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十齋日 整理者 張總 〔題解〕 《地藏菩薩十齋日》,又名《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每月有十齋日》、《大乘四大齋日》,中國人所撰佛典。作者不詳,一卷。 本文獻乃敦煌遺書中很短小的一類寫本。嚴格地說,它並不屬於佛藏經律論的任何一個部分,只是僧俗佛事活動所使用的一種齋儀。其內容敘述在每月的十個特定的日子中,有哪些天神下界巡檢;在這些日子中應念誦哪些佛、菩薩之名;如此稱名持齋可不墮何種地獄以及可免罪多少劫。此經雖小,但在古代社會中廣泛流傳,並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大足石窟寶頂大佛灣著名的第20號「地藏十王地獄變」中極關鍵之十地獄部分所刻的銘記,就是此《地藏菩薩十齋日》,至少也是以此為來源的。 敦煌遺書中此類寫本甚多,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連同兩個藏文本,總數可達十七號。加上大足石刻本,則總計為十八種。法國學者蘇遠鳴曾對敦煌遺書中的《地藏菩薩十齋日》作了非常認真的研究[1],但只羅列了十一號寫本,且未注意到此經在石窟造像中的存在,也沒有按類型模式分析該文獻諸異本之間的關係。根據筆者最近研究,該齋儀雖然極為簡短,但在流傳過程中出現多種異本,變化繁雜,並因其表現形式不同,共出現四種不同的標題,即《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每月有十齋日》、《地藏菩薩十齋日》、《大乘四大齋日》。整理本根據不同標題乃至諸種文本內容的不同,將包括石刻本在內的諸種文本分為六個系統八個異本,這對研究該文獻的形成及演變,以及同類齋儀在流傳過程中的演變想必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ᅟᅟ==[1] 蘇遠鳴《敦煌寫本中的地藏十齋日》,謝和耐等著,耿升譯《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第391—429頁。== 本文獻未為中國歷代大藏經所收,亦未為歷代經錄所著錄。日本《大正藏》第85卷曾依據敦煌遺書錄文。但因所依據僅斯2568號一號,故未能反映該文獻的全貌。 在此將諸異本,分別錄校整理。整理本的底校本情況如下: 第一系統: 錄文一、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D.074號[1],無校本。 ᅟᅟ==[1] 《北京大學藏敦煌文獻》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D.074號內為《佛說阿彌陀佛經》與每月十齋日和十二名佛文。其彩圖八刊有十齋日等內容。== 該本形式最為簡單,從中可見「某日,某某神下」模式。斯2567號與伯3795號《大乘四大齋日》之中也含有此種模式,但內容與北京大學此本有不同,故不作為校本處理。 第二系統: 錄文二、底本:斯4175號,無校本。 錄文三、底本:伯3809號; 校本甲:斯2565號。 斯2565號與伯3024號原為同卷,後被撕裂分藏,所抄為《佛說金剛經纂》,其中斯2565號抄錄部分錄有地藏十齋日的內容。今將這一部分作為校本。詳可參見《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所載《佛說金剛經纂》。 第三系統: 錄文四、底本:上海博物館第48號; 校本甲:斯5541號; 校本乙:斯2143號; 錄文五、底本:斯6897號,無校本。 斯6897號雖與錄文四形式較近,但每句後面多出一些禁除感官之欲及除罪數劫的辭句,是比較特殊的一本,應予注意。 第四系統: 錄文六、底本:斯2568號; 校本甲:伯3011號; 校本乙:斯4443號(尾缺); 校本丙:斯5892號; 校本丁:北圖發七號。 此外,法國藏 P. t. 941 號為藏文本,英國藏 Ch. 9Ⅱ. 17 為古藏文音譯本。這兩種寫本也應屬於這一異本系統,此次未參校。 第五系統: 錄文七、底本:斯2567號; 校本甲:伯3795號。 第六系統: 錄文八、底本:大足寶頂第20號中石刻本,無校本。 除了上述諸本之外,敦煌遺書種還有若干與本文獻相關的資料。如斯6330號與斯5551號,形態與《地藏菩薩十齋日》不同,故不作為參校本。詳情請參見附文《關於〈地藏菩薩十齋日〉》。 〔錄文一〕 月一日,童子下; 八日,太子下; 十四日,伺命下; 十五日,五道大神下; 十八日,閻羅王下; 二十三日,大將軍下; 二十四日,歲命稽; 二十八日,太山府君下; 二十九日,四天王下; 三十日,梵天王下。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7 冊 No. 64a 地藏菩薩十齋日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