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七禮文 整理者 汪 娟 〔題解〕 《法華七禮文》,中國佛教禮懺文獻。一卷。著者不詳。 保存在敦煌遺書中的《法華七禮文》,是依據《妙法蓮華經》而立名的禮懺文,主旨在於宣揚唯一佛乘的思想,普願修持《法華經》者,皆能永離娑婆世界,往生阿彌陀佛的安樂國土,獲得生死解脫。本文抄寫於北敦06081號(芥81)卷背,據方廣錩先生判斷為歸義軍統治時期寫本,大約在公元九世紀到十世紀。本文首完尾缺,存十六行。首題作「法華七禮文」,顧名思義,其內容應有七禮,可惜衹抄寫了不到三禮,目前尚未發現其他寫本可資比對。從形式結構來看,殘存的三禮應屬於禮懺文的「禮佛」儀節。敦煌本《法華七禮文》的發現,對於理解中古時期法華信仰的具體實踐,無疑具有一定的價值。 本文獻未為歷代經錄所著錄,亦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文中有若干罕見之俗字,辨識較難,尚祈高明指正。 整理本底校本情況如下: 底本:北敦06081號。 校本:無。 〔錄文〕 法華七禮文 至心歸命禮,本師釋伽牟尼佛。 昔在鹿薗說四諦,後於鷲[1]嶺說三乘。 地動眉毫[2]照[3]東方,天花普散及龍神。 謗經定墜阿鼻獄,出眾比糠塵。 童子聚沙為佛塔,一禮直至菩提因。 願共諸眾生,往[4]生安樂國。 ᅟᅟ==[1] 「鷲」,底本作「就」,據文意改。== ᅟᅟ==[2] 「毫」,底本作「豪」,據文意改。== ᅟᅟ==[3] 「照」,底本作「昭」,據文意改。== ᅟᅟ==[4] 「往」,底本作「住」,據文意及後禮和聲改。== 至心歸命禮,本師釋伽牟尼佛。 火宅焚燒四面起,長者愁惱三車迎。 門外喚子不肯出,宅中是父心不驚。 五十餘年捨逃逝[5],八難惡道被。 普願同修《法華》者,永離娑婆生死身[6]。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ᅟᅟ==[5] 「逝」,底本作「誓」,據文意改。== ᅟᅟ==[6] 「身」,底本作「聲」,據文意改。== 至心歸命禮,本師釋伽牟尼佛。 一雲含潤遍法界,三草異色影[1]泥空。 四大弟子皆授記,十劫道場思惠風。 王子同時頭[2]面禮,梵天俱來獻寶宮。 險路疲人甚饑渴,化濟渡[3]群萌[4]。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5]。 ᅟᅟ==[1] 「影」,底本作「澋」,據文意改。== ᅟᅟ==[2] 「頭」,底本作「投」,據文意改。== ᅟᅟ==[3] 「渡」,原卷至此止。== ᅟᅟ==[4] 「群萌」,底本無,據文意補。或可易為「群生」、「眾生」等同義詞。== ᅟᅟ==[5] 「願……國」十字,底本無,據前二禮之結構體式補。== (尾缺) 〔錄文完〕 〔附〕 關於《法華七禮文》 汪娟 隨著《法華經》在中土的傳佈,南北朝時期法華思想已經在高僧大德和庶民階層得到普遍的發展。除了高僧的注疏、講說以外,華北地區更流行以邑義的信仰團體從事「建造佛像、寺院……舉辦及參與齋會和若干儀式。」[1]例如,有豪族「李次率領族人及村中居民,共同信奉《法華經》並組成法華邑義團體。……延請僧侶講誦《法華經》,塑造『二佛並坐』法華佛像,並舉行開光,供養,齋戒,行道等法華法會活動。」[2]此外,從六世紀的北魏後期至隋代,法華十六王子的相關題銘或造像,出現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區,證明「十六王子也成為齋懺儀式中稱名或禮敬的對象。」[3]這些研究論述皆說明了佛教法會的禮懺儀式,實為庶民表現信仰的重要活動方式之一。 ᅟᅟ==[1]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1993年7月,第497~544頁。== ᅟᅟ==[2] 顏尚文:《法華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載《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第233~247頁。== ᅟᅟ==[3] 賴文英:《六世紀中國華北地區的法華十六王子信仰》,載《圓光佛學學報》第10期,2006年4月,第113~138頁。== 江南地區有關法華信仰的活動,則可以從《廣弘明集》所收錄的陳文帝〈妙法蓮華經懺文〉略窺一二。其文云:「菩薩戒弟子皇帝,稽首和南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今謹於某處建如干僧、如干日法華懺。見前大眾至心敬禮釋迦如來、多寶世尊,禮《妙法華》大乘經典……並入道場證明功德,擊大法鼓,轉妙法輪,震動世間,覺悟凡品,令使盡空法界無量聲聞、無邊眾生皆為菩薩,總持性相,同到無生。稽首敬禮常住三寶。」[4]陳文帝在懺文中所說的「今謹於某處建如干僧、如干日法華懺」,並未明確指出具體的處所、僧眾及日數,顯示了此篇懺文可能是作為陳文帝於啟建法華懺時的懺文範本,而非單次舉行法華懺的記錄而已。此外,由帝王勅令啟建,甚至親自參與,連續數日的法華懺,也可能是屬於大型的齋懺法會。再說,在上位者的喜好與推動下,民間有可能更為風行。衹是僅從陳文帝簡短的懺文中,仍不易得知當時整個法華懺的儀式如何進行,如何具體地實踐。 ᅟᅟ==[4] 《大正藏》第52卷,第333頁上~第334頁中。== 至於現存最早以《法華經》為基礎而成立,而且保存完整的佛教懺法,為隋代天台創祖智顗所撰的《法華三昧懺儀》。由於《法華三昧懺儀》屬於高僧大德所作,不僅內容長篇巨製,也包含了許多義理的解說,其儀軌組織包括:第一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二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第三明正入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第四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五略明修證相。其中第四正修行方法,纔是禮懺的行法,又細分為十科:「一者嚴淨道場、二者淨身、三者三業供養、四者奉請三寶、五者讚歎三寶、六者禮佛、七者懺悔、八者行道旋遶、九者誦法華經、十者思惟一實境界。」[1]可以說是一部「禪定與懺悔並重」,「事修與理觀相融」,「圓融實相」的觀法。[2]事實上,以天台宗如此高深的修證禪觀的懺法,和一般民眾所流行的法華信仰,想必其間應當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而且和單純是以禮佛儀式為主的《法華七禮文》,在體製上、修法上都有顯著的差異。 ᅟᅟ==[1] 《大正藏》第46卷,第949頁中~第950頁上。== ᅟᅟ==[2]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法鼓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第96頁~第135頁。== 保存在敦煌遺書中的《法華七禮文》,是一篇依據《妙法蓮華經》而立名的禮懺文,形式極為單純。關於《法華七禮文》的結構,從現存的三禮來看,可以歸屬於禮懺文中的「禮佛」儀節,依次由稱名禮拜、禮讚偈、和聲三個部分組成。[1]《法華七禮文》的禮拜對象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稱名禮拜的儀節皆以「至心歸命禮」領句。禮讚偈的形式是由七、七、七、七、七、五、七、七的句式呈現,和一般禮懺文多半係以純粹的五言或七言偈頌的歌讚體,稍有不同,在音樂曲調上的表現也可能更為活潑多樣。至於和聲的部分,「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和其他禮懺文中常見的形式相同,是由雙句五言組合而成,同時也揭示出此篇禮懺文的目的,在於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ᅟᅟ==[1] 參見拙著:《敦煌禮懺文研究》第八章「禮懺文的結構分析」,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第313~356頁,請特別參看第322頁。== 由於禮佛的儀節屬於禮懺文的主體部分,此前的請佛、歎佛儀節,以及之後的五悔、處世界梵、三歸依、說偈發願、六時偈頌、無常偈等儀節,在一般禮懺文的文本裡常有省略的情形,未省略的部分也有搭配不同偈文的情形;在儀式的進行中也有儀節次序的不同或是部分儀節的省略,因此《法華七禮文》在僅存前三禮的情況下,在禮佛之前或之後的儀節,是否搭配有其他特定的偈文或是省略部分的儀節,目前仍不得而知。儘管如此,以《法華七禮文》簡易的儀式與修法,作為一般僧俗日常六時行道所使用禮懺文,應當更為貼近一般庶民大眾的法華信仰。 至於《法華七禮文》的內容與思想,則是先將《妙法蓮華經》的經文義理加以消融,再透過具體的故事和譬喻,轉化成一般通俗的禮懺文,分別說明如下: 一、從禮拜對象來看——《法華七禮文》禮敬釋迦的緣由從《法華七禮文》目前殘存的三禮來看,禮拜對象皆作「本師釋迦牟尼佛」,其主要原因在於釋迦牟尼佛為《法華經》的說法者。根據《妙法蓮華經》的〈序品〉,首先敘述了佛陀說《法華經》的因緣:「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結跏趺坐,放光現瑞,天雨妙華、大地震動,文殊思忖如來今日當說大法。[1]而〈提婆達多品〉則敘述了佛陀「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2]〈化城喻品〉敘述了過去世有大通智勝如來,其十六王子皆出家為沙彌,並以受持、諷誦、樂說《法華》而受記成佛,其中第十六子即釋迦牟尼佛。[3]〈見寶塔品〉敘述多寶如來寶塔,特別從地踴出,讚歎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妙《法華經》。多寶佛並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大眾皆見七寶塔中二佛並坐。[4]〈從地踴出品〉中,復有娑婆世界「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踴出」,禮拜、瞻仰、讚歎於佛。[5]〈妙音菩薩品〉中,復有「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6]〈妙音菩薩品〉中,復有「普賢菩薩……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1]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1頁下~第4頁中。== ᅟᅟ==[2] 《大正藏》第9卷,第34頁中。== ᅟᅟ==[3] 《大正藏》第9卷,第25頁上~下。== ᅟᅟ==[4] 《大正藏》第9卷,第32頁中。== ᅟᅟ==[5] 《大正藏》第9卷,第39頁下。== ᅟᅟ==[6] 《大正藏》第9卷,第55頁中。==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61頁上。== 由此可見,經中多處敘及釋迦牟尼佛,從過去無量劫以來,即已不斷弘讚《法華》;此次演說《法華》,不但有天花地動、毫光現瑞,還有多寶如來寶塔從地踴出,娑婆世界及他方世界無數諸大菩薩眾等,皆來敬禮讚歎,聽受此經。特別是〈如來神力品〉中,「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2]此段經文,更為《法華七禮文》以釋迦牟尼佛作為禮拜對象,提供了明確的理論基礎。 ᅟᅟ==[2] 《大正藏》第9卷,第52頁上。== 二、從禮讚偈來看——《法華七禮文》的思想及對《法華經》經文的轉化 《法華七禮文》的禮讚偈,大致是按照《妙法蓮華經》各品的先後次序,並依據經文的旨趣重新融匯而成,因此讚偈的詞句和經文看來不盡相同。 第一禮的讚偈作「昔在鹿薗說四諦,後於鷲嶺說三乘」,此二句總結了釋迦牟尼佛過去的說法,並開啟了說《法華經》的契機。鹿薗,指鹿野園、又譯作鹿苑、鹿野苑等,是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之地。首句意指佛陀第一次的說法,乃為度化五比丘,而至此處說四諦法,屬於聲聞法。三乘是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為三乘分別說法,即如《法華經》所云:「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1]至於鷲嶺,指靈鷲山,或稱靈山、鷲峰,以山形似鷲頭及山中多鷲而得名;音譯為耆闍崛山,位於王舍城郊,是佛陀經常說法的處所,也是講《法華》等大乘經典之處,為著名的佛教勝地。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3頁下。== 其次,「地動眉毫照東方,天花普散及龍神」,乃根據《妙法蓮華經》之〈序品〉而來。敘述佛陀在耆闍崛(靈鷲)山中說《法華經》時,「爾時世尊四眾圍遶……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佛陀如此放光現瑞種種妙相,表示欲說大法,「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2] ᅟᅟ==[2] 《大正藏》第9卷,第2頁中、第3頁下。== 再次,「謗經定墜阿鼻獄,出眾比糠塵」以及「童子聚沙為佛塔,一禮直至菩提因」,乃根據《妙法蓮華經》之〈方便品〉而來。敘述諸佛如來「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自過去無數劫以來,「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因此「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佈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自成無上道。」說明過去之人所植種種微小善行,例如童子聚沙作塔,乃至一個禮拜的動作,皆為菩提之因,如是之人皆已成佛道。但因「唯一佛乘」的真實說,為「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佛陀惟恐「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因此乃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1]至於「謗經定墜阿鼻獄,出眾比糠塵。」又可見於〈譬喻品〉的偈頌:「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其有誹謗,如斯經典……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從地獄出。」[2]此處的糠塵,可能是指微塵之意,用來指稱長遠之時劫,即微塵劫[3],譬喻謗經之人墜入阿鼻地獄後,能從地獄出者,遙遙無期。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5頁中~第10頁中。== ᅟᅟ==[2] 《大正藏》第9卷,第15頁中~下。== ᅟᅟ==[3] 據《法華經.化城喻品》云:「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故以微塵劫喻為長遠之時劫。《大正藏》第9卷,第22頁上~中。== 第二禮的讚偈作「火宅焚燒四面起,長者愁惱三車迎,門外喚子不肯出,宅中是父心不驚」,乃根據《妙法蓮華經》之〈譬喻品〉而來,即火宅譬喻。敘述大富長者之宅已破落傾危,且四面火起,諸子貪著嬉戲不肯逃出,長者遂設方便,以門外有三車(羊車、鹿車、牛車)珍玩,誘導馳出,然後等賜諸子白牛大車。故事譬喻:三界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長者喻佛,諸子喻眾生,三車喻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譬喻「如來……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1]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10頁中~第16頁中。== 其次,「五十餘年捨逃逝,八難惡道被。普願同修《法華》者,永離娑婆生死身。」乃根據《妙法蓮華經》之〈信解品〉而來,即窮子譬喻。敘述窮子因年幼時,捨父逃逝五十餘年,不識其父乃大富長者;後雖值遇,懷怖恐懼,避而他往,歷盡艱辛險難,幸得其父巧設方便,欲臨終時,方得父子相認,盡付家中寶藏。故事譬喻:長者喻佛,窮子喻眾生,窮途險難喻生死煩惱,寶藏喻佛法(特別是《法華經》)。「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稀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2]如彼窮子,得無量寶;聽受《法華》,亦得永離生死長夜。故云:「普願同修《法華》者,永離娑婆生死身。」〈藥王菩薩本事品〉中亦云:「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3] ᅟᅟ==[2] 《大正藏》第9卷,第16頁中~第19頁上。== ᅟᅟ==[3] 《大正藏》第9卷,第54頁中。== 第三禮的讚偈作「一雲含潤遍法界,三草異色影泥空」,乃根據《妙法蓮華經》之〈藥草喻品〉而來,即雲雨譬喻。主要說明佛陀的說法平等博洽,「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菓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唯有「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1]三草異色是指各色各異的卉木、叢林及諸藥草。至於影泥二字,其解不詳。影,或如《金剛經》所說的「如夢、幻、泡、影」[2];泥,或如智顗《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所說的,「諸泥塵和合故假名為分,亦和合諸分故名為塵,此即名假也。以此假故一切法空。」[3]無論是虛無的泡、影,或是微細的泥、塵,皆為因緣和合所生之相,常寂滅故,終歸於空。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19頁上~第20頁中。== ᅟᅟ==[2] 《大正藏》第8卷,第752頁中。== ᅟᅟ==[3] 《大正藏》第33卷,第259頁中。== 其次,「四大弟子皆授記」,乃根據《妙法蓮華經》之〈授記品〉而來。敘述佛陀為摩訶迦葉、須菩提、大迦旃延、大目犍連等四大弟子授記,於未來世皆當成佛。[4]實際上宣示了聲聞乘的弟子亦可成佛。 ᅟᅟ==[4] 《大正藏》第9卷,第20頁中~第22頁上。== 再次,「十劫道場思惠風;王子同時頭面禮,梵天俱來獻寶宮;險路疲人甚飢渴,化濟渡群萌。」乃根據《妙法蓮華經》之〈化城喻品〉而來,即化城譬喻。前三句敘述了佛陀於過去生中受記成佛的故事: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本坐道場,結跏趺坐,身心不動,「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即為十劫道場,方得成道。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聞父成道,皆共圍繞,頭面禮足;復有諸梵天王,「各以宮殿奉上彼佛」,皆請如來轉於法輪。其後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聞說《法華》,皆共受持、諷誦、樂說是經而受記成佛,其中第十六子即釋迦牟尼佛。後二句乃以化城譬喻,彰顯「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的思想。譬如「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但眾人卻因疲極、飢渴,而復怖畏,意欲退還。導師乃以方便力,於險道中化作一城,令眾人得於中途止息,不必退卻,復得向前。導師喻佛,眾人喻眾生,惡道險難喻諸生死煩惱。「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1]說明佛陀所以說有二乘可得滅度,乃是為了度化怯弱眾生所施設的方便,事實上,衹有唯一佛乘而已。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22頁上~第27頁中。== 綜合以上各禮讚偈的討論,可以發現《法華七禮文》在前三禮中已融合匯聚了《妙法蓮華經》前七品的主要內容,包含了法華七喻[2]中的四喻——火宅喻、窮子喻、雲雨喻、化城喻,在在顯示了《法華經》唯一佛乘的思想內涵——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初說三乘衹是引導眾生的方便說法;並且強調藉由《法華經》的修持,必能度脫眾生,永離生死八難。值得注意的是,在《法華七禮文》中很少引用經文,也不以明文論述一乘思想,更未見如經疏般的義理解析,而是將最簡單、具象的故事情節和譬喻,重新轉化成幾近七言體的禮讚偈,不但有助於一般庶民理解《法華經》的內容,更容易落實在儀式之中的諷誦。 ᅟᅟ==[2] 指火宅喻、窮子喻、雲雨喻、化城喻、繫珠喻、髻珠喻、良醫喻等七種譬喻。可參考丸山孝雄:《法華七喻解釋の展開》,載中村瑞隆編《法華經の思想と基盤》,平樂寺書店,1980年,第433頁~第461頁。== 三、從和聲來看——《法華七禮文》的禮懺目的及其淨土信仰 《法華七禮文》目前保存了第一禮、第二禮的和聲,皆作「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處的和聲已經呈現出《法華七禮文》的禮懺目的,在於「往生安樂國」。安樂國,亦稱安養國、安樂世界,均為西方極樂世界之別名。換言之,從和聲的發願中可以顯示出《法華七禮文》是以往生西方淨土作為禮懺的目的。 根據《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所說:「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1]因此歷來流傳著許多天台宗祖師,諸如天台創祖智顗、弟子灌頂、還有中興天台之祖湛然等人皆有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的說法。例如,灌頂在《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中敘述智顗臨命終時,「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唱二部經為最後聞思」,一為聽《法華》,一為聽《無量壽》,之後並說「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1]而在巴黎所藏敦煌本伯3183號的《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其發願內容主要為「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土」[2]。甚至有「假託智顗之名,偽作有關淨土之書有《觀經疏》、《阿彌陀經疏》、《淨土十疑論》、《五方便念佛門》等。」[3]而道宣《續高僧傳》記載了灌頂臨終,「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發口三稱『阿彌陀佛』,……色貌歡愉,奄然而逝。」[4]湛然也在自著的《授菩薩戒儀.廣願章》中說:「願共法界諸眾生等,捨此身已,生極樂界彌陀佛前,聽聞正法,悟無生忍。」[5] ᅟᅟ==[1] 《大正藏》第9卷,第54頁下。== ᅟᅟ==[1] 《大正藏》第50卷,第196頁上~中。== ᅟᅟ==[2] 伯3183號寫本,首題「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其文有云:「弟子某甲,今日以此讀經、念佛種種功德,迴施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無上菩提、真如法界。願共法界諸眾生等,臨命終時,七日已前預知時至,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快樂如入禪定,遇善知識教稱十念,聖眾現前,乘佛願力,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土。」== ᅟᅟ==[3]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慧日講堂出版,1974年,第76頁、第192頁。== ᅟᅟ==[4] 《大正藏》第50卷,第585頁上。== ᅟᅟ==[5] 《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9卷,第356頁下。== 此外,在唐代編撰的《弘贊法華傳》和《法華傳記》中也有相當多的僧俗因為誦持、書寫《法華經》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記載。例如:前者載有沙門釋慧進、釋跋澄、白衣王淹、史呵誓等皆得往生安養[6];後者亦載有講《法華》的僧道昂,諷誦轉讀的釋智通、釋僧衍、寡女揚氏、尼妙空、並州清信女等皆願生西方[7]。由此可見,法華思想與西方淨土的信仰結合,可以說是一般僧俗所流行的法華信仰的一種常見形態,而《法華七禮文》即是以禮懺文的形式,具體地反映出這樣的信仰形態。 ᅟᅟ==[6] 《大正藏》第51卷,第28頁上、第29頁上、第29頁中、第37頁下。== ᅟᅟ==[7] 《大正藏》第51卷,第59頁上、第59頁下、第68頁上、第76頁中、第79頁下、第87頁下。== 總而言之,《法華七禮文》作為依據《妙法蓮華經》而成立的禮懺文,利用簡單易行的禮懺儀式和淺近易懂的故事譬喻,將《法華》經文重新消融轉化,強調脫離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淨土,正好可以印證方廣錩先生所說的,《法華經》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但它更主要地反映為一種群眾性功德活動的信仰形態[1]。由此可見,《法華七禮文》的發現,對於理解中古時期民間的法華信仰所呈現的諸多樣貌的其中一面,及其具體實踐的方式,無疑具有一定的價值。 ᅟᅟ==[1] 方廣錩:《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載《敦煌學佛教學論叢》下,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8月,第65~103頁。==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0 冊 No. 83 法華七禮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