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九觀(擬) 整理者 方廣錩 〔題解〕 《如來九觀》(擬),中國人所撰佛教文獻。一卷。作者不詳。 在元魏菩提流支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結尾,有偈頌如下: 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1] ᅟᅟ==[1] 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7頁上欄。== 該偈頌用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A1]等九種事物,比喻一切有為法無常,不可怙恃。《如來九觀》則主張上述九喻分別比喻見、相、識、器、身、受、過去、現在、未來[A2]等九種名相,並對「星」等九種事物與「見」等九種名相的同一性作了簡要闡釋。文中進而認為「如來得此九觀,故能行生死而不動」,而「不動是法印」。亦即將《金剛經》中的九種比喻,視為如來行禪定的九種觀想,認為由此可得不動法印。從而將這一觀想與無住涅槃相聯[A3]繫,進一步發展了《金剛經》的宗教踐行功能。因此,本文獻是我們研究義理性佛教與信仰性佛教接軌的重要資料。 ᅟᅟ==[A1] 等【CB】,〔-〕【藏外】(cf. 方廣錩先生提供之電子檔)== ᅟᅟ==[A2] 等【CB】,〔-〕【藏外】(cf. 方廣錩先生提供之電子檔)== ᅟᅟ==[A3] 繫【CB】,係【藏外】== 本文獻未為歷代經錄著錄,亦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除上世紀三十年代許國霖發表錄文外,尚未見有人對此進行研究。 原文無標題。許國霖錄文時擬題為《金剛九喻》。今依文中「如來得此九觀,故能行生死而不動」之語,擬名為《如來九觀》。 錄文所用底、校本如下: 底本:BD04525號背。 校本:甲本,許國霖錄文本,載《敦煌叢刊初集》第十集第401頁。 〔錄文〕 一星喻見,二翳喻相,三燈喻識,四幻喻器,五露喻身,六泡喻受[1],七夢喻[2]過去,八電喻現在,九雲喻未來。 ᅟᅟ==[1] 「受」,甲本作「七」。== ᅟᅟ==[2] 「喻」,底、甲本均無,據文意補。== 夫星雖夜燭,遇朝陽而不現;見雖邪決[3],逢◇[4]魔必盡。此其同也。 ᅟᅟ==[3] 「決」,甲本無。== ᅟᅟ==[4] 「◇」,底本此字難辨,或為「土」,甲本錄為「正」。== 翳,眼之見毛輪,雖似有而非實;見,心所鑒之境,亦相而是[1]空。此其同也。 ᅟᅟ==[1] 「是」,甲本作「實」。== 燈光依油炷而住,薪薪謝滅;識性依我愛,亦念念無常。此其同也。 幻雖千變,智者審其非實;器雖萬像、觀者了之為無。此其同也。 露雖夜泫[2],遇朝陽而必晞;身雖暫[3],逢死[4]魔而必壞。此其同也。 ᅟᅟ==[2] 「泫」,甲本作「泣」。== ᅟᅟ==[3] 「暫」,底、甲本同。「暫」下應缺漏一字。== ᅟᅟ==[4] 「死」,甲本作「鬼」。== 風擊水而成[5]泡,觸會境而生受;離風、水而無泡,離觸力而無受。此其同也。[6] ᅟᅟ==[5] 「成」,甲本無。== ᅟᅟ==[6] 「此……也」四字,底、甲本均無,據文意補。== 過去之境,非證智而所知;眠夢所遊,亦念心而所錄。此其同也。 電光閃爍,僅似有而即無;現法亦爾[7],纔[8]得體便滅。此其同也。 ᅟᅟ==[7] 「爾」,底、甲本作「而」,據文意改。== ᅟᅟ==[8] 「纔」,甲本作「讒」。== 雲浮在空,能作生雨之因;種子在識,能為感報之本。以雲約雨,雨在[9]未來而是無;以種約報,報在當生而不現。此其同也。 ᅟᅟ==[9] 「在」,甲本無。== 如來得此九觀,故能行生死而不動。不動是法印[1],動則魔網也。如星、翳、燈、幻,皆為喻無常。 ᅟᅟ==[1] 「法印」,甲本作「污即」。==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1 冊 No. 90 如來九觀(擬)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