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文二〕
(前殘)
忍心如幻夢,嗔境若龜毛。
常能作此觀,逢[1]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
若滅貪嗔賊,須行智惠刀[2]。
ᅟᅟ==[1] 「忍心如幻夢,嗔境若龜毛。常能作此觀,逢」,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ᅟᅟ==[2] 「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若滅貪嗔賊,須行智惠刀」,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進修名焰地,良為惠光舒。
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無明念念滅,隨眠漸漸除。
觀心[3]不染著,何啻至無餘。
ᅟᅟ==[3] 「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隨眠漸漸除。觀心」,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禪河[4]隨浪淨,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志慮滅迷[5]情。
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6]。
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7]。
ᅟᅟ==[4] 「河」,底本作「何」,據伯2039號背改。==
ᅟᅟ==[5] 「隨浪淨,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志慮滅迷」,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ᅟᅟ==[6] 「名」,底本無,據伯2039號背補。==
ᅟᅟ==[7] 「他起,無別有圓成」,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惠燈如朗日,蘊界若乾[1]城。
明來闇便[2]謝,無復暫時停。
妄心猶未滅,仍見我人形。
妙[3]智圓光照,唯得一虛名[4]。
ᅟᅟ==[1] 「惠燈如朗日,蘊界若乾」,底本殘,據石本補。==
ᅟᅟ==[2] 「便」,底本作「更」,據伯2039號背改。==
ᅟᅟ==[3] 「猶未滅,仍見我人形。妙」,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ᅟᅟ==[4] 「一虛名」,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施門通六行,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
二邊純[5]莫立,中道不須安。
欲覓[6]無生福,背境向心看。
ᅟᅟ==[5] 「聲色勿相干。二邊純」,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ᅟᅟ==[6] 「安。欲覓」,底本殘,據伯2039號背補。==
若論無相施,福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報果不相忘[7]。
凡夫情行劣,施者著稱揚。
若論檀相貌,如空遍十方。
ᅟᅟ==[7] 「不相忘」,底本作「勿承堅」,據伯2039號背改。==
第三欲得色身住處 從「可以身相」至「即見如來」。
如來見身相,為破世間情。
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
假號三十二,八十也空聲。
有身非[1]覺體,無相乃真形。
ᅟᅟ==[1] 「非」,底本作「悲」,據伯2039號背改。==
第四欲得法身住處 從「彼有眾生」至「以此為實」。
果因俱稱妙,理密[2]秘難尋。
當來末世後,唯恐法將沉。
空生情未達,聞[3]義畏難任。
如能信此說,一念佛知心。
ᅟᅟ==[2] 「密」,底本作「蜜」,據石本改。==
ᅟᅟ==[3] 「聞」,底本作「文」,據石本改。==
從「當知是人」至「淨信」。
信心成一念,諸佛悉皆知。
克因於此日,證果未來時。
三大[4]經多劫,六度久安施。
熏成無漏種,方號不思議。
ᅟᅟ==[4] 「大」,底本作「僧」,據石本改。==
從「若唯法相」至「我人眾生壽者」。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
遍計虛分別,依他礙[5]不通。
真如沉識海,流轉若飄蓬。
欲證無生性,心外斷行蹤。
ᅟᅟ==[5] 「礙」,底本作「尋」,據伯2039號背改。==
從「不應取」至「不應取非法」。
有因無假號,無因無實名。
有無無別體,無有有無形。
有無無自性,妄起有無情。
有無如谷響,勿著有無聲。
從「以是義故」至「何況非法」。
渡[1]河須用筏,至岸不須船。
人法知無我,悟理詎能詮。
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
有無但取一,即被汙心田。
ᅟᅟ==[1] 「渡」,底本作「濟」,據伯2039號背改。==
從「如來所說法」至「非法非非法」。
菩提離言說,曾來無得人。
須依二空理,然證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無執[2]可名真。
若悟非非法,高步出情塵。
ᅟᅟ==[2] 「執」,底本作「報」,據伯2039號背改。==
從「一切賢」至「而有差別」。
人法俱名執,了即二無為。
菩薩能齊證,聲聞悟一非。
所知煩惱障,空中無所依。
常能作此觀,得聖定無疑。
從「若人以七寶」至「不如一四句偈為他人說」。
寶滿三千界,齎特作福田。
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
經中取四句,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船。
第五於修道中得勝無慢住處 從「須陀洹於意」至「是名須陀洹」。
舍凡初至聖,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創始證無為。
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後,一去剩無歸。
從「阿羅漢能作是念」至「阿蘭那行」。
無生亦無滅,無我亦無人。
斷除煩惱障,長辭後有身。
境亡心亦滅,無復起貪嗔。
少悲偏用智,逍遙獨任真。
第六不離佛出時住處 從「如來在燃燈佛所」至「實無所得」。
昔時稱善惠,今日號能仁。
尋緣緣似妄,識體體無真。
法性非因[1]果,如理不從因。
後得燃燈記,應知是舊身。
ᅟᅟ==[1] 「因」,底本作「猶」,據伯2039號背改。==
第七願淨佛土住處 從「菩薩莊嚴佛土」至「而生其心」。
掃除心意地,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無執乃名真。
斷常俱不得,自在脫囂塵。
第八成熟眾生住處 從「譬如有人身如須彌」至「是名大身」。
須彌高且大,將喻法王身。
七寶齊圍繞,六度次為鄰。
四色成山相[1],慈悲作佛因。
有身非聖體,無相乃名真。
ᅟᅟ==[1] 「相」,底本作「果」,據伯2039號背改。==
第九遠離隨順外散亂住處 從「如恒河中」至「如來無所說」。
恒沙為比量,分為六種多。
持經四句偈,七寶詎能過。
弘揚隨所在,供養感[2]修羅。
經中稱最上,尊高似佛陀。
ᅟᅟ==[2] 「感」,底本作「阿」,據伯2039號背改。==
第十色及眾生身搏取觀破相應行住處 從「三千大千世界」至「是名世界」。
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
界喻人天果,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
因果皆如[3]幻,超然物外人。
ᅟᅟ==[3] 「如」,底本作「智」,據伯2039號背改。==
第十一供養如來給侍住處 從「若人以恒河沙身命施」至「其福甚多」。
施命恒沙數,人天業轉深。
既掩菩提相,無障涅槃心。
獼[1]猴投水月,莨菪取花針。
愛[2]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沉。
ᅟᅟ==[1] 「獼」,底本作「彌」,據文意改。==
ᅟᅟ==[2] 「愛」,底本作「受」,據伯2039號背改。==
經中取四句,應知不離身。
迷人看似妄,智者了唯真。
法性無前後,知非故復新。
空無實法,權示敬經人。
從「涕淚悲位」至「得聞如是之經」。
聞經深解意,心中喜且悲。
昔除煩惱障,今能離所知。
遍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
乘因今始悟,方便勸人持。
第十二遠離利養疲惱不精進及退等住處 從「得聞是」至「說名實相」。
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
境亡[3]心亦滅,心滅境非侵。
經中稱實相,語妙理[4]能深。
證真唯有佛,小聖豈堪任。
ᅟᅟ==[3] 「境亡」,底本作「謗心」,據伯2039號背改。==
ᅟᅟ==[4] 「妙理」,底本作「理妙」,據伯2039號背改。==
從「我今得聞」至「甚為希有」。
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
凡流言此說,同火出蓮花。
恐人生異見,大聖預開遮。
若能離此相,定入法王家。
從「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如能發心者,應當離二邊。
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詮。
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
欲達無生性,應當絕本源。
從「佛言如是」至「第[1]一波羅蜜」。
ᅟᅟ==[1] 「第」,底本作「希」,據文意改。==
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
高卑緣妄識,次第為昏情。
燄裏尋求水,琴中覓曲聲。
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
第十三忍苦住處 從「如我昔為歌利王」至「應生嗔恨乃至無壽者」。
行因求聖果,修道在山藏。
逢王出遊獵,無殃橫被傷。
頻經五百代,前後極時長。
乘先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從「離一切相」至「發阿耨多羅」。
如能發心者,應當離二邊。
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
有無終不著,中道二須蠲。
欲達無為路,唯當識本源[1]。
ᅟᅟ==[1] 「如能發心者……唯當識本源」贊與「第十二住處」的相比,只相差兩句,其餘基本相同,似抄寫之衍。==
從「不應住色[2]生心」至「不應住色布[3]施」。
ᅟᅟ==[2] 「色」,底本作「至」,據文意改。==
ᅟᅟ==[3] 「布」,底本作「希」,據文意改。==
菩薩行深智,何[4]曾不帶悲。
投身飼餓虎,割肉濟鷹饑。
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皆作死生師。
ᅟᅟ==[4] 「何」,底本作「阿」,據伯2039號背改。==
從「真語」至「不異語」。
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
了心知是幻,迷情見有無。
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性相本來如。
從「如來所得法」至「無實無虛」。
證空便謂實,執我乃成虛。
非真復非假,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病癒[1]藥還除。
常依般若觀,凝寂契真如。
ᅟᅟ==[1] 「癒」,底本作「逾」,據文意改。==
第十四離寂靜味住處 從「初日分以恒河身命布施」至「其福勝彼」。
眾生與人我,蘊上執虛名。
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
捨身緣妄識,施命為愚情。
未離人我執[2],何以證圓成。
ᅟᅟ==[2] 「我執」,底本作「無我」,據伯2039號背改。==
從「如來為發大乘」至「最上乘」。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
終無趣寂滅,唯有濟群心。
行悲悲[3]廣大[4],用智智[5]能深。
利他兼自利,永不被升沉。
ᅟᅟ==[3] 「悲」,底本無,據伯2039號背補。==
ᅟᅟ==[4] 「大」,底本無,據伯2039號背補。==
ᅟᅟ==[5] 「用智智」,底本無,據伯2039號背補。==
第十五於證道時遠離喜動住處 從「受持讀誦此經」至「當得三菩提」。
先因有報障,今日受持經。
暫被人輕賤,轉重卻為輕。
若滅依他起,先除遍計情。
常能作此觀,何愁道不成。
從「云何應住」至「無有眾生樂滅度者」。
空生重請問,無心為自身。
今發菩提者,當了現前因。
行悲疑似妄,智照乃名真。
度生權有我,證現即無人。
第十六求教受住處 從「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號釋迦牟尼」。
人法兩相待,二法本來如。
住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齊俱寂,受記可非虛。
心色皆如幻,須言法有無。
第十七得聖道住處 從「肉眼」至「佛眼」。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惠眼直緣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圓明廓塵界,無礙不含容。
從「過去心」至「未來心」。
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行。
見分六十二,煩惱亂縱橫。
過去滅無滅,當來生不生。
常能修此觀,真妄坦[1]然平。
ᅟᅟ==[1] 「坦」,底本作「怛」,據石本改。==
(後殘)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9 冊 No. 73b 金剛經讚集(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