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度三昧經 整理者 大內文雄 齊藤隆信 〔題解〕 在諸經錄中,最早著錄《淨度三昧經》的,是梁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在《出三藏記集》卷四的「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著錄了二卷本;卷五的「新集抄經錄」中著錄了南齊文宣王蕭子良的四卷本抄經與闕本的一卷本抄經。此外,在卷十二的「法苑雜集原始集目錄.法寶集上卷第二」中作為「八王日齋緣記第十一」的出處,也著錄了該經。即在五、六世紀之交,人們已經知道有三種《淨度三昧經》:一種是譯者不明的二卷本;一種是四卷本抄經;還有一種是一卷本抄經,但僧祐撰錄時為闕本。僧祐曾特別注意到該經中有關於「八王日齋會」的論述。上述諸種經本,都沒有留下譯者的姓名。隋唐時期,這一情況發生變化。該經隋代曾入藏,同時又被判為疑偽經。入藏的是法經撰《眾經目錄》卷一,所收為三卷本;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所收為二卷本。判為疑偽經的是《法經錄》卷二將蕭子良的四卷本抄經歸為「偽妄」;彥琮撰《眾經目錄》卷四的「偽妄」中則記錄了蕭子良的一個三卷本的抄經。此外,《歷代三寶紀》記錄該經有四種譯本,即北魏曇曜翻譯的一卷本、劉宋智儼翻譯的一卷本、寶雲翻譯的二卷本、求那跋陀羅翻譯的三卷本。到了唐代,情況又發生變化。由武周明佺等編撰的《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十三之「見定流行入藏錄」將三卷本著錄為真經,同時在卷五將費長房著錄的四種有譯人的經本一律著錄為「同本別譯」。而智昇的《開元釋教錄》將上述四種有譯人的經本著錄為「同本異譯,並闕」,在卷十八的「疑惑再詳錄」中著錄了三卷本的《淨度三昧經》,在卷二十「入藏錄」的末尾特意附注:「《淨度經》下十部十五卷,並是古舊錄中疑偽之經,周錄雖編入正文,理並涉人謀,故此錄中,除之不載。」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的《不入藏目錄》繼承了智昇的著錄,由此,一般的大藏經都把該經排斥在外。但《淨度經》曾被權威的敕撰目錄《大周刊定眾經目錄》作為真經著錄,影響想必很大。現存的七寺本、敦煌本都是三卷本,其原因大約就在於武周時曾廣為流布的入藏真經就是三卷本,而那個三卷本後來成為七寺本、敦煌本的祖本。武周時的三卷本源于隋代的三卷本或二卷本。雖然我們現在無法知道隋代該經的內容,但是,正如以下所要敘述的,梁代以來許多典籍引用的文字與現存三卷本內容完全一致,這證實它們是根據梁代失譯的二卷本、或者《出三藏記集》之「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所傳的《淨度三昧經》傳本編撰成的。 如前所述,《出三藏記集》記載了在「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保留著《淨度三昧經》中有關於「八王日」的敘述,這部分內容現在七寺本卷二之開頭,敦煌本卷上之末尾。與此類似,在梁《經律異相》、唐《法苑珠林》、《諸經要集》等類書中也保留了若干引文。《經律異相》的引文全部集中在卷四十九之「地獄部」,在此列舉這些目錄,並擬與唐代類書中的引文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經律異相》引用《淨度三昧經》目錄: 一、閻羅王等為獄司往緣 二、三十地獄及獄主名字 三、五官禁人作罪 四、應生天墮地獄臨終有迎見善惡處 五、八王使者於六齋日簡閱善惡 上述引文中,第五條被《法苑珠林》卷六十二之「祭祀篇祭祀部」所引;《諸經要集》卷十九「送終部捨命緣」及「祭祀緣」則轉引了上述第四條、第五條。此外,第三條被《法苑珠林》卷二十三「慚愧部引證篇」所引,引文與七寺本卷二的文字基本一致。上述這些引文已足以說明,這部經典在類書中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一部論述死後報應、特別是下地獄問題的經典,它還論述了人死後所得境遇的好壞,完全由對其生前行為的詳細調查與報告來決定,這使我們想起後代出現的所謂「功過格」。類書並不以宣揚特定的教義為目的,從諸類書對該經的摘引,我們也可以明白智昇以前的佛教界對該經的一般評價。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從北朝末年以來,隋唐諸家著作引用該經典時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有的持肯定的意見,如三階教信行的主要著作《三階佛法》、淨土宗道綽的《安樂集》卷下、善導的《觀念法門》及初唐護法僧法琳的《辯正論》卷一等。上述著作都把《淨度三昧經》作為經證來引用,對《淨度三昧經》的評價都是肯定的。有的持否定的意見,如道宣的主要著作《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之三「師資相攝篇」這樣說: 「又有愚師,引《淨度經》三百福罰。此乃偽經,人造。智者共非。縱如此經,不起三毒者得依而福罰。今順己煩惱,何得妄依?律中嗔心呵責尚自犯罪,乃至畜生不得杖擬,何況杖人?」 道宣進而引述《地持論》中的「上犯罰黜,中犯折伏,下犯呵責」,稱佛教「亦無杖治」。亦即針對上述《淨度經》的引文,道宣指出佛教的處罰原本只有折伏、呵責等,「本無杖打人法」。儘管如此,可當時的大德、眾主等還施行杖責、拘禁等處罰。所以道宣對這一現狀提出批評,並將《淨度經》作為批評的具體事例。這說明,在唐初,至少在道宣見聞的範圍內,在教團、寺院內部還廣泛流行杖刑等體罰,其依據就是《淨度三昧經》。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之三中提到「《淨度》偽經,如序所列」,是指在《行事鈔》的序中,作為「世中偽說」或「世中偽經」,從《諸佛下生經》到《提謂經》,共列舉的24部偽經。在這24部偽經中實際並沒有《淨度三昧經》的名字,但對道宣來講,凡宣揚《淨度三昧經》「三百福罰」之類觀點的那些偽經,都是與自己所主張的正確的戒律相抵觸的。正因為如此,他特別注意到《淨度三昧經》。對這裏所謂的「三百福罰」,《資持記》中接著是這樣說的:「舊記云:彼明重罪打三百,中罪打二百,下罪打一百。皆得福也。」這與七寺本卷二靠近末尾部分所說的小過笞一百,中過笞二百,大過笞三百,且「福罰之」的說法正好相應。 與其他中國所撰佛典相比,《淨度三昧經》的卷數、字數都較多。下面略述各卷中值得注意的內容。 卷一的特點是列舉了三十地獄,這已為上述類書所引用。其末尾有一段文字論述「八王日」,一直延續到卷二的開頭。卷二的分量與內容都很豐富,或許正因為此,以類書為首的各書的引用也較多集中在這一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淨度菩薩出場的那些部分,該菩薩的名字與本經典同名。道宣《行事鈔》所引的正在這一部分,只要略微閱讀,便可以感覺到該經典反映當時佛教教團具體狀況的色彩很濃。卷三論述自度思想,有一些極具特徵性的文句,例如「佛實不度人,人自度耳」。另外,其中反映出的在家信徒對佛教教團的批評也值得注意。 但是,貫穿全經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從地獄的輪廻中解脫出來,這種輪廻以持齋、五官伺察、二十五善神之守護等事項為象徵。這象車的兩輪那樣支撐著經典的全部內容。其次的要素是作為指導僧的明師的存在。這些明師不屬於教團上層,他們在傳教實踐的層面上與在家信徒保持著經常的接觸,支撐著佛教教團的基礎。本經大約正是在這些僧人的實際活動的基礎上撰寫成的。這說明佛教正在逐漸普及,還沒有能夠完全滲透到民眾的最底層。換句話說,這反映了本經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佛教的中國化還沒有完成。 此次錄校的底本,卷一為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所藏本,該本原為法隆寺所有,亦即為《卍續藏》的底本。卷二及卷三為日本市名古屋七寺所藏本。七寺本卷二的首部殘缺若干行,據斯4546號(斯乙本)補足。另外,經調查,現知敦煌遺書中共有斯4546號等十二號《淨度三昧經》寫卷,今均作為校本。各校本的略號如下: 北甲本:北8654號(結63號); 北乙本:北新1508號; 北丙本:北8222號(結65號); 北丁本:北8655號(霜55號); 北戊本:北8223號(仄2號); 斯甲本:斯2752號; 斯乙本:斯4546號; 斯丙本:斯7452號; 斯丁本:斯5960號; 斯戊本:斯7444號; 斯己本:斯2301號; 俄甲本:俄Ф351號。 〔錄文〕 佛說淨度三昧經卷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祗神鳥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二萬五千,皆阿羅漢。神通已達,脫於恐畏,已過諸畏,畏無所畏,三脫無礙。空無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其心空寂,皆入空慧,辯才無礙。菩薩七萬八千,皆住無畏三昧、普光三昧。有還淨戒三昧者、已得不動三昧者、已得了生三昧者、有得法雨三昧者。 大尊明士漚和拘舍羅智積無限,辯才無侶,智度無極,已藏七寶[1]。心空無礙,淨如水月。無心意識,已脫死地。度無恐畏,畏無所畏。五眼明達,觀三界五道,轉化受形顛倒。羅網圍繞,罪福自追,圍繞其身,廻流不絕。人物之[2]屬、有識之類,沒溺愛海,苦痛愁惱都無覺知,而自謂為樂。遭逢苦厄不知迷行,致之而反怨天。遂益愁憂,毒心亂起,噁心滋甚[3]。沒命經入三塗,考治萬端,五毒兼備,受罪數千億劫。形罪雖竟,化成惡形,更受百畜之身。出一身入一身,出一識入一識。忘本識,周旋五道,終而復始。輪轉無際,廻流不絕。目視三界生死苦畏,為六欲所溺,甚[1]於須彌山。沒溺大海,無有出期。雖爾天地衰老,劫盡大[2]燒,海水幹竭,須彌山猶有出期。三界之群生,為六欲所溺,甚於須彌山。 ᅟᅟ==[1] 「藏七寶」,底本作「七寶藏」,據文意改。== ᅟᅟ==[2] 「之」,底本作「云」,據文意改。== ᅟᅟ==[3] 「甚」,底本作「其」,據文意改。== ᅟᅟ==[1] 「甚」,底本作「其」,據文意改。== ᅟᅟ==[2] 「大」,疑應作「火」。== 菩薩大士,觀見審諦愍傷愚蠢凶騃之人,未見生死參差。世尊開演正法,恤化三界,齊渡五道。斷諸徑路,滅生死火,開虛無門。安入泥洹宅,現自在之制,無我結解。見生死之縛、十二癡本、六十二見,令眾結解脫無罣礙。 世尊導[3]化,善安利業。諸天、人民、菩薩大士,輔佐世尊。蕩除三界,閉[4]絕三塗,開三善路。世尊現[5]變,感動魔眾。盡一佛境界,天地六返震動。人天易色,魔眾、一切鬼神、龍、阿須倫、官屬,悉感動不安。諸天、龍、鬼神、阿須倫等,各各官屬,皆自於所惶怖,自歸命佛。 ᅟᅟ==[3] 「導」,底本作「道」,據文意改。== ᅟᅟ==[4] 「閉」,底本作「開」,據文意改。== ᅟᅟ==[5] 「現」,底本作「滅」,據文意改。== 佛悉愍傷,放白毫[6]相光,往而安之。光明徹照三十[7]二天,下照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薑場、左[8]右,莫不歡喜,尋光即到佛所。諸天、帝釋、天子、王女、天上諸大尊、神妙諸天神、魔王,及諸官屬、司錄、司命、三十二鎮王、柱天將軍、特進兵王、律法義都、曰公科車赤符郎、功曹使者、天侯太一、四天大王、太子、使者,一時悉皆尋光至佛所,稽首歸命,皆禮[1]佛足,繞佛七匝。禮佛訖,懸[2]住空中。諸龍王、阿須倫王、將官屬尋光而至,稽首歸命,禮佛畢訖,侍佛後面。諸天神王、釋、梵、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及諸天子、輔天將軍,皆持天上華香寶玉[3]、赤真珠、摩尼珠、辟玉、金、銀、水精、流離、車渠、馬瑙、幡彩、琦珍、寶蓋、名香、雜香、澤香、搗[4]香、珍琦寶物,盡天上所有,賷持供養世尊及諸尊、菩薩、大弟子。十八地獄皆悉休息,監官屬皆尋光而至,歸命稽首,繞佛百二十匝,叩頭悔過。禮拜畢訖,住佛右面。地獄監官玄都王、聖都王、廣武王、晉平王、玄陽王、武陽王、公陽王、平陽王、廣進王、都陽王、延慰王、平胡王、璉石王、水官都督、鐵官都督、天[5]官都督、仙[6]官都督、土官都督、十八使者,各將諸官屬尋光而至,頭面禮佛足,三自歸命,悔過拜謝,繞佛七十匝,稽首[7]而立。國王洴沙將十億眾,來詣佛所。清信士、清信女二百萬五千人,皆來會坐。凡人數千萬,皆來會坐。別坐左面,聽佛說經。時國人皆疾疫,及臣民行惡凶危。佛慈愍之,恐墮三塗,沒溺苦毒,欲度脫之故,還處靈鷲山,現變感動,無不蒙度。 ᅟᅟ==[6] 「毫」,底本作「豪」,據文意改。== ᅟᅟ==[7] 「三十」,底本作「世」,應為「卅」之誤,據文意改。== ᅟᅟ==[8] 「左」,底本作「佐」,據文意改。== ᅟᅟ==[1] 「禮」,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懸」,底本作「玄」,據文意改。== ᅟᅟ==[3] 「玉」,底本作「王」,據文意改。== ᅟᅟ==[4] 「搗」,底本作「揭」,據文意改。== ᅟᅟ==[5] 「天」,底本作「火」,據文意改。== ᅟᅟ==[6] 「仙」,底本作「作」,據文意改。== ᅟᅟ==[7] 「首」,底本作「道」,據文意改。== 佛告四部眾,及諸天、龍、鬼神、阿須倫、閱叉、真陀羅、摩睺勒、鬼神,及閻羅、官屬:「悉皆明聽。」 各言:「唯諾,唯諾,今受佛教。願聞[1]聖化,重哀教戒。當奉行之。」 ᅟᅟ==[1] 「聞」,底本作「間」,據文意改。== 佛言:「三界眾生,食福無行,還墮地獄。含[2]毒害生,死入地獄。論諂欺誑,死入地獄。貪利不止,心懷嫉妒,憍慢自用,更相伺侯,共相中害,死入地獄。中正相嫉,佞諂相讎,邪[3]常自正,死入地獄。殺、盜、婬、欺、妄言、兩舌、惡口、罵詈、咒咀,死入地獄。飲酒迷亂,食色嗜欲,害生可口,死入地獄。慳食獨食,死入餓鬼。多諸瞋恚,喜怒無時,死為賤人。負債[4]不償,借貸不歸,持頭抵[5]觸人,後為畜生。論諂,後為鬼神。無所倚屬,種福多怒,含[6]毒瞋恚,後則為龍蛇。戒羸自尊,好為人主,五度不純,死主地獄。五戒完堅,死則為人。十善行羸,生忉利天以下。十善堅強,好欲,生六天以下。一禪生色天,二禪生無色天,三禪不解空,生二十四天以上,不離於地獄苦。一切諸身形類之屬,各自從心生,種行得之。諸天、人民,作天行則得天身,作人行則得人身。龍、鬼神,平生為人時,含[1]毒瞋恚,好著巾角叉樹,是為龍行,死則為龍。作鬼神行,則墮鬼神中。作畜生行,墮畜生中。作奴婢行,墮奴婢中。作餓鬼行,墮餓鬼中。作地獄行,則墮地獄。忍辱得端正,人所樂見。瞋怒[2]得醜陋,恭敬得長且尊,憍慢得矬小且賤。種苦得苦,種樂得樂,作是得是,不作是則不得是。汝等各自種行,隨行受報。乃今有若干種類,受形各異。尊卑、貴賤、好醜、長短,不等者何?由心所生。心念不同,故致是報。」 ᅟᅟ==[2] 「含」,底本作「合」,據文意改。== ᅟᅟ==[3] 「邪」,底本作「耶」,據文意改。== ᅟᅟ==[4] 「負債」,底本作「員責」,據文意改。== ᅟᅟ==[5] 「抵」,底本作「極」,據文意改。== ᅟᅟ==[6] 「含」,底本作「合」,據文意改。== ᅟᅟ==[1] 「含」,底本作「合」,據文意改。== ᅟᅟ==[2] 「怒」,底本作「奴」,據文意改。== 諸天、龍、鬼神、地獄王、人民、四輩、菩薩摩訶薩,聞佛所說正真大法。罪福證驗,實如世尊慈化之教。形類各異諸神等,無量各自本來身心。各言:「受教奉行,原除愚癡。從今更始,立行為本。」 佛言:「能行四恩、四等,無相[3]、無願,入空定,立八正[4]行、八維務禪、九次第禪,除九思,行十定法者,則離生死,得出三界,不畏三塗之難。履刃不[5]傷,蹈火不燒,處欲不汙,在禍不殃,致平等覺。」 ᅟᅟ==[3] 「相」,底本作「想」,據文意改。== ᅟᅟ==[4] 「正」,底本作「政」。據文意改。== ᅟᅟ==[5] 「不」,底本作「木」,據文意改。== 舍利弗離坐,正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閱叉、真陀羅、迦樓羅、甄多羅、摩睺勒、餓鬼、地獄、飛鳥、走狩[1],識神一等,行地不同,志趣不齊,罪福所應云何?」 ᅟᅟ==[1] 「狩」,底本作「將」,據文意改。== 佛言:「眾生受形,隨行獲其果報。所墮之處,各隨所習,以致殃福。」 文殊師利白佛言:「諸法本淨,何因有罪有福?法本無二,心本本無,寧有三也?二千本無,尚無一,何況二也? 「心無本,心無男女,心無大小,心無尊卑,心無若干。心空空,如泥洹空。心如本無空。心之無形,其心為神舍。神亦無形。神神去,法空空,如神空,神空如本無。三界空,五道空,萬物空,四大空,地水火風空,等無有異。吾我空,眼耳鼻口身心意識,此八本空。 「本來空,本清淨。色本空,清淨。痛癢思想生死識本空,清淨。吾我本清淨,身心本清淨,三界本清淨,人物本清淨,眼耳鼻口身心六事本清淨,地水火風空本清淨,青赤白黑本清淨,文字亦空本清淨,一切諸法空清淨,般若波羅蜜本清淨。 「三界如幻,人亦如幻。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如幻,五陰、六衰亦如幻。色生色死,色起色滅,無常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識生識滅,無常如幻。生老病死,無常如幻。饑渴寒熱,無常如幻。四大非真,色滅速朽,皆歸無常。 「計本來無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本無。吾我本無,五陰、六衰本無。地水火風空[2]本無。諸法本無,三界本無,人物本無。有我世、無我世、我所、非我所本無。有想、無想本無。有佛想住,如故本無。 ᅟᅟ==[2] 「空」,底本作「云」,據文意改。== 「佛哀世故,化現佛身,欲還眾生,使還神本無。本無無住,無來無去,無捨無取,無著無縛,無生無死,不存不滅,寂若虛空。不起不滅,無增無減[1],無苦無樂,無憂不憂。心法本無,是為還神,還歸本無。 ᅟᅟ==[1] 「減」,底本作「滅」,據文意改。== 「譬如人遠客遊,在他邦窮困,積有年歲。數在他邦犯事,閈繫牢獄。獄吏難惡,酷毒掠[2]治,五毒兼備。冀望意氣,孤獨一身[3],僑在他鄉。身在獄中見閈,保身無賈用,外無知識、父兄[4]、妻子。遠在[5]故,鄉里既無知者。受罪窮厄,饑不得[6]食。困得脫出,今復歸家,身得安隱,不乏衣食,快[7]樂無極。 ᅟᅟ==[2] 「掠」,底本作「椋」,據文意改。== ᅟᅟ==[3] 「身」,北甲本自此起。== ᅟᅟ==[4] 「兄」,北甲本作「母」。== ᅟᅟ==[5] 「在」,底本無,據北甲本補。== ᅟᅟ==[6] 「得」,北甲本作「得母」。== ᅟᅟ==[7] 「快」,北乙本從此起。== 「人從生死,恐畏生老病死,痛地獄之苦。而得歸還本無,休神泥洹。寧不喜耶?」 佛言:「如是,如是。眾生從苦得樂,從痛得[8]愈,從饑得飽,從寒得溫[9],從熱得涼,從死得生,從貧得富。其人乃更諸苦,各若干返[1],然後脫此諸苦,事事[2]快樂。其人寧喜不[3]?」 ᅟᅟ==[8] 「得」,北乙本無。== ᅟᅟ==[9] 「溫」,底本作「恩」,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1] 「返」,北乙本作「反」。== ᅟᅟ==[2] 「事」,北乙本無。== ᅟᅟ==[3] 「不」,底本作「不於」,據北甲、乙本刪。== 文殊師利白佛言:「其人前苦今樂,甚大歡喜不可言。」 佛言:「人出[4]大生死得度,至泥洹無為,快樂無極,所願已得。心即[5]從計:『所作已[A1]辦[6],離諸熱惱,無復生死。神存自在,長得解脫。』」 ᅟᅟ==[4] 「出」,北甲、乙本作「從」。== ᅟᅟ==[5] 「即」,北甲、乙本作「開」。== ᅟᅟ==[A1] 辦【CB】,辨【藏外】== ᅟᅟ==[6] 「辨」,應為「辦」之誤。== 爾時,大眾在坐者諸天、人民,聞文殊師利說本無,時[7]千比丘意解漏盡,皆得應真。八千菩薩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八萬天人皆得不起法忍,五千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八百清信士皆得歡喜忍,五百比丘發無上正真道意,六十比丘尼漏盡意解,百萬天人得諸法法[8]眼淨,二百清信女皆得道迹。說是法時,大人八種聲,上至梵天,下聞三塗。地獄、餓鬼苦痛休息,聞法寶音,盡發無上正真道意。畜生、飛鳥、走狩,聞法之音[9],心發善念:「畢此一身得人道者,我當作沙門行佛道。」地獄王監、官[10]屬,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天、龍、鬼神盡發慈心,國中人民,其得病者,即皆歸命,亦發無上正真道意。 ᅟᅟ==[7] 「時」,底本作「特」,北甲本殘缺,據北乙本改。== ᅟᅟ==[8] 「法法」,北甲、乙本作「法」。== ᅟᅟ==[9] 「音」,北乙本作「意」。== ᅟᅟ==[10] 「官」,北甲、乙本作「官官」。== 文殊師利白佛言:「諸天、人民、群萌之類,皆更三[1]塗之苦,今皆發慈心。因其善心,盡可得度?[2]」 ᅟᅟ==[1] 「三」,斯甲本從此起。== ᅟᅟ==[2] 「得度」,北甲、乙本、斯甲本作「度脫」。== 佛告[3]:「天人、雜類心意識淨者,便可盡度也。」 ᅟᅟ==[3] 「告」,北甲、乙本、斯甲本作「言」。== 佛即放身相光[4]。五色曄曄[5]晃晃,盡恒邊沙佛剎。其見光者,諸法[6]法眼淨。尋光得六法證,盡入[7]律行。地獄、餓鬼、走狩、飛鳥,尋光發意,願畢形壽[8],得為沙門,奉行清化,當求佛道。諸天、人民,皆得清淨戒。凡人二萬二千,皆得道迹[9],求[10]五戒,為清信[11]士女。佛即許五戒[12]。 ᅟᅟ==[4] 「光」,北甲本無。== ᅟᅟ==[5] 「曄曄」,北甲本作「曄光曄光」,北乙本作「曄曄光光」,斯甲本作「曄曄曄光光」。== ᅟᅟ==[6] 「諸法」,北甲本無。== ᅟᅟ==[7] 「入」,北甲本作「大」。== ᅟᅟ==[8] 「壽」,底本作「受」,據北甲、乙本、斯甲本改。== ᅟᅟ==[9] 「迹」,底本作「亦」,據北甲、乙本、斯甲本改。== ᅟᅟ==[10] 「求」,北甲、乙本作「求受」。== ᅟᅟ==[11] 「信」,斯甲本作「淨」。== ᅟᅟ==[12] 「戒」,北甲、乙本作「誡」。== 地獄王閻羅起正衣服,正[13]心正意頭面著佛足,長跪叉手[14],白佛言:「我所典治百三十四獄,其一大泥犁[1]中,有數千億百萬罪人男女,不可計數。大泥犁有八中泥犁,中泥犁[2]有三十小泥犁,小泥犁[3]有九十六小泥犁。有千里、二千里、四千里、八千里、萬六千里者、數千萬里者,罪人滿中。復有監[4]官、小王、令長、都督、五官、使者,盡屬我。天中天世尊,大赦大千蒙度。我壽未盡,當何所統攝耶?」 ᅟᅟ==[13] 「正」,北甲、乙本、斯甲本作「整」。== ᅟᅟ==[14] 「長跪叉手」,北甲、乙本、斯甲本作「叉手長跪」。== ᅟᅟ==[1] 「泥犁」,底本作「泥黎」,據北甲、乙本、斯甲本改。下同。== ᅟᅟ==[2] 「中泥犁」,北甲、乙本、斯甲本無。== ᅟᅟ==[3] 「小泥犁」,北甲、乙本、斯甲本無。== ᅟᅟ==[4] 「監」,北甲本、斯甲本作「濫」。== 佛告泥犁王:「盡赦百三十四獄!」 因並諸[5]餓鬼、鬼神、龍、阿須倫[6]、飛鳥、走狩,盡放[7]之。如是不久,王獄[8]隨滿,不過一日。 ᅟᅟ==[5] 「諸」,北甲、乙本、斯甲本無。== ᅟᅟ==[6] 「倫」,北甲、乙本作「輪」。== ᅟᅟ==[7] 「放」,北乙本、斯甲本作「衣」。== ᅟᅟ==[8] 「獄」,北甲、乙本、斯甲本作「獄城」。== 「王莫愁耶[9]?王當發慈心,愍傷眾生,不可求名。與天王、魔王、阿須倫[10],共諍求名。不可以主民[11]多為尊,欲求累劫尊貴。約五從戒[12],行六度、四恩、四等、四禪、四諦,忍辱、柔和、布施、調意、寬仁,慈愍眾生,救濟苦人[13],卑下天下[14]。捐[1]棄強[2]粱[3]憍慢之心,滅除貪婬,斷絕婬鬼之種,立清潔之行。王當觀察泥犁中罪人。坐[4]何等而見考治?泥犁中不治善人,但治惡逆無行,無義無仁,無慈無禮,無信慳食,不信三尊,無反復。唯治貪婬嫉妒愚癡人耳。不問豪尊卑賤,罪同一統。不問男女少老[5]好醜,有識之屬,作罪得罪,作福得福,為罪福所錄。無有地方所、海水山石間[6],脫止不受死。」 ᅟᅟ==[9] 「耶」,北甲、乙本、斯甲本作「也」。== ᅟᅟ==[10] 「倫」,北甲、乙本、斯甲本作「輪王」。== ᅟᅟ==[11] 「不可以主民」,北甲、乙本、斯甲本作「不以主兵」。== ᅟᅟ==[12] 「五從戒」,北甲、乙本作「從誡」,斯甲本作「從戒」。== ᅟᅟ==[13] 「人」,北甲本作「人畢」。== ᅟᅟ==[14] 「天下」,北乙本無。== ᅟᅟ==[1] 「捐」,底本作「損」,據北甲、乙本、斯甲本改。== ᅟᅟ==[2] 「強」,北甲、乙本、斯甲本作「強」。== ᅟᅟ==[3] 「梁」,底本作「良」,據北甲、乙本、斯甲本改。== ᅟᅟ==[4] 「坐」,北乙本無。== ᅟᅟ==[5] 「少老」,北甲本作「小壯」,北乙本、斯甲本作「少壯」。== ᅟᅟ==[6] 「間」,底本、北甲本作「聞」,據北乙本、斯甲本改。== 王言:「唯唯[7],受教!輒奉持之,不失尊教。常[8]宣正法,教化罪人,令[9]發善心,使得解脫憂苦。」 ᅟᅟ==[7] 「唯唯」,底本作「唯」,據文意補。== ᅟᅟ==[8] 「常」,北甲、乙本、斯甲本作「當」。== ᅟᅟ==[9] 「令」,底本作「合」,據北甲、乙本、斯甲本改。== 法自在菩薩白佛言:「三[10]界眾生,豈得自在?欲至無上正真大道以成[1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斷滅三塗生死之熱惱,欲求除己[12]之殃,拔地獄之罪名,削[13]棄五官之赤籍,濟度[14]三界往來之難,拔生死之根,滅除五處名籍,還神本無,蕩除[1]三界之想垢,淨六神宅,平治泥洹之徑路[2],為眾生開泥洹門,閈塞三流之川,斷絕生死之徑,難易云何?」 ᅟᅟ==[10] 「三」,北甲、乙本、斯甲本作「佛」。== ᅟᅟ==[11] 「成」,斯甲本至此止。== ᅟᅟ==[12] 「求除己」,底本作「除求己」,北甲、乙本作「除永無」,據文意改。== ᅟᅟ==[13] 「削」,北乙本作「消」。== ᅟᅟ==[14] 「度」,北甲、乙本作「脫」。== ᅟᅟ==[1] 「除」,北甲、乙本作「滌」。== ᅟᅟ==[2] 「路」,北乙本作「略」。== 佛告法自在菩薩:「汝慈心多愍,能為一切眾生重任。憂念天下[3]人、雜類,乃作是問,欲度人[4]故耳。」 ᅟᅟ==[3] 「下」,北甲、乙本無。== ᅟᅟ==[4] 「人」,北甲、乙本作「人民」。== 佛告法自在菩薩及眾生:「大士,皆悉[5]明聽。善思念之,內著心中!」 ᅟᅟ==[5] 「悉」,北甲、乙本無。== 佛言: 「愚夫樂生死,如豬[6]居溷[7]中。 恣情放心意,自種生死根。 輪轉更五道,因立五處籍。 繫綴在五道,廻行不休息, 皆由心所種。貪婬[8]為死徑, 愚癡為泥塗,沒溺不得出。 嫉妒為罪本,貪利為自衰。 ᅟᅟ==[6] 「豬」,底本作「睹」,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7] 「溷」,底本作「漍」,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8] 「婬」,底本無,據北甲、乙本補。== 「老不止婬,夙[9]夜不學,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八者,為自侵欺[10]。放逸入三塗,百罪從心生。心為泥洹君,道在身中。自心致之,不從他人求,何有難乎[1]?從他人得者,爾乃為難。心之出入,往[2]來無門[3]。周流遊洋[4],住止無處。心無端底,亦無端緒,無形無像,無遠無近,無彼無此,無大無小,無老無少,無好無醜,無男無女。心之自然,生死自然,罪福自然,道法自然,泥洹自然。自然者,自爾也。自然從心生,故謂自然[5]。高士制御心[6]意,法自然泥洹,順敘聖諦。入八正[7]行,卻八邪[8]業,除九思,求十慧。致十神力、四[9]無所畏、十八不共。積功致泥洹寂然無為。不動不搖[10],無生不生,無死不死,獨拔特[11]出,滅[12]三界苦,除五處籍,獨步無畏,得無比行,入大總持門,得無邊底三昧,則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ᅟᅟ==[9] 「夙」,底、北乙本作「風」,據北甲本改。== ᅟᅟ==[10] 「侵欺」,底本作「欺身」,北乙本作「侵期」,據北甲本改。== ᅟᅟ==[1] 「乎」,底本作「於」,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2] 「往」,北乙本作「出」。== ᅟᅟ==[3] 「門」,北甲本作「間」。== ᅟᅟ==[4] 「遊洋」,北甲、乙本作「旋祥」。== ᅟᅟ==[5] 「泥洹自然。自然者,自爾也。自然從心生,故謂自然」,底本無,據北甲、乙本補。== ᅟᅟ==[6] 「心」,底本作「止」,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7] 「正」,北甲、乙本作「正道」。== ᅟᅟ==[8] 「邪」,底本作「耶」,據文意改。== ᅟᅟ==[9] 「四」,底本作「悉」,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10] 「搖」,北甲、乙本作「遙」。== ᅟᅟ==[11] 「特」,底本、北甲、乙本作「持」,據文意改。== ᅟᅟ==[12] 「滅」,北乙本無。== 法自在菩薩白佛言:「心得自在,何因有若干種類,為五道主所見錄籍,生死名不除?」 佛言:「心者,心[13]不見心,有心不知心[1]。心之自然,心尊心使。中心[2]念善,即言即行;中心念惡,即言即行。心無黠計,心迷行惑[3],心癡意愚。計身有常,親愛是身,謂是我許。沭浴、櫛[4]梳[5]、好衣、美食,先欲與之。東西走作,勤苦思慮,求索財寶、官爵、奉祿,香華、瓔珞莊餝是身,以求榮名[6]。名字定空,空[7]無所有。三界不了[8]空,怨求空名,為名色、六入、更樂、痛癢、思想[9]、生死、識、五陰、六衰[10]所誤。種生死惑[11],生沒迴旋,往來不絕,繫名五道。皆求[12]貪欲恩愛,為生死本。是法無常,人亦不住,如水常流。猶如幻化,忽生忽死;亦[13]無常形,又無常名。 ᅟᅟ==[13] 「心」,北甲、乙本無。== ᅟᅟ==[1] 「心」,底本無,據北甲、乙本補。== ᅟᅟ==[2] 「心」,北乙本無。== ᅟᅟ==[3] 「惑」,底本、北甲作「或」,據北乙本改。== ᅟᅟ==[4] 「櫛」,北甲、乙本作「節」。== ᅟᅟ==[5] 「梳」,底本、北甲、乙本作「疏」,據文意改。== ᅟᅟ==[6] 「名」,底本無,據北甲、乙本補。== ᅟᅟ==[7] 「空」,北甲本無。== ᅟᅟ==[8] 「了」,底本作「子」,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9] 「想」,底本作「相」,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10] 「衰」,北甲本作「裏」。== ᅟᅟ==[11] 「惑」,底本、北甲、乙本作「或」,據文義改。== ᅟᅟ==[12] 「求」,北甲、乙本作「由」。== ᅟᅟ==[13] 「亦」,北甲、乙本作「而」。== 放心在欲行,嗜[14]欲增其惑[15]。 貪色日夜[16]長禍,離愛則無患。 貪欲意為田,無厭行為種。 斷貪除利業,離愛無憂患。 從是拔苦根,棄苦昇紫堂。 永離生死惱,終始[1]不復更, 長存得自在。 五處為都滅,神籍不復用。 制命為人尊,宗仰如帝王。 尊獨無能過[2],是故稽首禮。」 ᅟᅟ==[14] 「嗜」,底本、北甲、乙本作「者」,據《中本起經》卷上改。參見《大正藏》第4卷第148頁中。== ᅟᅟ==[15] 「惑」,底本、北甲本作「哉」,北乙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16] 「夜」,北甲、乙本無。== ᅟᅟ==[1] 「始」,底本作「如」,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2] 「能過」,北甲、乙本作「過是」。== 佛說是時,坐中萬菩薩皆得[3]阿惟顏;八百比丘皆得無所從生法忍;七萬天人皆得法樂忍;三十萬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十萬清信士皆得柔順法[4]忍;十萬清信女皆得歡喜忍;五千比丘尼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六十萬鬼神、龍王皆逮[5]總持門;司隸、司命、三十二鎮臣、特進兵王[6]、輔天將軍、太子、使者皆得淨光三昧;侍[7]從盡得不還道;五道大王與眷屬具[8]足得往來道;地獄王[9]、小王、凡有百三十七人,意[10]平等,悉得阿惟越致;官屬臣下,凡十億[11]得信忍;凡士、凡女合十億,皆得道迹,莫不過度。病疾[1]除愈,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痾者能語,拘躄[2]者得手足,女人懷妊,母子俱安。飛鳥、走狩,其聞法者,盡其壽命,皆生天上。諸天、帝釋,皆持七寶蓮華、名香、搗[3]香、澤香、雜香、繪彩[4]、華[5]蓋、天幡綩[6]綖,以為供養。天人、天子、玉女,各各持[7]華香,幡彩[8]、珍[9]琦、雜寶,皆散佛上,及諸菩薩大比丘上[10]。天尊威變,化成大殿。莫不歡喜,發於[11]無上正真道意[12],皆禮佛足。 ᅟᅟ==[3] 「得」,北甲本無。== ᅟᅟ==[4] 「法」,北甲本無。== ᅟᅟ==[5] 「逮」,底本作「還」,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6] 「特進兵王」,底本作「持進王」,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7] 「侍」,北甲、乙本作「翼」。== ᅟᅟ==[8] 「具」,北甲、乙本作「俱」。== ᅟᅟ==[9] 「王」,北甲、乙本作「大」。== ᅟᅟ==[10] 「意」,北甲、乙本無。== ᅟᅟ==[11] 「億」,北甲、乙本作「億盡」。== ᅟᅟ==[1] 「病疾」,北甲本作「疾疫」,北乙本作「疾病」。== ᅟᅟ==[2] 「躄」,底本作「辟」,北甲、乙本作「癖」,據文意改。== ᅟᅟ==[3] 「搗」,底本作「揭」,北乙本作「象」,據北甲本改。== ᅟᅟ==[4] 「繪彩」,北甲本作「彩繪」,北乙本作「雜彩」。== ᅟᅟ==[5] 「華」,北甲、乙本無。== ᅟᅟ==[6] 「綩」,底本作「綄」,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7] 「持」,北甲、乙本無。== ᅟᅟ==[8] 「彩」,底本作「采」,北甲本作「繪」,據文意改。== ᅟᅟ==[9] 「珍」,斯乙本從此起。== ᅟᅟ==[10] 「上」,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者」。== ᅟᅟ==[11] 「於」,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2] 「意」,底本作「音」,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爾時國王洴[13]沙,與[14]大臣長者三百人離坐,叉手長跪白佛言:「吾等久在大生死,沒溺穢海,五毒苦樂,諸道皆更,為老病死恐[15]所司[16],愁苦叵言。」 ᅟᅟ==[13] 「洴」,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屏」。== ᅟᅟ==[14] 「與」,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俱與」。== ᅟᅟ==[15] 「恐」,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怨」。== ᅟᅟ==[16] 「司」,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伺」。== 佛言:「一切眾生,其在大生死中者有十習苦。何謂為十習?一者生苦,二者老苦,三者為[1]病苦,四者為[2]所愛別苦,五者一切不可意為苦,六者怨憎[3]共[4]居苦,七者愁憂[5]苦,八者饑渴苦,九者寒貧苦,十者死苦。復有三苦。一者地獄苦,二者餓鬼苦,三者畜生苦。復有二苦。一者鬼神龍苦,二者不得自在苦。皆由習所[6]致苦。習諸盡者,則苦滅。是十習行,事屬五官。五官屬閻羅,閻羅屬佛。」 ᅟᅟ==[1] 「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2] 「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3] 「憎」,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增」。== ᅟᅟ==[4] 「共」,底本作「苦」,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5] 「愁憂」,北甲、乙本作「憂愁」。== ᅟᅟ==[6] 「所」,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洴[7]沙王白佛言:「我有併父[8]昆弟流沙,無戒[9]。不知屬何官府,有何罪事[10],得病三年,於今不差?世尊難遭,願聞[11]其意。若令罪大,得病當即死。罪小者,不應久病。天地間[12]盡,有幾許台閣、官府、監司?幾部人犯?幾過為罪?何者為小罪?犯何過為大罪?人死不同。有老而死者,有壯而[13]死者,有[14]少死者,有病死者,有[15]卒[1]死者,為官府[2]所殺者,賊殺者,燒死者,水死者,餓死者,凍死者,渴死者,牛馬所殺者。若干種死,魂神所[3]歸云何?願佛垂衰,開示盲冥,令知禁防。有可避者不?」 ᅟᅟ==[7] 「洴」,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屏」。== ᅟᅟ==[8] 「父」,底本作「文」,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9] 「戒」,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誡」。== ᅟᅟ==[10] 「事」,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辜」。== ᅟᅟ==[11] 「聞」,斯乙本作「開」。== ᅟᅟ==[12] 「間」,底本作「聞」,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3] 「而」,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4] 「有」,北甲本作「有壯」。== ᅟᅟ==[15] 「有」,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 「卒」,底本作「平」,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2] 「府」,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3] 「所」,北甲本無。== 佛告王曰[4]:「凡人無戒[5],復無七事行者,死屬地獄,為五官所司錄,命屬地獄天子。天子名[6]閻羅,典主三[7]界。諸天、人民、鬼神、龍、飛烏、走狩,皆盡[8]屬天子。天子[9]有八大[10]王,八大王[11]復有扶容王[12]三十國,扶容王各復有小統九十六國,各各所主不同。復有外[13]監、五官、都督、司察、司錄、八王使[14]者、司隸等,與伏夜大將軍、都官[15]、唐[16]騎承天帝符,與五道大王共於八王[17]日風行,覆伺[1]案行諸天、人民、夷狄[2]、雜類、鳥狩,以知善惡。分別種類若干,億萬里數,分部疆[3]界所屬。司[4]征君王、臣民,疏善記惡,以奏上扶容王[5]。扶容王轉奏八[6]王[7],八[8]王復轉奏大王,大王奏天子。人民所犯凡二十事,最重亡[9]失[10]人[11]身,死不復生[12],遂[13]墮三塗,永以[14]不還[15]。億千萬不可計劫,乃出為畜[16]狩。二十惡行引人,著三十八大苦處大泥犁中。三十八大苦處泥犁[17]各[18]有城廓,有八大王,有[19]小王三十。 ᅟᅟ==[4] 「曰」,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5] 「戒」,北甲本作「誡」。== ᅟᅟ==[6] 「名」,北乙本作「各」。== ᅟᅟ==[7] 「三」,底本作「佛」,據文意改。== ᅟᅟ==[8] 「盡」,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9] 「天子」,底本作「小王」,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0] 「大」,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1] 「八大王」,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2] 「王」,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王有」。== ᅟᅟ==[13] 「外」,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小」。== ᅟᅟ==[14] 「使」,底本作「司」,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5] 「官」,北甲本作「督」。== ᅟᅟ==[16] 「唐」,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茤」。== ᅟᅟ==[17] 「王」,北甲本作「坐」。== ᅟᅟ==[1] 「伺」,底本作「司」,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2] 「狄」,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伏」。== ᅟᅟ==[3] 「疆」,底本作「姜」,據文意改。== ᅟᅟ==[4] 「司」,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伺」。== ᅟᅟ==[5] 「王」,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6] 「八」,北甲本、斯乙本作「小」。== ᅟᅟ==[7] 「八王」,北乙本無。== ᅟᅟ==[8] 「八」,北甲本、斯乙本作「小」。== ᅟᅟ==[9] 「亡」,底本作「云」,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0] 「失」,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夫」。== ᅟᅟ==[11] 「人」,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2] 「生」,底本作「主」,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3] 「遂」,北甲、乙本、斯乙本作「隧」。== ᅟᅟ==[14] 「以」,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已」。== ᅟᅟ==[15] 「還」,底本作「廻」,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6] 「畜」,北甲本作「畜生」。== ᅟᅟ==[17] 「三十八大苦處泥犁」,底本作「中泥黎」,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8] 「各」,北甲本、斯乙本作「各各」。== ᅟᅟ==[19] 「有」,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第一平胡[20]王,典主阿鼻摩訶[1]泥犁。中有大釜,准[2]廣縱四十里,其[3]深亦爾。罪人滿中,但坐殺生、婬盜、不孝、不忠[4]。 ᅟᅟ==[20] 「胡」,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湖」。== ᅟᅟ==[1] 「訶」,北甲本、斯乙本作「呵」。== ᅟᅟ==[2] 「准」,北乙本作「濩」。== ᅟᅟ==[3] 「其」,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4] 「忠」,底本作「中」,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第二晉平王,典治黑繩地[5]獄。中[6]有鐵繩,有[7]三刃[8]者[9]、四孤者、八孤者。拼[10]直人身,鋸解之。或[11]斧斫人身,或四方、或八角。但坐犯五逆殺生,矛[12]杖[13]刀斧害人及畜狩、婬盜、嫉妒、恚癡。 ᅟᅟ==[5] 「地」,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6] 「中」,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獄中」。== ᅟᅟ==[7] 「有」,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繩有」。== ᅟᅟ==[8] 「刃」,北甲本作「忍」。== ᅟᅟ==[9] 「者」,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0] 「拼」,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以拼」。== ᅟᅟ==[11] 「或」,底本作「戒」,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2] 「矛」,底本、斯乙本作「柔」,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13] 「杖」,底本作「牟」,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第三莽[14]都王,典治鐵臼[15]獄。治榨[16]人身,如榨[17]麻油。但坐鎮沓殺人及諸眾生[18]。 ᅟᅟ==[14] 「莽」,北乙本、斯乙本作「奏」。== ᅟᅟ==[15] 「臼」,底本作「囚」,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6] 「榨」,底本作「莖」,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7] 「榨」,底本作「莖」,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8] 「但坐鎮沓殺人及諸眾生」,北甲本作「但坐賊害眾生殺盜婬欺犯五罪逆」,北乙本、斯乙本作「但坐賊害眾生殺盜婬欺犯五逆罪」。== 「第四輔天王,典治合會獄。中[19]有大鐵釘。釘人身百節,痛[1]徹遍人身。空中自然雨大石,碎破人身,身[2]小如麵。但坐誹謗聖道,毒念[3]向佛、真人、菩薩,反逆不孝,斷法斷功德,輕慢父母、師友及所尊,殺生無道,以致斯殃。 ᅟᅟ==[19] 「中」,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獄中」。== ᅟᅟ==[1] 「痛」,北甲本、斯乙本作「通」。== ᅟᅟ==[2] 「身」,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3] 「念」,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心」。== 「第五聖都王,典治太山獄。人適[4]入山,山自然合,破碎人身骨肉[5]。屎尿[6]合碎,如榨蒲陶汁。但[7]坐犯五逆罪、嫉妒、愚癡、瞋恚,尊己[8]賤人,不順父母、師友、君父正教,朋黨賊盜,婬[9]欺殺生[10]所致。 ᅟᅟ==[4] 「適」,北甲、乙本、斯乙本作「這」。== ᅟᅟ==[5] 「肉」,北乙本、斯乙本作「皮」。== ᅟᅟ==[6] 「屎尿」,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失溺」。== ᅟᅟ==[7]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8] 「己」,底本、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已」,據文意改。== ᅟᅟ==[9] 「婬」,北甲、乙本無。== ᅟᅟ==[10] 「生」,底本作「坐」,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第六玄都王,典主火[11]城獄。火燒人身,燋燃盡。但坐欺中人[12],無信;衣食他人[13]衣食,貪利;不肯布施凍倮人;使身貪好服所致。 ᅟᅟ==[11] 「火」,底本作「大」,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2] 「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3] 「人」,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第七廣武王,主治劍樹獄。獄中刀劍亂風吹,斫破人身,無完皮。復[14]大鷲所食噉。但[15]坐屠殺射獵,心心[1]為惡,故受[2]此殃。 ᅟᅟ==[14] 「複」,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為」。== ᅟᅟ==[15]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 「心」,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口」。== ᅟᅟ==[2] 「受」,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致」。== 「第八武陽王,典主嚾吼獄。中[3]有狗,斷人頭,飲血噉肉[4]。但[5]坐心、口、身行殺人及殺[6]畜狩類,倩人殺[7],教人殺[8],故致此殃。 ᅟᅟ==[3] 「中」,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獄中」。== ᅟᅟ==[4] 「肉」,北乙本作「皮」。== ᅟᅟ==[5]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6] 「殺」,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7] 「殺」,底本作「殺人」,據北甲、乙本、斯乙本刪。== ᅟᅟ==[8] 「殺」,底本作「殺生」,據北甲、乙本、斯乙本刪。== 「第九平[9]陽王,主治八路獄。中[10]有利劍[11]遍地,間無空[12]。人走其上,截足斷[13]趺。但坐喜行無慈心,齋[14]日相使致其然[15],破壞法橋,損眾生,強教人[16]犯禁,故致斯殃[17]。 ᅟᅟ==[9] 「平」,底本作「牢」,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0] 「中」,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獄中」。== ᅟᅟ==[11] 「劍」,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刀」。== ᅟᅟ==[12] 「空」,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空者」。== ᅟᅟ==[13] 「斷」,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4] 「齋」,底本作「齊」,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5] 「致其然」,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6] 「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7] 「致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入八路獄」。== 「第十都陽王,典治刺樹獄。獄中樹刺[18]長三丈[19]。人適上樹,刺下逆人;人適[20]下樹,刺上逆貫刺人;身皆破傷。但坐[1]無戒[2],受人[3]信施服餝、珍玩[4],常矛[5]刀所刺,分[6]攫鉆鈐。人念愛[7]身,賤他人[8],陰[9]嫉害眾生,使獲此極殃。 ᅟᅟ==[18] 「獄中樹刺」,北甲本、斯乙本作「刺樹」,北乙本無。== ᅟᅟ==[19] 「丈」,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尺」。== ᅟᅟ==[20] 「人適」,北甲、乙本、斯乙本作「這」。== ᅟᅟ==[1] 「但坐」,北甲、乙本無。== ᅟᅟ==[2] 「戒」,北甲、乙本作「誡」。== ᅟᅟ==[3] 「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4] 「玩」,底本此字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5] 「矛」,北甲本作「柔」,北乙本作「予」。== ᅟᅟ==[6] 「分」,北甲、乙本作「入分」,斯乙本作「人分」。== ᅟᅟ==[7] 「念愛」,北甲本作「受」,北乙本、斯乙本作「愛」。== ᅟᅟ==[8] 「他人」,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人他」。== ᅟᅟ==[9] 「陰」,底本此字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第十一消陽王,主治沸灰獄。獄中有熱沸灰河。入[10]其中,身悉[11]爛[12]壞[13]。但坐得豬[14]羊雞害生,可口。飲酒迷亂,臥沙門被枕中,口出惡語,無有[15]慈心,以[16]獲此殃。 ᅟᅟ==[10] 「入」,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人入」。== ᅟᅟ==[11] 「悉」,北甲本、斯乙本無。== ᅟᅟ==[12] 「爛」,北乙本作「蘭」。== ᅟᅟ==[13] 「壞」,底本此字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4] 「豬」,底本作「睹」,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5] 「有」,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6] 「以」,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故」。== 「第十二延慰[17]王,典治大噉獄。鐵城覆蓋,閉其門戶[18],大火四起,燒其[19]罪人。但[20]坐誣謗[21]三尊及良善人,焚燒山澤,害眾生命[1],剝脫人衣,讒害人,不孝三尊及其[2]二親,憍慢自恣,無戒[3]信,故致此極[4]殃。 ᅟᅟ==[17] 「慰」,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尉」。== ᅟᅟ==[18] 「戶」,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9] 「其」,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20]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21] 「誣謗」,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輕慢」。== ᅟᅟ==[1] 「命」,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2] 「其」,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3] 「戒」,北甲本、斯乙本作「誡」,北乙本作「誠」。== ᅟᅟ==[4] 「極」,北乙本無。== 「第十三廣進王,典主大阿鼻獄。五毒治人[5],破解人身,披[6]挓人身,如張[7]牛皮。大釘釘之,心手足支節皆遍,及眼舌耳鼻皆通徹。但坐犯五逆十惡並五戒[8],以致此[9]殃。 ᅟᅟ==[5] 「治人」,底本作「招之」,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6] 「披」,北乙本作「被」。== ᅟᅟ==[7] 「張」,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悵」。== ᅟᅟ==[8] 「戒」,北甲本作「誡」。== ᅟᅟ==[9] 「此」,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斯」。== 「第十四高都王,主治鐵車獄。獄中人鐵犁耕舌上,車轢[10]□[11]人身。但[12]坐虛欺兩舌[13]無信,輕慢[14]善人,役[15]人三刀[16],自[17]謂應然,故致斯殃[18]。 ᅟᅟ==[10] 「轢」,底本作「鑠」,據文意改。== ᅟᅟ==[11] 「□」,底本此字不清。== ᅟᅟ==[12] 「獄中人鐵犁耕舌上車轢□人身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3] 「兩舌」,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4] 「慢」,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5] 「役」,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沒」。== ᅟᅟ==[16] 「刀」,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力」。== ᅟᅟ==[17] 「自」,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8] 「故致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十五公陽王,主治鐵火獄。炭火燃[19]至人[20]膝。坐舍正入邪[1],不信善人、沙門、師友[2]父正教,數行來蹈[3]殺蟲蟪,不持齋戒[4],或[5]心持齋[6]卻[7]行,以致此殃。 ᅟᅟ==[19] 「燃」,底本、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20] 「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 「邪」,底本、北甲、乙本作「耶」,據文意改。== ᅟᅟ==[2] 「友」,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3] 「來蹈」,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盜」。== ᅟᅟ==[4] 「戒」,底本、北甲、乙本作「或」,據斯乙本改。== ᅟᅟ==[5] 「或」,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6] 「齋」,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7] 「卻」,底本作「腳」,據文意改。== 「第十六平斛王,主治[8]沸屎獄。廣長極深,罪人入中,身體[9]熟爛,蟲鑽[10]人身,徹髓筋,臭穢。坐不布施[11],強迫人,殺生養身,以致斯殃[12]。 ᅟᅟ==[8] 「治」,北甲本、斯乙本作「典」。== ᅟᅟ==[9] 「體」,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0] 「鑽」,底本作「贊」,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1] 「臭穢坐不布施」,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坐臭穢布施」。== ᅟᅟ==[12] 「以致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致斯然」。== 「第十七柱陽王,主治地燒獄[13]。人足到地即燋燃。坐入律戒[14]不能忍,坐數行來白衣舍,齋日[15]卻[16]行來害眾生所致。 ᅟᅟ==[13] 「地燒獄」,底本作「地獄燒」,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4] 「戒」,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誡」。== ᅟᅟ==[15] 「日」,底本作「曰」,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6] 「卻」,底本作「腳」,據文意改。== 「第十八平身王[17],典治[18]彌離獄[19]。獄中有蟲,嘴如鐵錐,喙人肌[1]骨,皆令[2]盡。但坐捕撮眾生肌汁,殺生養身,故[3]致其殃。 ᅟᅟ==[17] 「平身王」,《經律異相》卷四十九作「平丘王」,參見《大正藏》第53卷第259頁上。== ᅟᅟ==[18] 「治」,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主」。== ᅟᅟ==[19] 「彌離獄」,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泥犁獄」。== ᅟᅟ==[1] 「肌」,北甲、乙本、斯乙本作「饑」。== ᅟᅟ==[2] 「令」,底本作「合」,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3] 「故」,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十九璉石王,主治山石獄。獄中有石,利如刀刃,與人膝[4]等,或高五寸。足蹈走上,或上[5]或下,截足斷趺,剝腳斷筋,石利如刀。坐[6]八王日不行道,心雖念善,足行遊逸,令六神飛揚。天官[7]所察,以致斯殃。 ᅟᅟ==[4] 「膝」,北乙本、斯乙本作「脛」。== ᅟᅟ==[5] 「或上」,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6] 「坐」,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7] 「官」,底本作「宮」,據北甲本、斯乙本補。== 「第二十狼[8]耶王,主治多洹獄。獄中有熱風。與人相逢,吹人[9]辟地。嗚呼[10]之極,求死不得[11],求生不得,生時□□[12]。坐[13]惱人所致。 ᅟᅟ==[8] 「狼」,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良」。== ᅟᅟ==[9] 「人」,底本此字不清,斯乙本無,據北甲、乙本補。== ᅟᅟ==[10] 「呼」,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殟」。== ᅟᅟ==[11] 「得」,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能得死」。== ᅟᅟ==[12] 「得生時□□」,北甲、乙本、斯乙本無。「□□」,底本此字不清。== ᅟᅟ==[13] 「坐」,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第二十一都官王,主治犁[14]洹獄。獄中有大噉人鬼。身中出六十[15]刺而[16]貫人身。身中出火,燒人食之。但坐婬妹,犯人婦女及畜生,殺眾生,故致斯殃[1]。 ᅟᅟ==[14] 「犁」,底本作「黎」,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5] 「六十」,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十六」。== ᅟᅟ==[16] 「而」,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 「但坐婬妹犯人婦女及畜生殺眾生故致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二十二玄陽王,主治飛蟲獄。蟲飛來,食人不置,四面來無數。但[2]坐射獵蚊虻之對,故致斯殃。[3] ᅟᅟ==[2] 「但」,北甲、乙本無。== ᅟᅟ==[3] 「故致斯殃」,北甲、乙本無。== 「第二十三太一王,主治湯[4]河獄。流河水熱,過於世間沸麻油。但[5]坐殺生,羅網[6]捕魚,易卵飲酒,亂失十五行,故[7]受此殃。 ᅟᅟ==[4] 「湯」,北乙本作「陽」。== ᅟᅟ==[5]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6] 「網」,北乙本、斯乙本作「罔」。== ᅟᅟ==[7] 「故」,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二十四合石王,主治大磨獄。廣縱二千里,磨磨人如面。但坐殺生可意,研殺眾生,垣石相填[8],可殺蚤蟣,故致此殃[9]。 ᅟᅟ==[8] 「填」,底本作「須」,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9] 「可殺蚤蟣,故致此殃」,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牙齒殺蚤虱之所致」。== 「第二十五涼無王[10],主治寒雪獄。獄中罪人寒凍。但[11]坐凍殺[12]眾生,殺後[13]剝脫他人衣,禁固眾生,著寒中,不施和溫[14]之所致,故受斯殃[15]。 ᅟᅟ==[10] 「涼無王」,北乙本作「涼生垣元王」。== ᅟᅟ==[11] 「獄中罪人寒凍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2] 「凍殺」,北甲本作「殺凍」。== ᅟᅟ==[13] 「殺後」,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4] 「和溫」,北甲本作「溫利」,北乙本、斯乙本作「溫和」。== ᅟᅟ==[15] 「故受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二十六無原王,主治鐵杵獄。燒杵正赤,刺人咽中,唇舌腸胃皆悉[1]燋爛。但[2]坐惡口求味,身行惡,心念惡之所致,故受斯殃[3]。 ᅟᅟ==[1] 「悉」,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2]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3] 「故受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二十七政[4]始王,主治[5]鐵柱獄。燒柱正赤,令人抱之。或臥燒鐵床上,為婬鬼所食。但[6]坐心口身婬所致,故受斯殃[7]。 ᅟᅟ==[4] 「政」,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正」。== ᅟᅟ==[5] 「治」,底本作「藏」,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6]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7] 「故受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二十八高遠王,主治膿血獄。坐[8]血食食生,不淨施[9]人,貪婬所致。 ᅟᅟ==[8] 「坐」,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9] 「施」,北甲本坐「放」。== 「第二十九都進王,主治燒石獄。燒石正赤,令人吞[10]之,燋爛腸胃[11]。俱[12]坐無戒[13],食人[14]信施食,不持齋戒[15],斷絕人福,以為己[16]有之所致,故受斯殃[17]。 ᅟᅟ==[10] 「吞」,底本此字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1] 「燋爛腸胃」,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爛腹腸」。== ᅟᅟ==[12] 「俱」,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3] 「戒」,北甲、乙本作「誡」。== ᅟᅟ==[14] 「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5] 「戒」,北甲、乙本作「誡」。== ᅟᅟ==[16] 「己」,底本、北甲本、斯乙本作「已」,據北乙本改。== ᅟᅟ==[17] 「故受斯殃」,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第三十原都王,主治鐵輪獄。燒輪正赤,自然出[1]人頭上。但[2]坐騎度父母、師長[3]、君王、夫主及所尊,持頭抵[4]觸人,弄[5]沙門頭,形笑[6]蹇吃禿人,蹈師友[7]父影,火燒人頭,故[8]致此殃。 ᅟᅟ==[1] 「出」,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在」。== ᅟᅟ==[2] 「但」,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3] 「長」,底本作「友」,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4] 「抵」,底本作「極」,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5] 「弄」,底本作「持」,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6] 「笑」,北乙本作「故」。== ᅟᅟ==[7] 「友」,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8] 「故」,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是為[9]三十[10]大劇苦泥犁。犯是二十大過者,皆更遍三[11]十泥犁,積不可計劫。大泥犁形竟,次入百四小泥犁。終劫竟,從地獄出。當更餓鬼、畜生、奴婢、下賤,積億億萬劫萬恒邊[12]沙數。一沙為千[13]劫,盡萬恒沙數,乃復為人。雖[14]得為人,口中恒臭,口舌妄來,多病不利,為人短命。犯是二十事者,今現世不利,當為諸天地獄所司[15]。 ᅟᅟ==[9] 「為」,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0] 「三十」,底本作「世」,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1] 「三」,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是三」。== ᅟᅟ==[12] 「邊」,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3] 「千」,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一」。== ᅟᅟ==[14] 「雖」,底本作「數」,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5] 「司」,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伺」。== 「神明聽[16]察,疏記罪福,不問[17]尊卑。一月六奏,一歲四覆。四覆之日皆八王日[18]。八王日者,天王案比[1]諸天、人民、雜類之屬,考校功最。有福增壽,有罪減壽奪算。 ᅟᅟ==[16] 「聽」,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聰」。== ᅟᅟ==[17] 「問」,底本此字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8] 「八王日」,底本作「用□□一日」,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 「案比」,北甲、乙本作「案比日比」,斯乙本作「案皆比」。== 「天地浩浩,黎庶無數。諸天、地獄、五道大王、司[2]命、都錄、五官、都督、四鎮王[3]、使者、承天、大將軍等,春秋冬夏承天[4]統攝,禁察非法。總持眾生名[5]藉,制命長短,毛分不差。人民盲[6]冥,了不知[7]天地五官所記。不能自知生所從來,死至何所[8]。不能自知命之長短。不知為五官所收錄。不知豫作善求安,不知[9]豫作功德[10]救罪。亦不曉依附三尊,求後世救。不曉求守戒[11]明經道士,從求度世道。如牛老[12]敗不中用,大[13]家言:『此牛老敗不中用。煩勞牧[14]養,久[15]已無益我家。但當早殺。可得肉食之[16],亦可除煩勞[1]。』人亦如是。不奉持戒[2]禁,亦不作功德,如牛煩勞大家甚多。不益大家,又不能自活。人依道生,道氣養之。不肯奉道,亦不能自度。為五官[3]所收[4],死付地獄,盡[5]屬三十[6]王所治[7]如是。」 ᅟᅟ==[2] 「司」,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伺」。== ᅟᅟ==[3] 「鎮王」,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填」。== ᅟᅟ==[4] 「天」,北乙本無。== ᅟᅟ==[5] 「名」,底本作「口」。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6] 「盲」,底本作「音」,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7] 「知」,北甲、乙本、斯乙本作「知為」。== ᅟᅟ==[8] 「所」,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許」。== ᅟᅟ==[9] 「知」,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曉」。== ᅟᅟ==[10] 「德」,北乙本作「福」。== ᅟᅟ==[11] 「戒」,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誡」。== ᅟᅟ==[12] 「老」,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3] 「大」,北甲本、斯乙本作「若老大」,北乙本作「若考大大」。== ᅟᅟ==[14] 「牧」,底本作「救」,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5] 「久」,底本作「父」,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6] 「之」,底本無,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 「勞」,底本作「惱」,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2] 「戒」,北甲、乙本、斯乙本作「誡」。== ᅟᅟ==[3] 「官」,底本作「宮:,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4] 「收」,底本作「牧」,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5] 「盡」,底本此字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6] 「三十」,底本作「世」,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7] 「治」,底本作「特」,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淨度經卷第一[8] ᅟᅟ==[8] 「淨度經卷第一」,北甲、乙本、斯乙本無。底本尾題下有「此經,援引秋篠善珠僧正藥師經疏下卷。原本係法隆寺古寫經。」== 淨度三昧經卷第二[1] ᅟᅟ==[1] 「淨度三昧經卷第二」,諸本無,據文意補。== 屏[2]沙王白佛言:「何謂為八王日者,當何以知之[3]?」 ᅟᅟ==[2] 「屏」,自此起,以斯4546號為底本。== ᅟᅟ==[3] 「以知之」,北乙本作「知之以」。== 佛告王:「八王日者,諸天、帝釋、參佐鎮[4]臣三十二人、四鎮[5]大王、司[6]命、司[7]錄、五羅大王、八王使者,盡出四布覆行,持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文書,案校[8]地方人民、八夷鬼神、飛鳥、走狩、立行善惡,知與文書同不。地獄王亦遣輔臣、小王、都錄、監司[9]、廷尉、郵公、伏夜將軍、五帝使者,同日同時俱出,承天竹使符,統攝眾生,禁檢非法,捕惡賞善。有罪即效,重犯者即收神錄命。福多者移書,關[10]下天上、地獄,增壽益算,除死定生。一歲八出,故謂八王日。 ᅟᅟ==[4] 「鎮」,底本、北甲、乙本作「填」,據《經律異相49》改。== ᅟᅟ==[5] 「鎮」,底本、北甲、乙本作「填」,據《經律異相49》改。== ᅟᅟ==[6] 「司」,底本、北甲、乙本作「伺」,據文意改。== ᅟᅟ==[7] 「司」,底本、北甲、乙本作「伺」,據文意改。== ᅟᅟ==[8] 「校」,底本作「佼」,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9] 「司」,底本、北甲、乙本作「伺」,據文意改。== ᅟᅟ==[10] 「關」,底本作「開」,據北甲、乙本改。== 「欲知日者,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日最急。歲終事畢,考課結定罪福,決死定生為急。終到立冬屬春。立冬、冬至是為八王日。前一日夜半竟後一日夜半,是其時也。重犯者謂從前齋八王日犯過。福彊有救,安隱無他。天帝、將[1]軍[2]、鎮[3]王、使者、司[4]命、主者,用福故,原貰[5]過之。到[6]後齋[7]王日復犯。是為重犯者。」 ᅟᅟ==[1] 「將」,斯4546號為底本至此止,以下以斯4565號為斯乙本。== ᅟᅟ==[2] 「軍」,自此起以七寺本作底本。== ᅟᅟ==[3] 「鎮」,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填」。== ᅟᅟ==[4] 「司」,底本、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伺」,據文意改。== ᅟᅟ==[5] 「貰」,底本作「貫」,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6] 「之到」,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7] 「後齋」,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王白佛言:「何等為五官者?」 佛告王曰[8]:「五官者亦大分治黎庶[9]。天上五官主賞善。地獄中[10]亦有五[11]官,與主五道。大鬼神王[12]收捕罪人。 ᅟᅟ==[8] 「曰」,底本不清,北甲、乙本、斯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9] 「黎庶」,底本作「埿黎遮」,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ᅟᅟ==[10] 「中」,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1] 「有五」,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2] 「道大鬼神王」,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六事罪屬五官。一者行[13]五逆罪,二者行十惡,三者不行五戒[14],四者不敬三尊,五者不畏天禁。何謂五官。一者[15]仙[16]官主禁殺。二者[17]水官主禁盜。三者鐵官主禁婬。四者土官主禁[18]兩舌。五者天官主禁飲酒。犯罪屬地獄。五官呼名[1],各自有時。好殺無慈,心口行[2]惡,為仙官[3]所錄。命在春。好盜貪求無厭劫人,為[4]水官所錄。命在冬。好婬欲,為鐵官所錄。婬鬼食其不淨,並飲心血。病在[5]心肝腎[6]頭目。命在秋。好酒醉[7]亂,仁義不行,禮教廢[8],為天官所[9]錄。命在夏[10]。好[11]妄言、兩舌、惡口、傳舌讒人、誹謗聖道,為土官所錄。命在季月。五官主人根,人根從五事生,故有五官。乃自然之王也。五官及輔[12]臣、小王、都錄、監司[13]、廷尉、郵公、伏[14]夜將軍、五帝使者,收捕罪人錄命收神。死者不同。皆依本罪,故令不同。」 ᅟᅟ==[13] 「行」,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4] 「戒」,北甲、乙本作「誡」。== ᅟᅟ==[15] 「者」,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曰」。== ᅟᅟ==[16] 「仙」,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7] 「者」,北甲、乙本、斯乙本作「曰」。== ᅟᅟ==[18] 「土官主禁」,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 「名」,北乙本作「召」。== ᅟᅟ==[2] 「慈心口行」,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3] 「官」,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4] 「無厭劫人為」,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5] 「在」,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6] 「腎」,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7] 「酒醉」,北甲、乙本、斯乙本作「飲酒」。== ᅟᅟ==[8] 「廢」,底本作「發」,斯乙本作「處」,據北甲、乙本改。== ᅟᅟ==[9] 「天官所」,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0] 「夏」,北甲本作「憂」。== ᅟᅟ==[11] 「好」,北甲、乙本、斯乙本作「喜」。== ᅟᅟ==[12] 「也五官及輔」,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乙本補。== ᅟᅟ==[13] 「司」,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伺」。== ᅟᅟ==[14] 「伏」,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屏[15]沙王白佛言:「流沙俗人[16],本所不知,本所不[17]曉,肉眼濁翳,不見天神[1]、鬼王,監伺來時,云何避之?」 ᅟᅟ==[15] 「屏」,底本作「洴」,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下同。== ᅟᅟ==[16] 「沙俗人」,北甲、乙本、斯乙本作「俗」。== ᅟᅟ==[17] 「知本所不」,北甲、乙本、斯乙本無。== ᅟᅟ==[1] 「神」,底本作「龍」,據北甲、乙本、斯乙本改。== 佛言:「欲避天神、鬼王,以救大難者,則為欲[2]求[3]無量安穩[4]無[5]極之[6]福。諦聽思念,內著心中,莫忘[7]莫失。」 ᅟᅟ==[2] 「欲」,北甲本作「欲得」。== ᅟᅟ==[3] 「求」,斯丙本從此起。== ᅟᅟ==[4] 「穩」,底本不清,北甲、乙本、斯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無」,底本不清,據北甲、乙本、斯丙本補。== ᅟᅟ==[6] 「之」,北甲、乙本無。== ᅟᅟ==[7] 「忘」,底本作「妄」,據北甲、乙本、斯丙本改。== 王及大眾皆言:「受教!一心奉[8]持[9]。」 ᅟᅟ==[8] 「奉」,斯乙本至此止。== ᅟᅟ==[9] 「持」,北甲本作「待」。== 佛言:「未得道者持五戒[10]。上至具戒[11]人[12],名曰戒[13]眼。貪著吾我,不見聖諦。貪求益得,走作思慮,東西南北,四出治生。更相欺中,婬蕩無度,殺生可口,酒亂無禮,不奉聖化,不畏[14]禁忌,行來至[15]趣,放心恣意。從其所欲,可足諸情。心亂如蘊[16],不覺[17]行入三苦。自許以道,死後受殃,悔無所及[18]。今得自在,欲求何[19]道,隨心得之。求大得大,求小得小。三乘之寶藏,譬[1]如海水,取者便得。三塗之災,亦復如是。六藏俱然。三善三[2]惡,俱無[3]吏將守也,求者便得。作罪得罪,作福得福[4],求道得道,自作[5]自得。以心為本,身為行首,審諦求道。不欲與三惡道從事,不欲為地獄惡鬼所錄,欲削除地獄名籍者,當追明師,從受五[6]戒[7],具足奉行。九齋、八王之日[8],守持[9]十事,立志令堅。何謂為[10]十。一者齋日當詣佛寺[11],燒香散花,繞塔禮拜三尊,種道根栽[12]。二者當從師受齋,如法持之,隨師教令。三者堅持五戒[13]。四者專心念道。五者閈諸情欲。六者念佛、念慧、念師恩重。七者不得念妻子、居家、財寶。一不得念,持心如真人。八者不得妄行來。九者深自責本罪。十者不得念一切人惡。當施立功德本,消滅殃罪。是為十事。 ᅟᅟ==[10] 「戒」,北甲、乙本作「誡」。== ᅟᅟ==[11] 「戒」,北甲、乙本作「誡」。== ᅟᅟ==[12] 「人」,北甲、乙本、斯丙本無。== ᅟᅟ==[13] 「戒」,北甲、乙本作「誡」。== ᅟᅟ==[14] 「畏」,北甲、乙本、斯丙本作「畏化不畏」。== ᅟᅟ==[15] 「至」,北甲、乙本、斯丙本作「進」。== ᅟᅟ==[16] 「蘊」,底本作「溫」,據北甲、乙本、斯丙本改。== ᅟᅟ==[17] 「覺」,北甲本至此止。== ᅟᅟ==[18] 「及」,底本作「益」,據北乙本、斯丙本改。== ᅟᅟ==[19] 「求何」,底本作「何求」,據北乙本、斯丙本改。== ᅟᅟ==[1] 「譬」,北乙本、斯丙本無。== ᅟᅟ==[2] 「三」,底本無,據北乙本、斯丙本補。== ᅟᅟ==[3] 「無」,底本作「死」,據北乙本、斯丙本改。== ᅟᅟ==[4] 「得福」,北乙本、斯丙本無。== ᅟᅟ==[5] 「作」,底本作「在」,據北乙本、斯丙本改。== ᅟᅟ==[6] 「五」,斯丙本無。== ᅟᅟ==[7] 「戒」,北乙本作「誡」。== ᅟᅟ==[8] 「之日」,北乙本作「日之」。== ᅟᅟ==[9] 「持」,底本作「治」,據北乙本、斯丙本改。== ᅟᅟ==[10] 「為」,北乙本、斯丙本無。== ᅟᅟ==[11] 「寺」,北乙本作「祠」。== ᅟᅟ==[12] 「栽」,底本作「哉」,據文意改。== ᅟᅟ==[13] 「戒」,北乙本作「誡」。== 「九齋日者[14],先前一日,當自嚴設,斷絕因緣,男女別坐,飲食香潔。至其齋日,令得清淨,齋戒[1]完具。八王日者[2],當先前一日[3],男女異處,守持十法,齋竟後一日夜半。所以爾者,諸天、帝[4]釋、四鎮[5]、輔臣、司[6]命、使者,當下覆伺[7]。竈君在人[8]左右肩上,有[9]左右契[10]。左神男,右神女。男神疏善,女神記惡。先前一日夜半,盡共上天[11],校定罪福。各自求功,諍了罪福,毛[12]分不錯。諸天亦自有歲盡,簿書分[13]明。竈君左右契重。復持九齋所記,校四王所結,知為同不。校事三日,決死定[14]生。罰謫了定[15],事諾聽還。罪數多者,滅[16]壽奪算,條名[17]尅死。歲月日時,關下地獄。地獄承書,即遣獄鬼,持名錄召。鬼[1]無慈心,死日未到,鬼隨不遠[2]推排,強使作惡,欲速其命。或五[3]年,或[4]三年[5],一年,半歲,百日,一月,十日,三日,一日。罪惡之人,為鬼所使,妄作非法,稍近[6]死地,命日促盡。其福多者,增壽[7]益算,天遣善神營[8]護其身,條名關移地獄,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後得上天,為諸天所尊,生天地獄,各[9]有迎人。人病[10]欲死時,眼自見來迎者。應生天上者,天人持天[11]衣、伎樂來迎之。應生他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言。應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楯[12]、矛戟、鐵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行[13]所作,得其果報。罪輕微者榜[14]擿之,謫者[15]錄神受罰,其人即病。各有日數、輕重不同,所繫官亦不同。隨行所屬,天無枉濫[16],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1]治之。」 ᅟᅟ==[14] 「者」,北乙本、斯丙本無。== ᅟᅟ==[1] 「戒」,北乙本作「誡」。== ᅟᅟ==[2] 「者」,北乙本、斯丙本無。== ᅟᅟ==[3] 「日」,北丙本自此起。== ᅟᅟ==[4] 「帝」,底本作「諦」,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5] 「鎮」,北乙本、斯丙本作「填」。== ᅟᅟ==[6] 「司」,北乙本、斯丙本作「伺」。== ᅟᅟ==[7] 「伺」,底本作「思」,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8] 「君在人」,底本作「君人」,北乙、丙本作「君人在」,據文意改。== ᅟᅟ==[9] 「有」,底本無,據北乙、丙本補。== ᅟᅟ==[10] 「契」,底本作「勢」,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11] 「共上天」,底本作「告天上」,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12] 「毛」,斯丙本至此止。== ᅟᅟ==[13] 「分」,底本作「貪」,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14] 「定」,底本無,據北乙、丙本補。== ᅟᅟ==[15] 「定」,底本作「達」,據北乙、丙本改。北乙本作「定罰謫了定」。== ᅟᅟ==[16] 「滅」,北乙本作「減」。== ᅟᅟ==[17] 「名」,北乙、丙本作「占」。== ᅟᅟ==[1] 「鬼」,北乙、丙本作「獄鬼」。== ᅟᅟ==[2] 「遠」,北乙本作「置」,北丙本作「置不」。== ᅟᅟ==[3] 「五」,北丙本作「五十」。== ᅟᅟ==[4] 「或」,北乙本無。== ᅟᅟ==[5] 「或三年」,北丙本無。== ᅟᅟ==[6] 「近」,底本作「延」,據北乙本改。== ᅟᅟ==[7] 「壽」,北丙本作「壽命」。== ᅟᅟ==[8] 「營」,底本作「榮」,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9] 「各」,底本作「名」,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10] 「病」,底本作「痛」,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11] 「天」,北乙本無。== ᅟᅟ==[12] 「楯」,北乙、丙本作「脩」。== ᅟᅟ==[13] 「行」,北乙、丙本無。== ᅟᅟ==[14] 「榜」,北乙、丙本無。== ᅟᅟ==[15] 「謫者」,底本無,據北乙、丙本補。== ᅟᅟ==[16] 「濫」,北乙本作「覽」。== ᅟᅟ==[1] 「網」,底本作「內」,據北乙、丙本改。== 屏沙王白佛言:「流沙受何罪[2]徒謫,形竟何時?繫[3]在何[4]官?願示[5]所在、罪過輕重、竟不竟。」 ᅟᅟ==[2] 「罪」,底本無,據北乙、丙本補。== ᅟᅟ==[3] 「繫」,底本不清,據北乙、丙本補。== ᅟᅟ==[4] 「何」,北乙本作「阿」。== ᅟᅟ==[5] 「示」,北乙、丙本作「告」。== 佛告王:「流沙[6]所犯過,無花[7]實[8],唯有根莖節。罪從心生,意[9]惡嫉妒,毒心施人,意[10]惡懷毒。天上所屬星,被對下人,即病。星者天之光,人之精。精神被問,繫在土官,受謫千七百九十日,罪乃竟。」 ᅟᅟ==[6] 「沙」,北乙、丙本作「沙王」。== ᅟᅟ==[7] 「無花」,北丙本作「華無」。== ᅟᅟ==[8] 「實」,底本作「寶」,據北乙、丙本改。== ᅟᅟ==[9] 「意」,底本作「音」,據文意改。== ᅟᅟ==[10] 「意」,底本作「音」,據文意改。== 屏沙王白佛言:「我見人,日日犯惡,強[11]健無病[12]者何?天神豈不知邪[13]?犯大過亦無死者,犯小過亦無受病謫[14]者,復有守善,死亡不利,疾病[15]縱橫,更相注瀆,善惡不分。孩[16]兒無過,復有病者、死者。何因復爾?願釋所[1]疑,令知本罪。」 ᅟᅟ==[11] 「強」,北乙、丙本作「彊」。== ᅟᅟ==[12] 「病」,北乙本作「他」。== ᅟᅟ==[13] 「邪」,北乙、丙本作「耶」。== ᅟᅟ==[14] 「病謫」,北乙、丙本作「謫病」。== ᅟᅟ==[15] 「疾病」,北丙本作「病疾」。== ᅟᅟ==[16] 「孩」,底本、北乙本作「咳」,據文意改。== ᅟᅟ==[1] 「所」,底本作「而」,據北乙、丙本改。== 佛告王曰[2]:「所問大善。善思念之。當為一切解釋愚癡,令得開解[3]。」 ᅟᅟ==[2] 「曰」,北乙、丙本無。== ᅟᅟ==[3] 北乙、丙本至此止。後有尾題,作「佛說淨度三昧經卷上」。== 佛[4]言:「三界顛倒,甚難了理。非阿羅漢、辟支佛之所能知。人根深遠,受形無數。或尊或卑,或貴或賤。或父為子,或子為父,或母為女,或女為[5]母,或母為婦,或婦為母,或兄為父,或父為兄,或姊為母,或母為姊,或姊為婦,或婦為姊,或弟為父兄,或父兄為弟。或師為弟子,或弟子為師,或師為父,或弟子為子。或君為子,或子為君,或君為臣,或臣為君,或父為君,或君為父,或父為臣。或母姊為君婦,或君婦為母姊,或己婦為君婦,或君婦為己婦。或兄為君、弟為臣,或弟為君、兄為臣,或師為君,或弟子為臣,或太父為君父,或師為太父,或弟子孫子臣為太父。或怨家為子,或為父兄,或怨家為兄弟,或怨家為父母,或怨家為婦及姊妹,或怨家為君為臣,或怨家為伯叔,或為外家內親,或怨家為奴婢僮僕,或怨家為朋友親厚知識,或怨家為將主,或部民,或怨家為鄰里。或父殺子,或子殺父,或兄殺弟,或弟殺兄,或母殺子,或子殺母,或夫殺婦,或婦殺夫,或姑殺婦,或婦殺姑,或母殺女,或女殺母。或君殺臣,或臣殺君,或奴婢殺大夫,或大夫殺奴婢,或奴婢殺大家,或大家殺奴婢。或祖父母殺孫子,或孫子殺祖父母,或師殺弟子,或弟子殺師。或父食子肉,或子食父肉,或兄食弟肉,或弟食兄肉,或母食子肉,或子食母肉,或夫食婦肉,或婦食夫肉,或君食臣肉,或臣食君肉,或師食弟子肉,或弟子食師肉,或婦食弟肉,或弟食婦[1]肉,或怨家相食肉,或大夫食奴婢肉,或奴婢食大夫肉。如[2]是顛倒。或奴婢為父母兄弟,或父母兄弟為奴婢,或伯叔為奴婢,或奴婢[3]為伯叔,或奴婢為君將主,或君將主為奴婢。或父母為牛馬驢騾雁膚[4]豬羊犬,或兄弟為牛馬豬羊犬,或為驢騾雁馱,或[5]子為雁馬驢騾牛羊豬犬。 ᅟᅟ==[4] 斯丁本自此起。前有首題,作「佛說淨度三昧經卷中」。== ᅟᅟ==[5] 「為,斯丁本至此止。== ᅟᅟ==[1] 「婦」,底本作「姊」,據文意改。== ᅟᅟ==[2] 「如」,底本作「奴」,據文意改。== ᅟᅟ==[3] 「奴婢」,底本作「婢奴」,據文意改。== ᅟᅟ==[4] 「膚」,原文如此。== ᅟᅟ==[5] 「或」,北丁本自此起。== 「人在生死海顛倒。或高或下,或尊或卑,或貴或賤,或親或疏。幡覆顛倒,更相茹食、乘騎,無有上下。宿命相讎嫉,更相殺害,共相食噉。因為怨結,或在鬼神中,來相殺害;或天上來,為民主識宿命;或在龍、阿須倫[6]中識宿命;或在地獄中識宿命;共相遭[7]逢。對有大小,德行各有厚薄,德有勝貧。宿對惡責,適相遭逢,惡心自起,便欲相殺,以報宿怨。雖受天身,十結未解,得對便起。宿命福強[8],今雖行惡,宿福退救,不逢苦厄。未遭宿怨,其罪未熟。至其熟時,自受其殃。貞良現禍,以宿福薄,為故世罪所追,遭[1]逢宿怨。對至不救,其福未熟。至其德熟,自受其福。殃福自追,如形影逐人,都無與者。作是得是,自作自得,不作是即無對[2],亦無所得。一切皆由因緣生。孩[3]兒無過,而有病者、死亡者,當知是人宿命。故世魚獵、探撈、破卵[4]、殺生眾多。故得短命,過生而去。 ᅟᅟ==[6] 「倫」,北丁本作「輪」。== ᅟᅟ==[7] 「遭」,底本作「連」,據文意改。== ᅟᅟ==[8] 「強」,北丁本作「彊」。== ᅟᅟ==[1] 「遭」,底本作「連」,據北丁本改。== ᅟᅟ==[2] 「對」,北丁本作「對報」。== ᅟᅟ==[3] 「孩」,底本、北丁本作「咳」,據文意改。== ᅟᅟ==[4] 「卵」,底本作「印」,據北丁本改。== 「一切罪福,命之長短,苦樂憂喜,皆由種生,獲其類報。種福得福,種罪得罪,種長命得長命,種短命得短命,種好得好,種醜得醜。如人種麥得麥,種粟得粟,種麻得麻。隨其本種,生其類報。人之種行,亦復如是。王不足疑也。 「持一戒[5]完者,一天[6]令五神[7]護之,持五[8]戒具者,令二十五神營救[9]門戶。上至六天,凡有百五十神,番[10]代[11]擁護,不令衰耗。」 ᅟᅟ==[5]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6] 「一」,底本無,據北丁本補。== ᅟᅟ==[7] 「神」,底本作「福」,據北丁本改。== ᅟᅟ==[8] 「五」,北丁本無。== ᅟᅟ==[9] 「營救」,底本作「榮捄」,據北丁本改。== ᅟᅟ==[10] 「番」,底本、北丁本作「幡」,據文意改。== ᅟᅟ==[11] 「代」,北丁本作「伐」。== 諸天歡喜皆言:「善哉。當共護之。」 「如是持戒[1]完具者,十方現在諸佛皆稱歡。是善男子善女人臨壽終時,佛皆分身往迎之,不使墮[2]惡道。若戒[3]羸者,當益作福德:布施、持戒[4]、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燃燈、燒香、散花、禮拜。益持齋戒[5],亦復得度。戒[6]不完者,諸天[7]善神稍遠[8]離之。犯一戒[9]者,二十五神去之;犯五戒[10]者,百五十神盡棄離遠之。惡鬼稍嬈[11]近,因衰病之,耗亂其家。遂致衰喪不利,財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入地獄。雖戒[12]完[13]具,不持九齋,如六畜不生乳,樹無果實,婦[14]不生子,種穀不滋,治生無利,折[15]耗失本。作吏無衣幘[16],使者無傳,寧有[17]信用者不?不持齋者,如人裸[18]身,無有四時衣[19]。如人倮形無衣,寧可用入眾貴人中不也[1]?」 ᅟᅟ==[1] 「戒」,北丁本作「一誡」。== ᅟᅟ==[2] 「墮」,底本作「隨」,據北丁本改。== ᅟᅟ==[3]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4]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5]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6]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7] 「諸天」,北丁本無。== ᅟᅟ==[8] 「遠」,北丁本無。== ᅟᅟ==[9]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10]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11] 「嬈」,北丁本作「燒」。== ᅟᅟ==[12]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13] 「完」,北丁本無。== ᅟᅟ==[14] 「婦」,北丁本作「婦人」。== ᅟᅟ==[15] 「折」,北丁本作「逝」。== ᅟᅟ==[16] 「幘」,底本作「責」,據北丁本改。== ᅟᅟ==[17] 「有」,北丁本作「可」。== ᅟᅟ==[18] 「裸」,北丁本無。== ᅟᅟ==[19] 「衣」,北丁本作「衣也不持齋」。== ᅟᅟ==[1] 「也」,北丁本無。== 王曰:「不可也。」 佛言:「弟子不持齋,齋不如法,無清淨福。戒[2]倮[3]無護,為無輔助,如人孤獨,無有[4]臣子。倮形無衣,露居無舍,必有恐畏。 ᅟᅟ==[2]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3] 「倮」,底本作「保」,據北丁本改。== ᅟᅟ==[4] 「有」,北丁本無。== 「不持齋,有五事勤苦。何謂五事苦也?一者恒生穢濁處。二者所生之處雖得人身,難與三尊[5]會。三者更生信道[6]難。四者更生求師難得。五者世世求道難得定。是為五事苦。復有五事苦。一者恒生多事處。二者生[7]多驚怖處[8]。三者生五從殘處。四者恒生劇苦地。五者生邊地無福之處。是為五事苦。合為十苦劇[9]也。 ᅟᅟ==[5] 「尊」,北丁本作「寶」。== ᅟᅟ==[6] 「道」,北丁本作「道家」。== ᅟᅟ==[7] 「生」,北丁本無。== ᅟᅟ==[8] 「處」,北丁本無。== ᅟᅟ==[9] 「劇」,北丁本作「處」。== 「復有五事自侵欺。一者不用佛教。二者不用師教。三者言我持齋,不從師[10]、明經道士受齋。四者不受法化。五者持齋不完。為自侵欺,亡失大福。復有五事,亡失大福。何謂為五?一者恒生愚家。二者難得出家。三者所生貧匱家[11]。四者不得昇入道場。五者頑愚難化。是為五事。 ᅟᅟ==[10] 「師」,北丁本無。== ᅟᅟ==[11] 「家」,北丁本無。== 「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者生中國難。二者生貴人家難。三者求作沙門難。四者求智慧難。五者求解脫[1]難。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者生佛前難。二者求安隱[2]難。三者求三昧定難。四者斷絕生死難。五者求清淨難。復有五事難。何謂為五?一者若後罪畢得為人主,安國難。二者若後為天,度人難。三者除罪難。四者求六[3]度難。五者解十結離著難。是為五難。 ᅟᅟ==[1] 「脫」,底本無,據北丁本補。== ᅟᅟ==[2] 「隱」,北丁本無。== ᅟᅟ==[3] 「六」,北丁本無。== 「不持齋者,有是三十五難[4],難得度脫。」 ᅟᅟ==[4] 「不持齋者有是三十五難」,北丁本無。== 佛言:「末世時人,作佛弟子,為世事所逼[5],役[6]荷[7]民[8]窮[9],衣食不充,熱惱自隨,不得從心。所願不成,皆[10]宿命不持齋[11],不精進,懈慢不從師教令。或持齋,或不持齋,或有布施,或不布施,有無多少,各隨所作德本,受其殃福。或在他方清淨佛國,不行清淨,漏行所致,福不還生天,罪不應墮地獄,.謫來生閻浮提[12]續人種,令不斷絕。或從天上來生閻浮提[1],或從人道中[2]來生,或從三惡道中罪畢,得生為人。五道中生死交符,更相換代,晝夜往來,日日不絕,譬如天雨,以續[3]人種,故不斷絕。皆由[4]宿命齋戒[5]不如法,謫來生是家[6]。衰末五燒,毒燃[7]濁世,受是十苦之惱、十自侵欺[8]之患,墮十五綴礙之難。廻流三界,十二輪轉生死不絕,受苦無竟。但坐宿命不奉大人重訓,棄正行邪[9]故,受是三十五苦惱,不得度脫。」 ᅟᅟ==[5] 「逼」,北丁本作「迫」。== ᅟᅟ==[6] 「役」,底本作「侵」,據北丁本改。== ᅟᅟ==[7] 「荷」,應為「苛」之誤。== ᅟᅟ==[8] 「民」,底本作「氏」,據北丁本改。== ᅟᅟ==[9] 「窮」,底本作「煩」,據北丁本改。== ᅟᅟ==[10] 「皆」,北丁本作「皆有」。== ᅟᅟ==[11] 「齋」,北丁本作「誡」。== ᅟᅟ==[12] 「提」,底本作「利」,據北丁本改。== ᅟᅟ==[1] 「提」,底本作「利」,據北丁本改。== ᅟᅟ==[2] 「中」,北丁本無。== ᅟᅟ==[3] 「續」,底本作「清」,據北丁本改。== ᅟᅟ==[4] 「由」,北丁本作「從」。== ᅟᅟ==[5]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6] 「家」,底本無,據北丁本補。== ᅟᅟ==[7] 「燃」,底本作「然」,據北丁本改。== ᅟᅟ==[8] 「欺」,底本無,據北丁本補。== ᅟᅟ==[9] 「邪」,底本作「耶」,據文意改。==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每授人戒[10],並持九齋。皆言盡形壽。今復教弟子齋日,更受齋法[11],何因得爾?經法至重,如是為慢法弟子耶?」 ᅟᅟ==[10] 「戒」,北丁本作「誡」。== ᅟᅟ==[11] 「法」,北丁本無。== 佛告無[12]盡意菩薩:「佛授人戒,欲度脫。居家修道,當持五戒行。歲三齋除三毒,月六齋制六賊,九齋除九惱,滅九思,愈九病,閈絕十二惡道,開十二門,令至泥洹。士女持齋戒,常令究竟,盡畢形壽。然弟子受戒以後,故有欲著,經營居家。畜養妻子,縣官之緣,奴婢,債[1]主役使,衣食之求,販賣治生,墾地種殖,殺生萌類。貪求無厭,放心恣意。三毒猛盛,六神各逐所欲,心垢積厚。垢穢之罪引人入冥室,受苦無竟。已聞道門,當令閉塞三塗八難之處,令得至泥洹清淨無為。猶如長者有大寬堂舍,以圈牛馬羊豬,滿中作糞。節日已逼,貴[2]客當來。無餘坐堂,不及除掃。即以沙土而覆糞上,喚客前坐。主人設好美食,種種香美食客。至暮時,客還去。主人續圈牛馬豬羊,屎尿滿圈。上至七日,雜畜眾多,屎尿以厚。有遠方貴客來,不及除糞。如前以沙土覆上,復用過客。遭年六中,凡百二日,過客百日過,蘊[3]圂糞各有百二重。弟子齋日不從師、明[4]經道士受齋,便言我已見經,曉解齋法了了。自於舍持齋,專精勤進,念道不懈,清淨無欲,已滅穢念,持心如真人而無瑕垢。譬如長者,以好沙土覆糞屎尿上。善男子善女人,受佛五戒、十戒為尊者子,當令如法。人身譬如大堂舍,馬牛豬羊譬如外五欲之利,糞譬如惡念也。至自持齋清淨者,如土覆糞上。用不從師受,自淨齋日,自言我曉齋法,因自持齋,如法奉行清淨齋日。猶如沙土覆屎尿不淨。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身。百歲之中,種後世栽,甚[1]為難數。魂神遂種受形,遍三千大千剎土中,地間[2]無有空地。於是佛愍念十方,哀傷弟子廻流沒溺,沈沒愛海[3],生死苦惱。故設法橋,化度無福,令得解脫。弟子心迷習俗,勞垢日生。佛以三淵法水,洗治弟子六衰之垢,令得解脫。前齋日已過,七日之中罪垢復生,重復齋福。罪垢未厚,復到後齋。大慈愍傷,開法惠水,洗去欲垢,令得清淨。猶如除糞到本淨地,香潔可居。弟子齋日,恭肅清淨,驚怖監司,畏懼神明。齋日當棄家居緣務,就詣塔寺,禮拜三尊,從師受三自歸、八關齋,於廟堂如法持之,猶如除糞到淨地。齋過後,男女更相染汙,到後齋悔過、三自歸,思惟前齋,七日、或五日,其間所施行身口意,凡犯幾過。至心懇懇,首過三尊,慎[4]無覆藏著恥。須臾之間而不自首過,後長受痛,無竟已時。悔過、首罪,更受三自歸,受清淨齋。齋福相接,間無罪垢,清淨得度。」 ᅟᅟ==[12] 「無」,北丁本至此止。== ᅟᅟ==[1] 「債」,底本作「責」,據文意改。== ᅟᅟ==[2] 「貴」,底本作「遺」,據文意改。== ᅟᅟ==[3] 「蘊」,底本作「慍」,據文意改。== ᅟᅟ==[4] 「師明」,底本作「明師」,據文意改。== ᅟᅟ==[1] 「栽甚」,底本作「哉其」,據文意改。== ᅟᅟ==[2] 「間」,底本作「聞」,據文意改。== ᅟᅟ==[3] 「海」,底本作「侮」,據文意改。== ᅟᅟ==[4] 「慎」,底本作「順」,據文意改。==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慈恩,愍念弟子,劇如慈母念其赤子。子不念母育養之恩,弟子亦復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但用愚癡無黠故。」 佛說是時,八百比丘漏盡意解,三百菩薩入淨光三昧,三萬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三萬二千清信[5]士,萬二千八百清信女皆見道迹,千億天人皆遠塵離垢,三十億凡士、二十億凡女悉得法眼,前受五戒,莫不歡喜。作禮皆言:「幸賴得聞清淨妙法,以救生死,制斷三流,四瀆,澆滅三毒之熾火,蕩滌[1]六情之垢,漸近清淨,守齋無為,漸近泥洹。」 ᅟᅟ==[5] 「信」,底本作「淨」,據文意改。== ᅟᅟ==[1] 「滌」,底本作「條」,據文意改。==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受佛五戒、十戒,得為尊者子。應在尊者坐次不耶?」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佛十戒、五戒,得為尊者子。居家臭穢,不得共尊者、比丘同床席坐,應當別坐。尊者、比丘坐復尊過於國王、太子、長者之坐。皆有大尊天神衛侍左右。白衣不應共坐。正使出家持十戒作沙彌,亦不應共坐起、飲食。正使具戒大沙門,犯戒,心不清淨,尚不應共坐。何況白衣持五戒、十戒者。亦不應與白衣凡人共坐起,汙尊者子。殺生、婬盜、兩舌、醉亂、無禮無義,屠兒偷僧物,不當往來交易借貸。與之薩瀆,虧損道行,共相汙染,引人入地獄門,自作留難,墮隧[2]惡道。為人證任,繫綴三界,不得時度。愁苦憂惱,痛不可言。 ᅟᅟ==[2] 「隧」,應為「墜」之誤。== 「如人與盜賊為友,其賊有罪,王收捕著獄,五毒治之。獄吏問賊:『卿與誰為友?具說意狀。』囚[3]言:『我與某長者為友。』即便聞[4]王,王即下外部錄召長者。長者來到。王便問曰:『聞[5]卿好人,貴人之種,何不自愛,擇善人為友,反與不肖[1]惡人為友?今日為此死罪囚[2]所引。卿復作囚[3],云何?』長者白王言:『此囚[4]亦好人君子,與我中外兄弟,或言婚[5]親士大夫。邂逅遇事耳。』王言:『此無罪人,與同罪者,亦當死。卿欲云何?』長者對曰:『實自不知。雖與囚[6]為友,實不見不知。願王聖心採[7]察明。某口口守善,未曾犯惡。某有為佛弟子。』王言:『卿為智人,何不教令禁檢?縱而置之,卿為已共,同心作賊。坐與為友,或教之,或為作方便。卿雖不能禁止者,何不遠避之?且往詣獄。罪人若不怨卿,辭不及卿者,放卿使去。』 ᅟᅟ==[3] 「囚」,底本作「因」,據文意改。== ᅟᅟ==[4] 「聞」,底本作「問」,據文意改。== ᅟᅟ==[5] 「聞」,底本作「問」,據文意改。== ᅟᅟ==[1] 「肖」,底本作「消」,據文意改。== ᅟᅟ==[2] 「囚」,底本作「因」,據文意改。== ᅟᅟ==[3] 「囚」,底本作「因」,據文意改。== ᅟᅟ==[4] 「囚」,底本作「因」,據文意改。== ᅟᅟ==[5] 「婚」,底本作「昏」,據文意改。== ᅟᅟ==[6] 「囚」,底本作「因」,據文意改。== ᅟᅟ==[7] 「採」,底本作「采」,據文意改。此字疑為衍字。== 「弟子與凡人凶愚無戒行者、犯戒者共相交往,後為俗人所引,入地獄。地獄主問弟子:『卿為佛弟子,何不持佛經戒,教卿知識、鄰里、朋友、親族?卿為智人,縱而置之,無有慈心,不念眾生。今此罪人引卿云:何不教我?我愚癡不曉佛道。謂死生不屬佛,謂天云為大,死生屬天,不知有地獄。不教我,不度我如是。罪人怨亂云:卿無慈心,不相念度。卿促人為罪。卿不能教度者。何不遠避之?』弟子對曰:『我謂但自持戒,守善為佳[8]。德行不高,實不能度。人又不用我言。願王原救,除我過罪。我是佛弟子,尊者子也。』」 ᅟᅟ==[8] 「佳」,底本作「往」,據文意改。== 佛言:「清信士女,當自慎[1]護,令清淨。慎[2]無與凡人為友、為侶,引人入地獄中也。」 ᅟᅟ==[1] 「慎」,底本作「順」,據文意改。== ᅟᅟ==[2] 「慎」,底本作「順」,據文意改。==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凡夫士女,前世持佛五戒,今得人身,依道而生。貧富貴賤,好醜長短,苦樂不同,安危事異。或有復還信佛者、不信者。其意云何?願釋所疑,當令大眾而得開解。」 佛言:「善哉善哉。憂念人民乃爾。」 佛告無蓋[3]慈菩薩:「人有六事,得生富貴家。何等為六?一者用善師教。二者喜布施。三者持九齋、五戒不犯。四者行忍辱。五者一切行恭敬。六者孝事二親,禮拜三尊。是為六事。生豪富家復有十事。生則知道,信佛、三尊。一者立願。二者精進持九齋不廢[4]。三者不行八邪[5]業。四者不使巫師卜問解除。五者不祠天求福。六者不事外道,不稱歎外道。七者不為邪業。八者不為蠱道。九者不行幻術。十者不與夷人從事。是為十事。行恒生中國,便能信佛、三尊,後世昇天福堂,累劫無患。人不能奉行此十事者,生墮[6]邊方八難處、貧賤家。又不信道,或不值佛世,常在冥室,陷墮六川,累劫不出。」 ᅟᅟ==[3] 「蓋」,底本作「盡」,據文意改。== ᅟᅟ==[4] 「廢」,底本作「癡」,據文意改。== ᅟᅟ==[5] 「邪」,底本作「耶」,據文意改。== ᅟᅟ==[6] 「墮」,底本作「隨」,據文意改。==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持五戒,行布施,得生富貴家,當得老壽。復有少死者何?」 佛言:「殺生作施,雖富不壽。」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貧富癡黠不別。富而癡者,貧而黠者,長短不同,好醜亦爾。其意云何?」 佛言:「皆由宿命作人時,修行所致,種德不同。故布施不行忍辱,不喜聞經,後世富且愚。持戒、讀經、行忍辱,不布施,後世聰明、黠慧、辯才、多智、端正[1]且貧。長短不同者。好喜廣學,廣智慧,廣教人起立迎人,後世得好身形,智慧中王。不能廣智慧,有慧乍欲語人,乍不欲語人,起立迎人,短且愚。人之種行隨本種,自得其報。」 ᅟᅟ==[1] 「正」,底本作「政」,據文意改。== 說是語時,二千萬比丘漏盡意解,十萬菩薩皆得信忍,四十萬天人皆入六度三昧定,四方菩薩、弟子、行者、諸天、人民不可計數。從四方稍來,滿八十里廣縱間無空地,聞佛說經,莫不歡喜。三十萬清信士、七萬清信女皆得六慧智度無極,八千比丘尼皆得柔順忍,二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百萬鬼神、龍、阿須倫、乾沓和、閱叉[2]等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地獄王官屬千億重發無上正真道意,願畢形壽,得作沙門,奉行清化,福度眾生。 ᅟᅟ==[2] 「叉」,底本作「又」,據文意改。== 爾時法意菩薩下坐,長跪叉手白佛言:「多陀阿竭為如本無法,隨法度,無人民。」 佛告法意菩薩:「多陀阿竭不見本無法,亦不見隨法度者,亦不見有三界,亦不見有[3]諸天人民,亦不見有人,亦不見無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度,亦不見度者,亦不見吾我,亦不見五陰、六[1]衰,亦不見身心意識,亦不見地水火風空,亦不見四大合時,亦不見不合時,亦不見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見諸法來時,亦不見諸法去時,亦不見色痛癢思想生死識本,亦不見地水火風本、無有本。」 ᅟᅟ==[3] 「有」,底本作「有有」,據文意刪。== ᅟᅟ==[1] 「六」,底本作「亦」,據文意改。== 說是三昧時,八萬菩薩皆得阿惟顏,如本無無所有。七萬菩薩得不退轉,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百萬天人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得淨意解脫三昧,七千萬清信士下髮作沙門,皆得信忍,十億凡士、三十萬凡女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前受五戒,八百龍王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大忍菩薩白佛言:「多陀阿竭以大慈哀念十方諸天人民,法雨三界,潤澤群黎,莫不得過度者。多陀阿竭用意淨故,所說清淨,言辭清淨,如法清淨。忍者無猗[2],空無處所,心無端底。忍大勤勞,忍伏諸情,忍大生死,以無蓋慈救眾人病,令一切諸天、帝釋、梵忍天、勝英、天子、國王、臣民、龍、鬼神莫不忍,棄諸欲態惡。忍本淨根,根生莖節,莖節轉生花實。生花實,復還本無無[3]所有,忍守根門。以法化導,令入泥洹」 ᅟᅟ==[2] 「猗」,底本作「狩」,據文意改。== ᅟᅟ==[3] 「無」,底本作「本」,據文意改。== 佛告大忍菩薩:「一切大聖皆行大忍,自致成本無。如來化導眾生,忍不視色,眼則清淨;忍不受聲,耳則清淨;忍不受香,鼻則清淨;忍不受味,口則清淨;忍不求細滑,身則清淨;忍不多念,則心清淨;忍不思想,則意清淨。忍不分別上中下、好惡,識別萬物為作名字,心無所著,意無所想,識無所別,則為識清淨。外六事本清淨,內六事本清淨。外六事為泥洹,內六事為身本。外六入內,內六喜樂受之。受之者為不淨,故使隧[1]三塗。譬如婬妷女人,雖不行求男子,視外如貞,內常思念。有男子從遠方來,寄宿外堂。夜人定靜,時彼失聲,不在遠方。男子因往,親近主人婦。婦人得男子,心中獨喜,因留三日。外六、內六更相婬汙,諸情各受所習。婬婦女習愛男子,留三日者,謂心意識婬著情。外六為男子,內六為婦人。留者謂外六事與心意識共相可入。因種生死,婬於六欲,種罪根本。菩薩常行大忍,不婬六欲,內外清淨,如本無清淨。心意識清淨無瑕穢,自致得佛道。」 ᅟᅟ==[1] 「隧」,應為「墜」之誤。== 解脫菩薩白佛言:「諸法無著無縛無脫。色無著無縛無脫,色之自然故。痛癢思想生死識本無,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本淨故。地水火風本無,無著無縛無脫,本淨故。吾我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身心意識四事本空,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因沒溺四瀆水流,漏入三苦,不得解脫。」 佛言:「善哉善哉。解脫菩薩,如汝所說無有異。皆佛威神之所致。諸法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地水火風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薩云若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多陀阿竭如本無無說經,無著無縛無脫。佛心與眾生心等無有異。多陀阿竭本在凡夫。時心如[1]凡夫,心無有異。亦六欲所溺,廻流三界,隨四顛[2]倒,受形無數。更生更死,或男或女,或尊或卑,或貴或賤,受身周遍三千大千國土。持針刺地,皆中我故身。後見寶蓮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3]、天人師、號佛世尊。住世二十中劫時,佛為諸天人民說六度大法。我時儒童,往[4]而觀之,聞佛所說,心開意解,前受五戒、三自歸命,持九齋,不失教法,行之不廢,功積致佛。」 ᅟᅟ==[1] 「心如」,底本作「心如心如」,據文意刪。== ᅟᅟ==[2] 「顛」,底本作「鎮」,據文意改。== ᅟᅟ==[3] 「御」,底本作「卿」,據文意改。== ᅟᅟ==[4] 「往」,底本作「住」,據文意改。== 佛言:「欲求道遠離罪門者,當奉佛經戒,追事明師,給事所須。當隨師教,數數講論。三潤之法水洗心垢穢,心淨得度。一切眾生擾擾,但諍咽喉[5]不急之事,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成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道義。老死日加,常與罪對。溺于五陰、六衰、侵漏三苦,受罪無竟。是身如聚骨,連鎖[6]支柱,筋束而立。內盛臭處,外強文餝。身如畫瓶,外以五彩[7]餝之,內盛膿血、屎尿不淨。愚者保之,長處生死,不得解脫。苦劇終身,囚[8]繫在於牢獄,無有出期。眾生樂於生死,自沈五江,沒於三瀾[1],無有出期。但坐隨六情,逐世榮名,噓天雅步[2],尊身重名,虛偽[3]無信。眾態在內,如鐵生垢,自消其形,都不覺知。人為六情所消,消滅人形,死不復生。諦觀如是,當行布施,以戒神水澆除五陰之垢。建志求生,除死滅憂,關閉獄戶,斷絕苦本,便得泥洹。故心之自然[4],棄除五陰、六衰,解脫無有憂苦。」 ᅟᅟ==[5] 「喉」,底本作「唯」,據文意改。== ᅟᅟ==[6] 「鎖」,底本作「隙」,據文意改。== ᅟᅟ==[7] 「彩」,底本作「采」,據文意改。== ᅟᅟ==[8] 「囚」,底本作「因」,據文意改。== ᅟᅟ==[1] 「瀾」,底本作「潤」,據文意改。== ᅟᅟ==[2] 「噓天雅步」,底本作「噓夭稚步」,據文意改。== ᅟᅟ==[3] 「偽」,底本作「為」,據文意改。== ᅟᅟ==[4] 「然」,斯戊本從此起。== 淨度[5]白佛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佛,用一切眾苦故,愍念眾生永處七痛,變惶累劫,無有終竟。故演尊妙經典之要[6],等度一切三界[7]群生,莫不解脫,安至泥洹。心空意淨[8],六情澄清[9],澹然不起。蕩除三界,三塗盡度,地獄虛[10]空,莫不歡喜。逮[11]入道門,無不獲安,此彼無二,等度一切。德[12]尊巍巍[13],恩[14]蓋天地。尊極[15]無過佛者[1]。」 ᅟᅟ==[5] 「淨度」,斯戊本作「淨度菩薩」。== ᅟᅟ==[6] 「要」,底本作「惡」,據斯戊本改。== ᅟᅟ==[7] 「界」,斯戊本作「界之」。== ᅟᅟ==[8] 「淨」,斯戊本作「解」。== ᅟᅟ==[9] 「澄清」,斯戊本作「清澄」。== ᅟᅟ==[10] 「虛」,底本作「丘」,據斯戊本改。== ᅟᅟ==[11] 「逮」,底本作「建」,據斯戊本改。== ᅟᅟ==[12] 「德」,斯戊本作「功德」。== ᅟᅟ==[13] 「巍巍」,底本作「魏魏」,據斯戊本改。== ᅟᅟ==[14] 「恩」,斯戊本作「其恩」。== ᅟᅟ==[15] 「極」,斯戊本作「獨」。== ᅟᅟ==[1] 「者」,斯戊本無。== 佛告淨度及四部眾:「各各明聽。吾當說之[2]。一切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3]、閱叉、乾沓和等,受佛重戒[4],治心穢病,求度世道者[5],持五戒,上至五百戒,為入律弟子。能與諸情[6]諍者,乃為信順道化,審諦畏罪。志欲[7]求道者,勤持律行。畏順縣官,奉上敬下,如奴[8]事大夫,朝廷肅清。以智教愚,以黠教癡。愚[9]癡者,當勤詣智黠者問受,受則奉行,不得缺犯。若缺犯者[10],當尋聚眾,隨實至誠首過,不得隱廻。有所畏難,居神著泥梨[11]中,後悔無益。若有知法律者,見人有過,不糾[12]舉治之,為與同罪。何以故?坐[13]共同一處故也。」 ᅟᅟ==[2] 「之」,斯戊本無。== ᅟᅟ==[3] 「倫」,斯戊本作「輪」。== ᅟᅟ==[4] 「戒」,斯戊本作「誡」。== ᅟᅟ==[5] 「者」,斯戊本無。== ᅟᅟ==[6] 「情」,斯戊本無。== ᅟᅟ==[7] 「欲」,斯戊本無。== ᅟᅟ==[8] 「奴」,斯戊本無。== ᅟᅟ==[9] 「愚」,底本無,據斯戊本補。== ᅟᅟ==[10] 「犯者」,斯戊本作「若犯」。== ᅟᅟ==[11] 「梨」,斯戊本作「犁」。== ᅟᅟ==[12] 「糾」,斯戊本作「幻」。== ᅟᅟ==[13] 「坐」,斯戊本無。== 淨度白佛言:「何謂為淨[14]?何謂為不淨?何者可同[15]一處,何者不可共一處?」 ᅟᅟ==[14] 「何謂為淨」,斯戊本無。== ᅟᅟ==[15] 「同」,斯戊本作「共」。== 佛言:「人[1]於生死地,持戒不犯如毛分者為淨,犯戒者為不淨。淨者可共一處,不淨者[2]不可共一處。」 ᅟᅟ==[1] 「人」,斯戊本無。== ᅟᅟ==[2] 「者」,底本無,據斯戊本補。== 淨度白佛言[3]:「實爾!天中天。四部弟子,從生死急難之地,持五戒求人道,持十戒求羅[A1]漢道,持具戒[4]求菩薩道。獨立甚難,持律[5]立行[6]。自可不犯道禁,奈何禁他人[7]?惡人[8]犯戒,善人終不犯戒。善人奈何正惡人?」 ᅟᅟ==[3] 「言」底本無,據斯戊本補。== ᅟᅟ==[A1] 漢【CB】,漠【藏外】(cf. T04n0202_p0443a12)== ᅟᅟ==[4] 「戒」,斯戊本作「誡」。== ᅟᅟ==[5] 「律」,斯戊本無。== ᅟᅟ==[6] 「行」,底本無,據斯戊本補。== ᅟᅟ==[7] 「人」,斯戊本無。== ᅟᅟ==[8] 「惡人」,斯戊本作「愚人乃」。== 佛言:「我法[9]中不受大[10]惡人。末世時,我弟子不承至法,用名譽故,取求弟子,至[11]令有惡人耳。惡人犯戒[12],放[13]逸傲慢,不畏禁戒者。持法律者,案法治之。小過笞[14]之[15]一百,中過笞[16]之[17]二百,福罰之。大過笞[1]之[2]三百,福罰之。不改、不首過者,長擯[3]棄之[4]。」 ᅟᅟ==[9] 「法」,斯戊本作「治」。== ᅟᅟ==[10] 「大」,斯戊本作「極大」。== ᅟᅟ==[11] 「至」,斯戊本作「致」。== ᅟᅟ==[12] 「戒」,斯戊本作「誡」。== ᅟᅟ==[13] 「放」,斯戊本作「故」。== ᅟᅟ==[14] 「笞」,底本作「苔」,據文意改。== ᅟᅟ==[15] 「之」,斯戊本無。== ᅟᅟ==[16] 「笞」,底本作「苔」,據文意改。== ᅟᅟ==[17] 「之」,斯戊本無。== ᅟᅟ==[1] 「笞」,底本作「苔」,據文意改。== ᅟᅟ==[2] 「之」,斯戊本無。== ᅟᅟ==[3] 「擯」,底本作「儐」,據斯戊本改。== ᅟᅟ==[4] 「棄之」,斯戊本無。== 佛告四部眾:「不知法[5]律者為未作沙門,為未持戒,非佛弟[6]子。已知法律[7],不當慢法。受人意氣,縱人入[8]罪,死後共入鐵城獄中[9]。」 ᅟᅟ==[5] 「法」,斯戊本無。== ᅟᅟ==[6] 「弟」,斯戊本無。== ᅟᅟ==[7] 「法律」,斯戊本作「律法」。== ᅟᅟ==[8] 「入」,斯戊本作「為」。== ᅟᅟ==[9] 「中」,斯戊本無。== 淨度白佛言:「末世[10]時人眾,不用法律。一人之力那眾何?而[11]伏之?」 ᅟᅟ==[10] 「世」,斯戊本無。== ᅟᅟ==[11] 「何而」,斯戊本無。== 佛言:「能感佛恩,愍傷眾生,福度一切,令得解脫者,大法欲危,沒命濟之。便以律戒,示天子、國王,以正佛法。 「不能爾者,為不行大慈,愛少棄多。且行忍辱,出群愚之眾,獨處山澤、樹下、塚間,日慎[12]一日。結伴不良,不如獨行。獨善無憂,奚用伴為?結友不固,久則成怨。今微相尅記[13],後成[14]大怨。天神所[15]識,生生相[1]值。智者避[2]之,愚者近[3]之。延智曰明,延愚曰惑[4];習智成聖,習愚失行。一世能正心[5],三世受吉祥;一世心不正,三世受惱患[6]。」 ᅟᅟ==[12] 「慎」,斯戊本作「填」。== ᅟᅟ==[13] 「尅記」,斯戊本作「記尅」。== ᅟᅟ==[14] 「成」,斯戊本作「轉成」。== ᅟᅟ==[15] 「所」,底本作「幾」,據斯戊本改。== ᅟᅟ==[1] 「相」,斯戊本作「自」。== ᅟᅟ==[2] 「避」,底本作「延」,據斯戊本改。== ᅟᅟ==[3] 「近」,底本作「遠」,據斯戊本改。== ᅟᅟ==[4] 「惑」,底本作「或」,斯戊本作「闇或」,據文意改。== ᅟᅟ==[5] 「心」,底本無,據斯戊本補。== ᅟᅟ==[6] 「惱患」,斯戊本作「苦惱」。== 淨度白佛言:「持法律沙門,當云何正居士,戒[7]耶?」 ᅟᅟ==[7] 「戒」,斯戊本作「誡」。== 佛言:「如父正子,如君正臣。不亦易耶?白衣居士,不如法教者,亦當持法律度之。」 淨度白佛言:「白衣居士,悉應用[8]法律罰治耶?」 ᅟᅟ==[8] 「用」,底本作「治」,據斯戊本改。== 佛言:「四部之眾,盡用法律共相整頓,如長者恒賷不死之[9]藥。若飲食為病,若寒熱為病,若中風為病,若鬼神[10]所病,尋時服藥,病則除差[11],長存不死。為佛弟子亦復如是。得持法律人,共相遭值,如見佛不異。常以三時,督厲弟子,不令罪[12]生,如長者尋服不死之藥。良藥苦口以愈百病,苦言逆耳以利身行,此之謂也。」 ᅟᅟ==[9] 「之」,斯戊本無。== ᅟᅟ==[10] 「鬼神」,斯戊本作「為鬼」。== ᅟᅟ==[11] 「差」,底本作「著」,據斯戊本改。== ᅟᅟ==[12] 「罪」,斯戊本至此止。== 淨度白佛言:「佛每教弟子常默不語,今復設是教耶?」 佛言:「弟子之法,求道之初常默。是法所以持法律者,當語,用正眾人故耳。」 淨度白佛言:「不語者則為善,語則為不善。不善難居,善者易居。誰欲為不善乎[1]?」 ᅟᅟ==[1] 「乎」,底本作「千」,據文意改。== 佛言:「大慈人乃能持法律,憂念一切令度脫,言如法語。如法者,是則為善;不偷、不諂、不二意,是則為善;不囚[2]懷,不失正,是則為善;糾[3]舉奸非,令眾度脫,是則為善。不謂默然。從而入罪門者,為不善也。度人者為善[4],不度人者為不善。捨小慈行大慈者為善。正真道教勸厲眾生令發無上正真道意,是為最善。」 ᅟᅟ==[2] 「囚」,底本作「因」,據文意改。== ᅟᅟ==[3] 「糾」,底本作「幻」,據文意改。== ᅟᅟ==[4] 「為善」,底本作「為善為善」,據文意刪。== 淨度經卷第二[5] ᅟᅟ==[5] 底本在尾題下有題記,作:「以法勝寺本,一校了。圓慶之。清水寺居,書寫畢。」== 佛說淨度經卷第三 佛言:「末世時人,獷[1]強群凶,賤善尊惡,正法□棄,邪[2]事苦有餘。中正放逐,佞諂寵位,君子為蠻夷,小人居朝坐,大夫食糟糠,僮僕食粳糧。眾怨速疾,大命將至,時到變生,禍及門族。生此怨來久矣,非適今也。皆由宿命群凶殺生,□□貪利,快意歡喜。歡喜作罪,啼哭受報,強健作惡,羸露受殃,罪福所錄,生□□。但是故,人當慮報應,守善勿疑。」 ᅟᅟ==[1] 「獷」,底本作「穬」,據文意改。== ᅟᅟ==[2] 「邪」,底本作「耶」,據文意改。== 佛告大會及諸弟子:「但遺後世福,勿遺後世罪。若弟子中,或有惡沙門、惡比丘尼、惡優婆塞、惡優婆夷,來相壞亂,當覺知魔為,但相和解。魔欲破壞法橋,欲令墮落,魔亂我意耳。為[3]佛弟子棄惡,當如糞掃,滲洗去垢,勿遺其餘,作後世緣,勤求至法,親敬明師。穢弱[4]者當依附勇健者,病[5]者當依仰強[6]健者,無目者[7]當依有目者[8],蹇者當[9]依有腳,欲行賈當依有本者。人民依沙門,沙門依佛,佛依人民。人民依仰[1]沙門,得若干[2]種福,亦[3]可得道。得福、得道與侍[4]佛身,正等不異。」 ᅟᅟ==[3] 「為」,斯己本從此起。== ᅟᅟ==[4] 「弱」,斯己本無。== ᅟᅟ==[5] 「病」,底本作「痛」,據斯己本改。== ᅟᅟ==[6] 「強」,斯己本作「彊」。== ᅟᅟ==[7] 「者」,斯己本無。== ᅟᅟ==[8] 「者」,斯己本無。== ᅟᅟ==[9] 「當」,斯己本無。== ᅟᅟ==[1] 「仰」,底本作「仰仰」,據斯己本刪。== ᅟᅟ==[2] 「干」,底本作「于」,據斯己本改。== ᅟᅟ==[3] 「亦」,斯己本作「亦不」。== ᅟᅟ==[4] 「侍」,斯己本作「持」。== 佛告淨度大士及四部眾:「道尊且貴[5]。道以[6]清白為首,領梵行為道信。齋戒淨[7]如水月,是道之性。若有不堪任清淨戒者,不當自極[8]強。欲入海洗除眾垢,竟未洗垢[9],而反溺[10]死。弟子中有不能守護經戒身口意者,不當強[11]入弟子輩中,更相染汙。共[12]同利者,其罪同等[13]。慎[14]之則為福。」 ᅟᅟ==[5] 「貴」,底本作「遺」,據文意改。== ᅟᅟ==[6] 「以」,斯己本作「以為」。== ᅟᅟ==[7] 「淨」,斯己本作「清」。== ᅟᅟ==[8] 「極」,斯己本無。== ᅟᅟ==[9] 「垢」,斯己本作「浴」。== ᅟᅟ==[10] 「反溺」,斯己本作「溺反」。== ᅟᅟ==[11] 「強」,斯己本作「彊」。== ᅟᅟ==[12] 「共」,斯己本作「與共」。== ᅟᅟ==[13] 「其罪同等」,斯己本作「罪同一等」。== ᅟᅟ==[14] 「慎」,底本作「煩」,據斯己本改。== 淨度白佛言:「世尊弘演大慈,愍傷眾生,盡度一切十方諸天、人民、三塗之屬,莫不過度者。今復為未來者,垂訓教[15]化,為後生者,深垂恩[16]覆蓋。願禮[17]如來無量覺。」 ᅟᅟ==[15] 「訓教」,斯己本作「教訓」。== ᅟᅟ==[16] 「為後生者深垂恩」,斯己本作「後坐恩深」。== ᅟᅟ==[17] 「禮」,斯己本作「化」。== 佛告淨度:「一切諸天、人民,欲自度故,乃受佛教戒,如法奉行。依佛慧,自得福德[1],得度得道。佛實不度人,人自度耳。」 ᅟᅟ==[1] 「德」,斯己本無。== 淨度白佛言:「佛開甘露門,演六度無極、四禪、四等、四諦[2]。大慈令一切依慧,施行六度,莫不免[3]難,度脫生死者。佛說淨度等[4]尊法,如我目所睹見。不可計百千之眾,莫不從佛得度者。」 ᅟᅟ==[2] 「四等四諦」,斯己本作「四諦四等」。== ᅟᅟ==[3] 「免」,斯己本作「勉」。== ᅟᅟ==[4] 「等」,斯己本無。== 佛告淨度:「如汝所言,一切依佛三尊,佛授與經戒,盡可度之。若有愚人,作惡甚健,不受聖化。佛說萬章,罪人不信。不受佛[5]教,不能強度。若復有宿惡之人,多罪少福,不憂死後神入惡道,但念治生。四出求利,以為家業,給與妻子。齋日不肯入塔寺受持[6]齋戒[7],亦不念作福施。導師教戒語之,罪人端自謂為是,而[8]語師言:『道是我心中!戒[9]與法亦是我心中!佛亦人,師亦[10]人,我亦人[11]。人相似,有何異?』多辭云云也[12]。」 ᅟᅟ==[5] 「佛」,斯己本無。== ᅟᅟ==[6] 「持」,斯己本無。== ᅟᅟ==[7] 「戒」,斯己本無。== ᅟᅟ==[8] 「而」,斯己本無。== ᅟᅟ==[9] 「戒」,底本作「我」,據斯己本改。== ᅟᅟ==[10] 「亦」,底本無,據斯己本補。== ᅟᅟ==[11] 「我亦人」,底本無,據斯己本補。== ᅟᅟ==[12] 「也」,斯己本作「為」。== 佛告淨度:「如是輩人,心無恭恪。億佛不能療,何況一佛。是故人為自度,佛不度人。」 淨度白佛言:「何等人,聞教即奉行,自憂後世?何等人,聞教而[1]不奉行,亦不憂後世?」 ᅟᅟ==[1] 「而」,斯己本無。== 佛告淨度:「人從三惡處,罪未竟。大慈菩薩若師為救。因假來出,寄生休息,惡鬼常護[2]其人[3],恒使其人心中注強愁念,多怒惡性,不可[4]觸近。其人不自覺知,但知目前一世之[5]事,不知恒為獄收鬼司守。不置邊人久[6]以知行違道,檢其人故,謂行足,自許以道,死墮地獄,甚可愍傷。人從三善[7]處來生,聞教即奉行。乃能自憂,求度世道。」 ᅟᅟ==[2] 「護」,斯己本作「守護」。== ᅟᅟ==[3] 「其人」,斯己本無。== ᅟᅟ==[4] 「不可」,斯己本作「叵」。== ᅟᅟ==[5] 「之」,斯己本無。== ᅟᅟ==[6] 「久」,斯己本無。== ᅟᅟ==[7] 「善」,底本無,據斯己本補。== 淨度白佛言:「人從三惡處來生者,為無反復,籠戾難化那?」 佛言:「如是。人從三惡處來生[8]者,惡心未歇,獷[9]強意未滅。不仁無義,骨肉相疏,不好學問,妒賢嫉[10]能,證[11]入人罪,語欲[12]勝人。又[13]不肯奉持[1]齋戒[2]。師父呵語欲使順[3]戒奉法,其人言:『戒法在我心中[4],但[5]念佛及師、經戒,行坐臥起不去心口,復欲使我為那?』師日:『九齋之[6]日,何不詣塔寺齋戒耶[7]?』其人言:『我非沙門,何必塔寺?一月持六齋,一年之中妨[8]廢[9]家計百[10]餘日。吾[11]寧可止不生活耶[12]?我知當爾[13],我不受戒,亂我心不得生活。』師曰:『吾但欲使卿得脫惡道耳。不益吾身也。致吾何為也[14]?』其人言:『寺中諸沙門[15],何[16]不盡得道去?故復與我曹相似。塔寺、我舍,復何異乎[17]?道在我心中,不在塔寺、眾人中[18]得也。』如是人輩,當知地獄家,假使來小休息耳,獄鬼屯守不置。其人不自知為惡鬼所守,不知死後當入大泥梨[1]中,無有出期。」 ᅟᅟ==[8] 「生」,底本無,據斯己本補。== ᅟᅟ==[9] 「獷」,底本作「穬」,據文意改。== ᅟᅟ==[10] 「嫉」,底本作「疾」,據斯己本改。== ᅟᅟ==[11] 「證」,疑為「譖」之誤。== ᅟᅟ==[12] 「欲」,斯己本作「欲得」。== ᅟᅟ==[13] 「又」,斯己本無。== ᅟᅟ==[1] 「持」,斯己本作「行」。== ᅟᅟ==[2] 「戒」,斯己本無。== ᅟᅟ==[3] 「順」,底本作「煩」,據斯己本改。== ᅟᅟ==[4] 「我心中」,斯己本作「我心中我心中」。== ᅟᅟ==[5] 「但」,斯己本作「恆」。== ᅟᅟ==[6] 「之」,斯己本無。== ᅟᅟ==[7] 「耶」,斯己本作「那」。== ᅟᅟ==[8] 「妨」,斯己本無。== ᅟᅟ==[9] 「廢」,底本作「發」,據斯己本改。== ᅟᅟ==[10] 「百」,斯己本作「百有」。== ᅟᅟ==[11] 「吾」,斯己本無。== ᅟᅟ==[12] 「耶」,斯己本無。== ᅟᅟ==[13] 「爾」,斯己本作「爾者」。== ᅟᅟ==[14] 「也」,斯己本無。== ᅟᅟ==[15] 「門」,俄甲本自此起。== ᅟᅟ==[16] 「何」,斯己本、俄甲本作「何以」。== ᅟᅟ==[17] 「乎」,底本作「于」,斯己本、俄甲本無,據文意改。== ᅟᅟ==[18] 「中」,斯己本無。== ᅟᅟ==[1] 「梨」,斯己本、俄甲本作「犁」。== 淨度白[2]佛言:「其人為自知從泥梨中[3]來出不[4]?自知死後,當[5]還入泥梨[6]中不?」 ᅟᅟ==[2] 「白」,底本作「曰」,據斯己本改。== ᅟᅟ==[3] 「梨中」,斯己本、俄甲本作「犁」。== ᅟᅟ==[4] 「不」,斯己本作「不自知從泥犁來出」。== ᅟᅟ==[5] 「當」,斯己本、俄甲本作「當復」。== ᅟᅟ==[6] 「梨」,斯己本、俄甲本作「犁」。== 佛言:「人在胞胎中時[7],端識宿命[8]。欲生時,從逕道中到地,神識亂忘失宿命,不復識事。」 ᅟᅟ==[7] 「時」,斯己本無。== ᅟᅟ==[8] 「宿命」,斯己本作「命宿」。== 淨度白佛言:「吾我人,來踐迹者,盲聾如群羊,不知[9]命[10]在何時。戀[11]著妻子,積聚財寶。修治園圃,遺與妻子。作罪求利,賤命重財,好得惡與。師教作福,其人言『和上不知我曹[12],官私百端,適[13]不能死,但道[14]閑事。和上閑居,但思美食好衣;不知我曹[15]官私[16]百事不可諧活。官家亦有役使、發調[17],佛家當差[1],亦復甚於官家。我受戒直為[2]更求役調。』師曰:『吾但欲使[3]卿自得後世福。福可[4]救,罪當棄[5]。』其人言:『我今交[6]欲餓死,妻子飢窮無知者。那知後世也[7]?』凡布[8]施之福[9],自發心乃為福。不在他人勸強也。」 ᅟᅟ==[9] 「知」,底本作「如」,據斯己本改。== ᅟᅟ==[10] 「命」斯己本、俄甲本作「今」。== ᅟᅟ==[11] 「戀」,底本作「變」,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12] 「曹」,俄甲本作「遭」。== ᅟᅟ==[13] 「適」,斯己本、俄甲本作「這」。== ᅟᅟ==[14] 「道」,底本作「坐」,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15] 「曹」,俄甲本坐「遭」。== ᅟᅟ==[16] 「私」,底本作「和」,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17] 「發調」,斯己本、俄甲本作「調發」。== ᅟᅟ==[1] 「差」,俄甲本作「著」。== ᅟᅟ==[2] 「為」,底本無,據斯己本、俄甲本補。== ᅟᅟ==[3] 「使」,斯己本、俄甲本作「度」。== ᅟᅟ==[4] 「可」,斯己本、俄甲本作「不可」。== ᅟᅟ==[5] 「當棄」,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6] 「今交」,斯己本、俄甲本作「交今」。== ᅟᅟ==[7] 「也」,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8] 「凡布」,底本作「布凡」,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9] 「福」,俄甲本作「法」。== 佛言:「如是人輩[10],罪之所致,不受勸厲之諫。但自用[11],心慳貪[12]無信,死入地獄,五[13]毒治之,妻子財寶盡在[14]世間,了無福救。受罪苦痛,無復竟已。悔言:『我平生之[15]時,愚癡不知益作布施,不知益作諸[16]善。』悔不益持齋戒,悔已[17]無益。」 ᅟᅟ==[10] 「人輩」,斯己本、俄甲本作「輩人」。== ᅟᅟ==[11] 「用」,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12] 「貪」,斯己本、俄甲本作「急」。== ᅟᅟ==[13] 「五」,俄甲本作「吾」。== ᅟᅟ==[14] 「在」,斯己本、俄甲本作「留」。== ᅟᅟ==[15] 「之」,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16] 「諸」,斯己本、俄甲本作「眾」。== ᅟᅟ==[17] 「已」,底本作「以」,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淨度白佛言:「其人已脫地獄,來生為人。不欲還入地獄可得爾不?」 佛言:「可得爾。當求明師,受佛戒[1],行歲三齋、月六齋,齋[2]日如法,益作福施,勤加散華、燒香、燃燈、禮拜、悔過,用師教令,數數講論,常[3]從師[4]問度世之[5]道,隨師節度,死不復歸三苦處[6]。恣意所欲,所生之處常在福地。」 ᅟᅟ==[1] 「戒」,斯己本、俄甲本作「五戒」。== ᅟᅟ==[2] 「齋」,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3] 「常」,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4] 「師」,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5] 「之」,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6] 「苦處」,斯己本、俄甲本作「惡道」。== 淨度白佛言:「其人地獄家。假使來小休息,當還受餘罪,那得生福地?」 佛言:「猶如大長者,任獄囚[7]出之。囚[8]自[9]知餘罪未竟,囚黠[10]慧不惜所有,依因長者廣作道地,後亦得脫。人亦如是。地獄雖有餘[11]罪待[12]之,其人依因三尊作功德,何憂不生善處?」 ᅟᅟ==[7] 「囚」,底本作「因」,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8] 「囚」,底本作「因」,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9] 「自」,斯己本作「即」。== ᅟᅟ==[10] 「囚黠」,底本作「因點」,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11] 「餘」,斯己本、俄甲本作「除」。== ᅟᅟ==[12] 「待」,底本作「侍」,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蓮華淨[13]菩薩白佛言:「人已得為佛弟子,如法清淨奉持齋戒,自可長離三惡趣。行之既易,無所作為無煩勞[14],不損功德[15]力。閑居無為,何有難乎[1]?而憂三趣也[2]。 ᅟᅟ==[13] 「淨」,底本作「藏」,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14] 「煩勞」,斯己本、俄甲本作「勞煩」。== ᅟᅟ==[15] 「德」,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1] 「乎」,底本、斯己本作「于」,據俄甲本改。== ᅟᅟ==[2] 「也」,斯己本、俄甲本無。== 「我自[3]憶[4]念,從本無中始出時[5],得為人,常保三道:天上、人[6]間、十方佛前。至於今日未曾更三趣[7]、三惡冥路。何所志樂而受患害?」 ᅟᅟ==[3] 「我自」,底本作「自我」,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4] 「憶」,俄甲本作「億」。== ᅟᅟ==[5] 「時」,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6] 「人」,俄甲本作「世」。== ᅟᅟ==[7] 「趣」,斯己本、俄甲本作「趣而眾生趣」。== 佛告蓮華淨:「而眾生樂於欲[8],為色聲香味細滑所誤,猶如鷹師持一鴿捕數[9]鷹。人亦如是。求六情利,竟未歡[10]樂,長夜受罪誅。貧富數已定,愚者謂可益,智者任宿福。如耕有限量,春種多秋收多,種少秋收[11]少。人之貧富皆由宿種。今不可力也[12]。世人不了是,貪求無厭。欲[13]千錢利,未[14]有百錢益[15]十倍。稍零落,歡[16]曰不足,言憂惱甚大多。坐是入三苦,永失[17]于神路。」 ᅟᅟ==[8] 「欲」,斯己本、俄甲本作「六欲」。== ᅟᅟ==[9] 「捕數」,底本作「數捕」,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10] 「歡」,斯己本、俄甲本作「一歡」。== ᅟᅟ==[11] 「多種少秋收」,斯己本無,俄甲本作「便」。== ᅟᅟ==[12] 「也」,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13] 「欲」,斯己本作「欲求」。== ᅟᅟ==[14] 「未」,底本作「朱」,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15] 「益」,斯己本、俄甲本作「益用」。== ᅟᅟ==[16] 「歡」,疑為「嘆」之誤。== ᅟᅟ==[17] 「失」,斯己本、俄甲本無。== 相淨菩薩白佛言:「何謂[1]為五戒相?何謂為[2]十戒相?何等為具戒相?」 ᅟᅟ==[1] 「何謂」,斯己本作「如何」,俄甲本作「何如」。== ᅟᅟ==[2] 「為」,斯己本、俄甲本無。== 佛告相淨菩薩及諸會者:「明聽內著心中。」 佛言:「守戒不犯,心口恒淨,不說師父短,不證[3]入人罪,死死不犯戒,堅住須陀洹地者,五戒相也[4]。十戒相者,謂捨世八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5],難動如地。禪求三脫,與神同道,道[6]氣同無真人地,十戒相也。具戒相者,樂戒閑居,節少行來,知足不求,少欲易可,慈愍眾生,如母愛子,欲令度脫,心住阿惟越致地。是具戒相。」 ᅟᅟ==[3] 「證」,疑為「譖」之誤。== ᅟᅟ==[4] 「也」,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5]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斯己本作「稱記苦樂利衰毀譽」。「利」,俄甲本作「種」。== ᅟᅟ==[6] 「道」,斯己本、俄甲本無。== 佛說是時,百萬菩薩得不退轉,五十萬比丘[7]得三萬三昧門,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士女皆得道迹。 ᅟᅟ==[7] 「丘」,底本作「皆」,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長老摩訶迦葉、摩訶[8]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等五百弟子,離坐頭面作禮,長跪叉手,同[9]白佛言:「何謂為淨?何謂為不淨?」 ᅟᅟ==[8] 「摩訶」,斯己本、俄甲本無。== ᅟᅟ==[9] 「同」,斯己本作「同時」。== 佛告諸弟子:「不持戒者為淨。何以故。淨[10]不為諸情動。外不入內,內不著外。用不著故為淨。以淨故,故不持戒。不淨者持戒,以不淨故持戒。檢諸情,使向本無,向本無淨[1]。是故持戒者為不淨。」 ᅟᅟ==[10] 「淨」,斯己本、俄甲本作「以淨」。== ᅟᅟ==[1] 「向本無淨」,斯己本作「本無本淨」。俄甲本不清,似同斯己本。== 縛色長者聞佛大[2]會,廣度天[3]、人民、雜類、尊天、釋、梵,盡共大[4]會坐。長者有五百美女。甚重愛之,常以嚴餝諸女,如待[5]賓客[6]。以[7]自娛[8]樂不離食息。妒心在內,欲留美女,情中不能離欲[9];與共[10]俱行,恐人眾[11]觀;狐疑不決。佛力感致[12],即將五百美女,俱至佛所,禮拜揖讓,畢訖就坐。而坐聽佛清化,殊非流俗所用,其事盡及長者。意疑離坐,禮佛足叉手,長跪白佛言:「色者光目耀[13]身,人[14]之所尚[15]。好聲者悅耳之音[16],忘憂除[1]患。色聲香味[2]細滑,最是天下快樂之本。佛皆反之耶?」 ᅟᅟ==[2] 「大」,底本作「本」,據斯己本改。== ᅟᅟ==[3] 「天」,斯己本、俄甲本作「諸天」。== ᅟᅟ==[4] 「大」,斯己本無。== ᅟᅟ==[5] 「待」,底本作「侍」,據斯己本改。== ᅟᅟ==[6] 「客」,底本作「狀」,據斯己本、俄甲本改。== ᅟᅟ==[7] 「以」,斯己本、俄甲本作「拔以」。== ᅟᅟ==[8] 「娛」,斯己本不清。== ᅟᅟ==[9] 「欲」,俄甲本至此止。== ᅟᅟ==[10] 「共」,斯己本無。== ᅟᅟ==[11] 「人眾」,斯己本作「眾人」。== ᅟᅟ==[12] 「佛力感致」,斯己本作「佛威力不致」。== ᅟᅟ==[13] 「耀」,斯己本作「曜」。== ᅟᅟ==[14] 「人」,底本無,據斯己本補。== ᅟᅟ==[15] 「尚」,底本作「上」,據斯己本補。== ᅟᅟ==[16] 「音」,斯己本作「意」。== ᅟᅟ==[1] 「除」,斯己本無。== ᅟᅟ==[2] 「香味」,斯己本無。== 佛告[3]長者:「就坐諦聽,內著心中。信[4]五色令人目盲,愛色婬奔[5],令人無色,恒為婬鬼所守。食噉五藏,飲人心血,令人髓消腦騫,視聽不聽[6],老病速至,死入地獄。有何樂哉[7]?五音陷耳之錐[8],國家用之,亡國破家。臣下用之,亂朝失位而[9]身危亡家。庶[10]人用之,男女多婬,破家滅亡,死入地獄。有何樂哉?」 ᅟᅟ==[3] 「告」,斯己本作「言」。== ᅟᅟ==[4] 「信」,斯己本作「佛言」。== ᅟᅟ==[5] 「婬奔」,斯己本作「本望」。== ᅟᅟ==[6] 「聽」,斯己本作「聰」。== ᅟᅟ==[7] 「哉」,底本作「或」,據斯己本改。== ᅟᅟ==[8] 「錐」,斯己本作「誰」。== ᅟᅟ==[9] 「而」,斯己本無。== ᅟᅟ==[10] 「庶」,斯己本無。== 長者白佛言:「天下之[11]人,以何為好?」 ᅟᅟ==[11] 「之」,斯己本無。== 佛告長者:「頭澤衣[12]帛不為好,面首端正[13]不為好,細色好身形不為好,立行巧步[14]不為好,工[15]言綺語不為好。心端意[16]正[17],行合[1]道化,死得上[2]天,爾乃為好。」 ᅟᅟ==[12] 「衣」,斯己本作「面」。== ᅟᅟ==[13] 「正」,底本作「政」,據斯己本改。== ᅟᅟ==[14] 「立行巧步」,斯己本作「巧步行」。== ᅟᅟ==[15] 「工」,斯己本作「功」。== ᅟᅟ==[16] 「意」,底本作「因」,據斯己本改。== ᅟᅟ==[17] 「正」,底本、斯己本作「政」,據文意改。== ᅟᅟ==[1] 「合」,斯己本作「令」。== ᅟᅟ==[2] 「上」,斯己本作「生」。== 長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3]為樂?」 ᅟᅟ==[3] 「以何」,斯己本作「何以」。== 佛告長者:「不謂[4]藏積穢[5]寶。行則車[6]乘,坐則帷[7]帳,美女恣情,飲食可口,文彩服餝,眾伎自娛,坐呼立至,應心所欲,不[8]為樂也[9]。謂[10]奉持五戒、十善行、十法本齋、四恩、四等,入八[11]聖諦、空無相[12]願,死而[13]得[14]泥洹。是為[15]最樂。」 ᅟᅟ==[4] 「謂」,底本作「識」,據斯己本改。== ᅟᅟ==[5] 「穢」,底本無,據斯己本補。== ᅟᅟ==[6] 「車」,底本作「事」,據斯己本補。== ᅟᅟ==[7] 「帷」,北戊本從此起。== ᅟᅟ==[8] 「不」,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9] 「也」,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0] 「謂」,斯己本、北戊本作「謂能」。== ᅟᅟ==[11] 「八」,斯己本、北戊本作「八賢」。== ᅟᅟ==[12] 「相」,底本作「想」,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3] 「而」,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4] 「得」,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5] 「為」,斯己本、北戊本作「謂」。== 長者聞經,欲垢漸薄,五百美女結解,發無上正真道意。爾時外復有豪族長者七萬人,來欲禮世尊。前來長者,使人閈門。言:「內有宮人美女。外人聞此有上妙婦女,欲來觀我婦女[16]耳。我何為將美女來,用示人[17]眾?人[1]眾共觀我美女。」 ᅟᅟ==[16] 「女」,斯己本、北戊本作「美女」。== ᅟᅟ==[17] 「人」,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 「人」,斯己本、北戊本無。== 佛化作大城宮殿[2],竟不能閈門。外長者眾通[3]問得聽,便至[4]佛所。 ᅟᅟ==[2] 「佛化作大城宮殿」,斯己本、北戊本作「大城宮殿佛化作」。== ᅟᅟ==[3] 「眾通」,底本作「通眾」,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4] 「至」,斯己本、北戊本作「前至」。== 坐中長者語諸美女:「皆伏地!勿為人所觀!」 諸妙首婦女盡伏地。七萬長者禮佛畢訖[5],即詣坐次而坐[6]。 ᅟᅟ==[5] 「訖」,底本作「說」,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6] 「即詣坐次而坐」,底本作「就坐」,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於是[7]佛告先來長者:「卿莫慳貪迷惑[8]女色,以心度他人心,以意度他人意。謂心等意同,乃復不爾。卿自謂美女好無比,吾觀從頭至足盡醜,無一好者[9]。譬如革囊。內滿不淨身體骨幹,肉[10]塗血澆,皮覆以蔽[11]汙[12]露。汙露[13]在內,外強以餝[14],幻人耳目[15]。樂家縛獄,貪世不斷,是種苦本。色妒害賢,禁止他人善心,死受[16]重殃。」 ᅟᅟ==[7] 「是」,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惑」,底本、斯己本、北戊本坐「或」,據文意改。== ᅟᅟ==[9] 「者」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0] 「肉」,斯己本、北戊本作「皮」。== ᅟᅟ==[11] 「蔽」,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弊」,據文意改。== ᅟᅟ==[12] 「汙」,北戊本作「污」。== ᅟᅟ==[13] 「汙露」,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4] 「餝」,斯己本、北戊本作「文餝」。== ᅟᅟ==[15] 「耳目」,斯己本、北戊本作「目耳」。== ᅟᅟ==[16] 「受」,底本作「愛」,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長者白佛言:「婦人情貪,為他男子所觀,更相婬汙[1],遂種罪根,故禁之耳。」 ᅟᅟ==[1] 「汙」,北戊本作「污」。== 佛言:「正使人萬劫中熟觀美女,能使美女媚[2]好損滅[3]不?正使男女俱相悅色,對共相視身不相到,能有損益不耶?愛色增獄苦,離色無憂患。妻為鋃[4]當,子為杻[5]械,舍為牢獄,財為繫閈,是四為[6]地獄種。無著乃解脫[7],離愛則近道,近愛增[8]苦本。婬樂自纏[9],如蠶作繭。黠者能解婬縛,不婬除眾苦。心念放逸,行見婬,以為淨,恩愛意熾盛,從是造獄牢。覺意滅婬火,常念欲不淨,從是出獄牢,能斷老死患。愛欲自覆蓋,自恣可情意,自縛詣獄門。如魚入鉤口,為老死所司[10]。一日過去,人命稍盡。譬如牽牛向屠。牛舉一[11]腳[12],稍近死地,可哀無救。人亦如是。寸陰以過,人命亦減。人生則有死對[13],強健則有病對,丁壯則有老對。四怨共居。苦皆從愛欲[14]生。一由愚癡,二由貪婬,三由瞋恚。除此三者,四怨則滅,無復生老病死痛,得長[1]解脫,無憂患。」 ᅟᅟ==[2] 「媚」,斯己本、北戊本作「眉」。== ᅟᅟ==[3] 「滅」,斯己本、北戊本作「減」。== ᅟᅟ==[4] 「鋃」,底本作「狼」,斯己本、北戊本作「兩」,據文意改。== ᅟᅟ==[5] 「杻」,底本作「汁」,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6] 「四為」,底本作「為四」,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7] 「脫」,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增」,斯己本、北戊本作「則增」。== ᅟᅟ==[9] 「纏」,斯己本、北戊本作「纏縛」。== ᅟᅟ==[10] 「司」,北戊本作「恩」。== ᅟᅟ==[11] 「舉一」,斯己本、北戊本作「一舉」。== ᅟᅟ==[12] 「腳」,底本作「卻」,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3] 「對」,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4] 「愛欲」,斯己本、北戊本作「欲愛」。== ᅟᅟ==[1] 「得長」,斯己本、北戊本作「長得」。== 長者意解,即得道迹,前受五[2]戒,為清信士。愛縛[3]以解,獄苦以滅,死昇梵天。 ᅟᅟ==[2] 「五」,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3] 「縛」,斯己本、北戊本作「結」。== 長者告諸美女:「吾已[4]得道,意已離汝。從汝所宜,吾不拘汝。」 ᅟᅟ==[4] 「已」,底本作「以」,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五百美女,皆得道迹,發於[5]無上正真道意,求作沙門。 ᅟᅟ==[5] 「於」,斯己本、北戊本無。== 聖眾比丘僧皆言[6]:「不聽此人大好。若聽[7]為沙門,罪人不少。」 ᅟᅟ==[6] 「言」,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7] 「聽」斯己本、北戊本無。== 長者聞五百美女發意,亦甚歡喜,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垂大慈,聽為沙門!」 五百女[8]人解身瓔珞珠寶,散佛上[9]及菩薩大弟子上,化成寶蓋。其一寶蓋下有一化佛,皆[10]言:「聽為沙門!」 ᅟᅟ==[8] 「女」,斯己本、北戊本作「美女」。== ᅟᅟ==[9] 「上」,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0] 「皆」,斯己本、北戊本作「佛皆」。== 於是五百女人頭髮自然墮,袈裟便著身,以成[11]沙門。其女歡喜,化成男子,皆得阿惟越致。五百沙門繞佛七匝,頭面禮佛足下並大弟子眾。報恩已[1]訖,歡喜和顏悅色,叉手長跪白佛言:「請問四事所疑。若見聽者,乃敢發問。」 ᅟᅟ==[11] 「成」,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 「已」,斯己本、北戊本作「以」。== 佛告五百沙門:「自恣所問。佛當為汝解釋所疑。」 五百新沙門俱同一念,白佛言:「我等蒙佛重恩,今[2]得過度,出於死地,還見四事:人及鳥狩,身神一等,受形不同;狩著甲戴角;鳥角[3]作啄;我等何緣去女為男。願釋所疑。」 ᅟᅟ==[2] 「今」,底本作「合」,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3] 「鳥角」,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佛告五百沙門:「諦聽,內著心中。狩所以著甲戴角,皆由宿命種行致之。前世為人時,喜[4]著木屐[5]入寺舍講堂及沙門房中[6],死後入地獄。燒地熱如赤鐵,其[7]足到地皆燋燃[8]盡,毒[9]痛不可言。積數千萬劫,罪之未盡,故使不死。死[10]復入鐵刃獄。足行其上[11],地生鐵刃,利如剃頭刃。人走其上,斷趺[12]折骨。亦積若干[13]億萬劫罪,竟從地獄中來[14],復作著甲狩、戴角者。喜著步搖、華樹、巾角,持頭觝觸人,死後入大鷲獄。鷲立人兩肩上,嘴如鐵錐[1],啄[2]人頭,發骨食腦。積不可計劫,乃復得出,為戴角蟲。鳥所以著角嘴[3]者,平生為人時,喜口強辭,寬[4]傳舌,闘亂[5]盲人[6]。死入鐵鉀獄。獄鬼燒鉀[7]正赤,以鑠[8]其舌。復燒鐵鉤正赤,鉤有三刃利如鋩[9],獄鬼以鉤,鉤[10]斷其舌。復以利刃削[11]其舌,細[12]如縷。舌適[13]還生,復以[14]犁耕之。復以燒鐵杵刺其咽中。罪過[15]未盡,故不死。積不可計劫,形竟得出為鳥,以角為嘴[16]。若說君主師父,其罪未殃,墮五不請。」 ᅟᅟ==[4] 「喜」,斯己本、北戊本作「好」。== ᅟᅟ==[5] 「屐」,底本作「跛」,斯己本、北戊本作「跂」,據文意改。== ᅟᅟ==[6] 「中」,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7] 「其」,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燋然」,斯己本、北戊本作「焦燒」。== ᅟᅟ==[9] 「毒」,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0] 「死」,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1] 「足行其上」,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2] 「趺」,斯己本、北戊本作「足」。== ᅟᅟ==[13] 「干」,底本作「于」,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4] 「來」,斯己本、北戊本作「來出」。== ᅟᅟ==[1] 「嘴如鐵錐」,斯己本、北戊本作「喙如鐵嘴」。== ᅟᅟ==[2] 「啄」,斯己本、北戊本作「湪」。== ᅟᅟ==[3] 「嘴」,斯己本、北戊本作「啄」。== ᅟᅟ==[4] 「寬」,底本作「宣」,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5] 「亂」,斯己本、北戊本作「兩」。== ᅟᅟ==[6] 「人」,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7] 「鉀」,斯己本、北戊本作「鐵鉀」。== ᅟᅟ==[8] 「鑠」,斯己本、北戊本作「落」。== ᅟᅟ==[9] 「鋩」,斯己本、北戊本作「芒」。== ᅟᅟ==[10] 「鉤鉤」,斯己本作「拘拘」。== ᅟᅟ==[11] 「削」,斯己本、北戊本作「[打-丁+走]」。== ᅟᅟ==[12] 「細」,斯己本、北戊本作「細切」。== ᅟᅟ==[13] 「適」,斯己本、北戊本作「這」。== ᅟᅟ==[14] 「以」,底本作「如」,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5] 「過」,底本作「故」,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6] 「嘴」,斯己本、北戊本作「啄」。== 佛言:「汝[17]所以於佛前,去其女身為男子者[18],惟昔[19]定光佛之時,國中有一梵志。字彌蘭,博學多知[1],國中儒學者皆師仰之。梵志彌蘭常將五百弟子以為左右,常修梵行。時適[2]講堂[3],菩薩過之,一一[4]解釋經中要事,令五百人各得開解。終日竟夜,門徒皆悅[5],菩薩捨之而去。後日同時俱見錠[6]光佛,佛授菩薩決,五百梵志亦發無上正真道意。爾時受莂菩薩者,今[7]我釋迦文身是。爾時彌蘭者,今長者優多羅身是[8]。爾時五百弟子者,今汝五百沙門是。雖修梵行,恣態不除,故受女身[9]。宿師相遭,結解得[10]成男子。汝等五百人卻[11]後十六中劫當得作佛,號寶手[12]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共同一字。國名妙樂,人民熾盛。但有菩薩眾,無小道證。其[13]佛住世十有六[14]劫,像法亦住[15]十六中劫。其時國中豐熟,快樂難量。」 ᅟᅟ==[17] 「汝」,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8] 「其女身為男子者」,斯己本、北戊本作「女為男女者」。== ᅟᅟ==[19] 「惟昔」,底本作「惜」,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 「知」,斯己本、北戊本作「智」。== ᅟᅟ==[2] 「適」,斯己本、北戊本作「這」。== ᅟᅟ==[3] 「堂」,斯己本、北戊本作「會」。== ᅟᅟ==[4] 「一一」,斯己本作「壹壹」。== ᅟᅟ==[5] 「悅」,斯己本、北戊本作「脫」。== ᅟᅟ==[6] 「錠」,斯己本、北戊本作「定」。== ᅟᅟ==[7] 「今」,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是」,斯己本、北戊本作「是也」。== ᅟᅟ==[9] 「身」,斯己本、北戊本作「形」。== ᅟᅟ==[10] 「得」,斯己本、北戊本作「乃」。== ᅟᅟ==[11] 「卻」,底本作「劫」,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2] 「手」,斯己本、北戊本作「首」。== ᅟᅟ==[13] 「其」,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4] 「十有六」,斯己本、北戊本作「十六中」。== ᅟᅟ==[15] 「住」,斯己本、北戊本無。== 佛說是時,三十萬比丘得不退轉,四十億菩薩得阿惟顏,九十億天人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八千清信士求作沙門。佛即聽為沙門。十萬凡士、七萬凡女前受五戒,六十億清信女皆得柔順忍,二十萬比丘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萬天人亦發無上正真道意。 恐畏長者白佛言:「我身更是千痛萬毒已遍。今欲遠避之。何等為五不請[1]罪,何等為[2]十不救罪,何等為五無竟[3]罪?願佛加恩解說。」 ᅟᅟ==[1] 「請」,斯己本作「倩」。== ᅟᅟ==[2] 「為」,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3] 「為五無竟」,底本作「五無意」,斯己本、北戊本作「為不不竟」,據文意改。== 佛告恐畏長者:「受持勿忘[4]。五不請[5]罪者,惡意向佛,破塔壞佛像,盜三尊財[6]物,闘亂比丘僧,證[7]入師父罪。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弟子不謹慎。師為弟子除殃滅罪,教去惡就善,恩倍於親,百有餘分。然弟子不深解[8]經律藏,濁眼觀其外,動記師過。若師有實事,弟子悔過,師為咒願,其過得除。師無實[9]事,弟子罪重[10]。師雖以佛故,慈心療救[11]弟子,天網[12]以設,不得赦。三尊極尊,度人無量。而誣謗之。父母生[1]之膝下,推燥[2]居[3]濕,慈感神祗,血化為湩,乳哺養育。至其長大,教詣師氏,禮義成之。其恩重天地,而更[4]背恩,不奉[5]父母。君主仰授[6],能[7]令人尊貴,能使人貧賤,能殺人活人。而反不忠。天下有三大難事。何謂三大?一曰[8]佛、法、眾師,二者父母,三者君主、王侯[9]。得[10]歎其善,不得[11]說其惡。罪成不可救。」 ᅟᅟ==[4] 「忘」,斯己本作「忘也」,北戊本作「妄也」。== ᅟᅟ==[5] 「請」,斯己本作「倩」。== ᅟᅟ==[6] 「財」,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7] 「證」,疑為「譖」之誤。== ᅟᅟ==[8] 「深解」,斯己本、北戊本作「入深」。== ᅟᅟ==[9] 「無實」,斯己本作「實無」。== ᅟᅟ==[10] 「罪重」,斯己本、北戊本作「得罪」。== ᅟᅟ==[11] 「療救」,底本作「厚斂」,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2] 「天網」,斯己本、北戊本作「摸罔」。== ᅟᅟ==[1] 「生」,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2] 「燥」,底本作「操」,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3] 「居」,底本作「席」,斯己本、北戊本作「攮薦」,據文意改。== ᅟᅟ==[4] 「更」,斯己本、北戊本作「反」。== ᅟᅟ==[5] 「奉」,斯己本、北戊本作「孝」。== ᅟᅟ==[6] 「仰授」,斯己本、北戊本作「為卬之」。== ᅟᅟ==[7] 「能」,斯己本、北戊本作「王能」。== ᅟᅟ==[8] 「曰」,斯己本、北戊本作「者」。== ᅟᅟ==[9] 「王侯」,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0] 「得」,斯己本作「雖得」,北戊本作「唯」。== ᅟᅟ==[11] 「得」,斯己本、北戊本作「可」。== 恐畏長者白佛言:「君主、父母、師友有過,我欲諫之云何?」 佛[12]言:「大善。大[13]欲諫者,自可諫[14]君及父母耳。雖爾,當詳審其事,乃可諫。師[15]有可諫者、不可諫者。已知得道者不論。未得道者有二輩。一者憙行來不畏禁戒,數見犯法者,亦當詳審審諦,乃可𢉝[16]處竊諫三過。不止當自引,不直悔過而退,不得轉為他人說。二者守戒畏死[1],兢兢念道,出入少尠[2],不數犯禁。如[3]是內外[4]無過缺,雖時[5]有過失,或欲戒[6]人,或知人有過不得噵[7]說,故深求佛意,漚[8]和拘舍羅度人。是輩不可諫,但當自責我曹[9]。弟子曰[10]:『弟子中誰有不如法者?願尊師當為我曹[11]罪戾之人原除罪事。』師曰:『弟子盡來[12]。』即具香火。師問弟子:『卿戒淨不?』戒淨者燒香禮佛[13]。」 ᅟᅟ==[12] 「佛」,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3] 「大」,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4] 「諫」,底本作「謙」,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5] 「師」,斯己本、北戊本作「師友」。== ᅟᅟ==[16] 「𢉝」,底本、斯己本作「㾯」,據北戊本改。== ᅟᅟ==[1] 「死」,斯己本、北戊本作「罪」。== ᅟᅟ==[2] 「少尠」,斯己本、北戊本作「尠少」。== ᅟᅟ==[3] 「如」,斯己本、北戊本作「知」。== ᅟᅟ==[4] 「外」,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5] 「時」,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6]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誡」。== ᅟᅟ==[7] 「噵」,斯己本作「道」。== ᅟᅟ==[8] 「漚」,斯己本、北戊本作「歐」。== ᅟᅟ==[9] 「曹」,北戊本作「遭」。== ᅟᅟ==[10] 「弟子曰」,底本、斯己本、北戊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1] 「曹」,斯己本、北戊本作「曹多」。== ᅟᅟ==[12] 「來」,北戊本作「未」。== ᅟᅟ==[13] 「佛」,斯己本、北戊本無。== 佛言:「戒淨懺悔而退,戒不淨者首過如事說。師當教悔過,過乃除滅。不實守[14]萬劫,罪不除。是為五不請[15]罪[16]。 ᅟᅟ==[14] 「守」,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5] 「請」,斯己本作「倩」。== ᅟᅟ==[16] 「罪」,斯己本、北戊本作「罪者」。== 「十不救罪,一者貪無厭足。二者婬無厭足。三者瞋恚難諫曉。四者愚癡所為,無道難與共語。語之正事,反引邪[1]事為喻,不信正法。五者嫉惡他人。六者憎[2]妒他人。七者主求他[3]人短,不自見過。八者禁固他[4]人,使不得聞經、行道、布施為福。九者不信罪福。十者習惡不止。是為十不救罪。 ᅟᅟ==[1] 「邪」,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耶」,據文意改。== ᅟᅟ==[2] 「憎」,斯己本、北戊本作「增」。== ᅟᅟ==[3] 「他」,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4] 「他」,斯己本、北戊本無。== 「五無竟罪者,一者殺生,心口念殺,受罪無竟。二者貪利劫盜,心貪意念,受罪無竟。三者婬嫉無厭,受罪無竟。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傳舌相闘,受罪無竟。五者嗜酒貪味勃[5]亂無禮,受罪無竟。是為五無竟罪[6]。」 ᅟᅟ==[5] 「勃」,斯己本、北戊本作「悖」。== ᅟᅟ==[6] 「罪」,斯己本、北戊本作「罪也」。== 恐畏長者白佛言:「人處世間甚為危險。度世大難,我甚憂怖。唯有作[7]沙門,閉房自守,不豫世[8]事,雖不得道,足免[9]苦地。我今年已[10]過,妻兒累重,情中戀戀,生相棄復劇。這[11]住家,眾罪日滋。云何自度?」 ᅟᅟ==[7] 「作」,斯己本、北戊本作「行作」。== ᅟᅟ==[8] 「世」,斯己本、北戊本作「外」。== ᅟᅟ==[9]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ᅟᅟ==[10] 「已」,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1] 「這」,斯己本、北戊本無。== 佛告恐畏長者:「汝乃能自憂度世道,能減我憂,何甚快。汝今遇[12]大福德[1],遭[2]值佛世,尚復可可耳。乃得復[3]聞淨度三昧,其[4]福功德無以為喻。十方須彌山,段段解稱量,可知斤兩銖[5]數;十方各十萬[6]恒河[7]沙佛剎海水,可量知斛斗升合數;其聞是尊經[8]三昧,歡喜奉行如法者,其福尊無比。是皆非凡[9]人行。如中事不失毛分者,尊過十方天上世間,德無能與等者。汝[10]莫憂,行者得度。雖不能出家作沙門,居家亦可修道。堅持五戒,行九齋,使如齋法,齋日詣塔寺[11]受齋,蕩滌六垢,論講道化,求度[12]世道,自可得度。何憂之有[13]耶?」 ᅟᅟ==[12] 「遇」,底本作「過」,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 「德」,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2] 「遭」,斯己本、北戊本作「得遭」。== ᅟᅟ==[3] 「得復」,斯己本、北戊本作「復得」。== ᅟᅟ==[4] 「其」,底本作「甚」,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5] 「銖」,底本作「誅」,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6] 「十萬」,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7] 「河」,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經」,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9] 「凡」,斯己本、北戊本作「凡夫」。== ᅟᅟ==[10] 「汝」,斯己本、北戊本作「如」。== ᅟᅟ==[11] 「寺」,斯己本、北戊本作「廟」。== ᅟᅟ==[12] 「度」,斯己本、北戊本作「後」。== ᅟᅟ==[13] 「有」,斯己本、北戊本作「不度」。== 恐畏長者白佛言:「我所居處,去王舍國五百里。遠[14]田既無塔寺,亦無沙門。佛行度人非[15]一處住。我翼[16]從三十餘人,我年復[17]老,或復小弱,不能行[1]遠道者。既到塔寺行齋一日,妨廢五日,所得既少,所損甚多。目月久長,於生死意[2]久則疲厭墮落,續[3]入惡道。當云何?」 ᅟᅟ==[14] 「遠」,底本作「近」,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5] 「非」,斯己本、北戊本作「不」。== ᅟᅟ==[16] 「翼」,斯己本、北戊本作「食」。== ᅟᅟ==[17] 「復」,斯己本、北戊本作「憂」。== ᅟᅟ==[1] 「行」,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2] 「死意」,斯己本作「意死」。== ᅟᅟ==[3] 「續」,底本作「俗」,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佛告恐畏長者:「人身難得,度身急事。人來生時,不手將妻子來也,死去亦不[4]將去。我且[5]非我。何況妻子財[6]。且自憂身。身自未度,那何度他人?自不能泅,莫負他渡[7]水,兩死水中耳[8]。自[9]未能得度,戀[10]念妻子,枯並不度。求道,身中急事也[11]。男女各自當盡心敬意。不避勤苦,乃可免[12]難。自作自得,不[13]與他人計日疑難也[14]。若彼聚落賢眾[15]少,不能起[16]塔寺[17]居沙門者,當棄頑闇之群,馳就賢者之眾。孩[18]兒可度,何況成人任戒[19]者。八歲男、十歲女可行千里,各自有腳。欲求[1]度[2]身,不當[3]疑難。」 ᅟᅟ==[4] 「不」,斯己本、北戊本作「不可」。== ᅟᅟ==[5] 「且」,斯己本作「但」。== ᅟᅟ==[6] 「財」,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7] 「渡」,斯己本、北戊本作「入水」。== ᅟᅟ==[8] 「耳」,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9] 「自」,底本作「目」,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0] 「戀」,底本作「變」,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1] 「也」,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2]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ᅟᅟ==[13] 「不」,北戊本作「不不」。== ᅟᅟ==[14] 「也」,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5] 「眾」,斯己本、北戊本作「者」。== ᅟᅟ==[16] 「起」,北戊本作「越」。== ᅟᅟ==[17] 「寺」,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8] 「孩」,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咳」,據文意改。== ᅟᅟ==[19]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誡」。== ᅟᅟ==[1] 「求」,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2] 「度」,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3] 「當」,斯己本、北戊本作「當自」。== 恐畏長者白佛言:「已解。居聚落[4]無佛弟子,但有俗人。我當從業移,近善友塔寺,我自得其福。」 ᅟᅟ==[4] 「落」,斯己本、北戊本無。== 阿難白佛言:「是尊三昧,度人乃爾。眾生之類,有識之屬,莫不得度者。尊巍巍[5],諸經中最,眾行之首,立道之元[6],百福之王,尊妙乃爾。名為何經,云何奉持[7]?」 ᅟᅟ==[5] 「巍巍」,底本作「魏魏」,據斯己本改。== ᅟᅟ==[6] 「元」,底本作「無」,據文意改。== ᅟᅟ==[7] 「持」,斯己本、北戊本作「行」。== 佛告阿難:「是經名斷諸苦本,一名總持諸法門三昧。又名淨度三昧。度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8],下及三塗,莫不度脫。淨諸情[9]、淨三界[10],故名淨度。過去諸佛皆奉行是淨度三昧,自致得佛;現在諸佛從是三昧,自致得佛;當來諸佛亦當學是三昧,從中得佛。當奉行之[11]。阿難,供養是三昧,復當過於六度。阿難,是經從生死大難中拔度眾生,恩重不可量。阿難,當念報恩。阿難,諷誦說是經處,魔皆愁毒。劇如人[1]一朝亡失妻子、父母、財產、寶物,身復在牢獄,號[2]哭愁毒如是。魔恒[3]司便,欲斷是法。當堅持之,勿[4]為魔得便。阿難,我滅度後,當廣為一切諸天、人民,布露演說,令得度脫,如我今[5]日[6]。阿難,我周遍說法,一人不度,終[7]不捨去。阿難,我般泥洹後,末世時人,少有信佛[8]奉行經戒[9]者,倚法倚[10]界難名。設有奉法者,皆言:『是[11]狂人!』耳。一日不作,百日[12]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門萬萬,未有能樂戒[13]究竟者也[14]。」 ᅟᅟ==[8] 「倫」,底本作「論」,斯己本、北戊本作「輪」,據文意改。== ᅟᅟ==[9] 「情」,底本作「清」,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0] 「界」,斯己本作「昧」。== ᅟᅟ==[11] 「之」,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 「人」,斯己本、北戊本作「一人」。== ᅟᅟ==[2] 「號」,底本作「咢」,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3] 「恒」,底本作「但」,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4] 「勿」,斯己本作「物」。== ᅟᅟ==[5] 「今」,底本作「令」,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6] 「日」,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7] 「終」,北戊本作「終終」。== ᅟᅟ==[8] 「信佛」,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9]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誡」。== ᅟᅟ==[10] 「倚」,斯己本、北戊本作「伎」。== ᅟᅟ==[11] 「是」,斯己本、北戊本作「此」。== ᅟᅟ==[12] 「日」,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3]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誡」。== ᅟᅟ==[14] 「也」,斯己本、北戊本無。== 阿難白佛言:「人道難得。已得[15]為人,復得聞佛[16]經戒[17],何故不精進?」 ᅟᅟ==[15] 「得」,斯己本、北戊本作「復」。== ᅟᅟ==[16] 「佛」,斯己本作「法」。== ᅟᅟ==[17]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誡」。== 佛告阿難:「有四輩弟子,無本心故不精進。何謂為[1]四?一者家居貧苦,來[2]受佛戒[3],冀望富樂。二者疾病,來作佛[4]弟子,趣求一[5]時利。三者強教[6]人,來受佛戒[7]。四者聞作佛弟子,後脫地獄,可得生天,謂直一受戒[8],後得所願,不知行之委曲。是為[9]四輩。人愚癡,不曉求後世濟[10]神離苦,唯求目前利[11]。其人既不精進,乍前乍卻,反為魔得便。所向不偶,謂呼[12]受戒,反得其殃。不知自行違所致,用無本心故。 ᅟᅟ==[1] 「為」,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2] 「來」,斯己本作「未」。== ᅟᅟ==[3]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誡」。== ᅟᅟ==[4] 「佛」,底本作「佛佛」,據斯己本、北戊本刪。== ᅟᅟ==[5] 「一」,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6] 「教」,斯己本、北戊本作「效」。== ᅟᅟ==[7] 「來受佛戒」,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戒」,北戊本作「誡」。== ᅟᅟ==[9] 「為」,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0] 「濟」,北戊本作「祭」。== ᅟᅟ==[11] 「利」,斯己本、北戊本作「事」。== ᅟᅟ==[12] 「呼」,底本作「吁更」,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復有四輩人能精進。一者畏三惡道。二者從人道中來。三者從天上來。四者從他方佛國來,便能精進。 「沙門亦有四輩,無本心不承至法。一者[13]避世間苦,來[14]作沙門。二者避官役,來作沙門。三者不能得衣食,來作沙門。四者避病,來作沙門。無本心故,不能精進,亦不能免[15]三苦。 ᅟᅟ==[13] 「者」,底本作「者從」,斯己本、北戊本刪。== ᅟᅟ==[14] 「來」,北戊本作「未」。== ᅟᅟ==[15]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復有四輩[1]人作[2]大精進。一者念生老病死痛。二者宿世沙門中來。三者天上來。四者他方佛國來,乃能精進。 ᅟᅟ==[1] 「輩」,斯己本、北戊本作「種」。== ᅟᅟ==[2] 「作」,斯己本、北戊本作「作沙門」。== 「我般[3]泥洹後千[4]歲欲末[5],若有沙門、若清信士,中有守戒[6]精進如律行者,此非凡人。或是文殊師利、或維摩詰、或惠法大士、或颰陀和菩薩[7]、或彌勒輩[8],示[9]現作沙門[10],建立懈廢[11]之人。清信士女中有能殷勤齋戒,死死不缺[12]犯者,亦他方上士。或罪謫來生閻浮提[13],或因緣來生閻浮提[14]。亦非凡人也[15]。」 ᅟᅟ==[3] 「般」,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4] 「千」,底本作「十」,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5] 「末」,底本作「未」,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6] 「戒」,斯己本、北戊本作「戒者」。== ᅟᅟ==[7] 「菩薩」,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輩」,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9] 「示」,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0] 「門」,斯己本、北戊本作「門欲」。== ᅟᅟ==[11] 「廢」,底本作「發」,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2] 「缺」,底本作「訣」,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3] 「提」,底本作「利」,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4] 「提」,底本作「利」,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5] 「也」,斯己本、北戊本無。== 阿難白佛言:「弟子於閻浮提[16]五燒、五毒、愁苦[17]之世、眾雨之中,奉行淨度三昧一日一夜,其福何所為喻?」 ᅟᅟ==[16] 「提」,底本、斯己本、北戊本作「利」,據文意改。== ᅟᅟ==[17] 「愁苦」,斯己本、北戊本作「燃」。== 佛告阿難:「若有菩薩,起七寶塔滿閻浮利,作七寶講堂,一一堂上,施設金銀水精流離車渠馬瑙珊瑚[1]真珠[2],作床[3]坐、床綩綖、坐具,遍諸床榻[4]上,繪綵華蓋,燒好雜香、澤香、搗[5]香[6],供養百劫。其福寧多不?」 ᅟᅟ==[1] 「瑚」,底本作「故」,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2] 「珠」,底本作「朱」,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3] 「床」,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4] 「榻」,斯己本、北戊本作「塔」。== ᅟᅟ==[5] 「搗」,底本作「揭」,據文意改。== ᅟᅟ==[6] 「澤香搗香」,斯己本、北戊本無。== 阿難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7]活一人福倍多。阿難,不可為比。活滿四天下人,不如自守一日福倍。復倍相去甚遠,不可為譬喻。人能於是五燒毒燃之中,清淨自守齋戒,如法一日,其福隆盛,轉身得度不久。」 ᅟᅟ==[7] 「如」,底本作「知」,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阿難白佛言:「若弟子中有精進如法者,後自可度[8],不須師耶[9]?」 ᅟᅟ==[8] 「可度」,斯己本、北戊本作「得度可」。== ᅟᅟ==[9] 「耶」,斯己本、北戊本無。== 佛告阿難:「弟子精進,雖足免[10]難,非師不度。師為重任。如人生無父母難名,又無所寄屬,云何名[11]字之[12]?」 ᅟᅟ==[10] 「免」,斯己本、北戊本作「勉」。== ᅟᅟ==[11] 「名」,底本作「性」,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2] 「之」,斯己本、北戊本作「之耶」。== 阿難白佛言:「如佛言者,末[1]世時,弟子皆共更相放效,不奉律行。已為廢[2]棄,尚不能自度[3],何能度弟子?」 ᅟᅟ==[1] 「末」,底本作「未」,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2] 「廢」,底本作「發」,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3] 「度」,北戊本無。== 佛告阿難:「人欲求度世道者,當求明師。譬如人[4]欲渡[5]海,當隱視船,為可任[6]用不?足能到彼岸不?船師為本船師不[7]?為新來也[8]?船完堅、師本故師,便可度無憂。船有[9]不牢,師復新人[10],如是者不可強度。當觀師戒行完不?堪任我師不?我行可師意不?我中師弟子不?師為[11]有律行不?師法難易耶[12]?我能堪任奉事師[13]不?我為能持師戒不?若觀中師者,當奉敬如事神明[14],當護師意。師為我曹故勤苦。我曹亦不當於師有所愛惜。當知師性[15]所喜不喜,語言[16]不得觸師,諱傷師意,師意微恨[1],後成大罪。慎之慎之。是為求法。」 ᅟᅟ==[4] 「人」,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5] 「渡」,斯己本、北戊本作「度」。== ᅟᅟ==[6] 「任」,斯己本作「住」。== ᅟᅟ==[7] 「不」,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也」,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9] 「有」,斯己本、北戊本作「又」。== ᅟᅟ==[10] 「人」,斯己本、北戊本作「來」。== ᅟᅟ==[11] 「為」,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2] 「耶」,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3] 「師」,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4] 「明」,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5] 「性」,斯己本、北戊本作「姓」。== ᅟᅟ==[16] 「言」,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 「恨」,斯己本、北戊本作「限」。== 阿難白佛言:「末世之[2]人,不[3]用正化,律行者少,國中無持戒律[4]者,可[5]止不作佛弟子不[6]?人身難得一爾,當更劫數,云何?」 ᅟᅟ==[2] 「之」,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3] 「不」,斯己本、北戊本作「常不」。== ᅟᅟ==[4] 「律」,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5] 「可」,斯己本作「為可」。== ᅟᅟ==[6] 「不」,斯己本、北戊本作「不也」。== 佛告阿難:「經法所到之處,時時往往,有持律行[7]沙門,出繼佛種不絕。域[8]中凡有若干[9]億萬菩薩弟子、若干[10]億萬清信士女。十方諸佛一日一夜各三時放道眼,普[11]視諸天人民幾許精進[12],幾許不精進,幾許為俗,幾許為道,幾許為惡,幾許為善,佛盡知之[13]。從[14]五戒上至具戒,入律行者,十方佛悉[15]皆稱譽受作弟子。不入律行者,十方諸[16]佛亦自不受。是為棄人耳。是故,四部弟子當念精進,晝夜各三時禮拜首[17]過。雖不能日日三時禮拜,莫失齋日勤修,講誦[1]淨度三昧。信樂受持,眾垢漸少,心明意淨[2],稍近泥洹。若人布施萬億劫,不如一日諷誦是三昧,其德出彼福[3]上。施萬億劫,心[4]無懈倦想,不如讀是經。一竟[5]思惟[6]解慧,其德正直[7]等。是經累汝,阿難。是經度人[8]無量,阿難。是經中有大尊天[9]神,與是經俱。」 ᅟᅟ==[7] 「行」,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域」,底本作「城」,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9] 「干」,底本、北戊本作「于」,據斯己本改。== ᅟᅟ==[10] 「干」,底本、北戊本作「于」,據斯己本改。== ᅟᅟ==[11] 「普」,斯己本、北戊本作「覆」。== ᅟᅟ==[12] 「精進」,底本作「不行戒」,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3] 「盡知之」,斯己本作「知盡」,北戊本作「盡知」。== ᅟᅟ==[14] 「從」,底本作「後」,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5] 「悉」,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6] 「諸」,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7] 「首」,底本作「道」,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 「講誦」,斯己本、北戊本作「誦講」。== ᅟᅟ==[2] 「淨」,斯己本、北戊本作「解」。== ᅟᅟ==[3] 「福」,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4] 「劫心」,底本作「心劫」,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5] 「竟」,底本作「意」,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6] 「惟」,北戊本作「義」。== ᅟᅟ==[7] 「直」,北戊本作「停」。== ᅟᅟ==[8] 「解慧其德正直等是經累汝阿難是經度人」,斯己本作「議」。== ᅟᅟ==[9] 「天」,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爾時四天大王,自與眷[10]屬俱白佛言:「是經所在之處,我自擁護持經之人。」 ᅟᅟ==[10] 「眷」,斯己本作「官」。== 第二忉利天、帝釋[11]與諸官屬俱白佛言:「若後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經卷者,我自護是善男子善女人。」 ᅟᅟ==[11] 「釋」,底本作「精」,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鹽天、兜率[12]天、不憍[13]樂天、化應聲天、梵天、大[14]梵天、梵輔[15]天,上至不入慧天等,皆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信樂執持是經卷者,我自護是善男子善女人。」 ᅟᅟ==[12] 「率」,底本作「術」,據斯己本改。== ᅟᅟ==[13] 「憍」,底本作「驕」,據斯己本改。== ᅟᅟ==[14] 「大」,底本作「人」,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5] 「輔」,底本作「轉」,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諸天結願已,各作禮而還。 佛告阿難:「如[1]是經卷所止[2]之處,當令有五清淨。一者枰閣令清淨。二者掃灑[3]令清淨。三者香火供養令清淨。四者讀是經,當用鮮[4]潔手巾。五者齋戒清淨,無食葷辛[5]。是為五[6]清淨。初聞是經者,心意不堅。魔憙亂欲,斷是經法。讀是經時[7],若男子,若[8]女人,持異種不好語來聞善男子、善女人耳者,不當受。當逆呵之:『卿欲亂我意耳』。受者魔已[9]深入,為魔[10]得便。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不[11]久得聞法,聞亦不能究竟。以為魔得便,以失善師意。師與第子已[12]有瑕[13]釁,師案法律[14]行事。沙門欲得情淨無勞垢者,一時一從,則無塵勞。久則生[15]垢,敬意以盡,慢意以生,兩不得福。俗人不知清信士女法,清信士女不知沙彌法,沙彌不知沙門法,展轉不相知行事。不能承用法教者,但種罪根,俱墮惡道。不如[1]早解,後可無對。」 ᅟᅟ==[1] 「如」,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2] 「止」,斯己本、北戊本作「至」。== ᅟᅟ==[3] 「灑」,底本作「麗」,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4] 「鮮」,底本、北戊本作「仙」,據斯己本改。== ᅟᅟ==[5] 「葷辛」,底本、斯己本作「勳新」,北戊本作「勳辛」,據文意改。== ᅟᅟ==[6] 「五」,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7] 「法讀是經時」,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8] 「若」,斯己本、北戊本作「善」。== ᅟᅟ==[9] 「已」,斯己本、北戊本作「以」。== ᅟᅟ==[10] 「為魔」,底本作「魔為」,據斯己本、北戊本改。== ᅟᅟ==[11] 「不」,底本無,據斯己本、北戊本補。== ᅟᅟ==[12] 「已」,斯己本、北戊本作「以」。== ᅟᅟ==[13] 「瑕」,斯己本、北戊本作「缺瑕」。== ᅟᅟ==[14] 「律」,斯己本、北戊本無。== ᅟᅟ==[15] 「生」,斯己本無。== ᅟᅟ==[1] 「如」,斯己本作「知」。== 佛說經竟,諸天、阿須倫[2]、鬼神、龍王、地獄官屬、國王、臣民、四輩弟子、不可計菩薩眾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ᅟᅟ==[2] 「倫」,斯己本、北戊本作「輪」。== 淨度三昧經[3]卷第三[4] ᅟᅟ==[4] 「卷第三」,斯己本、北戊本作「卷下」。底本尾題下有題記:「治承三年己亥八月七日,清水寺,書畢。以法勝寺本,一校了。永藝之。」== ᅟᅟ==[3] 「淨度三昧經」,底本作「淨度經」,斯己本作「佛說淨度三昧經」。== (方廣錩修改審定) 〔附〕《淨度三昧經》的編纂與撰述 齊藤隆信 序言 北魏編集的《淨度三昧經》(以下簡稱《淨度經》)寫卷,現分散保存在中國、英國、俄國和日本[1]。此次通過錄校,該《淨度經》之全貌得以呈現,由此也就可以提出諸多問題。諸如敦煌石室本與日本傳承本第一卷卷末部分的不同,與《提謂波利經》的關係,曇曜與曇靖[2]的交涉,竺法護所譯諸經之辭彙對本經的影響,中國思想、特別是道教的影響,對當時民眾佛教的思考及要求,可與此對應的教團的佛教意識,六朝漢語的語法等等。雖說這部經典包含了如此眾多的問題,但此處僅擬考察《淨度經》的編集者創作這一疑偽經時所使用的方法——編纂與撰述。[3]所謂「編纂」,指引用已經翻譯的佛典及現存的外典中的文字,重新加以排列;所謂「撰述」,指作者撰寫的表述自己獨立見解的文字。 ᅟᅟ==[1] 參見本書所載的大內文雄撰《淨度三昧經》整理本「題解」。== ᅟᅟ==[2] 曇靖,偽經《提謂波利經》的作者。== ᅟᅟ==[3] 本稿將從現成典籍中摘引稱作「編纂」,將加入自己的解釋稱作「撰述」。將從事這種作業的人稱作「編集者」。參見拙稿《中國述作經典中三昧的語義》,載《佛教大學總合研究所紀要》第5號,1998年,日本京都。== 一、編纂 對鳩摩羅什以後翻譯出來的失譯經典而言,通過考察它受哪些譯典的影響來確定其譯者,這是很困難的。而疑偽經則可相當明確地查出其出現年代及其從特定譯者、譯典中摘引的引文(即編纂)。這不僅因為在辭彙、語法方面有迹可尋,還在於它往往整句整段地引用別的譯典。這是疑偽經編集者必定要做的工作。可以這樣說,這不僅是《淨度經》,也是大多數疑偽經共同的特點。 (一)、從竺法護所譯經典的引文 假設《淨度經》是由北魏沙門統曇曜等組織撰述的,則它可能出現在五世紀後半葉。[1]北魏於大延五年(439)統一中國大陸的北方後,鳩摩羅什翻譯的佛典自然也傳到了平城。但我們現在從《淨度經》中看不到有鳩摩羅什所譯經典的辭彙的影響;相反,可以看到很多在古譯中出現的辭彙,其中特別顯著的是西晉竺法護(譯經時間為西元266年~308年)使用的辭彙。雖然也有相當多安世高以來使用的佛教用語或漢語辭彙,但下面提出的這些例子,只能歸於竺法護。[2] ᅟᅟ==[1] 曇曜于和平年間(460~465年)任沙門統(參見《高僧傳》卷第一曇曜傳)。另一方面,《歷代三寶紀》卷第三、卷第九所著錄的一卷本《淨度三昧經》撰述于和平三年(462)。== ᅟᅟ==[2] 詳見拙稿《〈淨度三昧經〉與竺法護譯經》,載《佛教大學總合研究所紀要》第4號,1997年,日本京都。== 在此先列舉《淨度經》中與竺法護所譯經典具有共同特徵的例句。 1.「世尊現變,感動魔眾,盡一佛境界,天地六返震動。……佛悉愍傷,放白毫相光,往而安之。光明徹照三十三天,下照十八地獄,極佛境界。疆場左右,莫不歡喜,尋光即到佛所。」(《淨度經》卷第一) 在竺法護譯《月光童子經》中有大體相同的表現法:「時世尊放大光明,上照三十三天,下徹十八地獄,極佛境界。」[1] ᅟᅟ==[1] 《大正藏》第14卷第816頁中。== 2.「貪為死徑,愚癡為泥塗,沒溺不得出。嫉妒為罪本,貪利為自衰。老不止婬。夙夜不學。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八者,為自欺身,放逸入三塗。百罪從心生。」(《淨度經》卷第一) 在竺法護所譯《四自侵經》中有「夙夜不學,老不止婬,得財不施,不受佛言。是四出心,還自侵身。」[2]《淨度經》列舉了八種在五道中輪廻不止的理由,其中四種即《四自侵經》中所論述的,還有四種是另加的。 ᅟᅟ==[2] 《大正藏》第17卷第538頁上。== 3.「有此八者,為自欺身,放逸入三塗。百罪從心生。心為泥洹君,道在身中。自心致之,不從他人求,何有難乎?從他人得者,爾乃為難。心之出入往來無門,周流遊洋,住止無處。」(《淨度經》卷第一) 上文之依據應為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三之「當作是觀,疾速成就真如泥。不從他求,自因心致。從他人得,乃為難耳。由己勤獲,何所難乎?」[3] ᅟᅟ==[3] 《大正藏》第15卷第198頁下。== 4.「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淨度經》卷第二、卷第三) 上述佛號中的「明行成為」、「道法御」是竺法護譯經的特徵。[4]不過曇曜、吉迦夜譯經也有這種用法。 ᅟᅟ==[4] 但早在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大正藏》第3卷第472頁中)及支謙譯《齋經》(《大正藏》第1卷第911頁中)、《佛開解梵志阿颰經》(《大正藏》第12卷第263頁中)中已可見到用例。== 5.「三潤之法水,洗心垢穢,心淨得度。一切眾生擾擾,但諍咽唯不急之事,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成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道義。老死日加,常與罪對。溺于五陰六衰,侵漏三苦,受罪無竟。」(《淨度經》卷地二) 上文與竺法護譯《四自侵經》之「一切擾擾紜紜,但諍咽喉唯不急之事,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成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道義之真、俗偽之惑。老死忽至」[1]正相符合。 ᅟᅟ==[1] 《大正藏》第17卷第538頁上【藏外】,~中。== 6.「愛色增獄苦,離色無憂患。妻為兩當,子為扭械,舍為牢獄,財為繫閉。是四為地獄種。無著乃解脫,離愛則近道。」(《淨度經》卷第三) 上文與竺法護譯《生經》卷第一之「棄家牢獄,鐺扭械,想著妻子,而自繫縛」[2]相當。 ᅟᅟ==[2] 《大正藏》第3卷第70頁中。== 下面摘引若干與竺法護譯經共同的辭彙: 1.羅網:「顛倒羅網」 佛典中提及「羅網」,一般是指佛國土的莊嚴具、捕魚鳥之類的網、有時喻為防止犯罪的法律。但這裏泛指煩惱。係從捕獲魚、鳥的羅網這一意義衍生,指煩惱蠱惑並束縛身心。[3]有時亦指疑惑。 ᅟᅟ==[3] 支謙譯《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正藏》第1卷第270頁下)中稱:魚無法從魚網中脫出,人無法從羅網(六十二見)中脫出。== 2.含毒:「平生為人時,含毒嗔恚」(另兩例略) 從毒蛇、毒蟲害人之事派生,指危害他人的人。與「嗔恚」為同義詞。 3.自用:「心懷嫉妒,憍慢自用」(另一例略) 意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傲慢自大。 4.若干:「域中凡有若干億萬菩薩弟子,若干億萬清信士女」(另八例略) 該詞在安世高譯經中經常出現。在現代「若干」一詞意為數量較少,但正如《陰持入經》之陳慧注稱「其事多故,曰若干也」[1],古代將數量較多稱為「若干」。該詞本來表示數目不定,但佛典中幾乎無例外地將它與大數接續使用,如「無量若干」、「若干億萬」。 ᅟᅟ==[1] 《大正藏》第33卷第17頁上。== 5.不起法忍:「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百萬天人得不起法忍。」(另一例略) 在《淨度經》的上述例子中,「不起法忍」與「無所從生法忍」似乎不同,實際兩者同義。 6.道迹:「二百清信女皆得道迹。」(另五例略) 安世高以後,將須陀洹譯作「溝港」、「道迹」。竺法護的用例甚多。 7.反復:「但治惡逆無行無義,……不信三尊,無反復。」(另一例略) 指不返報雙親、師尊的恩義。亦寫作「返復」、「反復」。在疑偽經中甚為常見。 8.放心:「行來至趣,放心恣意。」(另三例略) 放縱、任性之義。 9.獨步:「滅三界苦,除五處籍,獨步無畏。」 無與倫比、突出的意思。 10.為~所見:「為五道主所見錄籍,生死名不除。」 被動語法。如又有「坐何等,而見考治?」 11.我許:「親愛是身,謂是我許。」 與「我所」、「我所有」相同。「許」、「所」自古互用。 12.更樂:「為名色、六入、更樂、痛癢、思想、[A1]生死識、五陰、六衰所誤。」 ᅟᅟ==[A1] CBETA 按:古譯五蘊分別為:色、痛癢、思想、生死、識,此處之「生死識」疑筆誤,應作「生死、識」。(ZW07n0063_p0244a07-8)== 亦譯作「觸」、「細滑」、「粗細」、「細」、「所更」、「更」、「所觸」。也作為動詞,表示「經歷」、「體驗」等。進而轉訛為「情況」、「生活」、「存在」等。 13.阿惟顏:「坐中萬菩薩皆得阿惟顏。」(另二例略) 該詞在竺法護譯經中經常出現。意為「一生補處」,常寫作「阿惟顏一生補處」。有時亦作「阿惟越致」。但《毗羅三昧經》卷下謂「王曰:『阿惟越致與阿惟顏,有異不?』居士言:『明有異也。』」可見亦有其他解釋。 14.往來道:「五道大王與眷屬,具足得往來道。」 與斯陀含道同。 15.對:「人生則有死對,強健則有病對,丁壯則有老對。」(另十三例略) 意為惡報。沮渠京聲譯《五無反復經》謂:「人生受死,物成有敗。善有善報,惡有惡對。」[1]可知「報」為善報,「對」為惡報。因此,所謂「對」即為過去罪業之報。 ᅟᅟ==[1] 《大正藏》第17卷第573頁上。== 16.偶:「財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入地獄。」(另一例略) 此處之「偶」即「諧偶」。「偶」為「如願以償」之意;「諧」亦有「順利地如願以償」之意。 17.侵欺:「五者持齋不完,為自侵欺,亡失大福。」(另二例略) 《淨度經》中的三個例子均作「自侵欺」,竺法護譯經則一般作「侵欺」、「自侵」。參見《四自侵經》。 18.六情:「蕩滌六情之垢,漸近清淨。」(另三例略) 安世高以來的古譯時代將「六根」譯作「六情」。 19.正使:「正使出家持十戒作沙彌,亦不應共坐起飲食。」(另四例略) 表示假設(讓步),竺法護常用。 20.五毒治之:「其賊有罪,王收捕著獄,五毒治之。」(另一例略) 《淨度經》中又有「五毒治人」。五毒意為五種毒藥、五種酷刑或刑具。這裏相當於後者。 21.乃爾:「善哉善哉,憂念人民乃爾。」(另二例略) 「如此」之意,一般置於句末。竺法護譯經中多見。如《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下:「如來威聖道德之光,不可稱盡,巍巍神妙乃如是也。……佛為法師聖尊,無限神妙乃爾。」[1] ᅟᅟ==[1] 《大正藏》第17卷第799頁上【藏外】,~下。== 22.逮得:「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同義複合動詞。在《淨度經》中,接續在「逮」後面的同義詞還有「逮獲」、「逮入」、「逮致」、「逮成」、「逮及」。意為「達成」、「成就」、「至」、「得」。 23、細滑:「為色、聲、香、味、細滑所誤。」(另二例略) 與「觸」同,參見「更樂」項。竺法護喜歡用「細滑」。 24.畫瓶:「內盛臭處,外強文飾,身如畫瓶。」 將肮髒的人體比喻為鮮豔的彩瓶。竺法護譯《四自侵經》謂:「身如畫瓶,內滿不淨,臭處膿血,猶如革囊。」[1]這裏的革囊意義相同。 ᅟᅟ==[1] 《大正藏》第17卷第538頁上。== 25.噓天推步:「隨六情,逐世榮名,噓天推步,尊身重名,虛偽無信,……。」 七寺本原文作「噓夭稚步」,據諸經校正。[2]「噓天」源於《莊子.齊物論》之「仰天而噓」,問題在於「雅步」、「邪步」、「推步」三者到底何者正確?如為「雅步」,則因竺法護《生經》中有「安詳雅步,舉動不暴」[1],就其文字看,是一種褒義的用法。如為「邪步」,與上下文雖然相合,但因諸本不同,所以很難取捨。如為「推步」,則意為推算天象曆法。[2]因《四不可得經》中有「不識天地表裏所由」的說法,則這裏是也可能指愚人明明不知道天地形成的道理,可為了追求世間的名譽,硬去推求行星的運轉。無論如何,從《淨度經》中的「逐世榮名」及其它經典中的有關詞句看,這四個字應意為「企求名譽與地位,貪求世間的稱譽」。 ᅟᅟ==[2] 《生經》:「放恣情欲,噓天雅步,不以孝順。」(《大正藏》第3卷第97頁上)《四自侵經》:「苟見邪婬,投身愛獄,……自謂無憂,高勝無上,虛天邪步,廣視裂目。」(《大正藏》第17卷第539頁上)但宋本、宮內廳本作「虛天雅步」,元本、明本作「虛天推步。」== 《四不可得經》:「譏謗聖道,以邪無雙,噓天推步,慕于世榮,不識天地表裏所由。」(《大正藏》第17卷第706頁下)但《法苑珠林》卷六九所引《四不可得經》作「噓天獨步」(《大正藏》第53卷第813頁下)。 《法滅盡經》:「貢高求名,噓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大正藏》第12卷第1119頁上。)但《法苑珠林》卷九八所引《法滅盡經》作「虛無雅步」(《大正藏》第53卷第1011頁下),《釋迦譜》卷五所引《法滅盡經》作「噓天雅步」(《大正藏》第50卷第84頁上),而宋、元、明本《釋迦譜》所引則作「噓天推步」。 《小法滅盡經》:「貢高求名,噓天雅步,以為勞,冀望人供養。」(《大正藏》第85卷第1359頁上) ᅟᅟ==[1] 《大正藏》第3卷第104頁上。== ᅟᅟ==[2] 參見《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671頁。== 26.堪任:「若又不堪任清淨戒者,不當自極強。」(另二例略) 同義複合動詞。「堪」、「任」都是擔當的意思。按照其能力或條件,可以接受並實施某任或負擔。 27.籠戾:「人從三惡處來生者,為無反復,籠戾難化那?」 雙聲詞。《一切經音義》卷六七釋作「剛強難調伏」。 28.世八事:「捨世八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動搖人心的世間八種事項,即「八風」。 29.狐疑:「與共俱行,恐人眾觀,狐疑不決。」 意為象狐狸那樣懷著疑心。竺法護譯經中常用。且常與雙聲詞「猶豫」並用。 30.空無相願:「入八聖諦,空無相願,死得泥洹。」 指「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門。竺法護為了縮略句型,經常「無願」中的「無」字省略。 31.推燥居濕:「父母生之膝下,推燥居濕。」 指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即父母讓孩子睡在幹的地方,自己卻睡在孩子大小便弄濕的地方。《後漢書》卷四五楊震傳(永甯元年條)稱:「奉養聖躬,雖有推燥居濕之勤,前後賞惠……。」同書卷八一獨行傳謂:「親自哺養,乳為生湩,推燥居濕,備嘗艱勤。」另曇曜、吉迦夜譯《雜寶藏經》作「推幹去濕」。[1] ᅟᅟ==[1] 《大正藏》第4卷第455頁下。== 32.得便:「受者魔已深入,為魔得便。」(另三例略) 「乘虛而入」、「抓住」之意。竺法護《佛說弘道廣顯三昧經》卷四:「以為眾魔及官屬並邪外道之所得便,常在羅網結疑中。」[2]支婁迦讖開始有這樣的用法。在《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等傳為安世高所譯經典中亦較常見。也寫作「伺便」。 ᅟᅟ==[2] 《大正藏》第15卷第506頁下。== 33.建立:「現作沙門建立懈廢之人。」 竺法護常用辭彙。在建造塔、寺等建築物以及成就禁戒、功勳等場合亦用。 (二)、與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地獄品的對照 《淨度經》卷第一所說的三十個地獄中,從第二個到第十六個與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卷第三之「地獄品第十九」所說地獄的順序、辭彙、內容都相對應,第一個地獄及第十七個地獄到第二十三個地獄則與東晉曇無蘭譯《泥犁經》及《鐵城泥犁經》中所說的八地獄的順序、內容對應。各個經典中都有關於地獄的描寫,但只有上述三部經典與《淨度經》的三十地獄相對應。在此列出他們的對應關係。[1] ᅟᅟ==[1] 因《鐵城泥犁經》與《泥犁經》所說相同,故不再列出。== 《淨度經》之三十地獄 《泥犁經》及《修行道地經》之八大地獄 1.阿鼻摩訶泥黎 阿鼻摩(《泥犁經》一) 2.黑繩地獄 黑繩(《修行道地經》一) 3.鐵臼獄 合會(《修行道地經》二) 4.合會獄 同上 5.太山獄 同上 6.火城獄 同上 7.劍樹獄 鐵葉(《修行道地經》三) 8.嚾吼獄 同上 9.八路獄 同上 10.刺樹獄 同上 11.沸灰獄 同上 ᅟ 無相當 沸灰(《修行道地經》四) 12.大噉獄 叫喚、大叫喚(《修行道地經》五、六) 13.大阿鼻獄 阿鼻摩訶(《修行道地經》七) 14.鐵車獄 同上 15.鐵火獄 同上 16.沸屎獄 沸屎(《修行道地經》八) 17.地燒獄 鳩延泥犁(《泥犁經》二) 18.彌離獄 彌離摩德泥犁(《泥犁經》三) 19.山石獄 崩羅多泥犁(《泥犁經》四) 20.多洹獄 阿夷波多洹泥犁(《泥犁經》五) 21.黎洹獄 阿喻慘波犁洹泥犁(《泥犁經》六) 22.飛蟲獄 熟涉務泥犁(《泥犁經》七) 23.湯河獄 檀尼愈泥犁(《泥犁經》八) 如上所示,《淨度經》的編纂者顯然摘引了竺法護譯經的辭彙與文句。那麼,為什麼曇曜這一撰述集團受竺法護譯經如此強大的影響呢?這應該聯繫竺法護譯經的流傳及《淨度經》與《提謂波利經》的關係來考察。起碼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竺法護譯經涉及的範圍廣泛,翻譯的數量也是古代最多的。[1]他所翻譯的大多為大乘的主要經典,翻譯活動至少長達40年以上(266年~308年),從傳記可知,他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2]、擁有相當大規模的教團[3],以此為基礎從事譯經、寫經事業,因此他譯的經典廣泛弘通於南北。以致僧祐這樣說:「凡一百四十九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為業,終身譯寫,老不告倦。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1]給後世以巨大的影響。竺法護譯出的經典,名稱中有「三昧」兩字的很多。[2]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編纂者編纂《淨度三昧經》時,就是以竺法護所譯諸經為模板、作依據的。 ᅟᅟ==[1] 竺法護譯經154部309卷。而鳩摩羅什譯經35部294卷。== ᅟᅟ==[2] 「偽往告急,求錢二十萬。」(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卷十三竺法護傳,《大正藏》第55卷第97~98頁。)== ᅟᅟ==[3] 「僧徒千數,咸來宗奉。」(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卷十三竺法護傳,《大正藏》第55卷第97~98頁。)== ᅟᅟ==[1] 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卷十三竺法護傳,《大正藏》第55卷第97~98頁。== ᅟᅟ==[2] 大南龍昇:《三昧經典の譯出と受容(1),竺法護譯出經を中心として》,載《佛教文化研究》第21號,1975年,日本京都。== (三)、其他經典、外典 姚長壽在《淨度三昧經與人天教》一文中指出,《淨度經》引用了不少後漢曇果、康孟詳所譯《中本起經》及吳維祗難所譯《法句經》。特別是對《法句經》的引文值得注意。[3]另外,蕭登福在《敦煌寫卷〈佛說淨度三昧經〉所見的道教思想》論及被《淨度經》採納的道教思想。[4] ᅟᅟ==[3] 收入七寺古逸經典研究叢書第二卷《中國撰述經典(其之二)》,大東出版社,1996年,日本東京。== ᅟᅟ==[4] 收入《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臺灣。== 在此列舉被姚文漏提的有關《法句經》的引文及從其他經典中摘引的文字。 1.「老不止婬,夙夜不學,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八者,為自欺身。」(《淨度經》卷第一) 如前所述,該句引自《四自侵經》。但《法句經》卷上也有「晝夜慢惰,老不止婬,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弊,為自侵欺。」[5] ᅟᅟ==[5] 《大正藏》第4卷第559頁中。== 2.「其罪未熟。至其熟時,自受其殃。貞良現禍,以宿福薄,為故世罪所追。遣逢宿怨對至不救,福未熟。至其德熟,自受其福。」(《淨度經》卷第二) 《法句經》卷上有「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貞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1]為其依據。 ᅟᅟ==[1] 《大正藏》第4卷第564頁下。== 3.「不如獨行獨善無憂,奚用伴為?」(《淨度經》卷第二) 《法句經》卷上有「學無朋類,不得善友,甯獨守善,不與愚偕。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2]似為其依據。 ᅟᅟ==[2] 《大正藏》第4卷第559頁下。== 4.「心者,心不見心,有心不知心。」(《淨度經》卷第一) 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第二有「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見心」。[3]與上述引文「見」、「知」互換,但意義不變。敦煌本《淨度經》本句作「心者不見心,有心不知心。」 ᅟᅟ==[3] 《大正藏》第13卷第906頁上。== 5.「良藥苦口以愈百病,苦言逆耳以利身行。」(《淨度經》卷第二) 這是《淨度經》勸誡守戒沙門的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忠言拂於耳,耳明主聽之。」《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淮南王傳》有:「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另外,《說苑.正諫》、《孔子家語》卷四、《後漢書.袁譚傳》、《吳志.孫奮傳》等也有類似的文字。 6.「乃可處竊諫三過,不止,當自引。」(《淨度經》卷第三) 意為師如有過,弟子應在避人處勸諫三次。如仍然不聽從,方可引退。《禮記.曲禮下》謂:「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又《禮記.祭義》:「父母有過,諫而不逆。」《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史記.日者傳》:「賢之行也,直道以正諫,三諫不聽,則退。」當父母、恩師有過錯時,兒子或弟子應該秘密地勸諫三次,不得違逆。如勸諫無效,才可以默默離開。本經在這裏體現的是在正義與恩義的夾縫中,因儒家的敬上精神而產生的煩惱。 7.「一日不作,百日不食。」(《淨度經》卷第三) 《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肅侯十六年條有「肅侯遊大陵,出於鹿門。大戊午扣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意為一天放鬆農業勞動,一百天沒飯吃。《淨度經》的引述意義略有不同,下文再作論述。 我們在上面考察了《淨度經》的「編纂」。疑偽經的作者當然要從事編纂。從上述考察我們可以看到疑偽經編纂者周圍存在著哪些典籍以及他們對哪些典籍感興趣。 二、關於撰述 (一)、關於思想內容 關於這一點,請參照中島隆藏的《〈淨度三昧經〉中的轉迷開悟思想》[1]、大內文雄所撰《〈淨度三昧經〉題解》及姚長壽的《〈淨度三昧經〉與人天教》。 ᅟᅟ==[1] 收入秋月觀映所編的《道教と中國文化》,平河出版社,1987年,日本東京。== 本經的主要內容為勸導在家信徒持八王日與九齋(三齋與六齋),參拜寺塔。其中貫穿了三十地獄說、善惡報應說(詳細敘述了現世有諸天神隨時在身邊守伺及減壽奪算,來世生天或下地獄等)、師事明師(「弟子精進雖足免難,非明師不度。」)、批評出家僧人(「和上閑居,但思美食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諧活。」)、自度(「佛實不度人,人自度耳。」)等,從而勸導在實踐上應「齋日持戒」。 (二)、關於《淨度經》三十地獄說之「撰述」 考察《淨度經》編纂者怎樣「撰述」,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才反映了編纂者的編纂意圖。 《淨度經》引用翻譯典籍及非佛教典籍時,既有原樣照引,也有改變文意,將他們組織到完全不同的行文中。通過這種變動——咀嚼或改篡——所形成的部分既相當於「撰述」。在此僅就三十地獄說明如下四點: 1.《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中各有八個地獄,《淨度經》的編纂者將上述八地獄(合計為十六地獄)細分配置為二十三地獄。[1] ᅟᅟ==[1] 《淨度經》的三十地獄中,下餘的七地獄出處不明。== 2.《淨度經》中一一明確記載了主宰地獄的獄主的名字(三十個地獄,三十個王),而在《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中沒有這些獄主的名字。 3.《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中對地獄的詳盡的描寫,在《淨度經》中被簡化。但明確指出墮入這些地獄的原因(亦即生前的具體罪狀),以說明因果關係。 《淨度經》對生前的罪狀的論述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對地獄本身的描寫。它使那些不能反省自己罪惡的人通過這些論述(即具體的各種各樣的墮入地獄之原因)瞻顧自己將來墮入地獄的前景,在此存在著佛教的人性,佛法的實踐也從這裏開始。《淨度經》的編纂者擬通過這些論述(這些具體的墮入地獄的原因是人的身心所犯的各種佛教所謂的罪惡,亦即人間一切罪惡),讓人們知道,無論是誰,身上都存在著某些類似的罪惡。為了上述目的,他們綜合諸經中的地獄說,描繪出自己的三十個地獄。其實,詳細地敘述墮入地獄的原因,這並非《淨度經》所特有,而是疑偽經的一般特徵。這是為了讓人們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因而反復強調地獄及其相應的墮入地獄的原因,由此制止人們滑向罪惡。 4.《淨度經》的三十地獄中,第九、第十五、第十、第十九、第二十九等地獄都是在齋日不能認真持齋的人所墮之地。但《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等經典中沒有談到齋日與持齋等事項。 第九八路獄:「坐……齋日相使破壞法橋,損眾生,強教人犯禁,故致斯殃。」 第十五鐵火獄:「坐……不持齋戒,惑心持齋腳行,以致斯殃。」 第十七地燒獄:「坐入律戒不能忍,坐數行來白衣舍,齋日腳行來,害眾生所致。」 第十九山石獄:「坐八王日不行道,心雖念善,足行遊逸,令六神飛揚。天官所察,以致斯殃。」 第二十九燒石獄:「俱坐無戒食人信施食,不持齋戒,斷絕人福,以為己有之所致,以致斯殃。」 前面提到,《淨度經》論述的要點是「齋日持戒」,這一點在此也得到印證。也就說,《淨度經》的作者從《修行道地經》、《泥犁經》、《鐵城泥犁經》取材進行編纂時,將《淨度經》的中心意思——齋日持齋——編纂在其中。這種迹象說明《淨度經》編撰時不是按照藏經,而是按照編纂者的編纂意圖進行改訂敷衍。而這正是編纂疑偽經的意義之所在。通過對疑偽經撰述部分的認真考察,可以瞭解該經典的中心主張。 三、關於典故 「六朝文」有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其中之一是用典。亦即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古聖賢的語言及經典、史書中的名句,從而加強權威性與說服力。這既適合六朝文人的嗜好,也反映一種尚古精神。也就是說,用典是當時知識份子的標準,也是文章成功與否的標準。[1]當然,他們沒有注明這些典故的出處。在現代,如擅自借用別人的意見,立即會招致責備。古代自然完全不同,這是無從比較的。在此想指出:上述這樣的用典(等於「編纂」)並非六朝文的專利,六朝時期的疑偽經也是這樣。這大概是因為疑偽經的編纂者與六朝的文人有著相同的意識,所以也採用「用典」這一修辭法。 ᅟᅟ==[1] 論述這個問題的早期著作有高本漢著、魚返善雄譯《支那語言學概論》第六章,文求堂,1937年,日本東京。最近的著作則有福井佳夫著《六朝美文學序說》,汲古書院,1998年,日本東京。== 首先,就權威而言,這裏可以提出對譯經辭彙的襲用。例如,沿用特定的翻譯者所用的譯經辭彙,可以將該疑偽經裝扮成翻譯經典。這裏必須避免原封不動地引用非佛典的文章,以免顯露馬腳。不過如僅僅限於辭彙,則沒有問題,因為翻譯經典也大量使用中國的傳統辭彙(特別是儒家與道家的用語)。要取得翻譯經典的權威,必須要瞞混過經錄編纂者的嚴厲的眼睛。疑偽經取得這種權威後,便可以作為真經被著錄下來,並能傳之未來。 其次,就說服力而言,用典的好處是只要借用古籍中的一句名言,便可以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對於嗜好尚古的漢民族來說,對讀者也給予了充分的說服力。所以用典是非常有效果的。例如前面所說《史記》的「一日百作,百日不食」,敘述的是農業及能夠帶來收穫的農耕這一現實問題。《淨度經》這樣引用這句話: 「阿難,我般泥洹後,未世時人,少有信佛奉行經戒者。倚法倚界難名。設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門萬萬,未有能樂戒究竟者也。」 上面這段話的背景是佛在向阿難託付流傳佛法的重任時,對佛滅後眾生情況的一種敘述。這與《史記》原話的背景完全不同,與農耕毫無關係,是從修道及其應得的果報的角度來說的。與其說它針對現實問題,不如說它是對未來眾生的教訓。這一文句由於能夠確切表達編纂者的意圖,於是作為名言從《史記》引入經中。《淨度經》從《法句經》及很多竺法護譯經中引用的文句,可以說大抵如此。 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疑偽經中的這些用典,反映了編纂者作為知識份子的修養。我認為由此可以說它明確地顯示了這些典籍當時不是翻譯經典,恐怕編纂者本人從開始就很清楚這一點,但他們大概是出於只有用典才是名文,才有價值,才能吸引眾人注意並流傳開來這種考慮吧。無論如何,應該說疑偽經中的典故是編纂者以值得引用的佛言為教理,以古籍中的名言、名句為教理的輔助材料,交叉引用內典、外典而形成的。也就是說,疑偽經的編纂者為了權威性與說服力而用典。這樣,作為六朝文特徵之一的典故與疑偽經中的用典(編纂),就其作者的意圖而言是大體相同的。今後有必要對疑偽經中的所有的用典(編纂)及撰述展開進一步的調查,最終的結論將在調查後得出。 接著想談的是,六朝文的用典是該文的裝飾,但疑偽經並非文學作品,無意義的裝飾反而有副作用。翻譯經典與疑偽經一般確用四六文來美化,這大約是出於讀誦的考慮。[1]但超過限度的裝飾性翻譯在當時就受到批評。[2]為正確傳佈佛陀的精神為目的而編纂的經典討厭過分的裝飾。這一點在翻譯經典及偽裝翻譯的疑偽經中是相同的。所以,疑偽經中所見到用典,與六朝文中作為「裝飾」的典故可能有若干不同。 ᅟᅟ==[2] 關於翻譯論,請參見丘山新《漢譯佛典漢字文化圈翻譯文化論》,載《東社會佛教文化》,春秋社,1996年,日本東京。關於文體語彙論等,請參見俞理明《佛經文獻語言》,巴蜀書社,1993年。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辭彙的發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顏洽茂《佛教語言闡述:中古佛經辭彙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ᅟᅟ==[1] 參見西田登七郎著《六朝譯經語法の一端.增一阿含經を中心として》,載《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14號,1965年。== 結束語 疑偽經並非從零開始,它吸收某些翻譯經典的結構、辭彙、甚而思想,仿照翻譯經典而撰成。也就是說,它一方面採用翻譯經典的語文與結構(編纂),一方面組織進編撰者的編撰意圖(撰述)而形成。那無非就是折中印度與中國而形成的「編纂撰述經典」或「述作經典」。[1]這從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卷五之「新集疑經偽撰雜錄第三」中所說的「或憑真以構偽,或飾虛以亂實」可以得到證實。前一句批評的是「編纂」,後一句批評的是「撰述」,它簡潔地說明了疑偽經具有的特點。《淨度經》等眾多疑偽經將翻譯經典及外典的文章、辭彙、思想按照編撰者的意圖進行剪裁,在此基礎上表述自己獨特的觀點。這種假裝成翻譯經典的典籍,自然有著隱蔽其疑偽經性質的效果,也就很可能被當作翻譯經典而永久流傳。 ᅟᅟ==[1] 《論語.述而》謂「述而不作」,意為「僅傳述先賢的教誨(編纂),而不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撰述)」。== (方廣錩譯)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7 冊 No. 63 淨度三昧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