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成立暨佛教研究與新時期的文化建設研討會」紀要
學迅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舉行。來自社科院各所及兄弟單位的領導、學者和僧尼六十餘人出席了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同志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他指出: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已經二千年。是中華民族的主要宗教之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舉國上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沿著黨的十五大所確定的方針路線,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二十一世紀而努力奮鬥。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社會科學也有必要不斷適應社會需要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再認識,吸收並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同樣,有計劃地開展對佛教的歷史、教義、哲學、文學、藝術和佛教現狀的深入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密切國內外佛教研究學者的聯[A1]繫。交流與合作,將有利於從多方面、多角度開展對佛教的研究。發揮跨學科研究的綜合優勢,擴大研究範圍和領域,把歷史研究和現狀研究相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從而在佛教研究領域取得更大成績。
ᅟᅟ==[A1] 繫【CB】,係【藏外】==
先後在成立大會上講話的還有世界宗教研究所首任所長任繼愈,現任所長吳雲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周紹良、淨慧,原南亞所所長黃心川,陝西省社科院歷史宗教所所長王亞榮等。各位領導和專家分別對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並對中心成立的意義、中心的性質和任務以及今後如何開展工作等提出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最後,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楊曾文致詞。他在介紹本中心的性質和基本宗旨時指出:按照院領導的批示精神,佛教研究中心是依託佛教研究室、聯合院內外的學者組成的非實體性研究機構,不設編製,經費自籌。中心的基本宗旨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遵照黨的十五大通過的方針路線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按照國家發展社會科學的總體規劃,加強與院內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對佛教歷史、理論和現狀的研究,為繁榮社會人文科學,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努力作出貢獻。他還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研究中心今後五年計劃開展的六個方面的工作:一、圍繞宗教所佛教室的中心課題開展必要的交流和協作,如專題研究和組織有關學者對佛教文獻進行校刊、整理等。二、與兄弟單位合作舉行以「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的『和合學』」、「當代中國與人間佛教」等為中心議題的學術會議,結合地方佛教歷史、古跡題材的佛教研討會等。三、在電腦日益普及的形勢下,與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聯合舉辦一次「電腦與佛教研究」小型專題研討會,以推動電腦的使用和商討建立研究成果共享的數據庫問題。四、以本中心成員為主與台灣地區佛教研究學者聯合舉辦佛教學術研討會。五、配合宗教所與日本《中外日報》社合作,開好兩國佛教學術會議。六、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即2000年,佛教研究室和我院將有相當數量的佛教研究人員離開一線或退休,為此將組織中心成員寫稿,出版一本有水平的學術論文集。
成立大會之後,為紀念佛法傳入中國內地二千年,召開了「佛教研究與新時期文化建設研討會」,有十餘位專家學者或宣讀專題論文,或即席發表學術演講。學者們都對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希望本中心能夠成為學者們加強聯[A2]繫、課題協作和信息交流的場所。
ᅟᅟ==[A2] 繫【CB】,係【藏外】==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史金波研究員提出應進一步關注西夏佛教的研究。他指出: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於1997年7月成立,其研究工作與佛教研究中心的關係比較密切。二十世紀初以來,發現大量西夏文獻,大約有八千卷左右,主要藏於國外,如俄羅斯、英國等。這些文獻中有許多佛教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目前正在影印出版這些珍貴的資料。在研究宋遼金西夏時期的佛教方面,希望加強兩個中心的橫向聯[A3]繫。他還對加強少數民族地區佛教研究,注重歷史的研究和現實的研究等方面的若干新問題提出見解。
ᅟᅟ==[A3] 繫【CB】,係【藏外】==
北京大學白化文教授主要對研究中心今後將要開展的工作提出建議。他說:國內能協調佛教研究的核心單位,過去可以說是沒有。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正當其時,正好負擔起這個任務。我們除了表示祝賀,還對它寄予厚望。希望它帶領大家,團結院內、院外、佛教徒七眾和海外的所有研究人士,共同奮鬥。我們希望它立即行動起來,在世紀之交打幾個漂亮仗。我們建議,不一定打大仗,可以用遍地開花、四季花開不斷的方式,在幾年內,挑選適當地點,確定精當選題,遴選精幹人員,連續開多次小型學術會議。建議和佛教徒七眾聯合起來,共同籌劃。例如,關於「梁武帝與佛教」專題,就可以選擇在南京雞鳴寺來開,順便討論早期比丘尼史等問題。關於「佛教史上的法海和中國俗文學中的法海」等問題就可以選擇在鎮江金山寺或杭州召開。這樣,一年開這麼十次八次小型研討會,就會在世紀之交先造成聲勢。這種小型的會議,也可開成國際性的,邀請海外學者參加。當然,早已確定的大型國際會議,更應抓緊籌備並堅決進行。我們建議,要開會,必須做到的是:先把論文徵集齊全並印刷出版,趕在會議開會時散發。開會而不出論文集,會等於白開了。
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認為,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作為文化學術與精神文明的結合,可以從三個角度探討:其一,要對佛教傳入後演變、發展的全過程予以總結,總結成功的交流,成功的經驗,特別要總結佛教與儒教和道教的關係,它們衝突和融合的形態,所採取的方式等。其二,探討佛教的定位問題。佛教中有哪些具有當代的價值和意義,佛教作為人類精神生活方式之一的宗教,在社會上有著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有倡導道德提高以及國民素質提高的作用。其三,從佛教與當代新形勢、新需要的結合點上探討。當代科技的發展,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人們的需要有了什麼樣的變化。找到佛教與新形勢的結合點,發揚優良傳統。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主要講了佛教的定位和佛教對青年的影響兩個問題。他指出,學術界以前主要把佛教看作是一個歷史的文化,實際上它是一個現實的文化,活著的文化,有生命力的文化。定位於此,才能研究好。他認為,佛教以後可能比儒家起更大的作用。儒家一直被作為批判對象,這個影響很大,大家對它不相信。佛學並未首當其衝受批判,相反許多人到佛教那裏找被割斷的傳統文化,找批判儒家的武器。現在,許多青年人對佛教感興趣,如北京大學的禪學社,已堅持了十年左右,還在淨慧法師幫助下出了刊物。他建議,除了研究書本之外,還要關心青年中對佛教的信仰或興趣,佛教的傳統比儒家更有生命力。但是,我們並不主張佛教一統天下,我們提倡吸收精華,對糟粕也應採取謹慎的態度。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何雲副研究員主要講了佛教研究人員在各部門的分佈及其將要發生的變化問題。他認為,恢復高考的二十年來,宗教學科建設具有滯後性。中青年佛教研究人材的分佈,其研究風格、手段、方式逐步應多樣化。過去佛學研究主體主要在學術界,在研究和教學機構。人材分佈是學術界最多,政府部門次之,宗教界最少。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這個分佈比例關係會顛倒過來。
蘇州大學潘桂明教授主要對研究中心的任務和性質發表看法。他指出,研究中心應主要從事純學術的研究,對一個人、一本書進行紮實的研究,重塑學術象牙之塔。普及工作、研究現實問題,不應成為中心的主要任務。
北京大學王邦維教授認為,佛教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與現實結合的研究,一是學理的研究,即傳統的佛學研究,兩者都應該加強。他還結合佛經翻譯、聲明的傳入,結合個人的研究成果,談了外來文化對中古音韻學,對中國文化諸方面的影響,主張探索兩種文化交流的規律。
陝西省社科院暢耀研究員簡要回顧了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佛教研究的歷程,並且建議,通過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及其今後的工作,能夠帶動地方的佛教研究工作。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白濱研究員宣讀了《俄藏黑水城文獻與佛教文化》論文,主要介紹這批文獻的發現、收藏、內容、整理研究過程以及出版情況等。他指出,單就俄藏黑水城佛經文獻的價值講,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填補了西夏佛教史的空白,為研究西夏佛教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其二,豐富了中國佛教史的內容。其三,提供了研究中國文化史的諸多新資料。
北京大學段晴副教授希望中心為學術界多提供交流信息的場所和機會,多提供合作研究的項目。她還對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發表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宋立道副主編表達了出版社與學者通力合作的願望,並且結合自己的研究實踐,倡導推出高質量的學術著作,促進佛教出版事業和研究事業共同繁榮。
復旦大學出版社陳士強教授主要講了佛教經典的通俗化問題。他主張消除佛教典籍流傳過程中的障礙,以便於研究工作的展開。
山西省佛教文化事業公司王化倫董事長表達了與學術界、宗教界合作的願望,提倡企業家與學者相互幫助和協作,共同推動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
會議在團結、奮進、詳和的氣氛中結束,大家深信,在全體佛教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僧俗兩界的密切合作,一定能夠把中國的佛教研究推向新的階段,讓佛教傳統文化為新時期的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 第 4 冊 No. a023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成立暨佛教研究與新時期的文化建設研討會」紀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