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九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
整理者侯沖
〔題解〕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九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密教經典。一卷。中國僧人編集,作者不詳,署「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本文獻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也未見歷代經錄著錄。目前僅見於敦煌文獻北敦BD2074號(冬74號)。正反兩面書寫,背面文字與正面文字不能相接,共計993行。以「部」為內容分節,每部前有序分,部的序號在每部之末。
正面507行,有首題。內容從「部第一」抄至「部第八」,因尾部數紙脫落,故「部第八」僅抄前部文字,殘缺後部文字及尾題。另,正面「部第四」分成兩個部分抄寫,故有兩個尾題。
背面486行。內容從「部第十五」抄至「部第二十六」。因背面首部紙張脫落,「部第十五」首缺;「部第二十六」後雖有餘紙,但抄寫者沒有把「部第二十六」抄寫完整,相反,採取略寫大意的方式以結束全文。故文獻實際尾缺。
本文獻抄寫後缺少認真校對。故背面文字脫漏「部第二十」整部。此外,部第一、部第五、部第六、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第二十二、部第二十三、部第二十四、部第二十五、部第二十六均有明顯抄脫或錯簡的地方。
李翊灼《敦煌石室經卷中未入藏經論著述目錄》最早著錄本文獻,但錯將本文獻當作名為「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九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與「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的兩個文獻。《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將李翊灼《敦煌石室經卷中未入藏經論著述目錄》編入《敦煌遺書散錄》之十五,並順序將兩個文獻編作第1278號、第1279號[1]。故後來不少學者如呂建福、賴富本宏都使用散1279來指稱該寫本[2]。
ᅟᅟ==[1] 商務印書館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中華書局,1983年,第341頁。==
ᅟᅟ==[2]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55頁。賴富本宏:《敦煌文獻在中國密教史上的地位》(孫學雷譯),《北京圖書館館刊》,1997年第4期。==
本文獻的名稱與《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以下簡稱「四十二種」)相比,衹有「四十二種」、「四十九種」之別,內容也有相近的地方。衹是「四十二種」偏重敘述壇法的組成、行持和傳承,而本文獻更偏重記述安壇之法、佛菩薩名字、身色、座位之處。因此它們屬於同一種法會道場儀的不同部分。兩者需要與《最上大乘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等其他材料一同組合起來,纔能構成行持一場金剛瑜伽教法會的完整文本。
本文獻與「四十二種」一樣,均署「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但「四十二種」之卷四包含有中國禪宗傳法譜系等相當多不空圓寂之後纔出現的中國佛教的內容,說明該文獻並非不空所譯。從其中包括的內容比較混雜來看,「四十二種」很可能是唐末、五代中國僧人出於行持法會的需要,根據密教金剛部經典、禪宗燈史和自己對密教的理解編纂而成,並把文獻作者假托到不空名下。有關情況參見《藏外佛教文獻》本輯所載「四十二種」的題解。本文獻的性質與「四十二種」相同,均屬於受不空所傳金剛部密教影響而成的瑜伽教道場儀。
不空之後出現的瑜伽教道場儀,是中國僧人結合當時佛教顯密諸派典籍的撰述,並非傳譯本。就本文獻內容來看,是研究密教中國化和早期中國佛教科儀的重要資料,對了解中唐至宋代的瑜伽教尤其是水陸法會儀的發展進程有重要價值。
本文獻為歸義軍時期寫本,除殘缺並有抄寫脫漏外,傳抄過程中錯、訛、別字亦較多,整理難度較大,往往需要依據本人對法會儀式的知識進行文字的釐定。由於學識有限,本次整理對文字的辨識與理解肯定存在不足和錯誤,盼方家批評指正。
底校本說明如下:
底本:北敦02074號。
校本:無。
〔錄文〕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1]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九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2]法戒[3]壇法儀則
ᅟᅟ==[1] 「密」,底本作「蜜」,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密」,底本作「必」,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戒」,底本作「界」,據文意改。下同。==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爾時佛於初現蓮花藏世界,共會諸天菩薩八萬人[4]俱。
ᅟᅟ==[4] 「人」,底本作「仁」,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諸天[5]菩薩:吾今開說《最上大乘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
ᅟᅟ==[5] 「天」,底本無,據文意補。==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啟此最上大乘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大[6]毘盧遮那佛,稟[7]受奉行,現身是佛。
ᅟᅟ==[6] 「耶,大」,原文如此,兩字中間疑有闕文。==
ᅟᅟ==[7] 「佛,稟」,原文如此,兩字中間疑有闕文。==
諸天聞說,愕[8]然而起,不能信受,辭退而去。
ᅟᅟ==[8] 「愕」,底本作「腭」,據文意改。==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聞佛所說最上大乘,不能信受。諸天菩薩為是小乘,不能信受,所以愕然而起。願佛慈悲,為我宣說安壇之法、菩薩名字。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安壇之法、菩薩名字、座位之處,兼及身色。
先安五佛,後安菩薩並四攝:
中心安盧舍那佛,身黃色,手執總持之印,頂戴五佛之冠。
第二阿閦佛,在東門,身白色,頂戴五佛冠。手結身忍印,右手垂觸地,左手安臍[1]偃,是名身忍印。
ᅟᅟ==[1] 「臍」底本作「齊」,據文意改。下同。==
第三寶生佛,在南門,身青色,頂戴五佛冠。右手垂膝偃,左手如意寶,是名施願印,願一切眾願滿足。
第四阿弥陀佛,在西門,身赤色,頂戴五佛冠。二羽仰相叉,進力竪相背,禪智橫其端,等心青蓮花,是名長壽印。
第五不空成就佛,在北門,身是綠,頂戴五佛冠。左手安總持,右手施無畏。願一切眾生,速證[2]無畏法。
ᅟᅟ==[2] 「證」,底本作「正」,據文意改。下同。==
第一金剛薩埵王菩薩,在東門,身白色。左脇安呼召,右耳羯磨杵[1],是名悉地印。願一切眾生,速成勝地。
ᅟᅟ==[1] 「磨杵」,底本作「摩杵」,據文意改。下同。==
第二金剛王菩薩,在南門,身[2]青色。二[3]羽安定惠,名為心定之印。願一切眾生,速得無畏定。
ᅟᅟ==[2] 「身」,底本作「第一身」,據文意刪。==
ᅟᅟ==[3] 「色。二」,原文如此。從上下文判斷,兩字之間涉句型相似而脫漏「二羽安……,名為……之印。願一切眾生,……。第三金剛愛菩薩,在南門,身青色」等語。==
第四[4]金剛善哉菩薩,在南門,身青色。二羽安素怛藍,名為惠之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惠之身。
ᅟᅟ==[4] 「四」,底本作「三」,據文意改。==
第五[5]金剛寶菩薩,在西門,身赤色。二羽安懷中,寶劍執當心,名為寶身印。願一切眾生,惠寶滿其身。
ᅟᅟ==[5] 「五」,底本作「四」,據文意改。==
第六[6]金剛光菩薩,在西門,身赤色。二羽舒進力,當心而下垂,名為身光印。願一切眾生,光明變遍身。
ᅟᅟ==[6] 「六」,底本作「五」,據文意改。==
第七[7]金剛幢[8]菩薩,在北門,身綠色。二羽在右邊,手執大法幢,名為法幢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法寶身。
ᅟᅟ==[7] 「七」,底本作「六」,據文意改。==
ᅟᅟ==[8] 「幢」,底本作「憧」,據文意改。下同。==
第八[1]金剛笑菩薩,在北門,身綠色。二羽口偃,名為法喜印。願一切眾生,速成法喜身。
ᅟᅟ==[1] 「八」,底本作「七」,據文意改。==
第九[2]金剛法菩薩,在東門,身白色。左蓮,右開敷,名為開法印。願一切眾生,蓮開證法身。
ᅟᅟ==[2] 「九」,底本作「八」,據文意改。==
第十[3]金剛利菩薩,在東門,身白色。左蓮,右利劍,是名法利印。願一切眾生,斷諸煩惱,得證法王身。
ᅟᅟ==[3] 「十」,底本作「九」,據文意改。==
第十一[4]金剛因菩薩,在南門,身青色。覆拳,進力柱於臍而平轉,名為因法印。願一切眾生,因緣會遇時,果滿證菩提。
ᅟᅟ==[4] 「十一」,底本作「十」,據文意改。==
第十二[5]金剛語菩薩,在南門,身青色。先從禪智舒,旋舞心兩頰,右手執利劍,左手安左脇,名為法語印。願一切眾生,菩提法語利眾生。
ᅟᅟ==[5] 「十二」,底本作「十一」,據文意改。==
第十三[6]金剛業菩薩,在西門,身赤色。二羽金剛執於劍,掌於頂,印形法羯磨[7]。願一切眾生,速成羯磨身。
ᅟᅟ==[6] 「十三」,底本作「十二」,據文意改。==
ᅟᅟ==[7] 「磨」,底本作「摩」,據文意改。下同。==
第十四[1]金剛護菩薩,在西門,身赤色。二拳被甲冑,名為護法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法王身。
ᅟᅟ==[1] 「十四」,底本作「十三」,據文意改。==
第十五[2]金剛藥叉菩薩,在北門,身綠色。二羽安兩頰,四牙熾盛身,是名藥叉印。願一切眾生,速成護法身。
ᅟᅟ==[2] 「十五」,底本作「十四」,據文意改。==
第十六[3]金剛拳菩薩,在北門,身綠色。身端,二羽安總持,是名總持印。願一切眾生,速證總持身。
ᅟᅟ==[3] 「十六」,底本作「十五」,據文意改。==
十六大士印,內外八供養,並及於四護印相,今當說:
第一金剛心印菩薩,在東門,身白色。二羽安腰側,端心供養佛,是名心法印。願一切眾生,心心是佛。
第二金剛鬘菩薩,在東門,身白色。二羽當心,如捧[4]鬘奉獻諸聖尊,是名嚴身印。願一切眾生,速證菩提身。
ᅟᅟ==[4] 「捧」,底本作「棒」,據文意改。==
第三金剛持法菩薩,在南門,身青色。二羽側相合,十度相交竪,是名持法印。願一切眾生,護持法正身。
第四金剛極喜菩薩,在南門,身青色。二拳如舞儀,降魔諸煩惱,歡喜供養佛,是名極喜印。願一切眾生,斷除諸煩惱,得證法喜身。燒香等此印,以降三世印。
第五金剛結淨印菩薩,在西門,身赤色。二羽並拳向下散,辟除一切惡,是名結淨印。願一切眾生,斷除煩惱垢,證取淨法身。
第六金剛定菩薩,在西門,身赤色。二羽仰散如捧花,是名戒定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戒定身。
第七金剛戒惠菩薩,在北門,身綠色。二拳禪智竪如針,是名戒惠印。願一切眾生,惠燈照十方。
第八金剛解脫菩薩,在北門,身綠色。左一羽安呼召,右羽安降魔,是名解脫印。願一切眾生,總攝解脫身。
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藥叉劍,左拳安腰[1]側,是名降三世。
ᅟᅟ==[1] 「腰」,底本作「要」,據文意改。下同。==
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2],是名金剛縛。
ᅟᅟ==[2] 「索」,底本作「素」,據文意改。==
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鏁,是名收攝印。
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攝印。
觀行五如來咒。毘盧遮那佛,唵!阿閦佛,唵,吽!寶生佛,唵,呾洛!阿弥陀佛,唵,纈哩!不空成就佛,唵,噁!
修行之人入大乘[1]者,觀此身印,即是佛身。更莫異緣,速得成佛。
ᅟᅟ==[1] 「乘」,底本作「乘之」,據文意刪。==
頂上毘盧遮那佛,白色。
額上阿閦佛,青色。
右邊寶生佛,黃色。
後面阿弥陀佛,赤色。
左邊不空成就佛,綠色。
右額角上盧左曩,地藏菩薩。胃。
左額角上摩計,水藏菩薩。血。
後右邊婆拏囉縛悉泥,火藏菩薩。脾。
後左邊哆囉你尾,風藏菩薩。氣息。
眼是嚕波縛唧哩,色菩薩。
耳是設沒那縛唧哩,聲菩薩。
鼻是喭陀縛唧哩,香菩薩。
舌是囉思縛唧哩,味菩薩。
身是薩鉢囉思縛唧哩,觸菩薩。
意是達里摩他都縛悉唧哩,心菩薩。
東門也滿哆歌,大慈金剛。
南門大悲鉢囉喏哆歌,大悲金剛。
西門鉢特摩哆歌,大喜金剛。
北門尾隔𭉻哆歌,大捨金剛。
身上一一持配,不得異緣密之。
大乘觀想:先端身正坐,心莫異緣,舌佇上腭[1],良[2]久,彈指三下,念淨三業真言三遍,然後想念盡虛空、遍法界,盡是諸佛菩薩,心念禮拜,至仰虔心,不得異緣。
ᅟᅟ==[1] 「腭」,底本作「咢」,據文意改。==
ᅟᅟ==[2] 「良」,底本作「量」,據文意改。==
至心受持《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總持大教王成佛經》,稟受奉行,現身是佛。
佛說五佛壇菩薩、名錄、座位[3]之處部第一
ᅟᅟ==[3] 「菩薩、名錄、座位」,底本作「菩名陸位」,據文意補。==
爾時佛說[4]釋迦牟尼佛化身作密迹金剛,降伏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惡賊、天魔外道將,及守[5]護國界;大降魔將、嚴峻極惡泔露;降伏一切毒惡夜叉、羅剎、鬼神猛烈根本大降魔將密迹金剛之壇法。
ᅟᅟ==[4] 「佛說」,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守」,底本作「首」,據文意改。==
佛告金藏菩薩:此金剛之法,若是自身欲作金剛,降伏一切惡賊、天魔外道、夜叉、羅剎、一切鬼神,秘密受持,當結此金剛壇。
其壇四方,闊二十四肘,高三肘。用淨土、七寶香泥、四寶合成。
用四重[1]金剛界,內安四十八大藥叉[2]大金剛,中心安八角火輪。火輪外地黃色,安八佛頂。火輪內白色,安八總持。中心安須弥山,山上安大密迹金剛,身青色。本身一百八臂,身金色。
ᅟᅟ==[1] 「重」,底本作「種」,據文意改。==
ᅟᅟ==[2] 「藥叉」,底本作「叉藥」,據文意改。==
壇內供養,安八臂[3],身青色。八臂四面,正面青色,右面白色,左面綠色,頂上面黃。頭上安九條黃龍,二羽壇惠相鈎結,進力二皆竪,身相忿怒王。八臂而四面,笑怒恐怖形,四牙熾盛身,是名總持印。輪鉾並定惠,是名无礙印。
ᅟᅟ==[3] 「臂」,原文如此,疑省略供養對象名稱。==
壇四角安四天王:
東角安提頭賴吒天王,身白色。
南角安毘樓勒叉天王,身青色。
西角安毘樓博叉天王,身赤色。執利劍。
北角安毘沙門天王,身綠色。右羽執長叉,左羽本師塔。
壇每門安劍六口,輪三所並道[1]具,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1] 「道」,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一院金剛界安十六大金剛,三頭四臂,身軸門色。二羽執利劍,二羽執於輪,或在心輪,或在頂輪,足踏頂輪,是名大降魔印。
第二院金剛界亦安十六大金剛,三眼二臂,身軸門色,踏足生死,或執叉及杵,或執輪及劍。大金剛變化種種身形,各軸門色,或於四臂,或於□[2]臂,或執輪劍,或執輪杵,足踏毘那夜迦,是名總持之印,四十八大金剛總攝身印。
ᅟᅟ==[2] 「□」,底本無,據文意補。==
降魔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毒惡,一切狂賊徒,一切不祥之事,但[3]請三藏法主,開建此金剛之壇。欲[4]請聖眾,但燒安息[5]香,大將即來。仍須洗浴[6]令淨,著新淨衣,身被七寶袈裟,七寶坐具,方乃入壇。迎請聖眾,莫生嗔怒,至心啟告,秘密受持,一切惡魔,當下消滅。
ᅟᅟ==[3] 「但」,底本作「怛」,據文意改。==
ᅟᅟ==[4] 「欲」,底本作「浴」,據文意改。==
ᅟᅟ==[5] 「息」,底本作「膝」,據文意改。==
ᅟᅟ==[6] 「浴」,底本作「欲」,據文意改。==
壇外安大鐵圍山、小鐵圍山、金山、黑山、七寶金山。
佛說密迹金剛畫像安壇名錄部第二
爾時佛住靈鷲[1]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說天王護國壇法。
ᅟᅟ==[1] 「靈鷲」,底本作「圖就」,據文意改。==
若是南閻浮提諸大國王、諸小國王共相侵害,天魔外道、狂口賊徒,侵撓[2]國度,仁王不安,人民不樂,仁王帝主,當請三藏開啟天王之壇法,護國護人。
ᅟᅟ==[2] 「撓」,底本作「僥」,據文意改。==
結此壇時,其壇十二角,闊十二肘,高二肘。用三層[3],每層上十二角,總安八角之火輪。內一層方,亦安八角之火輪,上安八總持。八角輪外安八佛頂。每門安輪三所,瓶[4]兩所,劍兩口並道具,箭十二隻,飯二十四分。其壇七寶之壇,地是七寶之地。
ᅟᅟ==[3] 「層」,底本作「增」,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4] 「瓶」,底本作「餅」,據文意改。==
東門黃色,南門青色,西門赤色,北門綠色。
東門提頭賴吒天王,白色。
南門毘樓勒叉天王,青色。
西門毘樓博叉天王,赤色。
北門毘沙門天王,綠色。
中心本身黃色。
從里第一院金剛界八大藥叉王。
東門安二大藥叉王,一身八臂。四面,身面青,右面綠,左面白,頂上面黃。二羽執降魔,在當心;二羽執定惠,在兩邊;二羽執叉杵,亦在兩邊;二羽執利劍,交在頂[1];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第二藥叉,身三頭四臂,身青色,戴[2]黃金鉀。二羽執輪杵,在耳邊,二羽執定惠,在□[3]邊[4];足踏於輪,是名總持印。
ᅟᅟ==[1] 「頂」,底本作「項」,據文意改。==
ᅟᅟ==[2] 「戴」,底本作「帶」,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邊」,底本作「遍」,據文意改。下同。==
南門二大藥叉王,一身八臂。四面,身青色,正面青色,右面綠色,左面白色。二羽執輪,在當心;二羽執定惠,在[5]兩邊;二羽執杵索,亦在兩邊;二羽執利劍,交在[6]頂;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持印。第二身青色,四臂三面,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輪,在於心;二羽執於杵,在耳邊;足踏於二輪,是名降魔印。
ᅟᅟ==[5] 「在」,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交在」,底本作「在交」,據文意刪。==
西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一身八臂。四面,身面青,口面白,左面綠色,頂上面黃色。二羽鏁在當心;定惠在兩邊;二輪垂於膝;二劍交於頂;兩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第二藥叉王,四臂三面,身青色,戴黃金之甲。正面青色,右面白色,左面綠色。二羽執於輪,在耳邊;二羽執降魔,在心門;足踏於二輪,是名□[1]持印。
ᅟᅟ==[1] 「□」,底本無,據文意補。==
北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一身八臂,四面,身戴黃金甲。正面青色,右面赤色,左面綠色,頂上黃色。二羽執降魔,在心門;二羽執輪叉,在兩邊;二羽執輪杵,在於膝;二羽執利劍,交在頂之上;足踏於二輪,是名總攝印。第二藥叉王,三頭四臂,身戴黃金之甲。正面青色,右面赤色,左面綠色。二羽執杵,在腰邊;二羽執輪鈎,在耳邊;足踏於二輪,是名攝持印。
次第二院金剛界八大藥叉王。
東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三頭四臂,身戴黃金甲[2]。二羽執於輪,在心門;二羽執利劍,交在頂之上;二足踏於輪,是名攝持印。第二身亦三頭四臂,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利劍,雙交在心[3]門;二羽執於輪,在耳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
ᅟᅟ==[2] 「金甲」,底本作「鉀」,據文意改。==
ᅟᅟ==[3] 「心」,底本無,據文意補。==
南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三頭四臂,身戴黃金甲。二羽張定惠,在左脇邊;二羽執輪杵,在耳邊;足踏於二輪,是名定印。第二身亦是三面四臂,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輪,在心門;二羽執利劍,交在頂之上;二足踏於輪,是名降魔印。
西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三面四臂,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利劍,在心兩脇;二羽執輪鈎[1],在耳邊;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第二身亦是三面四臂,戴黃金之甲。二羽執利劍,交在於心門;二羽執於輪,在耳邊;足踏於二輪,是名總持印。
ᅟᅟ==[1] 「鈎」,底本作「鈞」,據文意改。==
北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三面四臂,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利劍,竪在於兩脇;二羽執輪,在耳邊;足踏於二輪,是名攝持印。第二亦是三面四臂,身戴黃金甲。二羽執於輪,相交在心門;二羽執利劍,交叉在於頂;足踏於二輪,是名總攝印。
次第三院金剛界[2]八大藥叉王。身青色,四面八臂,戴黃金之甲,各執於器[3]具。
ᅟᅟ==[2] 「院金剛界」,底本作「金剛界院」,據文意改。==
ᅟᅟ==[3] 「器」,底本作「氣」,據文意改。==
東門二大藥叉王,四面八臂,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降魔,在當心;二羽執定惠,在兩膝;二羽執輪鈎,應在身兩邊;二羽執利劍,相交在頂之上;二足踏於輪,是名降魔印。第二藥叉,身四面六臂,戴黃金甲。二羽執利劍,相交在心門;二羽執輪杵,在身兩邊;二羽執於輪,應在兩邊;二足踏於輪,是名攝持印。
南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八臂四面,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輪,應在於心門;二羽執定惠,垂在於兩膝;二羽執杵[1]索,應在於兩邊;二羽執利劍,相交於頂上;二足踏於輪,是名降魔印。第二大藥叉王,身六臂四面,身青色,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輪,相交在心門;二羽執定惠,在於身[2]兩邊;二羽執利劍,相交在頂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
ᅟᅟ==[1] 「杵」,底本作「桙」,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於身」,底本作「身於」,據文意改。==
西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一身八臂而四面,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鏁,應在於心門;二羽執於輪,垂在兩膝邊;二羽執定惠,應在[3]身兩邊;二羽執利劍,相交頂之上;足踏於二輪,是名降魔印。第二大藥叉王,六臂而四面,身戴黃金甲。二羽執輪杵,垂在兩膝邊;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二羽執利劍,相交頂輪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
ᅟᅟ==[3] 「在」,底本無,據文意補。==
北門二大藥叉王,亦是身青色。第一身八臂而四面,身戴黃金甲。二羽執降魔,應在於心門;二羽執定惠,垂在兩膝邊;二羽執[1]輪杵,應在身邊;二羽利劍,相交於頂上;足踏於二輪,是名降魔印。第二身四面六臂,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輪,相交在心門;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二羽執利劍,相交在頂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
ᅟᅟ==[1] 「執」,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第四院金剛界八大結護藥叉王。亦是身青色,六臂而四面[2],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於輪,相交在心門;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二羽執[3]利劍,相[4]叉於頂上;二足踏於輪,是名護界降魔印。第二大藥叉,身六臂而四面,身戴黃金之甲。二羽執輪杵,垂在兩膝邊;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二羽執輪劍,應在兩耳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持印。
ᅟᅟ==[2] 「面」,原文如此。從上下文判斷,「面」下應有脫漏。脫漏文字為對第四院金剛八大藥叉的綜述與對東門第一藥叉的敘述。==
ᅟᅟ==[3] 「執」,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相」,底本無,據文意補。==
南門二大藥叉王,亦是身青色,六臂而四面,身戴黃金甲。二羽執利劍,交叉在當心;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二羽執於輪,應在兩邊;二足踏於輪,是名降魔印。第二大藥叉王,六臂而四面,身戴黃金甲。二羽執輪杵,垂在腰兩邊;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左輪右執劍,各在耳兩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
西門二大藥叉王,亦是身青色,六臂而四[1]面,身戴黃金甲。二羽執利劍,交叉在心門;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二羽執於輪,各在耳兩邊;足踏於二輪,是名結護印。第二藥叉王,六臂而四面,身戴黃金[2]甲。二羽執利劍,交把在當心;二羽執[3]定惠,應在身兩邊;二羽執輪杵,各在耳兩邊;二足踏於輪,是名護界印。
ᅟᅟ==[1] 「四」,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金」,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執」,底本無,據文意補。==
北門二大藥叉王,身青色,六臂而四面,身戴黃金甲。二羽交叉劍,應在於當心;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左杵右執輪,應在於兩耳;二足踏於輪,是名護界印。第二藥叉王,六臂而四面,身戴黃金甲。二羽執利劍,直竪在兩脇;二羽執定惠,應在身兩邊;左輪,右執杵,足踏於二輪,是名總攝印。
此三十二大藥叉王,總是身青色,八臂、六臂大藥叉王,頂上面黃色,餘[4]四天王身相,似金剛身,各軸方色。
ᅟᅟ==[4] 「餘」,底本作「余」,據文意改。==
佛告諸天菩薩:此天王之法,甚深不可思議。天王修行,發大心願至重,不論凡聖,有請來赴,為護眾生,總令度脫,悉得安隱。吾今告汝,諸大菩薩,此天王之法,至心受持,於南閻浮提廣興供養,廣興此法,廣令流布,莫令斷絕,吾今付汝,至心受持,莫生輕易。
說天王護國之法部第三
爾時佛住鷲峰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1]人俱。
ᅟᅟ==[1] 「千」,底本無,據文意補。==
佛告諸天菩薩:吾觀娑婆世界一切眾生,多造罪業,墮落[2]三塗,受其惡報。如何得免四生六趣?
ᅟᅟ==[2] 「落」,底本作「洛」,據文意改。==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說水陸之壇,度脫眾生。吾滅度後,誰能受持度化眾生?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於佛滅後,承[3]佛威力,我能受持,救度眾生。願佛慈悲,為我宣說水陸之壇法,並菩薩名字,兼及身色、座位之處。
ᅟᅟ==[3] 「承」,底本作「成」,據文意改。==
佛告普賢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說安壇之法、菩薩名字、座位之處。
後代流[1]傳之時,先安壇,後安密部菩薩名字、身相、隨門方色。
ᅟᅟ==[1] 「流」,底本作「留」,據文意改。==
安此壇時,其壇四方,闊十二肘,高三肘。四層金剛界。中心一層,黃蓮花[2]東色安八角之輪,黃地上安[3]八佛頂,白色。每門安瓶六所並道具,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2] 「花」,底本作「化」,據文意改。==
ᅟᅟ==[3] 「安」,底本作「安安」,據文意刪。==
輪中心安普賢菩薩,五色云中坐[4]白象身,白色,頂戴[5]五佛冠。垂右足,左羽執梵經,右羽施無畏,是名總攝印。
ᅟᅟ==[4] 「坐」,底本作「座」,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5] 「戴」,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二院金剛界蓮,兩門青色,安八大菩薩、四供養:
地藏菩薩,在東門,身白色,䠒跪,坐青蓮花。左羽執香爐,右羽施無畏,是名香身印。
水藏菩薩,在北門,身綠色,䠒跪,坐白蓮花。右羽執於水,左羽結於淨,是名淨印。
火藏菩薩,在西門,身赤色,䠒跪,坐綠蓮花。二羽執於燈,是名身光印。
風藏菩薩,在南門,身青色,䠒跪,坐紅蓮花。右[1]羽執花,奉獻於諸佛,右[2]羽施無畏,是名總攝印。
ᅟᅟ==[1]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2]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四結界菩薩:
東門金剛懺悔菩薩,身[3]白色,二足並立。合掌執金剛杵,清心懺悔,是名滅罪印。
ᅟᅟ==[3] 「身」,底本無,據文意補。==
淨地菩薩,在南門,身青色,䠒跪。小指頭右手執降魔已,案地;右手安呼[4]召,在攝心清淨[5]於地,是名淨地印。
ᅟᅟ==[4] 「呼」,底本作「乎」,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5] 「心清淨」,底本作「清心淨」,據文意改。==
金剛結界菩薩,在西門,身赤色。檀惠相鈎結,進力二相柱,遍觀曼拏欏,是名結界印。
金剛結淨菩薩,在北門,身綠色,䠒跪而小坐。右羽執香水,左羽灑於淨,是名結淨印。
十六大士名字、座位之處並身色相:
第一金剛薩埵菩薩,在東門[6],身白色,端身坐青蓮花。二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ᅟᅟ==[6] 「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二金剛王菩薩,在南門,身青色,端身正坐。二羽金剛掌,當心橫進力,是名除罪印。
第三金剛愛菩薩,在南門,身青色,坐紅蓮花。二羽執定惠,是名定惠印。
第四金剛善哉菩薩,在西門,身赤色,坐綠色蓮花。二羽執於經,是名善護印。
第五金剛寶菩薩,在西門,身赤色,坐綠蓮花。二羽金剛拳,進力竪相柱,是名法寶印。
第六金剛光菩薩,在北門,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執利劍,安在於懷中,是名法寶印。
第七金剛幢菩薩,亦在北門,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執寶幢,是名法寶印。
第八金剛笑菩薩,在東門,身白色,坐青蓮花。二羽如垂帶,口放五色光,是名法寶印。
外院金剛界八大士菩薩:
第九金剛法菩薩,在東門,身白色,坐青蓮花。右[1]羽蓮花光,右[2]羽已開敷,是名法開印。
ᅟᅟ==[1]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2]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第十金剛利菩薩,在南門,身青色,坐紅蓮花。左蓮右利劍,利斷諸煩惱,是名法利印。
第十一金剛因菩薩,在南門,身青色,坐紅蓮花。二拳而敷合,進力二相柱[1],向左小指頭,是名因印。
ᅟᅟ==[1] 「柱」,底本作「拄」,據文意改。==
第十二金剛語菩薩,在西門,身赤色,坐綠蓮花。二拳安左脇,向左小指頭,是名法語印。
第十三金剛業菩薩,在西門,身赤色,坐綠蓮花。二羽執於劍,應在頂之上,是名羯磨印。願一切眾生,羯磨成悉地。
第十四金剛護菩薩,在北門,身綠色,坐白蓮花[2]。二羽背安於兩乳[3],光從指甲出,是名護法印。願一切眾生,護持法正身,速證於悉地。
ᅟᅟ==[2] 「花」,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乳」,底本作「汝」,據文意改。下同。==
第十五金剛藥叉菩薩,在北門,身綠色,坐□[4]蓮花。左輪右執叉,開口降三世,是名藥叉印。願一切眾生,受持於此法,得證王身。
ᅟᅟ==[4] 「□」,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十六金剛拳菩薩,在東門,身白色,坐青蓮花。二拳以相柱,當心舒進力,是名拳攝印。願一切眾生,拳攝於此法,速證菩提身。
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三眼四臂。二羽執降魔,應在於兩乳;左輪右執叉,應在兩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持印。
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三眼四臂。二羽執於索,等印在兩邊;左定右執惠,等在二並膝;二足踏於輪,是名護法印。
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應在於心;二羽執花索,等持在耳邊;二足踏於輪,是名攝護印。
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二羽執降魔,安在於兩乳;二羽執利劍,交在頂之上;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印。
佛說普賢菩薩安壇之法、菩薩名字並及身色、座位之處部第四
次安水陸燈壇八大金剛、四大菩薩名字並及身色、座位之處。
東門二大金剛,第一尊名青除灾金剛,身白色,三面四臂。左羽安腰側,右羽執於輪;左羽執於杵,應在耳邊,右執叉番;二足踏於輪,是名除灾印。第二尊名辟毒金剛,身黃色,三面四臂。左羽安腰側,右羽執於杵;左手五色光,直放於上,右羽執叉番,應在耳之邊;二足踏於輪,是名辟毒印。
南門二大金剛身色、名字。第一尊名隨求金剛,身青色。二羽執定惠,應在左脇邊;左羽安腰側,右羽執叉番;二足踏於輪,是名隨求印。第二尊金剛名白淨水金剛,身白色,三頭四臂。左羽安腰側,右羽執於輪;左羽放五色光在於上,右羽[1]執叉番,應在於耳邊;二足踏於輪,是名淨除印。
ᅟᅟ==[1] 「羽」,底本無,據文意補。==
西門二大金剛身色、名字。第一尊身赤色,三頭四臂。右羽安腰側,左羽執於杵;右[2]羽執於輪,應在於耳邊,右[3]手執叉番,亦在於耳邊;二足踏於輪,是名法聲印。第二尊名定除灾金剛,三頭四臂,身[4]白色。右羽安腰側,左羽執利劍,亦安於腰側;右[5]羽放五色光在直上,右[6]羽執叉番,應在於耳邊;二足踏於輪,是名除灾印。
ᅟᅟ==[2]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3]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4] 「身」,底本作「身教」,據文意刪。==
ᅟᅟ==[5]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6]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北門二大金剛身色、名字。第一尊名紫賢金剛,三頭四臂,身綠色。右羽安腰側,右[7]羽執於杵,亦安於腰側;右[8]羽放五色光,右[9]羽執叉番;二足踏於輪,是名賢劫印。第二大金剛名大神金剛,亦是三頭四臂,身是綠色。右拳左執杵,各安於腰側;右手放五色光,左手執叉番;二足踏於輪,是名總攝大神印。
ᅟᅟ==[7]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8]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9]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次安四大菩薩名字及身色:
東門金剛拳菩薩,身白色。左羽執香爐,右羽施無畏。願一切眾生,總證無畏身。
南門是金剛索菩薩,身青色。二羽執花果。願一切眾生,菩提果證身。
西門安北門,身綠色,名金剛愛菩薩。右羽執淨水,左羽結於淨,是名結淨印。
北門安西門身相,名金剛語菩薩,身赤色。二羽執於燈,是名惠光印。
大燈輪四門四大金剛:
東門安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安腰側,左羽執叉鈎,是名總持印。
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降魔印。
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攝印。
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二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次小燈[1]輪,各有八方善神,總攝在大輪四角。各隨色次第安排[2],不令交錯[3]。
ᅟᅟ==[1] 「燈」,底本作「登」,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2] 「排」,底本作「俳」,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3] 「錯」,底本作「錹」,據文意改。==
佛說燈輪安排八金剛、四菩薩身相、名字、座位之處。
次是五方之壇、普賢之壇、文殊、五佛之壇、八方水陸之壇。
次結文殊菩薩之壇。其壇外兩層方,安八金剛。每門安瓶兩口,劍兩口,輪一所並道具。內兩重圓[4],是當敷十六角輪,角上安蓮花。內一層方,安八角之輪,輪心安八葉蓮花。輪外安八佛頂、四供養、四總持。壇外安箭十二隻,飯十二分。壇心安文殊菩薩,身白色,五色雲中坐金毛師子。二羽執如意說法之相。
ᅟᅟ==[4] 「圓」,底本作「員」,據文意改。下同。==
安此壇時,闊十二肘,高二肘。用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色綵結成。
次安菩薩身相、名字及座位之處。先安四結界,後安四供養,次安十六尊。
四結界者,從東門而起:
先安懺悔菩薩,在東門,身白色。二羽金剛掌執降魔杵,是名除罪印。
第二南門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已。右[1]手執降魔以安地,右[2]手執於鈴,安在於脇邊,是名淨戒印。
ᅟᅟ==[1]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2]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西門結界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拳,壇惠相鈎結,進力二相柱,是名結界印。
北門淨戒菩薩,身綠色。右羽執於水,左羽結於淨,是名淨戒印。
次安四供養身色及名字並座位[3]之處:
ᅟᅟ==[3] 「位」,底本無,據文意補。==
先安地藏菩薩,在東門,身黃色,䠒跪坐。手執爐,是戒香印。
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左羽執於水,右羽施無畏,是名定香印。
西門火藏菩薩,身赤色。二羽執於燈,是名惠香印。
南門風藏菩薩,身青色。二羽執於果,是名解脫香之印。
次安十六尊大士、菩薩身色[4]、名字、座位之處:
ᅟᅟ==[4] 「色」,底本無,據文意補。==
先從東門二大菩薩,身□[1]色:
ᅟᅟ==[1] 「□」,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一金剛薩埵菩薩,坐紅蓮花。作三昧耶印契,忍願竪如針,是名菩提印。願一切眾生,速證菩提果法身。
第二金剛王菩薩,坐紅蓮花。二羽金剛縛,小大閤而竪,是名法王印。願一切眾生,悉證法王身。
次南門[2]二大菩薩,身赤色。
ᅟᅟ==[2] 「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金剛愛菩薩,坐黃蓮花。二羽金剛縛,進力屈如鈎,向左小指頭,是名定惠印。
第四金剛善哉菩薩,坐於黃蓮花。二羽金剛縛,不解[3]縛彈指,是名善哉印。願一切眾生,速證菩提善惠身。
ᅟᅟ==[3] 「解」,底本無,據《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補。==
西門二大菩薩,身黃色:
第五金剛寶菩薩,坐青蓮花,端身跏趺座。二羽大竪,次反屈,是名護身法寶印。願一切眾生,法寶滿其身。
第六金剛光菩薩,亦坐青蓮花。二羽金剛掌,舒六而旋轉,是名法光印。願一切眾生,光明滿其身。
北門二大菩薩,身青色,坐於綠蓮花:
第七金剛幢菩薩,二羽金剛掌,中縛下四幢,是名法幢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法幢身。
第八金剛笑菩薩,亦坐綠蓮花。二羽金剛掌,反開散於口,是名極喜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法喜身。
卻從南門起,到北門,北門到東門,東門到西門,結壇[1]。
ᅟᅟ==[1] 「壇」,底本作「檀」,據文意改。下同。==
南門二大菩薩,身赤色,坐黃蓮花:
第九金剛法菩薩,二羽金剛縛,進力屈如蓮,安在於當心,是名法語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法王身。
第十金剛利菩薩,亦坐黃蓮花已。二羽金剛縛,竪忍願,安在右耳邊,是名法利印。願一切眾生,惠開法利身。
次北門二大菩薩,身青色:
第十一金剛因菩薩,坐綠蓮花,忍願復入縛,四竪五竪交,是名因法印。願一切因圓,果滿證法身[2]。
ᅟᅟ==[2] 「身」,底本作「身身」,據文意刪。==
次第十二金剛語菩薩,亦坐綠蓮花已。二羽金剛縛,進力屈如蓮,安在右乳邊,是名法語印。
次東門二大菩薩,身綠色,坐紅蓮花:
次第十三[1]金剛業菩薩已,二羽禪智開偃付,是名業護印。
ᅟᅟ==[1] 「十三」,底本作「三十」,據文意改。==
次第十四金剛護菩薩已,二羽金剛縛,六度叉而覆,是名護法印。願一切眾生,修證菩提護法身。
次安西門二大菩薩,身黃色,坐青蓮花:
次第十五金剛藥叉[2]菩薩已,二羽金剛縛,進力針當心,是名金剛印。願一切眾生,證金剛身。
ᅟᅟ==[2] 「藥叉」,底本作「叉藥」,據文意改。==
次安第十六尊金剛拳菩薩已,端身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是名總攝印。願一切眾生,速證總持身。
次安四無量。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左羽安腰側,右羽執於鈎,應在於[3]耳邊,是名降魔印。
ᅟᅟ==[3] 「於」,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收攝印。
次安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定心印。
次安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二[1]羽執降魔,是名總攝印。
ᅟᅟ==[1] 「二」,底本作「名字印相柱處二」,據文意刪。==
次安外四大金剛身色、名字、印相柱處:
先從東門安總持金剛,身黃色,三頭四臂。二羽執降魔,應在於心門;右[2]手執輪,右[3]手執叉番,是名總持印。
ᅟᅟ==[2]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3]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次安南門定除灾金剛,身青[4]色,三頭四臂。已二執定惠在左邊,右手執於杵,在腰邊,右手執叉番,應在於耳邊,是名定除印。
ᅟᅟ==[4] 「青」,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西門辟毒金剛,身赤色,是三頭四臂。二羽執利劍,橫在於心上,右杵,左執叉,是名辟毒印。
次安北門總攝金剛,身青色,是三頭四臂。二羽執花索,應在於兩邊;右手執於輪,左手執叉番,是名總攝印。
八吉祥者,是八佛頂,是八灌頂。
佛說水陸、文殊菩薩之壇安大悲金剛菩薩名字、身色及座[5]位之處部第四
ᅟᅟ==[5] 「座」,底本無,據文意補。==
爾時佛住王舍城金剛座,共[1]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ᅟᅟ==[1] 「共」,底本作「供」,據文意改。==
諸[2]佛世尊灌頂授記。願佛慈悲[3],与我授記。
ᅟᅟ==[2] 「諸」,原文如此。據文意,「諸」字前疑有闕文。==
ᅟᅟ==[3] 「悲」,底本無,據文意補。==
佛告諸天菩薩:汝能受持,吾為汝等開啟受記。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往昔[4],諸佛盡授灌頂之記,令證无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安壇之法、菩薩名字及於身色、座位之處。
ᅟᅟ==[4] 「昔」,底本作「悉」,據文意改。==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吾今為汝,分別解說受法、八吉祥壇法及菩薩名字、身色、座位之處。
佛告金剛藏[5]菩薩:凡欲度化眾生,莫問凡聖,但行平等,莫生分別,普行平等。凡欲安八吉祥之壇時,須撿[6]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ᅟᅟ==[5] 「藏」,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撿」,底本作「間」,據文意改。下同。==
其壇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
壇心內安九圓,內五圓五色,安八灌頂。中心五色雲,內安金剛藏菩薩,坐紅蓮花[1]。右羽執降魔,應在於乳邊;右羽執於鈴,安在於腰邊。次安外四圓,黃色。安五佛蓮,金剛界內綠色蓮,北門色是。第二層金剛界蓮青色,四角安四總持。
ᅟᅟ==[1] 「花」,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東門懺悔菩薩,身白色。並立二羽,金剛掌於降魔杵,是名業障除罪印。
次安南門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小指頭右鈴,左執杵次已,安於地,是名淨戒印。
次安西門結界菩薩,□…□。
次安北門結淨菩薩[2],身綠色。右羽執於水,左羽施無畏,是名淨戒印。
ᅟᅟ==[2] 「□…□次安北門結淨菩薩」,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四大供養菩薩:
先安東門地藏菩薩,身黃色。二羽執香爐,是名戒香印。
次安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左執於水,右羽施無畏,是名定香印。
次安西門火藏菩薩,身赤色。二羽執燈,是名惠香印。
次安南門風藏菩薩,身青色。左羽執於花,右羽散如花,是名解脫印。
先安八大金剛,後安八大菩薩。
八大金剛者,安[1]在第五院金剛界地蓮北門,綠色:
ᅟᅟ==[1] 「安」,底本作「汝」,據文意改。==
第一先安東門二大金剛,身白色。第一名結界金剛,二羽金剛拳,各安於腰側,是名結界印。第二名總持金剛,二羽金剛掌,十度初分交,名為總持印。
次安南門二大金剛,身青色。第一名縛金剛,二羽十度結為拳,名金剛縛之印。第二名為解金剛,二羽金剛拳,反安於兩乳,是名解縛印。
次安西門二大金剛[2],身赤色。第一名無漏金剛[3],二羽金剛縛,禪智屈入掌,檀惠戒方開,相召無漏智,是名無漏印。第二無漏智金剛,二羽金剛掌,進力柱禪智,以附於心門,是名堅固印。
ᅟᅟ==[2] 「剛」,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金剛」,底本作「金剛金剛」,據文意刪。==
次安北二大金剛,身綠色。第一是大悲金剛,二羽金剛縛,檀惠禪智竪,忍願交手掌,指面令相合,以二羽刺心,名為大悲箭,是名定惠警[4]覺大誓印。第二大熾盛金剛,八臂而四面。二羽忿怒拳,檀惠相鈎竪,進力安在於當心;左鈴右執杵,安在於腰側;二羽執輪杵,應在身兩邊,二羽執利劍,交在頂之上,旋轉於十方,右轉為辟除,左轉成結界,是名總持降魔印。
ᅟᅟ==[4] 「警」,底本作「驚」,據文意改。==
次安八大菩薩身色、名字及座位之處:
先從東門起,金剛蓮花部轉菩薩,身白色。二羽金剛縛,檀惠禪智竪,應在右耳邊,是名轉輪印。
次安南門法輪菩薩,身青色。二羽金剛縛,檀惠而交竪,是名決定印。
次安南門第二尊金剛菩提滿分菩薩,亦是青色。二羽金剛縛,禪智入虎口,隨誦而出入,是名大欲印。
次安東門第二大菩薩,身亦白色,是名不空菩薩。二羽金剛縛,禪智入虎口,是名不空印。
次安西門二大菩薩,身赤色。第一尊名召罪印菩薩,二羽金剛縛,忍願申如針,進力屈如鈎,是名召罪印。
次安北門二大菩薩,身綠色:
第一尊名摧罪菩薩,二羽金剛縛,置[1]頂上,八度內相叉,忍願二皆竪,念誦而三拍[2],是名摧罪印。
ᅟᅟ==[1] 「置」,底本作「致」,據文意改。==
ᅟᅟ==[2] 「拍」,底本作「柏」,據文意改。下同。==
第二尊金剛淨業障菩薩,二羽金剛掌,禪智押二度,是名除罪印。
西門第二尊,名菩提相心菩薩,二羽金剛縛,檀惠禪安於頂之左,是名菩提心圓滿印。
佛與金剛藏[1]菩薩說[2]八吉祥灌頂壇十六尊大士、八金剛名字、身色、座位之處部第五
ᅟᅟ==[1] 「藏」,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說」,底本無,據文意補。==
爾時佛於靈鷲[3]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ᅟᅟ==[3] 「靈鷲」,底本作「嶺㠇」,據文意改。下同。==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說三種月大乘灌頂授法之壇儀則及菩薩名字、身色、座位之處。
先安壇,後安菩薩。
安此壇,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其壇四角,用淨土、香泥、七寶金剛界。四角蓮花內安火劍。部內蓮花有五色光。每門安瓶三所,劍兩口並刀輪一所。壇中心安五色火輪,地是黃色。八灌頂,地是綠色。八灌頂,白色。
北門蓮第一層金剛界,地是綠色,安紅蓮花[4]。東門蓮第二層金剛界,地是黃色,安青蓮花。南門蓮第四層金剛界,地是青色,四角白蓮花,內四火劍。西門蓮第三層金剛界,地是赤色,安青蓮花。
ᅟᅟ==[4] 「花」,底本無,據文意補。==
壇中心安本尊,身黃色,頂戴五佛之冠,手持總持之印。
東門安阿閦佛,白色。左羽安[1]總持,右羽垂觸地,是名攝持印。
ᅟᅟ==[1] 「安」,底本無,據文意補。==
南門寶生佛,身青色。左手執於寶,右羽仰安膝,是名施願印。
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二羽執於蓮花,應在於當心,是名長壽印。
次安北門不空成就佛,身綠色。左羽安總持,右施無畏,是名羯磨印。
次安四結界,安在西門金剛界上:
第一東門安懺悔菩薩,身白色。並立金剛執大降魔安於地,左羽執於鈴,安在左脇邊,是名淨地印。
南門安□…□[2]。
ᅟᅟ==[2] 「南門安□…□」,底本無,據文意補。==
西門安結界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拳,檀惠應相鈎,進力二相柱,輪壇如本教,觀此曼拏欏,是名結界印。
北門安[1]淨戒菩薩,身綠色。左手執於水,右羽施無畏,是名淨戒印。
ᅟᅟ==[1] 「安」,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八大金剛,在北門金剛界,地是綠色。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二羽忿怒拳,檀惠皆鈎結,進力二皆竪,是名忿怒印。
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金剛拳,惠進力皆相鈎,是名結縛印。
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金剛拳,進力檀惠鈎,是名鏁心印。
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二羽金剛掌,進力禪二相柱,是名大捨印。
次安東門[2]薩埵金剛,身白色。二羽金剛拍,平掌而三拍,由此印威力,便成堅固印。
ᅟᅟ==[2] 「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南門灌頂金剛,身青色。右[3]羽番安掌在於心,右[4]羽如灑淨,是名灌頂印。
ᅟᅟ==[3]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4]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西門播抳金剛,身赤色。右[5]羽執於鈴,反安於脇邊,右[1]羽直降魔,應在於乳邊,是名降魔印。
ᅟᅟ==[5]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1]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北門健吒金剛,身綠色。右[2]羽執降魔,反安於乳邊,右[3]羽執於鈴,安在曼已振,是名總攝降魔印。
ᅟᅟ==[2]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3]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次安八大供養菩薩,安在東門金剛界上,地是黃色。
東門安香菩薩,身黃色。左手執香爐,右羽施無畏,是名香身印。
南門息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左羽執於花,右羽如散花,是名眼色印。
西門惠藏菩薩,身赤色已。左手執於燈,右羽說法相,是名惠燈印。
北門水藏菩薩,身□色[4]。二羽執於食,是名舌相印。
ᅟᅟ==[4] 「□色」,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一西門□…□[5]。
ᅟᅟ==[5] 「第一西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二北門身藏菩薩[6],身綠色。䠒跪,坐紅蓮花。二羽執於果,是名身相印。
ᅟᅟ==[6] 「第二北門身藏菩薩」,底本作「第二北門身藏菩薩第二北門身藏菩薩」,據文意刪。==
第三南門意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坐□[1]蓮花。二羽執念珠,是表心意印。
ᅟᅟ==[1] 「□」,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東門性藏菩薩,身白色。坐青蓮花。二羽執於茶已,表性相印。
佛於靈鷲山中說三種月八吉祥授法之壇安排菩薩身色、名字及座位之處部第六
爾時佛於王舍城闍崛山中,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佛告諸天菩薩:吾告後五百劫修行菩薩,多是業障之所障,並不能修進。設有發心,便即退之,不能進修。
佛告諸天菩薩:吾今開說懺悔之壇。汝等後代新學菩薩,修證無上菩提,先應懺悔,業障消滅。若是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婆羅門、居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設求无上菩提[2],應結懺悔之壇法儀則並及菩薩名字、身色、座位之處。
ᅟᅟ==[2] 「提」,底本作「薩」,據文意改。==
先安壇,後安菩薩。
安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安置。其壇四方,地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
內兩重金剛界[1]圓,中心八葉蓮上安本尊,身黃色,五色雲內坐白蓮花。二羽金剛縛,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第二金剛界安八角火輪,地是赤色,上安八總持。輪外地是黃色。
ᅟᅟ==[1] 「界」,底本無,據文意補。==
外四層金剛界方,第一重地是綠色,四角安輪。金剛界赤色。第二院金剛界地是青色,上安紅蓮花,上安五佛、四供養。
第一院安東門阿閦佛,青白色。左手仰安於臍,右羽垂觸地,是名忍之印。
第二南門寶生佛,身青色。左手安於寶,在心上,右羽仰垂膝,是名施願印。願一切眾生,速證法寶身。
第三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二羽當心執於蓮,是名長壽印。願一切眾生,蓮開證法身。
第四[2]北門羯磨佛,身綠色。左手安總持,右羽施无畏,是名无畏印。願一切眾生,速證無畏身。
ᅟᅟ==[2] 「四」,底本作「五」,據文意改。==
四供養:
第一東門地藏菩薩,身黃色。手執香爐,䠒跪,坐青蓮花,是名香身印。願一切眾生,戒定證法身。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右羽執於水,左手如灑淨,䠒跪,坐白蓮花,是名定香印。願一切眾生,淨心證法身。
第三西門火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青蓮花。二羽執於燈,是名惠光印。願一切眾生,惠開證法身。
第四風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坐紅蓮花。二羽執於花,觀色如虛空,是名解脫印。願一切眾生,解脫證法身。
第三院金剛界,地是赤色,蓮西門色上安青蓮花。
第一先安東門正覺菩薩,身白色,坐青蓮花。二羽安於心,當結正覺印。願一切眾生,覺體證法身。
第二南門懺悔菩薩,身青色,坐紅蓮花。二羽金剛掌,禪智令相柱,是名懺悔印。願一切眾生,無罪證法身。
第三西門金剛業菩薩,身赤色,坐青蓮花。二羽金剛掌,禪智令相柱,是名三業印。願一切眾生,淨三業證法身。
第四北門覺眼菩薩,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反相叉在頂上,是名法眼印。願一切眾生,法眼證法身。
第五東門金剛法主菩薩,身黃色,坐青蓮花。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法輪印。願一切眾生,悟法證菩提。
第六南門金剛菩提心菩薩,身青色,坐紅蓮花。二羽金剛掌,禪智令相捻,是名菩提印。
第七西門金剛悉地菩薩,身赤色,坐青蓮花。二羽金剛掌,是名悉地印。願一切眾生,真心證悉地。
第八北門金剛大教菩薩,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在耳邊,如垂帶,是名正法印。
次安八大金剛:
第一先安東門麼吒金剛,身白色。二羽金剛拳,各安於腰側,是名護界印。
第二南[1]門護身金剛,身青色。二羽相叉竪,是名護身印。
ᅟᅟ==[1] 「南」,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結縛金剛,身赤色。二羽結為拳,是名縛之印。
第四北門辟除金剛,身綠色。二羽反安於兩乳,是名辟除印。
第五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於鈎,左羽安腰側,是名總持印。
第六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持印。
第七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攝定印。
第八北門大捨金剛[1],身綠色。左手右手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ᅟᅟ==[1] 「金剛」,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八吉祥者。瓶[2]、幢、輪、心骨、魚、寶、螺、傘,是八吉祥。
ᅟᅟ==[2] 「瓶」,底本作「是瓶」,據文意刪。==
佛於王舍城耆闍崛山說懺悔之壇法並菩薩[3]身相、名字、身[4]色、座位之處部第七
ᅟᅟ==[3] 「薩」,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身」,底本無,據文意補。==
爾時佛住王舍城金剛[5]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俱,說五佛、八菩薩之壇。
ᅟᅟ==[5] 「剛」,底本無,據文意補。==
佛告諸天菩薩:後五百劫,十魔境起,眾生薄福,功德較[6]小,煩惱甚多,不能修其善法。
ᅟᅟ==[6] 「較」,底本作「挍」,據文意改。==
佛告諸天[7]菩薩:吾滅度後,能為眾生作其福報增長之處。
ᅟᅟ==[7] 「諸天」,底本無,據文意補。==
安此壇時,當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其壇四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末塗、七寶金剛界蓮花。內有五色。先每門安□[1]三所,劍兩口並道具,箭[2]
ᅟᅟ==[1] 「□」,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箭」,以上為北敦02074號正面文字。==
(後殘)
(前殘)
十[3]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3] 「十」,以下為北敦02074號背面文字。==
第一先安壇內八葉蓮花,上安本尊,五色雲中坐白蓮花,身相黃色。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內兩重金剛界圓,安八角五色輪。地是綠色,上安八灌頂。界外地是青色,四角安火劍。
外四層金剛界方,第一層東門黃色,上安五佛、四供養。
第一先安東門阿閦佛,身白色。左拳安於臍,右羽垂觸地,是名心忍印。
第二南門□…□[4]。
ᅟᅟ==[4] 「第二南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坐青蓮花。二羽仰相叉,進力竪背安於花,是名長壽印。
第四北門不空成就佛,身綠色,坐白蓮花。左羽安總持[1],右羽施無畏,是名成就印。
ᅟᅟ==[1] 「持」,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四供養,亦從東門起,左轉。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青蓮花。二羽執香爐,是名戒香印。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左羽執於水,右羽如灑淨,䠒跪,坐白蓮花,是名戒定印。
□…□[2]菩薩,身□[3]色,䠒跪坐。二羽執食,名是法味印。
ᅟᅟ==[2] 「□…□」,原作「蓮花部中出尾竟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左羽執於水右羽如淨地䠒跪坐白蓮花是名戒定」,部分文字衍上文,下有脫文,闕失文字不明。因文意不暢,故改。==
ᅟᅟ==[3] 「□」,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七西門意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念珠,是名表心意印。
第八身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名滿分印。攝在內第二院金剛界。
次安四無量身相、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院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4],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總攝印。
ᅟᅟ==[4] 「剛」,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1]攝持印。
ᅟᅟ==[1] 「是名」,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印。
次安五佛、四結界、四無量、八供養身相、名字、座位之處[2]部第十五
ᅟᅟ==[2] 「處」,底本作「處訖」,據文意刪。==
爾時佛於忉利天宮,為母說法。時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開啟五佛之壇,度化天人,盡證无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安壇之法,並及菩薩名字、身色、座位之處。
佛告諸天[3]菩薩:吾今為汝分別解說安壇之法,菩薩名字、身相、座位之處。
ᅟᅟ==[3] 「天」,底本作「大」,據文意改。==
凡欲安建,須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其壇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金末塗。用五色結成。其壇用五重金剛界[4],內一重圓,外四重方。金剛界內有五色光。每門[5]安瓶[6]五所並道具,輪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
ᅟᅟ==[4] 「界」,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5] 「每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6] 「瓶」,底本作「並」,據文意改。下同。==
第一壇中心安八葉蓮花,上安五佛印,五色雲中安盧舍[1]那佛,身黃色,坐白蓮花。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
ᅟᅟ==[1] 「舍」,底本作「捨」,據文意改。下同。==
次安五佛、四懺悔、四結界、八供養、四無量。
第一壇中心安毘盧尊,身黃色。
第二東門阿閦佛,身白色,坐青蓮花。左羽仰安臍,二羽垂觸地,是名身忍印。
第三寶生佛,身青色,坐紅蓮花。左羽執於寶,右羽仰安膝,是名施願印。
第四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坐綠蓮花,結跏趺座。二羽執青蓮花,是名長[2]壽印。
ᅟᅟ==[2] 「長」,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五北門羯磨[3]佛,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安總持,是名羯磨印[4]。
ᅟᅟ==[3] 「磨」,底本作「麼」,據文意改。下同。==
ᅟᅟ==[4] 「印」,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四結界:
第一北門結淨菩薩,身綠色,並足立。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結淨印。
第二東門懺悔菩薩,身黃色,並足立。二羽合[5]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懺悔印。
ᅟᅟ==[5] 「合」,底本作「金」,據文意改。==
第三南門金剛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1],右羽執降魔,是名淨地印。
ᅟᅟ==[1] 「左羽安呼召」,底本作「右羽安呼召,左羽執於脇邊」,據文意刪改。==
第四西門結界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拳,檀惠相鈎結,進力二相柱,輪壇如本教,是名結界印。
次安四懺悔:
第一東門[2]金剛大印菩薩,身白色,結跏趺坐青蓮花。二羽執總持,是名金剛持大印。
ᅟᅟ==[2] 「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二南門[3]金剛懺悔菩薩,身青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進力竪如針,是名除罪印。
ᅟᅟ==[3] 「南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金剛懺悔菩薩,身赤色,結跏趺。二羽金剛縛,進力二相柱,有寶劍,是名辟罪印。
第四北門懺悔菩薩,身綠色,結跏趺坐白蓮花。二羽金剛掌,是名懺悔印。
次安八供養:
第一東門[4]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香,是名心法印。
ᅟᅟ==[4] 「東門」,底本作「東門東」,據文意刪。==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左羽執於水,右羽如灑淨,是名淨戒印。
第三西門火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燈,是名解脫印。
第四□…□[1]。
ᅟᅟ==[1] 「第四□…□」,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五東門味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2]執於食,是名色相印。
ᅟᅟ==[2] 「二羽」,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六南門性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茶,是名法性印。
第七西門意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念珠,是名心意印。
第八北門身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名身藏印。
次安四無量[3]:
ᅟᅟ==[3] 「次安四無量」,底本作「佛於仞利天宮為母說法時,付与諸天菩薩五佛、四結界、四懺悔、八供養、四無量」,據文意改。==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名總攝印。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三西門[1]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攝身印。
ᅟᅟ==[1] 「西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二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佛於仞利天說五佛壇部第十六
爾時佛於薄伽梵,在室羅筏城,往誓多林給孤獨園,共[2]會諸天菩薩。
ᅟᅟ==[2] 「共」,底本作「供」,據文意改。==
□…□[3]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4]世尊五佛、八菩薩懺悔之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五佛、八菩薩安壇之法,並及菩薩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ᅟᅟ==[3] 「□…□」,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4] 「聞」,底本作「門」,據文意改。==
佛告諸天菩薩,讚言:善哉,善哉。吾[5]今為汝,分別解說五佛、八供養、四結界、四無量、四懺悔身色[6]、名字、座位之處。
ᅟᅟ==[5] 「吾」,底本作「五」,據文意改。==
ᅟᅟ==[6] 「身色」,底本作「色身」,據文意改。==
凡欲後代修證无上菩提,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其壇方,闊十二肘。用淨土、香泥六重、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7]。蓮花內有五色光。內兩層金剛界圓,應五方之色。
ᅟᅟ==[7] 「七寶末塗」,底本作「用七寶塗」,據文意改。==
壇中心安八葉蓮花,有五色雲。內安本尊,身黃色,結跏趺坐青蓮花。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五佛攝在圓,金剛界外地黃色,四角總上安四如來:
第二東門阿閦佛,身白色,坐青蓮花。左羽仰安臍,右羽垂觸地,是名身忍印。
第三南門寶生佛[1],身青色,坐紅蓮花。左羽安於寶,右羽施無畏願,是名施願印。
ᅟᅟ==[1] 「佛」,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坐綠蓮花。二羽仰安叉,上安青蓮花,是名壽印。
第五北門不空成就佛,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安總持,是名總持印。
次安四結界,在從內第三重金剛界上安:
第一東門懺悔菩薩,身白色,二足並立。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淨心印。
第二南門金剛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淨地印。
第三西門金剛結界菩薩,身赤色,坐綠蓮花[2]。二羽金剛拳,檀惠相鈎結,進力二柱,輪壇如本教,是名結界印。
ᅟᅟ==[2] 「花」,底本作「化」,據文意改。==
第四北門金剛結淨菩薩。□…□。[1]
ᅟᅟ==[1] 「□…□」,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四大懺悔菩薩,亦攝在第三重金剛界蓮西門色:
第一東門金剛大印菩薩,身白色,坐青蓮花。檀惠禪智反相叉蓮花,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悉地印。
第二□…□。[2]
ᅟᅟ==[2] 「第二□…□」,底本無,據文意補。或下文「第三南門」應為「第二南門」,所脫為「第三西門□…□」云云。==
第三南門幡抳菩薩,身青色。左羽安呼召,右羽把杵擲,是名降魔印。
第四北門健吒菩薩,身綠色,坐白蓮花。右羽執降魔,安於乳邊,左羽執呼召,應在於耳邊,是名呼召印。
次安八供養,攝在第四重金剛界地蓮南門青色: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香,是名戒定印。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左羽執於水,右羽如灑淨,是名結淨印。
第三西門火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燈,是名心惠印。
第四南門風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解脫印。
第五東門味菩薩,身白色,䠒跪坐[1]。二羽執於食,是名舌相印。
ᅟᅟ==[1] 「坐」,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六南門性相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茶,是名性相印。
第七西門意相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念珠,是名心意印。
第八北門身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名滿足印。
次安四無量,攝在第五重金剛界: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名總攝印。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三西[2]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攝印。
ᅟᅟ==[2] 「西」,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此壇安時,東門黃色,南門青色,西門赤色,北門綠色。每門安瓶三所,輪一所並道具,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安門兩伴。用五色結成。
淨心供養,如法受持。
佛說五佛、八菩薩、四結界、四懺悔、四無量具足之壇法部第十七
爾時佛住王舍城金剛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佛說[1]觀三昧護身之壇法。
ᅟᅟ==[1] 「說」,底本無,據文意補。==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護身之壇法,願佛慈悲,為我宣說護身安壇之法,並及尊像身相、名字、座位之處。
佛告諸天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說五佛、八菩薩、四結界、四無量。
凡欲後代修行三昧護身之壇,當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其壇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末塗、七寶金剛界。
內一重金剛圓,裏面安八葉蓮花。外地青色,中心安毘盧尊佛,身黃色,五色雲中坐白蓮花。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內三層金剛界方,兩層綠色,中心一層赤色,上安青蓮花,綠地上安紅蓮花。四門青色,每門安[1]瓶三所並道具,輪一所,劍兩口。地赤色。第五層金剛界圓,外兩層金剛界方。第六層[2]金剛界內安紅蓮花,內有五色光,四角花內安火劍。第七層金剛界內安紅蓮花,內有五色光,四角安半月。每門安瓶一所並道具,輪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安門兩面[3]。
ᅟᅟ==[1] 「安」,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層」,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飯十二分,安門兩面」,底本作「安門兩面,飯十二分」,據文意改。==
次安五佛。在第三層金剛界上安:
第一壇中心盧舍那佛,身黃色。
第二東門阿閦佛,身白色,坐青蓮花。左羽仰安臍,右羽垂觸地,是名心忍印。
第三南門寶生佛,身青色,坐紅蓮花。左羽安於寶,右羽仰安膝,是名施願印。
第四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坐綠蓮花。二羽仰相叉,安於青蓮花,是名長壽印。
第五北門不空成就佛,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安總持,是名羯磨印。
次安四結界:
第一東門懺悔菩薩,身白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滅罪印。
第二南門結界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魔以案於地,是名淨地印。
第三西門結界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拳,檀惠相鈎結,進力二相柱,輪壇如本教,是名結界印。
第四北門金剛結淨菩薩,身綠色,並足立。右羽執於水,左手如灑淨,是名結淨印。
次安八供養: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香,是名戒香印。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右羽執於水,左手如灑淨,是名戒定印。
第三西門火藏菩薩[1],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燈,是名惠香印。
ᅟᅟ==[1] 「火藏菩薩」,底本作「火藏菩薩火藏菩薩」,據文意刪。==
第四南門[2]風藏[3]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解脫印。
ᅟᅟ==[2] 「南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3] 「藏」,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五東門味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食,是名法味印。
第六南門性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茶,是名法性印。
第七西門意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念珠,是名心意印。
第八身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名身相印。
次安八大金剛:
第一東門辟除金剛,身黃色。二羽金剛拳,各安於腰側,是名結界印。
第二南門大印金剛,身青色。二羽金剛掌,十度初分交,是名護身印。
第三西門縛金剛,身赤色。二羽金剛縛,是名結縛印。
第四北門八識金剛,身綠色。二羽金剛拳,各安於腰側,是名結淨印。
第五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左羽執叉鈎,右羽安腰側,是名總攝印。
第六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七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收攝印。
第八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佛說觀佛三昧護身八金剛、四結界、八供養、五佛身七寶之處部第十八
爾時佛住伽維那國,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三昧之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三昧安壇之法,並及尊像、身色、座位之處。
佛告普賢菩薩:吾今為汝分別解說三昧安壇之法。凡欲安此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先安壇,後安尊像[1]。
ᅟᅟ==[1] 「像」,底本無,據文意補。==
其壇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末塗、七寶金剛界。
壇中心安八葉白蓮花,上安盧舍那,身黃色,五色雲中坐青蓮花。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第一層金剛界[2]圓,內有八葉蓮花,地是綠色。第二層金剛界方,地是七寶,地上安青蓮花,內安五佛身:
ᅟᅟ==[2] 「界」,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一壇中心安盧舍那佛,身黃色。
第二東門阿閦佛,身白色。
第三南門[1]寶生佛,身青色。
ᅟᅟ==[1] 「南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
第五北門不空成就佛,身綠色。
次安四結界,在第三層金剛界上安:
第一東門懺悔菩薩,身黃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掌,降魔在於心,是名除業障印。
第二南門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以案於地,是名淨地印。
第三西門金剛界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拳,檀惠相鈎結,進力二相柱,輪壇如本教,是名結[2]界印。
ᅟᅟ==[2] 「結」,底本作「羯」,據文意改。==
第四北門金剛結淨菩薩,身綠色,並足立。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結淨印。
次安八供養: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香,是名戒香印。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定香印。
第三西門惠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燈,是名惠香印。
第四南門解脫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解脫印。
第五西門味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食,是名味戒印。
第六東門性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茶,是名性戒印。
第七北門意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念珠,是名意戒印。
第八南門身戒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名身戒印。
次安八大金剛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無漏金剛,身黃色。二羽金剛縛,禪智屈[1]於掌,是名無漏印。
ᅟᅟ==[1] 「屈」,底本作「屈二」,據文意刪。==
第二南門堅固金剛,身青色。二羽金剛掌,進力柱禪智,是名堅固印。
第三西門大輪金剛,身赤色,八臂而四面,笑怒恐怖形,四牙熾盛。二羽金剛拳,檀惠皆鈎結,進力二皆竪,是名結界印;二羽執輪杵,是名降魔印;二羽執利劍,交在頂之處,是名辟除印;二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右足笪,左直踏大天及后,是名大輪印。
第四北門蓮花部大輪金剛,身綠色。二羽金剛縛,檀惠禪智竪,是名轉輪印。
第五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名總攝印。
第六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七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收攝印。
第八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爾時佛住伽維那國付普賢菩薩三昧七寶壇之處部第十九
爾時佛住王舍城金剛座,共會諸天菩薩萬二千人俱,端然入定。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1]坐禪入定總持壇法,得无上菩提。願佛慈悲,為我宣說禪定總持安壇之法,並及尊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ᅟᅟ==[1] 「尊」,底本無,據文意補。==
佛告普賢菩薩:凡欲修證禪定之法,取正月一日、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十一月八日、十二月八日,此是坐禪之日。凡欲坐禪,先撿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坐禪之壇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五重金剛界。內兩重圓,安八角火輪,壇心中亦安八角之輪,外地青色。
輪中心安普賢菩薩,身黃色,五色云中坐象身,被百衲,端坐入定,是名成就印。
次安八大菩薩。在八角火輪上安。輪內地赤色,輪外地綠色。金剛界地黃色:
第一東門法輪菩薩,身白色,坐青蓮花。二羽金剛縛,檀惠相鈎竪,是名法輪印。
第二南門法欲菩薩,身青色,坐紅蓮花。二羽金剛縛,禪智入虎口,隨誦而出入,是名大欲印。
第三西門不空菩薩,身赤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禪入智虎口,隨誦而出入,是名大悲印。
第四北門召罪菩薩,身綠色,坐白蓮花。二羽金剛縛,忍願申如針,進力屈如鈎,是名召罪印。
第五東門摧罪菩薩,身白色,坐青蓮花。二羽金剛縛,八度內相叉,忍願應三拍,是名摧罪印。
第六南門金剛淨業障菩薩,身青色,坐紅蓮花。二羽金剛縛,進力屈如[1]鈎,禪智二相[2]度,是名除罪印。
ᅟᅟ==[1] 「如」,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相」,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七西門金剛除業障菩薩,身赤色,跏趺座。二羽金剛掌,禪智押二度,是名除罪印。
第八北門金剛菩提心菩薩,身綠色[3],坐白蓮花。二羽金剛縛,檀惠禪智竪,應在頂之左,是名蓮花印。
ᅟᅟ==[3] 「色」,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四結界身色、名字、座位之處。安在第四重金剛界。內安青蓮花,地是赤色:
第一東門懺悔菩薩,身黃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懺悔印。
第二南門金剛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4]降魔,以案於地,是名淨地印。
ᅟᅟ==[4] 「執」,底本作「執坐」,據文意刪。==
第三西門金剛結界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拳,檀惠相鈎結,進力二相柱,輪壇如本教,是名結界印。
第四北門金剛結淨菩薩,身綠色,並足立。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結界印。
次安八供養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右羽執於香,是戒印。
第二北門定香菩薩,身□[1]色,䠒跪坐。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淨地印。
ᅟᅟ==[1] 「□」,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2]
ᅟᅟ==[2] 「第三西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南門解脫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結果印。
第五東門味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食,是名味戒印。
第六西門性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茶,是名性戒印。
第七南門身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名滿足印。
第八北門意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念珠,是名心意印[3]。
ᅟᅟ==[3] 「印」,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四無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名攝印。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身青[1]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收攝印。
ᅟᅟ==[1] 「青」,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攝護印。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佛於金剛座付与普賢菩薩坐禪壇。
其壇四方,用五重金剛界。內兩層圓,外三層方。東門黃色,南門青蓮心,西門蓮第四重金剛界地赤色,北門蓮第五重金剛界地綠色。
每門安瓶三所,輪一所並道具,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用五色綵結成。
持百寶七珍[2],如法供養,莫生退心。
ᅟᅟ==[2] 「珍」,底本作「弥」,據文意改。==
佛說成就坐禪壇之處部第廿一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眾萬二千人俱,說坐禪入定、開禪修行之壇。
佛告諸天菩薩:汝等誰能受持,度化眾生?
普賢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能受持,不敢忘[1]失。願佛慈悲,為我宣說開禪修行安壇之法,並及尊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ᅟᅟ==[1] 「忘」,底本作「妄」,據文意改。==
佛告普賢菩薩:汝等後代修行坐禪入定、開禪修行,先安此壇。
其壇[2]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泥、七寶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末塗。用七重金剛界。界內地軸門色,外一層四門總綠色。
ᅟᅟ==[2] 「壇」,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一壇中心安八角火輪,地是黃色,上安普賢菩薩,身白色,五色字中坐白象。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次安四結界身色、名字、座位之處。在[3]從內第三層金剛界上安:
ᅟᅟ==[3] 「在」,底本作「安在」,據文意刪。==
第一東門懺悔菩薩,身黃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淨心印。
第二南門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以案於地,是名淨地印。
第三西門結界菩薩,身赤[4]色。金剛拳檀惠相鈎竪,進力二相柱,輪壇如本教,是名結界印。
ᅟᅟ==[4] 「赤」,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北門結界菩薩,身綠色,並足立。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淨戒印。
次安八菩薩觀內心菩相菩薩、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菩提心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1],是名開法印。
ᅟᅟ==[1] 「魔」,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二南門□…□[2]。
ᅟᅟ==[2] 「第二南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3]菩提堅固金剛蓮花部菩薩,身赤色,結跏趺座。二羽執於花,是名表法印。
ᅟᅟ==[3] 「西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北門金剛薩埵菩薩,身綠色,結跏趺座。二羽執利劍,是名[4]金剛印。
ᅟᅟ==[4] 「是名」,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五東門三教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定惠,是名三教印。
第六南門成本尊化身菩薩,身綠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掌,是名總持印。
第七西門底瑟吒菩薩,身綠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加持印。
第八北門金剛娑頗囉菩薩,身綠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進力屈如鈎,忍願申如針,是名持法印。
次安八供養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香,是戒香印。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戒定印[1]。
ᅟᅟ==[1] 「是戒定印」,底本作「戒定」,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惠香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燈,是名惠香印。
第四南門解脫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解脫香印。
第五東門金剛味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食,是舌相印。
第六西門金剛性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茶,是性相印。
第七南門意藏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念珠,是意相印。
第八北門身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身相印。
次安四無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總攝印。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三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收攝印。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1]總攝印。
ᅟᅟ==[1] 「是」,底本無,據文意補。==
佛說開禪修行菩提果坐七寶之壇處部第二十二
爾時佛住王舍城金剛座,說五佛加持身成佛十身之壇。
諸天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聞佛所說十身之壇,願佛慈悲,為我宣說十身成佛之壇來處並及安壇之法,尊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甚深不可思議!吾今為汝分別解說此十佛之安壇之法,本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凡欲後代修行,先安壇,復安尊像。
安此壇時,須撿清淨之處,如法安建。
其壇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金剛界、七寶[1]末塗。用六重金剛界。內四層方,第五層圓,第六層方。地是七寶,地四角安半月壇,中心安八角。
ᅟᅟ==[1] 「寶」,底本無,據文意補。==
輪上安盧舍尊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輪外地蓮,四門綠色。
次安十身佛名字、座位之處。
從內第一層金剛界上安五如來:
第一壇中心安本尊,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
第二東門不動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執總持,是名心定印。
第三南門寶生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忍願申如針,應在於頂上,是名施寶印。
第四西門無量壽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掌,降魔在於喉,是名長壽印。
第五北門不空成就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掌於頂,是名羯磨印。
第六中心遍照尊,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拳,進力二相交,是名灌頂印。
第七東門不動尊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忍願申如針,應在額之上,是名不空印。
第八南門寶[1]生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忍願申如針,是名[2]施寶印。
ᅟᅟ==[1] 「寶」,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是名」,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九西門無量壽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拳,進力二相交,是名法相印。
第十北門不空成就佛,身黃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忍願申如針,應在頂之左,是名不空印。
次安四結界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懺悔菩薩,身黃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掌,降在當心,是淨業印。
第二南門淨地菩薩,身青色,結[3]跏趺座。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以案於地,是名淨地印。
ᅟᅟ==[3] 「結」,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金剛結界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拳,進力二相柱,是名結界印。
第四北門結淨菩薩,身綠色,並足立。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結淨印。
次安四供養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香,是名戒香印。
第二北門定香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定香印。
第三西門惠香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燈,是名惠香印。
第四南門解脫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解脫印。
次安四無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名總攝印。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三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收攝印。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佛說十佛加持身大教壇。其壇用六重金剛界,中心四層金剛界方,第一層地綠色,第二層赤色,第三層青色,第四層蓮四門地綠色。每門[1]安瓶兩所,輪一所並道具。第五金剛界圓,內地是赤色。每門安劍兩口。四角安總持。外三層方,地是七寶地。第六金剛界□…□[1]。每門安輪一所,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如法供養。用五色綵結成。
ᅟᅟ==[1] 「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 「第六金剛界□…□」,底本無,據文意補。==
晝夜六時燒香,禮佛行道,加持於身,直證無上菩提,不令斷絕。
佛說加持身七寶壇之處部第廿三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眾萬二千俱。佛說護國之壇,金剛薩埵體之壇。
五[2]佛、八金剛、八供養加持灌頂授記,成金剛薩埵之體,能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夜叉、羅剎、天魔、外道、一切惡賊。聞此總持,念之□[3]遍,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所護功德不可稱計。吾今開說,後代流傳,莫令斷絕。
ᅟᅟ==[2] 「五」,原文如此。據文意,「五」字前疑有闕文。==
ᅟᅟ==[3] 「□」,底本無,據文意補。==
凡欲建立,須撿清淨之處,如法安置。
其壇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金剛界七寶末塗。
壇中心安八角火輪,上有五色雲,中坐白蓮花,內毘盧尊佛,身黃色。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八角輪外地香水飯文,上安五佛宮,四大輪上安四結界,八方蓮花上安八金剛。
次安五佛身色、名字、座位[1]之處:
ᅟᅟ==[1] 「位」,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一壇中心盧舍那佛,身黃色。
第二東門阿閦佛,身白色,結跏趺座。左羽仰安臍,右羽垂觸地,是名心忍印。
第三南門寶生佛,身青色,結跏趺座。右羽安於寶,左羽仰安膝,是名施願印。
第四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結跏趺座。二羽執青蓮花,是名化生印。
第五北門不空成就佛,身綠色,結跏趺座。左羽安總持,右羽施無畏,是名無畏印。
次安八大金剛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總持金剛,身黃色,結跏趺座,身被忍辱甲,頂戴五佛冠。二羽金剛縛,是名總攝印。
第二南門結護金剛,身黃色,並足立,身被忍辱[2]甲,頂戴五佛冠。二羽金剛拳,二度相縈繞,是名結護印。
ᅟᅟ==[2] 「辱」,底本作「褥」,據文意改。下同。==
第三西門甲冑金剛,身黃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拳,右肩舒進力,是名甲冑印。
第四北門護金剛,身黃色,並足立,被甲冑。二羽金剛拳,當心舒住力,是名護法印。
第五南門昧輪[1]金剛,身黃色,舉右膝立。二羽金剛拳,進力相縈繞,是名持法印。
ᅟᅟ==[1] 「輪」,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六西門[2]加持金剛,身黃色,並足立,身被忍辱甲。二羽金剛拳,進力二皆舒,是名加持印。
ᅟᅟ==[2] 「第六西門」,底本作「第六西門甲冑金剛身黃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拳右肩舒進力是名甲冑印第四北門護法金剛身黃色並足立被甲冑二羽金剛拳當心舒進力是名法印第五南門昧輪金剛身黃色舉左膝立二羽金剛拳進力相背是名持法印第六西門」,據文意刪。==
第七北門灌頂金剛,身黃色,並足立,身被忍辱甲。二羽金剛拳,進力相竪在頂上,是名灌頂印。
第八東門薩埵金剛,身黃色,並足立,身被忍[3]辱甲。二羽金剛拍,平掌而三拍,由此印威力,獲得金剛體,是名降魔印。
ᅟᅟ==[3] 「忍」,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四結界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懺悔菩薩,身黃色,並足立。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淨三業印。
第二南門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以案於地,是名淨地印。
第三西門結界菩薩,身赤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拳,檀惠相鈎結[1],進力二相柱,是名結界印。
ᅟᅟ==[1] 「結」,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北門金剛結淨菩薩,身綠色,並足立。右羽執於水,左羽如灑淨,是名結淨印。
次安四無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名總持印。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三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收攝印。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次安八供養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香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香,是名戒香印。
第二北門水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左羽執於水,右羽如灑淨,是名定香印。
第三西門火藏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惠香印。
第四南門解脫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解脫印。
第五東門味藏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食,是名[1]味戒印。
ᅟᅟ==[1] 「名」,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六南門□…□[2]。
ᅟᅟ==[2] 「第六南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七西門意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茶,是名性戒印。
第八北門身藏菩薩,身綠色,䠒跪坐。二羽執於果,是名身戒印。
佛說護國金剛薩埵體十寶之壇部第廿四
爾時佛住須弥盧山頂,說降三世功德,成就四寶合成。須弥山上結此壇時,先安本尊、八金剛、四菩薩、八供養、四攝,具足須弥山之壇。
金剛藏菩薩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說須弥之壇法,願佛慈悲,為我說安壇之法,並及尊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佛告金剛藏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諦聽。吾今為汝,分別解說須弥盧安壇之法,並及尊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佛告金剛菩薩:凡欲後代度化有情,先須撿[1]清淨之處,如法建立。
ᅟᅟ==[1] 「撿」,底本無,據文意補。==
此須弥盧壇,其壇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淨土、香泥、七寶末塗。
壇中心安須弥山,有日月四寶合成,地是大海水波紋[2],上有七寶金山。安五重金剛界。內三層圓,外兩層方。四角安四世界,內三層安四部洲,外一層安八山,四角安半月。地是黃色。每門安瓶兩口,輪一所並道具,劍兩口,箭十二隻,飯十二分。用五色綵結成。東門黃色,南門青色,西門赤色[3],北門綠色。
ᅟᅟ==[2] 「紋」,底本作「文」,據文意改。==
ᅟᅟ==[3] 「色」,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尊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壇中心安本尊,身黃色,五色雲中結跏趺,坐白蓮花。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持印。
次安八供養。在七金山內:
第一東門香菩薩,身白色,䠒跪坐。二羽執於香,是名香戒印。
第二北門定香菩薩,身綠色,䠒跪坐。左羽執於水,右如灑淨,是名定香印。
第三西門惠香菩薩,身赤色,䠒跪坐。二羽執於燈,是名惠香印。
第四南門解脫香菩薩,身青色,䠒跪坐。二羽執於花,是名解脫香印。
第五東門味藏菩薩,身白色。二羽執於食,是名味戒印。
第六南門性藏菩薩,身青色。二羽執於茶,是名性戒印。
第七西門意菩薩,身赤色。二羽執念珠,是名意戒印。
第八北門身藏菩薩,身綠色。二羽執於果,是名身戒印。
次安四結界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懺悔,身白色,並足立[1]。二羽金剛掌,降魔在當心,是名懺悔印。
ᅟᅟ==[1] 「立」,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二南門金剛淨地菩薩,身青色,䠒跪坐。左羽安呼召,右羽執降魔,是名淨地印。
第三西門結界菩薩,身赤[2]色。二羽金剛拳,檀惠相鈎結,進力二相柱,是名結戒印。
ᅟᅟ==[2] 「赤」,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四北門金剛結淨菩薩,身綠色,並足立。二羽執於水,是名[1]結淨印。
ᅟᅟ==[1] 「是名」,底本無,據文意補。==
次安八大金剛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辟支除金剛,身黃色。二羽金剛拳,檀惠進力相鈎結,是名□□印。
第二南門□…□[2]收攝印。
ᅟᅟ==[2] 「是名□□印。第二南門□…□」,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三西門結鏁金剛,身赤色。二羽金剛掌,檀惠進力相鈎結,是名攝持印。
第四北門結金剛,身綠色。二羽金剛縛,是名總持印。
第五東門三昧金剛,身黃色。金剛縛忍願竪如針,是名三昧印。
第六南門大海金剛,身青色。二羽金剛縛,以在於頂上,是名金龜印。
第七西門須弥盧金剛,身赤色。二羽掌於山,是名大力印。
第八北門大輪閤金剛,身綠色。二羽掌寶閣,應在頂之上,是名大輪印。
次安四無量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大慈金剛,身白色。右羽執叉鈎,左羽安腰側,是名總攝印。
第二南門大悲金剛,身青色。二羽執於索,是名攝護印。
第三西門大喜金剛,身赤色。二羽執於鏁,是名收攝印。
第四北門大捨金剛,身綠色。右[1]羽安呼召,右[2]羽執降魔,是名總持印。
ᅟᅟ==[1]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下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ᅟᅟ==[2] 「右」,原文如此。據文意,與上文「右」字中,兩「右」字應有一字作「左」。==
佛說正法明王須弥盧山大教壇部第二十五
爾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會諸天菩薩眾萬二千人俱,說八菩薩、八供養、四攝啟請安壇之法,並及尊像、身色、座位之處。
先安壇,後安尊像。
此安壇時,撿清淨之處,如法安立。
其壇方,闊十二肘,高二肘。用七寶香泥[3]及淨土。
ᅟᅟ==[3] 「用七寶香泥」,底本作「七寶香泥,用好淨」,據文意改。==
用三重金剛界,外一層方,內兩層圓,安十六角。火輪上安八菩薩、八供養。
壇中心安本尊。八葉蓮花地黃色。五色雲中坐白蓮花,身黃色。二羽金剛拳,以屈力之端,是名羯磨印。八角火輪,地是綠色[1]。
ᅟᅟ==[1] 「色」,底本作「色上」,據文意刪。==
次安八菩薩、八供養。第一先從東門起,隨日轉。
次安五佛身色、座位之處。
第一壇中心安毘盧尊佛,身黃色。
第二東門阿閦佛,身白色,結跏趺座。左羽仰安臍,右羽垂觸地,是名心忍印。
第二南門寶生佛,身青色,結跏趺座。左羽執於寶,右羽仰安膝,是名施願印。
第三西門阿弥陀佛,身赤色,結跏趺座。二羽執於花,是名長壽印。
第四北門不空成就佛,身綠色,結跏趺座。左羽安總持,右羽施無畏,是名羯磨印。
次安八菩薩身色、名字、座位之處:
第一東門啟請菩薩,身白色。二羽金剛縛,進力竪側合,是名召請印。
第二南門開壇菩薩,身青色。二羽金剛縛,進力竪側合,應在於肩,是名開門印。
第三北門開壇菩薩,身綠色。二羽金剛縛,進力竪側合,是名開壇印。
第四西門開壇菩薩,身赤色。二羽金剛縛,進力竪側合,應在於當心,是名開□[1]印。
ᅟᅟ==[1] 「□」,底本無,據文意補。下同。==
第五東門開壇菩薩,身白色。二羽金剛縛,進力竪側合,應在頂之上,是名開□印。
第六南門啟白菩薩,身青色,結跏趺座。二羽金剛縛,忍願竪如針,進力復於背,是名啟白印。
第七□門佛海會菩薩,身赤色,結跏趺座。□…□[2]
ᅟᅟ==[2] 「□…□」,底本無,據文意補。==
□…□。[3]
ᅟᅟ==[3] 「□…□」,底本無,據文意補。==
第七金剛,忍願交手掌。
第八金剛,進力復於背。菩薩名字。
第九金剛,是名攝身印。十六大士。
第十金剛,是名解脫印。龍天八部。
第十一金剛,是名寶身印。四供養攝。[4]
ᅟᅟ==[4] 「第七金剛…供養攝」,此段文字省略甚多,意義大體可以明白,但無法復原原文。==
(後缺)
〔錄文完〕
(方廣錩修改審定)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1 冊 No. 92 金剛峻經金剛頂一切如來深妙秘密金剛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九種壇法經作用威儀法則 大毘盧遮那佛金剛心地法門密法戒壇法儀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