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文八〕[2]
ᅟᅟ==[2] 《藏外佛教文獻》第四輯中載有陳明光先生對大足石刻經偈的錄文,以及有關論文《藏外石刻文獻——書在整理大足寶頂石刻經文偈頌之後》。請參見。==
月一日,念定光佛一千遍,不墮刀山地獄。
讚曰:
聞說刀山不可攀,嵯峨險峻使心酸。
遇逢齋日勤修福,免見前程惡業牽。
日念藥師琉璃光佛千遍,不墮鑊湯地獄。
勸君勤念藥師尊,免向鑊湯受苦辛。
落在波中何時出,早修淨土脫沈淪。
日念賢劫千佛一千遍,不墮寒冰地獄。
就中最苦是寒冰,蓋因裸露對神明。
但念諸佛求功德,罪業消除好處生。
日念阿彌陀佛千遍,不墮劍樹地獄。
讚曰:
聞說彌陀福最強,□殘劍樹□消亡。
自作自招還自受,莫待□時手腳□。
□□□□如來一千遍,不墮拔舌地獄。
拔舌更使鐵牛耕,萬種淩持不暫停。
要免閻王親叫問,持念地藏一千聲。
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苦,退轉菩提心。
日念大勢至如來一千遍,不墮毒蛇地獄。
讚曰:
菩薩慈悲廣大多,救苦常教出愛河。
九品蓮花分沾有分,毒蛇豈敢便相過?
日念觀音菩薩千遍,不墮挫碓地獄。
讚曰:
斬身挫碓沒休時,都緣造惡不修持。
觀音哀愍眾生苦,免離地獄現慈悲。
大藏佛說《出曜經》[1]:
ᅟᅟ==[1] 這段文字豎刻在挫碓腳踏架面上。==
佛言:眾生習惡,如鐵生垢。
頌曰:
如鐵生垢,反食其身。
惡生於心,還自害形。
佛語真實 決定不虛[1]。
ᅟᅟ==[1] 這段文字刻在石碓柱上。==
日念盧舍那佛千遍,不墮鋸解地獄。
如來功德大圓明,由如朗月出群星。
但念能除多種罪,鋸解無由敢用君。
日念藥王藥上菩薩千遍,不墮鐵床地獄。
菩薩真名號藥王,鐵床更用火燒烊。
直饒造業如山重,但念眾名免眾殃。
日念釋迦牟尼佛一千遍,不墮黑暗地獄。
讚曰:
持齋事佛好看經,積善冥司註姓名。
更誦彌陀一千遍,自然黑暗顯光明。
〔錄文完〕
(方廣錩修改審定)
〔附〕關於《地藏菩薩十齋日》
張總
《地藏菩薩十齋日》是個短小的儀範,從敦煌寫本與大足石刻,我們已看到其頗為豐富的類型變化,說明了其在古代社會受到重視,不斷演進的事實。「齋」在佛教之中起源是很早的,其梵語為「uposadha」,音譯為「烏甫沙他、布薩陀婆」,略譯為「布薩」。古印度吠陀時代以來即有祭禮,在新月祭與滿月祭前一天行預備祭,就稱為布薩。屆時行斷食與住清淨之法,並懺悔罪過,潔淨身心。佛陀時代尼乾子等外道亦用此法,集會一處並持斷食四戒,成為風氣,因而佛陀也允許僧團采此法以行事。「齋」在佛教中廣義是指清淨身心,狹義原是特指「過午不食」。《釋氏要覽》卷上稱「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否則為「非時食」。這種風習對俗眾影響也很大,因為在家俗眾遵從的「八關齋戒」,就是在特定時日遵守七項戒律,並且持齋,即不「非時食」。持齋戒的日子就是齋日。佛教對於齋日也有不同說法與規制,如三齋日、四齋日、六齋日、九齋日、十齋日及長齋月等。我們上舉的《大乘四大齋日》中就列出了四齋日、六齋日與十齋日等。佛經中關於齋日來歷也有不同說法,約可歸結為兩種:四天王與天帝釋於齋日下界巡視(《四天王經》等);諸鬼王在特定時日得勢,伺機害人,因而須持齋戒(《法苑珠林》引《天地本起經》)。中國佛教自南北朝以來,形成了將不殺生的戒律貫徹至素食的傳統,因而持齋的含義有了從「過午不食」至「素食」的轉化。
從我們錄考的《十齋日》類的儀範來看,強調了在齋日念誦佛菩薩之名的功德,但某日某神下界的淵源是很清楚的。此類儀範的繁簡不同模式,相當清晰地反映出其演化的軌迹。結合一些相關的經籍,可以概括出其遞進的過程。從此類經本中聯[A1]繫於玄奘法師與開元皇帝的傳說、載記等等,可推知其不會產生在初、唐盛時,說法最為完備的《地藏菩薩十齋日》,約形成於盛唐以後,並在相當時段內延續。以下我們就約略地梳理其遞進的過程。當然,其中有些簡單形式未必產生在繁複形式之前,但總體的發展過程與邏輯演進,應不會有太大的失誤之處。
ᅟᅟ==[A1] 繫【CB】,係【藏外】==
此儀範最簡化的第一種系統應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所體現、另兩個《大乘四大齋日》中亦包含有此形式,即:
某日,某某神下。
第二種系統數本分兩種錄文,基本模式相同,錄文二無題,較錄文一增加了念佛菩薩名的內容。錄文三兩本之相關內容均以玄奘法師之名為題:如伯3809號首題為《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斯2565號雖屬《佛說金剛經纂》,但相關部分有內題,作「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1]。從文本內容看,錄文三增加出「齋」與「界」兩字,因而此系統模式如下:
ᅟᅟ==[1] 斯3809號在《敦煌寶藏》中題為《玄奘法師禮佛十齋日》,實際內容還有《十二月禮佛文》。斯4175號在《敦煌寶藏》中題為《每月逐日念佛名》。斯2565號原尾題為《金剛經篡一卷》,此卷實與伯3024號為同一經典,可綴接。伯3024號為前半部分,有首題;英藏為後,有尾題。方廣錩先生已對此卷作了綴合並研究,見《佛說金剛經篡》,《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354頁。==
某日(齋),某某神下(界),念某佛或菩薩。
此系統兩種錄文內涵卻有不同處,最重要處是斯4175號在閻羅王下時念觀世音菩薩,而以玄奘法師題名的兩本在閻羅王天子下時念地藏菩薩,其他數處也有次序的不同。此種模式增加了念佛名的內容,我們在相關的經文的斯6330號背面之《十齋日儀軌》中也可讀到關於念佛名咒的規定,雖然其內容只是在每月三個日子裏分別念藥師、阿彌陀、釋迦三位佛之咒語,其數與《十齋日儀軌》之定名並不相符。
第三種系統標為《每月十齋日》文本,共有四件,錄為兩種。上海博物館48號[1],斯5541號,以及斯6897號,此三本文前都題有《每月十齋日》。斯2143號則標題處已殘,題前一行有「每月惡日並是十齋日」字樣。這幾件寫本體現的典型齋儀模式為:
ᅟᅟ==[1] 上海博物館藏48號是一卷寫有多部佛經的寫卷。《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某日,某某神下,此日齋者不墮某某地獄。
但斯6897號又有特別處,在「不墮某某地獄」後出現了戒禁眼耳口鼻諸感官之欲和「除罪多少劫」的內容。而且此本多與《十二月禮佛名》相鄰,其每月日禮佛後除罪免劫的內容為其後的範本汲收。另一相關經文斯5551號《齋日行事》之中,雖也只在每月的三天規定了念誦的規制,但已出現了較完備的規制。即「某日齋,念某佛某神降下,不破齋者滅罪某某劫,不墮某某地獄」。
第四種系統情況是標為《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寫本。此種寫本連藏文本共達七件。斯2568號題《地藏菩薩十齋日》,伯3011號題為《地藏菩薩拾齋日》。斯4443號背面與斯5892號兩本都題為《地藏菩薩經十齋日》,後者為縫繢裝,題有「甲戌年三十日三界寺僧沙彌法定師記耳」。國家圖書館發七號標題是《地藏菩薩經十齋》。Pt.941為法國所藏的藏文本,其首尾皆殘,但內容與上述的寫本情況是完全一致的。Ch.9Ⅱ.17是《古藏文音譯漢字寫本長卷》,其中第278至290行為《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古藏文音譯本[1]。此種寫本的模式為:
ᅟᅟ==[1] 參見《敦煌學大辭典》第476頁《地藏菩薩十齋日古藏文音譯本》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某日,某神下,念某某佛(菩薩),不墮某某地獄,持齋除罪某某劫。
此寫本之中斯4443號背後此十齋日不全,只存五齋日。國家圖書館所藏此本書寫十分精美[2]。這種模式不唯數量多,有藏文本,且因汲取了第二模式的念誦、第三模式的不墮地獄及《十二月禮佛名》中的免罪多少劫,而形成了最完備的模式。
ᅟᅟ==[2] 國家圖書館《敦煌石室寫經詳目續編總目》雜著部之112號,千字文號為發七。此本未曾在《敦煌寶藏》等各類印本中公佈。此寫本僅一頁,高25.4,寬16.4釐米。分十一行寫出,標為《地藏菩薩經十齋》,以細筆鋒寫出,書迹相當精妙。==
第五種系統情況是標為《大乘四齋日》的寫本。有斯2567號與伯3795號。其斯2567號的內容中含有《地藏菩薩十齋日》,僅除齋除罪某某劫與不墮某某地獄順序相反。此種情況主要特徵是多種齋日彙集。在地藏十齋日外還有一年中的大乘四齋日、一年中的三長齋月、十齋日與十二月禮多記等。而伯3795號中則沒有《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內容,但也與前本同樣有只講「某日某神下」的十齋日,此題之下的模式較上種已無實質變化,其特點只是將數個齋日規制集中論述。
第六系統模式見於大足石刻。其特點是加上了讚詞與雕刻,並雕造有豐富精妙的圖像。前面部分則有簡化刪節。具體體現為:
日念某佛菩薩,不墮某某地獄+讚詞+某地獄雕刻。
此模式反映的特點在著名的敦煌寫本《佛說十王經》中也有出現。《佛說十王經》之中也是讚詞與畫面相對應,經中的插圖完全是依照讚詞而作出的。《佛說十王經》本身亦題為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所述。因而其中能反映出唐以來佛教圖文之間的關係。
還有與十齋日性質相關的兩個寫本,上面列第二、三系統之中已有提及,即斯6330號背面的《十齋日儀軌》與斯5551號《齋日行事》。這兩本的內容雖不足十個齋日,但性質卻與上述十齋日密切相關,形制介於十齋日簡單模式與複雜模式之間,因而此齋日儀範對說明《十齋日》或《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其中《十齋日儀軌》行文中僅說某日齋念某佛之咒,後接咒文。實際上此《儀軌》只講了三個日子,即每月八日、十五日與月盡日分別念藥師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三個佛咒語的規制[1],體現了某日念某佛的規則。而《齋日行事》在關於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這三個齋日行事規範字句中,「八日齋念藥師光琉璃佛,太子降下,不破齋者滅罪一百二十劫,不〔墮〕粉草地獄」,已體現出形態完備的模式。
ᅟᅟ==[1] 《英藏敦煌文獻》對此《十齋日儀軌》的定名不夠準確。==
另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此《地藏菩薩十齋日》等,往往與《十二月禮佛文》等相鄰,其間也必有密切關係。如下面之例:
上海博物館48號中,《每月十齋日》下接《開元皇帝勸十齋讚》、《十二月禮佛名》、《上皇勸善斷肉文》。
斯5541號《佛勸十齋讚》下接《十二月禮佛名》、《上皇勸善斷肉文》、《每月十齋日》。
斯2143號《十二月禮多記》下接《每月十齋日》。
斯2565號背《每月十齋日》下接《十二月禮佛名》。
伯3809號《每月十齋日》下接《十二月禮佛文》。
北京大學圖書館D074號《每月十齋日》下接《十二月禮佛文》。
斯2567號《大乘四齋日》下接《年三長齋月》、《六齋日》、《十齋日》、《地藏菩薩十齋日》、《十二月禮佛文》。
伯3795號《大乘四齋日等諸齋曆》下接《十二月禮佛文》。
因而,在此將其中重要者一併錄出:
上博的《開元皇帝勸十齋讚》與斯5541《佛勸十齋讚》是完全相同的一首詩。即;
「每月十齋斷宰煞,廣修善業度僧尼,
胎生化生勤念佛,勇猛精進大慈悲。」
《上皇勸善斷肉文》(上博48號)為底本,斯5541為校本。
「稟性雖千種,貪生共一般。
從頭皆覓活,若個不求安。
怕急緣防箭,高飛恐被彈。
炬堪鷹犬逐,誰忍綱羅縵。
豬伏哀離圈,羊牽惡出欄。
苦痛知何說,忙迷如許難。
持刀咽不刺,將肉口中食[1]。
已言食肉者,自割始嘗看。」
ᅟᅟ==[1] 「食」,斯5541本無。==
《十二月禮佛名》與《十二月禮多記》內容也完全相同。是說在一年的十二月各一天依制向某方禮拜,可以得除罪多少劫之功效,達滅罪修福的功能。此段禮佛文的前後都強調玄奘法師,並說此禮儀是玄奘為救眾生從十二部經中略出。《十齋日》與此十二月禮佛文相鄰最多,因而從其中汲取了「除罪某某劫」的內容也很自然了。《十齋日》並且也染上了出自玄奘法師的一些色彩。如斯2143號標題的「又略每月惡日並是十齋日」,其「又略」就是玄奘「又略」出十齋日之意,伯3809號直接標為《玄奘法師禮佛十齋日》,而伯3795號在數種齋曆後總結道:右上件齋月日是玄奘法師在十二部經中略出。有人能滿三年,每依時持齋禮拜,所求必須抄本流轉,除罪十萬六千六百劫。
例如伯3809號:
「西京龍興寺玄奘法師,於西國來大唐國,有十二月禮佛日。每月只在一日:
正月一日平明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二百三十劫;
二月八日雞明平時向西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
三月七日向西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四十劫;
四月八日向北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劫;
五月五日黃昏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六月六日黃昏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七月七日平明時向東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八月八日卯時向東方禮佛十拜,除罪三萬三千劫;
九月十日寅時向東方禮佛[1]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十月一日卯時向南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十一月一日黃昏時向南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十二月十三日黃昏時向西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ᅟᅟ==[1] 「禮佛」,原文無,據文意補。==
「右件禮佛月日之時,此是賢聖集會,勸諸大地眾生,一心於佛月日不得失時,令諸眾生不求稱遂,若能傳寫傳流與人除罪三萬九千六百劫,若能教受一人受持除罪恒河沙數劫。」
此《十二月禮佛名》中每個禮佛日遵制都能得到除罪多少劫的功德。其文前的《十齋日》中卻無此內容。而《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功德之中卻有除罪數劫說法,其來源與此經本的關係已很清楚無誤了。而上述《勸十齋讚》與《勸善斷肉文》則很明確地宣揚不殺生的思想,並與每月十齋日直接相關,這不但來源自佛教戒律,而且肯定亦源於中國僧俗的素食傳統。
還須注意的是一些經典中對「十齋日」的提法與論述。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第六品中,就列出了每月遵守的十齋日之時日,並強調其日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因而閻浮提眾生在佛菩薩像前誦本經,可得福報,永離惡趣。《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也有在某齋日念某佛的例制。
《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第六》中佛對普廣菩薩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時說到: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今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1]
ᅟᅟ==[1] 《大正藏》第13卷第783頁中。==
《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刊於日本《卍續藏》150冊中。其中第五閻魔王國內容中有:
「生於十齋日,受持十戒存當苦悲。一日至心進念定光佛,八日至心進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十四日至心進念賢劫千佛,十五日至心進念阿彌陀佛,十八日至心進念地藏菩薩,從旦至食,供養稱名,必定不受四惡道苦。二十三日至心進念勢至菩薩,二十四日至心敬念觀世音菩薩,二十八日至心進念毗盧遮那如來,二十九日至心進念藥王菩薩,三十日至心進念釋迦牟尼佛。」[1]
ᅟᅟ==[1] 《卍續藏》第150冊第772頁上至中。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由此可知,《地藏菩薩本願經》強調了在十齋日念此經的功德。其中提到了十齋日,其諸罪結集,定其輕重的說法應是來自四天王經。並而《地藏十王經》則談到了三長月,並述及在十個齋日念佛菩薩名號的規定。
在上舉的斯2143號十齋日後面,還特意強調了持齋之時間,即,「其時節注意齋後午前即下,……至時千萬努力念佛,修善慎之,勿使察錄,……負罪愆誰能相救」。
從以上諸形式的各本的模式遞進表現,以及相關經典與寫本的情況,可以知道由《十齋日》到《地藏菩薩十齋日》的脈絡演進已很清晰。《地藏菩薩十齋日》不僅從使這個簡單儀範達到了完備,而且將其中地藏菩薩的地位提升到相當地位。這些經本之中,有些地藏菩薩是與太山府君相聯繫,有些又與閻羅天王相關聯,而大足石刻十地獄之上主體,就雕刻出了地藏菩薩巨像。總之,從唐宋時代《地藏菩薩十齋日》的演進,圖文之間相聯繫,也可具體見出地藏信仰的繁盛。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7 冊 No. 64h 地藏菩薩十齋日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