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義疏卷二 整理者 方廣錩 〔題解〕 《金剛般若經義疏》卷二,中國佛教註疏。原著卷數不詳,約為三卷。作者不詳,疑為唐釋法明。 此文獻抄寫在敦煌遺書上。該遺書原為俄國奧登堡探險隊1914年在敦煌探險所得,現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編為Ф167號。圖版公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第四冊。俄羅斯所藏敦煌遺書大抵為殘片,本號則長達1580釐米,較為少見。 本遺書卷軸裝,首殘尾全。全卷共42紙,抄寫758行,行字不等,大多為20至21字上下。首題殘,有尾題,作「金剛般若經義疏卷第二」。該卷前半部與後半部為行書,流暢雋美。中部有60餘行為較拘束的楷書。故全卷應非一人所抄。尾部有長方形印章,印文為「淨土寺藏經」,可知曾為敦煌淨土寺所藏。通卷有斷句及科分符號,有墨筆、硃筆、橙色、黃色校改。地腳偶有文字,大體為同行校改字之謄寫。尾有音義及雜寫。從總體風格看,應為八世紀寫本。據俄國敦煌學家孟列夫著錄,該卷紙色微黃,紙質很薄,厚薄不勻。這是八世紀敦煌地區抄寫經論疏釋時常用的紙張。 該義疏逐句疏釋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次標示為「卷二」,內容自《金剛經》正文「若卵生、若胎生」(《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上欄第6行)疏釋至「果報亦不可思議」(《大正藏》第8卷第751頁上欄第7行)。所疏釋經文,約佔《金剛經》全經的三分之一。由此推測,全義疏約為三卷。歷代經錄中,唯有《義天錄》著錄《金剛經義疏》一種,但為一卷本,與本文獻卷數不合。著錄三卷本《金剛經疏》多種,但與本文獻的關係待考。本文獻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 關於本義疏的作者,義疏中紀錄的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夏五月的一次宮內行道,提供一些綫索。根據該記錄,參加這次宮內行道的有「興善寺禮寺主,荊州景禪師、獎法師、俊禪師,齊州靜三藏,薦福上座,法藏師等一十五人」。其中「興善寺禮寺主」應為復禮,《宋高僧傳》有「唐京兆大興善寺復禮傳」;「荊州景禪師」應為弘景,伯2314號《進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表》列位中有「翻經大德荊州玉泉府僧弘景審覆」;「法藏師」應為著名的華嚴宗僧人法藏,《宋高僧傳》有「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本文作者「明師」雖未參加這次行道,卻因上述諸法師無法回答中宗的問難而被推薦徵問。「明師」既與上述諸人同時,且為諸人所重,則應為大福先寺主法明。他曾與弘景、復禮等共同參加譯場。義疏稱唐中宗為「中宗孝和皇帝」,「孝和皇帝」乃中宗死後諡號。文中有「令因述作,聊記所言」云云,反映本義疏可能是應中宗要求撰寫。但文中沒有提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頒出的《御註金剛》,則本義疏應撰寫於唐睿宗時期或玄宗開元初年。 本文依據《俄藏敦煌文獻》圖版錄文。原義疏引用《金剛經》正文時,較為自由,常有撮略大意者。錄文時除了詞義有異者出校改動外,一般尊重原文,且為避文繁,異文不一一出校記。引文與《大正藏》本《金剛經》有兩處較大的異文,值得研究者注意。原文依古代傳統所進行的斷句,也值得今人注意。本遺書重文號的用法、地腳校訂文字的使用等,均為我們研究古代寫經,提供新的資料。原文有合體字「涅槃」、「菩薩」、「菩提」等。原遺書首7行有殘缺,為體現其殘缺的大概情況,這7行按照行款錄文,並保留行號。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本文對無著、世親的《金剛經論》提出嚴厲的批評,認為他們對《金剛經》的解釋並不完全正確,是「未可全依」的「誕說」。甚至批評他們的某些解釋「言不及義,亦可醜也」。反映了唐代中國佛教僧人不惟外來成說是務,獨立思考的精神。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怎樣被中國人吸收融會,逐步成為中國佛教?這是一個大題目。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個題目的重要性,並在努力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在此,早期中國僧人撰寫的大量關於印度佛教經論的疏釋,具有無可替代的資料價值。然而,由於古代編纂經錄與藏經的僧人的忽視,這批珍貴資料大都散佚在藏外,處於自生自滅的境地。賴有敦煌藏經洞的發現,不少經論疏釋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佛教的幸事,是中國文化的幸事,也是筆者整理介紹這篇義疏的本意。 整理本底校本情況如下: 底本:俄Ф167號。 校本:無。 〔錄文〕 (首殘) □□我□□□□□□一切□…□/ 心生故名眾生。以彼未捨□…□/ 卵生等所度別句,別句有□…□/ 畜鬼界,各具四生。天地□…□/ 色者是依正差別。受□…□/ 名為無色。若有想等,是境□…□/ 無想無色,除有頂能取境相,皆名有想□…□/ 果天,上有無想天。先在下界修無想定,欲界報盡,生彼天中。隨下、中、上,壽命短長。窮滿壽量,不過五百劫。受無心報,名為無想。於無想界有頂天處,心極昧劣,名非[1]想非非想。無明利想有闇劣故。 ᅟᅟ==[1] 「非」,底本作「悲」,又將下面「心」字塗去。==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者,是滅度處,即[2]第一心諸究竟處,此第一故。滅煩惱業,度諸苦故。 ᅟᅟ==[2] 「即」,底本有校改,較難辨認。== 論說:涅槃略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謂有菩薩,見一切法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依餘涅槃。謂有修者,殘苦依在,名有餘依;煩惱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諸無學,苦依永盡,名無餘依;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諸菩薩,修大智悲,輪迴不染,名無住處;諸障永寂,故名涅槃。 涅槃無異,證者有異。就證者數,有四涅槃。此言無餘,意說第四。不同小學,趣入第三。入第三者,非究竟故。彼如化城,終可滅故。若爾,何故立無餘名?得無住者,真無餘故。由此《法花》身子有說: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1] ᅟᅟ==[1] 引文參見《妙法蓮花經》卷二,《大正藏》第9卷第11頁上欄。== 故知無餘是佛所證。不爾,不得名第一心。 何以故?菩薩發此過願,義無一切入無餘故。卵生濕生、無想非想、下三惡趣,則無滅義。云何能令一切滅度?有三義故,此願無過。一者,待時生難處者,待□難故。二者,成熟非難處者,令成熟故。三者,成熟度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既有常心,願非虛發。何不直說令涅槃?恐濫有餘,非究竟故。不濫外道上界涅槃。彼雖無師,有時自得。若無餘滅,無自得者,是故菩薩願令彼入。何不令得無上菩提?以二乘人愛滅度故。 以何義故,名有餘依?統說諸依,略有八種:一、施設依,謂五取蘊依此施設我、有情等生類、種姓、名字、苦樂、長壽、壽量諸想等想故。二、攝受依,謂攝父母、妻子、眷屬、奴婢使等,為己有故。三、住持依,謂四食事。已生有情,支持住故。四、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有支、四生、五趣。生老死等眾苦依故。五、障礙依,謂天魔等能與善法作障礙故。六、苦惱依,欲界所有,令諸有情多憂苦故。七、適悅依,謂諸靜慮、等持等至、若定若生,多適悅故。八、後邊依,謂阿羅漢所有餘蘊,由斯故說住最後身。言有餘者,於八依中已離流轉、障礙所依,但有後邊,暫依食住。 若爾,何得名為涅槃?應知涅槃是寂靜義。有餘依者,有四寂靜,故名涅槃。一、苦寂靜,謂阿羅漢諸漏永盡,有後諸苦,得不生故。二、惑[1]寂靜,貪恚癡等,得斷對除,永不生故。三、業寂靜,損惱他業,皆永盡故。四、捨寂靜,於六恆住,無間住故。謂眼見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亦爾。 ᅟᅟ==[1]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無餘依中,有二種義。一、無依義。有餘依處,所有殘依,亦已滅故。彼適悅依,尚無依住,況苦惱依。二、無相義。謂證入者,真安樂住。無生無起,無作無為,是無漏界。常不思議,安樂解脫。永無退轉,故名舍宅。洲渚[1]歸依,安隱清涼,畢竟解脫。 ᅟᅟ==[1] 「渚」,底本原作「諸」,又將「言」字旁點去。據文意改。== 「甚深廣大,無量無數」。難可解了,名為「甚深」;其情寬博,名為「廣大」;永無窮盡,名為「無量」;數不能數,名為「無數」。不可數在有非有故,不可說色及非色故。受想行識,類色應知。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者,常心也。三世言之,即「無量」;十方求之,即「無邊」;種類言之,即「無數」。胎卵濕化,各各如然。眾生界無盡,菩薩願亦然。為眾生故,常住教化,故名常心。有常心者,亦是常身。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不到心。論言:如菩薩自得涅槃,無別眾生取。眾生如我身,常心利益者,亦是二論,同一失也。顯常勤義,可如所說。於得滅度,義則不然。豈可菩薩自有得耶?若自有得,即是我想者,即是憍慢者,不得涅槃。云何可言菩薩自得涅槃,無別眾生取?應言眾生無滅度者,有異生性,無涅槃故。得滅度者,則非眾生。得聖性時,捨異生故。亦如嗔人,無得喜者;心若喜時,非嗔者故。 一切諸法,性無住住,無得無失,乃名涅槃。涅槃無生,誰有得者?諸法無我,誰為滅者?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云何可得?本性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菩薩未成佛,菩提為煩惱,自性清淨,衹為生死;菩薩若成佛,煩惱為菩提,自性清淨,即無住處。亦如一闡提時,不信因果,故說闡提無成佛者。及信因果,非一闡提,故說佛性非闡提得。此中道理,當知亦然。眾生不可不度,故言「滅度無量眾生」。實義不可不知,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住生死者,不得涅槃;得涅槃者,不住生死。凡聖體殊,無有凡夫得作聖者;生死體異,無有眾生得滅度者。生死涅槃,互相無故。 「何以故」,求其義也。 「若菩薩有我相……非菩薩」者,到[1]想見法,不自度故。尚不自度,何能度眾生?不度眾生,非菩薩也。 ᅟᅟ==[1] 「到」,底本如此,疑為「倒」。== 「復次,須菩提」至「但應如是[2]教住」者,答云何修行、亦降伏心、降伏慳慢、不住相故。 ᅟᅟ==[2] 「是」,《大正藏》本作「所」。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上欄。== 於中有二:初、直陳行體;次、示益勸修。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者,直陳行體也。若觀受者持戒、破戒,是住色相。若觀訥鈍、辯才,是住聲相。若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可施不可施,是住香、味、觸相。若觀福田及非福田、時節、受所、豐儉等者,是住法相。不見施者、受者、財物,名不住相。若示「云何行於布施」,但以慈心,隨法而施,應時給濟,是真布施。又菩薩者,不著自身,身亦施故。不住報恩,不為攝他令屬己故。不住果報,不求當來勝異熟故。不住名稱,障大果故。又波羅蜜多有二種果:一者,未來;二者,現在。未來果者,行施得大富,持戒得好身,忍得大眷屬,勤得大自在,定得不壞身,慧得根明利,於大眾中有大聲譽。現在果者,能得一切信敬供養,及現法涅槃。菩薩不求未來果,故名不住相。不求現在果,故名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求敬養,是不住色聲香味觸。不求現法涅槃,是不住法。 菩薩行門,乃有多種。無量攝法,六波羅蜜。何為修行,但言布施?論說:檀義攝於六也。初一,是財施,說資生者,即是財物。次二,無畏施,或不惱他,忍受他惱,令無畏故。後三是法施,由精進故,於受法者,心無疲倦;由有定故,不貪信施,諸緣不動;由有智慧,心無染污,說無倒錯。故說施言,即攝六度。攝六度故,亦具四攝。資生是布施攝,法是愛語攝,戒、忍即是利行攝。先自修行,轉為他說,即同事攝。但有六度,亦是無量。戒則是慈愍眾生故,忍則是悲思疲苦故,施、懃即喜悅樂法故,定、惠是捨憎[1]愛斷故。由斯一行,即攝萬行。 ᅟᅟ==[1] 「憎」,底本作「增」,據文意改。== 論意如[2]此,理未必然。聲聞之人,先有三學。說戒定慧,彼不生欣,謂已所修。即大乘故,布施一行,彼未曾行。常受他施,不施他故。令教施他,是故偏說。聲聞無嗔,然未修忍。為教彼故,說忍辱仙。聲聞樂寂,曾未有懃。曰三恒沙身命,布施千萬億劫,其福雖多,不如四句為他說者,教修懃也。彼常受佛法,未為他說故。若能懃心,為他說□,□是菩薩對聞法器,但是布施。 ᅟᅟ==[2] 「如」,原卷筆誤,字形略訛。== 示益勸修,有□□□結,此即正是。降伏施中,取相心故。法中有□□□,謂真徵釋。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3]相」者[4],□□也。如向所說,應如是布施。如是布施,對邪行也,斷□□□。不住於相,對正行也,離不於故。 ᅟᅟ==[3] 「於」,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上欄。== ᅟᅟ==[4] 「者」,底本殘,據文意補。== 「何以故」者,徵句也。□□故,不住相。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者,□句也。樂福德者,聞不住相,恐無福故。喻中有兩問答。 「於意云何」,問所解也。先問東方,便於事也。西二尊者,皆東南故。 「可思量不」,問多少也。 「不也,世尊」,是初答也。難思量故。 南西北方,問答亦爾。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是合[1]也。空虛無邊,此福亦爾。虛空無礙,不住亦然。虛空無盡,福亦無盡。虛空容受一切,福亦容受一切。虛空無相,不可說有少多;不住相施,誰得說有多少?故言:不住相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ᅟᅟ==[1] 「合」,底本原作「命」,校改為「合」,同行下邊校註「合」字。==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者,結勸也。勸諸聲聞,依令教故。 次下唯釋「降伏其心」。降伏取相,疑生成故。於中有七:一、降伏佛相。二、降伏法相。三、降伏僧相。四、降伏正報相。五、降伏依報相。六、降伏勝身相。七、降伏染福相。即於相處,所有疑心降伏相已,疑心亦斷。 此第一降伏佛相,仍是答問。降伏餘相,是第二文。於讚深中便降伏故。 降伏佛相,文有三句:一、試問善現。二、善現實答。三、如來述成。 難:「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者,試問也。謂有言得如來色身,彼生疑云:「若不住一切相行布施者,云何得菩提,成就諸相好?」為降伏彼,故作斯問。 「不也,世尊。」善現實答也。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者,相好是色身,非如來身故。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不可以肉眼見。 「何以故」,善現同徵。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引佛先言,成佛今義。諸相隨好,是順俗說。「即非身相」者,非第一義,法身相故。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述成也。先遣俗,次入真。「凡所有相」,謂一切相。三十二相,是大人相;諸餘相者,謂蒙報相。「皆是虛妄」者,以有為法,三相相故。如來身相,尚為虛妄;況一切相,非虛妄耶?安布眾色,以為一相。非真實義,故說為虛。取相者心,取為妙相,故說為妄。此言遣俗。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者,離有為相,是如來故。非肉眼見,唯慧眼見。慧眼見者,無法可見。無法可見,即見如來。但由見異,不由法異。「見諸相」者,但增妄想,不增法實。見相非相,但除妄想,不懷法相。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故。但除其病,不除法故。「則見如來」者,見相非相,即是如來。自是如來,何宜不見。 次下第二,讚深勸信,便降伏法相。於中善現先問,示能降伏。「當知是人不於一、二佛」下,示所降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1]信不」者,生疑也。前說「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則住甚深。又說無住相布施等,則修行甚深。降伏其心中,不住相施。福德如虛空,即因甚深。不可身相見如來等,則果甚深。甚深法門,難解難入。「頗有得聞,生實信不」,「頗」者,疑難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佛今以智,言於法身。自下啟上曰「言」;為對眾生,宣佛法身曰「說」;「章」者,明也。以上所說,且有三章。即住修行及降伏心。「句」謂總列、標釋等句。我今得聞,尚未能信。不審未來,頗有信不?為有受樂,言說法故。須如是發起深法,依本二問,還有二答。此是根本修多羅,正般若攝。以下皆是眷屬修多羅,相從般若。 ᅟᅟ==[1] 「實」,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上欄。== 「佛告[1]須菩提:莫作是說」者,止疑也。 ᅟᅟ==[1] 「告」,底本作「言」,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上欄。== 「如來滅後」,表不親聞。「後五百歲」,表時極惡。「有持戒修福」者,明有善根。「於此章句」者,於法能信。 何故須言「後五百歲」?由佛先說,有五五百。第一五百年,名正法時。出家者千萬,不得解脫者一二。得真解脫,故是正法。第二五百年,即名象法。然是禪定窂固之時。出家者甚眾,得聖者甚少。然多得定,亦似解脫。第三五百年,亦是象法。以有正行,似解脫故。然是多聞窂固之時,出家者千萬,得聖者一二。多聞者甚眾,得定者甚少。第四五百年,即名末法。唯有教法,多外修故。然樂修福,名塔寺窂固。修塔寺者,不退息故。第五五百年,末法時淹。行人漸惡,名闘諍窂固。以闘諍者,難和解故。今據極惡,故言第五。有持戒、修福者,信解固也。雖有佛性,是可見法。要因持戒,然後得見。信此經者,不久見性。故須持戒,能生信心。修福德者,即布施也。不住相布施,是所修故。 「當知是[1]人,不於一佛[2]、二佛[3]、三、四、五佛,而[4]種善根」者,出所降也。不可以少善根為因,能信是法。所降有四:一行、二理、三果、四教。 ᅟᅟ==[1] 「是」,底本作「此」,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ᅟᅟ==[2] 「佛」,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ᅟᅟ==[3] 「佛」,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ᅟᅟ==[4] 「而」,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已[5]於無量百千萬佛所[6],種諸[7]善根」者,即是無量善根為因,能信是法。久種善根,是行法也。正解、正行,名之為善。從佛聞法,名種善根。聞法即能,為佛種故。正解行生,聞為根故。「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多遇善友,廣聞法也。 ᅟᅟ==[5] 「已」,底本作「以」,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ᅟᅟ==[6] 「所」,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ᅟᅟ==[7] 「諸」,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舉少攝多。多者易見,少難見故。一向無疑,說為淨信。「如來悉見」者,佛攝受也。一念尚蒙知見,況多念乎。如來常有無功用智,虛空界內,所有眾生,名身善惡,一切皆知;如來常有無障礙眼,虛空界內,所有眾生,色身善惡,一切皆見;如來亦有無障礙耳,虛空界內,聲之大小,善惡俱聞。「聞是章句」,在聞者身。彼自無聲,不可說聞。言知已足,何用見為?若不言見,或者便謂:諸佛比知,非明了見。若爾,何不但言悉見?若不言知,或者便謂:是肉眼見及相見。世有二語,故並言之。又於佛身,有二勝法。謂:奢摩他、毘鉢舍那。雖此二道,常相應轉。然「奢摩他」,說之為「知」,性安靜故。「毘鉢舍那」,說之為「見」,性明利故。 「得如是無量福德」者,聞法勝利也。以下釋教理深故,以法深故,得福德多。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1]者相」者,四無我智,知我空也。 ᅟᅟ==[1] 「壽」,底本作「受」,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四無法智,知法空也。「無法」者,教法施設。觀知立者,皆是假相,無實法故。無「相」者,根境二取,妄情執著,無實相故。合二為文,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但無實性,非無法用。遮撥為無,故作此說。「亦無非相」者,作者不可得有作善惡相,受者不可得有受苦樂相。見有此說,惡空者,總撥為無,故說「亦非無相」。合二為文,故說「亦無非法相」矣。我、法二空,各有四相。合為八種,能對除遣。 「何以故」者,徵說意也。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者,已下八種,所對除相。外道凡夫,違上法空,第二智也。執能、所、生作受等故,則著我、人、眾生、壽者。依此法執生我執故,我相◇[1]依法相立故。我相者,見五陰差別,妄取一一是我相也。人相者,見身相續,三世不斷,是名人相。故別經云: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眾生相者,見一報住,命根不斷,是眾生相。壽[2]者相者,見命根斷,復生六道,名壽[3]者相。言無我、人、眾生、壽[4]者相者,了彼四相,非實有故。 ᅟᅟ==[1] 原文似為「忘」,疑為「妄」之誤。== ᅟᅟ==[2] 「壽」,底本作「受」,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ᅟᅟ==[3] 「壽」,底本作「受」,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ᅟᅟ==[4] 「壽」,底本作「受」,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若取法相」者,二乘小聖,違上法空,第一智也。計能、所、詮相屬等相,說名、句、文、蘊、處等法。「即著我、人、眾生、壽[1]者」者,亦是法執生我執義,法相常是我相依故。 ᅟᅟ==[1] 「壽」,底本作「受」,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何以故」者,重徵起也。 已釋「無法相」,未釋「亦無非法相」故。若取非法相者,是惡取空及增上慢。菩薩雙牒,非法及非相也。俱是撥空,故二合說。說「即著我、人、眾生、壽[2]者」者,是依二撥,生我相也。有此八種,可對除相。故說前八,能對除道。 ᅟᅟ==[2] 「壽」,底本作「受」,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是故不應取法[3],不應取非法」者,結後二空。不應取非法,及非相故。 ᅟᅟ==[3] 「法」,底本作「法及取相故」,據《金剛經》經文刪。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下,引昔證今。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栰喻者」,指先教法,尚可應捨;何況非法,勸令解也。「法尚應捨」者,實智生故。「何況非法」者,理所不應故。縛栰原[4]欲濟河,縛時預擬當捨。河既濟已,是捨栰時。設法為度非法,設時預見捨時。非法既無,法亦非有。何故不說船喻,而說栰喻?經說:修道者如游走人,遇河[A1]但可縛栰,無由造船。何故說彼路遇一河?發心修道,始有煩惱。初聞佛說,遇便信故,不得正智,生見解故。未發心前,所有煩惱,是粗事惑[1],彼已捨故。 ᅟᅟ==[4] 「原」,底本作「元」,據文意改。== ᅟᅟ==[A1] 但【CB】,伹【藏外】== ᅟᅟ==[1]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次遣果法相,及教法相。謂有愛樂,成就智相法身。聞上所言,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便生疑念,而有意言:「不應取非法,容可捨耶?不應取法,豈當息望?如來不取法,誰得菩提?眾生不取法,佛為誰說?」如來知已,發此句詞。 「須菩提,於意云何」者,審彼所解也。欲令善現發喝義故。「如來得阿耨菩提耶」,審得果法,欲遣前疑。「有所說法耶」,審得教法,欲遣後疑。 「須菩提言」下,正說也。「如我解佛義[2]」者,不敢自決,導佛意也。「無有定法名菩提」者,無住處覺一切法故;菩提無住住,順流住法故。隨義說者,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乃至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如《維摩經.彌勒章》。 ᅟᅟ==[2] 「義」,底本作「意」,據《金剛經》經文改。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說無有定法,名阿耨菩提」,云何可得?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無得者,誰得菩提? 「亦無有[1]定法,如來可說」者,處、時、根異,說法有異。何有定法,如來可說?又說法者,無法可說。說名、句、字,非色非心,無定法體,故不可說。說善惡因,苦樂果等,作受則有,不作則無,無有定法,云何可說?天親論云:「但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遮釋迦化身說法,不取法也。不取法,非法故。無說離言者,化身不說離言法故。彼雖有釋,亦未甚深。又本住法,輾轉傳來,無定住法,云何可說?若自所得,非佛說與。同聞一法,自得各異。何有定法,如來可說? ᅟᅟ==[1] 「有」,底本無,據《金剛經》經文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次下徵釋,又有兩種。初「何以故」,徵以何故無得菩提,無法可說。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者,是物釋也。「不可取」者,釋不得菩提。未現前法,不可取令現前;已現前法,不可取令久住;法不相知,不可取令屬己。菩提即是,一切法數。法不可取,何有得時?「不可說」者,釋無定法。如來可說,一切諸法,性本離言,法無名字,言語斷故。言說一切法,實離文字故。不可說「非法」,有時是法,二空性故;不可說「非非法」,有處非法,無體相故。 「所以者何」,是重徵也。及以何義,不說非法、非非法耶?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者,重釋也。有為有四,無為亦然。一、世俗有為:謂立家、立國,種種功巧。諸所作事,皆名有為。賢聖於此得家名。二、世間有為:謂惑[1]業苦,惑[2]業能為苦所為故。賢聖已得出三離染依[3]。三、清[4]淨得解脫,名三安立有為[5]。四諦等是觀行者,行安立相故。賢聖不由彼相差別,依自斷證,得差別名。四、聖教施設,名為有為。聖者所證,非所施設。彼自悟處,離二相故。無為法者,即無染著。無相智立無為體者,不通名色,離言性也。離言法性,即真如故。別計真如,是無為者,未得聖智故也。彼非世智,共知有故。又無作用,如眼等故。此文以上,未說無為。自下皆依無為而說。以上讚深。 ᅟᅟ==[1]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2]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3] 旁註「欲斷修」三字。== ᅟᅟ==[4] 「清」,底本作「請」,據文意改。== ᅟᅟ==[5] 旁註「見修學」三字。== 次下勸學,說福德[6]多,令傳學故。先立例,次類成。於立例中,如來先問,善現隨答。 ᅟᅟ==[6] 「德」,底本作「得」,據文意改。== 「須菩提,於意云何」,問所解也。「若人以滿三千七寶布施」者,立事例也。「滿三千」者,所施多也。言「七寶」者,施物勝也。金銀、瑠璃、車渠、瑪[1]瑙、珊瑚、琥珀[2],是七寶也。「所得[3]福德,寧為多不」,正是問稱。 ᅟᅟ==[1] 「瑪」,底本作「馬」,據文意改。== ᅟᅟ==[2] 「琥珀」,底本作「虎魄」,據文意改。== ᅟᅟ==[3] 「得」,底本作「德」,據文意改。==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以解答也。 「何以故」者,責多義也。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4]」者,以布施福,不趣菩提,無實性故。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隨順世間,說為多故。又若能知,福非福者,福德乃多。非福德者,無邊際故。 ᅟᅟ==[4] 「非福德性」,《大正藏》本作「非復福性」。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者,校量顯勝,福德多也。於此經中,有二法行,能趣菩提,其福勝彼。一者受持,二為他說。「乃至四句偈」者,極少為言。每詮一義,以為一句。四句相續,名為一偈。於上所說,隨在何文。下至四句等,為二偈、三、四、五等。一偈即勝,何況盡能!言勝彼者,緣前七寶布施福也。 「何以故」者,徵也。徵以何故,言說法身。行二法行,乃能勝彼,福智相耶。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1]佛菩提皆從此經出」者,為法了因、智生因也。以果勝故,得福德勝。由證此理,得成佛故。聞此經已,成無上道,平等智故。前說無定法,佛可得菩提。今說佛菩提,皆從此經出。二言有異,其義云何?前為遣払,依勝義說。此勸弘經,依世俗說。世俗說佛,從經生故。為遮此見,故次說言: ᅟᅟ==[1] 「諸」,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中欄。原文作:「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所為佛法者,即非佛法」。佛及菩提,皆是佛法。以隨俗說,非真佛法故。行理果教,皆是法相。是故想說,降伏法相,相依想現。但降伏相,相亦盡故。亦已降伏,有生成心。說無定法,可得菩提。亦無定法,是可說故。 中宗孝和皇帝於景龍元年夏五月,命諸大德入內行道。至十五日,忽出問云:「《金剛經》云說,『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者,此經在佛先?佛在經先?若經先者,未有佛時,誰說此經?若佛先者,則未有經,佛從何出?請諸大德,釋此小疑。」 時有興善寺禮寺主,荊州景禪師、獎法師、俊禪師,齊州靜三藏,薦福上座,法藏師等一十五人。餘人先承問辭,遍共觀已,還奏上曰:「聖智深遠,非愚僧敢言。請問明師,或能起者。」 上乃取問,迴與明看。明時奏曰:「聖人此問,從來未聞。問而不云,先聖有誡;無言不酬,書已有教。既[1]蒙垂問,敢不盡心。一切諸經,皆有二體。一者是教,即名句文。二者是義,即理行果。若論義[2]經,經先佛後。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若論教經,佛先經後。故說佛出,方轉法輪。今言『諸佛從此經出』者,由證空理,得成佛也。輒以愚陋[3],應對聖言。輕煩[4]視聽,復深戰汗。」 ᅟᅟ==[1] 「既」,底本作「記」,據文意改。== ᅟᅟ==[2] 「義」,底本作「議」,據文意改。== ᅟᅟ==[3] 「陋」,底本作「漏」,據文意改。== ᅟᅟ==[4] 「煩」,底本作「繁」,據文意改。== 上時大悅,復問云:「最初成佛者,是誰所教授?」明時對曰:「無最初佛,曰無始故。設有初佛者,從眾生學。一切眾生,各有自然智。互不相學,不成種種。唯有菩薩,乃能遍學一切眾生智,成佛一切種智。亦如有人,問於孔子:『學有師乎?』孔子答言:『文武之道,不墮於地。賢者識其大,不賢識其小。』夫子上亦何常師之有乎?眾人各有一長,夫子遍學,而成備善。眾生各有一解,菩薩學而成佛智人。」 上又大悅,謂眾人言:「不有明師,此問誰答。」令因述作,聊記所言。不欲顯其己能,但為留其聖問。 次下第三,降僧相,以不可取、不可說故。有四問答,四果別故。四道果者,是僧數故。皆是佛問,須菩提答。 「須菩提,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是第一問。雖斷與(?)惑[1],得非想定,能發五通,不名為聖。以彼皆有顛倒見故。若斷諸見,證斷界已,得名聖人。以離四倒[2],得同生故。最初入取,名須陀洹。須陀洹者,是西方語。此名「逆流」,不順生死故;亦名上流,上上增進故;亦名預流,得預聖道,順法流故。此名入流,流有兩種:一謂聖道,二為涅槃。此人得道,向涅槃故。但是此道,則離我見。故問能念,「我得果」不。 ᅟᅟ==[1]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2]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以理直答也。已離我見,亦無我慢、增上慢過,不能生念,「我得果」故。 「何以故」者,善現自徵。 「須陀洹人,名為入流」者,譯語解義也。「而無所入」者,我見滅已,無能入心。無我智生,便無所入。以無我者,離我所故。智愿即果,無能、所故。「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不入下界也。色香等性,彼根所行。取者五根,於境轉故。聖者聖智,知聖法故。但離塵相,名為不入。見妍蚩者,是色塵也。能生愛恚,取捨垢故。聞毀譽者,是聲塵也。能生喜怒,順違垢故。嗅香嘗味,覺觸之時,有可意相、不可意相,是三塵也。能生愛著,增背相故。意識若緣親疏、恩怨、善惡、苦樂、男女等形,生住滅相,乃名法塵。能生分別、取捨等故。入見道時,得法眼淨。遠塵離垢,故言不入。「是名須陀洹」者,結體成名。不念我得,乃真得故。 「斯陀含人,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是第二問。得初果已,不能進斷而命終者,名極七返。有進斷三、四品,然後命終者,三、二生家,皆初果攝,更不別得。先見道時,於諸見惑[1],得斷果已,於欲修惑[2],進斷六品。或世俗道,先伏六品,令得入聖,並斯陀含。 ᅟᅟ==[1]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2]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不也,世尊」,即正答也。 「何以故」者,徵其義也。 「斯陀含名一往來」者,譯語[1]釋義也。但斷六品,名薄貪嗔。有命終者,名一往來。人中天上,一返往來,入無餘故。「而實無往來」者,除增上慢,無往來想。無有少法,能從此世,轉至他世。即生即滅,無去來故。亦無少法,能從此處,轉至他處。纔生即滅,無動義故。說往來者,則續增上慢也。如來說者,世流布相,然非顛倒[2]。眾生於此起執著相,乃名顛倒[3]。須菩提聞此經已,離顛倒[4]相,知無往來。「是名斯陀含」者,結德成名。 ᅟᅟ==[1] 「語」,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2]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3]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4]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阿那含能作是念不」者,第三問也。若一來、若一向,總名斯陀含。若得須陀洹,進斷六品;若有先修世間斷道,六品已盡[5];聞法悟道者,皆是斯陀含,更不別得。已斷欲界,修斷九品,名阿那含。故為斯問。 ᅟᅟ==[5] 「盡」,底本作「敬」,據文意改。== 「不也,世尊」,是正答也。 「何以故」,徵。 「名為不來」者,譯語釋義也。更不重受臭身、蟲身、食身、毒身,更不還來欲界受身,亦不還來廿五有,故名不來。「而實無來」者,非但隨俗更不還來;於勝義中,若來已,更不來。一切諸法,實無有來。「是名阿那含」者,從實立名,名阿那含。 「阿羅漢能作念不?」是第四問。欲現無色身,證皆那含,更不別得。是故但問阿羅漢人。 「不也,世尊」,直答。 「何以故」下釋,釋中先解,後用已證。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西方喚阿羅漢,此云「無生」。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故。亦名無著,離三界欲,無所染故。亦名無賊,已能[1]永害煩惱賊故。但於名色,離生死過。實無別法,名阿羅漢。 ᅟᅟ==[1] 「能」,疑或作「離」。== 「若阿羅漢作是念」者,番顯也。若念我得,即是我見。得阿羅漢,是我所見。有我見者,即為著我。有我所見,即為著人、眾生、壽者。諸所攝受,皆眾生故。三相不斷,往當取生人、壽[2]者故。 ᅟᅟ==[2] 「壽」,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者,用色證也,世流布想。佛說我得,是不動智。依第四禪,緣他欲界,未生事惑[1],護今不生,名無諍定。欲界煩惱,是諍性故。「三昧」者,是西方語,此名「等持」。平等持心,一境性故。「最第一」者,於無諍者,無等勝故。「是第一離欲」者,阿羅漢中無等等故。三界事惑[2],總名為欲。斷三界惑[3],名離欲性。是故彌勒立三聖性:初離見惑[4],但名斷性。次離修惑[5],名為離性。得苦盡時,名為滅性。非唯離欲[6],而得離欲名。 ᅟᅟ==[1]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2]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3]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4]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5]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6] 「欲」,底本作「欲欲」,據文意刪。== 「我不作是念」者,稱佛所說也。但有證智,無妄念故。 「若我作是念,……世尊則不說」者,佛如實知,無妄語故。自念我得阿羅漢道,即未離欲,非阿蘭那行。阿蘭那行者,寂靜行也。照五蘊空,是閑寂故。「實無所行」者,離一切相故。阿羅漢中,有時解脫、不時解脫,有慧解脫,有俱解脫。又有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必昇進,住不動,皆阿羅漢,故不別說。 次下第四,降伏正報相,為對少聞,生喜足故。說燃[1]燈佛,以冀廣所聞。復有疑者,有意言云:「若一切法,皆不可取、不可說者,云何如來於燃[2]燈佛取菩提記?燃[3]燈佛與世尊記耶?」為降伏彼。 ᅟᅟ==[1]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2]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3]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4]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者,問所解也。 ᅟᅟ==[4]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如來在燃[5]燈佛所,於法實無得」者,以解仰答也。大經中說,燃[6]燈佛前,已曾供養七萬五千佛,又供八萬、九萬,六千、七千,不得授記。何以故?以有所得故。至燃[7]燈佛乃蒙授記,何以故?以無所得故。有所得者,有我相也。有我相者,不能為眾生受苦忍惡,不堪授佛記。布髮泥中,是無我相。言於法者,於自身中,十八界法。無所得者,十八界中,求其定主,竟不可得。又言「於法無所得」者,於言說中,無實智故。真實法身,無得記者。諸法性相,無住住故。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現在不住,於何時法而得授[1]記?為從如生,得授[2]記耶[3]?為從如滅,得授[4]記耶[5]?若從如生得授[6]記者,如無有生;若從如滅得授[7]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燃[8]燈佛所,為於何法,得授[9]記耶[10]?是故於法實無所得。 ᅟᅟ==[5]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6]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7]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1]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2]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3]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 ᅟᅟ==[4]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5]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 ᅟᅟ==[6]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7]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8] 「燃」,底本作「然」,據文意改。== ᅟᅟ==[9]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10]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 次下第五,降伏依報相。為離小小攀緣,作念修故。莊嚴佛土,是大攀緣。復有疑者,竊作念言:「比聞菩薩,莊嚴佛土,成就眾生。若一切法不可取者,云何佛土可莊嚴耶[11]?」為遣此疑,故應發問[12]。 ᅟᅟ==[11] 「耶」,底本作「邪」,據文意改。== ᅟᅟ==[12] 「問」,底本無,據文意補。== 「『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者,以意正答也。 「何以故」下,自徵自釋。 「莊嚴佛土」者,為取形相,計為清淨,攝為我所,安置眾生也。「則非莊嚴」者,取相妄說,非實嚴故。「是名莊嚴」者,不依形相,不計我有,但依實體,名真莊嚴。以其心淨,佛土淨故。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者,教真莊嚴也。「不應住色生心,不應[1]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者,若住諸塵,非淨心故。 ᅟᅟ==[1] 「應」,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下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不取下塵界無所住。無所住者,心自淨也。 次下第六,降伏勝身相。為自見身勝,則捨離眾生故。復有疑者,作是念言:「正報、依報,兩果皆無。云何說佛證得廣大報身受樂?」為遣此疑,依喻審問。 「譬如人身,如須彌山王,……是身為大不」,有阿修羅身,亦如山故。又說佛身如須彌山王,暎蔽一切諸來眾故。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是領答也。修羅大身,即非法故。須彌在海,蔽諸山故。 「何以」下,釋成大義。 「佛說非身是大身」者,須彌山王無分別故。不自取身,以為大身,身乃真大。天龍神等,依住受樂。捉嵐猛風,所不能動,佛身亦爾。心無分別,不取自身,以為大身。法身亦大,一切眾生,依法受樂。世問八法,不能動故。諸是身者,有我、我所,故非大身。諸非身者,無我、我所,是名大身。一切諸法,皆無我所,即一身故。 次下第七,降伏染福相。以財布施,是有漏故。更說勝校量,表持福勝。令聞經者,離外道之論故。先說施福多,次校量法勝。前已說竟,何宜更說,義差別故。前說滿一三千,今說滿多三千故。何不前文,即為多說?漸化眾生,令悟入故。 「如恒河中所有[1]沙數,如是沙等恒河」者,取一河內所有諸沙,以沙計河,一沙一河,河為甚多。「於意云何」,問彼所解。「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者,多恒河中所有沙數,皆如本河。如是諸河沙,可說為多不? ᅟᅟ==[1] 「所有」,《大正藏》本作「所所」。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下欄。==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略答也。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者,是釋答也。 「我今實言告汝」者,令信解也。福多難信,恐生疑故。「若有[2]善男子善女人」者,謂發大乘心。「樂行布施」者,是施主勝。「以七寶」者,所施物貴。「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界」者,施貴物多。「以用布施」者,起行勝也。「得福多不」者,問彼所解。 ᅟᅟ==[2] 「有」,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下欄。==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者,是領答。 「佛告須菩提」下,是校量勝。「若善男子、善女人」,亦取發心向大乘者,為利他故,名為善人。「於此經」者,為法勝也,於此經中得福多故。「乃至受持四句偈」者,極少為言。四句尚勝,何況盡能。「為他說」者,事業勝也。但自受持,法流不廣;為他說者,流佈[1]廣故。「為此福德勝前福」者,正較量也。勝有四種:一攝勝福,二堪受敬養,三難作能作,四能生勝想。前福德者,攝受勝福也。施非菩提因,法得菩提故。 ᅟᅟ==[1] 「佈」,底本作「布」,據文意改。==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當知此處……應供養」者,堪受敬養也。言「隨說」者,不簡趣生之勝劣也。生信解者,是說經處。依信解者,正法轉故。「當知此處」,是聞經者。「一切世間」者,但是眾生。眾生類也:「天」,謂欲、色、無色諸天,是趣生勝。「人」,謂四洲所有諸人,是修進勝。「阿修羅」等,八部諸神能護持故。「皆應供養」,彼聞法者。彼聞法者,有出世法,堪受世[A2]間妙供養故,所以偏說。 ᅟᅟ==[A2] 間【CB】,閒【藏外】== 「如塔廟」者,類令解也。西方本音,名「窣堵波」。傳者訛略,為云「塔」也。謂就中言,名為勝處。「廟」者,貌[1]也,是此中言。塔是磚、瓦、泥土等物,勝者所居,皆應供養。廟是膠、漆[2]、布、木、蜜、餘材等,有尊者相,即應恭敬。彼有經者,亦與彼同。雖是惑[3]業所感苦身,然此經者,是佛法身。法身所居,可謂塔也。彼身即是高勝處故。雖有餘業煩惱漏身,聞此經已,即有智相。有智相者,可謂廟也。法身、智身,皆是佛身。故應供養,如佛塔廟。 ᅟᅟ==[1] 「貌」,底本作「[狂-王+(白/巳)]」,疑為「貌」之俗寫。== ᅟᅟ==[2] 「漆」,底本作「柒」,據文意改。== ᅟᅟ==[3]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者,難作能作也。此一部經,盡能受持者,文義具也。盡能讀誦者,得總持也。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法」者,於彼四句,此為勝故。又有般若勝於前之五度,故名第一希有之法。受持此經,則有般若,在彼身中,故名成就第一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能生勝想也。受持、讀誦此經典者,即是經典所在處也。兩論皆說,外器為處,亦未可也。不看經中,當知是人,亦疎謬也。法由人弘,人是法處。「則為有佛」者,已下佛種故。「若尊重弟子」者,真菩薩故。三乘弟子,菩薩為尊。所以法施勝財施也。以授[1]法者,應供養故,即成尊重。受財施者,不堪供養,乃益卑賤故。又授[2]法者,習智慧身。受財施者,生煩惱身。如是已釋,讚深生信。 ᅟᅟ==[1]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2]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次下第三,當釋立名勸學。 須菩提先為兩問。「當何名此經」者,問前所說經之總名。「我等云何奉持」者,問得名已,受持規範。 「是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答前問也。義如先釋。無著有云:如畫金剛,兩頭寬,中央狹者,乃戲言也。「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答後問也。此是略答。 「所以者何」下,徵問廣釋。 「佛說般若波羅蜜」者,名句味也,言佛說故。「則非般若波羅蜜」者,遮取著也。依名言取,非實智故,所以不言是名般若波羅蜜[3]。「於意云何」下四問,顯示是金剛義,即是般若波羅蜜故。第一「於意云何」,破說法相。第二「於意云何」,破世間微塵相。第三「於意云何」,破三十二見如來相。「若善男子、善女人」下,破有身命懈怠相。無說法者,空斷相也。 ᅟᅟ==[3] 「蜜」,底本作「蜜者」,據文意刪。== 「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是第一問。 「須菩提言」,是第一答。「如來無所說」者,正說法時,無能、所故。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但以方便,曉悟眾生。實無有法,如來可說。此破說、聽、能、所等相,故名《金剛》。 「三千大千,微塵多不」,是第二問。三千大千,名一佛剎,故就為問。「所有微塵」者,凡夫妄計,有微塵成;佛說微塵,為除影象假想,分析至不可析,假說微塵。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是第二答。然是失旨,故須如來重自正說。 「諸微塵」者,取彼所解。「如來說非微塵」者,示現正義。外道所計,本無自性。假想分析,便非實塵。以分影象,不析質故。直看外境,復非微塵。貪嗔等相,乃是實塵。境不污心,塵相污故。「是名微塵」者,貪嗔等相,為塵污時,微塵污時,微難識故。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者,凡夫妄計,計細成塵。塵非細成,亦非世界。諸析法者,析粗為細。所析影象,亦非世界。若依佛說,外器非世,無界分故。眾生是世,非界計故。如來所知,乃真世界。故就結言:「是名世界。」此破微塵及世界名相,故名《金剛》。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是第三問。最可敬者,所謂如來。觀如來者,多[1]觀妙相。能破此相,實是金剛。故問可以見如來不。 ᅟᅟ==[1] 「多」,底本作「如來者多」,據文意刪。== 「不也」,直答。 「何以」下釋。不敢自決,引佛言成。「如來說卅二相,即是非相」。卅二相,是輪王相,非如來故。又說諸相,皆是虛妄。虛妄相者,非如來故。「是名卅二相」者,知卅二是俗相也。又知諸相非相,則是如來。如來無相,乃是實相。能破此相,故名《金剛》。 「若有[2]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身命布施」者,破我、我所,有身命相。最可愛者,所謂身命。身命尚施,知復何慳。恒河沙等多身命多,當應布施,況今一身。由此亦能除懶惰意及懈怠想。知身非身,命是假命,放捨身命,任眾生用。恒沙眾生,皆恣彼意,可謂曰「施恒沙身命」。 ᅟᅟ==[2] 「有」,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上欄。==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者,破無說法空斷相也。雖知諸相非相,然佛聖教仍可受持。為人解說受持,即法身久住,解說利樂眾生,遠離二邊,甚為多福。 次下第四,領解修行。於中有二:初,善現領解[1];後,如來述勸。 ᅟᅟ==[1] 「解」,底本作「勸」,據文意改。== 「須菩提聞說是經」者,簡昔曾聞,顯希有也。「深解義趣」者,善於句義,得意趣也。對治無失,向大果故。「涕淚悲泣」者,喜極故悲。自鼻曰涕,自眼曰淚,情思曰悲,含啼曰泣。「而白佛言」者,情發於中,不能不言。「希有,世尊」者,從昔以來,未曾聞故。「佛說如是甚深經典[2]」者,是希有也,從甚深智之所發故。「經」謂法戒,「典」為正當。「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3]經」者,未聞而聞,成希有也。聞、思、修慧,具名慧眼。依教解者,說之為聞。此是領解。 ᅟᅟ==[2] 「典」,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上欄。== ᅟᅟ==[3] 「典」,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中欄。== 次下勸修。初勸當時,次勸後世。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者,勸當時也。「信心清淨」者,於正聞時,信無疑故。「則生實相」者,於思修時,如實解故。「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得法利也。三慧所成,皆名功德。依難聞法,得希有名。 「是實相者」,信心清淨之所生也。「則是非相」者,無相實相,非言說等所有相也。「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有巧方便,顯示彼故。 「我今得聞……,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者,判令為易也。已得慧眼,親從佛聞,理在不疑,有何難處。 「若當來世……第一希有」者,斷後為難也。「若當來世」者,現前無佛也。「後五百歲」者,人無慧眼也。「其有眾生」者,謂有持戒及修福也。「得聞是經」者,展轉傳聞也。「信解受持」者,信文、解義、得念、總持也。「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者,於難信解處、時,能信解故。 「何以故」下,有三徵釋。「此人無我」等相者,於極顛倒[1]時,能離四倒[2]故。 ᅟᅟ==[1]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2]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所以者何」,第二徵也。徵何所以?無我等相,第一希有。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1]者相,即是非相」者,以彼倒[2]相,非真實故。 ᅟᅟ==[1] 「壽」,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2]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何以故」者,第三徵。「離一切相,則名諸[3]佛」者,離諸倒[4]相,即實相故。二乘但能離四見倒[5],未得名為離一切相。菩薩但能離四心倒[6],亦未得名離一切相。如來能離四種相倒[7],乃得名為離一切相。「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8]者相」者,離相倒[9]也。以一切相,皆依想現,離一切相者,想不現也。是故說言:「離一切諸[10]相,則名諸佛」。 ᅟᅟ==[3] 「諸」,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中欄。== ᅟᅟ==[4]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5]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6]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7]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8] 「壽」,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9] 「倒」,底本作「到」,據文意改。== ᅟᅟ==[10] 「諸」,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中欄。== 次佛述勸,文有三節。一、離道勸,學此經者,離眾道故。二、得利勸,學此經者,得大利故。三、滅罪勸,學此經者,滅業障故。 初中有二:先勸即會,後勸當來。勸即會中,教離六道。一、於初聞時,離驚怖道。二、於聞法已,離著教道。三、於修行時,離嗔惱道。四、於傳法時,離取相道。五、於佛所說,離不信道。六、於行施時,離障遵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者,仰是述詞。以須菩提領解修行,皆與般若共相應故。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希有」者,離驚怖道也。有驚怖者,心便退屈,障精進故。今所聞經,自昔未有,恐是非處,心懼故驚。不斷疑心,不敢趣入,有疑慮故,一向故怖。無修證時,心礙故畏。能無此三,甚為希有。又有解者:世尊往昔向於聲聞,我說有有法,及有空法。今於此經,聞無有法,故驚。聞無空法,故怖。於思量時,有無二理,不能相應,故畏。能無此三,甚為希[1]有。更別釋者:於三自性,先曾聞解。今聞相無自性性,故驚。生無自性性,故怖。第一義無自性性,故畏。若聞此經,入三無性,不驚怖畏,甚為希有。雖作此釋,義或難□,□□[2]下文,不可入故。別論有說,驚怖有五。皆是二乘,聞大故起。一、誑驚怖,將非如來欺誑我等,說空法耶?二、多事驚怖,云何令我行施等耶?三、疑驚怖,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四、損驚怖,先所修作,是虛損耶?五墮驚怖,不取一切法,非惡取空耶?不驚怖者,亦有五也。一、解佛所說,但空名相,不空實事,則如來不誑。二、知依福智,二資糧滿,得大菩提,不怖□□[1]。三[2]、信佛真語、實語、如語、巧方便說,疑問自除。四、知佛先說,令我斷障。解佛今說,令我成德。故令甚益,功無損失。五、知不取法,不取非法。非不受福德,非不受菩提。受與不取,非惡取空故。於此經聞時不驚,信佛語故;思持不怖,深解義故;修時不畏,見如來故。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ᅟᅟ==[1] 「希」,底本作「怖」,據文意改。== ᅟᅟ==[2] 「□,□□」,底本殘。== ᅟᅟ==[1] 「□□」,底本殘。== ᅟᅟ==[2] 「三」,底本殘,據文意補。== 「何以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者,第二,於聞[3]法已,離著教道也。次第修行,施為第一。勸修不住諸相施故,究竟最勝般若第一。經說般若波羅蜜故,當說六種,佛為第一。離一切相,則名佛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顯此法門,勝一切法門故。「非第一波羅蜜」者,謂此修多羅,但是法門,非波羅蜜故。「是名第一波羅蜜」者,顯示此法門,□[1]大[2]波羅蜜因故,又是無量諸佛說故。此經所說,義異文故。尋文得義,是第一故。 ᅟᅟ==[3] 「於聞」,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1] 「□」,底本殘。== ᅟᅟ==[2] 「大」,底本殘,據文意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第三,於修行時,離嗔惱道也。由聞此經,解苦無苦,有實諦故。實諦法中,無忍者故。「忍辱波羅蜜」者,眾所謂也。如來說忍辱波羅蜜,欲斷所疑也。眾生捨身,有苦行果。謂聞經者,有苦、行苦。如來所說無恚惱相、無我人相、無眾生忍。無眾生忍[3],則非忍辱波羅蜜多。 ᅟᅟ==[3] 「無眾生忍。無眾生忍」,底本作「無々□□□々忍々」,據文意補。== 從殘剩的筆畫看,第一個殘字應為「眾」。按《金剛經》原文作「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故擬補。但尚缺失有關「壽者」的文字。待考。 「何以故」,徵其義也。 「如我昔為歌利王」下,列事證也。如來過去行菩薩時,城外林中修慈三昧。時有國王,名歌利羅,於春三月眾花敷時,與諸婇[4]女出城遊戲。諸女捨王,至忍辱所。即以慈心,而為說法。王尋後至,問忍辱言:「汝得阿羅漢耶?」答言:「未得。」又問:「汝得阿那含耶[1]?」答言:「未得。」王即怒言:「汝未離欲,云何自在,觀我婇[2]女?」忍辱答言:「我雖觀女,都無欲心。」王復又言:「諸仙斷穀服氣,尚有欲心。況汝少年,云何無欲?」忍辱報言:「無欲不由斷穀服氣。有戒慧者,即無欲心。」王復難言:「汝若有戒,云何毀他?」忍辱報言:「有嫉恚者,乃名破戒。我無嫉恚,云何破戒?」王復問言:「何名為戒?」忍辱答言:「忍名為戒。」王即報言:「我今試汝,知所忍不?」即劓其鼻,及割其耳。忍辱於時,容顏不改。諸臣諫言:「此是大人。願王莫損。」王語臣言:「汝云何知此是大人?」諸臣白王:「見受苦時,顏色不異。」王即報言:「我當更試,知有嗔不。」爾時即更截手足,損已捨去。由忍辱仙常修慈故,四大天王常隨守護。四大天王為忍辱故,起大風雨,飛砂雨石。歌[3]利羅王以怖畏故,卻來皈依,請受懺悔。忍辱報言:「我無嗔心,何須乞善。」王言:「云何得知無嗔?」忍辱報言:「我云無嗔,還似無貪。」即發願言:「若我於汝有嗔心者,使我此身永為殘缺。若我於汝無嗔心者,令我此身平復如故。」言已[1]平復。今引昔事,用成所說。「我於爾時」者,世流布語。「無我等相」者,離執著言。照見五蘊皆空,一一無我。觀王等蘊,亦無主宰,是無眾生。無眾生故,不見嗔怒害我者相。無我相故,不見有苦、受害者相。以空無相,故無嗔害。 ᅟᅟ==[1] 「那含耶」,底本殘,據文意補。== ᅟᅟ==[4] 「婇」,底本作「采」,據文意改。== 按《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稱:「歌利,此云極惡。佛昔作仙山中修道。王獵疲寢,妃共禮仙。王問得四果?皆答不得。王怒割截。」(參見《大正藏》第33卷第163頁上欄) ᅟᅟ==[2] 「婇」,底本作「采」,據文意改。== ᅟᅟ==[3] 「石。歌」,底本殘,據殘痕及文意補。== ᅟᅟ==[1] 「已」,底本作「以」,據文意改。== 「何以故」下,重徵番釋。 「若有我相,……應生嗔恨」者,取自、他相,有能、所害者,著相凡夫,有煩惱故。前言割截者,割耳劓鼻,俱名為割;刖足截手,並為名截。又節節支解者,刖足截手,各於節節,分四肢[2]故。割耳劓鼻[3],並於支解,解彼身分,令相離故。有我想者,應生嗔恨。不生嗔恨,知無我想。以此番顯,顯上順成。 ᅟᅟ==[2] 「肢」,底本作「支」,據文意改。== ᅟᅟ==[3] 「耳劓鼻」,底本殘,據殘痕及文意補。==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者,為明多劫。久聞此經,已[4]曾多劫,堪忍眾苦。汝等今日,得聞此經。當於來世,堪忍眾苦。虛空界中,眾生遍滿。但有眾生,則有惱害。不可令他,無惱害意。但須修已,無嗔恚心[1]。故列此文,以為永誡。 ᅟᅟ==[4] 「已」,底本作「以」,據文意改。== ᅟᅟ==[1] 「嗔恚心」,底本殘,據殘痕及文意補。== 「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者,第四,於傳法時,離取相道也。前文已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此文又說,離一切相,發菩提心,即是菩薩。轉相勸發。雖復化眾生,不住眾生相。《解脫經》云:「一切者,名為生死;非一切者,為佛法僧及正解脫。」又說:「一切法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非一切法,是常、是樂、是我、是淨。」 色聲香味觸法,皆是生死。故說「不應住色[2]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住六塵者,起惑[3]業故。有惑[4]業者,當受苦故。 ᅟᅟ==[2] 「住色」,底本殘,據殘痕及文意補。== ᅟᅟ==[3]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ᅟᅟ==[4]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應生無所住心」者,一切諸法,性無住,無住[5]乃是真住。是真住者,即心自住,實無所住。 ᅟᅟ==[5] 「無住」,按照底本之重文號及倒乙,作「無住無住」。疑衍。==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者,不知外性非性。不是自覺聖智住故。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者,引佛正言,以為法也。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者,妄想[6]顛[A3]倒,非實相故。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者,所執我、人,相無性故,但隨妄情而施設故。不知實相[1]遍無離者,是正趣生;不知如來施設依者,是二無我。 ᅟᅟ==[6] 「想」,底本殘,據殘痕及文意補。== ᅟᅟ==[A3] 倒【CB】,到【藏外】== ᅟᅟ==[1] 「相」,底本作「恒」,據文意改。==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至「無實無虛」,第五,於佛所說,離不信道也。論有四語,無「不誑」故。此經語五,有彼四故。 天親解云:說佛菩提名真語者,如來菩提性真實故[2]。說小乘法名實語者,苦等四諦是諦實故。說大乘法名如語者,即真如故。一切授[3]記名無異語,記去來今無錯謬故。 ᅟᅟ==[2] 「實故」,底本殘,據殘痕及文意補。== ᅟᅟ==[3] 「授」,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無著依於二諦染淨,釋此四語:真語者,為顯世諦相。實語者,為顯世諦修行有煩惱相及清淨相。如語者,為顯第一義諦相。不異語者,為顯第一義修行有煩惱相及清淨相。 論□□爾,未可全依。於此經中,無正信故。佛說真語等,欲令信是經。不證今經,便為誕說;應依此經,說令解故。 說我、眾生、人、壽[4]者相,當知是妄。佛說無我、無人、眾生、壽者相,依真智說,故名真語。說有眾生得滅度者,彼依相續,前後假說。佛說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依無二性,說一實語。無二之性,則是實性,故是實語。計我財物,施與眾生,或有增益。計無眾生,不行施等,或有損減。如來今說,是福德性,即非福德,離增[1]益道;是名福德,是名莊嚴等,則無損減道。稱理言之,離有離無,故名如語。說度眾生,則非眾生,是名眾生。說福德性,則非福德,是名福德。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說忍辱,非忍辱,是名忍辱。說實相,即非實相,是名實相。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等。始終不異,名無異語者。說無勝利,名為誑語。施身施命,不如此經,有大利益,不名誑語。迦葉難言:「將非如來,欲令眾生,入於地獄?」如來答言:「我於眾生,皆生子想。何緣當誑如子想者,令墮地獄?」故知說無實利,則名誑語。如來昔說小乘,且令脫苦;今說大乘,乃名得樂。亦如長者,宅內說三,且令免害;出宅等賜,始令遊戲。以上所說,是真、實、如、不誑、不異,理宜生信。 ᅟᅟ==[4] 「壽」,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ᅟᅟ==[1] 「增」,底本作「曾」,據文意改。== 「如來所得法,此法[1]無實無虛」者,善分別自心,現知外性非性,於法實無所得,故言無實。離生住滅,見得自覺,知善法樂,於內有證,故言無虛。兩論皆言:言說之中,無實義故;能為實義,作勝因故。經云:所得無實無虛。彼解說:法有虛有實。言不及義,亦可醜也。 ᅟᅟ==[1] 「此法」,底本無,據《大正藏》本補。參見《大正藏》第8卷第750頁中欄。==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者,第六,於行施時,離障遵道也。先說所除障,後出能斷道。此即為初。帶相而行,皆名住法。意識所緣,是法塵故。「如人入闇,則無所見」,喻說障也。闇有二種:一者無目,日光中闇。彼失眼者,得此闇名。二者日沒,眼前黑闇。彼雖有目,得此闇名。住法行施,亦是二闇:一無慧眼。雖聞此經,有佛日出。彼無慧目,則無所見。二佛日沒。不住於相,是《般若經》,可名日出。彼住於法,與經相違。佛日於彼,可名為沒。彼具二闇,故名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者,出能斷道也。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是真道體。「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喻說斷道也。明亦二種:一者有目,闇中少見故。二者日出,令見遂明故。菩薩亦爾。一曰有慧眼。未聞此經,少見無相。二遇佛日出。般若光中,見種種故。 已上六文,教離六道。是勸即會,令學此經。次下預勸,未法[1]弘經。 ᅟᅟ==[1] 「法」,底本作「伐」,據文意改。== 「當來之世」,示弘時也。「有善男……」,善男、善女出弘經者,攝受正法,成熟眾生,乃可名為善男、善女。以彼未成就慈善根故。能於此經受持讀誦者,弘法行也。言「於此經」,簡昔所說。「受」謂聽聞,「持」謂憶念,「讀」者執文求義,「誦」者背本溫文。書寫解說,皆弘經行。文觀自學,且說四門。「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見」者,佛無礙智,懸攝受也。「佛智悉知是人」,佛生死智,如實知故。「佛慧悉見是人」,佛聖慧智,明了現故。「是人皆成無量無邊功德」者,以利誘也。長短言之則無量,佛智不能知分齋故;大小言之則無邊,如來不能限內外也。 次下第二,得利勸。文有四利:一得多福。二向勝乘。三當重住。四可尊貴。 得多福者,以勝校量。「若善男女」,謂樂福者。寅、卯、辰[2],名曰初分;巳、午、未,名曰中分;申、酉、戌,名曰後分。各「以恒河沙等」,其數多也。「身命布施」者,所施重也。「無量百千萬億劫」者,時分長也。此樂福宜多。問:「何處得有爾所身命施?」答:「假設為言,示應語也。」又經所說,未必要以自身布施。自身於彼,無勝用故。應知即以彼身布施,彼於自身,有重愛故。饑者須食,施食即施命。彼不得食,失身命故。寒者須衣,施衣即施命。彼得衣已,得身命故。應死者須救,救令不死,即施身命。彼不蒙救,失身命故。持戒而不煞,施一切命。梵行、軟語、無貪嗔等,皆是布施眾生身命。菩薩方便,不可思議。何必損身,自斷其命,然後成就菩薩施耶? ᅟᅟ==[2] 「辰」,底本作「晨」,據文意改。==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者,以最劣慧,比最大福,尚能為勝。何況書寫、為人解說者,有最勝惠,可為比耶?先未有本,依言而著曰「書」。先已有本,依本轉抄曰「寫」。「受持讀誦」,文如上釋。「為人解說」者,依本宣傳曰「說」,開闡意義曰「解」。「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1]、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者,若廣別說,窮劫不盡。故巧方便,要略言之。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說、分別顯示,名「不可思議」。不可以[1]權衡,稱知輕重;不可以度量,量知短長;不可以斛升,量知多故;不可稱量、尋求,知其分齊;名「無邊功德」。 ᅟᅟ==[1] 「議」,底本無,據文意補。== ᅟᅟ==[1] 「以」,底本無,據文意補。==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者,向勝乘也。聲聞獨覺,是小乘者,不聞此經。有漸悟者,迴心向大,是發大者,佛乃為說。頓悟菩薩,先是大乘,然為眾生,住生死者,不聞此經。有求如來最上乘者,爾乃為說。 「若有人能受持」等者,即以上利,勸行法行。「悉知見」等,義同前釋。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菩提」者,當重任也。如理天下,是天子事。委任大臣,臣荷重住,荷負天子天下事故。阿耨菩提是如來事。付囑菩薩,菩薩即荷如來重擔,荷負如來、十佛事故。 「何以」下,釋。「若樂小法」者,謂二乘人,則於此經不能聽受,及自讀誦。耽三昧樂,不樂言說。故迦葉有言:「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坐,身體疲懈,但念無常、苦、空、無我,嘿然而住。」故知樂小法者,不能聽受。尚不欲聞,況能讀誦。有「著我見……壽[2]者見」者,為諸外道,不能讀誦,為人解說。彼有我、人、眾生等見。佛能解說無我等經,彼常所說非佛經故。 ᅟᅟ==[2] 「壽」,底本作「受」,據文意改。==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者,得尊貴也。隨何時分,說為「在在」。各於當時,在現在故。隨何方域,說為「處處」。各依方面,處所處故。「若有此經」者,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皆名有經。彼攝受經,為已有故。「一切世間天人……所應供養」者,以財敬供說法法師,法師即以正信供養所說法者。「當知此處則是塔」者,高勝可尊也。「皆應恭敬,作禮圍遶」者,「恭」猶勤也,「敬」猶重也。作禮示有敬心,圍遶情無捨離。「以諸花香而散其處」者,花則光色鮮榮,見者悅豫;香則美氣氳馥,聞者安樂。以財表敬,莫此為先。 次下釋滅罪勸。先勸即會,次勸末代。 「若善男女,受持此經,為人輕賤」者,出所滅罪,敘眾疑也。或有男女,讀誦此經,不蒙敬重,卻被輕賤。淺識聞見,多生疑惘[1]:「若使此經是希有法,在在處處但有此經,一切天人應供養者,何為此人為他輕賤?」為斷此疑,須說是人。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遭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由學此經,滅業障故。 ᅟᅟ==[1] 「惘」,底本作「網」,據文意改。== 諸所作業,略有二種:一者定受,二不定受。不定受中,有業時定而報不定,或轉重令輕,轉輕令重。有業報定而時不定,遇緣即受,不遇不受。有業時、報二俱不定,緣會即受,不會不受。於時定中,更有三種:一順現受,二順生受,三順後受。時不定業,亦有三種:或有重業,可作輕受;或有輕業,可作重受。非一切人,有此轉義;唯愚興智,是轉業人。愚者惡業,轉輕令重:轉現受業,作生受業;應人中受,轉地獄受。智者惡業,轉重為輕:轉生受業,作現受業;應地獄受,轉人中受。 問:「何等業名重?何等業名輕?」 答:「身口意作,名為重業。有身非口,有口非身,名為中業。唯意作者,名為輕業。」又一義解:「業前方便、作根本業、及業後起,三時有心,名為重業;一時無心,即名中業;二時無心,乃名輕業。」又有義解:「盡受作則重,多時則中,少時作則輕。」又有義解:「具分作者重,多分作者中,少分作者輕。」又有義解:「重境作者重,中境作者中,劣境作者輕。」又有義解:「重心作者重,中心作者中,輕心作者輕。」 又問:「作何等善,轉重令輕?作何等惡,轉輕為重?」 答[1]:「作已能悔,轉重令輕。作已不悔,轉輕令重。」又有義解:「供養三寶,轉重令輕。不敬三寶,轉輕為重。」又有義解:「讀誦大乘,轉重令輕。毀謗大乘,轉輕令重。」又有義解:「敬事法師,轉重令輕。輕慢法師,轉輕令重。」又有義解:「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轉重令輕。若有不修身心戒慧,轉輕令重。」 ᅟᅟ==[1] 「答」,底本無,據文意補。== 今此文中,所說轉者,是後報業。經說是人先世罪故。先世作業,今世未受,應墮惡道,乃是後身。後身對先世,是後報故。今此經中,說能轉法。是能轉法,是學大乘。經說受持、讀此經故,亦是修慧。讀誦此經,是慧學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滅業果也。何徒滅罪,亦能生善。無上正等覺者,即是最勝平等智慧。學此經者,定能得之。此經本從最勝智起,依經智興,說經同智,智從經生,故說為「得」。 次勸末代,有四句經。一、念昔多福。二、以經校量。三、將護彼意。四、勸彼令知。 「我念過去……無空過」者,念昔多福也。諸宿住智,皆隨念行。言「過去」者,曾於現世,過已滅入。「無量阿僧祇」者,數阿僧祇至無量故。「於然燈佛前」者,於是中間,說然燈故。「得值……那由他」者,逢佛多也。「那」者,多也。「那由他」言,當此該數,更至八百四千萬億。「皆悉供養」者,四事百一,供而養之。「皆悉承事」者,三業一體,承而事之。「無空過」者,精勤無間,不虛度也。 「若復有人……所不能及」者,以經校量也。「若復有人」者,欲以比已,隨是何人。「於末後世」者,簡今正化,取末法時。「能持此經」者,意弘此經,簡[1]餘經也。「所得功德」者,取持經福而為校量。「於我供養諸佛功德」者,比佛功德,持經者勝。取持經福,以為百分,彼供佛福,不及其一。分為千分、及萬億分,亦不及一。乃至算數,亦不及一。「譬喻所不能及」者,無勝受法,可為喻故。 ᅟᅟ==[1] 「簡」,底本作「間」,據文意改。== 「若善男女,於末後世……狐疑不信」者,將護彼意也。佛若具說末世受持所得功德,唯佛與佛,乃能具知,亦能具說。但恐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護有損故,不說大利。「狂」謂癡狂,不了義故。「亂」謂散亂,名言惑[2]故。「狐疑」則不能趣入,「不信」則取穢濁心。 ᅟᅟ==[2] 「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者,勸彼令知也。佛說此經,欲以一切諸佛功德,施與一切學法眾生。如是深經,時乃說之。甚深難得,名「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所有果報,持此經者皆已得之。難得能得,名「不可思議」。譬如王子,冊作儲君。得冊書已,一切皆得。天下萬姓,皆我有故。佛說此經,為發大乘、最上乘者,持此經已,一切皆得。十方眾生,諸佛正法,皆我有故。 金剛般若經義疏卷第二[1] ᅟᅟ==[1] 「二」,底本正文至此止。後有雜寫四行,不錄文。== 〔錄文完〕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12 冊 No. 97 金剛般若經義疏卷二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