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讚集 整理者 達照 〔題解〕 《金剛經讚》,又名《金剛讚》。每首讚頌五言八句,共五十首讚頌。中國人撰,作者不詳,一卷。 敦煌遺書中,題為《金剛經讚》的文獻較多,經筆者調查,初步可分為三類:一為伯2039號背、俄弗323號等,即本文所介紹的文獻。二為俄Дх296號《金剛經讚一本》、伯3645號《金剛經讚文》、斯5464號《金剛經讚》等,七言四句為一讚,共二十個讚。三為伯2184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序並讚》等,四言十二句為一讚,共三個讚。以上三類,內容互不相同,均無作者名。 此處整理的為第一類《金剛經讚》與敦煌遺書中的《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實為同類文獻,但表現形態卻有不同,應互為異本。敦煌遺書中保存的此種《金剛經讚》的異本甚多,共達八種。這些異本反映了該《金剛經讚》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在此,將這八種異本按照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分為三個時期予以整理。 這三個時期、八種異本的情況大致如下: 一、早期諸本 可歸為早期諸本的有三號:伯2039號背、俄弗323號、伯2277號。伯2039號背首題作「金剛經讚」,尾題作「金剛讚」。俄弗323號、伯2277號兩號首尾均殘,無首尾題。這三號形成三種異本。 在伯2039號背有題注「依無著論科判七義句者」,說明《金剛經讚》是根據無著菩薩造、隋代達摩笈多三藏翻譯的《金剛般若論》中「七義句」而撰的。其中伯2039號背祗有讚頌;而俄弗323號將《金剛經讚》的讚頌與《金剛經》經文逐一相配,並註出每段經文的起訖文字。所用的《金剛經》為鳩摩羅什譯本。除讚頌外,俄弗323號還列出十八住處的名目。所謂「十八住處」是七義句中的第三義句「行所住處」的具體內容,是凡夫從發心到成佛的十八個階段。伯2277號也將《金剛經讚》的讚頌與《金剛經》經文逐一相配,並註明每段經文的起訖文字。 二、中期諸本 可歸為中期諸本的有七號:敦研369號背、伯2629號背、北圖4447號、北圖4446號背、北圖4446號、北圖4447號背、斯4105號。可分為兩種異本,前六號為一種;後一號為一種。 敦研369號背首殘尾存,尾有題記:「金剛經注頌堪(勘)校釋畢。」,細勘其內容,可見如下特點:第一、經文摘要:佛典注釋,一般均把所注經典分段原文照抄。而本號則把一段經文中最重要或綱領性的句子抄錄下來,所抄的經文,相當於「金剛經摘要」。第二、註文:經文之後,有一段雙行小字,解釋經文名相及內容。這段雙行小字到底是「註」還是「疏」,原文沒有明確標出。但從題記「金剛經注頌堪(勘)校釋畢」云云,可知這部分文字應屬註文。第三、釋文:在註文之後,往往有用「釋曰」領起的雙行小字,內容為解釋註文,故知為釋文。但也有釋文緊接在經文以下者。第四、讚頌:經文及注文、釋文之後,用「讚曰」領起《金剛經讚》。因殘缺,本號衹餘十六個讚頌。這些讚頌的內容、形式與伯2039號背《金剛經讚》最相近。 根據上述特點及該號題記,可知該號原名應作「金剛經注頌釋」。 伯2629號背、北圖4447號、北圖4446號背、北圖4446號、北圖4447號背等五號首尾均殘,故無首尾題,但內容與敦研369號背相同,可知應為同一文獻的不同抄本。《甘肅藏敦煌文獻.第二卷》發表了敦研369號背的圖版,定名為《金剛經註疏》;《敦煌寶藏》將伯2629號背定名為《金剛經讚疏》,將北圖4446號、北圖4446號背、北圖4447號、北圖4447號背等四號定名為《金剛經讚釋》;應予改正。此外,北圖4446號的正、背兩面所抄均為本文獻,且文字連貫,背面文字在前,正面文字在後,而《敦煌寶藏》順序顛倒。根據寫卷的內容及書法特徵,北圖4447號的正、背兩面與北圖4446號的正、背兩面原來亦屬同一寫經,它們的次序應該是:北圖4447號、北圖4446號背→北圖4446號、北圖4447號背。 斯4105號情況與前不同。第一、該號也將讚頌與《金剛經》的經文逐一相配,但所出註經文的方式比較複雜。有的註明該段經文的起訖;有的引用該段經文的中心詞;有的撮略大意,簡略表述。第二、與敦研369號背相比,沒有註文與釋文。第三、每段經文用「頌」字領起。如前所述,早期傳本名作「金剛經讚」,但文中無「讚曰」這樣的領起詞。中期傳本中的敦研369號背等號,出現領起詞「讚曰」。如下文所述,後期傳本的領起詞為「彌勒頌曰」或「頌曰」。從這一點講,斯4105號體現出該《金剛經讚》從早期向後期過渡的特徵。第四、早期傳本伯2039號背中有一首讚頌,稱「一大阿僧祇」云云。但在後期諸本中,這首讚頌變成「三大阿僧祇」云云。這一變化反映了《金剛經讚》在其形成與演變的過程中,受到不同宗派的影響。而斯4105號亦為「一大阿僧祇」,從這一點講,斯4105號也體現出《金剛經讚》從早期向後期過渡的特徵。 三、後期諸本 可歸為後期諸本的有敦煌遺書伯3325號、上圖004號、斯1846號、斯3373號、斯4732號、斯5699號、伯2997號、伯4823號、伯2756號、斯110號、伯2286號背、伯3094背等12號。另有《房山石經》本。總計十三號。可分為三種異本,情況如下: 伯3325號為第一種。該號首尾完整,中間缺金剛經開頭部分及智者頌的第一頌,首題作「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無尾題。有序文,並有題記,作「廣順三年(953)癸丑歲八月二十一日筆手」。它的特點是:第一、所引《金剛經》的經文無三十二分。第二、與中期諸本相比,增加「三性頌」三首。第三、傳為傅大士所作的49頌,均用「頌曰」領起。第四、首有《〈金剛經〉道場前儀》,末有三個真言。第五、於「三大阿僧祇」一頌前註「別頌初地菩薩理行之義」。第六、序文中稱:「傅大士……唱經歌四十九頌,……有一智者,不顯姓名,制歌五首。」上述特點,說明該本是後期傳本中較早的本子。 上圖004號等十一號為第二種。此本與伯3325號一樣,均有序文、前儀、三性頌、三真言。在序文中,均稱共54頌,其中傅大士作49頌,智者作5頌。不同的是:第一、該本所引《金剛經》為三十二分本。第二、傳為傅大士所作的49頌,均用「彌勒頌曰」領起。需要說明的是,斯110號、伯2286號背、伯3094背均為雜抄,所存文字與其他諸號大體相同,沒有校勘價值。因此,這裡沒有把它們列入校勘本。而列入校勘的八號,引用《金剛經》的方式不同:一為逐段引用三十二分本《金剛經》全文;一為僅說明該段文字在「三十二分」本中為第幾分及標註經文所至處數字。引用方式雖有不同,基本內容不變,故列為同一種傳本。此外,《敦煌寶藏》將斯3906號定為「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其依據大約是因為該號首部有前儀「云何梵」。而「云何梵」不僅出現在《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的首部,也出現在普通的《金剛經》抄本上,僅憑「云何梵」,還不能判定該號一定是《傅大士頌》。所以,這裡未將斯3906號列入校勘本。斯5699號是把殘缺的碎片一段一段編在一起,前兩段所缺的內容正好是斯5499號,二者為同一寫卷,其相接順序應是:斯5699號的前部分「發願文……極樂國」、斯5499號的前部分「云何於此經……奉請金剛語菩薩」→斯5699的中部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善哉!善哉!須」→斯5499號後部分「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斯5699號「三大僧祗劫……」。《敦煌寶藏》、《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均將斯5499號署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張勇博士判其為「金剛經頌文与斯5499號系同一人所抄」,但未指出斯5499號與斯5699號為同一寫卷。但斯5499號唯有經文,而沒有頌文,所以這裡也沒有把它們列入校勘本。 《房山石經》本為第三種。該本無千字文帙號,收在中國佛教協會印行的《房山石經.遼金刻經》部分的「俊義密勿多寧」字卷內,它的特點是:第一、有序文、前儀;但沒有三性頌、三真言。有刻經題記。第二、所引經文亦為三十二分本。且每分均有讚頌。第三、序文稱有六十八頌,即傅大士四十九頌、「不顯姓名」的智者十五頌、清涼大法眼禪師四頌,總共六十八頌。但文中其實祇有六十一頌。第四、文中有「此經並依音疏正定」云云,並有對「為」、「為」兩字的發音說明。 整理時按照時期先後,對八種異本分別校勘。為了全面體現該文獻的原貌,文中所引的《金剛經》也一併錄入。由於諸本所引《金剛經》均為鳩摩羅什譯本,故校勘時,凡有異文,亦均以《大正藏》鳩摩羅什譯本校正,一般不出註,唯有第六種異本出入較大,而給予註明。 因本整理本收入歷代有關《金剛經讚》的各種異本,故特定名為《金剛經讚集》。 《金剛經讚[A1]集》的底、校本情況如下: ᅟᅟ==[A1] 集【CB】,棘【藏外】== 一、《金剛經讚》 底本:伯2039號背; 無校本。 二、《金剛經讚》 底本:俄弗323號; 無校本。 三、《金剛經讚》 底本:伯2277號; 無校本。 四、《金剛經注頌釋》 底本:底本由伯2629號背、敦研369號背拚合而成,具體情況隨文說明。 校本: 甲本:北圖4447號; 乙本:北圖4446號背; 丙本:北圖4446號; 丁本:北圖4447號背; 戊本:敦研369號背。 五、《金剛經頌》 底本:斯4105號; 無校本。 六、《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底本:伯3325號; 無校本。 七、《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底本:上圖004號; 校本: 甲本:斯1846號; 乙本:斯3373號; 丙本:斯5699號; 丁本:斯4732號; 戊本:伯2997號; 己本:伯4823號; 庚本:伯2756號。 八、《梁朝傅大士夾頌金剛經》 底本:《房山石經.梁朝傅大士夾頌金剛經》; 無校本。 上述無校本的諸本,整理時根據需要參校其他諸異本。具體情況,隨文說明。 〔錄文一〕 《金剛經讚》一卷 依無著論科判七義句者 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根酬。 先答云何[1]住,後教[2]如是修。 胎生濕卵化,咸令悲智收。 若[3]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 ᅟᅟ==[1] 「何」,底本無,據《房山石經》本(以下簡稱石本)補。== ᅟᅟ==[2] 「教」,底本作「教法」,據石本刪。== ᅟᅟ==[3] 「若」,底本作「善」,據石本改。== 一大阿僧祇,萬行俱齊修。 既[4]悟人無我,長住聖道流。 二空方漸證,三昧任遨遊。 創居歡喜地,常樂逐無憂。 ᅟᅟ==[4] 「既」,底本作「法」,據石本改。== 尸羅得清淨,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 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 權[5]依離垢地,當證法王身。 ᅟᅟ==[5] 「權」,底本作「推」,據石本改。== 忍心如幻夢,嗔境若龜毛。 常能作此觀,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 若滅貪嗔賊,須行智惠刀。 進修名焰地,良為惠光舒。 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無明念念滅[1],隨眠[2]漸漸除。 觀心如不間[3],何啻至無餘。 ᅟᅟ==[1] 「滅」,底本作「咸」,據石本改。== ᅟᅟ==[2] 「眠」,底本作「眼」,據文意改。== ᅟᅟ==[3] 「間」,底本作「聞」,據石本改。== 禪河隨浪淨,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息[4]慮滅迷情。 遍計虛分別,由[5]來假立名。 若[6]了依[7]他[8]起,無別有圓成。 ᅟᅟ==[4] 「息」,底本作「志」,據石本改。== ᅟᅟ==[5] 「由」,底本作「猶」,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6] 「若」,底本作「為」,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依」,底本作「於」,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8] 「他」,底本此字右邊有「談迅」二字,該人乃吐蕃時法成弟子。== 惠燈[9]如朗日,蘊界若乾城[10]。 明來暗便謝,無複暫時停。 妄[11]心猶未滅,仍見我人形。 妙智圓光照,唯得一虛名[12]。 ᅟᅟ==[9] 「燈」,底本作「證」,據石本改。== ᅟᅟ==[10] 「城」,底本作「成」,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1] 「妄」,底本作「忘」,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2] 「一虛名」,底本於此下有「十八住處」四字,屬衍文故刪。== 施門[1]通六度,六度速三檀。 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2]。 二邊俱莫立,中道不須安。 欲覓無生性,背[3]境向心看。 ᅟᅟ==[1] 「門」,底本作「一」,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2] 「干」,底本作「千」,據石本改。== ᅟᅟ==[3] 「背」,底本作「皆」,據俄弗323號改。== 若[4]論無相施,福德極難量。 慈悲濟貧乏[5],果報不相忘。 凡夫情[6]行劣,初請略稱揚。 欲知檀相[7]貌,如空遍十方。 ᅟᅟ==[4] 「若」,底本作「為」,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5] 「乏」,底本寫作「[這-言+氏]」,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6] 「情」,底本作「壞」,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相」,底本作「狀」,據俄弗323號改。== 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 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亦空聲。 有身[8]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ᅟᅟ==[8] 「身」,底本作「有」,據俄弗323號改。== 因[9]深果亦深[10],理密[11]實難尋。 當來末代後,唯恐[12]法將沉。 空生情未達[1],聞[2]義恐難任。 如能作此觀,定是曉人心。 ᅟᅟ==[9] 「因」,底本作「因緣」,據石本刪改。== ᅟᅟ==[10] 「深」,底本作「綵」,據石本改。== ᅟᅟ==[11] 「密」,底本作「察」,據石本改。== ᅟᅟ==[12] 「恐」,底本作「慮」,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 「達」,底本作「遠」,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2] 「聞」,底本作「文」,據石本改。== 信根成一念,諸佛盡能知。 修因於[3]此日,證果未來時。 三大[4]經多劫,六度久安施。 熏[5]成無漏種,方號不思議。 ᅟᅟ==[3] 「於」,底本作「如」,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4] 「大」,底本作「德」,據石本改。== ᅟᅟ==[5] 「熏」,底本作「勳」,據俄弗323號改。==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 遍計虛分別,依他礙不通。 圓成沉識海,流轉[6]若飄蓬。 欲證無生性,心外斷行蹤。 ᅟᅟ==[6] 「轉」,底本作「傳」,據俄弗323號改。== 有為無假號,無為有假名。 有無無別體,無有有無形。 有無無自性,妄[7]起有無情。 有無如谷響,勿外取空聲。 ᅟᅟ==[7] 「妄」,底本作「忘」,據俄弗323號改。== 渡河須用筏,至岸不須船。 人法知無我,悟理詎勞詮。 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 有無但[1]取一,即被汙[2]心田。 ᅟᅟ==[1] 「但」,底本作「俱」,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2] 「汙」,底本作「巧」,據俄弗323號改。== 菩提離言說,曾來無得人。 須[3]依二空理,當證法王身。 有心[4]俱是妄,無執乃為真。 若[5]悟非非法,高步出情[6]塵。 ᅟᅟ==[3] 「須」,底本作「渭」,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4] 「心」,底本作「無」,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5] 「若」,底本作「為」,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6] 「情」,底本作「請」,據俄弗323號改。== 人法俱名執,了即[7]二無為。 菩薩能齊證,聲聞悟一非。 所知煩惱障,空中無所依。 常能作此觀,得聖定無疑。 ᅟᅟ==[7] 「了即」,底本作「即與」,據俄弗323號改。== 寶滿三千界,齎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 經中取四句,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8]為海,須乘般[9]若船。 ᅟᅟ==[8] 「無」,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9] 「般」,底本作「波」,據俄弗323號改。== 舍凡修得聖,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創始證無為。 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後,一去更不歸。 無生亦無死,無我亦無人。 永除煩惱障,長辭後有身。 境亡心亦滅,無復[1]起貪嗔。 少悲偏用智,業果獨能真。 ᅟᅟ==[1] 「復」,底本作「後」,據俄弗323號改。== 昔時稱善惠,今日號能人。 看緣緣似妄,識體體無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2]因。 後[3]得燃燈記,方知是[4]舊身。 ᅟᅟ==[2] 「從」,底本作「猶」,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3] 「後」,底本作「為」,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4] 「是」,底本作「見」,據俄弗323號改。== 掃除心裏垢,名為淨土因。 無[5]論福與智,先自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無我乃名[6]真。 斷常[7]俱不得,迥脫出囂塵。 ᅟᅟ==[5] 「無」,右邊有「福慧」二字,該人乃吐蕃時法成弟子。== ᅟᅟ==[6] 「名」,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7] 「常」,底本作「當」,據俄弗323號改。== 須彌高且大,將喻法王身。 七寶齊圍繞,六度次相鄰。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 有形俱是妄,無相乃名真。 恒沙為比量,分別六種多。 持經取四句,七寶詎能過[1]。 法門遊處多,供養[2]感修羅。 經中稱最上,尊高似佛陀。 ᅟᅟ==[1] 「詎能過」,底本作「不遮」,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2] 「養」,底本作「𠐒」,據俄弗323號改。== 名中無有義,義上復無名。 金剛喻[3]真智,能破惡堅貞。 波羅稱彼岸,入理出迷情。 智人於內覓,愚人外求聲。 ᅟᅟ==[3] 「喻」,底本無,據石本補。== 積塵成世[4]界,析界作微塵。 界[5]喻人天果,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6]不[7]實,界果果[8]非真。 因果知如幻,超[9]然物[10]外人。 ᅟᅟ==[4] 「世」,底本作「也世」,據俄弗323號刪。== ᅟᅟ==[5] 「界」,底本作「果」,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6] 「因」,底本作「俱」,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不」,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8] 「果」,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9] 「超」,底本作「簫」,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0] 「物」,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 既掩[11]菩提相,能障菩提心。 如猴投水月,莨菪拾花針。 愛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沉。 ᅟᅟ==[11] 「掩」,底本作「稱」,據俄弗323號改。== 經中稱四句,應知不離身。 迷人看是妄,智者見唯真。 法性非前後,如中非故新。 蘊空非實法,權示敬經[1]人。 ᅟᅟ==[1] 「權示敬經」,底本作「憑得有虛」,據俄弗323號改。== 聞經深解義,心中喜且悲。 昔除煩惱障,今能離所知。 遍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 示同今始[2]悟,方便勸人持。 ᅟᅟ==[2] 「始」,底本作「時」,據俄弗323號改。== 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 境[3]亡心亦滅,心滅境無侵。 經中稱實相,妙理悟能深。 證真[4]唯有佛[5],小聖詎能任。 ᅟᅟ==[3] 「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4] 「真」,底本作「知」,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5] 「佛」,底本作「一」,據俄弗323號改。== 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6]此法,如火[7]出蓮花。 恐人生二見,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定[1]入法王家。 ᅟᅟ==[6] 「信」,底本作「言」,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火」,底本作「大」,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 「定」,底本作「走」,據俄弗323號改。== 如能發心者,應當離二邊。 涅槃[2]無有相[3],菩提[4]離所詮。 無來亦無去,人法兩俱捐。 欲達無生路,終須識本源。 ᅟᅟ==[2] 「涅槃」,底本作「菩薩」,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3] 「相」,底本作「彼」,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4] 「提」,底本作「薩」,據俄弗323號改。== 波羅[5]稱彼岸,於中十種[6]名。 高卑猶妄[7]識,次第為迷情。 燄裏尋求水,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8],今始號圓成。 ᅟᅟ==[5] 「羅」,底本作「罒」,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6] 「種」,底本作「稱」,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妄」,底本作「彼」,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8] 「失」,底本作「實」,據俄弗323號改。== 異處誰無道,時稱歌離王。 逢君出遊獵,仙人橫被傷。 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 乘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菩薩行深智,何曾不帶悲。 投身飼餓虎,割肉濟鷹饑。 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 如能行此行,皆作[1]人天師。 ᅟᅟ==[1] 「作」,底本作「德」,據俄弗323號改。== 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 了知如幻夢,迷情見有[2]無。 真[3]言言不妄,實[4]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法性本來如。 ᅟᅟ==[2] 「有」,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3] 「真」,底本作「無」,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4] 「實」,底本作「寶」,據俄弗323號改。== 證空便謂實,執我乃成虛。 非真[5]亦非假[6],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7],病盡藥還祛。 常依般若[8]觀,迥脫出無餘。 ᅟᅟ==[5] 「便謂實,執我乃成虛。非真」,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6] 「假」,底本作「有」,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對病應施藥」,底本作「有無俱不得」,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8] 「依般若」,底本作「能作」,據俄弗323號改。== 眾生與人我,蘊上假名真。 如龜毛不實[9],似兔角無形。 捨身由妄識,施命[10]為迷情。 未離人我執,何日證圓成。 ᅟᅟ==[9] 「實」,底本作「寶」,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0] 「施命」,底本作「命若」,據俄弗323號改。== 所作皆[11]依性,修成功德林。 終無取寂意,唯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用智智慧深。 利他兼利己,小聖詎能任。 ᅟᅟ==[11] 「何」右下有「談迅」二字,乃吐蕃時法成弟子。== 先身有罪障,今日受持經。 暫[1]被人輕[2]賤[3],重障復還輕。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 常依般若觀,何[4]慮不圓成。 ᅟᅟ==[1] 「暫」,底本作「轉」,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2] 「人輕」,底本作「輕人」,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3] 「賤」,底本作「賊」,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4] 「何」,底本作「河」,據俄弗323號改。== 空生重請問,無心為自身。 欲登菩薩者,當見現[5]前因。 行悲直似妄[6],用智[7]乃言[8]真[9]。 度生權有我,證理[10]即無人。 ᅟᅟ==[5] 「現」,底本作「業」,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6] 「妄」,底本作「亡」,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智」,底本作「之」,據石本改。== ᅟᅟ==[8] 「言」,底本作「方」,據石本改。== ᅟᅟ==[9] 「真」,底本作「便」,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0] 「理」,底本作「現」,據俄弗323號改。== 人與法相稱,二相本來如。 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11]祛。 人法[12]俱不實,授記可[1]非虛。 心色皆[2]同幻,誰言得有無。 ᅟᅟ==[11] 「亦」,底本作「易」,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2] 「法」,底本作「祛」,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1] 「可」,底本作「所」,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2] 「色皆」,底本作「絕聲」,據俄弗323號改。== 天眼通非礙[3],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4],惠眼直[5]緣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誰能作此觀,直入法王宮。 ᅟᅟ==[3] 「通非礙」,底本作「無礙通」,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4] 「唯觀俗」,底本作「為唯觀」,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5] 「直」,底本作「真」,據俄弗323號改。== 依他一念起[6],俱為妄所行。 見分六十二,煩惱亂縱橫。 過去滅無滅,當來生不生。 常能修此觀,真妄[7]坦[8]然平。 ᅟᅟ==[6] 「起」,底本作「去」,據俄弗323號改。== ᅟᅟ==[7] 「所行。見分六十二,煩惱亂縱橫。過去滅無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修此觀,真妄」,底本無,據俄弗323號補。== ᅟᅟ==[8] 「坦」,底本作「恒」,據石本改。== 八十隨形好,相分三十二。 應物萬般身,理中非一異。 人法雙俱遣,色心齊一棄。 所以證菩提,實由諸相離。 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 理中何彼此,法上豈[9]親疏。 自他分別遣,高下執應除。 了斯[1]平等性[2],同共入無餘。 ᅟᅟ==[9] 「豈」,底本作「起」,據石本改。== ᅟᅟ==[1] 「了斯」,底本作「詐言」,據石本改。== ᅟᅟ==[2] 「性」,底本作「觀」,據石本改。== 涅槃含[3]四德,唯我契真常[4]。 齊名八自在,獨一最靈[5]長。 非色非聲相,心識豈難量。 看時不可見,無見亦真常。 ᅟᅟ==[3] 「含」,底本作「稱」,據石本改。== ᅟᅟ==[4] 「常」,底本無,據石本補。== ᅟᅟ==[5] 「靈」,底本作「能」,據石本改。== 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 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6]。 欲證無生忍,要假離情塵。 須依二空理,當證法王身。 ᅟᅟ==[6] 底本於此處有「隨身不得喜,了即貪須嗔。但能忍辱力,會得金剛身。」二十字,據敦研369號背面及北4447號背面《金剛經注頌釋》,可能是衍文,故刪之。== 界塵何一異,報應亦同[7]然。 非因亦非果[8],誰後復誰先。 事中通一合,理即兩俱捐[9]。 欲達無生性,當須達本源。 ᅟᅟ==[7] 「同」,底本作「非」,據石本改。== ᅟᅟ==[8] 「果」,底本作「異」,據石本改。== ᅟᅟ==[9] 「捐」,底本作「緣」,據石本改。== 如星翳燈幻,皆為喻無常。 漏識[1]修因果,誰能得久長[2]。 危脆同泡露,如雲影電光。 饒經[3]八萬劫,終竟[4]落空亡[5]。 ᅟᅟ==[1] 「識」,底本作「盡」,據石本改。== ᅟᅟ==[2] 「長」,底本作「常」,據斯4105號改。== ᅟᅟ==[3] 「饒經」,底本作「經饒」,據石本改。== ᅟᅟ==[4] 「竟」,底本作「境」,據敦研369號背面《金剛經注頌釋》改。== ᅟᅟ==[5] 「亡」,底本不清,據石本改。== 金剛讚一卷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9 冊 No. 73a 金剛經讚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