᅟ==[14] 「同名」,甲、丙、戊、寅、辰本作「本師」,乙、己、庚、子本無。辰本從此開始。== ᅟᅟ==[15] 「迦」,壬、寅本作「伽」。== 一心滿[16]敬禮[17],金剛[18]般若[19],微妙甚深[20],不可思議[1],生諸佛身[2],滅凡夫罪,無人[3]無我,聲[4]空色空[5],苦[6]惱蓋[7]纏,因茲[8]永[9]寂[10],南無金剛般[11]若波[12]羅蜜多甚深法藏。 ᅟᅟ==[16] 「滿」,除卯本外,餘諸本均無。== ᅟᅟ==[17] 「禮」,辛本無。== ᅟᅟ==[18] 「金剛」,甲、丙、寅本作「微妙金剛」,辛本作「金光」,辰本作「甚深微妙金剛」。== ᅟᅟ==[19] 「般若」,辛本作「不若波羅蜜多」,癸本作「般若波羅蜜多」,寅本作「波若」。== ᅟᅟ==[20] 「微妙甚深」,甲、丙、寅、辰本無,卯本作「為妙甚深」。== ᅟᅟ==[1] 「不可思議」,底、乙、丙、己、庚、癸、子、丑、卯本無,寅本作「不可思儀」,據甲本補。== ᅟᅟ==[2] 「佛身」,癸本作「寂」,卯本作「身」。== ᅟᅟ==[3] 「人」,寅本作「仁」。== ᅟᅟ==[4] 「聲」,卯本作「虛」。== ᅟᅟ==[5] 「色空」,辛、壬本無。== ᅟᅟ==[6] 「苦」,癸本作「煩」。== ᅟᅟ==[7] 「蓋」,寅本作「改」。== ᅟᅟ==[8] 「茲」,底、庚、壬本作「慈」,甲本作「資」,寅本作「次」,據乙、丙、己、辛、癸、子、丑、卯、辰本改。== ᅟᅟ==[9] 「永」,壬本作「如」,卯本作「常」在其旁註一「永」字。== ᅟᅟ==[10] 「寂」,甲、丙、戊、辛、寅、辰本作「息」,壬本作「誦」。== ᅟᅟ==[11] 「金剛般」,甲、丙、戊、辰本作「般」,辛本作「金光」,寅本作「波」。== ᅟᅟ==[12] 「波」,辰本作「婆」。== 一心滿[13]敬禮,舍衛城[14]南[15],須達[16]園中,祇陀林下,如來精舍[17],眾聖[18]禪房[19],于彼伽藍[20],說斯[1]般[2]若,我今[3]恭[4]敬,憶[5]念世[6]尊,南無金剛般[7]若波羅蜜多[8]甚深[9]法藏[10]。 ᅟᅟ==[13] 「滿」,除卯本外,餘諸本均無。== ᅟᅟ==[14] 「城」,癸本作「成」。== ᅟᅟ==[15] 「南」,壬本作「男」,子本無。== ᅟᅟ==[16] 「須達」,底、辛、卯本作「悉達」,壬本作「失達」,癸本作「須達陀」,據甲、乙、丙、己、庚本改。== ᅟᅟ==[17] 「如來精舍」,庚本作「如來情捨」,癸本無。== ᅟᅟ==[18] 「眾聖」,甲、丙、辰本作「聖眾」,辛本作「種善」,癸本作「世眾」,寅本作「聖主」。== ᅟᅟ==[19] 「房」,辛本作「堂」。== ᅟᅟ==[20] 「于彼伽藍」,底、乙、己、丑本作「於此」,戊本作「于此伽藍」,辛本作「如來依此」,壬本作「如來因此」,庚、癸、子、卯本作「如來于此」,寅本作「於此伽監」,辰本殘作「于彼□藍」,據甲、丙本改。== ᅟᅟ==[1] 「說斯」,甲、丙本作「說思」,辛本作「說欺」,寅本作「雪思」。== ᅟᅟ==[2] 「般」,甲、寅本作「波」,辛本作「不」。== ᅟᅟ==[3] 「今」,寅、辰本作「金」。== ᅟᅟ==[4] 「恭」,甲、丙、寅本作「共」。== ᅟᅟ==[5] 「憶」,甲、丙、寅、辰本作「追」,庚本作「億」。== ᅟᅟ==[6] 「世」,底本作「聖」據餘諸本改。== ᅟᅟ==[7] 「金剛般」,甲、寅本作「波」,丙、戊、辰本作「般」,壬本作「金光般」,辛本作「金光不」。== ᅟᅟ==[8] 「多」,辛本無。== ᅟᅟ==[9] 「深」,辛本無。== ᅟᅟ==[10] 「藏」,丑本無。== 金剛五禮[11]一本[12] ᅟᅟ==[11] 「金剛五禮」,底、甲、乙、丙、戊、己、庚、辛、丑、寅、卯、辰本無,壬本作「金光五禮讚」,癸本作「金光五禮文」,據子、首題補。== ᅟᅟ==[12] 「一本」,底、甲、乙、丙、戊、己、庚、辛、癸、丑、寅、卯、辰本無,據壬、子、首題補。==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7 冊 No. 59a 姚和上金剛五禮一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