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
整理者 侯沖
〔題解〕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略稱《金剛峻經》或《壇法儀則》。密教經典。四卷。中國僧人編集,作者不詳,署「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本文獻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也未見歷代經目載錄。目前僅見於敦煌文獻中。內容主要敘述各種壇法儀則和傳法世系,共分四卷。前三卷敘述各種壇法儀則,以「部」為內容分節,分為三十五部。除個別情況外,每部的序號寫在該部之末。第四卷敘述傳法世系,不分部。每卷有首尾題,卷次僅見於各卷尾題。但今存諸本均未見第三卷尾題和第四卷首題。由於本文獻乃佛教法事儀軌,故有的寫本後附有《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
將現存本文獻諸敦煌遺書分別歸類排比後,可發現它們分屬三個不同的寫本,即:
(1)伯 3913 號
四卷首尾完整,但無《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文中「部八」的序號被塗刪,「部九」至「部二十七」的序號抄完後改為「部八」至「部二十六」,故「部八」至「部三十四」序號前內容與他本不同,無「部三十五」的序號,並在無卷三尾題和卷四首題的情況下將「卷二」改為「卷三」。
田中良昭與李小榮曾對本號進行研究。但田中良昭誤以「付法藏品」為部三十五。李小榮則誤以為該寫卷分卷三、卷四兩卷,引用該寫卷時也存在未分清諸部序號的情況。[1]
ᅟᅟ==[1] 李小榮:《敦煌密教文獻論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9、278頁。==
(2)北敦15147號、甘博015號
紙張保存和抄寫情況較好。從紙張、字體及字行間有朱文批註等抄寫風格來看,它們原屬同一寫本。就內容而言,北敦15147號為該寫本的第一段(卷一),中間一段(卷二)缺失,甘博015號為最末一段(卷三和卷四),無卷三尾題和卷四首題。亦無《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
甘博015號照片已收於《甘肅藏敦煌文獻》第四卷中,徐祖蕃有敘錄,李小榮也曾提及,但均未指出「付法藏品」不屬於三十五部之內[2]。北敦15147號此前僅《敦煌劫餘錄續編》著錄,編號作新1347號[3],圖版尚待公佈。
ᅟᅟ==[2] 段文杰主編:《甘肅藏敦煌文獻》(第4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3頁。==
ᅟᅟ==[3] 北京圖書館善本組:《敦煌劫餘錄續編》,1981年,第114頁。==
(3)北敦02301號背、斯2316號背+北敦02431號背、北敦06329號背、斯2144號背。
上述5號均抄寫於前人寫經的背面,就內容和字體進行比較排列後可以看出它們屬於同一寫本,除斯2316號背+北敦02431號背可以綴接外,其餘寫卷因有殘缺,無法綴接。其中北敦02301號背抄寫卷一後部分與卷二前部分。斯2316號背與北敦02431號背綴接後的存文相當於從卷二的後部分到卷三之末尾。北敦06329號背首尾均殘,所抄為卷四中部文字。斯2316號背所抄則為卷四的後部分,並附有《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
上述有的卷號曾在前人討論《壇法儀則》時被提及,但當時未發現它們屬於同一種寫本。李小榮因為未發現斯2316號背所抄卷二之卷尾最末一個部序號有誤,誤以為其祖本與前兩種寫本不同。
此前人們所以未發現它們屬於同一種寫本,是因為衹注意到北敦02301號背卷一部分的字體與其他寫本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卻未注意到它們都抄寫在背面,而且北敦02301號背緊接卷一抄寫的其他部分,其字體與斯2316號背、北敦02431號背、北敦06329號背、斯2144號背諸寫本風格相同,顯然出自同一人之手。因此,這一寫本的抄寫,是由兩個人先後完成的。
本文獻避「民」、「治」字諱,故最早當成書於盛唐。第四卷提到「天寶」年號,稱「從永徽五年至天寶十五載,計一百三年矣」;又提到「大唐光化二年」,稱「自永平十年教至此,迄今大唐光化二年己未歲,凡八百三十八年矣」;上述資料對研究本文獻的形成發展歷程,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第四卷又有「唐朝高宗」之類的提法,並羅列禪宗六祖惠能以後的若干資料,且現存抄本均為敦煌歸義軍時期(九到十一世紀)所抄,則其目前的形態最早定型於晚唐,也可能在五代。
本文獻署「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但歷代經錄之「不空譯經錄」中均無載,且卷四記敘了不空圓寂後才出現的中國禪宗傳法譜系,因此本文獻不可能是不空所譯。不過,由於前三卷所述法會壇法儀則的不少內容與唐代不空所傳密教金剛部有密切關係,故在此不排除這種可能:唐末、五代中國僧人出於行持法會的需要,根據密教金剛部經典、禪宗燈史和自己對密教的理解編成本文獻。並把文獻作者假托到不空名下。因此,本文獻是研究禪宗密教化、華嚴宗密教化、密教中國化和早期中國佛教科儀的重要資料。
本文獻中有關水陸壇法的文字,以及斯2144號背所附的結壇散食迴向發願的文字,還可見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敦05298號(夜098)、英國大英圖書館斯3427號等文獻,從而為進一步解讀這批文獻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們都是現存較早的水陸法會科儀資料之一,對了解中唐至宋代的瑜伽教以及佛教水陸法會儀的發展演變均有重要價值。
日本學者田中良昭先生曾以伯3913號為底本整理並發表了本文獻卷四有關禪宗燈史部分的文字[1],並據此討論了該經的真偽問題。但他當時沒有條件參考相關資料,如甘博015號等其他資料。
ᅟᅟ==[1] 田中良昭:《敦煌禪宗文獻研究》,大東出版社,1983年,第135~166頁。==
本次整理,為了體現本文獻原屬水陸法會儀軌的特點,特將所附的《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一併錄文,故需按照《藏外佛教文獻》之《錄文校勘體例》轉換底本。具體情況是:
底本: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四卷的底本為:伯3913號。
《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底本為斯2144號背。
底本轉換的詳情,[A1]隨文說明。
ᅟᅟ==[A1] 隨文【CB】,在校記中【藏外】(cf. 方廣錩先生提供之電子檔)==
校本情況如下:
甲本:北敦15147號、甘博015號。
乙本:北敦02301號背、斯2316號背+北敦02431號背、北敦06329號背、斯2144號背。
丙本:北敦05298號。由於丙本與底本文字有一定差異,故僅擇丙本中可校者參校。(說明:北敦05298號僅用於對斯2144號背附《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文字的校對。其他敦煌遺書雖有大體相同的文字,但因其不屬於法會壇法儀則系統,故不取作參校本。)
每個校本的起訖情況,[A2]隨文說明。
ᅟᅟ==[A2] 隨文【CB】,在校記中【藏外】(cf. 方廣錩先生提供之電子檔)==
本文獻因抄本不同,保存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且抄寫過程中文字時有脫漏,且有句意不通之處;文獻通篇多錯、訛、別字;凡此種種,為文獻整理帶來極大的困難。故此次的整理肯定存在不少不足甚至錯誤,盼方家批評指正。
〔錄文〕
金[1]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2]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3]法戒[4]壇法儀則
ᅟᅟ==[1] 「金」,底本、甲本北敦15147號自此始。==
ᅟᅟ==[2] 「密」,底本作「蜜」,據甲本改。本文獻「秘密」,諸本常作「秘蜜」,為避文繁,以下徑改,不出註。==
ᅟᅟ==[3] 「密」,底本作「秘」,甲本作「必」,據文意改。本文獻「密法」,諸本常作「秘法」、「必法」、「蜜法」,為避文繁,以下徑改,不出註。==
ᅟᅟ==[4] 「戒」,甲本作「界」。==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爾時佛於初現蓮華藏世界,共[5]會諸天、菩薩八萬人[6]俱。
ᅟᅟ==[5] 「共」,底本作「供」,據甲本改。==
ᅟᅟ==[6] 「人」,底、甲本作「仁」,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說《最上大乘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啟此最上大乘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大[7]毘盧遮那佛,稟[8]受奉行,現身是佛。
ᅟᅟ==[7] 「耶,大」,底、甲本同,兩字中間疑有闕文。==
ᅟᅟ==[8] 「佛,稟」,底、甲本同,兩字中間疑有闕文。==
諸天聞說,愕[9]然而起,不能信受,辭退而去。
ᅟᅟ==[9] 「愕」,底、甲本作「腭」,據文意改。下同。==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聞佛所說最上大乘,不能信受。諸天菩薩為是小乘,不作信受,所以愕然而起,莫以為過。願佛慈悲,為我宣說最上大乘,我能信受。當來得證[1]無上菩提,廣度眾生,皆是佛之[2]威力,度化我等。
ᅟᅟ==[1] 「證」,底、甲本作「正」,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之」,底本作「諸」,據甲本改。==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3]言:善哉,善哉。甚深不可思議[4],甚是果滿託屬。
ᅟᅟ==[3] 「讚」,甲本作「替」。==
ᅟᅟ==[4] 「議」,底本作「儀」,甲本作「義」,據文意改。==
佛告金剛藏菩薩:諦[5]聽,諦聽,善思念之。吾[6]當為汝,分別解說。
ᅟᅟ==[5] 「諦」,甲本作「帝」。下同。==
ᅟᅟ==[6] 「吾」,底本作「悟」,據甲本改。下同。==
《深妙秘密最上大乘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非吾所說,是過去九十九億恒[7]河沙諸佛遞代[8]相傳,度化人天。乃至過去諸佛盡登金剛界,得證無上菩提;乃至吾今成佛已來,亦登金剛界,非但[9]菩薩位時。
ᅟᅟ==[7] 「恒」,甲本作「洹」。下同。==
ᅟᅟ==[8] 「遞代」,底本作「弟代」,甲本作「弟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9] 「但」,甲本作「泹」。==
佛告金剛藏菩薩:吾今付汝,度化眾生,莫忘[10]宣傳。
ᅟᅟ==[10] 「忘」,底、甲本作「妄」,據文意改。下同。==
至心受持《大教王成佛經》。受此法時,當請三藏法主[1],開啟如[2]法。結[3]五佛之壇,當受四十八戒。此四十八戒,是過去諸佛密法之戒。
ᅟᅟ==[1] 「主」,甲本作「王」。==
ᅟᅟ==[2] 「如」,底、甲本作「入」,據文意改。==
ᅟᅟ==[3] 「結」,底本作「第」,甲本作「弟」,據文意改。==
佛告金剛藏菩薩:汝等度化天人,與諸菩薩受此密法戒時,當結入法戒之壇。闊十二肘[4],高二肘。其壇方,四層[5]金剛界。四角安八總持。每門安瓶三所,劍四口並道具。內八葉蓮上安五佛、八灌頂。飯十二分,燈十二盞,箭十二隻,安門兩伴並四角。
ᅟᅟ==[4] 「肘」,底本作「时」,據甲本改。下同。==
ᅟᅟ==[5] 「層」,底、甲本作「增」,據文意改。下同。==
安此壇時,檢[6]清淨處安置[7],當用七寶香泥,燒七寶香,用三白食,七寶花。用五[8]色綵結成。行道,腳踏七寶蓮花。壇四面安龍天八部,守[9]護道場。
ᅟᅟ==[6] 「檢」,底、甲本作「間」,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7] 「置」,底、甲本作「致」,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8] 「五」,底本作「伍」,據甲本改。下同。==
ᅟᅟ==[9] 「守」,底、甲本作「首」,據文意改。下同。==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百官長,授正真無上菩提心地[10]法門密法戒。
ᅟᅟ==[10] 「地」,底、甲本作「弟」,據文意改。下同。==
舍利弗[11]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因何國王[12]、大臣得受密法戒?
ᅟᅟ==[11] 「弗」,底、甲本作「佛」,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2] 「王」,甲本無。==
佛告舍利弗:莫生狐[1]疑。此國王、王子、大臣,是八地[2]解脫不可思議[3]菩薩,遂乃受得密法之戒。
ᅟᅟ==[1] 「狐」,底本作「孤」,據甲本改。==
ᅟᅟ==[2] 「地」,底本作「第」,甲本作「弟」,據文意改。==
ᅟᅟ==[3] 「議」,底本作「儀」,據甲本改。==
舍利弗頂禮佛足[4],卻住一面。諸天菩薩,方乃息[5]疑。
ᅟᅟ==[4] 「足」,甲本作「是」。==
ᅟᅟ==[5] 「息」,底、甲本作「悉」,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金剛藏菩薩:開此壇時,後代[6]留傳,當與王臣。授此法時,請三藏法主開啟此壇七晝[7]夜。洗浴[8]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9],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10],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求[11]師灌頂,受於密法。先著紫衣,坐[12]於白象,受於灌頂。後著黃衣,坐於七寶蓮臺,頂戴[13]五佛之冠[14],手執如意之輪,腳踏七寶之蓮。師授灌頂,便是本尊之身。
ᅟᅟ==[6] 「代」,甲本作「大」。==
ᅟᅟ==[7] 「晝」,底本作「日晝」,甲本作「書」,據文意改。==
ᅟᅟ==[8] 「浴」,甲本作「欲」。下同。==
ᅟᅟ==[9] 「袈裟」,甲本作「枷桫」。下同。==
ᅟᅟ==[10] 「爐」,甲本作「盧」。==
ᅟᅟ==[11] 「求」,甲本作「俅」。==
ᅟᅟ==[12] 「坐」,底、甲本作「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3] 「戴」,底、甲本作「帶」,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4] 「冠」,底、甲本作「官」,據文意改。下同。==
夫受法者,先從師受[1]四十八戒,後去壇東北角上,坐於白象,受於灌頂。後乃西南角坐七寶蓮臺,方受正法。
ᅟᅟ==[1] 「受」,底本作「授」,據甲本改。==
淨心行道三七日,行道僧三十七人,六時行道,每行道四十九匝,不得欠少[2]一匝。
ᅟᅟ==[2] 「少」,底本作「小」,據甲本改。==
三日散食,度化水陸有情,解散道場。初結時右轉,解時左解。
受此法時,不得嗔怒,歡喜奉行,果滿成就。
佛說入法地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密法戒成佛壇法經部第一
爾時釋迦牟尼佛化身作密迹金剛,降伏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惡賊、天魔外道,守護國界;大降魔將、嚴峻極惡泔露;降伏一切毒惡夜叉、羅剎、鬼神大猛烈根本大降魔將密迹金剛之壇法。
佛告金剛藏菩薩:此金剛之法,若是自身欲作金剛,降伏一切惡賊、天魔[3]外道、夜叉、羅剎一切鬼神,秘密受持,當結此壇。
ᅟᅟ==[3] 「魔」,底本作「磨」,據甲本改。下同。==
壇[4]闊二十四肘,高三肘。用七寶香[5]泥、七寶末塗[1],七寶香水,結淨安壇。
ᅟᅟ==[4] 「壇」,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香」,甲本無。==
ᅟᅟ==[1] 「塗」,底本作「途」,甲本無,據文意改。下同。==
其壇四方,四重金剛界。內一重黃色,安八角火輪。裏面白色,安八總持。輪角外安八佛頂。每門安劍六口,輪三所[2]。壇四角蓮花內安火劍,箭十二[3]隻,安壇四面。東門白,南門青,西門赤,北門綠[4]。用五色綵結成。飯十二分並道具。
ᅟᅟ==[2] 「所」,底本作「事」,據甲本改。==
ᅟᅟ==[3] 「十二」,甲本作「二十」。==
ᅟᅟ==[4] 「綠」,底本作「錄」,甲本作「录」,據文意改。==
安壇了後,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受持密迹金剛法陀羅尼一百八[5]萬遍,手握[6]金剛跋[7]折羅[8],不用人見。一百日坐道場,金剛法定[9]成。除[10]不至心,要請用金剛。夫[11]用,但[12]燒安悉[13]香,大將即來。
ᅟᅟ==[5] 「八」,甲本無。==
ᅟᅟ==[6] 「握」,底本作「掘」,甲本作「屋」,據文意改。==
ᅟᅟ==[7] 「跋」,底本作「拔」,據甲本改。==
ᅟᅟ==[8] 「羅」,底本作「囉」,據甲本改。下同。==
ᅟᅟ==[9] 「定」,底、甲本作「寔」,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0] 「除」,甲本作「余」。==
ᅟᅟ==[11] 「夫」,甲本作「史」。==
ᅟᅟ==[12] 「但」,底、甲本作「怛」,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3] 「悉」,甲本作「膝」。下同。==
若是一切惡賊、天魔外道,一切毒惡夜叉、羅剎、鬼神及以惡賊侵脫[1]國界,損害人民,國界不安,但請三藏開啟金剛之壇,至心受持密迹金剛陀羅尼法,燒安悉香,大將即來守[2]護國界,惡賊退散,不能侵害,眾魔消滅。若是國王將兵入陣,兩家鬥戰,密持金剛之法,結金剛之印,掄[3]金剛之杵[4],作金剛之法,即兵事退散,不能侵害。
ᅟᅟ==[1] 「脫」,底、甲本同,疑為「奪」。==
ᅟᅟ==[2] 「守」,底本作「首」,據甲本改。==
ᅟᅟ==[3] 「掄」,底、甲本作「輪」,據文意改。==
ᅟᅟ==[4] 「杵」,底、甲本作「桙」,據文意改。==
此法功德靈驗,說不可盡也。若是學此金剛之法,無不成就。除[5]不至心受持此法,定無所失。
ᅟᅟ==[5] 「除」,底本作「徐」,甲本作「俆」,據文意改。下同。==
佛說密迹金剛法並壇法之處部第二
爾時佛說天王護國壇法:若是南閻浮提諸大國王、諸小國王共相侵害,天魔外道[6]、狂口[7]賊徒,侵撓[8]國度,仁王不安,人民不樂,仁王帝主,當請三藏開啟天王之壇法,護國護人。
ᅟᅟ==[6] 「部第二…天魔外道」,此30餘字倒寫於乙本北敦02301號背卷末。==
ᅟᅟ==[7] 「口」,甲本旁書「[宋-木+((社-土+口)/又)]」。==
ᅟᅟ==[8] 「撓」,底本作「遶」,甲本作「僥」,據文意改。==
結此壇時,其壇十二角,闊十二肘,高二肘。用三層,每層上十二角,總安八角之火輪。內一層方,亦安八角火輪,安八總持。八角輪外安八佛頂,八角火輪內安總攝重輪。
安此壇時,用淨土、七寶香泥,如法開啟。每門內層安道具,中層安瓶兩所,外層安劍兩口並道具,安三重輪,箭十二隻,每角安一隻,飯二十四分。
安此壇了,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1]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啟[2]請仁[3]王帝主,手執香爐,迎請聖眾,念天王自心真言及護身真言,並護國真言。合國內大小,各念十萬遍。至心啟請毘沙門天王並四天門王,各將天王眷屬並夜叉、羅剎諸多眷屬百千萬億,遍滿虛空,守護國界,盡戴黃金之甲,遍滿虛空,一切惡賊,天魔[4]外道,當下消滅,不能為害。
ᅟᅟ==[1] 「新」,底、甲本作「身」,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啟」,底、甲本作「稽」,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仁」,底、甲本作「人」,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4] 「魔」,底本作「磨」,據甲本改。==
開此壇時,或三七日,或一月,日請合道場僧四十九人,六時行道,燒香散花,念護國真言,不論遍數。所食三白之食,不得相犯。仁王帝主,日日三時,燒香禮拜,發願風雨順時[5],五穀[6]豐[7]登[8],萬民歡樂,國界清平。
ᅟᅟ==[5] 「時」,甲本無。==
ᅟᅟ==[6] 「穀」,甲本作「粟」。下同。==
ᅟᅟ==[7] 「豐」,底、甲本作「峰」,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8] 「登」,底本作「燈」,據甲本改。==
佛說天王護國之壇法,毘沙門天王心願之重誓,願守護一切眾生,不論[1]凡聖,有請皆赴,誓當守護,令得安隱。
ᅟᅟ==[1] 「論」,底、甲本作「輪」,據文意改。下同。==
佛說天王護國壇法經部第三
爾時佛於靈鷲[2]山,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ᅟᅟ==[2] 「靈鷲」,底、甲本作「岺㠇」,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諸天菩薩:吾[3]觀娑婆世界一切眾生,多造罪業,墮落[4]三途[5],受其惡報。如何得逸四生六趣[6]?
ᅟᅟ==[3] 「吾」,底、甲本作「悟」,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4] 「落」,甲本作「洛」。下同。==
ᅟᅟ==[5] 「途」,底本作「塗」,據甲本改。下同。==
ᅟᅟ==[6] 「趣」,底本作「取」,據甲本改。下同。==
佛告[7]諸天[8]菩薩:吾今開說水陸[9]之壇,度脫眾生。吾滅度後,誰能受持度化眾生?
ᅟᅟ==[7] 「告」,甲本作「造」。==
ᅟᅟ==[8] 「天」,底、甲本作「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9] 「陸」,甲本作「綠」。==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於佛滅後,我能受持,救度眾生。願佛慈悲,為我宣說水陸[10]之壇法。我作受持,不敢忘[11]失,救度眾生。
ᅟᅟ==[10] 「陸」,甲本作「綠」。==
ᅟᅟ==[11] 「敢忘」,底、甲本作「感妄」,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普賢菩薩,讚言: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此水陸[1]之壇法,是過去諸[2]佛遞代相傳,度化眾生,非吾所說。吾今付汝,莫令忘[3]失。至心受持,度化有情,盡令解脫。
ᅟᅟ==[1] 「陸」,甲本作「戮」。==
ᅟᅟ==[2] 「諸」,底本作「之」,據甲本改。==
ᅟᅟ==[3] 「忘」,底、甲本作「妄」,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普賢菩薩:度化眾生,先安水陸[4]之壇。
ᅟᅟ==[4] 「陸」,甲本作「戮」。==
安壇之法,其壇四方,四層金剛界。壇四角安總持,壇[5]心安八角之輪,輪外安八佛頂。每門安三層道具,瓶是陸[6]個,劍兩口,箭十二隻,安門兩伴並[7]四角。飯十二分,安壇四門。
ᅟᅟ==[5] 「壇」,底本作「檀」,據甲本改。下同。==
ᅟᅟ==[6] 「陸」,甲本作「六」。==
ᅟᅟ==[7] 「並」,底本無,據甲本補。==
安此壇時,撿清淨處如法安置。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末塗,七寶香水結淨。用五色綵結成。
當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燒七寶香,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8],禮佛懺[9]悔,六時行道,燒香發願,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不令斷絕。
ᅟᅟ==[8] 「爐」,甲本作「盧」。==
ᅟᅟ==[9] 「懺」,甲本作「藏」。==
日日三時,散施飲食,修羅、餓[1]鬼,水陸[2]有情,盡令得足[3]。四生六道,遇此水陸道場,盡得生天,離[4]其惡趣。
ᅟᅟ==[1] 「餓」,底本作「我」,據甲本改。==
ᅟᅟ==[2] 「陸」,甲本作「綠」。下同。==
ᅟᅟ==[3] 「足」,底本作「是」,據甲本改。==
ᅟᅟ==[4] 「離」,底、甲本作「利」,據文意改。下同。==
次結水陸燈壇之法。其壇四方,像於天地,天有八山為柱,地有四海為環[5]。其壇是天地之輪。
ᅟᅟ==[5] 「環」,底、甲本作「還」,據文意改。==
開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安置。其壇外兩層方,內三層圓[6]。界是七寶金剛界,地是水波紋[7],裏有眾生。其燈輪用三千六百輻[8],安作三層圓,安燈三千六百盞。外圓是火輪,外安八金剛,手執五色之幡[9]。壇心安八角之輪,內安八葉之蓮。東門安大慈金剛,南門安大悲金剛,西門安[10]大喜金剛,北門安[11]大捨金剛。八供養安八山。有四海燈輪,外方裏圓。有四天王各執一幡,燈輪三百六十輻,燈是三百六十盞。三層金剛界,壇心安八角之輪,安一燈盞,安十六之尊。八大金剛各執一幡並道具。其燈輪壇,並用七寶、五色綵結成。
ᅟᅟ==[6] 「圓」,底、甲本作「員」,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7] 「紋」,底、甲本作「文」,據文意改。==
ᅟᅟ==[8] 「輻」,底、甲本作「福」,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9] 「幡」,甲本作「番」。下同。==
ᅟᅟ==[10] 「安」,甲本無。==
ᅟᅟ==[11] 「安」,甲本無。==
五方之壇、普賢之壇、文殊之壇、五佛之壇、八方水陸之壇。
次結[1]文殊菩薩壇。其壇外兩層方,安八金剛。每門安瓶兩個,劍兩口,輪一所[2]並道具。內兩重圓是十六角,輪角上安蓮花。內一層方,安八角之輪。輪心八葉蓮花。輪外安八佛頂、四供養、四總持。壇外安箭十二隻,飯十二分。壇心安文殊菩薩。
ᅟᅟ==[1] 「次結」,底本作「結此」,據甲本改。==
ᅟᅟ==[2] 「所」,底本作「事」,據甲本改。下同。==
安此壇時,闊十二肘,高二肘。用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
如法開啟,當請三藏,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3]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至心受持《深妙秘密[4]金剛界大三昧[5]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興慈運悲,度化有情,現身是佛。
ᅟᅟ==[3] 「仁」,底本作「人」,據甲本改。下同。==
ᅟᅟ==[4] 「深妙秘密」,甲本作「秘密深妙」。==
ᅟᅟ==[5] 「昧」,底本無,據甲本補。==
若是國界不安,人民疾病,狂賊競[1]起,風雨不順,五穀[2]不成,但請三藏法主開啟水陸燈壇、五佛之壇、普賢之壇、文殊之壇,共開八方之壇。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受持總持王真言,祐能護國護人,狂賊不能[3]侵害,疾病自然消除,風雨順時,五穀豐登[4],萬民歡樂,國界清平,仁王安泰[5],諸佛歡喜,龍天八部,長時擁[6]護,灾橫不能侵害。
ᅟᅟ==[1] 「競」,底、甲本作「境」,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穀」,甲本作「粟」。==
ᅟᅟ==[3] 「能」,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4] 「豐登」,底本作「峯燈」,據甲本改。==
ᅟᅟ==[5] 「泰」,底本作「太」,據甲本改。==
ᅟᅟ==[6] 「擁」,底本作「雍」,據甲本改。==
佛說護國水陸燈壇之法部第四
爾時佛於王舍城[7]金剛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ᅟᅟ==[7] 「城」,甲本作「成」。==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今萬二千菩薩摩訶薩欲[8]從世尊灌頂授記。願佛慈悲,與我授記。
ᅟᅟ==[8] 「欲」,底本作「浴」,據甲本改。==
佛告諸天菩薩:汝能受[9]持,吾為汝等,開啟授記。
ᅟᅟ==[9] 「受」,底本作「授」,據甲本改。==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昔[1],諸佛盡授灌頂之記,令證無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與我授記。當來得證無上菩提,度化眾生,皆是佛之威力。
ᅟᅟ==[1] 「昔」,底本作「悉」,據甲本改。下同。==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甚深不可思議[2]。汝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為汝,分別解說此八吉祥、十六尊、八供養灌頂之壇法。
ᅟᅟ==[2] 「議」,底、甲本作「儀」,據文意改。==
此之壇法,非吾所說,是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授灌頂之記。
佛告金剛藏菩薩:汝等受持,莫忘宣傳。
度化眾生,當結八吉祥之壇[3]。
ᅟᅟ==[3] 「壇」,底本作「增」,據甲本改。==
結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安置。其壇闊十二肘,高二肘。外四層方,四層金剛界。內一層圓,裏安八灌頂、五佛、四親近是。安瓶四個。每門安瓶三所,劍兩口,輪一所並道具,箭十二隻,安門兩伴[4]並四角。飯十二分。壇四角安總持。
ᅟᅟ==[4] 「伴」,甲本作「面」。==
結此八吉祥灌頂壇,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授正真無上菩提灌頂之記,當請三藏法主開啟此八吉祥之壇。用十二月八日、正月一日、四月八日、九月九日,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1]入壇,迎請聖[2]眾。國王、王子、大臣、官長,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陀羅尼印契不得文斷,授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大教王成佛經》,求[3]師授於灌頂,手執如意之輪,脚[4]踏七寶蓮花,頂戴五佛之冠[5],便受菩提之記。
ᅟᅟ==[1] 「乃」,底本作「內」,據甲本改。==
ᅟᅟ==[2] 「聖」,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3] 「求」,甲本作「俅」。==
ᅟᅟ==[4] 「脚」,甲本作「却」。==
ᅟᅟ==[5] 「冠」,底本作「觀」,甲本作「官」,據文意改。==
佛於王舍城金剛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說八吉祥灌頂受記付與金剛藏菩薩之處部第五
爾時佛於靈[6]鷲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ᅟᅟ==[6] 「靈」,底本作「岺」,甲本作「嶺」,據文意改。==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說三重[7]月大乘灌頂授法之壇。此三重月是極大重月,舉足[8]下足,無不是罪。
ᅟᅟ==[7] 「重」,底、甲本作「種」,據文意改。==
ᅟᅟ==[8] 「足」,甲本作「定」。==
佛告諸天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凡欲修行求無上菩提授大乘心地法門大乘戒者,菩薩授四十八戒,沙門授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授五百戒,優婆塞、優婆夷授二十五戒,國王、王子、大臣授四十八戒。善男子、善女人授[1]三歸五[2]戒。
ᅟᅟ==[1] 「授」,甲本作「受」。==
ᅟᅟ==[2] 「五」,底本作「依五」,據甲本刪。==
受此戒時,取二月八日、五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此三重月授大乘戒。若是沙門坐道場一月,比丘尼坐道場一月[3]日,國王、王子、大臣坐道場一七日,優婆塞、優婆夷坐道場一七日,當[4]應深心恭敬,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燒香禮佛懺悔,求師灌頂,受於大乘之戒。
ᅟᅟ==[3] 「丘尼坐道場一月」,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4] 「當」,甲本作「常」。==
受此戒時,當結八灌頂十六王子八金剛之壇。安此壇時,去禪房內安,取淨土、香泥,用七寶末塗。其壇四方,闊十二肘,高二肘。四層金剛界,四角安蓮華印[5]劍兩口。一層圓,安八灌頂,中心安八角火輪,上安一水瓶,內安七寶。每門安瓶三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輪一所。用五色綵結成。
ᅟᅟ==[5] 「印」,甲本無。==
當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開啟此壇,至心受持《深妙秘密心地法門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國王、大臣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發願,坐道場七日滿足,授於灌頂大乘之戒。
散施飲食,開禪,解散道場。
佛說三重月為諸天菩薩、國王、王子、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授法大乘金剛界心地法門灌頂之壇。受此法時,得證八地,令到彼岸,無所障礙部第六
爾時佛於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佛告諸天菩薩言[1]:吾[2]觀後五[3]百劫,修行菩薩多是業障之所障閉,不能修進。設有發心,便即退之,不能進修。
ᅟᅟ==[1] 「言」,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2] 「吾」,底本作「五」,據甲本改。==
ᅟᅟ==[3] 「五」,底本無,據甲本補。==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說懺悔之壇。汝等後代[4]新學菩薩,修證無上菩提,應先懺悔,業障消滅。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設求無上菩提,應結懺悔之壇。
ᅟᅟ==[4] 「代」,底、甲本作「大」,據文意改。下同。==
結此壇時,其壇四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末塗。四重金剛界,四角安輪。內兩層金剛界圓,安八角火輪,安八總持。每門安瓶兩所,輪兩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壇心安八葉蓮華,上安五佛印。用五色綵結成。
當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至心發願,六時行道,禮佛懺悔,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罪如山岳,頓皆消滅,直趣[1]無上菩提,定無所失。
ᅟᅟ==[1] 「趣」,底、甲本作「取」,據文意改。下同。==
開此壇時,取正月一日、三月一日、五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如法開啟,授四十八戒灌頂之法,受五佛灌頂。合道場僧四十九人,行道四十九匝,不得欠少一匝,頂戴五[2]佛之冠[3],脚[4]踏七寶蓮華,手執如意之輪,身坐七寶蓮臺。用四小童子,各執一瓶,繞於四面,便授五佛灌頂之記。
ᅟᅟ==[2] 「戴五」,底本作「帶伍」,據甲本改。==
ᅟᅟ==[3] 「冠」,底本作「觀」,據甲本改。==
ᅟᅟ==[4] 「脚」,底本作「却」,據甲本改。==
佛說五佛灌頂懺悔之壇法處。
金剛頂經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習瑜伽迎請儀部第七
仰啟蓮花胎藏聖,無邊清淨總持門。
普遍光明照十方,焰髮[1]應化三千界。
如日寶印從心現,無能聖主大明王。
常住如來三昧中,超入瑜伽圓覺位。
毘盧遮那尊演說,金剛手捧妙真言。
流傳密語在真經,悉地助修成就法。
五濁愚[2]迷心覺悟,誓求無上大菩提。
凝然三昧觀本尊,故號金剛得自在。
依法誦滿落叉遍,此生證居歡[3]喜地。
現身不遭諸狂橫,火焚[4]水溺及刀傷。
不為軍陣損其身,賊盜興心自歡喜。
縱犯波羅十惡罪,無量煞劫大真人[5]。
五逆根本七無遮,憶念隨聲自消滅。
真言聖力功無量,故我宣讚難思議[6]。
願此福勝施含生,速證無為[7]超悉地。
ᅟᅟ==[1] 「髮」,甲本作「髻」。下同。==
ᅟᅟ==[2] 「愚」,底本作「過」,據甲本改。==
ᅟᅟ==[3] 「歡」,底本作「觀」,據甲本改。==
ᅟᅟ==[4] 「焚」,底本作「笑」,據甲本改。==
ᅟᅟ==[5] 「人」,底、甲本作「仁」,據文意改。==
ᅟᅟ==[6] 「議」,底本作「儀」,據甲本改。==
ᅟᅟ==[7] 「為」,底本作「上」,據甲本改。==
佛說普遍光明焰髮無垢清淨總持思惟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即得大自在總持大教王金剛界陀羅尼啟請真言曰部第八
爾時佛於王舍城金剛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說五[1]佛、八菩薩之壇。
ᅟᅟ==[1] 「五」,甲本作「伍」。==
佛告諸天菩薩:後五百劫,十魔競起,眾生薄福,功德較[2]小,煩惱甚多,不能修其善法。
ᅟᅟ==[2] 「較」,底、甲本作「教」,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菩薩:吾滅度後,能為眾生作其福報[3],增長善法,開啟五佛、八菩薩之壇,作其善法。晝夜六時,禮念不住,如川流之水,持[4]吾教法能滅恒河沙劫罪,能長無量之福。修習此[5]法,持吾此教,直證無上菩提。
ᅟᅟ==[3] 「報」,底本抄寫後刪去,據甲本補。==
ᅟᅟ==[4] 「持」,底、甲本作「侍」,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5] 「此」,底、甲本作「次」,據文意改。下同。==
結此壇時,闊二丈四,高三肘四,或丈二。隨方所取好土,用七寶香泥如法開啟。聖眾加[6]持,道具[7]供養。用五色綵結成[8]。每門安劍兩口,用箭十二隻,飯用十二分。
ᅟᅟ==[6] 「加」,底、甲本作「伽」,據文意改。==
ᅟᅟ==[7] 「具」,底、甲本作「俱」,據文意改。==
ᅟᅟ==[8] 「成」,甲本無。==
每日三時,散施四生六類一切有情,盡令得[1]足,一切餓鬼,總得生天。
ᅟᅟ==[1] 「得」,甲本作「德」。==
此之壇法,是過去諸佛遞代[2]相傳,秘密受持[3],不得錯傳。
ᅟᅟ==[2] 「遞代」,底本作「定代」,甲本作「弟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持」,甲本作「侍」。==
五佛壇、天輪燈壇,用八方善神、四金剛。其燈輪三千六百輻,三千六百盞燈。四角安八方善神,各執一幡。飯[4]用三千六百分,錢財用三千六百分,用金銀器三千六百分,用散花四十二人,用行道僧四十二人。每壇門用兵甲九十人,每年三百六十日,此兵甲相應三百六十日。
ᅟᅟ==[4] 「飯」,甲本作「飰」。==
三藏法主開啟[5]此壇[6]時,著新淨衣[7],衣被七寶袈裟,七寶鞋,七寶座具。仁王帝主,日日三時,手[8]執香爐,六時[9]行道,禮佛,懺悔,發願[10]。諸佛歡喜,龍神祐助,風調[11]雨順,人民歡樂,國界清平。天魔外道,狂口賊徒,不能侵害。此法靈驗,說不可盡也。
ᅟᅟ==[5] 「啟」,甲本無。==
ᅟᅟ==[6] 「壇」,甲本作「檀」。==
ᅟᅟ==[7] 「衣」,甲本作「[袖-由+幸]衣」。==
ᅟᅟ==[8] 「手」,甲本作「首」。==
ᅟᅟ==[9] 「六時」,甲本無。==
ᅟᅟ==[10] 「懺悔發願」,甲本作「發願懺悔」。==
ᅟᅟ==[11] 「調」,底、甲本作「條」,據文意改。==
佛說水陸燈壇功德部第九[1]
ᅟᅟ==[1] 「佛說水陸燈壇功德部第九」,底本作「部第八」、「佛說水六燈壇功德部第十三」,甲本作「部第九」、「佛說水六燈壇功德部第十三」,據文意改。底本改「部第九」為「部第八」,以下又改「十」為「九」,依次至改「二十七」為「二十六」。據甲本及乙本順序,底本不當改。下文底本改序數文字,不再一一出注。==
地輪燈壇闊二丈四,高三肘,或闊[2]丈二,高二肘。其燈輪三千六百輻,燈三千六百盞。壇四角用八方善神,各執幡一口。四門用四金剛,地是水波。又裏有眾生天輪、地輪、八方之壇。其八[3]方壇有四善神,各執一幡[4]。四金剛燈用三百六十盞燈,輪用三百六十輻。
ᅟᅟ==[2] 「闊」,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八」,底、甲本作「八十」,據文意刪。==
ᅟᅟ==[4] 「一幡」,甲本作「幡一口」。==
此燈輪功德靈驗。第一功德[5],身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第二功德,照黑暗地獄眾生,總持生天;第三[6]功德,上照三十三天,諸天菩薩集會,歡喜南閻浮提,增[7]我善法,總與授[8]記,身謝命終,生在光音淨天,得[1]證無上菩提;第四功德,眼光照見三千大千世界,觀如掌內;第五功德,求願吉凶,便知如意;第六功德,照水陸有情,遇此水陸燈壇,總得生天;第七功德,生生世世,眼有光明;第八功德,身光常隨,不受黑暗;第九功德,常見佛光明[2],不墮黑暗;第十功德,然燈果報,功德無限,校[3]量不得,當來證果,號[4]燈王佛。
ᅟᅟ==[5] 「功德」,底、甲本無,據文意補。下同。==
ᅟᅟ==[6] 「三」,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7] 「增」,底、甲本作「憎」,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8] 「授」,甲本作「受」。==
ᅟᅟ==[1] 「得」,甲本無。==
ᅟᅟ==[2] 「明」,甲本無。==
ᅟᅟ==[3] 「校」,底、甲本作「教」,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4] 「號」,甲本作「呺」。==
佛於王舍城金剛座入定[5],觀見後代眾生多造罪業,不修善法,墮在地獄部第十
ᅟᅟ==[5] 「定」,甲本作「寔」。==
佛告諸大菩薩:吾滅度後,十魔競起,眾生薄福,多造罪業,煞害眾生,令墮地獄長劫苦。
佛告菩薩:誰[6]能為眾生開啟水陸之壇,度脫眾生,令得生天?
ᅟᅟ==[6] 「誰」,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能於佛滅度[7]後,能為眾生開啟水陸之壇,度脫眾生,總令生天。
ᅟᅟ==[7] 「度」,甲本無。==
水陸之壇有十二種燈壇,十個天輪、地輪、八方之壇,五佛之壇,開啟之壇。有八菩薩、八金剛。供養之道具,香、花、燈、果,飲食用十二分。每門安劍兩口,用箭十二隻。五色綵結成此壇。
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之鞋。仁王帝主,手[1]執香爐,六時禮佛行道,如川流之水,不得間斷。一一[2]懺悔發願,興慈運悲,度脫眾生。持[3]吾教法,不為惡魔外道。狂枳賊徒,不能侵害。
ᅟᅟ==[1] 「手」,甲本作「首」。==
ᅟᅟ==[2] 「一」,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持」,甲本作「侍」。==
此法靈驗,校量不得。是過去諸佛遞代相傳,秘密受持,不得錯傳。此法真要,直趣無上菩提。
此壇是王舍城金剛座共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佛傳授[4]與金剛藏菩薩,遞代相傳,度脫眾生部第十一
ᅟᅟ==[4] 「授」,底本作「受」,據甲本改。==
佛於靈[5]鷲山中,共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ᅟᅟ==[5] 「靈」,底本作「領」,甲本作「嶺」,據文意改。下同。==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昔曾[6]聞諸佛,受持十吉祥總持王速證無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ᅟᅟ==[6] 「曾」,底本作「憎」,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諸天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諦聽[1],善思念之[2]。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ᅟᅟ==[1] 「諦聽」,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2] 「之」,底本作「諸」,據甲本改。==
十吉祥總持王,一名是十吉祥,二名是十金剛,三名總持王。功德靈驗,說不可盡也,校量不得。至心受持,無有障礙。無福者增福,無壽者增壽,乃至惡魔鬼神,聞持此總持王名字,當下消滅。設有外國賊徒,皆悉遠離[3],設有國界不安,疾病起時,結此總持王壇,念總持王名字,香花燈屬,散施飲食,晝夜六時,行道七晝夜,國界清[4]平,人民安樂,疾病消除。
ᅟᅟ==[3] 「離」,甲本作「利」。==
ᅟᅟ==[4] 「清」,甲本作「青」。==
佛告諸天[5]菩薩:要成無上菩提,但結總持王壇[6],念總持王名字,直趣無上菩提。
ᅟᅟ==[5] 「天」,甲本作「大」。==
ᅟᅟ==[6] 「壇」,底本作「檀」,據甲本改。==
佛告菩薩:設有國內風雨不順,五穀[7]不成,但結此總持王壇,香花燈[8]屬,散施飲食,六時行道,啟告發願,諸佛歡喜,龍神祐助,仁王安泰[9],萬民歡喜[10]。
ᅟᅟ==[7] 「五穀」,甲本作「伍粟」。==
ᅟᅟ==[8] 「燈」,底、甲本作「證」,據文意改。==
ᅟᅟ==[9] 「泰」,底本作「太」,據甲本改。==
ᅟᅟ==[10] 「喜」,甲本作「樂」。==
此總持王壇,是過去諸佛遞代相傳,秘密[1]受持,不得虛傳。此法驗力,更無過也。
ᅟᅟ==[1] 「密」,底本作「法」,據甲本改。==
佛說總持王安壇法:取每月十五日、初一日、八日開壇,一七日或三七日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不得間斷。其壇四方,內圓。內有八角之火輪,八灌頂,八口火劍,五佛之蓮,四總持。外三層方,每角安三層劍,每門安[2]瓶三個並道具[3],用劍二十四口,箭十二隻,飯八分。內外十六大金剛,八供養並本尊。
ᅟᅟ==[2] 「安」,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具」,甲本作「俱」。==
佛於靈鷲山中為諸天菩薩說此壇法,度脫眾生部[4]第十二
ᅟᅟ==[4] 「部」,乙本北敦02301號背自此始。==
佛於王舍城金剛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昔[5]曾[6]聞諸佛受持百字明王,得證無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令我得聞。我今受持,憶念不忘[7]。
ᅟᅟ==[5] 「昔」,底本作「息」,據甲、乙本改。==
ᅟᅟ==[6] 「曾」,底、甲本作「憎」,據乙本改。==
ᅟᅟ==[7] 「忘」,甲、乙本作「妄」。==
佛告諸天菩薩:汝等諦聽,諦聽。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是過去諸佛,皆因受持此百字明[1]王,得證無上菩提。此[2]百字明王,是十金剛,是十總持,是一切如來深妙[3]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心印總持之法。
ᅟᅟ==[1] 「明」,底本作「名」,據甲、乙本改。下同。==
ᅟᅟ==[2] 「此」,乙本無。==
ᅟᅟ==[3] 「妙」,甲、乙本無。==
佛告諸天[4]菩薩:此法非吾所說,是過去諸佛遞代相傳,廣度眾生。
ᅟᅟ==[4] 「天」,甲、乙本作「大」。==
佛告菩薩:汝等受持,當結百字明王壇。其壇外方裏圓,裏[5]有二十四角火輪,尊者坐[6]其輪角。有三重金剛院。每門用瓶兩個,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八分。用五色綵結成。
ᅟᅟ==[5] 「裏」,甲、乙本無。==
ᅟᅟ==[6] 「坐」,甲、乙本作「座」。==
此壇[7]取每月初一日、五日開啟。此壇闊二丈四,或丈二,或隨方所,高三肘,高二肘,取方所高下。取土、香泥,如法開啟。燒香,散花,然燈,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發願。至心持[8]念總持王名字,二名百字明王。
ᅟᅟ==[7] 「壇」,乙本作「檀」。==
ᅟᅟ==[8] 「持」,底本作「受持」,據甲、乙本刪。==
此百字明王,功德靈驗,諸佛校量不得,設求無上菩提,直證[1]無上菩提。無福者增福,無壽者增壽,無惠者增惠。設有惡魔外道,不能為害。設有外國賊徒,但持此總持王名字,不能侵害。設有國內不安,疾病起時,但持總持王名字,自然消除,人民安樂。設有國內風雨不順[2],但結總持王壇,念總持王名字,便得風雨順時,五穀豐[3]登,仁王安泰[4],萬民歡樂。
ᅟᅟ==[1] 「證」,底本作「取」,甲、乙本作「正」,據文意改。==
ᅟᅟ==[2] 「順」,底本作「順時」,據甲、乙本刪。==
ᅟᅟ==[3] 「穀豐」,底、甲本作「穀峰」,乙本作「粟峰」,據文意改。==
ᅟᅟ==[4] 「泰」,底、乙本作「太」,據甲本改。==
結此壇[5]時,至心[6]受持,帝主仁王,日日三時,手執香爐,禮佛懺悔,啟告發願,六時行道,不得間斷,定[7]證[8]無上菩提,除不至心。
ᅟᅟ==[5] 「壇」,甲本作「檀」。==
ᅟᅟ==[6] 「至心」,乙本無。==
ᅟᅟ==[7] 「定」,甲本作「寔」,乙本作「是」。==
ᅟᅟ==[8] 「證」,底、甲本作「正」,乙本無,據文意改。==
行道僧或一七人,或二七人,或四十九人。三藏法主入此壇時,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9]具,方乃入壇開啟。
ᅟᅟ==[9] 「座」,底本作「坐」,據甲、乙本改。==
此之壇法,是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秘密受持,不得虛傳,廣召罪咎[10]。佛於王舍城金剛座傳授與諸天菩薩,遞代相傳,度脫眾生。
ᅟᅟ==[10] 「咎」,底本作「各」,據甲、乙本改。==
佛說百字明王壇法化身作十金剛之處部第十三
佛於靈鷲山中,共會菩薩萬二千人俱。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昔聞佛所說十身之佛,願佛慈悲,為我宣說十佛之名號。
佛告金剛藏菩薩言:汝等諦聽,諦聽。吾今為汝,分別解說十佛之本身來處。
初為十吉祥金剛時,助護過去九十九億[1]諸佛,盡令證無上菩提;為十金剛總持王時,亦護助過去九十九億諸佛,令證無上菩提。
ᅟᅟ==[1] 「億」,底、甲、乙本作「憶」,據文意改。==
今此十身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我於[2]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放光,光千花上,佛持我心地法門。汝等但結此壇法,至心坐禪入定[3],觀自身心,不令散亂。汝等受持,一心而行。
ᅟᅟ==[2] 「於」,甲、乙本作「已」。==
ᅟᅟ==[3] 「定」,甲、乙本作「寔」。==
爾時千蓮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藏世界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1]光,光皆化[2]無量佛,一一[3]佛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我心地法門。汝等受持十身盧舍那佛,當結此盧舍那壇,如法修行。此盧舍那佛,是過去九十九億諸佛祖師。汝等修學,現此一身,即是盧舍那佛說此壇法。
ᅟᅟ==[1] 「議」,底本作「義」,據甲、乙本改。==
ᅟᅟ==[2] 「化」,乙本作「佛」。==
ᅟᅟ==[3] 「一一」,底、甲、乙本作「一」,據文意補。==
安此壇時,或俱城隍[4],或在山林樹下,隨方所用[5]。安此壇時,於清[6]淨處開啟。此壇闊丈二,高二肘。其四層方,內有八角火輪,每角安一總持。內有五佛[7]之蓮。每門安瓶三所,劍兩口,箭十二隻。輪角安八佛頂,畫十身盧舍那佛、八供養、四金剛、總持王,結跏趺[8]坐[9],坐[10]青蓮花臺[11]。身相黃色,手執總持王。佛手是除[12]障印,亦坐青蓮[1]臺。
ᅟᅟ==[4] 「隍」,底、甲本作「皇」,據乙本改。==
ᅟᅟ==[5] 「用」,甲、乙本無。==
ᅟᅟ==[6] 「清」,甲本作「青」。==
ᅟᅟ==[7] 「佛」,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ᅟᅟ==[8] 「跏趺」,底本作「伽夫」,甲本作「加夫」,據乙本改。==
ᅟᅟ==[9] 「坐」,甲、乙本作「座」。==
ᅟᅟ==[10] 「坐」,甲、乙本作「座」。==
ᅟᅟ==[11] 「臺」,底本作「蓮臺」,據甲、乙本刪。==
ᅟᅟ==[12] 「除」,底、甲、乙本作「徐」,據文意改。==
ᅟᅟ==[1] 「蓮」,底本作「蓮花」,據甲、乙本刪。==
凡欲修行者,須依清[2]淨處建立曼拏羅,先發菩提心,求師受灌頂,住三昧耶律意[3]儀,依阿闍梨傳授諸[4]法教。欲學三密者,應當善修習[5]。
ᅟᅟ==[2] 「依清」,底本作「依青」,甲本作「衣青」,乙本作「衣清」,據文意改。==
ᅟᅟ==[3] 「意」,乙本無。==
ᅟᅟ==[4] 「諸」,底本作「之」,據甲、乙本改。==
ᅟᅟ==[5] 「習」,底本作「羽」,據甲、乙本改。==
凡入道場,先須灑淨燒香,散花然燈,散施飲食,著新淨衣。法主三藏,洗浴令淨,身被[6]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秘密受持,不得[7]散亂。
ᅟᅟ==[6] 「被」,乙本作「披」。==
ᅟᅟ==[7] 「不得」,乙本無。==
部第十四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卷第一[8]
ᅟᅟ==[8] 「一」,甲本北敦15147號至此止。==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爾時[1]佛遊三十三天,遊到蓮華[2]藏世界。盧舍那佛坐[3]赫師子座,金剛界觀佛三昧壇,各各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蓮花光三昧,還本源[4]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花光三昧出已,方坐金剛千化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地。復至炎摩[5]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四天王宮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宮說十地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6]中說七地。復至一禪中說七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惠。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說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1]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2]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3]》說我盧舍那佛觀佛三昧壇。
ᅟᅟ==[1] 「爾時」,乙本無。==
ᅟᅟ==[2] 「華」,諸本或作「花」。「華」、「花」相通,以下統一作「華」,不一一出註。==
ᅟᅟ==[3] 「坐」,乙本作「座」。==
ᅟᅟ==[4] 「源」,底本作「願」,據乙本改。==
ᅟᅟ==[5] 「摩」,底、乙本作「麼」,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6] 「化天」,乙本無。==
ᅟᅟ==[1] 「源」,底本作「願」,據乙本改。==
ᅟᅟ==[2] 「復」,乙本作「亦」。==
ᅟᅟ==[3] 「品」,乙本作「千品」。==
佛告金剛藏菩薩:汝能如法修行,結此盧舍那佛十身並本尊壇,方闊丈二[4],高二肘。每門安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4] 「丈二」,乙本作「一丈」。==
日日三時,散施飲食,度脫眾生。然燈,燒香,散花,安八佛頂,安八供養,與眾生受其灌頂。
遞[5]代相傳,令證無上菩提。
ᅟᅟ==[5] 「遞」,底本作「苐」,據乙本改。==
開此壇時,取每月初一日、十五日,三藏法主開此壇時,洗浴令淨,著新淨衣,如法供養,莫生退心。
部第十五
爾時釋迦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為諸天[6]菩薩說摩受化經。
ᅟᅟ==[6] 「天」,乙本無。==
一名摩受化經,二名最上大乘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付法藏之法。不得等閑傳說。不受此法者,不同壇者,破此戒者,不得為說。行動作用,不得[1]行者,不得教[2]見此法。不深會者,師不付法者,舌如金剛,不得傳法說。如此不行者,三劫之中,墮大地獄。一切壇內所有諸佛賢聖,悉皆嗔怒[3],處分七祖已來,種子斷除;忿怒金剛,嗔怒心膽已來,焚燒令盡;夜叉羅剎,斷絕命[4]根;飲血大神,破心喫血;十八大地獄,墮在其中。此是戒之[5]根本也。
ᅟᅟ==[1] 「得」,乙本無。==
ᅟᅟ==[2] 「教」,底、乙本作「交」,據文意改。==
ᅟᅟ==[3] 「怒」,乙本作「努」。==
ᅟᅟ==[4] 「命」,乙本作「令」。==
ᅟᅟ==[5] 「之」,底本無,據乙本補。==
告諸大眾,吾今已下生閻浮提迦[6]維那國,母名摩耶,父名淨飯,吾名悉達。七歲出家,十九逾[7]城,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
ᅟᅟ==[6] 「迦」,底本作「加」,據乙本改。==
ᅟᅟ==[7] 「逾」,底、乙本作「餘」,據文意改。==
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8]來[9]此世界八千返[10],為此娑婆世界,坐金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
ᅟᅟ==[8] 「吾今」,底、乙本作「求此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據文意刪。==
ᅟᅟ==[9] 「來」,底、乙本作「求」,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0] 「返」,底、乙本作「反」,據文意改。下同。==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1]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本盧舍那佛心地,是一切佛[2]本願,一切菩薩本原[3]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如是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有故有,當當常住法身,出於世界。是法戒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
ᅟᅟ==[1] 「為」,乙本無。==
ᅟᅟ==[2] 「佛」,乙本無。==
ᅟᅟ==[3] 「原」,底本作「願」,據乙本改。==
吾今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法門:
我今盧舍那,方坐[4]蓮花臺。
周匝千花[5]上,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各坐[6]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7]
ᅟᅟ==[4] 「坐」,乙本作「座」。==
ᅟᅟ==[5] 「花」,底本作「化」,據乙本改。==
ᅟᅟ==[6] 「坐」,乙本作「座」。==
ᅟᅟ==[7] 此處偈頌引自《梵網經》,參見《大正藏》第24卷第1003頁下欄到第1004頁上欄。==
佛告金剛藏菩薩:此最上大乘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諸[8]佛,盡登金剛界,得證無上菩提。汝等受持四十二種最上大乘,度化一切眾生。此壇之[1]法,汝等至心受持,直[2]證無上菩提《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最上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深妙秘密金剛界。
ᅟᅟ==[8] 「諸」,乙本無。==
ᅟᅟ==[1] 「壇之」,底本作「之壇」,據乙本改。==
ᅟᅟ==[2] 「直」,乙本作「真」。==
佛於蓮華藏世界付汝[3]金剛藏菩薩四十二種壇,度化眾生。先結五佛之壇,闊丈二,高二肘,或二丈四,高三肘。其壇方,每門安瓶三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每角安四總[4]持,內有五佛之蓮[5],地隨其方色。
ᅟᅟ==[3] 「汝」,乙本作「与」。==
ᅟᅟ==[4] 「四總」,乙本作「總四」。==
ᅟᅟ==[5] 「蓮」,乙本作「蓮華」。==
開此壇時,取正月[6]一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十二月[7]八日,撿好淨處開啟。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8]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圓壇僧四十二人,散花十六人,天人莊祼。仁王帝主,日日三時,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發願,至心受持,無不成佛,秘密受持,不得虛傳。五佛、四菩薩、四金剛、八供養。淨地菩薩,白色;淨戒菩薩,青色;懺悔菩薩,赤色;結界菩薩,紅[9]色。大慈金剛,東門;大悲金剛,南門;大喜金剛,西門;大捨金剛,北門。
ᅟᅟ==[6] 「月」,乙本無。==
ᅟᅟ==[7] 「月」,乙本無。==
ᅟᅟ==[8] 「著新淨」,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9] 「紅」,底、乙本作「洪」,據文意改。==
部第十六
爾時佛於忉[1]利天宮為母說法。
ᅟᅟ==[1] 「忉」,底、乙本作「刀」,據文意改。下同。==
時諸天[2]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開啟五佛之壇,度化眾生,盡證無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開啟五佛之壇,度化我等,令證無上菩提[3]。
ᅟᅟ==[2] 「天」,乙本無。==
ᅟᅟ==[3] 「願佛慈悲,為我宣說,開啟五佛之壇,度化我等,令證無上菩提」,底本作「願佛慈悲,為我宣說,開啟伍之壇,度化我等,令正無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開啟五佛之壇,度化我等,令正無上菩提」,據乙本刪改。==
佛告諸天菩薩:善哉,善哉[4]。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ᅟᅟ==[4] 「哉」,乙本無。==
五佛之壇,是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非吾所說。此是《深妙秘密最上大乘金剛界大三昧耶現證大教王總持經》。吾今為汝開啟,度化天人,令證無上菩提,乃至過去諸佛,盡登金剛界,得證無上菩提。吾今付汝,至心受持,無不成佛也。
安此壇時,闊[5]二丈四或丈二,高二肘。四層方,內圓,有五佛之蓮。每門安[6]瓶五個,劍兩口,箭十二隻,安門兩伴,並四角安總持,飯十二分。
ᅟᅟ==[5] 「闊」,底本作「開」,據乙本改。==
ᅟᅟ==[6] 「安」,乙本無。==
開此壇時,撿清淨處,用好土、香泥,如法開啟。安淨[1]戒菩薩,青色;淨地菩薩,白色;懺悔菩薩,赤色;結界菩薩,綠色。八供養。四金剛:東門大慈金剛,南門大悲金剛,西門大喜金剛,北門大捨金剛。五佛:東門阿閦佛,白色;南門寶生佛,青色;西門阿彌陀佛,赤色;北門不空成就佛,綠色;壇心是釋迦佛。
ᅟᅟ==[1] 「淨」,乙本作「清」。==
若是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2]、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無上菩提,但請三藏阿闍梨傳授教法,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發願,燒香散花,散施飲食,度化有情,定證無上菩提[3]。入此壇時,著新淨衣,食三白之食。受此法是盡生受持,不令間斷。至心受持《大教王經》,無上菩提,定無所失也。
ᅟᅟ==[2] 「士」,底本作「事」,據乙本改。下同。==
ᅟᅟ==[3] 「但請三藏阿闍梨傳授教法,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發願,燒香散花,散施飲食,度化有情,定證無上菩提」,底本無,據乙本補。==
部第十七
爾時佛於薄伽梵,在室羅筏城,往誓多林給孤獨園,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五佛[1]、八菩薩懺悔之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我今受持,憶[2]持不忘,度化眾生。
ᅟᅟ==[1] 「佛」,乙本作「伍」。==
ᅟᅟ==[2] 「憶」,底、乙本作「億」,據文意改。==
佛告諸天[3]菩薩,讚言:善哉[4],善哉。吾為汝等,分別解說[5]。
ᅟᅟ==[3] 「天」,乙本作「大」。==
ᅟᅟ==[4] 「哉」,乙本無。==
ᅟᅟ==[5] 「說」,底本作「脫」,據乙本改。==
五佛、八菩薩之壇,非吾所說。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度化眾生。汝等受持,勿忘[6]宣傳。
ᅟᅟ==[6] 「勿忘」,底、乙本作「物妄」,據文意改。==
此是《總持大教王經》。此經[7]功德靈驗,校量不得。吾今付汝,至心受持,不令忘失。
ᅟᅟ==[7] 「此經」,乙本無。==
當結此五佛、八菩薩之壇,闊十二肘,高二肘。外四層方重,是金剛界。內一層圓,亦是金剛界。裏有五佛之蓮。每門安[8]瓶三個並道具[9],劍兩口,箭十二隻,安門兩側[10]並四角,飯十二分。
ᅟᅟ==[8] 「安」,乙本無。==
ᅟᅟ==[9] 「具」,乙本作「俱」。==
ᅟᅟ==[10] 「側」,底、乙本作「併」,據文意改。==
日日三時,散施水陸有情。遇此懺悔之壇,總令生天。
設有國王、王子、大臣、婆羅門、居士等,善男子、善女人,所造罪業,如山如嶽[1],煞生造罪,飲酒食肉,害一切重罪,自然消滅。
ᅟᅟ==[1] 「嶽」,底本作「獄」,據乙本改。==
結此壇時,但請教主三藏阿闍梨。
開啟壇時,用淨土、香泥。如法安置八菩薩、八供養、四金剛。八菩薩者:淨戒菩薩,青色;懺悔菩薩,白色;淨地菩薩,赤色;結界菩薩,綠色;播抳菩薩,青色;健吒菩薩,綠色;護界菩薩,青色;懺悔菩薩[2],黃色。東門阿閦佛,白色;南門寶生佛,青色;西門阿彌陀佛,赤色;北門羯磨[3]佛,綠色。東門大慈金剛,白色;南門大悲金剛,青色;西門歡喜金剛,赤色;北門大捨[4]金剛,綠色。八供養尋常安置。
ᅟᅟ==[2] 「懺悔菩薩」,本段兩次出現,疑有一誤。==
ᅟᅟ==[3] 「羯磨」,底、乙本作「偈麼」,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4] 「捨」,乙本作「舍」。==
此是如意輪懺悔之聖眾。若求如意,便得如意。若有懺悔,悉皆清淨,身謝命終,不墮惡趣。若求無上菩提,直趣無上菩提。
開此壇時,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5]。仁王帝主,日日三時,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願求如意,悉皆滿足。至心受持,莫忘宣傳。
ᅟᅟ==[5] 「壇」,乙本無。==
佛說懺悔之壇部第十八
爾時佛於王舍城金剛座,共會[1]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佛說[2]觀三昧護身之[3]壇法。
ᅟᅟ==[1] 「會」,乙本無。==
ᅟᅟ==[2] 「說」,底、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之」,乙本無。==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護身之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護身壇法[4]。我能受持,不敢忘失。
ᅟᅟ==[4] 「法」,底本無,據乙本補。==
佛告諸天菩薩[5],讚言: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ᅟᅟ==[5] 「告諸天菩薩」,底、乙本作「言汝等」,據文意改。==
護身壇法,非吾所說,是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度化眾生,非吾所作。
佛告金剛藏[6]菩薩:吾今付汝,莫忘宣傳。此八金剛、四菩薩、八供養、五佛身,過[7]去九十九億諸佛,皆是八金剛、四菩薩供養五佛,護身結界,登金剛位,得證無上菩提。汝等受持,莫令忘失。興慈運悲,度化眾生。當結此五佛、八金剛、四菩薩、八供養護身之壇。
ᅟᅟ==[6] 「藏」,乙本無。==
ᅟᅟ==[7] 「過」,乙本作「是過」。==
結此壇時,撿清淨處,用淨土、香泥,方闊十二肘,高二肘。外兩層方,內一層圓。裏三層方,
內五佛蓮亦圓。總是金剛界內四供養。瓶三個,劍兩口並道具[1]。四角安八總持,外供養每門安瓶一所,劍兩口並道[2]具,箭十二隻,安門兩伴並四角,飯十二分。第[3]二層蓮花中出羯磨劍。
ᅟᅟ==[1] 「具」,乙本作「俱」。==
ᅟᅟ==[2] 「道」,乙本無。==
ᅟᅟ==[3] 「第」,乙本作「递」。==
此壇安了,如法受持。但取正月一日、三月一日、五月一日、九月一日、二月一日。
開此壇時,但請三藏法主如法[4]開啟,安五佛、八金剛、四菩薩、八供養。中央[5]盧舍那佛,黃色;東門阿閦佛,白色;南門寶生佛,青色;西門阿彌陀佛[6],赤色;北門羯磨佛,綠色。淨戒菩薩,青色;懺悔菩薩[7],白色;結界菩薩,赤色;總持菩薩,綠色。東門大慈金剛,黃色;南門大悲金剛[8],青色;西門大喜金剛,赤色;北門大捨金剛,綠色。八供養尋常。結界金剛,黃色;護界金剛,青色;護身金剛,赤色;護法金剛,綠色。
ᅟᅟ==[4] 「法」,乙本無。==
ᅟᅟ==[5] 「中央」,底、乙本作「當楊」,據文意改。==
ᅟᅟ==[6] 「佛」,乙本無。==
ᅟᅟ==[7] 「菩薩」,乙本無。==
ᅟᅟ==[8] 「剛」,底本作「門」,據乙本改。==
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仁王帝主,手執香爐,迎請聖眾,來入道場,日日三時,禮佛懺悔,燒香發願,六時行道,持吾大教,不得間斷。從上諸佛護身之法,受持亦復如是。汝[1]等受持,不令間斷。
ᅟᅟ==[1] 「汝」,底本作「如」,據乙本改。==
此法靈驗,又能護國護人,及護自身。若有天魔外道,狂[2]口賊徒,虎狼師子,不能近身[3]。結此護身之壇時,持[4]吾《大教王總持王經》,坐禪觀行,不為眾魔惱害,安心修道,直趣無上菩提。
ᅟᅟ==[2] 「狂」,底本作「誑」,據乙本改。==
ᅟᅟ==[3] 「身」,底本作「新」,據乙本改。==
ᅟᅟ==[4] 「持」,底、乙本無,據文意補。==
佛說觀行三昧壇法部第十九
爾時佛於伽維那國,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三昧之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三昧之壇。我能受持,不敢忘失,度化眾生,總入三昧,令證無上菩提。
佛告普賢菩薩,讚言:善哉,善哉。吾[5]今為汝,分別解說[6]。
ᅟᅟ==[5] 「吾」,乙本作「悟」。==
ᅟᅟ==[6] 「說」,底本作「脫」,據乙本改。==
此三昧之壇,非吾所說[1],是過去諸佛遞代相傳,度化眾生。吾今付汝,莫忘宣傳。至心受持,不令忘失。興慈運悲,度化眾生。
ᅟᅟ==[1] 「說」,乙本作「作」。==
結此三昧壇時,當撿清淨之處,用七寶香泥如法開啟。當闊十二肘,高二肘。外安一層方,安八金剛。內一重圓,金剛界。八角輪裏面四方,一重[2]金剛界,圓內有八葉蓮。每門安瓶三所[3],劍兩口,每一角安四總持並道具。外一層每門安瓶一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安門兩伴[4]並四角,飯十二分。
ᅟᅟ==[2] 「重」,乙本作「種」。==
ᅟᅟ==[3] 「所」,乙本作「個」。下同。==
ᅟᅟ==[4] 「伴」,乙本作「面」。==
裏四層安菩薩,外一層安八金剛,壇中心安[5]八葉蓮。上安普賢菩薩,黃色;淨戒菩薩,黃色;懺悔菩薩,白色;淨地[6]菩薩,青色;護界[7]菩薩,綠色;大悲菩薩,黃色;金剛法菩薩,赤色;播抳菩薩,青色;健吒菩薩,綠色;定法金剛,黃色;不壞[8]金剛,青色;自在金剛,赤色;辟除金剛,綠色。東門大慈金剛,白色;南門大悲金剛,青色;西門大喜金剛,赤色;北門大捨[1]金剛,綠色。八供養尋常。
ᅟᅟ==[5] 「中心安」,乙本作「心」。==
ᅟᅟ==[6] 「地」,底本作「戒」,據乙本改。==
ᅟᅟ==[7] 「界」,底本作「戒」,據乙本改。==
ᅟᅟ==[8] 「壞」,底、乙本作「懷」,據文意改。==
ᅟᅟ==[1] 「捨」,乙本作「舍」。==
安此壇了,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2]、人民、婆羅門、居士、善男子、善女人,要求無上菩提,但請三藏法主開啟壇時,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仁王帝主,日日三時,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燒香散花,禮佛懺悔,坐禪入定,修習三昧,持吾《大教總持王經》,天魔外道,不能[3]侵害。至心受持,直趣無上菩提。
ᅟᅟ==[2] 「官長」,乙本無。==
ᅟᅟ==[3] 「能」,乙本作「能為」。==
日日三時,散施飲食,度化水陸有情,得離[4]六趣,佛果菩提,定無所失。
ᅟᅟ==[4] 「離」,底本作「利」,據乙本改。下同。==
佛說秘密深妙[5]三昧壇法之處部第二十
ᅟᅟ==[5] 「妙」,底本作「妙法」,據乙本刪。==
爾時佛於王舍城金剛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坐禪總持壇法,得[6]證無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禪定總持壇法,令我得證無上菩提。當來度化眾生,總令禪定證真佛果無上菩提。
ᅟᅟ==[6] 「得」,乙本作「德」。==
佛告普賢菩薩,讚言:善哉,善哉。吾為汝等,分別解說。
此之坐禪之法,深妙秘密大三昧耶金剛界禪定之法。此法非吾所說,是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秘密受持,度化眾生。吾今付汝,莫忘宣傳。
凡欲修行禪定之法,撿清淨之處,當結禪定之壇。其壇四方,四層金剛界。內兩層圓,安火輪,八角。四角安總持。每門安瓶三所,劍兩口,輪一所,箭十二隻並道具,飯十二分。
開此壇時,闊十二肘,高二肘。用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燒七寶末[1]香。用五色綵[2]結成。當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善男子、善女人、優婆塞、優婆夷,凡欲修行坐禪之法,修證無上菩提,先從師受四十八戒,受於灌頂,手執香爐,禮佛懺悔,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
ᅟᅟ==[1] 「末」,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2] 「綵」,乙本作「線」。下同。==
此《大教王經》,從上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受[3]持《大教王經》,得證無上菩提。汝等受持,定無所失。
ᅟᅟ==[3] 「受」,乙本北敦02301號背至此止。==
佛說坐禪總持無礙之壇部第二十一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眾萬二千人俱,說坐禪入定、開禪修行之壇。
佛告諸大菩薩:汝等誰能受持,度化眾生?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能受持,不敢忘失。願佛慈悲,為我宣說開禪修行之法,度化我等。證真佛果,皆是佛之威力。
佛告普賢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說此開禪定之法。
此開禪之法,是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盡登金剛界開禪之壇,終證無上菩提。非但菩薩,吾今成佛已來,亦登金剛界,得證無上菩提。汝等修學,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若修無上菩提,當結總持之壇。
結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安置。其壇四方,外一層方,內一層圓;內四層方,中心一層圓。安八角火輪,四角安總持。每門安瓶三所,輪一所並道具,劍兩口。外一層每門安□[1]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安門兩面並四角。
ᅟᅟ==[1] 「□」,底本缺,據文意補。==
安此壇時,用七寶香泥淨土、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當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燒香禮佛,懺悔發願,受持《深妙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不得間斷。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證無上菩提,至心受持《大教王經》,現世[1]成佛,更莫狐疑。
ᅟᅟ==[1] 「世」,底本作「是」,據文意改。==
佛說開禪修行之壇部第二十二
爾時佛住王舍城金剛座,說五佛加持成佛十身之壇。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聞佛所說十身之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十身成佛之壇來處,我能受持,不敢忘失,度化眾生,總令成佛。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甚深不可思議[2],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ᅟᅟ==[2] 「議」,底本作「義」,據文意改。下同。==
此十身之佛,不離於身。先從五佛、四親近並本尊,是十佛之身。五佛者,是地、水、火、風、空是也;四親近者,是身、口、意、業是也;本尊者,是心王住無相無為、慈悲喜捨、平等性智是也。
金剛藏菩薩聞佛所說,忽然醒[1]悟,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昔修行,易吾十身之佛。今蒙世尊為我宣說,令我得悟[2]十佛之身,我今廣令流[3]布,度化眾生,報佛恩德。至心受持,不敢忘失。
ᅟᅟ==[1] 「醒」,底本作「星」,據文意改。==
ᅟᅟ==[2] 「悟」,底本作「吾悟」,據文意刪。==
ᅟᅟ==[3] 「流」,底本作「留」,據文意改。==
佛告金剛藏菩薩:汝等受持度化眾生,當結此總持金剛界大三昧耶加持身成佛十身之壇。此加持之法,是過去九十九億河沙諸佛盡登總持金剛界加持身,得證無上菩提。汝等修學,當結此壇。
結此壇時,撿清淨處如法安置。其壇四方,內一層圓,內四層方。中心安一所輪,每門安瓶三所,輪一所並道具,劍兩口。外一層每門安輪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開此壇時,其壇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證無上菩提,應結此壇。須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若是修證無上菩提,應從先師受四十八戒,依法受用,加持於身。陀羅尼印契,不得間斷,加持於身。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直證無上菩提。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開此壇時,用七寶供養,燒七寶末香,七寶花,百味飲食,如法供養圓壇,僧[1]四十九人,行道四十九匝。若是修行,直至終身,不得退之。
ᅟᅟ==[1] 「僧」,底本作「增」,據文意改。==
授四十八戒時,頂戴五佛之冠,腳踏七寶蓮花,手執如意之輪,從師受於灌頂,便是本尊之身。
佛說五佛加持身成佛十身之壇處部第二十三
爾時佛於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眾萬二千人俱,說護國金剛薩埵體之壇。
五[2]佛、八金剛、八供養加持灌頂授記,成金剛薩埵之體,能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夜叉、羅剎、天魔、外道、一切惡賊。聞此總持,念之七遍,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所獲[1]功德不可稱計。吾今開說,誰能受持,後代流傳,度化眾生,護於國界?
ᅟᅟ==[2] 「五」字前疑有脫文。==
ᅟᅟ==[1] 「獲」,底本作「護」,據文意改。==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能受持,後代流傳,報佛慈恩,度化眾生。至心受持,不敢忘失。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護國金剛薩埵之體,是過去諸佛遞代相傳。
彼如來甲冑加持於身,得成金剛薩埵之體。此之金剛,能降三千大千世界夜叉、羅剎、天魔、外道。諸大魔王、一切惡賊不能侵害。汝等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直證無上菩提。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修無上菩提,若修護國金剛薩埵之體,應結五佛、八金剛、八供養之壇。
結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2]法安置。其壇外一層方,內一層圓。內安五佛宮、四大輪並本尊,總是金剛界八供養。每門安瓶一所,劍兩口,輪一所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2] 「如」,底本作「而」,據文意改。==
開此壇時,用淨土、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發願,燒香懺悔,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1]印契,不得斷絕,如川流之水。
ᅟᅟ==[1] 「尼」,底本無,據文意補。==
若是國界不安,惡賊侵擾[2]國界,人民不安,風雨不順,五穀不成,但請三藏法主開啟此護國之壇。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國界清平,人民安樂。
ᅟᅟ==[2] 「擾」,底本作「繞」,據文意改。==
此法靈驗,說不可盡也。
佛說護國金剛薩埵體之壇部第二十四
爾時佛住須彌盧山頂上,說降三世,功德成就,四寶合成。須彌山上結此壇時,安本尊、八金剛、四菩薩、八供養並四攝,具足須彌山之壇。此壇已上,更無過也。
若說此壇功德靈驗,校量不得。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淨心供養此壇,功德無限,校量不得。若眼見一遍,滅[1]恒河沙劫罪,長無量之福,何況受記供養?
ᅟᅟ==[1] 「滅」,底本無,據文意補。==
佛告金剛藏菩薩:吾今告汝,此壇之法,非吾受持,是過去九十九億河沙諸佛,盡登須彌山金剛界之壇,得證[2]無上菩提。
ᅟᅟ==[2] 「證」,底本作「登」,據文意改。==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說須彌之壇法,受持無不成佛。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令我得聞。我能受持,不敢忘失,後代流傳,度化天人,令證無上菩提。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甚深不可思議[3],是真佛子。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ᅟᅟ==[3] 「議」,底本作「儀」,據文意改。下同。==
此之壇法,是須彌盧之壇法。
佛告金剛藏菩薩:後代流傳,諸小菩薩,不用宣傳。余[4]是諸大菩薩、國王、王子、大臣、官長、比丘、比丘尼[5],方乃相傳。若求無上菩提,證真佛果,須撿清淨之處,如法開啟。
ᅟᅟ==[4] 「余」,疑為「除」。==
ᅟᅟ==[5] 「尼」,底本作「僧」,據文意改。==
建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其壇外兩層方,內三層圓。天有八山為柱,安外一層。地有四海為環[1],安七金山內。
ᅟᅟ==[1] 「環」,底本作「還」,據文意改。==
四大部州,安大藏為內。大藏為山,小藏為山,為金山、黑山、七寶金山,四寶合成須彌盧頂本尊之位也。四大海宮,是地、水、火、風之位。
四大部州者,慈、悲、喜、捨之位也。天有八山為柱[2]者,是八識之位也。瓶為身,輪為定,劍為智,箭為惠,道具者為佛性。
ᅟᅟ==[2] 「柱」,底本作「主」,據文意改。==
七金山圍[3]繞者,是惠辯通達無礙也,號為山。法性深廣,號為海。須彌高且大,似法王身。悟者身是佛,不悟須彌山。用五色綵結成。
ᅟᅟ==[3] 「圍」,底本作「為」,據文意改。==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求無上菩提佛果者,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燒香發願,禮佛懺悔,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晝夜六時,不得斷絕,如川流之水。
日日三時,散施飲食,修羅、餓[4]鬼,盡令得足,四生六類,總得生天。身自修行,直趣無上菩提。
ᅟᅟ==[4] 「餓」,底本作「我」,據文意改。==
開此壇時,用行道僧四十九人,行道四十九匝,不得欠少一匝。腳踏七寶蓮花,燒七寶末香,食三白之食,用散花四十九人,如法供養,不得嗔怒。
佛說須彌盧修[1]性壇法之處[2]部第二十五
ᅟᅟ==[1] 「修」,底本作「偷」,據文意改。==
ᅟᅟ==[2] 「佛說須彌盧修性壇法之處」,底本在上段「開此壇時」四字前,據文意移此。==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說八菩薩、八供養並四攝啟請之壇法。
佛告金剛藏菩薩:凡欲修行,後代度化人天,先須開啟啟請之壇,迎請聖眾加持,求師灌頂,坐禪觀行,如[3]法修行,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不得斷絕,如川流之水。
ᅟᅟ==[3] 「如」,底本作「而」,據文意改。==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比丘、比丘尼[4]、優婆塞、優婆夷,若修無上正等菩提,證真佛果,應須請三藏法主,開啟迎請之壇。
ᅟᅟ==[4] 「尼」,底本無,據文意補。==
開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5]法安置。
ᅟᅟ==[5] 「如」,底本作「汝」,據文意改。==
安此壇時,其壇四方,內圓。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內安十六角火輪,上安五佛、八菩薩、四供養。外層安四攝、四供養。每門安瓶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並道具,輪一所。用五色綵結成。
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
日日三時,散施飲食,度化水陸有情,總然生天。修羅、餓鬼,盡令充足。興慈運悲,求師授於四十八戒。
授此戒時,先著紫衣,坐於[1]白象,受於灌頂。後去壇西南角上,著於黃衣,坐於七寶蓮臺,腳踏七寶蓮花,頂戴五佛之冠[2],手執如意之輪,受師灌頂,便是本尊之身。
ᅟᅟ==[1] 「於」,底本作「衣」,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冠」,底本作「觀」,據文意改。==
行道僧用四十九人散花,用十六人繞壇。
四面安七寶蓮花,安龍天八部,燒七寶香,食三白食。如法淨心供養,不得嗔怒,果滿成就。
佛說啟請修行壇法部[3]第二十六
ᅟᅟ==[3] 「部」,乙本斯2316號背自此始。==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說十六大士十地滿足之壇法。
諸大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所說十六大士滿足之壇法。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令我得聞。我能受持,不敢忘失,後代流傳,度化眾生。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此十六大士,是過去諸佛皆因此十六大士付讚,得成無上菩提。此十六大士是過去恒河[1]沙諸佛祖師,遞代相傳付囑[2],乃至如今,十六大士常在世間,助讚諸佛。
ᅟᅟ==[1] 「恒河」,底本作「河」,乙本作「洹」,據文意改。==
ᅟᅟ==[2] 「囑」,底本作「右」,乙本作「左」,據文意改。==
後代修行菩薩,當結十六大士十地滿足之壇,至心受持十六大士之名。第一金剛薩埵菩薩,第二金剛王菩薩,第三金剛愛菩薩,第四金剛善哉菩薩,第五金剛寶菩薩,第六金剛光菩薩,第七金剛幢菩薩,第八金剛笑菩薩,第九金剛法菩薩,第十金剛利菩薩,第十一金剛目菩薩,第十二金剛語菩薩,第十三金剛業菩薩,第十四金剛護菩薩,第十五金剛藥叉菩薩,第十六金剛拳菩薩。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修無上正[3]等菩提,仍須撿清淨之處,如法安置此十六大士滿足之壇。
ᅟᅟ==[3] 「正」,底、乙本作「證」,據文意改。下同。==
安此壇時,其壇四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外一層方,安八金剛。每門安輪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八分並道具。內兩層圓,金剛界中有大海水。內裏面三方金剛界,安十六大士。中心安八葉蓮,上安五佛。每門安瓶三所,輪一所,劍兩口並道具。四角安總持。用五色綵結成。
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1]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並十六大士名自陀羅尼印契,晝夜[2]六時,如川流之水,不得斷絕。
ᅟᅟ==[1] 「入」,底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2] 「夜」,底本作「衣」,據乙本改。==
求師授[3]於灌頂,先授四十八戒,後受羯磨,灌頂受記。
ᅟᅟ==[3] 「授」,底本作「受」,據乙本改。==
開[4]此壇時,用行道僧一十六人繞壇。
ᅟᅟ==[4] 「開」,底本作「聞」,據乙本改。==
四面安龍天八部,腳踏七寶蓮花。受法灌頂,坐七寶蓮[5]臺,頂戴五佛之冠[6],腳踏七寶蓮[7]花,手執如意之輪,求師授於正法。
ᅟᅟ==[5] 「蓮」,底本作「連」,據乙本改。==
ᅟᅟ==[6] 「冠」,底本作「官」,據乙本改。==
ᅟᅟ==[7] 「蓮」,乙本無。==
用散花菩薩一十六人,食三白之食,如法供養,不得嗔怒。歡喜奉行,正居十地滿足之位。
佛說十六大士十地滿足之壇處部第二十七[1]
ᅟᅟ==[1] 「七」,乙本作「八」。==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卷第二[2]
ᅟᅟ==[2] 「二」,底本作「三」,乙本作「二竟」,據文意改。乙本斯2316號背至此止。==
金[3]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
ᅟᅟ==[3] 「金」,甲本甘博015號、乙本北敦02431號背自此始。==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爾[4]時金剛頂大毘盧遮那佛攝一切如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佛事業具足成佛三十七尊圓滿之壇。
ᅟᅟ==[4] 「爾」,乙本作「金爾」。==
爾時佛告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及國王、王子、大臣、官長[1]、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2]夷等:若是修行此總持大教王大三昧耶,現身是佛也。行動作用,並是諸[3]佛[4]之受用。若是諸大菩薩摩訶薩,後代流[5]傳,遞[6]相度脫,令證無上菩提。
ᅟᅟ==[1] 「官長」,甲、乙本無。==
ᅟᅟ==[2] 「婆」,甲本作「娑」。==
ᅟᅟ==[3] 「諸」,底本作「之」,據甲、乙本改。==
ᅟᅟ==[4] 「佛」,乙本无。==
ᅟᅟ==[5] 「流」,甲、乙本作「留」。==
ᅟᅟ==[6] 「遞」,底、甲、乙本作「地」,據文意改。下同。==
應須撿清淨之處,如[7]法安置此總持大教之壇。
ᅟᅟ==[7] 「如」,底本作「汝」,據甲、乙本改。==
開此壇時,其壇圓,內五層方,中心圓。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中安八葉蓮花,上安五佛,四角安總持。每門安瓶三所,輪兩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用五色綵結成。
仁王帝主,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8]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不得斷絕,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
ᅟᅟ==[8] 「新」,底本作「身」,據甲、乙本改。==
求[1]師授[2]於四十八戒,先著紫衣,壇東北角上坐於白象,受於灌[3]頂。後去壇西南角上,著於黃衣,坐七寶蓮臺,腳踏七寶蓮花,頂戴五佛之冠[4],手執如意之輪,受師付囑,灌[5]於其頂,便是本尊之身。
ᅟᅟ==[1] 「求」,底、甲、乙本作「俅」,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授」,底本作「受」,據甲、乙本改。下同。==
ᅟᅟ==[3] 「灌」,甲、乙本作「觀」。==
ᅟᅟ==[4] 「之冠」,底本作「之官」,甲本作「官」,乙本作「冠」,據文意改。==
ᅟᅟ==[5] 「灌」,底本作「灌頂」,據甲、乙本刪。==
行道僧用四十九人散花,用一十六人繞壇。
四面安龍天八部,行道腳踏七寶蓮花,食三白之食,如法供養,不得嗔怒,果滿成就。
日日三時,散施飲食,度化水陸有情,盡得生天,四生六類,盡得解脫。興慈運悲[6],度化有情,現身是佛,更莫外求。
ᅟᅟ==[6] 「悲」,底本作「心」,據甲、乙本改。==
佛說成佛滿足之壇法處部第廿八[7]
ᅟᅟ==[7] 「八」,底本作「七」,據甲、乙本改。==
爾時金剛頂大毘盧遮那佛正法明王攝最上大乘佛事業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加持身成佛後三十七尊正法明王壇法。
爾時佛付囑金剛藏菩薩:吾今告汝,汝等諦聽,諦聽[1],善思念之。
ᅟᅟ==[1] 「諦聽」,甲、乙本無。==
吾今付汝,善自護持,後代流[2]傳,度化眾生。
ᅟᅟ==[2] 「流」,甲、乙本作「留」。==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3]、婆羅門、居士等,比丘、比丘尼[4]、優婆塞、優婆夷等,若是求無上佛果,正等菩提,應須撿清淨之處,建立此總持大教王成佛壇。其壇四方,外三層,內有一層,安八角火輪,安十六尊。中心安八角如意之[5]輪,上安五佛。
ᅟᅟ==[3] 「官長」,甲、乙本無。==
ᅟᅟ==[4] 「尼」,甲本無。==
ᅟᅟ==[5] 「之」,甲、乙本無。==
開此壇時,用淨土、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每門安瓶一所並道[6]具,輪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用五色綵結成。
ᅟᅟ==[6] 「道」,乙本作「其」。==
仁王帝[7]主,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8]主,手執香爐[9],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至心受持《金剛[1]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2]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不得斷絕,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
ᅟᅟ==[7] 「帝」,甲、乙本作「諦」。==
ᅟᅟ==[8] 「帝」,甲、乙本作「諦」。==
ᅟᅟ==[9] 「爐」,甲本作「盧」。==
ᅟᅟ==[1] 「剛」,甲本無。==
ᅟᅟ==[2] 「總」,乙本作「持」。==
求師授於四十八戒,先著紫衣,壇東南角上坐於白象,受於灌頂。後去壇西南角上,著於黃衣,坐七寶蓮臺,腳踏七寶蓮花,頂戴五佛之冠,手執如意之輪,授師付囑,傳於正法,便授本尊之身。
道場僧用四十九人散花,用三十七人繞[3]壇。
ᅟᅟ==[3] 「繞」,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四面安龍天八部,守護道場。
日日三時,散施飲食,度化水陸[4]有情,四生六類,總令解脫,盡得生天。
ᅟᅟ==[4] 「陸」,甲本作「戮」。==
佛說總持大教王成佛壇部第廿九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5]崛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說國界內作福之火壇。
ᅟᅟ==[5] 「闍」,底、甲本無,據乙本補。==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說國界內作福之火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我能受持,不敢忘失。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甚深不可思議[1]。汝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說。
ᅟᅟ==[1] 「議」,底、甲本作「義」,據乙本改。==
此作福之火壇,非吾所說,是過去諸佛遞代相傳,為國界內作大福田。
若是國內人民不安,疾病起時,若六畜不安,疾病起時,但畫本患之身,安壇四面,應請三藏法主開啟此火壇。用穌油、五粟、蓮花、柘榴枝、杜梨木、白芥子、葫麻子相和,壇內燒之。至心受[2]持總持百字明王並十吉祥陀羅尼一百八遍或一千八遍,加持本患之身,病即立瘥[3]。惡魔鬼神,當下消滅,不能為害。
ᅟᅟ==[2] 「受」,底、甲本作「授」,據乙本改。==
ᅟᅟ==[3] 「瘥」,底、甲、乙本作「差」,據文意改。兩字可通。==
若是外國賊侵擾[4],國內不安,但請三藏法主開建此火壇,應用穌油、五粟、蓮花、杜梨木、葫麻子、白芥子相和,壇內燒之,至[5]心受持百字明王並十吉祥一百八遍,便即惡賊消散,不敢為害。
ᅟᅟ==[4] 「擾」,底、甲、乙本作「遶」,據文意改。==
ᅟᅟ==[5] 「至」,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將領兵事,入於軍陣,請師七人隨所在處,常須結此火壇,至心持念密迹金剛之法一百八遍,軍王得[6]勝,聖眾加持,風雨順時,五穀豐[1]登,萬姓安[2]樂,國界清平,仁王安泰[3]。
ᅟᅟ==[6] 「得」,底、甲、乙本作「德」,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 「穀豐」,底本作「穀峰」,甲本作「粟峰」,乙本作「粟豐」,據文意改。==
ᅟᅟ==[2] 「安」,甲、乙本作「歡」。==
ᅟᅟ==[3] 「泰」,底本作「樂」,乙本作「太」,據甲本改。==
若是安邦定國[4],先須興建佛法,信[5]重三寶。興建佛法[6]之壇,安國之壇,火壇為先。
ᅟᅟ==[4] 「國」,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ᅟᅟ==[5] 「信」,底、甲、乙本作「性」,據文意改。==
ᅟᅟ==[6] 「法」,乙本無。==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凡欲為王,理[7]國安民,仍須每月開建此火壇。
ᅟᅟ==[7] 「理」,底、甲、乙本作「里」,據文意改。==
安此壇時,隨方所在,用淨土、香泥,如法安置。其壇三角,用五層[8]金剛界,五層火焰。一面開門,四層安四所輪,中心安爐[9]。每角安總持,爐內安一寶珠。
ᅟᅟ==[8] 「層」,底、甲本作「增」,據乙本改。下同。==
ᅟᅟ==[9] 「爐」,底、甲、乙本作「盧」,據文意改。下同。==
安此壇了,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10]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燒香禮佛,懺悔發願,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晝夜六時,陀羅尼印契,不得斷絕,如川流之水。
ᅟᅟ==[10] 「被」,乙本作「披」。==
此法功德,河沙諸佛校量不得。
開此壇時,用加持僧四十[1]人,用飯如山。燒沉檀[2]香,仍須結淨,如法供養。七寶百物,不用慳惜[3],盡心供養,不得嗔怒,果滿成就。
ᅟᅟ==[1] 「用加持僧四十」,乙本作「加持用僧四」。==
ᅟᅟ==[2] 「檀」,底、乙本作「壇」,據甲本改。==
ᅟᅟ==[3] 「惜」,底、甲、乙本作「息」,據文意改。==
佛說作福火壇部第三十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眾萬二千人[4]俱,說灌頂羯磨授戒法之壇,五佛、八菩薩、四結界、四金剛授戒之壇。
ᅟᅟ==[4] 「人」,底本作「仁人」,據甲、乙本刪。==
佛告諸大菩薩:吾今付汝,後代流傳,與比丘、比丘尼、國王、王[5]子、大臣、優婆夷、優婆塞授佛法戒,比丘僧授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授五百戒,國王、王子、大臣授佛四十八戒,優婆塞、優婆夷授佛二十五戒,沙彌僧授五戒、十戒。授此戒時,應請[6]三藏法主開啟戒壇。
ᅟᅟ==[5] 「王」,底、乙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6] 「請」,甲本無。==
其壇四方,闊十肘,高三肘。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末塗。外三層金剛界。每門安瓶三所,輪一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中心安五佛、四親[1]近。用五色綵結成。
ᅟᅟ==[1] 「親」,底本作「新」,據甲、乙本改。==
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2]。
ᅟᅟ==[2] 「眾」,底、甲、乙本作「眾,方乃入壇」,據文意刪。==
和合僧授戒。先與沙彌[3]授五戒、十戒[4],方乃入壇。三人同引入壇,授三師七證,三翻羯磨,三翻得成,方乃得戒。三翻不成,不得與戒。若是黃門人,或是二形人,或是賊心受戒人,此三種人,不得與受戒。
ᅟᅟ==[3] 「沙彌」,乙本無。==
ᅟᅟ==[4] 「十戒」,甲本無。==
此之戒法,是過去九十九億諸佛遞代相傳,授佛付囑,遞相度脫。
授此戒訖,仍須行道七日。行道之時,手執花果,六時行道,燒香、禮佛、發願,願證無上菩提,誓度一切眾生,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不得斷絕,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
持吾教[5]法,莫忘宣傳。
ᅟᅟ==[5] 「吾教」,底本作「吾大教」,據甲、乙本刪。==
佛說授戒羯磨正法之壇部第三十一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眾萬二千人俱,說十六大士灌頂之壇法。
佛告諸天[1]菩薩:吾今付與加持灌頂受法之壇。若是後代修行菩薩,國王、王子、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無上正等菩提,應請三藏法主,撿[2]清淨之處,如法建立壇場。
ᅟᅟ==[1] 「天」,甲、乙本作「大」。==
ᅟᅟ==[2] 「撿」,底本作「開」,甲、乙本作「間」,據文意改。==
開建[3]之時,其壇四方,闊十二肘,高三肘。內一層圓,安八灌頂宮,各有金剛界圍[4]繞,大海水圍繞,裏有水陸[5]眾生。內一層方,安八菩薩,中心安一所如意之輪,上安五佛。四角安總持。每門安瓶一所,劍兩口,輪一所並道具。外一層每門安輪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3] 「建」,底本作「建立」,據甲、乙本刪。==
ᅟᅟ==[4] 「圍」,底、甲、乙本作「為」,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5] 「陸」,甲本作「戮」。==
安此壇時,用淨土、七寶香[6]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
ᅟᅟ==[6] 「香」,甲、乙本無。==
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7],禮佛懺悔,燒香發願。
ᅟᅟ==[7] 「道」,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求師授於灌頂,先著紫衣,去壇東北角,坐於白象,受於[1]灌頂。後去壇西南角上,坐於七寶蓮臺,腳踏七寶蓮花,頂戴五佛之冠,手執如意之輪,授師付囑,加持於身,授於正法,便是本尊之身。
ᅟᅟ==[1] 「於」,乙本無。==
行道僧用十六人,散花用十六人,行道四十九匝,不得欠少一匝。腳踏七寶蓮花,繞壇。
四面安龍天八部天,守[2]護道[3]場。
ᅟᅟ==[2] 「守」,底本作「首」,甲、乙本作「昔」,據文意改。==
ᅟᅟ==[3] 「道」,甲、乙本作「壇」。==
長齋七日,食三白食。七日解散,如法盡心,七寶百物,歡喜供養,三藏法主,不令嗔怒,果滿成就。
燒七寶末香,晝夜六時,至心受持《深妙秘密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如川流之水,晝夜六時,不得斷絕。
此之壇法,是過去諸佛遞代相傳,不令斷絕。
佛說現證大教王灌頂之壇法部第三十二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4]菩薩眾萬二千人俱,說佛事業供養十方十六大士作福之壇。
ᅟᅟ==[4] 「大」,乙本作「大諸」。==
佛告諸大菩薩摩訶薩眾:若是[5]後代修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6]、婆羅門、居士等,優婆塞、優婆[1]夷,若是修證無上菩提佛果,應請三藏法主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十六大士作福之壇。
ᅟᅟ==[5] 「是」,乙本無。==
ᅟᅟ==[6] 「官」,甲、乙本無。「官」下疑漏「長」。==
ᅟᅟ==[1] 「婆」,甲本無。==
開此壇時,其壇闊十二肘,高二肘。外三層方,內金剛界圓,安八角火輪,上安五佛、四親近。中心一層方,安四總持。金剛界圓,安八葉蓮花,上安五佛之印。外三層方,四角安總持。每門安瓶一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
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王子、百官,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願證無上菩提,證真佛果,度化一切眾生,令證無上菩提。七寶百物,香花燈塗[2],百味飲食,盡心供養,不惜[3]身命供養如來。晝夜六時,作佛事業,乃至終身不令間斷供養如來,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晝夜六時,不得斷絕,如川流之水。
ᅟᅟ==[2] 「燈塗」,底、甲、乙本作「登途」,據文意改。==
ᅟᅟ==[3] 「惜」,底、甲本作「息」,乙本作「昔」,據文意改。==
作佛事業,供養如來,無福者增福,無壽者增壽,設求無上菩提,直趣[4]無上菩提。
ᅟᅟ==[4] 「趣」,底本作「取」,甲、乙本作「證」,據文意改。==
此之功德靈驗,河沙諸佛校量不得。若是仁王帝主、王子、百官,至心受持無上佛果,定無所失。
佛說供養十方佛事業作福之壇處[1]部第三十三
ᅟᅟ==[1] 「處」,乙本無。==
爾時佛住王舍城金剛座,說甚深六波羅密正法明王大教之壇。
佛告諸天[2]菩薩摩訶薩眾:吾今告汝,後代修行六波羅密甚深正法明王三十七尊菩提分法。此三十七尊菩提分法,是過去河沙諸佛盡登[3]金剛界,修習三十七尊菩提分法。甚深六波羅密,十地滿足,果滿成就,號曰為六波羅密。
ᅟᅟ==[2] 「天」,乙本作「大」。==
ᅟᅟ==[3] 「登」,底本作「證」,據甲、乙本改。==
六波羅密者,從般若而生。般若者,云翻為惠。惠云[4]是六波羅密,以到[5]彼岸為功。功成果滿,十地滿足。
ᅟᅟ==[4] 「惠云」,乙本作「惠云何」。==
ᅟᅟ==[5] 「到」,甲本作「倒」。==
俱行六波羅密,行檀波羅密,行尸波羅密,行羼提波羅密,行毘梨耶波羅密,行般若波羅密,行方便波羅密。行此六波羅密,行四無量法,慈、悲、喜、捨[6]三十七尊菩提分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ᅟᅟ==[6] 「捨」,乙本作「舍」。==
說應六波羅密法,究竟佛惠,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若有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卻行六波羅密,行檀波羅密,行尸波羅密,行羼提[1]波羅密,行毘梨[2]耶波羅密,行禪波羅密,行般若波羅密,是不空不有之妙覺。
ᅟᅟ==[1] 「提」,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ᅟᅟ==[2] 「梨」,甲、乙本作「離」。==
妙覺玄猷[3],奧賾超於言象,雖真俗雙泯,二諦恒存,空有[4]兩亡,一未[5]常顯。良以真空未常,不有即有,以弁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斷;不有之有,有[6]而非常。四執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
ᅟᅟ==[3] 「猷」,底作「獸」,據甲、乙本改。==
ᅟᅟ==[4] 「有」,乙本無。==
ᅟᅟ==[5] 「未」,乙本作「末」。==
ᅟᅟ==[6] 「有」,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若歷事備陳,言過二十萬頌。若撮其樞要,理盡即有六波羅密,是知詮真之教。六波羅密者,是知超言之宗,性圓通而俱顯;六波羅密者,是謂曜昏[7]衢之高炬,濟苦海之迅船[8]。拯物[9]導迷,莫斯為最[10]。
ᅟᅟ==[7] 「昏」,底本作「貨」,據甲、乙本改。==
ᅟᅟ==[8] 「船」,底、甲本作「般」,據乙本改。==
ᅟᅟ==[9] 「物」,底本作「惣」,據甲、乙本改。==
ᅟᅟ==[10] 「最」,乙本作「然」。==
然般若以神鑒為體,六波羅密者,以到彼岸為功。心顯要妙,所歸經義。經乃貫牢言教,從法就喻,詮之為目,故云是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此六波羅密,一教興,二[1]藏攝,三宗趣[2],四釋題目,五解文義[3],六總攝[4]。
ᅟᅟ==[1] 「二」,底本作「三」,據甲、乙本改。==
ᅟᅟ==[2] 「趣」,乙本無。==
ᅟᅟ==[3] 「妙覺玄猷……五解文義」四個自然段,乃從唐法藏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序》化出,文字略有錯訛、異同。參見《大正藏》第33卷第552頁上欄。==
ᅟᅟ==[4] 「攝」,乙本作「攝宗」。==
最上大乘現證大教,一謂欲破外道諸邪見故;二欲迴二乘入大乘故;三遣小菩薩不迷空故;四明二諦、中道生正見故;五顯佛勝得生淨信故;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此六波羅密,是過去河沙諸佛盡行六波羅密,是成佛之根。
般若波羅密是大乘正宗;《法花》妙惠,是其中宗,接引中乘[5];《大智度論》是其小乘,引導[6]初地之人;《百法》之論,是最下小乘,引導小兒及已眾生。悟其八識為二無我法,助名為大乘。因明之論,最下小乘,引導小乘眾生。因明佛性開悟,立名號為因明[7]。《唯識》之論,是其小乘,引導小乘眾生。因明八識,因識上得名,為悟其八識,名為唯識。般若正宗六波羅密者,具足圓滿,是成佛之根本,是[1]最上大乘顯正大教王總持六波[2]羅密。
ᅟᅟ==[5] 「乘」,底、甲、乙本作「成」,據文意改。==
ᅟᅟ==[6] 「導」,底、甲、乙本作「道」,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7] 「明」,乙本作「名」。==
ᅟᅟ==[1] 「是」,乙本作「具」。==
ᅟᅟ==[2] 「持六波」,乙本作「時六般」。==
若是[3]後代修行菩薩,國王、王[4]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甚深六波羅密成佛之果,應請三藏法主開啟六波羅密壇[5]。
ᅟᅟ==[3] 「是」,乙本無。==
ᅟᅟ==[4] 「王、王」,乙本作「生」。==
ᅟᅟ==[5] 「壇」,底、甲、乙本作「檀時」,據文意刪改。==
開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其壇四方,內兩層金剛圓,安十六角火輪,上安十六尊。中心四方,安八葉蓮,上安五佛。四角安四總持。外一層每門安輪一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安此壇時,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其壇闊十二肘,高三肘。
安此壇成[6],應[7]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仁王帝主,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不得斷絕。直[1]趣無上菩提,定無所失。
ᅟᅟ==[6] 「成」,底本作「時成」,據甲、乙本刪。==
ᅟᅟ==[7] 「應」,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ᅟᅟ==[1] 「直」,底本作「真」,據甲、乙本改。==
行道僧廿四人,繞壇四面。腳踏七寶蓮花,授菩提之位。坐七寶之蓮臺,腳踏七寶蓮花,頂戴五佛之冠,手執如意之輪,授師付囑,灌[2]於其頂,方受菩提之位。日食萬兩黃金[3],七寶百物[4],百味飲食,供養法師,盡令充足,不令闕[5]少,果滿成就。
ᅟᅟ==[2] 「灌」,底本作「灌頂」,據甲、乙本刪。==
ᅟᅟ==[3] 「黃金」,乙本作「金黃」。==
ᅟᅟ==[4] 「物」,甲本作「惣」。==
ᅟᅟ==[5] 「闕」,底、甲、乙本作「闊」,據文意改。==
佛說甚深六波羅密十地滿足之壇法部第三十四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眾萬[6]二千人俱,說總持百字明王化身作十金剛正法明王無障礙之壇法。
ᅟᅟ==[6] 「萬」,乙本作「一」。==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說總持正法明王十總持無障礙之壇法,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令我得證無礙之法。當來度化眾生,皆是佛之威力。
佛告金剛藏菩薩:汝等諦聽,諦聽[7],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十總持無障礙之壇法。
ᅟᅟ==[7] 「諦聽,諦聽」,底本作「聽諦聽諦」,據甲、乙本改。==
此十總持先為十吉祥時,護助河沙諸佛盡證無上菩提。後為百字明王時,亦護助河沙諸佛,盡證無上菩提,歷度萬行,具修諸[1]苦行,修持得證十地滿足總持無礙之身。
ᅟᅟ==[1] 「諸」,底、甲本作「諸度」,據乙本刪。==
莫以小知小見,妄[2]生執著。易得為得,易證為證,莫[3]貪小乘,妄識文辭,妄為分別,落[4]為邪道。凡俗修行,修證大乘,莫執小乘。後代修行菩薩,凡欲修證最上大乘,速證無上菩提十地滿足無礙之身[5]。
ᅟᅟ==[2] 「妄」,底、甲、乙本作「望」,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證,莫」,乙本無。==
ᅟᅟ==[4] 「落」,底、甲、乙本作「洛」,據文意改。==
ᅟᅟ==[5] 「身」,乙本無。==
佛告金剛藏菩薩:吾今付汝,後代流[6]傳,度化天人,應結十身總持之壇。
ᅟᅟ==[6] 「流」,底、甲、乙本作「留」,據文意改。下同。==
開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其壇四方,內三層圓,兩層安八角火輪,上安本尊。中心方,內安八葉蓮,上安五佛印。四角安總持。內外安八灌頂。開此壇時,其壇闊十二肘,高三肘。用淨土、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每門安輪一所,劍兩口並道具[7],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7] 「具」,乙本無。==
安此壇成,應請三藏法主洗浴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座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若是仁王、王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莫生執著,但依師修行,手執香爐,六時行道,禮佛懺悔,燒香發願,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陀羅尼印契,不得斷絕,晝夜六時,如川流之水,不令間斷。心不退轉,不執小乘,不著空有,至習大乘,直趣無上菩提,修學大乘,證取悉地。
若是國王、王子、大臣、百官,修行[1]此法,應從師受法,受於付囑,灌於其頂。腳踏七寶蓮花,頂戴五佛之冠,手執總持,結跏趺坐,應受無礙之身。
ᅟᅟ==[1] 「行」,乙本作「習」。==
開此壇時,用行道僧三十七人,用散花十六人。授灌頂時,用四童子,各執一瓶,燒七寶香,散[2]七寶花,應用七寶百總衣服臥具供養法師。日食三兩黃金,百味飲食,盡令充足,不令闕少。真心供養,不令嗔怒,果滿成就。
ᅟᅟ==[2] 「散」,乙本無。==
佛說總持百字明王修行十地滿足證無障礙之身總持壇法部第三十五[3]
ᅟᅟ==[3] 「五」,乙本北敦02431號背至此止。==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卷第三[1]
ᅟᅟ==[1] 「金剛峻經金剛頂……卷第三」五十九字,底本無,據文意補。==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2]
ᅟᅟ==[2] 「金剛峻經金剛頂……奉詔譯」七十二字,底本無,據文意補。==
爾時如來付大毘盧遮那佛四十二種壇法已畢[3]。此說《付法藏品》。
ᅟᅟ==[3] 「畢」,底、甲本作「卑」,據文意改。==
過去九十九億恒[4]河沙諸佛,傳授正法《秘密心印總持大教王經》,不得等閑,妄[5]為傳授。一代傳於一代,從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遞[6]代相傳《大毘盧遮那佛最上大乘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承受[1]付囑成佛經》。從河沙諸佛盡,從大毘盧遮那佛承受正法。
ᅟᅟ==[4] 「恒」,底、甲本作「洹」,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5] 「妄」,底、甲本作「忘」,據文意改。==
ᅟᅟ==[6] 「遞」,底、甲本作「地」,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 「承受」,底、甲本作「成授」,據文意改。下同。==
河沙諸佛臨般涅槃[2],付正法眼已,法付囑一代士,付法藏人[3]聖者毘婆尸佛。毘婆尸佛[4]在菩薩位時,從河沙諸佛登毘盧金剛界,承受[5]付囑,得證無上菩提。
ᅟᅟ==[2] 「槃」,底、甲本作「盤」,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人」,底、甲本作「仁」,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4] 「毘婆尸佛」,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承受」,底、甲本作「毘盧金剛界成受」,據文意改。下同。==
毘婆尸佛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一代士,付法藏人聖者尸棄佛。尸棄佛在菩薩位時,從毘婆尸佛登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
尸棄佛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一代士,付法藏人聖者毘舍浮佛。毘舍浮佛在菩薩位時,從尸棄佛登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
毘舍浮佛臨般涅槃時[6],付正法眼已,法付囑一代士,付法藏人聖者俱留孫佛。俱留孫佛在菩薩位時,從毘舍浮佛登毘盧金[7]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
ᅟᅟ==[6] 「時」,甲本無。==
ᅟᅟ==[7] 「金」,甲本作「舍」。==
俱留孫佛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一代士,付法藏人聖者俱那含牟尼佛。俱那含牟尼佛在菩薩位時,從俱留孫佛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
俱那含牟尼佛臨般涅槃時,付正法眼已,法付囑前迦葉佛。前迦葉佛在菩薩位時,從俱那含牟尼佛登大毘盧金剛界,得證無上菩提。
前迦葉佛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護明菩薩時,從前迦葉佛登大毘盧金剛界,得證無上菩提。護明菩薩是盧舍那佛化身,為護明菩薩,為千百億釋迦,是盧舍那佛本身。
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佛。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千花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1]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ᅟᅟ==[1] 「地」,底、甲本作「中」,據文意改。==
爾時千蓮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藏世界赫赫[1]師子座起,各各辭退[2],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佛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沒[3]後已,入體性虛空蓮花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蓮[4]花光三昧出已,方坐金剛千花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地。復至炎摩天中說十行。從座起,至四天王宮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地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中說七地。復至一禪中說[5]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惠。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說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ᅟᅟ==[1] 「赫赫」,底、甲本作「赫」,據文意補。==
ᅟᅟ==[2] 「退」,底本作「良」,據甲本改。==
ᅟᅟ==[3] 「沒」,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4] 「蓮」,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5] 「說」,底、甲本作「說說」,據文意刪。==
爾時釋迦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說《摩受化經》已,下生閻浮提迦維那國。母名摩耶,父名淨飯,吾名悉達。七歲出家,十九逾城[6],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
ᅟᅟ==[6] 「逾城」,底、甲本作「餘成」,據文意改。==
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花光王座,乃至摩醯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如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花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竟,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本盧舍那佛,心中常誦一戒光明。金光寶戒是一切佛本願,一切菩薩本願,一切菩薩本願,佛世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心如是,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有故,當當常住法身[1]。一切諸法,不著空有,不著諸色。千法唯心,萬法唯識。心法不生不迷,即清淨法身。
ᅟᅟ==[1] 「盧舍那佛為此大眾…常住法身」五個自然段,出自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卷下。文字略異。參見《大正藏》第24冊第1003頁中、下。==
如是釋迦牟尼佛四九年轉大法輪,度化有情。化緣將畢[2],我釋迦大師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一代士付法藏人聖者摩訶[3]大迦葉。彼我釋迦如來出現於世,成登正覺,化緣既畢,臨當涅槃,告摩訶迦葉:汝等當知,我於無量劫來,度諸有情,勤修苦行,一心專求無上勝法。如我昔願,今已滿足。迦葉,譬如密雲,充滿世界,降注甘雨,生長善法萌芽。無上法雨,亦復如是,能令有情增善法故。所以諸佛常加守護,恭敬讚歎,禮拜供養。如我今者臨涅槃,用付囑戒汝[1],汝當於後,敬順我法,廣宣流布,無令斷絕。
ᅟᅟ==[2] 「畢」,底本作「必」,據甲本改。下同。甲本下文亦常作「必」,為避文繁,不再一一出注。==
ᅟᅟ==[3] 「摩訶」,底本作「麼訶」,甲本作「麼何」,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1] 「戒汝」,甲本作「汝戒」。==
迦葉白佛言:善哉!受教奉持正法,使未來世饒益眾生,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如來滅度之後[2],摩訶迦葉次宣正教,集佛法藏,化諸有情。其所度脫,永不退轉。彼大迦葉,智惠淵廣,名稱普聞,功德具[3]足,不可具述。
ᅟᅟ==[2] 「後」,底、甲本作「後付」,據文意刪。==
ᅟᅟ==[3] 「具」,底、甲本作「俱」,據文意改。==
聖者大迦葉化緣已畢,向雞足山中潛身。山自開閉,見在其中,全身不散。持於釋迦如來袈裟,將與慈氏。
未至於後,慈氏如來成等正覺,將諸徒眾九十六億萬至於雞足山下過,見於大迦葉。時諸眾會,皆作是言:迦葉弟[4]子,身形果滿,若此化佛,亦當與斯無異。
ᅟᅟ==[4] 「弟」,底本作「苐」,據文意改。下同。==
於是迦葉踊身虛空,現十八變,變為大形,充滿世界。時慈氏世尊,就迦葉波取僧迦[5]梨衣。是時大眾,見其神力,除驕[6]慢心,皆成聖果。
ᅟᅟ==[5] 「迦」,甲本作「加」。==
ᅟᅟ==[6] 「驕」,底、甲本作「憍」,據文意改。==
大迦葉波頭陀第一,頌曰:
善哉龜氏,積學資神。
夫妻敬讓,處世無塵。
心輝白玉,體輝黃金。
紹隆正[1]教,拯濟沉淪[2]。
火宅虛偽,牛車實真。
頭陀蘭若,棄富從貧。
王城集法,鷲嶺潛身。
龍花樹下,冀奉慈仁。
ᅟᅟ==[1] 「正」,底、甲本作「政」,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淪」,底、甲本作「論」,據文意改。==
又頌曰:
偉[3]哉迦葉,密傳佛心。
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道悲深。
未逄慈氏,具足雞峰。
ᅟᅟ==[3] 「偉」,底、甲本作「禕」,據文意改。==
大迦葉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二代付法藏人聖者[4]阿難。
ᅟᅟ==[4] 「聖者」,底、甲本作「聖者士代」,據文意刪。==
阿難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三代商那和修。
商那和修從阿難承受付囑,登大毘盧金剛界,得證無上菩提。商那和修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四代付法藏人聖者優婆[1]鞠多。
ᅟᅟ==[1] 「婆」,底、甲本作「波」,據文意改。下同。==
優婆鞠多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商那和修承[2]大正教,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3]無上菩提。優婆鞠多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五代付法藏人聖者提多迦。
ᅟᅟ==[2] 「承」,底、甲本作「成」,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證」,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提多迦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優婆鞠多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提多迦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六代付法藏人聖者彌遮迦。
彌遮迦聖者在八地菩薩時,從提多迦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彌遮迦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4]囑第七代付法藏人聖者伏陀難提。
ᅟᅟ==[4] 「法付」,底、甲本作「付法」,據文意改。==
伏陀難提聖者在菩薩位時,從彌[5]遮迦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伏陀難提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八代付法藏人聖者伏陀密多。
ᅟᅟ==[5] 「彌」,甲本無。==
伏陀密多聖者在菩薩位時,從伏陀難提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伏陀密多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九代付法藏人聖者脇尊者。
脇尊者在菩薩位時,從伏陀密多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1]無上菩提。脇尊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代付法藏人聖者富那奢。
ᅟᅟ==[1] 「證」,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富那奢在八[2]地菩薩位時,從脇尊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3]囑,得證無上菩提。富那奢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一代付法藏人聖者馬鳴菩薩。
ᅟᅟ==[2] 「八」,甲本作「八八」。==
ᅟᅟ==[3] 「受付」,甲本無。==
馬鳴菩薩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富那奢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馬鳴菩薩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二代付法藏人聖者毘羅尊者。
毘羅尊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馬鳴菩薩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毘羅尊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三代付法藏人聖者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在八地菩薩位時,從毘羅尊者承受一代士[4]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龍樹菩薩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四代付法藏人聖者提婆菩薩。
ᅟᅟ==[4] 「士」,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提婆菩薩在八地菩薩位時,從龍樹菩薩承受一代士[1]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提婆[2]菩薩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五代付法藏人聖者羅睺羅尊者。
ᅟᅟ==[1] 「代士」,底本作「代大士」,甲本作「士」,據文意改。==
ᅟᅟ==[2] 「婆」,底本作「波」,據甲本改。下同。==
羅睺羅尊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提婆菩薩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羅睺羅尊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六代付法藏人聖者僧伽難提。
僧伽難提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羅睺羅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3]無上菩提。僧伽難提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七代付法藏人聖者化身羅漢聖者。
ᅟᅟ==[3] 「證」,底本無,據甲本補。==
化身羅漢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僧伽難提承[4]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化身羅漢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八代付法藏人聖者僧伽耶舍。
ᅟᅟ==[4] 「承」,底、甲本作「乘」,據文意改。下同。==
僧伽耶舍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化身羅漢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1]付囑,得證無上菩提。僧伽耶舍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十九代付法藏人聖者鳩摩羅馱。
ᅟᅟ==[1] 「受」,底、甲本作「授」,據文意改。==
鳩摩羅馱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僧伽耶舍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鳩摩羅馱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代付[2]法藏人聖者奢夜多聖者。
ᅟᅟ==[2] 「付」,甲本作「代」。==
奢夜多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鳩摩羅馱聖者承受一代士[3]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奢夜多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一代付法藏人聖者波修盤陀尊者。
ᅟᅟ==[3] 「士」,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波修盤陀尊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奢夜多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4],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波[5]修盤陀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二代付法藏人聖者摩奴囉聖者。
ᅟᅟ==[4] 「法」,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波」,底、甲本作「婆」,據文意改。下同。==
摩奴[1]囉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波修盤陀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摩奴囉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三代付法藏人聖[2]者霍勒那夜奢聖者。
ᅟᅟ==[1] 「奴」,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2] 「聖」,底、甲本作「聖仁」,據文意刪。==
霍勒那夜奢聖者[3]在八地菩薩位時,從摩奴囉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霍勒那夜奢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四代付法藏人聖者是師子尊者。
ᅟᅟ==[3] 「霍勒那夜奢聖者」,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師子尊者在[4]八地菩薩位時,從霍勒那夜奢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師子尊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5]已,法付囑第廿五代付法藏人聖者舍那波斯。
ᅟᅟ==[4] 「在」,底、甲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眼」,甲本無。==
舍那波斯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師子尊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6]無上菩提。舍那波斯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六代付法藏人聖者無著菩薩。
ᅟᅟ==[6] 「證」,底、甲本無,據文意補。下同。==
無著菩薩在八地菩薩位時,從舍那波斯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無著菩薩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七代付法藏人聖者天親菩薩。
天親菩薩在八地菩薩位時,從無著菩薩請問大乘法,令心得悟,承受一代士教法,登[1]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2]無上[3]菩提。天親菩薩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八代付法藏人聖者菩提達摩[4]觀音菩薩聖者。
ᅟᅟ==[1] 「登」,乙本北敦06329號背自此始。==
ᅟᅟ==[2] 「證」,底、甲本無,乙本作「正」,據文意改補。==
ᅟᅟ==[3] 「上」,乙本無。==
ᅟᅟ==[4] 「摩」,乙本作「麼」。下同。==
菩提達摩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天親菩薩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5]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菩提達摩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廿九代付法藏人聖者惠可禪師。俗姓姬[6],武平人也。
ᅟᅟ==[5] 「毘盧」,乙本無。==
ᅟᅟ==[6] 「姬」,底、甲、乙本作「矩」,據文意改。下同。==
惠可禪師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菩提[7]達摩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8]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惠可禪師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卅代[1]付法藏人聖者璨[2]禪師[3]。聖者不道名姓。
ᅟᅟ==[7] 「提」,底、甲、乙本作「薩」,據文意改。==
ᅟᅟ==[8] 「剛」,乙本無。==
ᅟᅟ==[1] 「代」,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璨」,底、甲、乙本作「際」,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師」,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璨禪師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惠可禪師承受一代士教法,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璨禪師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卅一代付法藏人聖者道信[4]禪師。聖者俗姓司馬,河內人也。
ᅟᅟ==[4] 「道信」,底、甲、乙本作「信行」,據文意改。下同。==
道信禪師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璨[5]禪師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並袈裟,登大[6]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道信禪師聖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卅[7]二代付法藏人聖者弘忍禪師。聖者俗姓周氏,黃梅人也。
ᅟᅟ==[5] 「璨」,底、甲、乙本作「際」,據文意改。==
ᅟᅟ==[6] 「大」,甲本無。==
ᅟᅟ==[7] 「卅」,乙本作「三十」。==
弘[8]忍禪師聖者在八地[9]菩薩位時,從道信禪師承受一代士教法並付袈裟,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弘忍禪師聖[10]者化緣將畢,臨般涅槃,付正法眼已,法付囑第三十三代付法藏人聖者韶州僧沒惠能禪師。聖者俗姓盧氏,范陽[1]人也。
ᅟᅟ==[8] 「弘」,甲本作「彌」。==
ᅟᅟ==[9] 「地」,乙本無。==
ᅟᅟ==[10] 「聖」,底、甲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1] 「陽」,底、甲、乙本作「楊」,據文意改。==
惠能禪師聖者在八地菩薩位時,從弘忍禪師聖者承受一代士教法並傳袈裟,登大毘盧金剛界,承受付囑,得證無上菩提。惠能禪師聖者臨般涅槃,付囑後代修行菩薩密傳佛心印,秘密宣傳,不令虛妄[2],直[3]須苦行,苦[4]節修行,莫生懈怠[5]放逸,墮落三塗。從上過去諸佛苦行修行,盡經三無數劫,六度萬行,具修諸度,遞代相承,密傳心印,遞相付囑,令法久[6]住。
ᅟᅟ==[2] 「虛妄」,乙本作「空望」。==
ᅟᅟ==[3] 「直」,底、甲、乙本作「真」,據文意改。==
ᅟᅟ==[4] 「苦」,乙本無。==
ᅟᅟ==[5] 「懈怠」,底、甲、乙本作「解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6] 「久」,底、甲本作「九」,據乙本改。==
世有三種沙門,如何是[7]三種沙門?第一是持明大教,是說道[8]沙門;第二是傳持經論[9],是活道[10]沙門;第三是不習經論,撥無因果,懈怠放逸,是壞[11]道沙門。
ᅟᅟ==[7] 「是」,乙本無。==
ᅟᅟ==[8] 「道」,乙本無。==
ᅟᅟ==[9] 「論」,底、甲本作「輪」,據乙本改。下同。==
ᅟᅟ==[10] 「道」,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ᅟᅟ==[11] 「壞」,底、甲、乙本作「懷」,據文意改。==
告諸大眾[1],後代[2]修行[3]菩薩,要修無上速證菩提,直須至心修持《最上大乘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並四十二種壇法,晝夜[4]六時,苦行修持,不令間斷,直趣無上菩提。
ᅟᅟ==[1] 「眾」,乙本無。==
ᅟᅟ==[2] 「代」,底、甲、乙本作「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行」,乙本無。==
ᅟᅟ==[4] 「晝夜」,乙本作「夜晝」。==
時我大師釋迦如來臨般涅槃,付正法眼與大迦葉,遞代相傳,展轉付囑,燈燈[5]不絕,令法久住。乃至如來涅槃時,當此土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至今己未歲,得一千八百四十八年矣。
ᅟᅟ==[5] 「燈燈」,底、甲、乙本作「登登」,據文意改。==
是時此方暴風忽起,黑雲靉靆,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大地山川,低[6]昂湧沒。穆[7]王問太史扈多[8]曰:此何祥瑞?奏曰:此是西方大聖入滅之相。又問:於國如何?對曰:即時無他[9]。一千年後,當有聖[10]教被於中夏。勅令雙石記之,瘞於南郊[11]壇下。
ᅟᅟ==[6] 「低」,底、甲本字未寫全,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7] 「穆」,乙本作「周穆」。==
ᅟᅟ==[8] 「多」,底、甲、乙本作「幺」,據文意改。==
ᅟᅟ==[9] 「他」,底本作「地」,據甲、乙本改。==
ᅟᅟ==[10] 「聖」,底、甲本作「聲」,據乙本改。==
ᅟᅟ==[11] 「郊」,底、甲、乙本作「効」,據文意改。==
後至一千一十七年,後漢第二主孝明皇帝永平十[1]年乙丑歲,帝夜夢見[2]金人身長丈六,紫磨金色,項[3]背圓光,赫弈如日,殿前飛行。帝[4]時驚窹,遍體汗流,詔問群臣曰:此是何祥[5]?時太史傅毅等對曰:臣聞天竺國有大聖人,無師自覺,號之為佛。不言而民自信,不理而民不亂,不化而民[6]自行。巍巍乎獨出三界,蕩蕩乎無人能名。此聖滅度,已逾千祀,當有正教,化被此方。陛[7]下所夢,必是其兆。帝聞大悅,即遣羽林郎[8]秦景、博士王導[9]、太史令蔡[10]愔等一十[11]四人西迎佛教。至大月氏[12]國,果逢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三藏,以白褺畫釋迦像,貝多樹葉上書《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並《四十二種壇法威儀法則金剛峻經》,並《四十二章經》,載以白馬,屆於洛陽鴻臚大興善寺安置。(時永平十年也。)
ᅟᅟ==[1] 「十」,底本作「拾」,據甲、乙本改。==
ᅟᅟ==[2] 「夜夢見」,乙本作「夢」。==
ᅟᅟ==[3] 「項」,底本作「巷」,乙本作「頌」,據甲本改。==
ᅟᅟ==[4] 「帝」,底、甲、乙本作「諦」,據文意改。==
ᅟᅟ==[5] 「祥」,底本作「相」,據甲、乙本改。==
ᅟᅟ==[6] 「民」,底、甲、乙本作「不民」,據文意刪。==
ᅟᅟ==[7] 「陛」,底、乙本作「階」,據甲本改。==
ᅟᅟ==[8] 「郎」,乙本作「即」。==
ᅟᅟ==[9] 「導」,乙本作「遵」。==
ᅟᅟ==[10] 「蔡」,底、甲、乙本作「察」,據文意改。==
ᅟᅟ==[11] 「十」,乙本作「千」。==
ᅟᅟ==[12] 「月氏」,底、甲、乙本作「越支」,據文意改。==
皇帝別供養,恭敬問訊,三藏漸為帝主演說人天戒施,罪福報應[1]。既開悟已,然說教、理、行、果,聖賢種智。帝及妃主、臣[2]佐、民庶,咸生希有,敬重益深。
ᅟᅟ==[1] 「應」,乙本無。==
ᅟᅟ==[2] 「臣」,乙本無。==
至永平十七年,有五嶽九府名山大澤道士,都六百九十人,褚[3]善信、費[4]叔才等為首,皆精通玄籙,囊括道儀,為三十六洞風標,作二十四治名望,覩京華[5]之改轍,情悱旴衡,共[6]至雒陽,請與胡僧比試[7]。
ᅟᅟ==[3] 「褚」,底、乙本作「猪」,甲本作「楮」,據文意改。==
ᅟᅟ==[4] 「費」,底、甲、乙本作「貫」,據文意改。==
ᅟᅟ==[5] 「華」,乙本作「菓」。==
ᅟᅟ==[6] 「共」,底、甲、乙本作「供」,據文意改。==
ᅟᅟ==[7] 「試」,底、甲、乙本作「誡」,據文意改。下同。==
帝未便全許,先問三藏曰:此國道士,欲[8]與師定其優劣,師意以何私擬?摩騰曰:龍吟雲起,非虹蚓之所能;虎嘯風生,豈跛驢之所及?雷門無旋[9]布鼓,雷耀豈懼螢光?敵對即施,何勞預搔[10]而待癢?帝聞大喜,即允道士等決[1]試。
ᅟᅟ==[8] 「欲」,底、甲、乙本作「故」,據文意改。==
ᅟᅟ==[9] 「旋」,底本作「族」,據甲、乙本改。==
ᅟᅟ==[10] 「搔」,底本作「撥」,據甲、乙本改。==
ᅟᅟ==[1] 「決」,底、甲、乙本作「[車*夬]」,據文意改。==
至正月十五日,大集民庶,百官、皇帝、妃主齊至洛陽。城外立一論[2]場,建置三壇,安佛經[3]像及百家諸子、章醮科儀、玉簡[4]、金籙、符印、咒術法等,居一壇。當中一壇,僧道共試神力。
ᅟᅟ==[2] 「論」,底、乙本作「輪」,據甲本改。==
ᅟᅟ==[3] 「經」,乙本無。==
ᅟᅟ==[4] 「簡」,底本作「撿」,甲、乙本作「檢」,據文意改。==
三藏令道士先[5]騁,其入水入火,或溺或焚,咒山咒梁,靡昇靡舉。然告太上玄元大道元始天尊:今有邪法胡人,擾[6]亂華夏,我之大道,上德不得,玄之又玄。今對皇帝、百官,定其真偽,胡拜扣[7]齒[8],執蘭[戶@勺]脊,火先焚經、像、簡[9]、籙、科儀。悉為煨[10]燼,一無所遺。
ᅟᅟ==[5] 「先」,底、甲、乙本作「光」,據文意改。==
ᅟᅟ==[6] 「擾」,底、甲、乙本作「優」,據文意改。==
ᅟᅟ==[7] 「扣」,底本作「招」,據甲、乙本改。==
ᅟᅟ==[8] 「齒」,乙本無。==
ᅟᅟ==[9] 「簡」,底、甲、乙本作「檢」,據文意改。==
ᅟᅟ==[10] 「煨」,底、甲、乙本作「[火*艮]」,據文意改。==
二三藏卓立壇場,並無作用,即以火爇佛經像,猛焰蔽空,火滅煙銷,經像儼若。煙雲五色,祥瑞多端。摩騰、竺法蘭遂作一十八種神變,演說苦空無常,坐五綵雲中而說是偈:
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明。
池無巨海浪[1],丘無嵩嶽崇[2]。
法雲垂[3]世界,善種悉開萌。
諦通希有法,處處悟群生。
ᅟᅟ==[1] 「浪」,乙本作「俍」。==
ᅟᅟ==[2] 「崇」,底、甲、乙本作「榮」,據文意改。==
ᅟᅟ==[3] 「雲垂」,底、甲、乙本作「乘」,據文意增改。==
是時黃巾月皮,恥對天顏;白鹿青牛,羞屈法會。或自感而死,或捨道出家。魔雲卷而佛日曦[4],信心生而法門闢。於時百辟卿士,妃主遺[5]族,女男庶品,願出家者三千餘人。勅置十寺,七所居僧[6],三所安尼。今洛陽白馬寺,即當時第一寺也。
ᅟᅟ==[4] 「曦」,底、甲、乙本作「曦暉」,據文意刪。==
ᅟᅟ==[5] 「遺」,底、甲、乙本作「遺遺」,據文意刪。==
ᅟᅟ==[6] 「居僧」,乙本作「僧居」。==
自此真乘啟轍,惠[打-丁+阿]通津。名教大被於神州,像塔廣興於華夏。神僧繼踵[7],三乘控御於康莊;梵宇[8]連夢[9],九土擊揚於鐘唄。翻傳罔暇,講唱彌[10]繁。王公躬聽於法音,帝主親揮於神筆。運龍宮之海藏,寶牧珠奩;昌像季之法輪,人間天上。何昏衢[11]之不[12]蒙開泰[13],何苦海之不遇舟航?瞽夫不□[1]於太陽,誰之過矣?聖士不聆於韶護,孰[2]之□[3]焉?修六趣之彎環,昭[4]三隅之迷懵。幸歸弱喪,願上指南。韋絲儻佩於一時,利濟可觀於三際。六合君子,止流水而鑒焉。
ᅟᅟ==[7] 「踵」,底、甲、乙本作「種」,據文意改。==
ᅟᅟ==[8] 「宇」,底、甲、乙本作「字」,據文意改。==
ᅟᅟ==[9] 「夢」,底、甲、乙本作「夢於」,據文意刪。==
ᅟᅟ==[10] 「彌」,乙本無。==
ᅟᅟ==[11] 「衢」,底、甲、乙本作「忂」,據文意改。==
ᅟᅟ==[12] 「不」,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3] 「泰」,底、甲本作「秦」,乙本作「奏」,據文意改。==
ᅟᅟ==[1] 「□」,底、甲、乙本缺,據文意補。==
ᅟᅟ==[2] 「孰」,底、甲、乙本作「熟」,據文意改。==
ᅟᅟ==[3] 「□」,底、甲、乙本缺,據文意補。==
ᅟᅟ==[4] 「昭」,底、甲本作「胎」,據乙本改。==
自永平十年教至此,迄今大唐光化二年己未歲,凡八百三十八年矣。
爾時佛初興世時,即[5]《付[6]法藏傳略抄》並《法[7]住記》:我大師釋迦牟尼如來以姬周昭[8]王廿三年癸丑之歲七月十五日夜半子時,降下閻浮提中天竺迦毘羅國,託蔭摩耶夫人,以周昭王廿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子時於林嶶尼園,從母右脇而出[9]。以周昭王卌二年壬申之歲二月八日逾城出家,時年十九。以周穆王二年癸未之歲正月八日明星出時朗然大悟,十力世雄,三明獨朗,無師自覺,故號為佛。卌九年隨緣化物,利樂群品無邊。以周穆王五十年壬申之歲化緣將畢,拘尸那城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二月十[1]五日中夜入無餘,依大圓寂涅槃。五[2]天竺國代代相承,書戶上作如是記。
ᅟᅟ==[5] 「即」,底、甲、乙本作「及」,據文意改。==
ᅟᅟ==[6] 「付」,底、甲、乙本作「付囑」,據文意刪。==
ᅟᅟ==[7] 「法」,乙本作「住」。==
ᅟᅟ==[8] 「昭」,底、甲、乙本作「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9] 「出」,乙本作「生」。==
ᅟᅟ==[1] 「十」,乙本無。==
ᅟᅟ==[2] 「五」,乙本作「從五」。==
大師滅度已來,至唐朝[3]高宗皇帝世永徽五年甲寅歲之當計一千七百廿二年。從永徽五年至天寶十五載,計一百三年矣。共已前都計一千八百廿五年。
ᅟᅟ==[3] 「朝」,底本作「胡」,據甲、乙本改。==
降誕、將成道及滅度時,所有靈應瑞相,姬《周書異記》中當廣說。餘[4]如《付法藏傳》,亦[5]如是說。
ᅟᅟ==[4] 「餘」,底、甲、乙本作「依」,據文意改。==
ᅟᅟ==[5] 「亦」,底、甲、乙本作「依」,據文意改。==
世尊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摩訶迦葉。世尊滅度後,尊者迦葉集諸無學[6],足滿五百,於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葉巖窟[7]中,結集三藏真淨妙法。教尊者[8]阿難誦出修多羅藏十萬偈,《阿含經》者是;尊者[9]優波利誦出大毘尼藏,有十萬偈,名上[10]座部;尊者大迦葉誦出阿毘曇藏及摩夷論,有十萬偈。對法藏論等不預結集會者,別成一部律教,名[1]摩訶僧衹,唐言大眾[2]。以彼聖凡同[3]時集會,故名大眾也,是為小乘三藏。聖教大乘三藏,文殊師利菩薩與尊者阿難於大鐵圍山中結集,教旨極多,不可知數。(如《智[4]度論》說也。)
ᅟᅟ==[6] 「學」,底本作「覺」,據甲、乙本改。==
ᅟᅟ==[7] 「窟」,甲、乙本無。==
ᅟᅟ==[8] 「者」,乙本無。==
ᅟᅟ==[9] 「者」,乙本無。==
ᅟᅟ==[10] 「上」,甲本無。==
ᅟᅟ==[1] 「名」,底、甲、乙本作「石」,據文意改。==
ᅟᅟ==[2] 「眾」,甲本作「乘」。==
ᅟᅟ==[3] 「同」,底、甲、乙本作「周」,據文意改。==
ᅟᅟ==[4] 「智」,乙本作「知」。==
摩訶迦葉臨般涅槃,以大、小二乘三藏法[5]付囑阿難尊者。阿難[6]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二大士,一名末田底伽[7],二名商那和修(於罽賓國行化。)商那和修[8]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聖者優婆鞠多(度無量眾,皆得解脫。時人號為無相好佛。)
ᅟᅟ==[5] 「法」,底本作「法主」,據甲、乙本刪。==
ᅟᅟ==[6] 「阿難」,底本作「阿難臨尊者阿難」,據甲、乙本刪。==
ᅟᅟ==[7] 「伽」,乙本作「加」。==
ᅟᅟ==[8] 「商那和修」,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大毘尼藏當於是時,分成五部。尊者優婆鞠多有五弟子,各執異見,於中各有取捨不同,故成五部。一名彌沙塞部,二名曇無德部,三薩婆多部,四迦葉惟部,五摩訶僧衹部。
其時有鐵輪王,名阿叔伽王,閻浮提造八萬四千塔,廣興佛教。從以五部,於後時中分出異部。西方兼根本二根,共成廿部焉。大乘教尊者滅度後已[1]百年矣。
ᅟᅟ==[1] 「已」,底、甲、乙本作「以」,據文意改。==
佛滅度後,分南宗,住處別故。南宗依《大般若經》十八空,宗三性教以為了義,承文殊師利菩薩、承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等《中觀論》等,及清辦菩薩《掌珍論》等以為了義。遠[2]承彌勒菩薩《瑜伽》等論,無著菩薩《攝大乘論》等,近承護法、安慧《辯中邊論》、《成唯[3]識論》等以了義。(略說如此。廣如餘論中說。)
ᅟᅟ==[2] 「遠」,底、甲、乙本原文如此,此前疑有脫漏。==
ᅟᅟ==[3] 「唯」,底、甲、乙本作「住」,據文意改。==
尊者優婆鞠多臨般涅槃,以大法藏付囑提多伽尊者。
提多伽臨滅度時,以三藏教法付囑彌遮迦尊者[4]。
ᅟᅟ==[4] 「者」,乙本無。==
彌遮迦尊者[5]臨般涅槃時,以大法藏付囑伏陀難提。
ᅟᅟ==[5] 「彌遮迦尊者」,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伏陀難提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伏陀密多。
伏陀密多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脇比丘。
依《西方國記》記佛滅度時,以四百年時有鐵輪王名迦膩色拏,王閻浮提,廣興佛教於罽賓國(記去迦涅彌羅也。),集五百應真尊者。婆須密多菩薩(唐言世友。)以為上座,譯二藏《大毘沙論》。(《金剛法廣論》一百卷者,即彼[1]釋也。)
ᅟᅟ==[1] 「彼」,底、甲、乙本作「被」,據文意改。==
尊者脇比丘臨涅槃時,以大法藏付囑富那舍。
富那舍臨涅槃時,以大法藏付囑馬鳴菩薩。
馬鳴菩薩[2]臨滅度時,以[3]三藏法教[4]付囑毘羅尊者[5]。
ᅟᅟ==[2] 「馬鳴菩薩」,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以」,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法教」,乙本作「教法」。==
ᅟᅟ==[5] 「者」,乙本無。==
毘羅尊者[6]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龍樹菩薩。
ᅟᅟ==[6] 「毘羅尊者」,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龍樹菩薩[7] \(《龍樹菩薩傳》:其時佛滅度後,經五百年,龍樹菩薩自住龍宮,得大乘教於閻浮提。於閻浮提[8]廣行流布,造莊嚴佛道,凡百萬偈。《無畏論》、《大智度論》各十萬偈,見行天竺也。)摧伏外道,建正法幢,服餌延靈,利益群品,無量無邊。化緣將畢,以大法藏付囑提婆菩薩。(馬鳴、龍樹是二大士,諸國王等為之立廟供養,喻若佛身。)
ᅟᅟ==[7] 「龍樹菩薩」,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8] 「提」,底、甲本無,據乙本補。==
尊者提婆於南天竺國四衢道中,安諸高座,命八萬諸大論[9]士立三教。(云一切聖中佛聖第一,一切諸餘法中佛最為第一,一切出家人中佛僧第一。尊者誓曰:若人能摧破此三句義者,我斬首相謝。誰若屈者,應為我弟子,受我行法。時八方論士皆悉雲集,見無方論。愚者一言便屈,智者極至二日。故[10]一夏內,凡度十萬餘人。王家每日送衣鉢,皆度出家。從此已後,論士皆盡出就閑林,廣造諸論以破[1]邪見。)
ᅟᅟ==[9] 「論」,底、甲本作「輪」,據乙本改。下同。==
ᅟᅟ==[10] 「故」,底、甲、乙本作「須」,據文意改。==
ᅟᅟ==[1] 「破」,底、甲、乙本作「被」,據文意改。==
尊者提婆[2]菩薩化緣將畢,以大法藏付囑羅睺羅。(龍樹菩薩在世之時,有一外道,十二年中於地蔭下造一世論,號鬼名名畫,凡五百偈。至龍樹菩薩[3]所,作如是言:我有一論,欲[A1]摧伏汝。汝能論不?龍樹告言:汝且誦著,當共汝論。外道誦已,龍樹告言:如是論者,我先通解。汝於何處盜我論端?外道驚異[4]:言:汝誦者。尊者誦已,一字無遺。龍樹遂命提婆菩薩令誦,亦一字無遺。次命羅睺羅令誦,亦一字無遺。外道無使降伏,永乞尊者出家。羅睺羅[5]聰明智惠,利樂群品無邊。化緣將畢。)
ᅟᅟ==[2] 「提婆」,底、甲、乙本作「迦那提」,據文意改。==
ᅟᅟ==[3] 「薩」,甲本無。==
ᅟᅟ==[A1] 摧【CB】,催【藏外】(cf. 《漢語大詞典》第六卷第)==
ᅟᅟ==[4] 「驚異」,底、甲、乙本作「驚忙異」,據文意刪。==
ᅟᅟ==[5] 「羅」,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尊者羅睺羅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僧伽難提。
僧伽難提臨滅度時,以三藏教法付囑僧伽耶舍。
僧伽耶舍[6]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鳩摩羅馱。
ᅟᅟ==[6] 「僧伽耶舍」,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鳩摩羅馱臨滅度時,以三藏教法付囑闍夜多。
闍夜多臨般涅槃時,付囑婆修盤陀。(應時尊者世親[7]菩薩依對法藏廣說造論,說六百行頌,譯成卅卷。以聰明,初不信大乘非佛說,因兄無著菩薩,便生信,廣造諸論,以譯大乘,時人號為千部論師。)
ᅟᅟ==[7] 「親」,底、甲本作「觀」,據乙本改。==
婆修盤陀利樂無量眾生,化緣將畢,臨滅度時,以大法藏付囑摩奴[1]羅尊者。
ᅟᅟ==[1] 「奴」,底本作「拏」,據甲、乙本改。==
摩[2]奴羅尊者化緣將畢,臨滅度時,以大法藏真淨妙法付囑霍[3]勒那夜奢,以大方便利益無量百千有情。
ᅟᅟ==[2] 「摩」,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ᅟᅟ==[3] 「霍」,底、甲、乙本作「皓」,據文意改。==
霍勒那夜奢[4]化緣將畢,臨滅度時,以大法三藏付囑聖者師子比丘。
ᅟᅟ==[4] 「霍勒那夜奢」,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時罽賓國王名彌羅崛,邪見熾盛,心無敬信,於罽賓國毀壞寺塔,煞害眾僧[5]。即以利劍用斬師子比丘。項中無血,白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展轉[6]相付,付[7]廿四人,於後便絕。當佛[8]滅後一千載矣。
ᅟᅟ==[5] 「眾僧」,底本作「眾生僧」,據甲、乙本刪。==
ᅟᅟ==[6] 「轉」,底本作「彰」,據甲、乙本改。==
ᅟᅟ==[7] 「付」,底本作「付有」,據甲、乙本刪。==
ᅟᅟ==[8] 「佛」,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依《法住[9]記》作如是說:世尊已[10]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及餘[11]應真,令於大千堪忍世界,乃至法皆更護持,不入涅槃,受佛遺[12]囑,饒益群品,利樂有情。是諸羅漢,賓頭盧等而為上首,各領眷屬,散在諸洲內。國臣凡庶大會,皆受彼請,隱聖儀則,密來應供,令諸施主,獲福無量無邊世。
ᅟᅟ==[9] 「住」,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0] 「已」,底、甲、乙本作「以」,據文意改。==
ᅟᅟ==[11] 「餘」,乙本作「以」。==
ᅟᅟ==[12] 「遺」,甲、乙本作「遺付」。==
閻浮眾生,命極長者,年一百廿五。縱[1]以百年滅一年壽,從後漸滅,滿十歲,大師教[2]法方始滅沒。不久三災便起。初饑饉災,七日便止。次疫病災,七日便止。三[3]刀兵災,七日之中,更相煞害。以惡心故,所得草木,皆成刀劍,從此捨命,墮落三途,長劫輪迴,受諸苦惱。行善等者,得人國土安寧,無諸災疾[4],宜應自慶,發廣大心,修解脫因,速盡眾苦。
ᅟᅟ==[1] 「縱」,底、甲、乙本作「從」,據文意改。==
ᅟᅟ==[2] 「教」,乙本作「密」。==
ᅟᅟ==[3] 「三」,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疾」,甲、乙本作「疫」。==
佛應生堪忍國,南閻浮提中天竺迦毘羅衛國。此國當[5]三千大千世界之心,三垂[6]大海,背雪[7]山。其國統八萬四千城邑,各有九萬戶,人民豐盛。此是佛生之國。
ᅟᅟ==[5] 「當」,底本作「常」,據甲、乙本改。==
ᅟᅟ==[6] 「垂」,底、甲、乙本作「乘」,據文意改。==
ᅟᅟ==[7] 「雪」,底、甲本作「雷」,據乙本改。==
從劫初已來,金輪王多往此國。亦是世尊上古相承種族。鬱摩王,是第一高祖。尼樓王,第二祖。烏頭羅王,第三祖。瞿頭羅王,曾祖。鳩休羅王,祖。
其鳩休羅王有四子:一名淨飯,二名白飯,三名斛飯,四名甘露飯。淨[1]飯王者,是佛之父;白飯王,佛二叔;斛飯王,佛三[2]叔;甘露飯王,佛四叔。
ᅟᅟ==[1] 「四名甘露飯。淨」,乙本無。==
ᅟᅟ==[2] 「佛三」,底本作「三」,甲本作「二」,據文意補。==
淨飯王有二子,一名悉達,二名難陀。白飯王有二子,一名調陀,二名阿難。斛飯王有二子,一名釋摩男,二名阿那律。甘露[3]飯王有二子,一名婆沙,二名跋提。佛有二子[4],一名羅睺羅,二名善星,庶子。
ᅟᅟ==[3] 「露」,底本作「路」,據甲、乙本改。==
ᅟᅟ==[4] 「子」,乙本無。==
勝光夫人,是佛母;摩耶夫人,是佛母。淨味夫人,是佛姑;憍曇彌,是佛姨。
調達,佛從兄,四月七日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佛,四月八日生,身長一丈六尺。佛弟難陀,四月九日生,身長一丈五尺五寸。佛從弟阿難,四月十日生,身長一丈五尺三寸。其餘同姓[5]釋種,各長一丈四寸。
ᅟᅟ==[5] 「姓」,底、甲、乙本作「性」,據文意改。下同。==
摩耶夫人亦是釋種,姓瞿曇氏。佛是[6]真聖,應生宮室。達隨父母二姓,亦姓瞿曇也,不同凡人,不取父姓也。
ᅟᅟ==[6] 「是」,底、甲、乙本作「氏」,據文意改。==
《金剛峻利聖經略抄》:佛國土、曾[1]祖、父母、眷屬、兄弟、身量、生日,大意如此。餘廣如《本行集》、《因果經》具當說也。
ᅟᅟ==[1] 「曾」,底、甲、乙本作「僧」,據文意改。==
分燈之錄[2]經,從上西天八祖受記,唐來六代祖師密傳心印。
ᅟᅟ==[2] 「錄」,底、甲、乙本作「陸」,據文意改。==
佛臨般涅槃,密傳法付囑大迦葉,偈云:
法法本來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大迦葉臨般涅槃,密傳心印付囑阿難,偈云: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阿難臨般涅槃,密傳心印付囑商[3]那和修,偈云:
ᅟᅟ==[3] 「商」,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既自悟,悟了無無法。
商那和修臨般涅槃,密傳心印付囑優婆掬多,偈云:
非法非亦法,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優婆掬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提多迦,偈曰:
心自本來心,本來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提多迦臨般涅槃時,傳心印付囑彌遮迦,偈曰: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1]悟,無心得無法。
ᅟᅟ==[1] 「未」,甲本作「來」。==
彌遮迦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婆須密多,偈曰:
說得不名法,無心無可得。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婆須密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佛陀難提,偈曰:
心同虛空界,是[2]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ᅟᅟ==[2] 「是」,底、甲、乙本作「示」,據文意改。下同。==
佛陀難提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伏馱密多,偈曰:
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虛空故,具達真如[3]理。
ᅟᅟ==[3] 「具達真如」,甲本作「是達真」,乙本作「具達示真」。==
伏馱密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脇尊者,偈曰:
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1]。
ᅟᅟ==[1] 「偽」,甲、乙本作「為」。==
脇尊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富那夜奢[2],偈曰:
ᅟᅟ==[2] 「奢」,甲、乙本作「者」。==
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富那夜奢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3]囑馬鳴菩薩,偈曰:
ᅟᅟ==[3] 「付」,甲本無。==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無二。
本付悟了法,非取亦非棄。
馬鳴菩薩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毘羅尊者,偈曰:
言非隱顯法,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毘羅尊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龍樹菩薩,偈曰: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龍樹菩薩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提婆菩薩,偈云:
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提婆菩薩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羅睺羅多,偈云: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羅睺羅尊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僧迦難提,偈曰:
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花果亦復耳[1]。
ᅟᅟ==[1] 「耳」,乙本北敦06329號背至此止。==
僧迦難提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伽耶舍多,偈曰[2]:
ᅟᅟ==[2] 「曰」,甲本作「云」。下同。==
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伽耶舍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鳩摩羅多,偈曰:
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證,何懷決不決?
鳩摩羅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闍夜多尊者,偈云:
言下合無生,因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闍夜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婆修盤頭,偈云:
泡幻同無礙,云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婆修盤頭尊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摩拏羅,偈云:
心逐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摩拏羅尊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鶴勒尊者,偈云:
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
鶴勒尊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1]付囑師子尊者,偈云:
ᅟᅟ==[1] 「心印」,甲本作「印心」。==
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
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師子尊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婆舍斯聖者,偈云:
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2],無導亦無理。
ᅟᅟ==[2] 「性」,甲本作「悟」。==
婆舍斯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不如密多尊者,偈云:
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不如密多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般若多羅,偈云:
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
般若多羅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菩提達磨[1],偈云:
ᅟᅟ==[1] 「磨」,底本作「麼」,甲本作「魔」,據文意改。==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磨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惠可大師,偈云: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花亦不能生。
惠可大師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僧璨大師,偈云:
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
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璨大師臨般涅[2]槃時,密傳心印付囑道信大師,偈云:
ᅟᅟ==[2] 「般涅」,甲本無。==
花種有生性,因地花生生。
大緣與性合,當生不生生。
信大師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囑弘忍大師,偈云: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生既無種,無情亦無生。
弘忍大師臨般涅槃時,密傳心印,付[1]囑惠能大師偈云[2]。
ᅟᅟ==[1] 「付」,底本無,據甲本補。==
ᅟᅟ==[2] 「偈云」,底、甲本原文如此。此處疑有脫文。==
能大師告諸長老:衣信到吾處不傳也。所以達磨[3]道「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從可大師至吾,恰五人也。普告諸長老曰:如來以大法眼付囑大迦葉[4],展轉相傳,今至於我。今將此正法眼藏付囑於汝,汝善護持,無令法眼斷絕,聽吾偈言:
ᅟᅟ==[3] 「磨」,甲本無。==
ᅟᅟ==[4] 「葉」,底、甲本作「棄」,據文意改。==
心地菩薩性,普雨悉皆生。
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成[5]身合色身,結界,然後擡禜身心,端身正坐[6]。
ᅟᅟ==[5] 「成」,乙本斯2144號背自此始。==
ᅟᅟ==[6] 「坐」,底、甲本作「座」,據乙本改。==
想此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三途息苦,地獄停酸。右肩上放一道乳光,照一切諸天,悉皆離苦解脫。左肩上放一道乳光,照一切諸天,悉皆離苦。十方世界一切天人總證道果。右脇下放一道乳光,照一切畜生,盡得生天。左脇下放一道乳光,照一切餓鬼,總得生天。右膝下放一道[1]乳光,清淨涼冷,照破一切八熱地獄,受苦眾生,悉皆生天。左膝下放一道溫暖乳光,照八寒地獄,受苦眾生,總得離苦,皆得生天。然後盡[2]十方界一切眾生,無有一個受苦之者。
ᅟᅟ==[1] 「一道」,乙本無。==
ᅟᅟ==[2] 「後盡」,底本作「盡後盡」,據甲、乙本刪。==
想我身印,即是諸佛,諸佛即是我身,餘外更無別物。
金剛藏菩薩三字觀想:
初祖時面取向西,端身正[3]坐,安此三字。唵字,觀在腦上,放[4]黃光;吽字,觀在心上,放白光;押字,觀在舌上,放赤光。然後三光遍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諸佛見此光明,迴加恩於作[5]觀人,然後念驗光真言:薩泥呵羅那吽。
ᅟᅟ==[3] 「身正」,底本作「正」,乙本作「正身」,據甲本改。==
ᅟᅟ==[4] 「放」,底、甲、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作」,底、甲本無,據乙本補。==
念了,三光還來,各入本位。三字懸在虛空,押字上,吽字中,唵字下排著。後唵字生一道光入吽字中,又押字生一道光,亦入吽字中了,後吽字卻生一道光[1],滅前[2]兩字光了。其吽字光亦滅,後便入無念禪定。
ᅟᅟ==[1] 「道光」,底、甲本無,據乙本補。==
ᅟᅟ==[2] 「前」,底本無,據甲、乙本補。==
良久靜[3]坐,若氏眼來者,便須觀空,後念真言:悉鉢囉那叭。
ᅟᅟ==[3] 「靜」,底、甲、乙本作「淨」,據文意改。==
然後念此光真言:薩泥呵囉那吽。
念了,三光便即化來,其光作一半月,阿字作一半月,合為一個月日壇。結界印,淨印,李無一切印。
大毘盧遮那佛付法藏心地法門秘密甚深密法戒四十二種壇法傳授心印,遞代相傳,承受付囑,不令斷絕。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卷第四[4]
ᅟᅟ==[4] 「四」,底本、甲本作「四,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據文意刪。底本伯3913號、甲本甘博015號至此止。==
〔附〕
結[1]壇、散食、迴向發願文
ᅟᅟ==[1] 「結」,底本從此起轉用斯2144號背。丙本從此起。==
奉請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奉請圓滿報[2]身盧舍[3]那佛
ᅟᅟ==[2] 「報」,底本作「寶」,據丙本改。==
ᅟᅟ==[3] 「舍」,底本作「捨」,據丙本改。==
奉請千佰億化身同名釋迦牟尼佛
奉請東方世界[4]十二上願藥師琉璃光佛
ᅟᅟ==[4] 「世界」,底本無,據丙本補。==
奉請南方世界日月燈王佛
奉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5]
ᅟᅟ==[5] 「奉……佛」23字,底本作「奉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奉請南方世界日月燈王佛」,據丙本改。==
奉請北方[6]世界最勝音王佛
ᅟᅟ==[6] 「方」,底本無,據丙本補。==
奉請十方三世一切恒沙諸佛
來就[7]燉煌郡[8]東南角結壇道場五日五夜,受我太傅花果、淨香、淨燈專注[9]供養。擁護我一郡含生及我太傅、公主長幼、合宅枝羅,並受無疆之福;九橫不侵於寶體,十善常增於閨閣[10]。
ᅟᅟ==[7] 「就」,丙本作「降」。==
ᅟᅟ==[8] 「郡」,底本作「群」,丙本無,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9] 「注」,底本作「主」,據丙本改。==
ᅟᅟ==[10] 「閣」,底本作「合」,丙本作「閤」,據文意改。==
敬禮常住三寶
奉請清涼山頂大聖[1]文殊師[2]利菩薩
ᅟᅟ==[1] 「大聖」,底本作「奉請大聖」,據丙本刪。==
ᅟᅟ==[2] 「師」,底本無,據丙本補。==
奉請大聖[3]普賢菩薩
ᅟᅟ==[3] 「大聖」,底本作「文殊」,據丙本改。==
奉請大聖[4]大慈如意輪菩薩
ᅟᅟ==[4] 「大聖」,底本無,據丙本補。==
奉請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
奉請大慈大勢至[5]菩薩
ᅟᅟ==[5] 「至」,底本作「志」,丙本無,據文意改。==
奉請大聖大悲地藏菩薩
奉請十方三世一[6]切世界[7]諸菩薩眾
ᅟᅟ==[6] 「一」,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7] 「世界」,底本無,據丙本補。==
復願起[8]拔濟心,就此道場,受我太傅供養。助一方境土、人[9]民及我太傅合宅親[10]羅,非災不[11]染,恒承吉慶。
ᅟᅟ==[8] 「起」,底本作「去」,丙本無,據文意改。==
ᅟᅟ==[9] 「人」,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0] 「親」,丙本作「因」。==
ᅟᅟ==[11] 「非災不」,底本不清,據丙本補。==
敬禮常住三寶
奉請十方世界無學、辟支、入定羅漢,有天眼、天耳[12]、他心通者,並願出於三昧,興悲愍心,降此[13]道場,受我太傅淨心供養。加護世界,悲念萬人,資益[1]我太傅姻[2]羅宗族,福蔭閨闈[3]。
ᅟᅟ==[12] 「天耳」,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3] 「降此」,丙本作「來降」。==
ᅟᅟ==[1] 「益」,底本作「盖」,據丙本改。==
ᅟᅟ==[2] 「姻」,底本作「因」,據丙本改。==
ᅟᅟ==[3] 「闈」,底本作「圍」,據丙本改。==
敬禮常住三寶
奉請東方提頭賴吒天王主領一切乾闥婆神、毘舍闍[4]鬼,並諸眷屬,來降道場。
ᅟᅟ==[4] 「闍」,丙本作「奢」。==
奉請南方毘樓勒叉天王主領一切鳩槃吒鬼,毘脇多鬼,並諸眷屬,來降道場。
奉請西方毘樓博叉天王主領一切諸大毒龍及富怛[5]那鬼,並諸眷屬,來降道場。
ᅟᅟ==[5] 「怛」,丙本作「單」。==
奉請北方大聖毘沙門天王主領一切夜叉羅剎、諸惡鬼神,並諸眷屬,來降道場。
奉請上方釋提桓[6]因主領一切日月天子、星宿五官、三十二[7]神、四金剛首,並諸眷屬,來降道場。
ᅟᅟ==[6] 「桓」,底本作「恒」,據丙本改。==
ᅟᅟ==[7] 「二」,丙本作「三」。==
奉請下方堅牢地神主領一切山岳靈衹、江河魍魎,並諸眷屬,來降道場。
奉請三界九地二十八部、那羅延神[8]、散脂[9]大將、金剛密跡轉輪聖王、護塔善神、護伽[1]藍神、三皈五戒[2]菩薩藏神、閻羅天子、啖人羅剎[3]、行病鬼王[4]、內外五道大王[5]、太山府[6]君、察命、司錄、五羅、八王、三月六府奏使考典、預定[7]是非善惡童子、大阿毘獄夜叉羅剎[8]、小捺洛迦牛頭獄[9]卒,諸如是等雜類鬼神,皆有不思議[10]大威神力,並願空飛雨驟,電擊雷奔,並諸眷屬,來降道場,證明弟子所修功德。並願發歡喜心,誓當懺悔。
ᅟᅟ==[8] 「神」,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9] 「脂」,底本作「諸」,丙本作「支」,據文意改。==
ᅟᅟ==[1] 「伽」,丙本作「迦」。==
ᅟᅟ==[2] 「戒」,底本作「界」,據丙本改。==
ᅟᅟ==[3] 「剎」,丙本作「叉」。==
ᅟᅟ==[4] 「王」,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5] 「王」,丙本作「神」。==
ᅟᅟ==[6] 「府」,底本作「付」,據丙本改。下同。==
ᅟᅟ==[7] 「定」,底、丙本作「弟」,據文意改。==
ᅟᅟ==[8] 「夜叉羅剎」,丙本作「羅剎夜叉」。==
ᅟᅟ==[9] 「獄」,丙本作「嶽」。==
ᅟᅟ==[10] 「有不思議」,丙本作「不義思」。==
敬禮常住三寶
奉請四天王眾、二十八部藥叉大將、乾闥婆神[11]、毘舍闍鬼、丘槃吒[12]鬼及富單那鬼、毘脇多鬼、夜叉羅剎等一切鬼神[13]族類[14],並諸[15]眷屬,來降道場,受我太傅所請,淨食、香燈、錢財、五穀、花果、六時音樂[1]供養。衛護我燉煌一境土人民[2]及我太傅一族,永離[3]刀兵之[4]難、永離賊施之難、永離非災之難、永離弊毒之難、永離侵毒之難、永離水災之難、永離火災之難、永離蛇毒[5]之難、永離蠱毒之難、永離厭禱[6]之難、永離毒龍惡戰[7]之難,所有一切不祥之難等,不霑[8]我身[9],不及我門。諸鬼神[10]等,願當衛[11]護。福比高山,壽[12]等深江,祿[13]同滄海,門列朱軒,千秋萬古,永保長年。
ᅟᅟ==[11] 「神」,丙本作「眾」。==
ᅟᅟ==[12] 「丘盤吒」,丙本作「鳩盤茶」。==
ᅟᅟ==[13] 「神」,丙本無。==
ᅟᅟ==[14] 「類」,底、丙本作「累」,據文意改。==
ᅟᅟ==[15] 「諸」,丙本作「將」。==
ᅟᅟ==[1] 「音樂」,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2] 「土人民」,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3] 「離」,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4] 「之」,底本作「諸」,據丙本改。==
ᅟᅟ==[5] 「蛇毒」,底本作「毒蛇」,據丙本改。==
ᅟᅟ==[6] 「禱」,丙本作「倒」。==
ᅟᅟ==[7] 「惡戰」,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8] 「霑」,底、丙本作「占」,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9] 「身」,丙本無。==
ᅟᅟ==[10] 「鬼神」,丙本作「神鬼」。==
ᅟᅟ==[11] 「衛」,丙本作「雍」。==
ᅟᅟ==[12] 「壽」,底、丙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13] 「祿」,底本作「福」,據丙本改。==
敬禮常住三寶
奉[14]請江、河、淮、濟諸大龍王、海首雷公、蟾光掣[15]電,諸龍王[16]眾等,並諸眷屬,來降道場,受我太傅結壇道場[1]五日五夜,香花[2]燈燭,種種[3]飲食、錢財、五穀、六時音樂,萬般供養。唯願折雷庭之怒,發歡喜之心;調順風雨,五穀[4]豐登;夏疽[5]秋霜,不霑境內;哀愍萬人[6],並昌年豐之啟。
ᅟᅟ==[14] 「奉」,底本作「又」,據丙本改。==
ᅟᅟ==[15] 「掣」,丙本作「竊」。==
ᅟᅟ==[16] 「王」,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 「道場」,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2] 「花」,底本作「火」,據丙本改。==
ᅟᅟ==[3] 「種種」,丙本作「重重」。==
ᅟᅟ==[4] 「穀」,底本作「禾」,據丙本改。下同。==
ᅟᅟ==[5] 「夏疽」,底本作「憂疽」,丙本作「夏焞」,據文意改。==
ᅟᅟ==[6] 「哀愍萬人」,底本無,據甲本補。==
至心歸命常住三寶
懺悔隨喜,勸請發願。
散神食已了,次打斷[7]鬼食。
ᅟᅟ==[7] 「斷」,底本無,據丙本補。==
奉請諸鬼神等,受我[8]太傅及萬姓[9]結壇道場[10]五日五夜,所施飲食,如似深海;賜[11]汝錢財,如同高山;賜汝明燈[12],照之黑暗;使[13]汝轉念,願汝往生淨土[14],永離鬼趣[15]。若是天上人間、壙野丘陵、塚墓孤[16]墳、離鄉失井,不得歸魂;或非自潔敬忙而[1]死;或塚名錯追,不時矌[2]死,不得生處,流浪而行;或[3]於軍陣[4]鬬死;或犯官法而[5]死,兩盈之間作群餓[6]鬼;或[7]是新死之鬼[8],未得歸還[9],在其中陰[10],未得生路[11],詐作親[12]識,更[13]為我禍;或是客死之鬼,未得歸還,欲作禍祟[14];汝等諸鬼,受[15]我太傅結壇五日五夜,淨食、香燈、錢財[16]、五穀、花果、音樂供養。伏願[17]汝等迴禍為[18]福,守護我沙州[19]一境土人民[20]及太傅、刺史、尚書,枝羅宗族[1],免斯妖禍,歸依[2]他界,莫慳[3]萬人,永離鬼趣[4]。
ᅟᅟ==[8] 「奉請諸鬼神等,受我」,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9] 「姓」,底本作「性」,丙本無,據文意改。==
ᅟᅟ==[10] 「道場」,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1] 「賜」,底本作「以」,據丙本改。下同。==
ᅟᅟ==[12] 「明燈」,底本作「燈明」,據丙本改。==
ᅟᅟ==[13] 「使」,底本作「以」,據丙本改。==
ᅟᅟ==[14] 「淨土」,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5] 「趣」,丙本作「取」。==
ᅟᅟ==[16] 「孤」,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 「潔敬忙」,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2] 「矌」,丙本作「構」。==
ᅟᅟ==[3] 「而行;或」,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4] 「陣」,丙本作「陳」。==
ᅟᅟ==[5] 「而」,丙本作「如」。==
ᅟᅟ==[6] 「餓」,底本殘,丙本作「娥」,據文意改。==
ᅟᅟ==[7] 「鬼;或」,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8] 「死之鬼」,底本作「之鬼」,丙本作「死」,據文意改。==
ᅟᅟ==[9] 「未得歸還」,丙本無。==
ᅟᅟ==[10] 「陰」,丙本作「蔭」。==
ᅟᅟ==[11] 「路」,丙本作「處」。==
ᅟᅟ==[12] 「作親」,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13] 「更」,丙本作「便」。==
ᅟᅟ==[14] 「禍祟」,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15] 「受」,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6] 「燈、錢財」,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17] 「伏願」,底本作「汝等願」,據丙本改。==
ᅟᅟ==[18] 「禍為」,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19] 「州」,底、丙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0] 「土人民」,底本無,據丙本補。==
ᅟᅟ==[1] 「宗族」,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2] 「依」,丙本作「衣」。==
ᅟᅟ==[3] 「慳」,底本作「堅」,據丙本改。==
ᅟᅟ==[4] 「鬼趣」,底本殘,據丙本補。==
敬禮常住三寶
若是江河溪谷[5]一切魍魎,道路[6]、林間、巖穴浮遊,詐稱神鬼,並願來就道場,領[7]受淨信供養。隨經聲癘疾消除,逐呪音永[8]歸本所。然後國安人泰[9],合[10]城清吉。
ᅟᅟ==[5] 「溪谷」,底本作「溪浴」,丙本作「浮塔」,據文意改。==
ᅟᅟ==[6] 「道路」,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7] 「場,領」,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8] 「音永」,底本殘,據丙本補。==
ᅟᅟ==[9] 「國安人泰」,丙本作「國泰人安」。==
ᅟᅟ==[10] 「合」,丙本作「闔」。==
敬禮[11]常住三寶[12]
ᅟᅟ==[11] 底本斯2144號背至此止。==
ᅟᅟ==[12] 「常住三寶」,底本殘,據丙本補。==
(尾殘)
〔錄文完〕
(方廣錩修改審定)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1 冊 No. 91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