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文八〕 梁朝傅大士夾頌金剛經 武帝請志公講經時,志公對曰:「自有大士,見在魚行,善能講唱。」帝乃詔大士入內,問曰:「用何高座?」大士對曰:「不用高座,祗用拍板一具。」大士得板,遂乃唱經,並四十九頌,唱畢,便乃辭帝去之。帝遂問志公:「此是何人?」志公對曰:「此是彌勒菩薩,化身下來,助帝揚化。」帝乃聞之,龍顏大訝,深加珍仰,遂題此頌並經,見在荊州寺四層閣上,至今見在。續有智者不顯姓名,相次復製一十五頌,清涼大法眼禪師,又制四頌,總成六十八頌,今略撮序文,廣傳靈驗,將俟後來崇信,顯示玄通,興般若之教。 (此經並依音疏正定) 金剛經啟請 (為字平聲 為字去聲)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志心念淨口業真言,然後啟請八金剛、四菩薩名號,所在之處常當擁護。 淨口業真言: 修唎修唎 摩訶修唎 修修唎 薩婆訶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哆 母馱喃 唵 度嚕 地尾 薩婆訶 虛空藏菩薩普供養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襪日囉斛 奉請八金剛: 奉請青除災金剛 (能除一切眾生宿世災殃) 奉請辟毒金剛  (能除一切眾生溫毒之病) 奉請黃隨求金剛 (能令一切眾生所求如願) 奉請白淨水金剛 (能除一切眾生熱惱之苦) 奉請赤聲金剛  (能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 奉請定除災金剛 (能除一切眾生災難之苦) 奉請紫賢金剛  (能令一切眾生心開悟解) 奉請大神金剛  (能令一切眾生智牙成就) 奉請四菩薩: 奉請金剛眷菩薩 奉請金剛索菩薩 奉請金剛愛菩薩 奉請金剛語菩薩 發願文: 稽首三界尊,歸命十方佛。 我今發弘願,持此金剛經。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持經梵音: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頌曰: 如來涅槃日,娑羅雙樹間。 阿難沒憂海,悲慟不能前。 優波初請問,經首立何言。 佛教如是著,萬代古今傳。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頌[A1]曰: ᅟᅟ==[A1] 曰【CB】,[-]【藏外】== 希有希有佛,妙理極泥洹。 云何降伏住,降伏住為難。 二儀法中妙,三乘教喻寬。 善哉今諦聽,六賊免遮欄。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頌曰: 空生初請問,善逝應機酬。 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濕化,咸令悲智收。 若起眾生見,還同著相求。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六般頌曰: 檀波羅蜜  布施 施門通六行,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干。 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 欲覓無生處,背境向心觀。 尸波羅蜜  持戒 尸羅得清淨,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 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 權依離垢地,當證法王身。 羼提波羅蜜  忍辱 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 常能修此觀,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 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 毗離耶波羅蜜  精進 進修名焰地,良為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無明念念滅,高下執情除。 觀心如不間[1],何啻至無餘。 ᅟᅟ==[1] 「間」,底本作「閒」,據上圖004號改。== 禪波羅蜜  禪定 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息慮滅迷情。 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 般若波羅蜜  智慧 慧燈如朗日,蘊界若乾城。 明來暗便謝,無暇暫時停。 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 妙智圓光照,唯得一空名。 總頌六度,應經文六波羅蜜名不備所已,七頌並隨檀波羅蜜六至耳。 頌曰: 三大僧祇劫,萬行具齊修。 既悟無人我,長依聖道流。 二空方漸證,三昧任遨遊。 創居歡喜地,常樂逐忘憂。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頌曰: 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果報不須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貌狀,如空遍十方。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頌曰: 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 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聲。 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頌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奧難尋。 當來末法世,唯慮法將沉。 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 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頌曰: 信根生一念,諸佛盡能知。 生因於此日,證果未來時。 三大經多劫,六度久安施。 熏成無漏種,方號不思議。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頌曰: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 遍計虛分別,依他礙不通。 圓成沉識海,流轉若飄蓬。 欲識無生性,心外斷行蹤。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頌曰: 有因名假號,無相有馳名。 有無無別體,無有有無形。 有無無自性,妄起有無情。 有無如谷響,勿著有無聲。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頌曰: 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 人法知無我,悟理詎勞筌。 中流乃被溺,誰論在二邊。 有無如取一,即被汙心田。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頌曰: 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 須依二空理,當證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 若悟非非法,逍遙出六塵。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頌曰: 人法俱名執,了即二無為。 菩薩能齊證,聲聞離一非。 所知煩惱盡,空中無所依。 常能作此觀,得聖定無疑。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A2]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ᅟᅟ==[A2] 羅【CB】,難【藏外】(cf. T08n0235_p0749b24)== 頌曰: 寶滿三千界,賷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 持經取四句,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船。 一切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頌曰: 捨凡初至聖,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創始至無為。 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後,趣寂不知歸。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頌曰: 無生即無滅,無我復無人。 永除煩惱障,長辭[1]後有身。 境亡心亦滅,無復起貪嗔。 無悲空有智,蕭然獨任真。 ᅟᅟ==[1] 「辭」,底本作「思」,據上圖004號改。==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頌曰: 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仁。 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 謂得然燈記,寧知是舊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A3]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ᅟᅟ==[A3] 土【CB】,士【藏外】(cf. T08n0235_p0749c19)== 頌曰: 掃除心意地,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頌曰: 須彌高且大,將喻法王身。 七寶齊圍繞,六度次相鄰。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 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為真。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何,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頌曰: 河沙數甚多,沙數更難量。 將沙齊七寶,能持布施漿。 有相皆為幻,徒言智慧強。 若論四句偈,此福未為量。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頌曰: 恒沙為比量,分為六種多。 持經取四句,七寶詎能過? 法門遊歷處,供養感修羅。 經中稱最勝,尊高似佛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頌曰: 名中無有義,義上復無名。 金剛喻真智,能破惡堅貞。 若到波羅岸,入理出迷情。 智人心自覺,愚者外求聲。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頌曰: 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 界喻人天果,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逍遙自在人。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頌曰: 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 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針。 愛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沉。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頌曰: 經中持四句,應當不離身。 愚者看似夢,智者見唯真。 法性無前後,無中非故新。 蘊空無實法,憑何見有人。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頌曰: 聞經深解義,心中喜且悲。 昔除煩惱障,今能離所知。 遍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方便勸人持。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頌曰: 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 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 經中稱實相,語妙理能深。 證知唯有佛,小乘詎能任。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特,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頌曰: 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花。 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頌曰: 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 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源。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頌曰: 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 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 焰裏尋求水,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A4]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ᅟᅟ==[A4] 忍【CB】,忽【藏外】(cf. T08n0235_p0750b19)== 頌曰: 暴虐唯無道,時稱歌利王。 逢君出遊獵,仙人橫被傷。 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 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頌曰: 菩薩懷深智,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割肉恐鷹饑。 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師。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頌曰: 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 了知心似幻,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性相本來如。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頌曰: 說空便為實,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無病藥還祛。 須依二空理,穎脫入無餘。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頌曰: 眾生及壽者,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 捨身由妄識,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比智,不及受持經。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頌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 終無趣寂意,唯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用智智慧深。 利他兼自利,小聖詎能任?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頌曰: 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 暫被人輕賤,轉重復還輕。 名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 常依般若觀,何慮不圓成。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頌曰: 空生重請問,無心為自身。 欲發菩提者,當了現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 度生權立我,證理即無人。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如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A5]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A6]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ᅟᅟ==[A5] 土【CB】,士【藏外】(cf. T08n0235_p0751b10)== ᅟᅟ==[A6] 土【CB】,士【藏外】(cf. T08n0235_p0751b11)== 頌曰: 人與法相待,二相本來如。 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兩俱實,授記可非虛。 一切皆如幻,誰言得有無。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頌曰: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圓明法界內,無處不鑒容。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頌曰: 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生。 便分七十二,九百亂縱橫。 過去滅不滅,當來生不生。 常能作此觀,真妄坦然平。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頌曰: 三千大世界,七寶滿其中。 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空。 由勝慳貪者,未得達真宗。 須修四句偈,知覺證真空。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頌曰: 八十隨形好,相分三十二。 應物萬般形,理中非一異。 人法兩俱遣,色心齊一棄。 所以證菩提,實由諸相離。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幽冥禪師新加六十二字)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頌曰: 不言有所說,所說妙難窮。 有說皆為謗,志道處其中。 多言無所解,默爾得三乘。 智覺一剎那,無生無用終。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頌曰: 諸佛智明覺,覺性本無涯。 佛因有何得,所得為無邪。 妙性難量比,得理則無差。 執迷不悟者,路錯幾河沙。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頌曰: 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 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疏。 自他分別遣,高下執情除。 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頌曰: 施寶如沙數,唯成有漏因。 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 欲證無生忍,要[1]假離貪嗔。 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 ᅟᅟ==[1] 「要」,底本作「惡」,據上圖004號改。==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頌曰: 眾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圓。 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牽? 恰似捕魚者,得魚忘卻筌。 若道如來度,從來度幾船?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頌曰: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 齊名八自在,獨我自靈長。 非色非聲相,心識豈能量? 看時不可見,悟理則形彰。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A7]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ᅟᅟ==[A7] 念【CB】,說【藏外】(cf. T08n0235_p0752a21)== 頌曰: 相相非有相,具足相無憑。 法法生妙法,空空體不同。 斷滅不斷滅,知覺悟深宗。 若無人我念,方知是志公。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頌曰: 布施有無相,三生卻彼吞。 七寶多行慧,哪[1]知捨六根? 但離諸有欲,旋棄愛情恩。 但且無貪相,應到法王門。 ᅟᅟ==[1] 「哪」,底本作「那」,據文意改。==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頌曰: 如來何所來,修因幾劫功? 斷除人我見,方用達真宗。 見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 往來無所著,來去盡通通。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頌曰: 界塵何一異,報應亦同然。 非因亦非果,誰後復誰先。 事中通一合,理則兩俱捐。 欲達無生路,應當識本源。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頌曰: 非到真如理,棄我入無為。 眾生及壽者,悟見總皆非。 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離。 法相與非相,了應如是知。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頌曰: 如星翳燈幻,皆為喻無常。 漏識修因果,誰言得久長。 危脆同泡露,如雲影電光。 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1] ᅟᅟ==[1] 卷末有題記:「施主易州淶水縣坊市俗弟子張嗣興舍己淨財將造《夾頌金剛經》一卷。皇統二年二月日成造。」類似的刻經題記,每一板都有,位於板邊,內容大同小異,此次未錄校。==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9 冊 No. 73h 梁朝傅大士夾頌金剛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