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兩部南藏[1]——再論從《洪武南藏》到《永樂南藏》 ᅟᅟ==[1] 本文是作者參加「漢文大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上海)的會議論文,在此為首次發表。== 〔日〕立正大學教授 野澤佳美 前言 明朝建國初期,便著手在金陵(南京)編纂新的大藏經。明初的大藏經,亦即「南藏」共有兩部:《洪武南藏》與《永樂南藏》。現在一般稱為「南藏」的均指後者。 關於這兩部南藏的刊刻經過及相互關係,現一般認為,其大體情況如下: 《洪武南藏》 明代刻造的3個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勅令於金陵(今江蘇南京)蔣山寺開始點校,至洪武三十一年刻完。全藏678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魚字,1600部,7000多卷。永樂六年(1408)遭火焚毀。保留下來的唯一印本,直到1934年纔在四川省崇慶縣上古寺中發現,已略有殘缺,並雜有部分補抄本和坊刻本在內。 《永樂南藏》 為明永樂年間據《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編次有所改動。經版57160塊。全藏636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石字,1610部,6331卷。經版藏於報恩寺,由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國各地寺院請印,平均每年約刷印20藏,所以流傳的印本較多。該藏雖係根據《洪武南藏》重刻,但書寫和鏤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上面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1]對這兩部南藏的解說,由童緯執筆。要之,洪武五年(1372)開始大藏經的點校,洪武三十一年(1398)刊刻完成,但該藏版片於永樂六年(1406)與寺院一起被火燒毀。於是永樂年間便改動「重刻」。前者稱為「洪武南藏」(或「初刻南藏」),後者稱為「永樂南藏」。也就是說,兩者是兩部獨立的藏經。 ᅟᅟ==[1] 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之「漢文大藏經」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1988年,第153頁~第154頁。== 筆者曾經撰寫《明代大藏經史之研究——南藏歷史學的基礎研究》[2]一書。該書主要通過對收藏於立正大學圖書館、山口縣快友寺《永樂南藏》的調查與分析,力求把南藏作為歷史資料來把握,以進行基礎性的研究。既然是基礎研究,故尚未解決的問題依然很多。但該書探討了明初的這兩部南藏[3],并首次提出如下假說: ᅟᅟ==[2] 野澤佳美:《明代大藏經史之研究——南藏歷史學的基礎研究》,汲古書院,1998年。== ᅟᅟ==[3] 參見上書第五章:「從《洪武南藏》到《永樂南藏》」。== 亦即從結構看,《洪武南藏》與《永樂南藏》確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從當時刊刻的情況以及現有的若干證據考察,《永樂南藏》利用了《洪武南藏》的版片,並重加組織。也就是說,《洪武南藏》的版片沒有被燒光,而是被《永樂南藏》所繼承。 雖然我提出了上述關於明初兩部南藏關係的最新觀點,但在其後發表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卻依然沿襲上述《大百科全書》的觀點[1]。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現存唯一的《洪武南藏》本被影印發行(以下簡稱「影印本」)[2],這樣,我們可以直接看到並確認以前未曾寓目的史料與經典。因此,在吸收影印本新資料的基礎上,擬再次探討明初兩部南藏的相互關係,並求教於方家。 ᅟᅟ==[1] 如:陳士強:《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經典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0年。羅偉國:《佛藏與道藏》,古典文史基本知識叢書,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2001年。李際寧:《佛教版本》,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南京,2002年。等等。== ᅟᅟ==[2] 《洪武南藏》,242冊,四川省佛教協會編印,成都,2002年。== 一、《洪武南藏》的結構與續藏刊刻的經過 在此首先需要確認《洪武南藏》的結構。我認為,如果不能把握這一點,恐怕對《洪武南藏》本身不能建立正確的理解。 如上所引,童緯曾主張,《洪武南藏》於洪武五年在南京蔣山寺點校刊刻,洪武三十一年完成。這種觀點影響甚大。最近出版的影印本《洪武南藏目錄》(第242冊)卷首載有《再版洪武南藏後記》,稱: 《洪武南藏》於洪武五年在南京蔣山寺點校刊刻,又名《初刻南藏》。至洪武三十一年圓滿,歷經二十七年。全藏收入經.律.論一千六百部、七千餘卷、六百七十八函。該藏點校嚴謹,刻工精良。明永樂六年,雕版毀於火患,惜存世僅十年,故印本極為罕見。 按照上述記載,《洪武南藏》總共678函,於洪武三十一年完成。 然而,《洪武南藏》的基本結構為兩大部分。正藏591函,翻刻《磧砂藏》而成;續藏87函,新增入藏。最早指出《洪武南藏》這一基本結構的,是該藏被發現後,隨即前往調查的呂澂[1]。但呂澂沒有刻意採用正藏、續藏這樣的名稱來說明兩個部分的不同。其後,如上引童緯所述為代表,一般認為到洪武三十一年,《洪武南藏》全藏均已完成。換言之,至今為止,研究《洪武南藏》的研究者幾乎沒有考慮,或完全無視《洪武南藏》乃由正藏、續藏兩部分組成。實際上,我們如果要討論「《洪武南藏》的完成」這一問題,必須包括續藏的完成時間。 ᅟᅟ==[1] 見呂澂:《初刻南藏考》,載《內院雜刊入蜀之作二》,江津,1938年冬。此論文其後被收入《歐陽大師遺集》第二卷,新文豐出版公司,臺北,1976年,第1471頁~第1484頁。又收入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之《呂澂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5年。但《呂澂集》僅收錄本文。== 那麼,續藏是何時開始雕版,何時完成的呢?我認為,續藏開始雕版的時間是建文三年(1401)。我判斷的依據是:柳田聖山曾經指出,在玄極居頂所撰《續傳燈錄序》(收入《圓庵集》卷四)的開頭,有這樣的話: 洪武辛巳冬,朝廷刊大藏經律論將畢。勅僧錄司,凡宗乘諸書,其切要者,各依宗系編入。 柳田氏指出,洪武年間沒有「辛巳」年,該年應為建文三年。[1] ᅟᅟ==[1] 見柳田聖山:《古尊宿語錄考》,載《花園大學研究紀要》2,1971年,第8頁~第9頁。順帶說一下,呂澂在《初刻南藏考》篇首也引用了居頂的序文,但把「洪武辛巳」誤寫為洪武三十四年。== 不過,現收入影印本續藏經中的《古尊宿語錄》卷八末尾,添加了這樣一段令人很感興趣的題記(以下簡稱「題記甲」): 大明  改元巳卯春,佛心天子重刻大藏經板。諸宗有關傳道之書,制許收入。然吾宗雖不執語言文字,若古尊宿語諸錄,實後學指南,又不可無者。乃依舊本謄錄,重加校正,傳燈重複者去之。謹以《六祖壇經》列於首,南嶽、馬祖四家語繼之。而頤公所未收者,則採《廣燈錄》諸書以聯尊宿語,自南嶽至晦機等又通得四十二家,共四十八卷。謹繕寫進刊,與經律論永久流通。故書此以識。歲月云越三年,壬午春,僧錄司左講經兼鷄鳴禪寺住持沙門幻居淨戒謹識。 《古尊宿語錄》是編纂《洪武南藏》續藏時初次入藏的禪籍[2],編撰者為定嚴[A1]淨戒(號幻居)。他與前述玄極居頂一起,是編纂收入續藏中的禪籍的重要人物。該題記甲沒有被《永樂南藏》所收的《古尊宿語錄》所收,實為重要的資料。篇首作「大明  改元巳(「巳」,應為「己」之誤)卯春」,己卯年即1399年,亦即建文元年。「大明」下的兩個字空格,大約應為「建文」二字[1]。也就是說,下面的「佛心天子」是指建文帝。眾所周知,「建文」兩字所以被削除,乃其後永樂帝推行的「革除」行為之一。總之,根據題記甲,建文元年,建文帝制許將「諸宗」典籍新編入藏,收入正在雕刻的《洪武南藏》(正藏)。淨戒接受這一命令,迅速著手編撰《古尊宿語錄》,以收入續藏。到壬午年,亦即建文四年(1402)完成原稿。 ᅟᅟ==[2] 關於《洪武南藏》與《永樂南藏》所收的禪籍,請參見《明代大藏經史之研究——南藏歷史學的基礎研究》第三章「南藏初入藏禪籍與定嚴淨戒」。椎名弘雄的《洪武南藏的入藏禪籍》,載《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17,2006年,根據影印本對《洪武南藏》中所收禪籍作了詳細的研究。== ᅟᅟ==[A1] 淨【CB】,凈【藏外】== ᅟᅟ==[1] 何梅《四川上古寺南藏的雕版年代及收經問題》(載楊曾文、方廣錩編《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1年)認為題記甲的篇首空格,乃消除了「建文」兩字所致。== 依照上述存在於影印本的題記甲,可以判定建文帝於建文元年勅許將應入藏佛典增入續藏。但是,如果這樣,就與前述玄極居頂《續傳燈錄序》開篇所謂的「洪武辛巳冬,朝廷刊大藏經律論將畢」云云產生矛盾。那麼,是否真如上面所述,僅居頂、淨戒兩人在編纂收入續藏的禪籍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居頂於永樂二年(1404)二月逝世後,淨戒繼任靈谷寺住持,兩人關係非常密切。既然如此,為何兩人所寫的文章在時間的敘述上產生如此分歧?對於上述問題,我現在很難做出判斷。 但是,如果著眼於居頂序中的「朝廷刊大藏經律論將畢。勅僧錄司……」云云,或者可以做出如下推論:《洪武南藏》正藏部分的刊刻完成年代是「洪武辛巳冬」,亦即建文三年冬。因為正藏已經完成,所以建文帝正式向僧錄司下達編纂續藏入藏佛典的命令。再看題記甲所謂「改元己卯春」,亦即建文元年春,建文帝下達的制許「諸宗」典籍「收入」大藏的命令,其意義應為正藏的刊刻即將完成,建文帝決定編纂續藏,增入《洪武南藏》,因此通知「諸宗」。 但是,建文三年冬雖然有令,續藏的選定、編纂等工作,大約並沒有立即開始。因為如提到「建文三年冬」,則眾所周知,正是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口號從北平(北京)發兵(當年十二月),以金陵(南京)為目標,一路南下的時期。建文四年六月,京師(金陵)陷落。在這半年中,建文朝廷進退維谷。[1]很難想象,在這種狀態中,唯有新編入續藏佛典的選定、編纂工作仍然能有組織地獨自進行。[2] ᅟᅟ==[2] 何梅氏在《四川上古寺南藏的雕版年代及收經問題》中依據居頂序及影印本的題記甲,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在此擬對這一假設略作評述。== ᅟᅟ==[1] 關於「靖難之役」,川越秦博撰《明代建文朝史之研究》(汲古書院,1997年)有詳細的考證。至於建文三年的情況,請參見該書第五章「靖難之役與建文政權的對策」。== 何梅氏在該論文中,首先列舉了以往關於《洪武南藏》刊刻年代的各種觀點;然後引用居頂序文篇首的記敘,主張《洪武南藏》完成於建文三年;進而根據新發現的題記甲,主張《洪武南藏》(含正藏)都是在建文元年開始刊刻的。於是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因為《洪武南藏》是建文年間開始刊刻的,所以應該把這部大藏經稱為「建文南藏」。 該論文的主要觀點,後來收入與李富華氏共著並出版的《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年)之第九章「明官版大藏經研究」(第375頁以下)。何梅氏的論文,在影印本出版之前,最早錄文、公佈題記甲,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何梅氏沒有意識到居頂、淨戒兩人的記敘僅是關於補刊續藏的命令,以為整部《洪武南藏》都是在建文年間,僅用四年時間刊刻。而何梅自己在該論文後半部分設了「2.八十七函宗乘要典的收經狀況」這樣一節,專門研究新編入續藏佛典,因此,她似乎懂得《洪武南藏》由正藏與續藏兩部分組成。姑且不論把整部《洪武南藏》當作是建文年間開版,這種結論本身是誤讀史料及錯認歷史的前後聯繫的結果;且《建文南藏》這一名稱也不能反映該藏的實際情況。「建文年間」,又可稱為「靖難戰爭」時期,在那種緊張的政治情況下,用四年時間刊刻一部六千多卷的大藏經,顯然是不可能的。 續藏佛典的選定、編纂工作,一直持續到永樂朝。關於其後編藏工作的進展情況,可依據《永樂南藏》所收《古尊宿語錄》卷二一卷末所附的淨戒的題記(以下簡稱「題記乙」),做一個大致的推測。 新藏經板,初賜天禧。凡禪宗古尊宿語、頌古、雪竇、明教、圓悟、大慧等語,多有損失。永樂二年,敬損衣資,命工刊補。今奉欽依取僧,就靈谷寺校正。以永樂十一年春二月為始,至冬十一月乃畢。供需之費,皆本寺備給。計校出差訛字樣十五萬餘。刊修改補,今已幸完。庶得不遺佛意,不誤後人。所冀永遠流通,祝延聖壽萬安者。永樂十二年歲在甲午仲冬,僧錄司右闡教兼鍾山靈谷禪寺住持臣淨戒謹識。 因《洪武南藏》所收《古尊宿語錄》卷二一已經亡佚,故《洪武南藏》中是否也存在題記乙,現在已經難以判斷。依據這條題記,《洪武南藏》的正藏部分的版片被移放於天禧寺(新藏經板,初賜天禧)後,淨戒從永樂二年開始編纂禪籍。亦即在自己所居住的靈谷寺進行「校正」。所謂「永樂二年」,正是前述居頂逝世後,淨戒繼位靈谷寺住持的那年。另外,《永樂南藏》所收《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一末尾,也有題記:「永樂二年甲辛夏五月,命工補刊。謹識。」[1]由此看來,以淨戒就任靈谷寺住持為標誌,建文末年以來一度中斷的續藏的編纂工作,在永樂二年五月終于又啟動了。 ᅟᅟ==[1] 如椎名弘雄的《洪武南藏的入藏禪籍》指出的,這條題記,在現在影印本的同書同卷未能見到,但在《中華大藏經》第78冊所收《永樂南藏》本的《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一末尾可以見到。椎名弘雄還指出:影印本《洪武南藏》的最後一部典籍《嘉泰普燈錄》的卷末沒有收入音釋。由此推測,《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一末尾的題記,很可能是影印時刪除的。如果真是如此,實為遺憾。另,從《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一末尾的題記可知,該書屬於首批刊刻的禪籍之一。由於該書早在洪武二十五年曾由淨戒「重刊」過,因此,確有可能把它作為首批入藏典籍刊刻。關於南藏本的《禪宗頌古聯珠通集》,請參見註釋8提到的拙作同書同章,以及椎名弘雄的論文。== 根據題記乙,續藏入藏佛典的刊刻工作開始於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也就是說,「校正」的工作約進行了9年。這段時間中,不僅淨戒在從事禪籍的校正,可能其他宗派的佛典也在靈谷寺進行校正。而從「刊修改補,今已幸完。……永樂十二年歲在甲午仲冬」這些話看,到永樂十二年(1414)仲冬,續藏入藏佛典的刊刻最終結束。 綜上所述,正藏刊刻即將完成之前,建文帝決定追加續藏。等到建文三年冬正藏刊刻完成,便命令僧錄司正式開始對新編增入續藏佛典的選定、編纂。但此工作因「靖難戰爭」而中斷。到了永樂二年,改由已經升座為靈谷寺住持的淨戒開始編纂,到永樂十一年進入刻版階段,而續藏的刻版工作最終於永樂十二年仲冬結束。 《洪武南藏》從建文朝到永樂朝的編纂經過大體如此。因此,《洪武南藏》的完成,應為永樂十二年。如下節所述,有人於永樂十三年(1415)春,在南京報恩寺得到一部《洪武南藏》。現在的影印本《洪武南藏》也是永樂十四年(1416)帶到四川崇慶縣上古寺的。這些例子都可作為《洪武南藏》完成於永樂十二年的證據。 二、《洪武南藏》燒毀考 以本文開頭所引《百科全書》的記載為代表,現在學術界壓倒性的觀點認為《洪武南藏》的版片於永樂六年在天禧寺被燒毀。《洪武南藏》的存在,最早由呂澂氏報告;而《洪武南藏》於永樂六年被燒毀這一觀點,最早也是由呂澂氏考察各種史料後提出的。[1]呂澂氏所說的「永樂六年燒毀說」的依據,大約是民國張惠衣撰《金陵大報恩寺塔志》卷十「大事記」中「永樂六年」條中「寺塔全毀於火」。但無註釋,不知道張氏依據什麼資料將此事繫於永樂六年。 ᅟᅟ==[1] 同第446頁注釋[01]。== 存放有《洪武南藏》正藏版片的天禧寺於永樂年間前半期曾遭火災,這看來是事實。依據永樂帝所撰《重修報恩寺勅》(永樂十一年。載《金陵梵剎志》卷三十一,「報恩寺」條): 天禧寺,舊名長干寺。……至我朝洪武間,寺宇稍壞。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募眾財,略為修葺。朕即位之初,遂勅工部修理,比舊加新。比年有無籍僧本性,以其私憤,懷殺人之心,潛於僧室放火,將寺焚毀。崇殿修廊,寸木不存。黃金之地,悉為瓦礫;浮圖煨燼,頹裂傾敝;周覽顧望,丘墟草野。 永樂帝即位後,曾經命令工部修理天禧寺,但其後無籍僧本性為泄私憤而放火,天禧寺「將寺焚毀,崇殿修廊,寸木不存」。永樂帝下令修理天禧寺為永樂三年(1405)或永樂四年(1406)的事情。[2]永樂五年(1407)七月乙卯(四日)皇后徐氏逝世,兩日後,永樂帝命禮部在靈谷寺、天禧寺設大齋。[1]因此,無籍僧本性放火之事,應該發生在此事以後。具體在哪一年,現在無法確定,但總之天禧寺因此受到毀滅性的損害。順便說一下,天禧寺的重建是從上述永樂帝的「勅文」發佈的前年開始的,直到宣德三年(1428)纔終于完工。[2] ᅟᅟ==[2] 《御制大報恩寺左碑》(永樂二十二年。《金陵梵剎志》卷三十一,「報恩寺」條)謂:「永樂乙酉(三年),嘗命修葺。未幾厄于回祿。」《僧錄司右善世南洲法師塔銘》(載楊士奇《東里文集》卷二十五)謂:「永樂四年,詔修天禧等浮圖。」== ᅟᅟ==[1] 《明太宗實錄》卷六十九,永樂五年七月丁巳(6日)條:「命禮部於靈谷寺、天禧寺設薦揚大齋。」== ᅟᅟ==[2] 參見第452頁注釋[02]《御制大報恩寺左碑》及《御制大報恩寺右碑》(宣德三年三月。《金陵梵剎志》卷三十一,「報恩寺」條)。== 如上所述,天禧寺(其後改稱報恩寺)於永樂五年七月以後,因火災被全部燒毀,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呂澂氏也是基於這一事實,認為「天禧寺以永樂六年焚,崇殿修廊悉為瓦礫,經版當隨以俱燼。厥後重修寺宇,改稱『報恩』,藏經亦改編復刊」。這一觀點無疑對其後學者認識的形成發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天禧寺被燒慘狀確如前述「勅文」所述,則《洪武南藏》版片自然全部化為灰燼。但我在此想要提出的是,即使永樂五、六年間《洪武南藏》的版片被燒毀,所燒毀的僅僅是正藏部分的版片。如上節所考訂的,續藏部分直到永樂十二年纔完成,其工作在淨戒所住的靈谷寺進行。也就是說,《洪武南藏》的續藏部分,當時似乎還沒有完成。 贊同《洪武南藏》被燒毀的研究者,都主張永樂六年之後又再次刊刻大藏經。但是,幾乎無人依據史料來證明究竟何時、何地、怎樣再刻的。僅有張新鷹氏提出永樂十年(1412)到十五年(1417)之間開始再刻南藏的工作,到永樂十七年(1419)完成,所完成的被稱為「永樂南藏」。[1]但也沒有提出有關再刻工作進行的具體證據。 ᅟᅟ==[1] 張新鷹:《關於佛教大藏經的一些資料》,載《世界宗教資料》,1981年第4期,第37頁。== 何梅氏在前述《漢文大藏經研究》之第九章第二節「永樂南藏」中論述其「刻版始末」,提出個人獨特的觀點,主張《永樂南藏》是從永樂十一年到永樂十八年刊刻的(第406頁~第408頁)。但是,如註釋11所述,這也是誤讀了淨戒的題記乙、以及本文所引其他史料的結果。在此必須指出,何氏的主張沒有說服力。 如果根據下面所示永樂十三年春的材料來判斷,我們衹能認為配有續藏部分的《洪武南藏》的版片並沒有燒毀。請見崇禎《義烏縣志》卷十八「寺觀.華陽教寺」條: 永樂十一年,僧深遠建毘盧閣,邑人王稌為之記。曰:「永樂甲午(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華陽寺毘盧閣成。越明年春,深遠遣其徒福源詣京師(南京)。雕佛像、摹大藏經文置其中,徵予文為記。……寺僧智慧、福源伏睹聖朝重刊大藏經,板留大報恩寺,四方僧眾,咸許摹傳。……以永樂癸巳(十一年)秋八月,建閣於妙莊嚴閣之後。……中奉諸佛,傍儲大藏經五千四十八卷。……永樂十三年臘月朔日,縣人王稌記。」 永樂十三年(1415)春,浙江義烏縣華陽教寺僧深遠派遣福源等到京師(南京),請來佛像及「大藏經五千四十八卷」(這個數字當然不是大藏經的實際數字),供奉在寺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王稌所寫的「記」中,明確記載:「聖朝重刊大藏經,板留大報恩寺,四方僧眾,咸許摹傳。」這裏所說的「重刊大藏經」,衹能是《洪武南藏》。這說明在永樂十三年春這一時期,報恩寺應全國各地類似上述華陽教寺那樣寺院之請,進行印造《洪武南藏》的活動。此外,更加明確的證據,則是此次影印的原存崇慶縣光嚴禪院(上古寺)的《洪武南藏》,是蜀王朱樁於永樂十四年向其兄永樂帝奏請賜予寺額時同時請得的大藏經。[1] ᅟᅟ==[1] 嘉慶《崇慶州志》卷八,「寺觀」條:「北鄉凡寺觀一百有七,……曰上古寺,在味江西山。【唐善思和尚開創。洪武初,悟空禪師焚修於斯。永樂十四年,蜀獻王奏請勅賜『光嚴禪院』,蓋瑠璃瓦。賜經文一大藏,計六百八十四筐。中竪藏經車輪,額曰『飛輪寶藏』】」「【】」中為雙行小字。== 呂澂氏在第446頁注[01]的論文中引用《嘉靖十年光嚴常住碑記》的資料,也指出上述事實。但該碑文在其他的地方志中未見著錄,詳情不明。 在此,首先提出作為《洪武南藏》未被燒毀的旁證的一些證據。如果《洪武南藏》被燒毀,重新刊刻一部《永樂南藏》的話,兩者的版片,自然不會有相同之處。我們都知道,刻工姓名作為書史的數據資料,在鑑定書籍的年代方面具有重大的功用。散見於書籍中的刻工姓名,是刻工為了計算自己的工資,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版片上以為「證據」。 如前所述,筆者正以立正大學圖書館及山口縣快友寺所藏的《永樂南藏》為主要依據,開展南藏研究。立正大學所藏本為萬曆十八年(1590)印本,快友寺所藏為清初順治十年(1652)到十八年(1659)印本。很幸運的是兩部藏經都編有「現存目錄」[2],其中收錄了刻工的姓名。筆者曾嘗試將這兩處藏經中能夠確認為《永樂南藏》刻工的姓名,與元末明初比較活躍的刻工資料[1]進行對照,其結果羅列如下: ᅟᅟ==[2] 立正大學圖書館編:《立正大學圖書館所藏明代南藏目錄》(立正大學圖書館,1989年);山口縣教育委員會編:《快友寺一切經調查報告書》(山口縣教育委員會,1992年)。== ᅟᅟ==[1] 長澤規矩也:《元刊本刻工名表初稿》;長澤規矩也:《明初刊本五種》;兩文均收於《長澤規矩也著作集(第三卷)——宋元版研究——》,汲古書院,1983年。阿部隆一:《增訂中國訪書志》,汲古書院,1983年。阿部隆一:《宋元刻工名表》,載《阿部隆一遺稿集(第一卷)——宋元版篇——》,汲古書院,1993年。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汲古書院,1989年。王肇文編:《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張振鐸編著:《古籍刻工名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李國慶編:《明代刻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遼史》、《金史》、《慈溪黃氏日抄分類》、《唐文粹》、《西山先生真文忠公集》、《古今紀要》、《古史》→王保.黃保.陳厚.陳魯.潘晉.楊保。 《晦庵先生文集》→朱祖.徐成.李成.李和。 《通鑑釋文弁語》、《資治通鑑》→陳七。 《通鑑總類》→高山甫.盧顯。 《文獻通考》→陳文.林伯福。 《文選》→薛志良.高山甫.黃還朗.楊保。 《史記》、《宋書》、《南齊書》、《魏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新唐書》(明初覆元大德九路本)→王安.王全.黃道正.吳五.子得.薛志良.楊成.林伯福。 《元史》(洪武五年刊本)→何宗大.孫成.貝公亮.孟起宗。 雖有少量重復,但上述27人既是元末明初刊行的書籍中出現的刻工,同時在《永樂南藏》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名字。當然,在此不能完全否認存在著同名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刻工姓名為3個字的話,同名的可能性大約會很低。像這樣,與元末明初所刻書籍中刻工的姓名完全一樣的姓名,在明末以來印刷的《永樂南藏》中也出現了,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一般認為,刻工的職業生涯,亦即所謂「職業壽命」大體是25年。[1]如果永樂六年前後《洪武南藏》的版片被燒毀,其後到了永樂十年之後再來刊刻《永樂南藏》的話,則與上面羅列的《元史》(洪武五年刊刻)會有悠長的40年間隔。況且也不可能出現如前所述,與元代末年刊刻的書籍刻工姓名一致的現象。由此看來,上面這些人無疑應是與《洪武南藏》正藏部分刊刻版片相關的人員。《洪武南藏》的正藏部分,大約從洪武五年開始點校,完成了這些基礎工作後開始刊刻,正式刊刻的時間可能是洪武年間的前半期。此外,元末明初刊刻、補刻的書籍中的刻工,與萬曆年以後印刷的《永樂南藏》中的刻工之間,有一批人是相同的。這一事實說明《洪武南藏》的版片與《永樂南藏》的東西(至少其版片)是相同的。當然不是全部都相同,無寧說《洪武南藏》的很多版片得以免於天禧寺的火災,其後被《永樂南藏》所繼承。 ᅟᅟ==[1] 參見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汲古書院,1989年,第53頁。== 上面通過對《洪武南藏》續藏部分刊刻完成不久便有人印造藏經這些事例的考證,進而對散見在《永樂南藏》中的元末明初刻工姓名的考證,說明《洪武南藏》的版片並沒有與天禧寺一起毀於永樂六年左右的火災,這些版片後來被《永樂南藏》所繼承。此外,直到永樂十五年三月,還曾有過再修《洪武南藏》的企圖;直到永樂十七年,改為刊刻新的《永樂南藏》。有關的背景及其經過,筆者已有論述,在此從略。[1] ᅟᅟ==[1] 參見野澤佳美:《明代大藏經史之研究——南藏歷史學的基礎研究》第五章,「從《洪武南藏》到《永樂南藏》」。== 結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期待著的影印本《洪武南藏》的刊行,在大藏經研究中,南藏的研究成為人們注目的對象。但是,仍有很多課題尚未解決,且有可能出現新的課題。本文對筆者曾經探討過的明初「兩部南藏」的問題,特別對《洪武南藏》續藏部分的刊刻經過,以及《洪武南藏》燒毀說再次進行探討。在結束本文時,我想對進一步推進「兩部南藏」問題的研究,表示若干期望。 如前所述,筆者考證出在萬曆年間以後印刷的《永樂南藏》中,有27名刻工的姓名與元末明初活躍的刻工姓名相同。以此為依據,判定出《洪武南藏》的版片被《永樂南藏》所繼承。此次,人們期待的影印本《洪武南藏》雖然已經出版,但調查刻工姓名的工作似乎尚未進行(公開)。此外,聽說中國各地至今仍然傳承、保存著很多部《永樂南藏》。為了與《洪武南藏》中的刻工進行比較,有必要對明代前半期印刷(刊刻完成不久)的《永樂南藏》做一個綜合的調查。如果能夠進行這樣的調查,則本文提出的「兩部南藏」的版片有繼承關係的觀點是否正確,就可以更加明確。這種繼承關係,是我們探討兩部南藏相互關係的基礎。我期待著有關人士的英明決斷,並由此結束我的論文。 (綏遠譯)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0 冊 No. 88 明初的兩部南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